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133727A - 分枝脂肪酸之代謝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分枝脂肪酸之代謝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133727A
TW202133727A TW109141121A TW109141121A TW202133727A TW 202133727 A TW202133727 A TW 202133727A TW 109141121 A TW109141121 A TW 109141121A TW 109141121 A TW109141121 A TW 109141121A TW 202133727 A TW202133727 A TW 202133727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metabolism
component
branched fatty
fatty acids
microorganisms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914112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雉鳥弘樹
伊澤啓文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花王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921246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376331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921246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376330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花王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花王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13372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133727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NMICROORGANISMS OR ENZYMES; COMPOSITIONS THEREOF; PROPAGATING, PRESERVING, OR MAINTAINING MICROORGANISMS;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CULTURE MEDIA
    • C12N1/00Microorganisms, e.g. protozoa; Compositions thereof; Processes of propagating, maintaining or preserving microorganisms or compositions thereof; Processes of preparing or isolating a composition containing a microorganism; Culture media therefor
    • C12N1/14Fungi; Culture media therefor
    • C12N1/16Yeasts; Culture media therefor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NPRESERVATION OF BODIES OF HUMANS OR ANIMALS OR PLANTS OR PARTS THEREOF; BIOCIDES, e.g. AS DISINFECTANTS, AS PESTICIDES OR AS HERBI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 A01N31/00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organic oxygen or sulfur compounds
    • A01N31/02Acyclic compound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PBIOCIDAL, PEST REPELLANT, PEST ATTRACTANT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Y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PREPARATIONS
    • A01P1/00Disinfectants; Antimicrobial compounds or mixtures thereof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NMICROORGANISMS OR ENZYMES; COMPOSITIONS THEREOF; PROPAGATING, PRESERVING, OR MAINTAINING MICROORGANISMS;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CULTURE MEDIA
    • C12N1/00Microorganisms, e.g. protozoa; Compositions thereof; Processes of propagating, maintaining or preserving microorganisms or compositions thereof; Processes of preparing or isolating a composition containing a microorganism; Culture media therefor
    • C12N1/20Bacteria; Culture media therefor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NMICROORGANISMS OR ENZYMES; COMPOSITIONS THEREOF; PROPAGATING, PRESERVING, OR MAINTAINING MICROORGANISMS;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CULTURE MEDIA
    • C12N1/00Microorganisms, e.g. protozoa; Compositions thereof; Processes of propagating, maintaining or preserving microorganisms or compositions thereof; Processes of preparing or isolating a composition containing a microorganism; Culture media therefor
    • C12N1/36Adaptation or attenuation of cell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Zoology (AREA)
  • W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Genetics & Genomic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Biotechnology (AREA)
  • Bioinformatics & Cheminformatic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Microbiology (AREA)
  • Virology (AREA)
  • Tropical Medicine & Parasitology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Pest Control & Pesticides (AREA)
  • Plant Pathology (AREA)
  • Mycology (AREA)
  • Agronomy & Crop Science (AREA)
  • Dentistry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ell Biology (AREA)
  • Botany (AREA)
  • Acyclic And Carbocyclic Compounds In Medicinal Compositions (AREA)
  • Agricultural Chemicals And Associated Chemical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為一種分枝脂肪酸之代謝控制方法,其藉由使(a)選自下述通式(1)所表示之化合物中之一種以上化合物與微生物接觸,而控制該微生物之分枝脂肪酸之代謝。 RO-(C2 H4 O)n -H               (1) [式中,R為碳數9以上16以下之直鏈脂肪族烴基,n為0或1]

Description

分枝脂肪酸之代謝控制方法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分枝脂肪酸之代謝控制方法、及分枝脂肪酸之代謝控制劑。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例如於生物學、生物化學、生理科學、消費者產品之領域,控制分枝脂肪酸之代謝的方法。
例如於消費者產品之領域中,近年來,消費者對生活環境之關心不斷增加,因此期望減少或去除身邊衣物令人不快之臭味。內衣、毛巾及手帕等與人皮膚直接接觸之類之纖維製品;或者有可能吸收包含皮脂之汗及角質等或有可能附著包含皮脂之汗及角質等的纖維製品有時會產生特有臭味。
在此之前研究了一種抑制臭味生成之方法,其藉由控制向令人不快之臭味之原因物質之代謝反應而抑制臭味生成,上述代謝反應會在生成令人不快之臭味之原因物質的原因菌(微生物)之細胞內發生。 例如,日本專利特開2012-127012號公報中,作為抑制皮脂污垢成分轉化成生乾臭原因物質之一種即4-甲基-3-己烯酸的劑,揭示有一種具有特定結構之酮化合物。 又,於國際公開第2009/037861號中作為阻礙β-葡萄糖醛酸酶之活性而抑制尿臭生成的劑,揭示有一種具有特定結構之大環狀酮化合物。 進而,亦已知一種藉由使用苯甲酸等具有特定結構之有機羧酸來對微生物進行殺菌而抑制臭味生成的技術。
又,作為一種微生物控制方法,於日本專利特開2009-078987號中,關於抑制微生物生物膜生成,記載有一種生物膜之生成抑制方法,其使具有碳數8~14之直鏈或支鏈烷基或烯基之特定醇或其EO(ethylene oxide,環氧乙烷)加成物以特定濃度與微生物接觸。
例如,消費者產品中之問題如下所述。已知各種微生物因以分枝脂肪酸為基質之代謝而生成令人不快之臭味之原因物質。雖能夠對此種微生物進行殺菌以抑制令人不快之臭味,但有亦會殺死存在於環境或身體等中之有用菌之虞。即,就與環境共存、維持健康肌膚之觀點而言,需要研究尤其是不對微生物進行殺菌而抑制令人不快之臭味生成。
因此,本發明之課題在於提供一種控制微生物內之分枝脂肪酸之代謝的方法,以及控制分枝脂肪酸代謝之生成物之生成量的分枝脂肪酸之代謝控制方法。 例如,於消費者產品之領域,本發明提供一種分枝脂肪酸之代謝控制方法,其可不對導致令人不快之臭味之微生物進行殺菌,而控制微生物因以分枝脂肪酸為基質之代謝而生成令人不快之臭味之原因物質。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分枝脂肪酸之代謝控制方法,其使(a)選自下述通式(1)所表示之化合物中之一種以上化合物與微生物進行接觸,而控制該微生物之分枝脂肪酸之代謝。 RO-(C2 H4 O)n -H               (1) [式中,R為碳數9以上16以下之直鏈脂肪族烴基,n為0或1]
又,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分枝脂肪酸之代謝控制方法,其使(a)選自下述通式(1)所表示之化合物中之一種以上化合物[以下,稱為(a)成分]及(b)脂肪酸合成酶之抑制劑[以下,稱為(b)成分]與微生物進行接觸,而控制該微生物之分枝脂肪酸之代謝。 RO-(C2 H4 O)n -H               (1) [式中,R為碳數9以上16以下之直鏈脂肪族烴基,n為0或1]
又,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微生物中之分枝脂肪酸之代謝控制劑,其含有(a)選自上述通式(1)所表示之化合物中之一種以上化合物。
又,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微生物中之分枝脂肪酸之代謝控制劑,其含有(a)選自上述通式(1)所表示之化合物中之一種以上化合物及(b)脂肪酸合成酶之抑制劑。
根據本發明之分枝脂肪酸之代謝控制方法或代謝控制劑,可控制分枝脂肪酸於微生物內代謝之程度。尤其是可控制分枝脂肪酸於微生物內β氧化之程度,或分枝脂肪酸摻入微生物內之程度。
關於分枝脂肪酸之代謝控制方法或利用代謝控制劑來控制分枝脂肪酸之代謝的機制,本發明人考慮如下,但未必限定於此。 本發明人認為分枝脂肪酸係經如下步驟而代謝,即通過微生物之細胞膜之步驟、及摻入至細胞膜內之分枝脂肪酸因β氧化而代謝從而生成代謝生成物的步驟。本發明人認為作為(a)成分之上述通式(1)所表示之化合物快於對應之脂肪酸摻入至微生物內。所摻入之上述通式(1)所表示之化合物於菌體內因醇脫氫酶而氧化,其次經醯基CoA合成酶修飾,而轉化成與上述通式(1)對應之脂肪酸-CoA。本發明人認為所生成之脂肪酸-CoA會作用於脂肪酸之代謝、合成酶之轉錄調節蛋白即FadR,而抑制了存在於菌體外之分枝脂肪酸向微生物內之摻入以及代謝。先前業界並不知曉藉由控制通式(1)所表示之化合物向微生物內之摻入及代謝,而使分枝脂肪酸之代謝得到控制。作為控制微生物之代謝之方法,例如通常考慮減少微生物之數以使分枝脂肪酸之代謝降低。然而,如本發明般可一面實質上維持微生物之數,一面調整微生物內之分枝脂肪酸之代謝程度的方法並不為人所知。又,若FadR被活化,則脂肪酸延長酶會被活化,因此,於微生物內生成長鏈脂肪酸,長鏈脂肪酸之量會增加。所生成之長鏈脂肪酸成為FadR之不活化因子,因此導致FadR不活化,而使菌體外脂肪酸之摻入、代謝開始。於本發明中,於使用(b)成分之脂肪酸合成酶之抑制劑之情形時,(b)成分抑制脂肪酸合成酶之反應,而防止FadR之不活化,因此本發明之(a)成分之效果增加。推測如分枝脂肪族醇般不具有直鏈烴基之化合物相較於具有直鏈烴基之上述通式(1)所表示之化合物、例如直鏈脂肪族醇,難以由菌體內之氧化步驟產生脂肪酸-CoA之生成步驟,而無法充分地控制分枝脂肪酸向微生物內之摻入、代謝。
<(a)成分> 本發明之方法中所使用之(a)成分係選自下述通式(1)所表示之化合物中之一種以上化合物。 RO-(C2 H4 O)n -H                 (1) [式中,R為碳數9以上16以下之直鏈脂肪族烴基,n為0或1]
(a)成分亦可使用市售者。或者,亦可藉由製造醇或醚之通常方法來合成(a)成分。(a)成分亦可使用兩種以上。
通式(1)中,R為碳數9以上16以下之直鏈脂肪族烴基,就更為控制分枝脂肪酸之代謝,尤其是抑制分枝脂肪酸之代謝之觀點而言,較佳為碳數10以上,更佳為碳數11以上,進而較佳為碳數12以上,而且,就相同觀點而言,較佳為碳數15以下,更佳為碳數14以下。直鏈脂肪族烴基較佳為直鏈烷基,更佳為直鏈一級烷基。 通式(1)中,就更為控制分枝脂肪酸之代謝,尤其是抑制分枝脂肪酸之代謝之觀點而言,n較佳為0。
就即便對於下述微生物中之革蘭氏陽性菌及革蘭氏陰性菌亦優異的分枝脂肪酸之代謝控制效果,尤其是抑制分枝脂肪酸之代謝,而且控制分枝脂肪酸代謝之生成物之生成量,尤其是抑制分枝脂肪酸代謝之生成物之生成量的觀點而言,上述通式(1)之R較佳為選自碳數12或13之直鏈飽和脂肪族烴基中之一種以上之基,更佳為選自碳數12或13之直鏈一級烷基中之一種以上之基。
就(a)成分每質量之分枝脂肪酸之代謝控制效果,尤其是抑制分枝脂肪酸之代謝的觀點而言,上述(a)成分中,R為碳數12或13之化合物之比率較佳為30質量%以上,更佳為50質量%以上,進而較佳為60質量%以上,進而更佳為70質量%以上,進而更佳為80質量%以上,進而更佳為90質量%以上,進而更佳為95質量%以上,進而更佳為97質量%以上,而且為100質量%以下,可為100質量%。
就(a)成分每質量之分枝脂肪酸之代謝控制效果,尤其是抑制分枝脂肪酸之代謝的觀點而言,上述(a)成分中,R為碳數9以上16以下之直鏈飽和脂肪族烴基之化合物之含量較佳為50質量%以上,進而較佳為60質量%以上,進而更佳為70質量%以上,進而更佳為80質量%以上,進而更佳為90質量%以上,進而更佳為95質量%以上,進而更佳為97質量%以上,而且為100質量%以下,可為100質量%。
就控制分枝脂肪酸之代謝之觀點,尤其是抑制分枝脂肪酸之代謝的觀點而言,上述R較佳為選自碳數12或13之直鏈飽和脂肪族烴基中之一種以上之基。 就(a)成分每質量之分枝脂肪酸之代謝控制效果,尤其是抑制分枝脂肪酸之代謝的觀點而言,上述(a)成分中,R為碳數12或13之直鏈飽和脂肪族烴基之化合物之含有比率較佳為50質量%以上,進而較佳為60質量%以上,進而更佳為70質量%以上,進而更佳為80質量%以上,進而更佳為90質量%以上,進而更佳為95質量%以上,進而更佳為97質量%以上,而且為100質量%以下,可為100質量%。
於上述通式(1)中,作為n為0之(a)成分之具體化合物之例,可列舉:選自1-壬醇、1-癸醇、1-十一烷醇、1-十二烷醇、1-十三烷醇、1-十四烷醇、1-十五烷醇及1-十六烷醇中之一種以上化合物。就控制分枝脂肪酸之代謝,尤其是抑制分枝脂肪酸之代謝的觀點而言,(a)成分較佳為選自1-癸醇、1-十一烷醇、1-十二烷醇、1-十三烷醇、1-十四烷醇及1-十五烷醇中之一種以上化合物,更佳為選自1-十二烷醇、1-十三烷醇及1-十四烷醇中之一種以上化合物,(a)成分進而較佳為選自1-十二烷醇及1-十三烷醇中之一種以上化合物。又,就以更低量控制分枝脂肪酸之代謝,尤其是抑制分枝脂肪酸之代謝的觀點而言,(a)成分較佳為選自1-十二烷醇及1-十三烷醇中之一種以上化合物。於併用下述(b)成分之情形時,(a)成分較佳為1-十二烷醇。
於上述通式(1)中,作為n為1之(a)成分之具體例,可列舉:選自乙二醇單-1-十二烷基醚、乙二醇單-1-十三烷基醚及乙二醇單-1-十四烷基醚中之一種以上化合物。就控制分枝脂肪酸之代謝,尤其是抑制分枝脂肪酸之代謝的觀點而言,於上述通式(1)中n為1之(a)成分較佳為選自乙二醇單-1-十二烷基醚及乙二醇單-1-十三烷基醚中之一種以上化合物,更佳為乙二醇單-1-十二烷基醚。
<(b)成分> 於本發明中,可使用(a)成分及(b)成分。(b)成分為脂肪酸合成酶之抑制劑。微生物之細胞內之脂肪酸有時藉由脂肪酸合成酶而於活體內合成。關於脂肪酸合成酶,通常已知有存在於細胞質之類型1(FAS(Fatty acid synthase,脂肪酸合成酶)I)及存在於線粒體之類型2(FAS-II)。已知各種化合物會抑制脂肪酸合成酶,適宜在本發明中使用。選擇脂肪酸合成酶之抑制劑為業者之技術範圍內。抑制脂肪酸合成酶之化合物可藉由使用純化脂肪酸合成酶,對該化合物抑制脂肪酸合成酶活性之能力進行測試來鑑定。例如可藉由Dils等人(1975年)Meth. Enzymol. 35卷,p. 74~83所記載之方法進行鑑定。脂肪酸合成酶之抑制劑例如如國際公開第94/02108號中所例示。
作為(b)成分,較佳之化合物可列舉選自下述(b1)成分、(b2)成分、(b3)成分及(b4)成分中之一種以上化合物。 (b1)成分:具有二苯醚基之化合物 (b2)成分:硫乳黴素或硫乳黴素衍生物 (b3)成分:淺藍菌素或淺藍菌素衍生物 (b4)成分:α-亞甲基-γ-丁內酯或α-亞甲基-γ-丁內酯衍生物 就容易以更低量獲得分枝脂肪酸之代謝抑制效果的觀點而言,較佳為(b1)成分。
[(b1)成分] (b1)成分為具有二苯醚基之化合物。就脂肪酸合成酶之抑制效果更高之觀點而言,(b1)成分較佳為苯基之一個以上氫原子被取代為羥基之化合物,更佳為苯基之兩個以上氫原子被取代為羥基及氯基之化合物。作為更具體之(b1)成分,較佳為選自4-4'-二氯-2-羥基二苯醚(二氯沙)及2,4,4'-三氯-2'-羥基二苯醚(三氯沙)中之一種以上化合物。
[(b2)成分] (b2)成分為硫乳黴素或硫乳黴素衍生物。硫乳黴素衍生物意指結構上與硫乳黴素相關,而且至少保持能夠測定量之脂肪酸合成酶之抑制活性的化合物。作為硫乳黴素或硫乳黴素衍生物之非限定例,於Wang等人(1984年)Tetrahdron Lett. 25卷,5243~5246頁,Oishi等人(1982年)J. Antibiotics 35卷,391~395頁及Kremer等人(2000年),J. Bio. Chem. 275卷,16857~16864頁中有所記載。
[(b3)成分] (b3)成分為淺藍菌素或淺藍菌素衍生物。結構上特徵為[2R,3S]-2,3-環氧基-4-側氧基-7,10-反式,反式-十二醯胺。淺藍菌素衍生物意指結構上與淺藍菌素相關,而且至少保持能夠測定量之脂肪酸合成酶之抑制活性的化合物。作為淺藍菌素及淺藍菌素衍生物之例,可列舉Morisaki等人(1992年)Chem. Pharm. Bull. 40卷,2945~2953頁;Shimazawa等人(1992年)Chem. Pharm. Bull. 40卷,2954~2957頁;及美國專利第5539132號中所記載者。 醇 [(b4)成分] (b4)成分為α-亞甲基-γ-丁內酯或α-亞甲基-γ-丁內酯衍生物。α-亞甲基-γ-丁內酯衍生物意指結構上與各α-亞甲基-γ-丁內酯相關,而且至少具有能夠測定量之脂肪酸合成酶之抑制活性的化合物。α-亞甲基-γ-丁內酯衍生物例如可列舉美國專利第5981575號中所記載者。
(b)成分較佳為選自上述(b1)成分及(b3)成分中之一種以上化合物,更佳為選自上述(b1)成分中之一種以上化合物。更具體而言,(b)成分較佳為選自4-4'-二氯-2-羥基二苯醚(二氯沙)、2,4,4'-三氯-2'-羥基二苯醚(三氯沙)及淺藍菌素中之一種以上化合物。
<微生物> 本發明之對象之微生物為具有分枝脂肪酸之代謝能力的微生物,其等能夠從環境中所存在之普通微生物中找到。例如可列舉選自嫌氣性細菌、好氣性細菌及酵母中之一種以上微生物。
本發明可對環境中所存在之普通微生物使用。作為微生物,例如可列舉選自革蘭氏陰性細菌、革蘭氏陽性細菌及酵母中之一種以上微生物。
作為革蘭氏陰性菌,可列舉:卡他莫拉菌(Moraxella )屬細菌、不動菌(Acinetobacter )屬細菌、假單胞菌(Pseudomonas )屬細菌、鞘胺醇單胞菌(Sphingomonas )屬細菌、勞爾氏菌(Ralstonia )屬細菌、貪銅菌(Cupriavidus )屬細菌、嗜冷桿菌(Psychorobacter )屬細菌、鋸桿菌(Serratia )屬細菌、艾氏菌(Escherichia )屬細菌、伯克氏菌(Burkholderia )屬細菌。
作為卡他莫拉菌(Moraxella )屬細菌,例如可列舉:卡他莫拉菌(Moraxella sp. )、奧斯陸莫拉菌(Moraxella osloensis )。作為不動菌(Acinetobacter )屬細菌,可列舉:抗輻射不動桿菌(Acinetobacter radioresistens )、瓊氏不動桿菌(Acinetobacter junii )、醋酸鈣不動桿菌(Acinetobacter calcoaceticus )。作為假單胞菌(Pseudomonas )屬細菌,可列舉產鹼假單胞菌(Pseudomonas alcaligenes )。作為鞘胺醇單胞菌(Sphingomonas )屬細菌,可列舉矢野鞘胺醇單胞菌(Sphingomonas yanoikuyae )。作為勞爾氏菌(Ralstonia )屬細菌,可列舉勞爾氏菌(Ralstonia sp. )。作為貪銅菌(Cupriavidus )屬細菌,可列舉草酸鹽貪銅菌(Cupriavidus oxalaticus )。
作為嗜冷桿菌(Psychorobacter )屬細菌,可列舉:太平洋嗜冷桿菌(Psychrobacter pacificensis )、水棲嗜冷桿菌(Psychrobacter glacincola )。作為鋸桿菌(Serratia )屬細菌,可列舉黏質鋸桿菌(Serratia marcescens )。作為艾氏菌(Escherichia )屬細菌,可列舉大腸桿菌(Escherichia coli )。作為伯克氏菌(Burkholderia )屬細菌,可列舉洋蔥伯克氏菌(Burkholderia cepacia )。
作為革蘭氏陽性菌,可列舉:桿菌(Bacillus )屬細菌、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屬細菌、微球菌(Micrococcus )屬細菌、棒狀桿菌(Corynebacterium )屬細菌。
作為桿菌(Bacillus )屬細菌,可列舉:仙人掌桿菌(Bacillus cereus )、枯草桿菌(Bacillus subtilis )。作為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屬細菌,可列舉金黃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 )。作為微球菌(Micrococcus )屬細菌,可列舉:黃色微球菌(Micrococcus luteus )、萊拉微球菌(Micrococcus lylae )、蘆薈微球菌(Micrococcus aloeverae )。作為棒狀桿菌(Corynebacterium )屬細菌,可列舉結膜乾燥症棒狀桿菌(Corynebacterium xerosis )。
作為酵母,可列舉:酵母菌(Saccaromyces )屬酵母及紅酵母菌(Rhodotorula )屬酵母等。
作為酵母菌(Saccaromyces )屬酵母,可列舉釀酒酵母(Saccaromyces cerevisiae )。作為紅酵母菌(Rhodotorula )屬酵母,可列舉膠紅酵母(Rhodotorula mucilaginosa )、斯魯菲亞海洋紅酵母(Rhodotorula slooffiae )。
<分枝脂肪酸> 本發明之分枝脂肪酸之代謝控制方法可應用於微生物之代謝系統中脂肪酸合成系統之代謝。例如,本發明之分枝脂肪酸之代謝控制方法可為利用微生物來抑制分枝脂肪酸之β氧化之方法。活體內之β氧化係於脂肪酸代謝中使脂肪酸氧化,生成脂肪醯基CoA並提取乙醯基CoA的代謝路徑,相當於脂肪酸代謝之三個階段(β氧化、檸檬酸循環、電子傳遞系統)之最初階段。
作為分枝脂肪酸,例如可列舉碳數9以上21以下之分枝脂肪酸。就進一步獲得本發明之效果之觀點而言,分枝脂肪酸之碳數較佳為11以上,更佳為13以上,進而較佳為15以上,進而更佳為17以上,而且,就相同之觀點而言,更佳為19以下。又,就進一步獲得本發明之效果之觀點而言,分枝脂肪酸較佳為碳數11以上21以下之飽和或不飽和分枝脂肪酸,更佳為碳數13以上19以下之飽和或不飽和分枝脂肪酸,進而更佳為碳數15以上19以下之飽和或不飽和分枝脂肪酸。
作為分枝脂肪酸,例如可列舉選自10-甲基脂肪酸、異脂肪酸及反異脂肪酸中之一種以上分枝脂肪酸。 又,作為分枝脂肪酸,可列舉具有一個以上之甲基作為支鏈之分枝脂肪酸。
作為10-甲基脂肪酸,可列舉總碳數為15以上18以下之10-甲基脂肪酸。具體而言,可列舉:10-甲基十五酸、10-甲基十六酸、1-甲基十七酸、10-甲基十八酸。
異脂肪酸作為於脂肪酸之一個ω端前即ω-1之碳上存在甲基之分枝的脂肪酸而為人所知。作為異脂肪酸,可列舉具有總碳數10以上24以下之碳數之異脂肪酸。就更容易藉由本發明之代謝控制方法進行控制之觀點而言,可列舉具有總碳數12以上18以下之碳數之異脂肪酸。
反異脂肪酸作為自末端甲基算起第3個碳上經甲基取代之反異型分枝脂肪酸而為人所知。作為反異脂肪酸,可列舉具有總碳數9以上23以下之碳數之反異脂肪酸。就更容易藉由本發明之代謝控制方法進行控制之觀點而言,可列舉具有總碳數13以上21以下之碳數之反異脂肪酸。
作為反異脂肪酸,更具體而言,可列舉選自6-甲基辛酸、8-甲基癸酸、12-甲基十四酸、14-甲基十六酸、16-甲基十八酸、14-甲基十六碳烯酸、16-甲基十八碳烯酸及其等之鹽中之一種以上分枝脂肪酸。
分枝脂肪酸可為鹽,作為鹽,可列舉選自例如鉀鹽、鈉鹽等鹼金屬鹽;例如鎂鹽、鈣鹽等鹼土金屬鹽中之一種以上之鹽。
<分枝脂肪酸之代謝控制方法> 分枝脂肪酸之代謝意指於微生物內轉化成其他化合物之步驟。代謝亦包括分枝脂肪酸摻入至微生物之步驟、及所摻入之分枝脂肪酸例如藉由β氧化而被代謝,生成各種化合物之步驟。例如若碳數17之反異脂肪酸摻入至微生物內,並被代謝,則系統中之分枝脂肪酸之量會減少,而轉化成其他化合物。若碳數17之反異脂肪酸於微生物內被代謝,則生成例如作為代謝物之4-甲基-3-己烯酸(以下,亦稱為4M3H)、4-甲基己酸(以下,亦稱為4MH)、2-甲基丁酸(以下,亦稱為2MBA)等。4M3H如下所述存在順式體、反式體,但本發明包括所有結構之化合物。已知4M3H、4MH及2MBA均為令人不快之臭味之原因物質。
[化1]
Figure 02_image001
又,若碳數15之異脂肪酸於微生物內被代謝,則例如生成作為代謝物之異戊酸等。
其次,說明本發明之代謝控制方法。 本發明之代謝控制方法係使(a)成分或(a)成分及(b)成分與微生物接觸,而控制該微生物之分枝脂肪酸之代謝。
於使用(a)成分及(b)成分之情形時,就於本發明之代謝控制方法中,更為加大微生物之代謝控制程度,尤其是更為提高分枝脂肪酸之代謝抑制率之觀點,或更為提高分枝脂肪酸代謝之生成物之代謝生成抑制率的觀點而言,(a)成分之使用量與(b)成分之使用量之質量比即(b)/(a)較佳為0.001以上,更佳為0.005以上,進而較佳為0.01以上,進而更佳為0.03以上,進而更佳為0.05以上,而且,就可更為降低向環境排出之負荷之觀點而言,較佳為1以下,更佳為0.5以下,進而較佳為0.3以下,進而更佳為0.1以下。
微生物與(a)成分或(a)成分及(b)成分之接觸時間能夠根據控制微生物之代謝之程度來適當決定。就更為加大控制微生物之代謝的觀點而言,接觸時間較佳為1分鐘以上,更佳為5分鐘以上,進而較佳為10分鐘以上,進而更佳為30分鐘以上,進而更佳為1小時以上,而且較佳為72小時以下,更佳為48小時以下,進而較佳為24小時以下。於使用(a)成分及(b)成分之情形時,於本發明中,可使(a)成分及(b)成分之一者與微生物接觸後,使(a)成分及(b)成分之另一者與微生物接觸,較佳為於(a)成分及(b)成分共存之狀態下接觸時間為上述範圍。
於本發明之代謝控制方法中,較佳為使微生物、(a)成分及水接觸。即,本發明之分枝脂肪酸之代謝控制方法可應用於(a)成分、水及微生物接觸之方法。其等接觸之順序並無限制。作為使微生物、(a)成分及水接觸之方法,例如可列舉如下等方法: (I)使包含(a)成分及水之組合物與微生物接觸; (II)使包含水及微生物之混合物與(a)成分接觸; (III)使水與(a)成分及微生物所存在之部位接觸。
於使用(a)成分及(b)成分之情形時,較佳為藉由本發明之代謝控制方法,使微生物、(a)成分、(b)成分及水接觸。即,本發明之分枝脂肪酸之代謝控制方法可應用於(a)成分、(b)成分、水及微生物接觸之方法。其等接觸之順序並無限制。作為使微生物、(a)成分、(b)成分及水接觸之方法,例如可列舉如下等方法: (i)使包含(a)成分、(b)成分及水之組合物與微生物接觸; (ii)使包含水及微生物之混合物與包含(a)成分及(b)成分之混合物接觸; (iii)使水與(a)成分、(b)成分及微生物所存在之部位接觸; (iv)使包含水及微生物之混合物與(a)成分、(b)成分分別或同時接觸; (v)使包含(a)成分及水之組合物與微生物、(b)成分分別或同時接觸; (vi)使包含(b)成分及水之組合物與微生物、(a)成分分別或同時接觸。
作為上述(I)或(i)之方法之例,例如可列舉如下方法:對微生物噴霧或塗佈包含(a)成分及水之組合物或包含(a)成分、(b)成分及水之組合物;使微生物浸漬於包含(a)成分及水之組合物或包含(a)成分、(b)成分及水之組合物中。作為噴霧組合物之方法,例如可列舉使用噴射裝置等噴霧器來進行噴霧之方法。作為塗佈組合物之方法,例如可列舉使微生物與用於塗佈之用具接觸,對微生物塗佈包含(a)成分及水之組合物或包含(a)成分、(b)成分及水之組合物,上述用於塗佈之用具例如為含有包含(a)成分及水之組合物或包含(a)成分、(b)成分及水之組合物之由棉纖維或化學纖維構成的片狀用具或滾動型之道具。
亦可藉由使微生物、(a)成分及水或(a)成分、(b)成分及水接觸,而形成(a)成分、水及微生物或(a)成分、(b)成分、水及微生物混合存在之狀態。(a)成分、水及微生物或(a)成分、(b)成分、水及微生物混合存在之狀態可為包含(a)成分、水及微生物或(a)成分、(b)成分、水及微生物之液體之狀態,又,亦可為此種液體存在於固體表面之狀態。固體可為纖維製品、硬質物品等物品,或皮膚、毛髮等身體之部位等。作為纖維製品之素材,並無特別限制,可為羊毛、絲綢、棉等天然素材;聚酯、聚醯胺等化學纖維;及其等之組合中之任一者。於本發明中,纖維製品之素材較佳為棉。纖維製品可為未使用者,亦可為使用過一次以上之使用過者。纖維製品可為包含濕氣或水分者,亦可為經充分乾燥者。作為硬質表面,可為玻璃、金屬、塑膠、陶器。
於固體表面實施上述(II)、(III)或(ii)、(iii)所記載之方法的情形時,作為使(a)成分或(a)成分及(b)成分存在於固體上之方法,例如可於不阻礙(a)成分或(a)成分及(b)成分之效果之範圍內,使除(a)成分或(a)成分及(b)成分以外之任意成分一起存在於固體表面。具體而言,可列舉:有機溶劑、除(a)成分以外之界面活性劑。作為有機溶劑,可列舉:具有羥基之有機溶劑,例如碳數1以上7以下之一元以上六元以下之醇。作為界面活性劑,例如可列舉選自陰離子界面活性劑、陽離子界面活性劑、非離子界面活性劑[其中,(a)成分除外]及兩性界面活性劑中之一種以上之界面活性劑。
本發明之代謝控制方法較佳為於分枝脂肪酸之存在下使(a)成分或(a)成分及(b)成分與微生物接觸。分枝脂肪酸較佳為微生物能夠代謝者。作為分枝脂肪酸,例如可列舉上述碳數9以上21以下之分枝脂肪酸。該分枝脂肪酸亦較佳為選自反異型分枝脂肪酸及異型分枝脂肪酸中之一種以上脂肪酸。
作為於分枝脂肪酸之存在下使(a)成分與微生物接觸之代謝控制方法的例,例如可列舉如下等方法: (X1)使微生物與分枝脂肪酸及(a)成分所共存之位置接觸; (X2)使分枝脂肪酸與(a)成分及微生物所共存之位置接觸; (X3)使(a)成分與分枝脂肪酸及微生物所共存之位置接觸。 就更為控制分枝脂肪酸之代謝,尤其是更為抑制分枝脂肪酸之代謝的觀點而言,較佳為選自上述(X1)及(X2)中之一種以上之方法,更佳為(X1)之方法。
作為於分枝脂肪酸之存在下使(a)成分及(b)成分與微生物接觸之代謝控制方法的例,例如可列舉如下等方法: (x1)使微生物與分枝脂肪酸、(a)成分及(b)成分所共存之位置接觸; (x2)使分枝脂肪酸與(a)成分、(b)成分及微生物所共存之位置接觸; (x3)使(a)成分及(b)成分與分枝脂肪酸及微生物所共存之位置接觸。 就更為控制分枝脂肪酸之代謝,尤其是更為抑制分枝脂肪酸之代謝的觀點而言,較佳為選自上述(x1)及(x2)中之一種以上之方法,更佳為(x1)之方法。
本發明之代謝控制方法較佳為利用微生物來抑制分枝脂肪酸之代謝。進而,關於本發明之代謝控制方法,於(a)成分或(a)成分及(b)成分與微生物接觸之情形、及(a)成分或(a)成分及(b)成分與微生物未接觸之情形時,較佳為使微生物之生菌數之變化較少以抑制微生物代謝之分枝脂肪酸之量。於本發明中,較佳為使微生物之生菌數在與(a)成分接觸前後實質上得到維持。於本發明中,所謂微生物之生菌數「實質上得到維持」,係指例如對數值(1)與對數值(2)之差即對數值(1)-對數值(2)為-1以上且未達2即可,上述對數值(1)係(a)成分與微生物未接觸之情形時微生物之生菌數之對數值,上述對數值(2)係(a)成分與微生物接觸之情形時微生物之生菌數之對數值。上述對數值之差亦有時通常稱為殺菌活性值或抑菌活性值,所謂具有殺菌性或具有抗菌性,定義為於各殺菌性試驗或抗菌性試驗中,例如於JIS L 1902:2015中,殺菌活性值或抑菌活性值為2.2以上。於本發明中,較佳為不會利用(a)成分進行過度殺菌,因此,例如可將殺菌活性值或抑菌活性值為-1以上且未達2,較佳為-0.5以上且未達1,更佳為0以上0.8以下,進而較佳為0以上0.7以下之情形視為微生物之生菌數「實質上得到維持」。再者,於本發明中使用(a)成分及(b)成分之情形時,微生物之生菌數「實質上得到維持」可根據基於將上述「(a)成分」替換成「(a)成分及(b)成分」後所測得之生菌數之對數值的差來進行判定。
作為本發明之分枝脂肪酸之代謝控制方法之一例,可列舉如下分枝脂肪酸之代謝控制方法:使含有(a)成分或(a)成分及(b)成分、碳數9以上21以下之分枝脂肪酸以及有機溶劑之處理液與微生物接觸,而控制該微生物之分枝脂肪酸之代謝。 上述微生物較佳為選自卡他莫拉菌(Moraxella )屬細菌、微球菌(Micrococcus )屬細菌、艾氏菌(Escherichia )屬細菌、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屬細菌、棒狀桿菌(Corynebacterium )屬細菌及紅酵母菌(Rhodotorula )屬酵母中之一種以上之微生物。 (a)成分較佳為上述通式(1)中n為0之化合物。 上述處理液較佳為(a)成分之含量為10 ppm以上10質量%以下。
於使用(b)成分之情形時,上述處理液較佳為(b)成分之含量為0.01 ppm以上10 ppm以下。 上述處理液所使用之(b)成分較佳為選自下述(b1)成分、(b2)成分、(b3)成分及(b4)成分中之一種以上化合物,進而較佳為選自下述(b1)成分及(b3)成分中之一種以上化合物,進而較佳為選自下述(b1)成分中之一種以上化合物,進而較佳為選自4-4'-二氯-2-羥基二苯醚(二氯沙)、2,4,4'-三氯-2'-羥基二苯醚(三氯沙)及淺藍菌素中之一種以上化合物。 (b1)成分:具有二苯醚基之化合物 (b2)成分:硫乳黴素或硫乳黴素衍生物 (b3)成分:淺藍菌素或淺藍菌素衍生物 (b4)成分:α-亞甲基-γ-丁內酯或α-亞甲基-γ-丁內酯衍生物
上述處理液較佳為上述分枝脂肪酸之含量為1 ppm以上1質量%以下。 上述處理液較佳為有機溶劑為剩餘部分。有機溶劑較佳為甲醇。 上述處理液之接觸時間較佳為1分鐘以上64小時以下。於上述(a)成分或(a)成分及(b)成分與微生物接觸之期間,可獲得本發明之效果。可對照應用本發明之技術領域來適當改變接觸時間。 上述處理液之接觸溫度較佳為1℃以上45℃以下,就容易獲得本發明之效果之觀點而言,較佳為5℃以上,更佳為10℃以上,而且就相同觀點而言,較佳為40℃以下,更佳為35℃以下。 亦可使上述處理液與上述包含微生物及水之混合物接觸。
本發明提供一種含有(a)成分之微生物中之分枝脂肪酸之代謝控制劑。又,本發明提供一種含有(a)成分及(b)成分之微生物中之分枝脂肪酸之代謝控制劑。本發明之代謝控制劑含有(a)成分或(a)成分及(b)成分作為控制微生物中之分枝脂肪酸之代謝的有效成分。本發明之代謝控制劑可適當應用本發明之分枝脂肪酸之代謝控制方法中所敍述的事項。例如,(a)成分及(b)成分之具體例及較佳態樣等亦與本發明之分枝脂肪酸之代謝控制方法相同。本發明之含有(a)成分及(b)成分之分枝脂肪酸之代謝控制劑中,關於(a)成分之含量與(b)成分之含量之質量比即(b)/(a),就更為加大微生物之代謝之控制程度,尤其是更為提高分枝脂肪酸之代謝抑制率之觀點,或更為提高分枝脂肪酸代謝之生成物之代謝生成抑制率的觀點而言,較佳為0.001以上,更佳為0.005以上,進而較佳為0.01以上,進而更佳為0.03以上,進而更佳為0.05以上,而且,就可更為減少向環境排出之負荷之觀點而言,較佳為1以下,更佳為0.5以下,進而較佳為0.3以下,進而更佳為0.1以下。
本發明之分枝脂肪酸之代謝控制劑可包含(a)成分或(a)成分及(b)成分。又,本發明之分枝脂肪酸之代謝控制劑亦可進而與任意成分[以下稱為(c)成分]併用。作為(c)成分,可列舉(c1)溶劑、(c2)之除(a)成分以外之界面活性劑。作為(c1)溶劑,可列舉選自水及有機溶劑中之一種以上之化合物。作為水,可為離子交換水、蒸餾水、自來水、包含鈣或鎂等硬度成分之水。作為有機溶劑,就更為提高本發明之分枝脂肪酸之代謝控制效果的觀點而言,較佳為具有羥基之有機溶劑。作為具有羥基之有機溶劑,可列舉碳數1以上7以下之一元以上六元以下之醇。作為具體例,可列舉碳數1以上7以下之一元醇,例如甲醇、乙醇、異丙醇。又,可列舉碳數2以上7以下之二元醇,例如乙二醇、丙二醇、己二醇。又,可列舉碳數3以上7以下之三元醇,例如甘油、1,2,3-丙三醇。可列舉碳數5以上7以下之四元以上六元以下之醇,例如季戊四醇、糖醇。又,作為(c2)之界面活性劑,可列舉選自陰離子界面活性劑、非離子界面活性劑、兩性界面活性劑及陽離子界面活性劑中之一種以上之界面活性劑。
本發明提供一種(a)成分或(a)成分及(b)成分作為微生物中之分枝脂肪酸之代謝控制劑的用途。關於作為本發明之代謝控制劑之用途,係將(a)成分或(a)成分及(b)成分用於控制微生物中之分枝脂肪酸之代謝。本發明之(a)成分或(a)成分及(b)成分作為微生物中之分枝脂肪酸之代謝控制劑的用途可適當應用本發明之分枝脂肪酸之代謝控制方法中所敍述的事項。例如,(a)成分及(b)成分之具體例及較佳之態樣等亦與本發明之分枝脂肪酸之代謝控制方法相同。
除上述實施方式以外,本發明還揭示以下之態樣。 <1> 一種分枝脂肪酸之代謝控制方法,其使(a)選自下述通式(1)所表示之化合物中之一種以上化合物[以下,稱為(a)成分]與微生物接觸,而控制該微生物之分枝脂肪酸之代謝。 RO-(C2 H4 O)n -H               (1) [式中,R為碳數9以上16以下之直鏈脂肪族烴基,n為0或1]
<2> 如<1>所記載之分枝脂肪酸之代謝控制方法,其中微生物與(a)成分之接觸時間為1分鐘以上,較佳為5分鐘以上,更佳為10分鐘以上,進而較佳為30分鐘以上,進而更佳為1小時以上,而且為72小時以下,較佳為48小時以下,更佳為24小時以下。
<3> 如<1>或<2>所記載之分枝脂肪酸之代謝控制方法,其使微生物、(a)成分及水接觸。
<4> 如<3>所記載之分枝脂肪酸之代謝控制方法,其中使微生物、(a)成分及水接觸之方法為下述(I)~(III)中之任一者。 (I)使包含(a)成分及水之組合物與微生物接觸 (II)使包含水及微生物之混合物與(a)成分接觸 (III)使水與(a)成分及微生物所存在之部位接觸
<5> 如<1>至<4>中任一項所記載之分枝脂肪酸之代謝控制方法,其於分枝脂肪酸之存在下使(a)成分與微生物接觸。
<6> 如<5>所記載之分枝脂肪酸之代謝控制方法,其中於分枝脂肪酸之存在下使(a)成分與微生物接觸之方法為選自下述(X1)及(X2)中之一種以上方法, (X1)使微生物與分枝脂肪酸及(a)成分所共存之位置接觸之方法、 (X2)使分枝脂肪酸與(a)成分及微生物所共存之位置接觸之方法、 (X3)使(a)成分與分枝脂肪酸及微生物所共存之位置接觸之方法。
<7> 如<1>至<6>中任一項所記載之分枝脂肪酸之代謝控制方法,其中微生物之生菌數在與(a)成分接觸前後實質上得到維持。
<8> 如<7>所記載之分枝脂肪酸之代謝控制方法,其中「實質上得到維持」被定義為對數值(1)與對數值(2)之差即對數值(1)-對數值(2)為-1以上且未達2,上述對數值(1)係(a)成分與微生物未接觸之情形時微生物之生菌數之對數值,上述對數值(2)係(a)成分與微生物接觸之情形時微生物之生菌數之對數值。
<9> 如<7>所記載之分枝脂肪酸之代謝控制方法,其中「實質上得到維持」被定義為使用有對數值(1)與對數值(2)之基於JIS L 1902:2015之殺菌活性值或抑菌活性值為-1以上且未達2,較佳為-0.5以上且未達1,更佳為0以上0.8以下,進而較佳為0以上0.7以下,上述對數值(1)係(a)成分與微生物未接觸之情形時微生物之生菌數之對數值,上述對數值(2)係(a)成分與微生物接觸之情形時微生物之生菌數之對數值。
<10> 如<1>至<9>中任一項所記載之分枝脂肪酸之代謝控制方法,其使(a)成分及(b)脂肪酸合成酶之抑制劑與微生物接觸。
<11> 一種分枝脂肪酸之代謝控制方法,其使(a)選自下述通式(1)所表示之化合物中之一種以上化合物[以下,稱為(a)成分]及(b)脂肪酸合成酶之抑制劑[以下,稱為(b)成分]與微生物接觸,而控制該微生物之分枝脂肪酸之代謝。 RO-(C2 H4 O)n -H               (1) [式中,R為碳數9以上16以下之直鏈脂肪族烴基,n為0或1]
<12> 如<10>或<11>所記載之分枝脂肪酸之代謝控制方法,其中(b)成分為選自下述(b1)成分、(b2)成分、(b3)成分及(b4)成分中之一種以上化合物。 (b1)成分:具有二苯醚基之化合物 (b2)成分:硫乳黴素或硫乳黴素衍生物 (b3)成分:淺藍菌素或淺藍菌素衍生物 (b4)成分:α-亞甲基-γ-丁內酯或α-亞甲基-γ-丁內酯衍生物
<13> 如<12>所記載之分枝脂肪酸之代謝控制方法,其中(b1)成分為苯基之一個以上氫原子被取代為羥基之化合物,較佳為苯基之兩個以上氫原子被取代為羥基及氯基之化合物。
<14> 如<12>或<13>所記載之分枝脂肪酸之代謝控制方法,其中(b1)成分為選自4-4'-二氯-2-羥基二苯醚(二氯沙)及2,4,4'-三氯-2'-羥基二苯醚(三氯沙)中之一種以上化合物。
<15> 如<10>至<14>中任一項所記載之分枝脂肪酸之代謝控制方法,其使微生物、(a)成分、(b)成分及水接觸。
<16> 如<15>所記載之分枝脂肪酸之代謝控制方法,其中使微生物、(a)成分、(b)成分及水接觸之方法為下述(i)~(vi)中之任一者。 (i)使包含(a)成分、(b)成分及水之組合物與微生物接觸 (ii)使包含水及微生物之混合物與包含(a)成分及(b)成分之混合物接觸 (iii)使水與(a)成分、(b)成分及微生物所存在之部位接觸 (iv)使包含水及微生物之混合物與(a)成分、(b)成分分別或同時接觸 (v)使包含(a)成分及水之組合物與微生物、(b)成分分別或同時接觸 (vi)使包含(b)成分及水之組合物與微生物、(a)成分分別或同時接觸
<17> 如<10>至<16>中任一項所記載之分枝脂肪酸之代謝控制方法,其於分枝脂肪酸之存在下使(a)成分及(b)成分與微生物接觸。
<18> 如<17>所記載之分枝脂肪酸之代謝控制方法,其中於分枝脂肪酸之存在下使(a)成分及(b)成分與微生物接觸之方法係選自下述(x1)~(x3), (x1)使微生物與分枝脂肪酸、(a)成分及(b)成分所共存之位置接觸之方法、 (x2)使分枝脂肪酸與(a)成分、(b)成分及微生物所共存之位置接觸之方法、 (x3)使(a)成分及(b)成分與分枝脂肪酸及微生物所共存之位置接觸之方法。
<19> 如<10>至<18>中任一項所記載之分枝脂肪酸之代謝控制方法,其中微生物之生菌數在與(a)成分、(b)成分接觸前後實質上得到維持。
<20> 如<19>所記載之分枝脂肪酸之代謝控制方法,其中「實質上得到維持」被定義對數值(1)與對數值(2)之差即對數值(1)-對數值(2)為-1以上且未達2,上述對數值(1)係(a)成分、(b)成分及微生物未接觸之情形時微生物之生菌數之對數值,上述對數值(2)係(a)成分、(b)成分及微生物接觸之情形時微生物之生菌數之對數值。
<21> 如<19>所記載之分枝脂肪酸之代謝控制方法,其中「實質上得到維持」被定義為使用有對數值(1)與對數值(2)之基於JIS L 1902:2015之殺菌活性值或抑菌活性值為-1以上且未達2,較佳為-0.5以上且未達1,更佳為0以上0.8以下,進而較佳為0以上0.7以下,上述對數值(1)係(a)成分、(b)成分及微生物未接觸之情形時微生物之生菌數之對數值,上述對數值(2)係(a)成分、(b)成分及微生物接觸之情形時微生物之生菌數之對數值。
<22> 如<10>至<21>中任一項所記載之分枝脂肪酸之代謝控制方法,其中(a)成分之使用量與(b)成分之使用量的質量比即(b)/(a)較佳為0.001以上,更佳為0.005以上,進而較佳為0.01以上,進而更佳為0.03以上,進而更佳為0.05以上,而且較佳為1以下,更佳為0.5以下,進而較佳為0.3以下,進而更佳為0.1以下。
<23> 如<1>至<22>中任一項所記載之分枝脂肪酸之代謝控制方法,其中於上述通式(1)中,R為碳數10以上,較佳為碳數11以上,更佳為碳數12以上,而且為碳數15以下,較佳為碳數14以下。
<24> 如<1>至<23>中任一項所記載之分枝脂肪酸之代謝控制方法,其中上述(a)成分中之R為碳數12或13之化合物的比率為30質量%以上,較佳為50質量%以上,更佳為60質量%以上,進而較佳為70質量%以上,進而更佳為80質量%以上,進而更佳為90質量%以上,進而更佳為95質量%以上,進而更佳為97質量%以上,而且為100質量%以下或為100質量%。
<25> 如<1>至<24>中任一項所記載之分枝脂肪酸之代謝控制方法,其中上述通式(1)中之n為0之化合物為選自1-壬醇、1-癸醇、1-十一烷醇、1-十二烷醇、1-十三烷醇、1-十四烷醇、1-十五烷醇及1-十六烷醇中之一種以上化合物。
<26> 如<1>至<25>中任一項所記載之分枝脂肪酸之代謝控制方法,其中上述通式(1)中之n為1之化合物為選自乙二醇單-1-十二烷基醚、乙二醇單-1-十三烷基醚及乙二醇單-1-十四烷基醚中之一種以上化合物。
<27> 如<1>至<26>中任一項所記載之分枝脂肪酸之代謝控制方法,其中上述微生物為選自革蘭氏陰性細菌、革蘭氏陽性細菌及酵母中之一種以上微生物。
<28> 如<27>所記載之分枝脂肪酸之代謝控制方法,其中革蘭氏陰性菌選自卡他莫拉菌(Moraxella )屬細菌、不動菌(Acinetobacter )屬細菌、假單胞菌(Pseudomonas )屬細菌、鞘胺醇單胞菌(Sphingomonas )屬細菌、勞爾氏菌(Ralstonia )屬細菌、貪銅菌(Cupriavidus )屬細菌、嗜冷桿菌(Psychorobacter )屬細菌、鋸桿菌(Serratia )屬細菌、艾氏菌(Escherichia )屬細菌及伯克氏菌(Burkholderia )屬細菌中。
<29> 如<27>或<28>所記載之分枝脂肪酸之代謝控制方法,其中革蘭氏陽性菌選自桿菌(Bacillus )屬細菌、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屬細菌、微球菌(Micrococcus )屬細菌、棒狀桿菌(Corynebacterium )屬細菌中。
<30> 如<1>至<29>中任一項所記載之分枝脂肪酸之代謝控制方法,其中上述分枝脂肪酸為碳數9以上21以下之分枝脂肪酸。
<31> 如<1>至<30>中任一項所記載之分枝脂肪酸之代謝控制方法,其中上述分枝脂肪酸為碳數13以上19以下之飽和或不飽和分枝脂肪酸,較佳為碳數15以上19以下之飽和或不飽和分枝脂肪酸。
<32> 如<1>至<31>中任一項所記載之分枝脂肪酸之代謝控制方法,其中上述分枝脂肪酸為選自10-甲基脂肪酸、異脂肪酸、反異脂肪酸中之一種以上分枝脂肪酸,或具有一個以上甲基作為支鏈之分枝脂肪酸。
<33> 如<32>所記載之分枝脂肪酸之代謝控制方法,其中10-甲基脂肪酸為總碳數為15以上18以下之10-甲基脂肪酸,較佳為選自10-甲基十五酸、10-甲基十六酸、1-甲基十七酸及10-甲基十八酸中之分枝脂肪酸。
<34> 如<32>或<33>所記載之分枝脂肪酸之代謝控制方法,其中異脂肪酸為於脂肪酸之一個ω端前即ω-1之碳上存在甲基之分枝的脂肪酸,較佳為具有總碳數為10以上24以下之碳數之異脂肪酸,更佳為具有總碳數為12以上18以下之碳數之異脂肪酸。
<35> 如<32>至<34>中任一項所記載之分枝脂肪酸之代謝控制方法,其中反異脂肪酸為自末端甲基算起第3個碳上經甲基取代之反異型分枝脂肪酸,較佳為具有總碳數為9以上23以下之碳數之反異脂肪酸,更佳為具有總碳數為13以上21以下之碳數之反異脂肪酸,進而較佳為選自6-甲基辛酸、8-甲基癸酸、12-甲基十四酸、14-甲基十六酸、16-甲基十八酸、14-甲基十六碳烯酸、16-甲基十八碳烯酸及其等之鹽中之一種以上分枝脂肪酸。
<36> 如<1>至<35>中任一項所記載之分枝脂肪酸之代謝控制方法,其中上述微生物之分枝脂肪酸之代謝為β氧化。
<37> 一種微生物中之分枝脂肪酸之代謝控制劑,其含有(a)選自下述通式(1)所表示之化合物中之一種以上化合物。 RO-(C2 H4 O)n -H               (1) [式中,R為碳數9以上16以下之直鏈脂肪族烴基,n為0或1]
<38> 一種微生物中之分枝脂肪酸之代謝控制劑,其含有(a)選自下述通式(1)所表示之化合物中之一種以上化合物及(b)脂肪酸合成酶之抑制劑。 RO-(C2 H4 O)n -H               (1) [式中,R為碳數9以上16以下之直鏈脂肪族烴基,n為0或1]
<39> 如<38>所記載之分枝脂肪酸之代謝控制劑,其中(a)成分之含量與(b)成分之含量之質量比即(b)/(a)較佳為0.001以上,更佳為0.005以上,進而較佳為0.01以上,進而更佳為0.03以上,進而更佳為0.05以上,而且較佳為1以下,更佳為0.5以下,進而較佳為0.3以下,進而更佳為0.1以下。
<40> 如<37>至<39>中任一項所記載之分枝脂肪酸之代謝控制劑,其中上述微生物之分枝脂肪酸之代謝為β氧化。
<41> 一種(a)選自下述通式(1)所表示之化合物中之一種以上化合物之用途,其用作微生物中之分枝脂肪酸之代謝控制劑。 RO-(C2 H4 O)n -H              (1) [式中,R為碳數9以上16以下之直鏈脂肪族烴基,n為0或1]
<42> 一種含有(a)選自下述通式(1)所表示之化合物中之一種以上化合物及(b)脂肪酸合成酶之抑制劑的組合物之用途,其用作微生物中之分枝脂肪酸之代謝控制劑。 RO-(C2 H4 O)n -H               (1) [式中,R為碳數9以上16以下之直鏈脂肪族烴基,n為0或1]
實施例 將實施例、比較例中使用之化合物示於以下。 [代謝控制劑] <(a)成分> C9OH:1-壬醇 C10OH:1-癸醇 C11OH:1-十一烷醇 C12OH:1-十二烷醇 C13OH:1-十三烷醇 C14OH:1-十四烷醇 C15OH:1-十五烷醇 C16OH:1-十六烷醇 C12E1:乙二醇單-1-十二烷基醚(通式(1)中,R為十二烷基,n為1之化合物)
<(a')成分:(a)成分之比較化合物> C18OH:1-十八烷醇 C12E2:二乙二醇單-1-十二烷基醚(通式(1)中,R為1-十二烷基,n為2之化合物) C12E5:五乙二醇單-1-十二烷基醚(通式(1)中,R為十二烷基,n為5之化合物) 4-C12OH:4-甲基-1-十一烷醇
[分枝脂肪酸] 14-甲基十六酸:SIGMA-ALDRICH製造 13-甲基十四酸:Larodan Fine Chemicals公司製造
<實施例1及比較例1> 對於利用卡他莫拉菌(Moraxella )屬細菌之14-甲基十六酸之代謝抑制及代謝生成物之抑制,藉由以下之方法進行試驗。將結果示於表1。
(1)14-甲基十六酸之代謝抑制 於SCD-LP瓊脂培養基(日本製藥)中將奧斯陸莫拉菌 (衣服分離株)於37℃下預培養24小時,使用藉由離子交換水稀釋成1/20之NB液體培養基(Difco),以成為106 (CFU/ml)之方式製備菌懸浮液。 對於殺菌過之棉平織布3 cm×3 cm,滴加溶解有14-甲基十六酸(SIGMA-ALDRICH)之甲醇溶液並使之附著於布上。14-甲基十六酸之附著量設定為每片棉平織布為10 μg(100 μg/布g)。進而,製備溶解有代謝控制劑之甲醇溶液,滴加至附著有14-甲基十六酸之布上,其後乾燥1小時。以代謝控制劑之量成為如表所記載之方式滴加上述甲醇溶液。將該布放入至殺菌過之No3螺旋管(Maruem)中,對上述菌懸浮液100 μl進行植菌,於37℃條件下培養21小時。
於培養後之螺旋管中添加甲醇3 ml,於30分鐘超音波照射下進行萃取(20℃)。將萃取液與三甲基矽烷基重氮甲烷/己烷溶液(FUJIFILM Wako Pure Chemical)以9:1(體積比)加以混合,於室溫黑暗條件下放置一晩。其後使用GC(Gas Chromatography,氣相層析法)對布上殘留之14-甲基十六酸進行定量。將利用GC定量之條件示於以下。 ●   GC:Agilent 7890A ●   GC管柱:Agilent DB-1 30 m×250 μm×0.25 μm ●   升溫條件:50℃(保持3分鐘)-(10℃/min)-300℃(保持5分鐘) ●   樣本注入量:1 μl ●   分流比:1:12 ●   檢測器:FID(Flame ionization detector,火焰游離偵檢器)
對添加有代謝控制劑之布中培養後之14-甲基十六酸之殘存量進行定量,算出該培養後之14-甲基十六酸之殘存量相對於未添加代謝控制劑之情形時(對照)14-甲基十六酸之殘存量的比,並作為代謝抑制率(%)。數值越高,表示越更加抑制代謝。再者,代謝抑制率係藉由下式求出。 代謝抑制率(%)=[1-(100-A)/(100-B)]×100 A:實施例或比較例之14-甲基十六酸之殘存量(μg/布g) B:對照之14-甲基十六酸之殘存量(μg/布g)
(2)代謝生成物之抑制 藉由與上述(1)相同之方法培養準備好之布後,添加甲醇3 ml,於30分鐘超音波照射下進行萃取(20℃)。將萃取液與舟越公司之ADAM(9-Anthryldiazomethane,9-蒽基重氮甲烷)試劑(1000 ppm甲醇溶液)以1:1(體積比)加以混合,於室溫黑暗條件下放置一晩。其後使用HPLC(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高效液相層析法),對作為14-甲基十六酸之代謝生成物之4-甲基-3-己烯酸進行定量。將定量條件示於以下。 代謝生成物之定量條件 LC:HITACHI ELITE LaChrom 管柱:Zorbax C8 4.6×250 mm 溶離液:乙腈61%(v/v),水39%(v/v) 管柱溫度:40℃ 樣本注入量:10 μL 流速:1.0 mL/min 檢測:FLD Ex. 365 nm,Em. 412 nm
對添加有代謝控制劑之布中培養後之4-甲基-3-己烯酸之生成量進行定量,算出該培養後之4-甲基-3-己烯酸之生成量相對於未添加代謝控制劑之情形時(對照)4-甲基-3-己烯酸之生成量的比,以作為代謝生成物抑制率(%)。數值越高,表示越更加抑制代謝。再者,代謝生成物抑制率係藉由下式求出。 代謝生成物抑制率(%)=100×[(D-C)/D] C:實施例或比較例之代謝生成物之生成量(μg/布g) D:對照之代謝生成物之生成量(μg/布g)
(3)生菌數之測定 藉由與上述(1)相同之方法培養準備好之布後,添加9 mL之LP稀釋液(日本製藥公司製造),於10分鐘超音波下萃取菌。傾注萃取液至SCD-LP瓊脂培養基(日本製藥)中後,於37℃下培養1天。針對各布,計測所得之菌落數,測定其常用對數值作為生菌數。未添加代謝控制劑之情形時微生物之生菌數之對數值(1)與添加代謝控制劑之情形時微生物之生菌數之對數值(2)的差即對數值(1)-對數值(2)為-1以上且未達2係意指無論有無與代謝控制劑接觸,生菌數均無變化,微生物之生菌數得到維持。又,值越接近於0,表示微生物之生菌數越更加得到維持。
[表1]
<微生物:奧斯陸莫拉菌
   實施例 比較例 對照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1-1 1-2 1-3
代謝控制劑 C9OH C10OH C11OH C12OH C13OH C14OH C15OH C16OH C12E1 C18OH C12E5 4-C12OH
代謝抑制率 (%) 代謝控制劑之量 (ug/布g) 100 - - 14 42 48 30 21 12 29 2 2 -10 0
250 13 18 24 91 93 67 84 37 90 9 4 8 0
代謝生成物抑制率 (%) 代謝控制劑之量 (ug/布g) 100 - - 53 70 87 57 69 45 63 2 8 -23 0
250 18 14 95 87 94 93 97 72 70 12 2 0 0
菌數 (Log(cfu/布cm2 )) 代謝控制劑之量 (ug/布g) 100 - - 5.8 6.2 6.2 5.9 6.0 6.1 6.1 5.7 6.3 6.6 6.0
250 6.2 5.9 6.3 6.4 6.1 6.1 5.9 6.2 6.0 6.3 6.1 5.0 6.0
<實施例2及比較例2> 對於利用微球菌(Micrococcus )屬細菌之14-甲基十六酸之代謝,藉由與實施例1相同之方法進行試驗。將結果示於表2。 於本例中,作為微生物,使用蘆薈微球菌 (衣服分離株)。 又,於本例中,使用如下菌懸浮液,其係使用藉由離子交換水稀釋成1/10之SCD液體培養基(日本製藥)並以成為107 (CFU/ml)之方式所製備者。 又,於本例中,對作為14-甲基十六酸之代謝生成物之2-甲基丁酸進行定量,與實施例1同樣地求出代謝生成物抑制率。
[表2]
<微生物:蘆薈微球菌>
   實施例 比較例 對照
2-1 2-2 2-3 2-1 2-2 2-3
代謝控制劑 C10OH C12OH C13OH C18OH C12E2 C12E5
代謝抑制率(%) 代謝控制劑之量(ug/布g) 250 33 73 41 -7 -11 -3 0
代謝生成物抑制率 (%) 代謝控制劑之量(ug/布g) 250 51 79 59 1 8 6 0
菌數 (Log(cfu/布cm2 )) 代謝控制劑之量(ug/布g) 250 7.0 6.9 6.7 6.8 6.8 6.6 6.9
<實施例3及比較例3> 對於利用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屬細菌(金黃色葡萄球菌)之14-甲基十六酸之代謝,藉由與實施例1相同之方法進行試驗。將結果示於表3。 於本例中,作為微生物,使用金黃色葡萄球菌 (衣服分離株)。 又,於本例中,使用如下菌懸浮液,其係使用藉由離子交換水稀釋成1/10之NB液體培養基並以成為107 (CFU/ml)之方式所製備者。 又,於本例中,對作為14-甲基十六酸之代謝生成物之4-甲基己酸進行定量,與實施例1同樣地求出代謝生成物抑制率。
[表3]
<微生物:金黃色葡萄球菌
   實施例 比較例 對照
3-1 3-2 3-3 3-4 3-1 3-2
代謝控制劑 C10OH C12OH C14OH C16OH C18OH C12E2
代謝抑制率 (%) 代謝控制劑之量(ug/布g) 250 16 75 42 16 -1 7 0
代謝生成物抑制率(%) 代謝控制劑之量(ug/布g) 250 35 74 53 20 - - 0
菌數 (Log(cfu/布cm2 )) 代謝控制劑之量(ug/布g) 250 5.5 5.7 5.6 6.1 5.6 - 5.5
<實施例4及比較例4> 對於利用艾氏菌(Escherichia )屬細菌(大腸桿菌)之14-甲基十六酸之代謝,藉由與實施例1相同之方法進行試驗。將結果示於表4。 於本例中,作為微生物,使用大腸桿菌 (NBRC3972)。 又,於本例中,使用如下菌懸浮液,其係使用藉由離子交換水稀釋成1/10之NB液體培養基並以成為106 (CFU/ml)之方式所製備者。 又,於本例中,對作為14-甲基十六酸之代謝生成物之4-甲基己酸進行定量,與實施例1同樣地求出代謝生成物抑制率。
[表4]
<微生物:大腸桿菌
   實施例 比較例   
4-1 4-2 4-3 4-4 4-5 4-1 4-2 對照
代謝控制劑 C9OH C10OH C12OH C14OH C16OH C18OH C12E2
代謝抑制率 (%) 代謝控制劑之量 (ug/布g) 500 13 16 39 27 - -15 -2 0
1000 25 38 90 67 18 3 - 0
代謝生成物抑制率 (%) 代謝控制劑之量 (ug/布g) 500 31 42 74 47 - - -2 0
1000 33 75 93 77 27 0 - 0
菌數 (Log(cfu/布cm2 )) 代謝控制劑之量 (ug/布g) 500 6.5 6.5 6.3 6.7 - 6.2 6.5 6.4
1000 6.3 6.4 6.3 6.5 6.6 5.9 - 6.4
<實施例5及比較例5> 對於利用紅酵母菌(Rhodotorula )屬酵母之14-甲基十六酸之代謝,藉由與實施例1相同之方法進行試驗。將結果示於表5。 於本例中,作為微生物,使用膠紅酵母 (衣服分離株)。 又,於本例中,將菌之預培養於PDA瓊脂培養基(Difco)、30℃、48小時之條件下進行。 又,於本例中,使用如下菌懸浮液,其係使用藉由離子交換水稀釋成1/10之PDB液體培養基(Difco)並以成為107 (CFU/ml)之方式所製備者。 又,於本例中,對作為14-甲基十六酸之代謝生成物之4-甲基己酸進行定量,與實施例1同樣地求出代謝生成物抑制率。 又,於本例中,於實施例1之(3)中萃取菌後,傾注至PDA瓊脂培養基(Difco)中後,於30℃下培養2天,測定生菌數。
[表5]
<微生物:膠紅酵母
   實施例 比較例 對照
5-1 5-2 5-3 5-4 5-5 5-6 5-1
代謝控制劑 C9OH C10OH C12OH C14OH C16OH C12E1 C18OH
代謝抑制率(%) 代謝控制劑之量(ug/布g) 250 14 51 68 14 24 24 2 0
代謝生成物抑制率(%) 代謝控制劑之量(ug/布g) 250 21 46 62 45 38 41 - 0
菌數 (Log(cfu/布cm2 )) 代謝控制劑之量(ug/布g) 250 - - 4.9 - - - - 4.9
<實施例6及比較例6> 將代謝控制劑之量設為如表6所示,除此以外,與實施例1~5同樣地對於各微生物中之14-甲基十六酸之代謝,藉由與實施例1~5相同之方法進行試驗。將結果示於表6。再者,於本例中,使用C12OH(1-十二烷醇)作為代謝控制劑。
[表6]
   比較例 實施例
6-1 6-1 6-2 6-3 6-4 6-5 6-6
代謝控制劑之量(ug/布g) 0 100 250 500 1000 2000 3000
微 生 物 奧斯陸莫拉菌 代謝抑制率(%) 0 23.8 79.4 83.3 - - -
代謝生成物抑制率(%) 0 33 76 85 - - -
菌數(Log(cfu/布cm2 )) 6.0 6.0 6.5 5.6 - - -
蘆薈微球菌 代謝抑制率(%) 0 16.7 55.0 85.8 86.9 - -
代謝生成物抑制率(%) 0 21 74 75 75 - -
菌數(Log(cfu/布cm2 )) 6.5 6.5 6.4 5.6 5.6 - -
金黃色葡萄球菌 代謝生成物抑制率(%) 0 10.00 64.10 93.20 - - -
菌數(Log(cfu/布cm2 )) 6.4 6.4 6.3 6.2 - - -
大腸桿菌 代謝抑制率(%) 0 - - 21 61 66 73
代謝生成物抑制率(%) 0 - - 41 65 77 80
菌數(Log(cfu/布cm2 )) 6.4 - - 6.3 6.4 6.3 6.3
膠紅酵母 代謝生成物抑制率(%) 0 - 72.50 65.80 82.20 - -
菌數(Log(cfu/布cm2 )) 4.9 - 4.9 4.7 4.8 - -
<實施例7及比較例7> 對於利用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屬細菌(表皮葡萄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之13-甲基十四酸之代謝生成物之抑制,藉由以下之方法進行試驗。將結果示於表7。
(1)13-甲基十四酸之代謝抑制 於SCD培養基(和光純藥工業)中,將表皮葡萄球菌於 37℃下預培養18小時,使用藉由離子交換水稀釋成1/10之SCD液體培養基(和光純藥工業)並以成為1010 (CFU/ml)之方式製備菌懸浮液。 對於殺菌過之棉平織布3 cm×3 cm,滴加溶解有13-甲基十四酸(Larodan Fine Chemicals)之甲醇溶液並使之附著於布上。13-甲基十四酸之附著量係設定為每片棉平織布為10 μg(100 μg/布g)。進而,製備溶解有代謝控制劑之甲醇溶液,滴加至附著有13-甲基十四酸之布上,其後乾燥1小時。以代謝控制劑之量成為如表所記載之方式滴加上述甲醇溶液。將該布放入至殺菌過之No3螺旋管(Maruem)中,對上述菌懸浮液100 μl進行植菌,於37℃條件下培養48小時。
(2)代謝生成物之抑制 於培養後之螺旋管中添加甲醇3 ml,於30分鐘超音波照射下進行萃取(20℃)。將萃取液與舟越公司之ADAM試劑(1000 ppm甲醇溶液)以1:1(體積比)加以混合,於室溫黑暗條件下放置一晩。其後使用HPLC,對作為13-甲基十四酸之代謝生成物之異戊酸進行定量。將定量條件示於以下。 代謝生成物之定量條件 LC:Alliance HPLC e2695 管柱:Zorbax C8 4.6×250 mm 溶離液:乙腈61%(v/v),水39%(v/v) 管柱溫度:40℃ 樣本注入量:30 μL 流速:1.0 mL/min 檢測:FLD Ex. 365 nm,Em. 412 nm
對添加有代謝控制劑之布中培養後之異戊酸之生成量進行定量,算出該培養後之異戊酸之生成量相對於未添加代謝控制劑之情形時(對照)異戊酸之生成量的比,以作為代謝生成物抑制率(%)。再者,代謝生成物抑制率係藉由下式求出。 代謝生成物抑制率(%)=100×[(D-C)/D] C:實施例或比較例之代謝生成物之生成量(μg/布g) D:對照之代謝生成物之生成量(μg/布g)
(3)生菌數之測定 向在上述(1)中經過培養之布中添加9 mL之LP稀釋液(日本製藥公司製造),於10分鐘超音波下萃取菌。將萃取液於SCD-LP瓊脂培養基(日本製藥)中以37℃培養1天。針對各布,計測所得之菌落數,測定其常用對數值作為生菌數。未添加代謝控制劑之情形時微生物之生菌數之對數值(1)與添加代謝抑制劑之情形時微生物之生菌數之對數值(2)的差即對數值(1)-對數值(2)為-1以上且未達2係意指無論有無與代謝控制劑接觸,生菌數均無變化。
[表7]
   比較例 實施例
7-1 7-1 7-2 7-3
代謝控制劑之量(ug/布g) 0 50 100 500
微 生 物 表皮葡萄球菌 代謝生成物抑制率(%) 0 49.1 40.7 50.0
菌數(Log(cfu/布cm2 )) 5.8 5.6 5.4 5.0
將試驗例中使用之化合物示於以下。 [代謝控制劑] <(a)成分> C12OH:1-十二烷醇
<(b)成分> ●  二氯沙 ●  三氯沙 ●  淺藍菌素
<(b')成分:(b)成分之比較化合物> ● CCCP:羰基氰化物間氯苯腙 CCCP作為解偶聯劑為人所知,係不會抑制脂肪酸合成酶之化合物。
<分枝脂肪酸> 14-甲基十六酸:SIGMA-ALDRICH製造
<試驗例> 對於利用卡他莫拉菌(Moraxella )屬細菌之14-甲基十六酸之代謝抑制及代謝生成物之抑制,藉由以下之方法進行試驗。將結果示於表8~11。
(1)14-甲基十六酸之代謝抑制 於SCD-LP瓊脂培養基(日本製藥)中,將奧斯陸莫拉菌 (衣服分離株)於37℃下預培養24小時,使用藉由離子交換水稀釋成1/20之NB液體培養基(Difco)並以成為106 (CFU/ml)之方式製備菌懸浮液。 對於殺菌過之棉平織布3 cm×3 cm,滴加溶解有14-甲基十六酸(SIGMA-ALDRICH)之甲醇溶液並使之附著於布上。14-甲基十六酸之附著量係設定為每片棉平織布為10 μg(100 μg/布g)。進而,將溶解有(a)成分之甲醇溶液、其次溶解有(b)成分或(b')成分之甲醇溶液滴加至附著有14-甲基十六酸之布上,其後乾燥1小時。以(a)成分或(b)成分之量成為如表所記載之方式滴加上述甲醇溶液。將該布放入至殺菌過之No3螺旋管(Maruem)中,對上述菌懸浮液100 μl進行植菌,於37℃條件下培養21小時。
對培養後之螺旋管添加甲醇3 ml,於30分鐘超音波照射下進行萃取(20℃)。將萃取液與三甲基矽烷基重氮甲烷/己烷溶液(FUJIFILM Wako Pure Chemical)以9:1(體積比)加以混合,於室溫黑暗條件下放置一晩。其後使用GC對布上殘留之14-甲基十六酸進行定量。將利用GC定量之條件示於以下。 ●   GC:Agilent 6890N ●   GC管柱:Agilent DB-1 30 m×250 μm×0.25 μm ●   升溫條件:50℃(保持3分鐘)-(10℃/min)-300℃(保持5分鐘) ●   樣本注入量:1 μl ●   分流比:1:12 ●   檢測器:FID
對添加有代謝控制劑之布中培養後之14-甲基十六酸之殘存量進行定量,算出該培養後之14-甲基十六酸之殘存量相對於未添加代謝控制劑之情形時(對照)14-甲基十六酸之殘存量的比,以作為代謝抑制率(%)。數值越高,表示越更加抑制代謝。再者,代謝抑制率係藉由下述式求出。 代謝抑制率(%)=[1-(100-A)/(100-B)]×100 A:基準或試驗例之14-甲基十六酸之殘存量(μg/布g) B:對照之14-甲基十六酸之殘存量(μg/布g) 對照為(a)成分、(b)成分、(b')成分均未添加之例,基準1-1、基準2-1、基準3-1、基準4-1符合(以下相同)。於該等對照中,代謝抑制率為0%。
(2)代謝生成物之抑制 藉由與上述(1)相同之方法培養準備好之布後,添加甲醇3 ml,於30分鐘超音波照射下進行萃取(20℃)。將萃取液與舟越公司之ADAM試劑(1000 ppm甲醇溶液)以1:1(體積比)加以混合,於室溫黑暗條件下放置一晩。其後使用HPLC,對作為14-甲基十六酸之代謝生成物之4-甲基-3-己烯酸進行定量。將定量條件示於以下。 代謝生成物之定量條件 LC:HITACHI ELITE LaChrom 管柱:Zorbax C8 4.6×250 mm 溶離液:乙腈61%(v/v),水39%(v/v) 管柱溫度:40℃ 樣本注入量:10 μL 流速:1.0 mL/min 檢測:FLD Ex. 365 nm,Em. 412 nm
對添加有代謝控制劑之布中培養後之4-甲基-3-己烯酸之生成量進行定量,算出該培養後之4-甲基-3-己烯酸之生成量相對於未添加代謝控制劑之情形時(對照)4-甲基-3-己烯酸之生成量的比,以作為代謝生成物抑制率(%)。數值越高,表示越更加抑制代謝。再者,代謝生成物抑制率係藉由下式求出。於作為對照之基準1-1、基準2-1、基準3-1、基準4-1中,代謝生成物抑制率為0%。 代謝生成物抑制率(%)=100×[(D-C)/D] C:基準或試驗例之代謝生成物之生成量(μg/布g) D:對照之代謝生成物之生成量(μg/布g)
(3)生菌數之測定 藉由與上述(1)相同之方法培養準備好之布後,添加9 mL之LP稀釋液(日本製藥公司製造),於10分鐘超音波下萃取菌。傾注萃取液至SCD-LP瓊脂培養基(日本製藥)中後,於37℃下培養1天。針對各布,計測所得之菌落數,測定其常用對數值作為生菌數。未添加代謝控制劑之情形時微生物之生菌數之對數值(1)與添加代謝控制劑之情形時微生物之生菌數之對數值(2)的差即對數值(1)-對數值(2)為-1以上且未達2係意指,無論有無與代謝控制劑接觸,生菌數均無變化,微生物之生菌數得到維持。又,值越接近於0,表示微生物之生菌數越更得到維持。
將試驗例1~3之結果示於表8~10。又,將使用作為解偶聯劑之(b')成分即羰基氰化物間氯苯腙代替(b)成分之試驗例4的結果示於表11。
[表8]
   代謝控制劑 分枝脂肪酸之代謝 分枝脂肪酸代謝之生成物 生菌數 (Log(cfu/布cm2 ))
(a) (b) 殘存量 (ug/布g) 代謝抑制率(%) 生成量(ug/布g) 代謝生成物抑制率(%)
C12OH (μg/布g) 二氯沙 (μg/布g)
基準1-1 0 0 39 0 4.4 0 6.4
基準1-2 0 1 43 7 4.2 5 6.2
基準1-3 0 2 46 11 3.8 14 6.0
基準1-4 0 5 56 27 2.6 41 5.1
基準1-5 100 0 59 33 3.5 20 6.2
試驗例1-1 100 1 76 61 2.5 43 6.0
試驗例1-2 100 2 91 85 2.1 52 6.3
試驗例1-3 100 5 93 89 1.6 64 5.2
[表9]
   代謝控制劑 分枝脂肪酸之代謝 分枝脂肪酸代謝之生成物 生菌數 (Log(cfu/布cm2 ))
(a) (b) 殘存量(ug/布g) 代謝抑制率 (%) 生成量 (ug/布g) 代謝生成物抑制率(%)
C12OH (μg/布g) 三氯沙 (μg/布g)
基準2-1 0 0 39 0 4.4 0 6.4
基準2-2 0 0.5 43 6 - - 6.2
基準2-3 0 1 38 -2 4.2 5 6.2
基準2-4 0 2 44 8 4.1 7 6.0
基準2-5 100 0 59 33 3.5 20 6.2
試驗例2-1 100 0.5 71 53 - - 6.2
試驗例2-2 100 1 80 67 2.3 48 6.2
試驗例2-3 100 2 98 97 1.9 57 6.5
[表10]
   代謝控制劑 分枝脂肪酸之代謝 分枝脂肪酸代謝之生成物 生菌數 (Log(cfu/布cm2 ))
(a) (b) 殘存量(ug/布g) 代謝抑制率 (%) 生成量 (ug/布g) 代謝生成物抑制率(%)
C12OH (μg/布g) 淺藍菌素 (μg/布g)
基準3-1 0 0 39 0 4.4 0 6.4
基準3-2 0 5 39 0 4.3 2 6.1
基準3-3 0 10 41 3 4.0 9 6.3
基準3-4 0 20 48 15 3.9 11 6.3
基準3-5 100 0 59 33 3.5 20 6.2
試驗例3-1 100 5 74 57 2.4 45 6.1
試驗例3-2 100 10 89 82 2.2 50 5.9
試驗例3-3 100 20 84 74 1.5 66 6.1
[表11]
   代謝控制劑 分枝脂肪酸之代謝 分枝脂肪酸代謝之生成物 生菌數 (Log(cfu/布cm2 ))
(a) (b') 殘存量 (ug/布g) 代謝抑制率 (%) 生成量 (ug/布g) 代謝生成物抑制率 (%)
C12OH (μg/布g) CCCP (μg/布g)
基準4-1 0 0 39 0 4.4 0 6.4
基準4-2 0 2 44 8 3.3 25 6.1
基準4-3 0 5 56 28 2.8 36 5.5
試驗例4-1 100 0 59 33 3.5 20 6.2
試驗例4-2 100 2 61 36 2.4 45 5.8
試驗例4-3 100 5 73 55 1.5 66 5.4
表8~11示出僅使用(a)成分或僅使用(b)成分之情形,及併用(a)成分及(b)成分之情形的結果。藉由併用(a)成分及(b)成分,表中之代謝抑制率或代謝生成物抑制率協同變高,其意味著控制分枝脂肪酸之代謝之效果更優異,故而較佳。
於上述表中,例如表8中,關於基準1-1,雖於用作對象物之一例之纖維製品上特定量之分枝脂肪酸與微生物共存,但並未使用作為代謝控制劑之C12OH及二氯沙,代謝抑制率與代謝生成物抑制率均為0%。 於表8中,基準1-2記載有雖使二氯沙共存,但C12OH不共存之情形時之值。基準1-5記載有雖二氯沙不共存,但C12OH共存之情形時之值。試驗例1-1記載有二氯沙與C12OH均共存之情形時之值。此時,查看分枝脂肪酸之代謝抑制率,若將基準1-2(僅(b)成分)與基準1-5(僅(a)成分)之值加以合計,則成為7%+33%即40%,但作為實施例之試驗例1-1((a)成分與(b)成分)為61%,高於上述合計之40%,藉由二氯沙與C12OH之協同效應,成為更高之值。確認到試驗例1-1之代謝生成物抑制率亦同樣地協同提高。作為實施例之試驗例1-2、試驗例1-3亦相同,確認到代謝抑制率與代謝生成物抑制率協同提高。 對於表9~10之作為實施例之各試驗例,亦同樣地確認到代謝抑制率與代謝生成物抑制率協同提高。

Claims (11)

  1. 一種分枝脂肪酸之代謝控制方法,其使(a)選自下述通式(1)所表示之化合物中之一種以上化合物與微生物接觸,而控制該微生物之分枝脂肪酸之代謝, RO-(C2 H4 O)n -H  (1) [式中,R為碳數9以上16以下之直鏈脂肪族烴基,n為0或1]。
  2. 一種分枝脂肪酸之代謝控制方法,其使(a)選自下述通式(1)所表示之化合物中之一種以上化合物[以下,稱為(a)成分]及(b)脂肪酸合成酶之抑制劑[以下,稱為(b)成分]與微生物接觸,而控制該微生物之分枝脂肪酸之代謝, RO-(C2 H4 O)n -H  (1) [式中,R為碳數9以上16以下之直鏈脂肪族烴基,n為0或1]。
  3. 如請求項1之分枝脂肪酸之代謝控制方法,其中微生物之生菌數在與(a)成分接觸前後實質上得到維持。
  4. 如請求項1或2之分枝脂肪酸之代謝控制方法,其中於分枝脂肪酸之存在下使(a)成分與微生物接觸。
  5. 如請求項2之分枝脂肪酸之代謝控制方法,其中微生物之生菌數在與(a)成分及(b)成分接觸前後實質上得到維持。
  6. 如請求項2或5之分枝脂肪酸之代謝控制方法,其中於分枝脂肪酸之存在下使(a)成分及(b)成分與微生物接觸。
  7. 5或6之分枝脂肪酸之代謝控制方法,其中(a)成分之使用量與(b)成分之使用量的質量比即(b)/(a)為0.001以上1以下。
  8. 如請求項1至7中任一項之分枝脂肪酸之代謝控制方法,其中上述微生物之分枝脂肪酸之代謝為β氧化。
  9. 一種微生物中之分枝脂肪酸之代謝控制劑,其含有(a)選自下述通式(1)所表示之化合物中之一種以上化合物, RO-(C2 H4 O)n -H  (1) [式中,R為碳數9以上16以下之直鏈脂肪族烴基,n為0或1]。
  10. 一種微生物中之分枝脂肪酸之代謝控制劑,其含有(a)選自下述通式(1)所表示之化合物中之一種以上化合物及(b)脂肪酸合成酶之抑制劑, RO-(C2 H4 O)n -H  (1) [式中,R為碳數9以上16以下之直鏈脂肪族烴基,n為0或1]。
  11. 如請求項9或10之分枝脂肪酸之代謝控制劑,其中上述微生物之分枝脂肪酸之代謝為β氧化。
TW109141121A 2019-11-25 2020-11-24 分枝脂肪酸之代謝控制方法 TW20213372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212464 2019-11-25
JP2019212465A JP7376331B2 (ja) 2019-11-25 2019-11-25 分岐脂肪酸の代謝制御方法
JP2019-212465 2019-11-25
JP2019212464A JP7376330B2 (ja) 2019-11-25 2019-11-25 分岐脂肪酸の代謝制御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133727A true TW202133727A (zh) 2021-09-16

Family

ID=761302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9141121A TW202133727A (zh) 2019-11-25 2020-11-24 分枝脂肪酸之代謝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408724A1 (zh)
EP (1) EP4067475A4 (zh)
CN (1) CN114761540A (zh)
TW (1) TW202133727A (zh)
WO (1) WO2021106822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743444A (en) * 1986-02-20 1988-05-10 The Procter & Gamble Company Antiperspirant and deodorant sticks
JPH07509470A (ja) * 1992-07-24 1995-10-19 ザ・ジョーンズ・ホプキンス・ユニバーシティ がんの治療に脂肪酸合成阻害剤を用いる方法
US5539132A (en) 1994-01-24 1996-07-23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Cerulenin compounds for fatty acid synthesis inhibition
US5981575A (en) 1996-11-15 1999-11-09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The Inhibition of fatty acid synthase as a means to reduce adipocyte mass
JP2007145771A (ja) * 2005-11-29 2007-06-14 Mandom Corp 殺菌剤組成物及びデオドラント剤
CN101802189B (zh) 2007-09-20 2013-03-27 花王株式会社 β-葡萄糖醛酸苷酶抑制剂
JP5075551B2 (ja) 2007-09-25 2012-11-21 花王株式会社 バイオフィルム生成抑制方法
JP5809800B2 (ja) 2010-12-13 2015-11-11 花王株式会社 生乾き臭抑制剤
JP6334163B2 (ja) * 2013-06-26 2018-05-30 花王株式会社 微生物の殺菌方法及び衣料の抑臭方法
KR20170030827A (ko) * 2015-09-10 2017-03-20 에코홈즈 주식회사 가정용 무수 소변기 전용 악취 차단제
CN106420369A (zh) * 2016-11-25 2017-02-22 蔡少青 一种抑汗祛臭棒
WO2018099580A1 (en) * 2016-12-01 2018-06-07 Symrise Ag Mixtures comprising phenyl alkanol and linear alcohol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1106822A1 (ja) 2021-06-03
CN114761540A (zh) 2022-07-15
EP4067475A4 (en) 2024-01-03
EP4067475A1 (en) 2022-10-05
US20220408724A1 (en) 2022-12-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Sharma et al. Antibiotics versus biofilm: an emerging battleground in microbial communities
Gomes et al. Escherichia coli adhesion, biofilm development and antibiotic susceptibility on biomedical materials
Janek et al. Antiadhesive activity of the biosurfactant pseudofactin II secreted by the Arctic bacterium Pseudomonas fluorescens BD5
WO2009110590A1 (ja) 除菌・抗菌性組成物
EP1221934B1 (en) Method for producing antimicrobial perfuming compositions
JP2006249599A (ja) 繊維防臭剤、繊維防臭組成物、および繊維防臭方法
Kim et al. Antibiofilm activities of fatty acids including myristoleic acid against Cutibacterium acnes via reduced cell hydrophobicity
JP7188558B2 (ja) バイオフィルム処理剤及びバイオフィルム処理方法
US20220192949A1 (en) Prebiotic skin care compositions containing carboxylic acids
JP5767831B2 (ja) 生乾き臭抑制剤
JP5809800B2 (ja) 生乾き臭抑制剤
JP2012097367A (ja) 繊維製品から発生する異臭物質を低減させる方法
TW202133727A (zh) 分枝脂肪酸之代謝控制方法
JP7376330B2 (ja) 分岐脂肪酸の代謝制御方法
JP7376331B2 (ja) 分岐脂肪酸の代謝制御方法
Ghaidaa et al. The Biofilm Inhibitory Potential of Compound Produced from Chlamydomonas reinhardtii Against Pathogenic Microorganisms.
GB2422780A (en) Deodorant compositions
JP5852313B2 (ja) 生乾き臭抑制剤
Vacheva et al. Modulation of Escherichia coli biofilm growth by cell-free spent cultures from lactobacilli
Ashby et al. Antimicrobial potential of sophorolipids for anti-acne, anti-dental caries, hide preservation, and food safety applications
JP7321809B2 (ja) 臭いの生成抑制方法
JP5912812B2 (ja) 繊維製品用殺菌剤組成物
Ughamba et al. Antibacterial activities of medicated soaps on selected clinical bacterial isolates
JP6001139B2 (ja) 生乾き臭抑制剤
WO2022064857A1 (ja) 硬質表面用の除菌皮膜形成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