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127505A - 電感耦合裝置和半導體處理設備 - Google Patents

電感耦合裝置和半導體處理設備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127505A
TW202127505A TW110100246A TW110100246A TW202127505A TW 202127505 A TW202127505 A TW 202127505A TW 110100246 A TW110100246 A TW 110100246A TW 110100246 A TW110100246 A TW 110100246A TW 202127505 A TW202127505 A TW 202127505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radio frequency
coils
inductive coupling
power supply
induction coils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010024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799776B (zh
Inventor
李興存
Original Assignee
大陸商北京北方華創微電子裝備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大陸商北京北方華創微電子裝備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大陸商北京北方華創微電子裝備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12750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12750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9977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99776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JELECTRIC DISCHARGE TUBES OR DISCHARGE LAMPS
    • H01J37/00Discharge tubes with provision for introducing objects or material to be exposed to the discharge, e.g. for the purpose of examination or processing thereof
    • H01J37/32Gas-filled discharge tubes
    • H01J37/32009Arrangements for generation of plasma specially adapted for examination or treatment of objects, e.g. plasma sources
    • H01J37/32082Radio frequency generated discharge
    • H01J37/321Radio frequency generated discharge the radio frequency energy being inductively coupled to the plasma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JELECTRIC DISCHARGE TUBES OR DISCHARGE LAMPS
    • H01J37/00Discharge tubes with provision for introducing objects or material to be exposed to the discharge, e.g. for the purpose of examination or processing thereof
    • H01J37/32Gas-filled discharge tubes
    • H01J37/32009Arrangements for generation of plasma specially adapted for examination or treatment of objects, e.g. plasma sources
    • H01J37/32082Radio frequency generated discharge
    • H01J37/321Radio frequency generated discharge the radio frequency energy being inductively coupled to the plasma
    • H01J37/3211Antennas, e.g. particular shapes of coi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JELECTRIC DISCHARGE TUBES OR DISCHARGE LAMPS
    • H01J37/00Discharge tubes with provision for introducing objects or material to be exposed to the discharge, e.g. for the purpose of examination or processing thereof
    • H01J37/32Gas-filled discharge tubes
    • H01J37/32009Arrangements for generation of plasma specially adapted for examination or treatment of objects, e.g. plasma sources
    • H01J37/32357Generation remote from the workpiece, e.g. down-stream

Abstract

本發明實施例公開了一種電感耦合裝置和半導體處理設備,該裝置包括射頻電源、直流電源、介電質筒和至少兩組感應線圈,其中,至少兩組感應線圈均沿介電質筒的周向側壁環繞設置,且沿介電質筒的軸向依次排佈;每組感應線圈具有直流輸入端、直流輸出端、射頻輸入端和射頻輸出端,其中,射頻輸入端和該直流輸入端分別與射頻電源和直流電源的第一極電連接,射頻輸出端接地,直流輸出端與直流電源的第二極電連接,以在介電質筒內的與每組感應線圈對應的區域形成電離區。本發明實施例公開的電感耦合裝置和半導體處理設備,其不僅可以避免高功率密度導致的介電質窗因產生熱效應而發生破裂現象,進而可以提高介電質窗的熱穩定性,而且還可以提高電漿密度。

Description

電感耦合裝置和半導體處理設備
本發明涉及半導體製造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電感耦合裝置和包括該電感耦合裝置的半導體處理設備。
隨著三維疊層封裝、微機電系統(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MEMS)封裝、垂直集成感測器陣列以及臺面金屬氧化物半導體(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MOS)功率器件倒裝焊接技術的開發,矽通孔(Through Silicon Via,TSV)互連技術正在受到越來越廣泛的重視和研究。為了實現較高的刻蝕選擇比及刻蝕速率,往往採用遠程高密度電漿(Remote High Density Plasma,Remote HDP)加工設備對基片進行刻蝕製程,在進行製程時,基片位於電漿的下游區域,該下游區域的自由基濃度較高,離子密度較低,可以減少離子轟擊基片表面導致的掩膜層損失,因此可以兼顧實現高刻蝕速率及高刻蝕選擇比。
在遠程電漿處理設備中,感應耦合電漿源通常採用螺線管線圈產生電漿,並在下電極偏壓的作用下,實現電漿密度與能量的獨立控制。但是,由於趨膚效應,導致螺線管線圈吸收的有效功率有限,從而限制了電漿密度的提高。雖然可以藉由提高電漿源施加的功率密度來提高電漿密度,但是由於趨膚效應仍然存在,導致電漿密度的提升程度有限,同時高功率密度還會導致介電質窗因產生熱效應而發生破裂現象,從而導致介電質窗的熱穩定性變差。
本發明旨在至少解決先前技術中存在的技術問題之一,提出了一種電感耦合裝置和半導體處理設備,其不僅可以避免高功率密度導致的介電質窗因產生熱效應而發生破裂現象,進而可以提高介電質窗的熱穩定性,而且還可以提高電漿密度。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實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種電感耦合裝置,用於將半導體處理設備的製程腔室中的製程氣體電離形成電漿,該電感耦合裝置包括射頻電源、直流電源、介電質筒和至少兩組感應線圈,其中,該至少兩組感應線圈均沿該介電質筒的周向側壁環繞設置,且沿該介電質筒的軸向依次排佈; 每組所述感應線圈具有直流輸入端、直流輸出端、射頻輸入端和射頻輸出端,其中,該射頻輸入端和該直流輸入端分別與該射頻電源和該直流電源的第一極電連接,該射頻輸出端接地,該直流輸出端與該直流電源的第二極電連接,以在該介電質筒內的與每組所述感應線圈對應的區域形成電離區。
可選的,每組所述感應線圈均包括線圈本體,該線圈本體包括第一導電層,包裹該第一導電層的絕緣層,以及包裹該絕緣層的第二導電層;其中,該第一導電層的兩端分別用作該直流輸入端和該直流輸出端;該第二導電層的兩端分別用作該射頻輸入端和該射頻輸出端。
可選的,每組所述感應線圈均還包括直流輸入導線和包裹該直流輸入導線的第一導線絕緣層,以及直流輸出導線和包裹該直流輸出導線的第二導線絕緣層;其中,該直流輸入導線的兩端分別與該直流輸入端和該直流電源的第一極電連接;該直流輸出導線的兩端分別與該直流輸出端和該直流電源的第二極電連接。
可選的,該電感耦合裝置還包括至少一個第一導電連接件和至少一個第二導電連接件;其中, 該第一導電連接件分別與相鄰的兩組所述感應線圈中,該第二導電層的該射頻輸入端電連接,且該第一導電連接件與該射頻電源電連接; 該第二導電連接件分別與相鄰的兩組該感應線圈中,該第二導電層的該射頻輸出端電連接,且該第二導電連接件接地。
可選的,相鄰的兩組所述感應線圈輸送電流的方向一致。
可選的,該感應線圈包括立體螺旋線圈, 相鄰的兩個所述立體螺旋線圈的纏繞方向相反,並且,相鄰的兩個所述立體螺旋線圈的該直流輸入端和該射頻輸入端位於各自的所述立體螺旋線圈在該介電質筒的軸向上的不同側,相鄰的兩個所述立體螺旋線圈的該直流輸出端和該射頻輸出端位於各自的該立體螺旋線圈在該介電質筒的軸向上的不同側;或者, 相鄰的兩個該立體螺旋線圈的纏繞方向相同,並且,相鄰的兩個所述立體螺旋線圈的該直流輸入端和該射頻輸入端位於各自的該立體螺旋線圈在該介電質筒的軸向上的同一側,相鄰的兩個所述立體螺旋線圈的該直流輸出端和該射頻輸出端位於各自的所述立體螺旋線圈在該介電質筒的軸向上的同一側。
可選的,該感應線圈包括平面線圈, 相鄰的兩個所述平面線圈的纏繞方向相同,並且,相鄰的兩個所述平面線圈的該直流輸入端和該射頻輸入端位於各自的該平面線圈在該介電質筒的徑向上的同一側,相鄰的兩個所述平面線圈的該直流輸出端和該射頻輸出端位於各自的所述平面線圈在該介電質筒的徑向上的同一側;或者, 相鄰的兩個所述平面線圈的纏繞方向相反,並且,相鄰的兩個所述平面線圈的該直流輸入端和該射頻輸入端位於各自的該平面線圈在該介電質筒的徑向上的不同側,相鄰的兩個該平面線圈的該直流輸出端和該射頻輸出端位於各自的所述平面線圈在該介電質筒的徑向上的不同側。
可選的,該電感耦合裝置還包括第一濾波器和第二濾波器,其中,每組所述感應線圈的該直流輸入端經由該第一濾波器與該直流電源的第一極電連接,每組所述感應線圈的該直流輸出端經由該第二濾波器與該直流電源的第二極電連接。
可選的,該第一濾波器和該第二濾波器均為低通濾波器。
可選的,該第一濾波器包括第一電感和第一電容,該第二濾波器包括第二電感和第二電容;其中,該第一電感的第一端與該直流電源的第一極以及該第一電容的第一端均電連接,該第一電感的第二端與每組該感應線圈的該直流輸入端電連接,該第一電容的第二端接地; 該第二電感的第一端與每組該感應線圈的該直流輸出端電連接,該第二電感的第二端與該直流電源的第二極以及該第二電容的第一端均電連接,該第二電容的第二端接地。
可選的,該電感耦合裝置還包括隔直電容、匹配器和接地電容;其中,該隔直電容的第一端藉由該匹配器與該射頻電源電連接,該隔直電容的第二端與每組該感應線圈的該射頻輸入端電連接: 該接地電容的第一端與每組該感應線圈的該射頻輸出端電連接,該接地電容的第二端接地。
本發明實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種半導體處理設備,該半導體處理設備包括製程腔室,還包括前文記載的該的電感耦合裝置,該電感耦合裝置設置於該製程腔室上方,用於將該製程腔室中的製程氣體電離形成電漿。
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電感耦合裝置,其藉由設置沿介電質筒的周向側壁環繞且沿其軸向依次排佈的至少兩組感應線圈,並且每組感應線圈的直流輸入端和直流輸出端分別與直流電源的第一極和第二極電連接,每組感應線圈的射頻輸入端與射頻電源電連接,射頻輸出端接地,不僅可以在同樣射頻功率條件下,減小藉由每組感應線圈的電流大小,從而可以避免高功率密度導致的介電質窗因產生熱效應而發生破裂現象,進而可以提高介電質窗的熱穩定性;而且利用至少兩組感應線圈在介電質筒內的對應區域形成的至少兩個電離區,可以對製程氣體在依次經過至少兩個電離區的過程中進行多次電離,從而可以有效提高感應耦合功率利用效率,進而可以提高電漿密度。此外,藉由在利用射頻電源向每組感應線圈加載射頻功率的同時,利用直流電源向每組感應線圈加載直流功率,可以藉由產生的靜磁場約束電漿中的電子,以延長其運動路徑,從而進一步提高電漿密度。
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半導體處理設備,其藉由採用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電感耦合裝置,不僅可以避免高功率密度導致的介電質窗因產生熱效應而發生破裂現象,進而可以提高介電質窗的熱穩定性,而且還可以提高電漿密度。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進行詳細說明。應當理解的是,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方式僅用於說明和解釋本發明,並不用於限制本發明。
如圖1所示,本發明實施例的第一方面,涉及一種電感耦合裝置100,該電感耦合裝置100用於將半導體處理設備200的製程腔室中的製程氣體電離形成電漿。該半導體處理設備200一般包括製程腔室210、設置在該製程腔室210上方的電感耦合裝置100、向製程腔室210中提供製程氣體的進氣系統220以及位於製程腔室210內的偏壓電極230,該偏壓電極230經由偏壓匹配器240與偏壓射頻源250電連接。
在一些實施例中,上述電感耦合裝置100用作遠程電漿源,遠程電漿源的電漿產生區域並不是位於製程腔室210內部,而是位於製程腔室210外部,下文將詳細描述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電感耦合裝置100的結構及其在半導體處理設備200中的應用。 第一實施例
如圖1所示,本實施例提供的電感耦合裝置100包括射頻電源110、直流電源160、介電質筒130和兩組感應線圈(140,150)。其中,兩組感應線圈(140,150)均沿介電質筒130的周向側壁環繞設置,且沿介電質筒130的軸向依次排佈;在本實施例中,第一組感應線圈140設置在第二組感應線圈150的上方,且對應介電質筒130內部的上部區域;第二組感應線圈150對應介電質筒130內部的下部區域。
其中,第一組感應線圈140和第二組感應線圈150均具有直流輸入端161、直流輸出端162、射頻輸入端111和射頻輸出端112,可以理解的是,圖1中示出的直流輸入端161、直流輸出端162、射頻輸入端111和射頻輸出端112均為第一組感應線圈140的端部和第二組感應線圈150的端部的交點。
其中,射頻輸入端111和直流輸入端161分別與射頻電源110和直流電源160的第一極(例如,正極)電連接,射頻輸出端112接地,直流輸出端162與直流電源160的第二極(例如,負極)電連接,以在介電質筒130內的分別與兩組感應線圈(140,150)對應的區域形成兩個電離區,即,在上部區域形成第一電離區;在下部區域形成第二電離區。需要說明的是,圖1僅是示例性地示出第一組感應線圈140的直流輸入端、直流輸出端、射頻輸入端和射頻輸出端,然而本發明並不局限於此。對於本領域內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在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和實質的情況下,可以做出各種變型和改進,這些變型和改進也視為本發明的保護範圍。 具體地,如圖1所示,在應用上述電感耦合裝置100的半導體處理設備200中,在進行製程時,製程氣體經由進氣系統220進入到介電質筒130內部,並且射頻電源110(其頻率一般為0.4MHz~60MHz)向兩組感應線圈(140,150)提供交變電流,以使兩組感應線圈(140,150)分別在介電質筒130內的上部區域和下部區域產生交變電磁場,以形成第一電離區和第二電離區,製程氣體在由上而下依次經過第一電離區和第二電離區的過程中有兩次電離,其中,製程氣體在第一電離區進行第一次電離,形成包含電子、離子、中性氣體等的電漿,其中,中性氣體為包括自由基和源氣體等不帶電氣體,其中自由基含量約是離子含量的100~1000倍。接著,經過第一次電離的粒子繼續向下擴散,在經過第二電離區時進行第二次電離,第二次電離所需的能量將低於第一次電離所需要的能量。
藉由對製程氣體進行多次電離,可以有效提高感應耦合功率利用效率,從而可以提高電漿密度。而且,藉由設置兩組感應線圈(140,150),可以在同樣射頻功率條件下,減小藉由每組感應線圈的電流大小,從而可以避免高功率密度導致的介電質窗因產生熱效應而發生破裂現象,進而可以提高介電質窗的熱穩定性。
此外,藉由在利用射頻電源向每組感應線圈加載射頻功率的同時,利用直流電源向每組感應線圈加載直流功率,可以藉由產生的靜磁場約束電漿中的電子,以延長其運動路徑,從而進一步提高電漿密度。
具體地,如圖2所示,兩組感應線圈(140,150)所產生的靜磁場B可以約束電漿中的電子e,使之可以沿磁感線方向作拉摩爾運動(螺旋運動),該運動方式可以延長電子e在電漿中的運動路徑,從而可以增加電子e與中性氣體和自由基的碰撞頻率,進而可以進一步提高電漿密度。
如圖3所示,相比於無靜磁場的電漿分佈區域,在有靜磁場的約束作用下,電漿將被磁感線約束在更小的分佈區域中,從而可以減少電子或離子複合到介電質筒130的數量,經試驗研究證實,本實施例提供的電感耦合裝置100,其可以將電漿密度從常規的1011 /cm3 提高至1012 /cm3 的量級,從而可以大大提高電漿密度。
在一些實施例中,直流電源160輸出的直流電流一般為0~200A,每組感應線圈產生的靜磁場的磁場強度範圍一般小於1000G;射頻電源110輸出的射頻功率一般小於10KW。
需要說明的是,射頻電源110在向兩組感應線圈(140,150)提供射頻功率時,射頻功率可以藉由兩組感應線圈(140,150)的電感值進行分配,而為了控制介電質筒130的表面功率密度的均衡,一般需要兩組感應線圈(140,150)的電感值相等即功率均衡分配。
還需要說明的是,在本實施例中,感應線圈為兩組,但是,本發明實施例並不局限於此,在實際應用中,感應線圈還可以為三組、四組或者五組以上,本發明實施例並不依次為限。
為了實現直流電流和射頻電流的隔離,如圖1所示,電感耦合裝置100還包括第一濾波器170和第二濾波器180,其中,兩組感應線圈(140,150)的直流輸入端161經由第一濾波器170與直流電源160的第一極電連接,兩組感應線圈(140,150)的直流輸出端162經由第二濾波器180與直流電源160的第二極電連接。第一濾波器170和第二濾波器180例如可以均為低通濾波器。
第一濾波器170和第二濾波器180的結構可以有多種,例如,如圖4所示,第一濾波器170可以包括第一電感L1和第一電容C1,第二濾波器180包括第二電感L2和第二電容C2;其中,第一電感L1的第一端與直流電源160的第一極和第一電容C1的第一端電連接,第一電感L2的第二端與兩組感應線圈(140,150)的直流輸入端161電連接,第一電容C1的第二端接地。第二電感L2的第一端與兩組感應線圈(140,150)的直流輸出端162電連接,第二電感L2的第二端與直流電源160的第二極和第二電容C2的第一端電連接,第二電容C2的第二端接地。在實際應用中,為了實現隔離高頻電流,第一電感L1和第二電感L2所形成的對應頻率感抗應足夠大,例如大於2000Ω。
在一些實施例中,如圖4所示,電感耦合裝置100還包括隔直電容C3、匹配器120以及接地電容C4,其中,隔直電容C3的第一端藉由匹配器120與射頻電源110電連接,隔直電容C3的第二端與兩組感應線圈(140,150)的射頻輸入端111電連接。隔直電容C3用於有效隔離直流電流且並不影響高頻阻抗。隔直電容C3的電容值一般為22nF。
接地電容C4的第一端與兩組感應線圈(140,150)的射頻輸出端112電連接;接地電容C4的第二端接地。接地電容C4用於有效平衡感應線圈的射頻輸入端111和射頻輸出端112之間的電壓。該接地電容C4的容抗一般為感應線圈的感抗的50%。
在一些實施例中,如圖5和圖6所示,第一組感應線圈140包括線圈本體141,第二組感應線圈150包括線圈本體151,兩組感應線圈(140,150)的線圈本體的結構相同,以線圈本體141為例,如圖6所示,該線圈本體141包括第一導電層141a、包裹該第一導電層141a的絕緣層141b以及包裹該絕緣層141b的第二導電層141c。其中,第一導電層141a的兩端分別用作直流輸入端161和直流輸出端162;第二導電層141c的兩端分別用作射頻輸入端111和射頻輸出端112。借助絕緣層141b,可以使進入直流傳導截面的電場被衰減從而可以將第一導電層141a和第二導電層141c相互隔離,同時由於高頻電流與直流電流線上圈本體不同的位置傳播,這這使得二者相互間干擾效應也會有較大程度的減弱,在此基礎上,借助第一濾波器170和第二濾波器180的濾波作用,抗干擾效果更優。
在一些實施例中,以線圈本體141為例,如圖6至圖8所示,感應線圈還包括直流輸入導線193a和包裹該直流輸入導線193a的第一導線絕緣層195,以及直流輸出導線194a和包裹直流輸出導線194a的第二導線絕緣層196;其中,直流輸入導線193a的兩端分別與直流輸入端(即,第一導電層141a的輸入端)和直流電源160的第一極電連接;直流輸出導線194a的兩端分別與直流輸出端(即,第一導電層141a的輸出端)和直流電源的第二極電連接。直流輸入導線193a和直流輸出導線194a均可以採用焊接的方式與第一導電層141a電連接,直流輸入導線193a和直流輸出導線194a與第一導電層141a的焊點位置分別為圖7和圖8所示的位置141d。與上述線圈本體141相同的,如圖5所示,對應線圈本體151,感應線圈同樣還包括直流輸入導線193b和包裹該直流輸入導線193b的第一導線絕緣層195,以及直流輸出導線194b和包裹直流輸出導線194b的第二導線絕緣層196,由於這些部件的結構和功能與上述線圈本體141相同,在此不再重複描述。
需要說明的是,對於第一導電層141a、絕緣層141b以及第二導電層141c的具體材料並沒有作出限定,例如,第一導電層141a和第二導電層141c可以選擇電導率較高的銅材料,絕緣層141b的材料一般可以選取四氟等。
在一些實施例中,如圖5所示,電感耦合裝置100還包括至少一個第一導電連接件191和至少一個第二導電連接件192;其中,第一導電連接件191分別與相鄰的兩組感應線圈(140,150)中,第二導電層141c的射頻輸入端(111a,111b)電連接。第二導電連接件192分別與相鄰的兩組感應線圈(140,150)中,第二導電層141c的兩個射頻輸出端(112a,112b)電連接。並且,為了提高第一濾波器170和第二濾波器180的低通濾波效果,根據高頻表面趨膚效應和直流電流走截面原理,可以使感應線圈及兩個導電連接件的軸線相互平行,如圖5所示,即,第一導電連接件191和第二導電連接件192均平行於兩個線圈本體(141,151)的軸線。
在一些實施例中,可選的,相鄰的兩組感應線圈輸送電流的方向一致。例如,如圖5所示,相鄰的兩組感應線圈(140,150)均為立體螺旋線圈,在這種情況下,為了實現相鄰的兩組感應線圈輸送電流的方向一致,可以採用兩種連接方式。圖5示出了第一種連接方式,即,相鄰的兩個立體螺旋線圈的纏繞方向相反,其中,從圖5自上往下的方向來看,位於上方的感應線圈140的纏繞方向為自上往下沿順時針方向纏繞;位於下方的感應線圈150的纏繞方向為自上往下沿逆時針方向纏繞。並且,相鄰的兩個立體螺旋線圈的直流輸入端和射頻輸入端位於各自的立體螺旋線圈在介電質筒130的軸向上的不同側,具體地,如圖1所示,位於上方的第一組感應線圈140,其用作直流輸入端161和射頻輸入端111的端部位於第一組感應線圈140的上側,即為上端部;位於下方的第二組感應線圈150,其用作直流輸入端161和射頻輸入端111的端部位於第二組感應線圈150的下側,即為下端部。並且,相鄰的兩個立體螺旋線圈的直流輸出端和射頻輸出端位於各自的立體螺旋線圈在介電質筒的軸向上的不同側,具體地,如圖1所示,位於上方的第一組感應線圈140,其用作直流輸出端162和射頻輸出端112的端部位於第一組感應線圈140的下側,即為下端部;位於下方的第二組感應線圈150,其用作直流輸出端161和射頻輸出端111的端部位於第二組感應線圈150的上側,即為上端部。由此,從圖5自上往下的方向來看,第一組感應線圈140和第二組感應線圈150輸送電流的方向均為順時針方向。
第二種連接方式為:相鄰的兩個立體螺旋線圈的纏繞方向相同,並且,相鄰的兩個立體螺旋線圈的直流輸入端和射頻輸入端位於各自的立體螺旋線圈在介電質筒的軸向上的同一側,相鄰的兩個立體螺旋線圈的直流輸出端和射頻輸出端位於各自的立體螺旋線圈在介電質筒的軸向上的同一側,這同樣可以實現相鄰的兩組感應線圈輸送電流的方向一致。
需要說明的是,在實際應用中,也可以根據具體需要,使相鄰的兩組感應線圈輸送電流的方向相反。 第二實施例
本實施例提供的電感耦合裝置,其與上述第一實施例相比,區別僅在於:螺旋線圈為平面線圈。
在本實施例中,相鄰的兩組感應線圈輸送電流的方向一致。例如,如圖9和圖10所示,相鄰的兩組感應線圈(140’,150’)均為平面線圈,圖9和圖10僅示例性地將兩組感應線圈(140’,150’)並排顯示,實際上,兩組感應線圈(140’,150’)的軸線均與介電質筒130的軸向在同一直線上,且第二組感應線圈150’位於第一組感應線圈140’的下方或者第二組感應線圈150’與第一組感應線圈140’在同一平面內嵌套設置。
在這種情況下,為了實現相鄰的兩組感應線圈(140’,150’)輸送電流的方向一致,可以採用兩種連接方式。圖9示出了第一種連接方式,即,相鄰的兩個平面線圈的纏繞方向相同,其中,朝紙面方向來看,兩組感應線圈(140’,150’)的纏繞方向均為自內向外沿順時針方向纏繞。並且,相鄰的兩組感應線圈(140’,150’)的直流輸入端和射頻輸入端位於各自的平面線圈在介電質筒130的徑向上的同一側,相鄰的兩個平面線圈的直流輸出端和射頻輸出端位於各自的平面線圈在介電質筒的徑向上的同一側。具體地,如圖9所示,第一組感應線圈140’,其用作直流輸入端161’和射頻輸入端111’的端部位於第一組感應線圈140’的內側,即靠近其軸線的端部;第一組感應線圈140’用作直流輸出端162’和射頻輸出端112’的端部位於第一組感應線圈140’的外側,即遠離其軸線的端部。第二組感應線圈150’,其用作直流輸入端161’和射頻輸入端111’的端部位於第二組感應線圈150’的內側,即靠近其軸線的端部;第二組感應線圈150’用作直流輸出端162’和射頻輸出端112’的端部位於第二組感應線圈150’的外側,即遠離其軸線的端部。由此,從圖9朝向紙面的方向來看,第一組感應線圈140’和第二組感應線圈150’輸送電流的方向均為順時針方向。
圖10示出了第二種連接方式,即,相鄰的兩個平面線圈的纏繞方向相反,其中,朝紙面方向來看,第一組感應線圈140’的纏繞方向為自內向外沿逆時針方向纏繞;第二組感應線圈150’的纏繞方向為自內向外沿順時針方向纏繞。並且,相鄰的兩組感應線圈(140’,150’)的直流輸入端和射頻輸入端位於各自的平面線圈在介電質筒130的徑向上的不同側,相鄰的兩組感應線圈(140’,150’)的直流輸出端和射頻輸出端位於各自的平面線圈在介電質筒130的徑向上的不同側。具體地,如圖10所示,第一組感應線圈140’,其用作直流輸入端161’和射頻輸入端111’的端部位於第一組感應線圈140’的外側,即遠離其軸線的端部;第一組感應線圈140’用作直流輸出端162’和射頻輸出端112’的端部位於第一組感應線圈140’的內側,即靠近其軸線的端部。第二組感應線圈150’,其用作直流輸入端161’和射頻輸入端111’的端部位於第二組感應線圈150’的內側,即靠近其軸線的端部;第二組感應線圈150’用作直流輸出端162’和射頻輸出端112’的端部位於第二組感應線圈150’的外側,即遠離其軸線的端部。由此,從圖10朝向紙面的方向來看,第一組感應線圈140’和第二組感應線圈150’輸送電流的方向均為順時針方向。
當然,在實際應用中,感應線圈還可以採用其他任意結構,只要能夠使相鄰的兩組感應線圈輸送電流的方向一致即可,並且,感應線圈的橫截面呈帶狀、環狀或柱狀等。
本發明的第二方面,如圖1所示,提供了一種半導體處理設備200,半導體處理設備200包括製程腔室210和前文記載的電感耦合裝置100,電感耦合裝置100設置於製程腔室210上方,且電感耦合裝置100的具體結構可以參考前文相關記載。
如圖1所示,具體的,介電質筒130設置在製程腔室210上方並與製程腔室210密封連接。當然,除此以外,半導體處理設備200還可以包括前文記載的一些結構或者其他一些必要的部件,例如,遮罩件260,排氣系統270等。
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半導體處理設備200,具有前文記載的電感耦合裝置100,不僅可以避免高功率密度導致的介電質窗因產生熱效應而發生破裂現象,進而可以提高介電質窗的熱穩定性,而且還可以提高電漿密度。。
可以理解的是,以上實施方式僅僅是為了說明本發明的原理而採用的示例性實施方式,然而本發明並不局限於此。對於本領域內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在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和實質的情況下,可以做出各種變型和改進,這些變型和改進也視為本發明的保護範圍。
100:電感耦合裝置 110:射頻電源 111:射頻輸入端 112:射頻輸出端 120:匹配器 130:介電質筒 140:第一組感應線圈 141、151:線圈本體 141a:第一導電層 141b:絕緣層 141c:的第二導電層 150:第二組感應線圈 160:直流電源 161:直流輸入端 162:直流輸出端 170:第一濾波器 180:第二濾波器 191:第一導電連接件 192:第二導電連接件 193a:直流輸入導線 195:第一導線絕緣層 196:第二導線絕緣層 200:半導體處理設備 210:製程腔室 220:進氣系統 230:偏壓電極 240:偏壓匹配器 250:偏壓射頻源 260:遮罩件 270:排氣系統 L1:第一電感 L2:第二電感 C1:第一電容 C2:第二電容 C3:隔直電容 C4:接地電容
附圖是用來提供對本發明的進一步理解,並且構成說明書的一部分,與下麵的具體實施方式一起用於解釋本發明,但並不構成對本發明的限制。在附圖中: 圖1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提供的電感耦合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電子在磁場中作拉摩爾運動的路徑示意圖; 圖3為有靜磁場和無靜磁場約束電漿的效果對比圖; 圖4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提供的電感耦合裝置的等效電路圖; 圖5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採用的相鄰的兩個感應線圈的結構圖; 圖6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採用的直流輸出導線與感應線圈的直流輸出端的連接剖視圖; 圖7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採用的第一導電連接件和直流輸入導線分別與感應線圈的射頻輸入端和直流輸入端的連接剖視圖; 圖8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採用的第二導電連接件和直流輸出導線分別與感應線圈的射頻輸出端和直流輸出端的連接剖視圖; 圖9為本發明第二實施例採用的相鄰的兩個感應線圈的一種電路示意圖; 圖10為本發明第二實施例採用的相鄰的兩個感應線圈的另一種電路示意圖。
100:電感耦合裝置
110:射頻電源
111:射頻輸入端
112:射頻輸出端
120:匹配器
130:介電質筒
140:第一組感應線圈
150:第二組感應線圈
160:直流電源
161:直流輸入端
162:直流輸出端
170:第一濾波器
180:第二濾波器
200:半導體處理設備
210:製程腔室
220:進氣系統
230:偏壓電極
240:偏壓匹配器
250:偏壓射頻源
260:遮罩件
270:排氣系統
C3:隔直電容
C4:接地電容

Claims (12)

  1. 一種電感耦合裝置,用於將半導體處理設備的製程腔室中的製程氣體電離形成電漿,其特徵在於,該電感耦合裝置包括一射頻電源、一直流電源、一介電質筒和至少兩組感應線圈,其中,該至少兩組感應線圈均沿該介電質筒的週向側壁環繞設置,且沿該介電質筒的軸向依次排佈; 每組所述感應線圈具有一直流輸入端、一直流輸出端、一射頻輸入端和一射頻輸出端,其中,該射頻輸入端和該直流輸入端分別與該射頻電源和該直流電源的第一極電連接,該射頻輸出端接地,該直流輸出端與該直流電源的第二極電連接,以在該介電質筒內的與每組該感應線圈對應的區域形成電離區。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電感耦合裝置,其中,每組所述感應線圈均包括一線圈本體,該線圈本體包括一第一導電層,包裹該第一導電層的一絕緣層,以及包裹該絕緣層的一第二導電層;其中,該第一導電層的兩端分別用作該直流輸入端和該直流輸出端;該第二導電層的兩端分別用作該射頻輸入端和該射頻輸出端。
  3. 如請求項2所述的電感耦合裝置,其中,每組所述感應線圈均還包括一直流輸入導線和包裹該直流輸入導線的一第一導線絕緣層,以及一直流輸出導線和包裹該直流輸出導線的一第二導線絕緣層;其中,該直流輸入導線的兩端分別與該直流輸入端和該直流電源的第一極電連接;該直流輸出導線的兩端分別與該直流輸出端和該直流電源的第二極電連接。
  4. 如請求項2所述的電感耦合裝置,其中,該電感耦合裝置還包括至少一個第一導電連接件和至少一個第二導電連接件;其中, 該第一導電連接件分別與相鄰的兩組該感應線圈中,該第二導電層的該射頻輸入端電連接,且該第一導電連接件與該射頻電源電連接; 該第二導電連接件分別與相鄰的兩組該感應線圈中,該第二導電層的該射頻輸出端電連接,且該第二導電連接件接地。
  5. 如請求項1至請求項4中任一項所述的電感耦合裝置,其中,相鄰的兩組所述感應線圈輸送電流的方向一致。
  6. 如請求項5該的電感耦合裝置,其中,該感應線圈包括一立體螺旋線圈, 相鄰的兩個所述立體螺旋線圈的纏繞方向相反,並且,相鄰的兩個所述立體螺旋線圈的該直流輸入端和該射頻輸入端位於各自的該立體螺旋線圈在該介電質筒的軸向上的不同側,相鄰的兩個該立體螺旋線圈的該直流輸出端和該射頻輸出端位於各自的該立體螺旋線圈在該介電質筒的軸向上的不同側;或者, 相鄰的兩個所述立體螺旋線圈的纏繞方向相同,並且,相鄰的兩個所述立體螺旋線圈的該直流輸入端和該射頻輸入端位於各自的該立體螺旋線圈在該介電質筒的軸向上的同一側,相鄰的兩個該立體螺旋線圈的該直流輸出端和該射頻輸出端位於各自的該立體螺旋線圈在該介電質筒的軸向上的同一側。
  7. 如請求項5所述的電感耦合裝置,其中,該感應線圈包括一平面線圈, 相鄰的兩個該平面線圈的纏繞方向相同,並且,相鄰的兩個所述平面線圈的該直流輸入端和該射頻輸入端位於各自的所述平面線圈在該介電質筒的徑向上的同一側,相鄰的兩個所述平面線圈的該直流輸出端和該射頻輸出端位於各自的所述平面線圈在該介電質筒的徑向上的同一側;或者, 相鄰的兩個所述平面線圈的纏繞方向相反,並且,相鄰的兩個所述平面線圈的該直流輸入端和該射頻輸入端位於各自的所述平面線圈在該介電質筒的徑向上的不同側,相鄰的兩個所述平面線圈的該直流輸出端和該射頻輸出端位於各自的所述平面線圈在該介電質筒的徑向上的不同側。
  8. 如請求項1至請求項4中任一項所述的電感耦合裝置,其中,該電感耦合裝置還包括一第一濾波器和一第二濾波器,其中,每組所述感應線圈的該直流輸入端經由該第一濾波器與該直流電源的第一極電連接,每組該感應線圈的該直流輸出端經由該第二濾波器與該直流電源的第二極電連接。
  9. 如請求項8所述的電感耦合裝置,其中,該第一濾波器和該第二濾波器均為低通濾波器。
  10. 如請求項8所述的電感耦合裝置,其中,該第一濾波器包括一第一電感和一第一電容,該第二濾波器包括一第二電感和一第二電容;其中,該第一電感的第一端與該直流電源的第一極以及該第一電容的第一端均電連接,該第一電感的第二端與每組該感應線圈的該直流輸入端電連接,該第一電容的第二端接地; 該第二電感的第一端與每組所述感應線圈的該直流輸出端電連接,該第二電感的第二端與該直流電源的第二極以及該第二電容的第一端均電連接,該第二電容的第二端接地。
  11. 如請求項1至請求項4中任一項所述的電感耦合裝置,其中,該電感耦合裝置還包括一隔直電容、一匹配器和一接地電容;其中,該隔直電容的第一端藉由該匹配器與該射頻電源電連接,該隔直電容的第二端與每組該感應線圈的該射頻輸入端電連接: 該接地電容的第一端與每組該感應線圈的該射頻輸出端電連接,該接地電容的第二端接地。
  12. 一種半導體處理設備,包括一製程腔室,其特徵在於,還包括請求項1至請求項11中任一項所述的電感耦合裝置,該電感耦合裝置設置於該製程腔室上方,用於將該製程腔室中的製程氣體電離形成電漿。
TW110100246A 2020-01-07 2021-01-05 電感耦合裝置和半導體處理設備 TWI79977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012890.3A CN111192812B (zh) 2020-01-07 2020-01-07 电感耦合装置和半导体处理设备
CN202010012890.3 2020-01-0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127505A true TW202127505A (zh) 2021-07-16
TWI799776B TWI799776B (zh) 2023-04-21

Family

ID=707098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0100246A TWI799776B (zh) 2020-01-07 2021-01-05 電感耦合裝置和半導體處理設備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CN (1) CN111192812B (zh)
TW (1) TWI799776B (zh)
WO (1) WO202113961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192812B (zh) * 2020-01-07 2022-11-25 北京北方华创微电子装备有限公司 电感耦合装置和半导体处理设备
CN112331546A (zh) * 2020-10-26 2021-02-05 北京北方华创微电子装备有限公司 半导体工艺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006557B1 (en) * 1996-02-09 2007-01-31 Ulvac, Inc. 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magnetically neutral line discharge type plasma
US5669975A (en) * 1996-03-27 1997-09-23 Sony Corporation Plasma produc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including an inductively-coupled plasma source
KR100311234B1 (ko) * 1999-01-18 2001-11-02 학교법인 인하학원 고품위 유도결합 플라즈마 리액터
DE10147998A1 (de) * 2001-09-28 2003-04-10 Unaxis Balzers Ag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r Erzeugung eines Plasmas
US20050205211A1 (en) * 2004-03-22 2005-09-22 Vikram Singh Plasma immersion ion implan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KR100777151B1 (ko) * 2006-03-21 2007-11-16 주식회사 디엠에스 하이브리드형 플라즈마 반응장치
US20100096255A1 (en) * 2008-10-22 2010-04-22 Applied Materials, Inc. Gap fill improvement methods for phase-change materials
CN102300383B (zh) * 2010-06-23 2013-03-27 北京北方微电子基地设备工艺研究中心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电感耦合装置及应用该装置的等离子体处理设备
US9745663B2 (en) * 2012-07-20 2017-08-29 Applied Materials, Inc. Symmetrical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source with symmetrical flow chamber
CN103839742A (zh) * 2012-11-28 2014-06-04 中微半导体设备(上海)有限公司 用于等离子体处理器的磁场分布调节装置及其调节方法
CN104862671B (zh) * 2014-02-24 2019-08-23 北京北方华创微电子装备有限公司 一种反应腔室及等离子体加工设备
CN106328472B (zh) * 2015-07-02 2018-11-06 北京北方华创微电子装备有限公司 等离子体产生装置和半导体加工设备
CN108024436A (zh) * 2016-11-01 2018-05-11 中微半导体设备(上海)有限公司 一种等离子体处理装置
CN108573846A (zh) * 2017-03-09 2018-09-25 北京北方华创微电子装备有限公司 等离子体腔室及等离子体加工设备
CN110729165B (zh) * 2018-07-17 2022-05-27 北京北方华创微电子装备有限公司 电感耦合装置、工艺腔室和半导体处理设备
CN111192812B (zh) * 2020-01-07 2022-11-25 北京北方华创微电子装备有限公司 电感耦合装置和半导体处理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192812A (zh) 2020-05-22
CN111192812B (zh) 2022-11-25
WO2021139618A1 (zh) 2021-07-15
TWI799776B (zh) 2023-04-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820547B (zh) 電感耦合電漿產生裝置
TWI468082B (zh) 用於混合電容耦合及感應耦合電漿處理系統之方法與設備
JP5277473B2 (ja) プラズマ処理装置
US8080126B2 (en) Plasma processing apparatus
US5998933A (en) RF plasma inductor with closed ferrite core
JP5309179B2 (ja) 均一なプロセス速度を生成するためのプラズマ処理装置及び結合窓構成
TWI472267B (zh) Plasma processing device
KR100444189B1 (ko) 유도결합 플라즈마 소스의 임피던스 정합 회로
US20130112666A1 (en) Plasma processing apparatus
WO2021139618A1 (zh) 电感耦合装置和半导体处理设备
US10541114B2 (en) Inductive coil structure and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generation system
JP2002510841A (ja) 並列アンテナ・トランスフォーマー・カップルド・プラズマ発生システム
JPH08339897A (ja) 誘導プラズマ発生装置および容量結合を与える方法
JP2004537839A (ja) 誘導結合型プラズマ発生装置のアンテナ構造
JP6457707B1 (ja) プラズマ処理装置
JP2004537830A (ja) 均一なプロセス速度を実現する方法および装置
JP2012018921A (ja) プラズマ発生装置
TWI553693B (zh) An inductance coil and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processing device
US11521829B2 (en) Inductive coil structure and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generation system
US10903046B2 (en) Inductive coil structure and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generation system
WO2018173095A1 (ja) プラズマ処理装置
KR20100129368A (ko) 복합 주파수를 이용한 대면적 플라즈마 반응기
KR101016573B1 (ko) 플라즈마 발생 장치
JP6675260B2 (ja) 変圧器、プラズマ処理装置、及び、プラズマ処理方法
TWI795810B (zh) 等離子體處理裝置中的加熱裝置及抗射頻干擾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