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218249A - 配線器具 - Google Patents

配線器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218249A
TW202218249A TW110135053A TW110135053A TW202218249A TW 202218249 A TW202218249 A TW 202218249A TW 110135053 A TW110135053 A TW 110135053A TW 110135053 A TW110135053 A TW 110135053A TW 202218249 A TW202218249 A TW 202218249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ubstrate
inner terminal
insertion direction
terminal
wir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013505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834062B (zh
Inventor
呉尚儒
鄭思源
張榮宗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松下電器產業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松下電器產業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松下電器產業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21824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21824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3406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34062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14Mounting supporting structure in casing or on frame or rack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所欲解決之問題在於提昇安裝在第一基板的電子零件之配置自由度。本發明之配線器具(100)具備:內側端子、第一基板(21)、第二基板(31)、及辨識IC(24)。內側端子連接插入式的外側端子。第一基板(21)具有第一面(211)及與第一面(211)相反側的第二面(212),內側端子安裝在第一面(211)。第二基板(31)電性連接至第一基板(21),並安裝有:電力轉換電路(32),將第一電力轉換成第二電力。辨識IC(24)安裝在第二面(212),對於經由內側端子及外側端子來電性連接的電子設備之充電規格進行辨識。

Description

配線器具
本發明一般係關於配線器具,更詳細而言係關於一種配線器具,其具備:內側端子,連接插入式的外側端子。
專利文獻1(例如,日本國專利申請公開號2018-113239)記載有一種配線器具,其具備:USB插槽(內側端子),連接USB插頭(外側端子);及第一基板,安裝有USB插槽。
在如專利文獻1所記載的配線器具中,期望能提昇安裝在第一基板的電子零件之配置自由度。
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配線器具,能夠提昇安裝在第一基板的電子零件之配置自由度。
本發明一態樣之配線器具具備:內側端子、第一基板、第二基板、及辨識IC。前述內側端子連接插入式的外側端子。前述第一基板具有第一面及與前述第一面相反側的第二面,前述內側端子安裝在前述第一面。前述第二基板電性連接至前述第一基板,並安裝有:電力轉換電路,將第一電力轉換成第二電力。前述辨識IC安裝在前述第二面,對於經由前述內側端子及前述外側端子來電性連接的電子設備之充電規格進行辨識。
(實施發明之較佳形態) (實施形態)
以下,參照圖1~圖14來說明本實施形態之配線器具100。 然而,以下說明的實施形態及變形例不過係本發明的一例,本發明不限定於下述實施形態及變形例。即使在下述實施形態及變形例以外,只要在不脫離本發明之技術思想的範圍,即可因應於設計等而進行各種變更。 又,在下述實施形態等中說明的各圖均係示意性圖式,各圖中的各構成元件的大小及厚度各自的比例,並不一定反映出實際的尺寸比例。 (1)概要
首先,參照圖1~圖3來說明本實施形態之配線器具100的概要。
本實施形態之配線器具100例如應用在:USB(Universal Serial Bus,通用序列匯流排)插座,用來連接設於USB纜線300前端之USB插頭301。配線器具100對於經由USB纜線300來電性連接的電子設備200進行電力供給,或進行電子設備200所具備的電池之充電。電子設備200例如係智慧型手機、數位音訊播放器、或筆記型電腦。在本實施形態中,就一例而言,電子設備200係智慧型手機,配線器具100進行智慧型手機所具備的電池之充電。又,本實施形態之配線器具100例如係裝設於建築物之牆壁的室內用配線器具。配線器具100所設置的建築物例如係透天住宅、集合住宅的各住戶、事務所、店鋪、或照護設施。
配線器具100在電線電性連接至配線器具100的狀態下裝設在施工面(在此為建築物的壁面)。在配線器具100中,藉由將USB纜線300之USB插頭301插入至形成在後述罩蓋12之頂壁(前方面)129的插穿孔121a來電性連接USB插頭301,能夠進行自配線器具100往電子設備200的電力供給等。在此,配線器具100係埋設型的配線器具,使用裝設框來裝設在施工面。更具體而言,藉由將裝設有配線器具100的裝設框固定在例如埋設盒而將配線器具100裝設在施工面。在此所謂的埋設盒係前方面為開放的盒狀構件,在壁內設置成自形成在施工面的施工孔向前方露出前方面。
本實施形態之配線器具100如圖1~圖3所示,具備:第一內側端子(內側端子)22、第一基板21、第二基板31、及辨識IC24(參照圖3)。第一內側端子22連接插入式的第一外側端子(外側端子)301。第一外側端子301例如係設在USB纜線300前端的USB插頭301。第一內側端子22例如係USB插頭301可插拔而插入連接的USB插槽22。
第一基板21具有第一面211及與第一面211相反側的第二面212。第一基板212的第一面211安裝有第一內側端子22。第二基板31電性連接至第一基板21,安裝有:電力轉換電路32(參照圖3),將第一電力轉換成第二電力。第一電力例如係交流電力。第二電力例如係直流電力。亦即,在本實施形態之配線器具100中,電力轉換電路32包含將交流電力轉換成直流電力的AC/DC變壓器。
辨識IC24安裝在第一基板21的第二面212。意即,辨識IC24安裝在與安裝有第一內側端子22的第一面211相反側之第二面212。辨識IC24對於經由第一內側端子22及第一外側端子301來電性連接的電子設備200之充電規格進行辨識。本發明所謂的「充電規格」係指電子設備200所具備的電池之充電方式,在本實施形態中,就一例而言,辨識IC24辨識是否能夠對於電池進行快速充電。又,本發明所謂的「快速充電」係指能夠用更短的時間進行充電。配線器具100例如通常係以DC5V、1A(5W)對於電池進行充電,若電子設備200支援快速充電則以DC5V、2.4A(12W)對於電池進行充電。藉此,能夠以比平常更短的時間對於電池進行充電。在本實施形態之配線器具100中,如上所述,將辨識IC24安裝在第一基板21的第二面212。因此,相較於將辨識IC24安裝在第一基板21的第一面211之情形而言,能夠提昇第一面211之中的電子零件之配置自由度。亦即,依據本實施形態之配線器具100,能夠提昇第一基板21之中的電子零件之配置自由度。 (2)細節
其次,參照圖1~圖12來說明本實施形態之配線器具100的細節。
本實施形態之配線器具100如圖1~圖3所示,具備:外殼1、第一模組2、第二模組3、及第三模組4。外殼1如後所述,收納第一模組2的第一基板21、第二模組3的第二基板31、及第三模組4的第三基板41。 (2.1)外殼
外殼1如圖4及圖5所示,具備:本體11、及罩蓋12。本體11及罩蓋12例如由PBT(polybutylene terephthalate)樹脂所形成。本體11係具有開口部110的盒狀。開口部110的形狀自第一外側端子301對於第一內側端子22的插入方向D1觀察而言係矩形形狀。罩蓋12以可拆裝的方式在本體11裝設成封堵本體11的開口部110。本體11與罩蓋12藉由將罩蓋12裝設在本體11而在外殼1內形成收容空間10。
本體11具備:基底13、第一支持部111、第二支持部112、第一補強肋16、及第二補強肋17。
基底13如圖4及圖5所示,具有:第一本體側壁131、第二本體側壁132、第一本體連接壁133、及第二本體連接壁134。基底13藉由第一本體側壁131、第二本體側壁132、第一本體連接壁133、及第二本體連接壁134來形成具有開口部110的長方體狀。基底13更具有與罩蓋12接觸的兩個第一接合緣135。
第一支持部111如圖4及圖5所示,具備支持結構20。支持結構20包含成對之突出壁部14、15。成對之突出壁部14、15在與插入方向D1交叉的方向(就一例而言係沿著基底13之第一本體側壁131的方向)上彼此空出間隔配置。成對之突出壁部14、15各者自基底13沿著插入方向D1往罩蓋12側伸出。成對之突出壁部14、15支持後述第一模組2的第一基板21。亦即,本體11具有:支持結構20,沿著插入方向D1伸出,並在插入方向D1上支持第一基板21。又,支持結構20含有:成對之突出壁部14、15,如上所述,在與插入方向D1交叉的方向上彼此相向。
更具體而言,成對之突出壁部14、15各自在成對之突出壁部14、15所排列的方向(與插入方向D1交叉的方向)上,位於第一接合緣135的內側。成對之突出壁部14、15之中一方的突出壁部14連接於第一本體連接壁133,另一方的突出壁部15連接於第二本體連接壁134。
成對之突出壁部14、15各自之中的自第一接合緣135伸出之部分(以下亦稱為「伸出部分」)的形狀,自成對之突出壁部14、15所排列的方向觀察而言係梯形形狀。伸出部分的形狀以靠近插入方向D1上的第一接合緣135之端緣為下底,以遠離第一接合緣135的端緣為上底之情形,係下底比上底更長的梯形形狀。成對之突出壁部14、15各自具有卡合槽18。卡合槽18自成對之突出壁部14、15所排列的方向觀察而言係矩形形狀,形成在各突出壁部14、15之中的罩蓋12側之端緣。成對之卡合槽18藉由後述第一基板21的成對之伸出片213插入而將第一基板21相對於本體11定位。亦即,成對之卡合槽18作為將第一基板21相對於本體11定位的定位部(以下亦稱為「定位部18」)而發揮功能。總而言之,成對之突出壁部14、15具有:定位部18,將第一基板21相對於成對之突出壁部14、15定位。
突出壁部15之中的伸出部分,形成為位於下底兩側的兩個底角相等之等腰梯型,將上底與下底相連的兩個腰斜向傾斜成越靠近下底越靠近第一本體側壁131及第二本體側壁132。另一方面,突出壁部14在第一本體側壁131側的側緣具有引導部141。引導部141沿著插入方向D1而形成。突出壁部14之中的第二本體側壁132側的側緣形成為與成對之突出壁部14、15所排列的方向上與突出壁部15相向的部分相同形狀,相對應的腰斜向傾斜成越靠近下底越靠近第二本體側壁132。
第一補強肋16具有提高突出壁部14之結構強度的功能。第二補強肋17具有提高突出壁部15之結構強度的功能。第一補強肋16自第一本體連接壁133之中的第一接合緣135往罩蓋12側伸出,連接至突出壁部14。第二補強肋17自第二本體連接壁134之中的第一接合緣135往罩蓋12側伸出,連接至突出壁部15。
第二支持部112如圖4及圖5所示,具有分隔壁136。分隔壁136設於收容空間10內。分隔壁136在第一本體連接壁133與第二本體連接壁134之間,將兩端連接至第一本體側壁131與第二本體側壁132。收容空間10受到分隔壁136所分隔,形成兩個收納部137、138。收納部137係與第一本體連接壁133鄰接,用來收納第二模組3的收納部。亦即,收納部137作為收納第二模組3之第二基板31的第二收納部(以下亦稱為「第二收納部137」)而發揮功能。總而言之,本體11具有收納第二基板31的第二收納部137。收納部138係與第二本體連接壁134鄰接,用來收納第三模組4的收納部。
第一本體連接壁133及分隔壁136如圖4所示,形成有在收納部137內彼此相向的成對之定位槽139。成對之定位槽139各自沿著插入方向D1而形成。在本實施形態之配線器具100中,成對之定位槽139將排列方向上的第二基板31之兩端部插入至成對之定位槽139內,藉以將第二基板31固持在本體11。亦即,本體11具有:固持槽(定位槽139),設在與插入方向D1交叉且與第二基板31的法線方向交叉之方向上的至少一端部。
罩蓋12如圖3及圖4所示,具有:罩蓋本體121、多數(在本實施形態中為四條)之第一推壓肋122、多數(在本實施形態中為四條)之第二推壓肋123、多數(在本實施形態中為兩條)之抗靜電肋124、及成對之組裝片125。
罩蓋本體121如圖3及圖4所示,具有:第一罩蓋側壁126、第二罩蓋側壁127、兩個罩蓋連接壁128、及頂壁129。第一罩蓋側壁126與第一本體側壁131對應。第二罩蓋側壁127與第二本體側壁132對應。第一罩蓋側壁126與第二罩蓋側壁127配置為在與插入方向D1交叉的方向上空出間隔。兩個罩蓋連接壁128對應於第一本體連接壁133及第二本體連接壁134。兩個罩蓋連接壁128與第一罩蓋側壁126及第二罩蓋側壁127鄰接,而與第一罩蓋側壁126及第二罩蓋側壁127一起形成包圍壁。頂壁129與插入方向D1之中的第一罩蓋側壁126、第二罩蓋側壁127及兩個罩蓋連接壁128的一端鄰接。頂壁129具有:插穿孔121a,自插入方向D1觀察而言,形成為矩形形狀。罩蓋本體121藉由第一罩蓋側壁126、第二罩蓋側壁127、兩個罩蓋連接壁128及頂壁129,形成為一面開口的長方體狀。
罩蓋本體121如圖3及圖4所示,更具有兩個第二接合緣121b。兩個第二接合緣121b各自在組裝配線器具100之狀態下,接觸於基底13的兩個第一接合緣135之中相對應的第一接合緣135。兩個第二接合緣121b各自具有插入槽121c。各插入槽121c的形狀自兩個罩蓋連接壁128所排列的方向觀察而言係矩形形狀。兩個插入槽121c之中一方的插入槽121c插入有第一補強肋16,另一方的插入槽121c插入有第二補強肋17。本實施形態之配線器具100具備第一補強肋16、第二補強肋17、及此等所插入的兩個插入槽121c,所以能夠提昇成對之突出壁部14、15之結構強度,並且亦能夠提昇外殼1的外觀。
多數之第一推壓肋122及多數之第二推壓肋123如圖4所示,形成於第一罩蓋側壁126及第二罩蓋側壁127的內表面。再者,多數之第二推壓肋123各自沿著插入方向D1而往本體11側伸出,前端部位於比第二接合緣121b更靠本體11側。多數之第二推壓肋123於已組裝配線器具100的狀態下,接觸於後述第三模組4的第三基板41(參照圖11)。
更具體而言,多數之第一推壓肋122及多數之第二推壓肋123各自為插入方向D1之中的一端連繫於罩蓋本體121之頂壁129,形成為沿著插入方向D1而延伸的棒狀。再者,多數之第二推壓肋123如上所述,前端部比罩蓋本體121的第二接合緣121b更往本體11側伸出。多數之抗靜電肋124如圖4所示,形成於第一罩蓋側壁126的內表面。多數之抗靜電肋124各自為插入方向D1之中的一端連繫於罩蓋本體121之頂壁129,沿著插入方向D1而往本體11側伸出。又,多數之抗靜電肋124各自為前端部比罩蓋本體121的第二接合緣121b更往本體11側伸出。多數之抗靜電肋124各自如圖6所示,在已組裝配線器具100的狀態下,收容於設在本體11之第一本體側壁131的收容槽131a。
在本實施形態之配線器具100中,藉由設置抗靜電肋124與收容槽131a,能夠在第一本體側壁131與第一罩蓋側壁126之接合處,使得第一本體側壁131最高的部分與抗靜電肋124最低的部分不會成為同一平面。藉此,能夠使靜電不易在第一本體側壁131與第一罩蓋側壁126之間傳導。其結果,能夠降低靜電對於位在配線器具100內的電子零件之影響。又,組裝配線器具100之際,必須使抗靜電肋124的位置與收容槽131a的位置對齊,亦可期待防呆效果。
成對之組裝片125如圖3及圖4所示,自第一罩蓋側壁126及第二罩蓋側壁127之中的本體11側之端緣往本體11側伸出。成對之組裝片125各自的形狀自第一罩蓋側壁126與第二罩蓋側壁127所排列的方向觀察而言為矩形形狀。成對之組裝片125各自具有兩個組裝孔125a。
另一方面,基底13的第一本體側壁131及第二本體側壁132各自如圖3及圖4所示,設有:兩個凸起19,嵌入至設在成對之組裝片125之中對應的組裝片125的兩個組裝孔125a。並且,在已組裝配線器具100的狀態下,藉由將相對應的兩個凸起19嵌入至各組裝片125的兩個組裝孔125a,能夠使罩蓋12與本體11結合為一體(參照圖1)。 (2.2)第一模組
第一模組2如圖2及圖3所示,具備:第一基板21、及第一內側端子22。第一基板21例如係由玻璃、環氧樹脂所構成的印刷電路板。第一基板21的形狀自插入方向D1觀察而言係一個方向較長的矩形形狀。第一基板21具有第一面211、及與第一面211相反側的第二面212。第一基板21在收容空間10內收容成如下:第一基板21的法線方向(第一面211與第二面212所排列的方向)沿著插入方向D1。亦即,第一基板21的法線方向係沿著第一外側端子301對於第一內側端子22的插入方向D1之方向。第一基板21受到第一支持部111(成對之突出壁部14、15)所支持。因此,第一基板21在已組裝配線器具100的狀態下,係收納在罩蓋12的罩蓋本體121內。意即,罩蓋12具有:第一收納部120(參照圖4),收納第一基板21。
第一內側端子22如上所述,例如係USB插槽22。第一內側端子22安裝在第一基板21的第一面211。第一內側端子22在已組裝配線器具100的狀態下,面臨罩蓋12的插穿孔121a。所以,能夠使USB纜線300的第一外側端子301穿過插穿孔121a而連接至第一內側端子22。
第一基板21更具有成對之伸出片213。成對之伸出片213設在第一基板21的長邊方向兩端。第一基板21藉由將成對之伸出片213嵌入至設在成對之突出壁部14、15的成對之卡合槽18,而在與插入方向D1正交的平面內定位。又,在已組裝配線器具100的狀態下,設在罩蓋12的多數之第一推壓肋122接觸於第一基板21的第一面211(參照圖7及圖8),藉由第一支持部111(成對之突出壁部14、15)與多數之推壓肋122而將第一基板21在插入方向D1上定位。
又,第一基板21如圖7所示設有多數之凹部214。在已組裝配線器具100的狀態下,設在罩蓋12的多數之第二推壓肋123插入於多數之凹部214。藉此,第一基板21在與插入方向D1正交的平面內定位。
又,第一基板21之第一面211如圖2及圖3所示,安裝有多數之電容器23。再者,第一基板21之第二面212安裝有辨識IC24。亦即,辨識IC24安裝在與安裝有第一內側端子22的第一面211相反側的第二面212。辨識IC24對於經由第一內側端子22及第一外側端子301來電性連接的電子設備200之充電規格進行辨識。更具體而言,辨識IC24自經由USB纜線300來電性連接的電子設備200取得辨識資訊,並根據此辨識資訊來辨識電子設備200是否為支援快速充電的設備。在本實施形態中,辨識資訊包含顯示電子設備200是否為支援快速充電的設備之資訊。辨識IC24當電子設備200為支援快速充電的設備,則以例如DC5V,2.4A(12W)對於電子設備200所具備的電池進行充電。又,辨識IC24當電子設備200為不支援快速充電,則以例如DC5V,1A(5W)對於電子設備200所具備的電池進行充電。另,安裝在第一基板21的第一面211之第一內側端子22與多數之電容器23的位置關係,將在「(4)第一內側端子與電容器之位置關係」一節進行說明。 (2.3)第二模組
第二模組3如圖3所示,具備:第二基板31。第二基板31與第一基板21同樣係由例如玻璃、環氧樹脂所構成的印刷電路板。第二基板31包含第一部分311、及第二部分312。第一部分311的形狀自與插入方向D1交叉的方向(第二基板31的法線方向)觀察而言係在插入方向D1上較長的矩形形狀。第二部分312的形狀自第二基板31的法線方向觀察而言係沿著第一部分311的寬度方向較長的矩形形狀。所以,第二基板31的形狀自第二基板31的法線方向觀察而言為L字形狀。
第二基板31電性連接於第一模組2之第一基板21。更具體而言,第二基板31經由連接端子(未圖示)而電性連接於第一基板21。第二基板31在收容空間10內收容成第二基板31的法線方向與第一基板21的法線方向正交(交叉)。亦即,第二基板31的法線方向係與插入方向D1交叉的方向。第二基板31藉由第一部分311在基底13內沿著引導部141受到導引來收容在收容空間10內。第二基板31於收容在收容空間10內的狀態下,第一部分311位於收納部137內,第二部分312位於收納部138內。又,第二基板31在收容於收容空間10內的狀態下,沿著基底13的第一本體側壁131來配置。
在本發明中「正交」係意指不僅包含嚴格以90度相交的狀態,還包含在某個程度的誤差範圍內大致正交的狀態。意即,第一基板21與第二基板31之間的角度落在相對於90度而言有某種程度之誤差(就一例而言為10度以下)的範圍內。在本實施形態中,就一例而言,第一基板21與第二基板31之間的角度係90度。
第二基板31藉由將第二基板31的第一部分311之端緣分別插入於設在基底13的第一本體連接壁133之定位槽139、及設在分隔壁136的定位槽139,來相對於基底13定位。在此,成對之定位槽139各自的寬度,大於第二基板31的厚度,俾容易將第二基板31插入至成對之定位槽139(參照圖9)。
又,第二基板31的第一部分311安裝有:電力轉換電路32,將第一電力轉換成第二電力。在本實施形態中,電力轉換電路32包含AC/DC變壓器,將經由纜線400(參照圖1)而供給的交流電力(第一電力)轉換成直流電力(第二電力)。電力轉換電路32含有:多數之電容器321、及線圈322。多數之電容器321及線圈322在第二基板31的第一部分311安裝成如下:在插入方向D1上呈線圈322為罩蓋12側,多數之電容器321為本體11側。另,辨識IC24與線圈322之位置關係在「(5)辨識IC與線圈之位置關係」一節說明。 (2.4)第三模組
第三模組4如圖3所示,具備:第三基板41、成對之第二內側端子42。第三基板41與第一基板21同樣係由例如玻璃、環氧樹脂所構成的印刷電路板。第三基板41的形狀自插入方向D1觀察而言係矩形形狀。第三基板41電性連接於第二模組3的第二基板31。更具體而言,第三基板41經由連接構件6而電性連接於第二基板31。連接構件6含有:成對之導線61、62。亦即,連接構件6係具有導電性且具有可撓性的構件。總而言之,第二基板31與第三基板41經由具有導電性且具有可撓性的連接構件6來電性連接。
如上所述,第一基板21與第二基板31藉由連接端子(未圖示)而連接。因此,將第一外側端子301連接至第一內側端子22之際,施加在第一基板21的應力有可能傳遞至第二基板31。另一方面,第二基板31與第三基板41藉由具有可撓性的連接構件6來連接,因為能夠藉由連接構件6變形來吸收傳遞至第二基板31的應力,所以能夠降低應力對於第三基板41的影響。
第三基板41受到第二支持部112的分隔壁136所支持,收納在基底13的收納部138內。第三基板41的法線方向係沿著插入方向D1之方向。亦即,第三基板41的法線方向係與第一基板21之法線方向相同的方向。
第三基板41如圖10所示,受到第二支持部112自下側支持。又,第三基板41如圖11及圖12所示,受到多數之第二推壓肋123自上側推壓。如此,第三基板41藉由第二支持部112及多數之第二推壓肋123而在插入方向D1上定位。
在本實施形態中,如圖10所示,第二模組3的第二基板31之第二部分312越過分隔壁136而延伸至第三基板41側,在插入方向D1上位於第一基板21與第三基板41之間。
成對之第二內側端子42係與第一內側端子22不同的端子。成對之第二內側端子42安裝在第三基板41。成對之第二內側端子42各自藉由將例如由銅合金所構成的板金彎折加工而形成為U字形狀的端子金屬件。成對之第二內側端子42構成為連接成對之第二外側端子401。成對之第二外側端子401係與第一外側端子301不同的端子。成對之第二外側端子401各自例如係纜線400的芯線。在本實施形態之配線器具100中,可藉由成對之第二內側端子42各自插入有成對之第二外側端子401之中對應的第二外側端子401,而將第二內側端子42與第二外側端子401加以連接。
第三模組4更具備解除釦43(圖14參照)。解除釦43係用來解除成對之第二內側端子42與成對之第二外側端子401之連接的鈕扣。亦即,藉由在成對之第二內側端子42與成對之第二外側端子401連接的狀態下操作解除釦43,可自成對之第二內側端子42移除成對之第二外側端子401。 (2.5)絕緣構件
本實施形態之配線器具100如圖3所示,更具備多數之絕緣構件5、7、8。
絕緣構件5係藉由例如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來形成的絕緣板片。絕緣構件5自與插入方向D1交叉的方向觀察而言的形狀係L字形狀。絕緣構件5如圖13A所示,含有第一部分51、及第二部分52。第一部分51配置成正交於第一基板21的第一面211。又,第一部分51在已組裝配線器具100的狀態下,配置於安裝在第一基板21之第一面211的多數之電子零件(包含第一內側端子22)與罩蓋12的第一罩蓋側壁126之間。第一部分51抑制來自外部的對於多數之電子零件的靜電、雷擊突波等。第二部分52配置成與第一基板21之第二面212呈平行。又,第二部分52在已組裝配線器具100的狀態下,配置於安裝在第一基板21之第二面212的辨識IC24、及安裝在第二基板31的線圈322之間(參照圖14)。第二部分52抑制(降低)來自線圈322的對於辨識IC24之雜訊。
絕緣構件7與絕緣構件5同樣係藉由例如聚碳酸酯來形成的絕緣板片。絕緣構件7自與插入方向D1交叉的方向觀察的形狀係U字形狀。絕緣構件7在已組裝配線器具100的狀態下配置於第一基板21與第三基板41之間。絕緣構件7抑制來自外部的對於第三基板41之靜電、雷擊突波等。
絕緣構件8與絕緣構件5同樣係藉由例如聚碳酸酯來形成的絕緣板片。絕緣構件8自與插入方向D1交叉的方向(第一基板21的法線方向)觀察的形狀為在插入方向D1上較長的矩形形狀。絕緣構件8在已組裝配線器具100的狀態下配置於第二基板31與本體11的第一本體側壁131之間。絕緣構件8抑制來自外部對於第二基板31的靜電、雷擊突波等。 (3)配線器具之組裝方法
其次說明本實施形態之配線器具100的組裝方法。
首先,將第一模組2之第一基板21與第二模組3之第二基板31藉由連接端子來電性連接。又,將第二模組3之第二基板31與第三模組4之第三基板41藉由連接構件6來電性連接。此種情形,第二基板31與第三基板41之連接可在將第一基板21與第二基板31加以連接之前,亦可在之後。
其次,將第一模組2、第二模組3、及第三模組4收容在收容空間10內。此際,因為第二模組3之第二基板31受到設在突出壁部14側緣的引導部141所導引,所以容易將第二模組3收納在本體11內。 再者,因為將第一模組2及第三模組4連接於第二模組3,所以亦容易將第一模組2及第三模組4收納在本體11內。
最後,在本體11將罩蓋12裝設成封堵收納第一模組2、第二模組3、及第三模組4的本體11之開口部110。此時,設在罩蓋12之各組裝片125的兩個組裝孔125a嵌入有本體11之相對應的兩個凸起19。藉此,本實施形態之配線器具100的組裝完畢。 (4)第一內側端子與電容器之位置關係
其次,參照圖13A及圖13B來說明第一基板21的第一面211之中的第一內側端子22與電容器23之位置關係。
第一內側端子22如上所述,安裝在第一基板21之第一面211。插入方向D1上的第一內側端子22之長度如圖13A所示為L2。另一方面,一個方向上的電容器23之長度如圖13B所示,係L1。在此,一個方向上的電容器23之長度L1係將電容器23安裝在第一基板21之第一面211的狀態下電容器23的本體部分之長度及露出第一面211的端子部分之長度的合計(參照圖13B)。亦即,一個方向上的電容器23之長度L1比插入方向D1上的第一內側端子22之長度L2更長。所以,在第一基板21之第一面211將電容器23安裝成電容器23的一個方向與第一基板21之法線方向呈平行之情形,自第一面211起算的電容器23之高度比自第一面211起算的第一內側端子22之高度H2(參照圖13A)更高。其結果,配線器具100有可能在在插入方向D1上大型化。在此,一個方向係電容器23的長邊方向(圖13B的左右方向)。
相對於此,在本實施形態之配線器具100中,電容器23如圖13A所示,在第一基板21之第一面211安裝成電容器23的一個方向沿著第一基板21之第一面211。藉此,自第一面211起算的電容器23之高度H1如圖13A所示,比自第一面211起算的第一內側端子22之高度H2更低。其結果,能抑制配線器具100在插入方向D1上大型化。在此,第一內側端子22如圖13A所示,在第一基板21之第一面211安裝成插入方向D1與一個方向(圖13A的左右方向)呈交叉。 (5)辨識IC與線圈之位置關係
其次,參照圖14來說明辨識IC24與線圈322之位置關係。
辨識IC24如上所述,安裝在第一基板21之第二面212。線圈322如上所述,安裝在第二基板31之第一部分311的一面(與本體11之第二本體側壁132的相向面)。再者,第一基板21的法線方向係沿著插入方向D1之方向,第二基板31的法線方向係與插入方向D1交叉的方向(就一例而言為沿著基底13之第一本體連接壁133的方向)。亦即,第一基板21與第二基板31如圖14所示,配置成第一基板21的法線方向與第二基板31的法線方向交叉。
線圈322如圖14所示,在插入方向D1上,相對於第一基板21而言配置在第二面212側。又,在本實施形態之配線器具100中,如圖14所示,辨識IC24與線圈322在插入方向D1上排列。因此,線圈322產生的雜訊有可能影響到辨識IC24,但在本實施形態中,因為辨識IC24與線圈322之間設有絕緣構件5,所以能夠降低雜訊對於辨識IC24之影響。亦即,本實施形態之配線器具100更具備絕緣構件5。絕緣構件5在插入方向D1上配置於辨識IC24與線圈322之間,將辨識IC24與線圈322加以電性絕緣。 (6)效果
本實施形態之配線器具100如上所述具備:第一內側端子(內側端子)22、第一基板21、第二基板31、及辨識IC24。第一內側端子22連接插入式之第一外側端子(外側端子)301。第一基板21具有第一面211及與第一面211相反側之第二面212,第一內側端子22安裝在第一面211。第二基板31電性連接於第一基板21,並安裝有:電力轉換電路32,將第一電力轉換成第二電力。辨識IC24安裝在第二面212,對於經由第一內側端子22及第一外側端子301來電性連接的電子設備200之充電規格進行辨識。
在本實施形態之配線器具100中,辨識IC24安裝在第一基板21之第二面212。因此,相較於辨識IC24安裝在第一基板21之第一面211之情形而言,能夠提昇第一面211之中的電子零件之配置自由度。藉此,如圖2及圖3所示,能將電容器23橫向(電容器23的長邊方向(一個方向)沿著第一面211的朝向)安裝在第一基板21之第一面211,而能使電容器23低矮化。
再者,將如電容器23的高挑電子零件安裝在第一基板21之第二面212之情形,為了避免電容器23與線圈322之干渉,必須在插入方向D1上加大第一基板21與第二基板31之間隔。相對於此,如本實施形態,藉由將如電容器23的高挑電子零件安裝在第一基板21之第一面211,能夠在插入方向D1上縮小第一基板21與第二基板31之間隔。 (7)變形例
上述實施形態僅係本發明各種實施形態之一。上述實施形態只要能夠達成本發明之目的,可因應於設計等而進行各種變更。以下,列舉出上述實施形態之變形例。以下說明的變形例可適當組合應用。
在上述實施形態中,設有四條之第一推壓肋122,但第一推壓肋122之數量不限於四條,可係一條、兩條或三條,亦可係五條以上。又,在上述實施形態中,設有四條之第二推壓肋123,但第二推壓肋123之數量不限於四條,可係一條、兩條或三條,亦可係五條以上。再者,在上述實施形態中,第一推壓肋122之數量與第二推壓肋123之數量相同,但亦可係不同。
在上述實施形態中,設有兩條抗靜電肋124,但抗靜電肋124之數量不限於兩條,可係一條,亦可係三條以上。
在上述實施形態中,第一內側端子22係USB插槽,但不限於此。第一內側端子22亦可係例如HDMI(High-Definition Multimedia Interface,高畫質多媒體介面)端子(註冊商標),VGA(Video Graphics Array,影像圖形陣列)端子(註冊商標),及LAN(Local Area Network,區域網路)端子(註冊商標)任一者。
在上述實施形態中,在與插入方向D1交叉且與第二基板31的法線方向交叉之方向上的兩端部設有定位槽139(固持槽),但不限於此。定位槽139只要設在與插入方向D1交叉且與第二基板31的法線方向交叉之方向上的至少一端部即可。
在上述實施形態中,電力轉換電路32含有AC/DC變壓器,但電力轉換電路32亦可含有例如DC/DC變壓器。此種情形,電力轉換電路32將經由纜線400而供給的第一直流電力轉換成第二直流電力。
在上述實施形態中,兩個電容器23安裝在第一基板21之第一面211,但不限於此。安裝在第一面211的電容器23數量例如可係一個,亦可係三個以上。亦即,本實施形態之配線器具100只要具備安裝在第一面211的至少一個電容器23即可。
在上述實施形態中,如圖14所示,辨識IC24與線圈322排列在插入方向D1,但辨識IC24與線圈322亦可不排列在插入方向D1上。亦即,辨識IC24與線圈322可在與插入方向D1交叉的方向(圖14的左右方向)上錯開。此種情形亦可藉由將絕緣構件5設在辨識IC24與線圈322之間,而降低發生在線圈322的雜訊對於辨識IC24所致的影響。
在上述實施形態中,絕緣構件5的材料係聚碳酸酯,但不限於此。絕緣構件5的材料只要具有與聚碳酸酯同等電絕緣性能即可,亦可係其它材料。又,絕緣構件7、8亦同。在上述實施形態中,來自電子設備200的辨識資訊含有顯示是否支援快速充電之資訊含有,但辨識資訊亦可含有例如顯示電子設備200是否適合配線器具100之資訊。辨識資訊含有顯示電子設備200是否適合配線器具100之資訊時,配線器具100對於電子設備200進行電力供給。另一方面,辨識資訊含有顯示電子設備200不適合配線器具100之資訊時,配線器具100不對於電子設備200進行電力供給。
在上述實施形態中,連接構件6含有成對之導線61、62,但不限於此。連接構件6只要具有導電性且具有可撓性及可,例如亦可含有柔性印刷電路板(FPC: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此種情形亦因為能夠藉由柔性印刷電路板吸收自第一基板21傳遞至第二基板31的應力,所以能夠抑制上述應力傳遞至第三基板41。 (態樣)
以上說明的實施形態及變形例等由以下態樣所揭示。
第一態樣之配線器具(100)具備:內側端子(22)、第一基板(21)、第二基板(31)、及辨識IC(24)。內側端子(22)連接插入式的外側端子(301)。第一基板(21)具有第一面(211)及與第一面(211)相反側之第二面(212),內側端子(22)安裝在第一面(211)。第二基板(31)電性連接於第一基板(21),並安裝有:電力轉換電路(32),將第一電力轉換成第二電力。辨識IC(24)安裝在第二面(212),對於經由內側端子(22)及外側端子(301)來電性連接的電子設備(200)之充電規格進行辨識。
依據此種態樣,相較於將辨識IC(24)安裝在第一基板(21)之第一面(211)之情形而言,能夠提昇第一面(211)之中的電子零件之配置自由度。
第二態樣之配線器具(100)係在第一態樣中更具備外殼(1)。外殼(1)收納第一基板(21)及第二基板(31)。外殼(1)包含本體(11)、及罩蓋(12)。本體(11)係具有開口部(110)的盒狀。罩蓋(12)在本體(11)裝設成封堵開口部(110)。本體(11)具有支持結構(20)。支持結構(20)沿著外側端子(301)對於內側端子(22)之插入方向(D1)伸出,在插入方向(D1)上支持第一基板(21)。
依據此種態樣,藉由支持結構(20)來支持第一基板(21)。
在第三態樣之配線器具(100)中,係在第二態樣中,支持結構(20)包含:成對之突出壁部(14、15),在與插入方向(D1)交叉的方向上彼此相向。成對之突出壁部(14、15)具有定位部(18)。定位部(18)將第一基板(21)相對於成對之突出壁部(14、15)定位。
依據此種態樣,能夠藉由定位部(18)將第一基板(21)相對於成對之突出壁部(14、15)定位。
在第四態樣之配線器具(100)中,係在第二或第三態樣中,本體(11)具有固持槽(139)。固持槽(139)設在與插入方向(D1)交叉且與第二基板(31)的法線方向交叉之方向上的至少一端部。固持槽(139)沿著插入方向(D1)形成。第二基板(31)藉由將與插入方向(D1)交叉且與第二基板(31)的法線方向交叉之方向上的至少一端部插入於固持槽(139)而固持在本體(11)。
依據此種態樣,能夠藉由固持槽(139)將第二基板(31)固持在本體(11)。
在第五態樣之配線器具(100)中,係在第二~第四態樣的任一者中,罩蓋(12)具有收納第一基板(21)的第一收納部(120)。本體(11)具有收納第二基板(31)的第二收納部(137)。
依據此種態樣,能將第一基板(21)及第二基板(31)收納在外殼(1)內。
在第六態樣之配線器具(100)中,係在第一~第五態樣任一者中,電力轉換電路(32)包含線圈(322)。線圈(322)在外側端子(301)對於內側端子(22)之插入方向(D1)上相對於第一基板(21)而言配置在第二面(212)側。配線器具(100)更具備絕緣構件(5)。絕緣構件(5)在插入方向(D1)上配置在辨識IC(24)與線圈(322)之間,將辨識IC(24)與線圈(322)電性絕緣。
依據此種態樣,能夠降低線圈(322)的雜訊對於辨識IC(24)之影響。
第七態樣之配線器具(100)係在第一~第六態樣任一者中,更具備:第二內側端子(42)、及第三基板(41)。第二內側端子(42)係與作為內側端子(22)而言之第一內側端子(22)不同的端子。第三基板(41)安裝有第二內側端子(42)。第二內側端子(42)構成為連接第二外側端子(401)。第二外側端子(401)係與作為外側端子(301)而言之第一外側端子(301)不同的端子。第二基板(31)與第三基板(41)經由具有導電性且具有可撓性的連接構件(6)來電性連接。
依據此種態樣,能夠使將第一外側端子(301)連接至第一內側端子(22)之際自第一基板(21)傳遞至第二基板(31)的應力不易傳導至第三基板(41)。
第八態樣之配線器具(100)係在第一~第七態樣任一者中,更具備:至少一個電容器(23)。電容器(23)安裝在第一面(211)。一個方向上的電容器(23)之長度(L1)比外側端子(301)對於內側端子(22)之插入方向(D1)上的內側端子(22)之長度(L2)更長。電容器(23)在第一面(211)安裝成一個方向沿著第一面(211)。內側端子(22)在第一面(211)安裝成插入方向(D1)與一個方向呈交叉。自第一面(211)起算的電容器(23)之高度(H1)比自第一面(211)起算的內側端子(22)之高度(H2)更低。
依據此種態樣,將電容器(23)在第一面(211)安裝成一個方向與第一面(211)之法線方向呈平行之情形而言,能夠達到第一基板(21)之低矮化。
在第九態樣之配線器具(100)中,係在第一~第八態樣任一者中,第一基板(21)的法線方向係沿著外側端子(301)對於內側端子(22)之插入方向(D1)的方向。第二基板(31)的法線方向係與插入方向(D1)交叉的方向。
依據此種態樣,相較於將第二基板(31)配置成第二基板(31)的法線方向呈沿著插入方向(D1)的方向之情形而言,能夠達到在自插入方向(D1)之俯視中小型化。
第二~第九態樣之構成並非配線器具(100)所必須的構成,可適當省略。
1:外殼 2:第一模組 3:第二模組 4:第三模組 5,7,8:絕緣構件 6:連接構件 10:收容空間 11:本體 12:罩蓋 13:基底 14,15:突出壁部 16:第一補強肋 17:第二補強肋 18:卡合槽(定位部) 19:凸起 20:支持結構 21:第一基板 22:第一內側端子(內側端子) 23:電容器 24:辨識IC 31:第二基板 32:電力轉換電路 41:第三基板 42:第二內側端子 43:解除釦 51:第一部分 52:第二部分 61,62:導線 100:配線器具 110:開口部 111:第一支持部 112:第二支持部 120:第一收納部 121:罩蓋本體 121a:插穿孔 121b:第二接合緣 121c:插入槽 122:第一推壓肋 123:第二推壓肋 124:抗靜電肋 125:組裝片 125a:組裝孔 126:第一罩蓋側壁 127:第二罩蓋側壁 128:罩蓋連接壁 129:頂壁 131:第一本體側壁 131a:收容槽 132:第二本體側壁 133:第一本體連接壁 134:第二本體連接壁 135:第一接合緣 137:收納部(第二收納部) 136:分隔壁 138:收納部 139:定位槽(固持槽) 141:引導部 200:電子設備 211:第一面 212:第二面 213:伸出片 214:凹部 300:USB纜線 301:第一外側端子(外側端子) 311:第一部分 312:第二部分 321:電容器 322:線圈 400:纜線 401:第二外側端子 D1:插入方向 H1,H2:高度 L1,L2:長度
圖1係實施形態之配線器具的立體圖。 圖2係在圖1之配線器具中移除罩蓋的狀態之立體圖。 圖3係圖1之配線器具的立體分解圖。 圖4係圖1之配線器具所具備的外殼之立體分解圖。 圖5係圖1之配線器具所備的本體之立體圖。 圖6係顯示在圖1之配線器具中,將抗靜電肋的前端部收容在收容槽的狀態之側視剖視圖。 圖7係顯示在圖1之配線器具中,第一推壓肋接觸於第一基板的狀態之俯視剖視圖。 圖8係顯示在圖1之配線器具中,第一推壓肋接觸於第一基板的狀態之側視剖視圖。 圖9係顯示在圖1之配線器具中,第二基板受到引導部所引導的狀態之側視剖視圖。 圖10係顯示在圖1之配線器具中,第二基板及第三基板裝設在本體的狀態之立體圖。 圖11係顯示在圖1之配線器具中,第二推壓肋接觸於第三基板的狀態之俯視剖視圖。 圖12係顯示在圖1之配線器具中,第二推壓肋接觸於第三基板的狀態之側視剖視圖。 圖13A係顯示圖1之配線器具所具備的第一模組之側面圖。圖13B係顯示圖13A之第一模組所含的電容器之示意圖。 圖14係顯示在圖1之配線器具中,辨識IC與線圈之位置關係的前視剖視圖。
1:外殼
2:第一模組
3:第二模組
4:第三模組
5,7,8:絕緣構件
6:連接構件
10:收容空間
11:本體
12:罩蓋
14,15:突出壁部
16:第一補強肋
18:卡合槽(定位部)
19:凸起
20:支持結構
21:第一基板
22:第一內側端子(內側端子)
23:電容器
24:辨識IC
31:第二基板
32:電力轉換電路
41:第三基板
42:第二內側端子
61,62:導線
100:配線器具
110:開口部
111:第一支持部
112:第二支持部
121:罩蓋本體
121a:插穿孔
121b:第二接合緣
121c:插入槽
125:組裝片
125a:組裝孔
127:第二罩蓋側壁
128:罩蓋連接壁
129:頂壁
131:第一本體側壁
211:第一面
212:第二面
213:伸出片
311:第一部分
312:第二部分
321:電容器
322:線圈
D1:插入方向

Claims (9)

  1. 一種配線器具,具備: 內側端子,連接插入式的外側端子; 第一基板,具有第一面及與該第一面相反側的第二面,並將該內側端子安裝在該第一面; 第二基板,電性連接於該第一基板,並安裝有將第一電力轉換成第二電力的電力轉換電路;及 辨識IC,安裝在該第二面,對於經由該內側端子及該外側端子來電性連接的電子設備之充電規格進行辨識。
  2. 如請求項1之配線器具,其中,更具備: 外殼,收納該第一基板及該第二基板; 且該外殼包含: 盒狀的本體,具有開口部;及 罩蓋,裝設在該本體而將該開口部封堵; 且該本體具有: 支持結構,沿著該外側端子對於該內側端子之插入方向而伸出,在該插入方向上支持該第一基板。
  3. 如請求項2之配線器具,其中,該支持結構包含: 成對之突出壁部,在與該插入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彼此相向; 且該成對之突出壁部具有: 定位部,將該第一基板相對於該成對之突出壁部定位。
  4. 如請求項2或3之配線器具,其中,該本體具有: 固持槽,設在與該插入方向交叉且與該第二基板的法線方向交叉之方向上的至少一端部; 且該固持槽係沿著該插入方向形成, 該第二基板藉由將與該插入方向交叉且與該第二基板的法線方向交叉之方向上的至少一端部插入至該固持槽而固持在該本體。
  5. 如請求項2或3之配線器具,其中, 該罩蓋具有:第一收納部,收納該第一基板; 且該本體具有:第二收納部,收納該第二基板。
  6.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配線器具,其中, 該電力轉換電路包含線圈, 該線圈在該外側端子對於該內側端子之插入方向上相對於該第一基板而配置在該第二面側, 該配線器具更包含: 絕緣構件,在該插入方向上配置於該辨識IC與該線圈之間,將該辨識IC與該線圈電性絕緣。
  7.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配線器具,更包含: 第二內側端子,與作為該內側端子的第一內側端子不同;及 第三基板,安裝有該第二內側端子; 且該第二內側端子構成為與作為該外側端子之第一外側端子不同的第二外側端子相連接, 該第二基板與該第三基板藉由具有導電性且具有可撓性的連接構件來電性連接。
  8.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配線器具,更具備: 至少一個電容器,安裝在該第一面: 且在一個方向上的該電容器之長度,比在該外側端子對於該內側端子之插入方向上的該內側端子之長度更長, 該電容器係以該一個方向沿著該第一面的方式安裝在該第一面, 該內側端子係以該插入方向與該一個方向交叉的方式安裝在該第一面, 該電容器自該第一面起算之高度,比該內側端子自該第一面起算的高度更低。
  9.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配線器具,其中, 該第一基板的法線方向係沿著該外側端子對於該內側端子的插入方向之方向, 且該第二基板之法線方向係與該插入方向交叉的方向。
TW110135053A 2020-09-23 2021-09-22 配線器具 TWI83406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159022 2020-09-23
JP2020159022 2020-09-23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218249A true TW202218249A (zh) 2022-05-01
TWI834062B TWI834062B (zh) 2024-03-01

Family

ID=808464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0135053A TWI834062B (zh) 2020-09-23 2021-09-22 配線器具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7564877B2 (zh)
TW (1) TWI834062B (zh)
WO (1) WO2022064967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M412502U (en) 2011-04-15 2011-09-21 Ching-Chuan Huang USB wall-type charging socket
DE102012207599B4 (de) 2012-05-08 2022-03-17 Vitesco Technologies GmbH Steuergerät, insbesondere für ein Kraftfahrzeug
MY187683A (en) 2013-09-27 2021-10-11 Intel Corp Apparatus and method to change current limit
CN204886334U (zh) 2015-09-07 2015-12-16 苏州力生美半导体有限公司 充电识别电路及充电识别芯片
US10256733B2 (en) 2015-09-30 2019-04-09 Apple Inc. Tapped winding flyback converter for multiple output voltages
JP6745478B2 (ja) * 2016-06-30 2020-08-26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保護回路及び配線器具
JP6782448B2 (ja) 2017-07-20 2020-11-11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Usbコンセント
JP6709967B2 (ja) 2019-08-09 2020-06-17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配線器具
JP6748983B2 (ja) 2019-08-22 2020-09-02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配線器具
JP6872712B2 (ja) 2020-01-23 2021-05-19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配線器具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2064967A1 (ja) 2022-03-31
JPWO2022064967A1 (zh) 2022-03-31
TWI834062B (zh) 2024-03-01
JP7564877B2 (ja) 2024-10-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54801B (zh) 配線器具
JP6924960B2 (ja) 配線器具
CN103986014A (zh) Usb插座
CN103986010A (zh) 配线装置
JP2021028980A (ja) 配線器具
TWI654802B (zh) 配線器具
CN113228206B (zh) 变压器
TW201308772A (zh) 電連接器
TWI834062B (zh) 配線器具
JP7157180B2 (ja) 配線器具
JP6748983B2 (ja) 配線器具
JP6709967B2 (ja) 配線器具
JP2014154243A (ja) コネクタ及びワイヤハーネス
JP7157179B2 (ja) 配線器具
JP7570067B2 (ja) 配線器具
CN220628299U (zh) 遮挡结构及轨道插座
JP7151923B1 (ja) 電力変換装置
CN221530348U (zh) 一种移动电源
JP6755008B1 (ja) 配線器具
CN218768613U (zh) 一种led显示屏集成板组及led显示屏
JP6814987B2 (ja) 配線器具
JP6793347B1 (ja) 配線器具
TWM451680U (zh) 線纜連接器組合
JP6709968B2 (ja) 配線器具
JP2009289550A (ja) 分割ジョイントボックスの接続構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