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903462A - 手振修正裝置及攝像裝置 - Google Patents

手振修正裝置及攝像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903462A
TW201903462A TW107117150A TW107117150A TW201903462A TW 201903462 A TW201903462 A TW 201903462A TW 107117150 A TW107117150 A TW 107117150A TW 107117150 A TW107117150 A TW 107117150A TW 201903462 A TW201903462 A TW 201903462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movable body
driving
shake correction
moving direction
driving forc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11715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古川正英
杉山好功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索尼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索尼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索尼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90346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903462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5/00Adjustment of optical system relative to image or object surface other than for focusing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64Imaging systems using optical elements for stabilisation of the lateral and angular position of the image
    • G02B27/646Imaging systems using optical elements for stabilisation of the lateral and angular position of the image compensating for small deviations, e.g. due to vibration or shak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5/00Adjustment of optical system relative to image or object surface other than for focusing
    • G03B5/04Vertical adjustment of lens; Rising fro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4N23/54Mounting of pick-up tubes,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deviation or focusing coi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4N23/55Optical par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Mounting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8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for stable pick-up of the scene, e.g. compensating for camera body vibrations
    • H04N23/682Vibration or motion blur correction
    • H04N23/685Vibration or motion blur correction performed by mechanical compensation
    • H04N23/687Vibration or motion blur correction performed by mechanical compensation by shifting the lens or sensor posi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1/00Arrangements for holding or mounting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1/04Mounting of cameras operative during drive; Arrangement of controls thereof relative to the vehic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1/00Arrangements for holding or mounting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011/0001Arrangements for holding or mounting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position
    • B60R2011/004Arrangements for holding or mounting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position outside the vehicl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205/00Adjustment of optical system relative to image or object surface other than for focusing
    • G03B2205/0007Movement of one or more optical elements for control of motion blur
    • G03B2205/0015Movement of one or more optical elements for control of motion blur by displacing one or more optical elements normal to the optical axi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205/00Adjustment of optical system relative to image or object surface other than for focusing
    • G03B2205/0053Driving means for the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optical element
    • G03B2205/0061Driving means for the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optical element using piezoelectric actuator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205/00Adjustment of optical system relative to image or object surface other than for focusing
    • G03B2205/0053Driving means for the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optical element
    • G03B2205/0069Driving means for the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optical element using electromagnetic actuators, e.g. voice coil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Adjustment Of Camera Lenses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Abstract

達成構造的簡化且達成可動體的輕量化。   具備:對於基座體朝第1移動方向可移動的第1可動體、及將第1可動體挾持地位於基座體的相反側並且對於第1可動體可朝與第1移動方向不同的第2移動方向移動的第2可動體、及各別朝前述第2可動體賦予驅動力的第1驅動體及第2驅動體,藉由第1驅動體或是第2驅動體的至少一方的驅動力而使第1可動體及第2可動體成為一體地對於基座體朝第1移動方向被移動,藉由第1驅動體或是第2驅動體的至少一方的驅動力而使第2可動體對於第1可動體朝第2移動方向被移動。

Description

手振修正裝置及攝像裝置
本技術,是有關於具備朝第1移動方向被移動的第1可動體及朝第2移動方向被移動的第2可動體之手振修正裝置及具有其的攝像裝置的技術領域。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8-78852號公報
在攝影機和照相機和照相機單元被組入的各種的機器等的攝像裝置中,具有設有將透鏡和攝像元件,例如,朝與光軸方向垂直交叉的方向移動來進行像振的修正之手振修正裝置者(例如專利文獻1參照)。
在專利文獻1的手振修正裝置中,具備:將透鏡或是攝像元件保持的可動體、及將可動體朝彼此垂直交叉的第1移動方向及第2移動方向移動的移動機構。移動機構是具有第1移動體及第2移動體及第3移動體及第1致動器及第2致動器,第1移動體及第2移動體及第3移動體是在可朝可動體的各位置移動的狀態下接觸。
第1移動體是藉由第1致動器而朝第2移動方向被移動,第1移動體是朝第2移動方向被移動的話,可動體是朝第2移動方向被移動。此時第2移動體及第3移動體被可動體滑動而在可動體被保持於與光軸垂直交叉的平面上的狀態下朝第2移動方向被移動。
且第2移動體是藉由第2致動器而朝第1移動方向被移動,第2移動體是朝第1移動方向被移動的話,可動體是朝第1移動方向被移動。此時第1移動體及第3移動體是被可動體滑動而在可動體與光軸垂直交叉的平面上被保持的狀態下朝第1移動方向被移動。
[本發明所欲解決的課題]
但是在專利文獻1的手振修正裝置中,朝一個可動體被賦予朝不同的方向的複數驅動力的構成,雖因為在可動體未安裝有移動機構而可達成可動體的輕量化,但是具有三個移動體而有零件點數多而無法使構造簡化。
因此,即使朝一個可動體被賦予朝不同的方向的複數驅動力的構成的手振修正裝置,也可達成構造的簡化較佳。
在此,本技術的手振修正裝置及攝像裝置的目的,是達成構造的簡化且達成可動體的輕量化。 [用以解決課題的手段]
第1,本技術的手振修正裝置,是具備:對於基座體朝第1移動方向可移動的第1可動體、及將前述第1可動體挾持地位於前述基座體的相反側並且對於前述第1可動體可朝與前述第1移動方向不同的第2移動方向移動的第2可動體、及各別朝前述第2可動體賦予驅動力的第1驅動體及第2驅動體,藉由前述第1驅動體或是前述第2驅動體的至少一方的驅動力而使前述第1可動體及前述第2可動體成為一體地對於前述基座體朝前述第1移動方向被移動,藉由前述第1驅動體或是前述第2驅動體的至少一方的驅動力而使前述第2可動體對於前述第1可動體朝前述第2移動方向被移動者。
由此,藉由第1驅動體及第2驅動體而朝第2可動體各別被賦予驅動力,藉由第1驅動體或是前述第2驅動體的至少一方的驅動力而使第2可動體朝第1移動方向或是第2移動方向被移動。
第2,在上述的本技術的手振修正裝置中,在光軸方向使前述第1可動體及前述第2可動體被並列地位置,前述第1移動方向是成為與前述光軸方向垂直交叉的方向,前述第2移動方向是成為與前述光軸方向及前述第1移動方向皆垂直交叉的方向較佳。
由此,第1可動體被移動的第1移動方向及第2可動體被移動的第2移動方向是成為彼此垂直交叉且與光軸垂直交叉的方向。
第3,在上述的本技術的手振修正裝置中,從前述第1驅動體朝前述第2可動體朝第1驅動方向賦予驅動力,從前述第2驅動體朝前述第2可動體朝第2驅動方向賦予驅動力,前述第1驅動方向及前述第2驅動方向皆是對於光軸方向垂直交叉且彼此垂直交叉的方向較佳。
由此,第1驅動方向及第2驅動方向是成為彼此垂直交叉且皆與光軸垂直交叉的方向。
第4,在上述的本技術的手振修正裝置中,在前述第1驅動體設有第1驅動力傳達部,在前述第2驅動體設有第2驅動力傳達部,在前述第2可動體形成有第1被作用面及第2被作用面,前述第1被作用面是在可滑動於前述第1驅動力傳達部的狀態下被推壓,前述第2被作用面是在可滑動於前述第2驅動力傳達部的狀態下被推壓,前述第1驅動力傳達部的對於前述第1被作用面的位置或是前述第2驅動力傳達部的對於前述第2被作用面的位置的至少一方的位置被變化使前述第2可動體對於前述基座體被移動較佳。
由此,朝第1被作用面使第1驅動體的驅動力被傳達且朝第2被作用面使第2驅動體的驅動力被傳達而使第2可動體被移動。
第5,在上述的本技術的手振修正裝置中,設有朝將前述第1被作用面朝前述第1驅動力傳達部推壓並且將前述第2被作用面朝前述第2驅動力傳達部推壓的方向推迫的推迫部較佳。
由此,藉由推迫部而使第1被作用面朝第1驅動力傳達部被推壓並且使第2被作用面朝第2驅動力傳達部被推壓。
第6,在上述的本技術的手振修正裝置中,藉由前述推迫部而使前述第1可動體及前述第2可動體朝接近前述基座體的方向被推迫較佳。
由此,不必要各別設置將第1被作用面及第2被作用面各別朝第1驅動力傳達部及第2驅動力傳達部推壓地推迫的推迫部及將第1可動體及第2可動體朝接近基座體的方向推迫的推迫部。
第7,在上述的本技術的手振修正裝置中,前述第1被作用面及前述第2被作用面皆是對於前述第1移動方向及前述第2移動方向傾斜較佳。
由此,朝成為傾斜面的第1被作用面使第1驅動體的驅動力被傳達且朝成為傾斜面的第2被作用面使第2驅動體的驅動力被傳達而使第2可動體被移動。
第8,在上述的本技術的手振修正裝置中,前述第1被作用面及前述第2被作用面的對於前述第1移動方向及前述第2移動方向的傾斜角度是成為相同較佳。
由此,因為朝成為傾斜面的第1被作用面使第1驅動體的驅動力被傳達且朝由與第1被作用面相同傾斜角度被傾斜的第2被作用面使第2驅動體的驅動力被傳達而使第2可動體被移動,所以可將由第1驅動體及第2驅動體的同一的驅動力所產生的第2可動體的朝第1移動方向的移動量及朝第2移動方向的移動量成為相同。
第9,在上述的本技術的手振修正裝置中,前述第1驅動力傳達部及前述第2驅動力傳達部是各別被複數設置較佳。
由此,朝複數第1驅動力傳達部使第1被作用面被推壓並且朝複數第2驅動力傳達部使第2被作用面被推壓。
第10,在上述的本技術的手振修正裝置中,前述第1移動方向及前述第1驅動方向是成為不同的方向,前述第2移動方向及前述第2驅動方向是成為不同的方向較佳。
由此,因為第1驅動體的驅動力及第2驅動體的驅動力的雙方的驅動力被傳達使第2可動體被移動,所以對應第1驅動體及第2驅動體的驅動力的大小使第2可動體朝第1移動方向或是第2移動方向被移動。
第11,在上述的本技術的手振修正裝置中,前述第1驅動體是具有第1致動器及藉由前述第1致動器而被動作的第1滑件,前述第2驅動體是具有第2致動器及藉由前述第2致動器而被動作的第2滑件,前述第2可動體可滑動於前述第1滑件及前述第2滑件較佳。
由此,第1驅動體的驅動力及第2驅動體的驅動力是各別從第1滑件及第2滑件朝第2可動體被傳達。
第12,在上述的本技術的手振修正裝置中,前述第1移動方向及前述第2移動方向是成為垂直交叉的方向,前述第1滑件及前述第2滑件是皆朝與前述第1移動方向及前述第2移動方向垂直交叉的方向被動作較佳。
由此,因為第1滑件及第2滑件是朝與第1可動體及第2可動體的移動方向垂直交叉的方向被動作,所以在包含第1可動體及第2可動體的移動方向的面內,第1滑件及第2滑件的配置空間變小。
第13,在上述的本技術的手振修正裝置中,前述第1致動器及前述第2致動器是被安裝於前述基座體較佳。
由此,將第1致動器及第2致動器安裝用的專用的構件是不必要。
第14,在上述的本技術的手振修正裝置中,在前述基座體中設有配置有前述第1可動體及前述第2可動體的近似矩形狀的配置部,前述第1驅動體及前述第2驅動體是在前述第1可動體及前述第2可動體的外側各別被安裝在前述配置部的角部較佳。
由此,第1驅動體及第2驅動體被配置於配置部中的外周附近的部分。
第15,在上述的本技術的手振修正裝置中,前述第1可動體的外形狀是比前述第2可動體的外形狀更小較佳。
由此,成為可在第1可動體是不從第2可動體朝外側突出的狀態下將第1可動體及第2可動體配置。
第16,在上述的本技術的手振修正裝置中,在前述基座體形成有配置前述第1可動體及前述第2可動體及前述第1驅動體及前述第2驅動體的配置空間較佳。
由此,第1可動體及第2可動體及第1驅動體及第2驅動體是被配置於形成於基座體的同一的空間。
第17,在上述的本技術的手振修正裝置中,設有:將前述第1可動體朝前述第1移動方向導引的第1導引件、及將前述第2可動體朝前述第2移動方向導引的第2導引件較佳。
由此,藉由第1導引件而使第1可動體對於基座體被導引並且藉由第2導引件而使第2可動體對於第1可動體被導引。
第18,在上述的本技術的手振修正裝置中,前述第1導引件是與前述基座體一體形成,前述第2導引件是與前述第1可動體一體形成較佳。
由此,不必要將第1導引件及第2導引件與基座體及第1可動體由不同構件形成。
第19,在上述的本技術的手振修正裝置中,在前述基座體及前述第1可動體之間被配置有當前述第1可動體朝前述第1移動方向被移動時被轉動的第1轉動構件,在前述第1可動體及前述第2可動體之間被配置有當前述第2可動體朝前述第2移動方向被移動時被轉動的第2轉動構件較佳。
由此,第1可動體朝第1移動方向被移動時第1轉動構件被轉動並且第2可動體朝第2移動方向被移動時第2轉動構件被轉動。
第20,本技術的攝像裝置,是具備至少具有一個透鏡的透鏡單元及將透過前述透鏡取入的光學像光電轉換的攝像元件及修正前述光學像的像振的手振修正裝置,前述手振修正裝置,是具備:對於基座體朝第1移動方向可移動的第1可動體、及將前述第1可動體挾持地位於前述基座體的相反側並且對於前述第1可動體可朝與前述第1移動方向不同的第2移動方向移動的第2可動體、及各別朝前述第2可動體賦予驅動力的第1驅動體及第2驅動體,藉由前述第1驅動體或是前述第2驅動體的至少一方的驅動力而使前述第1可動體及前述第2可動體成為一體地對於前述基座體朝前述第1移動方向被移動,藉由前述第1驅動體或是前述第2驅動體的至少一方的驅動力而使前述第2可動體對於前述第1可動體朝前述第2移動方向被移動者。
由此,在手振修正裝置中,藉由第1驅動體及第2驅動體而朝第2可動體各別被賦予驅動力,藉由第1驅動體或是前述第2驅動體的至少一方的驅動力,而使第2可動體朝第1移動方向或是第2移動方向被移動。 [發明的效果]
本技術的手振修正裝置及攝像裝置,因為是藉由第1驅動體及第2驅動體而朝第2可動體各別被賦予驅動力,藉由第1驅動體或是前述第2驅動體的至少一方的驅動力,而使第2可動體朝第1移動方向或是第2移動方向被移動,所以可以達成構造的簡化且達成可動體的輕量化。
且本說明書的效果也是僅例示,並非限定,其他的效果也可以。
以下,將本技術手振修正裝置及攝像裝置參照添付圖面進行說明實施用的形態。如以下所示的實施例,是將本技術的攝像裝置適用在交換鏡頭,將本技術的手振修正裝置適用在設於此交換鏡頭的手振修正裝置者。
且本技術攝像裝置及手振修正裝置的適用範圍不各別限定於交換鏡頭及設於交換鏡頭的手振修正裝置。本技術的攝像裝置及手振修正裝置,可以廣泛適用於例如,被組入照相機、攝影機、個人電腦、可攜式末端等的各種的機器的攝像裝置、或設於這些的攝像裝置的手振修正裝置。
在以下的說明,是在照相機的裝置本體裝設有交換鏡頭的狀態,從攝影者所見的方向顯示前後上下左右的方向者。因此,被攝體側是成為前方,攝影者側是成為後方。
且以下所示的前後上下左右的方向是為了方便說明者,有關本技術的實施,不被限定於這些的方向。
且以下所示的透鏡,是包含:由單一的透鏡所構成者、及藉由複數透鏡作為透鏡群所構成者的兩者的意思。
<攝像裝置的整體構成>   攝像裝置(交換鏡頭)1是具有:鏡筒2、及被配置於鏡筒2的內部的所需的各部(第1圖參照)。在鏡筒2的內部中至少一個透鏡群3、3、‧‧‧是在朝光軸方向可移動或是被固定的狀態下被配置。透鏡群3是具有單一或複數透鏡。在鏡筒2的內部中也被配置如開口光圏等的透鏡群3、3、‧‧‧以外的無圖示的其他的光學要素。
透鏡群3、3、‧‧‧之中的一個透鏡群3或是其一部分是作為朝與光軸垂直交叉的方向被移動的移動透鏡群3a被設置。且,透鏡群3是具有單一或複數透鏡的複數副透鏡群,例如,由前群及後群所構成也可以,在此情況下副透鏡群是作為移動透鏡群3a設置也可以。
交換鏡頭也就是攝像裝置1是被作成對於照相機的無圖示的裝置本體可裝卸地,被安裝於裝置本體地被使用。在裝置本體中設有:電源鈕、和變焦旋鈕等的操作部、和顯示畫面的顯示部等。
且在本技術中,藉由在裝置本體裝設有攝像裝置1而整體構成攝像裝置也可以,且,只有未使用交換鏡頭的型式的裝置本體構成攝像裝置也可以。但是,在只有未使用交換鏡頭的型式的裝置本體構成攝像裝置的情況中,在裝置本體配置有透鏡群3、3、‧‧‧。
攝像裝置1,是具有CPU(中央處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4及驅動電路5及驅動馬達6及攝像元件7及影像分離電路8(第2圖參照)。
且CPU4及驅動電路5及驅動馬達6及攝像元件7及影像分離電路8,是在:藉由在裝置本體裝設有攝像裝置1使整體構成攝像裝置的情況、和只有使用非交換鏡頭的型式的裝置本體作為攝像裝置構成的情況中,被設置在裝置本體。
CPU4是將攝像裝置1的整體總括地控制,將通過透鏡群3、3、‧‧‧且藉由攝像元件7而被光電轉換的像朝影像分離電路8送出。
CPU4,是依據來自對焦操作等的外部的操作訊號的輸入實行各種的處理。例如,對焦操作訊號被輸入的情況時,對應被輸入的對焦操作訊號透過驅動電路5進行將驅動馬達6動作的對焦處理。藉由對焦處理作為聚焦透鏡群被設置的透鏡群3是朝光軸方向被移動。此時藉由CPU4而使聚焦透鏡群的位置資訊被反饋,接著記憶透過驅動馬達6使聚焦透鏡群被移動時的參照資訊。且,CPU4,是例如,變焦操作訊號被輸入的情況時,對應被輸入的變焦操作訊號透過驅動電路5進行將驅動馬達6動作的變倍處理。
且CPU4,是依據從進行手振修正用的後述的位置檢出部被輸出的訊號朝驅動電路5送出驅動訊號。驅動電路5是依據被輸入的驅動訊號使後述的第1致動器及第2致動器動作。藉由第1致動器及第2致動器的動作來進行手振修正。
攝像元件7,是例如使用,CCD(電荷耦合器件、Charge Coupled Device)和CMOS(互補金屬氧化物半導體、Complementary Metal-Oxide Semiconductor)等的光電轉換元件。
影像分離電路8是將影像訊號朝無圖示的影像處理電路送出。在影像處理電路中,將被輸入的影像訊號轉換成適合其後的處理的各訊號形式,進行:對於顯示部的影像顯示處理、和對於記錄媒體的記錄處理、和透過通訊介面的資料傳送處理等的各處理。
在鏡筒2的內部配置有將移動透鏡群3a移動的手振修正裝置9(第1圖及第2圖參照)。因此,藉由使移動透鏡群3a朝與光軸垂直交叉的方向被移動來進行手振修正。
且在上述中,雖顯示藉由手振修正裝置9而使移動透鏡群3a朝與光軸垂直交叉的方向被移動來進行手振修正的例,但是移動透鏡群3a是不朝與光軸垂直交叉的方向被移動地使攝像元件7藉由手振修正裝置9被移動的構成也可以。在此情況下藉由使攝像元件7朝與光軸垂直交叉的方向被移動來進行手振修正。
<第1實施例的手振修正裝置的構成>   以下,說明第1實施例的手振修正裝置9的構成(第3圖至第16圖參照)。
手振修正裝置9是具有:在被固定的狀態下被配置的基座體10、及對於基座體10朝第1移動方向也就是左右方向可移動的第1可動體11、及對於第1可動體11朝第2移動方向也就是上下方向可移動的第2可動體12(第3圖至第5圖參照)。
基座體10是具有:形成朝前方開口的箱狀的配置部13、及從配置部13朝左右突出的被支撐突部14、14。
配置部13是具有基座面部15及上面部16及下面部17及側面部18、18(第6圖參照)。配置部13的內部空間是作為配置空間13a地形成。基座面部15是朝向前後方向,上面部16是從基座面部15的上端部朝前方突出,下面部17是從基座面部15的下端部朝前方突出,側面部18、18是各別從基座面部15的左右兩端部朝前方突出。
基座面部15是形成矩形的板狀。在基座面部15中形成有朝前後貫通的圓形狀的光透過孔15a。在基座面部15的上端部中的左右兩端部中形成有朝前後貫通的配置孔15b、15b。在基座面部15中朝前方開口的配置凹部15c、15c是在光透過孔15a的左右隔離地形成。在基座面部15中朝前方開口的支撐凹部15d是形成於光透過孔15a的下方。
在配置部13中設有支撐突部19、19、20、20。支撐突部19、19是從橫跨上面部16的左右的一方的端部及一方的側面部18的上端部的位置朝內方突出,在前後隔離地位置。在支撐突部19中形成有朝前後貫通的支撐孔19a。支撐突部20、20是從橫跨上面部16的左右的另一方的端部及另一方的側面部18的上端部的位置朝內方突出,在前後隔離地位置。在支撐突部20中形成有朝前後貫通的支撐孔20a。
在下面部17中朝上方突出的彈簧支撐突部17a、17a是左右隔離地設置。
在被支撐突部14中定位銷14a及插通孔14b是在上下隔離地位置。基座體10是在鏡筒2或是被配置於鏡筒2的內部的無圖示的安裝構件,安裝有被支撐突部14、14。此時基座體10是藉由定位銷14a、14a而對於鏡筒2或是安裝構件被定位,藉由插通插通孔14b、14b的無圖示的安裝螺栓而被安裝於鏡筒2或是安裝構件。
在基座體10的配置凹部15c、15c中各別被配置有第1導引件21、21。第1導引件21是形成圓筒狀或是圓柱狀,在軸方向與左右方向一致的狀態下被配置於配置凹部15c。第1導引件21是對於基座面部15成為不能移動。
第1轉動構件22是被支撐在基座體10的支撐凹部15d中。第1轉動構件22是形成圓筒狀或是圓柱狀,在軸方向與上下方向一致的狀態下被支撐於支撐凹部15d,對於基座體10朝繞軸周圍方向可旋轉。且,在基座體10中的光透過孔15a的上下形成支撐凹部15d、15d,第1轉動構件22、22是各別被支撐在支撐凹部15d、15d也可以(參照第3圖的由2點鎖線所包圍的圖A)。
第1可動體11是形成近似圓環狀,內側的空間是作為透過孔11a形成(第7圖及第8圖參照)。
在第1可動體11的後面23中朝後方開口的被導引溝部23a、23a是在透過孔11a的左右隔離地形成(第8圖參照)。被導引溝部23a、23a是形成朝左右延伸的形狀。在第1可動體11的後面23中朝後方開口的支撐凹部23b是形成於透過孔11a的下方。
在第1可動體11的前面24中朝前方開口的配置凹部24a、24a是在透過孔11a的外側在透過孔11a的圓周方向隔離地形成(第7圖參照)。在第1可動體11的前面24中朝前方開口的支撐凹部24b是形成於透過孔11a的外側。配置凹部24a、24a及支撐凹部24b是依序在圓周方向隔離地形成。
在第1可動體11的被導引溝部23a、23a中各別配置有第1導引件21、21(第9圖參照),第1可動體11是藉由使被導引溝部23a、23a各別朝第1導引件21、21被導引而對於基座體10朝左右方向(第1移動方向)可移動。因此,第1可動體11是在透過第1導引件21、21被支撐於基座體10的基座面部15的狀態下,被配置於配置部13的配置空間13a。
第1轉動構件22是被支撐在第1可動體11的支撐凹部23b中,藉由使第1轉動構件22在基座體10及第1可動體11之間被轉動而使第1可動體11對於基座體10朝左右方向圓滑地移動。且,在第1可動體11中的透過孔11a的上下形成支撐凹部23b、23b,第1轉動構件22、22是各別被支撐在支撐凹部23b、23b也可以(參照第4圖的由2點鎖線包圍的圖D)。
在第1可動體11的配置凹部24a、24a中各別配置有第2導引件25、25(第7圖參照)。第2導引件25是形成圓筒狀或是圓柱狀,在軸方向與上下方向一致的狀態下被配置於配置凹部24a。第2導引件25是對於第1可動體11不能移動。
第2轉動構件26是被支撐在第1可動體11的支撐凹部24b中。第2轉動構件26是形成圓筒狀或是圓柱狀,在軸方向與左右方向一致的狀態下被支撐於支撐凹部24b,可對於第1可動體11朝繞軸周圍方向旋轉。且,在第1可動體11中的透過孔11a的周圍形成支撐凹部24b、24b,第2轉動構件26、27是各別被支撐在支撐凹部24b、24b也可以(參照第3圖的由2點鎖線包圍的圖B及圖C)。第2轉動構件26是形成圓筒狀或是圓柱狀,在軸方向與左右方向一致的狀態下被支撐於支撐凹部24b,可對於第1可動體11朝繞軸周圍方向旋轉。第2轉動構件27,是例如,形成球狀,可對於第1可動體11沿著支撐凹部24b的形狀朝與第2轉動構件26相同方向旋轉。且,第2轉動構件26、26是各別被支撐在雙方的支撐凹部24b、24b也可以,第2轉動構件27、27是各別被支撐在雙方的支撐凹部24b、24b也可以。
第2可動體12是具有:形成環狀的基面部28、及從基面部28的外周部朝前方突出的周面部29(第10圖及第11圖參照)。第2可動體12是成為外形狀比第1可動體11的外形狀更大。基面部28中的內側的空間是作為透孔28a形成。
在第2可動體12中在將透孔28a覆蓋的狀態下使移動透鏡群3a被保持。藉由包含移動透鏡群3a的透鏡群3、3、‧‧‧而取入的攝影光是朝攝像元件7被入射。此時攝影光是依序透過第2可動體12的透孔28a及第1可動體11的透過孔11a及基座體10的光透過孔15a而朝攝像元件7被入射。
在基面部28的後面30中朝後方開口的被導引溝部30a、30a是在透孔28a的外側在透孔28a的圓周方向隔離地形成(第11圖參照)。被導引溝部30a、30a是形成朝上下延伸的形狀。在基面部28的後面30中朝後方開口的支撐凹部30b是形成於透孔28a的外側。
周面部29的上端附近的部分的左右兩端部是各別作為傾斜面部31、32被設置(第10圖及第11圖參照)。傾斜面部31、32是各別在左右方向隨著朝彼此隔離的方向進行而朝下方位移地傾斜。
在周面部29中設有從傾斜面部31、32的外面突出的承接突部33、34。在承接突部33中形成有第1被作用面33a,在承接突部34中形成有第2被作用面34a。
位於左側的第1被作用面33a是朝向左斜上方且前斜上方地傾斜,位於右側的第2被作用面34a是朝向右斜上方且前斜上方地傾斜。對於第1被作用面33a及第2被作用面34a的水平面的左右方向及上下方向的傾斜角度是相同。
在周面部29的前端部中朝前方突出的彈簧支撐突部29a、29a、29a是在圓周方向隔離地設置。在周面部29的前端部中朝前方突出的止動突部29b、29b、‧‧‧是在圓周方向隔離地設置。
在第2可動體12的被導引溝部30a、30a中各別配置第2導引件25、25(第12圖參照),第2可動體12是藉由使被導引溝部30a、30a各別朝第2導引件25、25被導引而對於第1可動體11朝上下方向(第2移動方向)可移動。因此,第2可動體12是透過第2導引件25、25被支撐於第1可動體11,被配置於配置部13的配置空間13a。
第2轉動構件26是被支撐在第2可動體12的支撐凹部30b中,第2轉動構件26是藉由在第1可動體11及第2可動體12之間被轉動且在對於第2可動體12的第1可動體11的移動時減少摩擦使第2可動體12對於第1可動體11朝上下方向圓滑地被移動。第2可動體12因為是對於第1可動體11朝上下方向被移動,使第1可動體11對於基座體10朝左右方向被移動,所以被支撐於第1可動體11的第2可動體12是與第1可動體11成為一體地對於基座體10朝左右方向被移動。且,在第2可動體12中的透孔28a的周圍形成支撐凹部30b、30b,第2轉動構件26、27是各別被支撐在支撐凹部30b、30b也可以(參照第4圖的由2點鎖線包圍的圖E)。
如上述,在手振修正裝置9中,設有:將第1可動體11朝第1移動方向導引的第1導引件21、21、及將第2可動體12朝第2移動方向導引的第2導引件25、25。
因此,因為藉由第1導引件21、21而使第1可動體11對於基座體10被導引並且藉由第2導引件25、25而使第2可動體12對於第1可動體11被導引,所以可以將第1可動體11及第2可動體12各別朝第1移動方向及第2移動方向確實地移動。
且在上述中,雖顯示第1導引件21、21是與基座體10不同構件地設置,第2導引件25、25是與第1可動體11不同構件地設置的例,但是第1導引件21、21是作為第1導引件21A、21A與基座體10一體形成,第2導引件25、25是作為第2導引件25A、25A與第1可動體11一體形成也可以(第13圖參照)。
第1導引件21、21是作為第1導引件21A、21A與基座體10一體形成,藉由使第2導引件25、25由第2導引件25A、25A與第1可動體11一體形成,因此不必要將第1導引件21、21及第2導引件25、25與基座體10及第1可動體11由不同構件形成,就可以達成零件點數的削減且將第1可動體11及第2可動體12各別朝第1移動方向及第2移動方向確實地移動。
且可取代第1導引件21、21及第2導引件25、25,而在基座體10及第1可動體11之間設置對於第1可動體11不能移動的第1被導引構件,在第1可動體11及第2可動體12之間設置不能對於第2可動體12移動的第2被導引構件也可以。此情況時在基座體10形成第1導引溝,在第1可動體11形成第2導引溝,成為藉由第1導引溝而透過第1被導引構件使第1可動體11被導引,藉由第2導引溝而透過第2被導引構件使第2可動體12被導引的構成也可以。且,此情況時,將第1被導引構件一體形成於第1可動體11,將第2被導引構件一體形成於第2可動體12也可以。
且在基座體10及第1可動體11之間被配置有當第1可動體11朝第1移動方向被移動時被轉動的第1轉動構件22,在第1可動體11及第2可動體12之間被配置有當第2可動體12朝第2移動方向被移動時被轉動的第2轉動構件26。
因此,因為第1可動體11朝第1移動方向被移動時使第1轉動構件22被轉動並且第2可動體12朝第2移動方向被移動時使第2轉動構件26被轉動,所以可以將第1可動體11及第2可動體12各別朝第1移動方向及第2移動方向圓滑地移動。
在第2可動體12中的周面部29的下面及基座體10中的下面部17的上面之間被配置有作為推迫部的功能的壓制彈簧35、35(第6圖及第12圖參照)。壓制彈簧35、35,是例如,壓縮捲簧,其下端部是被支撐在基座體10的彈簧支撐突部17a、17a。第2可動體12是藉由壓制彈簧35、35而朝上方被推迫。且,壓制彈簧35是設置一個也可以。
在基座體10的支撐突部19、19中安裝有第1驅動體36(第3圖及第14圖參照)。第1驅動體36是由第1致動器37及第1滑件38所構成(第15圖及第16圖參照)。
第1致動器37,是例如,使用壓電元件的致動器,具有固定部37a及壓電元件37b及驅動軸37c,使壓電元件37b從固定部37a朝前方突出使驅動軸37c與壓電元件37b的前側連續地設置,壓電元件37b及驅動軸37c是在朝前後方向延伸的狀態下被配置。
第1致動器37是在固定部37a被配置於基座面部15的配置孔15b而被固定於基座體10的狀態下,使驅動軸37c朝前後方向可移動地被支撐在支撐突部19、19的支撐孔19a、19a。在第1致動器37中電壓被外加在壓電元件37b的話,壓電元件37b被伸縮使驅動軸37c朝前後方向被移動。
第1滑件38是具有:呈直角被彎曲的基座構件39、及與基座構件39在長度方向被連結的連結構件40,連結構件40的長度方向中的兩端部是各別與基座構件39的長度方向中的兩端部連結。基座構件39是以彎曲部分為基準使一方的側作為第1部分39a被設置且使另一方的側作為第2部分39b被設置。連結構件40是使長度方向中的兩端部以外的部分作為平板狀的接面部40a被設置。
第1滑件38是具有使基座構件39及連結構件40朝向彼此接近的方向的彈力。在基座構件39及連結構件40之間被插入第1致動器37的驅動軸37c,使基座構件39中的第1部分39a及第2部分39b、和連結構件40的接面部40a,朝驅動軸37c被推壓。
在接面部40a的與驅動軸37c接觸的面的相反的面中安裝有傳達構件41。在傳達構件41中朝接面部40a的相反側凸的第1驅動力傳達部41a、41a是在連結構件40的長度方向隔離地設置。第1驅動力傳達部41a、41a是形成外面凸狀的緩和的曲面。
第1驅動體36是位於基座體10的配置部13中的左上的角部,在傳達構件41的第1驅動力傳達部41a、41a可滑動於第2可動體12的承接突部33中的第1被作用面33a的狀態下接觸(第16圖參照)。傳達構件41是從左斜上方與第1被作用面33a接觸。
此時因為第2可動體12是藉由壓制彈簧35、35而朝上方被推迫,所以第1被作用面33a是朝傳達構件41的第1驅動力傳達部41a、41a被推壓。
在基座體10的支撐突部20、20中安裝有第2驅動體42(第3圖及第14圖參照)。第2驅動體42是由第2致動器43及第2滑件44所構成(第15圖及第16圖參照)。
第2致動器43,是例如,使用壓電元件的致動器,具有固定部43a及壓電元件43b及驅動軸43c,使壓電元件43b從固定部43a朝前方突出使驅動軸43c與壓電元件43b的前側連續地設置,壓電元件43b及驅動軸43c是在朝前後方向延伸的狀態下被配置。
第2致動器43是在固定部43a被配置於基座面部15的配置孔15b且被固定於基座體10的狀態下,使驅動軸43c朝前後方向可移動地被支撐在支撐突部20、20的支撐孔20a、20a。在第2致動器43中若電壓被外加在壓電元件43b的話,壓電元件43b被伸縮使驅動軸43c朝前後方向被移動。
第2滑件44是具有:呈直角被彎曲的基座構件45、及與基座構件45在長度方向被連結的連結構件46,連結構件46的長度方向中的兩端部是各別與基座構件45的長度方向中的兩端部連結。基座構件45是以彎曲部分為基準使一方的側作為第1部分45a被設置且使另一方的側作為第2部分45b被設置。連結構件46是使長度方向中的兩端部以外的部分作為平板狀的接面部46a被設置。
第2滑件44是具有使基座構件45及連結構件46朝彼此接近的方向的彈力。在基座構件45及連結構件46之間被插入第2致動器43的驅動軸43c,基座構件45中的第1部分45a及第2部分45b和連結構件46的接面部46a是朝驅動軸43c被推壓。
在接面部46a的與驅動軸43c接觸的面的相反的面中安裝有傳達構件47。在傳達構件47中朝接面部46a的相反側凸的第2驅動力傳達部47a、47a是在連結構件46的長度方向隔離地設置。第1驅動力傳達部47a、47a是形成外面凸狀的緩和的曲面。
第2驅動體42是位於基座體10的配置部13中的右上的角部,在傳達構件47的第2驅動力傳達部47a、47a可滑動於第2可動體12的承接突部34中的第2被作用面34a的狀態下接觸(第16圖參照)。傳達構件47是從右斜上方與第2被作用面34a接觸。
此時因為第2可動體12是藉由壓制彈簧35、35而朝上方被推迫,所以第2被作用面34a是朝傳達構件47的第2驅動力傳達部47a、47a被推壓。
如上述,第1驅動體36是使傳達構件41從左斜上方與第2可動體12的第1被作用面33a接觸,在第2可動體12中從第1驅動體36使驅動力朝右斜下方或是左斜上方被賦予,此方向是設成第1驅動方向。且,第2驅動體42是使傳達構件47從右斜上方與第2可動體12的第2被作用面34a接觸,在第2可動體12中從第2驅動體42使驅動力朝左斜下方或是右斜上方被賦予,此方向是設成第2驅動方向。
第1驅動方向及第2驅動方向是成為垂直交叉的方向,第1驅動方向及第2驅動方向是對於第1可動體11的第1移動方向及第2可動體12的第2移動方向成為45度不同的方向(第12圖參照)。
且在上述中,雖顯示各別具有壓電元件37b、43b的第1驅動體36及第2驅動體42的例,但是第1驅動體及第2驅動體,是例如,藉由線圈及磁鐵而使驅動力發生的電磁式的致動器也可以,且,藉由導螺桿的旋轉而使驅動力發生的電動式的致動器也可以。
蓋體48是在使第1可動體11及第2可動體12及第1驅動體36及第2驅動體42被配置於配置空間13a的狀態下從前側被安裝在基座體10的配置部13,第1可動體11及第2可動體12及第1驅動體36及第2驅動體42是藉由蓋體48而被閉塞(第3圖至第5圖參照)。在蓋體48中形成有朝前後貫通的通過孔48a。
在第2可動體12中的周面部29的前面及蓋體48的後面之間被配置有推迫彈簧49、49、49(第5圖及第10圖參照)。推迫彈簧49、49、49,是例如,壓縮捲簧,其後端部是被支撐在第2可動體12的彈簧支撐突部29a、29a、29a。第2可動體12是藉由推迫彈簧49、49、49而朝後方被推迫,藉由使第2可動體12朝後方被推迫而使第1可動體11也朝後方被推迫。
因此,第2可動體12是朝第2導引件25、25及第2轉動構件26被推壓,第2導引件25、25及第2轉動構件26是被第1可動體11推壓,第1可動體11是被第1導引件21、21及第1轉動構件22推壓,第1導引件21、21及第1轉動構件22是被基座體10的基座面部15推壓。
且在手振修正裝置9中,因為在基座體10設有朝前方突出的止動突部29b、29b、‧‧‧,所以藉由落下等而朝攝像裝置1被賦予大的衝擊時,止動突部29b、29b、‧‧‧是與蓋體48的後面接觸,而使第2可動體12及第1可動體11的朝前方的過度的移動被防止。
如上述,因為第1致動器37及第2致動器43是被安裝於將第1可動體11支撐的基座體10,所以將第1致動器37及第2致動器43安裝用的專用的構件是不需要,可以達成手振修正裝置9的構造的簡化。
且在基座體10中設有配置有第1可動體11及第2可動體12的近似矩形狀的配置部13,第1驅動體36及第2驅動體42是在第1可動體11及第2可動體12的外側各別被安裝在配置部13的角部。
因此,因為第1驅動體36及第2驅動體42被配置於配置部13中的外周附近的部分,所以可以達成由空間的有效活用所產生的手振修正裝置9的小型化。
且第1驅動體36及第2驅動體42是安裝在配置部13的角部以外的部分也可以。
進一步,因為第1可動體11的外形狀是比第2可動體12的外形狀更小,所以成為可在第1可動體11不從第2可動體12突出外側狀態下將第1可動體11及第2可動體12配置,可以達成手振修正裝置9的更小型化。
尤其是,第1可動體11是對於基座體10只有朝左右方向可移動,具有限制第2可動體12及被保持於第2可動體12的移動透鏡群3a的朝繞光軸周圍方向的旋轉的功能,藉由將限制旋轉的第1可動體11位於第2可動體12的內側位置,在攝像裝置1就可以達成鏡筒2的徑方向中的小型化及構造的簡化。
進一步,因為在基座體10形成有配置有第1可動體11及第2可動體12及第1驅動體36及第2驅動體42的配置空間13a,第1可動體11及第2可動體12及第1驅動體36及第2驅動體42是被配置於形成於基座體10的同一的空間,所以可以達成由配置空間的有效活用所產生的手振修正裝置9的進一步的小型化。
<第1實施例的手振修正裝置的動作>   以下,說明手振修正裝置9中的手振修正動作(第17圖至第26圖參照)。且,在第17圖至第26圖中,為了容易理解手振修正動作而將各部簡略化地顯示。
且在手振修正裝置9中,第1可動體11是對於基座體10藉由第1導引件21、21而成為只有朝左右方向(第1移動方向)可移動,第2可動體12是對於第1可動體11藉由第2導引件25、25而只有朝上下方向(第2移動方向)可移動。因此,在以下所示的手振修正動作中,第1可動體11及第2可動體12不會發生朝繞光軸周圍方向的對於基座體10的朝旋轉方向的動作也就是滾動動作。且,因為第1可動體11及第2可動體12是藉由推迫彈簧49、49、‧‧‧而朝後方被推迫,所以在手振修正動作中第1可動體11及第2可動體12也不會朝前後方向被移動。
在手振修正動作進行之前的狀態中,第1驅動體36及第2驅動體42未被動作。第1驅動體36是使傳達構件41的第1驅動力傳達部41a、41a與形成於第2可動體12的承接突部33的第1被作用面33a的前後方向的中央部接觸,第2驅動體42是成為傳達構件47的第2驅動力傳達部47a、47a與形成於第2可動體12的承接突部34的第2被作用面34a的前後方向的中央部接觸的狀態(第17圖參照)。
因此,手振修正裝置9的第1可動體11及第2可動體12是位於不會朝左右方向及上下方向的其中任一的方向移動的基準位置(第18圖參照)。
首先,說明手振修正裝置9中的朝第2移動方向(上下方向)的手振修正動作(第19圖至第22圖參照)。
在手振修正裝置9中,電壓被外加在第1致動器37及第2致動器43的壓電元件37b、43b使驅動軸37c、43c被動作使第1滑件38及第2滑件44朝前方被移動的話,第1驅動力傳達部41a、41a是被滑動於第1被作用面33a而朝第1被作用面33a的前端側被移動並且第2驅動力傳達部47a、47a是被滑動於第2被作用面34a而朝第2被作用面34a的前端側被移動(第19圖參照)。
第1驅動力傳達部41a、41a是朝第1被作用面33a的前端側被移動且第2驅動力傳達部47a、47a是朝第2被作用面34a的前端側被移動的話,藉由壓制彈簧35、35而朝上方被推迫的第2可動體12是對於第1可動體11朝第2導引件25、25被導引而朝上方被移動(第20圖參照)。
另一方面,在手振修正裝置9中,電壓是被外加在第1致動器37及第2致動器43的壓電元件37b、43b使驅動軸37c、43c被動作使第1滑件38及第2滑件44朝後方被移動的話,第1驅動力傳達部41a、41a是被滑動於第1被作用面33a而朝第1被作用面33a的後端側被移動並且第2驅動力傳達部47a、47a是被滑動於第2被作用面34a而朝第2被作用面34a的後端側被移動(第21圖參照)。
第1驅動力傳達部41a、41a是朝第1被作用面33a的後端側被移動且第2驅動力傳達部47a、47a是朝第2被作用面34a的後端側被移動的話,第2可動體12是反抗壓制彈簧35、35的推迫力對於第1可動體11朝第2導引件25、25被導引朝下方被移動(第22圖參照)。
接著,說明手振修正裝置9中的朝第1移動方向(左右方向)的手振修正動作(第23圖至第26圖參照)。
在手振修正裝置9中,電壓是被外加在第1致動器37及第2致動器43的壓電元件37b、43b使驅動軸37c、43c被動作,第1滑件38朝前方被移動而使第2滑件44朝後方被移動的話,第1驅動力傳達部41a、41a是被滑動於第1被作用面33a而朝第1被作用面33a的前端側被移動並且第2驅動力傳達部47a、47a是被滑動於第2被作用面34a而朝第2被作用面34a的後端側被移動(第23圖參照)。
第1驅動力傳達部41a、41a是朝第1被作用面33a的前端側被移動且第2驅動力傳達部47a、47a是朝第2被作用面34a的後端側被移動的話,朝左方的移動力是被賦予在第2可動體12,被賦予的移動力是從第2可動體12朝第1可動體11被傳達,第1可動體11是與第2可動體12成為一體地朝第1導引件21、21被導引而朝左方被移動(第24圖參照)。
另一方面,在手振修正裝置9中,電壓是被外加在第1致動器37及第2致動器43的壓電元件37b、43b使驅動軸37c、43c被動作,第1滑件38朝後方被移動而使第2滑件44朝前方被移動的話,第1驅動力傳達部41a、41a是被滑動於第1被作用面33a而朝第1被作用面33a的後端側被移動並且第2驅動力傳達部47a、47a是被滑動於第2被作用面34a而朝第2被作用面34a的前端側被移動(第25圖參照)。
第1驅動力傳達部41a、41a是朝第1被作用面33a的後端側被移動且第2驅動力傳達部47a、47a是朝第2被作用面34a的前端側被移動的話,朝右方的移動力是被賦予在第2可動體12,被賦予的移動力是從第2可動體12朝第1可動體11被傳達,第1可動體11是與第2可動體12成為一體地朝第1導引件21、21被導引而朝右方被移動(第26圖參照)。
如上述,藉由使第2可動體12對於第1可動體11朝上下方向被移動並且與第1可動體11成為一體地朝左右方向被移動,使被保持於第2可動體12的移動透鏡群3a也朝上下左右被移動,移動透鏡群3a的光軸被位移使像振被修正的手振修正被進行。
且在上述中,雖顯示第1驅動力傳達部41a、41a及第2驅動力傳達部47a、47a是同時對於第1被作用面33a及第2被作用面34a被移動的例,但是第1驅動力傳達部41a、41a及第2驅動力傳達部47a、47a是只有一方對於第1被作用面33a或是第2被作用面34a被移動也可以。且,藉由變更被外加在第1致動器37及第2致動器43的電壓的大小和電流的方向,將第1驅動力傳達部41a、41a及第2驅動力傳達部47a、47a的朝前後方向的移動量及移動方向調節將第2可動體12在與光軸垂直交叉的面內朝任意的位置可移動。
如上述,在手振修正裝置9中,在光軸方向(前後方向)使第1可動體11及第2可動體12被並列地位置,第1移動方向是成為與光軸方向垂直交叉的方向,第2移動方向是成為與光軸方向及第1移動方向皆垂直交叉的方向。
因此,第1可動體11被移動的第1移動方向及第2可動體12被移動的第2移動方向因為是成為彼此垂直交叉且皆與光軸垂直交叉的方向,可以進行信賴性高的手振修正。
且在上述中,雖顯示第1可動體11是朝左右方向也就是第1移動方向被移動且第2可動體12是朝上下方向也就是第2移動方向被移動的例,但是相反地,第1可動體11是朝上下方向被移動且第2可動體12是朝左右方向被移動的構成也可以。
且在手振修正裝置9中,從第1驅動體36對於第2可動體12被賦予的驅動力的驅動方向也就是第1驅動方向是成為右斜下方及左斜上方,從第2驅動體42對於第2可動體12被賦予的驅動力的驅動方向也就是第2驅動方向是成為左斜下方及右斜上方,第1驅動方向及第2驅動方向皆是對於光軸方向垂直交叉且彼此垂直交叉的方向。
因此,因為第1驅動方向及第2驅動方向是成為彼此垂直交叉且皆與光軸垂直交叉的方向,所以可以進行信賴性高的手振修正。
且第1驅動方向及第2驅動方向是彼此垂直交叉的方向以外的方向,例如,第1驅動方向及第2驅動方向是成為在周方向未滿90度的角度也可以(第27圖參照)。且,第1驅動方向及第2驅動方向是成為在周方向比90度更大的角度也可以。
如此即使第1驅動方向及第2驅動方向之間成為垂直交叉的方向(90度)以外的角度的情況時,藉由變更被外加在第1致動器37及第2致動器43的電壓的大小和電流的方向,就可將第1驅動力傳達部41a、41a及第2驅動力傳達部47a、47a的移動量及移動方向調節將第2可動體12在與光軸垂直交叉的面內朝任意的位置移動。
且在手振修正裝置9中,第1驅動力傳達部41a、41a是在可滑動於第1被作用面33a的狀態下被推壓,第2驅動力傳達部47a、47a是在可滑動於第2被作用面34a的狀態下被推壓,第1驅動力傳達部41a、41a的對於第1被作用面33a的位置或是第2驅動力傳達部47a、47a的對於第2被作用面34a的位置的至少一方的位置被變化,使第2可動體12對於基座體10被移動。
因此,因為朝第1被作用面33a使第1驅動體36的驅動力被傳達且朝第2被作用面34a使第2驅動體42的驅動力被傳達而使第2可動體12被移動,所以可以藉由簡潔的構成使第2可動體12確實地移動。
進一步,設有朝將第1被作用面33a朝第1驅動力傳達部41a、41a推壓並且將第2被作用面34a朝第2驅動力傳達部47a、47a推壓的方向推迫的壓制彈簧35、35。
因此,因為藉由壓制彈簧35、35而使第1被作用面33a朝第1驅動力傳達部41a、41a被推壓並且使第2被作用面34a朝第2驅動力傳達部47a、47a被推壓,所以從第1驅動體36及第2驅動體42朝第2可動體12使驅動力確實地被傳達,就可以達成零件點數的削減且進行信賴性高的手振修正。
進一步,將第1驅動體36的第1驅動方向及第2驅動體42的第2驅動方向成為不同的方向且對於上下左右傾斜的方向,藉由將由壓制彈簧35、35所產生的推迫方向成為上方,就不必要為了將第2可動體12的第1被作用面33a及第2被作用面34a各別朝第1驅動力傳達部41a、41a及第2驅動力傳達部47a、47a推壓而設置朝不同的方向推迫的彈簧,可以達成由零件點數的削減所產生的構造的簡化。
且因為第1被作用面33a及第2被作用面34a皆是對於第1移動方向及第2移動方向傾斜,所以朝成為傾斜面的第1被作用面33a使第1驅動體36的驅動力被傳達且朝成為傾斜面的第2被作用面34a使第2驅動體42的驅動力被傳達而使第2可動體12被移動,可以藉由更簡潔的構成將第2可動體12確實地移動。
進一步,第1被作用面33a的對於第1移動方向及第2移動方向的傾斜角度及第2被作用面34a的對於第1移動方向及第2移動方向的傾斜角度是成為相同。
因此,因為朝成為傾斜面的第1被作用面33a使第1驅動體36的驅動力被傳達且朝由與第1被作用面33a相同傾斜角度被傾斜的第2被作用面34a使第2驅動體42的驅動力被傳達而使第2可動體12被移動,所以可將由第1驅動體36及第2驅動體42的同一的驅動力所產生的第2可動體12的朝第1移動方向的移動量及朝第2移動方向的移動量成為相同,可以容易地進行第2可動體12的朝第1移動方向及第2移動方向的移動控制。
但是在手振修正裝置9中,第1被作用面33a的對於第1移動方向及第2移動方向的傾斜角度及第2被作用面34a的對於第1移動方向及第2移動方向的傾斜角度是成為不同的構成也可以,藉由將第1被作用面33a及第2被作用面34a的傾斜角度相異,就成為可變化第2可動體12對於第1驅動體36及第2驅動體42的同一的驅動力的朝第1移動方向及第2移動方向的移動量。
因此,成為可對於第2可動體12對應必要的第1移動方向及第2移動方向中的移動速度和第1驅動體36及第2驅動體42的特性,例如,驅動力和驅動速度等進行控制,可以達成有關於第2可動體12的移動控制的設計的自由度的提高。
且在上述中,雖顯示第1被作用面33a及第2被作用面34a是各別對於第1移動方向及第2移動方向傾斜,第1驅動體36的第1驅動方向及第2驅動體42的第2驅動方向是與光軸垂直交叉的方向的例,但是例如,第1被作用面33a及第2被作用面34a是朝向與光軸垂直交叉的方向,第1驅動體36的第1驅動方向及第2驅動體42的第2驅動方向是對於與光軸垂直交叉的方向傾斜也可以(第28圖參照)。
且在上述中,雖顯示藉由壓制彈簧35、35而使第2可動體12被推迫的例,但是例如,可取代壓制彈簧35、35,而設置使第2可動體12的第1被作用面33a及第2被作用面34a各別朝第1驅動力傳達部41a、41a及第2驅動力傳達部47a、47a被推壓的方向被推迫的別的手段也可以。例如,第2可動體12的承接突部33、34是藉由磁性體而形成,第1驅動體36的傳達構件41及第2驅動體42的傳達構件47是藉由磁鐵而形成,承接突部33是在傳達構件41被挪近使第1被作用面33a朝第1驅動力傳達部41a、41a被推壓使承接突部34朝傳達構件47被挪近使第2被作用面34a朝第2驅動力傳達部47a、47a被推壓也可以。且,相反地,第2可動體12的承接突部33、34是藉由磁鐵而形成,傳達構件41、47是藉由磁性體而形成也可以。
在手振修正裝置9中,如上述,第1驅動力傳達部41a、41a及第2驅動力傳達部47a、47a是各別設置複數,例如,各設置二個。
因此,因為朝複數第1驅動力傳達部41a、41a使第1被作用面33a被推壓並且朝複數第2驅動力傳達部47a、47a使第2被作用面34a被推壓,所以可以將第1驅動體36及第2驅動體42的對於第2可動體12的位置穩定,可以從第1驅動體36及第2驅動體42朝第2可動體12在穩定的狀態下將驅動力傳達。
且第1可動體11被移動的第1移動方向及從第1驅動體36朝第2可動體12被賦予的驅動力的第1驅動方向是成為不同的方向,第2可動體12被移動的第2移動方向及從第2驅動體42朝第2可動體12被賦予的驅動力的第2驅動方向是成為不同的方向。
因此,因為第1驅動體36的驅動力及第2驅動體42的驅動力的雙方的驅動力被傳達而使第2可動體12被移動,對應第1驅動體36及第2驅動體42的驅動力的大小使第2可動體12朝第1移動方向或是第2移動方向被移動,所以可以達成對於第2可動體12的移動控制的自由度的提高。
進一步,第1驅動體36是具有第1致動器37及藉由第1致動器37而被動作的第1滑件38,第2驅動體42是具有第2致動器43及藉由第2致動器43而被動作的第2滑件44,第1滑件38及第2滑件44是可滑動於第2可動體12。
因此,因為第1驅動體36的驅動力及第2驅動體42的驅動力是各別從第1滑件38及第2滑件44朝第2可動體12被傳達,所以可以將第1驅動體36及第2驅動體42的驅動力藉由簡潔的構造確實地朝第2可動體12傳達。
進一步,第1移動方向及第2移動方向是成為垂直交叉的方向,第1滑件38及第2滑件44皆是朝與第1移動方向及第2移動方向垂直交叉的方向(前後方向)被動作。
因此,因為第1滑件38及第2滑件44是朝與第1可動體11及第2可動體12的移動方向垂直交叉的方向被動作,在包含第1可動體11及第2可動體12的移動方向的面內,即,在與光軸垂直交叉的面內,使第1滑件38及第2滑件44的配置空間變小,在攝像裝置1中可以達成鏡筒2的徑方向的小型化。
且在手振修正裝置9中,藉由使第1滑件38及第2滑件44朝光軸方向(前後方向)被動作而使第1可動體11及第2可動體12朝與光軸垂直交叉的方向被動作,使第1滑件38及第2滑件44的動作方向及第1可動體11及第2可動體12的移動方向成為不同的方向。
如此藉由第1滑件38及第2滑件44的動作方向及第1可動體11及第2可動體12的移動方向成為不同的方向,使第1滑件38及第2滑件44及第1可動體11及第2可動體12的慣性質量的影響各別朝動作方向及移動方向被分散。因此,由攝像裝置1的落下等所產生的大的衝擊被賦予時,衝擊可朝各方向被分散,可以抑制由衝擊所產生的各部的破損和損傷的發生。
以下,說明手振修正裝置9的手振修正動作中的控制例(第29圖及第30圖參照)。
在攝像裝置1中設有控制部50(第29圖參照)。控制部50,是例如,使用將攝像裝置1的整體總括地控制的CPU4。
在手振修正裝置9中設有檢出第2可動體12的第1驅動方向A中的位置的第1位置檢出部51及檢出第2可動體12的第2驅動方向B中的位置的第2位置檢出部52。第1位置檢出部51及第2位置檢出部52是使用光學式的感測器和磁性式的感測器等的各種的感測器。
手振修正動作中的控制是由如以下的程序進行(第30圖參照)。
(1A、1B)在控制部50中為了修正像振的移動而各別算出第2可動體12的第1驅動方向A的位置及第2驅動方向B的位置。
(2A、2B)依據在(1A)被算出的第1驅動方向A的位置及藉由第1位置檢出部51被檢出的第2可動體12的第1驅動方向A中的位置,為了朝第1致動器37賦予而算出輸出值,被算出的輸出值是朝第1致動器37被輸出。同時,依據在(1B)被算出的第2驅動方向B的位置及藉由第2位置檢出部52被檢出的第2可動體12的第2驅動方向B中的位置,為了朝第2致動器43賦予而算出輸出值,被算出的輸出值是朝第2致動器43被輸出。
(3A、3B)依據(2A)的輸出值而動作的第2可動體12的第1驅動方向A中的位置是藉由第1位置檢出部51被檢出,檢出結果是朝控制部50被輸出而進行(2A)的動作。同時,依據(2B)的輸出值而動作的第2可動體12的第2驅動方向B中的位置是藉由第2位置檢出部52被檢出,檢出結果是朝控制部50被輸出而進行(2B)的動作。
如此藉由第1位置檢出部51及第2位置檢出部52而將第2可動體12的第1驅動方向A及第2驅動方向B的位置各別檢出控制,因為由第1位置檢出部51及第2位置檢出部52所檢出的第2可動體12的檢出位置是與第1驅動體36及第2驅動體42的驅動方向一致,所以可以藉由簡潔的邏輯進行有關於手振修正的控制。
接著,說明手振修正裝置9的手振修正動作中的別的控制例(第31圖及第32圖參照)。
在攝像裝置1中設有控制部50(第31圖參照)。控制部50,是例如,使用將攝像裝置1的整體總括地控制的CPU4。
在手振修正裝置9中設有:檢出第2可動體12的第1移動方向X中的位置的第1位置檢出部53、及檢出第2可動體12的第2移動方向Y中的位置的第2位置檢出部54。第1位置檢出部53及第2位置檢出部54是使用光學式的感測器和磁性式的感測器等的各種的感測器。
手振修正動作中的控制是由如以下的程序進行(第32圖參照)。
(1A、1B)在控制部50中為了修正像振的移動而各別算出第2可動體12的第1驅動方向A的位置及第2驅動方向B的位置。
(2)依據在(1A、1B)被算出的第1驅動方向A的位置及藉由第2驅動方向B及第1位置檢出部53及第2位置檢出部54各別被檢出的第2可動體12的第1移動方向X及第2移動方向Y中的位置,為了朝第1致動器37及第2致動器43賦予而使輸出值各別被算出,被算出的輸出值是朝第1致動器37及第2致動器43被輸出。
(3A、3B)依據(2)的輸出值而動作的第2可動體12的第1移動方向X中的位置是藉由第1位置檢出部53被檢出,檢出結果朝控制部50被輸出而進行(2)的動作。同時,依據(2)的輸出值而動作的第2可動體12的第2移動方向Y中的位置是藉由第2位置檢出部54被檢出,檢出結果朝控制部50被輸出而進行(2)的動作。
如此藉由第1位置檢出部53及第2位置檢出部54而檢出第2可動體12的第1移動方向X及第2移動方向Y的位置地控制,由第2可動體12的第1驅動方向A及第2驅動方向B的位置及第1位置檢出部53及第2位置檢出部54所檢出的檢出方向是不一致也可以。因此,手振修正裝置9中的設計的自由度變高,例如,成為可在手振修正裝置9成為最小的位置將第1位置檢出部53及第2位置檢出部54配置,可以達成攝像裝置1的小型化。
<第2實施例的手振修正裝置的構成>   接著,說明第2實施例的手振修正裝置9A的構成(第33圖至第43圖參照)。
且以下所示的手振修正裝置9A,與上述的手振修正裝置9相比較,因為只有第1可動體及第2可動體的移動方向是不同、及由壓制彈簧所產生的對於第2可動體的推迫方向是不同,的點是相異,所以與手振修正裝置9相比較,只有對於不同的部分詳細說明,對於其他的部分是對於手振修正裝置9中的同樣的部分附加相同符號並省略說明。
手振修正裝置9A具有:在被固定的狀態下被配置的基座體10A、及對於基座體10A朝第1移動方向可移動的第1可動體11A、及對於第1可動體11A朝第2移動方向可移動的第2可動體12A(第33圖至第35圖參照)。第1移動方向及第2移動方向皆是與光軸垂直交叉的方向,第1移動方向是將對於前後方向及左右方向45度傾斜的右斜下方及左斜上方連結的方向,第2移動方向是將對於前後方向及左右方向45度傾斜的左斜下方及右斜上方連結的方向。
基座體10A是具有配置部13A及被支撐突部14、14,配置部13A是具有基座面部15A及上面部16及下面部17A及側面部18、18(第36圖參照)。
在基座面部15A中形成有支撐凹部15d、15d、15d。在基座面部15A中可取代配置凹部15c、15c而形成朝前後貫通的導引孔15e、15e。導引孔15e、15e是在光透過孔15a的圓周方向隔離地位置,形成朝第1移動方向延伸的長孔狀。
在下面部17A中可取代彈簧支撐突部17a、17a而使彈簧安裝孔17b、17b左右隔離地形成。
第1轉動構件22、22、22是各別被支撐在基座體10A的支撐凹部15d、15d、15d中。第1轉動構件22是在軸方向與第2移動方向一致的狀態下被支撐於支撐凹部15d,對於基座體10A朝繞軸周圍方向可旋轉。
在第1可動體11A的後面23中可取代被導引溝部23a、23a而使朝後方突出的被導引突部23c、23c在透過孔11a的圓周方向隔離地設置(第38圖參照)。在第1可動體11A的後面23中朝後方開口的支撐凹部23b、23b、23b是在透過孔11a的圓周方向隔離地形成。
在第1可動體11A的前面24中支撐凹部24b、24b、24b是在透過孔11a的圓周方向隔離地形成(第37圖參照)。在第1可動體11A的前面24中可取代配置凹部24a、24a而形成朝前方開口的導引孔24c、24c。導引孔24c、24c是在光透過孔15a的圓周方向隔離地位置,形成朝第2移動方向延伸的長孔狀。
在基座體10A的導引孔15e、15e中第1可動體11A的被導引突部23c、23c是各別可滑動自如地被支撐(第39圖參照),第1可動體11A是藉由使被導引突部23c、23c各別朝導引孔15e、15e被導引而成為對於基座體10A朝第1移動方向可移動。
第1轉動構件22、22、22是各別被支撐在第1可動體11A的支撐凹部23a、23a、23a,藉由使第1轉動構件22、22、22在基座體10A及第1可動體11A之間被轉動而使第1可動體11A對於基座體10A朝第1移動方向圓滑地移動。
第2轉動構件26、26、26是各別被支撐在第1可動體11A的支撐凹部24b、24b、24b。第2轉動構件26是形成圓筒狀或是圓柱狀,在軸方向與第1移動方向一致的狀態下被支撐於支撐凹部24b,對於第1可動體11A朝繞軸周圍方向可旋轉。
第2可動體12A是具有:形成環狀的基面部28A、及從基面部28A的外周部朝前方突出的周面部29A(第40圖及第41圖參照)。第2可動體12A的外形狀是成為比第1可動體11A的外形狀更大。移動透鏡群3a是被保持在第2可動體12A中。
在基面部28A的後面30中可取代被導引溝部30a、30a而使朝後方突出的被導引部30c、30c在透孔28a的圓周方向隔離地設置(第41圖參照)。在基面部28A的後面30中朝後方開口的支撐凹部30b、30b、30b是在透孔28a的外側且在圓周方向隔離地形成。在周面部29A中未設有彈簧支撐突部29a。
在第1可動體11A的導引孔24c、24c中使第2可動體12A的被導引部30c、30c各別可滑動自如地被支撐(第42圖參照),第1可動體11A是藉由使被導引突部30c、30c各別朝導引孔24c、24c被導引而成為對於基座體10A朝第2移動方向可移動。
第2轉動構件26、26、26是各別被支撐在第2可動體12A的支撐凹部30b、30b、30b中,第2轉動構件26、26、26是藉由在第1可動體11A及第2可動體12A之間被轉動使第2可動體12A對於第1可動體11A朝第2移動方向圓滑地移動。第2可動體12A是對於第1可動體11A朝第2移動方向被移動,因為第1可動體11A是對於基座體10A朝第1移動方向被移動,所以被支撐於第1可動體11A的第2可動體12A是與第1可動體11A成為一體地對於基座體10A朝第1移動方向被移動。
在手振修正裝置9A中,因為將第1可動體11A朝第1移動方向導引用的被導引突部23c是與第1可動體11A設成一體,將第2可動體12A朝第2移動方向導引用的被導引部30c是與第2可動體12A設成一體,所以不需要導引第1可動體11A及第2可動體12A用的專用的構件,可以達成零件點數的削減。
且與上述相反,在基座體10A設有導引突部並且在第1可動體11A形成有被導引溝部,在第1可動體11A設有導引突部並且在第2可動體12A形成有被導引溝部也可以。
在形成於基座體10A的下面部17A的彈簧安裝孔17b、17b中安裝有作為推迫部的功能的壓制彈簧55(第36圖、第40圖及第43圖參照)。壓制彈簧55,是例如,板彈簧,具有:形成橫長的形狀的中間板部55a、及從中間板部55a各別朝上方側突出的壓板部55b、55b、及從中間板部55a各別朝下方側突出的被安裝板部55c、55c。
壓制彈簧55是使被安裝板部55c、55c各別被插入彈簧安裝孔17b、17b地安裝於下面部17a,成為壓板部55b、55b與第2可動體12A的周面部29A中的下端部的前緣接觸的狀態(第43圖參照)。壓制彈簧55是成為由壓板部55b、55b與周面部29A中的下端部的前緣從下斜前方接觸的狀態,第2可動體12A是藉由壓制彈簧55而朝上方且後方被推迫。
如此第2可動體12A是藉由壓制彈簧55而朝上方且後方被推迫,藉由壓制彈簧55而使第1被作用面33a朝第1驅動力傳達部41a、41a被推壓使第2被作用面34a朝第2驅動力傳達部47a、47a被推壓並且使第1可動體11A及第2可動體12A朝接近基座體10A的方向被推迫。
因此,不必要各別設置:將第1被作用面33a及第2被作用面34a各別朝第1驅動力傳達部41a、41a及第2驅動力傳達部47a、47a推壓地推迫的彈簧、及將第1可動體11A及第2可動體12A朝接近基座體10A的方向推迫的彈簧,可以達成零件點數的削減且將第2可動體12A朝複數方向推迫。
第1驅動體36是使傳達構件41從左斜上方與第2可動體12A的第1被作用面33a接觸,在第2可動體12A中從第1驅動體36使驅動力朝右斜下方或是左斜上方被賦予,此方向是設成第1驅動方向。且,第2驅動體42是使傳達構件47從右斜上方與第2可動體12A的第2被作用面34a接觸,在第2可動體12A中從第2驅動體42使驅動力朝左斜下方或是右斜上方被賦予,此方向是設成第2驅動方向。
因此,第1驅動方向是與第1移動方向一致,第2驅動方向是與第2移動方向一致。
在手振修正裝置9A中未設有推迫彈簧49。
<第2實施例的手振修正裝置的動作>   以下,說明手振修正裝置9A中的手振修正動作(第44圖至第53圖參照)。且,在第44圖至第53圖中,為了容易理解手振修正動作而將各部簡略化地顯示。
在手振修正裝置9A中,第1可動體11A是對於基座體10A藉由導引孔15e及被導引突部23c而成為只有朝第1移動方向可移動,第2可動體12A是對於第1可動體11A藉由導引孔24c及被導引部30c而只有朝第2移動方向可移動。因此,在以下所示的手振修正動作中,第1可動體11A及第2可動體12A不會發生朝繞光軸周圍方向的對於基座體10A的朝旋轉方向的動作也就是滾動動作。且,因為第1可動體11A及第2可動體12A是藉由壓制彈簧55而朝後方被推迫,所以在手振修正動作中第1可動體11A及第2可動體12A也不會朝前後方向被移動。
在手振修正動作進行之前的狀態中,第1驅動體36及第2驅動體42未被動作。第1驅動體36是使設於傳達構件41的第1驅動力傳達部41a、41a與形成於第2可動體12A的承接突部33的第1被作用面33a的前後方向的中央部接觸,第2驅動體42是使設於傳達構件47的第2驅動力傳達部47a、47a與形成於第2可動體12A的承接突部34的第2被作用面34a的前後方向的中央部接觸的狀態(第44圖參照)。
因此,手振修正裝置9A的第1可動體11A及第2可動體12A是位於不會朝第1移動方向及第2移動方向的其中任一的方向被移動的基準位置(第45圖參照)。
首先,說明手振修正裝置9A中的朝第2移動方向的手振修正動作(第46圖至第49圖參照)。
在手振修正裝置9A中,電壓被外加在第2致動器43的壓電元件43b使驅動軸43c被動作而使第2滑件44朝前方被移動的話,第2驅動力傳達部47a、47a是滑動於第2被作用面34a朝第2被作用面34a的前端側被移動(第46圖參照)。
第2驅動力傳達部47a、47a是朝第2被作用面34a的前端側被移動的話,藉由壓制彈簧55朝上方被推迫的第2可動體12A是對於第1可動體11A在第2移動方向朝上方側被移動(第47圖參照)。此時第1滑件38的第1驅動力傳達部41a、41a是滑動於第1被作用面33a。
另一方面,在手振修正裝置9A中,電壓被外加在第2致動器43的壓電元件43b使驅動軸43c被動作而使第2滑件44朝後方被移動的話,第2驅動力傳達部47a、47a是滑動於第2被作用面34a朝第2被作用面34a的後端側被移動(第48圖參照)。
第2驅動力傳達部47a、47a是朝第2被作用面34a的後端側被移動的話,由藉由壓制彈簧55朝上方被推迫的第2可動體12A反抗壓制彈簧55的推迫力對於第1可動體11A在第2移動方向朝下方側被移動(第49圖參照)。此時第1滑件38的第1驅動力傳達部41a、41a是滑動於第1被作用面33a。
接著,說明手振修正裝置9A中的朝第1移動方向的手振修正動作(第50圖至第53圖參照)。
在手振修正裝置9A中,電壓是被外加在第1致動器37的壓電元件37b使驅動軸37c被動作,第1滑件38是朝前方被移動的話,第1驅動力傳達部41a、41a是滑動於第1被作用面33a而朝第1被作用面33a的前端側被移動(第50圖參照)。
第1驅動力傳達部41a、41a是朝第1被作用面33a的前端側被移動的話,朝第1移動方向的移動力是被賦予在藉由壓制彈簧55朝上方被推迫的第2可動體12A,被賦予的移動力是從第2可動體12A朝第1可動體11A被傳達,第1可動體11A是與第2可動體12A成為一體地在第1移動方向朝上方側被移動(第51圖參照)。此時第2滑件44的第2驅動力傳達部47a、47a是滑動於第2被作用面34a。
另一方面,在手振修正裝置9A中,電壓是被外加在第1致動器37的壓電元件37b使驅動軸37c被動作,第1滑件38是朝後方被移動的話,第1驅動力傳達部41a、41a是滑動於第1被作用面33a而朝第1被作用面33a的後端側被移動(第52圖參照)。
第1驅動力傳達部41a、41a是朝第1被作用面33a的後端側被移動的話,朝第1移動方向的移動力是被賦予在藉由壓制彈簧55朝上方被推迫的第2可動體12A,被賦予的移動力是從第2可動體12A朝第1可動體11A被傳達,第1可動體11A是與第2可動體12A成為一體地反抗壓制彈簧55的推迫力在第1移動方向朝下方側被移動(第53圖參照)。此時第2滑件44的第2驅動力傳達部47a、47a是滑動於第2被作用面34a。
如上述,藉由使第2可動體12A對於第1可動體11A朝第2移動方向被移動並且與第1可動體11A成為一體地朝第1移動方向被移動,被保持於第2可動體12A的移動透鏡群3a也朝第1移動方向或是第2移動方向被移動,透鏡群3a的光軸被位移使像振被修正的手振修正被進行。
且在上述中,雖顯示第1移動方向及第2移動方向及第1驅動方向及第2驅動方向是對於上下左右的方向傾斜的方向的例,但是第1移動方向及第2移動方向及第1驅動方向及第2驅動方向是在與光軸垂直交叉的面內為任意的方向即可。例如,第1移動方向及第1驅動方向是上下方向或是左右方向,第2移動方向及第2驅動方向是左右方向或是上下方向也可以。
如上述,在手振修正裝置9A中,在光軸方向(前後方向)使第1可動體11A及第2可動體12A被並列地位置,第1移動方向及第2移動方向皆是成為與光軸方向垂直交叉的方向。
因此,第1可動體11A被移動的第1移動方向及第2可動體12A被移動的第2移動方向因為是成為彼此垂直交叉且與光軸垂直交叉的方向,所以可以進行信賴性高的手振修正。
且在上述中,顯示使第1可動體11A朝第1移動方向也就是第1移動方向被移動且使第2可動體12A朝第2移動方向也就是第2移動方向被移動的例,但是相反地,第1可動體11A是朝第2移動方向被移動且第2可動體12A是朝第1移動方向被移動的構成也可以。
且在手振修正裝置9A中,從第1驅動體36對於第2可動體12A被賦予的驅動力的驅動方向也就是第1驅動方向及從第2驅動體42對於第2可動體12A被賦予的驅動力的驅動方向也就是第2驅動方向皆是成為對於光軸方向垂直交叉且彼此垂直交叉的方向。
因此,因為第1驅動方向及第2驅動方向是成為彼此垂直交叉且皆與光軸垂直交叉的方向,所以可以進行信賴性高的手振修正。
且第1驅動方向及第2驅動方向是彼此垂直交叉的方向以外的方向,例如,第1驅動方向及第2驅動方向是在周方向未滿90度的角度也可以。且,第1驅動方向及第2驅動方向是成為在周方向比90度更大的角度也可以。
<其他>   在上述中,雖顯示設有第1滑件38的第1驅動體36及設有第2滑件44的第2驅動體42的例,但是第1驅動體及第2驅動體是各別只由致動器所構成也可以(第54圖參照)。
例如,第1驅動體36B只設有第1致動器37且第2驅動體42B只設有第2致動器43,第1致動器37及第2致動器是各別被抵接於第1被作用面33a及第2被作用面34a使第1可動體11、11A及第2可動體12、12A被動作也可以。
藉由成為這種構成,第1滑件38及第2滑件44是成為不需要,可以達成由零件點數的削減所產生的製造成本的降低及構造的簡化。
但是在這種構成,也使用第1滑件38及第2滑件44,將第1滑件38及第2滑件44朝與光軸垂直交叉的方向移動,透過第1滑件38及第2滑件44朝第2可動體12、12A使驅動力被傳達也可以。
<總結>   如以上的記載,在手振修正裝置9、9A及攝像裝置1中,藉由第1驅動體36、36B或是第2驅動體42、42B的至少一方的驅動力而使第1可動體11、11A及第2可動體12、12A成為一體地對於基座體10朝第1移動方向被移動,藉由第1驅動體36、36B或是第2驅動體42、42B的至少一方的驅動力而使第2可動體12、12A對於第1可動體11、11A朝第2移動方向被移動。
因此,因為藉由第1驅動體36、36B及第2驅動體42、42B而朝第2可動體12、12A各別被賦予驅動力,藉由第1驅動體36、36B或是第2驅動體42、42B的至少一方的驅動力而使第2可動體12、12A朝第1移動方向或是第2移動方向被移動,所以可以達成構造的簡化且達成可動體的輕量化。
尤其是,因為不必要將第1驅動體36、36B或是第2驅動體42、42B的一方的驅動體安裝在第1可動體11、11A,所以可動體被輕量化,可以達成手振修正動作的信賴性的提高及高速化。
且因為第1驅動體36、36B及第2驅動體42、42B未被安裝於第1可動體11、11A及第2可動體12、12A,所以不必要將供電用的金屬線和可撓性印刷電路板連接在第1致動器37及第2致動器43。
因此,金屬線和配線板不會對於第1可動體11、11A及第2可動體12、12A的動作產生負荷,可以達成手振修正動作的信賴性的更提高及更高速化。
進一步,因為第1驅動體36、36B及第2驅動體42、42B未被安裝於第1可動體11、11A及第2可動體12、12A,所以第2可動體12、12A被移動時,成為可減小與第1可動體11、11A及第2可動體12、12A是成為一體地被移動時的可動體的重量的差。
因此,在第1驅動體36、36B及第2驅動體42、42B的驅動時,成為可減小對於可動體的移動方向的伺服特性的差。
進一步,藉由壓制彈簧35或是壓制彈簧55而使第1被作用面33a朝第1驅動力傳達部41a、41a被推壓並且在第2被作用面34a朝第2驅動力傳達部47a、47a被推壓的狀態下使第1可動體11、11A及第2可動體12、12A被移動。
因此,與將可動體藉由金屬線等在空中懸吊的狀態下將第1可動體及第2可動體移動的構造相比,可以達成第1可動體11、11A及第2可動體12、12A的移動位置的精度的提高,且可以減少由振動等所產生的外亂的影響的減少和由金屬線的變形等所產生的傾斜的發生。
進一步,手振修正裝置9、9A的構成,因為是將第1可動體11、11A及第2可動體12、12A及第1驅動體36及第2驅動體42對於基座體10、10A從一方向(光軸方向)被組裝地構成,所以在同一過程中各部的組裝是可能,可以達成組裝作業中的作業性的提高。
<朝內視鏡手術系統的應用例>   本揭示的技術(本技術),是可以朝各式各樣的製品應用。例如,本揭示的技術,是被適用在內視鏡手術系統也可以。
第55圖,是顯示本揭示的技術(本技術)可適用的內視鏡手術系統的概略的構成的一例的圖。
在第55圖中圖示,術者(醫師)11131,是使用內視鏡手術系統11000,對於患者床台11133上的患者11132正進行手術的樣子。如圖示,內視鏡手術系統11000,是由:內視鏡11100、及氣腹易彎管11111和能量處置具11112等的其他的術具11110、及將內視鏡11100支撐的支撐臂裝置11120、及搭載了內視鏡下手術用的各種的裝置的推車11200所構成。
內視鏡11100,是由:從先端使規定的長度的領域被插入患者11132的體腔內的鏡筒11101、及與鏡筒11101的基端連接的照相機頭11102所構成。在圖示的例中,雖圖示作為具有硬性的鏡筒11101的硬性鏡構成的內視鏡11100,但是內視鏡11100,是作為具有軟性的鏡筒的軟性鏡構成也可以。
在鏡筒11101的先端中,設有讓對物透鏡嵌入的開口部。光源裝置11203是被連接在內視鏡11100中,藉由該光源裝置11203而被生成的光,是藉由朝鏡筒11101的內部被延設的導光管而直到該鏡筒的先端為止被導光,透過對物透鏡朝向患者11132的體腔內的觀察對象被照射。又,內視鏡11100,是直視鏡也可以,斜視鏡或是側視鏡也可以。
光學系及攝像元件是被設置在照相機頭11102的內部,來自觀察對象的反射光(觀察光)是藉由該光學系而被集光在該攝像元件。藉由該攝像元件而使觀察光被光電轉換,而生成對應觀察光的電氣訊號,即對應觀察像的畫像訊號。該畫像訊號,是作為RAW資料朝照相機控制單元(CCU: Camera Control Unit)11201被發訊。
CCU11201,是由CPU(中央處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和GPU(Graphics Processing Unit)等所構成,將內視鏡11100及顯示裝置11202的動作總括地控制。進一步,CCU11201,是從照相機頭11102將畫像訊號收取,對於該畫像訊號,例如施加顯像處理(馬賽克處理)等的將依據該畫像訊號的畫像顯示用的各種的畫像處理。
顯示裝置11202,是藉由來自CCU11201的控制,顯示依據藉由該CCU11201而使畫像處理被施加的畫像訊號的畫像。
光源裝置11203,是由例如LED(light emitting diode)等的光源所構成,將攝影術部等時的照射光供給至內視鏡11100。
輸入裝置11204,是對於內視鏡手術系統11000的輸入介面。使用者,可以透過輸入裝置11204,對於內視鏡手術系統11000進行各種的資訊的輸入和指示輸入。例如,使用者,輸入將由內視鏡11100所產生的攝像條件(照射光的種類、倍率及焦點距離等)變更的指令的指示等。
處置具控制裝置11205,是將組織的燒灼、切開或是血管的密封等用的能量處置具11112的驅動控制。氣腹裝置11206,是為了內視鏡11100的視野的確保及術者的作業空間的確保的目的,將患者11132的體腔膨脹,透過氣腹易彎管11111朝該體腔內將氣體送入。錄影機11207,是可將有關於手術的各種的資訊記錄的裝置。印表機11208,是可將有關於手術的各種的資訊,由文件、畫像或是圖表等各種的形式印刷的裝置。
又,將在內視鏡11100攝影術部時的照射光供給的光源裝置11203,例如可以由LED、雷射光源或是由這些的組合所構成的白色光源所構成。藉由RGB雷射光源的組合而構成白色光源的情況時,因為可以將各顏色(各波長)的輸出強度及輸出時間點高精度地控制,所以可以在光源裝置11203進行攝像畫像的白平衡的調整。且,在此情況下,藉由將各別來自RGB雷射光源的雷射光由時間分割地朝觀察對象照射,與其照射時間點同步將照相機頭11102的攝像元件的驅動控制,而將對應RGB的各畫像由時間分割地攝像也可以。依據該方法的話,即使不在該攝像元件設置濾色板,仍可以獲得彩色畫像。
且光源裝置11203,是將輸出的光的強度在各規定的時間變更地使其驅動被控制也可以。藉由與該光的強度的變更的時間點同步將照相機頭11102的攝像元件的驅動控制由時間分割將畫像取得,將其畫像合成,就可以生成無黑斑及無曝光過度的高動態範圍的畫像。
且光源裝置11203,是可供給對應特殊光觀察的規定的波長頻帶的光也可以。在特殊光觀察中,例如,利用體組織中的光的吸收的波長依存性,藉由將與通常的觀察時的照射光(即白色光)相比窄頻帶的光照射,進行將黏膜表層的血管等的規定的組織由高對比攝影的窄頻帶光觀察(Narrow Band Imaging)。或是在特殊光觀察中,進行藉由將激發光照射而發生的螢光而獲得畫像的螢光觀察也可以。在螢光觀察中,可以進行在體組織將激發光照射將來自該體組織的螢光觀察(自家螢光觀察),或是將靛氰綠(ICG)等的試藥局注在體組織並且在該體組織將對應該試藥的螢光波長的激發光照射而獲得螢光像等。光源裝置11203,是可供給對應這種特殊光觀察的窄頻帶光及/或激發光。
第56圖,是顯示第55圖所示的照相機頭11102及CCU11201的功能構成的一例的方塊圖。
照相機頭11102,是具有:透鏡單元11401、及攝像部11402、及驅動部11403、及通訊部11404、及照相機頭控制部11405。CCU11201,是具有:通訊部11411、及畫像處理部11412、及控制部11413。照相機頭11102及CCU11201,是藉由傳送纜線11400而彼此之間可通訊地連接。
透鏡單元11401,是設於與鏡筒11101的連接部的光學系。從鏡筒11101的先端取入的觀察光,是直到照相機頭11102為止被導光,入射至該透鏡單元11401。透鏡單元11401,是使包含伸縮(變焦)透鏡及聚焦透鏡的複數透鏡被組合地構成。
構成攝像部11402的攝像元件,是1個(單板式)也可以,複數(多板式)也可以。攝像部11402是由多板式所構成的情況時,例如藉由各攝像元件而生成各別對應RGB的畫像訊號,藉由那些被合成而獲得彩色畫像也可以。或是攝像部11402,是具有將對應3D(dimensional)顯示的右眼用及左眼用的畫像訊號各別取得用的1對的攝像元件也可以。藉由3D顯示被進行,術者11131是成為可更正確地把握術部的活體組織的深度。又,攝像部11402是由多板式所構成的情況時,透鏡單元11401也可對應各攝像元件設置複數系統。
且攝像部11402,不一定必要設於照相機頭11102也可以。例如,攝像部11402,是在鏡筒11101的內部,設於對物透鏡的正後也可以。
驅動部11403,是由致動器所構成,藉由來自照相機頭控制部11405的控制,將透鏡單元11401的伸縮(變焦)透鏡及聚焦透鏡沿著光軸只有規定的距離移動。由此,由攝像部11402所產生的攝像畫像的倍率及焦點可被適宜調整。
通訊部11404,是由在與CCU11201之間將各種的資訊送收訊用的通訊裝置所構成。通訊部11404,是將從攝像部11402獲得的畫像訊號作為RAW資料透過傳送纜線11400朝CCU11201發訊。
且通訊部11404,是從CCU11201,收訊將照相機頭11102的驅動控制用的控制訊號,供給至照相機頭控制部11405。在該控制訊號中,例如包含:指定攝像畫像的幀率的指令的資訊、指定攝像時的露出值的指令的資訊、以及/或是指定攝像畫像的倍率及焦點的指令的資訊等,的有關於攝像條件的資訊。
又,上述的幀率和露出值、倍率、焦點等的攝像條件,是藉由使用者而被適宜指定也可以,依據所取得的畫像訊號藉由CCU11201的控制部11413自動地被設定也可以。後者的情況時,AE(自動曝光、Auto Exposure)功能、AF(自動對焦、Auto Focus)功能及AWB(自動白平衡、Auto White Balance)功能是被搭載於內視鏡11100。
照相機頭控制部11405,是依據透過通訊部11404收訊到的來自CCU11201的控制訊號,將照相機頭11102的驅動控制。
通訊部11411,是由在與照相機頭11102之間將各種的資訊送收訊用的通訊裝置所構成。通訊部11411,是將從照相機頭11102透過傳送纜線11400被發訊的畫像訊號收訊。
且通訊部11411,是對於照相機頭11102,將控制照相機頭11102的驅動用的控制訊號發訊。畫像訊號和控制訊號,可以藉由電氣通訊和光通訊等發訊。
畫像處理部11412,是對於從照相機頭11102被發訊的RAW資料也就是畫像訊號施加各種的畫像處理。
控制部11413,是進行有關於:由內視鏡11100所產生的術部等的攝像、及將由術部等的攝像所獲得的攝像畫像顯示的各種的控制。例如,控制部11413,是生成將照相機頭11102的驅動控制用的控制訊號。
且控制部11413,是依據藉由畫像處理部11412而使畫像處理被施加的畫像訊號,將映出術部等的攝像畫像顯示於顯示裝置11202。此時,控制部11413,是使用各種的畫像辨認技術將攝像畫像內的各種的物體辨認也可以。例如,控制部11413,是藉由將被包含於攝像畫像的物體的端緣的形狀和顏色等檢出,就可以辨認鑷子等的術具、特定的活體部位、出血、能量處置具11112的使用時的噴霧等。控制部11413,是將攝像畫像顯示在顯示裝置11202時,使用其辨認結果,將各種的手術支援資訊重疊於該術部的畫像顯示也可以。藉由手術支援資訊被重疊顯示地對於術者11131提示,就成為可將術者11131的負擔減輕、和術者11131可確實地進行手術。
將照相機頭11102及CCU11201連接的傳送纜線11400,是對應電氣訊號的通訊的電氣訊號纜線、對應光通訊的光纖、或是這些的複合纜線。
在此,在圖示的例中,雖使用傳送纜線11400由有線通訊進行,但是照相機頭11102及CCU11201之間的通訊是由無線進行也可以。
以上,說明了本揭示的技術可適用的內視鏡手術系統的一例。本揭示的技術,可被適用在以上說明的構成之中,例如,內視鏡11100、照相機頭11102(的攝像部11402)、CCU11201(的畫像處理部11412)。具體而言,攝像元件7,是可以適用在攝像部10402。因為藉由將本揭示的技術適用在內視鏡11100、照相機頭11102(的攝像部11402)、CCU11201(的畫像處理部11412),就可以獲得更鮮明的術部畫像,所以術者成為可確實地確認術部。
又,在此,其中一例雖說明了內視鏡手術系統,但是本揭示的技術,被適用在其他的例如顯微鏡手術系統等也可以。
<朝移動體的應用例>   且本揭示的技術(本技術),是作為被搭載於汽車、電動車、複合動力電動車、機車、自行車、個人移動工具、飛機、無人機、船舶、機器人等的其中任一的種類的移動體的裝置被實現也可以。
第57圖,是顯示本揭示的技術可被適用的移動體控制系統的一例也就是車輛控制系統的概略的構成例的方塊圖。
車輛控制系統12000,是具備透過通訊網路12001被連接的複數電子控制單元。在如第57圖所示的例中,車輛控制系統12000,是具備驅動系控制單元12010、車體系控制單元12020、車外資訊檢出單元12030、車內資訊檢出單元12040、及統合控制單元12050。且,作為統合控制單元12050的功能構成,是圖示微電腦12051、聲音畫像輸出部12052、及車載網路I/F(界面、Interface)12053。
驅動系控制單元12010,是藉由各種程式將與車輛的驅動系相關連的裝置的動作控制。例如,驅動系控制單元12010,是作為:將內燃機關或是驅動用馬達等的車輛的驅動力發生用的驅動力發生裝置、將驅動力傳達至車輪用的驅動力傳達機構、將車輛的舵角調節的轉向機構、及將車輛的制動力發生用的制動裝置等的控制裝置的功能。
車體系控制單元12020,是隨著各種程式將被裝備在車體的各種裝置的動作控制。例如,車體系控制單元12020,是作為免鑰匙進入系統、智能鑰匙系統、電動車窗裝置、或是頭燈、尾燈、剎車燈、方向燈或是霧燈等的各種燈泡的控制裝置的功能。此情況,在車體系控制單元12020中,從替代鑰匙的攜帶機被發訊的電波或是各種開關的訊號可被輸入。車體系控制單元12020,是接受這些的電波或是訊號的輸入,將車輛的門鎖定裝置、電動車窗裝置、燈泡等控制。
車外資訊檢出單元12030,是檢出搭載了車輛控制系統12000的車輛的外部的資訊。例如,在車外資訊檢出單元12030中,連接有攝像部12031。車外資訊檢出單元12030,是將車外的畫像攝像在攝像部12031,並且將被攝像的畫像收訊。車外資訊檢出單元12030,是依據收訊到的畫像、人、車、障礙物,進行標識或是路面上的文字等的物體檢出處理或是距離檢出處理也可以。
攝像部12031,是將光受光,將對應該光的受光量的電氣訊號輸出的光感測器。攝像部12031,是將電氣訊號作為畫像輸出也可以,作為測距的資訊輸出也可以。且,攝像部12031所受光的光,是可視光也可以,紅外線等的非可視光也可以。
車內資訊檢出單元12040,是檢出車內的資訊。在車內資訊檢出單元12040中,例如,連接有檢出駕駛者的狀態的駕駛者狀態檢出部12041。駕駛者狀態檢出部12041,是例如包含將駕駛者攝像的照相機,車內資訊檢出單元12040,是依據從駕駛者狀態檢出部12041被輸入的檢出資訊,將駕駛者的疲勞程度或是集中程度算出也可以,判別駕駛者是否打瞌睡也可以。
微電腦12051,可以依據由車外資訊檢出單元12030或是車內資訊檢出單元12040所取得的車內外的資訊,運算驅動力發生裝置、轉向機構或是制動裝置的控制目標值,對於驅動系控制單元12010將控制指令輸出。例如,微電腦12051,是可以進行以實現:車輛的衝突迴避或是衝擊緩和、依據車間距離的追從行走、車速維持行走、車輛的衝突警告,或是包含車輛的線道脫離警告等的ADAS(高級駕駛輔助系統、Advanced Driver Assistance System)的功能為目的協調控制。
且微電腦12051,是可以藉由依據由車外資訊檢出單元12030或是車內資訊檢出單元12040所取得的車輛的周圍的資訊驅動力發生裝置,將轉向機構或是制動裝置等控制,進行不靠駕駛者的操作以自律行走的自動駕駛等為目的之協調控制。
且微電腦12051,是可以依據由車外資訊檢出單元12030所取得的車外的資訊,對於車體系控制單元12030將控制指令輸出。例如,微電腦12051,可以對應由車外資訊檢出單元12030所檢出的先行車或是對向車的位置將頭燈控制,來達成進行將遠光燈切換至近光燈等的以防炫的為目的之協調控制。
聲音畫像輸出部12052,是對於車輛的搭乘者或是車外,朝視覺上或是聽覺上可通知資訊的輸出裝置將聲音及畫像之中的至少一方的輸出訊號發訊。在第57圖的例中,輸出裝置,可例示音頻揚聲器12061、顯示部12062及儀表板12063。顯示部12062,是例如,包含板載顯示器及頭戴顯示器的至少一個也可以。
第58圖,是顯示攝像部12031的設置位置的例的圖。
在第58圖中,攝像部12031,具有攝像部12101、12102、12103、12104、12105。
攝像部12101、12102、12103、12104、12105,是例如設於車輛12100的前鼻、側視鏡、後保險桿、尾門及車室內的前擋玻璃的上部等的位置。在前鼻所具備的攝像部12101及在車室內的前擋玻璃的上部所具備的攝像部12105,主要是取得車輛12100的前方的畫像。在側視鏡所具備的攝像部12102、12103,主要是取得車輛12100的側方的畫像。在後保險桿或是尾門所具備的攝像部12104,主要是取得車輛12100的後方的畫像。在車室內的前擋玻璃的上部所具備的攝像部12105,主要是檢出先行車輛或是步行者、障礙物、交通燈、交通標誌或是車道線等所使用。
又,在第58圖中,顯示攝像部12101至12104的攝影範圍的一例。攝像範圍12111,是顯示設於前鼻的攝像部12101的攝像範圍,攝像範圍12112、12113,是顯示各別設於側視鏡的攝像部12102、12103的攝像範圍,攝像範圍12114,是顯示設於後保險桿或是尾門的攝像部12104的攝像範圍。例如,藉由使由攝像部12101至12104被攝像的畫像資料重疊,就可獲得將車輛12100從上方所見的俯瞰畫像。
攝像部12101至12104的至少1個,是具有將距離資訊取得的功能也可以。例如,攝像部12101至12104的至少1個,是由複數攝像元件所構成的立體相機也可以,具有相位差檢出用的畫素的攝像元件也可以。
例如,微電腦12051,是藉由依據從攝像部12101至12104獲得的距離資訊,求得:直到攝像範圍12111至12114內的各立體物為止的距離、及此距離的時間的變化(對於車輛12100的相對速度),就可以將特別是車輛12100的進行路上的最接近的立體物,即朝與車輛12100大致相同方向由規定的速度(例如0km/h以上)行走的立體物作為先行車抽出。進一步,微電腦12051,可以設定與前方的先行車欲預先確保的車間距離,進行自動制動控制(也包含追從停止控制)和自動加速控制(也包含追從起步控制)等。如此可以進行不靠駕駛者的操作而以自律行走的自動駕駛等為目的之協調控制。
例如,微電腦12051,可以基於從攝像部12101至12104獲得的距離資訊,將有關於立體物的立體物資料,分類成2輪車、普通車輛、大型車輛、步行者、電柱等的其他的立體物地抽出,使用於障礙物的自動迴避。例如,微電腦12051,是將車輛12100的周邊的障礙物,識別成車輛12100的駕駛員可目視確認的障礙物及目視確認困難的障礙物。且,微電腦12051,可以判斷顯示與各障礙物的衝突的危險度的衝突風險,在衝突風險是具有設定值以上的衝突可能性狀況時,透過音頻揚聲器12061和顯示部12062朝駕駛員將警報輸出、和藉由透過驅動系控制單元12010進行強制減速和迴避操舵,進行衝突迴避用的駕駛支援。
攝像部12101至12104的至少1個,是檢出紅外線的紅外線照相機也可以。例如,微電腦12051,是藉由判別在攝像部12101至12104的攝像畫像中步行者是否存在就可以辨認步行者。這種步行者的辨認,是藉由:將作為例如紅外線照相機的攝像部12101至12104的攝像畫像中的特徵點抽出的程序、及在顯示物體的輪廓的一連的特徵點進行圖案匹配處理並判別是否為步行者的程序來進行。微電腦12051,是在攝像部12101至12104的攝像畫像中判別為步行者是存在,將步行者辨認的話,聲音畫像輸出部12052,是以將強調該被辨認的步行者用的方形輪廓線重疊顯示的方式,將顯示部12062控制。且,聲音畫像輸出部12052,是以將顯示步行者的圖像等顯示於所期的位置的方式將顯示部12062控制也可以。
以上,說明了本揭示的技術可適用的車輛控制系統的一例。本揭示的技術,是可被適用在以上說明的構成之中的攝像部12031。具體而言,攝像元件7,是可以適用在攝像部12031。藉由將本揭示的技術適用在攝像部12031,因為可以獲得更容易看見的攝影畫像,所以成為可減輕駕駛員的疲勞。
<本技術>   本技術,可以如以下地構成。
(1)   一種手振修正裝置,具備:對於基座體朝第1移動方向可移動的第1可動體、及將前述第1可動體挾持地位於前述基座體的相反側並且對於前述第1可動體可朝與前述第1移動方向不同的第2移動方向移動的第2可動體、及各別朝前述第2可動體賦予驅動力的第1驅動體及第2驅動體,藉由前述第1驅動體或是前述第2驅動體的至少一方的驅動力而使前述第1可動體及前述第2可動體成為一體地對於前述基座體朝前述第1移動方向被移動,藉由前述第1驅動體或是前述第2驅動體的至少一方的驅動力而使前述第2可動體對於前述第1可動體朝前述第2移動方向被移動。
(2)   如前述(1)的手振修正裝置,其中,在光軸方向使前述第1可動體及前述第2可動體被並列地位置,前述第1移動方向是成為與前述光軸方向垂直交叉的方向,前述第2移動方向是成為與前述光軸方向及前述第1移動方向皆垂直交叉的方向。
(3)   如前述(1)或(2)的手振修正裝置,其中,從前述第1驅動體朝前述第2可動體朝第1驅動方向賦予驅動力,從前述第2驅動體朝前述第2可動體朝第2驅動方向賦予驅動力,前述第1驅動方向及前述第2驅動方向皆是對於光軸方向垂直交叉且彼此垂直交叉的方向。
(4)   如前述(1)至(3)的其中任一的手振修正裝置,其中,在前述第1驅動體設有第1驅動力傳達部,在前述第2驅動體設有第2驅動力傳達部,在前述第2可動體形成有第1被作用面及第2被作用面,前述第1被作用面是在可滑動於前述第1驅動力傳達部的狀態下被推壓,前述第2被作用面是在可滑動於前述第2驅動力傳達部的狀態下被推壓,前述第1驅動力傳達部的對於前述第1被作用面的位置或是前述第2驅動力傳達部的對於前述第2被作用面的位置的至少一方的位置被變化使前述第2可動體對於前述基座體被移動。
(5)   如前述(4)的手振修正裝置,其中,設有朝將前述第1被作用面朝前述第1驅動力傳達部推壓並且將前述第2被作用面朝前述第2驅動力傳達部推壓的方向推迫的推迫部。
(6)   如前述(5)的手振修正裝置,其中,藉由前述推迫部而使前述第1可動體及前述第2可動體朝接近前述基座體的方向被推迫。
(7)   如前述(4)至(6)的其中任一的手振修正裝置,其中,前述第1被作用面及前述第2被作用面皆是對於前述第1移動方向及前述第2移動方向傾斜。
(8)   如前述(7)的手振修正裝置,其中,前述第1被作用面及前述第2被作用面的對於前述第1移動方向及前述第2移動方向的傾斜角度是成為相同。
(9)   如前述(4)至(8)的其中任一的手振修正裝置,其中,前述第1驅動力傳達部及前述第2驅動力傳達部是各別被複數設置。
(10)   如前述(3)的手振修正裝置,其中,前述第1移動方向及前述第1驅動方向是成為不同的方向,前述第2移動方向及前述第2驅動方向是成為不同的方向。
(11)   如前述(1)至(10)的其中任一的手振修正裝置,其中,前述第1驅動體是具有第1致動器及藉由前述第1致動器而被動作的第1滑件,前述第2驅動體是具有第2致動器及藉由前述第2致動器而被動作的第2滑件,前述第2可動體可滑動於前述第1滑件及前述第2滑件。
(12)   如前述(11)的手振修正裝置,其中,前述第1移動方向及前述第2移動方向是成為垂直交叉的方向,前述第1滑件及前述第2滑件是朝與前述第1移動方向及前述第2移動方向皆垂直交叉的方向被動作。
(13)   如前述(11)或(12)的手振修正裝置,其中,前述第1致動器及前述第2致動器是被安裝於前述基座體。
(14)   如前述(13)的手振修正裝置,其中,在前述基座體中設有配置有前述第1可動體及前述第2可動體的近似矩形狀的配置部,前述第1驅動體及前述第2驅動體是在前述第1可動體及前述第2可動體的外側各別被安裝在前述配置部的角部。
(15)   如前述(1)至(14)的其中任一的手振修正裝置,其中,前述第1可動體的外形狀是比前述第2可動體的外形狀更小。
(16)   如前述(1)至(15)的其中任一的手振修正裝置,其中,在前述基座體形成有配置前述第1可動體及前述第2可動體及前述第1驅動體及前述第2驅動體的配置空間。
(17)   如前述(1)至(16)的其中任一的手振修正裝置,其中,設有:將前述第1可動體朝前述第1移動方向導引的第1導引件、及將前述第2可動體朝前述第2移動方向導引的第2導引件。
(18)   如前述(17)的手振修正裝置,其中,前述第1導引件是與前述基座體一體形成,前述第2導引件是與前述第1可動體一體形成。
(19)   如前述(1)至(18)的其中任一的手振修正裝置,其中,在前述基座體及前述第1可動體之間被配置有當前述第1可動體朝前述第1移動方向被移動時被轉動的第1轉動構件,在前述第1可動體及前述第2可動體之間被配置有當前述第2可動體朝前述第2移動方向被移動時被轉動的第2轉動構件。
(20)   一種攝像裝置,具備至少具有一個透鏡的透鏡單元及將透過前述透鏡取入的光學像光電轉換的攝像元件及修正前述光學像的像振的手振修正裝置,前述手振修正裝置,是具備:對於基座體朝第1移動方向可移動的第1可動體、及將前述第1可動體挾持地位於前述基座體的相反側並且對於前述第1可動體可朝與前述第1移動方向不同的第2移動方向移動的第2可動體、及各別朝前述第2可動體賦予驅動力的第1驅動體及第2驅動體,藉由前述第1驅動體或是前述第2驅動體的至少一方的驅動力而使前述第1可動體及前述第2可動體成為一體地對於前述基座體朝前述第1移動方向被移動,藉由前述第1驅動體或是前述第2驅動體的至少一方的驅動力而使前述第2可動體對於前述第1可動體朝前述第2移動方向被移動。
1‧‧‧攝像裝置
2‧‧‧鏡筒
3‧‧‧透鏡群
3a‧‧‧移動透鏡群
5‧‧‧驅動電路
6‧‧‧驅動馬達
7‧‧‧攝像元件
8‧‧‧影像分離電路
9,9A‧‧‧手振修正裝置
10,10A‧‧‧基座體
11,11A‧‧‧第1可動體
11a‧‧‧透過孔
12,12A‧‧‧第2可動體
13,13A‧‧‧配置部
13a‧‧‧配置空間
14‧‧‧被支撐突部
14a‧‧‧定位銷
14b‧‧‧插通孔
15‧‧‧基座面部
15A‧‧‧基座面部
15a‧‧‧光透過孔
15b‧‧‧配置孔
15c‧‧‧配置凹部
15d‧‧‧支撐凹部
15e‧‧‧導引孔
16‧‧‧上面部
17‧‧‧下面部
17a‧‧‧彈簧支撐突部
17b‧‧‧彈簧安裝孔
18‧‧‧側面部
19‧‧‧支撐突部
19a‧‧‧支撐孔
20‧‧‧支撐突部
20a‧‧‧支撐孔
21,21A‧‧‧第1導引件
22‧‧‧第1轉動構件
23‧‧‧後面
23a‧‧‧被導引溝部
23b‧‧‧支撐凹部
23c‧‧‧被導引突部
24‧‧‧前面
24a‧‧‧配置凹部
24b‧‧‧支撐凹部
24c‧‧‧導引孔
25,25A‧‧‧第2導引件
26,27‧‧‧第2轉動構件
28,28A‧‧‧基面部
28a‧‧‧透孔
29,29A‧‧‧周面部
29a‧‧‧彈簧支撐突部
29b‧‧‧止動突部
30‧‧‧後面
30a‧‧‧被導引溝部
30b‧‧‧支撐凹部
30c‧‧‧被導引部
31,32‧‧‧傾斜面部
33,34‧‧‧承接突部
33a‧‧‧第1被作用面
34a‧‧‧第2被作用面
35‧‧‧壓制彈簧(推迫部)
36,36B‧‧‧第1驅動體
37‧‧‧第1致動器
37a‧‧‧固定部
37b,43b‧‧‧壓電元件
37c,43c‧‧‧驅動軸
38‧‧‧第1滑件
39‧‧‧基座構件
39a‧‧‧部分
39b‧‧‧部分
40‧‧‧連結構件
40a‧‧‧接面部
41,47‧‧‧傳達構件
41a‧‧‧第1驅動力傳達部
42,42B‧‧‧第2驅動體
43‧‧‧第2致動器
43a‧‧‧固定部
43c‧‧‧驅動軸
44‧‧‧第2滑件
45‧‧‧基座構件
45a‧‧‧部分
45b‧‧‧部分
46‧‧‧連結構件
46a‧‧‧接面部
47a‧‧‧第2驅動力傳達部
48‧‧‧蓋體
48a‧‧‧通過孔
49‧‧‧推迫彈簧
50‧‧‧控制部
51‧‧‧位置檢出部
52‧‧‧位置檢出部
53‧‧‧位置檢出部
54‧‧‧位置檢出部
55‧‧‧壓制彈簧
55a‧‧‧中間板部
55b‧‧‧壓板部
55c‧‧‧被安裝板部
1140‧‧‧攝像部
1141‧‧‧畫像處理部
10402‧‧‧攝像部
11000‧‧‧內視鏡手術系統
11100‧‧‧內視鏡
11101‧‧‧鏡筒
11102‧‧‧照相機頭
11110‧‧‧術具
11111‧‧‧氣腹易彎管
11112‧‧‧能量處置具
11120‧‧‧支撐臂裝置
11131‧‧‧術者
11132‧‧‧患者
11133‧‧‧患者床台
11200‧‧‧推車
11202‧‧‧顯示裝置
11203‧‧‧光源裝置
11204‧‧‧輸入裝置
11205‧‧‧處置具控制裝置
11206‧‧‧氣腹裝置
11207‧‧‧錄影機
11208‧‧‧印表機
11400‧‧‧傳送纜線
11401‧‧‧透鏡單元
11402‧‧‧攝像部
11403‧‧‧驅動部
11404‧‧‧通訊部
11405‧‧‧照相機頭控制部
11411‧‧‧通訊部
11412‧‧‧畫像處理部
11413‧‧‧控制部
12000‧‧‧車輛控制系統
12001‧‧‧通訊網路
12010‧‧‧驅動系控制單元
12020‧‧‧車體系控制單元
12030‧‧‧車外資訊檢出單元
12031‧‧‧攝像部
12040‧‧‧車內資訊檢出單元
12041‧‧‧駕駛者狀態檢出部
12050‧‧‧統合控制單元
12051‧‧‧微電腦
12052‧‧‧聲音畫像輸出部
12061‧‧‧音頻揚聲器
12062‧‧‧顯示部
12063‧‧‧儀表板
12100‧‧‧車輛
12101,12102,12103,12104,12105‧‧‧攝像部
12112,12113,12114‧‧‧攝像範圍
[第1圖]與第2圖至第58圖一起顯示本技術的手振修正裝置及攝像裝置者,本圖,是攝像裝置的概念圖。   [第2圖]顯示攝像裝置的構成例的方塊圖。   [第3圖]與第4圖至第32圖一起顯示第1實施例的手振修正裝置者,本圖,是手振修正裝置的分解立體圖。   [第4圖]在從與第3圖不同的方向所見的狀態下顯示的手振修正裝置的分解立體圖。   [第5圖]手振修正裝置的立體圖。   [第6圖]顯示基座體等的立體圖。   [第7圖]顯示第1可動體等的立體圖。   [第8圖]在將第1可動體等從與第7圖不同的方向所見的狀態下顯示的立體圖。   [第9圖]顯示第1可動體被支撐於基座體的狀態的前視圖。   [第10圖]顯示第2可動體等的立體圖。   [第11圖]在將第2可動體等從與第10圖不同的方向所見的狀態下顯示的立體圖。   [第12圖]顯示第1可動體是被支撐於基座體且第2可動體是被支撐於第1可動體的狀態的前視圖。   [第13圖]顯示在基座體及第1可動體使導引件一體形成的例的分解立體圖。   [第14圖]顯示第1可動體及第2可動體及驅動體的立體圖。   [第15圖]顯示驅動體的立體圖。   [第16圖]顯示驅動體的前視圖。   [第17圖]與第18圖至第26圖一起顯示手振修正動作者,本圖,是顯示第1可動體及第2可動體是基準位置中的狀態的概略俯視圖。   [第18圖]顯示第1可動體及第2可動體是基準位置中的狀態的概略前視圖。   [第19圖]顯示第1滑件及第2滑件朝前方被移動的狀態的概略俯視圖。   [第20圖]顯示第1滑件及第2滑件朝前方被移動且使第2可動體朝第2移動方向被移動的狀態的概略前視圖。   [第21圖]顯示第1滑件及第2滑件朝後方被移動的狀態的概略俯視圖。   [第22圖]顯示第1滑件及第2滑件朝後方被移動且使第2可動體朝第2移動方向被移動的狀態的概略前視圖。   [第23圖]顯示第1滑件朝前方被移動且使第2滑件朝後方被移動的狀態的概略俯視圖。   [第24圖]顯示第1滑件朝前方被移動且第2滑件朝後方被移動而使第1可動體及第2可動體成為一體地朝第1移動方向被移動的狀態的概略前視圖。   [第25圖]顯示第1滑件朝後方被移動且第2滑件朝前方被移動的狀態的概略俯視圖。   [第26圖]顯示第1滑件朝後方被移動且第2滑件朝前方被移動而使第1可動體及第2可動體成為一體地朝第1移動方向被移動的狀態的概略前視圖。   [第27圖]顯示第1驅動方向及第2驅動方向是垂直交叉的方向以外的方向的例的概略前視圖。   [第28圖]顯示第1驅動方向(第2驅動方向)是對於與光軸垂直交叉的方向傾斜的例的概略側面圖。   [第29圖]顯示說明手振修正動作的控制例用的手振修正裝置的構成的概略前視圖。   [第30圖]顯示手振修正動作的控制例的流程圖。   [第31圖]顯示說明手振修正動作的別的控制例用的手振修正裝置的構成的概略前視圖。   [第32圖]顯示手振修正動作的別的控制例的流程圖。   [第33圖]與第34圖至第43圖一起顯示第2實施例的手振修正裝置者,本圖,是手振修正裝置的分解立體圖。   [第34圖]在從與第33圖不同的方向所見的狀態下顯示的手振修正裝置的分解立體圖。   [第35圖]手振修正裝置的立體圖。   [第36圖]顯示基座體等的立體圖。   [第37圖]顯示第1可動體等的立體圖。   [第38圖]在將第1可動體等從與第37圖不同的方向所見的狀態下顯示的立體圖。   [第39圖]顯示第1可動體被支撐於基座體的狀態的前視圖。   [第40圖]顯示第2可動體等的立體圖。   [第41圖]在將第2可動體等從與第40圖不同的方向所見的狀態下顯示的立體圖。   [第42圖]顯示第1可動體被支撐於基座體且第2可動體被支撐於第一可動體的狀態的前視圖。   [第43圖]手振修正裝置的概略剖面圖。   [第44圖]與第45圖至第53圖一起顯示手振修正動作者,本圖,是顯示第1可動體及第2可動體是基準位置中的狀態的概略俯視圖。   [第45圖]顯示第1可動體及第2可動體是位於基準位置中的狀態的概略前視圖。   [第46圖]顯示第2滑件朝前方被移動的狀態的概略俯視圖。   [第47圖]顯示第2滑件朝前方被移動且第2可動體朝第2移動方向被移動的狀態的概略前視圖。   [第48圖]顯示第2滑件朝後方被移動的狀態的概略俯視圖。   [第49圖]顯示第2滑件朝後方被移動且第2可動體朝第2移動方向被移動的狀態的概略前視圖。   [第50圖]顯示第1滑件朝前方被移動的狀態的概略俯視圖。   [第51圖]顯示第1滑件朝前方被移動使第1可動體及第2可動體成為一體地朝第1移動方向被移動的狀態的概略前視圖。   [第52圖]顯示第1滑件朝後方被移動的狀態的概略俯視圖。   [第53圖]顯示第1滑件朝後方被移動而使第1可動體及第2可動體成為一體地朝第1移動方向被移動的狀態的概略前視圖。   [第54圖]顯示不具有滑件致動器的驅動力是朝第2可動體被賦予的例的概略前視圖。   [第55圖]顯示內視鏡手術系統的概略的構成的一例的圖。   [第56圖]顯示照相機頭及CCU的功能構成的一例的方塊圖。   [第57圖]顯示車輛控制系統的概略的構成的一例的方塊圖。   [第58圖]顯示車外資訊檢出部及攝像部的設置位置的一例的說明圖。

Claims (20)

  1. 一種手振修正裝置,具備:   對於基座體朝第1移動方向可移動的第1可動體、及   將前述第1可動體挾持地位於前述基座體的相反側並且對於前述第1可動體可朝與前述第1移動方向不同的第2移動方向移動的第2可動體、及   各別朝前述第2可動體賦予驅動力的第1驅動體及第2驅動體,   藉由前述第1驅動體或是前述第2驅動體的至少一方的驅動力而使前述第1可動體及前述第2可動體成為一體地對於前述基座體朝前述第1移動方向被移動,   藉由前述第1驅動體或是前述第2驅動體的至少一方的驅動力而使前述第2可動體對於前述第1可動體朝前述第2移動方向被移動。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手振修正裝置,其中,   在光軸方向使前述第1可動體及前述第2可動體被並列地位置,   前述第1移動方向是成為與前述光軸方向垂直交叉的方向,   前述第2移動方向是成為與前述光軸方向及前述第1移動方向垂直交叉的方向。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手振修正裝置,其中,   從前述第1驅動體朝前述第2可動體朝第1驅動方向賦予驅動力,   從前述第2驅動體朝前述第2可動體朝第2驅動方向賦予驅動力,   前述第1驅動方向及前述第2驅動方向皆是對於光軸方向垂直交叉且彼此垂直交叉的方向。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手振修正裝置,其中,   在前述第1驅動體設有第1驅動力傳達部,   在前述第2驅動體設有第2驅動力傳達部,   在前述第2可動體形成有第1被作用面及第2被作用面,   前述第1被作用面是在可滑動於前述第1驅動力傳達部的狀態下被推壓,   前述第2被作用面是在可滑動於前述第2驅動力傳達部的狀態下被推壓,   前述第1驅動力傳達部的對於前述第1被作用面的位置或是前述第2驅動力傳達部的對於前述第2被作用面的位置的至少一方的位置被變化使前述第2可動體對於前述基座體被移動。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的手振修正裝置,其中,   設有朝將前述第1被作用面朝前述第1驅動力傳達部推壓並且將前述第2被作用面朝前述第2驅動力傳達部推壓的方向推迫的推迫部。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的手振修正裝置,其中,   藉由前述推迫部而使前述第1可動體及前述第2可動體朝接近前述基座體的方向被推迫。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的手振修正裝置,其中,   前述第1被作用面及前述第2被作用面皆是對於前述第1移動方向及前述第2移動方向傾斜。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的手振修正裝置,其中,   前述第1被作用面及前述第2被作用面的對於前述第1移動方向及前述第2移動方向的傾斜角度是成為相同。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的手振修正裝置,其中,   前述第1驅動力傳達部及前述第2驅動力傳達部是各別被複數設置。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的手振修正裝置,其中,   前述第1移動方向及前述第1驅動方向是成為不同的方向,   前述第2移動方向及前述第2驅動方向是成為不同的方向。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手振修正裝置,其中,   前述第1驅動體是具有第1致動器及藉由前述第1致動器而被動作的第1滑件,   前述第2驅動體是具有第2致動器及藉由前述第2致動器而被動作的第2滑件,   前述第2可動體可滑動於前述第1滑件及前述第2滑件。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的手振修正裝置,其中,   前述第1移動方向及前述第2移動方向是成為垂直交叉的方向,   前述第1滑件及前述第2滑件是朝與前述第1移動方向及前述第2移動方向垂直交叉的方向被動作。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的手振修正裝置,其中,   前述第1致動器及前述第2致動器是被安裝於前述基座體。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的手振修正裝置,其中,   在前述基座體中設有配置有前述第1可動體及前述第2可動體的近似矩形狀的配置部,   前述第1驅動體及前述第2驅動體是在前述第1可動體及前述第2可動體的外側各別被安裝在前述配置部的角部。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手振修正裝置,其中,   前述第1可動體的外形狀是比前述第2可動體的外形狀更小。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手振修正裝置,其中,   在前述基座體形成有配置前述第1可動體及前述第2可動體及前述第1驅動體及前述第2驅動體的配置空間。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手振修正裝置,其中,設有:   將前述第1可動體朝前述第1移動方向導引的第1導引件、及   將前述第2可動體朝前述第2移動方向導引的第2導引件。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的手振修正裝置,其中,   前述第1導引件是與前述基座體一體形成,   前述第2導引件是與前述第1可動體一體形成。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手振修正裝置,其中,   在前述基座體及前述第1可動體之間被配置有當前述第1可動體朝前述第1移動方向被移動時被轉動的第1轉動構件,   在前述第1可動體及前述第2可動體之間被配置有當前述第2可動體朝前述第2移動方向被移動時被轉動的第2轉動構件。
  20. 一種攝像裝置,   具備至少具有一個透鏡的透鏡單元及將透過前述透鏡取入的光學像光電轉換的攝像元件及修正前述光學像的像振的手振修正裝置,   前述手振修正裝置,是具備:   對於基座體朝第1移動方向可移動的第1可動體、及   將前述第1可動體挾持地位於前述基座體的相反側並且對於前述第1可動體可朝與前述第1移動方向不同的第2移動方向移動的第2可動體、及   各別朝前述第2可動體賦予驅動力的第1驅動體及第2驅動體,   藉由前述第1驅動體或是前述第2驅動體的至少一方的驅動力而使前述第1可動體及前述第2可動體成為一體地對於前述基座體朝前述第1移動方向被移動,   藉由前述第1驅動體或是前述第2驅動體的至少一方的驅動力而使前述第2可動體對於前述第1可動體朝前述第2移動方向被移動。
TW107117150A 2017-05-30 2018-05-21 手振修正裝置及攝像裝置 TW20190346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06383 2017-05-30
JP2017106383 2017-05-30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03462A true TW201903462A (zh) 2019-01-16

Family

ID=644547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117150A TW201903462A (zh) 2017-05-30 2018-05-21 手振修正裝置及攝像裝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931876B2 (zh)
JP (1) JP7111098B2 (zh)
CN (1) CN110651223B (zh)
TW (1) TW201903462A (zh)
WO (1) WO2018221039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09805B (zh) * 2019-08-22 2020-11-11 新煒科技有限公司 攝像裝置及對應的自動對焦系統及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204089B2 (en) * 2018-01-19 2021-12-21 Magna Powertrain Of America, Inc. Method of joining a pinion cartridge and an axle housing
US11225868B1 (en) * 2018-01-31 2022-01-18 Stresswave, Inc. Method for integral turbine blade repair
JP6964534B2 (ja) * 2018-02-19 2021-11-10 日本碍子株式会社 収容棚を構築又は解体する方法、セラミックス焼成体の製造方法、及び搬送システム
US11966226B2 (en) * 2021-09-02 2024-04-23 Lg Electronics Inc. Delivery robot and control method of the delivery robot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352033A (ja) 2004-06-09 2005-12-22 Sony Corp レンズ駆動機構及び撮像装置
JP4788965B2 (ja) 2006-09-20 2011-10-05 ソニー株式会社 像ぶれ補正装置および撮像装置
JP4981547B2 (ja) 2007-06-28 2012-07-25 オリンパスイメージング株式会社 駆動装置および撮像装置
US8238735B2 (en) 2008-03-19 2012-08-07 Nikon Corporation Driving mechanism and optical equipment
JP2010072625A (ja) * 2008-08-21 2010-04-02 Nikon Corp 駆動機構及び光学機器
WO2010082555A1 (ja) * 2009-01-14 2010-07-22 日本電産コパル株式会社 像振れ補正装置及び像振れ補正装置を備えた撮像ユニット
JP4666238B2 (ja) * 2009-03-04 2011-04-06 ソニー株式会社 像ぶれ補正装置及び撮像装置
JP2011197411A (ja) * 2010-03-19 2011-10-06 Olympus Corp 撮像モジュール
JP2015036716A (ja) * 2013-08-12 2015-02-23 ソニー株式会社 像ぶれ補正装置及び撮像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09805B (zh) * 2019-08-22 2020-11-11 新煒科技有限公司 攝像裝置及對應的自動對焦系統及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111098B2 (ja) 2022-08-02
US20200084382A1 (en) 2020-03-12
CN110651223A (zh) 2020-01-03
WO2018221039A1 (ja) 2018-12-06
JPWO2018221039A1 (ja) 2020-04-02
US10931876B2 (en) 2021-02-23
CN110651223B (zh) 2022-04-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866321B2 (en) Imaging device
CN111108436B (zh) 镜筒和成像装置
TW201903462A (zh) 手振修正裝置及攝像裝置
US10915009B2 (en) Compound-eye camera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110573922B (zh) 摄像装置和电子设备
JP2019083501A (ja) 撮像装置
US12079712B2 (en) Solid state image capturing system, solid state image capturing device, information processing device, image processing metho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method
JP2018200980A (ja) 撮像装置および固体撮像素子、並びに電子機器
CN111886541B (zh) 成像装置和电子设备
JP6869717B2 (ja) 撮像装置および撮像装置の製造方法、並びに、電子機器
KR102461610B1 (ko) 화상 처리 장치, 화상 처리 방법, 및 전자 기기
JP7123937B2 (ja) 制御装置、制御方法、並びに撮像装置
WO2018142727A1 (ja) 電子部品及びカメラモジュール
WO2021241165A1 (ja) 光検出装置
WO2021029252A1 (ja) 撮像装置および撮像方法
JP7081609B2 (ja) レンズ装置及び撮像装置
WO2020045202A1 (ja) 撮像装置、補正方法及び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WO2019082686A1 (ja) 撮像装置
WO2020174876A1 (ja) レンズ鏡筒及び撮像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