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038568A - 無線裝置、波束回復方法及無線系統 - Google Patents

無線裝置、波束回復方法及無線系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038568A
TW202038568A TW108112791A TW108112791A TW202038568A TW 202038568 A TW202038568 A TW 202038568A TW 108112791 A TW108112791 A TW 108112791A TW 108112791 A TW108112791 A TW 108112791A TW 202038568 A TW202038568 A TW 202038568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wireless device
beam performance
performance
beams
comparison tabl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1279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730315B (zh
Inventor
黃永亮
林玟君
Original Assignee
啟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啟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啟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811279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730315B/zh
Priority to US16/831,814 priority patent/US11405093B2/en
Publication of TW20203856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03856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3031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30315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7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for beam form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8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 H04B7/0868Hybrid systems, i.e. switching and combining
    • H04B7/088Hybrid systems, i.e. switching and combining using beam selec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6/00Network planning, e.g. coverage or traffic planning tools; Network deployment, e.g. resource partitioning or cells structures
    • H04W16/24Cell structures
    • H04W16/28Cell structures using beam steer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6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the resource being in the space domain, e.g. bea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7/00Monitoring; Testing
    • H04B17/20Monitoring; Testing of receivers
    • H04B17/24Monitoring; Testing of receivers with feedback of measurements to the transmitt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7/00Monitoring; Testing
    • H04B17/30Monitoring; Testing of propagation channels
    • H04B17/309Measuring or estimating channel quality parameters
    • H04B17/336Signal-to-interference ratio [SIR] or carrier-to-interference ratio [CI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14Relay systems
    • H04B7/15Active relay systems
    • H04B7/155Ground-based stations
    • H04B7/15528Control of operation parameters of a relay station to exploit the physical medium

Abstract

一種無線裝置,包括一傳收電路,用來接收多個波束效能參數;一儲存電路,用來儲存一對照表,該對照表儲存該多個波束與該多個波束效能參數之間的對應關係;以及一處理電路,用來執行以下步驟:根據該對照表,選取一第一波束;判斷對應於該第一波束的一第一波束效能值是否小於一臨限值;以及當第一波束效能值小於該臨限值時,根據該對照表,選取一第二波束。

Description

無線裝置、波束回復方法及無線系統
本發明係指一種無線裝置、波束回復方法及無線系統,尤指一種可避免無線連結失敗(Radio Link Failure,RLF)的無線裝置、波束回復方法及無線系統。
第5代無線通訊(5G)使用高達數十GHz的高頻頻段,如頻段 n257(26.5~29.5 GHz)、頻段 n261(27.5~28.35 GHz)、n260(37~40 GHz),其較現行4G系統使用的頻譜(如2.6GHz)高出許多。雖然5G能提供極快的傳輸速度,能達到4G網路的40倍、時延很低,但訊號的繞射能力(即繞過障礙物的能力)卻十分有限,且傳送距離很短,這便需要增建更多基站以增加覆蓋。
另外,5G系統可利用毫微米波(Millimeter Wave,mmWave)來傳送信號,由於毫微米波的波長短,基站(如gNodeB)可具備多天線以形成具有窄波束寬度(Beam Width)的多個波束(Beam)。由於波束寬度窄,使得5G系統對方位角度(如來向角/波達方向(Direction of Arrival,DoA))極為敏感,而容易導致無線連結失敗(Radio Link Failure,RLF),進一步導致端到端(End -to-end)效能降低。
因此,如何避免無線連結失敗也就成為業界所努力的目標之一。
因此,本發明之主要目的即在於提供一種可避免無線連結失敗(Radio Link Failure,RLF)的無線裝置、波束回復方法及無線系統,以改善習知技術的缺點。
本發明揭露一種無線裝置,包括一傳收電路,用來接收對應於多個波束的多個波束效能參數,其中該多個波束效能參數由一使用者裝置所產生;一儲存電路,用來儲存一對照表,該對照表儲存該多個波束與該多個波束效能參數之間的對應關係;以及一處理電路,用來執行以下步驟:根據該對照表,選取一第一波束,其中該無線裝置利用該第一波束進行資料傳輸;判斷對應於該第一波束的一第一波束效能值是否小於一臨限值,其中該第一波束效能值相關於對應於該第一波束的至少一第一波束效能參數;以及當第一波束效能值小於該臨限值時,根據該對照表,選取一第二波束,其中該無線裝置切換至該第二波束進行資料傳輸。
本發明另揭露一種波束回復方法,應用於一無線裝置,該波束回復方法包括接收對應於多個波束的多個波束效能參數,其中該多個波束效能參數由一使用者裝置所產生;根據該多個波束與該多個波束效能參數之間的對應關係,形成一對照表,並將該對照表儲存於該無線裝置的一儲存電路中;根據該對照表,選取一第一波束,其中該無線裝置利用該第一波束進行資料傳輸;判斷對應於該第一波束的一第一波束效能值是否小於一臨限值,其中該第一波束效能值相關於對應於該第一波束的至少一第一波束效能參數;以及當第一波束效能值小於該臨限值時,根據該對照表,選取一第二波束,其中該無線裝置切換至該第二波束進行資料傳輸。
本發明另揭露一種無線系統,包括一無線裝置,包括一傳收電路,用來接收對應於多個波束的多個波束效能參數;一儲存電路,用來儲存一對照表,該對照表儲存該多個波束與該多個波束效能參數之間的對應關係;以及一處理電路,用來執行以下步驟:根據該對照表,選取一第一波束,其中該無線裝置利用該第一波束進行資料傳輸;判斷對應於該第一波束的一第一波束效能值是否小於一臨限值,其中該第一波束效能值相關於對應於該第一波束的至少一第一波束效能參數;以及當第一波束效能值小於該臨限值時,根據該對照表,選取一第二波束,其中該無線裝置切換至該第二波束進行資料傳輸;以及一使用者裝置,用來產生該多個波束效能參數,並將該多個波束效能參數傳送至該無線裝置。
第1圖為本發明實施例一無線系統10之示意圖,第2圖為本發明實施例一無線裝置12之示意圖。無線系統10包括無線裝置12以及一使用者裝置14。無線裝置12可接收來自一基站16的一接收信號RC,並將接收信號RC轉傳(Forward)至使用者裝置14,換句話說,無線裝置12可根據接收信號RC產生一轉傳信號FR,並將轉傳信號FR傳送至使用者裝置14。基站16可為5G基地台(即基站16可為gNodeB,簡稱gNB),其可發射毫微米波(Millimeter Wave,mmWave)。使用者裝置14可為手機、平板電腦、筆記型電腦、無線分享器…等無線產品。無線裝置12為可為無線中繼站(Repeater,亦稱為無線延伸器或無線強波器),其中,接收信號RC或轉傳信號FR可透過多個波束RF來進行信號傳輸。使用者裝置14可對轉傳信號FR進行如解調等信號處理,以產生對應於多個波束BF的多個波束效能參數BFP,並將多個波束效能參數BFP回傳至無線裝置12。無線裝置12可將多個波束BF與多個波束效能參數BFP之間的對應關係形成於一對照表TB,並根據對照表TB選擇適當的波束BF進行資料傳輸,以解決無線連結失敗(Radio Link Failure,RLF)的問題,而提昇端到端(End -to-end)效能。
詳細來說,無線裝置12包括一傳收電路120、一儲存電路122以及一處理電路124。儲存電路122可為隨機存取記憶體(Random Access Memory,RAM)或電子抹除式可複寫唯讀記憶體(Electrically 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 Only Memory,EEPROM),而不限於此,處理電路124可為微控制器(Microcontroller,MCU)或處理器(Processor),而不限於此。傳收電路120包括一第一天線模組1200、一轉發模組1202以及一第二天線模組1204。
第一天線模組1200為毫米波天線模組,用來與基站16進行資料傳輸,如接收來自基站16的接收信號RC。第二天線模組1204用來與使用者裝置14進行資料傳輸,如將轉傳信號FR轉傳至使用者裝置14以及接收來自使用者裝置14的多個波束效能參數BFP。轉發模組1202用來根據接收信號RC產生轉發信號FR。於一實施例中,轉發模組1202可以放大並轉傳(Amplify-and-Forward)的方式轉發信號FR,即轉發模組1202將第一天線模組1200所接收到的接收信號RC乘上一特定增益值g,以產生轉發信號FR,即 FR=g·RC。於一實施例中,轉發模組1202可包括一放大器。
使用者裝置14收到來自無線裝置12的轉傳信號FR後,可產生對應於多個波束BF的多個波束效能參數BFP,其中波束效能參數BFP可為對應於單一波束的傳輸量(Throughput)ThP、參考信號接收功率(Reference Signals Received Power,RSRP)、參考信號接收質量(Reference Signal Receiving Quality,RSRQ)或信號干擾雜訊比(Signal to Interference plus Noise Ratio, SINR)其中之至少一者,而不限於此。其中,傳輸量可為下行(Downlink,DL)傳輸量或是上行(Uplink,UL)傳輸量,參考信號接收功率可為SS-RSRP(Synchronization Signal RSRP,同步信號參考信號接收功率)或CSI- RSRP(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RSRP,通道狀態資訊參考信號接收功率),參考信號接收質量可為SS-RSRQ(同步信號參考信號接收質量)或CSI-RSRQ(通道狀態資訊參考信號接收質量),信號干擾雜訊比可為SS-SINR(同步信號信號干擾雜訊比)或CSI-SINR(通道狀態資訊信號干擾雜訊比)。
多個波束BF可為形成於至少一基站16與無線裝置12之間的波束。於一實施例中,多個波束BF可為由基站16朝無線裝置12方向所形成的傳送波束,而接收信號RC係由至少一基站16透過多個波束BF傳送至第一天線模組1200。
無線裝置12可執行一波束回復流程,以根據對照表TB選擇適當波束BF而避免無線連結失敗的操作。請參考第3圖,第3圖為本發明實施例一波束回復流程30之示意圖。波束回復流程30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300:  接收對應於多個波束的多個波束效能參數,其中該多個波束效能參數由一使用者裝置所產生。
步驟302:  根據該多個波束與該多個波束效能參數之間的對應關係,形成一對照表,並將該對照表儲存於該無線裝置的一儲存電路中。
步驟304:  根據該對照表,選取一第一波束。
步驟306:  該無線裝置利用該第一波束進行資料傳輸。
步驟308:  判斷對應於該第一波束的一第一波束效能值是否小於一臨限值,其中該第一波束效能值相關於對應於該第一波束的至少一第一波束效能參數。若是,執行步驟310;若否,執行步驟306。
步驟310:  根據該對照表,選取一第二波束。
步驟312:  該無線裝置切換至該第二波束進行資料傳輸。步驟314:   判斷對應於該第一波束的該第一波束效能值是否大於該臨限值。若是,執行步驟306;若否,執行步驟312。
步驟315:  判斷對應於該第二波束的一第二波束效能值是否小於該臨限值,其中該第二波束效能值相關於對應於該第二波束的至少一第二波束效能參數。若是,執行步驟316;若否,執行步驟312。
步驟316:  根據該對照表,選取一第三波束。
步驟318:  該無線裝置切換至該第三波束進行資料傳輸。
步驟320:  判斷對應於該第一波束的該第一波束效能值是否大於該臨限值。若是,執行步驟306;若否,執行步驟318。
步驟300中,無線裝置12的傳收電路120接收由使用者裝置14所產生並對應於多個波束BF的多個波束效能參數BFP。
步驟302中,無線裝置12可將多個波束BF與多個波束效能參數BFP之間的對應關係形成為對照表TB,並將對照表TB儲存於儲存電路122中。對照表TB的格式可參考表I如下。如表I所示,對照表TB紀錄波束BF1 ~BFM 與波束效能參數BFP1 ~BFPM 之間的對應關係,如對應於波束BFm 的波束效能參數BFPm 可包括傳輸量ThPm 、參考信號接收功率RSRPm 、參考信號接收質量RSRQm 以及信號干擾雜訊比SINRm (如表I所示),或是為傳輸量ThPm 、參考信號接收功率RSRPm 、參考信號接收質量RSRQm 、信號干擾雜訊比SINRm 其中之至少一者。另外,步驟300、302可視為對多個波束BF進行波束掃描(Beam Scan)的操作。 表I(TB)
  BFP BF_IND
ThP RSRP RSRQ SINR
BF1 ThP1 RSRP1 RSRQ1 SINR1 BF_IND1
BF2 ThP2 RSRP2 RSRQ2 SINR2 BF_IND2
BF3 ThP3 RSRP3 RSRQ3 SINR3 BF_IND3
         
BFM ThPM RSRPM RSRQM SINRM BF_INDM
步驟304中,根據對照表TB,選取一第一波束。詳細來說,處理電路124可讀取儲存電路122,根據波束效能參數BFP1 ~BFPM ,取得對應於波束BF1 ~BFM 的波束效能指標BF_IND1 ~BF_INDM 。其中,波束效能指標BF_INDm 為對應於波束BFm 的綜合效能指標,其可結合波束效能參數BFPm 可為傳輸量ThPm 、參考信號接收功率RSRPm 、參考信號接收質量RSRQm 、信號干擾雜訊比SINRm 而計算而得。舉例來說,處理電路124可計算對應於波束BFm 的波束效能指標BF_INDm 為BF_INDm = a·ThPm + b·RSRPm + c·RSRQm + d·SINRm 。波束效能指標BF_IND1 ~BF_INDM 亦可儲存於對照表TB中。另外,波束效能指標BF_IND1 ~BF_INDM 可由處理電路124或是使用者裝置14計算而得。
處理電路124可進一步對波束效能指標BF_IND1 ~BF_INDM 進行排序,形成一波束效能指標序列{BF_IND(1) ,…, BF_IND(M) },其中波束效能指標BF_IND(1) ~BF_IND(M) 代表排序後的波束效能指標,其具有BF_IND(1) > BF_IND(2) >…> BF_IND(M) 的關係。於一實施例中,處理電路124可(於時間t1 )選取對應於波束效能指標BF_IND(1) 的波束BF(1) 為步驟304的第一波束。
於步驟306中,無線裝置12可利用波束BF(1) 進行基站16與使用者裝置14之間的資料傳輸。舉例來說,若多個波束BF為由基站16朝無線裝置12方向所形成的傳送波束,則無線裝置12可接收透過波束BF(1) 並由基站16所傳輸的資料。
然而,在「基站16的操作頻帶通常可高達20~30GHz」以及「波束BF1 ~BFM 的波束寬度可能很窄」的情況下,波束BF(1) 的信號路徑可能會受到障礙物的阻擋,而造成無線連結失敗(Radio Link Failure,RLF)。
為了避免無線連結失敗的情況發生,處理電路124可(於無線裝置12利用波束BF(1) 進行資料傳輸的時間區間T1 中)持續監控波束BF(1) 的波束效能值BFV(1) 。一旦處理電路124(於時間t2 )判斷監控波束BF(1) 的波束效能值BFV(1) 小於一臨限值ThD,無線裝置12可(自時間t2 起)切換至利用波束BF(k) 進行基站16與使用者裝置14之間的資料傳輸。
換句話說,步驟308中,處理電路124判斷對應於第一波束(如波束BF(1) )的一第一波束效能值(如波束效能值BFV(1) )是否小於臨限值ThD。其中,波束效能值BFV(1) 可為對應於波束BF(1) 的波束效能參數BFP(1) 中一個波束效能參數,如波束效能值BFV(1) 可為傳輸量ThP(1) 、參考信號接收功率RSRP(1) 、參考信號接收質量RSRQ(1) 、信號干擾雜訊比SINR(1) 其中之一,或是波束效能值BFV(1) 可為波束效能指標BF_IND(1) 。總之,波束效能值BFV(1) 相關於對應於波束BF(1) 的波束效能參數BFP(1)
步驟310中,處理電路124根據對照表TB,選取一第二波束。處理電路124可根據波束效能指標序列{BF_IND(1) ,…, BF_IND(M) }(其為根據對照表TB所形成),選取對應於波束效能指標BF_IND(k) 的波束BF(k) 為步驟310的第二波束。
於一實施例中,處理電路124可根據波束效能指標序列{BF_IND(1) ,…, BF_IND(M) },直接選取第二波束為波束BF(2) (k=2),此時波束效能指標BF_IND(k) 為波束效能指標序列{BF_IND(1) ,…, BF_IND(M) }中的一次大值(即BF_IND(2) ,或是BF_IND(k) =BF_IND(2) )。
於一實施例中,處理電路124可根據波束效能指標序列{BF_IND(1) ,…, BF_IND(M) },依序判斷波束BF(2) ,…, BF(M) 是否可成為合適的第二波束,舉例來說,處理電路124可先暫時選取波束BF(2) ,判斷對應於波束BF(2) 的波束效能值BFV(2) 是否大於一特定值,若否,處理電路124可接著暫時選取波束BF(3) ,判斷對應於波束BF(3) 的波束效能值BFV(3) 是否大於特定值,以此類推,直到對應於波束BF(k) 的波束效能值BFV(k) 大於特定值,此時處理電路124可選取第二波束為波束BF(k)
步驟312中,無線裝置12可切換至利用第二波束(波束BF(k) )進行基站16與使用者裝置14之間的資料傳輸。
當無線裝置12利用第二波束(如波束BF(k) )進行基站16與使用者裝置14之間的資料傳輸時,步驟314中,處理電路124判斷對應於第一波束(如波束BF(1) )的波束效能值(如波束效能值BFV(1) )是否大於臨限值ThD。以第一波束為波束BF(1) 為例,步驟314即處理電路124重新查看波束BF(1) 的波束效能值BFV(1) 是否回復正常,若波束效能值BFV(1) 回復正常,則無線裝置12切換回利用波束BF(1) 進行基站16與使用者裝置14之間的資料傳輸(即執行步驟306)。若波束效能值BFV(1) 仍未回復正常,則無線裝置12繼續利用第二波束(如波束BF(k) )進行基站16與使用者裝置14之間的資料傳輸(即執行步驟312)。
步驟315中,處理電路124判斷對應於第二波束(如波束BF(k) )的第二波束效能值(如波束效能值BFV(k) )是否小於臨限值ThD。若是,處理電路124根據對照表TB,選取第三波束(如波束BF(j) ),即處理電路124執行步驟316。於一實施例中,第三波束(如波束BF(j) )可為多個波束BF中除了第一波束(如波束BF(1) )及第二波束(如波束BF(k) )以外的波束BF。
步驟318、320與步驟312、314相似,於此不再贅述。
需注意的是,無線裝置12利用波束BF(k) 進行資料傳輸係為避免因波束BF(1) 之信號路徑受到障礙物阻擋所導致的無線連結失敗的替代方案,當障礙物移開時,無線裝置12應可重新切換回波束BF(1) 進行資料傳輸,或是選擇其他效能更好(比波束BF(k) 更好)的波束BF進行資料傳輸。
換句話說,於無線裝置12利用第二波束或第三波束進行資料傳輸時(如於時間區間T2 中利用波束BF(k) 或波束BF(j) 進行資料傳輸),處理電路124持續監控波束BF(1) 的波束效能值BFV(1) 是否大於臨限值ThD(即步驟314)。當處理電路124(於時間t3 )判斷監控波束BF(1) 的波束效能值BFV(1) 大於臨限值ThD時,代表位於波束BF(1) 之信號路徑的障礙物可能已被移開,此時無線裝置12可(自時間t3 起)重新選取波束BF(1) ,以切換回利用波束BF(1) 進行基站16與使用者裝置14之間的資料傳輸。其中,時間t1 、t2 、t3 以及時間區間T1 、T2 的相對關係繪示於第4圖。
於一實施例中,處理電路124可紀錄無線裝置12利用第二波束或第三波束進行資料傳輸的時間。當無線裝置12利用第二波束(波束BF(k) )進行資料傳輸的時間超過一時間TOUT1 且無線裝置12利用第三波束(波束BF(j) )進行資料傳輸的時間超過一時間TOUT2 時,若此時對應於第一波束(如波束BF(1) )的波束效能值(如波束效能值BFV(1) )仍小於臨限值ThD,則無線裝置12重新執行波束掃描的操作,即無線裝置12重新執行步驟300、302,或重新執行波束回復流程30。
重新執行步驟300、302可讓無線裝置12收到來自不同基站且信號品質良號的波束信號。舉例來說,無線裝置12可於一第一時間執行步驟300、302,此時無線裝置12與一基站A之間可能有障礙物阻擋而無線裝置12主要收到來自另一基站B的波束信號,此時無線裝置12第一次執行步驟300、302可取得對應於第一時間的對照表TB1;而當無線裝置12於一第二時間第二次執行步驟300、302時,此時無線裝置12與基站A之間的障礙物可能已經被移除,此時無線裝置12第二次執行步驟300、302所取得對應於第二時間的對照表TB2勢必與對照表TB1不同。更進一步地,無線裝置12可定期或不定期更新對照表TB,即定期或不定期地執行步驟300、302。
無線裝置12可藉由使用者裝置14所提供的波束效能參數BFP,形成對照表TB,並根據對照表TB,在波束BF(1) 的信號路徑上有障礙物時適時地切換至其他波束BF(k) 進行資料傳輸,待障礙物移除之後,再重新切換至波束BF(1) 進行資料傳輸,如此一來,可避免因毫微米波繞射能力不佳或是波束寬度過窄而導致的無線連結失敗。
需注意的是,無線裝置12不需自行產生波束效能參數BFP,而是借用使用者裝置14的解調/信號處理功能來取得波束效能參數BFP。因此,可降低無線裝置12的生產成本。
另一方面,多個波束BF不限於為形成於至少一基站16與無線裝置12之間的波束,多個波束BF亦可為形成於無線裝置12與使用者裝置14之間的波束。於一實施例中,多個波束BF可為由無線裝置12/第二天線模組1204朝使用者裝置14方向所形成的傳送波束,而轉傳信號FR係由無線裝置12/第二天線模組1204透過多個波束BF傳送至使用者裝置14。
綜上所述,本發明的無線裝置可藉由使用者裝置所提供的波束效能參數,形成對照表並儲存於儲存電路中,當第一波束的信號路徑上有障礙物時,適時地切換至其他第二波束進行資料傳輸,待障礙物移除之後,再重新切換至第一波束(或第三波束)進行資料傳輸,如此一來,可避免因毫微米波繞射能力不佳或是波束寬度過窄而導致的無線連結失敗,提昇端到端效能。另外,本發明的無線裝置不需具備解調/信號處理功能,可降低其生產成本。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凡依本發明申請專利範圍所做之均等變化與修飾,皆應屬本發明之涵蓋範圍。
10:無線系統 12:無線裝置 120:傳收電路 1200:第一天線模組 1202:轉發模組 1204:第二天線模組 122:儲存電路 124:處理電路 14:使用者裝置 16:基站 30:流程 300~318:步驟 BF(1)、BF(k)、BF(j):波束 BFP:波束效能參數 FR:轉傳信號 RC:接收信號 TB:對照表 t1、t2、t3:時間 T1、T2:時間區間
第1圖為本發明實施例一無線系統之示意圖。 第2圖為本發明實施例一無線裝置之示意圖。 第3圖為本發明實施例一波束回復流程之示意圖。 第4圖為多個時間及多個時間區間之示意圖。
12:無線裝置
120:傳收電路
1200:第一天線模組
1202:轉發模組
1204:第二天線模組
122:儲存電路
124:處理電路
BFP:波束效能參數
FR:轉傳信號
RC:接收信號
TB:對照表

Claims (20)

  1. 一種無線裝置,包括: 一傳收電路,用來接收對應於多個波束的多個波束效能參數,其中該多個波束效能參數由一使用者裝置所產生; 一儲存電路,用來儲存一對照表,該對照表儲存該多個波束與該多個波束效能參數之間的對應關係;以及 一處理電路,用來執行以下步驟: 根據該對照表,選取一第一波束,其中該無線裝置利用該第一波束進行資料傳輸; 判斷對應於該第一波束的一第一波束效能值是否小於一臨限值,其中該第一波束效能值相關於對應於該第一波束的至少一第一波束效能參數;以及 當第一波束效能值小於該臨限值時,根據該對照表,選取一第二波束,其中該無線裝置切換至該第二波束進行資料傳輸。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無線裝置,其中該處理電路執行以下步驟,以根據該對照表選取該第一波束: 根據該多個波束效能參數,取得對應於該多個波束的多個波束效能指標; 對該多個波束效能指標進行排序,形成一波束效能指標序列;以及 根據該波束效能指標序列,選取該第一波束,其中對應於該第一波束的一第一波束效能指標為該多個波束效能指標的一最大值。
  3. 如請求項2所述的無線裝置,其中該處理電路執行以下步驟,以根據該對照表選取該第二波束: 根據該波束效能指標序列,選取該第二波束,其中對應於該第二波束的一第二波束效能指標小於該多個波束效能指標的該最大值。
  4. 如請求項3所述的無線裝置,其中該第二波束效能指標為波束效能指標序列中的一次大值。
  5. 如請求項1所述的無線裝置,其中該處理電路另執行以下步驟: 判斷對應於該第二波束的一第二波束效能值是否小於該臨限值; 當該第二波束效能值小於該臨限值時,根據該對照表,選取該第三波束,其中該無線裝置切換至該第三波束進行資料傳輸。
  6. 如請求項5所述的無線裝置,其中該處理電路另執行以下步驟: 當該無線裝置利用該第二波束或該三波束進行資料傳輸時,判斷對應於該第一波束的該第一波束效能值是否大於該臨限值;以及 當該第一波束效能值大於該臨限值時,重新選取該第一波束,其中該無線裝置切換至該第一波束進行資料傳輸。
  7. 如請求項1所述的無線裝置,其中該傳收電路包括: 一第一天線模組,用來接收一接收信號; 一轉發模組,用來根據該接收信號產生一轉發信號;以及 一第二天線模組,用來將該轉發信號轉發至該使用者裝置。
  8. 如請求項7所述的無線裝置,其中該多個波束形成於至少一基站與該無線裝置之間,該接收信號透過該多個波束傳送至該第一天線模組,該使用者裝置根據該轉發信號產生對應於該多個波束的該多個波束效能參數,並將該多個波束效能參數回傳至該無線裝置,該第二天線模組接收對應於該多個波束的多個波束效能參數。
  9. 如請求項7所述的無線裝置,其中該多個波束形成於該無線裝置與該使用者裝置之間,該轉發信號由該第二天線模組透過該多個波束傳送至該使用者裝置,該使用者裝置根據該轉發信號產生對應於該多個波束的該多個波束效能參數,並將該多個波束效能參數回傳至該無線裝置,該第二天線模組接收對應於該多個波束的多個波束效能參數。
  10. 如請求項1所述的無線裝置,其中該第一天線模組為一毫米波(Millimeter Wave,mmWave)天線模組。
  11. 如請求項1所述的無線裝置,其中對應於該第一波束的該至少一第一波束效能參數為對應於該第一波束的傳輸量(Throughput)、參考信號接收質量(Reference Signal Receiving Quality,RSRQ)或信號干擾雜訊比(Signal to Interference plus Noise Ratio)其中之至少一者。
  12. 一種波束回復方法,應用於一無線裝置,該波束回復方法包括: 接收對應於多個波束的多個波束效能參數,其中該多個波束效能參數由一使用者裝置所產生; 根據該多個波束與該多個波束效能參數之間的對應關係,形成一對照表,並將該對照表儲存於該無線裝置的一儲存電路中; 根據該對照表,選取一第一波束,其中該無線裝置利用該第一波束進行資料傳輸; 判斷對應於該第一波束的一第一波束效能值是否小於一臨限值,其中該第一波束效能值相關於對應於該第一波束的至少一第一波束效能參數;以及 當第一波束效能值小於該臨限值時,根據該對照表,選取一第二波束,其中該無線裝置切換至該第二波束進行資料傳輸。
  13. 如請求項12所述的波束回復方法,其中該處理電路執行以下步驟,以根據該對照表選取該第一波束: 根據該多個波束效能參數,取得對應於該多個波束的多個波束效能指標; 對該多個波束效能指標進行排序,形成一波束效能指標序列;以及 根據該波束效能指標序列,選取該第一波束,其中對應於該第一波束的一第一波束效能指標為該多個波束效能指標的一最大值。
  14. 如請求項13所述的波束回復方法,其中該處理電路執行以下步驟,以根據該對照表選取該第二波束: 根據該波束效能指標序列,選取該第二波束,其中對應於該第二波束的一第二波束效能指標小於該多個波束效能指標的該最大值。
  15. 如請求項14所述的波束回復方法,其中該第二波束效能指標為該波束效能指標序列中的一次大值。
  16. 如請求項12所述的波束回復方法,其中該處理電路另執行以下步驟: 判斷對應於該第二波束的一第二波束效能值是否小於該臨限值; 當該第二波束效能值小於該臨限值時,根據該對照表,選取該第三波束,其中該無線裝置切換至該第三波束進行資料傳輸。
  17. 如請求項16所述的波束回復方法,其中該處理電路另執行以下步驟: 當該無線裝置利用該第二波束或該三波束進行資料傳輸時,判斷對應於該第一波束的該第一波束效能值是否大於該臨限值;以及 當該第一波束效能值大於該臨限值時,重新選取該第一波束,其中該無線裝置切換至該第一波束進行資料傳輸。
  18. 一種無線系統,包括: 一無線裝置,包括: 一傳收電路,用來接收對應於多個波束的多個波束效能參數; 一儲存電路,用來儲存一對照表,該對照表儲存該多個波束與該多個波束效能參數之間的對應關係;以及 一處理電路,用來執行以下步驟: 根據該對照表,選取一第一波束,其中該無線裝置利用該第一波束進行資料傳輸; 判斷對應於該第一波束的一第一波束效能值是否小於一臨限值,其中該第一波束效能值相關於對應於該第一波束的至少一第一波束效能參數;以及 當第一波束效能值小於該臨限值時,根據該對照表,選取一第二波束,其中該無線裝置切換至該第二波束進行資料傳輸;以及 一使用者裝置,用來產生該多個波束效能參數,並將該多個波束效能參數傳送至該無線裝置。
  19. 如請求項18所述的無線系統,其中該傳收電路接收來自至少一基站的一接收信號,該接收信號透過該多個波束傳送至該傳收電路;該無線裝置根據該接收信號產生一轉發信號,並將該轉發信號轉發至該使用者裝置;該使用者裝置根據該轉發信號產生對應於該多個波束的該多個波束效能參數,並將該多個波束效能參數回傳至該無線裝置;該多個波束形成於該至少一基站與該無線裝置之間。
  20. 如請求項18所述的無線系統,其中該多個波束形成於該無線裝置與該使用者裝置之間,該無線裝置傳送一轉發信號至該使用者裝置,該使用者裝置根據該轉發信號產生對應於該多個波束的該多個波束效能參數,並將該多個波束效能參數回傳至該無線裝置。
TW108112791A 2019-04-12 2019-04-12 無線裝置、波束回復方法及無線系統 TWI73031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8112791A TWI730315B (zh) 2019-04-12 2019-04-12 無線裝置、波束回復方法及無線系統
US16/831,814 US11405093B2 (en) 2019-04-12 2020-03-27 Wireless device, beam recovery method and wireless system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8112791A TWI730315B (zh) 2019-04-12 2019-04-12 無線裝置、波束回復方法及無線系統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38568A true TW202038568A (zh) 2020-10-16
TWI730315B TWI730315B (zh) 2021-06-11

Family

ID=727482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112791A TWI730315B (zh) 2019-04-12 2019-04-12 無線裝置、波束回復方法及無線系統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11405093B2 (zh)
TW (1) TWI73031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799518A1 (en) * 2019-09-27 2021-03-31 Apple Inc. Secondary cell link recovery request transmission
CN112584443A (zh) * 2019-09-27 2021-03-30 苹果公司 辅助小区链路恢复请求传输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269961B2 (ja) * 1996-02-06 2002-04-02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マルチビーム衛星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ビーム自動選択切替方法および装置
JP2007525878A (ja) * 2003-11-24 2007-09-06 インターデイジタル テクノロジー 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無線送受信ユニットにおいて指向性ビームアンテナを利用する方法および装置
US8675617B2 (en) * 2006-06-02 2014-03-18 Interdigital Technology Corporation Methods for improving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when interference or signal loss is directional in nature
US8265552B2 (en) * 2010-08-31 2012-09-11 Verizon Patent And Licensing Inc. Beam selection in a multiple beam antenna in a fixed wireless CPE
WO2014018467A1 (en) * 2012-07-23 2014-01-30 Apple Inc.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anchored down-selection in a coordinated multipoint transmission cluster
US9318805B2 (en) * 2012-08-21 2016-04-19 Qualcomm Incorporated Updating a beam pattern table
JP2017512438A (ja) * 2014-03-04 2017-05-18 エルジー エレクトロニ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ィド 探索信号を受信するために制御情報を受信する方法及び装置
US20160191201A1 (en) * 2014-12-29 2016-06-30 Electronic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Research Institute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channel quality indicator information of beams in communication system
TWI767306B (zh) * 2015-11-10 2022-06-11 美商Idac控股公司 波束成形系統下行控制頻道設計及傳訊
KR20180098592A (ko) * 2015-12-23 2018-09-04 노키아 솔루션스 앤드 네트웍스 오와이 다중-입력 및 다중-출력(mimo) 무선 네트워크들에 대한 희소 상관 매트릭스의 피드백
US10069555B2 (en) * 2016-04-13 2018-09-04 Qualcomm Incorporated System and method for beam management
EP3619948B1 (en) * 2017-05-05 2021-11-10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Network node indicating beam for handover to a wireless device
ES2965197T3 (es) * 2017-08-01 2024-04-11 Ericsson Telefon Ab L M Método, estación base y equipo de usuario para seleccionar un conjunto de haces para ser monitorizados por dicho UE
WO2019028860A1 (en) * 2017-08-11 2019-02-14 Qualcomm Incorporated SCALABLE METHOD FOR BEAM SELECTION INDICATION
US11778658B2 (en) * 2017-08-24 2023-10-03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Beam configuration indicating allowed beams during a state transition or initial access
US10892811B2 (en) * 2017-09-11 2021-01-12 Qualcomm Incorporated Beam recovery procedure using a second component carrier
US10756874B2 (en) * 2018-05-15 2020-08-25 Google Llc Beam search pilots for paging channel communications
US10447375B1 (en) * 2019-03-25 2019-10-15 Qualcomm Incorporated Preventing frequent beam switch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00328798A1 (en) 2020-10-15
TWI730315B (zh) 2021-06-11
US11405093B2 (en) 2022-08-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119338B2 (ja) 無線ネットワーク内インフラ中継ノードの最適配置及び構成技術
US20130044695A1 (en) Fast link establishment for wireless stations operating in millimeter-wave band
US20040146013A1 (e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time division duplex relay system with high speed automatic up-link and down-link detection
US20130089000A1 (en) Beamforming training with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tilizing a directional antenna
US20180159607A1 (en) Rf beamforming control in a communication system
US20230078933A1 (en) Information feedback method, device and system
US20140112269A1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base station cooperative communic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8879509B2 (en) Antenna Diversity
US9942778B2 (en) Virtual base station apparatus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JP2009540765A (ja) 適応ビーム操作のための、ミリ波におけるピアツーピアネットワークに用いられる指向性アンテナを用いた無線装置および方法
WO2013178132A1 (zh) 天线波束对准方法及装置
US9967019B2 (en) Communication system, communication method, base station device, and terminal device
US8027315B2 (en) Antenna diversity
US20180152850A1 (en) Method for controlling beamforming antenna to enhance transmitting/receiving performance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 performing the same in tdma-base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WO2021008495A1 (zh) 波束配置方法和装置
US9942059B2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wireless control method, and virtual base station apparatus
EP3322105B1 (en) Beam training method and device for multi-user scenario
TWI730315B (zh) 無線裝置、波束回復方法及無線系統
US11777559B2 (en) Restricting uplink MIMO assignment based on fading in an mmWAVE system
JPWO2014141453A1 (ja)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無線通信方法、および無線局
Saha et al. 60 GHz indoor WLANs: Insights into performance and power consumption
Saha et al. 60 GHz multi-gigabit indoor WLANs: Dream or reality?
Ölçer et al. Smart neighbor scanning with directional antennas in 60 GHz indoor networks
CN110739989A (zh) 5g回传装置及其通信方法、网络拓扑系统及其通信方法
Korrai et al. Downlink SINR coverage and rate analysis with dual slope pathloss model in mmWave networ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