TW202221450A - 電子裝置及影像擷取模組 - Google Patents

電子裝置及影像擷取模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221450A
TW202221450A TW110132390A TW110132390A TW202221450A TW 202221450 A TW202221450 A TW 202221450A TW 110132390 A TW110132390 A TW 110132390A TW 110132390 A TW110132390 A TW 110132390A TW 202221450 A TW202221450 A TW 202221450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image capturing
capturing unit
electronic device
base
modul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013239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782685B (zh
Inventor
巫孟儒
陽耀賢
鄒志強
劉漢財
Original Assignee
仁寶電腦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仁寶電腦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仁寶電腦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22145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22145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8268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82685B/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Inspection Of Paper Currency And Valuable Securities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Abstract

一種電子裝置,包括裝置主體以及影像擷取模組。影像擷取模組包括本體以及多個影像擷取單元。本體可拆卸地裝設於裝置主體並電性連接於裝置主體。這些影像擷取單元配置於本體。這些影像擷取單元的至少其中之二的光軸不共軸且不相交。

Description

電子裝置及影像擷取模組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電子裝置,且特別是有關於一種具有影像擷取模組的電子裝置。
隨著科技的日新月異,電子裝置大多設有影像擷取模組以滿足使用者視訊或拍攝影像等需求。並且,為了提供較佳的使用體驗,提供拍攝360度全景影像的電子裝置將是未來的趨勢之一。然而,上述電子裝置的影像擷取模組往往需採用多個影像擷取單元,這些影像擷取單元往往為光軸共軸且是以對稱平行的方式排列,使得影像擷取模組的體積較為龐大。並且,若欲將影像擷取模組收納於電子裝置中,則會占用電子裝置的較大的內部空間。
本發明提供一種電子裝置,其影像擷取模組具有較小的體積。
本發明提供一種影像擷取模組,具有較小的體積。
本發明的電子裝置包括裝置主體以及影像擷取模組。影像擷取模組包括本體以及多個影像擷取單元。本體可拆卸地裝設於裝置主體並電性連接於裝置主體。這些影像擷取單元配置於本體。這些影像擷取單元的至少其中之二的光軸不共軸且不相交。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這些影像擷取單元包括第一影像擷取單元、第二影像擷取單元、第三影像擷取單元及第四影像擷取單元。第一影像擷取單元及第二影像擷取單元的朝向相反。第三影像擷取單元及第四影像擷取單元的朝向相反。第一影像擷取單元的光軸及第二影像擷取單元的光軸垂直於第三影像擷取單元的光軸及第四影像擷取單元的光軸。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裝置主體具有至少兩插接口。本體適於插接於任一插接口。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本體適於插接於基座。基座與裝置主體彼此獨立。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本體包括殼體及連接件且適於藉由連接件而連接於裝置主體。殼體樞接於連接件而適於相對於連接件旋轉。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連接件為連接埠。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裝置主體包括第一機體及座體。本體適於可拆卸地裝設於座體。座體樞接於第一機體而適於相對於第一機體翻轉。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第一機體的邊緣鄰接第二機體。座體位於邊緣。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裝置主體包括第二機體。第二機體樞接於第一機體。當第一機體與第二機體的展開角度小於預定角度時,座體及影像擷取模組埋設於第一機體。當第一機體與第二機體的展開角度大於預定角度時,座體相對於第一機體翻轉而使座體及影像擷取模組從第一機體突出。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預定角度大於或等於180度。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當座體影像擷取模組從該第一機體突出而位於第一機體及第二機體上方時,至少一該影像擷取單元的光軸往上傾斜或往下傾斜。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裝置主體包括抬升元件。抬升元件連接於座體與影像擷取模組之間。當座體及影像擷取模組從第一機體突出而位於第一機體及第二機體上方時,抬升元件適於帶動影像擷取模組相對於座體上升。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座體具有至少兩插接口。本體適於插接於任一插接口。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至少兩插接口的長度方向相互垂直。
本發明的影像擷取模組包括本體以及多個影像擷取單元。本體適於可拆卸地裝設於電子裝置的裝置主體並電性連接於裝置主體。這些影像擷取單元配置於本體。這些影像擷取單元的至少其中之二的光軸不共軸且不相交。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這些影像擷取單元包括第一影像擷取單元、第二影像擷取單元、第三影像擷取單元及第四影像擷取單元。第一影像擷取單元及第二影像擷取單元的朝向相反。第三影像擷取單元及第四影像擷取單元的朝向相反。第一影像擷取單元的光軸及第二影像擷取單元的光軸垂直於第三影像擷取單元的光軸及第四影像擷取單元的光軸。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裝置主體具有至少兩插接口。本體適於插接於任一插接口。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本體適於插接於基座。基座與裝置主體彼此獨立。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本體包括殼體及連接件且適於藉由連接件而連接於裝置主體。殼體樞接於連接件而適於相對於連接件旋轉。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連接件為連接埠。
基於上述,在本發明的電子裝置中,由於影像擷取模組的這些影像擷取單元的至少其中之二的光軸不共軸且不相交,讓這些影像擷取單元的排列方式不同於習知光軸共軸且是以對稱平行的方式排列的多個影像擷取單元。藉此,本發明的影像擷取模組具有較小的體積。
為讓本發明的上述特徵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作詳細說明如下。
圖1A是本發明一實施例的電子裝置的立體示意圖。圖1B繪示為圖1A的電子裝置的第二機體相對於第一機體展開的立體示意圖。圖1C繪示為圖1B的電子裝置的第二機體相對於第一機體展開及座體相對於第一機體翻轉的立體示意圖。圖2A繪示為圖1A的電子裝置的影像擷取模組及座體的立體示意圖。圖2B繪示為圖2A的電子裝置的影像擷取模組及座體的立體分解示意圖。在此提供直角座標X-Y-Z以利於後續的構件描述。
請先參考圖1A至圖1C,在本實施例中,電子裝置10包括裝置主體50及設置於裝置主體50的影像擷取模組100。此處,電子裝置10例如是筆記型電腦,且影像擷取模組100可依電子裝置10的使用狀態,埋設於裝置主體50(圖1A、圖1B)或突出於裝置主體50(圖1C),但不以此為限。
請參考圖2A至圖2B,在本實施例中,影像擷取模組100包括本體110及四個影像擷取單元120。本體110可拆卸地裝設於裝置主體50並電性連接於裝置主體50。這些影像擷取單元120配置於本體110,且這些影像擷取單元120的光軸不共軸、不相交。光軸(optic axis)係為光學系統中一條假想的線,定義光學系統如何傳導光線。光線若和光軸重合,在光學系統中光將沿著光軸傳遞。此外,光軸一般會是光學系統的旋轉中心,即光學系統以其光軸旋轉,將不會有現象變動。
詳細而言,請參考圖2B,在本實施例中,這些影像擷取單元120包括第一影像擷取單元121、第二影像擷取單元122、第三影像擷取單元123及第四影像擷取單元124。第一影像擷取單元121及第二影像擷取單元122的朝向相反,且第三影像擷取單元123及第四影像擷取單元124的朝向相反。
更詳細而言,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影像擷取單元121、第二影像擷取單元122、第三影像擷取單元123及第四影像擷取單元124沿著X軸方向排列於本體110。第一影像擷取單元121的光軸X1(平行於Y軸方向)及第二影像擷取單元122的光軸X2(平行於Y軸方向)垂直於第三影像擷取單元123的光軸X3(平行於Z軸方向)及第四影像擷取單元124的光軸X4(平行於Z軸方向)。藉此,本實施例的影像擷取模組100可透過上述配置方式,拍攝360度全景影像。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實施例中,由於這些影像擷取單元120的這些光軸不共軸、不相交,且這些影像擷取單元120是沿著這些光軸的法線方向(沿著X軸方向)排列,使得這些影像擷取單元120可分離地埋設於裝置主體50中。並且,相較習知光軸共軸且是以對稱平行的方式排列的多個影像擷取單元,本實施例的這些影像擷取單元120的排列方式,可使影像擷取模組100具有較小的體積,從而可減少影像擷取模組100埋設於裝置主體50所占的空間。
請繼續參考圖1A至圖1C,在本實施例中,裝置主體50包括第一機體51、第二機體52及座體53。第一機體51的邊緣51a鄰接第二機體52,且座體53位於邊緣51a。第二機體52樞接於第一機體51而適於相對於第一機體51展開或閉合,且座體53樞接於第一機體51而適於相對於第一機體51翻轉。此處,第一機體51例如是系統主機,且第二機體52例如是顯示螢幕,但不以此為限。
如圖1A及圖1B所示,當第一機體51與第二機體52的展開角度A1小於預定角度時,座體53及影像擷取模組100埋設於第一機體51。如圖1C所示,當第一機體51與第二機體52的展開角度A1大於預定角度時,座體53相對於第一機體51翻轉而使座體53及影像擷取模組100從第一機體51突出。此處,須說明的是,在本實施例中,預定角度例如是大於或等於180度,但不以此為限。
藉此,影像擷取模組100可依電子裝置10的使用狀態,埋設於裝置主體50或突出於裝置主體50,讓影像擷取模組100在電子裝置10的一般使用狀態下整合於裝置主體50中,並在電子裝置10需要拍攝影像時,透過控制第一機體51與第二機體52的展開角度A1大於預定角度的方式,讓影像擷取模組100突出於裝置主體50,從而使電子裝置10便於收納及攜帶影像擷取模組100。
以下將對影像擷取模組100的結構及作動方式作更詳細的說明。
圖3A繪示為圖1C的電子裝置的局部放大示意圖。圖3B繪示為圖3A的影像擷取模組的殼體相對於連接件旋轉的作動示意圖。圖4A繪示為圖3B的影像擷取模組插接於座體的另一插接口的立體示意圖。圖4B繪示為圖4A的影像擷取模組的殼體相對於連接件旋轉的作動示意圖。
請同時參考圖2A至圖4B,在本實施例中,影像擷取模組100的本體110包括殼體112及連接件114。第一影像擷取單元121、第二影像擷取單元122、第三影像擷取單元123及第四影像擷取單元124配置於殼體112。殼體112藉由連接件114而連接於座體53,且殼體112樞接於連接件114而適於相對於連接件114旋轉。此處,連接件114為連接埠114a,而讓四個影像擷取單元120可藉由連接埠114a與座體53進行訊號傳輸及充電,但不以此為限。
在本實施例中,座體53具有兩插接口53a、53b。插接口53a的長度方向(平行於X軸的方向)與插接口53b的長度方向(平行於Y軸的方向)相互垂直。本體110適於由連接件114可拆卸地插接於兩插接口53a、53b的其中一者。
如圖3A所示,當連接件114沿平行於Z軸的方向插接於座體53的插接口53a且殼體112的長度方向平行於座體53的長度方向(平行於X軸的方向)時,第一影像擷取單元121、第二影像擷取單元122及第三影像擷取單元123可分別對圖3A中的前方(靠近第二機體52的一側)、後方(靠近第一機體51的一側)及上方進行三個方向的拍攝。
當殼體112沿著旋轉軸線X5(平行於Y軸的方向)相對於連接件114逆時針旋轉而自圖3A狀態轉換為圖3B的狀態時,殼體112的長度方向(平行於Z軸的方向)垂直於座體53的長度方向(平行於X軸的方向)。此時,第一影像擷取單元121、第二影像擷取單元122、第三影像擷取單元123及第四影像擷取單元124可分別對圖3B中的前方(靠近第二機體52的一側)、後方(靠近第一機體51的一側)、左方(靠近第三影像擷取單元123的一側)及右方(靠近第四影像擷取單元124的一側)進行四個方向的拍攝,而能夠拍攝360度全景影像。
並且,透過殼體112相對於連接件114旋轉,能夠提高這些影像擷取單元120在Z軸方向上的位置,使得分別拍攝圖3B中的左方及右方的第三影像擷取單元123及第四影像擷取單元124位於殼體112在Z軸方向上的高點,避免第三影像擷取單元123及第四影像擷取單元124因視角過低拍攝到部分的裝置主體50,而造成的拍攝盲區的問題。
如圖4A所示,當連接件114插接於插接口53b時,第一影像擷取單元121、第二影像擷取單元122、第三影像擷取單元123及第四影像擷取單元124可分別對圖4A中的左方(靠近第一影像擷取單元121的一側)、右方(靠近第二影像擷取單元122的一側)、後方(靠近第一機體51的一側)及前方(靠近第二機體52的一側)進行四個方向的拍攝,而能夠拍攝360度全景影像。也就是說,無論連接件114是插接於插接口53a或是插接於插接口53b,皆能夠拍攝360度全景影像。
當殼體112沿著旋轉軸線X5(平行於X軸的方向)相對於連接件114順時針旋轉而自圖4A狀態轉換為圖4B的狀態時,殼體112的長度方向(平行於Y軸的方向)垂直於座體53的長度方向(平行於X軸的方向)。此時,第一影像擷取單元121、第二影像擷取單元122、第三影像擷取單元123及第四影像擷取單元124可對圖4B的裝置主體50的前方(靠近第二機體52的一側)的區域拍攝360度全景影像。
同理,當殼體112沿著旋轉軸線X5(平行於X軸的方向)相對於連接件114逆時針旋轉(未繪示)時,殼體112的長度方向(平行於Y軸的方向)垂直於座體53的長度方向(平行於X軸的方向)。此時,第一影像擷取單元121、第二影像擷取單元122、第三影像擷取單元123及第四影像擷取單元124可對圖4B的裝置主體50的後方(靠近第一機體51的一側)的區域拍攝360度全景影像。
因此,使用者可依使用需求讓殼體112相對於連接件114旋轉,以調整這些影像擷取單元120的拍攝角度及區域,解決以往使用者需將預拍攝的物件放置於這些影像擷取單元120前,才能夠拍攝影像的問題,從而提供多樣化的拍攝方式。
圖5繪示為圖3B的影像擷取模組插接於基座的立體示意圖。請參考圖5,在本實施例中,電子裝置10還具有基座60。基座60與裝置主體50彼此獨立,且本體110適於插接於基座60。
詳細而言,在本實施例中,當本體110從座體53分離並插接於基座60而自圖3B的狀態轉變為圖5的狀態時,本體110可藉由連接件114自座體53分離,並沿Z軸方向插接於基座60的插接口60a。此時,第一影像擷取單元121、第二影像擷取單元122、第三影像擷取單元123及第四影像擷取單元124可分別對圖5中的前方(相對於第二影像擷取單元122的一側)、後方(靠近第二影像擷取單元122的一側)、左方(相對於第四影像擷取單元124的一側)及右方(靠近第四影像擷取單元124的一側)進行四個方向的拍攝,而能夠拍攝360度全景影像。
此處,須說明的是,在本實施例中,插接於基座60的本體110可透過無線傳輸的方式,將這些影像擷取單元120的拍攝畫面傳輸至裝置主體50或其他顯示器(未繪示),而具有便於觀看及顯示多樣化的優勢,但不以此為限。並且,在本實施例中,基座60例如是透過無線傳輸或有線傳輸的方式,對本體110進行訊號傳輸及充電,但不以此為限。在其他實施例中,插接於基座60的本體110可選擇性地配置電池及無線傳輸模組等構件,以簡化基座60的功能,但不以此為限。
圖6繪示為圖3B的影像擷取模組插接於裝置主體的插接口的立體示意圖。此處,須說明的是,圖6中以虛線繪示的殼體112,是為了清楚表示影像擷取模組100在插接於裝置主體50的插接口50b時,殼體112可相對於連接件114旋轉的作動狀態。
請參考圖6,在本實施例中,裝置主體50還具有兩插接口50a、50b。本體110可拆卸地插接於兩插接口50a、50b的其中一者。當本體110從座體53分離並插接於裝置主體50的插接口50b而自圖3B的狀態轉變為圖6的狀態時,本體110可藉由連接件114自座體53分離,並沿X軸方向插接於裝置主體50的插接口50b。此時,第一影像擷取單元121、第二影像擷取單元122、第三影像擷取單元123及第四影像擷取單元124可對圖6的裝置主體50的右方(靠近兩插接口50a、50b的一側)的區域拍攝360度全景影像。
因此,使用者可依使用需求而將連接件114插接於不同的插接口,以讓這些影像擷取單元120拍攝不同區域,解決以往使用者需將預拍攝的物件放置於這些影像擷取單元120前,才能夠拍攝影像的問題,從而提供多樣化的拍攝方式。
在此必須說明的是,下述實施例沿用前述實施例的元件標號與部分內容,其中採用相同的標號來表示相同或近似的元件,並且省略了相同技術內容的說明。關於省略部分的說明可參照前述實施例,下述實施例不再重複贅述。
圖7A是本發明另一實施例的電子裝置的第二機體相對於第一機體閉合的俯視示意圖。圖7B繪示為圖7A的電子裝置的第二機體相對於第一機體閉合的側視示意圖。圖7C繪示為圖7A的電子裝置的第二機體相對於第一機體展開及座體相對於第一機體翻轉的側視示意圖。請同時參考圖3A與圖7A,本實施例的電子裝置10A與圖3A的電子裝置10相似,兩者的差異在於:配置於本體110的這些影像擷取單元120的排列方式。
在此,須說明的是,圖7A至圖7C示意性地繪示第一影像擷取單元121、第二影像擷取單元122、第三影像擷取單元123及第四影像擷取單元124於本體110的配置方式及本體110在裝置主體50的第二機體52相對於第一機體51閉合與展開時的作動狀態,並省略繪示本體110與座體53之間的連接構件。
請同時參考圖7A至圖7C,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影像擷取單元121及第二影像擷取單元122沿X軸方向排列於本體110。第三影像擷取單元123及第四影像擷取單元124沿Y軸方向排列於本體110。第三影像擷取單元123及第四影像擷取單元124位於第一影像擷取單元121及第二影像擷取單元122之間。
詳細而言,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影像擷取單元121的光軸X1(平行於X軸)及第二影像擷取單元122的光軸X2(平行於X軸)共軸。第三影像擷取單元123的光軸X3(平行於Z軸)與第四影像擷取單元124的光軸X4(平行於Z軸)不共軸。第一影像擷取單元121的光軸X1及第二影像擷取單元122的光軸X2垂直於第三影像擷取單元123的光軸X3與第四影像擷取單元124的光軸X4。
如圖7B及圖7C所示,當第一機體51與第二機體52的展開角度A1大於預定角度,且座體53相對於第一機體51翻轉而使座體53及影像擷取模組100從第一機體51突出時,第一影像擷取單元121、第二影像擷取單元122、第三影像擷取單元123及第四影像擷取單元124可分別對圖7C中的左方(相對於第二影像擷取單元122的一側)、右方(靠近第二影像擷取單元122的一側)、前方(靠近第二機體52的一側)及後方(靠近第一機體51的一側)進行四個方向的拍攝,而能夠拍攝360度全景影像。
圖8A是本發明另一實施例的電子裝置的第二機體相對於第一機體閉合的俯視示意圖。圖8B繪示為圖8A的電子裝置的第二機體相對於第一機體閉合的側視示意圖。圖8C繪示為圖8A的電子裝置的第二機體相對於第一機體展開及座體相對於第一機體翻轉的側視示意圖。請同時參考圖7A與圖8A,本實施例的電子裝置10B與圖7A的電子裝置10A相似,兩者的差異在於:配置於本體110的這些影像擷取單元120的排列方式。
在此,須說明的是,圖8A至圖8C示意性地繪示第一影像擷取單元121、第二影像擷取單元122、第三影像擷取單元123及第四影像擷取單元124於本體110的配置方式及本體110在裝置主體50的第二機體52相對於第一機體51閉合與展開時的作動狀態,並省略繪示本體110與座體53之間的連接構件。
請同時參考圖8A至圖8C,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影像擷取單元121、第三影像擷取單元123、第四影像擷取單元124及第二影像擷取單元122沿X軸方向依序排列於本體110。詳細而言,第一影像擷取單元121的光軸X1(平行於X軸)及第二影像擷取單元122的光軸X2(平行於X軸)共軸。第三影像擷取單元123的光軸X3(平行於Z軸)與第四影像擷取單元124的光軸X4(平行於Z軸)不共軸。第一影像擷取單元121的光軸X1及第二影像擷取單元122的光軸X2垂直於第三影像擷取單元123的光軸X3與第四影像擷取單元124的光軸X4。
如圖8B及圖8C所示,當第一機體51與第二機體52的展開角度A1大於預定角度,且座體53相對於第一機體51翻轉而使座體53及影像擷取模組100從第一機體51突出時,第一影像擷取單元121、第二影像擷取單元122及第三影像擷取單元123可分別對圖8C中的左方(相對於第二影像擷取單元122的一側)、右方(靠近第二影像擷取單元122的一側)及上方進行三個方向的拍攝。
圖9A是本發明另一實施例的電子裝置的第二機體相對於第一機體閉合的俯視示意圖。圖9B繪示為圖9A的電子裝置的第二機體相對於第一機體閉合的側視示意圖。圖9C繪示為圖9A的電子裝置的第二機體相對於第一機體展開及座體相對於第一機體翻轉的局部放大前視示意圖。圖9D繪示為圖9A的電子裝置的第二機體相對於第一機體展開及座體相對於第一機體翻轉的側視示意圖。請同時參考圖7A與圖9A,本實施例的電子裝置10C與圖7A的電子裝置10A相似,兩者的差異在於:配置於本體110的這些影像擷取單元120的排列方式。
在此,須說明的是,圖9A至圖9D示意性地繪示第一影像擷取單元121、第二影像擷取單元122、第三影像擷取單元123及第四影像擷取單元124於本體110的配置方式及本體110在裝置主體50的第二機體52相對於第一機體51閉合與展開時的作動狀態,並省略繪示本體110與座體53之間的連接構件。
請先參考圖9A,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影像擷取單元121、第三影像擷取單元123、第四影像擷取單元124及第二影像擷取單元122沿X軸方向依序排列於本體110。
詳細而言,請同時參考圖9A至圖9D,在本實施例中,當座體53及影像擷取模組100從第一機體51突出而位於第一機體51及第二機體52上方而自圖9A及圖9B的狀態轉換成圖9C及圖9D的狀態時,第一影像擷取單元121的光軸X1及第二影像擷取單元122的光軸X2相對於X軸方向而言為往上傾斜(即往Z軸方向傾斜),且第三影像擷取單元123的光軸X3及第四影像擷取單元124的光軸X4相對於Y軸方向而言為往下傾斜(即往-Z軸方向傾斜)。並且,第一影像擷取單元121、第二影像擷取單元122及第三影像擷取單元123可分別對圖9C及圖9D中的左方(靠近第一影像擷取單元121的一側)、右方(靠近第二影像擷取單元122的一側)、後方(靠近第一機體51的一側)及前方(靠近第二機體52的一側)進行四個方向的拍攝,而能夠拍攝360度全景影像。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實施例中,由於第一影像擷取單元121的光軸X1及第二影像擷取單元122的光軸X2往上傾斜,可避免第一影像擷取單元121及第二影像擷取單元122拍攝到部分的裝置主體50,而造成的拍攝盲區的問題。並且,由於第三影像擷取單元123的光軸X3及第四影像擷取單元124的光軸X4往下傾斜,可更容易拍攝到放置於與裝置主體50同平面的物件。
圖10A是本發明另一實施例的電子裝置的第二機體相對於第一機體展開及座體相對於第一機體翻轉的局部放大前視示意圖。圖10B繪示為圖10A的電子裝置的第二機體相對於第一機體展開、座體相對於第一機體翻轉及影像擷取模組相對於座體上升的局部放大前視示意圖。請同時參考圖7A與圖10A,本實施例的電子裝置10D與圖7A的電子裝置10A相似,兩者的差異在於:配置於本體110的這些影像擷取單元120的排列方式,以及裝置主體50還包括抬升元件70。
在此,須說明的是,圖10A至圖10B示意性地繪示第一影像擷取單元121、第二影像擷取單元122、第三影像擷取單元123及第四影像擷取單元124於本體110的配置方式及本體110在裝置主體50的第二機體52相對於第一機體51展開時的作動狀態。
請同時參考圖10A及圖10B,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影像擷取單元121、第三影像擷取單元123、第四影像擷取單元124及第二影像擷取單元122沿X軸方向依序排列於本體110。詳細而言,第一影像擷取單元121的光軸X1(平行於X軸)及第二影像擷取單元122的光軸X2(平行於X軸)共軸。第三影像擷取單元123的光軸X3(平行於Y軸)與第四影像擷取單元124的光軸X4(平行於Y軸)不共軸。第一影像擷取單元121的光軸X1及第二影像擷取單元122的光軸X2垂直於第三影像擷取單元123的光軸X3與第四影像擷取單元124的光軸X4。
如圖10A及圖10B所示,當座體53及影像擷取模組100從第一機體51突出而位於第一機體51及第二機體52上方時,第一影像擷取單元121、第二影像擷取單元122、第三影像擷取單元123及第四影像擷取單元124可分別對圖10A及圖10B中的左方(靠近第一影像擷取單元121的一側)、右方(靠近第二影像擷取單元122的一側)、後方(靠近第一機體51的一側)及前方(靠近第二機體52的一側)進行四個方向的拍攝,而能夠拍攝360度全景影像。
請繼續參考圖10A及圖10B,在本實施例中,裝置主體50還包括抬升元件70。抬升元件70連接於座體53與影像擷取模組100之間。當座體53及影像擷取模組100從第一機體51突出而位於第一機體51及第二機體52上方時,抬升元件70適於帶動影像擷取模組100在Z軸方向上相對於座體53上升。
此處,須說明的是,在本實施例中,抬升元件70例如是拍拍尺71,但不以此為限。並且,當拍拍尺71為圖10A的狀態時,拍拍尺71中平行Y軸的橫向力與拍拍尺71中平行X軸的縱向力相互制衡,而以平行X軸的縱向彎折維持暫時的穩定,使拍拍尺71微彎曲呈現長條狀;當施加一平行於Z軸的力於拍拍尺71而破壞拍拍尺71的縱向(平行X軸)彎折的穩定狀態而呈圖10B的狀態時,拍拍尺71中平行Y軸的橫向力大於拍拍尺71中平行X軸的縱向力,使拍拍尺71往反方向捲曲,從而能夠帶動影像擷取模組100在Z軸方向上相對於座體53上升,但不以此為限。
因此,透過抬升元件70的設置,可使影像擷取模組100在Z軸方向上相對於座體53上升,避免第一影像擷取單元121及第二影像擷取單元122因視角過低拍攝到部分的裝置主體50,而造成的拍攝盲區的問題。
圖11A是本發明另一實施例的電子裝置的第二機體相對於第一機體展開及座體相對於第一機體翻轉的局部放大前視示意圖。圖11B繪示為圖11A的電子裝置的第二機體相對於第一機體展開及座體相對於第一機體翻轉的側視示意圖。圖11C繪示為圖11A的電子裝置的第二機體相對於第一機體展開、座體相對於第一機體翻轉及影像擷取模組相對於座體上升的局部放大前視示意圖。圖11D繪示為圖11C的電子裝置的側視示意圖。請同時參考圖10B與圖11C,本實施例的電子裝置10E與圖10B的電子裝置10D相似,兩者的差異在於:裝置主體50的抬升元件70為旋轉抬升件72。
在此,須說明的是,圖11A至圖11D示意性地繪示第一影像擷取單元121、第二影像擷取單元122、第三影像擷取單元123及第四影像擷取單元124於本體110的配置方式及本體110在裝置主體50的第二機體52相對於第一機體51展開時的作動狀態。
請同時參考圖11A至圖11D,在本實施例中,裝置主體50的抬升元件70為旋轉抬升件72。旋轉抬升件72連接於座體53與影像擷取模組100之間。當座體53及影像擷取模組100從第一機體51突出而位於第一機體51及第二機體52上方時,旋轉抬升件72適於帶動影像擷取模組100在旋轉軸線X6(平行X軸方向)上旋轉180度,而使影像擷取模組100相對於座體53在Z軸方向上相對於座體53上升。
因此,透過抬升元件70的設置,可使影像擷取模組100在Z軸方向上相對於座體53上升,避免第一影像擷取單元121及第二影像擷取單元122因視角過低拍攝到部分的裝置主體50,而造成的拍攝盲區的問題。
圖12A是本發明另一實施例的電子裝置的第二機體相對於第一機體展開及座體相對於第一機體翻轉的局部放大前視示意圖。圖12B繪示為圖12A的電子裝置的第二機體相對於第一機體展開、座體相對於第一機體翻轉及影像擷取模組相對於座體上升的局部放大前視示意圖。請同時參考圖7A與圖12A,本實施例的電子裝置10F與圖7A的電子裝置10A相似,兩者的差異在於:配置於本體110的這些影像擷取單元120的排列方式,以及裝置主體50還包括抬升元件70,且抬升元件70為滑動抬升組件73。
在此,須說明的是,圖12A至圖12B示意性地繪示第一影像擷取單元121、第二影像擷取單元122、第三影像擷取單元123及第四影像擷取單元124於本體110的配置方式及本體110在裝置主體50的第二機體52相對於第一機體51展開時的作動狀態。
請同時參考圖12A及圖12B,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影像擷取單元121設置於第二影像擷取單元122旁(平行於X軸的方向),且第三影像擷取單元123設置於第四影像擷取單元124旁(平行於X軸的方向)。第一影像擷取單元121設置於第三影像擷取單元123上(平行於Z軸的方向),且第三影像擷取單元123設置於第四影像擷取單元124上(平行於Z軸的方向)。
詳細而言,第一影像擷取單元121的光軸X1(平行於X軸)及第二影像擷取單元122的光軸X2(平行於X軸)共軸。第三影像擷取單元123的光軸X3(平行於Z軸)與第四影像擷取單元124的光軸X4(平行於Z軸)不共軸。第一影像擷取單元121的光軸X1及第二影像擷取單元122的光軸X2垂直於第三影像擷取單元123的光軸X3與第四影像擷取單元124的光軸X4。
在本實施例中,裝置主體50還包括抬升元件70。抬升元件70連接於座體53與影像擷取模組100之間,且抬升元件70為滑動抬升組件73。詳細而言,滑動抬升組件73包括滑動件73a及固定件73b。影像擷取模組100設置於滑動件73a,且固定件73b設置於座體53。滑動件73a適於相對於固定件73b在Z軸方向上滑動,而使影像擷取模組100在Z軸方向上相對於座體53抬升。
如圖12A及圖12B所示,當座體53及影像擷取模組100從第一機體51突出而位於第一機體51及第二機體52上方時,滑動抬升組件73的滑動件73a適於相對於固定件73b在Z軸方向上滑動,而帶動影像擷取模組100在Z軸方向上相對於抬升。
此時,如圖12B所示,第一影像擷取單元121、第二影像擷取單元122、第三影像擷取單元123及第四影像擷取單元124可分別對圖12B中的左方(靠近第一影像擷取單元121的一側)、右方(靠近第二影像擷取單元122的一側)、後方(靠近第一機體51的一側)及前方(靠近第二機體52的一側)進行四個方向的拍攝,而能夠拍攝360度全景影像。
因此,透過抬升元件70的設置,可使影像擷取模組100在Z軸方向上相對於座體53上升,避免第一影像擷取單元121及第二影像擷取單元122因視角過低拍攝到部分的裝置主體50,而造成的拍攝盲區的問題。
圖13A是本發明另一實施例的電子裝置的第二機體相對於第一機體展開及座體相對於第一機體翻轉的局部放大前視示意圖。圖13B繪示為圖13A的電子裝置的第二機體相對於第一機體展開、座體相對於第一機體翻轉及影像擷取模組相對於座體上升的局部放大前視示意圖。請同時參考圖7A與圖13A,本實施例的電子裝置10G與圖7A的電子裝置10A相似,兩者的差異在於:配置於本體110的這些影像擷取單元120的排列方式,裝置主體50的抬升元件70為轉動抬升組件74。
在此,須說明的是,圖13A至圖13B示意性地繪示第一影像擷取單元121、第二影像擷取單元122、第三影像擷取單元123及第四影像擷取單元124於本體110的配置方式及本體110在裝置主體50的第二機體52相對於第一機體51展開時的作動狀態。
請先參考圖13A,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影像擷取單元121、第四影像擷取單元124、第三影像擷取單元123及第二影像擷取單元122沿X軸方向依序排列於本體110。第一影像擷取單元121的光軸X1(平行於Z軸)及第二影像擷取單元122的光軸X2(平行於Z軸)不共軸。第三影像擷取單元123的光軸X3(平行於Y軸)與第四影像擷取單元124的光軸X4(平行於Y軸)不共軸。第一影像擷取單元121的光軸X1及第二影像擷取單元122的光軸X2垂直於第三影像擷取單元123的光軸X3與第四影像擷取單元124的光軸X4。
請同時參考圖13A及圖13B,在本實施例中,抬升元件70為轉動抬升組件74。轉動抬升組件74包括固定件74a及兩個轉動件74b、74c。固定件74a設置於座體53上,且轉動件74b、74c適於相對於固定件74a在旋轉軸線X7上轉動。
詳細而言,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影像擷取單元121及第四影像擷取單元124設置於轉動件74b,且第四影像擷取單元124位於第一影像擷取單元121與轉動件74b之間。第二影像擷取單元122及第三影像擷取單元123設置於轉動件74c,且第三影像擷取單元123位於第二影像擷取單元122與轉動件74c之間。
如圖13A及圖13B所示,當座體53及影像擷取模組100從第一機體51突出而位於第一機體51及第二機體52上方時,轉動件74b適於相對於固定件74a在旋轉軸線X7上順時針轉動,而轉動件74c適於相對於固定件74a在旋轉軸線X7上逆時針轉動,而帶動影像擷取模組100在Z軸方向上相對於座體53抬升。
此時,如圖13B所示,第一影像擷取單元121的光軸X1(平行於X軸)及第二影像擷取單元122的光軸X2(平行於X軸)共軸。第三影像擷取單元123的光軸X3(平行於Z軸)與第四影像擷取單元124的光軸X4(平行於Z軸)不共軸。並且,第一影像擷取單元121、第二影像擷取單元122、第三影像擷取單元123及第四影像擷取單元124可分別對圖13B中的左方(靠近第一影像擷取單元121的一側)、右方(靠近第二影像擷取單元122的一側)、後方(靠近第一機體51的一側)及前方(靠近第二機體52的一側)進行四個方向的拍攝,而能夠拍攝360度全景影像。
因此,透過抬升元件70的設置,可使影像擷取模組100在Z軸方向上相對於座體53上升,避免第一影像擷取單元121及第二影像擷取單元122因視角過低拍攝到部分的裝置主體50,而造成的拍攝盲區的問題。
綜上所述,在本發明的電子裝置中,由於影像擷取模組的這些影像擷取單元的至少其中之二的光軸不共軸且不相交,讓這些影像擷取單元的排列方式不同於習知光軸共軸且是以對稱平行的方式排列的多個影像擷取單元。藉此,本發明的影像擷取模組具有較小的體積。此外,可將影像擷取模組埋設於電子裝置的裝置主體,以減少於電子裝置的裝置主體所占的空間。
雖然本發明已以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些許的更動與潤飾,故本發明的保護範圍當視後附的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0、10A、10B、10C、10D、10E、10F、10G:電子裝置 50:裝置主體 50a、50b、53a、53b、60a:插接口 51:第一機體 51a:邊緣 52:第二機體 53:座體 60:基座 70:抬升元件 71:拍拍尺 72:旋轉抬升件 73:滑動抬升組件 73a:滑動件 73b、74a:固定件 74:轉動抬升組件 74b、74c:轉動件 100:影像擷取模組 110:本體 112:殼體 114:連接件 114a:連接埠 120:影像擷取單元 121:第一影像擷取單元 122:第二影像擷取單元 123:第三影像擷取單元 124:第四影像擷取單元 A1:展開角度 X1、X2、X3、X4:光軸 X5、X6、X7:旋轉軸線 X-Y-Z:直角座標
圖1A是本發明一實施例的電子裝置的立體示意圖。 圖1B繪示為圖1A的電子裝置的第二機體相對於第一機體展開的立體示意圖。 圖1C繪示為圖1B的電子裝置的第二機體相對於第一機體展開及座體相對於第一機體翻轉的立體示意圖。 圖2A繪示為圖1A的電子裝置的影像擷取模組及座體的立體示意圖。 圖2B繪示為圖2A的電子裝置的影像擷取模組及座體的立體分解示意圖。 圖3A繪示為圖1C的電子裝置的局部放大示意圖。 圖3B繪示為圖3A的影像擷取模組的殼體相對於連接件旋轉的作動示意圖。 圖4A繪示為圖3B的影像擷取模組插接於座體的另一插接口的立體示意圖。 圖4B繪示為圖4A的影像擷取模組的殼體相對於連接件旋轉的作動示意圖。 圖5繪示為圖3B的影像擷取模組插接於基座的立體示意圖。 圖6繪示為圖3B的影像擷取模組插接於裝置主體的插接口的立體示意圖。 圖7A是本發明另一實施例的電子裝置的第二機體相對於第一機體閉合的俯視示意圖。 圖7B繪示為圖7A的電子裝置的第二機體相對於第一機體閉合的側視示意圖。 圖7C繪示為圖7A的電子裝置的第二機體相對於第一機體展開及座體相對於第一機體翻轉的側視示意圖。 圖8A是本發明另一實施例的電子裝置的第二機體相對於第一機體閉合的俯視示意圖。 圖8B繪示為圖8A的電子裝置的第二機體相對於第一機體閉合的側視示意圖。 圖8C繪示為圖8A的電子裝置的第二機體相對於第一機體展開及座體相對於第一機體翻轉的側視示意圖。 圖9A是本發明另一實施例的電子裝置的第二機體相對於第一機體閉合的俯視示意圖。 圖9B繪示為圖9A的電子裝置的第二機體相對於第一機體閉合的側視示意圖。 圖9C繪示為圖9A的電子裝置的第二機體相對於第一機體展開及座體相對於第一機體翻轉的局部放大前視示意圖。 圖9D繪示為圖9A的電子裝置的第二機體相對於第一機體展開及座體相對於第一機體翻轉的側視示意圖。 圖10A是本發明另一實施例的電子裝置的第二機體相對於第一機體展開及座體相對於第一機體翻轉的局部放大前視示意圖。 圖10B繪示為圖10A的電子裝置的第二機體相對於第一機體展開、座體相對於第一機體翻轉及影像擷取模組相對於座體上升的局部放大前視示意圖。 圖11A是本發明另一實施例的電子裝置的第二機體相對於第一機體展開及座體相對於第一機體翻轉的局部放大前視示意圖。 圖11B繪示為圖11A的電子裝置的第二機體相對於第一機體展開及座體相對於第一機體翻轉的側視示意圖。 圖11C繪示為圖11A的電子裝置的第二機體相對於第一機體展開、座體相對於第一機體翻轉及影像擷取模組相對於座體上升的局部放大前視示意圖。 圖11D繪示為圖11C的電子裝置的側視示意圖。 圖12A是本發明另一實施例的電子裝置的第二機體相對於第一機體展開及座體相對於第一機體翻轉的局部放大前視示意圖。 圖12B繪示為圖12A的電子裝置的第二機體相對於第一機體展開、座體相對於第一機體翻轉及影像擷取模組相對於座體上升的局部放大前視示意圖。 圖13A是本發明另一實施例的電子裝置的第二機體相對於第一機體展開及座體相對於第一機體翻轉的局部放大前視示意圖。 圖13B繪示為圖13A的電子裝置的第二機體相對於第一機體展開、座體相對於第一機體翻轉及影像擷取模組相對於座體上升的局部放大前視示意圖。
53:座體
53a、53b:插接口
110:本體
112:殼體
114:連接件
114a:連接埠
120:影像擷取單元
121:第一影像擷取單元
122:第二影像擷取單元
123:第三影像擷取單元
124:第四影像擷取單元
X1、X2、X3、X4:光軸
X-Y-Z:直角座標

Claims (18)

  1. 一種電子裝置,包括: 一裝置主體;以及 一影像擷取模組,包括: 一本體,可拆卸地裝設於該裝置主體並電性連接於該裝置主體;以及 多個影像擷取單元,配置於該本體,其中該些影像擷取單元的至少其中之二的光軸不共軸且不相交。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電子裝置,其中該些影像擷取單元包括一第一影像擷取單元、一第二影像擷取單元、一第三影像擷取單元及一第四影像擷取單元,該第一影像擷取單元及該第二影像擷取單元的朝向相反,該第三影像擷取單元及該第四影像擷取單元的朝向相反,該第一影像擷取單元的光軸及該第二影像擷取單元的光軸垂直於該第三影像擷取單元的光軸及該第四影像擷取單元的光軸。
  3. 如請求項1所述的電子裝置,其中該裝置主體具有至少兩插接口,該本體適於插接於任一該插接口。
  4. 如請求項1所述的電子裝置,其中該本體適於插接於一基座,該基座與該裝置主體彼此獨立。
  5. 如請求項1所述的電子裝置,其中該本體包括一殼體及一連接件且適於藉由該連接件而連接於該裝置主體,該殼體樞接於該連接件而適於相對於該連接件旋轉。
  6. 如請求項1所述的電子裝置,其中該裝置主體包括一第一機體及一座體,該本體適於可拆卸地裝設於該座體,該座體樞接於該第一機體而適於相對於該第一機體翻轉。
  7. 如請求項6所述的電子裝置,其中該第一機體的一邊緣鄰接一第二機體,該座體位於該邊緣。
  8. 如請求項6所述的電子裝置,其中該裝置主體包括一第二機體,該第二機體樞接於該第一機體,當該第一機體與該第二機體的展開角度小於一預定角度時,該座體及該影像擷取模組埋設於該第一機體,當該第一機體與該第二機體的展開角度大於該預定角度時,該座體相對於該第一機體翻轉而使該座體及該影像擷取模組從該第一機體突出。
  9. 如請求項8所述的電子裝置,其中該預定角度大於或等於180度。
  10. 如請求項8所述的電子裝置,其中當該座體及該影像擷取模組從該第一機體突出而位於該第一機體及該第二機體上方時,至少一該影像擷取單元的光軸往上傾斜或往下傾斜。
  11. 如請求項8所述的電子裝置,其中該裝置主體包括一抬升元件,該抬升元件連接於該座體與該影像擷取模組之間,當該座體及該影像擷取模組從該第一機體突出而位於該第一機體及該第二機體上方時,該抬升元件適於帶動該影像擷取模組相對於該座體上升。
  12. 如請求項6所述的電子裝置,其中該座體具有至少兩插接口,該本體適於插接於任一該插接口。
  13. 如請求項12所述的電子裝置,其中該至少兩插接口的長度方向相互垂直。
  14. 一種影像擷取模組,包括: 一本體,適於可拆卸地裝設於一電子裝置的一裝置主體並電性連接於該裝置主體;以及 多個影像擷取單元,配置於該本體,其中該些影像擷取單元的至少其中之二的光軸不共軸且不相交。
  15. 如請求項14所述的影像擷取模組,其中該些影像擷取單元包括一第一影像擷取單元、一第二影像擷取單元、一第三影像擷取單元及一第四影像擷取單元,該第一影像擷取單元及該第二影像擷取單元的朝向相反,該第三影像擷取單元及該第四影像擷取單元的朝向相反,該第一影像擷取單元的光軸及該第二影像擷取單元的光軸垂直於該第三影像擷取單元的光軸及該第四影像擷取單元的光軸。
  16. 如請求項14所述的影像擷取模組,其中該裝置主體具有至少兩插接口,該本體適於插接於任一該插接口。
  17. 如請求項14所述的影像擷取模組,其中該本體適於插接於一基座,該基座與該裝置主體彼此獨立。
  18. 如請求項14所述的影像擷取模組,其中該本體包括一殼體及一連接件且適於藉由該連接件而連接於該裝置主體,該殼體樞接於該連接件而適於相對於該連接件旋轉。
TW110132390A 2020-11-19 2021-09-01 電子裝置及影像擷取模組 TWI78268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2063116135P 2020-11-19 2020-11-19
US63/116,135 2020-11-1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221450A true TW202221450A (zh) 2022-06-01
TWI782685B TWI782685B (zh) 2022-11-01

Family

ID=830622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0132390A TWI782685B (zh) 2020-11-19 2021-09-01 電子裝置及影像擷取模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782685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554523B2 (en) * 2005-07-25 2009-06-30 Inventec Corporation Peripheral device for image display apparatus
KR20180051228A (ko) * 2016-11-08 2018-05-16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촬영장치
CN106791785A (zh) * 2016-12-29 2017-05-31 宇龙计算机通信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摄像装置及移动终端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782685B (zh) 2022-11-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12432B (zh) 電子裝置
US6933981B1 (en) Electronic apparatus and electronic system provided with the same
KR100652783B1 (ko) 정보처리기기의 영상 유닛 각도 자동조절장치
JP4203476B2 (ja) 携帯情報装置
US20090322967A1 (en) Notebook computer having projection function
TW200939752A (en) Image snapping device
US20090256955A1 (en)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with rotatable image-capturing module
JP2004260676A (ja) 折畳式カメラ装置および折畳式携帯電話機
TW200823625A (en) Electronic device
US10277789B2 (en) Camera device
TWI450077B (zh) 可攜式電子裝置
TW201308054A (zh) 可攜式電子裝置及其連接埠
US7366550B2 (en) Handheld electronic apparatus
JPWO2013008463A1 (ja) 電子機器
US6487069B1 (en) Portable personal computer having a camera mounted thereon
JPH1051665A (ja) 携帯型情報処理装置及び電子カメラ
TW202221450A (zh) 電子裝置及影像擷取模組
KR101012706B1 (ko) 외주가 곡선의 윤곽으로써 형성된 테이블을 구비한 실물화상기
CN210742780U (zh) 一体式电脑
TWM425322U (en)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with projection function
JP2006115543A (ja) 撮像機器
JP2003315891A (ja) カメラ
TWI776701B (zh) 電子裝置及影像擷取模組
JP4941887B2 (ja) 表示装置
US20060001743A1 (en) Tablet PC and digital camera arrang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