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935948A - 使用者終端及無線通訊方法 - Google Patents

使用者終端及無線通訊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935948A
TW201935948A TW108102709A TW108102709A TW201935948A TW 201935948 A TW201935948 A TW 201935948A TW 108102709 A TW108102709 A TW 108102709A TW 108102709 A TW108102709 A TW 108102709A TW 201935948 A TW201935948 A TW 201935948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obstacle
preamble
user terminal
mac
instanc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0270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吉岡翔平
永田聡
劉敏
王靜
那崇寧
柿島佑一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Ntt都科摩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Ntt都科摩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Ntt都科摩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93594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935948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9Connection re-establishme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antenna switch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8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using phase diversity (e.g. phase sweep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86Hybrid systems, i.e. switching and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95Hybrid systems, i.e. switching and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using beam selec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8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 H04B7/0868Hybrid systems, i.e. switching and combining
    • H04B7/088Hybrid systems, i.e. switching and combining using beam selec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4/00Supervisory,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 H04W24/04Arrangements for maintaining operational condi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8/00Access restriction; Network selection; Access point selection
    • H04W48/16Discovering, processing access restriction or access inform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4/00Wireless channel access
    • H04W74/002Transmission of channel access control information
    • H04W74/004Transmission of channel access control information in the uplink, i.e. towards network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4/00Wireless channel access
    • H04W74/002Transmission of channel access control information
    • H04W74/006Transmission of channel access control information in the downlink, i.e. towards the termi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4/00Wireless channel access
    • H04W74/08Non-scheduled access, e.g. ALOHA
    • H04W74/0833Random access procedures, e.g. with 4-step acces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8Management of setup rejection or failur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6/00Network planning, e.g. coverage or traffic planning tools; Network deployment, e.g. resource partitioning or cells structures
    • H04W16/24Cell structures
    • H04W16/28Cell structures using beam steer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2Terminal de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適切地控制從波束障礙之恢復。本揭露的一態樣所述之使用者終端,其特徵為,具有:控制部,係於上層中,基於從實體層所接收之波束障礙實例通知而將波束障礙實例計數器予以增值;和送訊部,係在前記波束障礙實例計數器達到所定之閾值以上的情況下,基於來自前記上層之送訊指示,而將隨機存取前文予以發送。收訊部,係於所定之回應窗口期間內,基於所定之搜尋空間設定,為了針對前記隨機存取前文之回應而監視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PDCCH)。

Description

使用者終端及無線通訊方法
本揭露係有關於次世代移動通訊系統中的使用者終端及無線通訊方法。
於UMTS(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網路中,為了達到更高速的資料速率、低延遲等目的,長期演進技術(LTE:Long Term Evolution)已被規格化(非專利文獻1)。又,為了LTE(LTE Rel.8、9)的更加大容量、高度化等之目的,LTE-A(LTE進階版,LTE Rel.10、11、12、13)正被規格化。
LTE的後繼系統(例如FRA(Future Radio Access)、5G(5th 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5G+(plus)、NR(New Radio)、NX(New radio access)、FX(Future generation radio access)、亦稱為LTE Rel.14或15以上等)也正被研討。
在既存的LTE系統(LTE Rel.8-13)中,無線鏈路品質之監視(無線鏈路監視(RLM:Radio Link Monitoring))會被進行。一旦藉由RLM而偵測到無線鏈路障礙(RLF:Radio Link Failure),則RRC(Radio Resource Control)連線之重新建立(re-establishment)會向使用者終端(UE:User Equipment)做要求。
[先前技術文獻]
[非專利文獻]
[非專利文獻1] 3GPP TS 36.300 V8.12.0 “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E-UTRA) and 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Network (E-UTRAN); Overall description; Stage 2 (Release 8)”,2010年4月
[發明所欲解決之課題]
又,在將來的無線通訊系統(例如LTE Rel.14以上,NR或5G等)中,正在研討利用波束成形(BF:Beam Forming)來進行通訊。
又,在該當將來的無線通訊系統中正在研討,為了抑制無線鏈路障礙(RLF)的發生,而實施偵測波束障礙並切換至其他波束的程序(亦可被稱為波束恢復(BR:Beam Recovery)程序等)。在該當波束恢復程序中,要如何基於波束障礙之偵測結果來進行控制,會是問題。
本揭露係提供一種,可適切地控制從波束障礙之恢復的使用者終端及無線通訊方法,為其個1個目的。

[用以解決課題之手段]
本揭露的一態樣所述之使用者終端,其特徵為,具有:控制部,係於上層中,基於從實體層所接收之波束障礙實例通知而將波束障礙實例計數器予以增值;和送訊部,係在前記波束障礙實例計數器達到所定之閾值以上的情況下,基於來自前記上層之送訊指示,而將隨機存取前文予以發送。收訊部,係於所定之回應窗口期間內,基於所定之搜尋空間設定,為了針對前記隨機存取前文之回應而監視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PDCCH)。

[發明效果]
若依據本揭露之一態樣,則可適切地控制從波束障礙之恢復。
在將來的無線通訊系統(例如LTE Rel.14以上,NR或5G等)中,正在研討利用波束成形(BF:Beam Forming)來進行通訊。
例如,使用者終端及/或無線基地台(例如gNB(gNodeB)),係都可使用訊號之送訊時所被使用之波束(送訊波束,亦稱Tx波束等)、訊號之收訊時所被使用之波束(收訊波束,亦稱Rx波束等)。送訊側的送訊波束與收訊側的收訊波束之組合,係亦可稱為波束配對鏈路(BPL:Beam Pair Link)。
BPL,係亦可由基地台與終端自律性地選擇彼此合適的波束,亦可將可得知彼此合適之組合的資訊透過RRC、MAC CE、L1訊令等進行交換,基於該資訊來做選擇。
在不同的BPL間,收送訊的其中一方或雙方,使用於收送訊的天線裝置(例如天線面板、天線元件組、收送訊點(亦稱為TRP: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 Point、TxRP:Transmitter and Reception Point、TRxP:Transmission and Receiver Point等)),亦可不同。此情況下,在不同的BPL間,表示頻道之統計性質的準同位(QCL:Quasi-co-location)會有所不同。因此,在不同的BPL間,彼此的QCL係可為相同也可為不同,QCL是否相同的此一資訊,係亦可藉由訊令或測定,而被收送訊機所識別。
在使用BF的環境下,由於容易受到障礙物所致之妨礙的影響,因此想定無線鏈路品質會惡化。隨著無線鏈路品質的惡化,無線鏈路障礙(RLF:Radio Link Failure)恐怕會頻繁地發生。一旦發生RLF,則由於必須進行蜂巢網之重新連接,因此頻繁的RLF之發生,係會導致系統吞吐量的劣化。
因此,在該當將來的無線通訊系統中,正在議論有關於無線鏈路監視(RLM:Radio Link Monitoring)的方法。例如,在將來的無線通訊系統中,正在研討支援RLM用的一個以上之下行訊號(亦稱為DL-RS(Reference Signal)等)。
DL-RS的資源(DL-RS資源),係亦可與同步訊號區塊(SSB:Synchronization Signal Block)或頻道狀態測定用RS(CSI-RS: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RS)所需之資源及/或埠口建立關連。此外,SSB係亦可稱為SS/PBCH (Physical Broadcast Channel)區塊等。
DL-RS係亦可為,將首要同步訊號(PSS:Primary SS)、次級同步訊號(SSS:Secondary SS)、機動性參照訊號(MRS:Mobility RS)、CSI-RS、解調用參照訊號(DMRS:DeModulation Reference Signal)、波束固有訊號等之至少1個、或這些予以擴充及/或變更而被構成的訊號(例如變更密度及/或週期而被構成的訊號)。
使用者終端,係亦可將使用到DL-RS資源的測定,藉由上層訊令而被設定(configure)。已被設定該當測定的使用者終端係亦可想定為,基於DL-RS資源中的測定結果,來判斷無線鏈路是否為同步狀態(IS:In-Sync)還是非同步狀態(OOS:Out-Of-Sync)。從無線基地台未被設定DL-RS資源的情況下讓使用者終端進行RLM的預設DL-RS資源,亦可藉由規格而制定。
使用者終端係亦可為,基於已被設定之DL-RS資源之至少一個而被推定(亦可說是測定)出來的無線鏈路品質是超過所定之閾值Qin 的情況下,則判斷為無線鏈路是處於IS。
使用者終端係亦可為,基於已被設定之DL-RS資源之至少一個而被推定出來的無線鏈路品質是未滿所定之閾值Qout 的情況下,則判斷為無線鏈路是處於OOS。此外,這些無線鏈路品質係亦可為例如,虛擬的PDCCH (hypothetical PDCCH)之區塊錯誤率(BLER:Block Error Rate)所對應之無線鏈路品質。
在既存的LTE系統(LTE Rel.8-13)中,IS及/或OOS(IS/OOS),係於使用者終端中從實體層往上層(例如MAC層、RRC層等)而被通知(indicate),基於IS/OOS通知而判斷RLF。
具體而言,使用者終端,係對所定之蜂巢網(例如首要蜂巢網)的OOS通知是收到了N310次的情況下,就啟動(開始)計時器T310。在計時器T310之啟動中,關於該當所定之蜂巢網的IS通知是收到了N311次的情況下,就停止計時器T310。在計時器T310到時的情況下,使用者終端係關於該當所定之蜂巢網會判斷為已偵測到RLF。
此外,N310、N311及T310等之稱呼係不限於此。T310係亦可被稱為RLF偵測所需之計時器等。N310係亦可被稱為計時器T310啟動所需之OOS通知之次數等。N311係亦可被稱為計時器T310停止所需之IS通知之次數等。
圖1係基於IS/OOS的RLF之判斷的模式圖。在本圖中,想定N310=N311=4。T310,係表示從計時器T310之啟動至到時為止的期間,並非表示計時器之計數器。
在圖1的上部係圖示了,所被推定出來的無線鏈路品質之變化的2個案例(案例1、案例2)。在圖1的下部係圖示了,係對應於上記2個案例的IS/OOS通知。
於案例1中,首先因為OOS發生N310次而啟動計時器T310。其後由於無線鏈路品質沒有超過閾值Qin 而T310已到時,因此偵測為RLF。
於案例2中,和案例1同樣地計時器T310係被啟動,但是其後無線鏈路品質超過了閾值Qin ,因IS發生了N311次所以停止T310。
順便一提,在將來的無線通訊系統(例如LTE Rel.14以後、NR或5G等)中,係為了抑制RLF的發生,而在特定之波束的品質惡化的情況下,實施往其他波束之切換(亦可被稱為波束恢復(BR:Beam Recovery)、波束障礙恢復(BFR)、L1/L2波束恢復等)程序,此事正被研討。RLF係如前述,控制實體層中的RS測定與上層中的計時器之啟動•到時而被判斷,且從RLF之恢復時,需要和隨機存取同等之程序,可是就往其他波束之切換(BR、L1/L2波束恢復)而言,可期待比從RLF之恢復更為簡化至少一部的層中的程序。
圖2係波束恢復程序之一例的圖示。波束之數量等係為一例,不限於此。在圖2的初期狀態(步驟S101)下,使用者終端係將無線基地台使用2個波束而被發送的下行控制頻道(PDCCH: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予以接收。
於步驟S102中,由於來自無線基地台的電波係被妨礙,因此使用者終端係無法偵測PDCCH。此種妨礙係可能因為例如使用者終端及無線基地台間的障礙物、衰減、干擾等之影響而發生。
使用者終端,係一旦滿足所定之條件,就偵測出波束障礙。無線基地台,係由於沒有來自使用者終端的通知,因此可判斷為該當使用者終端已經偵測到波束障礙,亦可接受來自使用者終端的所定之訊號(步驟S104中的波束恢復要求)而判斷為已偵測到波束障礙。
於步驟S103中,使用者終端係為了波束恢復,開始搜尋新的為了使用於通訊所需之新候補波束(new candidate beam)。具體而言,使用者終端,係一旦偵測到波束障礙,就基於已被預先設定之DL-RS資源實施測定,特定出理想的(例如品質為佳的)1個以上之新候補波束。在本例的情況中,1個波束係被特定作為新候補波束。
於步驟S104中,已經特定出新候補波束的使用者終端,係發送波束恢復要求。波束恢復要求係亦可使用例如:上行控制頻道(PUCCH: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隨機存取頻道(PRACH:Physical Random Access Channel)、UL無允諾PUSCH(Physical Uplink Shared Channel)之至少1者而被發送。波束恢復要求,係亦可被稱為波束恢復要求訊號,波束障礙恢復要求訊號等。
波束恢復要求,係亦可含有於步驟S103中所被特定出來的新候補波束之資訊。波束恢復要求所需之資源,亦可與該當新候補波束建立關連。波束之資訊,係亦可使用波束索引(BI:Beam Index)、所定之參照訊號之埠口及/或資源索引(例如CSI-RS資源指標(CRI:CSI-RS Resource Indicator))等,而被通知。
於步驟S105中,偵測到波束恢復要求的無線基地台,係將針對來自使用者終端之波束恢復要求的回應訊號,予以發送。該當回應訊號中亦可含有,關於1或複數個波束的重新組態資訊(例如DL-RS資源之組態資訊)。該當回應訊號,係亦可於例如PDCCH的使用者終端共通搜尋空間中被發送。使用者終端,係亦可基於波束重新組態資訊,來判斷所使用的送訊波束及/或收訊波束。
於步驟S106中,使用者終端係亦可對無線基地台發送,表示波束重新組態已經完成之意旨的訊息。該當訊息係亦可例如,藉由PUCCH而被發送。
波束恢復成功(BR success)係亦可代表例如抵達了步驟S106的情況。另一方面,波束恢復失敗(BR failure)係亦可代表例如,於步驟S103中無法特定出任何1個候補波束的情況。
此外,這些步驟之號碼係僅止於說明所需之號碼,亦可將複數個步驟集合成一個,也可更改先後順序。
本發明人們,針對如以上的波束恢復程序中的步驟S102-S104,想出了合適的控制方法。尤其是,關於實體層(PHY層(physical layer),亦可被稱為Layer 1等)及上層(例如MAC層(Medium Access Control layer),亦可被稱為Layer 2等)間的交訊,提出合適的控制方法。
以下,參照圖面而詳細說明本揭露的實施形態。在以下的說明中,雖然上層是假設為MAC層來做說明,但不限於此。
(無線通訊方法)
於本揭露之一態樣中,UE偵測到波束障礙的情況下,從PHY層對MAC層,將波束障礙之相關通知予以報告。
波束障礙之發生,係亦可被稱為波束障礙實例等。上記波束障礙之相關通知,係亦可被稱為波束障礙實例通知(beam failure instance indicator)、波束障礙之相關資訊、波束障礙之有無之相關資訊等。波束障礙實例,係亦可對應於任意之數量(例如0次、1次、複數次等)的波束障礙,也可對應於在所定之期間中所被偵測的波束障礙。
波束障礙實例通知係亦可含有例如,用來通知以下之至少1個狀態(state)的資訊:
(1)狀態0:無波束障礙(non-beam failure),
(2)狀態1:有波束障礙+有新候補波束(beam failure instance & new candidate beam),
(3)狀態2:有波束障礙+無新候補波束(beam failure instance & no candidate beam found)。
亦即,波束障礙實例通知,係亦可含有波束障礙(或波束障礙實例)之有無及/或新候補波束之有無之相關資訊。
UE的PHY層,係於波束恢復程序中未偵測到波束障礙的情況下,則亦可對MAC層發送表示狀態0的波束障礙實例通知。此外,「未偵測到波束障礙」係亦可意味著,有未被偵測到任何1個波束障礙的波束存在。又,表示狀態0的波束障礙實例通知,係亦可被稱為非波束障礙實例通知。
UE的PHY層,係於波束恢復程序中偵測到波束障礙的情況下,則亦可對MAC層發送表示狀態1或2的波束障礙實例通知。
UE的PHY層,係在偵測到波束障礙後,有發現新候補波束的情況下,則亦可對MAC層發送表示狀態1的波束障礙實例通知。此時,可連同波束障礙實例通知或取代其,將已發現之新候補波束之相關資訊(例如波束索引),通知給MAC層。已發現之新候補波束若有複數個的情況下,則亦可將1或複數個新候補波束之資訊通知給MAC層。
UE的PHY層,係在偵測到波束障礙後,未發現新候補波束的情況下,則亦可對MAC層發送表示狀態2的波束障礙實例通知。
MAC層,係基於波束障礙實例通知,而將波束障礙實例予以count(計數)。波束障礙實例之計數係亦可使用波束障礙實例計數器來進行。該當計數器,係亦可被使用於MAC層用。該當計數器,係亦可從所定之值(例如0)開始。
MAC層,係在從PHY層接收到表示狀態1或2的波束障礙實例通知的情況下,則亦可將波束障礙實例計數器增值所定之值(例如+1)。
MAC層,係在從PHY層接收到非波束障礙實例通知的情況下,亦可將波束障礙實例計數器予以停止(stop),亦可予以重置(reset),亦可進行特定之演算(例如歸0,予以-1等)。非波束障礙實例通知之收訊時進行重置的情況下,則等同於MAC層是計數連續的波束障礙實例。
此外,「從PHY層接收到非波束障礙實例通知」,係亦可改寫成「在一定時間內未接收到波束障礙實例通知」等。
波束障礙實例計數器為所定之閾值以上或超過的情況下,MAC層係亦可觸發波束恢復要求之送訊。此情況下,MAC層係亦可將波束恢復要求之送訊指示(觸發資訊),通知給PHY層。MAC層,係將波束恢復要求中所含之1或複數個新候補波束之相關資訊(例如波束索引)加以選擇,並通知給PHY層。
此外,亦可連同波束障礙實例計數器或取代之,而利用波束障礙實例用之計時器(亦可被稱為波束障礙實例計時器)。UE的MAC層,係在接收到波束障礙實例通知之際,若波束障礙實例計時器尚未啟動則亦可令其啟動。MAC層,係在該當計時器已到時的情況下,或直到到時以前都沒有接收到非波束障礙實例通知的情況下,則亦可觸發波束恢復要求。
MAC層,係在從PHY層接收到表示狀態1或2的波束障礙實例通知的情況下,則亦可將波束障礙實例計時器減少所定之值。
MAC層,係在從PHY層接收到非波束障礙實例通知的情況下,亦可將波束障礙實例計時器予以停止,亦可使其回歸初期值,亦可進行特定之演算(例如增加所定之值)。
此外,波束障礙實例計數器或波束障礙實例計時器之相關資訊(例如上述的所定之閾值、計時器之長度等),係亦可藉由上層訊令、實體層訊令或這些的組合而被通知。
此處,上層訊令係亦可為例如:RRC(Radio Resource Control)訊令、MAC(Medium Access Control)訊令、廣播資訊等之任一者,或是這些的組合。
MAC訊令係亦可使用例如:MAC控制要素(MAC CE(Control Element))、MAC PDU(Protocol Data Unit)等。廣播資訊係亦可為例如:主資訊區塊(MIB:Master Information Block)、系統資訊區塊(SIB:System Information Block)、最低限度之系統資訊(RMSI:Remaining Minimum System Information)等。
實體層訊令,係亦可為例如下行控制資訊(DCI:Down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PHY層,係基於上記觸發而發送波束恢復要求。此外,MAC層,係亦可決定PHY層所致之波束恢復要求之送訊是要使用哪個頻道來進行,並對PHY層做指示。例如,MAC層係亦可選擇,PHY層所致之波束恢復要求之送訊,是要使用碰撞型PRACH(CBRA:Contention-Based PRACH)來進行、還是要使用非碰撞型PRACH(CFRA:Contention-Free PRACH)來進行。
該當波束恢復要求中係亦可含有1或複數個新候補波束之相關資訊,該當資訊係利可藉由PHY層而被決定(例如基於新候補波束之測定品質),亦可基於來自MAC層之通知而被判斷。
例如,MAC層係亦可將,藉由波束障礙實例通知而被通知之次數是比其他BI還多的BI所對應的新候補波束,含入至波束恢復要求中而對PHY做指示。
MAC層,係在為了波束恢復要求而被選擇的新候補波束是已經與所定之CFRA(所定之CFRA之設定)建立關連的情況下,則亦可決定成使用CFRA來發送波束恢復要求,若非如此的情況下,則亦可決定成使用CBRA來發送波束恢復要求。
此外,新候補波束與CFRA的對應關係之相關資訊,係亦可藉由上層訊令、實體層訊令或這些的組合而被通知。
圖3係使用了本實施形態所述之波束障礙實例通知的波束恢復程序之一例的圖示。圖3中係圖示了,於波束恢復程序中,對應於時刻T1-T9的波束障礙實例通知之內容及各層(L1、L2)所關連之動作的模式圖。
在本例中,UE的L1,係於時刻T1上偵測到波束障礙,並探索了新候補波束,結果發現BI#1之波束。L1係對L2發送表示狀態1及BI#1的波束障礙實例通知。L2,係接收該當通知,將波束障礙實例計數器進行計數。
同樣地,在時刻T2上L1係發現BI#2之波束,將狀態1之波束障礙實例通知予以發送。在時刻T3上L1係發現BI#1之波束,將狀態1之波束障礙實例通知予以發送。
在時刻T4上由於未偵測到波束障礙,因此L1係亦可不發送波束障礙實例通知,亦可發送狀態0之波束障礙實例通知。此情況下,L2係亦可停止波束障礙實例計數器。
在時刻T5上L1係發現BI#1之波束,將狀態1之波束障礙實例通知予以發送。在時刻T6上L1係無法發現新候補波束,而發送狀態2之波束障礙實例通知。時刻T7及T8係分別和時刻T2及T3相同,因此省略說明。
在時刻T9上L1係發現BI#1之波束,將狀態1之波束障礙實例通知予以發送。L2,係藉由該當通知而計數波束障礙實例計數器,以該當計數器之值到達所定之閾值(本例中係為8)以上為契機,對L1發送(觸發)BFR要求,L1係發送BFR要求。
若依據本揭露的一實施形態,則對波束恢復,可將PHY及MAC之間的通知內容予以統一化,可避免冗長的相互之交訊。又,波束恢復要求之送訊方法(頻道等),可藉由MAC層而適切地選擇。
<變形例>
在圖2中關於上述的步驟S105之處理,亦可設定用來讓UE監視來自基地台(例如gNB)的對波束恢復要求之回應(response)所需之期間。該當期間係亦可被稱為例如gNB回應窗口、gNB窗口、波束恢復要求回應窗口等。
UE係於該當窗口期間內沒有偵測到gNB回應的情況下,則亦可進行波束恢復要求之重送。
又,亦可設定用來進行波束恢復程序所需之期間(允許或可以進行波束恢復程序的期間)。該當期間或該當期間所相關之計時器,係亦可被稱為波束恢復計時器。UE係在該當期間已到時的情況下,則亦可結束或中止波束恢復程序。波束恢復計時器,係亦可從波束障礙之偵測起被開始,在接收到gNB回應時就停止。波束恢復計時器,係亦可從BFRQ之送訊起,就被開始。
波束恢復計時器,係亦可由MAC層及PHY層之任一者所具有,也可雙方都具有。以下假設波束恢復計時器是被MAC層所具有而做說明。波束恢復計時器(亦可被稱為波束障礙恢復計時器(Beam-failure-recovery-Timer))之相關資訊,係可使用例如上層訊令(RRC訊令等)而被設定給UE。
UE,係在發送了波束恢復要求後,亦可週期性地進行PHY層中的對MAC層的波束障礙實例通知,亦可停止之。亦可基於波束障礙實例通知,由MAC層來對PHY層控制波束恢復要求之重送。
gNB回應窗口,係亦可為PHY層及MAC層之雙方是共享相同的gNB回應窗口,亦可各自具有各自的gNB回應窗口。該當窗口,係亦可藉由例如MAC層及/或PHY層的計時器而被計測。
gNB回應窗口,係亦可只有PHY層才具有。此情況下,PHY層,係亦可在波束恢復要求送訊後將gNB是否收訊成功,通知給MAC層。
例如,PHY層,係在gNB回應是於gNB窗口內被接收的情況下,則亦可將「gNB回應已被接收」(gNB response received)之通知,發送給MAC層,若非如此的情況下,則亦可將「gNB回應未被接收」(gNB response not received)之通知,發送給MAC層。PHY層,係將波束恢復要求予以發送了所定之次數(例如2次)後,若未偵測到gNB回應,則亦可將上記的通知發送給MAC層。
此外,MAC層係亦可根據所定之期間內沒有「gNB回應已被接收」之通知這件事情,而判斷成有「gNB回應未被接收」之通知。此外,MAC層係亦可根據所定之期間內沒有「gNB回應未被接收」之通知這件事情,而判斷成有「gNB回應已被接收」之通知。
MAC層,係在接收到「gNB回應已被接收」之通知的情況下,亦可將波束障礙實例計數器予以重置,亦可設成特定之值,亦可進行特定之演算。
MAC層,係在接收到「gNB回應未被接收」之指示的情況下,亦可將波束恢復要求送訊,對PHY層再度進行觸發。
關連於BFRQ,gNB回應窗口之長度之相關資訊、用來監視gNB回應所需之控制資源集(CORESET:COntrol REsource SET)之相關資訊等,係亦可使用例如上層訊令(RRC訊令等)而被設定至UE。
gNB回應窗口的長度,係亦可被稱為BFR用回應窗口大小(ResponseWindowSize-BFR)、或簡稱為回應窗口大小等。BFR用回應窗口大小,係亦可與隨機存取回應用窗口大小(ra-ResponseWindowSize)相同或相關連。
CORESET,係為控制頻道(例如PDCCH)的分配候補領域。用來監視gNB回應所需的CORESET,係亦可被稱為BFR用的CORESET(BFR-CORESET)、BFR回應用的CORESET(BFRR-CORESET)等。
UE係基於所定之搜尋空間設定,而監視CORESET。又,本揭露之說明中的「CORESET的監視」,係亦可改讀為「與CORESET建立對應之搜尋空間(PDCCH候補)的監視」、「下行控制頻道(例如PDCCH)的監視」等。
此外,針對BFRQ的gNB回應,係亦可藉由循環冗餘檢查(CRC:Cyclic Redundancy Check)位元是已被所定之RNTI(Radio Network Temporary Identifier) (例如蜂巢網-無線RNTI(C-RNTI:Cell-Radio RNTI))所遮罩(拌碼)的PDCCH而被發送,亦可藉由已被該當PDCCH所排程之PDSCH而被發送。
用來宣告BFR所需之波束障礙實例數(亦可被稱為NrOfBeamFailureInstance、NoOfBeamFailureInstance等),係可使用例如上層訊令(RRC訊令等)而被設定給UE。例如,亦可為,PHY層,係所偵測到波束障礙之次數,已經達到已被設定之實例數以上之前,都不將BFR通知給MAC層。
<變形例2>
考慮UE的PHY層,係與IS/OOS的通知同樣地,亦可週期性地進行對MAC層的波束障礙實例通知。該當案例,係亦可還針對以下2個假定(assumption),而被分類:
(假定1)PHY層及MAC層之雙方都具有gNB回應窗口,
(假定2)僅PHY層具有gNB回應窗口。
本發明人們係針對這些假定1及2,發現若UE的PHY及MAC層的舉動未被適切地規定,則波束恢復程序中會發生多餘的延遲而導致吞吐率降低等之課題,因而找出合適的控制方法。
圖4係於變形例2中所想定之案例之一例的圖示。在本例中係揭露,各波束恢復要求(BFRQ:Beam Failure Recovery reQuest)之送訊後,UE監視來自gNB之回應的gNB要求窗口。亦即,gNB要求窗口係意味著,於1次的BFRQ送訊之後,監視gNB回應的1個期間。
[假定1]
在上記假定1的案例中,UE的PHY層及MAC層係具有,雖然彼此分離(separately)但時序是被對齊(aligned)的gNB回應窗口,較為理想。
又,UE係亦可被限制成,只有在gNB回應窗口的期間,才會進行BFR-CORESET的監視。
UE的MAC層,係於gNB回應窗口中接收到gNB回應的情況下,且為波束恢復計時器有在運作的情況下,則亦可停止該當波束恢復計時器。此外,於本說明書中,波束恢復計時器之停止亦可改讀成波束恢復計時器之重置。
UE的MAC層,係於gNB回應窗口中未接收到gNB回應的情況下,則亦可觸發波束恢復要求之送訊(重送)。
圖5係使用了變形例2所述之波束障礙實例通知的波束恢復程序之第1例的圖示。圖5中係圖示了,於波束恢復程序中,於時刻T5-T11上,各層(L1、L2)所關連之動作的模式圖。此外,時刻T5-T9的處理內容係和圖3相同,因此省略重複說明。
在本例中,UE的L2,係於時刻T9上,對L1發送(觸發)BFRQ,L1係發送BFRQ。L2係亦可在此時序上停止波束障礙實例計數器。
UE的L1及L2,係於T9後分別具有gNB回應窗口。這些gNB回應窗口係開始及結束時序為相同,較為理想。在本例中是想定,於T9後的gNB回應窗口中,沒有接收到gNB回應。於時刻T10上一旦gNB回應窗口結束,則L2係判斷為,於gNB回應窗口中沒有接收到gNB回應,對L1觸發BFRQ,L1係發送BFRQ。
UE的L1及L2,係於T10後分別具有gNB回應窗口。在本例中是想定,於T10後的gNB回應窗口中,接收到gNB回應。於時刻T11上一旦gNB回應窗口結束,則L2係在波束恢復計時器有在運作的情況下,亦可停止該當波束恢復計時器。
[假定2]
在上記假定2的案例中,UE的PHY層,係對MAC層通知gNB收訊狀態(亦可被稱gNB回應狀態等),較為理想。該通知亦可被稱為gNB收訊狀態通知等。
gNB收訊狀態通知係亦可含有例如,用來通知以下之至少1個狀態(state)的資訊:
(A)狀態A:已接收到gNB回應,
(B)狀態B:未接收到gNB回應。
此外,於本說明書中,狀態A及B亦可被相互改讀。
又,UE係亦可被限制成,只有在gNB回應窗口的期間,才會進行BFR-CORESET的監視。
UE的PHY層,係於gNB回應窗口中有接收到gNB回應的情況下,則亦可將表示上記狀態A的gNB收訊狀態通知,發送給MAC層。
UE的PHY層,係於gNB回應窗口中未接收到gNB回應的情況下,則亦可將表示上記狀態B的gNB收訊狀態通知,發送給MAC層。
UE的MAC層,係在接收到表示上記狀態A的gNB收訊狀態通知的情況下,亦可判斷為,於最近的gNB回應窗口中已接收到gNB回應。UE的MAC層,係在接收到表示上記狀態A的gNB收訊狀態通知的情況下,且為波束恢復計時器有在運作的情況下,則亦可停止該當波束恢復計時器。
UE的MAC層,係在接收到表示上記狀態B的gNB收訊狀態通知的情況下,亦可判斷為,於最近的gNB回應窗口中未接收到gNB回應。UE的MAC層,係在接收到表示上記狀態B的gNB收訊狀態通知的情況下,亦可觸發波束恢復要求之送訊(重送)。
圖6係使用了變形例2所述之波束障礙實例通知的波束恢復程序之第2例的圖示。圖6中係圖示了,於波束恢復程序中,於時刻T5-T11上,各層(L1、L2)所關連之動作的模式圖。此外,時刻T5-T9的處理內容係和圖5相同,因此省略重複說明。
UE的L1,係於T9後具有gNB回應窗口。在本例中是想定,於T9後的gNB回應窗口中,沒有接收到gNB回應。於時刻T10上一旦gNB回應窗口結束,則L1係將表示狀態B的gNB收訊狀態通知,發送至L2。L2係一旦接收該當通知,就判斷為,於gNB回應窗口中沒有接收到gNB回應,對L1觸發BFRQ,L1係發送BFRQ。
UE的L1,係於T10後具有gNB回應窗口。在本例中是想定,於T10後的gNB回應窗口中,接收到gNB回應。於時刻T11上一旦gNB回應窗口結束,則L1係將表示狀態A的gNB收訊狀態通知,發送至L2。L2係一旦接收該當通知,在波束恢復計時器有在運作的情況下,則亦可停止該當波束恢復計時器。
[波束障礙實例計數器之控制的例子]
UE的MAC層中的波束障礙實例計數器的開始、重置、停止及再開始(restart)等的條件之一例,說明如下。
MAC層,係在接收到最初的波束障礙實例通知的情況下,亦可開始波束障礙實例計數器。
MAC層,係在波束障礙實例計數器的計數中(計數被開始以後)接收到表示無波束障礙的通知的情況下,則亦可將波束障礙實例計數器予以重置。
MAC層,係在藉由PHY層而BFRQ已被發送的情況下,或對PHY層已經通知了BFRQ觸發的情況下,亦可停止波束障礙實例計數器。
MAC層,係在藉由PHY層而gNB回應已被接收的情況下,或在接收到表示上記狀態A的gNB收訊狀態通知的情況下,或波束恢復計時器已停止的情況下,亦可再開始波束障礙實例計數器。
MAC層,係在波束恢復程序為失敗,且因為波束恢復程序的失敗而直接變成RLFF(leads directly)的情況下,亦可停止波束障礙實例計數器。例如,PHY層已經將通知波束恢復程序之失敗或通知RLF程序之觸發的波束恢復程序失敗通知發送至MAC層的情況下,MAC層係亦可停止波束障礙實例計數器。
MAC層,係在波束恢復程序為失敗,且因為波束恢復程序的失敗而未直接變成RLFF的情況下,亦可再開始波束障礙實例計數器。例如,PHY層已經把用來增值OOS次數所需的A-OOS(Aperiodic OOS)發送至MAC層的情況下,MAC層係亦可再開始波束障礙實例計數器。
此外,波束恢復程序的失敗(beam recovery failure),係亦可基於以下至少1者而被判斷:
(1)MAC層的波束恢復計時器已經到時,
(2)BFRQ之送訊已經達到(或超過)所被設定或規定的最大送訊次數以上。
此處,該當最大送訊次數,係亦可藉由例如上層訊令而被通知給UE。
此外,波束恢復計時器的開始、重置、停止及再開始的時序之至少1者,係亦可與波束障礙實例計數器的開始、重置、停止及再開始的時序之任一者相同或相關連。
圖7係使用了變形例2所述之波束障礙實例通知的波束恢復程序之第3例的圖示。圖7中係圖示了,於波束恢復程序中,於時刻T5-T11上,各層(L1、L2)所關連之動作的模式圖。此外,關於時刻T5-T11的處理內容,與圖6相同的點係省略重複說明。
UE的L1,係於T9上發送BFRQ的情況下,啟動波束恢復計時器。該當計時器,係在已被判斷為於gNB回應窗口中沒有接收到gNB回應的情況下(T10),亦可不被停止。該當計時器,係在已被判斷為於gNB回應窗口中有接收到gNB回應的情況下(T11),亦可被停止。
以上,若依據變形例2中所說明的構成,則可理想地實施BFRQ送訊後的gNB回應窗口、波束恢復計時器等之相關處理。
(無線通訊系統)
以下,說明本實施形態所述之無線通訊系統之構成。在此無線通訊系統中,是使用上記態樣之至少一個或這些的組合來進行通訊。
圖8係本實施形態所述之無線通訊系統之概略構成之一例的圖示。在無線通訊系統1中係可適用,以LTE系統之系統頻寬(例如20MHz)為1單位的複數個基本頻率區塊(分量載波)所一體化而成的載波聚合(CA)及/或雙連結(DC)。
此外,無線通訊系統1,係亦可被稱為LTE (Long Term Evolution)、LTE-A(LTE-Advanced)、LTE-B (LTE-Beyond)、SUPER 3G、IMT-Advanced、4G(4th 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5G(5th 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NR(New Radio)、FRA(Future Radio Access)、New-RAT(Radio Access Technology)等,亦可被稱為實現這些的系統。
無線通訊系統1係具備:形成涵蓋範圍較廣的巨集蜂巢網C1的無線基地台11、被配置在巨集蜂巢網C1內,形成比巨集蜂巢網C1小的小型蜂巢網C2的無線基地台12(12a-12c)。又,巨集蜂巢網C1及各小型蜂巢網C2中,係配置有使用者終端20。各蜂巢網及使用者終端20之配置、數量等,係不限定於圖示的態樣。
使用者終端20,係可連接至無線基地台11及無線基地台12之雙方。想定使用者終端20,係將巨集蜂巢網C1及小型蜂巢網C2,使用CA或DC而同時加以使用。又,使用者終端20,係亦可使用複數蜂巢網(CC) (例如5個以下之CC、6個以上之CC)來適用CA或DC。
使用者終端20與無線基地台11之間,係可在相對較低的頻帶(例如2GHz)中使用頻寬較窄的載波(亦被稱為既存載波、legacy carrier等)來進行通訊。另一方面,使用者終端20與無線基地台12之間,係在相對較高的頻帶(例如3.5GHz、5GHz等)中使用頻寬較廣的載波,也可使用與無線基地台11之間相同的載波。此外,各無線基地台所利用的頻帶之構成係不限於此。
又,使用者終端20,係可在各蜂巢網中,使用分時雙工(TDD:Time Division Duplex)及/或分頻雙工(FDD:Frequency Division Duplex)來進行通訊。又,在各蜂巢網(載波)中,亦可適用單一之參數集(Numerology),也可適用複數種不同的參數集。
所謂參數集(Numerology),係亦可某個訊號及/或頻道之送訊及/或收訊中所被適用的通訊參數,可以表示例如:子載波間隔、頻帶寬度、符元長度、循環前綴長度、子訊框長度、TTI長度、每TTI的符元數、無線訊框組態、濾波處理、窗口處理等之至少1者。
無線基地台11與無線基地台12之間(或2個無線基地台12間),係亦可藉由有線(例如符合CPRI(Common Public Radio Interface)的光纖、X2介面等)或無線而被連接。
無線基地台11及各無線基地台12,係分別與上位台裝置30連接,透過上位台裝置30而連接至核心網路40。此外,上位台裝置30雖然包含有例如存取閘道裝置、無線網路控制器(RNC)、機動性管理實體(MME)等,但不限定於此。又,各無線基地台12,係亦可透過無線基地台11而連接至上位台裝置30。
此外,無線基地台11,係為具有相對較廣涵蓋範圍的無線基地台,亦可被稱為巨集基地台、集約節點、eNB(eNodeB)、收送訊點等。又,無線基地台12,係為具有局部性涵蓋範圍的無線基地台,亦可被稱為小型基地台、微基地台、微微基地台、毫微微基地台、HeNB(Home eNodeB)、RRH(Remote Radio Head)、收送訊點等。以下,在不區別無線基地台11及12時,則總稱為無線基地台10。
各使用者終端20,係為支援LTE、LTE-A等之各種通訊方式的終端,不只包含移動通訊終端(移動台),也可包含固定通訊終端(固定台)。
在無線通訊系統1中,作為無線存取方式,在下行鏈路係適用正交分頻多元接取(OFDMA: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在上行鏈路係適用單載波-分頻多元接取(SC-FDMA:Single Carrier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及/或OFDMA。
OFDMA,係將頻帶分割成複數個窄頻帶(子載波),將資料對映至各子載波而進行通訊的多載波傳輸方式。SC-FDMA,係將系統頻寬按照每台終端而分割成由1或連續之資源區塊所構成的頻帶,藉由複數終端彼此使用不同頻帶,以降低終端間干擾的單載波傳輸方式。此外,上行及下行之無線存取方式,係不限於這些的組合,亦可使用其他無線存取方式。
在無線通訊系統1中,作為下行鏈路之頻道,係使用被各使用者終端20所共享的下行共享頻道(PDSCH:Physical Downlink Shared Channel)、廣播頻道(PBCH:Physical Broadcast Channel)、下行L1/L2控制頻道等。藉由PDSCH,使用者資料、上層控制資訊、SIB (System Information Block)等係被傳輸。又,藉由PBCH,MIB(Master Information Block)係被傳輸。
下行L1/L2控制頻道係包含有:下行控制頻道(例如PDCCH(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及/或EPDCCH(Enhanced 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PCFICH(Physical Control Format Indicator Channel)、PHICH(Physical Hybrid-ARQ Indicator Channel)之至少一者。藉由PDCCH,含有PDSCH及/或及PUSCH之排程資訊的下行控制資訊(DCI:Downlink Control Information)等,係被傳輸。
此外,亦可藉由DCI來通知排程資訊。例如,將DL資料收訊予以排程的DCI,係亦可被稱為DL分配,將UL資料送訊予以排程的DCI,係亦可被稱為UL允諾。
藉由PCFICH,PDCCH中所使用的OFDM符元數係被傳輸。藉由PHICH,對PUSCH的HARQ(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之送達確認資訊(例如重送控制處理、HARQ-ACK、ACK/NACK等),係被傳輸。EPDCCH,係與PDSCH(下行共享資料頻道)被分頻多工,與PDCCH同樣地被使用於DCI等之傳輸。
在無線通訊系統1中,作為上行鏈路之頻道,係使用被各使用者終端20所共享的上行共享頻道(PUSCH:Physical Uplink Shared Channel)、上行控制頻道(PUCCH: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隨機存取頻道(PRACH:Physical Random Access Channel)等。藉由PUSCH,使用者資料或上層控制資訊等係被傳輸。又,藉由PUCCH,下行鏈路的無線鏈路品質資訊(CQI:Channel Quality Indicator)、送達確認資訊、排程請求(SR:Scheduling Request)等,係被傳輸。藉由PRACH,用來與蜂巢網建立連接所需之隨機存取前文,係被傳輸。
在無線通訊系統1中,作為下行參照訊號,係傳輸:蜂巢網固有參照訊號(CRS:Cell-specific Reference Signal)、頻道狀態資訊參照訊號(CSI-RS: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Reference Signal)、解調用參照訊號(DMRS:DeModulation Reference Signal)、位置決定參照訊號(PRS:Positioning Reference Signal)等。又,在無線通訊系統1中,作為上行參照訊號,係傳輸:測定用參照訊號(SRS:Sounding Reference Signal)、解調用參照訊號(DMRS)等。此外,DMRS係亦可被稱為使用者終端固有參照訊號(UE-specific Reference Signal)。又,所被傳輸的參照訊號,係不限於這些。
<無線基地台>
圖9係本實施形態所述之無線基地台之全體構成之一例的圖示。無線基地台10係具備:複數收送訊天線101、放大部102、收送訊部103、基頻訊號處理部104、呼叫處理部105、傳輸路介面106。此外,收送訊天線101、放大部102、收送訊部103,係分別只要含有1個以上而被構成即可。
藉由下行鏈路,從無線基地台10被發送至使用者終端20的使用者資料,係從上位台裝置30透過傳輸路介面106,而被輸入至基頻訊號處理部104。
在基頻訊號處理部104中,關於使用者資料,係被進行:PDCP(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層之處理、使用者資料之分割•結合、RLC(Radio Link Control)重送控制等之RLC層的送訊處理、MAC(Medium Access Control)重送控制(例如HARQ的送訊處理)、排程、傳輸格式選擇、頻道編碼、逆高速傅立轉換(IFFT:Inverse Fast Fourier Transform)處理、預編碼處理等之送訊處理,而被傳輸至收送訊部103。又,關於下行控制訊號也是,會進行頻道編碼、逆高速傅立葉轉換等之送訊處理,然後被傳輸至收送訊部103。
收送訊部103,係將從基頻訊號處理部104對每一天線進行預編碼而輸出的基頻訊號,轉換成無線頻帶而發送。已被收送訊部103進行頻率轉換的無線頻率訊號,係藉由放大部102而被增幅,從收送訊天線101被發送。收送訊部103,係可由基於本揭露所述之技術領域中的共通認識而被說明的發射器/接收器、收送訊電路或收送訊裝置所構成。此外,收送訊部103係亦可以一體的收送訊部之方式而被構成,亦可由送訊部及收訊部所構成。
另一方面,關於上行訊號,已被收送訊天線101所接收之無線頻率訊號,係被放大部102所增幅。收送訊部103係將已被放大部102所增幅的上行訊號,予以接收。收送訊部103,係將收訊訊號予以頻率轉換成基頻訊號,輸出至基頻訊號處理部104。
在基頻訊號處理部104中,係對已被輸入之上行訊號中所含之使用者資料,進行高速傅立葉轉換(FFT:Fast Fourier Transform)處理、逆離散傅立葉轉換(IDFT:Inverse 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處理、錯誤訂正解碼、MAC重送控制的收訊處理、RLC層及PDCP層的收訊處理,然後透過傳輸路介面106而被傳輸至上位台裝置30。呼叫處理部105,係進行通訊頻道之呼叫處理(設定、釋放等)、無線基地台10的狀態管理、或無線資源之管理等。
傳輸路介面106,係透過所定之介面,與上位台裝置30收送訊號。又,傳輸路介面106,係亦可透過符合基地台間介面(例如符合CPRI(Common Public Radio Interface)的光纖、X2介面)而與其他無線基地台10收送訊號(回程訊令)。
此外,收送訊部103係亦可還具有:實施類比波束成形的類比波束成形部。類比波束成形部,係可由基於本揭露所述之技術領域中的共通認識而被說明的類比波束成形電路(例如相位平移器、相位平移電路)或類比波束成形裝置(例如相位平移器)所構成。又,收送訊天線101係可藉由例如陣列天線而構成。又,收送訊部103係亦可被構成為,能夠適用單一BF、多重BF。
收送訊部103,係亦可使用送訊波束而發送訊號,亦可使用收訊波束而接收訊號。收送訊部103,係亦可使用已被控制部301所決定之所定之波束,而將訊號予以發送及/或接收。
收送訊部103,係亦可將上記各態樣中所述的各種資訊,從使用者終端20予以接收及/或對使用者終端20予以發送。
圖10係為本實施形態所述之無線基地台之機能構成之一例的圖示。此外,在本例中,主要圖示了本實施形態中的特徵部分之機能區塊,無線基地台10係亦可想定為具有無線通訊上所必須的其他機能區塊。
基頻訊號處理部104,係至少具備:控制部(排程器)301、送訊訊號生成部302、對映部303、收訊訊號處理部304、測定部305。此外,這些構成,只要被無線基地台10所包含即可,也可一部分或全部之構成是不被基頻訊號處理部104所包含。
控制部(排程器)301,係實施無線基地台10全體的控制。控制部301,係可由基於本揭露所述之技術領域中的共通認識而被說明的控制器、控制電路或控制裝置所構成。
控制部301係控制例如:送訊訊號生成部302中的訊號之生成、對映部303中的訊號的分配等。又,控制部301係控制收訊訊號處理部304中的訊號之收訊處理、測定部305中的訊號之測定等。
控制部301係控制:系統資訊、下行資料訊號(例如以PDSCH而被發送的訊號)、下行控制訊號(例如以PDCCH及/或EPDCCH而被發送的訊號、送達確認資訊等)之排程(例如資源分配)。又,控制部301,係基於對上行資料訊號的重送控制之要否的判定結果等,來控制下行控制訊號、下行資料訊號等之生成。
又,控制部301係進行同步訊號(例如PSS/SSS)、下行參照訊號(例如CRS、CSI-RS、DMRS)等的排程之控制。
控制部301,係亦可使用基頻訊號處理部104所致之數位BF(例如預編碼)及/或收送訊部103所致之類比BF(例如相位旋轉),來進行形成送訊波束及/或收訊波束的控制。
控制部301,係亦可基於無線鏈路障礙(RLF)及/或波束恢復(BR)所相關之組態資訊,來控制RLF及/或BR的設定。
控制部301,係亦可控制使用者終端20所需之無線鏈路監視(RLM)及/或波束恢復(BR:Beam Recovery)。控制部301,係亦可隨應於波束恢復要求而進行向使用者終端20發送回應訊號的控制。
送訊訊號生成部302,係基於來自控制部301之指示,而生成下行訊號(下行控制訊號、下行資料訊號、下行參照訊號等),並輸出至對映部303。送訊訊號生成部302,係可由基於本揭露所述之技術領域中的共通認識而被說明的訊號生成器、訊號生成電路或訊號生成裝置所構成。
送訊訊號生成部302係例如,基於來自控制部301之指示,而生成用來通知下行資料之分配資訊的DL指派及/或用來通知上行資料之分配資訊的UL允諾。DL分配及UL允諾,係皆為DCI,遵循DCI格式。又,對下行資料訊號,係依照基於來自各使用者終端20的頻道狀態資訊(CSI: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等而被決定的編碼率、調變方式等而進行編碼處理、調變處理等。
對映部303,係基於來自控制部301之指示,將送訊訊號生成部302所生成的下行訊號,對映至所定之無線資源,輸出至收送訊部103。對映部303,係可由基於本揭露所述之技術領域中的共通認識而被說明的對映器、對映電路或對映裝置所構成。
收訊訊號處理部304,係對從收送訊部103所被輸入的收訊訊號,進行收訊處理(例如解對映、解調、解碼等)。此處,收訊訊號係為例如,從使用者終端20所被發送的上行訊號(上行控制訊號、上行資料訊號、上行參照訊號等)。收訊訊號處理部304,係可由基於本揭露所述之技術領域中的共通認識而被說明的訊號處理器、訊號處理電路或訊號處理裝置所構成。
收訊訊號處理部304,係將藉由收訊處理而已被解碼的資訊,輸出至控制部301。例如,接收到含有HARQ-ACK的PUCCH時,將HARQ-ACK輸出至控制部301。又,收訊訊號處理部304,係將收訊訊號及/或收訊處理後之訊號,輸出至測定部305。
測定部305,係實施有關於已接收之訊號的測定。測定部305,係可由基於本揭露所述之技術領域中的共通認識而被說明的測定器,測定電路或測定裝置所構成。
例如,測定部305,係亦可基於已接收之訊號,來進行RRM(Radio Resource Management)測定、CSI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測定等。測定部305,係亦可針對收訊功率(例如RSRP(Reference Signal Received Power))、收訊品質(例如RSRQ(Reference Signal Received Quality)、SINR(Signal to Interference plus Noise Ratio)、SNR(Signal to Noise Ratio))、訊號強度(例如RSSI (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Indicator))、傳播路徑資訊(例如CSI)等,而進行測定。測定結果,係亦可被輸出至控制部301。
<使用者終端>
圖11係本實施形態所述之使用者終端之全體構成之一例的圖示。使用者終端20係具備:複數收送訊天線201、放大部202、收送訊部203、基頻訊號處理部204、應用程式部205。此外,收送訊天線201、放大部202、收送訊部203,係分別只要含有1個以上而被構成即可。
已被收送訊天線201所接收的無線頻率訊號,係被放大部202所增幅。收送訊部203,係將已被放大部202所增幅的下行訊號,予以接收。收送訊部203,係將收訊訊號予以頻率轉換成基頻訊號,輸出至基頻訊號處理部204。收送訊部203,係可由基於本揭露所述之技術領域中的共通認識而被說明的發射器/接收器、收送訊電路或收送訊裝置所構成。此外,收送訊部203係亦可以一體的收送訊部之方式而被構成,亦可由送訊部及收訊部所構成。
基頻訊號處理部204,係對已被輸入的基頻訊號,進行FFT處理、錯誤訂正解碼、重送控制之收訊處理等。下行鏈路之使用者資料,係被傳輸至應用程式部205。應用程式部205,係進行有關於比實體層及MAC層更上位層的處理等。又,下行鏈路的資料當中,廣播資訊亦可也被轉送至應用程式部205。
另一方面,關於上行鏈路的使用者資料,係從應用程式部205輸入至基頻訊號處理部204。在基頻訊號處理部204中,係進行重送控制之送訊處理(例如HARQ的送訊處理)、頻道編碼、預編碼、離散傅立葉轉換(DFT: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處理、IFFT處理等,然後被傳輸至收送訊部203。
收送訊部203,係將從基頻訊號處理部204所輸出的基頻訊號,轉換成無線頻帶而發送。已被收送訊部203進行頻率轉換的無線頻率訊號,係藉由放大部202而被增幅,從收送訊天線201被發送。
此外,收送訊部203係亦可還具有:實施類比波束成形的類比波束成形部。類比波束成形部,係可由基於本揭露所述之技術領域中的共通認識而被說明的類比波束成形電路(例如相位平移器、相位平移電路)或類比波束成形裝置(例如相位平移器)所構成。又,收送訊天線201係可藉由例如陣列天線而構成。又,收送訊部203係被構成為,能夠適用單一BF、多重BF。
收送訊部203,係亦可使用送訊波束而發送訊號,亦可使用收訊波束而接收訊號。收送訊部203,係亦可使用已被控制部401所決定之所定之波束,而將訊號予以發送及/或接收。
收送訊部203,係亦可將上記各態樣中所述的各種資訊,從無線基地台10予以接收及/或對無線基地台10予以發送。例如,收送訊部203,係亦可對無線基地台10,發送波束恢復要求。
圖12係本實施形態所述之使用者終端之機能構成之一例的圖示。此外,於本例中,主要圖示了本實施形態中的特徵部分之機能區塊,使用者終端20係亦可想定為具有無線通訊上所必須的其他機能區塊。
使用者終端20所具有的基頻訊號處理部204,係至少具備:控制部401、送訊訊號生成部402、對映部403、收訊訊號處理部404、測定部405。此外,這些構成,只要被使用者終端20所包含即可,也可一部分或全部之構成是不被基頻訊號處理部204所包含。
控制部401,係實施使用者終端20全體之控制。控制部401,係可由基於本揭露所述之技術領域中的共通認識而被說明的控制器、控制電路或控制裝置所構成。
控制部401係控制例如:送訊訊號生成部402中的訊號之生成、對映部403中的訊號的分配等。又,控制部401係控制收訊訊號處理部404中的訊號之收訊處理、測定部405中的訊號之測定等。
控制部401,係將從無線基地台10所被發送的下行控制訊號及下行資料訊號,從收訊訊號處理部404加以取得。控制部401,係基於下行控制訊號及/或對下行資料訊號的重送控制之要否的判定結果等,來控制上行控制訊號及/或上行資料訊號之生成。
控制部401,係亦可使用基頻訊號處理部204所致之數位BF(例如預編碼)及/或收送訊部203所致之類比BF(例如相位旋轉),來進行形成送訊波束及/或收訊波束的控制。
控制部401,係亦可基於測定部405的測定結果,來控制無線鏈路監視(RLM:Radio Link Monitoring)及/或波束恢復(BR:Beam Recovery)。
控制部401,係亦可含有MAC層處理部及PHY層處理部。此外,MAC層處理部及/或PHY層處理部係亦可藉由控制部401、送訊訊號生成部402、對映部403、收訊訊號處理部404及測定部405之任一者或這些的組合,而被實現。
MAC層處理部,係實施MAC層的處理,PHY層處理部,係實施PHY層的處理。例如,從PHY層處理部所被輸入的下行鏈路之使用者資料或報知資訊等,係亦可經由MAC層處理部之處理而被輸出至進行RLC層、PDCP層等之處理的上層處理部。
PHY層處理部,係亦可偵測波束障礙。PHY層處理部,係亦可將所偵測到的波束障礙之相關資訊,通知給MAC層處理部。
MAC層處理部,係亦可觸發PHY層處理部中的波束恢復要求之送訊。例如,MAC層處理部,係亦可基於從PHY層處理部所被通知的波束障礙之相關資訊,而觸發波束恢復要求之送訊。
上記波束障礙之相關資訊,係亦可包含有波束障礙(或波束障礙實例)之有無及/或新候補波束之有無之相關資訊。
上記MAC層處理部,係亦可基於從上記PHY層處理部所被通知的波束障礙之相關資訊而將所定之計數器(波束障礙實例計數器)予以計數,在該當計數器之值到達所定之閾值以上的情況下,對上記PHY層處理部觸發上記波束恢復要求之送訊。
上記MAC層處理部,係亦可基於對波束恢復要求的回應之有無,而控制可進行波束恢復程序之期間所關連之波束恢復計時器。
上記MAC層處理部,係在有對波束恢復要求之回應(於gNB回應窗口中接收到gNB回應)的情況下,且為波束恢復計時器有在運作的情況下,亦可停止該當波束恢復計時器。
上記MAC層處理部,係在從PHY層處理部接收到表示狀態A(已接收到gNB回應)的gNB收訊狀態通知的情況下,亦可停止該當波束恢復計時器。
又,控制部401,係從無線基地台10所被通知的各種資訊,是已從收訊訊號處理部404取得的情況下,亦可基於該當資訊來更新控制時所使用的參數。
送訊訊號生成部402,係基於來自控制部401之指示,而生成上行訊號(上行控制訊號、上行資料訊號、上行參照訊號等),並輸出至對映部403。送訊訊號生成部402,係可由基於本揭露所述之技術領域中的共通認識而被說明的訊號生成器、訊號生成電路或訊號生成裝置所構成。
送訊訊號生成部402,係基於例如來自控制部401之指示,而生成送達確認資訊、頻道狀態資訊(CSI)等所相關之上行控制訊號。又,送訊訊號生成部402,係基於來自控制部401之指示而生成上行資料訊號。例如,送訊訊號生成部402,係在從無線基地台10所被通知的下行控制訊號中含有UL允諾的情況下,被從控制部401指示上行資料訊號之生成。
對映部403,係基於來自控制部401之指示,將送訊訊號生成部402所生成的上行訊號,對映至無線資源,輸出至收送訊部203。對映部403,係可由基於本揭露所述之技術領域中的共通認識而被說明的對映器、對映電路或對映裝置所構成。
收訊訊號處理部404,係對從收送訊部203所被輸入的收訊訊號,進行收訊處理(例如解對映、解調、解碼等)。此處,收訊訊號係為例如,從無線基地台10所被發送的下行訊號(下行控制訊號、下行資料訊號、下行參照訊號等)。收訊訊號處理部404,係可由基於本揭露所述之技術領域中的共通認識而被說明的訊號處理器、訊號處理電路或訊號處理裝置所構成。又,收訊訊號處理部404,係可構成本揭露所述之收訊部。
收訊訊號處理部404,係將藉由收訊處理而已被解碼的資訊,輸出至控制部401。收訊訊號處理部404,係將例如廣播資訊、系統資訊、RRC訊令、DCI等,輸出至控制部401。又,收訊訊號處理部404,係將收訊訊號及/或收訊處理後之訊號,輸出至測定部405。
測定部405,係實施有關於已接收之訊號的測定。測定部405,係可由基於本揭露所述之技術領域中的共通認識而被說明的測定器,測定電路或測定裝置所構成。
例如,測定部405,係亦可基於已接收之訊號,來進行RRM測定、CSI測定等。測定部405,係亦可針對收訊功率(例如RSRP)、收訊品質(例如RSRQ、SINR、SNR)、訊號強度(例如RSSI)、傳播路徑資訊(例如CSI)等,進行測定。測定結果,係亦可被輸出至控制部401。
<硬體構成>
此外,本實施形態之說明中所使用的區塊圖,係表示機能單位之區塊。這些機能區塊(構成部),係可藉由硬體及/或軟體之任意之組合而被實現。又,各機能區塊的實現方法係沒有特別限定。亦即,各機能區塊,係亦可使用實體性及/或邏輯性結合的1個裝置來實現,也可將實體性及/或邏輯性分離的2個以上的裝置直接及/或間接(例如使用有線及/或無線)做連接,亦可使用這些複數裝置來實現。
例如,本實施形態中的無線基地台、使用者終端等,係亦可以進行本實施形態的各態樣之處理的電腦的方式來發揮機能。圖13係本實施形態所述之無線基地台及使用者終端之硬體構成之一例的圖示。上述的無線基地台10及使用者終端20,實體上係亦可被構成為含有:處理器1001、記憶體1002、儲存體1003、通訊裝置1004、輸入裝置1005、輸出裝置1006、匯流排1007等的電腦裝置。
此外,以下的說明中,「裝置」此一用語,係可改讀成電路、元件、單元等。無線基地台10及使用者終端20的硬體構成,係可將圖所示的各裝置含有1或複數個而被構成,也可不含一部分之裝置而被構成。
例如,處理器1001雖然只圖示1個,但亦可為複數處理器。又,處理係亦可藉由1個處理器而被執行,處理亦可是同時、逐次、或使用其他手法,藉由1個以上之處理器而被執行。此外,處理器1001係亦可藉由1個以上之晶片而被實作。
無線基地台10及使用者終端20中的各機能係例如,藉由在處理器1001、記憶體1002等之硬體上讀入所定之軟體(程式),由處理器1001進行演算,控制經由通訊裝置1004之通訊、或是控制記憶體1002及儲存體1003中的資料之讀出及/或寫入等等,而被實現。
處理器1001,係例如,使作業系統動作而控制電腦全體。處理器1001,係亦可藉由與周邊裝置之介面、控制裝置、演算裝置、含有暫存器等的中央處理裝置(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而被構成。例如,上述的基頻訊號處理部104(204),呼叫處理部105等,係亦可藉由處理器1001而被實現。
又,處理器1001,係將程式(程式碼)、軟體模組、資料等,從儲存體1003及/或通訊裝置1004讀出至記憶體1002,依照它們而執行各種處理。作為程式係可使用,令電腦執行上述的本實施形態中所說明之動作的至少一部分的程式。例如,使用者終端20的控制部401,係亦可藉由被儲存在記憶體1002中、於處理器1001中動作的控制程式而被實現,至於其他機能區塊也是亦可同樣地被實現。
記憶體1002,係為電腦可讀取之記錄媒體,亦可藉由例如:ROM(Read Only Memory)、EPROM (Erasable Programmable ROM)、EEPROM(Electrically EPROM)、RAM(Random Access Memory)、其他適切的記憶媒體之至少1者來構成。記憶體1002,係亦可被稱為暫存器、快取、主記憶體(主記憶裝置)等。記憶體1002,係可將為了實施本實施形態所述之無線通訊方法而可執行的程式(程式碼)、軟體模組等,加以保存。
儲存體1003,係為電腦可讀取的記錄媒體,可藉由例如:軟碟、Floppy(註冊商標)碟、光磁碟(例如精巧碟片(CD-ROM(Compact Disc ROM)等)、數位多用途碟片、Blu-ray(註冊商標)碟片)、可移除式碟片、硬碟機、智慧卡、快閃記憶體裝置(例如卡片、記憶棒、鑰匙裝置)、磁帶、資料庫、伺服器、其他適切的記憶媒體之至少1者所構成。儲存體1003,係亦可被稱為輔助記憶裝置。
通訊裝置1004,係為透過有線及/或無線網路而進行電腦間之通訊所需之硬體(收送訊裝置),亦稱為例如網路裝置、網路控制器、網路卡、通訊模組等。通訊裝置1004,係為了實現例如分頻雙工(FDD:Frequency Division Duplex)及/或分時雙工(TDD:Time Division Duplex),而亦可含有高頻開關、雙工器、濾波器、頻率合成器等所構成。例如,上述的收送訊天線101(201)、放大部102(202)、收送訊部103(203)、傳輸路介面106等,係亦可藉由通訊裝置1004來實現。
輸入裝置1005,係為接受來自外部之輸入的輸入裝置(例如鍵盤、滑鼠、麥克風、開關、按鈕、感測器等)。輸出裝置1006,係為實施對外部之輸出的輸出裝置(例如顯示器、揚聲器、LED(Light Emitting Diode)燈等)。此外,輸入裝置1005及輸出裝置1006,係亦可為一體的構成(例如觸控面板)。
又,處理器1001、記憶體1002等之各裝置,係藉由用來通訊資訊所需之匯流排1007而被連接。匯流排1007,係亦可使用單一匯流排來構成,亦可使用隨裝置間而不同的匯流排來構成。
又,無線基地台10及使用者終端20,係亦可含有:微處理器、數位訊號處理器(DSP:Digital Signal Processor)、ASIC(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PLD(Programmable Logic Device)、FPGA(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等之硬體而被構成,使用該當硬體,來實現各機能區塊的部分或全部。例如,處理器1001,係亦可使用這些硬體之至少1者而被實作。
(變形例)
此外,關於本說明書中所說明的用語及/或本說明書之理解上所必須之用語,係亦可置換成具有相同或類似意義的用語。例如,頻道及/或符元係亦可為訊號(訊令)。又,訊號係亦可為訊息。參照訊號,係亦可簡稱為RS (Reference Signal),隨著所被適用的標準而也可被稱為導頻(Pilot)、導頻訊號等。又,分量載波(CC:Component Carrier),係亦可被稱為蜂巢網、頻率載波、載波頻率等。
又,無線訊框,係亦可於時間領域中藉由1個或複數個期間(訊框)所構成。構成無線訊框的該當1個或複數個各期間(訊框),係亦被稱為子訊框。再者,子訊框係亦可於時間領域中藉由1個或複數個時槽所構成。子訊框係亦可為,不依存於參數集(Numerology)的固定之時間長度(例如1ms)。
甚至,時槽係亦可為,於時間領域中,藉由1個或複數個符元(OFDM(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符元、SC-FDMA(Single Carrier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符元等)所構成。又,時槽係亦可為,基於參數集(Numerology)的時間單位。又,時槽係亦可含有複數個迷你時槽。各迷你時槽係亦可為,於時間領域中藉由1個或複數個符元所構成。又,迷你時槽係亦可被稱作子時槽。
無線訊框、子訊框、時槽、迷你時槽及符元,係皆用來表示訊號傳輸之際的時間單位。無線訊框、子訊框、時槽、迷你時槽及符元,係亦可使用各自所對應的別的稱呼。例如,1子訊框亦可被稱為送訊時間間隔(TTI:Transmission Time Interval),複數個連續的子訊框亦可被稱為TTI,1時槽或1迷你時槽亦可被稱為TTI。亦即,子訊框及/或TTI,係可為既存之LTE中的子訊框(1ms),亦可為比1ms還短的期間(例如1-13符元),亦可為比1ms還長的期間。此外,表示TTI的單位,係亦可不是被稱為子訊框而是被稱作時槽、迷你時槽等。
此處,TTI係指例如,無線通訊中的排程之最小時間單位。例如,在LTE系統中,無線基地台係對各使用者終端,將無線資源(各使用者終端上所能使用的頻率頻寬、送訊功率等),以TTI單位進行分配排程。此外,TTI之定義係不限於此。
TTI係亦可為,已被頻道編碼的資料封包(傳輸區塊)、碼塊、及/或碼字的送訊時間單位,亦可為排程、鏈路調整等的處理單位。此外,TTI有被給予時,實際上傳輸區塊、碼塊、及/或碼字所被對映之時間區間(例如符元數),係亦可比該當TTI還短。
此外,1時槽或1迷你時槽被稱為TTI的情況下,1個以上之TTI(亦即1個以上之時槽或1個以上之迷你時槽),係亦可成為排程的最小時間單位。又,將該當排程的最小時間單位予以構成的時槽數(迷你時槽數)係亦可被控制。
具有1ms之時間長度的TTI係亦可被稱為:通常TTI(LTE Rel.8-12中的TTI)、正常TTI、長TTI、通常子訊框、正常子訊框、或長子訊框等。比通常TTI還短的TTI,係亦可被稱作縮短TTI、短TTI、部分TTI(partial或fractional TTI)、縮短子訊框、短子訊框、迷你時槽、或子時槽等。
此外,長TTI(例如通常TTI、子訊框等),係亦可改讀成具有超過1ms之時間長度的TTI,短TTI(例如縮短TTI等),係亦可改讀成具有未滿於長TTI之TTI長度且1ms以上之TTI長度的TTI。
資源區塊(RB:Resource Block),係為時間領域及頻率領域的資源分配單位,在頻率領域中,亦可含有1個或複數個連續的副搬送波(子載波(subcarrier))。又,RB,係於時間領域中,亦可含有1個或複數個符元,也可為1時槽、1迷你時槽、1子訊框或1TTI之長度。1TTI、1子訊框,係亦可分別藉由1個或複數個資源區塊所構成。此外,1個或複數個RB,係亦可被稱作實體資源區塊(PRB:Physical RB)、子載波群組(SCG:Sub-Carrier Group)、資源元素群組(REG:Resource Element Group)、PRB配對、RB配對等。
又,資源區塊,係亦可藉由1個或複數個資源元素(RE:Resource Element)所構成。例如,1RE,係亦可為1子載波及1符元之無線資源領域。
此外,上述的無線訊框、子訊框、時槽、迷你時槽及符元等之結構係僅為例示。例如無線訊框中所含之子訊框之數量、每一子訊框或無線訊框的時槽之數量、時槽內所含之迷你時槽之數量、時槽或迷你時槽中所含之符元及RB之數量、RB中所含之子載波之數量、以及TTI內的符元數、符元長度,循環前綴(CP:Cyclic Prefix)長度等之構成,係可作各式各樣的變更。
又,於本說明書中所說明的資訊、參數等,係可以使用絕對值來表示,也可以使用從所定之值起算之相對值來表示,亦可使用所對應之別的資訊來表示。例如,無線資源,係亦可藉由所定之索引而被指示。
於本說明書中對參數等所使用的名稱,係在任何方面均非限定性的名稱。例如,各式各樣的頻道(PUCCH (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PDCCH (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等)及資訊元件,係可藉由任何合適的名稱而加以識別,因此對這些各式各樣的頻道及資訊元件所分配的各式各樣的名稱,係在任何方面均非限定性的名稱。
於本說明書中所說明的資訊、訊號等,係可使用各式各樣不同之技術之任一者來表現。例如,遍及上記說明全體所可能言及的資料、命令、指令、資訊、訊號、位元、符元、碼片等,係亦可藉由電壓、電流、電磁波、磁場或是磁性粒子、光場或是光子,或這些任意之組合來表現。
又,資訊、訊號等,係可從上層往下層、及/或從下層往上層輸出。資訊、訊號等,係亦可透過複數網路節點而被輸出入。
所被輸出入的資訊、訊號等,係亦可被保存在特定之場所(例如記憶體),也可使用管理表加以管理。所被輸出入的資訊、訊號等,係可被覆寫、更新或追記。已被輸出的資訊、訊號等,係亦可被刪除。已被輸入的資訊、訊號等,係亦可被發送至其他裝置。
資訊的通知,係不限於本說明書中所說明的態樣/本實施形態,亦可使用其他方法來進行。例如,資訊的通知,係亦可藉由實體層訊令(例如下行控制資訊(DCI:Downlink Control Information)、上行控制資訊(UCI: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上層訊令(例如RRC(Radio Resource Control)訊令、廣播資訊(主資訊區塊(MIB:Master Information Block)、系統資訊區塊(SIB:System Information Block)等)、MAC(Medium Access Control)訊令)、其他訊號或這些組合來實施。
此外,實體層訊令,係亦可被稱為L1/L2(Layer 1/Layer 2)控制資訊(L1/L2控制訊號)、L1控制資訊(L1控制訊號)等。又,RRC訊令,係亦可被稱為RRC訊息,例如,亦可為RRC連接設定(RRCConnectionSetup)訊息、RRC連接重新組態(RRCConnectionReconfiguration)訊息等。又,MAC訊令,係亦可使用例如MAC控制元件(MAC CE(Control Element))而被通知。
又,所定之資訊之通知(例如「係為X」之通知),係不限於明示性的通知,亦可暗示性(例如藉由不進行該當所定之資訊之通知這件事情本身或別的資訊之通知)而被進行。
判定,係亦可藉由以1位元而被表示的值(0或1)而被進行,亦可藉由以真(true)或偽(false)而被表示的真偽值(boolean)而被進行,亦可藉由數值之比較(例如與所定之值的比較)而被進行。
軟體,係被稱為軟體、韌體、中介軟體、微碼、硬體描述語言,但不論是否以其他名稱來稱呼,應廣泛解釋成意指命令、命令集、代碼、代碼區段、程式碼、程式、子程式、軟體模組、應用程式、軟體應用程式、軟體封裝、常式、子常式、物件、可執行檔、執行緒、程序、機能等。
又,軟體、命令、資訊等,係亦可透過傳輸媒體而被收送訊。例如,軟體係使用有線技術(同軸纜線、光纖纜線、對絞線、數位訂閱者線路(DSL:Digital Subscriber Line)等)及/或無線技術(紅外線、微波等)而從網站、伺服器、或其他遠端來源而被發送的情況下,這些有線技術及/或無線技術,係被包含在傳輸媒體之定義內。
於本說明書中所使用的「系統」及「網路」這些用語,係可被相容地使用。
於本說明書中,「基地台(BS:Base Station)」、「無線基地台」、「eNB」、「gNB」、「蜂巢網」、「區段」、「蜂巢網群組」、「載波」及「分量載波」這些用語,係可被相容地使用。基地台係有時候會以固定台(fixed station)、NodeB、eNodeB(eNB)、存取點(access point)、送訊點、收訊點、毫微微蜂巢網、小型蜂巢網等之用語來稱呼。
基地台,係可收容1個或複數(例如3個)之蜂巢網(也被稱為區段)。基地台收容複數蜂巢網的情況下,基地台的涵蓋區域全體係可區分成小於複數個的區域,各個較小的區域,係亦可藉由基地台子系統(例如屋內用的小型基地台(RRH:Remote Radio Head)來提供通訊服務。「蜂巢網」或「區段」這些用語,係指在該涵蓋範圍中進行通訊服務的基地台及/或基地台子系統之涵蓋區域的部分或全體。
於本說明書中,「移動台(MS:Mobile Station)」、「使用者終端(user terminal)」、「使用者裝置(UE:User Equipment)」及「終端」些用語,係可被相容地使用。
移動台,係對當業者而言,有時候也會用加入者台、行動單元、加入者單元、無線單元、遠端單元、行動裝置、無線裝置、無線通訊裝置、遠端裝置、行動加入者台、存取終端、行動終端、無線終端、遠端終端、手機、使用者代理器、行動客戶端、客戶端或其他數個適切的用語來稱呼。
又,本說明書中的無線基地台,係亦可改讀成使用者終端。例如,將無線基地台及使用者終端間之通訊,置換成複數個使用者終端間(D2D:Device-to-Device)之通訊構成,仍可適用本揭露的各態樣/本實施形態。此情況下,亦可使上述的無線基地台10所具有的機能,由使用者終端20來具有而構成。又,「上行」及「下行」等之用語,係亦可改讀成「旁路(side)」。例如,上行頻道,係亦可改讀成旁路頻道。
同樣地,本說明書中的使用者終端,係亦可改讀成無線基地台。此情況下,亦可使上述的使用者終端20所具有的機能,由無線基地台10來具有而構成。
本說明書中,由基地台所進行的動作,係隨著情況而有時也會由其上位節點(upper node)來進行。在包含具有基地台的1或複數個網路節點(network nodes)的網路中,為了與終端通訊而被進行的各式各樣的動作,係可以由基地台、基地台以外的1個以上之網路節點(例如可考慮MME(Mobility Management Entity)、S-GW(Serving-Gateway)等,但不限於這些)或這些的組合來進行,此事係為自明。
於本說明書中所說明的各態樣/本實施形態係亦可單獨使用,也可組合使用,亦可伴隨著執行而做切換使用。又,本說明書中所說明的各態樣/本實施形態之處理程序、序列、流程圖等,係只要沒有矛盾,其順序亦可替換。例如,關於本說明書中所說明的方法,係以例示性的順序來提示各式各樣之步驟的元件,並不限定於所提示的特定之順序。
於本說明書中所說明的各態樣/本實施形態,係亦可被適用於LTE(Long Term Evolution)、LTE-A (LTE-Advanced)、LTE-B(LTE-Beyond)、SUPER 3G、IMT-Advanced、4G(4th 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5G(5th 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FRA(Future Radio Access)、New-RAT(Radio Access Technology)、NR(New Radio)、NX(New radio access)、FX(Future generation radio access)、GSM(註冊商標) (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CDMA2000、UMB(Ultra Mobile Broadband)、IEEE 802.11(Wi-Fi(註冊商標))、IEEE 802.16(WiMAX(註冊商標))、IEEE 802.20、UWB(Ultra-WideBand)、Bluetooth(註冊商標)、其他利用適切的無線通訊方法的系統及/或基於這些而被擴充成的次世代系統。
於本說明書中所使用的「基於」此一記載,係只要沒有特別明記,就並非意味著「僅基於」。換言之,「基於」此一記載,係意味著「僅基於」和「至少基於」之雙方。
對於本說明書中所使用的使用「第1」、「第2」等之稱呼之元件的任何參照,皆非全盤性地限定這些元件的量或順序。這些稱呼,係可作為用來區別2個以上之元件間的簡便方法,而於本說明書中被使用。因此,第1及第2元件之參照並非意味著,只能採用2個元件或以某種形式而讓第1元件早於第2元件先進行的意思。
於本說明書中所使用的「判斷(決定) (determining)」此一用語,係有包含多種多樣之動作的情況。例如,「判斷(決定)」係亦可將計算(calculating)、算出(computing)、處理(processing)、導出(deriving)、調査(investigating)、探索(looking up) (例如表、資料庫或是別的資料結構之探索)、確認(ascertaining)等,視為進行「判斷(決定)」。又,「判斷(決定)」,係亦可將收訊(receiving) (例如接收資訊)、送訊(transmitting) (例如發送資訊)、輸入(input)、輸出(output)、存取(accessing) (例如對記憶體中的資料做存取)等,視為進行「判斷(決定)」。又,「判斷(決定)」,係亦可將解決(resolving)、選擇(selecting)、選定(choosing)、確立(establishing)、比較(comparing)等,視為進行「判斷(決定)」。亦即,「判斷(決定)」,係亦可將某種動作,視為進行「判斷(決定)」。
於本說明書中所使用的「被連接(connected)」、「被耦合(coupled)」這些用語、或這些的任意變形,係意味著將2或其以上之元件間的直接或間接的任意連接或耦合,可包含在被彼此「連接」或「耦合」的2個元件間存在有1或其以上之中間元件的意思。元件間的耦合或連接,係可為實體性,也可為邏輯性,或亦可為這些的組合。例如,「連接」係亦可改讀成「存取」。
於本說明書中,2個元件被連接的情況係可想成是,使用1或其以上之電線、纜線及/或印刷電性連接,以及作為數個非限定且非包括的例子,而使用具有無線頻率領域、微波領域及/或光(可見及不可見之雙方)領域之波長的電磁能量等,而被彼此「連接」或「耦合」。
於本說明書中,「A與B不同」此一用語,係亦可意味著「A與B彼此不同」。「被分離」、「被耦合」等之用語亦可也做同樣地解釋。
於本說明書或申請範圍中,「含有(including)」、「包含(comprising)」、及這些的變形被使用的情況下,這些用語,係和用語「具備」同樣地,是意指包括性。甚至,本說明書或申請專利範圍中所被使用的用語「或(or)」,係並非意指排他性邏輯和。
(附記)
以下針對本揭露的補充事項做附記。
<波束恢復(beam recovery或beam failure recovery)所需之UE側的PHY(Physical)及MAC(Media Access Control)層之相互作用>
<背景>
於RAN(Radio Access Network)1中達成以下協議。
•波束障礙(beam failure)實例的連續數
•連續被偵測到的波束障礙實例之數量超過所被設定的最大數的情況下,則亦可發送波束恢復要求(beam recovery request或beam failure recovery request)。
•波束障礙資訊及新候補波束資訊之雙方都應該被提供。
•波束恢復要求送訊所需之觸發條件1上的WA (Working Assumption),是藉由今後的改訂版而被確認。
•對於波束障礙恢復要求送訊至少要支援以下的觸發條件。
•條件1:至少對於僅CSI-RS是被使用於新候補波束識別的案例,波束障礙係被偵測且候補波束係被識別的情況
於RAN2中達成以下協議。
•支援基於實體隨機存取頻道(Physical Random Access Channel:PRACH)的碰撞型(contention)
•在有與專用之「前文/資源」建立關連的波束,且波束是高於閾值的情況下,UE係使用非碰撞型(contention free)。除此以外的情況下,UE係使用碰撞型。

•MAC中的波束選擇
•類似於接手(handover:HO)案例,波束選擇係於MAC中被明示。
<提案方式的概略程序>
•PHY層
•所有的波束障礙有發生的情況下,PHY係向MAC送出波束障礙實例指示。
•有新候補波束被發現的情況下,PHY係作為「有新候補波束索引的波束障礙實例」而將狀態1送往MAC。
•往MAC之通知(報告,report)所需之新候補波束索引之選擇,係基於UE的實作(implementation)。
•新候補波束未被發現的情況下,PHY係作為「沒有已發現之新候補波束的波束障礙實例」而將狀態2送往MAC。
•所有的波束障礙都未發生的情況下,PHY係作為「非波束障礙(non-beam failure)」而將狀態0送往MAC。
•MAC層
•接收到波束障礙實例(例如(來自PHY的)狀態1及狀態2)的情況下,對(MAC中的)波束障礙實例計數器增加1。
•接收到非波束障礙指示(例如(來自PHY的)狀態0)的情況下,(MAC中的)波束障礙實例計數器係將計數器予以停止並重置。
•波束障礙實例計數器達到已被預先設定之數量以上的情況下,MAC係觸發波束恢復要求送訊。
•對於波束恢復要求送訊,選擇碰撞型PRACH或非碰撞型PRACH,係由MAC來進行。
此外,計數器係亦可置換成計時器。
<提案>
•提案1:對於波束障礙恢復程序中的波束障礙偵測,波束障礙實例的連續數是於MAC層中被計數。
•提案2:對於波束障礙恢復,不同或相同的新候補波束是亦可於MAC中被表示,PHY係在複數波束高於閾值的情況下選擇要進行通知的波束,對波束恢復要求送訊的新候補波束之選擇是於MAC層中被實施。
•提案3:定義3個通知狀態。
•非波束障礙
•波束障礙實例+新候補波束索引
•波束障礙實例+無發現到新候補波束
•提案4:對於波束恢復要求送訊,選擇碰撞型PRACH或非碰撞型PRACH,係由MAC來進行。
•在有已被PHY所通知之複數個新候補波束存在的情況下,MAC係決定對波束恢復要求送訊要使用哪個波束。
•若已被選擇之波束是和已被預先設定之CFRA (Contention-Free Random Access)建立關連的情況下,則MAC係對波束恢復要求送訊使用CFRA。
•若已被選擇之波束是和已被預先設定之CFRA建立關連的情況下,則MAC係對波束恢復要求送訊使用CFRA。
<優點>
•對波束恢復,PHY及MAC之間可為統一的指示內容。
•避免PHY及MAC之間的冗長之相互作用。
•新候補波束資訊未被指示給MAC的情況下,MAC係在波束障礙實例的連續數到達大於已被預先設定之數量的情況下,向PHY請求提供新候補波束資訊。
•由於對波束恢復送訊選擇適切類型(例如CBRA (Contention-Based Random Access)或CFRA),因此對MAC較有彈性。
•由於對波束恢復要求送訊選擇適切的波束,因此對MAC較有彈性。例如,於不同的波束障礙實例中會有2個不同的新候補波束索引被PHY所提供,MAC對於波束恢復要求送訊,可以選擇較多的發現波束。
•計數是於MAC中被實施,藉此可降低PHY的複雜度。
<明確化>
•gNB(gNodeB)回應窗口,係為用來監視gNB回應所需之期間。
•於該當窗口內中未偵測到回應的情況下,UE係進行要求之重送。
•波束恢復計時器,係從波束障礙偵測被開始,在接收到gNB回應時就停止。
•波束恢復要求被發送後的UE動作
•選項1:總是週期性地被發送
•選項2:在波束恢復要求被發送後,停止指示送訊
•前提1:PHY及MAC之雙方都有gNB窗口。
•現況的協議係為有效。
•前提2:僅PHY具有gNB窗口。
•PHY,係在波束恢復要求已被發送後,將gNB回應是否有被正常收訊,表示給MAC。
•PHY
•gNB回應是於窗口內被接收的情況下,將「gNB回應已被接收」之指示送往MAC,停止波束恢復計時器。
•gNB回應於窗口內未被接收的情況下,將「gNB回應未被接收」之指示送往MAC。
•MAC
•接收到「gNB回應已被接收」之指示的情況下,將波束障礙實例計數器予以重置。
•接收到「gNB回應未被接收」之指示的情況下,MAC係觸發波束恢復要求送訊。
<背景>
以下已達成協議。
•時間窗口中的對波束障礙恢復要求的gNB之回應的偵測係被支援。
•關於時間窗口是要被設定還是被預先決定,今後將會研討。
•時間窗口內的監視機會(occasion)之數量,今後將會研討。
•時間窗口的大小及/或位置,今後將會研討。
•於該當窗口內沒有偵測到回應的情況下,UE係亦可進行要求之重送。
•細節係今後將會研討。
•某個數量的送訊之後未被偵測到的情況下,UE係通知上層實體。
•關於該當送訊之數量,或還與計時器結合,或藉由計時器而單獨決定,今後將會研討。
以下已達成協議。
•時間窗口中的時間長度、與對UE的用來監視對波束障礙恢復要求之gNB回應所需的專用CORESET(control resourse set),的RRC設定要被支援。
以下已達成協議。
•gNB(gNodeB)回應,係透過給C-RNTI(Cell-Radio Network Temporary Identifier)收的PDCCH而被發送。
•對gNB回應的DCI格式,今後將會研討。
以下4個RRC參數(UE固有參數)係被研討。
•ResponseWindowSize-BFR:BFRQ之後的波束障礙恢復回應用CORESET內的gNB回應之監視用的時間長度。類似於ra-ResponseWindowSize。
•Beam-failure-recovery-Timer:關於計時器的UE動作之細節,今後將會研討。
•NrOfBeamFailureInstance:對於已被宣告之波束障礙的波束障礙實例的連續數
•Beam-Failure-Recovery-Response-CORESET
我們將波束恢復程序全體分成3個部分。
•部分1:從最初的波束障礙偵測起,到波束恢復要求(Beam Failure Recovery reQuest:BFRQ)送訊(TX:transmission)為止
•部分2:從BFRQ TX起,到gNB回應收訊為止,
•部分3:從gNB回應收訊起,到重新組態(reconfiguration) /啟用/對PDCCH的TCI狀態之重新指示(re-indication)為止
<前提及問題>
•前提
•UE PHY,係與機動性所需之OOS(Out-Of-Sync)/IS (In-Sync)同樣地,總是週期性地將針對波束障礙之指示送往MAC(參照圖4)。
•前提1:PHY及MAC之雙方都具有gNB回應窗口。
•前提2:僅PHY具有gNB回應窗口。
gNB窗口,係意味著BFRQ TX之後的gNB回應之監視的1個期間。
•問題
•基於上記的不同之前提,MAC及PHY的UE動作會不同,必須要被明確化。
<提案1>
•前提1:PHY及MAC之雙方都具有gNB回應窗口(參照圖5)。
•提案1-1:讓UE側的PHY及MAC之雙方,獨立地維持對齊之gNB回應窗口。
•提案1-2:UE是被限制成,只於gNB回應窗口中監視CORESET-BFR(BFR(beam failure recovery)用CORESET),亦即對UE動作做限制
•提案1-3:對MAC的UE動作
•MAC
•於窗口內有接收到gNB回應的情況下,MAC係為,若波束恢復計時器是被規定成規格而正在動作則停止波束恢復計時器。
•於窗口內未接收到gNB回應的情況下,MAC係觸發波束恢復要求送訊。
<提案2>
•前提2:僅PHY具有gNB回應窗口(參照圖6)。
•提案2-1:支援UE PHY層向MAC表示gNB收訊狀態
•狀態A:gNB回應已被接收
•狀態B:gNB回應未被接收
•提案2-2:相對於PHY及MAC而為獨立的UE動作
•PHY
•在窗口內接收到gNB回應的情況下,PHY係將「gNB回應已被接收」之指示,送往MAC。
•在窗口內未接收到gNB回應的情況下,PHY係將「gNB回應未被接收」之指示,送往MAC。
•MAC
•接收到「gNB回應已被接收」之指示的情況下,MAC係為,若波束恢復計時器是被規定成規格而正在動作則停止波束恢復計時器。
•接收到「gNB回應未被接收」之指示的情況下,MAC係觸發波束恢復要求送訊。
<提案3>
•MAC中的對波束障礙實例計數器的開始/重置/停止/再開始之狀態
•最初的波束障礙實例指示之情況下,則開始
•計數中若非波束障礙(non-beam failure)被指示的情況下,則重置
•BFRQ被送訊的情況下,則停止
•gNB回應有被接收的情況下,或MAC中的波束恢復用之計時器係被停止的情況下,則再開始
•波束恢復程序失敗的情況下,
•波束恢復失敗(beam recovery failure)會直接導致無線鏈路障礙(Radio Link Failure:RLF)的情況下,則停止計數器。
•例如,UE係將表示RLF程序觸發失敗BFR (failure BFR)等之指示元,送往上層。
•波束恢復失敗未直接導致RLF的情況下,則將計數器予以再開始。
•例如,UE係非週期性地將OOS、OOS+1之計數等之指示元,送往上層。
•此處,波束恢復失敗,係亦可被定義成以下條件發生的情況。
•MAC中的波束恢復用之計時器已經到時
•BFRQ TX次數達到預先設定的最大送訊次數以上
<例1>(參照圖7)
•PHY
•在窗口內接收到gNB回應的情況下,PHY係將「gNB回應已被接收」之指示,送往MAC。
•在窗口內未接收到gNB回應的情況下,PHY係將「gNB回應未被接收」之指示,送往MAC。
•MAC
•接收到「gNB回應已被接收」之指示的情況下,MAC係停止波束恢復計時器。
•接收到「gNB回應未被接收」之指示的情況下,MAC係觸發波束恢復要求送訊。
有鑑於以上,提案如下之構成。

[構成1]
一種使用者終端,其特徵為,
具有:
PHY層處理部,係偵測波束障礙;和
MAC層處理部,係觸發前記PHY層處理部中的波束恢復要求之送訊;
前記PHY層處理部,係將所偵測到的波束障礙之相關資訊,通知給前記MAC層處理部;
前記MAC層處理部,係基於從前記PHY層處理部所被通知的前記波束障礙之相關資訊,而觸發前記波束恢復要求之送訊;
前記MAC層處理部,係基於對前記波束恢復要求的回應之有無,而控制可進行波束恢復程序之期間所關連之波束恢復計時器。

[構成2]
如構成1所記載之使用者終端,其中,前記波束障礙之相關資訊係含有:新候補波束之有無之相關資訊。

[構成3]
如構成1或構成2所記載之使用者終端,其中,前記MAC層處理部,係基於從前記PHY層處理部所被通知的前記波束障礙之相關資訊而將所定之計數器予以計數,在該當計數器之值到達所定之閾值以上的情況下,對前記PHY層處理部觸發前記波束恢復要求之送訊。

[構成4]
一種使用者終端之無線通訊方法,其特徵為,
具有:
於PHY層中偵測波束障礙的步驟;和
於MAC層中觸發前記PHY層中的波束恢復要求之送訊的步驟;
前記PHY層,係將所偵測到的波束障礙之相關資訊,通知給前記MAC層;
前記MAC層,係基於從前記PHY層所被通知的前記波束障礙之相關資訊,而觸發前記波束恢復要求之送訊。
以上,雖然針對本揭露詳細說明,但對當業者而言,本揭露所涉及之發明並不限定於本說明書中所說明的實施形態,這是可自明之事項。本揭露所涉及之發明係可在不脫離基於申請範圍之記載而定的發明主旨及範圍的情況下,以修正及變更態樣的方式加以實施。因此,本說明書的記載,係作為例示說明之目的,並不帶有對本揭露所涉及之發明的任何形式之限制意義。
本申請是以2018年1月26日申請的日本特願2018-024529為基礎。其內容係全部被包含在此。
1‧‧‧無線通訊系統
10‧‧‧無線基地台
11‧‧‧無線基地台
12‧‧‧無線基地台
20‧‧‧使用者終端
30‧‧‧上位台裝置
40‧‧‧核心網路
101‧‧‧收送訊天線
102‧‧‧放大部
103‧‧‧收送訊部
104‧‧‧基頻訊號處理部
105‧‧‧呼叫處理部
106‧‧‧傳輸路介面
201‧‧‧收送訊天線
202‧‧‧放大部
203‧‧‧收送訊部
204‧‧‧基頻訊號處理部
205‧‧‧應用程式部
301‧‧‧控制部
302‧‧‧送訊訊號生成部
303‧‧‧對映部
304‧‧‧收訊訊號處理部
305‧‧‧測定部
401‧‧‧控制部
402‧‧‧送訊訊號生成部
403‧‧‧對映部
404‧‧‧收訊訊號處理部
405‧‧‧測定部
1001‧‧‧處理器
1002‧‧‧記憶體
1003‧‧‧儲存體
1004‧‧‧通訊裝置
1005‧‧‧輸入裝置
1006‧‧‧輸出裝置
1007‧‧‧匯流排
C1‧‧‧巨集蜂巢網
C2‧‧‧小型蜂巢網
[圖1] 基於IS/OOS的RLF之判斷的模式圖。
[圖2] 波束恢復程序之一例的圖示。
[圖3] 使用了本實施形態所述之波束障礙實例通知的波束恢復程序之一例的圖示。
[圖4] 於變形例2中所想定之案例之一例的圖示。
[圖5] 使用了變形例2所述之波束障礙實例通知的波束恢復程序之第1例的圖示。
[圖6] 使用了變形例2所述之波束障礙實例通知的波束恢復程序之第2例的圖示。
[圖7] 使用了變形例2所述之波束障礙實例通知的波束恢復程序之第3例的圖示。
[圖8] 本實施形態所述之無線通訊系統之概略構成之一例的圖示。
[圖9] 本實施形態所述之無線基地台之全體構成之一例的圖示。
[圖10] 本實施形態所述之無線基地台之機能構成之一例的圖示。
[圖11] 本實施形態所述之使用者終端之全體構成之一例的圖示。
[圖12] 本實施形態所述之使用者終端之機能構成之一例的圖示。
[圖13] 本實施形態所述之無線基地台及使用者終端的硬體構成之一例的圖示。

Claims (4)

  1. 一種使用者終端,其特徵為,具有: 控制部,係於上層中,基於從實體層所接收之波束障礙實例通知而將波束障礙實例計數器予以增值;和 送訊部,係在前記波束障礙實例計數器達到所定之閾值以上的情況下,基於來自前記上層之送訊指示,而將隨機存取前文予以發送。 收訊部,係於所定之回應窗口期間內,基於所定之搜尋空間設定,為了針對前記隨機存取前文之回應而監視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PDCCH)。
  2.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使用者終端,其中,前記收訊部,係為了針對前記隨機存取前文之回應,而監視Cyclic Redundancy Check(CRC)是已藉由Cell Radio Network Temporary Identifier(C-RNTI)而被拌碼的下行控制資訊所被傳輸之PDCCH。
  3. 如請求項1或請求項2所記載之使用者終端,其中,前記控制部,係在接收到針對前記隨機存取前文之回應的情況下,停止波束障礙恢復程序所需之計時器。
  4. 一種使用者終端的無線通訊方法,其特徵為,具有: 於上層中,基於從實體層所接收之波束障礙實例通知而將波束障礙實例計數器予以增值的步驟;和 在前記波束障礙實例計數器達到所定之閾值以上的情況下,基於來自前記上層之送訊指示,而將隨機存取前文予以發送的步驟;和 於所定之回應窗口期間內,基於所定之搜尋空間設定,為了針對前記隨機存取前文之回應而監視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PDCCH)的步驟。
TW108102709A 2018-01-26 2019-01-24 使用者終端及無線通訊方法 TW201935948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024529 2018-01-26
JP2018024529 2018-01-26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35948A true TW201935948A (zh) 2019-09-01

Family

ID=673954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102709A TW201935948A (zh) 2018-01-26 2019-01-24 使用者終端及無線通訊方法

Country Status (9)

Country Link
US (1) US20210058797A1 (zh)
EP (1) EP3745814A4 (zh)
JP (1) JP7370868B2 (zh)
KR (1) KR20200110763A (zh)
CN (1) CN111919504B (zh)
BR (1) BR112020015058A2 (zh)
CL (1) CL2020001951A1 (zh)
TW (1) TW201935948A (zh)
WO (1) WO2019146498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911634A (zh) * 2019-11-19 2021-06-04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链路监测方法和终端
CN114747245A (zh) * 2019-10-02 2022-07-12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终端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210037589A1 (en) * 2018-01-24 2021-02-04 Ntt Docomo, Inc. Terminal and radio communication method
CN110324914B (zh) * 2018-03-28 2021-03-23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波束失败的处理方法和终端
CN110381587B (zh) * 2018-04-13 2022-06-07 成都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波束恢复的方法及装置
US11871455B2 (en) * 2018-07-16 2024-01-09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Random access control method and random access control apparatus
CN110740468B (zh) * 2018-07-18 2023-07-04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网络通信的状态检测方法、配置方法、终端及网络设备
US12063089B2 (en) * 2018-09-21 2024-08-13 Apple Inc. Signaling to child nodes for backhaul beam failure in fifth generation (5G) new radio (NR) (5G-NR) integrated access and backhaul (IAB)
CN112753193B (zh) * 2018-09-28 2024-01-02 苹果公司 用于新无线电(nr)下行链路传输的空间假设配置
CN113286344B (zh) * 2021-05-19 2023-04-07 深圳传音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控制方法、移动终端及存储介质
US20230118940A1 (en) * 2021-10-19 2023-04-20 Qualcomm Incorporated Beam failure detection per beam for multi-beam communications
WO2023201665A1 (en) * 2022-04-21 2023-10-26 Zte Corporati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device thereof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868616B1 (ko) * 2011-05-27 2018-06-19 애플 인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랜덤 액세스의 수행장치 및 방법
US8982693B2 (en) * 2012-05-14 2015-03-17 Google Technology Holdings LLC Radio link monitoring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
CN107006037A (zh) * 2014-10-03 2017-08-01 瑞典爱立信有限公司 在多载波场景中处理物理随机接入信道传输
US11089574B2 (en) * 2014-11-06 2021-08-10 Ntt Docomo, Inc. User terminal, radio base station and radio communication method
WO2017123060A1 (en) * 2016-01-14 2017-07-20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System, method, and apparatus of beam-tracking and beam feedback operation in a beam-forming based system
TWI665923B (zh) * 2016-07-01 2019-07-11 華碩電腦股份有限公司 用於無線通訊系統中當服務波束為無效時管理通訊的方法和設備
TWI645736B (zh) * 2016-07-18 2018-12-21 華碩電腦股份有限公司 無線通訊系統中隨機存取的方法及裝置
DE102016009151A1 (de) 2016-07-26 2018-02-01 Saurer Germany Gmbh & Co. Kg Erfassungseinrichtung zur Erkennung von Fadenresten auf Spinnkopshülsen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747245A (zh) * 2019-10-02 2022-07-12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终端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CN114747245B (zh) * 2019-10-02 2024-05-28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终端、系统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CN112911634A (zh) * 2019-11-19 2021-06-04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链路监测方法和终端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BR112020015058A2 (pt) 2020-12-08
CL2020001951A1 (es) 2020-12-11
EP3745814A1 (en) 2020-12-02
WO2019146498A1 (ja) 2019-08-01
CN111919504A (zh) 2020-11-10
CN111919504B (zh) 2024-04-02
RU2020127449A3 (zh) 2022-04-27
EP3745814A4 (en) 2021-11-17
US20210058797A1 (en) 2021-02-25
RU2020127449A (ru) 2022-02-28
KR20200110763A (ko) 2020-09-25
JPWO2019146498A1 (ja) 2021-01-07
JP7370868B2 (ja) 2023-10-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7157513B2 (ja) 端末、無線通信方法及びシステム
JP7227150B2 (ja) 端末、無線通信方法、基地局及びシステム
JP7370868B2 (ja) 端末、無線通信方法及びシステム
JP7129742B2 (ja) 端末、無線通信方法及びシステム
WO2019138531A1 (ja) ユーザ端末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JPWO2020012594A1 (ja) ユーザ端末
KR102680154B1 (ko) 유저단말 및 무선 통신 방법
WO2019130518A1 (ja) ユーザ端末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JP7100113B2 (ja) 端末、無線通信方法、基地局及びシステム
JP7407106B2 (ja) 端末、無線通信方法、基地局及びシステム
JP7157514B2 (ja) 端末、無線通信方法及びシステム
JPWO2020031343A1 (ja) 端末、無線通信方法、基地局及びシステム
WO2019092835A1 (ja) ユーザ端末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JPWO2019215897A1 (ja) ユーザ端末及び無線基地局
WO2019049347A1 (ja) ユーザ端末及び無線通信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