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000276A - 桌球球拍 - Google Patents

桌球球拍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000276A
TW202000276A TW108121233A TW108121233A TW202000276A TW 202000276 A TW202000276 A TW 202000276A TW 108121233 A TW108121233 A TW 108121233A TW 108121233 A TW108121233 A TW 108121233A TW 202000276 A TW202000276 A TW 202000276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handle
racket
palm
bottom plate
contact surfac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2123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781324B (zh
Inventor
安井明
Original Assignee
安井明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安井明 filed Critical 安井明
Publication of TW20200027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00027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8132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81324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3SPORTS; GAMES; AMUSEMENTS
    • A63BAPPARATUS FOR PHYSICAL TRAINING, GYMNASTICS, SWIMMING, CLIMBING, OR FENCING; BALL GAMES; TRAINING EQUIPMENT
    • A63B59/00Bats, rackets, or the like, not covered by groups A63B49/00 - A63B57/00
    • A63B59/40Rackets or the like with flat striking surfaces for hitting a ball in the air, e.g. for table tenni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3SPORTS; GAMES; AMUSEMENTS
    • A63BAPPARATUS FOR PHYSICAL TRAINING, GYMNASTICS, SWIMMING, CLIMBING, OR FENCING; BALL GAMES; TRAINING EQUIPMENT
    • A63B59/00Bats, rackets, or the like, not covered by groups A63B49/00 - A63B57/00
    • A63B59/40Rackets or the like with flat striking surfaces for hitting a ball in the air, e.g. for table tennis
    • A63B59/42Rackets or the like with flat striking surfaces for hitting a ball in the air, e.g. for table tennis with solid surfac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3SPORTS; GAMES; AMUSEMENTS
    • A63BAPPARATUS FOR PHYSICAL TRAINING, GYMNASTICS, SWIMMING, CLIMBING, OR FENCING; BALL GAMES; TRAINING EQUIPMENT
    • A63B60/00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golf clubs, bats, rackets or the like
    • A63B60/06Handles
    • A63B60/10Handles with means for indicating correct holding position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hysical Education & Sports Medicine (AREA)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 Golf Clubs (AREA)
  • Addition Polymer Or Copolymer, Post-Treatments, Or Chemical Modifications (AREA)
  • Prosthese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的桌球球拍2係提供克服了現有的直拍握拍的弱點之新型的桌球球拍,桌球球拍的手柄10具有:供使用者的食指接觸並按壓之食指接觸面32及供中指接觸並按壓之中指接觸面36,分別定位於底板4的第一面側12及第二面側16,且朝向底板的前端部6側;以及供使用者的手掌抵接並按壓之手掌抵接面28,定位於底板的終端;使用時,藉由與食指接觸面32接觸並按壓食指接觸面32之食指、與中指接觸面36接觸並按壓中指接觸面36之中指、以及抵接於手掌抵接面28並按壓手掌抵接面28之手掌以抓握手柄的方式抓持而使用。

Description

桌球球拍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桌球球拍,詳細而言是有關於一種桌球球拍的手柄(grip)形狀之改良,能夠實現與現有的直拍球拍(penhold racket)或橫拍球拍(shakehand racket)不同的打法。
作為現有之代表性的桌球球拍,已知如握筆般抓握手柄之類型的直拍球拍及如握手般抓握手柄之類型的橫拍球拍。
直拍球拍通常具有專利文獻1的圖1及圖2所示之形狀,基本上僅在底板的第一面( 通常稱作「擊球面」或「正面」)黏貼橡皮(rubber),正手拍(forehand stroke)及反手拍(backhand stroke)均僅以該第一面擊球。而且,最近,如後述那樣,使用如下技術:亦在第一面的相反側之第二面(通常稱作「反面」或「背面」)黏貼橡皮,亦以該第二面擊球。
作為直拍球拍的基本抓握方法,如專利文獻1的圖3及圖4所示,以由拇指及食指環繞手柄之根部,中指、無名指及小指連接到底板的第一面的相反側之第二面的方式抓握。於直拍球拍之情形時,手柄的本體放置於拇指骨與食指骨合流之部分的手背側上。 對於直拍球拍而言,因如上述般抓握手柄,故使用者的手臂與球拍之關係係當連結球拍的前端(以下亦稱作「球拍頭」)與手柄的終端(以下亦稱作「手柄端」)之假想線(以下亦稱作中心軸線)相對於使用者的前臂的軸線以如下預定角度交叉:當第一面橡皮的正面球拍底板位於上方時球拍頭位於下側(例如參照專利文獻2的圖5)。亦即,底板的板面相對於使用者的前臂的軸線以預定角度(例如,與手柄的厚度成比例地約為30度之角度。以下稱作交叉角)交叉。
作為直拍球拍的基本揮拍方法,正手拍係如專利文獻1的圖5至圖6所示,以將球拍頭從降低狀態向上擺動至握住球拍之手側的相反側的肩部之方式揮拍,使用第一面擊球之反手拍係如專利文獻1的圖7至圖8所示,以能夠由球拍的第一面接球的方式扭動手臂揮拍。因此,對於直拍揮拍而言,只要以第一面擊打球,則無論正手還是反手,球均不會呈直角擊打橡皮而是傾斜擊打,削弱了回擊球之威力,球之方向偏離了交叉角。
直拍球拍能夠以指尖調節球拍之運動,因而在球桌上無論是上旋的旋轉還是下旋的旋轉均可輕鬆地完成。而且,直拍球拍係將球拍的第一面垂直地立在桌球桌擊球,可用指尖操作方向,回擊對手向正面擊打之球(一般稱作「切」或「短停」或「短」等,以下簡稱作「短」)。亦即,與後述之用手腕調節球拍的運動之橫拍球拍相比,直拍球拍可用手指移動球拍,從而桌球桌上之操作性優異。
接下來,橫拍球拍通常具有專利文獻3的圖1a所示之形狀,於底板的第一面(正面)及該第一面的相反側之第二面(背面)之雙方黏貼橡皮,正手拍時以第一面擊球,反手拍時以第二面擊球。橫拍球拍中沒有除此以外之擊打方法。
作為橫拍球拍的基本抓握方法,如專利文獻2的圖6或專利文獻3的圖1b所示,以將底板夾在拇指與食指之間,並用中指、無名指及小指包住手柄的方式抓握。因這樣抓握手柄,故底板的板面延伸之方向係沿著使用者的前臂的軸線延伸之方向。亦即,橫拍球拍的兩面沿著使用者的手掌延伸之方向。因此,與直拍球拍不同,球不會落後於前臂的擺動,通常之擊打方法中以直角擊打橡皮。
作為橫拍球拍的基本揮拍方法,正手拍係以將球拍頭從抬起的狀態向上擺動至握住球拍之手側的相反側之肩部並轉動的方式揮拍,反手拍係以從手背側轉動使得以球拍的第二面接球的方式揮拍。
橫拍球拍係以各面進行正手拍與反手拍,只要掌握兩種擊打方法便可容易獲得充分的基本技術。尤其用正手拍擊打之球的速度比直拍擊球快,因而攻擊性優異。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實開昭61-106271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04-209180號公報。 專利文獻3:日本特表2010-536468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課題]
直拍球拍因具有上述交叉角,故當以第一面進行正手拍及反手拍時,與用橫拍球拍擊球之情形相比,擊球之飛出方向平均向外側偏離20度至30度,同時因交叉角對球之衝擊(擊打力)弱。例如,當慣用右手之使用者使用直拍球拍以第一面進行正手拍或反手拍時,擊球之飛出方向與利用橫拍球拍擊球之情形相比分別偏向右或偏向左。當該等擊中時,球之速度不快,成為角度偏離擊打方向之球。這可以說是直拍球拍之根本弱點。
為了消除直拍之反手球的角度沒有出現之弱點,使用第二面亦黏貼有橡皮之直拍球拍,以黏貼在第二面之橡皮進行擊球。第二面亦黏貼有橡皮之直拍球拍因應用手腕之貼合力而產生驅動旋轉,故能夠以超過橫拍球拍的反手之驅動旋轉回球。然而,因上述交叉角之關係,與用橫拍球拍擊球之情形相比,存在擊球之飛出方向平均向外側偏離30度之影響。例如,當慣用右手的使用者使用直拍球拍以第二面進行反手拍時,擊球之飛出方向與用橫拍球拍進行反手拍之情形相比偏向右。更困難的是,若將比正面靠右側而來的球回擊到對手側,則對手的球桌的右端將被除外。該樣有回擊之擊球與回擊之方向受到限制之缺點。
而且,橫拍球拍對已來到使用者的身體的正面之球施加驅動(使球向前方旋轉),能夠用反手以第二面回球,另一方面,使用第一面之直拍球拍中,因手之結構,驅動存在限制。因此,直拍球拍中,對已來到使用者的身體的正面之球,進行擊打第一面後返回的被稱作短的回球。如果是上述第二面亦黏貼有橡皮之直拍球拍,則亦可對已來到使用者的身體的正面之球進行應用使用了第二面之反手來施加驅動之回球,但因存在上述角度偏離,故可返回之球及其方向受到限制,慣用右手的使用者尤其在球比正面更靠右方向來時,難以用反手以第二面回球
另一方面,橫拍球拍因操作簡單且如上述般攻擊性優異,故於當前之桌球界成為主流。然而,如上述般,橫拍球拍之抓握方法中,完全未使用手指,且用手腕之運動對球施加旋轉,因而非常難以在桌球桌上進行上旋的旋轉,桌球桌上難以進行攻擊,並且與使用手指的運動之直拍球拍相比,存在桌球桌上的操作性差之弱點。最近的桌球比賽中,以發球開始之桌球桌上的擊中常常決定勝負,桌球桌上之操作性是非常重要之特徵。 這種狀況下,期望開發出兼具直拍球拍的桌球桌上之操作性的優點及橫拍球拍的攻擊性之球拍。
本發明係鑒於上述情況而完成,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克服了現有的桌球球拍之弱點且能夠進行新型打法之桌球球拍。 [用以解決課題的手段]
根據本發明,提供一種桌球球拍,包含有:平板狀之底板,具有第一面及第二面;以及手柄,設置於該底板中之與前端部相反的基端部;於前述底板的第一面貼附橡皮而使用,較佳為於第一面及第二面之兩面貼附橡皮而使用。
本發明之手柄包含有:食指接觸面,定位於底板的第一面側且朝向底板的前端部側,供使用者的食指接觸並按壓;中指接觸面,定位於底板的第二面側且朝向底板的前端部側,供使用者的至少中指接觸並按壓;以及手掌抵接面,定位於底板中之與前端部相反側的終端,供使用者的手掌抵接並按壓。 本發明的桌球球拍於使用時,藉由與前述食指接觸面接觸並按壓前述食指接觸面之食指、與前述中指接觸面接觸並按壓前述中指接觸面之至少中指、以及與前述手掌抵接面抵接並按壓前述手掌抵接面之手掌以抓握前述手柄的方式抓持而使用,連結前述底板的前端部與基端部之中心軸線具有沿著使用者的前臂的軸線延伸之方向而延伸的形狀。 [發明功效]
本發明的桌球球拍在使用者抓握該桌球球拍的手柄時,以使用者的食指與中指夾住底板之方式抓握手柄,拇指球(拇指的根部的手掌部分,整個本說明書中以下簡稱為「手掌手柄接收部位」,詳細情況將稍後敘述)抵接於手柄的手掌抵接面,食指接觸食指接觸面,中指接觸中指接觸面,慣用右手的使用者因拇指從左側按住底板,故能夠將整個手柄保持在手掌中,根據直接抓握手柄之形狀以所謂的鷹握狀態抓持手柄(將此狀態稱作「鷹抓握」或「鷹握」)。鷹握是一種新型球拍,藉由以下之作用、效果消除了直拍之弱點並保留優點,且提高了橫拍之弱點亦即球桌上之操作性。
再者,食指與中指藉由以深繞手柄的方式抓握而獲得球拍整體之穩定性,詳細地說,可藉由後述旋轉揮拍有效果地產生驅動。而且,即便於使食指與中指之各前端部位分別輕輕抵接至食指接觸面及中指接觸面來抓握手柄時,若用拇指從食指之相反側按壓上述食指接觸面附近的底板的基端部以抓握手柄,則可產生手柄之左右平衡及球拍之穩定性。
直拍球拍的手柄中,連結球拍頭與手柄端之中心軸線從使用者的前臂的軸線延伸之方向延遲了約30度,擊打底板的面之球以該延遲的角度擊打,因而威力被削弱。當用本發明的鷹握來抓握球拍時,藉由消除球拍面之角度而具有威力,以第一面之正揮拍及反揮拍實現具有角度之球。這樣,可提供克服了現有的直拍型桌球球拍的弱點之新型桌球球拍。
鷹握的效果在於,不僅以第一面進行擊打之正手揮拍與反手揮拍之交叉角(球拍與手臂的各軸線形成的角度)為零,且以第二面擊打之反手之可擊打區域擴展到與橫拍揮拍相同之範圍。 進而,以第二面擊打之正手揮拍這一全新揮拍形式成為可能。該揮拍所得之擊球為強烈驅動(向前旋轉)球,創造了迄今為止任何擊打方法均無法實現之新型球型。橫拍揮拍中,除正手以第一面反手以第二面擊打以外無其他方法,但鷹握成為正手反手均能夠以第一面與第二面揮拍且任一個第二面之揮拍均可對球賦予極端旋轉(驅動)之新型揮拍方式的強大技術。
作為直拍握拍之特徵,有立起球拍的第一面使正面來的球擊中橡皮後返回之稱作短之擊打方法;而在鷹握中,使與中指接觸面接觸之中指及上述拇指順時針扭轉,若拇指與底板面成直角定位,則底板面與桌球桌成直角定位,而可容易進行直拍之「短」之防守或攻擊。該握法之切換藉由在第二面側的手柄端面設置凹口或附角度之錐(taper)部,可容易進行向「短」之平滑移動。
(第一實施形態) 以下,將參照圖式對本發明的桌球球拍之可以說是第一基本形態的第一實施形態進行說明,且對本發明的技術思想的概要進行說明。 再者,可容易想像桌球球拍的抓握方法根據慣用手而左右形狀不同,若對慣用右手、慣用左手的其中一個進行說明則可容易推測出另一個,因而本說明書中除非特別說明,否則方便起見將對由右手抓持之桌球球拍進行說明,並省略由左手抓持之球拍之說明。
如圖1至圖3所示,本發明的第一實施形態的桌球球拍2包含有:平板狀的底板4;手柄10,設置於底板4中之與前端部6相反的基端部8之側;第一橡皮14,貼附於底板4的第一面(正面)12;以及第二橡皮18,貼附於底板4中之與第一面12為相反側的第二面(背面)16。
底板4係經由橡皮擊球的擊球部。於本實施形態中,該底板4採用由重合複數個木製板而成之合板所形成的合板型。該合板型底板中,亦可採用在構成合板的板材的中間層中夾有特殊材料的加入特殊材料之合板型。再者,底板4不限定於合板型,亦可以是僅有一塊木製無垢板之單板型。
而且,底板4的俯視形狀不作特別限定,可採用任意形狀。本實施形態中,如圖1所示,採用所謂的圓角形之形狀。 第一橡皮14及第二橡皮18不作特別限定,可採用任意的種類、材質之橡皮,許多情形時會另外購買符合選手的喜好之橡皮並貼附於底板。 若黏貼有橡皮則球拍之重量增加,因而考慮到重量增加,雖在第一面變重但適合攻擊性打法之橡皮在第二面經常使球發生旋轉,因此宜選擇比第一面重量輕而有利於驅動之橡皮。
再者,本發明的桌球球拍的詳情如後述般,其特徵在於藉由與現有的直拍握拍或橫拍握法完全不同的「鷹握」來抓持球拍,在正手拍及反手拍任一者中通常皆假設使用底板的正面與背面之兩面。 然而,即使於僅在第一面黏貼橡皮之情形時,利用「鷹握」之球拍的抓持方法亦可進行比直拍握拍的打法更有威力之正反擊打。 進而,關於黏貼在球拍之橡皮,可任意地將上述適合於快速攻擊性打法之橡皮或適合於使球旋轉之橡皮黏貼在正面及背面中之任一面,此外,如後述般,藉由在比賽中使球拍之手柄旋轉而可自由地將正面切換為背面以及將背面切換為正面。因此,尤其於第一實施形態中,將哪一面稱作「正面」以及將另一面稱作「背面」並沒有意義。
手柄10係供使用者用手抓握之部分,以從底板4的外周緣突出之方式設置於底板4的基端部8。 本第一實施形態中,手柄10包含有:手柄芯體20,以從底板4的基端部8朝外側突出之方式延伸;作為第一突出構件的第一突出塊22,配設於手柄芯體20中之底板4的第一面12側;以及作為第二突出構件的第二突出塊24,配置於手柄芯體20中之底板4的第二面16側。
手柄芯體20係從底板4的基端部8的外周緣延伸之部分,通常可由與底板4相同的材料一體形成。因此,手柄芯體20的厚度通常與底板4的厚度相同。
第一突出塊22呈長方體狀。關於第一突出塊22中使用的材料雖不作特別限定,但較佳為使用軟木。亦即,第一突出塊22由加工為長方體狀之軟木形成。而且,所形成之第一突出塊22接合於手柄芯體20中之底板4的第一面12側。
第二突出塊24亦呈長方體狀。作為第二突出塊24中使用之材料雖不作特別限定,但該構件亦較佳為使用軟木。亦即,第二突出塊24由加工為長方體狀之軟木形成,接合於手柄芯體20中之底板4的第二面16側。
位於手柄芯體20中之與底板4的前端部6為相反之側的終端面21、位於第一突出塊22中之與底板4的前端部6為相反之側的終端面23及位於第二突出塊24中之與底板4的前端部6為相反之側的終端面25成為同一平面,這些終端面協動地形成手柄10的終端面26。該終端面26成為當手柄10被使用者握住時用以與使用者的手掌抵接之手掌抵接面28。 再者,於第一實施形態中,手掌抵接面28的形成部位係手柄芯體20的終端面21、第一突出塊22的終端面23及第二突出塊24的終端面25成為一體而形成手掌抵接面28,但未必需要三者協動地形成手掌抵接面28,可形成於這三者中之至少一者。
如圖2所示,第一突出塊22中之底板4的前端部6側之端面30成為當手柄10被使用者握住時與使用者的食指92(參照圖6、圖7A、圖7B)接觸之食指接觸面32。亦即,第一突出塊22中之底板4的前端部6側成為用於供使用者的食指92鉤住之食指鉤部(參照圖8)。
因如上述般使用者的食指92鉤在第一突出塊22,故第一突出塊22中之從底板4的第一面12算起的突出高度T1(參照圖3)具有足以供食指92鉤掛之尺寸(高度)即可,較佳設定為與食指92的寬度(手指厚度)大致相同的尺寸。
如圖2所示,第二突出塊24中之底板4的前端部6側的端面34成為當手柄10被使用者握住時與使用者的至少中指93接觸之中指接觸面36。亦即,第二突出塊24中之底板4的前端部6側成為用以供使用者的中指93鉤住之中指鉤部(參照圖9)。
因如上述般使用者的中指93鉤在第二突出塊24,故第二突出塊24中之從底板4的第二面16算起的突出高度T2(參照圖3)具有足以供中指93鉤掛之尺寸(高度)即可,較佳設定為與中指93的手指厚度大致相同的尺寸。 再者,第一突出塊22及第二突出塊24之從底板面算起的高度T可藉由高度調節構件根據使用者的手或手指的尺寸、喜好而任意設定。 圖4所示之桌球球拍52中,手柄10由配設於手柄芯體20與第一突出塊22之間的第一高度調節構件54及配設於手柄芯體20與第二突出塊24之間的第二高度調節構件56構成。
第一高度調節構件54係用以調節位於第一面12側之第一突出塊22之從第一面12算起的突出高度T1之構件,為了使突出高度T1增減而具有預定的高度尺寸,並且具有與第一突出塊22的俯視形狀相同的俯視形狀。作為第一高度調節構件54中使用的材料雖不作特別限定,但較佳為使用軟木。第一高度調節構件54接合於手柄芯體20中之底板4的第一面12。而且,第一突出塊22接合於第一高度調節構件54之圖8中的上側。
與第一高度調節構件54同樣地,第二高度調節構件56係用以調節位於第二面16側之第二突出塊24之從第二面16算起的突出高度T2之構件,為了使突出高度T2增減而具有所期望的高度尺寸並接合於手柄芯體20中之底板4的第二面16,且第二突出塊24接合於第二高度調節構件56之圖4中的下側。
藉由第二高度調節構件56調節了高度之第二突出塊24的突出高度T2例如可設定為將與無名指94的厚度大致相同的長度加入至使用者的中指93的厚度(寬度)所得的尺寸。該情形時,第二突出塊24中,不僅中指93,無名指94亦可鉤在中指接觸面36A。進而,若藉由第二高度調節構件56調節了高度之第二突出塊24的突出高度T2設定為例如將與無名指94及小指95的厚度大致相同的長度加入至中指93的厚度所得的尺寸,則不僅中指93,無名指94及小指95亦可鉤在第二突出塊24的中指接觸面36A。
這樣,當使第二突出塊24之從底板4的第二面16算起的突出高度T2高於第一突出塊22之從第一面12算起的突出高度T1時,亦藉由無名指94或小指95抓握第二突出塊24,從而握住手柄10時之穩定性增加。
如以上,藉由插入第一高度調節構件54及第二高度調節構件56,可調節手柄10中之與底板4的板面正交之方向的高度(長度),可形成適合使用者的手的大小之手柄。而且,無名指、小指亦協動以便進行鷹抓握時之調節。
接下來,關於第一突出塊22的長度方向的長度,亦即從食指接觸面32到手掌抵接面28的長度L1以及第二突出塊24的長度方向的長度,亦即從中指接觸面36到手掌抵接面28的長度L2(均參照圖3),根據使用者(選手)的手、手掌、手指的位置、大小、長度、厚度、胖瘦度、抓握時的力度、感覺等設定為適當的長度即可。 例如,於使用者的手掌99抵接於手掌抵接面28之情形時(參照圖6、圖7A、圖7B),藉由使用者的食指92的哪個關節以彎曲狀態將食指92鉤在食指接觸面32,來決定第一突出塊22的長度L1的適當值,關於第二突出塊22的長度L2亦同樣。
圖6係表示手指或手掌的名稱及這些各部位所在位置的圖,且使用醫療、技術等領域中通常使用的學術用語或等同用語來進行說明。 當用右手抓持球拍時,圖6所示的各手指從右依次為拇指91、食指92、中指93、無名指94及小指95,手掌99的拇指91的基部附近的隆起部位稱作拇指球96,其他四根手指的基部附近的隆起部位稱作指尖球97。 手掌99中,根據手之運動,每個人出現特徵性的皺紋,將這些皺紋稱作手掌線。根據骨格或肌肉、手之使用方式,手掌線之位置出現在大致固定之位置。於指尖球97的邊緣附近,手掌線99a從小指95朝向食指92水平延伸,手掌線99a在手相術之領域中被稱作感情線。智慧線99b從圖中下方朝向該感情線99a以與感情線99a合流之方式向斜上方延伸,進而生命線99c從智慧線99b的下方沿著大致拇指球96的邊緣向斜上方延伸。
使本發明的桌球球拍的手掌抵接面28在使用時抵接的手掌99的部位可由形成於上述拇指球96與指尖球97之間尤其是形成於食指92的基部附近的部位之間的圖6中斜線所示之區域(該區域稱作「手掌手柄接收部位」)98定義,圖6中上述智慧線99b劃分手掌手柄接收部位98的區域的上側邊界。 而且,食指92從尖端開始具備末節骨92a(手指尖端之連著指甲之部分的骨骼)之部位、中節骨部位92b(手指正中部分之骨骼)之部位及基節骨92c(手指根部之骨骼)之部位,這些部位中能夠以使食指92的關節彎曲的狀態使末節骨92a之部位、中節骨部位92b之部位接觸食指接觸面32,但難以使基節骨92c接觸。中指93從尖端開始具備末節骨93a之部位、中節骨部位93b之部位、基節骨93c之部位,這些部位中能夠以使中指93的關節彎曲的狀態使末節骨93a之部位、中節骨部位93b之部位、甚至是基節骨93c之部位接觸中指接觸面36。
例如,當以圖6所示之手掌線(例如智慧線99b)與第一突出塊22之附食指92的側面為基準來選擇第一突出塊22的長度L1時,藉由以下說明的方法可容易地設定。 亦即,將手掌抵接面28壓靠至手掌手柄接收部位98,使得手掌抵接面28的側緣28a(參照圖1)貼上手掌99的智慧線99b,且將食指92以緊密接觸地沿著第一突出塊22的側部之方式貼上,求出從手掌抵接面28到食指92的前端關節位置92d(參照圖6、圖7B)的距離,將該距離設定為第一突出塊22的適當長度L1即可。
更簡單地說,可測定球拍使用者的手掌的感情線99a與食指92的前端關節位置92d的隔開距離,並根據測定值設定第一突出塊22的適當長度L1。 第二突出塊25的適當長度L2可從如上述般求出的第一突出塊22的適當長度L1加上食指92與中指93的前端關節位置差而容易設定。
圖5所示的桌球球拍82係顯示使用如下桌球球拍的變形例:手柄110包含第一突出塊122、手柄芯體120及第二突出塊124而構成,且第一突出塊122的長度L1與第二突出塊124的長度L2不同。 第一突出塊122及第二突出塊124具有分別供使用者的食指92及中指93接觸之食指接觸面32、中指接觸面36,第一突出塊122的終端面123及第二突出塊124的終端面125及手柄芯體120的終端面121成為同一平面,這些終端面協動而形成手柄110的終端面,亦即形成手柄被使用者握住時與使用者的手掌抵接之手掌抵接面28。
此處,第一突出塊122的較佳長度L1被認為是使用者最穩定抓持手柄110所需的長度,因此第一突出塊122的長度L1如前述般可作為如下距離而求出:該距離係於使用者的手掌99的手柄接收部位98抵接於手掌抵接面28的狀態下,例如使食指92的前端的關節92d彎折而使食指92(末節骨之部分)接觸食指接觸面32且使食指92以緊密接觸地沿著第一突出塊122的側部之方式配置時之從手掌抵接面28的手掌抵接位置到彎折之食指92的前端關節位置的距離。
第二突出塊125的適當長度L2可從如上述般求出之第一突出塊122的適當長度L1加上食指92與中指93的前端關節位置差而容易設定。 本發明的桌球球拍以鷹抓握的第一塊及第二塊(鷹握)為技術思想,根據食指92與中指93的手指長度等之差異,將第一突出塊122的長度L1及第二突出塊125的長度L2設定為適當長度,藉此可更穩定地抓持手柄110。
根據上述說明可知,關於手柄10的各部的高度或長度T1、T2、L1、L2,只要滿足上述條件則可根據使用者的手尺寸或喜好任意選擇使食指或中指的哪個部位抵接於抵接面等,且任意設定長度L或高度T。
此處,於第一實施形態之發明中,第二突出塊24的突出高度T2設定為與上述第一突出塊22的突出高度T1相同的高度。當突出高度T1與突出高度T2設為相同高度時,與使任一方變高之情形相比,手柄重量佔整個球拍之比例減小,球拍整體可輕量化,有助於減輕比賽中之使用者的負擔。 第一突出塊與第二突出塊若為相同突出高度,則在正面背面成為對稱形狀,容易上手,操作性提高。該情形時,將以第一面為手掌側且第二面為手背側的方式抓握之桌球球拍變更為以第一面為手背側且第二面為手掌側之方式抓握(以下稱作「面之切換」),比賽中可輕鬆進行,亦可增加攻擊之變化。
接下來,參照圖6至圖9對桌球球拍2之抓握方法進行說明。 首先,在食指92與中指93之間夾著底板4(參照圖8),並且使手柄10的手掌抵接面28抵接上述手掌手柄接收部位98(圖6中之斜線區域)。該狀態下使食指92及中指93彎曲而使食指92接觸食指接觸面32,並且使中指93接觸中指接觸面36。此時,較佳為食指92以緊密接觸地沿著第一突出塊22之側部的方式配置,拇指91以緊密接觸地沿著第一突出塊22之相反側之側部的方式配置。而且,無名指94以沿著中指93的方式彎曲,小指95以沿著無名指94的方式彎曲。
再者,圖7A顯示使食指92的中節骨部位92b接觸食指接觸端面32且以深繞手柄22的食指接觸端面32之方式抓握的狀態,此時,圖9顯示將中指93以深繞手柄22的中指接觸面36之方式抓握的狀態。若如此以深繞手柄之方式抓握,則抓握穩定性變佳。關於深繞之手柄的抓住方法之詳情將稍後敘述。
而且,使食指92的末節骨部位92a接觸手柄22的食指接觸端面32,並使食指的前端輕輕抵接(參照圖7B),中指93亦輕輕抵接手柄22的中指接觸面36,從而可抓握手柄22。該情形時,對於拇指91而言,當以底板的前端部6朝下觀察第一面12時,若用拇指91強按壓底板的基端部8的食指接觸面右側附近(圖7B所示之斜線區域8a)來握住手柄,則可藉由食指92、中指93及拇指91之三點支持穩定且確實地握住手柄22。 而且,藉由食指92與拇指91從兩側夾入第一突出塊22,使手柄10的手掌抵接面28與手掌99的手柄接收部位98抵接而支持第一突出塊22,因而貼在第一突出塊22的食指92及拇指91之支持點越遠離手柄接收部位98從而越遠離手掌抵接面28,亦即第一突出塊22的長度L1越長,則可越穩定地抓持手柄10。
這樣,使用者一邊藉由食指92與拇指91支持第一突出塊22的側部,一邊使食指92與第一突出塊22的食指接觸端面32接觸,使中指93與第二突出塊24的中指接觸面36接觸,將桌球球拍2的整個手柄10能夠以包裹在手掌99的手柄接收部位98中的方式保持,能夠以類似所謂的鷹握之狀態亦即鷹(Eagle)抓住(抓握)獵物般的態樣握住手柄10。本發明中,將如此握住手柄的方式與現有之直拍握拍或橫拍握法對比,稱作「鷹握」。
本實施形態之桌球球拍2中,因如上述般握住手柄10,故如圖7A所示,連結桌球球拍2的球拍頭與手柄端之中心軸線X1係沿著使用者的前臂97的軸線X2延伸之方向而延伸。藉此,首先,底板4的板面延伸之方向與使用者的前臂97的軸線X2延伸之方向一致,因而鷹握不會如直拍球拍般產生交叉角。因此,桌球球拍2以底板的板面相對於使用者的前臂的軸線不傾斜的方式保持。由此,桌球球拍2因能夠以如下方式進行正手拍及反手拍,故可獲得以下所示之效果。
首先,例如當慣用右手的使用者進行正手拍時,如圖8所示,藉由成為手背100向上且手掌99向下的狀態而使黏貼在第一面12的第一橡皮14朝向對手側,若以該狀態揮拍,則能夠以第一面12側的第一橡皮14擊球。 此時,若使球從下方朝上方以摩擦球的上半部之方式抬起而揮拍,則能夠進行上旋轉之驅動打法,若伸直手臂進行強力擊球,則能夠進行運用速度及旋轉之強烈的驅動打法。
進而,當主要使用食指92與中指93時,若以將接收手掌抵接面28的手掌手柄接收部位98作為支點上拉第一突出塊22及第二突出塊24的方式揮拍(將此揮拍稱作利用鷹握之「拉拍」或「旋轉揮拍」),能夠進行使球拍2繞圖8所示之由概述XS軸表示的軸(圖中由箭頭SW1或SW2表示)旋轉的擊球。藉由使用該手指可進行所期望之旋轉,此外,除使用手指外,若使手腕轉動(snap),則能夠進行「旋轉揮拍」產生之更強力旋轉的驅動打法。
可提供如下桌球球拍:將現有之橫拍打法中僅利用手腕轉動產生之驅動(球向前方旋轉)在該球拍中進行額外加入了指尖運動之旋轉,可產生超過橫拍打法之驅動。 即使於以第一面進行反手拍時,直拍中因交叉角之影響,慣用右手的情況下存在擊球偏向左側的問題,但本發明之鷹握中不會發生這種問題,可在手運動之方向上擊回具有威力之球。橫拍打法中不會以第一面進行反擊,因此利用鷹握之第一面擊球是對於對手有效的擊球。然而,該打法中對球提供充分驅動(向前旋轉)是有限制的,因而期望對於已被對手切球(向後旋轉)而來的球進行後述的產生有效驅動之第二面的反手拍。
當以第二面進行反手拍時,如圖8所示,在手背98向上且手掌99向下之狀態下,只要將桌球球拍2拉向身體左側便可使黏貼在第二面16的第二橡皮18朝向對手側,因而若在該狀態下揮拍則能夠以第二面16的第二橡皮18擊球。亦即,反手拍時無須進行扭動手臂使第一面12朝向對手側之動作,使用第二面16的第二橡皮18便可簡單地進行反手側之球的處理,因而比起僅使用第一面之直拍球拍,反手側之響應更容易、更快速且更有效。
以第二面擊打之反手拍在橫拍擊球時經常使用,但該打法亦用於直拍球拍,如不久前在中國選手中出現了使用該打法的世界冠軍般,已較為普遍。若用鷹握球拍以反手揮拍來進行該擊打方法,則兩種方式超越直拍球拍。(1)因沒有交叉角,故該打法可適用於左右大範圍內來的球。(2)以中指為軸揮拍(前述「旋轉揮拍」)而使球產生強烈驅動。後者之優點為該打法之選手創造出非常有利之狀況,具有以手腕旋轉產生驅動之橫拍球拍中所沒有的優點。
如以上,本發明的桌球球拍2能夠克服直拍球拍中成為問題的反手之弱點,並且藉由加強直拍球拍中之第一面之反手揮拍,可為橫拍球拍創造出更有利之狀況。
而且,使用鷹握之揮拍係因中心軸線X1在沿著使用者的前臂97的軸線X2延伸之方向的方向上延伸,故可如橫拍球拍般球拍的中心軸線不從手臂的軸線彎曲便可擊中。進而,球拍可如直拍球拍般用指尖操作,因此與橫拍球拍相比,本發明的桌球球拍2係桌球桌上之操作性更佳,而且亦容易在桌球桌上進行上旋,因而桌球桌上之攻擊性亦優異。
進而,桌球球拍2中,正手拍時,如圖9中之箭頭B所示般,僅以成為手背98向下且手掌99向上之狀態的方式轉動手腕,便可簡單地使第二面16側的第二橡皮18朝向對手側。該狀態下,若仍然以中指為軸使球拍旋轉來進行旋轉揮拍,則正手拍中能夠以第二面16側的第二橡皮18擊球。該正手揮拍中以第二面(背面)擊打之擊打方法是迄今為止桌球界中不為人所知或者至少未投入實際使用的擊打方法,且成為如下擊打方法:可在與通常之正手揮拍完全不同之時刻打出極為有效之驅動球,對方選手難以應付。該擊打方法與以第二面進行反手揮拍之情況同樣地適合於在桌球桌上擊打。在最近之桌球實戰中,發球後的桌面戰經常決定了比賽,被認為是先發快攻型比賽的決定性武器。
而且,反手拍時,如圖9所示,在手背100向下且手掌99向上之狀態下,只要將桌球球拍2拉向身體的左側便可使第一面12側的第一橡皮14朝向對手側,因而若在該狀態下揮拍則亦能夠以第一面12側的第一橡皮14擊球。亦即,即便在反手拍中,亦可擊打與以第二面16側的第二橡皮18擊打時不同球型的球。
以往之直拍球拍中,正手拍及反手拍均只能以第一面側的橡皮擊球。橫拍球拍中,基本上正手拍時,只能以第一面側的橡皮擊球,反手拍時,只能以第二面側的橡皮擊球。 與此相對,如上述般,本發明的桌球球拍2係在正手拍時可簡單地選擇以第一面12側的第一橡皮14之擊球及以第二面16側的第二橡皮18之擊球,反手拍時亦可簡單地選擇以第一面12側的第一橡皮14之擊球及以第二面16側的第二橡皮18之擊球。亦即,可以說本發明的桌球球拍2是比現有之桌球球拍更容易擊打各種球型的球之優異的桌球球拍。這是由如上述般能夠以鷹抓握狀態握住手柄10的手柄(鷹握)之形狀而實現。
如上述般,本發明的桌球球拍係在鷹握中用與中指接觸面接觸之中指及拇指繞第一突出塊22的長度方向的軸線(圖7A所示之X1軸)順時針扭動,若拇指與底板面成直角定位,則底板面與桌球桌成直角定位,而可容易進行直拍之「短」之防守或攻擊。該握法之切換係藉由在第二面側的手柄端面設置附角度之錐部或凹口,而可容易進行向「短」之平滑移動。
再者,上述第一實施形態的手柄手掌抵接面的端面形狀為圓形、橢圓形、矩形等,不作特別限定,但與手柄的手掌抵接面的周緣為平坦的曲面相比,較佳為形成為具有邊緣效果之脊線的平坦面,可防滑且獲得良好抓握感。 然而,亦可由周緣為平坦之曲面形成手掌抵接面,該情形時,較佳為另外具備將在第三實施形態中描述之機構,該機構用於在手掌手柄接收部位98之所期望位置處穩定地接收手柄。
(第二實施形態) 圖10A及圖10B顯示本發明的第二實施形態的桌球球拍2A,該球拍2A保持了第一實施形態的球拍的鷹握的基本功能,且於手柄端面設置錐部(或凹口部),附加了容易進行傳統直拍球拍之「短」的防守或攻擊的手柄功能,且具有可附加地實現球桌上之直拍特有之打法的手柄形狀。 再者,當對第二實施形態的手柄形狀進行說明時,對具有與已說明的第一實施形態的桌球球拍2實質相同或可推斷為類似的構成及功能之部分附上與第一實施形態的桌球球拍2相同的元件符號並省略詳細說明(關於後述其他實施形態、變形例的說明亦同樣)。
又,圖10A僅顯示第二實施形態的桌球球拍2A的手柄10A之部分,且僅顯示圖1中由一點鏈線表示的圓C所包圍的第一實施形態之手柄10所對應之部分。 圖10A所示之桌球球拍2A的手柄10A係由作為第一突出構件的第一突出塊22與作為第二突出構件的第二突出塊24A夾著手柄芯體20而構成,且形成有以將第二突出塊24A的終端面切開之方式形成的錐面29A。該錐面29A與底板的第二面16呈30度至60度之傾斜角度α,圖10A之例示中約呈45度之傾斜角度而形成,上端緣與手柄芯體20的終端面21相接而貼附於手柄芯體20。 再者,錐面29A之形成方法無特別限定,如圖10A至圖10C所示,從正交方向觀察錐面可為平坦面,亦可如圖11A後述般為曲面。 另一方面,第一突出塊22係與底板的第一面12側的手柄芯體的終端面21相接,且與手柄芯體20呈直角配置。
該情形時,第一突出塊22的終端面23與手柄芯體20的終端面21之兩個面為同一平面且構成手掌抵接面28A;圖中,第一突出塊22的端面30為食指接觸面32A,第二突出塊24A的端面34為中指接觸面36A。
圖10A所示之桌球球拍2A的手柄10A中,第一突出塊22的長度L1與第二突出塊24A的長度L2分別為35mm、40mm,從第一突出塊22A的終端面23亦即從手掌抵接面28A算起之食指接觸面32A及中指接觸面36A之各隔開距離若設定為食指92與中指93的指長之差,則可獲得良好之抓握感,可確實地鷹握手柄10A。
而且,第二突出塊24A中,終端面29A由傾斜面形成且構成錐部,該錐部在從鷹握向直拍之「短」的防守或攻擊過渡時,使抵接於手掌抵接面28A之手掌手柄接收部位98之移動變得容易且平滑。如圖10C所示,當將手掌手柄接收部位98(參照圖6)貼至錐部的終端面29A時,可實現直拍型之抓握而無不協調感。形成第二突出塊24A的錐部的終端面29A可稱作「第二手掌抵接面」。
如上述般,將桌球球拍2A從鷹握切換到「短」的手柄之抓握係一邊用食指92支撐第一突出塊22,一邊用中指93按壓第二突出塊24A,並用拇指91在第一突出塊22的食指接觸面附近(亦即斜線區域8a)(參照圖7B)處上推底板的基端部8,以使拇指91對底板面直立地按壓,藉由使用手指圍繞圖7A所示之軸X1扭轉球拍2A,藉此可迅速且平穩地切換到「短」的手柄之抓握。
可使用桌球球拍2A實現專利文獻1的圖7及圖8所示之作為直拍特徵的扭轉手臂使得以球拍的第一面捕捉球之揮拍。亦即,反手用球拍接住對手朝向正面強力擊打之球,藉由熟練指法向所期望之方向以「短」打法進行回擊,從而實現比橫拍球拍更優異之球桌上之操作性。
(第二實施形態之變形例) 圖11A所示之桌球球拍2B的手柄10B由作為第一突出構件的第一突出塊22B與作為第二突出構件的第二突出塊24B夾著手柄芯體20而構成,但配置於底板的第一面12側之第一突出塊22B係從手柄芯體20的終端面21向長度方向外側突出安裝,於突出端23B形成有手掌抵接面28B。另一方面,第二突出塊24B係與手柄芯體的終端面21相接而配置於底板的前端部側。 該情形時,僅第一突出塊22B的終端面(亦即突出端23B)構成手掌抵接面28B;圖中,第一突出塊22B的端面30為食指接觸面32B,第二突出塊24B的端面34為中指接觸面36B。
再者,若將第一突出塊22B的食指接觸面32B與第二突出塊24B的中指接觸面36B中之與各手掌抵接面28B的距離差設定為食指92與中指93的指長之差,則可獲得良好之抓握感,可更確實地鷹握手柄10B。 圖11A所示之手柄10B包含有終端面29B,該終端面29B係從第二突出塊24B切下圖中斜線表示之部分25b(參照圖11B)而形成,該部分25b係呈截面長橢圓四分形之柱狀體;從參照圖10A至圖10C進行之說明而可容易地推斷出,終端面29B為第二手掌抵接面,若將手掌手柄接收部位98(參照圖6)貼在第二手掌抵接面29B,則可實現直拍型之抓握而無不協調感,該情形時亦能夠進行作為直拍球拍之特徵的球桌上之「短」打法。
圖12顯示第二實施形態的另一較佳變形例的桌球球拍2C。桌球球拍2C的手柄10C由作為第一突出構件的第一突出塊22C與作為第二突出構件的第二突出塊24C夾著手柄芯體20而構成。 第二突出塊24C具有與圖10A所示之第二實施形態的第二突出塊24A類似之形狀,不同點在於:以切下第二突出塊24C的終端面的一部分的方式形成之錐面29C呈比圖10A之第二實施形態中形成之錐面25A還大的角度(約60°)。
而且,手柄芯體20的終端面21C以大致形成圓筒面且向外側突出的方式形成。第一突出塊22C的終端面23C亦形成以與第二突出塊24C的終端面29C平行的方式傾斜的錐面,於貼附有第一突出塊22C之底板的第一面12上,與手柄芯體20的終端面21C形成曲面並平滑地連接。因此,於圖12所示之桌球球拍2C之情形時,由以曲面平滑連接之圓筒狀手柄芯體的終端面21C與第一突出塊22C的終端面23C形成且側視時一者之傾斜比另一者更長之平坦的谷狀凹陷係成為手掌抵接面28C。而且,該手掌抵接面28C與手掌手柄接收部位98之兩者彼此適合地嵌合,手掌抵接面28C穩定地接收並保持在手掌手柄接收部位98,藉此防止手柄10C之滑動,且對球拍使用者(選手)提供無滑動且穩定之抓握感。 該情形時,第一突出塊22C的傾斜之終端面23C及手柄芯體20之呈圓筒面並向外側突出的終端面21C係構成手掌抵接面28C;圖中,第一突出塊22C的端面30為食指接觸面32C,第二突出塊24C的端面34為中指接觸面36C。
而且,第二突出塊24C的錐面29C(第二手掌抵接面)係在從鷹握向直拍之「短」的防守或攻擊過渡時,可使抵接於手掌抵接面28C之手掌手柄接收部位98容易且平滑地移動。而且,若將手掌手柄接收部位98(參照圖6)貼在錐部的終端面29C,則錐部成為第二手掌抵接面,可實現直拍型之抓握而無不協調感,亦可用本發明之桌球球拍進行「短」打法。
(第三實施形態) 參照圖13對本發明的桌球球拍的第三實施形態進行說明。 第三實施形態的桌球球拍2D係相對於圖1至圖3所示之第一實施形態的桌球球拍2或與第一實施形態相關聯例示之變形例的桌球球拍以及相對於圖10A至圖10C所示之第二實施形態的桌球球拍2A或與第二實施形態相關聯例示之變形例的桌球球拍進一步附加了手柄防滑功能或以鷹握方式握住手柄時用於將手柄的終端面定位在手掌的所期望位置的機構。 再者,已於第一實施形態及第二實施形態的說明中例示了藉由手掌抵接面的端面形狀而賦予之手柄的防滑功能的一部分。
圖13所示之第三實施形態的桌球球拍2D的手柄10D係隔著手柄芯體20而具備作為第一突出構件的第一突出塊22D及作為第二突出構件的第二突出塊24D;於該桌球球拍2D之情形時,與第一實施形態的桌球球拍2同樣地,第一突出塊22D的終端面23D、手柄芯體20的終端面21及第二突出塊24的終端面25成為同一平面,這些終端面協動地形成手柄10D的終端面26。該終端面26係構成當手柄10D被使用者握住時用以與使用者的手掌抵接之手掌抵接面28D;圖中,第一突出塊22D的端面30為食指接觸面32D,第二突出塊24D的端面34為中指接觸面36D。 手掌抵接面28D於使用者握住手柄10D時由手掌99的手柄接收部位98(參照圖6)接收。再者,將位於手掌99側之手掌手柄接收部位98的附近處且手背100側之部位100a(參照圖7A)稱作手背谷。 第一突出塊22D係構成為進一步具備配設於第一突出塊22D的上表面之支撐板64。而且,支撐板64具備支撐面66c,該支撐面66c係與抓持第一突出塊22D之食指92及拇指91以及上述手背谷部分100a(參照圖7A)之至少一個接觸。
該支撐板64具有尾部66,該尾部66係朝向底板4的前端部6之相反方向並比手掌抵接面28D更突出。而且,尾部66的下表面66c係於使用者握住桌球球拍62時,使用者的手背谷部分100a與支撐板的下表面66c緊密接觸或抵接,藉此可將手掌抵接面28引導至手掌手柄接收部位98(參照圖6)的所期望位置並貼在該位置,並可抑制桌球球拍62之抖動(滑動)。藉此,握住桌球球拍62時及揮拍時之抓握穩定性增加。
支撐板64呈比第一突出塊22D更長且厚度更薄之矩形板狀(參照圖14A)。關於支撐板64中使用之材料,不作特別限定,但較佳為使用彎曲強度相對高且輕量之木材。
再者,該第三實施形態中,亦可追加第二實施形態中使用之高度調節構件54、56,關於第一突出塊22D及第二突出塊24的高度或長度,根據使用者的手指長度或手掌大小等適當設定即可。 而且,如圖14B所示,關於支撐板之形狀亦能從第一突出塊22D的食指接觸面32D朝向手掌抵接面28D,並以板側緣66a環繞第一突出塊22D的兩側的側壁緣的方式逐漸向外側凸出,且尾部66的下表面66c形成為凸緣狀。該情形時,握住手柄10D之使用者的拇指91、食指92及手背谷部分100a(參照圖7A)與支撐板的下表面66c緊密接觸或抵接,藉此可限制抓握位置之移動並增加抓握穩定性。
進而,關於第一突出塊22D,與支撐板64相當之部分可一體形成,亦可由一個構件形成。亦即,第一突出塊22D中,亦可以第一突出塊22D的終端面23的上部向後方延伸之方式一體地設置尾部66。 此外,以與圖11A中說明相同的方式削去圖13中由斜線所示之部分25b(亦即凹口部分25b),藉由設置凹口部分25b而形成第二手掌抵接面29D,從而亦可平滑且容易地向直拍之「短」過渡。 再者,為了平滑且容易地向「短」過渡,支撐板的尾部66較佳為圖14A或圖14C所示之形狀,以便不妨礙食指92或拇指91的使用。
進而,參照圖15對第三實施形態的桌球球拍的變形例2E進行說明。 圖15所示之桌球球拍2E具備以相對於底板4的第一面(表面)12之角度α成為銳角的方式傾斜之手掌抵接面28E。若如上述般手掌抵接面28E傾斜,則支撐板64與傾斜的手掌抵接面28E協動,使得當使用者握住手柄10E時,手掌抵接面28E適合於手掌99的最佳接收位置,亦即適合於手掌手柄接收部位98而不發生位移,從而實現防止球拍的滑動而增加抓握穩定性或使用者的穩定感的效果。
此處,角度α不作特別限定,例如若設定為70度至85度左右,則與抓握手掌99時之手掌手柄接收部位98一致,故較佳。 變形例的桌球球拍2E中,亦可將尾部66的下表面66c的形狀形成為圖14A至圖14C中例示之各種形狀。該情形時,可藉由支撐板的下表面66c確實地保持握住手柄10E之使用者的手背谷部分100a及手指,從而可增加抓握穩定性。
再者,桌球球拍的變形例2E中,亦可與圖11A及圖11B中所示之第二實施形態的桌球球拍2B同樣地,將第二突出塊24E的手掌抵接面28E之由斜線所示之部分25b切開,形成第二手掌抵接面29E,從而可迅速且容易地向作為直拍球拍之特徵的「短」打法過渡。
(第四實施形態) 圖16顯示本發明的第四實施形態的桌球球拍2F。該桌球球拍2F的手柄10F由形成底板4的一部分之手柄芯體20、以及夾著該手柄芯體20之作為第一突出構件的第一突出塊22F與作為第二突出構件的第二突出塊24F所構成,手柄寬度及長度係與第一實施形態的手柄10同樣地設定為當握住手柄10F時具有對手掌及手指的貼合感的適當長度。
手柄芯體20具備位於與底板4的前端部6為相反側之終端面21F,該終端面21F呈圓筒面形狀。 第一突出塊22F配設於底板4的第一面(表面)12側,整體呈大致梯形形狀。該第一突出塊22F中之底板的前端部6側的端面30係相對於手柄芯體20垂直地形成,成為當手柄10F被使用者握住時與使用者的食指92(參照圖6)接觸之食指接觸面32F。端面30的高度亦依存於使用者的食指92的厚度,設定為與食指的厚度相應的適當高度。 進一步包含有:矩形狀的水平面22a,與該端面30呈直角相連且與手柄芯體20平行;以及傾斜面22b,平滑地與該水平面22a及上述終端面21F的曲面相連。
另一方面,第二突出塊24F亦整體呈大致梯形形狀,配設於底板4的第二面(背面)16側。該第二突出塊24F中之底板的前端部6側的端面34相對於手柄芯體20垂直地形成,成為當手柄10F被使用者握住時與使用者的至少中指93、無名指94(參照圖6)接觸之中指接觸面36F。因此,雖然端面34的高度亦依存於使用者的手指的厚度,但根據至少將中指93、無名指94合在一起的手指厚度而設定為適當高度。不僅中指93及無名指94可鉤在第二突出塊24F的中指接觸面36F,小指95亦可鉤在第二突出塊24F的中指接觸面36F;該情形時,端面34的高度設定為加上了小指95的厚度的高度。
因此,第二突出塊24F比第一突出塊22F還高,且因食指與中指的手指長度的差異,第二突出塊24F的端面34配置於比第一突出塊22F的端面30更靠近底板的前端部6的位置。 第二突出塊24F亦具備:矩形的水平面24a,與端面34呈直角相連且與手柄芯體20平行;以及傾斜面24b,平滑地與該水平面24a及上述終端面21F的曲面相連。 第四實施形態中,呈曲面之終端面21F以及與終端面21F相連且終端面21F附近的傾斜面22b之一部分係成為手掌抵接面28F。
接下來,說明將第一突出塊22F及第二突出塊24F安裝於底板之最佳位置之方法。 關於本發明的桌球球拍的抓握方法,已於第一實施形態等中進行了詳細說明,與食指接觸面抵接之食指92、與中指接觸面抵接之中指93及按壓底板4的第一面(表面)12側的食指接觸面附近的基端部區域(亦即斜線區域8a)(參照圖7B)之拇指91這三根手指的使用極為重要,主要藉由這三根手指的使用來自如控制底板4的擊球方向。
因此,為了能夠自如地操作上述三根手指,本發明的桌球球拍的手柄食指接觸面32F必須遠離手柄芯體20且位於底板的前端部6側的底板的基端部8,即便使食指92以深繞的方式抵接於食指接觸面32F(參照圖7A、圖7B),亦必須確保足夠的基端部區域(亦即斜線區域8a)使得拇指91可按壓上述食指接觸面附近。 而且,第二突出塊24F中,因食指92與中指93的指長之差的關係,中指接觸面36F定位於底板的第二面(背面)16側的底板的基端部8(參照圖16)。
於滿足這種條件後,第一突出塊22F及第二突出塊24F的塊長係根據使用者的手指的長度而設定為適當長度。而且,當安裝第一突出塊22F及第二突出塊24F時,若以手柄芯體20的終端面21F為基準位置,則第一突出塊22F係以食指接觸面32F離手柄芯體20的終端面21F為距離Lf1 的方式安裝。另一方面,第二突出塊24F係以中指接觸面36F離手柄芯體20的終端面21F為距離Lf2 的方式安裝。
亦可以下述方式代替以手柄芯體20的終端面21F為基準位置:如圖16中虛線所示,於手柄芯體20的預定位置將定位銷50以貫通手柄芯體20之方式打入手柄芯體20;相應地,使定位銷50嵌合於穿設在第一突出塊22F及第二突出塊24的銷孔中,而將第一突出塊22F及第二突出塊24貼附於手柄芯體20。 若使用定位銷50,則可準確定位食指接觸面32F與中指接觸面36F,並且可承受手柄10F上之過大的抓握力,且可提高貼附強度。
而且,於較長之手柄芯體20以定位銷50為基準安裝具有適合使用者之長度的第一突出塊22F及第二突出塊24F,且將多餘凸出的手柄芯體20的終端面21F削去即可,與各種長度的手柄10F對應,桌球球拍的製造變得容易。
第四實施形態的桌球球拍2F中,亦如已在其他實施形態中所說明般,底板4夾在食指92與中指93之間,並且使食指92與食指接觸面32F接觸,使中指93與中指接觸面36F接觸。此時,以覆蓋手掌99之方式使手柄10F的手掌抵接面28F抵接於上述手掌手柄接收部位98。而且,當食指92配置成緊密接觸地沿著第一突出塊22F的側部22c、拇指91配置成緊密接觸地沿著第一突出塊22F之相反側的側部22d、無名指94以沿著中指93的方式彎曲、小指95以沿著無名指94的方式彎曲而握住手柄10F時,可於已說明的鷹抓握的狀態(「鷹握」)下握住手柄10F,從而實現上述「旋轉揮拍」產生之更強力旋轉的驅動打法等。
第四實施形態的手柄10F具有如下優點:第一突出構件22F側視時呈三角形狀,藉由具備傾斜面22b,手掌貼合傾斜面22b而容易抓握。 而且,例如亦可以使要接觸之食指92貼合食指接觸面32F之方式於端面30形成凹陷22e。 另外,根據使用者的指長削去端面30、34,並調節手柄長(亦即距離Lf1 、Lf2 )的長度而形成食指接觸面32F及中指接觸面36F。第一突出塊22F的水平面22a及第二突出塊24F的水平面24a設定為適當長度作為加工餘量。
(第五實施形態) 圖17A及圖17B顯示桌球球拍2G作為本發明的第五實施形態。該桌球球拍2G的手柄10G在如下方面與其他實施形態的手柄形狀不同:由形成底板的一部分之手柄芯體20、以及貼附並固定於該手柄芯體20之兩面的突出塊體40而構成,突出塊體40由貼附於手柄芯體20的第一面(正面)12側之第一突出塊部42及貼附於第二面(背面)16側之第二突出塊部44成形為一體而構成。
若更詳細地說明,則如圖17B所示,上述突出塊體40具備第一突出塊部42、第二突出塊部44、以及將這些第一突出塊部42、第二突出塊部44一體結合之手柄端部46,第一突出塊部42與第二突出塊部44的對向面間形成有嵌合槽48。突出塊體40係使手柄芯體20嵌合於該嵌合槽48,並利用接著劑將突出塊體40接合於手柄芯體20而組裝手柄10G。
第一突出塊部42具有大致直角三角形狀的側面,具備與手柄芯體20正交之食指接觸面32G、與食指接觸面32G相連且與手柄芯體20平行之水平面42a、以及與手柄端46的終端面46a相連之矩形狀的傾斜面42b,且具有與第四實施形態的第一突出塊22F類似的形狀。 同樣地,第二突出塊部44亦具有大致直角三角形狀的側面,且具備與手柄芯體20正交之中指接觸面36G、與中指接觸面36G相連且與手柄芯體20平行之水平面44a、以及與手柄端46的終端面46a相連之矩形狀的傾斜面44b,且具有與第四實施形態的第二突出塊24F類似的形狀。
第五實施形態的桌球球拍2G中,若對篏合槽48的槽深進行調節,則能夠以手柄芯體20的終端面21為基準,對食指接觸面32G及中指接觸面36G的底板安裝位置進行調節,可將與手掌或手指的長度相應之各種大小的手柄10G安裝於底板4。
對於桌球球拍2G而言,亦可根據其他實施形態之說明容易推斷出,當將手柄10G的手掌抵接面28G貼在手掌手柄接收部位98並接收時,食指92按壓食指接觸面32G,中指93及無名指94按壓中指接觸面36G,拇指91按壓底板的基端部8,且藉由對這些部分施加的力進行調節,而可自如地控制桌球球拍2G的擊球面,可鷹握手柄10G而穩定且確實地抓持該手柄10G。結果,可用反手或正手進行提供各不相同的驅動或旋轉之打法。
而且,具有如下優點:手柄10G的第一突出塊部42側視時呈三角形狀,藉由具備傾斜面42b,手掌貼合傾斜面42b而容易抓握。 關於手柄10G的第二突出塊部44,側視時亦呈三角形狀,且亦具備傾斜面44b,但該傾斜面44b具有與第二實施形態說明之第二突出塊24A中之形成為終端面29A之傾斜面(錐部)相同的作用效果,當將手掌手柄接收部位98(參照圖6)貼在傾斜面44b時,可過渡至直拍型之抓握而無不協調感。因此,藉由「傾斜面44b」附加了使傳統直拍球拍之「短」的防守或攻擊容易的手柄功能。
另外,第五實施形態係將第一突出塊部及第二突出塊部一體成形而成的塊體用於桌球球拍之手柄,但亦可同樣地應用於第一實施形態至第三實施形態。
只要可將桌球球拍之手柄如第五實施形態般一體成形為突出塊體,則藉由樹脂之射出成型等使塊體的成形加工變得容易,不限於木質材料而亦可使用樹脂材料實現加工成本之降低。
2、2A至2G、52、82‧‧‧桌球球拍 4‧‧‧底板 6‧‧‧前端部 8‧‧‧基端部 8a‧‧‧斜線區域 10、10A至10G、110‧‧‧手柄 12‧‧‧第一面 14‧‧‧第一橡皮 16‧‧‧第二面 18‧‧‧第二橡皮 20、120‧‧‧手柄芯體 21、21C、23、23C、23D、26、46a、121、123、125‧‧‧終端面 22、22A至22F、122‧‧‧第一突出塊(第一突出構件) 22a、24a、42a、44a‧‧‧水平面 22b、24b、42b、44b‧‧‧傾斜面 22c、22d‧‧‧側部 22e‧‧‧凹陷 23B‧‧‧突出端 24、24A至24F、124‧‧‧第二突出塊(第二突出構件) 25‧‧‧凹口部分 25b‧‧‧部分(凹口部分) 28、28A至28G‧‧‧手掌抵接面 28a‧‧‧側緣 29A‧‧‧錐面(終端面) 29B至29F‧‧‧第二手掌抵接面(終端面) 30、34‧‧‧端面 32、32A至32G‧‧‧食指接觸面 36、36A至36G‧‧‧中指接觸面 40‧‧‧突出塊體 42‧‧‧第一突出塊部(第一突出構件) 44‧‧‧第一突出塊部(第二突出構件) 46‧‧‧手柄端部 48‧‧‧嵌合槽 50‧‧‧定位銷 54‧‧‧第一高度調節構 56‧‧‧第二高度調節構件 64‧‧‧支撐板 66‧‧‧尾部 66a‧‧‧板側緣 66c‧‧‧下表面 91‧‧‧拇指 92‧‧‧食指 92a、93a‧‧‧末節骨 92b、93b‧‧‧中節骨部位 92c、93c‧‧‧基節骨 92d‧‧‧前端關節位置 93‧‧‧中指 94‧‧‧無名指 95‧‧‧小指 96‧‧‧拇指球 97‧‧‧指尖球 98‧‧‧手掌手柄接收部位 99‧‧‧手掌 99a‧‧‧感情線 99b‧‧‧智慧線 99c‧‧‧生命線 100‧‧‧手背 100a‧‧‧手背谷 A1、B、SW1、SW2‧‧‧箭頭 C‧‧‧圓 L1、L2‧‧‧長度 Lf1、Lf2‧‧‧距離 T‧‧‧手柄高度 T1‧‧‧突出高度 T2‧‧‧突出高度 X1‧‧‧中心軸線 X2‧‧‧軸線 XS‧‧‧軸 α‧‧‧傾斜角度
圖1係表示用於說明本發明的技術思想的概要之第一實施形態的桌球球拍2之立體圖。 圖2係表示本發明的第一實施形態的桌球球拍2之圖1中之箭頭A1方向上觀察時之前視圖。 圖3係表示本發明的第一實施形態的桌球球拍2之側視圖。 圖4係用於說明本發明的第一實施形態的桌球球拍的手柄高度T的調節之側視圖。 圖5係用於說明本發明的第一實施形態的桌球球拍的手柄長度的調節之側視圖。 圖6係用於說明抓握本發明的桌球球拍的手柄的使用者的手掌的各部位之圖。 圖7A係表示使用者用手指以捲繞方式抓握手柄的本發明的第一實施形態的桌球球拍2的狀態之立體圖。 圖7B係表示本發明的第一實施形態的桌球球拍2由使用者的拇指、食指及中指的三點支持而輕握手柄的狀態之立體圖。 圖8係表示使用者抓握本發明的第一實施形態的桌球球拍2的狀態且手背朝向上側的狀態之立體圖。 圖9係表示使用者抓握本發明的第一實施形態的桌球球拍2的狀態且手背朝向下側的狀態之立體圖。 圖10A係表示本發明的第二實施形態的桌球球拍2A之側視圖。 圖10B係本發明的第二實施形態的桌球球拍2A的手柄之端面圖。 圖10C係由假想線表示使用者抓持本發明的第二實施形態的桌球球拍2A的狀態之側視圖。 圖11A係表示本發明的第二實施形態的桌球球拍2B的手柄部分的變形例之側視圖。 圖11B係表示本發明的第二實施形態的桌球球拍2B的凹口部分25b的詳情之部分立體圖。 圖12係表示本發明的第二實施形態的桌球球拍2C的手柄的手掌抵接面的變形例之側視圖。 圖13係表示本發明的第三實施形態的桌球球拍2D之側視圖。 圖14A係圖13所示的桌球球拍2D的手柄部分之俯視圖,且表示支撐板64的形狀之一例。 圖14B係圖13所示的桌球球拍2D的手柄部分之俯視圖,且表示支撐板64之另一形狀例。 圖14C係圖13所示的桌球球拍2D的手柄部分之俯視圖,且表示支撐板64之又一形狀例。 圖15係表示本發明的第三實施形態的桌球球拍的變形例2E之側視圖。 圖16係表示本發明的第四實施形態的桌球球拍F之側視圖。 圖17A係表示本發明的第五實施形態的桌球球拍G之側視圖。 圖17B係表示本發明的第五實施形態的桌球球拍G的手柄部分之立體圖。
2‧‧‧桌球球拍
4‧‧‧底板
6‧‧‧前端部
8‧‧‧基端部
10‧‧‧手柄
12‧‧‧第一面
14‧‧‧第一橡皮
16‧‧‧第二面
18‧‧‧第二橡皮
20‧‧‧手柄芯體
21、23、26‧‧‧終端面
22‧‧‧第一突出塊(第一突出構件)
24‧‧‧第二突出塊(第二突出構件)
25‧‧‧凹口部分
28‧‧‧手掌抵接面
28a‧‧‧側緣
32‧‧‧食指接觸面
36‧‧‧中指接觸面
A1‧‧‧箭頭
C‧‧‧圓

Claims (7)

  1. 一種桌球球拍,包含有: 平板狀的底板,具有第一面及第二面;以及 手柄,設置於前述底板中之與前端部相反的基端部; 於前述底板的第一面或者於第一面及第二面的兩面貼附橡皮而使用; 前述手柄包含有: 食指接觸面,定位於前述底板的第一面側且朝向底板的前端部側,供使用者的食指接觸並按壓; 中指接觸面,定位於前述底板的第二面側且朝向底板的前端部側,供使用者的至少中指接觸並按壓;以及 手掌抵接面,定位於前述底板中之與前端部相反側的終端,供使用者的手掌抵接並按壓; 使用時,藉由與前述食指接觸面接觸並按壓前述食指接觸面的之食指、與前述中指接觸面接觸之至少中指、以及與前述手掌抵接面抵接並按壓前述手掌抵接面之手掌以抓握前述手柄的方式抓持而使用。
  2.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桌球球拍,其中前述手柄包含有: 手柄芯體,從前述底板的外周緣延伸; 第一突出構件,配設於前述手柄芯體中的第一面側;以及 第二突出構件,配設於前述手柄芯體中的第二面側; 前述食指接觸面設置於前述第一突出構件中之位於前述底板的前端部側的一端; 前述中指接觸面設置於前述第二突出構件中之位於前述底板的前端部側的一端; 前述手掌抵接面形成於前述第一突出構件中之位於前述底板的前端部的相反側的另一端、前述第二突出構件中之位於與前述底板的前端部相反側的另一端、以及前述手柄芯體中之位於前述底板的前端部的相反側的終端中的至少一個。
  3. 如請求項2所記載之桌球球拍,其中前述第一突出構件包含有:傾斜面,係於以前述手柄芯體的第一面為向上的水平基準時,從前述手掌抵接面朝向前述食指接觸面而向上傾斜; 使用前述第一突出構件時,抓握手柄的手掌係抵接並按壓前述手掌抵接面及前述傾斜面。
  4. 如請求項2所記載之桌球球拍,其中包含有前述第一突出構件與前述第二突出構件成形為一體之突出塊體; 前述突出塊體具有:嵌合槽,用以將前述手柄芯體接合於前述第一突出構件與前述第二突出構件之間。
  5. 如請求項2所記載之桌球球拍,其中形成於前述第二突出構件的中指接觸面係位於比形成於前述第一突出構件的食指接觸面更靠前述底板的前端部側。
  6. 如請求項2所記載之桌球球拍,其中包含有將前述第二突出構件的另一端的一部分切出而形成的第二手掌抵接面。
  7. 如請求項2所記載之桌球球拍,其中前述第二突出構件包含有:傾斜面,係於以前述手柄芯體的第二面為向上的水平基準時,從前述第二突出構件的另一端朝向前述中指接觸面而向上傾斜。
TW108121233A 2018-06-19 2019-06-19 桌球球拍 TWI78132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16120 2018-06-19
JP2018116120 2018-06-19
JP2018196406A JP6500156B1 (ja) 2018-06-19 2018-10-18 卓球ラケット
JP2018-196406 2018-10-1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00276A true TW202000276A (zh) 2020-01-01
TWI781324B TWI781324B (zh) 2022-10-21

Family

ID=660925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121233A TWI781324B (zh) 2018-06-19 2019-06-19 桌球球拍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2) JP6500156B1 (zh)
CN (1) CN111163846B (zh)
TW (1) TWI781324B (zh)
WO (1) WO201924483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469149B2 (ja) 2020-06-17 2024-04-16 明 安井 卓球ラケット
JP7360367B2 (ja) 2020-08-17 2023-10-12 義勝 熊谷 卓球用ラケット
JP2021086632A (ja) * 2020-11-26 2021-06-03 ユニファ株式会社 シフト作成システム、及びプログラム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3111168U (zh) * 1987-01-13 1988-07-16
CN2333421Y (zh) * 1998-08-06 1999-08-18 张德祥 乒乓球拍
JP2000354647A (ja) * 1999-06-14 2000-12-26 Takeshi Aoki 卓球のラケット
CN2468529Y (zh) * 2001-02-07 2002-01-02 刘笑觉 垂直拍柄乒乓球拍
JP2003325715A (ja) * 2002-05-09 2003-11-18 Kazuo Yamazawa 卓球用ラケット
KR100817249B1 (ko) * 2007-03-02 2008-03-27 류종렬 이면 타법이 가능한 펜 홀더형 탁구 라켓
TWM345622U (en) * 2008-01-10 2008-12-01 Ching-Fong Chen Table tennis racket
CN102451549A (zh) * 2010-10-28 2012-05-16 柳云波 佛耳式乒乓球拍底板
CN205019672U (zh) * 2015-09-16 2016-02-10 吕生龙 一种乒乓球横握拍
KR200483855Y1 (ko) * 2015-10-14 2017-07-03 유은호 탁구 라켓
CN205598563U (zh) * 2016-05-06 2016-09-28 赵兴昌 一种斜向横块宽颈侧握乒乓球拍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308825B2 (ja) 2023-07-14
JPWO2019244837A1 (ja) 2021-09-16
CN111163846A (zh) 2020-05-15
TWI781324B (zh) 2022-10-21
WO2019244837A1 (ja) 2019-12-26
JP6500156B1 (ja) 2019-04-10
CN111163846B (zh) 2021-10-29
JP2019217242A (ja) 2019-12-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202000276A (zh) 桌球球拍
US8517867B2 (en) Ergonomic sports handle
US20110098143A1 (en) Shakehand type pingpong racket with supporting projection part
US20030013564A1 (en) Table tennis paddle
WO2017190660A1 (zh) 一种斜向横块宽颈侧握乒乓球拍
JP7469149B2 (ja) 卓球ラケット
CN101272831B (zh) 高尔夫球棒把手
KR200412086Y1 (ko) 골프클럽용 그립
CN205216116U (zh) 一种改进型悬空斜向横块宽颈侧握乒乓球拍
US20240181312A1 (en) Pincer Paddle
KR200481957Y1 (ko) 탁구 라켓
CN204709735U (zh) 一种宽颈横杠侧握乒乓球拍
KR101686931B1 (ko) 골프 퍼터
WO1993000969A1 (en) A frame for table-tennis bats
CN209714204U (zh) 一种乒乓球拍
JP7100870B1 (ja) 卓球ラケット
CN207545754U (zh) 异面体乒乓球拍
CN207253683U (zh) 乒乓球拍及体育用具
CN206138678U (zh) 一种乒乓球拍
US20140329621A1 (en) Golf putting method
WO2023140744A1 (en) Cricket bat and auxiliary handle for a cricket bat
TWM345622U (en) Table tennis racket
CN2367346Y (zh) 一种乒乓球拍
CN103143151B (zh) 复握式乒乓球拍
CN112169282A (zh) 一种中式握法手柄结构及球拍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D4A Issue of patent certificate for granted invention pa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