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004086A - 照明裝置及照明系統 - Google Patents

照明裝置及照明系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004086A
TW202004086A TW108109815A TW108109815A TW202004086A TW 202004086 A TW202004086 A TW 202004086A TW 108109815 A TW108109815 A TW 108109815A TW 108109815 A TW108109815 A TW 108109815A TW 202004086 A TW202004086 A TW 202004086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lighting device
projector
cover
light sourc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0981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加藤俊也
羽生田有美
東洋邦
寺部恭介
石上太士
清水圭一
山本淳一郎
中尾瑠衣
大野鉄也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東芝照明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東芝照明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東芝照明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00408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004086A/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AREA)
  • Projection Apparatus (AREA)
  •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Cooling, Sealing, Or The Like Of Light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附加價值高的照明裝置及照明系統。實施方式的照明裝置包括光源部、罩子、及投影儀。光源部具有照明用光源。罩子從射出面側覆蓋照明用光源。投影儀將影像從照明用光源側投影至罩子上。

Description

照明裝置及照明系統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照明裝置及照明系統。
在一般住宅用的照明器具中,如下的照明器具正在普及:將配置成環狀的發光二極管(Light Emitting Diode,LED)用於主光源,以覆蓋所述環狀的LED的下方側的方式設置透光性的罩子(燈罩(shade)),而將外觀形狀構成為圓形。 [現有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17-174833號公報
[發明所要解決的問題]
但是,以前的照明裝置在提供附加價值高的照明裝置方面存在改善的餘地。例如,以前的照明裝置僅具有進行照明的功能,未考慮將照明與其他功能組合來提供的照明裝置。
本發明要解決的問題是提供一種附加價值高的照明裝置及照明系統。 [解決問題的技術手段]
實施方式的照明裝置包括光源部、罩子、及投影儀。光源部具有照明用光源。罩子從射出面側覆蓋照明用光源。投影儀將影像從照明用光源側投影至罩子上。 [發明的效果]
根據本發明,可提供一種附加價值高的照明裝置及照明系統。
以下進行說明的實施方式的照明裝置包括光源部、罩子、及投影儀。光源部具有照明用光源。罩子從射出面側覆蓋照明用光源。投影儀將影像從照明用光源側投影至罩子上。
另外,以下進行說明的實施方式的照明裝置包括透鏡構件。透鏡構件設置在投影儀的影像光路上,使從投影儀中輸出的影像擴散。透鏡構件使所述影像投影在罩子的前面中的50%以上的區域中。
另外,以下進行說明的實施方式的投影儀被收容在配置照明用光源的框體內。
另外,以下進行說明的實施方式的光源部具有排列有多個白色光源的白色光源列。
另外,以下進行說明的實施方式的光源部具有排列有多個原色光源的原色光源列。
另外,以下進行說明的實施方式的原色光源列配置在多個光源列中的最外側。
另外,以下進行說明的實施方式的透鏡構件包含安裝在投影儀上的魚眼透鏡或廣角透鏡。
另外,以下進行說明的實施方式的罩子由全光線透過率為30%以上、80%以下的透光性的構件形成。
另外,以下進行說明的實施方式的照明裝置包括檢測部與控制部。檢測部檢測用戶的動作信息。控制部根據由檢測部所檢測到的動作信息,對光源部及投影儀中的一者或兩者進行控制。
另外,以下進行說明的實施方式的照明系統包括檢測裝置與照明裝置。檢測裝置檢測用戶的動作信息。照明裝置根據由檢測裝置所檢測到的動作信息,對光源部及投影儀中的一者或兩者進行控制。
以下,參照圖式對實施方式的照明裝置進行說明。在實施方式中對相同的部位賦予相同的符號,有時省略重複的說明。
[第一實施方式] 首先,使用圖1對第一實施方式的照明裝置的概要進行說明。圖1是表示實施方式的照明裝置的概要的圖。如圖1所示,照明裝置1是安裝在頂棚90上的所謂的吸頂燈(ceiling light)。另外,在以下的說明中,有時以某一構件或部位為基準,將遠離頂棚90的方向稱為“前面側”,將靠近頂棚90的方向稱為“背面側”。
另外,如圖1所示,第一實施方式的照明裝置1是可將影像投影至覆蓋照明裝置1本體的罩子60上的照明裝置。更具體而言,照明裝置1如後述那樣具有投影影像的投影儀70,從投影儀70中輸出的影像被投影至罩子60的內表面上。即,在實施方式的照明裝置1中,罩子60也作為屏幕發揮功能。
由此,用戶能夠以橫臥的姿勢辨認被投影至照明裝置1上的影像。例如,當將照明裝置1導入病床中時,患者能夠以橫臥在床上的姿勢,辨認被投影至照明裝置1上的影像。
如此,在第一實施方式的照明裝置1中,除對室內進行照明的照明功能以外,具有投影影像的投影功能。因此,根據第一實施方式的照明裝置1,可提供附加價值高的照明裝置。另外,在第一實施方式的照明裝置1中,不需要用於投影影像的牆壁或屏幕,因此可減少設置位置的制約,可抑制使用範圍或用途的限定。
繼而,使用圖2對照明裝置1的動作模式進行說明。圖2是表示第一實施方式的動作模式的具體例的圖。如圖2所示,照明裝置1以照明模式st1或影像模式st2進行動作。
照明模式st1是對室內進行照明的模式,且為後述的照明用光源141進行點亮的模式。另外,影像模式st2是將從投影儀中輸出的影像投影至罩子60上的模式。另外,照明裝置1也可以包括一邊對室內進行照明,一邊將影像投影至罩子60上的模式。在此種模式中,照明裝置1例如也可以對輸出的光的強度設定上限,以利用比對室內進行照明的模式低的照度進行照明。
例如,照明裝置1可根據從未圖示的遙控器輸入的控制信號,對照明模式st1與影像模式st2進行切換。
繼而,使用圖3對第一實施方式的照明裝置1的結構例進行說明。圖3是第一實施方式的照明裝置的剖面示意圖。另外,圖3對應於安裝照明裝置1後在垂直方向上進行了剖視的示意圖。
如圖3所示,照明裝置1包括:安裝部110、框體120、本體部130、基板131、照明用光源141、罩子60、投影儀70、及反射構件170。另外,在圖3中,表示照明裝置1具有間接光源142與設置間接光源142的間接光源用基板133的情況。間接光源142是設置在框體120的外表面上,朝頂棚90進行發光的光源,間接光源用基板133是設置間接光源142的基板。照明用光源141及間接光源142是光源部的一例。
安裝部110是用於將照明裝置1固定在未圖示的吸頂燈盤(hook ceiling)上的適配器(adapter)。例如,照明裝置1利用從吸頂燈盤經由安裝部110所供給的電力來進行動作。
例如,可利用從吸頂燈盤供給的電力,使照明用光源141、間接光源142及投影儀70進行動作。即,額外用於使投影儀70進行動作的電源並不必要,因此可使照明裝置1的安裝簡化。另外,也可以將用於使投影儀70進行動作的電力源設為與吸頂燈盤不同者。
框體120是收容投影儀70或反射構件170的框體,在下端設置本體部130。如此,通過將投影儀70內置在框體120內,可使照明裝置1的安裝簡化。另外,如後述那樣,也可以設為將投影儀70配置在框體120的外部。
本體部130是從冷軋鋼板等金屬材料的平板形成為圓形的具有導熱性的底架(chassis)。另外,本體部130在俯視下為圓形,在中央具有開口132。即,本體部130在俯視下為甜甜圈形狀。另外,本體部130也可以與框體120作為一體來形成。另外,開口132只要將從投影儀70中輸出的像的整體或規定的範圍投影至罩子60上,則可採用任意的大小。例如,開口132可對應於從投影儀70中輸出的影像經由反射構件170而到達罩子60為止的距離、進行顯示的像的大小、罩子60的大小、或投影儀70的焦距等進行任意的設定。
基板131以表面貼裝器件(Surface Mount Device,SMD)形式來構成,在安裝面上安裝照明用光源141。但是,基板131並不限定於SMD形式,也可以是晶片直接封裝(Chip on Board,COB)形式。另外,例如基板131以將具有規定的寬度尺寸的大致圓弧狀的四塊基板接合的方式配設,且整體形成為大致環狀,即甜甜圈形狀。
照明用光源141是安裝在基板131上的LED。例如,沿著基板131的圓周方向配置多個照明用光源141。另外,照明用光源141並不限定於LED,也可以是螢光燈。
罩子60是具有透光性的乳白色的樹脂的所謂的燈罩。罩子60的上表面側開口,以從照明用光源141的射出面側覆蓋本體部130的下表面、基板131及照明用光源141的方式安裝。另外,罩子60的下表面部以平穩地彎曲突出的方式形成為穹頂狀。另外,罩子60使從照明用光源141中輸出的光擴散,由此可擴大照明範圍,提升勻稱度。另外,通過採用此種罩子60,即便在採用LED等輸出直進性強的光的發光元件的情況下,也可以減輕用於照明的光的顆粒感。
投影儀70將影像從照明用光源141側投影至罩子60上。另外,投影儀70可與外部設備連接,而投影從外部設備獲取的影像,其後使用圖4對此點進行敘述。
另外,在圖3中所示的例子中,表示從投影儀70中輸出的影像被間接地投影至罩子60上的情況。即,從投影儀70中輸出的影像暫時由反射構件170反射後被投影至罩子60上。由此,可獲得從投影儀70中輸出的影像的影像光路。
例如,在將投影儀70所輸出的影像以規定的大小投影時,需要從投影儀70的透鏡至投影面為止的規定的長度的影像光路(所謂的投射距離)。另外,當投射距離短時,存在被投影的影像模糊的情況。因此,假設在欲使適當的影像(例如,不模糊且規定的大小的影像)從配置在照明裝置1內部的投影儀70投影至罩子60上的情況下,必須從投影儀70至罩子60為止確保足夠的距離。但是,若欲使影像從投影儀70直接投影至罩子60上,則存在照明裝置1的製品的厚度增加,照明裝置1的美觀度下降的情況。另外,若重視照明裝置1的製品的美觀度,使厚度變薄,則從投影儀70至罩子60為止無法確保足夠的距離,存在將影像投影至罩子60上的範圍受到限定、或影像模糊的擔憂。
相對於此,在第一實施方式的照明裝置1中,從投影儀70朝反射構件170輸出影像後,從反射構件170朝罩子60輸出,因此可將從投影儀70中輸出的影像充分地放大後投影至罩子60上。
換言之,通過設置反射構件170,可充分地確保投影儀70的影像光路的長度,因此可抑制照明裝置1的厚度的增大,並擴大投影至罩子60上的範圍。
反射構件170設置在投影儀70的影像光路上,使從投影儀70中輸出的影像朝罩子60反射。另外,由反射構件170反射的影像經由開口132而朝罩子60投影。即,照明裝置1通過在基板131上設置用於使影像穿過的開口132,可將從投影儀70中輸出的影像不被基板131等遮擋而投影至罩子60上。另外,在圖3中所示的例子中,表示了在基板131的大致中央部設置開口132的情況,但並不限定於此,也可以設為從基板131的大致中央部挪動來設置開口132。另外,反射構件170並非必須是一個,也可以是多個。
此外,如上所述,罩子60的下表面為穹頂形狀,從反射構件170至罩子60為止的距離根據部位而不同。因此,可想到在投影至罩子60上的影像中產生變形的情況。針對所述問題,可通過將反射構件170例如形成為球面狀來修正影像的變形。另外,也可以設為通過投影儀70的設定來進行所述修正。
繼而,使用圖4對照明裝置1的連接關係進行說明。圖4是表示第一實施方式的照明裝置1的連接關係的示意圖。如圖4所示,照明裝置1可安裝天線101與揚聲器102。
例如,天線101是按照無線保真(Wireless Fidelity,Wifi)(注冊商標)或藍牙(Bluetooth)(注冊商標)等通信標準進行無線通信的接口。照明裝置1可經由天線101而從外部設備T獲取投影至罩子60上的影像。具體而言,若外部設備T的用戶對例如顯示部103上所顯示的圖像執行滑動操作等規定的操作,則外部設備T輸出包含圖像數據的控制信號。若天線101接收從外部設備T中輸出的控制信號,則照明裝置1根據接收的控制信號,從投影儀70輸出對應於圖像數據的影像,並使其投影至罩子60上。
另外,照明裝置1也可以從外部設備T獲取與影像聯動的聲音信息,並從揚聲器102輸出與影像聯動的聲音。即,照明裝置1可提供在影像中添加了聲音的內容。
如此,照明裝置1通過從外部設備T獲取影像或聲音,而可提供多種多樣的內容。另外,也可以設為將照明裝置1與國際互聯網等外部網絡連接,經由外部網絡而獲取內容。即,例如也可以設為照明裝置1經由外部網絡而直接獲取用戶通過外部設備T所購入的視頻等內容。
另外,也可以設為將天線101及揚聲器102設置在照明裝置1的內部,也可以設為照明裝置1通過有線電纜而與外部設備T或外部網絡連接。另外,例如當將照明裝置1如所述那樣設置在醫院的病床上時,優選揚聲器102是使輸出的聲音具有指向性的指向性揚聲器。由此,可選擇性地對病床的患者通知聲音。
(變形例1) 繼而,使用圖5對第一實施方式的變形例1的照明裝置進行說明。圖5是表示第一實施方式的變形例1的照明裝置的結構例的剖面示意圖。如圖5所示,照明裝置1A在投影儀70被設置在框體120的外部這一點上與已說明的照明裝置1不同。
如圖5所示,照明裝置1A在框體120的外部設置投影儀70,並在框體120的投影儀70的影像光路上設置貫穿孔121。例如,投影儀70被直接安裝在頂棚90上,經由在框體120的側壁上所設置的貫穿孔121而朝反射構件170輸出影像。
如此,在照明裝置1A中,通過將投影儀70設置在框體120的外部,可將照明裝置1A自身的厚度抑制為與投影儀70相當的部分。另外,通過將投影儀70設置在框體120的外部,與將投影儀70設置在框體120內的情況相比,可使投影儀70的影像光路變長。
(變形例2) 繼而,使用圖6對第一實施方式的變形例2的照明裝置進行說明。圖6是表示第一實施方式的變形例2的照明裝置的結構例的剖面示意圖。如圖6所示,第一實施方式的變形例2的照明裝置1B在具有透鏡構件180來代替照明裝置1、照明裝置1A所具有的反射構件170這一點上與照明裝置1、照明裝置1A不同。
如圖6所示,照明裝置1B從投影儀70朝罩子60輸出影像,在投影儀70的影像光路上設置透鏡構件180。透鏡構件180是廣角透鏡等透鏡,使從投影儀70中輸出的影像擴散後朝罩子60輸出。
即,在照明裝置1B中,從投影儀70中輸出的影像由透鏡構件180擴散後朝罩子60投影。因此,即便在無法充分地確保從投影儀70至罩子60為止的距離,即投影儀70的影像光路的情況下,也可以橫跨大範圍將影像投影至罩子60上。
(變形例3) 繼而,使用圖7對第一實施方式的變形例3的照明裝置進行說明。圖7是表示第一實施方式的變形例3的照明裝置的結構例的剖面示意圖。如圖7所示,第一實施方式的變形例3的照明裝置1C在一併包括所述反射構件170與透鏡構件180這一點上與照明裝置1、照明裝置1A、照明裝置1B不同。
例如,照明裝置1C在框體120的外部設置投影儀70,從投影儀70朝反射構件170輸出影像。而且,由反射構件170反射的影像由透鏡構件180擴散後朝罩子60投影。
即,在照明裝置1C中,通過反射構件170來使投影儀70的影像光路變長,並且通過透鏡構件180來使影像擴散。如此,在照明裝置1C中,通過將反射構件170與透鏡構件180組合使用,可使照明裝置1C的厚度變得更薄。
另外,在圖7中所示的例子中,表示了將投影儀70設置在框體120的外部的情況,但也可以設為將投影儀70收容在框體120內。另外,對影像依次穿過投影儀70、反射構件170、透鏡構件180的情況進行了說明,但也可以設為使影像依次穿過投影儀70、透鏡構件180、反射構件170。
如上所述,第一實施方式的照明裝置1、照明裝置1A~照明裝置1C包括:照明用光源141、從射出面側覆蓋照明用光源141的罩子60、及將影像從照明用光源141側投影至罩子60上的投影儀70。因此,根據照明裝置1、照明裝置1A~照明裝置1C,可提供附加價值高的照明裝置。
此外,在所述實施方式中,對將影像從投影儀70間接地投影至罩子60上的情況進行了說明,但也可以設為將影像從投影儀70直接投影至罩子60上。即,也可以省略反射構件170或透鏡構件180。
[第二實施方式] 繼而,使用圖8對第二實施方式的照明裝置的結構例進行說明。圖8是第二實施方式的照明裝置的剖面示意圖。另外,為了容易理解說明,在圖8等中,有時圖示包含將垂直向上設為正方向,將垂直向下設為負方向的Z軸的三維的正交坐標系。
如圖8所示,第二實施方式的照明裝置1D具有安裝部210、框體220、本體部230、發光部40、罩子60、及投影儀70。
安裝部210是用於將照明裝置1固定在未圖示的吸頂燈盤上的適配器。例如,照明裝置1D利用從吸頂燈盤經由安裝部210所供給的電力來進行動作。另外,也可以將用於使投影儀70進行動作的電力源設為與吸頂燈盤不同者。
框體220是收容投影儀70的框體。框體220是具有頸部221、平坦部222、連接部223、及外緣部224,且將它們形成為一體的平板狀的構件。頸部221具有從安裝部210的外緣朝Z軸負方向側延長的筒狀。頸部221是規定頂棚90與平坦部222的間隔的間隔件。另外,對頸部221為框體220的一部分的情況進行了說明,但也可以是安裝部210的一部分。
平坦部222是以包圍頸部221的方式沿著XY平面延長的板狀的構件。平坦部222具有隔著頸部221與頂棚90相對的背面222a。平坦部222以背面222a變成與頂棚90大致平行的方式進行了圖示,但也能夠以相對於頂棚90傾斜的方式進行配置。
外緣部224是具有與本體部230相向的前面224a的環狀的構件。外緣部224經由連接部223而與平坦部222連接。
另外,在框體220內形成有第一收容部225與第二收容部226。第一收容部225是由安裝部210與頸部221包圍的空間,第二收容部226是由第一收容部225、連接部223及外緣部224包圍的空間。在第一收容部225中收容有投影儀70。如此,通過在框體220內的第一收容部225中收容投影儀70,可使照明裝置1D的安裝簡化。另外,投影儀70也能夠以埋入頂棚90的內部的方式進行配置。
另外,第二收容部226與罩子60協動來規定從投影儀70起的投射距離。第二收容部226也可以收容投影儀70的一部分。
另外,第一收容部225及第二收容部226的形狀並不限定於圖示的形狀。例如,也可以設為將平坦部222及外緣部224變成沿著XY平面延長的一排的構件,由此不具有第二收容部226。另外,也可以設為在安裝部210與頸部221之間不具有第一收容部225,將投影儀70收容在第二收容部226中。
本體部230是與例如圖3中所示的本體部130同樣地從金屬材料的平板形成為圓形的具有導熱性的底架。另外,本體部230在俯視下為圓形,在中央具有開口233。即,本體部230在俯視下為環狀。另外,本體部230的背面側的第一主面231安裝在框體220的外緣部224上,在前面側的第二主面232上安裝有後述的第一發光部41、第一發光部44。通過第一發光部41、第一發光部44的發光所產生的熱經由本體部230及框體220而散熱。
另外,本體部230也可以與框體220作為一體來形成。另外,開口233只要將從投影儀70中輸出的像的整體或規定的範圍投影至罩子60上,則可採用任意的大小。例如,開口233可對應於從投影儀70中輸出的影像到達罩子60為止的距離、進行顯示的影像的大小、罩子60的大小、或投影儀70所具有的透鏡構件72的焦距等進行任意的設定。
發光部40具有第一發光部41、第一發光部44與第二發光部47、第二發光部50。第一發光部41、第一發光部44配置在本體部230的第二主面232上,第二發光部47、第二發光部50配置在平坦部222的背面222a上。第一發光部41、第一發光部44以隔著開口233相向的方式配置在開口233的外側。第二發光部47、第二發光部50以隔著安裝部210相向的方式配置在安裝部210的外側。
第一發光部41具有基板42、第一發光元件43a、第二發光元件43b、及第三發光元件43c。第一發光元件43a配置在第一發光元件43a~第三發光元件43c中的最外側。第二發光元件43b以配置在第一發光元件43a與第三發光元件43c之間的方式配置在第一發光元件43a的內側,第三發光元件43c配置在第二發光元件43b與開口233之間。第一發光元件43a~第三發光元件43c是照明用光源的一例。
第一發光部44具有基板45、第一發光元件46a、第二發光元件46b、及第三發光元件46c。第二發光元件46b以配置在第一發光元件46a與第三發光元件46c之間的方式配置在第一發光元件46a的內側,第三發光元件46c配置在第二發光元件46b與開口233之間。第一發光元件46a~第三發光元件46c是照明用光源的一例。
基板42、基板45以SMD(Surface Mount Device)形式來構成,在安裝面上分別安裝第一發光元件43a~第三發光元件43c、第一發光元件46a~第三發光元件46c。但是,基板42、基板45並不限定於SMD形式,也可以是COB(Chip on Board)形式。另外,在圖3中,具有以將具有規定的寬度尺寸的大致圓弧狀的四塊基板接合的方式配設,且整體形成為大致圓狀的基板。即,整體形成為大致圓狀的基板包含四塊經分割的基板,基板42、基板45是圖示了其中的一部分者。同樣地,將多列發光元件例如配置成包圍開口233的大致圓狀。
第一發光元件43a、第一發光元件46a具有作為以沿著基板42、基板45的圓周方向或長度方向的方式排列有多個原色光源的原色光源列的第一光源列。發光色不同的多個原色光源交替地排列在原色光源列中。具體而言,原色光源列具有分別射出紅色、綠色及藍色的光的原色光源,射出對應於調光及調色控制所合成的光。但是,也可以設為原色光源列具有一種或兩種或四種以上的原色光源。
第二發光元件43b、第二發光元件46b及第三發光元件43c、第三發光元件46c分別具有作為以沿著基板42、基板45的圓周方向或長度方向的方式排列有多個白色光源的白色光源列的第二光源列及第三光源列。第二發光元件43b、第二發光元件46b及第三發光元件43c、第三發光元件46c分別具有的白色光源的色溫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另外,第二發光元件43b、第二發光元件46b及第三發光元件43c、第三發光元件46c分別具有的白色光源列也可以是排列有色溫不同的多個白色光源者。此處,白色光源可以是射出白熾燈色或中性白色的光者,也可以是射出暖白色、白色、日光色等的光者。
第一發光元件43a~第三發光元件43c、第一發光元件46a~第三發光元件46c例如為LED。照明裝置1D可分別獨立地控制作為原色光源的第一發光元件43a、第一發光元件46a,以及作為白色光源的第二發光元件43b、第二發光元件46b及第三發光元件43c、第三發光元件46c的調光。由此,關於第一發光部41、第一發光部44,可調整各發光色的調光比來使各發光色的光輸出可變。
另外,第一發光元件43a~第三發光元件43c、第一發光元件46a~第三發光元件46c在從投影儀70投影了影像時進行發光。第一發光元件43a~第三發光元件43c、第一發光元件46a~第三發光元件46c是光源部的一例。另外,第一發光元件43a~第三發光元件43c、第一發光元件46a~第三發光元件46c可以同時進行發光,也可以僅一部分的發光元件列進行發光。
另外,第一發光部41、第一發光部44也可以是以包圍開口233的外側的方式形成為環狀者。即,基板42、基板45也可以是配置成環狀的一個基板。另外,第一光源列~第三光源列也可以分別具有以沿著配置成環狀的基板的圓周方向的方式大致等間隔地並列的環狀的光源列。
第二發光部47具有基板48與第四發光元件49。第二發光部50具有基板51與第四發光元件52。基板48、基板51例如為柔性印刷電路板(Flexible Printed Circuit,FPC)。基板48、基板51可以與基板42、基板45不同,另外,也可以相同。
第四發光元件49、第四發光元件52分別具有以沿著基板48、基板51的圓周方向或長度方向的方式排列有多個原色光源的原色光源列,射出對應於調光及調色控制所合成的光。第四發光元件49、第四發光元件52是間接光源的一例。另外,基板48、基板51也可以是配置成環狀的一個基板。另外,第四發光元件49、第四發光元件52也可以具有以沿著配置成環狀的基板的圓周方向的方式配置的光源列。
罩子60是具有透光性的乳白色的樹脂的所謂的燈罩。罩子60在內表面63上具有被投影來自投影儀70的影像的第一部分61、及配置在第一部分61的外側的第二部分62。第二部分62以透光性變得比第一部分61低的方式形成。另外,通過在第一部分61的外側配置第二部分62,可提高從投影儀70投影的影像的演色效果。
罩子60的內表面63側開口,以從前面側,即第一發光部41、第一發光部44的射出面側覆蓋本體部230的第二主面232、第一發光部41、第一發光部44的方式安裝。另外,作為照明裝置1D的前面側的罩子60的外表面64以平穩地彎曲突出的方式形成為穹頂狀。另外,罩子60使從第一發光部41、第一發光部44中輸出的光擴散,由此可擴大照明範圍,提升勻稱度。另外,通過採用此種罩子60,即便在採用LED等輸出直進性強的光的發光元件的情況下,也可以減輕用於照明的光的顆粒感。另外,罩子60也可以不具有第二部分62,而形成為一體。
投影儀70將影像從背面側投影至罩子60上。投影儀70具有本體部71與透鏡構件72。本體部71輸出影像。透鏡構件72使從本體部71中輸出的影像以在規定的影像光路75中朝罩子60投影的方式擴散。透鏡構件72例如為魚眼透鏡或廣角透鏡。
投影儀70使從投影儀70中輸出的影像投影至罩子60中的與開口233相向的第一區域R1中。若選擇使影像投影至罩子60的前面側的整個區域R中的50%以上的區域中的透鏡構件72,則容易從罩子60的前面(外表面64)側辨認從投影儀70投影的影像。
另外,從第一發光部41、第一發光部44中的第三發光元件43c、第三發光元件46c中輸出的光照射在第一區域R1中。若在來自投影儀70的影像被投影至罩子60的第一區域R1中時使第三發光元件43c、第三發光元件46c進行發光,則可使被投影至第一區域R1中的影像顯眼。
另一方面,在罩子60中的第一區域R1的外側的第二區域R2中不被投影來自投影儀70的影像,而被照射來自第一發光元件43a、第一發光元件46a的光。若在來自投影儀70的影像被投影至罩子60的第一區域R1中時使第一發光元件43a、第一發光元件46a進行發光,則可使被投影至第一區域R1中的影像與第一區域R1的邊界不清晰。即,通過變更第一發光部41、第一發光部44之中,來自投影儀70的影像被投影至罩子60上時進行發光的發光元件,可安排對應於用途的演色效果。
另外,在從投影儀70投影影像時對頂棚90與背面222a之間進行照明的第二發光部47、第二發光部50的第四發光元件49、第四發光元件52可提高由第一發光部41、第一發光部44產生的演色效果。第四發光元件49、第四發光元件52是光源部的一例。另外,也可以設為使第二發光部47、第二發光部50與第一發光部41、第一發光部44同時進行發光,也可以設為在第一發光部41、第一發光部44的熄燈時僅使第二發光部47、第二發光部50進行發光。
(變形例) 在所述實施方式中,對將第二發光部47、第二發光部50配置在背面222a上的情況進行了說明,但並不限定於此。圖9是第二實施方式的變形例的照明裝置的剖面示意圖。
圖9中所示的照明裝置1E除將第二發光部47、第二發光部50配置在頸部221的外表面221a上以外,具有與照明裝置1D相同的結構。若如所述那樣將第二發光部47、第二發光部50配置在頸部221的外表面221a上,則來自第二發光部47、第二發光部50的光以沿著水平方向的方式從頂棚90與背面222a之間照射。由此,與圖8中所示的照明裝置1D相比,照明可達至自照明裝置1E照明至遠離的位置,因此頂棚90與照明裝置1E的一體感提高。
如此,實施方式的光源部被配置在投影儀70的影像光路75的外側,在影像被投影時進行發光。由此,可提供附加價值高的照明裝置1D、照明裝置1E。
此外,在所述實施方式中,雖對第一發光元件43a、第一發光元件46a為原色光源,第三發光元件43c、第三發光元件46c為白色光源的情況進行了說明,但並不限定於此,也可以將第一發光元件43a、第一發光元件46a設為白色光源,將第三發光元件43c、第三發光元件46c設為原色光源。通過如所述那樣將第一發光元件43a、第一發光元件46a設為白色光源,頂棚90與照明裝置1D、照明裝置1E的一體感提高。
另外,來自第二發光元件43b、第二發光元件46b的光可以照射至第一區域R1中,也可以照射至第二區域R2中,也可以照射至第一區域R1及第二區域R2兩者中。雖對第二發光元件43b、第二發光元件46b為白色光源的情況進行了說明,但並不限定於此,也可以是原色光源。另外,也可以不具有第二發光元件43b、第二發光元件46b。
另外,在所述實施方式中,雖對第一發光部41、第一發光部44具有排列在規定的方向上的光源列的情況進行了說明,但並不限定於此,例如也可以具有隨機地配置在基板42、基板45上的多個白色光源。
另外,在所述實施方式中,對第二發光部47、第二發光部50具有原色光源的情況進行了說明,但並不限定於此,例如也可以具有白色光源。
[第三實施方式] 繼而,使用圖10對第三實施方式的照明裝置的結構例進行說明。圖10是第三實施方式的照明裝置的剖面示意圖。
如圖10所示,照明裝置1F包括:安裝部10、框體20、本體部30、發光部40、罩子60、裝飾框部65、投影儀70、透鏡構件72、遮光部80、第一電源部100、及第二電源部105。
安裝部10是用於將照明裝置1固定在未圖示的吸頂燈盤上的適配器。例如,照明裝置1F利用從吸頂燈盤經由安裝部10所供給的電力來進行動作。另外,也可以將用於使投影儀70進行動作的電力源設為與吸頂燈盤不同者。
框體20例如包含樹脂材料或金屬材料,並且形成為大致倒圓錐形狀,在內部收容各種設備。框體20包括前面部21、側面部22、及背面部23。前面部21例如形成為平板狀。側面部22以從前面部21的外緣連續,並且朝上方延伸的方式形成。背面部23以從側面部22的上端連續,並且朝照明裝置1F的中心側延伸的方式形成。
框體20通過所述前面部21、側面部22及背面部23而在內部形成空間S,在所述空間S中收容投影儀70及後述的第二電源部105。
第二電源部105經由安裝部10而與商用交流電源連接,接受所述商用交流電源而生成直流輸出。第二電源部105將直流輸出供給至投影儀70中,並以可控制投影儀70的動作的方式構成。第二電源部105是控制部的一例。
另外,雖然省略圖示,但在框體20中,例如也可以收容將從投影儀70中排出的熱或第二電源部105中產生的熱朝框體20外排出的散熱用的風扇等。另外,也可以在框體20上形成散熱用的狹縫(未圖示)。狹縫例如可形成在框體20的側面部22或背面部23上。另外,狹縫的數量或位置可任意地設定。
另外,在背面部23上設置所述安裝部10。因此,框體20經由安裝部10而安裝在頂棚90的安裝面91上。
側面部22具有圓筒部22a與錐部22b。圓筒部22a是下端與前面部21的外緣連續,另一方面,上端與錐部22b的下端連續的大致圓筒狀的部位。
錐部22b是下端與圓筒部22a的上端連續,另一方面,上端與背面部23的外緣連續的部位。錐部22b以隨著通向上端,在側視下朝外側傾斜的方式形成。錐部22b通過形成為所述形狀,而使來自發光部40的光反射,其後對此進行敘述。
在前面部21中,例如在中心附近形成開口,與投影儀70連接的透鏡構件72插通在所述開口中。另外,在所述中雖設為使透鏡構件72插通在前面部21的開口中,但並不限定於此,例如也可以使投影儀70的一部分插通在前面部21的開口中,總之,只要是使來自被收容在框體20中的投影儀70的影像朝罩子60側輸出的結構即可。
在框體20的前面部21上連接後述的本體部30。另外,框體20與本體部30雖形成為不同體,但也可以形成為一體。
本體部30例如為包含導熱性比較高的材料(金屬材料等),且形成為圓盤狀的底架。例如,本體部30具有前面30a與相向面30b。在本體部30中,前面30a是罩子60側的面。相向面30b是與前面30a相反側的背面,另外,也是與頂棚90的安裝面91相向的面。
在本體部30的前面30a側設置後述的第一發光部41,另一方面,在相向面30b側設置後述的第二發光部50及第一電源部100。因此,因第一發光部41或第二發光部50的發光而產生的熱、或第一電源部100中所產生的熱經由本體部30而散熱。
第一電源部100經由安裝部10而與商用交流電源連接,接受所述商用交流電源而生成直流輸出。第一電源部100以將直流輸出供給至發光部40中,對第一發光部41及第二發光部50分別獨立地進行點亮控制或調光控制的方式構成。第一電源部100是控制部的一例。
若對本體部30進行更詳細的說明,則本體部30包括平坦部31、凹部32、及外緣部33。
平坦部31位於照明裝置1F的中心附近,例如為平板狀且以沿著XY平面延伸的方式形成。另外,平坦部31在俯視下形成為矩形,但並不限定於此,例如在俯視下也可以是圓形等其他形狀。
在平坦部31中,例如在中心附近形成開口31a。例如透鏡構件72插通在平坦部31的開口31a中。另外,在平坦部31的開口31a或開口31a附近安裝遮光部80,其後對此進行敘述。
凹部32是以與平坦部31的外緣側連續的方式設置,在側視下以從平坦部31朝下方突出的方式凹陷的部位。例如,凹部32具有第一壁面32a、底面32b、及第二壁面32c。
第一壁面32a以從平坦部31的外緣連續,並且朝下方延伸的方式形成。底面32b以從第一壁面32a連續,並且沿著XY平面朝外側延伸的方式形成。第二壁面32c以從底面32b的外緣連續,並且朝上方延伸的方式形成。
另外,由於第一壁面32a從平坦部31連續,因此將第一壁面32a的俯視下的形狀設為與平坦部31的形狀對應的形狀,即矩形。另外,將第二壁面32c的俯視下的形狀例如設為圓形。
外緣部33是以與凹部32的外緣側連續的方式設置,形成本體部30的外緣的部位。將外緣部33的俯視下的形狀例如設為圓形。
在如所述那樣形成的本體部30上設置發光部40。發光部40具有第一發光部41與第二發光部50。
第一發光部41設置在本體部30的前面30a側,例如凹部32的前面側,並且以隔著開口31a相向的方式配置在開口31a的外側。
第一發光部41具有基板42、第一發光元件43a、第二發光元件43b、及第三發光元件43c。基板42以將多塊(例如四塊)具有規定的寬度尺寸的大致圓弧狀的基板接合的方式配設,且整體形成為大致環狀。即,整體形成為大致環狀的基板42包含已被分割成多塊的基板,在圖10中圖示了其中的一部分。
第一發光部41通過第一發光元件43a~第三發光元件43c的發光而從發光面41a射出光,對安裝有照明裝置1F的室內進行照明。第一發光元件43a~第三發光元件43c是照明用光源的一例。
另外,第一發光部41的第一發光元件43a~第三發光元件43c可在將影像從投影儀70投影至罩子60上時進行發光。第一發光元件43a~第三發光元件43c是光源部的一例。
第二發光部50設置在本體部30的相向面30b側。例如,第二發光部50在本體部30的凹部32的背面側,詳細而言在凹部32的第二壁面32c上設置有多個。另外,也可以將具有透光性的罩子以覆蓋凹部32的方式配置在設置有第二發光部50的凹部32中。
第二發光部50具有基板51、及安裝在基板51的安裝面上的第四發光元件52。第二發光部50在本體部30的凹部32的第二壁面32c上安裝有多個。此處,凹部32的第二壁面32c如所述那樣在俯視下為圓形,因此第二發光部50變成並列配置成大致環狀的光源列。另外,第二發光部50以發光面50a從本體部30的外緣側朝向中心側的方式設置。
第二發光部50通過第四發光元件52的發光而從發光面50a射出光,對相向面30b與頂棚90的安裝面91之間進行照明。第四發光元件52是間接光源的一例。
所述第一發光部41所具有的基板42與第一發光元件43a~第三發光元件43c,第二發光部50所具有的基板51、第四發光元件52例如可設為與圖8中所示的照明裝置1D所包括的第一發光部41所具有的基板42、第一發光元件43a~第三發光元件43c,第二發光部50所具有的基板51、第四發光元件52相同的材料及結構。因此,省略關於第一發光部41、第二發光部50的詳細的說明。
此處,一邊參照圖10一邊對作為從第二發光部50中射出的光的“間接光”進行說明。在本實施方式中,間接光從第二發光部50的第四發光元件52朝相向面30b與安裝面91之間的空間射出後,照在所述框體20的錐部22b等上而反射。
若具體地進行說明,則框體20配置在設置有第二發光部50的本體部30的相向面30b與頂棚90的安裝面91之間。因此,框體20的側面部22也位於本體部30的相向面30b與安裝面91之間。而且,側面部22的錐部22b如所述那樣以隨著通向上端,在側視下朝外側傾斜的方式形成,換言之,以隨著從第二發光部50分離,在側視下朝外側傾斜的方式形成。若換種說法,則錐部22b以表面(外表面)朝向位於下方的第二發光部50的方式傾斜。
由此,從第二發光部50中射出的光如圖10中由箭頭A1所示那樣,穿過相向面30b與安裝面91之間的空間後,在錐部22b上反射而朝所述空間返回。
如此,在本實施方式中,第二發光部50的間接光在框體20的錐部22b上反射,因此與不反射的情況相比,可使照明裝置1F的背面側,詳細而言,本體部30的相向面30b與安裝面91之間的空間變得明亮。由此,在照明裝置1F中,可提升由間接光所產生的演出效果或裝飾性。
另外,錐部22b的傾斜角度可設定成任意的值。例如,錐部22b的傾斜角度可設定成如來自第二發光部50的間接光高效率地朝相向面30b與安裝面91之間的空間反射那樣的值,另外,也可以設定成如間接光高效率地朝後述的裝飾框部65反射那樣的值。
另外,框體20的顏色,具體而言框體20的錐部22b的顏色可設定成任意的顏色,例如為了使間接光反射,可設定成光的反射率比較高的顏色(例如白色等),就設計性等的觀點而言,也可以是其他顏色。
另外,本實施方式的第二發光部50如所述那樣,以發光面50a從本體部30的外緣側朝向中心側的方式設置,換言之,以朝向框體20的錐部22b所在的中心側的方式設置。由此,在本實施方式中,可利用錐部22b而使第二發光部50的間接光更容易地反射,因此可有效地使本體部30的相向面30b與安裝面91之間的空間變得明亮。由此,在照明裝置1F中,可進一步提升由間接光所產生的演出效果或裝飾性。
另外,在框體20中,通過形成所述錐部22b而可提升框體20內的散熱性。即,錐部22b以隨著通向上端,在側視下朝外側傾斜的方式形成,因此框體20的空間S變成隨著通向上方,在側視下加寬的形狀。
因此,在本實施方式中,例如可使從被收容在框體20內的投影儀70中排出的熱如圖10中由箭頭B所示那樣,朝利用錐部22b而加寬的空間S的上方擴散,並從背面部23的狹縫(未圖示)等中散熱。如此,在本實施方式中,通過設置錐部22b來變成使框體20內的熱容易擴散並排出的形狀,與在框體20中不形成錐部22b的情況相比,可提升框體20內的散熱性。
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例如當投影儀70具有輸出聲音的揚聲器等(未圖示)時,可朝用戶高效率地傳達從揚聲器中輸出的聲音。即,在本實施方式的框體20中,通過形成傾斜的錐部22b,可使從揚聲器中輸出的聲音碰撞錐部22b而迴響,因此可朝用戶高效率地傳達聲音。
罩子60例如為具有透光性,並且包含乳白色的樹脂的所謂的燈罩。罩子60以內表面63側與本體部30的前面30a相向的方式來定位,並以從前面側,即第一發光部41的射出面側覆蓋本體部30或第一發光部41的方式設置。另外,在本體部30的中心附近配置與投影儀70連接的透鏡構件72,因此也可以說罩子60以從射出面側覆蓋透鏡構件72的方式設置。
罩子60例如在俯視下形成為圓形。另外,罩子60的外表面64構成照明裝置1F的前面側,所述外表面64形成為朝下方平穩地突出的彎曲狀,換言之形成為穹頂狀。另外,罩子60的曲率例如可設為R400~R1700。罩子60使從第一發光部41中輸出的光擴散,由此可擴大照明範圍,提升勻稱度。另外,通過採用此種罩子60,即便在採用LED等輸出直進性強的光的發光元件的情況下,也可以減輕用於照明的光的顆粒感。另外,從投影儀70中輸出的影像被投影至如所述那樣構成的罩子60上。
此外,從投影儀70投影至罩子60上的影像存在外觀根據用戶進行辨認的角度而不同的情況。例如,若從正下方看照明裝置1F時可明確地辨認被投影至罩子60上的影像,並不限為即便從斜向看所述照明裝置1F,也可以明確地辨認被投影至罩子60上的影像。使用圖11~圖14對此點進行說明。
圖11是表示評價試驗用投影圖像的一例的示意圖。圖11中所示的投影圖像具有多個彩色部150與文字部160。在圖11中所示的例子中,縱橫地排列有合計24個彩色部150,以色彩或彩度互不相同的方式分別進行了上色。另外,在文字部160中排列有多個文字。
將圖11中所示的投影圖像從投影儀70投影至罩子60上,並通過目視來評價其外觀。圖12是表示評價指標與評分的關係的圖。在圖12中所示的例子中,以1分~5分的五個階段的評分對從投影儀70投影至罩子60上的評價試驗用投影圖像進行評價。各評分的評價的指標如下述那樣。5分:可清楚地看見文字部160的文字。4分:文字部160的文字模糊。3分:(勉強)可看見文字部160的文字。2分:知道彩色部150的顏色(看不見文字部160的文字)。1分:存在不知道彩色部150的顏色的部分。
繼而,使用圖13、圖14,對被投影至罩子60上的圖像的外觀的差異進行說明。圖13、圖14是表示罩子的全光線透過率與評分的關係的圖。圖13表示從正下方看將圖11中所示的投影圖像從投影儀70投影至罩子60上的照明裝置1F的情況,圖14表示從斜向45°看與圖13相同的照明裝置1F的情況。圖13、圖14中,由黑圓點表示的各點是將對罩子60的各全光線透過率進行了評價的評分的分數加以平均而成者,線段是對所獲得的值進行多項式近似而成者。
如圖13所示,若從正下方看照明裝置1F,則對應於罩子60的全光線透過率的上升,評分的分數上升。另一方面,如圖14所示,若從斜向看照明裝置1F,則對應於罩子60的全光線透過率的上升,評分的分數上升,若全光線透過率超過50%,則評分的分數轉變成下降。尤其,若全光線透過率超過80%,則評分的分數顯著下降。因此,在本實施方式的照明裝置1F中,通過使用全光線透過率為30%以上、80%以下的罩子60,不論用戶與照明裝置1F的位置關係,均容易辨認被投影至罩子60上的影像。
回到圖10,進一步對照明裝置1F進行說明。裝飾框部65是配置在罩子60的外緣60c側、且在側視下配置在比本體部30更外側的環狀的構件。裝飾框部65例如包含具有透光性且半透明或透明的白色的樹脂。另外,裝飾框部65是透光部的一例。
另外,裝飾框部65與罩子60形成為一體,但也可以與罩子60形成為不同體。另外,裝飾框部65與本體部30形成為不同體,但也可以與本體部30形成為一體。另外,在所述中具體地表示了裝飾框部65或罩子60的顏色或材質,但其只是例示,並非進行限定者。
裝飾框部65配置在罩子60的外緣60c側、且配置在比設置有第二發光部50的本體部30更外側,因此可使來自第二發光部50的光透過。具體而言,例如,從第二發光部50中射出的間接光、或由框體20的錐部22b反射的間接光透過裝飾框部65(參照圖10的箭頭A2)。
在本實施方式的照明裝置1F中,使第二發光部50的間接光透過裝飾框部65,由此可使間接光具有朝向照明裝置1F的外側的擴展性,作為結果,可更進一步提升由間接光所產生的演出效果或裝飾性。
另外,形成為環狀的裝飾框部65在側視下,在外側的部分具有外緣部65a。例如,外緣部65a以從罩子60朝頂棚90的安裝面91延伸的方式形成,換言之,以朝上方延長的方式形成。
詳細而言,裝飾框部65的外緣部65a以從罩子60朝安裝面91延伸,並在側視下朝外側傾斜的方式形成。另外,外緣部65a以在側視下朝外側突出的方式彎曲來形成。
裝飾框部65通過如所述那樣形成,可高效率地接受從第二發光部50中射出的間接光、或由錐部22b反射的間接光並使其透過。由此,裝飾框部65變得明亮,可使間接光進一步具有擴展性,可更進一步提升由照明裝置1F的間接光所產生的演出效果等。
另外,包含外緣部65a的裝飾框部65的形狀並不限定於所述形狀,例如,外緣部65a也可以是不彎曲的錐狀等其他形狀。
另外,如上所述,在本實施方式中,第一發光部41或第二發光部50,即發光部40在俯視下,設置在比與框體20相向的本體部30的中央部分更靠近外緣部33側,因此發光部40與框體20及安裝面91分離來配置。因此,在本實施方式的照明裝置1F中,可兼顧發光部40的散熱性能與利用第二發光部50的安裝面91的明亮度的確保。
繼而,對投影儀70、透鏡構件72及遮光部80進行詳述。投影儀70輸出影像並將其從內表面63側(背面側)投影至罩子60上。另外,投影儀70例如也可以包括輸出與影像聯動的聲音的揚聲器等。
透鏡構件72設置在投影儀70的影像光路上,使從投影儀70中輸出的影像擴散後射出。例如,透鏡構件72插通在本體部30的平坦部31上所形成的開口31a中,以射出面72a朝向罩子60的內表面63的方式配置。作為透鏡構件72,可使用魚眼透鏡,但並不限定於此,例如也可以使用廣角透鏡等其他種類的透鏡。
另外,透鏡構件72可直接安裝在投影儀70上,例如也可以安裝在本體部30上,總之只要設置在投影儀70的影像光路上即可。
遮光部80配置在透鏡構件72附近,對從透鏡構件72中射出的影像的一部分進行遮光。由此,由遮光部80進行了遮光的影像被投影至罩子60上,因此可將從投影儀70中輸出的影像適當地投影至罩子60上。
遮光部80包含具有遮光性的樹脂材料或金屬材料。另外,遮光部80只要可對擴散影像的一部分進行遮光即可,因此無需整體具有遮光性,也可以是整體中的至少一部分具有遮光性的結構。
遮光部80例如形成為具有開口80a的圓筒狀,在其內部配置透鏡構件72。而且,從透鏡構件72中射出的影像(即擴散影像)穿過開口80a。
此處,作為遮光部80的形狀的圓筒狀是與罩子60的形狀對應的形狀。即,罩子60在俯視下形成為圓形,因此遮光部80形成為與罩子60的形狀對應的圓筒狀。
由此,對俯視下為圓形的罩子60投影外形由遮光部80遮光成圓形的遮光影像。如此,使罩子60的形狀與由遮光部80進行了遮光的遮光影像的形狀類似,由此可提升被投影至罩子60上的影像(遮光影像)的設計性或辨認性。
另外,雖在所述中罩子60為圓形,因此將遮光部80形成為圓筒狀,但並不限定於此。即,例如當罩子60在俯視下為矩形的情況時,將遮光部80形成為角筒狀,或是,當罩子60在俯視下為橢圓形的情況時,將遮光部80形成為橢圓筒狀等,遮光部80也可以形成為與罩子60的形狀對應的形狀。由此,如已述那樣,罩子60的形狀與遮光影像的形狀類似,可提升已被投影至罩子60上的影像的設計性等。
另外,遮光部80以開口80a位於比包含透鏡構件72的射出面72a的平面(例如包含射出面72a的水平面(XY平面))更靠近罩子60側(即下方)的方式設置。由此,遮光部80可確實地對從透鏡構件72的射出面72a中射出的擴散影像的一部分進行遮光。
遮光部80以開口80a位於比包含第一發光部41的發光面41a的平面(例如包含發光面41a的水平面(XY平面))更靠近透鏡構件72側的方式設置。由此,例如在如從第一發光部41的發光面41a射出光,對室內進行照明那樣的情況下,可抑制來自發光面41a的光照在遮光部80上,而不必要對第一發光部41的光進行遮光的情況。
另外,雖在所述中設為遮光部80以開口80a位於比包含第一發光部41的發光面41a的平面更靠近透鏡構件72側的方式設置,但並不限定於此,遮光部80也能夠以開口80a位於與包含發光面41a的平面相同的平面上的方式設置。
此處,第一發光部41如所述那樣,也可以在從投影儀70將影像投影至罩子60上時進行發光。例如,第一發光部41可進行以與影像對應的色彩對被投影至罩子60上的影像的周圍進行照明等來提升影像的演出效果。
另外,在從投影儀70將影像投影至罩子60上時,第一發光部41也可以朝罩子60之中,包含因由遮光部80進行的遮光而不被投影影像的部位的區域進行發光。
由此,可對由遮光部80進行了遮光而變暗的部位等進行照明,因此可減少由遮光部80的遮光所產生的影響。
此處,從透鏡構件72的射出面72a至罩子60的內表面63為止的距離,即透鏡構件72與罩子60之間的距離b例如可根據被投影影像的罩子60的大小、投影儀70或透鏡構件72的焦距等而設定成任意的值。具體而言,當與罩子60相向的裝飾框部65的直徑,即罩子60的外徑a=600 mm時,可將投影儀70的焦距設為15 mm,將距離b設為90 mm以上、110 mm以下,將透鏡構件72的倍率設為0.14以上、0.18以下。另外,當外徑a=470 mm時,可將投影儀70的焦距設為15 mm,將距離b設為70 mm以上、90 mm以下,將透鏡構件72的倍率設為0.14以上、0.18以下。通過如所述那樣分別規定包含外徑a及距離b的各值,例如可在整個罩子60上顯示影像。但是,當然不受所述值限制。例如,罩子60的外徑a可應用所述尺寸的±65 mm的範圍者。另外,投影儀70的焦距可將所述15 mm的±12%~18%設為容許範圍。進而,例如當使用投影儀70的焦距比較短(例如4 mm左右)的短焦點透鏡時,可將透鏡構件72的倍率設為與所述範圍不同的值。
如此,實施方式的罩子60由全光線透過率為30%以上、80%以下的透光性的構件形成。由此,用戶不論與照明裝置的位置關係,均可辨認被投影至罩子上的影像,可提供附加價值高的照明裝置。
此外,在所述實施方式中,第二發光部50雖設置在凹部32的第二壁面32c上,但並不限定於此,例如也可以設為在凹部32的第二壁面32a上設置第二發光部50,且發光面50a從本體部30的中心側朝向外緣側。在所述情況下,例如若在第二壁面32c的一部分上設置透光部,則可使來自第二發光部50的光經由第二壁面32c的透光部而高效率地朝裝飾框部65照射。進而,可高效率地照射至形成在裝飾框部65與頂棚90的安裝面91之間的空間為止。
另外,雖在所述實施方式中設為將遮光部80形成為與罩子60的形狀對應的形狀,但並不限定於此,也可以將遮光部80形成為不與罩子60的形狀對應的形狀。
另外,框體20的形狀並不限定於圖10中所示的形狀。例如,在框體20中,在所述實施方式中設為將錐部22b形成在側面部22中的上方,但也可以將錐部22b形成在側面部22的下方。另外,框體20的側面部22也可以不具有錐部22b,而僅包含圓筒部22a。
[照明系統] 繼而,使用圖15對實施方式的照明系統的結構例進行說明。圖15是表示實施方式的照明系統的概要的圖。
圖15中所示的照明系統300包括照明裝置1G與檢測裝置190。檢測裝置190根據用戶310的手勢來檢測動作信息。檢測裝置190可以是所謂的手勢傳感器、運動傳感器、加速度傳感器等各種傳感器,也可以是拍攝用戶310的動作的攝像裝置。另外,檢測裝置190也可以是將所述各種傳感器及攝像裝置組合而成者。
照明裝置1G與檢測裝置190通過無線或有線來連接。照明裝置1G例如為圖10中所示的照明裝置1F。照明裝置1G根據由檢測裝置190所檢測到的動作信息,使作為控制部的一例的第一電源部100及第二電源部105進行動作來控制光源部(發光部40)及投影儀70。因此,即便是例如難以進行遙控器的操作或利用聲音輸入的操作的用戶310,也可以進行發光部40或投影儀70的切換等操作。
另外,在圖15中所示的照明系統300中,對檢測裝置190為與照明裝置1G不同體的情況進行了說明,但並不限定於此,例如照明裝置1G也可以包括具有相當於檢測裝置190的功能的檢測部。另外,作為圖15中所示的照明裝置1G,也可以應用照明裝置1、照明裝置1A~照明裝置1E。
此外,在所述各實施方式中,對將照明裝置1、照明裝置1A~照明裝置1G安裝在房間的頂棚90上的情況進行了說明,但也可以設為將照明裝置1、照明裝置1A~照明裝置1G安裝在房間的側壁上。
另外,在所述各實施方式中,對照明裝置1、照明裝置1A~照明裝置1G是俯視下為圓形的吸頂燈的情況進行了說明,但也可以是矩形或橢圓形等其他形狀。例如,照明裝置1、照明裝置1A~照明裝置1G也可以是包括具有開口的俯視下為矩形的框體,並具有以隔著開口的方式設置的多列發光元件的照明裝置。
另外,在所述各實施方式中,對照明裝置1、照明裝置1A~照明裝置1G包括一個投影儀70的情況進行了說明,但也可以設為包括多個投影儀70。
雖然對本發明的實施方式進行了說明,但所述實施方式是作為例子而提出者,並不意圖對發明的範圍進行限定。所述實施方式能夠以其他各種形態來實施,在不脫離發明的主旨的範圍內,可進行各種省略、替換、變更。這些實施方式或其變形是與包含在發明的範圍或主旨中同樣地,包含在發明申請專利範圍中所記載的發明及其均等的範圍內者。
1、1A~1G‧‧‧照明裝置 20、120、220‧‧‧框體 21‧‧‧前面部 22‧‧‧側面部 22a‧‧‧圓筒部 22b‧‧‧錐部 23‧‧‧背面部 30、71、130、230‧‧‧本體部 30a、224a‧‧‧前面 30b‧‧‧相向面 31、222‧‧‧平坦部 31a、80a、132、233‧‧‧開口 32‧‧‧凹部 32a‧‧‧第一壁面 32b‧‧‧底面 32c‧‧‧第二壁面 33、65a、224‧‧‧外緣部 40‧‧‧發光部 41、44‧‧‧第一發光部 41a、50a‧‧‧發光面 42、45、48、51、131‧‧‧基板 43a、46a‧‧‧第一發光元件 43b、46b‧‧‧第二發光元件 43c、46c‧‧‧第三發光元件 47、50‧‧‧第二發光部 49、52‧‧‧第四發光元件 60‧‧‧罩子 60c‧‧‧外緣 61‧‧‧第一部分 62‧‧‧第二部分 63‧‧‧內表面 64、221a‧‧‧外表面 65‧‧‧裝飾框部 70‧‧‧投影儀 72‧‧‧透鏡構件 72a‧‧‧射出面 75‧‧‧影像光路 80‧‧‧遮光部 90‧‧‧頂棚 91‧‧‧安裝面 100‧‧‧第一電源部 101‧‧‧天線 102‧‧‧揚聲器 105‧‧‧第二電源部 110、210‧‧‧安裝部 121‧‧‧貫穿孔 133‧‧‧間接光源用基板 141‧‧‧照明用光源 142‧‧‧間接光源 150‧‧‧彩色部 160‧‧‧文字部 170‧‧‧反射構件 180‧‧‧透鏡構件 190‧‧‧檢測裝置 221‧‧‧頸部 222a‧‧‧背面 223‧‧‧連接部 225‧‧‧第一收容部 226‧‧‧第二收容部 231‧‧‧第一主面 232‧‧‧第二主面 300‧‧‧照明系統 310‧‧‧用戶 a‧‧‧外徑 b‧‧‧距離 A1、A2、B‧‧‧箭頭 R‧‧‧區域 R1‧‧‧第一區域 R2‧‧‧第二區域 S‧‧‧空間 st1‧‧‧照明模式 st2‧‧‧影像模式 T‧‧‧外部設備 X、Y、Z‧‧‧方向
圖1是表示第一實施方式的照明裝置的概要的圖。 圖2是表示第一實施方式的動作模式的具體例的圖。 圖3是表示第一實施方式的照明裝置的剖面示意圖。 圖4是表示第一實施方式的照明裝置的連接關係的示意圖。 圖5是第一實施方式的變形例1的照明裝置的剖面示意圖。 圖6是第一實施方式的變形例2的照明裝置的剖面示意圖。 圖7是第一實施方式的變形例3的照明裝置的剖面示意圖。 圖8是第二實施方式的照明裝置的剖面示意圖。 圖9是第二實施方式的變形例的照明裝置的剖面示意圖。 圖10是第三實施方式的照明裝置的剖面示意圖。 圖11是表示評價試驗用投影圖像的一例的示意圖。 圖12是表示評價指標與評分的關係的圖。 圖13是表示罩子的全光線透過率與評分的關係的圖。 圖14是表示罩子的全光線透過率與評分的關係的圖。 圖15是表示實施方式的照明系統的概要的圖。
1‧‧‧照明裝置
60‧‧‧罩子
70‧‧‧投影儀
90‧‧‧頂棚
110‧‧‧安裝部
120‧‧‧框體
130‧‧‧本體部
131‧‧‧基板
132‧‧‧開口
133‧‧‧間接光源用基板
141‧‧‧照明用光源
142‧‧‧間接光源
170‧‧‧反射構件

Claims (10)

  1. 一種照明裝置,包括: 光源部,具有照明用光源; 罩子,從射出面側覆蓋所述照明用光源;以及 投影儀,將影像從所述照明用光源側投影至所述罩子上。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照明裝置,包括透鏡構件,所述透鏡構件設置在所述投影儀的影像光路上,使從所述投影儀中輸出的影像擴散,且 所述透鏡構件使所述影像投影在所述罩子的前面中的50%以上的區域中。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所述的照明裝置,其中 所述投影儀被收容在配置所述照明用光源的框體內。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所述的照明裝置,其中 所述光源部具有排列有多個白色光源的白色光源列。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所述的照明裝置,其中 所述光源部具有排列有多個原色光源的原色光源列。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的照明裝置,其中 所述原色光源列配置在多個光源列中的最外側。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照明裝置,其中 所述透鏡構件包含安裝在所述投影儀上的魚眼透鏡或廣角透鏡。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所述的照明裝置,其中 所述罩子由全光線透過率為30%以上、80%以下的透光性的構件形成。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所述的照明裝置,包括: 檢測部,檢測用戶的動作信息;以及 控制部,根據由所述檢測部所檢測到的所述動作信息,對所述光源部及所述投影儀中的一者或兩者進行控制。
  10. 一種照明系統,包括: 檢測裝置,檢測用戶的動作信息;以及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8項中任一項所述的照明裝置,所述照明裝置根據由所述檢測裝置所檢測到的所述動作信息,對所述光源部及所述投影儀中的一者或兩者進行控制。
TW108109815A 2018-06-01 2019-03-21 照明裝置及照明系統 TW20200408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06266 2018-06-01
JP2018-106266 2018-06-01
JP2018-150853 2018-08-09
JP2018150853 2018-08-09
JP2019028854A JP2020027794A (ja) 2018-06-01 2019-02-20 照明装置および照明システム
JP2019-028854 2019-02-20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04086A true TW202004086A (zh) 2020-01-16

Family

ID=696203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109815A TW202004086A (zh) 2018-06-01 2019-03-21 照明裝置及照明系統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20027794A (zh)
TW (1) TW202004086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37563B (zh) * 2021-01-07 2021-08-21 九泰光電照明科技有限公司 子母吸頂燈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424255B2 (ja) 2020-09-10 2024-01-30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プロジェクター付き照明装置および照明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127845A (ja) * 2004-10-27 2006-05-18 Nec Lighting Ltd 照明器具
JP2012186118A (ja) * 2011-03-08 2012-09-27 Toshiba Lighting & Technology Corp 照明器具
JP6089551B2 (ja) * 2012-10-09 2017-03-0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照明装置
JP2015072602A (ja) * 2013-10-03 2015-04-16 株式会社ニコン 電子制御装置、電子制御方法、及び電子制御プログラム
CN106324952B (zh) * 2015-07-07 2019-02-12 芋头科技(杭州)有限公司 一种融合显示系统
JP6519891B2 (ja) * 2017-12-22 2019-05-29 東芝ライテック株式会社 照明器具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37563B (zh) * 2021-01-07 2021-08-21 九泰光電照明科技有限公司 子母吸頂燈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0027794A (ja) 2020-02-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067971B (zh) 照明装置
JP6133329B2 (ja) 均一な照明外観を有するledベースの直視照明装置
WO2013179174A1 (en) Lighting arrangement
JP2017157480A (ja) 照明装置
TW201932756A (zh) 三次元演出方法、三次元演出系統及昇降裝置
US8162497B2 (en) Control of emitted light from luminaire
TW202004086A (zh) 照明裝置及照明系統
CN107110450B (zh) 照明装置
JP5264836B2 (ja) 発光ユニット及び発光装置
JP6334001B2 (ja) 照明装置
CN109812727B (zh) 控制装置、点灯装置以及照明系统
JP2008524877A (ja) 高輝度表示画面をベースにした電子窓
JP6283013B2 (ja) 照明構造
US10371955B2 (en) Illumination device having a lenticular lens sheet that is formed in a concave manner having a plano-convex cylindrical convex surface with a light source disposed within the convex surface
JP2020057576A (ja) 照明装置
JP2018028560A (ja) 照明装置
JP2018028965A (ja) 照明装置
CN110678810A (zh) 用于体积捕获的照明系统和记录系统
CN110554551A (zh) 照明装置及照明系统
JP2008021561A (ja) 照明装置
JP2020053205A (ja) 照明装置
TWI557369B (zh) 照明用罩以及照明裝置
JP5381107B2 (ja) 車両用表示装置
JP2018170123A (ja) 照明システム
JP6845487B2 (ja) 照明装置および照明制御システ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