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143506A - 半導體元件及其製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半導體元件及其製造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202143506A TW202143506A TW109114437A TW109114437A TW202143506A TW 202143506 A TW202143506 A TW 202143506A TW 109114437 A TW109114437 A TW 109114437A TW 109114437 A TW109114437 A TW 109114437A TW 202143506 A TW202143506 A TW 202143506A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region
- sub
- contact layer
- semiconductor contact
- semiconductor
- Prior art dat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ntrol Of Vending Devices And Auxiliary Devices For Vending Devices (AREA)
- Led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揭露在提供一種半導體元件,包括一基板、一第一半導體接觸層位於所述之基板上、一主動結構位於所述之第一半導體接觸層上、以及一電極位於所述之第一半導體接觸層上。其中,所述之第一半導體接觸層包含一第一區、一第二區、及一摻雜質,所述之主動結構位於所述之第一區且不位於所述之第二區。其中,所述之第二區更包含一第一子區及一第二子區,所述之電極位於所述之第一子區且不位於所述之第二子區,並且,所述之第一子區係低於所述之第二子區。本揭露又提供製造上述半導體元件之方法。
Description
本揭露係關於一種半導體元件及其製造方法,特別關於一種具有處理區之半導體元件及其製造方法。
隨著科技的發展,III-V族半導體材料已可被製造成各種半導體元件,並廣泛應用於照明、醫療、顯示、通訊、感測、電源系統等領域。本揭露即在提出一新穎的半導體元件及其製造方法以改善元件的電性特性。
本揭露在提供一種半導體元件,包括一基板、一第一半導體接觸層位於所述之基板上、一主動結構位於所述之第一半導體接觸層上、一電極位於所述之主動結構上。其中,所述之第一半導體接觸層包含一第一區、一第二區、及一摻雜質,所述之主動結構位於所述之第一區且不位於所述之第二區。其中,所述之第二區更包含一第一子區及一第二子區,所述之電極位於所述之第一子區且不位於所述之第二子區,並且,所述之第一子區係低於所述之第二子區。
於一實施例,所述之主動結構包含一量子井層包含AlxGa1-xN,其中0.05≤x≤0.5。於一實施例,於所述之半導體元件之一剖面,所述之第一子區之一表面係低於所述之第二子區之表面 6~30 nm。於一實施例,所述之第一子區具有一剖面形狀大約為淺碟狀。於一實施例,所述之第二子區環繞所述之第一子區。於一實施例,於所述之半導體元件之一剖面,所述之第一子區具有一處理區自所述之第一子區之一表面向所述之基板延伸。於一實施例,於所述之第一半導體接觸層內,所述之摻雜質於所述之處理區內之一摻雜濃度大於超出所述之處理區之一區域之一摻雜濃度。於一實施例,所述之第一半導體接觸層包含AlxGa1-xN,0.3≤x≤0.7。於一實施例,所述之半導體元件更包含一高摻雜半導體接觸層形成於所述之第一半導體接觸層及所述之電極之間。於一實施例,所述之高摻雜半導體接觸層不含有鋁或包含一鋁含量小於所述之第一半導體接觸層之一鋁含量。於一實施例,所述之第一半導體接觸層與所述之高摻雜半導體接觸層包含相同之所述之摻雜質,且所述之摻雜質在所述之高摻雜半導體接觸層之一摻雜濃度大於在所述之第一半導體接觸層之一摻雜濃度。於一實施例,所述之摻雜質在所述之高摻雜半導體接觸層之一摻雜濃度大於在所述之第一半導體接觸層之所述之處理區內之所述之摻雜濃度。
本揭露又提供一種半導體元件之製造方法,包括提供一基板、形成一半導體接觸層位於所述之基板上,其中,所述之第一半導體接觸層包含一第一區、一第二區、及一摻雜質、形成一主動結構於所述之第一半導體接觸層之第一區及第二區上、移除位於所述之第二區上之所述之主動結構以露出所述之第二區之所述之第一半導體接觸層,其中,所述之第二區更包含一第一子區及一第二子區、形成一遮罩於所述之主動結構及所述之第一半導體接觸層上,其中,所述之遮罩覆蓋所述之第二子區並且包含一開口露出所述之第一子區、處理所述之開口所露出之所述之第一子區以形成一處理區、以及形成一電極於所述之第一子區上,其中,所述之第一子區之一上表面低於未被處理的所述之第二子區之一上表面。
於一實施例,處理所述之開口所露出之所述之第一子區的步驟包含以一矽氯烷電漿處理所述之第一子區。於一實施例,處理所述之開口所露出之所述之第一子區之步驟對於所述之第一半導體接觸層具有一蝕刻率為 0.1 ~ 0.6 nm/sec。
請參照第1圖,顯示符合本揭露之半導體元件10之第一實施例。半導體元件10例如為一發光元件,包含基板100、第一半導體接觸層102、主動結構103例如為一發光疊層、以及第二半導體接觸層104依序形成於基板100上、第一電極105與第一半導體接觸層102電性連接、第二電極106與第二半導體接觸層104電性連接。具體而言,第一半導體接觸層102包含第一區102a、第二區102b、及摻雜質,其中,第一半導體接觸層102之第一區102a之厚度大於第二區102b之厚度。主動結構103位於第一區102a且不位於第二區102b。第二區更包含第一子區102b1及第二子區102b2,第一電極105位於第一子區102b1且不位於第二子區102b2,並且第一電極105與第一子區102b1之第一半導體接觸層102形成良好的電性接觸,例如歐姆接觸;其中,第一子區102b1之上表面係低於第二子區102b2之上表面,例如低於6~30 nm,較佳為低於10~20 nm。其中,第一子區102b1具有一剖面形狀大約為淺碟狀。於一實施例,第二子區102b2環繞第一子區102b1。如第1圖所示,第一半導體接觸層102於第一子區102b1具有一處理區107自第一子區102b1之上表面向基板延伸一深度,其中,所述之深度例如為0.1~50nm。第一半導體接觸層102之摻雜質於處理區107內包含第一摻雜濃度,第一半導體接觸層102之摻雜質於超出處理區107之區域包含第二摻雜濃度,且第一摻雜濃度大於第二摻雜濃度。較佳地,第一摻雜濃度自第一子區102b1之上表面朝向基板方向遞減。於一實施例,第一半導體接觸層102包含Alx
Ga1-x
N,0.3≤x≤0.7,所述之摻雜質例如為矽,第一摻雜濃度為5*1019
cm-3
~5*1020
cm-3
,第二摻雜濃度為1019
cm-3
~1020
cm-3
。主動結構103包含一第一載子阻擋層(carrier blocking layer) 103a位於第一半導體接觸層102上、一主動層(active layer) 103b例如為一發光層,位於第一載子阻擋層103a上、以及一第二載子阻擋層103c位於主動層103b上。其中,第一載子阻擋層103a具有第一導電型並且第二載子阻擋層103c具有第二導電型相反於第一導電型,其中,第一導電型例如為n型且第二導電型例如為p型。第一載子阻擋層103a及第二載子阻擋層103c用以侷限載子(電子及電洞)於主動層103b內以避免載子溢流出主動層103b而降低發光效率。主動層103b包含多重量子井(Multiple Quantum Wells; MQW)結構,其中多重量子井結構係包含複數個阻障層(barrier layer)103b1及複數個量子井層(quantum well layer)103b2交互堆疊,並於驅動時發出可見光或不可見光,其中,交疊之對數例如3~15對(pairs) 。量子井層103b1之材料具有一能隙(energy band gap) 對應發出光之波長並且小於阻障層103b2之能隙。第一載子阻擋層103a及第二載子阻擋層103c各具有一能隙高於量子井層103b1之能隙。於驅動時,載子(電子及電洞)於量子井層103b1結合以發出特定波長之光線,例如峰波長為190 ~ 400 nm之紫外光。第一半導體接觸層102與第一載子阻擋層103a具有相同之第一導電型並且第二半導體接觸層104與第二載子阻擋層103c具有相同之第二導電型,第一導電型例如為n型且第二導電型例如為p型。於一實施例,第一半導體接觸層102包含Alx
Ga1-x
N,0.3≤x≤0.7,且包含一n型摻雜質(例如為矽)以及一n型摻雜濃度為1019
cm-3
~1020
cm-3
;第一載子阻擋層103a及/或阻障層103b1包含一n型摻雜質(例如為矽)以及一n型摻雜濃度,例如為101 8
cm-3
~1019
cm-3
,小於第一半導體接觸層102之摻雜濃度;量子井層103b1包含非故意摻雜 (unintentionally doped) 之Alx
Ga1–xN
(0.05 ≤ x ≤ 0.5) 並具有一厚度介於1~5 nm之間,阻障層103b2例如包含摻雜或非故意摻雜Alx
Ga1-x
N(0.3≤x≤0.7)並且具有一厚度介於5~15 nm之間;第二載子阻擋層103c包含Alx
Ga1-x
N,0.3≤x≤0.7,且包含一p型摻雜質(例如為鎂)以及一p型摻雜濃度,例如為101 7
cm-3
~1018
cm-3
,小於第二半導體接觸層102之摻雜濃度;第二半導體接觸層104包含GaN,且包含一p型摻雜質(例如為鎂)以及一p型摻雜濃度為1019
cm-3
~5*1020
cm-3
。
請參照第2圖,顯示符合本揭露之半導體元件之第二實施例。於本實施例中,具有與第一實施例相同名稱或標號之組成構件代表為相對應之構件,具有相同之結構、組成材料及功效等特性及性質,其具體描述,如未特別描述於本實施例,則可參照第一實施例之內容,不在此詳細贅述。本實施例與第一實施例之主要差異在於半導體元件20包含第一實施例之全部構件且更包含一高摻雜半導體接觸層108形成於第一半導體接觸層102及第一電極105之間,其中,高摻雜半導體接觸層108不包含鋁或包含鋁含量小於第一半導體接觸層102之鋁含量。於一實施例,高摻雜半導體接觸層108包含Alx
Ga1-x
N(0>x≤0.3)或GaN,且包含一n型摻雜質(例如為矽)以及一第三摻雜濃度,例如為1020
cm-3
~1021
cm-3
,其中,第三摻雜濃度大於第一摻雜濃度,較佳地,第三摻雜濃度大於第一摻雜濃度以及第二摻雜濃度。
請參照第3A-3E圖以及第1圖,顯示符合本揭露第一實施例之半導體元件之製造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驟(步驟S1~S3請參照第3A圖、步驟S4請參照第3B圖、步驟S5~S6請參照第3C圖、步驟S7請參照第3D圖、步驟S8請參照第3E圖、步驟S9~S10請參照第1圖):
S1. 請參照第3A圖,提供基板100;
S2. 形成第一半導體接觸層102於基板100上,其中,第一半導體接觸層102包含第一區102a、第二區102b;
S3. 形成主動結構103及第二半導體接觸層104於第一半導體接觸層102之第一區102a及第二區102b上;
S4. 請參照第3B圖,形成第一遮罩MK1於第二半導體接觸層104上,其中,第一遮罩MK1對應形成於第一半導體接觸層102之第一區102a上;
S5. 請參照第3C圖,蝕刻移除對應第二區102b上之主動結構103及第二半導體接觸層104以露出第一半導體接觸層102之第二區102b,其中,第二區102b更包含第一子區102b1及第二子區102b2;
S6. 移除第一遮罩M1;
S7. 請參照第3D圖,形成第二遮罩MK2於第二半導體接觸層104及第一半導體接觸層102之第二區102b上,其中,第二遮罩MK2覆蓋第二子區102b2並且包含一開口露出第一子區102b1;
S8. 請參照第3E圖,處理開口所露出之第一子區102b1;
S9. 移除第二遮罩MK2;以及
S10.形成第一電極105於處理過的第一子區102b1上以及形成第二電極106於第二半導體接觸層104上,以形成如第1圖所示之半導體元件10。
請參照第3A-3F圖以及第2圖,顯示符合本揭露第二實施例之半導體元件之製造方法,其中,包括以下步驟(步驟S1~S3請參照第3A圖、步驟S4請參照第3B圖、步驟S5~S6請參照第3C圖、步驟S7請參照第3D圖、步驟S8請參照第3E圖、步驟S9請參照第3F圖、步驟S10-S11請參照第2圖):
S1. 請參照第3A圖,提供基板100;
S2. 形成第一半導體接觸層102於基板100上,其中,第一半導體接觸層102包含第一區102a、第二區102b;
S3. 形成主動結構103及第二半導體接觸層104於第一半導體接觸層102之第一區102a及第二區102b上;
S4. 請參照第3B圖,形成第一遮罩MK1於第二半導體接觸層104上,其中,第一遮罩MK1對應形成於第一半導體接觸層102之第一區102a上;
S5. 請參照第3C圖,蝕刻移除對應第二區102b上之主動結構103及第二半導體接觸層104以露出第一半導體接觸層102之第二區102b,其中,第二區102b更包含第一子區102b1及第二子區102b2;
S6. 移除第一遮罩MK1;
S7. 請參照第3D圖,形成第二遮罩MK2於主動結構103及第一半導體接觸層102之第二區102b上,其中,第二遮罩MK2覆蓋第二子區102b2並且包含一開口露出第一子區102b1;
S8. 請參照第3E圖,處理開口所露出之第一子區102b1;
S9. 請參照第3F圖,形成高摻雜半導體接觸層108於處理後之第一子區102b1;
S10. 移除第二遮罩MK2;以及
S11.形成第一金屬電極105於高摻雜半導體接觸層108上以及形成第二金屬電極106於第二半導體接觸層104上,以形成如第2圖所示之半導體元件20。
於上述各實施例所述之製造方法,其中,處理所述之開口所露出之第一子區102b1之步驟包含以一電漿處理第一子區102b1,其中,所述之電漿處理第一子區102b1之第一半導體接觸層102之蝕刻率例如為 0.1 ~ 0.6 nm/sec,處理時間例如為30~90 sec。所述之電漿處理使得第一子區102b1之上表面低於第二子區102b2之上表面,例如低於6~30 nm,較佳為低於10~20 nm。其中,第一子區102b1具有一剖面形狀大約為淺碟狀。所述之電漿處理使得第一半導體接觸層102於第一子區102b1形成一處理區107,其中,處理區107之範圍係自第一子區102b1之上表面向基板延伸一深度,其中,所述之深度例如為0.1~50nm。於一實施例,所述之電漿包含與第一半導體接觸層102之摻雜質相同之元素,例如所述之電漿包含矽氯烷(SiCl4
)電漿且所述之摻雜質包含矽(Si) 。所述之電漿處理使得第一半導體接觸層102之摻雜質於處理區107內包含第一摻雜濃度,第一半導體接觸層102之摻雜質於超出處理區107之區域包含第二摻雜濃度,且第一摻雜濃度大於第二摻雜濃度。較佳地,第一摻雜濃度自第一子區102b1之上表面朝向基板方向遞減。於一實施例,第一半導體接觸層102包含Alx
Ga1-x
N,0.3≤x≤0.7,所述之摻雜質例如為矽,第一摻雜濃度為5*1019
cm-3
~5*1020
cm-3
,第二摻雜濃度為1019
cm-3
~1020
cm-3
。其中,形成高摻雜半導體接觸層108於處理後之第一子區102b1之步驟係透過例如有機金屬化學氣相沉積法(MOCVD)直接磊晶成長於第一子區102b1露出之表面上。
請參照第4圖,顯示符合本揭露第三實施例之半導體元件。 半導體元件40包含實施例一之半導體元件10或實施例二之半導體元件20之所有結構,並且更包含電性絶緣層409覆蓋於第二半導體接觸層104、第一電極105、以及第二電極106上,其中電性絶緣層409具有開口分別露出第一電極105及第二電極106之一部份上表面使得第一電極墊410及第二電極墊411分別填入開口並與第一電極105及第二電極106電性連接。於一實施例,電性絶緣層409包含一平面,且第一電極墊410及第二電極墊411延伸覆蓋於電性絶緣層409之平面上。於一實施例,第一電極墊410及第二電極墊411投影在基板100的面積實質上相等。於一實施例,第一電極105及第二電極106投影在基板100的面積與基板100的面積的比值約為0.6~0.95。第一電極墊410及第二電極墊411用以電性連接至其他元件或外部電源。
於上述之各實施例中,基板100為一磊晶基板,例如為藍寶石基板,第一半導體接觸層102、主動結構103、第二半導體接觸層104、以及高摻雜半導體接觸層108係可透過例如有機金屬化學氣相沉積法(MOCVD)磊晶成長於基板100上。於一實施例,半導體元件之主要出光面係朝向基板100之背面發出,基板之材料對於主動層103a所發出的光為透明;於另一實施例,半導體元件之主要出光面係朝向第二半導體接觸層104發出,基板100之材料對於主動層103a所發出的光可為透明或不透明。於一實施例,基板100的上表面具有複數個彼此分開之凸起,用以改變光的行進路徑以增加光摘出效率。於一實施例中,所述之凸起係直接圖案化基板100之表面至一深度所形成,因此具有與基板100相同之組成材料。於另一實施例中,先於基板100的上表面形成一透光材料層後,再將透光材料層圖案化以形成所述之凸起,其中,所述之凸起與基板100具有不同之組成材料。
於上述之各實施例中,第一半導體接觸層102、第一載子阻擋層103a、主動層103b、第二載子阻擋層103c、第二半導體接觸層104、以及高摻雜半導體接觸層108包含相同系列之III-V族化合物半導體材料,例如AlInGaN系列。其中, AlInGaN 系列可表示為(Alx1
In(1-x1)
)1-x2
Gax2
N,其中,0≦x1
≦1,0≦x2
≦1。半導體元件發出之光線決定於主動層103b之材料組成,例如當主動層103b之材料包含AlGaN系列時,可發出峰值波長為190 nm~400 nm的紫外光。
於上述之各實施例中,第一電極105及第二電極106係包含單層或多層金屬結構,例如包含鉻(Cr)、鈦(Ti)、鎢(W)、銀(Ag)、金(Au)、鋁(Al)、銦(In)、錫(Sn)、鎳(Ni)、鉑(Pt)或上述材料之合金,較佳地,包含對主動層103b發出之光線具有大於80%之反射率之金屬,例如銀(Ag)、鋁(Al)、或鉑(Pt)。第一電極墊410及第二電極墊411包含至少一材料選自於鎳(Ni)、鈦 (Ti)、鉑(Pt)、鈀(Pd)、銀(Ag)、金 (Au) 、鋁(Al)及銅(Cu)所組成之群組。第一電極墊410及第二電極墊411係作為銲接墊以連接於外部線路。
於上述之各實施例中,第一遮罩MK1及第二遮罩MK2包含介電材料,例如氧化鉭(TaOx)、氧化鋁(AlOx
)、二氧化矽(SiOx
)、氧化鈦(TiOx
)、氧化鈮(Nb2
O5
) 、氮化矽(SiNx
)或旋塗玻璃(SOG)。電性絶緣層409包含介電材料並可包含一分散式布拉格反射鏡 (DBR; Distributed Bragg Reflector) 結構,其中,所述之DBR結構係包含複數個第一介電層及複數個第二介電層相互交疊,且所述之第一介電層與所述之第二介電層具有不同的折射率,當半導體元件發出之光透過基板100摘出時,電性絶緣層409包含介電材料包含DBR結構有助於將光反射朝向基板100摘出,以增加半導體元件的發光效率。
請參照第5圖,顯示符合本揭露之半導體元件覆晶接合(flip-chip bonding)至一載板之半導體發光組件。半導體發光組件50包含複數個實施例三之半導體元件40、載板500、第一導線501、第二導線502、第一焊墊503、及第二焊墊504位於載板500上並電性連接複數個半導體元件40、以及透明保護結構505包覆該些半導體元件40及載板500。其中,第一導線501包含複數個第一凸出部501a朝向第二導線502,第二導線502包含複數個第二凸出部502a朝向第一導線501、且複數個第一凸出部501a係一對一地對應複數個第二凸出部502a。每一半導體元件40之第一電極墊410及第二電極墊411係分別連接至一對應之第一凸出部501a及第二凸出部502a使得複數個發光二極體元件40彼此並聯連接於載板500上。第一焊墊503及第二焊墊504分別電性連接第一導線501及第二導線502,用以電性連接至其他元件或外部電源。載板500例如為封裝次載體(package submount)或印刷電路板(printed circuit board; PCB);第一導線501、第二導線502、第一焊墊503、及第二焊墊504包含單層或多層結構並且包含至少一材料選自於鎳(Ni)、鈦 (Ti)、鉑(Pt)、鈀(Pd)、銀(Ag)、金 (Au) 、鋁(Al)及銅(Cu)所組成之群組。透明保護結構505係包含透明介電材料,例如包含有機透明介電材料包含材料選自於Su8、苯并環丁烯(BCB)、過氟環丁烷(PFCB)、矽膠(Silicone)、環氧樹脂(Epoxy)、丙烯酸樹脂(Acrylic Resin)、環烯烴聚合物(COC)、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 、聚碳酸酯(PC) 、聚醚醯亞胺(Polyetherimide) 、及氟碳聚合物(Fluorocarbon Polymer)所組成之群組,或是包含無機透明介電材料包含材料選自於氧化鋁(Al2O3)、氮化矽(SiNx)、氧化矽(SiOx)、氧化鈦(TiOx) 、氟化鎂(MgFx) 所組成之群組。
10,20,40:半導體光元件
100:基板
102:第一半導體接觸層
102a:第一區
102b:第二區
102b1:第一子區
102b2:第二子區
103:主動結構
103a:第一載子阻擋層
103b:主動層
103b1:量子井層
103b2:阻障層
103c:第二載子阻擋層
104:第二半導體接觸層
105:第一電極
106:第二電極
107:處理區
108:高摻雜半導體接觸層
409:電性絶緣層
410:第一電極墊
411:第二電極墊
50:半導體發光組件
500:載板
501:第一導線
501a:第一凸出部
502:第二導線
502a:第二凸出部
503:第一焊墊
504:第二焊墊
505:透明保護結構
MK1:第一遮罩
MK2:第二遮罩
第1圖為示意圖,顯示符合本揭露之半導體元件之第一實施例。
第2圖為示意圖,顯示符合本揭露之半導體元件之第二實施例。
第3A-3F圖為示意圖,顯示符合本揭露之半導體元件之製造方法。
第4圖為示意圖,顯示符合本揭露之半導體元件之第三實施例。
第5圖為示意圖,顯示符合本揭露之一半導體組件。
10:半導體元件
100:基板
102:第一半導體接觸層
102a:第一區
102b:第二區
102b1:第一子區
102b2:第二子區
103:主動結構
103a:第一載子阻擋層
103b:主動層
103b1:量子井層
103b2:阻障層
103c:第二載子阻擋層
104:第二半導體接觸層
105:第一電極
106:第二電極
107:處理區
Claims (10)
- 一種半導體元件,包括: 一基板; 一第一半導體接觸層位於該基板上,包含一第一區、一第二區、及一摻雜質; 一主動結構位於該第一區且不位於該第二區,其中,該第二區更包含一第一子區及一第二子區;以及 一電極位於該第一子區且不位於該第二子區; 其中,該第一子區係低於該第二子區。
- 如請求項1所述之半導體元件,其中,該主動結構包含一量子井層包含Alx Ga1-x N,其中,0.05≤x≤0.5。
- 如請求項1所述之半導體元件,其中,於該半導體元件之一剖面,該第一子區之一表面係低於該第二子區之表面 6~30 nm。
- 如請求項1所述之半導體元件,其中,該第二子區環繞該第一子區。
- 如請求項1所述之半導體元件,其中,於該半導體元件之一剖面,該第一子區具有一處理區自該第一子區之一表面向該基板延伸,其中,於該第一半導體接觸層內,該摻雜質於該處理區內之一摻雜濃度大於超出該處理區之一區域之一摻雜濃度。
- 如請求項1所述之半導體元件,其中,該第一半導體接觸層包含Alx Ga1-x N,其中,0.3≤x≤0.7。
- 如請求項1所述之半導體元件,更包含一高摻雜半導體接觸層形成於該第一半導體接觸層及該電極之間,其中,該高摻雜半導體接觸層不含有鋁或包含一鋁含量小於該第一半導體接觸層之一鋁含量。
- 如請求項7所述之半導體元件,其中,該第一半導體接觸層與該高摻雜半導體接觸層包含相同之該摻雜質,該摻雜質在該高摻雜半導體接觸層之一摻雜濃度大於在該第一半導體接觸層之一摻雜濃度。
- 一種半導體元件之製造方法,包括: 提供一基板; 形成一半導體接觸層位於該基板上,其中,該第一半導體接觸層包含一第一區、一第二區、及一摻雜質; 形成一主動結構於該第一半導體接觸層之該第一區及該第二區上; 移除位於該第二區上之該主動結構以露出該第二區之該第一半導體接觸層,其中,該第二區更包含一第一子區及一第二子區; 形成一遮罩於該主動結構及該第一半導體接觸層上,其中,該遮罩覆蓋該第二子區並且包含一開口露出該第一子區; 處理該開口所露出之該第一子區以形成一處理區;以及 形成一電極於該第一子區上,其中,該第一子區之一上表面低於未被處理的該第二子區之一上表面。
- 如請求項9所述之製造方法,其中,處理該開口所露出之該第一子區的步驟包含以一矽氯烷電漿處理該第一子區。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9114437A TWI784266B (zh) | 2020-04-30 | 2020-04-30 | 半導體元件及其製造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9114437A TWI784266B (zh) | 2020-04-30 | 2020-04-30 | 半導體元件及其製造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2143506A true TW202143506A (zh) | 2021-11-16 |
TWI784266B TWI784266B (zh) | 2022-11-21 |
Family
ID=807835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9114437A TWI784266B (zh) | 2020-04-30 | 2020-04-30 | 半導體元件及其製造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TW (1) | TWI784266B (zh)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191843B2 (ja) * | 2008-09-09 | 2013-05-08 | 株式会社東芝 | 半導体発光素子及びウェーハ |
JP5949294B2 (ja) * | 2011-08-31 | 2016-07-06 | 日亜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 半導体発光素子 |
TWI692116B (zh) * | 2017-12-19 | 2020-04-21 | 晶元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 發光元件 |
-
2020
- 2020-04-30 TW TW109114437A patent/TWI784266B/zh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I784266B (zh) | 2022-11-2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0749075B2 (en) | Semiconductor light-emitting device | |
US9142729B2 (en) | Light emitting element | |
CN108365068B (zh) | 发光元件 | |
US10559717B2 (en) | Light-emitting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 |
US9337394B2 (en) | Semiconductor light-emitting device | |
US8415656B2 (en) | Light emitting device with trenches and a top contact | |
US8497518B2 (en) | Light emitting diode | |
CN107527976B (zh) | 半导体发光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 |
US7358539B2 (en) | Flip-chip light emitting diode with indium-tin-oxide based reflecting contacts | |
US8022430B2 (en) | Nitride-based compound semiconductor light-emitting device | |
JP2005183911A (ja) | 窒化物半導体発光素子及び製造方法 | |
US11894491B2 (en) | Semiconductor light-emitting device | |
US20240047618A1 (en) | Light-emitting diode, light-emitting diode package, and light-emitting device | |
KR20070075164A (ko) | 발광소자와 그 제조방법 | |
KR101805301B1 (ko) | 광추출효율 향상을 위한 p-형 오믹 접합 전극 패턴을 구비한 자외선 발광 다이오드 소자 | |
CN116613258A (zh) | 一种发光二极管 | |
JP4622426B2 (ja) | 半導体発光素子 | |
TWI784266B (zh) | 半導體元件及其製造方法 | |
US20210336090A1 (en) | Light-emitting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 |
CN109935671B (zh) | 发光元件 | |
KR101131349B1 (ko) | 질화물 발광 다이오드 | |
TW202141814A (zh) | 發光元件及其製造方法 | |
US20240290912A1 (en) | Light emitting diode and light emitting device | |
TW202213817A (zh) | 具有布拉格反射結構的半導體發光元件 | |
TW201838206A (zh) | 發光元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