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136815A - 偏振分光系統及其方法 - Google Patents

偏振分光系統及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136815A
TW202136815A TW109108616A TW109108616A TW202136815A TW 202136815 A TW202136815 A TW 202136815A TW 109108616 A TW109108616 A TW 109108616A TW 109108616 A TW109108616 A TW 109108616A TW 202136815 A TW202136815 A TW 202136815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pulsed light
beam splitter
light
polarization
polarization beam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910861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732485B (zh
Inventor
陳樺
傅旭文
鍾潤文
Original Assignee
大陸商廣州印芯半導體技術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大陸商廣州印芯半導體技術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大陸商廣州印芯半導體技術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910861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732485B/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3248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32485B/zh
Publication of TW20213681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136815A/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Optical Radar Systems And Details Thereof (AREA)
  • Measurement Of Optical Distance (AREA)
  • Length Measuring Devices By Optical Mean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偏振分光系統。該偏振分光系統包括光發射器、偏光分束器、光感測器以及信號處理電路。首先,藉由光發射器,發射具有預設極化方向的脈衝光,接著藉由偏光分束器將具有預設極化方向的脈衝光,分為具有第一偏極化方向的第一脈衝光及具有第二偏極化方向的第二脈衝光,接著藉由光感測器感測感測目標反射的脈衝光,以輸出第一感測信號與第二感測信號,接著信號處理電路依據第一感測信號以及第二感測信號決定脈衝信號,最後依據脈衝光以及脈衝信號來決定感測目標的深度資訊,藉此有效減少系統元件,達到減少系統空間、廣泛適用性以及節省成本等目的。

Description

偏振分光系統及其方法
本發明係有關於一種偏振分光系統,特別是關於一種利用偏光分束器的偏振分光系統。
人臉辨識是近年來模式辨識、圖像處理、以及認知科學等領域,研究的熱門課題之一,被廣泛應用於公共安全(罪犯辨識等)、安全驗證系統、信用卡驗證等各個方面,同時隨著智慧型手機的進步,如今智慧型手機的安全功能亦進入了人臉辨識技術時代。
飛時測距法(Time-of-Fight,ToF)為近年來經常受到應用的主動式3D掃描技術,主要原因為可測距離範圍大、解析度高且軟體複雜度低,有利於市場的拓展及技術的開發。飛時測距法的感測技術是在傳統的影像感測器上再增加另一個可量測深度資訊的感測元件,此一元件是以感測光反射接收的時間變化來計算深度資訊。
就目前而言,習知的飛時測距法的感測技術中之光源一般採用非偏極光,近年來逐漸有發展出採取偏極光的感測技術,唯必須採用兩個光源以及多個偏振片,以便產生兩偏振正交的光源作為發射光,其原因在於兩偏振正交的光源,在光感測器接收下不受環境光之干擾,如此一來才能取得較清晰的深度資訊。
然而,隨著智慧型手日漸輕薄,智慧型手機內部空間所能放入的的元件數量將隨之減少,因此如何減少智慧型手機內部元件,以及元件所佔用的使用空間則為研發人員應解決的問題之一。
本發明的目的係提供一種偏振分光系統,該偏振分光系統藉由偏光分束器將原本需要兩個光源產生兩偏振正交的光源,縮減至僅需要一個光源且不需要多個偏振片,即能執行ToF感測技術之運算,有效減少元件使用的數量並減少成本。
本發明的另一目的係提供一種偏振分光系統,該偏振分光系統進一步包含反射鏡,實現將單一光源分為兩偏振正交的光源,並藉由調整偏光分束器與反射鏡之間的距離以符合光感測器的反應時間,進一步降減少根據本發明的偏振分光系統所需的使用空間。
本發明之另一目的係提供一種偏振分光的方法,藉由選定步驟及調整步驟,選定固定解析度之光感測器後,調整偏光分束器與反射鏡之間的距離,使光通過該距離的時間大於等於光感測器之反應時間,以提升光感測器感測之準確度。
為達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一種偏振分光系統,包括:光發射器,發射具有預設偏極化方向的脈衝光;偏光分束器,設於光發射器前方,偏光分束器接收具有預設偏極化方向的脈衝光,並且將具有預設偏極化方向的脈衝光,分為具有第一偏極化方向的第一脈衝光及具有第二偏極化方向的第二脈衝光,其中,第一偏極化方向正交於第二偏極化方向;光感測器,用於感測反射後的第一脈衝光與第二脈衝光;以及信號處理電路,耦接光發射器與光感測器。
根據本發明的光發射器,其可以為雷射器、發光二極體或有機發光二極體。
根據本發明的光發射器,其可以產生諧波雷射光或準分子雷射光作為該脈衝光。
較佳地,在本發明的實施方式中,光發射器可以採用面射型雷射(VCSEL),面射型雷射所放出的光之偏振方向為橢圓偏振或圓偏振。
根據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偏光分束器,可以由雙折射材料所製成,當偏振方向為橢圓偏振或圓偏振的光通過雙折射材料後,將分為兩道相互正交的偏振光,兩道偏振光在通過雙折射晶體後朝相同方向前進,且兩道偏振光會具有一距離,該距離隨不同的雙折射晶體之參數而改變。
較佳地,根據本發明第二實施例之偏光分束器包含:偏振分光稜鏡,當偏振方向為橢圓偏振或圓偏振的光通過偏振分光稜鏡後,將分為具有第一偏極化方向的第一脈衝光及具有第二偏極化方向的第二脈衝光,其中,第一偏極化方向正交於第二偏極化方向,且第一脈衝光之行進方向與第二脈衝光之行進方向垂直。
根據上述結構,本發明第二實施例之偏光分束器,進一步包含反射鏡,反射鏡用於改變脈衝光之行進方向,其中反射鏡與偏光分束器相距一間距,並且根據光感測器的反應時間調整至適當的間距。
根據上述結構,本發明第二實施例之偏光分束器進一步包含衰減片,衰減片位於偏振分光稜鏡發射第一脈衝光處,並與第一偏振分光稜鏡相對設置。
較佳地,根據本發明第三實施例之偏光分束器,其包含:第一偏振分光稜鏡,設於光發射器前方,第一偏振分光稜鏡接收具有預設偏極化方向的脈衝光,並且將具有預設偏極化方向的脈衝光分為具有第一偏極化方向的該第一脈衝光及具有第二偏極化方向的第二脈衝光;第二偏振分光稜鏡,其位於第一偏振分光稜鏡發射第二脈衝光處,並與第一偏振分光稜鏡相對設置,並且第一偏振分光稜鏡與第二偏振分光稜鏡相距第一間距,第二偏振分光稜鏡用於接收第二脈衝光,並將第二脈衝光反射為具有第三偏極化方向的第三脈衝光;第一波片,設置在介於第二偏振分光稜鏡發射第三脈衝光處與反射鏡之間,具有第三偏極化方向的第三脈衝光通過第一波片後,變為具有第四偏極化方向的第四脈衝光;其中反射鏡與第二偏振分光稜鏡相距第二間距,並且反射鏡將第四脈衝光反射至第二偏振分光稜鏡時,第四脈衝光再次通過第一波片變為具有第五偏極化方向的第五脈衝光,第二偏振分光稜鏡將第五脈衝光分為具有第六偏極化方向的第六脈衝光;第二波片,其位於第二偏振分光稜鏡發射第六脈衝光處,並與第二偏振分光稜鏡相對設置,第六脈衝光通過該第二波片後,變為具有第七偏極化方向的第七脈衝光,且該第七脈衝光之行進方向與第一脈衝光之行進方向平行;其中第一偏極化方向正交於第六偏極化方向。
根據上述結構,本發明第三實施例之第一波片為1/4波片,並且第二波片為一1/2波片。
根據上述結構,本發明第三實施例之偏光分束器進一步包含衰減片,衰減片位於第一偏振分光稜鏡發射第一脈衝光處,並與第一偏振分光稜鏡相對設置。
進一步地,本發明提供一種進行偏振分光系統的方法,包括下列步驟:一選定步驟,根據使用者需求,選擇一定解析度之光感測器;一調整步驟,根據使用者選定之光感測器,調整偏光分束器與反射鏡之間的距離;一發射步驟,藉由光發射器發射具有預設偏極化方向的脈衝光;一分光步驟,藉由偏光分束器,將脈衝光分為具有第一偏極化方向的第一脈衝光及具有第二偏極化方向的第二脈衝光,其中,第一偏極化方向正交於第二偏極化方向,且第一脈衝光之行進方向與第二脈衝光平行;一感測步驟,藉由光感測器感測感測目標反射的脈衝光,以輸出第一感測信號以及第二感測信號;一運算步驟,依據脈衝光以及脈衝信號來決定感測目標的深度資訊。
根據本發明的信號處理電路,其依據第一感測信號以及第二感測信號來決定脈衝信號。信號處理電路依據脈衝光以及脈衝信號以計算感測目標的深度資訊,並且信號處理電路可以為數位電路或類比電路。
綜上,本發明所提供之偏振分光系統及其方法,主要利用本發明之偏振分光系統並搭配其方法,讓使用者僅使用單一光源的情況下,將具有預設偏極化方向的脈衝光分為兩個偏振正交的光源,以執行ToF感測技術之運算,達到減少使用空間、廣泛適用性以及節省成本等目的。
爲使熟悉該項技藝人士瞭解本發明之目的、特徵及功效,茲藉由下述具體實施例,並配合所附之圖式,對本發明詳加說明如下。
以下配合圖式及元件符號對本創作的實施方式作更詳細的說明,俾使其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研讀本說明書後能據以實施。
然而,本創作不限於本文所公開的實施例,而是將以各種形式實現。
以下實施例僅作為示例提供,使得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以完全理解本創作的公開內容和本創作所公開的範圍。
因此,本創作將僅由所附申請專利範圍限定。
用於描述本創作的各種實施例的附圖中,所示出的形狀、尺寸、比率、數量等僅僅為示例性,並且本創作不限於此。
在本說明書中,相同的附圖標記通常表示相同的元件。
除非另有明確說明,否則對單數的任何引用可以包含複數。
圖1為根據本發明之偏振分光系統的示意圖。圖1中所示之偏振分光系統100包括:光發射器110、偏光分束器120、光感測器130以及信號處理電路140。其中,光發射器110可以是雷射器、發光二極體或有機發光二極體,並且光發射器110可以產生諧波雷射光或準分子雷射光作為脈衝光R,具體地,光發射器110可以為面射型雷射,面射型雷射可以放出偏振方向為橢圓偏振或圓偏振之脈衝光。
進一步地,偏光分束器120設於光發射器110前方,偏光分束器120用於接收光發射器110所放出之具有預設偏極化方向的脈衝光R,並且將該脈衝光R分為具有第一偏極化方向的第一脈衝光R1及具有第二偏極化方向的第二脈衝光R2,其中第一偏極化方向正交於第二偏極化方向。
具體地,光感測器130可以為例如互補式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影像感測器(CMOS Image Sensor, CIS),光感測器130設置為同時感測複數個脈衝光,並且透過光感測器130感測感測目標反射後的第一脈衝光R1與第二脈衝光R2。信號處理電路140可以為數位電路或類比電路,信號處理電路140耦接剛光發射器110及光感測器130。
圖2為根據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偏光分束器的示意圖;偏光分束器120可以為雙折射晶體220(例如:方解石),如圖2所示,藉由偏光分束器120接收光發射器110所放出具有預定方向(例如:圓偏振或橢圓偏振)之脈衝光R,並將其分為分為具有第一偏極化方向的第一脈衝光R1及具有第二偏極化方向的第二脈衝光R2,其中第一偏極化方向正交於第二偏極化方向,第一脈衝光R1及第二脈衝光R2離開雙折射晶體220後會平行且朝向同一方向行進,需要進一步說明的是,第一脈衝光R1及第二脈衝光R2之間具有距離L,當距離L太小時光感測器無法有效辨識兩道脈衝光,而該距離L隨著晶體厚度T改變,當晶體厚度T越大距離L也逐漸變大,兩者呈正相關。
然而本發明不限於此,圖3為根據本發明第二實施例之偏光分束器的示意圖;如圖3所示,根據本發明第二實施例之偏光分束器120可以進一步包含反射鏡121及偏振分光稜鏡122。其中,偏振分光稜鏡122能把入射的脈衝光R分為具有第一偏極化方向的第一脈衝光R1及具有第二偏極化方向的第二脈衝光R2。其中,具有第一偏極化方向的第一脈衝光R1會穿透偏振分光稜鏡122,而具有第二偏極化方向的第二脈衝光R2被偏振分光稜鏡122反射,離開偏振分光稜鏡122後第一脈衝光R1與第二脈衝光R2的行進方向垂直,並且第一偏極化方向正交於第二偏極化方向,接著藉由反射鏡121改變第二脈衝光R2之行進方向,使第一脈衝光R1及第二脈衝光R2兩者平行且朝向同一方向行進。
需要進一步說明的是,根據本發明第二實施例之偏光分束器120與第一實施例之差別在於,當偏光分束器120為雙折射晶體時,由於當距離L太小時光感測器無法有效辨識兩道脈衝光,使得晶體厚度T必須具有較大之厚度,進而需要佔據較大的使用空間。另一方面,當偏光分束器120使用反射鏡121及偏振分光稜鏡122時,因不受晶體厚度T的影響,從而能夠有效減少根據本發明之偏振分光系統100所佔據的使用空間,達到減少使用空間以及節省成本之目的。
具體地,如圖3所示,其中偏振分光稜鏡122之厚度為w,第一脈衝光R1與第二脈衝光R2之行經距離為X,並且反射鏡121與偏振分光稜鏡122表面之間具有間距d,如此一來,間距d造成第一脈衝光R1與第二脈衝光R2之間產生光程差。具體地,在假設偏振分光稜鏡122之折射率為n的情況下,當第一脈衝光R1行經距離為X時,第一脈衝光R1之光程如公式(1)所示,同理可得,當第二脈衝光R2行經距離為X時,第二脈衝光R2之光程如公式(2)所示,因此第一脈衝光R1與第二脈衝光R2之間產生的光程差如公式(3)所示。
Figure 02_image001
公式(1)
Figure 02_image003
公式(2) 光程差
Figure 02_image005
公式(3)
圖4及圖5為根據本發明實施例之光感測器接收脈衝光及其解析度的示意圖;參閱圖4,光感測器接收第一脈衝光R1以及第二脈衝光R2從被發射到感測到反射的時間相距一時間差T,因此在光速(c)為定值得情況下,可以根據以下公式(4)間距d與時間差T之間的關係,換算得第一脈衝光R1與第二脈衝光R2之間的光程差。具體地,根據本發明實施例之光感測器130可以採用單點式感測器,如圖5所示,此光感測器130之反應速度可達到100M~10G頻率(Frame rate),而兩道雷射光的時間差需大於或等於光感測器130的時間解析度,以防止光感測器130失準。因此當光感測器接收第一脈衝光R1以及第二脈衝光R2兩者的時間相距為時間差T,其中時間差T必須大於或等於光感測器130之反應時間。
具體地,參閱圖3,根據本發明實施例之光感測器130的Frame rate = 10G(相對應時間=0.1ns),經由公式(4)之推導,在光速(c)為為定值得情況下,可得當使用反應速度為10G的光感測器130時,反射鏡121與偏振分光稜鏡122之間的間距d
Figure 02_image007
至少須大於或等於30(mm)。 T =
Figure 02_image009
d/3 * 10^(-11) (s)     公式(4)
參考圖6並搭配圖1以及圖3,用以顯示說明執行本發明之偏振分光系統之方法的流程步驟,可進行以下步驟。
首先,於選定步驟S1,藉由信號處理電路114經使用者輸入所使用之光感測器130的反應速度及解析度,從而將該些資訊傳輸至偏光分束器120。
接著,進入調整步驟S2,偏光分束器120根據使用者輸入之光感測器130的反應速度及解析度,調整反射鏡121與偏振分光稜鏡122之間的間距d,以便使光感測器130接收第一脈衝光R1以及第二脈衝光R2從被發射到感測到反射的時間,兩者相距之時間差T大於等於光感測器130之反應時間。
之後,進入發射步驟S3,藉由信號處理電路114經使用者控制發出電壓信號,光發射器110依據該電壓信號發射具有預定偏極化方向的脈衝光,該些具有預定偏極化方向的脈衝光R在經過偏光分束器120之後分為具有第一偏極化方向的第一脈衝光R1及具有第二偏極化方向的第二脈衝光R2。
進而,進入感測步驟S4,在信號處理電路114經使用者控制發出電壓信號的同時,光感測器130啟動並持續進行感測,以便接收感測目標150反射後之第一脈衝光R1及第二脈衝光R2,並輸出第一電壓信號及第二電壓信號。
最後,進入計算步驟S5,信號處理電路140可以根據第一電壓信號、第二電壓信號和根據光發射器120發射脈衝光R的發生時間,三者之間的時間差來計算飛時測距感測器130與感測目標150之間的距離。
需要進一步說明的是,根據本發明的實施方式,僅需藉由簡單的相減運算而不需透過複雜的軟體運算即可消除環境中自然光所造成的背景雜訊信號,有效降低信號處理電路140的處理時間降低軟體複雜度。
較佳地,如圖7所示,根據本發明第二實施例之偏光分束器120進一步包含衰減片123,衰減片123設置於偏振分光稜鏡122發射第一脈衝光R1處,其用於調整第一脈衝光R1的強度,以使第一脈衝光R1和第二脈衝光R2的強度一致。
然而本發明不限於此,圖8為根據本發明第三實施例之偏光分束器的示意圖;如圖8所示,根據本發明第三實施例之偏光分束器120可包含:第一偏振分光稜鏡124,設於光發射器110前方,第一偏振分光稜鏡124接收具有預設偏極化方向的脈衝光R,並且將具有預設偏極化方向的脈衝光分為具有第一偏極化方向的該第一脈衝光R1及具有第二偏極化方向的第二脈衝光R2;第二偏振分光稜鏡125,其位於第一偏振分光稜鏡124發射第二脈衝光R2處,並與第一偏振分光稜鏡124相對設置,並且第一偏振分光稜鏡124與第二偏振分光稜鏡125相距第一間距D1,第二偏振分光稜鏡125用於接收第二脈衝光R2,並將第二脈衝光R2反射為具有第三偏極化方向的第三脈衝光R3;第一波片126,設置在介於第二偏振分光稜鏡125發射第三脈衝光R3處與反射鏡123之間,具有第三偏極化方向的第三脈衝光R3通過第一波片126後,變為具有第四偏極化方向的第四脈衝光R4;其中反射鏡123與第二偏振分光稜鏡125相距第二間距D2,並且反射鏡123將第四脈衝光R4反射至第二偏振分光稜鏡125時,第四脈衝光R4再次通過第一波片126變為具有第五偏極化方向的第五脈衝光R5,第二偏振分光稜鏡125將第五脈衝光R5分為具有第六偏極化方向的第六脈衝光R6;第二波片127,其位於第二偏振分光稜鏡125發射第六脈衝光R6處,並與第二偏振分光稜鏡125相對設置,第六脈衝光R6通過該第二波片127後,變為具有第七偏極化方向的第七脈衝光R7,且該第七脈衝光R7之行進方向與第一脈衝光R1之行進方向平行;其中第一偏極化方向正交於第六偏極化方向。
具體地,根據本發明第三實施例之偏光分束器,其中第一偏振分光稜鏡124可以和第二偏振分光稜鏡125相同,第一波片126可以為1/4波片,而第二波片127可以為1/2波片。
如此一來,由光發射器110所發射具有預設偏極化方向的脈衝光,通過第一偏振分光稜鏡124後分為具有第一偏極化方向的該第一脈衝光及具有第二偏極化方向的第二脈衝光R2,其中第一脈衝光R1及第二脈衝光R2之行進方向相互垂直。接著,第二脈衝光R2進入第二偏振分光稜鏡125,由於第一偏振分光稜鏡124與第二偏振分光稜鏡125相同,因此第二脈衝光R2無法穿透第二偏振分光稜鏡125而被反射至與第一脈衝光R1相反的行進方向。之後,第二脈衝光R2穿過1/4波片後,第二脈衝光R2偏振方向旋轉45度,經過反射鏡121反射後再次通過1/4波片後,第二脈衝光R2偏振方向再度旋轉45度,因此第二脈衝光R2之偏振方向共旋轉90度,使得第二脈衝光R2之偏振方向與第一脈衝光R1之偏振方向一致且振幅相同,亦即第二脈衝光R2之偏振方向共旋轉90度後變為第一脈衝光R1,因此可以直接穿透第二偏振分光稜鏡125而不被反射。最後,穿透第二偏振分光稜鏡125後之第一脈衝光R1,穿過1/2波片後變回第二脈衝光R2,以產生兩偏振正交的光源作為ToF之發射光。
需要進一步說明的是,在許多的實際應用中都需要將根據本發明第二實施例中之間距d限縮在較小的尺寸,因此若間距d無法滿足使用者之需求時,就必需延長間距d以外的光路。根據本發明第三實施例之偏光分束器120與第二實施例之之偏光分束器120的差別在於,第一偏振分光稜鏡124與第二偏振分光稜鏡125相距第一間距D1,且反射鏡123與第二偏振分光稜鏡125相距第二間距D2,如此一來,可以在不過度增加偏光分束器120使用面積的情況下大幅增加整體光路。
較佳地,如圖9所示,根據本發明第三實施例之偏光分束器120進一步包含衰減片123,衰減片123設置於第一偏振分光稜鏡124發射第一脈衝光R1處,其用於調整第一脈衝光R1的強度,以使第一脈衝光R1和第二脈衝光R2的強度一致。
藉此,本發明具有以下之實施功效及技術功效:
其一,本發明藉由偏光分束器120,設於該光發射器110前方,以接收由光發射器110所發射的具有預設偏極化方向的脈衝光R,並且將具有預設偏極化方向的脈衝光R分為具有第一偏極化方向的第一脈衝光R1及具有第二偏極化方向的第二脈衝光R2,成功將原本需要採用兩個光源以及多個偏振片,以便產生兩偏振正交的光源作為發射光的ToF感測系統,縮減至僅需一個光源即可,達成減少使用空間及節省成本之目的。
其二,本發明藉由反射鏡121及偏振分光稜鏡122,解決使用雙折射材料時,晶體厚度太大之影響,進一步減少本發明之偏振分光系統的使用空間。
其三,利用本發明之偏振分光系統,並搭配執行本發明之偏振分光系統的方法,讓使用者可以藉由兩個偏振正交之脈衝光,有效消除環境中自然光所造成的背景雜訊影響並執行ToF感測技術之運算,進一步提升測距的精準度以及實用性。
其四,本發明進一步藉由偏振分光稜鏡及波片之搭配,解決因光感測器解析度,所造成反光鏡121與偏振分光稜鏡122之間的預設間距d過長的問題,大幅增加本發明之適用性。
以上係藉由特定的具體實施例說明本發明之實施方式,所屬技術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可由本說明書所揭示之內容輕易地瞭解本發明之其他優點及功效。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之範圍;凡其它未脫離本發明所揭示之精神下所完成之等效改變或修飾,均應包含在下述之專利範圍內。
100:偏振分光系統 110:光發射器 120:偏光分束器 121:反射鏡 122:偏振分光稜鏡 123:衰減片 124:第一偏振分光稜鏡 125:第二偏振分光稜鏡 126:第一波片 127:第二波片 130:光感測器 140:信號處理電路 150:感測目標 220:雙折射晶體 d:間距 D1:第一間距 D2:第二間距 L:距離 R:脈衝光 R1:第一脈衝光 R2:第二脈衝光 R3:第三脈衝光 R4:第四脈衝光 R5:第五脈衝光 R6:第六脈衝光 R7:第七脈衝光 S1:選定步驟 S2:調整步驟 S3:發射步驟 S4:感測步驟 S5:計算步驟 T:時間差 W:厚度 X:行經距離
圖1為根據本發明之偏振分光系統的示意圖; 圖2為根據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偏光分束器的示意圖; 圖3為根據本發明第二實施例之偏光分束器的示意圖; 圖4為根據本發明實施例之光感測器接收脈衝光的示意圖; 圖5為根據本發明實施例之光感測器的解析度示意圖; 圖6為說明執行本發明之偏振分光系統之方法的步驟的流程圖; 圖7為根據本發明第二實施例之偏光分束器的示意圖; 圖8為根據本發明第三實施例之偏光分束器的示意圖; 圖9為根據本發明第三實施例之偏光分束器的示意圖。
100:偏振分光系統
110:光發射器
120:偏光分束器
130:光感測器
140:信號處理電路
150:感測目標
R:脈衝光
R1:第一脈衝光
R2:第二脈衝光

Claims (13)

  1. 一種偏振分光系統,包括: 一光發射器,其發射具有一預設偏極化方向的一脈衝光; 一偏光分束器,其係設於該光發射器前方,該偏光分束器接收具有該預設偏極化方向的該脈衝光,並且將具有該預設偏極化方向的該脈衝光分為具有一第一偏極化方向的一第一脈衝光及具有一第二偏極化方向的一第二脈衝光,其中,該第一偏極化方向正交於該第二偏極化方向; 一光感測器,其設置為同時感測複數個脈衝光,並且透過該光感測器感測一感測目標反射後的該第一脈衝光與該第二脈衝光;以及 一信號處理電路,其耦接該光發射器與該光感測器。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偏振分光系統,其中該光發射器使用一雷射光作為該脈衝光。
  3. 如請求項1所述的偏振分光系統,其中該偏光分束器由雙折射材料製成。
  4. 如請求項1所述的偏振分光系統,其中該偏光分束器進一步包含一反射鏡,該反射鏡用於改變脈衝光之行進方向,其中該反射鏡與該偏光分束器相距一預設間距。
  5. 如請求項4所述的偏振分光系統,其中該偏光分束器包含一偏振分光稜鏡。
  6. 如請求項5所述的偏振分光系統,其中,光通過該偏光分束器後,再通過該預設間距的時間大於等於該光感測器之反應時間。
  7. 如請求項5所述的偏振分光系統,其中,該第一脈衝光之行進方向與該脈衝光之行進方向平行,該第二脈衝光之行進方向與該第一脈衝光之行進方向垂直。
  8. 如請求項5所述的偏振分光系統,其中該偏光分束器進一步包含一衰減片,該衰減片位於該偏振分光稜鏡發射該第一脈衝光處,並與該偏振分光稜鏡相對設置。
  9. 如請求項5所述的偏振分光系統,其中該偏光分束器包含: 一第一偏振分光稜鏡,設於該光發射器前方,該第一偏振分光稜鏡接收具有該預設偏極化方向的該脈衝光,並且將具有該預設偏極化方向的該脈衝光分為具有該第一偏極化方向的該第一脈衝光及具有該第二偏極化方向的該第二脈衝光; 一第二偏振分光稜鏡,其位於該第一偏振分光稜鏡發射該第二脈衝光處,並與該第一偏振分光稜鏡相對設置,並且該第一偏振分光稜鏡與該第二偏振分光稜鏡相距一第一預設間距,該第二偏振分光稜鏡用於接收該第二脈衝光,並將該第二脈衝光分為具有一第三偏極化方向的一第三脈衝光; 一第一波片,設置在介於該第二偏振分光稜鏡發射該第三脈衝光處與該反射鏡之間,具有該第三偏極化方向的該第三脈衝光通過該第一波片後,變為具有一第四偏極化方向的一第四脈衝光;其中 該反射鏡與該第二偏振分光稜鏡相距一第二預設間距,並且該反射鏡將該第四脈衝光反射至該第二偏振分光稜鏡時,該第四脈衝光再次通過該第一波片變為具有一第五偏極化方向的一第五脈衝光,該第二偏振分光稜鏡將該第五脈衝光分為具有一第六偏極化方向的一第六脈衝光; 一第二波片,其位於該第二偏振分光稜鏡發射該第六脈衝光處,並與該第二偏振分光稜鏡相對設置,該第六脈衝光通過該第二波片後,變為具有一第七偏極化方向的一第七脈衝光,且該第七脈衝光之行進方向與該第一脈衝光之行進方向平行,其中,該第一偏極化方向正交於該第七偏極化方向。
  10. 如請求項9所述的偏振分光系統,其中,光通過該第一預設間距及該第二預設間距的時間大於等於該光感測器之反應時間。
  11. 如請求項9所述的偏振分光系統,其中該偏光分束器進一步包含一衰減片,該衰減片位於該第一偏振分光稜鏡發射該第一脈衝光處,並與該第一偏振分光稜鏡相對設置。
  12. 如請求項9所述的偏振分光系統,其中該第一波片為一1/4波片。
  13. 如請求項9所述的偏振分光系統,其中該第二波片為一1/2波片。
TW109108616A 2020-03-16 2020-03-16 偏振分光系統及其方法 TWI73248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9108616A TWI732485B (zh) 2020-03-16 2020-03-16 偏振分光系統及其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9108616A TWI732485B (zh) 2020-03-16 2020-03-16 偏振分光系統及其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732485B TWI732485B (zh) 2021-07-01
TW202136815A true TW202136815A (zh) 2021-10-01

Family

ID=779113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9108616A TWI732485B (zh) 2020-03-16 2020-03-16 偏振分光系統及其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732485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816358B (zh) * 2022-04-11 2023-09-21 大陸商廣州印芯半導體技術有限公司 偏振分光模組及其四束偏振分光系統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89752B (zh) * 2018-03-22 2020-04-01 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 光源模組、感測裝置以及產生疊加結構圖案的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816358B (zh) * 2022-04-11 2023-09-21 大陸商廣州印芯半導體技術有限公司 偏振分光模組及其四束偏振分光系統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732485B (zh) 2021-07-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755630B2 (en) Mobile terminal
US11924396B2 (en) Non-mechanical beam steering assembly
CA3017735C (en) Integrated illumination and detection for lidar based 3-d imaging
KR102083468B1 (ko) 근거리 광 증폭 모듈, 근거리 광 증폭 방법, 및 근거리 광 증폭 시스템
US20200132994A1 (en) Virtual reality display device
WO2020239084A1 (zh) 一种多脉冲激光雷达系统抗干扰处理方法及装置
TWI732485B (zh) 偏振分光系統及其方法
US20210174054A1 (en) Biometric sensing system and sensing method thereof
CN111812663A (zh) 深度测量模组及系统
WO2021208582A1 (zh) 标定装置、标定系统、电子设备及标定方法
KR20210150389A (ko) 다중 스테이지 조정가능 회절 광학 엘리먼트들을 갖는 다기능 광 프로젝터
RU2362120C1 (ru) Лазерный дальномер
EP4187436A1 (en) Display assembly and display device
WO2020259193A1 (zh) 激光探测的装置、方法及系统
CN113433710A (zh) 偏振分光系统
TW201823675A (zh) 一種鐳射發射接收裝置以及鐳射探測與測量系統
CN110298315B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WO2024016478A1 (zh) 一种3d传感模组、3d传感方法及电子设备
CN208271496U (zh) 移动终端
CN113156458A (zh) 一种tof深度传感模组和图像生成方法
CN113075690A (zh) 一种tof深度传感模组和图像生成方法
EP4047387A1 (en) Optical sensing system
EP4053588A1 (en) Optical sensing system
WO2022089464A1 (zh) 一种探测方法及探测系统
EP4318029A1 (en) Flood and dot em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