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104076A - 電泳顯示器 - Google Patents

電泳顯示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104076A
TW202104076A TW109119223A TW109119223A TW202104076A TW 202104076 A TW202104076 A TW 202104076A TW 109119223 A TW109119223 A TW 109119223A TW 109119223 A TW109119223 A TW 109119223A TW 202104076 A TW202104076 A TW 202104076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arbon
particles
electrophoretic
electrode
epd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911922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成炫 林
麥可 W 史托威爾
布魯斯 蘭寧
Original Assignee
美商萊登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US16/706,542 external-priority patent/US10955378B2/en
Application filed by 美商萊登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美商萊登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10407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104076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BNON-METALLIC ELEMENTS; COMPOUNDS THEREOF; METALLOIDS OR COMPOUNDS THEREOF NOT COVERED BY SUBCLASS C01C
    • C01B32/00Carbon; Compounds thereof
    • C01B32/15Nano-sized carbon materials
    • C01B32/182Graphene
    • C01B32/194After-treatment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65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translational movement of particles in a fluid under the influence of an applied field
    • G02F1/166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translational movement of particles in a fluid under the influence of an applied field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optical or magneto-optical effect
    • G02F1/167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translational movement of particles in a fluid under the influence of an applied field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optical or magneto-optical effect by electrophoresi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BNON-METALLIC ELEMENTS; COMPOUNDS THEREOF; METALLOIDS OR COMPOUNDS THEREOF NOT COVERED BY SUBCLASS C01C
    • C01B32/00Carbon; Compounds thereof
    • C01B32/15Nano-sized carbon materials
    • C01B32/182Graphene
    • C01B32/184Preparatio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65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translational movement of particles in a fluid under the influence of an applied field
    • G02F1/1675Constructional detail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65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translational movement of particles in a fluid under the influence of an applied field
    • G02F1/1675Constructional details
    • G02F1/1676Electrod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KUse of inorganic or non-macromolecular 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3/00Use of in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3/02Elements
    • C08K3/04Carbon
    • C08K3/042Graphene or derivatives, e.g. graphene oxid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65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translational movement of particles in a fluid under the influence of an applied field
    • G02F1/1675Constructional details
    • G02F2001/1678Constructional detail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mposition or particle typ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2202/00Materials and properties
    • G02F2202/02Materials and properties organic material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Nanotechnology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lectrochromic Elements, Electrophoresis, Or Variable Reflection Or Absorption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揭露內容提供一種電泳顯示器系統,其包括安置於一基體上之一第一電極及一三維(3D)基於碳之結構,該3D基於碳之結構經組配以導引分散於其中的帶電電泳墨水粒子之遷移,該等粒子經組配以回應施加至該第一電極之一電壓。該3D基於碳之結構包括:多個3D聚集體,其由正交融合在一起且由一聚合物交聯的石墨烯奈米小片之一形態界定;及多個通道,其遍及由該形態界定之該3D基於碳之結構散佈。該等多個通道包括多個粒子門路徑,及多個粒子內路徑。各粒子間路徑可包括比各粒子間路徑小之一尺寸。一第二電極安置於該3D基於碳之結構上。各3D聚集體可包括石墨烯、碳奈米洋蔥、碳奈米小片或碳奈米管中之任何一或多者。

Description

電泳顯示器
發明領域
本申請案主張2019年6月25日提交的題為「電泳顯示器(Electrophoretic Display)」之美國臨時專利申請案第62/866,464號之優先權,且本申請案為2019年12月6日提交的題為「共振氣體感測器(Resonant Gas Sensor)」之美國專利申請案第16/706,542號之部份接續案,該專利申請案主張2019年3月8日提交的題為「共振氣體感測器(Resonant Gas Sensor)」之美國臨時專利申請案第62/815,927號之優先權,且其為2019年1月3日提交的題為「共振氣體感測器(Resonant Gas Sensor)」之美國專利申請案第16/239,423號之接續案,該專利申請案主張2018年1月4日提交的題為「依電性感測器(Volatiles Sensor)」之美國臨時專利申請案第62/613,716號之優先權;且本申請案為2019年2月22日提交的題為「具有頻率選擇性元件之天線(Antenna with Frequency-Selective Elements)」之美國專利申請案第16/282,895號之部份接續案且主張其優先權權益,該專利申請案為2018年4月3日提交的題為「具有頻率選擇性元件之天線(Antenna with Frequency-Selective Elements)」之美國專利申請案第15/944,482號之接續案,該專利申請案主張2017年5月18日提交的題為「基於碳之天線(Carbon-Based Antenna)」之美國臨時專利申請案第62/508,295號之優先權,且該臨時專利申請案主張2017年4月7日提交的題為「動態能量收穫功率架構(Dynamic Energy Harvesting Power Architecture)」之美國臨時專利申請案第62/482,806號之優先權,且該臨時專利申請案主張2017年4月5日提交的題為「動態能量收穫功率架構(Dynamic Energy Harvesting Power Architecture)」之美國臨時專利申請案第62/481,821號之優先權;所有該等申請案在此針對所有目的被以引用的方式按其各別全部內容併入。
本揭露內容大體係關於一種電泳顯示器,且更具體言之,係關於一種電泳顯示裝置,其包括由一聚合物相互交聯之碳粒子,且在啟動後模仿傳統墨水在紙上之顯現。
發明背景
亦被稱作電子紙之電泳顯示器(EPD)替代傳統平面顯示器,提供低能量消耗,且已因此變得廣泛用於各種消費者產品中,包括電子閱讀裝置、數位筆記本、貨架標籤、標識及適合於在包裝上使用或用作數位標籤之簡單顯示。不同於發射光之習知背光式平板顯示器,EPD如傳統紙一樣反射光。此可使其閱讀起來更舒適,且提供比多數發光顯示器寬之視角。EPD通常經由使用固持於前基體與後基體之間的帶電顏料粒子來操作。當跨兩個板施加一電壓時,粒子遷移至承載與粒子上之電荷相反的電荷之板。藉由使用習知材料,當前EPD裝置在解析度及效能上受到限制。將需要注入高度結構化且表面官能化之碳粒子以增強EPD解析度、功率消耗及使用壽命,同時降低生產成本。
發明概要
提供此發明內容以按一簡化形式介紹下文在實施方式中進一步描述的概念之選擇。此發明內容並不意欲識別所主張標的之關鍵特徵或必要特徵,亦不意欲限制所主張標的之範疇。此外,本揭露內容之系統、方法及裝置各具有若干創新態樣,其中無單一者僅負責本文中揭露的合乎需要之屬性。
本揭露內容中描述的標的之一個創新態樣可實施為三維(3D)基於碳之結構,其經組配以導引分散於其中的帶電電泳墨水粒子之遷移,該等粒子經組配以回應施加至第一電極之電壓。該3D基於碳之結構可包括:多個3D聚集體,其由正交融合在一起且由一聚合物交聯的石墨烯奈米小片之一形態界定;及多個通道,其散佈遍及由該形態界定之該3D基於碳之結構。該等多個通道可包括多個粒子門路徑,及多個粒子內路徑。各粒子間路徑可包括比各粒子間路徑小之尺寸。一第二電極可安置於該3D基於碳之結構上。
在一些實施中,該電泳顯示器系統可包括形成於該等多個3D聚集體或該等多個通道中之任何一或多者中的多個凹座。任何一或多個粒子間路徑可包括不大於大約10 µm之一平均徑向尺寸。任何一或多個粒子內路徑可包括大於大約200 nm之一平均徑向尺寸。
在一些實施中,各3D聚集體進一步包含石墨烯、碳奈米洋蔥、碳奈米小片或碳奈米管中之任何一或多者。該聚合物可包括纖維素、醋酸丁酸纖維素、苯乙烯丁二烯、聚胺基甲酸酯、聚醚-胺基甲酸酯、丙烯酸酯、環氧樹脂或乙烯中之任何一或多者。
本揭露內容中描述的標的之另一創新態樣可實施為一種生產一電泳顯示器結構之方法。該方法可包括使由來自一含碳蒸氣流之多個3D基於碳之聚集體界定的一3D開放多孔結構進行自成核;藉由一親核部分官能化該3D開放多孔結構之一或多個暴露之表面;及在該3D開放多孔結構中交聯多個3D基於碳之聚集體。該交聯可包括轉移該親核部分;及定義該3D開放多孔結構中之一孔隙率。
在一些實施中,該3D開放多孔結構之該自成核可包括定義包括大於大約200 nm之一平均孔徑的一孔隙率。該3D開放多孔結構之該自成核可包括在其中創造由該等多個3D基於碳之聚集體界定的多個路徑。該等多個路徑可經組配以朝向安置於該電泳顯示器結構上之一帶電電極導引多個帶電行動氧化鈦粒子。該等多個帶電行動氧化鈦粒子中之任何一或多者可經組配以非反應性地移進或移出該3D開放多孔結構。
本揭露內容中描述的標的之另一創新態樣可實施為一種顯示裝置,其包括安置於一基板上之一對電極,及安置於該對電極之間的一三維(3D)基於碳之結構。該3D基於碳之結構可經組配以基於施加至該對電極中之任何一或多個電極之一電壓差導引分散於其中的多個帶電電泳墨水粒子之遷移。該3D基於碳之結構可包括:多個3D聚集體,其由正交融合在一起且由一聚合物交聯的石墨烯奈米小片之一形態界定;及多個通道,其散佈遍及由該形態界定之該3D基於碳之結構。該等多個通道可包括多個粒子門路徑,及多個粒子內路徑。各粒子間路徑可包括比各粒子間路徑小之尺寸。
在一些實施中,該3D基於碳之結構可獨立於微杯或微膠囊中之任何一或多者。該等多個帶電電泳墨水粒子可包括多個帶負電之行動氧化鈦粒子。該等帶負電之行動氧化鈦粒子可顯示一實質上白色。顯示該實質上白色之該等帶負電之行動氧化鈦粒子可經組配以當該對電極中之任何一個電極帶正電時,朝向彼電極吸收;或當該對電極中之任何一個電極帶負電時,遠離彼電極排斥。
在一些實施中,該3D基於碳之結構可經組配以處於一非導電狀態中。該顯示裝置可包括一天線,其經組配以將功率提供至該顯示裝置。該顯示裝置可包括在該3D基於碳之結構與該對電極中之任何一或多個電極之間的一對比層。該對比層可為一第一色彩。該等多個帶電電泳墨水粒子可為與該第一色彩不同之一第二色彩。該3D基於碳之結構由小於大約0.5之一多分散性指數定義。
本揭露內容中描述的標的之一或多個實施之細節在隨附圖式及以下描述中闡述。其他特徵、態樣及優勢將自描述、圖式及申請專利範圍變得顯而易見。注意,以下圖之相對尺寸可未按比例繪製。
較佳實施例之詳細說明 介紹
本文中揭露的標的之各種實施大體係關於製造電泳顯示器(本文中被稱作「EPD」,且通俗地被稱作「電子紙」)之系統及方法。電子紙及e紙,且亦有時為電子墨水及電泳顯示器為基本上模仿傳統(「普通」)濕墨水在如在紙上時之外觀的顯示裝置(或構成組件或顯示裝置)。然而,不同於發射光之習知背光式平板顯示器(指現代平板電視及電腦監視器顯示器),電子紙顯示器反射發射至其上之光,類似於習知紙。此可使EPD對眼睛相對更自然,且在良好光照環境中(諸如,在晴天期間之室外,或在辦公室會議室中)閱讀起來舒適,同時亦提供比多數習知或當前可用發光顯示器寬之視角。值得注意的,EPD中之可用對比率已達到類似於傳統列印媒體(包括新聞紙)之等級。結果,製造商現在常可基於其是否可在直接陽光下閱讀而不產生顯得褪色(指在存在顯著外部照明之情況下,歸因於缺乏淺表面與深表面之間的充分對比度,變得視覺模糊或不能辨別)之影像來定標EPD效能。
一些EPD技術可在無電之情況下無限地保留靜態文字及影像,因此對於某些並不要求高的應用領域,提供對傳統數位顯示器之一有用低成本替代,諸如,用於在雜貨店中之產品的標牌,或用於在船運及包裝上之棄置式標籤等。可撓性電子紙可經組配以使用塑膠基體材料及塑膠電子來提供其各別顯示器底板中之結構剛性,而缺乏照明可導致轉化成低操作成本之有限功率消耗。EPD之應用眾多,且可包括電子貨架標籤及數位標牌;機場、巴士、區域鐵路及地鐵(列車)站之時間表;共乘服務上車位置;電子佈告牌(諸如,在體育場);智慧型電話顯示器;及攜帶型電子閱讀器(「e閱讀器」),任何一或多個皆能夠顯示另外習知地以列印媒體形式得到的數位型式之書籍及雜誌,具有類似(或更好)視覺銳度及準確度。假定電子裝置及基於雲端之計算之進展已極大地增加了能夠基於日常跨範圍自高等教育至公司金融之多種經濟部門處理及交換之資料量,對使用者視覺呈現最新資訊之能力已變得日益重要。
值得注意地,文字及圖形資訊之詳細顯示處於物聯網(「IoT」)系統(指相關計算裝置、機械及數位機器之系統,其具備識別符及跨網路傳送資料而不需要人際或人機互動之能力)之中心地位,其中低成本及功率要求已呈現關於其廣泛部署及使用之顯著難題。包括有機發光二極體(OLED)技術之當今顯示器技術提供優越、詳細且高解析度顯示器(具有準確複製真黑色表示之能力),但此等豐富圖形常需要高操作成本,如在進行中之功率消耗所反映,且可另外不特別適合於與自供電或其他替代能量收穫解決方案整合。對於包括電子貨架或包裝標籤之許多IoT應用,以低功率提供基本必要資訊比在高功率下之豐富圖形體驗更合乎需要。雖然更有能量效率之電泳顯示器技術已減少了進行中之能量要求,但其仍然常需要高電壓及能量來驅動顯示器,因此拒絕使用環境能量收集方法之可能性。 獨特 3D 階層式開放多孔結構
本揭露之實施提供具有定位於帶相反電荷之電極層之間的一含碳層之EPD顯示裝置。含碳層充當用於在電極層之間遷移之電泳墨水之一實體障壁,以導引並控制該靠近,以用於達成高影像解析度,同時維持低功率消耗。EPD裝置藉由在含碳層中併有由石墨烯奈米小片形成之具有多功能性質的三維(3D)基於碳之聚集體(其中石墨烯奈米小片指相對新類別之碳奈米粒子及/或奈米粉末)來呈現超出習知EPD顯示器之改良。石墨烯奈米小片可由具有小片形狀之實質上垂直對準之石墨烯薄片之小堆疊(3至5層,或高達15層)組成。此等石墨烯薄片可幾乎與在碳奈米管之壁中發現但以一平坦形式呈現之石墨烯薄片相同。在許多複合應用(包括可適用於本文中提出之EPD裝置之應用)中,石墨烯奈米小片可替換碳纖維、碳奈米管、奈米黏土或其他化合物。
由石墨烯奈米小片形成的3D基於碳之聚集體可在使含碳氣態物質在其中流動後在一受控制且可調諧化學反應室或反應器中合成(或另外「自組合」、「自成核」或創造),氣態物質任擇地包括一或多種惰性載氣等。3D基於碳之聚集體固有地在前行中自生長於相互正交(成直角)的界定之位置中,以界定一3D階層式開放多孔結構(術語「階層式」在此處用以指穿過較大3D碳聚集體或在較大3D碳聚集體之間散佈的各種寬度或其他尺寸之多個開放路徑)。揭露之自生長或自組合過程呈現與諸如退火(指更改材料之物理且有時化學性質以增加其延性且減小其硬度從而使其更可工作之熱處理)及燒結(指藉由熱量或壓力而不使其在液化點熔化來壓縮及形成固體材料塊之製程)之已知及習知碳粒子創造過程顯著的程序、綜合及技術偏離,以呈現3D階層式開放多孔結構中之意想不到的有利材料及效能性質。
關於提出之EPD裝置之含碳層之細節,一有機化且可調諧之多孔配置形成於該3D階層式開放多孔結構中,該結構經組配以有助於基於碳之電子墨水在其中之電泳遷移。該多孔配置可實質上不動,使得3D基於碳之聚集體交聯,且可藉由一黏合材料或黏合劑固持於適當位置中以促進對於多孔配置在可撓性基體(諸如,紙、塑膠或其他材料)上之形成可為需要的可撓性,然而仍然按需要導引電泳墨水遷移。可藉由使用超音波處理方法來生產電泳基於碳之墨水,在該方法中,碳材料同時經碎片化及官能化以製造範圍自大約100 nm至200 nm之次微米墨水粒子,其有效地分散於低介電溶劑中。
本揭露之EPD裝置、有關結構及電泳基於碳之墨水可3D列印於可撓性且棄置式基體上,從而允許適合每日使用的低成本裝置之開發及經濟可行生產。該等EPD裝置與傳統EPD相比具有相對低功率消耗要求,且可因此在相對低功率量上而非在(例如)如有時在習知EPD裝置中發現之攜帶型電池功率上運作,准許可單獨藉由能量收穫來操作之裝置。用於揭露之裝置之應用廣泛分佈,如較早先論述,且包括(至少)用於包裝之船運標籤或用於商店物品之價格簽,其中可以無線方式將待在EPD上顯示之資訊傳送至EPD。EPD之低成本允許在其黏附至之物品已經送貨或購買等後將其拋棄。 習知電泳顯示器 ( EPD ) 裝置
不同於發射光之習知背光式平板顯示器,包括本揭露之EPD裝置之電子紙顯示器如傳統紙般反射光,從而使其對於人眼觀察及閱讀起來自然,且亦可提供較寬泛視角,從而允許在替換零售商店中之傳統標牌等之應用中的多功能性。且,許多電子紙技術可在無電之情況下無限地保持(呈現)靜態文字及影像,因此減少了對於在多種領域中之應用的進行中之功率消耗要求。
一實例習知EPD裝置100A之側剖視示意圖110A連同EPD裝置100A之一俯視圖108A展示於圖1A中,包括一上部(透明)電極層102A、含有電泳墨水膠囊104A之一液體聚合物層及一下部電極層106A。在習知實務中,直徑為大約一微米(μm)之二氧化鈦(「氧化鈦」)粒子分散於基於烴之油中。亦可將深色染料連同表面活性劑(指傾向於減小其溶解於其中的液體之表面張力之物質)及使氧化鈦粒子變得有電荷之充電試劑添加至油。將此混合物置放於由10 μm至100 μm之一間隙分開之兩個平行傳導性板(分別展示為上部電極層102A及下部電極層106A)之間。當跨兩個板施加電壓時,粒子以電泳方式遷移(指在空間均勻電場之影響下,分散之粒子相對於流體之運動)至具有與粒子上之電荷相反的電荷之板。當粒子位於顯示器之前(檢視)側時,EPD 100A顯白,因為光由氧化鈦粒子歸因於其折射率(描述光行進穿過給定材料有多塊之維度數值)而散射回至檢視者。當粒子位於顯示器之後側時,EPD之彼部分顯暗,因為入射光由著色染料吸收了。若將後電極劃分成許多小像元素(像素),則可藉由將一適當電壓施加至顯示器之各區域以創造反射及吸收區域之圖案來形成影像。
習知EPD可經組配以藉由或用基於金屬氧化物場效應電晶體(MOSFET)之薄膜電晶體(TFT)技術來控制。可需要TFT來在EPD中形成高密度影像。針對基於TFT之EPD之一普通應用為e閱讀器。EPD由於其紙狀外觀及低功率消耗被視為電子紙種類之主要實例。商業電泳顯示器之實例包括在Amazon Kindle、Barnes & Noble Nook、Sony閱讀器及Kobo eReader中使用之高解析度主動矩陣顯示器。
一習知微囊封之電泳顯示器100B展示於圖1B中,且包括分別一頂部電極陣列102B及一底部電極陣列108B,其具有交變且相反極性或電荷(如所展示),連同白色負電粒子104B及黑色染料106B (共同地被稱作電子墨水)。EPD將微膠囊固持於夾在兩個電極陣列102B與108B之間的一液體聚合物層中,該層之上部係透明的。兩個電極陣列102B與108B對準以將薄片劃分成像素,且各像素對應於坐落於薄片之任一側上的一對電極。該薄片與透明塑膠一起層壓以用於保護,從而導致80微米或普通紙之兩倍厚度之總厚度。電極陣列之網路(指兩個電極陣列102B及108B)連接至顯示器電路系統,顯示器電路系統藉由將電壓施加至具體電極對來在具體像素處「接通」及「關斷」電子墨水。至表面電極之負電荷將白色帶負電之粒子106B驅逐至局部膠囊之底部,從而迫使至表面之黑色染料106B將像素變黑。倒轉電壓具有相反效應。其吸收白色帶負電之粒子106B至表面,從而將像素變白。 超薄、塑膠被動矩陣 EPD 顯示器 (PMEPD)
使用微杯技術之一習知PMEPD 100C展示於圖1C中,且包括一頂部圖案化之導體膜102C、帶電粒子104C、一密封或黏著層106C、底部圖案化之導體膜108C及一介電溶劑110C。一實例微杯114C (其亦可或替代地指作為微杯114C之多個微杯)可具有一杯尺寸112C,指範圍自60 μm至180 μm之一寬度(w)或一長度(l),及15 μm至40 μm之一微杯高度116C。頂部圖案化之導體膜102C及底部圖案化之導體膜108C夾有一或多個微杯,其中之各者填充有介電溶劑110C,從而准許在曝露至電壓後,依據微杯114C之形成對帶電粒子104C之導引的遷移。
PMEPD已藉由基於微杯及密封技術之一格式靈活、卷對卷製造製程來製備。具有一急劇電光轉變(「伽瑪」)的具有範圍自5 V至50 V之臨限電壓的高夾入速率微杯PMEPD已在習知產品及技術中得到證實。歸因於缺乏固有臨限值特性來在矩陣驅動期間抑制或消除在鄰近像素當中的不良串擾或交叉偏壓,使用傳統行及列電極圖案之PMEPD已常提供顯著之技術難題。
已進行若干嘗試來解決臨限值問題。舉例而言,已使用一額外傳導性層或柵格電極來抑制在未定址像素中之不良粒子移動。此等PMEPD已經開發,但歸因於必要之多層電極結構(其自身具有高成本),通常需要高製造成本。替代地,已提議磁性粒子及磁性電極來提供所需之臨限值,再次係以製造成本為代價。已報告具有固有臨限值特性之電泳流體,但具有例如回應時間、操作電壓、亮度、影像均勻性及顯示器使用壽命之折衷。
如在圖1C中展示,微杯114C之壁或分隔壁提供遍及全部EPD之機械支撐,且可提供包括抗刮擦性、抗衝擊性及抗撓曲性之有利物理機械性質。其亦藉由有效隔離不同性質(諸如,色彩及/或各個別杯中之切換速率)之流體來實現色彩分離。藉由連續填充及密封技術,可以相對低成本高速卷對卷地製造EPD。 在習知技術中發現之限制
雖然歸因於與其他類型之現代平板顯示裝置相比其相對簡單,生產及操作常係以一較低成本,但與諸如液晶顯示器(LCD)之其他顯示器技術相比,電子紙技術可提供非常低之再新速率(其並非合乎需要)。此缺點阻止生產者實施如在標準行動裝置(諸如,智慧型電話)上常見之互動式應用的尖端現代互動式應用(使用例如快速移動選單、滑鼠指標或滾動)。在使用期間的此限制之一實例為,關於習知EPD裝置之文件可能在無以下之情況下不會平滑地縮放: (1)   在轉變期間極其模糊;或, (2)   非常慢之縮放(皆高度不合需要)。
另一限制為,在再新螢幕之部分後,影像之陰影可為可見的,從而留下在視覺上干擾在螢幕上顯示之隨後成像之不良殘餘。此等陰影為嚴重的無用之物,且在行業中被稱為「鬼像」,且該效應被稱為「鬼影」。此效應使人聯想到螢幕燒入,但不同於螢幕燒入,在將螢幕再新若干次後,可加以解決。 包括充當粒子可遷移穿過之一靜止相的一 3D 階層式開放多孔結構之新穎 EPD 裝置
設法解決在習知EPD裝置技術中遇到之限制,圖1D展示一EPD裝置100D之橫截面示意圖,其包括基於碳之三維(3D)的一結構130D,且包括在本質上為「階層式」之經調諧開口或路徑,諸如,藉由按開口或路徑寬度組織。因此,結構130D通常打開且多孔。在圖1D中展示之組配中,EPD裝置100D包括經由任何一或多個已知方法且藉由使用市售工具沈積於一基體110D上的多個層145D。
如在圖1D中展示,EPD裝置100D包括沈積於基體110D上之一第一電極層120D、沈積於第一電極層120D上之結構130D,及散佈於形成於結構130D中之多孔配置148D內及周圍之多個帶電電泳墨水膠囊140D,及沈積於其上之一第二電極層150D。結構130D可藉由一隔離密封層139D密封,且使用一光學清透(透明)黏著劑材料149D層壓至第二電極150D。該等多個帶電電泳墨水膠囊140D經由結構130D朝向層150D (相對於粒子之電荷及該層之彼區段之電荷,實質上如較早先針對圖1A至圖1C中之習知EPD裝置所介紹,其中帶電電泳墨水膠囊140D (其可為白色及帶負電)將被吸收至一帶正電之第一電極102B)電泳遷移(指在空間上均勻電場之影響下,分散之粒子相對於流體之運動),以創造如由眼睛105D之圖符指示的待自層150D檢視之高解析度影像(諸如,圖案、圖形、文字),且實質上在紙上複製傳統墨水之外觀。
通常,結構130D分別形成在第一電極層120D與第二電極層150D之間的一靜止固體相,且可包括相互網路連接在一起之多孔碳材料。二氧化鈦(本文中互換地稱作「氧化鈦」、「鈦IV氧化物」,指具有TiO2 之化學式的鈦之自然出現之氧化物)——包括(與靜止碳固體相形成對比之色彩的)電泳墨水粒子在內,依據電壓分別至第一電極層120D及第二電極層150D中之任何一或多者之施加來遷移。在操作中,可朝向帶正電之第一電極層120D吸引帶負電之行動氧化鈦粒子以顯示白色,或經排斥遠離帶負電之第一電極層120D以導致黑(或比白色深)著色之顯示。行動氧化鈦中之任何一或多者可由結構130D (亦被稱作靜止固體相)導引或移入與移出(非反應性)。依賴於分散於陷落或至少實質上界限於微杯或微膠囊中之介電溶劑中之電泳墨水,此方法可易於與習知技術區分,其中移動分別限於任何微杯或微膠囊之組織及置放。 基於碳之 3D 階層式開放多孔結構之製造
習知EPD裝置可藉由卷對卷形式靈活製造製程來製造,且可包括分散於微杯內之介電溶劑中之帶電氧化鈦及/或墨水粒子,帶電粒子遷移穿過該介電溶劑以形成且展示影像。EPD裝置可包括定位於鄰近電極層之間的烴油,其中帶電粒子遷移穿過彼油以形成影像。EPD裝置可進一步包括藉由如較早先論述之退火或燒結技術製備之碳組配,退火及燒結技術為習知且已知技術且可能不能提供達成如在圖1D中展示及論述之結構130D所需之傳真度。
不同於論述之(或其他)習知技術,結構130D可在包括甲烷(CH4 )的試劑氣態物質之基於大氣電漿之蒸氣流中成核及生長,以自形成初始含碳及/或基於碳之粒子(不另外需要專用晶種粒子)。可藉由形成多個正交互連之聚集體132D來擴大初始粒子,各聚集體132D具有至少400 nm直徑,諸如,400 nm至20 μm,或諸如1 μm to 20 μm之平均直徑,其中各聚集體含有多個石墨烯奈米小片。
初始粒子接著藉由以下操作來擴大: ‧         「在前行中」合成,描述自微波電漿反應室內半空中之傳入之含碳氣體得出的額外基於碳之材料之系統性合併(指成核及/或獨立於晶種粒子的自初始基於碳之均質成核之生長);及/或, ‧         直接沈積或生長(替代地被稱作「自成核」)至熱反應器內之一支撐或犧牲基體(諸如,集電器)上;及/或 ‧   曝露於一或多個後處理操作以達成特定合乎需要之性質。 合併指相同組成之兩個相位域來到一起並形成一較大相位域之製程。替代言之,可混合物質(自流動之甲烷氣體形成之碳衍生物)之兩個或多個單獨質量若其進行最輕微之接觸,則顯得相互一起「拉動」。
因此,結構130D形成一顯示器架構,其中基於碳之材料經獨特地自成核以合成或以其他方式產生分別定位於第一電極層120D與第二電極層150D之間的一可調諧多孔(非導電性)網路,其可導引粒子在其中之遷移移動,且因此產生並再現另外經由習知方式不可達成之清晰的高品質成像。
再轉回至如上介紹的用於創造結構130之合成程序,包括含碳構成物質(諸如,甲烷(CH4 ))之蒸氣流可流動至兩個一般反應器類型中之一者內: ‧    一熱反應器;或, ‧    一基於微波之(及/或「微波」)反應器。合適類型之微波反應器由美國專利第9,767,992號(2017年9月19日)Stowell等人之「微波化學處理反應器(Microwave Chemical Processing Reactor)」揭露,該專利被以引用的方式全部併入本文中。
如本文中使用之術語「在前行中(in-flight)」指基於接觸自流入之含碳氣態物質(諸如,含有甲烷(CH4 )之氣態物質)得出之顆粒材料的化學合成以使此等氣態物質「裂解」之新穎方法。如通常理解且如本文中提及之「裂解(cracking)」暗示甲烷熱解以產生元素碳(諸如,高品質碳黑)及氫氣而無因一氧化碳之潛在問題污染且實質上無二氧化碳排放之技術製程。如上如此描述的可在微波反應器內發生之一代表性吸熱烴裂解反應展示於以下方程式(1)中: CH4 + 74.85kJ/mol ⟶ C + 2H2 (1)
自上述「裂解」製程得出之碳可融合(自黏合)在一起,同時以氣態相分散,被稱作「在前行中」,以創造基於碳之粒子、結構、(實質上)2D石墨烯薄片及自其得出之聚集體132D。聚集體132D (其共同地界定結構130D)可各個別地包括融合在一起之多個石墨烯奈米小片層(或由該等多個石墨烯奈米小片層組成),各石墨烯奈米小片層按與鄰近石墨烯奈米小片正交之一角度融合,以充當一類本征自支撐架子,其亦可在結構上藉由傳統化學(濕式)、黏合劑或其他接合材料來補充,從而允許保持結構130D之有利結構特性,甚至在第二電極層120D及/或基體110D之撓曲或其他移動之情況中。
用於創造結構130D之經沈積碳及/或基於碳之材料的導電率可藉由將金屬添加物添加至在沈積相位之第一部分中的碳相內或變化自如上論述的裂解烴氣體而得出的各種碳粒子之比率來調諧(或消除)。可調整其他參數及/或添加物,作為能量沈積製程之一部分,使得經沈積碳及/或基於碳之粒子之能量程度將:(1)黏合在一起;或,(2)不黏合在一起。且,藉由在基於大氣電漿之蒸氣流中使結構130D「在前行中」或直接成核及/或生長至一支撐或犧牲基體上,在EPD裝置及EPD裝置製造製程兩者中發現之許多操作及組件可減少或全部消除。又,可致能裁剪及可調諧性,或將其添加至論述之碳及/或基於碳之材料內。 基於碳之 3D 階層式開放多孔結構之孔之尺寸
碳結構130D可在前行中合成,如上所述,其中3D階層式結構包含近程局部奈米結構化,結合遠程大致碎片特徵結構化,在此上下文中,其指連續層之形成,涉及各連續層相對於在其下之一者之90度旋轉,等等,從而允許垂直(或實質上垂直)層及/或中間(「層間」)層之創造。此定向在本文中被稱作「正交分層」或「正交互連」以創造具有形成於其中之多孔配置148D的結構130D。為了達成所要的EPD效能品質,可調諧多孔配置148D以包括: ‧ 粒子間孔151D,其為聚集體132D內及周圍之空隙空間、空穴或開口,該等空隙空間、空穴或開口在中孔與大孔尺寸(由國際理論與應用化學聯合會IUPAC定義為分別具有自2 nm及50 nm延伸且大於50 nm之孔直徑)之間延伸,且大小自200 nm至2 μm、400 nm至5 μm或高達10 μm,指形成結構130D之自組合之聚集體132D之區段之間的平均距離;及 ‧ 將粒子內孔隙率155D定義為在各聚集體132D內之材料之間,諸如,在石墨烯之層之間,且可具有200 nm至2 μm之平均孔徑。 結構130D可包括由聚合物(諸如,交聯之聚合物)互連之聚集體132D。
基體110D可為可撓性材料,諸如,聚合物膜或基於紙之材料,以及為相對低成本且為棄置式,特別好地適合於單一使用應用。適合於用以形成基體110D之實例材料包括硬紙板、紙、塗佈有聚合物之紙及聚合物膜以及卡片紙、標籤及箱子中之任何一或多者。EPD 100之替代性組配係可能的,歸因於EPD 100D在未啟動時之休眠、非功率消耗本質,其實現延長之使用週期。 電泳顯示器 (EPD) 裝置之功能性
第一電極層120D及第二電極層150D中之任何一或多者可併有一電導體,該電導體用來與一電路之一非金屬部分(諸如,半導體、電解質、真空或空氣)接觸,且為EPD裝置100D之各種組件(諸如,像素)產生一電場。第一電極層120D及第二電極層150D分別可自相對於彼此之相同、類似或不同材料製成。在一些實施中,第一電極層120D及第二電極層150D分別可各包括實質上相互鄰近地定位之多個個別電極,其中該等個別電極中之任何一或多者藉由一傳導性墨水來列印。用以製造電極層120D及150D之潛在形成材料可包括氧化銦錫(ITO)。第二電極層150D至少實質上透明以允許檢視藉由如由結構130D導引的多個帶電電泳墨水膠囊140D之遷移創造之影像。第二電極層150D可為一塗佈有ITO之膜,諸如,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而第一電極層120D可自包括碳之材料製成,諸如,石墨烯或金屬官能化之碳同素異形體(包括石墨烯)。在第一電極層120D中普遍存在之碳粒子可藉由黏合劑互連,黏合劑諸如聚合物,包括纖維素、醋酸丁酸纖維素、苯乙烯丁二烯、聚胺基甲酸酯、聚醚-胺基甲酸酯或可交聯之樹脂。
可不需要成核(替代地,被稱作「晶種」粒子)來初始合成結構130D,但成核可曝露於一或多個後處理操作以實現多孔配置148D之任何一或多個多孔路徑之高度敏感性調諧(關於寬度、長度或任一其他尺寸),同時保持總體全部非傳導性。碳及基於碳之材料可經後處理(如進一步在至少圖4B中描述)以製造多孔配置148D,使得電泳粒子可不受阻礙地經由多孔配置148D移入及移出結構130。用以產生結構130的碳之獨特形態導引遷移粒子,而不創造、有助於或以任何方式來傳導電及/或電流。基本上,結構130全部為非傳導性,此係由於用以形成交聯之碳的一或多個製程(如在結構130之圖4B中詳述)產生非傳導性材料。
因此,碳粒子132D之間的孔151D可使多個帶電電泳墨水膠囊140D能夠僅僅或至少主要回應於分別第一電極層120D及第二電極層150D中之任何一或多者之啟動及/或撤銷啟動以電泳方式遷移(指在空間均勻電場之影響下分散之粒子相對於流體之運動)穿過結構130D,而不經歷來自結構130D自身之不想要的電干擾。舉例而言,該等多個帶電(通常白色或淺色)電泳墨水膠囊140D中之帶電墨水膠囊可藉由受到結構130D導引以電泳方式朝向第二電極層150D遷移,以按缺乏結構130之獨特粒子導引能力之習知技術另外不可能之解析度等級來形成一詳細可見影像。在一些組配中,該等多個帶電電泳墨水膠囊140D中之多數或所有可為較淺色以與結構130D之較深色彩形成對比。
該等多個帶電電泳墨水膠囊140D中之多數或所有可為大約100 nm之二氧化鈦(氧化鈦)或其他白色膠質粒子,其分散於低介電溶劑中,諸如以下中之任何一或多者:異鏈烷烴(諸如,Isopar-L及Isopar-G)、二甲苯、1,2-二氯苯、四氫萘、二乙苯、甲苯、癸烷、十二烷、十六烷、環己胺、2-苯己烷、1-苯庚烷、1-苯癸烷、四氯乙烯。該等多個帶電電泳墨水膠囊140D可經組配以包括電荷控制劑(CCA),諸如,氣溶膠二-2-乙基己基磺基琥珀酸鈉(AOT)、聚(異丁烯琥珀醯亞胺) (PIBS)或山梨醇油酸酯(SPAN® ),以具有定義之極性,使得其回應於分別施加至第一電極層120D及第二電極層150D中之任何一或多者之電壓差來移動。
為了在基體110D之撓曲之情況期間更好地維持界定之總體結構形狀或圖案,結構130D可包括藉由諸如聚合物(包括纖維素、醋酸丁酸纖維素、苯乙烯丁二烯、聚胺基甲酸酯、聚醚-胺基甲酸酯或可交聯之樹脂,諸如,形成可聚合共價鍵之丙烯酸酯、環氧樹脂、乙烯樹脂)之黏合劑相互互連之聚集體132D。黏合劑將聚集體132D聯在一起,但不消耗或另外填充孔151D及/或在聚集體132D之間遇到的相互互連以形成結構130D之其他空隙、空間或間隙。
在一些實施中,聚集體132D可包括構成形式元素,包括碳同素異形體,諸如,石墨烯、碳奈米洋蔥(CNO)、碳奈米管(CNT)或其任何組合,使得在一些實施中,結構130D可包括處於定義之重量及/或體積百分比之石墨烯,包括大於50%、大於80%或大於90%。歸因於結構130D之傳導性本質,可使結構130D之厚度131D比習知EPD材料薄,此實現在其中之電極連接。
將結構130D製造為薄層可導致需要較少能量來移動多個帶電電泳墨水膠囊140D之情況,因此使EPD裝置100D更有助於藉由諸如能量收穫天線190D之能量收穫方法或由Stowell等人在美國專利申請案第16/282,895號(題為「具有頻率選擇性元件之天線(Antenna with Frequency-Selective Elements)」,2019年2月22日提交,全部併入本文中)中揭露之其他來單獨地供電。舉例而言,結構130D之厚度131D可經組配為大約10 μm至大約40 μm,或大約10 μm至大約100μm。結構130D之導電率可大於20,000 S/m,或大於5,000 S/m,或大於500 S/m,或大於50 S/m。按電阻定義,結構130D之薄片電阻可小於1歐姆/平方公尺,或小於10歐姆/平方公尺,或小於100歐姆/平方公尺,或小於1,000歐姆/平方公尺。
圖1E展示一實例EPD裝置100E,其可包括具有結構130D之EPD裝置100D,皆在圖1D中展示及論述。實例EPD裝置100E可產生高解析度文字102E及圖式,其能夠自廣角檢視,由此增強EPD裝置100E之合意性。
圖2A展示根據一些實施的用於EPD顯示器100D之結構130D (圖1D中展示)之放大圖。如在圖1D中較早先指示,多孔配置148D可經調諧以包括: ‧ 粒子間孔151D,其為大小自200 nm至2 μm、400 nm至5 μm或高達10 μm的在聚集體132D內及周圍之空隙空間、空穴或開口,指在形成結構130D的自組合之聚集體132D之區段之間的平均距離;及 ‧ 將粒子內孔隙率155D定義為在各聚集體132D內之材料之間,諸如,在石墨烯之層之間,且可具有200 nm至2 μm之平均孔徑。
聚集體132D自身可經定大小為至少大約400 nm之直徑,諸如,大約400 nm至大約20 μm,或諸如大約1 μm至大約20 μm之一平均直徑,且藉由聚合物交聯在一起(以正交方式)。圖2B中展示之詳圖135描繪實例聚集體132D之放大示意性表示,其包括正交融合在一起之有機化的石墨烯奈米小片,各奈米小片可能包括少層石墨烯(FLG) 136及單層石墨烯137。圖2C中展示之代表性粒子間孔隙率138a (圖2B中展示之表示之再一擴大)係在FLG 136 (又,在一些實施中,FLG 136可為聚集體132B)之間,而粒子內孔隙率138b在任何一或多個FLG 136之間,諸如在石墨烯之個別石墨烯層之間,且經定大小為大約200 nm至大約2 μm。
圖3A及圖3B分別為碳網路300及碳網路301 (其中之任何一或多者代表圖1D中展示之結構130D)之掃描電子顯微鏡(SEM)顯微相片,其中碳網路300及301僅由基於碳之材料組成(諸如,在諸如甲烷之含碳氣態物質之大氣蒸氣流中「在前行中」生長之聚集體132D,如較早先關於圖1D論述),而不塗覆或使用樹脂來連接聚集體132D。圖3A展示包括變化大小之各種較大粒子間孔304 (大小自200 nm至2 μm、400 nm至5 μm,或高達10 μm)及較小粒子內孔308 (具有200 nm至2 μm之平均孔徑)的碳網路300,該等孔由在圖3A中展示的碳網路300之高度紋理化之3D構造展示。圖3B為圖3A中展示的碳網路300之較高放大率顯微相片,其繪示碳網路301之孔隙率。碳網路300及301繪示不使用樹脂材料將碳材料黏合在一起之實例基於碳之多孔結構。在某些使用或撓曲條件中,碳網路300及301可破壞且碎裂,因此不能夠提供對於遷移電泳墨水粒子以形成高解析度影像之導引,因此限制了其應用於電泳顯示器(諸如,圖1中展示之EPD裝置100)之能力。為了解決此等潛在效能問題,樹脂(指典型地可轉換成聚合物的植物或合成源之固體或高度黏性物質)可系統性地併入至碳網路300及301中之任何一或多者內,用於結構用途之加強及維持,從而使其能夠用於EPD裝置中,而不會遇到破壞或其他效能問題。
圖4A及圖4B展示具有隨附解釋性示意圖400a及400b之流程圖,兩者皆與製造基於碳之架子或結構(諸如,圖1D中展示之結構130D,以及分別圖3A及圖3B中展示之碳網路300及301)有關,任何一或多者適合於與電泳顯示器(諸如,圖1D中展示之EPD裝置100D)合併。圖4B中展示之圖400b表示圖4A中展示之圖400a之接續部分。在圖4A之操作410中,諸如圖1D中展示之聚集體132D的碳粒子可「在前行中」生長於實質上大氣蒸氣流中,如較早先所描述,及/或使用在題為「(Microwave Chemical Processing)」之美國專利第9,812,295號中或在題為「(Microwave Chemical Processing Reactor)」之美國專利第9,767,992號中描述之微波電漿反應器及/或方法,針對所有目的,該等專利被以引用的方式按其各別全部內容併入本文中。諸如聚集體132D之碳粒子可自若干較小基於碳之構成元素(諸如,正交融合之FLG及/或SLG,如在圖2B及圖2C中展示)構建而成。在步驟420中,此等聚集體可經進一步解構或碎裂成其構成之奈米粒子,用於在操作430中彼等奈米粒子藉由親核官能基之官能化,以促進可交聯之單體黏合至暴露之碳。可在形成聚集體之反應器中執行碎片化及/或官能化,諸如,在其官能化期間或緊接在其官能化後。替代地,或除了如所描述之原位(在同一反應器內)處理之外,可在生長聚集體132D後,在反應器之外,在後處理操作中進行碎片化及/或官能化。在官能化期間添加之親核部分可促進與可交聯單體之親電子部分之耦合。親核部分可包括例如氫氧化物及/或胺,其中在圖4A之實例中,可將暴露之碳氧化以創造羥化碳。
轉至圖4B中展示之圖400b,操作430之官能化之碳之親核部分可在操作440中藉由例如用一親核部分官能化圖1D中展示的結構130D之一或多個暴露之表面且將單體添加至碳奈米粒子之經暴露及/或活性表面來轉換成可交聯之碳。單體之實例包括寡聚體,諸如,藉由丙烯酸酯或環氧樹脂拴系之胺甲酸乙酯、聚醚或聚酯。亦可在操作440中添加諸如甲苯二異氰酸酯(TDI)或二苯甲烷二異氰酸酯(MDI)之有機耦合劑,以進一步聯接碳親核部分與可交聯單體之間的鍵。操作440亦可包括組合碳奈米粒子與溶劑及聚合物起始劑起始劑,其中聚合物起始劑將稍後用以促進碳之交聯。聚合物起始劑可包括紫外線(UV)或光起始劑,諸如,α-羥基酮及單醯基膦。具體實例包括Irgacure 184、Irgacure 819、Irgacure 1300、Darocur 1173及Darocur TPO。亦(或在替代例中)可使用熱起始劑,諸如,過氧化苯、2,2'-偶氮二異丁腈(AIBN)、第三丁基過氧化物、1,1'-偶氮雙(環己烷甲腈)、過氧化環己酮、過乙酸三級丁酯及4,4-偶氮雙(4-氰戊酸)。溶劑包括例如異丙醇、乙醇、2-甲氧基乙醇、丙二醇單甲基醚醋酸酯、甲基乙基酮、環己酮、N-甲基-2-吡咯啶酮、N,N-二甲基甲醯胺、二甲苯、甲苯、二氯甲烷及/或其各種混合物及組合。
藉由操作440生產之材料可用以藉由添加溶劑及自由基起始劑來創造紫外線(UV)及/或熱可固化碳膏狀物。操作440可包括洗滌以移除尚未成功聯接至碳粒子之經暴露表面的過多單體,使得所得碳將在碳粒子之表面上具有少量官能基,其可用於交聯。在操作450中,將碳膏狀物澆鑄為一膏狀物層452,且在提供對膏狀物層452之支撐的一基體454 (諸如,聚萘二甲酸乙二酯、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聚醯亞胺、聚碳酸酯及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膜)上乾燥。在澆鑄至基體454上後,膏狀物層452中之溶劑可至少部分移除。在操作460中,用於電泳顯示器之像素圖案係藉由凹陷(指壓印及凹陷之技術,其暗示分別創造抬高或凹進之起伏影像之製程,及紙及其他材料之設計)至膏狀物層之表面內來形成,諸如,藉由形成至膏狀物層452之表面內的多個凹座463。在形成圖案後,藉由施加UV能量及/或熱量,層452中之可交聯碳經聚合至結構462 (類似於圖1D中展示之結構130D)內。舉例而言,可使用金屬鹵化物燈(諸如,在320 nm至390 nm、100 mW/cm2 下之UVA燈)來在5分鐘之UV曝露內固化碳膏狀物層之表面。所得層可進一步藉由在90℃下加熱膜達10分鐘來交聯。一般熟習此項技術者已知之其他自由基聚合方法亦或替代地可用於將碳交聯。基體454上的形成之結構462可併入至一EPD內,諸如,圖D1之EPD裝置100D。 包括碳之電泳墨水膠囊 ( 經組配以遷移穿過碳結構 )
圖5及圖6展示根據一些實施的使用包括碳之電泳墨水(可互換地被稱作電子墨水)之實例EPD之實施(其中之任何一或多者可等效或類似於圖1D中展示之EPD 100D)。習知電泳墨水可含有帶負電之白色粒子及帶正電之黑色粒子,且懸浮於清澈流體中。白色及黑色粒子(指帶電電泳墨水微球或膠囊)可機化為一薄膜以併入至各種終端使用應用(諸如,EPD)內,從而實現在電話、手錶、雜誌、可佩戴物及電子閱讀器等中之新穎應用,以形成詳細人可讀影像,其中黑色電泳墨水膠囊可包括碳黑(指藉由諸如FCC焦油、煤焦油或乙烯裂解焦油之重石油產物之不完全燃燒產生之材料)。
顏料粒子大小及ζ電位之均勻性在EPD裝置應用中係合乎需要的,因為帶電粒子之差異可導致在曝露於施加之電場後的遷移速率之對應(及不合需要)的差異,因此導致所得影像品質之非吾人所樂見的變化及缺乏可預測性。舉例而言,較小大小粒子傾向於以比較大粒子己之步伐遷移。本揭露之電泳墨水包括任何一或多個高度結構化之碳,諸如,石墨烯、碳奈米洋蔥(CNO)、碳奈米管(CNT)或任何組合或得出之所得結構,以便實現比習知墨水高之粒子均勻性,以及高度結構化之碳的高相位純度,而非單獨的碳黑。舉例而言,本包括碳之電泳墨水可具有大於90%、或大於95%、或大於99%的高度結構化之碳。本碳墨水可藉由同時將碳粒子官能化及碎片化來製造,導致粒子大小之更均勻分佈及碳粒子在墨水中之較高分散。舉例而言,碳墨水可經單分散,具有小於0.1之多分散性指數(PDI),或具有< 0.2之窄粒子大小分佈。
圖5之EPD裝置500類似於圖1中展示的EPD裝置100D,其中基體510對應於如針對基體110D所描述相同的特性,等等。不同於EPD裝置100D,裝置500利用散佈於結構530內之一基於碳之墨水540,且亦包括定位於結構530與第二電極層550之間的一對比層560。由於碳之存在將使碳墨水540在色彩上為深色,因此對比層560可用以提供一對比色,使得當墨水540在層560之底表面附近時,由碳墨水540形成之圖案可由使用者看到。舉例而言,與碳墨水540之黑色形成對比,對比層560在色彩上可為白色,包含二氧化鋁、三氧化銻、硫酸鋇、二氧化矽、二氧化鈦、硫化鋅或其他白色粒子。
圖6展示可供本揭露之包括碳之墨水中之任何一或多者使用的另一EPD顯示裝置600。圖6之EPD裝置600可實質上類似於圖1D中展示的EPD裝置100D,其中基體610對應於如針對基體110D所描述相同的特性,等等。不同於其他EPD實施,EPD裝置600可包括與碳墨水640之一對比色(諸如,白色)的一結構630,而非與在其他實例EPD實施中相同色彩之結構及墨水。結構630可由聚合複合材料製成,該等材料包括淺色(諸如,白色)聚集體632,諸如,二氧化鋁、三氧化銻、硫酸鋇、二氧化矽、二氧化鈦、硫化鋅或其他白色聚集體。結構630中之聚集體632可經表面官能化以實現交聯,諸如,使用丙烯酸酯官能基、環氧樹脂基團或有機改質矽石(「ORMOSIL」)。結構630可為光反射性,當墨水遠離裝置600之檢視表面分散時,使碳墨水不可見。
圖7A繪示具有用於製造用於EPD裝置之碳墨水之隨附解釋性示意圖之流程圖700。在圖7A之操作710中,使用如在前述美國專利第9,812,295號及美國專利第9,767,992號中之任何一或多者中描述之微波電漿反應器及/或方法來生成碳粒子(類似於或等效於圖1D中展示之聚集體132D)。在操作720中,可將碳粒子與反應性單體(諸如,苯乙烯、4-乙烯基-氯甲苯及乙烯基-苄基三甲基氯化銨)組合,其中在操作730中將超音波能量施加至混合物以同時將粒子碎片化及官能化。碳粒子經碎片化成奈米粒子,其中之各者可具有例如小於200 nm之一平均大小。操作730中之超音波處理亦生成自由基,從而允許次粒子藉由反應性單體官能化。在碳粒子之表面上將單體聚合,以製造充當分散劑之線性聚合物。操作730亦可涉及添加自由基起始劑,諸如,AIBN或其他熱起始劑。在操作730中,可將所得粒子與諸如AOT、PIBS或SPAN之電荷控制劑(CCA)一起分散於低介電溶劑中,以製造包括碳之電泳墨水。在操作730中可使用超音波能量一起執行碎片化及官能化,以創造相對均勻大小且高度分散於電泳墨水中之粒子。替代地,可將碳奈米材料氧化,該等碳奈米材料可與脂肪酸(諸如,油酸、異棕櫚酸及異硬脂酸)或胺(諸如,十八烷基胺、十六烷基胺及油胺)耦合,以製造可分散於低介電溶劑中之官能化之碳。接著添加CCA以增大碳粒子之ζ電位。所得電泳墨水可具有在量值上為至少30 mV之ζ電位值,諸如,大約-30 mV至大約-60 mV (對於碳墨水,為負值)。
圖7B為表示根據一些實施的生產用於一電泳視覺顯示器之碳墨水之另一方法740之示意圖。與圖7A中所展示及論述形成對比,在操作750中可以與操作710類似之一方式生成碳粒子,且在操作760中使其與十八烷基胺反應以在操作770中製造官能化之碳。又,在本揭露之實例及/或實施之一些組配中,黑色或深色基於碳之電泳墨水可用以在白色(或淺色)靜止基於碳之多孔基質或結構內遷移。在操作780中,可接著使此等官能化之碳與電荷控制劑混合(諸如,在實例1中所描述)。 EPD 裝置組配
圖8至圖11繪示根據一些實施的用於使用碳結構(諸如,圖1D中展示之結構130D)及/或碳墨水的本文中揭露之EPD裝置中之任何一或多者之實例組配。在此等圖中,為了清晰起見,僅展示電極層及基質層。又,該等圖為示意性,且未按比例繪製;例如,凹座及層之尺寸可與所展示成不同的比例。
圖8展示包括一第一電極層820 (「底部電極」)、在第一電極層820上之一結構830 (其可基於碳或包括碳,類似於圖1D中展示之結構130D)及在結構830上之一第二電極層850 (「頂部透明電極」)的一EPD 800之一部分。結構830為非傳導性、多孔,且由碳粒子831製成。將墨水840描繪為小滴,以便繪示墨水之移動,但應理解,墨水840包括融合至結構830內之白色次微米粒子,其在結構830之孔之間移動,如上所述。在此實施中,墨水840為電泳白墨水,且帶正電。
第一電極層820及第二電極層850展示具有像素832a、832b及832c,其中在操作中,第一電極層820之各像素與第二電極層850中的對應成對之像素帶相反電荷。因為墨水840帶正電,所以墨水840被吸收至第二電極層850之帶負電之像素832b,使得像素832b在EPD 800中顯白。相反地,歸因於在第二電極層850處缺乏墨水840,第二電極層850之帶正電之像素832a及832c顯黑。顯示器之像素832a、832b、832c在電極層850之平面中可具有矩形、圓形、六邊形或其他形狀,其中該等像素形成諸如正交或對角線陣列之一圖案。
圖9為一EPD 900之橫截面圖,繪示使用非傳導性、無孔基於碳之結構930而非圖8之結構830的一實施。EPD 900亦使用一有色墨水940,替代白墨水840。圖9包括一第一電極層920 (「底部電極」)、在第一電極層920上之無孔基於碳之結構930、在無孔基於碳之結構930上之一多孔TiO2 層960及在層960上之一第二電極層950 (「頂部透明電極」)。無孔基於碳之結構930經圖案化,具有在無孔基於碳之結構930中形成之凹進區域935,墨水940可行進穿過該等凹進區域935。墨水940由帶負電之電泳碳製成。墨水940可為黑色或另一色彩,諸如,藉由添加有色顏料,而非碳。第一電極層920及第二電極層950中之成對像素932a、932b及932c類似於以上針對圖8描述之像素。
在圖9中,將像素932b描繪為顯白,在層960中無碳粒子(黑墨水940),且將像素932a及932c描繪為顯得具有墨水940之色彩(多孔TiO2 層960中之墨水940)。像素932a、932b、932c一起在EPD 900上形成一影像。圖9展示驅動墨水之一個實施,其中當將一電壓施加於第一電極層920中之第一電極與第二電極層950中之第二電極(諸如,各像素932a、b、c中之電極)之間時,墨水940在電極層920與950之間垂直移動。該等電極可分別藉由第一電極層920及第二電極層950中之可定址陣列個別地定址,如應由一般熟習此項技術者理解。在圖9之實例中,第一電極層920之像素932a中的第一電極具有負電荷,且第二電極950之像素932a中的第二電極具有正電荷。因為墨水940帶負電,所以墨水940將朝向第二電極層950移動穿過凹座935,且擱置於多孔層960內,因此在由EPD 900產生之影像中變得可見。當施加一相反電壓時,如由第二電極層950之像素932b上的負電荷及第一電極層920之像素932b上的正電荷繪示,墨水940將朝向電極層920移回,且像素932b將顯得為空白。
圖10及圖11展示類似於EPD 900、但具有橫截面為三角形之開口(諸如,凹座)的EPD 1000及1100之實施。EPD 1000包括一第一電極層1020、在第一電極層1020上之無孔基於碳之結構1030、在無孔基於碳之結構1030上之一多孔TiO2 層1060及在多孔TiO2 層1060上之一第二電極層1050。無孔基於碳之結構1030為非傳導性且無孔。在無孔基於碳之結構1030中之凹座1035具有三角形形狀之頂點,其指向遠離影像檢視表面(諸如,遠離第二電極層1050)。墨水1040包含帶負電之電泳碳。圖10展示一組配,其中歸因於施加至第一電極層1020及第二電極層1050中之像素的電壓,墨水1040垂直地移入及移出凹座1035,如上所述。
圖11展示一組配,其中無孔結構1130為藉由類似於圖10之三角形凹座1135圖案化之一無孔層,但無孔基於碳之結構1130為傳導性,而非非傳導性,如多孔基於碳之結構1030。圖11之底部電極1120、頂部電極1150及多孔TiO2 層1160類似於圖10中之對應層。在多孔TiO2 層1160與頂部電極1150之間的一絕緣密封層1170用以將無孔結構1130與頂部電極1150電隔離。用於密封層1170之密封組件之一實例包括與電泳墨水不能混合且具有比該墨水低之比密度的熱塑性前驅物分散液。在不動相位已填充有密封前驅物與電泳墨水之混合物後,該前驅物相位分離且在流體之上形成一薄層。此層可接著經熱或放射性地聚合以將該不動相位氣密密封。因為無孔結構1130為傳導性,所以墨水1140朝向三角形凹座1135之全部面(諸如,側壁)而非僅朝向向下頂部(如在圖10中)移動。由於墨水1140行進較少距離,與EPD 1000相比,此實施可提供在形成用於EPD 1100之影像時之較快回應時間。
圖12及圖13分別展示根據一些實施例的實例電泳顯示器單元1200及1300之影像。在將大約± 1V之電壓差施加至顯示器單元1200或1300中之任何一或多者後,觀測到一對比影像(相對於無電場)。類似地,圖14展示根據一些實施的一實例電泳顯示器單元1400之一影像,指示可依據電壓施加重新組配之風格化的標記,其適合於電子閱讀器、超市顯示器等。
圖15A展示根據一些實施的一實例EPD 1500A (其可在結構及功能性上顯著等效於圖1D中展示之EPD 130D及/或本揭露之EPD裝置中之任何一或多者)之剖視示意圖。EPD 1500A可包括一或多個層,包括一保護性層1502A、一透明傳導性層1504A、一多孔反射性層1506A、具有整合之微胞元的一多孔碳基質層1508A、一密封層1510A及一可撓性層1512A (類似於其上可形成或沈積其他層中之任何一或多者之一基體)。保護性層1502A可實質上透明,提供在可見範圍中大於90%之一透明度,且亦可必要地針對特定終端使用情境來調諧或組配,諸如,與電子閱讀器應用等相比,用於超市或雜貨店應用。保護性層1502A可沈積於透明傳導性層1504A之上,透明傳導性層1504A可具有大約R S <100 Ω/sq àR S <30 Ω/sq (或在該大約範圍中)之電阻值。透明傳導性層1504A可沈積於多孔反射性層1506A上,在一些組配中,多孔反射性層1506A係可選的,且可基於基於碳之墨水之色彩來實施。多孔反射性層1506A可沈積於具有整合之微胞元的多孔碳基質層1508A上,具有整合之微胞元的多孔碳基質層1508A可在形式及功能性上實質上等效於圖1D中展示之結構130D,依據例如使用的包括碳之電泳墨水粒子或膠囊之大小等,包括大小為大約20 μm或其他大小之孔隙率。具有整合之微胞元的多孔碳基質層1508A可沈積於密封層1510A上,密封層1510A可經組配以包括或以其他方式毗連一碳摻雜之聚合物,或由碳摻雜之聚合物固持在一起。密封層1510A可沈積於一可撓性層1512A上,該可撓性層1512A可實質上模仿本揭露之基體中之任何一或多者的功能性,以使多層實例EPD 1500A完整。
圖15B展示根據一些實施的與一多層電泳顯示器相關聯的特徵1500B之清單。待供實例EPD 1500A使用之一頂部電極(圖15A中未展示)可包括傳導性之光學透明導體或由傳導性之光學透明導體形成,但不含有銀(Ag)。具有整合之微胞元的多孔碳基質層1508A可包括經組配以增強其中之電泳墨水遷移的經圖案化之微杯、微膠囊或凹進之區域,從而導致在減小之功率消耗等級下的最佳影像形成品質。可將第一及第二電極層(圖15A中未展示)製備為耐溶劑性。實例EPD 1500A之所有透明組件可包括碳,諸如,包括與本揭露之實施相關聯的高度結構化之碳中之任何一或多者。
圖16A展示安置於一容器1610上的一多層電泳顯示器1600之一實例實施。多層電泳顯示器1600可與如前描述的EPD裝置600相同或為EPD裝置600之一變化。在此實例中,EPD裝置600最接近相互操作以形成具有一可見讀出器1601之一感測器系統的其他組件安置。在一些情況中,且如展示,容器(例如,裝運紙箱、封套等)具有一或多個感測器及一可見讀出裝置可列印於其上之表面。在一些情況中,該一或多個感測器與一或多個可見讀出裝置互連,以便形成可列印(例如,3D列印、噴墨列印、光微影列印等)至又黏附至容器之一或多個標籤上的分析物感測器系統。
圖16A展示相互操作以形成用於偵測流體(例如,氣態或液體)分析物及用於顯示(例如,一可見讀出器1601)存在之指示及/或分析物之濃度之一分析物感測器系統的一組組件之一樣本組配之分解圖。多層電泳顯示器可由任何數目個像素及/或並置像素構成。分析物感測器系統之分析物感測器可為電化學、高頻、共振、化學發光或此等之任何組合。在一些情況中,第一分析物感測器與第二分析物感測器列印於同一基體(例如,容器之標籤或表面)上。各分析物感測器可包括一第一電極、一第二電極及一電解質,該等組件中之一些包括顆粒碳及氧化還原介質。分析物感測器之陣列可用以添加功能性,諸如,偵測多種氣體及/或減低背景水分含量及/或改良對任何特定分析物之敏感性的能力。如所展示,EPD裝置600經由電力及信號互連1650耦接至一分析物感測器1660。
安置於一個容器上之多個分析物感測器可合作地利用,以便偵測化學物之組合,此又導致總體化合物之特性化。多個分析物感測器之存在用以排除假陽性。此等多個分析物感測器系統可包括經組配以偵測一第一目標化學物之一第一感測器,及經組配以偵測與第一目標化學物不同之一第二目標化學物之一第二感測器。若及當第一感測器確實偵測到第一目標化學物且第二感測器確實偵測到第二目標化學物時,則諸如展示之EPD裝置600之一指示器呈現一視覺指示。舉例而言,若及當第一感測器確實偵測到第一目標化學物時,則可顯示一第一同心環(例如,可見讀出器1601),且若及當第二感測器確實偵測到第二目標化學物時,則可顯示一第二同心環。
再另外,其他組件可與分析物感測器系統整合以對分析物感測器系統添加額外功能性。舉例而言,一能量收穫天線1670可提供對於感測器及/或對於顯示器需要之電功率。關於製造及使用能量收穫天線之一般方法的另外細節描述於2019年2月22日提交的題為「具有頻率選擇性元件之天線(Antenna with Frequency-Selective Elements)」之美國申請案第16/282,895號中,該申請案在此被以引用的方式全部併入。
作為用於提供對於感測器及/或對於顯示器需要之電功率的另一實例,一能量儲存裝置(未展示)可最接近感測器及/或顯示器安置。關於製造及使用能量儲存裝置之一般方法的另外細節描述於2020年1月10日提交的題為「多部分無毒列印電池(MULTI-PART NONTOXIC PRINTED BATTERIES)」之美國申請案第16/740,381號中,該申請案在此被以引用的方式全部併入。
嚴格言之,作為具有列印於其上之一顯示系統的電活性標籤之非限制性變化,電活性標籤可含有經組配以顯示遙測、Q碼或條形碼及/或圖符之EPD裝置。實例變化包括可更新資訊之遙測,及/或具有使用數位資料及/或文字或文數字本文格式之任何變化的影像(例如,標準規格影像、Q碼影像、QR碼影像或條形碼影像等)。在一些實施中,按一序列來顯示色彩改變或影像改變。在此等實施中,顯示之改變(諸如,影像之所顯示符號或一或多個色彩之改變,或時間順次來回改變)可用以指示任何則-那麼(then-current)條件,諸如,周圍環境之狀況,或顯示之改變用以指示分析物之存在或容器之內容物之狀況等。
前述裝置亦可任擇地包括低功率通訊組件,諸如,可經組配以與其他電子裝置通訊。在一些非限制性實例中,硬紙板裝運容器裝備有類似於分析物感測器1660之一第一電化學感測器,及為分析物感測器1660之一變型之一第二電化學感測器。能量收穫及/或能量儲存裝置驅動感測器及顯示裝置。
與前述感測器設計耦合的顆粒碳之有益性質實現非常低功率裝置,諸如,在自0.1微安培至5微安培之電流上且在大約1伏特之電壓下操作之裝置。此實例繪示可使用可整合至更小包裝之表面上的低成本低功率驅動器/偵測電子來生產利用本文中描述之顆粒碳之分析物感測器。此橡皮,此實例展示此等低成本列印之顯示器亦可與諸如分析物感測器、能量收穫器、電池及通訊晶片之其他系統組件整合。
在一些情況中,且如在圖16B中展示,兩組不同組件可列印於兩個不同基體上,且接著,在使用時,可將兩個不同基體組合成一單一偵測及顯示系統。在此及其他偵測與顯示系統中,第一組組件1661之特性可與第二組組件1662之特性不同,且因而,第一組組件1661可安置於第一基體1641上,且第二組組件1662可安置於第二基體1642上。可經由配合之導電端子來提供電氣連接性(例如,用於功率及/或用於電傳訊)。在圖16B之實例中,配合之正極性端子(例如,第一正端子1651、第二正端子1652)及配合之負極性端子(例如,第一負端子1653、第二負端子1654)提供電力。在其他實施中,額外配合之成對端子可經組配以提供第一組組件1661之部件與第二組組件1662之部件之間的傳訊。此外,在當第一組組件1661之特性與第二組組件1662之特性不同時之情形中,關於在第一基體1641上形成第一組組件1661與關於在第二基體1642上形成第二組組件1662,列印技術可不同。
前述列印技術中之任一者可用來建構第一組組件或第二組組件1662之裝置中之各者。在一些情況中,組件之任何一或多個層之成分及/或特性可指示高能光微影之使用。更具體言之,在需要漿料(例如,以形成電解質)之情況中,及/或當3D結構在深度尺寸上比可使用前述3D列印技術所形成深時,及/或當需要黏合劑來提供至裝置之一部分之機械完整性時,及/或當需要比使用加成性3D列印技術可提供高的輸貫量時,則可指示使用減法性高能量光微影。在一些情況中,使用第一列印技術來列印第一基體之第一組組件,而使用第二列印技術來列印第二基體之第二組組件。
嚴格言之,作為一個實例,且再次參考安置於第二基體1642上之第二組組件1662,第二組組件可經由使用光微影來形成,光微影使用具有在紫外線範圍中之波長的光。更具體言之,可應用用於執行真空紫外線(VUV)微影之各種技術。
在一些情況中,當執行VUV微影時涉及之壓力可處於與真空或近真空不同之壓力下。事實上,一些列印/沈積技術處於比大氣高得多之壓力下。此外,為了支援當執行VUV微影時使用之寬泛壓力範圍,選擇輻照波長在低空氣吸收之區域中,使得真空環境並非必要,以便執行高能量光微影。關於在當執行VUV微影時使用之波長及壓力的此靈活性導致較高列印輸貫量。
光波長之選擇(在約120 nm至約172 nm之範圍中,其對應於約7 eV至約10.1960 eV之光子能量)導致達成所要的特徵大小。在本揭露內容之情況中,小特徵大小(例如,1微米、0.5微米、0.25微米及更小)可導致愈來愈小之顯示像素,此又導致顯示器具有愈來愈高之解析度。 實例 實例 1 ,電泳墨水 1
使用在題為「微波化學處理(Microwave Chemical Processing)」之美國專利第9,812,295號中或在題為「微波化學處理反應器(Microwave Chemical Processing Reactor)」之美國專利第9,767,992號中報告之前述技術及/或方法中之任何一或多者來製備石墨烯。將10 g石墨烯添加至在冰浴中冷卻的250 mL之96%硫酸,且攪拌所得混合物達至少90分鐘。將50 g KMnO4 緩慢添加至反應混合物以防止任何加熱。在攪拌達30分鐘後,將反應混合物加熱至35℃,且攪拌達額外2小時。一開始添加450 mL H2 O及50 mL H2 O2 ,且接著添加額外700 mL H2 O。反應混合物經過濾且用5% HCl及大量H2 O洗滌,直至溶析液pH值達到7,以生產石墨烯氧化物。
300 mg石墨烯氧化物經分散,且使用設定在30%振幅下之探針超音波振盪器(Sonics VCX 750)在30 mL H2 O中將石墨烯氧化物碎片化達2小時。超音波處理導致具有149 nm之平均粒徑之次微米粒子,該粒徑係使用動態光散射方法來量測。接下來,添加在50 mL乙醇中之500 mg十八烷基胺(ODA),且整夜回流。用50 mL H2 O、接著用3×50 mL乙醇洗滌所得ODA官能化之石墨烯粒子。為了製造電泳墨水,將150 mg ODA官能化之石墨烯與150 mg Span 80在3.75 g之1,2,3,4-四氫萘(四氫化萘)中混合。將混合物在超音浴中混合達1小時,且接著經由0.7 μm玻璃纖維過濾器過濾,以產生電泳石墨烯墨水。 實例 2 ,電泳墨水 2
藉由碳奈米洋蔥(CNO)替代石墨烯來重複實例1,以製造基於CNO之墨水。 實例 3 ,電泳墨水 3
將900 mg石墨烯分散於90 mL CH2 Cl2 中,且用一超音探針在0℃下按20 kHz輻照。在2小時之超音處理後,平均粒徑為191 nm,其係使用動態光散射方法來量測。為了碎片化之碳分散,添加在15 mL H2 O中之9.0 g四丁基溴化銨、在15 mL H2 O中之1.2 g KMnO4 及40 mL乙酸,且混合物整夜攪拌。將所得石墨烯氫氧化物用含水乙醇(50重量%,100 mL)洗滌達至少5次,以移除雜質。將5 g油酸添加至在100 mL己烷中之500 mg石墨烯氫氧化物,且在60℃下將該混合物攪拌達20小時。藉由離心來獲得油酸官能化之碳,將其用30 mL己烷洗滌至少三次。為了製造電泳墨水,將100 mg油酸官能化之石墨烯與100 mg Span 85在2.5 g之十二烷中混合。將混合物在超音浴中混合達1小時,且接著經由0.7 μm玻璃纖維過濾器過濾,以產生電泳墨水。 實例 4 ,電泳墨水 4
將2 g石墨烯、100 mg過氧化苯、350 g苯乙烯及700 mL甲苯添加至圓燒瓶。在於0℃下用高強度超音按20 kHz輻照達2小時前,藉由發泡氬將反應混合物除氣達1小時。混合物經由Teflon過濾器(0.22 μm)過濾,且用甲苯洗滌至少三次。聚苯乙烯官能化之石墨烯(100 mg)經乾燥,且使用超音浴與100 mg Span 85一起重新分散於二甲苯(2.5 g)中以製造電泳墨水。 實例 5 ,可交聯之碳材料。
藉由一超音波發生器將在實例3中製備之10 g石墨烯氫氧化物分散於1 L DMF中。在用氮對分散溶液除氣後,添加0.5 mL二月桂酸二丁基錫,且在70℃下逐滴添加在200 mL DMF中預先溶解之300 g甲苯二異氰酸酯。在攪拌4小時後,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50℃,且接著逐滴添加300 g丙烯酸羥乙酯,並攪拌混合物達額外12小時。最後,藉由真空過濾及用二氯甲烷之洗滌來獲得丙烯酸酯官能化之石墨烯。為了製造可交聯之碳調配物,將10 g丙烯酸酯官能化之石墨烯連同500 mg Darocur 1173及500 mg過氧化苯一起分散於10 mL的乙醇與二甲苯之1:1混合物中。藉由一機械攪拌器來混合所得調配物。 實例 6 ,電泳顯示器單元 1
使用具有50 µm間隙之一刮片,用如在實例5中所描述而製備之可交聯碳調配物來塗佈ITO塗佈之PET。在移除溶劑後,藉由UVA光按100 mW/cm2 將所得薄固化達5分鐘,接著為90℃熱處理達10分鐘。用二氧化鈦/聚丙烯酸酯複合材料塗佈一單獨ITO塗佈之玻璃。電泳墨水1經添加於ITO玻璃之間,且接著使用環氧樹脂密封劑來密封。將±1 V施加至顯示器單元展示如在圖12中展示之一對比影像。 實例 7 ,電泳顯示器單元 2
使用如在圖13中演示之電泳墨水2重複實例6。 實例 8 ,電泳顯示器單元 3
使用如在圖14中演示之電泳墨水2重複實例6,以形成一本文影像。
已對揭露之發明之實施進行了參考。各實例已藉由本技術之解釋來提供,不作為本技術之限制。事實上,雖然已關於本發明之具體實施詳細描述了說明書,但應瞭解,熟習此項技術者在獲得對前述內容之理解後,可易於設想到此等實施之更改、變化及等效內容。舉例而言,繪示或描述為一個實施之部分的特徵可供另一實施使用以產生再一實施。因此,意欲本標的涵蓋在所附申請專利範圍及其等效內容之範疇內的所有此等修改及變化。在不脫離更特別地在所附申請專利範圍中闡述的本發明之範疇之情況下,對本發明之此等及其他修改及變化可由一般熟習此項技術者實踐。此外,一般熟習此項技術者應瞭解,前述描述僅係以實例說明,且並不意欲限制本發明。
100A,100D:EPD裝置,EPD 100B:習知微囊封之電泳顯示器 100C:習知被動矩陣EPD顯示器(PMEPD) 100E:EPD裝置 102A:上部電極層 102B:頂部電極陣列 102C:頂部圖案化之導體膜 102E:高解析度文字 104A:電泳墨水膠囊 104B:白色負電粒子 104C:帶電粒子 105D:眼睛 106A:下部電極層 106B:黑色染料 106C:密封或黏著層 108A:俯視圖 108B:底部電極陣列 108C:底部圖案化之導體膜 110A:側剖視示意圖 110C:介電溶劑 110D,454,510,610:基體 112C:杯尺寸 114C:實例微杯 116C:微杯高度 120D,820,920,1020:第一電極層 130D,462,530,630,830:結構 131D:厚度 132D,632:聚集體 135:詳圖 136:少層石墨烯(FLG) 137:單層石墨烯 138a:粒子間孔隙率 138b,155D:粒子內孔隙率 139D:隔離密封層 140D:帶電電泳墨水膠囊 145D:層 148D:多孔配置 149D:光學清透(透明)黏著劑材料 150D,550,850,950,1050:第二電極層 151D:粒子間孔 190D:天線 300,301:碳網路 304:較大粒子間孔 308:較小粒子內孔 400a,400b:解釋性示意圖 410~460,710~730,750~780:操作 452:膏狀物層 463,1035:凹座 500,600:EPD裝置,裝置 540:基於碳之墨水 560:對比層 640:碳墨水 700:流程圖 740:生產用於一電泳視覺顯示器之碳墨水之另一方法 800,900.1000,1100,1500A:EPD 831:碳粒子 832a,832b,832c,932a,932b,932c:像素 840,940,1040,1140:墨水 930,1030,1130:無孔基於碳之結構 935:凹進區域 960:多孔層 1060,1160:多孔TiO2 層 1120:底部電極 1130:無孔基於碳之結構,無孔結構 1135:三角形凹座 1150:頂部電極 1170:絕緣密封層,密封層 1200,1300,1400:電泳顯示器單元 1500B:特徵 1502A:保護性層 1504A:透明傳導性層 1506A:多孔反射性層 1508A:多孔碳基質層 1510A:密封層 1512A:可撓性層 1600:多層電泳顯示器 1601:可見讀出器 1610:容器 1641:第一基體 1642:第二基體 1650:電力及信號互連 1651:第一正端子 1652:第二正端子 1653:第一負端子 1654:第二負端子 1660:分析物感測器 1661:第一組組件 1662:第二組組件 1670:能量收穫天線
本文中揭露的標的之實施係藉由實例來繪示,且並不意欲受到隨附圖式之圖限制。貫穿圖式及說明書,相似數字數目參考相似元件。注意,以下圖之相對尺寸可未按比例繪製。
圖1A展示根據一些實施的一實例習知EPD裝置100A之側剖視示意圖110A。
圖1B展示根據一些實施的一習知微囊封之電泳顯示器。
圖1C展示根據一些實施的使用微杯技術之一習知PMEPD 100C。
圖1D展示根據一些實施的包括基於碳之一結構的一EPD裝置之橫截面示意圖。
圖1E展示根據一些實施的包括碳包括性結構之一實例EPD裝置。
圖2展示根據一些實施的繪示用於電泳顯示器(諸如,在圖1中展示之電泳顯示器)之一結構之示意圖。
圖3A至圖3B展示根據一些實施的一結構之(諸如,在圖2中展示之結構)之掃描電子顯微相片影像。
圖4A至圖4B為表示根據一些實施的用於製造用於電泳視覺顯示器(諸如,在圖1中展示之電泳視覺顯示器)之一結構(諸如,在圖2中展示之結構)之方法之示意圖。
圖5為根據一些實施的一實例電泳視覺顯示器之橫截面圖。
圖6為根據一些實施的一實例電泳視覺顯示器之橫截面圖。
圖7A展示表示根據一些實施的生產用於一電泳視覺顯示器之碳墨水之方法之示意圖。
圖7B展示表示根據一些實施的生產用於一電泳視覺顯示器之碳墨水之另一方法之示意圖。
圖8展示根據一些實施的用於一電泳視覺顯示器之一實例顯示器組配之橫截面示意圖。
圖9展示根據一些實施的用於一電泳視覺顯示器之一實例顯示器組配之橫截面示意圖。
圖10展示根據一些實施的用於一電泳視覺顯示器之一實例顯示器組配之橫截面示意圖。
圖11展示根據一些實施的用於一電泳視覺顯示器之一實例顯示器組配之橫截面示意圖。
圖12展示根據一些實施的一實例電泳顯示單元之影像。
圖13展示根據一些實施的一實例電泳顯示單元之影像。
圖14展示根據一些實施的一實例電泳顯示單元之影像。
圖15A展示根據一些實施的一多層實例電泳顯示器之剖視示意圖。
圖15B展示根據一些實施的與一多層電泳顯示器相關聯的特徵之清單。
圖16A展示根據一些實施的一多層電泳顯示器之一實例實施。
圖16B展示根據一些實施的兩個多層基體包含不同組件集合之一實例實施。
130D:結構
132D:聚集體
135:詳圖
136:少層石墨烯(FLG)
137:單層石墨烯
138a,155D:粒子間孔隙率
138b:粒子內孔隙率
140D:帶電電泳墨水膠囊
148D:多孔配置
151D:粒子間孔

Claims (24)

  1. 一種電泳顯示器系統,包含: 一第一電極,其安置於一基體上; 一第二電極,其安置於該基體上;以及 一三維(3D)基於碳之結構,其安置於該第一電極與該第二電極之間,該3D基於碳之結構經組配以導引遍及該3D基於碳之結構分散的帶電電泳墨水粒子之遷移,該等帶電電泳墨水粒子回應於施加在該第一電極上的一電壓,該3D基於碳之結構包含: 多個3D聚集體,其由正交融合在一起且由一聚合物交聯的石墨烯奈米小片之一形態界定;以及 多個通道,其散佈遍及由該形態界定的該3D基於碳之結構,該等多個通道中之各通道包括一粒子間路徑或一粒子內路徑中之至少一者。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電泳顯示器系統,其中該等粒子內路徑具有小於該等粒子間路徑之一尺寸。
  3. 如請求項1所述之電泳顯示器系統,進一步包含形成於該等多個3D聚集體或該等多個通道中之任何一或多者中的多個凹座。
  4. 如請求項1所述之電泳顯示器系統,其中該等多個粒子間路徑具有不大於大約10 µm之一平均徑向尺寸。
  5. 如請求項1所述之電泳顯示器系統,其中該等粒子內路徑具有大於大約200 nm之一平均徑向尺寸。
  6. 如請求項1所述之電泳顯示器系統,其中各3D聚集體進一步包含石墨烯、碳奈米洋蔥、碳奈米小片或碳奈米管中之任何一或多者。
  7. 如請求項1所述之電泳顯示器系統,其中該等多個3D聚集體相互交聯。
  8. 如請求項1所述之電泳顯示器系統,其中該聚合物包括纖維素、醋酸丁酸纖維素、苯乙烯丁二烯、聚胺基甲酸酯、聚醚-胺基甲酸酯、丙烯酸酯、環氧樹脂或乙烯中之任何一或多者。
  9. 一種生產一電泳顯示器結構之方法,該方法包含: 使由來自一含碳蒸氣流之多個3D基於碳之聚集體界定的一三維(3D)開放多孔結構進行自成核; 藉由一親核部分官能化該3D開放多孔結構之一或多個暴露之表面;以及 藉由定義該3D開放多孔結構中之一孔隙率來交聯該3D開放多孔結構中之該等多個3D基於碳之聚集體。
  10. 如請求項9所述之方法,其中該3D開放多孔結構之該自成核包含定義具有大於大約200 nm之一平均孔徑的一孔隙率。
  11. 如請求項9所述之方法,其中該3D開放多孔結構之該自成核進一步包含在該3D開放多孔結構中創造由該等多個3D基於碳之聚集體界定的多個路徑。
  12. 如請求項11所述之方法,其中該等多個路徑經組配以朝向安置於該電泳顯示器結構上之一帶電電極導引多個帶電行動氧化鈦粒子。
  13. 如請求項12所述之方法,其中該等多個帶電行動氧化鈦粒子經組配以非反應性地移進或移出該3D開放多孔結構。
  14. 一種顯示裝置,其包含: 一對電極,其安置於一基體上;以及 一三維(3D)基於碳之結構,其安置於該對電極之間且經組配以基於跨該對電極施加之一電壓差導引遍及該3D基於碳之結構分散的多個帶電電泳墨水粒子之遷移,該3D基於碳之結構包含: 多個3D聚集體,其由正交融合在一起且由一聚合物交聯的石墨烯奈米小片之一形態界定;以及 多個通道,其散佈遍及由該形態界定的該3D基於碳之結構,該等多個通道中之各通道包括一粒子間路徑或一粒子內路徑中之至少一者。
  15. 如請求項14所述之電泳顯示器系統,其中該等粒子內路徑具有小於該等粒子間路徑之一尺寸。
  16. 如請求項14所述之顯示裝置,其中該3D基於碳之結構獨立於微杯或微膠囊中之任何一或多者。
  17. 如請求項14所述之顯示裝置,其中該等多個帶電電泳墨水粒子進一步包含多個帶負電之行動氧化鈦粒子。
  18. 如請求項14所述之顯示裝置,其中該等帶負電之行動氧化鈦粒子經組配以顯示一實質上白色。
  19. 如請求項14所述之顯示裝置,其中該3D基於碳之結構經組配以處於一非導電狀態中。
  20. 如請求項19所述之顯示裝置,其中該等多個帶負電之行動氧化鈦粒子經組配為,當該3D基於碳之結構處於該非導電狀態中時,經由該3D基於碳之結構非反應性地導引。
  21. 如請求項14所述之顯示裝置,進一步包含一天線,其經組配以將功率提供至該顯示裝置。
  22. 如請求項14所述之顯示裝置,進一步包含安置於該3D基於碳之結構與該對電極之間的一對比層。
  23. 如請求項22所述之顯示裝置,其中該對比層為一第一色彩,且該等多個帶電電泳墨水粒子為與該第一色彩不同之一第二色彩。
  24. 如請求項14所述之顯示器,其中該3D基於碳之結構由小於大約0.5之一多分散性指數定義。
TW109119223A 2019-06-25 2020-06-08 電泳顯示器 TW20210407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1962866464P 2019-06-25 2019-06-25
US62/866,464 2019-06-25
US16/706,542 2019-12-06
US16/706,542 US10955378B2 (en) 2018-01-04 2019-12-06 Resonant gas sensor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104076A true TW202104076A (zh) 2021-02-01

Family

ID=740619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9119223A TW202104076A (zh) 2019-06-25 2020-06-08 電泳顯示器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CN (1) CN114127628A (zh)
TW (1) TW202104076A (zh)
WO (1) WO2020263505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741829B2 (ja) * 2010-06-18 2015-07-01 ソニー株式会社 電気泳動素子、表示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US9305496B2 (en) * 2010-07-01 2016-04-05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Electric field driving display device
KR20170112545A (ko) * 2016-03-31 2017-10-12 주식회사 나노브릭 전기영동 디스플레이 장치
KR101913709B1 (ko) * 2018-04-10 2018-11-01 엔스펙트라 주식회사 전기영동 디스플레이 장치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0263505A1 (en) 2020-12-30
CN114127628A (zh) 2022-03-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25584B (zh) 彩色電泳顯示器及其驅動方法
US11511997B2 (en) Electrophoretic display
JP5609700B2 (ja) 電気泳動素子および表示装置
JP5741122B2 (ja) 電気泳動素子、表示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KR20160009640A (ko) 착색 전기영동 디스플레이
JP2020013149A (ja) 電気泳動ディスプレイをシーリングするためのポリヒドロキシ組成物
KR101984763B1 (ko) 디스플레이 패널 구조 및 이의 구동 방법
JP6660465B2 (ja) 機能化キナクリドン顔料
KR20140093676A (ko) 전기 영동 소자 및 그 제조 방법 및 표시 장치
JP2020504336A (ja) カラー電気泳動ディスプレイ媒体で使用されるポリマー添加物
EP3458909A1 (en) Electrophoretic device comprising nanoparticles
KR101946772B1 (ko) 전기영동 매질용 분지형 폴리올 첨가제
TW202104076A (zh) 電泳顯示器
US10061123B2 (en) Surfactants for improving electrophoretic media performance
KR102264872B1 (ko) 디스플레이 패널 구조 및 이의 구동 방법
KR100693744B1 (ko) 높은 대비비를 갖는 전자종이 표시소자 및 그 제조방법
KR100662198B1 (ko) 전자종이 디스플레이
WO2016043057A1 (ja) 表示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KR102156052B1 (ko) 디스플레이 패널 구조 및 이의 구동 방법
KR102156063B1 (ko) 디스플레이 패널 구조 및 이의 구동 방법
KR102156044B1 (ko) 디스플레이 패널 구조 및 이의 구동 방법
US20220276543A1 (en) Display panel structure and driving method therefor
WO2016194504A1 (ja) 表示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KR20210019936A (ko) 디스플레이 패널 구조 및 이의 구동 방법
KR20120038702A (ko) 전기영동 디스플레이 장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