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101102A - 相機模組及包括相機模組之相機裝置 - Google Patents

相機模組及包括相機模組之相機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101102A
TW202101102A TW109112050A TW109112050A TW202101102A TW 202101102 A TW202101102 A TW 202101102A TW 109112050 A TW109112050 A TW 109112050A TW 109112050 A TW109112050 A TW 109112050A TW 202101102 A TW202101102 A TW 202101102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lens assembly
base
guiding part
camera modul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911205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盧炫奎
金昶年
Original Assignee
韓商Lg伊諾特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韓商Lg伊諾特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韓商Lg伊諾特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10110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101102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21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for more than one le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4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 G02B7/1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by relative axial movement of several lenses, e.g. of varifocal objective lens
    • G02B7/1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by relative axial movement of several lenses, e.g. of varifocal objective lens controlled by a microcomputer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64Imaging systems using optical elements for stabilisation of the lateral and angular position of the image
    • G02B27/646Imaging systems using optical elements for stabilisation of the lateral and angular position of the image compensating for small deviations, e.g. due to vibration or shak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3/00Viewfinders; Focusing aids for cameras; Means for focusing for cameras; Autofocus systems for cameras
    • G03B13/32Means for focusing
    • G03B13/34Power focusing
    • G03B13/36Autofocus system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0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bodi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2Bodie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3/00Focusing arrangements of general interest for cameras, projectors or printers
    • G03B3/10Power-operated focus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30/00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integrated lens units and imaging un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being embedded in other devices, e.g. mobile phones or vehicle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5/00Adjustment of optical system relative to image or object surface other than for focusing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3/00Simple or compound lenses
    • G02B3/12Fluid-filled or evacuated lenses
    • G02B3/14Fluid-filled or evacuated lenses of variable focal length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4Prisms
    • G02B5/06Fluid-filled or evacuated prism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205/00Adjustment of optical system relative to image or object surface other than for focusing
    • G03B2205/0007Movement of one or more optical elements for control of motion blur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205/00Adjustment of optical system relative to image or object surface other than for focusing
    • G03B2205/0046Movement of one or more optical elements for zoom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205/00Adjustment of optical system relative to image or object surface other than for focusing
    • G03B2205/0053Driving means for the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optical element

Abstract

根據一實施例之一種相機模組可包括:一基座,其包括一第一側壁及對應於該第一側壁之一第二側壁;一第一導引部分,其鄰近於該基座之該第一側壁而安置;一第二導引部分,其鄰近於該基座之該第二側壁而安置;一第一鏡頭組合件,其沿著該第一導引部分移動;一第二鏡頭組合件,其沿著該第二導引部分移動;一第一球形部分,其安置於該第一導引部分與該第一鏡頭組合件之間;及一第二球形部分,其安置於該第二導引部分與該第二鏡頭組合件之間。

Description

相機模組及包括相機模組之相機裝置 【相關申請案之交叉參考】
本申請案主張2019年4月10日申請的韓國專利申請案第2019-0042077號之優先權及權益,其揭露內容以全文引用的方式併入本文中。
實施例涉及相機模組及包括相機模組之相機裝置。
相機模組執行拍攝對象並將其儲存為影像或移動影像之功能,且安裝在諸如行動電話、膝上型電腦、無人機、車輛等行動終端上。
同時,超小型相機模組被建置在諸如智慧型電話、平板PC及筆記型電腦之攜帶型裝置中,且此相機模組可執行自動聚焦(AF)功能,該功能自動地調整影像感測器與鏡頭之間的距離以調整鏡頭之焦距。
另外,近來,相機模組可執行變焦功能,該功能藉由通過變焦鏡頭增大或降低遠距離對象之放大率來放大或縮小拍攝對象。
此外,近來,相機模組採用影像穩定(IS)技術,以校正或防止相機由於不穩定的固定裝置或使用者移動而發生移動所引起的影像抖動。
此影像穩定(IS)技術包括光學影像穩定器(OIS)技術及使用影像感測器之影像穩定技術。
OIS技術為藉由變化光路徑來校正移動之技術,且使用影像感測器之影像穩定技術為藉由機械及電子方法校正移動之技術,但常常使用OIS技術。
同時,變焦致動器用於相機模組之變焦功能,但當藉由致動器之機械移動使鏡頭移動時,會生成摩擦扭矩,且由於摩擦扭矩,存在諸如 驅動力降低、功率消耗增大,或控制特性劣化之技術問題。
具體而言,為了藉由在相機模組中使用複數個變焦鏡頭群組來實現最佳光學特性,複數個鏡頭群組之間的對準與複數個鏡頭群組與影像感測器之間的對準應良好地匹配,但當出現鏡頭群組之間的球心偏離光軸的離心時,會發生傾斜--鏡頭傾斜現象或鏡頭群組與影像感測器之中心軸線未對準的現象,會發生視角變化或散焦,從而不利地影響影像品質或解析度。
同時,當增大發生摩擦區中之分離距離,以便減少在相機模組中移動鏡頭以進行變焦功能時的摩擦扭矩阻力時,存在當執行變焦移動或反向變焦移動時,鏡頭離心或鏡頭傾斜加深之技術矛盾。
同時,在影像感測器中,隨著像素較高,解析度增大且像素之大小變小,且當像素之大小變小時,同時接收的光量將減少。因此,在較暗環境中,在高像素相機中,由於在快門速度較慢時發生的相機抖動而引起的影像抖動更加嚴重。
因此,近來,OIS功能對於在夜晚或移動影像中使用高像素相機不變形地拍攝影像來說已係必不可少的。
同時,OIS技術為藉由移動相機之鏡頭或影像感測器來變化光學路徑而校正影像品質的方法。特定而言,在OIS技術中,通過陀螺儀感測器感測相機之移動,且基於移動計算出鏡頭或影像感測器應移動之距離。
例如,OIS校正方法包括鏡頭移動方法及模組傾斜方法。在鏡頭移動方法中,僅移動相機模組中之鏡頭,以便重新對準影像感測器之中心與光軸。另一方面,模組傾斜方法為移動包括鏡頭及影像感測器之整個模組的方法。
具體而言,模組傾斜方法之優勢為校正範圍比鏡頭移動方法之校正範圍寬,且鏡頭與影像感測器之間的焦距固定,且因此可使影像變形最小化。
同時,在鏡頭移動方法之情況下,使用霍爾感測器以感測鏡 頭之位置及移動。另一方面,在模組傾斜方法中,使用光反射器以感測模組之移動。然而,兩方法皆使用陀螺儀感測器以感測相機之使用者的移動。
OIS控制器使用由陀螺儀感測器辨識之資料以預測鏡頭或模組應移動之位置,以便補償使用者之移動。
近來,根據技術趨勢,需要超薄且超小型相機模組,但由於超小型相機模組對OIS驅動器具有空間限制,因此存在難以實施應用於一般大型相機之OIS功能的問題,且存在在應用OIS驅動器時無法實施超薄且超小型相機模組之問題。
另外,在習知OIS技術中,OIS驅動器在有限大小的相機模組內安置於固態鏡頭組合件之側表面處,且因此存在難以確保充分量的光的問題,因為待經受OIS的鏡頭之大小係有限的。
具體而言,為了在相機模組中實現最佳光學特性,在實施OIS時,應通過鏡頭之移動或模組之傾斜良好地匹配鏡頭群組之間的對準,但在習知OIS技術中,當發生鏡頭群組之間的球心偏離光軸的離心或發生為鏡頭傾斜現象之傾斜時,存在不利地影響影像品質或解析度之問題。
另外,習知OIS技術可在OIS驅動的同時實施AF或變焦,但由於相機模組之空間限制及習知OIS技術的驅動部分之位置,OIS磁體與AF或變焦磁體彼此接近地安置,且會產生磁場干擾,且因此存在OIS驅動不能正常執行的問題,並會誘發離心或傾斜現象。
此外,在習知OIS技術中,由於需要機械驅動裝置來移動鏡頭或使模組傾斜,因此存在結構複雜且功率消耗增大的問題。同時,在文章中描述的內容僅提供本發明之背景資訊,且不構成相關技術。
實施例之技術問題中之一者為提供能夠防止在相機模組中藉由變焦而移動鏡頭時生成摩擦扭矩之相機致動器,及包括該相機致動器之相機模組。
另外,實施例之技術問題中之一者為提供能夠防止在相機模組中通過變焦進行鏡頭移位期間出現鏡頭離心、鏡頭傾斜或發生影像感測 器之中心軸線並不與鏡頭之中心重合的現象的相機致動器,及包括該相機致動器之相機模組。
另外,實施例之技術問題中之一者為提供超薄且超小型相機致動器及包括該相機致動器之相機模組。
另外,實施例之技術問題中之一者為提供可藉由在實施OIS時消除光學系統鏡頭組合件之鏡頭大小限制而確保充分量之光的相機致動器,及包括該相機致動器之相機模組。
另外,實施例之技術問題中之一者為提供能夠在實施OIS時,藉由使離心或傾斜現象之發生最小化而實現最佳光學特性之相機致動器,及包括該相機致動器之相機模組。
另外,實施例之技術問題中之一者為提供能夠防止在實施OIS時磁場干擾AF或變焦磁體之相機致動器,及包括該相機致動器之相機模組。
另外,實施例之技術問題中之一者為提供能夠藉由低功率消耗來實施OIS之相機致動器,及包括該相機致動器之相機模組。
實施例之技術效果不限於此文章中描述之彼等效果,而是包括可自本發明之整個描述理解的彼等效果。
根據實施例之一種相機模組可包括:基座,其包括第一側壁及對應於第一側壁之第二側壁;鄰近於基座之第一側壁而安置的第一導引部分;鄰近於基座之第二側壁而安置的第二導引部分;沿著第一導引部分移動之第一鏡頭組合件;沿著第二導引部分移動之第二鏡頭組合件;第一球形部分,其安置於第一導引部分與第一鏡頭組合件之間;及第二球形部分,其安置於第二導引部分與第二鏡頭組合件之間。
第一鏡頭組合件可包括其中安置第一球形部分之第一凹槽,且第二鏡頭組合件可包括其中安置第二球形部分之第二凹槽。
第一導引部分、第一球形部分及第一凹槽可安置於自第一側壁朝向第二側壁之虛擬直線上。
另外,根據實施例之一種相機模組可包括:基座;安置於基 座之一側上的第一導引部分;安置於基座之另一側上的第二導引部分;對應於第一導引部分之第一鏡頭組合件;對應於第二導引部分之第二鏡頭組合件;第一球形部分,其安置於第一導引部分與第一鏡頭組合件之間;及第二球形部分,其安置於第二導引部分與第二鏡頭組合件之間。
第一導引部分可包括具有第一形狀之第一之一軌道及具有第二形狀之第一之二軌道,第二導引部分可包括具有第一形狀之第二之一軌道及具有第二形狀之第二之二軌道。
第一導引部分之第一形狀與第一導引部分之第二形狀可為不同形狀。
具有第一形狀之第一之一軌道與具有第一形狀之第二之一軌道可對角地定位,且具有第二形狀之第一之二軌道與具有第二形狀之第二之二軌道可對角地定位。
另外,根據實施例之一種相機模組可包括:基座;安置於基座之一側上的第一導引部分;安置於基座之另一側上的第二導引部分;對應於第一導引部分之第一鏡頭組合件;對應於第二導引部分之第二鏡頭組合件;第一球形部分,其安置於第一導引部分與第一鏡頭組合件之間;及第二球形部分,其安置於第二導引部分與第二鏡頭組合件之間。
第一導引部分可包括兩個第一軌道,且第二導引部分可包括兩個第二軌道。
第一鏡頭組合件可包括第一鏡筒及第一驅動部分,且第二鏡頭組合件可包括第二鏡筒及第二驅動部分。
第一驅動部分可對應於兩個第一軌道,且第二驅動部分可對應於兩個第二軌道。
第一導引部分可安置於第一鏡頭組合件與基座之第一側壁之間,且第二導引部分可安置於第二鏡頭組合件與基座之第二側壁之間。
第一導引部分可包括兩個第一軌道,且第二導引部分可包括兩個第二軌道。
第一球形部分可包括兩個球形部分,第一球形部分中之一者 可沿著兩個第一軌道中之一者移動,且第一球形部分中之另一者可沿著兩個第一軌道中之另一者移動。
第一導引部分及第二導引部分之第一形狀可為L形,且第一導引部分及第二導引部分之第二形狀可為V形。
第二導引部分、第二球形部分及第二凹槽可安置於自第一側壁朝向第二側壁之虛擬直線上。
第一鏡頭組合件可包括上面安置鏡頭之第一鏡筒及第一驅動部分,第一鏡頭組合件之第一凹槽可為複數個,且複數個第一凹槽中之兩個第一凹槽之間相對於光軸方向之距離可長於第一鏡筒之厚度。
根據實施例之一種相機模組可進一步包括第三鏡頭組合件,該第三鏡頭組合件包括第三殼體,其中第一導引部分可包括形成於第一導引部分之第一表面上的第一突出部及形成於第一導引部分之第二表面上的第二突出部,第一導引部分之第一突出部可耦接至安置於基座之第一側壁與第二側壁之間的第三側壁,且第一導引部分之第二突出部可耦接至第三殼體。
第一鏡頭組合件之第一凹槽可為V形,且第一導引部分之第一軌道可包括L形第一軌道及V形第一軌道。
第二鏡頭組合件之第二凹槽可為V形,且第二導引部分之第二軌道可包括L形第二軌道及V形第二軌道。
V形第一軌道與V形第二軌道可彼此對角地安置,且L形第一軌道與L形第二軌道可彼此對角地安置。
另外,根據實施例之相機模組致動器或包括該相機模組致動器之相機模組可包括鏡頭單元322c、安置於鏡頭單元322c上之整形器單元322、耦接至整形器單元322之第一驅動部分72M,及安置成對應於第一驅動部分72M之第二驅動部分72C。
根據實施例之相機模組可進一步包括其中安置第二驅動單元72C之殼體310,其中殼體310可包括其中安置鏡頭單元之殼體主體312、安置於第一突出區b12之突出方向上的第一殼體側部314P1,及安置於第二 突出區b34之突出方向上的第二殼體側部314P2。
鏡頭單元322c可包括半透明支撐件322c2、可調諧稜鏡、第二半透明支撐件(未示出)或液體鏡頭。
除了變化光路徑之稜鏡功能之外,鏡頭單元322c可執行鏡頭功能,但實施例不限於此。
第一殼體側部314P1及第二殼體側部314P2可包括其中安置第二驅動部分72C之驅動部分孔314H。
殼體可包括形成為與第一至第四突出部豎直地重疊之第一至第四夾具孔。
殼體可包括形成於第一至第四夾具孔之間的開口312H。
另外,根據實施例之相機致動器可包括殼體310;影像抖動控制單元320,其包括整形器單元322及第一驅動部分72M且安置於殼體310上;及安置於殼體310上之第二驅動部分72C。
整形器單元322可包括整形器主體322a、自整形器主體322a延伸至主體之側表面且耦接至第一驅動部分72M之突出部分322b,及安置於整形器主體322a上之鏡頭單元322c。
根據實施例之相機致動器可包括設置於影像抖動控制單元320上且包括固定稜鏡332之稜鏡單元330。
鏡頭單元322c可包括半透明支撐件322c2、可調諧稜鏡322cp或液體鏡頭。
第一驅動部分72M可包括耦接至突出部分322b之磁體,且第二驅動部分72C可包括耦接至整形器主體322a之線圈。
根據實施例之一種相機模組可包括鏡頭組合件、安置於鏡頭組合件之一側上的影像感測器單元,及安置於鏡頭組合件之另一側上的相機致動器中之任一者。
20:基座
21:第三殼體
21a:第一側壁,殼體肋狀物
21b:第二側壁,殼體凹陷
21bO:第一開口
21c:第三側壁
21cA:第一區
21d:第四側壁
21dO:第四開口
21e:基座上部表面
21ea:基座上部肋狀物
21er:基座上部凹槽
21f:基座下部表面
21ha1:第四之一常規孔
21ha2:第四之二常規孔
21hb1:第四之一長孔
21hb2:第四之二長孔
21p:殼體突出部
21r:筒凹陷
21s:基座階狀物
22ha:第三常規孔
22hb:第三長孔
22hr:第三凹槽
22hrc:中心
22ht:第三孔
22htc:中心
22p1:第一基座突出部
22p1c:中心
22p2:第二基座突出部
22p3:第三基座突出部
22p4:第四基座突出部
22PH:第二區
23a:基座側突出部分
23b:基座突出部分
40:電路板
72C:第二驅動部分
72C1:第五單元驅動部分
72C2:第六單元驅動部分
72C3:第七單元驅動部分
72C4:第八單元驅動部分
72M:第一驅動部分
72M1:第一單元驅動部分
72M2:第二單元驅動部分
72M3:第三單元驅動部分
72M4:第四單元驅動部分
72MH1:第一磁體框架
72MH2:第二磁體框架
72MR:框架凹槽
72MY:磁軛
72MYP:磁軛突出部分
100:相機模組,第一相機致動器
110:第一鏡頭組合件
112a:第一鏡筒
112b:第一驅動部分殼體
112b1:第一組合件凹槽
112b2:組合件突出部
113:第一鏡頭
116:第一驅動部分,第一磁體
116N:N極
116S:S極
117:第一球形部分
117a:第一之一球形部分
117b:第一之二球形部分
120:第二鏡頭組合件
122b:第一驅動部分殼體
130:第三鏡頭組合件
131:第三筒
133:第三鏡頭
141:第三驅動部分
141a:第一磁軛
141b:第一線圈部分
142:第四驅動部分
142a:第二磁軛
142b:第二線圈部分
190P:影像平面
210:第一導引部分
210h:第一導引部分孔
210ha:第一常規孔
210hb:第一長孔
210hr:第一凹槽
210hrc:中心
210ht:第一孔
210htc:中心
212:第一軌道
212a:第一之一軌道
212b:第一之二軌道
212rb:軌道部分凹陷
213:第一支撐部分
213r:支撐部分凹陷
214p:第一突出部
214p1:第一之一突出部
214p2:第一之二突出部
214p2c:中心
214p3:第一之三突出部
214p4:第一之四突出部
214PH:第一區
214r1:第一之一凹陷
214r2:第一之二凹陷
215:第一導引突出部分
217:第一肋狀物
220:第二導引部分
220h:第二導引部分孔
220ha:第二常規孔
220hb:第二長孔
222:第二軌道
222a:第二之一軌道
222b:第二之二軌道
223:第二支撐部分
224p:第二突出部
224p1:第二之一突出部
224p2:第二之二突出部
225:第二導引突出部分
300:OIS致動器,第二相機致動器
310:殼體
312:殼體主體
312H:預定開口
314H:驅動部分孔
314H1:第一驅動部分孔
314H2:第二驅動部分孔
314P:殼體側部
314P1:第一殼體側部
314P2:第二殼體側部
320:影像抖動控制單元
322:整形器單元
322a:整形器主體
322b:突出部分
322b1:第一突出部分
322b2:第二突出部分
322b3:第三突出部分
322b4:第四突出部分
322bh:耦接凹槽
322c:鏡頭單元
322c2:半透明支撐件
322cb:支架
322cm:可撓性板
322cp:可調諧稜鏡
330:稜鏡單元
332:固定稜鏡
334:預定稜鏡蓋
350:第二電路板
420:第二群組之電路板
430:第三群組之電路板
1000:相機模組
1000A:第一相機模組
1000B:第二相機模組
1500:行動終端
1510:自動聚焦裝置
1530:閃光燈模組
A110:第一寬度
A20:第一距離
B120:第二寬度
B20:第二距離
C1:電流
C2:電流
DE:電流
DM:磁力
DEM:電磁力
D1:距離
D1δ:第一距離
D11:第一之一距離
D12:第一之二距離
D21:第二之一距離
D22:第二之二距離
F1:力,第一方向
F2:力,第二方向
L1:入射光
L1a:第二移動路徑
L1b:第三移動路徑
R1:第一形狀
R2:第二形狀
δ:色差
θ:預定角度,頂角
θ1:第一角度
θ2:第二角度
圖1為根據實施例之相機模組的透視圖。
圖2為省略根據圖1中所示的實施例之相機模組的組態之部分的透視圖。
圖3為省略根據圖1中所示的實施例之相機模組的組態之部分的分解透視圖。
圖4為根據圖3中所示的實施例之相機模組的第一導引部分及第二導引部分之透視圖。
圖5為圖4中所示之實施例的第一導引部分及第二導引部分之額外透視圖。
圖6A為圖5中所示之實施例的第一導引部分的透視圖。
圖6B為圖6A中所示之實施例的第一導引部分在左側方向上的透視圖。
圖7A為根據圖3中所示之實施例的相機模組之第一鏡頭組合件的透視圖。
圖7B為移除了圖7A中所示之第一鏡頭組合件110的組態之部分的透視圖。
圖8A為沿著根據圖2中所示之實施例的相機模組中之線B1-B2截取的橫截面圖。
圖8B為根據實施例之相機模組的實例驅動圖。
圖9為根據圖3中所示之實施例的相機模組中之第三鏡頭組合件在第一方向上的透視圖。
圖10為圖9中所示之第三鏡頭組合件130在第二方向上的透視圖。
圖11A為根據圖3中所示之實施例的相機模組之基座的透視圖。
圖11B為圖11A中所示之基座的正視圖。
圖12為圖11B中所示之基座的第一區之放大圖。
圖13為示出根據圖3中所示之實施例的相機模組中之第三鏡頭組合件與第一導引部分之組合的說明性視圖。
圖14為示出圖13中所示之第三鏡頭組合件的耦接區之放大圖。
圖15為示出圖13中所示之第三鏡頭組合件與第一導引部分之組合的 實例橫截面圖。
圖16為示出根據圖3中所示之實施例的相機模組之基座與第一導引部分之組合的說明性視圖。
圖17為示出圖16中所示之第一導引部分的耦接區之放大圖。
圖18為示出圖16中所示之基座與第一導引部分之組合的實例橫截面圖。
圖19為示出包括第二相機致動器之實施例的相機模組之透視圖。
圖20A為圖19中所示之實施例的相機模組中之第二相機致動器在第一方向上的透視圖。
圖20B為圖19中所示之實施例的相機模組中之第二相機致動器在第二方向上的透視圖。
圖21A為圖20B中所示之實施例的第二相機致動器之第一電路板及線圈部分的透視圖。
圖21B為圖20B中所示之實施例的第二相機致動器之部分分解透視圖。
圖21C為自圖20B中所示之實施例的第二相機致動器移除了第一電路板的透視圖。
圖22A為圖21B中所示之實施例的第二相機致動器之影像抖動控制單元的分解透視圖。
圖22B為圖22A中所示之實施例的第二相機致動器之影像抖動控制單元的組合透視圖。
圖23為圖22A中所示之實施例的第二相機致動器之整形器單元的透視圖。
圖24為沿著圖23中所示之整形器單元322的線A1-A1'截取的鏡頭單元之橫截面圖。
圖25A至圖25B為示出一實施例之第二相機致動器的操作之說明性視圖。
圖26為該實施例之第二相機致動器的第一實例操作圖。
圖27為該實施例之第二相機致動器的第二實例操作圖。
圖28為根據另一實施例之相機模組的透視圖。
圖29為應用了根據實施例之相機模組的行動終端之透視圖。
在下文中,將參考附圖詳細描述實施例。雖然可以各種方式修改本發明且本發明可呈各種替代形式,但將本發明的特定實施例作為實例在圖式中加以示出並在下文進行詳細描述。並不意欲將本發明限於所揭示的特定形式。相反,本發明將涵蓋屬於隨附申請專利範圍之精神及範疇內的所有修改、等效物及替代例。
儘管可使用術語「第一」、「第二」等來描述各種元件,但此等元件不應受此等術語限制。此等術語僅用於將一個元件與另一元件區分開來。另外,考慮到實施例之組態及操作所特定界定之術語僅用於描述實施例,而非限制實施例之範疇。
在描述實施例時,當藉由術語「上方(上)或下方(下)」、「前(頭部)或後(背部)」描述元件時,術語「上方(上)或下方(下)」、「前(頭部)或後(背部)」可包括兩種含義:兩個元件彼此直接接觸,或一或多個其他組件安置於兩個元件之間。此外,當被表達為「在……上(上方)」或「在……下(下方)」時,其可不僅包括基於一個元件之上部方向且還包括下部方向。
另外,下文使用的諸如「在……上/上方」及「在……下/下方」之關係術語未必要求或暗示此類實體或元件之間的任何實體或邏輯關係或次序,且可用於將任一實體或元件與另一實體或元件區分開來。
(實施例)
圖1為根據實施例之相機模組100的透視圖,圖2為省略根據圖1中所示之實施例的相機模組之組態的部分的透視圖,且圖3為省略根據圖1中所示之實施例的相機模組之組態的部分的分解透視圖。
參考圖1,根據實施例之相機模組100可包括基座20、安置於基座20外部的電路板40、第四驅動部分142及第三鏡頭組合件130。
圖2為省略圖1中之基座20及電路板40的透視圖,且參考圖2,根據實施例之相機模組100包括第一導引部分210、第二導引部分220、第一鏡頭組合件110、第二鏡頭組合件120、第三驅動部分141及第四驅動部分142。
第三驅動部分141及第四驅動部分142可包括線圈或磁體。
例如,當第三驅動部分141及第四驅動部分142包括線圈時,第三驅動部分141可包括第一線圈部分141b及第一磁軛141a,且第四驅動部分142可包括第二線圈部分142b及第二磁軛142a。
或相反地,第三驅動部分141及第四驅動部分142可包括磁體。
在圖3中所示之xyz軸方向上,z軸可指光軸方向或與光軸方向平行的方向,xz平面表示地面,且x軸可指在地面(xz平面)上垂直於z軸的方向,且y軸可指垂直於地面的方向。
參考圖3,根據實施例之相機模組100可包括基座20、第一導引部分210、第二導引部分220、第一鏡頭組合件110、第二鏡頭組合件120及第三鏡頭組合件130。
例如,根據實施例之相機模組100可包括基座20、安置於基座20之一側上的第一導引部分210、安置於基座20之另一側上的第二導引部分220、對應於第一導引部分210之第一鏡頭組合件110、對應於第二導引部分220之第二鏡頭組合件120、安置於第一鏡頭組合件110與第一導引部分210之間的第一球形部分117(參見圖7A),及安置於第二導引部分220與第二鏡頭組合件120之間的第二球形部分(未示出)。
另外,實施例可包括在光軸方向上安置於第一鏡頭組合件110前方的第三鏡頭組合件130。
在下文中,將參考圖式描述根據實施例之相機裝置的特定特徵。
<導引部分>
參考圖2及圖3,實施例可包括鄰近於基座20之第一側壁 21a(參見圖11A)而安置之第一導引部分210,及鄰近於基座20之第二側壁21b(參考圖11A)而安置之第二導引部分220。
第一導引部分210可安置於第一鏡頭組合件110與基座20之第一側壁21a之間。
第二導引部分220可安置於第二鏡頭組合件120與基座20之第二側壁21b之間。基座之第一側壁21a與第二側壁21b可安置成面向彼此。
根據實施例,在基座中受到精確數值控制之第一導引部分210與第二導引部分220彼此耦接的狀態下驅動鏡頭組合件,使得藉由減少摩擦扭矩而減少了摩擦阻力,且因此在變焦期間存在諸如改良驅動力、減少功率消耗及改良控制特性之技術效果。
因此,根據實施例,存在如下的複雜技術效果:藉由防止發生鏡頭離心、鏡頭傾斜,及鏡頭群組之中心軸線與影像感測器未對準之現象,同時使變焦期間的摩擦扭矩最小化,可顯著改良影像品質或解析度。
在相關技術中,當導軌安置於基座自身上時,沿著注塑方向會生成梯度,且因此難以進行尺寸控制,且存在當未正常執行注塑時,摩擦扭矩增大且驅動力降低之技術問題。
另一方面,根據實施例,與基座20分離地形成之第一導引部分210及第二導引部分220係在導軌未安置於基座自身上的情況下單獨地應用的,且因此存在可防止沿著注塑方向生成梯度之特殊技術效果。
基座20可係在Z軸方向上注塑成。在相關技術中,當軌道與基座一體地形成時,存在軌道之直線由於在Z軸方向上注塑軌道時生成的梯度而變形的問題。
根據實施例,由於第一導引部分210及第二導引部分220係與基座20分離地注塑成的,因此相比於相關技術,有可能防止顯著地生成梯度,且因此存在可執行精確注塑且可防止由於注塑而生成梯度之特殊技術效果。
在實施例中,第一導引部分210及第二導引部分220可係 在X軸上注塑成,且所注塑長度可短於基座20。在此情況下,當軌道212及222安置於第一導引部分210及第二導引部分220上時,可使注塑期間之梯度生成最小化,且存在軌道之直線發生變形的可能性較低的技術效果。
圖4及圖5為根據實施例之相機模組的第一導引部分210及第二導引部分220之分解透視圖。
參考圖4,在實施例中,第一導引部分210可包括單個或複數個第一軌道212。另外,第二導引部分220可包括單個或複數個第二軌道222。
例如,第一導引部分210之第一軌道212可包括第一之一軌道212a及第一之二軌道212b。第一導引部分210可包括在第一之一軌道212a與第一之二軌道212b之間的第一支撐部分213。
根據實施例,設置了用於每一鏡頭組合件之兩個軌道,且因此存在即使軌道中之任一者變形,仍可藉由另一軌道確保準確性之技術效果。
另外,根據實施例,設置了用於每一鏡頭組合件之兩個軌道,且因此存在如下技術效果:儘管在軌道中之任一者處的稍後所描述之球形部分皆具有摩擦力問題,但由於雲驅動在另一軌道上的平穩進行仍可確保驅動力。
第一軌道212可自第一導引部分210之一個表面連接至其另一表面。
根據實施例之相機致動器及包括該相機致動器之相機模組解決變焦期間之鏡頭離心或生成傾斜問題,且將複數個鏡頭群組良好地對準以防止視角變化或發生散焦,且因此存在顯著改良影像品質或解析度之技術效果。
例如,根據實施例,第一導引部分210包括第一之一軌道212a及第一之二軌道212b,且第一之一軌道212a及第一之二軌道212b導引第一鏡頭組合件110,且因此存在可改良對準之準確性的技術效果。
另外,根據實施例,由於設置了用於每一鏡頭組合件之兩個 軌道,因此有可能確保稍後所描述之球形部分之間的較大距離,且因此,存在可改良驅動力、可防止磁場干擾且可防止在鏡頭組合件停止或移動時發生傾斜的技術效果。
另外,第一導引部分210可包括第一導引突出部分215,其在垂直於第一軌道212之延伸方向的側表面方向上延伸。
第一突出部214p可包括在第一導引突出部分215上。例如,第一突出部214p可包括第一之一突出部214p1及第一之二突出部214p2。
參考圖4,在實施例中,第二導引部分220可包括單個或複數個第二軌道222。
例如,第二導引部分220之第二軌道222可包括第二之一軌道222a及第二之二軌道222b。第二導引部分220可包括在第二之一軌道222a與第二之二軌道222b之間的第二支撐部分223。
第二軌道222可自第二導引部分210之一個表面連接至其另一表面。
另外,第二導引部分220可包括第二導引突出部分225,其在垂直於第二軌道222之延伸方向的側表面方向上延伸。
包括第二之一突出部224p1及第二之二突出部224p2的第二突出部224p可包括在第二導引突出部分225上。
第一導引部分210之第一之一突出部214p1及第一之二突出部214p2以及第二導引部分220之第二之一突出部224p1及第二之二突出部224p2可耦接至稍後所描述的第三鏡頭組合件130之第三殼體21。
根據實施例,第一導引部分210包括第一之一軌道212a及第一之二軌道212b,且第一之一軌道212a及第一之二軌道212b導引第一鏡頭組合件110,且因此存在可改良對準之準確性的技術效果。
另外,根據實施例,第二導引部分220包括第二之一軌道222a及第二之二軌道222b,且第二之一軌道222a及第二之二軌道222b導引第二鏡頭組合件120,且因此存在可增大對準準確性之技術效果。
此外,設置了用於每一鏡頭組合件之兩個軌道,且因此存在 即使軌道中之任一者變形,仍可藉由另一軌道確保準確性之技術效果。
另外,根據實施例,由於設置了用於每一鏡頭組合件之兩個軌道,因此有可能確保稍後所描述之球形部分之間的較大距離,且因此,存在可改良驅動力、可防止磁場干擾且可防止在鏡頭組合件停止或移動時發生傾斜的技術效果。
此外,根據實施例,設置了用於每一鏡頭組合件之兩個軌道,且因此存在如下技術效果:儘管在軌道中之任一者處的稍後所描述之球形部分皆具有摩擦力問題,但由於雲驅動在另一軌道上的平穩進行仍可確保驅動力。
此外,根據實施例,與基座20分離地形成之第一導引部分210及第二導引部分220係在導軌未安置於基座自身上的情況下單獨地應用的,且因此存在可防止沿著注塑方向生成梯度之特殊技術效果。
在相關技術中,當導軌安置於基座自身上時,沿著注塑方向會生成梯度,且因此難以進行尺寸控制,且存在當未正常執行注塑時,摩擦扭矩增大且驅動力降低之技術問題。
接下來,參考圖5,第一導引部分210之第一軌道212可包括具有第一形狀R1之第一之一軌道212a及具有第二形狀R2之第一之二軌道212b。
此外,第二導引部分220之第二軌道222可包括具有第一形狀R1之第二之一軌道222a及具有第二形狀R2之第二之二軌道222b。
第一導引部分210之第一形狀R1與第一導引部分210之第二形狀R2可為不同形狀。
例如,第一導引部分210及第二導引部分220之第一形狀R1可為V形。第一導引部分210及第二導引部分220之第二形狀R2可為L形,但實施例不限於此。
具有第一形狀R1之第一之一軌道212a與具有第一形狀R1之第二之一軌道222a可對角地定位。
具有第二形狀R2之第一之二軌道212b與具有第二形狀R2 之第二之二軌道222b可對角地定位。
隨後,參考圖5,第一導引部分210可包括單個或複數個第一導引部分孔210h,在該等孔中基座之突出部耦接在第一導引突出部215中。例如,第一導引部分孔210h可包括在第一導引突出部215中之第一常規孔210ha及第一長孔210hb。在實施例中,第一常規孔210ha牢固地耦接至第一導引突出部215,且第一長孔210hb形成為大於第一導引突出部215,且因此存在如下特殊技術效果:可覆蓋在Y軸方向上生成的第一導引突出部215之微小容限之生成,且可防止在X軸方向上旋轉。下文所描述之常規孔及長孔亦可執行相同功能。
在實施例中,基座20之突出部耦接至的複數個第一導引部分孔210h之第一之二距離D12可不同於複數個第一導引部分210之第一突出部214p之間的第一之一距離D11,且因此,以各種方式形成了耦接軸線,且可確保穩定的耦接力,藉此改良機械可靠性。
例如,基座20之突出部耦接至的複數個第一導引部分孔210h之第一之二距離D12可形成為寬於複數個第一導引部分210的耦接至殼體之第一突出部214p之間的第一之一距離D11,且因此,可確保穩定的耦接力,且可改良機械可靠性,但距離之長度不限於此。
第一常規孔210ha可為圓形孔,且在第一長孔210hb中,第一軸線方向上的直徑可不同於在垂直於第一軸線方向的第二軸線方向上的直徑。例如,在第一長孔210hb中,在垂直於x軸之y軸方向上的直徑可大於在與地面水平之x軸方向上的直徑。
另外,第二導引部分220可包括在第二導引突出部225中之單個或複數個第二導引部分孔220h。例如,第二導引部分孔220h可包括在第二導引突出部225中之第二常規孔220ha及第二長孔220hb。
另外,在實施例中,基座20之突出部耦接至的複數個第二導引部分孔220h之第二之二距離D22可不同於複數個第二導引部分220之第二突出部224p之間的第二之一距離D21,且因此,以各種方式形成了耦接軸線,且可確保穩定的耦接力,藉此改良機械可靠性。例如,基座20之 突出部耦接至的複數個第二導引部分孔220h之第二之二距離D22可形成為寬於複數個第二導引部分220的耦接至殼體之第二突出部224p之間的第二之一距離D21,且因此,可確保穩定的耦接力,且可改良機械可靠性,但距離之長度不限於此。
第二常規孔220ha可為圓形孔,且在第二長孔220hb中,第一軸線方向上的直徑可不同於在垂直於第一軸線方向的第二軸線方向上的直徑。例如,在第二長孔220hb中,在垂直於x軸之y軸方向上的直徑可大於在與地面水平之x軸方向上的直徑。
第一常規孔210ha與第二常規孔220ha可對角地定位。另外,第一長孔210hb與第二長孔220hb可對角地定位。然而,實施例不限於此,第一常規孔210ha及第二常規孔220ha可定位於上部部分處,且第一長孔210hb可安置於第一常規孔210ha下方。另外,第一長孔210hb與第二長孔220hb可定位於平行位置處,且第二長孔220hb可安置於第二常規孔220ha下方。第一長孔210hb可安置於第一常規孔210ha上方,且第二長孔220hb可安置於第二常規孔220ha上方。
接下來,圖6A為圖5中所示之實施例的第一導引部分210之透視圖,且圖6B為圖6A中所示之實施例的第一導引部分210之左側方向上的透視圖。
在實施例中,呈圓形形狀之第一之一凹陷214r1可安置於第一導引部分210之第一之一突出部214p1周圍。此外,在實施例中,呈圓形形狀之第一之二凹陷214r2可安置於第一導引部分210之第一之二突出部214p2周圍。
另外,呈圓形形狀之第二之一凹陷(未示出)可安置於第二導引部分220之第二之一突出部224p1周圍。此外,呈圓形形狀之第二之二凹陷(未示出)可安置於第二導引部分220之第二之二突出部224p2周圍。
根據實施例,存在如下技術效果:在形成第一之一突出部214p1及第一之二突出部214p2時,可藉由分別安置於第一導引部分210之 第一之一突出部214p1及第一之二突出部214p2周圍的第一之一凹陷214r1及第一之二凹陷214r2防止在突出部周圍生成毛刺。
因此,存在第一導引部分210之第一之一突出部214p1及第一之二突出部214p2可牢固且緊緊地耦接至第三殼體21之技術效果。
接下來,參考圖6A,單個或複數個第一肋狀物217可安置於第一支撐部分213與第一之二軌道212b之間。
在相關技術中,隨著注塑材料之量增大或隨著注塑材料之厚度增大,會發生收縮,此使得難以控制尺寸,但另一方面,當注塑材料之量減少時,會發生強度減弱的矛盾。
根據實施例,第一肋狀物217安置於第一支撐部分213與第一之二軌道212b之間,且因此存在可藉由減少注塑材料之量而改良尺寸控制之準確性,且可確保強度之複雜技術效果。
接下來,參考圖6B,第一導引部分210之第一軌道212可包括軌道部分凹陷212rb。另外,第一導引部分210之第一支撐部分213可包括支撐部分凹陷213r。
根據實施例,軌道部分凹陷212rb及支撐部分凹陷213r設置在第一導引部分210中,且因此存在可改良尺寸控制之準確性,且可藉由減少注塑材料之量以防止收縮而確保強度之複雜技術效果。
另外,參考圖6B,第一導引部分210可包括安置於與第一之一突出部214p1相對之區中的第一之三突出部214p3,及安置於與第一之二突出部214p2相對之區中的第一之四突出部214p4。
第一之三突出部214p3及第一之四突出部214p4可耦接至稍後所描述的基座20之第三側壁21c的基座孔。
<第一及第二鏡頭組合件以及球形部分>
接下來,圖7A為根據圖3中所示之實施例的相機模組之第一鏡頭組合件110的透視圖,且圖7B為移除了圖7A中所示之第一鏡頭組合件110之組態的部分的透視圖。
簡單參考圖3,實施例可包括沿著第一導引部分210移動之 第一鏡頭組合件110,及沿著第二導引部分220移動之第二鏡頭組合件120。
再次參考圖7A,第一鏡頭組合件110可包括上面安置有第一鏡頭113之第一鏡筒112a,及上面安置有第一驅動部分116之第一驅動部分殼體112b。第一鏡筒112a及第一驅動部分殼體112b可為第一殼體,且第一殼體可為筒狀或鏡筒狀。第一驅動部分116可為磁體驅動部分,但實施例不限於此,且在一些情況下,線圈可安置於該部分中。
另外,第二鏡頭組合件120可包括上面安置有第二鏡頭(未示出)之第二鏡筒(未示出),及上面安置有第二驅動部分(未示出)之第二驅動部分殼體(未示出)。第二鏡筒(未示出)及第二驅動部分殼體(未示出)可為第二殼體,且第二殼體可為筒狀或鏡筒狀。第二驅動部分可為磁體驅動部分,但實施例不限於此,且在一些情況下,線圈可安置於該部分中。
第一驅動部分116可對應於兩個第一軌道212,且第二驅動部分可對應於兩個第二軌道222。
在實施例中,有可能使用單個或複數個球形部分進行驅動。例如,實施例可包括安置於第一導引部分210與第一鏡頭組合件110之間的第一球形部分117,及安置於第二導引部分220與第二鏡頭組合件120之間的第二球形部分(未示出)。
例如,在實施例中,第一球形部分117可包括安置於第一驅動部分殼體112b上方的單個或複數個第一之一球形部分117a,及在第一驅動部分殼體112b下方的單個或複數個第一之二球形部分117b。
在實施例中,第一球形部分117之第一之一球形部分117a可沿著為第一軌道212中之一者的第一之一軌道212a移動,且第一球形部分117之第一之二球形部分117b可沿著為第一軌道212中之另一者的第一之二軌道212b移動。
根據實施例之相機致動器及包括該相機致動器之相機模組解決變焦期間之鏡頭離心或生成傾斜問題,且將複數個鏡頭群組良好地對準以防止視角變化或發生散焦,且因此存在顯著改良影像品質或解析度之技術效果。
例如,根據實施例,第一導引部分包括第一之一軌道及第一之二軌道,且第一之一軌道及第一之二軌道導引第一鏡頭組合件110,且因此存在當第一鏡頭組合件110移動時,可改良第二鏡頭組合件120與光軸之間的對準之準確性的技術效果。
亦參考圖7B,在實施例中,第一鏡頭組合件110可包括上面安置有第一球形部分117之第一組合件凹槽112b1。第二鏡頭組合件120可包括上面安置有第二球形部分之第二組合件凹槽(未示出)。
第一鏡頭組合件110之第一組合件凹槽112b1可為複數個。在此情況下,複數個第一組合件凹槽112b1中之兩個第一組合件凹槽112b1之間相對於光軸方向的距離可長於第一鏡筒112a之厚度。
在實施例中,第一鏡頭組合件110之第一組合件凹槽112b1可呈V形。此外,第二鏡頭組合件120之第二組合件凹槽(未示出)可呈V形。除了V形之外,第一鏡頭組合件110之第一組合件凹槽112b1可呈U形,或在兩個或三個點處接觸第一球形部分117之形狀。另外,除了V形之外,第二鏡頭組合件120之第二組合件凹槽(未示出)可呈U形,或在兩個或三個點處接觸第一球形部分117之形狀。
參考圖2及圖7A,在實施例中,第一導引部分210、第一球形部分117及第一組合件凹槽112b1可安置於自第一側壁21a朝向第二側壁21b之虛擬直線上。第一導引部分210、第一球形部分117及第一組合件凹槽112b1可安置於第一側壁21a與第二側壁21b之間。
參考圖8,在第一鏡頭組合件110中,組合件突出部112b2可安置於與第一組合件凹槽112b1相對之位置處。在實施例中,藉由組合件突出部112b2來維持根據組合件凹槽112b1之安置的強度,且在組合件突出部112b2之上端處設置凹陷區域以減少注塑材料之量,藉此藉由防止收縮來增大尺寸控制之準確性。
接下來,圖8A為沿著根據圖2中所示之實施例的相機模組中的線B1-B2截取之橫截面圖。
根據實施例,第一導引部分210及第二導引部分220可分 別安置並插入至基座20中,並且第一鏡頭組合件110可安置成對應於第一導引部分210,且第二鏡頭組合件120可安置成對應於第二導引部分220。
同時,根據實施例,存在有可能防止第一鏡頭組合件110及第二鏡頭組合件120反向插入至基座20中之技術效果。
例如,參考圖8A,上面安置有第一鏡頭組合件110之第一驅動部分殼體112b的基座20之第一上部部分及第一下部部分可間隔開第一距離A20。
另外,上面安置有第二鏡頭組合件120之第一驅動部分殼體122b的基座20之第二上部部分及第二下部部分可間隔開第二距離B20。
在此情況下,第一驅動部分殼體112b之豎直寬度可包括第一寬度A110,且第二驅動部分殼體122b之豎直寬度可包括第二寬度B120。
在此情況下,不同於圖8A中所示之距離及寬度,當尺寸控制設計成使得為第二驅動部分殼體122b之豎直寬度的第二寬度B120大於基座20之第一上部部分與第一下部部分之間的第一距離A20時,第二鏡頭組合件120並不插入至其中安裝第一鏡頭組合件110之基座區中,且因此存在防止反向插入之技術效果。
另外,不同於圖8A中所示之距離及寬度,當尺寸控制設計成使得為第一驅動部分殼體112b之豎直寬度的第一寬度A110大於基座20之第二上部部分與第二下部部分之間的第二距離B20時,第一鏡頭組合件110並不插入至其中安裝第二鏡頭組合件120之基座區中,且因此存在防止反向插入之技術效果。
接下來,圖8B為根據實施例之相機模組的實例驅動圖。
將參考圖8B描述在根據實施例之相機模組中的第一磁體116與第一線圈部分141b之間生成電磁力DEM之相互作用。
如圖8B中所示,根據實施例之相機模組的第一磁體116之磁化方法可為豎直磁化方法。例如,在實施例中,第一磁體116之N極116N及S極116S皆可被磁化以便面向第一線圈部分141b。因此,第一磁體116之N極116N及S極116S可分別經安置,以便對應於電流在第一線圈部分 141b處在垂直於地面之y軸方向上流動的區。
參考圖8B,在實施例中,在第一磁體116之N極116N處在與x軸相反之方向上施加磁力DM,且當電流DE在y軸方向上在第一線圈部分141b的對應於N極116N之區中流動時,電磁力DEM基於弗萊明左手定則在z軸方向上起作用。
另外,在實施例中,在第一磁體116之S極116S處在x軸方向上施加磁力DM,且當電流DE在對應於S極116S之第一線圈部分141b處在與垂直於地面的y軸相反之方向上流動時,電磁力DEM基於弗萊明左手定則在z軸方向上起作用。
此時,由於包括第一線圈部分141b之第三驅動部分141呈固定狀態,因此第一鏡頭組合件110(其為上面安置有第一磁體116之移動器)可由電磁力DEM根據電流方向沿著第一導引部分210之軌道在平行於z軸方向之方向上來回移動。可與施加至第一線圈部分141b之電流DE成比例地控制電磁力DEM。
同樣地,在根據實施例之相機模組的第二磁體(未示出)與第二線圈部分142b之間生成電磁力DEM,且因此第二鏡頭組合件120可相對於光軸沿著第二導引部分220之軌道水平地移動。
<第三鏡頭組合件>
接下來,圖9為根據圖3中所示之實施例的相機模組中之第三鏡頭組合件130在第一方向上的透視圖,並且圖10為圖9中所示之第三鏡頭組合件130在第二方向上的透視圖且為移除了第三鏡頭133之透視圖。
參考圖9,在實施例中,第三鏡頭組合件130可包括第三殼體21、第三筒131及第三鏡頭133。
在實施例中,第三鏡頭組合件130包括在第三筒131之上端處的筒凹陷21r,且因此存在如下複雜技術效果:可將第三鏡頭組合件130之第三筒131的厚度調整為恆定,且可藉由減少注塑材料之量而改良尺寸控制之準確性。
另外,根據實施例,第三鏡頭組合件130可包括在第三殼體21中之殼體肋狀物21a及殼體凹陷21b。
在實施例中,第三鏡頭組合件130包括在第三殼體21中之殼體凹陷21b,且因此存在如下複雜技術效果:可藉由減少注塑材料之量而改良尺寸控制之準確性,且可藉由在第三殼體21中包括殼體肋狀物21a而確保強度。
接下來,參考圖10,第三鏡頭組合件130可包括在第三殼體21中之單個或複數個殼體孔。例如,殼體孔可包括在第三殼體21之第三筒131周圍的第三常規孔22ha及第三長孔22hb。
殼體孔可耦接至第一導引部分210之第一突出部214p及第二導引部分220之第二突出部224p。
第三常規孔22ha可為圓形孔,且在第三長孔22hb中,第一軸線方向上的直徑可不同於在垂直於第一軸線方向的第二軸線方向上的直徑。例如,在第三長孔22hb中,在垂直於x軸之y軸方向上的直徑可大於在與地面水平之x軸方向上的直徑。
第三鏡頭組合件之殼體孔可包括兩個第三常規孔22ha及兩個第三長孔22hb。
第三常規孔22ha可安置於第三殼體21下方,且第三長孔22hb可安置於第三殼體21上方,但實施例不限於此。第三長孔22hb可彼此對角地定位,且第三常規孔22ha可彼此對角地定位。
在實施例中,第三鏡頭組合件130之第三殼體21可包括單個或複數個殼體突出部21p。在實施例中,殼體突出部21p設置在第三殼體21內部,且因此有可能防止反向插入,並防止第三殼體21藉由左右轉向而耦接至基座20。
殼體突出部21p之數目可為複數個,例如四個,但實施例不限於此。亦參考圖11B,殼體突出部21p可耦接至安置於基座側突出部分23a上之側凹陷23a。
<基座>
接下來,圖11A為根據圖3中所示之實施例的相機模組之基座20的透視圖,圖11B為圖11A中所示之基座20的正視圖,且圖12為圖11B中所示之基座20的第一區21cA之放大圖。
參考圖3,第一導引部分210、第二導引部分220、第一鏡頭組合件110、第二鏡頭組合件120等可安置於根據實施例之基座20中。第三鏡頭組合件130可安置於基座之一個側表面處。
再次參考圖11A,基座20可具有其中具空間之長方體形狀。
例如,基座20可包括第一側壁21a、第二側壁21b、第三側壁21c及第四側壁21d,且基座20可包括複數個側壁以及基座上部表面21e及基座下部表面21f。
例如,基座20可包括第一側壁21a及對應於第一側壁21a之第二側壁21b。例如,第二側壁21b可安置於面向第一側壁21a之方向上。
第一側壁21a及第二側壁21b可分別包括第一開口21bO及第二開口(未示出)。
另外,基座20可進一步包括安置於第一側壁21a與第二側壁21b之間且連接第一側壁21a及第二側壁21b之第三側壁21c。第三側壁21c可安置於垂直於第一側壁21a及第二側壁21b之方向上。
第一側壁21a、第二側壁21b及第三側壁21c可彼此一體地形成為注塑形狀,或可呈組態中之每一者相耦接之形式。
參考圖11b,基座突出部可安置於基座20之第四側壁21d上。
基座突出部可包括安置於第四側壁21d上的第一基座突出部22p1、第二基座突出部22p2、第三基座突出部22p3及第四基座突出部22p4。
第一至第四基座突出部22p1、22p2、22p3及22p4可耦接至第一導引部分孔210h及第二導引部分孔220h。
第四側壁21d可呈開口形式,且可包括第四開口21dO。
第一導引部分210、第二導引部分220、第一鏡頭組合件110及第二鏡頭組合件120通過第四開口21dO可拆卸地耦接至基座20之內部。
接下來,參考圖11A及圖11B,基座20可包括在z軸方向上自第四側壁21d突出之基座突出部分23b。在實施例中,基座突出部分23b設置在第四側壁21d上,使得當第一導引部分210及第二導引部分220被組裝至基座20時,施加環氧樹脂或黏著劑以在基座20與第三鏡頭組合件之第三殼體21之間進行接合,藉此改良強接合力。
另外,實施例可包括在基座20之第四側壁21d之x軸方向上延伸的側突出部分23a。在主FPCB(感測器FPCB)耦接至基座20時,基座20之側突出部分23a可提供導引功能。
隨後,參考圖11A,基座20可包括基座上部表面21e及基座下部表面21f。
基座上部表面21e可包括基座上部凹槽21er。
在實施例中,基座上部凹槽21er設置在基座上部表面21e上,且因此經增厚用於組裝第一導引部分210及第二導引部分220之橫截面的厚度係恆定的,藉此防止在注塑期間發生收縮。
基座上部表面21e可包括基座上部肋狀物21ea。
在實施例中,基座上部肋狀物21ea安置於基座上部表面21e上,且因此有可能在置放FPCB時充當導引件,並提供調整FPCB之置放部分及非置放部分之厚度的功能。
另外,在實施例中,基座下部表面21f可包括基座階狀物21s。
在實施例中,基座階狀物21s設置在基座下部表面21f處,藉此改良安裝在其中之第一及第二驅動部分的穩固可靠性。
接下來,圖12為圖11B中所示之基座的第三側壁21c之第一區21cA的放大圖。
在實施例中,基座之第三側壁21c可包括基座孔。
例如,基座孔可包括在第三側壁21c上之單個或複數個常規孔及單個或複數個長孔。
例如,第三側壁21c可包括第四之一常規孔21ha1、第四之二常規孔21ha2、第四之一長孔21hb1及第四之二長孔21hb2。
基座孔可耦接至第一導引部分210之第一之三突出部214p3及第一之四突出部214p3,及第二導引部分220之第二之四突出部(未示出)。
第四之一常規孔21ha1及第四之二常規孔21ha2可為圓形孔,且第四之一長孔21hb1及第四之二長孔21hb2在第一軸線方向及垂直的第二軸線方向上可具有不同的直徑。第四之一常規孔21ha1及第四之二常規孔21ha2可對角地安置。在此情況下,第四之一長孔21hb1及第四之二長孔21hb2可對角地安置。然而,實施例不限於此,第四之一常規孔21ha1及第四之二常規孔21ha2可安置於第一區21cA上方,且第四之一長孔21hb1及第四之二長孔21hb2可安置於第一區21cA下方。
<偏心特徵>
接下來,圖13為示出根據圖3中所示之實施例的相機模組中之第三鏡頭組合件130與第一導引部分210之組合的說明性視圖,圖14為示出平面與第三常規孔22hb之橫截面之間的對應關係的放大圖,該孔為圖13中所示之第三鏡頭組合件130的耦接區,且圖15為示出圖13中所示之第三鏡頭組合件130與第一導引部分210之組合的實例橫截面圖。
具體而言,在圖13中,第一導引部分210之第一之二突出部214p2與第三殼體之第三常規孔22ha耦接之區由第一區214PH指示,且圖15為其耦接狀態之橫截面圖。
圖14B為沿著圖14A中之線A1-A2截取的橫截面圖。
參考圖14,第三殼體21之第三常規孔22ha可包括第三凹槽22hr及安置於第三凹槽22hr中之第三孔22ht。
在實施例中,第三凹槽之中心22hrc與第三孔之中心22htc並不彼此重合且可係偏心的。
根據實施例,第三凹槽之中心22hrc與第三孔之中心22htc並不重合、係彼此間隔開的,且被偏心地安置於第三殼體21之第三常規孔22ha中,以便增大複數個鏡頭群組之間的鏡頭對準之準確性,且因此存在可藉由增大鏡頭群組之間的對準準確性而最小化變焦期間之離心及鏡頭傾斜的技術效果。
接下來,參考圖15,存在沿著第一區214PH之線A1-A2截取的橫截面圖,第一導引部分210之第一之二突出部214p2與第三殼體之第三常規孔22ha在該區中耦接。
在實施例中,第一之二突出部214p2可自第一導引部分210突出,且呈圓形形狀之第一之二凹陷214r2可安置於第一之二突出部214p2周圍。
根據實施例,第一之二突出部之中心214p2c可並不與第一之二凹陷之中心或第三凹槽之中心22hrc重合。
根據實施例,第一導引部分210之突出部的中心與第三殼體之凹槽的中心並不重合、係彼此間隔開的,且被偏心地安置,以便增大複數個鏡頭群組之間的鏡頭對準之準確性,且因此存在可藉由增大鏡頭群組之間的對準準確性而最小化變焦期間之離心及鏡頭傾斜的技術效果。
圖16為示出根據圖3中所示之實施例的相機模組之基座20與第一導引部分210之組合的說明性視圖,且圖17為示出圖16中所示之第一導引部分210的第一常規孔210ha與第一基座突出部22p1之組合的實例橫截面圖。
圖18為示出圖16中所示之基座20與第一導引部分210之組合的橫截面圖。
具體而言,在圖16中,基座20之第一基座突出部22p1與第一導引部分之第一常規孔210ha耦接之區由第二區22PH指示,且圖18為其耦接狀態之橫截面圖。
圖17B為沿著圖17A中之線A1-A2截取的橫截面圖。
參考圖17,第一導引部分210之第一常規孔210ha可包括 第一凹槽210hr及安置於第一凹槽210hr中之第一孔210ht。
在實施例中,第一凹槽之中心210hrc與第一孔之中心210htc並不彼此重合且可係偏心的。
根據實施例,第一凹槽210hr之中心與第一及第二導引部分之凹槽的中心並不重合、係彼此間隔開的,且被偏心地安置於第一導引部分210之第一常規孔210ha中,以便增大複數個鏡頭群組之間的鏡頭對準之準確性,且因此存在可藉由增大鏡頭群組之間的對準準確性而最小化變焦期間之離心及鏡頭傾斜的技術效果。
接下來,參考圖18,存在沿著第二區22PH之線A3-A4的橫截面圖,基座20之第一基座突出部22p1與第一導引部分之第一常規孔210ha在該區中耦接。
在實施例中,第一基座突出部22p1可自基座20突出,且呈圓形形狀之第一基座凹陷20r可安置於第一基座突出部22p1周圍。
根據實施例,第一基座突出部之中心22p1c可並不與第一基座凹陷之中心或第一凹槽之中心210htc重合。
根據實施例,基座之突出部的中心與第一及第二導引部分之凹槽的中心並不彼此重合、係彼此間隔開的,且被偏心地安置,以便增大複數個鏡頭群組之間的鏡頭對準之準確性,且因此存在可藉由增大鏡頭群組之間的對準準確性而最小化變焦期間之離心及鏡頭傾斜的技術效果。
再次參考圖12,如上文所描述,基座之第三側壁21c可包括第四之一常規孔21ha1、第四之二常規孔21ha2、第四之一長孔21hb1及第四之二長孔21hb2。基座孔可耦接至第一導引部分210之第一之三突出部214p3及第一之四突出部214p4,及第二導引部分220之第二之四突出部(未示出)。
此時,在實施例中,第四之一常規孔21ha1、第四之二常規孔21ha可分別包括第四之一凹槽(未示出)或第四之二凹槽(未示出)。
此時,在實施例中,第四之一凹槽之中心及第四之二凹槽之中心並不分別與第四之一常規孔之中心及第四之二常規孔之中心重合,且 可係偏心的。
根據實施例,第四之一凹槽之中心及第四之二凹槽之中心並不分別與第四之一常規孔之中心及第四之二常規孔之中心重合、係彼此間隔開的,且被偏心地安置,以便增大複數個鏡頭群組之間的鏡頭對準之準確性,且因此存在可藉由增大鏡頭群組之間的對準準確性而最小化變焦期間之離心及鏡頭傾斜的技術效果。
另外,根據實施例,第一導引部分210之第一之三突出部214p3的中心及第二導引部分220之第二之四突出部(未示出)的中心並不分別與第四之一凹槽的中心及第四之二凹槽的中心重合。
根據實施例,第一導引部分210之第一之三突出部214p3的中心及第二導引部分220之第二之四突出部(未示出)的中心並不分別與第四之一凹槽的中心及第四之二凹槽的中心重合、係彼此間隔開的,且被偏心地安置,以便增大複數個鏡頭群組之間的鏡頭對準之準確性,且因此存在可藉由增大鏡頭群組之間的對準準確性而最小化變焦期間之離心及鏡頭傾斜的技術效果。
<耦接至OIS致動器之相機模組>
接下來,圖19為示出OIS致動器300耦接至之相機模組1000A的透視圖。
根據實施例之相機模組1000A可包括單個或複數個相機致動器。例如,根據實施例之相機模組1000A可包括第一相機致動器100及第二相機致動器300。
第一相機致動器100支援一或多個鏡頭,且可藉由根據預定控制單元之控制信號豎直地移動鏡頭來執行自動聚焦功能或變焦功能。另外,第二相機致動器300可為光學影像穩定器(OIS)致動器,但實施例不限於此。
在下文中,將主要描述為第二相機致動器300之OIS致動器。
接下來,圖20A為圖19中所示之實施例的相機模組1000A 中之第二相機致動器300在第一方向上的透視圖,且圖20B為圖19中所示之實施例的相機模組1000A中之第二相機致動器300在第二方向上的透視圖。
參考圖20A及圖20B,該實施例之第二相機致動器300可包括殼體310、安置於殼體310上之影像抖動控制單元320、安置於影像抖動控制單元320上之稜鏡單元330,及電連接至第二電路板350之第二驅動部分72C(參見圖21A)。
因此,根據實施例,提供安置於殼體310上之影像抖動控制單元320,且因此存在有可能提供超薄且超小型相機致動器及包括該相機致動器之相機模組的技術效果。
另外,根據實施例,影像抖動控制單元320安置於稜鏡單元330下方,且因此存在如下技術效果:在實施OIS時,可消除光學系統鏡頭組合件之鏡頭大小限制,且可確保充分量之光。
另外,根據實施例,提供穩定地安置於殼體310上之影像抖動控制單元320,且包括稍後所描述的圖22A之整形器單元322及第一驅動部分72M,且因此存在如下技術效果:當通過包括可調諧稜鏡322cp之鏡頭單元322c實施OIS時,可使離心或傾斜現象之發生最小化以實現最佳光學特性。
此外,根據實施例,在實施OIS時,為磁體驅動部分之第一驅動部分72M安置於與第一相機致動器100分離之第二相機致動器300上,且因此存在可防止磁場干擾第一相機致動器100之AF或變焦磁體的技術效果。
此外,根據實施例,不同於移動複數個固體鏡頭之習知方法,藉由包括包含可調諧稜鏡322cp之鏡頭單元322c、整形器單元322及第一驅動部分72M來實施OIS,且因此存在可藉由低功率消耗實施OIS之技術效果。
在下文中,將參考圖式更詳細地描述該實施例之第二相機致動器300。
圖21A為圖20B中所示之實施例的第二相機致動器300之第二電路板350及第二驅動部分72C之透視圖,且圖21B為圖20B中所示之實施例的第二相機致動器300之部分分解透視圖,且圖21C為自圖20B中所示之實施例的第二相機致動器300移除了第二電路板350之透視圖。
首先,參考圖21A,第二電路板350可連接至預定電力供應器(未示出)以向第二驅動部分72C施加電力。第二電路板350可包括具有可電連接之佈線圖案的電路板,諸如剛性印刷電路板(剛性PCB)、可撓性印刷電路板(可撓性PCB)及剛性可撓性印刷電路板(剛性可撓性PCB)。
第二驅動部分72C可包括單個或複數個單元驅動部分,且可包括複數個線圈。例如,第二驅動部分72C可包括第五單元驅動部分72C1、第六單元驅動部分72C2、第七單元驅動部分72C3及第八單元驅動部分(未示出)。
另外,第二驅動部分72C可進一步包括霍爾感測器(未示出),以辨識稍後所描述之第一驅動部分72M(參見圖21B)的位置。例如,第五單元驅動部分72C1可進一步包括第一霍爾感測器(未示出),且第七單元驅動部分72C3可進一步包括第二霍爾感測器(未示出)。
根據實施例,提供穩定地安置於殼體310上之影像抖動控制單元320,且通過為線圈驅動部分之第二驅動部分72C、為磁體驅動部分之第一驅動部分72M,及包括可調諧稜鏡之鏡頭單元322c來實施OIS,且因此可使離心或傾斜現象之發生最小化以實現最佳光學特性。
另外,根據實施例,不同於移動複數個固體鏡頭之習知方法,藉由通過包括可調諧稜鏡之鏡頭單元322c、為磁體驅動部分之第一驅動部分72M及為線圈驅動部分之第二驅動部分72C來驅動整形器單元322而實施OIS,且因此存在可藉由低功率消耗實施OIS之技術效果。
接下來,參考圖21B及圖21C,該實施例之第二相機致動器300可包括殼體310、包括整形器單元322及第一驅動部分72M且安置於殼體310上之影像抖動控制單元320、安置於殼體310上之第二驅動部分72C,及安置於影像抖動控制單元320上且包括固定稜鏡332之稜鏡單元 330。
參考圖21B,殼體310可包括在殼體主體312處的光可穿過之預定開口312H,且可包括殼體側部314P,該側部在殼體主體312上方延伸且包括其中安置第二驅動部分72C之驅動部分孔314H。
例如,殼體310可包括第一殼體側部314P1及第二殼體側部314P2,該第一殼體側部在殼體主體312上方延伸且包括其中安置第二驅動部分72C之第一驅動部分孔314H1,該第二殼體側部包括其中安置第二驅動部分72C之第二驅動部分孔314H2。
根據實施例,第二驅動部分72C安置於殼體側部314P上,且藉由通過為磁體驅動部分之第一驅動部分72M及電磁力來驅動整形器單元322及包括可調諧稜鏡之鏡頭單元322c而實施OIS,且因此可藉由低功率消耗來實施OIS。
另外,根據實施例,藉由通過穩定地固定在殼體側部314P上之第二驅動部分72C及為磁體驅動部分之第一驅動部分72M來控制包括可調諧稜鏡之鏡頭單元322c而實施OIS,且因此可使離心或傾斜現象之發生最小化以實現最佳光學特性。
接下來,固定稜鏡332可為直角稜鏡,且可安置於影像抖動控制單元320之第一驅動部分72M內部。另外,在實施例中,預定稜鏡蓋334安置於固定稜鏡332上方,使得固定稜鏡332可緊緊地耦接至殼體310,且因此存在可防止稜鏡傾斜及在第二相機致動器300處發生離心之技術效果。
另外,根據實施例,影像抖動控制單元320經安置以便利用稜鏡單元330下方之空間且彼此重疊,且因此存在有可能提供超薄且超小型相機致動器及包括該相機致動器之相機模組的技術效果。
具體而言,根據實施例,稜鏡單元330與包括可調諧稜鏡之鏡頭單元322c可安置成彼此非常接近,且因此存在如下特殊技術效果:即使鏡頭單元322c中的光學路徑發生細微變化,仍可在實際影像感測器單元中廣泛地確保光學路徑之該變化。
例如,簡單參考圖25B,由固定稜鏡332變化的光束之第二移動路徑L1a可由可調諧稜鏡322cp變化以變化為第三移動路徑L1b。
此時,根據實施例,固定稜鏡332與包括可調諧稜鏡之鏡頭單元322c可安置成彼此非常接近,且可確保鏡頭單元322c與第一鏡頭組合件(未示出)之影像平面190P之間的距離相對較長。
因此,可根據可調諧稜鏡322cp中的預定角度θ之傾斜變化廣泛地確保反射在影像平面190P上之第一距離D1δ,且因此存在如下特殊技術效果:即使鏡頭單元322c中的光學路徑發生細微變化,仍可在實際影像感測器單元中廣泛地確保光學路徑之該變化。
接下來,圖22A為圖21B中所示之實施例的第二相機致動器300之影像抖動控制單元320的分解透視圖,且圖22B為圖22A中所示之實施例的第二相機致動器之影像抖動控制單元320的組合透視圖,且圖22C為圖22A中所示之影像抖動控制單元320的第一驅動部分72M之分解透視圖。
參考圖22A及圖22B,在實施例中,影像抖動控制單元320可包括整形器單元322及第一驅動部分72M。
整形器單元322可包括整形器主體322a,該主體包括光可穿過之孔;及突出部分322b,該突出部分自整形器主體322a延伸至主體之側表面且在第一豎直方向上耦接至第一驅動部分72M。
另外,整形器單元322可包括鏡頭單元322c,其在與第一豎直方向相反之第二豎直方向上安置於整形器主體322a上且包括可調諧稜鏡。
因此,根據實施例,通過包括整形器單元322及第一驅動部分72M之影像抖動控制單元320,及包括可調諧稜鏡之鏡頭單元322c來實施OIS,且因此存在可使離心或傾斜現象之發生最小化以實現最佳光學特性之技術效果。
具體而言,參考圖22A及圖22B,第一驅動部分72M可包括耦接至突出部分322b之單個或複數個磁體框架72MH1及72MH2,及安 置於磁體框架72MH1及72MH2上之單元驅動部分。
例如,第一驅動部分72M可包括第一磁體框架72MH1及第二磁體框架72MH2,且第一單元驅動部分72M1及第二單元驅動部分72M2可安置於第一磁體框架72MH上,且第三單元驅動部分72M3及第四單元驅動部分72M4可安置於第二磁體框架72MH2上。
第一至第四單元驅動部分72M1、72M2、72M3及72M4中之每一者可包括第一至第四磁體。
圖22C為圖22A中所示之影像抖動控制單元320的第一驅動部分72M之分解透視圖。
在實施例中,第一驅動部分72M可藉由進一步包括安置於第一磁體框架72MH1及第二磁體框架72MH2上之磁軛72MY而阻擋磁場干擾。
例如,第一驅動部分72M之第一磁體框架72MH1可包括框架凹槽72MR,且磁軛72MY可安置於框架凹槽72MR上。此後,第一單元驅動部分72M1及第二單元驅動部分72M2可分別安置於磁軛72MY上。
此時,磁軛72MY可包括牢固地耦接至整形器單元322之突出部分322b的磁軛突出部分72MYP。
接下來,圖23為圖22A中所示之實施例的第二相機致動器之整形器單元322的透視圖。
參考圖23,整形器單元322可包括整形器主體322a,該主體包括光可穿過之開口;突出部分322b,該突出部分自整形器主體322a延伸至主體之側表面且在第一豎直方向上耦接至第一驅動部分72M;及鏡頭單元322c,該鏡頭單元在與第一豎直方向相反之第二豎直方向上安置於整形器主體322a上且包括可調諧稜鏡322cp。
具體而言,在實施例中,整形器單元322可包括自整形器主體322a分別延伸至主體之兩側的複數個磁體支撐部分。例如,整形器單元322可包括自整形器主體322a分支且延伸至主體之第一側的第一突出部分 322b1及第二突出部分322b2,及分支且延伸至主體之第二側的第三突出部分322b3及第四突出部分322b4。
第一驅動部分72M可包括分別耦接至第一至第四突出部分322b1、322b2、322b3及322b4的第一至第四單元驅動部分72M1、72M2、72M3及72M4。
參考圖23,在實施例中,整形器單元322可包括在磁體支撐部分中的待耦接至磁體框架之耦接凹槽322bh。因此,如圖22B中所示之影像抖動控制單元320可耦接至整形器單元322。
根據實施例,在第一驅動部分72M牢固地耦接至整形器單元322之狀態中,通過包括可調諧稜鏡之鏡頭單元322c的光學路徑控制來實施OIS,且因此存在可使離心或傾斜現象之發生最小化以實現最佳光學特性之特殊技術效果。
接下來,圖24為沿著圖23中所示之整形器單元322的線A1-A1'截取的鏡頭單元322c之橫截面圖。
參考圖24,在實施例中,鏡頭單元322c可包括半透明支撐件322c2、安置於半透明支撐件322c2上的具有預定容納空間之支架322cb、安置於支架322cb之容納空間中的可調諧稜鏡322cp或液體鏡頭(未示出)、安置於可調諧稜鏡322cp或液體鏡頭上之可撓性板322cm,及安置於可撓性板322cm上之第二半透明支撐件(未示出)。可撓性板322cm可由半透明材料形成。
半透明支撐件322c2及第二半透明支撐件(未示出)可由半透明材料形成。例如,半透明支撐件322c2及第二半透明支撐件可由玻璃形成,但實施例不限於此。
半透明支撐件322c2及第二半透明支撐件可具有中空圓環形狀或方環形狀。
第二半透明支撐件(未示出)之大小可形成為小於支架322cb之容納空間的大小。
可調諧稜鏡322cp可包括安置於由半透明支撐件322c2、支 撐件支架322cb及可撓性板322cm產生之空間中的光學液體。替代地,可調諧稜鏡322cp可包括楔形稜鏡。
在實施例中,可調諧稜鏡322cp可為由流體製成之鏡頭,且流體鏡頭可具有液體由流體膜環繞之形狀,但實施例不限於此。
在實施例中,由可調諧稜鏡322cp使用之光學液體可為透明的低螢光無毒材料。例如,該實施例之光學液體可使用氯氟碳化物(CFC)組分等,但實施例不限於此。
支架322cb可由可拉伸材料或不可拉伸材料形成。例如,支架322cb可由彈性膜材料或金屬材料形成,但實施例不限於此。
如圖25B中所示,當可撓性板322cm因第一驅動部分72M之移動而受到整形器主體322a之預定力時,由於可撓性彈性材料之特性,可撓性板322cm之部分會向上或向下移動,且可調諧稜鏡322cp之形式可能係可變的。
例如,可撓性板322cm可為逆滲透(RO)膜、奈米濾(NF)膜、超濾(UF)膜、微濾(MF)膜等,但實施例不限於此。此處,RO膜可為具有約1至15埃之微孔大小的膜,NF膜可為具有約10埃之微孔大小的膜,UF膜可為具有約15至200埃之微孔大小的膜,且MF膜可為具有約200至1000埃之微孔大小的膜。
根據實施例,提供穩定地安置於殼體310上之影像抖動控制單元320,且包括整形器單元322及第一驅動部分72M,且因此存在如下技術效果:當通過包括可調諧稜鏡322cp之鏡頭單元322c實施OIS時,可使離心或傾斜現象之發生最小化以實現最佳光學特性。
接下來,圖25A至圖25B為示出該實施例之第二相機致動器300的操作之說明性視圖。
例如,圖25A為在該實施例之OIS致動器的操作之前的說明性視圖,且圖25B為在該實施例之OIS致動器的操作之後的說明性視圖。
在廣義上,實施例中之稜鏡可包括變化預定光束之路徑的固定稜鏡332,及安置於固定稜鏡332下方且變化自固定稜鏡332發射之光束 的路徑之可調稜鏡322cp。
參考圖25A及圖25B,該實施例之第二相機致動器300可通過第一驅動部分72M及第二驅動部分72C變化可調諧稜鏡322cp之形式來控制光束路徑。
例如,在實施例中,第二相機致動器300可藉由通過為磁體驅動部分之第一驅動部分72M來變化可調諧稜鏡322cp之頂角Θ而控制光束路徑。
例如,參考圖25A,入射光L1被固定稜鏡332變化為第二移動路徑L1a,但可調諧稜鏡322cp未變化該光路徑。
另一方面,參考圖25B,由固定稜鏡332變化的光束之第二移動路徑L1a可在可調諧稜鏡322cp中受到變化而變化為第三移動路徑L1b。
例如,當可撓性板322cm因第一驅動部分72M之移動而受到整形器主體322a之預定力時,第二半透明支撐件(未示出)受到該力,且力被傳輸至可撓性板322cm,並且由於可撓性彈性材料之特性,可撓性板322cm之部分會向上或向下移動,且可調諧稜鏡322cp之形式可能係可變的。
例如,由於整形器主體322a之左上端受到第一單元驅動部分72M1的在第二方向上之力F2,而整形器主體322a之右上端受到第二單元驅動部分72M2的在第一方向上之力F1,因此該主體可發生變化。第二半透明支撐件(未示出)因整形器主體322a之移動而受到力,且可撓性板322cm可因該力而發生預定角度Θ之傾斜變化。
在下文中,參考圖25B,在實施例中,將藉由通過第一驅動部分72M使可調諧稜鏡322cp之形狀發生變形而進一步詳細描述用於控制光束路徑之影像穩定裝置。
首先,根據實施例,由於發生相機抖動,影像需要在第一相機致動器100中設置之鏡頭組合件的影像平面(未示出)上向側表面移動第一距離D1δ。
此時,D1為自可調諧稜鏡322cp至鏡頭組合件之影像平面的距離,δ為可調諧稜鏡322cp之色差,且Θ為可調諧稜鏡322cp之頂角。
亦即,根據實施例,在計算可調諧稜鏡322cp之經變化頂角Θ之後,可藉由通過第一驅動部分72M變化可調諧稜鏡322cp之頂角Θ而將光束路徑控制為第三移動路徑L1b。
此時,可在可調諧稜鏡322cp之色差δ與可調諧稜鏡322cp之頂角Θ之間建立δ=n-1XΘ之關係(其中n為可調諧稜鏡322cp相對於感興趣頻帶之中心波長的折射率)。
根據實施例,稜鏡單元330與包括可調諧稜鏡之鏡頭單元322c可安置成彼此非常接近,且因此存在如下特殊技術效果:即使鏡頭單元322c中的光學路徑發生細微變化,仍可在實際影像感測器單元中廣泛地確保光學路徑之該變化。
例如,根據實施例,固定稜鏡332與包括可調諧稜鏡之鏡頭單元322c可安置成彼此非常接近,且可確保鏡頭單元322c與第一鏡頭組合件(未示出)之影像平面190P之間的距離相對較長。因此,可根據可調諧稜鏡322cp中的預定角度θ之傾斜變化廣泛地確保反射在影像平面190P上之第一距離D1δ,且因此存在如下特殊技術效果:即使鏡頭單元322c中的光學路徑發生細微變化,仍可在實際影像感測器單元中廣泛地確保光學路徑之該變化。
接下來,圖26為該實施例之第二相機致動器的第一說明性操作圖。
例如,圖26為自根據圖20B中所示之實施例的第二相機致動器300之z軸方向檢視的第一實例操作圖。
參考圖26,通過第二電路板350向第二驅動部分72C施加電力,且電流流過每一線圈,且因此,可在第二驅動部分72C與第一驅動部分72M之間生成在第一方向F1或第二方向F2上的電磁力,並且可撓性板322cm可因第一驅動部分72M之移動而以預定角度傾斜,藉此控制可調諧稜鏡322cp之頂角Θ。
例如,參考圖26,第一單元驅動部分72M1及第二單元驅動部分72M2可安置成使得可在第五單元驅動部分72C1及第六單元驅動部分72C2之方向上生成磁力的方向,且第三單元驅動部分72M3及第四單元驅動部分72M4可安置成使得可在第七單元驅動部分72C3及第八單元驅動部分72C4之方向上生成磁力的方向。
此時,當第一方向上的電流C1在第五單元驅動部分72C1及第六單元驅動部分72C2中流動時,可施加在第二方向上的力F2。另一方面,當第一方向上的電流C1在第七單元驅動部分72C3及第八單元驅動部分72C4中流動時,可施加在與第二方向相反之第一方向上的力F1。
因此,在第一單元驅動部分72M1及第二單元驅動部分72M2中,可向可撓性板322cm施加在第二方向上的力F2,且在第三單元驅動部分72M3及第四單元驅動部分72M4中,可向可撓性板322cm施加在第一方向上的力F1,且因此,可調諧稜鏡322cp之頂角Θ可變形為第一角度Θ1以變化並控制光路徑。
接下來,圖27為該實施例之第二相機致動器300的第二實例操作圖。
例如,圖27為自根據圖20B中所示之實施例的第二相機致動器300之z軸方向檢視的第二實例操作圖。
例如,向第二驅動部分72C施加電力,且電流流過每一線圈,且因此,可在第二驅動部分72C與第一驅動部分72M之間生成在第一方向F1或第二方向F2上的電磁力,並且可撓性板322cm可以預定角度傾斜。
例如,參考圖27,第一單元驅動部分72M1及第二單元驅動部分72M2可安置成使得可在第五單元驅動部分72C1及第六單元驅動部分72C2之方向上生成磁力的方向,且第三單元驅動部分72M3及第四單元驅動部分72M4可安置成使得可在第七單元驅動部分72C3及第八單元驅動部分72C4之方向上生成磁力的方向。
此時,第一方向上的電流C1可在第五單元驅動部分72C1 及第七單元驅動部分72C3中流動,且第二方向上的電流C2可在第六單元驅動部分72C2及第八單元驅動部分72C4中流動。
因此,可在第一單元驅動部分72M1及第四單元驅動部分72M4中施加在第二方向上的力F2,且可在第二單元驅動部分72M2及第三單元驅動部分72M3中施加在第一方向上的力F1。
因此,在第一單元驅動部分72M1及第四單元驅動部分72M4中,可向可變稜鏡322cp之可撓性板322cm施加在第二方向上的力F2,且在第二單元驅動部分72M2及第三單元驅動部分72M3中,可向可變稜鏡322cp之可撓性板322cm施加在第一方向上的力F1,且因此,可調諧稜鏡322cp之頂角Θ可變形為第二角度Θ2以變化並控制光路徑。
根據實施例,影像抖動控制單元320經安置以便利用稜鏡單元330下方之空間且彼此重疊,且因此存在有可能提供超薄且超小型相機致動器及包括該相機致動器之相機模組的技術效果。
另外,根據實施例,影像抖動控制單元320安置於稜鏡單元330下方,且因此存在如下技術效果:在實施OIS時,可消除光學系統鏡頭組合件之鏡頭大小限制,且可確保充分量之光。
另外,根據實施例,提供穩定地安置於殼體310上之影像抖動控制單元320,且包括整形器單元322及第一驅動部分72M,且因此存在如下技術效果:當通過包括可調諧稜鏡322cp之鏡頭單元322c實施OIS時,可使離心或傾斜現象之發生最小化以實現最佳光學特性。
此外,根據實施例,在實施OIS時,為磁體驅動部分之第一驅動部分72M安置於與第一相機致動器100分離之第二相機致動器300上,且因此存在可防止磁場干擾第一相機致動器100之AF或變焦磁體的技術效果。
接下來,圖28為根據另一實施例之相機模組1000的另一透視圖。
除了上文所描述的相機模組1000A之外,根據另一實施例之相機模組1000可進一步包括第二相機模組1000B。第二相機模組1000B 可為具有固定焦距鏡頭之相機模組。固定焦距鏡頭可被稱為「單焦距鏡頭」或「單鏡頭」。第二相機模組1000B可電連接至第三群組之電路板430。包括於相機模組1000A中之第二相機致動器300可電連接至第二群組之電路板420。
接下來,圖29示出應用了根據實施例之相機模組的行動終端1500。
如圖29中所示,根據實施例之行動終端1500可包括設置於後表面上之相機模組1000、閃光燈模組1530及自動聚焦裝置1510。
相機模組1000可包括影像捕獲功能及自動聚焦功能。例如,相機模組1000可包括使用影像之自動聚焦功能。
相機模組1000在拍攝模式或視訊通話模式下處理由影像感測器獲得之靜態影像或移動影像圖框。經處理影像圖框可顯示於預定顯示單元上,且可被儲存於記憶體中。相機(未示出)可安置於行動終端之主體的前表面上。
例如,相機模組1000可包括第一相機模組1000A及第二相機模組1000B,且可由第一相機模組1000A實施OIS連同AF或變焦功能。
閃光燈模組1530可包括在其中發射光之發光裝置。可藉由行動終端之相機操作或藉由使用者控制來操作閃光燈模組1530。
自動聚焦裝置1510可包括作為發光單元之表面發射式雷射元件之封裝中的一者。
自動聚焦裝置1510可包括使用雷射之自動聚焦功能。自動聚焦裝置1510可主要用於相機模組1000之使用影像之自動聚焦功能劣化的狀況中,例如10m或更小之封閉環境或黑暗環境中。自動聚焦裝置1510可包括包含垂直腔面發射雷射(VCSEL)半導體裝置之發光單元,及諸如光電二極體的將光能轉換成電能之光接收單元。
有利效果
根據根據實施例之相機致動器及包括該相機致動器之相機模組,存在可解決在變焦期間生成摩擦扭矩之間題的技術效果。
例如,根據實施例,在基座中受到精確數值控制之第一導引部分與第二導引部分彼此耦接的狀態下驅動鏡頭組合件,使得藉由減少摩擦扭矩而減少了摩擦阻力,且因此在變焦期間存在諸如改良驅動力、減少功率消耗及改良控制特性之技術效果。
因此,根據實施例,存在如下的複雜技術效果:藉由防止發生鏡頭離心、鏡頭傾斜,及鏡頭群組之中心軸線與影像感測器未對準之現象,同時使變焦期間的摩擦扭矩最小化,可顯著改良影像品質或解析度。
另外,根據實施例之相機致動器及包括該相機致動器之相機模組解決變焦期間之鏡頭離心或生成傾斜問題,且將複數個鏡頭群組良好地對準以防止視角變化或發生散焦,且因此存在顯著改良影像品質或解析度之技術效果。
例如,根據實施例,第一導引部分包括第一之一軌道及第一之二軌道,且第一之一軌道及第一之二軌道導引第一鏡頭組合件,且因此存在可改良對準準確性之技術效果。
另外,根據實施例,第一導引部分之突出部的中心與第三殼體之凹槽的中心並不重合、係彼此間隔開的,且被偏心地安置,以便增大複數個鏡頭群組之間的鏡頭對準之準確性,且因此存在可藉由增大鏡頭群組之間的對準準確性而最小化變焦期間之離心及鏡頭傾斜的技術效果。
此外,根據實施例,基座之突出部的中心與第一及第二導引部分之凹槽的中心並不彼此重合、係彼此間隔開的,且被偏心地安置,以便增大複數個鏡頭群組之間的鏡頭對準之準確性,且因此存在可藉由增大鏡頭群組之間的對準準確性而最小化變焦期間之離心及鏡頭傾斜的技術效果。
另外,設置了用於每一鏡頭組合件之兩個軌道,且因此存在即使軌道中之任一者變形,仍可藉由另一軌道確保準確性之技術效果。
此外,根據實施例,設置了用於每一鏡頭組合件之兩個軌道,且因此存在如下技術效果:儘管在軌道中之任一者處的稍後所描述之球形部分皆具有摩擦力問題,但由於雲驅動在另一軌道上的平穩進行仍可確保 驅動力。
此外,根據實施例,由於設置了用於每一鏡頭組合件之兩個軌道,因此有可能確保稍後所描述之球形部分之間的較大距離,且因此,存在可改良驅動力、可防止磁場干擾且可防止在鏡頭組合件停止或移動時發生傾斜的技術效果。
在相關技術中,當導軌安置於基座自身上時,沿著注塑方向會生成梯度,且因此難以進行尺寸控制,且存在當未正常執行注塑時,摩擦扭矩增大且驅動力降低之技術問題。
另一方面,根據實施例,與基座分離地形成之第一導引部分及第二導引部分係在導軌未安置於基座自身上的情況下單獨地應用的,且因此存在可防止沿著注塑方向生成梯度之特殊技術效果。
另外,根據實施例,存在有可能提供超薄且超小型相機致動器及包括該相機致動器之相機模組的技術效果。
例如,根據實施例,影像抖動控制單元320經安置以便利用稜鏡單元230下方之空間且彼此重疊,且因此存在有可能提供超薄且超小型相機致動器及包括該相機致動器之相機模組的技術效果。
另外,根據實施例,存在如下技術效果:在實施OIS時,有可能藉由消除光學系統鏡頭組合件之鏡頭大小限制而提供能夠確保充分量之光的相機致動器及包括該相機致動器之相機模組。
另外,根據實施例,存在如下技術效果:在實施OIS時,有可能藉由使離心或傾斜現象之發生最小化而提供能夠實現最佳光學特性之相機致動器及包括該相機致動器之相機模組。
例如,根據實施例,提供穩定地安置於殼體310上之影像抖動控制單元320,且包括稍後所描述之整形器單元322及第一驅動部分72M,且因此存在如下技術效果:當通過包括可調諧稜鏡322cp之鏡頭單元322c實施OIS時,有可能藉由使離心或傾斜現象之發生最小化而提供能夠實現最佳光學特性之相機致動器及包括該相機致動器之相機模組。
另外,根據實施例,存在如下技術效果:在實施OIS時,有 可能提供能夠防止磁場干擾AF或變焦磁體之相機致動器及包括該相機致動器之相機模組。
例如,根據實施例,在實施OIS時,為磁體驅動部分之第一驅動部分72M安置於與第一相機致動器或第一相機模組100分離之第二相機致動器200上,且因此存在如下技術效果:有可能提供能夠防止磁場干擾AF或變焦磁體之相機致動器及包括該相機致動器之相機模組。
另外,根據實施例,存在如下技術效果:有可能提供能夠藉由低功率消耗來實施OIS之相機致動器及包括該相機致動器之相機模組。
例如,根據實施例,不同於移動複數個固體鏡頭之習知方法,藉由通過包括可調諧稜鏡之鏡頭單元322c、為磁體驅動部分之第一驅動部分72M及為線圈驅動部分之第二驅動部分72C來驅動整形器單元322而實施OIS,且因此存在如下技術效果:有可能提供能夠藉由低功率消耗來實施OIS之相機致動器及包括該相機致動器之相機模組。
另外,根據實施例,稜鏡單元230及包括可調諧稜鏡之鏡頭單元322c可安置成彼此非常接近,且因此存在如下特殊技術效果:即使鏡頭單元322c鏡頭單元322c中的光學路徑發生細微變化,仍可在實際影像感測器單元中廣泛地確保光學路徑之該變化。
實施例之技術效果不限於此文章中描述之彼等效果,而是包括可自本發明之整個描述理解的彼等效果。
上文實施例中描述之特性、結構及效果包括於至少一個實施例中,而不限於一個實施例。此外,一般熟習實施例所屬之此項技術者甚至可相對於其他實施例組合或修改實施例中之每一者中所說明的特性、結構、效果等。因此,將認為與此組合及此修改相關的內容包括在實施例之範疇中。
上文主要描述實施例,但其僅為實例而不限制實施例。熟習實施例所屬之此項技術者可瞭解,可在不脫離實施例之本質特性的情況下進行上文未呈現之若干變化及應用。例如,可變化實施例中特定表示之每一組件。另外,應認為與此變化及此應用相關之差異包括於以下申請專利範圍 中界定的實施例之範疇中。
20:基座
100:相機模組
110:第一鏡頭組合件
120:第二鏡頭組合件
130:第三鏡頭組合件
210:第一導引部分
220:第二導引部分

Claims (12)

  1. 一種相機模組,其包含:
    一基座,其包括一第一側壁及對應於該第一側壁之一第二側壁;
    一第一導引部分,其鄰近於該基座之該第一側壁而安置,
    一第二導引部分,其鄰近於該基座之該第二側壁而安置,
    一第一鏡頭組合件,其沿著該第一導引部分移動;
    一第二鏡頭組合件,其沿著該第二導引部分移動;
    一第一球形部分,其安置於該第一導引部分與該第一鏡頭組合件之間; 及
    一第二球形部分,其安置於該第二導引部分與該第二鏡頭組合件之間,
    其中該第一鏡頭組合件包括其中安置該第一球形部分之一第一凹槽,
    該第二鏡頭組合件包括其中安置該第二球形部分之一第二凹槽,且
    該第一導引部分、該第一球形部分及該第一凹槽安置於自該第一側壁朝向該第二側壁之一虛擬直線上。
  2. 一種相機模組,其包含:
    一基座;
    一第一導引部分,其安置於該基座之一側上;
    一第二導引部分,其安置於該基座之另一側上;
    一第一鏡頭組合件,其對應於該第一導引部分;
    一第二鏡頭組合件,其對應於該第二導引部分;
    一第一球形部分,其安置於該第一導引部分與該第一鏡頭組合件之間; 及
    一第二球形部分,其安置於該第二導引部分與該第二鏡頭組合件之間,
    其中該第一導引部分包括具有一第一形狀之一第一之一軌道,及具有一第二形狀之一第一之二軌道,
    該第二導引部分包括具有該第一形狀之一第二之一軌道,及具有該第二形狀之一第二之二軌道,
    該第一導引部分之該第一形狀與該第一導引部分之該第二形狀為不同 形狀,
    具有該第一形狀之該第一之一軌道與具有該第一形狀之該第二之一軌道對角地定位,且
    具有該第二形狀之該第一之二軌道與具有該第二形狀之該第二之二軌道對角地定位。
  3. 一種相機模組,其包含:
    一基座;
    一第一導引部分,其安置於該基座之一側上;
    一第二導引部分,其安置於該基座之另一側上;
    一第一鏡頭組合件,其對應於該第一導引部分;
    一第二鏡頭組合件,其對應於該第二導引部分;
    一第一球形部分,其安置於該第一導引部分與該第一鏡頭組合件之間; 及
    一第二球形部分,其安置於該第二導引部分與該第二鏡頭組合件之間,
    其中該第一導引部分包括兩個第一軌道,
    該第二導引部分包括兩個第二軌道,
    該第一鏡頭組合件包括一第一鏡筒及一第一驅動部分,
    該第二鏡頭組合件包括一第二鏡筒及一第二驅動部分,
    該第一驅動部分對應於該兩個第一軌道,且
    該第二驅動部分對應於該兩個第二軌道。
  4.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相機模組,其中該第一導引部分安置於該第一鏡頭組合件與該基座之該第一側壁之間,且
    該第二導引部分安置於該第二鏡頭組合件與該基座之該第二側壁之間。
  5. 如請求項1之相機模組,其中該第一導引部分包括兩個第一軌道,且
    該第二導引部分包括兩個第二軌道。
  6. 如請求項5之相機模組,其中該第一球形部分包括兩個球形部分,
    該等第一球形部分中之一者沿著該兩個第一軌道中之一者移動,且
    該等第一球形部分中之另一者沿著該兩個第一軌道中之另一者移動。
  7. 如請求項2之相機模組,其中該第一導引部分及該第二導引部分之該第一形狀為一L形,且該第一導引部分及該第二導引部分之該第二形狀為一V形。
  8. 如請求項1之相機模組,其中該第二導引部分、該第二球形部分及該第二凹槽安置於自該第一側壁朝向該第二側壁之一虛擬直線上。
  9.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相機模組,其中該第一鏡頭組合件包括上面安置一鏡頭之一第一鏡筒及一第一驅動部分,
    該第一鏡頭組合件之該第一凹槽為複數個,且
    複數個第一凹槽中之兩個第一凹槽之間相對於一光軸方向之一距離長於該第一鏡筒之一厚度。
  10.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相機模組,其進一步包含
    一第三鏡頭組合件,其包括一殼體,
    其中該第一導引部分包括形成於該第一導引部分之一第一表面上的一第一突出部,及形成於該第一導引部分之一第二表面上的一第二突出部,
    該第一導引部分之該第一突出部耦接至安置於該基座之該第一側壁與該第二側壁之間的一第三側壁,且
    該第一導引部分之該第二突出部耦接至該殼體。
  11. 如請求項1之相機模組,其中該第一鏡頭組合件之該第一凹槽為V形,且
    該第一導引部分之該第一軌道包括一L形第一軌道及一V形第一軌道。
  12. 如請求項11之相機模組,其中該第二鏡頭組合件之該第二凹槽為V形,
    該第二導引部分之該第二軌道包括一L形第二軌道及一V形第二軌道,
    該V形第一軌道與該V形第二軌道彼此對角地安置,且
    該L形第一軌道與該L形第二軌道彼此對角地安置。
TW109112050A 2019-04-10 2020-04-09 相機模組及包括相機模組之相機裝置 TW20210110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19-0042077 2019-04-10
KR1020190042077A KR20200119630A (ko) 2019-04-10 2019-04-10 카메라 모듈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카메라 장치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101102A true TW202101102A (zh) 2021-01-01

Family

ID=727511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9112050A TW202101102A (zh) 2019-04-10 2020-04-09 相機模組及包括相機模組之相機裝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171157A1 (zh)
KR (1) KR20200119630A (zh)
CN (1) CN113661440A (zh)
TW (1) TW202101102A (zh)
WO (1) WO2020209598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82787B (zh) * 2021-09-27 2022-11-01 大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相機模組、電子裝置與車輛工具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230393448A1 (en) * 2020-10-21 2023-12-07 Lg Innotek Co., Ltd. Camera actuator and camera module including same
TWI761058B (zh) * 2021-02-03 2022-04-11 大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鏡頭驅動模組、攝像鏡頭與電子裝置
KR20230022600A (ko) * 2021-08-09 2023-02-16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카메라 엑추에이터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카메라 장치
KR20230022601A (ko) * 2021-08-09 2023-02-16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카메라 엑추에이터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카메라 장치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150058784A (ko) * 2013-11-21 2015-05-29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카메라 모듈
KR102494346B1 (ko) * 2015-04-10 2023-02-01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렌즈 구동 장치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카메라 모듈
WO2018007981A1 (en) * 2016-07-07 2018-01-11 Corephotonics Ltd. Linear ball guided voice coil motor for folded optic
US10516773B2 (en) * 2016-10-13 2019-12-24 Samsung Electro-Mechanics Co., Ltd. Camera module and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KR101953135B1 (ko) * 2016-12-20 2019-02-28 자화전자(주) 비대칭 지지 구조의 자동초점 조절장치
KR101771439B1 (ko) * 2017-02-24 2017-08-28 마이크로엑츄에이터(주) 자동 초점 조절장치
KR102350710B1 (ko) * 2017-02-25 2022-01-14 자화전자(주) 줌렌즈용 자동초점 조절장치
KR102072811B1 (ko) * 2017-06-16 2020-03-02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카메라 모듈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82787B (zh) * 2021-09-27 2022-11-01 大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相機模組、電子裝置與車輛工具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0209598A1 (ko) 2020-10-15
CN113661440A (zh) 2021-11-16
US20220171157A1 (en) 2022-06-02
KR20200119630A (ko) 2020-10-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202101102A (zh) 相機模組及包括相機模組之相機裝置
US20220210296A1 (en) Camera module
KR102626510B1 (ko) 카메라 액추에이터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카메라 모듈
CN114097215B (zh) 相机模块和包括相机模块的相机设备
TW202113449A (zh) 相機致動器
TW202101103A (zh) 相機模組及包括相機模組之相機設備
CN113243102B (zh) 相机模块
KR102639191B1 (ko) 카메라 액추에이터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카메라 모듈
CN115210642B (zh) 摄像头致动器及包括该摄像头致动器的摄像头模块
CN114174885B (zh) 相机致动器以及包括该相机致动器的相机模块
KR20220023194A (ko) 카메라 액추에이터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카메라 모듈
JP2022542671A (ja) 駆動装置、カメラモジュール及び携帯端末機器
CN113812138A (zh) 相机模块和包括相机模块的相机装置
JP7485665B2 (ja) カメラモジュール
KR102537561B1 (ko) 프리즘을 포함하는 영상 흔들림 방지장치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카메라 모듈
JP2024500897A (ja) カメラアクチュエータ及びこれを含むカメラモジュール
CN116583783A (zh) 相机致动器及包括其的相机模块
CN114761870A (zh) 相机致动器和包括该相机致动器的相机模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