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042040A - 類壓電d33振動式裝置及整合其的顯示器 - Google Patents

類壓電d33振動式裝置及整合其的顯示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042040A
TW202042040A TW109113752A TW109113752A TW202042040A TW 202042040 A TW202042040 A TW 202042040A TW 109113752 A TW109113752 A TW 109113752A TW 109113752 A TW109113752 A TW 109113752A TW 202042040 A TW202042040 A TW 202042040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piezoelectric
substrate
layer
display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911375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725826B (zh
Inventor
周正三
Original Assignee
美三科技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美三科技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美三科技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04204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04204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2582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25826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N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N30/00Piezoelectric or electrostrictive devices
    • H10N3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N30/87Electrodes or interconnections, e.g. leads or termina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6GENERATING OR TRANSMITTING MECHANICAL VIBRATIONS IN GENERAL
    • B06B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OR TRANSMITTING MECHANICAL VIBRATIONS OF INFRASONIC, SONIC, OR ULTRASONIC FREQUENCY, e.g. FOR PERFORMING MECHANICAL WORK IN GENERAL
    • B06B1/00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mechanical vibrations of infrasonic, sonic, or ultrasonic frequency
    • B06B1/02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mechanical vibrations of infrasonic, sonic, or ultrasonic frequency making use of electrical energy
    • B06B1/06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mechanical vibrations of infrasonic, sonic, or ultrasonic frequency making use of electrical energy operating with piezoelectric effect or with electrostriction
    • B06B1/0607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mechanical vibrations of infrasonic, sonic, or ultrasonic frequency making use of electrical energy operating with piezoelectric effect or with electrostriction using multiple elements
    • B06B1/0622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mechanical vibrations of infrasonic, sonic, or ultrasonic frequency making use of electrical energy operating with piezoelectric effect or with electrostriction using multiple elements on one surface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06F3/0445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using two or more layers of sensing electrodes, e.g. using two layers of electrodes separated by a dielectric layer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HIMPEDANCE NETWORKS, e.g. RESONANT CIRCUITS; RESONATORS
    • H03H9/00Networks comprising electromechanical or electro-acoustic devices; Electromechanical resonators
    • H03H9/24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resonators of material which is not piezoelectric, electrostrictive, or magnetostrictive
    • H03H9/2405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resonators of material which is not piezoelectric, electrostrictive, or magnetostrictive of microelectro-mechanical resonator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 G06F1/163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of portable computers not specific to the type of enclosures covered by groups G06F1/1615 - G06F1/1626
    • G06F1/1637Details related to the display arrangement, including those related to the mounting of the display in the housing
    • G06F1/1652Details related to the display arrangement, including those related to the mounting of the display in the housing the display being flexible, e.g. mimicking a sheet of paper, or rollable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2Digitisers structurally integrated in a display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VIMAGE OR VIDEO RECOGNITION OR UNDERSTANDING
    • G06V40/00Recognition of biometric, human-related or animal-related patterns in image or video data
    • G06V40/10Human or animal bodies, e.g. vehicle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Body parts, e.g. hand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VIMAGE OR VIDEO RECOGNITION OR UNDERSTANDING
    • G06V40/00Recognition of biometric, human-related or animal-related patterns in image or video data
    • G06V40/10Human or animal bodies, e.g. vehicle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Body parts, e.g. hands
    • G06V40/12Fingerprints or palmprints
    • G06V40/13Sensors therefor
    • G06V40/1306Sensors therefor non-optical, e.g. ultrasonic or capacitive sensing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3/0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 G09G3/2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N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N30/00Piezoelectric or electrostrictive devices
    • H10N30/30Piezoelectric or electrostrictive devices with mechanical input and electrical output, e.g. functioning as generators or sensors
    • H10N30/302Sensor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N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N30/00Piezoelectric or electrostrictive devices
    • H10N30/50Piezoelectric or electrostrictive devices having a stacked or multilayer structure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N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N30/00Piezoelectric or electrostrictive devices
    • H10N3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N30/85Piezoelectric or electrostrictive active material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N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N30/00Piezoelectric or electrostrictive devices
    • H10N3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N30/87Electrodes or interconnections, e.g. leads or terminals
    • H10N30/871Single-layered electrodes of multilayer piezoelectric or electrostrictive devices, e.g. internal electrod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4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41 - G06F3/045
    • G06F2203/04102Flexible digitiser, i.e. constructional details for allowing the whole digitising part of a device to be flexed or rolled like a sheet of paper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4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41 - G06F3/045
    • G06F2203/04108Touchless 2D- digitiser, i.e. digitiser detecting the X/Y position of the input means, finger or stylus, also when it does not touch, but is proximate to the digitiser's interaction surface without distance measurement in the Z direction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4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41 - G06F3/045
    • G06F2203/04111Cross over in capacitive digitiser, i.e. details of structures for connecting electrodes of the sensing pattern where the connections cross each other, e.g. bridge structures comprising an insulating layer, or vias through substrate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VIMAGE OR VIDEO RECOGNITION OR UNDERSTANDING
    • G06V40/00Recognition of biometric, human-related or animal-related patterns in image or video data
    • G06V40/10Human or animal bodies, e.g. vehicle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Body parts, e.g. hands
    • G06V40/14Vascular patterns

Abstract

一種類壓電d33振動式裝置,至少包含多個電晶體以及多個接收器。此等接收器電連接至此等電晶體,各電晶體控制對應的各接收器接收被一物體反射一第一振波所產生的一第二振波而產生一感測信號。各接收器具有一第一電極、一第二電極及位於第一電極與第二電極之間且由半導體金屬化合物形成後產生的一奈米間隙。一種整合有上述類壓電d33振動式裝置的顯示器亦一併提供。

Description

類壓電d33振動式裝置及整合其的顯示器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類壓電d33振動式裝置及整合其的顯示器,且特別是有關於一種具有積體化收發器的類壓電d33振動式裝置,其可被應用至各種電子裝置、設備及系統,以及有關於一種整合上述收發裝置的顯示器。
傳統的振動式收發器(或稱傳感器或換能器(transducer)),譬如是聲波或超聲波收發器,可以用來作醫療器官影像的量測、手勢偵測、三維觸控、指紋感測、皮下生物資訊(微血管資訊、血流資訊)量測等,可以以空氣或流體當作介質,也可以是物體接觸式。傳統的實施技術通常是使用壓電材料,譬如是聚偏二氟乙烯(polyvinylidene difluoride,PVDF)或鋯鈦酸鉛(Lead Zirconate Titanate,PZT)等等,其操作的模式是使用材料的d33模式,亦即使施予材料的電場方向與其振動方向平行。
圖1A與1B顯示一種傳統的d33振動式收發器的示意圖。如圖1A與1B所示,傳統的d33振動式收發器300包含一壓電材料塊310。壓電材料塊310的上端及下端被通以電壓源340而產生電場而使壓電材料變形,當電場持續變化時,壓電材料塊310會沿著振動方 向320振動,壓電材料塊310產生的電場方向330與振動方向320平行時,稱為操作在d33模式。譬如,在圖1A中,電壓源340分別對第一電極311與第二電極312施予負電壓及正電壓,造成朝上的電場方向330以及壓電材料塊310的收縮;而在圖1B中,電壓源340分別對第一電極311與第二電極312施予正電壓及負電壓,造成朝下的電場方向330以及壓電材料塊310的伸長。當施予圖1A與1B的交替電場時,可以造成壓電材料塊310的伸縮振動。
在製造上,PVDF是一種工程塑膠,不易採用光刻(Lithography)等半導體製程來進行曝光、顯影等加工方式,加工方式通常僅能依靠例如雷射加工。因此,要將PVDF整合到半導體製程是很有問題的。PZT具有污染性,很難加工,而且需要使用塊狀材料才能實現d33的操作模式。塊狀材料的PZT通常採用燒結方式來生產,燒結溫度高達700至800℃,甚至高達1000℃。因此,傳統的d33的PZT元件都是獨立的元件,也很難整合到半導體的製程,甚至無法與積體電路製程做整合,將壓電元件製作整合於積體電路。且鉛對於半導體材料又具有污染性。再者,PZT需要用白金當作電極,使得製造成本高昂。
再者,傳統的壓電材料在操作時,所施加的電壓通常是幾十伏特到幾百伏特。這麼高的電壓在系統整合時是一個問題,與半導體製程整合時也是一大問題。
本發明的一個目的是提供一種類壓電d33振動式裝置,具有的優點是容易與半導體製程整合,加工容易、成本低、無污染性。
為達成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一種類壓電d33振動式裝置,至少包含多個電晶體以及多個接收器。此等接收器電連接至此等電 晶體,各電晶體控制對應的各接收器接收被一物體反射一第一振波所產生的一第二振波而產生一感測信號。各接收器具有一第一電極、一第二電極及位於第一電極與第二電極之間且由半導體金屬化合物形成後產生的一奈米間隙。
本發明亦提供一種顯示器,至少包含多個電晶體、多個接收器以及多個顯示單元。此等接收器電連接至此等電晶體,各電晶體控制對應的各接收器接收被一物體反射一第一振波所產生的一第二振波而產生一感測信號。各接收器具有一第一電極、一第二電極及位於第一電極與第二電極之間且由半導體金屬化合物形成後產生的一奈米間隙。各顯示單元包含電連接在一起的至少一顯示控制電晶體及一顯示畫素,顯示控制電晶體控制顯示畫素的致能與禁能,使顯示畫素顯示出光信號以及不顯示出光信號,以顯示資料。。
藉由本發明的上述實施樣態,可以提供一種類壓電d33結構作為振動式收發裝置,不需要利用壓電材料,卻有跟壓電振動元件一樣的功能,更特別的是可以跟半導體製程整合,甚至跟積體電路元件整合,沒有溫度限制及汙染問題。同時,操作時僅需要標準電壓,例如3.3V/5V,大幅增加系統整合的簡易度。
為讓本發明之上述內容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較佳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作詳細說明如下。
F:手指/物體
FR:紋峰
FV:紋谷
W1:第一振波
W2:第二振波
W3:干涉波
X、Y:座標軸
10:基板
10B:下表面
10T:上表面
20:積體化收發器
30:電晶體
31:閘極
32:汲極
33:源極
34:第一半導體層
40:收發單元
40R:接收器
40T:發射器
41:第一電極
41A:金屬矽化物層
41B:金屬層
42:第二電極
42A:壓電材料
42B:頂電極
43:奈米間隙
43':第二奈米間隙
44:第二半導體層
50:驅動感測電路模組
60:保護層
70:絕緣層
81:光阻層
82:開口
83:金屬層
90:顯示單元
91:顯示控制電晶體
92:顯示畫素
93:電晶體配置層
94:顯示畫素配置層
100:類壓電d33振動式裝置
110:本體
111:基板
112:第一絕緣層
112A:積體電路
113:半導體材料層
114:第二絕緣層
115:保護層
140:奈米間隙
200:手機
210:顯示器
220:操作方塊
230:前鏡頭
240:背蓋
250:後鏡頭
260:顯示器
300:d33振動式收發器
310:壓電材料塊
311:第一電極
312:第二電極
320:振動方向
330:電場方向
340:電壓源
400:矽晶圓
410:絕緣層
〔圖1A〕與〔圖1B〕顯示一種傳統的d33振動式收發器的示意圖。
〔圖2A〕、〔圖2B〕與〔圖3〕顯示依據本發明較佳實施例的類壓電d33振動式裝置的三種應用的示意圖。
〔圖4〕顯示依據本發明較佳實施例的類壓電d33振動式裝置的示意圖。
〔圖5〕顯示〔圖4〕的類壓電d33振動式裝置的一個例子的局部剖面圖。
〔圖6A〕至〔圖6G〕顯示〔圖5〕的類壓電d33振動式裝置的製造方法的各步驟的結構剖面示意圖。
〔圖7〕顯示〔圖4〕的類壓電d33振動式裝置的另一例子的局部剖面圖。
〔圖7A〕至〔圖7G〕顯示〔圖7〕的類壓電d33振動式裝置的製造方法的各步驟的結構剖面示意圖。
〔圖8〕顯示依據本發明較佳實施例的類壓電d33振動式裝置的另一應用的示意圖。
〔圖9〕顯示將本發明之類壓電d33振動式裝置整合於CMOS後段製程的示意圖。
〔圖9A〕至〔圖9C〕顯示〔圖9〕的數個變化例的示意圖。
〔圖10A〕至〔圖10D〕顯示接收器與發射器的佈局的四個例子的俯視示意圖。
〔圖11〕顯示具有兩種不同高度的奈米間隙的積體化收發器的局部剖面示意圖。
〔圖12〕顯示對應於〔圖10D〕的發射器的配置示意圖。
〔圖13A〕與〔圖13B〕顯示使用上述收發裝置的顯示器的兩個例子的示意圖。
〔圖14〕顯示對應於〔圖10D〕的發射器的另一配置示意圖。
〔圖15〕顯示配合〔圖5〕的壓電發射器的配置示意圖。
本發明的實施例提供的類壓電d33振動式裝置,並非是使用壓電材料,而是使用一種振動結構,這種振動結構是一種具有真空或空氣間隙的薄膜結構,來達成讓施加的電場方向與振動的方向相同的收發功能。因為d33通常是針對壓電材料而言,但是本案係利用微結構以取代傳統的壓電材料,故本案的振動式收發裝置可稱為類壓電d33振動式裝置,來模擬塊狀的壓電材料的行為。
圖2A、2B與圖3顯示依據本發明較佳實施例的類壓電d33振動式裝置100應用於手持式電子設備的三種應用的示意圖,當然本發明裝置的系統應用,並不限於此。如圖2A所示,類壓電d33振動式裝置100可以整合裝設在手機200的正面的顯示器210之中或組合於顯示器210的下方(譬如是直接或間接組合於顯示器210的下表面),顯示器210上面顯示有多個操作方塊220以供使用者點擊,顯示器210的旁邊裝設有前鏡頭230,當然手機系統在此僅惟一例子,熟悉本技藝者當知,隨著時間及應用演進,手機可以是各種變化的,本發明的裝置由於製造的特色,係可以整合於手機顯示器中或者是設置於顯示器下,並且也可以僅是一部分區域(如圖2A所示的虛線部分),或者是涵蓋全部面積(如圖2B所示,收發裝置100涵蓋顯示器210的全部面積),當然如果涵蓋了手機顯示器的全部時,本發明裝置甚至可以涵蓋多種功能在一起,例如同時可以作為生物特徵感測(例如指紋、指靜脈、血流速、心跳等等)及3D觸控及手勢偵測等等,形成多合一功能的整合,這些特色都是先前技術所沒有出現的,也是本發明裝置的重要特徵。如圖3所示,類壓電d33振動式裝置100也可以裝設在手機200的背面的背蓋240的下方,其中手機200的背面亦裝設有後鏡頭250。類壓電d33振動式 裝置100可以提供指紋感測、血管靜脈圖案或血液資訊等等功能,但是不限定於此,任何可以利用振波感測的物理量,都可以藉此實施,當然本發明之裝置也不一定要跟手機或者顯示器或模組整合在一起,其係可以單獨設計成一獨立的振波系統裝置,可以將其利用來取代現有在市場應用的壓電d33振波元件,例如利用手機及雲端系統(可以結合人工智慧),與本發明的獨立裝置連結,可以做為攜帶式振波檢測系統,例如醫療或工業應用影像使用等。本發明將以應用於手機的例如指紋感測當作一個例子來說明,以利熟知此技藝者了解本發明之特色及創新。
於本發明的實施例中,使用電壓去驅動兩個電極來產生電場,其中一個電極為薄膜結構,另一電極固定於一基板上,兩電極中有一真空或空氣間隙,當施加電場為一交流訊號時,該薄膜就會產生振動,並且如果該交流訊號的頻率與該薄膜結構的機械共振頻相同時,則該薄膜會產生機械共振,放大了機械能量與振幅,這是一種較佳的實施例,當然本發明裝置也可以透過薄膜結構的靜電吸引甚至引入(pull-in)接觸,因而改變結構的剛性,也可以因此改變共振的頻率,透過這種方式,本裝置便可以是一變頻的收發器,感測物體的不同受感測物(特徵)的深度資訊,有助於建構完整的3D圖像,例如如果拿來量測手指的生物資訊,可以透過變頻,甚至可以同時量測手指紋路及手指內部的靜脈圖案或血液資訊等等功能。
圖4顯示依據本發明較佳實施例的類壓電d33振動式裝置100的示意圖。圖5顯示圖4的類壓電d33振動式裝置的一個例子的局部剖面圖。如圖4與圖5所示,本實施例的類壓電d33振動式裝置100至少包含多個電晶體30及多個接收器40R。多個接收器40R,電連接至此等電晶體30,各電晶體30控制對應的各接收器40R接收被一物體 F反射一第一振波W1所產生的一第二振波W2而產生一感測信號。各接收器40R具有一第一電極41、一第二電極42及位於第一電極41與第二電極42之間且由半導體金屬化合物形成後產生的一奈米間隙43。於本實施例中,各接收器40R更可作為一發射器40T用而作為一收發單元40。收發單元40與此等電晶體30的對應的一個組成為一積體化收發器20。於積體化收發器20中,收發單元40鄰近電晶體30,電晶體30於一第一時間點控制收發單元40發射出第一振波W1以後,於一第二時間點控制收發單元40接收第二振波W2。
上述類壓電d33振動式裝置100可以更包含一基板10以及一驅動感測電路模組50。基板10具有一上表面10T及一下表面10B。各積體化收發器20設置於基板10的上表面10T上。值得注意的是,單一積體化收發器20亦可以達成本發明的功能,且驅動感測電路模組50可以是內建型或外接型電路裝置。
基板10可以是一玻璃基板、一軟性基板(譬如聚醯亞胺(Polyimide,PI)基板)或任何絕緣基板,或者一個形成有一絕緣層的半導體基板等等,當然不限定於此。
圖5係本發明利用薄膜電晶體(Thin-Film Transistor,TFT)製程的一個實施例,如前面所說,本發明的裝置藉由應用於手機系統來做為說明,而手機最主要的人機介面便是手機顯示器,因此本發明的裝置便是利用手機顯示器的TFT製程製作而成,也因此,可以是與手機的例如有機發光二極體(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OLED)製程整合於單一面板,或者省略掉OLED的製程,只保留TFT製程以完成本裝置,當然並不限定是OLED顯示器,例如LCD或未來的uLED技術等等都可以是本發明適用的技術平台,或者再透過組裝方式設置於 手機顯示器或手機背蓋或側邊的下方,這是本發明的最重要精神之一。多個積體化收發器20沿著圖5的X軸方向排列成一陣列,並且設置於基板10上。各積體化收發器20包含至少一電晶體30(可以是一個或多個電晶體,形成於玻璃基板上)以及一收發單元40。於本實施例中,電晶體30係以薄膜電晶體作為例子作說明,但並未將本發明限制於此。收發單元40設置於電晶體30的一側(水平側),且第一半導體層34與第二半導體層44為同一多晶矽層或非晶矽層。於其他實施例中,收發單元40可以堆疊在電晶體30的垂直側(上方或下方,例如製造兩層多晶矽層或非晶矽層),如此可以不用犧牲水平方向的空間。電晶體30設置於基板10上,並具有一閘極31、一汲極32、一源極33以及位於閘極31、汲極32與源極33之間的一個第一半導體層34。閘極31形成於基板10上。
收發單元40鄰近電晶體30,並直接或間接電連接至電晶體30,電晶體30控制收發單元40的發射與接收(主動與被動功能),使收發單元40(驅動該薄膜電極)發射一第一振波W1到一物體F(其可以是生物體或非生物體),物體F反射第一振波W1而產生一第二振波W2,收發單元40接收第二振波W2(振動該薄膜電極)而產生一感測信號。譬如手指的物體F的紋峰FR與紋谷FV距離類壓電d33振動式裝置100的距離不同,故會有對應的不同感測訊號。有關收發單元40鄰近電晶體30的意義可以涵蓋收發單元40位於電晶體30的左側、右側、上側、下側、左上側、左下側、右上側或右下側等。於一例子中,電晶體30以及收發單元40組成的積體化收發器20所涵蓋的空間彼此不重疊。
於本實施例中,如圖5與圖4所示,類壓電d33振動式 裝置100藉由對第一電極41與第二電極42通電,施加一個變動的電場,以產生上下振動的第一振波W1,朝上傳遞之第一振波W1遇到接近收發裝置100之手指F之一個或多個介面,並被手指F之介面反射而產生第二振波W2,收發裝置100感測第二振波W2的性質,或感測第二振波W2與第一振波W1的干涉波W3而產生感測信號。於一例子中,第二振波W2朝下傳遞,干擾了第二電極42與第一電極41之間的感測電容的變化而產生感測信號。於另一例子,第二振波W2朝下傳遞,並與朝下傳遞之第一振波W1產生干涉而產生干涉波W3。第二電極42與第一電極41藉由感測電容的變化測量干涉波W3而產生感測信號。因此,藉由一陣列收發裝置100的設計可以量測手指F的紋峰FR與紋谷FV與收發裝置100的距離資訊,進而產生指紋圖像(此時的皮膚為介面),亦可同時或於不同時段調整第一振波W1的頻率,也可以讓第一振波W1穿透皮膚,進而依據血管反射不同的振波來量測血管的分佈圖像(此時的血管管壁為介面)。於一例子中,干涉波W3是由第二振波W2與第一振波W1的建設性干涉所產生,以獲得較大的振幅。於另一子中,干涉波W3是由第二振波W2與第一振波W1的破壞性干涉所產生,以獲得較小的振幅。於又另一例子中,可以將收發裝置100設計成讓與手指F的紋峰FR反射產生的第二振波W2與第一振波W1產生相長干涉,而讓與手指F的紋谷FV反射產生的第二振波W2與第一振波W1產生相消干涉,如此可以提高紋峰與紋谷的辨別率。另一種發射感測模式為飛行時間模式(Time Of Flight,TOF),藉由切換發射以及感測的時間,利用感測的時間差判別振波行進的距離,進而建構出物體F的3D圖像,因此前進波遇到不同介面的反射時間不同,可以同時堆疊不同介面的影像,例如指紋與靜脈圖像。同時,也可以透過發射不同頻率的波達到感 測不同介面的目的。在本實施例中,該振波的頻率可以介於20KHz到200MHz,其最佳頻率範圍可以是2MHz到40MHz。又另外一種感測模式,可以同時控制幾個收發單元,並且控制彼此收發單元的第一振波的相位差,用波束成型(beam forming)的方式,將能量集中並且依序掃描,可以讓第一振波W1的能量最大(反射的第二振波W2能量也因此變大),這樣可以增加感測的靈敏度。
為了簡化起見,圖4僅用以描述本發明振波裝置運作的基本原理及實際應用,例如圖2/3的系統實施例,且該裝置與感測物體(例如手指)間,係包含另一顯示器結構,亦即前述W1/W2係需要在顯示器中不同材料間傳遞,才能完成收發的功能,這部分對熟悉此技藝者,應該是可以了解的,因此在本文中,並不會對顯示器的結構多做說明。
收發單元40具有第一電極41、第二電極42及位於第一電極41與第二電極42之間的奈米間隙43及第二半導體層44。第二半導體層44位於基板10與第一電極41之間。於本實施例中,第一半導體層34與第二半導體層44係為同一層的材料。當使用薄膜電晶體時,第一半導體層34與第二半導體層44具有相同材料,甚至兩者係利用同一道製造流程而完成。但是本發明並未受限於此,譬如採用以下說明的圖9中,第一半導體層34與第二半導體層44可以是由不同材料所形成(譬如第一半導體層的材料是單晶矽或多晶矽或非晶矽,第二半導體層44為多晶矽或非晶矽,也就是第一與第二半導體層兩者可以是同層或不同層的材料)。奈米間隙43的一高度(沿著圖5的Y軸方向)小於或等於200奈米(nm),100nm或甚至約50nm。由於在同一驅動電壓下,電場強度與距離的平方成反比,且由於該間隙很小,因此即使很小的電壓就可以產生很大的電場來驅動電極,這是本發明的另一精神。因此, 使得電連接至各積體化收發器20的驅動感測電路模組50可以提供一個3.3到12伏特的驅動電壓給各積體化收發器20,而不用如習知技術必須提供幾十伏特到幾百伏特的驅動電壓,因此在系統的設計及感測驅動積體電路(Integrated Circuit,IC)的設計都相對容易。電連接方式可以藉由傳統的導體連接方式達成,於此不再贅述。
若要用習知的方式來實施如此小的奈米間隙,通常是使用犧牲層的方式來實現。譬如,先形成犧牲層以及犧牲層上的保護層,再於保護層上形成數個開口,透過此些開口來蝕刻掉犧牲層。然而,由於間隙很小,使得犧牲層很難被移除(毛細現象),或者若將犧牲層移除後,又會讓薄膜結構沾黏在底部電極,因此奈米級的犧牲層結構是沒有效率且不容易製造的。此外,這些開口最後需要被填補起來,填補材料又很容易掉入開口中而頂住兩薄膜,而使得結構無法達成振動的功能。因此,傳統的技術是無法輕易達成的。目前的趨勢,手指生物感測器的面積越大越好,可以滿足使用者的盲按(隨便按都可以完成所需功能),亦或者可以同時按壓兩枚以上指紋,增加安全性,但是若採用矽積體電路製程,成本將居高不下。若使用傳統的壓電材料塊而整合或應用到薄膜電晶體液晶顯示器(Thin film transistor liquid crystal display,TFT-LCD),實施上是非常困難的,原因如前面所述,因為壓電材料塊需要非常高的溫度才能燒結完成。因此本發明的結構及材料非常簡單,不僅材料沒汙染性,其製作溫度也相當低(<300℃),可以整合於任何包括TFT製程、矽積體電路製程(例如CMOS製程)等等,這也是沒有任何前例所提及過的。
於本實施例中,第一電極41包含一個半導體金屬化合物(於本實施例中為金屬矽化物層41A)與一金屬層41B(非必要,因為 有可能完全反應後變成金屬矽化物層41A)。金屬矽化物層41A埋入於第二半導體層44中,金屬層41B位於金屬矽化物層41A上。於一例子中,金屬層41B(材料譬如是鎳)與第二半導體層44(材料譬如是非晶矽或多晶矽)經過熱反應(<300℃),可以部份或全部反應而形成金屬矽化物層41A。透過這種金屬矽化物在形成過程中的體積縮小,以及材料的選擇性,例如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係利用鎳與矽做為一對材料,鎳與一保護層60(例如氧化矽或氮化矽),在溫度300度C內並不會反應,因此鎳(金屬層41B)便會朝向第二半導體層44方向起反應並且縮小鎳(金屬層41B)的體積,因此便開始產生鎳(金屬層41B)與保護層60間的奈米間隙由零慢慢變大,通過材料厚度及反應溫度及時間控制,可以讓鎳(金屬層41B)完全反應或部分反應。因此,本實施例的奈米間隙43是由半導體金屬化合物形成後而產生。換言之,奈米間隙43直接鄰接其下方的金屬層41B,而金屬層41B直接鄰接金屬矽化物層41A(由於可以採用其他半導體材料,故於其他實施例可以是半導體金屬化合物);或者,當金屬層41B因為完全與第二半導體層44反應而完全變成半導體金屬化合物的時候,奈米間隙43直接鄰接其下方的半導體金屬化合物。因此,奈米間隙43通過第一電極41的金屬層41B而鄰接半導體金屬化合物,或直接鄰接半導體金屬化合物。而保護層下方的間隙便可以準確的控制在預定的奈米範圍,例如用半導體物理氣相沉積(Physical vapor deposition,PVD)製作的鎳薄膜厚度可以是100nm或50nm,則形成的間隙就是相同的數量級,這種方法可以真正達到如前面所提之優點,可以僅利用小的操作電壓(<12V),便可以得到大的電場以驅動類壓電d33振動式裝置。
因此,類壓電d33振動式裝置100更包含前述保護層60 及一絕緣層70。保護層60覆蓋汲極32、源極33、第一半導體層34與第二半導體層44。奈米間隙43由保護層60及第一電極41所包圍而成,第二電極42位於保護層60上。絕緣層70覆蓋閘極31及基板10,並支撐第一半導體層34及第二半導體層44。至此,熟悉此技藝者可以了解,本發明裝置透過相容於TFT製程的溫度及材料,僅增加一道矽化物金屬製程(金屬的較佳實施例為Ni,但是不限定於此),便可以完成類壓電d33振動式裝置的製作,不僅是整合性的一大優勢,也是成本的一大優勢,更是性能的一大優勢,當然在此僅用部分的TFT製程及結構來說明,例如其他如後段的ITO電極,例如OLED或LCD材料或其他顯示器材料及結構製作等等,並不是本發明的目的,因此在此加以忽略,然而任何製程的調整或材料的改變,不管是現在的技術或是未來的新技術,並不會改變或影響本發明的精神。
於一例子中,此等收發單元40的此等第一電極41透過第二半導體層44及第一半導體層34直接或間接電連接在一起以作為一個一體成型的共用電極。於另一例子中,也可將多個第二電極42電連接在一起作為共用電極。
圖6A至6G顯示圖5的類壓電d33振動式裝置的製造方法的各步驟的結構剖面示意圖。如圖6A所示,於基板10上的左側先形成部分的電晶體30,右側保留形成電晶體30時所需的部分材料,譬如是絕緣層70(氧化物或氮化物或其堆疊或其他材料)、第二半導體層44及第一半導體層34。此時的第二半導體層44及第一半導體層34是同一層,譬如是非晶矽或多晶矽層,是電晶體30的重要材料層。
接著,如圖6B所示,在第二半導體層44、汲極32及源極33上覆蓋一光阻層81。接著,如圖6C所示,對光阻層81圖案化而 形成一開口82。然後,如圖6D所示,於圖6C的結構的整體的上面形成一金屬層83,其材料譬如是鎳。金屬層83填入開口82中,同時也覆蓋在光阻層81上。接著,如圖6E所示,移除光阻層81,保留住部分的金屬層83。於本實施例中,是採用剝離(lift-off)的方式來形成部分的金屬層83,但並未將本發明限制於此,也可以採用蝕刻或光刻等其他方式來形成部分的金屬層83。然後,如圖6F所示,於第二半導體層44、汲極32、源極33及金屬層83上形成保護層60。接著,如圖6G所示,將圖6F的整體結構移至烘爐中,溫度大約在250℃,即可讓金屬層83和第二半導體層44熱反應化合成金屬矽化物層41A,同時保留部分的金屬層83成為金屬層41B。可以藉由控制金屬層83的厚度,譬如是100nm,來控制奈米間隙43的高度。奈米間隙43是由金屬材料與半導體材料經由一次或多次熱反應而形成的一個真空或近似真空的密閉腔室。由於熱反應化合生成金屬矽化物層41A,使得金屬層83的體積縮小,而形成奈米間隙43,其高度可以被控制得相當小,譬如是數十奈米,使得施加3.3至12伏特的驅動電壓於第一電極41與第二電極42時所產生的電場,等效於施加數十到數百伏特的驅動電壓到習知結構所產生的電場。第二電極42在電場的驅動下會上下振動而發出振波,然後接收物體反射回來的振波。然後,如圖5所示,於保護層60上形成第二電極42,其材料譬如是氧化銦錫(Indium Tin Oxide,ITO)導體,可以與顯示器整合,當然也可以是其他材料,譬如鋁等。值得注意的是,亦可先於圖6F上形成第二電極42,然後再進行熱反應化合,而不影響本實施例的效果,亦即由製造程序的需求決定金屬矽化物的形成次序是可以有彈性的,並不會影響本發明結果。
於本例子中,可採用相容於非晶矽TFT,製程溫度小於 350℃(成長非晶矽的溫度可能到達350℃,其後的製程溫度大約只有100至200℃而已),也可以採用相容於低溫多晶矽(Low Temperature Poly-silicon,LTPS)TFT的製程,其製程溫度為500至600℃。利用TFT已經存在的非晶矽或多晶矽來當作一個保留層來與金屬層熱反應化合以形成奈米間隙,而能達成本發明的效果。當然本發明的製造方法及結構也可以整合於例如CMOS製程後段。
圖7顯示圖4的類壓電d33振動式裝置的另一例子的局部剖面圖。如圖7所示,本例子類似於圖5,不同之處在於圖5是屬於下閘極式(Bottom-Gate)薄膜電晶體,而圖7是屬於上閘極式(Top-Gate)薄膜電晶體,亦是可實施的方案,所以汲極32與源極33是形成於基板10上。如圖7所示,類壓電d33振動式裝置100的保護層60覆蓋閘極31、第一半導體層34與第二半導體層44,奈米間隙43由保護層60及第一電極41所包圍而成,第二電極42位於保護層60上,而絕緣層70位於閘極31與第二半導體層44之間。
圖7A至7G顯示圖7的類壓電d33振動式裝置的製造方法的各步驟的結構剖面示意圖。製造方法亦類似於圖6A至6G。如圖7A所示,於基板10上的左側先形成部分的電晶體30,右側保留形成電晶體30時所需的部分材料,譬如是絕緣層70(氧化物或氮化物)、第二半導體層44及第一半導體層34。此時的第二半導體層44及第一半導體層34是同一層,譬如是非晶矽、多晶矽層或鍺(Ge)層,是電晶體30的重要材料層。
接著,如圖7B所示,在第二半導體層44、絕緣層70及閘極31上覆蓋一光阻層81。接著,如圖7C所示,對光阻層81圖案化而形成一開口82。然後,如圖7D所示,於圖7C的結構的整體的上面 形成一金屬層83,其材料譬如是鎳(Ni)、鈦(Ti)、鎢(W)等。金屬層83填入開口82中,同時也覆蓋在光阻層81上。接著,如圖7E所示,移除光阻層81,保留住部分的金屬層83。然後,如圖7F所示,於第二半導體層44、第一半導體層34、絕緣層70、閘極31及金屬層83上形成保護層60。接著,如圖7G所示,將圖7F的整體結構移至烘爐中,溫度大約在250℃,即可讓金屬層83和第二半導體層44熱反應化合成金屬矽化物層41A,同時保留部分的金屬層83成為金屬層41B。然後,如圖7所示,於保護層60上形成第二電極42,其材料譬如是氧化銦錫(ITO)導體,可以與顯示器整合,當然也可以是其他材料,譬如鋁等。值得注意的是,亦可先於圖7F上形成第二電極42,然後再進行熱反應化合,而不影響本實施例的效果,亦即由製造程序的需求決定金屬矽化物的形成次序是可以有彈性的,並不會影像本發明結果。
圖8顯示依據本發明較佳實施例的類壓電d33振動式裝置100的另一應用的示意圖。如圖8所示,類壓電d33振動式裝置100亦可用來感測手指F的靜脈VI的影像或血流資訊,可以透過飛行時間(Time of Fly,TOF)的感測方式來達成,結合前述圖4感測指紋的實施,本發明更可以結合兩者,利用同一裝置同時感測指紋及指靜脈,甚至量測血流速及心跳。
圖9顯示將本發明之類壓電d33振動式裝置整合於CMOS後段製程的示意圖。亦即,是先製造好前段製程的電晶體及電路,再進行後段的收發單元的製作。如圖9所示,僅顯示出類壓電d33振動式裝置100的一部分,也就是只有收發單元的部分,至於電晶體的部分係予以省略。本實施例之類壓電d33振動式裝置100至少包含一本體110、一第一電極41、一第二電極42以及奈米間隙43。
第一電極41位於本體110中。第二電極42位於本體110中,並相對應於第一電極41,第一電極41及第二電極42之至少一者包含由金屬材料與半導體材料反應成的化合物。奈米間隙43形成於本體110中,並位於第一電極41與第二電極42之間,由於奈米間隙43是由金屬材料與半導體材料經由一次或多次熱反應而形成而具有奈米尺度,故稱之為奈米間隙。詳細的形成方法及優點已經說明於上。
本體110包含一基板111(相當於圖5的基板10)、一第一絕緣層112(相當於圖5的絕緣層70,或稱一個介電層組,由多個金屬連接層及設置於此等金屬連接層之間的多個介電層所組成)、一個半導體材料層113(相當於圖5的第二半導體層44)、一第二絕緣層114及一保護層115(元件114與115相當於圖5的保護層60)。半導體材料層113包含前述的半導體材料。
第一絕緣層112位於基板111上。半導體材料層113位於第一絕緣層112上,第一電極41係位於半導體材料層113上。第二絕緣層114與第一電極41共同定義出奈米間隙43,而第二電極42係位於第二絕緣層114上。保護層115覆蓋於第二絕緣層114及第二電極42上。
第一電極41包含一金屬矽化物層41A以及一金屬層41B。金屬層41B可包含前述金屬材料。金屬矽化物層41A位於半導體材料層113上。金屬層41B鄰接奈米間隙43,並位於金屬矽化物層41A上。金屬層41B與半導體材料層113係在熱反應後而形成金屬矽化物層41A。
在本實施例中,第一電極41包含金屬導體,例如鎳(Ni),鈦(Ti),鎢(W)等等。第二電極42可以是相同於第一電極的金屬導體或 低阻值半導體或高分子導體等等,而半導體材料層113為多晶矽或非晶矽層,也可以是其他半導體材料層,例如鍺(Ge)層。
第一絕緣層112係位於基板111上。值得注意的是,第一絕緣層112可以是多層結構,在一般積體電路的組成結構中,可以是後段製程所形成的導體層(例如金屬層),導體層間的介電層以及導體層間的栓塞導體(via conductor),由於該項技術為習知技術,故於此不作贅述。當然,第一絕緣層112更可以包含多個介電層及多個金屬連接層組成的線路,配合矽基板111內的主動電路元件及被動電路元件而形成具有一特定功能的一組積體電路112A,因此本發明實施例更可以包含具有一組積體電路112A,位於振動式裝置之底部或側邊並電連接至第一電極41及第二電極42以作訊號處理之用。
半導體材料層113係位於第一絕緣層112上。金屬矽化物層41A係形成於半導體材料層113中。金屬層41B係位於半導體材料層113上,並與金屬矽化物層41A相連接並相對應。透過光刻方法(photolithography),半導體材料層113、金屬層41B及金屬矽化物層41A僅佔有第一絕緣層112的部分面積,因此第二絕緣層114亦可位於部分之第一絕緣層112上。因此,透過四周及上下兩面的密封,因而形成一個奈米間隙43,此一腔式的形成特點將在後面加以描述。同時值得注意的是,金屬層41B原來係占有奈米間隙43的完整體積,因為與底層的半導體材料層113在高溫下形成化合物而消耗了部分的體積,因而形成了奈米間隙43。
奈米間隙43係位於第二絕緣層114與金屬層41B之間,中間可間隔有第二絕緣層114,亦可以不間隔有第二絕緣層114。第二電極42係位於第二絕緣層114上,並對應至奈米間隙43及金屬層41B。 保護層115係位於第二電極42及第二絕緣層114上。保護層115之表面可以因此受物體觸壓。保護層115也可能是複數層的絕緣層結構,更可以因為系統的設計需求例如靜電保護要求,增加導電性材料於其上。因此保護層115之最上表面係可以受一個可對其輸入多訊息之物體的觸壓。當然,如果第二電極42不受環境干擾影響,例如不會暴露腐蝕,則本實施例之保護層115也可以是不需要的。因此,收發單元更具有:介電層組112,位於基板111與第一電極41之間,基板111與介電層組112共同形成一個積體電路112A,電連接至第一電極41及第二電極42;第二絕緣層114,位於奈米間隙43與第二電極42之間;以及保護層115,覆蓋第二電極42。值得注意的是,保護層115並非是必要元件,故亦可以被省略。
上述實施例中,可以採用玻璃基板或軟性基板,其成本比半導體基板低得多,且容易與手機顯示器的製程整合。類壓電d33振動式裝置100可以用來感測手勢、指紋、手指靜脈等生物資訊,或非生物資訊(工業應用)。以指紋感測器而言,積體化收發器20排列成一個二維陣列,間距(pitch)大約落於50至70微米之間。類壓電d33振動式裝置100可以是獨立的裝置,也可以與顯示器整合而成為顯示器的一部分。
圖9A至9C顯示圖9的數個變化例的示意圖。如圖9A所示,本變化例類似於圖9,不同之處在於介電層組112具有多個金屬插塞112B,譬如是銅插塞或鎢插塞(當然不限定於此),其設置於第一電極41與積體電路112A之間,並將第一電極41電連接至積體電路112A。積體電路112A具有電連接至收發單元的前述至少一電晶體,設置於基板111上或基板111內。基板111譬如為CMOS元件所使用的矽基板, 當然不限定於矽半導體基板或者CMOS元件。值得注意的是,介電層組112及金屬連接層也可以通過其他的金屬插塞(未顯示)來達成電連接功能。如圖9B所示,本實施例類似於圖9A,不同之處在於第二電極42的形成方式。於圖9B中,在完成第二絕緣層114之後,對第二絕緣層114進行譬如化學機械研磨法(Chemical Mechanical Polishing,CMP)的平坦化製程,然後在預備好的矽晶圓(單晶矽)400上形成絕緣層410,接著在絕緣層410上形成多晶矽層(42),將多晶矽層(42)接合至第二絕緣層114。於一例子中,第二絕緣層114例如是經過化學機械研磨的氧化矽層作為融合接合(Fusion Bonding)的介面層。第二絕緣層114與另一單晶矽晶圓係透過低溫接合方式(Low Temperature Fusion Bonding)形成具有氫鍵強度的介面。當然在形成低溫接合之前,為了達到表面活化,更可以包括表面電漿(Plasma)處理,例如暴露在氧氣(O2)及氮氣(N2)的電漿環境下,而且為了讓接合的表面有很好的平坦度,更可以利用化學機械研磨法(CMP)將待接合的表面予以拋光及拋平。接著,磨薄矽晶圓400,對殘留的矽晶圓400進行蝕刻以露出絕緣層410,接著移除絕緣層410(或者可以不移除410)而露出多晶矽層(42),將晶矽層(42)圖案化以形成第二電極42。最後再形成圖9A所示的保護層115(這保護層也可以是前述絕緣層410)。值得注意的是,上述的多晶矽層(42)也可以被另一單晶矽晶圓取代,所使用的製程是已知的絕緣層上有矽(Silicon On Insulator,SOI)的製程,於此不再贅述。
如圖9C所示,本實施例類似於圖9A,不同之處在於第二電極42的形成方式。於圖9C中,在完成第二絕緣層114之後,對第二絕緣層114進行譬如化學機械研磨(Chemical Mechanical Polishing,CMP)的平坦化製程,然後將預備好的矽晶圓(單晶矽)400接合至第二絕 緣層114(類似於上述的融合接合)。當然,亦可以採用高分子材料接合(polymer bonding)技術或者其他金屬融合接合技術(eutectic bonding)等等。接著,磨薄矽晶圓400以形成第二電極42。最後再形成圖9A所示的保護層115。
圖10A至10D顯示接收器與發射器的佈局的四個例子的俯視示意圖。如圖10A所示,基板10上面配置的收發單元40於不同時間點當作發射器40T與接收器40R使用,收發單元40排列成一個二維陣列,電晶體(未顯示)排列在收發單元40旁邊,此排列方式適用於圖5、圖7等實施例。如圖10B所示,基板10上面配置一個發射器40T與八個接收器40R,發射器40T發射出振動波後,接收器40R接收振動波,此排列方式適用於圖5、圖7等實施例。如圖10C所示,基板10上面配置的多個發射器40T與多個接收器40R交互配置,發射器40T發射出振動波後,接收器40R接收振動波,此排列方式適用於圖5、圖7等實施例。如圖10D所示,基板10上面配置的多個接收器40R排列成二維陣列,發射器40T為單一大面積發射器,可以配置在基板10的下表面或基板10上方的顯示器模組的部分,發射器40T發射出振動波後,接收器40R接收振動波。值得注意的是,圖10A至10D僅是為了說明不同實施例的設計,而不是要將發明範圍限定在這樣的幾何安排,任何幾何尺寸及數量的發射器40T與接收器40R規劃,都不脫離本發明之精神。
圖11顯示具有兩種不同高度的奈米間隙的積體化收發器的局部剖面示意圖。如圖11所示,此實施例適用於圖10B與10C的例子,且類似於圖7的實施例,如圖4與圖11所示,類壓電d33振動式裝置100更包含一發射器40T,電連接至此等電晶體30,此等電晶體30 於一第一時間點控制發射器40T發射出第一振波W1以後,於一第二時間點控制此等接收器40R接收第二振波W2。此外,發射器40T具有第一電極41、第二電極42及位於第一電極41與第二電極42之間且由半導體金屬化合物(或於其他實施例中是另一半導體金屬化合物)形成後產生的一第二奈米間隙43'。發射器40T與接收器40R設置於基板10上,各電晶體30設置於基板10上或基板10內,且第二奈米間隙43'的高度大於各該奈米間隙43的高度。針對接收器40R的感測靈敏度而言,奈米間隙43應該是越小越好,譬如奈米間隙43很小時,第二電極42的振幅可以很容易地達到奈米間隙43的十分之一,使得一個3.3V的電壓所反映出的信號為330mV,這對積體電路設計而言,反映出的信號是非常大的。針對發射器40T的信號強度而言,第二奈米間隙43'應該是越大越好(根據使用規格來優化間隙高度)。因此,藉由設計第二奈米間隙43'大於奈米間隙43,可以使得振動式裝置的效能提升。第二奈米間隙43'只要透過將對應的金屬層41B(譬如圖6F的金屬層83)的厚度或第二半導體層44的多晶矽或非晶矽層的厚度提升即可。
圖12顯示對應於圖10D的發射器的配置示意圖。圖12類似於圖4,此等接收器40R設置於基板10的一上表面10T上,各電晶體30設置於基板10上或基板10內,不同之處在於發射器40T與接收器40R不同,發射器40T為一壓電發射器,設置於基板10的一下表面10B或接收器40R的上方(設置於一顯示器260的下表面(亦可設置於顯示器260的上表面、顯示器260之中或其他適當位置))。如此亦可以達成信號感測的功能。
圖13A與13B顯示使用上述收發裝置的顯示器的兩個例子的示意圖。如圖13A、圖13B與圖4所示,一種顯示器260至少包含 一基板10、多個積體化收發器20以及多個顯示單元90。顯示器260譬如是圖2A與2B的顯示器210。基板10為一硬性基板(玻璃硬板式OLED、LCD等)、一軟性基板(軟板OLED)或一透明基板。顯示器260包含但不限於OLED、TFT-LCD、MICRO LED顯示器等。多個積體化收發器20位於基板10上。各積體化收發器20包含電連接在一起的一收發單元40及至少一電晶體30(於申請專利範圍中定義為收發控制電晶體)。
電晶體30控制收發單元40的發射與接收,使收發單元40發射一第一振波W1到一物體F,物體F反射第一振波W1而產生一第二振波W2,收發單元40接收第二振波W2而產生一感測信號。多個顯示單元90位於基板10上,各顯示單元90包含電連接在一起的至少一顯示控制電晶體91及一顯示畫素92。顯示控制電晶體91控制顯示畫素92的致能與禁能,使顯示畫素92顯示出光信號以及不顯示出光信號,以顯示資料。
以分層的角度而言,顯示器更包含一電晶體配置層93以及一顯示畫素配置層94。電晶體配置層93位於基板10上。電晶體30與收發單元40位於電晶體配置層93中。顯示畫素配置層94位於電晶體配置層93上。顯示畫素92位於顯示畫素配置層94中。因此,電晶體配置層93中形成有控制顯示畫素92及控制收發單元40的電晶體。此外,顯示畫素配置層94為一發光層(譬如是OLED顯示器的情況下)或一光開關層(譬如是LCD顯示器的情況下)。於另一例子中,顯示畫素配置層94上方與下方可以分別配置有兩電極層(陽極層及陰極層,未顯示),而顯示畫素配置層94的上方可以配置有至少一透光層(未顯示),以供顯示用,當然亦可以配置有觸控層,以提供觸控的功能。熟 悉顯示器技藝者當了解,本發明實施例係著重在此一收發單元的創新性以及其與顯示器製程整合的優越性,並不是在教導如何製作一顯示器及其製造,因此對於顯示器的描述僅止於簡單描述,反而是著重在本發明裝置可以在何種幾何配置上與顯示器做整合,完成同時具有顯示功能及本發明裝置的整合型顯示器。
圖13A與圖13B類似,不同之處在於圖13A的配置中,各收發單元40位於各顯示單元90的涵蓋範圍(矩形範圍)以外(亦即收發單元不重疊顯示單元的區域)。於圖13B的配置中,各收發單元40位於各顯示單元90的涵蓋範圍(矩形範圍)以內(亦即收發單元重疊部分或全部顯示單元的區域)。藉此,可以將收發器整合於顯示器中,同時達到顯示與感測的功能。
如圖14所示,發射器40T為一壓電發射器,該發射器可以是具有一整層的壓電結構,該發射器也可以是具有一個或多個單獨的發射單元,設置於一個或多個接收器40R上或上方。亦即,發射器40T設置於一個或多個接收器40R上或上方。當以單一發射單元實施時,發射器40T也可以設置於電晶體30上或上方。壓電發射器包含壓電塊材或壓電薄膜,構成的材料包含但不限於PVDF、PZT、氧化鋅、氮化鋁等。以圖5應用而言,可以在第二電極42與保護層60上形成保護層或其他適當結構後依序形成底電極、壓電材料及頂電極,即可利用壓電發射器發射振波或信號;亦或者第二電極42也可以做為壓電發射器的底電極,再依序形成壓電材料42A及頂電極42B,也就是發射器與一個或多個接收器與可以共用同一個第二電極42來進行發射與接收,如圖15所示。
上述實施例的類壓電d33振動式裝置具有以下優點:(1) 沒有材料限制,可以不需使用壓電材料,適用的基板的材料的範圍也廣;(2)與標準製程整合容易;(3)可以用低溫的製程完成大面積的收發裝置;(4)使用奈米間隙,故可以使用相當低的驅動電壓;(5)不需使用犧牲層的方式來完成,故奈米間隙的所有周壁無任何破孔及填補材料;(6)製程中所用的材料對於半導體材料無污染性;以及(7)發射器與接收器可以具有不同奈米間隙,增加發射器所發射信號的振幅以及增加接收器的感測靈敏度。
在較佳實施例之詳細說明中所提出之具體實施例僅用以方便說明本發明之技術內容,而非將本發明狹義地限制於上述實施例,在不超出本發明之精神及以下申請專利範圍之情況,所做之種種變化實施,皆屬於本發明之範圍。
F:手指/物體
FR:紋峰
FV:紋谷
W1:第一振波
W2:第二振波
W3:干涉波
10:基板
10B:下表面
10T:上表面
20:積體化收發器
30:電晶體
40:收發單元
40R:接收器
40T:發射器
41:第一電極
42:第二電極
50:驅動感測器
100:類壓電d33振動式裝置

Claims (42)

  1. 一種類壓電d33振動式裝置,至少包含:
    多個電晶體;以及
    多個接收器,電連接至該等電晶體,各該電晶體控制對應的各該接收器接收被一物體反射一第一振波所產生的一第二振波而產生一感測信號,其中各該接收器具有一第一電極、一第二電極及位於該第一電極與該第二電極之間且由半導體金屬化合物形成後產生的一奈米間隙。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類壓電d33振動式裝置,其中各該接收器更作為一發射器用,而作為一收發單元,該收發單元與該等電晶體的對應的一個組成為一積體化收發器,於各該積體化收發器中,該電晶體於一第一時間點控制該收發單元發射出該第一振波以後,於一第二時間點控制該收發單元接收該第二振波。
  3. 如請求項2所述的類壓電d33振動式裝置,更包含:
    一基板,其中各該積體化收發器設置於該基板上,各該電晶體設置於該基板上或該基板內,各該收發單元鄰近該電晶體。
  4. 如請求項3所述的類壓電d33振動式裝置,其中該電晶體具有一閘極、一汲極、一源極以及位於該閘極、該汲極與該源極之間的一個第一半導體層。
  5. 如請求項3所述的類壓電d33振動式裝置,其中該收發單元更具有一第二半導體層,位於該基板與該第一電極之間。
  6. 如請求項3所述的類壓電d33振動式裝置,其中:
    該電晶體具有一閘極、一汲極、一源極以及位於該閘極、該汲極與該源極之間的一個第一半導體層;
    該收發單元更具有一第二半導體層,位於該基板與該第一電極之間;以及
    該第一半導體層與該第二半導體層係為同一層的材料。
  7. 如請求項3所述的類壓電d33振動式裝置,其中:
    該電晶體具有一閘極、一汲極、一源極以及位於該閘極、該汲極與該源極之間的一個第一半導體層;
    該收發單元更具有一第二半導體層,位於該基板與該第一電極之間;以及
    該第一半導體層與該第二半導體層係為不同層的材料。
  8. 如請求項3所述的類壓電d33振動式裝置,其中該奈米間隙的一高度小於或等於200奈米。
  9. 如請求項3所述的類壓電d33振動式裝置,更包含一驅動感測電路模組,電連接至該積體化收發器,並提供一個3.3到12伏特的驅動電壓給該積體化收發器。
  10. 如請求項3所述的類壓電d33振動式裝置,其中該半導體金屬化合物為一金屬矽化物層。
  11. 如請求項3所述的類壓電d33振動式裝置,更包含一保護層,該奈米間隙由該保護層及該第一電極所包圍而成,該第二電極位於該保護層上。
  12. 如請求項3所述的類壓電d33振動式裝置,其中該基板為一玻璃基板、一軟性基板或一個形成有一絕緣層的半導體基板。
  13. 如請求項3所述的類壓電d33振動式裝置,整合於一顯示器之中或組合於該顯示器的下方。
  14. 如請求項3所述的類壓電d33振動式裝置,其中:
    該電晶體具有一閘極、一汲極、一源極以及位於該閘極、該汲極與該源極之間的一個第一半導體層;
    該收發單元更具有一第二半導體層,位於該基板與該第一電極之間;以及
    該類壓電d33振動式裝置包含多個所述的積體化收發器,該等收發單元的該等第一電極透過該等第二半導體層及該等第一半導體層而電連接在一起。
  15. 如請求項3所述的類壓電d33振動式裝置,其中該類壓電d33振動式裝置包含多個所述的積體化收發器,該等收發單元的該等第一振波的相位差同時受到控制,藉由波束成型(beam forming)的方式,將能量集中並 且依序掃描,以讓各該第一振波的能量最大,來增加感測的靈敏度。
  16. 如請求項3所述的類壓電d33振動式裝置,可以同時提供生物特徵感測、3D觸控及手勢偵測的功能。
  17. 如請求項3所述的類壓電d33振動式裝置,為一種變頻的收發器,來感測該物體的不同特徵的深度資訊。
  18. 如請求項3所述的類壓電d33振動式裝置,其中該奈米間隙的所有周壁無任何破孔及填補材料。
  19. 如請求項3所述的類壓電d33振動式裝置,其中該奈米間隙通過該第一電極的一金屬層而鄰接該半導體金屬化合物,或直接鄰接該半導體金屬化合物。
  20. 如請求項3所述的類壓電d33振動式裝置,其中該收發單元更具有:
    一介電層組,位於該基板與該第一電極之間,該基板與該介電層組共同形成一個積體電路,電連接至該第一電極及該第二電極;以及
    一第二絕緣層,位於該奈米間隙與該第二電極之間。
  21. 如請求項20所述的類壓電d33振動式裝置,其中該介電層組具有多個金屬插塞,設置於該第一電極與該積體電路之間,並將該第一電極電連接至該積體電路。
  22. 如請求項3所述的類壓電d33振動式裝置,其中該第二電極的材料為單晶矽或多晶矽或非晶矽。
  23. 如請求項1所述的類壓電d33振動式裝置,更包含:一發射器,電連接至該等電晶體,該等電晶體於一第一時間點控制該發射器發射出該第一振波以後,於一第二時間點控制該等接收器接收該第二振波。
  24. 如請求項23所述的類壓電d33振動式裝置,其中該發射器具有一第一電極、一第二電極及位於該發射器的該第一電極與該發射器的該第二電極之間且由該半導體金屬化合物或另一半導體金屬化合物形成後產生的一第二奈米間隙。
  25. 如請求項24所述的類壓電d33振動式裝置,更包含一基板,其中該發射器與該等接收器設置於該基板上,各該電晶體設置於該基板上或該基板內,且該第二奈米間隙的高度大於各該奈米間隙的高度。
  26. 如請求項23所述的類壓電d33振動式裝置,更包含一基板,其中該等接收器設置於該基板的一上表面上,各該電晶體設置於該基板上或該基板內,該發射器為一壓電發射器,設置於該基板的一下表面或該等接收器的上方。
  27. 如請求項23所述的類壓電d33振動式裝置,其中該發射器為一壓電發射器,設置於該等接收器的一個或多個上或上方。
  28. 如請求項27所述的類壓電d33振動式裝置,其中該發射器與該等接收器的一個或多個共用該第二電極來進行發射與接收。
  29. 一種顯示器,至少包含:
    多個電晶體;
    多個接收器,電連接至該等電晶體,各該電晶體控制對應的各該接收器接收被一物體反射一第一振波所產生的一第二振波而產生一感測信號,其中各該接收器具有一第一電極、一第二電極及位於該第一電極與該第二電極之間且由半導體金屬化合物形成後產生的一奈米間隙;以及
    多個顯示單元,各該顯示單元包含電連接在一起的至少一顯示控制電晶體及一顯示畫素,該顯示控制電晶體控制該顯示畫素的致能與禁能,使該顯示畫素顯示出光信號以及不顯示出光信號,以顯示資料。
  30. 如請求項29所述的顯示器,其中各該接收器更作為一發射器用,而作為一收發單元,該收發單元與該等電晶體的對應的一個組成為一積體化收發器,於各該積體化收發器中,該電晶體於一第一時間點控制該收發單元發射出該第一振波以後,於一第二時間點控制該收發單元接收該第二振波。
  31. 如請求項30所述的顯示器,更包含:
    一基板,其中各該積體化收發器位於該基板上,各該積體化收發器包含電連接在一起的該收發單元及至少一收發控制電晶體,該收發控制電晶體控制該收發單元的發射與接收。
  32. 如請求項31所述的顯示器,更包含:
    一電晶體配置層,位於該基板上,其中該收發控制電晶體與該收發單元位於該電晶體配置層中;以及
    一顯示畫素配置層,位於該電晶體配置層上,其中該顯示畫素位於該顯示畫素配置層中。
  33. 如請求項31所述的顯示器,其中各該收發單元位於各該顯示單元的涵蓋範圍以外。
  34. 如請求項31所述的顯示器,其中各該收發單元位於各該顯示單元的涵蓋範圍以內。
  35. 如請求項32所述的顯示器,其中該顯示畫素配置層為一發光層或一光開關層。
  36. 如請求項31所述的顯示器,其中該基板為一硬性基板、一軟性基板或一透明基板。
  37. 如請求項31所述的顯示器,其中該奈米間隙通過該第一電極的一金屬層而鄰接該半導體金屬化合物,或直接鄰接該半導體金屬化合物。
  38. 如請求項37所述的顯示器,其中該奈米間隙的所有周壁無任何破孔及填補材料。
  39. 如請求項29所述的顯示器,更包含:一發射器,電連接至該等電晶體,該等電晶體於一第一時間點控制該發射器發射出該第一振波以後,於一第二時間點控制該等接收器接收該第二振波。
  40. 如請求項39所述的顯示器,其中該發射器具有一第一電極、一第二電極及位於該發射器的該第一電極 與該發射器的該第二電極之間且由該半導體金屬化合物或另一半導體金屬化合物形成後產生的一第二奈米間隙。
  41. 如請求項40所述的顯示器,更包含一基板,其中該發射器與該等接收器設置於該基板上,各該電晶體設置於該基板上或該基板內,且該第二奈米間隙的高度大於各該奈米間隙的高度。
  42. 如請求項39所述的顯示器,更包含一基板,其中該等接收器設置於該基板的一上表面上,各該電晶體設置於該基板上或該基板內,該發射器為一壓電發射器,設置於該基板的一下表面或該等接收器的上方。
TW109113752A 2019-05-03 2020-04-24 類壓電d33振動式裝置及整合其的顯示器 TWI72582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8115346 2019-05-03
TW108115346 2019-05-03
TW108128509 2019-08-12
TW108128509 2019-08-12
TW109102411 2020-01-22
TW109102411 2020-01-2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42040A true TW202042040A (zh) 2020-11-16
TWI725826B TWI725826B (zh) 2021-04-21

Family

ID=718750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9113752A TWI725826B (zh) 2019-05-03 2020-04-24 類壓電d33振動式裝置及整合其的顯示器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061519B2 (zh)
JP (1) JP7129713B2 (zh)
KR (1) KR102472120B1 (zh)
CN (2) CN212012595U (zh)
TW (1) TWI72582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491242A (zh) * 2020-05-26 2020-08-04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KR20220045501A (ko) 2020-10-05 2022-04-1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디스플레이 장치

Family Cites Families (2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670137B2 (ja) 2000-03-10 2011-04-13 ソニー株式会社 平面型表示装置
JP4471856B2 (ja) 2005-01-27 2010-06-02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超音波トランスデューサ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880275B2 (ja) 2005-10-03 2012-02-22 オリンパスメディカル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静電容量型超音波振動子装置
US8039834B2 (en) * 2006-06-13 2011-10-18 Georgia Tech Research Corporation Nanogenerator comprising piezoelectric semiconducting nanostructures and Schottky conductive contacts
US7683323B2 (en) * 2007-03-20 2010-03-23 The Trustees Of Columbia University In The City Of New York Organic field effect transistor systems and methods
US9093355B2 (en) * 2011-04-08 2015-07-28 Georgia Tech Research Corporation High-resolution parallel-detection sensor array using piezo-phototronics effect
US8816567B2 (en) * 2011-07-19 2014-08-26 Qualcomm Mems Technologies, Inc. Piezoelectric laterally vibrating resonator structure geometries for spurious frequency suppression
US20130021304A1 (en) * 2011-07-19 2013-01-24 Qualcomm Mems Technologies, Inc. Piezoelectric laterally vibrating resonator structures with acoustically coupled sub-resonators
JP2013034665A (ja) * 2011-08-08 2013-02-21 Olympus Medical Systems Corp 超音波エレメントおよび超音波内視鏡
US20130050166A1 (en) * 2011-08-24 2013-02-28 Qualcomm Mems Technologies, Inc. Silicide gap thin film transistor
US8987976B2 (en) * 2011-09-23 2015-03-24 Qualcomm Incorporated Piezoelectric resonator having combined thickness and width vibrational modes
KR101861148B1 (ko) * 2012-02-23 2018-05-25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나노 압전 발전 소자 및 그 제조방법
US9455399B2 (en) * 2012-09-12 2016-09-27 Georgia Tech Research Corporation Growth of antimony doped P-type zinc oxide nanowires for optoelectronics
CA2929723C (en) 2013-12-12 2020-09-15 Qualcomm Incorporated Micromechanical ultrasonic transducers and display
WO2016061155A1 (en) 2014-10-14 2016-04-21 Corning Incorporated Piezoelectric film structures and sensors and display assemblies using same
CN105182583B (zh) 2015-09-17 2018-11-23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及其健康监测方法
US10067229B2 (en) * 2015-09-24 2018-09-04 Qualcomm Incorporated Receive-side beam forming for an ultrasonic image sensor
JP6495545B2 (ja) * 2015-11-02 2019-04-03 コーニンクレッカ フィリップス エヌ ヴェKoninklijke Philips N.V. 超音波トランスジューサアレイ、プローブ及びシステム
EP3185413B1 (en) * 2015-12-23 2019-12-04 Nokia Technologies Oy An oscillator apparatus and associated methods
TW201734605A (zh) 2016-03-18 2017-10-01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陣列基板以及曲面液晶顯示面板
US10095907B2 (en) * 2016-08-11 2018-10-09 Qualcomm Incorporated Single transducer fingerprint system
CN106778691B (zh) * 2017-01-16 2020-04-21 业成科技(成都)有限公司 声波式指纹识别装置及其制作方法以及应用其的电子装置
KR20180098128A (ko) 2017-02-24 2018-09-03 주식회사 모다이노칩 압전 진동 장치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전자기기
CN106951130B (zh) * 2017-03-28 2019-09-03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阵列基板、显示面板、显示设备及阵列基板制备方法
CN107195665B (zh) * 2017-06-23 2019-12-03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阵列基板、其制作方法、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200128351A (ko) 2020-11-12
JP7129713B2 (ja) 2022-09-02
US11061519B2 (en) 2021-07-13
US20200348796A1 (en) 2020-11-05
TWI725826B (zh) 2021-04-21
JP2020184332A (ja) 2020-11-12
KR102472120B1 (ko) 2022-11-28
CN111510105A (zh) 2020-08-07
CN212012595U (zh) 2020-11-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8176796A1 (zh) 阵列基板、显示面板、显示设备及阵列基板制备方法
US10864553B2 (en) Piezoelectric transducers and methods of making and using the same
US11366543B2 (en) Biometric sensor with force detection and ultrasonic imaging capability
EP3362943B1 (en) Integrated piezoelectric micromechanical ultrasonic transducer pixel and array
US10783387B2 (en) Biometric information sensor and display device having the same
US11222192B2 (en) Ultrasonic fingerprint recognition module, fabricating method thereof, and display device
TWI725826B (zh) 類壓電d33振動式裝置及整合其的顯示器
JP2016526165A (ja) コーティングされた圧電層を有する超音波受信機
US9524414B2 (en) Electronic device with fingerprint indentify function
US11438703B2 (en) Ultrasonic sensor array
TWI668463B (zh) 超音波感測模組及其製作方法、電子裝置
CN108871389B (zh) 超声波传感单元及制作方法、超声波传感器及显示装置
CN110739327A (zh) 阵列基板及其制造方法、显示装置
CN112016458A (zh) 超声波收发结构、指纹识别模组、显示面板及显示模组
CN115562518A (zh) 类压电d33装置及使用其的电子设备
TWI771064B (zh) 類壓電d33裝置及使用其的電子設備
US11545612B2 (en) Pseudo-piezoelectric D33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ing the same
CN111539304B (zh) 超声波指纹识别组件及其制备方法、识别方法、显示装置
TWI574028B (zh) 集成式振波發射感測元、使用其之感測陣列及電子設備及其製造方法
CN117218689A (zh) 显示设备、指纹采集装置及方法
CN116637792A (zh) 一种超声换能器装置及显示装置
CN114791295A (zh) 电子装置及该电子装置中传感器的制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