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141125A - 電光面板、屏障快門面板、顯示裝置及顯示面板 - Google Patents

電光面板、屏障快門面板、顯示裝置及顯示面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141125A
TW202141125A TW110115121A TW110115121A TW202141125A TW 202141125 A TW202141125 A TW 202141125A TW 110115121 A TW110115121 A TW 110115121A TW 110115121 A TW110115121 A TW 110115121A TW 202141125 A TW202141125 A TW 202141125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wiring
transparent
transparent substrate
transparent electrode
conductive film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011512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本田荘司
岩坂俊彦
Original Assignee
美商特里瓦萊科技有限責任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美商特里瓦萊科技有限責任公司 filed Critical 美商特里瓦萊科技有限責任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14112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141125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30/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 G02B30/2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by providing first and second parallax images to an observer's left and right eyes
    • G02B30/26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by providing first and second parallax images to an observer's left and right eyes of the autostereoscopic type
    • G02B30/3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by providing first and second parallax images to an observer's left and right eyes of the autostereoscopic type involving parallax barriers
    • G02B30/31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by providing first and second parallax images to an observer's left and right eyes of the autostereoscopic type involving parallax barriers involving active parallax barrie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9Gaskets; Spacers; Sealing of cell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43Electrod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45Conductors connecting electrodes to cell terminal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47Arrangement of liquid crystal layers or cells in which the final condition of one light beam is achieved by the addition of the effects of two or more layers or cell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FDISPLAYING; ADVERTISING; SIGNS; LABELS OR NAME-PLATES; SEALS
    • G09F9/0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bstract

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減少電光面板中藉由接觸孔連接的下層配線與上層配線接觸不良的情況。視差屏障快門面板20包括彼此相對佈置的第一透明基板21和第二透明基板22。第一透明基板21包括:下層金屬配線71,形成在與第二透明基板22相對側的面;層間絕緣膜61,形成在下層金屬配線71上;以及連接配線74,形成在層間絕緣膜61上。下層金屬配線71與連接配線74藉由形成在層間絕緣膜61中的接觸孔73而連接。第二透明基板22包括柱間隔件27,該柱間隔件27在與第一透明基板21相對側的面中,佈置在俯視時與接觸孔73重合的位置。

Description

電光面板、屏障快門面板、顯示裝置及顯示面板
本發明涉及一種視差屏障快門面板及顯示面板等電光面板。
以往,曾提出一種裸視立體圖像顯示裝置,能夠在不需要特殊眼鏡之情況下實現立體視覺。例如,下述專利文獻1中公開一種立體圖像顯示裝置,包括:屏障產生機構,利用透射型顯示元件藉由電子控制使視差屏障條帶產生;及圖像顯示機構,以與視差屏障條帶的產生位置向後隔開的方式配設顯示幕,在顯示立體圖像時,能夠將交替排列有左圖像及右圖像條帶的多方向圖像輸出至該顯示幕。
在這種立體圖像顯示裝置中,因為能夠以電子方式產生屏障條帶,並且能夠自由可變地控制所產生的屏障條帶之形狀(條帶之數量、寬度、間隔)和位置(相位)、密度等,所以既能用作二維圖像顯示裝置,也能用作立體圖像顯示裝置,從而能夠實現具有相容性的圖像顯示裝置。
此外,專利文獻2中公開一種裸眼立體圖像顯示裝置,包括:圖像顯示機構,交替顯示條帶狀的左眼圖像及右眼圖像;遮光機構,構成為能夠使產生雙眼視差效果的遮光部之位置以遮光部間距的1/4之間距移動;及感測器,檢測觀察者頭部位置在左右方向的移動、及觀察者頭部位置是否在前後方向偏離適當觀察範圍;且包括區域分割移動控制機構,對遮光機構在左右方向進行區域分割,根據觀察者頭部位置在前後方向偏離適當觀察範圍的狀態,對經區域分割所得的各區域進行遮光機構之遮光部位置的移動及非移動的控制。
在專利文獻2所述之立體圖像顯示裝置中,即使觀察者的頭部移動至偏離適當觀察位置之位置,藉由進行遮光部的移動控制和圖像顯示機構之顯示控制,也能夠將右眼圖像供給至觀察者的右眼,並且,能夠將左眼圖像供給至觀察者的左眼,所以觀察者能夠識別立體圖像。
但是,在專利文獻1、2的立體圖像顯示裝置中,當根據觀察者頭部的移動,藉由電子控制進行屏障遮光部的移動控制及圖像顯示機構之顯示控制時,觀察者會感受到亮度變化。當觀察者的頭部活動較多且頻繁切換時,觀察者會感到特別不舒服。
作為解決所述問題的技術,專利文獻3中提出一種立體圖像顯示裝置,在立體圖像顯示模式下,也能夠持續辨識立體圖像,而不受觀察者的觀察距離影響,且不存在相對於觀察者的活動而被辨識成亮線或暗線的局部亮度閃爍。專利文獻3的立體圖像顯示裝置包括:顯示面板,橫向佈置有多個由分別顯示左眼圖像及右眼圖像的兩個子圖元構成的子圖元對;及視差屏障快門面板,橫向佈置有多個子孔徑,該等子孔徑能夠藉由利用縱向延伸的透明電極驅動保持在兩個透明基板之間的液晶層,來電性切換透光狀態與遮光狀態。視差屏障快門面板的子孔徑係以一間距橫向佈置有多個,該間距係根據預定的設計觀察距離及子圖元對的間距所確定的基準視差屏障間距除以N(N為4以上的偶數)所得。在視差屏障快門面板中,設置有將顯示區域橫向分割而成的多個共同驅動區域,佈置在共同驅動區域中的(N‧M + N/2)個(M為正整數)透明電極係每隔N個被電連接。佈置在共同驅動區域內的端部的N個透明電極中的一組、即(N/2)個透明電極並排佈置在共同驅動區域的端部,且分別與其他M個透明電極電連接。另外,另一組的(N/2)個透明電極分別與另外(M-1)個透明電極電連接。
另外,專利文獻4中公開一種結構,在視差屏障快門面板中,分兩層設置有縱向延伸的透明電極。
此外,專利文獻5中公開一種結構,其中輸出視差屏障快門面板的控制信號(屏障控制信號)的驅動IC(Integrated Circuit,積體電路)係從驅動視差屏障快門面板的透明電極的兩端供給屏障控制信號。
另外,專利文獻6中公開一種結構,在視差屏障快門面板中,會被輸入同一屏障控制信號的透明電極彼此係在會被輸入屏障控制信號的一側(輸入側)及其相反側(輸入相反側)這兩側相連接。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 日本專利特開平3-119889號公報 [專利文獻2] 日本專利特開2001-166259號公報 [專利文獻3] 日本專利特開2017-58682號公報 [專利文獻4] 日本專利特開2014-66956號公報 [專利文獻5] 日本專利特開2015-227991號公報 [專利文獻6] 日本專利特開2019-95544號公報
[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
較為理想的是在視差屏障快門面板的顯示區域中使用透明電極。另外,在視差屏障快門面板的驅動IC中多會連接金屬配線。因此,在視差屏障快門面板上設置包括接觸孔的轉換部,該接觸孔將顯示區域的透明電極與驅動IC的金屬配線連接。
在包括接觸孔的轉換部中,由於金屬配線的表面粗糙,有時會導致透明電極與金屬配線的密接性變差,從而導致透明電極與金屬配線接觸不良。若因接觸不良而導致屏障控制信號未傳輸至透明電極,則產生線缺陷。
在專利文獻6中,雖然藉由在輸入相反側將會被輸入同一屏障控制信號的透明電極彼此連接,來應對透明配線的斷線,但仍存在轉換部接觸不良的問題。
本發明係為了解決如上問題而完成,其目的在於提供一種電光面板,能夠減少藉由接觸孔連接的下層配線與上層配線接觸不良的情況。 [用於解決問題的技術手段]
本發明之電光面板包括彼此相對佈置的第一透明基板與第二透明基板,所述第一透明基板包括:下層配線,形成在與所述第二透明基板相對側的面;層間絕緣膜,形成在所述下層配線上;及上層配線,形成在所述層間絕緣膜上,所述下層配線與所述上層配線藉由形成在所述層間絕緣膜中的第一接觸孔而連接,所述第二透明基板包括第一柱間隔件,所述第一柱間隔件形成在與所述第一透明基板相對側的面,且佈置在俯視時與所述第一接觸孔重合的位置。 [發明效果]
根據本公開,由於利用第一柱間隔件抑制了上層配線與下層配線的連接部分,所以可防止上層配線從下層配線浮起,從而防止發生接觸不良。
<前提技術>
首先,對作為本發明之前提的技術(前提技術)進行說明。圖1係表示根據前提技術的圖像顯示裝置1的構成之斷面圖。圖像顯示裝置1能夠同時顯示右側用圖像(針對觀察者右眼的視差圖像、或第一觀察方向用圖像)及左側用圖像(針對觀察者左眼的視差圖像、或第二觀察方向用圖像)兩個圖像。根據圖像顯示裝置1,觀察者可以在不使用特殊眼鏡的情況下裸眼辨識立體圖像,或者可以在不同的觀察方向分別顯示不同的圖像。也就是說,圖像顯示裝置1既可應用於裸眼立體圖像顯示裝置,也可應用於雙屏顯示裝置(雙視圖顯示裝置),以下,主要對圖像顯示裝置1用作裸眼立體圖像顯示裝置的情況進行說明。
圖1中示出了圖像顯示裝置1之斷面結構。另外,如圖1所示,在圖像顯示裝置1中,檢測部31與控制部32相連接,檢測部31檢測觀察者的頭部等的位置(活動),控制部32基於檢測部31的檢測結果或視訊訊號等,總體控制圖像顯示裝置1及檢測部31。
此外,在前提技術的說明中,將圖1的紙面的上下方向稱為圖像顯示裝置1之前後方向,將圖1的紙面的左右方向稱為圖像顯示裝置1的橫向(左右方向),將圖1的紙面的縱深方向稱為圖像顯示裝置1之縱向(上下方向)。
如圖1所示,圖像顯示裝置1包括顯示面板10、及佈置在該顯示面板10的前方(圖1中的上側)的視差屏障快門面板20(光學導引構件)。
顯示面板10為矩陣型顯示面板,例如適合使用有機EL面板、電漿顯示裝置及液晶顯示器。另外,當將液晶顯示器用於顯示面板10時,視差屏障快門面板20也可以佈置在顯示面板10的後方(圖1中的下側)。
在圖1中,作為示例,示出了使用液晶顯示器的顯示面板10。顯示面板10包括兩個透明基板11、12、及夾在兩者間的液晶層13。在前方側的透明基板11上,形成有子圖元透明電極14。子圖元透明電極14形成為縱向(圖1中的進深方向)延伸的條帶狀(縱長狀)。在後方側的透明基板12上,形成有相對透明電極15。相對透明電極15形成在透明基板12的整個表面。液晶層13由將其夾在中間的子圖元透明電極14及相對透明電極15驅動。
在透明基板11的前方設置有中間偏光板16,在透明基板12的後方設置有背面偏光板17。設置有佈置在背面偏光板17的後方的背光燈30。此外,雖然未圖示,但在透明基板11、12的液晶層13側的表面,形成有取向膜,以使液晶層13沿一定方向取向。
顯示面板10的構成並不限於圖1所示的構成。例如,在圖1中,子圖元透明電極14佈置在相對透明電極15的前方,反之,子圖元透明電極14也可佈置在相對透明電極15的後方。
在顯示面板10,佈置有多個子圖元40。以下,將子圖元40中顯示右側用圖像的子圖元40稱為「子圖元40a」,顯示左側用圖像的子圖元40稱為「子圖元40b」。子圖元40a及子圖元40b橫向(圖1中的左右方向)交替佈置,在子圖元40a與子圖元40b之間分別設置有遮光壁18。換而言之,各子圖元40a、40b夾在遮光壁18間。
子圖元40a、40b的橫向寬度彼此相同或基本相同。此處,一對相鄰的子圖元40a及子圖元40b構成顯示左右不同的兩個圖像(右側用圖像及左側用圖像)的子圖元對41。子圖元對41在顯示面板10中以均等的間距橫向排列。此外,不僅橫向排列有子圖元對41,縱向也排列有子圖元對41。
在圖1的圖像顯示裝置1中,規定了基準視差屏障間距P,該基準視差屏障間距P係相當於子圖元對41的橫向寬度的橫向基準間距。基準視差屏障間距P係以如下方式設定:虛擬光線LO從位於構成子圖元對41的子圖元40a與子圖元40b之間的遮光壁18的中央射出,經過與該子圖元對41對應的基準視差屏障間距P的中央,聚集在設計辨識點DO處,該設計辨識點DO與圖像顯示裝置1向正面前方相隔設計觀察距離D。然而,在本說明書中,為了便於說明,將基準視差屏障間距P視為子圖元40a的寬度與子圖元40b的寬度之和。關於設計觀察距離D的優化,這不是本說明書中應闡述的內容,因此省略其說明。
視差屏障快門面板20包括兩個透明基板21、22、及保持在兩者間的液晶層23。以下,將前方側的透明基板21稱為「第一透明基板21」,將後方側的透明基板22稱為「第二透明基板22」。
在第一透明基板21的液晶層23側的面,形成有多個縱向延伸的條帶狀第一透明電極24。各第一透明電極24相當於係將子圖元對41的基準視差屏障間距P內的透明電極分割成偶數個(此處為8個)而成。也就是說,第一明電極24在基準視差屏障間距P內排列有偶數個(此處為8個)。
圖2係表示前提技術中的第一透明基板21的構成的圖,且示出了配設在第一透明基板21上的多個第一透明電極24的連接關係。在圖2中,示出了第一透明基板21上的兩個共同驅動區域251,每個共同驅動區域251包括4個基準視差屏障間距P。此處,將每個基準視差屏障間距P內的第一透明電極24的數量設為8個,因此,在每個共同驅動區域251中配設有32個第一透明電極24。
對圖2所示的多個第一透明電極24輸入屏障控制信號La1 - La16。另外,在共同驅動區域251內,對多個(圖2中為4個)第一透明電極24共同輸入同一屏障控制信號。為此,在第一透明基板21中,設置有用於將被輸入同一屏障控制信號的第一透明電極24彼此連接的共同配線201。另外,第一透明電極24與共同配線201之間由連接部202連接。此外,若無特別說明,未經共同配線201相連的第一透明電極24彼此之間相互電絕緣。
回到圖1,在第二透明基板22的液晶層23側的面,形成有橫向延伸的第二透明電極25。第二透明電極25存在兩種情形,即以子圖元對41的縱向間距縱向(圖1中的縱深方向)並排佈置多個的情形、及佈置在第二透明基板22的整個表面的情形。此處,假設第二透明電極25佈置在第二透明基板22的整個表面。
第一透明電極24及第二透明電極25藉由對液晶層23施加電場來驅動液晶層23。作為液晶層23的驅動模式,可利用扭曲向列(TN)、超扭曲向列(STN)、平面轉換(In Plane Switching)、光學補償彎曲排列(OCB)等。
在第一透明基板21的前方設置有顯示面偏光板26。此外,在第二透明基板22的後方也設置有偏光板,此處,顯示面板10的中間偏光板16兼作此偏光板。在圖1中,第一透明基板21佈置在第二透明基板22的前方,反之,第一透明基板21也可佈置在第二透明基板22的後方。
然後,對第一透明電極24及第二透明電極25分別選擇性地施加電壓。因此,視差屏障快門面板20能夠以第一透明電極24的寬度為單位切換透光狀態與遮光狀態。在以下說明中,將視差屏障快門面板20中的光學孔徑稱為「子孔徑」,該子孔徑能夠藉由電性控制,以第一透明電極24的寬度為單位切換透光狀態與遮光狀態。
子孔徑形成在與多個第一透明電極24分別對應的位置。在圖1的圖像顯示裝置1的視差屏障快門面板20中,由於在基準視差屏障間距P內橫向排列有8個第一透明電極24,所以如圖3所示,在基準視差屏障間距P內橫向排列有8個子孔徑200。
在圖3中,所有子孔徑200均為透光狀態(開口狀態),可以藉由控制第一透明電極24的電壓,來將各個子孔徑200在透光狀態和遮光狀態之間進行切換。例如,圖4係基準視差屏障間距P內的多個子孔徑200((1)-(8)這8個)中一半((5)-(8)這4個)為遮光狀態的示例。以下,將在基準視差屏障間距P內為透光狀態的一組子孔徑200稱為「綜合孔徑300」。綜合孔徑300(透光狀態的子孔徑200)用於將從左側用圖像的子圖元40b發射的光及從右側用圖像的子圖元40a發射的光導引至不同方向。在圖4中,在基準視差屏障間距P的左半部分,形成有由透光狀態的4個子孔徑200組成的綜合孔徑300,藉由改變設為透光狀態的子孔徑200,可以改變綜合孔徑300的位置。
對圖像顯示裝置1的動作進行簡單說明。連接於圖像顯示裝置1的檢測部31對觀察者的位置(活動)進行檢測。控制部32基於檢測部31的檢測結果,藉由控制視差屏障快門面板20的各個子孔徑200的狀態(透光狀態/遮光狀態),來控制綜合孔徑300的位置。即,當觀察者的位置左右移動時,控制部32使綜合孔徑300相應地橫向移動。其結果,即使觀察者在左右方向移動,也可以連續觀看立體圖像。
其次,示出根據前提技術的視差屏障快門面板20的其他構成例。圖5及圖6係表示視差屏障快門面板20的第一透明基板21的整體構成示例之俯視圖,圖6中示出了設置在圖5所示的各個區域中的配線的連接關係。
如圖5,在第一透明基板21的中央部規定了顯示區域51。另外,如圖6,在顯示區域51中,並排佈置有構成子孔徑200的條帶狀第一透明電極24。
以與顯示區域51鄰接的方式設置有轉換區域52,該轉換區域52係用來將第一透明電極24連接至金屬配線的區域。轉換區域52的金屬配線係輸入配線205,用來將來自驅動IC 54的屏障控制信號輸入至第一透明電極24,該驅動IC 54係輸出控制視差屏障快門面板20的屏障控制信號的驅動電路。另外,在轉換區域52中,設置有共同配線201,用來將會被輸入同一屏障控制信號的第一透明電極24彼此連接。第一透明電極24與共同配線201之間由連接部202連接。
此外,在轉換區域52的外側,設置有配線區域53,該配線區域53係將轉換區域52的輸入配線205連接至驅動IC 54的區域。也就是說,第一透明電極24藉由轉換區域52及配線區域53內的輸入配線205與驅動IC 54電連接。由此,能夠將驅動IC 54輸出的信號(電壓)施加至顯示區域51內的第一透明電極24。此外,從外部(例如,圖1所示的控制部32)向驅動IC 54輸入用來控制綜合孔徑300的位置的信號。
從顯示區域51來看,以鄰接於與轉換區域52相反的一側(圖5中的上側)的方式設置有輸入相反側連接區域56。輸入相反側連接區域56係用來在會被輸入屏障控制信號的一側的相反側(輸入相反側)將會被輸入同一屏障控制信號的第一透明電極24彼此連接的區域。在輸入相反側連接區域56,設置有共同配線204,用來將會被輸入同一屏障控制信號的第一透明電極24彼此連接。第一透明電極24與共同配線204之間由連接部203連接。
如此,在圖5及圖6所示的第一透明基板21中,會被輸入同一屏障控制信號的第一透明電極24彼此由轉換區域52的共同配線201及輸入相反側連接區域56的共同配線204這兩者連接。即,會被輸入同一屏障控制信號的第一透明電極24彼此在它們的兩端相互連接。
另外,如圖5所示,在顯示區域51的外側,當與第一透明基板21相對佈置有第二透明基板22時,會佈置相對基板連接電極55(圖6中未圖示),用來對第二透明基板22的第二透明電極25供給電壓。由此,可以對第二透明電極25與各個第一透明電極24之間施加任意電壓,從而能夠控制各個子孔徑200的狀態(透光狀態/遮光狀態)。在圖5中,相對基板連接電極55僅佈置在第一透明基板21的一邊,但也可以佈置在更大的範圍內。另外,也可以僅相對基板連接電極55的一部分與第二透明電極25電連接。
此外,圖6所示的各種配線形成在第一透明基板21的液晶層23側的面(與第二透明基板22相對側的面)。即,第一透明電極24、共同配線201、共同配線204等形成在第一透明基板21與第二透明基板22之間。
此處,將顯示區域51外側的區域稱為「邊緣區域」。配設有轉換區域52、配線區域53、輸入相反側連接區域56、驅動IC 54及相對基板連接電極55的區域包括在邊緣區域中。
圖7係第一透明基板21的顯示區域51的局部放大俯視圖,圖8係沿圖7所示的X-X線之斷面圖。如圖7及圖8所示,在第一透明基板21上,分兩層設置有多個第一透明電極24。即,在視差屏障快門面板20中,設置有彼此形成在不同層的下層透明電極24a及上層透明電極24b作為第一透明電極24。
下層透明電極24a形成在第一透明基板21上,在下層透明電極24a上形成有層間絕緣膜61。上層透明電極24b形成在層間絕緣膜61上,在上層透明電極24b上形成有保護絕緣膜62。如此,下層透明電極24a佈置在層間絕緣膜61下,上層透明電極24b佈置在層間絕緣膜61上。此外,也可以省略上層透明電極24b上的保護絕緣膜62。
雖然未圖示,但在第一透明基板21的最上層(液晶層23側的表面)形成有取向膜。另外,取向膜也設置在第二透明基板22的最上層。
在圖7及圖8中,下層透明電極24a的端部與上層透明電極24b的端部相互重合,俯視時,下層透明電極24a與上層透明電極24b之間不存在間隙。由此,能夠消除形成在視差屏障快門面板20中的子孔徑200(圖3、圖4)間的間隙。不過,在可使下層透明電極24a及上層透明電極24b的寬度變窄的情況下,也可以佈置為兩者互不重合。
較為理想的是由下層透明電極24a控制的子孔徑200的寬度與由上層透明電極24b控制的子孔徑200的寬度相同。為此,使下層透明電極24a所驅動的液晶層23的寬度與上層透明電極24b所驅動的液晶層23的寬度相等即可。在下層透明電極24a與第二透明電極25之間產生電場的範圍的寬度由上層透明電極24b的間隔決定,但由於自第二透明電極25至下層透明電極24a的距離大於自第二透明電極25至上層透明電極24b的距離,所以藉由使上層透明電極24b的寬度略窄於該上層透明電極24b的間隔,能夠使下層透明電極24a所驅動的液晶層23的寬度與上層透明電極24b所驅動的液晶層23的寬度大致相等。
如此,藉由將第一透明電極24分為下層透明電極24a及上層透明電極24b來佈置,可以將第一透明電極24彼此以部分重合的方式佈置。因此,可以減小各個第一透明電極24的有效寬度,從而可以使子孔徑200的寬度變窄。 <實施方式1>
基於以上前提技術,對實施方式1的圖像顯示裝置1進行說明。實施方式1的圖像顯示裝置1的整體構成與圖1相同。另外,第一透明基板21的構成與圖5及圖6相同。本公開在視差屏障快門面板20的第一透明基板21及第二透明基板22的結構上比較有特點,因此,下面將特別說明第一透明基板21及第二透明基板22的構成,而省略其他構成的說明。
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設置在基準視差屏障間距P內的子孔徑200的數量、即第一透明電極24的數量係設為8個。不過,設置在基準視差屏障間距P內的子孔徑200的數量並不限於8個,只要是多個即可。
首先,對實施方式1的圖像顯示裝置1中的第一透明基板21的轉換區域52的結構進行說明。圖9係轉換區域52的局部放大俯視圖。另外,圖10、圖11及圖12分別是沿圖9示的A-A線、B-B線及C-C線之斷面圖。不過,圖11及圖12中還示出了與第一透明基板21相對佈置的第二透明基板22的斷面。此外,圖9中的上側與顯示區域51相連。
如圖9及圖10所示,自顯示區域51引出至轉換區域52的下層透明電極24a直接連接於下層金屬配線71,該下層金屬配線71係形成在第一透明基板21上(層間絕緣膜61下)的由金屬組成的下層配線。另外,自顯示區域51引出至轉換區域52的上層透明電極24b直接連接於上層金屬配線72,該上層金屬配線72係形成在層間絕緣膜61上(保護絕緣膜62下)的由金屬組成的上層配線。此外,與下層透明電極24a及上層透明電極24b電連接的下層金屬配線71及上層金屬配線72構成圖6中的第一透明電極24的一部分。
如此,下層透明電極24a與下層金屬配線71的電連接、以及上層透明電極24b與上層金屬配線72的電連接不使用接觸孔。也可以使用接觸孔進行上述連接,在這種情況下,需根據接觸孔的尺寸精度及各層的對準精度,加寬接觸孔的形成區域的左右寬度。因此,可能難以使下層透明電極24a的間距及上層透明電極24b的間距變窄,且轉換區域52的左右寬度會變寬。另外,如果在上下方向相互交錯地(錯位狀)佈置接觸孔的形成區域,則能夠防止轉換區域52的左右寬度擴大,但是上下寬度會變寬,因此,這也不是較佳的方式。
如本實施方式,藉由下層透明電極24a與下層金屬配線71的連接、以及上層透明電極24b與上層金屬配線72的連接不使用接觸孔,能夠使下層透明電極24a的間距及上層透明電極24b的間距變窄,從而可有助於提升圖像顯示裝置1的小型化及設計自由度。
在此示出下層透明電極24a、上層透明電極24b、下層金屬配線71及上層金屬配線72的寬度及間隔的一例。例如,可以將上層透明電極24b的寬度設為8.4 μm,將上層透明電極24b的間隔設為8.6 μm,將上層金屬配線72的寬度設為4.0 μm,將下層透明電極24a的寬度設為12.4 μm,將下層金屬配線71的寬度設為4.0 μm。在這種情況下,當將共同驅動電極數(基準視差屏障間距P內的第一透明電極24的數量)設為14個時,基準視差屏障間距P為119 μm,當基準視差屏障間距P較窄時,也能夠增加共同驅動電極的數量。
在實施方式1中,設置於基準視差屏障間距P內的第一透明電極24(下層透明電極24a及上層透明電極24b)的數量為8個,第一透明電極24係以8個為一週期共同驅動(電性上共同)。對電性上共同的第一透明電極24輸入同一屏障控制信號。由此,在本實施方式中,以8個為一週期佈置會被輸入同一屏障控制信號的第一透明電極24。
如圖9所示,電性上共同的下層透明電極24a或上層透明電極24b與在左右方向延伸的同一共同配線201電連接。共同配線201係由與上層金屬配線72處於同一層的金屬膜組成的上層配線,且對應於各個屏障控制信號而設置。也就是說,設置在一個共同驅動區域中的共同配線201的數量等於屏障控制信號的數量。另外,對連接於不同共同配線201的下層透明電極24a或上層透明電極24b分別輸入不同的屏障控制信號。
同時,如圖11及圖12所示,形成在層間絕緣膜61下的下層透明電極24a及下層金屬配線71、與形成在層間絕緣膜61上的上層透明電極24b、上層金屬配線72及共同配線201之間的電連接係藉由形成在層間絕緣膜61中的接觸孔73來實現。具體來說,設置為接觸孔73貫穿層間絕緣膜61且到達下層金屬配線71或下層透明電極24a的上表面,連接配線74藉由接觸孔73將層間絕緣膜61上的配線(上層金屬配線72或共同配線201)與層間絕緣膜61下的配線(下層金屬配線71或下層透明電極24a)之間連接。連接配線74由與上層透明電極24b處於同一層的透明導電膜形成。將圖11及圖12中所示的下層金屬配線71(上層配線)與共同配線201(下層配線)之間連接的接觸孔73(第一接觸孔)及連接配線74相當於圖6所示的連接部202。
此外,雖然省略了圖5及圖6所示的配線區域53及輸入相反側連接區域56的說明,但是它們也可以與轉換區域52相同,用形成在第一透明基板21上的下層配線、形成在層間絕緣膜61上的上層配線、形成在層間絕緣膜61上的接觸孔、由與上層透明電極24b處於同一層的透明導電膜組成的連接配線、及由與上層金屬配線72處於同一層的金屬膜組成的共同配線(圖6所示的共同配線204)構成。因此,配線區域53及輸入相反側連接區域56可以與轉換區域52以同一製造過程同時形成。
此處,對轉換區域52的製造過程進行說明。首先,使作為下層金屬配線71的材料的金屬膜在第一透明基板21上成膜,在金屬膜上,利用照相製版技術形成具有下層金屬配線71的圖案的抗蝕劑。然後,藉由利用以抗蝕劑為掩膜的蝕刻,對金屬膜進行圖案化,來形成下層金屬配線71,且去除該抗蝕劑。
其次,使作為下層透明電極24a的材料的透明導電膜在第一透明基板21上成膜,在透明導電膜上形成具有下層透明電極24a的圖案的抗蝕劑。然後,藉由利用以該抗蝕劑為掩膜的蝕刻,對透明導電膜進行圖案化,來形成下層透明電極24a,且去除該抗蝕劑。
其次,在第一透明基板21上形成層間絕緣膜61。接著,使作為上層金屬配線72及共同配線201的材料的金屬膜在層間絕緣膜61上成膜,在金屬膜上形成具有上層金屬配線72的圖案的抗蝕劑。然後,藉由利用以該抗蝕劑為掩膜的蝕刻,對金屬膜進行圖案化,來形成上層金屬配線72及共同配線201,且去除該抗蝕劑。接著,形成在接觸孔73的形成區域開口的抗蝕劑,藉由以該抗蝕劑為掩模對層間絕緣膜61進行蝕刻,來形成接觸孔73,且去除該抗蝕劑。
其次,使作為上層透明電極24b的材料的透明導電膜在第一透明基板21上成膜,在透明導電膜上形成具有上層透明電極24b及連接配線74的圖案的抗蝕劑。然後,藉由利用以該抗蝕劑為掩膜的蝕刻,對透明導電膜進行圖案化,來形成上層透明電極24b及連接配線74,且去除該抗蝕劑。
之後,在第一透明基板21上形成保護絕緣膜62,以此完成圖9至圖12所示的轉換區域52的結構。
從該製造過程可知,下層金屬配線71的上表面中的接觸孔73的底部至少被蝕刻兩次,包括對下層透明電極24a進行圖案化的蝕刻及形成接觸孔73的蝕刻。因此,暴露於接觸孔73的下層金屬配線71的上表面變得粗糙。
在轉換區域52中,層間絕緣膜61上的上層金屬配線72或共同配線201與層間絕緣膜61下的下層金屬配線71之間的連接係藉由接觸孔73及連接配線74進行。當暴露於接觸孔73的下層金屬配線71的表面粗糙時,連接配線74不能良好地密接於下層金屬配線71,從而可能導致連接配線74與下層金屬配線71接觸不良。當發生接觸不良時,屏障控制信號未傳輸至顯示區域51的第一透明電極24,從而產生線缺陷。
因此,在實施方式1中,如圖11及圖12所示,在第二透明基板22的與第一透明基板21相對側的面,設置有柱間隔件27,該柱間隔件27佈置在俯視時與接觸孔73重合的位置。柱間隔件27抵接第一透明基板21(第一透明基板21的最上層、即保護絕緣膜62)。根據該構成,由於利用柱間隔件27抑制了連接配線74與下層金屬配線71的連接部分,所以可防止連接配線74從下層金屬配線71浮起,從而防止發生接觸不良。另外,由於柱間隔件27通常也設置在顯示區域51中,所以不需要為了在轉換區域52設置柱間隔件27,而增加第二透明基板22的製造步驟數。
構成下層透明電極24a及上層透明電極24b的材料只要是光學透明且具有導電性即可。作為這種材料,可列舉例如IZO(Indium Zinc Oxide,氧化銦鋅)及ITO(Indium Tin Oxide,氧化銦錫)等,但並不限於此。
構成下層金屬配線71及上層金屬配線72的材料不要求透明性,只要具有導電性即可,較佳的是導電性高於下層透明電極24a及上層透明電極24b的材料。作為這種材料,可列舉例如Al、Cu、Ni、Ag、Nd、Mo、Nb、W、Ta、Ti等金屬材料,但並不限於此。
構成層間絕緣膜61及保護絕緣膜62的材料只要透明且表現出電絕緣性即可。作為這種材料,可列舉例如SiN膜、SiO膜、SiN與SiO的積層膜等無機絕緣膜、或以光學透明的丙烯材料為主的有機絕緣膜等,但並不限於此。 <實施方式2>
圖13及圖14係根據實施方式2的視差屏障快門面板20的轉換區域52之斷面圖,分別對應於沿圖9的B-B線及C-C線的斷面。與實施方式1(圖11及圖12)相比,在實施方式2中,省略第一透明基板21的保護絕緣膜62,柱間隔件27在與接觸孔73重合的位置抵接連接配線74。另外,在柱間隔件27中,至少在其前端部形成有間隔件間隙導電膜25a,該間隔件間隙導電膜25a由與設置在顯示區域51的第二透明電極25處於同一層的透明導電膜組成。間隔件間隙導電膜25a與第二透明電極25間隔設置。
在實施方式2中,由於也利用柱間隔件27抑制了連接配線74與下層金屬配線71的連接部分,所以可防止連接配線74從下層金屬配線71浮起,從而防止發生接觸不良。另外,由於至少在柱間隔件27的前端部設置有間隔件間隙導電膜25a,所以例如即使在柱間隔件27貫穿接觸孔內的連接配線74的情況下,也能夠確保下層金屬配線71與連接配線74之間的導通,從而提升下層金屬配線71與連接配線74的連接可靠性。
在製造實施方式2的第二透明基板22時,形成柱間隔件27後,進行形成第二透明電極25及間隔件間隙導電膜25a的步驟。另外,間隔件間隙導電膜25a可以藉由在對透明導電膜進行圖案化以形成透明電極25時,使透明導電膜殘留在柱間隔件27的表面來形成。由此,無需為了設置間隔件間隙導電膜25a,而增加第二透明基板22的製造步驟數。 <實施方式3>
在圖6所示的構成中,由於會被輸入同一屏障控制信號的第一透明電極24彼此在它們的兩端相互連接,所以在比連接部202靠前的部分中,對第一透明電極24供給屏障控制信號的路徑為具有冗餘性且抗斷線的結構。然而,自驅動IC 54至連接部202的部分、即連接於驅動IC 54的輸入配線205不具有冗餘性,若輸入配線205發生斷線,則會成為不良面板。因此,在實施方式3中,提出使輸入配線205具有冗餘性的構成。
圖15係表示根據實施方式3的視差屏障快門面板20的構成之俯視圖,圖16係圖15中的配線區域53及轉換區域52之斷面圖。
如圖16所示,輸入配線205係形成在第一透明基板21的層間絕緣膜61下的下層配線,由與下層金屬配線71處於同一層的金屬膜組成。另外,如圖15及圖16所示,在輸入配線205上比連接部202更靠近驅動IC 54的位置,設置有連接部206,在該連接部206,形成有貫穿層間絕緣膜61且到達輸入配線205的上表面的接觸孔73(第二接觸孔)。
另一方面,在第二透明基板22,不僅在連接部202的與接觸孔73重合的位置形成有柱間隔件27,在連接部206的與接觸孔73重合的位置也形成有柱間隔件27。連接部206的柱間隔件27藉由接觸孔73抵接輸入配線205。連接部202的柱間隔件27及連接部206的柱間隔件27分別至少在前端部具有由金屬膜組成的間隔件間隙導電膜28a。金屬配線28及間隔件間隙導電膜28a與設置在顯示區域51的第二透明電極25間隔設置。
此外,第二透明基板22包括金屬配線28,該金屬配線28將連接部202的柱間隔件27的間隔件間隙導電膜28a與連接部206的柱間隔件27的間隔件間隙導電膜28a之間連接。金屬配線28與輸入配線205並聯連接,且作為輸入配線205的冗餘配線而發揮功能。由此,可以使輸入配線205具有冗餘性,即使在輸入配線205斷線的情況下,也能夠藉由金屬配線28對第一透明電極24供給屏障控制信號。
在製造實施方式3的第二透明基板22時,形成柱間隔件27後,進行第二透明電極25、金屬配線28及間隔件間隙導電膜28a的形成步驟。另外,在實施方式3中,藉由使用半色調法,以一次照相製版步驟形成第二透明電極25、金屬配線28及間隔件間隙導電膜28a。
即,第二透明電極25、金屬配線28及間隔件間隙導電膜28a的形成步驟以如下方式進行。首先,在第二透明基板22上形成透明導電膜與金屬膜的積層膜,在積層膜上,利用半色調曝光技術形成抗蝕劑,使該抗蝕劑的厚度在金屬配線28及間隔件間隙導電膜28a的形成區域較厚,在第二透明電極25的形成區域較薄。然後,藉由利用以該抗蝕劑為掩膜的蝕刻,去除第二透明電極25、金屬配線28及間隔件間隙導電膜28a的形成區域以外的透明導電膜及金屬膜。其次,將該抗蝕劑薄膜化,以去除較薄部分的抗蝕劑(第二透明電極25的形成區域上的抗蝕劑),之後,藉由利用以剩餘抗蝕劑(金屬配線28及間隔件間隙導電膜28a的形成區域上的抗蝕劑)為掩膜的蝕刻,去除第二透明電極25的形成區域上的金屬膜。其結果,由透明導電膜組成的第二透明電極25、由金屬膜組成的金屬配線28及間隔件間隙導電膜28a在同一步驟中形成。由此,無需為了設置金屬配線28及間隔件間隙導電膜28a,而增加第二透明基板22的製造步驟數。 <實施方式4>
圖17係根據實施方式4的視差屏障快門面板20的第一透明基板21之俯視圖。圖18係根據實施方式4的視差屏障快門面板20的第二透明基板22之俯視圖。另外,圖19及圖20係根據實施方式4的視差屏障快門面板20的轉換區域及配線區域之斷面圖。
在實施方式4中,利用實施方式3中所示的金屬配線28及間隔件間隙導電膜28a,將輸入配線205(此處係8根輸入配線205中的4根)的一部分繞至第二透明基板22側,由此,實現視差屏障快門面板20的窄邊緣化。也就是說,在第一透明基板21中,如圖19,一部分輸入配線205自配線區域53引出至轉換區域52內的連接部202,但是,如圖20,另一部分輸入配線205在連接部206處中斷,該連接部206設置在比連接部202更靠近驅動IC 54的位置。在連接部206處中斷的輸入配線205與連接部202之間由形成在第二透明基板22上的金屬配線28及間隔件間隙導電膜28a連接。
如圖19,對於自配線區域53引出至轉換區域52內的連接部202的輸入配線205,未設置金屬配線28。也就是說,引出至連接部202的輸入配線205的構成與實施方式2相同。
如圖20,在連接部206處中斷的輸入配線205上,在連接部206形成有貫穿層間絕緣膜61且到達輸入配線205的上表面的接觸孔73(第二接觸孔)。另外,在第二透明基板22中,不僅在連接部202的與接觸孔73重合的位置形成有柱間隔件27,在連接部206的與接觸孔73重合的位置也形成有柱間隔件27。連接部202的柱間隔件27及連接部206的柱間隔件27分別具有由金屬膜組成的間隔件間隙導電膜28a,彼此之間由金屬配線28連接。由此,連接部202的下層金屬配線71經由第二透明基板22上的金屬配線28及間隔件間隙導電膜28a,與輸入配線205連接。
根據實施方式4,由於可以減小輸入配線205在第一透明基板21上的形成面積,所以可以減小配線區域53,從而可有助於視差屏障快門面板20的窄邊緣化。
另外,可以將各實施方式自由組合,或對各實施方式適當地進行變更、省略。
例如,本公開的技術應用並不限於應用於視差屏障快門面板,還可以廣泛應用於雙屏顯示裝置用的屏障快門面板、及顯示面板(例如圖1的顯示面板10)等具有如下結構的電光面板,即,包括兩個彼此相對的透明基板,其中一個透明基板上具有利用接觸孔將下層配線與上層配線連接的轉換區域。
1:圖像顯示裝置 10:顯示面板 11:透明基板 12:透明基板 13:液晶層 14:子圖元透明電極 15:相對透明電極 16:中間偏光板 17:背面偏光板 18:遮光壁 20:視差屏障快門面板 21:第一透明基板 22:第二透明基板 23:液晶層 24:第一透明電極 24a:下層透明電極 24b:上層透明電極 25:第二透明電極 25a:間隔件間隙導電膜 25b:冗餘配線 26:顯示面偏光板 27:柱間隔件 28:金屬配線 28a:間隔件間隙導電膜 30:背光燈 31:檢測部 32:控制部 40:子圖元 40a:子圖元 40b:子圖元 41:子圖元對 51:顯示區域 52:轉換區域 53:配線區域 54:驅動IC 55:相對基板連接電極 56:輸入相反側連接區域 61:層間絕緣膜 62:保護絕緣膜 71:下層金屬配線 72:上層金屬配線 73:接觸孔 74:連接配線 200:子孔徑 201:共同配線 202:連接部 203:連接部 204:共同配線 205:輸入配線 206:連接部 251:共同驅動區域 300:綜合孔徑
[圖1]係表示根據前提技術的圖像顯示裝置的構成之之斷面圖。 [圖2]係表示根據前提技術的視差屏障快門面板的第一透明基板的構成之俯視圖。 [圖3]係表示根據前提技術的視差屏障快門面板的子圖元之俯視圖。 [圖4]係表示根據前提技術的視差屏障快門面板的綜合孔徑之俯視圖。 [圖5]係表示根據前提技術的視差屏障快門面板的第一透明基板的整體構成之俯視圖。 [圖6]係表示根據前提技術的視差屏障快門面板的第一透明基板的構成之俯視圖。 [圖7]係根據實施方式1的視差屏障快門面板的顯示區域之俯視圖。 [圖8]係根據實施方式1的視差屏障快門面板的顯示區域之斷面圖。 [圖9]係根據實施方式1的視差屏障快門面板的轉換區域之俯視圖。 [圖10]係根據實施方式1的視差屏障快門面板的轉換區域之斷面圖(沿圖9的A-A線之斷面圖)。 [圖11]係根據實施方式1的視差屏障快門面板的轉換區域之斷面圖(沿圖9的B-B線之斷面圖)。 [圖12]係根據實施方式1的視差屏障快門面板的轉換區域之斷面圖(沿圖9的C-C線之斷面圖)。 [圖13]係根據實施方式2的視差屏障快門面板的轉換區域之斷面圖(沿圖9的B-B線之斷面圖)。 [圖14]係根據實施方式2的視差屏障快門面板的轉換區域之斷面圖(沿圖9的C-C線之斷面圖)。 [圖15]係表示根據實施方式3的視差屏障快門面板的構成之俯視圖。 [圖16]係根據實施方式3的視差屏障快門面板的轉換區域及配線區域之斷面圖。 [圖17]係根據實施方式4的視差屏障快門面板的第一透明基板之俯視圖。 [圖18]係根據實施方式4的視差屏障快門面板的第二透明基板之俯視圖。 [圖19]係根據實施方式4的視差屏障快門面板的轉換區域及配線區域之斷面圖。 [圖20]係根據實施方式4的視差屏障快門面板的轉換區域及配線區域之斷面圖。
21:第一透明基板
22:第二透明基板
24:第一透明電極
24a:下層透明電極
24b:上層透明電極
25:第二透明電極
27:柱間隔件
61:層間絕緣膜
62:保護絕緣膜
71:下層金屬配線
73:接觸孔
74:連接配線
201:共同配線

Claims (8)

  1. 一種電光面板,其包括彼此相對佈置的第一透明基板與第二透明基板, 所述第一透明基板包括: 下層配線,形成在與所述第二透明基板相對側的面; 層間絕緣膜,形成在所述下層配線上;以及 上層配線,形成在所述層間絕緣膜上, 所述下層配線與所述上層配線藉由形成在所述層間絕緣膜中的第一接觸孔而連接, 所述第二透明基板包括第一柱間隔件,所述第一柱間隔件形成在與所述第一透明基板相對側的面,且佈置在俯視時與所述第一接觸孔重合的位置。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電光面板,其中,所述第一柱間隔件至少在前端部具有第一導電膜, 所述第一導電膜在與所述第一接觸孔重合的位置抵接所述上層配線。
  3. 如請求項2所述之電光面板,其中,所述第二透明基板還包括: 第二柱間隔件,穿過形成在所述層間絕緣膜中的第二接觸孔抵接所述下層配線,至少在前端部具有第二導電膜;以及 冗餘配線,將所述第一導電膜與所述第二導電膜之間連接。
  4.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所述之電光面板,其中,所述第一透明基板還包括呈條帶狀佈置在顯示區域的多個透明電極, 所述下層配線及所述上層配線電連接於多個所述透明電極中的任一者以上, 所述下層配線係用來對所述透明電極輸入信號的輸入配線。
  5. 如請求項1所述之電光面板,其中,所述第一透明基板還包括呈條帶狀佈置在顯示區域的多個透明電極, 所述下層配線及所述上層配線電連接於多個所述透明電極中的任一者以上, 所述第一柱間隔件至少在前端部具有第一導電膜, 所述第一導電膜在與所述第一接觸孔重合的位置抵接所述上層配線, 所述下層配線及所述上層配線分別存在多根, 多根所述下層配線中的一部分係用來對所述透明電極輸入信號的輸入配線, 多根所述下層配線中的另一部分經由所述第一導電膜與用來對所述透明電極輸入信號的輸入配線連接。
  6. 一種屏障快門面板,其具有如請求項1至5中任一項所述之電光面板的結構。
  7. 一種顯示裝置,其在螢幕上包括如請求項6所述之屏障快門面板。
  8. 一種顯示面板,其具有如請求項1至5中任一項所述之電光面板的結構。
TW110115121A 2020-04-27 2021-04-27 電光面板、屏障快門面板、顯示裝置及顯示面板 TW20214112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JP2020-078053 2020-04-27
JP2020078053 2020-04-27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141125A true TW202141125A (zh) 2021-11-01

Family

ID=783732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0115121A TW202141125A (zh) 2020-04-27 2021-04-27 電光面板、屏障快門面板、顯示裝置及顯示面板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TW (1) TW202141125A (zh)
WO (1) WO2021220954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577810B2 (ja) * 2002-12-20 2010-11-10 奇美電子股▲ふん▼有限公司 液晶表示セルおよび液晶ディスプレイ
TWI319622B (en) * 2003-10-01 2010-01-11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Thin film transistor array panel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including the same
KR101300683B1 (ko) * 2006-02-06 2013-08-26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액정 표시 장치
KR101607636B1 (ko) * 2009-11-23 2016-04-12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액정 표시 장치
EP2818534B1 (en) * 2013-06-28 2017-11-15 LG Display Co., Ltd. Liquid crystal polymer compositio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JP2019095544A (ja) * 2017-11-21 2019-06-20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画像表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1220954A1 (ja) 2021-11-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5805250A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with contact holes extending through interlayer insulating film between switching elements and pixel electrodes
JP5714890B2 (ja) タッチスクリーンパネル内蔵型立体映像平板表示装置
US9874770B2 (en) Display device
KR101362157B1 (ko) 액정 전계 렌즈 및 이를 이용한 표시 장치
US20180199030A1 (en) Dual-pitch parallax barrier
JP2009217231A (ja) 電子映像機器
US9274347B2 (en) Polarized glasses type stereoscopic image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of fabricating the same
US10120197B2 (en) Three dimensional display device comprising a second barrier electrode connected to one of a plurality of bus electrodes through a first barrier electrode and liquid crystal panel
JP3701661B2 (ja) 表示パネルおよび表示装置
WO2015060011A1 (ja) 立体表示装置
KR20150051755A (ko) 액정 렌즈 패널 및 그 제조 방법
KR20120062192A (ko) 편광 스위칭 패널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표시 장치
US9784982B2 (en) Stereoscopic display device
US9906777B2 (en) Stereoscopic display device
JP6009648B2 (ja) 立体表示装置
US20190158816A1 (en) Image display device
JP6983547B2 (ja) 画像表示装置
KR20130105777A (ko) 입체 표시장치
KR101859483B1 (ko) 입체 영상 표시 장치 및 그 제조 방법
JP2019191214A (ja) 表示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TW202141125A (zh) 電光面板、屏障快門面板、顯示裝置及顯示面板
WO2017122595A1 (ja) 表示装置、液晶パネルの駆動方法
US20130265510A1 (en) Three-dimensional display device and active optical element thereof
US20220317472A1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and display device
JP2020134917A (ja) 画像表示装置及び当該画像表示装置に用いられる視差バリアシャッタパネルの製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