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123439A - 具低暗電流之光偵測裝置 - Google Patents

具低暗電流之光偵測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123439A
TW202123439A TW109129401A TW109129401A TW202123439A TW 202123439 A TW202123439 A TW 202123439A TW 109129401 A TW109129401 A TW 109129401A TW 109129401 A TW109129401 A TW 109129401A TW 202123439 A TW202123439 A TW 202123439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region
absorption region
light detecting
doped
absorpt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912940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836135B (zh
Inventor
盧彥丞
那允中
Original Assignee
美商光程研創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美商光程研創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美商光程研創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12343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12343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3613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36135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1/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1/0248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emiconductor bodies
    • H01L31/0256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emiconductor bod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 H01L31/0264Inorganic materials
    • H01L31/028Inorganic materials including, apart from doping material or other impurities, only elements of Group IV of the Periodic System
    • H01L31/0288Inorganic materials including, apart from doping material or other impurities, only elements of Group IV of the Periodic System characterised by the doping materia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1/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1/08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in which radiation controls flow of current through the device, e.g. photoresistors
    • H01L31/10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in which radiation controls flow of current through the device, e.g. photoresistors characterised by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e.g. phototransistors
    • H01L31/101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radiation
    • H01L31/102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radiation characterised by only one potential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 H01L31/107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radiation characterised by only one potential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the potential barrier working in avalanche mode, e.g. avalanche photodiode
    • H01L31/1075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radiation characterised by only one potential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the potential barrier working in avalanche mode, e.g. avalanche photodiode in which the active layers, e.g. absorption or multiplication layers, form an heterostructure, e.g. SAM struct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1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 H01L27/144Devices controlled by radiation
    • H01L27/146Imager structures
    • H01L27/14601Structural or fun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H01L27/14603Special geometry or disposition of pixel-elements, address-lines or gate-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1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 H01L27/144Devices controlled by radiation
    • H01L27/146Imager structures
    • H01L27/14601Structural or fun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H01L27/14609Pixel-elements with integrated switching, control, storage or amplification eleme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1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 H01L27/144Devices controlled by radiation
    • H01L27/146Imager structures
    • H01L27/14601Structural or fun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H01L27/14609Pixel-elements with integrated switching, control, storage or amplification elements
    • H01L27/1461Pixel-elements with integrated switching, control, storage or amplification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photosensitive area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1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 H01L27/144Devices controlled by radiation
    • H01L27/146Imager structures
    • H01L27/14601Structural or fun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H01L27/1462Coatin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1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 H01L27/144Devices controlled by radiation
    • H01L27/146Imager structures
    • H01L27/14643Photodiode arrays; MOS imag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1/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1/02Details
    • H01L31/02002Arrangements for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to or from the device in operations
    • H01L31/02005Arrangements for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to or from the device in operations for device characterised by at least one potential 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1/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1/02Details
    • H01L31/0224Electrodes
    • H01L31/022408Electrodes for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at least one potential 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1/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1/08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in which radiation controls flow of current through the device, e.g. photoresistors
    • H01L31/10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in which radiation controls flow of current through the device, e.g. photoresistors characterised by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e.g. phototransistors
    • H01L31/101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radiation
    • H01L31/102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radiation characterised by only one potential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 H01L31/109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radiation characterised by only one potential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the potential barrier being of the PN heterojunction typ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1/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1/08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in which radiation controls flow of current through the device, e.g. photoresistors
    • H01L31/10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in which radiation controls flow of current through the device, e.g. photoresistors characterised by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e.g. phototransistors
    • H01L31/101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radiation
    • H01L31/11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radiation characterised by two potential barriers or surface barriers, e.g. bipolar phototransistor
    • H01L31/1105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radiation characterised by two potential barriers or surface barriers, e.g. bipolar phototransistor the device being a bipolar phototransistor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Light Receiving Elements (AREA)
  • Solid State Image Pick-Up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揭露提供一光偵測裝置。光偵測裝置包含:具有一第一表面之一載子導通層;一吸收區,其摻雜具有第一導電類型及第一峰值摻雜濃度之第一摻雜物,載子導通層摻雜具有第二導電類型及第二峰值摻雜濃度之第二摻雜物,載子導通層包含與吸收區之材料不同之材料,載子導通層與吸收區接觸以形成至少一異質界面,吸收區之第一峰值摻雜濃度與載子導通層之第二峰值摻雜濃度間之比例等於或大於10;及皆形成於載子導通層之第一表面之上的第一電極與第二電極。

Description

具低暗電流之光偵測裝置
本揭露係關於一光偵測裝置及包含其之一影像系統。
光偵測器可被用於偵測光訊號並轉換光訊號為電訊號,以進一步被另一電路處理。光偵測器可被用於消費性電子產品、影像感測器、高速光接收器、數據傳輸、直接/間接飛行時間(time-of-flight ,TOF)測距或影像感測器、醫療元件及其他許多合適之應用。
根據本揭露之另一實施方式係提供一種光偵測裝置。光偵測裝置包含:一吸收區,其包含具有一第一峰值摻雜濃度之一第一摻雜物;一基底,其支撐吸收區,基底包含具有低於第一峰值摻雜濃度之一第二峰值摻雜濃度之一第二摻雜物;吸收區具有與基底之一材料不同之一材料。
根據本揭露之一實施方式係提供一種光偵測裝置。光偵測裝置包含一光偵測元件,光偵測元件包含:載子導通層,其具有一第一表面及一第二表面;吸收區,其接觸載子導通層,且配置以接收一光訊號並於接收光訊號後產生複數個光載子;吸收區係摻雜具有一第一導電類型及一第一峰值摻雜濃度之一第一摻雜物;載子導通層係摻雜具有一第二導電類型及一第二峰值摻雜濃度之一第二摻雜物;載子導通層包含與吸收區之一材料不同之一材料;載子導通層與吸收區接觸以形成至少一異質界面;吸收區之一摻雜濃度與載子導通層之一摻雜濃度間在至少一異質界面之一比例係等於或大於10;一第一電極與一第二電極形成於載子導通層之一相同側之上。
根據本揭露之一實施方式係提供一種光偵測裝置。光偵測裝置包含一光偵測元件,光偵測元件包含:載子導通層,其具有一第一表面及一第二表面;吸收區,其接觸載子導通層,且配置以接收一光訊號於接收光訊號後產生複數個光載子;吸收區係摻雜具有一第一導電類型及一第一峰值摻雜濃度之一第一摻雜物;載子導通層係摻雜具有一第二導電類型及一第二峰值摻雜濃度之一第二摻雜物;載子導通層包含與吸收區之一材料不同之一材料;載子導通層與吸收區接觸以形成至少一異質界面;吸收區之一摻雜濃度與載子導通層之一摻雜濃度間在至少一異質界面之一比例係等於或大於10、或吸收區之第一峰值摻雜濃度與載子導通層之第二峰值摻雜濃度間之一比例係等於或大於10;及一第二摻雜區,其在載子導通層中並與吸收區接觸;第二摻雜區係摻雜一第四摻雜物,第四摻雜物具有與第一導電類型相同之一導電類型,並具有高於第一峰值摻雜濃度之一第四峰值摻雜濃度。
根據本揭露之一實施方式係提供一種光偵測裝置。光偵測裝置包含一光偵測元件,光偵測元件包含:載子導通層,其具有一第一表面及一第二表面;吸收區,其接觸載子導通層,且配置以接收一光訊號並於接收光訊號後產生複數個光載子;吸收區係摻雜具有一第一導電類型及一第一峰值摻雜濃度之一第一摻雜物;載子導通層係摻雜具有一第二導電類型及一第二峰值摻雜濃度之一第二摻雜物;載子導通層包含與吸收區之一材料不同之一材料;載子導通層與吸收區接觸以形成至少一異質界面;吸收區之一摻雜濃度與載子導通層之一摻雜濃度間在至少一異質界面之一比例係等於或大於10;吸收區之第一峰值摻雜濃度與載子導通層之第二峰值摻雜濃度間之一比例係等於或大於10,且吸收區之至少50%係摻雜有第一摻雜物,且摻雜濃度等於或大於1 x 1016 cm-3
根據本揭露之一實施方式係提供一種光偵測裝置。光偵測裝置包含一光偵測元件,光偵測元件包含:載子導通層,其具有一第一表面及一第二表面;吸收區,其接觸載子導通層,且配置以接收一光訊號並於接收光訊號後產生複數個光載子;吸收區係摻雜具有一第一導電類型及一第一峰值摻雜濃度之一第一摻雜物;載子導通層係摻雜具有一第二導電類型及一第二峰值摻雜濃度之一第二摻雜物;載子導通層包含與吸收區之一材料不同之一材料;載子導通層與吸收區接觸以形成至少一異質界面;吸收區之第一峰值摻雜濃度與載子導通層之第二峰值摻雜濃度間之一比例係等於或大於10;一第一電極,其形成在載子導通層之第一表面之上,且電性耦合至載子導通層,其中第一電極與吸收區分離,第一電極係配置以收集光載子之一部分;一第二電極,其形成在載子導通層之第一表面之上,且電性耦合至吸收區。
根據本揭露之另一實施方式係提供一種光偵測裝置。光偵測裝置包含一光偵測元件,光偵測元件包含:基底,其具有一第一表面及一第二表面;吸收區,其設置於基底之第一表面上且配置以接收一光訊號並於接收光訊號後產生複數個光載子,其中吸收區係摻雜具有一第一導電類型及一第一峰值摻雜濃度之一第一摻雜物,基底係摻雜具有一第二導電類型及一第二峰值摻雜濃度之一第二摻雜物;基底包含與吸收區之一材料不同之一材料;基底與吸收區接觸以形成至少一異質界面;吸收區之第一峰值摻雜濃度與基底之第二峰值摻雜濃度間之一比例係等於或大於10、或吸收區之一摻雜濃度與基底之一摻雜濃度間在至少一異質界面之一比例係等於或大於10;一第一電極,其形成在基底之第一表面之上,且電性耦合至基底,其中第一電極與吸收區分離,第一電極係配置以收集光載子之一部分;一第二電極,其形成在基底之第一表面之上,且電性耦合至吸收區。
根據本揭露之另一實施方式係提供一種光偵測裝置。光偵測裝置包含一光偵測元件,光偵測元件包含:吸收區,其配置以接收一光訊號並於接收光訊號後產生複數個光載子;吸收區係摻雜具有一第一導電類型及一第一峰值摻雜濃度之一第一摻雜物;一鈍化層,其在吸收區之上,並具有一第一表面及相對於第一表面之一第二表面;鈍化層係摻雜具有一第二導電類型及一第二峰值摻雜濃度之一第二摻雜物;鈍化層包含與吸收區之一材料不同之一材料;鈍化層與吸收區接觸以形成至少一異質界面;基底與吸收區接觸以形成至少一異質界面;吸收區之第一峰值摻雜濃度與鈍化層之第二峰值摻雜濃度間之一比例係等於或大於10、或吸收區之一摻雜濃度與鈍化層之一摻雜濃度間在至少一異質界面之一比例係等於或大於10;一第一電極,其形成在鈍化層之第一表面之上,且電性耦合至鈍化層,其中第一電極與吸收區分離,第一電極係配置以收集光載子之一部分;一第二電極,其形成在鈍化層之第一表面之上,且電性耦合至吸收區。
根據本揭露之另一實施方式係提供一種光偵測裝置。光偵測裝置包含一光偵測元件,光偵測元件包含:載子導通層,其具有一第一表面及一第二表面;吸收區,其接觸載子導通層,且配置以接收一光訊號並於接收光訊號後產生複數個光載子;吸收區係摻雜具有一第一導電類型及一第一峰值摻雜濃度之一第一摻雜物;載子導通層係摻雜具有一第二導電類型及一第二峰值摻雜濃度之一第二摻雜物;載子導通層包含與吸收區之一材料不同之一材料,其中載子導通層與吸收區接觸以形成至少一異質界面,吸收區之一摻雜濃度與載子導通層之一摻雜濃度間在至少一異質界面之一比例係等於或大於10、或吸收區之第一峰值摻雜濃度與載子導通層之第二峰值摻雜濃度間之一比例係等於或大於10;一或多個開關,其電性耦合至吸收區,且部分地形成在載子導通層中;一或多個開關之各者包含形成在第一表面之上且與吸收區分離之一控制電極及一讀出電極;一電極,其形成在第一表面之上,且電性耦合至吸收區。
根據本揭露之另一實施方式係提供一種光偵測裝置。光偵測裝置包含一光偵測元件,光偵測元件包含:載子導通層,其具有一第一表面及一第二表面;吸收區,其接觸載子導通層,且配置以接收一光訊號並於接收光訊號後產生複數個光載子;吸收區係摻雜具有一第一導電類型及一第一峰值摻雜濃度之一第一摻雜物;載子導通層係摻雜具有一第二導電類型及一第二峰值摻雜濃度之一第二摻雜物;載子導通層包含與吸收區之一材料不同之一材料;載子導通層與吸收區接觸以形成至少一異質界面;吸收區之一摻雜濃度與載子導通層之一摻雜濃度間在至少一異質界面之一比例係等於或大於10、或吸收區之第一峰值摻雜濃度與載子導通層之第二峰值摻雜濃度間之一比例係等於或大於10;一或多個開關,其電性耦合至吸收區,且部分地形成在載子導通層中;一或多個開關之各者包含形成在載子導通層之同一側之一控制電極及一讀出電極;一第二摻雜區,其在載子導通層中並與吸收區接觸,其中第二摻雜區係摻雜一第四摻雜物,第四摻雜物具有與第一導電類型相同之一導電類型,並具有高於第一峰值摻雜濃度之一第四峰值摻雜濃度;一電極,其係電性耦合至第二摻雜區。
根據本揭露之另一實施方式係提供一種光偵測裝置。光偵測裝置包含一光偵測元件,光偵測元件包含:載子導通層,其具有一第一表面及一第二表面;吸收區,其接觸載子導通層,且配置以接收一光訊號並於接收光訊號後產生複數個光載子;吸收區係摻雜具有一第一導電類型及一第一峰值摻雜濃度之一第一摻雜物;載子導通層係摻雜具有一第二導電類型及一第二峰值摻雜濃度之一第二摻雜物;載子導通層包含與吸收區之一材料不同之一材料;載子導通層與吸收區接觸以形成至少一異質界面;吸收區之一摻雜濃度與載子導通層之一摻雜濃度間在至少一異質界面之一比例係等於或大於10、或吸收區之第一峰值摻雜濃度與載子導通層之第二峰值摻雜濃度間之一比例係等於或大於10;一或多個開關,其電性耦合至吸收區,且部分地形成在載子導通層中;光偵測裝置更包含一或多個讀出電路,其電性連接至各開關,且一或多個讀出電路包含在一傳輸電晶體與一電容間之一電壓控制電晶體。
根據本揭露之另一實施方式係提供一種光偵測裝置。光偵測裝置包含:一吸收區,其具有一導電類型,並包含具有一第一峰值摻雜濃度之一第一摻雜物;載子導通層,其接觸吸收區;載子導通層包含摻雜有一導電類型之一導通區,且導通區包含具有低於第一峰值摻雜濃度之一第二峰值摻雜濃度之一第二摻雜物;載子導通層包含或由一材料構成,其與吸收區之一材料不同,且導通區具有小於5 μm之一深度。
根據本揭露之另一實施方式係提供一種光偵測裝置。光偵測裝置包含:一吸收區,其包含具有一第一峰值摻雜濃度之一第一摻雜物;一第一接觸區,其具有一導電類型;一第二接觸區,其具有與第一接觸區之導電類型不同之一導電類型;一電荷區,其具有與第一接觸區之導電類型相同之一導電類型,電荷區之一部分在第一接觸區與第二接觸區之間;一基底,其支撐吸收區;基底具有一第二摻雜物,其具有低於第一峰值摻雜濃度之一第二峰值摻雜濃度;吸收區具有與基底之一材料不同之一材料。
根據本揭露之另一實施方式係提供一種光偵測裝置。光偵測裝置包含:一基底;一吸收區,其由基底所支撐,並摻雜具有一第一導電類型之一第一摻雜物;複數個第一接觸區,各具有與第一導電類型不同之一導電類型,並形成於基底;一第二接觸區,其形成於吸收區,並具有與第一導電類型相同之一導電類型;複數個第三接觸區,各具有與第一導電類型相同之一導電類型,並形成於基底;第一接觸區沿一第一平面配置,而第三接觸區沿與第一平面不同之一第二平面配置。在一些實施方式中,複數個倍增區形成在複數個第三接觸區與複數個第一接觸區間。
根據本揭露之另一實施方式係提供一種光偵測裝置。光偵測裝置包含:一吸收區;一第一接觸區,其具有一導電類型;一第二接觸區,其在吸收區中,並具有與第一接觸區之導電類型不同之一導電類型;一電荷區,其具有與第一接觸區之導電類型相同之一導電類型,電荷區比第一接觸區更接近第二接觸區;一基底,其支撐吸收區,電荷區及第一接觸區形成於基底。光偵測裝置更包含:一調整件,其與基底整合,用來調整倍增發生於基底之位置。
根據本揭露之另一實施方式係提供一種光偵測裝置。光偵測裝置包含:一基底;一吸收區,其由基底所支撐;一第一接觸區,其具有一導電類型且形成於基底;一第二接觸區,其形成於吸收區,並具有與第一接觸區之導電類型不同之一導電類型;一電荷區,其形成於基底,並具有與第一接觸區之導電類型相同之一導電類型;電荷區之一深度小於第一接觸區之一深度。在一些實施方式中,電荷區之深度在第二接觸區之深度與第一接觸區之深度之間。
根據本揭露之另一實施方式係提供一種光偵測裝置。光偵測裝置包含一光偵測元件,光偵測元件包含:基底,其具有一第一表面及一第二表面;吸收區,其在基底之第一表面之上,且配置以接收一光訊號並於接收光訊號後產生複數個光載子;吸收區係摻雜具有一第一導電類型及一第一峰值摻雜濃度之一第一摻雜物;基底係摻雜具有一第二導電類型及一第二峰值摻雜濃度之一第二摻雜物;基底包含與吸收區之一材料不同之一材料;基底與吸收區接觸以形成至少一異質界面;吸收區之一摻雜濃度與基底之一摻雜濃度間在至少一異質界面之一比例係等於或大於10、或吸收區之第一峰值摻雜濃度與基底之第二峰值摻雜濃度間之一比例係等於或大於10;基底更包含一波導,其配置以導引及限制光訊號傳送過基底之一定義區,以耦接光訊號至吸收區。
根據本揭露之另一實施方式係提供一種光偵測裝置。光偵測裝置包含一光偵測元件,光偵測元件包含:載子導通層,其具有一第一表面及一第二表面;吸收區,其接觸載子導通層,且配置以接收一光訊號並於接收光訊號後產生複數個光載子;吸收區係摻雜具有一第一導電類型及一第一峰值摻雜濃度之一第一摻雜物;載子導通層係摻雜具有一第二導電類型及一第二峰值摻雜濃度之一第二摻雜物;載子導通層包含與吸收區之一材料不同之一材料;載子導通層與吸收區接觸以形成至少一異質界面;吸收區之一摻雜濃度與載子導通層之一摻雜濃度間在至少一異質界面之一比例係等於或大於10;N個開關,其等電性耦合至吸收區且部分地形成於載子導通層。光偵測裝置更包含:Y個彼此不同之控制訊號,並電性耦接至光偵測元件,Y≦N且Y是正整數。控制訊號之各者控制一或多個光偵測元件之開關。
根據本揭露之另一實施方式係提供一種光偵測裝置。光偵測裝置包含:一吸收區,其具有一第一峰值摻雜濃度之一第一摻雜物;一基底,其支撐吸收區,基底具有低於第一峰值摻雜濃度之一第二峰值摻雜濃度之一第二摻雜物;吸收區包含一材料,其能隙小於基底之一材料之能隙;一內建電場區係跨過在基底與吸收區間之一界面,基底中之內建電場區之一第一寬度大於吸收區中之內建電場區之一第二寬度,藉此暗電流大部分由基底產生。
根據本揭露之另一實施方式係提供一種光偵測裝置。光偵測裝置包含:一吸收區,其配置以接收一光訊號並產生具有一第一極性及一第二極性之複數個光載子;一輕度摻雜區,其配置以接收來自吸收區之具有第一極性之光載子之一部分;一增益元件,其配置以接收來自輕度摻雜區之具有第一極性之光載子之一部分,並產生具有第二極性之一電訊號;增益元件所產生之具有第二極性之電訊號之電荷之一數量大於吸收區所產生之光載子之電荷之一數量。
根據本揭露之另一實施方式係提供一種光偵測裝置。光偵測裝置包含:一吸收區,其摻雜具有一第一峰值摻雜濃度之一第一摻雜物型,吸收區配置以接收一光訊號並產生具有一第一極性及一第二極性之複數個光載子;一輕度摻雜區,其摻雜具有一第二峰值摻雜濃度之一第二摻雜物型,輕度摻雜區配置以接收來自吸收區之具有第一極性之光載子之一部分,第一摻雜物型與第二摻雜物型不同;一增益元件,其配置以接收來自輕度摻雜區之具有第一極性之光載子之一部分,並產生具有第二極性之一電訊號,吸收區之第一峰值摻雜濃度對輕度摻雜區之第二峰值摻雜濃度之一比例等於或大於10,增益元件所產生之具有第二極性之電訊號之電荷之一數量大於吸收區所產生之光載子之電荷之一數量。
根據本揭露之另一實施方式係提供一種放大具有一增益元件之光偵測裝置所接收之光載子的方法。此方法包含:於一吸收區接收一光訊號以產生具有一第一及一第二型之複數個光載子;將第一型之光載子導至一倍增區;產生一具有第二型之放大的電訊號,產生放大的電訊號包含以下步驟:施加一第一電壓至增益元件之一射極電極;施加一第二電壓至增益元件之一集極電極,藉此產生一順向偏壓跨過增益元件之一射極區與增益元件之一輕度摻雜區間之一p-n接面,且產生一逆向偏壓跨過增益元件之一集極區與增益元件之輕度摻雜區間之一p-n接面;在增益元件之輕度摻雜區接收一第一型之載子,以增加射極區與輕度摻雜區間之順向偏壓;藉由集極區收集由射極區射出之一第二型載子作為一放大的電訊號。
根據本揭露之另一實施方式係提供一種光偵測裝置。光偵測裝置包含:一吸收區,其配置以接收一光訊號並產生具有一第一極性及一第二極性之複數個光載子;一基底,其配置以接收來自吸收區之具有第一極性之光載子之一部分;一或多個開關,其電性耦合至吸收區,且至少一部分形成在基底中,開關之各者包含一增益元件,其配置以接收來自吸收區之具有第一極性之光載子之一部分,並產生具有第二極性之一電訊號,增益元件所產生之具有第二極性之電訊號之電荷之一數量大於吸收區所產生之光載子之電荷之一數量。
根據本揭露之一實施方式係提供一種影像系統。影像系統包含可發射光之一發射器單元、及具有一影像感測器之接收器單元,此影像感測器包含一光偵測裝置。
如本文中所使用的,諸如「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及「第五」等用語描述了各種元件、組件、區域、層及/或部分,這些元件、組件、區域、層及/或部分不應受這些術語的限制。這些術語僅可用於將一個元素、組件、區域、層或部分與另一個做區分。除非上下文明確指出,否則本文中使用的諸如「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及「第五」的用語並不暗示順序或次序。諸如「光偵測(photo-detecting)」、「光感測(photo-sensing)」、「光線偵測(light-detecting)」、「光線感測(light-sensing)」及其他類似用語係可互換的使用。
此外,為了便於描述圖式中方向,在本文中可以使用諸如「在...上方」、「在…上面」及「在...下面」之類的空間相對用語。需注意的是,該等空間相對用語僅為例示用,在不會脫離本文實施例的優點的前提下,本文所揭露的結構的實際實現可以以任何方向或方式在空間上安排。
在本文中使用如「本徵」指半導體材料未刻意添加摻雜物。
圖1A顯示依據一些實施方式中之光偵測元件的剖視圖。光偵測元件100a包含一吸收區10及支撐吸收區10之一基底20。在一些實施方式中,整個吸收區10係嵌入基底20中。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吸收區10係部分嵌入基底20中。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光偵測元件100a包含在吸收區10及一載子導通層間的至少一異質界面,載子導通層包含與吸收區10不同的材料或是由與吸收區10不同的材料組成。在一些實施方式中,載子導通層即為基底20。例如,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基底20包含一第一表面21及與第一表面21相對之一第二表面22。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吸收區10包含一第一表面11、一第二表面12及一或多個側表面13。第二表面12是在吸收區10的第一表面11及基底20的第二表面22之間。側表面13係位於吸收區10的第一表面11及吸收區10的第二表面12之間。吸收區10的第一表面11、第二表面12及側表面13中的至少一個係至少部分與基底20直接接觸,因此異質界面係位於吸收區10及基底20之間。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吸收區10係摻雜一導電類型,且包含一第一摻雜物,其具有一第一峰值摻雜濃度。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吸收區10係配置以轉換一光訊號(例如一入射光)成為一電訊號。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光訊號從基底20之第一表面21進入吸收區10。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光訊號從基底20之第二表面22進入吸收區10。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吸收區10包含一吸光區AR,其由包含一光學窗口之一光遮罩(未顯示)所定義。吸光區AR係一虛擬區域,其接收透過光學窗口射入之光訊號。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載子導通層(亦即在一些實施方式中之基底20)係摻雜一導電類型,且包含一第二摻雜物,此第二摻雜物具有低於第一峰值摻雜濃度之一第二峰值摻雜濃度,藉以減少光偵測元件100a之暗電流,進而可改善光偵測元件100a之訊號雜訊比、靈敏度、動態範圍特性。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第一峰值摻雜濃度係等於或大於1 x 1016 cm-3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第一峰值摻雜濃度可在1 x 1016 cm-3 與1 x 1020 cm-3 之間。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第一峰值摻雜濃度可在1 x 1017 cm-3 與1 x 1020 cm-3 之間。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第一峰值摻雜濃度對第二峰值摻雜濃度之一比例係等於或大於10,藉此光偵測元件100a可進一步達到低暗電流。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第一峰值摻雜濃度對第二峰值摻雜濃度之一比例係等於或大於100,藉此光偵測元件100a可同時達到更低暗電流及高量子效率。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基底20之導電類型係p型或n型。在一些實施方式中,若基底20之導電類型為p型,例如利用硼(B)及/或鎵(Ga)作為摻雜物,第二峰值摻雜濃度可在1 x 1012 cm-3 與1 x 1016 cm-3 之間,藉此光偵測元件100a可同時達到低暗電流及高量子效率。在一些實施方式中,若基底20之導電類型為n型,例如利用磷(P)及/或砷(As)作為摻雜物,第二峰值摻雜濃度可在1 x 1014 cm-3 與1 x 1018 cm-3 之間,藉此光偵測元件100a可同時達到低暗電流及高量子效率。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當載子導通層,即在一些實施方式中之基底20,之導電類型與吸收區10之導電類型不同時,且藉由使基底20之第二峰值摻雜濃度低於吸收區10之第一峰值摻雜濃度,一空乏區係跨過在基底20與吸收區10間之異質界面。當光偵測元件運作時,空乏區之一主要部分係位於基底20。換言之,空乏區在基底20中之一第一寬度係大於空乏區在吸收區10中之一第二寬度。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第一寬度對第二寬度之一比例係大於10。在一些實施方式中,一內建電場區係跨過在基底20與吸收區10間之一異質界面,其中內建電場區在基底20中之一第一寬度係大於內建電場區在吸收區10中之一第二寬度,藉此暗電流係大部分從基底20產生。因此,光偵測元件可達成低暗電流。在一些實施方式中,載子導通層(亦即基底20)之能隙係大於吸收區10之能隙。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當載子導通層(亦即在一些實施方式中之基底20)之導電類型與吸收區10之導電類型相同時,例如當基底20係p型及吸收區10係p型,藉由使基底20之第二峰值摻雜濃度低於吸收區10之第一峰值摻雜濃度,跨過吸收區10之電場可被減少,藉此跨過基底20之電場係增加。亦即,出現跨過吸收區10之電場與跨過基底20之電場之間的差異。其結果是,光偵測元件之暗電流係進一步降低。在一些實施方式中,載子導通層(亦即基底20)之一能隙係大於吸收區10之一能隙。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載子導通層(亦即在一些實施方式中之基底20)包含與吸收區10分離之一第一摻雜區102。第一摻雜區102係摻雜一導電類型,且包含一第三摻雜物,此第三摻雜物具有一第三峰值摻雜濃度。第一摻雜區102之導電類型與吸收區10之導電類型不同。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第三峰值摻雜濃度高於第二峰值摻雜濃度。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第一摻雜區102之第三峰值摻雜濃度可在1x1018 cm-3 與5x1020 cm-3 之間。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吸收區10之至少50%係摻雜第一摻雜物,且摻雜濃度等於或大於1 x 1016 cm-3 。換言之,吸收區10之至少一半係刻意地摻雜具有一摻雜濃度等於或大於1 x 1016 cm-3 之第一摻雜物。例如,摻雜區在吸收區10中之深度對吸收區10之厚度係等於或大於1/2。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吸收區10之至少80%係刻意地摻雜具有一摻雜濃度等於或大於1 x 1016 cm-3 之第一摻雜物以進一步降低光偵測元件之暗電流。例如,摻雜區在吸收區10中之深度對吸收區10之厚度係等於或大於4/5。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大部分的載子導通層可被摻雜第二摻雜物。例如,載子導通層(亦即在一些實施方式中之基底20)之至少50%具有第二摻雜物且摻雜濃度等於或大於1 x 1012 cm-3 。換言之,載子導通層之至少一半係刻意地摻雜具有一摻雜濃度等於或大於1 x 1012 cm-3 之第二摻雜物。例如,摻雜區在基底20中之深度對基底20之厚度係等於或大於1/2。在一些實施方式中,載子導通層之至少80%係刻意地摻雜具有一摻雜濃度等於或大於1 x 1012 cm-3 之第二摻雜物。例如,摻雜區在基底20中之深度對基底20之厚度係等於或大於4/5。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載子導通層係可被區域性地摻雜第二摻雜物。例如,載子導通層(亦即在一些實施方式中之基底20)包含一導通區201。導通區201之至少一部分係在第一摻雜區102與吸收區10之間。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導通區201係部分地與吸收區10及第一摻雜區102重疊,用以限制吸收區10所產生之載子之往第一摻雜區102移動的路徑。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導通區201具有從基底20之第一表面21沿一方向D1量測之一深度,方向D1實質上垂直於基底20之第一表面21。深度係第二摻雜物之摻雜曲線到達一特定之濃度之一位置,例如在1 x 1014 cm-3 與1 x 1015 cm-3 之間的濃度。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導通區201之深度係小於5 μm而較有效率地傳送載子。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導通區201可與全部之第一摻雜區10重疊。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導通區201具有一寬度大於吸收區10之一寬度。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第一摻雜物與第二摻雜物不同,例如,第一摻雜物係硼,而第二摻雜物係磷。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第一摻雜物在吸收區10及載子導通層(亦即在一些實施方式中之基底20)之間之異質界面之一摻雜濃度係等於或大於1 x 1016 cm-3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第一摻雜物在異質界面之摻雜濃度可在1 x 1016 cm-3 與1 x 1020 cm-3 間、或1 x 1017 cm-3 與1 x 1020 cm-3 間。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第二摻雜物在異質界面之一摻雜濃度係低於第一摻雜物在異質界面之摻雜濃度。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第二摻雜物在異質界面之一摻雜濃度在1 x 1012 cm-3 與1 x 1017 cm-3 間。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由於第一摻雜物在異質界面之摻雜濃度係充分地高,其可減少在異質界面之界面暗電流的產生。其結果是,界面復合速度可被降低,藉此在異質界面之暗電流可下降。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由於第二摻雜物在異質界面之摻雜濃度係低於第一摻雜物在異質界面之摻雜濃度,在吸收區10中之體暗電流(bulk dark current)之產生亦降低。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光偵測元件100a可具有小於104 cm/s之一界面復合速度。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在異質界面之第一摻雜物之摻雜濃度對第二摻雜物之摻雜濃度一的比例係等於或大於10,藉此光偵測元件100a可同時達成於異質界面之低暗電流及高量子效率。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在異質界面的第一摻雜物之摻雜濃度對第二摻雜物之摻雜濃度之一比例係等於或大於100,藉此光偵測元件100a可同時展現於異質界面之更低暗電流及高量子效率。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第二摻雜物可在吸收區10中,但亦可因為熱擴散或佈植殘留等原因出現於吸收區10外。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第一摻雜物可在載子導通層中,即在一些實施方式中之基底20中,但亦可因為熱擴散或佈植殘留等原因出現於基底20外。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第一摻雜物可藉由任何合適之製程被導入至吸收區10,例如,原位生長(in-situ growth)、離子佈值(ion implantation)、及/或熱擴散(thermal diffusion)等。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第二摻雜物可藉由任何合適之製程被導入至基底20,例如,原位生長、離子佈值、及/或熱擴散等。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吸收區10係由一第一材料或一第一複合材料構成。載子導通層(亦即在一些實施方式中之基底20)係由一第二材料或一第二複合材料構成。第二材料或一第二複合材料與第一材料或一第一複合材料不同。例如,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第二材料或一第二複合材料之元素之組合與第一材料或一第一複合材料之元素之組合不同。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載子導通層(亦即在一些實施方式中之基底20)之一能隙係大於吸收區10之一能隙。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吸收區10包含或由一半導體材料組成。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基底20包含或由一半導體材料組成。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吸收區10包含或由III-V族半導體材料組成。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基底20包含或由III-V族半導體材料組成。III-V族半導體材料可包含,但不限於,砷化鎵/砷化鋁(GaAs/AlAs)、 磷化銦/銦鎵砷(InP/InGaAs)、銻化鎵/砷化銦(GaSb/InAs)、或銻化銦(InSb)。例如,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吸收區10包含或由InGaAs組成,且基底20包含或由InP組成。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吸收區10包含或由包含IV族元素之半導體材料組成。例如,鍺(Ge)、矽(Si)或錫(Sn)。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吸收區10包含或由Six Gey Sn1-x-y 組成,其中0≦x≦1、0≦y≦1、0≦x+y≦1。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吸收區10包含或由Ge1-a Sna 組成,其中0≦a≦0.1。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吸收區10包含或由Gex Si1-x 組成,其中0≦x≦1。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吸收區10由p型的本徵鍺組成,p型的原因為在吸收區形成時所形成之材料缺陷,其中缺陷密度係從1x 1014 cm-3 至1x 1016 cm-3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載子導通層,即在一些實施方式中之基底20,包含或由包含IV族元素之半導體材料組成。例如,鍺(Ge)、矽(Si)或錫(Sn)。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基底20包含或由Six Gey Sn1-x-y 組成,其中0≦x≦1, 0≦y≦1, 0≦x+y≦1。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基底20包含或由Ge1-a Sna 組成,其中0≦a≦0.1。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基底20包含或由Gex Si1-x 組成,其中0≦x≦1。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基底20由p型本徵鍺組成,p型的原因為在吸收區形成時所形成之材料缺陷,其中缺陷密度係從1x 1014 cm-3 至1x 1016 cm-3 。例如,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吸收區10包含或由鍺組成,且基底20包含或由矽組成。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吸收區10之導電類型係p型。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第一摻雜物係一III族元素。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基底20之導電類型係n型。第二摻雜物係一V族元素。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光偵測元件包含電性耦合至第一摻雜區102的一第一電極30。第一電極30與吸收區10分離。根據第一電極30之材料及第一摻雜區102之第三峰值摻雜濃度,一歐姆接觸可形成於第一電極30及第一摻雜區102之間。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第一電極30與吸收區之複數側表面13之一者之間的最近距離d可在0.1 微米(μm) 與20 μm之間。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第一電極30與吸收區之複數側表面13之一者之間的最近距離d可在0.1 μm 與5 μm之間。在一些實施方式中,距離可在0.5 μm 與3 μm之間。若第一電極30與側表面13之間的距離d大於20 μm,光偵測元件100a之速度較低。若第一電極30與側表面13之間的距離d小於0.1 μm,光偵測元件之暗電流可能增加。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光偵測元件100a包含一第二摻雜區108,此第二摻雜區108在吸收區10中且靠近吸收區10之第一表面11。第二摻雜區108係摻雜具有一導電類型,其與吸收區10之導電類型相同。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第二摻雜區108包含一第四摻雜物,其具有高於第一峰值摻雜濃度之一第四峰值摻雜濃度。例如,第二摻雜區108之第四峰值摻雜濃度可在1x1018 cm-3 與 5x1020 cm-3 之間。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第二摻雜區108沿方向D1未被配置於第一摻雜區102之上。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光偵測元件100a更包含電性耦合至第二摻雜區108的第二電極60。根據第二電極60之材料及第二摻雜區108之第四峰值摻雜濃度,一歐姆接觸可形成於第二電極60及第二摻雜區108之間。第二電極60在吸收區10之第一表面11之上。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載子導通層包含一第一表面及一相對於第一表面21的一第二表面。第一電極30及第二電極60皆設置於載子導通層之第一表面之上。亦即,第一電極30及第二電極60設置於載子導通層(亦即在一些實施方式中之基底20)之一相同側,藉此有利於之後的後端加工製程。
第一摻雜區102及第二摻雜區108可為半導體接觸區。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取決於電性耦合至第一摻雜區102及第二摻雜區108的電路,由第一摻雜區102及第二摻雜區108之一者所收集之具有一第一型之載子可進一步被處理,及由第一摻雜區102及第二摻雜區108之另一者所收集之具有一第二型之載子可被排除。因此,光偵測元件可具有改善之信賴度及量子效率。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吸收區10係摻雜一漸變的摻雜曲線。在一些實施方式中,漸變的摻雜曲線之最大濃度係高於第二摻雜物之第二峰值摻雜濃度。在一些實施方式中,漸變的摻雜曲線之最小濃度係高於第二摻雜物之第二峰值摻雜濃度。在一些實施方式中,漸變的摻雜曲線可自吸收區10之第一表面11或自第二摻雜區108漸變至吸收區10之第二表面12。在一些實施方式中,根據載子的移動方向,漸變的摻雜曲線可為一逐漸減少/增加或一階狀減少/增加。在一些實施方式中,根據載子的移動方向,漸變的摻雜曲線之濃度係自吸收區10之第一表面11或第二摻雜區108至吸收區10之第二表面12逐漸地減少/增加。在一些實施方式中,根據載子的移動方向,漸變的摻雜曲線之濃度係自吸收區10之第一表面11之中心或第二摻雜區108至吸收區10之第二表面12及側表面13逐漸地且放射狀地減少/增加。例如,若吸收區10係完全地位於基底20之上,具有第一型之載子(例如當第一摻雜區102為n型時,此第一型之載子為電子)在吸收區10中實質上沿著自第一表面11至第二表面之一方向移動,第一摻雜物(例如硼)之漸變的摻雜曲線之濃度自吸收區10之第一表面11或自第二摻雜區108至吸收區10之第二表面12逐漸地減少。在一些實施方式中,根據載子的移動方向,漸變的摻雜曲線之濃度係自吸收區10之第一表面11之一側緣或第二摻雜區108至吸收區10之側表面13逐漸地且側向地減少/增加。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光偵測元件之暗電流係約數皮安(pA,pico-ampere)或更低,例如,低於1x10-12 安培(A)。
圖1B顯示依據一些實施方式中之光偵測元件的剖視圖。圖1B之光偵測元件100b係類似於圖1A之光偵測元件100a。其差異說明如下。
光偵測元件100b更包含於基底20中之另一第一摻雜區104。第一摻雜區104類似於如圖1A所述之第一摻雜區102。第一摻雜區104與吸收區10分離。導通區201之至少一部分亦位於第一摻雜區104與吸收區10之間。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導通區201係部分地與吸收區10及第一摻雜區104重疊,用以限制吸收區10所產生之具有一第一型之載子之往第一摻雜區104移動的路徑。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兩個第一摻雜區104、102彼此分離。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兩個第一摻雜區104、102可為一連續區,例如,一環形。光偵測元件100b更包含一第三電極40電性耦合至第一摻雜區104。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第一電極30及第三電極40可電性耦合至相同電路。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光偵測元件100b之暗電流係約數pA或更低,例如,低於1x10-12 A。
一對比例之一光偵測元件包含與如圖1B之光偵測元件100b實質相同的結構。其差異在於,在對比例之光偵測元件中,吸收區10之摻雜濃度不高於基底20之第二峰值摻雜濃度,且第二摻雜物在異質界面之摻雜濃度不低於第一摻雜物在異質界面之摻雜濃度。
依據一對比例之光偵測元件及光偵測元件100b之詳細內容表列於表1及表2。
表1對比例之光偵測元件之詳細內容
吸收區之導電類型 p型,
第一峰值摻雜濃度 1×1015 cm-3
基底之導電類型 n型
第二峰值摻雜濃度 1×1015 cm-3
參考暗電流 100%
表2 光偵測元件100b之詳細內容
吸收區之導電類型 p型,
第一峰值摻雜濃度 參考表3
基底之導電類型 n型
第二峰值摻雜濃度 1×1015 cm-3
暗電流 參考表3
參考表3,相較於對比例,由於光偵測元件100b中之吸收區10之第一峰值摻雜濃度高於基底20之第二峰值摻雜濃度,光偵測元件100b可具有較低之暗電流,例如,至少低2倍。
表3 依據不同實施例之暗電流與光偵測元件100b之第一峰值摻雜濃度之對比
第一峰值摻雜濃度 暗電流(相較於對比例之參考暗電流)
1.00E+16 42%
1.00E+17 0.29%
1.00E+18 0.0052%
1.00E+19 0.001%
另一對比例之光偵測元件包含與如圖1B之光偵測元件100b實質相同的結構。其差異在於,在另一對比例之光偵測元件中,吸收區10之摻雜濃度不高於基底20之第二峰值摻雜濃度,且第二摻雜物在異質界面之摻雜濃度不低於第一摻雜物在異質界面之摻雜濃度。依據另一對比例之光偵測元件及光偵測元件100b之詳細內容表列於表4及表5。
表4 另一對比例之光偵測元件之詳細內容
吸收區之導電類型 p型,
第一峰值摻雜濃度 1×1015 cm-3
基底之導電類型 p型
第二峰值摻雜濃度 1×1015 cm-3
參考暗電流 100%
表5 光偵測元件100b之詳細內容
吸收區之導電類型 p型,
第一峰值摻雜濃度 參考表6
基底之導電類型 p型
第二峰值摻雜濃度 1×1015 cm-3
暗電流 參考表6
參考表6,相較於對比例,由於光偵測元件100b中之吸收區10之第一峰值摻雜濃度高於基底20之第二峰值摻雜濃度,光偵測元件100b可具有較低之暗電流,例如,至少低20倍。
表6 依據不同實施例之暗電流與光偵測元件100b之第一峰值摻雜濃度之對比
第一峰值摻雜濃度 暗電流(相較於對比例之參考暗電流)
1.00E+16 4.6%
1.00E+17 0.1%
1.00E+18 0.01%
1.00E+19 0.0017%
圖1C顯示依據一些實施方式之光偵測元件的剖視圖。圖1C之光偵測元件100c係類似於圖1A之光偵測元件100a。其差異說明如下。
基底20包含一基座部分20a及由基座部分20a支撐之一上部部分20b。上部部分20b具有一寬度小於基座部分20a之一寬度。吸收區10被基底20之上部部分20b所支撐。導通區201係在上部部分20b中。第一摻雜區102係在基座部分20a中。第一摻雜區102具有一寬度大於基底20之上部部分20b之寬度,藉此第一摻雜區102之一部分不被上部部分20b所覆蓋。第二摻雜區108係沿方向D1配置於第一摻雜區102之上,且導通區201係在第一摻雜區102與第二摻雜區108之間。吸收區10所產生之具有第一型之載子,例如電子,會沿方向D1通過導通區201移向第一摻雜區102。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第一電極30可為任何適合之形狀,例如從光偵測元件之一俯視圖為一環形。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光偵測元件100c包含電性耦合至第一摻雜區102且彼此分離之兩個第一電極30。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兩個第一電極30係分別設置在吸收區10之相對側。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根據施加至第二摻雜區108及第一摻雜區102之反向偏壓,若產生一碰撞游離(impact ionization),光偵測元件100c可為操作於線性(linear)模式(反向偏壓 < 崩潰電壓)或蓋格(Geiger)模式(反向偏壓 > 崩潰電壓)之一雪崩光電二極體,而導通區201在吸收區10與第一摻雜區102間之部分可為一倍增區。倍增區於接收從吸收區10產生之一或多個載子後,可回應而產生一或多個額外的電荷載子。
圖1D顯示依據一些實施方式之光偵測元件的剖視圖。圖1D之光偵測元件100d係類似於圖1C之光偵測元件100c。其差異說明如下。
光偵測元件100d更包含於基底20之上部部分20b中之一電荷層202。電荷層202係與吸收區10直接接觸、或與吸收區10之一部分重疊。電荷層202係具有一導電類型,其與吸收區10之導電類型相同。例如,若吸收區10之導電類型為p,電荷層202之導電類型為p。電荷層202係具有一峰值摻雜濃度高於導通區201之第二峰值摻雜濃度,且低於吸收區10之第一峰值摻雜濃度。在一些實施方式中,電荷層202具有一在10 奈米(nm)與 500 nm之間的厚度。電荷層可降低橫跨吸收區10之電場,藉此增加橫跨導通區201之電場。亦即,會出現橫跨吸收區10之電場及橫跨導通區201之電場之間的差異。其結果是,光偵測元件100d之速度及響應度(responsivity)較高,且光偵測元件100d之暗電流亦較低。
圖2A顯示依據一些實施方式之光偵測元件的剖視圖。圖2A之光偵測元件200a係類似於圖1A之光偵測元件100a。其差異說明如下。第二摻雜區108係在基底20中。換言之,第二摻雜區108之第四峰值摻雜濃度位在基底20中。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第二摻雜區108係在基底20之第一表面21之下且與吸收區10直接接觸,例如,第二摻雜區108可與吸收區10之複數側表面13之一者接觸或重疊。其結果是,吸收區10所產生之載子可通過吸收區10與基底20間之異質界面從吸收區10往第二摻雜區108移動。第二電極60係在基底20之第一表面21之上。
藉由使第二摻雜區108在基底20中,而非在吸收區10中,第二電極60及第一電極30皆可形成在基底20之第一表面21之上。因此,第二電極60與第一電極30間之高度差可被減少,藉此之後的加工製程可因此種設計而受益。除此之外,吸收區10之吸收光訊號之區域可較大。
圖2B顯示依據一些實施方式之光偵測元件的剖視圖。圖2B之光偵測元件200b係類似於圖2A之光偵測元件200a。其差異說明如下。第二摻雜區108亦可與吸收區10之第二表面12接觸或重疊。
圖2C顯示依據一些實施方式之光偵測元件的剖視圖。圖2C之光偵測元件200c係類似於圖2B之光偵測元件200b。其差異說明如下。吸收區10係完全地在基底20之上。第二摻雜區108之一部分係被吸收區10所覆蓋。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第二摻雜區108被吸收區10覆蓋之一寬度w2 可大於0.2 μm。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吸收區10具有一寬度w1 。寬度w2 不大於0.5倍之寬度w1 。藉由此設計,兩種不同之載子可分別從吸收區10移動至第一摻雜區102、及從吸收區10移動至第二摻雜區108而不產生干擾。
圖2D顯示依據一些實施方式之光偵測元件的剖視圖。圖2D之光偵測元件200d係類似於圖2A之光偵測元件200a。其差異說明如下。吸收區10係完全地嵌入基底20中。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第一摻雜物之漸變的摻雜曲線係自靠近第二摻雜區108之側表面13往靠近導通區201之側表面13逐漸地且側向地減少。
圖2E顯示依據一些實施方式之光偵測裝置的示意圖。光偵測裝置200e包含一像素(未標示)及電性耦合至像素之一行匯流排。像素包含一光偵測元件及電性耦合至光偵測元件及行匯流排之一讀出電路(未標示)。光偵測元件可為圖1A至圖1D及圖2A至圖2D之任一光偵測元件,例如,圖1A之光偵測元件100a。在一些實施方式中,讀出電路(未標示)及行匯流排可被製作於另一基底,且藉由晶片/晶圓接合或堆疊與光偵測元件整合/共同封裝。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光偵測裝置200e包含在讀出電路與光偵測元件間之一接合層(未顯示)。接合層可包含任何合適之材料,例如氧化物、或半導體、或金屬、或合金。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讀出電路可電性耦合至第一摻雜區102或第二摻雜區108以處理收集到之具有一第一型之載子,而一供給電壓或一接地電壓可被施加至另一摻雜區以排除其他具有相反於第一型之一第二型之載子。
例如,若第一摻雜區102係n型且第二摻雜區108係p型,讀出電路可電性耦合至第一摻雜區102來處理收集到之電子作進一步應用,且一接地電壓可被施加至第二摻雜區108以排除電洞。又例如,讀出電路亦可電性耦合至第二摻雜區108來處理收集到之電洞作進一步應用,且一供給電壓可被施加至第一摻雜區102以排除電子。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讀出電路可為一三電晶體組態,此組態由一重置閘極、一源極隨耦器及一選擇閘極所組成,或者更包含一額外的傳輸閘極之一四電晶體組態,或者任何適合用於處理收集到之電荷之電路。例如,讀出電路包含一傳輸電晶體171A、一重置電晶體141A、耦合至重置電晶體141A的一電容150A、一源極隨耦器142A、及一列選擇電晶體143A。電容150A之例示包含,但不限於,浮動擴散電容、金屬-氧化層-金屬(MOM)電容、金屬-絕緣層-金屬(MIM)電容、及金屬-氧化物-半導體(MOS)電容。
傳輸電晶體171A自光偵測元件100a傳輸載子至電容150A。換言之,傳輸電晶體171A係配置為根據一開關訊號TG1以輸出光電流IA1。當開關訊號TG1開啟傳輸電晶體171A時,光電流IA1會被產生。
一開始,重置訊號RST重置輸出電壓VOUT1至VDD。接著,當開關訊號TG1開啟傳輸電晶體171A時,光電流IA1被產生,在電容150A之輸出電壓VOUT1會下降直至開關訊號TG1關閉傳輸電晶體171A。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讀出電路可被製作於另一基底,且藉由晶片/晶圓接合或堆疊與光偵測元件100a整合/共同封裝。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光偵測裝置係操作於一幀率不超過每秒1000幀 (FPS)之一CMOS影像感測器。
圖2F顯示依據一些實施方式之光偵測裝置之電路的示意圖。圖2F之光偵測裝置200f係類似於圖2E之光偵測裝置200e。其差異說明如下。
光偵測裝置200f之讀出電路更包含在傳輸電晶體171A及電容150A間之一電壓控制電晶體130A。電壓控制電晶體130A係配置為一電流緩衝器。具體而言,電壓控制電晶體130A之一輸出端子係耦合至電容150A之輸入端子,且電壓控制電晶體130A之一輸入端子係耦合至傳輸電晶體171A之輸出端子。電壓控制電晶體130A之控制端子係耦合至控制電壓VC1。
由於電壓控制電晶體130A係耦接在傳輸電晶體171A及電容150A之間,傳輸電晶體171A之輸出端子及電容150A之輸入端子係分開的。當電壓控制電晶體130A被操作於次臨界或飽和區時,傳輸電晶體171A之輸出端子可被控制或被偏壓於一定電壓VA1以降低光偵測元件100a所產生之暗電流。
圖3A顯示依據一些實施方式之光偵測元件的俯視圖。圖3B顯示依據一些實施方式之沿圖3A之A-A’直線之剖視圖。光偵測元件包含一吸收區10及支撐吸收區10之一基底20。吸收區10係類似於圖1A所示之吸收區10。基底20係類似於圖1A所示之基底20。圖3A之光偵測元件300a與圖1A之光偵測元件100a之差異說明如下。光偵測元件300a包含電性耦合至吸收區10且部分地形成於載子導通層(亦即在一些實施方式中之基底20)中之一第一開關(未標示)及一第二開關(未標示)。第一開關包含一控制區C1,此控制區C1包含一控制電極340a。第一開關更包含與控制電極340a分離之一讀出電極330a。第二開關包含一控制區C2,此控制區C2包含一控制電極340b。第二開關更包含與控制電極340b分離之一讀出電極330b。在一些實施方式中,讀出電極330a、330b及控制電極340a、340b係形成於基底20之第一表面21之上且與吸收區10分離。在一些實施方式中,讀出電極330a及讀出電極330b係設置於吸收區10之相對側。在一些實施方式中,複數控制電極之一者與吸收區之一或多個側表面之間的最近距離係在0.1 μm與20 μm之間。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一光偵測裝置包含一像素,此像素包含如上述之光偵測元件300a,且像素更包含兩個控制訊號,例如一第一控制訊號及一第二控制訊號,分別控制控制區C1、C2以用來控制吸收區10中已吸收之光子所產生之電子或電洞的移動方向。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第一控制訊號與第二控制訊號不同。例如,當電壓被使用時,若複數控制訊號之一者相對於控制訊號之另一者被偏壓,一電場係產生於控制電極340a、340b正下方之兩個部分之間以及吸收區10中,且根據電場之方向,吸收區10中之自由載子會往兩個讀出電極330b、330a正下方部分之一者漂移。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第一控制訊號包含一第一相位,第二控制訊號包含一第二相位,其中第一控制相位與第二控制相位不重疊。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第一控制訊號係固定在一電壓值V,而第二控制訊號交替變化在電壓值V±△V之間。在一些實施方式中,△V係由一變化電壓訊號所產生,例如操作在0V與3V之間的正弦波訊號、時脈訊號或脈衝訊號。偏壓值之方向決定吸收區10所產生之載子之漂移方向。控制訊號係調變(modulated)訊號。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第一開關包含位在讀出電極330a之下之一第一摻雜區302a。第二開關包含位在讀出電極330b之下之一第一摻雜區302b。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第一摻雜區302a、302b係具有與吸收區10之導電類型不同之一導電類型。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第一摻雜區302a、302b包含一摻雜物及具有一峰值摻雜濃度之一摻雜曲線。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第一摻雜區302a、302b之峰值摻雜濃度係高於第二峰值摻雜濃度。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第一摻雜區302a、302b之峰值摻雜濃度取決於讀出電極330a、330b之材料及基底20之材料,例如,峰值摻雜濃度可在5 x 1018 cm-3 至5 x 1020 cm-3 之間。第一摻雜區302a、302b係載子收集區,用來收集根據兩個控制訊號之控制而從吸收區10產生之具有第一型之載子。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吸收功能及載子控制功能,例如載子之解調變及載子之收集係分別操作於吸收區10及載子導通層(亦即在一些實施方式中之基底20)。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光偵測元件300a可包含一第二摻雜區108及一第二電極60,其等分別類似於圖1A之第二摻雜區108及第二電極60。第二摻雜區108係用於排除具有第二型之載子,第二型相反於第一型,具有第二型載子在光偵測元件操作時,未被第一摻雜區302a、302b收集。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相對於通過第二電極60之一軸,控制電極340a係對稱於控制電極340b。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相對於通過第二電極60之一軸,讀出電極330a係對稱於讀出電極330b。控制電極340a、340b、讀出電極330a、330b及第二電極60皆設置載子導通層之第一表面之上。亦即,控制電極340a、340b、讀出電極330a、330b及第二電極60係在載子導通層(亦即在一些實施方式中之基底20)之相同側之上。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光偵測元件300a之基底20包含一導通區201,其類似於圖1A所示之導通區201。其差異說明如下。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由光偵測元件300a之剖視圖觀之,導通區201之一寬度可大於兩個讀出電極330a、330b之間之一距離。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導通區201係與整個第一摻雜區302a、302b重疊。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導通區201之一寬度可小於兩個讀出電極330a、330b之間之一距離,且大於兩個控制電極340a、340b之間之一距離。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導通區201係與第一摻雜區302a之一部分及第一摻雜區302b之一部分重疊。由於導通區201與第一摻雜區302a之至少一部分及第一摻雜區302b之至少一部分重疊,由吸收區10產生之具有第一型之載子可被限制於導通區201中且根據兩個控制訊號之控制往第一摻雜區302a、302b之一者移動。例如,若第一摻雜區302a、302b為n型,導通區201為n型,第二摻雜區108為p型,由吸收區10產生之電子可被限制於導通區201且根據兩個控制訊號之控制往第一摻雜區302a、302b之一者移動,而電洞可往第二摻雜區108移動且可進一步被一電路排除。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光偵測裝置包含一像素陣列,此像素陣列包含複數重複的像素。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像素陣列可為像素之一維或二維陣列。
一對比例之光偵測元件包含與如圖3A之光偵測元件300a實質相同的結構。其差異在於,在對比例之光偵測元件中,吸收區10之摻雜濃度不高於基底20之第二峰值摻雜濃度,且第二摻雜物在異質界面之摻雜濃度不低於第一摻雜物在異質界面之摻雜濃度。
依據一對比例之光偵測元件及光偵測元件300a之詳細內容表列於表7及表8。
表7 依據一對比例之光偵測元件之詳細內容
吸收區之導電類型 p型
第一峰值摻雜濃度 1×1015 cm-3
基底之導電類型 n型
第二峰值摻雜濃度 1×1015 cm-3
參考光電流 1×10-6 A
表8 光偵測元件300a之詳細內容
吸收區之導電類型 p型
第一峰值摻雜濃度 1×1017 cm-3
基底之導電類型 n型
第二峰值摻雜濃度 1×1015 cm-3
光電流 參考表10
參考表9及表10,相較於對比例,由於光偵測元件300a中之吸收區10之第一峰值摻雜濃度高於基底20之第二峰值摻雜濃度,光偵測元件300a可具有較低之暗電流,例如,至少低100倍。
表9 對比例之結果
電流量測於: 第二電極 60 @ 0V 控制電極330b @ 3.2V 讀出電極340b @3.3V
不具有入射光 ~L ~L ~D
具有入射光 ~L ~L ~P
單位: 任意單位
表10 光偵測元件300a之結果
電流量測於: 第二電極 60 @ 0V 控制電極330b @ 3.2V 讀出電極340b @3.3V
不具有入射光 ~10L ~10L ~0.01D
具有入射光 ~10L ~10L ~0.9P
單位: 任意單位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一電壓可被施加至第二電極60。在一些實施方式中,電壓施加至第二電極60可降低第二摻雜區108與控制區C1、C2之間之一漏電流。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當操作光偵測元件300a時,上述電壓係在施加至控制電極340a之電壓及施加至控制電極340b之電壓之間。
圖4A顯示依據一些實施方式之光偵測元件的俯視圖。圖4B顯示依據一些實施方式之沿圖4A之A-A’直線之剖視圖。圖4C顯示依據一些實施方式之沿圖4A之B-B’直線之剖視圖。圖4A之光偵測元件400a係類似於圖3A之光偵測元件300a。其差異說明如下。
參考圖4A及圖4B所示,第二摻雜區108係在基底20中。換言之,第二摻雜區108之第四峰值摻雜濃度位在基底20中。第二摻雜區108係在基底20之第一表面21之下且與吸收區10直接接觸,例如,第二摻雜區108可與吸收區10之複數側表面13之一者接觸或重疊。其結果是,未被第一摻雜區302a、302b收集之具有第二型之載子可通過吸收區10與基底20間之異質界面從吸收區10往第二摻雜區108移動。
例如,若第一摻雜區302a、302b為n型,導通區201為n型,第二摻雜區108為p型,由吸收區10產生之電子可被限制於導通區201且根據兩個控制訊號之控制往第一摻雜區302a、302b之一者移動,而電洞可通過吸收區10及基底20間之異質界面往第二摻雜區108移動且可進一步被一電路排除。
第二電極60係在基底20之第一表面21之上。藉由使第二摻雜區108在基底20中,而非在吸收區10中,第二電極60、讀出電極330a、330b及控制電極340a、340b皆可共平面地形成在基底20之第一表面21之上。因此,第二電極60與四個電極330a、330b、340a、340b任二者間之高度差可被減少,藉此之後的製作製程可因此種設計而受益。除此之外,吸收區10之吸收光訊號之區域可較大。
圖5A顯示依據一些實施方式之光偵測元件的俯視圖。圖5B顯示依據一些實施方式之沿圖5A之A-A’直線之剖視圖。圖5C顯示依據一些實施方式之沿圖5A之B-B’直線之剖視圖。圖5A之光偵測元件500a係類似於圖4A之光偵測元件400a。其差異說明如下。讀出電極330a、330b及控制電極340a、340b係設置於吸收區10之相同側,由於載子被強制通過複數側表面13之一者從吸收區10移出,因而可改善光偵測元件400a之對比度。在一些實施方式中,讀出電極330a、330b間之沿一方向Y之一距離可大於控制電極340a、340b間之沿一方向Y之一距離。在一些實施方式中,讀出電極330a、330b間之沿一方向Y之一距離可實質上等於控制電極340a、340b間之沿一方向Y之一距離。
圖6A顯示依據一些實施方式之光偵測元件的俯視圖。圖6B顯示依據一些實施方式之沿圖6A之A-A’直線之剖視圖。圖6A之光偵測元件600a係類似於圖5A之光偵測元件500a,例如,讀出電極330a、330b及控制電極340a、340b係設置於吸收區10之相同側。其差異說明如下。
參考圖6A及圖6B所示,第二摻雜區108係在基底20中。換言之,第二摻雜區108之第四峰值摻雜濃度位在基底20中。第二摻雜區108係在基底20之第一表面21之下且與吸收區10直接接觸,例如,第二摻雜區108可與吸收區10之複數側表面13之一者接觸或重疊。其結果是,未被第一摻雜區302a、302b收集之具有第二型之載子可通過吸收區10與基底20間之異質界面從吸收區10往第二摻雜區108移動。第二電極60係在基底20之第一表面21之上。吸收區10在第二電極60及四個電極330a、330b、340a、340b之間。
藉由使第二摻雜區108在基底20中,而非在吸收區10中,第二電極60及四個電極330a、330b、340a、340b皆可共平面地形成在基底20之第一表面21之上。因此,第二電極60與四個電極330a、330b、340a、340b任二者間之高度差可被減少,藉此之後的製作製程可因此設計而受益。除此之外,吸收區10之吸收光訊號之區域可較大。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導通區201可與整個第一摻雜區302a、302b重疊。
圖6C顯示依據一些實施方式之光偵測元件的俯視圖。圖6D顯示依據一些實施方式之沿圖6C之A-A’直線之剖視圖。圖6E顯示依據一些實施方式之沿圖6C之B-B’直線之剖視圖。圖6C之光偵測元件600c係類似於圖6A之光偵測元件600a。其差異說明如下。光偵測元件600c更包含一限制區180,此限制區180在吸收區10及第一摻雜區302a、302b之間以覆蓋吸收區10與基底20間之異質界面之至少一部分。限制區180具有一導電類型,其與第一摻雜區302a、302b之導電類型不同。在一些實施方式中,限制區180包含一摻雜物,其具有一峰值摻雜濃度。峰值摻雜濃度係等於或大於1 x 1016 cm-3 。導通區201具有一通道181,其穿透限制區180,藉以保持導通區201之一部分與吸收區10直接接觸而讓光載子從吸收區10往第一摻雜區302a、302b移動。亦即,通道181未被限制區180覆蓋。在一些實施方式中,限制區180之峰值摻雜濃度係低於導通區201之第二峰值摻雜濃度。在一些實施方式中,限制區180之峰值摻雜濃度係高於導通區201之第二峰值摻雜濃度。例如,當光偵測元件配置以收集電子時,限制區180為p型,第一摻雜區302a、302b為n型。在光載子從吸收區10被產生後,電洞會通過第二摻雜區108及第二電極60被排除,且電子會被限制區180所限制而通過通道181從吸收區10往第一摻雜區302a、302b之一者移動,而不是從吸收區10及基底20間之整個異質界面移出。因此,光偵測元件600c藉由包含在吸收區10與第一摻雜區302a、302b間之限制區180可具有改善的解調變對比。
圖6F顯示依據一些實施方式之光偵測元件的俯視圖。圖6F之光偵測元件600f係類似於圖6C之光偵測元件600c。其差異在於,限制區180係延伸以覆蓋吸收區10之兩個其他側表面13,藉此更限制載子於吸收區10之複數側表面13之一者通過通道181,而不是從吸收區10之其他側表面13移出。在一些實施方式中,限制區180之峰值摻雜濃度係低於第二摻雜區108之峰值摻雜濃度。在一些實施方式中,限制區180及第二摻雜區108係由兩個不同之製作製程步驟形成,例如利用不同的遮罩。
圖6G顯示依據一些實施方式之光偵測元件的俯視圖。圖6G之光偵測元件600g係類似於圖6F之光偵測元件600f。其差異在於,第二摻雜區108可作用如圖6F之限制區180。換言之,第二摻雜區108可排除未被第一摻雜區302a、302b收集之載子,且可同時限制欲被收集的載子經過位於吸收區10之複數側表面13之一者之通道181往第一摻雜區302a、302b之一者,而不是從吸收區10之其他側表面13移出。
圖7A顯示依據一些實施方式之光偵測元件的俯視圖。圖7B顯示依據一些實施方式之沿圖7A之A-A’直線之剖視圖。光偵測元件700a係類似於圖3A之光偵測元件300a。其差異說明如下。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光偵測元件包含電性耦合至吸收區10且部分地形成於基底20之N個開關,其中N係正整數且≥3。例如,N可為3、4、5等。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光偵測裝置之像素更包含Y個彼此不同之控制訊號,其中3≦Y≦N且Y是正整數,控制訊號之各者控制一或多個光偵測元件700a之控制區。在一些實施方式中,控制訊號之各者包含一相位,其中複數控制訊號之一者之相位不與控制訊號之另一者之相位重疊。參考圖7A及圖7B所示,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光偵測元件700a包含電性耦合至吸收區10且部分地形成於基底20之四個開關(未標示)。開關之各者包含一控制區C1、C2、C3、C4,各控制區包含一控制電極340a、340b、340c、340d。開關之各者更包含與控制電極340a、340b、340c、340d分離之一讀出電極330a、330b、330c、330d。在一些實施方式中,讀出電極330a、330b、330c、330d及控制電極340a、340b、340c、340d係形成於基底20之一第一表面21之上,且與吸收區10分離。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四個開關係分別設置於四個側表面13處。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開關之各者分別包含位於讀出電極330a、330b、330c、330d之下之一第一摻雜區(未顯示),第一摻雜區係類似於如圖3A所示之第一摻雜區302a、302b。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光偵測裝置之像素包含四個控制訊號用來分別控制控制區C1、C2、C3、C4,藉以控制吸收區10產生之電子或電洞之移動方向。例如,當電壓被使用,若控制控制區C1之控制訊號相對於其他控制訊號被偏壓,一電場係產生於控制電極340a、340b、340c、340d正下方之四個部分之間以及吸收區10中,且根據電場之方向,吸收區10中之自由載子往位於讀出電極330b、330a、340c、340d之下之複數第一摻雜區之一者漂移。在一些實施方式中,控制訊號之各者具有彼此不重疊之一相位。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導通區201可為任何合適之形狀,例如矩形或正方形。
圖7C顯示依據一些實施方式之光偵測元件的俯視圖。光偵測元件700c係類似於圖7A之光偵測元件700a。其差異說明如下。讀出電極330a、330b、330c、330d及控制電極340a、340b、340c、340d之排列方式不同。例如,四個開關係分別設置於吸收區10之四個角落。
圖7D顯示依據一些實施方式之光偵測元件的俯視圖。光偵測元件700d係類似於圖7A之光偵測元件700a。其差異說明如下。光偵測元件700d包含電性耦合至吸收區10且部分地形成於基底20之八個開關(未標示)。類似地,開關之各者包含控制區(未標示),各控制區包含一控制電極340a、340b、340c、340d、340e、340f、340g、340h,且開關之各者包含與控制電極340a、340b、340c、340d、340e、340f、340g、340h分離之一讀出電極330a、330b、330c、330d、340e、340f、340g、340h。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一光偵測裝置包含一像素,此像素包含如上述之光偵測元件700d,而像素包含彼此不同之複數個控制訊號且控制光偵測元件700d之複數個開關。亦即,在一相同之像素中,控制訊號之一數量小於開關之一數量。例如,像素可包含彼此不同之兩個控制訊號,且控制訊號之各者控制兩個開關。例如,控制電極340a及 控制電極340b可電性耦合至相同之控制訊號且被相同之控制訊號所控制。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像素可包含複數個控制訊號分別控制各個開關。亦即,在一相同之像素中,控制訊號之一數量等於開關之一數量。例如,光偵測裝置之像素包含彼此不同之八個控制訊號,且分別控制光偵測元件700d之各個開關。
圖7E顯示依據一些實施方式之光偵測元件的俯視圖。光偵測元件700e係類似於圖7D之光偵測元件700d。其差異說明如下。讀出電極330a、330b、330c、330d、340e、340f、340g、340h及控制電極340a、340b、340c、340d、340e、340f、340g、340h之排列方式不同。例如,八個開關之每兩個開關係分別設置於吸收區10之四個角落。導通區201可以是,但不限於,八邊形。
圖8A顯示依據一些實施方式之光偵測元件的俯視圖。圖8B顯示依據一些實施方式之沿圖8A之A-A’直線之剖視圖。圖8A之光偵測元件800a係類似於圖7A之光偵測元件700a。其差異說明如下。第二摻雜區108係在基底20中。換言之,第二摻雜區108之第四峰值摻雜濃度位在基底20中。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第二摻雜區108包含彼此分離且與吸收區10直接接觸之複數個子區108a、108b、108c、108d,例如,子區108a、108b、108c、108d可與吸收區10之側表面13之至少一部分接觸或重疊。其結果是,吸收區10所產生且未被第一摻雜區收集之載子,可通過吸收區10與基底20間之異質界面從吸收區10往複數子區108a、108b、108c、108d之一者或多者移動。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子區108a、108b、108c、108d不在吸收區10與任何開關之第一摻雜區間,藉此避免阻礙欲被收集的載子從吸收區10往複數第一摻雜區之一者移動之路徑。例如,在一些實施方式中,複數子區108a、108b、108c、108d係分別設置於吸收區10之四個角落,且四個開關係分別設置於四個側表面13,藉此電洞從吸收區10往複數子區108a、108b、108c、108d之一者或多者移動之路徑、及電子從吸收區10往複數第一摻雜區之一者移動之路徑係不同之路徑。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第二電極60包含分別電性耦合至子區108a、108b、108c、108d之子電極60a、60b、60c、60d。子電極60a、60b、60c、60d係設置於基底20之第一表面21之上。
藉由使第二摻雜區108在基底20中,而非在吸收區10中,子電極60a、60b、60c、60d、讀出電極330a、330b、330c、330d及控制電極340a、340b、340c、340d皆可共平面地形成在基底20之第一表面21之上。因此,在子電極60a、60b、60c、60d、讀出電極330a、330b、330c、330d及控制電極340a、340b、340c、340d中,任二者間之高度差可被減少,藉此之後的製作製程可因此種設計而受益。除此之外,吸收區10之吸收光訊號之區域可較大。
圖8C顯示依據一些實施方式之光偵測元件的俯視圖。圖8C之光偵測元件800c係類似於圖8A之光偵測元件800a。其差異說明如下。讀出電極330a、330b、330c、330d及控制電極340a、340b、340c、340d之排列方式不同,子電極60a、60b、60c、60d之排列方式不同,以及子區108a、108b、108c、108d之排列方式不同。例如,四個開關係分別設置於吸收區10之四個角,而子區108a、108b、108c、108d及子電極60a、60b、60c、60d分別設置於吸收區10之各個側表面13。
圖8D顯示依據一些實施方式之光偵測元件的俯視圖。光偵測元件800d係類似於圖8A之光偵測元件800a。其差異說明如下。光偵測元件800d包含電性耦合至吸收區10且部分地形成於基底20之八個開關(未標示),其係類似於圖7D之光偵測元件700d。光偵測裝置之像素亦包含如圖7D所述之複數個控制訊號。
圖8E顯示依據一些實施方式之光偵測元件的俯視圖。光偵測元件800e係類似於圖8D之光偵測元件800d。其差異說明如下。讀出電極330a、330b、330c、330d、340e、340f、340g、340h及控制電極340a、340b、340c、340d、340e、340f、340g、340h之排列方式不同,子電極60a、60b、60c、60d之排列方式不同,子區108a、108b、108c、108d之排列方式不同。例如,八個開關之每兩個開關係分別設置於吸收區10之四個角,子區108a、108b、108c、108d及子電極60a、60b、60c、60d係分別設置於吸收區10之各個側表面13。
圖9A顯示依據一些實施方式之光偵測裝置的示意圖。光偵測裝置900a包含一像素(未標示)及電性耦合至像素之一行匯流排。像素包含一光偵測元件及電性耦合至光偵測元件及行匯流排之複數個讀出電路(未標示)。光偵測元件可為圖3A至圖3B、圖4A至圖4C、圖5A至圖5C、圖6A至圖6G、圖7A至圖7E及圖8A至圖8E之任一光偵測元件,例如,圖3B之光偵測元件300a係表示於圖9A。複數讀出電路之各者係類似於如圖2E所述之讀出電路。其差異說明如下。複數讀出電路之各者係分別電性耦合至光偵測元件之複數開關之各個第一摻雜區以處理具有第一型之載子。例如,若第一摻雜區係n型,讀出電路處理由各個第一摻雜區收集到之電子作進一步應用。
讀出電路之數量與開關之數量相同。亦即,光偵測元件包含電性耦合至吸收區10且部分地形成於基底20之N個開關,光偵測裝置之像素更包含耦合至光偵測元件之Z個讀出電路,其中Z=N。例如,圖3A至圖3B、圖4A至圖4C、圖5A至圖5C、圖6A至圖6G之光偵測元件之開關之數量為兩個,讀出電路之數量即為兩個。又例如,圖7A至圖7C及圖8A至圖8C之光偵測元件之開關之數量為四個,讀出電路之數量即為四個。另一例,圖7D至圖7E及圖8D至圖8E之光偵測元件之開關之數量為八個,讀出電路之數量即為八個。
圖9B顯示依據一些實施方式之光偵測裝置的示意圖。光偵測裝置900b係類似於如圖9A之光偵測裝置900a。其差異說明如下。類似於如圖2F所述之讀出電路,光偵測裝置900b之讀出電路更包含在光偵測元件300a之第一/第二開關與電容150A間之一電壓控制電晶體130A。
圖10A顯示依據一些實施方式中之光偵測元件的剖視圖。光偵測元件包含一吸收區10及支撐吸收區10之基底20。吸收區10係類似於如圖1A之吸收區10。基底20係類似於如圖1A之基底20。圖10A之1000a與圖1A之光偵測元件100a之差異說明如下。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光偵測元件1000a更包含與吸收區10分離且在基底20中之一第一接觸區204。光偵測元件1000a更包含在吸收區10中之一第二接觸區103。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第二接觸區103具有一導電類型。第一接觸區204具有一導電類型,其與第二接觸區103之導電類型不同。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第二接觸區103包含一摻雜物,此摻雜物具有一峰值摻雜濃度,其高於吸收區10之第一峰值摻雜濃度,例如,其可介於1x1018 cm-3 與 5x1020 cm-3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第一接觸區204包含一摻雜物,此摻雜物具有一峰值摻雜濃度,其高於基底20之第二峰值摻雜濃度,例如,其可介於1x1018 cm-3 與 5x1020 cm-3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第二接觸區103沿方向D1不配置在第一接觸區204之上,此方向D1實質上垂直於基底20之第一表面21。
光偵測元件包含耦合至第一接觸區204之一第一電極140及耦合至第二接觸區103之一第二電極160。第二電極160係在吸收區10之第一表面11之上。第一電極140係在基底20之第一表面21之上。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光偵測元件1000a之基底20包含類似於圖1A之導通區201之一導通區201。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光偵測元件1000a更包含在基底20中之一第三接觸區208。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第三接觸區208在第二接觸區103與第一接觸區204間。第三接觸區208係具有一導電類型,其與第二接觸區103之導電類型相同。第三接觸區208包含與第一接觸區204之導電類型不同之一導電類型。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第三接觸區208包含一摻雜物,此摻雜物具有一峰值摻雜濃度,其高於導通區201之第二峰值摻雜濃度,例如,其可在1x1018 cm-3 與 5x1020 cm-3 之間。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基底20之第一表面21與第一接觸區204具有峰值摻雜濃度之一位置間的一距離係小於30 nm。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基底20之第一表面21與第三接觸區208具有峰值摻雜濃度之一位置間的一距離係小於30 nm。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第三接觸區208可與導通區201完全地重疊。第三接觸區208及第一接觸區204皆在基底20之第一表面21之下。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光偵測元件更包含電性耦合至第三接觸區208之一第三電極130。第三電極130及第一電極140係共平面地形成於基底20之第一表面21之上,藉此第三電極130與第一電極140間之一高度差可被減少,之後的製作製程可因而受益。
根據電性耦合至光偵測元件1000a之電路及/或光偵測元件1000a之操作方式,光偵測元件1000a可為一鎖定像素(lock-in pixel)或一雪崩光電晶體。
例如,若光偵測元件1000a作為鎖定像素,第三接觸區208及第一接觸區204可被視為一開關。一讀出電路通過第一電極140電性耦合至第一接觸區204,用來控制開關之開啟與關閉狀態之一控制訊號(亦即一調變訊號)通過第三電極130電性耦合至第三接觸區208,且一電壓或接地可被施加至第二接觸區103以用來排除未被第一接觸區204收集之載子。鎖定像素可被包含於一間接飛行時間系統(indirect TOF system)中。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若光偵測元件1000a作為雪崩光電晶體,第三接觸區208與第一接觸區204間之基底20之部分或導通區201之部分(即載子通過之部分)在光偵測元件1000a操作時係作為倍增區M。在倍增區M中,光載子通過開始雪崩倍增(avalanche multiplication)之連鎖反應的碰撞游離來產生額外的電子及電洞。其結果是,光偵測元件1000a具有一增益值。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基底20同時支撐吸收區10且可藉由雪崩倍增放大載子。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第三接觸區208可為一電荷區。雪崩光電晶體可被包含於一直接飛行時間系統(direct TOF system)中。
一種用於操作如圖10A之可收集電子之光偵測元件1000a之方法包含以下步驟。施加一第一電壓至一第一電極140,施加一第二電壓至一第二電極160,及施加一第三電壓至一第三電極130以產生一第一總電流,並在第一電極140及第三電極130間形成一反向偏壓p-n接面,以及在吸收區10接收一入射光以產生一第二總電流,其中第二總電流大於第一總電流。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第一電壓大於第二電壓。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第三電壓在第一電壓與第二電壓之間。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第一總電流包含一第一電流及一第二電流。第一電流自第一電極140流往第三電極130。第二電流自第一電極140流往第二電極160。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第二總電流包含一第三電流。第三電流自第一電極140流往第二電極160。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第二總電流包含第三電流及一第四電流。第四電流自第一電極140流往第三電極130。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施加至第一電極之第二電壓例如為0伏特。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第三電壓可被選擇以將光載子自吸收區10掃至倍增區(亦即在第三接觸區208與第一接觸區204間之基底20之部分或導通區201之部分)。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第二電壓及第三電壓間之一電壓差係小於第一電壓及第三電壓間之一電壓差,以促進光載子自吸收區10移動至基底20中之倍增區,藉以倍增光載子。例如,當施加至第二電極160之第二電壓為0伏特,施加至第三電極130之第三電壓為1伏特時,施加至第一電極140之第一電壓可為7伏特。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第一電壓及第三電壓間之一電壓差係小於光偵測元件1000a之雪崩崩潰電壓,在此電壓差下光偵測元件1000a開始雪崩倍增之連鎖反應,以在一線性模式操作倍增區。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第一電壓及第三電壓間之一電壓差係大於光偵測元件1000a之雪崩崩潰電壓,在此電壓差下光偵測元件1000a開始雪崩倍增之連鎖反應,以在一蓋格模式操作倍增區。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第一接觸區204所收集之載子可進一步由電性耦合至光偵測元件1000a之一電路來處理。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第一接觸區204未收集之載子可往第二接觸區103移動,且可進一步由電性耦合至光偵測元件1000a之一電路來排除。
類似地,藉由吸收區10及載子導通層(亦即在一些實施方式中之基底20)之濃度與材料的設計,光偵測元件1000a可具有低暗電流。
圖10B顯示依據一些實施方式中之光偵測元件的俯視圖。圖10C顯示依據一些實施方式中之沿圖10B之A-A’直線之剖視圖。圖10B之光偵測元件1000b係類似於圖10A之光偵測元件1000a。其差異說明如下。較佳地,光偵測元件1000b作為雪崩光電晶體。光偵測元件1000b更包含與基底20整合之一調整件203。調整件203係用來調整倍增發生於基底20之位置。在一些實施方式中,調整件203之電阻率高於基底20之電阻率以調整倍增發生於基底20之位置。因此,更多載子可通過最強電場所在處,以增加雪崩倍增增益值。
例如,調整件203係形成於基底20之第一表面21之一溝槽。溝槽可阻擋載子通過基底20之一定義區,藉此減少載子在基板通過之區域。溝槽具有一深度,且深度對基底20之厚度之比例可在10%與90%之間。第一接觸區204於溝槽中外露以電性耦合至第一電極140。在一些實施方式中,溝槽之一寬度可大於、實質上等於或小於第一接觸區204之一寬度。在一些實施方式中,溝槽之一寬度可大於第一接觸區204之一寬度以迫使載子通過鄰近第一接觸區204之高電場區。
藉由調整件203,載子(例如,電子)被迫通過倍增區(最強電場所在處,例如鄰近第一接觸區204之區)而增加雪崩倍增增益值。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第一電極140係形成於溝槽中。第三電極130與第一電極140間有一高度差。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導通區201可與第三接觸區208分離、可與第三接觸區208之一部份重疊、可與整個第三接觸區208重疊、接觸溝槽之角落、或者與第二接觸區204部分地重疊。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一絕緣材料可被填充於溝槽中。
圖10D顯示依據一些實施方式中之光偵測元件的俯視圖。圖10E顯示依據一些實施方式中之沿圖10D之A-A’直線之剖視圖。圖10F顯示依據一些實施方式中之沿圖10D之B-B’直線之剖視圖。圖10D之光偵測元件1000d係類似於圖10B之光偵測元件1000b。其差異說明如下。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基底20之第一表面21與第三接觸區208具有峰值摻雜濃度之一位置間的一距離大於30 nm。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光偵測元件1000d更包含形成於基底20之第一表面21且將第三接觸區208外露之一凹部205。第三電極130係形成於凹部205中,並電性耦合至第三接觸區208。由於基底20之第一表面21與第三接觸區208具有峰值摻雜濃度之一位置間的距離大於30 nm,第三接觸區208與第一接觸區204間之一距離係較短,因而進一步地限制載子之行經距離,藉此迫使得更多載子通過最強電場所在處。因此,雪崩倍增增益值係進一步增加。在一些實施方式中,一絕緣材料可填充至凹部205中。第一電極可包含互連件(interconnects)或插塞。
圖10G顯示依據一些實施方式中之光偵測元件的剖視圖。圖10G之光偵測元件1000g係類似於圖10D之光偵測元件1000d。其差異說明如下。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光偵測元件1000g包含複數個第三接觸區208及複數個第一接觸區204。第三接觸區208及複數個第一接觸區204係一交錯狀的排列。藉由此種設計,複數個倍增區可被形成在複數個第三接觸區208及複數個第一接觸區204之間,相比於光偵測元件1000d可提供一較均勻的電場曲線。更甚者,載子主要沿實質上垂直基底20之第一表面21之方向D1漂移,因垂直之傳輸距離通常較短,故光偵測元件1000g之速度可增加。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第二接觸區103係沿實質上垂直基底20之第一表面21之方向D1配置於第一接觸區204之上。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兩個最外側之第三接觸區208間之一最大距離d2係大於導通區201之一寬度w3,因而迫使由吸收區10產生載子通過複數個第三接觸區208及複數個第一接觸區204間之複數個倍增區,而非往其他基底20中之非期望區移動。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複數個第三接觸區208可彼此分離。在一些實施方式中,複數個第一接觸區204可彼此分離。在一些實施方式中,複數個第三接觸區208可為一連續區。在一些實施方式中,複數個第一接觸區204可為一連續區。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由一第一平面(未顯示)之一俯視圖觀之,第一接觸區204可為一指叉狀的排列。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由與第一平面不同之一第二平面(未顯示)之一俯視圖觀之,第三接觸區208可為一指叉狀的排列。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由光偵測元件1000g之沿另一平面之另一剖視圖觀之,一或多個第三電極130可通過任何合適之結構(例如,導通孔)電性耦合至第三接觸區208。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由光偵測元件1000g之沿另一平面之另一剖視圖觀之,一或多個第一電極140可通過任何合適之結構(例如,導通孔)電性耦合至第一接觸區204。
圖10H顯示依據一些實施方式中之光偵測元件的剖視圖。圖10H之光偵測元件1000h係類似於圖10A之光偵測元件1000a。其差異說明如下。
光偵測元件1000h更包含一中間摻雜區210,其在基底20中且可與導通區201部分地重疊。中間摻雜區210具有一導電類型,其與第三接觸區208之導電類型相同。中間摻雜區210包含一摻雜物,此摻雜物具有一峰值摻雜濃度,其低於第三接觸區208之峰值摻雜濃度,例如,其可在1x1016 cm-3 與 1x1018 cm-3 之間。
光偵測元件1000h更包含在基底20中之一下部摻雜區212。下部摻雜區212具有與第一接觸區204之導電類型相同之一導電類型。下部摻雜區212包含一摻雜物,此摻雜物具有一峰值摻雜濃度,其低於第一接觸區204之峰值摻雜濃度,例如,其可在1x1018 cm-3 與 1x1020 cm-3 之間。
沿實質上垂直於基底20之第一表面21之一方向,中間摻雜區210係在下部摻雜區212與第二摻雜區103之間。在一些實施方式中,下部摻雜區212之峰值摻雜濃度所在之一位置係深於中間摻雜區210之峰值摻雜濃度之所在位置。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第三接觸區208之深度係小於第一接觸區204之深度。深度係沿實質上垂直於基底20之第一表面21之一方向來量測。深度係至摻雜物之摻雜曲線到達一特定之濃度之一位置,例如一濃度1 x 1015 cm-3
在光偵測元件1000h之操作時,一倍增區M可被形成在下部摻雜區212與中間摻雜區210之間。倍增區M係配置以自中間摻雜區210接收一或多個電荷載子,且產生一或多個額外的電荷載子。倍增區M具有正交於第一表面21之一厚度,且此厚度足以自吸收區10中產生之一或多個電荷載子再產生一或多個額外的電荷載子。倍增區M之厚度可介於,例如,100-500奈米(nm)之間。厚度可決定倍增區M達到雪崩崩潰之壓降。例如, 100 nm之厚度,其所對應之於倍增區M中到達雪崩崩潰所需的壓降係約為5-6伏特。另一例,300 nm之厚度,其所對應之於倍增區M中到達雪崩崩潰所需的壓降係約為13-14伏特。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第三接觸區208之形狀、第一接觸區204之形狀、第三電極130之形狀及第一電極140之形狀可以為但不限於一環形。
相比於圖10C之光偵測元件1000c,光偵測元件1000h中之倍增區M可被形成於基底20之塊體(bulk)區域,如此避免缺陷可能出現於如圖10C所示之溝槽表面的情形。其結果是,暗電流可進一步降低。更甚者,第三電極130與第一電極140之一高度差可被減少,藉此之後的製作製程可因此種設計而受益。
圖10I顯示依據一些實施方式中之光偵測元件的剖視圖。圖10I之光偵測元件1000i係類似於圖10H之光偵測元件1000h。其差異說明如下。基底20包含一基座部分20a、一上部部分20b及一中間部分20c。中間部分20c係在基座部分20a與上部部分20b間。吸收區10、第二接觸區103及導通區201係在上部部分20b中。第三接觸區208係在中間部分20c中。第一接觸區204係在基座部分20a中。上部部分20b具有一寬度,其小於中間部分20c之一寬度,且第三接觸區208係外露以電性耦合至第三電極130。中間部分20c具有一寬度,其小於基座部分20a之一寬度,且第一接觸區204係外露以電性耦合至第一電極140。
中間摻雜區210係在中間部分20c中。下部摻雜區212係在基座部分20a中。相比於圖10C之光偵測元件1000c,光偵測元件1000h中之倍增區M可被形成於中間部分20c之塊體區域,如此避免缺陷可能出現於如圖10C所示之溝槽表面的情形。其結果是,暗電流係進一步降低。
圖11A顯示依據一些實施方式中之光偵測元件的剖視圖。圖11A之光偵測元件1100a係類似於圖10A之光偵測元件1000a。其差異說明如下。
第二摻雜區103係在基底20中。換言之,第二摻雜區103之峰值摻雜濃度位在基底20中。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第二摻雜區103係在基底20之第一表面21之下,且與吸收區10直接接觸,例如,第二摻雜區103可與相對於第三接觸區208及/或第一接觸區204之吸收區10之側表面13之一者接觸或重疊。其結果是,由吸收區10所產生之載子可通過吸收區10與基底20間之異質界面自吸收區10往第二接觸區103移動。第二電極160係在基底20之第一表面21之上。
藉由使第二摻雜區103在基底20中,而非在吸收區10中,第二電極160、第一電極140及第三電極130皆可共平面地形成在基底20之第一表面21之上。因此,第二電極160、第三電極130及第一電極140任兩者間之高度差可被減少,藉此之後的製作製程可因此設計而受益。除此之外,吸收區10之吸收光訊號之區域可較大。
圖11B顯示依據一些實施方式中之光偵測元件的俯視圖。圖11C顯示依據一些實施方式中之沿圖11B之A-A’直線之剖視圖。圖11B之光偵測元件1100b係類似於圖11A之光偵測元件1100a。其差異說明如下。光偵測元件1100b更包含與基底20整合之一調整件203。調整件203係類似於圖10B及圖10C所述之調整件203。
圖11D顯示依據一些實施方式中之光偵測元件的俯視圖。圖11E顯示依據一些實施方式中之沿圖11D之A-A’直線之剖視圖。沿圖11D之B-B’直線之剖視圖係與圖10F相同。圖11D之光偵測元件1100d係類似於圖11B之光偵測元件1100b。其差異說明如下。第三接觸區208係類似於圖10D及圖10E之第三接觸區208。除此之外,光偵測元件1100d更包含一凹部205,其類似於如圖10D及圖10F所示之凹部205,以及第三電極130係形成於凹部205以電性耦合至第三接觸區208。
圖12A顯示依據一些實施方式中之光偵測元件的剖視圖。圖12A之光偵測元件1200a係類似於圖10C之光偵測元件1000c。其差異說明如下。從光偵測元件之剖視圖觀之,光偵測元件1200a包含兩個第三接觸區208、兩個第一接觸區204、兩個第三電極130及兩個第一電極140。第三接觸區208係設置於吸收區10之兩個相對側,兩個第三電極130係分別電性耦合至各個第三接觸區208。第一接觸區204係設置於吸收區10之兩個相對側,複數第一電極140係分別電性耦合至各個第一接觸區204。複數第三接觸區208間之一距離係小於複數第一接觸區204間之一距離。基底20更包含關連於吸收區10之一波導206,以用來導引及/或限制入射光訊號通過基底20之一定義區。例如,波導206可為由兩個溝槽207所定義之脊部。脊部具有一寬度大於吸收區10之寬度。一入射光訊號可被限制並沿脊部傳送。溝槽可類似於如圖10B及圖10C所示之溝槽,亦可為如圖10B及圖10C所示之一調整件203。例如,載子被迫通過最強電場所在之倍增區(例如靠近溝槽各者之角落的區塊),以增加雪崩倍增增益值。類似於圖10B及圖10C,第一接觸區204之各者係外露於各個溝槽206中以電性耦合至各個第一電極140。
圖12B顯示依據一些實施方式中之光偵測元件的剖視圖。圖12B之光偵測元件1200b係類似於圖12A之光偵測元件1100a。其差異說明如下。第三接觸區208係類似於如圖10D及圖10E之第三接觸區208。例如,基底20之第一表面21與各第三接觸區208具有峰值摻雜濃度之一位置間之一距離大於 30 nm。
圖12C顯示依據一些實施方式中之光偵測元件的剖視圖。圖12C之光偵測元件1200c係類似於圖10G之光偵測元件1000g。其差異說明如下。光偵測元件1200c更包含與基底20整合之一波導206。波導206係類似於圖12A所示之波導206。
圖13A顯示依據一些實施方式中之光偵測元件的剖視圖。光偵測元件包含一吸收區10及支撐吸收區10之一基底20。吸收區10係類似於如圖1A所示之吸收區10。基底20係類似於如圖1A所示之基底20。圖13A之光偵測元件1300a與圖1A之光偵測元件100a之差異說明如下。
光偵測元件1300a包含一集極區1302及與集極區1302分離之一射極區1304。在一些實施方式中,集極區1302係在吸收區10中。射極區1304係在吸收區10之外側並在基底20中。集極區1302係用來收集吸收區10所產生之放大的光載子。集極區1302具有一導電類型。射極區1304具有一導電類型,其與集極區1302之導電類型相同。吸收區10之導電類型係與集極區1302之導電類型相同。例如,吸收區10之導電類型為p型,集極區1302之導電類型及射極區1304之導電類型為p型。在一些實施方式中,集極區1302包含一摻雜物,並具有一摻雜曲線,此摻雜曲線具有一峰值摻雜濃度高於吸收區10之第一峰值摻雜濃度,例如,可介於自5 x 1018 cm-3 至 5 x 1020 cm-3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射極區1304包含一摻雜物,並具有一摻雜曲線,此摻雜曲線具有一峰值摻雜濃度,其高於基底20之第二摻雜物之第二峰值摻雜濃度,例如,可介於自1 x 1017 cm-3 至 5 x 1018 cm-3
光偵測元件1300a包含一第一電極1330電性耦合至集極區1302,並包含一第二電極1340電性耦合至射極區1304。第一電極1330作為一集極電極。第二電極1340作為一射極電極。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類似於圖1A所示之導通區,一導通區(未顯示)可形成於載子導通層(亦即在一些實施方式中之基底20)。導通區201係在射極區1304與吸收區10之間。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導通區201係與吸收區10及射極區1304部分地重疊,以用來限制吸收區10所產生之載子往射極區1304移動的路徑。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導通區201具有之一深度,其沿實質上垂直於基底20之第一表面21之一方向從基底20之第一表面21量測,。深度係第二摻雜物之摻雜曲線到達一特定之濃度之一位置,例如1 x 1015 cm-3
相似地,藉由吸收區10及載子導通層(亦即在一些實施方式中之基底20)之材料與濃度的設計,光偵測元件1300a可具有低暗電流。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一種用於操作光偵測元件1300a之方法包含以下步驟。在吸收區10與基底20間產生一反向偏壓之PN接面,在基底20與射極區1304間產生一順向偏壓之PN接面,並在吸收區10中接收一入射光以產生一放大的光電流。
例如,光偵測元件1300a可包含一p摻雜射極區1304、一n摻雜基底20、一p摻雜吸收區10及一p摻雜集極區1302。在p摻雜射極區1304與n摻雜基底20間之PN接面係順向偏壓,藉此一電洞電流係射入n摻雜基底20。在p摻雜吸收區10與n摻雜基底20間之PN接面係反向偏壓,藉此射出之電洞電流係被第一電極1330收集。當光(例如,在940 nm、1310 nm或任何合適波長之光)入射於光偵測元件1300a,包含電子及電洞之光載子係產生於吸收區10中。光產生之電洞係被第一電極1330收集。光產生之電子被導向n摻雜基底20,由於電中性而使得順向偏壓增加。增加之順向偏壓更增加第一電極1330收集之電洞電流,而導致光偵測元件1300a產生之一放大的電洞電流的結果。
因此,集極區1302所收集之一第二電訊號係大於吸收區10所產生之第一電訊號。藉此,光偵測元件1300a具有增益值,因而具有改善的訊號雜訊比。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一種用於操作可收集電洞之光偵測元件1300a之方法包含以下步驟:施加一第一電壓V1至第一電極1330及施加一第二電壓V2至第二電極1340以產生自第二電極1340流至第一電極1330之一第一電流,其中第二電壓V2係高於第一電壓V1;以及在吸收區10中接收一入射光,當吸收區10從入射光產生光載子後,產生自第二電極1340流至第一電極1330之一第二電流,其中第二電流係大於第一電流。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在一些實施方式中,一種用於操作可收集電洞之光偵測元件1300a之方法包含以下步驟:施加一第二電壓V2至第二電極1340以在射極區1304與基底20間形成一順向偏壓,並形成一第一電洞電流,以及施加一第一電壓至第一電極1330以在基底20與吸收區10間形成一反向偏壓,並收集一部分之第一電洞電流,其中第二電壓V2係高於第一電壓V1;在吸收區10中接收一入射光以產生包含電子與電洞之光載子;放大一部分之光載子之電洞以產生一第二電洞電流;藉由集極區1302收集一部分之第二電洞電流,其中第二電洞電流係大於第一電洞電流。
圖13B顯示依據一些實施方式中之光偵測元件的剖視圖。圖13B之光偵測元件1300b係類似於圖13A之光偵測元件1300a。其差異說明如下。光偵測元件更包含一基極區1308及電性耦合至基極區1308之一第三電極1360。第三電極1360作為一基極電極。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基極區1308係在集極區1302與射極區1304之間。基極區1308具有一導電類型,其與集極區1302之導電類型不同。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基極區1308係在基底20中。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基極區1308包含一摻雜物,並具有一摻雜曲線,此摻雜曲線具有一峰值摻雜濃度,其高於基底20之第二摻雜物之第二峰值摻雜濃度,例如,可介於自1 x 1017 cm-3 至 5 x 1018 cm-3
第三電極1360係用於使基極接觸區1308偏壓。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第三電極1360係用於排除具有相反型、且在光偵測元件1300b之操作中未被第一電極1330收集之光載子。例如,若光偵測元件1300b係配置以收集電洞(進一步由例如電路進行處理),第三電極1360係用於排除電子。因此,光偵測元件1300b可具有改善之信賴度。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一種用於操作可收集電洞之光偵測元件1300b之方法包含以下步驟:施加一第二電壓V2至第二電極1340以在射極區1304與基底20間形成一順向偏壓,並形成一第一電洞電流,以及施加一第一電壓至第一電極1330以在基底20與吸收區10間形成一反向偏壓,並收集一部分之第一電洞電流,其中第二電壓V2係高於第一電壓V1;施加一第三電壓至電性耦合至光偵測元件之一基極接觸區1308之第三電極60;在吸收區10中接收一入射光以產生包含電子與電洞之光載子;放大一部分之光載子之電洞以產生一第二電洞電流;藉由集極區1302收集一部分之第二電洞電流,其中第三電壓V3在第一電壓V1與第二電壓V2之間。
一反向偏壓係形成跨過集極區1302及基極區1308間之p-n接面,一順向偏壓係形成跨過射極區1304及基極區1308間之p-n接面。在一些實施方式中,施加第三電壓V3至第三電極1360之步驟、及施加第一電壓V1至第一電極30與施加第二電壓V2至第二電極1340之步驟係同時操作。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第三電極1360、第一電極1330及第二電極1340之排列方式及基極區1308、集極區1302及射極區1304之排列方式可不相同。例如,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第二電極1340係在第一電極1330與第三電極1360之間。射極區1304係在集極區1302與基極區1308之間。
圖14A顯示依據一些實施方式中之光偵測元件的剖視圖。光偵測元件可為如上述之任一光偵測元件。光偵測元件更包含在吸收區10之一第一表面11之上的一鈍化層1400。在一些實施方式中,鈍化層1400更覆蓋吸收區10之第一表面11之一部分,且讀出電極330a、330b及控制電極340a、340b可在或不在鈍化層1400之一第一表面1401之上。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吸收區10係自基底20之第一表面21突出,且鈍化層1400更覆蓋吸收區10之自基底20外露之側表面13。亦即,鈍化層1400可如圖14B所示共形地形成於吸收區10及基底20上。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第二電極60係形成在鈍化層1400之一表面,此表面高於讀出電極330a、330b及控制電極340a、340b形成在鈍化層1400之一表面。在一些實施方式中,控制電極340a、340b、讀出電極330a、330b及第二電極60皆設置於載子導通層之第一表面之上。亦即,控制電極340a、340b、讀出電極330a、330b及第二電極60係在載子導通層(亦即在一些實施方式中之鈍化層1400)之一相同側,之後的後端製作製程可因此種設計而受益。
鈍化層1400可包含非晶矽、多晶矽、磊晶矽、氧化鋁(例如,Alx Oy )、氧化矽(例如,Six Oy )、氧化鍺(例如,Gex Oy )、矽化鍺(例如,GeSi)、氮化矽家族(例如,Six Ny )、高介電係數材料(例如,氧化鉿(HfOx ),氧化鋅(ZnOx ),氧化鑭(LaOx ),矽酸鑭(LaSiOx )及其任何組合)。鈍化層1400之存在可具有各種功效。例如,鈍化層1400可作用為吸收區10之一表面鈍化層,而可減少由發生在吸收區10之外露表面之缺陷所產生之暗電流或漏電流。在一些實施方式中,鈍化層1400可具有在20 nm與100 nm間之一厚度。圖14B顯示依據一些實施方式中之沿通過光偵測元件之第二摻雜區108之一線的剖視圖。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吸收區10中之摻雜區之一部分,例如第二摻雜區108或第二接觸區103可形成於鈍化層1400之對應部分。亦即,摻雜區(例如第二摻雜區108或第二接觸區103)之摻雜物可在吸收區10與各個電極間之鈍化層1400之對應部分中。
圖14C顯示依據一些實施方式中之光偵測元件的俯視圖。圖14D顯示依據一些實施方式中之沿圖14C之A-A’直線之剖視圖。圖14E顯示依據一些實施方式中之沿圖14C之B-B’直線之剖視圖。圖14C之光偵測元件1400c係類似於圖3A之光偵測元件300a。其差異說明如下。吸收區10係全部嵌入基底20中。光偵測元件1400c包含在吸收區10及基底20上之一鈍化層1400,鈍化層1400係類似於如圖14A所示之鈍化層1400。在一些實施方式中,鈍化層1400之厚度可在100 nm與500 nm之間。讀出電極330a、330b及控制電極340a、340b係在鈍化層1400之第一表面1401之上,且與吸收區10分離。在一些實施方式中,控制電極340a、340b、讀出電極330a、330b及第二電極60係共平面地形成在鈍化層1400上,藉此電極間之高度差可被減少。載子導通層係在鈍化層1400中,而非在基底20中。亦即,異質界面係在鈍化層1400與吸收區10之間。在一些實施方式中,至少部份地吸收區10之第一表面11與鈍化層1400係直接接觸,藉此異質界面形成在吸收區10與鈍化層1400間。基底20可為本徵材料,且可不限於如圖1A之實施方式。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第二摻雜區108係類似於如圖3A所示之第二摻雜區108。其差異說明如下。第二摻雜區108係在鈍化層1400中及在吸收區10中。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第二摻雜區108具有一深度等於或大於鈍化層1400之一厚度,藉此以導引具有第二型之載子往第二電極60移動,並進一步由一電路排除。深度係沿實質上垂直於鈍化層1400之第一表面1401之一方向,從鈍化層1400之第一表面1401開始量測。深度係至第四摻雜物之摻雜曲線到達一特定之濃度之一位置,例如1 x 1015 cm-3
類似於如圖1A之光偵測元件100a,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在吸收區10與載子導通層(亦即在一些實施方式中之鈍化層1400)間之異質界面之第一摻雜物之一摻雜濃度係等於或大於1 x 1016 cm-3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在異質界面之第一摻雜物之摻雜濃度可在1 x 1016 cm-3 與1 x 1020 cm-3 間或在1 x 1017 cm-3 與1 x 1020 cm-3 間。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在異質界面之第二摻雜物之一摻雜濃度係小於在異質界面之第一摻雜物之摻雜濃度。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在異質界面之第二摻雜物之摻雜濃度係在1 x 1012 cm-3 與1 x 1017 cm-3 間。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第一摻雜物之漸變的摻雜曲線之濃度係從吸收區10之第二表面12至第一表面11逐漸地減少,藉以促進載子(例如電子,若第一摻雜區302a、302b為n型)之移動。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第一開關(未標示)及第二開關(未標示)係部分地形成在載子導通層(亦即在一些實施方式中之鈍化層1400)。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第一摻雜區302a、302b係在鈍化層1400中。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第一摻雜區302a、302b之第三峰值摻雜濃度位在鈍化層1400中。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第一摻雜區302a、302b各者之深度係小於鈍化層1400之厚度。深度係從鈍化層1400之第一表面1401量測至摻雜曲線到達一特定之濃度之一位置,例如1 x 1015 cm-3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吸收功能及載子控制功能(例如,載子之解調變及載子之收集)係分別操作於吸收區10及載子導通層(亦即在一些實施方式中之鈍化層1400)。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一導通區201可被形成於載子導通層(亦即在一些實施方式中之鈍化層1400)中。導通區201可類似於如圖3A之導通區201,例如導通區201係與鈍化層1400中之第一摻雜區302a、302b之一部分重疊。其差異說明如下。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導通區201具有一深度等於或大於鈍化層1400之一厚度,藉此以限制並導引具有第一型之載子往第一摻雜區302a、302b之一者移動。深度係沿實質上垂直於鈍化層1400之第一表面1401之一方向,從鈍化層1400之第一表面1401開始量測。深度係至第二摻雜物之摻雜曲線到達一特定之濃度之一位置,例如1 x 1015 cm-3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吸收區10之一寬度係小於兩個控制電極340a、340b間之一距離,藉此可減少兩個控制電極340a、340b間之漏電流。圖14F顯示依據一些實施方式中之光偵測元件的剖視圖。圖14F之光偵測元件1400f係類似於圖14E之光偵測元件1400e。其差異說明如下。吸收區10係部分地嵌入於基底20中。鈍化層1400係共形地形成在吸收區10及基底20上以覆蓋吸收區10之外露側表面13。導通區201可包圍吸收區10、或與吸收區10之全部表面重疊,亦即,與吸收區10之第一表面11、第二表面12及全部側表面13重疊。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第一摻雜區302a、302b各者之深度係大於鈍化層1400之一厚度。深度係從鈍化層1400之第一表面1401起量測至摻雜曲線到達一特定之濃度之一位置,例如1 x 1015 cm-3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第一摻雜區302a、302b各者之深度係小於鈍化層1400之一厚度。深度係從鈍化層1400之第一表面1401起量測至摻雜曲線到達一特定之濃度之一位置,例如1 x 1015 cm-3
圖14G顯示依據一些實施方式中之光偵測元件的俯視圖。圖14H顯示依據一些實施方式中之沿圖14G之A-A’直線之剖視圖。圖14I顯示依據一些實施方式中之沿圖14G之B-B’直線之剖視圖。圖14G之光偵測元件1400g係類似於圖14C之光偵測元件1400c。其差異說明如下。第二摻雜區108係在基底20中。換言之,第二摻雜區108之第四峰值摻雜濃度位在基底20中。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第二摻雜區108係在鈍化層1400之第一表面1401之下,且與吸收區10直接接觸,例如,第二摻雜區108可與吸收區10之側表面13之一者接觸或重疊。其結果是,吸收區10所產生之載子可通過吸收區10與基底20間之異質界面自吸收區10往第二摻雜區108移動。第二電極60係在鈍化層1400之第一表面1401之上。
圖14J顯示依據一些實施方式中之光偵測元件的俯視圖。圖14K顯示依據一些實施方式中之沿圖14J之A-A’直線之剖視圖。圖14K顯示依據一些實施方式中之沿圖14J之B-B’直線之剖視圖。圖14J之光偵測元件1400j係類似於圖14G之光偵測元件1400g。其差異說明如下。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導通區201之一寬度係小於兩個控制電極340a、340b間之一距離。第二摻雜區108可包圍吸收區10之至少一部分。第二摻雜區108可阻礙吸收區10中之光產生之載子到達基底20,以增加光偵測元件1400f之光產生之載子之收集效率。第二摻雜區108亦可阻礙基底20中之光產生之載子到達吸收區10,以增加光偵測元件1400j之光產生之載子之速度。第二摻雜區108可包含與吸收區10之材料相同之一材料、與基底20之材料相同之一材料、與吸收區10之材料及基底20之材料之一組合相同之一材料、或與吸收區10之材料及基底20之材料不同之一材料。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第二摻雜區108之形狀可以但不限於一環形。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第二摻雜區108可減少光偵測裝置之兩個相鄰之像素之間之串擾。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第二摻雜區108延伸至到達基底20之第一表面21。
圖15A顯示具有二端子之一增益元件1500a。增益元件1500a包含一輕度摻雜區1510(例如,n區,例如,1e14至1e17 cm-3 )、一射極區1520及一集極區1530。
集極區1530用於收集載子,並耦合至一集極電極(C)。集極區1530具有一導電類型,例如,重度p摻雜(p++,例如,1e18至1e21 cm-3 )。射極區1520用於發射載子,並耦合至一射極電極(E)。射極區1520具有一導電類型,例如,重度p摻雜(p++)。
輕度摻雜區1510、射極區1520、集極區1530之材料可為矽、鍺、矽鍺、或III-V族材料。
一種用於放大增益元件1500a所接收之光載子之方法包含以下步驟:施加一第一電壓(例如,一正電壓)至射極電極E;施加一第二電壓(例如,一接地)至集極電極C;一順向偏壓藉此被產生跨過射極區1520與輕度摻雜區1510間之p-n接面,一反向偏壓藉此被產生跨過集極區1530與輕度摻雜區1510間之p-n接面,以自射極收集一電訊號(例如,電洞電流);在輕度摻雜區1510接收一第一型之載子(例如,來自增益元件1500a外部之電子),以增加射極區1520與輕度摻雜區1510間之順向偏壓;藉由集極區1530收集自射極區1520射出之一第二型之載子(例如,電洞)作為一放大的電訊號(例如,一放大的電洞電流)。
其結果是,增益元件根據於輕度摻雜區1510接收之載子於集極區提供一放大的電訊號,以改善訊號雜訊比。
圖15B顯示增益元件1500b之另一實施方式,其中射極區1520係由中度摻雜區1540(例如,n+區,例如,1e16至1e19 cm-3 )所包圍。
圖15C顯示增益元件1500c之另一實施方式,其中集極區1530係由中度摻雜區1540(例如,n+區,例如,1e16至1e19 cm-3 )所包圍。
圖15D顯示增益元件1500d之另一實施方式,其中射極區1520及集極區1540係由中度摻雜區(例如,n+區,例如,1e16至1e19 cm-3 )所包圍。
圖16A顯示具有三端子之一增益元件1600a。增益元件1600a具有一輕度摻雜區1610(例如,n-區)、一射極區1620、一基極區1640及一集極區1630。
集極區1630係用於收集載子,且耦合至一集極電極(C)。集極區1630具有一導電類型,例如,重度p摻雜(p++)。基極區1640係耦合至一基極電極(B),且具有一導電類型,例如,重度n摻雜(n++)。射極區1620係用於發射載子,且耦合至一射極電極(E)。射極區1620具有一導電類型,例如,重度p摻雜(p++)。
輕度摻雜區1610、射極區1620、基極區1640及集極區1630之材料可為矽、鍺、矽鍺、或III-V族材料。
一種用於放大增益元件所接收之光載子之方法包含以下步驟:在射極電極E與基極電極B間建立一第一電壓差以形成一順向偏壓p-n接面;在集極電極C與基極電極B間建立一第二電壓差以形成一反向偏壓p-n接面;在輕度摻雜區1610接收一第一型之載子(例如,來自增益元件1600a外部之電子);增加第一電壓差以形成另一順向偏壓p-n接面;藉由集極區1630收集自射極區1620射出之一第二型之載子(例如,電洞)作為一放大的電訊號。
其結果是,增益元件1600a根據於輕度摻雜區1610所接收之載子於集極區1630提供一放大的電訊號,以改善訊號雜訊比。
圖16B顯示增益元件1600b之另一實施方式,其中射極區1620及基極區1640係由中度摻雜區1650(例如,n+區)所包圍。
圖16C顯示增益元件1600c之另一實施方式,其中集極區1630及基極區1640係由中度摻雜區1650(例如,n+區)所包圍。
圖16D顯示增益元件1600d之另一實施方式,其中射極區1620、基極區1640及集極區1630係由中度摻雜區1610(例如,n+區)所包圍。
圖17A顯示一CMOS影像感測器1700a(或一影像偵測設備),其包含一輕度摻雜區1710(例如,n-矽),一吸收區1720(例如,p-鍺)及增益元件1730(例如,矽)。增益元件1730可如圖15A-圖15D及圖16A-圖16D所示之一二端子或一三端子增益元件。
吸收區1720或輕度摻雜區1730可為一III-V族半導體材料(例如,InGaAs、GaAs/AlAs、InP/InGaAs、GaSb/InAs或InSb)、包含一IV族元素(例如,鍺、矽或錫)之一半導體材料、一化合物例如Six Gey Sn1-x-y ,(0≦x≦1,0≦y≦1)、或Ge1-a Sna (0≦a≦0.1)、或Ge1-x Six (0≦x≦0.1)。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輕度摻雜區1710(例如,n-矽)之一能隙係大於吸收區1720(例如,p-鍺)之一能隙。增益元件1730係用於收集光載子以產生一放大的電訊號。吸收區1720包含具有一第一峰值摻雜濃度之一第一摻雜物。輕度摻雜區1710包含一第二摻雜物,其具有低於第一峰值摻雜濃度之一第二峰值摻雜濃度,以減少CMOS影像感測器1700a之暗電流(例如,10pA之下)。
第一峰值摻雜濃度可在1 x 1017 cm-3 與1 x 1020 cm-3 之間。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第一峰值摻雜濃度對第二峰值摻雜濃度之一比例係等於或大於10,藉此CMOS影像感測器1701展現低暗電流(例如,小於或等於10pA)及高量子效率。吸收區1720可具有一漸變的摻雜曲線,第一峰值摻雜係遠離吸收區1720與輕度摻雜區1710間之界面。
吸收區1720可具有一重度摻雜區1722(例如,p++)耦接至一電壓(例如,接地)。輕度摻雜區1710可接收一第一型之光載子(例如,電子),而重度摻雜區1722可接收一第二型之光載子(例如,電洞)。
一種用於放大增益元件1730所接收之光載子之方法包含以下步驟:在一吸收區1720(例如,p-鍺)接收一光訊號以產生具有一第一型及一第二型之光載子(例如,電子及電洞);將第一型之光載子(例如,電子)引導至一倍增區1730;以及產生具有第二型(例如,電洞)之一放大的電訊號。
因此,CMOS影像感測器1710根據光訊號提供一放大的電訊號,以改善訊號雜訊比。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光吸收區可被一不同之材料1750(例如,多晶矽)所覆蓋(如虛線所示)。
圖17B顯示CMOS影像感測器1700b之一實施方式,其中光吸收區1720係部分地嵌入於輕度摻雜區1710。
圖17C顯示CMOS影像感測器1700c之一實施方式,其中光吸收區1720係完全地嵌入於輕度摻雜區1710。
類似於圖17A,圖18A顯示一CMOS影像感測器1800a,其包含一輕度摻雜區1810(例如,n-矽)、一吸收區1820(例如,p-鍺)及增益元件1830(例如,矽)。增益元件1830可如圖15A-圖15D及圖16A-圖16D所示之一二端子或一三端子增益元件。
輕度摻雜區1810可包含耦接至一電壓(例如,接地)之一重度摻雜區1822(例如,p++)。輕度摻雜區1810可接收一第一型之光載子(例如,電子)及一第二型之光載子(例如,電洞)兩者。第二型之光載子由重度摻雜區1822收集,而第一型之光載子係被導向增益元件1830。
一種用於放大增益元件1830所接收之光載子之方法包含以下步驟:在一吸收區1820(例如,p-鍺)接收一光訊號以產生具有一第一型及一第二型之光載子(例如,電子及電洞);將第一型之光載子(例如,電子)引導至一倍增區1830;以及產生具有第二型(例如,電洞)之一放大的電訊號。
藉此,CMOS影像感測器1800a根據光訊號提供一放大的電訊號,並改善訊號雜訊比。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光吸收區1820可被一不同之材料(例如,多晶矽)所覆蓋(如虛線所示)。
圖18B顯示CMOS影像感測器1800b之一實施方式,其中光吸收區係部分地嵌入於輕度摻雜區1810。
圖18C顯示CMOS影像感測器1800c之一實施方式,其中光吸收區係完全地嵌入於輕度摻雜區1810。
圖19A顯示具有增益之一光偵測裝置1900a。光偵測裝置1900a包含一輕度摻雜區1910(例如,n-矽)、一吸收區1920(例如,p-鍺)、兩個增益元件1930a及1930b、以及分別與一控制端子(M1與M2)耦合之兩個控制區1940a及1940b(顯示為p++,但可未摻雜或輕度摻雜)。增益元件1930a及1930b可如圖15A-圖15D及圖16A-圖16D所示之一二端子或一三端子增益元件。
吸收區1920或輕度摻雜區1910可為一III-V族半導體材料(例如,InGaAs、GaAs/AlAs、InP/InGaAs、GaSb/InAs或InSb)、包含一IV族元素(例如,鍺、矽或錫)之一半導體材料、一化合物例如Six Gey Sn1-x-y ,(0≦x≦1,0≦y≦1)、或Ge1-a Sna (0≦a≦0.1)。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輕度摻雜區1910(例如,n-矽)之一能隙係大於吸收區1920(例如,p-鍺)之一能隙。增益元件1930a、1930b係用於收集光載子以產生一放大的電訊號。吸收區1920包含具有一第一峰值摻雜濃度之一第一摻雜物。輕度摻雜區1910包含一第二摻雜物,其具有低於第一峰值摻雜濃度之一第二峰值摻雜濃度,以減少光偵測裝置1900a之暗電流(例如,10pA之下)。
第一峰值摻雜濃度與第二峰值摻雜濃度可類似於如圖17A所示之例示。
吸收區1920可具有一重度摻雜區1922(例如,p++)耦接至一電壓V0 (例如,接地)。輕度摻雜區1910可接收一第一型之光載子(例如,電子),而重度摻雜區1922可接收一第二型之光載子(例如,電洞)。
控制訊號M1及M2可導引第一型之光載子往增益元件1930a或1930b之一者。
一種用於放大增益元件所接收之光載子之方法包含以下步驟:在一吸收區1920(例如,p-鍺)接收一光訊號以產生具有一第一型及一第二型之光載子(例如,電子及電洞);將第一型之光載子(例如,電子)導至一倍增區1930a或1930b;以及產生具有第二型(例如,電洞)之一放大的電訊號。
藉此,光偵測裝置1900a根據光訊號提供一放大的電訊號,並改善訊號雜訊比。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光吸收區1920可被一不同之材料(例如,多晶矽)所覆蓋(於此圖未示)。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光吸收區1920可部分地(例如,類似於如圖17B所示之吸收區1720)或完全地(例如,類似於如圖17C所示之吸收區1730)嵌入於輕度摻雜區1910。
圖19B顯示具有增益之一光偵測裝置1900b。光偵測裝置1900b係類似於如圖19A之光偵測裝置1900a,然而控制區係與射極區結合,藉此射極訊號(E)可被用以導引載子並放大載子。
圖20A顯示具有增益之一光偵測裝置2000a之一例示俯視圖,如圖19A或圖19B所示,輕度摻雜區係在基底2010中。
圖20B顯示具有增益之一光偵測裝置2000b之一例示俯視圖,如圖19A或圖19B所示,基底2010可為本徵材料(例如,i-矽)、輕度p摻雜(p-矽)、或輕度n摻雜(n-矽)。輕度摻雜區2012(例如,n-矽)藉由佈植、或擴散、或其他適合之製造方法可被形成在基底2010中。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吸收區2020(例如,p-鍺)之一部分可被形成於基底2010之非輕度摻雜區2012之一區上。吸收區2020可經由形成在吸收區2020及基底2010間之輕度摻雜路徑2030(例如,n-矽)耦合至輕度摻雜區2012。吸收區2020所產生之光載子(例如,電子)可從吸收區2020漂移至輕度摻雜區2012,藉此複數增益元件之一者可依據控制訊號產生一放大的電訊號。因此,光偵測裝置2000b可被形成於具有本徵材料、輕度p摻雜、及輕度n摻雜之一基底中。
圖21顯示具有增益之一光偵測裝置2100a。光偵測裝置2100a包含形成於一基底2150(例如,n-矽、p-矽或本徵矽)中之一輕度摻雜區2110(例如,n-矽)、一吸收區2120(例如,p-鍺)、兩個增益元件2130a及2130b、以及分別與一控制端子(M1與M2)耦合之兩個控制區2140a及2140b(顯示為p++,但可未摻雜或輕度摻雜)。增益元件2130a、2130b可如圖15A-圖15D及圖16A-圖16D所示之一二端子或一三端子增益元件。
因此,光偵測裝置2100b可被形成於具有本徵材料、輕度p摻雜、及輕度n摻雜之一基底2150中。
吸收區2120或輕度摻雜區2110可利用如圖19A所述之材料來形成。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輕度摻雜區2110可與兩個控制區2140a及2140b部分地或全部地重疊。
吸收區可具有一重度摻雜區2122(例如,p++)耦接至一電壓V0(例如,接地)。輕度摻雜區2110可接收一第一型之光載子(例如,電子),而重度摻雜區2122可接收一第二型之光載子(例如,電洞)。
控制訊號M1及M2,如圖19A所述,可導引第一型之光載子往複數增益元件2130a或2130b之一者。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光吸收區2120可被一不同之材料(例如,多晶矽)所覆蓋(於此未圖示)。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光吸收區2120可部分地(例如,類似於如圖17B所示之吸收區1720)、或完全地嵌入(例如,類似於如圖17C所示之吸收區1720)於輕度摻雜區2110。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類似於圖19B,控制區2140a及2140b可與射極區結合,藉此射極訊號(E)可被用於導引載子並放大載子。
圖22A顯示具有增益之一光偵測裝置2200a之一例示俯視圖,例如圖21所述之光偵測裝置2100a。圖22B顯示具有增益之一光偵測裝置2200b之一例示俯視圖,例如圖21所述之光偵測裝置2100a,其中吸收區2120(例如,p-鍺)可被形成於基底2150之非輕度摻雜區2110之一區之上。輕度摻雜區2110(例如,n-矽)藉由佈植、或擴散、或其他適合之製造方法可被形成在基底2150中。吸收區2120可經由形成在吸收區2120及基底2150間之輕度摻雜路徑2230(例如,n-矽)耦合至輕度摻雜區2110。吸收區2120所產生之光載子(例如,電子)可自吸收區2120漂移至輕度摻雜區2110,藉此複數增益元件之一者可依據控制訊號產生一放大的電訊號(例如,電洞電流)。
圖23A顯示具有增益之一光偵測裝置2300a之一例示俯視圖,類似於圖18A-圖18C,重度摻雜區2322(例如,p++)係形成於輕度摻雜區2310(n-矽)中,而非於吸收區2320(例如,p-鍺)中。輕度摻雜區2310可接收一第一型之光載子(例如,電子)及一第二型之光載子(例如,電洞)兩者。第二型之光載子由重度摻雜區2322收集,而第一型之光載子係根據控制訊號2340a或2340b被導向增益元件2330a或2330b。
圖23B顯示類似於圖23A之具有增益之一光偵測裝置2300b之另一例示俯視圖,但吸收區2320(例如,p-鍺)之一部分可被形成於基底2312之非輕度摻雜區2310之一區之上。吸收區2320可經由形成在吸收區2320及基底2312間之輕度摻雜路徑2350(例如,n-矽)耦合至輕度摻雜區2310。吸收區2320所產生之光載子(例如,電子)可自吸收區2320漂移至輕度摻雜區2310,藉此複數增益元件2330a或2330b之一者可依據控制訊號2340a或2340b產生一放大的電訊號(例如,電洞電流)。
圖24A顯示具有增益之一光偵測裝置2400a之一例示俯視圖,類似於圖22A,但重度摻雜區2422(例如,p++)係形成於光吸收區2420(例如,p-鍺)之外側(類似於圖18A-圖18C所示)。吸收區2420(例如,p-鍺)之一部分可被形成於基底2450之非輕度摻雜區2410之一區之上。輕度摻雜區2410可與相鄰於增益元件2430a及2430b之兩個控制區2440a及2440b(例如,p++)部分地重疊。由吸收區2420產生之光載子(例如,電子)可自吸收區2420漂移至輕度摻雜區2410,藉此複數增益元件2430a或2430b之一者可依據控制訊號產生一放大的電訊號(例如,電洞電流)。
圖24B顯示具有增益之一光偵測裝置2400b之另一例示俯視圖,類似於圖22B,其中重度摻雜區2422(例如,p++)係形成於光吸收區2420(例如,p-鍺)之外側(類似於圖18A-圖18C所示)。吸收區2420可經由形成在吸收區2420與基底2450間之一輕度摻雜路徑2460(例如,n-矽)耦合至輕度摻雜區2410。由吸收區2420產生之光載子(例如,電子)可從吸收區2420漂移至輕度摻雜區2410,藉此複數增益元件2430a或2430b之一者可依據控制訊號2440a及2440b產生一放大的電訊號(例如,電洞電流)。
圖25A-25C顯示依據一些實施方式之一光偵測元件的剖視圖。光偵測元件可包含一結構與上述實施方式任一者實質上相同。在一些實施方式中,若於上述實施方式中未特別說明,如圖25A所示,吸收區10可完全地在基底20之第一表面21上。如圖25B所示,吸收區10可部分地嵌入於基底20。換言之,複數側表面各者之一部分係與基底20接觸。如圖25C所示,吸收區10可完全地嵌入於基底20。換言之,側表面係與基底20接觸。
圖26A-26D顯示依據一些實施方式之一光偵測元件的控制區C1、C2、C3、C4之一例。光偵測元件可包含一結構與上述實施方式任一者實質上相同。
如圖26A所示,在一些實施方式中,控制電極340可在基底20之第一表面21之上,並在控制電極340之下具有一本徵區。根據包含基底20之材料、或鈍化層之材料、及/或控制電極340之材料、及/或基底20或鈍化層1400之摻雜物或缺陷程度等不同之因素,控制電極340可能形成一蕭特基接觸、一歐姆接觸、或兩者間具有中間特性之組合。控制電極340可為控制電極340a、340b、340c、340d之任一者。
如圖26B所示,在一些實施方式中,開關之控制區更包含在控制電極340之下且在基底20中之一摻雜區303。在一些實施方式中,摻雜區303具有與第一摻雜區302a、302b之導電類型不同之一導電類型。在一些實施方式中,摻雜區303包含一摻雜物及一摻雜曲線。摻雜區303之峰值摻雜濃度係取決於控制電極340之材料、及/或基底20之材料、及/或基底20之摻雜物或缺陷程度,例如,在1 x 1017 cm-3 至5 x 1020 cm-3 間。摻雜區303與控制電極340形成一蕭特基接觸、或一歐姆接觸、或其組合。摻雜區係用於根據控制訊號之控制,解調變吸收區10所產生之載子。控制電極340可為控制電極340a、340b、340c、340d之任一者。
如圖26C所示,在一些實施方式中,開關之控制區更包含在基底20與控制電極340間之一介電層350。介電層350避免自控制電極340至基底204直接電流導通,但回應於施加至控制電極340之一電壓,允許在基底20中產生一電場。在兩個控制區間(例如,在控制區C1、C2間)產生之電場可吸引或排斥基底20中之電荷載子。控制電極340可為控制電極340a、340b、340c、340d之任一者。
如圖26D所示,在一些實施方式中,開關之控制區更包含在控制電極340之下且在基底20中之一摻雜區303,並包含在基底20與控制電極340間之一介電層350。控制電極340可為控制電極340a、340b、340c、340d之任一者。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載子導通層在讀出電極之下之區塊可為本徵材料。例如,基底在開關各者之讀出電極之下之區塊可為本徵材料。另一例,鈍化層在開關各者之讀出電極之下之區塊可為本徵材料。根據包含基底20之材料、或鈍化層1400之材料、或鈍化層之材料、及/或讀出電極之材料、及/或基底20或鈍化層1400之摻雜物或缺陷程度等不同之因素,讀出電極可能形成一蕭特基接觸、一歐姆接觸、或兩者間具有中間特性之組合。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介電層350可包含但不限於二氧化矽(SiO2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介電層350可包含高介電係數材料,此高介電係數材料包含但不限於氮化矽(Si3 N4 )、氮氧化矽(SiON)、氮化矽(SiNx )、氧化矽(SiOx )、氧化鍺(GeOx )、氧化鋁(Al2 O3 )、氧化釔(Y2 O3 )、二氧化鈦(TiO2 )、二氧化鉿(HfO2 )或二氧化鋯(ZrO2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介電層350可包含半導體材料,但不限於非晶矽、多晶矽、結晶矽、矽化鍺、或其組合。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光偵測元件之導通區201可為任何合適之設計。以圖3A-3B、圖4A-4C、圖5A-5C、圖6A-6G、圖7A-7E、圖8A-8E、圖14C-14L之光偵測元件之導通區201為例,導通區201之一寬度可小於控制電極340a、340b間之一距離。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導通區201可不與如圖26B及圖26D所示之兩個摻雜區303之任一部分重疊。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導通區201可與如圖26B及圖26D所示之兩個摻雜區303之一部分重疊。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導通區201可與如圖26B及圖26D所示之整個摻雜區303重疊。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導通區201可不與第一摻雜區302a、302b各者之任一部分重疊。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導通區201可與第一摻雜區302a、302b各者之一部分重疊。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導通區201可與整個第一摻雜區302a、302b重疊。
以圖10A及圖11A之光偵測元件之導通區201為另一例,導通區201可不與第三接觸區208之任一部分重疊。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導通區201可與第三接觸區208之一部分重疊。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導通區201可與整個第三接觸區208重疊。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導通區201可不與第一接觸區204之任一部分重疊。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導通區201可與第一接觸區204之一部分重疊。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導通區201可與整個第一接觸區204重疊。
以圖1A-1D及圖2A-2F之光偵測元件之導通區201為另一例,導通區201可不與第一摻雜區102之任一部分重疊。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導通區201可與第一摻雜區102之一部分重疊。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導通區201可與整個第一摻雜區102重疊。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如上述之任一光偵測元件,例如,在圖1A-11E、圖13A-26D中之光偵測元件可包含一波導,其類似於如圖12A-12C所示之波導206,藉以導引及/或限制入射光訊號通過基底20之一定義區。圖27A係一影像系統之一實施方式之一方塊圖。影像系統可包含一影像模組及一軟體模組,軟體模組配置以重建一受偵測物件之一三維模組。影像系統或影像模組可被實施於一行動式裝置(例如,一智慧型手機、一平板、汽車、無人機等)、用於一行動式裝置之一輔助裝置(例如,一穿戴式裝置)、在一汽車或在一固定設施(例如,一工廠)之一計算系統、一機器人系統、一監控系統、或任何合適之裝置及/或系統。
影像模組包含一發射器單元、一接收器單元及一控制器。在操作中,發射器單元可往一目標物件發射一發射光。接收器單元可接收從反射之反射光。控制器至少可驅動發射器單元及接收器單元。在一些實施方式中,接收器單元及控制器被實施於一個半導體晶片上,例如一系統單晶片(system-on-a-chip,SoC)。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發射器單元係由兩個不同半導體晶片實施,例如在III-V族基底之一雷射發射器晶片及在矽基底之一矽雷射驅動器晶片。
發射器單元可包含一或多個光源、控制一或多個光源之控制電路、及/或用以操控自一或多個光源發射之光的光學結構。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光源可包含一或多個發光二極體(light-emitting diode,LED)或垂直共振腔面射型雷射器(vertical cavity surface emitting laser ,VCSEL),其發射之光可由光偵測元件中之吸收區吸收。例如,一或多個LED或VCSEL可發射具有一峰值波長在一可見光範圍(例如,人眼可見之一波長),例如,570nm、670nm、或任何其他適用之波長之光。另一例,一或多個LED或VCSEL可發射具有一峰值波長在一可見光範圍之上,例如,850 nm、940 nm、1050 nm、1064 nm、1310 nm、1350 nm、1550 nm、或任何其他適用之波長之光。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來自光源之發射光可由一或多個光學結構對準。例如,光學結構可包含一或多個對準透鏡。
接收器單元可包含根據如上述之任一實施方式之一或多個光偵測裝置。接收器單元可更包含用來控制控制電路及/或光學結構之一控制電路,藉以用於調控由目標物件反射之光往一或多個光偵測裝置。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光學結構包含接收一對準光並將對準光往一或多個光偵測裝置聚焦之一或多個透鏡。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控制器包含一時序產生器及一處理單元。時序產生器接收一基準時脈訊號,並提供時序訊號至發射器單元以調變發射光。時序訊號亦被提供至接收器單元以控制光載子之收集。處理單元處理由接收器單元產生及收集之光載子,並判定目標物件之原始資料。處理單元可包含控制電路、用來處理自光偵測裝置輸出之資訊之一或多個訊號處理器、及/或電腦儲存媒體,此電腦儲存媒體可儲存用來判定目標物件之原始資料之指令、或儲存目標物件之原始資料。作為一例,在一間接飛時測距(indirect TOF,i-ToF)感測器中之控制器藉由利用發射器單元所發射之光與接收器單元所接收之光間之相位差,來判定兩個點間之一距離。
軟體模組可被實施以執行在例如,臉部辨識、眼球追蹤、手勢辨識、三維模組掃描/視訊錄影、動作追蹤、自駕車、及/或擴增/虛擬實境等應用中。
圖27B係一例示之接收器單元或控制器之一方塊圖。於此,利用如圖3A至圖8E、圖14C至圖14L所示之光偵測元件之任一實施方式之一影像感測器陣列(例如,240 x 180)可被實施。一鎖相迴路(phase-locked loop,PLL)電路(例如,整數倍分頻鎖相迴路(Integer-N PLL))可產生一時脈訊號(例如,四相系統時脈)以調變及解調變。在發送至像素陣列及外部照明驅動器前,這些時脈訊號可由一時序產生器閘控及/或調節為一預設積分時間及不同的操作模式。一可編程之延遲線可被加入至照明驅動器路徑以延遲時脈訊號。
一電壓調節器可被利用以控制影像感測器之一操作電壓。例如,複數個電壓域可被利用於一影像感測器。一溫度感測器可被實施以可利用深度校準及電源控制。
光偵測裝置之讀出電路橋接影像感測器陣列之光偵測元件之各者至一行類比-數位轉換器(analog-to-digital converter ,ADC),其中類比-數位轉換器之輸出可被進一步處理,並在到達輸出界面前,由一訊號處理器在數位域(digital domain)中整合。一記憶體可被利用以儲存訊號處理器之輸出。在一些實施方式中,輸出界面可利用一2通道(lane)、1.2Gb/s D-PHY MIPI發射器,或對低速/低成本系統利用CMOS輸出來實施。
一積體匯流排電路(I2 C)界面可被利用來存取於此所述之全部功能區塊。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本揭露之光偵測裝置更包含在像素之上的一光學元件(未顯示)。在一些實施方式中,本揭露之光偵測裝置更包含在複數個像素之上的複數個光學元件(未顯示)。光學元件匯聚一傳入之光訊號以使其進入吸光區。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光學元件包含複數個透鏡。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p型摻雜物包含一III族元素。在一些實施方式中,p型摻雜物係硼。在一些實施方式中,n型摻雜物包含一V族元素。在一些實施方式中,n型摻雜物係磷。
在本揭露中,若未特別說明,吸收區係配置以吸收具有一峰值波長在一不可見波長範圍中等於或大於800 nm(例如,850 nm、940 nm、1050 nm、1064 nm、1310 nm、1350 nm、或 1550 nm、或任何合適之波長範圍)之光子。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吸收區接收一光訊號,並將光訊號轉換為電訊號。吸收區可為任何合適之形狀,例如但不限於,圓柱狀、矩形稜柱。
在本揭露中,若未特別說明,吸收區具有取決於欲偵測之光子之波長及吸收區之材料之一厚度。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當吸收區包含鍺並設計為吸收具有一波長等於或大於800 nm之光子,吸收區具有一厚度等於或大於0.1μm。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吸收區包含鍺並設計為吸收具有一波長在800 nm與2000 nm間之光子,吸收區具有在0.1 μm與2.5 μm間之一厚度。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吸收區具有在1 μm與2.5 μm間之一厚度以取得較高之量子效率。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吸收區可利用一覆蓋式磊晶(blanket epitaxy)、一選擇性磊晶(selective epitaxy)或其他適用之技術來成長。
在本揭露中,若未特別說明,光遮罩具有用以定義吸收區中之吸光區之位置的光學窗口。換言之,光學窗口係用以准許入射之光訊號進入吸收區,並定義吸光區。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當一入射光從基底之遠離吸收區之一第二表面進入吸收區,光遮罩係在基底之一第二表面之上。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由光學窗口之俯視圖,光學窗口之形狀可為橢圓形、圓形、矩形、正方形、菱形、八角形或其他任何合適之形狀。
在本揭露中,若未特別說明,在一相同之像素中,複數開關之一者之第一摻雜區所收集之載子之類型與複數開關之另一者之第一摻雜區所收集之載子之類型係相同。例如,若光偵測裝置係配置以收集電子,當第一開關被開啟且第二開關被關閉,第一開關中之第一摻雜區收集吸收區所產生之光載子之電子,而當第二開關被開啟且第一開關被關閉,第二開關中之第一摻雜區亦收集吸收區所產生之光載子之電子。
在本揭露中,若未特別說明,第一電極、第二電極、讀出電極及控制電極包含金屬或合金。例如,第一電極、第二電極、讀出電極及控制電極包含鋁、銅、鎢、鈦、鉭-氮化鉭-銅堆疊、或鈦-氮化鈦-鎢堆疊。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若未特別說明,本揭露所示之剖視圖可為沿一光偵測裝置或一光偵測元件之任何可能剖面線之一剖視圖。
使用於此且未另外定義,「實質上」及「大約」等用語係用於描述及敘述小變化。當結合於一事件或情況,該用語可包含事件或情況發生精確的當下、以及事件或情況發生至一接近的近似點。例如,當結合於一數值,該用語可包含一變化範圍小於或等於該數值之±10%,如小於或等於±5%、小於或等於±4%、小於或等於±3%、小於或等於±2%、小於或等於±1%、小於或等於±0.5%、小於或等於±0.1%、或小於或等於±0.05%。
儘管已經通過示例的方式並且根據優選實施例描述了本揭露,但是應當理解,本揭露不限於此。相反地,其意圖在於涵蓋各種修改以及類似的佈置和過程,因此,所附權利要求的範圍應被賦予最寬泛的解釋,以涵蓋所有這樣的修改以及類似的佈置和過程。
本領域技術人員將容易地觀察到,在保持本揭露的教導的同時,可以對裝置和方法進行多種修改和變更。 因此,以上揭露內容應被解釋為僅受所附權利要求書的限制。
本申請案主張2019年8月28日提交的美國臨時申請案62/892,551、2019年9月12日提交的美國臨時申請案62/899,153、2019年10月31日提交的美國臨時申請案62/929,089和2020年7月20日提交的美國臨時申請案63/053,723的優先權,於文中將其併入作為參考。
100a、100b、100c、100d、200a、200b、200c、200d、200e、200f、300a、400a、500a、600a、600c、600f、600g、700a、700d、700e、800a、800c、800d、800e、1000a、1000b、1000c、1000d、1000g、1000h、1000i、1100a、1100b、1100d、1200a、1200b、1200c、1300a、1300b、1400c、1400e、1400f、1400g、1400j:光偵測元件 102、104、302a、302b:第一摻雜區 103:第二接觸區 108:第二摻雜區 108a、108b、108c、108d:子區 130A:電壓控制電晶體 141A:重置電晶體 142A:源極隨耦器 143A:列選擇電晶體 150A:電容 171A:傳輸電晶體 180:限制區 181:通道 201:導通區 202:電荷層 203:調整件 204:第一接觸區 205:凹部 206:波導 208:第三接觸區 210:中間摻雜區 212:下部摻雜區 303:摻雜區 330a、330b、330c、330d、340e、340f、340g、340h:讀出電極 340、340a、340b、340c、340d、340e、340f、340g、340h:控制電極 350:介電層 900a、1900a、1900b、2000a、2000b、2100a、2200a、2200b、2300a、2300b、2400a、2400b:光偵測裝置 10:吸收區 11、21、1401:第一表面 12、22:第二表面 13:側表面 20、2010、2150、2312、2450:基底 20a:基座部分 20b:上部部分 20c:中間部分 30、140、1330:第一電極 40、130、1360:第三電極 60、160、1340:第二電極 60a、60b、60c、60d:子電極 1302、1530、1630:集極區 1304、1520、1620:射極區 1308:基極區 1400:鈍化層 1500a、1600a、1600b、1600c、1600d、1730、1830、1930a、1930b、2130a、2130b、2330a、2330b、2430a、2430b:增益元件 1510、1610、1710、1810、1910、2012、2110、2310、2410:輕度摻雜區 1540、1650:中度摻雜區 1640:基極區 1700a、1700b、1700c、1800a、1800b、1800c CMOS:影像感測器 1720、1820、1920、2020、2120、2320、2420:吸收區 1722、1822、1922、2122、2322、2422:重度摻雜區 1750:材料 1940a、1940b、2140a、2140b、2440a、2440b、C1、C2、C3、C4:控制區 2030、2350、2460:輕度摻雜路徑 2340a、2340b、2440a、2440b:控制訊號 AR:吸光區 B:基極電極 C:集極電極 D1、Y:方向 d:距離 d2:最大距離 E:射極電極 TG1:開關訊號 IA1:光電流 M:倍增區 M1、M2:控制端子 RST:重置訊號 V0:電壓 V1:第一電壓 V2:第二電壓 VOUT1:輸出電壓 VC1:控制電壓 VA1:定電壓 W3:寬度
在以下附圖以及說明中闡述了本說明書中所描述之主題之一或多個實施例的細節。從說明、附圖和申請專利範圍,本說明書之主題的其他特徵、態樣與優點將顯得明瞭,其中:
圖1A-1D顯示依據一些實施方式中之光偵測元件的剖視圖。
圖2A-2D顯示依據一些實施方式中之光偵測元件的剖視圖。
圖2E-2F顯示依據一些實施方式之光偵測裝置之電路的示意圖。
圖3A顯示依據一些實施方式之光偵測元件的俯視圖。
圖3B顯示依據一些實施方式之沿圖3A之A-A’直線之剖視圖。
圖4A顯示依據一些實施方式之光偵測元件的俯視圖。
圖4B顯示依據一些實施方式之沿圖4A之A-A’直線之剖視圖。
圖4C顯示依據一些實施方式之沿圖4A之B-B’直線之剖視圖。
圖5A顯示依據一些實施方式之光偵測元件的俯視圖。
圖5B顯示依據一些實施方式之沿圖5A之A-A’直線之剖視圖。
圖5C顯示依據一些實施方式之沿圖5A之B-B’直線之剖視圖。
圖6A顯示依據一些實施方式之光偵測元件的俯視圖。
圖6B顯示依據一些實施方式之沿圖6A之A-A’直線之剖視圖。
圖6C顯示依據一些實施方式之光偵測元件的俯視圖。
圖6D顯示依據一些實施方式之沿圖6C之A-A’直線之剖視圖。
圖6E顯示依據一些實施方式之沿圖6C之B-B’直線之剖視圖。
圖6F顯示依據一些實施方式之光偵測元件的俯視圖。
圖6G顯示依據一些實施方式之光偵測元件的俯視圖。
圖7A顯示依據一些實施方式之光偵測元件的俯視圖。
圖7B顯示依據一些實施方式之沿圖7A之A-A’直線之剖視圖。
圖7C-7E顯示依據一些實施方式之光偵測元件的俯視圖。
圖8A顯示依據一些實施方式之光偵測元件的俯視圖。
圖8B顯示依據一些實施方式之沿圖8A之A-A’直線之剖視圖。
圖8C-8E顯示依據一些實施方式之光偵測元件的俯視圖。
圖9A-9B顯示依據一些實施方式之光偵測裝置之電路的示意圖。
圖10A顯示依據一些實施方式之光偵測元件的剖視圖。
圖10B顯示依據一些實施方式之光偵測元件的俯視圖。
圖10C顯示依據一些實施方式之沿圖10B之A-A’直線之剖視圖。
圖10D顯示依據一些實施方式之光偵測元件的俯視圖。
圖10E顯示依據一些實施方式之沿圖10D之A-A’直線之剖視圖。
圖10F顯示依據一些實施方式之沿圖10D之B-B’直線之剖視圖。
圖10G顯示依據一些實施方式之光偵測元件的剖視圖。
圖10H顯示依據一些實施方式之光偵測元件的剖視圖。
圖10I顯示依據一些實施方式之光偵測元件的剖視圖。
圖11A顯示依據一些實施方式之光偵測元件的剖視圖。
圖11B顯示依據一些實施方式之光偵測元件的俯視圖。
圖11C顯示依據一些實施方式之沿圖11B之A-A’直線之剖視圖。
圖11D顯示依據一些實施方式之光偵測元件的俯視圖。
圖11E顯示依據一些實施方式之沿圖11D之A-A’直線之剖視圖。
圖12A-12C顯示依據一些實施方式中之光偵測元件之吸收區的剖視圖。
圖13A顯示依據一些實施方式之光偵測元件的俯視圖。
圖13B顯示依據一些實施方式之光偵測元件的俯視圖。
圖14A顯示依據一些實施方式中之光偵測元件之一部分的剖視圖。
圖14B顯示依據一些實施方式之沿通過光偵測元件之第二摻雜區108之一線的剖視圖。
圖14C顯示依據一些實施方式之光偵測元件的俯視圖。
圖14D顯示依據一些實施方式之沿圖14B之A-A’直線之剖視圖。
圖14E顯示依據一些實施方式之沿圖14B之B-B’直線之剖視圖。
圖14F顯示依據一些實施方式中之光偵測元件的剖視圖。
圖14G顯示依據一些實施方式之光偵測元件的俯視圖。
圖14H顯示依據一些實施方式之沿圖14G之A-A’直線之剖視圖。
圖14I顯示依據一些實施方式之沿圖14G之B-B’直線之剖視圖。
圖14J顯示依據一些實施方式之光偵測元件的俯視圖。
圖14K顯示依據一些實施方式之沿圖14J之A-A’直線之剖視圖。
圖14L顯示依據一些實施方式之沿圖14J之B-B’直線之剖視圖。
圖15A-15D顯示具有二端子之一增益元件之例示。
圖16A-16D顯示具有三端子之一增益元件之例示。
圖17A-17C顯示可被作為一CMOS影像感測器之光偵測裝置之例示。
圖18A-18C顯示可被作為一CMOS影像感測器之光偵測裝置之例示。
圖19A顯示具有增益之一光偵測裝置。
圖19B顯示具有增益之一光偵測裝置。
圖20A顯示具有增益之一光偵測裝置之一例示俯視圖。
圖20B顯示具有增益之一光偵測裝置之一例示俯視圖。
圖21顯示具有增益之一光偵測裝置。
圖22A顯示具有增益之一光偵測裝置之一例示俯視圖。
圖22B顯示具有增益之一光偵測裝置之一例示俯視圖。
圖23A顯示具有增益之一光偵測裝置之一例示俯視圖。
圖23B顯示具有增益之一光偵測裝置之另一例示俯視圖。
圖24A顯示具有增益之一光偵測裝置之一例示俯視圖。
圖24B顯示具有增益之一光偵測裝置之另一例示俯視圖。
圖25A-25C顯示依據一些實施方式中之光偵測元件之一部分的剖視圖。
圖26A-26D顯示依據一些實施方式中之光偵測元件之控制區的例示。
圖27A係一影像系統之一實施方式之一方塊圖。
圖27B係一例示之接收器單元或控制器之一方塊圖。
100a:光偵測元件
102:第一摻雜區
108:第二摻雜區
10:吸收區
11:第一表面
12:第二表面
13:側表面
20:基底
21:第一表面
22:第二表面
30:第一電極
60:第二電極
AR:吸光區
D1:方向
d:距離
201:導通區

Claims (20)

  1. 一種光偵測裝置,其包含: 一光偵測元件,其包含: 一載子導通層,其具有一第一表面及相對於該第一表面之一第二表面; 一吸收區,其接觸該載子導通層,且配置以接收一光訊號於接收該光訊號後產生複數個光載子; 其中,該吸收區係摻雜具有一第一導電類型及一第一峰值摻雜濃度之一第一摻雜物; 其中,該載子導通層係摻雜具有一第二導電類型及一第二峰值摻雜濃度之一第二摻雜物; 其中,該載子導通層包含與該吸收區之一材料不同之一材料; 其中,該載子導通層與該吸收區接觸以形成至少一異質界面; 其中,該吸收區之該第一峰值摻雜濃度與該載子導通層之該第二峰值摻雜濃度間之一比例係等於或大於10;及 一第一電極,其形成在該載子導通層之該第一表面之上,且電性耦合至該載子導通層,其中,該第一電極與該吸收區分離,該第一電極係配置以收集該等光載子之一部分;及 一第二電極,其形成在該載子導通層之該第一表面之上,且電性耦合至該吸收區。
  2. 如請求項1所載之光偵測裝置,其中該載子導通層包含與該吸收區分離之一第一摻雜區,其中,該第一摻雜區具有與該吸收區之該導電類型不同之一導電類型,該第一摻雜區係摻雜具有高於該第二峰值摻雜濃度之一第三峰值摻雜濃度之一第三摻雜物,且該第一電極係電性耦合至該第一摻雜區。
  3. 如請求項2所載之光偵測裝置,其中該載子導通層包含具有該第二摻雜物之一導通區,其中該導通區具有小於5 μm之一深度,且該導通區係形成於該第一摻雜區與該吸收區之間,以自該吸收區傳輸該等光載子之一部分至該第一摻雜區。
  4. 如請求項3所載之光偵測裝置,其中該載子導通層係一基底,且該吸收區之至少一部分係嵌入於該基底。
  5. 如請求項1所載之光偵測裝置,其中該吸收區包含一第一表面、相對於該第一表面之一第二表面、及在該第一表面與該第二表面間之一或多個側表面,其中,該第一電極與該吸收區之該一或多個側表面間之一最近距離係在0.1 μm與20 μm之間。
  6. 如請求項1所載之光偵測裝置,其中該吸收區包含一第一表面、相對於該第一表面之一第二表面、及在該第一表面與該第二表面間之一或多個側表面,其中該第一表面、該第二表面及/或該一或多個側表面之至少一部分與該載子導通層接觸。
  7. 如請求項1所載之光偵測裝置,其中該吸收區係摻雜有一漸變的摻雜曲線。
  8. 如請求項1所載之光偵測裝置,其中該吸收區之至少50%係摻雜有一摻雜濃度等於或大於1 x 1016 cm-3 之該第一摻雜物。
  9. 如請求項1所載之光偵測裝置,其中該第一摻雜物在該吸收區與該載子導通層間之該異質界面之一摻雜濃度係等於或大於1 x 1016 cm-3
  10. 如請求項1所載之光偵測裝置,其中該第一摻雜物之該第一導電類型與該第二摻雜物之該第二導電類型係不同,且在該異質界面,該吸收區之一摻雜濃度對該載子導通層之一摻雜濃度之一比例係等於或大於10。
  11. 如請求項1所載之光偵測裝置,更包含一第二摻雜區,其在該載子導通層中,並與該吸收區接觸,其中該第二摻雜區係摻雜一第四摻雜物,該第四摻雜物具有與該第一導電類型相同之一導電類型,並具有高於該第一峰值摻雜濃度之一第四峰值摻雜濃度,且該第二電極係電性耦合至該第二摻雜區。
  12. 如請求項11所載之光偵測裝置,其中該第二摻雜區之一部分係被該吸收區所覆蓋,該吸收區具有一寬度,且該第二摻雜區被該吸收區所覆蓋之一寬度係等於或大於該吸收區之該寬度之一半。
  13. 如請求項1所載之光偵測裝置,其中該載子導通層更包含一波導,其配置以導引及限制該光訊號傳送過該載子導通層之一定義區,以耦接該光訊號至該吸收區。
  14. 一種光偵測裝置,其包含: 一光偵測元件,其包含: 一載子導通層,其具有一第一表面及相對於該第一表面之一第二表面; 一吸收區,其接觸該載子導通層,且配置以接收一光訊號並於接收該光訊號後產生複數個光載子; 其中,該吸收區係摻雜具有一第一導電類型及一第一峰值摻雜濃度之一第一摻雜物; 其中,該載子導通層係摻雜具有一第二導電類型及一第二峰值摻雜濃度之一第二摻雜物; 其中,該載子導通層包含與該吸收區之一材料不同之一材料; 其中,該載子導通層與該吸收區接觸以形成至少一異質界面; 其中,該吸收區之該第一峰值摻雜濃度與該載子導通層之該第二峰值摻雜濃度間之一比例係等於或大於10;及 一或多個開關,其電性耦合至該吸收區,且部分地形成在該載子導通層中; 其中,一或多個開關之各者包含形成在該第一表面之上且與該吸收區分離之一控制電極及一讀出電極;及 一電極,其形成在該第一表面之上,且電性耦合至該吸收區。
  15. 如請求項14所載之光偵測裝置,其中該一或多個開關之該控制電極及該讀出電極係配置於該吸收區之一側。
  16. 如請求項14所載之光偵測裝置,其中載子導通層包含具有該第二摻雜物之一導通區,其中該導通區具有小於5 μm之一深度,且該導通區係形成於該第一摻雜區與該吸收區之間,以自該吸收區傳輸該等光載子之一部分至該第一摻雜區。
  17. 如請求項14所載之光偵測裝置,其中該吸收區包含一第一表面、相對於該第一表面之一第二表面、及在該第一表面與該第二表面間之一或多個側表面,其中該第一表面、該第二表面及/或該一或多個側表面之至少一部分與該載子導通層接觸。
  18. 如請求項14所載之光偵測裝置,其中該摻雜區之至少50%係摻雜有一摻雜濃度等於或大於1 x 1016 cm-3 之該第一摻雜物。
  19. 如請求項14所載之光偵測裝置,更包含一第二摻雜區,其在該載子導通層中,並與該吸收區接觸,其中該第二摻雜區係摻雜一第四摻雜物,該第四摻雜物具有與該第一導電類型相同之一導電類型,並具有高於該第一峰值摻雜濃度之一第四峰值摻雜濃度,且該電極係電性耦合至該第二摻雜區。
  20. 如請求項14所載之光偵測裝置,其中該第一摻雜物之該第一導電類型與該第二摻雜物之該第二導電類型係不同,且在至少一異質界面,該吸收區之一摻雜濃度對該載子導通層之一摻雜濃度之一比例係等於或大於10。
TW109129401A 2019-08-28 2020-08-27 具低暗電流之光偵測裝置 TWI83613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8)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1962892551P 2019-08-28 2019-08-28
US62/892,551 2019-08-28
US201962899153P 2019-09-12 2019-09-12
US62/899,153 2019-09-12
US201962929089P 2019-10-31 2019-10-31
US62/929,089 2019-10-31
US202063053723P 2020-07-20 2020-07-20
US63/053,723 2020-07-2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123439A true TW202123439A (zh) 2021-06-16
TWI836135B TWI836135B (zh) 2024-03-21

Family

I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1777049B2 (en) 2023-10-03
JP7447341B2 (ja) 2024-03-11
CN116504856A (zh) 2023-07-28
JP2022539433A (ja) 2022-09-08
US20220181378A1 (en) 2022-06-09
WO2021041742A1 (en) 2021-03-04
EP4022681A4 (en) 2022-12-28
JP2023118818A (ja) 2023-08-25
US20210066529A1 (en) 2021-03-04
CN114503265A (zh) 2022-05-13
CN114503265B (zh) 2023-05-23
JP7310010B2 (ja) 2023-07-18
US11652184B2 (en) 2023-05-16
JP2024051076A (ja) 2024-04-10
EP4022681A1 (en) 2022-07-06
US20230275177A1 (en) 2023-08-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4503265B (zh) 具有低暗电流的光侦测装置
US10886312B2 (en) High-speed light sensing apparatus II
TWI780007B (zh) 光偵測裝置及其系統
US10739443B2 (en) High-speed light sensing apparatus II
US10741598B2 (en) High-speed light sensing apparatus II
TWI788246B (zh) 光偵測裝置
US20220262974A1 (en) Photo-Detecting Apparatus With Low Dark Current
US20230228881A1 (en) Light-sensing apparatus and light-sensing method thereof
TWI741157B (zh) 高速光偵測裝置
US20210391370A1 (en) Photo-detecting apparatus with low dark current
TWI836135B (zh) 具低暗電流之光偵測裝置
TW202137525A (zh) 具有子像素的光檢測設備
US20220310685A1 (en) Photo-detecting apparatus
TWI741934B (zh) 光學裝置、光學系統、時差測距系統及立體取像系統
TW202101752A (zh) 光偵測裝置及其光偵測方法
TW202310433A (zh) 光感測裝置
TW202308141A (zh) 光偵測裝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