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202917A - 顯示裝置 - Google Patents

顯示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202917A
TW202202917A TW109122990A TW109122990A TW202202917A TW 202202917 A TW202202917 A TW 202202917A TW 109122990 A TW109122990 A TW 109122990A TW 109122990 A TW109122990 A TW 109122990A TW 202202917 A TW202202917 A TW 202202917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liquid crystal
guide plate
light source
crystal display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912299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754318B (zh
Inventor
陳明倫
林義文
陳政傳
Original Assignee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912299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754318B/zh
Priority to CN202110136108.3A priority patent/CN112731713B/zh
Publication of TW20220291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20291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5431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54318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15Edge-illuminating devices, i.e. illuminating from the sid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一種顯示裝置,包括液晶顯示面板及背光模組。背光模組包括導光板、第一光源、第二光源及擴散板。導光板具有底面、出光面及入光面,其中出光面設置於底面的對向,且入光面設置於底面與出光面之間。第一光源設置於導光板的入光面旁。至少一光學膜片設置於導光板的出光面上。第二光源、擴散板、導光板、至少一光學膜片及液晶顯示面板依序排列。

Description

顯示裝置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光電裝置,且特別是有關於一種顯示裝置。
隨著光電與半導體技術的演進,帶動了平面顯示器的蓬勃發展。在諸多平面顯示器中,液晶顯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具有高空間利用效率、低消耗功率、無輻射及低電磁干擾等優越特性,已成為市場主流。眾所皆知的,液晶顯示器包括液晶顯示面板(LCD panel)及背光模組(backlight module),其中由於液晶顯示面板本身並不具備自發光的特性,因此必須將背光模組配置在液晶顯示面板下方,以提供液晶顯示面板所需的面光源。如此一來,液晶顯示器才得以顯示影像畫面,供使用者觀看。
圖1示出在各種灰階L0、L32、L64、L255下習知液晶顯示器之視角與相對亮度的關係曲線(各灰階以各自0度視角當基準的輝度比例分佈)。請參照圖1,在習知技術中,液晶顯示器在具有高灰階(例如:L255)處其相對亮度會隨著視角的增加而減少,但液晶顯示器在具有低灰階(例如:L0、L32)處其相對亮度隨著視角的增加而先增加再減少。換言之,在習知技術中,液晶顯示器在具有高灰階之處的視角與相對亮度之關係曲線的趨勢與在具有低灰階之處之視角與相對亮度的關係曲線的趨勢不同。因此,習知液晶顯示器在大視角下會出現光暈(halo effect)及/或色偏(color wash out)的現象,影響其光學表現。以下配合圖2舉例說明光暈現象。
圖2示出以大視角所觀看到之習知液晶顯示器的顯示畫面。請參照圖2,顯示畫面包括第一顯示區20A及第二顯示區20B,其中第一顯示區20A用以顯示平均灰階較低的影像(例如:樹叢及黑夜),第二顯示區20B例如用以顯示平均灰階高的影像(例如:城堡)。如圖2所示,在大視角觀看習知液晶顯示器的情況下,用以顯示平均灰階低之影像(例如:樹叢及黑夜)的第一顯示區200A會出現異常的光暈現象。
本發明提供一種顯示裝置,光學表現佳。
本發明的一種顯示裝置,包括液晶顯示面板及背光模組。背光模組包括導光板、第一光源、第二光源及擴散板。導光板具有底面、出光面及入光面,其中出光面設置於底面的對向,且入光面設置於底面與出光面之間。第一光源設置於導光板的入光面旁。至少一光學膜片設置於導光板的出光面上。第二光源、擴散板、導光板、至少一光學膜片及液晶顯示面板依序排列。當液晶顯示面板具有第一灰階時,第一光源在至少一光學膜片上造成第一正視亮度,第二光源在至少一光學膜片上造成第二正視亮度,且第一正視亮度大於第二正視亮度。當液晶顯示面板具有大於第一灰階的第二灰階時,第一光源在至少一光學膜片上造成第三正視亮度,第二光源在至少一光學膜片上造成第四正視亮度,且第四正視亮度大於第三正視亮度。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擴散板具有相對的入光面及出光面,擴散板的入光面位於擴散板的出光面與第二光源之間;第一光源包括多個第一發光元件;第二光源包括多個第二發光元件;至少一第一發光元件於導光板的出光面上造成第一光斑,至少一第二發光元件於擴散板的出光面上造成第二光斑,第一光斑及第二光斑對應液晶顯示面板的同一顯示區,且第一光斑的面積大於第二光斑的面積。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至少一光學膜片包括設置於導光板之出光面上的第一稜鏡片及第二稜鏡片。第一稜鏡片具有多個第一稜鏡結構。第二稜鏡片具有多個第二稜鏡結構,其中第一稜鏡結構的延伸方向與第二稜鏡結構的延伸方向之間的夾角小於或等於30o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至少一光學膜片更包括:反射式偏光增光片,設置於液晶顯示面板與第二稜鏡片之間。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反射式偏光增光片具有凸起的多個條狀微結構,其中第二稜鏡結構的延伸方向與條狀微結構的延伸方向之間的夾角小於或等於30o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至少一光學膜片包括:逆稜鏡片,設置於導光板的出光面上,且具有多個逆稜鏡結構。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至少一光學膜片更包括:反射式偏光增光片,設置於液晶顯示面板與逆稜鏡片之間。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反射式偏光增光片具有凸起的多個條狀微結構,其中逆稜鏡結構的延伸方向與條狀微結構的延伸方向之間的夾角小於或等於30o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導光板的出光面具有凸起的多個條狀微結構,且導光板之條狀結構的延伸方向實質上垂直於導光板的入光面。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擴散板的霧度大於導光板的霧度。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液晶顯示面板具有第一顯示區及第二顯示區,第一顯示區具有第一灰階,第二顯示區具有大於第一灰階的第二灰階;第一光源在至少一光學膜片之對應第一顯示區的第一位置上造成第一正視亮度,第二光源在至少一光學膜片之對應第一顯示區的第一位置上造成第二正視亮度;第一光源在至少一光學膜片之對應第二顯示區的第二位置上造成第三正視亮度,第二光源在至少一光學膜片之對應第二顯示區的第二位置上造成第四正視亮度。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第一光源發出的第一照明光束依序通過導光板的入光面、導光板的出光面、至少一光學膜片及液晶顯示面板,以形成第一影像光束;第二光源發出的第二照明光束依序通過擴散板、導光板的底面、導光板的出光面、至少一光學膜片及液晶顯示面板,以形成第二影像光束;第一影像光束於一方向上具有第一半高寬,第二影像光束於相同的方向上具有第二半高寬,且第二半高寬大於第一半高寬。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第二半高寬與第一半高寬的差值落在10o 至70o 的範圍。
現將詳細地參考本發明的示範性實施例,示範性實施例的實例說明於附圖中。只要有可能,相同元件符號在圖式和描述中用來表示相同或相似部分。
應當理解,當諸如層、膜、區域或基板的元件被稱為在另一元件“上”或“連接到”另一元件時,其可以直接在另一元件上或與另一元件連接,或者中間元件可以也存在。相反,當元件被稱為“直接在另一元件上”或“直接連接到”另一元件時,不存在中間元件。如本文所使用的,“連接”可以指物理及/或電性連接。再者,“電性連接”或“耦合”可以是二元件間存在其它元件。
本文使用的“約”、“近似”、或“實質上”包括所述值和在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確定的特定值的可接受的偏差範圍內的平均值,考慮到所討論的測量和與測量相關的誤差的特定數量(即,測量系統的限制)。例如,“約”可以表示在所述值的一個或多個標準偏差內,或±30%、±20%、±10%、±5%內。再者,本文使用的“約”、“近似”或“實質上”可依光學性質、蝕刻性質或其它性質,來選擇較可接受的偏差範圍或標準偏差,而可不用一個標準偏差適用全部性質。
除非另有定義,本文使用的所有術語(包括技術和科學術語)具有與本發明所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通常理解的相同的含義。將進一步理解的是,諸如在通常使用的字典中定義的那些術語應當被解釋為具有與它們在相關技術和本發明的上下文中的含義一致的含義,並且將不被解釋為理想化的或過度正式的意義,除非本文中明確地這樣定義。
圖3為本發明一實施例之顯示裝置10的立體示意圖。
請參照圖3,顯示裝置10包括背光模組100以及設置於背光模組100上的液晶顯示面板200。
液晶顯示面板200包括主動元件陣列基板(未繪示)、對向基板(未繪示)以及設置於主動元件陣列基板與對向基板之間的液晶層(未繪示)。主動元件陣列基板具有多個畫素結構。每一畫素結構包括薄膜電晶體、與薄膜電晶體之源極電性連接的資料線、與薄膜電晶體之閘極電性連接的掃描線以及與薄膜電晶體之汲極電性連接的畫素電極,其中資料線用以接收一灰階資料訊號,進而使所述畫素結構具有對應於所述灰階資料訊號的一灰階(grayscale)。
背光模組100包括第二光源110、擴散板120、第一光源130、導光板140以及至少一光學膜片150,其中第二光源110、擴散板120、導光板140、至少一光學膜片150及液晶顯示面板200沿一方向z依序排列。
導光板140具有底面141、出光面142及入光面143,其中出光面142設置於底面141的對向,且入光面143設置於底面141與出光面142之間。第一光源130設置於導光板140的入光面143旁。第一光源130用以發出第一照明光束L1。第一照明光束L1自導光板140的入光面143進入導光板140中,被導光板140的底面141反射,且由導光板140的出光面142離開導光板140。第一光源130及導光板140可視為一側入式(edge lighting type)出光模組E。
在本實施例中,導光板140可選擇性地具有準直化第一照明光束L1的功能。舉例而言,在本實施例中,導光板140的底面141及/或出光面142可選擇性地具有多個光學微結構(未繪示);透過所述多個光學微結構的作用,能使自導光板140之出光面142出射的第一照明光束L1的發散角縮小,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
在本實施例中,導光板140例如是平板導光板(flat-type light guide plate)。然而,本發明不限於此,在其他實施例中,導光板140也可以是楔型導光板(wedge-shaped light guide plate)或其它形體的導光板。
擴散板120設置於第二光源110上。擴散板120具有相對的入光面121及出光面122。第二光源110用以發出第二照明光束L2。第二照明光束L2自擴散板120的入光面121進入擴散板120,且自擴散板120的出光面122離開擴散板120。擴散板120的入光面121位於擴散板120的出光面122與第二光源110之間。第二光源110及擴散板120可視為一直下式(bottom lighting type)出光模組D。
在本實施例中,擴散板120的霧度(haze)大於導光板140的霧度。舉例而言,可利用下述方式測量導光板140的霧度:首先,將導光板140置於一標準光源(例如但不限於:一面光源)上,以使標準光源所發出的標準光束自導光板140的底面141進入導光板140中,且自導光板140的出光面142離開導光板140;接著,使用一輝度計以一視野角量測導光板140之出光面142的一第一量測區域(例如但不限於:1cm2 的範圍),以獲得導光板140之第一量測區域的第一亮度;接著,移除標準光源上的導光板140,並使所述輝度計以相同的視野角量測與導光板140之第一量測區域對應之標準光源的第二量測區域,以獲得標準光源的第二量測區域的第二亮度;將所述第一亮度除以所述第二亮度便可獲得導光板140的霧度。類似地,可利用下述方式測量擴散板120的霧度:首先,將擴散板120置於標準光源上,以使標準光源所發出的標準光束自擴散板120的入光面121進入擴散板120中,且自擴散板120的出光面122離開擴散板120;接著,使用輝度計以相同的視野角量測擴散板120的出光面122的第三量測區域(例如但不限於:1cm2 的範圍),以獲得擴散板120的第三量測區域的第三亮度;接著,移除標準光源上的擴散板120,並使輝度計以相同的視野角量測與擴散板120之第三量測區域對應之標準光源的第四量測區域,以獲得標準光源的第四量測區域的第四亮度;將所述第三亮度除以所述第四亮度便可獲得擴散板120的霧度。
在本實施例中,側入式出光模組E及直下式出光模組D皆能分區發光。舉例而言,在本實施例中,側入式出光模組E的第一光源130可包括排列於導光板140之入光面143旁的多個第一發光元件132,且多個第一發光元件132能被獨立控制。第一發光元件132例如是發光二極體,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直下式出光模組D的第二光源110可包括設置於擴散板120下的多個第二發光元件112,且多個第二發光元件112能被獨立控制。第二發光元件112例如是毫米發光二極體(mini LED),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
在本實施例中,第一發光元件132可於導光板140的出光面142上造成第一光斑P1,第二發光元件112可於擴散板120的出光面122上造成第二光斑P2,第一光斑P1及第二光斑P2對應液晶顯示面板200的同一顯示區210,且第一光斑P1的面積大於第二光斑P2的面積,又第二光斑P2的面積大於液晶顯示面板200之所述顯示區210的面積。所述顯示區210的面積可指液晶顯示面板200之顯示相同及/或相近灰階的一區域。在本實施例中,背光模組100具有區域調光(local dimming)的能力。
至少一光學膜片150設置於導光板140的出光面142上。至少一光學膜片150設置於液晶顯示面板200與導光板140之間。直下式出光模組D與側入式出光模組E係共用至少一光學膜片150。直下式出光模組D、側入式出光模組E及至少一光學膜片150組成一複合式背光模組100。
在本實施例中,至少一光學膜片150可以選擇性包括設置於導光板140的出光面142上的第一稜鏡片151及第二稜鏡片152。第一稜鏡片151具有多個第一稜鏡結構151a,第二稜鏡片152具有多個第二稜鏡結構152a,其中多個第一稜鏡結構151a的延伸方向d1與多個第二稜鏡結構152a的延伸方向d2之間的夾角(未繪示)小於或等於30o 。舉例而言,在本實施例中,多個第一稜鏡結構151a的延伸方向d1與多個第二稜鏡結構152a的延伸方向d2之間的夾角實質上可等於0o ;也就是說,多個第一稜鏡結構151a的延伸方向d1與多個第二稜鏡結構152a的延伸方向d2實質上可平行;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
在本實施例中,第一稜鏡片151的多個第一稜鏡結構151a係形成於第一稜鏡片151之面向液晶顯示面板200的表面,第二稜鏡片152的多個第二稜鏡結構152a係形成於第二稜鏡片152之面向液晶顯示面板200的表面。也就是說,第一稜鏡結構151a及第二稜鏡結構152a可指向遠離導光板140的方向,而第一稜鏡片151及第二稜鏡片152可以是正稜鏡。
此外,在本實施例中,第一稜鏡片151的折射率與第二稜鏡片152的折射率可以選擇性地相同。舉例而言,在本實施例中,第一稜鏡片151的折射率與第二稜鏡片152的折射率可皆為1.52。然而,本發明不以此為限,在另一實施例中,具有相同折射率的第一稜鏡片151及第二稜鏡片152的折射率也可以是其它數值;在又一實施例中,第一稜鏡片151的折射率與第二稜鏡片152的折射率也可不同。
第一稜鏡片151及第二稜鏡片152主要是用以搭配側入式出光模組E使用,以使自側入式出光模組E出射的第一照明光束L1更加準直,進而使顯示裝置10達成所欲的光學表現。但本發明不限於此,在其它實施例中,設置於液晶顯示面板200與導光板140之間的第一稜鏡片151及/或第二稜鏡片152也可用其它類型的光學膜片取代,端視顯示裝置10欲達成何種光學表現而定。
此外,在本實施例中,設置於液晶顯示面板200與導光板140之間的至少一光學膜片150還可選擇性地包括反射式偏光增光片(dual brightness enhancement film,DBEF)153。第一稜鏡片151、第二稜鏡片152及反射式偏光增光片153沿方向z依序設置於導光板140的出光面142上。反射式偏光增光片153設置於液晶顯示面板200與第二稜鏡片152之間。
舉例而言,在本實施例中,反射式偏光增光片153可包括由多層膜堆疊而成的基底(未繪示)以及形成在所述基底上的多個光學微結構(未繪示)。在本實施例中,反射式偏光增光片153的所述多個光學微結構可以是隨機且不規則的微結構。然而,本發明不限於此,在另一實施例中,也可用其它類型的光學膜片取代上述的反射式偏光增光片153;在又一實施例中,也可以省略反射式偏光增光片153的設置。
圖4示出本發明一實施例之顯示裝置10在各視角下的亮度。圖4之各視角下的亮度係在一方向x(標示於圖1)上所量測。請參照圖3,方向x與多個第一稜鏡結構151a的延伸方向d1夾有一角度C(未標示),0o ≤C≤15o ;方向x與多個第二稜鏡結構152a的延伸方向d2夾有一角度D(未標示),0o ≤D≤15o 。舉例而言,在本實施例中,角度C實質上等於0o ;角度D實質上等於0o ,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
請參照圖3及圖4,曲線S_E代表:在側入式出光模組E的第一光源130開啟、直下式出光模組D的第二光源110關閉,且液晶顯示面板200切換至灰階L255的情況下,於具有灰階L255之液晶顯示面板200上所量測到之各視角下的歸一化亮度。換言之,第一光源130發出的第一照明光束L1依序通過導光板140的入光面143、導光板140的出光面142、光學膜片150及具有灰階L255的液晶顯示面板200後會形成第一影像光束(未繪示),而曲線S_E代表第一影像光束於各視角下的歸一化亮度。第一影像光束在方向x上具有一第一半高寬(full width at half maximum)FWHM1。
請參照圖3及圖4,曲線S_D代表:在側入式出光模組E的第一光源130關閉、直下式出光模組D的第二光源110開啟,且液晶顯示面板200切換至灰階L255的情況下,於具有灰階L255之液晶顯示面板200上所量測到之各視角下的歸一化亮度。換言之,第二光源110發出的第二照明光束L2依序通過擴散板120、導光板140的底面141、導光板140的出光面142、光學膜片150及具有灰階L255的液晶顯示面板200後會形成第二影像光束,而曲線S_D代表第二影像光束於各視角下的歸一化亮度。第二影像光束在方向x上具有第二半高寬(full width at half maximum)FWHM2。
第二半高寬FWHM2大於第一半高寬FWHM1。換言之,直下式出光模組D所發出的第二照明光束L2在傳遞至液晶顯示面板200的入光面(即,液晶顯示面板200之面向背光模組100的表面)時,第二照明光束L2是呈現較為發散的狀態;側入式出光模組E所發出的第一照明光束L1在傳遞至液晶顯示面板200的入光面時,第一照明光束L1是呈現較為準直的狀態。
在本實施例中,側入式出光模組E提供之第一照明光束L1的準直度可顯著地高於直下式出光模組D提供之第二照明光束L2的準直度。舉例而言,在本實施例中,第二半高寬FWHM2與第一半高寬FWHM1的差值可落在10o 至70o 的範圍。
值得注意的是,用以提供至液晶顯示面板200之背光的成份(即,第一照明光束L1於液晶顯示面板200上造成之正視亮度與第二照明光束L2於液晶顯示面板200上造成之正視亮度的比例)是根據液晶顯示面板200的灰階來決定。需說明的是,本說明書所述之各種正視亮度是指在實質上垂直於液晶顯示面板200之顯示面200a的方向(例如:圖3之方向z的反方向)上所量測到的亮度。
具體而言,當液晶顯示面板200具第一灰階時,第一光源130在光學膜片150(例如但不限於:反射式偏光增光片153)上造成第一正視亮度,第二光源110在光學膜片150(例如但不限於:反射式偏光增光片153)上造成第二正視亮度,且第一正視亮度大於第二正視亮度;當液晶顯示面板200具有大於第一灰階的第二灰階時,第一光源130在光學膜片150(例如但不限於:反射式偏光增光片153)上造成第三正視亮度,第二光源110在光學膜片150(例如但不限於:反射式偏光增光片153)上造成第四正視亮度,且第四正視亮度大於第三正視亮度。
簡言之,當液晶顯示面板200具有低灰階時,液晶顯示面板200的背光主要是由較為準直的第一照明光束L1來提供;當液晶顯示面板200具有高灰階時,液晶顯示面板200的背光主要是由較為發散的第二照明光束L2來提供。
舉例而言,在本實施例中,液晶顯示面板200具有對應液晶顯示面板200之最高穿透率之4%的L10灰階時,側入式出光模組E所提供之第一照明光束L1在光學膜片150之一處上造成亮度LM1,直下式出光模組D所提供之第二照明光束L2在同一光學膜片150的同一處上造成亮度LM4,且LM1>LM4;液晶顯示面板200具有對應液晶顯示面板200之最高穿透率之75%的L192灰階時,側入式出光模組E所提供之第一照明光束L1在光學膜片150的一處上造成亮度LM2,直下式出光模組D所提供之第二照明光束L2在同一光學膜片150的同一處上造成亮度LM5,且LM5>LM2;液晶顯示面板200具有對應液晶顯示面板200之最高穿透率之100%的L255灰階時,側入式出光模組E所提供之第一照明光束L1在光學膜片150的一處上造成亮度LM3,直下式出光模組D所提供之第二照明光束L2在同一光學膜片150的同一處上造成亮度LM6,且LM6>LM3。
由於提供至液晶顯示面板200的背光成份是根據液晶顯示面板200的灰階來決定,因此顯示裝置10能改善習知技術中所述之光暈(halo effect)及/或色偏(color wash out)的現象,以下配合其它圖式說明其機制及改善成果。
圖5示出本發明一實施例之顯示裝置10的顯示畫面。
圖6示出顯示圖5之顯示畫面的顯示裝置10。特別是,圖6示出顯示裝置10於顯示圖5之顯示畫面下其側入式出光模組E及直下式出光模組D的工作狀態。
圖7示出本發明一實施例之顯示裝置10在各視角下的亮度。請參照圖3及圖7,圖7之曲線S_E代表:在側入式出光模組E的第一光源130開啟、直下式出光模組D的第二光源110關閉,且液晶顯示面板200切換至灰階L255的情況下,於液晶顯示面板200上所量測到之各視角下的歸一化亮度。圖7之曲線S_E+D1代表:在側入式出光模組E的第一光源130開啟、直下式出光模組D的第二光源110開啟且具有較弱的第一光強度,而液晶顯示面板200切換至灰階L255的情況下,於液晶顯示面板200上所量測到之各視角下的歸一化亮度。圖7之曲線S_E+D2代表:在側入式出光模組E的第一光源130開啟、直下式出光模組D的第二光源110開啟且具有較強的第二光強度,而液晶顯示面板200切換至灰階L255的情況下,於液晶顯示面板200上所量測到之各視角下的歸一化亮度。
請參照圖5及圖6,液晶顯示面板200具有第一顯示區200A及第二顯示區200B,其中第一顯示區200A具有第一灰階,而第二顯示區200B具有大於第一灰階的第二灰階。舉例而言,在本實施例中,液晶顯示面板200的第二顯示區200B顯示較亮(即具有高灰階)的城堡,液晶顯示面板200的第一顯示區200A顯示較暗(即具有低灰階)的樹叢及黑夜。
側入式出光模組E之第一光源130在光學膜片150對應第一顯示區200A(例如:顯示低灰階之樹叢及黑夜的區域)的第一位置150A上造成第一亮度,直下式出光模組D之第二光源110在同一第一位置150A上造成第二亮度,且第一亮度大於第二亮度。舉例而言,在本實施例中,對應第一顯示區200A之第二光源110的第二發光元件112關閉,對應第一顯示區200A之第一光源130的第一發光元件132開啟,而傳遞至第一顯示區200A(例如:顯示低灰階之樹叢及黑夜的區域)之背光的主要成份是較為準直的第一照明光束L1;此時,複合式背光模組100於對應第一顯示區200A所提供之照明光束的光形分佈等於或接近於圖7的曲線S_E。
第一光源130在光學膜片150之對應第二顯示區200B(例如:顯示高灰階之城堡的區域)的第二位置150B上造成第三亮度,第二光源110在同一第二位置150B上造成第四亮度,且第四亮度大於第三亮度。舉例而言,在本實施例中,對應第二顯示區200B之第二光源110的第二發光元件112開啟,且對應第二顯示區200B之第一光源130的第一發光元件132也開啟。直下式出光模組D所能提供之第一照明光束L1的光強度遠大於側入式出光模組E所能提供之第二照明光束L2的光強度;在此時,傳遞至第二顯示區200B(例如:顯示高灰階之城堡的區域)之背光的主要成份是較為發散的第一照明光束L1,複合式背光模組100於對應第二顯示區200B所提供之照明光束的光形分佈較接近圖7的曲線S_E+D2。
請參照圖5、圖6及圖7,複合式背光模組100於對應第一顯示區200A(例如:顯示低灰階之樹叢及黑夜的區域)之處的照明光束的光形分佈較接近圖7之半高寬較窄的曲線S_E。亦即,複合式背光模組100於對應低灰階之第一顯示區200A之處的照明光束會有較低的比例朝大視角方向傳遞。因此,在以大視角觀看顯示裝置10的情況下,具有低灰階的第二顯示區200B的亮度不易偏高。
複合式背光模組100於對應第二顯示區200B(例如:顯示高灰階之城堡的區域)之處的照明光束的光形分佈較接近圖7之半高寬較寬的曲線S_E+D2。亦即,複合式背光模組100於對應高灰階之第二顯示區200B之處的照明光束會有較高的比例朝大視角方向傳遞。因此,在以大視角觀看顯示裝置10的情況下,具有高灰階的第二顯示區200B在大視角下仍保有高亮度。
藉此,在以大視角觀看顯示裝置10的情況下,分別具有低灰階及高灰階的第一顯示區200A及第二顯示區200B能顯示較正確的亮度,進而改善習知技術所述之顯示裝置在大視角下的光暈(halo effect)及/或色偏(color wash out)的現象。
圖8示出本發明一實施例之顯示裝置10在視角θ=30o 、θ=45o 及θ=60o 下的伽瑪曲線(gamma curves),其中當顯示裝置10的液晶顯示面板200的灰階在L0至L32的範圍時,顯示裝置10的側入式出光模組E開至最大功率,且直下式出光模組D關閉。
請參照圖8,在視角θ=30o 下,灰階L32至灰階L192的伽瑪平均值為2.2;在視角θ=45o 下,灰階L32至灰階L192的伽瑪平均值為2.1;在視角θ=60o 下,灰階L32至灰階L192的伽瑪平均值為1.9。由圖8可知,若在液晶顯示面板200的灰階落在L0至L32的範圍時,將側入式出光模組E的功率開至最大,且將直下式出光模組D關閉,則顯示裝置10在視角θ=30o 、視角θ=45o 及視角θ=60o 下,灰階L32至灰階L192的伽瑪平均值等於或接近於2.2。
圖9示出本發明一實施例之顯示裝置10在視角θ=30o 、θ=45o 及θ=60o 下的伽瑪曲線(gamma curves),其中當顯示裝置10的液晶顯示面板200的灰階在L0至L16的範圍時,顯示裝置10的側入式出光模組E開至最大功率,且直下式出光模組D關閉。
請參照圖9,在視角θ=30o 下,灰階L32至灰階L192的伽瑪平均值為2.1;在視角θ=45o 下,灰階L32至灰階L192的伽瑪平均值為1.9;在視角θ=60o 下,灰階L32至灰階L192的伽瑪平均值為1.7。由圖9可知,若在液晶顯示面板200的灰階落在L0至L16的範圍時,將側入式出光模組E的功率開至最大,且將直下式出光模組D關閉,則顯示裝置10在視角θ=30o 、視角θ=45o 及視角θ=60o 下,灰階L32至灰階L192的伽瑪平均值等於或接近於2.2。
圖10示出本發明一實施例之顯示裝置10在視角θ=30o 、θ=45o 及θ=60o 下的伽瑪曲線(gamma curves),其中當顯示裝置10的液晶顯示面板200的灰階在L0至L8的範圍時,顯示裝置10的側入式出光模組E開至最大功率,且直下式出光模組D關閉。
請參照圖10;在視角θ=30o 下,灰階L32至灰階L192的伽瑪平均值為2.0;在視角θ=45o 下,灰階L32至灰階L192的伽瑪平均值為1.8;在視角θ=60o 下,灰階L32至灰階L192的伽瑪平均值為1.6。由圖10可知,若在液晶顯示面板200的灰階落在L0至L8的範圍時,將側入式出光模組E的功率開至最大,且將直下式出光模組D關閉,則顯示裝置10在視角θ=30o 、視角θ=45o 及視角θ=60o 下,灰階L32至灰階L192的伽瑪平均值等於或接近於2.2。
由圖8、圖9及圖10可知,無論在液晶顯示面板200具有何種範圍之低灰階的情況下開啟側入式出光模組E且關閉直下式出光模組D,皆有助於顯示裝置10在大視角下的色偏問題改善。此外,由圖8、圖9及圖10還可知,對應側入式出光模組E開啟且直下式出光模組D關閉之液晶顯示面板200的灰階範圍越大,顯示裝置10在大視角下的色偏問題改善越明顯。
在此必須說明的是,下述實施例沿用前述實施例的元件標號與部分內容,其中採用相同的標號來表示相同或近似的元件,並且省略了相同技術內容的說明。關於省略部分的說明可參考前述實施例,下述實施例不再重述。
圖11為本發明一實施例之顯示裝置10A的立體示意圖。圖11的顯示裝置10A與前述的顯示裝置10類似,兩者的差異在於:在圖11的實施例中,背光模組100A之導光板140的出光面142A具有凸起的多個條狀微結構142a,且導光板140之多個條狀結構142a的延伸方向d0實質上垂直於導光板140的入光面143。導光板140之出光面142A的條狀微結構142a用以限制每一第一發光元件132發出之第一照明光束L1於出光面142A的分佈範圍(即,每一第一發光元件132所造成之第一光斑P1的大小)。利用條狀微結構142a的作用,可優化顯示裝置10A的區域調光(local dimming)能力。舉例而言,在本實施例中,導光板140的多個條狀結構142a可以是多個透鏡狀微結構(lenticular microstructures),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
圖12為本發明一實施例之顯示裝置10B的立體示意圖。圖12的顯示裝置10B與前述的顯示裝置10類似,兩者的差異在於:在圖12的實施例中,反射式偏光增光片153B具有凸起的多個條狀微結構153a-1。多個條狀微結構153a-1係形成於反射式偏光增光片153B之面向液晶顯示面板200的表面153a。多個條狀微結構153a-1可降低第一照明光束L1及/或第二照明光束L2在方向y上的發散程度,進而實現在方向y上具有防窺效果的顯示裝置10B。
第二稜鏡片152之第二稜鏡結構152a的延伸方向d2與反射式偏光增光片153B之條狀微結構153a-1的延伸方向d3之間的夾角(未繪示)小於或等於30o 。舉例而言,在本實施例中,第二稜鏡結構152a的延伸方向d2與條狀微結構153a-1的延伸方向d3之間的夾角實質上可等於0o ;即,第二稜鏡結構152a與條狀微結構153a-1實質上可平行;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
圖13為本發明一實施例之反射式偏光增光片153B的一部分的剖面示意圖。
請參照圖13,在本實施例中,反射式偏光增光片153B之多個凸起的條狀微結構153a-1沿著方向y以平均間距p排列,一凸起的條狀微結構153a-1在方向z上具有一平均高度h,4%≤(h/p)≤25%。在本實施例中,反射式偏光增光片153B之多個凸起的條狀微結構153a-1可以是多個透鏡狀微結構(lenticular microstructures)。
圖14示出本發明一實施例之顯示裝置10B在各視角下的亮度。請參照圖12及圖14,圖14之曲線S_E代表:在側入式出光模組E的第一光源130開啟、直下式出光模組D的第二光源110關閉,且液晶顯示面板200切換至灰階L255的情況下,於液晶顯示面板200上所量測到之各視角下的歸一化亮度。圖14之曲線S_E+D1代表:在側入式出光模組E的第一光源130開啟、直下式出光模組D的第二光源110開啟且具有較弱的第一光強度,而液晶顯示面板200切換至灰階L255的情況下,於液晶顯示面板200上所量測到之各視角下的歸一化亮度。圖14之曲線S_E+D2代表:在側入式出光模組E的第一光源130開啟、直下式出光模組D的第二光源110開啟且具有較強的第二光強度,而液晶顯示面板200切換至灰階L255的情況下,於液晶顯示面板200上所量測到之各視角下的歸一化亮度。
圖14的曲線S_E可反映出在側入式出光模組E的第一光源130開啟且直下式出光模組D的第二光源110關閉時複合式背光模組100B提供至液晶顯示面板200之照明光束的分佈情形。圖14的曲線S_E+D1可反映出在側入式出光模組E的第一光源130開啟、直下式出光模組D的第二光源110開啟且具有較弱的第一光強度時複合式背光模組100B 提供至液晶顯示面板200之照明光束的分佈情形。圖14的曲線S_E+D2可反映出在側入式出光模組E的第一光源130開啟、直下式出光模組D的第二光源110開啟且具有較強的第二光強度時複合式背光模組100B提供至液晶顯示面板200之照明光束的分佈情形。
與顯示裝置10類似地,在本實施例中,提供至顯示裝置10B的液晶顯示面板200的背光成份是根據顯示裝置10B的液晶顯示面板200的灰階來決定,因此顯示裝置10B也能改善習知技術中所述之光暈(halo effect)及/或色偏(color wash out)的現象。顯示裝置10B改善光暈及/或色偏之現象的機制,本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參照圖12、圖14及前述說明可知,於此便不再重述。
圖15為本發明一實施例之顯示裝置10C的立體示意圖。圖15的顯示裝置10C與圖12的顯示裝置10B類似,兩者的差異在於:在圖12的實施例中,背光模組100B之第一稜鏡片151的折射率與第二稜鏡片152的折射率可皆為1.52;但,在圖15的實施例中,背光模組100C之第一稜鏡片151的折射率為1.52,但第二稜鏡片152的折射率為1.62。
圖16示出本發明一實施例之顯示裝置10C在各視角下的亮度。請參照圖15及圖16,圖16之曲線S_E代表:在側入式出光模組E的第一光源130開啟、直下式出光模組D的第二光源110關閉,且液晶顯示面板200切換至灰階L255的情況下,於液晶顯示面板200上所量測到之各視角下的歸一化亮度。圖16之曲線S_E+D1代表:在側入式出光模組E的第一光源130開啟、直下式出光模組D的第二光源110開啟且具有較弱的第一光強度,而液晶顯示面板200切換至灰階L255的情況下,於液晶顯示面板200上所量測到之各視角下的歸一化亮度。圖16之曲線S_E+D2代表:在側入式出光模組E的第一光源130開啟、直下式出光模組D的第二光源110開啟且具有較強的第二光強度,而液晶顯示面板200切換至灰階L255的情況下,於液晶顯示面板200上所量測到之各視角下的歸一化亮度。
圖16的曲線S_E可反映出在側入式出光模組E的第一光源130開啟且直下式出光模組D的第二光源110關閉時複合式背光模組100C提供至液晶顯示面板200之照明光束的分佈情形。圖16的曲線S_E+D1可反映出在側入式出光模組E的第一光源130開啟、直下式出光模組D的第二光源110開啟且具有較弱的第一光強度時複合式背光模組100C提供至液晶顯示面板200之照明光束的分佈情形。圖16的曲線S_E+D2可反映在側入式出光模組E的第一光源130開啟、直下式出光模組D的第二光源110開啟且具有較強的第二光強度時複合式背光模組100C提供至液晶顯示面板200之照明光束的分佈情形。
與顯示裝置10類似地,在本實施例中,提供至顯示裝置10C的液晶顯示面板200的背光成份是根據顯示裝置10C的液晶顯示面板200的灰階來決定,因此顯示裝置10C也能改善習知技術中所述之光暈(halo effect)及/或色偏(color wash out)的現象。顯示裝置10C改善光暈及/或色偏之現象的機制,本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參照圖15、圖16及前述說明可知,於此便不再重述。
圖17為本發明一實施例之顯示裝置10D的立體示意圖。圖17的顯示裝置10D與前述的顯示裝置10類似,兩者的差異在於:圖17之液晶顯示面板200與導光板140之間的光學膜片150與圖2之液晶顯示面板200與導光板140之間的光學膜片150不同。
請參照圖17,具體而言,在本實施例中,設置於液晶顯示面板200與導光板140之間的光學膜片150包括逆稜鏡片154及反射式偏光增光片153。逆稜鏡片154設置於導光板140的出光面142上,且具有多個逆稜鏡(Reverse Prism)結構154a。多個逆稜鏡結構154a具有延伸方向d4。逆稜鏡結構154a係形成於逆稜鏡片154之背向液晶顯示面板200的表面。反射式偏光增光片153設置於液晶顯示面板200與逆稜鏡片154之間。
圖18示出本發明一實施例之顯示裝置10D在各視角下的亮度。請參照圖17及圖18,圖18之曲線S_E代表:在側入式出光模組E的第一光源130開啟、直下式出光模組D的第二光源110關閉,且液晶顯示面板200切換至灰階L255的情況下,於液晶顯示面板200上所量測到之各視角下的歸一化亮度。圖18之曲線S_E+D1代表:在側入式出光模組E的第一光源130開啟、直下式出光模組D的第二光源110開啟且具有較弱的第一光強度,而液晶顯示面板200切換至灰階L255的情況下,於液晶顯示面板200上所量測到之各視角下的歸一化亮度。圖18之曲線S_E+D2代表:在側入式出光模組E的第一光源130開啟、直下式出光模組D的第二光源110開啟且具有較強的第二光強度,而液晶顯示面板200切換至灰階L255的情況下,於液晶顯示面板200上所量測到之各視角下的歸一化亮度。
圖18的曲線S_E可反映出在側入式出光模組E的第一光源130開啟且直下式出光模組D的第二光源110關閉時複合式背光模組100D提供至液晶顯示面板200之照明光束的分佈情形。圖18的曲線S_E+D1可反映出在側入式出光模組E的第一光源130開啟、直下式出光模組D的第二光源110開啟且具有較弱的第一光強度時複合式背光模組100D提供至液晶顯示面板200之照明光束的分佈情形。圖18的曲線S_E+D2可反映出在側入式出光模組E的第一光源130開啟、直下式出光模組D的第二光源110開啟且具有較強的第二光強度時複合式背光模組100D提供至液晶顯示面板200之照明光束的分佈情形。
圖19示出本發明一實施例之顯示裝置10在視角θ=30o 、θ=45o 及θ=60o 下的伽瑪曲線(gamma curves),其中當顯示裝置10D的液晶顯示面板200的灰階在L0至L32的範圍時,顯示裝置10D的側入式出光模組E開至最大功率,且直下式出光模組D關閉。
請參照圖19,在視角θ=30o 下,灰階L32至灰階L192的伽瑪平均值為2.3;在視角θ=45o 下,灰階L32至灰階L192的伽瑪平均值為2.2;在視角θ=60o 下,灰階L32至灰階L192的伽瑪平均值為2.1。由圖19可知,若在液晶顯示面板200的灰階落在L0至L32的範圍時,將側入式出光模組E的功率開至最大,且將直下式出光模組D關閉,則顯示裝置10D在視角θ=30o 、視角θ=45o 及視角θ=60o 下,灰階L32至灰階L192的伽瑪平均值等於或接近於2.2。
圖20示出本發明一實施例之顯示裝置10D在視角θ=30o 、θ=45o 及θ=60o 下的伽瑪曲線(gamma curves),其中當顯示裝置10D的液晶顯示面板200的灰階在L0至L16的範圍時,顯示裝置10D的側入式出光模組E開至最大功率,且直下式出光模組D關閉。
請參照圖20,在視角θ=30o 下,灰階L32至灰階L192的伽瑪平均值為2.1;在視角θ=45o 下,灰階L32至灰階L192的伽瑪平均值為2.0;在視角θ=60o 下,灰階L32至灰階L192的伽瑪平均值為1.8。由圖20可知,若在液晶顯示面板200的灰階落在L0至L16的範圍時,將側入式出光模組E的功率開至最大,且將直下式出光模組D關閉,則顯示裝置10D在視角θ=30o 、視角θ=45o 及視角θ=60o 下,灰階L32至灰階L192的伽瑪平均值等於或接近於2.2。
圖21示出本發明一實施例之顯示裝置10在視角θ=30o 、θ=45o 及θ=60o 下的伽瑪曲線(gamma curves),其中當顯示裝置10D的液晶顯示面板200的灰階在L0至L8的範圍時,顯示裝置10D的側入式出光模組E開至最大功率,且直下式出光模組D關閉。
請參照圖21;在視角θ=30o 下,灰階L32至灰階L192的伽瑪平均值為2.1;在視角θ=45o 下,灰階L32至灰階L192的伽瑪平均值為1.9;在視角θ=60o 下,灰階L32至灰階L192的伽瑪平均值為1.7。由圖21可知,若在液晶顯示面板200的灰階落在L0至L8的範圍時,將側入式出光模組E的功率開至最大,且將直下式出光模組D關閉,則顯示裝置10D在視角θ=30o 、視角θ=45o 及視角θ=60o 下,灰階L32至灰階L192的伽瑪平均值等於或接近於2.2。
與顯示裝置10類似地,在本實施例中,提供至顯示裝置10D的液晶顯示面板200的背光成份是根據顯示裝置10D的液晶顯示面板200的灰階來決定,因此顯示裝置10D也能改善習知技術中所述之光暈(halo effect)及/或色偏(color wash out)的現象。顯示裝置10D能改善光暈及/或色偏之現象的機制及成果,本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參照圖17至圖21及前述說明可知,於此便不再重述。
圖22為本發明一實施例之顯示裝置10E的立體示意圖。圖22的顯示裝置10E與圖17的顯示裝置10D類似,兩者的差異在於:在圖17的實施例中,反射式偏光增光片153包括由多層膜堆疊而成的基底(未繪示)以及形成在所述基底上的多個光學微結構(未繪示),其中反射式偏光增光片153的所述多個光學微結構可以是隨機且不規則的微結構;在圖22的實施例中,反射式偏光增光片153B包括由多層膜堆疊而成的基底(未繪示)以及形成在所述基底上的多個光學微結構(未繪示),但反射式偏光增光片153B的所述多個光學微結構是凸起的多個條狀微結構153a-1。請參照圖22,逆稜鏡片154之逆稜鏡結構154a的延伸方向d4與反射式偏光增光片153的條狀微結構153a-1的延伸方向d3之間的夾角(未繪示)小於或等於30o 。舉例而言,在本實施例中,逆稜鏡片154之逆稜鏡結構154a的延伸方向d4與反射式偏光增光片153的條狀微結構153a-1的延伸方向d3之間的夾角實質上可等於0o ;即,逆稜鏡片154的逆稜鏡結構154a與反射式偏光增光片153的條狀微結構153a-1實質上可平行;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
圖23示出本發明一實施例之顯示裝置10E在各視角下的亮度。請參照圖22及圖23,圖23之曲線S_E代表:在側入式出光模組E的第一光源130開啟、直下式出光模組D的第二光源110關閉,且液晶顯示面板200切換至灰階L255的情況下,於液晶顯示面板200上所量測到之各視角下的歸一化亮度。圖23之曲線S_E+D1代表:在側入式出光模組E的第一光源130開啟、直下式出光模組D的第二光源110開啟且具有較弱的第一光強度,而液晶顯示面板200切換至灰階L255的情況下,於液晶顯示面板200上所量測到之各視角下的歸一化亮度。圖23之曲線S_E+D2代表:在側入式出光模組E的第一光源130開啟、直下式出光模組D的第二光源110開啟且具有較強的第二光強度,而液晶顯示面板200切換至灰階L255的情況下,於液晶顯示面板200上所量測到之各視角下的歸一化亮度。
圖23的曲線S_E可反映出在側入式出光模組E的第一光源130開啟且直下式出光模組D的第二光源110關閉時複合式背光模組100E提供至液晶顯示面板200之照明光束的分佈情形。圖23的曲線S_E+D1可反映出在側入式出光模組E的第一光源130開啟、直下式出光模組D的第二光源110開啟且具有較弱的第一光強度時複合式背光模組100E提供至液晶顯示面板200之照明光束的分佈情形。圖23的曲線S_E+D2可反映出在側入式出光模組E的第一光源130開啟、直下式出光模組D的第二光源110開啟且具有較強的第二光強度時複合式背光模組100E提供至液晶顯示面板200之照明光束的分佈情形。
與顯示裝置10類似地,在本實施例中,提供至顯示裝置10E的液晶顯示面板200的背光成份是根據顯示裝置10E的液晶顯示面板200的灰階來決定,因此顯示裝置10B也能改善習知技術中所述之光暈(halo effect)及/或色偏(color wash out)的現象。顯示裝置10E能改善光暈及/或色偏之現象的機制,本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參照圖22、圖23及前述說明可知,於此便不再重述。
10、10A、10B、10C、10D、10E:顯示裝置 20A、200A:第一顯示區 20B、200B:第二顯示區 100、100A、100B、100C、100D、100E:背光模組 110:第二光源 112:第二發光元件 120:擴散板 121:入光面 122:出光面 130:第一光源 132:第一發光元件 140:導光板 141:底面 142:出光面 142a:條狀微結構 143:入光面 150:光學膜片 151:第一稜鏡片 151a:第一稜鏡結構 152:第二稜鏡片 152a:第二稜鏡結構 153、153B:反射式偏光增光片 153a:表面 153a-1:條狀微結構 154:逆稜鏡片 154a:逆稜鏡結構 200:液晶顯示面板 200a:顯示面 210:顯示區 d0、d1、d2、d3、d4:延伸方向 D:直下式出光模組 E:側入式出光模組 FWHM1:第一半高寬 FWHM2:第二半高寬 h:高度 L1:第一照明光束 L2:第二照明光束 P1:第一光斑 P2:第二光斑 p:間距 S_E、S_D、S_E+D1、S_E+D2:曲線 x、y、z:方向
圖1示出在各種灰階L0、L32、L64、L255下習知液晶顯示器之視角與相對亮度的關係曲線。 圖2示出以大視角所觀看到之習知液晶顯示器的顯示畫面。 圖3為本發明一實施例之顯示裝置10的立體示意圖。 圖4示出本發明一實施例之顯示裝置10在各視角下的亮度。 圖5示出本發明一實施例之顯示裝置10的顯示畫面。 圖6示出顯示圖5之顯示畫面的顯示裝置10。 圖7示出本發明一實施例之顯示裝置10在各視角下的亮度。 圖8示出本發明一實施例之顯示裝置10在視角θ=30o 、θ=45o 及θ=60o 下的伽瑪曲線。 圖9示出本發明一實施例之顯示裝置10在視角θ=30o 、θ=45o 及θ=60o 下的伽瑪曲線。 圖10示出本發明一實施例之顯示裝置10在視角θ=30o 、θ=45o 及θ=60o 下的伽瑪曲線。 圖11為本發明一實施例之顯示裝置10A的立體示意圖。 圖12為本發明一實施例之顯示裝置10B的立體示意圖。 圖13為本發明一實施例之反射式偏光增光片153B的一部分的剖面示意圖。 圖14示出本發明一實施例之顯示裝置10B在各視角下的亮度。 圖15為本發明一實施例之顯示裝置10C的立體示意圖。 圖16示出本發明一實施例之顯示裝置10C在各視角下的亮度。 圖17為本發明一實施例之顯示裝置10D的立體示意圖。 圖18示出本發明一實施例之顯示裝置10D在各視角下的亮度。 圖19示出本發明一實施例之顯示裝置10在視角θ=30o 、θ=45o 及θ=60o 下的伽瑪曲線。 圖20示出本發明一實施例之顯示裝置10D在視角θ=30o 、θ=45o 及θ=60o 下的伽瑪曲線。 圖21示出本發明一實施例之顯示裝置10在視角θ=30o 、θ=45o 及θ=60o 下的伽瑪曲線。 圖22為本發明一實施例之顯示裝置10E的立體示意圖。 圖23示出本發明一實施例之顯示裝置10E在各視角下的亮度。
10:顯示裝置
100:背光模組
110:第二光源
112:第二發光元件
120:擴散板
121:入光面
122:出光面
130:第一光源
132:第一發光元件
140:導光板
141:底面
142:出光面
143:入光面
150:光學膜片
151:第一稜鏡片
151a:第一稜鏡結構
152:第二稜鏡片
152a:第二稜鏡結構
153:反射式偏光增光片
200:液晶顯示面板
200a:顯示面
210:顯示區
d1、d2:延伸方向
D:直下式出光模組
E:側入式出光模組
L1:第一照明光束
L2:第二照明光束
P1:第一光斑
P2:第二光斑
x、z:方向

Claims (13)

  1. 一種顯示裝置,包括: 一液晶顯示面板;以及 一背光模組,包括: 一導光板,具有一底面、一出光面及一入光面,其中該出光面設置於該底面的對向,且該入光面設置於該底面與該出光面之間; 一第一光源,設置於該導光板的該入光面旁; 至少一光學膜片,設置於該導光板的該出光面上; 一第二光源;以及 一擴散板,其中該第二光源、該擴散板、該導光板、該至少一光學膜片及該液晶顯示面板依序排列; 當該液晶顯示面板具有一第一灰階時,該第一光源在該至少一光學膜片上造成一第一正視亮度,該第二光源在該至少一光學膜片上造成一第二正視亮度,且該第一正視亮度大於該第二正視亮度; 當該液晶顯示面板具有大於該第一灰階的一第二灰階時,該第一光源在該至少一光學膜片上造成一第三正視亮度,該第二光源在該至少一光學膜片上造成一第四正視亮度,且該第四正視亮度大於該第三正視亮度。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顯示裝置,其中該擴散板具有相對的一入光面及一出光面,該擴散板的該入光面位於該擴散板的該出光面與該第二光源之間;該第一光源包括多個第一發光元件;該第二光源包括多個第二發光元件;至少一該第一發光元件於該導光板的該出光面上造成一第一光斑,至少一該第二發光元件於該擴散板的該出光面上造成一第二光斑,該第一光斑及該第二光斑對應該液晶顯示面板的同一顯示區,且該第一光斑的面積大於該第二光斑的面積。
  3. 如請求項1所述的顯示裝置,其中該至少一光學膜片包括: 一第一稜鏡片,設置於該導光板的該出光面上,且具有多個第一稜鏡結構;以及 一第二稜鏡片,設置於該導光板的該出光面上,且具有多個第二稜鏡結構,其中該些第一稜鏡結構的延伸方向與該些第二稜鏡結構的延伸方向之間的夾角小於或等於30o
  4. 如請求項3所述的顯示裝置,其中該至少一光學膜片更包括: 一反射式偏光增光片,設置於該液晶顯示面板與該第二稜鏡片之間。
  5. 如請求項4所述的顯示裝置,其中該反射式偏光增光片具有凸起的多個條狀微結構,其中該些第二稜鏡結構的延伸方向與該些條狀微結構的延伸方向之間的夾角小於或等於30o
  6. 如請求項1所述的顯示裝置,其中該至少一光學膜片包括: 一逆稜鏡片,設置於該導光板的該出光面上,且具有多個逆稜鏡結構。
  7. 如請求項6所述的顯示裝置,其中該至少一光學膜片更包括: 一反射式偏光增光片,設置於該液晶顯示面板與該逆稜鏡片之間。
  8. 如請求項7所述的顯示裝置,其中該反射式偏光增光片具有凸起的多個條狀微結構,其中該些逆稜鏡結構的延伸方向與該些條狀微結構的延伸方向之間的夾角小於或等於30o
  9. 如請求項1所述的顯示裝置,其中該導光板的該出光面具有凸起的多個條狀微結構,且該導光板之該些條狀結構的延伸方向實質上垂直於該導光板的該入光面。
  10. 如請求項1所述的顯示裝置,其中該擴散板的霧度大於該導光板的霧度。
  11. 如請求項1所述的顯示裝置,其中該液晶顯示面板具有一第一顯示區及一第二顯示區,該第一顯示區具有該第一灰階,該第二顯示區具有大於該第一灰階的該第二灰階;該第一光源在該至少一光學膜片之對應該第一顯示區的一第一位置上造成該第一正視亮度,該第二光源在該至少一光學膜片之對應該第一顯示區的該第一位置上造成該第二正視亮度;該第一光源在該至少一光學膜片之對應該第二顯示區的一第二位置上造成該第三正視亮度,該第二光源在該至少一光學膜片之對應該第二顯示區的該第二位置上造成該第四正視亮度。
  12. 如請求項1所述的顯示裝置,其中該第一光源發出的一第一照明光束依序通過該導光板的該入光面、該導光板的該出光面、該至少一光學膜片及該液晶顯示面板,以形成一第一影像光束;該第二光源發出的一第二照明光束依序通過該擴散板、該導光板的該底面、該導光板的該出光面、該至少一光學膜片及該液晶顯示面板,以形成一第二影像光束;該第一影像光束於一方向上具有一第一半高寬,該第二影像光束於該方向上具有一第二半高寬,且該第二半高寬大於該第一半高寬。
  13. 如請求項12所述的顯示裝置,其中該第二半高寬與該第一半高寬的差值落在10o 至70o 的範圍。
TW109122990A 2020-07-08 2020-07-08 顯示裝置 TWI75431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9122990A TWI754318B (zh) 2020-07-08 2020-07-08 顯示裝置
CN202110136108.3A CN112731713B (zh) 2020-07-08 2021-02-01 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9122990A TWI754318B (zh) 2020-07-08 2020-07-08 顯示裝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202917A true TW202202917A (zh) 2022-01-16
TWI754318B TWI754318B (zh) 2022-02-01

Family

ID=755950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9122990A TWI754318B (zh) 2020-07-08 2020-07-08 顯示裝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2731713B (zh)
TW (1) TWI75431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950223A (zh) 2022-10-18 2024-04-30 台湾扬昕股份有限公司 光源模块以及显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145795Y (zh) * 2008-01-25 2008-11-05 胜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模块与液晶显示装置
JP2010251021A (ja) * 2009-04-13 2010-11-04 Seiko Instruments Inc 照明装置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表示装置
US20120235891A1 (en) * 2009-12-02 2012-09-20 Rena Nishitani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CN102128398B (zh) * 2011-03-21 2013-05-01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TWI504988B (zh) * 2012-11-28 2015-10-21 Innocom Tech Shenzhen Co Ltd 背光模組及液晶顯示裝置
CN208239762U (zh) * 2018-03-02 2018-12-14 扬升照明股份有限公司 光源模块及双荧幕显示装置
TWI726251B (zh) * 2018-10-30 2021-05-01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顯示模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731713A (zh) 2021-04-30
TWI754318B (zh) 2022-02-01
CN112731713B (zh) 2022-11-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016341B2 (en) Directional illumination apparatus and privacy display
KR100830340B1 (ko) 백라이트 유니트의 도광판 및 이를 구비한 백라이트 유니트
KR100506088B1 (ko) 액정표시장치
US9063264B2 (en) Simplified edge-lit backlight system
US9890921B2 (en) Optical element and backlight unit including the same
US20220044644A1 (en) Time-multiplexed backlight, multiview display, and method
KR20080062086A (ko) 광원 큐브 및 이를 이용한 평면 광원 장치 및 액정 표시장치
JP4905438B2 (ja) 液晶表示装置
US6480248B1 (en) Method of illuminating liquid crystal layer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using the same
KR20080004134A (ko) 액정 표시 장치의 백라이트 유니트
TW200407628A (en) Liquid-crystal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of fabricating same
US20080043488A1 (en) Backlight unit of a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KR20140072635A (ko) 액정표시장치
TWI754318B (zh) 顯示裝置
RU2454689C2 (ru) Модуль задней подсветки и жидкокристаллическое дисплейное устройство
US8944663B2 (en) Light guide plate and backlight module having V-cut structure
US20220334387A1 (en) Multi-user multiview display, system and method
JP2007011374A (ja) バックライト、液晶表示素子
KR100793535B1 (ko) 액정 표시 장치의 백라이트 유니트
KR20060134298A (ko) 표시패널 어셈블리 및 이를 갖는 표시장치
KR100978257B1 (ko) 액정표시장치의 백라이트 유닛
JP2011191387A (ja) 液晶表示装置
JP2010039068A (ja) 表示デバイス
KR20060127610A (ko) 백라이트 장치에 사용되는 프리즘시트
KR102000038B1 (ko) 도광판 및 이를 구비한 액정표시소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