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137528A - 固體攝像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固體攝像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137528A
TW202137528A TW109138866A TW109138866A TW202137528A TW 202137528 A TW202137528 A TW 202137528A TW 109138866 A TW109138866 A TW 109138866A TW 109138866 A TW109138866 A TW 109138866A TW 202137528 A TW202137528 A TW 202137528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groove
shielding film
substrate
solid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913886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福井僚
町田貴志
秋山健太郎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索尼半導體解決方案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索尼半導體解決方案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索尼半導體解決方案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13752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137528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1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 H01L27/144Devices controlled by radiation
    • H01L27/146Imager structures
    • H01L27/14601Structural or fun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H01L27/1462Coatings
    • H01L27/14621Colour filter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1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 H01L27/144Devices controlled by radiation
    • H01L27/146Imager structures
    • H01L27/14601Structural or fun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H01L27/1462Coatings
    • H01L27/14623Optical shield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1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 H01L27/144Devices controlled by radiation
    • H01L27/146Imager structures
    • H01L27/14601Structural or fun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H01L27/1463Pixel isolation 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1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 H01L27/144Devices controlled by radiation
    • H01L27/146Imager structures
    • H01L27/14601Structural or fun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H01L27/1464Back illuminated imager 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1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 H01L27/144Devices controlled by radiation
    • H01L27/146Imager structures
    • H01L27/14683Processes or apparatus peculiar to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these devices or parts thereof
    • H01L27/14685Process for coatings or optical eleme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1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 H01L27/144Devices controlled by radiation
    • H01L27/146Imager structures
    • H01L27/14683Processes or apparatus peculiar to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these devices or parts thereof
    • H01L27/14689MOS based technolog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1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 H01L27/144Devices controlled by radiation
    • H01L27/146Imager structures
    • H01L27/14601Structural or fun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H01L27/14609Pixel-elements with integrated switching, control, storage or amplification elements
    • H01L27/14612Pixel-elements with integrated switching, control, storage or amplification elements involving a transistor
    • H01L27/14614Pixel-elements with integrated switching, control, storage or amplification elements involving a transistor having a special gate struct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1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 H01L27/144Devices controlled by radiation
    • H01L27/146Imager structures
    • H01L27/14601Structural or fun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H01L27/14634Assemblies, i.e. Hybrid 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1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 H01L27/144Devices controlled by radiation
    • H01L27/146Imager structures
    • H01L27/14643Photodiode arrays; MOS imagers
    • H01L27/14649Infrared image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Solid State Image Pick-Up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之課題在於提供一種可抑制因溝槽引起之佈局效率降低之固體攝像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本揭示之固體攝像裝置包含基板,該基板包含於縱向延伸之1條以上之縱溝槽、與於橫向延伸且連接於上述1條以上之縱溝槽之橫溝槽,上述橫溝槽設置於上述基板內之光電轉換部與電荷保持部之間,且包含遮光膜;上述1條以上之縱溝槽包含:第1溝槽,其具有第1寬度,且包含上述遮光膜;及第2溝槽,其具有較上述第1寬度細之第2寬度,且不包含上述遮光膜;或包含第3溝槽,其包含:第1部分,其具有第3寬度,且包含上述遮光膜;及第2部分,其具有較上述第3寬度細之第4寬度,且不包含上述遮光膜。

Description

固體攝像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本揭示係關於一種固體攝像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全域快門(GS:Global Shutter)方式之固體攝像裝置於每一像素,除光電二極體與浮動擴散部外亦具備記憶體部。關於GS方式之固體攝像裝置,為了減少積體電路之面積,而提案有將記憶體部配置於光電二極體之縱向(垂直方向)而非橫向(水平方向)之積層型構造。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國際公開WO2016/136486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專利特開2013-98446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問題]
於積層型構造之固體攝像裝置中,必須於光電二極體與記憶體部之間,形成在橫向延伸之遮光部。例如,藉由形成自基板之正面或背面於縱向延伸之縱溝槽,且形成自縱溝槽於橫向延伸之橫溝槽,可於光電二極體與記憶體部之間形成橫溝槽。且,藉由於縱溝槽及橫溝槽內埋入遮光部之材料,可於橫溝槽內形成遮光部。該情形時,有縱溝槽可能會降低積體電路之佈局效率之問題,如縱溝槽妨礙其他構成要件之配置等。
因此,本揭示提供一種可抑制因溝槽引起之佈局效率降低之固體攝像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
本揭示之第1態樣之固體攝像裝置具備基板,該基板包含於縱向延伸之1條以上之縱溝槽、與於橫向延伸且連接於上述1條以上之縱溝槽之橫溝槽,上述橫溝槽設置於上述基板內之光電轉換部與電荷保持部之間,且包含遮光膜;上述1條以上之縱溝槽包含:第1溝槽,其具有第1寬度,且包含上述遮光膜;及第2溝槽,其具有較上述第1寬度細之第2寬度,且不包含上述遮光膜;或包含第3溝槽,其包含:第1部分,其具有第3寬度,且包含上述遮光膜;及第2部分,其具有較上述第3寬度細之第4寬度,且不包含上述遮光膜。藉此,可抑制因溝槽引起之佈局效率降低。
又,於該第1態樣中,亦可為上述第1溝槽包含元件分離絕緣膜與上述遮光膜,上述第2溝槽包含上述元件分離絕緣膜,不包含上述遮光膜。藉此,可使第1及第2溝槽作為元件分離部發揮功能。
又,於該第1態樣中,上述遮光膜亦可設置於上述橫溝槽內之固定電荷膜間。藉此,可於遮光膜附近減少暗電流。
又,於該第1態樣中,上述橫溝槽亦可包含上述遮光膜、與設置於上述遮光膜間之空洞。藉此,可減少遮光膜之使用量,或抑制遮光膜引起之基板之翹曲。
又,於該第1態樣中,上述橫溝槽內之上述遮光膜之上表面與下表面之間的厚度亦可為上述第1溝槽之上述第1寬度以上。藉此,可於橫溝槽內配置足夠量之遮光膜,且將第1溝槽之寬度細化。
又,該第1態樣之固體攝像裝置亦可進而具備:1個以上之電極,其等設置於上述基板上,且重疊於上述第2溝槽上。藉此,可提高電極之佈局效率。
又,於該第1態樣中,亦可為上述第1部分包含元件分離絕緣膜與上述遮光膜,上述第2部分包含上述元件分離絕緣膜,不包含上述遮光膜。藉此,可使第3溝槽之第1及第2部分作為元件分離部發揮功能。
又,於該第1態樣中,上述第1部分亦可設置於設在上述基板上之1個以上之電極之鏡面佈局的邊界部。藉此,可將第1部分之配置設為對稱性較佳之配置。
又,於該第1態樣中,亦可為上述基板於上述邊界部週期性具備複數個上述第1部分,且上述第1部分之佈局之週期與上述基板內之同色像素之佈局之週期相同。藉此,可使同色像素彼此之性質一致。
又,於該第1態樣中,上述第1部分亦可設置於像素陣列區域之外部。藉此,可提高像素陣列區域之內部之佈局效率。
又,於該第1態樣中,亦可為上述基板係矽{111}基板,上述1條以上之縱溝槽正交於<110>方向並於橫向延伸。藉此,例如,容易於矽{111}基板內形成橫溝槽。
又,於該第1態樣中,上述1條以上之縱溝槽亦可包含自上述基板之正面縱向延伸之溝槽、與自上述基板之背面縱向延伸之溝槽兩者。藉此,例如,容易於橫溝槽內埋入遮光膜。
本揭示之第2態樣之固體攝像裝置具備基板,該基板包含於縱向延伸之1條以上之縱溝槽、與於橫向延伸且連接於上述1條以上之縱溝槽之橫溝槽,上述橫溝槽設置於上述基板內之光電轉換部與電荷保持部之間,且包含遮光膜;上述1條以上之縱溝槽包含:第4溝槽,其包含:第1區域,其為包含上述遮光膜者,且於上述第1區域內之上述遮光膜上設置有插塞;及第2區域,其為包含上述遮光膜者,且於上述第2區域內之上述遮光膜上未設置插塞;且固體攝像裝置進而具備:配線,其設置於上述第2區域內之上述遮光膜之上方,與上述第1區域內之上述遮光膜上之上述插塞電性絕緣。藉此,可抑制因溝槽引起之佈局效率降低。
又,於該第2態樣中,上述第1區域與上述第2區域亦可各自包含元件分離絕緣膜與上述遮光膜。藉此,可使第4溝槽之第1及第2區域作為元件分離部發揮功能。
又,於該第2態樣中,上述第1區域與上述第2區域亦可具有相同寬度。藉此,例如,容易形成包含第1及第2區域之第4溝槽。
又,於該第2態樣中,亦可為上述基板係矽{111}基板,上述1條以上之縱溝槽正交於<110>方向並於橫向延伸。藉此,例如,容易於矽{111}基板內形成橫溝槽。
本揭示之第3態樣之固體攝像裝置具備基板,該基板包含於縱向延伸之1條以上之縱溝槽、與於橫向延伸且連接於上述1條以上之縱溝槽之橫溝槽,上述橫溝槽設置於上述基板內之光電轉換部與電荷保持部之間,且包含遮光膜;上述1條以上之縱溝槽包含:第1溝槽,其具有第1寬度,且包含上述遮光膜;上述橫溝槽內之上述遮光部之上表面與下表面之間的厚度為上述第1溝槽之上述第1寬度以上。藉此,可抑制因溝槽引起之佈局效率降低,或抑制因自基板之背面入射之光通過橫溝槽間之間隙時之繞射現象而產生之向電荷保持部漏光引起的寄生感度。
又,於該第3態樣中,上述橫溝槽亦可包含上述遮光膜、與設置於上述遮光膜間之空洞。藉此,可減少遮光膜之使用量,或抑制遮光膜引起之基板之翹曲。
又,於該第3態樣中,上述1條以上之縱溝槽亦可包含自上述基板之正面縱向延伸之溝槽、與自上述基板之背面縱向延伸之溝槽兩者。藉此,例如,容易於橫溝槽內埋入遮光膜。
又,於該第3態樣中,亦可為上述1條以上之縱溝槽進而包含:第2溝槽,其具有較上述第1寬度細之第2寬度,且不包含上述遮光膜;且自上述基板之正面於縱向延伸之上述溝槽、與自上述基板之背面於縱向延伸之上述溝槽各自為上述第1溝槽與上述第2溝槽之任一者。藉此,例如,可將遮光膜之埋入用之溝槽限定為溝槽之一部分,而抑制因溝槽引起之佈局效率降低。
本揭示之第4態樣之固體攝像裝置之製造方法包含:形成在基板內縱向延伸之1條以上之縱溝槽,形成在上述基板內橫向延伸且連接於上述1條以上之縱溝槽之橫溝槽,於上述橫溝槽內形成遮光膜;且上述1條以上之縱溝槽包含:第1溝槽,其具有第1寬度,且包含上述遮光膜;及第2溝槽,其具有較上述第1寬度細之第2寬度,且不包含上述遮光膜;或包含第3溝槽,其包含:第1部分,其具有第3寬度,且包含上述遮光膜;及第2部分,其具有較上述第3寬度細之第4寬度,且不包含上述遮光膜。藉此,可抑制因溝槽引起之佈局效率降低。
以下,參照圖式說明本發明之實施形態。
(第1實施形態) 圖1係顯示第1實施形態之固體攝像裝置之構成之方塊圖。
圖1之固體攝像裝置為CMOS(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互補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型之固體攝像裝置,具備具有複數個像素1之像素陣列區域2、控制電路3、垂直驅動電路4、複數個行信號處理電路5、水平驅動電路6、輸出電路7、複數條垂直信號線8、及水平信號線9。
各像素1具有光電轉換部或複數個像素電晶體。光電轉換部之例為光電二極體。像素電晶體之例為傳送電晶體、重設電晶體、放大電晶體、選擇電晶體等之MOS(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電晶體。本實施形態之各像素1具備TRZ、TRY、TRX、TRG、OFG之5個MOS電晶體作為傳送電晶體。
像素陣列區域2具有2維陣列狀配置之複數個像素1。像素陣列區域2包含接受光並進行光電轉換且放大藉由光電轉換產生之信號電荷並輸出的有效像素區域、與用以輸出成為黑位準之基準之光學黑之黑基準像素區域(未圖示)。一般而言,黑基準像素區域配置於有效像素區域之外周部。
控制電路3基於垂直同步信號、水平同步信號及主時脈,產生成為垂直驅動電路4、行信號處理電路5、水平驅動電路6等之動作基準之各種信號。藉由控制電路3產生之信號為例如時脈信號或控制信號,被輸入至垂直驅動電路4、行信號處理電路5、水平驅動電路6等。
垂直驅動電路4具備例如移位暫存器,且以列單位順次於垂直方向選擇掃描像素陣列區域2內之各像素1。垂直驅動電路4進而將基於各像素1根據受光量產生之信號電荷的像素信號,通過垂直信號線8供給至行信號處理電路5。
行信號處理電路5配置於例如像素陣列區域2內之像素1之每一行,基於來自黑基準像素區域之信號按每一行進行自1列量之像素1輸出之信號之信號處理。該信號處理之例為雜訊去除或信號放大。於行信號處理電路5之輸出段,於其與水平信號線9之間設置有水平選擇開關(未圖示)。
水平驅動電路6具備例如移位暫存器,且藉由順次輸出水平掃描脈衝而依序選擇行信號處理電路5之各者,使像素信號自行信號處理電路5之各者輸出至水平信號線9。
輸出電路7對自行信號處理電路5之各者通過水平信號線9順次供給之信號進行信號處理,並輸出進行該信號處理後之信號。
圖2係顯示第1實施形態之固體攝像裝置之構造之剖視圖。圖2A係顯示圖1之像素陣列區域2之橫剖面。圖2B係顯示沿著圖2A所示之A-A’線之縱剖面。圖2C係顯示沿著圖2A所示之B-B’線之縱剖面。
本實施形態之固體攝像裝置具備光電二極體PD、記憶體部MEM、浮動擴散部FD、其他擴散部OFD、遮光部SH、第1傳送電晶體TRZ、第2傳送電晶體TRY、第3傳送電晶體TRX、第4傳送電晶體TRG、及第5傳送電晶體(排出電晶體)OFG。
本實施形態之固體攝像裝置進而具備基板11、包含複數條縱溝槽12a與橫溝槽12b之溝槽12、元件分離絕緣膜13、遮光膜14、各電晶體之閘極電極15、包含縱溝槽16a之溝槽16、及元件分離絕緣膜17。符號VG表示第1傳送電晶體TRZ之閘極電極15所包含之縱型閘極電極。基板11包含N型半導體區域21、P+型半導體區域22、P型半導體區域23、N+型半導體區域24、N+型半導體區域25、及N+型半導體區域26。
圖2係顯示相互垂直之X軸、Y軸、及Z軸。X方向及Y方向相當於橫向(水平方向),Z方向相當於縱向(垂直方向)。又,+Z方向相當於上方向,-Z方向相當於下方向。-Z方向可與重力方向嚴密一致,亦可不與重力方向嚴密一致。
以下,參照圖2A、B及C,對本實施形態之固體攝像裝置之構造進行說明。圖2A及B分別顯示像素陣列區域2內之2個像素1之橫剖面與縱剖面。圖2C顯示該等2個像素1中之一像素1之縱剖面。
基板11係例如矽(Si)基板等之半導體基板。於圖2B及C中,基板11之+Z方向之面為基板11之正面,基板11之-Z方向之面為基板11之背面。由於本實施形態之固體攝像裝置為背面照射型,故基板11之背面成為基板11之光入射面。基板11之厚度為例如1~6 μm。基板11亦可設為例如包含半導體基板、與形成於半導體基板上之半導體層之基板。
基板11包含N型半導體區域21等之雜質半導體區域。P+型半導體區域22設置於N型半導體區域21上。P型半導體區域23設置於P+型半導體區域22上。N+型半導體區域24、N+型半導體區域25、及N+型半導體區域26設置於P型半導體區域23上,於基板11之正面露出。
光電二極體PD包含形成PN接合之N型半導體區域21與P+型半導體區域22,且作為將接受到之光轉換成電荷並產生信號電荷之光電轉換部發揮功能。光電二極體PD於基板21內設置於每一像素1。
記憶體部MEM包含N+型半導體區域24,且作為保持藉由光電二極體PD產生之信號電荷的電荷保持部發揮功能。信號電荷蓄積於N+型半導體區域24內。圖2A顯示於Y方向相鄰之2個像素1,圖2C顯示於X方向相鄰之2個記憶體部MEM。關於該等像素1與記憶體部MEM,圖2C之-X方向之記憶體部MEM作為圖2A之+Y方向之像素1用之電荷保持部發揮功能,圖2C之+X方向之記憶體部MEM作為圖2A之-Y方向之像素1用之電荷保持部發揮功能。該等記憶體部MEM之各者跨及該等像素1之兩者配置。
浮動擴散部FD包含N+型半導體區域25,且作為將自記憶體部MEM傳送之信號電荷轉換成電壓信號並輸出的電荷電壓轉換部發揮功能。同樣地,擴散部OFD包含N+型半導體區域26。於圖2A中,+Y方向之浮動擴散部FD與-Y方向之擴散部OFD設為+Y方向之像素1用,-Y方向之浮動擴散部FD與+Y方向之擴散部OFD設為-Y方向之像素1用。
如此,本實施形態之固體攝像裝置採用全域快門(GS)方式,於每一像素1,除光電二極體PD與浮動擴散部FD外亦具備記憶體部MEM。此外,本實施形態之固體攝像裝置為了減少其積體電路之面積,而採用將記憶體部MEM配置於光電二極體PD之縱向而非橫向之積層型構造。
溝槽12包含形成於基板11內之複數條縱溝槽12a與橫溝槽12b。該等縱溝槽12a如圖2C所示,自基板11之正面於縱向(-Z方向)延伸,如圖2A所示,於Y方向延伸且於X方向彼此相鄰。橫溝槽12b如圖2B及C所示,連接於該等縱溝槽12a,且自該等縱溝槽12a於橫向(±X方向或±Y方向)延伸。本實施形態之橫溝槽12b具有於XY平面內擴展之板狀之形狀,且設置於光電二極體PD與記憶體部MEM之間(進而為光電二極體PD與浮動擴散部FD之間、或光電二極體PD與擴散部OFD之間)。其中,本實施形態之橫溝槽12b於第1傳送電晶體TRZ之閘極電極15之下方具有開口部,且縱型閘極電極VG於該開口部內穿過。
本實施形態之縱溝槽12a包含具有較粗之寬度L1之縱溝槽12a、與具有較細之寬度L2之縱溝槽12a。具有較粗之寬度L1之縱溝槽12a為具有第1寬度之第1溝槽之例。具有較細之寬度L2之縱溝槽12a為具有較第1寬度細之第2寬度之第2溝槽之例。圖2A及C作為一例顯示1條第1溝槽與2條第2溝槽。
元件分離絕緣膜13埋入至溝槽12內,形成於溝槽12之側面、上表面、及下表面。元件分離絕緣膜13作為用以分離像素1彼此之絕緣膜使用。元件分離絕緣膜13為例如氧化矽膜(SiO2 )。
遮光膜14與元件分離絕緣膜13同樣地埋入至溝槽12內,介隔元件分離絕緣膜13而形成於溝槽12之側面、上表面、及下表面。遮光膜14用於遮蔽來自基板11之背面之光,且將光電二極體PD與記憶體部MEM光學分離。遮光膜14為例如鎢(W)層等之金屬層、或吸光係數較高之黃銅礦構造之化合物半導體層。
於本實施形態中,具有較粗之寬度L1之縱溝槽12a(第1溝槽)包含元件分離絕緣膜13與遮光膜14,且第1溝槽內之元件分離絕緣膜13作為分離像素1彼此之元件分離部發揮功能。另一方面,具有較細之寬度L2之縱溝槽12a(第2溝槽)包含元件分離絕緣膜13而不包含遮光膜14,但第2溝槽內之元件分離絕緣膜13與第1溝槽內之元件分離絕緣膜13同樣,作為分離像素1彼此之元件分離部發揮功能。另,遮光膜14雖非元件分離絕緣膜13,但由於第1溝槽內之遮光膜14設置於元件分離絕緣膜13間,故第1溝槽內之遮光膜14與元件分離絕緣膜13一起作為元件分離部發揮功能。因而,第1溝槽內之元件分離部具有較粗之寬度L1,第2溝槽內之元件分離部具有較細之寬度L2。
又,於本實施形態中,橫溝槽12b包含元件分離絕緣膜13與遮光膜14,且橫溝槽12b內之遮光膜14作為將光電二極體PD與記憶體部MEM光學分離之遮光部SH發揮功能。另,橫溝槽12b內之遮光膜14設置於元件分離絕緣膜13間。
閘極電極15介隔未圖示之閘極絕緣膜而設置於基板11上,包含於第1傳送電晶體TRZ、第2傳送電晶體TRY、第3傳送電晶體TRX、第4傳送電晶體TRG、及第5傳送電晶體OFG。閘極電極15為例如矽(Si)層等之半導體層、或鎢(W)層、鋁(Al)層、Cu(銅)層、金屬矽化物層等之金屬層。第1傳送電晶體TRZ之閘極電極15包含設置於基板11之P型半導體區域23、P+型半導體區域22、及N型半導體區域21內之縱型閘極電極VG。
第1傳送電晶體TRZ將信號電荷自光電二極體PD傳送至記憶體部MEM。第2傳送電晶體TRY及第3傳送電晶體TRX於記憶體部MEM內傳送信號電荷。第4傳送電晶體TRG將信號電荷自記憶體部MEM傳送至浮動擴散部FD。第5傳送電晶體OFG設置於光電二極體PD與擴散部OFD之間,用於將光電二極體PD初始化,即,將光電二極體PD之電位重設為電源電位(VDD電位)。另,本實施形態之半導體裝置亦可僅具備第2傳送電晶體TRY及第3傳送電晶體TRX中之第3傳送電晶體TRX。半導體裝置具備TRY及TRX係信號電荷之傳送性能較佳,但半導體裝置僅具備TRX係半導體裝置之構造變得簡單。
於圖2A中,+X方向之TRZ、TRY、TRX、TRG、OFG為-Y方向之像素1用之傳送電晶體,-X方向之TRZ、TRY、TRX、TRG、OFG為+Y方向之像素1用之傳送電晶體。前者之傳送電晶體沿+Y方向依序配置有TRG、TRX、TRY、TRZ、OFG,後者之傳送電晶體沿+Y方向依序配置有OFG、TRZ、TRY、TRX、TRG,該等傳送電晶體藉由以具有較粗之寬度L1之縱溝槽12a為中心之鏡面佈局而配置。圖2A顯示該等傳送電晶體之閘極電極15藉由鏡面佈局而配置之情況。
溝槽16包含形成於基板11內之縱溝槽16a。該縱溝槽16a如圖2B所示,自基板11之背面於縱向(+Z方向)延伸。
元件分離絕緣膜17埋入至溝槽16內,形成於溝槽16之側面及底面(上表面)。元件分離絕緣膜17作為用以分離像素1彼此之絕緣膜使用。元件分離絕緣膜17為例如氧化矽膜(SiO2 )。本實施形態之溝槽16包含元件分離絕緣膜17,且溝槽16內之元件分離絕緣膜17作為分離像素1彼此之元件分離部發揮功能。
如以上,本實施形態之固體攝像裝置於橫溝槽12b內具備遮光膜14。藉此,可藉由橫溝槽12b內之遮光部SH將光電二極體PD與記憶體部MEM光學分離。
於本實施形態中,為了形成該遮光部SH,而經由縱溝槽12a於橫溝槽12b內形成遮光膜14。因此,本實施形態之溝槽12包含具有較粗之寬度L1之縱溝槽12a。該情形時,有縱溝槽12a可能會降低積體電路之佈局效率之問題,如此種縱溝槽12a妨礙其他構成要件之配置。
因此,本實施形態之縱溝槽12a形成為包含具有較粗之寬度L1之縱溝槽12a、與具有較細之寬度L2之縱溝槽12a。藉此,可經由具有較粗之寬度L1之縱溝槽12a於橫溝槽12b內形成遮光膜14。再者,藉由僅擴大一部分縱溝槽12a之寬度,而非所有縱溝槽12a之寬度,可抑制縱溝槽12a降低積體電路之佈局效率。於本實施形態中,由於無須將具有較細之寬度L2之縱溝槽12a用於遮光膜14之埋入用,故如圖2A及C所示,於具有較細之寬度L2之縱溝槽12a內未形成遮光膜14。
於本實施形態中,具有較粗之寬度L1之縱溝槽12a(第1溝槽)之條數、與具有較細之寬度L2之縱溝槽12a(第2溝槽)之條數之比可設定為任意之比。於圖2A中,複數條第1溝槽與複數條第2溝槽交替配置,第1溝槽之條數與第2溝槽之條數之比設定為「1:1」。例如,若減少第1溝槽之條數,增加第2溝槽之條數,則可進而提高積體電路之佈局效率。
圖3係顯示第1實施形態之固體攝像裝置之全體構造之剖視圖。
圖3除圖2B所示之構成要件外,亦顯示設置於基板11之背面之平坦化層31、彩色濾光片層32、及晶載透鏡33、與積層於基板11之正面之積層部34。
平坦化層31以覆蓋基板11之背面之方式形成,藉此,基板11之背面下之面變得平坦。平坦化膜31為例如樹脂膜等之有機膜。
彩色濾光片層32於平坦化膜31下設置於每一像素1。例如,紅色(R)、綠色(G)、藍色(B)、紅外光(IR)用之彩色濾光片層32分別配置於紅色、綠色、藍色、紅外光之像素1之光電二極體PD之下方。各彩色濾光片層32具有可透過特定波長之光之性質,透過各彩色濾光片層32之光入射至光電二極體PD。
晶載透鏡33於彩色濾光片層32下設置於每一像素1。各晶載透鏡33具有將入射之光聚光之性質,藉由各晶載透鏡33聚光之光經由彩色濾光片層32入射至光電二極體PD。
積層部34在設置於基板11上之層間絕緣膜內,包含複數個金屬插塞35、複數個配線層36、複數個金屬焊墊37等。本實施形態之固體攝像裝置可將重設電晶體、放大電晶體、選擇電晶體配備於與傳送電晶體相同之層內,亦可配備於與傳送電晶體不同之層內。圖3中作為一例,顯示配置於與傳送電晶體不同之層內之放大電晶體AMP。
另,本實施形態之基板11亦可包含圖3所示之雜質半導體區域以外之雜質半導體區域。例如,亦可於N型半導體區域21與基板11之背面之間,進而設置P型半導體區域。又,亦可於N型半導體區域21與溝槽16之間,進而設置P型半導體區域。
圖4係顯示第1實施形態之比較例之固體攝像裝置之構造之剖視圖。圖4A、B、C分別顯示與圖2A、B、C對應之剖面。
本比較例之固體攝像裝置具備與第1實施形態之固體攝像裝置相同之構成要件,但本比較例之縱溝槽12a僅包含具有較粗寬度L1之縱溝槽12a(第1溝槽),未包含具有較細寬度L2之縱溝槽12a(第2溝槽)。因此,縱溝槽12a會因妨礙到其他構成要件之配置等,從而縱溝槽12a可能會降低積體電路之佈局效率。
另一方面,本實施形態之縱溝槽12a不僅包含具有較粗寬度L1之縱溝槽12a(第1溝槽),亦包含具有較細寬度L2之縱溝槽12a(第2溝槽)。因而,根據本實施形態,可一方面於將遮光膜14埋入至橫溝槽12b內時利用縱溝槽12a(第1溝槽),且一方面抑制縱溝槽12a降低積體電路之佈局效率。
以下,對第1實施形態之各種變化例進行說明。
圖5係顯示第1實施形態之第1及第2變化例之固體攝像裝置之構造之剖視圖。
圖5A顯示第1變化例之固體攝像裝置之B-B’剖面,對應於圖2C。惟應留意圖5A較圖2C更為放大。
圖5A顯示形成於具有較粗寬度L1之縱溝槽12a(第1溝槽)內之空洞41。本變化例之溝槽12之至少一部分之第1溝槽亦可包含此種空洞41。此種空洞41之形成係因例如於將遮光膜14埋入至溝槽12內時,第1溝槽未被遮光膜14完全填滿而留下空隙。
圖5B顯示第2變化例之固體攝像裝置之B-B’剖面,對應於圖2C。惟應留意圖5B較圖2C更為放大。
如圖5B所示,本變化例之橫溝槽12b包含元件分離絕緣膜13、設置於元件分離絕緣膜13間之固定電荷膜42、及設置於固定電荷膜42間之遮光膜14。固定電荷膜42為具有負固定電荷之膜,為例如氧化鉿(HfO2 )膜。藉此,可於遮光部SH中減少暗電流。此種構造可藉由例如於橫溝槽12b內依序埋入元件分離絕緣膜13、固定電荷膜42、及遮光膜14而實現。
圖5B進而顯示具有較粗寬度L1之縱溝槽12a(第1溝槽)僅被元件分離絕緣膜13完全填滿之情況。本變化例之溝槽12之一部分之第1溝槽亦可如此般僅被元件分離絕緣膜13完全填滿。另一方面,本變化例之溝槽12之一部分之第2溝槽亦可被元件分離絕緣膜13與遮光膜14填滿。
另,第1實施形態或各變化例之元件分離部或遮光部SH亦可藉由於溝槽12之側面、上表面、及下表面形成元件分離絕緣膜13,且於溝槽12內介隔元件分離絕緣膜12埋入遮光膜14而形成。又,第1實施形態或各變化例之元件分離部或遮光部SH亦可藉由將元件分離絕緣膜13埋入溝槽12內,自溝槽12去除元件分離絕緣膜13之一部分,其後介隔元件分離絕緣膜12將遮光膜14溝槽12內而形成。如圖5B般僅被元件分離絕緣膜13完全填滿之第1溝槽可能於以例如以後者之方法形成元件分離部或遮光部SH時出現。
圖6係顯示第1實施形態之第3變化例之固體攝像裝置之構造之剖視圖。圖6A、B分別顯示對應於圖2A、C之剖面。又,圖6C相當於圖6B之變化例。
如圖6A與B所示,本變化例之固體攝像裝置具備與第1實施形態之固體攝像裝置相同之構成要件,但各電晶體之閘極電極15重疊設置於具有較細寬度L2之縱溝槽12a(第2溝槽)上。可如此重疊之理由在於,由於第2溝槽被元件分離絕緣膜13填滿,故即便於第2溝槽上配置閘極電極15,閘極電極15亦不電性連接於遮光膜14之故。根據本變化例,可藉由將閘極電極15重疊設置於第2溝槽上,而提高閘極電極15之佈局效率。
如圖6C所示,本變化例之遮光部SH亦可包含遮光膜14、與設置於遮光膜14間之空洞43。此種遮光部SH可藉由例如於將遮光膜14埋入至橫溝槽12b內時,以於橫溝槽12b內殘存空洞43之方式進行遮光膜14之埋入而形成。藉此,可減少用以形成遮光部SH之遮光膜14之使用量,或抑制因遮光膜14引起之基板11之翹曲。另,雖空洞43非遮光膜14,但由於橫溝槽12b內之空洞43設置於遮光膜14間,故橫溝槽12b內之空洞43與遮光膜14一起作為遮光部發揮功能。
圖6C顯示具有較粗寬度L1之縱溝槽12a(第1溝槽)、具有較細寬度L2之縱溝槽12a(第2溝槽)、及具有厚度L3之遮光部SH。遮光部SH之厚度L3相當於橫溝槽12b內之遮光膜14之上表面與下表面之間之厚度。於本變化例中,期望該等寬度或厚度具有L2<L1≦L3之關係。即,期望遮光部SH之厚度L3設定為第1溝槽之寬度L1以上。理由如以下所述。
為了使遮光部SH發揮遮光功能,遮光部SH內之遮光膜14必須具有下限值以上之厚度(以下,以「L」表示該下限值)。又,由於遮光部SH內之遮光膜14經由第1溝槽埋入至遮光部SH內,故為了將遮光部SH內之遮光膜14之厚度設為下限值L以上,第1溝槽之寬度L1亦必須為下限值L以上(L1≧L)。例如,於將厚度L之遮光膜14與厚度L’之元件分離絕緣膜13埋入至第1溝槽內之情形時,第1溝槽之寬度L1必須設為L+L’。然而,若第1溝槽之寬度L1變粗,則積體電路之佈局效率降低。因此,期望第1溝槽之寬度L1設為接近於下限值L之值(L1≒L)。另一方面,遮光部SH之厚度L3可與下限值L相等(L3=L),亦可較下限值L厚(L3>L)。例如,於設為L3>L之情形時,亦可將遮光部SH內之遮光膜14之厚度設定為L,將遮光膜SH內之空洞43之厚度設為L3-L。如此,由於期望L1接近於L,且L3可與L相等或較L厚,故期望遮光部SH之厚度L3設定為第1溝槽之寬度L1以上(L3≧L1)。
另,第1溝槽之寬度L1雖較第2溝槽之寬度L2粗(L1>L2),但若第1溝槽之寬度L1過粗,則有積體電路之佈局效率降低之虞。因此,第1溝槽之寬度L1期望設定為例如第2溝槽之寬度L2之3倍以下(L1≦3×L2),進而期望設定為第2溝槽之寬度L2之2倍以下(L1≦2×L2)。
圖7係顯示第1實施形態之第4變化例之固體攝像裝置之構造之剖視圖。圖7A顯示圖1之1個像素1之橫剖面。圖7B顯示沿著圖7A所示之C-C’線之縱剖面。
本變化例之固體攝像裝置具備與第1實施形態之固體攝像裝置相同之構成要件,但本變化例之記憶體部MEM或電晶體未跨及2個像素1之區域配置,而配置於1個像素1之區域內。另,圖7A所示之RST、AMP、SEL分別表示上述重設電晶體、放大電晶體、選擇電晶體。
圖8係顯示第1實施形態之第5變化例之固體攝像裝置之構造之剖視圖。圖8A顯示圖1之1個像素1之橫剖面。圖8B顯示沿著圖8A所示之C-C’線之縱剖面。
本變化例之固體攝像裝置具備與第1實施形態或第4變化例之固體攝像裝置相同之構成要件,但本變化例之縱溝槽12a自基板11之背面而非基板11之正面,於縱向(+Z方向)延伸。如此,縱溝槽12a可自基板11之正面延伸,亦可自基板11之背面延伸。
如以上,本實施形態之固體攝像裝置具備設置有包含複數條縱溝槽12a與橫溝槽12b之溝槽12的基板11,且該等縱溝槽12a包含:第1溝槽,其具有較粗之寬度L1,且包含遮光膜14;及第2溝槽,其具有較細之寬度L2,且不包含遮光膜14。因而,根據本實施形態,可藉由將具有較粗之寬度L1之第1溝槽限定為縱溝槽12a之一部分,而抑制固體攝像裝置之佈局效率因溝槽12而降低。
(第2實施形態) 圖9係顯示第2實施形態之固體攝像裝置之構造之剖視圖。圖9A與圖2A同樣,顯示圖1之像素陣列區域2之橫剖面。圖9B顯示沿著圖9A所示之D-D’線之縱剖面。圖9C顯示沿著圖9A所示之E-E’線之縱剖面。
本實施形態之固體攝像裝置具備與第1實施形態之固體攝像裝置相同之構成要件,但本實施形態之各縱溝槽12a與第1實施形態之第1溝槽同樣,包含元件分離絕緣膜13、與設置於元件分離絕緣膜13間之遮光膜14。本實施形態之各縱溝槽12a為第4溝槽之例。
本實施形態之固體攝像裝置除第1實施形態之固體攝像裝置之構成要件外,亦具備形成於縱溝槽12a內之遮光膜14上之1個以上之接觸插塞44、形成於基板11之上方之1條以上之配線45、及形成於基板11上之層間絕緣膜46。接觸插塞44為例如金屬插塞。配線45為例如金屬配線。層間絕緣膜46為例如氧化矽膜(SiO2 )。圖9B顯示形成於層間絕緣膜46內之接觸插塞44。圖9C顯示介隔層間絕緣膜46形成於基板11之上方之配線45。由於本實施形態之配線45之下表面之高度與接觸插塞44之上表面之高度相同或較其低,故若配線45延伸至接觸插塞44之位置,則配線45與接觸插塞44接觸。然而,於本實施形態中,藉由後述之方法避免配線45與接觸插塞44之接觸。
另,配線45正確而言不包含於圖9A之橫剖面,而配置於較圖9A之橫剖面高之位置(參照圖9C)。然而,為了使本實施形態之固體攝像裝置之說明容易理解,而於圖9A繪製有配線45。
本實施形態之各縱溝槽12a如圖9A所示,包含第1區域C1與第2區域C2。第1區域C1與第2區域C2具有相同寬度(例如第1實施形態之寬度L1),且皆包含元件分離絕緣膜13與遮光膜14。但,於第1區域C1內之遮光膜14上設置有接觸插塞44,於第2區域C2內之遮光膜14上未設置接觸插塞44。於本實施形態中,第1區域C1位於圖9A之+Y方向之像素1內,第2區域C2位於圖9A之-Y方向之像素1內。
另一方面,本實施形態之配線45設置於第2區域C2內之遮光膜14之上方,但未設置於第1區域C1內之遮光膜14之上方。於圖9A中,配線45於第2區域C2內之遮光膜14之上方於X方向延伸,且與第2區域C2內之遮光膜14交叉。本實施形態之配線45由於未設置於第1區域C1之上方,故未與第1區域C1上之接觸插塞44相接,因此與第1區域C1上之接觸插塞44電性絕緣。
如以上,本實施形態之固體攝像裝置於縱溝槽12a上具備接觸插塞44。該情形時,若於縱溝槽12a之上方配置配線45,則配線45可能會與接觸插塞44接觸。若配線45與接觸插塞44接觸,則不應與遮光膜14電性連接之配線45經由接觸插塞44而與遮光膜14電性連接。因此,於在縱溝槽12a上配置有接觸插塞44之情形時,為了避免接觸插塞44與配線45之接觸,而有配線45之佈局效率降低之虞。
然而,本實施形態之接觸插塞44僅配置於縱溝槽12a之第1區域C1上。因而,若將配線45配置於縱溝槽12a之第2區域C2之上方,則可避免接觸插塞44與配線45之接觸。如此,根據本實施形態,於在縱溝槽12a上配置有接觸插塞44之情形時,亦可抑制配置於縱溝槽12a之上方之配線45之佈局效率降低。
(第3實施形態) 圖10係顯示第3實施形態之固體攝像裝置之構造之剖視圖。圖10A與圖2A同樣,顯示圖1之像素陣列區域2之橫剖面。圖10B顯示沿著圖10A所示之B-B’線之縱剖面。圖10C顯示沿著圖10A所示之F-F’線之縱剖面。
本實施形態之固體攝像裝置具備與第1實施形態之固體攝像裝置相同之構成要件,但本實施形態之各縱溝槽12a包含具有較粗之寬度W1之第1部分T1、與具有較細之寬度W2之第2部分T2。本實施形態之各縱溝槽12a為第3溝槽之例。又,較粗之寬度W1為第3寬度之例,較細之寬度W2為較第3寬度細之第4寬度之例。
於本實施形態中,第1部分T1包含元件分離絕緣膜13、與設置於元件分離絕緣膜13間之遮光膜14。另一方面,第2部分T2包含元件分離絕緣膜13,但未包含遮光膜14。第1部分T1內之元件分離絕緣膜13及第2部分T2內之元件分離絕緣膜13與第1實施形態之第1溝槽內之元件分離絕緣膜13及第2溝槽內之元件分離絕緣膜13同樣,作為分離像素1彼此之元件分離部發揮功能。另,遮光膜14雖非元件分離絕緣膜13,但由於第1部分T1內之遮光膜14設置於元件分離絕緣膜13間,故第1部分T1內之遮光膜14與元件分離絕緣膜13一起作為元件分離部發揮功能。因而,第1部分T1內之元件分離部具有較粗之寬度W1,第2部分T2內之元件分離部具有較細之寬度W2。
如此,本實施形態之縱溝槽12a取代包含具有較粗之寬度L1之第1溝槽與具有較細之寬度L2之第2溝槽,而於每一縱溝槽12a,皆包含具有較粗之寬度W1之第1部分T1與具有較細之寬度W2之第2部分T2。藉此,可經由具有較粗之寬度W1之第1部分T1而於橫溝槽12b內形成遮光膜14。再者,藉由僅使縱溝槽12a之第1部分T1之寬度較粗,而非縱溝槽12a之所有部分之寬度,可抑制縱溝槽12a降低積體電路之佈局效率。於本實施形態中,由於無須將具有較細之寬度W2之第2部分T2用於遮光膜14之埋入用,故如圖10A及B所示,於具有較細之寬度W2之第2部分T2內未形成遮光膜14。
於本實施形態中,具有較粗之寬度W1之第1部分T1之長度、與具有較細之寬度W2之第2部分T2之長度之比可設定為任意之比。又,本實施形態之第1部分T1可配置於各縱溝槽12a內之任意處。換言之,本實施形態之第1部分T1之Y方向之位置可位於任意處。但,於圖10A中,各縱溝槽12a之第1部分T1設置於傳送電晶體TRZ、TRY、TRX、TRG、OFG之閘極電極15之鏡面佈局之邊界部(此處為F-F’線上)。此種第1部分T1之配置於對稱性之觀點而言較佳。另,本實施形態之傳送電晶體TRZ、TRY、TRX、TRG、OFG之閘極電極15於X方向以半像素單位之鏡面佈局配置,於Y方向以2像素單位之鏡面佈局配置。
圖11係顯示第3實施形態之固體攝像裝置之全體構造之一例之剖視圖。
圖11A與圖10A同樣地顯示像素陣列區域2之橫剖面,但顯示約8像素量之區域。圖11B模式性顯示圖11A之橫段面,且顯示圖11A之各像素1之顏色。圖11B所示之R、G、B、IR分別表示紅色、綠色、藍色、紅外光之像素1。於圖11B中,同色像素之佈局之X方向之週期為2像素量。
圖11A及B顯示配置於上述鏡面佈局之邊界部之複數個(此處為8個)第1部分T1。該等第1部分T1週期性配置於鏡面佈局之邊界部。且,第1部分T1之佈局之X方向之週期與同色像素之佈局之X方向之週期相同,為2像素量。具體而言,於圖11A及B之+Y方向之邊界部,於每2像素配置1個第1部分T1,於圖11A及B之-Y方向之邊界部,於每2像素配置3個第1部分T1。
於此種第1部分T1之配置,有可使同色像素彼此之性質一致之優點。例如,於圖11B中,左側之B像素與右側之B像素皆於B像素之右上方位置具備第1部分T1。藉此,可使第1部分T1對左側之B像素之影響、與第1部分T1對右側之B像素之影響一致。
圖12係顯示第3實施形態之固體攝像裝置之全體構造之另一例之剖視圖。
圖12A與圖11A同樣,顯示像素陣列區域2之約8像素量之橫剖面。圖12B模式性顯示圖12A之橫段面,且顯示圖12A之各像素1之顏色。於圖12B中,與圖11B同樣,同色像素之佈局之X方向之週期為2像素量。
圖12A及B顯示配置於上述鏡面佈局之邊界部之複數個(此處為3個)第1部分T1。該等第1部分T1非週期性配置於鏡面佈局之邊界部。如此,第1部分T1之配置亦可設為非週期性。
另,如圖12A及B所示,本實施形態之固體攝像裝置亦可具備包含第1部分T1與第2部分T2之縱溝槽12a、與僅包含第2部分T2之縱溝槽12a。
圖13係顯示第3實施形態之變化例之固體攝像裝置之構造之剖視圖。圖13A、B、C分別顯示對應於圖10A、B、C之剖面。
本變化例之固體攝像裝置具備與第3實施形態之固體攝像裝置相同之構成要件,但本變化例之第1部分T1配置於像素陣列區域2之外部。根據本變化例,像素陣列區域2內之縱溝槽12a可形成為僅包含具有較細之寬度W2之第2部分T2,可提高像素陣列區域2之內部之佈局效率。
如以上,本實施形態之固體攝像裝置具備設置有包含1條以上之縱溝槽12a與橫溝槽12b之溝槽12的基板11,且該縱溝槽12a中之至少任一者包含:第1部分T1,其具有較粗之寬度W1,且包含遮光膜14;及第2部分T2,其具有較細之寬度W2,且不包含遮光膜14。因而,根據本實施形態,可藉由將具有較粗之寬度W1之第1部分T1限定於縱溝槽12a之一部分,而抑制固體攝像裝置之佈局效率因溝槽12而降低。
(第4實施形態) 圖14係用以說明第4實施形態之固體攝像裝置之構造之俯視圖。
於本實施形態中,對第1~第3實施形態(亦包含變化例)之任一者之固體攝像裝置,應用圖14所示之基板11。該基板11為Si{111}基板。圖14顯示晶圓狀態之Si{111}基板。
於圖14中,X方向與Y方向平行於基板11之正面,Z方向垂直於基板11之正面。圖14顯示基板11內之複數個<110>方向與複數個<112>方向垂直於Z方向之情況。
此處,由於第1~第3實施形態之縱溝槽12a於Z方向及Y方向延伸,故於將縱溝槽12a形成於基板11時,使基板11之蝕刻自基板11之正面朝-Z方向行進。再者,由於第1~第3實施形態之橫溝槽12b於X方向及Y方向延伸,故於將橫溝槽12b形成於基板11時,使基板11之蝕刻自縱溝槽12a朝±X方向(以下簡單表述為「X方向」)行進。
於形成橫溝槽12b時,由於在X方向蝕刻基板11內之較長距離,故期望基板11係容易於X方向被蝕刻,即,X方向之蝕刻率較高。另一方面,已知Si{111}基板之<110>方向之蝕刻率較高。
因此,於本實施形態中,期望縱溝槽12a具有正交於基板11之<110>方向且於橫向延伸之形狀。即,期望縱溝槽12a於橫向延伸之方向(溝槽延伸方向)即Y方向正交於<110>方向。藉此,X方向平行於<110>方向,可容易於基板11內形成橫溝槽12b。
另,本實施形態之基板11亦可應用於後述之第5實施形態(亦包含變化例)之固體攝像裝置。該情形時,期望溝槽延伸方向即Y方向正交於<110>方向。
以下,對上述Si{111}基板或<110>方向等進行補充。
本揭示中之Si{111}基板意指包含單晶矽且具有鏡面指數之表述中以{111}表示之結晶面的基板或晶圓。本揭示中之Si{111}基板亦包含結晶方位偏離幾度之例如自{111}面朝最接近之[110]方向偏離幾度之基板或晶圓。再者,亦包含藉由磊晶法等使單晶矽於該等基板或晶圓上之一部分或全面生長者。
又,本揭示之表述中,{111}面為對稱性上相互等效之結晶面即(111)面、(-111)面、(1-11)面、(11-1)面、(-1-11)面、(-11-1)面、(1-1-1)面及(-1-1-1)面之總稱。因此,亦可將本揭示之說明書等之Si{111}基板之記載置換為例如Si(1-11)基板。此處,用以表述鏡面指數之負方向之指數之條形符號由負號代用。
又,本揭示之記載中之<110>方向為對稱性上相互等效之結晶面方向即[110]方向、[101]方向、[011]方向、[-110]方向、[1-10]方向、[-101]方向、[10-1]方向、[0-11]方向、[01-1]方向、[-1-10]方向、[-10-1]方向及[0-1-1]方向之總稱,可置換為任一者。但,本揭示係於與元件形成面正交之方向、與相對於正交於該元件形成面之方向進而正交之方向(即與元件形成面平行之方向)進行蝕刻者。
圖28係顯示本揭示中之Si{111}基板之結晶面即{111}面中朝<110>方向之蝕刻成立之面與方位之具體組合者。
如圖28所示,{111}面與<110>方向之組合存在96(=8×12)種。然而,本揭示之<110>方向限定於與元件形成面即{111}面正交之方向、及與元件形成面平行之方向。即,本揭示之Si{111}基板中之元件形成面、與對該Si{111}基板進行蝕刻之方位之組合,選自圖28中以○顯示之組合之任一者。
又,於本實施形態中,例示使用Si{111}基板,進行朝X軸方向之蝕刻,另一方面,不於Y軸方向及Z軸方向進行蝕刻的情形。然而,本揭示未限定於此,只要於X軸方向及Y軸方向之兩者、或者X軸方向或Y軸方向之任一者存在蝕刻進行方位即可。
已知於對Si基板進行使用蝕刻溶液之結晶異向性蝕刻時,若進行使用例如鹼溶液之蝕刻,則於鹼溶液之Si蝕刻反應中,藉由Si之結合鍵與OH離子之反應而進行,因此於正面側露出之未結合鍵越多則越容易進行蝕刻,延伸至主體側之背鍵越多則越難進行蝕刻。
即,水平遮光部分於與基板正面大致水平之方向,具有1條或2條、至少少於3條之數量之Si背鍵,與此相對,於與基板正面大致垂直之方向具有3條Si背鍵。所謂背鍵,若列舉例如圖29為例進行說明,則相對於Si{111}面之法線將Si未結合鍵側設為正方向時,表示朝相反側之負方向延伸之結合鍵。
圖29顯示相對於{111}面於-19.47°~+19.47°之3條背鍵之例。具體而言,將光電轉換部、水平遮光部分、電荷保持部設置於Si{111}基板之情形時,水平遮光部分包含與第1方向正交且沿著以面指數{111}表示之Si{111}基板之第1結晶面的第1面、與相對於第1方向傾斜且沿著以面指數{111}表示之Si{111}基板之第2結晶面的第2面。
於Si{111}基板,例如如圖30所示,亦包含以基板正面相對於<112>方向具有傾斜角之方式加工之基板之情形。傾斜角為19.47°以下之情形,即便於具有傾斜角之基板之情形,亦保持如下之關係性:相對於<111>方向,即具有3條Si背鍵之方向之蝕刻率,<110>方向,即具有1條Si背鍵之方向之蝕刻率足夠高。若傾斜角變大,則步驟數變多,微觀階差之密度變高,因此較佳為5°以下。另,於圖30之例中,列舉基板正面於<112>方向具有傾斜角之情形,但亦可為於<110>方向具有傾斜角之情形,傾斜角之方向並無限制。又,Si面方位可使用X射線繞射法、電子線繞射法、電子線背向散射繞射法等解析。由於Si背鍵數為由Si之結品構造決定者,故藉由解析Si面方位,亦可解析背鍵數。
(第5實施形態) 圖15係顯示第5實施形態之固體攝像裝置之構造之剖視圖。
圖15A顯示設置於基板11之溝槽12之一例。該溝槽12包含具有較粗之寬度L1之縱溝槽12a、與連接於縱溝槽12a之橫溝槽12b。該等縱溝槽12a與橫溝槽12b皆包含元件分離絕緣膜13與遮光膜14。該橫溝槽12b內之遮光膜14包圍空洞43,與空洞43一起作為具有厚度L3之遮光部SH發揮功能。遮光部SH之厚度L3相當於橫溝槽12b內之遮光膜14之上表面與下表面之間之厚度。圖15A之溝槽12可作為例如第2實施形態之溝槽12使用。圖15A進而顯示元件分離絕緣膜13之膜厚F1、遮光膜14之膜厚F2、縱溝槽12a之Z方向之尺寸(深度)D1、橫溝槽12b之Z方向之尺寸D2、自縱溝槽12a之側面至橫溝槽12b之側面之X方向之尺寸D3。
縱溝槽12a之寬度L1可藉由例如控制用以於基板11內形成縱溝槽12a的硬掩膜層之開口部之寬度而調整。縱溝槽12a之Z方向之尺寸(深度)D1可藉由例如控制於基板11內形成縱溝槽12a時之基板11之蝕刻量而調整。橫溝槽12b之Z方向之尺寸D2可藉由例如控制於基板11內形成橫溝槽12b時之基板11之回蝕量而調整。橫溝槽12b之X方向之尺寸D3可藉由例如控制於基板11內形成橫溝槽12b時之基板11之鹼蝕刻時間而調整。橫溝槽12b之X方向之尺寸D3亦可藉由例如控制為了於基板11內形成橫溝槽12b而配置之蝕刻擋止層之形成位置而調整。該等控制之細節予以後述。遮光部SH之厚度L3可通過該等控制而調整。
如參照圖6C說明,遮光部SH之厚度L3期望設定為上述縱溝槽12a之寬度L1以上(L3≧L1)。該情形時,可考慮將縱溝槽12a之寬度L1、或遮光部SH內之遮光膜14之厚度設定為與例如用以使遮光部SH發揮遮光功能之下限值L接近的值。藉此,可提高積體電路之佈局效率,並且使遮光部SH發揮遮光功能。另,應留意遮光部SH內之遮光膜14之厚度為上述之膜厚F2之2倍。其理由在於,遮光部SH於空洞43之上側與下側兩者皆包含膜厚F2之遮光膜14。例如,若遮光膜14之膜厚F2為50 nm,則遮光部SH內之遮光膜14之厚度為100 nm。為了使遮光部SH發揮遮光功能,該100 nm之厚度必須為下限值L以上。該情形時,遮光部SH內之遮光膜14之厚度(例如100 nm)期望設定為與下限值L接近之值。另,遮光部SH內之遮光膜14之厚度有時會因形成遮光膜14時之條件而偏離膜厚F2之2倍,但於該情形時,仍期望將遮光部SH之厚度L3設定為上述縱溝槽12a之寬度L1以上(L3≧L1)。
圖15B顯示設置於基板11之溝槽12之另一例。該溝槽12包含具有較粗寬度L1之縱溝槽12a(第1溝槽)、具有較細寬度L2之縱溝槽12a(第2溝槽)、及連接於該等縱溝槽12a之橫溝槽12b。前者之縱溝槽12a與橫溝槽12b包含元件分離絕緣膜13與遮光膜14,但後者之縱溝槽12a包含元件分離絕緣膜13而未包含遮光膜14。該橫溝槽12b內之遮光膜14包圍空洞43,與空洞43一起作為具有厚度L3之遮光部SH發揮功能。圖15B之溝槽12可作為例如第1實施形態之溝槽12使用。圖15B進而顯示元件分離絕緣膜13之膜厚F1、遮光膜14之膜厚F2、縱溝槽12a之Z方向之尺寸(深度)D1、橫溝槽12b之Z方向之尺寸D2、自任一者之縱溝槽12a(此處為第1溝槽)之側面至橫溝槽12b之側面之X方向之尺寸D3。
寬度L1、尺寸D1、D2、D3可與圖15A之情形同樣地調整。又,寬度L2可與寬度L1同樣地調整。遮光部SH之厚度L3可通過該等調整而調整。遮光部SH之厚度L3與圖15A之情形同樣地,期望設定為上述縱溝槽12a(第1溝槽)之寬度L1以上(L3≧L1)。該情形時,可考慮將縱溝槽12a之寬度L1、或遮光部SH內之遮光膜14之厚度設定為與例如用以使遮光部SH發揮遮光功能之下限值L接近的值。藉此,可提高積體電路之佈局效率,並且使遮光部SH發揮遮光功能。
圖16至圖18係顯示第5實施形態之固體攝像裝置之製造方法之剖視圖。於本方法中,將基板11加工成圖15B之構造。另,將本方法應用於圖15A之構造之情形時,只要省略具有較細寬度L2之縱溝槽12a(第2溝槽)相關之處理即可。
首先,於基板11上形成硬掩膜層47(圖16A)。硬掩膜層47為例如氧化矽膜(SiO2 )。接著,藉由微影及蝕刻,於硬掩膜層47形成開口部,且藉由蝕刻將開口部轉印於基板11(圖16B)。其結果,於基板11形成縱溝槽12a(第1溝槽及第2溝槽)。另,上述寬度L1、L2可藉由控制硬掩膜層47之開口部之寬度而調整。又,上述尺寸D1可藉由例如控制圖16B之工序中之基板11之蝕刻量而調整。於本方法中,例如,第1溝槽之寬度L1設定為約200 nm,第2溝槽之寬度L2設定為100 nm以下。
接著,於縱溝槽12a之側面形成側壁膜48(圖16C)。側壁膜48為例如氧化矽膜(SiO2 )。接著,藉由回蝕將縱溝槽12a之底部附近之基板11進行異向性加工(圖17A)。接著,藉由鹼蝕刻將縱溝槽12a之底部附近之基板11進而進行同向性加工(圖17B)。其結果,於基板11形成橫溝槽11b。另,上述尺寸D2可藉由控制圖17A之工序中之基板11之回蝕量而調整。又,上述尺寸D3可藉由控制圖17B之工序中之基板11之鹼蝕刻時間而調整。
另,期望本實施形態之基板11設為第4實施形態中說明之Si{111}基板。藉此,可提高基板11之X方向之蝕刻率,可容易於圖17B之工序中形成橫溝槽11b。
接著,自基板11之上表面或側面去除硬掩膜層47或側壁膜48(圖17C)。圖17C顯示形成有包含縱溝槽12a與橫溝槽12b之溝槽12的基板11。
接著,於基板11之全面形成元件分離絕緣膜13(圖18A)。其結果,於縱溝槽12a之側面、或橫溝槽12b之側面、上表面、及下表面,形成元件分離絕緣膜13。另,應留意第1溝槽未被元件分離絕緣膜13完全填滿,與此相對,第2溝槽被元件分離絕緣膜13完全填滿。
接著,於基板11之全面形成遮光膜14(圖18B)。其結果,於縱溝槽12a(第1溝槽)之側面、或橫溝槽12b之側面、上表面、及下表面,介隔元件分離絕緣膜13形成遮光膜14。另,應留意第1溝槽被元件分離絕緣膜13與遮光膜14完全填滿,與此相對,於橫溝槽12b殘存有空洞43。
接著,藉由CMP(Chemical Mechanical Polishing:化學機械研磨)去除溝槽12外之元件分離絕緣膜13或遮光膜14(圖18C)。如此,於溝槽12內形成元件分離部或遮光部SH。於本方法中,例如遮光部SH之厚度L3設定為約1 μm。
另,於本方法中,遮光部SH之厚度L3設定為第1溝槽之寬度L1以上(L3≧L1)。此種構造可藉由例如增大圖17A之工序中之基板11之回蝕量,加長尺寸D2而實現。這是因為若尺寸D2變長,則遮光部SH之厚度L3亦變厚之故。又,若延長圖17B之工序中之基板11之鹼蝕刻時間,則橫溝槽12b不僅於X方向擴展,於Z方向亦略微擴展,因此可加長尺寸D2,藉此亦可加厚遮光部SH之厚度L3。
圖19至圖21係顯示第5實施形態之固體攝像裝置之製造方法之細節之剖視圖。於本方法中,製造圖2所示之固體攝像裝置。圖19、圖20、圖21A顯示上述A-A’剖面,圖19、圖20、圖21B顯示上述B-B’剖面。
首先,於基板11內形成N型半導體區域21、P+型半導體區域22、P型半導體區域23(圖19A及B)。該等雜質半導體區域藉由例如離子注入而形成。
接著,於基板11內,形成包含縱溝槽12a與橫溝槽12b之溝槽12,於溝槽12內,形成元件分離絕緣膜13與遮光膜14(圖20A及B)。該等溝槽12、元件分離絕緣膜13、及遮光膜14藉由例如圖16至圖18所示之方法形成。
接著,於基板11之P型半導體區域23內,形成N+型半導體區域24、N+型半導體區域25、及N+型半導體區域26,於基板11上及基板11內,形成閘極電極15(圖21A及B)。如此,製造圖2所示之固體攝像裝置。
以下,對第5實施形態之各種變化例進行說明。
圖22至圖24係顯示第5實施形態之第1至第6變化例之固體攝像裝置之構造之剖視圖。
圖22A顯示第1變化例之固體攝像裝置。本變化例之固體攝像裝置具備與圖3之固體攝像裝置相同之構成要件,但省略TRX等電晶體、或積層部34內之構成要件、或記憶體部MEM等之圖示。圖22A之符號49表示形成於基板11之背面與平坦化層31之間之遮光膜。遮光膜49例如與遮光膜14同樣,為鎢(W)層等之金屬層、或吸光係數較高之黃銅礦構造之化合物半導體層。
本變化例之溝槽12如圖22A所示,包含:縱溝槽12a,其包含元件分離絕緣膜13及遮光膜14;及橫溝槽12b,其包含元件分離絕緣膜13、遮光膜14、及空洞43。於本變化例中,縱溝槽12a自基板11之正面於縱向延伸,橫溝槽12b自縱溝槽12a於橫向延伸。本變化例之溝槽12未包含僅含元件分離絕緣膜13之縱溝槽12a,且具有與圖15A之溝槽12同樣之構造。
圖22B顯示第2變化例之固體攝像裝置。本變化例之固體攝像裝置具備與第1變化例之固體攝像裝置相同之構成要件,但本變化例之溝槽12包含自基板11之正面於縱向延伸之縱溝槽12a、自基板11之背面於縱向延伸之縱溝槽12a、及自該等縱溝槽12a於橫向延伸之橫溝槽12b。如此,縱溝槽12a可自基板11之正面延伸,亦可自基板11之背面延伸。根據本變化例,可藉由自基板11之正面及背面同時將遮光膜14埋入至橫溝槽12b內,而於短時間內將遮光膜14埋入至橫溝槽12b內。
圖23A顯示第3變化例之固體攝像裝置。本變化例之固體攝像裝置具備與第1變化例之固體攝像裝置相同之構成要件,但本變化例之溝槽12包含自基板11之正面於縱向延伸之較粗之縱溝槽12a(第1溝槽)、自基板11之正面於縱向延伸之較細之縱溝槽12a(第2溝槽)、及自該等縱溝槽12a於橫向延伸之橫溝槽12b。本變化例之溝槽12包含第1溝槽與第2溝槽,且具有與圖15B之溝槽12同樣之構造。根據本變化例,可藉由自第1溝槽與第2溝槽同時蝕刻基板11形成橫溝槽12b,而於短時間內形成橫溝槽12b。
圖23B顯示第4變化例之固體攝像裝置。本變化例之固體攝像裝置具備與第1變化例之固體攝像裝置相同之構成要件,但本變化例之溝槽12包含自基板11之正面於縱向延伸之縱溝槽12a(第1及第2溝槽)、自基板11之背面於縱向延伸之縱溝槽12a、及自該等縱溝槽12a於橫向延伸之橫溝槽12b。本變化例之溝槽12具有將第2變化例之溝槽12與第3變化例之溝槽12組合之構造,且可享有與該等變化例同樣之效果。
圖24A顯示第5變化例之固體攝像裝置。本變化例之溝槽12具有與第2變化例之溝槽12相似之構造。但,於本變化例中,基板11之正面側之縱溝槽12a為較細之溝槽,雖包含元件分離絕緣膜13,但未包含遮光膜14。因而,根據本變化例,可提高基板11之正面側之佈局效率。於本變化例中,可使用基板11之背面側之縱溝槽12a,於橫溝槽12b內埋入遮光膜14。
圖24B顯示第6變化例之固體攝像裝置。本變化例之溝槽12具有與第5變化例之溝槽12相似之構造。但,於本變化例中,基板11之背面側之縱溝槽12a之寬度設定為較第5實施形態粗。因而,於本變化例中,於橫溝槽12b內埋入遮光膜14,直至空洞43自橫溝槽12b消失為止。應留意,由於本變化例之該較粗之縱溝槽12a配置於基板11之背面側,故不會降低基板11之正面側之佈局效率。
如以上,根據本實施形態,可利用各種縱溝槽12a形成橫溝槽12b或遮光部SH。例如,本實施形態之橫溝槽12b或遮光部SH可使用基板11之正面側之縱溝槽12a、或基板11之背面側之縱溝槽12a、或具有較粗之寬度L1之縱溝槽12a、或具有較細之寬度L2之縱溝槽12a等形成。藉此,可於短時間內形成橫溝槽12b或遮光部SH,或提高固體攝像裝置之佈局效率。例如,可藉由以滿足L3≧L1之條件之方式形成第1溝槽與遮光部SH,而儘可能減小第1溝槽之寬度L1或遮光膜14之膜厚F2,且將遮光部SH內之遮光膜14之厚度設定為可發揮遮光功能之厚度。
另,本實施形態之固體攝像裝置之構造或製造方法亦可應用於第3實施形態之固體攝像裝置。該情形時,上述說明中之「寬度L1」「寬度L2」「第1溝槽」「第2溝槽」置換為『寬度W1』『寬度W2』『第1部分T1』『第2部分T2』。
(應用例) 圖25係顯示電子機器之構成例之方塊圖。圖25所示之電性機器為相機100。
相機100具備包含透鏡群等之光學部101、第1~第5實施形態(亦包含變化例)之任一者之固體攝像裝置即攝像裝置102、相機信號處理電路即DSP(Digital Signal Processor:數位訊號處理器)電路103、訊框記憶體104、顯示部105、記錄部106、操作部107、及電源部108。又,DSP電路103、訊框記憶體104、顯示部105、記錄部106、操作部107、及電源部108經由匯流排線109而相互連接。
光學部101提取來自被攝體之入射光(像光),並使之成像於攝像裝置102之攝像面上。攝像裝置102係將藉由光學部101而成像於攝像面上之入射光之光量以像素單位轉換成電性信號,且作為像素信號輸出。
DSP電路103對藉由攝像裝置102輸出之像素信號進行信號處理。訊框記憶體104係用以記憶由攝像裝置102拍攝之動態圖像或靜態圖像之1個畫面之記憶體。
顯示部105包含例如液晶面板或有機EL(Electro Luminescence:電致發光)面板等之面板型顯示裝置,顯示由攝像裝置102拍攝之動態圖像或靜態圖像。記錄部106將由攝像裝置102拍攝之動態圖像或靜態圖像記錄於硬碟或半導體記憶體等之記錄媒體。
操作部107於使用者之操作之下,就相機100具有之各種功能發出操作指令。電源部108將成為DSP電路103、訊框記憶體104、顯示部105、記錄部106、及操作部107之動作電源之各種電源適當供給至該等供給對象。
作為攝像裝置102,可藉由使用第1~第5實施形態之任一者之固體攝像裝置,而期待取得良好之圖像。
該固體攝像裝置可應用於其他各種產品。例如,該固體攝像裝置亦可搭載於汽車、電動汽車、混合動力汽車、機車、自行車、個人移動工具、飛機、無人機、船舶、機器人等各種移動體。
圖26係顯示移動體控制系統之構成例之方塊圖。圖26所示之移動體控制系統為車輛控制系統200。
車輛控制系統200具備經由通信網路201連接之複數個電子控制單元。於圖26所示之例中,車輛控制系統200具備驅動系統控制單元210、車身系統控制單元220、車外資訊檢測單元230、車內資訊檢測單元240、及綜合控制單元250。圖26係進而顯示有微電腦251、聲音圖像輸出部252、及車載網路I/F(Interface:介面)253,作為綜合控制單元250之構成部。
驅動系統控制單元210依照各種程式,控制與車輛之驅動系統關聯之裝置之動作。例如,驅動系統控制單元210作為內燃機或驅動用馬達等用以產生車輛之驅動力之驅動力產生裝置、或用以將驅動力傳遞至車輪之驅動力傳遞機構、或調節車輛之舵角之轉向機構、或產生車輛之制動力之制動裝置等之控制裝置發揮功能。
車身系統控制單元220依照各種程式,控制車體所裝備之各種裝置之動作。例如,車身系統控制單元220作為智慧鑰匙系統、無鑰匙啟動系統、電動車窗裝置、各種燈(例如頭燈、尾燈、剎車燈、信號燈、霧燈)等之控制裝置發揮功能。該情形時,可對車身系統控制單元220,輸入自代替鑰匙之可攜式機器發送之電波或各種開關之信號。車身系統控制單元220受理此種電波或信號之輸入,並控制車輛之門鎖裝置、電動車窗裝置、燈等。
車外資訊檢測單元230檢測搭載有車輛控制系統200之車輛之外部資訊。於車外資訊檢測單元230,連接有例如攝像部231。車外資訊檢測單元230使攝像部231拍攝車外之圖像,且自攝像部231接收拍攝到之圖像。車外資訊檢測單元230亦可基於接收之圖像,進行人、車、障礙物、標識、路面上之文字等之物體檢測處理或距離檢測處理。
攝像部231係接受光並輸出與該光之受光量相應之電性信號之光感測器。攝像部231亦可將電性信號作為圖像輸出,又可作為測距之資訊輸出。攝像部231接受之光可為可視光,亦可為紅外線等非可視光。攝像部231包含第1~第5實施形態之任一者之固體攝像裝置。
車內資訊檢測單元240檢測搭載有車輛控制系統200之車輛之內部資訊。於車內資訊檢測單元240,例如連接有檢測駕駛者之狀態之駕駛者狀態檢測部241。例如,駕駛者狀態檢測部241包含拍攝駕駛者之相機,且車內資訊檢測單元240基於自駕駛者狀態檢測部241輸入之檢測資訊,可算出駕駛者之疲勞程度或集中程度,亦可判別駕駛者是否在打盹。該相機可包含第1~第5實施形態之任一者之固體攝像裝置,可為例如圖25所示之相機100。
微電腦251可基於由車外資訊檢測單元230或車內資訊檢測單元240取得之車內外之資訊,運算驅動力產生裝置、轉向機構、或制動裝置之控制目標值,並對驅動系統控制單元210輸出控制指令。例如,微電腦251可進行以實現避免車輛之碰撞、緩和衝擊、基於車輛間距離之追隨行駛、車速維持行駛、碰撞警告、車道偏離警告等之ADAS(Advanced Driver Assistance System:先進駕駛輔助系統)之功能為目的之協調控制。
又,微電腦251可基於由車外資訊檢測單元230或車內資訊檢測單元240取得之車輛周圍之資訊而控制驅動力產生裝置、轉向機構、或制動裝置,藉此進行以不依據駕駛者之操作而自主行駛之自動駕駛等為目的之協調控制。
又,微電腦251可基於由車外資訊檢測單元230取得之車外資訊,對車身系統控制單元220輸出控制指令。例如,微電腦251可根據由車外資訊檢測單元230檢測出之前車或對向車之位置控制頭燈,而進行以將遠光束切換為近光束等謀求防眩為目的之協調控制。
聲音圖像輸出部252向可對車輛之搭乘者或車外視覺性或聽覺性通知資訊之輸出裝置發送聲音及圖像中之至少一者之輸出信號。於圖26之例中,作為此種輸出裝置,顯示有音頻揚聲器261、顯示部262、及儀表板263。顯示部262亦可包含例如車載顯示器或抬頭顯示器。
圖27係顯示圖26之攝像部231之設定位置之具體例之俯視圖。
圖27所示之車輛300具備攝像部301、302、303、304、305作為攝像部231。攝像部301、302、303、304、305設置於例如車輛300之前保險桿、側視鏡、後保險桿、尾門、車廂內之擋風玻璃之上部等位置。
前保險桿所具備之攝像部301主要取得車輛300之前方之圖像。左側視鏡所具備之攝像部302、右側視鏡所具備之攝像部303主要取得車輛300之側方之圖像。後保險桿或尾門所具備之攝像部304主要取得車輛300之後方之圖像。車廂內之擋風玻璃之上部所具備之攝像部305主要取得車輛300之前方之圖像。攝像部305用於檢測例如前方車輛、行人、障礙物、號誌機、交通標識、車道線等。
圖27係顯示攝像部301、302、303、304(以下表述為「301~304」)之攝像範圍之例。攝像範圍311顯示設置於前保險桿之攝像部301之攝像範圍。攝像範圍312顯示設置於左側視鏡之攝像部302之攝像範圍。攝像範圍313顯示設置於右側視鏡之攝像部303之攝像範圍。攝像範圍314顯示設置於後保險桿或尾門之攝像部304之攝像範圍。例如,藉由使攝像部301~304所拍攝之圖像資料重疊,可獲得自上方觀察車輛300之俯瞰圖像。以下,將攝像範圍311、312、313、314表述為「攝像範圍311~314」。
攝像部301~304之至少1者亦可具有取得距離資訊之功能。例如,攝像部301~304之至少1者可為包含複數個攝像裝置之立體相機,亦可為具有相位差檢測用之像素之攝像裝置。
例如,微電腦251(圖26)基於自攝像部301~304獲得之距離資訊,算出到達攝像範圍311~314內之各立體物之距離、與該距離之時間變化(相對於車輛300之相對速度)。微電腦251可基於該等算出結果,將位於車輛300之行進路上之最近之某立體物且於與車輛300大致相同之方向以特定速度(例如0 km/h以上)行駛之立體物,作為前車擷取。再者,微電腦251可設定近前應與前車預先確保之車間距離,並進行自動剎車控制(亦包含追隨停止控制)或自動加速控制(亦包含追隨起步控制)等。如此,根據該例,可進行以不依據駕駛者之操作而自主行駛之自動駕駛等為目的之協調控制。
例如,微電腦251可基於自攝像部301~304獲得之距離資訊,將立體物相關之立體物資料分類成2輪車、普通車輛、大型車輛、行人、電線桿等其他立體物而擷取,且用於自動避開障礙物。例如,微電腦251將車輛300周邊之障礙物辨識為車輛300之駕駛員可視認之障礙物、與難以視認之障礙物。且,微電腦251判斷表示與各障礙物碰撞之危險度之碰撞風險,於碰撞風險為設定值以上而有可能碰撞之狀況時,經由音頻揚聲器261或顯示部262對駕駛員輸出警報,或經由驅動系統控制單元210進行強制減速或避開轉向,藉此可進行用以避免碰撞之駕駛支援。
攝像部301~304之至少1者亦可為檢測紅外線之紅外線相機。例如,微電腦251可藉由判定攝像部301~304之攝像圖像中是否存在行人而辨識行人。該行人之辨識藉由例如擷取作為紅外線相機之攝像部301~304之攝像圖像中之特徵點的順序、與對顯示物體輪廓之一連串特徵點進行圖案匹配處理而判別是否為行人的順序而進行。若微電腦251判定為攝像部301~304之攝像圖像中存在行人,且辨識為行人,則聲音圖像輸出部252以將用以強調之方形輪廓線與該經辨識出之行人重疊顯示之方式控制顯示部262。又,聲音圖像輸出部252亦可以將表示行人之圖標等顯示於期望位置之方式控制顯示部262。
以上,雖已對本揭示之實施形態進行說明,但該等實施形態亦可於不脫離本揭示之主旨之範圍內,施加各種變更而實施。例如,亦可組合2個以上之實施形態而實施。
另,本揭示亦可採取如以下之構成。 (1) 一種固體攝像裝置,其包含基板,該基板包含於縱向延伸之1條以上之縱溝槽、與於橫向延伸且連接於上述1條以上之縱溝槽之橫溝槽,且 上述橫溝槽設置於上述基板內之光電轉換部與電荷保持部之間,且包含遮光膜, 上述1條以上之縱溝槽包含: 第1溝槽,其具有第1寬度,且包含上述遮光膜;及第2溝槽,其具有較上述第1寬度細之第2寬度,且不包含上述遮光膜;或包含: 第3溝槽,其包含:第1部分,其具有第3寬度,且包含上述遮光膜;及第2部分,其具有較上述第3寬度細之第4寬度,且不包含上述遮光膜。 (2) 如技術方案(1)之固體攝像裝置,其中 上述第1溝槽包含元件分離絕緣膜與上述遮光膜,且 上述第2溝槽包含上述元件分離絕緣膜,不包含上述遮光膜。 (3) 如技術方案(1)之固體攝像裝置,其中上述遮光膜設置於上述橫溝槽內之固定電荷膜間。 (4) 如技術方案(1)之固體攝像裝置,其中上述橫溝槽包含上述遮光膜、與設置於上述遮光膜間之空洞。 (5) 如技術方案(1)之固體攝像裝置,其中上述橫溝槽內之上述遮光部之上表面與下表面之間的厚度為上述第1溝槽之上述第1寬度以上。 (6) 如技術方案(1)之固體攝像裝置,其進而具備:1個以上之電極,其等設置於上述基板上,且重疊於上述第2溝槽上。 (7) 如技術方案(1)之固體攝像裝置,其中 上述第1部分包含元件分離絕緣膜與上述遮光膜,且 上述第2部分包含上述元件分離絕緣膜,不包含上述遮光膜。 (8) 如技術方案(1)之固體攝像裝置,其中上述第1部分設置於設在上述基板上之1個以上之電極之鏡面佈局的邊界部。 (9) 如技術方案(8)之固體攝像裝置,其中上述基板於上述邊界部週期性具備複數個上述第1部分,且 上述第1部分之佈局之週期與上述基板內之同色像素之佈局之週期相同。 (10) 如技術方案(1)之固體攝像裝置,其中上述第1部分設置於像素陣列區域之外部。 (11) 如技術方案(1)之固體攝像裝置,其中 上述基板為矽{111}基板,且 上述1條以上之縱溝槽正交於<110>方向並於橫向延伸。 (12) 如技術方案(1)之固體攝像裝置,其中上述1條以上之縱溝槽包含自上述基板之正面縱向延伸之溝槽、與自上述基板之背面縱向延伸之溝槽兩者。 (13) 一種固體攝像裝置,其包含基板,該基板包含於縱向延伸之1條以上之縱溝槽、與於橫向延伸且連接於上述1條以上之縱溝槽之橫溝槽,且 上述橫溝槽設置於上述基板內之光電轉換部與電荷保持部之間,且包含遮光膜, 上述1條以上之縱溝槽包含: 第4溝槽,其包含:第1區域,其為包含上述遮光膜者,且於上述第1區域內之上述遮光膜上設置有插塞;及第2區域,其為包含上述遮光膜者,且於上述第2區域內之上述遮光膜上未設置插塞;且固體攝像裝置進而具備: 配線,其設置於上述第2區域內之上述遮光膜之上方,與上述第1區域內之上述遮光膜上之上述插塞電性絕緣。 (14) 如技術方案(13)之固體攝像裝置,其中上述第1區域與上述第2區域各自包含元件分離絕緣膜與上述遮光膜。 (15) 如技術方案(13)之固體攝像裝置,其中上述第1區域與上述第2區域具有相同寬度。 (16) 如技術方案(13)之固體攝像裝置,其中 上述基板為矽{111}基板,且 上述1條以上之縱溝槽正交於<110>方向並於橫向延伸。 (17) 一種固體攝像裝置,其包含基板,該基板包含於縱向延伸之1條以上之縱溝槽、與於橫向延伸且連接於上述1條以上之縱溝槽之橫溝槽,且 上述橫溝槽設置於上述基板內之光電轉換部與電荷保持部之間,且包含遮光膜, 上述1條以上之縱溝槽包含:第1溝槽,其具有第1寬度,且包含上述遮光膜; 上述橫溝槽內之上述遮光膜之上表面與下表面之間的厚度為上述第1溝槽之上述第1寬度以上。 (18) 如技術方案(17)之固體攝像裝置,其中上述橫溝槽包含上述遮光膜、與設置於上述遮光膜間之空洞。 (19) 如技術方案(17)之固體攝像裝置,其中上述1條以上之縱溝槽包含自上述基板之正面縱向延伸之溝槽、與自上述基板之背面縱向延伸之溝槽兩者。 (20) 如技術方案(19)之固體攝像裝置,其中 上述1條以上之縱溝槽進而包含:第2溝槽,其具有較上述第1寬度細之第2寬度,且不包含上述遮光膜;且 自上述基板之正面於縱向延伸之上述溝槽、與自上述基板之背面於縱向延伸之上述溝槽各自為上述第1溝槽與上述第2溝槽之任一者。 (21) 一種固體攝像裝置之製造方法,其形成為包含: 形成在基板內縱向延伸之1條以上之縱溝槽, 形成在上述基板內橫向延伸且連接於上述1條以上之縱溝槽之橫溝槽, 於上述橫溝槽內形成遮光膜;且 上述1條以上之縱溝槽包含: 第1溝槽,其具有第1寬度,且包含上述遮光膜;及第2溝槽,其具有較上述第1寬度細之第2寬度,且不包含上述遮光膜;或包含: 第3溝槽,其包含:第1部分,其具有第3寬度,且包含上述遮光膜;及第2部分,其具有較上述第3寬度細之第4寬度,且不包含上述遮光膜。 (22) 一種電子機器,其係具備攝像裝置者,且 上述攝像裝置具備: 基板,其包含於縱向延伸之1條以上之縱溝槽、與於橫向延伸且連接於上述1條以上之縱溝槽之橫溝槽;且 上述橫溝槽設置於上述基板內之光電轉換部與電荷保持部之間,包含遮光膜, 上述1條以上之縱溝槽包含: 第1溝槽,其具有第1寬度,且包含上述遮光膜;及第2溝槽,其具有較上述第1寬度細之第2寬度,且不包含上述遮光膜;或包含: 第3溝槽,其包含:第1部分,其具有第3寬度,且包含上述遮光膜;及第2部分,其具有較上述第3寬度細之第4寬度,且不包含上述遮光膜。
1:像素 2:像素陣列區域 3:控制電路 4:垂直驅動電路 5:行信號處理電路 6:水平驅動電路 7:輸出電路 8:垂直信號線 9:水平信號線 11:基板 12:溝槽 12a:縱溝槽 12b:橫溝槽 13:元件分離絕緣膜 14:遮光膜 15:閘極電極 16:溝槽 16a:縱溝槽 17:元件分離絕緣膜 21:N型半導體區域 22:P+型半導體區域 23:P型半導體區域 24:N+型半導體區域 25:N+型半導體區域 26:N+型半導體區域 31:平坦化層 32:彩色濾光片層 33:晶載透鏡 34:積層部 35:金屬插塞 36:配線層 37:金屬焊墊 41:空洞 42:固定電荷膜 43:空洞 44:接觸插塞 45:配線 46:層間絕緣膜 47:硬掩膜層 48:側壁膜 49:遮光膜 100:相機 101:光學部 102:攝像裝置 103:DSP電路 104:訊框記憶體 105:顯示部 106:記錄部 107:操作部 108:電源部 109:匯流排線 200:車輛控制系統 201:通信網路 210:驅動系統控制單元 220:車身系統控制單元 230:車外資訊檢測單元 231:攝像部 240:車內資訊檢測單元 241:駕駛者狀態檢測部 250:綜合控制單元 251:微電腦 252:聲音圖像輸出部 253:車載網路I/F 261:音頻揚聲器 262:顯示部 263:儀表板 300:車輛 301~305:攝像部 311~314:攝像範圍 AMP:放大電晶體 B:藍色 C1:第1區域 C2:第2區域 D1:尺寸 D2:尺寸 D3:尺寸 F1:膜厚 F2:膜厚 FD:浮動擴散部 G:綠色 IR:紅外光 L1:寬度 L2:寬度 L3:厚度 MEM:記憶體部 OFD:其他擴散部 OFG:第5傳送電晶體(排出電晶體) PD:光電二極體 R:紅色 RST:重設電晶體 SEL:選擇電晶體 SH:遮光部 Si{111}:基板 T1:第1部分 T2:第2部分 TRG:第4傳送電晶體 TRX:第3傳送電晶體 TRY:第2傳送電晶體 TRZ:第1傳送電晶體 VG:縱型閘極電極 W1:寬度 W2:寬度 <110>:方向 [110], [101], [011], [-110], [1-10], [-101], [10-1], [0-11], [01-1], [-1-10], [-10-1], [0-1-1]:方向 <111>:方向 {111}:面 (111), (-111), (1-11), (11-1), (-1-11), (-11-1), (1-1-1), (-1-1-1):面 <112>:方向
圖1係顯示第1實施形態之固體攝像裝置之構成之方塊圖。 圖2A~C係顯示第1實施形態之固體攝像裝置之構造之剖視圖。 圖3係顯示第1實施形態之固體攝像裝置之全體構造之剖視圖。 圖4A~C係顯示第1實施形態之比較例之固體攝像裝置之構造之剖視圖。 圖5A、B係顯示第1實施形態之第1及第2變化例之固體攝像裝置之構造之剖視圖。 圖6A~C係顯示第1實施形態之第3變化例之固體攝像裝置之構造之剖視圖。 圖7A、B係顯示第1實施形態之第4變化例之固體攝像裝置之構造之剖視圖。 圖8A、B係顯示第1實施形態之第5變化例之固體攝像裝置之構造之剖視圖。 圖9A~C係顯示第2實施形態之固體攝像裝置之構造之剖視圖。 圖10A~C係顯示第3實施形態之固體攝像裝置之構造之剖視圖。 圖11A、B係顯示第3實施形態之固體攝像裝置之全體構造之一例之剖視圖。 圖12A、B係顯示第3實施形態之固體攝像裝置之全體構造之另一例之剖視圖。 圖13A~C係顯示第3實施形態之變化例之固體攝像裝置之構造之剖視圖。 圖14係用以說明第4實施形態之固體攝像裝置之構造之俯視圖。 圖15A、B係顯示第5實施形態之固體攝像裝置之構造之剖視圖。 圖16A~C係顯示第5實施形態之固體攝像裝置之製造方法之剖視圖(1/3)。 圖17A~C係顯示第5實施形態之固體攝像裝置之製造方法之剖視圖(2/3)。 圖18A~C係顯示第5實施形態之固體攝像裝置之製造方法之剖視圖(3/3)。 圖19A、B係顯示第5實施形態之固體攝像裝置之製造方法之細節之剖視圖(1/3)。 圖20A、B係顯示第5實施形態之固體攝像裝置之製造方法之細節之剖視圖(2/3)。 圖21A、B係顯示第5實施形態之固體攝像裝置之製造方法之細節之剖視圖(3/3)。 圖22A、B係顯示第5實施形態之第1及第2變化例之固體攝像裝置之構造之剖視圖。 圖23A、B係顯示第5實施形態之第3及第4變化例之固體攝像裝置之構造之剖視圖。 圖24A、B係顯示第5實施形態之第5及第6變化例之固體攝像裝置之構造之剖視圖。 圖25係顯示電子機器之構成例之方塊圖。 圖26係顯示移動體控制系統之構成例之方塊圖。 圖27係顯示圖26之攝像部之設定位置之具體例之俯視圖。 圖28係用以對本揭示中之Si{111}基板之蝕刻進行說明之表。 圖29係說明本揭示之Si基板之結晶面中之背鍵之模式圖。 圖30係說明本揭示之Si基板之正面中之傾斜角之模式圖。
1:像素
11:基板
12:溝槽
12a:縱溝槽
12b:橫溝槽
13:元件分離絕緣膜
14:遮光膜
15:閘極電極
16:溝槽
16a:縱溝槽
17:元件分離絕緣膜
21:N型半導體區域
22:P+型半導體區域
23:P型半導體區域
24:N+型半導體區域
25:N+型半導體區域
26:N+型半導體區域
FD:浮動擴散部
L1:寬度
L2:寬度
MEM:記憶體部
OFD:其他擴散部
OFG:第5傳送電晶體(排出電晶體)
PD:光電二極體
SH:遮光部
TRG:第4傳送電晶體
TRX:第3傳送電晶體
TRY:第2傳送電晶體
TRZ:第1傳送電晶體
VG:縱型閘極電極

Claims (21)

  1. 一種固體攝像裝置,其具備基板,該基板包含於縱向延伸之1條以上之縱溝槽、與於橫向延伸且連接於上述1條以上之縱溝槽之橫溝槽,且 上述橫溝槽設置於上述基板內之光電轉換部與電荷保持部之間,且包含遮光膜, 上述1條以上之縱溝槽包含: 第1溝槽,其具有第1寬度,且包含上述遮光膜;及第2溝槽,其具有較上述第1寬度細之第2寬度,且不包含上述遮光膜;或包含: 第3溝槽,其包含:第1部分,其具有第3寬度,且包含上述遮光膜;及第2部分,其具有較上述第3寬度細之第4寬度,且不包含上述遮光膜。
  2. 如請求項1之固體攝像裝置,其中 上述第1溝槽包含元件分離絕緣膜與上述遮光膜,且 上述第2溝槽包含上述元件分離絕緣膜,不包含上述遮光膜。
  3. 如請求項1之固體攝像裝置,其中上述遮光膜設置於上述橫溝槽內之固定電荷膜間。
  4. 如請求項1之固體攝像裝置,其中上述橫溝槽包含上述遮光膜、與設置於上述遮光膜間之空洞。
  5. 如請求項1之固體攝像裝置,其中上述橫溝槽內之上述遮光膜之上表面與下表面之間的厚度為上述第1溝槽之上述第1寬度以上。
  6. 如請求項1之固體攝像裝置,其進而具備:1個以上之電極,其等設置於上述基板上,且重疊於上述第2溝槽上。
  7. 如請求項1之固體攝像裝置,其中 上述第1部分包含元件分離絕緣膜與上述遮光膜,且 上述第2部分包含上述元件分離絕緣膜,不包含上述遮光膜。
  8. 如請求項1之固體攝像裝置,其中上述第1部分設置於設在上述基板上之1個以上之電極之鏡面佈局的邊界部。
  9. 如請求項8之固體攝像裝置,其中上述基板於上述邊界部週期性具備複數個上述第1部分,且 上述第1部分之佈局之週期與上述基板內之同色像素之佈局之週期相同。
  10. 如請求項1之固體攝像裝置,其中上述第1部分設置於像素陣列區域之外部。
  11. 如請求項1之固體攝像裝置,其中 上述基板為矽{111}基板,且 上述1條以上之縱溝槽正交於<110>方向並於橫向延伸。
  12. 如請求項1之固體攝像裝置,其中上述1條以上之縱溝槽包含自上述基板之正面縱向延伸之溝槽、與自上述基板之背面縱向延伸之溝槽兩者。
  13. 一種固體攝像裝置,其具備基板,該基板包含於縱向延伸之1條以上之縱溝槽、與於橫向延伸且連接於上述1條以上之縱溝槽之橫溝槽,且 上述橫溝槽設置於上述基板內之光電轉換部與電荷保持部之間,且包含遮光膜, 上述1條以上之縱溝槽包含: 第4溝槽,其包含:第1區域,其為包含上述遮光膜者,且於上述第1區域內之上述遮光膜上設置有插塞;及第2區域,其為包含上述遮光膜者,且於上述第2區域內之上述遮光膜上未設置插塞;且固體攝像裝置進而具備: 配線,其設置於上述第2區域內之上述遮光膜之上方,與上述第1區域內之上述遮光膜上之上述插塞電性絕緣。
  14. 如請求項13之固體攝像裝置,其中上述第1區域與上述第2區域各自包含元件分離絕緣膜與上述遮光膜。
  15. 如請求項13之固體攝像裝置,其中上述第1區域與上述第2區域具有相同寬度。
  16. 如請求項13之固體攝像裝置,其中 上述基板為矽{111}基板,且 上述1條以上之縱溝槽正交於<110>方向並於橫向延伸。
  17. 一種固體攝像裝置,其具備基板,該基板包含於縱向延伸之1條以上之縱溝槽、與於橫向延伸且連接於上述1條以上之縱溝槽之橫溝槽,且 上述橫溝槽設置於上述基板內之光電轉換部與電荷保持部之間,且包含遮光膜, 上述1條以上之縱溝槽包含:第1溝槽,其具有第1寬度,且包含上述遮光膜; 上述橫溝槽內之上述遮光膜之上表面與下表面之間的厚度為上述第1溝槽之上述第1寬度以上。
  18. 如請求項17之固體攝像裝置,其中上述橫溝槽包含上述遮光膜、與設置於上述遮光膜間之空洞。
  19. 如請求項17之固體攝像裝置,其中上述1條以上之縱溝槽包含自上述基板之正面縱向延伸之溝槽、與自上述基板之背面縱向延伸之溝槽兩者。
  20. 如請求項19之固體攝像裝置,其中 上述1條以上之縱溝槽進而包含:第2溝槽,其具有較上述第1寬度細之第2寬度,且不包含上述遮光膜;且 自上述基板之正面於縱向延伸之上述溝槽、與自上述基板之背面於縱向延伸之上述溝槽各自為上述第1溝槽與上述第2溝槽之任一者。
  21. 一種固體攝像裝置之製造方法,其形成為包含: 形成在基板內於縱向延伸之1條以上之縱溝槽, 形成在上述基板內於橫向延伸且連接於上述1條以上之縱溝槽之橫溝槽, 於上述橫溝槽內形成遮光膜;且 上述1條以上之縱溝槽包含: 第1溝槽,其具有第1寬度,且包含上述遮光膜;及第2溝槽,其具有較上述第1寬度細之第2寬度,且不包含上述遮光膜;或包含: 第3溝槽,其包含:第1部分,其具有第3寬度,且包含上述遮光膜;及第2部分,其具有較上述第3寬度細之第4寬度,且不包含上述遮光膜。
TW109138866A 2019-11-13 2020-11-06 固體攝像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TW202137528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205647 2019-11-13
JP2019-205647 2019-11-13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137528A true TW202137528A (zh) 2021-10-01

Family

ID=759120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9138866A TW202137528A (zh) 2019-11-13 2020-11-06 固體攝像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392936A1 (zh)
EP (1) EP4060740A4 (zh)
JP (1) JPWO2021095668A1 (zh)
CN (1) CN114556575A (zh)
TW (1) TW202137528A (zh)
WO (1) WO202109566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3022718A (ja) * 2021-08-03 2023-02-15 ソニーセミコンダクタ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電子機器
WO2023145441A1 (ja) * 2022-01-26 2023-08-03 ソニーセミコンダクタ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光検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188148A (ja) * 1992-01-13 1993-07-30 Hamamatsu Photonics Kk 放射線検出素子
JP2013098446A (ja) 2011-11-04 2013-05-20 Sony Corp 固体撮像素子、固体撮像素子の製造方法、及び、電子機器
JP6168331B2 (ja) * 2012-05-23 2017-07-26 ソニー株式会社 撮像素子、および撮像装置
JP6021762B2 (ja) * 2013-08-28 2016-11-09 ソニーセミコンダクタ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固体撮像装置および製造方法、並びに、電子機器
CN113437105B (zh) 2015-02-27 2024-01-19 索尼公司 固态图像感测装置及电子装置
JP2018148039A (ja) * 2017-03-06 2018-09-20 ソニーセミコンダクタ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固体撮像装置および固体撮像装置の製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556575A (zh) 2022-05-27
JPWO2021095668A1 (zh) 2021-05-20
US20220392936A1 (en) 2022-12-08
EP4060740A4 (en) 2023-03-15
EP4060740A1 (en) 2022-09-21
WO2021095668A1 (ja) 2021-05-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119503B (zh) 摄像装置、摄像装置的制造方法和电子设备
TWI816863B (zh) 固態攝像裝置及電子機器
TW202137529A (zh) 固體攝像裝置及電子機器
TW202133410A (zh) 攝像裝置及其製造方法以及電子機器
TW202137528A (zh) 固體攝像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WO2020045142A1 (ja) 撮像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US20230013149A1 (en) Solid-state image pickup devic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US20240014229A1 (en) Solid-state imaging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ame
US20220239849A1 (en) Imaging devic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TW202127643A (zh) 成像裝置
WO2023090053A1 (ja) 光検出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US20240014230A1 (en) Solid-state imaging element,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20240170518A1 (en) Solid-state imaging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WO2023127512A1 (ja) 撮像装置、電子機器
WO2023181657A1 (ja) 光検出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WO2024057724A1 (ja) 撮像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WO2023013137A1 (ja) 撮像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電子機器
WO2023053525A1 (ja) 撮像素子、撮像装置、製造方法
WO2023233873A1 (ja) 光検出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WO2021153030A1 (ja) 固体撮像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WO2022080124A1 (ja) 撮像装置および撮像装置の製造方法
TW202416726A (zh) 光檢測裝置及電子機器
TW202247445A (zh) 固體攝像元件、固體攝像元件之製造方法及電子機器
TW202226565A (zh) 固態攝像元件及其製造方法
TW202029489A (zh) 固態攝像裝置及電子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