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015569A - 霧氣產生裝置及非燃燒式吸嚐器 - Google Patents

霧氣產生裝置及非燃燒式吸嚐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015569A
TW202015569A TW108101645A TW108101645A TW202015569A TW 202015569 A TW202015569 A TW 202015569A TW 108101645 A TW108101645 A TW 108101645A TW 108101645 A TW108101645 A TW 108101645A TW 202015569 A TW202015569 A TW 202015569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holding unit
axial direction
suction nozzle
mist
generating devic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0164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山田学
松田健太郎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日本煙草產業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日本煙草產業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日本煙草產業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01556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015569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24TOBACCO; CIGARS; CIGARETTES; SIMULATED SMOKING DEVICES; SMOKERS' REQUISITES
    • A24FSMOKERS' REQUISITES; MATCH BOXES; SIMULATED SMOKING DEVICES
    • A24F40/00Electrically operated smoking devices; Component parts thereof; Manufacture thereof; Maintenance or testing thereof; Charging mean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A24F40/40Constructional details, e.g. connection of cartridges and battery par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24TOBACCO; CIGARS; CIGARETTES; SIMULATED SMOKING DEVICES; SMOKERS' REQUISITES
    • A24FSMOKERS' REQUISITES; MATCH BOXES; SIMULATED SMOKING DEVICES
    • A24F40/00Electrically operated smoking devices; Component parts thereof; Manufacture thereof; Maintenance or testing thereof; Charging mean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A24F40/40Constructional details, e.g. connection of cartridges and battery parts
    • A24F40/42Cartridges or containers for inhalable precurso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24TOBACCO; CIGARS; CIGARETTES; SIMULATED SMOKING DEVICES; SMOKERS' REQUISITES
    • A24FSMOKERS' REQUISITES; MATCH BOXES; SIMULATED SMOKING DEVICES
    • A24F40/00Electrically operated smoking devices; Component parts thereof; Manufacture thereof; Maintenance or testing thereof; Charging mean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A24F40/10Devices using liquid inhalable precursors

Landscapes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 Containers And Packaging Bodies Having A Special Means To Remove Contents (AREA)
  • Quick-Acting Or Multi-Walled Pipe Joint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的一態樣之霧氣產生裝置係具備有:匣體,係收容霧氣源;有底筒狀之匣體收容部,係收容前述匣體;吸口部,係螺接於前述匣體收容部,且形成有吸引前述霧氣源所霧化之霧氣之吸引口;以及定位機構,係與前述吸口部對於前述匣體收容部之螺接連動,將前述匣體定位於前述匣體收容部。

Description

霧氣產生裝置及非燃燒式吸嚐器
本發明係關於霧氣產生裝置及非燃燒式吸嚐器。
本申請案根據2018年10月26日提出申請的中國第201811255596.4號專利申請案主張優先權,在此援用該案的內容。
至今為止,已知有抽吸藉由加熱而霧化的蒸氣(例如霧氣(aerosol,亦稱氣溶膠))來品嚐香味之非燃燒式吸嚐器(以下簡稱為吸嚐器)。就此種吸嚐器而言,例如具備有:收容可霧化的內容物(例如霧氣源)之霧化單元、以及搭載有蓄電池之電源單元者。
吸嚐器中,設於霧化單元之加熱部利用供給自蓄電池的電力而發熱。藉此,使霧化單元內的內容物霧化。使用者可通過霧化單元之吸口部抽吸而隨著空氣一同吸到經霧化的霧氣。
例如下述專利文獻1中,揭示有一種霧化單元藉由旋轉連接機構可裝卸地安裝在電源單元之構成。該構成中,藉由將霧化單元從電源單元拆下,使霧化 單元之有底筒狀的匣體收容部露出,而可從其匣體收容部取出收容有霧氣源之匣體。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中國實用新型公告第204670389號說明書
此外,匣體係為了取得與電源單元之電性連接,在組裝時,必須進行匣體相對於匣體收容部之定位(對齊位置)。上述習知技術中,在例如更換匣體之際,必須對於匣體收容部插入新的匣體並進行定位,且在保持於其狀態之情形下,將霧化單元安裝在電源單元,組裝複雜。並且,在將霧化單元安裝在電源單元之際,會有匣體之位置偏離之虞。
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可使匣體相對於匣體收容部之定位及組裝簡略化的霧氣生成裝置及非燃燒式吸嚐器。
(1)為了達成上述目的,本發明的一態樣之霧氣產生裝置係具備有:匣體,係收容霧氣源;有底筒狀之匣體收容部,係收容前述匣體;吸口部,係螺接於前述匣體收容部,且形成有吸引前述霧氣源所霧化之霧氣之吸引口;以及定位機構,係與前述吸口部對於前述匣體收容部之螺接連動,將前述匣體定位於前述匣體收容部。
根據本態樣,匣體對於匣體收容部之定位係與吸口部對於匣體收容部之螺接同時進行。因此,匣體對於匣體收容部之定位變得容易,以解決組裝之煩瑣的問題。再者,無須直接以手轉動匣體。
(2)在上述(1)態樣之霧氣產生裝置中,前述定位機構亦可具備:卡合突部,係設置在前述匣體及前述匣體收容部之任一方,且朝向另一方而沿前述匣體收容部之中心軸延伸的軸向突出;以及卡合溝部,係設置在前述匣體及前述匣體收容部之另一方,且可供前述卡合突部沿前述軸向插入;前述卡合突部及前述卡合溝部亦可形成在以前述中心軸為中心之同一半徑上。
依據本態樣,當使匣體相對於匣體收容部繞著中心軸旋轉時,設置在同一半徑上之卡合突部會插入至卡合溝部,因而進行匣體之周方向的定位。
(3)在上述(1)或(2)態樣之霧氣產生裝置中,吸口部亦可具有:在螺接於前述匣體收容部之途中,抵接於前述匣體之匣體抵接部。
依據本態樣,成為吸口部對於匣體收容部施壓螺鎖之狀態(徑向之定位狀態),而可抑制與其吸口部一同旋轉之匣體的徑向之位置偏離。
(4)在上述(3)態樣之霧氣產生裝置中,前述匣體抵接部亦可在前述吸口部螺接於前述匣體收容部之狀態下,將前述匣體朝向前述匣體收容部之底部推壓。
依據本態樣,藉由匣體抵接部之推壓,可進行匣體之軸向的定位。
(5)在上述(3)或(4)態樣之霧氣產生裝置中,前述匣體抵接部亦可由彈性樹脂材料所形成。
依據本態樣,藉由匣體抵接部之彈性變形,可容易地顯現沿周方向使匣體旋轉的摩擦力,且可容易地顯現沿軸向按壓匣體的按壓力。
(6)在上述(3)至(5)態樣之霧氣產生裝置中,亦可在前述匣體抵接部之與前述匣體相對向的相向面,形成有環狀突起。
依據本態樣,藉由環狀突起,匣體抵接部對於匣體之接觸變為非平面接觸,因而增加接觸壓力,兒更容易顯現周方向的摩擦力及軸向的按壓力。
(7)在上述(1)至(6)之態樣之霧氣產生裝置中,前述匣體收容部之周壁係可相對於前述匣體收容部之底部裝卸。
依據本態樣,設置在匣體收容部之底部的定位機構之維護等會變得容易。
(8)本發明一態樣之非燃焼式吸引器係具備:上述(1)至(7)態樣之霧氣產生裝置;以及香味源容器,係裝設在前述霧氣產生裝置之前述吸口部。
依據本態樣,可將香味添加於通過吸引口之霧氣。
根據本發明的一態樣,可使匣體對於匣體收容部之定位及組裝簡略化。
1‧‧‧吸嚐器
10‧‧‧本體單元
11‧‧‧匣體
12‧‧‧菸草膠囊
21‧‧‧電源單元
22‧‧‧保持單元
23‧‧‧抽吸嘴
23a‧‧‧吸引口
31‧‧‧外殼
32‧‧‧支架組件
33‧‧‧蓄電池
34‧‧‧第一基板模組
35‧‧‧第二基板模組
36‧‧‧蓄電池支架
40‧‧‧基部
40a‧‧‧安裝開口
41‧‧‧壓入筒部
41a‧‧‧凸柱部
42‧‧‧連接器通過孔
43‧‧‧堵塞部
44‧‧‧按鈕開口
45‧‧‧按鈕導引筒
46‧‧‧區隔壁
47‧‧‧段差部
48‧‧‧連接台座
49‧‧‧頂針電極
49a‧‧‧第一頂針電極
49b‧‧‧第二頂針電極
50‧‧‧電極保持部
51‧‧‧連通埠
52‧‧‧開關元件
53‧‧‧壓力感測器
54‧‧‧感測器保持架
55‧‧‧安裝部
56‧‧‧被覆部
56a‧‧‧底壁部
56b‧‧‧間隔部
57‧‧‧夾持片
58‧‧‧空氣置換孔
59‧‧‧連通路
60‧‧‧第一基板
61‧‧‧第二基板
61a‧‧‧第二連接配線
62‧‧‧母連接器
71‧‧‧外裝筒部
72‧‧‧介裝構件
73‧‧‧連接機構
75‧‧‧連接器露出孔
76‧‧‧按鈕露出孔
78‧‧‧按鈕
80‧‧‧連接蓋
81‧‧‧第一連結構件
82‧‧‧環狀片
91‧‧‧基部
91a‧‧‧基面
92‧‧‧凸緣部
93‧‧‧圍繞凸部
95‧‧‧收容凹部
97‧‧‧電極插通孔
99‧‧‧埠插通孔
100‧‧‧基筒部
101‧‧‧縱卡合凸部
101a‧‧‧第一縱卡合凸部
101b‧‧‧第二縱卡合凸部
101c‧‧‧第三縱卡合凸部
102‧‧‧橫卡合凸部
105‧‧‧外凸緣部
106‧‧‧撓曲部
120‧‧‧容器保持筒
121‧‧‧透明筒
122‧‧‧第二連結構件
123‧‧‧套筒
123a‧‧‧母螺牙部
130‧‧‧觀察孔
131‧‧‧通氣口
140‧‧‧嵌合筒
141‧‧‧導引筒
142‧‧‧卡扣片
142a‧‧‧前端部
145‧‧‧退縮部
150‧‧‧縱延伸部
151‧‧‧橫延伸部
155‧‧‧卡合凹部
158‧‧‧卡合溝槽
160‧‧‧抽吸嘴本體
160a‧‧‧公螺牙部
161‧‧‧第一止滑構件
161a‧‧‧相向面
162‧‧‧第二止滑構件
165‧‧‧抵接凸緣
167‧‧‧區隔部
168‧‧‧貫通孔
169‧‧‧環部
169a‧‧‧連通孔
170‧‧‧嵌合突起
171‧‧‧抵接突起
180‧‧‧膠囊部
181‧‧‧濾材部
186‧‧‧底壁部
191‧‧‧儲槽
191a‧‧‧開口部
191b‧‧‧周壁
191c‧‧‧底部
191d‧‧‧貫通孔
192‧‧‧墊圈
192a‧‧‧插入孔
192b‧‧‧一面
192c‧‧‧開口部
192d‧‧‧另一面
193‧‧‧多孔體
193a‧‧‧插入孔
193b‧‧‧一面
193c‧‧‧另一面
194‧‧‧加熱部
195‧‧‧霧化容器
196‧‧‧加熱器支架
196a‧‧‧開口部
196b‧‧‧周壁
196c‧‧‧段差面
196d‧‧‧嵌合部
196e‧‧‧底部
196f‧‧‧凹部
197‧‧‧流路管
198‧‧‧卡合孔
198a‧‧‧導引凹部
199‧‧‧肋板
201‧‧‧凸部
201a‧‧‧端面
202‧‧‧液體收容室
203‧‧‧開口室
204‧‧‧吸液芯
204a‧‧‧軸向延伸部
204b‧‧‧彎曲部
204c‧‧‧徑向延伸部
205‧‧‧電熱線
205a‧‧‧電熱線本體
205b‧‧‧終端部
206‧‧‧卡合片
207‧‧‧卡合爪
207a‧‧‧傾斜面
207b‧‧‧平坦面
208‧‧‧凹部
209‧‧‧第一吸氣孔
210‧‧‧卡合凹部
210a‧‧‧斜角部
211‧‧‧連接壁
212‧‧‧狹縫
213‧‧‧電極
213a‧‧‧引線電極部
213b‧‧‧連接電極部
213c‧‧‧一邊
213d‧‧‧圓弧邊
213e‧‧‧凹部
214‧‧‧電極
214a‧‧‧引線電極部
214b‧‧‧連接電極部
214c‧‧‧一邊
214d‧‧‧圓弧邊
214e‧‧‧凹部
215‧‧‧絕緣部
216‧‧‧第二吸氣孔
217‧‧‧筒部
217a‧‧‧段差面
217b‧‧‧段差部
218‧‧‧嵌合部
218a‧‧‧狹縫
219‧‧‧突出部
220‧‧‧收納凹部
221‧‧‧座面
221a‧‧‧凹部
222‧‧‧密封部
222a‧‧‧缺口部
223‧‧‧液體蓄積部
224‧‧‧凹部
224a‧‧‧底面
225‧‧‧狹縫
226‧‧‧通氣路
279‧‧‧狹小部
300‧‧‧連接部
301‧‧‧第一轉動連接部
301T‧‧‧第一轉矩
302‧‧‧第二轉動連接部
302T‧‧‧第二轉矩
310‧‧‧轉動連接機構
311‧‧‧鎖定機構
320‧‧‧匣體收容部
321‧‧‧匣體收容空間
330‧‧‧第一轉動限制部
340‧‧‧定位機構
350‧‧‧第二轉動限制部
400‧‧‧定位部
401‧‧‧定位凸部
402‧‧‧定位凹部
C‧‧‧假想周
C1‧‧‧第一假想圓周
C2‧‧‧第二假想圓周
La、Lb、Lc‧‧‧假想直線
M‧‧‧霧化室
M1、M2‧‧‧轉動方向
O、Q‧‧‧軸線
S1‧‧‧壓力變動室
S2‧‧‧常壓室
S3‧‧‧緩衝空間
T1、T2‧‧‧假想直線
第1圖係實施形態之吸嚐器的立體圖。
第2圖係實施形態之吸嚐器的分解立體圖。
第3圖係沿著第1圖的III-III線之斷面圖。
第4圖係實施形態之電源單元的分解立體圖。
第5圖係沿著第1圖的V-V線之斷面圖。
第6圖係實施形態之電源單元的立體圖。
第7圖係從軸向的保持單元側觀看實施形態之電源單元時之平面圖。
第8圖係實施形態之保持單元的分解立體圖。
第9圖係顯示實施形態之第一連結構件與第二連結構件的連接構造之立體圖。
第10圖係從軸向的電源單元側觀看實施形態之保持單元及匣體時之平面圖。
第11圖係沿著第1圖的XI-XI線之斷面圖。
第12圖係與第1圖的XII-XII線對應之抽吸嘴的分解立體圖。
第13圖係實施形態之匣體之沿著軸向的斷面圖。
第14圖係實施形態之匣體的分解立體圖。
第15圖係從開口部側觀看實施形態之儲槽時之立體圖。
第16圖係從電源單元側觀看實施形態之加熱器支架時之立體圖。
第17圖係從多孔體側觀看實施形態之霧化容器時之立體圖。
第18圖係實施形態之吸嚐器的正面圖。
第19圖係從實施形態之吸嚐器拆掉抽吸嘴時之沿著軸向的斷面圖。
第20圖係顯示實施形態之匣體疊置於縱卡合凸部之上的狀態之說明圖。
第21圖係顯示在實施形態之匣體的疊置狀態下,將抽吸嘴鎖上的樣子之說明圖。
第22圖係顯示實施形態之抽吸嘴與匣體一起轉動的樣子之說明圖。
第23圖係顯示將實施形態之抽吸嘴鎖到最後的樣子之說明圖。
接著,根據圖式來說明本發明的實施形態。
〔吸嚐器〕
第1圖係吸嚐器的立體圖。
第1圖所示的吸嚐器1係所謂的非燃燒式吸嚐器,通過菸葉抽吸藉由加熱而霧化的霧氣來品嚐菸葉的香味。
吸嚐器1係具備有:本體單元10、可裝拆地裝接於本體單元10之匣體(亦稱為霧化單元)11以及菸草膠囊12。
<本體單元>
第2圖係吸嚐器1的分解立體圖。
如第2圖所示,本體單元10具備有:電源單元21、保持單元22、以及抽吸嘴(吸口部)23。電源單元21、保持單元22及抽吸嘴23皆形成為以軸線O為中心軸之筒狀,且三者在軸線O上排列而配置。以下的說明中,將沿著軸線O之方向稱為軸向(法線方向)。此情況下,可將軸向中從抽吸嘴23起朝向電源單元21之側稱為反吸口側或第一側,且可將從電源單元21起朝向抽吸嘴23之側稱為吸口側或第二側。另外,有時將從軸向觀看之平面視時,與軸線O相交的方向稱為徑向,將以軸線O為中心而圍繞之方向稱為周方向。本說明書中,所謂的「方向」係表示兩個方向,要表示「方向」之中的一個方向之情況時係記載為「側」。
<電源單元>
第3圖係沿著第1圖的III-III線之斷面圖。
如第3圖所示,電源單元21具備有:外殼31、以及收容於外殼31內之支架組件32。
<支架組件>
第4圖係電源單元21的分解立體圖。
如第3圖、第4圖所示,支架組件32係將蓄電池33、基板模組(第一基板模組34及第二基板模組35)等搭載在蓄電池支架36上而構成。
蓄電池支架36係以例如樹脂材料一體成形而形成。蓄電池支架36具備有基部40。基部40係形成為以軸線O為中心軸之半圓筒狀。基部40若朝徑向外側開口成為讓蓄電池33等裝入的安裝開口40a(參照第4圖),則亦可為半圓筒狀以外的形狀。
基部40之軸向中與保持單元22相反側的端部,相連有壓入筒部41。壓入筒部41係形成為以軸線O為中心軸之圓筒狀。壓入筒部41之周方向的一部分,形成有朝徑向貫通壓入筒部41之連接器通過孔42。壓入筒部41之中,在軸向中位於與保持單元22相反側之開口部係由堵塞部43加以塞住。堵塞部43係形成為直徑比壓入筒部41大之圓形形狀。
基部40之中,在軸向中位於保持單元22側的部分係形成有按鈕開口44(參照第3圖)。按鈕開口44係朝徑向貫通基部40的周方向的一部分。上述連接器通過孔42及按鈕開口44係配置在例如周方向相差180°之位置。本實施形態中,將通過周方向中之連接器通過孔42的中心及按鈕開口44的中心之徑向定為表背面方向。此情況下,相對於軸線O而言將連接器通過孔42側定為背面側,相對於軸線O而言將按鈕開口44側定為表面側。另外,連接器通過孔42及按鈕開口44的位置可適當地變更。
基部40中,在按鈕開口44的開口緣形成有向背面側延伸之按鈕導引筒45。按鈕導引筒45係圍繞在按鈕開口44的周圍。
基部40中,相較於按鈕開口44在軸向上更靠近與保持單元22相反側之部分,形成有將基部40軸向地區隔之區隔壁46。
第5圖係沿著第1圖的V-V線之斷面圖。
如第3~5圖所示,基部40之中,在軸向中位於保持單元22側的端部相連有段差部47。段差部47係形成為與基部40同軸配置的半圓筒狀,且自軸線O起之徑向的距離係隨著軸向越接近保持單元22漸漸地縮小。段差部47之在軸向中位於保持單元22側的端緣,相連有連接台座48。連接台座48係形成為以軸線O為中心軸之圓形形狀。連接台座48形成有一對電極保持部50、以及連通埠51。
如第4圖、第5圖所示,一對電極保持部50係形成為朝向軸向之保持單元22側突出之筒狀。各電極保持部50係相對於軸線O位於徑向的兩側。本實施形態中,各電極保持部50係並排配置於徑向之中與上述表背面方向正交的方向(以下有時稱為左右方向)。而且,各電極保持部50係沿軸向延伸,於徑向相連。
如第3圖、第4圖所示,連通埠51係在連接台座48上,從相對於軸線O位於徑向的背側的部分,沿軸向朝向保持單元22側突出。
如第5圖所示,各電極保持部50各自保持有頂針電極49。頂針電極49係針狀的電極本體彈性地支持在筒狀殼內之構成。頂針電極49係構成為在筒狀殼嵌入電極保持部50內之狀態下,電極本體沿軸向貫穿電極保持部50。頂針電極49(電極本體)之軸向的兩端部之中,在軸向中位於與保持單元22相反側之端部,係在蓄電池支架36內透過電極配線而與後述第一基板60連接。
蓄電池33係形成為以軸線O為軸向之圓柱狀。蓄電池33係收容於基部40內之相對於區隔壁46在軸向中位於與保持單元22相反側的部分。搭載於吸嚐器1之電源部不限於蓄電池33等二次電池,亦可採用超級電容等作為可充放電的電源。此外,電源部亦可採用一次電池。
如第3圖、第4圖所示,第一基板模組34係配置於基部40內之相對於區隔壁46在軸向中位於保持單元22側的部分。具體而言,第一基板模組34係具備第一基板60、開關元件52(參照第3圖)、以及壓力感測器53。
第一基板60係配置成使其厚度方向成為表背面方向。具體而言,第一基板60係在載置於安裝開口40a的開口端面上之狀態下,利用螺絲等而固定於基部40。第一基板60係透過第一連接配線(未圖示)而與蓄電池33連接。另外,在第3圖所示的例子中,第一基板60係位於軸線O上。
開關元件52係在第一基板60的表面(第一主面)上,從表背面方向來看時,配置於與按鈕開口44重合的位置。本實施形態中,開關元件52係以表面安裝方式安裝於第一基板60。惟,開關元件52亦能夠以從開關元件52伸出的連接端子插入第一基板60的貫通孔之狀態安裝於第一基板60。
壓力感測器53係在第一基板60的背面(第二主面)上,相對於開關元件52配置於軸向中之保持單元22側。亦即,壓力感測器53係在表背面方向所見之平面觀看下,配置於不與開關元件52重合的位置。本實施形態中,壓力感測器53係相對於開關元件52配置於在軸向中往保持單元22側偏移的位置,但不限於此構成。亦即,開關元件52及壓力感測器53若配置在第一基板60的面內方向偏移的位置即可,亦可配置於在軸向中往與保持單元22相反側偏移的位置,或朝徑向之中的左右方向偏移而配置。
壓力感測器53可採用例如靜電容量式的壓力感測器。亦即,壓力感測器53係將隨著壓力變動而變形的膜片的變化檢測作為靜電容量的變化。本實施形態之壓力感測器53係以從壓力感測器53拉出的連接端子插入第一基板60的貫通孔之狀態安裝在第一基板60上。惟,壓力感測器53亦可用表面安裝方式安裝於第一基板60。
壓力感測器53係裝設有感測器保持架54。感測器保持架54係由聚矽氧樹脂等比蓄電池支架36軟且具有彈性之樹脂材料所形成。感測器保持架54係具備有:安裝至蓄電池支架36之安裝部55、以及覆蓋壓力感測器53之被覆部56。
安裝部55係形成為半圓形。安裝部55係以從軸向中與保持單元22相反側抵接於上述連接台座48之狀態,安裝至蓄電池支架36。另外,上述段差部47係形成有夾持片57(參照第4圖),安裝部55係於軸向被夾持在夾持片57與連接台座48之間。夾持片57係從段差部47之位於徑向(左右方向)的外側之圓弧的兩端面向周方向突出。
被覆部56係從安裝部55朝軸向中之與保持單元22相反側接續地形成。被覆部56係形成為在表面側開口之蓋子狀。被覆部56的底壁部56a係形成有向表面側膨出之間隔部56b。壓力感測器53係以抵接於間隔部56b的狀態嵌入被覆部56內。因此,在底壁部56a的內面與壓力感測器53之間設有徑向的間隙。另外,底壁部56a係形成有朝徑向貫通底壁部56a之空氣置換孔58。
上述安裝部55係形成有使連通埠51內與被覆部56內相連通之連通路59。連通路59係在安裝部55內沿軸向延伸。連通路59之在軸向中與保持單元22相反側的端部,係在被覆部56的內周面上開口。另一方面,連通路59 之在軸向中之保持單元22側的端部,係在安裝部55之朝向軸向中之保持單元22側的面上開口。另外,本實施形態中,連通路59的最小內徑係比空氣置換孔58的最大內徑大。又,連通路59中,至少軸向中之保持單元22側的端部的內徑係比連通埠51的內徑大。
本實施形態中,連通埠51及連通路59配置於從軸向觀看時至少一部分與壓力感測器53重合的位置。惟,連通埠51及連通路59亦可配置於從軸向觀看時與壓力感測器53相錯開之位置。
如第3~5圖所示,第二基板模組35係隔著蓄電池33配置於在軸向中與第一基板模組34相反側之處。亦即,本實施形態之基板模組34、35係中間隔著蓄電池33而分別配置在軸向的兩側。第二基板模組35係具備有第二基板61、以及母連接器62。
第二基板61係使其厚度方向成為徑向(表背面方向)而收容於上述壓入筒部41內。如第5圖所示,第二基板61係以載置在從壓入筒部41朝徑向內側突出的凸柱部41a之狀態,利用螺絲等固定在凸柱部41a。第二基板61係透過第二連接配線61a而與第一基板60連接。亦即,第二連接配線61a係在蓄電池支架36的外側,通過蓄電池33的周圍而沿著軸向拉設。
如第3圖、第4圖所示,母連接器62係用於對蓄電池33進行充電時,供從外部電源拉出的公連接器(未圖示)插入。本實施形態中,母連接器62係採用例如USB連接器(Universal Serial Bus)。惟,母連接器62不限於USB連接器。另外,母連接器62並非一定用於充電,亦可用於例如通訊用途。
母連接器62係以開口部朝向背面側之狀態安裝在第二基板61。母連接器62的前端部(靠近開口部之端部)係插入上述連接器通過孔42內。惟,母連接器62亦可設成從連接器通過孔42朝徑向內側退縮。
<外殼>
如第3圖、第4圖所示,外殼31係具有外裝筒部71、介裝構件72、以及連接機構73。
外裝筒部71係形成為以軸線O為中心軸之圓筒狀。外裝筒部71內,通過在軸向中位於與保持單元22相反側的開口部,插入有支架組件32。具體而言,支架組件32係以將蓄電池支架36的壓入筒部41壓入外裝筒部71之位於與保持單元22相反側的端部之狀態,組裝到外裝筒部71內。因此,支架組件32係以在軸向中位於保持單元22側的端部從外裝筒部71突出的狀態,收容於外裝筒部71內。另外,外裝筒部71之在軸向中位於與保持單元22相反側的開口部,係由蓄電池支架36的堵塞部43加以塞住。
外裝筒部71之在軸向中位於與保持單元22相反側的端部,從徑向觀看時,在與上述連接器通過孔42及母連接器62重合的部分形成有連接器露出孔75。連接器露出孔75係朝徑向貫通外裝筒部71。本實施形態係針對母連接器62朝徑向開口之構成進行說明,但亦可為母連接器62朝軸向開口之構成。
外裝筒部71之在軸向中之保持單元22側的端部,從徑向觀看時,在與上述按鈕開口44重合的部分形成有按鈕露出孔76。按鈕露出孔76係朝徑向貫通外裝筒部71。
按鈕露出孔76及按鈕開口44內收容有按鈕78。按鈕78係構成為可在受到按鈕導引筒45支持的狀態下,沿徑向移動之構成。按鈕78係隨著朝徑 向內側之移動而按壓操作開關元件52。按鈕78的表面係通過按鈕露出孔76而露出外裝筒部71的外周面上。按鈕78不限於沿徑向移動,亦可例如沿軸向滑動。另外,亦可為利用觸控感測器等取代按鈕78來操作吸嚐器1之構成。
介裝構件72係形成為以軸線O為中心軸之圓筒狀。介裝構件72係從軸向的保持單元22側嵌入支架組件32與外裝筒部71之間。藉此,在外裝筒部71之軸向位於保持單元22側的開口部,將支架組件32與外裝筒部71之間的間隙封住。
如第3圖所示,在外殼31內,感測器保持架54所圍住的空間係構成為隨著吸嚐器1的使用(抽吸),通過上述連通埠51而壓力變動之壓力變動室S1。另一方面,在外殼31內,壓力變動室S1以外的空間係構成為與大氣壓相通之常壓室S2。本實施形態中,蓄電池33及基板模組34、35之中,壓力感測器53以外的零件係收容在常壓室S2內。惟,若至少壓力感測器53收容在壓力變動室S1內,則壓力感測器53以外的零件亦可收容於壓力變動室S1內。又,在外殼31內,為了確認是否有液體進入外殼31內,亦可設置液體檢測封條等。
<連接機構>
如第4圖、第5圖所示,連接機構73係具備有連接蓋80、第一連結構件81、以及環狀片82。
連接蓋80係由聚矽氧樹脂等比蓄電池支架36軟且具有彈性之樹脂材料所形成。連接蓋80係從軸向的保持單元22側裝接到上述連接台座48。連接蓋80係具有基部91、凸緣部92、以及圍繞凸部93。
如第5圖所示,基部91係形成為以軸線O為中心軸之圓柱狀。基部91之中,在平面觀看時與各電極保持部50重合的位置,分別形成有沿軸向朝 向保持單元22側凹陷之收容凹部95。各收容凹部95係沿軸向延伸,且徑向相連。基部91中,在平面觀看時與各收容凹部95重合的位置,形成有電極插通孔97。電極插通孔97係朝軸向貫通基部91,與收容凹部95內相連通。
如第3圖所示,基部91之中,在平面觀看時與連通埠51重合的位置形成有埠插通孔99。埠插通孔99係朝軸向貫通基部91。
如第3圖、第5圖所示,上述連接蓋80之中,各收容凹部95內收容著電極保持部50,且埠插通孔99內插通有連通埠51。因此,連接蓋80係以抵接於連接台座48之朝向在軸向之保持單元22側的端面之狀態,安裝於蓄電池支架36。此狀態下,頂針電極49係通過電極插通孔97而從基部91朝軸向中的保持單元22側突出,連通埠51係通過埠插通孔99而從基部91朝軸向中的保持單元22側突出。亦即,連接蓋80(基部91)之中,朝向保持單元22側之面係構成為有頂針電極49突出且由連通埠51形成開口之基面91a。
凸緣部92係在基部91之在軸向中與保持單元22相反側的端部,朝徑向外側突出。
圍繞凸部93係從基部91之朝向在軸中之保持單元22側的端面,朝軸向突出。具體而言,圍繞凸部93係形成為沿著基部91的外周緣而突伸之環狀。亦即,圍繞凸部93係在相對於頂針電極49及連通埠51往徑向外側離開之位置,概括包圍在頂針電極49及連通埠51的周圍。另外,圍繞凸部93若為概括包圍在頂針電極49及連通埠51的周圍之構成,則亦可相對於基部91的外周緣位於徑向內側。另外,圍繞凸部93不限於環狀,亦可為多角形等。本實施形態中,所謂的「圍繞」,不限於連續地延伸,也包含間歇地延伸者。亦即,本實 施形態中之圍繞凸部93,就整體而言,若為包圍在頂針電極49及連通埠51的周圍之構成,則亦可適當地變更。
圍繞凸部93係形成為沿著軸向之縱斷面圖觀看時朝軸向的保持單元22側變尖之三角形。圍繞凸部93之從基部91算起的突出高度係比連通埠51高,比頂針電極49低。惟,圍繞凸部93的突出高度亦可比頂針電極49高。另外,圍繞凸部93之縱斷面觀看時的形狀不限於三角形。
第一連結構件81係具備有基筒部100、縱卡合凸部(第一縱卡合凸部101a~第三縱卡合凸部101c)、以及橫卡合凸部102。
基筒部100係形成為以軸線O為中心且隨著朝軸向的保持單元22側漸漸縮徑之多段筒狀。基筒部100之軸向位於與保持單元22相反側之端部係嵌入介裝構件72的內側。此狀態下,基筒部100之軸向的保持單元22側的端部,係以在其與連接台座48之間朝軸向夾著凸緣部92之狀態,包圍在連接蓋80的周圍。基筒部100之軸向的保持單元22側的端部係形成有朝徑向外側突出之外凸緣部105。
第6圖係電源單元21的立體圖。
如第5圖、第6圖所示,縱卡合凸部101a~101c係從基筒部100朝軸向的保持單元22側突出。各縱卡合凸部101a~101c係沿周方向隔著間隔而形成複數個。本實施形態中,各縱卡合凸部101a~101c係沿周方向隔著120°的間隔均等地配置。另外,縱卡合凸部101a~101c可為單個亦可為複數個。另外,縱卡合凸部101a~101c的間距可適當地變更。此時,複數的縱卡合凸部101a~101c可不均等地配置。
第7圖係從軸向的保持單元22側觀看電源單元21時之平面圖。
如第7圖所示,各縱卡合凸部101a~101c係配置成上述頂針電極49不會位在將上述各縱卡合凸部101a~101c的周方向的中心與軸線O相連的假想直線La~Lc上。具體而言,頂針電極49係相對於將第一縱卡合凸部101a與軸線O相連的假想直線La,配置於呈線對稱之位置。亦即,將兩個頂針電極49相連之假想直線T1係與假想直線La相互正交,且從假想直線La到各頂針電極49的距離係相等。
如第5圖、第6圖所示,縱卡合凸部101a~101c之位於軸向的保持單元22側之端緣係比頂針電極49更位於軸向的保持單元22側。從徑向觀看之側面視時,縱卡合凸部101a~101c係呈矩形形狀。縱卡合凸部101a~101c之軸向的保持單元22側的端部中,向著徑向內側之面係形成為隨著朝軸向的保持單元22側,徑向的厚度逐漸變薄之傾斜面。此傾斜面係發揮用以將縱卡合凸部101a~101c平順地導引到匣體11的後述卡合凹部210之導引構件的機能。
橫卡合凸部102係從外凸緣部105朝徑向外側突出。平面觀看時,橫卡合凸部102係形成為矩形形狀。橫卡合凸部102係沿周方向隔著間隔而形成複數個。本實施形態中,各橫卡合凸部102係沿周方向隔著90°間隔均等地配置。本實施形態中,一個橫卡合凸部102係在周方向上配置於與第一縱卡合凸部101a同等的位置。另外,橫卡合凸部102可為單個亦可為複數個。另外,橫卡合凸部102的間距可適當地變更。此時,複數個橫卡合凸部102可不均地配置。
環狀片82係形成為薄的環狀。環狀片82係從軸向的保持單元22側插入上述基筒部100,而夾在介裝構件72與外凸緣部105之間。如第5圖所示,環狀片82之中,在周方向的一部分形成有撓曲部106。撓曲部106係形成 為朝徑向外側膨出之拱形形狀。撓曲部106係構成為可徑向彈性變形。撓曲部106係比橫卡合凸部102之徑向外側端面更位於徑向內側。
上述撓曲部106係沿周方向隔著間隔而形成有複數個。例如撓曲部106係配置於周方向與各橫卡合凸部102之中之徑向(左右方向)相向的一對橫卡合凸部102同等的位置。惟,撓曲部106的數目可適當地變更。例如,撓曲部106可對應於各橫卡合凸部102而形成,亦可只對應於一個橫卡合凸部102而形成。
<保持單元>
第8圖係保持單元22的分解立體圖。
如第8圖所示,保持單元22係安裝成可相對於本體單元10裝拆。具體而言,保持單元22係具備有容器保持筒120、透明筒121、第二連結構件122、以及套筒123。
容器保持筒120係形成為以軸線O為中心軸之圓筒狀。容器保持筒120之軸向的中央部形成有觀察孔130。觀察孔130係朝徑向貫通容器保持筒120。觀察孔130係形成為以軸向為長邊方向之長圓形狀。觀察孔130係於容器保持筒120之中,在徑向相向的部分形成一對。觀察孔130的數目及位置、形狀等可適當地變更。
容器保持筒120之中,在軸向中比觀察孔130更靠電源單元21側之部分,形成有通氣口131。通氣口131係朝徑向貫通容器保持筒120。通氣口131使保持單元22的內外相連通。通氣口131係於容器保持筒120之中,在徑向(表背面方向)相向的部分形成一對。通氣口131的數目及位置、形狀等可適當地變更。
透明筒121係由具有透光性的材料所形成。透明筒121係插入容器保持筒120內。具體而言,透明筒121係在容器保持筒120內,在軸向中比通氣口131更靠抽吸嘴23側,從徑向內側覆蓋觀察孔130。亦即,使用者可通過觀察孔130及透明筒121看到保持單元22內。保持單元22亦可為不具有觀察孔130及透明筒121之構成。
第二連結構件122係在保持單元22裝接到本體單元10時,與上述第一連結構件81相卡合。具體而言,第二連結構件122係具備有嵌合筒140、導引筒141、以及卡扣片142。
嵌合筒140係形成為以軸線O為中心軸之筒狀。嵌合筒140係藉由壓入等而嵌合於容器保持筒120之中,於軸向中比透明筒121更靠近電源單元21側之部分。
導引筒141係與嵌合筒140同軸配置。導引筒141係從嵌合筒140朝軸向的抽吸嘴23側延伸。導引筒141係形成為隨著往軸向的抽吸嘴23側內徑逐漸放大之錐筒狀。導引筒141的外徑係比嵌合筒140的外徑小。導引筒141之中,從徑向觀看的側面視時,在與上述通氣口131重合的位置形成有退縮部145。退縮部145係形成為例如朝軸向的抽吸嘴23側開口之U字形狀。通氣口131通過退縮部145而在保持單元22內開口。另外,退縮部145的形狀若為能夠使通氣口131的至少一部在保持單元22內露出之形狀即可。另外,在導引筒141與通氣口131配置於軸向中不同的位置時,導引筒141可為不具有退縮部145之構成。
第9圖係顯示第一連結構件81與第二連結構件122的連接構造之立體圖。
如第8圖、第9圖所示,卡扣片142係從嵌合筒140朝軸向的電源單元21側突出。從徑向觀看的側面視時,卡扣片142係形成為L字形。具體而言,卡扣片142係具有縱延伸部150以及橫延伸部151。
縱延伸部150係從嵌合筒140朝軸向的電源單元21側突出。
如第9圖所示,橫延伸部151係從縱延伸部150之軸向的電源單元21側的端部朝周方向的一方向以懸臂的方式延伸。
第10圖係從軸向的電源單元21側觀看保持單元22及匣體11時之平面圖。
如第9圖、第10圖所示,橫延伸部151之周方向的一方向的端部,形成有朝徑向外側凹陷之卡合凹部155。卡合凹部155係朝徑向外側形成為半圓形。
上述卡扣片142係沿周方向隔著間隔而形成有複數個。本實施形態中,各卡扣片142係沿周方向相隔90°間隔均等地配置。周方向相鄰的卡扣片142之間,形成供上述橫卡合凸部102插入之卡合溝槽158。側面視時,卡合溝槽158係形成為L字形。
如第2圖、第9圖所示,電源單元21與保持單元22係由於卡扣片142與橫卡合凸部102相連接而可裝拆。亦即,連接電源單元21與保持單元22時,將橫卡合凸部102沿軸向插入卡合溝槽158內,然後使電源單元21與保持單元22以軸線O為中心相對地轉動。如此,橫卡合凸部102係軸向卡合於橫延伸部151與嵌合筒140之間。而且,在電源單元21與保持單元22以軸線O為中心相對地轉動的過程中,環狀片82的撓曲部106係嵌入卡合凹部155內。藉此,撓曲部106係在周方向卡合於卡合凹部155。結果,電源單元21與保持單元22以軸向及周方向皆被定位之狀態相組合。
如第9圖所示,本實施形態之卡合溝槽158中,嵌合筒140與橫延伸部151之間係形成為隨著從周方向的一方嚮往另一方向,軸向的寬度逐漸變窄之傾斜形狀。具體而言,橫延伸部151之朝軸向的抽吸嘴23之端面係形成為隨著從周方向的另一方向朝向一方向而朝向軸向的電源單元21側延伸之傾斜面。
橫卡合凸部102係形成為隨著從周方向的一方嚮往另一方向,軸向的寬度逐漸變窄之傾斜形狀。具體而言,上述橫卡合凸部102之朝軸向之與保持單元22相反側之端面,係形成為隨著從周方向的該一方向朝向該另一方向而朝向軸向的抽吸嘴23側延伸之傾斜面。藉此,在電源單元21與保持單元22之連接時,可抑制橫延伸部151與橫卡合凸部102之干涉,可使組裝性提高。
如第8圖所示,套筒123係藉由壓入等而嵌入容器保持筒120內之中,位於比透明筒121更靠軸向的抽吸嘴23側之部分。上述透明筒121係軸向保持於第二連結構件122與套筒123之間。在套筒123的內周面形成有母螺牙部123a。
<抽吸嘴>
第11圖係沿著第1圖的XI-XI線之斷面圖。第12圖係與第1圖的XII-XII線對應之抽吸嘴23的分解立體圖。
如第11圖、第12圖所示,抽吸嘴23係具備有抽吸嘴本體160以及止滑構件(第一止滑構件161及第二止滑構件162)。
抽吸嘴23係形成有可收容菸草膠囊12之吸引口23a。抽吸嘴本體160係形成為以軸線O為中心軸之多段筒狀。抽吸嘴本體160之軸向的保持單元22側的端部係形成有公螺牙部160a。抽吸嘴本體160的公螺牙部160a以可裝拆的方式 螺接於上述套筒123的母螺牙部123a。另外,抽吸嘴本體160還可為藉由螺接以外之方法(例如嵌合等)而對於套筒123裝拆之構成。
抽吸嘴本體160中,在相對於公螺牙部160a之軸向位於與保持單元22相反側之部分,形成有抵接凸緣165。抵接凸緣165係形成為朝徑向外側突出之環狀。抵接凸緣165係在抽吸嘴23裝接到保持單元22的狀態下,軸向抵接於保持單元22。另外,抵接凸緣165的外徑係隨著沿軸向離開保持單元22逐漸縮小。
抽吸嘴本體160之軸向的保持單元22側的端部係形成有將抽吸嘴本體160內的空間軸向地區隔之區隔部167。區隔部167中,與軸線O重合之位置係形成有朝軸向貫通區隔部167之貫通孔168。貫通孔168係形成為以例如徑向之中的一方向為長邊方向之長圓形狀。另外,平面觀看時,貫通孔168的形狀亦可為正圓形或多角形等。
第一止滑構件161係由例如聚矽氧樹脂等樹脂材料一體形成。第一止滑構件161係具備有環部169、嵌合突起170、以及抵接突起171。
環部169係從軸向中的保持單元22側嵌合於抽吸嘴本體160內。另外,第一止滑構件161係以環部169於軸向抵接於上述區隔部167而相對於抽吸嘴本體160之軸向定位。
環部169的中心係形成有連通孔169a。連通孔169a係通過上述貫通孔168而使保持單元22內與抽吸嘴本體160內相連通。
嵌合突起170係在環部169的內周緣之中於徑向相向的位置,以將連通孔169a夾於其間之方式而形成一對。嵌合突起170係從環部169朝軸向中與保持單元22相反側突出。各嵌合突起170係嵌合於上述貫通孔168內之徑 向的兩端部。藉此,第一止滑構件161係相對於抽吸嘴本體160之周方向被定位。本實施形態中係針對嵌合突起170嵌合於貫通孔168內之構成進行說明,但亦可為嵌合突起170嵌合於貫通孔168以外的別的孔之構成。
抵接突起171係從環部169朝軸向中的保持單元22側突出。抵接突起171係形成為以軸線O為中心之圓形形狀。本實施形態中,抵接突起171係形成為呈同心圓之兩條。另外,第一止滑構件161亦可為不具有抵接突起171之構成。
第二止滑構件162係由例如聚矽氧樹脂等樹脂材料一體形成。第二止滑構件162係從軸向中與保持單元22相反側嵌入抽吸嘴本體160內。另外,第二止滑構件162係藉由在軸向抵接於上述區隔部167,而相對於抽吸嘴本體160之軸向做定位。
<菸草膠囊>
如第2圖、第11圖所示,菸草膠囊12係從軸向中與保持單元22相反側,以可裝拆的方式裝到抽吸嘴本體160內。菸草膠囊12係具備有膠囊部180、以及濾材部181。
如第11圖所示,膠囊部180係形成為以軸線O為中心軸之有底筒狀。膠囊部180之中,堵住軸向中的保持單元22側的開口部之底壁部186係形成有朝軸向貫通底壁部186之網格開口。
濾材部181係從軸向中與保持單元22相反側嵌入膠囊部180內。膠囊部180與濾材部181之間所隔出的空間封入有菸葉。
<匣體>
如第2圖所示,匣體11係儲存液體的霧氣源,並且使該液體的霧氣源霧化。匣體11係收納在保持單元22的透明筒121內。
第13圖係沿著匣體11的軸向之斷面圖。第14圖係匣體11的分解立體圖。
如第13圖、第14圖所示,匣體11係具備有:有底圓筒狀的儲槽191、收納於儲槽191內之大致為圓板狀的墊圈(亦稱為支持構件)192、大致為圓板狀的多孔體(亦稱為隔板)193、加熱部194、霧化容器(亦稱為容器)195、以及堵住儲槽191的開口部191a之加熱器支架196。
第15圖係從開口部191a側觀看儲槽191時之立體圖。
如第13~15圖所示,儲槽191的周壁191b係在比開口部191a略為偏底部191c側,形成有兩個卡合孔198。卡合孔198係用來將加熱器支架196固定至儲槽191者。卡合孔198係形成為沿周方向延伸,從徑向觀看時呈長方形。兩個卡合孔198係隔著儲槽191的軸線Q而相向配置在兩側。另外,在匣體11收納於透明筒121內之狀態下,軸線Q係與本體單元10的軸線O一致。軸線Q係構成匣體11之各部共通的軸線。以下,軸線Q不僅限於儲槽191的軸線Q,也使用於構成匣體11之各部的說明。
另外,儲槽191的周壁191b係在從卡合孔198略為偏向開口部191a的內周面,形成有導引凹部198a。導引凹部198a也朝開口部191a側開口。導引凹部198a係在將加熱器支架196固定至儲槽191之際,具有導引後述卡合片206之作用。
儲槽191的底部191c係形成有在徑向中央貫通底部191c之貫通孔191d。貫通孔191d的周緣係一體成形有從底部191c的內面向儲槽191內突出之 圓環狀的流路管(亦稱為流路)197。而且,流路管197的內部與貫通孔191d相連通。流路管197係霧化為霧氣的流路。流路管197係從底部191c延伸到比儲槽191的軸向大致中央略靠近開口部191a。
周壁191b的內周面與流路管197的外周面之間,一體成形有跨設於周壁191b與流路管197之間之複數個(本實施形態中為三個)肋板199。肋板199係沿周方向等間隔配置成從軸向觀看時呈放射狀。另外,肋板199係從儲槽191的底部191c延伸到快要與流路管197的開口部191a側的端部(前端)齊平。肋板199係用來支持流路管197者。
周壁191b的內周面係在形成肋板199之處一體成形有凸部201。凸部201係以沿著肋板199的方式沿軸向延伸。而且,凸部201係從儲槽191的底部191c開始形成至肋板199之開口部191a側的端部(前端)與流路管197的前端之間。凸部201係具有提高儲槽191的機械強度之作用,以及進行墊圈192的定位之作用。
墊圈192係形成為外徑與儲槽191的內徑大致相同。墊圈192係進行後述多孔體193的定位並且保持多孔體193的姿勢。換言之,墊圈192係支持後述多孔體193。墊圈192的徑向中央形成有可供流路管197插入之插入孔192a。墊圈192以流路管197插入該插入孔192a之方式收納在儲槽191內。另外,墊圈192以其一面192b抵接於凸部201的端面201a而進行在儲槽191內的定位。在墊圈192被定位的狀態下,墊圈192的外周面係與儲槽191的內周面接觸。而且,墊圈192的插入孔192a係與流路管197的外周面接觸。
在墊圈192之插入孔192a與外周面之間的大部分,形成有複數個(本實施形態中為四個)開口部192c。開口部192c係形成為從軸向觀看時呈圓弧 狀。各開口部192c係沿周方向等間隔配置。儲槽191內之墊圈192兩側的空間係透過開口部192c而相連通。在此種墊圈192之與一面192b相反側的另一面192d,配置有多孔體193。
多孔體193係多孔狀且具有吸液性之構件。多孔體193係由例如棉質纖維材所形成。多孔體193係形成為與墊圈192大致相同形狀。亦即,多孔體193也形成為外徑與儲槽191的內徑大致相同。在多孔體193的徑向中央,形成有供流路管197插入之插入孔193a。多孔體193的位置係藉由將流路管197插入該插入孔193a且使多孔體193的一面193b重合於墊圈192的另一面192d而定位。多孔體193的外周面係與儲槽191的內周面接觸。而且,多孔體193的插入孔193a係與流路管197的外周面接觸。
儲槽191的內部係藉由多孔體193區隔成底部191c側的液體收容室202及開口部191a側的開口室203。液體收容室202中係儲存液體的霧氣源。開口室203係將經多孔體193吸收的霧氣源霧化之空間。
多孔體193之與一面193b相反側的另一面193c係露出於開口室203。加熱部194係設成連接至露出於開口室203之多孔體193的另一面193c。
加熱部194係用來使液體的霧氣源霧化。加熱部194係收納於開口室203。加熱部194係具備有形成為大致為U字形之吸液芯204、以及對吸液芯204進行加熱之電熱線205。吸液芯204係多孔狀且具有吸液性之大致為圓柱狀的構件。將如此的吸液芯204彎曲成大致呈U字形。
更詳言之,吸液芯204係由軸向延伸之兩個軸向延伸部204a及經由彎曲部204b將兩個軸向延伸部204a的一端彼此相連結之徑向延伸部204c所構成。而 且,使軸向延伸部204a的另一端連接至多孔體193。藉此,將多孔體193所吸收的霧氣源吸到吸液芯204。
電熱線205係具有:以繞著吸液芯204的徑向延伸部204c的周圍之形態形成為螺旋狀之電熱線本體205a、以及從電熱線本體205a的兩終端沿著軸嚮往加熱器支架196側延伸之兩個終端部205b。電熱線205對吸液芯204進行加熱時,吸到吸液芯204之霧氣源就會霧化。兩個終端部205b的前端係反折而朝向多孔體193側。兩個終端部205b係連接至加熱器支架196。
第16圖係從電源單元21側(軸向的第一側)觀看加熱器支架196時之立體圖。
如第13圖、第16圖所示,加熱器支架196係形成為大致呈有底圓筒狀。而且使加熱器支架196的開口部196a朝向儲槽191側,而將儲槽191的開口部191a堵住。
加熱器支架196的周壁196b係形成為外徑與儲槽191的周壁191b的外徑大致相同。周壁196b的外周面係從軸向大致中央到開口部196a之間,隔著段差面196c形成有縮徑之嵌合部196d。此嵌合部196d係嵌合至儲槽191的周壁191b的內周面。另外,儲槽191的周壁191b的開口部191a側的端部係抵接於周壁196b的段差面196c。藉此,進行對於儲槽191之加熱器支架196的軸向的定位。
又,嵌合部196d的開口部196a側的端部係在與儲槽191的兩個卡合孔198對應的位置一體成形有兩個卡合片206。兩個卡合片206係向著對應的卡合孔198而突出。亦即,兩個卡合片206係隔著加熱器支架196的軸線Q而相向配置在兩側。
卡合片206係卡合於儲槽191的卡合孔198而使儲槽191與加熱器支架196一體化。卡合片206係形成為可徑向彈性變形。卡合片206的前端係朝徑向外側突出形成有可插入儲槽191的卡合孔198之卡合爪207。
卡合爪207係形成為沿著軸向及徑向的平面的斷面形狀為大致三角形。亦即,卡合爪207係使其前端側的面構成為隨著朝徑向外側而往基端側(嵌合部196d側)傾斜之傾斜面207a。另一方面,卡合爪207的基端側的平坦面207b係與軸向正交。
又,加熱器支架196的周壁196b,在避開嵌合部196d的外周面形成有與卡合爪207沿軸向排列之凹部208。凹部208係朝徑向外側及段差面196c側開口。凹部208係形成有朝厚度方向貫通周壁196b之第一吸氣孔209。周壁196b的內外係透過第一吸氣孔209而相連通。
再者,加熱器支架196的周壁196b係在底部196e側形成有三個卡合凹部210。三個卡合凹部210係沿周方向等間隔(沿周方向相隔120°)配置,且配置成避開凹部208的形成位置。卡合凹部210係形成為朝徑向外側及底部196e開口。卡合凹部210的底部196e側係形成有卡合凹部210的周方向的寬度隨著朝向該底部196e而逐漸變寬之錐狀的斜角部210a。
各第一連結構件81的縱卡合凸部(凸部)101a~101c係分別插入如此形成的三個卡合凹部210。藉此,使加熱器支架196(匣體11)與第一連結構件81相連結,並且進行加熱器支架196(匣體11)與第一連結構件81之周方向的定位。
加熱器支架196的底部196e係一體成形有從內面沿著軸向直立設置之大致為板狀的連接壁211。並且,連接壁211係沿著通過加熱器支架196的 軸線Q之徑向延伸,且徑向的長邊方向兩端連接至周壁196b的內面。利用如此的連接壁211將加熱器支架196內的空間區隔成兩部分。
再者,加熱器支架196的底部196e係形成有兩個狹縫212。兩個狹縫212係沿著連接壁211的板厚方向兩面而配置。
連接壁211的厚度方向兩面分別設有電極213、214。電極213、214係具有:設於連接壁211之引線電極部213a、214a;以及從引線電極部213a、214a分別通過對應的狹縫212而彎曲延伸到底部196e的外面之連接電極部(第1平面電極及第2平面電極)213b、214b。另外,構成加熱部194之電熱線205的兩個終端部205b係分別連接至各引線電極部213a、214a。
連接電極部213b、214b係將後述絕緣部215夾於其間而在徑向的兩側形成為大致呈半圓形。具體而言,從軸向觀看時,兩個連接電極部213b、214b係配置成使直線狀的一邊213c、214c在徑向相向之形態。另外,從軸向觀看時,兩個連接電極部213b、214b呈圓弧形的圓弧邊213d、214d係構成外周部。兩個連接電極部213b、214b的一邊213c、214c之間成為有連接壁211的端部介於其間之形態。加熱器支架196(匣體11)與第一連結構件81相連結之狀態下,各電極保持部50所保持的頂針電極49(電極本體)的前端係接觸於各連接電極部213b、214b。亦即,加熱器支架196的底部196e係在匣體11裝接到本體單元10之狀態下,發揮作為在軸向與上述基面91a相向的電極配置面之機能。
在此,各連接電極部213b、214b係至少形成於電源單元21與匣體11繞軸線O(軸線Q)相對轉動時之頂針電極49(第一頂針電極49a及第二頂針電極49b)的轉動軌跡上。亦即,各連接電極部213b、214b係形成於包含以軸線O為中心而通過第一頂針電極49a之第一假想圓周C1、以及以軸線O為中心而通 過第二頂針電極49b之第二假想圓周C2雙方之區域。本實施形態中,各頂針電極49a、49b以線對稱方式配置,所以各個假想圓周C1、C2重合。
又,介於兩個連接電極部213b、214b的一邊213c、214c之間之連接壁211的端部,係沿著通過加熱器支架196的軸線Q之徑向而延伸,換言之,可謂連接壁211係設在連結兩個頂針電極49之假想直線T1中之預定方向的假想直線T1上。此預定方向係與通過形成於加熱器支架196之三個卡合凹部210之中的一個卡合凹部210的周方向中央及加熱器支架196的軸線Q之假想直線T2一致。連接壁211係短邊方向(繞軸線Q之周方向)的寬度係形成為比各頂針電極49的軸徑略大。
如此配置的連接壁211的端部係具有作為在周方向將連接電極部213b、214b區隔開來的絕緣部215之機能。使絕緣部215配置於通過一個卡合凹部210的周方向中央及加熱器支架196的軸線Q之假想直線T2上,藉此,在加熱器支架196(匣體11)與第一連結構件81相連結的狀態下,各頂針電極49的前端係分別確實與兩個連接電極部213b、214b接觸。換言之,不會有兩個頂針電極49同時與兩個連接電極部213b,214b之中的一個接觸之情形。如上所述,本實施形態之各連接電極部213b、214b係在中間隔著假想直線T2(絕緣部215)之徑向的兩側,形成為包含假想圓周C1、C2,且相對於假想圓周C1、C2擴展到徑向外側(圓弧邊213d、214d)及內側(一邊213c、214c)之半圓狀。
而且,兩個連接電極部213b、214b的圓弧邊213d、214d係在周方向大致中央,形成有朝徑向內側凹陷之凹部213e、214e。加熱器支架196的底部196e之與連接電極部213b、214b的凹部213e、214e對應之處之中,在與一方的 凹部213e對應之處,形成有朝底部196e的厚度方向貫通之第二吸氣孔216。底部196e的內外係透過第二吸氣孔216而相連通。
另外,底部196e係在與連接電極部213b、214b對應之處,形成有從軸向觀看時與連接電極部213b、214b相同形狀之凹部196f。連接電極部213b、214b係收納在此凹部196f內。藉由形成凹部196f,使得連接電極部213b、214b的表面與未配置兩連接電極部213b、214b之底部196e的表面位在同一平面上。以嵌合於如此的加熱器支架196的周壁196b的內周面之方式,收納霧化容器195的一部分。
如第11圖所示,在匣體11裝接在保持單元22內之狀態下,底部196e的外周部係在軸向抵接於上述圍繞凸部93。因此,底部196e與連接蓋80(基面91a及圍繞凸部93)所圍成的空間,係形成使連通埠51內與第二吸氣孔216相連通之緩衝空間S3。第11圖的例子中,連通埠51及第二吸氣孔216係配置於在軸向分開且在周方向相錯開之位置。此外,連通埠51及第二吸氣孔216亦可配置於在徑向相錯開之位置。
本實施形態之連通埠51係通過緩衝空間S3、第二吸氣孔216等而連通到流路管197內。另外,底部(第二面)196e之中,圍繞凸部93所抵接的部分係形成為與軸向正交之平坦面。底部196e之中,圍繞凸部93所抵接的部分亦可為凸面、凹面、傾斜面等。
本實施形態中,圍繞凸部93係藉由抽吸嘴23按壓匣體11,而以彈性變形的狀態密接於底部196e。惟,圍繞凸部93與底部196e並非一定要密接而亦可相分開。亦即,若能夠在抽吸時通過連通埠51使壓力變動室S1產生負壓,圍繞凸部93與底部196e之間亦可存在有微小間隙。
第17圖係從多孔體193側(軸向的第二側)觀看霧化容器195時之立體圖。
第13圖、第14圖、第17圖等所示之霧化容器195係具有彈性的構件,係由例如聚矽氧樹脂等樹脂材料所形成。霧化容器195係在軸向中設於多孔體193的另一面193c與加熱器支架196的底部196e的附近之間。亦即,霧化容器195係形成為包圍在加熱部194的周圍之大致圓筒狀,一體成形有:嵌合於儲槽191的周壁191b的內周面之筒部217、以及嵌合於加熱器支架196的周壁196b的內周面之大致為塊狀的嵌合部218。
筒部217的多孔體193側的端部係在徑向中央的大部分形成有段差面217a。藉由形成段差面217a,而形成筒部217的外周部向多孔體193側突出而成之環狀的突出部219。該突出部219的端部係抵接於多孔體193的另一面193c。突出部219的外徑係與儲槽191的周壁191b的內徑大致相同或略小之程度。
段差面217a的大部分係以與加熱部194的形狀對應之方式,形成有收納凹部220。收納凹部220係成為蓄積藉由加熱部194而霧化的霧氣之霧化室M。此霧化室M係與儲槽191的流路管197相連通。
收納凹部220係形成有載置構成加熱部194之吸液芯204的彎曲部204b之座面221。座面221的徑向內側的面係為了避免與構成加熱部194之電熱線205的終端部205b干涉而形成有凹部221a。
筒部217的外周面係在靠近嵌合部218之處形成有密封部222。密封部222係除了後述缺口部222a之外,繞全周且朝徑向外側突出而形成。密封 部222係具有確保筒部217與儲槽191的周壁191b之間的密封性之作用,以及抑制霧化容器195從儲槽191脫落之作用。
密封部222的外徑係略大於儲槽191的周壁191b的內徑。因此,在霧化容器195收納於儲槽191內之狀態下,密封部222係受到徑向壓縮。藉此,可確保密封部222的密封性,且藉由密封部222的摩擦阻力抑制霧化容器195從儲槽191脫落。
又,密封部222係形成有兩個缺口部222a。兩個缺口部222a係隔著儲槽191的軸線Q而相向配置於兩側。藉由缺口部222a使外部空氣與後述液體蓄積部223相連通。
筒部217的外周面係在突出部219的前端到密封部222之間,形成有液體蓄積部223。液體蓄積部223係在多孔體193及吸液芯204飽和之際,儲存於儲槽191的液體收容室202之液體的霧氣源經由儲槽191的周壁191b的內周面而漏出時,暫時蓄積該漏出的霧氣源之部位。
液體蓄積部223係使筒部217的外周面的全體形成為隨著從密封部222朝向突出部219的前端,筒部217的外周面與儲槽191的周壁191b之間的間隙逐漸變窄地傾斜而形成之凹部。換言之,液體蓄積部223係隨著朝向儲槽191的開口部191a,筒部217的外周面與儲槽191的周壁191b之間的間隙逐漸變寬之凹部。
由於形成有如此的液體蓄積部223,因此在筒部217的突出部219附近會形成該突出部219與儲槽191的周壁191b之間成為微小間隙之狹小部279。
在此,筒部217之突出部219的端部係抵接於多孔體193的另一面193c。而且,多孔體193係外周面接觸於儲槽191的內周面。因此,形成於筒部217的突 出部219與儲槽191的周壁191b之間之狹小部279係由多孔體193的外周部加以覆蓋(堵住)。
另外,筒部217的外周面,在比密封部222還要靠加熱器支架196側之與卡合片206對應的位置,形成有接受該卡合片206進入之凹部224。藉由卡合片206插入該凹部224,進行霧化容器195與加熱器支架196之周方向的定位。另外,筒部217的凹部224的底面224a係抵接於卡合片206的徑向內側的內面。
霧化容器195的嵌合部218係形成為可嵌合至加熱器支架196的周壁196b的內周面之大致圓柱狀。亦即,嵌合部218係藉由段差部217b而將外徑形成為較筒部217的外徑縮徑。嵌合部218係形成有可供加熱器支架196的連接壁211插入之狹縫225。另外,嵌合部218還形成有與狹縫225連通且電熱線205的終端部205b可插入的未圖示的電熱線用狹縫。將電熱線205的終端部205b插入該電熱線用狹縫,而使終端部205b保持在霧化容器195。並且,使設於連接壁211之引線電極部213a、214a與電熱線205的終端部205b相連接。
另外,嵌合部218係在與加熱器支架196的第一吸氣孔209及第二吸氣孔216對應之處,還形成有通氣路226。此外,嵌合部218還形成有狹縫225及通氣路226與筒部217的霧化室M(收納凹部220)連通之狹縫218a。通氣路226與霧化容器195的霧化室M(收納凹部220)係透過該狹縫218a而相連通。因此,霧化容器195的霧化室M(收納凹部220)與加熱器支架196的第一吸氣孔209、及第二吸氣孔216係透過通氣路226及狹縫218a而相連通。
<吸嚐器全體的組裝構造>
第18圖係吸嚐器1的正面圖。
如第18圖所示,吸嚐器1的本體單元10係具備有將電源單元21、保持單元22、及抽吸嘴23沿著軸線O(中心軸)延伸之軸向相連接之連接部300。連接部300係具有:連接電源單元21與保持單元22之第一轉動連接部301、以及連接保持單元22與抽吸嘴23之第二轉動連接部302。
以下的說明中,從抽吸嘴23側沿著軸線O觀看電源單元21側之平面視時,將繞軸線O之周方向之中,繞著軸線O順時針轉之方向稱為轉動方向M1,將繞著軸線O逆時針轉之方向稱為轉動方向M2。
第一轉動連接部301係藉由電源單元21與保持單元22之繞著軸線O之相對轉動,而進行電源單元21與保持單元22之連接及解除連接。以電源單元21為基準時,使保持單元22相對於電源單元21朝轉動方向M1轉動,電源單元21與保持單元22就相連接,使保持單元22相對於電源單元21朝轉動方向M2轉動,電源單元21與保持單元22之連接就解除。
第一轉動連接部301係具備有:由上述第9圖所示的第一連結構件81及第二連結構件122所構成之轉動連接機構310、以及由上述第9圖及第10圖所示的環狀片82及第二連結構件122所構成之鎖定機構311。具體而言,轉動連接機構310係如第9圖所示,使設於電源單元21的第一連結構件81之橫卡合凸部102沿軸向插入設於保持單元22的第二連結構件122之卡合溝槽158後,使保持單元22相對於電源單元21朝轉動方向M1(參照第18圖)轉動,以使橫卡合凸部102卡扣於卡扣片142,而使電源單元21與保持單元22連接。
鎖定機構311係限制保持單元22之朝向使該轉動連接機構310所致的連接解除之轉動方向M2的轉動。具體而言,鎖定機構311係如第9圖及第10圖所示,具備有:設於裝接在電源單元21上的環狀片82,朝徑向外側突出之 撓曲部106;以及設於保持單元22的第二連結構件122,在卡扣片142相對於卡合凹部155的底部相對地朝徑向內側突出之前端部142a。卡扣片142的前端部142a係位於繞著軸線O之撓曲部106的移動路徑上。
在轉動連接機構310連接之際(使保持單元22相對於電源單元21朝轉動方向M1轉動之際),撓曲部106與卡扣片142的前端部142a接觸,撓曲部106朝徑向內側彈性變形而越過前端部142a。撓曲部106越過前端部142a後,朝徑向外側回彈變形而卡合於卡合凹部155。撓曲部106卡合於卡合凹部155時,撓曲部106就與卡扣片142的前端部142a在轉動方向M1相向而卡住。因此,沒有施加某程度的力就無法解除電源單元21與保持單元22之連接。
根據第一轉動連接部301,為了提高製造效率等,而如本實施形態,即使在電源單元21與保持單元22為可分割之情況,也可謀求藉由轉動連接機構310使電源單元21與保持單元22之連接容易化,以及謀求藉由鎖定機構311使電源單元21與保持單元22之連接狀態的可靠性(連接強度)提高。而且,在利用轉動連接機構310進行連接的同時,也進行鎖定機構311之鎖定,所以可使組裝的便利性(usability)提高。
鎖定機構311中,如第10圖所示,彈性變形之撓曲部106係配置於材料層比環狀片82厚的剛性較高的卡扣片142的徑向內側。因此,在電源單元21與保持單元22相連接的狀態下,撓曲部106係由卡扣片142從外部加以覆蓋及保護。因而,就算萬一有摔落、撞擊等,撓曲部106受到損傷之情形也會減少。因此,可確保對於重複組裝使用的強度,也提高鎖定的可靠性。
撓曲部106所卡合的卡扣片142係如第9圖所示,形成有供轉動連接機構310的橫卡合凸部102卡合之卡合溝槽158。因此,卡扣片142不僅形 成轉動連接機構310的一部分(卡合溝槽158),也形成鎖定機構311的一部分(前端部142a(凸部)),所以可較容易提高連接狀態的可靠性(連接強度)。
如第18圖所示,第二轉動連接部302係藉由保持單元22與抽吸嘴23之繞著軸線O的相對轉動,而進行保持單元22與抽吸嘴23之連接及解除連接。以保持單元22為基準時,使抽吸嘴23相對於保持單元22朝轉動方向M1轉動,保持單元22與抽吸嘴23就相連接。另外,使抽吸嘴23相對於保持單元22朝轉動方向M2轉動,保持單元22與抽吸嘴23之連接就解除。
第二轉動連接部302係如上述第11圖所示,具備有:設於抽吸嘴23之公螺牙部160a、以及設於保持單元22之母螺牙部123a。具體而言,第二轉動連接部302係藉由使設於抽吸嘴23之公螺牙部160a相對於設於保持單元22之母螺牙部123a朝轉動方向M1轉動,而使保持單元22與抽吸嘴23連接。並且,藉由使設於抽吸嘴23之公螺牙部160a相對於設於保持單元22之母螺牙部123a朝轉動方向M2轉動,而使保持單元22與抽吸嘴23之連接解除。
如第18圖所示,轉動方向M1不僅是相對於電源單元21之保持單元22的連接方向,也是相對於保持單元22之抽吸嘴23的連接方向。另外,轉動方向M2不僅是相對於電源單元21之保持單元22的解除連接方向,也是相對於保持單元22之抽吸嘴23的解除連接方向。如此,第一轉動連接部301及第二轉動連接部302中,繞著軸線O之連接及解除連接的轉動方向係一致。因而可給予使用者單元組裝作業的統一感,並且使便利性(usability)提高。
為了匣體11之更換等而使抽吸嘴23與保持單元22之連接解除的頻率,係比使電源單元21與保持單元22之連接解除的頻率高。本實施形態係設計成:第一轉動連接部301中,繞著軸線O施加第一轉矩301T來解除電源單元 21與保持單元22之連接,第二轉動連接部302中,施加比第一轉矩301T小的第二轉矩302T來解除保持單元22與抽吸嘴23之連接。因此,可防止要將抽吸嘴23從保持單元22拆下時也帶動保持單元22與電源單元21一併轉動之情形。
第一轉矩301T係相對於電源單元21朝轉動方向M2轉動保持單元22時的轉矩值的峰值,與對應於第9圖及第10圖所示的撓曲部106的徑向的彈性變形之彈性係數等有關。第二轉矩302T係相對於保持單元22朝轉動方向M2轉動抽吸嘴23時的轉矩值的峰值,與第11圖所示的公螺牙部160a與母螺牙部123a的靜摩擦力等有關。另外,第一轉矩301T可為第二轉矩302T的例如1.5倍以上。
第一轉動連接部301與第二轉動連接部302因為連接構造不同,所以第一轉矩301T與第二轉矩302T的大小關係的調整容易。例如,進行形成第一轉動連接部301的鎖定機構311之撓曲部106(環狀片82)的材料的選擇、厚度的調整時,就可變更對應於撓曲部106的徑向的彈性變形之彈性係數,而可容易地調整相對於第二轉矩302T之第一轉矩301T的大小。
第19圖係從吸嚐器1拆掉抽吸嘴23時之沿著軸向的斷面圖。
如第19圖所示,吸嚐器1中,從本體單元10拆掉抽吸嘴23,就可沿軸向進行匣體11的裝拆。將從本體單元10拆掉抽吸嘴23後的部分稱為匣體收容部320。亦即,匣體收容部320係包含保持單元22及電源單元21。
匣體收容部320係形成有底筒狀的匣體收容空間321。形成匣體收容空間321之匣體收容部320的周壁,係由保持單元22所形成。另外,形成匣體收容空間321之匣體收容部320的底部係由電源單元21所形成。亦即,匣體 收容部320的周壁(保持單元22)係可相對於匣體收容部320的底部(電源單元21)而裝拆。
匣體收容部320的底部係沿軸向立設有設於上述第一連結構件81之縱卡合凸部101(第19圖以後的各圖中將縱卡合凸部101a~101c的符號標為101)。縱卡合凸部101係配置成可對於設在匣體11之卡合凹部210沿軸向插入。亦即,縱卡合凸部101與卡合凹部210係配置於以軸線O為中心之同一半徑上。縱卡合凸部101及卡合凹部210係形成限制匣體11相對於匣體收容部320(匣體收容空間321)之繞著軸線O的相對轉動之第一轉動限制部330。
第一轉動限制部330中,匣體11及匣體收容部320繞著軸線O相對轉動時,設於同一半徑上之縱卡合凸部101係插入卡合凹部210,進行匣體11之繞軸線O轉動之限制。藉此,使匣體11的周方向的位置定位,確保匣體11的底部196e的連接電極部213b、214b(參照第10圖)與電源單元21的頂針電極49之電性導通。
第一轉動限制部330係與抽吸嘴23一起形成定位機構340,該定位機構340係與抽吸嘴23之相對於匣體收容部320(保持單元22)的螺接連動,使匣體11相對於匣體收容部320定位。根據此定位機構340,匣體11的定位可與抽吸嘴23之相對於匣體收容部320之螺接同時進行。因此,可相對於匣體收容部320裝拆之匣體11的定位變得容易,而消除組裝的繁雜度。此外,無需直接用手轉匣體11。
具體而言,抽吸嘴23係具備有使匣體11相對於匣體收容部320繞著軸線O轉動之上述第一止滑構件(匣體抵接部)161。第一止滑構件161係安裝於抽吸嘴本體160,在抽吸嘴本體160連接至保持單元22途中抵接於匣體11。 第一止滑構件161抵接於匣體11時,匣體11就開始與抽吸嘴23一起轉動,在卡合凹部210與縱卡合凸部101之周方向的位置一致之時點,匣體11就會因重力而向匣體收容部320的底部側陷落,使得縱卡合凸部101插入卡合凹部210而進行匣體11的周方向的定位。
另外,將抽吸嘴23鎖入時,第一止滑構件161係在支持於電源單元21(縱卡合凸部101等)之匣體11與抽吸嘴本體160之間沿軸向被壓縮。第一止滑構件161係如第11圖所示,在抽吸嘴23螺接於保持單元22之狀態下,將匣體11往電源單元21按壓。藉此,進行匣體11之軸向的定位。
第一止滑構件161係如上所述,由聚矽氧樹脂所形成,因此容易產生使匣體11沿周方向轉動的摩擦力,以及產生沿軸向按壓匣體11之按壓力。另外,如第19圖所示,第一止滑構件161係在與匣體11相向之相向面161a形成有抵接突起171。藉由抵接突起171,使得第一止滑構件161與匣體11之接觸並非面接觸,所以接觸壓增大,會更容易產生周方向之摩擦力及軸向之按壓力。
又,如第11圖所示,沿軸向將抵接突起171壓扁時,會氣密地密封匣體11的貫通孔191d與第一止滑構件161的連通孔169a之間的間隙,匣體11與抽吸嘴23之流路相連通,而可通過抽吸嘴23抽吸匣體11中產生的霧氣。抵接突起171因為形成為雙重環狀(參照第12圖),所以可形成氣密性高的雙重密封。
抽吸嘴23係如第19圖所示,具備有限制第一止滑構件161相對於抽吸嘴本體160的相對轉動之第二轉動限制部350。第二轉動限制部350係由設於第一止滑構件161之嵌合突起170(參照第12圖)、以及設於抽吸嘴本體160 之長形的貫通孔168(參照第12圖)所形成。嵌合突起170係沿軸向朝向抽吸嘴本體160延伸一對且嵌合到貫通孔168的長邊方向兩端部。
根據第二轉動限制部350,就算有凝結的霧氣停留在抽吸嘴本體160與第一止滑構件161之間,也可防止相對於抽吸嘴本體160之第一止滑構件161的空轉(滑動)。因此,可確實地進行匣體11之周方向的定位。另外,可將貫通孔168形成為長孔,且與吸引口23a一體化。
〔作用〕
<吸嚐器的組裝方法>
接著,針對上述吸嚐器1的組裝方法進行說明。
如第2圖所示,要組裝本實施形態的吸嚐器1時,首先將保持單元22組裝至電源單元21。具體而言,在將橫卡合凸部102沿著軸向插入卡合溝槽158內後,使電源單元21與保持單元22以軸線O為中心相對地轉動。如此一來,電源單元21及保持單元22係以軸向及周方向在上述第一轉動連接部301定位之狀態下相組合。另外,要將電源單元21與保持單元22分解開來之際,係進行與上述動作相反之動作。
接著,將匣體11插入保持單元22內。具體而言,係在匣體11的連接電極部213b、214b朝軸向的保持單元22側之狀態下,將匣體11插入保持單元22內。在電源單元21的縱卡合凸部101a~101c與匣體11的卡合凹部210的周方向位置一致之情況下,各縱卡合凸部101a~101c係插入對應的卡合凹部210內。卡合凹部210係形成有斜角部210a,另一方面,縱卡合凸部101a~101c的前端係形成有傾斜面。因此可順利地將縱卡合凸部101a~101c插入卡合凹部 210。藉此,進行相對於電源單元21之匣體11的周方向及軸向的定位,將匣體11安裝到電源單元21的正規的位置。
亦即,電源單元21的頂針電極49之中的一個頂針電極49與匣體11的連接電極部213b、214b之中的一方的連接電極部213b,214b連接,另一個頂針電極49與匣體11的連接電極部213b、214b之中的另一方的連接電極部213b、214b連接。電源單元21的電力可透過該等連接電極部213b、214b(電極213、214)供給到加熱部194的電熱線205。另外,匣體11的底部196e抵接於圍繞凸部93而藉由匣體11與連接蓋80區隔出緩衝空間S3。
接著,利用上述第二轉動連接部302將抽吸嘴23組裝到保持單元22。具體而言,將抽吸嘴本體160的公螺牙部160a鎖到套筒123的母螺牙部123a。如此一來,抽吸嘴23的第一止滑構件161係與匣體11的底部191c接觸。此狀態下,進一步將抽吸嘴23鎖緊時,第一止滑構件161係彈性變形,將匣體11朝軸向的電源單元21側按壓,以此狀態將匣體11保持在保持單元22內。而且,匣體11係由縱卡合凸部101a~101c限制相對於電源單元21之周方向的移動。因此,成為藉由作用於第一止滑構件161與匣體11之間之摩擦力使得匣體11不會隨著抽吸嘴23一起轉動之構成。
接著,將菸草膠囊12插入抽吸嘴23。具體而言,係以網格開口朝向抽吸嘴23之狀態,使菸草膠囊12嵌合到抽吸嘴本體160內。
至此,吸嚐器1的組裝完成。
另外,在上述匣體11的插入時,伴隨匣體11之周方向的方向,會有電源單元21的縱卡台凸部101a~101c與匣體11的卡合凹部210的周方向位 置並不一致之情況。此情況下,成為匣體11的底部196e疊置於縱卡合凸部101a~101c之上之狀態(以下簡稱為「疊置狀態」)。
第20圖係顯示匣體11疊置於縱卡合凸部101之上的狀態之說明圖。
如第20圖所示,匣體11的疊置狀態下,會限制匣體11之相對於電源單元21之朝軸向的電源單元21側之移動。因此,頂針電極49與連接電極部213b、214b係軸向分離而無法確保電源單元21與匣體11之導通。疊置狀態下,就算是頂針電極49與連接電極部213b、214b有接觸到之情況,也有頂針電極49與連接電極部213b、214b並不是配置在希望的周方向位置之可能性。
第21圖係顯示在匣體11的疊置狀態下,將抽吸嘴23鎖上的樣子之說明圖。
如第21圖所示,在匣體11的疊置狀態下,旋轉抽吸嘴23鎖到保持單元22時,如後述第22圖所示,至少在鎖緊之前,第一止滑構件161就會抵接於匣體11。具體而言,如第21圖所示,當抽吸嘴23的公螺牙部160a鎖上保持單元22的母螺牙部123a的瞬間,第一止滑構件161尚未抵接於匣體11,但如第22圖所示,當公螺牙部160a鎖上母螺牙部123a轉半圈到轉1、2圈左右時,第一止滑構件161就會抵接到匣體11。
第22圖係顯示抽吸嘴23與匣體11一起轉動的樣子之說明圖。
如第22圖所示,第一止滑構件161抵接到匣體11之狀態下,繼續進行抽吸嘴23的鎖接操作時,就會因為作用於第一止滑構件161與匣體11之間之摩擦力,使得抽吸嘴23與匣體11一起轉動。亦即,藉由抽吸嘴23的鎖接操作,匣 體11係被朝軸向的電源單元21側推壓,並且沿周方向(鎖緊方向(轉動方向M1))轉動。
然後,當匣體11的卡合凹部210與電源單元21的縱卡合凸部101a~101c之周方向位置變為一致時,縱卡合凸部101a~101c就會進入對應的卡合凹部210內。亦即,允許匣體11相對於電源單元21之軸向的移動,使得匣體11組裝到正規的位置。因此,成為在匣體11相對於電源單元21之周方向的移動受到限制之狀態下,頂針電極49與連接電極部213b、214b相接觸。
第23圖係顯示將抽吸嘴23鎖到最後的樣子之說明圖。
如第23圖所示,由於縱卡合凸部101與卡合凹部210之周方向的定位而允許匣體11的軸向的移動時,就可進一步將抽吸嘴23鎖入。將抽吸嘴23鎖到最後時,連接電極部213b、214b就會頂壓頂針電極49,同時第一止滑構件161係在支持於電源單元21之匣體11與抽吸嘴本體160之間沿軸向被壓縮,使匣體11軸向定位。因此,藉由抽吸嘴23之鎖接,可進行匣體11之周方向及軸向之定位,以及可進行匣體11與電源單元21的電性導通。此外,由於第一止滑構件161的抵接突起171沿軸向被壓縮,可密封匣體11與抽吸嘴23的間隙。
又,如上所述,將匣體11組裝到正規的位置時,連接蓋80的圍繞凸部93係抵接於該匣體11。因而在匣體11的加熱器支架196的底部196e與連接蓋80之間,形成被圍繞凸部93圍繞其周圍之緩衝空間S3(參照第3圖)。
<匣體的組裝方法>
接著,針對上述匣體11的組裝方法進行說明。
首先,將液體的霧氣源充填到儲槽191的液體收容室202,然後,從儲槽191的開口部191a依序裝入墊圈192、多孔體193。此時,使墊圈192的一面192b抵 接於儲槽191的凸部201的端面201a。並且,使多孔體193的一面193b與墊圈192的另一面192d重合。因此,藉由多孔體193將儲槽191內的空間剛好區隔成液體收容室202及開口室203。多孔體193本身雖然柔軟,但可藉由墊圈192進行其姿勢之保持以及定位。
另外,與上述製程並行地將加熱部194及霧化容器195組裝到加熱器支架196。具體而言,首先將加熱部194組裝到霧化容器195的收納凹部220。接著,使霧化容器195的嵌合部218側朝向加熱器支架196的開口部196a,而將霧化容器195插入加熱器支架196。然後,使嵌合部218嵌合於加熱器支架196的周壁196b的內周面。此時,使加熱器支架196的連接壁211與嵌合部218的狹縫225的方向對齊,而使連接壁211入插狹縫225。
接著,將加熱器支架196安裝至儲槽191的開口部191a。具體而言,使加熱器支架196的卡合片206側相向於儲槽191的開口部191a側,而將加熱器支架196插入儲槽191的開口部191a。此時,也對齊形成於儲槽191的周壁191b之卡合孔198及導引凹部198a與加熱器支架196的卡合片206的位置。
在此狀態將加熱器支架196插入儲槽191的開口部191a時,首先,形成於卡合片206的卡合爪207之傾斜面207a係抵接於儲槽191的周壁191b。藉由該傾斜面207a,卡合爪207係滑順地抵接到儲槽191的導引凹部198a。
然後,進一步將加熱器支架196壓入儲槽191內時,卡合爪207就進入導引凹部198a。並且,卡合片206係藉由導引凹部198a朝徑向內側推壓而彈性變形。此時,藉由卡合爪207的傾斜面207a,卡合片206平順地朝徑向內側彈性變形。在此,因為兩個卡合片206係隔著軸線Q而相向配置於兩側,所以從加熱器支架196整體來看,作用於兩個卡合片206之朝徑向內側的力不容易偏 差。因此,容易取得使卡合片206彈性變形之際的力的平衡,而可容易地將加熱器支架196插入儲槽191的開口部191a。另外,霧化容器195的凹部224的底面224a抵接於卡合片206的徑向內側的內面。因此,在卡合片206朝徑向內側彈性變形之際,霧化容器195的凹部224會略微朝徑向內側變形。
然後,進一步將加熱器支架196壓入時,卡合爪207會沿著導引凹部198a而移動。然後,卡合爪207跨過導引凹部198a的終端(儲槽191的卡合孔198側的端部),再藉由卡合片206的復原力及霧化容器195的凹部224的復原力,使卡合爪207插入儲槽191的卡合孔198。如此,加熱器支架196就固定於儲槽191,匣體11的組裝就完成。
在此,在加熱器支架196固定至儲槽191之狀態下,儲槽191的周壁191b係覆蓋卡合片206的徑向外側的面。另外,想要解除兩個卡合爪207之中的一個的卡合,而例如將儲槽191或加熱器支架196扳傾斜來使卡合爪207脫離卡合孔198時,會將另一方的卡合爪207朝徑向外側頂壓。因此,一旦卡合了,就難以使卡合孔198與卡合片206解除卡合。
<吸嚐器的使用方法>
使用上述吸嚐器1之際,使用者係進行按壓按鈕78之操作。此時,例如按壓按鈕78複數次(例如五次),來使開關元件52輸出起動準備信號至搭載於第一基板模組34之控制部。
接著,使用者以叼著抽吸嘴23或菸草膠囊12之狀態進行抽吸。如此,吸引保持單元22內的空氣使得保持單元22內變成負壓。保持單元22內變成負壓時,也通過匣體11的霧化容器195內(霧化室M內)、緩衝空間S3、及連通埠51,吸引壓力變動室S1內的空氣,使得壓力變動室S1內也變成負壓。 具體而言,壓力變動室S1內的空氣係通過連通埠51而流入緩衝空間S3內之後,通過第二吸氣孔216而流入到加熱器支架196內。流入到加熱器支架196內之空氣係通過通氣路226及霧化容器195,且通過流路管197之後,通過抽吸嘴23而進入到使用者的口內。壓力感測器53係在檢測到壓力變動室S1內的壓力變為例如未達預定值時,就向控制部輸出起動訊號。
接收到起動信號之控制部係使匣體11的加熱部194通電。另外,保持單元22內變為負壓會使得新的空氣通過通氣口131而導入到保持單元22內。然後,新的空氣係通過形成於匣體11的加熱器支架196之第一吸氣孔209、及霧化容器195的通氣路226,而導入到匣體11的霧化室M(儲槽191的開口室203)。
藉由加熱部194通電,使得電熱線205發熱。如此一來,經由多孔體193而含浸到吸液芯204之液體的霧氣源係受到加熱而霧化。經霧化的霧氣係充滿於霧化室M內。然後,經霧化的霧氣係與導入到霧化室M之新的空氣一起通過儲槽191的流路管197而往抽吸嘴23側被吸引。然後,經霧化的霧氣與空氣之混合氣體係通過菸草膠囊12而進入到使用者的口內。如此,使用者就可品嚐到菸草的香味。
<匣體的作用>
另外,匣體11中,儲存於儲槽191的液體收容室202之液體的霧氣源係被吸到多孔體193,然後被吸到吸液芯204。若多孔體193、吸液芯204飽和(超過兩者的液體保持能力)時,就會有液體的霧氣源從多孔體193的外周部與儲槽191的周壁191b的內周面之間經由該內周面而漏出到加熱器支架196側之虞。
在此,位於多孔體193的加熱器支架196側之霧化容器195係在外周面形成有液體蓄積部223。因此,液體的霧氣源會蓄積在液體蓄積部223,防止漏出加熱器支架196側。
具體而言,本實施形態中,液體蓄積部223的容量(空間體積)約為53.4mm3。並且,假設儲槽191的液體收容室202內的液體剩餘量為1/3,頂部空間體積膨脹率(液體收容室202內的剩餘的2/3的空間部分的空氣的體積膨脹率)為6%時,由於儲槽191的液體收容室202內的空氣膨脹,會將約100mm3的液體的霧氣源從該液體收容室202擠出。被擠出的液體的霧氣源之中,約20~30mm3的霧氣源可由多孔體193、吸液芯204加以保持。約100mm3的液體的霧氣源之中,剩餘的70~80mm3的霧氣源係蓄積於液體蓄積部223。
在此,液體蓄積部223係形成為隨著從密封部222朝向突出部219的前端,筒部217的外周面與儲槽191的周壁191b之間的間隙逐漸次變窄。換言之,在筒部217的突出部219附近係形成該突出部219與儲槽191的周壁191b之間的間隙變窄之狹小部279。因此,從儲槽191的液體收容室202被擠出的液體的霧氣源之中,在多孔體193、吸液芯204飽和之後的剩餘的霧氣源係容易被吸到狹小部279,積極地通過狹小部279而流到液體蓄積部223。
換言之,儲槽191的液體收容室202中儲存的液體的霧氣源首先被吸到多孔體193,然後被吸到吸液芯204。該多孔體193、吸液芯204飽和之後,液體的霧氣源係被吸到狹小部279,蓄積於液體蓄積部223。
另一方面,若多孔體193的飽和狀態解除時,則會通過狹小部279(突出部219與儲槽191的周壁191b之間)吸取儲存在液體蓄積部223中液體的霧氣源。於是,該液體的霧氣源被吸到多孔體193。換言之,液體蓄積部223 中蓄積的液體的霧氣源係通過狹小部279而回流到儲槽191的液體收容室202。此時,由於狹小部279由多孔體193的外周部加以覆蓋(塞住),多孔體193的毛細管力也會作用,而效率良好地使液體的霧氣源回流到儲槽191的液體收容室202。
又,因為筒部217的密封部222形成有兩個缺口部222a,所以液體蓄積部223與外部的空氣係通過密封部222的缺口部222a以及儲槽191的卡合孔198與加熱器支架196的卡合片206(卡合爪207)之間的間隙而相連通。就另一實施例而言,液體蓄積部223與外部的空氣亦可通過密封部222的缺口部222a以及加熱器支架196的第一吸氣孔209而相連通。因此,液體蓄積部223的內外不會產生壓力差。因而,可防止液體的霧氣源意外從液體蓄積部223流出到外部之情形,同時可效率良好地使液體的霧氣源回流到儲槽191的液體收容室202。
〔效果〕
如此,本實施形態中,霧氣產生裝置係具備:匣體11,係收容霧氣源;有底筒狀之匣體收容部320,係收容匣體11;抽吸嘴23,係螺接於匣體收容部320,且形成有吸引霧氣源所霧化之霧氣之吸引口23a;以及定位機構340,係與抽吸嘴23對於匣體收容部320之螺接連動,將匣體11對於匣體收容部320進行定位。
依據該構成,匣體11對於匣體收容部320之定位可在抽吸嘴23之對於匣體收容部320之螺接的同時進行。因此,匣體11對於匣體收容部320之定位變得容易,而消除組裝之煩瑣。並且,無須直接以手轉動匣體11。
再者,本實施形態中,定位機構340係具備:縱卡合凸部101(卡合突部),係設置在匣體收容部320(一方),且朝向匣體11(另一方)而沿匣體收容部320之軸線O(中心軸)延伸的軸向突出;以及卡合凹部210(卡合溝部),係設置在匣體11,且可供縱卡合凸部101沿軸向插入;縱卡合凸部101及卡合凹部210係形成在以軸線O為中心之同一半徑上。
依據該構成,當使匣體11對於匣體收容部320繞著軸線O相對旋轉時,由於設置在同一半徑上之縱卡合凸部101會插入至卡合凹部210,因此可進行匣體11之周方向的定位。
此外,定位機構340中,縱卡合凸部101亦可設置在匣體11,卡合凹部210亦可設置在匣體收容部320。
此外,本實施形態中,抽吸嘴23係具有在螺接於匣體收容部320之途中,抵接於匣體11之第一止滑構件161(匣體抵接部)。
依據該構成,成為抽吸嘴23對於匣體收容部320施壓螺鎖之狀態(徑向之定位狀態),而可抑制與其抽吸嘴23一同旋轉之匣體11的徑向之位置偏離。
此外,亦可不在抽吸嘴23安裝第一止滑構件161之其他構件,而以抽吸嘴本體160形成匣體抵接部。
並且,本實施形態中,第一止滑構件161係在抽吸嘴23螺接於匣體收容部320之狀態下,將匣體11朝向匣體收容部320之底部(電源單元21)按壓。
依據該構成,藉由第一止滑構件161之按壓,可進行匣體11之軸向的定位。
並且,本實施形態中,第一止滑構件161係由聚矽氧樹脂(彈性樹脂材料)所形成。
依據該構成,藉由第一止滑構件161之彈性變形,可容易地顯現沿周方向使匣體11旋轉的摩擦力,且可容易地顯現沿軸向按壓匣體11的按壓力。並且,該第一止滑構件161亦可容易地對抽吸嘴本體160組裝。如第12圖所示,抽吸嘴本體160之保持單元22側的開口係比第一止滑構件161之環部169更縮徑,若使環部169彈性變形且使環部169通過該開口之縮徑部,則環部169會復原變形而與抽吸嘴本體160嵌合。藉此,可防止第一止滑構件161相對於抽吸嘴本體160之落下。
此外,第一止滑構件161亦可由橡膠、彈性體等聚矽氧樹脂以外之彈性樹脂材料所形成。
再者,本實施形態中,在第一止滑構件161之與匣體11相對向之相向面161a,形成有抵接突起171(環狀突起)。
依據該構成,藉由抵接突起171,第一止滑構件161對於匣體11之接觸變成非平面接觸,因而增加接觸壓力,而更容易顯現周方向的摩擦力及軸向的按壓力。
此外,亦可藉由使與第一止滑構件161接觸之匣體11的接觸面之表面粗糙化等,而更容易地顯現周方向的摩擦力。例如,亦可在匣體11之接觸面形成壓紋而作成凹凸。
並且,本實施形態中,匣體收容部320之周壁(保持單元22)係可相對於匣體收容部320之底部(電源單元21)裝卸。
依據該構成,設置在匣體收容部320之底部(電源單元21)的定位機構340之縱卡合凸部101、頂針電極49等之維護會變得容易。
並且,本實施形態中,具備有裝設在抽吸嘴23之菸草膠囊12(香味源容器)。
依據該構成,可將香味添加在通過吸引口23a之霧氣。
<其他的變形例>
以上,說明瞭本發明的較佳實施形態,然而本發明不限於該等實施形態。可在未脫離本發明的主旨之範圍內,進行構成的附加、省略、置換、及其他的變更。本發明不限於上述說明,而依據申請專利範圍來限定。
例如,上述實施形態中係舉構成為可裝拆菸草膠囊12之吸嚐器1作為不伴隨燃燒而產生霧氣之霧氣產生裝置的一例進行了說明,但不限於此構成。就霧氣產生裝置的其他例子而言,亦可為例如電子菸之不具有菸草膠囊12之構成。此情況下,將含有香味之霧氣源收容在匣體11內,並利用霧氣產生裝置產生含有香味之霧氣。
亦即,在上述實施形態中,亦可將不具備菸草膠囊12而具備本體單元10及匣體11者稱為霧氣產生裝置。此外,亦可將不具備菸草膠囊12及匣體11而僅具備本體單元10者稱為霧氣產生裝置之本體單元。
上述實施形態中係針對本體單元10為電源單元21、保持單元22及抽吸嘴23之分割構成的情況進行了說明,但不限於此構成。例如,亦可將電源單元21及保持單元22一體形成,亦可將保持單元22及抽吸嘴23一體形成。再者,電源單元21、保持單元22及抽吸嘴23之至少任一者亦可更分割成複數個單元。
上述實施形態係針對保持單元22形成為包圍匣體11的周圍的筒狀之構成進行了說明,但不限於此構成。保持單元22若可保持匣體11之構成即可。又,本說明書中,所謂的匣體11與本體單元10(電源單元21)之裝拆,不限於將匣體11收容於保持單元22內再以抽吸嘴23保持者,也包含單純地進行頂針電極49與連接電極部213b、214b之連接及連接的解除者。
上述實施形態中係針對電源單元21及保持單元22形成為同軸配置的筒狀之構成進行了說明,但不限於此構成。電源單元21及保持單元22亦可互為不同的形狀。
上述實施形態中係針對蓄電池33、基板模組34、35等搭載於蓄電池支架36之構成進行了說明,但不限於此構成。亦可將蓄電池33、基板模組34、35等直接搭載於外殼31內。
上述實施形態中係針對搭載有用來輸出起動準備信號的按鈕78(開關元件52)之構成進行了說明,但亦可為不具有按鈕78之構成(根據壓力感測器53之檢測而起動之構成)。
上述實施形態的一部分或全部,也可記載成如以下的附記,但不限於以下的記載。
(附記1)
一種霧氣產生裝置,係具備有:匣體,係收容霧氣源;有底筒狀之匣體收容部,係收容前述匣體;流路形成單元,係螺接於前述匣體收容部,且形成前述霧氣源所霧化之霧氣的流路;以及 定位機構,係與前述流路形成單元對於前述匣體收容部之螺接連動,將前述匣體定位於前述匣體收容部。
(附記2)
一種霧氣產生裝置之匣體,係具備:圓筒狀之槽;以及卡合溝部,係設置在前述槽之軸向的一端部,且在沿徑向離開前述槽之中心的位置,朝前述軸向之另一端部凹陷。
(附記3)
一種霧氣產生裝置之本體單元,係具備:吸口部,係形成有吸引霧氣之吸引口;有底筒狀之匣體收容部,係在頂部開口設置有供前述吸口部螺接之母螺紋部;以及卡合突部,係設置在前述匣體收容部之底部,且在沿徑向離開前述匣體收容部之中心的位置,朝前述頂部開口突出。
此外,可在未脫離本發明的主旨之範圍內,適當地將上述實施形態中的構成元素置換為周知的構成要素,或者,可適當地將上述各變形例予以組合。
〔產業上之可利用性〕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霧氣產生裝置及非燃焼式吸引器,可使匣體相對於匣體收容部之定位及組裝簡略化。
1‧‧‧吸嚐器
10‧‧‧本體單元
11‧‧‧匣體
12‧‧‧菸草膠囊
21‧‧‧電源單元
22‧‧‧保持單元
23‧‧‧抽吸嘴
23a‧‧‧吸引口
49‧‧‧頂針電極
81‧‧‧第一連結構件
101‧‧‧縱卡合凸部
123a‧‧‧母螺牙部
160‧‧‧抽吸嘴本體
160a‧‧‧公螺牙部
161‧‧‧第一止滑構件
161a‧‧‧相向面
162‧‧‧第二止滑構件
168‧‧‧貫通孔
169a‧‧‧連通孔
170‧‧‧嵌合突起
171‧‧‧抵接突起
191c‧‧‧底部
191d‧‧‧貫通孔
198‧‧‧卡合孔
210‧‧‧卡合凹部
320‧‧‧匣體收容部
321‧‧‧匣體收容空間
330‧‧‧第一轉動限制部
340‧‧‧定位機構
350‧‧‧第二轉動限制部
M1‧‧‧轉動方向
O‧‧‧軸線

Claims (8)

  1. 一種霧氣產生裝置,係具備有:匣體,係收容霧氣源;有底筒狀之匣體收容部,係收容前述匣體;吸口部,係螺接於前述匣體收容部,且形成有吸引前述霧氣源所霧化之霧氣之吸引口;以及定位機構,係與前述吸口部對於前述匣體收容部之螺接連動,將前述匣體定位於前述匣體收容部。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霧氣產生裝置,其中,前述定位機構係具備:卡合突部,係設置在前述匣體及前述匣體收容部之任一方,且朝向另一方而沿前述匣體收容部之中心軸延伸的軸向突出;以及卡合溝部,係設置在前述匣體及前述匣體收容部之另一方,且可供前述卡合突部沿前述軸向插入;前述卡合突部及前述卡合溝部係形成在以前述中心軸為中心之同一半徑上。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所述之霧氣產生裝置,其中,前述吸口部係具有:在螺接於前述匣體收容部之途中,抵接於前述匣體之匣體抵接部。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霧氣產生裝置,其中,前述匣體抵接部係在前述吸口部螺接於前述匣體收容部之狀態下,將前述匣體朝向前述匣體收容部之底部推壓。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或第4項所述之霧氣產生裝置,其中,前述匣體抵接部係由彈性樹脂材料所形成。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至第5項中任一項所述之霧氣產生裝置,其中,在前述匣體抵接部之與前述匣體相對向的相向面,形成有環狀突起。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6項中任一項所述之霧氣產生裝置,其中,前述匣體收容部之周壁係可相對於前述匣體收容部之底部裝卸。
  8. 一種非燃燒式吸嚐器,係具備有: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7項中任一項所述之霧氣產生裝置;以及裝設於前述霧氣產生裝置之前述吸口部的香味源容器。
TW108101645A 2018-10-26 2019-01-16 霧氣產生裝置及非燃燒式吸嚐器 TW20201556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255596.4 2018-10-26
CN201811255596.4A CN111096484A (zh) 2018-10-26 2018-10-26 气溶胶生成装置以及非燃烧式吸取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15569A true TW202015569A (zh) 2020-05-01

Family

ID=703322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101645A TW202015569A (zh) 2018-10-26 2019-01-16 霧氣產生裝置及非燃燒式吸嚐器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EP (1) EP3871538B1 (zh)
JP (2) JP7382745B2 (zh)
CN (1) CN111096484A (zh)
TW (1) TW202015569A (zh)
WO (1) WO202008479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3535545A (ja) * 2020-06-18 2023-08-18 カルノー・アクチエンゲゼルシャフト 電子たばこ
WO2022009368A1 (ja) * 2020-07-09 2022-01-13 日本たばこ産業株式会社 エアロゾル生成装置の本体ユニット、エアロゾル生成装置、及び、非燃焼式吸引器
JPWO2022070263A1 (zh) * 2020-09-29 2022-04-07
WO2023281679A1 (ja) * 2021-07-08 2023-01-12 日本たばこ産業株式会社 エアロゾル生成装置の電源ユニット、エアロゾル生成装置の本体ユニット、エアロゾル生成装置、及び、非燃焼式吸引器
WO2023281683A1 (ja) * 2021-07-08 2023-01-12 日本たばこ産業株式会社 エアロゾル生成装置の電源ユニット、エアロゾル生成装置の本体ユニット、エアロゾル生成装置、及び、非燃焼式吸引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342204A (ja) * 1998-06-01 1999-12-14 Fukashiro Shoji Kk 薬剤吸引パイプ
US9609893B2 (en) 2013-03-15 2017-04-04 Rai Strategic Holdings, Inc. Cartridge and control body of an aerosol delivery device including anti-rotation mechanism and related method
RU2674537C2 (ru) * 2014-02-10 2018-12-11 Филип Моррис Продактс С.А. Система, генерирующая аэрозоль, содержащая устройство и картридж, в которой устройство обеспечивает электрический контакт с картриджем
EP2929903B1 (en) * 2014-04-08 2018-05-09 Shenzhen First Union Technology Co., Ltd. Atomizer and electronic cigarette
WO2015180167A1 (zh) * 2014-05-30 2015-12-03 深圳麦克韦尔股份有限公司 电子烟及其雾化器
CN204070555U (zh) * 2014-07-30 2015-01-07 深圳市合元科技有限公司 用于电子烟的雾化器及电子烟
CN104738816A (zh) 2015-02-04 2015-07-01 深圳市合元科技有限公司 雾化器和电子烟以及适于更换的储液器件
CN204670389U (zh) 2015-05-30 2015-09-30 深圳市合元科技有限公司 电子烟
US10617152B2 (en) * 2016-03-31 2020-04-14 Altria Client Services Llc Aerosol-generating system with separate capsule and vaporizer
GB2556331A (en) * 2016-09-14 2018-05-30 British American Tobacco Investments Ltd A container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0084796A1 (ja) 2020-04-30
EP3871538A4 (en) 2022-07-20
CN111096484A (zh) 2020-05-05
JP2020065538A (ja) 2020-04-30
EP3871538B1 (en) 2024-01-10
JP2020065541A (ja) 2020-04-30
JP7382745B2 (ja) 2023-11-17
EP3871538A1 (en) 2021-09-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202015573A (zh) 霧氣產生裝置的本體單元、霧氣產生裝置及非燃燒式吸嚐器
TW202015569A (zh) 霧氣產生裝置及非燃燒式吸嚐器
TW202015574A (zh) 霧氣產生裝置的本體單元、霧氣產生裝置及非燃燒式吸嚐器
WO2020084792A1 (ja) カートリッジ、霧化ユニット、及び非燃焼式吸引器
JPWO2020084792A1 (ja) カートリッジ、霧化ユニット、及び非燃焼式吸引器
TW202015572A (zh) 非燃燒式吸嚐器的電源單元、本體單元及非燃燒式吸嚐器
TW202015567A (zh) 非燃燒式吸嚐器的電源單元、本體單元及非燃燒式吸嚐器
TW202015571A (zh) 非燃燒式吸嚐器的電源單元、霧化單元及非燃燒式吸嚐器
JP6593912B1 (ja) エアロゾル生成装置の本体ユニット、エアロゾル生成装置及び非燃焼式吸引器
JPWO2020084797A1 (ja) 非燃焼式吸引器の電源ユニット及び非燃焼式吸引器
TW202015570A (zh) 非燃燒式吸嚐器的霧化單元、電源單元及非燃燒式吸嚐器
JPWO2020084791A1 (ja) 霧化ユニット、及び非燃焼式吸引器
JPWO2020084800A1 (ja) 非燃焼式吸引器の霧化ユニット、電源ユニット及び非燃焼式吸引器
WO2020084791A1 (ja) 霧化ユニット、及び非燃焼式吸引器
TW202015568A (zh) 非燃燒式吸嚐器的電源單元及非燃燒式吸嚐器
CN209825207U (zh) 非燃烧式吸取器及其电源单元、主体单元和雾化单元
JP6569972B1 (ja) 非燃焼式吸引器の電源ユニット、霧化ユニット及び非燃焼式吸引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