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906180A - 光伏元件及其製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光伏元件及其製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906180A
TW201906180A TW106121096A TW106121096A TW201906180A TW 201906180 A TW201906180 A TW 201906180A TW 106121096 A TW106121096 A TW 106121096A TW 106121096 A TW106121096 A TW 106121096A TW 201906180 A TW201906180 A TW 201906180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protective layer
conductive block
side surfaces
photovoltaic element
disposed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612109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639241B (zh
Inventor
布迪 賈約諾
楊明瑞
潘柏廷
張雯雯
游弘凱
游甯巖
林允達
黃奕凱
Original Assignee
中美矽晶製品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中美矽晶製品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中美矽晶製品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612109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639241B/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3924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39241B/zh
Publication of TW20190618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906180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Landscapes

  • Photovoltaic Devices (AREA)

Abstract

一種光伏元件及其製造方法,其包括有:提供一半導體基材,該半導體基材包括有相背對的一第一表面與一第二表面以及複數個側表面;形成一保護層於該第二表面以及該些側表面上,用以抑制該光伏元件發生電勢誘發衰減效應;形成至少一導電區塊於該第一表面以及該第二表面的其中至少一者,且該至少一導電區塊與該第一表面以及該第二表面的其中至少一者形成歐姆接觸;其中,該至少一導電區塊所佔之面積與該第二表面之面積的比值不大於40%。透過上述方法所製成的光伏元件,可降低誘發PID效應的機會,以及降低太陽能電池的生產成本,與提升其光電轉換效率。

Description

光伏元件及其製造方法
本發明係與光伏元件有關;特別是指一種可有效抑制電勢誘發衰減(Potential Induced Degradation, PID)效應的光伏元件及其製造方法。
由於綠能及環保意識的抬頭,太陽能產業也逐漸受到大家所重視,也是多個國家、政府所極力扶植以及鼓勵創新的技術領域之一。而近年來,業界普遍面臨到的問題是,在太陽能電池模組在運作的過程中,所發生的電勢誘發衰減(Potential Induced Degradation, PID)效應,會降低太陽能電池模組的發電效率,而影響太陽能電池模組的整體功率輸出,甚至還可能造成太陽能電池模組的零件損毀。
其中,PID效應的發生原因主要在於:電池內的玻璃、封裝材料之間存在漏電流,使得大量的電荷等游離子聚集在光伏元件的表面所造成的短路效果,使得光伏元件的效能特性惡化,如導致電池填充因子、開路電壓、短路電流降低等,致使電池模組整體的效能及耐久性低於設計預期。
一般於太陽能電池製程中,大多會對基材表面進行粗糙化處理,以形成多個金字塔狀結構,來提高整體的轉換效率。然而,發明人發現,該金字塔狀結構同時也具有較多的Si斷鍵(Dangling bonds),此缺陷處容易與游離子反應進而誘發PID效應,此外,金字塔狀結構的頂部也容易因電勢較高而誘發PID效應。
另外,於製程中,常見透過絲網印刷將導電膠料(如導電填膠、樹酯、玻璃粉等)塗佈於基板上,再經共燒製程以使導電膠料中的有機分子穿透抗反射層,以與基材形成良好的歐姆接觸。然而,發明人發現,過多導電膠料中的有機分子也會破壞基材上的保護層,而破壞鈍化效果,造成太陽能電池模組的轉換效率下降。
因此,如何提供一種具有抗PID效應之光伏元件,以降低或抑制PID效應的發生,來達到提升發電效率以及降低電池模組封裝成本等多重功效,是發明人致力研究及發展的方向之一。
有鑑於此,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降低、抑制PID效應發生的光伏元件及其製造方法。
緣以達成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的一種光伏元件,包括有:一半導體基材,包括有相背對的一第一表面與一第二表面以及複數個側表面;一保護層,設置於該第二表面以及該些側表面上,用以抑制該光伏元件發生電勢誘發衰減效應;以及至少一導電區塊,設置於該第一表面以及該第二表面的其中至少一者,且該至少一導電區塊與該第一表面以及該第二表面的其中至少一者形成歐姆接觸;其中,設置於該第二表面上的該至少一導電區塊所佔之面積與該第二表面之面積的比值不大於40%。
緣以達成上述目的,本發明另提供的一種光伏元件的製造方法,包括有以下步驟:提供一半導體基材,該半導體基材包括有相背對的一第一表面與一第二表面以及複數個側表面;形成一保護層於該第二表面以及該些側表面上,用以抑制該光伏元件發生電勢誘發衰減效應;形成至少一導電區塊於該第一表面以及該第二表面的其中至少一者,且該至少一導電區塊與該第一表面以及該第二表面的其中至少一者形成歐姆接觸;其中,設置於該第二表面上的該至少一導電區塊所佔之面積與該第二表面之面積的比值不大於40%。
本發明之效果在於,透過對導電區塊所佔面積與第二表面之面積進行適當的匹配,可降低誘發PID效應,提升太陽能電池的光電轉換效率,以及減少導電區塊所使用之導電膠料的使用量,降低太陽能電池的生產成本。
為能更清楚地說明本發明,茲舉一實施例並配合圖式詳細說明如後。請參圖1所示,為本發明一實施例之光伏元件100,其包括有一半導體基材10、一保護層20以及至少一導電區塊30。
該半導體基材10包括有相背對的一第一表面11與一第二表面12以及複數個側表面13,並且該半導體基材10包含有p-n接面、n-p接面、p-i-n接面、n-i-p接面、雙接面、多重接面,或其他類型接面。亦即,本發明之光伏元件可以是但不限於單晶矽光伏元件、類單晶矽光伏元件、多晶矽光伏元件、砷化鎵基光伏元件、非晶矽薄膜光伏元件、微晶矽( μ -Si)薄膜光伏元件、硫化鎘(CdS)薄膜光伏元件、銻化鎘(CdTe)薄膜光伏元件、銅銦硒化物(CuInSe 2 ,CIS)薄膜光伏元件、銅銦鎵硒化物(Cu(In,Ga)Se 2 ,CIGS)薄膜光伏元件、染料敏化(DSSC)薄膜光伏元件,等各種類型的光伏元件。
於一實施例中,該半導體基材10包括一具有第一導電型態的矽基材,所述矽基材可以是但不限於單晶矽基材、類單晶矽基材或多晶矽基材等。
此外,於一實施例中,該半導體基材10的第一表面11可經表面粗糙結構化(texturing)處理,例如利用蝕刻製程於該第一表面11形成多個如金字塔狀(pyramid texture)或錐狀等之粗糙化結構,藉以在該第一表面11作為入光面時,其表面的粗糙化結構可降低入射光自表面反射損失的機率以增加光線被吸收的機會,以及提升受光面積與增加其發電效率。於一實施例中,可透過NaOH進行方向性蝕刻,但不以此為限,亦可採取其他種類之製程以形成粗糙化結構。其中,於一實施例中,該些粗糙化結構係具有高深寬比(如深~1µm,寬~100nm),從而可提供抗反射、降低反射率之效果
另外,於一實施例中,於該半導體基材10的第一表面11下一預定範圍內包括有經摻雜形成之具有第二導電型態的半導體區域14,以作為光伏元件的射極(emitter),其中該第二導電型態與該的一導電型態互異。於一實施例中,所述摻雜之摻雜物可以是但不限於硼、磷或砷等。此外,摻雜可以是但不限於利用爐管擴散、網印、旋塗或噴霧法等製程來執行。舉例而言,於一實施例中,所述之半導體基材10可以是p型態,而所述之半導體區域14可以是n型態。但不以此為限,於另一實施例中,所述之半導體基材可以是n型態,而所述之半導體區域103可以是p型態。
此外,於一實施例中,於該半導體基材10的第一表面11還可設置有一具有低折射係數的抗反射層15(anti-reflection coatings, ARC),其中該抗反射層15的形成可以是藉由化學氣相沉積(CVD)製程、或物理氣相沉積(PVD)製程等來執行,但不以為限。另外,該抗反射層15可包括有但不限於由氮化矽(SiNx)等化合物所組成。藉此,透過該抗反射層15的設置,可減少入射光的反射,降低光伏元件表面載子複合速度,提供鈍化(passivation)效果,以及提高光電流與防刮傷以及防濕氣等功效。
該保護層20係設置於該第二表面12以及該些側表面13上,該保護層20用以抑制該光伏元件100發生電勢誘發衰減效應。
於一實施例中,該保護層20包括有一第一保護層22,設置於該第二表面12以及該些側表面13上,且部分之第一保護層22可延伸至第一表面11的邊緣,但不以為限。該第一保護層22可以由氧化鋁、氧化鈦、氧化鋯、氧化鉿的其中至少一者所組成,或者由上述化合物之混合物所組成,但不以此為限,於其他應用上,亦可由其他金屬氧化物所組成。其中,於一實施例中,該第一保護層22的厚度介於0.2~100nm之間。
此外,於一實施例中,該保護層20還包括有一第二保護層24,該第二保護層24係設置於該第一保護層22上,較佳者,係披覆該第一保護層22,用以保護該第一保護層22。其中,所述之第二保護層24可以由氮化矽、氮氧化矽的其中至少一者所組成,或者由上述化合物之混合物所組成,但不以此為限。
該至少一導電區塊30係設置於該半導體基材10的第一表面11與第二表面12的其中至少一者,與該第一表面11以及該第二表面12的其中至少一者形成歐姆接觸。
於一實施例中,所述導電區塊30包括有一第一電極32,設置於該第一表面11上,與該第一表面11形成歐姆接觸。其中,該第一電極32可以利用局部網印或塗佈預定的金屬導電膠料在第一表面11上,並經由燒結而成。在燒結過程中,膠料中的分子穿過抗反射層15與第一表面11形成接觸,進而讓第一電極32與正表面11形成歐姆接觸。此外,於一實施例中,亦可以在抗反射層15上形成溝槽,讓在溝槽內的第一表面11外露,再將第一電極32形成於溝槽內被覆外露的第一表面11,而不以上述說明為限。
此外,於一實施例中,所述導電區塊30包括有一第二電極34,設置於該第二表面12上,並與第二表面12形成歐姆接觸。其中,該第二電極34同樣可透過局部網印或是塗佈預定的金屬導電膠料等的方式於該第二表面12上經燒結形成,於此不再贅述。
另外,於一實施例中,所述導電區塊30包括有一金屬層36,設置於該第二表面12上的保護層20上,其中該金屬層36主要由鋁膠所構成,但於其他應用上,並不以此為限。
於一實施例中,上述之第一電極32、第二電極34、金屬層36的成分可以是但不限於有機載體、玻璃熔塊、銀漿、鋁漿、合金、樹酯以及金屬奈米粒子等其中至少一者或其組合,或其他種類之導電填料。
於本實施例中,所述導電區塊30包括有第一電極32、第二電極34以及金屬層36,該第一電極32與該第二電極34分別作為正面與背面之主柵線(Bus Bar)電極,該金屬層36係覆蓋於部分的該第二表面12上,與第二電極34同作為背面電極,其中,所述金屬層36的結構型態可設計為但不限於點陣、細線、柵型、網格狀等。
於後茲說明上述實施例之光伏元件100的製造方法,其包括有以下步驟:
請配合圖2及圖3所示,首先,係先提供有一半導體基材10,該半導體基材10包括有相背對的一第一表面11與一第二表面12以及複數個側表面13。其中,於作為入光面的第一表面11上,係可經表面粗糙結構化(texturing)處理,以形成多個如金字塔狀(pyramid texture)、角錐、圓錐狀或顆粒狀等之粗糙化結構,藉以在該第一表面11作為入光面時,其表面的粗糙化結構可降低入射光自表面反射損失的機率以增加光線被吸收的機會,以及提升受光面積與增加其發電效率。此外,前述形成粗糙化結構的方式可包括有但不限於:利用如熱壓成形、光感成形等奈米轉印技術,或是利用奈米球微影技術,或是陽極氧化鋁製程技術,或是乾式或濕式蝕刻製程等。
請配合圖4所示,於對第一表面11進行表面粗糙結構化處理後,係對第一表面11下一預定範圍內進行摻雜,以形成導電型態不同於矽基材的半導體區域103,以作為光伏元件的射極(Emitter)。
請配合圖4及圖5所示,接著,係於該第二表面12以及該些側表面13上形成該保護層20,以抑制該光伏元件發生PID效應。其中,於本實施例中,該保護層20包括有一第一保護層22以及一第二保護層24,於製程上,係先於該第二表面12以及該些側表面13上形成該第一保護層22,再形成該第二保護層24於該第一保護層22上。其中,上述保護層的形成方式可包括有但不限於電漿輔助化學氣相沉積(plasma-enhanced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PECVD)製程、常壓化學氣相沉積(atmospheric pressure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APCVD)製程、有機金屬化學氣相沉積(metalorganic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MOCVD)製程、原子層沉積(atomic layer deposition, ALD)製程或物理氣相沉積(physical vapor deposition, PVD)製程等。
其中,該第一保護層22可由氧化鋁、氧化鈦、氧化鋯、氧化鉿的其中至少一者所組成,或者由上述化合物之混合物所組成;該第二保護層24可由氮化矽、氮氧化矽的其中至少一者所組成,或者由上述化合物之混合物所組成。藉此,透過該第二保護層24的設計,可有效避免第一保護層22受到後續形成該些導電區塊30中的金屬元素的污染與破壞,從而可提升該保護層20所產生之抗PID效應的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於一實施例中,於形成該保護層20之前,還包括有對該第二表面12以及該些側表面13進行拋光處理,且經拋光處理後之該第二表面12以及該些側表面13的最小平方和粗糙度(Rq)≦0.3µm,例如下表一所示,為於多個應用例中對經粗糙結構化處理之第一表面11以及經拋光處理之第二表面12和側表面13進行量測所得之最小平行和粗糙度(Rq)的實驗數據,較佳者,於一實施例中,經表面粗糙結構化處理後之第一表面11的最小平行和粗糙度(Rq)係介於0.3µm至0.4µm之間,經拋光處理後之第二表面12以及側表面13的最小平行和粗糙度(Rq)係介於0.1µm至0.3µm之間。其中,所述之拋光處理的方式包括有但不限於:物理拋光、電解拋光(Electro Polishing, EP)、化學蝕刻(Etching)、化學機械研磨(Chemical-Mechanical Polishing, CMP)等。 表一
而前述在設置保護層20之前先對第二表面12以及該些側表面13進行拋光處理的好處在於:可提升設置於該第二表面12以及該些側表面13上之保護層20的均勻度,此外,經拋光後之表面還可降低尖端電場的產生,改善尖端放電現象,藉以提升其抑制PID效應的效果。
此外,於摻雜形成該半導體區域14後,請參照圖6所示,於本實施例中,更進一步於第一表面11上設置有一具有低折射係數的抗反射層15,其中該抗反射層15的形成可以是藉由化學氣相沉積(CVD)製程、或物理氣相沉積(PVD)製程等來執行,但不以為限。藉此,透過設置該抗反射層15,可減少第一表面11之入射光反射,降低光伏元件表面載子複合速度,以及提供鈍化(passivation)效果,與提高光電流與防刮傷以及防濕氣等功效。
於後,形成至少一導電區塊於該第一表面11以及該第二表面12的其中至少一者,且使該至少一導電區塊與該第一表面11以及該第二表面12的其中至少一者形成歐姆接觸。請復參圖1所示,於本實施例中,所述導電區塊30包括有第一電極32、第二電極34以及金屬層36,其製程步驟包括有:
形成該第一電極32於該第一表面11上,並使該第一電極32與第一表面11形成歐姆接觸。其中,該第一電極32可以利用如局部網印或塗佈預定的金屬導電膠料在第一表面11上,並經由燒結而成。在燒結過程中,膠料中的分子穿過抗反射層15與第一表面11形成接觸,進而讓第一電極32與正表面11形成歐姆接觸。
以及形成該第二電極34於該第二表面12上,並使該第二電極34與第二表面12形成歐姆接觸。其中,該第二電極34同樣可透過如局部網印或是塗佈預定的金屬導電膠料等的方式於該第二表面12上後經燒結形成。
以及形成該金屬層36於該第二保護層24上,並使該金屬層36覆蓋該第二表面12上形成該第二電極34以外的區域,並使該金屬層36與第二電極34形成歐姆接觸。
請配合圖7所示,於半導體基材10的第一表面11上還設置有多個集線電極33(finger)與該第一電極32電性連接,於本實施例中,該些集線電極33以及該第一電極32所構成之電極圖案可為柵狀排列型態,但不以此為限。請配合圖8所示,所述金屬層36係自第二電極34的兩側向外延伸,且呈間隔柵狀排列。
值得一提的是,於本實施例當中,設置於該第二表面12上之導電區塊30所佔之面積與該第二表面12之面積的比值不大於40%,較佳者,於一實施例中,所述的比值係介於2%至40%之間,其中,根據不同的應用,也可以選自2%-10%、10%-20%、20%-30%、30%-40%等區間,或者自2%-40%的範圍中選擇任意兩點所構成的區間。
舉例而言,請參照下表二以及圖9及圖10所示,於實施例A中之導電區塊30與第二表面的面積比值為25%;於實施例B中之導電區塊30與第二表面的面積比值為34%;於實施例C(對照組)中之導電區塊與第二表面面積比值則為97%,相當於導電區塊幾乎包覆了第二表面。比較後可發現,實施例A、B的光電轉換效率與開路電壓皆高於實施例C的數據,由此可得知,當適當地減少導電區塊的面積,使得導電區塊所佔之面積與第二表面之面積的比值小於等於40%甚至更低時,可有助於提升太陽能電池的光電轉換效率以及開路電壓值。 表二
請配合下表三所示,為A至E光伏元件的第二表面(與側表面)拋光與否、保護層設置與否、第二表面導電區塊的配置型態與經PID測試之測試結果的比較表。
其中,A光伏元件為應用本發明之製造方法所製成的光伏元件,其第二表面係經拋光處理,且設置有保護層,且第二表面上之導電區塊所佔的面積與第二表面之面積的比值約為34%。
另外,B至E光伏元件則非應用本發明之製造方法所製成的光伏元件,其中B至E光伏元件的第二表面並未經拋光處理而呈粗糙面,D、E光伏元件則並未設置有保護層。
其中,ETA(i)為測試前的光電轉換效率,ETA(p)為測試後的光電轉換效率。 表三
由表三所示的數據可見,其中的B至E光伏元件產生有較高的光電轉換效率衰減幅度。反觀經本發明之製造方法所製成的A光伏元件,透過對其第二表面以及側表面進行拋光處理,以及設置保護層結構,以及搭配導電區塊(或稱金屬化區域)與第二表面進行面積比值匹配等設計,其光電轉換效率的衰減比例是最低的,由此可見,透過本發明之製造方法所製成的光伏元件,其抑制PID效應的效果明顯優於其他的光伏元件。
總結上述,本發明的具體功效在於:(1)透過對第一表面進行表面粗糙結構化處理,可有效增加入光面的受光面積以及降低反射率;(2)透過對第二表面以及該些側表面進行拋光處理,從而可提高設置於該第二表面以及該些側表面上之保護層的均勻性,以提升其抑制PID效應的效果;以及(3)透過對設置於第二表面之電極等導電區塊所佔面積與第二表面之面積進行控制與匹配,例如減少設置在第一表面及/或第二表面上的導電區塊,以使得設置於第二表面之導電區塊所佔面積與第二表面之面積的比值低於40%以下,除可減少導電區塊對保護層的破壞之外,在導電區塊覆蓋第二表面之面積中取得適當的平衡,還可增加太陽能電池整體的光電轉換效率,而於減少導電區塊的面積後,還可有助於降低設置導電區塊的材料成本以及降低太陽能電池的製造成本。
另外,本發明所應用之導電區塊的配置,還包括有但不限於以下型態:請參圖11所示,於一實施例中,所述之導電區塊包括有不規則排列的多個電極40。請參圖12所示,於一實施例中,所述之導電區塊包括有細線棋盤狀排列的電極50。請參圖13所示,於一實施例中,所述之導電區塊包括多個陣列排列的電極62,以及間隔設置於該些電極62上的條狀電極64。請參圖14所示,於一實施例中,所述之導電區塊包括有多個間隔排列的條狀電極72,以及跨接於兩兩條狀電極72之間的電極74。
此外,於一實施例中,前述之導電區塊的圖案配置亦可採取雙面(第一表面與第二表面)對稱設置的設計,而不以上述說明為限。
於上述實施例中,所述的第一表面為正表面,而所述的第二表面為背表面,但於其他應用上,並不以此為限,舉例而言,於另一實施例中,所述的第一表面可為背表面,而所述的第二表面便可為正表面。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較佳可行實施例而已,於一實施例中,所述的導電區塊亦可僅設置於第一表面或第二表面上,而不以上述實施例於第一表面以及第二表面上均設置有導電區塊為限,另外,於一實施例中,所述的導電區塊的數量,亦可視實際應用上的需求,僅在半導體基材的其中一表面設置有單一個導電區塊,而不以前述實施例中的複數個導電區塊為限。舉凡應用本發明說明書及申請專利範圍所為之等效變化,理應包含在本發明之專利範圍內。
[本發明]
100‧‧‧光伏元件
10‧‧‧半導體基材
11‧‧‧第一表面
12‧‧‧第二表面
13‧‧‧側表面
14‧‧‧半導體區域
15‧‧‧抗反射層
20‧‧‧保護層
22‧‧‧第一保護層
24‧‧‧第二保護層
30‧‧‧導電區塊
32‧‧‧第一電極
33‧‧‧集線電極
34‧‧‧第二電極
36‧‧‧金屬層
40‧‧‧電極
50‧‧‧電極
62‧‧‧電極
64‧‧‧條狀電極
72‧‧‧條狀電極
74‧‧‧電極
圖1為本發明一實施例之光伏元件的示意圖。 圖2至圖6為本實施例之製造光伏元件的流程示意圖。 圖7為上述實施例之光伏元件的立體示意圖。 圖8為上述實施例的局部下視示意圖。 圖9及圖10為上述實施例之光伏元件的實驗數據圖。 圖11至圖14揭示不同排列形式之導電區塊的配置圖。

Claims (13)

  1. 一種光伏元件,包括有: 一半導體基材,包括有相背對的一第一表面與一第二表面以及複數個側表面; 一保護層,設置於該第二表面以及該些側表面上,用以抑制該光伏元件發生電勢誘發衰減效應;以及 至少一導電區塊,設置於該第一表面以及該第二表面的其中至少一者,且該些導電區塊與該第一表面以及該第二表面的其中至少一者形成歐姆接觸; 其中,設置於該第二表面上的該至少一導電區塊所佔之面積與該第二表面之面積的比值不大於40%。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光伏元件,其中該保護層包括有一第一保護層,該第一保護層包括有氧化鋁、氧化鈦、氧化鋯、氧化鉿的其中一者或其組合。
  3. 如請求項2所述之光伏元件,其中該保護層包括有一第二保護層,設置於該第一保護層上,且該第二保護層包括有氮化矽、氮氧化矽的其中一者或其組合;該第一保護層設置於該第二表面以及該些側表面上。
  4.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所述之光伏元件,其中該第二表面以及該些側表面的最小平方和粗糙度(Rq)≦0.3µm。
  5. 如請求項1所述之光伏元件,其中該第一保護層的厚度介於0.2~100nm之間。
  6. 如請求項1所述之光伏元件,其中,設置於該第二表面上之該至少一導電區塊所佔之面積與該第二表面之面積的比值係介於2%至40%之間。
  7. 一種光伏元件的製造方法,包括有以下步驟: 提供一半導體基材,該半導體基材包括有相背對的一第一表面與一第二表面以及複數個側表面; 形成一保護層於該第二表面以及該些側表面上,用以抑制該光伏元件發生電勢誘發衰減效應; 形成至少一導電區塊於該第一表面以及該第二表面的其中至少一者,且該至少一導電區塊與該第一表面以及該第二表面的其中至少一者形成歐姆接觸; 其中,設置於該第二表面上的該至少一導電區塊所佔之面積與該第二表面之面積的比值不大於40%。
  8. 如請求項7所述之光伏元件的製造方法,其中該保護層包括有一第一保護層以及一第二保護層,係先形成該第一保護層於該第二表面以及該些側表面上,再形成該第二保護層於該第一保護層上。
  9. 如請求項8所述之光伏元件的製造方法,其中該第一保護層包括有氧化鋁、氧化鈦、氧化鋯、氧化鉿的其中一者或其組合;該第二保護層包括有氮化矽、氮氧化矽的其中一者或其組合。
  10. 如請求項7至9中任一項所述之光伏元件的製造方法,包括有:對該第二表面以及該些側表面進行拋光處理。
  11. 如請求項10所述之光伏元件的製造方法,其中拋光後之該第二表面以及該些側表面的最小平方和粗糙度(Rq)≦0.3µm。
  12. 如請求項7所述之光伏元件的製造方法,其中該第一保護層的厚度介於0.2~100nm之間。
  13. 如請求項7所述之光伏元件的製造方法,其中,設置於該第二表面上之該至少一導電區塊所佔之面積與該第二表面之面積的比值係介於2%至40%之間。
TW106121096A 2017-06-23 2017-06-23 光伏元件及其製造方法 TWI63924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6121096A TWI639241B (zh) 2017-06-23 2017-06-23 光伏元件及其製造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6121096A TWI639241B (zh) 2017-06-23 2017-06-23 光伏元件及其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639241B TWI639241B (zh) 2018-10-21
TW201906180A true TW201906180A (zh) 2019-02-01

Family

ID=648029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6121096A TWI639241B (zh) 2017-06-23 2017-06-23 光伏元件及其製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639241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95516B (zh) * 2018-11-19 2020-06-01 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 雙面太陽能電池及其背面電極結構
TWI750610B (zh) * 2020-03-18 2021-12-21 中美矽晶製品股份有限公司 太陽能電池結構
US11901466B2 (en) 2018-03-09 2024-02-13 Technische Universiteit Eindhoven Photovoltaic cell and a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387371B (zh) * 2023-06-02 2023-09-29 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 太阳能电池及其制作方法、光伏组件及光伏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728669B2 (en) 2013-03-06 2017-08-08 Sino-American Silicon Products Inc. Solar cell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TWM472948U (zh) 2013-03-06 2014-02-21 Sunrise Global Solar Energy Co Ltd 太陽能電池
TWI536582B (zh) 2014-04-23 2016-06-01 太陽光電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背面粗細電極區塊的太陽能電池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901466B2 (en) 2018-03-09 2024-02-13 Technische Universiteit Eindhoven Photovoltaic cell and a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TWI695516B (zh) * 2018-11-19 2020-06-01 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 雙面太陽能電池及其背面電極結構
TWI750610B (zh) * 2020-03-18 2021-12-21 中美矽晶製品股份有限公司 太陽能電池結構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639241B (zh) 2018-10-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728103B (zh) 太阳能电池
EP3916814B1 (en) Photovoltaic module, solar cell,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solar cell
US10084107B2 (en) Transparent conducting oxide for photovoltaic devices
US20110277816A1 (en) Solar cell with shade-free front electrode
US20100243042A1 (en) High-efficiency photovoltaic cells
US20180190919A1 (en) Conductive polymer/si interfaces at the backside of solar cells
JP6722117B2 (ja) 結晶シリコンを用いた太陽電池の受光面のパッシベーション
TWI639241B (zh) 光伏元件及其製造方法
US10651327B2 (en) Thin film photovoltaic cell with back contacts
TW201432925A (zh) 矽晶太陽能電池結構
TWM527159U (zh) 異質接面太陽能電池結構
CN110249433B (zh) 结晶太阳能电池以及用于制造这种太阳能电池的方法
CN102403370A (zh) 共面式光伏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US8822259B2 (en) Methods for enhancing light absorption during PV applications
US20090250102A1 (en) Photoelectric conversion device using semiconductor nanomaterials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N115224137B (zh) 半导体衬底及太阳能电池和光伏组件
TWI452700B (zh) 光伏元件及其製造方法
CN114975648B (zh) 太阳能电池及其制备方法、光伏组件
CN111524982A (zh) 太阳电池
CN104037242B (zh) 光伏元件及其制造方法
TWI492400B (zh) 太陽能電池及其製造方法與太陽能電池模組
KR101186242B1 (ko) 입체 패턴을 갖는 광전 소자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CN115000188B (zh) 一种用于晶硅异质结太阳电池迎光面的局域接触结构
TW201933617A (zh) 太陽能電池
CN220543926U (zh) 太阳能电池和光伏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