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944020A - 散熱單元結合強化結構 - Google Patents
散熱單元結合強化結構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201944020A TW201944020A TW107112738A TW107112738A TW201944020A TW 201944020 A TW201944020 A TW 201944020A TW 107112738 A TW107112738 A TW 107112738A TW 107112738 A TW107112738 A TW 107112738A TW 201944020 A TW201944020 A TW 201944020A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heat pipe
- reinforced
- housing
- casing
- cavity
- Prior art date
Link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Semiconductors Or Solid State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一種散熱單元結合強化結構,包括一殼體、至少一強化結構及至少一熱管,該殼體具有一殼體腔室及至少一開口貫穿該殼體的一頂側且連通該殼體腔室,該強化結構係設於對應該開口上且設有一強化本體,該強化本體具有一連接孔係連通該殼體腔室,該熱管具有一熱管腔室,該熱管的一端插接在相對該連接孔內,令該熱管腔室連通該殼體腔室,且該強化本體的內側緊貼結合在相對該熱管的外側。
Description
本發明有關於一種散熱單元結合強化結構,尤指一種可達到增加結合強度及增加結合面積的散熱單元結合強化結構。
隨現行電子設備逐漸以輕薄作為標榜之訴求,故各項元件皆須隨之縮小其尺寸,但電子設備之尺寸縮小伴隨而來產生的熱變成電子設備與系統改善性能的主要障礙。所以業界為了有效解決電子設備內的元件散熱問題,便分別提出具有導熱效能較佳的均溫板(Vapor chamber)及熱管(Heat pipe),以有效解決現階段的散熱問題。 均溫板(Vapor chamber係包括呈矩型狀之殼體及其殼體內部腔室壁面的毛細結構,且該殼體內部填充有工作液體,並該殼體的一側(即蒸發區)係貼設在一發熱元件(如中央處理器、南北橋晶片、電晶體等)上吸附該發熱元件所產生之熱量,使液態之工作液體於該殼體之蒸發區產生蒸發轉換為汽態,將熱量傳導至該殼體之冷凝區,該汽態之工作液體於冷凝區受冷卻後冷凝為液態,該液態之工作液體再透過重力或毛細結構回流至蒸發區繼續汽液循環,以有效達到均溫散熱之效果。 熱管(Heat pipe)的原理與理論架構與均溫板相同,主要是在圓管口徑的熱管內之中空部分填入金屬粉末,並透過燒結之方式於該熱管之內壁形成一環狀的毛細結構,其後將該熱管抽真空並填充工作液體,最後封閉以形成熱管結構。當工作液體由蒸發部受熱蒸發後擴散至該冷凝 端,並該工作液體於該蒸發部係為汽態,由該蒸發部離開後向該冷凝端擴散時逐步受冷卻冷凝轉換為液態,並且再透過毛細結構回流至該蒸發部。 比較均溫板與熱管兩者只有熱傳導的方式不同,均溫板的熱傳導方式是二維的,是面的熱傳導方式,然而熱管的熱傳導方式是一維的熱傳導方式(即遠端散熱)。故現今的電子元件僅配合單一的熱管或均溫板已不敷使用,因此,如何將熱管與均溫板結合在一起使用,以期大幅提升熱傳導之效率,而有效解決高功率電子元件之散熱問題,是目前業者所需改進的。
爰此,為有效解決上述之問題,本發明之主要目的在提供一種可達到增加結合強度的散熱單元結合強化結構。 本發明之另一目的係在提供一種可達到增加結合面積以達到穩固結合及保護作用的散熱單元結合強化結構。 本發明之另一目的係在提供一種具有提升飽和蒸氣壓的耐壓效果的散熱單元結合強化結構。 本發明之另一目的係在提供一種透過該熱管與該殼體是相通結構,使熱管內的一熱管毛細結構連接殼體內的一殼體毛細結構,藉以達到提升熱傳效率的散熱單元結合強化結構。 為達上述目的,本發明係提供一種散熱單元結合強化結構,包括一殼體、至少一強化結構及至少一熱管,該殼體具有一殼體腔室及至少一開口,該殼體腔室具有一工作流體與一殼體毛細結構係形成在該殼體腔室內壁,該至少一開口係貫穿該殼體的一頂側,且連通該殼體腔室,該至少一強化結構設有一強化本體,該強化本體係設於對應該至少一開口上,該強化本體具有一貫穿該強化本體的連接孔,該強化本體具有一內側,該連接孔連通對應該殼體腔室,該熱管具有一封閉端、一開放端及一熱管腔室,該熱管的開放端插接相對該連接孔內,且該強化本體的內側係對接相對該熱管的一外側,該熱管腔室位於該開放端與該封閉端之間,且通過該開放端連通該殼體腔室,一熱管毛細結構形成在該熱管腔室內壁,且連接相對該殼體毛細結構;透過本發明的結構設計,使得有效達到增加結合強度及結合面積,且還有效達到保護作用及耐壓性佳的效果。
本發明之上述目的及其結構與功能上的特性,將依據所附圖式之較佳實施例予以說明。 本發明係提供一種散熱單元結合強化結構。第1圖為本發明之第一實施例之立體組合示意圖;第2圖為本發明之第一實施例之立體分解示意圖;第2A圖為本發明之第一實施例之組合剖面示意圖。該散熱單元結合強化結構包括一殼體1、至少一強化結構及至少一熱管3,該殼體1(其可如金、銀、銅、鋁、不銹鋼、鈦、陶瓷等材質製成)於本實施例表示為一均溫板,該殼體1具有一頂側10、一底側11、一側邊12、一殼體腔室13、一封管18及至少一開口14,該側邊12環設在該殼體1的頂側10與底側11之間,該封管18係貫穿在該側邊12上,以連通該殼體腔室13。並該殼體腔室13界定在該頂側10及底側11及側邊12之間,該殼體腔室13具有一工作流體與一形成在該殼體腔室13內壁的殼體毛細結構16,該工作流體是經由該封管18填充入至該殼體1的殼體腔室13內,並於工作流體填充完成後,即將封管18密封,並該殼體毛細結構16於本實施例表示為一燒結粉末體,但不侷限於此。其中前述殼體1也可改設計為一熱板或一平板式熱管3。 該開口14係貫穿在該殼體1的頂側10上,且連通該殼體腔室13,該開口14於本實施例表示為4個開口14說明,但並不局限於此,於具體實施時,前述開口14的數量可為1個或1個以上,且所述開口14的數量是匹配對應熱管3的數量而設計,例如1個開口14匹配對應1隻熱管3或2個開口14匹配對應2隻熱管3,依此類推。並該殼體1具有至少一結合槽17,前述結合槽17凹設於相鄰該開口14的殼體1之頂側10上,且於本實施例表示為4個結合槽17且匹配對應4個開口,前述強化結構設有一強化本體2,該強化本體2為一金屬材質(如金、銀、銅、鋁、不銹鋼、鈦材質)所構成,且其係設置在對應的開口14上,於本實施例之強化本體2表示為4個強化本體分別係以例如焊接方式或擴散接合方式連接在對應的4個開口14上,令該等強化本體2一體連接在相鄰對應該等開口14的殼體1之頂側10上。 該強化本體2具有一連接孔21、一對接部24、一內側22、一外周側23及一強化連接部25,該對接部24從該強化連接部25的外周側23以水平方向向外延伸構成,且與對應該殼體1的結合槽17相連接,前述對接部24的一上側係平齊相鄰該殼體1的頂側10,該連接孔21貫穿在該強化本體2的強化連接部25上,用以供對應的熱管3插設,該連接孔21係連通對應的殼體腔室13。另外,該強化本體2具有一唇部26,該唇部26係從該強化連接部25的一底端向下凸伸構成,且與對應的開口14之一內周側相嵌接。 而本實施例的熱管3係以4隻熱管3具有可彎折的特性說明,該熱管3具有一封閉端32、一開放端33、一熱管毛細結構36及一熱管腔室35,該熱管毛細結構36於本實施例表示為一燒結粉末體,該熱管毛細結構36形成設於在該熱管3的一內側312上,該熱管腔室35位於該封閉端32與開放端33之間且連通該開放端33。該熱管3的開放端33插接相對該強化本體2的連接孔21內,令該強化本體2之強化連接部25的內側22與唇部26的內側22緊貼結合於相對該熱管3的外側311上,該熱管腔室35通過該開放端33連通該殼體腔室13,並該殼體腔室13與熱管腔室35係垂直連通,且該熱管3未與強化本體2接觸的其餘部分(包含封閉端32)是裸露於該殼體1外。其中前述熱管3與強化本體2之連接係為焊接方式或擴散接合方式連接構成一體。 因此,藉由該本發明的熱管3與殼體1結合為一體且是相通的結構,讓熱管3與殼體1結合間沒有接觸的介面熱阻。此外,參考第2A圖,透過該強化本體2之強化連接部25的軸向剖面厚度係大於該熱管3的軸向剖面厚度及殼體1的軸向剖面厚度,使該強化本體2與對應該熱管3相接合區域的厚度增加,例如強化連接部25的軸向剖面厚度如3.3mm(公厘)與對應熱管3的軸向剖面厚度如0.3mm(公厘)相接合區域之軸向剖面厚度為3.6mm(公厘),藉此可有效增強該強化本體2與熱管3的結合強度及結合面積,且於組合製程及使用時透過該強化本體2可有效避免前述接合區域受損壞,以有效達到保護作用。另者,當該殼體1接收到一熱量時,令該殼體腔室13內的工作流體因高溫而蒸發轉換為蒸氣,此時透過該強化本體2緊密接合在對應該熱管3之外側311上的設計,使得可達到提升飽和蒸氣壓的耐壓需求。其中前述強化本體2及其強化連接部25的軸向剖面厚度並不侷於上述3.3mm(公厘),於具體實施時,使用者可以根據結合強度及飽和蒸汽壓的耐壓需求,設計調整前述強化本體2及其強化連接部25的軸向剖面厚度,例如1mm或1mm以上。 在一實施例,前述殼體毛細結構16與該熱管毛細結構36也可選擇為網格體、纖維體、溝槽或複合型毛細結構。 再者,前述開放端33處從該熱管3一體向外延伸一延伸部34,該延伸部34是於該殼體腔室13內直接抵接該殼體腔室13內的底側11,就是該延伸部34於該連接孔21內的開放端33上朝相對該殼體腔室13內的底側11向下延伸,以與該殼體腔室13內的底側11相連接一起,並該開放端33與延伸部34之間形成一缺口形狀或一開口形狀或一貫孔形狀,且該延伸部34為該熱管3的一部分,相對該延伸部34的內側即為熱管3的內側312。所以藉由該熱管3的開放端33處一體延伸的延伸部34連接該殼體腔室13內的底側11,以及該熱管3的外側311連接相對該強化本體2的內側22形成了可支撐該殼體腔室13內的支撐結構,故本案的殼體腔室13內未設有習知用來支撐的銅柱,藉以達到節省成本的效果。 請參考第1、2A圖,前述熱管毛細結構36是從該封閉端32向該開放端33延伸並連接接觸對應該殼體腔室13之底側11的殼體毛細結構16,如圖所示,該延伸部34的內側312其上的熱管毛細結構36直接連接接觸於該殼體腔室13內的底側11其上的殼體毛細結構16,而位於該開放端33的該熱管3內側312其上的熱管毛細結構36直接連接接觸相鄰該殼體腔室13內的頂側10其上殼體毛細結構16,所以藉由該熱管毛細結構36與殼體毛細結構16連接接觸的設計,使得可有效達到提升熱傳效率及均溫的效果,進而更有效增加汽液循換效率。 當該殼體1的底側11外貼設在相對一發熱元件(如中央處理器或MCU或其他電子元件)上時,該殼體1的底側11會吸收該發熱元件產生的一熱量,令該殼體腔室13內的底側11其上殼體毛細結構16的工作流體受熱蒸發後而轉換為蒸氣的工作流體(或稱為汽態工作流體),使蒸氣的工作流體會朝該殼體腔室13內的頂側10方向流動,同時一部分蒸氣的工作流體也會通過該熱管3的開放端33流動到該熱管腔室35內,直到該蒸氣的工作流體於該殼體腔室13內的頂側10上及熱管腔室35內的封閉端32上冷凝後而轉換為冷卻的工作流體(或稱為液態工作流體),此時該熱管腔室35內的封閉端32上的冷卻的工作流體便藉由熱管毛細結構36的毛細力迅速回流到該殼體腔室13內的底側11其上該殼體毛細結構16,因此使該工作流體於該殼體腔室13與熱管腔室35內不斷汽液循環,來達到較佳的散熱效果。 請參考第3圖為本發明之第二實施例之立體組合示意圖;第4圖為本發明之第二實施例之立體分解示意圖;第4A圖為本發明之第二實施例之組合剖面示意圖。該本實施例的殼體1、熱管3及強化本體2的結構及連結關係及其功效大致與前述第一實施例的殼體1、熱管3及強化本體2的結構及連結關係及其功效相同,故在此不重新贅述,本實施例主要是將前述第一實施例的殼體1之頂側10上沒有凹設前述結合槽17以及該強化本體2(包含強化連接部25與對接部24及唇部26)改設計成為該殼體1本身的一部分(即強化本體2與殼體1為一體成型),如圖所示,該強化本體2係沿相鄰該開口14周緣從該殼體1的頂側10向上延伸構成,且該熱管3的開放端33插接相對該連接孔21及連通該連接孔21的開口14內,令該強化本體2之內側22及該開口14之內周側緊密接合(或緊貼結合)於相對該熱管3的外側311上。
1‧‧‧殼體
10‧‧‧頂側
11‧‧‧底側
12‧‧‧側邊
13‧‧‧殼體腔室
14‧‧‧開口
16‧‧‧殼體毛細結構
17‧‧‧結合槽
18‧‧‧封管
2‧‧‧強化本體
21‧‧‧連接孔
22‧‧‧內側
23‧‧‧外周側
24‧‧‧對接部
25‧‧‧強化連接部
26‧‧‧唇部
3‧‧‧熱管
311‧‧‧外側
312‧‧‧內側
32‧‧‧封閉端
33‧‧‧開放端
34‧‧‧延伸部
35‧‧‧熱管腔室
36‧‧‧熱管毛細結構
第1圖為本發明之第一實施例之立體組合示意圖。 第2圖為本發明之第一實施例之立體分解示意圖。 第2A圖為本發明之第一實施例之組合剖面示意圖。 第3圖為本發明之第二實施例之立體組合示意圖。 第4圖為本發明之第二實施例之立體分解示意圖。 第4A圖為本發明之第二實施例之組合剖面示意圖。
Claims (11)
- 一種散熱單元結合強化結構,包括: 一殼體,具有一殼體腔室及至少一開口,該殼體腔室具有一工作流體與一殼體毛細結構係形成在該殼體腔室內壁,該至少一開口係貫穿該殼體的一頂側,且連通該殼體腔室; 至少一強化結構,設有一強化本體係設於對應該至少一開口上,該強化本體具有一貫穿該強化本體的連接孔,該強化本體具有一內側,該連接孔連通對應該殼體腔室;及 至少一熱管,具有一封閉端、一開放端及一熱管腔室,該熱管的開放端插接相對該連接孔內,且該強化本體的內側緊貼設於相對該熱管的一外側,該熱管腔室位於該開放端與該封閉端之間,且通過該開放端連通該殼體腔室,一熱管毛細結構形成在該熱管的一內側上,且連接於該殼體腔室內的該殼體毛細結構。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散熱單元結合強化結構,其中該強化本體係沿相鄰該至少一開口周緣從該殼體的頂側向上延伸構成。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散熱單元結合強化結構,其中該殼體設有至少一結合槽,該至少一結合槽凹設於相鄰該至少一開口的該殼體之頂側上。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散熱單元結合強化結構,其中該強化本體設有一對接部及一強化連接部,該對接部從該強化連接部的一外周側以水平方向向外延伸構成,且與對應該至少一結合槽相連接,該對接部的一上側平齊相鄰該殼體的頂側,該連接孔係貫穿該強化連接部,該強化連接部的內側緊貼結合在相對該熱管的外側上。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散熱單元結合強化結構,其中該強化本體具有一唇部,該唇部係從該強化連接部的一底端向下凸伸構成,且與對應該至少一開口的一內周側相嵌接,且該唇部的內側緊貼結合在相對該熱管的外側上。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散熱單元結合強化結構,其中該開放端處從該熱管一體向外延伸出一延伸部,該延伸部於該殼體腔室內直接抵接該殼體腔室內的底側,該熱管毛細結構從該封閉端向該開放端延伸並直接連接接觸該殼體腔室底側的該殼體毛細結構。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散熱單元結合強化結構,其中位於該開放端的該熱管內側其上的該熱管毛細結構連接相鄰該殼體腔室內的該頂側其上該殼體毛細結構,並該延伸部的內側其上該熱管毛細結構連接相鄰該殼體腔室內的該底側其上該殼體毛細結構。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散熱單元結合強化結構,其中該殼體為一均溫板或一熱板。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散熱單元結合強化結構,其中該強化本體為一金屬材質所構成。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散熱單元結合強化結構,其中該開放端與該延伸部之間形成一缺口形狀。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散熱單元結合強化結構,其中該殼體具有一底側、一側邊及一封管,該側邊環設在該頂側與底側之間,該封管貫穿設在該側邊上,且連通該殼體腔室。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7112738A TWI701418B (zh) | 2018-04-13 | 2018-04-13 | 散熱單元結合強化結構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7112738A TWI701418B (zh) | 2018-04-13 | 2018-04-13 | 散熱單元結合強化結構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944020A true TW201944020A (zh) | 2019-11-16 |
TWI701418B TWI701418B (zh) | 2020-08-11 |
Family
ID=691847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7112738A TWI701418B (zh) | 2018-04-13 | 2018-04-13 | 散熱單元結合強化結構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TW (1) | TWI701418B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807158B (zh) * | 2020-01-20 | 2023-07-01 | 大陸商深圳興奇宏科技有限公司 | 熱虹吸散熱裝置之連通強化結構 |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453471U (en) * | 1999-11-15 | 2001-09-01 | Acetherm Technologies Co Ltd | Structure of hinge radiating block unit for electronic equipment |
TWM273704U (en) * | 2005-01-27 | 2005-08-21 | Tian-Tsai Wen | Solar energy heat collector |
JPWO2013080823A1 (ja) * | 2011-11-30 | 2015-04-27 | シーアイ化成株式会社 | 熱交換器、および、熱交換器のヘッダ壁面と伝熱管を連結する連結具、およびその連結具を用いた熱交換器の製造方法 |
CN203240792U (zh) * | 2013-05-09 | 2013-10-16 | 邱春燕 | 细条毛细吸液芯工质高位集聚偏心直热管真空集热装置 |
TWI596313B (zh) * | 2015-11-17 | 2017-08-21 | 奇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散熱裝置 |
CN106442226B (zh) * | 2016-10-31 | 2023-03-21 | 华南理工大学 | 基于量子点的热管吸液芯毛细测试方法及装置 |
-
2018
- 2018-04-13 TW TW107112738A patent/TWI701418B/zh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807158B (zh) * | 2020-01-20 | 2023-07-01 | 大陸商深圳興奇宏科技有限公司 | 熱虹吸散熱裝置之連通強化結構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I701418B (zh) | 2020-08-1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1202390B2 (en) | Heat dissipation unit connection reinforcement structure | |
TWM562957U (zh) | 散熱單元結合強化結構 | |
TWM517314U (zh) | 散熱裝置 | |
US20100071879A1 (en) |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a plate-type heat pipe and a plate-type heat pipe obtained thereby | |
US20100044014A1 (en) | Flat-plate loop heat conduction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 |
TWI443944B (zh) | Thin hot plate structure | |
US10240873B2 (en) | Joint assembly of vapor chambers | |
TWI542850B (zh) | Flat plate heat pipe structur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 |
TW201947180A (zh) | 液、汽分離之迴路均溫板 | |
TWI609164B (zh) | 散熱裝置 | |
TWM517315U (zh) | 散熱單元 | |
TWM525477U (zh) | 散熱裝置 | |
TW202001178A (zh) | 均溫板散熱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 |
TWI407070B (zh) | 平板式熱管之製造方法 | |
TW200534775A (en) | Heat dissipation module | |
TWI596313B (zh) | 散熱裝置 | |
TWM577130U (zh) | Heat sink | |
TWI819157B (zh) | 超薄型均溫板及其製造方法 | |
TWI700471B (zh) | 具軸向毛細的散熱單元 | |
US11092383B2 (en) | Heat dissipation device | |
TW201944020A (zh) | 散熱單元結合強化結構 | |
TWM575647U (zh) | Middle frame heat dissipation structure | |
TWI711921B (zh) | 散熱裝置 | |
TWM560615U (zh) | 散熱裝置 | |
TWM532022U (zh) | 均溫板及其上殼構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