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147733A - 模組化多電位換流器的控制方法及控制系統與輸電系統 - Google Patents

模組化多電位換流器的控制方法及控制系統與輸電系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147733A
TW202147733A TW110118730A TW110118730A TW202147733A TW 202147733 A TW202147733 A TW 202147733A TW 110118730 A TW110118730 A TW 110118730A TW 110118730 A TW110118730 A TW 110118730A TW 202147733 A TW202147733 A TW 202147733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ub
module
voltage
potential
modules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011873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800837B (zh
Inventor
張怡
王釗
陳爾東
Original Assignee
大陸商台達電子企業管理(上海)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大陸商台達電子企業管理(上海)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大陸商台達電子企業管理(上海)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14773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14773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0083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00837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7/00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 H02M7/4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 H02M7/44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7/48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 H02M7/483Converters with outputs that each can have more than two voltages levels
    • H02M7/4835Converters with outputs that each can have more than two voltages levels comprising two or more cells, each including a switchable capacitor, the capacitors having a nominal charge voltage which corresponds to a given fraction of the input voltage, and the capacitors being selectively connected in series to determine the instantaneous output voltage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7/00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 H02M7/4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 H02M7/44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7/48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 H02M7/483Converters with outputs that each can have more than two voltages levels
    • H02M7/49Combination of the output voltage waveforms of a plurality of converte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1/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 H02M1/32Means for protecting converters other than automatic disconnection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7/00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 H02M7/02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 H02M7/04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7/12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 H02M7/21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 H02M7/217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 H02M7/219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in a bridge configuration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7/00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 H02M7/4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 H02M7/44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7/48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 H02M7/483Converters with outputs that each can have more than two voltages levels
    • H02M7/4833Capacitor voltage balancing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1/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 H02M1/32Means for protecting converters other than automatic disconnection
    • H02M1/325Means for protecting converters other than automatic disconnection with means for allowing continuous operation despite a fault, i.e. fault tolerant convert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Inverter Devices (AREA)

Abstract

一種模組化多電位換流器的控制方法包含:計算模組化多電位換流器的子模組的實際電容電壓和基準電容電壓;將多個子模組劃分為多個模組,同一模組內子模組的基準電容電壓相同,不同模組間子模組的基準電容電壓不同;進行組內排序、組間排序獲得第一電壓序列、第二電壓序列;根據子模組充放電狀態、第一電壓序列和第二電壓序列,確定需要切入或切出的子模組,直至模組化多電位換流器內橋臂的實際電位與期望電位一致。實際電位對應於切入狀態的多個子模組的實際電容電壓之和。期望電位取自集合{INTERk }中一或多個元素的組合的插入值為臺階進行跳變。

Description

模組化多電位換流器的控制方法及控制系統與輸電系統
本案涉及輸配電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模組化多電位換流器(MMC)的控制方法及控制系統與輸電系統。
模組化多電位換流器(Modular Multilevel Converter, MMC)最早由R.Marquardt教授提出並申請專利,具有對開關器件一致性要求低,開關頻率低,開關損耗小,等效電位數多,諧波含量低,易於冗餘設計等優點,因此MMC成為柔性直流輸電系統中的一種重要的換流器拓撲。
MMC可由A、B、C三相組成,每一相包括有橋臂電路,其例如可含有上、下兩個橋臂,每個橋臂可由一個電感L和N個子模組串聯連接組成。每個子模組可由一個或多個串聯連接的功率變換電路組成,每個功率變換電路可包括一電容C,通過控制子模組的切入與切出可擬合出相應的交流輸出電壓。
MMC的直流母線電壓Udc是由相互獨立的子模組的電容串聯支撐的。為了保證交流側輸出電壓波形的品質,減小相間環流並保證各功率半導體器件承受相同的電壓應力,必須保證各子模組電容電壓波動在一定範圍內維持穩定。
在電壓等級很高,需要子模組數量較大時,MMC可以採用電壓等級不相同的混合子模組,這樣可以減小硬體驅動以及通信線等,簡化電路,降低成本,提高系統可靠性。但是針對此種電路,需要解決電位跳變較大,總諧波失真(Total Harmonic Distortion,THD)較高的問題。
現有的MMC的功率變換電路的電容電壓的均壓方法主要有以下方法:
一種方法是引入半壓子模組和全壓子模組的概念,這種方法的半壓子模組中,一個為增電位半壓模組,用於提供系統電位數;兩個控制為均壓半壓模組,作為整體,用於參與全壓子模組的控制及均壓;其餘半壓子模組冗餘。但是,此方法沒有充分利用半壓子模組的冗餘特性,模組利用率較低,且模組的電壓局限在兩個等級。另一種方法是針對電壓等級不相同的串聯子模組均壓控制策略,但該方法要求每個模組都有相應的均壓控制環,在MMC的子模組數量巨大的情況下,控制複雜。
因此,需要一種既能夠實現MMC中多個電壓等級不同的混合子模組的電壓均衡控制,又能夠進一步改善MMC交流側的THD的新的控制方法和控制系統。
本案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模組化多電位換流器(MMC)的控制方法及控制系統與輸電系統,可有效解決現有技術的至少一缺陷,在使不同電壓等級的子模組電壓維持在各自的基準電壓附近的基礎上,減小交流側的THD,提高模組利用率和系統可靠性。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案提供一種模組化多電位換流器的控制方法,所述模組化多電位換流器包括一橋臂電路,所述橋臂電路包括至少一橋臂,每一所述橋臂包括串聯連接的多個子模組,每個所述子模組包括一個或多個串聯連接的功率變換電路,每個所述功率變換電路包括一電容,其特點在於,該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驟:檢測每個所述子模組中的每個所述功率變換電路的所述電容的實際電壓,並據此計算每個所述子模組的實際電容電壓;根據每個所述子模組中的每個所述功率變換電路的所述電容的基準電壓,計算每個所述子模組的基準電容電壓;根據所述基準電容電壓,將所述橋臂中所述多個子模組劃分為R個模組,其中R為大於等於1的整數,且同一模組內的各個子模組的基準電容電壓相同,不同模組間的子模組的基準電容電壓不同;在同一模組內,對該模組內的各個子模組的實際電容電壓進行組內排序,以獲得第一電壓序列;在不同模組間,將每個所述子模組的實際電容電壓轉換為對應的歸一化電壓,並對所述橋臂中所有子模組的歸一化電壓進行組間排序,以獲得第二電壓序列;以及根據每個子模組的充放電狀態、所述第一電壓序列和所述第二電壓序列,確定需要切入或切出的子模組,直至所述橋臂的實際電位與期望電位相一致,其中,所述橋臂的實際電位對應於所述橋臂內處於切入狀態的多個子模組的實際電容電壓之和,並且,所述期望電位是以一插入值為臺階進行跳變,所述插入值是取自于一集合{INTERk }中的一個或多個元素的組合。
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集合{INTERk }中的每一個元素滿足:INTERk =X1 *U1 +X2 *U2 +…+Xi *UR ,其中,UR 為第R個模組中的子模組對應的基準電容電壓,X1 ,X2 ,…,Xi 均為整數,並且,INTERk 滿足:0<INTERk ≤min(U1 ,U2 ,…,UR )。
在一些實施例中,在不同模組間,是根據每個模組對應的子模組的基準電容電壓,計算得到一歸一化係數,並根據所述歸一化係數將每個所述子模組的實際電容電壓轉換為對應的所述歸一化電壓。
在一些實施例中,根據每個子模組的充放電狀態、所述第一電壓序列和所述第二電壓序列,確定需要切入或切出的子模組的步驟包括:當所述橋臂的初始電位小於所述期望電位時,若電流對所述子模組充電,則根據所述第二電壓序列選擇歸一化電壓最低的子模組進行切入;若電流對所述子模組放電,則根據所述第二電壓序列選擇歸一化電壓最高的子模組進行切入;當所述橋臂的初始電位大於所述期望電位時,若電流對所述子模組充電,則根據所述第二電壓序列選擇歸一化電壓最高的子模組進行切出;若電流對所述子模組放電,則根據所述第二電壓序列選擇歸一化電壓最低的子模組進行切出。
在一些實施例中,在確定需要切入的子模組的步驟後還包括以下步驟:根據處於切入狀態的子模組的實際電容電壓,得到所述橋臂的計算電位,當所述計算電位小於所述期望電位時,若電流對所述子模組充電,則繼續根據所述第二電壓序列選擇歸一化電壓最低的子模組進行切入,直至所述橋臂的實際電位大於或等於所述期望電位;若電流對所述子模組放電,則繼續根據所述第二電壓序列選擇歸一化電壓最高的子模組進行切入,直至所述橋臂的實際電位大於或等於所述期望電位;當所述計算電位大於所述期望電位時,若電流對所述子模組充電,則根據所述第一電壓序列和所述第二電壓序列選擇對至少一個模組內至少一個實際電容電壓高的子模組進行切出,或者選擇至少一個模組內至少一個實際電容電壓低的子模組進行切入並同時選擇對至少一個模組內至少一個實際電容電壓高的子模組進行切出;若電流對所述子模組放電,則根據所述第一電壓序列和所述第二電壓序列選擇對至少一個模組內至少一個實際電容電壓低的子模組進行切出,或者選擇對至少一個模組內至少一個實際電容電壓高的子模組進行切入並同時選擇對至少一個模組內至少一個實際電容電壓低的子模組進行切出;當所述橋臂的實際電位等於所述期望電位時,結束對所述子模組的切入和切出的控制。
在一些實施例中,在確定需要切出的子模組的步驟後還包括以下步驟:根據處於切入狀態的子模組的實際電容電壓,得到所述橋臂的計算電位,當所述計算電位大於所述期望電位時,若電流對所述子模組充電,則繼續根據所述第二電壓序列選擇歸一化電壓最高的子模組進行切出,直至所述橋臂的實際電位小於或等於所述期望電位;
若電流對所述子模組放電,則繼續根據所述第二電壓序列選擇歸一化電壓最低的子模組進行切出,直至所述橋臂的實際電位小於或等於所述期望電位;當所述計算電位小於所述期望電位時,若電流對所述子模組充電,則根據所述第一電壓序列和所述第二電壓序列選擇對至少一個模組內至少一個實際電容電壓低的子模組進行切入,或者選擇對至少一個模組內至少一個實際電容電壓低的子模組進行切入並同時選擇對至少一個模組內至少一個實際電容電壓高的子模組進行切出;若電流對所述子模組放電,則根據所述第一電壓序列和所述第二電壓序列選擇對至少一個模組內至少一個實際電容電壓高的子模組進行切入,或者選擇對至少一個模組內至少一個實際電容電壓高的子模組進行切入並同時選擇對至少一個模組內至少一個實際電容電壓低的子模組進行切出;當所述橋臂的實際電位等於所述期望電位時,結束對所述子模組的切入和切出的控制。
在一些實施例中,在根據每個子模組的充放電狀態、所述第一電壓序列和所述第二電壓序列,確定需要切入或切出的子模組的步驟後,還包括以下步驟:在所述多個子模組中的一者的歸一化電壓高於一電壓上限或低於一電壓下限時,根據所述子模組的充放電狀態、所述第一電壓序列以及所述第二電壓序列,從所述多個子模組中的剩餘者選擇至少其中之一者與該者進行置換,以使所述橋臂的實際電位維持不變。
在一些實施例中,在所述多個子模組中的一者的歸一化電壓高於一電壓上限或低於一電壓下限時,根據所述子模組的充放電狀態、所述第一電壓序列、以及所述第二電壓序列,從所述子模組中的剩餘者選擇至少其中之一者與該者進行置換的步驟包括:當電流對所述子模組充電時,若處於切入狀態的多個子模組中的一者的歸一化電壓高於所述電壓上限時,則將該者進行切出,並根據所述第一電壓序列和所述第二電壓序列,從所述多個子模組中的剩餘者選擇至少其中之一者與該者進行置換,以使所述橋臂的實際電位維持不變;當電流對所述子模組充電時,若處於切出狀態的多個子模組中的一者的歸一化電壓低於所述電壓下限時,則將該者進行切入,並根據所述第一電壓序列和所述第二電壓序列,從所述多個子模組中的剩餘者選擇至少其中之一者與該者進行置換,以使所述橋臂的實際電位維持不變;當電流對所述子模組放電時,若處於切入狀態的多個子模組中的一者的歸一化電壓低於所述電壓下限時,則將該者進行切出,並根據所述第一電壓序列和所述第二電壓序列,從所述多個子模組中的剩餘者選擇至少其中之一者與該者進行置換,以使所述橋臂的實際電位維持不變;當電流對所述子模組放電時,若處於切出狀態的多個子模組中的一者的歸一化電壓高於所述電壓上限時,則將該者進行切入,並根據所述第一電壓序列和所述第二電壓序列,從所述多個子模組中的剩餘者選擇至少其中之一者與該者進行置換,以使所述橋臂的實際電位維持不變。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案另提供一種模組化多電位換流器的控制系統,其特徵在於,所述模組化多電位換流器包括一橋臂電路,所述橋臂電路包括至少一橋臂,每一所述橋臂包括串聯連接的多個子模組,每個所述子模組包括一個或多個串聯連接的功率變換電路,每個所述功率變換電路包括一電容,其特點在於,所述控制系統包括:檢測單元,其是用於檢測每個所述子模組中的每個所述功率變換電路的所述電容的實際電壓,並據此計算每個所述子模組的實際電容電壓;同時根據每個所述子模組中的每個所述功率變換電路的所述電容的基準電壓,計算每個所述子模組的基準電容電壓;分組單元,其是用於根據所述基準電容電壓,將所述橋臂中所述多個子模組劃分為R個模組,其中R為大於等於1的整數,且同一模組內的各個子模組的基準電容電壓相同,不同模組間的子模組的基準電容電壓不同;排序單元,其是用於在同一模組內,對該模組內的各個子模組的實際電容電壓進行組內排序,以獲得第一電壓序列;在不同模組間,通過將每個所述子模組的實際電容電壓轉換為對應的歸一化電壓,並對所述橋臂中所有子模組的歸一化電壓進行組間排序,以獲得第二電壓序列;調製演算法單元,其是用於根據每個子模組的充放電狀態、所述第一電壓序列、以及所述第二電壓序列,確定需要切入或切出的子模組,直至所述橋臂的實際電位與期望電位相一致,其中,所述橋臂的實際電位對應於所述橋臂內處於切入狀態的多個子模組的實際電容電壓之和,所述期望電位是以一插入值為臺階進行跳變,所述插入值是取自于一集合{INTERk }中的一個或多個元素的組合。
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集合{INTERk }中的每一個元素滿足: INTERk =X1 *U1 +X2 *U2 +…+Xi *UR 其中,UR 為第R個模組中的子模組對應的基準電容電壓,X1 ,X2 ,…,Xi 均為整數,並且,INTERk 滿足:0<INTERk ≤min(U1 ,U2 ,…,UR )。
在一些實施例中,在不同模組間,是根據每個模組對應的子模組的基準電容電壓,計算得到一歸一化係數,並根據所述歸一化係數將每個所述子模組的實際電容電壓轉換為對應的所述歸一化電壓。
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調製演算法單元用於:在所述橋臂的初始電位小於所述期望電位時,若電流對所述子模組充電,則根據所述第二電壓序列選擇歸一化電壓最低的子模組進行切入;若電流對所述子模組放電,則根據所述第二電壓序列選擇歸一化電壓最高的子模組進行切入;在所述橋臂的初始電位大於所述期望電位時,若電流對所述子模組充電,則根據所述第二電壓序列選擇歸一化電壓最高的子模組進行切出;若電流對所述子模組放電,則根據所述第二電壓序列選擇歸一化電壓最低的子模組進行切出。
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調製演算法單元進一步用於:在切入子模組後,根據處於切入狀態的子模組的實際電容電壓,得到所述橋臂的計算電位,當所述計算電位小於所述期望電位時,若電流對所述子模組充電,則繼續根據所述第二電壓序列選擇歸一化電壓最低的子模組進行切入,直至所述橋臂的實際電位大於或等於所述期望電位;若電流對所述子模組放電,則繼續根據所述第二電壓序列選擇歸一化電壓最高的子模組進行切入,直至所述橋臂的實際電位大於或等於所述期望電位;當所述計算電位大於所述期望電位時,若電流對所述子模組充電,則根據所述第一電壓序列和所述第二電壓序列選擇對至少一個模組內至少一個實際電容電壓高的子模組進行切出,或者選擇至少一個模組內至少一個實際電容電壓低的子模組進行切入並同時選擇對至少一個模組內至少一個實際電容電壓高的子模組進行切出;若電流對所述子模組放電,則根據所述第一電壓序列和所述第二電壓序列選擇對至少一個模組內至少一個實際電容電壓低的子模組進行切出,或者選擇對至少一個模組內至少一個實際電容電壓高的子模組進行切入並同時選擇對至少一個模組內至少一個實際電容電壓低的子模組進行切出;當所述橋臂的實際電位等於所述期望電位時,結束對所述子模組的切入和切出的控制。
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調製演算法單元進一步用於:在切出子模組後,根據處於切入狀態的子模組的實際電容電壓,得到所述橋臂的計算電位,當所述計算電位大於所述期望電位時,若電流對所述子模組充電,則繼續根據所述第二電壓序列選擇歸一化電壓最高的子模組進行切出,直至所述橋臂的實際電位小於或等於所述期望電位;若電流對所述子模組放電,則繼續根據所述第二電壓序列選擇歸一化電壓最低的子模組進行切出,直至所述橋臂的實際電位小於或等於所述期望電位;當所述計算電位小於所述期望電位時,若電流對所述子模組充電,則根據所述第一電壓序列和所述第二電壓序列選擇對至少一個模組內至少一個實際電容電壓低的子模組進行切入,或者選擇對至少一個模組內至少一個實際電容電壓低的子模組進行切入並同時選擇對至少一個模組內至少一個實際電容電壓高的子模組進行切出;若電流對所述子模組放電,則根據所述第一電壓序列和所述第二電壓序列選擇對至少一個模組內至少一個實際電容電壓高的子模組進行切入,或者選擇對至少一個模組內至少一個實際電容電壓高的子模組進行切入並同時選擇對至少一個模組內至少一個實際電容電壓低的子模組進行切出;當所述橋臂的實際電位等於所述期望電位時,結束對所述子模組的切入和切出的控制。
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控制系統還包括:置換單元,其是用於在所述多個子模組中的一者的歸一化電壓高於一電壓上限或低於一電壓下限時,根據所述子模組的充放電狀態、所述第一電壓序列、以及所述第二電壓序列,從所述多個子模組中的剩餘者選擇至少其中之一者與該者進行置換,以使所述橋臂的實際電位維持不變。
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置換單元用於:當電流對所述子模組充電時,若處於切入狀態的多個子模組中的一者的歸一化電壓高於所述電壓上限時,則將該者進行切出,並根據所述第一電壓序列和所述第二電壓序列,從所述子模組中的剩餘者選擇至少其中之一者與該者進行置換,以使所述橋臂的實際電位維持不變;當電流對所述子模組充電時,若處於切出狀態的多個子模組中的一者的歸一化電壓低於所述電壓下限時,則將該者進行切入,並根據所述第一電壓序列和所述第二電壓序列,從所述多個子模組中的剩餘者選擇至少其中之一者與該者進行置換,以使所述橋臂的實際電位維持不變;當電流對所述子模組放電時,若處於切入狀態的多個子模組中的一者的歸一化電壓低於所述電壓下限時,則將該者進行切出,並根據所述第一電壓序列和所述第二電壓序列,從所述子模組中的剩餘者選擇至少其中之一者與該者進行置換,以使所述橋臂的實際電位維持不變;當電流對所述子模組放電時,若處於切出狀態的多個子模組中的一者的歸一化電壓高於所述電壓上限時,則將該者進行切入,並根據所述第一電壓序列和所述第二電壓序列,從所述子模組中的剩餘者選擇至少其中之一者與該者進行置換,以使所述橋臂的實際電位維持不變。
在一些實施例中,每一所述功率變換電路的輸出端並聯有旁路開關,當所述旁路開關閉合時對應的所述功率變換電路是處於旁路模式,當所述旁路開關斷開時對應的所述功率變換電路是處於接入模式,所述子模組的基準電容電壓等於處於所述接入模式的所述功率變換電路的所述電容的基準電壓之和。
在一些實施例中,在同一所述子模組中,所有處於接入模式的所述功率變換電路採用相同的驅動信號。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案又提供一種輸電系統,其特點在於,包括:模組化多電位換流器,所述模組化多電位換流器包括一橋臂電路,所述橋臂電路包括至少一橋臂,每一所述橋臂包括串聯連接的多個子模組,每個所述子模組包括一個或多個串聯連接的功率變換電路,每個所述功率變換電路包括一電容;以及如上所述的控制系統。
本案利用均壓排序方法和增加電位數的方法,在使不同電壓等級的子模組電壓維持在各自的基準電壓附近的基礎上,減小了系統交流側THD(總諧波失真,Total Harmonic Distortion),提高了模組利用率和系統可靠性。
本案的額外方面和優點將部分地在下面的描述中闡述,並且部分地將從描述中變得顯然,或者可以通過本案的實踐而習得。
現在將參考附圖更全面地描述示例實施方式。然而,示例實施方式能夠以多種形式實施,且不應被理解為限於在此闡述的實施方式;相反,提供這些實施方式使得本案將全面和完整,並將示例實施方式的構思全面地傳達給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圖中相同的附圖標記表示相同或類似的結構,因而將省略它們的詳細描述。
在介紹這裡所描述和/或圖示的要素/組成部分/等時,用語“一個”、“一”、“該”、“所述”和“至少一個”用以表示存在一個或多個要素/組成部分/等。術語“包含”、“包括”和“具有”用以表示開放式的包括在內的意思並且是指除了列出的要素/組成部分/等之外還可存在另外的要素/組成部分/等。此外,權利要求書中的術語“第一”、“第二”等僅作為標記使用,不是對其物件的數位限制。
在一些實施例中,模組化多電位換流器(Modular Multilevel Converter, MMC)包括一橋臂電路,所述橋臂電路包括至少一橋臂,每一所述橋臂包括串聯連接的多個子模組。每個所述子模組可包括一個或多個串聯連接的功率變換電路。每個所述功率變換電路可包括一電容。
在一些實施例中,如第1圖所示,本案一較佳的模組化多電位換流器(MMC)100例如是由A、B、C三相組成。每一相可包括一橋臂電路,例如可包括橋臂電路10、20、30,且每一橋臂電路(10、20、30)可含有上、下兩個橋臂。更具體地,橋臂電路10是含有上橋臂11和下橋臂12,橋臂電路20是含有上橋臂21和下橋臂22,橋臂電路30是含有上橋臂31和下橋臂32。每個橋臂(11、12、21、22、31、32)例如可由一個電感L和N個子模組40串聯連接組成。
在一些實施例中,A、B、C三相的交流側例如可連接至一電網,而兩個橋臂的直流側例如可分別連接至直流母線51、52,其中Udc是直流母線51、52之間的直流母線電壓。
在一些實施例中,值得注意的是,每一橋臂電路還可以只包含一個橋臂,例如只有一個上橋臂或只有一個下橋臂。
在一些實施例中,如第2A圖所示,每個子模組40可包含至少M個(M≥1)功率變換電路41。
在一些實施例中,如第2B圖所示,每個子模組40裡的功率變換電路41可以通過並聯一旁路開關實現旁路功能,例如可在每個功率變換電路41的輸出端並聯一常開開關Q,例如在第2B圖中,以子模組 j為例,分別在功率變換電路1~M的輸出端分別並聯常開開關Q1~QM。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常開開關可以是晶閘管、絕緣閘極雙極性電晶體(Insulated Gate Bipolar Transistor, IGBT)、機械開關或其他可受控於控制信號的開關。並且,當所述常開開關閉合時,對應的功率變換電路是處於旁路模式;當所述常開開關斷開時,對應的功率變換電路是處於接入模式。在一個實施例中,在同一個子模組中,所有處於接入模式的功率變換電路41可採用相同的驅動信號。
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功率變換電路41可以採用多種電路拓撲,例如可採用半橋結構(如第3A圖所示)或全橋結構(如第3B圖所示)。如第3A圖所示,以功率變換電路i(即第i個功率變換電路)為例,所述功率變換電路41包括電容C以及由開關S1、S2組成的半橋結構。如第3B圖所示,以功率變換電路i(即第i個功率變換電路)為例,所述功率變換電路41包括電容C以及由開關S1、S2、S3、S4組成的全橋結構。為描述方便,後文將主要以半橋結構的功率變換電路41為例進行說明,但並不作為對本案的限制,合先敘明。
在一些實施例中,如第3C圖所示,其示出了本案的功率變換電路的電容C的基準電容電壓和實際電容電壓的關係。在一些實施例中,將功率變換電路的電容C的基準電容電壓命名為Uci(i=1,2,……M,表示第i個功率變換電路)。並且,每個子模組中的M個功率變換電路的基準電容電壓Uc1、Uc2…UcM可以全部相同,也可以部分相同,或者也可以全部不同。由第3C圖可看出,本案的功率變換電路的電容C的實際電容電壓是在基準電容電壓附近波動。
在一些實施例中,如第4圖所示,將子模組j中處於接入模式下的功率變換電路的基準電容電壓之和(∑Uci,表示第i個處於接入模式下的功率變換電路)稱為子模組j的基準電容電壓,定義為Uj(j=1,2……N,表示第j個子模組)。換言之,在一些實施例中,子模組的基準電容電壓是等於處於接入模式的功率變換電路的電容的基準電壓之和,即Uj=∑Uci,其中i表示處於接入模式的功率變換電路。
在一些實施例中,是將同一橋臂內基準電容電壓相同的子模組分成一組,即稱為模組(Module)。如下表一所示,一個橋臂內例如可包括有R個模組,其中R例如可為大於等於1的整數,將模組k的子模組基準電容電壓定義為UMk (其中,k=1,2……R,表示第k個模組),將模組k中第x個子模組實際電容電壓定義為UMk_x (其中,k=1,2……R,表示第k個模組;x=1,2……,表示模組裡的第x個子模組)。並且,定義UM1 ,UM2 ……UMR 中的最小電壓為MIN。
模組 電壓 模組1 模組2 …… 模組R
子模組基準電容電壓 UM1 UM2 …… UMR
子模組實際電容電壓 子模組電壓1 UM1_1 UM2_1 …… UMR_1
子模組電壓2 UM1_2 UM2_2 …… UMR_2
…… …… …… …… ……
子模組電壓x UM1_x UM2_x …… UMR_x
表一
在一些實施例中,在同一模組內,通過對該模組內的各個子模組的實際電容電壓進行組內排序,可以獲得第一電壓序列。舉例而言,以上述表一為例,本案可通過對第k個模組內部的子模組實際電容電壓UMk_x 進行組內排序,以獲得第一電壓序列。
在一些實施例中,在不同模組間,通過將每個子模組的實際電容電壓轉換為對應的歸一化電壓,並通過對橋臂中所有子模組的歸一化電壓進行組間排序,可以獲得第二電壓序列。較佳地,例如可根據每個模組對應的子模組的基準電容電壓,計算得到一歸一化係數,並根據該歸一化係數,將每個子模組的實際電容電壓轉換為對應的歸一化電壓。更具體地,例如可通過計算多個模組的子模組基準電容電壓的最小公倍數,並根據所述最小公倍數將每個子模組的實際電容電壓轉換為歸一化電壓。當然,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實施例中,本案也可以通過其他歸一化處理方法來實現歸一化,而並不局限於通過最小公倍數來進行歸一化。
舉例而言,以上述表一為例,本案可設置STD作為歸一化係數,然後通過將第k個模組內部的第x個子模組的實際電容電壓UMk_x 擴大STD/UMk 倍後作為對應的歸一化電壓,進而對同一橋臂內所有子模組的歸一化電壓進行組間排序,以獲得第二電壓序列。其中,例如可採用R個模組的子模組基準電容電壓UM1 ,UM2 ……UMR 的最小公倍數來作為歸一化係數,但並不以此為限。
在一些實施例中,一插入值可用於期望電位的跳變臺階,其可為取自于一集合{INTERk }中的一個或多個元素的組合。 所述集合{INTERk }中的每一個元素滿足式1: INTERk =X1 *UM1 +X2 *UM2 +…+Xi *UMR (式1)
其中,UMR 為第R個模組中的子模組對應的基準電容電壓,X1 ,X2 ,…,Xi 均為整數(包括正整數和負整數)。並且,INTERk 滿足:0<INTERk ≤min(UM1 ,UM2 ,…,UMR ) (即 MIN)。
舉例而言,以上述表一為例,假設UM1 =3KV,UM2 =5KV,根據上述公式1,可以算出INTER_1=1KV,INTER_2=2KV,INTER_3=3KV。並且UM1 ,UM2 中的最小電壓為3KV(即MIN=3KV)。
在一些實施例中,根據上述方法設置期望電位的跳變臺階,可以更為靈活地控制跳變臺階,改善系統交流側的THD。
在一些實施例中,如第5圖所示,本案是要將第k個模組內部的第x個子模組的歸一化電壓控制在預設的電壓上下限範圍內,具體的,例如將第k個模組的第x個子模組的實際電容電壓UMk_x 的STD/UMk 倍(即UMk_x *STD/UMk )控制在一定的電壓上下限範圍之內,即控制在電壓上限Uup_limit和電壓下限Udown_limit之內。
在一些實施例中,第6A圖示出了本案以半橋結構為例的功率變換電路的切入狀態,其中是將開關S1導通,開關S2關斷稱為“功率變換電路切入”,此時功率變換電路中的電流流通路徑如第6A圖中虛線所示。由於在同一個子模組中,所有處於接入模式的功率變換電路是採用相同的驅動信號,因此,此時的子模組也處於切入狀態,即可稱為“子模組切入”。
在一些實施例中,第6B圖示出了本案以半橋結構為例的功率變換電路的切出狀態,其中是將開關S2導通,開關S1關斷稱為“功率變換電路切出”,此時功率變換電路中的電流流通路徑如第6B圖中虛線所示。由於在同一個子模組中,所有處於接入模式的功率變換電路是採用相同的驅動信號,因此,此時的子模組也處於切出狀態,即可稱為“子模組切出”。
在一些實施例中,第7A圖示出了本案以半橋結構為例的功率變換電路的充電狀態,其中,在切入狀態下,此時的電流方向(如第7A圖中虛線所示)是使功率變換電路的電容C處於充電狀態,即稱為“功率變換電路充電”。由於在同一個子模組中,所有處於接入模式的功率變換電路是採用相同的驅動信號,因此,此時的子模組也處於充電狀態,即可稱為“子模組充電”。
在一些實施例中,第7B圖示出了本案以半橋結構為例的功率變換電路的放電狀態,其中,在切入狀態下,此時的電流方向(如第7B圖中虛線所示)是使功率變換電路的電容C處於放電狀態,即稱為“功率變換電路放電”。由於在同一個子模組中,所有處於接入模式的功率變換電路是採用相同的驅動信號,因此,此時的子模組也處於放電狀態,即可稱為“子模組放電”。
在一些實施例中,如第8圖所示,本案的輸電系統可包括有模組化多電位換流器(MMC)100及控制系統200。其中,所述模組化多電位換流器100的結構例如可具有如第1圖所示的結構。所述控制系統200是與所述模組化多電位換流器100相連接,並用以對其進行控制。
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控制系統200例如可進一步包括檢測單元201、分組單元202、排序單元203以及調製演算法單元204。
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檢測單元201是用於檢測每個子模組中的每個功率變換電路的電容的實際電壓,並據此計算每個子模組的實際電容電壓;同時根據每個子模組中的每個功率變換電路的電容的基準電壓,計算每個子模組的基準電容電壓。
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分組單元202是用於根據所述基準電容電壓,將橋臂中所有的子模組劃分為R個模組,其中R為大於等於1的整數,且同一模組內的各個子模組的基準電容電壓相同,不同模組間的子模組的基準電容電壓不同。
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排序單元203是用於在同一模組內,對該模組內的各個子模組的實際電容電壓進行組內排序,以獲得第一電壓序列;在不同模組間,通過將每個子模組的實際電容電壓轉換為對應的歸一化電壓,並通過對橋臂中所有子模組的歸一化電壓進行組間排序,可以獲得第二電壓序列。
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調製演算法單元204是用於根據每個子模組的充放電狀態、所述第一電壓序列、以及所述第二電壓序列,確定需要切入或切出的子模組,直至橋臂的實際電位與期望電位相一致,其中,橋臂的實際電位是對應於橋臂內處於切入狀態的多個子模組的實際電容電壓之和,期望電位是以一插入值INTER為臺階進行跳變,所述插入值INTER是取自于一集合{INTERk }中的一個或多個元素的組合。
在一些實施例中,相應地,如第9圖所示,本案的模組化多電位換流器(MMC)的控制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步驟:
於步驟S901中,檢測每個子模組中每個功率變換電路的電容的實際電壓,並據此計算每個子模組的實際電容電壓;
於步驟S902中,根據每個子模組中每個功率變換電路的電容的基準電壓,計算每個子模組的基準電容電壓;
於步驟S903中,根據基準電容電壓,將橋臂中所有子模組劃分為R個模組,其中R為大於等於1的整數,且同一模組內的各個子模組的基準電容電壓相同,不同模組間的子模組的基準電容電壓不同;
於步驟S904中,在同一模組內,對該模組內的各個子模組的實際電容電壓進行組內排序,以獲得第一電壓序列;
於步驟S905中,在不同模組間,通過將每個子模組的實際電容電壓轉換為對應的歸一化電壓,並通過對橋臂中所有子模組的歸一化電壓進行組間排序,可以獲得第二電壓序列;以及
於步驟S906中,根據每個子模組的充放電狀態、第一電壓序列和第二電壓序列,確定需要切入或切出的子模組,直至橋臂的實際電位與期望電位相一致,其中橋臂的實際電位對應於橋臂內處於切入狀態的多個子模組的實際電容電壓之和,並且,期望電位是以一插入值INTER為臺階進行跳變,所述插入值INTER是取自于一集合{INTERk }中的一個或多個元素的組合。
較佳地,在一些實施例中,根據每個子模組的充放電狀態、第一電壓序列和第二電壓序列,確定需要切入或切出的子模組的步驟包括:
當橋臂的初始電位小於期望電位時,若電流對子模組充電,則根據第二電壓序列選擇歸一化電壓最低的子模組進行切入;若電流對子模組放電,則根據第二電壓序列選擇歸一化電壓最高的子模組進行切入;
當橋臂的初始電位大於期望電位時,若電流對子模組充電,則根據第二電壓序列選擇歸一化電壓最高的子模組進行切出;若電流對子模組放電,則根據第二電壓序列選擇歸一化電壓最低的子模組進行切出。
更佳地,在一些實施例中,在確定需要切入的子模組的步驟後還可進一步包括以下步驟:
當進行切入後,根據處於切入狀態的子模組的實際電容電壓,得到橋臂的計算電位,當計算電位小於期望電位時,若電流對子模組充電,則繼續根據第二電壓序列選擇歸一化電壓最低的子模組進行切入,直至橋臂的實際電位大於或等於期望電位;若電流對子模組放電,則繼續根據第二電壓序列選擇歸一化電壓最高的子模組進行切入,直至橋臂的實際電位大於或等於期望電位;特別是當橋臂的實際電位大於期望電位時,則還需要進行以下流程:
當計算電位大於期望電位時,若電流對子模組充電,則根據第一電壓序列和第二電壓序列選擇對至少一個模組內至少一個實際電容電壓高的子模組進行切出,或者選擇至少一個模組內至少一個實際電容電壓低的子模組進行切入並同時選擇對對至少一個模組內至少一個實際電容電壓高的子模組進行切出;若電流對子模組放電,則根據第一電壓序列和第二電壓序列選擇對至少一個模組內至少一個實際電容電壓低的子模組進行切出,或者選擇對至少一個模組內至少一個實際電容電壓高的子模組進行切入並同時選擇對至少一個模組內至少一個實際電容電壓低的子模組進行切出;當橋臂的實際電位等於期望電位時,結束對子模組的切入和切出的控制。
例如,當計算電位大於期望電位時,若電流對子模組充電,則可根據第一電壓序列和第二電壓序列選擇對基準電容電壓最低的模組內實際電容電壓最高的子模組進行切出,或者在一個實施例中,還可以根據第一電壓序列和第二電壓序列選擇對基準電容電壓較高的模組內實際電容電壓最高的子模組進行切出並同時選擇對基準電容電壓較低的模組內實際電容電壓最低的子模組進行切入,以使橋臂的實際電位等於期望電位;若電流對子模組放電,則可根據第一電壓序列和第二電壓序列選擇對基準電容電壓最低的模組內實際電容電壓最低的子模組進行切出,或者在一個實施例中,還可以根據第一電壓序列和第二電壓序列選擇對基準電容電壓高的模組內實際電容電壓最低的子模組進行切出並同時選擇對基準電容電壓低的模組內實際電容電壓最高的子模組進行切入,以使橋臂的實際電位等於期望電位;當橋臂的實際電位等於期望電位時,結束對所述子模組的切入和切出的控制。
更佳地,在一些實施例中,在確定需要切出的子模組的步驟後還可進一步包括以下步驟:
當進行切出後,根據處於切入狀態的子模組的實際電容電壓,得到橋臂的計算電位,當橋臂的計算電位大於期望電位時,若電流對子模組充電,則繼續根據第二電壓序列選擇歸一化電壓最高的子模組進行切出,直至橋臂的實際電位小於或等於期望電位;若電流對子模組放電,則繼續根據第二電壓序列選擇歸一化電壓最低的子模組進行切出,直至橋臂的實際電位小於或等於期望電位;特別是當橋臂的實際電位小於期望電位時,則還需要進行以下流程:
當橋臂的計算電位小於期望電位時,若電流對子模組充電,則可根據第一電壓序列和第二電壓序列選擇對至少一個模組內至少一個實際電容電壓低的子模組進行切入,或者選擇對至少一個模組內至少一個實際電容電壓低的子模組進行切入並同時選擇對至少一個模組內至少一個實際電容電壓高的子模組進行切出;若電流對子模組放電,則可根據第一電壓序列和第二電壓序列選擇對至少一個模組內至少一個實際電容電壓高的子模組進行切入,或者選擇對至少一個模組內至少一個實際電容電壓高的子模組進行切入並同時選擇對至少一個模組內至少一個實際電容電壓低的子模組進行切出;當橋臂的實際電位等於期望電位時,結束對子模組的切入和切出的控制。
例如,當橋臂的計算電位小於期望電位時,若電流對子模組充電,則可根據第一電壓序列和第二電壓序列選擇對基準電容電壓最低的模組內實際電容電壓最低的子模組進行切入,或者在一個實施例中,還可以根據第一電壓序列和第二電壓序列選擇對基準電容電壓較高的模組內實際電容電壓最低的子模組進行切入並同時選擇對基準電容電壓較低的模組內實際電容電壓最高的子模組進行切出;若電流對子模組放電,則可根據第一電壓序列和第二電壓序列選擇對基準電容電壓最低的模組內實際電容電壓最高的子模組進行切入,或者在一個實施例中,還可以根據第一電壓序列和第二電壓序列選擇對基準電容電壓較高的模組內實際電容電壓最高的子模組進行切入並同時選擇對基準電容電壓較低的模組內實際電容電壓最低的子模組進行切出。
當橋臂的實際電位等於期望電位時,結束對子模組的切入和切出的控制。
較佳地,為了實現更好的均壓控制效果,並保證所有子模組的電容電壓均在其允許的電壓範圍內,在一些實施例中,在根據每個子模組的充放電狀態、第一電壓序列和第二電壓序列,確定需要切入或切出的子模組的步驟後,進一步還可包括:在多個子模組中的一者的歸一化電壓高於一電壓上限或低於一電壓下限時,根據子模組的充放電狀態、第一電壓序列、以及第二電壓序列,從多個子模組中的剩餘者選擇至少其中之一者與該者進行置換,以使橋臂的實際電位維持不變。
更佳地,進行置換的步驟可包括:
當電流對子模組充電時,若處於切入狀態的多個子模組中的一者的歸一化電壓高於電壓上限時,則將該者進行切出,並根據第一電壓序列和第二電壓序列,從多個子模組中的剩餘者選擇至少其中之一者與該者進行置換,以使橋臂的實際電位維持不變;
當電流對子模組充電時,若處於切出狀態的多個子模組中的一者的歸一化電壓低於電壓下限時,則將該者進行切入,並根據第一電壓序列和第二電壓序列,從多個子模組中的剩餘者選擇至少其中之一者與該者進行置換,以使橋臂的實際電位維持不變;
當電流對子模組放電時,若處於切入狀態的多個子模組中的一者的歸一化電壓低於電壓下限時,則將該者進行切出,並根據第一電壓序列和第二電壓序列,從多個子模組中的剩餘者選擇至少其中之一者與該者進行置換,以使橋臂的實際電位維持不變;
當電流對子模組放電時,若處於切出狀態的多個子模組中的一者的歸一化電壓高於電壓上限時,則將該者進行切入,並根據第一電壓序列和第二電壓序列,從多個子模組中的剩餘者選擇至少其中之一者與該者進行置換,以使橋臂的實際電位維持不變。
在一些實施例中,如第10A圖所示,示出了本案的一較佳的模組化多電位換流器(MMC)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其主要由三部分組成:組內排序和組間排序、調製演算法和置換。其中,組內排序和組間排序在上文已有詳細描述,在此不再贅述。
在一些實施例中,如第10B圖所示,進一步示出了第10A圖中的調製演算法步驟的一較佳實施例的流程:首先得到期望電位,當實際電位小於期望電位時,根據電流方向對子模組的充放電以及組內排序結果(即第一電壓序列)和組間排序結果(即第二電壓序列),確定切入哪些子模組;當實際電位大於期望電位時,根據電流對子模組的充放電以及組內排序結果(即第一電壓序列)和組間排序結果(即第二電壓序列),確定切出哪些子模組。
在一些實施例中,如第10C圖所示,進一步示出了第10A圖中的置換步驟的一較佳實施例的流程:根據子模組對應的歸一化電壓是否超出電壓上限Uup_limit或電壓下限Udown_limit、電流對子模組的充放電以及組間排序結果(即第二電壓序列)和組內排序結果(即第一電壓序列),將歸一化電壓高於電壓上限Uup_limit(或低於電壓下限Udown_limit)的子模組與歸一化電壓較小(或較大)的子模組互換切入或切出狀態。
在一些實施例中,如第11A圖和第11B圖所示,分別示出了本案的調製演算法步驟中的電位升高和電位降低的期望電位的跳變方式。在一些實施例中,調製演算法步驟的最終目標是使橋臂的實際電位和期望電位一致。並且,不管電位升高還是電位降低,期望的電位跳變都是以插入值INTER為基準,所述插入值INTER是可變的。
在一些實施例中,如第11C圖和第11E圖所示,其分別示出了本案的調製演算法步驟的兩種不同的電位跳變方式,其中線L1是表示期望電位以及期望電位的跳變,線L2是表示從初始電位到計算電位的跳變,期望電位以INTER為臺階跳變。並且,在調製演算法步驟中,將初始電位和期望電位之間的差值稱為電位差。
在一些實施例中,在本案的調製演算法步驟中,根據電流對子模組的充放電以及第一電壓序列和第二電壓序列,可以有多種方法切入或切出子模組。例如可包括以下方法:(1)根據初始電位和期望電位的大小來判斷,當初始電位小於期望電位時,需要切入與電位差相匹配的子模組,當初始電位大於期望電位時,需要切出與電位差相匹配的子模組;(2)僅根據期望電位的大小重新確定切入或切出哪些子模組。下面都以方法(1)為例進行說明,但不應作為對本案的限制。
在一些實施例中,如第11D圖所示,若初始電位小於期望電位,首先根據組間排序結果(即第二電壓序列)及電流對子模組的充放電狀態,判斷需要切入與電位差相匹配的子模組,根據判斷結果得到計算電位。但是由於不同模組間的子模組基準電容電壓不一定和插入值INTER相等,所以計算電位不一定和期望電位一致,導致最後計算電位大於或小於期望電位,此時需要通過根據第一電壓序列或第二電壓序列以及電流對子模組的充放電狀態,來配合切入或切出一些子模組進行調節,最終使得橋臂的實際電位和期望電位一致。
在一些實施例中,如第11F圖所示,若初始電位大於期望電位,首先根據組間排序結果(即第二電壓序列)及電流對子模組的充放電狀態,判斷需要切出與電位差相匹配的子模組,根據判斷結果得到計算電位。但是由於不同模組間的子模組基準電容電壓不一定和插入值INTER相等,所以計算電位不一定和期望電位一致,導致最後計算電位大於或小於期望電位,此時需要根據第一電壓序列或第二電壓序列以及電流對子模組的充放電狀態,來配合切入或切出一些子模組進行調節,最終使得橋臂的實際電位和期望電位一致。
在一些實施例中,如第12A圖所示,其示出了本案的置換步驟的流程:(1)在電流對子模組充電(即子模組處於充電狀態)的前提下,若處於切入狀態的子模組對應的歸一化電壓高於電壓上限Uup_limit,則將該子模組切出,並根據第二電壓序列,將其餘的處於切出狀態的歸一化電壓較低的子模組切入,並保證所述橋臂的實際電位維持不變;(2)在電流對子模組充電(即子模組處於充電狀態)的前提下,若處於切出狀態的子模組的歸一化電壓低於電壓下限Udown_limit,則將該子模組切入,並根據第二電壓序列,將其餘的處於切入狀態的歸一化電壓較高的子模組切出,並保證所述橋臂的實際電位維持不變;(3)在電流對子模組放電(即子模組處於放電狀態)的前提下,若處於切入狀態的子模組的歸一化電壓低於電壓下限Udown_limit,則將該子模組切出,並根據第二電壓序列,將其餘的處於切出狀態的歸一化電壓較高的子模組切入,並保證所述橋臂的實際電位維持不變;(4)在電流對子模組放電(即子模組處於放電狀態)的前提下,若處於切出狀態的子模組的歸一化電壓高於電壓上限Uup_limit,將該子模組切入,並根據第二電壓序列,將其餘的處於切入狀態的歸一化電壓較低的子模組切出,並保證所述橋臂的實際電位維持不變。
在一些實施例中,如第12B圖所示,上述四種情況會產生以下兩種效果:(1)當模組內部的子模組(例如模組x內部)互換切入或切出狀態時,電位不發生變化,置換結束;(2)當模組間的子模組(例如模組x和模組y)互換切入或切出狀態時,需要進一步切入或切出一些子模組,使得橋臂的實際電位維持不變。
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實施例:以R=2(即共有兩個模組:模組1和模組2),UM1 =1KV,UM2 =2KV,歸一化係數STD=2KV,INTER_1=1KV為例,具體說明如何通過本案的控制方法,增加系統電位數,減小系統THD。
於步驟1中:假設在一個橋臂內,模組1中子模組的個數為M1,模組2中子模組的個數為M2,模組1中子模組的基準電容電壓為UM1 =1KV,模組2中子模組的基準電容電壓為UM2 =2KV,所以MIN = 1KV,STD=2KV,INTER_1=1KV,並設定電壓上限為Uup_limit,電壓下限為Udown_limit;
於步驟2中:對模組1中的M1個子模組的實際電容電壓UM1_x (x=1,2……M1,表示模組1中第x個子模組)進行組內排序,得到第一電壓序列;
於步驟3中:對模組2中的M2個子模組的實際電容電壓UM2_x (x=1,2……M2,表示模組2中第x個子模組)進行組內排序,得到第一電壓序列;
於步驟4中:根據歸一化係數STD,將M1+M2個子模組的實際電容電壓UM1_x 或UM2_x 轉換為對應的歸一化電壓,即分別將UM1_x 與STD/ UM1 相乘,得到2*UM1_x ,將UM2_x 與STD/ UM2 相乘,得到1*UM2_x ,進而對M1+M2個子模組的歸一化電壓進行組間排序,得到第二電壓序列;
於步驟5中:生成以1KV(INTER_1)為臺階的期望電位;
於步驟6中:根據閉環控制得到期望電位,期望電位是以INTER_1=1KV為臺階進行跳變的,並判斷初始電位和期望電位的大小,若初始電位小於期望電位,則執行步驟7;若初始電位大於期望電位,則執行步驟8;若初始電位等於期望電位,則執行步驟9;
於步驟7中:根據電流對子模組的充放電狀態,以及第二電壓序列,選擇與電位差相匹配的子模組進行切入;並在切入後,根據切入的子模組的實際電容電壓得到計算電位,當計算電位大於或小於期望電位時,繼續根據第一電壓序列、第二電壓序列以及子模組的充放電狀態,判斷需要切入或切出的子模組,直至橋臂的實際電位等於期望電位;當計算電位等於期望電位時,結束對子模組的切入和切出控制;執行步驟9;
於步驟8中:根據電流對子模組的充放電狀態,以及第二電壓序列,選擇與電位差相匹配的子模組進行切出;並在切出後,根據切入的子模組的實際電容電壓得到計算電位,當計算電位大於或小於期望電位時,繼續根據第一電壓序列、第二電壓序列以及子模組的充放電狀態,判斷需要切出或切入的子模組,直至橋臂的實際電位等於期望電位;當計算電位等於期望電位時,結束對子模組的切入和切出控制;執行步驟9;
接下來為限幅置換的步驟:
於步驟9中:判斷處於切入和切出狀態的M1+M2個子模組對應的歸一化電壓是否超出電壓限值,具體的,當電流對子模組充電時,若處於切入狀態的一個子模組的歸一化電壓高於電壓上限,則執行步驟10;若處於切出狀態的一個子模組的歸一化電壓低於電壓下限,則執行步驟11;當電流對子模組放電時,若處於切入狀態的一個子模組的歸一化電壓低於電壓下限,則執行步驟12;若處於切出狀態的一個子模組的歸一化電壓高於電壓上限,則執行步驟13;
於步驟10中:將該子模組切出,並根據第一電壓序列和第二電壓序列,從剩餘的處於切出狀態的子模組中選擇一個或多個歸一化電壓較低的子模組進行切入,並維持橋臂的實際電位不變;執行步驟14;
於步驟11中:將該子模組切入,並根據第一電壓序列和第二電壓序列,從剩餘的處於切入狀態的子模組中選擇一個或多個歸一化電壓較高的子模組進行切出,並維持橋臂的實際電位不變;執行步驟14;
於步驟12中:將該子模組切出,並根據第一電壓序列和第二電壓序列,從剩餘的處於切出狀態的子模組中選擇一個或多個歸一化電壓較高的子模組進行切入,並維持橋臂的實際電位不變;執行步驟14;
於步驟13中:將該子模組切入,並根據第一電壓序列和第二電壓序列,從剩餘的處於切入狀態的子模組中選擇一個或多個歸一化電壓較低的子模組進行切出,並維持橋臂的實際電位不變;執行步驟14;
於步驟14中:結束;
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實施例:以R=2(即共有兩個模組),UM1 =2KV,UM2 =3KV,MIN=2KV,STD=6KV,INTER_1=1KV,INTER_2=2KV為例,具體說明如何通過本案的控制方法,實現增加系統電位數,減小系統THD。
於步驟1中:假設在一個橋臂內,模組1中子模組的個數為M1,模組2中子模組的個數為M2,模組1中子模組的基準電容電壓為UM1 =2KV,模組2中子模組的基準電容電壓為UM2 =3KV,所以MIN = 2KV,STD=6KV,INTER_1=1KV,INTER_2=2KV,電壓上限為Uup_limit,電壓下限為Udown_limit;
於步驟2中:對模組1的M1個子模組實際電容電壓UM1_x (x=1,2……M1,表示模組1中第x個子模組)進行組內排序,得到第一電壓序列;
於步驟3中:對模組2的M2個子模組實際電容電壓UM2_x (x=1,2……M2,表示模組1中第x個子模組)進行組內排序,得到第一電壓序列;
於步驟4中:根據歸一化係數STD,將模組1中的M1個子模組的實際電容電壓轉換為對應的歸一化電壓,即將UM1_x 與STD/ UM1 相乘,得到3*UM1_x ,將模組2中的M2個子模組的實際電容電壓轉換為對應的歸一化電壓,即將UM2_x 與STD/ UM2 相乘,得到2*UM2_x ,進而對M1+M2個子模組的歸一化電壓進行模組間排序,得到第二電壓序列;
於步驟5中:生成以1KV(INTER_1)和2KV(INTER_2)為臺階的期望電位;
於步驟6中:根據閉環控制得到期望電位,期望電位是以INTER_1=1KV,INTER_2=2KV中的其中一個或兩個進行組合後的結果為臺階進行跳變的,並判斷初始電位和期望電位的大小,若初始電位小於期望電位,則執行步驟7;若初始電位大於期望電位,則執行步驟8;若初始電位等於期望電位,則執行步驟9;
在一些實施例中,由於步驟7和步驟8為根據子模組的充放電狀態、所述第一電壓序列和所述第二電壓序列,確定需要切入或切出的子模組,直至橋臂的實際電位與期望電位相一致,其步驟與第一實施例的步驟7和步驟8相同,此處不再贅述。
在一些實施例中,進一步的,為了保證所有子模組的實際電容電壓保持在一定的電壓範圍內,以達到更好的電壓均衡效果,還可以增加限幅置換步驟。
在一些實施例中,由於第二實施例的限幅置換和第一實施例的限幅置換過程一樣(可參考第一實施例中的步驟9~步驟14),這裡不再贅述。
在一些實施例中,模組化多電位換流器(MMC)的增電位方法控制策略效果如第13A圖和第13B圖所示,其中,模擬是在R=2(即共有兩個模組),UM1 =960V,UM2 =1920V,STD=1920V,M1=8,M2=8為例的基礎上進行的,第 13A圖表示的是傳統控制方法下MMC的交流側線電壓波形,此時的THD=1.06%,第13B圖表示的是本案的增電位控制方法下的線電壓波形,此時的THD=0.84%。
通過本案的控制方法,增加了系統電位數,提高了THD,提高了模組利用率和系統可靠性。
以上具體地示出和描述了本案的示例性實施方式。應該理解,本案不限於所公開的實施方式,相反,本案意圖涵蓋包含在所附權利要求的精神和範圍內的各種修改和等效佈置。
A,B,C:三相 L:電感 10,20,30:橋臂電路 11:上橋臂 12:下橋臂 21:上橋臂 22:下橋臂 31:上橋臂 32:下橋臂 Udc:直流母線電壓 51,52:直流母線 40:子模組 41:功率變換電路 Q1~QM:常開開關 C:電容 Uci:基準電容電壓 S1,S2,S3,S4:開關 Uj:第j個子模組的基準電容電壓 Uup_limit:電壓上限 Udown_limit:電壓下限 UMk_x :第k個模組中第x個子模組的實際電容電壓 STD:歸一化係數 UMk :第k個模組的基準電容電壓 100:模組化多電位換流器 200:控制系統 201:檢測單元 202:分組單元 203:排序單元 204:調製演算法單元 900:方法 S901~906:步驟 INTER_1,INTER_2,INTER_3,…,INTER_y:期望電位
參照後續段落中的實施方式以及下列圖式,當可更佳地理解本案的內容: 第1圖為根據本案一些實施例繪示的模組化多電位換流器(MMC)的一種結構示意圖; 第2A圖為根據本案一些實施例繪示的第1圖中橋臂電路的一個橋臂的一較佳實施例的結構,其中所述橋臂的一個子模組包括M個功率變換電路; 第2B圖為根據本案一些實施例繪示的第1圖中橋臂電路的一個橋臂的另一較佳實施例的結構,其中每個子模組裡的功率變換電路具有可以實現旁路功能的旁路開關; 第3A圖為根據本案一些實施例繪示的一較佳的功率變換電路的結構,其中所述功率變換電路是為半橋結構; 第3B圖為根據本案一些實施例繪示的另一較佳的功率變換電路的結構,其中所述功率變換電路是為全橋結構; 第3C圖為根據本案一些實施例繪示的功率變換電路的電容的基準電容電壓和實際電容電壓的關係; 第4圖為根據本案一些實施例繪示的MMC的一個子模組中功率變換電路的旁路開關的不同狀態,其中當所述旁路開關斷開時對應的功率變換電路是處於接入模式,當所述旁路開關閉合時對應的功率變換電路是處於旁路模式,且所述子模組的基準電容電壓是等於處於接入模式的功率變換電路的電容的基準電壓之和; 第5圖為根據本案一些實施例繪示的子模組對應的歸一化電壓的控制狀態示意,其中是要將第k個模組內部的第x個子模組的實際電容電壓UMk_x 的STD/UMk 倍(即UMk_x *STD/UMk )控制在一定的電壓上下限範圍之內; 第6A圖為根據本案一些實施例繪示的一較佳的功率變換電路的切入狀態,此時的子模組也處於切入狀態; 第6B圖為根據本案一些實施例繪示的一較佳的功率變換電路的切出狀態,此時的子模組也處於切出狀態; 第7A圖為根據本案一些實施例繪示的一較佳的功率變換電路的充電狀態,此時的子模組也處於充電狀態; 第7B圖為根據本案一些實施例繪示的一較佳的功率變換電路的放電狀態,此時的子模組也處於放電狀態; 第8圖為根據本案一些實施例繪示的輸電系統的結構示意圖,其中所述輸電系統包括模組化多電位換流器(MMC)及其控制系統; 第9圖為根據本案一些實施例繪示的模組化多電位換流器(MMC)的控制方法的示意圖; 第10A圖為根據本案一些實施例繪示的一較佳的模組化多電位換流器(MMC)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圖; 第10B圖為根據本案一些實施例繪示第10A圖中的調製演算法步驟的一較佳實施例的流程; 第10C圖為根據本案一些實施例繪示第10A圖中的置換步驟的一較佳實施例的流程; 第11A圖為根據本案一些實施例繪示的調製演算法步驟中電位升高的期望電位的跳變方式; 第11B圖為根據本案一些實施例繪示的調製演算法步驟中電位降低的期望電位的跳變方式; 第11C圖為根據本案一些實施例繪示的調製演算法步驟的一較佳的電位跳變方式,其中線L1表示期望電位以及期望電位的跳變,線L2表示橋臂的實際電位從初始電位到計算電位的跳變,其中,期望電位以INTER為臺階跳變; 第11D圖為根據本案一些實施例繪示的第11C圖所示的跳變方式對應的調製演算法的流程示意圖; 第11E圖為根據本案一些實施例繪示的調製演算法步驟的另一較佳的電位跳變方式,其中線L1表示期望電位以及期望電位的跳變,線L2表示橋臂的實際電位從初始電位到計算電位的跳變,其中,期望電位以INTER為臺階跳變; 第11F圖為根據本案一些實施例繪示的第11E圖所示的跳變方式對應的調製演算法的流程示意圖; 第12A圖為根據本案一些實施例繪示的置換步驟的流程示意圖; 第12B圖為根據本案一些實施例繪示的第12A圖所示的置換方法所產生的效果示意圖; 第13A圖為根據本案一些實施例繪示的傳統控制方法下MMC的交流側線電壓的波形,此時的THD=1.06%;及 第13B圖為根據本案一些實施例繪示的控制方法下MMC的交流側線電壓的波形,此時的THD=0.84%。
國內寄存資訊(請依寄存機構、日期、號碼順序註記) 無 國外寄存資訊(請依寄存國家、機構、日期、號碼順序註記) 無
INTER_1,INTER_2,INTER_3,...,INTER_y:期望電位
Umk_x:第k個模組中第x個子模組的基準電容電壓

Claims (19)

  1. 一種模組化多電位換流器的控制方法,所述模組化多電位換流器包括一橋臂電路,所述橋臂電路包括至少一橋臂,每一所述橋臂包括串聯連接的多個子模組,每個所述子模組包括一個或多個串聯連接的功率變換電路,每個所述功率變換電路包括一電容,其中,該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檢測每個所述子模組中的每個所述功率變換電路的所述電容的實際電壓,並據此計算每個所述子模組的實際電容電壓; 根據每個所述子模組中的每個所述功率變換電路的所述電容的基準電壓,計算每個所述子模組的基準電容電壓; 根據所述基準電容電壓,將所述橋臂中所述多個子模組劃分為R個模組,其中R為大於等於1的整數,且同一模組內的各個子模組的基準電容電壓相同,不同模組間的子模組的基準電容電壓不同; 在同一模組內,對該模組內的各個子模組的實際電容電壓進行組內排序,以獲得第一電壓序列; 在不同模組間,將每個所述子模組的實際電容電壓轉換為對應的歸一化電壓,並對所述橋臂中所有子模組的歸一化電壓進行組間排序,以獲得第二電壓序列;以及 根據每個子模組的充放電狀態、所述第一電壓序列和所述第二電壓序列,確定需要切入或切出的子模組,直至所述橋臂的實際電位與期望電位相一致,其中,所述橋臂的實際電位對應於所述橋臂內處於切入狀態的多個子模組的實際電容電壓之和,並且,所述期望電位是以一插入值為臺階進行跳變,所述插入值是取自于一集合{INTERk }中的一個或多個元素的組合。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控制方法,其中,所述集合{INTERk }中的每一個元素滿足: INTERk =X1 *U1 +X2 *U2 +…+Xi *UR 其中,UR 為第R個模組中的子模組對應的基準電容電壓,X1 ,X2 ,…,Xi 均為整數,並且,INTERk 滿足:0<INTERk ≤min(U1 ,U2 ,…,UR )。
  3. 如請求項1所述的控制方法,其中,在不同模組間,是根據每個模組對應的子模組的基準電容電壓,計算得到一歸一化係數,並根據所述歸一化係數將每個所述子模組的實際電容電壓轉換為對應的所述歸一化電壓。
  4. 如請求項1所述的控制方法,其中,根據每個子模組的充放電狀態、所述第一電壓序列和所述第二電壓序列,確定需要切入或切出的子模組的步驟包括: 當所述橋臂的初始電位小於所述期望電位時,若電流對所述子模組充電,則根據所述第二電壓序列選擇歸一化電壓最低的子模組進行切入;若電流對所述子模組放電,則根據所述第二電壓序列選擇歸一化電壓最高的子模組進行切入; 當所述橋臂的初始電位大於所述期望電位時,若電流對所述子模組充電,則根據所述第二電壓序列選擇歸一化電壓最高的子模組進行切出;若電流對所述子模組放電,則根據所述第二電壓序列選擇歸一化電壓最低的子模組進行切出。
  5. 如請求項4所述的控制方法,其中,在確定需要切入的子模組的步驟後還包括以下步驟: 根據處於切入狀態的子模組的實際電容電壓,得到所述橋臂的計算電位, 當所述計算電位小於所述期望電位時, 若電流對所述子模組充電,則繼續根據所述第二電壓序列選擇歸一化電壓最低的子模組進行切入,直至所述橋臂的實際電位大於或等於所述期望電位; 若電流對所述子模組放電,則繼續根據所述第二電壓序列選擇歸一化電壓最高的子模組進行切入,直至所述橋臂的實際電位大於或等於所述期望電位; 當所述計算電位大於所述期望電位時, 若電流對所述子模組充電,則根據所述第一電壓序列和所述第二電壓序列選擇對至少一個模組內至少一個實際電容電壓高的子模組進行切出,或者選擇至少一個模組內至少一個實際電容電壓低的子模組進行切入並同時選擇對至少一個模組內至少一個實際電容電壓高的子模組進行切出; 若電流對所述子模組放電,則根據所述第一電壓序列和所述第二電壓序列選擇對至少一個模組內至少一個實際電容電壓低的子模組進行切出,或者選擇對至少一個模組內至少一個實際電容電壓高的子模組進行切入並同時選擇對至少一個模組內至少一個實際電容電壓低的子模組進行切出; 當所述橋臂的實際電位等於所述期望電位時,結束對所述子模組的切入和切出的控制。
  6. 如請求項4所述之控制方法,其中,在確定需要切出的子模組的步驟後還包括以下步驟: 根據處於切入狀態的子模組的實際電容電壓,得到所述橋臂的計算電位, 當所述計算電位大於所述期望電位時, 若電流對所述子模組充電,則繼續根據所述第二電壓序列選擇歸一化電壓最高的子模組進行切出,直至所述橋臂的實際電位小於或等於所述期望電位; 若電流對所述子模組放電,則繼續根據所述第二電壓序列選擇歸一化電壓最低的子模組進行切出,直至所述橋臂的實際電位小於或等於所述期望電位; 當所述計算電位小於所述期望電位時, 若電流對所述子模組充電,則根據所述第一電壓序列和所述第二電壓序列選擇對至少一個模組內至少一個實際電容電壓低的子模組進行切入,或者選擇對至少一個模組內至少一個實際電容電壓低的子模組進行切入並同時選擇對至少一個模組內至少一個實際電容電壓高的子模組進行切出; 若電流對所述子模組放電,則根據所述第一電壓序列和所述第二電壓序列選擇對至少一個模組內至少一個實際電容電壓高的子模組進行切入,或者選擇對至少一個模組內至少一個實際電容電壓高的子模組進行切入並同時選擇對至少一個模組內至少一個實際電容電壓低的子模組進行切出; 當所述橋臂的實際電位等於所述期望電位時,結束對所述子模組的切入和切出的控制。
  7. 據權利要求1所述之控制方法,其中,在根據每個子模組的充放電狀態、所述第一電壓序列和所述第二電壓序列,確定需要切入或切出的子模組的步驟後,還包括以下步驟: 在所述多個子模組中的一者的歸一化電壓高於一電壓上限或低於一電壓下限時,根據所述子模組的充放電狀態、所述第一電壓序列以及所述第二電壓序列,從所述多個子模組中的剩餘者選擇至少其中之一者與該者進行置換,以使所述橋臂的實際電位維持不變。
  8. 如請求項7所述之控制方法,其中,在所述多個子模組中的一者的歸一化電壓高於一電壓上限或低於一電壓下限時,根據所述子模組的充放電狀態、所述第一電壓序列、以及所述第二電壓序列,從所述子模組中的剩餘者選擇至少其中之一者與該者進行置換的步驟包括: 當電流對所述子模組充電時,若處於切入狀態的多個子模組中的一者的歸一化電壓高於所述電壓上限時,則將該者進行切出,並根據所述第一電壓序列和所述第二電壓序列,從所述多個子模組中的剩餘者選擇至少其中之一者與該者進行置換,以使所述橋臂的實際電位維持不變; 當電流對所述子模組充電時,若處於切出狀態的多個子模組中的一者的歸一化電壓低於所述電壓下限時,則將該者進行切入,並根據所述第一電壓序列和所述第二電壓序列,從所述多個子模組中的剩餘者選擇至少其中之一者與該者進行置換,以使所述橋臂的實際電位維持不變; 當電流對所述子模組放電時,若處於切入狀態的多個子模組中的一者的歸一化電壓低於所述電壓下限時,則將該者進行切出,並根據所述第一電壓序列和所述第二電壓序列,從所述多個子模組中的剩餘者選擇至少其中之一者與該者進行置換,以使所述橋臂的實際電位維持不變; 當電流對所述子模組放電時,若處於切出狀態的多個子模組中的一者的歸一化電壓高於所述電壓上限時,則將該者進行切入,並根據所述第一電壓序列和所述第二電壓序列,從所述多個子模組中的剩餘者選擇至少其中之一者與該者進行置換,以使所述橋臂的實際電位維持不變。
  9. 一種模組化多電位換流器的控制系統,其中,所述模組化多電位換流器包括一橋臂電路,所述橋臂電路包括至少一橋臂,每一所述橋臂包括串聯連接的多個子模組,每個所述子模組包括一個或多個串聯連接的功率變換電路,每個所述功率變換電路包括一電容,其中,所述控制系統包括: 檢測單元,其是用於檢測每個所述子模組中的每個所述功率變換電路的所述電容的實際電壓,並據此計算每個所述子模組的實際電容電壓;同時根據每個所述子模組中的每個所述功率變換電路的所述電容的基準電壓,計算每個所述子模組的基準電容電壓; 分組單元,其是用於根據所述基準電容電壓,將所述橋臂中所述多個子模組劃分為R個模組,其中R為大於等於1的整數,且同一模組內的各個子模組的基準電容電壓相同,不同模組間的子模組的基準電容電壓不同; 排序單元,其是用於在同一模組內,對該模組內的各個子模組的實際電容電壓進行組內排序,以獲得第一電壓序列;在不同模組間,通過將每個所述子模組的實際電容電壓轉換為對應的歸一化電壓,並對所述橋臂中所有子模組的歸一化電壓進行組間排序,以獲得第二電壓序列;以及 調製演算法單元,其是用於根據每個子模組的充放電狀態、所述第一電壓序列、以及所述第二電壓序列,確定需要切入或切出的子模組,直至所述橋臂的實際電位與期望電位相一致,其中,所述橋臂的實際電位對應於所述橋臂內處於切入狀態的多個子模組的實際電容電壓之和,所述期望電位是以一插入值為臺階進行跳變,所述插入值是取自于一集合{INTERk }中的一個或多個元素的組合。
  10. 如請求項9所述之控制系統,其中,所述集合{INTERk }中的每一個元素滿足: INTERk =X1 *U1 +X2 *U2 +…+Xi *UR 其中,UR 為第R個模組中的子模組對應的基準電容電壓,X1 ,X2 ,…,Xi 均為整數,並且,INTERk 滿足:0<INTERk ≤min(U1 ,U2 ,…,UR )。
  11. 如請求項9所述之控制系統,其中,在不同模組間,是根據每個模組對應的子模組的基準電容電壓,計算得到一歸一化係數,並根據所述歸一化係數將每個所述子模組的實際電容電壓轉換為對應的所述歸一化電壓。
  12. 如請求項9所述之控制系統,其中,所述調製演算法單元用於: 在所述橋臂的初始電位小於所述期望電位時,若電流對所述子模組充電,則根據所述第二電壓序列選擇歸一化電壓最低的子模組進行切入;若電流對所述子模組放電,則根據所述第二電壓序列選擇歸一化電壓最高的子模組進行切入;以及 在所述橋臂的初始電位大於所述期望電位時,若電流對所述子模組充電,則根據所述第二電壓序列選擇歸一化電壓最高的子模組進行切出;若電流對所述子模組放電,則根據所述第二電壓序列選擇歸一化電壓最低的子模組進行切出。
  13. 如請求項12所述之控制系統,其中,所述調製演算法單元進一步用於: 在切入子模組後,根據處於切入狀態的子模組的實際電容電壓,得到所述橋臂的計算電位, 當所述計算電位小於所述期望電位時, 若電流對所述子模組充電,則繼續根據所述第二電壓序列選擇歸一化電壓最低的子模組進行切入,直至所述橋臂的實際電位大於或等於所述期望電位; 若電流對所述子模組放電,則繼續根據所述第二電壓序列選擇歸一化電壓最高的子模組進行切入,直至所述橋臂的實際電位大於或等於所述期望電位; 當所述計算電位大於所述期望電位時, 若電流對所述子模組充電,則根據所述第一電壓序列和所述第二電壓序列選擇對至少一個模組內至少一個實際電容電壓高的子模組進行切出,或者選擇至少一個模組內至少一個實際電容電壓低的子模組進行切入並同時選擇對至少一個模組內至少一個實際電容電壓高的子模組進行切出; 若電流對所述子模組放電,則根據所述第一電壓序列和所述第二電壓序列選擇對至少一個模組內至少一個實際電容電壓低的子模組進行切出,或者選擇對至少一個模組內至少一個實際電容電壓高的子模組進行切入並同時選擇對至少一個模組內至少一個實際電容電壓低的子模組進行切出;以及 當所述橋臂的實際電位等於所述期望電位時,結束對所述子模組的切入和切出的控制。
  14. 如請求項12所述之控制方法,其中,所述調製演算法單元進一步用於: 在切出子模組後,根據處於切入狀態的子模組的實際電容電壓,得到所述橋臂的計算電位, 當所述計算電位大於所述期望電位時, 若電流對所述子模組充電,則繼續根據所述第二電壓序列選擇歸一化電壓最高的子模組進行切出,直至所述橋臂的實際電位小於或等於所述期望電位; 若電流對所述子模組放電,則繼續根據所述第二電壓序列選擇歸一化電壓最低的子模組進行切出,直至所述橋臂的實際電位小於或等於所述期望電位; 當所述計算電位小於所述期望電位時, 若電流對所述子模組充電,則根據所述第一電壓序列和所述第二電壓序列選擇對至少一個模組內至少一個實際電容電壓低的子模組進行切入,或者選擇對至少一個模組內至少一個實際電容電壓低的子模組進行切入並同時選擇對至少一個模組內至少一個實際電容電壓高的子模組進行切出; 若電流對所述子模組放電,則根據所述第一電壓序列和所述第二電壓序列選擇對至少一個模組內至少一個實際電容電壓高的子模組進行切入,或者選擇對至少一個模組內至少一個實際電容電壓高的子模組進行切入並同時選擇對至少一個模組內至少一個實際電容電壓低的子模組進行切出;以及 當所述橋臂的實際電位等於所述期望電位時,結束對所述子模組的切入和切出的控制。
  15. 如請求項9所述之控制系統,其中,所述控制系統還包括: 置換單元,其是用於在所述多個子模組中的一者的歸一化電壓高於一電壓上限或低於一電壓下限時,根據所述子模組的充放電狀態、所述第一電壓序列、以及所述第二電壓序列,從所述多個子模組中的剩餘者選擇至少其中之一者與該者進行置換,以使所述橋臂的實際電位維持不變。
  16. 如請求項15所述之控制系統,其中,所述置換單元具體用於: 當電流對所述子模組充電時,若處於切入狀態的多個子模組中的一者的歸一化電壓高於所述電壓上限時,則將該者進行切出,並根據所述第一電壓序列和所述第二電壓序列,從所述子模組中的剩餘者選擇至少其中之一者與該者進行置換,以使所述橋臂的實際電位維持不變; 當電流對所述子模組充電時,若處於切出狀態的多個子模組中的一者的歸一化電壓低於所述電壓下限時,則將該者進行切入,並根據所述第一電壓序列和所述第二電壓序列,從所述多個子模組中的剩餘者選擇至少其中之一者與該者進行置換,以使所述橋臂的實際電位維持不變; 當電流對所述子模組放電時,若處於切入狀態的多個子模組中的一者的歸一化電壓低於所述電壓下限時,則將該者進行切出,並根據所述第一電壓序列和所述第二電壓序列,從所述子模組中的剩餘者選擇至少其中之一者與該者進行置換,以使所述橋臂的實際電位維持不變;以及 當電流對所述子模組放電時,若處於切出狀態的多個子模組中的一者的歸一化電壓高於所述電壓上限時,則將該者進行切入,並根據所述第一電壓序列和所述第二電壓序列,從所述子模組中的剩餘者選擇至少其中之一者與該者進行置換,以使所述橋臂的實際電位維持不變。
  17. 如請求項9所述之控制系統,其中,每一所述功率變換電路的輸出端並聯有旁路開關,當所述旁路開關閉合時對應的所述功率變換電路是處於旁路模式,當所述旁路開關斷開時對應的所述功率變換電路是處於接入模式,所述子模組的基準電容電壓等於處於所述接入模式的所述功率變換電路的所述電容的基準電壓之和。
  18. 如請求項17所述之控制系統,其中,在同一所述子模組中,所有處於接入模式的所述功率變換電路採用相同的驅動信號。
  19. 一種輸電系統,其中,包括: 模組化多電位換流器,所述模組化多電位換流器包括一橋臂電路,所述橋臂電路包括至少一橋臂,每一所述橋臂包括串聯連接的多個子模組,每個所述子模組包括一個或多個串聯連接的功率變換電路,每個所述功率變換電路包括一電容;以及 如請求項9~18中任一項所述的控制系統。
TW110118730A 2020-06-01 2021-05-24 模組化多電位換流器的控制方法及控制系統與輸電系統 TWI80083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484132.1 2020-06-01
CN202010484132.1A CN113765425A (zh) 2020-06-01 2020-06-01 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的控制方法及控制系统与输电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147733A true TW202147733A (zh) 2021-12-16
TWI800837B TWI800837B (zh) 2023-05-01

Family

ID=787043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0118730A TWI800837B (zh) 2020-06-01 2021-05-24 模組化多電位換流器的控制方法及控制系統與輸電系統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476774B2 (zh)
CN (1) CN113765425A (zh)
TW (1) TWI80083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613863B (zh) * 2023-07-10 2023-09-29 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储能型mmc电池荷电状态相内主动均衡控制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08022618A1 (de) 2008-05-07 2009-12-31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Stromversorgungseinrichtung
CN102916592A (zh) * 2012-11-12 2013-02-06 华北电力大学 一种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的子模块分组均压控制方法
US9966874B2 (en) 2014-01-15 2018-05-08 Virginia Tech Intellectual Properties, Inc. Power-cell switching-cycle capacitor voltage control for modular multi-level converters
CN104065290B (zh) * 2014-06-26 2017-01-11 许继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电平数倍增方法及启动方法
US9806633B2 (en) * 2015-02-06 2017-10-31 Indi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Bombay Modular multilevel current source and voltage source converters to increase number of output current levels and output voltage levels
TWI530082B (zh) * 2015-03-06 2016-04-11 國立清華大學 可允許電感值變化之三相模組化多階換流器電流控制方法
KR101629397B1 (ko) * 2015-12-03 2016-06-13 연세대학교 산학협력단 비대칭 모듈러 멀티레벨 컨버터 제어 장치 및 방법
CN105897019A (zh) * 2016-05-26 2016-08-24 华北电力大学 一种基于等式约束的mmc自均压拓扑
TWI635697B (zh) * 2017-08-01 2018-09-11 崑山科技大學 隔離型零電壓切換高升壓dc-dc轉換器
EP3739744A4 (en) * 2018-01-12 2021-01-27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POWER CONVERSION DEVICE
EP3683950A1 (de) * 2019-01-21 2020-07-22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Verfahren zur regelung eines modularer mehrpunktumrichters mit halb- und vollbrückenzellen
CN110556880B (zh) 2019-09-29 2021-05-18 华中科技大学 一种基于电压前馈补偿的虚拟同步发电机功率解耦控制方法及系统
US11682968B2 (en) * 2020-04-09 2023-06-20 Virginia Tech Intellectual Properties, Inc. Control of power converters having integrated capacitor blocked transistor cell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10376759A1 (en) 2021-12-02
TWI800837B (zh) 2023-05-01
CN113765425A (zh) 2021-12-07
US11476774B2 (en) 2022-10-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508957B2 (en) Power conversion device for converting DC power to AC power
US9966777B2 (en) Modular multilevel converter for hybrid energy storage
WO2019029694A1 (zh) 一种变换电路、控制方法和供电设备
Bashir et al. An improved voltage balancing algorithm for grid connected MMC for medium voltage energy conversion
Liu et al. A new STATCOM configuration using multi-level DC voltage reinjection for high power application
Rech Modified five-level ANPC inverter with output voltage boosting capability
TWI796697B (zh) 模組化多電位換流器的控制方法及控制系統與輸電系統
TW202147733A (zh) 模組化多電位換流器的控制方法及控制系統與輸電系統
CN112701944B (zh) 基于分裂功率单元的多电平变换器的拓扑结构及控制策略
Jiang et al.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n single DC source multilevel inverters for renewable energy applications
CN115842484A (zh) 一种单相四桥臂模块化多电平变换器及其调控方法
CN114553020B (zh) 一种电容复用型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及其控制方法
Amini et al. A capacitor voltage balancing method for cascaded H-bridge multilevel inverters with application to FACTS
Li et al. An optimum PWM Strategy for 5-level active NPC (ANPC) converter based on real-time solution for THD minimization
CN112953275B (zh) 一种减小模块化多电平变换器子模块电容电压波动的均压控制方法
Juyal et al. Comparative harmonic analysis of Diode clamped multi-level inverter
Pulikanti et al. SHE-PWM switching strategies for active neutral point clamped multilevel converters
Sun et al. Research on voltage and switching balance control for cascaded power electronic transformer under hybrid PWM modulation
Raju et al. Constant pulse width modulation strategy for direct three-level matrix converter
Karami et al. A New 5-level Grid-Connected Transformerless Inverter with Eliminating Leakage Current
Salehahari et al. New coupled-inductor based multilevel inverter with extension capability
Hui et al. Investigation and loss comparison of 6.6 kV 5-level converters
Lin et al. Single-phase AC/DC/AC converter based on capacitor clamped topology
Hashkavayi et al. Balancing of Capacitor Voltages with a Reduced Number of Voltage and Current Sensors in Alternate Arm Multilevel Converter (AAMC)
di Benedetto et al. Self-Balancing 3-phase 5-Level Flying E-Type Inverter for Photovoltaic Applic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