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922262A - 用於治療副黏液病毒及正黏液病毒感染的β-D-2’-脫氧-2’-取代-4’-取代-2-取代-N6-取代-6氨基嘌呤核苷酸 - Google Patents

用於治療副黏液病毒及正黏液病毒感染的β-D-2’-脫氧-2’-取代-4’-取代-2-取代-N6-取代-6氨基嘌呤核苷酸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922262A
TW201922262A TW106140180A TW106140180A TW201922262A TW 201922262 A TW201922262 A TW 201922262A TW 106140180 A TW106140180 A TW 106140180A TW 106140180 A TW106140180 A TW 106140180A TW 201922262 A TW201922262 A TW 201922262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alkyl
hydrogen
compound
aryl
cycloalkyl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614018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珍-皮爾 索馬多希
艾戴爾 摩薩
Original Assignee
美商亞堤製藥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美商亞堤製藥公司 filed Critical 美商亞堤製藥公司
Priority to TW10614018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201922262A/zh
Publication of TW20192226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922262A/zh

Links

Landscapes

  • Pharmaceuticals Containing Other Organic And Inorganic Compounds (AREA)

Abstract

本文提供一種用於治療宿主之化合物或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或組合物,該宿主係感染或暴露於副黏液病毒科或正黏液病毒科或其他病症之病毒、尤其是本文中更充分描述的呼吸道融合細胞病毒。

Description

用於治療副黏液病毒及正黏液病毒感染的β-D-2'-脫氧-2'-取代-4'-取代-2-取代-N6-取代-6-胺基嘌呤核苷酸
本發明係關於核苷酸化合物及其治療副黏液病毒或正黏液病毒之醫學用途。
副黏液病毒科為單股反鏈病毒目(Mononegavirales )中的單股RNA病毒科。副黏液病毒科之屬包括副黏液病毒(Paramyxovirus )、肺病毒(Pneumovirus )、麻疹病毒(Morbillivirus )、德國麻疹病毒(Rubulavirus )及亨尼帕病毒(Henipavirus )。此等病毒可經由與被污染之呼吸道飛沫或傳染媒直接或密切接觸而人對人傳播。亨尼帕病毒屬包括雪松病毒(Cedar virus)、亨德拉病毒(Hendra virus)及尼帕病毒(Nipah virus)物種。間質肺炎病毒(Metapneumovirus )屬包括人類間質肺炎病毒。麻疹病毒屬包括麻疹病毒物種。呼吸道病毒(Respirovirus )屬包括仙台病毒以及人類副流行性感冒病毒1及3。德國麻疹病毒屬包括腮腺炎病毒以及人類副流行性感冒病毒2及4。肺病毒屬包括呼吸道融合細胞病毒(RSV)。 RSV為可引起呼吸道感染且與細支氣管炎及肺炎相關的非節段負鏈(nonsegmented negative-strand;NNS) RNA病毒。該病毒可為骨髓感染以及實體器官移植患者、囊腫性纖維化患者及先天性心臟病患者的病因,且逐漸被公認為非免疫功能不全之老年人之呼吸道疾病地病因。當前存在兩個已知RSV菌株:A菌株及B菌株。 如同大部分副黏液病毒科,RSV經由與被污染之呼吸道飛沫或傳染媒直接或密切接觸而人對人傳播。RSV感染之症狀包括咳嗽、打噴嚏、流鼻涕、發熱、食慾不振及喘鳴。RSV為全球一歲以下兒童細支氣管炎及肺炎之最常見病因。另外,RSV可為大齡兒童及成人之氣管支氣管炎之病因。在全世界每年有六千四百萬人感染RSV,導致達200,000人死亡。在美國,估計每年有75,000至125,000個嬰兒因RSV而住院。另外,在年齡超過六十五之成人當中,由於RSV,每年估計有14,000個人死亡且177,000個人住院。 當前感染RSV之人之治療選擇有限。儘管研究超過了四十年,但不存在抵抗RSV之可靠疫苗。雖然抗生素通常經處方以治療細菌感染且非處方藥物可緩解一些RSV症狀,但其不能有效治療病毒本身。在嚴重情況下,霧化支氣管擴張劑(諸如沙丁胺醇(albuterol))可經處方以緩解諸如喘鳴之症狀。RespiGram® (RSV-IGIV,Medimmune,批准用於小於24個月大之高風險兒童)、Synagis® (帕利珠單抗(palivizumab),Medimmune,批准用於小於24個月大之高風險兒童)及Virzole® (藉由氣霧劑之利巴韋林(ribavirin),ICN pharmaceuticals)已經批准用於治療RSV。 帕利珠單抗—預防性投與之人類化抗RSV融合蛋白質單株抗體為用於早產及高風險嬰兒之抵抗RSV的使用最廣泛之預防性療法。利巴韋林必須藉由小顆粒氣霧劑每天12至18小時投與達3至7天。該藥物對RSV僅有最低限度之效果且對於成人未表明有效。參見Dunn等人「Inhibition of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in vitro and in vivo by the immunosuppressive agent leflunomide」,Antiviral Ther., 16, 309-317, 2011。 正黏液病毒科為RNA病毒科,其包括六個屬:A型流感病毒、B型流感病毒、C型流感病毒、傳染性鮭魚貧血症病毒(Isavirus )、Quaranjavirus 病毒及托高土病毒(Thogotovirus )。前三個屬包含引起包括引起鳥類(亦參見禽流感)、人類及其他哺乳動物之脊椎動物的流感的病毒。A型流感病毒已基於病毒表面蛋白質而經進一步分類為紅血球凝集素(H或HA)及神經胺酸酶(N)。存在約16種H抗原(H1至H16)及9種N抗原(N1至N9)。A型流感包括若干亞型,包括:H1N1、H1N2、H2N2、H3N1、H3N2、H3N8、H5N1、H5N2、H5N3、H5N8、H5N9、H7N1、H7N2、H7N3、H7N4、H7N7、H9N2、H10N7。傳染性鮭魚貧血症病毒感染鮭魚;托高土病毒感染脊椎動物及無脊椎動物,諸如蚊子及海虱。 流感主要藉由打噴嚏、咳嗽或談話產生的飛沫感染或飛沫核人對人傳播。病毒之進口為呼吸道。來自流感病毒感染之併發症包括肺炎、支氣管炎、脫水及竇與耳部感染。當前經FDA批准用於治療流感之藥物包括阿曼他丁(amantadine)、Relenza® (紮那米韋(zanamivir),GlaxoSmithKline)、Rapivab® (帕拉米韋(peramivir),BioCryst Pharmaceuticals, Inc.)、金剛乙胺(rimantadine)及Tamiflu® (奧司他韋(oseltamivir),Genentech)。 RSV非結構蛋白RNA依賴性RNA聚合酶為引發及催化病毒RNA合成之關鍵酶。因此,RSV RNA依賴性RNA聚合酶為抗RSV劑之當前藥物探索及開發的引人注目之目標。一般而言,存在RNA依賴性RNA聚合酶抑制劑之兩個主要亞類:核苷類似物,其經同化成充當聚合酶之替代受質的其活性三磷酸酯;及非核苷抑制劑(NNI),其結合至蛋白質上之別位區。核苷或核苷酸抑制劑模仿天然聚合酶受質且充當鏈終止劑。其抑制RNA轉譯之起始及初生RNA鏈之伸長。 1976年,Moffatt等人關於核苷抗生素核殺菌素(nucleocidin)進行了報告;結構參見下文:核殺菌素 核殺菌素之結構是獨特的,因為其為含有氟碳水化合物或未經取代之胺磺醯基的首個天然產物。另外,其似乎是在4'-位置帶有官能性取代基的呋喃糖之第一實例,參見「4'-Substituted Nucleosides. 2. Synthesis of the Nucleoside Antibiotic Nucleocidin」,Moffatt, J.G.等人, J. Am. Chem. Soc., 98(11)3346-3357, 1976。Moffatt等人亦關於4'-氟尿苷衍生物之合成進行了報告,參見「4'-Substituted Nucleosides. 3. Synthesis of Some 4'-Fluorouridine Derivatives」, Owens, G.R.等人, J. Org. Chem., 41(18)3010-3017, 1976。 描述核苷及核苷酸之專利及專利申請案包括WO 1998/016184、WO 1998/016186、WO 2002/100415、WO 2003/073989、U.S. 2004/0229839、WO 2005/009418、WO 2005/020884、WO 2005/021568、WO 2006/000922、WO 2006/094347、WO 2007/113538、WO 2008/117047、WO 2008/117046、WO 2008/121634、WO 2009/152095、WO 2009/132135、WO 2012/012776、U.S. 2016/0176910以及美國專利第7,964,580號、第8,173,621號、第8,334,270號、第8,580,765號、第8,735,372號、第8,759,510號、第8,906,880號、第8,957,046號、第9,085,573號、第5,420,115號、第9,073,960號、第9,441,007號、第7,429,572號、第9,422,322號、第7,138,376號、第9,187,515號及第9,211,300號。 額外專利及專利申請案包括WO 2010/002877、WO 2010/030858、WO 2010/091386、WO 2010/108135、WO 2010/108140、WO 2011/035231、U.S. 2012/0009147、U.S. 2012/0071434、美國專利第8,877,731號、WO 2012/012465、WO 2012/037038、美國專利第9,073,960號、WO 2013/019874、WO 2013/092481、WO 2013/138236、U.S. 2014/0309413、WO 2014/070771、WO 2014/079903、WO 2014/100505、U.S. 2015/0366888、WO 2016/041877、U.S. 2016/0016986、美國專利第9,296,777號、WO 2016/188943、WO 2016/069975、WO 2015/081133及U.S. 2016/0257706。 由於針對感染副黏液病毒科及正黏液病毒科之病毒的人的治療選擇有限,仍對開發安全、有效且耐受性良好之抗副黏液病毒科及抗正黏液病毒科療法具有迫切的醫學需求。該需求由於預期可能產生抗藥性(如抗HIV及抗HCV療法中所見)而更為突出,且可能需要新的組合藥物療法來治療副黏液病毒科及正黏液病毒科之病毒。更強力之直接作用抗病毒劑可明顯地縮短治療持續時間且改善感染副黏液病毒科及正黏液病毒科之病毒的患者之順應性及SVR率。因此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用以治療或預防副黏液病毒科及正黏液病毒科之病毒感染的化合物、醫藥組合物及方法。
已發現式I、式II、式III、式IV、式V及式VI化合物在以有效量投與至對其有需要的宿主時對於抵抗副黏液病毒或正黏液病毒有利。該宿主可為人類或攜帶病毒感染之任何其他動物,例如狗、馬、母牛或貓。 在一個實施例中,治療有效量之一或多個式I、式II、式III、式IV、式V及式VI化合物或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可用於治療對其有需要的宿主(諸如人類)的副黏液病毒或正黏液病毒感染。在一個實施例中,治療有效量之一或多個式I、式II、式III、式IV、式V及式VI化合物或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可用於治療對其有需要的宿主(諸如人類)的RSV感染。 因此,在一個實施例中,本發明為:式I 式II 或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組合物、鹽或前藥, 其中: R1 為C1 -C5 烷基(包括甲基、乙基、正丙基、異丙基、正丁基、異丁基、第二丁基、第三丁基及戊基)或-(C0 -C2 烷基)(C3 -C6 環烷基); R2 為氫、C1 -C5 烷基(包括甲基、乙基、正丙基、異丙基、正丁基、異丁基、第二丁基、第三丁基及戊基)、CHF2 、CH2 F、CF3 、-(C0 -C2 烷基)(C3 -C6 環烷基)、-C(O)R3C 、-(C0 -C2 烷基)(芳基)、-(C0 -C2 烷基)(雜環)、-(C0 -C2 烷基)(雜芳基);或 R1 及R2 連同其所鍵結之氮可形成雜環; R3 為氫、、二磷酸酯、三磷酸酯、視情況經取代之羰基連接胺基酸或-C(O)R3C ; R3A 可選自O- 、OH、-O-視情況經取代之芳基、-O-視情況經取代之雜芳基或視情況經取代之雜環基; R3B 可選自O- 、OH、視情況經取代之N連接胺基酸或視情況經取代之N連接胺基酸酯; R3C 為烷基、烯基、炔基、-(C0 -C2 )(環烷基)、-(C0 -C2 )(雜環)、-(C0 -C2 )(芳基)、-(C0 -C2 )(雜芳基)、-O-烷基、-O-烯基、-O-炔基、-O-(C0 -C2 )(環烷基)、-O-(C0 -C2 )(雜環)、-O-(C0 -C2 )(芳基)、-O-(C0 -C2 )(雜芳基)、-S-烷基、-S-烯基、-S-炔基、-S-(C0 -C2 )(環烷基)、-S-(C0 -C2 )(雜環)、-S-(C0 -C2 )(芳基)或-S-(C0 -C2 )(雜芳基),其中之各者可視情況經取代; R4 為單磷酸酯、二磷酸酯、三磷酸酯或穩定性磷酸酯前藥,包括(但不限於)胺基磷酸酯、硫代胺基磷酸酯或在人類或動物宿主活體內代謝成單磷酸酯、二磷酸酯或三磷酸酯之任何其他部分;或 R3 及R4 連同其所鍵結之氧可形成3',5'-環狀前藥; R5 為氫、C1 -C5 烷基(包括甲基、乙基、正丙基、異丙基、正丁基、異丁基、第二丁基、第三丁基及戊基)或-(C0 -C2 烷基)(C3 -C6 環烷基); R6 為C1 -C5 烷基(包括甲基、乙基、正丙基、異丙基、正丁基、異丁基、第二丁基、第三丁基及戊基)、-(C0 -C2 烷基)(C3 -C6 環烷基)、-(C0 -C6 烷基)(芳基)、-(C0 -C6 烷基)(雜芳基)、-(C0 -C6 烷基)(雜環)或-C(O)R3C ; R12 為氫、F、Cl或Br; R13 為氫、OR3 、F、Cl或Br; R22 為CONH2 、NH2 、NR5 R6 、CN、視情況經取代之C1 - 6 烷基、包括-CH2 F及CH2 Cl之視情況經取代之C1 - 6 鹵烷基;視情況經取代之C2 - 6 烯基、視情況經取代之C2 - 6 炔基、視情況經取代之C3 - 6 環烷基、視情況經取代之-O-C1 - 6 烷基、視情況經取代之-O-C3 - 6 烯基或視情況經取代之-O-C3 - 6 炔基; R25 為Cl、Br、F、CN、N3 、C1 -C6 烷基、C2 -C6 烯基、C2 -C6 炔基、-(C1 -C2 烷基)(C3 -C6 環烷基)、-(C0 -C2 烷基)(C3 -C6 雜環)、-(C0 -C2 烷基)(芳基)、-(C0 -C2 烷基)(雜芳基)、-ONHC(=O)OR26 、-NHOR27 、-OR28 、-SR28 、-NH(CH2 )1 - 4 N(R29 )2 、-NHNHR29 、-N=NR30 、-NHC(O)NHNHR30 、-NHC(S)NHNHR30 、-C(O)NHNHR30 、-NR30 SO2 R31 、-SO2 NR30 R32 、-C(O)NR30 R32 、-CO2 R32 、-SO2 R32、-P(O)H(OR32 )、-P(O)(OR32 )(OR33 )、-P(O)(OR32 )(NR32 R33 )或-NR5 R6 ; 例如包括(但不限於)以下實施例:氯、溴、氟、氰基、疊氮基、甲基、乙基、正丙基、異丙基、正丁基、異丁基、第二丁基、第三丁基及正戊基、1,1-二甲基丙基、2,2-二甲基丙基、3-甲基丁基、1-甲基丁基、1-乙基丙基、乙烯基、烯丙基、1-丁炔基、2-丁炔基、乙炔基、環丙基、環丁基、環戊基、環己基、-(CH2 )-環丙基、-(CH2 )-環丁基、-(CH2 )-環戊基、-(CH2 )-環己基、氮丙啶、環氧乙烷、環硫乙烷、氮雜環丁烷、氧雜環丁烷、硫雜環丁烷、吡咯啶、四氫呋喃、硫雜環戊烷、吡唑啶、哌啶、噁烷、噻烷、-(CH2 )-氮丙啶、-(CH2 )-環氧乙烷、-(CH2 )-環硫乙烷、-(CH2 )-氮雜環丁烷、-(CH2 )-氧雜環丁烷、-(CH2 )-硫雜環丁烷、-(CH2 )-吡咯啶、-(CH2 )-四氫呋喃、-(CH2 )-硫雜環戊烷、-(CH2 )-吡唑啶、-(CH2 )-哌啶、-(CH2 )-噁烷、-(CH2 )-噻烷、苯基、吡啶基、-ONHC(=O)OCH3 、-ONHC(=O)OCH2 CH3 、-NHOH、NHOCH3 、-OCH3 、OC2 H5 、-OPh、OCH2 Ph、-SCH3 、-SC2 H5 、-SPh、SCH2 Ph、-NH(CH2 )2 NH2 、-NH(CH2 )2 N(CH3 )2 、-NHNH2 、-NHNHCH3 、-N=NH、-N=NCH3 、-N=NCH2 CH3 、-NHC(O)NHNH2 、-NHC(S)NHNH2 、-C(O)NHNH2 、-NHSO2 CH3 、-NHSO2 CH2 CH3 、-SO2 NHCH3 、-SO2 N(CH3 )2 、-C(O)NH2 、-C(O)NHCH3 、-C(O)N(CH3 )2 、-CO2 CH3 、-CO2 CH2 CH3 、-CO2 Ph、-CO2 CH2 Ph、-SO2 CH3 、-SO2 CH2 CH3 、-SO2 Ph、-SO2 CH2 Ph、、-P(O)H(OH)、-P(O)H(OCH3 )、-P(O)(OH)(OH)、-P(O)(OH)(OCH3 )、-P(O)(OCH3 )(OCH3 )、-P(O)(OH)(NH2 )、-P(O)(OH)(NHCH3 )、-P(O)(OH)N(CH3 )2 、-NHC(O)CH3 、-NHC(O)CH2 CH3 、-NHC(O)CH(CH3 )2 、-NHC(O)OCH3 、-NHC(O)OCH2 CH3 、-NHC(O)OCH(CH3 )2 、-NHC(O)OCH2 CH2 CH3 、-NHC(O)OCH2 CH2 CH2 CH3 及-NHC(O)OCH2 CH2 CH2 CH2 CH3 ;R26 為C1 -C5 烷基、-(C0 -C2 烷基)(C3 -C6 環烷基)、-(C0 -C2 烷基)(雜環)-(C0 -C2 烷基)(芳基)或-(C0 -C2 烷基)(雜芳基),其中之各者可視情況經取代; R27 為氫、C1 -C6 烷基、-(C1 -C2 烷基)(C3 -C6 環烷基)、-(C1 -C2 烷基)(C3 -C6 雜環)-(C0 -C2 烷基)(芳基)或-(C0 -C2 烷基)(雜芳基),其中以上除了氫之各者可視情況經取代; R28 為氫、C1 -C6 烷基、C2 -C6 烯基、C2 -C6 炔基、-(C0 -C2 烷基)(C3 -C6 環烷基)、-(C0 -C2 烷基)(C3 -C6 雜環)、-(C0 -C2 烷基)(芳基)或-(C0 -C2 烷基)(雜芳基),其中以上除了氫之各者可視情況經取代; R29 獨立地選自氫、C1 -C6 烷基、-(C0 -C2 烷基)(C3 -C6 環烷基)、-(C0 -C2 烷基)(雜環)、-(C0 -C2 烷基)(芳基)或-(C0 -C2 烷基)(雜芳基),其中以上除了氫之各者可視情況經取代; R30 為氫或視情況經取代之C1 -C6 烷基; R31 為C1 -C6 烷基、C2 -C6 烯基、C2 -C6 炔基、-(C0 -C2 烷基)(C3 -C6 環烷基)、-(C0 -C2 烷基)(C3 -C6 雜環)、-(C0 -C2 烷基)(芳基)或-(C0 -C2 烷基)(雜芳基),其中之各者可視情況經取代; R32 為氫、C1 -C6 烷基、C2 -C6 烯基、C2 -C6 炔基、-(C0 -C2 烷基)(C3 -C6 環烷基)、-(C0 -C2 烷基)(C3 -C6 雜環)、-(C0 -C2 烷基)(芳基)或-(C0 -C2 烷基)(雜芳基),其中以上除了氫之各者可視情況經取代;或 R30 及R32 連同其所鍵結之氮可形成雜環; R33 為氫、C1 -C6 烷基、C2 -C6 烯基、C2 -C6 炔基、-(C0 -C2 烷基)(C3 C6 環烷基)、-(C0 -C2 烷基)(C3 -C6 雜環)、-(C0 -C2 烷基)(芳基)或-(C0 -C2 烷基)(雜芳基),其中以上除了氫之各者可視情況經取代;或 R32 及R33 可鍵結在一起以形成雜環。 在一個實施例中,-C(O)R3C 可為-C(S)R3C 。 在一替代實施例中,式I或式II之化合物為醫藥學上可接受之硫酸鹽,諸如H2 SO4 。 詳言之,已發現如下文所描述之β-D-2'-脫氧-2'-取代-4'-取代-N6 -甲基-2,6-二胺基嘌呤核苷酸之5'-穩定性磷酸酯前藥或衍生物以及β-D-2'-脫氧-2'-取代-4'-取代-N6 -二甲基-2,6-二胺基嘌呤核苷酸對於抵抗RSV是有利的。實例3論述代表性化合物抵抗dNHBE細胞中之RSV的活性。如表3及表4中所展示,多種化合物在奈莫耳區域中具有EC90 值。β-D-2'-脫氧-2'-取代-4'-取代-N6 -甲基-2,6-二胺基嘌呤核苷代謝為胺基磷酸酯涉及5'-單磷酸酯之產生及N6 -甲基-2,6-二胺基嘌呤鹼之後續同化以產生呈5'-單磷酸酯形式之β-D-2'-脫氧-2'-取代-4'-取代-鳥嘌呤核苷。單磷酸酯隨後進一步同化成活性物種:5'-三磷酸酯(下文方案1)。在倉鼠肺三磷酸酯檢定中針對代表性化合物量測活性三磷酸酯濃度(實例4,表7)。將化合物投與至倉鼠,且在72小時後量測肺三磷酸酯濃度。如表7中所展示,在暴露於所選本發明化合物後,肺三磷酸酯濃度大於800 ng/g,指示優越藥物動力學特徵曲線。 β-D-2'-脫氧-2'-取代-4'-取代-N6 -二甲基-2,6-二胺基嘌呤核苷酸之代謝涉及β-D-2'-脫氧-2'-取代-4'-取代-N6 -二甲基-2,6-二胺基嘌呤核苷三磷酸酯之形成以及對應鳥嘌呤核苷三磷酸酯之產生。 2'-脫氧-2'-取代-4'-取代-N6 -取代-2,6-二胺基嘌呤核苷酸可藉由可增強親脂性、藥物動力學或核苷酸至肝之靶向的烷化或醯化而在N2 -位置進一步經取代。已發現在二胺基嘌呤之2-位置處進一步經取代典2'-脫氧-2'-取代-4'-取代-N6 -取代-2,6-二胺基嘌呤核苷酸可藉由肝酶去烷化或去醯化以進一步提高核苷酸衍生物在活體外及活體內兩者之特異性。 舉例而言,當與人類肝臟S9溶離份一起活體外培育時,核苷胺基磷酸酯2'-脫氧-2'-取代-4'-取代-N2 -甲基-N6 -甲基-2,6-二胺基嘌呤核苷胺基磷酸酯經去烷化成2'-脫氧-2'-取代-4'-取代-N6 -甲基-2,6-二胺基嘌呤核苷胺基磷酸酯。 除非另外規定,否則本文所描述之化合物以β-D-組態提供。在一替代實施例中,該等化合物可以β-L-組態提供。同樣,展現對掌性之任何取代基可以外消旋、對映異構、非對映異構形式或其任何混合物提供。當其中磷為對掌性的胺基磷酸酯、硫代胺基磷酸酯或其他穩定性磷前藥係呈R4 穩定性磷酸酯前藥使用之情況下,其可以R或S對掌性磷衍生物或其混合物(包括外消旋混合物)形式提供。胺基磷酸酯或硫代胺基磷酸酯之胺基酸可呈D-或L-組態或其混合物,包括外消旋混合物。胺基磷酸酯或硫代胺基磷酸酯之胺基酸亦可為脫氫胺基酸。此等立體組態之所有組合包括在本文中所描述之本發明中。 提供化合物、方法及組合物,其用於經由投與有效量之式I至VI化合物或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治療感染副黏液病毒科及正黏液病毒科病毒之宿主。 該等化合物及組合物亦可用於治療相關病狀,諸如抗RSV抗體陽性及抗原陽性病狀。該化合物或包括該等化合物之調配物亦可預防性地用於預防或限制為抗RSV抗體或抗原陽性或已經暴露於呼吸道融合細胞病毒之個人的臨床疾病之發展。 因此,本發明包括一種式I化合物,或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組合物、鹽或前藥,如下文所描述。式I 在一個特定實施例中,母核苷(亦即其中R4 為氫且5'-位置因此具有羥基之核苷)實質上並未在模仿活體內環境(例如,環境溫度及生理學水溶液pH)之條件下藉由腺苷脫胺酶進行脫胺達7分鐘、10分鐘、30分鐘、60分鐘或120分鐘之時段。除非另有說明,該時段為30分鐘。在此實施例中,術語「實質上並未進行脫胺」意謂該母化合物並未以足以在活體內提供治療效果之量轉化成對應鳥嘌呤衍生物或6-側氧基衍生物。已發現本發明化合物經同化成5-單磷酸酯且隨後接著在6-位置處經同化以產生活性鳥嘌呤三磷酸酯化合物(方案1),且此性質結合4'-位置中之取代對於治療宿主之副黏液病毒科及正黏液病毒科感染是有利的。 在另一實施例中,揭示式Ia化合物:式Ia 或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組合物、鹽或前藥, 其中: R1 、R2 、R3 、R4 及R22 如上文所定義。 在式Ia之一個實施例中,R3 為氫。 在式式Ia之一個實施例中,R1 為甲基且R2 為氫。 在式Ia之一個實施例中,R1 及R2 兩者為甲基。 在式Ia之一個實施例中,R1 為甲基且R2 為環丙基。 在式Ia之一個實施例中,R22 為甲基。 在式Ia之一個實施例中,R22 為乙基。 在式Ia之一個實施例中,R22 為NH2 。 在式Ia之一個實施例中,R22 為N3 。 在式Ia之一個實施例中,R22 為CN。 在式Ia之一個實施例中,R22 為-CH2 F。 在式Ia之一個實施例中,R22 為-CF3 。 在式Ia之一個實施例中,R22 為-CH2 Cl。 在式Ia之一替代實施例中,R1 為環丙基且R2 為氫。 在一替代實施例中,式Ia化合物為醫藥學上可接受之硫酸鹽,諸如H2 SO4 。 在另一實施例中,揭示式Ib化合物:式Ib 或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組合物、鹽或前藥, 其中: R1 、R2 、R3 、R4 及R22 如上文所定義。 在式Ib之一個實施例中,R3 為氫。 在式Ib之一個實施例中,R1 為甲基且R2 為氫。 在式Ib之一個實施例中,R1 及R2 兩者為甲基。 在式Ib之一個實施例中,R1 為甲基且R2 為環丙基。 在式Ib之一個實施例中,R22 為甲基。 在式Ib之一個實施例中,R22 為乙基。 在式Ib之一個實施例中,R22 為NH2 。 在式Ib之一個實施例中,R22 為N3 。 在式Ib之一個實施例中,R22 為CN。 在式Ib之一個實施例中,R22 為-CH2 F。 在式Ib之一個實施例中,R22 為-CF3 。 在式Ib之一個實施例中,R22 為-CH2 Cl。 在式Ib之一替代實施例中,R1 為環丙基且R2 為氫。 在一替代實施例中,式Ib化合物為醫藥學上可接受之硫酸鹽,諸如H2 SO4 。 在另一實施例中,揭示式IIa化合物:式IIa 或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組合物、鹽或前藥, 其中: R1 、R2 、R3 、R4 、R22 及R25 如上文所定義。 在式IIa之一個實施例中,R3 為氫。 在式IIa之一個實施例中,R1 為甲基且R2 為氫。 在式IIa之一個實施例中,R1 及R2 兩者為甲基。 在式IIa之一個實施例中,R1 為甲基且R2 為環丙基。 在式IIa之一個實施例中,R22 為甲基。 在式IIa之一個實施例中,R22 為乙基。 在式IIa之一個實施例中,R22 為NH2 。 在式IIa之一個實施例中,R22 為N3 。 在式IIa之一個實施例中,R22 為CN。 在式IIa之一個實施例中,R22 為-CH2 F。 在式IIa之一個實施例中,R22 為-CF3 。 在式IIa之一個實施例中,R22 為-CH2 Cl。 在式IIa之一替代實施例中,R25 為NHC(O)iPr。 在式IIa之一替代實施例中,R25 為F。 在式IIa之一替代實施例中,R25 為Cl。 在式IIa之一替代實施例中,R25 為OMe。 在式IIa之一替代實施例中,R1 為環丙基。 在式IIa之一替代實施例中,R1 為環丙基且R2 為氫。 在式IIa之一替代實施例中,R1 為環丙基且R2 為甲基。 在一替代實施例中,式IIa化合物為醫藥學上可接受之硫酸鹽,諸如H2 SO4 。 在另一實施例中,揭示式IIb化合物:式IIb 或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組合物、鹽或前藥, 其中: R1 、R2 、R3 、R22 及R25 如上文所定義。 在式IIb之一個實施例中,R3 為氫。 在式IIb之一個實施例中,R1 為甲基且R2 為氫。 在式IIb之一個實施例中,R1 及R2 兩者為甲基。 在式IIb之一個實施例中,R1 為甲基且R2 為環丙基。 在式IIb之一個實施例中,R22 為甲基。 在式IIb之一個實施例中,R22 為乙基。 在式IIb之一個實施例中,R22 為NH2 。 在式IIb之一個實施例中,R22 為N3 。 在式IIb之一個實施例中,R22 為CN。 在式IIb之一個實施例中,R22 為-CH2 F。 在式IIb之一個實施例中,R22 為-CF3 。 在式IIb之一個實施例中,R22 為-CH2 Cl。 在式IIb之一替代實施例中,R25 為NHC(O)iPr。 在式IIb之一替代實施例中,R25 為F。 在式IIb之一替代實施例中,R25 為Cl。 在式IIb之一替代實施例中,R25 為OMe。 在式IIb之一替代實施例中,R1 為環丙基。 在式IIb之一替代實施例中,R1 為環丙基且R2 為氫。 在式IIb之一替代實施例中,R1 為環丙基且R2 為甲基。 在一替代實施例中,式IIb化合物為醫藥學上可接受之硫酸鹽,諸如H2 SO4 。 在一個實施例中,揭示式III化合物:式III 或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組合物、鹽或前藥, 其中變數R1 、R2 、R3 、R12 、R13 及R22 如上文描述; R7 為氫、C1 - 6 烷基、C3 - 7 環烷基、雜芳基、雜環或包括(但不限於)苯基或萘基之芳基,其中苯基或萘基視情況經C1 - 6 烷基、C2 - 6 烯基、C2 - 6 炔基、C1 - 6 烷氧基、F、Cl、Br、I、硝基、氰基、C1 - 6 鹵烷基、-N(R7 ' )2 、C1 - 6 醯胺基、NHSO2 C1 - 6 烷基、-SO2 N(R7 ' )2 、COR7 " 及-SO2 C1 - 6 烷基取代;(R7 ' 獨立地選自氫或C1 - 6 烷基;R7 " 為-OR11 或-N(R7 )2 ); R8 為氫、C1 - 6 烷基,或R9a 或R9b 及R8 一起為(CH2 )n 以形成包括毗連N原子及C原子之環;其中n為2至4;R9a 及R9b (i)獨立地選自氫、C1 - 6 烷基、環烷基、-(CH2 )c (NR9 ' )2 、C1 - 6 羥烷基、-CH2 SH、-(CH2 )2 S(O)Me、-(CH2 )3 NHC(=NH)NH2 、(lH-吲哚-3-基)甲基、(lH-咪唑-4-基)甲基、-(CH2 )c COR9 " 、芳基及芳基(C1 - 3 烷基)-,其中芳基可視情況經選自以下之基團取代:羥基、C1 - 6 烷基、C1 - 6 烷氧基、鹵素、硝基及氰基;(ii)R9a 及R9b 兩者為C1 - 6 烷基;(iii)R9a 及R9b 一起為(CH2 )r 以形成螺環;(iv)R9a 為氫且R9b 及R8 一起為(CH2 )n 以形成包括毗連N原子及C原子之環;(v)R9b 為氫且R9a 及R8 一起為(CH2 )n 以形成包括毗連N原子及C原子之環,其中c為1至6;n為2至4;r為2至5;且其中R9 ' 獨立地為氫或C1 - 6 烷基且R9 " 為-OR11 或-N(R11 ' )2 ;(vi)R9a 為氫且R9b 為氫、CH3 、CH2 CH3 、CH(CH3 )2 、CH2 CH(CH3 )2 、CH(CH3 )CH2 CH3 、CH2 Ph、CH2 -吲哚-3-基、-CH2 CH2 SCH3 、CH2 CO2 H、CH2 C(O)NH2 、CH2 CH2 COOH、CH2 CH2 C(O)NH2 、CH2 CH2 CH2 CH2 NH2 、-CH2 CH2 CH2 NHC(NH)NH2 、CH2 -咪唑-4-基、CH2 OH、CH(OH)CH3 、CH2 ((4'-OH)-Ph)、CH2 SH或低碳環烷基;或(vii)R9a 為CH3 、CH2 CH3 、CH(CH3 )2 、CH2 CH(CH3 )2 、CH(CH3 )CH2 CH3 、CH2 Ph、CH2 -吲哚-3-基、-CH2 CH2 SCH3 、CH2 CO2 H、CH2 C(O)NH2 、CH2 CH2 COOH、CH2 CH2 C(O)NH2 、CH2 CH2 CH2 CH2 NH2 、-CH2 CH2 CH2 NHC(NH)NH2 、CH2 -咪唑-4-基、CH2 OH、CH(OH)CH3 、CH2 ((4'-OH)-Ph)、CH2 SH或低碳環烷基,且R9b 為氫;以及 R10 為氫;視情況經烷氧基、二(低碳烷基)-胺基或鹵素取代之C1 - 6 烷基;C1 - 6 鹵烷基;(C0 -C2 )(C3 - 7 環烷基);(C0 -C2 )(雜環烷基);胺基醯基;(C0 -C2 )(芳基),諸如(C0 -C2 )(苯基);(C0 -C2 )(雜芳基),諸如(C0 -C2 )(吡啶基);經取代(C0 -C2 )(芳基);或經取代(C0 -C2 )(雜芳基)。 在式III之一個實施例中,R3 為氫。 在式III之一個實施例中,R1 為甲基且R2 為氫。 在式III之一個實施例中,R1 及R2 兩者為甲基。 在式III之一個實施例中,R1 為甲基且R2 為環丙基。 在式III之一個實施例中,R22 為甲基。 在式III之一個實施例中,R22 為乙基。 在式III之一個實施例中,R22 為NH2 。 在式III之一個實施例中,R22 為N3 。 在式III之一個實施例中,R22 為CN。 在式III之一個實施例中,R22 為-CH2 F。 在式III之一個實施例中,R22 為-CF3 。 在式III之一個實施例中,R22 為-CH2 Cl。 在式III之一替代實施例中,R1 為環丙基且R2 為氫。 在式III之一替代實施例中,R8 為H。 在式III之一替代實施例中,R7 為苯基。 在式III之一替代實施例中,R9a 為氫且R9b 為甲基。 在式III之一替代實施例中,R9a 為甲基且R9b 為氫。 在式III之一替代實施例中,R10 為異丙基。 在一替代實施例中,式III化合物為醫藥學上可接受之硫酸鹽,諸如H2 SO4 。 在一個實施例中,揭示式IIIa化合物:式IIIa 或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組合物、鹽或前藥, 其中變數R1 、R2 、R3 、R7 、R8 、R9a 、R9b 、R10 及R22 如上文所描述。 在式IIa之一個實施例中,R3 為氫。 在式IIIa之一個實施例中,R1 為甲基且R2 為氫。 在式IIIa之一個實施例中,R1 及R2 兩者為甲基。 在式IIIa之一個實施例中,R1 為甲基且R2 為環丙基。 在式IIIa之一個實施例中,R22 為甲基。 在式IIIa之一個實施例中,R22 為乙基。 在式IIIa之一個實施例中,R22 為NH2 。 在式IIIa之一個實施例中,R22 為N3 。 在式IIIa之一個實施例中,R22 為CN。 在式IIIa之一個實施例中,R22 為-CH2 F。 在式IIIa之一個實施例中,R22 為-CF3 。 在式IIIa之一個實施例中,R22 為-CH2 Cl。 在式IIIa之一替代實施例中,R1 為環丙基且R2 為氫。 在式IIIa之一替代實施例中,R8 為H。 在式IIIa之一替代實施例中,R7 為苯基。 在式IIIa之一替代實施例中,R9a 為氫且R9b 為甲基。 在式IIIa之一替代實施例中,R9a 為甲基且R9b 為氫。 在式IIIa之一替代實施例中,R10 為異丙基。 在一替代實施例中,式IIIa化合物為醫藥學上可接受之硫酸鹽,諸如H2 SO4 。 在一個實施例中,揭示式IIIb化合物:式IIIb 或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組合物、鹽或前藥, 其中變數R1 、R2 、R3 、R7 、R8 、R9a 、R9b 、R10 及R22 如上文所描述。 在式IIIb之一個實施例中,R1 為甲基且R2 為氫。 在式IIIb之一個實施例中,R1 及R2 兩者為甲基。 在式IIIb之一個實施例中,R1 為甲基且R2 為環丙基。 在式IIIb之一個實施例中,R22 為甲基。 在式IIIb之一個實施例中,R22 為乙基。 在式IIIb之一個實施例中,R22 為NH2 。 在式IIIb之一個實施例中,R22 為N3 。 在式IIIb之一個實施例中,R22 為CN。 在式IIIb之一個實施例中,R22 為-CH2 F。 在式IIIb之一個實施例中,R22 為-CF3 。 在式IIIb之一個實施例中,R22 為-CH2 Cl。 在式IIIb之一替代實施例中,R8 為H。 在式IIIb之一替代實施例中,R1 為環丙基且R2 為氫。 在式IIIb之一替代實施例中,R7 為苯基。 在式IIIb之一替代實施例中,R9a 為氫且R9b 為甲基。 在式IIIb之一替代實施例中,R9a 為甲基且R9b 為氫。 在式IIIb之一替代實施例中,R10 為異丙基。 在一替代實施例中,式IIIb化合物為醫藥學上可接受之硫酸鹽,諸如H2 SO4 。 在一個實施例中,該化合物係根據式IV:式IV 或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組合物、鹽或前藥, 其中: R1 、R2 、R3 、R7 、R8 、R9a 、R9b 、R10 、R12 、R13 、R22 及R25 如上文所描述。 在式IV之一個實施例中,R1 為甲基且R2 為氫。 在式IV之一個實施例中,R1 及R2 兩者為甲基。 在式IV之一個實施例中,R1 為甲基且R2 為環丙基。 在式IV之一個實施例中,R22 為甲基。 在式IV之一個實施例中,R22 為乙基。 在式IV之一個實施例中,R22 為NH2 。 在式IV之一個實施例中,R22 為N3 。 在式IV之一個實施例中,R22 為CN。 在式IV之一個實施例中,R22 為-CH2 F。 在式IV之一個實施例中,R22 為-CF3 。 在式IV之一個實施例中,R22 為-CH2 Cl。 在式IV之一替代實施例中,R8 為H。 在式IV之一替代實施例中,R7 為苯基。 在式IV之一替代實施例中,R9a 為氫且R9b 為甲基。 在式IV之一替代實施例中,R9a 為甲基且R9b 為氫。 在式IV之一替代實施例中,R10 為異丙基。 在式IV之一替代實施例中,R25 為NHC(O)iPr。 在式IV之一替代實施例中,R25 為F。 在式IV之一替代實施例中,R25 為Cl。 在式IV之一替代實施例中,R25 為OMe。 在式IV之一替代實施例中,R1 為環丙基。 在式IV之一替代實施例中,R1 為環丙基且R2 為氫。 在式IV之一替代實施例中,R1 為環丙基且R2 為甲基。 在一替代實施例中,式IV化合物為醫藥學上可接受之硫酸鹽,諸如H2 SO4 。 在一個實施例中,揭示式IVa化合物:式IVa 或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組合物、鹽或前藥, 其中變數R1 、R2 、R3 、R7 、R8 、R9a 、R9b 、R10 、R22 及R25 如上文所描述。 在式IVa之一個實施例中,R1 為甲基且R2 為氫。 在式IVa之一個實施例中,R1 及R2 兩者為甲基。 在式IVa之一個實施例中,R1 為甲基且R2 為環丙基。 在式IVa之一個實施例中,R22 為甲基。 在式IVa之一個實施例中,R22 為乙基。 在式IVa之一個實施例中,R22 為NH2 。 在式IVa之一個實施例中,R22 為N3 。 在式IVa之一個實施例中,R22 為CN。 在式IVa之一個實施例中,R22 為-CH2 F。 在式IVa之一個實施例中,R22 為-CF3 。 在式IVa之一個實施例中,R22 為-CH2 Cl。 在式IVa之一替代實施例中,R8 為H。 在式IVa之一替代實施例中,R7 為苯基。 在式IVa之一替代實施例中,R9a 為氫且R9b 為甲基。 在式IVa之一替代實施例中,R9a 為甲基且R9b 為氫。 在式IVa之一替代實施例中,R10 為異丙基。 在式IVa之一替代實施例中,R25 為NHC(O)iPr。 在式IVa之一替代實施例中,R25 為F。 在式IVa之一替代實施例中,R25 為Cl。 在式IVa之一替代實施例中,R25 為OMe。 在式IVa之一替代實施例中,R1 為環丙基。 在式IVa之一替代實施例中,R1 為環丙基且R2 為氫。 在式IVa之一替代實施例中,R1 為環丙基且R2 為甲基。 在一替代實施例中,式IVa化合物為醫藥學上可接受之硫酸鹽,諸如H2 SO4 。 在一個實施例中,揭示式IVb化合物:式IVb 或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組合物、鹽或前藥, 其中變數R1 、R2 、R3 、R7 、R8 、R9a 、R9b 、R10 、R22 及R25 如上文所描述。 在式IVb之一個實施例中,R1 為甲基且R2 為氫。 在式IVb之一個實施例中,R1 及R2 兩者為甲基。 在式IVb之一個實施例中,R1 為甲基且R2 為環丙基。 在式IVb之一個實施例中,R22 為甲基。 在式IVb之一個實施例中,R22 為乙基。 在式IVb之一個實施例中,R22 為NH2 。 在式IVb之一個實施例中,R22 為N3 。 在式IVb之一個實施例中,R22 為CN。 在式IVb之一個實施例中,R22 為-CH2 F。 在式IVb之一個實施例中,R22 為-CF3 。 在式IVb之一個實施例中,R22 為-CH2 Cl。 在式IVb之一替代實施例中,R25 為NHC(O)iPr。 在式IVb之一替代實施例中,R25 為F。 在式IVb之一替代實施例中,R25 為Cl。 在式IVb之一替代實施例中,R25 為OMe。 在式IVb之一替代實施例中,R1 為環丙基。 在式IVb之一替代實施例中,R1 為環丙基且R2 為氫。 在式IVb之一替代實施例中,R1 為環丙基且R2 為甲基。 在一替代實施例中,式IVb化合物為醫藥學上可接受之硫酸鹽,諸如H2 SO4 。 在一個實施例中,揭示式V化合物:式V 或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組合物、鹽或前藥, 其中變數R1 、R2 、R12 、R13 及R22 如上文所描述; Q為氧或硫;以及 R23 為-OH、-O- 、視情況經取代之-O-烷基、視情況經取代之-O-烯基、視情況經取代之-O-炔基、視情況經取代之-O-(C0 -C2 )(環烷基)、視情況經取代之-O-(C0 -C2 )(雜環)、視情況經取代之-O-(C0 -C2 )(芳基)、視情況經取代之-O-(C0 -C2 )(雜芳基)、視情況經取代之N連接胺基酸或視情況經取代之N連接胺基酸酯。 在式V之一個實施例中,R1 為甲基且R2 為氫。 在式V之一個實施例中,R1 及R2 兩者為甲基。 在式V之一個實施例中,R1 為甲基且R2 為環丙基。 在式V之一個實施例中,R22 為甲基。 在式V之一個實施例中,R22 為乙基。 在式V之一個實施例中,R22 為NH2 。 在式V之一個實施例中,R22 為N3 。 在式V之一個實施例中,R22 為CN。 在式V之一個實施例中,R22 為-CH2 F。 在式V之一個實施例中,R22 為-CF3 。 在式V之一個實施例中,R22 為-CH2 Cl。 在式V之一替代實施例中,R12 為F且R13 為氫。 在式V之一替代實施例中,R12 為氫且R13 為F。 在式V之一替代實施例中,R1 為環丙基且R2 為氫。 在一替代實施例中,式V化合物為醫藥學上可接受之硫酸鹽,諸如H2 SO4 。 在一個實施例中,揭示式VI化合物:式VI 或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組合物、鹽或前藥, 其中變數R1 、R2 、R12 、R13 、R22 、R23 、R25 及Q如上文所描述。 在式VI之一個實施例中,R1 為甲基且R2 為氫。 在式VI之一個實施例中,R1 及R2 兩者為甲基。 在式VI之一個實施例中,R1 為甲基且R2 為環丙基。 在式VI之一個實施例中,R22 為甲基。 在式VI之一個實施例中,R22 為乙基。 在式VI之一個實施例中,R22 為NH2 。 在式VI之一個實施例中,R22 為N3 。 在式VI之一個實施例中,R22 為CN。 在式VI之一個實施例中,R22 為-CH2 F。 在式VI之一個實施例中,R22 為-CF3 。 在式VI之一個實施例中,R22 為-CH2 Cl。 在式VI之一替代實施例中,R12 為F且R13 為氫。 在式VI之一替代實施例中,R12 為氫且R13 為F。 在式VI之一替代實施例中,R1 為環丙基且R2 為氫。 在一替代實施例中,式VI化合物為醫藥學上可接受之硫酸鹽,諸如H2 SO4 。 以上調配物中之任一者中的磷可為對掌性的及因此可以R或S對映異構體或其混合物(包括外消旋混合物)形式提供。 在一個實施例中,提供化合物、方法及組合物以供治療感染或暴露於本文中所描述之呼吸道融合細胞病毒的宿主。本發明化合物可單獨或與另一抗RSV藥物組合地以有效量投與,以治療感染宿主。在某些實施例中,投與調節病毒之同一或不同路徑或抑制其不同靶向的藥物之組合是適用的。由於所揭示β-D-2'-脫氧-2'-取代-4'-取代-2-取代-N6 -取代-6-胺基嘌呤核苷酸為RSV聚合酶抑制劑,其可用於將化合物與免疫球蛋白(諸如但不限於RespiGram® (RSV-IGIV,Medimmune))組合投與至宿主。本發明化合物亦可與另一核苷化合物(諸如但不限於Virzole® (利巴韋林氣霧劑,ICN pharmaceuticals)組合投與。本發明化合物亦可與RSV之抗體(諸如但不限於Synagis® (帕利珠單抗,Medimmune))組合投與。 本發明之β-D-2'-去氧-2'-取代-4'-取代-2-取代-N6 -取代-6-胺基嘌呤核苷酸通常經口(例如以丸劑或錠劑形式)投與,但可經由主治醫師認為適當之另一途徑投與,包括經由靜脈內、經皮、皮下、局部、非經腸或其他合適途徑。
本文中所揭示之發明為一種用於治療副黏液病毒科或正黏液病毒科病毒感染的化合物、方法及組合物,其包括向人類或其他宿主動物投與有效量之如本文中所描述之式I至VI化合物或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或前藥,該式I至VI化合物或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或前藥視情況存於醫藥學上可接受之載劑中。本發明化合物不是具有抗病毒活性就是經代謝後會展現此活性之化合物。 該等化合物及組合物亦可用於治療與RSV病毒暴露相關之病狀或由於RSV病毒暴露而出現的病狀。舉例而言,該活性化合物可用於治療RSV抗體陽性及RSV抗原陽性病狀。在一個實施例中,該等化合物或包括該等化合物之調配物亦可預防性地用於預防或延緩為抗RSV抗體或抗原陽性或已經暴露於呼吸道融合細胞病毒之個人的臨床疾病之發展。 在特定實施例中,已發現如下文所描述之β-D-2'-脫氧-2'-取代-4'-取代-2'-取代-N6 -甲基-6-胺基嘌呤核苷酸之5'-穩定性磷酸酯前藥或衍生物以及β-D-2'-脫氧-2'-取代-4'-取代-2-取代-N6 -二甲基-6-胺基嘌呤核苷酸及β-D-2'-脫氧-2'-取代-4'-取代-2-取代-N6 -環丙基-6-胺基嘌呤核苷酸對於抵抗RSV是有利的。 除非另外規定,否則本文所描述之化合物係以β-D-組態提供。在一替代實施例中,化合物可以β-L-組態提供。同樣,展現對掌性之任何取代基可以外消旋、對映異構、非對映異構形式或其任何混合物提供。當其中磷為對掌性的胺基磷酸酯、硫代胺基磷酸酯或其他穩定性磷前藥係呈R4 穩定性磷酸酯前藥使用之情況下,其可以R或S對掌性磷衍生物或其混合物(包括外消旋混合物)形式提供。胺基磷酸酯或硫代胺基磷酸酯之胺基酸可呈D-或L-組態或其混合物,包括外消旋混合物。此等立體組態之所有組合包括在本文中所描述之本發明中。 本發明包括以下特徵: (a)如本文中所描述之式I至VI化合物及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及前藥; (b)如本文中所描述之式I至VI及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及前藥,其用於治療或預防副黏液病毒科或正黏液病毒科病毒感染,尤其呼吸道融合細胞病毒; (c)式I至VI及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及前藥在製造藥劑時的用途,該藥劑用於治療對其有需要之人類或其他宿主動物之副黏液病毒科或正黏液病毒科病毒感染,尤其呼吸道融合細胞病毒; (d)用於製造藥劑之方法,該藥劑欲用於治療副黏液病毒科或正黏液病毒科病毒感染及尤其呼吸道融合細胞病毒之醫療用途,其特徵在於將如本文中所描述之式I至VI化合物用於該製造; (e)醫藥調配物,其包含有效宿主治療量之式I至VI化合物或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或前藥以及醫藥學上可接受之載劑或稀釋劑; (f)如本文中所描述之式I至VI,其實質上不存在所描述化合物之立體異構體,或實質上與其他化學個體分離;以及 (g)製備含有有效量之如本文中所描述式I至VI化合物的治療性產品的過程。I . 本發明之 β - D - 2 '- 脫氧 - 2 '- 取代 - 4 '- 取代 - 2 - 取代 - N6 - 取代 - 胺基嘌呤核苷酸 在一個實施例中,本發明之活性化合物為例如式I中所描繪之化合物,其可以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組合物、鹽或前藥形式提供:式I 穩定性磷酸酯前藥為可提供單磷酸酯、二磷酸酯或三磷酸酯之任何部分。 在另一實施例中,揭示式Ia化合物:式Ia 或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組合物、鹽或前藥, 其中: R1 、R2 、R3 、R4 及R22 如上文所定義。 在另一實施例中,揭示式Ib化合物:式Ib 其中: R1 、R2 、R3 、R4 及R22 如上文所定義。 在又一實施例中,揭示式II化合物:式II 或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組合物、鹽或前藥, 其中: R25 為Cl、Br、F、CN、N3 、C1 -C6 烷基、C2 -C6 烯基、C2 -C6 炔基、-(C1 -C2 烷基)(C3 -C6 環烷基)、-(C0 -C2 烷基)(C3 -C6 雜環)、-(C0 -C2 烷基)(芳基)、-(C0 -C2 烷基)(雜芳基)、-ONHC(=O)OR26 、-NHOR27 、-OR28 、-SR28 、-NH(CH2 )1 - 4 N(R29 )2 、-NHNHR29 、-N=NR30 、-NHC(O)NHNHR30 、-NHC(S)NHNHR30 、-C(O)NHNHR30 、-NR30 SO2 R31 、-SO2 NR30 R32 、-C(O)NR30 R32 、-CO2 R32 、-SO2 R32、-P(O)H(OR32 )、-P(O)(OR32 )(OR33 )、-P(O)(OR32 )(NR32 R33 )或-NR5 R6 ; 例如包括(但不限於)以下實施例:Cl、Br、Fl、氰基、疊氮基、甲基、乙基、正丙基、異丙基、正丁基、異丁基、第二丁基、第三丁基及正戊基、1,1-二甲基丙基、2,2-二甲基丙基、3-甲基丁基、1-甲基丁基、1-乙基丙基、乙烯基、烯丙基、1-丁炔基、2-丁炔基、乙炔基、環丙基、環丁基、環戊基、環己基、-(CH2 )-環丙基、-(CH2 )-環丁基、-(CH2 )-環戊基、-(CH2 )-環己基、氮丙啶、環氧乙烷、環硫乙烷、氮雜環丁烷、氧雜環丁烷、硫雜環丁烷、吡咯啶、四氫呋喃、硫雜環戊烷、吡唑啶、哌啶、噁烷、噻烷、-(CH2 )-氮丙啶、-(CH2 )-環氧乙烷、-(CH2 )-環硫乙烷、-(CH2 )-氮雜環丁烷、-(CH2 )-氧雜環丁烷、-(CH2 )-硫雜環丁烷、-(CH2 )-吡咯啶、-(CH2 )-四氫呋喃、-(CH2 )-硫雜環戊烷、-(CH2 )-吡唑啶、-(CH2 )-哌啶、-(CH2 )-噁烷、-(CH2 )-噻烷、苯基、吡啶基、-ONHC(=O)OCH3 、-ONHC(=O)OCH2 CH3 、-NHOH、NHOCH3 、-OCH3 、OC2 H5 、-OPh、OCH2 Ph、-SCH3 、-SC2 H5 、-SPh、SCH2 Ph、-NH(CH2 )2 NH2 、-NH(CH2 )2 N(CH3 )2 、-NHNH2 、-NHNHCH3 、-N=NH、-N=NCH3 、-N=NCH2 CH3 、-NHC(O)NHNH2 、-NHC(S)NHNH2 、-C(O)NHNH2 、-NHSO2 CH3 、-NHSO2 CH2 CH3 、-SO2 NHCH3 、-SO2 N(CH3 )2 、-C(O)NH2 、-C(O)NHCH3 、-C(O)N(CH3 )2 、-CO2 CH3 、-CO2 CH2 CH3 、-CO2 Ph、-CO2 CH2 Ph、-SO2 CH3 、-SO2 CH2 CH3 、-SO2 Ph、-SO2 CH2 Ph、、-P(O)H(OH)、-P(O)H(OCH3 )、-P(O)(OH)(OH)、-P(O)(OH)(OCH3 )、-P(O)(OCH3 )(OCH3 )、-P(O)(OH)(NH2 )、-P(O)(OH)(NHCH3 )、-P(O)(OH)N(CH3 )2 、-NHC(O)CH3 、-NHC(O)CH2 CH3 、-NHC(O)CH(CH3 )2 、-NHC(O)OCH3 、-NHC(O)OCH2 CH3 、-NHC(O)OCH(CH3 )2 、-NHC(O)OCH2 CH2 CH3 、-NHC(O)OCH2 CH2 CH2 CH3 及-NHC(O)OCH2 CH2 CH2 CH2 CH3 ; R26 為C1 -C5 烷基、-(C0 -C2 烷基)(C3 -C6 環烷基)、-(C0 -C2 烷基)(雜環)-(C0 -C2 烷基)(芳基)或-(C0 -C2 烷基)(雜芳基),其中之各者可視情況經取代; R27 為氫、C1 -C6 烷基、-(C1 -C2 烷基)(C3 -C6 環烷基)、-(C1 -C2 烷基)(C3 -C6 雜環)-(C0 -C2 烷基)(芳基)或-(C0 -C2 烷基)(雜芳基),其中以上除了氫之各者可視情況經取代; R28 為氫、C1 -C6 烷基、C2 -C6 烯基、C2 -C6 炔基、-(C0 -C2 烷基)(C3 -C6 環烷基)、-(C0 -C2 烷基)(C3 -C6 雜環)、-(C0 -C2 烷基)(芳基)或-(C0 -C2 烷基)(雜芳基),其中以上除了氫之各者可視情況經取代; R29 獨立地選自氫、C1 -C6 烷基、-(C0 -C2 烷基)(C3 -C6 環烷基)、-(C0 -C2 烷基)(雜環)、-(C0 -C2 烷基)(芳基)或-(C0 -C2 烷基)(雜芳基),其中以上除了氫之各者可視情況經取代; R30 為氫或視情況經取代之C1 -C6 烷基; R31 為C1 -C6 烷基、C2 -C6 烯基、C2 -C6 炔基、-(C0 -C2 烷基)(C3 -C6 環烷基)、-(C0 -C2 烷基)(C3 -C6 雜環)、-(C0 -C2 烷基)(芳基)或-(C0 -C2 烷基)(雜芳基),其中之各者可視情況經取代; R32 為氫、C1 -C6 烷基、C2 -C6 烯基、C2 -C6 炔基、-(C0 -C2 烷基)(C3 -C6 環烷基)、-(C0 -C2 烷基)(C3 -C6 雜環)、-(C0 -C2 烷基)(芳基)或-(C0 -C2 烷基)(雜芳基),其中以上除了氫之各者可視情況經取代;或 R30 及R32 連同其所鍵結之氮可形成雜環; R33 為氫、C1 -C6 烷基、C2 -C6 烯基、C2 -C6 炔基、-(C0 -C2 烷基)(C3 C6 環烷基)、-(C0 -C2 烷基)(C3 -C6 雜環)、-(C0 -C2 烷基)(芳基)或-(C0 -C2 烷基)(雜芳基),其中以上除了氫之各者可視情況經取代;或 R32 及R33 可鍵結在一起以形成雜環。 R1 、R2 、R3 、R4 、R12 、R13 及R22 如上文所定義。 在另一實施例中,揭示式IIa化合物:式IIa 或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組合物、鹽或前藥, 其中: R1 、R2 、R3 、R4 、R22 及R25 如上文所定義。 在另一實施例中,揭示式IIb化合物:式IIb 或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組合物、鹽或前藥, 其中: R1 、R2 、R3 、R22 及R25 如上文所定義。 在一典型實施例中,該化合物為參考對應核苷之β-D異構體(亦即,呈天然存在之組態)。在一替代組態中,該化合物以β-L異構體形式提供。該化合物通常至少90%不含相反對映異構體,且可至少98%、99%或甚至100%不含相反對映異構體。除非另有描述,否則該化合物至少90%不含相反對映異構體。 在另一實施例中,該化合物根據式III:式III 或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組合物、鹽或前藥, 其中: R7 為氫、C1 - 6 烷基、C3 - 7 環烷基、雜芳基、雜環或包括(但不限於)苯基或萘基之芳基,其中苯基或萘基視情況經C1 - 6 烷基、C2 - 6 烯基、C2 - 6 炔基、C1 - 6 烷氧基、F、Cl、Br、I、硝基、氰基、C1 - 6 鹵烷基、-N(R7 ' )2 、C1 - 6 醯胺基、NHSO2 C1 - 6 烷基、-SO2 N(R7 ' )2 、COR7 " 及-SO2 C1 - 6 烷基取代;(R7 ' 獨立地為氫或C1 - 6 烷基;R7 " 為-OR11 或-N(R7 )2 ); R8 為氫、C1 - 6 烷基,或R9a 或R9b 及R8 一起為(CH2 )n 以形成包括毗連N原子及C原子之環;其中n為2至4;R9a 及R9b (i)獨立地選自氫、C1 - 6 烷基、環烷基、-(CH2 )c (NR9 ' )2 、C1 - 6 羥烷基、-CH2 SH、-(CH2 )2 S(O)Me、-(CH2 )3 NHC(=NH)NH2 、(lH-吲哚-3-基)甲基、(lH-咪唑-4-基)甲基、-(CH2 )c COR9 " 、芳基及芳基(C1 - 3 烷基)-,其中芳基可視情況經選自以下之基團取代:羥基、C1 - 6 烷基、C1 - 6 烷氧基、鹵素、硝基及氰基;(ii)R9a 及R9b 兩者為C1 - 6 烷基;(iii)R9a 及R9b 一起為(CH2 )r 以形成螺環;(iv)R9a 為氫且R9b 及R8 一起為(CH2 )n 以形成包括毗連N原子及C原子之環;(v)R9b 為氫且R9a 及R8 一起為(CH2 )n 以形成包括毗連N原子及C原子之環,其中c為1至6;n為2至4;r為2至5;且其中R9 ' 獨立地為氫或C1 - 6 烷基且R9 " 為-OR11 或-N(R11 ' )2 ;(vi)R9a 為氫且R9b 為氫、CH3 、CH2 CH3 、CH(CH3 )2 、CH2 CH(CH3 )2 、CH(CH3 )CH2 CH3 、CH2 Ph、CH2 -吲哚-3-基、-CH2 CH2 SCH3 、CH2 CO2 H、CH2 C(O)NH2 、CH2 CH2 COOH、CH2 CH2 C(O)NH2 、CH2 CH2 CH2 CH2 NH2 、-CH2 CH2 CH2 NHC(NH)NH2 、CH2 -咪唑-4-基、CH2 OH、CH(OH)CH3 、CH2 ((4'-OH)-Ph)、CH2 SH或低碳環烷基;或(vii)R9a 為CH3 、CH2 CH3 、CH(CH3 )2 、CH2 CH(CH3 )2 、CH(CH3 )CH2 CH3 、CH2 Ph、CH2 -吲哚-3-基、-CH2 CH2 SCH3 、CH2 CO2 H、CH2 C(O)NH2 、CH2 CH2 COOH、CH2 CH2 C(O)NH2 、CH2 CH2 CH2 CH2 NH2 、-CH2 CH2 CH2 NHC(NH)NH2 、CH2 -咪唑-4-基、CH2 OH、CH(OH)CH3 、CH2 ((4'-OH)-Ph)、CH2 SH或低碳環烷基,且R9b 為氫; R10 為氫;視情況經烷氧基、二(低碳烷基)-胺基或鹵素取代之C1 - 6 烷基;C1 - 6 鹵烷基;(C0 -C2 )(C3 - 7 環烷基);(C0 -C2 )(雜環烷基);胺基醯基;(C0 -C2 )(芳基),諸如(C0 -C2 )(苯基);(C0 -C2 )(雜芳基),諸如(C0 -C2 )(吡啶基);經取代(C0 -C2 )(芳基);或經取代(C0 -C2 )(雜芳基); R11 為視情況經取代之C1 - 6 烷基、視情況經取代之環烷基、視情況經取代之C2 - 6 炔基、視情況經取代之C2 - 6 烯基或視情況經取代之醯基,其包括(但不限於)C(O)((C1 - 6 烷基);以及 R1 、R2 、R3 、R12 、R13 及R22 如上文所定義。 在一個實施例中,揭示式IIIa化合物:式IIIa 或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組合物、鹽或前藥, 其中變數R1 、R2 、R3 、R7 、R8 、R9a 、R9b 、R10 及R22 如上文所描述。 在一個實施例中,揭示式IIIb化合物:式IIIb 或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組合物、鹽或前藥, 其中變數R1 、R2 、R3 、R7 、R8 、R9a 、R9b 、R10 及R22 如上文所描述。 在一個實施例中,該化合物係根據式IV:式IV 或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組合物、鹽或前藥, 其中: R1 、R2 、R3 、R7 、R8 、R9a 、R9b 、R10 、R12 、R13 、R22 及R25 如上文所描述。 在一個實施例中,揭示式IVa化合物:式IVa 或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組合物、鹽或前藥, 其中變數R1 、R2 、R3 、R7 、R8 、R9a 、R9b 、R10 、R22 及R25 如上文所描述。 在一個實施例中,揭示式IVb化合物:式IVb 或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組合物、鹽或前藥, 其中變數R1 、R2 、R3 、R7 、R8 、R9a 、R9b 、R10 、R22 及R25 如本文所描述。 在一個實施例中,揭示式V化合物:式V 或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組合物、鹽或前藥, 其中變數R1 、R2 、R12 、R13 及R22 如本文所描述。 Q為氧或硫;以及 R23 為-OH、-O- 、視情況經取代之-O-烷基、視情況經取代之-O-烯基、視情況經取代之-O-炔基、視情況經取代之-O-(C0 -C2 )(環烷基)、視情況經取代之-O-(C0 -C2 )(雜環)、視情況經取代之-O-(C0 -C2 )(芳基)、視情況經取代之-O-(C0 -C2 )(雜芳基)、視情況經取代之N連接胺基酸或視情況經取代之N連接胺基酸酯。 在一個實施例中,揭示式VI化合物:式VI 或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組合物、鹽或前藥, 其中變數R1 、R2 、R12 、R13 、R22 、R23 、R25 及Q如本文所描述。 在一替代實施例中,提供化合物、方法及組合物以供治療感染或暴露於副黏液病毒或正黏液病毒的宿主。β - D - 2 '- 脫氧 - 2 '- 取代 - 4 '- 取代 - N6 - 取代 - 2 , 6 - 二胺基嘌呤核苷酸之代謝 β-D-2'-脫氧-2'-取代-4'-取代-N6 -甲基-2,6-二胺基嘌呤核苷胺基磷酸酯之代謝涉及5'-單磷酸酯之產生及N6 -甲基-2,6-二胺基嘌呤鹼之後續同化以產生呈5'-單磷酸酯形式之β-D-2'-脫氧-2'-取代-4'-取代-N6 -甲基-2,6-二胺基嘌呤-鳥嘌呤核苷。單磷酸酯隨後進一步經同化成活性物種5'-三磷酸酯。在下文方案1中說明β-D-2'-脫氧-2'-取代-4'-取代-N6 -甲基-2,6-二胺基嘌呤核苷胺基磷酸酯之代謝路徑。方案1 β-D-2'-脫氧-2'-取代-4'-取代-N6 -二甲基-2,6-二胺基嘌呤核苷酸之代謝涉及β-D-2'-脫氧-2'-取代-4'-取代-N6 -二甲基-2,6-二胺基嘌呤三磷酸酯之形成以及對應鳥嘌呤核苷三磷酸酯之產生。在下文方案2及方案3中說明這些代謝路徑。方案2方案3穩定性磷酸酯前藥 穩定性磷酸酯前藥為可在活體內(例如在人類體內)提供單磷酸酯、二磷酸酯或三磷酸酯之部分。舉例而言,McGuigan已在以下美國專利中揭示胺基磷酸酯:第8,933,053號、第8,759,318號、第8,658,616號、第8,263,575號、第8,119,779號、第7,951,787號及第7,115,590號。Alios已在US 8,895,723及8,871,737中揭示硫代胺基磷酸酯。Alios亦已在US 8,772,474中揭示環核苷酸。Idenix已在WO 2013/177219中揭示環胺基磷酸酯及胺基磷酸酯/SATE衍生物。Idenix亦已在WO 2013/039920中揭示經取代羰氧基甲基胺基磷酸酯化合物。Hostetler已揭示脂質磷酸酯前藥,參見例如US 7,517,858。Hostetler亦已揭示膦酸酯前藥之脂質共軛物,參見例如US 8,889,658、US 8,846,643、US 8,710,030、US 8,309,565、US 8,008,308及US 7,790,703。艾默利大學(Emory University)已在WO 2014/124430中揭示核苷酸鞘胺基醇(sphingoid)及脂質衍生物。RFS Pharma已在WO 2010/091386中揭示嘌呤核苷單磷酸酯前藥。HepDirectTM 技術揭示於文章「Design,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Series of Cytochrome P(450) 3A-Activated Prodrugs (HepDirect Prodrugs) Useful for Targeting Phosph(on)ate-Based Drugs to the Liver」(J. Am. Chem. Soc. 126, 5154-5163 (2004))中。額外磷酸酯前藥包括(但不限於)磷酸酯、包括CycloSAL之3',5'-環磷酸酯、SATE衍生物(S-醯基-2硫酯)及DTE(二硫二乙基)前藥。揭示非限制性實例之文獻評述參見:A. Ray及K. Hostetler,「Application of kinase bypass strategies to nucleoside antivirals」,Antiviral Research (2011) 277-291;M. Sofia,「Nucleotide prodrugs for HCV therapy」,Antiviral Chemistry and Chemotherapy 2011;22-23-49;及S. Peyrottes等人「SATE Pronucleotide Approaches: An Overview」,Mini Reviews in Medicinal Chemistry 2004, 4, 395。在一個實施例中,描述於此等專利申請或文獻中之任一者中的5'-前藥可用於所提出化合物之R4 位置。實施例 在特定實施例中: (i) 在式Ia中,R1 為甲基,R2 為氫,R3 為氫,R4 為穩定性磷酸酯前藥; (ii) 在式Ia中,R1 為甲基,R2 為氫,R3 為氫,且R4 為穩定性硫代磷酸酯前藥; (iii) 在式Ia中,R1 為甲基,R2 為氫,R3 為氫,且R4 為胺基磷酸酯; (iv) 在式Ia中,R1 為甲基,R2 為氫,R3 為氫,且R4 為硫代胺基磷酸酯; (v) 在式Ia中,R1 為甲基,R2 為氫,R3 為氫,且R4 為單磷酸酯; (vi) 在式Ia中,R1 為甲基,R2 為氫,R3 為氫,且R4 為二磷酸酯; (vii) 在式Ia中,R1 為甲基,R2 為氫,R3 為氫,且R4 為三磷酸酯; (viii) 在式Ia中,R1 為甲基,R2 為甲基,R3 為氫,R4 為穩定性磷酸酯前藥; (ix) 在式Ia中,R1 為甲基,R2 為甲基,R3 為氫,且R4 為穩定性硫代磷酸酯前藥; (x) 在式Ia中,R1 為甲基,R2 為甲基,R3 為氫,且R4 為胺基磷酸酯; (xi) 在式Ia中,R1 為甲基,R2 為甲基,R3 為氫,且R4 為硫代胺基磷酸酯; (xii) 在式Ia中,R1 為甲基,R2 為甲基,R3 為氫,且R4 為單磷酸酯; (xiii) 在式Ia中,R1 為甲基,R2 為甲基,R3 為氫,且R4 為二磷酸酯; (xiv) 在式Ia中,R1 為甲基,R2 為甲基,R3 為氫,且R4 為三磷酸酯; (xv) 在式Ia中,R1 為甲基,R2 為環丙基,R3 為氫,R4 為穩定性磷酸酯前藥; (xvi) 在式Ia中,R1 為甲基,R2 為環丙基,R3 為氫,且R4 為穩定性硫代磷酸酯前藥; (xvii) 在式Ia中,R1 為甲基,R2 為環丙基,R3 為氫,且R4 為胺基磷酸酯; (xviii) 在式Ia中,R1 為甲基,R2 為環丙基,R3 為氫,且R4 為硫代胺基磷酸酯; (xix) 在式Ia中,R1 為甲基,R2 為環丙基,R3 為氫,且R4 為單磷酸酯; (xx) 在式Ia中,R1 為甲基,R2 為環丙基,R3 為氫,且R4 為二磷酸酯; (xxi) 在式Ia中,R1 為甲基,R2 為環丙基,R3 為氫,且R4 為三磷酸酯; (xxii) 在式Ia中,R1 為乙基,R2 為氫,R3 為氫,R4 為穩定性磷酸酯前藥; (xxiii) 在式Ia中,R1 為乙基,R2 為氫,R3 為氫,且R4 為穩定性硫代磷酸酯前藥; (xxiv) 在式Ia中,R1 為乙基,R2 為氫,R3 為氫,且R4 為胺基磷酸酯; (xxv) 在式Ia中,R1 為乙基,R2 為氫,R3 為氫,且R4 為硫代胺基磷酸酯; (xxvi) 在式Ia中,R1 為乙基,R2 為氫,R3 為氫,且R4 為單磷酸酯; (xxvii) 在式Ia中,R1 為乙基,R2 為氫,R3 為氫,且R4 為二磷酸酯; (xxviii) 在式Ia中,R1 為乙基,R2 為氫,R3 為氫,且R4 為三磷酸酯; (xxix) 在式Ia中,R1 為丙基,R2 為氫,R3 為氫,R4 為穩定性磷酸酯前藥; (xxx) 在式Ia中,R1 為丙基,R2 為氫,R3 為氫,且R4 為穩定性硫代磷酸酯前藥; (xxxi) 在式Ia中,R1 為丙基,R2 為氫,R3 為氫,且R4 為胺基磷酸酯; (xxxii) 在式Ia中,R1 為丙基,R2 為氫,R3 為氫,且R4 為硫代胺基磷酸酯; (xxxiii) 在式Ia中,R1 為丙基,R2 為氫,R3 為氫,且R4 為單磷酸酯; (xxxiv) 在式Ia中,R1 為丙基,R2 為氫,R3 為氫,且R4 為二磷酸酯; (xxxv) 在式Ia中,R1 為丙基,R2 為氫,R3 為氫,且R4 為三磷酸酯; (xxxvi) 在式Ia中,R1 為異丙基,R2 為氫,R3 為氫,R4 為穩定性磷酸酯前藥; (xxxvii) 在式Ia中,R1 為異丙基,R2 為氫,R3 為氫,且R4 為穩定性硫代磷酸酯前藥; (xxxviii) 在式Ia中,R1 為異丙基,R2 為氫,R3 為氫,且R4 為胺基磷酸酯; (xxxix) 在式Ia中,R1 為異丙基,R2 為氫,R3 為氫,且R4 為硫代胺基磷酸酯; (xl) 在式Ia中,R1 為異丙基,R2 為氫,R3 為氫,且R4 為單磷酸酯; (xli) 在式Ia中,R1 為異丙基,R2 為氫,R3 為氫,且R4 為二磷酸酯; (xlii) 在式Ia中,R1 為異丙基,R2 為氫,R3 為氫,且R4 為三磷酸酯; (xliii) 在式Ia中,R1 為乙基,R2 為乙基,R3 為氫,R4 為穩定性磷酸酯前藥; (xliv) 在式Ia中,R1 為乙基,R2 為乙基,R3 為氫,且R4 為穩定性硫代磷酸酯前藥; (xlv) 在式Ia中,R1 為乙基,R2 為乙基,R3 為氫,且R4 為胺基磷酸酯; (xlvi) 在式Ia中,R1 為乙基,R2 為乙基,R3 為氫,且R4 為硫代胺基磷酸酯; (xlvii) 在式Ia中,R1 為乙基,R2 為乙基,R3 為氫,且R4 為單磷酸酯; (xlviii) 在式Ia中,R1 為乙基,R2 為乙基,R3 為氫,且R4 為二磷酸酯; (xlix) 在式Ia中,R1 為乙基,R2 為乙基,R3 為氫,且R4 為三磷酸酯; (l) 在式Ia中,R1 為甲基,R2 為丙基,R3 為氫,R4 為穩定性磷酸酯前藥; (li) 在式Ia中,R1 為甲基,R2 為丙基,R3 為氫,且R4 為穩定性硫代磷酸酯前藥; (lii) 在式Ia中,R1 為甲基,R2 為丙基,R3 為氫,且R4 為胺基磷酸酯; (liii) 在式Ia中,R1 為甲基,R2 為丙基,R3 為氫,且R4 為硫代胺基磷酸酯; (liv) 在式Ia中,R1 為甲基,R2 為丙基,R3 為氫,且R4 為單磷酸酯; (lv) 在式Ia中,R1 為甲基,R2 為丙基,R3 為氫,且R4 為二磷酸酯; (lvi) 在式Ia中,R1 為甲基,R2 為丙基,R3 為氫,且R4 為三磷酸酯; (lvii) 在式Ia中,R1 及R2 連同其所鍵結之氮形成5員雜環,R3 為氫,R4 為穩定性磷酸酯前藥; (lviii) 在式Ia中,R1 及R2 連同其所鍵結之氮形成5員雜環,R3 為氫,且R4 為穩定性硫代磷酸酯前藥; (lix) 在式Ia中,R1 及R2 連同其所鍵結之氮形成5員雜環,R3 為氫,且R4 為胺基磷酸酯; (lx) 在式Ia中,R1 及R2 連同其所鍵結之氮形成5員雜環,R3 為氫,且R4 為硫代胺基磷酸酯; (lxi) 在式Ia中,R1 及R2 連同其所鍵結之氮形成5員雜環,R3 為氫,且R4 為單磷酸酯; (lxii) 在式Ia中,R1 及R2 連同其所鍵結之氮形成5員雜環,R3 為氫,且R4 為二磷酸酯; (lxiii) 在式Ia中,R1 及R2 連同其所鍵結之氮形成5員雜環,R3 為氫,且R4 為三磷酸酯; (lxiv) 在式Ia中,R1 為環戊基,R2 為氫,R3 為氫,R4 為穩定性磷酸酯前藥; (lxv) 在式Ia中,R1 為環戊基,R2 為氫,R3 為氫,且R4 為穩定性硫代磷酸酯前藥; (lxvi) 在式Ia中,R1 為環戊基,R2 為氫,R3 為氫,且R4 為胺基磷酸酯; (lxvii) 在式Ia中,R1 為環戊基,R2 為氫,R3 為氫,且R4 為硫代胺基磷酸酯; (lxviii) 在式Ia中,R1 為環戊基,R2 為氫,R3 為氫,且R4 為單磷酸酯; (lxix) 在式Ia中,R1 為環戊基,R2 為氫,R3 為氫,且R4 為二磷酸酯; (lxx) 在式Ia中,R1 為環戊基,R2 為氫,R3 為氫,且R4 為三磷酸酯; (lxxi) 在式Ia中,R1 為環丙基,R2 為環丙基,R3 為氫,R4 為穩定性磷酸酯前藥; (lxxii) 在式Ia中,R1 為環丙基,R2 為環丙基,R3 為氫,且R4 為穩定性硫代磷酸酯前藥; (lxxiii) 在式Ia中,R1 為環丙基,R2 為環丙基,R3 為氫,且R4 為胺基磷酸酯; (lxxiv) 在式Ia中,R1 為環丙基,R2 為環丙基,R3 為氫,且R4 為硫代胺基磷酸酯; (lxxv) 在式Ia中,R1 為環丙基,R2 為環丙基,R3 為氫,且R4 為單磷酸酯; (lxxvi) 在式Ia中,R1 為環丙基,R2 為環丙基,R3 為氫,且R4 為二磷酸酯; (lxxvii) 在式Ia中,R1 為環丙基,R2 為環丙基,R3 為氫,且R4 為三磷酸酯; (lxxviii) 在式Ia中,R1 為甲基,R2 為乙基,R3 為氫,R4 為穩定性磷酸酯前藥; (lxxix) 在式Ia中,R1 為甲基,R2 為乙基,R3 為氫,R4 為穩定性硫代磷酸酯前藥; (lxxx) 在式Ia中,R1 為甲基,R2 為乙基,R3 為氫,且R4 為胺基磷酸酯; (lxxxi) 在式Ia中,R1 為甲基,R2 為乙基,R3 為氫,且R4 為硫代胺基磷酸酯; (lxxxii) 在式Ia中,R1 為甲基,R2 為乙基,R3 為氫,且R4 為單磷酸酯; (lxxxiii) 在式Ia中,R1 為甲基,R2 為乙基,R3 為氫,且R4 為二磷酸酯; (lxxxiv) 在式Ia中,R1 為甲基,R2 為乙基,R3 為氫,且R4 為三磷酸酯; (lxxxv) 在式Ia中,R1 為環丁基,R2 為氫,R3 為氫,R4 為穩定性磷酸酯前藥; (lxxxvi) 在式Ia中,R1 為環丁基,R2 為氫,R3 為氫,且R4 為穩定性硫代磷酸酯前藥; (lxxxvii) 在式Ia中,R1 為環丁基,R2 為氫,R3 為氫,且R4 為胺基磷酸酯; (lxxxviii) 在式Ia中,R1 為環丁基,R2 為氫,R3 為氫,且R4 為硫代胺基磷酸酯; (lxxxix) 在式Ia中,R1 為環丁基,R2 為氫,R3 為氫,且R4 為單磷酸酯; (xc) 在式Ia中,R1 為環丁基,R2 為氫,R3 為氫,且R4 為二磷酸酯; (xci) 在式Ia中,R1 為環丁基,R2 為氫,R3 為氫,且R4 為三磷酸酯; (xcii) 在式Ib中,R1 為甲基,R2 為甲基,R3 為氫,R4 為穩定性磷酸酯前藥; (xciii) 在式Ib中,R1 為甲基,R2 為甲基,R3 為氫,且R4 為穩定性硫代磷酸酯前藥; (xciv) 在式Ib中,R1 為甲基,R2 為甲基,R3 為氫,且R4 為胺基磷酸酯; (xcv) 在式Ib中,R1 為甲基,R2 為甲基,R3 為氫,且R4 為硫代胺基磷酸酯; (xcvi) 在式Ib中,R1 為甲基,R2 為甲基,R3 為氫,且R4 為單磷酸酯; (xcvii) 在式Ib中,R1 為甲基,R2 為甲基,R3 為氫,且R4 為二磷酸酯; (xcviii) 在式Ib中,R1 為甲基,R2 為甲基,R3 為氫,且R4 為三磷酸酯; (xcix) 在式Ib中,R1 為甲基,R2 為氫,R3 為氫,R4 為穩定性磷酸酯前藥; (c) 在式Ib中,R1 為甲基,R2 為氫,R3 為氫,且R4 為穩定性硫代磷酸酯前藥; (ci) 在式Ib中,R1 為甲基,R2 為氫,R3 為氫,且R4 為胺基磷酸酯; (cii) 在式Ib中,R1 為甲基,R2 為氫,R3 為氫,且R4 為硫代胺基磷酸酯; (ciii) 在式Ib中,R1 為甲基,R2 為氫,R3 為氫,且R4 為單磷酸酯; (civ) 在式Ib中,R1 為甲基,R2 為氫,R3 為氫,且R4 為二磷酸酯; (cv) 在式Ib中,R1 為甲基,R2 為氫,R3 為氫,且R4 為三磷酸酯; (cvi) 在式Ib中,R1 為環戊基,R2 為氫,R3 為氫,R4 為穩定性磷酸酯前藥; (cvii) 在式Ib中,R1 為環戊基,R2 為氫,R3 為氫,且R4 為穩定性硫代磷酸酯前藥; (cviii) 在式Ib中,R1 為環戊基,R2 為氫,R3 為氫,且R4 為胺基磷酸酯; (cix) 在式Ib中,R1 為環戊基,R2 為氫,R3 為氫,且R4 為硫代胺基磷酸酯; (cx) 在式Ib中,R1 為環戊基,R2 為氫,R3 為氫,且R4 為單磷酸酯; (cxi) 在式Ib中,R1 為環戊基,R2 為氫,R3 為氫,且R4 為二磷酸酯; (cxii) 在式Ib中,R1 為環戊基,R2 為氫,R3 為氫,且R4 為三磷酸酯; (cxiii) 在式Ib中,R1 及R2 連同其所鍵結之氮形成5員雜環,R3 為氫,R4 為穩定性磷酸酯前藥; (cxiv) 在式Ib中,R1 及R2 連同其所鍵結之氮形成5員雜環,R3 為氫,且R4 為穩定性硫代磷酸酯前藥; (cxv) 在式Ib中,R1 及R2 連同其所鍵結之氮形成5員雜環,R3 為氫,且R4 為胺基磷酸酯; (cxvi) 在式Ib中,R1 及R2 連同其所鍵結之氮形成5員雜環,R3 為氫,且R4 為硫代胺基磷酸酯; (cxvii) 在式Ib中,R1 及R2 連同其所鍵結之氮形成5員雜環,R3 為氫,且R4 為單磷酸酯; (cxviii) 在式Ib中,R1 及R2 連同其所鍵結之氮形成5員雜環,R3 為氫,且R4 為二磷酸酯; (cxix) 在式Ib中,R1 及R2 連同其所鍵結之氮形成5員雜環,R3 為氫,且R4 為三磷酸酯; (cxx) 在式Ib中,R1 為甲基,R2 為環丙基,R3 為氫,R4 為穩定性磷酸酯前藥; (cxxi) 在式Ib中,R1 為甲基,R2 為環丙基,R3 為氫,且R4 為穩定性硫代磷酸酯前藥; (cxxii) 在式Ib中,R1 為甲基,R2 為環丙基,R3 為氫,且R4 為胺基磷酸酯; (cxxiii) 在式Ib中,R1 為甲基,R2 為環丙基,R3 為氫,且R4 為硫代胺基磷酸酯; (cxxiv) 在式Ib中,R1 為甲基,R2 為環丙基,R3 為氫,且R4 為單磷酸酯; (cxxv) 在式Ib中,R1 為甲基,R2 為環丙基,R3 為氫,且R4 為二磷酸酯; (cxxvi) 在式Ib中,R1 為甲基,R2 為環丙基,R3 為氫,且R4 為三磷酸酯; (cxxvii) 在式Ib中,R1 為甲基,R2 為環丙基,R3 為氫,且R4 為穩定性磷酸酯前藥; (cxxviii) 在式Ib中,R1 為環丙基,R2 為環丙基,R3 為氫,且R4 為穩定性硫代磷酸酯前藥; (cxxix) 在式Ib中,R1 為環丙基,R2 為環丙基,R3 為氫,且R4 為胺基磷酸酯; (cxxx) 在式Ib中,R1 為環丙基,R2 為環丙基,R3 為氫,且R4 為硫代胺基磷酸酯; (cxxxi) 在式Ib中,R1 為環丙基,R2 為環丙基,R3 為氫,且R4 為單磷酸酯; (cxxxii) 在式Ib中,R1 為環丙基,R2 為環丙基,R3 為氫,且R4 為二磷酸酯; (cxxxiii) 在式Ib中,R1 為環丙基,R2 為環丙基,R3 為氫,且R4 為三磷酸酯; (cxxxiv) 在式I中,R12 為F; (cxxxv) 在式II中,R12 為F; (cxxxvi) 在式III中,R12 為F; (cxxxvii) 在式IV中,R12 為F; (cxxxviii) 在式V中,R12 為F; (cxxxix) 在式VI中,R12 為F; (cxl) 在式I中,R12 為Cl; (cxli) 在式II中,R12 為Cl; (cxlii) 在式III中,R12 為Cl; (cxliii) 在式IV中,R12 為Cl; (cxliv) 在式V中,R12 為Cl; (cxlv) 在式VI中,R12 為Cl; (cxlvi) 在式I中,R12 為Br; (cxlvii) 在式II中,R12 為Br; (cxlviii) 在式III中,R12 為Br; (cxlix) 在式IV中,R12 為Br; (cl) 在式V中,R12 為Br; (cli) 在式VI中,R12 為Br; (clii) 在式I中,R13 為F; (cliii) 在式II中,R13 為F; (cliv) 在式III中,R13 為F; (clv) 在式IV中,R13 為F; (clvi) 在式V中,R13 為F; (clvii) 在式VI中,R13 為F; (clviii) 在式I中,R13 為Cl; (clix) 在式II中,R13 為Cl; (clx) 在式III中,R13 為Cl; (clxi) 在式IV中,R13 為Cl; (clxii) 在式V中,R13 為Cl; (clxiii) 在式VI中,R13 為Cl; (clxiv) 在式I中,R13 為Br; (clxv) 在式II中,R13 為Br; (clxvi) 在式III中,R13 為Br; (clxvii) 在式IV中,R13 為Br; (clxviii) 在式V中,R13 為Br; (clxix) 在式VI中,R13 為Br; (clxx) 在式I中,R12 及R13 為F; (clxxi) 在式II中,R12 及R13 為F; (clxxii) 在式III中,R12 及R13 為F; (clxxiii) 在式IV中,R12 及R13 為F; (clxxiv) 在式V中,R12 及R13 為F; (clxxv) 在式VI中,R12 及R13 為F。 在替代實施例中: (clxxvi) 在式Ia中,R1 為環丙基,R2 為氫,R3 為氫,R4 為穩定性磷酸酯前藥; (clxxvii) 在式Ia中,R1 為環丙基,R2 為氫,R3 為氫,且R4 為穩定性硫代磷酸酯前藥; (clxxviii) 在式Ia中,R1 為環丙基,R2 為氫,R3 為氫,且R4 為胺基磷酸酯; (clxxix) 在式Ia中,R1 為環丙基,R2 為氫,R3 為氫,且R4 為硫代胺基磷酸酯; (clxxx) 在式Ia中,R1 為環丙基,R2 為氫,R3 為氫,且R4 為單磷酸酯; (clxxxi) 在式Ia中,R1 為環丙基,R2 為氫,R3 為氫,且R4 為二磷酸酯; (clxxxii) 在式Ia中,R1 為環丙基,R2 為氫,R3 為氫,且R4 為三磷酸酯; (clxxxiii) 在式Ia中,R1 為環丙基,R2 為甲基,R3 為氫,R4 為穩定性磷酸酯前藥; (clxxxiv) 在式Ib中,R1 為環丙基,R2 為氫,R3 為氫,R4 為穩定性磷酸酯前藥; (clxxxv) 在式Ib中,R1 為環丙基,R2 為氫,R3 為氫,且R4 為穩定硫代磷酸酯前藥; (clxxxvi) 在式Ib中,R1 為環丙基,R2 為氫,R3 為氫,且R4 為胺基磷酸酯; (clxxxvii) 在式Ib中,R1 為環丙基,R2 為氫,R3 為氫,且R4 為硫代胺基磷酸酯; (clxxxviii) 在式Ib中,R1 為環丙基,R2 為氫,R3 為氫,且R4 為單磷酸酯; (clxxxix) 在式Ib中,R1 為環丙基,R2 為氫,R3 為氫,且R4 為二磷酸酯; (cxc) 在式Ib中,R1 為環丙基,R2 為氫,R3 為氫,且R4 為三磷酸酯; (cxci) 在式Ib中,R1 為環丙基,R2 為甲基,R3 為氫,R4 為穩定性磷酸酯前藥; (cxcii) 在式Ia中,R1 為環丙基,R2 為氫,R3 為氫,R4 為胺基磷酸酯,且R22 為甲基; (cxciii) 在式Ia中,R1 為環丙基,R2 為氫,R3 為氫,R4 為胺基磷酸酯,且R22 為CH2 Cl; (cxciv) 在式Ia中,R1 為甲基,R2 為氫,R3 為氫,R4 為胺基磷酸酯,且R22 為甲基; (cxcv) 在式Ia中,R1 為甲基,R2 為氫,R3 為氫,R4 為胺基磷酸酯,且R22 為CH2 Cl; (cxcvi) 在式Ia中,R1 為甲基,R2 為甲基,R3 為氫,R4 為胺基磷酸酯,且R22 為甲基; (cxcvii) 在式Ia中,R1 為甲基,R2 為甲基,R3 為氫,R4 為胺基磷酸酯,且R22 為CH2 Cl; (cxcviii) 在式Ia中,R1 為環丙基,R2 為甲基,R3 為氫,R4 為胺基磷酸酯,且R22 為甲基; (cxcix) 在式Ia中,R1 為環丙基,R2 為甲基,R3 為氫,R4 為胺基磷酸酯,且R22 為CH2 Cl; 在化合物(i)至(cxxxiii)之替代實施例中,L-核苷用於式I至VI。 在一個替代實施例中,式I之R12 變數為F。 在一個替代實施例中,式I之R12 變數為Cl。 在一個替代實施例中,式I之R12 變數為Br。 在一個實施例中,提供一種式I化合物。式I化合物之非限制性實例包括: 。 式I化合物之額外非限制性實例包括: 。 在一個實施例中,R3 為氫且R4。 在一個實施例中,R3 為氫且R4。 在一個實施例中,R3 為氫且R4。 在一個實施例中,R3 為氫且R4。 在一個實施例中,提供一種式II化合物。式II化合物之非限制性實例包括: 在一個實施例中,提供一種式III化合物。式III化合物之非限制性實例包括: 。 在一個實施例中,提供一種式IV化合物。式IV化合物之非限制性實例包括: 在一個實施例中,提供一種式V化合物。式V化合物之非限制性實例包括: 在一個實施例中,提供一種式VI化合物。式VI化合物之非限制性實例包括: 。 在一個實施例中,提供一種式I化合物。式I化合物之非限制性實例包括: 。 在一個實施例中,提供一種式I硫代胺基磷酸酯。式I硫代胺基磷酸酯之非限制性實例包括(但不限於): 。 在一個實施例中,提供一種式V之穩定性磷酸酯前藥。下文說明式V之穩定性磷酸酯前藥之非限制性實例: 。 在另一實施例中,提供一種式I化合物。式I化合物之非限制性實例包括: 。 在一個實施例中,提供一種式I硫代胺基磷酸酯。式I硫代胺基磷酸酯之非限制性實例包括(但不限於): 。 在一個實施例中,提供一種式V之穩定性磷酸酯前藥。下文說明式V之穩定性磷酸酯前藥之非限制性實例: 。 在一個實施例中,提供一種式I化合物。式I化合物之非限制性實例包括: 。 在一個實施例中,提供一種式II化合物。式II化合物之非限制性實例包括: 。 在一個實施例中,R3 為氫且R4。 在一個實施例中,R3 為氫且R4。 在一個實施例中,R3 為氫且R4。 在一個實施例中,R3 為氫且R4。 在一個實施例中,提供一種式II化合物。式II化合物之非限制性實例包括: 。 在一些實施例中,R3 為H且R4。 在一些實施例中,R3 為H且R4。 在一些實施例中,R3 為H且R4。 在一些實施例中,R1 為CH3 ,R2 為H,R3 為H且R4。 在一些實施例中,R1 為CH3 ,R2 為H,R3 為H且R4。 在一些實施例中,R3 為H且R4。 在一個實施例中,提供一種式II化合物。式II化合物之非限制性實例包括: 。 在一替代實施例中,提供一種式III化合物。式III化合物之非限制性實例包括: 。 在一替代實施例中,提供一種式III化合物。式III化合物之非限制性實例包括: 。 在一替代實施例中,提供一種式III化合物。式III化合物之非限制性實例包括: 。 在一替代實施例中,提供一種式IV化合物。式IV化合物之非限制性實例包括: II . 定義 以下術語用於描述本發明。在本文中並未具體定義術語之情況下,彼術語由在上下文中將彼術語應用於描述本發明之用途的一般技術者給定為此項技術中公認之意義。 術語「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或前藥」貫穿本說明書用於描述在投與至患者後提供所要活性化合物的2'-脫氧-2'-α-氟-2'-β-C-取代-4'-氟-N6 -取代-2,6-二胺基嘌呤核苷酸或2'-脫氧-2'-α-氟-2'-β-C-取代-4'-氟-2-取代-N6 -取代-6-胺基嘌呤核苷酸或β-D-2' -脫氧-2'-取代-4' -取代-2-取代-N6 -取代-6-胺基嘌呤核苷酸之任何醫藥學上可接受之形式(諸如酯、胺基磷酸酯、硫代胺基磷酸酯、磷酸酯、酯之鹽或相關族群)。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之實例為用酸形成之有機酸加成鹽,其形成生理學上可接受之陰離子,例如甲苯磺酸鹽、甲磺酸鹽、乙酸鹽、檸檬酸鹽、丙二酸鹽、酒石酸鹽、丁二酸鹽、苯甲酸鹽、抗壞血酸鹽、α-酮戊二酸鹽及α-甘油磷酸鹽。亦可形成合適的無機鹽,包括硫酸鹽、硝酸鹽、碳酸氫鹽及碳酸鹽。 可使用本領域中熟知之標準程序獲得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例如藉由使足夠鹼性之化合物(諸如胺)與合適之酸反應,從而得到生理學上可接受之陰離子。亦可製得羧酸之鹼金屬(例如鈉、鉀或鋰)或鹼土金屬(例如鈣)鹽。本發明化合物之鹽可藉由習知化學方法自含有鹼性或酸性部分之母化合物合成。一般而言,可藉由使此等化合物之游離酸形式與化學計算量之適當鹼(諸如Na、Ca、Mg或K之氫氧化物、碳酸鹽、碳酸氫鹽或類似物)反應,或藉由使此等化合物之游離鹼形式與化學計算量之適當酸反應來製備此類鹽。該等反應通常於水中或有機溶劑中,或於兩者之混合物中進行。一般而言,在可行的情況下,如乙醚、乙酸乙酯、乙醇、異丙醇或乙腈之非水性介質是典型的。 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的實例包括(但不限於)鹼性殘基(諸如胺)之無機酸鹽或有機酸鹽;酸性殘基(諸如羧酸)之鹼金屬鹽或有機鹽;及類似物。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包括自例如無毒無機酸或有機酸形成之母化合物的習知無毒鹽及四級銨鹽。舉例而言,習知無毒酸鹽包括:衍生自無機酸之彼等鹽,該等無機酸諸如鹽酸、氫溴酸、硫酸、胺磺酸、磷酸、硝酸及類似物;及自有機酸製備之鹽,該等有機酸諸如乙酸、丙酸、丁二酸、乙醇酸、硬脂酸、乳酸、蘋果酸、酒石酸、檸檬酸、抗壞血酸、雙羥萘酸、順丁烯二酸、羥基順丁烯二酸、苯乙酸、麩胺酸、苯甲酸、柳酸、甲磺酸、乙磺酸、苯磺酸、對胺基苯磺酸、2-乙醯氧基苯甲酸、反丁烯二酸、甲苯磺酸、甲烷磺酸、乙烷二磺酸、草酸、羥乙磺酸、HOOC-(CH2 )n -COOH (其中n為0至4)及類似物。 鹽之額外非限制性實例包括1-羥基-2-萘甲酸、2,2-二氯乙酸、2-氧代戊二酸、4-乙醯胺基苯甲酸、4-胺基柳酸、己二酸、天冬胺酸、苯磺酸、樟腦酸、樟腦-10-磺酸、癸酸、己酸、辛酸、碳酸、肉桂酸、環己胺磺酸、十二烷基硫酸、乙烷-1,2-二磺酸、乙磺酸、甲酸、半乳糖二酸、龍膽酸、葡糖庚酸、葡萄糖酸、葡糖醛酸、戊二酸、甘油磷酸、馬尿酸、異丁酸、乳糖酸、月桂酸、丙二酸、杏仁酸、萘-1,5-二磺酸、萘-2-磺酸、菸鹼酸、硝酸、油酸、棕櫚酸、焦麩胺酸、癸二酸、硫氰酸及十一碳烯酸。額外合適之鹽之清單可見於例如Remington ' s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第17版,Mack Publishing Company,Easton,Pa.,第1418頁(1985)。 因此,術語「鹽」係指本發明之化合物的相對無毒的、無機和有機酸加成鹽。此等鹽可在化合物之最終分離及純化期間製備或藉由分別使呈其游離鹼形式之經純化化合物與合適有機或無機酸反應以及分離由此形成的鹽而製備。鹼性化合物能夠與各種無機及有機酸形成多種不同的鹽。藉由使游離鹼形式與充足量之所要酸接觸從而以習知方式產生鹽來製備鹼性化合物之酸加成鹽。該游離鹼形式可藉由使鹽形式與鹼接觸及以習知方式分離游離鹼來再生。游離鹼形式可在某些物理性質方面不同於其各別鹽形式,諸如在極性溶劑中之溶解度。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鹼加成鹽可經金屬或胺形成,諸如鹼金屬及鹼土金屬氫氧化物或有機胺。用作陽離子之金屬的實例包括(但不限於)鈉、鉀、鎂、鈣及類似物。合適之胺之實例包括(但不限於)N,N'-二苯甲基乙二胺、氯普魯卡因、膽鹼、二乙醇胺、乙二胺、N-甲基還原葡糖胺及普魯卡因。藉由使游離酸形式與充足量之所要鹼接觸從而以習知方式產生鹽來製備酸化合物之鹼加成鹽。游離酸形式可藉由使鹽形式與酸接觸及以習知方式分離游離酸來再生。游離酸形式可在某些物理性質方面稍微不同於其各別鹽形式,諸如在極性溶劑中之溶解度。 鹽可由無機酸(諸如鹽酸、硝酸、磷酸、硫酸、氫溴酸、氫碘酸、亞磷酸及類似物)製備,該等鹽如硫酸鹽、焦硫酸鹽、硫酸氫鹽、亞硫酸鹽、亞硫酸氫鹽、硝酸鹽、磷酸鹽、單氫磷酸鹽、二氫磷酸鹽、偏磷酸鹽、焦磷酸鹽、氯化物、溴化物、碘化物。代表性鹽包括氫溴酸鹽、鹽酸鹽、硫酸鹽、硫酸氫鹽、硝酸鹽、乙酸鹽、草酸鹽、戊酸鹽、油酸鹽、棕櫚酸鹽、硬脂酸鹽、月桂酸鹽、硼酸鹽、苯甲酸鹽、乳酸鹽、磷酸鹽、甲苯磺酸鹽、檸檬酸鹽、順丁烯二酸鹽、反丁烯二酸鹽、丁二酸鹽、酒石酸鹽、萘二甲酸鹽、甲磺酸鹽、葡庚糖酸鹽、乳糖酸鹽、月桂基磺酸鹽及羥乙磺酸鹽以及類似鹽。鹽亦可由諸如脂族單甲酸及二甲酸、苯基取代烷酸、羥基烷酸、烷二酸、芳族酸、脂族及芳族磺酸等及類似物的有機酸製備。代表性鹽包括乙酸鹽、丙酸鹽、辛酸鹽、異丁酸鹽、草酸鹽、丙二酸鹽、丁二酸鹽、辛二酸鹽、癸二酸鹽、反丁烯二酸鹽、順丁烯二酸鹽、杏仁酸鹽、苯甲酸鹽、氯苯甲酸鹽、甲基苯甲酸鹽、二硝基苯甲酸鹽、鄰苯二甲酸鹽、苯磺酸鹽、甲苯磺酸鹽、苯基乙酸鹽、檸檬酸鹽、乳酸鹽、順丁烯二酸鹽、酒石酸鹽、甲磺酸鹽及類似物。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可包括基於鹼金屬及鹼土金屬(諸如鈉、鋰、鉀、鈣、鎂及其類似物)之陽離子,以及無毒銨、四級銨及胺之陽離子,包括(但不限於)銨、四甲銨、四乙銨、甲胺、二甲胺、三甲胺、三乙胺、乙胺及類似物。亦涵蓋胺基酸之鹽,諸如精胺酸鹽、葡糖酸鹽、半乳糖醛酸鹽及類似物。參見例如Berge等人,J. Pharm. Sci., 1977, 66, 1-19,其以引用之方式併入本文中。 「醫藥學上可接受之前藥」係指在宿主中經代謝(例如水解或氧化)以形成本發明化合物的化合物。前藥之典型實例包括在活性化合物之官能性部分上具有生物學上不穩定之保護基團的化合物。前藥包括可經氧化、還原、胺化、脫胺、羥基化、脫羥基化、水解、脫水、烷基化、去烷化、醯基化、去醯化、磷酸化、去磷酸化、硫代亞磷醯胺化(thiophoshoramidated)、去硫代亞磷醯胺化(dethiophoshoramidated)、亞磷醯胺化(phoshoramidated)或去亞磷醯胺化(dephoshoramidated)以產生活性化合物的化合物。本發明化合物具有抵抗RSV之抗病毒活性或經代謝成展現此活性之化合物。β-D-2'-去氧-2'-α-氟-4'-氟-2-取代-N6 -取代-6-胺基嘌呤核苷或β-D-2'-去氧-2'-取代-4'-取代-2-取代-N6 -取代-6-胺基嘌呤核苷酸亦可以5'-磷酸酯(5'-phosphoether)脂質、雙胺基磷酸酯、3',5'-環狀胺基磷酸酯、3',5'-環狀硫代胺基磷酸酯、DTE共軛物、混合胺基磷酸酯SATE衍生物或「SATE」衍生物形式投與。 術語「經取代」或「視情況經取代」指示該部分可具有至少一個額外取代基,包括(但不限於)胺基,鹵素(F、Cl、Br、I),OH,苯基,苯甲基,N3 ,CN,包括甲基之烷基,烯基,炔基,烷氧基,-SC1 - 6 烷基,包括CHF2 、CH2 F及CF3 之鹵烷基等。 術語「烷基」在其上下文中將意謂可視情況經取代(例如,經包括F之鹵素取代)之直鏈或分支鏈完全飽和烴基或烷基。舉例而言,烷基可具有1、2、3、4、5、6、7或8個碳原子(亦即,C1 -C8 烷基),1、2、3、4、5或6個碳原子(亦即,C1 -C6 烷基)或1至4個碳原子(亦即,C1 -C4 烷基)。合適烷基之實例包括(但不限於)甲基、乙基、正丙基、異丙基、正丁基、異丁基、第二丁基、第三丁基、戊基、異戊基、第三戊基、新戊基、己基、2-甲基戊基、3-甲基戊基、2,2-二甲基丁基及2,3-二甲基丁基。 術語「烯基」係指相鄰碳原子之間含有至少一個雙鍵及含有與如本文中另外描述之烷基類似的結構的非芳族烴基。舉例而言,烯基可具有2至8個碳原子(亦即,C2 -C8 烯基),或2至4個碳原子(亦即,C2 -C4 烯基)。合適烯基之實例包括(但不限於)乙烯基(ethenyl或vinyl)(-CH=CH2 )、烯丙基(-CH2 CH=CH2 )、1-丁烯基(-C=CH-CH2 CH3 )及2-丁烯基(-CH2 CH=CHCH2 )。烯基如本文中所描述可視情況經取代。 術語「炔基」係指相鄰碳原子之間含有至少一個參鍵及含有與如本文中另外描述之烷基類似的結構的非芳族烴基。舉例而言,炔基可具有2至8個碳原子(亦即,C2 -C8 炔烴)或2至4個碳原子(亦即,C2 -C4 炔基)。炔基之實例包括(但不限於)炔基或乙炔基及炔丙基。炔基如本文中所描述可視情況經取代。 術語「芳基」或「芳族」在上下文中係指具有單個環(例如,苯基或苯甲基)或縮合環(例如,萘基、蒽基、菲基等)的取代(如本文中另外描述)或未經取代之單價芳基,且可在環上於任何可用穩定位置處或如所提供化學結構中所另外指示而鍵結至根據本發明之化合物。芳基如本文中所描述可視情況經取代。 「環烷基」、「碳環」或「碳環基」係指具有3至7個碳原子的呈單環形式的飽和環(亦即,環烷基)或部分不飽和環(例如,環烯基、環烷二烯基等)。單環碳環具有3至7個環原子,更通常具有5或6個環原子。環烷基之非限制性實例包括環丙基、環丁基、環戊基、1-環戊-1-烯基、1-環戊-2-烯基、1-環戊-3-烯基、環己基、1-環己-1-烯基、1-環己-2-烯基及1-環己-3-烯基。 雜芳基環系統為在環(單環)中具有一或多個氮、氧或硫原子的飽和或不飽和環(包括(但不限於)咪唑、呋喃基(furyl)、吡咯、呋喃基(furanyl)、噻吩(thiene)、噻唑、吡啶、嘧啶、嘌呤、吡嗪、三唑、噁唑)或尤其稠環系統(諸如吲哚、喹啉等),其如上文所描述可視情況經取代。雜芳基包括:含氮雜芳基,諸如吡咯、吡啶、吡啶酮、噠嗪、嘧啶、吡嗪、吡唑、咪唑、三唑、三嗪、四唑、吲哚、異吲哚、吲哚嗪、嘌呤、吲唑、喹啉、異喹啉、喹嗪、酞嗪、㖠啶、喹喏啉、喹唑啉、㖕啉、喋啶、咪唑吡啶、咪唑三嗪、吡嗪并噠嗪、吖啶、啡啶、咔唑、咔唑啉、呸啶、啡啉、啡噻(phenacene)、噁二唑、苯并咪唑、吡咯并吡啶、吡咯并嘧啶及吡啶并嘧啶;含硫芳族雜環,諸如噻吩及苯并噻吩;含氧芳族雜環,諸如呋喃、哌喃、環戊并哌喃、苯并呋喃及異苯并呋喃;以及包含選自氮、硫及氧之兩個或多於兩個雜原子的芳族雜環,諸如噻唑、噻二唑、異噻唑、苯并噁唑、苯并噻唑、苯并噻二唑、啡噻嗪、異噁唑、呋呫、啡噁嗪、吡唑并噁唑、咪唑并噻唑、噻吩并呋喃、呋喃并吡咯、吡啶并噁嗪、呋喃并吡啶、呋喃并嘧啶、噻吩并嘧啶及噁唑等等,其皆可視情況經取代。 術語「雜環」係指含有至少一個雜原子(亦即O、N或S)的環基,且可為芳族(雜芳基)或非芳族。用於本發明之例示性非芳族雜環基包括例如吡咯啶基、哌啶基、哌嗪基、N-甲基哌嗪基、二氫咪唑基、吡唑啶基、咪唑啶基、嗎啉基、四氫哌喃基、氮雜環丁烷基、氧雜環丁烷基、氧硫雜環戊烷基、吡啶酮、2-吡咯啶酮、乙烯尿素、1,3-二氧雜環戊烷、1,3-二噁烷、1,4-二噁烷、鄰苯二甲醯亞胺及丁二醯亞胺等等,其皆可視情況經取代。 在一個實施例中,術語嘌呤或嘧啶鹼包括(但不限於)腺嘌呤、N6 -烷基嘌呤、N6 -醯基嘌呤(其中醯基為-C(O)烷基、-C(O)(芳基)C0 -C4 烷基或-C(O)(C0 -C4 烷基)芳基)、N6 -苯甲基嘌呤、N6 -鹵基嘌呤、N6 -乙烯基嘌呤、N6 -乙炔基嘌呤、N6 -醯基嘌呤、N6 -羥基烷基嘌呤、N6 -硫烷基嘌呤、N2 -烷基嘌呤、N2 -烷基-6-巰基嘌呤、胸(腺)嘧啶、胞嘧啶、5-氟胞嘧啶、5-甲基胞嘧啶、包括6-氮雜胞嘧啶之6-氮雜嘧啶、2-及/或4-巰基嘧啶、尿嘧啶、包括5-氟尿嘧啶之5-鹵代尿嘧啶、C5 -烷基嘧啶、C5 -苯甲基嘧啶、C5 -鹵代嘧啶、C5 -乙烯基嘧啶、C5 -乙炔基嘧啶、C5 -醯基嘧啶、C5 -羥基烷基嘌呤、C5 -醯胺基嘧啶、C5 -氰基嘧啶、C5 -硝基嘧啶、C5 -胺基嘧啶、N2 -烷基嘌呤、N2 -烷基-6-巰基嘌呤、5-氮雜胞嘧啶核苷基、5-氮雜尿嘧啶、三唑并吡啶基、咪唑并吡啶基、吡咯并嘧啶基及吡唑并嘧啶基。嘌呤鹼包括(但不限於)鳥嘌呤、腺嘌呤、次黃嘌呤、視情況經取代之2,6-二胺基嘌呤及6-氯嘌呤。可在必要時或視需要保護鹼上之官能性氧及氮基。合適保護基已為熟習此項技術者所熟知且包括苯甲基、三甲基矽烷基、二甲基己基矽烷基、第三丁基二甲基矽烷基、第三丁基二苯基矽烷基、三苯甲基、烷基以及諸如乙醯基及丙醯基之醯基、甲磺醯基及p甲苯磺醯基。替代地,嘌呤或嘧啶鹼可視情況經取代使得其形成可在活體內裂解之有活性的前藥。適當取代基之實例包括醯基部分。 術語「醯基」係指其中羰基部分(例如-C(O)烷基)係選自以下的部分:烷基;環烷基;低碳數烷基(亦即,C1 -C4 );烷氧基烷基,包括甲氧基甲基;芳烷基,包括苯甲基;芳氧基烷基,諸如苯氧基甲基;視情況經鹵素、C1 -C4 烷基或C1 -C4 烷氧基取代之芳基,包括苯基。在一個實施例中,術語「醯基」係指單磷酸酯、二磷酸酯或三磷酸酯。 術語「低碳數醯基」係指羰基部分為低碳數烷基(亦即,C1 -C4 )的醯基。 由式R14 S(O)2 OR15 表示之術語磺酸酯包括R14 ,其中R14 為烷基、鹵烷基、芳烷基或芳基。R15 為烷基、芳基或芳烷基。 術語「胺基酸」或「胺基酸殘基」係指D或L天然或非天然產生胺基酸。代表性胺基酸包括(但不限於)丙胺酸、β-丙胺酸、精胺酸、天冬醯胺、天冬胺酸、半胱胺酸、胱胺酸、麩胺酸、麩醯胺酸、甘胺酸、苯丙胺酸、組胺酸、異白胺酸、離胺酸、白胺酸、甲硫胺酸、脯胺酸、絲胺酸、蘇胺酸、纈胺酸、色胺酸或酪胺酸等等。 如本文中所使用的術語「氮保護基」係指共價連接至氮且可經移除及在適當時通常經氫置換的部分。舉例而言,氮保護基可為在活體外藉由細胞投與至宿主之後在活體內經移除的基團,或其可在製造過程期間經移除。適用於本發明的合適氮保護基由Greene及Wuts在Protective Groups in Organic Synthesis (1991) New York, John Wiley and Sons, Inc.中描述。 如本文中所使用的術語「氧保護基」係指共價連接至氧且可經移除及在適當時通常經氫置換的部分。舉例而言,氧保護基可為在活體外藉由細胞投與至宿主之後在活體內經移除的基團,或其可在製造過程期間經移除。適用於本發明的合適氧保護基由Greene及Wuts在Protective Groups in Organic Synthesis (1991) New York, John Wiley and Sons, Inc.中描述。 除非另有指示,否則磷酸酯係指單磷酸酯、二磷酸酯及三磷酸酯。 術語「醯胺化磷(phosphoamidate)」、「胺基磷酸酯(phosphoramidate)」或「磷醯胺酸(phosphoroamidate)」為磷鍵結至三個氧基及胺的部分(其可視情況經取代)。適用於本發明的合適胺基磷酸酯由Madela、Karolina及McGuigan在2012, 「Progress in the development of anti-hepatitis C virus nucleoside and nucleotide prodrugs」,Future Medicinal Chemistry 4(5),第625-650頁 10:1021/jm300074y中及Dominique、McGuigan及Balzarini在2004, 「Aryloxy Phosphoramidate Triesters as Pro-Tides」,Mini Reviews in Medicinal Chemistry 4(4),第371-381頁中描述。適用於本發明之額外胺基磷酸酯描述於美國專利第5,233,031號、美國專利第7,115,590號、美國專利第7,547,704號、美國專利第7,879,815號、美國專利第7,888,330號、美國專利第7,902,202號、美國專利第7,951,789號、美國專利第7,964,580號、美國專利第8,071,568號、美國專利第8,148,349號、美國專利第8,263,575號、美國專利第8,324,179號、美國專利第8,334,270號、美國專利第8,552,021號、美國專利第8,563,530號、美國專利第8,580,765號、美國專利第8,735,372號、美國專利第8,759,318號、EP 2120565、EP 1143995、美國專利第 6,455,513號及美國專利第8,334,270號中。其他胺基磷酸酯描述於先前技術中所描述之核苷專利中。 用於本發明之胺基磷酸酯基團包括以下結構之彼等者: 。 用於本發明之其他胺基磷酸酯包括以下結構之彼等者:其中: RP1 為視情況經取代之直鏈、分支鏈或環烷基,或視情況經取代之芳基、雜芳基或雜環基或其經連接組合;以及 RP2 為-NRN1 RN2 基團或B'基團; 其中: RN1 及RN2 各獨立地為H、C1-8 烷基、(C3 -C7 環烷基)C0 -C4 烷基-、(芳基)C0 -C4 烷基-、(C3 -C6 雜環)C0 -C4 烷基-或(雜芳基)C0 -C4 烷基-;其可視情況經取代; RN1 及RN2 連同其所連接之氮原子一起形成3至7員雜環; B'為基團; 其中: R16 為氫、(C1 -C8 )烷基、(C2 -C8 )烯基、(C2 -C8 )炔基、(C3 -C8 環烷基)C0 -C4 烷基-、(芳基)C0 -C4 烷基-、(C3 -C6 雜環)C0 -C4 烷基-、(雜芳基)C0 -C4 烷基-或胺基酸之側鏈,例如通常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之胺基酸(呈本文中另外描述之形式)之側鏈:丙胺酸、β-丙胺酸、精胺酸、天冬醯胺、天冬胺酸、半胱胺酸、胱胺酸、麩胺酸、麩醯胺酸、甘胺酸、苯丙胺酸、組胺酸、異白胺酸、離胺酸、白胺酸、甲硫胺酸、脯胺酸、絲胺酸、蘇胺酸、纈胺酸、色胺酸或酪胺酸(通常,R16 為氫、甲基、異丙基或異丁基); R17 為氫、(C1 -C8 )烷基、(C2 -C8 )烯基、(C2 -C8 )炔基、(C3 -C8 環烷基)C0 -C4 烷基-、(芳基)C0 -C4 烷基-、(C3 -C6 雜環)C0 -C4 烷基-、(雜芳基)C0 -C4 烷基-或胺基酸之側鏈,例如通常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之胺基酸(呈本文中另外描述之形式)之側鏈:丙胺酸、β-丙胺酸、精胺酸、天冬醯胺、天冬胺酸、半胱胺酸、胱胺酸、麩胺酸、麩醯胺酸、甘胺酸、苯丙胺酸、組胺酸、異白胺酸、離胺酸、白胺酸、甲硫胺酸、脯胺酸、絲胺酸、蘇胺酸、纈胺酸、色胺酸或酪胺酸(通常,R17 為氫、甲基、異丙基或異丁基); R18 為氫或C1 -C3 烷基;或 R16 及R17 可形成(C3 -C7 )環烷基或(C3 -C7 )雜環基;或 R18 及R16 或R17 可形成(C3 -C6 )雜環基;以及 R19 為氫、(C1 -C6 )烷基、(C3 -C6 )烯基、(C3 -C6 )炔基、(C3 -C8 環烷基)C0 -C4 烷基-、(芳基)C0 -C4 烷基-、(C3 -C6 雜環)C0 -C4 烷基-、(雜芳基)C0 -C4 烷基-;或 B'為基團; 其中: R20 為氫、(C1 -C3 )烷基、(C3 -C8 環烷基)C0 -C4 烷基-、(芳基)C0 -C4 烷基-、(C3 -C6 雜環)C0 -C4 烷基-或(雜芳基)C0 -C4 烷基-; R21 為氫、(C1 -C3 )烷基、(C3 -C8 環烷基)C0 -C4 烷基-、(芳基)C0 -C4 烷基-、(C3 -C6 雜環)C0 -C4 烷基-或(雜芳基)C0 -C4 烷基-;以及 R18 及R19 如上文所定義。 較佳RP1 基團包括視情況經取代之苯基、萘基及單環雜芳基,尤其是增強化合物在患者之細胞中之生物可用性且展現降低之毒性、增強之治療指數及增強之藥物動力學(該等化合物更緩慢地經代謝及排泄)的彼等基團(特定言之親脂性基團)。 術語胺基磷酸酯貫穿本說明書用於描述見於核苷化合物之呋喃醣環之5'-位置或3'-位置且形成核苷化合物之前藥形式的基團。在一個實施例中,胺基磷酸酯可見於核苷化合物之呋喃醣環之5'-位置及3'-位置兩者且形成核苷化合物之前藥形式。在另一實施例中,胺基磷酸酯見於核苷之呋喃醣環之5'位置、可藉由與在核苷化合物之呋喃醣環之3'位置處之3'-羥基取代基形成一鍵而形成環狀胺基磷酸酯化合物,且形成核苷化合物之前藥形式。 術語「硫代醯胺化磷(thiophosphoamidate)」、「硫代胺基磷酸酯(thiophosphoramidate)」或「硫代磷醯胺酸(thiophosphoroamidate)」為磷鍵結至硫(P=S)、兩個氧基及胺的部分(其可視情況經取代)。適用於本發明之硫代胺基磷酸酯描述於美國專利第8,772,474號及WO 2012/040124中。 用於本發明之硫代胺基磷酸酯基團包括以下結構之彼等者: 。 其他硫代胺基磷酸酯包括以下結構之彼等者:其中: RP1 為視情況經取代之直鏈、分支鏈或環烷基,或視情況經取代之芳基、雜芳基或雜環基或其經連接組合;以及 RP2 為-NRN1 RN2 基團或B'基團; 其中: RN1 及RN2 各獨立地為H、C1 -C8 烷基、(C3 -C7 環烷基)C0 -C4 烷基-、(芳基)C0 -C4 烷基-、(C3 -C6 雜環)C0 -C4 烷基-或(雜芳基)C0 -C4 烷基-;或 RN1 及RN2 連同其所連接之氮原子一起形成3至7員雜環; B'為基團; 其中: R16 為氫、(C1 -C8 )烷基、(C2 -C8 )烯基、(C2 -C8 )炔基、(C3 -C8 環烷基)C0 -C4 烷基-、(芳基)C0 -C4 烷基-、(C3 -C6 雜環)C0 -C4 烷基-、(雜芳基)C0 -C4 烷基-或胺基酸之側鏈,例如通常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之胺基酸(呈本文中另外描述之形式)之側鏈:丙胺酸、β-丙胺酸、精胺酸、天冬醯胺、天冬胺酸、半胱胺酸、胱胺酸、麩胺酸、麩醯胺酸、甘胺酸、苯丙胺酸、組胺酸、異白胺酸、離胺酸、白胺酸、甲硫胺酸、脯胺酸、絲胺酸、蘇胺酸、纈胺酸、色胺酸或酪胺酸(通常,R16 為氫、甲基、異丙基或異丁基); R17 為氫、(C1 -C8 )烷基、(C2 -C8 )烯基、(C2 -C8 )炔基、(C3 -C8 環烷基)C0 -C4 烷基-、(芳基)C0 -C4 烷基-、(C3 -C6 雜環)C0 -C4 烷基-、(雜芳基)C0 -C4 烷基-或胺基酸之側鏈,例如通常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之胺基酸(呈本文中另外描述之形式)之側鏈:丙胺酸、β-丙胺酸、精胺酸、天冬醯胺、天冬胺酸、半胱胺酸、胱胺酸、麩胺酸、麩醯胺酸、甘胺酸、苯丙胺酸、組胺酸、異白胺酸、離胺酸、白胺酸、甲硫胺酸、脯胺酸、絲胺酸、蘇胺酸、纈胺酸、色胺酸或酪胺酸(通常,R17 為氫、甲基、異丙基或異丁基); R18 為氫或C1 -C3 烷基;或 R16 及R17 可形成(C3 -C7 )環烷基或(C3 -C7 )雜環基;或 R18 及R16 或R17 可形成(C3 -C6 )雜環基;以及 R19 為氫、(C1 -C6 )烷基、(C3 -C6 )烯基、(C3 -C6 )炔基、(C3 -C8 環烷基)C0 -C4 烷基-、(芳基)C0 -C4 烷基-、(C3 -C6 雜環)C0 -C4 烷基-、(雜芳基)C0 -C4 烷基-;或 B'為基團;及 R18 、R19 、R20 及R21 如上文所定義。 較佳RP1 基團包括視情況經取代之苯基、萘基及單環雜芳基,尤其是增強化合物在患者之細胞中之生物可用性且展現降低之毒性、增強之治療指數及增強之藥物動力學(該等化合物更緩慢地經代謝及排泄)的彼等基團(特定言之親脂性基團)。 硫代胺基磷酸酯可處於核苷化合物之呋喃醣環之5'-位置或3'-位置以形成核苷化合物之前藥形式。在一個實施例中,硫代胺基磷酸酯可見於核苷化合物之呋喃醣環之5'-位置及3'-位置兩者且形成核苷化合物之前藥形式。在另一實施例中,硫代胺基磷酸酯見於核苷之呋喃醣環之5'-位置處、可藉由與核苷化合物之呋喃醣環之3'-位置處之3'-羥基取代基形成一鍵而形成環狀硫代胺基磷酸酯化合物且形成核苷化合物之前藥形式。 如在本發明之上下文中所用的術語「D-組態」係指與非天然產生核苷或「L」組態相對的模擬糖部分之天然組態的原理組態。術語「β」或「β變旋異構物」用於指代核苷類似物,其中核苷鹼經組態(安置)於核苷類似物中之呋喃醣部分之平面上。 術語「共投與」或組合療法用於描述根據本發明之2'-去氧-2'-取代-4'-取代核苷化合物中之至少一者結合至少一個其他活性劑之投與,該至少一個其他活性劑在適當時例如至少一個額外抗RSV劑,包括本文中所揭示之其他2'-去氧-2'-取代-4'-取代核苷試劑。共投與之時序最好由治療患者之醫學專家判定。有時較佳的是同時投與試劑。替代地,經選擇用於組合療法之藥物可在不同時間投與至患者。當然,當存在超過一種病毒或其他感染或其他病狀時,本發明化合物可視需要與其他試劑組合以治療其他感染或病狀。 如本文中所使用,術語宿主係指RSV病毒在其中可複製的單細胞或多細胞生物(包括細胞系及動物)以及通常人類。術語宿主尤其係指經感染細胞、經RSV基因組之整體或部分轉染之細胞及動物(詳言之靈長類,包括黑猩猩)以及人類。在本發明之大部分動物施用中,宿主為人類患者。然而,本發明顯然預期了某些適應症中之獸醫施用。宿主可為例如牛、馬、鳥、犬、貓等。 同位素取代 本發明包括化合物及在以高於同位素之天然豐度之量進行原子之所要同位素取代(亦即增濃)的情況下對化合物的使用。同位素為具有相同原子數、但具有不同質量數(亦即質子數目相同,但中子數目不同)的原子。藉助於一般實例且並非限制,氫同位素(例如氘(2 H)及氚(3 H))可用於所描述結構中之任何位置。替代地或另外,可使用碳同位素,例如13 C及14 C。較佳同位素取代為氫在分子上之一或多個位置處的氘,以改良藥物之效能。氘可鍵結於在代謝期間鍵斷裂之位置中(α-氘動力同位素效應),或緊鄰或靠近鍵斷裂之部位(β-氘動力同位素效應)。Achillion Pharmaceuticals, Inc.(WO/2014/169278及WO/2014/169280) 描述核苷酸之氘化以改良其藥物動力學或藥效動力學,包括在分子之5-位置處。 用諸如氘之同位素取代可得到某些由更大代謝穩定性產生之治療優勢,諸如增加之活體內半衰期或降低之劑量需求。氫之氘在代謝分解部位處的取代可降低彼鍵處代謝之速率或消除代謝。在可出現氫原子的化合物之任何位置處,氫原子可為任何氫同位素,包括氕(1 H)、氘(2 H)及氚(3 H)。由此,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確指示,否則本文中提及之化合物涵蓋所有可能的同位素形式。 術語「經同位素標記之」類似物係指為「氘化類似物」、「13 C標記類似物」或「氘化/13 C標記類似物」的類似物。術語「氘化類似物」意謂本文所描述之化合物,由此H同位素(亦即氫/氕(1 H))經H同位素(亦即氘(2 H))取代。氘取代可為部分的或全面的。部分氘取代意謂至少一個氫經至少一個氘取代。在某些實施例中,對於所關注之任何位置的同位素而言,該同位素增濃90%、95%或99%或大於99%。在一些實施例中,其為在所要位置處增濃90%、95%或99%的氘。除非有相反指示,否則氘化在所選位置處為至少80%。核苷之氘化可發生在任何可置換氫處,從而提供所要結果。III. 治療或預防方法 如本文中所使用之治療係指向感染來自副黏液病毒科及正黏液病毒科中之任一者之病毒的宿主投與活性化合物。在一個實施例中,該病毒為呼吸道融合細胞病毒。術語「預防性」或防治性在使用時指代投與活性化合物以預防病毒病症之出現或減小出現之可能性。本發明包括治療及預防性或防治性療法兩者。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治療或預防呼吸道融合細胞病毒之方法,包括RSV之耐藥性及多重耐藥性形式以及RSV感染之相關疾病病況、病狀或併發症,包括呼吸問題(咳嗽、打噴嚏或喘鳴)、肺炎、細支氣管炎、中耳感染、哮喘、發熱或感冒症狀等等。該方法包括向有需要之宿主投與有效量之如本文中所描述之至少一種β-D-2'-去氧-2'-取代-4'-取代-2-取代-N6 -甲基-6-胺基嘌呤核苷酸或β-D-2'-去氧-2'-取代-4'-取代-2-取代-N6 -二甲基-6-胺基嘌呤核苷酸,其視情況與至少一個額外生物活性劑(例如額外抗RSV劑)組合,進一步與醫藥學上可接受之載劑、添加劑及/或賦形劑組合。 在又一態樣中,本發明為一種防治或預防RSV感染或者RSV感染之疾病病況或相關或後繼疾病病況、病狀或併發症的方法,包括呼吸問題(咳嗽、打噴嚏或喘鳴)、肺炎、細支氣管炎、中耳感染、哮喘、發熱或感冒症狀等等,該方法包含向處於危險中之患者投與與醫藥學上可接受之載劑、添加劑或賦形劑組合(視情況與另一抗RSV劑組合)的有效量之如上文所描述之根據本發明的至少一種化合物。 5'-穩定性β-D-2'-去氧-2'-取代-4'-取代-2-取代-N6 -甲基-6-胺基嘌呤核苷酸或β-D-2'-去氧-2'-取代-4'-取代-2-取代-N6 -二甲基-6-胺基嘌呤核苷酸可在需要時以任何鹽或前藥形式投與該鹽或前藥在投與至接受者後能夠直接地或間接地提供母化合物或自身展現活性。非限制性實例為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及在諸如羥基或胺官能基之官能團處經修改以修改生物活性、藥物動力學、半衰期、受控遞送、親脂性、吸收動力學、至活性5'-三磷酸酯之磷酸化之容易性或使用化合物之所要投與途徑的遞送效率的化合物。修改活性化合物之性質以達成目標性質的方法為熟習此項技術者所知或可容易地藉由標準方法(例如醯化、磷酸化、硫代磷酸胺基化、磷酸胺基化、磷酸化、烷化或聚乙二醇化)評估。IV. 醫藥組合物 在本發明之一態樣中,根據本發明之醫藥組合物包含抗副黏液病毒科或抗正黏液病毒科有效量之本文所描述的β-D-2'-去氧-2'-取代-4'-取代-2-取代-N6 -甲基-6-胺基嘌呤核苷酸或β-D-2'-去氧-2'-取代-4'-取代-2-取代-N6 -二甲基-6-胺基嘌呤核苷酸化合物中之至少一者,其視情況與醫藥學上可接受之載劑、添加劑或賦形劑組合,進一步視情況與至少一個其他活性化合物組合或交換。 在本發明之一態樣中,根據本發明之醫藥組合物包含抗副黏液病毒科或抗正黏液病毒科有效量之本文所描述的活性β-D-2'-去氧-2'-取代-4'-取代-2-取代-N6 -甲基-6-胺基嘌呤核苷酸或β-D-2'-去氧-2'-取代-4'-取代-2-取代-N6 -二甲基-6-胺基嘌呤核苷酸化合物中之至少一者,其視情況與醫藥學上可接受之載劑、添加劑或賦形劑組合,進一步視情況與諸如抗RSV劑之至少一個其他抗病毒劑組合。 本發明包括醫藥組合物,其包括治療呼吸道融合細胞病毒感染有效量之在醫藥學上可接受之載劑或賦形劑中的以下中之一者或者其鹽或前藥:本發明之β-D-2'-去氧-2'-取代-4'-取代-2-取代-N6 -甲基-6-胺基嘌呤核苷酸或β-D-2'-去氧-2'-取代-4'-取代-2-取代-N6 -二甲基-6-胺基嘌呤核苷酸化合物。在一替代實施例中,本發明包括醫藥組合物,其包括預防呼吸道融合細胞病毒感染有效量之在醫藥學上可接受之載劑或賦形劑中的以下中之一者或者其鹽或前藥:本發明之β-D-2'-去氧-2'-取代-4'-取代-2-取代-N6 -甲基-6-胺基嘌呤核苷酸或β-D-2'-去氧-2'-取代-4'-取代-2-取代-N6 -二甲基-6-胺基嘌呤核苷酸化合物。 一般熟習此項技術者將認識到治療有效量將隨待治療之感染或病狀、其嚴重度、待採用之治療方案、使用之試劑之藥物動力學以及待治療之患者或受治療者(動物或人類)變化,且此治療量可由主治醫師或專家判定。 根據本發明之5'-穩定性β-D-2'-去氧-2'-取代-4'-取代-2-取代-N6 -甲基-6-胺基嘌呤核苷酸或β-D-2'-去氧-2'-取代-4'-取代-2-取代-N6 -二甲基-6-胺基嘌呤核苷酸化合物可與醫藥學上可接受之載劑調配在混雜物中。一般而言,較佳的是以經口可投與形式投與醫藥組合物,但某些調配物可經由非經腸、靜脈內、肌肉內、局部、經皮、頰內、皮下、栓劑或其他途徑(包括鼻內噴霧)投與。靜脈內及肌肉內調配物通常以無菌鹽水投與。一般熟習此項技術者可修改調配物以使得其更可溶於水或其他媒劑,例如,此可藉由此項技術之一般技能內可取之較小修改(鹽調配、酯化等)容易地實現。在職員之技能內亦可取的是修改特定化合物之投與途徑及給藥方案以便管理本發明化合物之藥物動力學以在患者體內獲得最大有益效應。 在某些醫藥劑型中,較佳的是化合物之前藥形式,尤其包括醯基化(乙醯化或其他)及乙醚(烷基及相關)衍生物、磷酸酯、硫代胺基磷酸胺基磷酸酯及本發明化合物之各種鹽形式。一般熟習此項技術者將認識到如何容易地將本發明化合物修改成前藥形式以促進活性化合物至宿主生物體或患者內之靶向部位的遞送。職員亦將在將本發明化合物遞送至宿主生物體或患者內之靶向部位的過程中在適用時利用前藥形式之有利藥物動力學參數,從而最大化化合物之預期效應。 本發明之治療活性調配物內所包括的化合物之量為對於治療RSV感染、減小RSV感染之可能性或這RSV或其副效應(包括繼發於RSV之疾病病況、病狀及/或併發症)之抑制、減少或消除有效的量。一般而言,取決於使用之化合物、治療之病狀或感染及投與途徑,醫藥劑型中之本發明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通常範圍為約0.001 mg/kg/天至約100 mg/kg/天或更高,更通常為稍微小於約0.1 mg/kg/天至超過約25 mg/kg患者體重/天或顯著更高。取決於患者體內之試劑之藥物動力學,根據本發明之活性核苷化合物通常以範圍為約0.1 mg/kg患者體重/天至約15 mg/kg患者體重/天之量投與。此劑量範圍一般產生活性化合物之有效血液濃度位準,其範圍可為約0.001至約100、約0.05至約100微克/cc患者血液。 通常,為了治療、預防或延遲此等感染之發作及/或為了降低RSV病毒感染或RSV之繼發性疾病病況、病狀或併發症之可能性,組合物將以口服劑型至少一日一次以範圍為約250微克至約500 mg或更高之量(例如,至多一日四次,每次至少25、50、100、150、250或500毫克)投與。本發明化合物通常經口投與,但可非經腸、局部或以栓劑形式以及鼻內(呈鼻噴霧形式或呈本文中另外描述之形式)投與。 在本發明化合物與本文中另外描述之另一抗RSV化合物組合而共同投與的情況下,取決於待共同投與之第二試劑及其抵抗病毒之效能、患者之病狀及待治療之疾病或感染之嚴重度以及投與途徑,待投與之根據本發明之化合物的量之範圍為約0.01 mg/kg患者體重至約500 mg/kg患者體重或更高或顯著更高。其他抗RSV劑可例如以範圍為約0.01 mg/kg至約500 mg/kg之量投與。在某些較佳實施例中,一般取決於患者體內之兩種試劑之藥物動力學,此等化合物可通常以範圍為約0.5 mg/kg至約50 mg/kg或更高(通常至多約100 mg/kg)之量投與。此等劑量範圍一般在患者體內產生活性化合物之有效血液濃度位準。 出於本發明之目的,根據本發明之組合物之預防或防治有效量落入與上文關於治療有效量所闡述之範圍相同的濃度範圍,且通常與治療有效量相同。 活性化合物之投與可在每天連續(靜脈內滴注)投與至若干次經口或鼻內投與(例如Q.I.D.)或經皮投與之範圍內且可包括經口、局部、非經腸、肌肉內、靜脈內、皮下、經皮(其可包括滲透增強劑)、頰內及栓劑投與,以及其他投與途徑。包覆腸溶包衣之口服錠劑亦可用以增強供經口投與途徑之化合物之生物可用性。最有效劑型將取決於所選擇之特定試劑之生物可用性/藥物動力學以及患者疾病之嚴重度。口服劑型尤佳,因為易於投與及前瞻性有利之患者順應性。 對於非經腸調配物,載劑將通常包含無菌水或氯化鈉水溶液,但亦可包括其他成分,包括有助於分散的彼等物。當然,在使用無菌水及維持無菌的情況下,組合物及載劑亦必須經滅菌。亦可製備可注射懸浮液,在此情況下,可採用適當液體載劑、懸浮劑及類似物。 脂質體懸浮液(包括靶向病毒抗原之脂質體)亦可藉由習知方法製備以產生醫藥學上可接受之載劑。此可適合於遞送自由核苷、醯基/烷基核苷或根據本發明之核苷化合物之磷酸酯前藥形式。 為了製備根據本發明之醫藥組合物,治療有效量之根據本發明之化合物中之一或多者通常根據習知醫藥混配技術與醫藥學上可接受之載劑充分混雜以產生一劑。取決於所要投與之製劑形式,例如經口或非經腸,載劑可採取多種多樣的形式。製備口服劑型之醫藥組合物時,可使用任一種普通醫藥介質。因此,對於液體口服製劑(諸如懸浮液、酏劑及溶液),可使用合適載劑及添加劑,包括水、二醇、油、醇、調味劑、防腐劑、著色劑及類似物。對於固體口服製劑(諸如粉劑、錠劑、膠囊),且對於固體製劑(諸如栓劑),可使用合適載劑及添加劑,包括澱粉、糖載劑(諸如右旋糖、甘露醇、乳糖及相關載劑)、稀釋劑、成粒劑、潤滑劑、黏合劑、崩解劑及類似物。在需要時,錠劑或膠囊可包覆腸溶包衣或藉由標準技術持續釋放。此等劑型之使用可顯著增強化合物在患者體內之生物可用性。 醫藥組合物可調配為任何醫藥學上適用的形式,例如氣霧劑、乳膏、凝膠、丸劑、注射或輸注溶液、膠囊、錠劑、糖漿、經皮貼片、皮下貼片、乾粉、吸入調配物、在醫療裝置中、栓劑、頰內或舌下調配物、非經腸調配物或眼用溶液。一些劑型(諸如錠劑及膠囊)細分成含有適量之活性組分(例如達成所要目的之有效量)的適當尺寸化單位劑量。 本文所揭示或如本文所描述使用的化合物可以含有醫藥學上可接受之習知載劑的劑量單位調配物經口、局部、非經腸、藉由吸入或噴霧、舌下、經由植入(包括眼部植入)、經皮、經由頰內投與、經直腸、眼用溶液、注射(包括眼部注射)、靜脈內、肌肉內、吸入、主動脈內、顱內、真皮下、腹膜內、皮下、經鼻、舌下、或直腸或藉由其他方式投與。對於眼部遞送,化合物可視需要以直接釋放或控制釋放方式或經由眼部裝置例如經由玻璃體內、基質內、前房內、球筋膜囊下、視網膜下、眼球後、眼球周、脈絡膜周隙、結膜、結膜下、鞏膜上、眼周、經鞏膜、眼球後、近鞏膜後、角膜周或淚管注射或藉由黏液、黏蛋白或黏膜障壁來投與。 根據本發明之方法,經口投與可按任何所要形式,諸如固體、凝膠或液體,包括溶液、懸浮液或乳液。在一些實施例中,化合物或鹽藉由吸入、靜脈內或肌肉內以脂質體懸浮液形式投與。當藉由吸入投與時,活性化合物或鹽可呈具有任何所要粒徑之複數個固體顆粒或液滴形式,該粒徑例如約0.01、0.1或0.5至約5、10、20或大於20微米且視情況約1至約2微米。如本發明所揭示之化合物例如在藉由經口或靜脈內途徑投與時經證明具有良好藥物動力學及藥效動力學性質。 醫藥調配物可包含在任何醫藥學上可接受之載劑中的本文中所描述之活性化合物或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若需要溶液,則水有時可為選擇用於水溶性化合物或鹽之載劑。關於水溶性化合物或鹽,可能合適的為有機媒劑,諸如甘油、丙二醇、聚乙二醇或其混合物。在稍後之情況下,有機媒劑可含有大量水。任一情況下之溶液隨後可以此項技術中之技術人員已知且用於說明之合適方式藉由0.22微米過濾器過濾而滅菌。在滅菌之後,溶液可經調劑至適當容器(諸如去熱源玻璃瓶)中。調劑視情況藉由無菌方法進行。滅菌密封件隨後可置放於小瓶上且在需要時小瓶內容物可經凍乾。 載劑包括賦形劑及稀釋劑,且必須具有足夠高純度及足夠低毒性以使其適合於向正在治療的患者投與。載劑可呈惰性或其本身可具有醫藥益處。結合化合物採用的載劑之量足以根據單位劑量之化合物投與提供實用量之物質。 載劑之種類包括(但不限於)黏合劑、緩衝劑、著色劑、稀釋劑、崩解劑、乳化劑、調味劑、滑動劑、潤滑劑、防腐劑、穩定劑、界面活性劑、製錠劑及濕潤劑。一些載劑可列於超過一種類別中,例如植物油在一些調配物中可用作潤滑劑且在其他調配物中可用作稀釋劑。醫藥學上可接受之例示性載劑包括糖類、澱粉、纖維素、黃蓍粉、麥芽、明膠、滑石及植物油。醫藥組合物中可視情況包括對本發明化合物之活性基本上無干擾的活性劑。 另外,諸如潤濕劑或乳化劑之輔助物質、生物緩衝物質、界面活性劑及類似物可存在於此等媒劑中。生物緩衝液可為藥理學上可接受且提供調配物所要pH (亦即,生理學上可接受範圍內之pH)的任何溶液。緩衝溶液的實例包括鹽水、磷酸鹽緩衝鹽水、Tris緩衝鹽水、漢克氏緩衝鹽水(Hank's buffered saline)及類似物。 取決於投與之預期模式,醫藥組合物可呈固體或半固體或液體劑型形式,諸如錠劑、栓劑、丸劑、膠囊、粉劑、液體、懸浮液、乳膏、軟膏、洗劑或類似形式,較佳地呈適合於精確劑量之單次投與的單位劑型。組合物將包括與醫藥學上可接受之載劑組合的有效量之所選藥物,且另外可包括其他醫藥試劑、佐劑、稀釋劑、緩衝液及類似物。 因此,可以醫藥調配物形式投與之本發明組合物包括適合於經口(包括頰內及舌下)、經直腸、經鼻、局部、經肺、經陰道或非經腸(包括肌肉內、動脈內、鞘內、皮下及靜脈內)投與或以適合於藉由吸入或吹入投與之形式投與之彼等者。較佳投與方式為使用可根據病痛程度而調節之適宜日劑量方案靜脈內或經口投與。 對於固體組合物,習知無毒性固體載劑包括例如醫藥級之甘露糖醇、乳糖、澱粉、硬脂酸鎂、糖精鈉、滑石、纖維素、葡萄糖、蔗糖、碳酸鎂及類似物。醫藥學上可投與之液體組成物可例如如下製備:將如本文中所描述之活性化合物及可選醫藥佐劑溶解、分散或以其他方式混合在諸如水、鹽水、右旋糖水溶液、甘油、乙醇及類似物之賦形劑中,從而形成溶液或懸浮液。在需要時,待投與之醫藥組成物亦可含有少量無毒輔助物質,諸如潤濕劑或乳化劑、pH緩衝劑及類似物,例如乙酸鈉、脫水山梨糖醇單月桂酸酯、三乙醇胺乙酸鈉、三乙醇胺油酸酯以及類似物。製備此類劑型之實際方法為熟悉此項技術者所知或對其顯而易見;例如,參見上文參考之Remington's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在又一實施例中使用滲透增強劑賦形劑,包括聚合物,諸如:聚陽離子(聚葡萄胺糖及其四級銨衍生物、聚-L-精胺酸、胺化明膠);聚陰離子(N - 羧甲基聚葡萄胺糖、聚丙烯酸);以及硫醇化聚合物(羧甲基纖維素半胱胺酸、聚卡波非半胱胺酸(polycarbophil-cysteine)、聚葡萄胺糖硫代丁基脒、聚葡萄胺糖硫代乙醇酸、聚葡萄胺糖麩胱甘肽共軛物)。 對於經口投與,組合物將一般採取錠劑、膠囊、軟凝膠膠囊形式或可為水溶液或非水溶液、懸浮液或糖漿。錠劑及膠囊為較佳經口投與形式。用於經口使用之錠劑及膠囊可包括一或多種常用載劑,諸如乳糖及玉米澱粉。亦通常添加潤滑劑,諸如硬脂酸鎂。通常,本發明之組合物可與經口、無毒、醫藥學上可接受之惰性載劑組合,該載劑諸如乳糖、澱粉、蔗糖、葡萄糖、甲基纖維素、硬脂酸鎂、磷酸氫鈣、硫酸鈣、甘露糖醇、山梨醇及類似物。此外,當需要或必要時,亦可將合適黏合劑、潤滑劑、崩解劑及著色劑併入混合物中。合適之黏合劑包括澱粉、明膠、天然糖(諸如葡萄糖或β-乳糖)、玉米甜味劑、天然及合成膠(諸如阿拉伯膠、黃蓍膠或海藻酸鈉)、羧甲基纖維素、聚乙二醇、蠟及類似物。用於此等劑型之潤滑劑包括油酸鈉、硬脂酸鈉、硬脂酸鎂、苯甲酸鈉、乙酸鈉、氯化鈉及類似物。崩解劑包括(但不限於)澱粉、甲基纖維素、瓊脂、膨潤土、三仙膠及類似物。 當使用液體懸浮液時,活性劑可與任何經口、無毒、醫藥學上可接受之惰性載劑且與乳化及懸浮劑組合,該載劑諸如乙醇、甘油、水及類似物。在需要時,亦可添加調味劑、著色劑及/或甜味劑。用於併入於本文中之口服調配物中的其他可選組分包括(但不限於)防腐劑、懸浮劑、增稠劑以及類似物。 非經腸調配物可呈習知形式以液體溶液或懸浮液形式、以適合於溶於或懸浮於液體中後再注射之固體形式或以乳液形式製備。較佳地,根據此項技術中已知之技術使用合適載劑、分散或潤濕劑及懸浮劑來調配無菌可注射懸浮液。無菌可注射調配物亦可為無毒非經腸可接受之稀釋劑或溶劑中之無菌可注射溶液或懸浮液。在可接受之媒劑及溶劑當中,可採用者為水、林格氏溶液(Ringer's solution)及等張氯化鈉溶液。另外,習知地係採用無菌、不揮發油、脂肪酯或多元醇作為溶劑或懸浮介質。另外,非經腸投與可包含使用緩慢釋放或持續釋放系統,以使得恆定劑量濃度得以維持。 非經腸投與包括關節內、靜脈內、肌肉內、皮內、腹膜內及皮下途徑,且包括:水性及非水性等張無菌注射溶液(其可含有抗氧化劑、緩衝液、抑菌劑及使得調配物與預期接受者之血液等張的溶質);及水性及非水性無菌懸浮液(其可包括懸浮劑、增溶劑、增稠劑、穩定劑及防腐劑)。經由某些非經腸途徑投與可包含經由藉由無菌針筒或某其他機械裝置(諸如連續輸注系統)推動之針頭或導管將本發明之調配物引入至患者體內中。由本發明提供之調配物可使用針筒、注射器、泵或此項技術中公認用於非經腸投與之任何其他裝置投與。 除了活性化合物或其鹽之外,醫藥調配物還可含有其他添加劑,諸如pH調節添加劑。詳言之,適用的pH調節劑包括:酸,諸如鹽酸,鹼或緩衝液,諸如乳酸鈉、乙酸鈉、磷酸鈉、檸檬酸鈉、硼酸鈉或葡糖酸鈉。另外,調配物可含有抗微生物防腐劑。適用之抗微生物防腐劑包括對羥基苯甲酸甲酯、對羥基苯甲酸丙酯及苯甲醇。通常在將調配物置放於經設計用於多次使用之小瓶中時採用抗微生物防腐劑。本文中所描述之醫藥調配物可使用此項技術中熟知之技術凍乾。 對於經口投與,醫藥組合物可採取溶液、懸浮液、錠劑、丸劑、膠囊、粉劑及類似物之形式。可連同諸如澱粉(例如,馬鈴薯或木薯澱粉)及某些複合矽酸鹽之各種崩解劑,連同諸如聚乙烯吡咯啶酮、蔗糖、明膠及阿拉伯膠之黏合劑一起採用含有諸如檸檬酸鈉、碳酸鈣及磷酸鈣之各種賦形劑之錠劑。另外,潤滑劑(諸如硬脂酸鎂、月桂基硫酸鈉及滑石)常極適用於製錠之目的。類似類型之固體組合物可以軟及硬填充明膠膠囊形式作為填充劑採用。與此相關之物質亦包括乳糖或牛奶糖及高分子量聚乙二醇。當需要將水性懸浮液及/或酏劑用於經口投與時,本發明之宿主物質之化合物可與各種甜味劑、調味劑、著色劑、乳化劑及/或懸浮劑以及稀釋劑(諸如水、乙醇、丙二醇、甘油或其各種類似組合)組合。 在本文中所描述的宿主物質之又一實施例中,以單位劑型在密封容器中提供包含如本文中所描述之活性化合物或其鹽的可注射穩定無菌調配物。該化合物或鹽以凍乾物之形式提供,該凍乾物能夠用醫藥學上可接受之合適載劑復原以形成適合於將其注射至宿主的液體調配物。當化合物或鹽基本上不溶於水時,可足量採用生理學上可接受之充足量之乳化劑以在水性載劑中乳化化合物或鹽。尤其適用之乳化劑包括磷脂醯基膽鹼及卵磷脂。 本文所提供之額外實施例包括本文中所揭示之活性化合物之脂質體調配物。用於形成脂質體懸浮液之技術在此項技術中熟知。當化合物為水溶性鹽時,該化合物可使用習知脂質體技術併入至脂質囊泡中。在此情況下,因活性化合物之水溶性所致,該活性化合物可基本上夾帶於脂質體之親水性中心或核心內。採用之脂質層可屬於任何習知組合物且可含有膽固醇或可為不含膽固醇的。當所關注之活性化合物不溶於水時,再次使用習知脂質體形成技術,該鹽可基本上夾帶於形成脂質體之結構的疏水性脂質雙層內。在任一情況下,產生之脂質體可藉由使用標準音波處理及均質化技術減小尺寸。包含本文中所揭示之活性化合物的脂質體調配物可經凍乾以產生凍乾物,其可用醫藥學上可接受之載劑(諸如水)復原以再生脂質體懸浮液。 亦提供適合於藉由吸入以氣霧劑形式投與之醫藥調配物。此等調配物包含本文中所描述之所要化合物或其鹽之溶液或懸浮液或化合物或鹽之複數個固體顆粒。所要調配物可置放於小腔室中且經霧化。霧化可藉由壓縮空氣或藉由超音波能量實現以形成包含化合物或鹽之複數個液滴或固體顆粒。液滴或固體顆粒可例如具有約0.5至約10微米及視情況約0.5至約5微米之範圍內的粒徑。在一個實施例中,固體顆粒藉由使用可分解聚合物提供用於控制釋放。固體顆粒可藉由以本領域中已知之任何適當方式處理固體化合物或其鹽,諸如藉由微粉化來獲得。視情況,固體顆粒或液滴之尺寸可為約1至約2微米。就此而言,商業噴霧器可供使用以達成此目的。化合物可經由可吸入顆粒之氣霧劑懸浮液以闡述於美國專利第5,628,984號中之方式投與,該專利之揭示內容以全文引用之方式併入本文中。 亦提供了提供本文所描述之化合物之控制釋放(包括藉由使用此項技術中已知之可分解聚合物)的醫藥調配物。 當適合於以氣霧劑形式投與之醫藥調配物呈液體形式時,該等調配物可在載劑(包含水)中包含水溶性活性化合物。可存在界面活性劑,其充分降低調配物之表面張力以使得在經霧化時形成所要尺寸範圍內之液滴。 較佳地,根據此項技術中已知之技術使用合適載劑、分散或潤濕劑及懸浮劑來調配無菌可注射懸浮液。無菌可注射調配物亦可為無毒非經腸可接受之稀釋劑或溶劑中之無菌可注射溶液或懸浮液。在可接受之媒劑及溶劑當中,可採用者為水、林格氏溶液及等張氯化鈉溶液。另外,習知地將無菌、不揮發油、脂肪酯或多元醇用作溶劑或懸浮介質。另外,非經腸投與可包含使用緩慢釋放或持續釋放系統,以使得恆定劑量濃度得以維持。 用於非經腸投與之根據本發明之製劑包括無菌水溶液或非水溶液、懸浮液或乳液。非水溶劑或媒劑之實例為丙二醇、聚乙二醇、植物油(諸如橄欖油及玉米油)、明膠及可注射有機酯(諸如油酸乙酯)。此等劑型亦可含有佐劑,諸如防腐劑、潤濕劑、乳化劑及分散劑。其可藉由例如經由細菌保留過濾器過濾、藉由將滅菌劑併入至組合物中、藉由輻照組合物或藉由加熱組合物來滅菌。其亦可使用無菌水或某其他無菌可注射介質在即將使用之前製備。 藉由將所需量之本發明化合物中之一或多者併入視需要具有上文枚舉之各種其他成分的適當溶劑中、隨後經過濾滅菌來製備無菌可注射溶液。一般而言,藉由將各種滅菌活性成分併入含有鹼性分散介質及來自上文枚舉之彼等成分之所需其他成分的無菌媒劑中來製備分散液。在無菌粉劑用於製備無菌可注射溶液之情況下,較佳製備方法為真空乾燥及冷凍乾燥技術,該等技術自先前無菌過濾溶液產生活性成分加任何額外所要成分之粉劑。因此,舉例而言,藉由在10體積%之丙二醇及水中攪拌1.5重量%之活性成份來製備適合於藉由注射投與之非經腸組合物。溶液用氯化鈉等張且滅菌。 適合於經直腸投與之調配物通常可呈單位劑量栓劑形式。此等物可藉由將活性經揭示化合物與一或多種習知固體載劑(例如可可脂)混雜且隨後使所得混合物成形來製備。 適合於局部施用於皮膚之調配物較佳地採取軟膏、乳膏、洗劑、膏劑、凝膠、噴霧劑、氣霧劑或油之形式。可使用的載劑包括石油膏、羊毛脂、聚乙二醇、醇、經皮增強劑及其兩者或多於兩者之組合。 適合於經皮投與之調配物可呈適用於與接受者之表皮保持長時段之緊密接觸之離散貼片形式。適合於經皮投與的調配物亦可藉由離子導入療法遞送(參見例如Pharmaceutical Research 3 (6):318 (1986))且通常採取視情況經緩衝之活性化合物水溶液形式。在一個實施例中,提供用於跨越生物學組織(尤其皮膚)遞送藥物或遞送藥物至生物學組織中的微針貼片或裝置。微針貼片或裝置允許藥物跨越皮膚或其他組織障壁以臨床上相關的速率遞送或遞送至皮膚或其他組織障壁中,而使對組織的損害、疼痛或刺激最小或不存在。 適合於投與至肺的調配物可藉由各種被動呼吸促進及有功功率促進單/多劑量乾粉吸入器(DPI)來遞送。呼吸道遞送最常用的裝置包括噴霧器、定劑量吸入器及乾粉吸入器。有若干類型之噴霧器可用,包括噴射噴霧器、超音波噴霧器及振動式網狀噴霧器。合適肺遞送裝置之選擇取決於諸如藥物及其調配物之性質、作用部位及肺病理生理學之參數。 藥物遞送裝置及方法之額外非限制性實例包括:例如,標題為「Pharmaceutical Dosage Form For Oral Administration Of 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之US20090203709 (Abbott Laboratories);標題為「Delivery of an active drug to the posterior part of the eye via subconjunctival or periocular delivery of a prodrug」之US20050009910,標題為「Biodegradable polymers for lowering intraocular pressure」之US 20130071349,標題為「Tyrosine kinase microspheres」之US 8,481,069,標題為「Method of making tyrosine kinase microspheres」之US 8,465,778,標題為「Sustained release intraocular implants containing 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 and related methods」之US 8,409,607,標題為「Biodegradable intravitreal tyrosine kinase implants」之US 8,512,738及US 2014/0031408,標題為「Microsphere Drug Delivery System for Sustained Intraocular Release」之US 2014/0294986,標題為「Methods For Treating Retinopathy With Extended Therapeutic Effect」之US 8,911,768 (Allergan, Inc.); 標題為「Preparation of injectable suspensions having improved injectability」之US 6,495,164 (Alkermes Controlled Therapeutics, Inc.);標題為「Biodegradable Microcapsules Containing Filling Material」之WO 2014/047439 (Akina, Inc.);標題為「Compositions And Methods For Drug Delivery」之WO 2010/132664 (Baxter International Inc. Baxter Healthcare SA);標題為「Polymeric nanoparticles with enhanced drug loading and methods of use thereof」之US20120052041 (The Brigham and Women's Hospital, Inc.); 標題為「Therapeutic Nanoparticles Comprising a Therapeutic Agent and Methods of Making and Using Same」之US20140178475、US20140248358及US20140249158 (BIND Therapeutics, Inc.);標題為「Polymer microparticles for drug delivery」之US 5,869,103 (Danbiosyst UK Ltd.);標題為「Pegylated Nanoparticles」之US 8628801 (Universidad de Navarra);標題為「Ocular drug delivery system」之US2014/0107025 (Jade Therapeutics, LLC);標題為「Agent delivering system comprised of microparticle and biodegradable gel with an improved releasing profile and methods of use thereof」之US 6,287,588,標題為「Bioactive agent delivering system comprised of microparticles within a biodegradable to improve release profiles」之US 6,589,549 (Macromed, Inc.);標題為「Nanoparticles and microparticles of non-linear hydrophilic hydrophobic multiblock copolymers」之US 6,007,845及US 5,578,325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標題為「Ophthalmic depot formulations for periocular or subconjunctival administration」之US20040234611、US20080305172、US20120269894及US20130122064 (Novartis Ag);標題為「Block polymer」之US 6,413,539 (Poly-Med, Inc.);標題為「Delivery of an agent to ameliorate inflammation」之US 20070071756 (Peyman);標題為「Injectable Depot Formulations And Methods For Providing Sustained Release Of Poorly Soluble Drugs Comprising Nanoparticles」之US 20080166411 (Pfizer, Inc.);標題為「Methods and compositions for enhanced delivery of bioactive molecules」之US 6,706,289 (PR Pharmaceuticals, Inc.);以及標題為「Microparticle containing matrices for drug delivery」之US 8,663,674 (Surmodics)。 在根據本發明之典型實施例中,化合物及組合物用於治療、預防或延遲RSV感染或RSV之繼發性疾病病況、病狀或併發症。V . 組合及交替療法 公認病毒之抗藥性變異體可在用抗病毒劑長期治療之後出現。大部分抗藥性通常由於編碼用於病毒複製中之酶的基因突變而發生。可藉由與另一及可能甚至兩種或三種其他抗病毒化合物組合或交替地投與化合物而延長、強化或恢復抵抗RSV感染之藥物之功效,該等其他抗病毒化合物誘導不同突變或經由與原理藥物之路徑不同的路徑起作用。替代地,該藥物之藥物動力學、生物分佈、半衰期或其他參數可藉由此類組合療法(其可包括交替療法,若認為兩者協調)來改變。由於所揭示β-D-2' -去氧-2'-取代-4' -取代-2-取代-N6 -取代-6-胺基嘌呤核苷酸為聚合酶抑制劑,故其可用於與例如以下組合而將化合物投與至宿主: (1) 霧化支氣管擴張劑; (2) 免疫球蛋白; (3) 針對病毒之抗體、部分抗體或單域抗體; (4) RSV聚合酶抑制劑; (5) 核苷; (6) α腎上腺素促效劑。 可與本發明之β-D-2'-去氧-2'-取代-4'-取代-2-取代-N6 -取代-6-胺基嘌呤核苷酸組合投與的抗RSV劑之非限制性實例為: (i) 霧化支氣管擴張劑,諸如沙丁胺醇; (ii) 免疫球蛋白,諸如RespiGam® ; (iii) 針對RSV之抗體,諸如Synagis® ,及 (iv) 另一RSV聚合酶抑制劑,諸如β-D-2'-去氧-2'-取代-4'-取代-N6 -取代-2,6-二胺基嘌呤或β-D-2'-去氧-2'-取代-4'-取代-N2 ,N6 -取代-2,6-二胺基嘌呤核苷酸,及 (v) 核苷,諸如Virzole® (利巴韋林氣霧劑); (vi) α促效劑,諸如氣化腎上腺素。 當前經批准用於流感之藥物為阿曼他丁、金剛乙胺及奧司他韋。此等藥物中之任一者可與本文所提供之活性化合物組合或交替用於治療易受其影響之病毒感染。 利巴韋林用於治療麻疹、A型流感、B型流感、副流感、嚴重RSV細支氣管炎及SARS以及其他病毒感染,且因此如上所說明尤其適用於與本發明化合物組合用於治療感染RSV病毒之宿主。 此強調本發明化合物對於病毒醫藥療法之重要性。V. 製備本發明之 β - D - 2 ' - 去氧 - 2 '- 取代 - 4 ' - 取代 - 2 - 取代 - N6 - 取代 - 6 - 胺基嘌呤核苷酸之過程 一般方法 用於提供本發明化合物之一般方法如此項技術中已知或本文中所描述。1 H、19 F及31 P NMR光譜經記錄於300 MHz傅立葉變換Brücker光譜儀上。光譜係自以CDCl3 、CD3 OD或DMSO-d6 在5 mm直徑管件中所製備之樣本獲得。自旋多峰性藉由符號s (單峰)、d (雙重峰)、t (三重峰)、m (多重峰)及br (寬峰)所指示。以Hz報告偶合常數(J)。在Agilent Technologies 6120四極MS設備上使用電噴霧電離(ESI)獲得MS光譜。一般在無水氮氛圍下使用Sigma-Aldrich無水溶劑進行反應。所有常見化學品購自商業來源。 具有立體異構中心之本發明化合物為方便起見經繪製為外消旋。熟習此項技術者將認識到純對映異構體可藉由此項技術中已知之方法來製備。獲得光學活性物質之方法之實例至少包括以下: i)晶體之物理分離—一種手動分離個別對映異構體之宏觀晶體的技術。當存在個別對映異構體之晶體,亦即該物質為聚結物且晶體在視覺上相異時,可使用此技術; ii)同時結晶—一種個別對映異構體分別自外消旋體之溶液結晶的技術,僅在外消旋體為固態聚結物時才可能; iii)酶法拆分—一種藉助於對映異構體與酶之反應速率不同而部分或完全分離外消旋體的技術; iv)酶不對稱合成—一種合成之至少一個步驟使用酶促反應以獲得所要對映異構體之對映異構純或富含合成前驅物的合成技術; v)化學不對稱合成—一種在於產物中產生不對稱性(亦即對掌性)之條件下自非對掌性前驅物合成所要對映異構體的合成技術,其可使用對掌性催化劑或對掌性助劑達成; vi)非對映異構體分離—一種使外消旋化合物與將個別對映異構體轉化為非對映異構體之對映異構純試劑(對掌性助劑)反應的技術。隨後所得非對映異構體藉由層析或結晶藉助於其現在更明顯之結構差異分離且隨後移除對掌性助劑,獲得所要對映異構體; vii)第一及第二級不對稱變換—一種技術,其中來自外消旋體之非對映異構體平衡而優先分離來自所要對映異構體之非對映異構體,或其中來自所要對映異構體之非對映異構體優先結晶干擾平衡以使得最終大體上所有物質均轉化為來自所要對映異構體之結晶非對映異構體。隨後所要對映異構體自非對映異構體釋放; viii)動力學拆分—此技術係指藉助於對映異構體與對掌性非外消旋試劑或催化劑在動力學條件下不相等之反應速率達成外消旋體之部分或完全拆分(或部分拆分化合物之進一步拆分); ix)自非外消旋前驅物進行對映異構特異性合成—一種自非對掌性起始物質獲得所要對映異構體且其中立體化學完整性在合成過程中不會或僅最低限度地受損的合成技術; x)對掌性液相層析—一種外消旋體之對映異構體藉助於其與固定相之相互作用不同(包括經由對掌性HPLC)以液體移動相分離的技術。固定相可由對掌性物質組成或移動相可含有另一對掌性物質以引起不同相互作用; xi)對掌性氣相層析法—一種外消旋體揮發且對映異構體藉助於其在氣體移動相中與含有固定非外消旋對掌性吸附劑相之管柱之不同相互作用分離的技術; xii)用對掌性溶劑萃取—藉助於一種對映異構體優先溶解於特定對掌性溶劑中來分離對映異構體的技術; xiii)跨越對掌性膜轉運—一種使外消旋體與薄膜障壁接觸的技術。障壁典型地分離兩種可互溶流體,一種含有外消旋體,且驅動力(如濃度或壓力差)引起跨越膜障壁之優先轉運。分離藉由膜之非外消旋對掌性性質而進行,該性質使得外消旋體中僅一種對映異構體可穿過。 在一個實施例中使用對掌性層析,包括模擬移動床層析。多種對掌性固定相可商購。立體特異性磷對映異構體之製備 本文中所描述之某些活性化合物具有對掌性磷部分。本文中所描述之活性化合物中之任一者可使用熟習此項技術者已知之方法以分離磷對映異構形式(例如至少80%、90%、95%或98%之R或S對映異構體)提供。舉例而言,有許多描述如何獲得此等化合物之公開案,包括(但不限於)例如Ross等人的美國專利第8,859,756號、第8,642,756號及第8,333,309號中所描述之管柱層析法。 在合成方案中使用以下縮寫。 CBr4 :四溴化碳 DBU:1,8-二氮雜二環[5.4.0]十一-7-烯 DCM:二氯甲烷 THF:四氫呋喃(THF),無水 EtOAc:乙酸乙酯 EtOH:乙醇 Li(OtBu)3 AlH:三第三丁氧基氫化鋁鋰 Na2 SO4 :硫酸鈉(無水) MeCN:乙腈 MeNH2 :甲胺 MeOH:甲醇 Na2 SO4 :硫酸鈉 NaHCO3 :碳酸氫鈉 NH4 Cl:氯化銨 NH4 OH:氫氧化銨 PE:石油醚 Ph3 P:三苯膦 矽膠(230至400目,吸附劑) t-BuMgCl:第三丁基氯化鎂 t-BuOK:第三丁醇鈉 t-BuOH:第三丁醇實例 實例 1 . 說明性合成程序 方案 1 . ( 2S )- 2 -((((( 2R , 3R , 4R , 5R )- 5 -( 2 - 胺基 - 6 -( 二甲胺基 )- 9H - 嘌呤 - 9 - )- 4 - - 3 - 羥基 - 2 - 甲基四氫呋喃 - 2 - ) 甲氧基 )( 苯氧基 ) 磷醯基 ) 胺基 ) 丙酸異丙酯 ( 化合物 B ) i)Me2 NH.HCl,Et3 N,EtOH,85℃;ii)TBSCl,咪唑,DMF;iii)異丁醯氯,吡啶;iv)90% TFA,DCM;v)SO3 ,吡啶,DIEA,DMSO,DCM;vi)甲醛,2 N NaOH,二噁烷,隨後NaBH4 ;vii)DMTrCl,Et3 N,DMF;viii)TBDPSCl,AgNO3 ,吡啶;ix)80% AcOH;x)Tf2 O,吡啶,DCM,0℃;xi)Nal,DMF,60℃;xii)H2 ,10% Pd-C,Et3 N,EtOH;xiii)TBAF,THF;xiv)MeNH2 ,EtOH,75℃;xv)((R,S)-(五氟苯氧基)-苯氧基-磷醯基)-L-丙胺酸異丙酯,t-BuMgCl,DMF,-10℃步驟 1 . 製備 ( 2R , 3R , 4R , 5R )- 5 -( 2 - 胺基 - 6 -( 二甲胺基 )- 9H - 嘌呤 - 9 - )- 4 - - 2 -( 羥基甲基 ) 四氫呋喃 - 3 - ( 2 ) 向化合物1 (10.5 g,35 mmol)於EtOH (220 mL)中之溶液中添加二甲胺鹽酸鹽(14.0 g,173 mmol)及三乙胺(24.0 mL,173 mmol)。將反應混合物於密封容器中在85℃下加熱3 h,冷卻至室溫(RT)且濃縮。藉由管柱層析(矽膠,DCM/MeOH 0%至10%)純化殘餘物。獲得呈白色固體狀之產物2 (10.8 g,99%)。步驟 2 . 製備 9 -(( 2R , 3R , 4R , 5R )- 4 -(( 第三丁基二甲基矽烷基 ) 氧基 )- 5 -((( 第三丁基二甲基矽烷基 ) 氧基 ) 甲基 )- 3 - 氟四氫呋喃 - 2 - )- N6 , N6 - 二甲基 - 9H - 嘌呤 - 2 , 6 - 二胺 ( 3 ) 向化合物2 (10.7 g,34.5 mmol)於無水DMF (120 mL)中之溶液中添加咪唑(9.4 g,138.4 mmol)及TBSCl (20.9 g,138.4 mmol)。於室溫下攪拌混合物15 h且濃縮。添加EtOAc (300 mL)且溶液用NH4 Cl飽和水溶液(3×200 mL)及鹽水(200 mL)洗滌。有機相經無水Na2 SO4 乾燥且濃縮。藉由管柱層析(矽膠,PE/EtOAc 0%至40%)純化殘餘物。獲得呈黃色油狀物之產物3 (16.0 g,產率85%)。步驟 3 及步驟 4 . 製備 N -( 9 -(( 2R , 3R , 4R , 5R )- 4 -(( 第三丁基二甲基矽烷基 ) 氧基 )- 3 - - 5 -( 羥基甲基 ) 四氫呋喃 - 2 - )- 6 -( 二甲胺基 )- 9H - 嘌呤 - 2 - ) 異丁醯胺 ( 4 ) 在0℃下向化合物3 (13.5 g,25.0 mmol)於無水吡啶(60 mL)中之溶液中逐滴添加異丁醯氯(3.1 mL,30.0 mmol)。於室溫下攪拌反應混合物3 h且隨後濃縮。在與甲苯(3×200 mL)共蒸發後,將殘餘物溶解於DCM (270 mL)中且在0℃下用TFA/H2 O (9:1,27 mL)處理15 h。隨後,藉由添加固體NaHCO3 (50 g)淬滅反應物且過濾。溶液用NaHCO3 飽和水溶液(2×200 mL)及鹽水(200 mL)洗滌。有機相經無水Na2 SO4 乾燥且濃縮。藉由管柱層析(矽膠,PE/EtOAc 0%至80%)純化殘餘物。獲得呈白色發泡體狀之產物4 (9.3 g,經2個步驟產率75%)。步驟 5 及步驟 6 . 製備 N -( 9 -(( 2R , 3R , 4R )- 4 -(( 第三丁基二甲基矽烷基 ) 氧基 )- 3 - - 5 , 5 - ( 羥基甲基 ) 四氫呋喃 - 2 - )- 6 -( 二甲胺基 )- 9H - 嘌呤 - 2 - ) 異丁醯胺 ( 5 ) 向化合物4 (2.0 g,4.0 mmol)於無水DCM (35 mL)中之溶液中添加二異丙基乙胺(2.7 mL,15.6 mmol)及SO3 吡啶複合物(1.9 g,12.0 mmol)於無水DMSO (3.7 mL)中之懸浮液。於室溫下攪拌橙色溶液15 h。隨後,添加H2 O (40 mL),分離各相且用EtOAc (2×30 mL)反萃取水層。經合併之有機物用鹽水(60 mL)洗滌,經無水Na2 SO4 乾燥且濃縮。將殘餘物溶解於二噁烷(25 mL)中。添加甲醛(37%/H2 O) (1.3 mL,16.8 mmol)及2 N NaOH (3.0 mL,6.0 mmol),且於室溫下攪拌黃色溶液3 h。將混合物冷卻至0℃,且逐份添加硼氫化鈉(605 mg,16.0 mmol)。於室溫下攪拌混濁溶液1 h且藉由添加NH4 Cl飽和水溶液(100 mL)淬滅。用EtOAc (3×80 mL)萃取產物。經合併之有機物用鹽水(100 mL)洗滌,經無水Na2 SO4 乾燥且濃縮。藉由管柱層析(矽膠,DCM/MeOH 0%至10%)純化殘餘物。獲得呈白色固體狀之產物5 (1.2 g,經2個步驟產率55%)。步驟 7 . 製備 N -( 9 -(( 2R , 3R , 4R , 5S )- 5 -(( ( 4 - 甲氧基苯基 )( 苯基 ) 甲氧基 ) 甲基 )- 4 -(( 第三丁基二甲基矽烷基 ) 氧基 )- 3 - - 5 -( 羥基甲基 ) 四氫呋喃 - 2 - )- 6 -( 二甲胺基 )- 9H - 嘌呤 - 2 - ) 異丁醯胺 ( 6 ) 向化合物5 (1.15 g,2.21 mmol)於無水DMF (12 mL)中之溶液中添加三乙胺(620 µL,4.44 mmol)及二甲氧基三苯氯甲烷(1.05 g,3.11 mmol)。於室溫下攪拌所得橙色溶液2 h。隨後用EtOAc (50 mL)及H2 O (40 mL)稀釋反應物。分離各相且用EtOAc (2×30 mL)反萃取水層。經合併之有機物用鹽水(50 mL)洗滌,經無水Na2 SO4 乾燥且濃縮。藉由管柱層析(矽膠,PE/EtOAc 0%至100%)純化殘餘物。獲得呈黃色發泡體狀之產物6 (880 mg,產率48%)。步驟 8 及步驟 9 . 製備 N -( 9 -(( 2R , 3R , 4R , 5R )- 4 -(( 第三丁基二甲基矽烷基 ) 氧基 )- 5 -((( 第三丁基二苯基矽烷基 ) 氧基 ) 甲基 )- 3 - - 5 -( 羥基甲基 ) 四氫呋喃 - 2 - )- 6 -( 二甲胺基 )- 9H - 嘌呤 - 2 - ) 異丁醯胺 ( 7 ) 向化合物6 (875 mg,1.06 mmol)於無水吡啶(8 mL)中之溶液中添加硝酸銀(538 mg,3.17 mmol)及TBDPSCl (820 µL,3.17 mmol)。於室溫下攪拌所得溶液15 h。隨後,添加EtOAc (50 mL)且過濾懸浮液。溶液用鹽水(30 mL)洗滌,經無水Na2 SO4 乾燥且濃縮。將殘餘物溶解於80%乙酸(5 mL)中且於室溫下攪拌15 h。將溶液倒入至NaHCO3 飽和水溶液(90 mL)中且用DCM (3×60 mL)萃取混合物。經合併之有機物用鹽水(50 mL)洗滌,經無水Na2 SO4 乾燥且濃縮。藉由管柱層析(矽膠,DCM/MeOH 0%至10%)純化殘餘物。獲得呈白色固體狀之產物7 (662 mg,經2個步驟產率82%)。步驟 10 及步驟 11 . 製備 N -( 9 -(( 2R , 3R , 4R , 5R )- 4 -(( 第三丁基二甲基矽烷基 ) 氧基 )- 5 -((( 第三丁基二苯基矽烷基 ) 氧基 ) 甲基 )- 3 - - 5 -( 碘甲基 ) 四氫呋喃 - 2 - )- 6 -( 二甲胺基 )- 9H - 嘌呤 - 2 - ) 異丁醯胺 ( 8 ) 在0℃下向化合物7 (660 mg,0.86 mmol)於無水DCM (15 mL)中之溶液中添加吡啶(350 µL,4.30 mmol)及三氟甲磺酸酐(220 µL,1.29 mmol)。在0℃下攪拌所得橙色溶液20 min且添加H2 O (7 mL)。再過30 min後,用EtOAc (60 mL)及鹽水(50 mL)稀釋混合物。分離各層,且有機物經無水Na2 SO4 乾燥且濃縮。將殘餘物溶解於無水DMF (30 mL)中且添加NaI (1.00 g,6.85 mmol)。在60℃下攪拌懸浮液15 h且濃縮。隨後,添加EtOAc (90 mL),且溶液用NH4 Cl飽和水溶液(2×50 mL)、Na2 S2 O3 水溶液(50 mL)及鹽水(50 mL)洗滌。有機物經無水Na2 SO4 乾燥且濃縮。藉由管柱層析(矽膠,PE/EtOAc 0%至40%)純化殘餘物。獲得呈橙色固體狀之產物8 (527 mg,經2個步驟產率70%)。步驟 12 . 製備 N -( 9 -(( 2R , 3R , 4R , 5R )- 4 -(( 第三丁基二甲基矽烷基 ) 氧基 )- 5 -((( 第三丁基二苯基矽烷基 ) 氧基 ) 甲基 )- 3 - - 5 - 甲基四氫呋喃 - 2 - )- 6 -( 二甲胺基 )- 9H - 嘌呤 - 2 - ) 異丁醯胺 ( 9 ) 向化合物8 (525 mg,0.60 mmol)於EtOH (10 mL)中之溶液中添加三乙胺(435 µL,3.0 mmol)及鈀(10%/木炭)(35 mg)。將燒瓶置於氫之氛圍下且於室溫下攪拌24 h。反應混合物經矽藻土過濾,且濃縮。藉由管柱層析(矽膠,PE/EtOAc 0%至50%)純化殘餘物。獲得呈白色固體狀之產物9 (441 mg,產率98%)。步驟 13 . 製備 N -( 6 -( 二甲胺基 )- 9 -(( 2R , 3R , 4R , 5R )- 3 - - 4 - 羥基 - 5 -( 羥甲基 )- 5 - 甲基四氫呋喃 - 2 - )- 9H - 嘌呤 - 2 - ) 異丁醯胺 ( 10 ) 向化合物9 (440 mg,0.59 mmol)於無水THF (6 mL)中之溶液中添加氟化四丁銨(1 N/THF)(1.5 mL,1.5 mmol)。於室溫下攪拌溶液1 h且濃縮。藉由管柱層析(矽膠,DCM/MeOH 0%至10%)純化殘餘物。獲得呈白色固體狀之產物10 (215 mg,產率91%)。步驟 14 . 製備 ( 2R , 3R , 4R , 5R )- 5 -( 2 - 胺基 - 6 -( 二甲胺基 )- 9H - 嘌呤 - 9 - )- 4 - - 2 -( 羥基甲基 )- 2 - 甲基四氫呋喃 - 3 - ( 化合物 A ) 在75℃下攪拌密封容器中的化合物10 (200 mg,0.50 mmol)於甲胺(33%/EtOH) (10 mL)中之溶液15 h且濃縮。藉由管柱層析(矽膠,DCM/MeOH 0%至15%)純化殘餘物。獲得呈白色固體狀之化合物 A (160 mg,產率98%)。1 H NMR (300 MHz, CD3 OD)δ 7.48 (s, 1H), 6.03-5.81 (m, 2H), 4.68 (br s, 2H), 4.54 (d,J = 4.5 Hz, 1H), 3.76 (dd,J = 12.5, 0.7 Hz, 1H), 3.54 (d,J = 12.5 Hz), 3.44 (br s, 6H), 2.65 (br s, 1H), 1.75 (br s, 1H), 1.30 (d,J = 1.0 Hz, 3H)。C13 H20 FN6 O3 [M+H]+ 之MS (ESI)m / z 計算值327.2;實驗值327.2。步驟 15 . 製備 ( 2S )- 2 -((((( 2R , 3R , 4R , 5R )- 5 -( 2 - 胺基 - 6 -( 二甲胺基 )- 9H - 嘌呤 - 9 - )- 4 - - 3 - 羥基 - 2 - 甲基四氫呋喃 - 2 - ) 甲氧基 )( 苯氧基 ) 磷醯基 )- 胺基 ) 丙酸異丙酯 ( 化合物 B ) 在-5℃下向化合物 A (40 mg,0.12 mmol)於無水DMF (1.5 mL)中之溶液中逐滴添加第三丁基氯化鎂(0.7 N/THF) (228 µL,0.16 mmol)。在0℃下攪拌溶液15 min且於室溫下攪拌45 min。隨後,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10℃,且逐滴添加((R,S)-(五氟苯氧基)-苯氧基-磷醯基)-L- 丙胺酸異丙酯(61 mg,0.14 mmol)於無水DMF (1 mL)中之溶液。使所得溶液緩慢升溫至10℃且在此溫度下攪拌15 h。隨後用EtOAc (10 mL)及NH4 Cl飽和水溶液(8 mL)稀釋反應混合物。分離各相且用EtOAc (2×5 mL)反萃取水層。經合併之有機物用NH4 Cl飽和水溶液(10 mL)及鹽水(10 mL)洗滌,經Na2 SO4 乾燥且濃縮。藉由管柱層析(矽膠,DCM/MeOH 0%至10%)且藉由逆相管柱層析(C-18二氧化矽,H2 O/MeOH 0%至100%)純化殘餘物。獲得呈白色固體狀之化合物 B (24 mg,34%)。1 H NMR (300 MHz, CD3 OD)δ 7.54 (s, 1H), 7.34-7.13 (m, 5H), 5.99 (dd,J = 18.5, 2.5 Hz, 1H), 5.61 (br d,J = 54.4 Hz, 1H), 5.03-4.93 (m, 2H), 4.57 (dd,J = 10.7, 8.0 Hz, 1H), 3.99-3.91 (m, 2H), 3.70 (dd,J = 11.2, 9.8 Hz, 1H), 3.47 (br s, 6H), 2.98 (s, 1H), 1.72 (br s, 1H), 1.36-1.33 (m, 6H), 1.22-1.20 (m, 6H).31 P NMR (121 MHz, CDCl3 )δ 3.24 (s)。C25 H36 FN7 O7 P [M+H]+ 之MS (ESI)m / z 計算值596.2;實驗值596.2。方案 2 . 製備 ( 2S )- 2 -((((( 2R , 3R , 4R , 5R )- 5 -( 2 - 胺基 - 6 -( 二甲胺基 )- 9H - 嘌呤 - 9 - )- 4 - - 3 - 羥基 - 2 - 甲基四氫呋喃 - 2 - ) 甲氧基 )( 苯氧基 ) 磷醯基 ) 胺基 ) 丙酸異丙酯 ( 化合物 D ) i)MeNH2 ,EtOH,;ii)TBSCl,咪唑,DMF;iii)異丁醯氯,吡啶;iv)90% TFA,DCM;v)SO3 ,吡啶,DIEA,DMSO,DCM;vi)甲醛,2 N NaOH,二噁烷,隨後NaBH4 ;vii)DMTrCl,Et3 N,DMF;viii)TBDPSCl,AgNO3 ,吡啶;ix)80% AcOH;x)Tf2 O,吡啶,DCM,0℃;xi)Nal,DMF,60℃;xii)H2 ,10% Pd-C,Et3 N,EtOH;xiii)TBAF,THF;xiv)MeNH2 ,EtOH,75℃;xv)((R,S)-(五氟苯氧基)-苯氧基-磷醯基)-L-丙胺酸異丙酯,t-BuMgCl,DMF,-10℃步驟 1 . 製備 ( 2R , 3R , 4R , 5R )- 5 -( 2 - 胺基 - 6 -( 甲胺基 )- 9H - 嘌呤 - 9 - )- 4 - - 2 -( 羥基甲基 ) 四氫呋喃 - 3 - ( 13 ) 將化合物1 (5.2 g,17.3 mmol)於甲胺(33%/EtOH) (150 mL)中之溶液在85℃下於密封容器中加熱3 h,冷卻至室溫且濃縮。藉由管柱層析(矽膠,DCM/MeOH 0%至15%)純化殘餘物。獲得呈白色固體狀之產物13 (4.9 g,95%)。步驟 2 . 製備 9 -(( 2R , 3R , 4R , 5R )- 4 -(( 第三丁基二甲基矽烷基 ) 氧基 )- 5 -((( 第三丁基二甲基矽烷基 ) 氧基 ) 甲基 )- 3 - 氟四氫呋喃 - 2 - )- N6 - 甲基 - 9H - 嘌呤 - 2 , 6 - 二胺 ( 14 ) 向化合物13 (4.7 g,15.8 mmol)於無水DMF (70 mL)中之溶液中添加咪唑(4.3 g,63.4 mmol)及TBSCl (9.6 g,63.4 mmol)。於室溫下攪拌混合物15 h且濃縮。添加EtOAc (150 mL)且溶液用NH4 Cl飽和水溶液(3×100 mL)及鹽水(100 mL)洗滌。有機相經無水Na2 SO4 乾燥且濃縮。藉由管柱層析(矽膠,PE/EtOAc 0%至60%)純化殘餘物。獲得呈黃色油狀物之產物14 (7.3 g,產率88% )。步驟 3 及步驟 4 . 製備 N -( 9 -(( 2R , 3R , 4R , 5R )- 4 -(( 第三丁基二甲基矽烷基 ) 氧基 )- 3 - - 5 -( 羥基甲基 ) 四氫呋喃 - 2 - )- 6 -( 甲胺基 )- 9H - 嘌呤 - 2 - ) 異丁醯胺 ( 15 ) 在0℃下向化合物14 (7.2 g,13.7 mmol)於無水吡啶(35 mL)中之溶液中逐滴添加異丁醯氯(1.7 mL,16.4 mmol)。於室溫下攪拌反應混合物3 h且隨後濃縮。在與甲苯(3×100 mL)共蒸發後,將殘餘物溶解於DCM (150 mL)中且在0℃下用TFA/H2 O (9:1,15 mL)處理15 h。隨後,藉由添加固體NaHCO3 (30 g)淬滅反應物且過濾。溶液用NaHCO3 飽和水溶液(2×100 mL)及鹽水(100 mL)洗滌。有機相經無水Na2 SO4 乾燥且濃縮。藉由管柱層析(矽膠,DCM/MeOH 0%至5%)純化殘餘物。獲得呈白色發泡體狀之產物15 (4.8 g,經2個步驟產率73%)。步驟 5 及步驟 6 . 製備 N -( 9 -(( 2R , 3R , 4R )- 4 -(( 第三丁基二甲基矽烷基 ) 氧基 )- 3 - - 5 , 5 - ( 羥基甲基 ) 四氫呋喃 - 2 - )- 6 -( 甲胺基 )- 9H - 嘌呤 - 2 - ) 異丁醯胺 ( 16 ) 向化合物15 (2.5 g,5.2 mmol)於無水DCM (50 mL)中之溶液中添加二異丙基乙胺(3.5 mL,20.3 mmol)及SO3 吡啶複合物(2.5 g,15.6 mmol)於無水DMSO (4.8 mL)中之懸浮液。於室溫下攪拌橙色溶液15 h。隨後,添加H2 O (50 mL),分離各相且用EtOAc (2×40 mL)反萃取水層。經合併之有機物用鹽水(80 mL)洗滌,經無水Na2 SO4 乾燥且濃縮。將殘餘物溶解於二噁烷(30 mL)中。添加甲醛(37%/H2 O) (1.7 mL,21.8 mmol)及2 N NaOH (3.9 mL,7.8 mmol),且於室溫下攪拌黃色溶液4 h。將混合物冷卻至0℃,且逐份添加硼氫化鈉(787 mg,20.8 mmol)。於室溫下攪拌混濁溶液1 h且藉由添加NH4 Cl飽和水溶液(150 mL)淬滅。用EtOAc (3×100 mL)萃取產物。經合併之有機物用鹽水(150 mL)洗滌,經無水Na2 SO4 乾燥且濃縮。藉由管柱層析(矽膠,DCM/MeOH 0%至15%)純化殘餘物。獲得呈白色固體狀之產物16 (1.3 g,經2個步驟產率50%)。步驟 7 . 製備 N -( 9 -(( 2R , 3R , 4R , 5S )- 5 -(( ( 4 - 甲氧基苯基 )( 苯基 ) 甲氧基 ) 甲基 )- 4 -(( 第三丁基二甲基矽烷基 ) 氧基 )- 3 - - 5 -( 羥基甲基 ) 四氫呋喃 - 2 - )- 6 -( 甲胺基 )- 9H - 嘌呤 - 2 - ) 異丁醯胺 ( 17 ) 向化合物16 (1.25 g,2.44 mmol)於無水DMF (15 mL)中之溶液中添加三乙胺(680 µL,4.88 mmol)及二甲氧基三苯氯甲烷(1.16 g,3.42 mmol)。於室溫下攪拌所得橙色溶液3 h。隨後用EtOAc (60 mL)及H2 O (50 mL)稀釋反應物。分離各相且用EtOAc (2×30 mL)反萃取水層。經合併之有機物用鹽水(60 mL)洗滌,經無水Na2 SO4 乾燥且濃縮。藉由管柱層析(矽膠,DCM/MeOH 0%至5%)純化殘餘物。獲得呈黃色發泡體狀之產物17 (755 mg,產率38%)。步驟 8 及步驟 9 . 製備 N -( 9 -(( 2R , 3R , 4R , 5R )- 4 -(( 第三丁基二甲基矽烷基 ) 氧基 )- 5 -((( 第三丁基二苯基矽烷基 ) 氧基 ) 甲基 )- 3 - - 5 -( 羥基甲基 ) 四氫呋喃 - 2 - )- 6 -( 甲胺基 )- 9H - 嘌呤 - 2 - ) 異丁醯胺 ( 18 ) 向化合物17 (750 mg,0.92 mmol)於無水吡啶(7 mL)中之溶液中添加硝酸銀(467 mg,2.75 mmol)及TBDPSCl (712 µL,2.75 mmol)。於室溫下攪拌所得溶液15 h。隨後,添加EtOAc (50 mL)且過濾懸浮液。溶液用鹽水(30 mL)洗滌,經無水Na2 SO4 乾燥且濃縮。將殘餘物溶解於80%乙酸(5 mL)中且於室溫下攪拌15 h。將溶液倒入至NaHCO3 飽和水溶液(90 mL)中且用DCM (3×60 mL)萃取混合物。經合併之有機物用鹽水(50 mL)洗滌,經無水Na2 SO4 乾燥且濃縮。藉由管柱層析(矽膠,DCM/MeOH 0%至10%)純化殘餘物。獲得呈白色固體狀之產物18 (525 mg,經2個步驟產率76%)。步驟 10 及步驟 11 . 製備 N -( 9 -(( 2R , 3R , 4R , 5R )- 4 -(( 第三丁基二甲基矽烷基 ) 氧基 )- 5 -((( 第三丁基二苯基矽烷基 ) 氧基 ) 甲基 )- 3 - - 5 -( 碘甲基 ) 四氫呋喃 - 2 - )- 6 -( 甲胺基 )- 9H - 嘌呤 - 2 - ) 異丁醯胺 ( 19 ) 在0℃下向化合物18 (520 mg,0.69 mmol)於無水DCM (12 mL)中之溶液中添加吡啶(280 µL,3.45 mmol)及三氟甲磺酸酐(176 µL,1.03 mmol)。在0℃下攪拌所得橙色溶液15 min且添加H2 O (5 mL)。再過30 min後,用EtOAc (50 mL)及鹽水(40 mL)稀釋混合物。分離各層,且有機物經無水Na2 SO4 乾燥且濃縮。將殘餘物溶解於無水DMF (25 mL)中且添加NaI (800 mg,5.49 mmol)。在60℃下攪拌懸浮液15 h且濃縮。隨後,添加EtOAc (70 mL),且溶液用NH4 Cl飽和水溶液(2×40 mL)、Na2 S2 O3 水溶液(40 mL)及鹽水(40 mL)洗滌。有機物經無水Na2 SO4 乾燥且濃縮。藉由管柱層析(矽膠,PE/EtOAc 0%至80%)純化殘餘物。獲得呈橙色固體狀之產物19 (368 mg,經2個步驟產率62%)。步驟 12 . 製備 N -( 9 -(( 2R , 3R , 4R , 5R )- 4 -(( 第三丁基二甲基矽烷基 ) 氧基 )- 5 -((( 第三丁基二苯基矽烷基 ) 氧基 ) 甲基 )- 3 - - 5 - 甲基四氫呋喃 - 2 - )- 6 -( 甲胺基 )- 9H - 嘌呤 - 2 - ) 異丁醯胺 ( 20 ) 向化合物19 (365 mg,0.42 mmol)於EtOH (7 mL)中之溶液中添加三乙胺(305 µL,2.1 mmol)及鈀(10%/木炭)(25 mg)。將燒瓶置於氫之氛圍下且於室溫下攪拌24 h。反應混合物經矽藻土過濾,且濃縮。藉由管柱層析(矽膠,PE/EtOAc 0%至50%)純化殘餘物。獲得呈白色固體狀之產物20 (293 mg,產率95%)。步驟 13 . 製備 N -( 6 -( 甲胺基 )- 9 -(( 2R , 3R , 4R , 5R )- 3 - - 4 - 羥基 - 5 -( 羥甲基 )- 5 - 甲基四氫呋喃 - 2 - )- 9H - 嘌呤 - 2 - ) 異丁醯胺 ( 21 ) 向化合物20 (290 mg,0.39 mmol)於無水THF (4 mL)中之溶液中添加氟化四丁銨(1 N/THF)(1.0 mL,1.0 mmol)。於室溫下攪拌溶液1 h且濃縮。藉由管柱層析(矽膠,DCM/MeOH 0%至15%)純化殘餘物。獲得呈白色固體狀之產物21 (137 mg,產率92%)。步驟 14 . 製備 ( 2R , 3R , 4R , 5R )- 5 -( 2 - 胺基 - 6 -( 甲胺基 )- 9H - 嘌呤 - 9 - )- 4 - - 2 -( 羥基甲基 )- 2 - 甲基四氫呋喃 - 3 - ( 化合物 C ) 在75℃下攪拌密封容器中的化合物21 (135 mg,0.35 mmol)於甲胺(33%/EtOH) (7 mL)中之溶液15 h且濃縮。藉由管柱層析(矽膠,DCM/MeOH 0%至20%)純化殘餘物。獲得呈白色固體狀之化合物 C (104 mg,產率95%)。1 H NMR (300 MHz, CD3 OD)δ 7.90 (s, 1H), 6.09 (dd,J = 13.8, 5.3 Hz, 1H), 5.58 (dt,J = 53.2, 5.2 Hz, 1H), 4.51 (dd,J = 8.8, 5.1 Hz, 1H), 3.68 (d,J = 12.2 Hz, 1H), 3.55 (d,J = 12.2 Hz, 1H), 3.04 (s, 3H), 1.26 (d,J = 0.8 Hz, 3H)。C12 H18 FN6 O3 [M+H]+ 之MS (ESI)m / z 計算值313.1;實驗值313.2。步驟 15 . 製備 ( 2S )- 2 -((((( 2R , 3R , 4R , 5R )- 5 -( 2 - 胺基 - 6 -( 二甲胺基 )- 9H - 嘌呤 - 9 - )- 4 - - 3 - 羥基 - 2 - 甲基四氫呋喃 - 2 - ) 甲氧基 )( 苯氧基 ) 磷醯基 )- 胺基 ) 丙酸異丙酯 ( 化合物 D ) 在-5℃下向化合物 C (38 mg,0.12 mmol)於無水DMF (1.5 mL)中之溶液中逐滴添加第三丁基氯化鎂(0.7 N/THF) (228 µL,0.16 mmol)。在0℃下攪拌溶液20 min且於室溫下攪拌40 min。隨後,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10℃,且逐滴添加((R,S)-(五氟苯氧基)-苯氧基-磷醯基)-L-丙胺酸異丙酯(61 mg,0.14 mmol)於無水DMF (1 mL)中之溶液。使所得溶液緩慢升溫至10℃且在此溫度下攪拌15 h。隨後用EtOAc (10 mL)及NH4 Cl飽和水溶液(8 mL)稀釋反應混合物。分離各相且用EtOAc (2×5 mL)反萃取水層。經合併之有機物用NH4 Cl飽和水溶液(10 mL)及鹽水(10 mL)洗滌,經Na2 SO4 乾燥且濃縮。藉由管柱層析(矽膠,DCM/MeOH 0%至10%)且藉由逆相管柱層析(C-18二氧化矽,H2 O/MeOH 0%至100%)純化殘餘物。獲得呈白色固體狀之化合物D (20 mg,29%)。1 H NMR (300 MHz, CD3 OD)δ 7.82 (s, 1H), 7.31-7.17 (m, 5H), 6.13 (dd,J = 17.2, 3.2 Hz, 1H), 5.55 (ddd,J = 53.2, 3.2, 5.2 Hz, 1H), 4.94-4.85 (m, 1H), 4.71 (dd,J = 17.2, 5.2 Hz, 1H), 4.29 (dd,J = 10.8, 6.0 Hz, 1H), 4.08 (dd,J = 10.8, 5.2 Hz, 1H), 3.86 (m, 1H), 3.02 (br s, 3H), 1.33 (br s, 3H), 1.28-1.25 (m, 3H), 1.18-1.16 (m, 6H).31 P NMR (121 MHz, CD3 OD)δ 3.24 (s)。C24 H34 FN7 O7 P [M+H]+ 之MS (ESI)m / z 計算值582.2;實驗值582.2。方案 3 . 製備 ( 2S )- 2 -((((( 2R , 3R , 4R , 5R )- 4 - - 5 -( 2 - - 6 -( 甲胺基 )- 9H - 嘌呤 - 9 - )- 3 - 羥基 - 2 - 甲基四氫呋喃 - 2 - ) 甲氧基 )( 苯氧基 ) 磷醯基 ) 胺基 ) 丙酸異丙酯 ( 化合物 F ) i) tBuONO吡啶.HF,吡啶,-15℃;ii) ((R,S)-(五氟苯氧基)-苯氧基-磷醯基)-L-丙胺酸異丙酯,t-BuMgCl,DMF,-10℃步驟 1 . 製備 ( 2R , 3R , 4R , 5R )- 5 -( 6 -( 二甲胺基 )- 2 - - 9H - 嘌呤 - 9 - )- 4 - - 2 -( 羥基甲基 )- 2 - 甲基 四氫呋喃 - 3 - ( 化合物 E ) 將化合物11 (70 mg,0.21 mmol)於無水吡啶(400 µL)中之溶液冷卻至-15℃,且添加吡啶氫氟酸鹽(280 µL)。隨後,歷時5 min逐滴添加亞硝酸第三丁酯(51 µL,0.43 mmol)。在10℃下攪拌混合物4 h且藉由添加CaCO3 (700 mg)於H2 O (2 mL)中之懸浮液淬滅。於室溫下攪拌所得懸浮液15 min且用EtOAc (5×5 mL)萃取。經合併之有機物經無水Na2 SO4 乾燥且濃縮。藉由管柱層析(矽膠,DCM/MeOH 0%至7%)純化殘餘物。獲得呈灰白色固體狀之化合物 E (38 mg,產率54%)。1 H NMR (300 MHz, CD3 OD)δ 8.22 (s, 1H), 6.20 (dd,J = 14.7, 4.2 Hz, 1H), 5.48 (ddd,J = 53.4, 5.1, 5.0 Hz, 1H), 4.56 (dd,J = 13.5, 5.1 Hz, 1H), 3.67-3.53 (m, 2H), 3.65 (br s, 3H), 3.33 (br s, 3H), 1.28 (s, 3H)。C13 H18 F2 N5 O3 [M+H]+ 之MS (ESI)m / z 計算值330.1;實驗值330.2。步驟 2 . 製備 ( 2S )- 2 -((((( 2R , 3R , 4R , 5R )- 4 - - 5 -( 2 - - 6 -( 甲胺基 )- 9H - 嘌呤 - 9 - )- 3 - 羥基 - 2 - 甲基四氫呋喃 - 2 - ) 甲氧基 )( 苯氧基 ) 磷醯基 ) 胺基 ) 丙酸異丙酯 ( 化合物 F ) 在-5℃下向化合物 E (35 mg,0.11 mmol)於無水DMF (1.5 mL)中之溶液中逐滴添加第三丁基氯化鎂(0.7 N/THF) (209 µL,0.15 mmol)。在0℃下攪拌溶液20 min且於室溫下攪拌40 min。隨後,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10℃,且逐滴添加((R,S)-(五氟苯氧基)-苯氧基-磷醯基)-L-丙胺酸異丙酯(56 mg,0.13 mmol)於無水DMF (1 mL)中之溶液。使所得溶液緩慢升溫至10℃且在此溫度下攪拌15 h。隨後用EtOAc (10 mL)及NH4 Cl飽和水溶液(8 mL)稀釋反應混合物。分離各相且用EtOAc (2×5 mL)反萃取水層。經合併之有機物用NH4 Cl飽和水溶液(10 mL)及鹽水(10 mL)洗滌,經Na2 SO4 乾燥且濃縮。藉由管柱層析(矽膠,DCM/MeOH 0%至10%)且藉由逆相管柱層析(C-18二氧化矽,H2 O/MeOH 0%至100%)純化殘餘物。獲得呈白色固體狀之化合物 F (12 mg,20%)。1 H NMR (300 MHz, CD3 OD)δ 8.07 (s, 1H), 7.29-7.10 (m, 5H), 6.21 (dd,J = 17.7, 2.4 Hz) 5.52 (ddd, J = 53.1, 5.1, 2.7 Hz, 1H), 4.91-4.73 (與H2 O重疊, m, 1H), 4.16-4.11 (m, 2H), 3.87-3.81 (m, 1H), 3.65-3.29 (與MeOH重疊, br m, 6H), 1.34 (s, 3H), 1.27-1.15 (m, 9H).31 P NMR (121 MHz, CD3 OD)δ 3.42 (s)。C25 H34 F2 N6 O7 P [M+H]+ 之MS (ESI)m / z 計算值599.2;實驗值599.2。方案 4 . 製備 ( 2S )- 2 -((((( 2R , 3R , 4R , 5R )- 5 -( 2 - - 6 -( 甲胺基 )- 9H - 嘌呤 - 9 - )- 4 - - 3 - 羥基 - 2 - 甲基四氫呋喃 - 2 - ) 甲氧基 )( 苯氧基 ) 磷醯基 ) 胺基 ) 丙酸異丙酯 ( 化合物 H ) i) tBuONO, SbCl3 , DCE, DMSO, 0℃;ii) ((R,S)-(五氟苯氧基)-苯氧基-磷醯基)-L-丙胺酸異丙酯,t-BuMgCl,DMF,-10℃步驟 1 . 製備 ( 2R , 3R , 4R , 5R )- 5 -( 2 - - 6 -( 二甲胺基 )- 9H - 嘌呤 - 9 - )- 4 - - 2 -( 羥基甲基 )- 2 - 甲基四氫呋喃 - 3 - ( 化合物 G ) 將化合物11 (70 mg,0.21 mmol)於無水DCE/DMSO (4:1) (2.5 mL)中之溶液冷卻至0℃且添加三氯化銻(68 mg,0.30 mmol)。隨後,歷時5 min逐滴添加亞硝酸第三丁酯(54 µL,0.46 mmol)。於室溫下攪拌混合物4 h且藉由添加三甲胺(100 µL)淬滅。所得混合物用EtOAc (10 mL)稀釋且用H2 O (5 mL)洗滌。用EtOAc (3×5 mL)反萃取水層。經合併之有機物用鹽水(10 mL)洗滌,經無水Na2 SO4 乾燥且濃縮。藉由管柱層析(矽膠,DCM/MeOH 0%至7%)純化殘餘物。獲得呈白色固體狀之化合物 G (36 mg,產率50%)。1 H NMR (300 MHz, CD3 OD)δ 7.75 (s, 1H), 6.03-5.83 (m, 2H), 4.57 (d,J = 3.3 Hz, 1H), 3.79 (d,J = 9.6 Hz, 1H), 3.76 (br s, 3H), 3.58 (d,J = 9.6 Hz, 1H), 3.30 (br s, 3H), 1.32 (s, 3H)。C13 H18 ClFN5 O3 [M+H]+ 之MS (ESI)m / z 計算值346.1;實驗值346.2。步驟 2 . 製備 ( 2S )- 2 -((((( 2R , 3R , 4R , 5R )- 5 -( 2 - - 6 -( 甲胺基 )- 9H - 嘌呤 - 9 - )- 4 - - 3 - 羥基 - 2 - 甲基四氫呋喃 - 2 - ) 甲氧基 )-( 苯氧基 ) 磷醯基 ) 胺基 ) 丙酸異丙酯 ( 化合物 H ) 在-5℃下向化合物 G (32 mg,0.09 mmol)於無水DMF (1.3 mL)中之溶液中逐滴添加第三丁基氯化鎂(0.7 N/THF) (181 µL,0.13 mmol)。在0℃下攪拌溶液20 min且於室溫下攪拌40 min。隨後,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10℃,且逐滴添加((R,S)-(五氟苯氧基)-苯氧基-磷醯基)-L-丙胺酸異丙酯(49 mg,0.11 mmol)於無水DMF (1 mL)中之溶液。使所得溶液緩慢升溫至10℃且在此溫度下攪拌15 h。隨後用EtOAc (10 mL)及NH4 Cl飽和水溶液(8 mL)稀釋反應混合物。分離各相且用EtOAc (2×5 mL)反萃取水層。經合併之有機物用NH4 Cl飽和水溶液(10 mL)及鹽水(10 mL)洗滌,經Na2 SO4 乾燥且濃縮。藉由管柱層析(矽膠,DCM/MeOH 0%至10%)且藉由逆相管柱層析(C-18二氧化矽,H2 O/MeOH 0%至100%)純化殘餘物。獲得呈白色固體狀之化合物 H (10 mg,18%)。1 H NMR (300 MHz, CD3 OD)δ 8.10 (s, 1H), 7.30-7.11 (m, 5H), 6.25 (dd,J = 17.8, 2.4 Hz, 1H), 5.52 (ddd,J = 53.2, 5.2, 2.5 Hz, 1H), 4.95-4.91 (與H2 O重疊, m, 1H) 4.85-4.77 (與H2 O重疊, m, 1H), 4.19 (dd,J = 10.9, 5.8 Hz, 1H), 4.13 (dd,J = 11.0, 5.2 Hz, 1H), 3.92-3.81 (m, 1H), 3.70-3.18 (m, 6H), 1.35 (s, 3H), 1.28 (d,J = 7.1 Hz, 3H), 1.19 (d,J = 6.3 Hz, 6H).31 P NMR (121 MHz, CD3 OD)δ 1.97 (s)。C25 H34 ClFN6 O7 P [M+H]+ 之MS (ESI)m / z 計算值615.2;實驗值615.2。方案 5 . 製備 ( 2S )- 2 -((((( 2R , 3R , 4R , 5R )- 5 -( 6 -( 甲胺基 )- 2 - 甲氧基 - 9H - 嘌呤 - 9 - )- 4 - - 3 - 羥基 - 2 - 甲基四氫呋喃 - 2 - ) 甲氧基 )( 苯氧基 ) 磷醯基 ) 胺基 ) 丙酸異丙酯 ( 化合物 J ) i) MeONa, MeOH, 60℃;ii) ((R,S)-(五氟苯氧基)-苯氧基-磷醯基)-L-丙胺酸異丙酯,t-BuMgCl,DMF,-10℃步驟 1 . 製備 ( 2R , 3R , 4R , 5R )- 5 -( 6 -( 二甲胺基 )- 2 - 甲氧基 - 9H - 嘌呤 - 9 - )- 4 - - 2 -( 羥基甲基 )- 2 - 甲基四氫呋喃 - 3 - ( 化合物 I ) 向化合物24 (100 mg,0.30 mmol)於無水MeOH(5 ml)中之溶液中添加甲醇鈉(25%/MeOH) (140 μL,0.6 mmol)。在60℃下攪拌所得溶液5 h。藉由添加乙酸(40 µL)淬滅反應物且移除溶劑。藉由管柱層析(矽膠,DCM/MeOH 0%至8%)純化殘餘物。獲得呈白色固體狀之化合物 I (31 mg,產率30%)。1 H NMR (300 MHz, CD3 OD)δ 8.08 (s, 1H), 6.19 (dd,J = 15.2, 4.4 Hz, 1H), 5.57 (ddd, J = 58.8, 4.8, 5.2 Hz, 1H), 4.60 (dd,J = 12.8, 5.2 Hz, 1H), 3.96 (s, 3H), 3.61 (m, 2H), 3.50-3.32 (與MeOH重疊, m, 6H), 1.28 (s, 3H)。C14 H21 FN5 O4 [M+H]+ 之MS (ESI)m / z 計算值342.2;實驗值342.2。步驟 2 . 製備 ( 2S )- 2 -((((( 2R , 3R , 4R , 5R )- 5 -( 6 -( 甲胺基 )- 2 - 甲氧基 - 9H - 嘌呤 - 9 - )- 4 - - 3 - 羥基 - 2 - 甲基四氫呋喃 - 2 - ) 甲氧基 )( 苯氧基 ) 磷醯基 ) 胺基 ) 丙酸異丙酯 ( 化合物 J ) 在-5℃下向化合物 I (28 mg,0.08 mmol)於無水DMF (1.2 mL)中之溶液中逐滴添加第三丁基氯化鎂(0.7 N/THF) (161 µL,0.12 mmol)。在0℃下攪拌溶液20 min且於室溫下攪拌40 min。隨後,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10℃,且逐滴添加((R,S)-(五氟苯氧基)-苯氧基-磷醯基)-L-丙胺酸異丙酯(44 mg,0.10 mmol)於無水DMF (900 µL)中之溶液。使所得溶液緩慢升溫至10℃且在此溫度下攪拌15 h。隨後用EtOAc (10 mL)及NH4 Cl飽和水溶液(8 mL)稀釋反應混合物。分離各相且用EtOAc (2×5 mL)反萃取水層。經合併之有機物用NH4 Cl飽和水溶液(10 mL)及鹽水(10 mL)洗滌,經Na2 SO4 乾燥且濃縮。藉由管柱層析(矽膠,DCM/MeOH 0%至10%)且藉由逆相管柱層析(C-18二氧化矽,H2 O/MeOH 0%至100%)純化殘餘物。獲得呈白色固體狀之化合物 J (12 mg,23%)。1 H NMR (300 MHz, CD3 OD)δ 7.97 (m, 1H), 7.31-7.12 (m, 5H), 6.22 (dd,J = 18.3, 2.4 Hz) 5.59 (ddd, J = 53.7, 5.4, 2.7 Hz, 1H), 4.90 (與H2 O重疊, m, 1H), 4.22-4.08 (m, 2H), 3.95 (s, 3H), 3.86-3.81 (m, 1H), 3.42-3.30 (與MeOH重疊, m, 6H), 1.35 (s, 3H), 1.27-1.15 (m, 9H).31 P NMR (121 MHz, CD3 OD)δ 3.57 (s)。C26 H37 FN6 O8 P [M+H]+ 之MS (ESI)m / z 計算值611.2;實驗值611.2。方案 6 . 製備 ( 2S )- 2 -((((( 2R , 3R , 4R , 5R )- 5 -( 2 - 胺基 - 6 -( 二甲胺基 )- 9H - 嘌呤 - 9 - )- 2 -( 氯甲基 )- 4 - - 3 - 羥基四氫呋喃 - 2 - ) 甲氧基 )( 苯氧基 ) 磷醯基 ) 胺基 ) 丙酸異丙酯 ( 化合物 L ) i) Tf2 O,吡啶,DCM,0℃;ii) LiCl, DMF, 40℃; iii) TBAF, THF; iv) MeNH2 , EtOH, 75℃; v) ((R,S)-(五氟苯氧基)-苯氧基-磷醯基)-L-丙胺酸異丙酯,t-BuMgCl,DMF,-10℃步驟 1 及步驟 2 . 製備 N -( 9 -(( 2R , 3R , 4R , 5R )- 4 -(( 第三丁基二甲基矽烷基 ) 氧基 )- 5 -((( 第三丁基二苯基矽烷基 ) 氧基 ) 甲基 )- 5 -( 氯甲基 )- 3 - 氟四氫呋喃 - 2 - )- 6 -( 二甲胺基 )- 9H - 嘌呤 - 2 - ) 異丁醯胺 ( 30 ) 在0℃下向化合物7 (600 mg,0.78 mmol)於無水DCM (15 mL)中之溶液中添加吡啶(315 µL,3.90 mmol)及三氟甲磺酸酐(200 µL,1.16 mmol)。在0℃下攪拌所得橙色溶液20 min且添加H2 O (7 mL)。再過30 min後,用EtOAc (60 mL)及鹽水(50 mL)稀釋混合物。分離各層,且有機物經無水Na2 SO4 乾燥且濃縮。將殘餘物溶解於無水DMF (30 mL)中且添加LiCl (330 mg,7.80 mmol)。在40℃下攪拌懸浮液15 h且濃縮。隨後,添加EtOAc (90 mL),且溶液用NH4 Cl飽和水溶液(2×50 mL)、Na2 S2 O3 水溶液(50 mL)及鹽水(50 mL)洗滌。有機物經無水Na2 SO4 乾燥且濃縮。藉由管柱層析(矽膠,PE/EtOAc 0%至50%)純化殘餘物。獲得呈灰白色固體狀之產物30 (522 mg,經2個步驟產率85%)。步驟 3 . 製備 N -( 9 -(( 2R , 3R , 4R , 5R )- 5 -( 氯甲基 )- 3 - - 4 - 羥基 - 5 -( 羥甲基 ) 四氫呋喃 - 2 - )- 6 -( 二甲胺基 )- 9H - 嘌呤 - 2 - ) 異丁醯胺 ( 31 ) 向化合物30 (400 mg,0.51 mmol)於無水THF (6 mL)中之溶液中添加氟化四丁銨(1 N/THF)(1.5 mL,1.5 mmol)。於室溫下攪拌溶液1 h且濃縮。藉由管柱層析(矽膠,DCM/MeOH 0%至10%)純化殘餘物。獲得呈白色固體狀之產物31 (205 mg,產率93%)。步驟 4 . 製備 ( 2R , 3R , 4R , 5R )- 5 -( 2 - 胺基 - 6 -( 二甲胺基 )- 9H - 嘌呤 - 9 - )- 2 -( 氯甲基 )- 4 - - 2 -( 羥基甲基 ) 四氫呋喃 - 3 - ( 化合物 K ) 在75℃下攪拌密封容器中的化合物31 (200 mg,0.46 mmol)於甲胺(33%/EtOH) (10 mL)中之溶液15 h且濃縮。藉由管柱層析(矽膠,DCM/MeOH 0%至15%)純化殘餘物。獲得呈白色固體狀之化合物 K (159 mg,產率95%)。1 H NMR (300 MHz, CD3 OD)δ 7.81 (br, NH), 7.48 (s, 1H), 6.12-5.90 (m, 2H), 4.71 (m, 1H+NH+OH), 4.01-3.88 (m, 2H), 3.59-3.49 (m, 2H), 3.43 (l, 6H), 2.66 (s, 10H)。C13 H19 ClFN6 O3 [M+H]+ 之MS (ESI)m / z 計算值361.1;實驗值361.2。步驟 5 . 製備 ( 2S )- 2 -((((( 2R , 3R , 4R , 5R )- 5 -( 2 - 胺基 - 6 -( 二甲胺基 )- 9H - 嘌呤 - 9 - )- 2 -( 氯甲基 )- 4 - - 3 - 羥基四氫呋喃 - 2 - ) 甲氧基 )( 苯氧基 ) 磷醯基 ) 胺基 ) 丙酸異丙酯 ( 化合物 L ) 在-5℃下向化合物 K (51 mg,0.14 mmol)於無水DMF (2 mL)中之溶液中逐滴添加第三丁基氯化鎂(0.7 N/THF) (285 µL,0.20 mmol)。在0℃下攪拌溶液15 min且於室溫下攪拌45 min。隨後,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10℃,且逐滴添加((R,S)-(五氟苯氧基)-苯氧基-磷醯基)-L-丙胺酸異丙酯(76 mg,0.17 mmol)於無水DMF (1.5 mL)中之溶液。使所得溶液緩慢升溫至10℃且在此溫度下攪拌15 h。隨後用EtOAc (12 mL)及NH4 Cl飽和水溶液(10 mL)稀釋反應混合物。分離各相且用EtOAc (2×6 mL)反萃取水層。經合併之有機物用NH4 Cl飽和水溶液(12 mL)及鹽水(12 mL)洗滌,經Na2 SO4 乾燥且濃縮。藉由管柱層析(矽膠,DCM/MeOH 0%至10%)且藉由逆相管柱層析(C-18二氧化矽,H2 O/MeOH 0%至100%)純化殘餘物。獲得呈白色固體狀之化合物 L (27 mg,30%)。1 H NMR (300 MHz, CD3 OD)δ 7.45,7.46 (s+s, 1H), 7.39-7.13 (m, 5H), 6.08-5.96 (dd+dd重疊,J = 19.2, 3.2 Hz, 1H), 5.80-5.39 (m, 2H), 5.13-4.73 (m, 3H), 4.44-4.25 (m, 1H), 4.11-3.69 (m, 4H), 3.56-3.31 (m, 7H), 1.40-1.36 (m, 3H), 1.25-1.20 (m, 6H).31 P NMR (121 MHz, CDCl3 )δ 3.95 (s)。C25 H35 ClFN7 O7 P [M+H]+ MS (ESI)m / z 計算值630.2;實驗值630.2。方案 7 . ( 2S )- 2 -((((( 2R , 3R , 4R , 5R )- 5 -( 2 - 胺基 - 6 -( 甲胺基 )- 9H - 嘌呤 - 9 - )- 2 -( 氯甲基 )- 4 - - 3 - 羥基四氫呋喃 - 2 - ) 甲氧基 )( 苯氧基 ) 磷醯基 ) 胺基 ) 丙酸異丙酯 ( 化合物 N ) i) Tf2 O,吡啶,DCM,0℃;ii) LiCl, DMF, 40℃; iii) TBAF, THF; iv) MeNH2 , EtOH, 75℃; v) ((R,S)-(五氟苯氧基)-苯氧基-磷醯基)-L-丙胺酸異丙酯,t-BuMgCl,DMF,-10℃步驟 1 及步驟 2 . 製備 N -( 9 -(( 2R , 3R , 4R , 5R )- 4 -(( 第三丁基二甲基矽烷基 ) 氧基 ) - 5 -((( 第三丁基二苯基矽烷基 ) 氧基 ) 甲基 ) - 5 -( 氯甲基 )- 3 - 氟四氫呋喃 - 2 - )- 6 -( 甲胺基 )- 9H - 嘌呤 - 2 - ) 異丁醯胺 ( 34 ) 在0℃下向化合物18 (420 mg,0.56 mmol)於無水DCM (12 mL)中之溶液中添加吡啶(227 µL,2.81 mmol)及三氟甲磺酸酐(145 µL,0.84 mmol)。在0℃下攪拌所得橙色溶液20 min且添加H2 O (5 mL)。再過30 min後,用EtOAc (50 mL)及鹽水(40 mL)稀釋混合物。分離各層,且有機物經無水Na2 SO4 乾燥且濃縮。將殘餘物溶解於無水DMF (22 mL)中且添加LiCl (238 mg,5.62 mmol)。在40℃下攪拌懸浮液15 h且濃縮。隨後,添加EtOAc (80 mL),且溶液用NH4 Cl飽和水溶液(2×40 mL)、Na2 S2 O3 水溶液(40 mL)及鹽水(40 mL)洗滌。有機物經無水Na2 SO4 乾燥且濃縮。藉由管柱層析(矽膠,PE/EtOAc 0%至50%)純化殘餘物。獲得呈灰白色固體狀之產物34 (336 mg,經2個步驟產率78%)。步驟 3 . 製備 N -( 9 -(( 2R , 3R , 4R , 5R )- 5 -( 氯甲基 )- 3 - - 4 - 羥基 - 5 -( 羥甲基 ) 四氫呋喃 - 2 - )- 6 -( 甲胺基 )- 9H - 嘌呤 - 2 - ) 異丁醯胺 ( 35 ) 向化合物34 (290 mg,0.38 mmol)於無水THF (5 mL)中之溶液中添加氟化四丁銨(1 N/THF)(1.1 mL,1.1 mmol)。於室溫下攪拌溶液1 h且濃縮。藉由管柱層析(矽膠,DCM/MeOH 0%至10%)純化殘餘物。獲得呈白色固體狀之產物35 (145 mg,產率92%)。步驟 4 . 製備 ( 2R , 3R , 4R , 5R )- 5 -( 2 - 胺基 - 6 -( 甲胺基 )- 9H - 嘌呤 - 9 - )- 2 -( 氯甲基 )- 4 - - 2 -( 羥基甲基 ) 四氫呋喃 - 3 - ( 化合物 M ) 在75℃下攪拌密封容器中的化合物35 (140 mg,0.34 mmol)於甲胺(33%/EtOH) (10 mL)中之溶液15 h且濃縮。藉由管柱層析(矽膠,DCM/MeOH 0%至15%)純化殘餘物。獲得呈白色固體狀之化合物 M (107 mg,產率92%)。1 H NMR (300 MHz, CD3 OD)δ 7.88 (s, 1H), 6.14 (dd,J = 12.5, 6.4 Hz, 1H), 5.73 (dt,J = 52.8, 6.2 Hz, 1H), 4.63 (t,J = 4.7 Hz, 1H), 3.94-3.84 (m, 3H), 3.73 (d,J = 11.5 Hz, 1H), 3.04 (br s, 3H)。C12 H17 ClFN6 O3 [M+H]+ 之MS (ESI)m / z 計算值347.1;實驗值347.0。步驟 5 . 製備 ( 2S )- 2 -((((( 2R , 3R , 4R , 5R )- 5 -( 2 - 胺基 - 6 -( 甲胺基 )- 9H - 嘌呤 - 9 - )- 2 -( 氯甲基 )- 4 - - 3 - 羥基四氫呋喃 - 2 - ) 甲氧基 )( 苯氧基 )- 磷醯基 ) 胺基 ) 丙酸異丙酯 ( 化合物 N ) 在-5℃下向化合物M (50 mg,0.14 mmol)於無水DMF (2 mL)中之溶液中逐滴添加第三丁基氯化鎂(0.7 N/THF)(285 µL,0.20 mmol)。在0℃下攪拌溶液15 min且於室溫下攪拌45 min。隨後,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10℃,且逐滴添加((R,S)-(五氟苯氧基)-苯氧基-磷醯基)-L-丙胺酸異丙酯(76 mg,0.17 mmol)於無水DMF (1.5 mL)中之溶液。使所得溶液緩慢升溫至10℃且在此溫度下攪拌15 h。隨後用EtOAc (12 mL)及NH4 Cl飽和水溶液(10 mL)稀釋反應混合物。分離各相且用EtOAc (2×6 mL)反萃取水層。經合併之有機物用NH4 Cl飽和水溶液(12 mL)及鹽水(12 mL)洗滌,經Na2 SO4 乾燥且濃縮。藉由管柱層析(矽膠,DCM/MeOH 0%至10%)且藉由逆相管柱層析(C-18二氧化矽,H2 O/MeOH 0%至100%)純化殘餘物。獲得呈白色固體狀之化合物 N (23 mg,26%)。1 H NMR (300 MHz, CD3 OD)δ 7.85, 7.83 (s+s, 1H), 7.32-7.15 (m, 5H), 6.24-6.15 (m, 1H), 5.79, 5.76 (dt,J = 52.5, 4.7 Hz與dt重疊,J = 52.5, 4.8 Hz, 1H), 4.99-4.90 (m, 2H), 4.64-4.55 (m, 1H), 4.43, 4.37 (dt,J = 10.7, 4.6 Hz與dt重疊,J = 10.8, 5.0 Hz, 1H), 3.91-3.82 (m, 2H), 3.03 (br s, 3H), 1.29-1.18 (m, 9H).31 P NMR (121 MHz, CD3 OD)δ 2.61 (s), 2.42 (s)。C24 H33 ClFN7 O7 P [M+H]+ 之MS (ESI)m / z 計算值616.2;實驗值616.2。方案 8 . 製備 ( 2S )- 2 -((((( 2R , 3R , 4R , 5R )- 5 -( 2 - 胺基 - 6 -( 二甲胺基 )- 9H - 嘌呤 - 9 - )- 2 - 乙基 - 4 - - 3 - 羥基四氫呋喃 - 2 - ) 甲氧基 )( 苯氧基 ) 磷醯基 ) 胺基 ) 丙酸異丙酯 ( 化合物 P ) i) SO3 ,吡啶,DIEA,DMSO,DCM,-10℃;ii) PPh3 MeBr, BuLi, THF; iii) H2 , 10% Pd-C, Et3 N, EtOH; iv) TBAF, THF; v) MeNH2 , EtOH, 75℃; vi) ((R,S)-(五氟苯氧基)-苯氧基-磷醯基)-L-丙胺酸異丙酯,t-BuMgCl,DMF,-10℃步驟 1 及步驟 2 . 製備 N -( 9 -(( 2R , 3R , 4R , 5R )- 4 -(( 第三丁基二甲基矽烷基 ) 氧基 )- 5 -((( 第三丁基二苯基矽烷基 ) 氧基 ) 甲基 )- 3 - - 5 - 乙烯基四氫呋喃 - 2 - )- 6 -( 二甲胺基 )- 9H - 嘌呤 - 2 - ) 異丁醯胺 ( 38 ) 在-10℃下向化合物7 (950 mg,1.24 mmol)於無水DCM(10 mL)中之溶液中逐滴添加二異丙基乙胺(840 µL,4.84 mmol)及SO3 吡啶複合物(594 mg,3.73 mmol)於無水DMSO (1.1 mL)中之懸浮液。在此溫度下攪拌橙色溶液30 min且於室溫下攪拌5 h。隨後,添加H2 O (6 mL),分離各相且用EtOAc (2×10 mL)反萃取水層。經合併之有機物用鹽水(20 mL)洗滌,經無水Na2 SO4 乾燥且濃縮。將中間物醛溶解於無水THF (4 mL)中。將甲基三苯基鏻溴化物(1.33 g,3.73 mmol)懸浮於無水THF (14 mL)中且在0℃下逐滴添加丁基鋰(1.6 N/己烷)(2.33 mL,3.73 mmol)。在此溫度下攪拌所得黃色溶液1 h。隨後,在0℃下逐滴添加醛溶液,且於室溫下攪拌混合物15 h。隨後用EtOAc (30 mL)及NH4 Cl飽和水溶液(250 mL)稀釋溶液。分離各相且用EtOAc (2×20 mL)反萃取水層。經合併之有機物用鹽水(30 mL)洗滌,經無水Na2 SO4 乾燥且濃縮。藉由管柱層析(矽膠,PE/EtOAc 0%至100%)純化殘餘物。獲得呈黃色發泡體狀之產物38 (472 mg,50%)。步驟 3 . 製備 N -( 9 -(( 2R , 3R , 4R , 5R )- 4 -(( 第三丁基二甲基矽烷基 ) 氧基 )- 5 -((( 第三丁基二苯基矽烷基 ) 氧基 ) 甲基 )- 5 - 乙基 - 3 - 氟四氫呋喃 - 2 - )- 6 -( 二甲胺基 )- 9H - 嘌呤 - 2 - ) 異丁醯胺 ( 39 ) 向化合物38 (470 mg,0.62 mmol)於EtOH (10 mL)中之溶液中添加鈀(10%/木炭) (135 mg)。將燒瓶置於氫之氛圍下且於室溫下攪拌15 h。反應混合物經矽藻土過濾,且濃縮。藉由管柱層析(矽膠,PE/EtOAc 0%至100%)純化殘餘物。獲得呈白色固體狀之產物39 (426 mg,產率90%)。步驟 4 . 製備 N -( 6 -( 二甲胺基 )- 9 -(( 2R , 3R , 4R , 5R )- 5 - 乙基 - 3 - - 4 - 羥基 - 5 -( 羥甲基 ) 四氫呋喃 - 2 - )- 9H - 嘌呤 - 2 - ) 異丁醯胺 ( 40 ) 向化合物39 (290 mg,0.38 mmol)於無水THF (10 mL)中之溶液中添加氟化四丁銨(1 N/THF)(1.2 mL,1.2 mmol)。於室溫下攪拌溶液1 h且濃縮。藉由管柱層析(矽膠,DCM/MeOH 0%至10%)純化殘餘物。獲得呈白色固體狀之產物40 (139 mg,產率89%)。步驟 5 . 製備 ( 2R , 3R , 4R , 5R )- 5 -( 2 - 胺基 - 6 -( 二甲胺基 )- 9H - 嘌呤 - 9 - )- 2 - 乙基 - 4 - - 2 -( 羥基甲基 ) 四氫呋喃 - 3 - ( 化合物 O ) 在75℃下攪拌密封容器中的化合物40 (135 mg,0.33 mmol)於甲胺(33%/EtOH) (8 mL)中之溶液15 h且濃縮。藉由管柱層析(矽膠,DCM/MeOH 0%至15%)純化殘餘物。獲得呈白色固體狀之化合物 O (107 mg,產率96%)。1 H NMR (300 MHz, CD3 OD)δ 7.86 (s, 1H), 6.06 (dd,J = 12.9, 6.3 Hz, 1H), 5.67 (dt,J = 53.1, 5.4 Hz, 1H), 4.52 (t,J = 9.9 Hz, 1H), 3.75 (d,J = 12.3 Hz, 1H), 3.63 (d,J = 12.3 Hz, 1H), 3.42 (s, 6H), 1.78 (q,J = 7.5 Hz, 2H), 0.88 (t,J = 7.5 Hz, 3H)。C14 H22 FN6 O3 [M+H]+ 之MS (ESI)m / z 計算值341.2;實驗值341.2。步驟 6 . 製備 ( 2S )- 2 -((((( 2R , 3R , 4R , 5R )- 5 -( 2 - 胺基 - 6 -( 二甲胺基 )- 9H - 嘌呤 - 9 - )- 2 - 乙基 - 4 - - 3 - 羥基四氫呋喃 - 2 - ) 甲氧基 )( 苯氧基 )- 磷醯基 ) 胺基 ) 丙酸異丙酯 ( 化合物 P ) 在-5℃下向化合物 O (40 mg,0.12 mmol)於無水DMF (2.0 mL)中之溶液中逐滴添加第三丁基氯化鎂(0.7 N/THF) (225 µL,0.16 mmol)。在0℃下攪拌溶液15 min且於室溫下攪拌45 min。隨後,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10℃,且逐滴添加((R,S)-(五氟苯氧基)-苯氧基-磷醯基)-L-丙胺酸異丙酯(60 mg,0.14 mmol)於無水DMF (1.0 mL)中之溶液。使所得溶液緩慢升溫至10℃且在此溫度下攪拌15 h。隨後用EtOAc (10 mL)及NH4 Cl飽和水溶液(8 mL)稀釋反應混合物。分離各相且用EtOAc (2×5 mL)反萃取水層。經合併之有機物用NH4 Cl飽和水溶液(10 mL)及鹽水(10 mL)洗滌,經Na2 SO4 乾燥且濃縮。藉由管柱層析(矽膠,DCM/MeOH 0%至10%)且藉由逆相管柱層析(C-18二氧化矽,H2 O/MeOH 0%至100%)純化殘餘物。獲得呈白色固體狀之化合物 P (16 mg,產率22%)。1 H NMR (300 MHz, CD3 OD)δ 7.50, 7.49 (s+s, 1H), 7.33-7.15 (m, 5H), 5.98 (dd,J = 18.3, 2.7 Hz, 0.7H), 5.94 (dd,J = 18.6, 3.0 Hz, 0.3H), 5.67 (ddd,J = 53.4, 3.0, 5.1 Hz, 0.3H), 5.55 (ddd,J = 53.7, 2.7, 5.4 Hz, 0.7H), 5.23-5.14 (m, 1H), 5.04-4.95 (m, 4H), 4.70-4.61 (m, 1H), 4.15-3.92 (m, 2H), 3.68-3.61 (m, 1H), 3.42-3.33 (br s, 6H), 1.91-1.74 (m, 2H), 1.37-1.32 (m, 3H), 1.23-1.19 (m, 6H), 1.02-0.95 (m, 3H).31 P NMR (121 MHz, CDCl3 )δ 3.81,3.49 (s+s)。C26 H38 FN7 O7 P [M+H]+ 之MS (ESI)m / z 計算值610.3;實驗值610.2。方案 9 . 製備 ( 2S )- 2 -((((( 2R , 3R , 4R , 5R )- 5 -( 2 - 胺基 - 6 -( 甲胺基 )- 9H - 嘌呤 - 9 - )- 2 - 乙基 - 4 - - 3 - 羥基四氫呋喃 - 2 - ) 甲氧基 )( 苯氧基 ) 磷醯基 ) 胺基 ) 丙酸異丙酯 ( 化合物 R ) i) SO3 ,吡啶,DIEA,DMSO,DCM,-10℃;ii) PPh3 MeBr, BuLi, THF; iii) H2 , 10% Pd-C, EtOH; iv) TBAF, THF; v) MeNH2 , EtOH, 75℃; vi) ((R,S)-(五氟苯氧基)-苯氧基-磷醯基)-L-丙胺酸異丙酯,t-BuMgCl,DMF,-10℃步驟 1 及步驟 2 . 製備 N -( 9 -(( 2R , 3R , 4R , 5R )- 4 -(( 第三丁基二甲基矽烷基 ) 氧基 ) - 5 -((( 第三丁基二苯基矽烷基 ) 氧基 ) 甲基 ) - 3 - - 5 - 乙烯基四氫呋喃 - 2 - )- 6 -( 甲胺基 )- 9H - 嘌呤 - 2 - ) 異丁醯胺 ( 43 ) 在-10℃下向化合物18 (800 mg,1.07 mmol)於無水DCM(10 mL)中之溶液中逐滴添加二異丙基乙胺(725 µL,4.19 mmol)及SO3 吡啶複合物(514 mg,3.23 mmol)於無水DMSO (1.0 mL)中之懸浮液。在此溫度下攪拌橙色溶液30 min且於室溫下攪拌5 h。隨後,添加H2 O (6 mL),分離各相且用EtOAc (2×10 mL)反萃取水層。經合併之有機物用鹽水(20 mL)洗滌,經無水Na2 SO4 乾燥且濃縮。將中間物醛溶解於無水THF (4 mL)中。將甲基三苯基鏻溴化物(1.15 g,3.23 mmol)懸浮於無水THF (12 mL)中且在0℃下逐滴添加丁基鋰(1.6 N/己烷)(2.02 mL,3.23 mmol)。在此溫度下攪拌所得黃色溶液1 h。隨後,在0℃下逐滴添加醛溶液,且於室溫下攪拌混合物15 h。隨後用EtOAc (30 mL)及NH4 Cl飽和水溶液(250 mL)稀釋溶液。分離各相且用EtOAc (2×20 mL)反萃取水層。經合併之有機物用鹽水(30 mL)洗滌,經無水Na2 SO4 乾燥且濃縮。藉由管柱層析(矽膠,PE/EtOAc 0%至100%)純化殘餘物。獲得呈黃色發泡體狀之產物43 (382 mg,48%)。步驟 3 . 製備 N -( 9 -(( 2R , 3R , 4R , 5R )- 4 -(( 第三丁基二甲基矽烷基 ) 氧基 )- 5 -((( 第三丁基二苯基矽烷基 ) 氧基 ) 甲基 )- 5 - 乙基 - 3 - 氟四氫呋喃 - 2 - )- 6 -( 甲胺基 )- 9H - 嘌呤 - 2 - ) 異丁醯胺 ( 44 ) 向化合物43 (370 mg,0.50 mmol)於EtOH (8 mL)中之溶液中添加鈀(10%/木炭) (105 mg)。將燒瓶置於氫之氛圍下且於室溫下攪拌15 h。反應混合物經矽藻土過濾,且濃縮。藉由管柱層析(矽膠,PE/EtOAc 0%至100%)純化殘餘物。獲得呈白色固體狀之產物44 (341 mg,產率92%)。步驟 4 . 製備 N -( 6 -( 甲胺基 )- 9 -(( 2R , 3R , 4R , 5R )- 5 - 乙基 - 3 - - 4 - 羥基 - 5 -( 羥甲基 ) 四氫呋喃 - 2 - )- 9H - 嘌呤 - 2 - ) 異丁醯胺 ( 45 ) 向化合物44 (330 mg,0.44 mmol)於無水THF (12 mL)中之溶液中添加氟化四丁銨(1 N/THF)(1.4 mL,1.4 mmol)。於室溫下攪拌溶液1 h且濃縮。藉由管柱層析(矽膠,DCM/MeOH 0%至10%)純化殘餘物。獲得呈白色固體狀之產物45 (157 mg,產率90%)。步驟 5 . 製備 ( 2R , 3R , 4R , 5R )- 5 -( 2 - 胺基 - 6 -( 甲胺基 )- 9H - 嘌呤 - 9 - )- 2 - 乙基 - 4 - - 2 -( 羥基甲基 ) 四氫呋喃 - 3 - ( 化合物 Q ) 在75℃下攪拌密封容器中的化合物45 (155 mg,0.39 mmol)於甲胺(33%/EtOH) (10 mL)中之溶液15 h且濃縮。藉由管柱層析(矽膠,DCM/MeOH 0%至15%)純化殘餘物。獲得呈白色固體狀之化合物 Q (117 mg,產率92%)。1 H NMR (300 MHz, CD3 OD)δ 7.88 (s, 1H), 6.05 (dd,J = 12.7, 6.3 Hz, 1H), 5.66 (ddd,J = 53.3, 6.2, 5.3 Hz, 1H), 4.51 (t,J = 4.9 Hz, 1H), 3.75 (d,J = 12.2 Hz, 1H), 3.64 (d,J = 12.2 Hz, 1H), 3.04 (br s, 3H), 1.78 (q,J = 7.5 Hz, 2H), 0.98 (t,J = 7.5 Hz)。C13 H20 FN6 O3 [M+H]+ 之MS (ESI)m / z 計算值327.2;實驗值327.2。步驟 6 . 製備 ( 2S )- 2 -((((( 2R , 3R , 4R , 5R )- 5 -( 2 - 胺基 - 6 -( 甲胺基 )- 9H - 嘌呤 - 9 - )- 2 - 乙基 - 4 - - 3 - 羥基四氫呋喃 - 2 - ) 甲氧基 )( 苯氧基 )- 磷醯基 ) 胺基 ) 丙酸異丙酯 ( 化合物 R ) 在-5℃下向化合物 Q (40 mg,0.12 mmol)於無水DMF (2.0 mL)中之溶液中逐滴添加第三丁基氯化鎂(0.7 N/THF) (230 µL,0.16 mmol)。在0℃下攪拌溶液15 min且於室溫下攪拌45 min。隨後,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10℃,且逐滴添加((R,S)-(五氟苯氧基)-苯氧基-磷醯基)-L-丙胺酸異丙酯(62 mg,0.14 mmol)於無水DMF (1.0 mL)中之溶液。使所得溶液緩慢升溫至10℃且在此溫度下攪拌15 h。隨後用EtOAc (10 mL)及NH4 Cl飽和水溶液(8 mL)稀釋反應混合物。分離各相且用EtOAc (2×5 mL)反萃取水層。經合併之有機物用NH4 Cl飽和水溶液(10 mL)及鹽水(10 mL)洗滌,經Na2 SO4 乾燥且濃縮。藉由管柱層析(矽膠,DCM/MeOH 0%至10%)且藉由逆相管柱層析(C-18二氧化矽,H2 O/MeOH 0%至100%)純化殘餘物。獲得呈白色固體狀之化合物 R (12 mg,產率17%)。1 H NMR (300 MHz, CD3 OD)δ 7.86, 7.84 (s+s, 1H), 7.36-7.15 (m, 5H), 6.16-6.08 (m, 1H), 5.66, 5.61 (dt,J = 53.1, 4.8 Hz與dt重疊,J = 53.4, 4.6 Hz, 1H), 5.00-4.90 (m, 1H), 4.68 (dd,J = 11.9, 5.1 Hz, 1H), 4.45-4.37 (m, 1H), 4.22-4.12 (m, 1H), 3.94-3.80 (m, 1H), 3.03 (br s, 3H), 1.97-1.71 (m, 2H), 1.30-1.28 (m, 3H), 1.25-1.18 (m, 6H), 1.03-0.95 (m, 3H).31 P NMR (121 MHz, CD3 OD)δ 4.26 (s), 3.97 (s)。C25 H36 FN7 O7 P [M+H]+ 之MS (ESI)m / z 計算值596.2;實驗值596.2。方案 10 . 製備 ( 2S )- 2 -((((( 2R , 3R , 4S , 5R )- 5 -( 2 - 胺基 - 6 -( 甲胺基 )- 9H - 嘌呤 - 9 - )- 4 - - 3 - 羥基 - 2 - 甲基 四氫呋喃 - 2 - ) 甲氧基 )( 苯氧基 ) 磷醯基 ) 胺基 ) 丙酸異丙酯 ( 化合物 T ) i)HBr, AcOH, DCM; ii) 2-胺基-6-氯嘌呤,NaH,MeCN; iii) Me2 NH.HCl, Et3 N, EtOH, 85℃; iv) TBSCl,咪唑,DMF;v)異丁醯氯,吡啶;vi)90% TFA,DCM;vii)SO3 ,吡啶,DIEA,DMSO,DCM;viii)甲醛,2 N NaOH,二噁烷,隨後NaBH4 ;ix)DMTrCl,Et3 N,DMF;x)Tf2 O,吡啶,DCM,0℃;xi)Nal,DMF,60℃;xii)80% AcOH;xiii)TBAF,THF;xiv)H2 ,10% Pd-C,Et3 N, EtOH; xv) MeNH2 ,EtOH,75℃;xvi)((R,S)-(五氟苯氧基)-苯氧基-磷醯基)-L-丙胺酸異丙酯,t-BuMgCl,DMF,-10℃步驟 1 . 製備 (( 2R , 3R , 4S , 5R )- 3 -( 苯甲醯氧基 )- 5 - - 4 - 氟四氫呋喃 - 2 - ) 苯甲酸甲酯 ( 49 ) 向化合物48 (5.0 g,10.8 mmol)於無水DCM (110 mL)中之溶液中逐滴添加溴化氫(33%/乙酸) (10.7 mL,60.0 mmol)。於室溫下攪拌所得橙色溶液15 h且隨後用DCM (150 mL)稀釋。溶液用NaHCO3 飽和水溶液(3×200 mL)及鹽水(200 mL)仔細洗滌。有機相經無水Na2 SO4 乾燥且濃縮。殘餘物與甲苯(3×100 mL)共蒸發。獲得呈橙色油狀物之產物49 (4.5 g)且在下一步驟原樣使用。步驟 2 . 製備 ( 2R , 3R , 4S , 5R )- 5 -( 2 - 胺基 - 6 - - 9H - 嘌呤 - 9 - )- 2 -(( 苯甲醯氧基 ) 甲基 )- 4 - 氟四氫呋喃 - 3 - 苯甲酸鹽 ( 50 ) 向2-胺基-6-氯嘌呤(2.2 g,13.0 mmol)於無水乙腈(100 mL)中之懸浮液中添加氫化鈉(60%油狀分散液) (500 mg,12.5 mmol)。於室溫下攪拌所得灰色懸浮液1 h。歷時10 min逐滴添加化合物49 (在前一步驟中獲得)於無水乙腈(100 mL)中之溶液。於室溫下攪拌反應混合物15 h,經矽藻土過濾且濃縮。藉由管柱層析(矽膠,PE/EtOAc 20%至60%)純化殘餘物。獲得呈白色發泡體狀之產物50 (3.4 g,61%,經歷2個步驟)。步驟 3 . 製備 ( 2R , 3R , 4S , 5R )- 5 -( 2 - 胺基 - 6 -( 二甲胺基 )- 9H - 嘌呤 - 9 - )- 4 - - 2 -( 羥基甲基 ) 四氫呋喃 - 3 - ( 51 ) 向化合物50 (3.3 g,6.4 mmol)於EtOH (50 mL)中之溶液中添加二甲胺鹽酸鹽(2.6 g,31.6 mmol)及三乙胺(4.4 mL,31.6 mmol)。在85℃下於密封容器中加熱反應混合物3 h,冷卻降至室溫且濃縮。藉由管柱層析(矽膠,DCM/MeOH 0%至10%)純化殘餘物。獲得呈白色固體狀之產物51 (1.9 g,95%)。步驟 4 . 製備 9 -(( 2R , 3S , 4R , 5R )- 4 -(( 第三丁基二甲基矽烷基 ) 氧基 )- 5 -((( 第三丁基二甲基矽烷基 ) 氧基 ) 甲基 )- 3 - 氟四氫呋喃 - 2 - )- N6 , N6 - 二甲基 - 9H - 嘌呤 - 2 , 6 - 二胺 ( 52 ) 向化合物51 (8.0 g,25.6 mmol)於無水DMF (90 mL)中之溶液中添加咪唑(7.0 g,102.7 mmol)及TBSCl (15.5 g,102.7 mmol)。於室溫下攪拌混合物15 h且濃縮。添加EtOAc (250 mL)且溶液用NH4 Cl飽和水溶液(3×150 mL)及鹽水(150 mL)洗滌。有機相經無水Na2 SO4 乾燥且濃縮。藉由管柱層析(矽膠,PE/EtOAc 0%至40%)純化殘餘物。獲得呈黃色發泡體狀之產物52 (12.1 mg,產率87%)。步驟 5 及步驟 6 . 製備 N -( 9 -(( 2R , 3S , 4R , 5R )- 4 -(( 第三丁基二甲基矽烷基 ) 氧基 )- 3 - - 5 -( 羥基甲基 ) 四氫呋喃 - 2 - )- 6 -( 二甲胺基 )- 9H - 嘌呤 - 2 - ) 異丁醯胺 ( 53 ) 在0℃下向化合物52 (12.0 g,22.2 mmol)於無水吡啶(55 mL)中之溶液中逐滴添加異丁醯氯(2.75 mL,26.6 mmol)。於室溫下攪拌反應混合物3 h且隨後濃縮。在與甲苯(3×150 mL)共蒸發後,將殘餘物溶解於DCM (240 mL)中且在0℃下用TFA/H2 O (9:1,24 mL)處理15 h。隨後,藉由添加固體NaHCO3 (45 g)淬滅反應物且過濾。溶液用NaHCO3 飽和水溶液(2×200 mL)及鹽水(200 mL)洗滌。有機相經無水Na2 SO4 乾燥且濃縮。藉由管柱層析(矽膠,PE/EtOAc 0%至80%)純化殘餘物。獲得呈白色發泡體狀之產物53 (7.9 g,經2個步驟產率72%)。步驟 7 及步驟 8 . 製備 N -( 9 -(( 2R , 3S , 4R )- 4 -(( 第三丁基二甲基矽烷基 ) 氧基 )- 3 - - 5 , 5 - ( 羥基甲基 ) 四氫呋喃 - 2 - )- 6 -( 二甲胺基 )- 9H - 嘌呤 - 2 - ) 異丁醯胺 ( 54 ) 向化合物53 (7.0 g,14.1 mmol)於無水DCM (125 mL)中之溶液中添加二異丙基乙胺(9.5 mL,54.9 mmol)及SO3 吡啶複合物(6.7 g,42.2 mmol)於無水DMSO (13.0 mL)中之懸浮液。於室溫下攪拌橙色溶液15 h。隨後,添加H2 O (140 mL),分離各相且用EtOAc (2×100 mL)反萃取水層。經合併之有機物用鹽水(200 mL)洗滌,經無水Na2 SO4 乾燥且濃縮。將殘餘物溶解於二噁烷(90 mL)中。添加甲醛(37%/H2 O) (4.6 mL,59.1 mmol)及2 N NaOH (10.6 mL,21.1 mmol),且於室溫下攪拌黃色溶液3 h。將混合物冷卻至0℃,且逐份添加硼氫化鈉(2.13 g,56.3 mmol)。於室溫下攪拌混濁溶液1 h且藉由添加NH4 Cl飽和水溶液(350 mL)淬滅。用EtOAc (3×300 mL)萃取產物。經合併之有機物用鹽水(350 mL)洗滌,經無水Na2 SO4 乾燥及濃縮。藉由管柱層析(矽膠,DCM/MeOH 0%至10%)純化殘餘物。獲得呈白色固體狀之產物54 (3.9 g,經2個步驟產率53%)。步驟 9 . 製備 N -( 9 -(( 2R , 3S , 4R , 5R )- 5 -(( ( 4 - 甲氧基苯基 )( 苯基 ) 甲氧基 ) 甲基 )- 4 -(( 第三丁基二甲基矽烷基 ) 氧基 )- 3 - - 5 -( 羥基甲基 ) 四氫呋喃 - 2 - )- 6 -( 二甲胺基 )- 9H - 嘌呤 - 2 - ) 異丁醯胺 ( 55 ) 向化合物54 (3.8 g,7.2 mmol)於無水DMF (40 mL)中之溶液中添加三乙胺(2.0 mL,14.5 mmol)及二甲氧基三苯氯甲烷(3.4 g,10.1 mmol)。於室溫下攪拌所得橙色溶液2 h。隨後用EtOAc (150 mL)及H2 O (120 mL)稀釋反應物。分離各相且用EtOAc (2×100 mL)反萃取水層。經合併之有機物用鹽水(150 mL)洗滌,經無水Na2 SO4 乾燥且濃縮。藉由管柱層析(矽膠,PE/EtOAc 0%至100%)純化殘餘物。獲得呈黃色發泡體狀之產物55 (2.1 g,產率35%)。步驟 10 及步驟 11 . 製備 N -( 9 -(( 2R , 3S , 4R , 5R )- 5 -(( ( 4 - 甲氧基苯基 )( 苯基 ) 甲氧基 ) 甲基 )- 4 -(( 第三丁基二甲基矽烷基 ) 氧基 )- 3 - - 5 -( 碘甲基 ) 四氫呋喃 - 2 - )- 6 -( 二甲胺基 )- 9H - 嘌呤 - 2 - ) 異丁醯胺 ( 56 ) 在0℃下向化合物55 (800 mg,0.97 mmol)於無水DCM (20 mL)中之溶液中添加吡啶(395 µL,4.85 mmol)及三氟甲磺酸酐(249 µL,1.46 mmol)。在0℃下攪拌所得橙色溶液20 min且添加H2 O (8 mL)。再過30 min後,用EtOAc (70 mL)及鹽水(60 mL)稀釋混合物。分離各層,且有機物經無水Na2 SO4 乾燥且濃縮。將殘餘物溶解於無水DMF (35 mL)中且添加NaI (1.15 g,7.80 mmol)。在60℃下攪拌懸浮液15 h且濃縮。隨後,添加EtOAc (100 mL),且溶液用NH4 Cl飽和水溶液(2×60 mL)、Na2 S2 O3 水溶液(60 mL)及鹽水(60 mL)洗滌。有機物經無水Na2 SO4 乾燥且濃縮。藉由管柱層析(矽膠,PE/EtOAc 0%至40%)純化殘餘物。獲得呈橙色固體狀之產物56 (525 mg,經2個步驟產率58%)。步驟 12 及步驟 13 . 製備 N -( 6 -( 二甲胺基 )- 9 -(( 2R , 3S , 4R , 5R )- 3 - - 4 - 羥基 - 5 -( 羥甲基 )- 5 -( 碘甲基 ) 四氫呋喃 - 2 - )- 9H - 嘌呤 - 2 - ) 異丁醯胺 ( 57 ) 將化合物56 (500 mg,0.53 mmol)溶解於80%乙酸(5 mL)中且於室溫下攪拌15 h。將溶液倒入至NaHCO3 飽和水溶液(100 mL)中且用EtOAc (3×60 mL)萃取混合物。經合併之有機物用鹽水(50 mL)洗滌,經無水Na2 SO4 乾燥且濃縮。使殘餘物溶解於無水THF (6 mL)中,且添加氟化四丁銨(1 N/THF) (750 µL,0.75 mmol)。於室溫下攪拌溶液1 h且濃縮。藉由管柱層析(矽膠,DCM/MeOH 0%至10%)純化殘餘物。獲得呈白色固體狀之產物57 (228 mg,經2個步驟產率82%)。步驟 14 . 製備 N -( 6 -( 二甲胺基 )- 9 -(( 2R , 3S , 4R , 5R )- 3 - - 4 - 羥基 - 5 -( 羥甲基 )- 5 - 甲基四氫呋喃 - 2 - )- 9H - 嘌呤 - 2 - ) 異丁醯胺 ( 58 ) 向化合物57 (225 mg,0.43 mmol)於EtOH (8 mL)中之溶液中添加三乙胺(313 µL,2.16 mmol)及鈀(10%/木炭)(25 mg)。將燒瓶置於氫之氛圍下且於室溫下攪拌24 h。反應混合物經矽藻土過濾,且濃縮。藉由管柱層析(矽膠,DCM/MeOH 0%至10%)純化殘餘物。獲得呈白色固體狀之產物58 (162 mg,產率95%)。步驟 15 . 製備 ( 2R , 3R , 4S , 5R )- 5 -( 2 - 胺基 - 6 -( 二甲胺基 )- 9H - 嘌呤 - 9 - )- 4 - - 2 -( 羥基甲基 )- 2 - 甲基四氫呋喃 - 3 - ( 化合物 T ) 在75℃下攪拌密封容器中的化合物58 (160 mg,0.40 mmol)於甲胺(33%/EtOH) (8 mL)中之溶液15 h且濃縮。藉由管柱層析(矽膠,DCM/MeOH 0%至15%)純化殘餘物。獲得呈白色固體狀之化合物 T (126 mg,產率96%)。1 H NMR (300 MHz, CD3 OD)δ 7.91 (d,J = 1.8 Hz 1H), 6.31 (dd,J = 12.8, 5.0 Hz, 1H), 5.17 (ddd,J = 53.4, 4.8, 4.7 Hz, 1H), 4.60 (dd,J = 20.1, 5.1 Hz, 1H), 3.64-3.60 (m, 2H), 3.40 (br s, 6H), 1.26 (s, 3H)。C13 H20 FN6 O3 [M+H]+ 之MS (ESI)m / z 計算值327.2;實驗值327.2。步驟 16 . 製備 ( 2S )- 2 -((((( 2R , 3R , 4S , 5R )- 5 -( 2 - 胺基 - 6 -( 二甲胺基 )- 9H - 嘌呤 - 9 - )- 4 - - 3 - 羥基 - 2 - 甲基 四氫呋喃 - 2 - ) 甲氧基 )( 苯氧基 ) 磷醯基 )- 胺基 ) 丙酸異丙酯 ( 化合物 S ) 在-5℃下向化合物 T (40 mg,0.12 mmol)於無水DMF (1.5 mL)中之溶液中逐滴添加第三丁基氯化鎂(0.7 N/THF) (230 µL,0.16 mmol)。在0℃下攪拌溶液15 min且於室溫下攪拌45 min。隨後,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10℃,且逐滴添加((R,S)-(五氟苯氧基)-苯氧基-磷醯基)-L-丙胺酸異丙酯(63 mg,0.14 mmol)於無水DMF (1 mL)中之溶液。使所得溶液緩慢升溫至10℃且在此溫度下攪拌15 h。隨後用EtOAc (10 mL)及NH4 Cl飽和水溶液(8 mL)稀釋反應混合物。分離各相且用EtOAc (2×5 mL)反萃取水層。經合併之有機物用NH4 Cl飽和水溶液(10 mL)及鹽水(10 mL)洗滌,經Na2 SO4 乾燥且濃縮。藉由管柱層析(矽膠,DCM/MeOH 0%至10%)且藉由逆相管柱層析(C-18二氧化矽,H2 O/MeOH 0%至100%)純化殘餘物。獲得呈白色固體狀之化合物 S (13 mg,18%)。1 H NMR (300 MHz, CD3 OD)δ 7.91 (d,J = 1.8 Hz 1H), 6.31 (dd,J = 12.8, 5.0 Hz, 1H), 5.17 (ddd,J = 53.4, 4.8, 4.7 Hz, 1H), 4.60 (dd,J = 20.1, 5.1 Hz, 1H), 3.64-3.60 (m, 2H), 3.40 (br s, 6H), 1.26 (s, 3H).31 P NMR (121 MHz, CDCl3 )δ 3.48 (s), 3.06 (s)。C25 H36 FN7 O7 P [M+H]+ 之MS (ESI)m / z 計算值596.2;實驗值596.2。方案 11 . 製備 ( 2S )- 2 -((((( 2R , 3R , 4S , 5R )- 5 -( 2 - 胺基 - 6 -( 甲胺基 )- 9H - 嘌呤 - 9 - )- 2 - 乙基 - 4 - - 3 - 羥基四氫呋喃 - 2 - ) 甲氧基 )( 苯氧基 ) 磷醯基 ) 胺基 ) 丙酸異丙酯 ( 化合物 V ) i) SO3 ,吡啶,DIEA,DMSO,DCM,-10℃;ii) PPh3 MeBr, BuLi, THF; iii) 80% AcOH; iv) TBAF, THF; v) H2 , 10% Pd-C, EtOH; vi) MeNH2 , EtOH, 75℃; vii) ((R,S)-(五氟苯氧基)-苯氧基-磷醯基)-L-丙胺酸異丙酯,t-BuMgCl,DMF,-10℃步驟 1 及步驟 2 . 製備 N -( 9 -(( 2R , 3S , 4R , 5R )- 5 -(( ( 4 - 甲氧基苯基 )( 苯基 ) 甲氧基 ) 甲基 )- 4 -(( 第三丁基二甲基矽烷基 ) 氧基 ) - 3 - - 5 - 乙烯基四氫呋喃 - 2 - )- 6 -( 二甲胺基 )- 9H - 嘌呤 - 2 - ) 異丁醯胺 ( 61 ) 在-10℃下向化合物55 (900 mg,1.10 mmol)於無水DCM (10 mL)中之溶液中逐滴添加二異丙基乙胺(745 µL,4.32 mmol)及SO3 吡啶複合物(529 mg,3.33 mmol)於無水DMSO (1.0 mL)中之懸浮液。在此溫度下攪拌橙色溶液30 min且於室溫下攪拌5 h。隨後,添加H2 O (6 mL),分離各相且用EtOAc (2×10 mL)反萃取水層。經合併之有機物用鹽水(20 mL)洗滌,經無水Na2 SO4 乾燥且濃縮。將中間物醛溶解於無水THF (4 mL)中。將甲基三苯基鏻溴化物(1.18 g,3.33 mmol)懸浮於無水THF (12 mL)中且在0℃下逐滴添加丁基鋰(1.6 N/己烷)(2.08 mL,3.33 mmol)。在此溫度下攪拌所得黃色溶液1 h。隨後,在0℃下逐滴添加醛溶液,且於室溫下攪拌混合物15 h。隨後用EtOAc (30 mL)及NH4 Cl飽和水溶液(250 mL)稀釋溶液。分離各相且用EtOAc (2×20 mL)反萃取水層。經合併之有機物用鹽水(30 mL)洗滌,經無水Na2 SO4 乾燥且濃縮。藉由管柱層析(矽膠,PE/EtOAc 0%至100%)純化殘餘物。獲得呈黃色發泡體狀之產物61 (394 mg,44%)。步驟 3 及步驟 4 . 製備 N -( 6 -( 二甲胺基 )- 9 -(( 2R , 3S , 4R , 5R )- 3 - - 4 - 羥基 - 5 -( 羥甲基 )- 5 - 乙烯基四氫呋喃 - 2 - )- 9H - 嘌呤 - 2 - ) 異丁醯胺 ( 62 ) 將化合物61 (390 mg,0.47 mmol)溶解於80%乙酸(5 mL)中且於室溫下攪拌15 h。將溶液倒入至NaHCO3 飽和水溶液(100 mL)中且用EtOAc (3×60 mL)萃取混合物。經合併之有機物用鹽水(50 mL)洗滌,經無水Na2 SO4 乾燥且濃縮。使殘餘物溶解於無水THF (6 mL)中,且添加氟化四丁銨(1 N/THF) (700 µL,0.70 mmol)。於室溫下攪拌溶液1 h且濃縮。藉由管柱層析(矽膠,DCM/MeOH 0%至10%)純化殘餘物。獲得呈白色固體狀之產物62 (151 mg,經2個步驟產率78%)。步驟 5 . 製備 N -( 6 -( 二甲胺基 )- 9 -(( 2R , 3S , 4R , 5R )- 5 - 乙基 - 3 - - 4 - 羥基 - 5 -( 羥甲基 ) 四氫呋喃 - 2 - )- 9H - 嘌呤 - 2 - ) 異丁醯胺 ( 63 ) 向化合物62 (148 mg,0.36 mmol)於EtOH (6 mL)中之溶液中添加鈀(10%/木炭) (80 mg)。將燒瓶置於氫之氛圍下且於室溫下攪拌15 h。反應混合物經矽藻土過濾,且濃縮。藉由管柱層析(矽膠,DCM/MeOH 0%至10%)純化殘餘物。獲得呈白色固體狀之產物63 (141 mg,產率95%)。步驟 6 . 製備 ( 2R , 3R , 4S , 5R )- 5 -( 2 - 胺基 - 6 -( 二甲胺基 )- 9H - 嘌呤 - 9 - )- 2 - 乙基 - 4 - - 2 -( 羥基甲基 ) 四氫呋喃 - 3 - ( 化合物 U ) 在75℃下攪拌密封容器中的化合物63 (138 mg,0.34 mmol)於甲胺(33%/EtOH) (10 mL)中之溶液15 h且濃縮。藉由管柱層析(矽膠,DCM/MeOH 0%至15%)純化殘餘物。獲得呈白色固體狀之化合物 U (103 mg,產率90%)。1 H NMR (300 MHz, CD3 OD)δ 7.92 (d,J = 1.8 Hz, 1H), 6.31 (dd,J = 12.8, 5.0 Hz, 1H), 5.17 (ddd,J = 53.4, 4.8, 4.7 Hz, 1H), 4.68 (dd,J = 20.1, 5.1 Hz, 1H), 3.75-3.60 (m, 2H), 3.41 (br s, 6H), 1.82-1.62 (m, 2H), 1.00 (t,J = 7.5 Hz, 3H)。C14 H22 FN6 O3 [M+H]+ 之MS (ESI)m / z 計算值341.2;實驗值341.2。步驟 7 . 製備 ( 2S )- 2 -((((( 2R , 3R , 4S , 5R )- 5 -( 2 - 胺基 - 6 -( 甲胺基 )- 9H - 嘌呤 - 9 - )- 2 - 乙基 - 4 - - 3 - 羥基四氫呋喃 - 2 - ) 甲氧基 )( 苯氧基 ) 磷醯基 )- 胺基 ) 丙酸異丙酯 ( 化合物 V ) 在-5℃下向化合物 U (40 mg,0.12 mmol)於無水DMF (2.0 mL)中之溶液中逐滴添加第三丁基氯化鎂(0.7 N/THF) (227 µL,0.16 mmol)。在0℃下攪拌溶液15 min且於室溫下攪拌45 min。隨後,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10℃,且逐滴添加((R,S)-(五氟苯氧基)-苯氧基-磷醯基)-L-丙胺酸異丙酯(60 mg,0.14 mmol)於無水DMF (1.0 mL)中之溶液。使所得溶液緩慢升溫至10℃且在此溫度下攪拌15 h。隨後用EtOAc (10 mL)及NH4 Cl飽和水溶液(8 mL)稀釋反應混合物。分離各相且用EtOAc (2×5 mL)反萃取水層。經合併之有機物用NH4 Cl飽和水溶液(10 mL)及鹽水(10 mL)洗滌,經Na2 SO4 乾燥且濃縮。藉由管柱層析(矽膠,DCM/MeOH 0%至10%)且藉由逆相管柱層析(C-18二氧化矽,H2 O/MeOH 0%至100%)純化殘餘物。獲得呈白色固體狀之化合物 V (11 mg,15%)。1 H NMR (300 MHz, CD3 OD)δ 7.80 (m, 1H), 7.30-7.11 (m, 5H), 6.40-6.30 (m, 1H), 5.25-4.90 (m, 2H), 4.65-4.52 (m, 1H), 4.33-4.18 (m, 2H), 3.95-3.81 (m, 1H), 3.42 (br s, 6H), 1.82-1.62 (m, 2H), 1.35-1.18 (m, 9H), 1.00 (m, 3H).31 P NMR (121 MHz, CD3 OD)δ 2.32 (s), 2.22 (s)。C26 H38 FN7 O7 P [M+H]+ 之MS (ESI)m / z 計算值610.3;實驗值610.2。方案 12 . 製備 ( 2R , 3R , 4R , 5R )- 5 -( 2 - 胺基 - 6 -( 甲胺基 )- 9H - 嘌呤 - 9 - )- 4 - - 2 -( 羥基甲基 )- 2 - 甲基四氫呋喃 - 3 - ( 化合物 C ) 步驟 1 . 製備 ( 2R , 3R , 4R , 5R )- 5 -( 2 - 胺基 - 6 -( 甲胺基 )- 9H - 嘌呤 - 9 - )- 4 - - 2 -( 羥基甲基 ) 四氫呋喃 - 3 - ( 65 ) 在25℃下加熱化合物64 (38 g,98 mmol)於甲胺(25%/MeOH) (380 mL)中之溶液2 h且濃縮,得到粗化合物65 (37 g)。1 HNMR (400 MHz, DMSO) δ 7.91 (s, 1H), 7.26 (s, 1H), 6.05-6.01 (dd, 1H), 5.65-5.64 (d, 1H), 5.37-5.21 (m, 2H), 4.40-4.36 (m, 1H), 3.92 (s, 1H), 3.72-3.69 (d, 1H), 3.57-3.54 (d, 1H), 2.87 (s, 2H), 2.33 (s,3 H)。ESIMS m/z 299.5 ([M+H]+ )步驟 2 . 製備 9 -(( 2R , 3R , 4R , 5R )- 4 -(( 第三丁基二甲基矽烷基 ) 氧基 )- 5 -((( 第三丁基二甲基矽烷基 ) 氧基 ) 甲基 )- 3 - 氟四氫呋喃 - 2 - )- N6 - 甲基 - 9H - 嘌呤 - 2 , 6 - 二胺 ( 66 ) 向化合物65 (98 mmol)於無水DMF (200 mL)中之溶液中添加咪唑(15.6 g,2.5當量)及TBSCl (30.6 g,2.5當量)。於室溫下攪拌混合物16 h。添加H2 O (800 mL)且用EtOAc (200 mL×3)萃取。經合併之有機層用鹽水(100 mL)洗滌,經無水Na2 SO4 乾燥且濃縮。藉由管柱層析(矽膠,CH2 Cl2 /MeOH = 50:1)純化殘餘物,得到呈黃色油狀物之化合物66 (36 g,兩個步驟產率69%)。1 HNMR (400 MHz, CDCl3 ) δ 7.73 (s, 1H), 6.11-6.06 (dd, 1H), 5.55 (s, 1H), 5.34-5.20 (m, 1H), 4.69-4.61 (m, 3 H), 4.08-4.07 (d, 1H), 4.01-3.97 (dd, 1H), 3.79-3.76 (dd,1H), 3.11-3.10 (d, 2H), 0.93-0.89 (d, 13H), 0.14-0.13 (d, 9H), 0.07-0.01 (m, 9H)。ESIMS m/z 527.9 ([M+H]+ )步驟 3 . 製備 N -( 9 -(( 2R , 3R , 4R , 5R )- 4 -(( 第三丁基二甲基矽烷基 ) 氧基 )- 5 -((( 第三丁基二甲基矽烷基 ) 氧基 ) 甲基 )- 3 - 氟四氫呋喃 - 2 - )- 6 -( 甲胺基 )- 9H - 嘌呤 - 2 - ) 異丁醯胺 ( 67 ) 在0℃下向化合物66 (36 g,68 mmol)於無水吡啶(150 mL)中之溶液中逐滴添加異丁醯氯(10.8 g,1.5當量)。於室溫下攪拌反應混合物3 h且隨後濃縮。將殘餘物溶解於EtOAc (400 mL)中。反應物用飽和NaHCO3 (400 mL)洗滌,經無水Na2 SO4 乾燥且濃縮,得到直接用於下一步驟之粗化合物67 。ESIMS m/z 597.9([M+H]+ )步驟 4 . 製備 N -( 9 -(( 2R , 3R , 4R , 5R )- 4 -(( 第三丁基二甲基矽烷基 ) 氧基 )- 3 - - 5 -( 羥基甲基 ) 四氫呋喃 - 2 - )- 6 -( 甲胺基 )- 9H - 嘌呤 - 2 - ) 異丁醯胺 ( 68 ) 將粗化合物67 (68 mmol)溶解於CH2 Cl2 (830 mL)中且在0℃下用TFA/H2 O (9:1,68 mL/8 mL)處理15 h。反應物藉由添加固體NaHCO3 (20g)淬滅且過濾。溶液用NaHCO3 飽和水溶液(2×200 mL)及鹽水(100 mL)洗滌。有機相經無水Na2 SO4 乾燥且濃縮。藉由管柱層析(矽膠,CH2 Cl2 /MeOH = 50:1)純化殘餘物。獲得化合物68 (27 g,經2個步驟產率82%)。1 HNMR (400 MHz, CDCl3 ) δ 7.79 (s, 1H),7.69 (s, 1H), 6.36 (s, 1H), 6.01-5.96 (dd, 1H), 5.67-5.5.64 (t, 1H), 5.54-5.51 (t, 1H), 4.77-4.76 (t, 1H), 4.18 (s, 1H), 3.96-3.93 (d, 1H), 3.76-3.70 (t,1H), 3.11-3.02 (d, 4H), 1.29-1.24 (m, 6H), 0.93-0.87 (m, 6H), 0.14-0.02 (m, 9H)。ESIMS m/z 483.6 ([M+H]+ ), 505.4 ([M+Na]+ )步驟 5 步驟 6 及步驟 7 . 製備 N -( 9 -(( 2R , 3R , 4R )- 4 -(( 第三丁基二甲基矽烷基 ) 氧基 )- 3 - -5,5- ( 羥基甲基 ) 四氫呋喃 - 2 - )- 6 -( 甲胺基 )- 9H - 嘌呤 - 2 - ) 異丁醯胺 ( 71 ) 使化合物68 (27 g,1當量)、IBX (18.8 g,1.2當量)及CH3 CN (750 mL)之混合物回流持續3 h。將反應物冷卻至室溫且過濾。濃縮濾液。隨後,添加1,4-二噁烷(400 mL)、37% HCHO (17 mL)水溶液及2 M NaOH水溶液(43 mL),攪拌反應物16 h。添加NaBH4 (8.5 g,4當量)且攪拌30 min。添加H2 O (200 mL),且用EtOAc (200 mL×2)萃取水層。經合併之有機物用鹽水(200 mL)洗滌,經無水Na2 SO4 乾燥且濃縮。藉由管柱層析(矽膠,CH2 Cl2 /MeOH = 50:1)純化殘餘物。獲得呈白色固體狀之化合物71 (15 g,46%)。1 HNMR (400 MHz, CDCl3 ) δ 7.70-7.69 (d,2H), 6.07-6.02 (dd, 1H), 5.82 (s, 1H), 5.75-5.59 (tt, 1H), 5.20 (s, 1H), 5.10-5.07 (t, 1H), 3.91-3.80 (m, 2H), 3.70-3.61 (m, 2H), 3.13 (s,3H), 2.56-2.54 (d, 1H), 1.28-1.24 (m, 6H), 0.96-0.94 (d, 9H), 0.21-0.16 (t, 6H)。ESIMS m/z 514.0 ([M+H]+ ), 535.8 ([M+Na]+ )。步驟 8 . 製備 N -( 9 -(( 2R , 3R , 4R , 5S )- 5 -(( ( 4 - 甲氧基苯基 )( 苯基 ) 甲氧基 ) 甲基 )- 4 -(( 第三丁基二甲基矽烷基 ) 氧基 )- 3 - - 5 -( 羥基甲基 ) 四氫呋喃 - 2 - )- 6 -( 甲胺基 )- 9H - 嘌呤 - 2 - ) 異丁醯胺 ( 72 ) 在0℃下向化合物71 (16 g,1當量)於CH2 Cl2 (640 mL)中之溶液中一次性添加三乙胺(6.9 g,2當量)及DMTrCl (14.8 g,1.4當量)。於室溫下攪拌混合物2 h。反應物隨後用NaHCO3 飽和水溶液(200 mL)及鹽水(100 mL)洗滌,經無水Na2 SO4 乾燥且濃縮。藉由管柱層析(矽膠,CH2 Cl2 /MeOH = 70:1)純化殘餘物,得到化合物72 (15 g,產率63%)。ESIMS m/z 837.9 ([M+Na]+ )步驟 9 . 製備 N -( 9 -(( 2R , 3R , 4R , 5R )- 5 -(( ( 4 - 甲氧基苯基 )( 苯基 ) 甲氧基 ) 甲基 )- 4 -(( 第三丁基二甲基矽烷基 ) 氧基 )- 5 -((( 第三丁基二苯基矽烷基 ) 氧基 ) 甲基 )- 3 - 氟四氫呋喃 - 2 - )- 6 -( 甲胺基 )- 9H - 嘌呤 - 2 - ) 異丁醯胺 ( 73 ) 向化合物72 (15 g,1當量)於DMF (150 mL)中之溶液中添加咪唑(17.6 g,15當量)及TBDPSCl (29.4 g,6當量)。在0℃下攪拌所得溶液1 h。隨後,添加H2 O (800 mL)且用EtOAc (200 mL×2)萃取懸浮液。有機層用鹽水(200 mL)洗滌,經無水Na2 SO4 乾燥且濃縮。藉由管柱層析(矽膠,CH2 Cl2 /MeOH = 70:1)純化殘餘物,得到呈白色固體狀之化合物73 (15.5 g,產率79%)。步驟 10 . 製備 N -( 9 -(( 2R , 3R , 4R , 5R )- 4 -(( 第三丁基二甲基矽烷基 ) 氧基 )- 5 -((( 第三丁基二苯基矽烷基 ) 氧基 ) 甲基 )- 3 - - 5 -( 羥基甲基 ) 四氫呋喃 - 2 - )- 6 -( 甲胺基 )- 9H - 嘌呤 - 2 - ) 異丁醯胺 ( 74 ) 攪拌化合物73 (15.5 g,1當量)於80% CH3 COOH中之溶液16 h。添加H2 O (60 mL),且用EtOAc (200 mL×3)萃取混合物。有機層用鹽水(200 mL)洗滌,經無水Na2 SO4 乾燥且濃縮。藉由管柱層析(矽膠,CH2 Cl2 /MeOH = 50:1)純化殘餘物,得到化合物74 (8.4 g,76%)。1 HNMR (400 MHz, CDCl3 ) δ 7.76 (s,1H), 7.60-7.52 (m, 5H), 7.40-7.17 (m, 6H), 6.23-6.18 (dd, 2H), 5.55-5.39 (m, 1H), 5.14-5.11 (dd, 1H), 3.97-3.80 (m, 4H), 3.13 (s, 4H), 1.26-1.10 (m, 6H), 1.04-0.93 (m, 18H), 0.15-0.14 (d, 6H)。ESIMS m/z 751.7 ([M+H]+ ), 773.9 ([M+Na]+ )步驟 11 及步驟 12 . 製備 N -( 9 -(( 2R , 3R , 4R , 5R )- 4 -(( 第三丁基二甲基矽烷基 ) 氧基 )- 5 -((( 第三丁基二苯基矽烷基 ) 氧基 ) 甲基 )- 3 - - 5 -( 碘甲基 ) 四氫呋喃 - 2 - )- 6 -( 甲胺基 )- 9H - 嘌呤 - 2 - ) 異丁醯胺 ( 76 ) 在0℃下向化合物74 (8.4 g,1當量)於無水CH2 Cl2 (170 mL)中之溶液中添加吡啶(4.4 g,5當量)及Tf2 O (4.8 g,1.5當量)。於室溫下攪拌所得橙色溶液15 min且添加H2 O (20 mL)。在額外10 min後,該層經分離,經無水Na2 SO4 乾燥且濃縮。將殘餘物溶解於無水DMF (170 mL)中且添加NaI (13.4 g,8當量)。於室溫下攪拌懸浮液16 h。添加NH4 Cl飽和水溶液(70 mL)且用EtOAc (50 mL×3)萃取。有機物經無水Na2 SO4 乾燥且濃縮。獲得呈橙色固體狀之粗化合物76 (10 g)。ESIMS m/z 861.2 ([M+H]+ ), 883.2 ([M+Na]+ )步驟 13 . 製備 N -( 9 -(( 2R , 3R , 4R , 5R )- 4 -(( 第三丁基二甲基矽烷基 ) 氧基 )- 5 -((( 第三丁基二苯基矽烷基 ) 氧基 ) 甲基 )- 3 - - 5 - 甲基四氫呋喃 - 2 - )- 6 -( 甲胺基 )- 9H - 嘌呤 - 2 - ) 異丁醯胺 ( 77 ) 向粗化合物76 (10 g)於EtOH (500 mL)中之溶液中添加Et3 N (10 mL,5當量)及Pd/C (10%,5 g)。將燒瓶置於氫之氛圍下且於室溫下攪拌16 h。反應混合物經矽藻土過濾且濃縮,得到粗化合物77 (8 g)。ESIMS m/z 733.5 ([M-H]- )。步驟 14 . 製備 N -( 9 -(( 2R , 3R , 4R , 5R )- 3 - - 4 - 羥基 - 5 -( 羥甲基 )- 5 - 甲基四氫呋喃 - 2 - )- 6 -( 甲胺基 )- 9H - 嘌呤 - 2 - ) 異丁醯胺 ( 78 ) 向粗化合物77 (8 g)於THF (120 mL)中之溶液中添加TBFA 3H2 O (10 g,3當量)。在0℃下攪拌溶液2 h。添加H2 O (50 mL)且用Me-THF (150 mL×3)萃取。有機層經無水Na2 SO4 乾燥且濃縮。藉由管柱層析(矽膠,CH2 Cl2 /MeOH = 80:1)純化殘餘物,得到化合物78 (3.9 g)。ESIMS m/z 383.2 ([M+H]+ ), 405.2 ([M+Na]+ )步驟 15 . 製備 ( 2R , 3R , 4R , 5R )- 5 -( 2 - 胺基 - 6 -( 甲胺基 )- 9H - 嘌呤 - 9 - )- 4 - - 2 -( 羥基甲基 )- 2 - 甲基四氫呋喃 - 3 - ( 化合物 C ) 在85℃下攪拌密封容器中的化合物78 (3.9 g)於甲胺(35%/EtOH) (300 mL)中之溶液16 h,且濃縮。藉由管柱層析(矽膠,CH2 Cl2 /MeOH = 30:1)純化殘餘物。獲得呈白色固體狀之化合物 C (1.74 g,經五個步驟55%)。1 HNMR (400 MHz, CDCl3 ) δ 7.89 (s, 1H), 6.12-6.07 (dd, 1H), 5.64-5.51 (m, 1H), 4.53-4.50 (dd, 1H), 3.69-3.54 (dd, 2H), 3.04 (s, 3H), 1.26 (s, 3H)。方案 13 . 製備 (( S )-((( 2R , 3R , 4R , 5R )- 5 -( 2 - 胺基 - 6 -( 甲胺基 )- 9H - 嘌呤 - 9 - )- 4 - - 3 - 羥基 - 2 - 甲基四氫呋喃 - 2 - ) 甲氧基 )( 苯氧基 ) 磷醯基 )- L - 丙胺酸異丙酯 ( 化合物 AB ) 在0℃下向化合物 C (1.7 g,1.0當量)、化合物79 (1.0當量)及無水THF (17 mL)之混合物添加t-BuMgCl (2.1當量)。在0℃下攪拌反應物1 h。混合物隨後用NH4 Cl水溶液(20 mL)淬滅且用EtOAc (30 mL×3)萃取。有機層經無水Na2 SO4 乾燥且濃縮。藉由管柱層析(矽膠,CH2 Cl2 /MeOH = 50 :1至40 :1)純化殘餘物,得到呈白色固體狀之化合物 AB (1.14 g,36%)。1H NMR (400 MHz, CD3 OD) δ 7.83 (S, 1H), 7.33-7.15 (m, 5H), 6.16-6.11 (dd, 1H), 5.63-5.48 (m, 1H), 4.94-4.87 (m, 1H), 4.74-4.68 (dd, 1H), 4.31-4.27 (dd, 1H), 4.11-4.07 (dd, 1H), 3.90-3.83 (m, 1H), 3.02 (s, 3H), 1.34 (s, 3H), 1.28-1.26 (d, 3H), 1.18-1.17 (dd, 6H). FNMR (376 MHz, CD3 OD): 202.7-202.9 (m)。PNMR (100 MHz, CD3 OD): 3.59 (s)。ESIMS m/z 582.7 ([M+H]+ )方案 14 . 製備 ( S )- 2 -(( S )-((( 2R , 3R , 4R , 5R )- 5 -( 2 - 胺基 - 6 -( 甲胺基 )- 9H - 嘌呤 - 9 - )- 4 - - 3 - 羥基 - 2 - 甲基四氫呋喃 - 2 - ) 甲氧基 )( 苯氧基 ) 磷醯基胺基 ) 丙酸異丙酯硫酸鹽 ( 化合物 AC ) 化合物 AB (53 mg)於MTBE (3.5 mL)中之溶液逐漸添加H2 SO4 (5.4 mL)溶液/MTBE (1.4mL)。在於室溫下攪拌隔夜後,過濾混合物,得到呈白色固體狀之化合物 AC (45 mg,97%)。1H NMR (400 MHz, CD3 OD) δ 8.03 (S, 1H), 7.33-7.16 (m, 5H), 6.20-6.16 (dd, 1H), 5.56-5.42 (m, 1H), 4.93 (m, 1H), 4.71-4.66 (dd, 1H), 4.23-4.09 (m, 2H), 3.86-3.84 (m, 1H), 3.08 (s, 3H), 1.34 (s, 3H), 1.29-1.28 (d, 3H), 1.20-1.18 (dd, 6H)。ESIMS m/z 582.7 ([M+H]+ )方案 15 製備 ( S )- 2 -((( S )-((( 2R , 3R , 4R , 5R )- 5 -( 2 - 胺基 - 6 -( 甲胺基 )- 9H - 嘌呤 - 9 - )- 4 - - 3 - 羥基 - 2 - 甲基四氫呋喃 - 2 - ) 甲氧基 )( 苯氧基 ) 磷醯基 ) 胺基 ) 丙酸異丙酯 ( 化合物 AB ) i)MeNH2 ,EtOH,85℃;ii)TBSCl,咪唑,DMF;iii)異丁醯氯,吡啶;iv)90% TFA,DCM;v)SO3 ,吡啶,DIEA,DMSO,DCM;vi)甲醛,2 N NaOH,二噁烷,隨後NaBH4 ;vii)DMTrCl,Et3 N,DMF;viii)TBDPSCl,AgNO3 ,吡啶;ix)80% AcOH;x)Tf2 O,吡啶,DCM,0℃;xi)Nal,DMF,60℃;xii)H2 ,10% Pd-C,Et3 N,EtOH;xiii)TBAF,THF;xiv)MeNH2 ,EtOH,75℃;xv)((S)-(五氟苯氧基)-苯氧基-磷醯基)-L-丙胺酸異丙酯,t-BuMgCl,DMF,-10℃步驟 1 製備 ( 2R , 3R , 4R , 5R )- 5 -( 2 - 胺基 - 6 -( 甲胺基 )- 9H - 嘌呤 - 9 - )- 4 - - 2 -( 羥基甲基 ) 四氫呋喃 - 3 - ( 81 ) 將化合物80 (5.2 g,17.3 mmol)於甲胺(33%/EtOH) (150 mL)中之溶液在85℃下於密封容器中加熱3 h,冷卻至室溫且濃縮。藉由管柱層析(矽膠,DCM/MeOH 0%至15%)純化殘餘物。獲得呈白色固體狀之產物81 (4.9 g,產率95%)。步驟 2 製備 9 -(( 2R , 3R , 4R , 5R )- 4 -(( 第三丁基二甲基矽烷基 ) 氧基 )- 5 -((( 第三丁基二甲基矽烷基 ) 氧基 ) 甲基 )- 3 - 氟四氫呋喃 - 2 - )- N6 - 甲基 - 9H - 嘌呤 - 2 , 6 - 二胺 ( 82 ) 向化合物81 (4.7 g,15.8 mmol)於無水DMF (70 mL)中之溶液中添加咪唑(4.3 g,63.4 mmol)及TBSCl (9.6 g,63.4 mmol)。於室溫下攪拌混合物15 h且濃縮。添加EtOAc (150 mL)且溶液用NH4 Cl飽和水溶液(3×100 mL)及鹽水(100 mL)洗滌。有機相經無水Na2 SO4 乾燥且濃縮。藉由管柱層析(矽膠,PE/EtOAc 0%至60%)純化殘餘物。獲得呈黃色油狀物之產物82 (7.3 g,產率88%)。步驟 3 及步驟 4 製備 N -( 9 -(( 2R , 3R , 4R , 5R )- 4 -(( 第三丁基二甲基矽烷基 ) 氧基 )- 3 - - 5 -( 羥基甲基 ) 四氫呋喃 - 2 - )- 6 -( 甲胺基 )- 9H - 嘌呤 - 2 - ) 異丁醯胺 ( 83 ) 在0℃下向化合物82 (7.2 g,13.7 mmol)於無水吡啶(35 mL)中之溶液中逐滴添加異丁醯氯(1.7 mL,16.4 mmol)。於室溫下攪拌反應混合物3 h且隨後濃縮。在與甲苯(3×100 mL)共蒸發後,將殘餘物溶解於DCM (150 mL)中且在0℃下用TFA/H2 O (9:1,15 mL)處理15 h。隨後,藉由添加固體NaHCO3 (30 g)淬滅反應物且過濾。溶液用NaHCO3 飽和水溶液(2×100 mL)及鹽水(100 mL)洗滌。有機相經無水Na2 SO4 乾燥且濃縮。藉由管柱層析(矽膠,DCM/MeOH 0%至5%)純化殘餘物。獲得呈白色發泡體狀之產物83 (4.8 g,經2個步驟產率73%)。步驟 5 及步驟 6 製備 N -( 9 -(( 2R , 3R , 4R )- 4 -(( 第三丁基二甲基矽烷基 ) 氧基 )- 3 - - 5 , 5 - ( 羥基甲基 ) 四氫呋喃 - 2 - )- 6 -( 甲胺基 )- 9H - 嘌呤 - 2 - ) 異丁醯胺 ( 84 ) 在0℃下向化合物83 (2.5 g,5.2 mmol)於無水DCM (50 mL)中之溶液中添加二異丙基乙胺(3.5 mL,20.3 mmol)及SO3 吡啶複合物(2.5 g,15.6 mmol)於無水DMSO (4.8 mL)中之懸浮液。於室溫下攪拌橙色溶液15 h。隨後,添加H2 O (50 mL),分離各相且用EtOAc (2×40 mL)反萃取水層。經合併之有機物用鹽水(80 mL)洗滌,經無水Na2 SO4 乾燥且濃縮。將殘餘物溶解於二噁烷(30 mL)中。添加甲醛(37%/H2 O) (1.7 mL,21.8 mmol)及2 N NaOH (3.9 mL,7.8 mmol),且於室溫下攪拌黃色溶液4 h。將混合物冷卻至0℃,且逐份添加硼氫化鈉(787 mg,20.8 mmol)。於室溫下攪拌混濁溶液1 h且藉由添加NH4 Cl飽和水溶液(150 mL)淬滅。用EtOAc (3×100 mL)萃取產物。經合併之有機物用鹽水(150 mL)洗滌,經無水Na2 SO4 乾燥且濃縮。藉由管柱層析(矽膠,DCM/MeOH 0%至15%)純化殘餘物。獲得呈白色固體狀之產物84 (1.3 g,經2個步驟產率50%)。步驟 7 製備 N -( 9 -(( 2R , 3R , 4R , 5S )- 5 -(( ( 4 - 甲氧基苯基 )( 苯基 ) 甲氧基 ) 甲基 )- 4 -(( 第三丁基二甲基矽烷基 ) 氧基 )- 3 - - 5 -( 羥基甲基 ) 四氫呋喃 - 2 - )- 6 -( 甲胺基 )- 9H - 嘌呤 - 2 - ) 異丁醯胺 ( 85 ) 向化合物84 (1.25 g,2.44 mmol)於無水DMF (15 mL)中之溶液中添加三乙胺(680 µL,4.88 mmol)及二甲氧基三苯氯甲烷(1.16 g,3.42 mmol)。於室溫下攪拌所得橙色溶液3 h。隨後用EtOAc (60 mL)及H2 O (50 mL)稀釋反應物。分離各相且用EtOAc (2×30 mL)反萃取水層。經合併之有機物用鹽水(60 mL)洗滌,經無水Na2 SO4 乾燥且濃縮。藉由管柱層析(矽膠,DCM/MeOH 0%至5%)純化殘餘物。獲得呈黃色發泡體狀之產物85 (755 mg,產率38%)。步驟 8 及步驟 9 製備 N -( 9 -(( 2R , 3R , 4R , 5R )- 4 -(( 第三丁基二甲基矽烷基 ) 氧基 )- 5 -((( 第三丁基二苯基矽烷基 ) 氧基 ) 甲基 )- 3 - - 5 -( 羥基甲基 ) 四氫呋喃 - 2 - )- 6 -( 甲胺基 )- 9H - 嘌呤 - 2 - ) 異丁醯胺 ( 86 ) 向化合物85 (750 mg,0.92 mmol)於無水吡啶(7 mL)中之溶液中添加硝酸銀(467 mg,2.75 mmol)及TBDPSCl (712 µL,2.75 mmol)。於室溫下攪拌所得溶液15 h。隨後,添加EtOAc (50 mL)且過濾懸浮液。溶液用鹽水(30 mL)洗滌,經無水Na2 SO4 乾燥且濃縮。將殘餘物溶解於80%乙酸(5 mL)中且於室溫下攪拌15 h。將溶液倒入至NaHCO3 飽和水溶液(90 mL)中且用DCM (3×60 mL)萃取混合物。經合併之有機物用鹽水(50 mL)洗滌,經無水Na2 SO4 乾燥且濃縮。藉由管柱層析(矽膠,DCM/MeOH 0%至10%)純化殘餘物。獲得呈白色固體狀之產物86 (525 mg,經2個步驟產率76%)。步驟 10 及步驟 11 製備 N -( 9 -(( 2R , 3R , 4R , 5R )- 4 -(( 第三丁基二甲基矽烷基 ) 氧基 )- 5 -((( 第三丁基二苯基矽烷基 ) 氧基 ) 甲基 )- 3 - - 5 -( 碘甲基 ) 四氫呋喃 - 2 - )- 6 -( 甲胺基 )- 9H - 嘌呤 - 2 - ) 異丁醯胺 ( 87 ) 在0℃下向化合物86 (520 mg,0.69 mmol)於無水DCM (12 mL)中之溶液中添加吡啶(280 µL,3.45 mmol)及三氟甲磺酸酐(176 µL,1.03 mmol)。在0℃下攪拌所得橙色溶液15 min且添加H2 O (5 mL)。再過30 min後,用EtOAc (50 mL)及鹽水(40 mL)稀釋混合物。分離各層,且有機物經無水Na2 SO4 乾燥且濃縮。將殘餘物溶解於無水DMF (25 mL)中且添加NaI (800 mg,5.49 mmol)。在60℃下攪拌懸浮液15 h且濃縮。隨後,添加EtOAc (70 mL),且溶液用NH4 Cl飽和水溶液(2×40 mL)、Na2 S2 O3 水溶液(40 mL)及鹽水(40 mL)洗滌。有機物經無水Na2 SO4 乾燥且濃縮。藉由管柱層析(矽膠,PE/EtOAc 0%至80%)純化殘餘物。獲得呈橙色固體狀之產物87 (368 mg,經2個步驟產率62%)。步驟 12 製備 N -( 9 -(( 2R , 3R , 4R , 5R )- 4 -(( 第三丁基二甲基矽烷基 ) 氧基 )- 5 -((( 第三丁基二苯基矽烷基 ) 氧基 ) 甲基 )- 3 - - 5 - 甲基四氫呋喃 - 2 - )- 6 -( 甲胺基 )- 9H - 嘌呤 - 2 - ) 異丁醯胺 ( 88 ) 向化合物87 (365 mg,0.42 mmol)於EtOH (7 mL)中之溶液中添加三乙胺(305 µL,2.1 mmol)及鈀(10%/木炭)(25 mg)。將燒瓶置於氫之氛圍下且於室溫下攪拌24 h。反應混合物經矽藻土過濾,且濃縮。藉由管柱層析(矽膠,PE/EtOAc 0%至50%)純化殘餘物。獲得呈白色固體狀之產物88 (293 mg,產率95%)。步驟 13 製備 N -( 6 -( 甲胺基 )- 9 -(( 2R , 3R , 4R , 5R )- 3 - - 4 - 羥基 - 5 -( 羥甲基 )- 5 - 甲基四氫呋喃 - 2 - )- 9H - 嘌呤 - 2 - ) 異丁醯胺 ( 89 ) 向化合物88 (290 mg,0.39 mmol)於無水THF (4 mL)中之溶液中添加氟化四丁銨(1 N/THF)(1.0 mL,1.0 mmol)。於室溫下攪拌溶液1 h且濃縮。藉由管柱層析(矽膠,DCM/MeOH 0%至15%)純化殘餘物。獲得呈白色固體狀之產物89 (137 mg,產率92%)。步驟 14 製備 ( 2R , 3R , 4R , 5R )- 5 -( 2 - 胺基 - 6 -( 甲胺基 )- 9H - 嘌呤 - 9 - )- 4 - - 2 -( 羥基甲基 )- 2 - 甲基四氫呋喃 - 3 - ( 90 ) 在75℃下攪拌密封容器中的化合物89 (135 mg,0.35 mmol)於甲胺(33%/EtOH) (7 mL)中之溶液15 h且濃縮。藉由管柱層析(矽膠,DCM/MeOH 0%至20%)純化殘餘物。獲得呈白色固體狀之產物90 (104 mg,產率95%)。1 H NMR (300 MHz, CD3 OD)δ 7.90 (s, 1H), 6.09 (dd,J = 13.8, 5.3 Hz, 1H), 5.58 (dt,J = 53.2, 5.2 Hz, 1H), 4.51 (dd,J = 8.8, 5.1 Hz, 1H), 3.68 (d,J = 12.2 Hz, 1H), 3.55 (d,J = 12.2 Hz, 1H), 3.04 (s, 3H), 1.26 (d,J = 0.8 Hz, 3H)。C12 H18 FN6 O3 [M+H]+ 之MS (ESI)m / z 計算值313.1;實驗值313.2。步驟 15 製備 ( S )- 2 -((( S )-((( 2R , 3R , 4R , 5R )- 5 -( 2 - 胺基 - 6 -( 甲胺基 )- 9H - 嘌呤 - 9 - )- 4 - - 3 - 羥基 - 2 - 甲基四氫呋喃 - 2 - ) 甲氧基 )( 苯氧基 ) 磷醯基 ) 胺基 ) 丙酸異丙酯 ( 化合物 AB ) 在-5℃下向化合物90 (75 mg,0.24 mmol)於無水DMF (3.0 mL)中之溶液中逐滴添加第三丁基氯化鎂(0.7 N/THF) (560 µL,0.32 mmol)。在0℃下攪拌溶液20 min且於室溫下攪拌40 min。隨後,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10℃,且逐滴添加((S)-(五氟苯氧基)-苯氧基-磷醯基)-L-丙胺酸異丙酯(122 mg,0.28 mmol)於無水DMF (2.0 mL)中之溶液。使所得溶液緩慢升溫至10℃且在此溫度下攪拌15 h。隨後用EtOAc (20 mL)及NH4 Cl飽和水溶液(15 mL)稀釋反應混合物。分離各相且用EtOAc (2×10 mL)反萃取水層。經合併之有機物用NH4 Cl飽和水溶液(20 mL)及鹽水(20 mL)洗滌,經Na2 SO4 乾燥且濃縮。藉由管柱層析(矽膠,DCM/MeOH 0%至10%)且藉由逆相管柱層析(C-18二氧化矽,H2 O/MeOH 0%至100%)純化殘餘物。獲得呈白色固體狀之化合物 AB (30 mg,產率22%)。1 H NMR (300 MHz, CD3 OD)δ 7.83 (s, 1H), 7.33-7.14 (m, 5H), 6.14 (dd,J = 17.0, 3.2 Hz), 5.63-5.48 (m, 1H), 4.91 (m, 1H), 4.71 (dd,J = 17.4, 5.2 MHz), 4.29 (dd,J = 10.8, 6.1 MHz)及4.09 (dd,J = 10.8, 4.9 MHz, 2H), 3.86 (m, 1H), 3.02 (br. s, 3H), 1.34 (br. s, 3H), 1.28-1.26 (m, 3H), 1.19-1.17 (m, 6H)。31 P NMR (121 MHz, CD3 OD)δ 3.61 (s)。C24 H34 FN7 O7 P [M+H]+ 之MS (ESI)m / z 計算值582.2;實驗值582.2。方案 16 製備 ( S )- 2 -((( S )-((( 2R , 3R , 4R , 5R )- 5 -( 6 -( 二甲胺基 )- 2 - - 9H - 嘌呤 - 9 - )- 4 - - 3 - 羥基 - 2 - 甲基四氫呋喃 - 2 - ) 甲氧基 )( 苯氧基 ) 磷醯基 ) 胺基 ) 丙酸異丙酯 ( 化合物 AD ) i)Me2 NH.HCl,Et3 N,EtOH,85℃;ii)TBSCl,咪唑,DMF;iii)異丁醯氯,吡啶;iv)90% TFA,DCM;v)SO3 ,吡啶,DIEA,DMSO,DCM;vi)甲醛,2 N NaOH,二噁烷,隨後NaBH4 ;vii)DMTrCl,Et3 N,DMF;viii)TBDPSCl,AgNO3 ,吡啶;ix)80% AcOH;x)Tf2 O,吡啶,DCM,0℃;xi)Nal,DMF,60℃;xii)H2 ,10% Pd-C,Et3 N,EtOH;xiii)TBAF,THF;xiv) MeNH2 ,EtOH,75℃;xv)tBuONO,吡啶.HF,吡啶,-15℃;xvi) ((S)-(五氟苯氧基)-苯氧基-磷醯基)-L-丙胺酸異丙酯,t-BuMgCl,DMF,-10℃步驟 1 製備 ( 2R , 3R , 4R , 5R )- 5 -( 2 - 胺基 - 6 -( 二甲胺基 )- 9H - 嘌呤 - 9 - )- 4 - - 2 -( 羥基甲基 ) 四氫呋喃 - 3 - ( 92 ) 向化合物91 (10.5 g,35 mmol)於EtOH (220 mL)中之溶液中添加二甲胺鹽酸鹽(14.0 g,173 mmol)及三乙胺(24.0 mL,173 mmol)。將反應混合物於密封容器中在85℃下加熱3 h,冷卻至室溫(RT)且濃縮。藉由管柱層析(矽膠,DCM/MeOH 0%至10%)純化殘餘物。獲得呈白色固體狀之產物92 (10.8 g,產率99%)。步驟 2 製備 9 -(( 2R , 3R , 4R , 5R )- 4 -(( 第三丁基二甲基矽烷基 ) 氧基 )- 5 -((( 第三丁基二甲基矽烷基 ) 氧基 ) 甲基 )- 3 - 氟四氫呋喃 - 2 - )- N6 , N6 - 二甲基 - 9H - 嘌呤 - 2 , 6 - 二胺 ( 93 ) 向化合物92 (10.7 g,34.5 mmol)於無水DMF (120 mL)中之溶液中添加咪唑(9.4 g,138.4 mmol)及TBSCl (20.9 g,138.4 mmol)。於室溫下攪拌混合物15 h且濃縮。添加EtOAc (300 mL)且溶液用NH4 Cl飽和水溶液(3×200 mL)及鹽水(200 mL)洗滌。有機相經無水Na2 SO4 乾燥且濃縮。藉由管柱層析(矽膠,PE/EtOAc 0%至40%)純化殘餘物。獲得呈黃色油狀物之產物93 (16.0g,產率85%)。步驟 3 及步驟 4 製備 N -( 9 -(( 2R , 3R , 4R , 5R )- 4 -(( 第三丁基二甲基矽烷基 ) 氧基 )- 3 - - 5 -( 羥基甲基 ) 四氫呋喃 - 2 - )- 6 -( 甲胺基 )- 9H - 嘌呤 - 2 - ) 異丁醯胺 ( 94 ) 在0℃下向化合物93 (13.5 g,25.0 mmol)於無水吡啶(60 mL)中之溶液中逐滴添加異丁醯氯(3.1 mL,30.0 mmol)。於室溫下攪拌反應混合物3 h且隨後濃縮。在與甲苯(3×200 mL)共蒸發後,將殘餘物溶解於DCM (270 mL)中且在0℃下用TFA/H2 O (9:1,27 mL)處理15 h。隨後,藉由添加固體NaHCO3 (50 g)淬滅反應物且過濾。溶液用NaHCO3 飽和水溶液(2×200 mL)及鹽水(200 mL)洗滌。有機相經無水Na2 SO4 乾燥且濃縮。藉由管柱層析(矽膠,PE/EtOAc 0%至80%)純化殘餘物。獲得呈白色發泡體狀之產物94 (9.3 g,經2個步驟產率75%)。步驟 5 及步驟 6 製備 N -( 9 -(( 2R , 3R , 4R )- 4 -(( 第三丁基二甲基矽烷基 ) 氧基 )- 3 - - 5 , 5 - ( 羥基甲基 ) 四氫呋喃 - 2 - )- 6 -( 甲胺基 )- 9H - 嘌呤 - 2 - ) 異丁醯胺 ( 95 ) 在0℃下向化合物94 (2.0 g,4.0 mmol)於無水DCM (35 mL)中之溶液中添加二異丙基乙胺(2.7 mL,15.6 mmol)及SO3 吡啶複合物(1.9 g,12.0 mmol)於無水DMSO (3.7 mL)中之懸浮液。於室溫下攪拌橙色溶液15 h。隨後,添加H2 O (40 mL),分離各相且用EtOAc (2×30 mL)反萃取水層。經合併之有機物用鹽水(60 mL)洗滌,經無水Na2 SO4 乾燥且濃縮。將殘餘物溶解於二噁烷(25 mL)中。添加甲醛(37%/H2 O) (1.3 mL,16.8 mmol)及2 N NaOH (3.0 mL,6.0 mmol),且於室溫下攪拌黃色溶液3 h。將混合物冷卻至0℃,且逐份添加硼氫化鈉(605 mg,16.0 mmol)。於室溫下攪拌混濁溶液1 h且藉由添加NH4 Cl飽和水溶液(100 mL)淬滅。用EtOAc (3×80 mL)萃取產物。經合併之有機物用鹽水(100 mL)洗滌,經無水Na2 SO4 乾燥且濃縮。藉由管柱層析(矽膠,DCM/MeOH 0%至10%)純化殘餘物。獲得呈白色固體狀之產物95 (1.2 g,經2個步驟產率55%)。步驟 7 製備 N -( 9 -(( 2R , 3R , 4R , 5S )- 5 -(( ( 4 - 甲氧基苯基 )( 苯基 ) 甲氧基 ) 甲基 )- 4 -(( 第三丁基二甲基矽烷基 ) 氧基 )- 3 - - 5 -( 羥基甲基 ) 四氫呋喃 - 2 - )- 6 -( 甲胺基 )- 9H - 嘌呤 - 2 - ) 異丁醯胺 ( 96 ) 向化合物95 (1.15 g,2.21 mmol)於無水DMF (12 mL)中之溶液中添加三乙胺(620 µL,4.44 mmol)及二甲氧基三苯氯甲烷(1.05 g,3.11 mmol)。於室溫下攪拌所得橙色溶液2 h。隨後用EtOAc (50 mL)及H2 O (40 mL)稀釋反應物。分離各相且用EtOAc (2×30 mL)反萃取水層。經合併之有機物用鹽水(50 mL)洗滌,經無水Na2 SO4 乾燥且濃縮。藉由管柱層析(矽膠,PE/EtOAc 0%至100%)純化殘餘物。獲得呈黃色發泡體狀之產物96 (880 mg,產率48%)。步驟 8 及步驟 9 製備 N -( 9 -(( 2R , 3R , 4R , 5R )- 4 -(( 第三丁基二甲基矽烷基 ) 氧基 )- 5 -((( 第三丁基二苯基矽烷基 ) 氧基 ) 甲基 )- 3 - - 5 -( 羥基甲基 ) 四氫呋喃 - 2 - )- 6 -( 二甲胺基 )- 9H - 嘌呤 - 2 - ) 異丁醯胺 ( 97 ) 向化合物96 (875 mg,1.06 mmol)於無水吡啶(8 mL)中之溶液中添加硝酸銀(538 mg,3.17 mmol)及TBDPSCl (820 µL,3.17 mmol)。於室溫下攪拌所得溶液15 h。隨後,添加EtOAc (50 mL)且過濾懸浮液。溶液用鹽水(30 mL)洗滌,經無水Na2 SO4 乾燥且濃縮。將殘餘物溶解於80%乙酸(5 mL)中且於室溫下攪拌15 h。將溶液倒入至NaHCO3 飽和水溶液(90 mL)中且用DCM (3×60 mL)萃取混合物。經合併之有機物用鹽水(50 mL)洗滌,經無水Na2 SO4 乾燥且濃縮。藉由管柱層析(矽膠,DCM/MeOH 0%至10%)純化殘餘物。獲得呈白色固體狀之產物97 (662 mg,經2個步驟產率82%)。步驟 10 及步驟 11 製備 N -( 9 -(( 2R , 3R , 4R , 5R )- 4 -(( 第三丁基二甲基矽烷基 ) 氧基 )- 5 -((( 第三丁基二苯基矽烷基 ) 氧基 ) 甲基 )- 3 - - 5 -( 碘甲基 ) 四氫呋喃 - 2 - )- 6 -( 二甲胺基 )- 9H - 嘌呤 - 2 - ) 異丁醯胺 ( 98 ) 在0℃下向化合物97 (660 mg,0.86 mmol)於無水DCM (15 mL)中之溶液中添加吡啶(350 µL,4.30 mmol)及三氟甲磺酸酐(220 µL,1.29 mmol)。在0℃下攪拌所得橙色溶液20 min且添加H2 O (7 mL)。再過30 min後,用EtOAc (60 mL)及鹽水(50 mL)稀釋混合物。分離各層,且有機物經無水Na2 SO4 乾燥且濃縮。將殘餘物溶解於無水DMF (30 mL)中且添加NaI (1.00 g,6.85 mmol)。在60℃下攪拌懸浮液15 h且濃縮。隨後,添加EtOAc (90 mL),且溶液用NH4 Cl飽和水溶液(2×50 mL)、Na2 S2 O3 水溶液(50 mL)及鹽水(50 mL)洗滌。有機物經無水Na2 SO4 乾燥且濃縮。藉由管柱層析(矽膠,PE/EtOAc 0%至40%)純化殘餘物。獲得呈橙色固體狀之產物98 (527 mg,經2個步驟產率70%)。步驟 12 製備 N -( 9 -(( 2R , 3R , 4R , 5R )- 4 -(( 第三丁基二甲基矽烷基 ) 氧基 )- 5 -((( 第三丁基二苯基矽烷基 ) 氧基 ) 甲基 )- 3 - - 5 - 甲基四氫呋喃 - 2 - )- 6 -( 二甲胺基 )- 9H - 嘌呤 - 2 - ) 異丁醯胺 ( 99 ) 向化合物98 (525 mg,0.60 mmol)於EtOH (10 mL)中之溶液中添加三乙胺(435 µL,3.0 mmol)及鈀(10%/木炭)(35 mg)。將燒瓶置於氫之氛圍下且於室溫下攪拌24 h。反應混合物經矽藻土過濾,且濃縮。藉由管柱層析(矽膠,PE/EtOAc 0%至50%)純化殘餘物。獲得呈白色固體狀之產物99 (441 mg,產率98%)。步驟 13 製備 N -( 6 -( 二甲胺基 )- 9 -(( 2R , 3R , 4R , 5R )- 3 - - 4 - 羥基 - 5 -( 羥甲基 )- 5 - 甲基四氫呋喃 - 2 - )- 9H - 嘌呤 - 2 - ) 異丁醯胺 ( 100 ) 向化合物99 (440 mg,0.59 mmol)於無水THF (6 mL)中之溶液中添加氟化四丁銨(1 N/THF)(1.5 mL,1.5 mmol)。於室溫下攪拌溶液1 h且濃縮。藉由管柱層析(矽膠,DCM/MeOH 0%至10%)純化殘餘物。獲得呈白色固體狀之產物100 (215 mg,產率91%)。步驟 14 製備 ( 2R , 3R , 4R , 5R )- 5 -( 2 - 胺基 - 6 -( 二甲胺基 )- 9H - 嘌呤 - 9 - )- 4 - - 2 -( 羥基甲基 )- 2 - 甲基四氫呋喃 - 3 - ( 101 ) 在75℃下攪拌密封容器中的化合物100 (200 mg,0.50 mmol)於甲胺(33%/EtOH) (10 mL)中之溶液15 h且濃縮。藉由管柱層析(矽膠,DCM/MeOH 0%至15%)純化殘餘物。獲得呈白色固體狀之產物101 (160 mg,產率98%)。1 H NMR (300 MHz, CD3 OD)δ 7.48 (s, 1H), 6.03-5.81 (m, 2H), 4.68 (br s, 2H), 4.54 (d,J = 4.5 Hz, 1H), 3.76 (dd,J = 12.5, 0.7 Hz, 1H), 3.54 (d,J = 12.5 Hz), 3.44 (br s, 6H), 2.65 (br s, 1H), 1.75 (br s, 1H), 1.30 (d,J = 1.0 Hz, 3H)。C13 H20 FN6 O3 [M+H]+ 之MS (ESI)m / z 計算值327.2;實驗值327.2。步驟 15 製備 ( 2R , 3R , 4R , 5R )- 5 -( 6 -( 二甲胺基 )- 2 - - 9H - 嘌呤 - 9 - )- 4 - - 2 -( 羥基甲基 )- 2 - 甲基四氫呋喃 - 3 - ( 102 ) 將化合物101 (70 mg,0.21 mmol)於無水吡啶(400 µL)中之溶液冷卻至-15℃,且添加吡啶氫氟酸鹽(280 µL)。隨後,歷時5 min逐滴添加亞硝酸第三丁酯(51 µL,0.43 mmol)。在10℃下攪拌混合物4 h且藉由添加CaCO3 (700 mg)於H2 O (2 mL)中之懸浮液淬滅。於室溫下攪拌所得懸浮液15 min且用EtOAc (5×5 mL)萃取。經合併之有機物經無水Na2 SO4 乾燥且濃縮。藉由管柱層析(矽膠,DCM/MeOH 0%至7%)純化殘餘物。獲得呈灰白色固體狀之產物102 (38 mg,產率54%)。1 H NMR (300 MHz, CD3 OD)δ 8.22 (s, 1H), 6.20 (dd,J = 14.7, 4.2 Hz, 1H), 5.48 (ddd,J = 53.4, 5.1, 5.0 Hz, 1H), 4.56 (dd,J = 13.5, 5.1 Hz, 1H), 3.67-3.53 (m, 2H), 3.65 (br s, 3H), 3.33 (br s, 3H), 1.28 (s, 3H)。C13 H18 F2 N5 O3 [M+H]+ 之MS (ESI)m / z 計算值330.1;實驗值330.2。步驟 16 製備 ( S )- 2 -((( S )-((( 2R , 3R , 4R , 5R )- 5 -( 6 -( 二甲胺基 )- 2 - - 9H - 嘌呤 - 9 - )- 4 - - 3 - 羥基 - 2 - 甲基四氫呋喃 - 2 - ) 甲氧基 )( 苯氧基 ) 磷醯基 ) 胺基 ) 丙酸異丙酯 ( 化合物 AD ) 在-5℃下向化合物102 (70 mg,0.22 mmol)於無水DMF (3.0 mL)中之溶液中逐滴添加第三丁基氯化鎂(0.7 N/THF) (420 µL,0.30 mmol)。在0℃下攪拌溶液20 min且於室溫下攪拌40 min。隨後,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10℃,且逐滴添加((S)-(五氟苯氧基)-苯氧基-磷醯基)-L-丙胺酸異丙酯(112 mg,0.26 mmol)於無水DMF (2.0 mL)中之溶液。使所得溶液緩慢升溫至10℃且在此溫度下攪拌15 h。隨後用EtOAc (20 mL)及NH4 Cl飽和水溶液(15 mL)稀釋反應混合物。分離各相且用EtOAc (2×10 mL)反萃取水層。經合併之有機物用NH4 Cl飽和水溶液(20 mL)及鹽水(20 mL)洗滌,經Na2 SO4 乾燥且濃縮。藉由管柱層析(矽膠,PE/EtOAc 10%至100%)且藉由逆相管柱層析(C-18二氧化矽,H2 O/MeOH 0%至100%)純化殘餘物。獲得呈白色固體狀之化合物 AD (25 mg,產率20%)。1 H NMR (300 MHz, CD3 OD)δ 8.08 (s, 1H), 7.31-7.11 (m, 5H), 6.22 (dd,J = 17.7, 2.6 Hz), 5.53 (ddd,J = 53.2, 5.1, 2.5 Hz), 4.96-4.75 (與H2 O重疊, m, 2H), 4.14 (m, 1H), 3.85 (m, 1H), 3.78-3.41 (br. m, 3H), 3.30-3.14 (br. m, 3H), 1.35 (br. s, 3H), 1.29-1.26 (m, 3H), 1.19-1.17 (m, 6H).31 P NMR (121 MHz, CD3 OD)δ 3.42 (s)。C25 H34 F2 N6 O7 P [M+H]+ 之MS (ESI)m / z 計算值599.2;實驗值599.2。方案 17 製備 ( S )- 2 -((( S )-((( 2R , 3R , 4R , 5R )- 5 -( 6 -( 二甲胺基 )- 2 - - 9H - 嘌呤 - 9 - )- 4 - - 3 - 羥基 - 2 - 甲基四氫呋喃 - 2 - ) 甲氧基 )( 苯氧基 ) 磷醯基 ) 胺基 ) 丙酸異丙酯 ( 化合物 AE ) i) tBuONO, SbCl3 , DCE, DMSO, 0℃; ii) ((S)-(五氟苯氧基)-苯氧基-磷醯基)-L-丙胺酸異丙酯,t-BuMgCl,DMF,-10℃步驟 1 製備 ( 2R , 3R , 4R , 5R )- 5 -( 6 -( 二甲胺基 )- 2 - - 9H - 嘌呤 - 9 - )- 4 - - 2 -( 羥基甲基 )- 2 - 甲基四氫呋喃 - 3 - ( 103 ) 將化合物101 (70 mg,0.21 mmol)於無水DCE/DMSO (4:1) (2.5 mL)中之溶液冷卻至0℃且添加三氯化銻(68 mg,0.30 mmol)。隨後,歷時5 min逐滴添加亞硝酸第三丁酯(54 µL,0.46 mmol)。於室溫下攪拌混合物4 h且藉由添加三甲胺(100 µL)淬滅。所得混合物用EtOAc (10 mL)稀釋且用H2 O (5 mL)洗滌。用EtOAc (3×5 mL)反萃取水層。經合併之有機物用鹽水(10 mL)洗滌,經無水Na2 SO4 乾燥且濃縮。藉由管柱層析(矽膠,DCM/MeOH 0%至7%)純化殘餘物。獲得呈白色固體狀之產物103 (36 mg,產率50%)。1 H NMR (300 MHz, CD3 OD)δ 7.75 (s, 1H), 6.03-5.83 (m, 2H), 4.57 (d,J = 3.3 Hz, 1H), 3.79 (d,J = 9.6 Hz, 1H), 3.76 (br s, 3H), 3.58 (d,J = 9.6 Hz, 1H), 3.30 (br s, 3H), 1.32 (s, 3H)。C13 H18 ClFN5 O3 [M+H]+ 之MS (ESI)m / z 計算值346.1;實驗值346.2。步驟 2 製備 ( S )- 2 -((( S )-((( 2R , 3R , 4R , 5R )- 5 -( 6 -( 二甲胺基 )- 2 - - 9H - 嘌呤 - 9 - )- 4 - - 3 - 羥基 - 2 - 甲基四氫呋喃 - 2 - ) 甲氧基 )( 苯氧基 ) 磷醯基 ) 胺基 ) 丙酸異丙酯 ( 化合物 AE ) 在-5℃下向化合物103 (63 mg,0.18 mmol)於無水DMF (2.5 mL)中之溶液中逐滴添加第三丁基氯化鎂(0.7 N/THF) (360 µL,0.26 mmol)。在0℃下攪拌溶液20 min且於室溫下攪拌40 min。隨後,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10℃,且逐滴添加((S)-(五氟苯氧基)-苯氧基-磷醯基)-L-丙胺酸異丙酯(100 mg,0.22 mmol)於無水DMF (2.0 mL)中之溶液。使所得溶液緩慢升溫至10℃且在此溫度下攪拌15 h。隨後用EtOAc (20 mL)及NH4 Cl飽和水溶液(15 mL)稀釋反應混合物。分離各相且用EtOAc (2×10 mL)反萃取水層。經合併之有機物用NH4 Cl飽和水溶液(20 mL)及鹽水(20 mL)洗滌,經Na2 SO4 乾燥且濃縮。藉由管柱層析(矽膠,DCM/MeOH 0%至8%)且藉由逆相管柱層析(C-18二氧化矽,H2 O/MeOH 0%至100%)純化殘餘物。獲得呈白色固體狀之化合物 AE (20 mg,產率18%)。1 H NMR (300 MHz, CD3 OD)δ 8.10 (s, 1H), 7.30-7.11 (m, 5H), 6.25 (dd,J = 17.8, 2.5 Hz, 1H), 5.55 (ddd,J = 53.2, 5.2, 2.4 Hz, 1H), 4.95-4.73 (與H2 O重疊, m, 2H), 4.16 (m, 2H), 3.87 (m, 1H), 3.78-2.99 (與MeOH重疊, br. m, 6H), 1.35 (br. s, 3H), 1.29-1.28 (m, 3H), 1.20-1.18 (m, 6H).31 P NMR (121 MHz, CD3 OD)δ 1.97 (s)。C25 H34 ClFN6 O7 P [M+H]+ 之MS (ESI)m / z 計算值615.2;實驗值615.2。方案 18 製備 ( S )- 2 -((( S )-((( 2R , 3R , 4R , 5R )- 5 -( 6 -( 二甲胺基 )- 2 - 甲氧基 - 9H - 嘌呤 - 9 - )- 4 - - 3 - 羥基 - 2 - 甲基四氫呋喃 - 2 - ) 甲氧基 )( 苯氧基 ) 磷醯基 ) 胺基 ) 丙酸異丙酯 ( 化合物 AF ) i) MeONa, MeOH, 60℃; ii) ((S)-(五氟苯氧基)-苯氧基-磷醯基)-L-丙胺酸異丙酯,t-BuMgCl,DMF,-10℃步驟 1 製備 ( 2R , 3R , 4R , 5R )- 5 -( 6 -( 二甲胺基 )- 2 - 甲氧基 - 9H - 嘌呤 - 9 - )- 4 - - 2 -( 羥基甲基 )- 2 - 甲基四氫呋喃 - 3 - ( 104 ) 向化合物102 (100 mg,0.30 mmol)於MeOH (5 mL)中之溶液中添加甲醇鈉(25%/MeOH) (140 µL,0.6 mmol)。在60℃下攪拌所得溶液5 h。藉由添加乙酸(40 µL)淬滅反應物且移除溶劑。藉由管柱層析(矽膠,DCM/MeOH 0%至8%)純化殘餘物。獲得呈白色固體狀之產物104 (31 mg,產率30%)。1 H NMR (300 MHz, CD3 OD)δ 8.08 (s, 1H), 6.19 (dd,J = 15.2, 4.4 Hz, 1H), 5.57 (ddd, J = 58.8, 4.8, 5.2 Hz, 1H), 4.60 (dd,J = 12.8, 5.2 Hz, 1H), 3.96 (s, 3H), 3.61 (m, 2H), 3.50-3.32 (與MeOH重疊, m, 6H), 1.28 (s, 3H)。C14 H21 FN5 O4 [M+H]+ 之MS (ESI)m / z 計算值342.2;實驗值342.2。步驟 2 製備 ( S )- 2 -((( S )-((( 2R , 3R , 4R , 5R )- 5 -( 6 -( 二甲胺基 )- 2 - 甲氧基 - 9H - 嘌呤 - 9 - )- 4 - - 3 - 羥基 - 2 - 甲基四氫呋喃 - 2 - ) 甲氧基 )( 苯氧基 ) 磷醯基 ) 胺基 ) 丙酸異丙酯 ( 化合物 AF ) 在-5℃下向化合物104 (55 mg,0.16 mmol)於無水DMF (2.5 mL)中之溶液中逐滴添加第三丁基氯化鎂(0.7 N/THF) (320 µL,0.24 mmol)。在0℃下攪拌溶液20 min且於室溫下攪拌40 min。隨後,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10℃,且逐滴添加((S)-(五氟苯氧基)-苯氧基-磷醯基)-L-丙胺酸異丙酯(89 mg,0.20 mmol)於無水DMF (2.0 mL)中之溶液。使所得溶液緩慢升溫至10℃且在此溫度下攪拌15 h。隨後用EtOAc (20 mL)及NH4 Cl飽和水溶液(15 mL)稀釋反應混合物。分離各相且用EtOAc (2×10 mL)反萃取水層。經合併之有機物用NH4 Cl飽和水溶液(20 mL)及鹽水(20 mL)洗滌,經Na2 SO4 乾燥且濃縮。藉由管柱層析(矽膠,PE/EtOAc 10%至100%)且藉由逆相管柱層析(C-18二氧化矽,H2 O/MeOH 0%至100%)純化殘餘物。獲得呈白色固體狀之化合物 AF (25 mg,產率23%)。1 H NMR (300 MHz, CD3 OD)δ 7.96 (s, 1H), 7.30-7.11 (m, 5H), 6.22 (dd,J = 18.3, 2.6 Hz, 1H), 5.58 (ddd,J = 53.6, 5.2, 2.7 Hz, 1H), 4.91-4.80 (與H2 O重疊, m, 2H), 4.19 (dd,J = 10.9, 6.0 Hz)及4.10 (dd,J = 10.9, 5.1 Hz, 2H), 3.94 (s, 3H), 3.83 (m, 1H), 3.52-3.33 (br. m, 6H), 1.34 (br. s, 3H), 1.27-1.25 (m, 3H), 1.18-1.15 (m, 6H).31 P NMR (121 MHz, CD3 OD)δ 3.57 (s)。C26 H37 FN6 O8 P [M+H]+ 之MS (ESI)m / z 計算值611.2;實驗值611.2。方案 19 製備 ( S )- 2 -((( S )-((( 2R , 3R , 4R , 5R )- 5 -( 2 - 胺基 - 6 -( 二甲胺基 )- 9H - 嘌呤 - 9 - )- 2 -( 氯甲基 )- 4 - - 3 - 羥基四氫呋喃 - 2 - ) 甲氧基 )( 苯氧基 ) 磷醯基 ) 胺基 ) 丙酸異丙酯 ( 化合物 AG ) i) Tf2 O,吡啶,DCM,0℃; ii) LiCl, DMF, 40℃; iii) TBAF, THF; iv) MeNH2 , EtOH, 75℃; v) ((S)-(五氟苯氧基)-苯氧基-磷醯基)-L-丙胺酸異丙酯,t-BuMgCl,DMF,-10℃步驟 1 及步驟 2 製備 N -( 9 -(( 2R , 3R , 4R , 5R )- 4 -(( 第三丁基二甲基矽烷基 ) 氧基 ) - 5 -((( 第三丁基二苯基矽烷基 ) 氧基 ) 甲基 ) - 5 -( 氯甲基 )- 3 - 氟四氫呋喃 - 2 - )- 6 -( 二甲胺基 )- 9H - 嘌呤 - 2 - ) 異丁醯胺 ( 105 ) 在0℃下向化合物97 (600 mg,0.78 mmol)於無水DCM (15 mL)中之溶液中添加吡啶(315 µL,3.90 mmol)及三氟甲磺酸酐(200 µL,1.16 mmol)。在0℃下攪拌所得橙色溶液20 min且添加H2 O (7 mL)。再過30 min後,用EtOAc (60 mL)及鹽水(50 mL)稀釋混合物。分離各層,且有機物經無水Na2 SO4 乾燥且濃縮。將殘餘物溶解於無水DMF (30 mL)中且添加LiCl (330 mg,7.80 mmol)。在40℃下攪拌懸浮液15 h且濃縮。隨後,添加EtOAc (90 mL),且溶液用NH4 Cl飽和水溶液(2×50 mL)、Na2 S2 O3 水溶液(50 mL)及鹽水(50 mL)洗滌。有機物經無水Na2 SO4 乾燥且濃縮。藉由管柱層析(矽膠,PE/EtOAc 0%至50%)純化殘餘物。獲得呈灰白色固體狀之產物105 (522 mg,經2個步驟產率85%)。步驟 3 製備 N -( 9 -(( 2R , 3R , 4R , 5R )- 5 -( 氯甲基 )- 3 - - 4 - 羥基 - 5 -( 羥甲基 ) 四氫呋喃 - 2 - )- 6 -( 二甲胺基 )- 9H - 嘌呤 - 2 - ) 異丁醯胺 ( 106 ) 向化合物105 (400 mg,0.51 mmol)於無水THF (6 mL)中之溶液中添加氟化四丁銨(1 N/THF)(1.5 mL,1.5 mmol)。於室溫下攪拌溶液1 h且濃縮。藉由管柱層析(矽膠,DCM/MeOH 0%至10%)純化殘餘物。獲得呈白色固體狀之產物106 (205 mg,產率93%)。步驟 4 製備 ( 2R , 3R , 4R , 5R )- 5 -( 2 - 胺基 - 6 -( 二甲胺基 )- 9H - 嘌呤 - 9 - )- 2 -( 氯甲基 )- 4 - - 2 -( 羥基甲基 ) 四氫呋喃 - 3 - ( 107 ) 在75℃下攪拌密封容器中的化合物106 (200 mg,0.46 mmol)於甲胺(33%/EtOH) (10 mL)中之溶液15 h且濃縮。藉由管柱層析(矽膠,DCM/MeOH 0%至15%)純化殘餘物。獲得呈白色固體狀之產物107 (159 mg,產率95%)。1 H NMR (300 MHz, CD3 OD)δ 7.81 (br, NH), 7.48 (s, 1H), 6.12-5.90 (m, 2H), 4.71 (m, 1H+NH+OH), 4.01-3.88 (m, 2H), 3.59-3.49 (m, 2H), 3.43 (l, 6H), 2.66 (s, 10H)。C13 H19 ClFN6 O3 [M+H]+ 之MS (ESI)m / z 計算值361.1;實驗值361.2。步驟 5 製備 ( S )- 2 -((( S )-((( 2R , 3R , 4R , 5R )- 5 -( 2 - 胺基 - 6 -( 二甲胺基 )- 9H - 嘌呤 - 9 - )- 2 -( 氯甲基 )- 4 - - 3 - 羥基四氫呋喃 - 2 - ) 甲氧基 )( 苯氧基 ) 磷醯基 ) 胺基 ) 丙酸異丙酯 ( 化合物 AG ) 在-5℃下向化合物107 (51 mg,0.14 mmol)於無水DMF (2.0 mL)中之溶液中逐滴添加第三丁基氯化鎂(0.7 N/THF) (285 µL,0.20 mmol)。在0℃下攪拌溶液15 min且於室溫下攪拌45 min。隨後,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10℃,且逐滴添加((S)-(五氟苯氧基)-苯氧基-磷醯基)-L-丙胺酸異丙酯(76 mg,0.17 mmol)於無水DMF (1.5 mL)中之溶液。使所得溶液緩慢升溫至10℃且在此溫度下攪拌15 h。隨後用EtOAc (12 mL)及NH4 Cl飽和水溶液(10 mL)稀釋反應混合物。分離各相且用EtOAc (2×6 mL)反萃取水層。經合併之有機物用NH4 Cl飽和水溶液(12 mL)及鹽水(12 mL)洗滌,經Na2 SO4 乾燥且濃縮。藉由管柱層析(矽膠,DCM/MeOH 0%至8%)且藉由逆相管柱層析(C-18二氧化矽,H2 O/MeOH 0%至100%)純化殘餘物。獲得呈白色固體狀之化合物 AG (24 mg,產率27%)。1 H NMR (300 MHz, CDCl3 )δ 7.47 (s, 1H), 7.39-7.17 (與CHCl3 重疊, m, 5H), 6.00 (m, 1H), 5.67-5.50 (m, 1H), 5.40-4.85 (m, 2H), 4.75 (m, 1H), 4.28 (m, 1H), 4.02-3.69 (m, 4H), 3.67-3.20 (br. m, 6H), 3.18-3.00 (m, 1H), 1.99-1.52 (m, 2H), 1.42-1.34 (m, 3H), 1.27-1.17 (m, 6H).31 P NMR (121 MHz, CDCl3 )δ 3.89 (s)。C25 H35 ClFN7 O7 P [M+H]+ MS (ESI)m / z 計算值630.2;實驗值630.2。方案 20 製備 ( S )- 2 -((( S )-((( 2R , 3R , 4R , 5R )- 5 -( 6 -( 甲胺基 )- 2 - - 9H - 嘌呤 - 9 - )- 4 - - 3 - 羥基 - 2 - 甲基四氫呋喃 - 2 - ) 甲氧基 )( 苯氧基 ) 磷醯基 ) 胺基 ) 丙酸異丙酯 ( 化合物 AH ) i) tBuONO,吡啶.HF,吡啶,-15℃; ii) ((S)-(五氟苯氧基)-苯氧基-磷醯基)-L-丙胺酸異丙酯,t-BuMgCl,DMF,-10℃步驟 1 製備 ( 2R , 3R , 4R , 5R )- 5 -( 6 -( 甲胺基 )- 2 - - 9H - 嘌呤 - 9 - )- 4 - - 2 -( 羥基甲基 )- 2 - 甲基四氫呋喃 - 3 - ( 108 ) 將化合物90 (120 mg,0.38 mmol)於無水吡啶(1.0 mL)中之溶液冷卻至-15℃,且添加吡啶氫氟酸鹽(495 µL)。隨後,歷時5 min逐滴添加亞硝酸第三丁酯(95 µL,0.76 mmol)。在10℃下攪拌混合物4 h且藉由添加CaCO3 (1.5 g)於H2 O (4 mL)中之懸浮液淬滅。於室溫下攪拌所得懸浮液15 min且用EtOAc (5×10 mL)萃取。經合併之有機物經無水Na2 SO4 乾燥且濃縮。藉由管柱層析(矽膠,DCM/MeOH 0%至10%)純化殘餘物。獲得呈灰白色固體狀之產物108 (72 mg,產率60%)。1 H NMR (300 MHz, CD3 OD)δ 8.24 (s, 1H), 6.20 (dd,J = 14.8, 4.1 Hz, 1H), 5.44 (dt,J = 53.3, 4.7 Hz, 1H), 4.58 (dd,J = 13.4, 5.0 Hz, 1H), 3.66 (d ,J = 12.3 Hz)及3.55 (d,J = 12.3 Hz, 2H), 3.06 (br. s, 3H), 1.28 (s, 3H)。C12 H16 F2 N5 O3 [M+H]+ 之MS (ESI)m / z 計算值316.1;實驗值316.2。步驟 2 製備 ( S )- 2 -((( S )-((( 2R , 3R , 4R , 5R )- 5 -( 6 -( 甲胺基 )- 2 - - 9H - 嘌呤 - 9 - )- 4 - - 3 - 羥基 - 2 - 甲基四氫呋喃 - 2 - ) 甲氧基 )( 苯氧基 ) 磷醯基 ) 胺基 ) 丙酸異丙酯 ( 化合物 AH ) 在-5℃下向化合物108 (60 mg,0.19 mmol)於無水DMF (3.0 mL)中之溶液中逐滴添加第三丁基氯化鎂(0.7 N/THF) (365 µL,0.26 mmol)。在0℃下攪拌溶液20 min且於室溫下攪拌40 min。隨後,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10℃,且逐滴添加((S)-(五氟苯氧基)-苯氧基-磷醯基)-L-丙胺酸異丙酯(96 mg,0.22 mmol)於無水DMF (2.0 mL)中之溶液。使所得溶液緩慢升溫至10℃且在此溫度下攪拌15 h。隨後用EtOAc (20 mL)及NH4 Cl飽和水溶液(15 mL)稀釋反應混合物。分離各相且用EtOAc (2×10 mL)反萃取水層。經合併之有機物用NH4 Cl飽和水溶液(20 mL)及鹽水(20 mL)洗滌,經Na2 SO4 乾燥且濃縮。藉由管柱層析(矽膠,PE/EtOAc 10%至100%)且藉由逆相管柱層析(C-18二氧化矽,H2 O/MeOH 0%至100%)純化殘餘物。獲得呈白色固體狀之化合物 AH (22 mg,產率18%)。1 H NMR (300 MHz, CD3 OD)δ 8.55 (s, 1H), 7.34-7.08 (m, 5H), 6.28 (br. d,J = 16.8 Hz, 1H), 5.68-5.43 (m, 1H), 5.01-4.69 (與H2 O重疊, m, 2H), 4.24-4.05 (m, 2H), 3.85 (m, 1H), 3.05 (s, 3H), 1.36 (br. s, 3H), 1.33-1.13 (m, 9H).31 P NMR (121 MHz, CD3 OD)δ 2.06 (s)。C24 H32 F2 N6 O7 P [M+H]+ 之MS (ESI)m / z 計算值585.2;實驗值585.2。方案 21 製備 ( S )- 2 -((( S )-((( 2R , 3R , 4R , 5R )- 5 -( 2 - 胺基 - 6 -( 甲胺基 )- 9H - 嘌呤 - 9 - )- 2 -( 氯甲基 )- 4 - - 3 - 羥基四氫呋喃 - 2 - ) 甲氧基 )( 苯氧基 ) 磷醯基 ) 胺基 ) 丙酸異丙酯 ( 化合物 AI ) i) Tf2 O,吡啶,DCM,0℃; ii) LiCl, DMF, 40℃; iii) TBAF, THF; iv) MeNH2 , EtOH, 75℃; v) ((S)-(五氟苯氧基)-苯氧基-磷醯基)-L-丙胺酸異丙酯,t-BuMgCl,DMF,-10℃步驟 1 及步驟 2 製備 N -( 9 -(( 2R , 3R , 4R , 5R )- 4 -(( 第三丁基二甲基矽烷基 ) 氧基 )- 5 -((( 第三丁基二苯基矽烷基 ) 氧基 ) 甲基 )- 5 -( 氯甲基 )- 3 - 氟四氫呋喃 - 2 - )- 6 -( 甲胺基 )- 9H - 嘌呤 - 2 - ) 異丁醯胺 ( 109 ) 在0℃下向化合物86 (420 mg,0.56 mmol)於無水DCM (12 mL)中之溶液中添加吡啶(227 µL,2.81 mmol)及三氟甲磺酸酐(145 µL,0.84 mmol)。在0℃下攪拌所得橙色溶液20 min且添加H2 O (5 mL)。再過30 min後,用EtOAc (50 mL)及鹽水(40 mL)稀釋混合物。分離各層,且有機物經無水Na2 SO4 乾燥且濃縮。將殘餘物溶解於無水DMF (22 mL)中且添加LiCl (238 mg,5.62 mmol)。在40℃下攪拌懸浮液15 h且濃縮。隨後,添加EtOAc (80 mL),且溶液用NH4 Cl飽和水溶液(2×40 mL)、Na2 S2 O3 水溶液(40 mL)及鹽水(40 mL)洗滌。有機物經無水Na2 SO4 乾燥且濃縮。藉由管柱層析(矽膠,PE/EtOAc 0%至50%)純化殘餘物。獲得呈灰白色固體狀之產物109 (336 mg,經2個步驟產率78%)。步驟 3 製備 N -( 9 -(( 2R , 3R , 4R , 5R )- 5 -( 氯甲基 )- 3 - - 4 - 羥基 - 5 -( 羥甲基 ) 四氫呋喃 - 2 - )- 6 -( 甲胺基 )- 9H - 嘌呤 - 2 - ) 異丁醯胺 ( 110 ) 向化合物109 (290 mg,0.38 mmol)於無水THF (5 mL)中之溶液中添加氟化四丁銨(1 N/THF)(1.1 mL,1.1 mmol)。於室溫下攪拌溶液1 h且濃縮。藉由管柱層析(矽膠,DCM/MeOH 0%至10%)純化殘餘物。獲得呈白色固體狀之產物110 (145 mg,產率92%)。步驟 4 製備 ( 2R , 3R , 4R , 5R )- 5 -( 2 - 胺基 - 6 -( 甲胺基 )- 9H - 嘌呤 - 9 - )- 2 -( 氯甲基 )- 4 - - 2 -( 羥基甲基 ) 四氫呋喃 - 3 - ( 111 ) 在75℃下攪拌密封容器中的化合物110 (140 mg,0.34 mmol)於甲胺(33%/EtOH) (10 mL)中之溶液15 h且濃縮。藉由管柱層析(矽膠,DCM/MeOH 0%至15%)純化殘餘物。獲得呈白色固體狀之產物111 (107 mg,產率92%)。1 H NMR (300 MHz, CD3 OD)δ 7.88 (s, 1H), 6.14 (dd,J = 12.5, 6.4 Hz, 1H), 5.73 (dt,J = 52.8, 6.2 Hz, 1H), 4.63 (t,J = 4.7 Hz, 1H), 3.94-3.84 (m, 3H), 3.73 (d,J = 11.5 Hz, 1H), 3.04 (br s, 3H)。C12 H17 ClFN6 O3 [M+H]+ 之MS (ESI)m / z 計算值347.1;實驗值347.0。步驟 5 製備 ( S )- 2 -((( S )-((( 2R , 3R , 4R , 5R )- 5 -( 2 - 胺基 - 6 -( 甲胺基 )- 9H - 嘌呤 - 9 - )- 2 -( 氯甲基 )- 4 - - 3 - 羥基四氫呋喃 - 2 - ) 甲氧基 )( 苯氧基 ) 磷醯基 ) 胺基 ) 丙酸異丙酯 ( 化合物 AI ) 在-5℃下向化合物111 (74 mg,0.21 mmol)於無水DMF (3.0 mL)中之溶液中逐滴添加第三丁基氯化鎂(0.7 N/THF) (428 µL,0.30 mmol)。在0℃下攪拌溶液15 min且於室溫下攪拌45 min。隨後,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10℃,且逐滴添加((S)-(五氟苯氧基)-苯氧基-磷醯基)-L-丙胺酸異丙酯(115 mg,0.26 mmol)於無水DMF (2.0 mL)中之溶液。使所得溶液緩慢升溫至10℃且在此溫度下攪拌15 h。隨後用EtOAc (20 mL)及NH4 Cl飽和水溶液(15 mL)稀釋反應混合物。分離各相且用EtOAc (2×10 mL)反萃取水層。經合併之有機物用NH4 Cl飽和水溶液(20 mL)及鹽水(20 mL)洗滌,經Na2 SO4 乾燥且濃縮。藉由管柱層析(矽膠,DCM/MeOH 0%至10%)且藉由逆相管柱層析(C-18二氧化矽,H2 O/MeOH 0%至100%)純化殘餘物。獲得呈白色固體狀之化合物 AI (31 mg,產率23%)。1 H NMR (300 MHz, CD3 OD)δ 7.83 (s, 1H), 7.41-7.15 (m, 5H), 6.18 (dd,J = 14.7, 4.8 Hz), 5.79 (dt, J = 52.5, 4.8 Hz, 1H), 5.02-4.82 (與H2 O重疊, m, 2H), 4.61 (dd,J = 10.8, 6.6 Hz)及4.37 (dd,J = 10.8, 5.0 Hz, 2H), 3.97-3.80 (m, 2H), 3.03 (br. s, 3H), 1.35-1.14 (m, 9H).31 P NMR (121 MHz, CD3 OD)δ 2.42 (s)。C24 H33 ClFN7 O7 P [M+H]+ 之MS (ESI)m / z 計算值616.2;實驗值616.2。方案 22 製備 ( S )- 2 -((( S )-((( 2R , 3R , 4R , 5R )- 5 -( 6 -( 甲胺基 )- 2 - - 9H - 嘌呤 - 9 - )- 2 -( 氯甲基 )- 4 - - 3 - 羥基四氫呋喃 - 2 - ) 甲氧基 )( 苯氧基 ) 磷醯基 ) 胺基 ) 丙酸異丙酯 ( 化合物 AJ ) i) tBuONO,吡啶.HF,吡啶,-15℃; ii) ((S)-(五氟苯氧基)-苯氧基-磷醯基)-L-丙胺酸異丙酯,t-BuMgCl,DMF,-10℃步驟 1 製備 ( 2R , 3R , 4R , 5R )- 5 -( 6 -( 甲胺基 )- 2 - - 9H - 嘌呤 - 9 - )- 2 -( 氯甲基 )- 4 - - 2 -( 羥基甲基 ) 四氫呋喃 - 3 - ( 113 ) 將化合物112 (111 mg,0.32 mmol)於無水吡啶(1.0 mL)中之溶液冷卻至-15℃,且添加吡啶氫氟酸鹽(420 µL)。隨後,歷時5 min逐滴添加亞硝酸第三丁酯(79 µL,0.64 mmol)。在10℃下攪拌混合物4 h且藉由添加CaCO3 (1.7 g)於H2 O (4 mL)中之懸浮液淬滅。於室溫下攪拌所得懸浮液15 min且用EtOAc (5×10 mL)萃取。經合併之有機物經無水Na2 SO4 乾燥且濃縮。藉由管柱層析(矽膠,DCM/MeOH 0%至9%)純化殘餘物。獲得呈灰白色固體狀之產物113 (70 mg,產率62%)。1 H NMR (300 MHz, CD3 OD)δ 8.22 (s, 1H), 6.25 (dd,J = 13.0, 5.6 Hz, 1H), 5.44 (dt,J = 52.9, 5.3 Hz, 1H), 4.70 (dd,J = 7.8, 4.9 Hz, 1H), 3.95-3.76 (m, 4H), 3.07 (br. s, 3H)。C12 H15 ClF2 N5 O3 [M+H]+ 之MS (ESI)m / z 計算值350.1;實驗值350.2。步驟 2 製備 ( S )- 2 -((( S )-((( 2R , 3R , 4R , 5R )- 5 -( 6 -( 甲胺基 )- 2 - - 9H - 嘌呤 - 9 - )- 2 -( 氯甲基 )- 4 - - 3 - 羥基四氫呋喃 - 2 - ) 甲氧基 )( 苯氧基 ) 磷醯基 ) 胺基 ) 丙酸異丙酯 ( 化合物 AJ ) 在-5℃下向化合物113 (55 mg,0.17 mmol)於無水DMF (3.0 mL)中之溶液中逐滴添加第三丁基氯化鎂(0.7 N/THF) (330 µL,0.24 mmol)。在0℃下攪拌溶液20 min且於室溫下攪拌40 min。隨後,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10℃,且逐滴添加((S)-(五氟苯氧基)-苯氧基-磷醯基)-L-丙胺酸異丙酯(85 mg,0.20 mmol)於無水DMF (2.0 mL)中之溶液。使所得溶液緩慢升溫至10℃且在此溫度下攪拌15 h。隨後用EtOAc (20 mL)及NH4 Cl飽和水溶液(15 mL)稀釋反應混合物。分離各相且用EtOAc (2×10 mL)反萃取水層。經合併之有機物用NH4 Cl飽和水溶液(20 mL)及鹽水(20 mL)洗滌,經Na2 SO4 乾燥且濃縮。藉由管柱層析(矽膠,DCM/MeOH 0%至9%)且藉由逆相管柱層析(C-18二氧化矽,H2 O/MeOH 0%至100%)純化殘餘物。獲得呈白色固體狀之化合物 AJ (20 mg,產率17%)。1 H NMR (300 MHz, CD3 OD)δ 8.13 (s, 1H), 7.35-7.13 (m, 5H), 6.28 (dd,J = 14.7, 4.5 Hz, 1H), 5.76 (dt,J = 52.4, 4.6 Hz, 1H), 5.00-4.86 (與H2 O重疊, m, 2H), 4.44 (dd,J = 10.9, 6.0 Hz)及4.36 (dd,J = 10.9, 5.1 Hz, 2H), 3.97-3.83 (m, 2H), 3.02 (br. s, 3H), 1.36-1.12 (m, 9H).31 P NMR (121 MHz, CD3 OD)δ 2.38 (s)。C24 H31 ClF2 N6 O7 P [M+H]+ 之MS (ESI)m / z 計算值619.2;實驗值619.2。方案 23 製備 ( S )- 2 -((( S )-((( 2R , 3R , 4S , 5R )- 5 -( 2 - 胺基 - 6 -( 甲胺基 )- 9H - 嘌呤 - 9 - )- 4 - - 3 - 羥基 - 2 - 甲基四氫呋喃 - 2 - ) 甲氧基 )( 苯氧基 ) 磷醯基 ) 胺基 ) 丙酸異丙酯 ( 化合物 AK ) i)HBr, AcOH, DCM; ii) 2-胺基-6-氯嘌呤,NaH,MeCN; iii) MeNH2 , EtOH, 85℃; iv) TBSCl,異丁醯氯,吡啶;v) TBSCl,咪唑,DMF;vi)90% TFA,DCM;vii)SO3 ,吡啶,DIEA,DMSO,DCM;viii)甲醛,2 N NaOH,二噁烷,隨後NaBH4 ;ix)DMTrCl,吡啶,DCM,-30℃;x)Tf2 O,吡啶,DCM,0℃;xi)Nal,DMF,60℃;xii) H2 ,10% Pd-C,Et3 N, EtOH;xiii) 80% AcOH;xiv) TBAF,THF;xv) MeNH2 ,EtOH,75℃;xvi)((S)-(五氟苯氧基)-苯氧基-磷醯基)-L-丙胺酸異丙酯,t-BuMgCl,DMF,-10℃步驟 1 . 製備 (( 2R , 3R , 4S , 5R )- 3 -( 苯甲醯氧基 )- 5 - - 4 - 氟四氫呋喃 - 2 - ) 苯甲酸甲酯 ( 115 ) 向化合物114 (5.0 g,10.8 mmol)於無水DCM (110 mL)中之溶液中逐滴添加溴化氫(33%/乙酸) (10.7 mL,60.0 mmol)。於室溫下攪拌所得橙色溶液15 h且隨後用DCM (150 mL)稀釋。溶液用NaHCO3 飽和水溶液(3×200 mL)及鹽水(200 mL)仔細洗滌。有機相經無水Na2 SO4 乾燥且濃縮。殘餘物與甲苯(3×100 mL)共蒸發。獲得呈橙色油狀物之產物115 (4.5 g)且在下一步驟原樣使用。步驟 2 製備 ( 2R , 3R , 4S , 5R )- 5 -( 2 - 胺基 - 6 - - 9H - 嘌呤 - 9 - )- 2 -(( 苯甲醯氧基 ) 甲基 )- 4 - 氟四氫呋喃 - 3 - 苯甲酸鹽 ( 116 ) 向2-胺基-6-氯嘌呤(22 g,130 mmol)於無水乙腈(1000 mL)中之懸浮液中添加氫化鈉(60%油狀分散液) (5 g,125 mmol)。於室溫下攪拌所得灰色懸浮液1 h。A 歷時10 min逐滴添加化合物115 (在前一步驟中獲得)於無水乙腈(1000 mL)中之溶液。於室溫下攪拌反應混合物15 h,經矽藻土過濾且濃縮。藉由管柱層析(矽膠,PE/EtOAc 20%至60%)純化殘餘物。獲得呈白色發泡體狀之產物116 (34 g,經2個步驟61%)。步驟 3 製備 ( 2R , 3R , 4S , 5R )- 5 -( 2 - 胺基 - 6 -( 甲胺基 )- 9H - 嘌呤 - 9 - )- 4 - - 2 -( 羥基甲基 ) 四氫呋喃 - 3 - ( 117 ) 將化合物116 (18.9 g,36.9 mmol)於甲胺(33%/EtOH) (300 mL)中之溶液在85℃下於密封容器中加熱3 h,冷卻至室溫且濃縮。藉由管柱層析(矽膠,DCM/MeOH 0%至15%)純化殘餘物。獲得呈白色固體狀之產物117 (10.9 g,產率95%)。步驟 4 製備 N -( 9 -(( 2R , 3S , 4R , 5R )- 3 - - 4 - 羥基 - 5 -( 羥甲基 ) 四氫呋喃 - 2 - )- 6 -( 甲胺基 )- 9H - 嘌呤 - 2 - ) 異丁醯胺 ( 118 ) 在0℃下向化合物117 (11.0 g,36.9 mmol)於無水吡啶(180 mL)中之溶液中逐滴添加氯化三甲基矽烷(19.0 mL,147.6 mmol)。在0℃下攪拌反應混合物15 min,且隨後歷時5 min逐滴添加異丁醯氯(4.3 mL,40.6 mmol)。於室溫下攪拌反應混合物1 h且冷卻至0℃。添加水(100 mL)及氨(33%/H2 O) (150 mL)。於室溫下攪拌混合物1 h,濃縮且與甲苯(3×150 mL)共蒸發。藉由管柱層析(矽膠,DCM/MeOH 0%至5%)純化殘餘物。獲得呈白色發泡體狀之產物118 (8.8 g,產率65%)。步驟 5 及步驟 6 :製備 N -( 9 -(( 2R , 3S , 4R , 5R )- 4 -(( 第三丁基二甲基矽烷基 ) 氧基 ) - 3 - - 5 -( 羥基甲基 ) 四氫呋喃 - 2 - )- 6 -( 甲胺基 )- 9H - 嘌呤 - 2 - ) 異丁醯胺 ( 119 ) 向化合物118 (10.8 g,29.3 mmol)於無水DMF (100 mL)中之溶液中添加咪唑(12.0 g,176.0 mmol)及TBSCl (26.5 g,176.0 mmol)。於室溫下攪拌反應混合物15 h且用EtOAc (400 mL)稀釋。所得懸浮液經矽藻土過濾且濃縮。將白色殘餘物溶解於DCM (200 mL)中且在0℃下用TFA/H2 O (9:1,20 mL)處理15 h。隨後,藉由添加固體NaHCO3 (40 g)淬滅反應物且過濾。溶液用NaHCO3 飽和水溶液(2×150 mL)及鹽水(150 mL)洗滌。有機相經無水Na2 SO4 乾燥且濃縮。藉由管柱層析(矽膠,PE/EtOAc 0%至80%)純化殘餘物。獲得呈白色發泡體狀之產物119 (6.3 g,經2個步驟產率45%)。步驟 7 及步驟 8 製備 N -( 9 -(( 2R , 3S , 4R )- 4 -(( 第三丁基二甲基矽烷基 ) 氧基 )- 3 - - 5 , 5 - ( 羥基甲基 ) 四氫呋喃 - 2 - )- 6 -( 甲胺基 )- 9H - 嘌呤 - 2 - ) 異丁醯胺 ( 120 ) 在0℃下向化合物119 (6.3 g,13.0 mmol)於無水DCM (115 mL)中之溶液中添加二異丙基乙胺(8.8 mL,50.7 mmol)及SO3 吡啶複合物(6.2 g,39.0 mmol)於無水DMSO (12.0 mL)中之懸浮液。於室溫下攪拌橙色溶液15 h。隨後,添加H2 O (150 mL),分離各相且用EtOAc (2×150 mL)反萃取水層。經合併之有機物用鹽水(200 mL)洗滌,經無水Na2 SO4 乾燥且濃縮。將殘餘物溶解於二噁烷(75 mL)中。添加甲醛(37%/H2 O) (4.2 mL,54.6 mmol)及2 N NaOH (9.7 mL,19.4 mmol),且於室溫下攪拌黃色溶液3 h。將混合物冷卻至0℃,且逐份添加硼氫化鈉(2.0 g,52.0 mmol)。於室溫下攪拌混濁溶液1 h且藉由添加NH4 Cl飽和水溶液(300 mL)淬滅。用EtOAc (3×250 mL)萃取產物。經合併之有機物用鹽水(250 mL)洗滌,經無水Na2 SO4 乾燥且濃縮。藉由管柱層析(矽膠,DCM/MeOH 0%至10%)純化殘餘物。獲得呈白色固體狀之產物120 (3.3 g,經2個步驟產率50%)。步驟 9 製備 N -( 9 -(( 2R , 3S , 4R )- 5 -(( ( 4 - 甲氧基苯基 )( 苯基 ) 甲氧基 ) 甲基 )- 4 -(( 第三丁基二甲基矽烷基 ) 氧基 )- 3 - - 5 -( 羥基甲基 ) 四氫呋喃 - 2 - )- 6 -( 甲胺基 )- 9H - 嘌呤 - 2 - ) 異丁醯胺 ( 121 ) 在-30℃下向化合物120 (1.9 g,3.6 mmol)於無水DCM (20 mL)中之溶液中逐滴添加吡啶(3.0 mL)及二甲氧基三苯氯甲烷(1.7 g,5.1 mmol)於無水DCM (5 mL)中之溶液。在-10℃下攪拌所得橙色溶液2 h。添加MeOH (20 mL)且濃縮混合物。藉由管柱層析(矽膠,PE/EtOAc 0%至100%)純化殘餘物。獲得呈黃色發泡體狀之產物121 (1.6 g,產率55%—區位異構體之混合物)。步驟 10 及步驟 11 製備 N -( 9 -(( 2R , 3S , 4R )- 5 -(( ( 4 - 甲氧基苯基 )( 苯基 ) 甲氧基 ) 甲基 )- 4 -(( 第三丁基二甲基矽烷基 ) 氧基 )- 3 - - 5 -( 碘甲基 ) 四氫呋喃 - 2 - )- 6 -( 甲胺基 )- 9H - 嘌呤 - 2 - ) 異丁醯胺 ( 122 ) 在0℃下向化合物120 (800 mg,0.97 mmol)於無水DCM (20 mL)中之溶液中添加吡啶(395 µL,4.85 mmol)及三氟甲磺酸酐(249 µL,1.46 mmol)。在0℃下攪拌所得橙色溶液20 min且添加H2 O (8 mL)。再過30 min後,用EtOAc (70 mL)及鹽水(60 mL)稀釋混合物。分離各層,且有機物經無水Na2 SO4 乾燥且濃縮。將殘餘物溶解於無水DMF (35 mL)中且添加NaI (1.15 g,7.80 mmol)。在60℃下攪拌懸浮液15 h且濃縮。隨後,添加EtOAc (100 mL),且溶液用NH4 Cl飽和水溶液(2×60 mL)、Na2 S2 O3 水溶液(60 mL)及鹽水(60 mL)洗滌。有機物經無水Na2 SO4 乾燥且濃縮。藉由管柱層析(矽膠,PE/EtOAc 0%至40%)純化殘餘物。獲得呈橙色固體狀之產物122 (525 mg,經2個步驟產率58%—區位異構體之混合物)。步驟 12 製備 N -( 9 -(( 2R , 3S , 4R )- 5 -(( ( 4 - 甲氧基苯基 )( 苯基 ) 甲氧基 ) 甲基 )- 4 -(( 第三丁基二甲基矽烷基 ) 氧基 )- 3 - - 5 - 甲基四氫呋喃 - 2 - )- 6 -( 甲胺基 )- 9H - 嘌呤 - 2 - ) 異丁醯胺 ( 123 ) 向化合物122 (400 mg,0.43 mmol)於EtOH (8 mL)中之溶液中添加三乙胺(313 µL,2.16 mmol)及鈀(10%/木炭)(50 mg)。將燒瓶置於氫之氛圍下且於室溫下攪拌24 h。反應混合物經矽藻土過濾,且濃縮。獲得呈黃色固體狀之產物123 (345 mg)且在下一步驟原樣使用。步驟 13 及步驟 14 製備 N -( 9 -(( 2R , 3S , 4R )- 3 - - 4 - 羥基 - 5 -( 羥甲基 )- 5 - 甲基四氫呋喃 - 2 - )- 6 -( 甲胺基 )- 9H - 嘌呤 - 2 - ) 異丁醯胺 ( 124 ) 將化合物123 (345 mg,0.43 mmol)溶解於80%乙酸(5 mL)中且於室溫下攪拌15 h。將溶液倒入至NaHCO3 飽和水溶液(100 mL)中且用EtOAc (3×60 mL)萃取混合物。經合併之有機物用鹽水(50 mL)洗滌,經無水Na2 SO4 乾燥且濃縮。使殘餘物溶解於無水THF (6 mL)中,且添加氟化四丁銨(1 N/THF) (640 µL,0.64 mmol)。於室溫下攪拌溶液1 h且濃縮。藉由管柱層析(矽膠,DCM/MeOH 0%至9%)純化殘餘物。獲得呈白色固體狀之產物124 (135 mg,經3個步驟產率82%-區位異構體之混合物)。步驟 15 製備 ( 2R , 3R , 4S , 5R )- 5 -( 2 - 胺基 - 6 -( 甲胺基 )- 9H - 嘌呤 - 9 - )- 4 - - 2 -( 羥基甲基 )- 2 - 甲基四氫呋喃 - 3 - ( 125 ) 在75℃下攪拌密封容器中的化合物124 (134 mg,0.35 mmol)於甲胺(33%/EtOH) (8 mL)中之溶液15 h且濃縮。藉由管柱層析(矽膠,DCM/MeOH 0%至15%)純化殘餘物。獲得呈白色固體狀之產物125 (55 mg,產率48%)。1 H NMR (300 MHz, CD3 OD)δ 7.93 (m, 1H), 6.30 (dd,J = 12.5, 5.0 Hz, 1H), 5.19 (dt,J = 53.3, 4.8 Hz, 1H), 4.62 (m, 1H), 3.68-3.57 (m, 2H), 3.05 (br. s, 3H), 1.25 (s, 3H)。C12 H18 FN6 O3 [M+H]+ 之MS (ESI)m / z 計算值313.1;實驗值313.2。步驟 16 製備 ( S )- 2 -((( S )-((( 2R , 3R , 4S , 5R )- 5 -( 2 - 胺基 - 6 -( 甲胺基 )- 9H - 嘌呤 - 9 - )- 4 - - 3 - 羥基 - 2 - 甲基四氫呋喃 - 2 - ) 甲氧基 )( 苯氧基 ) 磷醯基 ) 胺基 ) 丙酸異丙酯 ( 化合物 AK ) 在-5℃下向化合物125 (50 mg,0.15 mmol)於無水DMF (2.0 mL)中之溶液中逐滴添加第三丁基氯化鎂(0.7 N/THF)(275 µL,0.20 mmol)。在0℃下攪拌溶液15 min且於室溫下攪拌45 min。隨後,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10℃,且逐滴添加((S)-(五氟苯氧基)-苯氧基-磷醯基)-L-丙胺酸異丙酯(76 mg,0.17 mmol)於無水DMF (1.5 mL)中之溶液。使所得溶液緩慢升溫至10℃且在此溫度下攪拌15 h。隨後用EtOAc (10 mL)及NH4 Cl飽和水溶液(8 mL)稀釋反應混合物。分離各相且用EtOAc (2×5 mL)反萃取水層。經合併之有機物用NH4 Cl飽和水溶液(10 mL)及鹽水(10 mL)洗滌,經Na2 SO4 乾燥且濃縮。藉由管柱層析(矽膠,DCM/MeOH 0%至10%)且藉由逆相管柱層析(C-18二氧化矽,H2 O/MeOH 0%至100%)純化殘餘物。獲得呈白色固體狀之化合物 AK (15 mg,16%)。1 H NMR (300 MHz, CD3 OD)δ 7.82 (s, 1H), 7.41-7.14 (m, 5H), 6.33 (dd,J = 16.7, 3.9 Hz, 1H), 5.26-5.01 (m, 1H), 5.00-4.77 (與H2 O重疊, m, 1H), 4.52 (m, 1H), 4.25-4.13 (m, 2H), 3.90 (m, 1H), 3.04 (br. s, 3H), 1.37-1.16 (m, 12H).31 P NMR (121 MHz, CD3 OD)δ 2.17 (s)。C24 H34 FN7 O7 P [M+H]+ 之MS (ESI)m / z 計算值582.2;實驗值582.2。方案 24 步驟 6 製備 ( S )- 2 -((( S )-((( 2R , 3R , 4S , 5R )- 5 -( 2 - 胺基 - 6 -( 甲胺基 )- 9H - 嘌呤 - 9 - )- 2 -( 氯甲基 )- 4 - - 3 - 羥基四氫呋喃 - 2 - ) 甲氧基 )( 苯氧基 ) 磷醯基 ) 胺基 ) 丙酸異丙酯 ( 化合物 AL ) i) Tf2 O,吡啶,DCM,0℃;ii) LiCl, DMF, 40℃; iii) 80% AcOH; iv) TBAF, THF; v) MeNH2 , EtOH, 75℃; vi) ((S)-(五氟苯氧基)-苯氧基-磷醯基)-L-丙胺酸異丙酯,t-BuMgCl,DMF,-10℃步驟 1 及步驟 2 製備 N -( 9 -(( 2R , 3S , 4R )- 5 -(( ( 4 - 甲氧基苯基 )( 苯基 ) 甲氧基 ) 甲基 )- 4 -(( 第三丁基二甲基矽烷基 ) 氧基 )- 5 -( 氯甲基 )- 3 - 氟四氫呋喃 - 2 - )- 6 -( 甲胺基 )- 9H - 嘌呤 - 2 - ) 異丁醯胺 ( 126 ) 在0℃下向化合物121 (900 mg,1.10 mmol)於無水DCM (25 mL)中之溶液中添加吡啶(450 µL,5.58 mmol)及三氟甲磺酸酐(285 µL,1.66 mmol)。在0℃下攪拌所得橙色溶液20 min且添加H2 O (10 mL)。再過30 min後,用EtOAc (100 mL)及鹽水(80 mL)稀釋混合物。分離各層,且有機物經無水Na2 SO4 乾燥且濃縮。將殘餘物溶解於無水DMF (50 mL)中且添加LiCl (465 mg,11.0 mmol)。在40℃下攪拌懸浮液15 h且濃縮。隨後,添加EtOAc (150 mL),且溶液用NH4 Cl飽和水溶液(2×80 mL)、Na2 S2 O3 水溶液(80 mL)及鹽水(80 mL)洗滌。有機物經無水Na2 SO4 乾燥且濃縮。藉由管柱層析(矽膠,PE/EtOAc 0%至50%)純化殘餘物。獲得呈黃色固體狀之產物126 (685 mg,經2個步驟產率75%-區位異構體之混合物)。 步驟3及步驟4:製備N-(9-((2R,3S,4R)-5-(氯甲基)- 3 - 氟-4-羥基-5 -( 羥甲基 ) 四氫呋喃- 2 - )- 6 -( 甲胺基)- 9H - 嘌呤- 2 - ) 異丁醯胺( 127 ) 。 將化合物126 (500 mg,0.60 mmol)溶解於80%乙酸(10 mL)中且於室溫下攪拌15 h。將溶液倒入至NaHCO3 飽和水溶液(180 mL)中且用EtOAc (3×100 mL)萃取混合物。經合併之有機物用鹽水(100 mL)洗滌,經無水Na2 SO4 乾燥且濃縮。使殘餘物溶解於無水THF (10 mL)中,且添加氟化四丁銨(1 N/THF) (900 µL,0.90 mmol)。於室溫下攪拌溶液1 h且濃縮。藉由管柱層析(矽膠,DCM/MeOH 0%至8%)純化殘餘物。獲得呈白色固體狀之產物127 (200 mg,經2個步驟產率80%-區位異構體之混合物)。步驟 5 製備 ( 2R , 3R , 4S , 5R )- 5 -( 2 - 胺基 - 6 -( 甲胺基 )- 9H - 嘌呤 - 9 - )- 2 -( 氯甲基 )- 4 - - 2 -( 羥基甲基 ) 四氫呋喃 - 3 - ( 128 ) 在75℃下攪拌密封容器中的化合物127 (180 mg,0.43 mmol)於甲胺(33%/EtOH) (20 mL)中之溶液15 h且濃縮。藉由管柱層析(矽膠,DCM/MeOH 0%至15%)純化殘餘物。獲得呈白色固體狀之產物128 (66 mg,產率44%)。1 H NMR (300 MHz, CD3 OD)δ 7.88 (m, 1H), 6.45 (dd,J = 15.2, 4.5 Hz, 1H), 5.27 (dt,J = 53.3, 4.1 Hz, 1H), 4.73 (dd,J = 18.6, 3.7 Hz, 1H), 3.94-3.74 (m, 4H), 3.05 (br. s, 3H)。C12 H17 ClFN6 O3 [M+H]+ 之MS (ESI)m / z 計算值347.1;實驗值347.2。步驟 6 製備 ( S )- 2 -((( S )-((( 2R , 3R , 4S , 5R )- 5 -( 2 - 胺基 - 6 -( 甲胺基 )- 9H - 嘌呤 - 9 - )- 2 -( 氯甲基 )- 4 - - 3 - 羥基四氫呋喃 - 2 - ) 甲氧基 )( 苯氧基 ) 磷醯基 ) 胺基 ) 丙酸異丙酯 ( 化合物 AL ) 在-5℃下向化合物128 (63 mg,0.18 mmol)於無水DMF (2.5 mL)中之溶液中逐滴添加第三丁基氯化鎂(0.7 N/THF) (370 µL,0.26 mmol)。在0℃下攪拌溶液15 min且於室溫下攪拌45 min。隨後,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10℃,且逐滴添加((S)-(五氟苯氧基)-苯氧基-磷醯基)-L-丙胺酸異丙酯(99 mg,0.22 mmol)於無水DMF (2.0 mL)中之溶液。使所得溶液緩慢升溫至10℃且在此溫度下攪拌15 h。隨後用EtOAc (20 mL)及NH4 Cl飽和水溶液(15 mL)稀釋反應混合物。分離各相且用EtOAc (2×10 mL)反萃取水層。經合併之有機物用NH4 Cl飽和水溶液(20 mL)及鹽水(20 mL)洗滌,經Na2 SO4 乾燥且濃縮。藉由管柱層析(矽膠,DCM/MeOH 0%至10%)且藉由逆相管柱層析(C-18二氧化矽,H2 O/MeOH 0%至100%)純化殘餘物。獲得呈白色固體狀之化合物 AL (22 mg,產率20%)。1 H NMR (300 MHz, CD3 OD)δ 7.85 (m, 1H), 7.41-7.16 (m, 5H), 6.43 (dd,J = 19.1, 3.5 Hz, 1H), 5.18 (m, 1H), 4.99-4.85 (與H2 O重疊, m, 1H), 4.71 (m, 1H), 4.43 (m, 1H), 3.97-3.76 (m, 2H), 3.04 (br. s, 3H), 1.35-1.16 (m, 9H).31 P NMR (121 MHz, CD3 OD)δ 2.12 (s)。C24 H33 ClFN7 O7 P [M+H]+ 之MS (ESI)m / z 計算值616.2;實驗值616.2。方案 25 製備 ( S )- 2 -((( S )-((( 2R , 3R , 4R , 5R )- 5 -( 6 -( 甲胺基 )- 2 - 甲氧基 - 9H - 嘌呤 - 9 - )- 4 - - 3 - 羥基 - 2 - 甲基四氫呋喃 - 2 - ) 甲氧基 )( 苯氧基 ) 磷醯基 ) 胺基 ) 丙酸異丙酯 ( 化合物 AM )i) MeONa, MeOH, 60℃;ii) ((S)-(五氟苯氧基)-苯氧基-磷醯基)-L-丙胺酸異丙酯,t-BuMgCl,DMF,-10℃步驟 1 製備 ( 2R , 3R , 4R , 5R )- 5 -( 6 -( 甲胺基 )- 2 - 甲氧基 - 9H - 嘌呤 - 9 - )- 4 - - 2 -( 羥基甲基 )- 2 - 甲基四氫呋喃 - 3 - ( 129 ) 向化合物108 (130 mg,0.41 mmol)於MeOH (10 mL)中之溶液中添加甲醇鈉(25%/MeOH) (180 µL,0.78 mmol)。在60℃下攪拌所得溶液5 h。藉由添加乙酸(60 µL)淬滅反應物且移除溶劑。藉由管柱層析(矽膠,DCM/MeOH 0%至8%)純化殘餘物。獲得呈白色固體狀之產物129 (38 mg,產率28%)。1 H NMR (300 MHz, CD3 OD)δ 8.10 (s, 1H), 6.19 (dd,J = 15.5, 4.2 Hz, 1H), 5.58 (dt,J = 53.5, 4.6 Hz, 1H), 4.64 (dd,J = 13.6, 5.0 Hz, 1H), 3.97 (s, 3H), 3.65 (d,J = 12.2 Hz)及3.55 (d,J = 12.2 Hz, 2H), 3.07 (br. s, 3H), 1.28 (s, 3H)。C13 H19 FN5 O4 [M+H]+ 之MS (ESI)m / z 計算值328.1;實驗值328.2。步驟 2 製備 ( S )- 2 -((( S )-((( 2R , 3R , 4R , 5R )- 5 -( 6 -( 甲胺基 )- 2 - 甲氧基 - 9H - 嘌呤 - 9 - )- 4 - - 3 - 羥基 - 2 - 甲基四氫呋喃 - 2 - ) 甲氧基 )( 苯氧基 ) 磷醯基 ) 胺基 ) 丙酸異丙酯 ( 化合物 AM ) 在-5℃下向化合物129 (54 mg,0.16 mmol)於無水DMF (2.5 mL)中之溶液中逐滴添加第三丁基氯化鎂(0.7 N/THF) (320 µL,0.24 mmol)。在0℃下攪拌溶液20 min且於室溫下攪拌40 min。隨後,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10℃,且逐滴添加((S)-(五氟苯氧基)-苯氧基-磷醯基)-L-丙胺酸異丙酯(89 mg,0.20 mmol)於無水DMF (2.0 mL)中之溶液。使所得溶液緩慢升溫至10℃且在此溫度下攪拌15 h。隨後用EtOAc (20 mL)及NH4 Cl飽和水溶液(15 mL)稀釋反應混合物。分離各相且用EtOAc (2×10 mL)反萃取水層。經合併之有機物用NH4 Cl飽和水溶液(20 mL)及鹽水(20 mL)洗滌,經Na2 SO4 乾燥且濃縮。藉由管柱層析(矽膠,PE/EtOAc 10%至100%)且藉由逆相管柱層析(C-18二氧化矽,H2 O/MeOH 0%至100%)純化殘餘物。獲得呈白色固體狀之化合物 AM (19 mg,產率19%)。1 H NMR (300 MHz, CD3 OD)δ 7.99 (s, 1H), 7.32-7.10 (m, 5H), 6.21 (dd,J = 18.3, 2.4 Hz, 1H), 5.61 (m, 1H), 4.93-4.82 (與H2 O重疊, m, 2H), 4.20 (dd,J = 11.0, 6.1 Hz)及4.11 (dd,J = 11.0, 5.0 Hz, 2H), 3.96 (s, 3H), 3.81 (m, 1H), 3.01 (br. s, 3H), 1.37-1.12 (m, 12H).31 P NMR (121 MHz, CD3 OD)δ 2.03 (s)。C25 H35 FN6 O8 P [M+H]+ 之MS (ESI)m / z 計算值597.2;實驗值597.2。方案 26 製備 ( S )- 2 -((( S )-((( 2R , 3R , 4R , 5R )- 5 -( 6 -( 甲胺基 )- 2 - 甲氧基 - 9H - 嘌呤 - 9 - )- 2 -( 氯甲基 )- 4 - - 3 - 羥基四氫呋喃 - 2 - ) 甲氧基 )( 苯氧基 ) 磷醯基 ) 胺基 ) 丙酸異丙酯 ( 化合物 AN ) i) MeONa, MeOH, 60℃;ii) ((S)-(五氟苯氧基)-苯氧基-磷醯基)-L-丙胺酸異丙酯,t-BuMgCl,DMF,-10℃步驟 1 製備 ( 2R , 3R , 4R , 5R )- 5 -( 6 -( 甲胺基 )- 2 - 甲氧基 - 9H - 嘌呤 - 9 - )- 2 -( 氯甲基 )- 4 - - 2 -( 羥基甲基 ) 四氫呋喃 - 3 - ( 130 ) 向化合物113 (110 mg,0.35 mmol)於MeOH (10 mL)中之溶液中添加甲醇鈉(25%/MeOH) (152 µL,0.66 mmol)。在60℃下攪拌所得溶液5 h。藉由添加乙酸(50 µL)淬滅反應物且移除溶劑。藉由管柱層析(矽膠,DCM/MeOH 0%至8%)純化殘餘物。獲得呈白色固體狀之產物130 (35 mg,產率31%)。1 H NMR (300 MHz, CD3 OD)δ 8.07 (s, 1H), 6.24 (dd,J = 13.6, 5.6 Hz, 1H), 5.78 (dt,J = 53.0, 5.1 Hz, 1H), 4.75 (dd,J = 8.1, 4.9 Hz, 1H), 3.98 (s, 3H), 3.94-3.77 (m, 4H), 3.08 (br. s, 3H)。C13 H18 ClFN5 O4 [M+H]+ 之MS (ESI)m / z 計算值362.1;實驗值362.2。步驟 2 製備 ( S )- 2 -((( S )-((( 2R , 3R , 4R , 5R )- 5 -( 6 -( 甲胺基 )- 2 - 甲氧基 - 9H - 嘌呤 - 9 - - 2 -( 氯甲基 )- 4 - - 3 - 羥基四氫呋喃 - 2 - ) 甲氧基 )( 苯氧基 ) 磷醯基 ) 胺基 ) 丙酸異丙酯 ( 化合物 AN ) 在-5℃下向化合物130 (60 mg,0.17 mmol)於無水DMF (3.0 mL)中之溶液中逐滴添加第三丁基氯化鎂(0.7 N/THF) (325 µL,0.25 mmol)。在0℃下攪拌溶液20 min且於室溫下攪拌40 min。隨後,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10℃,且逐滴添加((S)-(五氟苯氧基)-苯氧基-磷醯基)-L-丙胺酸異丙酯(92 mg,0.21 mmol)於無水DMF (2.0 mL)中之溶液。使所得溶液緩慢升溫至10℃且在此溫度下攪拌15 h。隨後用EtOAc (20 mL)及NH4 Cl飽和水溶液(15 mL)稀釋反應混合物。分離各相且用EtOAc (2×10 mL)反萃取水層。經合併之有機物用NH4 Cl飽和水溶液(20 mL)及鹽水(20 mL)洗滌,經Na2 SO4 乾燥且濃縮。藉由管柱層析(矽膠,DCM/MeOH 0%至9%)且藉由逆相管柱層析(C-18二氧化矽,H2 O/MeOH 0%至100%)純化殘餘物。獲得呈白色固體狀之化合物 AN (21 mg,產率21%)。1 H NMR (300 MHz, CD3 OD)δ 8.00 (s, 1H), 7.36-7.13 (m, 5H), 6.27 (dd,J = 15.3, 4.5 Hz, 1H), 5.89 (dt,J = 52.6, 4.7 Hz, 1H), 5.01-4.82 (與H2 O重疊, m, 1H), 4.45 (dd,J = 10.7, 6.0 Hz)及4.35 (dd,J = 10.7, 5.0 Hz, 2H), 3.96 (s, 3H), 3.94-3.79 (m, 3H), 3.02 (br. s, 3H), 1.33-1.15 (m, 9H).31 P NMR (121 MHz, CD3 OD)δ 2.01 (s)。C25 H34 ClFN6 O8 P [M+H]+ 之MS (ESI)m / z 計算值531.2;實驗值531.2。方案 27 製備 ( S )- 2 -((( S )-((( 2R , 3R , 4R , 5R )- 5 -( 6 -( 二甲胺基 )- 2 - 異丁醯胺 - 9H - 嘌呤 - 9 - )- 4 - - 3 - 羥基 - 2 - 甲基四氫呋喃 - 2 - ) 甲氧基 )( 苯氧基 ) 磷醯基 ) 胺基 ) 丙酸異丙酯 ( 化合物 AO ) i) ((S)-(五氟苯氧基)-苯氧基-磷醯基)-L-丙胺酸異丙酯,t-BuMgCl,DMF,-10℃步驟 1 製備 ( S )- 2 -((( S )-((( 2R , 3R , 4R , 5R )- 5 -( 6 -( 二甲胺基 )- 2 - 異丁醯胺 - 9H - 嘌呤 - 9 - )- 4 - - 3 - 羥基 - 2 - 甲基四氫呋喃 - 2 - ) 甲氧基 )( 苯氧基 ) 磷醯基 ) 胺基 ) 丙酸異丙酯 ( 化合物 AO ) 在-5℃下向化合物100 (100 mg,0.25 mmol)於無水DMF (3.0 mL)中之溶液中逐滴添加第三丁基氯化鎂(0.7 N/THF) (480 µL,0.34 mmol)。在0℃下攪拌溶液20 min且於室溫下攪拌40 min。隨後,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10℃,且逐滴添加((S)-(五氟苯氧基)-苯氧基-磷醯基)-L-丙胺酸異丙酯(127 mg,0.30 mmol)於無水DMF (2.0 mL)中之溶液。使所得溶液緩慢升溫至10℃且在此溫度下攪拌15 h。隨後用EtOAc (20 mL)及NH4 Cl飽和水溶液(15 mL)稀釋反應混合物。分離各相且用EtOAc (2×10 mL)反萃取水層。經合併之有機物用NH4 Cl飽和水溶液(20 mL)及鹽水(20 mL)洗滌,經Na2 SO4 乾燥且濃縮。藉由管柱層析(矽膠,PE/EtOAc 10%至100%)且藉由逆相管柱層析(C-18二氧化矽,H2 O/MeOH 0%至100%)純化殘餘物。獲得呈白色固體狀之化合物 AO (35 mg,產率21%)。1 H NMR (300 MHz, CD3 OD)δ 8.02 (s, 1H), 7.31-7.08 (m, 5H), 6.26 (dd,J = 18.9, 2.1 Hz, 1H), 5.60 (ddd,J = 53.6, 5.2, 2.2 Hz, 1H), 5.14 (dd,J = 21.3, 5.2 Hz, 1H), 4.92-4.80 (與H2 O重疊, m, 1H), 4.19 (d,J = 5.8 Hz, 2H), 3.83 (m, 1H), 3.44 (br. s, 6H), 2.88 (br. m, 1H), 1.38-1.12 (m, 18H).31 P NMR (121 MHz, CD3 OD)δ 3.60 (s)。C29 H42 FN7 O8 P [M+H]+ 之MS (ESI)m / z 計算值666.3;實驗值666.2。方案 28 製備 ( S )- 2 -((( S )-((( 2R , 3R , 4S , 5R )- 5 -( 6 -( 甲胺基 )- 2 - - 9H - 嘌呤 - 9 - )- 4 - - 3 - 羥基 - 2 - 甲基四氫呋喃 - 2 - ) 甲氧基 )( 苯氧基 ) 磷醯基 ) 胺基 ) 丙酸異丙酯 ( 化合物 AP ) i) tBuONO吡啶.HF,吡啶,-15℃;ii) ((S)-(五氟苯氧基)-苯氧基-磷醯基)-L-丙胺酸異丙酯,t-BuMgCl,DMF,-10℃步驟 1 製備 ( 2R , 3R , 4S , 5R )- 5 -( 6 -( 甲胺基 )- 2 - - 9H - 嘌呤 - 9 - )- 4 - - 2 -( 羥基甲基 )- 2 - 甲基四氫呋喃 - 3 - ( 131 ) 將化合物125 (150 mg,0.48 mmol)於無水吡啶(1.5 mL)中之溶液冷卻至-15℃,且添加吡啶氫氟酸鹽(630 µL)。隨後,歷時5 min逐滴添加亞硝酸第三丁酯(120 µL,0.97 mmol)。在10℃下攪拌混合物4 h且藉由添加CaCO3 (2.5 g)於H2 O (6 mL)中之懸浮液淬滅。於室溫下攪拌所得懸浮液15 min且用EtOAc (5×15 mL)萃取。經合併之有機物經無水Na2 SO4 乾燥且濃縮。藉由管柱層析(矽膠,DCM/MeOH 0%至9%)純化殘餘物。獲得呈白色固體狀之產物131 (91 mg,產率60%)。1 H NMR (300 MHz, CD3 OD)δ 8.26 (s, 1H), 6.36 (dd,J = 11.2, 5.1 Hz, 1H), 5.25 (dt,J = 53.4, 5.0 Hz, 1H), 4.62 (dd,J = 20.2, 4.9 Hz, 1H), 3.64 (s, 2H), 3.06 (br. s, 3H), 1.26 (s, 3H)。C12 H16 F2 N5 O3 [M+H]+ 之MS (ESI)m / z 計算值316.1;實驗值316.2。步驟 2 製備 ( S )- 2 -((( S )-((( 2R , 3R , 4S , 5R )- 5 -( 6 -( 甲胺基 )- 2 - - 9H - 嘌呤 - 9 - )- 4 - - 3 - 羥基 - 2 - 甲基四氫呋喃 - 2 - ) 甲氧基 )( 苯氧基 ) 磷醯基 ) 胺基 ) 丙酸異丙酯 ( 化合物 AP ) 在-5℃下向化合物131 (60 mg,0.19 mmol)於無水DMF (3.0 mL)中之溶液中逐滴添加第三丁基氯化鎂(0.7 N/THF) (370 µL,0.27 mmol)。在0℃下攪拌溶液20 min且於室溫下攪拌40 min。隨後,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10℃,且逐滴添加((S)-(五氟苯氧基)-苯氧基-磷醯基)-L-丙胺酸異丙酯(95 mg,0.22 mmol)於無水DMF (2.0 mL)中之溶液。使所得溶液緩慢升溫至10℃且在此溫度下攪拌15 h。隨後用EtOAc (20 mL)及NH4 Cl飽和水溶液(15 mL)稀釋反應混合物。分離各相且用EtOAc (2×10 mL)反萃取水層。經合併之有機物用NH4 Cl飽和水溶液(20 mL)及鹽水(20 mL)洗滌,經Na2 SO4 乾燥且濃縮。藉由管柱層析(矽膠,PE/EtOAc 10%至100%)且藉由逆相管柱層析(C-18二氧化矽,H2 O/MeOH 0%至100%)純化殘餘物。獲得呈白色固體狀之化合物 AP (23 mg,產率21%)。1 H NMR (300 MHz, CD3 OD)δ 8.19 (m, 1H), 7.40-7.14 (m, 5H), 6.39 (dd,J = 15.0, 4.5 Hz, 1H), 5.22 (dt,J = 52.6, 4.0 Hz, 1H), 4.99-4.83 (與H2 O重疊, m, 1H), 4.57 (dd,J = 18.1, 3.7 Hz, 1H), 4.20 (m, 2H), 3.90 (m, 1H), 3.07 (br. s, 3H), 1.38-1.15 (m, 12H).31 P NMR (121 MHz, CD3 OD)δ 2.16 (s)。C24 H32 F2 N6 O7 P [M+H]+ 之MS (ESI)m / z 計算值585.2;實驗值585.2。方案 29 製備 ( S )- 2 -((( S )-((( 2R , 3R , 4S , 5R )- 5 -( 6 -( 甲胺基 )- 2 - - 9H - 嘌呤 - 9 - )- 2 -( 氯甲基 )- 4 - - 3 - 羥基四氫呋喃 - 2 - ) 甲氧基 )( 苯氧基 ) 磷醯基 ) 胺基 ) 丙酸異丙酯 ( 化合物 AQ ) i) tBuONO,吡啶.HF,吡啶,-15℃; ii) ((S)-(五氟苯氧基)-苯氧基-磷醯基)-L-丙胺酸異丙酯,t-BuMgCl,DMF,-10℃步驟 1 製備 ( 2R , 3R , 4S , 5R )- 5 -( 6 -( 甲胺基 )- 2 - - 9H - 嘌呤 - 9 - )- 2 -( 氯甲基 )- 4 - - 2 -( 羥基甲基 ) 四氫呋喃 - 3 - ( 132 ) 將化合物128 (110 mg,0.32 mmol)於無水吡啶(1.0 mL)中之溶液冷卻至-15℃,且添加吡啶氫氟酸鹽(420 µL)。隨後,歷時5 min逐滴添加亞硝酸第三丁酯(79 µL,0.64 mmol)。在10℃下攪拌混合物4 h且藉由添加CaCO3 (1.7 g)於H2 O (4 mL)中之懸浮液淬滅。於室溫下攪拌所得懸浮液15 min且用EtOAc (5×10 mL)萃取。經合併之有機物經無水Na2 SO4 乾燥且濃縮。藉由管柱層析(矽膠,DCM/MeOH 0%至9%)純化殘餘物。獲得呈灰白色固體狀之產物132 (66 mg,產率60%)。1 H NMR (300 MHz, CD3 OD)δ 8.19 (m, 1H), 6.50 (dd,J = 13.9, 4.7 Hz, 1H), 5.35 (dt,J = 53.3, 4.3 Hz, 1H), 4.75 (dd,J = 18.9, 4.0 Hz, 1H), 3.95-3.76 (m, 4H), 3.07 (br. s, 3H)。C12 H15 ClF2 N5 O3 [M+H]+ 之MS (ESI)m / z 計算值350.1;實驗值350.2。步驟 2 製備 ( S )- 2 -((( S )-((( 2R , 3R , 4S , 5R )- 5 -( 6 -( 甲胺基 )- 2 - - 9H - 嘌呤 - 9 - )- 2 -( 氯甲基 )- 4 - - 3 - 羥基四氫呋喃 - 2 - ) 甲氧基 )( 苯氧基 ) 磷醯基 ) 胺基 ) 丙酸異丙酯 ( 化合物 AQ ) 在-5℃下向化合物132 (58 mg,0.17 mmol)於無水DMF (3.0 mL)中之溶液中逐滴添加第三丁基氯化鎂(0.7 N/THF) (330 µL,0.24 mmol)。在0℃下攪拌溶液20 min且於室溫下攪拌40 min。隨後,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10℃,且逐滴添加((S)-(五氟苯氧基)-苯氧基-磷醯基)-L-丙胺酸異丙酯(85 mg,0.20 mmol)於無水DMF (2.0 mL)中之溶液。使所得溶液緩慢升溫至10℃且在此溫度下攪拌15 h。隨後用EtOAc (20 mL)及NH4 Cl飽和水溶液(15 mL)稀釋反應混合物。分離各相且用EtOAc (2×10 mL)反萃取水層。經合併之有機物用NH4 Cl飽和水溶液(20 mL)及鹽水(20 mL)洗滌,經Na2 SO4 乾燥且濃縮。藉由管柱層析(矽膠,PE/EtOAc 10%至100%)且藉由逆相管柱層析(C-18二氧化矽,H2 O/MeOH 0%至100%)純化殘餘物。獲得呈白色固體狀之化合物 AQ (19 mg,產率19%)。1 H NMR (300 MHz, CD3 OD)δ 8.14 (m, 1H), 7.40-7.16 (m, 5H), 6.50 (dd,J = 17.5, 3.9 Hz, 1H), 5.27 (dt,J = 52.4, 3.6 Hz, 1H), 4.97-4.84 (與H2 O重疊, m, 1H), 4.72 (m, 1H), 4.51 (dd,J = 10.7, 5.5 Hz)及4.38 (dd,J = 10.7, 6.4 Hz, 2H), 3.96-3.78 (m, 3H), 3.06 (br. s, 3H), 1.34-1.16 (m, 9H).31 P NMR (121 MHz, CD3 OD)δ 2.01 (s)。C24 H31 ClF2 N6 O7 P [M+H]+ 之MS (ESI)m / z 計算值619.2;實驗值619.2。方案 30 製備 ( S )- 2 -((( S )-((( 2R , 3R , 4R , 5R )- 5 -( 6 -( 甲胺基 )- 2 - - 9H - 嘌呤 - 9 - )- 4 - - 3 - 羥基 - 2 - 甲基四氫呋喃 - 2 - ) 甲氧基 )( 苯氧基 ) 磷醯基 ) 胺基 ) 丙酸異丙酯 ( 化合物 AR ) i) tBuONO, SbCl3 , DCE, DMSO, 0℃;ii) ((S)-(五氟苯氧基)-苯氧基-磷醯基)-L-丙胺酸異丙酯,t-BuMgCl,DMF,-10℃步驟 1 製備 ( 2R , 3R , 4R , 5R )- 5 -( 6 -( 甲胺基 )- 2 - - 9H - 嘌呤 - 9 - )- 4 - - 2 -( 羥基甲基 )- 2 - 甲基四氫呋喃 - 3 - ( 133 ) 將化合物90 (130 mg,0.40 mmol)於無水DCE/DMSO (4:1) (4.0 mL)中之溶液冷卻至0℃且添加三氯化銻(130 mg,0.56 mmol)。隨後,歷時5 min逐滴添加亞硝酸第三丁酯(100 µL,0.84 mmol)。於室溫下攪拌混合物4 h且藉由添加三甲胺(240 µL)淬滅。所得混合物用EtOAc (20 mL)稀釋且用H2 O (10 mL)洗滌。用EtOAc (3×10 ml)反萃取水層。經合併之有機物用鹽水(20 mL)洗滌,經無水Na2 SO4 乾燥且濃縮。藉由管柱層析(矽膠,DCM/MeOH 0%至9%)純化殘餘物。獲得呈白色固體狀之產物133 (40 mg,產率30%)。1 H NMR (300 MHz, CD3 OD)δ 8.26 (s, 1H), 6.22 (dd,J = 14.4, 4.5 Hz, 1H), 5.53 (dt,J = 53.3, 4.8 Hz, 1H), 4.56 (dd,J = 12.4, 5.0 Hz, 1H), 3.71-3.53 (m, 2H), 3.07 (br. s, 3H), 1.28 (s, 3H)。C12 H16 ClFN5 O3 [M+H]+ 之MS (ESI)m / z 計算值332.1;實驗值332.0。步驟 2 製備 ( S )- 2 -((( S )-((( 2R , 3R , 4R , 5R )- 5 -( 6 -( 甲胺基 )- 2 - - 9H - 嘌呤 - 9 - )- 4 - - 3 - 羥基 - 2 - 甲基四氫呋喃 - 2 - ) 甲氧基 )( 苯氧基 ) 磷醯基 ) 胺基 ) 丙酸異丙酯 ( 化合物 AR ) 在-5℃下向化合物133 (66 mg,0.20 mmol)於無水DMF (3.0 mL)中之溶液中逐滴添加第三丁基氯化鎂(0.7 N/THF) (400 µL,0.29 mmol)。在0℃下攪拌溶液20 min且於室溫下攪拌40 min。隨後,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10℃,且逐滴添加((S)-(五氟苯氧基)-苯氧基-磷醯基)-L-丙胺酸異丙酯(111 mg,0.24 mmol)於無水DMF (2.0 mL)中之溶液。使所得溶液緩慢升溫至10℃且在此溫度下攪拌15 h。隨後用EtOAc (20 mL)及NH4 Cl飽和水溶液(15 mL)稀釋反應混合物。分離各相且用EtOAc (2×10 mL)反萃取水層。經合併之有機物用NH4 Cl飽和水溶液(20 mL)及鹽水(20 mL)洗滌,經Na2 SO4 乾燥且濃縮。藉由管柱層析(矽膠,DCM/MeOH 0%至9%)且藉由逆相管柱層析(C-18二氧化矽,H2 O/MeOH 0%至100%)純化殘餘物。獲得呈白色固體狀之化合物 AR (21 mg,產率18%)。1 H NMR (300 MHz, CD3 OD)δ 8.14 (s, 1H), 7.32-7.09 (m, 5H), 6.25 (dd,J = 17.5, 2.4 Hz, 1H), 5.63-5.41 (m, 1H), 4.96-4.73 (與H2 O重疊, m, 2H), 4.23-4.08 (m, 2H), 3.86 (m, 1H), 3.03 (br. s, 3H), 1.37-1.15 (m, 12H).31 P NMR (121 MHz, CD3 OD)δ 1.99 (s)。C24 H32 ClFN6 O7 P [M+H]+ 之MS (ESI)m / z 計算值601.2;實驗值601.2。方案 31 製備 ( S )- 2 -((( S )-((( 2R , 3R , 4R , 5R )- 5 -( 2 - 胺基 - 6 -( 環丙基 ( 甲基 ) 胺基 )- 9H - 嘌呤 - 9 - )- 4 - - 3 - 羥基 - 2 - 甲基四氫呋喃 - 2 - ) 甲氧基 )( 苯氧基 ) 磷醯基 ) 胺基 ) 丙酸異丙酯 ( 化合物 AS ) i)N-甲基-環丙胺.HCl,Et3 N,EtOH,85℃;ii)TBSCl,咪唑,DMF;iii)異丁醯氯,吡啶;iv)90% TFA,DCM;v)SO3 ,吡啶,DIEA,DMSO,DCM;vi)甲醛,2 N NaOH,二噁烷,隨後NaBH4 ;vii)DMTrCl,Et3 N,DMF;viii)TBDPSCl,AgNO3 ,吡啶;ix)80% AcOH;x)Tf2 O,吡啶,DCM,0℃;xi)Nal,DMF,60℃;xii)H2 ,10% Pd-C,Et3 N,EtOH;xiii)TBAF,THF;xiv) MeNH2 ,EtOH,75℃;xv)((S)-(五氟苯氧基)-苯氧基-磷醯基)-L-丙胺酸異丙酯,t-BuMgCl,DMF,-10℃步驟 1 製備 ( 2R , 3R , 4R , 5R )- 5 -( 2 - 胺基 - 6 -( 環丙基 ( 甲基 ) 胺基 )- 9H - 嘌呤 - 9 - )- 4 - - 2 -( 羥基甲基 ) 四氫呋喃 - 3 - ( 134 ) 向化合物91 (6.0 g,19.8 mmol)及N - 甲基-環丙胺鹽酸鹽(6.4 g,59.4 mmol)於EtOH (300 mL)中之溶液中添加三乙胺(14.3 mL,99 mmol)。在85℃下於密封容器中加熱混合物3 h,冷卻降至室溫且濃縮。藉由管柱層析(矽膠,DCM/MeOH 0%至10%)純化殘餘物。獲得呈白色固體狀之產物134 (6.0 g,產率90%)。步驟 2 製備 9 -(( 2R , 3R , 4R , 5R )- 4 -(( 第三丁基二甲基矽烷基 ) 氧基 )- 5 -((( 第三丁基二甲基矽烷基 ) 氧基 ) 甲基 )- 3 - 氟四氫呋喃 - 2 - )- N6 - 環丙基 - N6 - 甲基 - 9H - 嘌呤 - 2 , 6 - 二胺 ( 135 ) 向化合物134 (6.0 g,17.8 mmol)於無水DMF (80 mL)中之溶液中添加咪唑(6.0 g,88.5 mmol)及TBSCl (10.7 g,71.2 mmol)。於室溫下攪拌混合物15 h且濃縮。添加EtOAc (300 mL)且溶液用NH4 Cl飽和水溶液(3×200 mL)及鹽水(200 mL)洗滌。有機相經無水Na2 SO4 乾燥且濃縮。藉由管柱層析(矽膠,PE/EtOAc 0%至70%)純化殘餘物。獲得呈黃色油狀物之產物135 (9.2 g,產率92%)。步驟 3 及步驟 4 製備 N -( 9 -(( 2R , 3R , 4R , 5R )- 4 -(( 第三丁基二甲基矽烷基 ) 氧基 )- 3 - - 5 -( 羥基甲基 ) 四氫呋喃 - 2 - )- 6 -( 環丙基 ( 甲基 ) 胺基 )- 9H - 嘌呤 - 2 - ) 異丁醯胺 ( 136 ) 在0℃下向化合物135 (9.1 g,16.0 mmol)於無水吡啶(40 mL)中之溶液中逐滴添加異丁醯氯(2.0 mL,19.3 mmol)。於室溫下攪拌反應混合物3 h且隨後濃縮。在與甲苯(3×100 mL)共蒸發後,將殘餘物溶解於DCM (200 mL)中且在0℃下用TFA/H2 O (9:1,20 mL)處理15 h。隨後,藉由添加固體NaHCO3 (40 g)淬滅反應物且過濾。溶液用NaHCO3 飽和水溶液(2×100 mL)及鹽水(100 mL)洗滌。有機相經無水Na2 SO4 乾燥且濃縮。藉由管柱層析(矽膠,PE/EtOAc 10%至100%)純化殘餘物。獲得呈白色發泡體狀之產物136 (5.9 g,經2個步驟產率70%)。步驟 5 及步驟 6 製備 N -( 9 -(( 2R , 3R , 4R )- 4 -(( 第三丁基二甲基矽烷基 ) 氧基 )- 3 - - 5 , 5 - ( 羥基甲基 ) 四氫呋喃 - 2 - )- 6 -( 環丙基 ( 甲基 ) 胺基 )- 9H - 嘌呤 - 2 - ) 異丁醯胺 ( 137 ) 在0℃下向化合物136 (4.3 g,8.2 mmol)於無水DCM (80 mL)中之溶液中添加二異丙基乙胺(5.5 mL,32.1 mmol)及SO3 吡啶複合物(3.9 g,24.8 mmol)於無水DMSO (8.5 mL)中之懸浮液。於室溫下攪拌橙色溶液15 h。隨後,添加H2 O (100 mL),分離各相且用EtOAc (2×80 mL)反萃取水層。經合併之有機物用鹽水(150 mL)洗滌,經無水Na2 SO4 乾燥且濃縮。將殘餘物溶解於二噁烷(50 mL)中。添加甲醛(37%/H2 O) (2.8 mL,34.6 mmol)及2 N NaOH (6.0 mL,12.0 mmol),且於室溫下攪拌黃色溶液4 h。將混合物冷卻至0℃,且逐份添加硼氫化鈉(1.25 g,33.0 mmol)。於室溫下攪拌混濁溶液1 h且藉由添加NH4 Cl飽和水溶液(150 mL)淬滅。用EtOAc (3×100 mL)萃取產物。經合併之有機物用鹽水(150 mL)洗滌,經無水Na2 SO4 乾燥且濃縮。藉由管柱層析(矽膠,DCM/MeOH 0%至10%)純化殘餘物。獲得呈白色固體狀之產物137 (2.4 g,經2個步驟產率52%)。步驟 7 製備 N -( 9 -(( 2R , 3R , 4R , 5S )- 5 -(( ( 4 - 甲氧基苯基 )( 苯基 ) 甲氧基 ) 甲基 )- 4 -(( 第三丁基二甲基矽烷基 ) 氧基 )- 3 - - 5 -( 羥基甲基 ) 四氫呋喃 - 2 - )- 6 -( 環丙基 ( 甲基 ) 胺基 )- 9H - 嘌呤 - 2 - ) 異丁醯胺 ( 138 ) 向化合物137 (2.34 g,4.23 mmol)於無水DMF (30 mL)中之溶液中添加三乙胺(1.23 mL,8.46 mmol)及二甲氧基三苯氯甲烷(2.01 g,5.94 mmol)。於室溫下攪拌所得橙色溶液3 h。隨後用EtOAc (120 mL)及H2 O (100 mL)稀釋反應物。分離各相且用EtOAc (2×60 mL)反萃取水層。經合併之有機物用鹽水(120 mL)洗滌,經無水Na2 SO4 乾燥且濃縮。藉由管柱層析(矽膠,PE/EtOAc 10%至100%)純化殘餘物。獲得呈橙色發泡體狀之產物138 (2.69 g,產率74%)。步驟 8 及步驟 9 製備 N -( 9 -(( 2R , 3R , 4R , 5R )- 4 -(( 第三丁基二甲基矽烷基 ) 氧基 )- 5 -((( 第三丁基二苯基矽烷基 ) 氧基 ) 甲基 )- 3 - - 5 -( 羥基甲基 ) 四氫呋喃 - 2 - )- 6 -( 環丙基 ( 甲基 ) 胺基 )- 9H - 嘌呤 - 2 - ) 異丁醯胺 ( 139 ) 向化合物138 (1.79 g,2.10 mmol)於無水吡啶(30 mL)中之溶液中添加硝酸銀(1.07 g,6.32 mmol)及TBDPSCl (1.56 mL,6.32 mmol)。於室溫下攪拌所得溶液15 h。隨後,添加EtOAc (120 mL)且過濾懸浮液。溶液用鹽水(60 mL)洗滌,經無水Na2 SO4 乾燥且濃縮。將殘餘物溶解於80%乙酸(20 mL)中且於室溫下攪拌15 h。將溶液倒入至NaHCO3 飽和水溶液(200 mL)中且用DCM (3×100 mL)萃取混合物。經合併之有機物用鹽水(100 mL)洗滌,經無水Na2 SO4 乾燥且濃縮。藉由管柱層析(矽膠,PE/EtOAc 10%至100%)純化殘餘物。獲得呈白色固體狀之產物139 (1.19 g,經2個步驟產率71%)。步驟 10 及步驟 11 製備 N -( 9 -(( 2R , 3R , 4R , 5R )- 4 -(( 第三丁基二甲基矽烷基 ) 氧基 )- 5 -((( 第三丁基二苯基矽烷基 ) 氧基 ) 甲基 )- 3 - - 5 -( 碘甲基 ) 四氫呋喃 - 2 - )- 6 -( 環丙基 ( 甲基 ) 胺基 )- 9H - 嘌呤 - 2 - ) 異丁醯胺 ( 140 ) 在0℃下向化合物139 (1.18 g,1.50 mmol)於無水DCM (40 mL)中之溶液中添加無水吡啶(600 µL,7.46 mmol)及三氟甲磺酸酐(302 µL,1.80 mmol)。在0℃下攪拌所得橙色溶液15 min且添加H2 O (10 mL)。再過30 min後,用EtOAc (150 mL)及鹽水(80 mL)稀釋混合物。分離各層,且有機物經無水Na2 SO4 乾燥且濃縮。將殘餘物溶解於無水DMF (60 mL)中且添加NaI (1.79 g,11.94 mmol)。在60℃下攪拌懸浮液15 h且濃縮。隨後,添加EtOAc (200 mL),且溶液用NH4 Cl飽和水溶液(2×100 mL)、Na2 S2 O3 水溶液(100 mL)及鹽水(100 mL)洗滌。有機物經無水Na2 SO4 乾燥且濃縮。藉由管柱層析(矽膠,PE/EtOAc 0%至80%)純化殘餘物。獲得呈橙色固體狀之產物140 (1.39 g,經2個步驟產率95%)。步驟 12 製備 N -( 9 -(( 2R , 3R , 4R , 5R )- 4 -(( 第三丁基二甲基矽烷基 ) 氧基 )- 5 -((( 第三丁基二苯基矽烷基 ) 氧基 ) 甲基 )- 3 - - 5 - 甲基四氫呋喃 - 2 - )- 6 -( 環丙基 ( 甲基 ) 胺基 )- 9H - 嘌呤 - 2 - ) 異丁醯胺 ( 141 ) 向化合物140 (1.28 g,1.42 mmol)於EtOH (25 mL)中之溶液中添加三乙胺(1.05 mL,7.10 mmol)及鈀(10%/木炭) (150 mg)。將燒瓶置於氫之氛圍下且於室溫下攪拌24 h。反應混合物經矽藻土過濾,且濃縮。藉由管柱層析(矽膠,PE/EtOAc 10%至60%)純化殘餘物。獲得呈白色固體狀之產物141 (900 mg,產率82%)。步驟 13 製備 N -( 6 -( 環丙基 ( 甲基 ) 胺基 )- 9 -(( 2R , 3R , 4R , 5R )- 3 - - 4 - 羥基 - 5 -( 羥甲基 )- 5 - 甲基四氫呋喃 - 2 - )- 9H - 嘌呤 - 2 - ) 異丁醯胺 ( 142 ) 向化合物141 (750 mg,0.97 mmol)於無水THF (15 mL)中之溶液中添加氟化四丁銨(1 N/THF)(2.90 mL,2.90 mmol)。於室溫下攪拌溶液1 h且濃縮。藉由管柱層析(矽膠,DCM/MeOH 0%至9%)純化殘餘物。獲得呈白色固體狀之產物142 (337 mg,產率82%)。步驟 14 製備 ( 2R , 3R , 4R , 5R )- 5 -( 2 - 胺基 - 6 -( 環丙基 ( 甲基 ) 胺基 )- 9H - 嘌呤 - 9 - )- 4 - - 2 -( 羥基甲基 )- 2 - 甲基四氫呋喃 - 3 - ( 143 ) 在75℃下攪拌密封容器中的化合物142 (167 mg,0.43 mmol)於甲胺(33%/EtOH) (10 mL)中之溶液15 h且濃縮。藉由管柱層析(矽膠,DCM/MeOH 0%至15%)純化殘餘物。獲得呈白色固體狀之產物143 (129 mg,產率95%)。1 H NMR (300 MHz, CD3 OD)δ 7.94 (s, 1H), 6.12 (dd,J = 14.1, 5.2 Hz, 1H), 5.58 (dt,J = 53.3, 5.2 Hz, 1H), 4.53 (dd,J = 9.7, 5.1 Hz, 1H), 3.67 (d,J = 12.0 Hz)及3.56 (d,J = 12.0 Hz, 2H), 3.32 (與MeOH重疊, m, 3H), 3.16 (m, 1H), 1.27 (s, 3H), 0.97-0.89 (m, 2H), 0.76-0.68 (m, 2H)。C15 H22 FN6 O3 [M+H]+ 之MS (ESI)m / z 計算值353.2;實驗值353.2。步驟 15 製備 ( S )- 2 -((( S )-((( 2R , 3R , 4R , 5R )- 5 -( 2 - 胺基 - 6 -( 環丙基 ( 甲基 ) 胺基 )- 9H - 嘌呤 - 9 - )- 4 - - 3 - 羥基 - 2 - 甲基四氫呋喃 - 2 - ) 甲氧基 )( 苯氧基 ) 磷醯基 ) 胺基 ) 丙酸異丙酯 ( 化合物 AS ) 在-5℃下向化合物143 (80 mg,0.23 mmol)於無水DMF (3.0 mL)中之溶液中逐滴添加第三丁基氯化鎂(0.7 N/THF) (560 µL,0.32 mmol)。在0℃下攪拌溶液20 min且於室溫下攪拌40 min。隨後,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10℃,且逐滴添加((S)-(五氟苯氧基)-苯氧基-磷醯基)-L-丙胺酸異丙酯(122 mg,0.28 mmol)於無水DMF (2.0 mL)中之溶液。使所得溶液緩慢升溫至10℃且在此溫度下攪拌15 h。隨後用EtOAc (20 mL)及NH4 Cl飽和水溶液(15 mL)稀釋反應混合物。分離各相且用EtOAc (2×10 mL)反萃取水層。經合併之有機物用NH4 Cl飽和水溶液(20 mL)及鹽水(20 mL)洗滌,經Na2 SO4 乾燥且濃縮。藉由管柱層析(矽膠,DCM/MeOH 0%至10%)且藉由逆相管柱層析(C-18二氧化矽,H2 O/MeOH 0%至100%)純化殘餘物。獲得呈白色固體狀之化合物 AS (25 mg,產率18%)。1 H NMR (300 MHz, CD3 OD)δ 7.86 (s, 1H), 7.35-7.12 (m, 5H), 6.16 (dd,J = 17.3, 2.9 Hz, 1H), 5.69-5.47 (m, 1H), 4.97-4.84 (與H2 O重疊, m, 1H), 4.74 (dd,J = 17.5, 5.1 Hz, 1H), 4.30 (dd,J = 10.9, 6.1 Hz)及4.08 (dd,J = 10.9, 4.9 Hz, 2H), 3.87 (m, 1H), 3.30 (與MeOH重疊, m, 3H), 3.12 (m, 1H), 1.37-1.15 (m, 12H), 0.95-0.87 (m, 2H), 0.72-0.65 (m, 2H).31 P NMR (121 MHz, CD3 OD)δ 3.77 (s)。C27 H38 FN7 O7 P [M+H]+ 之MS (ESI)m / z 計算值622.3;實驗值622.2。方案 32 製備 ( S )- 2 -((( S )-((( 2R , 3R , 4S , 5R )- 5 -( 2 - 胺基 - 6 -( 甲胺基 )- 9H - 嘌呤 - 9 - )- 4 - - 2 -( 氟甲基 )- 3 - 羥基四氫呋喃 - 2 - ) 甲氧基 )( 苯氧基 ) 磷醯基 ) 胺基 ) 丙酸異丙酯 ( 化合物 AT ) i) Tf2 O,吡啶,DCM,0℃;ii) TBAF, THF, 50℃; iii) Ac2 O, H2 SO4 , AcOH; iv) 2-胺基-6-氯嘌呤,BSA, TMSOTf, MeCN, 80℃; v) 1 N NaOH, THF; vi) 三苯氯甲烷,DMAP, Et3 N, DMF, 50℃; vii) DAST, DCM, -78℃; viii) TFA, MeOH, DCM; ix) BCl3 , DCM, -78℃; x) MeNH2 , EtOH, 75℃; xi) ((S)-(五氟苯氧基)-苯氧基-磷醯基)-L-丙胺酸異丙酯,t-BuMgCl,DMF,-10℃步驟 1 及步驟 2 製備 ( 3aR , 5R , 6S , 6aR )- 6 -( 苯甲氧基 )- 5 -(( 苯甲氧基 ) 甲基 )- 5 -( 氟甲基 )- 2 , 2 - 二甲基四氫呋喃并 [ 2 , 3 - d ][ 1 , 3 ] 間二氧雜環戊烯 ( 145 ) 在0℃下向化合物144 (12.2 g,30.4 mmol)及無水吡啶(9.4 mL,115.5 mmol)於無水DCM (300 mL)中之溶液中逐滴添加三氟甲磺酸酐(6.1 mL,36.5 mmol)。在0℃下攪拌橙色溶液1 h且隨後添加NH4 Cl飽和水溶液(300 mL)。分離各層且有機相經無水Na2 SO4 乾燥且濃縮。使殘餘物溶解於無水THF (250 mL)中,且用氟化四丁銨(1 N/THF) (100 mL,100 mmol)處理。在50℃下攪拌溶液15 h,且移除溶劑。藉由管柱層析(矽膠,PE/EtOAc 0%至20%)純化殘餘物。獲得呈無色油狀物之產物145 (9.8 g,經2個步驟產率80%)。步驟 3 製備 ( 3R , 4S , 5R )- 4 -( 苯甲氧基 )- 5 -(( 苯甲氧基 ) 甲基 )- 5 -( 氟甲基 ) 四氫呋喃 - 2 , 3 - 二基二乙酸酯 ( 146 ) 在10℃下向145 (9.6 g,23.9 mmol)於乙酸(140 mL)中之溶液中添加乙酸酐(22.6 mL,239 mmol)及濃H2 SO4 (127 µL,2.4 mmol)。於室溫下攪拌溶液1.5 h且隨後用H2 O (250 mL)稀釋。混合物用EtOAc (2×500 mL)萃取,且經合併之有機物用NaHCO3 飽和水溶液(2×200 mL)及鹽水(200 mL)洗滌。有機相經無水Na2 SO4 乾燥且濃縮。藉由管柱層析(矽膠,PE/EtOAc 0%至35%)純化殘餘物。獲得呈無色油狀物之產物146 (10.6 g,產率99%)。步驟 4 製備 ( 2R , 3R , 4S , 5R )- 2 -( 2 - 胺基 - 6 - - 9H - 嘌呤 - 9 - )- 4 -( 苯甲氧基 )- 5 -(( 苯甲氧基 ) 甲基 )- 5 -( 氟甲基 ) 四氫呋喃 - 3 - 乙酸鹽 ( 147 ) 向2-胺基-6-氯嘌呤(7.3 g,43.0 mmol)於無水乙腈(300 mL)中之懸浮液中添加N , O - 雙(三甲基矽烷基)乙醯胺(17.6 mL,71.7 mmol)。在80℃下攪拌混合物3 h且冷卻至0℃。添加146 (10.6 g,23.9 mmol)於無水乙腈(90 mL)中之溶液,隨後添加TMSOTf (13.0 mL,71.7 mmol)。在80℃下攪拌溶液2 h且濃縮。添加EtOAc (500 mL)及NaHCO3 飽和水溶液(250 mL)且分離各層。有機相經矽藻土過濾且用鹽水(200 mL)洗滌。有機相經無水Na2 SO4 乾燥且濃縮。藉由管柱層析(矽膠,PE/EtOAc 10%至60%)純化殘餘物。獲得呈白色發泡體狀之產物147 (10.0 g,產率75%)。步驟 5 及步驟 6 製備 ( 2R , 3R , 4S , 5R )- 2 -( 6 - - 2 -( 三苯甲基胺基 )- 9H - 嘌呤 - 9 - )- 4 -( 苯甲氧基 )- 5 -(( 苯甲氧基 ) 甲基 )- 5 -( 氟甲基 ) 四氫呋喃 - 3 - ( 148 ) 向化合物147 (10.0 g,18.0 mmol)於THF (340 mL)中之溶液中逐滴添加1 N NaOH (140.0 mL,140.0 mmol)。於室溫下攪拌反應混合物45 min且隨後分離各層。用EtOAc (2×150 mL)萃取水相。經合併之有機物用NH4 Cl飽和水溶液(250 mL)洗滌,經無水Na2 SO4 乾燥且濃縮。將殘餘物溶解於無水DMF (150 mL)中且用三乙胺(6.2 mL,44.8 mmol)、DMAP (440 mg,3.6 mmol)及三苯氯甲烷(12.5 g,44.8 mmol)處理。在50℃下攪拌混合物22 h,隨後用EtOAc (500 mL)稀釋。溶液用NH4 Cl飽和水溶液(3×250 mL)及鹽水(250 mL)洗滌。有機相經無水Na2 SO4 乾燥且濃縮。藉由管柱層析(矽膠,PE/EtOAc 10%至90%)純化殘餘物。獲得呈灰白色發泡體狀之產物148 (11.3 g,經2個步驟產率82%)。步驟 7 及步驟 8 製備 9 -(( 2R , 3S , 4R , 5R )- 4 -( 苯甲氧基 )- 5 -(( 苯甲氧基 ) 甲基 )- 3 - - 5 -( 氟甲基 ) 四氫呋喃 - 2 - )- 6 - - 9H - 嘌呤 - 2 - ( 149 ) 在-78℃下歷時10 min向化合物148 (11.3 g,14.9 mmol)於無水DCM (350 mL)中之溶液中逐滴添加三氟化(二乙胺基)硫(16.0 mL,120.0 mmol)。在-78℃下攪拌反應混合物20 min,且隨後使其緩慢升溫至室溫。在攪拌24 h後,將溶液倒入至冰冷NaHCO3 飽和水溶液(500 mL)中。添加DCM (400 mL)且分離各層。有機相用H2 O (450 mL)、NaHCO3 飽和水溶液(450 mL)及鹽水(450 mL)洗滌,經無水Na2 SO4 乾燥且濃縮。將殘餘物溶解於DCM (250 mL)中且用MeOH (1.5 mL)及TFA (2.5 mL)處理。於室溫下攪拌反應混合物15 h。隨後,添加三乙胺(4.5 mL)且移除溶劑。藉由管柱層析(矽膠,PE/EtOAc 0%至90%)純化殘餘物。獲得呈白色發泡體狀之產物149 (1.9 g,經2個步驟產率25%)。步驟 9 製備 ( 2R , 3R , 4S , 5R )- 5 -( 2 - 胺基 - 6 - - 9H - 嘌呤 - 9 - )- 4 - - 2 -( 氟甲基 )- 2 -( 羥基甲基 ) 四氫呋喃 - 3 - ( 150 ) 在-78℃下歷時10 min向化合物149 (988 mg,1.92 mmol)於無水DCM (20 mL)中之溶液中逐滴添加三氯化硼(1 M/DCM) (9.60mL,9.60 mmol)。在-78℃下攪拌反應混合物30 min,且隨後使其緩慢升溫至0℃。將溶液冷卻至-78℃且逐滴添加氨(2 M/EtOH) (10.55 mL,21.10 mmol)。隨後,使混合物升溫至室溫,且濃縮。藉由管柱層析(矽膠,DCM/MeOH 0%至9%)直接純化殘餘物。獲得呈非晶形固體狀之產物150 (256 mg,產率40%)。步驟 10 製備 ( 2R , 3R , 4S , 5R )- 5 -( 2 - 胺基 - 6 -( 甲胺基 )- 9H - 嘌呤 - 9 - )- 4 - - 2 -( 氟甲基 )- 2 -( 羥基甲基 ) 四氫呋喃 - 3 - ( 151 ) 在75℃下攪拌密封容器中的化合物150 (255 mg,0.76 mmol)於甲胺(33%/EtOH) (10 mL)中之溶液15 h且濃縮。藉由管柱層析(矽膠,DCM/MeOH 0%至15%)純化殘餘物。獲得呈白色固體狀之產物151 (246 mg,產率98%)。1 H NMR (300 MHz, CD3 OD)δ 7.88 (m, 1H), 6.41 (dd,J = 11.5, 5.2 Hz, 1H), 5.36-5.12 (m, 1H), 4.90-4.76 (與H2 O重疊, m, 1H), 4.78-4.41 (m, 2H), 3.80-3.65 (m, 2H), 3.05 (br. s, 3H)。C12 H17 F2 N6 O3 [M+H]+ 之MS (ESI)m / z 計算值331.1;實驗值331.2。步驟 11 製備 ( S )- 2 -((( S )-((( 2R , 3R , 4S , 5R )- 5 -( 2 - 胺基 - 6 -( 甲胺基 )- 9H - 嘌呤 - 9 - )- 4 - - 2 -( 氟甲基 )- 3 - 羥基四氫呋喃 - 2 - ) 甲氧基 )( 苯氧基 ) 磷醯基 ) 胺基 ) 丙酸異丙酯 ( 化合物 AT ) 在-5℃下向化合物151 (80 mg,0.24 mmol)於無水DMF (3.0 mL)中之溶液中逐滴添加第三丁基氯化鎂(0.7 N/THF) (440 µL,0.32 mmol)。在0℃下攪拌溶液15 min且於室溫下攪拌45 min。隨後,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10℃,且逐滴添加((S)-(五氟苯氧基)-苯氧基-磷醯基)-L-丙胺酸異丙酯(122 mg,0.27 mmol)於無水DMF (2.0 mL)中之溶液。使所得溶液緩慢升溫至10℃且在此溫度下攪拌15 h。隨後用EtOAc (15 mL)及NH4 Cl飽和水溶液(12 mL)稀釋反應混合物。分離各相且用EtOAc (2×10 mL)反萃取水層。經合併之有機物用NH4 Cl飽和水溶液(15 mL)及鹽水(15 mL)洗滌,經Na2 SO4 乾燥且濃縮。藉由管柱層析(矽膠,DCM/MeOH 0%至9%)且藉由逆相管柱層析(C-18二氧化矽,H2 O/MeOH 0%至100%)純化殘餘物。獲得呈白色固體狀之化合物 AT (25 mg,17%)。1 H NMR (300 MHz, CD3 OD)δ 7.82 (m, 1H), 7.40-7.16 (m, 5H), 6.41 (dd,J = 14.9, 4.5 Hz, 1H), 5.31-5.06 (m, 1H), 4.97-4.79 (與H2 O重疊, m, 1H), 4.82-4.46 (m, 2H), 4.44-4.26 (m, 2H), 3.90 (m, 1H), 3.05 (br. s, 3H), 1.36-1.14 (m, 9H).31 P NMR (121 MHz, CD3 OD)δ 2.13 (s)。C24 H33 F2 N7 O7 P [M+H]+ 之MS (ESI)m / z 計算值600.2;實驗值600.2。方案 33 製備 ( S )- 2 -((( S )-((( 2R , 3R , 4R , 5R )- 5 -( 2 , 6 - ( 甲胺基 )- 9H - 嘌呤 - 9 - )- 4 - - 3 - 羥基 - 2 - 甲基四氫呋喃 - 2 - ) 甲氧基 )( 苯氧基 ) 磷醯基 ) 胺基 ) 丙酸異丙酯 ( 化合物 AU ) i) MeNH2 , EtOH, μW, 100℃; ii) ((S)-(五氟苯氧基)-苯氧基-磷醯基)-L-丙胺酸異丙酯,t-BuMgCl,DMF,-10℃步驟 1 製備 ( 2R , 3R , 4R , 5R )- 5 -( 2 , 6 - ( 甲胺基 )- 9H - 嘌呤 - 9 - )- 4 - - 2 -( 羥基甲基 )- 2 - 甲基四氫呋喃 - 3 - ( 152 ) 在100℃下在微波輻照下攪拌化合物108 (90 mg,0.29 mmol)於甲胺(33%/EtOH) (5 mL)中之溶液10 min。將反應物冷卻至室溫且移除溶劑。藉由逆相管柱層析(C-18二氧化矽,H2 O/MeOH 0%至100%)純化殘餘物。獲得呈白色固體狀之產物152 (87 mg,產率94%)。1 H NMR (300 MHz, CD3 OD)δ 7.86 (s, 1H), 6.11 (dd,J = 15.2, 4.6 Hz, 1H), 5.63 (dt,J = 53.6, 4.9 Hz, 1H), 4.61 (dd,J = 11.6, 5.1 Hz, 1H), 3.66 (d,J = 12.0 Hz)及3.55 (d,J = 12.0 Hz, 2H), 3.05 (br. s, 3H), 2.93 (br. s, 3H), 1.27 (s, 3H)。C13 H20 FN6 O3 [M+H]+ 之MS (ESI)m / z 計算值327.2;實驗值327.2。步驟 2 製備 ( S )- 2 -((( S )-((( 2R , 3R , 4R , 5R )- 5 -( 2 , 6 - ( 甲胺基 )- 9H - 嘌呤 - 9 - )- 4 - - 3 - 羥基 - 2 - 甲基四氫呋喃 - 2 - ) 甲氧基 )( 苯氧基 ) 磷醯基 ) 胺基 ) 丙酸異丙酯 ( 化合物 AU ) 在-5℃下向化合物152 (65 mg,0.20 mmol)於無水DMF (3.0 mL)中之溶液中逐滴添加第三丁基氯化鎂(0.7 N/THF) (400 µL,0.30 mmol)。在0℃下攪拌溶液20 min且於室溫下攪拌40 min。隨後,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10℃,且逐滴添加((S)-(五氟苯氧基)-苯氧基-磷醯基)-L-丙胺酸異丙酯(111 mg,0.25 mmol)於無水DMF (2.0 mL)中之溶液。使所得溶液緩慢升溫至10℃且在此溫度下攪拌15 h。隨後用EtOAc (20 mL)及NH4 Cl飽和水溶液(15 mL)稀釋反應混合物。分離各相且用EtOAc (2×10 mL)反萃取水層。經合併之有機物用NH4 Cl飽和水溶液(20 mL)及鹽水(20 mL)洗滌,經Na2 SO4 乾燥且濃縮。藉由管柱層析(矽膠,PE/EtOAc 10%至100%)且藉由逆相管柱層析(C-18二氧化矽,H2 O/MeOH 0%至100%)純化殘餘物。獲得呈白色固體狀之化合物 AU (24 mg,產率20%)。1 H NMR (300 MHz, CD3 OD)δ 7.78 (s, 1H), 7.33-7.12 (m, 5H), 6.14 (dd,J = 18.6, 2.5 Hz, 1H), 5.71-5.55 (m, 1H), 4.97-4.82 (與H2 O重疊, m, 1H), 4.23 (dd,J = 10.8, 6.1 Hz)及4.12 (dd,J = 10.8, 5.1 Hz, 2H), 3.83 (m, 1H), 3.02 (br. s, 3H), 2.92 (br. s, 3H), 1.35-1.13 (m, 12H).31 P NMR (121 MHz, CD3 OD)δ 3.61 (s)。C25 H36 FN7 O7 P [M+H]+ 之MS (ESI)m / z 計算值596.2;實驗值596.2。方案 34 製備 ( S )- 2 -((( S )-((( 2R , 3R , 4R , 5R )- 5 -( 2 - 胺基 - 6 -( 環丙胺基 )- 9H - 嘌呤 - 9 - )- 4 - - 3 - 羥基 - 2 - 甲基四氫呋喃 - 2 - ) 甲氧基 )( 苯氧基 ) 磷醯基 ) 胺基 ) 丙酸異丙酯 ( 化合物 AV ) i)環丙胺,EtOH,85℃;ii)TBSCl,咪唑,DMF;iii)異丁醯氯,吡啶;iv)90% TFA,DCM;v)SO3 .吡啶,DIEA,DMSO,DCM;vi)甲醛,2 N NaOH,二噁烷,隨後NaBH4 ;vii)DMTrCl,Et3 N,DMF;viii)TBDPSCl,AgNO3 ,吡啶;ix)80% AcOH;x)Tf2 O,吡啶,DCM,0℃;xi)Nal,DMF,60℃;xii)H2 ,10% Pd-C,Et3 N,EtOH;xiii)TBAF,THF;xiv) MeNH2 ,EtOH,75℃;xv) ((S)-(五氟苯氧基)-苯氧基-磷醯基)-L-丙胺酸異丙酯,t-BuMgCl,DMF,-10℃步驟 1 製備 ( 2R , 3R , 4R , 5R )- 5 -( 2 - 胺基 - 6 -( 環丙胺基 )- 9H - 嘌呤 - 9 - )- 4 - - 2 -( 羥基甲基 ) 四氫呋喃 - 3 - ( 153 ) 向化合物91 (5.2 g,17.1 mmol)於EtOH (150 mL)中之溶液中添加環丙胺(3.8 mL,54.8 mmol)。在85℃下於密封容器中加熱混合物3 h,冷卻降至室溫且濃縮。藉由管柱層析(矽膠,DCM/MeOH 0%至10%)純化殘餘物。獲得呈白色固體狀之產物153 (5.1 g,產率92%)。步驟 2 製備 9 -(( 2R , 3R , 4R , 5R )- 4 -(( 第三丁基二甲基矽烷基 ) 氧基 )- 5 -((( 第三丁基二甲基矽烷基 ) 氧基 ) 甲基 )- 3 - 氟四氫呋喃 - 2 - )- N6 - 環丙基 - 9H - 嘌呤 - 2 , 6 - 二胺 ( 154 ) 向化合物153 (5.1 g,15.7 mmol)於無水DMF (75 mL)中之溶液中添加咪唑(5.3 g,78.1 mmol)及TBSCl (9.4 g,62.8 mmol)。於室溫下攪拌混合物15 h且濃縮。添加EtOAc (250 mL)且溶液用NH4 Cl飽和水溶液(3×180 mL)及鹽水(150 mL)洗滌。有機相經無水Na2 SO4 乾燥且濃縮。藉由管柱層析(矽膠,PE/EtOAc 0%至80%)純化殘餘物。獲得呈黃色油狀物之產物154 (7.8 g,產率90%)。步驟 3 及步驟 4 製備 N -( 9 -(( 2R , 3R , 4R , 5R )- 4 -(( 第三丁基二甲基矽烷基 ) 氧基 )- 3 - - 5 -( 羥基甲基 ) 四氫呋喃 - 2 - )- 6 -( 環丙胺基 )- 9H - 嘌呤 - 2 - ) 異丁醯胺 ( 155 ) 在0℃下向化合物154 (7.7 g,13.9 mmol)於無水吡啶(35 mL)中之溶液中逐滴添加異丁醯氯(1.75 mL,16.8 mmol)。於室溫下攪拌反應混合物3 h且隨後濃縮。在與甲苯(3×100 mL)共蒸發後,將殘餘物溶解於DCM (180 mL)中且在0℃下用TFA/H2 O (9:1,18 mL)處理15 h。隨後,藉由添加固體NaHCO3 (35 g)淬滅反應物且過濾。溶液用NaHCO3 飽和水溶液(2×100 mL)及鹽水(100 mL)洗滌。有機相經無水Na2 SO4 乾燥且濃縮。藉由管柱層析(矽膠,PE/EtOAc 10%至100%)純化殘餘物。獲得呈白色發泡體狀之產物155 (5.1 g,經2個步驟產率72%)。步驟 5 及步驟 6 製備 N -( 9 -(( 2R , 3R , 4R )- 4 -(( 第三丁基二甲基矽烷基 ) 氧基 )- 3 - - 5 , 5 - ( 羥基甲基 ) 四氫呋喃 - 2 - )- 6 -( 環丙胺基 )- 9H - 嘌呤 - 2 - ) 異丁醯胺 ( 156 ) 在0℃下向化合物155 (4.6 g,9.0 mmol)於無水DCM (90 mL)中之溶液中添加二異丙基乙胺(6.1 mL,35.3 mmol)及SO3 吡啶複合物(4.3 g,27.1 mmol)於無水DMSO (9 mL)中之懸浮液。於室溫下攪拌橙色溶液15 h。隨後,添加H2 O (100 mL),分離各相且用EtOAc (2×100 mL)反萃取水層。經合併之有機物用鹽水(150 mL)洗滌,經無水Na2 SO4 乾燥且濃縮。將殘餘物溶解於二噁烷(100 mL)中。添加甲醛(37%/H2 O) (3.1 mL,38.0 mmol)及2 N NaOH (6.8 mL,13.6 mmol),且於室溫下攪拌黃色溶液4 h。將混合物冷卻至0℃,且逐份添加硼氫化鈉(1.37 g,36.2 mmol)。於室溫下攪拌混濁溶液1 h且藉由添加NH4 Cl飽和水溶液(150 mL)淬滅。用EtOAc (3×100 mL)萃取產物。經合併之有機物用鹽水(150 mL)洗滌,經無水Na2 SO4 乾燥且濃縮。藉由管柱層析(矽膠,DCM/MeOH 0%至9%)純化殘餘物。獲得呈白色固體狀之產物156 (3.2 g,經2個步驟產率66%)。步驟 7 製備 N -( 9 -(( 2R , 3R , 4R , 5S )- 5 -(( ( 4 - 甲氧基苯基 )( 苯基 ) 甲氧基 ) 甲基 )- 4 -(( 第三丁基二甲基矽烷基 ) 氧基 )- 3 - - 5 -( 羥基甲基 ) 四氫呋喃 - 2 - )- 6 -( 環丙胺基 )- 9H - 嘌呤 - 2 - ) 異丁醯胺 ( 157 ) 向化合物156 (3.2 g,5.94 mmol)於無水DMF (40 mL)中之溶液中添加三乙胺(1.7 mL,11.90 mmol)及二甲氧基三苯氯甲烷(2.6 g,7.72 mmol)。於室溫下攪拌所得橙色溶液3 h。隨後用EtOAc (150 mL)及H2 O (100 mL)稀釋反應物。分離各相且用EtOAc (2×80 mL)反萃取水層。經合併之有機物用鹽水(150 mL)洗滌,經無水Na2 SO4 乾燥且濃縮。藉由管柱層析(矽膠,PE/EtOAc 10%至100%)純化殘餘物。獲得呈橙色發泡體狀之產物157 (2.5 g,產率50%)。步驟 8 及步驟 9 製備 N -( 9 -(( 2R , 3R , 4R , 5R )- 4 -(( 第三丁基二甲基矽烷基 ) 氧基 )- 5 -((( 第三丁基二苯基矽烷基 ) 氧基 ) 甲基 )- 3 - - 5 -( 羥基甲基 ) 四氫呋喃 - 2 - )- 6 -( 環丙胺基 )- 9H - 嘌呤 - 2 - ) 異丁醯胺 ( 158 ) 向化合物157 (2.50 g,2.97 mmol)於無水吡啶(30 mL)中之溶液中添加硝酸銀(1.51 g,8.92 mmol)及TBDPSCl (2.30 mL,8.92 mmol)。於室溫下攪拌所得溶液15 h。隨後,添加EtOAc (150 mL)且過濾懸浮液。溶液用鹽水(80 mL)洗滌,經無水Na2 SO4 乾燥且濃縮。將殘餘物溶解於80%乙酸(20 mL)中且於室溫下攪拌15 h。將溶液倒入至NaHCO3 飽和水溶液(200 mL)中且用DCM (3×100 mL)萃取混合物。經合併之有機物用鹽水(100 mL)洗滌,經無水Na2 SO4 乾燥且濃縮。藉由管柱層析(矽膠,DCM/MeOH 0%至4%)純化殘餘物。獲得呈白色固體狀之產物158 (2.00 g,經2個步驟產率87%)。步驟 10 及步驟 11 製備 N -( 9 -(( 2R , 3R , 4R , 5R )- 4 -(( 第三丁基二甲基矽烷基 ) 氧基 )- 5 -((( 第三丁基二苯基矽烷基 ) 氧基 ) 甲基 )- 3 - - 5 -( 碘甲基 ) 四氫呋喃 - 2 - )- 6 -( 環丙胺基 )- 9H - 嘌呤 - 2 - ) 異丁醯胺 ( 159 ) 在0℃下向化合物158 (1.53 g,2.00 mmol)於無水DCM (50 mL)中之溶液中添加無水吡啶(810 µL,9.84 mmol)及三氟甲磺酸酐(510 µL,2.94 mmol)。在0℃下攪拌所得橙色溶液15 min且添加H2 O (15 mL)。再過30 min後,用EtOAc (200 mL)及鹽水(100 mL)稀釋混合物。分離各層,且有機物經無水Na2 SO4 乾燥且濃縮。將殘餘物溶解於無水DMF (50 mL)中且添加NaI (2.36 g,15.75 mmol)。在60℃下攪拌懸浮液15 h且濃縮。隨後,添加EtOAc (250 mL),且溶液用NH4 Cl飽和水溶液(2×120 mL)、Na2 S2 O3 水溶液(120 mL)及鹽水(120 mL)洗滌。有機物經無水Na2 SO4 乾燥且濃縮。藉由管柱層析(矽膠,PE/EtOAc 10%至60%)純化殘餘物。獲得呈橙色固體狀之產物159 (1.28 g,經2個步驟產率73%)。步驟 12 製備 N -( 9 -(( 2R , 3R , 4R , 5R )- 4 -(( 第三丁基二甲基矽烷基 ) 氧基 )- 5 -((( 第三丁基二苯基矽烷基 ) 氧基 ) 甲基 )- 3 - - 5 - 甲基四氫呋喃 - 2 - )- 6 -( 環丙胺基 )- 9H - 嘌呤 - 2 - ) 異丁醯胺 ( 160 ) 向化合物159 (1.26 g,1.41 mmol)於EtOH (25 mL)中之溶液中添加三乙胺(1.05 mL,7.10 mmol)及鈀(10%/木炭) (150 mg)。將燒瓶置於氫之氛圍下且於室溫下攪拌24 h。反應混合物經矽藻土過濾,且濃縮。藉由管柱層析(矽膠,PE/EtOAc 10%至70%)純化殘餘物。獲得呈白色固體狀之產物160 (920 mg,產率85%)。步驟 13 製備 N -( 6 -( 環丙胺基 )- 9 -(( 2R , 3R , 4R , 5R )- 3 - - 4 - 羥基 - 5 -( 羥甲基 )- 5 - 甲基四氫呋喃 - 2 - )- 9H - 嘌呤 - 2 - ) 異丁醯胺 ( 161 ) 向化合物160 (500 mg,0.66 mmol)於無水THF (15 mL)中之溶液中添加氟化四丁銨(1 N/THF)(2.00 mL,2.00 mmol)。於室溫下攪拌溶液1 h且濃縮。藉由管柱層析(矽膠,DCM/MeOH 0%至10%)純化殘餘物。獲得呈白色固體狀之產物161 (228 mg,產率85%)。步驟 14 製備 ( 2R , 3R , 4R , 5R )- 5 -( 2 - 胺基 - 6 -( 環丙胺基 )- 9H - 嘌呤 - 9 - )- 4 - - 2 -( 羥基甲基 )- 2 - 甲基四氫呋喃 - 3 - ( 162 ) 在75℃下攪拌密封容器中的化合物161 (227 mg,0.56 mmol)於甲胺(33%/EtOH) (20 mL)中之溶液15 h且濃縮。藉由管柱層析(矽膠,DCM/MeOH 0%至15%)純化殘餘物。獲得呈白色固體狀之產物162 (173 mg,產率92%)。1 H NMR (300 MHz, CD3 OD)δ 7.91 (s, 1H), 6.10 (dd,J = 14.1, 5.2 Hz, 1H), 5.63 (dt,J = 53.3, 5.2 Hz, 1H), 4.53 (dd,J = 9.5, 5.0 Hz, 1H), 3.67 (d,J = 12.2 Hz)及3.56 (d,J = 12.2 Hz, 2H), 2.92 (m, 1H), 1.26 (m, 3H), 0.86-081 (m, 2H), 0.63-0.58 (m, 2H)。C14 H20 FN6 O3 [M+H]+ 之MS (ESI)m / z 計算值339.2;實驗值339.2。步驟 15 製備 ( S )- 2 -((( S )-((( 2R , 3R , 4R , 5R )- 5 -( 2 - 胺基 - 6 -( 環丙胺基 )- 9H - 嘌呤 - 9 - )- 4 - - 3 - 羥基 - 2 - 甲基四氫呋喃 - 2 - ) 甲氧基 )( 苯氧基 ) 磷醯基 ) 胺基 ) 丙酸異丙酯 ( 化合物 AV ) 在-5℃下向化合物162 (78 mg,0.23 mmol)於無水DMF (3.0 mL)中之溶液中逐滴添加第三丁基氯化鎂(0.7 N/THF) (560 µL,0.32 mmol)。在0℃下攪拌溶液20 min且於室溫下攪拌40 min。隨後,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10℃,且逐滴添加((S)-(五氟苯氧基)-苯氧基-磷醯基)-L-丙胺酸異丙酯(122 mg,0.28 mmol)於無水DMF (2.0 mL)中之溶液。使所得溶液緩慢升溫至10℃且在此溫度下攪拌15 h。隨後用EtOAc (20 mL)及NH4 Cl飽和水溶液(15 mL)稀釋反應混合物。分離各相且用EtOAc (2×10 mL)反萃取水層。經合併之有機物用NH4 Cl飽和水溶液(20 mL)及鹽水(20 mL)洗滌,經Na2 SO4 乾燥且濃縮。藉由管柱層析(矽膠,DCM/MeOH 0%至10%)且藉由逆相管柱層析(C-18二氧化矽,H2 O/MeOH 0%至100%)純化殘餘物。獲得呈白色固體狀之產物化合物 AV (24 mg,產率17%)。1 H NMR (300 MHz, CD3 OD)δ 7.83(s, 1H), 7.34-7.13 (m, 5H), 6.14 (dd,J = 17.2, 3.0 Hz, 1H), 5.64-5.49 (m, 1H), 4.96-4.86 (m, 1H), 4.72 (dd,J = 17.6, 5.2 Hz, 1H), 4.29 (dd,J = 10.9, 6.2 Hz)及4.09 (dd,J = 10.9, 4.9 Hz, 2H), 3.87 (m, 1H), 2.89 (m, 1H), 1.35-1.15 (m, 12H), 0.55-0.80 (m, 2H), 0.60-0.56 (m, 2H).31 P NMR (121 MHz, CD3 OD)δ 3.64 (s)。C26 H36 FN7 O7 P [M+H]+ 之MS (ESI)m / z 計算值608.2;實驗值608.2。實例 2 . 本發明的非限制性化合物 表1及表2展示本發明之說明性化合物。 1 . 具有 I 、式 II 、式 III 及式 IV 非限制性化合物 2 . 具有 I 、式 II 、式 III 及式 IV 額外非限制性化合物 生物資料 實例 3 . dNHBE 檢定方法及結果 分化之正常人類支氣管上皮(dNHBE)細胞生長於transwell小室(transwell inserts)中之6 mm網孔圓片直至達到大致1.2×106 細胞/圓片,且將圓片轉移至6孔板之個別孔中。將1 mL之專用培養基添加至細胞之底外側且將頂部側暴露於潮濕的95%空氣/5% CO2 環境。在37℃下將細胞培養一天,且隨後藉由用500 μL 30 mM HEPES緩衝鹽水溶液重複(3×)洗滌而自細胞之頂部側移除黏蛋白層,且將基部側上之培養基備足。 先前於MA-104細胞中傳代以製備有效儲備培養物之呼吸道融合病毒(RSV)A型—菌株A2 (ATCC VR-1540)在使用每細胞≤0.03 CCID50 之感染倍率(MOI)感染前於培養基中經稀釋為1/10。 將培養基中之各種濃度之測試化合物一式兩份用於頂部側(140 μL)及基部側(1 mL)的1小時預處理,隨後添加140 μL病毒接種物至頂部側上之每一細胞小室。2小時後移除病毒接種物及處理物。對照細胞用安慰劑(僅培養基)處理。在感染後,移除頂部培養基且用培養基中之新鮮化合物置換基部側。將細胞維持在空氣-液體界面,且每天用含有測試化合物之新鮮培養基置換基部側上之細胞培養基。4天後,自基部側移除液體並丟棄,且藉由添加500 μL培養基搜集釋放至頂部隔室中之病毒。將培養基充分混合,隨後移除,用40%蔗糖1:1稀釋且儲存於≤-80℃下。 為了自每一經處理細胞培養物判定病毒效價,將MA-104細胞接種於96孔板中且生長隔夜(37℃)以融合。將含有病毒之樣本在感染培養基中以10倍增量稀釋,且將200 μL之每份稀釋液轉移至96孔微量滴定盤之各別孔中。四個微孔用於每份稀釋液以判定50%病毒端點。7天之培育後,若相較於未感染對照物觀察到任何細胞病變效應,則評估各孔為病毒陽性。藉由Reed-Muench方法計算能夠感染50%細胞培養物之病毒劑量(CCID50 /0.1 mL)。對於每一測試樣本重複此操作兩次,從而使得報告之值為2次獨立CCID50 判定之平均值。未處理、未感染細胞對照物作為陰性對照物進行測試。使用單因子變異數分析(ANOVA)以及相較於未處理病毒對照物之Dunnett多重比較測試評估效價之統計差異。藉由回歸分析計算將病毒產率降低1 log10 之測試化合物之濃度(90%有效濃度;EC90 )。所報告EC90 值為至少兩次實驗之均值。用顯微鏡評估測試化合物之潛在毒性。參見下表3及下表4。 3 核苷 ( 核苷酸 ) dNHBE 細胞中抵抗 RSV ( A2 ) 活性 4 額外化合物中核苷 ( 核苷酸 ) dNHBE 細胞中抵抗 RSV ( A2 ) 活性 實例 4 關於 MA - 104 HEp - 2 細胞中之 RSV A2 細胞病變效應檢定 將測試化合物溶解於DMSO中且隨後用50 µg/mL慶大黴素及2% FBS(僅MA-104細胞)於MEM培養基中製備八份半對數稀釋液。將每份稀釋液添加至具有80%至100%融合細胞(MA-104細胞或HEp-2細胞)之96孔板之5個孔。用呼吸道融合細胞病毒A2 (ATCC VR-1540)感染三個孔之各份稀釋液,且兩個孔保持未感染而作為毒性對照物。在用顯微鏡於未處理病毒對照物孔中觀察到最大細胞病變效應(CPE)後,將板用中性紅染料染色大致2小時,隨後移除上層染料,且於50:50 Sorensen檸檬酸鹽緩衝液/乙醇中萃取併入之染料並在分光光度計上進行讀取。基於細胞及病毒對照物正規化光密度值,隨後藉由回歸分析計算將CPE抑制50%所需之測試化合物之濃度(EC50 )。所報告EC50 值為至少兩次實驗之均值。類似地計算無病毒存在下引起50% CPE的化合物之濃度以判定細胞毒性(CC50 )。參見下表5及下表6。 5 核苷 ( 核苷酸 ) MA - 104 細胞中抵抗 RSV A2 之活性 6 核苷 ( 核苷酸 ) HEp - 2 細胞中抵抗 RSV 之活性 實例 4 . 倉鼠肺三磷酸酯檢定方法及結果 使雄性敍利亞倉鼠(每測試化合物n=3)禁食隔夜,且隨後藉由經口管飼以50 mg/kg之目標劑量於PEG400中投與測試化合物。在給藥4 h後送回食物。在給藥後72 h,麻醉動物且移除肺組織之樣本並於液氮中急速冷凍。使用Polytron均質機於5體積均質化溶液(MeOH:50% KOH水溶液:268 mM EDTA,pH 8,1750:5:750,v/v)中在乾冰/乙醇浴中均質化大約0.5 g之冷凍組織。藉由離心來製備清液層且藉由LC-MS/MS分析對應類似三磷酸酯之濃度。72小時肺三磷酸酯濃度參見下表7。72小時後,在投與化合物AB及化合物AC後之肺三磷酸酯濃度大於800 ng/g。 7 . 在經口投與 50 mg / kg 之目標劑量 72 小時 後倉鼠肺組織中之類似三磷酸酯 ( TP ) 濃度 實例 6 . 人類骨髓祖細胞檢定方法及結果 用人類骨髓祖細胞於活體外選擇性研究中測試所選化合物。以105細胞/孔將懸浮於BFU -E或GM-CSF特異性培養基中之新鮮人類骨髓祖細胞(Invitrogen)添加至成一式三份的於6孔板中的TA連續稀釋液。14天之培育後,將群落計數用於判定CC50 值。使用聯苯胺(benzidene)技術確認BFU-E群落。未自所測試化合物中之任一者觀察到細胞毒性。為了比較,AZT於BFU-E-特異性培養物中具有2.59 μM之EC50 值,且於GM-CSF特異性培養物中具有4.56 μM之IC50 值。結果展示於表8中。 8 . 所選化合物在骨髓幹細胞中之活性 實例 7. iPS 心肌細胞檢定方法及結果 用iPS心肌細胞於活體外選擇性研究中測試所選化合物。以1.5×104細胞/孔將iPS心肌細胞(細胞動力學)接種於微升盤中。在48小時之培育後,細胞經洗滌,且一式三份地添加含有30次連續稀釋之TA的維持培養基。在再培育3天後,藉由用XTT染色來量測細胞活力,且計算CC50 值。未自所測試化合物中之任一者觀察到細胞毒性。為了比較,多沙唑嗪(Doxazosin)於iPS心肌細胞檢定中具有12.5 μM之IC50 值。結果展示於表9中。 9 . 所選化合物在 iPS 心肌細胞上之活性 本說明書中所引用之所有公開案及專利申請案以引用的方式併入本文中,就如同各個別公開案或專利申請案特定地且個別地指示以引用的方式併入一般。 本文中之描述僅出於清楚理解實施例起見而藉由說明及實例之方式加以描述。一般熟習此項技術者根據本發明之教示將顯而易見,可在不背離如所附申請專利範圍中所定義之本發明之精神或範圍的情況下對其進行某些改變及修改。

Claims (162)

  1. 一種式Ia化合物式Ia 或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 其中: R1 為C1 -C5 烷基或-(C0 -C2 烷基)(C3 -C6 環烷基); R2 為氫、C1 -C5 烷基、CHF2 、CH2 F、CF3 、-(C0 -C2 烷基)(C3 -C6 環烷基)、-C(O)R3C 、-(C0 -C2 烷基)(芳基)、-(C0 -C2 烷基)(雜環)、-(C0 -C2 烷基)(雜芳基);或 R1 及R2 連同其所鍵結之氮可形成雜環; R3 為氫、、二磷酸酯、三磷酸酯、視情況經取代之羰基連接胺基酸或-C(O)R3C ; R3A 可選自O- 、OH、-O-芳基、-O-雜芳基或雜環基; R3B 可選自O- 、OH、N連接胺基酸或N連接胺基酸酯; R3C 為烷基、烯基、炔基、-(C0 -C2 )(環烷基)、-(C0 -C2 )(雜環)、-(C0 -C2 )(芳基)、-(C0 -C2 )(雜芳基)、-O-烷基、-O-烯基、-O-炔基、-O-(C0 -C2 )(環烷基)、-O-(C0 -C2 )(雜環)、-O-(C0 -C2 )(芳基)、-O-(C0 -C2 )(雜芳基)、-S-烷基、-S-烯基、-S-炔基、-S-(C0 -C2 )(環烷基)、-S-(C0 -C2 )(雜環)、-S-(C0 -C2 )(芳基)或-S-(C0 -C2 )(雜芳基); R4 為單磷酸酯、二磷酸酯、三磷酸酯或穩定性磷酸酯前藥;以及 R22 為CONH2 、CN、C1 - 6 烷基、C1 - 6 鹵烷基、C2 - 6 烯基、C2 - 6 炔基或C3 - 6 環烷基。
  2. 如請求項1之化合物,其中R1 為C1 -C5 烷基且R2 為氫。
  3. 如請求項2之化合物,其中R1 為甲基且R2 為氫。
  4. 如請求項1之化合物,其中R1 為-(C0 -C2 烷基)(C3 -C6 環烷基)且R2 為氫。
  5. 如請求項4之化合物,其中R1 為環丙基且R2 為氫。
  6. 如請求項1之化合物,其中R1 為C1 -C5 烷基且R2 為C1 -C5 烷基。
  7. 如請求項6之化合物,其中R1 為甲基且R2 為甲基。
  8. 如請求項1之化合物,其中R3 為氫。
  9. 如請求項1之化合物,其中R22 為C1 - 6 烷基。
  10. 如請求項9之化合物,其中R22 為甲基。
  11. 如請求項1之化合物,其中R22 為C1 - 6 鹵烷基。
  12. 如請求項11之化合物,其中R22 為-CH2 Cl。
  13. 如請求項1之化合物,其中該穩定性磷酸酯前藥為胺基磷酸酯。
  14. 如請求項1之化合物,其中該穩定性磷酸酯前藥為硫代胺基磷酸酯。
  15. 一種式Ib化合物式Ib 或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 其中: R1 為C1 -C5 烷基或-(C0 -C2 烷基)(C3 -C6 環烷基); R2 為氫、C1 -C5 烷基、CHF2 、CH2 F、CF3 、-(C0 -C2 烷基)(C3 -C6 環烷基)、-C(O)R3C 、-(C0 -C2 烷基)(芳基)、-(C0 -C2 烷基)(雜環)、-(C0 -C2 烷基)(雜芳基);或 R1 及R2 連同其所鍵結之氮可形成雜環; R3 為氫、、二磷酸酯、三磷酸酯、視情況經取代之羰基連接胺基酸或-C(O)R3C ; R3A 可選自O- 、OH、-O-芳基、-O-雜芳基或雜環基; R3B 可選自O- 、OH、N連接胺基酸或N連接胺基酸酯; R3C 為烷基、烯基、炔基、-(C0 -C2 )(環烷基)、-(C0 -C2 )(雜環)、-(C0 -C2 )(芳基)、-(C0 -C2 )(雜芳基)、-O-烷基、-O-烯基、-O-炔基、-O-(C0 -C2 )(環烷基)、-O-(C0 -C2 )(雜環)、-O-(C0 -C2 )(芳基)、-O-(C0 -C2 )(雜芳基)、-S-烷基、-S-烯基、-S-炔基、-S-(C0 -C2 )(環烷基)、-S-(C0 -C2 )(雜環)、-S-(C0 -C2 )(芳基)或-S-(C0 -C2 )(雜芳基); R4 為單磷酸酯、二磷酸酯、三磷酸酯或穩定性磷酸酯前藥;以及 R22 為CONH2 、CN、C1 - 6 烷基、C1 - 6 鹵烷基、C2 - 6 烯基、C2 - 6 炔基或C3 - 6 環烷基。
  16. 如請求項15之化合物,其中R1 為C1 -C5 烷基且R2 為氫。
  17. 如請求項16之化合物,其中R1 為甲基且R2 為氫。
  18. 如請求項15之化合物,其中R1 為-(C0 -C2 烷基)(C3 -C6 環烷基)且R2 為氫。
  19. 如請求項18之化合物,其中R1 為環丙基且R2 為氫。
  20. 如請求項15之化合物,其中R1 為C1 -C5 烷基且R2 為C1 -C5 烷基。
  21. 如請求項20之化合物,其中R1 為甲基且R2 為甲基。
  22. 如請求項15之化合物,其中R3 為氫。
  23. 如請求項15之化合物,其中R22 為C1 - 6 烷基。
  24. 如請求項23之化合物,其中R22 為甲基。
  25. 如請求項15之化合物,其中R22 為C1 - 6 鹵烷基。
  26. 如請求項25之化合物,其中R22 為-CH2 Cl。
  27. 如請求項15之化合物,其中該穩定性磷酸酯前藥為胺基磷酸酯。
  28. 如請求項15之化合物,其中該穩定性磷酸酯前藥為硫代胺基磷酸酯。
  29. 一種式IIa化合物式IIa 或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 其中: R1 為C1 -C5 烷基或-(C0 -C2 烷基)(C3 -C6 環烷基); R2 為氫、C1 -C5 烷基、CHF2 、CH2 F、CF3 、-(C0 -C2 烷基)(C3 -C6 環烷基)、-C(O)R3C 、-(C0 -C2 烷基)(芳基)、-(C0 -C2 烷基)(雜環)、-(C0 -C2 烷基)(雜芳基);或 R1 及R2 連同其所鍵結之氮可形成雜環; R3 為氫、、二磷酸酯、三磷酸酯、視情況經取代之羰基連接胺基酸或-C(O)R3C ; R3A 可選自O- 、OH、-O-芳基、-O-雜芳基或雜環基; R3B 可選自O- 、OH、N連接胺基酸或N連接胺基酸酯; R3C 為烷基、烯基、炔基、-(C0 -C2 )(環烷基)、-(C0 -C2 )(雜環)、-(C0 -C2 )(芳基)、-(C0 -C2 )(雜芳基)、-O-烷基、-O-烯基、-O-炔基、-O-(C0 -C2 )(環烷基)、-O-(C0 -C2 )(雜環)、-O-(C0 -C2 )(芳基)、-O-(C0 -C2 )(雜芳基)、-S-烷基、-S-烯基、-S-炔基、-S-(C0 -C2 )(環烷基)、-S-(C0 -C2 )(雜環)、-S-(C0 -C2 )(芳基)或-S-(C0 -C2 )(雜芳基); R4 為單磷酸酯、二磷酸酯、三磷酸酯或穩定性磷酸酯前藥; R5 為氫、C1 -C5 烷基或-(C0 -C2 烷基)(C3 -C6 環烷基); R6 為C1 -C5 烷基、-(C0 -C2 烷基)(C3 -C6 環烷基)、-(C0 - 6 烷基)(芳基)、-(C0 - 6 烷基)(雜芳基)、-(C0 - 6 烷基)(雜環)或-C(O)R3C ; R22 為CONH2 、CN、C1 - 6 烷基、C1 - 6 鹵烷基、C2 - 6 烯基、C2 - 6 炔基或C3 - 6 環烷基; R25 為Cl、Br、F、CN、N3 、C1 -C6 烷基、C2 -C6 烯基、C2 -C6 炔基、-(C1 -C2 烷基)(C3 -C6 環烷基)、-(C0 -C2 烷基)(C3 -C6 雜環)、-(C0 -C2 烷基)(芳基)、-(C0 -C2 烷基)(雜芳基)、-ONHC(=O)OR26 、-NHOR27 、-OR28 、-SR28 、-NH(CH2 )1 - 4 N(R29 )2 、-NHNHR29 、-N=NR30 、-NHC(O)NHNHR30 、-NHC(S)NHNHR30 、-C(O)NHNHR30 、-NR30 SO2 R31 、-SO2 NR30 R32 、-C(O)NR30 R32 、-CO2 R32 、-SO2 R32、-P(O)H(OR32 )、-P(O)(OR32 )(OR33 )、-P(O)(OR32 )(NR32 R33 )或-NR5 R6 ;R26 為C1 -C5 烷基、-(C0 -C2 烷基)(C3 -C6 環烷基)、-(C0 -C2 烷基)(雜環)-(C0 - 2 烷基)(芳基)或-(C0 -C2 烷基)(雜芳基); R27 為氫、C1 -C6 烷基、-(C1 -C2 烷基)(C3 -C6 環烷基)、-(C1 -C2 烷基)(C3 -C6 雜環)-(C0 -C2 烷基)(芳基)或-(C0 -C2 烷基)(雜芳基); R28 為氫、C1 -C6 烷基、C2 -C6 烯基、C2 -C6 炔基、-(C0 -C2 烷基)(C3 -C6 環烷基)、-(C0 -C2 烷基)(C3 -C6 雜環)、-(C0 -C2 烷基)(芳基)或-(C0 -C2 烷基)(雜芳基); R29 獨立地選自氫、C1 -C6 烷基、-(C0 -C2 烷基)(C3 -C6 環烷基)、-(C0 -C2 烷基)(雜環)、-(C0 -C2 烷基)(芳基)或-(C0 -C2 烷基)(雜芳基); R30 為氫或C1 -C6 烷基; R31 為C1 -C6 烷基、C2 -C6 烯基、C2 -C6 炔基、-(C0 -C2 烷基)(C3 -C6 環烷基)、-(C0 -C2 烷基)(C3 -C6 雜環)、-(C0 -C2 烷基)(芳基)或-(C0 -C2 烷基)(雜芳基); R32 為氫、C1 -C6 烷基、C2 -C6 烯基、C2 -C6 炔基、-(C0 -C2 烷基)(C3 -C6 環烷基)、-(C0 -C2 烷基)(C3 -C6 雜環)、-(C0 -C2 烷基)(芳基)或-(C0 -C2 烷基)(雜芳基);或 R30 及R32 連同其所鍵結之氮可形成雜環;以及 R33 為氫、C1 -C6 烷基、C2 -C6 烯基、C2 -C6 炔基、-(C0 -C2 烷基)(C3 -C6 環烷基)、-(C0 -C2 烷基)(C3 -C6 雜環)、-(C0 -C2 烷基)(芳基)或-(C0 -C2 烷基)(雜芳基);或 R32 及R33 可鍵結在一起以形成雜環。
  30. 如請求項29之化合物,其中R1 為C1 -C5 烷基且R2 為氫。
  31. 如請求項30之化合物,其中R1 為甲基且R2 為氫。
  32. 如請求項29之化合物,其中R1 為-(C0 -C2 烷基)(C3 -C6 環烷基)且R2 為氫。
  33. 如請求項32之化合物,其中R1 為環丙基且R2 為氫。
  34. 如請求項29之化合物,其中R1 為C1 -C5 烷基且R2 為C1 -C5 烷基。
  35. 如請求項34之化合物,其中R1 為甲基且R2 為甲基。
  36. 如請求項29之化合物,其中R3 為氫。
  37. 如請求項29之化合物,其中R22 為C1 - 6 烷基。
  38. 如請求項37之化合物,其中R22 為甲基。
  39. 如請求項29之化合物,其中R22 為C1 - 6 鹵烷基。
  40. 如請求項39之化合物,其中R22 為-CH2 Cl。
  41. 如請求項29之化合物,其中R25 係選自Cl或F。
  42. 如請求項29之化合物,其中R25 為NR5 R6 其中 R5 為氫; R6 為-C(O)R3C ;以及 R3C 為烷基。
  43. 如請求項29之化合物,其中該穩定性磷酸酯前藥為胺基磷酸酯。
  44. 如請求項29之化合物,其中該穩定性磷酸酯前藥為硫代胺基磷酸酯。
  45. 一種式IIb化合物式IIb 或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 其中: R1 為C1 -C5 烷基或-(C0 -C2 烷基)(C3 -C6 環烷基); R2 為氫、C1 -C5 烷基、CHF2 、CH2 F、CF3 、-(C0 -C2 烷基)(C3 -C6 環烷基)、-C(O)R3C 、-(C0 -C2 烷基)(芳基)、-(C0 -C2 烷基)(雜環)、-(C0 -C2 烷基)(雜芳基);或 R1 及R2 連同其所鍵結之氮可形成雜環; R3 為氫、、二磷酸酯、三磷酸酯、視情況經取代之羰基連接胺基酸或-C(O)R3C ; R3A 可選自O- 、OH、-O-芳基、-O-雜芳基或雜環基; R3B 可選自O- 、OH、N連接胺基酸或N連接胺基酸酯; R3C 為烷基、烯基、炔基、-(C0 -C2 )(環烷基)、-(C0 -C2 )(雜環)、-(C0 -C2 )(芳基)、-(C0 -C2 )(雜芳基)、-O-烷基、-O-烯基、-O-炔基、-O-(C0 -C2 )(環烷基)、-O-(C0 -C2 )(雜環)、-O-(C0 -C2 )(芳基)、-O-(C0 -C2 )(雜芳基)、-S-烷基、-S-烯基、-S-炔基、-S-(C0 -C2 )(環烷基)、-S-(C0 -C2 )(雜環)、-S-(C0 -C2 )(芳基)或-S-(C0 -C2 )(雜芳基); R4 為單磷酸酯、二磷酸酯、三磷酸酯或穩定性磷酸酯前藥; R5 為氫、C1 -C5 烷基或-(C0 -C2 烷基)(C3 -C6 環烷基); R6 為C1 -C5 烷基、-(C0 -C2 烷基)(C3 -C6 環烷基)、-(C0 - 6 烷基)(芳基)、-(C0 - 6 烷基)(雜芳基)、-(C0 - 6 烷基)(雜環)或-C(O)R3C ; R22 為CONH2 、CN、C1 - 6 烷基、C1 - 6 鹵烷基、C2 - 6 烯基、C2 - 6 炔基或C3 - 6 環烷基; R25 為Cl、Br、F、CN、N3 、C1 -C6 烷基、C2 -C6 烯基、C2 -C6 炔基、-(C1 -C2 烷基)(C3 -C6 環烷基)、-(C0 -C2 烷基)(C3 -C6 雜環)、-(C0 -C2 烷基)(芳基)、-(C0 -C2 烷基)(雜芳基)、-ONHC(=O)OR26 、-NHOR27 、-OR28 、-SR28 、-NH(CH2 )1 - 4 N(R29 )2 、-NHNHR29 、-N=NR30 、-NHC(O)NHNHR30 、-NHC(S)NHNHR30 、-C(O)NHNHR30 、-NR30 SO2 R31 、-SO2 NR30 R32 、-C(O)NR30 R32 、-CO2 R32 、-SO2 R32、-P(O)H(OR32 )、-P(O)(OR32 )(OR33 )、-P(O)(OR32 )(NR32 R33 )或-NR5 R6 ;R26 為C1 -C5 烷基、-(C0 -C2 烷基)(C3 -C6 環烷基)、-(C0 -C2 烷基)(雜環)-(C0 - 2 烷基)(芳基)或-(C0 -C2 烷基)(雜芳基); R27 為氫、C1 -C6 烷基、-(C1 -C2 烷基)(C3 -C6 環烷基)、-(C1 -C2 烷基)(C3 -C6 雜環)-(C0 -C2 烷基)(芳基)或-(C0 -C2 烷基)(雜芳基); R28 為氫、C1 -C6 烷基、C2 -C6 烯基、C2 -C6 炔基、-(C0 -C2 烷基)(C3 -C6 環烷基)、-(C0 -C2 烷基)(C3 -C6 雜環)、-(C0 -C2 烷基)(芳基)或-(C0 -C2 烷基)(雜芳基); R29 獨立地選自氫、C1 -C6 烷基、-(C0 -C2 烷基)(C3 -C6 環烷基)、-(C0 -C2 烷基)(雜環)、-(C0 -C2 烷基)(芳基)或-(C0 -C2 烷基)(雜芳基); R30 為氫或C1 -C6 烷基; R31 為C1 -C6 烷基、C2 -C6 烯基、C2 -C6 炔基、-(C0 -C2 烷基)(C3 -C6 環烷基)、-(C0 -C2 烷基)(C3 -C6 雜環)、-(C0 -C2 烷基)(芳基)或-(C0 -C2 烷基)(雜芳基); R32 為氫、C1 -C6 烷基、C2 -C6 烯基、C2 -C6 炔基、-(C0 -C2 烷基)(C3 -C6 環烷基)、-(C0 -C2 烷基)(C3 -C6 雜環)、-(C0 -C2 烷基)(芳基)或-(C0 -C2 烷基)(雜芳基);或 R30 及R32 連同其所鍵結之氮可形成雜環;以及 R33 為氫、C1 -C6 烷基、C2 -C6 烯基、C2 -C6 炔基、-(C0 -C2 烷基)(C3 -C6 環烷基)、-(C0 -C2 烷基)(C3 -C6 雜環)、-(C0 -C2 烷基)(芳基)或-(C0 -C2 烷基)(雜芳基);或 R32 及R33 可鍵結在一起以形成雜環。
  46. 如請求項45之化合物,其中R1 為C1 -C5 烷基且R2 為氫。
  47. 如請求項46之化合物,其中R1 為甲基且R2 為氫。
  48. 如請求項45之化合物,其中R1 為-(C0 -C2 烷基)(C3 -C6 環烷基)且R2 為氫。
  49. 如請求項48之化合物,其中R1 為環丙基且R2 為氫。
  50. 如請求項45之化合物,其中R1 為C1 -C5 烷基且R2 為C1 -C5 烷基。
  51. 如請求項50之化合物,其中R1 為甲基且R2 為甲基。
  52. 如請求項45之化合物,其中R3 為氫。
  53. 如請求項45之化合物,其中R22 為C1 - 6 烷基。
  54. 如請求項53之化合物,其中R22 為甲基。
  55. 如請求項45之化合物,其中R22 為C1 - 6 鹵烷基。
  56. 如請求項55之化合物,其中R22 為-CH2 Cl。
  57. 如請求項45之化合物,其中R25 係選自Cl或F。
  58. 如請求項45之化合物,其中R25 為NR5 R6 其中 R5 為氫; R6 為-C(O)R3C ;以及 R3C 為烷基。
  59. 如請求項45之化合物,其中該穩定性磷酸酯前藥為胺基磷酸酯。
  60. 如請求項45之化合物,其中該穩定性磷酸酯前藥為硫代胺基磷酸酯。
  61. 一種式IIIa化合物:式IIIa 或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 其中: R1 為C1 -C5 烷基或-(C0 -C2 烷基)(C3 -C6 環烷基); R2 為氫、C1 -C5 烷基、CHF2 、CH2 F、CF3 、-(C0 -C2 烷基)(C3 -C6 環烷基)、-C(O)R3C 、-(C0 -C2 烷基)(芳基)、-(C0 -C2 烷基)(雜環)、-(C0 -C2 烷基)(雜芳基);或 R1 及R2 連同其所鍵結之氮可形成雜環; R3 為氫、、二磷酸酯、三磷酸酯、視情況經取代之羰基連接胺基酸或-C(O)R3C ; R3A 可選自O- 、OH、-O-芳基、-O-雜芳基或雜環基; R3B 可選自O- 、OH、N連接胺基酸或N連接胺基酸酯; R3C 為烷基、烯基、炔基、-(C0 -C2 )(環烷基)、-(C0 -C2 )(雜環)、-(C0 -C2 )(芳基)、-(C0 -C2 )(雜芳基)、-O-烷基、-O-烯基、-O-炔基、-O-(C0 -C2 )(環烷基)、-O-(C0 -C2 )(雜環)、-O-(C0 -C2 )(芳基)、-O-(C0 -C2 )(雜芳基)、-S-烷基、-S-烯基、-S-炔基、-S-(C0 -C2 )(環烷基)、-S-(C0 -C2 )(雜環)、-S-(C0 -C2 )(芳基)或-S-(C0 -C2 )(雜芳基); R7 為氫、C1 - 6 烷基、C3 - 7 環烷基、雜芳基、雜環或芳基; R8 為氫、C1 - 6 烷基,或者R9a 或R9b 及R8 一起為(CH2 )n 以形成包括毗連N原子及C原子之環,其中n為2至4;R9a 及R9b (i)獨立地選自氫、C1 - 6 烷基、環烷基、-(CH2 )c (NR9 ' )2 、C1 - 6 羥烷基、-CH2 SH、-(CH2 )2 S(O)Me、-(CH2 )3 NHC(=NH)NH2 、(lH-吲哚-3-基)甲基、(lH-咪唑-4-基)甲基、-(CH2 )c COR9 " 、芳基及芳基(C1 - 3 烷基)-;(ii)R9a 及R9b 兩者為C1 - 6 烷基;(iii)R9a 及R9b 一起為(CH2 )r 以形成螺環;(iv)R9a 為氫且R9b 及R8 一起為(CH2 )n 以形成包括毗連N原子及C原子之環;(v)R9b 為氫且R9a 及R8 一起為(CH2 )n 以形成包括毗連N原子及C原子之環,其中c為1至6,n為2至4,r為2至5且其中R9 ' 獨立地為氫或C1 - 6 烷基且R9 " 為-OR11 或-N(R11' )2 ;(vi)R9a 為氫且R9b 為氫、CH3 、CH2 CH3 、CH(CH3 )2 、CH2 CH(CH3 )2 、CH(CH3 )CH2 CH3 、CH2 Ph、CH2 -吲哚-3-基、-CH2 CH2 SCH3 、CH2 CO2 H、CH2 C(O)NH2 、CH2 CH2 COOH、CH2 CH2 C(O)NH2 、CH2 CH2 CH2 CH2 NH2 、-CH2 CH2 CH2 NHC(NH)NH2 、CH2 -咪唑-4-基、CH2 OH、CH(OH)CH3 、CH2 ((4'-OH)-Ph)、CH2 SH或低碳環烷基;或,(vii)R9a 為CH3 、CH2 CH3 、CH(CH3 )2 、CH2 CH(CH3 )2 、CH(CH3 )CH2 CH3 、CH2 Ph、CH2 -吲哚-3-基、-CH2 CH2 SCH3 、CH2 CO2 H、CH2 C(O)NH2 、CH2 CH2 COOH、CH2 CH2 C(O)NH2 、CH2 CH2 CH2 CH2 NH2 、-CH2 CH2 CH2 NHC(NH)NH2 、CH2 -咪唑-4-基、CH2 OH、CH(OH)CH3 、CH2 ((4'-OH)-Ph)、CH2 SH或低碳環烷基,且R9b 為氫; R10 為氫、C1 - 6 烷基、C1 - 6 鹵烷基、(C0 -C2 )(C3 - 7 環烷基)、(C0 -C2 )(雜環烷基)、胺基醯基、(C0 -C2 )(芳基)或經取代(C0 -C2 )(雜芳基); R11 為C1 - 6 烷基、環烷基、C2 - 6 炔基、C2 - 6 烯基或醯基;以及 R22 為CONH2 、CN、C1 - 6 烷基、C1 - 6 鹵烷基、C2 - 6 烯基、C2 - 6 炔基或C3 - 6 環烷基。
  62. 如請求項61之化合物,其中R1 為C1 -C5 烷基且R2 為氫。
  63. 如請求項62之化合物,其中R1 為甲基且R2 為氫。
  64. 如請求項61之化合物,其中R1 為-(C0 -C2 烷基)(C3 -C6 環烷基)且R2 為氫。
  65. 如請求項64之化合物,其中R1 為環丙基且R2 為氫。
  66. 如請求項62之化合物,其中R1 為C1 -C5 烷基且R2 為C1 -C5 烷基。
  67. 如請求項66之化合物,其中R1 為甲基且R2 為甲基。
  68. 如請求項62之化合物,其中R3 為氫。
  69. 如請求項62之化合物,其中R22 為C1 - 6 烷基。
  70. 如請求項69之化合物,其中R22 為甲基。
  71. 如請求項62之化合物,其中R22 為C1 - 6 鹵烷基。
  72. 如請求項71之化合物,其中R22 為-CH2 Cl。
  73. 如請求項62之化合物,其中R7 為苯基。
  74. 如請求項73之化合物, 其中 R8 為氫; R9a 及R9b 獨立地選自氫及甲基;以及 R10 為C1 -C6 烷基。
  75. 如請求項74之化合物,其中R3 為氫。
  76. 如請求項75之化合物,其中R22 為C1 - 6 烷基。
  77. 如請求項76之化合物,其中R22 為甲基。
  78. 如請求項76之化合物,其中R1 為C1 -C5 烷基或-(C0 -C2 烷基)(C3 -C6 環烷基)且R2 為氫。
  79. 如請求項78之化合物,其中R1 為甲基且R2 為氫。
  80. 如請求項78之化合物,其中R1 為環丙基且R2 為氫。
  81. 如請求項62之化合物,其具有下式, 或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
  82. 如請求項62之化合物,其具有下式, 或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
  83. 如請求項62之化合物,其具有下式或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
  84. 一種式IIIb化合物:式IIIb 或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 其中: R1 為C1 -C5 烷基或-(C0 -C2 烷基)(C3 -C6 環烷基); R2 為氫、C1 -C5 烷基、CHF2 、CH2 F、CF3 、-(C0 -C2 烷基)(C3 -C6 環烷基)、-C(O)R3C 、-(C0 -C2 烷基)(芳基)、-(C0 -C2 烷基)(雜環)、-(C0 -C2 烷基)(雜芳基);或 R1 及R2 連同其所鍵結之氮可形成雜環; R3 為氫、、二磷酸酯、三磷酸酯、視情況經取代之羰基連接胺基酸或-C(O)R3C ; R3A 可選自O- 、OH、-O-芳基、-O-雜芳基或雜環基; R3B 可選自O- 、OH、N連接胺基酸或N連接胺基酸酯; R3C 為烷基、烯基、炔基、-(C0 -C2 )(環烷基)、-(C0 -C2 )(雜環)、-(C0 -C2 )(芳基)、-(C0 -C2 )(雜芳基)、-O-烷基、-O-烯基、-O-炔基、-O-(C0 -C2 )(環烷基)、-O-(C0 -C2 )(雜環)、-O-(C0 -C2 )(芳基)、-O-(C0 -C2 )(雜芳基)、-S-烷基、-S-烯基、-S-炔基、-S-(C0 -C2 )(環烷基)、-S-(C0 -C2 )(雜環)、-S-(C0 -C2 )(芳基)或-S-(C0 -C2 )(雜芳基); R7 為氫、C1 - 6 烷基、C3 - 7 環烷基、雜芳基、雜環或芳基; R8 為氫、C1 - 6 烷基,或者R9a 或R9b 及R8 一起為(CH2 )n 以形成包括毗連N原子及C原子之環,其中n為2至4;R9a 及R9b (i)獨立地選自氫、C1 - 6 烷基、環烷基、-(CH2 )c (NR9 ' )2 、C1 - 6 羥烷基、-CH2 SH、-(CH2 )2 S(O)Me、-(CH2 )3 NHC(=NH)NH2 、(lH-吲哚-3-基)甲基、(lH-咪唑-4-基)甲基、-(CH2 )c COR9 " 、芳基及芳基(C1 - 3 烷基)-;(ii)R9a 及R9b 兩者為C1 - 6 烷基;(iii)R9a 及R9b 一起為(CH2 )r 以形成螺環;(iv)R9a 為氫且R9b 及R8 一起為(CH2 )n 以形成包括毗連N原子及C原子之環;(v)R9b 為氫且R9a 及R8 一起為(CH2 )n 以形成包括毗連N原子及C原子之環,其中c為1至6,n為2至4,r為2至5且其中R9 ' 獨立地為氫或C1 - 6 烷基且R9 " 為-OR11 或-N(R11' )2 ;(vi)R9a 為氫且R9b 為氫、CH3 、CH2 CH3 、CH(CH3 )2 、CH2 CH(CH3 )2 、CH(CH3 )CH2 CH3 、CH2 Ph、CH2 -吲哚-3-基、-CH2 CH2 SCH3 、CH2 CO2 H、CH2 C(O)NH2 、CH2 CH2 COOH、CH2 CH2 C(O)NH2 、CH2 CH2 CH2 CH2 NH2 、-CH2 CH2 CH2 NHC(NH)NH2 、CH2 -咪唑-4-基、CH2 OH、CH(OH)CH3 、CH2 ((4'-OH)-Ph)、CH2 SH或低碳環烷基;或,(vii)R9a 為CH3 、CH2 CH3 、CH(CH3 )2 、CH2 CH(CH3 )2 、CH(CH3 )CH2 CH3 、CH2 Ph、CH2 -吲哚-3-基、-CH2 CH2 SCH3 、CH2 CO2 H、CH2 C(O)NH2 、CH2 CH2 COOH、CH2 CH2 C(O)NH2 、CH2 CH2 CH2 CH2 NH2 、-CH2 CH2 CH2 NHC(NH)NH2 、CH2 -咪唑-4-基、CH2 OH、CH(OH)CH3 、CH2 ((4'-OH)-Ph)、CH2 SH或低碳環烷基,且R9b 為氫; R10 為氫、C1 - 6 烷基、C1 - 6 鹵烷基、(C0 -C2 )(C3 - 7 環烷基)、(C0 -C2 )(雜環烷基)、胺基醯基、(C0 -C2 )(芳基)或經取代(C0 -C2 )(雜芳基); R11 為C1 - 6 烷基、環烷基、C2 - 6 炔基、C2 - 6 烯基或醯基;以及 R22 為CONH2 、CN、C1 - 6 烷基、C1 - 6 鹵烷基、C2 - 6 烯基、C2 - 6 炔基或C3 - 6 環烷基。
  85. 如請求項84之化合物,其中R1 為C1 -C5 烷基且R2 為氫。
  86. 如請求項85之化合物,其中R1 為甲基且R2 為氫。
  87. 如請求項84之化合物,其中R1 為-(C0 -C2 烷基)(C3 -C6 環烷基)且R2 為氫。
  88. 如請求項87之化合物,其中R1 為環丙基且R2 為氫。
  89. 如請求項84之化合物,其中R1 為C1 -C5 烷基且R2 為C1 -C5 烷基。
  90. 如請求項89之化合物,其中R1 為甲基且R2 為甲基。
  91. 如請求項84之化合物,其中R3 為氫。
  92. 如請求項84之化合物,其中R22 為C1 - 6 烷基。
  93. 如請求項92之化合物,其中R22 為甲基。
  94. 如請求項84之化合物,其中R22 為C1 - 6 鹵烷基。
  95. 如請求項94之化合物,其中R22 為-CH2 Cl。
  96. 如請求項84之化合物,其中R7 為苯基。
  97. 如請求項96之化合物, 其中 R8 為氫; R9a 及R9b 獨立地選自氫及甲基;以及 R10 為C1 -C6 烷基。
  98. 如請求項97之化合物,其中R3 為氫。
  99. 如請求項98之化合物,其中R22 為C1 - 6 烷基。
  100. 如請求項99之化合物,其中R22 為甲基。
  101. 如請求項99之化合物,其中R1 為C1 -C5 烷基或-(C0 -C2 烷基)(C3 -C6 環烷基)且R2 為氫。
  102. 如請求項101之化合物,其中R1 為甲基且R2 為氫。
  103. 如請求項101之化合物,其中R1 為環丙基且R2 為氫。
  104. 如請求項84之化合物,其具有下式, 或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
  105. 一種式IVa化合物:式IVa 或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 其中: R1 為C1 -C5 烷基或-(C0 -C2 烷基)(C3 -C6 環烷基); R2 為氫、C1 -C5 烷基、CHF2 、CH2 F、CF3 、-(C0 -C2 烷基)(C3 -C6 環烷基)、-C(O)R3C 、-(C0 -C2 烷基)(芳基)、-(C0 -C2 烷基)(雜環)、-(C0 -C2 烷基)(雜芳基);或 R1 及R2 連同其所鍵結之氮可形成雜環; R3 為氫、、二磷酸酯、三磷酸酯、視情況經取代之羰基連接胺基酸或-C(O)R3C ; R3A 可選自O- 、OH、-O-芳基、-O-雜芳基或雜環基; R3B 可選自O- 、OH、N連接胺基酸或N連接胺基酸酯; R3C 為烷基、烯基、炔基、-(C0 -C2 )(環烷基)、-(C0 -C2 )(雜環)、-(C0 -C2 )(芳基)、-(C0 -C2 )(雜芳基)、-O-烷基、-O-烯基、-O-炔基、-O-(C0 -C2 )(環烷基)、-O-(C0 -C2 )(雜環)、-O-(C0 -C2 )(芳基)、-O-(C0 -C2 )(雜芳基)、-S-烷基、-S-烯基、-S-炔基、-S-(C0 -C2 )(環烷基)、-S-(C0 -C2 )(雜環)、-S-(C0 -C2 )(芳基)或-S-(C0 -C2 )(雜芳基); R5 為氫、C1 -C5 烷基或-(C0 -C2 烷基)(C3 -C6 環烷基); R6 為C1 -C5 烷基、-(C0 -C2 烷基)(C3 -C6 環烷基)、-(C0 - 6 烷基)(芳基)、-(C0 - 6 烷基)(雜芳基)、-(C0 - 6 烷基)(雜環)或-C(O)R3C ; R7 為氫、C1 - 6 烷基、C3 - 7 環烷基、雜芳基、雜環或芳基; R8 為氫、C1 - 6 烷基,或者R9a 或R9b 及R8 一起為(CH2 )n 以形成包括毗連N原子及C原子之環,其中n為2至4;R9a 及R9b (i)獨立地選自氫、C1 - 6 烷基、環烷基、-(CH2 )c (NR9 ' )2 、C1 - 6 羥烷基、-CH2 SH、-(CH2 )2 S(O)Me、-(CH2 )3 NHC(=NH)NH2 、(lH-吲哚-3-基)甲基、(lH-咪唑-4-基)甲基、-(CH2 )c COR9 " 、芳基及芳基(C1 - 3 烷基)-;(ii)R9a 及R9b 兩者為C1 - 6 烷基;(iii)R9a 及R9b 一起為(CH2 )r 以形成螺環;(iv)R9a 為氫且R9b 及R8 一起為(CH2 )n 以形成包括毗連N原子及C原子之環;(v)R9b 為氫且R9a 及R8 一起為(CH2 )n 以形成包括毗連N原子及C原子之環,其中c為1至6,n為2至4,r為2至5且其中R9 ' 獨立地為氫或C1 - 6 烷基且R9 " 為-OR11 或-N(R11' )2 ;(vi)R9a 為氫且R9b 為氫、CH3 、CH2 CH3 、CH(CH3 )2 、CH2 CH(CH3 )2 、CH(CH3 )CH2 CH3 、CH2 Ph、CH2 -吲哚-3-基、-CH2 CH2 SCH3 、CH2 CO2 H、CH2 C(O)NH2 、CH2 CH2 COOH、CH2 CH2 C(O)NH2 、CH2 CH2 CH2 CH2 NH2 、-CH2 CH2 CH2 NHC(NH)NH2 、CH2 -咪唑-4-基、CH2 OH、CH(OH)CH3 、CH2 ((4'-OH)-Ph)、CH2 SH或低碳環烷基;或,(vii)R9a 為CH3 、CH2 CH3 、CH(CH3 )2 、CH2 CH(CH3 )2 、CH(CH3 )CH2 CH3 、CH2 Ph、CH2 -吲哚-3-基、-CH2 CH2 SCH3 、CH2 CO2 H、CH2 C(O)NH2 、CH2 CH2 COOH、CH2 CH2 C(O)NH2 、CH2 CH2 CH2 CH2 NH2 、-CH2 CH2 CH2 NHC(NH)NH2 、CH2 -咪唑-4-基、CH2 OH、CH(OH)CH3 、CH2 ((4'-OH)-Ph)、CH2 SH或低碳環烷基,且R9b 為氫; R10 為氫、C1 - 6 烷基、C1 - 6 鹵烷基、(C0 -C2 )(C3 - 7 環烷基)、(C0 -C2 )(雜環烷基)、胺基醯基、(C0 -C2 )(芳基)或經取代(C0 -C2 )(雜芳基); R11 為C1 - 6 烷基、環烷基、C2 - 6 炔基、C2 - 6 烯基或醯基;R22 為CONH2 、CN、C1 - 6 烷基、C1 - 6 鹵烷基、C2 - 6 烯基、C2 - 6 炔基或C3 - 6 環烷基; R25 為Cl、Br、F、CN、N3 、C1 -C6 烷基、C2 -C6 烯基、C2 -C6 炔基、-(C1 -C2 烷基)(C3 -C6 環烷基)、-(C0 -C2 烷基)(C3 -C6 雜環)、-(C0 -C2 烷基)(芳基)、-(C0 -C2 烷基)(雜芳基)、-ONHC(=O)OR26 、-NHOR27 、-OR28 、-SR28 、-NH(CH2 )1 - 4 N(R29 )2 、-NHNHR29 、-N=NR30 、-NHC(O)NHNHR30 、-NHC(S)NHNHR30 、-C(O)NHNHR30 、-NR30 SO2 R31 、-SO2 NR30 R32 、-C(O)NR30 R32 、-CO2 R32 、-SO2 R32、-P(O)H(OR32 )、-P(O)(OR32 )(OR33 )、-P(O)(OR32 )(NR32 R33 )或-NR5 R6 ;R26 為C1 -C5 烷基、-(C0 -C2 烷基)(C3 -C6 環烷基)、-(C0 -C2 烷基)(雜環)-(C0 - 2 烷基)(芳基)或-(C0 -C2 烷基)(雜芳基); R27 為氫、C1 -C6 烷基、-(C1 -C2 烷基)(C3 -C6 環烷基)、-(C1 -C2 烷基)(C3 -C6 雜環)-(C0 -C2 烷基)(芳基)或-(C0 -C2 烷基)(雜芳基); R28 為氫、C1 -C6 烷基、C2 -C6 烯基、C2 -C6 炔基、-(C0 -C2 烷基)(C3 -C6 環烷基)、-(C0 -C2 烷基)(C3 -C6 雜環)、-(C0 -C2 烷基)(芳基)或-(C0 -C2 烷基)(雜芳基); R29 獨立地選自氫、C1 -C6 烷基、-(C0 -C2 烷基)(C3 -C6 環烷基)、-(C0 -C2 烷基)(雜環)、-(C0 -C2 烷基)(芳基)或-(C0 -C2 烷基)(雜芳基); R30 為氫或C1 -C6 烷基; R31 為C1 -C6 烷基、C2 -C6 烯基、C2 -C6 炔基、-(C0 -C2 烷基)(C3 -C6 環烷基)、-(C0 -C2 烷基)(C3 -C6 雜環)、-(C0 -C2 烷基)(芳基)或-(C0 -C2 烷基)(雜芳基); R32 為氫、C1 -C6 烷基、C2 -C6 烯基、C2 -C6 炔基、-(C0 -C2 烷基)(C3 -C6 環烷基)、-(C0 -C2 烷基)(C3 -C6 雜環)、-(C0 -C2 烷基)(芳基)或-(C0 -C2 烷基)(雜芳基);或 R30 及R32 連同其所鍵結之氮可形成雜環;以及 R33 為氫、C1 -C6 烷基、C2 -C6 烯基、C2 -C6 炔基、-(C0 -C2 烷基)(C3 -C6 環烷基)、-(C0 -C2 烷基)(C3 -C6 雜環)、-(C0 -C2 烷基)(芳基)或-(C0 -C2 烷基)(雜芳基);或 R32 及R33 可鍵結在一起以形成雜環。
  106. 如請求項105之化合物,其中R1 為C1 -C5 烷基且R2 為氫。
  107. 如請求項106之化合物,其中R1 為甲基且R2 為氫。
  108. 如請求項105之化合物,其中R1 為-(C0 -C2 烷基)(C3 -C6 環烷基)且R2 為氫。
  109. 如請求項108之化合物,其中R1 為環丙基且R2 為氫。
  110. 如請求項105之化合物,其中R1 為C1 -C5 烷基且R2 為C1 -C5 烷基。
  111. 如請求項110之化合物,其中R1 為甲基且R2 為甲基。
  112. 如請求項105之化合物,其中R3 為氫。
  113. 如請求項105之化合物,其中R22 為C1 - 6 烷基。
  114. 如請求項113之化合物,其中R22 為甲基。
  115. 如請求項105之化合物,其中R22 為C1 - 6 鹵烷基。
  116. 如請求項115之化合物,其中R22 為-CH2 Cl。
  117. 如請求項105之化合物,其中R25 係選自Cl或F。
  118. 如請求項105之化合物,其中R25 為NR5 R6 其中 R5 為氫; R6 為-C(O)R3C ;以及 R3C 為烷基。
  119. 如請求項105之化合物,其中R7 為苯基。
  120. 如請求項119之化合物, 其中 R8 為氫; R9a 及R9b 獨立地選自氫及甲基;以及 R10 為C1 -C6 烷基。
  121. 如請求項120之化合物,其中R3 為氫。
  122. 如請求項121之化合物,其中R22 為C1 - 6 烷基。
  123. 如請求項122之化合物,其中R22 為甲基。
  124. 如請求項122之化合物,其中R1 為C1 -C5 烷基或-(C0 -C2 烷基)(C3 -C6 環烷基)且R2 為氫。
  125. 如請求項124之化合物,其中R1 為甲基且R2 為氫。
  126. 如請求項124之化合物,其中R1 為環丙基且R2 為氫。
  127. 如請求項105之化合物,其具有下式, 或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
  128. 如請求項105之化合物,其具有下式, 或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
  129. 一種式IVb化合物:式IVb 或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 其中: R1 為C1 -C5 烷基或-(C0 -C2 烷基)(C3 -C6 環烷基); R2 為氫、C1 -C5 烷基、CHF2 、CH2 F、CF3 、-(C0 -C2 烷基)(C3 -C6 環烷基)、-C(O)R3C 、-(C0 -C2 烷基)(芳基)、-(C0 -C2 烷基)(雜環)、-(C0 -C2 烷基)(雜芳基);或 R1 及R2 連同其所鍵結之氮可形成雜環; R3 為氫、、二磷酸酯、三磷酸酯、視情況經取代之羰基連接胺基酸或-C(O)R3C ; R3A 可選自O- 、OH、-O-芳基、-O-雜芳基或雜環基; R3B 可選自O- 、OH、N連接胺基酸或N連接胺基酸酯; R3C 為烷基、烯基、炔基、-(C0 -C2 )(環烷基)、-(C0 -C2 )(雜環)、-(C0 -C2 )(芳基)、-(C0 -C2 )(雜芳基)、-O-烷基、-O-烯基、-O-炔基、-O-(C0 -C2 )(環烷基)、-O-(C0 -C2 )(雜環)、-O-(C0 -C2 )(芳基)、-O-(C0 -C2 )(雜芳基)、-S-烷基、-S-烯基、-S-炔基、-S-(C0 -C2 )(環烷基)、-S-(C0 -C2 )(雜環)、-S-(C0 -C2 )(芳基)或-S-(C0 -C2 )(雜芳基); R5 為氫、C1 -C5 烷基或-(C0 -C2 烷基)(C3 -C6 環烷基); R6 為C1 -C5 烷基、-(C0 -C2 烷基)(C3 -C6 環烷基)、-(C0 - 6 烷基)(芳基)、-(C0 - 6 烷基)(雜芳基)、-(C0 - 6 烷基)(雜環)或-C(O)R3C ; R7 為氫、C1 - 6 烷基、C3 - 7 環烷基、雜芳基、雜環或芳基; R8 為氫、C1 - 6 烷基,或者R9a 或R9b 及R8 一起為(CH2 )n 以形成包括毗連N原子及C原子之環,其中n為2至4;R9a 及R9b (i)獨立地選自氫、C1 - 6 烷基、環烷基、-(CH2 )c (NR9 ' )2 、C1 - 6 羥烷基、-CH2 SH、-(CH2 )2 S(O)Me、-(CH2 )3 NHC(=NH)NH2 、(lH-吲哚-3-基)甲基、(lH-咪唑-4-基)甲基、-(CH2 )c COR9 " 、芳基及芳基(C1 - 3 烷基)-;(ii)R9a 及R9b 兩者為C1 - 6 烷基;(iii)R9a 及R9b 一起為(CH2 )r 以形成螺環;(iv)R9a 為氫且R9b 及R8 一起為(CH2 )n 以形成包括毗連N原子及C原子之環;(v)R9b 為氫且R9a 及R8 一起為(CH2 )n 以形成包括毗連N原子及C原子之環,其中c為1至6,n為2至4,r為2至5且其中R9 ' 獨立地為氫或C1 - 6 烷基且R9 " 為-OR11 或-N(R11' )2 ;(vi)R9a 為氫且R9b 為氫、CH3 、CH2 CH3 、CH(CH3 )2 、CH2 CH(CH3 )2 、CH(CH3 )CH2 CH3 、CH2 Ph、CH2 -吲哚-3-基、-CH2 CH2 SCH3 、CH2 CO2 H、CH2 C(O)NH2 、CH2 CH2 COOH、CH2 CH2 C(O)NH2 、CH2 CH2 CH2 CH2 NH2 、-CH2 CH2 CH2 NHC(NH)NH2 、CH2 -咪唑-4-基、CH2 OH、CH(OH)CH3 、CH2 ((4'-OH)-Ph)、CH2 SH或低碳環烷基;或,(vii)R9a 為CH3 、CH2 CH3 、CH(CH3 )2 、CH2 CH(CH3 )2 、CH(CH3 )CH2 CH3 、CH2 Ph、CH2 -吲哚-3-基、-CH2 CH2 SCH3 、CH2 CO2 H、CH2 C(O)NH2 、CH2 CH2 COOH、CH2 CH2 C(O)NH2 、CH2 CH2 CH2 CH2 NH2 、-CH2 CH2 CH2 NHC(NH)NH2 、CH2 -咪唑-4-基、CH2 OH、CH(OH)CH3 、CH2 ((4'-OH)-Ph)、CH2 SH或低碳環烷基,且R9b 為氫; R10 為氫、C1 - 6 烷基、C1 - 6 鹵烷基、(C0 -C2 )(C3 - 7 環烷基)、(C0 -C2 )(雜環烷基)、胺基醯基、(C0 -C2 )(芳基)或經取代(C0 -C2 )(雜芳基); R11 為C1 - 6 烷基、環烷基、C2 - 6 炔基、C2 - 6 烯基或醯基;R22 為CONH2 、CN、C1 - 6 烷基、C1 - 6 鹵烷基、C2 - 6 烯基、C2 - 6 炔基或C3 - 6 環烷基; R25 為Cl、Br、F、CN、N3 、C1 -C6 烷基、C2 -C6 烯基、C2 -C6 炔基、-(C1 -C2 烷基)(C3 -C6 環烷基)、-(C0 -C2 烷基)(C3 -C6 雜環)、-(C0 -C2 烷基)(芳基)、-(C0 -C2 烷基)(雜芳基)、-ONHC(=O)OR26 、-NHOR27 、-OR28 、-SR28 、-NH(CH2 )1 - 4 N(R29 )2 、-NHNHR29 、-N=NR30 、-NHC(O)NHNHR30 、-NHC(S)NHNHR30 、-C(O)NHNHR30 、-NR30 SO2 R31 、-SO2 NR30 R32 、-C(O)NR30 R32 、-CO2 R32 、-SO2 R32、-P(O)H(OR32 )、-P(O)(OR32 )(OR33 )、-P(O)(OR32 )(NR32 R33 )或-NR5 R6 ;R26 為C1 -C5 烷基、-(C0 -C2 烷基)(C3 -C6 環烷基)、-(C0 -C2 烷基)(雜環)-(C0 - 2 烷基)(芳基)或-(C0 -C2 烷基)(雜芳基); R27 為氫、C1 -C6 烷基、-(C1 -C2 烷基)(C3 -C6 環烷基)、-(C1 -C2 烷基)(C3 -C6 雜環)-(C0 -C2 烷基)(芳基)或-(C0 -C2 烷基)(雜芳基); R28 為氫、C1 -C6 烷基、C2 -C6 烯基、C2 -C6 炔基、-(C0 -C2 烷基)(C3 -C6 環烷基)、-(C0 -C2 烷基)(C3 -C6 雜環)、-(C0 -C2 烷基)(芳基)或-(C0 -C2 烷基)(雜芳基); R29 獨立地選自氫、C1 -C6 烷基、-(C0 -C2 烷基)(C3 -C6 環烷基)、-(C0 -C2 烷基)(雜環)、-(C0 -C2 烷基)(芳基)或-(C0 -C2 烷基)(雜芳基); R30 為氫或C1 -C6 烷基; R31 為C1 -C6 烷基、C2 -C6 烯基、C2 -C6 炔基、-(C0 -C2 烷基)(C3 -C6 環烷基)、-(C0 -C2 烷基)(C3 -C6 雜環)、-(C0 -C2 烷基)(芳基)或-(C0 -C2 烷基)(雜芳基); R32 為氫、C1 -C6 烷基、C2 -C6 烯基、C2 -C6 炔基、-(C0 -C2 烷基)(C3 -C6 環烷基)、-(C0 -C2 烷基)(C3 -C6 雜環)、-(C0 -C2 烷基)(芳基)或-(C0 -C2 烷基)(雜芳基);或 R30 及R32 連同其所鍵結之氮可形成雜環;以及 R33 為氫、C1 -C6 烷基、C2 -C6 烯基、C2 -C6 炔基、-(C0 -C2 烷基)(C3 -C6 環烷基)、-(C0 -C2 烷基)(C3 -C6 雜環)、-(C0 -C2 烷基)(芳基)或-(C0 -C2 烷基)(雜芳基);或 R32 及R33 可鍵結在一起以形成雜環。
  130. 如請求項129之化合物,其中R1 為C1 -C5 烷基且R2 為氫。
  131. 如請求項130之化合物,其中R1 為甲基且R2 為氫。
  132. 如請求項129之化合物,其中R1 為-(C0 -C2 烷基)(C3 -C6 環烷基)且R2 為氫。
  133. 如請求項132之化合物,其中R1 為環丙基且R2 為氫。
  134. 如請求項129之化合物,其中R1 為C1 -C5 烷基且R2 為C1 -C5 烷基。
  135. 如請求項134之化合物,其中R1 為甲基且R2 為甲基。
  136. 如請求項129之化合物,其中R3 為氫。
  137. 如請求項129之化合物,其中R22 為C1 - 6 烷基。
  138. 如請求項137之化合物,其中R22 為甲基。
  139. 如請求項129之化合物,其中R22 為C1 - 6 鹵烷基。
  140. 如請求項139之化合物,其中R22 為-CH2 Cl。
  141. 如請求項129之化合物,其中R25 係選自Cl或F。
  142. 如請求項129之化合物,其中R25 為NR5 R6 其中 R5 為氫; R6 為-C(O)R3C ;以及 R3C 為烷基。
  143. 如請求項129之化合物,其中R7 為苯基。
  144. 如請求項143之化合物, 其中 R8 為氫; R9a 及R9b 獨立地選自氫及甲基;以及 R10 為C1 -C6 烷基。
  145. 如請求項144之化合物,其中R3 為氫。
  146. 如請求項145之化合物,其中R22 為C1 - 6 烷基。
  147. 如請求項146之化合物,其中R22 為甲基。
  148. 如請求項147之化合物,其中R1 為C1 -C5 烷基或-(C0 -C2 烷基)(C3 -C6 環烷基)且R2 為氫。
  149. 如請求項148之化合物,其中R1 為甲基且R2 為氫。
  150. 如請求項148之化合物,其中R1 為環丙基且R2 為氫。
  151. 如請求項129之化合物,其具有下式, 或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
  152. 如請求項129之化合物,其具有下式, 或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
  153. 一種如請求項1至152中任一項之化合物或其醫藥學上之鹽及視情況選用之醫藥學上可接受之載劑之用途,其係用於製造供治療感染副黏液病毒科或正黏液病毒科病毒的宿主之藥劑。
  154. 如請求項153之用途,其中該病毒為呼吸道融合細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155. 如請求項153或154之用途,其中該宿主為人類。
  156. 一種下式化合物:或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
  157. 如請求項156之化合物,其具有下式或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
  158. 如請求項156或157之化合物,其中該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為H2 SO4 鹽。
  159. 一種醫藥組合物,其於醫藥學上可接受之載劑中包含有效量之如請求項1至152、156或157中任一項之化合物。
  160. 一種如請求項156至158中任一項之化合物或其醫藥學上之鹽及視情況選用之醫藥學上可接受之載劑之用途,其係用於製造供治療感染副黏液病毒科或正黏液病毒科病毒的宿主之藥劑。
  161. 如請求項160之用途,其中該病毒為呼吸道融合細胞病毒。
  162. 如請求項160或161之用途,其中該宿主為人類。
TW106140180A 2017-11-20 2017-11-20 用於治療副黏液病毒及正黏液病毒感染的β-D-2’-脫氧-2’-取代-4’-取代-2-取代-N6-取代-6氨基嘌呤核苷酸 TW20192226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6140180A TW201922262A (zh) 2017-11-20 2017-11-20 用於治療副黏液病毒及正黏液病毒感染的β-D-2’-脫氧-2’-取代-4’-取代-2-取代-N6-取代-6氨基嘌呤核苷酸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6140180A TW201922262A (zh) 2017-11-20 2017-11-20 用於治療副黏液病毒及正黏液病毒感染的β-D-2’-脫氧-2’-取代-4’-取代-2-取代-N6-取代-6氨基嘌呤核苷酸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22262A true TW201922262A (zh) 2019-06-16

Family

ID=677021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6140180A TW201922262A (zh) 2017-11-20 2017-11-20 用於治療副黏液病毒及正黏液病毒感染的β-D-2’-脫氧-2’-取代-4’-取代-2-取代-N6-取代-6氨基嘌呤核苷酸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201922262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492353B2 (en) Methods and compounds for treating Paramyxoviridae virus infections
AU2018282469B2 (en) Beta-D-2'-deoxy-2'alpha-fluoro-2'-beta-C-substituted-2-modified-N6-substituted purine nucleotides for HCV treatment
CN103339128B (zh) 作为呼吸道合胞病毒抗病毒剂的氮杂吲哚
US20230346812A1 (en) Methods for treating sars cov-2 infections
US10711029B2 (en) Beta-d-2′-deoxy-2′-alpha-fluoro-2′-beta-c-substituted-4′fluoro-n6-substituted-6-amino-2-substituted purine nucleotides for the treatment of hepatitis c virus infection
JP7124024B2 (ja) Rnaウイルス治療に対する2’-置換-n6-置換プリンヌクレオチド
TW200526237A (en) Administration of TLR7 ligands and prodrugs thereof for treatment of infection by hepatitis C virus
JP6769000B2 (ja) 4’−チオヌクレオシドの新規な化合物、並びにその調製方法、その医薬組成物及びその用途
AU2011302310A1 (en) 2' -fluoro substituted carba-nucleoside analogs for antiviral treatment
SK119993A3 (en) Antiviral combinations
KR20140135820A (ko) 항바이러스 치료를 위한 2''-치환된 카바-뉴클레오시드 유사체
WO2006029081A2 (en) Nucleoside-lipid conjugates, their method of preparation and uses thereof
CA3214726A1 (en) Nucleosides and nucleotides analogs as antiviral agents
US10202412B2 (en) β-D-2′-deoxy-2′-substituted-4′-substituted-2-substituted-N6-substituted-6-aminopurinenucleotides for the treatment of paramyxovirus and orthomyxovirus infections
CN1964985A (zh) 3-β-D-呋喃核糖基噻唑并[4,5-d]嘧啶核苷类及其应用
TWI749281B (zh) 肝遞送恩替卡韋前體藥物核苷環磷酸酯化合物及應用
WO2018009623A1 (en) β-D-2'-DEOXY-2'-SUBSTITUTED-4'-SUBSTITUTED-2-SUBSTITUTED-N6-SUBSTITUTED-6-AMINOPURINE NUCLEOTIDES FOR THE TREATMENT OF PARAMYXOVIRUS AND ORTHOMYXOVIRUS INFECTIONS
US7056895B2 (en) Tirazole nucleoside analogs and methods for using same
TW201922262A (zh) 用於治療副黏液病毒及正黏液病毒感染的β-D-2’-脫氧-2’-取代-4’-取代-2-取代-N6-取代-6氨基嘌呤核苷酸
EP1938823A1 (en) Agent for preventing or treating pancreas cancer, ovary cancer or liver cancer containing novel water-soluble prodrug
CA3153281A1 (en) 4'-halogen containing nucleotide and nucleoside therapeutic compositions and uses related thereto
TWI821343B (zh) 流感病毒複製之抑制劑
RU2139059C1 (ru) Противовирусная комбинация, содержащая нуклеозидный аналог, фармацевтическая композиция, способ лечения
TW201927312A (zh) 用於治療 C型肝炎病毒之β-D-2’-脫氧-2’-α-氟-2’-β-C-取代-4’-氟-N-取代-6-胺基-2-取代嘌呤核苷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