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132039A - 組裝模組與組裝設備及組裝模組之應用方法 - Google Patents

組裝模組與組裝設備及組裝模組之應用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132039A
TW202132039A TW109105011A TW109105011A TW202132039A TW 202132039 A TW202132039 A TW 202132039A TW 109105011 A TW109105011 A TW 109105011A TW 109105011 A TW109105011 A TW 109105011A TW 202132039 A TW202132039 A TW 202132039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assembly
mold
assembled
assembling
assembled body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910501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760696B (zh
Inventor
王鼎瑞
Original Assignee
王鼎瑞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王鼎瑞 filed Critical 王鼎瑞
Priority to TW10910501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760696B/zh
Priority to CN202011466725.1A priority patent/CN113001152B/zh
Priority to US17/124,522 priority patent/US11850649B2/en
Publication of TW20213203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13203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6069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60696B/zh
Priority to US17/951,130 priority patent/US11969776B2/en
Priority to US17/951,126 priority patent/US11865604B2/en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oulds For Moulding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一種組裝模組與組裝設備及組裝模組之應用方法,其包含一第一組裝模具、一第二組裝模具以及至少一組合模具。該第一組裝模具具有第一組立部;該第二組裝模具具有第二組立部,該第二組裝模具與該第一組裝模具相對應;該組合模具可移除地設於第一組立部、第二組立部或第一組立部及第二組立部之相對應位置。藉此,可作為組合所需之元件與被組裝體,而達到易於操作以及快速組裝之功效。

Description

組裝模組與組裝設備及組裝模組之應用方法
本發明係提供一種組裝模組與組裝設備及組裝模組之應用方法,尤指一種可作為組合所需之元件與被組裝體,而達到易於操作以及快速組裝之組裝模組與組裝設備及組裝模組之應用方法。
按,一般元件之組裝模組,通常依據組裝之零件而具有多道組裝設備與製程,而導致操作之諸多不便,而影響組裝速度。
因此,如何發明出一種組裝模組與組裝設備及組裝模組之應用方法,以期可作為組合所需之元件與被組裝體,而達到易於操作以及快速組裝的目的,將是本發明所欲積極揭露之處。
有鑑於上述習知技術之缺憾,發明人有感其未臻於完善,遂竭其心智悉心研究克服,進而研發出一種組裝模組與組裝設備及組裝模組之應用方法,以期可作為組合所需之元件與被組裝體,而達到易於操作以及快速組裝的目的。
為達上述目的及其他目的,本發明係提供一種組裝模組,其包含:一第一組裝模具、一第二組裝模具以及至少一組合模具。該第一組裝模具具有第一組立部;該第二組裝模具具有第二組立部,該第二組裝模具與該第一組裝模具相對應;該組合模具可移除地設於該第一組立部、該第二組立部或該第一組立部及該第二組立部之相對應位置。
本發明另提供一種組裝模組,其包含:一第一組裝模具或一第二組裝模具以及至少一組合模具。該第一組裝模具具有第一組立部,或該第二組裝模具具有第二組立部;該組合模具可移除地設於該第一組立部或該第二組立部。
上述的組裝模組中,組合模具可依據組立之至少一元件或至少一被組裝體,而於該第一組立部與該第二組立部上進行更換。
上述的組裝模組中,該第一組立部與該第二組立部為矩陣排列、標示法標示排列、邏輯化記錄或系統化記錄定義所在位置設定管理,或以影像辨識法或視覺辨識法設定管理。
上述的組裝模組中,該第一組立部與該第二組立部分別設置以組合模具進行組裝之至少一被組裝體,該被組裝體具有用以組合至少一元件之一被組裝部,該元件具有一填料空間,組合模具施壓於該元件,用以使該被組裝體之材料進入或流入該填料空間。
上述的組裝模組中,以標示法標示該第一組立部與該第二組立部之位置,再依據組立之至少一被組裝體或至少一元件之需要,選擇標示對應之組合模具用以進行組裝。
上述的組裝模組中,該第一組立部與該第二組立部分別設置以組合模具進行組裝之至少一被組裝體,該被組裝體具有用以組合至少一元件之一被組裝部,該元件具有一擴接部,組合模具施壓於該元件,用以使該元件之材料擴接於該被組裝體。
上述的組裝模組中,組合模具分別具有一或一以上之合組部,該合組部設於一或一以上之第一組立部或第二組立部,用以符合組裝不同之至少一元件或至少一被組裝體,或用以符合組合之至少一元件於至少一被組裝體的空間或位置。
上述的組裝模組中,該第一組立部或該等第二組立為孔部、槽部、凸部、凹部、階部、斜面部、弧面部、曲面部、平面部、扣部或螺紋部。
上述的組裝模組中,組合模具具有與該第一組立部或該第二組立部組立之合組部,合組部為孔部、槽部、凸部、凹部、階部、斜面部、弧面部、曲面部、平面部、扣部或螺紋部。
上述的組裝模組中,組合之至少一元件或至少一被組裝體,或組合之至少一元件於至少一被組裝體,可設置為不同編輯方式,於不同之編輯方式執行時,可應用不同之組合模具設置於該第一組立部與該第二組立部之組合。
上述的組裝模組中,該第一組立部、該第二組立部與組合模具之組合方式為鎖合、扣接、鉚接、磁吸、一體成型或銲接。
上述的組裝模組中,先放置第一種之組合模具組立於第一種目標組裝位置,之後再放置第二種之組合模具組立於第二種目標組裝位置。
上述的組裝模組中,組合模具分別具有一或一以上之合組部,合組部與該第一組立部及該第二組立部之組合方式為鎖合、扣接、鉚接磁吸、一體成型或銲接。
上述的組裝模組中,該第一組立部或該第二組立部為矩陣排列,各該第一組立部與各該第二組立部間為相同之距離或不同之距離。
上述的組裝模組中,該第一組立部與該第二組立部以編碼方式管理,或組合模具以編碼方式管理。
上述的組裝模組中,該第一組立部與該第二組立部以編碼方式管理,或組合模具具有一或一以上之合組部,該合組部以編碼方式管理,或該組合模具以編碼方式管理。
上述的組裝模組中,該第一組立部與該第二組立部或組合模具間之不同組合或排列組合,可產生不同之組立應用高度、空間、位置或力量配置組合。
上述的組裝模組中,該第一組裝模具、該第二組裝模具、該第一組立部、該第二組立部、組合模具或組合模具之一合組部之對應模穴或模座或模具管理系統、電腦系統管理軟體可依據至少一元件、至少一被組裝體或至少一元件組裝於至少一被組裝體之2D或3D圖面,計算合適之組裝配置或相互組裝配以用以進行安排組裝。
上述的組裝模組中,該第一組裝模具、該第二組裝模具、該第一組立部、該第二組立部、組合模具或組合模具之一合組部以銑床、車床、CNC加工、模具射出、鍛造或模具加工方式製作。
上述的組裝模組中,該第一組裝模具、該第二組裝模具、該第一組立部、該第二組立部、組合模具或組合模具之一合組部為螺紋部、柱體、錐體、凹部、凸部、平面部、斜面部、階部、曲面部或弧面部。
上述的組裝模組中,該第一組裝模具之該第一組立部或該第二組裝模具之該第二組立部於不變動或變動之條件下,依據不同或相同之至少一元件、至少一被組裝體或至少一元件組裝於至少一被組裝體之安排,選用或設計適合之至少一組合模具進行組裝。
上述的組裝模組中,該第一組裝模具、該第二組裝模具、該第一組立部、該第二組立部、組合模具或該組合模具之一合組部可選用自動化組立裝置、施壓裝置或螺鎖裝置進行組裝。
上述的組裝模組中,組合模具可組立至少一元件,該元件為一扣件,該元件具有活動組接之一頭部或身部,該頭部可設置扣部。
上述的組裝模組中,該扣部為柱體、螺紋體、外扣體或內扣體。
上述的組裝模組中,更包括有一彈性元件,該彈性元件一端抵頂該頭部,另一端抵頂該身部。
上述的組裝模組中,該元件具有填料空間、擴接部、螺紋部或被施壓部,另該元件為單零件,或多零件之組合。
上述的組裝模組中,該元件具有一頸部,或該元件具有錐部或螺紋部,或該頸部用以扣入另一物體。
上述的組裝模組中,該元件裝置於一載體,且以一工具取起後,經一比對裝置比對該第一組裝模具、該第二組裝模具、該第一組立部、該第二組立部、組合模具或至少一被組裝體之位置或距離,之後放置於該被組裝體、該被組裝體之一被組裝部、該第一組裝模具、該第二組裝模具、該第一組立部、該第二組立部或組合模具之目標組裝位置。
上述的組裝模組中,該工具為真空吸取器、夾具、扣具或磁吸器。
上述的組裝模組中,該第一組立部、該第二組立部與組合模具可對應配對組合成不同之位置、高度或型式之組裝,以增加組合模具於至少一元件、至少一被組裝體或至少一元件組裝於至少一被組裝體時之共用性。
上述的組裝模組中,該第一組裝模具及該第二組裝模具可與該第一組立部及該第二組立部一體成型、或該第一組裝模具及該第二組裝模具可與組合模具一體成型、或該第一組裝模具及該第二組裝模具可與該第一組立部、該第二組立部及組合模具一體成型。
上述的組裝模組中,該第一組裝模具或該第二組裝模具同時安裝於同一台組裝設備,或一台組裝設備中只具有該第一組裝模具,或一台組裝設備中只具有該第二組裝模具。
上述的組裝模組中,該第一組裝模具或該第二組裝模具設置於一台組裝設備,或一台以上的組裝設備,該組裝設備或該等組裝設備與電腦網路連線進行控制或自動化控制,或該組裝設備或該等組裝設備將生產數據以網路系統傳輸至電腦中進行數據分析或安排。
上述的組裝模組中,該第一組立部或該第二組立部與該組合模具一體成型。
本發明另提供一種組裝設備,該第一組裝模具與該第二組裝模具設置於該組裝設備,該組裝設備或該第一組裝模具與該第二組裝模具具有一固定部,用以固接設置。
上述的組裝設備中,該組裝設備或該第一組裝模具與該第二組裝模具具有一固定部,用以固接設置。
上述的組裝設備中,該組裝設備具有一機架部作為機架,或具有一輪動部作為輪動。
上述的組裝設備中,該組裝設備之施壓驅動為空壓驅動、油壓驅動、手施壓驅動、電力驅動、螺桿力驅動、磁力驅動或外力驅動。
上述的組裝設備中,該組裝設備具有下壓部,用以下壓至少一元件或至少一被組裝體,或將至少一元件組裝於至少一被組裝體。
上述的組裝設備中,該下壓部具有上部與下部,可下壓該上部進入該下部,或該下部進入該上部,用以降低行程下壓或上升行程。
上述的組裝設備中,該組裝設備可選用自動化組立裝置、施壓裝置或螺鎖裝置進行組裝。
上述的組裝設備中,該組裝設備具有一操作面板,可作為操作或連絡電腦、手機或電子設備之介面操作或使用不同的軟體操作。
上述的組裝設備中,該組裝設備具有一比對裝置,可比對該第一組裝模具、該第二組裝模具、該第一組立部、該第二組立部、組合模具、至少一元件或至少一被組裝體之位置或距離,以準確放置該元件或該組裝體於被組裝位置,或確認該元件或該組裝體已放置於正確位置。
上述的組裝設備中,該組裝設備具有一加熱器,可加熱具有可焊表面之一元件、具有可焊表面之一被組裝體、或於一元件與一被組裝體間之焊錫,用以進行加熱焊接該元件與該被組裝體。
上述的組裝設備中,該第一組立部、該第二組立部與組合模具可對應配對組合成不同之位置、高度或型式之組裝,以增加組合模具與該組裝設備於至少一元件、至少一被組裝體或至少一元件組裝於至少一被組裝體時之共用性。
本發明另提供一種組裝模組之應用方法,其先裝置組裝模組於第一組立部或第二組立部,再放置至少一元件、至少一被組裝體或至少一元件組裝於至少一被組裝體於組裝模組,再用以組裝模組施壓至少一元件、至少一被組裝體或至少一元件組裝於至少一被組裝體以用以組裝。
本發明另提供一種組裝模組之應用方法,其先裝置組裝模組於第一組立部或第二組立部,再放置至少一元件、至少一被組裝體或至少一元件組裝於至少一被組裝體於組裝模組,再用以組裝模組施壓至少一元件、至少一被組裝體或至少一元件組裝於至少一被組裝體以用以組裝;其中該第一組立部或該第二組立部以編碼方式管理,或組合模具有一或一以上之合組部,合組部以編碼方式管理,或組合模具以編碼方式管理。
本發明另提供一種組裝模組之應用方法,其先裝置組裝模組於第一組立部或第二組立部再放置至少一元件、至少一被組裝體或至少一元件組裝於至少一被組裝體於組裝模組,再用以組裝模組施壓至少一元件、至少一被組裝體或至少一元件組裝於至少一被組裝體以用以組裝;其中該第一組立部或該第二組立部或組合模具間之不同組合或排列組合,可產生不同之組立應用高度、空間、位置或力量配置組合。
本發明另提供一種組裝模組之應用方法,其更包含一種組裝設備,該第一組裝模具或該第二組裝模具設置於該組裝設備;可先裝置組合模具於第一組立部或第二組立部再放置至少一元件、至少一被組裝體或至少一元件組裝於至少一被組裝體於組合模具,再用以組合模具施壓至少一元件、至少一被組裝體或至少一元件組裝於至少一被組裝體以用以組裝;其中該第一組立部或該第二組立部以編碼方式管理,或組合模具有一或一以上之合組部,合組部以編碼方式管理,或組合模具以編碼方式管理。
本發明另提供一種組裝模組之應用方法,其更包含一種組裝設備,該第一組裝模具或該第二組裝模具設置於該組裝設備;可先裝置組合模具於第一組立部或第二組立部再放置至少一元件、至少一被組裝體或至少一元件組裝於至少一被組裝體於組合模具,再用以組合模具施壓至少一元件、至少一被組裝體或至少一元件組裝於至少一被組裝體以用以組裝;其中該第一組立部或該第二組立部或組合模具間之不同組合或排列組合,可產生不同之組立應用高度、空間、位置或力量配置組合。
藉此,本發明之組裝模組與組裝設備及組裝模組之應用方法,可作為組合所需之元件與被組裝體,而達到易於操作以及快速組裝的目的。
為充分瞭解本發明之目的、特徵及功效,茲藉由下述具體之實施例,並配合所附之圖式,對本發明做一詳細說明,說明如後:
請參考圖1至圖4,如圖所示,本發明係提供一種組裝模組與組裝設備及組裝模組之應用方法,該組裝模組1包含:一第一組裝模具11、一第二組裝模具12以及至少一組合模具13。
該第一組裝模具11具有第一組立部111,其中該第一組立部111之數量可為一個或多個。
該第二組裝模具12具有第二組立部121,其中第二組立部121之數量可為一個或多個,該第二組裝模具12與該第一組裝模具11相對應。
該組合模具13可移除地設於該第一組立部111、該第二組立部121或該第一組立部111及該第二組立部121之相對應位置。
另外,該組裝模組1亦可包含該第一組裝模具11或該第二組裝模具12以及該組合模具13,而該組合模具13可移除地設於該第一組立部111或該第二組立部121之相對應位置。
當組裝使用時,本發明使用以多數該組合模具13為實施例,可將該第一組裝模具11與該第二組裝模具12設置於一組裝設備2,該組裝設備2具有至少一下壓部21,且讓該等組合模具13依據組立之至少一元件3或至少一被組裝體4,而於該第一組立部111與該第二組立部121上進行更換,以使該等組合模具13符合該元件3或該被組裝體4之組裝需求,之後再由該組裝設備2之下壓部21下壓而施壓於該元件3(或該被組裝體4),藉以將至少一元件2組裝於至少一被組裝體4,而達到易於操作以及快速組裝的目的。
於本發明之較佳具體實施例中,該第一組立部111與該第二組立部121分別設置以該等組合模具13進行組裝之至少一被組裝體4,該被組裝體4具有用以組合至少一元件3之一被組裝部41,該元件3具有一填料空間38,該等組合模具13施壓於該元件3,用以使該被組裝體4之材料進入或流入該填料空間38,以使該元件3穩固結合於該被組裝體4。
於本發明之較佳具體實施例中,該第一組裝模具11或該第二組裝模具12可同時安裝於同一台組裝設備2,或 一台組裝設備2中只具有該第一組裝模具11,或一台組裝設備2中只具有該第二組裝模具12。如此,可使本發明能更符合實際運用之需求。
於本發明之較佳具體實施例中,該第一組裝模具11或該第二組裝模具12設置於一台組裝設備2,或一台以上的組裝設備2,該組裝設備2或該等組裝設備2與電腦網路連線進行控制或自動化控制,或該組裝設備2或該等組裝設備2將生產數據以網路系統傳輸至電腦中進行數據分析或安排。如此,可使本發明能更符合實際運用之需求。
如圖4所示,於本發明之較佳具體實施例中,該第一組立部111與該第二組立部121為矩陣排列、標示法標示排列、邏輯化記錄或系統化記錄定義所在位置設定管理,或以影像辨識法或視覺辨識法設定管理,其中該第一組立部111與該第二組立部121之數量可為一個或多個。另外,以標示法標示該第一組立部111與該第二組立部121之位置,再依據組立之至少一被組裝體4或至少一元件3之需要,選擇標示對應之該等組合模具13用以進行組裝,且該第一組立部111與該第二組立部121為矩陣排列,各該第一組立部111與各該第二組立部121間為相同之距離或不同之距離。如此,可使本發明能更符合實際運用之需求。
於本發明之較佳具體實施例中,該第一組立部111與該第二組立部121分別為孔部、槽部、凸部、凹部、階部、斜面部、弧面部、曲面部、平面部、扣部或螺紋部。如此,可使本發明能更符合實際運用之需求。
於本發明之較佳具體實施例中,該等組合模具13分別具有與該第一組立部111及該第二組立部121組立之合組部131,該等合組部131為孔部、槽部、凸部、凹部、階部、斜面部、弧面部、曲面部、平面部、扣部或螺紋部,且該等合組部131與該第一組立部111及該第二組立部121之組合方式為鎖合、扣接、鉚接或磁吸。如此,可使本發明能更符合實際運用之需求。
於本發明之較佳具體實施例中,該組裝設備2之施壓驅動為空壓驅動、油壓驅動、手施壓驅動、電力驅動、螺桿力驅動、磁力驅動或外力驅動。如此,可使本發明能更符合實際運用之需求。
於本發明之較佳具體實施例中,該組裝設備2可選用自動化組立裝置、施壓裝置或螺鎖裝置進行組裝。如此,可使本發明能更符合實際運用之需求。
於本發明之較佳具體實施例中,該組裝設備2具有一操作面板22,可作為操作或連絡電腦、手機或電子設備之介面操作或使用不同的軟體操作。如此,可使本發明能更符合實際運用之需求。
於本發明之較佳具體實施例中,該第一組立部111、該第二組立部121與該等組合模具13之組合方式為鎖合、扣接、鉚接或磁吸。
於本發明之較佳具體實施例中,該等組合模具13分別具有一或一以上之合組部131,該等合組部131設於一或一以上之第一組立部111與第二組立部121,以符合組裝之至少一元件3或至少一被組裝體4,或組合之至少一元件3於至少一被組裝體4的空間或位置。如此,可使本發明能更符合實際運用之需求。
於本發明之較佳具體實施例中,該第一組立部111與該第二組立部121或該等組合模具13間之不同組合或排列組合,可產生不同之組立應用高度、空間、位置或力量配置組合。如此,可使本發明能更符合實際運用之需求。
於本發明之較佳具體實施例中,該第一組裝模具11、該第二組裝模具12、該第一組立部111、該第二組立部121、該等組合模具13或該等合組部131以銑床、車床、CNC加工、模具射出、鍛造或模具加工方式製作。如此,可使本發明能更符合實際運用之需求。
於本發明之較佳具體實施例中,該第一組裝模具11、該第二組裝模具12、該第一組立部111、該第二組立部121、該等組合模具13或該等合組部131為螺紋部、柱體、錐體、凹部、凸部、平面部、斜面部、階部、曲面部或弧面部。如此,可使本發明能更符合實際運用之需求。
於本發明之較佳具體實施例中,該第一組立部111、該第二組立部121與該等組合模具13可對應配對組合成不同之位置、高度或型式之組裝,以增加該等組合模具13與該組裝設備2於至少一元件3、至少一被組裝體4或至少一元件3組裝於至少一被組裝體4時之共用性。如此,可使本發明能更符合實際運用之需求。
於本發明之較佳具體實施例中,該第一組裝模具11、該第二組裝模具12、該第一組立部111、該第二組立部121、該等組合模具13或該等組合模具13之合組部131可選用自動化組立裝置、施壓裝置或螺鎖裝置進行組裝。如此,可使本發明能更符合實際運用之需求。
請參考圖5,如圖所示,於本發明之較佳具體實施例中,於組合之至少一元件3或至少一被組裝體4,或組合之至少一元件3於至少一被組裝體4,可設置為不同編輯方式,於不同之編輯方式執行時,可應用不同之組合模具13設置於該第一組立部111與該第二組立部121之組合,其中該第一組立部111與該第二組立部121之數量可為一個或多個。且該第一組立部111與該第二組立部121以編碼方式管理,該等組合模具13與該等合組部131以編碼方式管理。如此,可使本發明能更符合實際運用之需求。
請參考圖6,如圖所示,於本發明之較佳具體實施例中,該組裝設備2或該第一組裝模具11與該第二組裝模具12具有一固定部23,用以固接設置,且該組裝設備2具有一機架部24作為機架,或具有一輪動部25作為輪動。如此,可使本發明能更符合實際運用之需求。
請參考圖7,如圖所示,於本發明之較佳具體實施例中,該第一組立部111與該第二組立部121以編碼方式管理,該等組合模具13與該等合組部131以編碼方式管理,且該第一組裝模具11、該第二組裝模具12、該第一組立部111、該第二組立部121、該等組合模具13或該等合組部131可設置為不同專案編輯a方式,其中該第一組立部111與該第二組立部121之數量可為一個或多個,於不同之專案編輯a方式執行時,可應用不同之組合模具13設置於該第一組立部111與該第二組立部121之組合,以達成每一不同專案之組裝專案目的。組裝時可先放置第一種之組合模具13組立於第一種目標組裝位置,之後再放置第二種之組合模具13組立於第二種目標組裝位置,於組合之至少一元件3或至少一被組裝體4,或組合之至少一元件3於至少一被組裝體4;且該第一組立部111、該第二組立部121與該等組合模具13可對應配對組合成不同之位置、高度或型式之組裝,以增加該等組合模具13與該組裝設備2於至少一元件3、至少一被組裝體4或至少一元件3組裝於至少一被組裝體4時之共用性。如此,可使本發明能更符合實際運用之需求。
於本發明之較佳具體實施例中,該組裝設備2之施壓驅動裝置5為空壓驅動或油壓驅動。另外,該第一組裝模具11、該第二組裝模具12、該第一組立部111、該第二組立部121、該等組合模具13或該等合組部131之對應模穴或模座或模具管理系統、電腦系統管理軟體6可依據至少一元件3、至少一被組裝體4或至少一元件3組裝於至少一被組裝體4之2D或3D圖面,計算合適之組裝配置或相互組裝配以用以進行安排組裝。如此,可使本發明能更符合實際運用之需求。
請參考圖8,如圖所示,於本發明之較佳具體實施例中,該組裝設備2具有多數下壓部21,用以下壓至少一元件3或至少一被組裝體4,或將至少一元件3組裝於至少一被組裝體4,而該下壓部21具有上部211與下部212,可下壓該上部211進入該下部212,或該下部212進入該上部211,用以降低行程下壓或上升行程。如此,可使本發明能更符合實際運用之需求。
請參考圖9,如圖所示,於本發明之較佳具體實施例中,該第一組裝模具11之該第一組立部111與該第二組裝模具12之該第二組立部121之數量可為一個或多個,且於不變動或變動之條件下,依據不同或相同之至少一元件3、至少一被組裝體4或至少一元件3組裝於至少一被組裝體4之安排,選用或設計適合之至少一組合模具13進行組裝。如此,可使本發明能更符合實際運用之需求。
請參考圖10及圖11,如圖所示,於本發明之較佳具體實施例中,該第一組裝模具11與該第二組裝模具12可配合該組裝設備2選用自動化施壓裝置26(如圖10),或自動化螺鎖裝置27(如圖11)進行組裝。
請參考圖12至圖14,如圖所示,於本發明之較佳具體實施例中,該等組合模具13可組立至少一元件3,該元件3為一扣件,該元件3具有活動組接之一頭部31與身部32,該頭部31可設置扣部33;其中該扣部33為柱體(如圖12之a部分)、螺紋體(如圖12之b部分)、外扣體(如圖12之c部分)或內扣體(如圖12之d部分),另外更包括有一彈性元件34,該彈性元件34一端抵頂該頭部31,另一端抵頂該身部32。如此,可使本發明能更符合實際運用之需求。
於本發明之較佳具體實施例中,該元件3具有一頸部35,另該元件3具有錐部36或螺紋部37,或該頸部用以扣入另一物體。且該元件3具有填料空間38、擴接部39、螺紋部或被施壓部,另該元件3為單零件,或多零件之組合。如此,可使本發明能更符合實際運用之需求。
請參考圖15,如圖所示,於本發明之較佳具體實施例中,該元件3裝置於一載體7,且以一工具71取起後,經一比對裝置72比對該第一組裝模具11、該第二組裝模具12、該第一組立部111、該第二組立部121、該等組合模具13或至少一被組裝體4之位置或距離,之後放置於該被組裝體4、該被組裝體4之一被組裝部41、該第一組裝模具11、該第二組裝模具12、該第一組立部111、該第二組立部121或該等組合模具13之目標組裝位置,其中該工具71為真空吸取器、夾具、扣具或磁吸器,而該第一組立部111與該第二組立部121之數量可為一個或多個。如此,可使本發明能更符合實際運用之需求。
請參考圖16,如圖所示,於本發明之較佳具體實施例中,該第一組立部111與該第二組立部121之數量可為一個或多個,使該元件3以該工具71取起後,經該比對裝置72比對該第一組裝模具11、該第二組裝模具12、該第一組立部111、該第二組立部121、該等組合模具13或至少一被組裝體4之位置或距離,之後放置於該被組裝體4、該被組裝體4之一被組裝部41、該第一組裝模具11、該第二組裝模具12、該第一組立部111、該第二組立部121或該等組合模具13之目標組裝位置。另外,該組裝設備2具有一比對裝置72,可比對該第一組裝模具11、該第二組裝模具12、該第一組立部111、該第二組立部121、該等組合模具13、至少一元件3或至少一被組裝體4之位置或距離,以準確放置該元件3或該組裝體4於被組裝位置,或確認該元件3或該組裝體4已放置於正確位置,以達到精準組裝之功效。
請參考圖17,如圖所示,於本發明之較佳具體實施例中,該第一組立部111與該第二組立部121之數量可為一個或多個,該第一組立部111與該第二組立部121分別設置以該等組合模具13進行組裝之至少一被組裝體4,該被組裝體4具有用以組合至少一元件3之一被組裝部41,該元件3具有一擴接部39,該等組合模具13施壓於該元件3,用以使該元件3之材料擴接於該被組裝體4。
於本發明之較佳具體實施例中,該第一組裝模具11及該第二組裝模具12可與該第一組立部111及該第二組立部121一體成型、或該第一組裝模具11及該第二組裝模具12可與該等組合模具13一體成型、或該第一組裝模具11及該第二組裝模具12可與該第一組立部111、該第二組立部121及該等組合模具13一體成型。如此,可使本發明能更符合實際運用之需求。
請參考圖18,如圖所示,於本發明之較佳具體實施例中,該組裝設備2具有一加熱器28,可加熱具有可焊表面30之一元件3、具有可焊表面42之一被組裝體4、或於一元件3與一被組裝體4間之焊錫,以進行加熱焊接該元件3與該被組裝體4,以使該元件3與該被組裝體4達到穩固組合之功效。
本發明在上文中已以較佳實施例揭露,然熟習本項技術者應理解的是,該實施例僅用於描繪本發明,而不應解讀為限制本發明之範圍。應注意的是,舉凡與該實施例等效之變化與置換,均應設為涵蓋於本發明之範疇內。因此,本發明之保護範圍當以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組裝模組 11:第一組裝模具 111第一組立部 12:第二組裝模具 121第二組立部 13:組合模具 131合組部 2:組裝設備 21:下壓部 211上部 212下部 22:操作面板 23:固定部 24:機架部 25:輪動部 26:自動化施壓裝置 27:自動化螺鎖裝置 28:加熱器 3:元件 30:可焊表面 31:頭部 32:身部 33:扣部 34:彈性元件 35:頸部 36:錐部 37:螺紋部 38:填料空間 39:擴接部 4:被組裝體 41:被組裝部 42:可焊表面 5:施壓驅動裝置 6:電腦系統軟體 7:載體 71:工具 72:比對裝置 a:專案編輯
[圖1] 係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外觀示意圖。 [圖2] 係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使用狀態示意圖一。 [圖3] 係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使用狀態示意圖二。 [圖4] 係本發明第一組裝模具、第二組裝模具之示意圖。 [圖5] 係本發明第二實施例之使用狀態示意圖。 [圖6] 係本發明第三實施例之使用狀態示意圖。 [圖7] 係本發明第四實施例之使用狀態示意圖。 [圖8] 係本發明第五實施例之使用狀態示意圖。 [圖9] 係本發明第六實施例之使用狀態示意圖。 [圖10] 係本發明第七實施例之使用狀態示意圖。 [圖11] 係本發明第八實施例之使用狀態示意圖。 [圖12] 係本發明不同型態之元件示意圖一。 [圖13] 係本發明不同型態之元件示意圖二。 [圖14] 係本發明不同型態之元件示意圖三。 [圖15] 係本發明第九實施例之使用狀態示意圖。 [圖16] 係本發明第十實施例之使用狀態示意圖。 [圖17] 係本發明第十一實施例之使用狀態示意圖。 [圖18] 係本發明第十二實施例之使用狀態示意圖。
1:組裝模具
11:第一組裝模具
111:第一組立部
12:第二組裝模具
121:第二組立部
13:組合模具
131:合組部
2:組裝設備
21:下壓部
22:操作面板

Claims (51)

  1. 一種組裝模組,其包含: 一第一組裝模具,其具有第一組立部; 一第二組裝模具,其具有第二組立部,該第二組裝模具與該第一組裝模具相對應;以及 至少一組合模具,其可移除地設於該第一組立部、該第二組立部或該第一組立部及該第二組立部之相對應位置。
  2. 一種組裝模組,其包含: 一第一組裝模具,其具有第一組立部,或一第二組裝模具,其具有第二組立部;以及 至少一組合模具,其可移除地設於該第一組立部或該第二組立部。
  3. 如請求項1或2所述之組裝模組,其中該等組合模具可依據組立之至少一元件或至少一被組裝體,而於該第一組立部或該第二組立部上進行更換。
  4. 如請求項1或2所述之組裝模組,其中該第一組立部或該第二組立部為矩陣排列、標示法標示排列、邏輯化記錄或系統化記錄定義所在位置設定管理,或以影像辨識法或視覺辨識法設定管理。
  5. 如請求項1或2所述之組裝模組,其中該第一組立部或該第二組立部設置以該組合模具進行組裝之至少一被組裝體,該被組裝體具有用以組合至少一元件之一被組裝部,該元件具有一填料空間,該組合模具施壓於該元件,用以使該被組裝體之材料進入或流入該填料空間。
  6. 如請求項1或2所述之組裝模組,其中以標示法標示該第一組立部或該第二組立部之位置,再依據組立之至少一被組裝體或至少一元件之需要,選擇標示對應之該組合模具用以進行組裝。
  7. 如請求項1或2所述之組裝模組,其中該第一組立部或該第二組立部分別設置以該組合模具進行組裝之至少一被組裝體,該被組裝體具有用以組合至少一元件之一被組裝部,該元件具有一擴接部,該組合模具施壓於該元件,用以使該元件之材料擴接於該被組裝體。
  8. 如請求項1或2所述之組裝模組,其中該組合模具具有一或一以上之合組部,該合組部設於一或一以上之第一組立部或第二組立部,以符合組裝之至少一元件或至少一被組裝體,或用以符合組合之至少一元件於至少一被組裝體的空間或位置。
  9. 如請求項1或2所述之組裝模組,其中該第一組立部或該第二組立部為孔部、槽部、凸部、凹部、階部、斜面部、弧面部、曲面部、平面部、扣部或螺紋部。
  10. 如請求項1或2所述之組裝模組,其中該組合模具具有與該第一組立部或該第二組立部組立之合組部,該合組部為孔部、槽部、凸部、凹部、階部、斜面部、弧面部、曲面部、平面部、扣部或螺紋部。
  11. 如請求項1或2所述之組裝模組,其中組合之至少一元件或至少一被組裝體,或組合之至少一元件於至少一被組裝體,可設置為不同編輯方式,或於不同之編輯方式執行時,可應用不同之組合模具設置於該第一組立部或該第二組立部之組合。
  12. 如請求項1或2所述之組裝模組,其中該第一組立部、該第二組立部與該組合模具之組合方式為鎖合、扣接、鉚接、磁吸、一體成型或銲接。
  13. 如請求項1或2所述之組裝模組,其中先放置第一種之組合模具組立於第一種目標組裝位置,之後再放置第二種之組合模具組立於第二種目標組裝位置。
  14. 如請求項1或2所述之組裝模組,其中該組合模具具有一或一以上之合組部,該合組部與該第一組立部或該第二組立部之組合方式為鎖合、扣接、鉚接、磁吸、一體成型或銲接。
  15. 如請求項1或2所述之組裝模組,其中該第一組立部或該第二組立部為矩陣排列,各該第一組立部或各該第二組立部間為相同之距離或不同之距離。
  16. 如請求項1或2所述之組裝模組,其中該第一組立部或該第二組立部以編碼方式管理,或該組合模具以編碼方式管理。
  17. 如請求項1或2所述之組裝模組,其中該第一組立部或該第二組立部以編碼方式管理,或該組合模具具有一或一以上之合組部,該合組部以編碼方式管理,或該組合模具以編碼方式管理。
  18. 如請求項1或2所述之組裝模組,其中該第一組立部或該第二組立部或該組合模具間之不同組合或排列組合,可產生不同之組立應用高度、空間、位置或力量配置組合。
  19. 如請求項1或2所述之組裝模組,其中該第一組裝模具、該第二組裝模具、該第一組立部、該第二組立部、該組合模具或該組合模具之一合組部之對應模穴或模座或模具管理系統、電腦系統管理軟體可依據至少一元件、至少一被組裝體或至少一元件組裝於至少一被組裝體之2D或3D圖面,計算合適之組裝配置或相互組裝配以用以進行安排組裝。
  20. 如請求項1或2所述之組裝模組,其中該第一組裝模具、該第二組裝模具、該第一組立部、該第二組立部、該組合模具或該組合模具之一合組部以銑床、車床、CNC加工、模具射出、鍛造或模具加工方式製作。
  21. 如請求項1或2所述之組裝模組,其中該第一組裝模具、該第二組裝模具、該第一組立部、該第二組立部、該組合模具或該組合模具之一合組部為螺紋部、柱體、錐體、凹部、凸部、平面部、斜面部、階部、曲面部或弧面部。
  22. 如請求項1或2所述之組裝模組,其中該第一組裝模具之該第一組立部或該第二組裝模具之該第二組立部於不變動或變動之條件下,依據不同或相同之至少一元件、至少一被組裝體或至少一元件組裝於至少一被組裝體之安排,選用或設計適合之至少一組合模具進行組裝。
  23. 如請求項1或2所述之組裝模組,其中該第一組裝模具、該第二組裝模具、該第一組立部、該第二組立部、該組合模具或該組合模具之一合組部可選用自動化組立裝置、施壓裝置或螺鎖裝置進行組裝。
  24. 如請求項1或2所述之組裝模組,其中該組合模具可組立至少一元件,該元件為一扣件,或該元件具有活動組接之一頭部或身部,或該頭部可設置扣部。
  25. 如請求項24所述之組裝模組,其中該扣部為柱體、螺紋體、外扣體或內扣體。
  26. 如請求項24所述之組裝模組,其中更包括有一彈性元件,該彈性元件一端抵頂該頭部,另一端抵頂該身部。
  27. 如請求項24所述之組裝模組,其中該元件具有填料空間、擴接部、螺紋部或被施壓部,另該元件為單零件,或多零件之組合。
  28. 如請求項24所述之組裝模組,其中該元件具有一頸部,或該元件具有錐部或螺紋部,或該頸部用以扣入另一物體。
  29. 如請求項24所述之組裝模組,其中該元件裝置於一載體,且以一工具取起後,經一比對裝置比對該第一組裝模具、該第二組裝模具、該第一組立部、該第二組立部、組合模具或至少一被組裝體之位置或距離,之後放置於該被組裝體、該被組裝體之一被組裝部、該第一組裝模具、該第二組裝模具、該第一組立部、該第二組立部或組合模具之目標組裝位置。
  30. 如請求項29所述之組裝模組,其中該工具為真空吸取器、夾具、扣具或磁吸器。
  31. 如請求項1或2所述之組裝模組,其中該第一組立部、該第二組立部與組合模具可對應配對組合成不同之位置、高度或型式之組裝,以增加組合模具於至少一元件、至少一被組裝體或至少一元件組裝於至少一被組裝體時之共用性。
  32. 如請求項1或2所述之組裝模組,其中該第一組裝模具或該第二組裝模具可與該第一組立部或該第二組立部一體成型、或該第一組裝模具或該第二組裝模具可與組合模具一體成型、或該第一組裝模具或該第二組裝模具可與該第一組立部、該第二組立部或組合模具一體成型。
  33. 如請求項1或2所述之組裝模組,其中該第一組裝模具或該第二組裝模具同時安裝於同一台組裝設備,或一台組裝設備中只具有該第一組裝模具,或一台組裝設備中只具有該第二組裝模具。
  34. 如請求項1或2所述之組裝模組,其中該第一組裝模具或該第二組裝模具設置於一台組裝設備,或一台以上的組裝設備,該組裝設備或該等組裝設備與電腦網路連線進行控制或自動化控制,或該組裝設備或該等組裝設備將生產數據以網路系統傳輸至電腦中進行數據分析或安排。
  35. 一種組裝設備,其包含如請求項1至34任一項中之組裝模組,該第一組裝模具或該第二組裝模具設置於該組裝設備。
  36. 如請求項35所述之組裝模組,其中該組裝設備或該第一組裝模具或該第二組裝模具具有一固定部,用以固接設置。
  37. 如請求項35所述之組裝模組,其中該組裝設備具有一機架部作為機架,或具有一輪動部作為輪動。
  38. 如請求項35所述之組裝模組,其中該組裝設備之施壓驅動為空壓驅動、油壓驅動、手施壓驅動、電力驅動、螺桿力驅動、磁力驅動或外力驅動。
  39. 如請求項35所述之組裝模組,其中該組裝設備具有下壓部,用以下壓至少一元件或至少一被組裝體,或將至少一元件組裝於至少一被組裝體。
  40. 如請求項39所述之組裝模組,其中該下壓部具有上部與下部,可下壓該上部進入該下部,或該下部進入該上部,用以降低行程下壓或上升行程。
  41. 如請求項35所述之組裝模組,其中該組裝設備可選用自動化組立裝置、施壓裝置或螺鎖裝置進行組裝。
  42. 如請求項35所述之組裝模組,其中該組裝設備具有一操作面板,可作為操作或連絡電腦、手機或電子設備之介面操作或使用不同的軟體操作。
  43. 如請求項35所述之組裝模組,其中該組裝設備具有一比對裝置,可比對該第一組裝模具、該第二組裝模具、該第一組立部、該第二組立部、組合模具、至少一元件或至少一被組裝體之位置或距離,以準確放置該元件或該組裝體於被組裝位置,或確認該元件或該組裝體已放置於正確位置。
  44. 如請求項35所述之組裝模組,其中該組裝設備具有一加熱器,可加熱具有可焊表面之一元件、具有可焊表面之一被組裝體、或於一元件與一被組裝體間之焊錫,用以進行加熱焊接該元件與該被組裝體。
  45. 如請求項35所述之組裝模組,其中該第一組立部、該第二組立部與組合模具可對應配對組合成不同之位置、高度或型式之組裝,以增加組合模具與該組裝設備於至少一元件、至少一被組裝體或至少一元件組裝於至少一被組裝體時之共用性。
  46. 一種組裝模組之應用方法,其包含如請求項1至34任一項中之組裝模組,其先裝置組裝模組於第一組立部或第二組立部,再放置至少一元件、至少一被組裝體或至少一元件組裝於至少一被組裝體於組裝模組,再用以組裝模組施壓至少一元件、至少一被組裝體或至少一元件組裝於至少一被組裝體以用以組裝。
  47. 一種組裝模組之應用方法,其包含如請求項1至34任一項中之組裝模組,其先裝置組裝模組於第一組立部或第二組立部,再放置至少一元件、至少一被組裝體或至少一元件組裝於至少一被組裝體於組裝模組,再用以組裝模組施壓至少一元件、至少一被組裝體或至少一元件組裝於至少一被組裝體以用以組裝; 其中該第一組立部或該第二組立部以編碼方式管理,或組合模具有一或一以上之合組部,合組部以編碼方式管理,或組合模具以編碼方式管理。
  48. 一種組裝模組之應用方法,其包含如請求項1至34任一項中之組裝模組,其先裝置組裝模組於第一組立部或第二組立部再放置至少一元件、至少一被組裝體或至少一元件組裝於至少一被組裝體於組裝模組,再用以組裝模組施壓至少一元件、至少一被組裝體或至少一元件組裝於至少一被組裝體以用以組裝; 其中該第一組立部或該第二組立部或組合模具間之不同組合或排列組合,可產生不同之組立應用高度、空間、位置或力量配置組合。
  49. 一種組裝模組之應用方法,其包含如請求項1至34任一項中之組裝模組,其更包含一種組裝設備,該第一組裝模具或該第二組裝模具設置於該組裝設備;可先裝置組合模具於第一組立部或第二組立部再放置至少一元件、至少一被組裝體或至少一元件組裝於至少一被組裝體於組合模具,再用以組合模具施壓至少一元件、至少一被組裝體或至少一元件組裝於至少一被組裝體以用以組裝; 其中該第一組立部或該第二組立部以編碼方式管理,或組合模具有一或一以上之合組部,合組部以編碼方式管理,或組合模具以編碼方式管理。
  50. 一種組裝模組之應用方法,其包含如請求項1至34任一項中之組裝模組,其更包含一種組裝設備,該第一組裝模具或該第二組裝模具設置於該組裝設備;可先裝置組合模具於第一組立部或第二組立部再放置至少一元件、至少一被組裝體或至少一元件組裝於至少一被組裝體於組合模具,再用以組合模具施壓至少一元件、至少一被組裝體或至少一元件組裝於至少一被組裝體以用以組裝; 其中該第一組立部或該第二組立部或組合模具間之不同組合或排列組合,可產生不同之組立應用高度、空間、位置或力量配置組合。
  51. 如請求項1或2所述之組裝模組,其中該第一組立部或該第二組立部與該組合模具一體成型。
TW109105011A 2019-12-18 2020-02-17 組裝模組之應用方法 TWI76069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9105011A TWI760696B (zh) 2020-02-17 2020-02-17 組裝模組之應用方法
CN202011466725.1A CN113001152B (zh) 2019-12-18 2020-12-14 组装模块与组装设备及组装模块的应用方法
US17/124,522 US11850649B2 (en) 2019-12-18 2020-12-17 Assembly module, assembly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operating the assembly module
US17/951,130 US11969776B2 (en) 2019-12-18 2022-09-23 Assembly module
US17/951,126 US11865604B2 (en) 2019-12-18 2022-09-23 Assembly modul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9105011A TWI760696B (zh) 2020-02-17 2020-02-17 組裝模組之應用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132039A true TW202132039A (zh) 2021-09-01
TWI760696B TWI760696B (zh) 2022-04-11

Family

ID=787775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9105011A TWI760696B (zh) 2019-12-18 2020-02-17 組裝模組之應用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760696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161128A (zh) * 2021-09-30 2022-03-11 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潍坊供电公司 均压环安装工具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06032121A1 (de) * 2006-07-04 2008-01-10 Teamtechnik Maschinen Und Anlagen Gmbh Bearbeitungsvorrichtung
TWI338601B (en) * 2008-11-24 2011-03-11 Inventec Appliances Corp Automatic assembly fixture
CN102211385A (zh) * 2010-04-06 2011-10-12 苏州柯福礼品实业有限公司 具有凸缘的塑胶容器的构造及其模具与制造方法
TW201136747A (en) * 2010-04-16 2011-11-01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Injection mold
CN102139520B (zh) * 2011-03-10 2014-05-21 浙江洁瓴实业有限公司 双色塑料棒和双射注塑模具
CN203937107U (zh) * 2014-05-19 2014-11-12 台达电子(东莞)有限公司 一种轻量化模组模具结构
CN208496804U (zh) * 2018-06-26 2019-02-15 江苏文光车辆附件有限公司 一种通用工装快速更换结构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161128A (zh) * 2021-09-30 2022-03-11 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潍坊供电公司 均压环安装工具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760696B (zh) 2022-04-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117953B1 (en) Surface roughening apparatus for metal stock and surface roughening method for metal stock
TW202132039A (zh) 組裝模組與組裝設備及組裝模組之應用方法
CN110576135B (zh) 多面锻造型锻造装置
WO2018214372A1 (zh) 一种含挤压螺母的印制线路板制作工艺
CN113001152B (zh) 组装模块与组装设备及组装模块的应用方法
TW202124085A (zh) 組裝模組與組裝設備及組裝模組之應用方法
CN209736355U (zh) 一种电气触头的成型设备
TWI783816B (zh) 組裝模組與組裝設備及組裝模組之應用方法
TWI759110B (zh) 組裝模組與組裝設備及組裝模組之應用方法
CN103551851B (zh) 一种底部带凸起结构的金属板材零件复合成形方法及模具
CN204735633U (zh) 一种插片式散热器铆接工装
US20200290254A1 (en) Assembly method and structure of control device
CN105834307A (zh) 金属薄板坐标网格冲压模具
JP2006068781A (ja) カップ状部品の成形方法及び成形装置
CN206882547U (zh) 钢圈轮毂冲孔倒角成型模具
CN103949549B (zh) 一种汽车左端板翻孔模具
CN105522046A (zh) 浮杆式油量传感器浮杆接触弹簧铆压成形夹具
CN212042255U (zh) 一种锻造冲孔整形复合模
CN211135094U (zh) 一种应用于内六角钉类零件的一模两冲式冲压结构
CN214078778U (zh) 一种用于燃气灶面板的冷冲压模具
CN218310332U (zh) 一种固定座成型模具
CN219805258U (zh) 一种刺破成型加冲孔的复合结构
CN219789029U (zh) 一种一次注塑低温成型的包胶注塑模具
CN214492330U (zh) 一种机械设计制造用模具组合装置
CN207629003U (zh) 一种打凸包治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