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034041A - 背光模組 - Google Patents

背光模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034041A
TW202034041A TW108126223A TW108126223A TW202034041A TW 202034041 A TW202034041 A TW 202034041A TW 108126223 A TW108126223 A TW 108126223A TW 108126223 A TW108126223 A TW 108126223A TW 202034041 A TW202034041 A TW 202034041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refraction
light guide
refractive index
backlight module
lay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2622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716041B (zh
Inventor
羅諺樺
黃馨諄
Original Assignee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CN201910728111.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441960B/zh
Priority to US16/542,370 priority patent/US10746919B1/en
Publication of TW20203404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03404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1604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16041B/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Abstract

背光模組包含具有第一側與第二側的導光板、發光元件以及導光元件。發光元件靠近導光板之第一側。導光元件設置於第一側以及第二側之間,並形成第一開口。導光元件包含第一折射部以及第二折射部。第一折射部具有第一折射率,第二折射部具有第二折射率,其中第一折射率與第二折射率不同於導光板的折射率。第一折射部在第一側上的正投影與第二折射部在第一側上的正投影彼此不重疊。

Description

背光模組
本揭露有關於一種背光模組。
在目前的手持式電子裝置中,會在上邊框以及下邊框的區域內埋藏多種功能性組件。目前而言,部分的電子裝置取消了上邊框的設計,並將前鏡頭設置於顯示區域中央,以此追求更高的屏占比。然而,如此一來則必須在顯示區域中的顯示模組以及背光模組進行開孔,此設計容易導致顯示區域的開孔附近亮度不均勻的問題。因此,如何解決上述問題為本領域的重要課題之一。
本揭露有關於一種背光模組。背光模組包含導光板、發光元件以及導光元件。導光板具有第一側以及第二側。發光元件靠近導光板之第一側。導光元件設置於第一側以及第二側之間,並形成第一開口。導光元件包含第一折射部以及第二折射部。第一折射部具有第一折射率,第二折射部具有第二折射率,其中第一折射率與第二折射率不同於導光板的折射率。第一折射部在第一側上的正投影與第二折射部在第一側上 的正投影彼此不重疊。
綜上所述,本揭露所提出的背光模組能夠將位於第一側之發光元件所發出的光線引導至第一開口靠近第二側的一端,以此避免背光模組因為開設有第一開口而導致光線強度無法均勻分布的問題。
10‧‧‧電子裝置
10a‧‧‧第一表面
11‧‧‧攝影模組
12‧‧‧蓋板玻璃
13‧‧‧濾光層
14‧‧‧液晶層
15‧‧‧電壓控制層
16‧‧‧背光模組
16a‧‧‧第一側
16b‧‧‧第二側
161‧‧‧發光元件
162‧‧‧導光元件
163‧‧‧反射膜
164‧‧‧導光板
165‧‧‧擴散膜
17‧‧‧背蓋模組
50、60、70、80、90、100、110‧‧‧導光元件
51、61、71、81、91、101、111‧‧‧第一折射部
51a、51b、51c、52a、52c、53a、61a、61c、62a、62c、71a、71c、72a、72c、81a、82a、101a、101c、102a、102c‧‧‧介面
52、62、72、82、92、102、112‧‧‧第二折射部
53、63、73、83、93、103、113‧‧‧第三折射部
54、64、74、84、94、104、114‧‧‧第四折射部
95、105、115‧‧‧反射環
106、116‧‧‧第一反射部
107、117‧‧‧第二反射部
106a、106b、107a、107b、116a、116b、117a、117b‧‧‧反射面
1111、1121‧‧‧第一折射層
1112、1122‧‧‧第二折射層
1113、1123‧‧‧第三折射層
2-2、4-4‧‧‧線段
a1、a2、a3、a4‧‧‧角度
d‧‧‧距離
DA‧‧‧顯示區
L‧‧‧光線
O1‧‧‧第一開口
O2‧‧‧第二開口
PA‧‧‧邊框區
R‧‧‧半徑
r1‧‧‧內徑
r2‧‧‧外徑
t1、t2、t3‧‧‧厚度
x1、x2‧‧‧水平軸
y‧‧‧垂直軸
第1圖繪示依據本揭露一實施方式之電子裝置的正視圖。
第2圖繪示第1圖中沿著線段2-2的剖面圖。
第3圖繪示依第1圖之實施方式的電子裝置內的背光模組的正視圖。
第4圖繪示第3圖中沿著線段4-4的剖面圖。
第5圖繪示依據本揭露一實施方式之導光元件的俯視圖。
第6圖繪示依據本揭露另一實施方式之導光元件的俯視圖。
第7圖繪示依據本揭露另一實施方式之導光元件的俯視圖。
第8圖繪示依據本揭露另一實施方式之導光元件的俯視圖。
第9圖繪示依據本揭露另一實施方式之導光元件的俯視圖。
第10圖繪示依據本揭露又一實施方式之導光元件的俯視圖。
第11圖繪示依據本揭露另一實施方式之導光元件的俯視圖。
以下將以圖式揭露本發明之複數個實施方式,為明確說明起見,許多實務上的細節將在以下敘述中一併說明。然而,應瞭解到,這些實務上的細節不應用以限制本發明。也就是說,在本發明部分實施方式中,這些實務上的細節是非必要的。此外,為簡化圖式起見,一些習知慣用的結構與元件在圖式中將以簡單示意的方式繪示之。並且,除非有其他表示,在不同圖式中相同之元件符號可視為相對應的元件。這些圖式之繪示是為了清楚表達這些實施方式中各元件之間的連接關係,並非繪示各元件的實際尺寸。
請參照第1圖,其繪示依據本揭露一實施方式之電子裝置10的正視圖。以本實施方式為例,電子裝置10為具有顯示功能以及攝影功能之手機。如第1圖所示,電子裝置10的第一表面10a具有顯示區DA以及邊框區PA,其中顯示區DA可以顯示出彩色畫面,且顯示區DA中開設有一個第一開口O1。
如第1圖所示,電子裝置10還包含有攝影模組11。攝影模組11設置於第一開口O1之內。在本實施方式中,攝影模組11可包含感光耦合元件(charged coupled device,CCD),其鏡頭朝向第一表面10a,以此允許電子裝置10擷取面朝第一表面10a的外部影像。
接下來請參考第2圖,其繪示第1圖中沿著線段2-2的剖面圖。如第2圖所示,電子裝置10還包含蓋板玻璃12、顯示模組(包含濾光層13、液晶層14以及電壓控制層15)、背光模組16以及背蓋模組17。
如第2圖所示,蓋板玻璃12可由玻璃、壓克力或其他類型之透明材料製作。蓋板玻璃12形成電子裝置10的第一表面10a。蓋板玻璃12可保護位於電子裝置10內部的元件,避免外部環境對電子裝置10內部的元件造成傷害。
如第2圖所示,本實施方式中的顯示模組為液晶顯示(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模組,其中濾光層13內包含彩色濾光片。舉例而言,在本實施方式中,濾光層13內包含紅色濾光層、藍色濾光層以及綠色濾光層。不同顏色的濾光層允許不同波段的光線通過。每個顏色的濾光層定義出一個次像素,而多個次像素則定義出一個像素單元。
如第2圖所示,在濾光層13以及背光模組16之間設置有液晶層14以及電壓控制層15。液晶層14中包含有液晶分子。電壓控制層15中包含有次像素電極、薄膜電晶體(thin film transistor,TFT)、資料線以及掃描線。每個次像素電極對應至一個薄膜電晶體,而每個薄膜電晶體對應至一個次像素,且每一組資料線以及掃描線對應至一個薄膜電晶體。外部控制器可以透過資料線以及掃描線單獨控制每個薄膜電晶體的開關。依據薄膜電晶體的開關,次像素電極會對液晶層14中的液晶分子施加不同程度的電壓,改變液晶分子的傾倒角度,以此控制每個次像素中的透光率。
背光模組16可提供朝向第一表面10a前進的光線。光線會依序通過位於背光模組16上方的電壓控制層15、液晶層14以及濾光層13。承上所述,電壓控制層15以及液晶層14會控制不同次像素中光線的穿透率,而其後光線經過濾光層13被轉換為不同顏色的色光。如此一來,電子裝置10即可藉由濾光層13、液晶層14、電壓控制層15以及背光模組16來顯示出彩色的畫面。
如第2圖所示,背蓋模組17內可包含多種不同功能之元件,諸如處理器、電池、收音裝置或播放裝置等等。本揭露並不以上述為限,因此第2圖中並未明確繪示出上述元件。在本實施方式中,攝影模組11設置於背蓋模組17上,並朝向第一表面10a突出。
如第2圖所示,電子裝置10的第一開口O1位於濾光層13、液晶層14、電壓控制層15以及背光模組16之內。第一開口O1貫穿濾光層13、液晶層14、電壓控制層15以及背光模組16,使得攝影模組11得以容置於第一開口O1之中。藉由以上設計,電子裝置10的攝影模組11可以位於顯示區DA內部(見第1圖),使得顯示區DA得以延伸並包圍攝影模組11,增加顯示區DA的面積。
接下來請參考第3圖以及第4圖。第3圖繪示依第1圖之實施方式的電子裝置10內的背光模組16的正視圖。第4圖繪示第3圖中沿著線段4-4的剖面圖。導光板164具有第一側16a以及與第一側16a相對的第二側16b,而第一開口O1設置於第一側16a與第二側16b之間。
如第4圖所示,在本實施方式中,背光模組16包含發光元件161、導光元件162、反射膜(reflective film)163、導光板(light guide plate,LGP)164以及擴散膜(diffusion film)165。發光元件161靠近導光板164的第一側16a。而導光元件162較靠近背光模組16的第二側16b,並形成第一開口O1。也就是說,導光元件162至第二側16b的距離小於導光元件162至第一側16a的距離。導光板164設置於反射膜163以及擴散膜165之間,其中擴散膜165較靠近電子裝置10的第一表面10a(可參考第1圖)。
如第4圖所示,發光元件161可發光二極體(light emitting diode,LED)或其他可產生光線之元件。發光元件161係配置以朝向導光板164的第二側16b發出光線。光線受到反射膜163以及導光板164的引導後會改變行進方向,最終穿過擴散膜165並離開背光模組16。具體而言,本實施方式中的背光模組16為側入式,即發光元件161位於電子裝置10的顯示區DA的其中一個側邊(可同時參考第1圖)。
如第4圖所示,發光元件161所發出的部分光線會到達第一開口O1。導光元件162係配置以引導光線到達第一開口O1靠近第二側16b的一端。如此一來,即可確保發光元件161發出的光線能均勻地到達導光板164的第二側16b附近的空間內,而不會由第一開口O1溢漏出來。在本實施方式中,導光元件162係可拆卸式地設置於背光模組16中。也就是說,如第4圖所示,背光模組16具有第二開口O2,而導光元件162係可拆卸式地設置於第二開口O2內部。如第4圖所示,第一開口O1 具有內徑r1,而第二開口O2具有外徑r2,其中內徑r1小於外徑r2。接下來將參照第5圖至第11圖介紹可拆卸式的導光元件162的多種實施方式。然應了解,本領域人士可依據實務需求進行更動,並不以第5圖至第11圖中所繪示者為限。
請參照第5圖,其繪示依據本揭露一實施方式之導光元件50的俯視圖。在本實施方式中,導光元件50實際上即為第3圖以及第4圖中的導光元件162,因此下文中有關於第5圖的敘述亦可同時對應參照第3圖以及第4圖。
如第5圖所示,導光元件50整體為環形,其中央形成第一開口O1。具體而言,導光元件50具有內徑r1以及外徑r2,內徑r1定義出第一開口O1的尺寸,而外徑r2定義出第二開口O2的尺寸(可同時參考第4圖)。應了解,在第5圖中元件的尺寸並未依實際比例繪示。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導光元件50的外緣與第一開口O1之間的距離為d,第一開口O1的半徑為R,且滿足d≦R/10,以此達到較佳的光傳導效果。
如第5圖所示,導光元件50包含第一折射部51以及第二折射部52,其中第一折射部51以及第二折射部52在導光板164的第一側16a上的正投影彼此不重疊。第一折射部51以及第二折射部52可由透明的折射材料製成。舉例而言,第一折射部51以及第二折射部52可由調和樹酯製作。第一折射部51具有第一折射率n1,第二折射部52具有第二折射率n2。在本實施方式中,第一折射部51以及第二折射部52由相同的材料製作,因此第一折射率n1相等於第二折射率n2。
如第5圖所示,導光元件50還包含第三折射部53 以及第四折射部54。第三折射部53以及第四折射部54皆連接第一折射部51以及第二折射部52,且第三折射部53較第四折射部54靠近第一側16a。第三折射部53以及第四折射部54可由透明的折射材料製作。在本實施方式中,第三折射部53具有第三折射率n3,第四折射部54具有第四折射率n4。在本實施方式中,第三折射部53以及第四折射部54可由相同的材料製作,因此第三折射率n3相同於第四折射率n4。更具體而言,第三折射率n3以及第四折射率n4相等於第4圖中導光板164的折射率。
同時參考第3圖以及第5圖可了解,第三折射部53較靠近發光元件161。因此,由發光元件161發出的光線L會先穿過導光板164後再進入第三折射部53內。在本實施方式中,由於導光板164與第三折射部53的折射率相同,因此光線L經過導光板164與第三折射部53的介面53a後不會產生偏折。
其後,如第5圖所示,光線L會穿過第三折射部53與第一折射部51之間的介面51a(或第三折射部53與第二折射部52之間的介面52a)。在本實施方式中,第一折射部51的第一折射率n1大於第三折射部53的第三折射率n3。由於上述折射率之間的差異,第一折射部51會引導光線L,使其發生偏折。
接著,如第5圖所示,離開第一折射部51與第二折射部52之間的介面51a後,光線L入射至第一折射部51與導光板164之間的介面51b。由於光線L在介面51b的入射角小於介面51b的全反射角,因此光線L會受到反射,並往第一開口O1的方向偏移。
最後,如第5圖所示,往第一開口O1方向偏移的光線L入射第一折射部51與第四折射部54之間的介面51c。在本實施方式中,第一折射部51的第一折射率n1大於第四折射部54的第四折射率n4。由於上述折射率之間的差異,第四折射部54會引導光線L,使其遠離第一開口O1。
如第5圖所示,由第一開口O1前方入射導光元件50的光線L被引導至第一開口O1後方並往第二側16b前進,且出射方向接近於入射方向。也就是說,導光元件50能夠使光線L均勻的分布至靠近導光板164的第二側16b的區域(可參考第3圖)。如此一來,能確保電子裝置10的顯示區DA(見第1圖)的亮度均勻性。
如第5圖所示,介面51a與第一開口O1的交接處的水平軸x1平行於第一側16a介面51a與水平軸x1夾有角度a1。近似地,介面51c與第一開口O1的交接處的水平軸x2平行於第一側16a以及第二側16b,而介面51c與水平軸x2夾有角度a2。在本實施方式中,介面51a位於水平軸x1下方,而介面51c位於水平軸x2上方。也就是說,角度a1與角度a2方向相反,但數值相同(兩者僅差一個負號)。
不同的角度a1以及角度a2將會影響光線L的偏折程度。具體而言,入射至介面51b的入射角應小於介面51b的全反射角,使光線L能夠到達第四折射部54。介面51a的角度a1以及介面51c的角度a2會影響光線L的偏折程度,本領域人士可以依據實務需求調整角度a1以及角度a2,使得最大比例的光線L能夠成功被介面51c反射至第四折射部54。
舉例而言,在此請參照第6圖,其繪示依據本揭露另一實施方式之導光元件60的俯視圖。如第6圖所示,導光元件60整體而言相同於導光元件50,其差異在於導光元件60中介面61a以及介面61c的傾斜角度不同。具體而言,在第6圖中,介面61a水平於水平軸x1,介面61c平行於水平軸x2。也就是說,在本實施方式中角度a1以及角度a2皆等於0。
又或者,可參照第7圖,其繪示依據本揭露另一實施方式之導光元件70的俯視圖。如第7圖所示,導光元件70整體而言相同於導光元件50,其差異在於導光元件70中介面71a以及介面71c的傾斜角度不同。在本實施方式中,介面71a位於水平軸x1上方,而介面71c位於水平軸x2下方。也就是說,本實施方式中的角度a1與角度a2的正負號與第5圖中所繪示者相反。
接下來請參照第8圖,其繪示依據本揭露另一實施方式之導光元件80的俯視圖。如第8圖所示,導光元件80整體而言相同於導光元件50,其差異在於導光元件80中的第一折射部81、第二折射部82以及第四折射部84彼此合併。也就是說,在本實施方式中,第一折射部51、第二折射部52以及第四折射部54係由相同材料製作,且三者一體成形,使得第一折射部81、第二折射部82以及第四折射部84合併為一個C型的折射部。在本實施方式中,可透過介面81a將光線引導至第一開口O1後方的第四折射部84。除此之外,將第一開口O1後方改成C型的設計具有方便製造的優點。
接下來請參照第9圖,其繪示依據本揭露另一實 施方式之導光元件90的俯視圖。導光元件90整體而言相同於導光元件50,其差異在於導光元件90進一步包含了一個反射環95。
如第9圖所示,反射環95位於導光元件90中心,並圍繞第一開口O1。反射環95可設置於第一開口O1之內表面上。具體而言,反射環95可為反光金屬環,或其他全反射材料製作而成的環形結構。藉由在第一開口O1周圍設置反射環95,能夠避免部分未被第一折射部91所引導的光線L直接進入第一開口O1之中。如此一來,即能確保位於第一開口O1內的攝影模組11(見第2圖)不受到光線干擾。另外,反射環95亦可設置於第7圖的實施例中,且第7圖的實施例較第5圖的實施例須要設置反射環95。
接下來請參照第10圖,其繪示依據本揭露又一實施方式之導光元件100的俯視圖。如第10圖所示,導光元件100與導光元件90近似,其中差異在於導光元件100進一步包含了第一反射部106以及第二反射部107,且角度a1以及角度a2略有不同。在本實施方式中,反射環105可以不用同時存在,亦即可以省略,如此一來,第一反射部106可直接連接第一開口O1。
如第10圖所示,第一反射部106以及第二反射部107可由金屬或是各種反射材料製作。第一反射部106以及第二反射部107分別設置於第三折射部103以及第四折射部104內,並分別介於第一折射部101與第二折射部102之間。在本實施方式中,第一反射部106具有反射面106a以及反射面 106b。反射面106a連接至介面101a,反射面106b連接至介面52a。同樣地,第二反射部107具有反射面107a以及反射面107b。反射面107a連接至介面101c,反射面107b連接至介面102c。
如第10圖所示,藉由在第三折射部103中設置第一反射部106,可以使入射於介面101a以及介面102a的光線L透過反射面106a或反射面106b的引導而入射介面101a或介面102a。其後光線L的前進過程則近似於第5圖中所示,於此不重複敘述。
如第10圖所示,本實施方式中的第三折射部103以及第四折射部104實質上相同。而在第四折射部104中設置第二反射部107,可以使出射於介面101b以及介面102b的光線L透過反射面107a或反射面107b的引導,而方向均勻地離開導光元件100。總結而言,藉由在導光元件100設計有第一反射部106以及第二反射部107,可以更進一步的使更多的光線L被傳導至第一開口O1靠近第二側16b的一側,以此改善電子裝置10的顯示區DA中的亮度均勻性(可同時參考第1圖、第3圖)。
如第10圖所示,反射面106a與垂直軸y夾有角度a3,反射面106b與垂直軸y亦夾有角度a3,但方向相反。在本實施方式中角度a3與第一折射部101的第一折射率n101以及第三折射部103的第三折射率n103之間滿足以下數學關係式(1):
Figure 108126223-A0101-12-0012-2
舉例而言,在一實施方式中,第一折射部101的 第一折射率n101介於1.51至2.10之間,第三折射部103的第三折射率n103為1.5,則角度a3則介於12度至83度之間。如第10圖所示,反射面106a與反射面106b之間的夾角為角度a3的兩倍,也就是說,兩個反射面的夾角約介於24度至166度之間。
如第11圖所示,在本實施方式中的第二反射部107與第一反射部106設置於第一開口O1的相對兩側,並呈現對稱設計應了解,反射面106a、反射面106b、反射面107a以及反射面107b的傾斜程度可依實務需求調整,並不以第10圖中所示者為限。
最後請參考第11圖,其繪示依據本揭露另一實施方式之導光元件110的俯視圖。如第11圖所示,導光元件110與導光元件100近似,其中差異在於導光元件110中的第一折射部111以及第二折射部112分別包含有多個折射層。
如第11圖所示,第一折射部111包含第一折射層1111、第二折射層1112以及第三折射層1113。第一折射層1111、第二折射層1112與第三折射層1113往遠離第一開口O1的方向依序排列。第一折射層1111鄰接反射環115。第二折射層1112圍繞第一折射層1111。第三折射層1113圍繞第二折射層1112。在本實施方式中,第一折射層1111、第二折射層1112以及第三折射層1113可由透明折射材料製作,使得第一折射層1111具有折射率n11,第二折射層1112具有折射率n12,第三折射層1113具有折射率n13。
同樣地,第二折射部112包含第一折射層1121、第二折射層1122以及第三折射層1123。第一折射層1121鄰接 反射環115。第二折射層1122圍繞第一折射層1121。第三折射層1123圍繞第二折射層1122。在本實施方式中,第一折射層1121、第二折射層1122以及第三折射層1123可由透明折射材料製作,使得第一折射層1121具有折射率n11,第二折射層1122具有折射率n12,第三折射層1123具有折射率n13。也就是說,在本實施方式中,第二折射部112與第一折射部111彼此鏡向對稱。
在本實施方式中,折射率n12大於折射率n13,折射率n13大於折射率n11。也就是說,第一折射層1111、第二折射層1112以及第三折射層1113彼此折射率皆不相同。在本實施方式中,折射率n11、折射率n12以及折射率n13皆大於第三折射部113的第三折射率n3,因此,當光線L入射第一折射部111後,會在介面111a處發生偏折,而偏折程度會依據光線L所進入的位置而有所不同。
具體而言,相鄰兩介質的折射率差異越大,則偏折程度越大。因此,藉由適當的調整第一折射層1111、第二折射層1112以及第三折射層1113的折射率大小,即可更精確的調整由不同角度入射之光線L的偏折量,使得大部分的光線L皆可被傳送至第四折射部114。
此外,如第11圖所示,由於第一折射層1111、第二折射層1112以及第三折射層1113彼此折射率皆不相同,因此除了第三折射層1113與外部介質之間具有介面111b以外,第一折射部111內部的第三折射層1113與第二折射層1112之間還具有介面111c,第二折射層1112與第一折射層1111之間 還具有介面111d。介面111b、介面111c以及介面111d彼此可以具有相同或是相異的全反射角。由於在第一折射部111中具有多個介面,因此光線L在第一折射部111中行進的過程中,有更多機會產生全反射而到達第一開口O1後方的第四折射部114。
在本實施方式中,由於第一折射部111具有多個介面,因此能夠有效的將光線L限制於第一折射部111內。由於第二折射層1112的具有較大的折射率n12,因此更進一步來說,大部分的光線L會被限制於第二折射層1112內。如此一來,大部分的光線L由介面111a進入第一折射部111後,不會由介面111b離開或是入射反射環115,而會經由介面111e離開第一折射部111。因此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可以移除反射環115,仍然可以擁有很好的光引導效果。在移除反射環115的實施方式中,可以使第一折射層1111的折射率n11、第二折射層1112的折射率n12以及第三折射層1113的折射率n13大於第一開口O1之中的空氣的折射率nair(約等於1),如此來更進一步確保光線L不會進入第一開口O1之中。
在本實施方式中,第一折射部111內包含有三層折射層。但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第一折射部111內可包含有兩層、四層、或是更多的折射層。舉例而言,第11圖中的第一折射部111可僅包含第一折射層1111以及第二折射層1112,且折射率n11小於折射率n12,如此亦能避免光線L進入第一開口O1內部。
如第11圖所示,反射面116a與反射面116b連接處 的垂直軸y垂直於第一側16a與第二側16b。反射面116a與垂直軸y夾有角度a4,反射面116b與垂直軸y亦夾有角度a4,但方向相反。在本實施方式中角度a4與第二折射層1112的折射率n1112以及第三折射層1113的折射率n1113之間滿足以下數學關係式(2):
Figure 108126223-A0101-12-0016-3
如第11圖所示,在本實施方式中的第二反射部117與第一反射部116設置於第一開口O1的相對兩側,並呈現對稱設計。應了解,反射面116a、反射面116b、反射面117a以及反射面117b的傾斜程度可依實務需求調整,並不以第11圖中所示者為限。
如第11圖所示,在本實施方式中,第一折射層1111、第二折射層1112以及第三折射層1113皆為圓弧,且三者彼此為同心圓。第一折射層1111具有厚度t1,第二折射層1112具有厚度t2,而第三折射層1113具有厚度t3。
具體而言,厚度t1係指第一折射層1111靠近反射環115之表面的曲率半徑與第一折射層1111遠離反射環115之表面的曲率半徑的差值。厚度t2則指第二折射層1112靠近反射環115之表面的曲率半徑與第二折射層1112遠離反射環115之表面的曲率半徑的差值。厚度t3則指第三折射層1113靠近反射環115之表面的曲率半徑與第三折射層1113遠離反射環115之表面的曲率半徑的差值。在本實施方式中,厚度t1、厚度t2以及厚度t3的總合可小於第一開口O1的內徑r1的5%。應了解, 圖式為了說明起見並未依實際比例繪示。
以上已經藉由第5圖至第11圖介紹了第4圖中之導光元件162的各種實施方式。也就是說,使用者可以將第5圖至第11圖中所示的導光元件50~110安裝至第4圖中的背光模組16內。但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導光元件162係可與導光板164一體成形。
在此以第5圖中所繪示的導光元件50為例。導光元件50的第三折射部53以及第四折射部54的折射率相同於導光板164的折射率,因此實際上第三折射部53、第四折射部54以及導光板164可由相同的材料一體成形地製作出來。在這樣的實施方式中,第一折射部51以及第二折射部52則設置於導光板164上。同樣地,在第6圖至第11圖中的導光元件60~110中的第一折射部61~111及/或第二折射部62~112亦可與導光板164由相同的材料一體成形地製作出來。
綜上所述,本揭露所提出的電子裝置中具有位於顯示區內的開口,並於開口內設置有攝影模組,此設計降低了電子裝置所需的邊框區面積,並對應增加顯示區面積。另一方面,本揭露所提出之電子裝置還包含有特殊設計之背光模組,以引導發光元件發出的光線均勻地散布於位在攝影模組相對於發光元件之一側的顯示區內,使顯示區整體亮度均勻。
本揭露已由範例及上述實施方式描述,應了解本發明並不限於所揭露之實施方式。相反的,本發明涵蓋多種更動及近似之佈置(如,此領域中之通常技藝者所能明顯得知者)。因此,附加之請求項應依據最寬之解釋以涵蓋所有此類 更動及近似佈置。
16a‧‧‧第一側
16b‧‧‧第二側
161‧‧‧發光元件
50‧‧‧導光元件
51‧‧‧第一折射部
51a、51b、51c、52a、52c、53a‧‧‧介面
52‧‧‧第二折射部
53‧‧‧第三折射部
54‧‧‧第四折射部
a1‧‧‧角度
a2‧‧‧角度
d‧‧‧距離
L‧‧‧光線
O1‧‧‧第一開口
R‧‧‧半徑
r1‧‧‧內徑
r2‧‧‧外徑
x1、x2‧‧‧水平軸

Claims (20)

  1. 一種背光模組,包含:一導光板,具有相對的一第一側以及一第二側;一發光元件,靠近該導光板之該第一側;以及一導光元件,設置於該導光板中,並形成一第一開口,該導光元件包含一第一折射部以及一第二折射部,其中該第一折射部具有第一折射率,該第二折射部具有一第二折射率,該第一折射率與該第二折射率不同於該導光板的一折射率,且其中該第一折射部在該第一側上的正投影與該第二折射部在該第一側上的正投影彼此不重疊。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第一折射部與該第二折射部位於該第一開口的相對兩側。
  3. 如請求項1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第一折射率等於該第二折射率並小於該導光板的該折射率。
  4. 如請求項3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導光元件進一步包含:一第三折射部,連接該第一折射部以及該第二折射部;以及一第四折射部,連接該第一折射部以及該第二折射部,其中該第三折射部與該第四折射部位於該第一開口的相對兩側,且該第三折射部較該第四折射部靠近該第一側。
  5. 如請求項4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第三折射部具有一第三折射率,該第四折射部具有一第四折射率,其中該第三折射率等於該第四折射率。
  6. 如請求項5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第三折射率等於該導光板的該折射率。
  7. 如請求項6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第三折射部以及該第四折射部與該導光板係一體成形。
  8. 如請求項4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第一折射部以及該第三折射部之間具有一第一介面,該第二折射部以及該第三折射部之間具有一第二介面,其中該第一介面以及該第二介面彼此分離。
  9. 如請求項8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導光元件進一步包含:一第一反射部,設置於該第三折射部內並直接連接該第一開口,並位於該第一介面與該第二介面之間。
  10. 如請求項9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第一反射部具有一第一反射面以及一第二反射面,該第一反射面連接該第一介面,該第二反射面連接該第二介面,且該第一反 射面連接該第二反射面。
  11. 如請求項10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第一反射面與該第二反射面的一夾角介於24度至166度之間。
  12. 如請求項9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導光元件進一步包含:一第二反射部,設置於該第四折射部內,並且該第二反射部與該第一反射部位於該第一開口的相對兩側。
  13. 如請求項1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導光元件進一步包含:一反射環,設置於該第一開口之一內表面上。
  14. 如請求項1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第一折射部具有複數個折射層,該些折射層往遠離該第一開口的方向依序排列。
  15. 如請求項14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些折射層包含:一第一折射層,圍繞部分的該第二開口;以及一第二折射層,圍繞該第一折射層。
  16. 如請求項15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第一 折射層的一折射率小於該第二折射層的一折射率。
  17. 如請求項16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第一折射層包含:一第三折射層,圍繞該第二折射層,其中該第三折射層的折射率介於該第一折射層的折射率與該第二折射層的折射率之間。
  18. 如請求項1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導光元件的外緣與該第一開口之間的距離為d,該第一開口的半徑為R,且滿足d≦R/10。
  19. 如請求項1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導光板具有一第二開口,該導光元件係可拆卸式地設置於該第二開口內。
  20. 如請求項1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導光元件至該第二側的距離小於該導光元件至該第一側的距離。
TW108126223A 2019-03-05 2019-07-24 背光模組 TWI71604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728111.7A CN110441960B (zh) 2019-03-05 2019-08-08 背光模块
US16/542,370 US10746919B1 (en) 2019-03-05 2019-08-16 Backlight modul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8107311 2019-03-05
TW108107311 2019-03-0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34041A true TW202034041A (zh) 2020-09-16
TWI716041B TWI716041B (zh) 2021-01-11

Family

ID=736438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126223A TWI716041B (zh) 2019-03-05 2019-07-24 背光模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716041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500188B (zh) * 2011-04-01 2015-09-11 Epistar Corp 發光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JP2013004815A (ja) * 2011-06-17 2013-01-07 Sony Corp 光源回路ユニットおよび照明装置、並びに表示装置
CN107229088B (zh) * 2017-08-07 2020-11-03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光学微结构及光学微结构层的制作方法、导光组件及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716041B (zh) 2021-01-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833294B2 (en)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CN110136568B (zh) 图像显示装置
CN107993577B (zh) 视频墙显示装置
WO2016045364A1 (en) Liquid crystal lens display device
US9081225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WO2010122781A1 (ja) 表示装置
KR101818252B1 (ko)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액정표시장치
KR20150026044A (ko) 광학 시트, 이를 포함하는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표시장치
CN108831312B (zh) 显示装置
CN109923463B (zh) 显示装置以及头戴式显示器
US20190285780A1 (en) Grating for Dual Vision Display and Dual Vision Display Apparatus
US20220037622A1 (en)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apparatus
US20190317267A1 (en) Lighting device and display device
US10969621B2 (en) Display assembly and display device
CN110441960B (zh) 背光模块
TWI716041B (zh) 背光模組
KR102560742B1 (ko) 두 개의 프리즘 시트를 포함하는 액정 표시 장치
US10180536B2 (en) Light guide plate and display device having the same
KR20160141110A (ko) 다중 패널 표시장치
JP5134730B2 (ja) 液晶表示装置
KR102344296B1 (ko) 다중 패널 표시장치 및 그를 위한 판상 광학 부재
JP2007333943A (ja) 電気光学装置、電子機器、電気光学装置の製造方法
WO2016133008A1 (ja) 照明装置及び表示装置
KR102355832B1 (ko) 다중 패널 표시장치
US10775542B2 (en) Lighting device and display dev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