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945019A - 大黃萃取物及其用於製備抑制皮屑芽孢菌生物膜組成物之用途 - Google Patents

大黃萃取物及其用於製備抑制皮屑芽孢菌生物膜組成物之用途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945019A
TW201945019A TW107114715A TW107114715A TW201945019A TW 201945019 A TW201945019 A TW 201945019A TW 107114715 A TW107114715 A TW 107114715A TW 107114715 A TW107114715 A TW 107114715A TW 201945019 A TW201945019 A TW 201945019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extract
rhubarb
ethyl acetate
ethanol
item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11471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722282B (zh
Inventor
郭玫君
吳明娟
丁秀玉
邱贊瑋
張繼隆
張凱裕
曾允立
Original Assignee
嘉藥學校財團法人嘉南藥理大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嘉藥學校財團法人嘉南藥理大學 filed Critical 嘉藥學校財團法人嘉南藥理大學
Priority to TW10711471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722282B/zh
Publication of TW20194501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94501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2228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22282B/zh

Links

Landscapes

  • Acyclic And Carbocyclic Compounds In Medicinal Compositions (AREA)
  • Pharmaceuticals Containing Other Organic And Inorganic Compounds (AREA)
  • Medicines Containing Plant Substance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系關於一種大黃(Rheum officinale)萃取物及其用於製備抑制皮屑芽孢菌(Malassezia furfur)生物膜組成物之用途,大黃萃取物製備方法包含:以乙醇萃取大黃材料,獲得乙醇提取物;以乙酸乙酯/水溶液萃取乙醇提取物,獲得一乙酸乙酯相與一水相,其中乙酸乙酯相包含大黃萃取物;大黃萃取物含有多酚,以一有效劑量之大黃萃取物施予一個體,可抑制皮屑芽孢菌生長以及生物膜形成;藉此,本發明具有改善皮屑芽孢菌引起之皮膚問題的功效。

Description

大黃萃取物及其用於製備抑制皮屑芽孢菌生物膜組成物之用途
本發明系關於一種大黃萃取物及其用於製備抑制皮屑芽孢菌(Malassezia furfur )生物膜組成物之用途,尤指一種經由特定製備方法萃取而得的大黃萃取物,可有效改善個體因皮屑芽孢菌引起之相關皮膚疾病。
生物膜(biofilm)係指某些微生物群聚生長後,會分泌含有多醣體、蛋白質的生物膜胞外聚合物(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EPSs),提高微生物對外在環境或是抗生素等不利因子的容忍度。生物膜可以在生物性或非生物性表面形成,例如人體肌膚表面或水管表面,且容易對人體造成危害。
皮屑芽孢菌(Malassezia furfur )是一種嗜油性真菌,會利用脂肪酶(lipase)分解人體分泌的油脂,若肌膚油脂分泌過度旺盛使皮屑芽孢菌大量生長,會導致肌膚油脂被大量分解而產生引起皮膚發炎的脂肪酸,進而導致人體皮膚組織損傷。目前已知道與皮屑芽孢菌大量生長有關的皮膚疾病包括毛囊炎、脂漏性皮膚炎、頭皮屑、汗斑與牛皮癬等等。又因為皮屑芽孢會在肌膚表面形成生物膜,會增加治療難度。
目前用以處置皮屑芽孢菌感染或皮屑芽孢菌過度生長的藥物包含益康唑(econazole)或伊曲康唑(itraconazole),主要係抑制真菌的細胞膜合成,以達到抑制真菌生長的效果,但該些藥物除了有噁心、嘔吐、腹痛或搔癢等副作用,因藥物係經由肝臟代謝,因此對於肝功能不正常的患者亦容易造成不良反應。
美國專利公告號 US 9648876 B2號專利為一種抑制生物膜形成的方法,將利用純化自大葉藤黃(Garcinia xanthochymus )的大葉藤黃醇(xanthochymol)、山竹子素(garcinol)等化合物,抑制白色念珠菌以及其生物膜形成;另,美國專利公開號 US 20150190447 (A)號之申請案,係使用香桃木屬(myrtle)植物萃取物抑制痤瘡丙酸桿菌(Propionibacterium acnes)生物膜的形成;顯然,利用植物來源之化合物或萃取物控制微生物生物膜的形成已為一種新的研發方向。
今,發明人有鑑於現有控制皮屑芽孢菌生物膜形成之相關醫藥組成物仍有不足,於是乃一本孜孜不倦之精神,並藉由其豐富專業知識及多年之實務經驗所輔佐,而加以改善,並據此研創出本發明。
本發明係一種大黃(Rheum officinale )萃取物及其用於製備抑制皮屑芽孢菌(Malassezia furfur )生物膜組成物之用途,其主要係指藉由特定步驟萃取大黃後,製得之萃取物具有抑制皮屑芽孢菌(Malassezia furfur )生物膜形成的功效,而可應用於改善皮屑芽孢菌相關的皮膚疾病。
本發明提供一種大黃(Rheum officinale )萃取物,其製備方法包含:先以乙醇萃取一大黃材料,以獲得一乙醇提取物;以及將乙醇提取物以體積比1:1之乙酸乙酯/水溶液進行分配萃取,劃分出一乙酸乙酯相與一水相,其中乙酸乙酯相包含一乙酸乙酯分配萃取物,本發明之大黃萃取物係為乙酸乙酯分配萃取物。
本發明亦提供一種大黃(Rheum officinale )萃取物於製備抑制皮屑芽孢菌(Malassezia furfur )生物膜之組成物之用途,係以一有效劑量的大黃萃取物施予一所需個體,以達到抑制皮屑芽孢菌生物膜形成的目的。
於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第一萃取物含有355.30±0.74 μg/mg總多酚。
於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第一萃取物的皮屑芽孢菌最小抑菌濃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s)為0.1 μg/mL。
於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第一萃取物進一步抑制仙人掌桿菌(Bacillus cereus )、綠膿桿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 )與金黃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 )生長。
於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第一萃取物係進一步清除自由基與抑制細胞釋放一氧化氮,以達到抗氧化與抗發炎之功效。
藉此,本案大黃萃取物可作為抑制皮屑芽孢菌生物膜的醫藥組成物或化妝品組成物,以達到改善皮屑芽孢菌相關皮膚疾病之功效。
本發明之目的及其結構功能上的優點,將依據以下圖面所示之結構,配合具體實施例予以說明,俾使審查委員能對本發明有更深入且具體之瞭解。
本發明為一種大黃(Rheum officinale )萃取物,製備方法包含:以乙醇萃取一大黃材料,以獲得一乙醇提取物;將乙醇提取物以體積比1:1之乙酸乙酯/水溶液進行分配萃取,劃分出一乙酸乙酯相與一水相,其中乙酸乙酯相包含一乙酸乙酯分配萃取物,本發明之大黃萃取物為該乙酸乙酯分配萃取物。將本發明之大黃萃取物,以一有效劑量給予一所需個體,可抑制皮屑芽孢菌生物膜的形成,以達到抗菌之功效。其中,大黃萃取物的總多酚含量為355.30±0.74 μg/mg。
本發明亦提供上述大黃萃取物於製備抑制皮屑芽孢菌(Malassezia furfur )生長或生物膜形成之組成物之用途,其中;大黃萃取物的皮屑芽孢菌最小抑菌濃度為0.1 μg/mL,具有極佳抑制皮屑芽孢菌生物膜形成率,並可進一步抑制仙人掌桿菌(Bacillus cereus )、綠膿桿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 )與金黃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 )生長;此外大黃萃取物係進一步清除自由基與抑制細胞釋放一氧化氮,以達到抗氧化與抗發炎之功效。
此外,藉由下述具體實施例,可進一步證明本發明可實際應用之範圍,但不意欲以任何形式限制本發明之範圍。
實驗一、皮屑芽孢菌生物膜生長模式建立
本實驗之目的為建立皮屑芽孢菌的生物膜培養模式,並篩選出高生物膜形成率、高感染性的皮屑芽孢菌菌株,用於後續檢測各植物萃取物之功效。
皮屑芽孢菌(Malassezia furfur BCRC 22243)係購自財團法人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生物資源保存研究中心(臺灣,新竹),先將菌種接種於MEB(malt extract broth)培養液、於30℃培養箱中培養2~3日,以活化菌株,再以接種環取菌塗抹至MEA培養基(malt extract agar),以獲得純化菌株;實驗時自MEA培養基中挑選一單一菌落至MEB培養液以進行培養。MEB培養液與MEA培養基係為習知技術,於此不再贅述。
以下各實驗均重複兩次以上,並利用變異數分析(One-Way ANOVA)進行組間之差異分析,並以英文小寫字母標示,若標示相同字母之組別表示沒有達到顯著差異,標示不同字母之組別代表二者具有顯著差異;亦利用Student unpaired t test進行組間分析,以平均值±平均值標準誤差(mean ± SEM)表示,當p 值小於0.05 (p <0.05)或p值小於0.01 (p <0.01)時,代表該實驗組與對照組相比具有統計上的差異。
(1) 染色條件篩選
取生長期到達對數期(log phase)之皮屑芽孢菌菌液,取含有1 X 106 CFU菌量之菌液至96孔培養盤,於30℃培養24小時之後,吸乾懸浮菌液以去除非黏附菌,分別以0.01%、0.05%以及0.1%的結晶紫溶液進行染色,染色10分鐘後以磷酸二氫鉀緩衝溶液清洗三次;吸乾稀釋液,以95%乙醇溶解細胞膜,並測量溶出液於波長595 nm之吸光值(OD595 )。請參見第一圖,以0.01%結晶紫溶液染色者,呈現的顏色過淺且OD595 數值偏低;以0.1%結晶紫溶液染色者,所呈現之顏色太深,且OD595 的數值亦過高而有可能達到儀器的臨界值,因此以0.01%結晶紫溶液或0.1%結晶紫溶液進行染色所得到的結果,並不容易使用肉眼或儀器分辨出差異點;反觀以0.05%結晶紫溶液染色者,不論是肉眼觀察之顏色或是OD595 之數值,皆較為適中,因此較適合用於檢測皮屑芽孢菌生物膜的形成。
(2) 酸鹼值對皮屑芽孢菌生物膜形成之影響
取生長期到達對數期(log phase)之皮屑芽孢菌菌液,取含有1 X 106 CFU菌量之菌液至96孔培養盤,並以酸鹼值為pH 4.7、pH 7與pH 9之MEB培養液,於30℃培養24小時,將懸浮菌液吸乾以去除非黏附菌;以0.05 % 結晶紫溶液染色10分鐘,再以稀釋液清洗三次,並將稀釋液吸乾;以95%乙醇溶液溶解細胞膜並將結晶紫溶出;測量溶出液於波長 595 nm之吸光值,以作為評估生物膜形成多寡的判斷標準。請參見第二圖,酸鹼值在pH 4.7、pH 7與pH 9的環境下,所染色後所獲得OD595 的數值依序為3.015、0.530與0.475,且在統計上亦具有顯著意義,因此可知pH 4.7的環境較適合皮屑芽孢菌生長。
(3) 溫度對皮屑芽孢菌生長之影響
取生長期到達對數期(log phase)之皮屑芽孢菌菌液,取含有1 X 106 CFU菌量之菌液至96孔培養盤,並於溫度30℃或37℃之條件進行培養24小時;將懸浮菌液吸乾以去除非黏附菌;以0.05%結晶紫溶液進行染色十分鐘;移除結晶紫溶液,以稀釋液清洗三次,吸乾稀釋液;以95%乙醇溶液溶解細胞膜並將結晶紫溶出,以偵測波長 595 nm吸光值。請參見第三圖,於30℃培養之組別,OD595 之數值為1.568,明顯高於37℃培養組別之OD595 數值1.245 (p < 0.01),表示皮屑芽孢菌的適合生長溫度為30℃。依據文獻,人類體表之平均溫度亦為30℃左右,故可推測皮屑芽孢菌較易生長在人類體表而造成疾病。
(4) 高生物膜形成率皮屑芽孢菌篩選
先將皮屑芽孢菌塗盤於MEA培養基上,待長成單一菌落之後,挑出10顆單一菌落,接種於含有MEB培養液的96孔培養盤中,於30℃培養24小時;將懸浮菌液吸乾以去除非黏附菌,再以0.05%結晶紫溶液染色10分鐘;移除結晶紫溶液,以稀釋液清洗三次,並將稀釋液吸乾;以95%乙醇溶液溶解細胞膜並將結晶紫溶出,測量波長 595 nm之吸光值。請參見第四圖,將10顆菌株測得之結果,依照OD595 數值的高低進行排列,將吸光值最高者扣除吸光值最低者後,計算得到之差異值分成四等分(四分位數);將OD595 數值落於數值最低的區間(稱為第一個四分位數)者,稱為低生物膜形成菌株,落於第二個與第三個四分位數者,稱為中生物膜形成菌株,而將OD595 數值落於第四個四分位數者稱為高生物膜形成菌株。經過數次實驗,將所篩得的高生物膜形成的皮屑芽孢菌作為後續實驗之菌株。
實驗二、中草藥提取物抗菌測試
(1) 抗皮屑芽孢菌生物膜形成測試
將防風(Saposhnikovia )、大黃(Rheum officinale )、杭荊芥(Schizonepeta tenuifolia )、黃連(Coptis chinensis )以及牡丹皮(Paeonia suffruticosa Andr. )乾燥材料磨粉,並以95%乙醇進行初步萃取後,將獲得之乙醇提取物進行抗皮屑芽孢菌生物膜形成測試。
將 1 X 106 CFU之高生物膜形成皮屑芽孢菌接種至96孔盤,再分別加入各種中草藥之乙醇提取物,添加濃度為1 mg/mL,以實驗一所獲得之最適培養條件(pH 4.6,30℃)進行培養24小時;吸乾懸浮培養液以去除非黏附菌,並以0.05%結晶紫溶液染色10分鐘;移除多餘之結晶紫溶液,並以稀釋液清洗三次,吸乾稀釋液;以95%乙醇溶液溶解細胞膜並將結晶紫溶出,測量溶出液波長 595 nm之吸光值。對照組為無添加植物萃取物的組別,並將對照組與實驗組獲得之結果以下列公式計算以獲得生物膜形成率:
生物膜形成率(%)=(實驗組OD595 數值/ 對照組OD595 數值) X 100%
請參見第五圖,與對照組相比,大黃乙醇提取物的生物膜形成率僅為對照組的60.57%,牡丹皮乙醇提取物為89.09%,以及防風乙醇提取物為82.34%;而黃連乙醇提取物與杭荊芥乙醇提取物幾乎無法抑制皮屑芽孢菌生物膜形成,黃連乙醇提取物組的生物膜形成率為100%,杭荊芥乙醇提取物的生物膜形成率為98.44%。
進一步將大黃乙醇提取物以體積比2:1之乙酸乙酯/水溶液進行分配萃取,以獲得一乙酸乙酯相與一水相,將乙酸乙酯相進行減壓濃縮之後,獲得大黃乙酸乙酯分配萃取物。將大黃乙醇提取物與大黃乙酸乙酯分配萃取物,以上述實驗方法進行皮屑芽孢菌生物膜形成率的測試。請參見第六圖,在使用濃度1 mg/mL的條件下,大黃乙酸乙酯分配萃取物的生物膜形成率為0%,遠遠低於大黃乙醇提取物的60.57%,表示大黃乙酸乙酯分配萃取物具有極佳的抗皮屑芽孢菌生物膜形成之功效。
(2) 大黃萃取物之皮屑芽孢菌最小抑菌濃度
最小抑菌濃度係指抑制微生物生長所需要的最小濃度;先取1 X 106 CFU之皮屑芽孢菌菌液加入96孔盤當中,再分別加入不同濃度的大黃乙醇提取物或大黃乙酸乙酯分配萃取物,靜置培養24小時,培養後將菌液進行連續稀釋並塗抹至洋菜膠培養盤上,隔夜培養並計算菌落數,並獲得具有抑制菌落生長功效的大黃萃取物最低濃度。請參見表一,大黃乙醇提取物之皮屑芽孢菌最小抑菌濃度為5 μg/mL,大黃乙酸乙酯分配萃取物為0.1 μg/mL,顯示大黃乙酸乙酯分配萃取物具有極佳抑制皮屑芽孢菌生長之功效。
表一
(3) 大黃乙酸乙酯分配萃取物之環境微生物抑制率
本測試中使用的微生物購自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生物資源保存研究中心,包含仙人掌桿菌(Bacillus cereus BCRC 10603)、大腸桿菌(Escherichia coli BCRC 10675)、綠膿桿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 BCRC 10944)、沙門氏菌(Salmonella choleraesuis BCRC 10744)與金黃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 BCRC 12657),測試方法簡述如下:
取5 X 105 CFU之不同菌液分別加入96孔盤中,再加入1 mg/mL之大黃乙酸乙酯分配萃取物,共同培養18~24小時;將菌液取出,進行序列稀釋並將菌液塗抹至平板培養基,培養18~24小時後觀察菌落生成數,以獲得總生菌數;其中大腸桿菌、綠膿桿菌、沙門氏菌與金黃色葡萄球菌之培養溫度為37℃,仙人掌桿菌之培養溫度為30℃。本實驗以無添加大黃乙酸乙酯分配萃取物之組別作為對照組,抑菌率之計算方式請參見以下公式:
抑菌率(%)=(對照組生菌數-實驗組生菌數)/對照組生菌數 X 100%
請參見第七圖,大黃乙酸乙酯分配萃取物對於抑制沙門氏菌的效果最差,抑菌率僅約20~30%,對於大腸桿菌的抑菌率約63%,然而對於仙人掌桿菌、綠膿桿菌以及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抑菌率可高達99%左右,可知大黃乙酸乙酯分配萃取物對於環境微生物亦具有抑制功效。
實驗三、大黃萃取物清除自由基之功效
DPPH(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是一種穩定的自由基,在波長517 nm有最大吸光值;DPPH會與抗氧化物形成電子配對,且顏色會由藍紫轉為淡黃色,吸收波長517 nm之能力亦隨之變化,故藉由517 nm吸光值的變化,即可換算出受試物清除自由基的能力。將不同濃度的大黃乙醇提取物以及大黃乙酸乙酯分配萃取物,加入新鮮配置的100 μM DPPH乙醇溶液,混勻之後於避光的環境下,37℃作用30分鐘,接著以分光光度計偵測波長517 nm之吸光值,並製作出檢量線以算出自由基抑制率為50%之杭荊芥萃取物濃度(IC50 ),以無添加任何物質之組別作為負對照組以計算抑制率,公式如下:
DPPH抑制率(%)=[ (負對照組吸光值-實驗組吸光值)/負對照組吸光值 ] X 100%
請參見表二,大黃乙醇提取物之IC50 為28.42 ± 3.07 μg/mL,大黃乙酸乙酯分配萃取物之IC50 為7.89 ± 0.12 μg/mL,維生素E係作為正對照組,結果顯示大黃乙酸乙酯分配萃取物確實具有良好的抗氧化能力。
表二
實驗四、大黃萃取物之抗發炎功效
將購自BCRC生物資源保存及研究中心之小鼠巨噬細胞株RAW 264.7 (BCRC 60001)培養於含有10%胎牛血清 (Fetal bovine serum)之DMEM培養液中,並於37℃、5 % CO2 之恆溫細胞培養箱培養中培養2-3天,當細胞生長至8-9成滿時便可進行繼代培養。
(1) 細胞存活測試
以MTT法(MTT assay)測試細胞的存活性,此試驗之原理為活細胞的粒腺體會將MTT化合物(3-(4,5-dimethylthiazol-2-yl) 2,5-diphenyltetrazolium bromide)還原成紫色結晶,再以二甲基亞颯(DMSO)將紫色結晶溶解,並測量其於波長550之吸光值以獲得紫色結晶的含量,並獲知細胞代謝活性高低,再將細胞代謝活性高低作為細胞是否存活的依據;因此當紫色結晶生成越多,其於波長550之吸光值會越高,代表細胞存活率越高;MTT法目前已廣泛應用於測試細胞存活率以及測試一化合物或一物質對細胞的毒性高低。
將RAW 264.7細胞以5 x 104 cells/孔、100 μL培養液/孔之條件培養於96孔盤中,於37℃、5 % CO2 之環境培養24小時之後,更換新培養液並加入不同濃度之大黃乙酸乙酯分配萃取物;培養30分鐘後再加入10 ng/mL之脂多醣(Lipopolysaccharide,簡稱LPS);培養24小時之後,移除培養液並加入濃度為0.5 mg/mL之MTT溶液,於37℃下反應3小時;離心5分鐘,並移除上清液,並於每培養孔中加入100 μL之DMSO,將細胞中的結晶溶解,並震盪5分鐘;測量波長550 nm之吸光值。將無任何處理之細胞的吸光值作為細胞存活率100%之對照組,並以下列公式計算實驗組之細胞存活率,如下:
細胞存活率(%)=(實驗組吸光值 / 對照組吸光值) X 100%
實驗結果顯示,10 ng/mL LPS處理組的細胞存活率為95.90±16.53%,加入25 mg/mL和50 mg/mL之大黃乙酸乙酯分配萃取物的細胞,其存活率皆為80 %以上,其中加入50 mg/mL大黃乙酸乙酯分配萃取物的細胞存活率為 94.64 ± 8.24%,表示大黃乙酸乙酯分配萃取物對於 RAW 264.7 不具細胞毒性。
(2) 抗發炎測試
將RAW 264.7細胞以5 x 104 cells/孔、100 μL培養液/孔之條件培養於96孔盤中,於37℃、5 % CO2 之環境培養24小時之後,更換新培養液並加入不同濃度之大黃乙酸乙酯分配萃取物;培養30分鐘後再加入10 ng/mL之脂多醣(Lipopolysaccharide,簡稱LPS);培養20小時之後,加入Griess試劑,並震盪5分鐘,再測量波長550 nm之吸光值,並以亞硝酸鈉(NaNO2 )配置之標準液之吸光值作為檢量線,以測試不同處理之細胞的亞硝酸鹽(nitrite)釋出量,以代表細胞的一氧化氮(NO)釋出量。
請參見表三,實驗結果顯示,處理LPS之組別的NO釋出量與對照組相比有顯著上升的現象,但處理大黃乙酸乙酯分配萃取物之後,細胞的NO釋出量會下降,並有劑量依存現象;其中處理50 μg/mL大黃乙酸乙酯分配萃取物之組別,細胞的NO釋出量的下降情形更為明顯,顯示大黃乙酸乙酯分配萃取物具有抗發炎的效果。
表三
實驗五、大黃萃取物總多酚含量測定
以Folin-Ciocalteu比色法量測大黃萃取物中的總多酚含量,因Folin-Ciocalteu試劑中含有鎢鉬酸,鎢鉬酸還原時會生成藍色化合物,其顏色深淺與受試物的多酚含量成正比;本測試以沒食子酸(gallic acid)為標準品,繪製檢量線之後便可計算得受試物中總多酚的相對含量。實驗方法簡述如下:在96孔盤中加入Folin-Ciocalteu試劑,加入0.5 mg/mL之大黃乙醇提取物或乙酸乙酯分配萃取物,或是不同濃度的沒食子酸(gallic acid)標準品;均勻混合後反應10分鐘,再加入2%碳酸鈉(Na2 CO3 )溶液,均勻混合後反應10分鐘;測量波長630 nm之吸光值;以沒食子酸之量測結果繪製出標準曲線,再將大黃萃取物的吸光值與標準曲線比對換算,以獲得其總多酚含量,係以「總多酚當量」表示,意即「1毫克(mg)大黃萃取物和多少微克(μg)的沒食子酸具相同還原鎢鉬酸的功效」。結果請參見表四;大黃乙醇提取物之總多酚含量為126.29±1.52 μg /mg),而大黃乙酸乙酯分配萃取物含有高量總多酚,含量為355.30±0.74μg /mg。
表四
由上述之實施說明可知,本發明與現有技術相較之下,本發明具有以下優點:
1. 本發明之大黃乙酸乙酯分配萃取物,對皮屑芽孢菌的最小抑菌濃度極低,僅為0.1μg/mL,且具有優秀的抑制皮屑芽孢菌生物膜形成率。
2. 本發明之大黃乙酸乙酯分配萃取物可進一步抑制仙人掌桿菌、綠膿桿菌以及金黃色葡萄球菌生長,為多功效的抗菌物質。
3. 本發明之大黃乙酸乙酯分配萃取物進一步具有清除自由基與抑制細胞釋出NO的功效,故除了可應用於抗菌之外亦同時可應用於抗氧化與抗發炎。
綜上所述,本發明大黃萃取物及其用於製備抑制皮屑芽孢菌組成物之用途,的確能藉由上述所揭露之實施例,達到所預期之使用功效,且本發明亦未曾公開於申請前,誠已完全符合專利法之規定與要求。爰依法提出發明專利之申請,懇請惠予審查,並賜准專利,則實感德便。
惟,上述所揭之說明,僅為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非為限定本發明之保護範圍;其;大凡熟悉該項技藝之人士,其所依本發明之特徵範疇,所作之其它等效變化或修飾,皆應視為不脫離本發明之設計範疇
第一圖:本發明皮屑芽孢菌生物膜染色示意圖。
第二圖;本發明酸鹼值影響皮屑芽孢菌生物膜形成分析圖。
第三圖:本發明溫度影響皮屑芽孢菌生物膜形成分析圖。
第四圖:本發明皮屑芽孢菌生物膜形成率分析圖。
第五圖:本發明中草藥提取物抑制生物膜形成分析圖。
第六圖:本發明大黃萃取物抑制生物膜形成分析圖。
第七圖:本發明大黃萃取物抑制環境微生物生長分析圖。

Claims (10)

  1. 一種大黃(Rheum officinale )萃取物於製備抑制皮屑芽孢菌(Malassezia furfur )生物膜組成物之用途,其中該大黃萃取物係藉由下列步驟製得: 步驟一:以一乙醇萃取一大黃材料,以獲得一大黃乙醇提取物;以及 步驟二:以一體積比1:1之乙酸乙酯/水溶液萃取該大黃乙醇提取物,以獲得一乙酸乙酯相與一水相,其中該乙酸乙酯相係包含一乙酸乙酯分配萃取物,且該大黃萃取物係為該乙酸乙酯分配萃取物。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用途,其中該大黃萃取物係含有355.30±0.74 μg/mg總多酚。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用途,其中該大黃萃取物之皮屑芽孢菌最小抑菌濃度係為0.1 μg/ml。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用途,其中該大黃萃取物係進一步抑制仙人掌桿菌(Bacillus cereus )、綠膿桿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 )與金黃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 )生長。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用途,其中該大黃萃取物係進一步具清除自由基與抑制細胞釋放一氧化氮,以達到抗氧化與抗發炎之功效。
  6. 一種大黃(Rheum officinale )萃取物,係藉由下列步驟製得: 步驟一:以一乙醇萃取一大黃材料,以獲得一大黃乙醇提取物;以及 步驟二:以一體積比1:1之乙酸乙酯/水溶液萃取該大黃乙醇提取物,以獲得一乙酸乙酯相與一第一水相,其中該乙酸乙酯相包含一乙酸乙酯分配萃取物,且該大黃萃取物係為該乙酸乙酯分配萃取物。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萃取物,其中該大黃萃取物係含有355.30 ±0.74 μg/mg總多酚。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萃取物,其中該大黃萃取物之皮屑芽孢菌最小抑菌濃度係為0.1 μg/ml。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萃取物,其中該大黃萃取物係進一步抑制仙人掌桿菌(Bacillus cereus )、綠膿桿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 )與金黃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 )生長。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萃取物,其中該大黃萃取物係進一步清除自由基與抑制細胞釋放一氧化氮,以達到抗氧化與抗發炎之功效。
TW107114715A 2018-04-30 2018-04-30 大黃萃取物及其用於製備抑制皮屑芽孢菌生物膜組成物之用途 TWI72228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7114715A TWI722282B (zh) 2018-04-30 2018-04-30 大黃萃取物及其用於製備抑制皮屑芽孢菌生物膜組成物之用途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7114715A TWI722282B (zh) 2018-04-30 2018-04-30 大黃萃取物及其用於製備抑制皮屑芽孢菌生物膜組成物之用途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45019A true TW201945019A (zh) 2019-12-01
TWI722282B TWI722282B (zh) 2021-03-21

Family

ID=695828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114715A TWI722282B (zh) 2018-04-30 2018-04-30 大黃萃取物及其用於製備抑制皮屑芽孢菌生物膜組成物之用途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722282B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722282B (zh) 2021-03-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727097A (zh) 一种具有强效广谱抑菌活性的天然化妆品防腐组合物
Salar et al. Antimicrobial and free radical scavenging activity of extracts of some Indian medicinal plants
Nwaokorie et al. Antimicrobial activities of Garcinia kola on oral Fusobacterium nucleatum and biofilm
Ratnah et al. Formulation, Physical Quality, and Microbial Contamination Tests of Anti-Acne Cream from Longan (Euphoria longan [Lour. Steud.]) Seed Extract.
TWI722282B (zh) 大黃萃取物及其用於製備抑制皮屑芽孢菌生物膜組成物之用途
Das et al. Antimicrobial effect of edible plant extract on the growth of some foodborne bacteria including pathogens
CN115227592A (zh) 抑菌剂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10302257B (zh) 阿尔泰金莲花提取物的新应用
Muhsinin et al. Formulation and Evaluation of a Turmeric Kombucha Facial Toner with Potential as an Anti-Acne Agent
TW201817439A (zh) 杭荊芥萃取物及其用於製備抑制皮屑芽孢菌組成物之用途
Hidayati et al. Antibacterial Activity of Red Galangal (Alpina purpurata) Extract on the Growth of E. tarda Bacteria.
Ginting et al. Antibacterial potential of methanol extract of red guava leaves (Psidium guajava L.) against Salmonella typhi
CN108721167B (zh) 一种含有藤茶提取物的防腐剂组合物及其在制备化妆品中的用途
Divya et al. In vitro investigation of antioxidant potentiality of methanol and silver nanoparticles extract from Trigonella foenum-graecum
CN116784446B (zh) 一种协同抑制铜绿假单胞菌的组合物及其应用
Lahagu et al. Efficacy of Cyombopogon Citratus Extract Against Enterococcus Faecalis
CN111759775B (zh) 一种抗敏抑菌组合物及其化妆品
CN113208972B (zh) 面膜及其制备方法
Kukla et al. IN VITRO ANTIBACTERIAL ACTIVITY OF USNIC ACID AND OCTYL GALLATE AGAINST RESISTANT ENTEROCOCCUS STRAINS
WO2017113263A1 (zh) 木质醋酸菌发酵液作为化妆品组合物之新颖用途
Li et al. Sanxiapeptin is an ideal preservative with a dual effect of controlling green mold and inducing systemic defense in postharvest citrus
TWI484914B (zh) 香茹草萃取物用於抑制親水性產氣單胞菌及創傷弧菌生長之用途
Sunguc et al. Optimization of Extraction Parameters of Phenolic Compounds from Sarcopoterium spinosum Leaves by 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
Hidayati et al. Antibacterial Activity of Red Galangal (A. purpurata) Extract on the Growth of E. tarda Bacteria
Xie et al. Mitigation of oxidative stress and inflammatory factors, along with the antibrowning and antimicrobial effects of cassia seed microbial fermentation solution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