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124182A - 自行車用輪圈 - Google Patents

自行車用輪圈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124182A
TW202124182A TW108148018A TW108148018A TW202124182A TW 202124182 A TW202124182 A TW 202124182A TW 108148018 A TW108148018 A TW 108148018A TW 108148018 A TW108148018 A TW 108148018A TW 202124182 A TW202124182 A TW 202124182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surface portion
holding
bicycle rim
r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4801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岩井亨
野野下哲
吉田十義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島野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島野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島野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814801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202124182A/zh
Priority to DE102020134221.7A priority patent/DE102020134221A1/de
Publication of TW20212418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124182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BVEHICLE WHEELS; CASTORS; AXLES FOR WHEELS OR CASTORS; INCREASING WHEEL ADHESION
    • B60B25/00Rims built-up of several main parts ; Locking means for the rim parts
    • B60B25/002Rims split in circumferential direction
    • B60B25/008Rims split in circumferential direction comprising spacer mea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BVEHICLE WHEELS; CASTORS; AXLES FOR WHEELS OR CASTORS; INCREASING WHEEL ADHESION
    • B60B25/00Rims built-up of several main parts ; Locking means for the rim parts
    • B60B25/002Rims split in circumferential direction
    • B60B25/006Rims split symmetricall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BVEHICLE WHEELS; CASTORS; AXLES FOR WHEELS OR CASTORS; INCREASING WHEEL ADHESION
    • B60B5/00Wheels, spokes, disc bodies, rims, hubs, wholly or predominantly made of non-metallic material
    • B60B5/02Wheels, spokes, disc bodies, rims, hubs, wholly or predominantly made of non-metallic material made of synthetic materia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BVEHICLE WHEELS; CASTORS; AXLES FOR WHEELS OR CASTORS; INCREASING WHEEL ADHESION
    • B60B1/00Spoked wheels; Spokes thereof
    • B60B1/003Spoked wheels; Spokes thereof specially adapted for bicy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BVEHICLE WHEELS; CASTORS; AXLES FOR WHEELS OR CASTORS; INCREASING WHEEL ADHESION
    • B60B1/00Spoked wheels; Spokes thereof
    • B60B1/02Wheels with wire or other tension spok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BVEHICLE WHEELS; CASTORS; AXLES FOR WHEELS OR CASTORS; INCREASING WHEEL ADHESION
    • B60B21/00Rims
    • B60B21/12Appurtenances, e.g. lining band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BVEHICLE WHEELS; CASTORS; AXLES FOR WHEELS OR CASTORS; INCREASING WHEEL ADHESION
    • B60B2360/00Materials; Physical forms thereof
    • B60B2360/10Metallic materia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BVEHICLE WHEELS; CASTORS; AXLES FOR WHEELS OR CASTORS; INCREASING WHEEL ADHESION
    • B60B2360/00Materials; Physical forms thereof
    • B60B2360/30Synthetic materia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Y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ASPECTS CROSS-CUTTING VEHICLE TECHNOLOGY
    • B60Y2200/00Type of vehicle
    • B60Y2200/10Road Vehicles
    • B60Y2200/13Bicycles; Tricyc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Tir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課題] 要達成自行車用輪圈(1)的輕量化。 [解決手段] 在自行車用輪圈(1)安裝著輪胎(200)。自行車用輪圈(1),具備有:第1環狀側面部(3)、第2環狀側面部(5)、連結部(7)、及內層構件(10、50)。內層構件(10、50),配置在第1環狀側面部(3)、第2環狀側面部(5)、及連結部(7)的至少其中一個。內層構件(10、50),包含不織布及多孔介質的至少其中一方。

Description

自行車用輪圈
本發明是關於自行車用輪圈。
在專利文獻1揭示有自行車用輪圈。在自行車用輪圈安裝著輪胎。自行車用輪圈,是經由複數的輻絲連結於輪轂。通常自行車用輪圈是藉由金屬材料或非金屬材料所形成。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 EP2583835A1
[發明欲解決的問題]
至今為了將自行車輕量化而經過各種嘗試。例如藉由比重較小的金屬材料或非金屬材料形成自行車用輪圈,以達到自行車的輕量化。可是必須將自行車用輪圈更加輕量化。
本發明的目的要提供能達到輕量化的自行車用輪圈。 [用以解決問題的手段]
關於本發明的第1型態,在自行車用輪圈安裝著輪胎。自行車用輪圈,具備有:第1環狀側面部、第2環狀側面部、連結部、及內層構件。
連結部,在自行車用輪圈的旋轉中心軸心的軸方向,將第1環狀側面部與第2環狀側面部連結。內層構件,配置在第1環狀側面部、第2環狀側面部、及連結部的至少其中一個。內層構件,包含不織布及多孔介質的至少其中一方。
在第1型態的自行車用輪圈,由於將內層構件配置在第1環狀側面部、第2環狀側面部、及連結部的至少其中一個,所以可將自行車用輪圈輕量化。內層構件包含不織布及多孔介質的至少其中一方,所以能將自行車用輪圈更加輕量化。
本發明的第2型態,第1型態的自行車用輪圈其中,連結部為環狀。
在第2型態的自行車用輪圈,即使將連結部形成為環狀,如上述也能將自行車用輪圈輕量化。
本發明的第3型態,在第1或2型態的自行車用輪圈其中,內層構件配置在連結部。
在第3型態的自行車用輪圈,藉由將內層構件配置在連結部,則能將自行車用輪圈的連結部輕量化。
本發明的第4型態,在第1至3型態的任一型態的自行車用輪圈其中,內層構件配置在第1環狀側面部及第1環狀側面部的至少其中一方。
在第4型態的自行車用輪圈,藉由將內層構件配置在第1環狀側面部及第2環狀側面部的至少其中一方,所以可將自行車用輪圈的第1環狀側面部及第2環狀側面部的至少其中一方輕量化。
本發明的第5型態,在第1至4型態的任一型態的自行車用輪圈其中,第1環狀側面部、第2環狀側面部、及連結部的至少其中一個包含非金屬材料。
在第5型態的自行車用輪圈,由於第1環狀側面部、第2環狀側面部、及連結部的至少其中一個包含非金屬材料,所以可將第1環狀側面部、第2環狀側面部、及連結部的至少其中一個輕量化。
本發明的第6型態,在第5型態的自行車用輪圈其中,上述非金屬材料為纖維複合材料。
在第6型態的自行車用輪圈,由於上述非金屬材料為纖維複合材料,所以可將第1環狀側面部、第2環狀側面部、及連結部的至少其中一個更加輕量化。
本發明的第7型態,在第1至4型態的任一型態的自行車用輪圈其中,第1環狀側面部、第2環狀側面部、及連結部的至少其中一個包含金屬材料。
在第7型態的自行車用輪圈,由於第1環狀側面部、第2環狀側面部、及連結部的至少其中一個包含金屬材料,所以除了可確保將第1環狀側面部、第2環狀側面部、及連結部的至少其中一個的剛性之外,還可達成自行車用輪圈的輕量化。
本發明的第8型態,在第7型態的自行車用輪圈其中,上述金屬材料為鋁。
在第8型態的自行車用輪圈,由於上述金屬材料為鋁,所以可將第1環狀側面部、第2環狀側面部、及連結部的至少其中一個輕量化。
本發明的第9型態,在第1至8型態的任一型態的自行車用輪圈其中,連結部具有:延伸於第1環狀側面部與第1環狀側面部之間的彎曲面。在該情況,在彎曲面安裝著輪胎。
在第9型態的自行車用輪圈,由於連結部具有彎曲部,所以能容易將輪胎安裝於連結部的彎曲部。
本發明的第10型態,在第1至8型態的任一型態的自行車用輪圈其中,第1環狀側面部及第2環狀側面部分別具有保持部。在該情況,保持部沿著第1環狀側面部及上述第2環狀側面部的外周緣設置以用來保持輪胎。
在第10型態的自行車用輪圈,由於第1環狀側面部及第2環狀側面部分別具有保持部,所以能適當地保持輪胎。
本發明的第11型態,在第10型態的自行車用輪圈其中,保持部具有第1保持部與第2保持部。第1保持部配置於第1環狀側面部的徑向外側。第2保持部配置於第2環狀側面部的徑向外側。
第11型態的自行車用輪圈,藉由第1環狀側面部的第1保持部及第2環狀側面部的第2保持部,能適當地保持輪胎。
本發明的第12型態,在第11型態的自行車用輪圈其中,內層構件配置在第1保持部及第2保持部的至少其中一方。
在第12型態的自行車用輪圈,藉由將內層構件配置在第1保持部及第2保持部的至少其中一方,所以可將第1環狀側面部及第2環狀側面部的至少其中一方輕量化。
本發明的第13型態,在第11或12型態的自行車用輪圈其中,第1保持部包含第1保持面,第2保持部包含第2保持面。在該情況,第1保持面朝第1環狀側面部的徑向外側延伸。第2保持面朝第2環狀側面部的徑向外側延伸。
第13型態的自行車用輪圈,藉由第1環狀側面部的第1保持面及第2環狀側面部的第2保持面,能適當地保持輪胎。
本發明的第14型態,在第11至13型態中任一型態的自行車用輪圈其中,第1保持部包含第1卡止部,第2保持部包含第2卡止部。在該情況,第1卡止部配置於第1環狀側面部的徑向外側。第2卡止部配置於第2環狀側面部的徑向外側。
第14型態的自行車用輪圈,藉由第1環狀側面部的第1卡止部及第2環狀側面部的第2卡止部,能適當地保持輪胎。
關於本發明的第15型態,在自行車用輪圈安裝著輪胎。自行車用輪圈,具備有:第1環狀側面部、第2環狀側面部、連結部、及內層構件。
連結部,在自行車用輪圈的旋轉中心軸心的軸方向,將第1環狀側面部與第2環狀側面部連結。內層構件,配置在第1環狀側面部、第2環狀側面部、及連結部的至少其中一個的內部。
第1環狀側面部、第2環狀側面部、及連結部的至少其中一個包含用來與內層構件接觸的接觸層。接觸層具有第1比重。內層構件具有第2比重。第2比重相對於第1比重的比率為0.1以下。
在第15型態的自行車用輪圈,藉由將內層構件的第2比重相對於接觸層的第1比重的比率設定為0.1以下,則能將自行車用輪圈適當地輕量化。
本發明的第16型態,在第15型態的自行車用輪圈其中,第2比重相對於第1比重的比率為0.08以下。
在第16型態的自行車用輪圈,藉由將第2比重相對於第1比重的比率設定為0.08以下,則能將自行車用輪圈更適當地輕量化。
本發明的第17型態,在第15或16型態的自行車用輪圈其中,第2比重相對於第1比重的比率為0.05以上。
在第17型態的自行車用輪圈,藉由將第2比重相對於第1比重的比率設定為0.05以上,則能將自行車用輪圈更適當地輕量化。 [發明效果]
本發明的自行車用輪圈,能達到輕量化。
<第1實施方式>
針對本實施方式的自行車用輪圈1的構造,參考圖面來說明。如第1圖所示,自行車用輪圈1,是經由複數的輻絲101連結於輪轂102。自行車用輪圈1具有旋轉中心軸心C1。自行車用輪圈1朝旋轉中心軸心C1的周方向延伸。例如自行車用輪圈1形成為環狀。在自行車用輪圈1安裝著輪胎200。藉由自行車用輪圈1、複數的輻絲101、輪轂102構成自行車用車輪100。
如第2圖所示,自行車用輪圈1具備有:第1環狀側面部3、第2環狀側面部5、連結部7、內層構件10。第1環狀側面部3、第2環狀側面部5、及連結部7的其中至少一個包含非金屬材料。非金屬材料例如為纖維複合材料。纖維複合材料,例如將母材也就是樹脂與纖維組合而成。纖維例如是碳纖維、玻璃纖維、或芳族聚醯胺纖維等。纖維複合材料其特徵是輕量且具有高強度。纖維複合材料例如為預浸漬材料(prepreg)。預浸漬材料為強化塑膠成形材料。預浸漬材料,是將混合有硬化劑或膠黏材料等的添加物的環氧等的熱硬化樹脂均勻地浸漬於玻璃布或碳纖維等的纖維狀補強材料。在該狀態的預浸漬材料是藉由加熱或乾燥成為半硬化狀態。該半硬化狀態的預浸漬材料以手工處理積疊而形成形狀。第1環狀側面部3、第2環狀側面部5、及連結部7的其中至少一個包含金屬材料。金屬材料例如是鋁。
在本實施方式,第1環狀側面部3及第2環狀側面部5分別由金屬材料及非金屬材料所構成。連結部7是由非金屬材料所構成。第1環狀側面部3、第2環狀側面部5、及連結部7分別由金屬材料所構成也可以。第1環狀側面部3、第2環狀側面部5、及連結部7分別由非金屬材料所構成也可以。
如第1圖所示,第1環狀側面部3朝旋轉中心軸心C1的周方向延伸。例如第1環狀側面部3形成為環狀。第2環狀側面部5朝旋轉中心軸心C1的周方向延伸。例如第2環狀側面部5形成為環狀。如第2圖所示,第2環狀側面部5,在旋轉中心軸心C1的軸方向,配置成與第1環狀側面部3相對向。第2環狀側面部5的旋轉中心軸心C1的徑向內側的部分,連接於第1環狀側面部3的旋轉中心軸心C1的徑向內側的部分。輻絲101安裝於該第1環狀側面部3與第2環狀側面部5連接的部分。在以下,徑向表示旋轉中心軸心C1的徑向。周方向表示旋轉中心軸心C1的周方向。
如第1圖及第2圖所示,第1環狀側面部3及第2環狀側面部5,分別具有用來保持輪胎200且沿著外周緣設置的保持部9。保持部9用來保持輪胎200的徑向內側的部分。保持部9包含第1保持部13與第2保持部15。第1保持部13配置於第1環狀側面部3的徑向外側。第2保持部15配置於第2環狀側面部5的徑向外側。也就是說,保持部9包含:配置於第1環狀側面部3的徑向外側的第1保持部13、及配置於第2環狀側面部5的徑向外側的第2保持部15。
第1保持部13設置於第1環狀側面部3的徑向外側的部分。第1保持部13包含:朝第1環狀側面部3的徑向外側延伸的第1保持面13b。第1保持面13b可接觸於輪胎200。第1保持面13b朝旋轉中心軸心C1的周方向延伸。
第1保持部13包含第1卡止部13a。第1卡止部13a配置於第1環狀側面部3的徑向外側。第1保持部13包含:配置於第1環狀側面部3的徑向外側的第1卡止部13a。第1保持部13包含:配置於第1保持面13b的徑向外側的第1卡止部13a。第1卡止部13a用來將輪胎200的徑向內側的第1部分105a卡止(參考第3圖)。第1卡止部13a用來卡止第1部分105a。第1部分105a設置於輪胎200的徑向內側。第1部分105a也稱為輪胎胎唇部。第1卡止部13a朝旋轉中心軸心C1的周方向延伸。第1卡止部13a朝向第2保持部15突出。第1卡止部13a與旋轉中心軸心C1平行地突出。
第2保持部15設置於第2環狀側面部5的徑向外側的部分。第2保持部15包含:朝第2環狀側面部5的徑向外側延伸的第2保持面15b。第2保持面15b可接觸於輪胎200。第2保持面15b朝旋轉中心軸心C1的周方向延伸。
第2保持部15包含第2卡止部15a。第2卡止部15a配置於第2環狀側面部5的徑向外側。第2保持部15包含:配置於第2環狀側面部5的徑向外側的第2卡止部15a。第2保持部15包含:配置於第2保持面15b的徑向外側的第2卡止部15a。第2卡止部15a用來將輪胎200的徑向內側的第2部分105b卡止(參考第3圖)。第2卡止部15a用來卡止第2部分105b。第2部分105b設置於輪胎200的徑向內側。第2部分105b也稱為輪胎胎唇部。第2卡止部15a朝旋轉中心軸心C1的周方向延伸。第2卡止部15a朝向第1保持部13突出。第2卡止部15a與旋轉中心軸心C1平行地突出。
第2卡止部15a,在旋轉中心軸心C1的軸方向,配置成與第1卡止部13a相對向。第1卡止部13a朝向第2卡止部15a的方向突出。第2卡止部15a朝向第1卡止部13a的方向突出。也就是說,輪胎200的徑向內側的部分,藉由第1卡止部13a及第2卡止部15a所卡止。例如輪胎200的徑向內側部分為第1部分105a及第2部分105b。
如第2圖所示,連結部7,在自行車用輪圈1的旋轉中心軸心C1的軸方向,將第1環狀側面部3與第2環狀側面部5連結。連結部7為環狀。也就是說,連結部7形成為環狀。
如第2圖及第3圖所示,第1環狀側面部3、第2環狀側面部5、及連結部7分別藉由將複數的構件組合所形成。第1環狀側面部3、第2環狀側面部5、及連結部7的至少其中一個包含用來與內層構件10接觸的接觸層30。例如接觸層包含後述的第1至第6接觸層34、39、42、43、44、45。藉由第1至第6接觸層34、39、42、43、44、45而在連結部7形成的內部空間S1。在內部空間S1配置內層構件10。
具體來說,如第3圖所示,第1環狀側面部3例如具有:第1外側層31、第2外側層32、第1內側層33、第1接觸層34。第1外側層31是用來形成第1環狀側面部3的外側面的金屬製層。第2外側層32是用來形成第1外側層31的徑向外側的部分的非金屬製層。第1內側層33是配置成與第2外側層32相對向的非金屬製層。第1接觸層34是與內層構件10接觸的非金屬製層。
第1外側層31形成為環狀。第1外側層31例如由鋁合金所構成。第1外側層31設置在第1環狀側面部3的旋轉中心軸心C1的徑向內側的部分。第1外側層31在第1環狀側面部3的旋轉中心軸心C1的徑向內側的端部連接於第2環狀側面部5的第3外側層36。
第2外側層32形成為環狀。第2外側層32設置於第1外側層31。第2外側層32連接於第1外側層31。第2外側層32黏接於第1外側層31的內側面。例如第2外側層32藉由黏接劑黏接於第1外側層31的內側面。所謂黏接是將兩個東西黏在一起。這裡的黏接包括融合及熔接。融合是進行熱處理等來黏接。熔接是藉由加熱來黏接。所謂黏接劑是用來將物與物連接所使用的物質。在預浸漬材料的情況,是在成形時將預浸漬材料所包含的樹脂流入到接觸面,讓所接觸的零件彼此黏接。在該情況,預浸漬材料所包含的樹脂具有黏接劑的功能。第2外側層32設置在第1環狀側面部3的旋轉中心軸心C1的徑向外側的部分。第2外側層32例如形成第1保持部13的外側層。第2外側層32例如由纖維複合材料所構成。纖維複合材料,例如將母材也就是樹脂與纖維組合而成。纖維複合材料其特徵是輕量且具有高強度。
第1內側層33形成為環狀。第1內側層33例如由纖維複合材料所構成。第1內側層33例如設置在第1保持部13的旋轉中心軸心C1的軸向內側。第1內側層33例如形成第1保持面13b。第1內側層33,在旋轉中心軸心C1的軸方向,配置成與第2外側層32隔著間隔。第1內側層33例如與後述的第2內側層38及第5外側層41形成為一體。第1內側層33,在較連結部7更徑向外側處連接於後述的第3接觸層42。第1內側層33黏接於第3接觸層42。例如第1內側層33藉由黏接劑黏接於第3接觸層42。
第1接觸層34形成為環狀。第1接觸層34例如由纖維複合材料所構成。第1接觸層34連接於第2外側層32。第1接觸層34黏接於第2外側層32的內側面。例如第1接觸層34藉由黏接劑黏接於第2外側層32的內側面。第1接觸層34面向內部空間S1。第1接觸層34面向內層構件10。第1接觸層34與內層構件10相接。第1接觸層34黏接於內層構件10。例如第1接觸層34藉由黏接劑黏接於內層構件10。第1接觸層34,從連結部7的徑向內側延伸至第1環狀側面部3的第1保持部13。
在第1環狀側面部3的第1保持部13,在第1接觸層34及第3接觸層42之間設置有至少一個第1中間層35。這裡在第1接觸層34及第3接觸層42之間設置有複數的第1中間層35。第1中間層35形成為環狀。第1中間層35黏接於第1接觸層34與第3接觸層42。例如第1中間層35藉由黏接劑黏接於第1接觸層34與第3接觸層42。
第2環狀側面部5例如具有:第3外側層36、第4外側層37、第2內側層38、第2接觸層39。第3外側層36是用來形成第2環狀側面部5的外側面的金屬製層。第4外側層37是用來形成第3外側層36的徑向外側的部分的非金屬製層。第2內側層38是配置成與第4外側層37相對向的非金屬製層。第2接觸層39是與內層構件10接觸的非金屬製層。
第3外側層36與第1外側層31形成為一體。第3外側層36形成為環狀。第3外側層36例如由鋁合金所構成。第3外側層36設置在第2環狀側面部5的旋轉中心軸心C1的徑向內側的部分。第3外側層36在第2環狀側面部5的旋轉中心軸心C1的徑向內側的端部連接於第1環狀側面部3的第1外側層31。
第4外側層37形成為環狀。第4外側層37設置於第3外側層36。第4外側層37連接於第3外側層36。第4外側層37黏接於第3外側層36的內側面。例如第4外側層37藉由黏接劑黏接於第3外側層36的內側面。第4外側層37設置在第2環狀側面部5的旋轉中心軸心C1的徑向外側的部分。第4外側層37例如形成第2保持部15的外側層。第4外側層37例如由纖維複合材料所構成。
第2內側層38形成為環狀。第2內側層38例如由纖維複合材料所構成。第2內側層38例如設置在第2保持部15的旋轉中心軸心C1的軸向內側。第2內側層38例如形成第2保持面15b。第2內側層38,在旋轉中心軸心C1的軸方向,配置成與第4外側層37隔著間隔。第2內側層38,在較連結部7更徑向外側處連接於後述的第3接觸層42。第2內側層38黏接於第3接觸層42。例如第2內側層38藉由黏接劑黏接於第3接觸層42。
第2接觸層39形成為環狀。第2接觸層39例如由纖維複合材料所構成。第2接觸層39連接於第4外側層37。第2接觸層39黏接於第4外側層37的內側面。例如第2接觸層39藉由黏接劑黏接於第4外側層37的內側面。第2接觸層39面向內部空間S1。第2接觸層39面向內層構件10。第2接觸層39與內層構件10相接。第2接觸層39黏接於內層構件10。例如第2接觸層39藉由黏接劑黏接於內層構件10。第2接觸層39,從連結部7的徑向內側延伸至第2環狀側面部5的第2保持部15。
在第2環狀側面部5的第2保持部15,在第2接觸層39及第3接觸層42之間設置有至少一個第2中間層40。這裡在第2接觸層39及第3接觸層42之間設置有複數的第2中間層40。第2中間層40形成為環狀。第2中間層40黏接於第2接觸層39與第3接觸層42。例如第2中間層40藉由黏接劑黏接於第2接觸層39與第3接觸層42。
如第3圖所示,連結部7具有:第5外側層41、第3接觸層42、保持層43。第5外側層41是用來形成連結部7的外側面的非金屬製層。第3接觸層42是與內層構件10接觸的非金屬製層。保持層43,在旋轉中心軸心C1的徑向內側,配置成與第3接觸層42隔著間隔。
第5外側層41是形成連結部7的旋轉中心軸心C1的徑向外側面的層部。第5外側層41形成為環狀。第5外側層41例如由纖維複合材料所構成。第5外側層41例如與第1環狀側面部3的第1內側層33形成為一體。第5外側層41例如與第2環狀側面部5的第2內側層38形成為一體。
第3接觸層42設置在連結部7的旋轉中心軸心C1的徑向外側的部分。第3接觸層42,在第3接觸層42的徑向內側面與內層構件10的徑向外側面接觸。第3接觸層42形成為環狀。第3接觸層42例如由纖維複合材料所構成。第3接觸層42設置於第5外側層41的內側面。第3接觸層42黏接於第5外側層41的內側面。例如第3接觸層42藉由黏接劑黏接於第5外側層41的內側面。
第3接觸層42,從連結部7延伸至第1環狀側面部3的第1保持部13。第3接觸層42,從連結部7延伸至第2環狀側面部5的第2保持部15。第3接觸層42黏接於第1保持部13的第1內側層33。第3接觸層42黏接於第2保持部15的第2內側層38。例如第3接觸層42藉由黏接劑黏接於第1保持部13的第1內側層33。例如第3接觸層42藉由黏接劑黏接於第2保持部15的第2內側層38。
這裡的第3接觸層42記載為連結部7的組成元件。可是第3接觸層42的局部也可解釋為連結部7、第1環狀側面部3的第1保持部13、及第2環狀側面部5的第2保持部15的組成元件。
保持層43用來保持內層構件10。保持層43形成為環狀。保持層43與內層構件10接觸。保持層43也可解釋為第4接觸層43。保持層43黏接於內層構件10。例如保持層43藉由黏接劑黏接於內層構件10。保持層43例如由纖維複合材料所構成。保持層43配置成與第3接觸層42隔著間隔。保持層43,在第3接觸層42及旋轉中心軸心C1之間,配置成與第3接觸層42隔著間隔。
保持層43設置在第1接觸層34及第2接觸層39。在第2圖及第3圖所示的例子,保持層43黏接於第1接觸層34及第2接觸層39。保持層43黏接於第1接觸層34的內側面及第2接觸層39的內側面。例如將保持層43藉由黏接劑黏接於第1接觸層34與第2接觸層39。保持層43藉由黏接劑黏接於第1接觸層34的內側面及第2接觸層39的內側面。
在藉由第1接觸層34及第3接觸層42所形成的角落部設置有第5接觸層44。所謂角落部是立體的角部。第5接觸層44形成為環狀。第5接觸層44例如由纖維複合材料所構成。第5接觸層44藉由將薄片狀的構件捲繞而形成。第5中間層44黏接於第1接觸層34及第3接觸層42。例如將第5接觸層44藉由黏接劑黏接於第1接觸層34與第3接觸層42。
在藉由第2接觸層39及第3接觸層42所形成的角落部設置有第6接觸層45。第6接觸層45形成為環狀。第6接觸層45例如由纖維複合材料所構成。第6接觸層45藉由將薄片狀的構件捲繞而形成。第6中間層45黏接於第2接觸層39及第3接觸層42。例如將第6接觸層45藉由黏接劑黏接於第2接觸層39與第3接觸層42。
內層構件10,配置在第1環狀側面部3、第2環狀側面部5、及連結部7的至少其中一個。例如內層構件10,配置在第1環狀側面部3、第2環狀側面部5、及連結部7的至少其中一個的內部。
在本實施方式,顯示將內層構件10配置在連結部7的情況的例子。也就是說,在本實施方式,內層構件10配置在連結部7的內部。例如將內層構件10配置在藉由第1至第6接觸層34、39、42、43、44、45所形成的內部空間S1。將內層構件10黏接於第1至第6接觸層34、39、42、43、44、45。例如將內層構件10藉由黏接劑黏接於第1至第6接觸層34、39、42、43、44、45。
在連結部7設置有用來配置內層構件10的內部空間S1。內部空間S1藉由第1接觸層34、第2接觸層39、第3接觸層42、及第4接觸層43所形成。在本實施方式,內部空間S1藉由第1接觸層34、第2接觸層39、第3接觸層42、第4接觸層43、第5接觸層44、及第6接觸層45所形成。內層構件10黏接於第3接觸層42及第4接觸層43。例如將內層構件10藉由黏接劑黏接於第3接觸層42與第4接觸層43。內層構件10也可黏接於第1接觸層34及第2接觸層39。例如將內層構件10藉由黏接劑黏接於第1接觸層34與第2接觸層39。內層構件10也可黏接於第5接觸層44及第6接觸層45。例如也可將內層構件10藉由黏接劑黏接於第5接觸層44與第6接觸層45。
內層構件10,包含不織布及多孔介質的至少其中一方。在本實施方式,內層構件10例如為多孔介質。所謂多孔介質是具有許多細孔的材料。多孔介質包含發泡體。發泡體是藉由產生泡沫所形成的多孔介質。多孔介質例如具有獨立氣泡的構造。獨立氣泡的構造通常有優異的吸收衝擊性能。發泡體例如為硬質塑膠獨立氣泡發泡體。
在具有上述構造的自行車用輪圈1,接觸層30包含第1至第6接觸層34、39、42、43、44、45。
內層構件10的比重小於接觸層30的比重。接觸層30具有第1比重。內層構件10具有第2比重。第2比重相對於第1比重的比率為0.1以下。這裡第2比重相對於第1比重的比率為0.08以下較佳。第2比重相對於第1比重的比率為0.05以上較佳。也就是說,第2比重相對於第1比重的比率為0.05以上且0.08以下較佳。第2比重相對於第1比重的比率是將第2比重除以第1比重所得的數值。
如上所示,接觸層30與內層構件10構成夾心構造。所謂夾心構造是在兩片薄板之間夾著芯材的構造。夾心構造是以薄板夾著芯材的一體構造。薄板的抗拉伸及抗壓縮性很強。芯材是輕量的材料。藉由採用夾心構造,則能成為輕量且高剛性的材料。夾心構造,是也可得到大彎曲剛性的輕量構造。作為細孔可採用蜂窩結構。
在自行車用輪圈1的旋轉中心軸心C1的徑向外側的部分會受到較大的彎曲應力。而且連結部7的夾心構造,相對於內層構件10的厚度其自由度較大。也就是能容易將連結部7的旋轉中心軸心C1的徑向厚度增厚。因此連結部7的夾心構造能容易達成自行車用輪圈1的輕量化與高剛性。第1實施方式的自行車用輪圈1能抑制低剛性且達到輕量化。
<第2實施方式> 如第4圖所示,第2實施方式的構造,除了內層構件50的構造之外,與第1實施方式的構造實質相同。在第4圖,針對與第1實施方式同樣的構造用相同的圖號。以下針對與第1實施方式不同的構造詳細說明。在第2實施方式,針對與其他實施方式共通構造的說明也採用其他實施方式的解釋。
內層構件50,配置在第1環狀側面部3及第2環狀側面部5的至少其中一方。內層構件50,配置在第1環狀側面部3的第1保持部13及第2環狀側面部5的第2保持部15至少其中一方。這裡的內層構件50例如為不織布。所謂不織布,是將纖維纏結成薄片狀而非編織而成。不織布的優點相較於多孔介質是在形狀上具有自由度。不織布在成形時施加壓力而沿著模具變形。另一方面在多孔介質的情況,成形前需要使形狀配合模具。在對於模具的配合不夠完全的情況,在內層構件10、50也就是多孔介質與接觸層30、130之間會產生間隙。在產生間隙的情況,會輔助性使用黏接劑。如果是不織布的話就不需要這項步驟。因此,尤其在沒有單純形狀的部分使用不織布作為內層構件有其優點。
例如如第4圖所示,內層構件50,配置在第1環狀側面部3、第2環狀側面部5、及連結部7的內部。詳細來說,內層構件50,配置在第1環狀側面部3的第1保持部13、第2環狀側面部5的第2保持部15、及連結部7的內部。內層構件50配置於保持部9的內部。內層構件50例如為不織布。
第1環狀側面部3、第2環狀側面部5、及連結部7的構造,除了以下要點之外,其他與第1實施方式的構造實質相同。
在本實施方式,如第5圖所示,第1實施方式的第1接觸層34及第2接觸層39形成為第7接觸層47。第7接觸層47,不僅是第1實施方式的第1接觸層34及第2接觸層39,也作為第1實施方式的第4接觸層43的功能。也就是說,第7接觸層47具有第1實施方式的第1接觸層34、第2接觸層39、及第4接觸層43的功能。
如第5圖所示,接觸層130包含:第7接觸層47、第3接觸層42。詳細來說,接觸層130包含:第7接觸層47、第3接觸層42、第1中間層35、第2中間層40。
保持層143的構造,除了不作為接觸層的功能之外,其他與第1實施方式的保持層43實質相同。保持層143用來保持內層構件50。保持層143形成為環狀。保持層143例如由纖維複合材料所構成。保持層143,在第3接觸層42及旋轉中心軸心C1之間,配置成與第3接觸層42隔著間隔。
保持層143設置在第2外側層32及第4外側層37。在第4圖及第5圖所示的例子,保持層143黏接於第2外側層32及第4外側層37。保持層143黏接於第2外側層32的內側面及第4外側層37的內側面。例如將保持層143藉由黏接劑黏接於第2外側層32與第4外側層37。保持層143藉由黏接劑黏接於第2外側層32的內側面及第4外側層37的內側面。
在藉由第7接觸層47及第2外側層32所形成的角落部設置有第1角落層48。所謂角落部是立體的角部。第1角落層48被第2外側層32、第7接觸層47及保持層143所包圍。第1角落層48形成為環狀。第1角落層48例如由纖維複合材料所構成。第1角落層48藉由將薄片狀的構件捲繞而形成。第1角落層48黏接於第2外側層32、保持層143及第7接觸層47。例如將第1角落層48藉由黏接劑黏接於第2外側層32、保持層143與第7接觸層47。
在藉由第7接觸層47及第4外側層37所形成的角落部設置有第2角落層49。第2角落層49被第4外側層37、第7接觸層47及保持層143所包圍。第2角落層49形成為環狀。第2角落層49例如由纖維複合材料所構成。第2角落層49藉由將薄片狀的構件捲繞而形成。第2角落層49黏接於第4外側層37、保持層143及第7接觸層47。例如將第2角落層49藉由黏接劑黏接於第4外側層37、保持層143與第7接觸層47。
第7接觸層47形成為環狀。第7接觸層47與內層構件50接觸。第7接觸層47黏接於內層構件50。例如第7接觸層47藉由黏接劑黏接於內層構件50。第7接觸層47例如由纖維複合材料所構成。第7接觸層47配置成與第3接觸層42隔著間隔。第7接觸層47,在第3接觸層42及旋轉中心軸心C1之間,配置成與第3接觸層42隔著間隔。
第7接觸層47設置於保持層143、第2外側層32、及第4外側層37。在第4圖及第5圖所示的例子,第7接觸層47黏接於保持層143、第2外側層32及第4外側層37。例如將第7接觸層47黏接於保持層143的外側面、第2外側層32的內側面、及第4外側層37的內側面。例如將第7接觸層47藉由黏接劑黏接於保持層143、第2外側層32、及第4外側層37。例如將第7接觸層47藉由黏接劑黏接於保持層143的外側面、第2外側層32的內側面、及第4外側層37的內側面。
詳細來說,第7接觸層47設置於:保持層143、第2外側層32、第4外側層37、第1角落層48、及第2角落層49。在第4圖及第5圖所示的例子,第7接觸層47黏接於:保持層143、第2外側層32、第4外側層37、第1角落層48、及第2角落層49。例如將第7接觸層47黏接於保持層143的外側面、第2外側層32的內側面、第4外側層37的內側面、第1角落層48的外側面、及第2角落層49的外側面。例如藉由黏接劑將第7接觸層47黏接於:保持層143、第2外側層32、第4外側層37、第1角落層48、及第2角落層49。例如將第7接觸層47藉由黏接劑黏接於保持層143的外側面、第2外側層32的內側面、第4外側層37的內側面、第1角落層48的外側面、及第2角落層49的外側面。
在本實施方式,是顯示將內層構件50,配置在第1環狀側面部3的第1保持部13、第2環狀側面部5的第2保持部15、及連結部7的情況的例子。也就是說,在本實施方式,內層構件50配置在連結部7、第1保持部13、及第2保持部15的內部。例如將內層構件50配置在藉由第3接觸層42、第7接觸層47、第1中間層35、及第2中間層40所形成的內部空間S2。內層構件50黏接於第3接觸層42、第7接觸層47、第1中間層35、及第2中間層40。例如將內層構件50藉由黏接劑黏接於第3接觸層42、第7接觸層47、第1中間層35、及第2中間層40。
用來配置內層構件50的內部空間S2,設置在第1環狀側面部3的第1保持部13、第2環狀側面部5的第2保持部15、及連結部7。內部空間S2藉由第3接觸層42及第7接觸層47所形成。內層構件50黏接於第3接觸層42及第7接觸層47。例如將內層構件50藉由黏接劑黏接於第3接觸層42與第7接觸層47。內層構件50也可黏接於第1中間層35及第2中間層40。例如也可將內層構件50藉由黏接劑黏接於第1中間層35與第2中間層40。
詳細來說,內部空間S2藉由第3接觸層42、第7接觸層47、第1中間層35、及第2中間層40所形成。例如將內層構件50藉由黏接劑黏接於第3接觸層42、第7接觸層47、第1中間層35、及第2中間層40。
內層構件50,包含不織布及多孔介質的至少其中一方。這裡是顯示內層構件50為不織布的情況的例子。不織布可以是一片薄片狀的不織布,也可是將複數的薄片狀的不織布重疊而成。
在具有上述構造的自行車用輪圈1,接觸層130包含第7接觸層47、與第3接觸層42。詳細來說,接觸層130包含:第7接觸層47、第3接觸層42、第1中間層35、第2中間層40。
內層構件50的比重小於接觸層130的比重。接觸層130具有第1比重。內層構件50具有第2比重。第2比重相對於第1比重的比率為0.1以下。這裡第2比重相對於第1比重的比率為0.08以下較佳。第2比重相對於第1比重的比率為0.05以上較佳。也就是說,第2比重相對於第1比重的比率為0.05以上且0.08以下較佳。第2比重相對於第1比重的比率是將第2比重除以第1比重所得的數值。
第2實施方式的自行車用輪圈1能抑制低剛性且達到輕量化。
<其他實施方式> 以上雖然針對本發明的一實施方式加以說明,而本發明並不限定於上述實施方式,在不脫離發明的主旨的範圍可進行各種變更。
(A)在上述第1及第2實施方式,是顯示藉由第1保持部13的第1卡止部13a及第2保持部15的第2卡止部15a卡止輪胎200的情況的例子(參考第2圖及第4圖)。具備有卡止部13a、15a的輪圈也稱為鉤式輪圈。也可取代該方式,讓第1保持部13及第2保持部15如以下構造。以下雖然使用第1實施方式的構造來進行說明,而以下構造在第2實施方式也可同樣組成。
例如如第6圖所示,第1保持部13不具備第1卡止部13a。同樣地第2保持部15不具有第2卡止部15a。不具備有卡止部13a、15a的輪圈也稱為直邊式輪圈。第1保持面13b可接觸於輪胎200。第1保持面13b朝旋轉中心軸心C1的周方向延伸。第2保持面15b可接觸於輪胎200。第2保持面15b朝旋轉中心軸心C1的周方向延伸。
第2卡止面15b,在旋轉中心軸心C1的軸方向,配置成與第1保持面13b相對向。也就是說,輪胎200的徑向內側的部分,藉由第1保持面13b及第2保持面15b所保持。例如輪胎200的徑向內側部分為第1部分105a及第2部分105b。內層構件10也可配置於保持部9的內部。內層構件10例如為不織布。
(B)在上述第1及第2實施方式的自行車用輪圈1,顯示安裝有無內胎式輪胎200的情況的例子。也可取代該方式,在上述實施方式的自行車用輪圈1安裝管胎式的輪胎200。
在該情況,如第7圖所示,連結部7具有:延伸於第1環狀側面部3與第2環狀側面部5之間的彎曲面7a。在彎曲面7a安裝著輪胎200。例如在旋轉中心軸心C1的徑向,定義連結部7的徑向外側面17。連結部7的徑向外側面17包含彎曲面7a。彎曲面7a形成連結部7的徑向外側面17。
彎曲面7a,是在旋轉中心軸心C1的軸方向,設置於第1環狀側面部3與第2環狀側面部5之間。彎曲面7a在連結部7的旋轉中心軸心C1的徑向的外側面,形成為凹狀。彎曲面7a在旋轉中心軸心C1的周方向,形成為環狀。
1:自行車用輪圈 3:第1環狀側面部 5:第2環狀側面部 7:連結部 7a:彎曲面 9:保持部 10,50:內層構件 13:第1保持部 13a:第1卡止部 13b:第1保持面 15:第2保持部 15a:第2卡止部 15b:第2保持面 17:連結部的徑向外側面 30,130:接觸層 31:第1外側層 32:第2外側層 33:第1內側層 34:第1接觸層 35:第1中間層 39:第2接觸層 40:第2中間層 41:第5外側層 42:第3接觸層 43:第4接觸層 44:第5接觸層 45:第6接觸層 47:第7接觸層 48:第1角落層 100:自行車用車輪 101:輻絲 102:輪轂 105a:第1部分 105b:第2部分 143:保持層 200:輪胎 C1:旋轉中心軸心 S1,S2:內部空間
[第1圖] 第1圖為第1實施方式的自行車用車輪的正視圖。 [第2圖] 第2圖為第1實施方式的自行車用輪圈的剖面圖(第1圖的切斷線II-II)。 [第3圖] 第3圖為將第1實施方式的自行車用輪圈局部放大的剖面圖。 [第4圖] 第2圖為第2實施方式的自行車用輪圈的剖面圖(第1圖的切斷線II-II)。 [第5圖] 第3圖為將第2實施方式的自行車用輪圈局部放大的剖面圖。 [第6圖] 第6圖為將其他實施方式(A)的自行車用輪圈局部放大的剖面圖。 [第7圖] 第7圖為將其他實施方式(B)的自行車用輪圈局部放大的剖面圖。
1:自行車用輪圈
3:第1環狀側面部
5:第2環狀側面部
7:連結部
9:保持部
10:內層構件
13:第1保持部
13a:第1卡止部
13b:第1保持面
15:第2保持部
15a:第2卡止部
15b:第2保持面
30:接觸層
C1:旋轉中心軸心
S1:內部空間

Claims (17)

  1. 一種自行車用輪圈,用來安裝輪胎; 上述自行車用輪圈,具備有:第1環狀側面部、第2環狀側面部、連結部、及內層構件; 上述連結部,在上述自行車用輪圈的旋轉中心軸心的軸方向,將上述第1環狀側面部與上述第2環狀側面部連結; 上述內層構件,配置在上述第1環狀側面部、上述第2環狀側面部、及上述連結部的至少其中一個; 上述內層構件包含不織布及多孔介質的至少其中一方。
  2. 如請求項1的自行車用輪圈,其中,上述連結部為環狀。
  3. 如請求項1或2的自行車用輪圈,其中,上述內層構件配置在上述連結部。
  4. 如請求項1或2的自行車用輪圈,其中,上述內層構件配置在上述第1環狀側面部及上述第1環狀側面部的至少其中一方。
  5. 如請求項1或2的自行車用輪圈,其中,上述第1環狀側面部、上述第2環狀側面部、及上述連結部的至少其中一個包含非金屬材料。
  6. 如請求項5的自行車用輪圈,其中,上述非金屬材料為纖維複合材料。
  7. 如請求項1或2的自行車用輪圈,其中,上述第1環狀側面部、上述第2環狀側面部、及上述連結部的至少其中一個包含金屬材料。
  8. 如請求項7的自行車用輪圈,其中,上述金屬材料為鋁。
  9. 如請求項1或2的自行車用輪圈,其中,上述連結部具有:延伸於上述第1環狀側面部與上述第1環狀側面部之間的彎曲面; 在上述彎曲面安裝著上述輪胎。
  10. 如請求項1或2的自行車用輪圈,其中,上述第1環狀側面部及上述第2環狀側面部分別具有保持部; 上述保持部沿著上述第1環狀側面部及上述第2環狀側面部的外周緣設置以用來保持上述輪胎。
  11. 如請求項10的自行車用輪圈,其中,上述保持部包含:配置於上述第1環狀側面部的上述徑向外側的第1保持部、及配置於上述第2環狀側面部的上述徑向外側的第2保持部。
  12. 如請求項11的自行車用輪圈,其中,上述內層構件配置在上述第1保持部及上述第2保持部的至少其中一方。
  13. 如請求項11的自行車用輪圈,其中,上述第1保持部包含第1保持面,上述第2保持部包含第2保持面; 上述第1保持面朝上述第1環狀側面部的上述徑向外側延伸; 上述第2保持面朝上述第2環狀側面部的上述徑向外側延伸。
  14. 如請求項11的自行車用輪圈,其中,上述第1保持部包含:配置於上述第1環狀側面部的上述徑向外側的第1卡止部; 上述第2保持部包含:配置於上述第2環狀側面部的上述徑向外側的第2卡止部。
  15. 一種自行車用輪圈,用來安裝輪胎; 上述自行車用輪圈,具備有:第1環狀側面部、第2環狀側面部、連結部、及內層構件; 上述連結部,在上述自行車用輪圈的旋轉中心軸心的軸方向,將上述第1環狀側面部與上述第2環狀側面部連結; 上述內層構件,配置在上述第1環狀側面部、上述第2環狀側面部、及上述連結部的至少其中一個的內部; 上述第1環狀側面部、上述第2環狀側面部、及上述連結部的至少其中一個包含用來與上述內層構件接觸的接觸層; 上述接觸層具有第1比重; 上述內層構件具有第2比重; 上述第2比重相對於上述第1比重的比率為0.1以下。
  16. 如請求項15的自行車用輪圈,其中,上述第2比重相對於上述第1比重的比率為0.08以下。
  17. 如請求項15或16的自行車用輪圈,其中,上述第2比重相對於上述第1比重的比率為0.05以上。
TW108148018A 2019-12-27 2019-12-27 自行車用輪圈 TW20212418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8148018A TW202124182A (zh) 2019-12-27 2019-12-27 自行車用輪圈
DE102020134221.7A DE102020134221A1 (de) 2019-12-27 2020-12-18 Fahrradfelg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8148018A TW202124182A (zh) 2019-12-27 2019-12-27 自行車用輪圈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124182A true TW202124182A (zh) 2021-07-01

Family

ID=763105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148018A TW202124182A (zh) 2019-12-27 2019-12-27 自行車用輪圈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DE (1) DE102020134221A1 (zh)
TW (1) TW202124182A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02020134221A1 (de) 2021-07-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882207B2 (en) Composite bicycle wheel
JP6126696B2 (ja) 複合材ホイールの前面とハブとの結合部
US20100019564A1 (en) Wheel wound from fiber-reinforced plastic and method for its production
US4483729A (en)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continuous fiber reinforced plastic rims
JP6537055B2 (ja) 繊維強化プラスチック材で作られたホイール
US20140042798A1 (en) Composite bicycle rim
JP2019523732A5 (zh)
TWI603863B (zh) 機器加工的車輛用強化纖維輪圈及製作該輪圈的方法
TW200900270A (en) Wheel, rim,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 wheel
JP2018058541A (ja) 非空気圧タイヤ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7444009B (zh) 自行车用轮圈
US20160303903A1 (en) Bicycle rim
JP7218596B2 (ja) 繊維強化樹脂構造体の縁部構造
JP2011079358A (ja) 内リム表面に補強部を有する軽合金製のホイール
KR101017930B1 (ko) 경량화 알루미늄 휠의 제조방법 및 그 알루미늄 휠
US20180304442A1 (en) Grinding body having reduced weight
TW202124182A (zh) 自行車用輪圈
TWI430897B (zh) 自行車輪圈
TW202003283A (zh) 複合材質輪圈的強化結構
KR20190134132A (ko) 차량용 휠의 복합재 림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JPS6368401A (ja) 繊維強化プラスチツク製ホイ−ル
US20100000647A1 (en) Run-flat support for pneumatic tire
TWI653161B (zh) 車輛輪圈及其製造方法
JP2023165400A (ja) 少なくとも1つのサブプリフォームによって構成されたフランジ部を有する車両リム、およびリム本体の製造方法
WO2022185387A1 (ja) 車両用ホイール、および、車両用ホイールの製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