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014111A - 碳熱源型香味吸嚐具用的點煙器及抽煙系統 - Google Patents

碳熱源型香味吸嚐具用的點煙器及抽煙系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014111A
TW202014111A TW107135103A TW107135103A TW202014111A TW 202014111 A TW202014111 A TW 202014111A TW 107135103 A TW107135103 A TW 107135103A TW 107135103 A TW107135103 A TW 107135103A TW 202014111 A TW202014111 A TW 202014111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source
carbon heat
cavity
cigarette lighter
heat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13510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中野拓磨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日本煙草產業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日本煙草產業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日本煙草產業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713510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202014111A/zh
Publication of TW20201411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014111A/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igarettes, Filters, And Manufacturing Of Filter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關於可提高碳熱源型香味吸嚐具之碳熱源的燃燒的持續性的點煙器的技術。本發明係一種碳熱源型香味吸嚐具用的點煙器,該碳熱源型香味吸嚐具係具備有:內部包含有香味發生源之筒狀的保持筒、以及設在保持筒的軸線方向的端部的碳熱源,該點煙器係具備有:點煙器本體,係設置有空洞部,該空洞部係具有碳熱源可插入拔出自如的插入口,並且可收容碳熱源的至少一部分;以及側周用加熱部,係配置於點煙器本體的空洞部,且當空洞部收容有碳熱源時,用以對該碳熱源的側周部的至少一部分進行加熱。

Description

碳熱源型香味吸嚐具用的點煙器及抽煙系統
本發明係關於碳熱源型香味吸嚐具用的點煙器及抽煙系統。
已知有一種具備有內部包含有香味發生源之筒狀的保持筒(holder)、以及設於保持筒的軸線方向之端部的碳熱源的碳熱源型香味吸嚐具(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此種碳熱源型香味吸嚐具係利用使碳熱源燃燒所產生的熱來不致引燃地加熱香味發生源,而讓人吸嚐從香味發生源發出之含有香味成分的霧氣(aerosol,又稱氣溶膠)。
此外,在碳熱源型香味吸嚐具的碳熱源方面,也有使碳熱源中含有助燃劑以促進其點燃之技術曾經提出(例如參照專利文獻2)。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表2015-509709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特表2015-507934號公報
在碳熱源型香味吸嚐具的碳熱源含有如上述的助燃劑之情況,碳熱源就容易點燃,但若不控制點燃時的碳熱源的燃燒,就有會損及碳熱源的燃燒的持續性的疑慮。
本發明係有鑒於上述實情而完成者,其目的在提供關於可提高碳熱源型香味吸嚐具之碳熱源中的燃燒持續性的點煙器的技術。
為解決上述課題之本發明其特徵在於:一種碳熱源型香味吸嚐具用的點煙器,該碳熱源型香味吸嚐具係具備有:內部包含有香味發生源之筒狀的保持筒(holder)、以及設在前述保持筒的軸線方向的端部的碳熱源,該點煙器係具備有:點煙器本體,係設置有空洞部,該空洞部係具有前述碳熱源可插入拔出自如的插入口,並且可收容前述碳熱源的至少一部分;以及側周用加熱部,係配置於前述點煙器本體的前述空洞部,且當前述空洞部收容有前述碳熱源時,用以對該碳熱源的側周部的至少一部分進行加熱。
其中,亦可為:前述點煙器本體係具有可使前述空洞部的橫截面積變更之變形部。
另外,亦可構成為:前述側周用加熱部係包含兩個以上的加熱區域,且至少一個前述加熱區域係可 隨著前述變形部的變形而移動。
又,亦可前述點煙器本體包含形成前述空洞部之複數個內壁部,且前述複數個內壁部可隨著前述變形部的變形而相對地移動,從而變更前述空洞部的橫截面積。
又,亦可前述點煙器本體係具有:包含形成前述空洞部的第一內壁部的第一本體部、以及包含形成前述空洞部的第二內壁部的第二本體部;且前述變形部係由設於前述第一本體部與前述第二本體部之間並且可伸縮變形的伸縮體所形成,藉由前述伸縮體之收縮變形使前述第一內壁部與前述第二內壁部相接近,且藉由前述伸縮體之伸長變形,使前述第一內壁部與前述第二內壁部相遠離。
又,亦可前述第一內壁部及前述第二內壁部係各自具有半圓筒形狀。
又,亦可前述側周用加熱部係包含:設於前述第一內壁部的第一側周用加熱部、以及設於前述第二內壁部的第二側周用加熱部。
又,亦可在當前述空洞部收容有前述碳熱源時之與該碳熱源的前端面相向的位置,未配置對該前端面加熱的加熱部。
又,亦可在當前述空洞部收容有前述碳熱源時之與該碳熱源的前端面相向的位置,以與前述側周用加熱部一體的形態或以獨立於前述側周用加熱部之外的形態來配置對該前端面加熱的前端面用加熱部,且設定於前 述前端面用加熱部之加熱溫度係比設定於前述側周用加熱部之加熱溫度還低。
又,亦可前述空洞部之沿軸線方向延伸的空洞部長度係設定為比前述碳熱源從前述保持筒的端部突出之突出長度還大之尺寸。
又,亦可前述側周用加熱部當中,沿著前述空洞部的軸線方向延伸之加熱部長度係設定為比前述碳熱源從前述保持筒的端部突出之突出長度還大之尺寸。
又,亦可前述側周用加熱部係包含:在前述空洞部之中,配置於前述插入口側的香味發生源用加熱部、以及配置於比前述香味發生源用加熱部遠離開前述插入口的位置的碳熱源用加熱部。
又,亦可設定於前述碳熱源用加熱部之加熱溫度係比設定於前述香味發生源用加熱部之加熱溫度還高。
又,亦可前述空洞部係具有:貫通前述點煙器本體而形成,且可供前述碳熱源插穿到前述插入口的另一端側的插穿孔。
另外,亦可更具備有:當前述空洞部收容有前述碳熱源時,用以使前述碳熱源相對於前述空洞部而就定位的定位手段。
亦可前述定位手段係包含:與收容於前述空洞部之前述碳熱源抵接,規定前述碳熱源相對於前述空洞部的插入深度之阻擋件(stopper)。
亦可前述空洞部係在前述插入口的另一端側具有底部,藉由前述底部來形成前述阻擋件。
亦可前述空洞部的底部係由耐熱材料所形成。
另外,亦可前述定位手段係包含:卡擋住前述保持筒從而規定前述碳熱源相對於前述空洞部的插入深度的卡擋手段。
亦可前述插入口的內徑係具有比前述保持筒的外徑還小之尺寸,藉由前述插入口的緣部來形成前述卡擋手段。
本發明亦可為一種抽煙系統,係具備:碳熱源型香味吸嚐具,係具備有內部包含有香味發生源之筒狀的保持筒、以及設在前述保持筒的軸線方向之端部的碳熱源;以及以上所述的任何一形態所述的點煙器。
前述點煙器亦可構成為:當前述空洞部收容有前述碳熱源時,利用前述側周用加熱部加熱前述碳熱源的側周部的至少一部分、以及前述保持筒中的前述香味發生源的至少一部分之兩者。
前述點煙器亦可構成為:在前述空洞部收容有前述碳熱源的狀態,利用前述側周用加熱部加熱前述碳熱源的至少側周部的後端部。
另外,亦可前述空洞部的內徑係大於或等於前述碳熱源的外徑。
又,亦可在前述碳熱源型香味吸嚐具的前 述保持筒與前述碳熱源的連接部,前述保持筒的外徑係比前述碳熱源的外徑還大。
又,亦可在前述保持筒及前述碳熱源的至少其中任一方係設置有:當前述空洞部收容有前述碳熱源時,用以讓抽煙者辨別出前述碳熱源相對於前述空洞部的插入深度是否適當之標記。
又,亦可前述碳熱源係含有助燃劑。
而且,亦可在前述碳熱源的徑向,助燃劑的平均重量濃度係不同。
另外,亦可在前述碳熱源的側周部之助燃劑的平均重量濃度,係比在前述碳熱源的徑向中位於前述側周部的內側之內層部的助燃劑的平均重量濃度還高。
又,亦可在前述碳熱源的側周部之助燃劑的平均重量濃度,係比在前述碳熱源的點火端部之助燃劑的平均重量濃度還高。
又,亦可前述碳熱源的點火端部並不含有助燃劑。
又,亦可在前述碳熱源的後端部之助燃劑的平均重量濃度,係比在前述碳熱源的點火端部之助燃劑的平均重量濃度還高。
又,亦可前述空洞部的內壁面的至少一部分,係形成為與收容於前述空洞部之前述碳熱源的側周部抵接。
又,亦可前述碳熱源的外表面係實質地不 具有與前述保持筒的內部空間通氣地連通的流路。
又,亦可前述空洞部可在前述插入口的另一端側具有底部,且在當前述空洞部收容有前述碳熱源時前述底部可與前述碳熱源的前端部密接。
又,亦可在當前述空洞部收容有前述碳熱源時係將前述空洞部予以密閉。
又,用來解決本發明的課題之手段,可在可能的範圍內將之相組合而加以採用。
根據本發明,可提供一種關於能夠提高碳熱源型香味吸嚐具的碳熱源的燃燒的持續性之點煙器的技術。
1‧‧‧點煙器
2‧‧‧點煙器本體
2A‧‧‧點煙器本體
2B‧‧‧點煙器本體
2C‧‧‧點煙器本體
2D‧‧‧點煙器本體
3‧‧‧空洞部
3B‧‧‧空洞部
3C‧‧‧空洞部
3D‧‧‧空洞部
4‧‧‧側周用加熱器
4A‧‧‧香味發生源用加熱器
4B‧‧‧碳熱源用加熱器
5‧‧‧碳熱源型香味吸嚐具
5A‧‧‧碳熱源型香味吸嚐具
6‧‧‧碳熱源
6A‧‧‧碳熱源
7‧‧‧香味發生源
8‧‧‧保持筒
8B‧‧‧後端
9‧‧‧濾嘴
10‧‧‧耐熱部件
11‧‧‧外筒管
15‧‧‧變形部
20‧‧‧外殼
20A‧‧‧頂面
20B‧‧‧底面
21‧‧‧電源
22‧‧‧點火操作部
30A‧‧‧第一內壁部
30B‧‧‧第二內壁部
31‧‧‧插入口
32‧‧‧插穿口
33‧‧‧底部
33A‧‧‧前端面用加熱部
40‧‧‧螺旋電熱線
40A‧‧‧香味發生源用螺旋電熱線
40B‧‧‧碳熱源用螺旋電熱線
41‧‧‧側周用加熱部
41A‧‧‧香味發生源用加熱部
41B‧‧‧碳熱源用加熱部
60A‧‧‧中心軸
61‧‧‧內層部
61A‧‧‧空洞部
62‧‧‧側周部
62A‧‧‧側周面
63‧‧‧點火端部
63A‧‧‧前端面
63B‧‧‧溝部
64‧‧‧後端部
81‧‧‧空氣孔
82‧‧‧腔室
83‧‧‧定位標記
110‧‧‧內筒管
111‧‧‧外筒管
112‧‧‧密封體
113‧‧‧第一通路
114‧‧‧第二通路
201‧‧‧第一本體部
202‧‧‧第二本體部
400A‧‧‧第一側周用加熱部
400B‧‧‧第二側周用加熱部
A-A‧‧‧箭號
CL‧‧‧軸線
L1‧‧‧空洞部長度
L2‧‧‧突出長度
L3‧‧‧加熱部長度
Dc1‧‧‧直徑
Dc2‧‧‧直徑(外徑)
Dh1‧‧‧內徑尺寸
2E‧‧‧點煙器本體
3E‧‧‧空洞部
第1圖係實施形態1之碳熱源型香味吸嚐具用的點煙器的外觀圖。
第2圖係實施形態1之碳熱源型香味吸嚐具的縱截面圖。
第3圖係實施形態1之碳熱源的立體圖。
第4圖係實施形態1之點煙器的空洞部附近的截面圖。
第5圖係顯示實施形態1中將碳熱源插入點煙器本體的空洞部後的狀態之圖。
第6圖係實施形態2之點煙器本體的空洞部附近的截面圖。
第7圖係實施形態2的變形例之點煙器本體的空洞部附近的截面圖。
第8圖係實施形態3之點煙器本體的空洞部附近的截面圖。
第9圖係顯示將碳熱源型香味吸嚐具的碳熱源插入空洞部後的狀態之圖。
第10圖係顯示變形例之碳熱源型香味吸嚐具之圖。
第11A圖係安裝於變形例之碳熱源型香味吸嚐具的前端之碳熱源的縱截面圖。
第11B圖係從點火面方向觀看變形例之碳熱源所見之圖。
第11C圖係從與點火面相反的方向觀看變形例之碳熱源所見之圖。
第12圖係實施形態3的變形例之點煙器本體的空洞部附近的截面圖。
第13圖係實施形態4之點煙器的點煙器本體的立體圖。
第14圖係實施形態4之點煙器本體的俯視圖。
第15圖係顯示變形部伸長變形後的狀態之圖。
第16圖係用來說明於點煙器本體的空洞部收容碳熱源後,使變形部收縮變形之後的狀態之圖。
以下,根據圖式來說明本發明之碳熱源型香味吸嚐具用的點煙器及抽煙系統的實施形態。除非有特 別註明,否則本實施形態中記載的構成元件的尺寸、材質、形狀、其相對配置等,其意旨並不將發明的技術範圍僅限定於該等例子。
實施形態1
第1圖係實施形態1之碳熱源型香味吸嚐具用的點煙器1的外觀圖。第1圖所示之點煙器1,係可適合使用於例如第2圖所示的碳熱源型香味吸嚐具5的碳熱源的點火之點煙器。在本實施形態中,係包含第1圖所示的點煙器1以及碳熱源型香味吸嚐具5而構成抽煙系統SS。
首先,說明碳熱源型香味吸嚐具5的概略構成。第2圖係實施形態1之碳熱源型香味吸嚐具5的縱截面圖。
如第2圖所示,實施形態1之碳熱源型香味吸嚐具5係具備有香味發生源7、碳熱源6、保持香味發生源7及碳熱源6之保持筒8、以及濾嘴(filter)9等。濾嘴9係安裝於保持筒8的後端8B,也發揮作為抽煙者抽吸碳熱源型香味吸嚐具5時叼著吸氣的煙嘴(mouthpiece)之機能。濾嘴9係藉由例如外層紙(tip paper)將之與保持筒8包在一起而與保持筒8連接成一體。濾嘴9的種類並沒有特別的限制,例如可採用通常用於香煙的各種濾嘴。
香味發生源7係包在保持筒8內,碳熱源6經點燃後產生的熱傳到香味發生源7,就會使香味發生源7釋放出香味。
香味發生源7例如可採用菸葉,也可採用 一般使用於香煙(紙捲煙)的菸絲、使用於鼻煙的粒狀菸草、捲起的菸草、成形的菸草等之菸草原料。此外,香味發生源7亦可採用多孔質材質或非多孔質材質的擔體。另外,捲起的菸草係將片狀的再生菸草成形成捲狀而得到,其內部具有流路。成形的菸草係將粒狀的菸草成形成塊狀而得到。另外,使用作為上述的香味發生源7之菸草原料或擔體中可含有希望的香料。又,香味發生源7含有在受熱時會產生霧氣(aerosol)之霧氣產生基材。霧氣產生基材的例子,可舉出的有例如甘油(glycerin)、丙二醇(propylene glycol)、1,3-丁二醇(1,3-butanediol)等之多元醇(polyols)、中鏈三酸甘油脂(MCT:Medium Chain Triglyceride)等之三酸甘油酯、或以上各者的混合物等。又,香味發生源7可藉由將例如片狀菸草或菸絲等充填到以紙漿(pulp)射出成形方式形成的杯子、或以鋁、不鏽鋼等熱安定性良好的材料形成的杯子、或者筒體內而製成。
保持筒8係例如由使矩形的厚紙彎成圓筒狀並使兩側緣部相貼合而形成為中空的圓筒體而成的紙管所構成。不過,保持筒8亦可由其它的材料構成。如第2圖所示,以碳熱源6的一部分呈露出之形態在保持筒8的前端8A嵌入著碳熱源6,且香味發生源7係收容於碳熱源6的後段。
在保持筒8內部,可藉由在碳熱源6與香味發生源7之間配置具有空隙部或具有通氣性的不燃部件,而構成為使碳熱源6與香味發生源7不相鄰接。另外, 如第2圖所示,使碳熱源6的至少一部分從保持筒8露出,可提高碳熱源6的燃燒狀態的辨識性。又,第2圖中的符號10,係表示配置於形成保持筒8之紙管的內周面之耐熱部件,例如亦可由在紙管的內周面貼合鋁箔而成的鋁箔紙所形成。
第3圖係安裝於實施形態1之碳熱源型香味吸嚐具5之前端的碳熱源6的立體圖。在本實施形態中,碳熱源6係具有圓柱形狀。碳熱源6亦可例如將包含高純度的碳粒子、不燃添加物、有機或無機的黏結劑(binder)及水的混合物予以壓縮成形或擠出成形而成者。此外,亦可將上述材料成形成片狀然後加以摺疊再收容到筒體之中來作為碳熱源6。保持筒8的直徑係設定為比碳熱源6的直徑大一圈之尺寸。
本實施形態之碳熱源6係具有內層部61及側周部62。內層部61係為包含碳熱源6之中心軸60A的圓柱狀的區域,且在碳熱源6的徑向中形成於側周部62的內側。側周部62係為在碳熱源6的徑向配置於內層部61之外側的圓筒狀的區域,且包含碳熱源6的側周面62A。碳熱源6的側周部62係以包覆住內層部61的外周之形態與內層部61相接,側周部62的內徑係與內層部61的外徑實質相等。另外,第3圖中的符號63,係表示碳熱源6的點火端部。碳熱源6的點火端部63,係指在碳熱源6裝接於保持筒8的狀態遠離保持筒8的前端8A之側的端部區域,包含前端面63A。
碳熱源6亦可於內層部61及側周部62含有助燃劑。助燃劑係用來使碳熱源中含有的碳容易燃燒之材料。助燃劑可為例如會在碳熱源中含有的碳的燃燒中釋放出能量及氧的一方或雙方之材料。例如,助燃劑亦可包含:硝酸鉀;硝酸鈣;硝酸鍶;硝酸鈉;硝酸鋇;硝酸鋰;硝酸鋁及硝酸鐵之類的硝酸鹽;亞硝酸鹽;有機或無機硝基化合物;例如氯酸鈉及氯酸鉀之類的氯酸鹽;例如過氯酸鈉之類的過氯酸鹽;亞氯酸鹽;例如溴酸鈉及溴酸鉀之類的溴酸鹽;過溴酸鹽;亞溴酸鹽;例如硼酸鈉及硼酸鉀之類的硼酸鹽;例如鐵酸鋇之類的鐵酸鹽;亞鐵酸鹽(ferrite);例如錳酸鉀之類的錳酸鹽;例如過錳酸鉀之類的過錳酸鹽;例如過氧化苯甲醯(benzoyl peroxide)及過氧化丙酮(acetone peroxide)之類的有機過氧化物;例如過氧化氫;過氧化鍶;過氧化鎂;過氧化鈣;過氧化鋇;過氧化鋅及過氧化鋰之類的無機過氧化物;例如超氧化鉀及超氧化鈉之類的超氧化物;碘酸鹽;過碘酸鹽;亞碘酸鹽;硫酸鹽;亞硫酸鹽等之硫氧化物(sulfoxide);磷酸鹽(phosphate);膦酸鹽(phosphonate);亞磷酸鹽;及亞膦酸酯等。
另外,碳熱源6係以在其徑向中助燃劑的平均重量濃度不相同的形態所構成。具體而言,在碳熱源6的側周部62的助燃劑的平均重量濃度係比在內層部61的助燃劑的平均重量濃度還高。另外,碳熱源6亦可使在側周部62的助燃劑的平均重量濃度比在點火端部63的助 燃劑的平均重量濃度還高。本實施形態中之碳熱源6係構成為在點火端部63不含有助燃劑。而且,本實施形態中之碳熱源6中,在後端部64的助燃劑的平均重量濃度係比在點火端部63的助燃劑的平均重量濃度還高。本說明書中,所謂的助燃劑的平均重量濃度,係指助燃劑相對於碳熱源6的重量比率(助燃劑的重量/碳熱源的重量)。例如,在碳熱源6的內層部61的助燃劑的平均重量濃度,係為內層部61中含有的助燃劑的重量相對於內層部61的重量之比率。例如,在碳熱源6的側周部62的助燃劑的平均重量濃度,係為側周部62中含有的助燃劑的重量相對於側周部62的重量之比率。另外,在碳熱源6的後端部64的助燃劑的平均重量濃度,係為後端部64中含有的助燃劑的重量相對於後端部64的重量之比率。以及,在碳熱源6的點火端部63的助燃劑的平均重量濃度,係為點火端部63中含有的助燃劑的重量相對於點火端部63的重量之比率。
如第2圖所示,在碳熱源型香味吸嚐具5的保持筒8內,在香味發生源7的後段配置有空氣流配向元件11。空氣流配向元件11係為二重管構造,具有內筒管110及外筒管111。空氣流配向元件11的上游端係配置成與香味發生源7抵接。空氣流配向元件11的下游端,內筒管110以外的部分係由不透氣的密封體112予以實質地封住。內筒管110為中空的。外筒管111與內筒管110之間的環狀區域亦可為中空的,也可在其中配置適宜的透氣性材料(例如醋酸纖維素、棉等)。
另外,在碳熱源型香味吸嚐具5的保持筒8穿設有空氣孔81。空氣孔81的數目沒有特別的限制。該空氣孔81係設於與空氣流配向元件11對應的位置,更詳細地說係設於靠近空氣流配向元件11的後方之位置,且以不僅貫通形成保持筒8之紙管,也貫通外筒管111的形態設置。在進行碳熱源型香味吸嚐具5的抽煙時,抽煙者透過濾嘴9吸氣,空氣就通過空氣孔81而被吸入到第一通路113。第一通路113係形成於空氣流配向元件11的內筒管110與外筒管111之間之通路。進入到空氣流配向元件11的第一通路113之空氣,沿著第一通路113而流向香味發生源7。香味發生源7受到來自燃燒的碳熱源6的熱之加熱,就會從香味發生源7釋放出揮發性化合物及甘油。並且,從香味發生源7釋放出的揮發性化合物及甘油係與通過香味發生源7內之空氣混合,而形成霧氣。在香味發生源7產生的霧氣流出到形成於內筒管110的內側之第二通路114。然後,通過第二通路114之霧氣在通過形成於保持筒8內的第二通路114與濾嘴9之間的腔室82之後,流入濾嘴9並通過濾嘴9而供給到抽煙者的口腔內。碳熱源型香味吸嚐具5可作各種變更,例如保持筒8內可不設置空氣流配向元件11。在此情況,可在保持筒8之中與香味發生源7的外周相對應之位置設置空氣孔81。如此,就可在抽煙時將來自外部的空氣導入至香味發生源7以形成霧氣。
接著,針對點煙器1的構造進行說明。如 第1圖所示,點煙器1具有點煙器本體2。點煙器本體2具有外殼20,在該外殼20內收容有電源21。另外,點煙器本體2具備有供抽煙者操作之點火操作部22。點火操作部22係構成為其一部分經由設於外殼20之開口部而露出到外殼的外部,例如由抽煙者進行按壓操作。外殼20內收容有與點火操作部22連動之作動開關(未圖示)。此作動開關並沒有特別的限制,例如亦可為構成瞬時型(瞬時動作瞬時回位類型)的按鈕開關,而能夠與點火操作部22的按壓操作連動而作on/off之切換。另外,電源21亦可為用完即丟之一次電池,亦可為可充電之二次電池。
點煙器本體2具有可收容碳熱源6的至少一部分之空洞部3。空洞部3具有圓形截面,形成為將點煙器本體2予以貫通之貫通孔。另外,空洞部3具有圓筒形的內周面,在內周面配置有側周用加熱器4。側周用加熱器4係用來當空洞部3收容有碳熱源6時對該碳熱源6的側周部62的至少一部分進行加熱之加熱器,詳細的內容茲容後述。
第4圖係實施形態1之點煙器1的空洞部3的附近的截面圖。具體而言,第4圖係顯示第1圖中的A-A箭號方向的截面。第4圖中的符號20A係表示外殼20的頂面,符號20B係表示外殼20的底面,符號31係表示作為貫通點煙器本體2之空洞部3的一方的開放端而形成之插入口,可供碳熱源6插入及拔出。在第4圖所示的例子中,插入口31係在外殼20的頂面20A形成開口。另外, 符號32係表示作為空洞部3的另一方的開放端而形成之插穿口,在第4圖所示的例子中,插穿口32係在外殼20的底面20B形成開口。
又,如第4圖所示,側周用加熱器4係具備有螺旋電熱線40以及側周用加熱部41。側周用加熱器4的側周用加熱部41係為具有可加熱碳熱源6的側周部62的機能之圓筒形狀的金屬板,係形成於空洞部3的內周面。另外,螺旋電熱線40係配置於側周用加熱部41的背面側(外殼20的內部側),沿著側周用加熱部41的背面而螺旋捲繞。螺旋電熱線40與側周用加熱部41可用適宜的方法而相固定成一體。又,螺旋電熱線40並沒有特別的限制,例如亦可為鉻鋁鈷電阻絲(Kanthal wire)、鎳鉻電熱絲等。螺旋電熱線40亦可配置成露出於空洞部3側。
在側周用加熱器4的螺旋電熱線40的兩端分別安裝有未圖示的端子,螺旋電熱線40的各端子係經由未圖示的導電部件(例如引線)而與電源21及作動開關(未圖示)電性連接,例如在抽煙者進行點火操作部22的按壓操作的期間使電力通到螺旋電熱線40。第4圖所示的Dh1係空洞部3的內徑尺寸,與側周用加熱器4的側周用加熱部41的內徑尺寸實質一致。另外,符號CL係空洞部3的軸線。在本實施形態中,空洞部3的內徑尺寸Dh1係沿著軸線CL保持一定。而且,空洞部3的內徑尺寸Dh1係設定為比碳熱源6的直徑Dc1還大之尺寸,使碳熱源6可以容易地從空洞部3的插入口31插入到空洞部3的內部。亦 即,可使得碳熱源6在插入空洞部3時不易發生碳熱源6折斷或缺損等情形。
<點燃碳熱源之方法>
接著,針對使用點煙器1將碳熱源型香味吸嚐具5的碳熱源6點燃之方法進行說明。第5圖係顯示將碳熱源型香味吸嚐具5的碳熱源6從插入口31插入點煙器本體2的空洞部3後的狀態之圖。此處,本實施形態之碳熱源型香味吸嚐具5在保持筒8的碳熱源6的連接部,係將保持筒8的直徑(外徑)Dc2設定為比碳熱源6的直徑Dc1還大之尺寸。以及,將空洞部3的內徑Dh1設定為比保持筒8的直徑(外徑)Dc2小之尺寸。因此,在抽煙者將碳熱源6插入點煙器本體2的插入口31時,會在保持筒8的前端8A抵接於插入口31的緣部之時刻限制進一步的插入。因此,可使碳熱源6相對於空洞部3而到達正確的定位。在本實施形態中,與保持筒8的前端8A抵接而進行碳熱源6相對於空洞部3之定位的插入口31的緣部係相當於本發明中的定位手段。另外,插入口31的緣部還具有作為卡擋住保持筒8以規定碳熱源6相對於空洞部3的插入深度的卡擋手段之機能。
如第5圖所示,碳熱源6相對於空洞部3就定位後的狀態,係碳熱源6的側周部62與側周用加熱部41相向之狀態,亦即碳熱源6的側周部62由側周用加熱部41包覆住之狀態。在此狀態,抽煙者對點火操作部22進行按壓操作,作動開關(未圖示)就作動,在按壓的期間 進行對於側周用加熱器4的螺旋電熱線40之通電。如此一來,形成側周用加熱器4之螺旋電熱線40就會變為燒紅狀態,與螺旋電熱線40接合成一體之側周用加熱部41就會變高溫。利用如此之變高溫的側周用加熱部41對碳熱源6的側周部62進行加熱,可選擇性地使碳熱源6的側周部62燒起來。抽煙者可在要點燃碳熱源6時,一邊進行濾嘴9的抽吸(puff)一邊進行碳熱源6之點燃。
此處,碳熱源型香味吸嚐具5的碳熱源6係含有助燃劑。因此,即使在側周用加熱器4的側周用加熱部41與碳熱源6的側周部62之間形成有間隙,也可容易地利用側周用加熱部41發出的輻射熱使側周部62燒起來。另外,根據本實施形態之點煙器1的話,並未在與碳熱源6的前端面63A相向之位置配置用來加熱該前端面63A之加熱部。因此,可在要點燃碳熱源6時,利用側周用加熱器4的側周用加熱部41而選擇性地對碳熱源6的側周部62進行加熱,可僅使碳熱源6的側周部62著火、燃燒。因此,可在使碳熱源6從側周部62開始燃燒之後,使燃燒往徑向中心側慢慢進行。如此控制燃燒使之從碳熱源6的側周部62往內層部61慢慢進行,可提高碳熱源6的燃燒的持續性。換言之,可使碳熱源6的燃燒狀態持續長時間。
又,本實施形態之點煙器1係將碳熱源6從保持筒8的前端8A突出之軸線方向的長度(以下稱為「碳熱源突出長度」)設定為比空洞部3之沿著軸線CL的 方向延伸的長度(以下稱為「空洞部長度」)大之尺寸。因此,如第5圖所示,在碳熱源6相對於空洞部3就定位後的狀態,會使碳熱源6的點火端部63呈從在外殼20的底面20B形成開口之插穿口32向下方突出之狀態。
又,本實施形態之碳熱源型香味吸嚐具5係使得在碳熱源6的側周部62的助燃劑的平均重量濃度比在內層部61的助燃劑的平均重量濃度還高,所以在使用點煙器1來點燃碳熱源6時,可更容易將側周部62點燃,可更容易地控制從側周部62往內層部61之燃燒的進行。另外,因為碳熱源6使在側周部62的助燃劑的平均重量濃度比在點火端部63的助燃劑的平均重量濃度還高,所以在點燃碳熱源6時,可使得燃燒不易往碳熱源6的前端面63A延燒。尤其,碳熱源6在點火端部63並不含有助燃劑,所以可更加使得燃燒不易往碳熱源6的前端面63A延燒。又,本實施形態中之碳熱源6係使在後端部64的助燃劑的平均重量濃度比在點火端部63的助燃劑的平均重量濃度還高,所以可使靠近配置在碳熱源6之後段的香味發生源7的後端部64較快燒起來。因此,在點燃碳熱源6時,可更快使香味從香味發生源7釋放出,可提高抽煙初期的味道的響應。亦即,可在抽煙初期就供給抽煙者充足量的香味。
在本實施形態中說明的雖然是在側周用加熱器4使用螺旋電熱線40之例,但亦可採用其它的加熱手段。例如,側周用加熱器4可具備有瓦斯加熱器、或是具 備有利用高頻感應加熱之IH(Induction Heating)加熱器。在側周用加熱器4採用IH加熱器之情況,亦可使碳熱源6作為導電體(被加熱物)來進行加熱(直接加熱方式),亦可在空洞部3的內周面配置導電性的金屬電納(susceptance)(被加熱物),使金屬電納的熱傳導至碳熱源6來加熱碳熱源6(間接加熱方式)。在側周用加熱器4採用IH加熱器之情況,可從電源21施加交流電流至IH加熱器。另外,側周用加熱器4還可具備有薄膜加熱片(film heater)等之薄型的面狀發熱體。薄膜加熱片可為例如對於由鋁箔及PET膜相貼合成的片狀材料施行蝕刻加工而形成加熱器電路所製成者。
實施形態2
接著,說明實施形態2。第6圖係實施形態2之點煙器本體2A的空洞部3A附近的截面圖。本實施形態中,與實施形態1相同的構成都標以相同的參考符號而將其詳細說明予以省略。實施形態2之點煙器本體2A的空洞部3A,係將空洞部長度L1設定為比碳熱源型香味吸嚐具5的碳熱源6的碳熱源突出長度L2還大之尺寸。以及,將側周用加熱器4的側周用加熱部41之中沿著空洞部3A的軸線CL方向而延伸之加熱部長度L3設定為比碳熱源6的碳熱源突出長度L2還大之尺寸。另外,在本實施形態中,將空洞部3A的內徑尺寸Dh1設定為比碳熱源6的直徑Dc1及保持筒8的直徑(外徑)Dc2還大之尺寸。
第6圖中顯示碳熱源型香味吸嚐具5的碳 熱源6收容於點煙器本體2A的空洞部3A後的狀態。本實施形態之碳熱源型香味吸嚐具5係在保持筒8的外面(表面)設有定位標記83。定位標記83為當至點煙器本體2A的空洞部3A收容有碳熱源6時,供抽煙者識別碳熱源6相對於空洞部3A之插入深度是否適當之標記。定位標記83的大小、形狀、圖案(motif)、數目等可適當地變更。另外,定位標記83可設在碳熱源6的側周部62的表面而非設在保持筒8的外面(表面)、或者除了設在保持筒8的外面(表面)之外也設在碳熱源6的側周部62的表面。舉例來說,在碳熱源6的側周部62的表面設置定位標記83之情況,為在將碳熱源6收容到空洞部3A的中途之狀態進行碳熱源6的點燃之態樣。
本實施形態中,當碳熱源型香味吸嚐具5的碳熱源6插入至點煙器本體2A的空洞部3A時,係使設於保持筒8的表面之定位標記83對準例如空洞部3A的插入口31的位置(與外殼20的上表面20A一致之高度),來使碳熱源型香味吸嚐具5與空洞部3A的位置關係成為如第6圖所示的位置關係。亦即,如第6圖所示,成為從保持筒8突出的碳熱源6的大致全體、與收容於保持筒8之香味發生源7的至少一部分收容在空洞部3A內之狀態。換言之,根據本實施形態之點煙器1,可將側周用加熱器4的側周用加熱部41配置成橫跨地覆蓋住碳熱源6及香味發生源7。
如此的話,就可在點燃碳熱源型香味吸嚐 具5的碳熱源6時,利用側周用加熱器4的側周用加熱部41發出的熱使香味發生源7預熱。結果,就可促使香味較快地從香味發生源7釋放出,提高抽煙初期的味道的響應。另外,在本實施形態中,係構成為在空洞部3A收容著碳熱源6的狀態利用側周用加熱部41對於碳熱源6的至少側周部62的後端部64進行加熱。因而,可使接近香味發生源7之後端部64較快燒起來。因此,可更快地使香味從香味發生源7釋放出。此外,還可在保持筒8配置用來將側周用加熱部41發出的熱傳導至香味發生源7之傳熱部件,經由該傳熱部件來加熱香味發生源7。
又,如本實施形態將空洞部3A的內徑尺寸Dh1設定為比碳熱源6的直徑Dc1及保持筒8的直徑(外徑)Dc2還大之尺寸,且將空洞部3A形成為貫通點煙器本體2A,藉此即使將點煙器本體2A的空洞部長度L1及加熱部長度L3設定為比例如碳熱源型香味吸嚐具5的碳熱源突出長度L2還小之尺寸,也可將側周用加熱部41配置成橫跨碳熱源6及香味發生源7之雙方。因此,當點燃碳熱源6時,可同時進行香味發生源7的預熱。另外,點煙器本體2A亦可設有藉由卡擋住碳熱源型香味吸嚐具5的保持筒8而規定碳熱源6相對於空洞部3A的插入深度之卡擋手段。
實施形態2的變形例
接著,說明實施形態2的變形例。第7圖係實施形態2的變形例之點煙器本體2B的空洞部3B附近的截面圖。 本變形例中,與實施形態2相同的構成都標以相同的參考符號而將其詳細說明予以省略。如第7圖所示,本變形例之點煙器本體2B的空洞部3B係設有香味發生源用加熱器4A、以及碳熱源用加熱器4B。香味發生源用加熱器4A具備有香味發生源用螺旋電熱線40A、以及香味發生源用加熱部41A。碳熱源用加熱器4B具備有碳熱源用螺旋電熱線40B、以及碳熱源用加熱部41B。
本變形例中,空洞部3B的內周面係由香味發生源用加熱部41A及碳熱源用加熱部41B所形成。如第7圖所示,香味發生源用加熱部41A配置於空洞部3B的插入口31側的位置。碳熱源用加熱部41B配置於比香味發生源用加熱部41A離開插入口31之位置,亦即配置於空洞部3B的插穿口32側的位置。本變形例中,香味發生源用加熱部41A及碳熱源用加熱部41B係相當於本發明中之側周用加熱部。
本變形例中,設定於碳熱源用加熱部41B之加熱溫度係設定為比設定於香味發生源用加熱部41A之加熱溫度還高之溫度。具體而言,係構成為:使香味發生源用加熱器4A的溫度控制、與碳熱源用加熱器4B的溫度控制為各自獨立的系統,使對於香味發生源用螺旋電熱線40A及碳熱源用螺旋電熱線40B通電時之碳熱源用加熱部41B的溫度比香味發生源用加熱部41A的溫度還高。
第7圖中顯示當碳熱源6插入至空洞部3B時,使保持筒8的定位標記83對齊空洞部3B的插入口31 的高度而使碳熱源6到定位的狀態。在如此的到達定位的狀態,如第7圖所示,香味發生源用加熱部41A會與收容於保持筒8之香味發生源7呈相向配置,碳熱源用加熱部41B會與碳熱源6的側周部62呈相向配置的狀態。因此,在進行碳熱源6之點燃時,係利用碳熱源用加熱部41B對碳熱源6的側周部62進行加熱,利用香味發生源用加熱部41A對香味發生源7進行加熱。此時,如上述,碳熱源用加熱部41B的加熱溫度係設定為比香味發生源用加熱部41A的加熱溫度還高,所以可抑制對於香味發生源7及收容香味發生源7之保持筒8過度加熱,同時快速地使碳熱源6的側周部62燒起來。因此,可在進行碳熱源6之點燃時,抑制保持筒8的前端區域焦黑、燃燒、損傷。
在第7圖所示的例子中,香味發生源用加熱部41A的上端位置係與空洞部3B的插入口31的位置一致,但並不限於此。例如,香味發生源用加熱部41A的上端亦可配置於比空洞部3B的插入口31還低之位置。又,第7圖所示的例子中,碳熱源用加熱部41B的下端位置係與空洞部3B的插穿口32的位置一致,但並不限於此。例如,碳熱源用加熱部41B的下端亦可配置於比空洞部3B的插穿口32還高之位置。又,香味發生源用加熱部41A與碳熱源用加熱部41B亦可不相連而設置,亦可兩者相分離而配置。
實施形態3
接著,說明實施形態3。第8圖係實施形態3之點煙 器本體2C的空洞部3C附近的截面圖。本實施形態中,與實施形態1相同的構成都標以相同的參考符號而將其詳細說明予以省略。實施形態3之點煙器本體2C的空洞部3C,係在插穿口32設置底部33,利用底部33將插穿口32堵塞住。至於其它的構成,其基本構成係與實施形態1中之點煙器本體2一樣。點煙器本體2C的空洞部3C的內徑尺寸Dh1,係與碳熱源6的直徑Dc1相同。因此,空洞部3C的底部33的截面積係與碳熱源6的前端面63A的截面積實質相同。
第9圖係顯示將碳熱源型香味吸嚐具5的碳熱源6插入空洞部3C後的狀態之圖。第9圖中,碳熱源6的前端面63A抵接於空洞部3C的底部33,碳熱源6因而就定位。當空洞部3C的底部33抵接著碳熱源6的前端面63A時,發揮作為限制碳熱源6進一步插入的阻擋件之機能。本實施形態中,空洞部3C的底部33係相當於本發明中之定位手段及阻擋件。如上所述,空洞部3C的底部33發揮作為定位手段及阻擋件之機能,當空洞部3C收容有碳熱源6時,可使碳熱源6相對於空洞部3A之插入深度為適當的深度。
本實施形態中,係在如第9圖所示,空洞部3C的底部33密接(抵接)於碳熱源6的前端面63A,且形成空洞部3C的內周面之側周用加熱器4的側周用加熱部41緊貼(抵接)於碳熱源6的側周部62的外周面之狀態,亦即使收容碳熱源6之空洞部3C密閉之狀態,進行碳熱 源6之點燃。此時,由於在空洞部3C的內部不會收容有本實施形態之碳熱源型香味吸嚐具5的保持筒8的空氣孔81,所以不用在碳熱源6設置用來供給空氣至收容於保持筒8的香味發生源7的空氣流路,就可一邊抽吸碳熱源型香味吸嚐具5一邊進行碳熱源6之點燃。
假設如第10圖、第11A圖至第11C圖所示的變形例之碳熱源型香味吸嚐具5之形態,即便在碳熱源6設有在軸方向貫通碳熱源6之空氣流路,也因為空洞部3C的底部33與碳熱源6的前端面63A抵接,所以可在上述空氣流路為密閉之狀態進行碳熱源6之點燃。在此,參照第11A圖至第11C圖來說明變形例之碳熱源型香味吸嚐具5A的碳熱源6A。第11A圖係安裝於變形例之碳熱源型香味吸嚐具5A的前端之碳熱源6A的縱截面圖。第11B圖係從點火面方向觀看變形例之碳熱源6A所見之圖。第11C圖係從點火面的相反面(抽吸側的端面)方向觀看變形例之碳熱源6A所見之圖。如第11A圖所示,在碳熱源6A的內層部61係設有沿長軸方向L通氣地連通的空洞部61A。內層部61的空洞部61A係在碳熱源6A的整個長度都形成。碳熱源6A係如第11A圖及第11B圖所示,在點火端部63的前端面63A形成有與空洞部61A連通之溝部63B。如第11B圖所示,形成於點火端部63的前端面63A之溝部63B係沿橫斷點火端部63之方向延伸而在點火端部63的側周面62A露出。在要點燃具有如上述之溝部63B及空洞部61A的碳熱源6A的情況,也會因為點煙器本體 2C的空洞部3C的底部33與碳熱源6A的前端面63A抵接,所以可使源自於碳熱源6之成分(例如CO等)難以經由上述空氣流路(溝部63B、空洞部61A等)而流入到保持筒8內。同樣的,由於在側周用加熱器4的側周用加熱部41抵接於碳熱源6的側周部62的外周面之狀態進行碳熱源6之點燃,所以即使形成有如第11B圖所示之在徑向橫斷碳熱源6A的點火端部63之溝部63B,也可在使該溝部63B密閉的狀態進行碳熱源6A之點燃。因此可使源自於碳熱源6之成分(例如CO等)難以經由上述溝部63B而流入到保持筒8內。
在本實施形態中以碳熱源6的外表面並未實質地具有與保持筒8的內部空間通氣地連通的流路之態樣為例進行了說明,但亦可為形成為:形成空洞部3C的內壁面之側周用加熱部41的至少一部分與收容於空洞部3C之碳熱源6的側周部62抵接之態樣,如此的態樣具有可使源自於碳熱源6之成分難以流入到保持筒8內之優點。上述之「並未實質地具有」的記載在本說明書中係表示碳熱源6內部的微細的空隙並不算是空氣流路之意。
又,本實施形態中,空洞部3C的底部33係由耐熱材料所形成。藉此,可在進行碳熱源6之點燃時抑制空洞部3C的底部33因熱而損傷。又,本實施形態中,係在形成空洞部3C的內周面之側周用加熱器4的側周用加熱部41與碳熱源6的側周部62的外周面抵接之狀態進行碳熱源6之點燃,所以可利用側周用加熱部41有效率地 加熱碳熱源6的側周部62,可用更短的時間點燃側周部62。而且,在碳熱源6之點燃時使空洞部3C的底部33密接於碳熱源6的前端面63A,會使得燃燒難以延燒到碳熱源6的前端面63A。因此,會更容易控碳熱源6的燃燒,可使燃燒從側周部62往內層部61慢慢地進行。
又,本實施形態中之點煙器本體2C亦可藉由在空洞部3C的插入口31設置O形環,而當空洞部3C收容有碳熱源6之狀態使空洞部3C為密閉狀態。在此情況,即使將點煙器本體2C的空洞部3C的內徑尺寸Dh1設定為比碳熱源6的直徑Dc1還大之尺寸,也可在使空洞部3C密閉之狀態進行碳熱源6之點燃。
實施形態3的變形例
接著,說明實施形態3的變形例。第12圖係實施形態3的變形例之點煙器本體2D的空洞部3D附近的截面圖。本變形例中,與實施形態3相同的構成都標以相同的參考符號而將其詳細說明予以省略。在第12圖所示的變形例中,除了在空洞部3C的底部33設有前端面用加熱部33A之點,都與實施形態3一樣。前端面用加熱部33A係當空洞部3D收容有碳熱源6時,配置於與碳熱源6的前端面63A相向之位置,而可在碳熱源6之點燃時利用前端面用加熱部33A加熱該前端面63A。前端面用加熱部33A亦可配置成獨立於側周用加熱部41之外,亦可配置成與側周用加熱部41為一體。
此處,前端面用加熱部33A的加熱溫度係 設定為比側周用加熱部41的加熱溫度還低之溫度。如此,就可在碳熱源6之點燃時用比碳熱源6的前端面63A還高的溫度優先加熱側周部62,所以可促進側周部62之點燃。因此,可在使碳熱源6從側周部62開始燃燒之後,使燃燒慢慢往徑向中心側進行,可提高碳熱源6的燃燒的持續性。
實施形態4
接著,說明實施形態4。第13圖係實施形態4之點煙器1的點煙器本體2E的立體圖。第14圖係實施形態4中之點煙器本體2E的俯視圖。本實施形態中,與上述各實施形態相同的構成都標以相同的參考符號而將其詳細說明予以省略。本實施形態中之點煙器本體2E係具有可變更空洞部3E的橫截面積之變形部15。此外,點煙器本體2E還具有經由變形部15而相連結之第一本體部201及第二本體部202。變形部15係由設於第一本體部201與第二本體部202之間且可伸縮變形之伸縮體所形成。本實施形態中,變形部15係配置於將空洞部3E的平面一分為二之位置。
空洞部3E係由將變形部15夾在中間且具有半圓筒形狀之第一內壁部30A及第二內壁部30B所形成。空洞部3E的第一內壁部30A係設於第一本體部201側,第二內壁部30B係設於第二本體部202側。另外,點煙器本體2E的側周用加熱器4係包含至少一個加熱區域。在本實施形態中,側周用加熱器4係具有第一側周用加熱部400A及第二側周用加熱部400B。第一側周用加熱 部400A係配置於第一內壁部30A,第二側周用加熱部400B係配置於第二內壁部30B。
此處,點煙器本體2E在變形部15(伸縮體)收縮變形時其第一本體部201的第一內壁部30A與第二本體部202的第二內壁部30B相接近,在變形部15(伸縮體)伸長變形時其第一本體部201的第一內壁部30A與第二本體部202的第二內壁部30B相遠離。第13圖及第14圖顯示變形部15(伸縮體)收縮變形的狀態。第15圖係顯示變形部15(伸縮體)伸長變形的狀態之圖。如以上所述,本實施形態之點煙器本體2E係構成為:側周用加熱器4包含至少一個加熱區域(第一側周用加熱部400A及第二側周用加熱部400B),且該至少一個加熱區域可隨著變形部15之變形而移動。以及,點煙器本體2E包含形成空洞部3E之複數個內壁部(第一內壁部30A及第二內壁部30B),且複數個內壁部(第一內壁部30A及第二內壁部30B)可隨著變形部15之變形而相對地移動而可使空洞部3E的橫截面積變更。如第14圖所示,在變形部15收縮變形之狀態,空洞部3E具有圓形的橫截面。本實施形態中,係設定為:在變形部15為收縮狀態時,空洞部3E的內徑尺寸Dh1會與碳熱源的直徑Dc1實質相等。另一方面,如第15圖所示,在變形部15伸長變形之狀態,第一本體部201的第一內壁部30A與第二本體部202的第二內壁部30B會相遠離而使空洞部3E的橫截面變更為橢圓形,空洞部3E的橫截面積會增大。
接著,說明使用實施形態4之點煙器1來點燃碳熱源型香味吸嚐具5的碳熱源6之方法。在將碳熱源型香味吸嚐具5的碳熱源6插入空洞部3E之前,首先如第15圖所示,使變形部15伸長變形而使空洞部3E的橫截面積擴大。藉此,可容易地從插入口31將碳熱源6插入空洞部3E。並且,在將碳熱源6插入空洞部3E之後,如第14圖所示使變形部15收縮變形。
第16圖係用來說明在點煙器本體2E的空洞部3E收容碳熱源型香味吸嚐具5的碳熱源6後,使變形部15收縮變形之後的狀態之圖。第16圖所示的例子,係為側周用加熱器4的側周用加熱部41密接(抵接)於碳熱源6的側周部62的外周面之狀態。在此狀態下,按壓點煙器本體2E的點燃操作部22,側周用加熱器4的第一側周用加熱部400A及第二側周用加熱部400B會發熱。在本實施形態中,第一側周用加熱部400A係為例如沿著第一本體部201的第一內壁部30A而配置之薄膜加熱片,第二側周用加熱部400B係為例如沿著第二本體部202的第二內壁部30B而配置之薄膜加熱片。另外,在第一本體部201及第二本體部202設有用來供給電力至第一側周用加熱部400A及第二側周用加熱部400B之電源(未圖示)。藉由第一側周用加熱部400A及第二側周用加熱部400B之發熱而選擇性地加熱碳熱源6的側周部62使之燃燒起來。
根據本實施形態之點煙器1,可藉由使變形部15伸縮變形而使空洞部3E的橫截面積變更,所以當空 洞部3E插入碳熱源6時,會擴大空洞部3E的橫截面積,從而可順利地將碳熱源6插入空洞部3E。因而,當碳熱源6插入至空洞部3E時,可抑制碳熱源6之折斷、或缺損。另外,當點燃碳熱源6時,會使空洞部3E的橫截面積縮小,從而可使第一側周用加熱部400A及第二側周用加熱部400B接近碳熱源6的側周部62,所以可有效率地對側周部62加熱。又,本實施形態中亦可將變形部15為收縮狀態時之空洞部3E的內徑尺寸Dh1設定為比碳熱源6的直徑Dc1還大之尺寸。以及,點煙器本體2E的空洞部3E亦可由會隨著變形部15的變形而相對地移動之三個以上的內壁部所形成。在此情況,可構成為:側周用加熱器4包含至少一個加熱區域,且至少一個加熱區域可隨著變形部15的變形而移動。
以上,說明了本發明的實施形態及變形例,惟本發明之點煙器及抽煙系統並不限於此,還可在可能的範圍內將該等予以組合變化。
1‧‧‧點煙器
2‧‧‧點煙器本體
3‧‧‧空洞部
4‧‧‧側周用加熱器
20‧‧‧外殼
20A‧‧‧外殼20的頂面
21‧‧‧電源
22‧‧‧點火操作部
31‧‧‧插入口
A-A‧‧‧箭號

Claims (36)

  1. 一種碳熱源型香味吸嚐具用的點煙器,該碳熱源型香味吸嚐具係具備有:內部包含有香味發生源之筒狀的保持筒、以及設在前述保持筒的軸線方向的端部的碳熱源,該碳熱源型香味吸嚐具用的點煙器係具備有:點煙器本體,係設置有空洞部,該空洞部係具有前述碳熱源可插入拔出自如的插入口,並且可收容前述碳熱源的至少一部分;以及側周用加熱部,係配置於前述點煙器本體的前述空洞部,且當前述空洞部收容有前述碳熱源時,用以對該碳熱源的側周部的至少一部分進行加熱。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碳熱源型香味吸嚐具用的點煙器,其中,前述點煙器本體係具有可使前述空洞部的橫截面積變更之變形部。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碳熱源型香味吸嚐具用的點煙器,其中,前述側周用加熱部係包含兩個以上的加熱區域,且至少一個前述加熱區域係可隨著前述變形部的變形而移動。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或3項所述之碳熱源型香味吸嚐具用的點煙器,其中,前述點煙器本體係包含形成前述空洞部之複數個內壁部,且前述複數個內壁部可隨著前述變形部的變 形而相對地移動,從而變更前述空洞部的橫截面積。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至4項中任一項所述之碳熱源型香味吸嚐具用的點煙器,其中,前述點煙器本體係具有:包含形成前述空洞部的第一內壁部之第一本體部、以及包含形成前述空洞部的第二內壁部之第二本體部;且前述變形部係由設於前述第一本體部與前述第二本體部之間並且可伸縮變形的伸縮體所形成,藉由前述伸縮體之收縮變形,使前述第一內壁部與前述第二內壁部相接近,且藉由前述伸縮體之伸長變形,使前述第一內壁部與前述第二內壁部相遠離。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碳熱源型香味吸嚐具用的點煙器,其中,前述第一內壁部及前述第二內壁部係各自具有半圓筒形狀。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或6項所述之碳熱源型香味吸嚐具用的點煙器,其中,前述側周用加熱部係包含:設於前述第一內壁部的第一側周用加熱部、以及設於前述第二內壁部的第二側周用加熱部。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7項中任一項所述之碳熱源型香味吸嚐具用的點煙器,其中,在當前述空洞部收容有前述碳熱源時之與該碳熱源的前端面相向的位置,未配置對該前端面加熱的加 熱部。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7項中任一項所述之碳熱源型香味吸嚐具用的點煙器,其中,在當前述空洞部收容有時前述碳熱源時之與該碳熱源的前端面相向的位置,以與前述側周用加熱部一體的形態或以獨立於前述側周用加熱部之外的形態來配置對該前端面加熱的前端面用加熱部,且設定於前述前端面用加熱部之加熱溫度係比設定於前述側周用加熱部之加熱溫度還低。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9項中任一項所述之碳熱源型香味吸嚐具用的點煙器,其中,前述空洞部之沿軸線方向延伸的空洞部長度係設定為比前述碳熱源從前述保持筒的端部突出之突出長度還大之尺寸。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之碳熱源型香味吸嚐具用的點煙器,其中,前述側周用加熱部當中,沿著前述空洞部的軸線方向而延伸之加熱部長度係設定為比前述碳熱源從前述保持筒的端部突出之突出長度還大之尺寸。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11項中任一項所述之碳熱源型香味吸嚐具用的點煙器,其中,前述側周用加熱部係包含:在前述空洞部之中,配置於前述插入口側的香味發生源用加熱部、以及配置於較前述香味發生源用加熱部遠離前述插入口之位 置的碳熱源用加熱部。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之碳熱源型香味吸嚐具用的點煙器,其中,設定於前述碳熱源用加熱部之加熱溫度係比設定於前述香味發生源用加熱部之加熱溫度還高。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13項中任一項所述之碳熱源型香味吸嚐具用的點煙器,其中,前述空洞部係具有:貫通前述點煙器本體而形成,且可供前述碳熱源插穿到前述插入口的另一端側的插穿孔。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14項中任一項所述之碳熱源型香味吸嚐具用的點煙器,更具備有:當前述空洞部收容有前述碳熱源時,用以使前述碳熱源相對於前述空洞部就定位的定位手段。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所述之碳熱源型香味吸嚐具用的點煙器,其中,前述定位手段係包含:與收容於前述空洞部之前述碳熱源抵接,規定前述碳熱源相對於前述空洞部的插入深度之阻擋件。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所述之碳熱源型香味吸嚐具用的點煙器,其中,前述空洞部係在前述插入口的另一端側具有底部,藉由前述底部來形成前述阻擋件。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所述之碳熱源型香味吸嚐具用 的點煙器,其中,前述空洞部的底部係由耐熱材料形成。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至18項中任一項所述之碳熱源型香味吸嚐具用的點煙器,其中,前述定位手段係包含:卡擋住前述保持筒從而規定前述碳熱源相對於前述空洞部的插入深度的卡擋手段。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9項所述之碳熱源型香味吸嚐具用的點煙器,其中,前述插入口的內徑係具有比前述保持筒的外徑還小之尺寸,藉由前述插入口的緣部來形成前述卡擋手段。
  21. 一種抽煙系統,係具備:碳熱源型香味吸嚐具,係具備有內部包含有香味發生源之筒狀的保持筒、以及設在前述保持筒的軸線方向之端部的碳熱源;以及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20項中任一項所述的點煙器。
  2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1項所述之抽煙系統,其中,前述點煙器係構成為:當前述空洞部收容有前述碳熱源時,利用前述側周用加熱部加熱前述碳熱源的側周部的至少一部分、以及前述保持筒中的前述香味發生源的至少一部分之兩者。
  2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1或22項所述之抽煙系統,其中, 前述點煙器係構成為:在前述空洞部收容有前述碳熱源的狀態下,利用前述側周用加熱部加熱前述碳熱源的至少側周部的後端部。
  2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1至23項中任一項所述之抽煙系統,其中,前述空洞部的內徑係大於或等於前述碳熱源的外徑。
  2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1至24項中任一項所述之抽煙系統,其中,在前述碳熱源型香味吸嚐具的前述保持筒與前述碳熱源的連接部,前述保持筒的外徑係比前述碳熱源的外徑還大。
  2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1至25項中任一項所述之抽煙系統,其中,在前述保持筒及前述碳熱源的至少任一方係設置有:當前述空洞部收容有前述碳熱源時,用以讓抽煙者辨別出前述碳熱源相對於前述空洞部的插入深度是否適當之標記。
  2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1至26項中任一項所述之抽煙系統,其中,前述碳熱源係含有助燃劑。
  2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7項所述之抽煙系統,其中,在前述碳熱源的徑向,助燃劑的平均重量濃度係不同。
  2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8項所述之抽煙系統,其中,在前述碳熱源的側周部之助燃劑的平均重量濃度,係比在前述碳熱源的徑向中位於前述側周部的內側之內層部的助燃劑的平均重量濃度還高。
  3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7至29項中任一項所述之抽煙系統,其中,在前述碳熱源的側周部之助燃劑的平均重量濃度,係比在前述碳熱源的點火端部之助燃劑的平均重量濃度還高。
  3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0項所述之抽煙系統,其中,前述碳熱源的點火端部並不含有助燃劑。
  3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7至31項中任一項所述之抽煙系統,其中,在前述碳熱源的後端部之助燃劑的平均重量濃度,係比在前述碳熱源的點火端部之助燃劑的平均重量濃度還高。
  3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1至32項中任一項所述之抽煙系統,其中,前述空洞部的內壁面的至少一部分係形成為與收容於前述空洞部之前述碳熱源的側周部抵接。
  3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1至33項中任一項所述之抽煙系統,其中,前述碳熱源的外表面係實質地不具有與前述保持筒的內部空間通氣地連通之流路。
  3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1至34項中任一項所述之抽煙系統,其中,前述空洞部係在前述插入口的另一端側具有底部,且當前述空洞部收容有前述碳熱源時前述底部可與前述碳熱源的前端部密接。
  3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1至35項中任一項所述之抽煙系統,其中,當前述空洞部收容有前述碳熱源時前述空洞部係被密閉。
TW107135103A 2018-10-04 2018-10-04 碳熱源型香味吸嚐具用的點煙器及抽煙系統 TW20201411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7135103A TW202014111A (zh) 2018-10-04 2018-10-04 碳熱源型香味吸嚐具用的點煙器及抽煙系統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7135103A TW202014111A (zh) 2018-10-04 2018-10-04 碳熱源型香味吸嚐具用的點煙器及抽煙系統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14111A true TW202014111A (zh) 2020-04-16

Family

ID=711307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135103A TW202014111A (zh) 2018-10-04 2018-10-04 碳熱源型香味吸嚐具用的點煙器及抽煙系統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202014111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076638B2 (en) Electrically operated aerosol-generating system with multiplecomponent aerosol-generating article
JP7042922B2 (ja) 炭素熱源型香味吸引具用のライター及び喫煙システム
JP5853036B2 (ja) 物質を蒸発させるための方法とシステム
US10617149B2 (en) Aerosol-generating article with low resistance air flow path
KR102522248B1 (ko) 개선된 기류를 갖는 관형 에어로졸 발생 물품을 가진 전기 작동식 에어로졸 발생 시스템
JP2002500032A5 (zh)
JPH06315366A (ja) 香味発生物品
US7946293B2 (en) Cigarette lighter and method
JP2019528792A (ja) エアロゾル発生物品用の携帯用消火器
WO2020064618A1 (en) Smoking substitute device
TW202014111A (zh) 碳熱源型香味吸嚐具用的點煙器及抽煙系統
AU2012202592A1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vaporization of a substance
KR20240007180A (ko) 개방 단부 및 밀봉 단부를 한정하는 컵 형상의 가열 챔버를 포함하는 에어로졸 발생 장치
JPH11178561A (ja) 非燃焼型香味生成物品用ヒータユニット
KR20220118452A (ko) 에어로졸 발생 물품용 리테이너
TW202042670A (zh) 吸煙替代系統
WO2024004137A1 (ja) 香味吸引システム
TW202042674A (zh) 吸煙替代系統
TW202014109A (zh) 碳熱源型香味吸嚐具用的電熱式點煙器及抽煙系統
WO2023046488A1 (en) Aerosol delivery article with an infrared heater
KR20230149684A (ko) 흡연 물품
KR20130052140A (ko) 절약형 끽연 보조 장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