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931671A - 天線結構及具有該天線結構的無線通訊裝置 - Google Patents
天線結構及具有該天線結構的無線通訊裝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201931671A TW201931671A TW107100546A TW107100546A TW201931671A TW 201931671 A TW201931671 A TW 201931671A TW 107100546 A TW107100546 A TW 107100546A TW 107100546 A TW107100546 A TW 107100546A TW 201931671 A TW201931671 A TW 201931671A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electrically connected
- sub
- area
- frequency band
- branch
- Prior art date
Links
Landscapes
- Variable-Direction Aerials And Aerial Arrays (AREA)
Abstract
一種天線結構,包括無中斷點的環狀金屬框、第一饋入源、第二饋入源,所述環狀金屬框上設置有第一輻射部及第二輻射部,所述第一饋入源為所述第一輻射部饋入電流信號,進而使所述第一輻射部同時激發出第一模態及第二模態以產生第一頻段及第二頻段的信號;所述第二饋入源為所述第二輻射部饋入電流信號,進而使所述第二輻射部同時激發出第三模態及第四模態以產生第三頻段及第四頻段的信號。本發明還提供一種無線通訊裝置。
Description
本發明涉及一種天線結構及具有該天線結構的無線通訊裝置。
隨著無線通訊技術的進步,無線通訊裝置不斷朝向輕薄趨勢發展,消費者對於產品外觀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現有的無線通訊裝置的天線設計型態,多數是單極天線或倒F形天線,然而該天線特性必需要有相對應之天線淨空區,如果設計在金屬機殼之環境下,要要在金屬機殼上分隔適當大小的天線塑膠區域,以求良好的輻射特性,但此做法造成無線通訊裝置不美觀,且會影響裝置本身的厚度。
有鑑於此,有必要提供一種天線結構及具有該天線結構的無線通訊裝置。
本發明一實施方式提供一種天線結構,所述天線結構包括無中斷點的環狀金屬框、第一饋入源、第二饋入源,所述環狀金屬框上設置有第一輻射部及第二輻射部,所述第一饋入源電連接至所述第一輻射部,以為所述第一輻射部饋入電流信號,進而使所述第一輻射部同時激發出第一模態及第二模態以產生第一頻段及第二頻段的信號;所述第二饋入源電連接至所述第二輻射部,以為所述第二輻射部饋入電流信號,進而使所述第二輻射部同時激發出第三模態及第四模態以產生第三頻段及第四頻段的信號;所述第二頻段的頻率高於所述第一頻段的頻率,所述第四頻段的頻率高於所述第三頻段的頻率。
本發明一實施方式提供一種無線通訊裝置,所述無線通訊裝置包括一天線結構,所述天線結構包括無中斷點的環狀金屬框、第一饋入源、第二饋入源,所述環狀金屬框上設置有第一輻射部及第二輻射部,所述第一饋入源電連接至所述第一輻射部,以為所述第一輻射部饋入電流信號,進而使所述第一輻射部同時激發出第一模態及第二模態以產生第一頻段及第二頻段的信號;所述第二饋入源電連接至所述第二輻射部,以為所述第二輻射部饋入電流信號,進而使所述第二輻射部同時激發出第三模態及第四模態以產生第三頻段及第四頻段的信號;所述第二頻段的頻率高於所述第一頻段的頻率,所述第四頻段的頻率高於所述第三頻段的頻率。
上述天線結構及具有該天線結構的無線通訊裝置可涵蓋至LTE-A低、中、高頻頻段、GPS頻段及WIFI 2.4GHz頻段,頻率範圍較廣。
請參閱圖1,本發明較佳實施方式提供一種天線結構100,其可應用於行動電話、個人數位助理等無線通訊裝置200中,用以發射、接收無線電波以傳遞、交換無線信號。
請一併參閱圖2-3,天線結構100包括一接地面10、設置在接地面10周圍的環狀金屬框20、第一饋入源F1及第二饋入源F2。環狀金屬框20無中斷點,環狀金屬框20上設置有第一輻射部H1及第二輻射部H2。接地面10可以是一基板30的接地面。環狀金屬框20可以設置在基板30上,優選設置在基板30的邊緣區域,基板30的大小及形狀優選與環狀金屬框20大體相同。
第一饋入源F1電連接至第一輻射部H1,以為第一輻射部H1饋入電流信號,進而使第一輻射部H1同時激發出第一模態及第二模態以產生第一頻段及第二頻段的輻射信號。第二饋入源F2電連接至第二輻射部H2,以為第二輻射部H2饋入電流信號,進而使第二輻射部H2同時激發出第三模態及第四模態以產生第三頻段及第四頻段的輻射信號。所述第二頻段的頻率高於所述第一頻段的頻率,所述第四頻段的頻率高於所述第三頻段的頻率。
在一實施方式中,天線結構100還包括電連接於環狀金屬框20與接地面10之間的第一接地部G1、第二接地部G2及第三接地部G3。環狀金屬框20被第一接地部G1、第二接地部G2及第三接地部G3分割為所述第一輻射部H1、所述第二輻射部H2及隔離部IS1。第一輻射部H1、第一饋入源F1、第一接地部G1及第二接地部G2可構成第一天線(主天線);第二輻射部H2、第二饋入源F2、第一接地部G1及第三接地部G3可構成第二天線(分集天線,或稱為副天線)。隔離部IS1位於第一輻射部H1與第二輻射部H2之間,隔離部IS1也就是環狀金屬框20位於第二接地部G2及第三接地部G3之間的部分,用於增加第一天線與第二天線之間的隔離度。
接地面10大致成矩形結構,環狀金屬框20優選為矩形環狀結構。環狀金屬框20包括第一側邊201,第二側邊202,第三側邊203及第四側邊204。第一饋入源F1電連接至第一側邊201,第一饋入源F1與第一側邊201的交點靠近第四側邊204。第二饋入源F2電連接至第二側邊202,第二饋入源F2與第二側邊202的交點靠近第三側邊203。第一接地部G1電連接至第三側邊203,第一接地部G1與第三側邊203的交點大體位於第三側邊203的中點位置。第二接地部G2電連接至第四側邊204,第二接地部G2與第四側邊204的交點靠近第一側邊201。第三接地部G3電連接至第四側邊204,第三接地部G3與第四側邊204的交點靠近第二側邊202。
接地面10的四個邊緣區域分別設置有第一淨空區(無金屬區域)101、第二淨空區102、第三淨空區103及第四淨空區104。第一淨空區101與第二淨空區102相對設置,第一淨空區101設置於接地面10的下邊緣區域並與第一側邊201臨近設置,第二淨空區102設置於接地面10的上邊緣區域並與第二側邊202臨近設置。第三淨空區103與第四淨空區104相對設置,第三淨空區103設置於接地面10的左邊緣區域並與第三側邊203臨近設置,第四淨空區104設置於接地面10的右邊緣區域並與第四側邊204臨近設置。接地面10優選位於第一淨空區101、第二淨空區102、第三淨空區103及第四淨空區104的內側,環狀金屬框20優選位於第一淨空區101、第二淨空區102、第三淨空區103及第四淨空區104的外側。
在本實施方式中,淨空區域101~104之間並未相連,相鄰的淨空區域101~104之間設置有絕緣材料(例如塑膠、橡膠、固定膠等,但不以此為限)。
在本實施方式中,第一淨空區101臨近第一輻射部H1設置,所述第一淨空區101包括第一子淨空區1011、第二子淨空區1012及第三子淨空區1013。第一子淨空區1011、第二子淨空區1012及第三子淨空區1013均大致呈直條狀。第二子淨空區1012位於第一子淨空區1011與第三子淨空區1013之間,第一子淨空區1011與第三子淨空區1013的寬度均小於第二子淨空區1012的寬度。第二淨空區102臨近第二輻射部H2設置,第二淨空區102包括第四子淨空區1021、第五子淨空區1022及第六子淨空區1023。第四子淨空區1021、第五子淨空區1022及第六子淨空區1023均大致呈直條狀,第五子淨空區1022位於第四子淨空區1021與第六子淨空區1023之間。第三淨空區103包括第七子淨空區1031及第八子淨空區1032,第七子淨空區1031及第八子淨空區1032均大致呈直條狀。第七子淨空區1031臨近第一輻射部H1設置,第八子淨空區1032臨近第二輻射部H2設置。第四淨空區104包括第九子淨空區1041、第十子淨空區1042及第十一子淨空區1043,第九子淨空區1041、第十子淨空區1042及第十一子淨空區1043均大致呈直條狀。第九子淨空區1041臨近第一輻射部H1設置,第十子淨空區1042臨近隔離部IS1設置,第十一子淨空區1043臨近第二輻射部H2設置。
在一實施方式中,通過調整第一淨空區101、第二淨空區102、第三淨空區103及第四淨空區104的寬度,可以調整第一輻射部H1、第二輻射部H2與接地面10的耦合電流,亦可實現調整第一輻射部H1與第二輻射部H2所涵蓋的頻寬。
第一輻射部H1中,第一饋入源F1至第一接地部G1的部分形成第一分支H11,第一饋入源F1至第二接地部G2的部分形成第二分支H12。第一分支H11用以激發所述第一模態,第二分支H12用以激發所述第二模態。第二輻射部H2中,第二饋入源F2至第三接地部G3的部分形成第三分支H21,第二饋入源F2至第一接地部G1的部分形成第四分支H22。第三分支H21用以激發所述第三模態,第四分支H22用以激發所述第四模態。
可以理解,在本實施例中,第一饋入源F1、第一分支H11及第一接地部G1構成一倒F型天線,進而激發一第一模態以產生第一頻段的輻射信號。第一饋入源F1、第二分支H12及第二接地部G2構成另一倒F型天線,進而激發一第二模態以產生第二頻段的輻射信號。在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一模態為進階長期演進技術(Long Term Evolution Advanced, LTE-A)中低頻模態,所述第二模態為LTE-A高頻模態。所述第二頻段的頻率高於所述第一頻段的頻率。所述第一頻段為703-2170MHz頻段,所述第二頻段為2300-2690MHz頻段。
第二饋入源F2、第三分支H21及第三接地部G3構成一倒F型天線,進而激發一第三模態以產生第三頻段的輻射信號。第二饋入源F2、第四分支H22及第一接地部G1構成另一倒F型天線,進而激發一第四模態以產生第四頻段的輻射信號。在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三模態同樣為LTE-A的中低頻模態,所述第四模態為LTE-A高頻模態。所述第四頻段的頻率高於所述第三頻段的頻率。所述第三頻段為703-2170MHz頻段,所述第四頻段為2300-2690MHz頻段。所述第一頻段和第三頻段相同,所述第二頻段和第四頻段相同。
在一實施方式中,分集天線涵蓋了GPS頻段,因此分集天線可同時用來接收GPS信號,可以通過增設雙工器或者信號提取器來從分集天線接收的無線信號中分離出GPS信號。
第一分支H11包括第一輻射臂110及第二輻射臂111,第一輻射臂110與第二輻射臂111均大致成直條狀。第一輻射臂110的一端與第二輻射臂111的一端成垂直連接,第一饋入源F1電連接至第一輻射臂110的另一端,第一接地部G1電連接至第二輻射臂111的另一端。第二分支H12包括第三輻射臂113及第四輻射臂114,第三輻射臂113與第四輻射臂114均大致成直條狀。第三輻射臂113的一端與第四輻射臂114的一端成垂直連接,第一饋入源F1電連接至第三輻射臂113的另一端,第二接地部G2電連接至第四輻射臂114的另一端。第三分支H21包括第五輻射臂115及第六輻射臂116,第五輻射臂115與第六輻射臂116均大致成直條狀。第五輻射臂115的一端與第六輻射臂116的一端成垂直連接,第二饋入源F2電連接至第五輻射臂115的另一端,第三接地部G3電連接至第六輻射臂116的另一端。第四分支H22包括第七輻射臂117及第八輻射臂118,第七輻射臂117與第八輻射臂118均大致成直條狀。第七輻射臂117的一端與第八輻射臂118的一端成垂直連接,第二饋入源F2電連接至第七輻射臂117的另一端,第一接地部G1電連接至第八輻射臂118的另一端。
在一實施方式中,天線結構100還包括第四接地部G4、第五接地部G5及第六接地部G6。第四接地部G4的一端電連接至第一輻射臂110,另一端電連接至接地面10。第四接地部G4與第一輻射臂110的交點臨近第二輻射臂111。第五接地部G5的一端電連接至第三輻射臂113,另一端電連接至接地面10。第六接地部G6的一端電連接至第五輻射臂115,另一端電連接至接地面10。第六接地部G6與第五輻射臂115的交點臨近第六輻射臂116。
請參閱圖4-圖10,為使得所述第一輻射部H1具有較佳的低頻頻寬,所述天線結構100還可包括第一切換電路40。第一切換電路40包括第一可調電感L11,第一可調電感L11的一端電連接至第四接地部G4,以通過第四接地部G4電連接至第一輻射臂110,第一可調電感L11的另一端電連接至接地面10,即接地。通過調節第一可調電感L11的電感值,以調整第一輻射部H1的第一頻段,更具體的說,是調整第一輻射部H1具有的低頻頻寬。
在另一實施方式中,第一切換電路40包括切換單元401及多個切換元件402。切換單元401電連接至第四接地部G4,以通過所述第四接地部G4電連接至所述第一輻射部H1的第一輻射臂110。每一個切換元件402可以為電感、電容、或者電感與電容的組合。切換元件402之間相互並聯,且其一端電連接至切換單元401,另一端電連接至接地面10,即接地。如此,通過控制切換單元401的切換,可使得所述第一輻射部H1的第一輻射臂110切換至不同的切換組件402。由於每一個切換元件402具有不同的阻抗,因此通過所述切換單元401的切換,可有效調整所述第一天線的低頻頻段。例如,切換元件402可以包括並聯連接的五個電感,五個電感的電感值分別為5nH、8nH、10nH、15nH、20nH。
在一實施方式中,為使得所述第一輻射部H1同時具有較佳的中頻頻寬,所述天線結構100還可包括第一諧振電路50。第一諧振電路50包括第一電感L1及第一電容C1。第一電容C1的一端電連接於第五接地部G5,第一電容C1的另一端電連接於第一電感L1的一端,第一電感L1的另一端電連接至接地面10,即接地。第一輻射部H1通過串聯連接的第一電感L1與第一電容C1,以實現所述第一輻射部H1同時涵蓋至中頻頻寬(1710-2170MHz)。第一電感L1的電感值優選為2.2nH,第一電容C1的電容值優選為0.5pF。
在一實施方式中,天線結構100還包括第一匹配電路60,第一饋入源F1饋入的電流信號經由第一匹配電路60後流入第一輻射部H1。第一匹配電路60包括第二電容C2及第二電感L2。第二電容C2的一端電連接至第一饋入源F1,第二電容C2的另一端電連接至第一輻射部H1,第二電感L2的一端電連接至第二電容C2的另一端,第二電感L2的另一端電連接至接地面10,即接地。第二電容C2的電容值優選為2.7pH,第二電感L2的電感值優選為9.1nH。
在一實施方式中,第一接地部G1還電連接至第三電感L3的一端,第三電感L3的另一端電連接至接地面10,即接地。第三接地部G3還電連接至第四電感L4的一端,第四電感L4的另一端電連接至接地面10,即接地。第三電感L3的電感值優選為0.5nH,第四電感L4的電感值優選為19.5nH。
為使得所述第二輻射部H2具有較佳的低頻頻寬,所述天線結構100還包括第二切換電路70。第二切換電路70包括第二可調電感L22,第二可調電感L22的一端電連接至第六接地部G6,以通過第六接地部G6電連接至第五輻射臂115,第二可調電感L22的另一端電連接至接地面10,即接地,通過調節第二可調電感L22的電感值,可以調整第二輻射部H2的第三頻段,更具體的說,是調整第二輻射部H2具有的低頻頻寬。
所述天線結構100還包括第二匹配電路80。第二饋入源F2饋入的電流信號經由第二匹配電路80後流入第二輻射部H2。第二匹配電路80包括第三電容C3及第三可調電感L33。第三電容C3的一端電連接至第二饋入源F2,第三電容C3的另一端電連接至第二輻射部H2,第三可調電感L33的一端電連接至第二饋入源F2與第三電容C3之間,第三可調電感L33的另一端電連接至接地面10,即接地,通過調節第三可調電感L33的電感值,同樣可以調整第二輻射部H2具有的低頻頻寬。
可以理解的是,也可以同時調節第二可調電感L22與第三可調電感L33的電感值以調整第二輻射部H2具有的低頻頻寬。
在一實施方式中,第二可調電感L22與第三可調電感L33亦可被圖5的切換單元401及其連接的多個切換元件402所替代。換言之,第二可調電感L22可以是包括多個並聯的電感的切換電路。第三可調電感L33也可以是包括多個並聯的電感的切換電路。
請一併參閱圖11,可以理解,在本實施例中,當電流自所述第一饋入源F1饋入時,一部分電流將流經所述第一輻射部H1的第一分支H11並通過第一接地部G1接地,進而激發所述第一模態以產生第一頻段的輻射信號(參路徑P1)。另外一部分電流將流經所述第一輻射部H1的第二分支H12並通過第二接地部G2接地,進而激發所述第二模態以產生第二頻段的輻射信號(參路徑P2)。
當電流自所述第二饋入源F2饋入時,一部分電流將流經所述第二輻射部H2的第三分支H21並通過第三接地部G3接地,進而激發所述第三模態以產生第三頻段的輻射信號(參路徑P3)。另外一部分電流將流經所述第二輻射部H2的第四分支H22並通過第一接地部G1接地,進而激發所述第四模態以產生第四頻段的輻射信號(參路徑P4)。
圖12為所述天線結構100中的第一天線(主天線)工作於LTE-A中低頻模態時的S參數(散射參數)曲線圖。顯然,當所述第一切換電路40中所述切換單元401切換至不同的切換元件402(例如五個不同的切換元件402,每個切換元件402的電感值分別為5nH、8nH、10nH、15nH、20nH)時,由於每一個切換元件402具有不同的阻抗,因此通過所述切換單元401的切換,可有效調整所述主天線的低頻頻段。
圖13為所述天線結構100中的第二天線(分集天線)工作於LTE-A中低頻模態時的S參數(散射參數)曲線圖。顯然,當所述第二切換電路70中的第二可調電感L22切換至不同的電感值(例如五個不同的電感值,每個電感值分別為10nH、30nH、50nH、70nH、90nH)時,第二可調電感L22具有不同的阻抗,因此通過調節所述第二可調電感L22的電感值,可有效調整所述分集天線的低頻頻段。
圖14為所述天線結構100中的第二天線(分集天線)工作於LTE-A中低頻模態時的S參數(散射參數)曲線圖。顯然,當所述第二匹配電路80中的第三可調電感L33切換至不同的電感值(例如五個不同的電感值,每個電感值分別為5nH、10nH、15nH、20nH、25nH)時,第三可調電感L33具有不同的阻抗,因此通過調節所述第三可調電感L33的電感值,可有效調整所述分集天線的低頻頻段。
如前面各實施例所述,所述天線結構100通過設置所述無中斷點的環形金屬框20,以自所述環形金屬框20劃分出第一輻射部H1及第二輻射部H2。所述第一輻射部H1可激發第一模態及第二模態以產生LTE-A低、中、高頻頻段的輻射信號。所述第二輻射部H2可激發第三模態及第四模態以產生LTE-A低、中、高頻頻段的輻射信號。因此無線通訊裝置200可使用LTE-A的載波聚合(CA,Carrier Aggregation)技術並使用所述第一輻射部H1和/或所述第二輻射部H2同時在多個不同頻段接收或發送無線信號以增加傳輸頻寬,即實現3CA。
綜上所述,本發明符合發明專利要件,爰依法提出專利申請。惟,以上所述者僅為本發明之較佳實施方式,本發明之範圍並不以上述實施方式為限,舉凡熟悉本案技藝之人士爰依本發明之精神所作之等效修飾或變化,皆應涵蓋於以下申請專利範圍內。
100‧‧‧天線結構
10‧‧‧接地面
20‧‧‧環狀金屬框
30‧‧‧基板
40‧‧‧第一切換電路
50‧‧‧第一諧振電路
60‧‧‧第一匹配電路
70‧‧‧第二切換電路
80‧‧‧第二匹配電路
101、102、103、104‧‧‧第一至第四淨空區
1011、1012、1013、1021、1022、1023、1031、1032、1041、1042、1043‧‧‧第一至第十一子淨空區
201、202、203、204‧‧‧第一至第四側邊
110、111、113、114、115、116、117、118‧‧‧第一至第八輻射臂
401‧‧‧切換單元
402‧‧‧切換組件
F1、F2‧‧‧第一至第二饋入源
H1、H2‧‧‧第一至第二輻射部
G1、G2、G3、G4、G5、G6‧‧‧第一至第六接地部
H11、H12、H21、H22‧‧‧第一至第四分支
C1、C2、C3‧‧‧第一至第三電容
L11、L22、L33‧‧‧第一至第三可調電感
L1、L2、L3、L4‧‧‧第一至第四電感
圖1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的天線結構應用至無線通訊裝置的示意圖。
圖2-3為圖1所示的天線結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一實施方式第一切換電路的電路圖。
圖5為另一實施方式第一切換電路的模組圖。
圖6為一實施方式第一諧振電路的電路圖。
圖7為一實施方式第一匹配電路的電路圖。
圖8為一實施方式第一接地部及第三接地部接地的電路圖。
圖9為一實施方式第二切換電路的電路圖。
圖10為一實施方式第二匹配電路的電路圖。
圖11為圖1所示的天線結構工作的電流走向示意圖。
圖12為一實施方式主天線工作於低中頻模態時的S參數(散射參數)曲線圖。
圖13為一實施方式分集天線工作於低中頻模態時的S參數(散射參數)曲線圖。
圖14為另一實施方式分集天線工作於低中頻模態時的S參數(散射參數)曲線圖。
Claims (10)
- 一種天線結構,包括第一饋入源及第二饋入源,其特徵在於,所述天線結構還包括無中斷點的環狀金屬框,所述環狀金屬框上設置有第一輻射部及第二輻射部,所述第一饋入源電連接至所述第一輻射部,以為所述第一輻射部饋入電流信號,進而使所述第一輻射部同時激發出第一模態及第二模態以產生第一頻段及第二頻段的信號;所述第二饋入源電連接至所述第二輻射部,以為所述第二輻射部饋入電流信號,進而使所述第二輻射部同時激發出第三模態及第四模態以產生第三頻段及第四頻段的信號;所述第二頻段的頻率高於所述第一頻段的頻率,所述第四頻段的頻率高於所述第三頻段的頻率。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天線結構,還包括電連接於所述環狀金屬框與接地面之間的第一接地部、第二接地部及第三接地部,所述環狀金屬框透過所述第一接地部、第二接地部及第三接地部被分割為所述第一輻射部、所述第二輻射部及隔離部,所述隔離部位於所述第一輻射部與所述第二輻射部之間。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天線結構,其中所述接地面為類矩形結構,所述接地面設置有第一淨空區、第二淨空區、第三淨空區及第四淨空區,所述第一淨空區與所述第二淨空區相對設置於所述接地面的上下兩端,所述第三淨空區與所述第四淨空區相對設置於所述接地面的左右兩端。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天線結構,其中所述第一淨空區臨近所述第一輻射部設置,所述第二淨空區臨近所述第二輻射部設置,所述第三淨空區包括第一子淨空區及第二子淨空區,所述第一子淨空區臨近所述第一輻射部設置,所述第二子淨空區臨近所述第二輻射部設置,所述第四淨空區包括第三子淨空區、第四子淨空區及第五子淨空區,所述第三子淨空區臨近所述第一輻射部設置,所述第四子淨空區臨近所述隔離部設置,所述第五子淨空區臨近所述第二輻射部設置。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天線結構,其中所述第一淨空區包括第六子淨空區、第七子淨空區及第八子淨空區,所述第七子淨空區位於所述第六子淨空區與所述第八子淨空區之間,所述第六子淨空區與所述第八子淨空區的寬度均小於所述第七子淨空區的寬度,所述第二淨空區包括第九子淨空區、第十子淨空區及第十一子淨空區,所述第十子淨空區位於所述第九子淨空區與所述第十一子淨空區之間。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天線結構,其中所述第一輻射部中,所述第一饋入源至所述第一接地部的部分形成第一分支,所述第一饋入源至所述第二接地部的部分形成第二分支,所述第一分支用以激發所述第一模態,所述第二分支用以激發所述第二模態,所述第二輻射部中,所述第二饋入源至所述第三接地部的部分形成第三分支,所述第二饋入源至所述第一接地部的部分形成第四分支,所述第三分支用以激發所述第三模態,所述第四分支用以激發所述第四模態。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天線結構,還包括第四接地部、第五接地部及第六接地部,所述第四接地部的一端電連接至所述第一分支,另一端電連接至所述接地面,所述第五接地部的一端電連接至所述第一分支,另一端電連接至所述接地面,所述第六接地部的一端電連接至所述第三分支,另一端電連接至所述接地面。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天線結構,還包括第一切換電路及第一諧振電路,所述第一切換電路包括第一可調電感,所述第一可調電感的一端電連接至所述第四接地部,以通過所述第四接地部電連接至所述第一分支,所述第一可調電感的另一端接地,通過調節所述第一可調電感的電感值,以調整所述第一頻段,所述第一諧振電路包括第一電感及第一電容,所述第一電容的一端電連接於所述第五接地部,所述第一電容的另一端電連接於所述第一電感的一端,所述第一電感的另一端接地,通過串聯連接的所述第一電感與所述第一電容,以增加所述第一頻段的頻寬。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天線結構,還包括第二切換電路及匹配電路,所述第二切換電路包括第二可調電感,所述第二可調電感的一端電連接至所述第六接地部,以通過所述第六接地部電連接至所述第三分支,所述第二可調電感的另一端接地,所述匹配電路包括第三可調電感及第三電容,所述第三電容的一端電連接於所述第二饋入源,所述第三電容的另一端電連接於所述第二輻射部,所述第三可調電感的一端電連接於所述第三電容與所述第二饋入源之間,所述第三可調電感的另一端接地,通過調節所述第二可調電感和/或所述第三可調電感的電感值,以調整所述第三頻段。
- 一種無線通訊裝置,包括如權利要求1-9中任一項所述的天線結構。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7100546A TW201931671A (zh) | 2018-01-05 | 2018-01-05 | 天線結構及具有該天線結構的無線通訊裝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7100546A TW201931671A (zh) | 2018-01-05 | 2018-01-05 | 天線結構及具有該天線結構的無線通訊裝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931671A true TW201931671A (zh) | 2019-08-01 |
Family
ID=683156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7100546A TW201931671A (zh) | 2018-01-05 | 2018-01-05 | 天線結構及具有該天線結構的無線通訊裝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TW (1) | TW201931671A (zh) |
-
2018
- 2018-01-05 TW TW107100546A patent/TW201931671A/zh unknown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6218992B1 (en) | Compact, broadband inverted-F antennas with conductive elements and wireless communicators incorporating same | |
CN108232412B (zh) | 天线结构及具有该天线结构的无线通信装置 | |
CN103117452B (zh) | 一种新型lte终端天线 | |
EP2647124B1 (en) | Balanced antenna system | |
CN110137671B (zh) | 天线结构及具有该天线结构的无线通信装置 | |
US6204826B1 (en) | Flat dual frequency band antennas for wireless communicators | |
US11095033B2 (en) | Antenna apparatus and terminal | |
US20070290927A1 (en) | Miniature balanced antenna with differential feed | |
WO2019213851A1 (zh) | 天线装置和移动终端 | |
WO2020024659A1 (zh) | 天线系统及移动终端 | |
TW201622248A (zh) | 天線結構及具有該天線結構的無線通訊裝置 | |
WO2020173294A1 (zh) | 共体天线及电子设备 | |
JP2015534324A (ja) | 印刷回路基板アンテナ及び端末 | |
WO2002071535A1 (en) | Antenna arrangement | |
TW200950363A (en) | Single cable antenna module for laptop computer and mobile devices | |
TWI599093B (zh) | 具有窄接地面淨空區之天線元件的通訊裝置 | |
WO2012144198A1 (ja) | アンテナ装置及びこれを搭載した携帯無線端末 | |
CN105591198B (zh) | 天线结构及具有该天线结构的电子装置 | |
TWI594504B (zh) | 無線通訊裝置 | |
US9070980B2 (en) | Small antenna apparatus operable in multiple bands including low-band frequency and high-band frequency and increasing bandwidth including high-band frequency | |
TWI484768B (zh) | 無線通訊裝置及訊號饋入方法 | |
WO2013175903A1 (ja) | アンテナ装置及びmimo無線装置 | |
JP2004519915A (ja) | 無線通信装置用のマルチバンドアンテナ装置 | |
CN113078449A (zh) | 天线结构及具有该天线结构的无线通信装置 | |
WO2023093592A1 (zh) | 天线模组及电子设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