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839257A - 發電系統 - Google Patents

發電系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839257A
TW201839257A TW107110800A TW107110800A TW201839257A TW 201839257 A TW201839257 A TW 201839257A TW 107110800 A TW107110800 A TW 107110800A TW 107110800 A TW107110800 A TW 107110800A TW 201839257 A TW201839257 A TW 201839257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flywheel
cam
arm
shaft
pi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11080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766973B (zh
Inventor
奧村壽一
Original Assignee
奧村壽一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奧村壽一 filed Critical 奧村壽一
Publication of TW20183925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83925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6697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66973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3MACHINES OR ENGINES FOR LIQUIDS; WIND, SPRING, OR WEIGHT MOTORS; PRODUCING MECHANICAL POWER OR A REACTIVE PROPULSIVE THRUST,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03BMACHINES OR ENGINES FOR LIQUIDS
    • F03B17/00Other machines or engines
    • F03B17/06Other machines or engines using liquid flow with predominantly kinetic energy conversion, e.g. of swinging-flap type, "run-of-river", "ultra-low head"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3MACHINES OR ENGINES FOR LIQUIDS; WIND, SPRING, OR WEIGHT MOTORS; PRODUCING MECHANICAL POWER OR A REACTIVE PROPULSIVE THRUST,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03DWIND MOTORS
    • F03D1/00Wind motors with rotation axis substantially parallel to the air flow entering the rotor 
    • F03D1/04Wind motors with rotation axis substantially parallel to the air flow entering the rotor  having stationary wind-guiding means, e.g. with shrouds or channel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3MACHINES OR ENGINES FOR LIQUIDS; WIND, SPRING, OR WEIGHT MOTORS; PRODUCING MECHANICAL POWER OR A REACTIVE PROPULSIVE THRUST,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03BMACHINES OR ENGINES FOR LIQUIDS
    • F03B11/00Parts or details not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the preceding groups, e.g. wear-protection couplings, between turbine and generato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3MACHINES OR ENGINES FOR LIQUIDS; WIND, SPRING, OR WEIGHT MOTORS; PRODUCING MECHANICAL POWER OR A REACTIVE PROPULSIVE THRUST,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03BMACHINES OR ENGINES FOR LIQUIDS
    • F03B13/00Adaptations of machines or engines for special use; Combinations of machines or engines with driving or driven apparatus; Power stations or aggregates
    • F03B13/10Submerged units incorporating electric generators or mo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3MACHINES OR ENGINES FOR LIQUIDS; WIND, SPRING, OR WEIGHT MOTORS; PRODUCING MECHANICAL POWER OR A REACTIVE PROPULSIVE THRUST,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03BMACHINES OR ENGINES FOR LIQUIDS
    • F03B15/00Controlling
    • F03B15/02Controlling by varying liquid flow
    • F03B15/04Controlling by varying liquid flow of turbin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3MACHINES OR ENGINES FOR LIQUIDS; WIND, SPRING, OR WEIGHT MOTORS; PRODUCING MECHANICAL POWER OR A REACTIVE PROPULSIVE THRUST,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03DWIND MOTORS
    • F03D15/00Transmission of mechanical power
    • F03D15/10Transmission of mechanical power using gearing not limited to rotary motion, e.g. with oscillating or reciprocating memb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3MACHINES OR ENGINES FOR LIQUIDS; WIND, SPRING, OR WEIGHT MOTORS; PRODUCING MECHANICAL POWER OR A REACTIVE PROPULSIVE THRUST,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03DWIND MOTORS
    • F03D9/00Adaptations of wind motors for special use; Combinations of wind motors with apparatus driven thereby; Wind moto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installation in particular locations
    • F03D9/20Wind mo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driven apparatus
    • F03D9/25Wind mo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driven apparatus the apparatus being an electrical generato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5INDEXING SCHEMES RELATING TO ENGINES OR PUMPS IN VARIOUS SUBCLASSES OF CLASSES F01-F04
    • F05B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WIND, SPRING, WEIGHT, INERTIA OR LIKE MOTORS, TO MACHINES OR ENGINES FOR LIQUIDS COVERED BY SUBCLASSES F03B, F03D AND F03G
    • F05B2220/00Application
    • F05B2220/30Application in turbin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5INDEXING SCHEMES RELATING TO ENGINES OR PUMPS IN VARIOUS SUBCLASSES OF CLASSES F01-F04
    • F05B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WIND, SPRING, WEIGHT, INERTIA OR LIKE MOTORS, TO MACHINES OR ENGINES FOR LIQUIDS COVERED BY SUBCLASSES F03B, F03D AND F03G
    • F05B2220/00Application
    • F05B2220/30Application in turbines
    • F05B2220/32Application in turbines in water turbin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5INDEXING SCHEMES RELATING TO ENGINES OR PUMPS IN VARIOUS SUBCLASSES OF CLASSES F01-F04
    • F05B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WIND, SPRING, WEIGHT, INERTIA OR LIKE MOTORS, TO MACHINES OR ENGINES FOR LIQUIDS COVERED BY SUBCLASSES F03B, F03D AND F03G
    • F05B2260/00Function
    • F05B2260/40Transmission of pow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5INDEXING SCHEMES RELATING TO ENGINES OR PUMPS IN VARIOUS SUBCLASSES OF CLASSES F01-F04
    • F05B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WIND, SPRING, WEIGHT, INERTIA OR LIKE MOTORS, TO MACHINES OR ENGINES FOR LIQUIDS COVERED BY SUBCLASSES F03B, F03D AND F03G
    • F05B2260/00Function
    • F05B2260/50Kinematic linkage, i.e. transmission of position
    • F05B2260/506Kinematic linkage, i.e. transmission of position using cams or eccentric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20Hydro energy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70Wind energy
    • Y02E10/72Wind turbines with rotation axis in wind direc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Energ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onnection Of Motors, Electrical Generators, Mechanical Devices, And The Like (AREA)
  • Transmission Devices (AREA)
  • Wind Motors (AREA)
  • Control Of Eletrric Generators (AREA)
  • Vehicle Body Suspension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係提供一種發電系統,其藉由設置在河川、水道、海岸、強風處等,利用水力或風力之自然能源而可進行發電。
本發明之發電系統1,其特徵係具有:渦輪2、凸輪飛輪裝置6、發電機7、機械臂機構8。渦輪2,具備藉由施加水力或風力而迴轉之迴轉軸11。凸輪飛輪裝置6,迴轉軸11之作用力傳達至凸輪飛輪18,使凸輪飛輪18迴轉。發電機7,伴隨驅動飛輪29之迴轉使迴轉軸28迴轉,並將迴轉軸28之迴轉能源轉換為電能源,從而可發電。凸輪21伴隨凸輪飛輪18之迴轉而與機械臂機構8鄰接,使機械臂機構8產生迴轉,伴隨此迴轉,機械臂機構8與驅動飛輪29鄰接,從而使驅動飛輪29迴轉。

Description

發電系統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發電系統,其可藉由水力或風力之自然能源進行發電。
近年,由於全球暖化之問題使環境意識提升,故已需求利用水力或風力等之自然能源而發電,惟因國土狹小,台灣目前陷入難以建設大規模水力發電設備.風力發電設備之新建築之狀況。
本發明,係鑑於上述事項所成,目的在於提供一種發電系統,其係藉由設置在河川、水道、海岸、強風處等,以利用水力或風力之自然能源而可發電。
為了達成上述目的,本發明係包含以下各項所記載之主題。
項1.一種發電系統,其特徵係具有: 渦輪,施加水力或風力使第1迴轉軸迴轉;凸輪飛輪裝置,具備凸輪從外周面突出之凸輪飛輪,藉由前述第1迴轉軸之作用力傳達至前述凸輪飛輪,使前述凸輪飛輪迴轉;發電機,具備第2迴轉軸、及連接前述第2迴轉軸之驅動飛輪,伴隨前述驅動飛輪之迴轉使前述第2迴轉軸迴轉,並將前述第2迴轉軸之迴轉能源轉換為電能源而可發電;及機械臂機構,配置於前述凸輪飛輪裝置與前述發電機之間;且前述凸輪伴隨前述凸輪飛輪之迴轉而與前述機械臂機構鄰接,使前述機械臂機構產生迴轉,伴隨此迴轉,前述機械臂機構與前述驅動飛輪鄰接,從而使前述驅動飛輪迴轉。
項2.如項1所記載之發電系統,其中,前述機械臂機構,係具有搖臂、偏置手段、隨動臂、驅動機械臂,前述搖臂之中間部,係迴轉自由地樞接在上下方向延伸之第1引腳,前述搖臂之一端部,係配置於前述凸輪飛輪之附近,前述搖臂之另一端側,係形成在前述搖臂之縱向方向延伸之第1貫通孔,在每次前述凸輪飛輪之迴轉所致前述凸輪接觸前述搖臂之一端部時,前述搖臂,係藉由前述凸輪之押壓,產生以前述第1引腳為軸心而向第1方向之迴轉,前述偏置手段,在每次係前述搖臂向前述第1方向迴轉時,使前述搖臂偏置至與前述第1方向相反之第2方向,藉由該偏置手段之偏置,使前述搖臂向前述第1方向迴轉後,反轉為向前述第2方向迴轉,前述隨動臂之一端部,係迴轉自由地樞接在前述第1引腳,前述隨動臂 之另一端部,係附接在上下方向延伸之第2引腳,前述驅動機械臂之中間部,係迴轉自由地樞接在前述第2引腳,前述驅動機械臂之一端部,係附接在上下方向延伸之第3引腳,該第3引腳係嵌入前述搖臂之第1貫通孔,前述驅動機械臂之另一端部,係附接彈性部材,該彈性部材,係從前述驅動機械臂之另一端部向前述驅動機械臂之縱向方向延伸出,前述彈性部材之先端部,係配置於前述驅動飛輪之附近,前述搖臂向前述第1方向迴轉時,藉由前述第3引腳向前述搖臂之另一端側移動並押入前述搖臂之第1貫通孔之內周面而使前述驅動機械臂產生迴轉,以使前述搖臂將前述第3引腳牽引至前述第1方向,藉由此牽引,前述驅動機械臂向前述第1方向移動,藉由前述第2引腳之牽引,使前述隨動臂以前述第1引腳為軸心向前述第1方向迴轉,前述驅動機械臂向前述第1方向移動時,藉由在前述驅動機械臂產生使前述第3引腳向前述搖臂之另一端側移動之迴轉,使前述彈性部材之先端部未接觸前述驅動飛輪之外周面而向前述第1方向移動,前述搖臂向前述第2方向迴轉時,藉由前述第3引腳向前述搖臂之另一端側移動並押入前述搖臂之第1貫通孔之內周面而使前述驅動機械臂產生迴轉,以使前述搖臂將前述第3引腳牽引至前述第2方向,藉由此牽引,前述驅動機械臂向前述第2方向移動,藉由前述第2引腳之牽引,使前述隨動臂以前述第1引腳為軸心向前述第2方向迴轉,前述驅動機械臂向前述第2方向移動時,藉由在前述驅動機械臂產生使前述第3引腳向前述搖臂之另一端側移動之迴轉,使前述彈性部材之先端部 接觸前述驅動飛輪之外周面而向前述第2方向移動,從而藉由前述彈性部材之押壓使前述驅動飛輪迴轉。
項3.如項2所記載之發電系統,其中,係進一步具有移動手段,使前述機械臂機構可向前述發電機側及前述發電機之相反側移動,前述移動手段,藉由使前述機械臂機構向前述發電機側移動,在前述驅動機械臂向前述第2方向移動時,可增加前述彈性部材與前述驅動飛輪之外周面接觸之範圍,前述移動手段,藉由使前述機械臂機構向前述發電機之相反側移動,在前述驅動機械臂向前述第2方向移動時,可縮小前述彈性部材與前述驅動飛輪之外周面接觸之範圍。
項4.如項3所記載之發電系統,其中,前述移動手段,係具有:支持前述第1引腳之支持板、及第1步進馬達,前述支持板之側面係形成有螺子孔,前述第1步進馬達,係配置在前述支持板之側方,並具備與前述螺子孔螺合之第3迴轉軸,藉由前述第1步進馬達之第3迴轉軸進行正迴轉,使前述支持板及前述第1引腳向前述發電機側移動,伴隨於此,前述機械臂機構向前述發電機側移動,藉由前述第1步進馬達之第3迴轉軸進行逆迴轉,使前述支持板及前述第1引腳向前述發電機之相反側移動,伴隨於此,前述機械臂機構向前述發電機之相反側移動。
項5.如項4所記載之發電系統,其中,係進一步具備移動控 制裝置,控制前述機械臂機構之移動,前述移動控制裝置,係具備:第1傳感器,計測前述驅動飛輪之每單位時間之迴轉數;馬達控制手段,基於前述第1傳感器之計測值而控制前述第1步進馬達;且前述馬達控制手段,在前述第1傳感器之計測值較目標值大時,使前述第1步進馬達之第3迴轉軸進行逆迴轉,在前述第1傳感器之計測值較目標值小時,使前述第1步進馬達之第3迴轉軸進行正迴轉。
項6.如項1至5中任一項所記載之發電系統,其中,係進一步具備迴轉控制裝置,控制前述凸輪飛輪之迴轉,前述凸輪飛輪裝置,係進一步具備支持前述凸輪飛輪使其可迴轉之主驅動軸、及切換前述主驅動軸與前述凸輪飛輪的連接及斷開之離合器機構,藉由前述第1迴轉軸之作用力傳達至前述主驅動軸,使前述主驅動軸迴轉,在前述主驅動軸與前述凸輪飛輪連接之狀態下,藉由前述主驅動軸之作用力傳達至前述凸輪飛輪,使前述凸輪飛輪迴轉,在前述主驅動軸與前述凸輪飛輪斷開之狀態下,藉由前述主驅動軸之作用力未傳達至前述凸輪飛輪,使前述凸輪飛輪不迴轉,前述迴轉控制裝置,係具備:第2傳感器,計測前述主驅動軸之每單位時間之迴轉數; 離合器控制手段,基於前述第2傳感器之計測值而控制前述離合器機構;且前述離合器控制手段,在前述第2傳感器之計測值超過所定值時,以前述離合器機構將前述主驅動軸與前述凸輪飛輪斷開,在前述第2傳感器之計測值低於所定值時,以前述離合器機構將前述主驅動軸與前述凸輪飛輪連接。
項7.如項1至6中任一項所記載之發電系統,其中,係進一步具有變速機,前述變速機,係具備:輸入軸,藉由前述第1迴轉軸之作用力的傳達而迴轉;輸出軸,藉由該輸入軸之作用力的傳達而迴轉;第3傳感器,計測前述輸入軸之每單位時間之迴轉數作為輸入迴轉數;第4傳感器,計測前述輸出軸之每單位時間之迴轉數作為輸出迴轉數;及控制手段,固定前述輸出迴轉數並控制前述輸入迴轉數與前述輸出迴轉數之比作為變速比,藉由前述輸出軸之作用力傳達至前述凸輪飛輪,使前述凸輪飛輪迴轉。
項8.如項1至7中任一項所記載之發電系統,其中,前述偏置手段,係具備螺旋彈簧,伴隨著前述搖臂向前述第1方向迴轉,前述螺旋彈簧之外徑縮小而向其螺旋方向施力,藉由對抗該施力所生前述螺旋彈簧之反發力,使前述搖臂向前述第2方向偏置。
項9.如項8所記載之發電系統,其中,前述偏置手段,係進一步具備:台座,載置前述螺旋彈簧;及迴轉手段,可使該台座在其圓周 方向迴轉,前述螺旋彈簧之一端部,係與前述台座,抑或,前述台座所固定之第1方塊連接,前述螺旋彈簧之另一端部,係與前述搖臂,抑或,嵌入前述搖臂之第2貫通孔之圓管所延伸出之第2方塊連接。
項10.如項9所記載之發電系統,其中,前述迴轉手段,係具備配置在前述台座周邊之驅動機構或電磁閥,前述驅動機構,係具備:第2步進馬達,具備第4迴轉軸;及迴轉部材,一端固定在前述第4迴轉軸,伴隨著該第4迴轉軸之迴轉而以該第4迴轉軸為軸心迴轉,前述電磁閥,係具備:纏繞於線軸之線圈、收納該線圈之外殼、配置在前述線圈內周部之筒狀之軛、配置在該軛之內周部,向前述線圈給電時受到在前述軛發生之磁吸引力而沿著前述軛之軸芯方向進行前進及後退之柱塞,前述迴轉部材之另一端側,係貫通該迴轉部材之第3貫通孔向前述迴轉部材之縱向方向延伸形成,前述台座之外周緣,係與向上方延伸之第4引腳附接,該第4引腳,係嵌入前述迴轉部材之第3貫通孔,前述台座之外側面,係在前述台座之圓周方向上隔著間隔地形成複數之凹部,該複數之凹部中任一者插入前述柱塞,使前述柱塞後退而將前述柱塞從其中之一的前述凹部中拔出後,前述第4迴轉軸迴轉而使前述迴轉部材產生迴轉,而迴轉前述台座,前述柱塞可 與其中之二的前述凹部為對向狀態,在前述柱塞與其中之二的前述凹部為對向狀態下,使前述柱塞前進而插入其中之二的前述凹部,從而可控制前述台座的迴轉。
項11.如項1至7中任一項所記載之發電系統,其中,前述偏置手段,係具備累加器,前述累加器,係具備收容蓄壓氣體之容器,伴隨著前述搖臂向前述第1方向迴轉,將剩餘流體導入前述容器之內部壓縮前述蓄壓氣體,藉由該被壓縮前述蓄壓氣體之膨脹力,使前述搖臂向前述第2方向偏置。
項12.如項1至11中任一項所記載之發電系統,其中,前述凸輪飛輪裝置,係具備:複數之前述凸輪飛輪、及使該複數之凸輪飛輪可迴轉地樞接主驅動軸,各前述凸輪飛輪,係設置有前述發電機或前述機械臂機構,藉由前述第1迴轉軸之作用力傳達至前述主驅動軸,使前述主驅動軸迴轉,藉由前述主驅動軸之作用力傳達至各個前述複數之凸輪飛輪,使各個前述複數之凸輪飛輪迴轉。
本發明之發電系統中,第1迴轉軸之迴轉,介由凸輪飛輪或機械臂機構傳達至驅動飛輪,使驅動飛輪迴轉,伴隨此迴轉而進行發電。並且,本發明之發電系統,藉由設置在河川、水道、海岸、強風處等,對 於第1迴轉軸施加水力或風力,使第1迴轉軸可迴轉。如上述,本發明之發電系統,藉由設置在河川、水道、海岸、強風處等,從而可利用水力或風力之自然能源進行發電。
1、110‧‧‧發電系統
2‧‧‧渦輪
3‧‧‧變速機
6‧‧‧凸輪飛輪裝置
7‧‧‧發電機
8‧‧‧機械臂機構
9‧‧‧移動手段
11‧‧‧迴轉軸(第1迴轉軸)
13‧‧‧輸入軸
14‧‧‧輸出軸
18‧‧‧凸輪飛輪
19‧‧‧主驅動軸
20‧‧‧離合器機構
21‧‧‧凸輪
28‧‧‧迴轉軸(第2迴轉軸)
29‧‧‧驅動飛輪
30‧‧‧搖臂
31‧‧‧偏置手段
32‧‧‧隨動臂
33‧‧‧驅動機械臂
34‧‧‧搖臂之中間部
35‧‧‧引腳(第1引腳)
36‧‧‧搖臂之一端部
39‧‧‧搖臂之另一端側
40‧‧‧貫通孔(第1貫通孔)
41‧‧‧貫通孔(第2貫通孔)
42‧‧‧螺旋彈簧
43‧‧‧台座
44‧‧‧方塊(第1方塊)
47‧‧‧方塊(第2方塊)
51‧‧‧圓管
54‧‧‧迴轉手段
55‧‧‧驅動機構
56‧‧‧電磁閥
57‧‧‧迴轉軸(第4迴轉軸)
58‧‧‧步進馬達(第2步進馬達)
60‧‧‧迴轉部材
62‧‧‧貫通孔(第3貫通孔)
63‧‧‧引腳(第4引腳)
66‧‧‧柱塞
67‧‧‧凹部
68‧‧‧隨動臂之一端部
69‧‧‧隨動臂之另一端部
70‧‧‧引腳(第2引腳)
71‧‧‧驅動機械臂之中間部
72‧‧‧驅動機械臂之一端部
73‧‧‧引腳(第3引腳)
74‧‧‧驅動機械臂之另一端部
75‧‧‧彈性部材
76‧‧‧彈性部材之先端部
80‧‧‧支持板
82‧‧‧步進馬達(第1步進馬達)
83‧‧‧螺子孔
87‧‧‧迴轉軸(第3迴轉軸)
88‧‧‧移動控制裝置
89‧‧‧傳感器(第1傳感器)
91‧‧‧馬達控制手段
94‧‧‧迴轉控制裝置
95‧‧‧傳感器(第2傳感器)
97‧‧‧離合器控制手段
99‧‧‧累加器
105‧‧‧容器
A‧‧‧第1方向
B‧‧‧第2方向
【圖1】表示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發電系統之斜視圖。
【圖2】表示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發電系統之平面圖。
【圖3】表示機械臂機構擴大後之斜視圖。
【圖4】表示離合器機構擴大後之側面圖。
【圖5】表示搖臂向第1方向迴轉時隨動臂或驅動機械臂之動作之模式圖。
【圖6】表示搖臂向第2方向迴轉時隨動臂或驅動機械臂之動作之模式圖。
【圖7】表示移動控制裝置之構成之方塊圖。
【圖8】表示移動控制裝置具備之馬達控制手段之處理之流程圖。
【圖9】表示迴轉控制裝置之構成之方塊圖。
【圖10】表示迴轉控制裝置具備之離合器控制手段之處理之流程圖。
【圖11】表示偏置手段之變形例之斜視圖。
【圖12】表示本發明之發電系統之變形例之斜視圖。
以下,參照圖式說明本發明之實施形態。圖1,係表示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發電系統1之斜視圖。圖2,係表示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發電系統1之平面圖。圖3,係表示後述之機械臂機構擴大後之斜視圖。圖4,係表示離合器機構20擴大後之側面圖。
本實施形態之發電系統1,係藉由設置在川、水道、海岸、強風處等而可發電者。如圖1~圖3所示,發電系統1,係具有:渦輪2、變速機3、傳送帶機構4、聯軸器5、凸輪飛輪裝置6、發電機7、機械臂機構8、及移動手段9。
如圖1所示,渦輪2,係具備:筒體10、及設置為可在筒體10內部迴轉之迴轉軸11。此渦輪2,係配置為川.水道.海水或風可通過筒體10內部(發電系統1配置在川.水道.海岸時,渦輪2係浸漬在川.水道.海水中,且水通過筒體10內部者)。
迴轉軸11之外周面,係複數之羽毛12附接在迴轉軸11之圓周方向上。迴轉軸11,藉由施加水力或風力至此等羽毛12而在軸周上迴轉。又,向迴轉軸11之軸方向以螺旋狀延伸之一連羽毛,亦可形成在迴轉軸11之外周面。即使如此,亦可藉由施加水力或風力至迴轉軸11而使迴轉軸11迴轉。
變速機3,係具備:輸入軸13,藉由迴轉軸11之作用力的傳達而迴轉;輸出軸14,藉由輸入軸13之作用力的傳達而迴轉;輸入迴轉數傳感器,計測輸入軸13之每單位時間之迴轉數作為輸入迴轉數(圖式省略);輸出迴轉數傳感器,計測輸出軸14之每單位時間之迴轉數作為輸出迴轉數(圖式省略);及控制手段,固定前述輸出迴轉數並控制前述輸入迴轉數與前 述輸出迴轉數之比作為變速比(圖式省略)。具備上述之輸入軸13或輸出軸14作為變速機3之本體部,可使用三木滑輪股份有限公司製之無級變速機之ZEROMAX(登錄商標)。此無級變速機,係藉由操作槓桿而可變更變速比,使用該無級變速機時,上述之控制手段,係基於輸入迴轉數及輸出迴轉數而控制槓桿之動作者。
傳送帶機構4,係將渦輪2之迴轉軸11與變速機3之輸入軸13連結者,介由傳送帶機構4將迴轉軸11之作用力傳達至變速機3之輸入軸13,從而使變速機3之輸入軸13迴轉。圖式之例中,傳送帶機構4,係具備:無端之傳送帶15、從動輥16、無端之傳送帶17。傳送帶15,係纏繞在迴轉軸11或從動輥16上。傳送帶17,係纏繞在從動輥16或變速機3之輸入軸13上。圖式之傳送帶機構4,係介由傳送帶15將迴轉軸11之作用力傳達至從動輥16,使從動輥16迴轉。並且,介由傳送帶17將從動輥16之作用力傳達至輸入軸13,使輸入軸13迴轉。
又,傳送帶機構4所具備之傳送帶之數目,並未限定為圖式例之2個,亦可設定為2以外之複數。抑或,亦可1個傳送帶纏繞在迴轉軸11或輸入軸13上。藉由此上所述,即使傳送帶之數目為2以外之複數或1,仍可將迴轉軸11之作用力傳達至變速機3之輸入軸13,從而使輸入軸13迴轉。又,傳送帶之數目係複數時,可提升渦輪2所配置之位置之自由度,易於使渦輪2浸漬在川.水道.海水中。此外,亦可藉由傳送帶機構以外之習知手段將迴轉軸11與輸入軸13連結,使迴轉軸11之作用力傳達至輸入軸13。
凸輪飛輪裝置6,係具備:凸輪飛輪18、主驅動軸19、及離合器機構20(圖4)。凸輪飛輪18之外周面,係等間隔地在圓周方向上形成複 數之凸輪21。主驅動軸19,支持凸輪飛輪18使其可迴轉。
聯軸器5,係將變速機3之輸出軸14與凸輪飛輪裝置6之主驅動軸19連結者。介由此聯軸器5將輸出軸14之作用力傳達至主驅動軸19,使主驅動軸19迴轉。又,亦可藉由聯軸器5以外之習知之手段,將輸出軸14與主驅動軸19連結,使輸出軸14之作用力傳達至主驅動軸19(例如,設置纏繞在輸出軸14與主驅動軸19上之傳送帶,介由此傳送帶將輸出軸14之作用力傳達至主驅動軸19)。
圖4所示離合器機構20,係可切換主驅動軸19與凸輪飛輪18之連接及斷開者。離合器機構20,係具備:凸輪飛輪樞紐22、電磁離合器接受器23、及電磁離合器24。
凸輪飛輪樞紐22,係固定在凸輪飛輪18之中心之下面。
電磁離合器接受器23,係固定在主驅動軸19之上端,與主驅動軸19一體地迴轉。
電磁離合器24,係具有:輸入側迴轉體之離合器轉子25、輸出側迴轉體之離合器電樞26、彈性部材之板彈簧樞紐(圖式省略)、及電磁力發生手段之離合器定子(圖式省略)。
離合器轉子25,係固定在電磁離合器接受器23,與主驅動軸19一體地迴轉。離合器電樞26,係固定在凸輪飛輪樞紐22,配置為與離合器轉子25對向。板彈簧樞紐(圖式省略),係將離合器電樞26偏置至與離合器轉子25分開之方向。離合器定子(圖式省略),係內藏有線圈(電磁石),藉由通電發生電磁力。
根據以上之離合器機構20,藉由離合器定子(圖式省略)之電 磁力,使離合器電樞26抵抗板彈簧樞紐(圖式省略)之彈性力而吸引至離合器轉子25側,從而可使離合器電樞26與離合器轉子25吸著。並且藉由此吸著將主驅動軸19與凸輪飛輪18連接。此連接狀態下,藉由主驅動軸19之作用力傳達至凸輪飛輪18,從而使凸輪飛輪18迴轉。
此外根據上述之離合器機構20,藉由將離合器定子之線圈消磁,可以板彈簧樞紐之彈性力使離合器電樞26從離合器轉子25斷開。並且藉由此斷開而使主驅動軸19與凸輪飛輪18斷開。此斷開狀態下,藉由主驅動軸19之作用力不傳達至凸輪飛輪18,從而使凸輪飛輪18不迴轉。
如圖1或圖2所示,發電機7,係具備:筒狀外殼27、從筒狀外殼27延伸出之迴轉軸28、及驅動飛輪29,驅動飛輪29之中心與迴轉軸28連接。此發電機7,係迴轉軸28伴隨驅動飛輪29之迴轉而迴轉者,藉由電磁感應作用使迴轉軸28之迴轉能源轉換為電能源,從而進行發電。進一步具體而言,發電機7,係在筒狀外殼7之內部設置磁石(圖式省略)及線圈(圖式省略),藉由迴轉軸28之迴轉,磁石對於線圈做相對性移動,使通過線圈之磁束變化,從而在線圈產生起電力。
機械臂機構8,係配置在凸輪飛輪裝置6與發電機7之間。此機械臂機構8,係藉由凸輪飛輪18之迴轉使凸輪21與一端部(後述之搖臂30之一端部36)接觸,從而產生迴轉者。並且,伴隨此機械臂機構8之迴轉,機械臂機構8之另一端部(後述之彈性部材75之先端部76)與驅動飛輪29接觸,使驅動飛輪29迴轉,從而使發電機7進行發電。以下,具體說明機械臂機構8所具備之構成。
如圖1~圖3所示,機械臂機構8,係具有:搖臂30、偏置手 段31、隨動臂32、及驅動機械臂33。
搖臂30之中間部34,係與在上下方向延伸之引腳35迴轉自由地樞接。搖臂30之一端部36,係設置在凸輪飛輪18之近傍。此一端部36,係設置有:一對之對向板37、37、引腳45、及滾軸38。一對之對向板37、37,係在上下方向對向。引腳45,係從一對之對向板37、37之一側向另一側延伸者,其兩端與對向板37、37連結。滾軸38,係在一對之對向板37,37之間與引腳45迴轉自由地樞接。凸輪飛輪18迴轉時,形成於凸輪飛輪18之外周面之複數的凸輪21依序與滾軸38接觸。在每次各凸輪21與滾軸38接觸時,藉由凸輪21的押壓,搖臂30產生以引腳35為軸心向第1方向A之迴轉。
搖臂30之另一端側39,形成有貫通孔40。搖臂30之一端側之範圍(引腳35與搖臂30之一端部36之間之範圍),形成有貫通孔41。貫通孔40及貫通孔41,係在搖臂30之縱向方向延伸至所定長度。
偏置手段31,在每次係在搖臂30向第1方向A迴轉時,將搖臂30向與第1方向A相反之第2方向B偏置。以下,說明偏置手段31所具備之構成。
偏置手段31,係具備:螺旋彈簧42、台座43,台座43之上面載置有螺旋彈簧42。
螺旋彈簧42,係配置在搖臂30之下側,螺旋彈簧42之軸芯,係位於引腳35之正下方。
台座43之外側面係固定有方塊44,螺旋彈簧42之一端部,與台座43所固定之方塊44連接。又亦可省略方塊44,使螺旋彈簧42之一端部直接與台座43連接。
螺旋彈簧42之另一端部,與方塊47連接。如圖3所示,方塊47係呈直方體,具有上面、下面、與上面及下面垂直之4個側面。
方塊47,係形成有貫通孔48。貫通孔48,係在水平方向延伸後,向上方延伸者,方塊47之一之側面及上面,形成貫通孔48之開口49、50。
方塊47之貫通孔48,插入圓管51之一端側。圓管51之一端側,沿著貫通孔48,在水平方向延伸後,向上方延伸般挫曲。圓管51之一端52(圖3),係從方塊47之一之側面之開口49露出。圓管51之另一端側53,從方塊47之上面的開口50向上方延伸出,嵌入搖臂30之貫通孔41。
螺旋彈簧42之另一端部,從圓管51之一端52插入圓管51內。該螺旋彈簧42之另一端部,沿著圓管51,在水平方向延伸後,向上方延伸般挫曲。
根據上述之構成,藉由圓管51之另一端側53嵌入貫通孔41,在搖臂30向第1方向A迴轉時,因搖臂30之牽引,使圓管51及方塊47向第1方向A移動。並且,藉由方塊47向第1方向A移動,向螺旋方向施加使螺旋彈簧42縮小外徑之力,從而使螺旋彈簧42產生對抗該所施加之力之反發力(復原力)。並且,介由方塊47或圓管51將此反發力(復原力)傳達至搖臂30,從而使搖臂30向第2方向B偏置。並且,藉由此偏置,搖臂30向第1方向A迴轉後,進行反轉而向第2方向B迴轉。此外,在因搖臂30之牽引所致使螺旋彈簧42外徑縮小之力作用時,由於螺旋彈簧42之另一端部為挫曲(螺旋彈簧42之另一端部在水平方向延伸後,向上方延伸),從而可防止螺旋彈簧42之另一端部從圓管51拔出。
又,圖式之例,雖係在搖臂30之一端側形成貫通孔41,惟亦可係在搖臂30之另一端側形成貫通孔41,將圓管51之另一端側53嵌入該貫通孔41者。此外,亦可省略上述之方塊47或圓管51或貫通孔41,使螺旋彈簧42之另一端部,與搖臂30之一端側或另一端側連接。即使係如以上之構成,仍可在螺旋彈簧42產生反發力(復原力),對抗因搖臂30之牽引所致向螺旋彈簧42施加使外徑縮小之力,故搖臂30可向第2方向B偏置,從而向該第2方向B迴轉。又如圖式例所示,藉由方塊47或圓管51或貫通孔41之構造,螺旋彈簧42之另一端部可產生沿著水平延伸之部分,可施加圓滑之力向螺旋彈簧42之螺旋方向。
此外,偏置手段31,除了上述之螺旋彈簧42及台座43以外,係進一步具備迴轉手段54。此迴轉手段54,係使台座43可在其圓周方向迴轉,為了調整搖臂30之方向所設置者。「搖臂30之方向」,係指未因凸輪21之押壓或偏置手段31之偏置所致搖臂30產生迴轉時之搖臂30之方向。
如圖3所示,迴轉手段54,係具備驅動機構55及電磁閥56,驅動機構55及電磁閥56係配置在台座43周邊。
驅動機構55,係具備:步進馬達58,具備迴轉軸57;迴轉部材60,一端固定迴轉軸57。迴轉部材60,係伴隨著馬達58之動力所致迴轉軸57的迴轉,以迴轉軸57為軸心迴轉者。迴轉部材60之另一端側,係形成有貫通孔62。此貫通孔62,係在迴轉部材60之縱向方向上以所定長度延伸者,該貫通孔62係嵌入引腳63。此引腳63,係從台座43之外周緣向上方延伸者(圖式例中,引腳63,係從構成台座43之外周緣之突出部64向上方延伸)。
電磁閥56,係具備:線圈(圖式省略),纏繞在線軸(圖式省 略);外殼65,收納該線圈;筒狀之軛(圖式省略),配置在前述線圈之內周部;柱塞66,從該軛之內側向外殼65之外側延伸,在向前述線圈供電時以接受器接受前述軛產生之磁氣吸引力而沿著前述軛之軸芯方向進行前進及後退。
台座43之外側面,係在台座43之圓周方向上隔著間隔地形成複數之凹部67。柱塞66,係插入至複數之凹部67中任一者。
本實施形態之發電系統,係具備圖未表示之操作盤,藉由操作此操作盤,可設定迴轉軸57之迴轉方向及迴轉角度、以及柱塞66的前進或後退。此外,藉由發電機7所產生之電力作為動力源,可發生迴轉軸57之迴轉、及柱塞66之前進或後退。
在調整搖臂30之方向時,首先,進行柱塞66後退而使柱塞66從其中之一的凹部67拔出。接著,進行藉由迴轉軸57迴轉,迴轉部材60以該迴轉軸57為軸心迴轉。此操作,係介由迴轉部材60及引腳63使迴轉軸57之作用力傳達至台座43,從而使台座43迴轉者,伴隨著此台座43之迴轉,螺旋彈簧42等配置在台座43上之物全部迴轉。並且,伴隨著螺旋彈簧42之迴轉,與方塊47連接之螺旋彈簧42之另一端部,藉由方塊47的牽引或押壓,方塊47及圓管51,向第2方向B或第1方向A移動。並且藉由該移動之圓管51,將搖臂30牽引或押壓,搖臂30,以引腳35為軸心向第2方向B或第1方向A迴轉(牽引時向方向B迴轉,押壓時向方向A迴轉)。並且,藉由此搖臂30之迴轉,變更搖臂30之方向。
變更上述之搖臂30之方向的操作,例如,使其可容易地進行機械臂機構8之檢驗或修理。並且進行此操作時,使用者,在複數之凹部67 中,選擇與柱塞66對向之二凹部67,至該二凹部67與柱塞66對向為止台座43迴轉時,使用者,判斷搖臂30之方向係未與凸輪21一端部36(滾軸38)接觸時,進行中止迴轉軸57迴轉之操作,從而使台座43之迴轉停止。
並且,如上述,在柱塞66與二凹部67對向之狀態下,使柱塞66前進,柱塞66進行插入二凹部67。藉此,控制台座43之迴轉,使搖臂30之方向維持在不與凸輪21一端部36(滾軸38)接觸之狀態。
如以上調整搖臂30之方向時,即使凸輪飛輪18迴轉,凸輪21也不會與搖臂30之一端部36(滾軸38)接觸,從而可容易地進行機械臂機構8之檢驗或修理。
隨動臂32之一端部68,係迴轉自由地樞接在引腳35。隨動臂32之另一端部69,係附接在上下方向延伸之引腳70。
驅動機械臂33之中間部71,係迴轉自由地樞接在引腳70。驅動機械臂33之一端部72,附接在上下方向延伸之引腳73,引腳73係嵌入搖臂30之貫通孔40。
驅動機械臂33之另一端部74,係附接彈性部材75。此彈性部材75,係從驅動機械臂33之另一端部74向驅動機械臂33之縱向方向延伸出,彈性部材75之先端部76,係配置在驅動飛輪29之近傍。上述之彈性部材75,例如,可使用鋼板彈簧,亦可使用鋼板彈簧以外之彈性部材。
圖5中,係表示藉由設置在搖臂30之一端部36之滾軸38與凸輪飛輪18之凸輪21接觸,搖臂30被凸輪21押壓,而在搖臂30向第1方向A迴轉時隨動臂32及驅動機械臂33之動作之模式圖。圖6,係表示藉由偏置手段31(圖1、圖2)之偏置,搖臂30向第2方向B迴轉時隨動臂32及驅動機械臂33 之動作之模式圖。以下,參照圖5或圖6,說明搖臂30向第1方向A或第2方向B迴轉時隨動臂32及驅動機械臂33之動作。又以下說明之動作,係為了滿足以下之(1)、(2),而調整機械臂機構8與驅動飛輪29之相對位置關係所成者。
(1)如圖5所示,在引腳73與貫通孔40之另一端側之內周面接觸之狀態下,由於引腳35與彈性部材75之先端間之距離,係引腳35與驅動飛輪29之外周緣間之最短距離D以下,故彈性部材75之先端部76不會與驅動飛輪29之外周緣接觸。
(2)如圖6所示,在引腳73與貫通孔40之一端側之內周面接觸之狀態下,由於引腳35與彈性部材75之先端間之距離,係較引腳35與驅動飛輪29之外周緣間之最短距離D大,故彈性部材75之先端部76與驅動飛輪29之外周緣接觸。
又上述之「引腳35與彈性部材75之先端間之距離」,如圖5所示,係以彈性部材75未彎曲而直線延伸為前提之距離,由以下之式1求得。
L1:引腳35與引腳73之間的距離
L2:引腳73與引腳70之間的距離
L3:引腳70至彈性部材75先端為止的距離
此外上述之「引腳35與驅動飛輪29之外周緣間之最短距離D」,係指引腳35與驅動飛輪29之中心連接之直線上,引腳35與驅動飛輪29之外周緣間之距離。
在搖臂30向第1方向A迴轉時,如圖5所示,引腳73,向搖臂30之另一端側移動,驅動機械臂33產生向貫通孔40之另一端側之內周面押壓之迴轉,從而使引腳73押壓至上述貫通孔40之另一端側之內周面。並且藉由此引腳73之押壓,搖臂30將引腳73牽引至第1方向A,藉由此牽引,驅動機械臂33向第1方向A移動。並且伴隨著此驅動機械臂33之移動,引腳70將隨動臂32牽引至第1方向A,從而使隨動臂32以引腳35為軸心向第1方向A迴轉。
並且,在驅動機械臂33向第1方向A移動時(亦即在搖臂30向第1方向A迴轉時),如上述,藉由使引腳73向搖臂30之另一端側移動所致驅動機械臂33產生迴轉,彈性部材75,其先端部76與驅動飛輪29之外周面未接觸而向第1方向A移動。
另一方面,在搖臂30向第2方向B迴轉時,如圖6所示,引腳73,向搖臂30之一端側移動,驅動機械臂33產生向貫通孔40之一端側之內周面押壓之迴轉,從而使引腳73押壓至上述貫通孔40之一端側之內周面。並且藉由此引腳73之押壓,搖臂30將引腳73牽引至第2方向B,藉由此牽引,驅動機械臂33向第2方向B移動。並且伴隨著此驅動機械臂33之移動,引腳70將隨動臂32牽引至第2方向B,從而使隨動臂32以引腳35為軸心向第2方向B迴轉。
並且,在驅動機械臂33向第2方向B移動時(亦即在搖臂30向第2方向B迴轉時),如上述,藉由使引腳73向搖臂30之另一端側移動所致驅動機械臂33產生迴轉,彈性部材75,其先端部76與驅動飛輪29之外周面接觸而向第2方向B移動,彈性部材75押壓驅動飛輪29。藉此,驅動飛輪29在 其圓周之其中一方向C迴轉,以發電機7進行發電。
移動手段9,係使機械臂機構8,可向發電機7側(圖1、圖2、圖3之左側)或發電機7之相反側(圖1、圖2、圖3之右側)移動者。此移動手段9,係為了調整與驅動飛輪29接觸之彈性部材75之範圍而設置。
如圖3所示,移動手段9,係具有:支持引腳35之支持板80、載置支持板80之導板81、及步進馬達82。
支持板80之側面,係形成有螺子孔83。支持板80之下面,係形成有脊部84。螺子孔83與脊部84,係從發電機7側(圖1、圖2、圖3之左側)向發電機7之相反側(圖1、圖2、圖3之右側)延伸。
導板81,係配置在螺旋彈簧42之上側者,藉由從台座43向上方延伸之軸部材(圖式省略)而支持下面。螺旋彈簧42,係纏繞前述軸部材者,藉由導板81及台座43而被上下包夾。導板81之上面,係形成有導溝85。導溝85,係從發電機7側(圖1、圖2、圖3之左側)向發電機7之相反側(圖1、圖2、圖3之右側)延伸,與支持板80之脊部84嵌合者。
導板81之側面係附接夾角部86。步進馬達82,藉由夾角部86固定,從而配置在支持板80及導板81之側方。步進馬達82,係具備迴轉軸87,該迴轉軸87,係與螺子孔83螺合。
上述之移動手段9,可藉由迴轉軸87正迴轉而使支持板80及引腳35向發電機7側(圖1、圖2、圖3之左側)移動。此外移動手段9,可藉由迴轉軸87逆迴轉,使支持板80及引腳35向發電機7之相反側(圖1、圖2、圖3之右側)移動。並且藉由迴轉軸87之正迴轉使支持板80及引腳35向發電機7側(圖1、圖2、圖3之左側)移動時,以引腳35之牽引使機械臂機構8向發電機 7側(圖1、圖2、圖3之左側)移動。藉此,在驅動機械臂33向第2方向B移動時(參照圖6),可增大與驅動飛輪29接觸之彈性部材75之範圍。另一方面,藉由迴轉軸87之逆迴轉使支持板80及引腳35向發電機7之相反側(圖1、圖2、圖3之右側)移動時,以引腳35之牽引使機械臂機構8向發電機7之相反側(圖1、圖2、圖3之右側)移動,在驅動機械臂33向第2方向B移動時,可縮小與驅動飛輪29接觸之彈性部材75之範圍。此外支持板80在凸輪飛輪裝置6側或其相反側移動時,藉由脊部84與導溝85之嵌合而引導支持板80之移動,從而使支持板80之移動可順利進行。又迴轉軸87之迴轉係以發電機7所生電力作為動力源而產生者,迴轉軸87之迴轉方向及迴轉角度,可藉由操作發電系統所具備之操作盤(圖式省略)而設定。
如以上說明,本實施形態之發電系統1中,迴轉軸11之作用力,係介由傳送帶機構4或變速機3或凸輪飛輪18或機械臂機構8,傳達至驅動飛輪29,使驅動飛輪29迴轉,伴隨此迴轉進行發電。並且,本實施形態之發電系統1,藉由設置在河川、水道、海岸、強風處等,對於迴轉軸11施加水力或風力,從而可使迴轉軸11迴轉。根據上述,藉由將本實施形態之發電系統1設置在河川、水道、海岸、強風處等,而可以水力或風力之自然能源進行發電。
進一步藉由本實施形態之發電系統1,適當地調整機械臂機構8與驅動飛輪29之相對位置關係,可僅在驅動機械臂33向第2方向B移動時(亦即僅在搖臂30向第2方向B迴轉時),使彈性部材75與驅動飛輪29接觸,驅動機械臂33向第1方向A移動時(亦即搖臂30向第1方向A迴轉時),使彈性部材75與驅動飛輪29不接觸。因此,僅有驅動飛輪29向周迴之一方向C迴轉之 力,從彈性部材75向驅動飛輪29施加,與此逆方向之力,並未從彈性部材75向驅動飛輪29施加。因此,藉由發電系統1,可使驅動飛輪29在驅動飛輪29之圓周之一方向C不減速地迴轉。藉此可增大發電量。
進一步,藉由本實施形態之發電系統1,由於設置有移動手段9,機械臂機構8可向發電機7側(圖1、圖2、圖3之左側)或發電機7之相反側(圖1、圖2、圖3之左側)移動。並且,藉此在驅動機械臂33向第2方向B移動時,可改變與驅動飛輪29之外周面接觸之彈性部材75之範圍,從而可調整彈性部材75向驅動飛輪29施加之力。藉此,可調整驅動飛輪29之迴轉速度,從而使發電機7之每單位時間之發電量達到期望值。
進一步,本實施形態之發電系統1,係介由傳送帶機構4或變速機3或主驅動軸19將迴轉軸11之作用力傳達至凸輪飛輪18,使凸輪飛輪18迴轉。並且,藉由變速機3將輸出軸14之迴轉數固定而控制變速比,即使迴轉軸11之迴轉速度未固定,仍可使凸輪飛輪18之迴轉速度固定,從而使凸輪21接觸搖臂30之間隔時間固定。並且,藉此使彈性部材75與驅動飛輪29接觸之間隔時間固定,可使驅動飛輪29之迴轉速度固定。因此,藉由本實施形態之發電系統1,可安定地進行發電。
進一步,本實施形態之發電系統1,可藉由迴轉手段54調整搖臂30之方向,為了進行機械臂機構8的檢驗或修理,可使搖臂30之一端部36(滾軸38)不與凸輪21接觸。藉此,搖臂30成為不迴轉者,從而易於進行機械臂機構8的檢驗或修理。
此外,本實施形態之發電系統1,藉由離合器機構20將主驅動軸19與凸輪飛輪18斷開時,凸輪飛輪18停止迴轉,從而使搖臂30之一端 部36(滾軸38)不與凸輪21接觸。藉此,搖臂30成為不迴轉者,從而易於進行機械臂機構8的檢驗或修理。
又本發明之發電系統1,並未限定為上述之實施形態所示者,可進行各種變更。
例如,上述實施形態,雖係表示在搖臂30之另一端側39形成貫通孔40,且在驅動機械臂33之一端部72附接引腳73之例,惟亦可與此相反,在驅動機械臂33之一端側形成貫通孔,且在搖臂30之另一端部39,形成上下方向延伸之引腳,該引腳嵌入上述驅動機械臂33之一端側所形成之貫通孔。藉此,在搖臂30向第1方向A或第2方向B迴轉時,隨動臂32及驅動機械臂33可產生如圖5及圖6所示動作。
此外,本發明之發電系統1,亦可為了控制機械臂機構8之移動而設置移動控制裝置88。圖7,係表示移動控制裝置88之構成之方塊圖。
如圖7所示,移動控制裝置88,係具備:傳感器89、電腦90。此等傳感器89及電腦90,係以發電機7所生電力進行動作者。
傳感器89,係設置在發電機7,計測驅動飛輪29之每單位時間之迴轉數者。此傳感器89,可使用習知之光學傳感器或超音波傳感器。
電腦90,例如設置在發電系統1之操作盤(圖式省略)之小型電腦。電腦90,係具備:CPU、記憶體、介面、及輸入裝置。電腦90,可介由介面使傳感器89之計測值以所定之時間間隔取得,藉由記憶體將傳感器89之各計測值記憶,介由介面將迴轉軸83進行正迴轉.逆迴轉之訊號傳送至步進馬達82,從輸入裝置將輸入之情報記憶在記憶體中。
並且,電腦90,藉由CPU執行記憶體所記憶之程式,從而機 能地構成馬達控制手段91。馬達控制手段91,係根據傳感器89之計測值,控制步進馬達82者。
圖8所示流程圖,係表示藉由馬達控制手段91的處理。圖8所示處理,在每次傳感器89之計測值K被電腦90取得時執行。以下,說明圖8所示之處理。
首先,馬達控制手段91,比較傳感器89之計測值K與記憶體所記憶之目標值M(步驟S101)。目標值M,係從輸入裝置輸入,由記憶體記憶者。
並且,傳感器89之計測值K較目標值M大時(K>M之情形),馬達控制手段91,使步進馬達82之迴轉軸87向所定角度逆迴轉(步驟S102)。具體而言,馬達控制手段91,介由介面將迴轉軸87向所定角度逆迴轉之訊號傳送至步進馬達82。藉此,機械臂機構8向發電機7之相反側移動所定距離,在驅動機械臂33向第2方向B移動時,接觸驅動飛輪29之彈性部材75之範圍縮小。
此外,傳感器89之計測值K較目標值M小時(K<M之情形),馬達控制手段91,使步進馬達82之迴轉軸87向所定角度正迴轉。具體而言,馬達控制手段91,介由介面將迴轉軸87向所定角度正迴轉之訊號傳送至步進馬達82。藉此,機械臂機構8向發電機7側移動所定距離,在驅動機械臂33向第2方向B移動時,接觸驅動飛輪29之彈性部材75之範圍增大。
此外,傳感器89之計測值K等於目標值M時(K=M之情形),馬達控制手段91不使迴轉軸87迴轉,終止圖8之處理。
藉由圖8之處理,驅動飛輪29之迴轉數K(亦即傳感器89之計 測值K)較目標值M大時(K>M之情形),以迴轉軸87之逆迴轉使機械臂機構8向發電機7之相反側移動,縮小接觸驅動飛輪29之彈性部材75之範圍,從而降低驅動飛輪29之迴轉數。此外驅動飛輪29之迴轉數(傳感器89之計測值)較目標值小時(K<M之情形),以迴轉軸87之正迴轉使機械臂機構8向發電機7之相反側移動,增大接觸驅動飛輪29之彈性部材75之範圍,從而增加驅動飛輪29之迴轉數。藉由以上,可使驅動飛輪29之迴轉數接近目標值。
又,步驟102中馬達控制手段91使迴轉軸87逆迴轉之角度,及步驟S103中馬達控制手段91使迴轉軸87正迴轉之角度,亦可係與傳感器89之計測值與目標值之差之絶對值成比例之角度。藉此,可迅速且確實地使驅動飛輪29之迴轉數接近目標值。
亦即,驅動飛輪29之迴轉數(傳感器89之計測值)特別較目標值大時,藉由傳感器89之計測值與目標值之差之絶對值增大,馬達控制手段91,會以大角度使迴轉軸87逆迴轉。藉此,機械臂機構8,向發電機7之相反側大幅度移動,接觸驅動飛輪29之彈性部材75之範圍特別縮小。因此,驅動飛輪29之迴轉數,大幅降低而接近目標值。
此外,驅動飛輪29之迴轉數(傳感器89之計測值)稍微地較目標值大時,藉由傳感器89之計測值與目標值之差之絶對值增大,馬達控制手段91,會以小角度使迴轉軸87逆迴轉。藉此,機械臂機構8,向發電機7之相反側稍微移動,接觸驅動飛輪29之彈性部材75之範圍稍微地縮小。因此,驅動飛輪29之迴轉數,稍微降低而接近目標值。
此外,驅動飛輪29之迴轉數(傳感器89之計測值)特別較目標值小時,藉由傳感器89之計測值與目標值之差之絶對值增大,馬達控制手 段91,會以大角度使迴轉軸87正迴轉。藉此,機械臂機構8,向發電機7側大幅度移動,接觸驅動飛輪29之彈性部材75之範圍特別增大。因此,驅動飛輪29之迴轉數,大幅增加而接近目標值。
此外,驅動飛輪29之迴轉數(傳感器89之計測值)稍微地較目標值小時,藉由傳感器89之計測值與目標值之差之絶對值縮小,馬達控制手段91,會以小角度使迴轉軸87正迴轉。藉此,機械臂機構8,向發電機7側稍微移動,接觸驅動飛輪29之彈性部材75之範圍稍微地增大。因此,驅動飛輪29之迴轉數,稍微增加而接近目標值。
此外,本發明之發電系統1,亦可為了控制凸輪飛輪18之迴轉而設置迴轉控制裝置94。
圖9,係表示迴轉控制裝置94之構成之方塊圖。如圖9所示,迴轉控制裝置94,係具備:傳感器95、電腦96。此等傳感器95及電腦96,係藉由發電機7所產生之電力而稼動。
傳感器95,係計測主驅動軸19之每單位時間之迴轉數者。此傳感器95,可使用習知的光學傳感器或超音波傳感器。
電腦96,係具備:CPU、記憶體、介面、及輸入裝置。此電腦96,可介由介面在所定之時間間隔取得傳感器95之計測值;可藉由記憶體記憶傳感器95之各計測值;可將主驅動軸19與凸輪飛輪18連接或斷開之訊號傳送至離合器機構20;及可藉由記憶體記憶輸入裝置所輸入之情報。
並且,電腦96,藉由CPU執行記憶體所記憶之程式,從而機能地構成離合器控制手段97。離合器控制手段97,係基於傳感器95之計測值,控制離合器機構20者。
圖10所示流程圖,係表示藉由離合器控制手段97所進行之處理。圖10所示處理,在每次電腦96取得傳感器95之計測值時即執行。以下,說明圖10所示之處理。
首先,離合器控制手段97,判定記憶體所記憶之傳感器95之計測值是否超過所定值(步驟S201)。「傳感器95之計測值超過所定值」,係意指前次之傳感器95之計測值未達所定值,而今次之傳感器95之計測值為所定值以上。所定值,係從輸入裝置輸入,由記憶體進行記憶者。
傳感器95之計測值超過所定值時(步驟S201為YES),離合器控制手段97,介由第4介面,將斷開主驅動軸19與凸輪飛輪18之訊號傳送至離合器機構20(步驟S202)。藉此,主驅動軸19與凸輪飛輪18斷開,凸輪飛輪18不迴轉。
並且,再度取得傳感器89之計測值時,重複進行從步驟S201開始之處理。並且,傳感器95之計測值低於所定值時,步驟S201判定為NO,離合器控制手段97,判定傳感器95之計測值是否低於記憶體所記憶之所定值(步驟S203)。「傳感器95之計測值低於所定值」,係意指前次之傳感器95之計測值為所定值以上,而今次之傳感器95之計測值未達所定值。
並且,傳感器95之計測值低於所定值時(步驟S203為YES),離合器控制手段97,介由第4介面,將連接主驅動軸19與凸輪飛輪18之訊號傳送至離合器機構20(步驟S204)。藉此,主驅動軸19與凸輪飛輪18連接,凸輪飛輪18迴轉。
藉由以上之迴轉控制裝置94,在凸輪飛輪18高速迴轉時,可停止凸輪飛輪18之迴轉。因此,可防止從凸輪21施加之衝撃所導致之搖臂 30產生損傷。
此外本發明之發電系統,亦可設置圖11所示偏置手段98,以取代圖1~圖3所示之偏置手段31。
偏置手段98,係具備:累加器99、迴轉部材100。
迴轉部材100,其中間部101係迴轉自由地樞接在引腳35。迴轉部材100之一端部102,係與上下方向延伸之引腳103固定,引腳103嵌入形成在搖臂30之一端側之貫通孔104。
累加器99,係具備:收容蓄壓氣體之容器105;及從容器105延伸出之活塞106,活塞106之先端部107,係與迴轉部材100之另一端部108連接。
藉由上述之偏置手段98,伴隨著搖臂30在第1方向A迴轉,使迴轉部材100在第1方向A迴轉,從而使活塞106朝向容器105後退。並且伴隨著此活塞106之後退,將剩餘氣體導入至容器105之內部而壓縮蓄壓氣體。並且,藉由此被壓縮之蓄壓氣體之膨脹力,使活塞106向容器105之相反側前進,伴隨著此前進,迴轉部材100及搖臂30向第2方向B偏置,從而使迴轉部材100及搖臂30在第2方向B迴轉。
設置上述之偏置手段98之情形中,亦與圖1~圖3所示設置偏置手段98之情形相同,可將搖臂30向第2方向B偏置,使搖臂30在第2方向B迴轉。並且藉此,彈性部材75接觸驅動飛輪29,可使驅動飛輪29迴轉,從而可發電。又上述之偏置手段98,雖係介由迴轉部材100使蓄壓氣體之膨脹力傳達至搖臂30,使搖臂30向第2方向B偏置者,惟亦可例如,藉由活塞106之先端部107與搖臂30之一端側連接,使蓄壓氣體之膨脹力傳達至搖臂30, 使搖臂30在第2方向B偏置。
又,亦可省略迴轉部材100,使活塞106之先端部107與搖臂30之另一端側39連接。此情形中,搖臂30在第1方向A迴轉時,藉由搖臂30押壓活塞106,活塞106朝向容器105後退。並且伴隨著此活塞106之後退,將剩餘氣體導入容器105之內部而壓縮蓄壓氣體。並且,藉由此被壓縮之蓄壓氣體之膨脹力,使活塞106向容器105之相反側前進,伴隨著此前進,使搖臂30向第2方向B偏置,從而使搖臂30在第2方向B迴轉。
此外,本發明之發電系統,可由如圖12所示可變形。圖12所示發電系統110中,凸輪飛輪裝置6,係具備:3個凸輪飛輪18、18、18;與該3個凸輪飛輪18、18、18迴轉可能地樞接的主驅動軸111。並且,對於各凸輪飛輪18,設置機械臂機構8或發電機7。
圖12所示變形例之發電系統110,藉由渦輪2之迴轉軸11之作用力傳達至主驅動軸111,從而使主驅動軸111迴轉。並且藉由主驅動軸111之作用力傳達至各凸輪飛輪18,從而各凸輪飛輪18迴轉。並且,各凸輪飛輪18之凸輪21,接觸個別之機械臂機構8之搖臂30之一端部,各機械臂機構8之搖臂30,產生向如圖2或圖3所示之方向A及方向B之迴轉。並且在各機械臂機構8之搖臂30在方向B迴轉時,各機械臂機構8之彈性部材75個別接觸發電機7之驅動飛輪29。藉此,各發電機7之驅動飛輪29迴轉,從而使各發電機7進行發電。
藉由圖12之變形例之發電系統110,以一迴轉軸11之迴轉,即可使複數之發電機7之驅動飛輪29迴轉,設備成本可保持便宜,且可得到大發電量。從而可提高發電効率。
又上述變形例之發電系統110所設置之凸輪飛輪18.機械臂機構8.發電機7之數量,並未限定為圖式例之3個,亦可係3以外之複數。
此外上述變形例之發電系統110,較佳係,複數之凸輪飛輪18中,從一凸輪飛輪18之外周面突出之凸輪21,與從其他之凸輪飛輪18之外周面突出之凸輪21,在平面視下不重疊者。藉此,複數之凸輪飛輪18之凸輪21,可不同時與搖臂30之一端部接觸(亦即凸輪飛輪18之各凸輪21接觸搖臂30之時點錯開),即使主驅動軸111之迴轉力縮小,亦可使發電系統110所設置之複數之搖臂30迴轉。

Claims (12)

  1. 一種發電系統,其特徵係具有:渦輪,施加水力或風力使第1迴轉軸迴轉;凸輪飛輪裝置,具備凸輪從外周面突出之凸輪飛輪,藉由前述第1迴轉軸之作用力傳達至前述凸輪飛輪,使前述凸輪飛輪迴轉;發電機,具備第2迴轉軸、及連接前述第2迴轉軸之驅動飛輪,伴隨前述驅動飛輪之迴轉使前述第2迴轉軸迴轉,並將前述第2迴轉軸之迴轉能源轉換為電能源而可發電;及機械臂機構,配置於前述凸輪飛輪裝置與前述發電機之間;且前述凸輪伴隨前述凸輪飛輪之迴轉而與前述機械臂機構接觸,使前述機械臂機構產生迴轉,伴隨此迴轉,前述機械臂機構與前述驅動飛輪接觸,從而使前述驅動飛輪迴轉。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記載之發電系統,其中,前述機械臂機構,係具有搖臂、偏置手段、隨動臂、驅動機械臂,前述搖臂之中間部,係迴轉自由地樞接在上下方向延伸之第1引腳,前述搖臂之一端部,係配置於前述凸輪飛輪之附近,前述搖臂之另一端側,係形成在前述搖臂之縱向方向延伸之第1貫通孔,在每次前述凸輪飛輪之迴轉所致前述凸輪接觸前述搖臂之一端部時,前述搖臂,係藉由前述凸輪之押壓,產生以前述第1引腳為軸心而向第1方向之迴轉,前述偏置手段,係在每次前述搖臂向前述第1方向迴轉時,使前述搖臂 偏置至與前述第1方向相反之第2方向,藉由該偏置手段之偏置,使前述搖臂向前述第1方向迴轉後,反轉為向前述第2方向迴轉,前述隨動臂之一端部,係迴轉自由地樞接在前述第1引腳,前述隨動臂之另一端部,係附接在上下方向延伸之第2引腳,前述驅動機械臂之中間部,係迴轉自由地樞接在前述第2引腳,前述驅動機械臂之一端部,係附接在上下方向延伸之第3引腳,該第3引腳係嵌入前述搖臂之第1貫通孔,前述驅動機械臂之另一端部,係附接彈性部材,該彈性部材,係從前述驅動機械臂之另一端部向前述驅動機械臂之縱向方向延伸出,前述彈性部材之先端部,係配置於前述驅動飛輪之附近,前述搖臂向前述第1方向迴轉時,藉由前述第3引腳向前述搖臂之另一端側移動並押入前述搖臂之第1貫通孔之內周面而使前述驅動機械臂產生迴轉,以使前述搖臂將前述第3引腳牽引至前述第1方向,藉由此牽引,前述驅動機械臂向前述第1方向移動,藉由前述第2引腳之牽引,使前述隨動臂以前述第1引腳為軸心向前述第1方向迴轉,前述驅動機械臂向前述第1方向移動時,藉由在前述驅動機械臂產生使前述第3引腳向前述搖臂之另一端側移動之迴轉,使前述彈性部材之先端部未接觸前述驅動飛輪之外周面而向前述第1方向移動,前述搖臂向前述第2方向迴轉時,藉由前述第3引腳向前述搖臂之另一端側移動並押入前述搖臂之第1貫通孔之內周面而使前述驅動機械臂產生迴轉,以使前述搖臂將前述第3引腳牽引至前述第2方向,藉由此牽引,前述驅動機械臂向前述第2方向移動,藉由前述第2引腳之牽引,使前述 隨動臂以前述第1引腳為軸心向前述第2方向迴轉,前述驅動機械臂向前述第2方向移動時,藉由在前述驅動機械臂產生使前述第3引腳向前述搖臂之另一端側移動之迴轉,使前述彈性部材之先端部接觸前述驅動飛輪之外周面而向前述第2方向移動,從而藉由前述彈性部材之押壓使前述驅動飛輪迴轉。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記載之發電系統,其中,係進一步具有移動手段,使前述機械臂機構可向前述發電機側及前述發電機之相反側移動,前述移動手段,藉由使前述機械臂機構向前述發電機側移動,在前述驅動機械臂向前述第2方向移動時,可增加前述彈性部材與前述驅動飛輪之外周面接觸之範圍,前述移動手段,藉由使前述機械臂機構向前述發電機之相反側移動,在前述驅動機械臂向前述第2方向移動時,可縮小前述彈性部材與前述驅動飛輪之外周面接觸之範圍。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記載之發電系統,其中,前述移動手段,係具有:支持前述第1引腳之支持板、及第1步進馬達,前述支持板之側面係形成有螺子孔,前述第1步進馬達,係配置在前述支持板之側方,並具備與前述螺子孔螺合之第3迴轉軸,藉由前述第1步進馬達之第3迴轉軸進行正迴轉,使前述支持板及前述第1引腳向前述發電機側移動,伴隨於此,前述機械臂機構向前述發電機側移動,藉由前述第1步進馬達之第3迴轉軸進行逆迴轉,使前述支持板及前述第 1引腳向前述發電機之相反側移動,伴隨於此,前述機械臂機構向前述發電機之相反側移動。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記載之發電系統,其中,係進一步具備移動控制裝置,控制前述機械臂機構之移動,前述移動控制裝置,係具備:第1傳感器,計測前述驅動飛輪之每單位時間之迴轉數;馬達控制手段,基於前述第1傳感器之計測值而控制前述第1步進馬達;且前述馬達控制手段,在前述第1傳感器之計測值較目標值大時,使前述第1步進馬達之第3迴轉軸進行逆迴轉,在前述第1傳感器之計測值較目標值小時,使前述第1步進馬達之第3迴轉軸進行正迴轉。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中任一項所記載之發電系統,其中,係進一步具有迴轉控制裝置,控制前述凸輪飛輪之迴轉,前述凸輪飛輪裝置,係進一步具備支持前述凸輪飛輪使其可迴轉之主驅動軸、及切換前述主驅動軸與前述凸輪飛輪的連接及斷開之離合器機構,藉由前述第1迴轉軸之作用力傳達至前述主驅動軸,使前述主驅動軸迴轉,在前述主驅動軸與前述凸輪飛輪連接之狀態下,藉由前述主驅動軸之作用力傳達至前述凸輪飛輪,使前述凸輪飛輪迴轉, 在前述主驅動軸與前述凸輪飛輪斷開之狀態下,藉由前述主驅動軸之作用力未傳達至前述凸輪飛輪,使前述凸輪飛輪不迴轉,前述迴轉控制裝置,係具備:第2傳感器,計測前述主驅動軸之每單位時間之迴轉數;離合器控制手段,基於前述第2傳感器之計測值而控制前述離合器機構;且前述離合器控制手段,在前述第2傳感器之計測值超過所定值時,以前述離合器機構將前述主驅動軸與前述凸輪飛輪斷開,在前述第2傳感器之計測值低於所定值時,以前述離合器機構將前述主驅動軸與前述凸輪飛輪連接。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中任一項所記載之發電系統,其中,係進一步具有變速機,前述變速機,係具備:輸入軸,藉由前述第1迴轉軸之作用力的傳達而迴轉;輸出軸,藉由該輸入軸之作用力的傳達而迴轉;第3傳感器,計測前述輸入軸之每單位時間之迴轉數作為輸入迴轉數;第4傳感器,計測前述輸出軸之每單位時間之迴轉數作為輸出迴轉數;及控制手段,固定前述輸出迴轉數並控制前述輸入迴轉數與前述輸出迴轉數之比作為變速比,藉由前述輸出軸之作用力傳達至前述凸輪飛輪,使前述凸輪飛輪迴轉。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中任一項所記載之發電系統,其中,前述偏置手段,係具備螺旋彈簧, 伴隨著前述搖臂向前述第1方向迴轉,前述螺旋彈簧之外徑縮小而向其螺旋方向施力,藉由對抗該施力所生前述螺旋彈簧之反發力,使前述搖臂向前述第2方向偏置。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記載之發電系統,其中,前述偏置手段,係進一步具備:台座,載置前述螺旋彈簧;及迴轉手段,可使該台座在其圓周方向迴轉,前述螺旋彈簧之一端部,係與前述台座,抑或,前述台座所固定之第1方塊連接,前述螺旋彈簧之另一端部,係與前述搖臂,抑或,嵌入前述搖臂之第2貫通孔之圓管所延伸出之第2方塊連接。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記載之發電系統,其中,前述迴轉手段,係具備配置在前述台座周邊之驅動機構或電磁閥,前述驅動機構,係具備:第2步進馬達,具備第4迴轉軸;及迴轉部材,一端固定在前述第4迴轉軸,伴隨著該第4迴轉軸之迴轉而以該第4迴轉軸為軸心迴轉,前述電磁閥,係具備:纏繞於線軸之線圈、收納該線圈之外殼、配置在前述線圈內周部之筒狀之軛、配置在該軛之內周部,向前述線圈給電時受到在前述軛發生之磁吸引力而沿著前述軛之軸芯方向進行前進及後退之柱塞,前述迴轉部材之另一端側,係貫通該迴轉部材之第3貫通孔向前述迴轉部材之縱向方向延伸形成,前述台座之外周緣,係與向上方延伸之第4引腳附接,該第4引腳,係嵌 入前述迴轉部材之第3貫通孔,前述台座之外側面,係在前述台座之周方向上隔著間隔地形成複數之凹部,該複數之凹部中任一者插入前述柱塞,使前述柱塞後退而將前述柱塞從其中之一的前述凹部中拔出後,前述第4迴轉軸迴轉而使前述迴轉部材產生迴轉,而迴轉前述台座,前述柱塞可與其中之二的前述凹部為對向狀態,在前述柱塞與其中之二的前述凹部為對向狀態下,使前述柱塞前進而插入其中之二的前述凹部,從而可控制前述台座的迴轉。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中任一項所記載之發電系統,其中,前述偏置手段,係具備累加器,前述累加器,係具備收容蓄壓氣體之容器,伴隨著前述搖臂向前述第1方向迴轉,將剩餘流體導入前述容器之內部壓縮前述蓄壓氣體,藉由該被壓縮前述蓄壓氣體之膨脹力,使前述搖臂向前述第2方向偏置。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1項中任一項所記載之發電系統,其中,前述凸輪飛輪裝置,係具備:複數之前述凸輪飛輪、及使該複數之凸輪飛輪可迴轉地樞接主驅動軸,各前述凸輪飛輪,係設置有前述發電機或前述機械臂機構,藉由前述第1迴轉軸之作用力傳達至前述主驅動軸,使前述主驅動軸迴轉,藉由前述主驅動軸之作用力傳達至各個前述複數之凸輪飛輪,使各個前述複數之凸輪飛輪迴轉。
TW107110800A 2017-03-30 2018-03-28 發電系統 TWI76697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67984A JP6877736B2 (ja) 2017-03-30 2017-03-30 発電システム
JP2017-067984 2017-03-3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839257A true TW201839257A (zh) 2018-11-01
TWI766973B TWI766973B (zh) 2022-06-11

Family

ID=636771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110800A TWI766973B (zh) 2017-03-30 2018-03-28 發電系統

Country Status (9)

Country Link
US (1) US20210123419A1 (zh)
EP (1) EP3604802B1 (zh)
JP (1) JP6877736B2 (zh)
KR (1) KR102439482B1 (zh)
CN (1) CN110494651B (zh)
DK (1) DK3604802T3 (zh)
ES (1) ES2913943T3 (zh)
TW (1) TWI766973B (zh)
WO (1) WO201818054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0054339A1 (ja) 2018-09-10 2020-03-19 日本製鉄株式会社 レール、及びレールの製造方法
WO2023084931A1 (ja) 2021-11-11 2023-05-19 寿一 奥村 発電システム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557126A (en) * 1924-01-28 1925-10-13 Wilcox Carbie Gearing for windmills
US4242050A (en) * 1980-02-14 1980-12-30 Oakes Richard M Windmill power generator
AU2002213151A1 (en) * 2000-10-10 2002-04-22 Laird B. Gogins Mechanical transmission
US7005779B2 (en) * 2004-06-08 2006-02-28 Lockheed Martin Corporation Power generator employing piezoelectric materials
CN200982279Y (zh) * 2006-04-26 2007-11-28 董移凤 一种车轮滚压发电装置
DE102011118831A1 (de) * 2011-11-18 2013-05-23 Robert Bosch Gmbh Verfahren zur Dämpfung von Torsionsschwingungen in einer Energieerzeugungsanlage
DE102013002329A1 (de) * 2013-02-12 2014-08-28 Helmut Obieglo Dual-Abtrieb
US8884457B1 (en) * 2013-06-14 2014-11-11 The Boeing Company Sail-based electrical generation system and method
CN103696918B (zh) * 2013-12-13 2016-01-13 河北工业大学 一种振动发电装置及附带该装置的公路减速带
US20150288236A1 (en) * 2014-04-02 2015-10-08 James Patrick Moore Apparatus and methods for converting torque
KR101691769B1 (ko) * 2016-05-12 2016-12-30 이하진 풍력발전기 회전력 증폭 장치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766973B (zh) 2022-06-11
EP3604802B1 (en) 2022-04-06
WO2018180546A1 (ja) 2018-10-04
JP2018168799A (ja) 2018-11-01
EP3604802A1 (en) 2020-02-05
KR20190130635A (ko) 2019-11-22
KR102439482B1 (ko) 2022-09-01
DK3604802T3 (da) 2022-06-13
US20210123419A1 (en) 2021-04-29
JP6877736B2 (ja) 2021-05-26
CN110494651A (zh) 2019-11-22
ES2913943T3 (es) 2022-06-06
EP3604802A4 (en) 2021-01-20
CN110494651B (zh) 2021-10-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936291B2 (ja) エネルギー貯留装置
US8796878B1 (en) Frictionless wind turbine
TW201839257A (zh) 發電系統
JP2019504734A5 (zh)
CN106286106B (zh) 一种基于海洋能的发电装置
CN109058044A (zh) 一种带锁紧的风力发电机偏航装置
KR101758315B1 (ko) 자이로스코프를 이용한 자가발전장치
JPH06249129A (ja) モータ
US11626770B2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providing enhanced mechanical/electrical energy storage
JP2015226462A (ja) 駆動回転装置
KR101287244B1 (ko) 파력 발전장치
US4131842A (en) Automatic spring-powered battery charging device
CN110729850B (zh) 自动变阻式发电机
US9197111B2 (en) Work output device
CN112664403B (zh) 基于锥型结构套筒实现平稳启动的风力发电机
Mun et al. Environment‐Adaptable Rotational Energy Harvesters Based on Nylon‐core Coiled Carbon Nanotube Yarns
CN208008222U (zh) 一种用于管道机器人的电线缠绕装置
JP2024054811A (ja) 磁力のみを動力とするモーター
CN115822206A (zh) 一种储能装置及踩踏发电地板
TW201221765A (en) Portable electric power generator
JP2017223172A (ja) 旋回運動エネルギーを利用した携帯可能な発電機
KR20000063529A (ko) 전기에너지의 태엽(판)스프링 저장 장치에 의한 발전 시스템
KR20110019771A (ko) 회전기
KR20120005455U (ko) 회전기
KR20180043507A (ko) 자석을 이용한 발전시스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