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824599A - 有機發光裝置及使用該有機發光裝置的有機發光顯示裝置 - Google Patents

有機發光裝置及使用該有機發光裝置的有機發光顯示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824599A
TW201824599A TW106141020A TW106141020A TW201824599A TW 201824599 A TW201824599 A TW 201824599A TW 106141020 A TW106141020 A TW 106141020A TW 106141020 A TW106141020 A TW 106141020A TW 201824599 A TW201824599 A TW 201824599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organic
layer
light
stack
emitting lay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614102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656670B (zh
Inventor
金修賢
Original Assignee
南韓商Lg顯示器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南韓商Lg顯示器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南韓商Lg顯示器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82459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82459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5667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56670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10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 H10K50/19Tandem OLED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10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 H10K50/11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luminescent [EL] layer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10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 H10K50/11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luminescent [EL] layers
    • H10K50/12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luminescent [EL] layers comprising dopant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10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 H10K50/11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luminescent [EL] layers
    • H10K50/125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luminescent [EL] lay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e.g. for emitting white light
    • H10K50/13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luminescent [EL] lay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e.g. for emitting white light comprising stacked EL layers within one EL unit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10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 H10K50/11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luminescent [EL] layers
    • H10K50/125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luminescent [EL] lay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e.g. for emitting white light
    • H10K50/13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luminescent [EL] lay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e.g. for emitting white light comprising stacked EL layers within one EL unit
    • H10K50/131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luminescent [EL] lay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e.g. for emitting white light comprising stacked EL layers within one EL unit with spacer layers between the electroluminescent layer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10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 H10K50/14Carrier transporting layers
    • H10K50/15Hole transporting layer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10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 H10K50/14Carrier transporting layers
    • H10K50/16Electron transporting layer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10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 H10K50/17Carrier injection layer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3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 H10K59/35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comprising red-green-blue [RGB] subpixel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2101/00Properties of the organic materials covered by group H10K85/00
    • H10K2101/10Triplet emission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2101/00Properties of the organic materials covered by group H10K85/00
    • H10K2101/30Highest occupied molecular orbital [HOMO], lowest unoccupied molecular orbital [LUMO] or Fermi energy value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2101/00Properties of the organic materials covered by group H10K85/00
    • H10K2101/40Interrelation of parameters between multiple constituent active layers or sublayers, e.g. HOMO values in adjacent layer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2101/00Properties of the organic materials covered by group H10K85/00
    • H10K2101/90Multiple hosts in the emissive layer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10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 H10K50/18Carrier blocking layers
    • H10K50/181Electron blocking laye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揭露一種有機發光裝置以及使用該有機發光裝置的有機發光顯示裝置,該有機發光裝置被配置以在複數個疊層中使用一發光層的厚度來調整光學距離,該發光層的結構被改變以降低驅動電壓並延長其壽命。

Description

有機發光裝置及使用該有機發光裝置的有機發光顯示裝置
本發明涉及一種有機發光裝置,更具體地,涉及一種有機發光裝置以及使用該有機發光裝置的有機發光顯示裝置,該有機發光裝置被配置為在使用每個疊層中之每個發光層的厚度來調整光學距離的複數個疊層中,發光層的結構被改變以降低驅動電壓並延長其壽命。
近來,隨著資訊時代的演進,可視覺性地顯示電性傳輸資訊信號的顯示器領域發展迅速。為此,開發了各種平板顯示裝置,該些平板顯示裝置具有諸如厚度小、重量輕和功耗低的優良特性,並且已經快速取代了過去的陰極射線管(Cathode Ray Tube,CRT)。
平板顯示裝置的代表性示例可以包括液晶顯示(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裝置、電漿顯示面板(Plasma Display Panel,PDP)裝置、場發射顯示(Field Emission Display,FED)裝置以及有機發光顯示(Organic Light-Emitting Display,OLED)裝置。
其中,因為有機發光顯示裝置不需要另外的光源且能夠實現小巧的裝置設計和鮮豔的色彩顯示,所以視為具有競爭力的應用。
此種有機發光顯示裝置包括以每個子像素為基礎而獨立驅動的有機發光裝置。每個有機發光裝置包括陽極、陰極以及設置在陽極與陰極之間的複數個有機層。
該等有機層包含從陽極順序排列的電洞注入層、電洞傳輸層、有機發光層和電子傳輸層。在有機發光層中,電子和電洞結合以產生激子。當激子落到基態時,光從有機發光裝置產生。其他層幫助將電洞或電子傳輸到有機發光層。
而且,在有機發光顯示裝置中,每個子像素被分成用於顯示色彩的紅色、綠色和藍色子像素。具有對應於每個子像素顏色的有機發光層形成在每個子像素中。通常,使用遮罩的沉積方法已用來形成有機發光層。
以下,將描述具有一般單疊層結構的有機發光裝置。
圖1是顯示具有一般單疊層結構的有機發光裝置的剖面圖。
如圖1所示,在具有一般單疊層結構的有機發光裝置中,基板10的區域被分成紅色、綠色和藍色子像素。
每個子像素設置有陽極11,且電洞注入層12和電洞傳輸層13依序設置在陽極11上。
然而,由於設置在基板上的各個顏色子像素上的發光層具有不同的波長,所以其共振條件彼此不同。因此,有必要在陽極與陰極之間設定不同的最佳發光距離。為此,對於紅色子像素,其光學距離被設置為遠離陽極,對於綠色子像素,其光學距離小於紅色子像素的光學距離但大於藍色子像素的光學距離,在電洞傳輸層13上設置有高度不同的第一輔助電洞傳輸層14和第二輔助電洞傳輸層15。
電子阻擋層16共同地設置在包含第一輔助電洞傳輸層14和第二輔助電洞傳輸層15的電洞傳輸層13上,且子像素分別設置有紅色發光層17、綠色發光層18、藍色發光層19。
隨後,電子傳輸層20、電子注入層21和第二電極22共同地設置在各個發光層17、18、19上。
在如圖1所示之一般單疊層結構的有機發光裝置中,疊層中的單個發光層的效率是有限的,且色域不足。因此,近年來,提出了以每個顏色子像素(per-color-sub-pixel)為基礎設置複數個疊層以表現顏色的結構。
然而,在具有發出相同顏色光的複數個疊層的裝置中,由於具有該複數個疊層,光學距離必須與單個疊層不同地定義,由此需要改變層的結構。
到目前為止,使用已知材料或通過重複單個疊層,還沒有充分實現發光效率。因此,正在對具有足夠的發光效率的多疊層結構進行研究。
因此,本發明涉及一種有機發光裝置及具有該有機發光裝置的顯示裝置,其大致上解決了由於現有技術的限制和缺點所造成的一或多個問題。
本發明之一目的是提供一種有機發光裝置以及使用該有機發光裝置的有機發光顯示裝置,該有機發光裝置被配置為在使用發光層的厚度來調整光學距離的複數個疊層中,該發光層的結構被改變以降低驅動電壓並延長其壽命。
本發明的其他優點和特徵將部分地在下面的描述中闡述,並且部分地在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通過檢查以下內容時變得顯而易見,或者可以從本發明的實踐中獲悉。本發明的目的和其他優點可以通過在書面說明書和申請專利範圍書以及附圖中特別指出的結構來實現和獲得。
根據本發明的有機發光裝置和使用該有機發光裝置的顯示裝置被配置為在具有提高的發光效率的雙疊層結構中,使用發光層的厚度來調整光學距離並且為每個發光層提供兩個有機主體以實現載體平衡,從而延長其壽命。
為了實現這些目的和其他優點,並根據本發明的目的,如在此具體化和廣泛描述的,有機發光裝置包括:一第一電極和一第二電極,彼此相對;一第一疊層和一第二疊層,設置在該第一電極與該第二電極之間,該第一疊層和該第二疊層各自包含順序地堆疊的一電洞控制層、一發光層和一電子傳輸層;以及一電荷產生層,設置在該第一疊層與該第二疊層之間,其中,該第一疊層和該第二疊層的該等發光層發出具有相同顏色的光,該第一疊層和該第二疊層中的至少一個的該發光層包含一第一有機主體、一第二有機主體以及一摻雜物,該第一有機主體的一最低未占分子軌域(Lowest Unoccupied Molecular Orbital,LUMO)能階比該第二有機主體的一LUMO能階高至少0.1eV,該第一有機主體的一最高占據分子軌域(Highest Occupied Molecular Orbital,HOMO)能階等於或高於與其相鄰的該電洞控制層的一HOMO能階,並且低於該第二有機主體的一HOMO能階。
該發光層中的該第一有機主體可以與構成與該發光層鄰接的該電子傳輸層的一主體成分相同。
該第一有機主體可以具有3.0eV到3.5eV的能隙。
該有機發光裝置進一步可以包括設置在該第一電極與該第一疊層的電洞控制層之間的一電洞注入層以及設置在該電荷產生層與該第二疊層的該電洞控制層之間的一電洞傳輸層。
該第一有機主體與該第二有機主體的比例可以是1:0.5至1:4。
該第一有機主體的電子遷移率可以高於該第二有機主體的電子遷移率,該第一有機主體的電子遷移率可以是1E-8cm2/V.s至1E-6cm2/V.s。
該第二有機主體可以是一鈹(Be)衍生化合物。
在本發明的另一態樣中,一種有機發光顯示裝置包括:一基板,具有一紅色子像素、一綠色子像素和一藍色子像素;一第一電極,設置在該紅色子像素、該綠色子像素和該藍色子像素的每一個;一第二電極,相對於該第一電極;一第一疊層和一第二疊層,設置在各個子像素之該第一電極與該第二電極之間,該第一疊層和該第二疊層各自包含順序地堆疊的一電洞控制層、一發光層和一電子傳輸層;以及一電荷產生層,設置在該第一疊層與該第二疊層之間,其中,該紅色子像素、該綠色子像素和該藍色子像素中的至少一個的該第一疊層的該發光層包含一第一有機主體、一第二有機主體以及一摻雜物,該第一有機主體的一LUMO能階比該第二有機主體的一LUMO能階高至少0.1eV,該第一有機主體的一HOMO能階等於或高於與其鄰接的該電洞控制層的一HOMO能階,並且低於該第二有機主體的一HOMO能階。
該第一疊層和該第二疊層的該電洞控制層和該電子傳輸層、該電荷產生層和該第二電極可以以連續的方式共同地設置至該紅色子像素、該綠色子像素和該藍色子像素中的每一個。
該等子像素的該等發光層可以包含:一第一紅色發光層和一第二紅色發光層,位於該紅色子像素的該第一電極上的該第一疊層和該第二疊層中,以發出紅光;一第一綠色發光層和一第二綠色發光層,位於該綠色子像素的該第一電極上的該第一疊層和該第二疊層中,以發出綠光;以及一第一藍光發光層和一第二藍光發光層,位於該藍色子像素的該第一電極上的該第一疊層和該第二疊層中,以發出藍光。
該第一紅色發光層、該第一綠色發光層和該第一藍色發光層可以具有依序遞減的厚度,該第二紅色發光層、該第二綠色發光層和該第二藍光發光層可以具有依序遞減的厚度。
該第一疊層的該發光層中的該第一有機主體與構成該電子傳輸層的一主體成分相同,該電子傳輸層與該第一疊層的該發光層相鄰。
在該第一疊層中之具有該第一有機主體、該第二有機主體以及該摻雜物的該紅色子像素、該綠色子像素和該藍色子像素中的至少一個被配置為該第二疊層的該發光層與該第一疊層的該發光層相同。
可以理解地是,本發明的前面概述和後面的詳細描述為示例性及解釋性,並且意在為所要保護的本發明提供進一步解釋說明。
10‧‧‧基板
11‧‧‧陽極
12‧‧‧電洞注入層
13‧‧‧電洞傳輸層
14‧‧‧第一輔助電洞傳輸層
15‧‧‧第二輔助電洞傳輸層
16‧‧‧電子阻擋層
17‧‧‧紅色發光層
18‧‧‧綠色發光層
19‧‧‧藍色發光層
20‧‧‧電子傳輸層
21‧‧‧電子注入層
22‧‧‧第二電極
100‧‧‧基板
110‧‧‧第一電極
120‧‧‧電洞注入層
130‧‧‧第一電洞控制層
140‧‧‧第一發光層
141‧‧‧第一紅色發光層
142‧‧‧第一綠色發光層
143‧‧‧第一藍色發光層
150‧‧‧第一電子傳輸層
160‧‧‧電荷產生層
163‧‧‧n型電荷產生層
165‧‧‧p型電荷產生層
170‧‧‧電洞傳輸層
180‧‧‧第二電洞控制層
190‧‧‧第二發光層
191‧‧‧第二紅色發光層
192‧‧‧第二綠色發光層
193‧‧‧第二藍色發光層
200‧‧‧第二電子傳輸層
210‧‧‧第二電極
B-sub‧‧‧藍色子像素
d‧‧‧摻雜物
G-sub‧‧‧綠色子像素
H1‧‧‧第一有機主體的最高占據分子軌域能階
h1‧‧‧第一有機主體
H2‧‧‧第二有機主體的最高占據分子軌域能階
h2‧‧‧第二有機主體
H3‧‧‧第一電洞控制層的最高占據分子軌域能階
L1‧‧‧第一有機主體的最低未占分子軌域能階
L2‧‧‧第二有機主體的最低未占分子軌域能階
R-sub‧‧‧紅色子像素
所含附圖提供對本發明的進一步理解並且併入構成本申請的一部分,說明本發明的實施例以及與說明書一起用來說明本發明的主旨,在附圖中:圖1是顯示具有一般單疊層結構的有機發光裝置的剖面圖;圖2是顯示根據本發明之有機發光裝置的剖面圖;圖3是顯示圖2的發光層和其相鄰層的能帶圖;圖4是顯示圖3的發光層的發光分佈曲線隨著時間的變化圖;圖5是顯示在根據本發明的有機發光顯示裝置中一個像素的疊層結構的剖面圖;以及圖6是顯示根據亮度變化之比較示例和示例之壽命的圖式。
以下配合圖式及元件符號對本發明之實施方式做更詳細的說明,俾使熟習該項技藝者在研讀本說明書後能據以實施。
在用於解釋本發明的示例性實施例的附圖中,例如,所示的形狀、尺寸、比例、角度和數量是作為示例用的,因此不限制本發明的內容。在整個本說明書中,相同的元件符號表示相同的組成元件。另外,在本發明的以下描述中,當可能使得本發明的主題不清楚時,將省略對包含於此的已知功能和配置的詳細描述。除非與術語「僅」一起使用,否則本說明書中使用的術語「包括」、「包含」和/或「具有」不排除其他元件的存在或添加。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確指出,否則單數形式也意指包括複數形式。
在包括在本發明的各種實施例中的組成元件的解釋中,即使沒有其明確的描述,構成元件也應被理解為包含一誤差範圍。
在本發明的各種實施例的描述中,當描述位置關係時,例如,當使用「在...上」、「在...上面」、「在...下面」、「在...旁邊」等描述兩個部分之間的位置關係時,一個或多個其他元件可以位於兩個元件之間,除非使用術語「直接」或「緊接」。
在本發明的各個實施例的描述中,當描述時間關係時,例如,當使用「之後」、「隨後」、「下一個」、「之前」等描述兩個動作之間的時間關係時,除非使用術語「立即」或「直接」,否則這些行為可能不會相繼發生。
在本發明的各種實施例的描述中,儘管可以使用例如「第一」和「第二」的術語來描述各種元件,但是這些術語僅僅用於將相同或相似的元件彼此區分。因此,在本說明書中,除非另外提及,否則在本發明的技術範圍內,命名為「第一」的元件可以與命名為「第二」的元件相同。
本發明的各個實施例的各個特徵可以部分地或全部地耦合到彼此並且彼此組合,並且它們之間的各種技術聯繫及其操作方法是可能的。這些各種實施例可以彼此獨立地執行,或者可以彼此相關聯地執行。
在本說明書中,任何層的「最低未占分子軌域(Lowest Unoccupied Molecular Orbital,LUMO)能階」和「最高占據分子軌域(Highest Occupied Molecular Orbital,HOMO)能階」意指相應層之佔據最大重量百分比的材料(例如,主體材料)的LUMO能階和HOMO能階,除非有特別指出其所指的是摻雜在相應層中的摻雜物材料的LUMO能階和HOMO能階。
在本說明書中,「HOMO能階」可以是藉由循環伏安法(Cyclic Voltammetry,CV)所測量的能階,該方法根據相對於具有已知電位值的參考電極的電位值來確定能階。例如,可以藉由使用具有已知的氧化電位值和已知的還原電位值的二茂鐵(Ferrocene)作為參考電極來測量任何材料的HOMO能階。
在本說明書中,術語「摻雜」是指將具有與占據相應層之最大重量百分比的材料不同的物理性質(例如,N型、P型、或者有機材料和無機材料)之任何層的材料以重量百分比小於10%之數量添加到佔最大重量百分比的材料中。換句話說,「摻雜」層是指考慮到其重量百分比,任何層的主體材料和摻雜材料彼此可區分的層。此外,術語「未摻雜」是指除了對應於術語「摻雜」 的情況以外的所有情況。例如,當任何層由單一材料形成或者由具有相同或相似性質的材料的混合物形成時,該層被包含在「未摻雜」層中。例如,當任何層的至少一種構成材料是P型並且該層的所有其他構成材料都不是N型時,該層被包含在「未摻雜」層中。例如,當任何層的至少一種構成材料是有機材料並且層的所有其他構成材料都不是無機材料時,該層被包含在「未摻雜」層中。例如,當任何層的所有構成材料都是有機材料時、至少一種構成材料是N型、至少另一種構成材料是P型、並且N型材料的重量百分比小於10%或者P型材料的重量百分比小於10%時,該層包含在「摻雜」層中。
在本說明書中,電致發光(Electroluminescence,EL)光譜的計算是藉由將(1)光致發光(Photoluminescence,PL)光譜乘以(2)外部耦合(Outcoupling)或發射(Emittance)光譜來計算。該PL光譜是利用包含在有機發光層中的諸如摻雜物材料或主體材料之類的發光材料的固有特性,而該輸出耦合或發射譜由包含諸如電子傳輸層等有機層的厚度的有機發光元件的結構和光學特性決定。
在本說明書中,疊層是指包含有機層(例如,電洞傳輸層和電子傳輸層以及插入在電洞傳輸層與電子傳輸層之間的有機發光層)的單元結構。根據有機發光裝置的結構或設計,有機層可以進一步包含電洞注入層、電子阻擋層、電洞阻擋層和電子注入層,並且可以還包含其他有機層。
圖2是顯示根據本發明之有機發光裝置的剖面圖,圖3是顯示圖2的發光層和其相鄰層的能帶圖,圖4是顯示圖3的發光層的發光分佈曲線隨著時間的變化圖。
如圖2所示,根據本發明的有機發光裝置包括:第一電極110和第二電極210,設置在基板100上以彼此相對;第一疊層,設置在第一電極110與第二電極210之間,第一疊層包含順序地堆疊之第一電洞控制層130、第一發光層140和第一電子傳輸層150;第二疊層,設置在第一電極110與第二電極210之間,第二疊層包含順序地堆疊之第二電洞控制層180、第二發光層190和第二電子傳輸層200;以及電荷產生層160,設置在第一疊層與第二疊層之間。
第一疊層的第一發光層140和第二疊層的第二發光層190發出具有相同顏色的光。在這樣的雙層結構中,與單層結構相比,發光效率更高,色域更寬。
同時,電洞注入層120設置在第一疊層的第一電極110與第一電洞控制層130之間。另外,電洞傳輸層170可以進一步設置在電荷產生層160與第二疊層的第二電洞控制層180之間。
另外,儘管圖中未顯示,用於輔助電子注入的電子注入層(圖中未示出)可以進一步設置在第二電子傳輸層200與第二電極210之間。電子注入層可以在形成第二電極210之前形成為藉由沉積或濺射LiF或Li2O或者鹼金屬或鹼土金屬(例如Li、Ca、Mg或Sm)而具有小的厚度。
電荷產生層160可以具有包含n型電荷產生層163和p型電荷產生層165的np接面結構。n型電荷產生層163提供不足以用於第一疊層的多個電子,而p型電荷產生層165提供不足以用於第二疊層的多個電洞。
參照圖3和圖4,第一疊層和第二疊層中的至少一個的發光層140或190包含第一有機主體h1、第二有機主體h2以及摻雜物d。第一有機主體h1的LUMO能階L1比第二有機主體h2的LUMO能階L2高至少0.1eV。第一有機主體h1的HOMO能階H1等於或高於第一電洞控制層130的HOMO能階H3並且低於第二有機主體h2的HOMO能階H2。
包含在第一發光層140中的第一有機主體h1可以與構成鄰接第一發光層140的第一電子傳輸層150的主體成分相同。圖3和圖4顯示出第一電子傳輸層150的主體的能隙。根據情況,第一電子傳輸層150可以進一步包含10%或更少之數量的摻雜物,例如Liq。
根據本發明的有機發光裝置使用由與構成鄰接第一發光層140的第一電子傳輸層150的成分相同的材料製成的第一有機主體h1的原因如下。
在單疊層結構中,電洞傳輸層或輔助電洞傳輸層具有足夠的厚度來設置光學距離。然而,在雙層結構中,光學距離係藉由使用發光層來調整。直接施加電壓之第一電極110與第二電極210之間的距離受到限制,使得足夠的電流在設置在第一電極110與第二電極210之間的有機層中流動。在雙層結構中,設置複數個發光層並且基於發光層的厚度來控制光學距離,因此難以增加發光層以外的層的厚度。在單疊層結構中,電洞傳輸層的厚度較大。在根據本發明的有機發光裝置中,特別是第一疊層中,第一發光層140與第一電極110之間的距離短,由此電洞順利地進入第一發光層140。然而,第一發光層140與第二電極210離得遠,結果是電子供應相對較慢。因此,在根據本發明的有機 發光裝置中,具有與鄰接第一發光層140之第一電子傳輸層150的主體相同或類似的能隙特性的第一有機主體h1構成第一發光層140的主體的一部分,使得電子可以以類似於電洞的高入射速度的速度被供應到第一發光層140。在這種情況下,當第一電子傳輸層150的主體(主要材料)和第一有機主體h1是相同的材料時,引起電子的歐姆接觸,從而收到從第一電子傳輸層150到達第一發光層140的效果,並且驅動電壓降低。另外,電洞進入第一發光層140的速度和電子進入第一發光層140的速度變得相似,由此實現載體平衡。結果,電洞和電子的重新結合速率得到改善,從而提高了效率。另外,防止了電子在第一發光層140與第一電子傳輸層150之間的介面積聚,由此防止了介面劣化,從而提高了裝置的穩定性。由於包含與第一發光層140鄰接的第一電子傳輸層150相同的材料作為主體,所以可以減少位障,由此可以降低驅動電壓。
同時,包含在第一發光層140中的第一有機主體h1的能隙為3.0eV到3.5eV。第二有機主體h2的能隙在第一有機主體h1的LUMO能階L1和HOMO能階H1內。
另外,第一有機主體h1和第二有機主體h2的每一個均具有電子傳輸性。第一有機主體h1的電子遷移率為1E-8cm2/V.s至1E-6cm2/V.s,而第二有機主體h2的電子遷移率為6E-10cm2/V.s至9E-10cm2/V.s,這比圖1所示之單層結構的電子傳輸層的材料低。也就是說,在根據本發明的有機發光裝置中,僅具有高電子遷移率的材料不被用作主體材料。第一有機主體h1被用來調整電洞進入發光層的速度和電子進入發光層的速度以便彼此對應,而第二有機主體h2被提供來執行摻雜物d的功能。材料的比例被調整以實現最佳功能。
第一有機主體h1的主要功能是增加電子入射速度。但是,本發明不限於此。第一有機主體h1具有等於或高於第一電洞控制層130的HOMO能階H3的第一有機主體h1的HOMO能階H1,由此不阻止電洞經由第一電洞控制層130進入第一發光層140。
同時,在根據本發明的有機發光裝置中,包含在第一發光層140中的第一有機主體h1與第二有機主體h2的比例可以是1:0.5至1:4。也就是說,可以看出,在第一有機主體h1的含量是第二有機主體h2的含量的200%、兩個有機主體具有相同的含量、以及第一有機主體h1的含量是第二有機主體h2的含量的1/4的範圍內,效率改善且驅動電壓降低。
另外,第二有機主體h2可以是用於操作包含在第一發光層140中的摻雜物的Be衍生化合物。
圖4的發光分佈曲線顯示了由於第一電極110與第一發光層140之間的距離較短而快速注入電洞的情況,由此在第一電子傳輸層150附近形成發光區,並顯示了在經過預定時間之後由於具有電子傳輸性及預定位準或更高的電子遷移率的第一有機化合物的功能所以在第一發光層140的中心區域附近形成發光區的情況。也就是說,當應用根據本發明的有機發光裝置時,發光區域位移到第一發光層140的中心區域,以防止電子或激子積聚在第一發光層的介面140,從而延長了裝置的使用壽命。
同時,第一疊層中的發光層和與其相鄰的層的結構如圖3和圖4所示。然而,本發明不限於此。在第二疊層中,第二發光層190也可以被配置為包含具有上述特性的第一有機化合物h1、第二有機化合物h2以及摻雜物d。
甚至在第二疊層的第二發光層190包含具有上述特性的第一有機主體h1、第二有機主體h2以及摻雜物d的情況也是有效的。在第二發光層190較厚並且僅使用用於輔助摻雜物d的操作的第二有機主體h2的情況下,第二發光層190中的電子移動比第二發光層190中的電洞移動較慢。然而,在使用具有比第二有機主體h2高2至4個數量級(100倍至1000倍)的電子遷移率的電子傳輸材料作為第一有機主體h1的情況下,電子傳輸性被改善,由此可以通過歐姆接觸來降低驅動電壓,並且即使在第二發光層190中也可以最佳化載體平衡。
同時,在與應用於圖2的有機發光裝置的結構以輔助其操作的波長對應之習知發光層的主體材料中,紅光發光層的主體(本發明的第二有機主體h2)的電子遷移率為6E-10cm2/V.s至9E-10cm2/V.s,而綠光發光層或藍光發光層的主體的電子遷移率為3E-4cm2/V.s至6E-5cm2/V.s。換句話說,紅色發光層的主體的電子遷移率相對較低,並且發出其他顏色的每個發光層的主體的電子遷移率相對較高。也就是說,當圖2的結構被配置僅使用習知的材料,紅色發光層的主體的電子遷移率低於每個發出其他顏色的發光層的主體的電子遷移率。在根據本發明的有機發光裝置中,進一步提供具有比第二有機主體h2更高的電子遷移率的第一有機主體h1以增加電子傳輸速度,以對應於電洞的快速進入。特別是,對於根據本發明的有機紅色發光層具有較大的厚度會更有效的。
從實驗中可以看出,當將包含上述第一有機主體h1、第二有機主體h2以及摻雜物d的發光層應用到第一疊層和第二疊層中的每一個時,驅動電壓降低並且效率提高。
在上面的描述中,已經描述了單色子像素的結構。
以下,將描述實現顏色表現的有機發光顯示裝置的結構。
圖5是顯示在根據本發明的有機發光顯示裝置中一個像素的疊層結構的剖面圖。
如圖5所示,根據本發明的有機發光顯示裝置包括:基板100,具有紅色子像素R-sub、綠色子像素G-sub和藍色子像素B-sub;第一電極110,設置在紅色子像素R-sub、綠色子像素G-sub和藍色子像素B-sub中的每一個上;第二電極210,與第一電極110相對設置;第一疊層和第二疊層,設置在紅色子像素R-sub、綠色子像素G-sub和藍色子像素B-sub中的每一個的第一電極110與第二電極210之間,該第一疊層和該第二疊層分別包含順序地堆疊之電洞控制層130和180、發光層141/191、142/192和143/193以及電子傳輸層150和200;以及電荷產生層160,設置在該第一疊層與該第二疊層之間。
如參考圖3和圖4所述,紅色子像素R-sub、綠色子像素G-sub和藍色子像素B-sub中的至少一個的第一疊層的發光層包含第一有機主體h1、第二有機主體h2以及摻雜物d。第一有機主體h1的LUMO能階L1比第二有機主體h2的LUMO能階L2高至少0.1eV。第一有機主體h1的HOMO能階H1等於或高於鄰接發光層的第一電洞控制層130的HOMO能階H3,且低於第二有機主體h2的HOMO能階H2。
對於各個紅色子像素R-sub、綠色子像素G-sub和藍色子像素B-sub,共同地以連續的方式設置第一疊層和第二疊層的電洞控制層130和180及電子傳輸層150和200、電荷產生層160以及第二電極210。例如,定義每個子像素的發光部分的堤部(圖中未示出)可以設置在子像素之間的介面處。甚至對於該堤部也設置上述共同層。
同時,電洞注入層120設置在第一疊層的第一電極110與第一電洞控制層130之間。另外,電洞傳輸層170可以進一步設置在第二疊層的電荷產生層160與第二電洞控制層180之間。
另外,儘管圖中未顯示,用於輔助注入電子的電子注入層(圖中未示出)可以進一步設置在第二電子傳輸層200與第二電極210之間。電子注入層可以在形成第二電極210之前形成為藉由沉積或濺射LiF或Li2O或者鹼金屬或鹼土金屬(例如Li、Ca、Mg或Sm)而具有小的厚度。
電荷產生層160可以具有包含n型電荷產生層163和p型電荷產生層165的np接面結構。n型電荷產生層163提供不足以用於第一疊層的多個電子,而p型電荷產生層165提供不足以用於第二疊層的多個電洞。
另外,子像素的發光層包含:第一紅色發光層141和第二紅色發光層191,位於紅色子像素R-sub的第一電極110上的第一疊層和第二疊層中,以發出紅光;第一綠色發光層142和第二綠色發光層192,位於綠色子像素G-sub的第一電極110上的第一疊層和第二疊層中,以發出綠光;以及第一藍色發光層143和第二藍色發光層193,位於藍色子像素B-sub的第一電極110上的第一疊層和第二疊層中,以發出藍光。
在這種情況下,第一紅色發光層141、第一綠色發光層142以及第一藍色發光層143可以具有以此順序漸小的厚度,而第二紅色發光層191、第二綠色發光層192和第二藍色發光層193可以具有以此順序漸小的厚度。也就是說,在第一紅色發光層141、第一綠色發光層142和第一藍色發光層143中的第一紅色發光層141最厚,而第一紅色發光層141、第一綠色發光層142和第一藍色發光層143中的第一藍色發光層143最薄。相同顏色的發光層可以具有相同的厚度。根據情況,第一疊層和第二疊層可以在發光層的厚度方面彼此不同。然而,在任何情況下,發光層在同一疊層內以上述順序具有不同的厚度。這涉及每個發光層的共振條件。
特別地,在根據本發明的有機發光顯示裝置中,第一紅色發光層141和第二紅色發光層191比發出其他顏色的發光層厚,並且其發光區可以被限定在一部分而不是其整體。在第一有機化合物h1和第二有機化合物h2以及摻雜物d具有之前參照圖3和圖4所描述的特徵、並且包含在第一疊層的發光層中的第一有機主體h1被配置為與構成鄰接第一疊層的發光層的電子傳輸層的主體成分相同的情況下,可以最佳化該發光區。另外,在厚的紅色發光層被配置為包含本發明的發光層的第一有機主體h1和第二有機主體h2的情況下,實現最大的 效果。此外,在將本發明的特性應用於鄰近第一電極110(陽極)的第一疊層和第二疊層中的每一個的發光層的情況下,獲得更優異的效果。
同時,將本發明的特徵應用於紅色子像素而不是其他顏色的子像素的原因在於,當紅色發光層最厚時效果最大。在由於某些其他原因而改變發光層的厚度的情況下,可以將具有上述特性的第一有機主體h1、第二有機主體h2以及摻雜物d施加到最厚的子像素的發光層。
以下,將描述通過實驗所獲得之根據本發明的有機發光顯示裝置的效果。
在實驗中,使用具有圖5結構的紅色子像素,並且第一疊層和第二疊層的第一紅色發光層141及第二紅色發光層191中的每一個包含第一有機主體h1和第二有機主體h2以及摻雜物d。這裡,第二有機主體h2是具有6E-10cm2/V.s至9E-10cm2/V.s的電子遷移率的Be衍生化合物,而第一有機主體h1是具有電子遷移率1E-8cm2/V.s至1E-6cm2/V.s的電子傳輸材料。另外,使用在施加至第一紅色發光層時具有能隙為3.0eV至3.5eV及具有LUMO能階為-2.32eV和HOMO能階為-5.59eV的材料作為第一有機主體h1。此時,使用具有LUMO能階為-2.5eV和HOMO能階為-5.35eV的材料作為第二有機主體h2。另外,與其鄰接的電洞控制層的HOMO能階為-5.6eV。
在上述實驗中,使用相同的材料。在比較示例的實驗中,第二有機主體h2的百分比為100%。在第二示例至第五示例的實驗中,第一有機主體 與第二有機主體的比例分別為2:1、1:1、1:2和1:4。也就是說,第二有機主體的數量逐漸增加。
在第二示例至第五示例的實驗中,可以看出驅動電壓和亮度高於比較示例。也就是說,當第一有機主體的數量為1時,第二有機主體的數量可以從0.5變化到4。當使用落在該範圍內的兩個有機主體來構成發光層時,它是有效的。
同時,除了第一有機主體h1和第二有機主體h2之外,發光層包含摻雜物d。當第一有機主體h1、第二有機主體h2與摻雜物d的總量為100%時,摻雜物d的量為10%以下。即,摻雜物d的量小於第一有機主體h1和第二有機主體h2中的任何一個的量。少量摻雜物d與發光波長有關,且並不影響藉由第一有機主體h1和第二有機主體h2所得到的最佳發光區域。
同時,當在上述實驗中第一有機主體h1和第二有機主體h2的量相同時,可以看出,與比較示例相比,驅動電壓降低和亮度改善的效果最大。
圖6是顯示根據亮度變化之比較示例和示例之壽命的曲線圖。
圖6的示例是表1中的第三示例和第五示例。可以看出,當亮度降低到初始亮度的93%時,相較於比較示例,壽命增加了2.5倍。
這種壽命的改善可以理解為參考圖4所示之由於電洞和電子相互接觸的區域隨著時間的過去而移動到發光區域的中心,藉此防止電子或激子在發光層的介面積聚,從而防止壽命降低。
另外,在比較示例和示例中,對第一電極110的節點處的電壓隨時間的變化進行了實驗。在該實驗中,示例是表1中的第三個示例,且第一有機主體h1和第二有機主體h2的量是相同的。
在比較示例中,經過240小時後,在第一電極110的節點處的電壓改變了0.5V或更多。在示例中,經過240小時後,在第一電極110的節點處的電壓改變0.2V。因此,可以看出,驅動電壓的變化非常小。這意味著,在示例中,裝置穩定,從而提高了裝置的可靠性。
通過以上實驗可以看出,在具有用於每個疊層的發光層的多疊層結構中,具有高電子遷移率的電子傳輸主體被包含在發光層中,其除了輔助操作摻雜物的主體之外,在通過發光層調整光學距離時被擴大,由此將快速提供 的電洞與電子之間的平衡最佳化。根據情況,同樣可以適用於包含三個或更多疊層的結構。
此外,包含在發光層中的電子傳輸主體由與其鄰接的電子傳輸層相同的材料製成,使得在發光層與電子傳輸層之間的介面處引起歐姆接觸,由此可以增加電子被提供給發光層的速度。此外,通過電子的平順注入來降低驅動電壓,並且將快速供給的電洞與電子之間的重新結合速率增加,由此提高發光效率。
因此,在根據本發明的有機發光裝置和使用該裝置的有機發光顯示裝置中,電子注入效率得到改善,因而防止電子在發光層和與其相鄰的層之間的介面處積聚,從而提高了裝置的可靠性,延長了裝置的使用壽命。
從以上描述顯而易見,根據本發明的有機發光裝置和使用該有機發光顯示裝置的有機發光顯示裝置具有以下效果。
首先,在每個疊層具有發光層的多疊層結構中,具有高電子遷移率的電子傳輸主體被包含在發光層中,其除了輔助操作摻雜物的主體之外,在通過發光層調整光學距離時被擴大,由此將快速提供的電洞與電子之間的平衡最佳化。
第二,包含在發光層中的電子傳輸主體由與其鄰接的電子傳輸層相同的材料製成,使得在發光層與電子傳輸層之間的介面處引起歐姆接觸,由此可以增加電子被提供給發光層的速度。此外,通過電子的平順注入來降低驅動電壓,將快速供給的電洞與電子之間的重新結合速率增加,由此提高發光效率。
第三,提高了電子注入效率,從而防止了電子在發光層和與其相鄰的層之間的介面積聚,從而提高了裝置的可靠性並延長了裝置的壽命。
儘管以上參考附圖詳細描述了本發明的實施例,但是對於本領域技術人員來說顯而易見的是,上述本發明不限於上述實施例,並且各種替換、修改並且可以在本發明的精神和範圍內設計變更。因此,在本發明中揭露的各種實施方式並不意圖限制本發明的技術精神,並且本發明的技術精神的範圍不受這些實施方式的限制。相應地,提供所揭露的實施例是出於描述的目的,並不意圖限制本發明的技術範圍,並且本發明的技術範圍不受這些實施例的限 制。本發明的範圍應基於以下申請專利範圍來解釋,並且落入與申請專利範圍等同的範圍內的所有技術思想應理解為皆屬於本發明的範疇。
本申請案主張於2016年11月30日提交的韓國專利申請第10-2016-0162379號的優先權權益,該專利申請在此全部引用作為參考。

Claims (18)

  1. 一種有機發光裝置,包括:一第一電極和一第二電極,彼此相對;一第一疊層和一第二疊層,設置在該第一電極與該第二電極之間,該第一疊層和該第二疊層各自包含順序地堆疊的一電洞控制層、一發光層和一電子傳輸層;以及一電荷產生層,設置在該第一疊層與該第二疊層之間,其中,該第一疊層和該第二疊層的該等發光層發出具有相同顏色的光,該第一疊層和該第二疊層的至少其中之一的該發光層包含一第一有機主體、一第二有機主體和一摻雜物,該第一有機主體的一最低未占分子軌域(Lowest Unoccupied Molecular Orbital,LUMO)能階比該第二有機主體的一LUMO能階高至少0.1eV,該第一有機主體的一最高占據分子軌域(Highest Occupied Molecular Orbital,HOMO)能階等於或高於與其相鄰的該電洞控制層的一HOMO能階,並且低於該第二有機主體的一HOMO能階。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有機發光裝置,其中,該發光層中的該第一有機主體與構成與其相鄰之該電子傳輸層的一主體成分相同。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有機發光裝置,其中,該第一有機主體具有3.0eV至3.5eV的能隙。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有機發光顯示裝置,進一步包括:一電洞注入層,設置在該第一電極與該第一疊層的該電洞控制層之間;以及一電洞傳輸層,設置在該電荷產生層與該第二疊層的該電洞控制層之間。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有機發光裝置,其中,該第一有機主體與該第二有機主體的比例為1:0.5至1:4。
  6. 如據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的有機發光顯示裝置,其中,該第一有機主體的一電子遷移率高於該第二有機主體的一電子遷移率,以及 該第一有機主體的該電子遷移率為1E-8cm 2/V.s至1E-6cm 2/V.s。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的有機發光裝置,其中,該第二有機主體是一鈹(Be)衍生化合物。
  8. 一種有機發光顯示裝置,包括:一基板,具有一紅色子像素、一綠色子像素和一藍色子像素;一第一電極,設置在該紅色子像素、該綠色子像素和該藍色子像素的每一個;一第二電極,相對於該第一電極;一第一疊層和一第二疊層,設置在各個子像素之該第一電極與該第二電極之間,該第一疊層和該第二疊層各自包含順序地堆疊的一電洞控制層、一發光層和一電子傳輸層;以及一電荷產生層,設置在該第一疊層與該第二疊層之間,其中,該紅色子像素、該綠色子像素和該藍色子像素中的至少一個的該第一疊層的該發光層包含一第一有機主體、一第二有機主體以及一摻雜物,該第一有機主體的一LUMO能階比該第二有機主體的一LUMO能階高至少0.1eV,該第一有機主體的一HOMO能階等於或高於與其鄰接的該電洞控制層的一HOMO能階,並且低於該第二有機主體的一HOMO能階。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的有機發光顯示裝置,其中,該第一疊層和該第二疊層的該電洞控制層和該電子傳輸層、該電荷產生層和該第二電極以連續的方式共同地設置至該紅色子像素、該綠色子像素和該藍色子像素。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的有機發光顯示裝置,其中,該等子像素的該等發光層包含:一第一紅色發光層和一第二紅色發光層,位於該紅色子像素的該第一電極上的該第一疊層和該第二疊層中,以發出紅光;一第一綠色發光層和一第二綠色發光層,位於該綠色子像素的該第一電極上的該第一疊層和該第二疊層中,以發出綠光;以及一第一藍光發光層和一第二藍光發光層,位於該藍色子像素的該第一電極上的該第一疊層和該第二疊層中,以發出藍光。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的有機發光顯示裝置,其中,該第一紅色發光層、該第一綠色發光層和該第一藍色發光層具有依序遞減的厚度,以及該第二紅色發光層、該第二綠色發光層和該第二藍色發光層具有依序遞減的厚度。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的有機發光顯示裝置,其中,該第一疊層的該發光層中的該第一有機主體與構成該電子傳輸層的一主體成分相同,該電子傳輸層與該第一疊層的該發光層相鄰。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的有機發光顯示裝置,其中,該第一有機主體具有3.0eV至3.5eV的能隙。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的有機發光顯示裝置,其中,該第一有機主體與該第二有機主體的比例為1:0.5至1:4。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的有機發光顯示裝置,其中,該第一有機主體的一電子遷移率高於該第二有機主體的一電子遷移率,以及該第一有機主體的該電子遷移率為1E-8cm 2/V.s至1E-6cm 2/V.s。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的有機發光顯示裝置,其中,該第二有機主體是一Be衍生化合物。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的有機發光顯示裝置,其中,在該第一疊層中之具有該第一有機主體、該第二有機主體以及該摻雜物的該紅色子像素、該綠色子像素和該藍色子像素中的至少一個被配置以使得該第二疊層的該發光層與該第一疊層的該發光層相同。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有機發光顯示裝置,進一步包括:一電洞注入層,設置在該第一電極與該第一疊層的該電洞控制層之間;以及一電洞傳輸層,設置在該電荷產生層與該第二疊層的該電洞控制層之間。
TW106141020A 2016-11-30 2017-11-24 有機發光裝置及使用該有機發光裝置的有機發光顯示裝置 TWI65667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160162379A KR20180062290A (ko) 2016-11-30 2016-11-30 유기 발광 소자 및 이를 이용한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10-2016-0162379 2016-11-3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824599A true TW201824599A (zh) 2018-07-01
TWI656670B TWI656670B (zh) 2019-04-11

Family

ID=621174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6141020A TWI656670B (zh) 2016-11-30 2017-11-24 有機發光裝置及使用該有機發光裝置的有機發光顯示裝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529939B2 (zh)
KR (1) KR20180062290A (zh)
CN (1) CN108134010B (zh)
DE (1) DE102017128304B4 (zh)
TW (1) TWI65667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330203B1 (ko) * 2017-09-25 2021-11-23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발광 표시 장치
KR102134383B1 (ko) * 2017-12-12 2020-07-15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유기 발광 소자
KR102604311B1 (ko) * 2018-06-29 2023-11-20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 소자, 이를 이용한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및 차량용 표시 장치
CN109742252B (zh) 2019-01-08 2020-12-29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US10937983B2 (en) * 2019-06-28 2021-03-02 Wuha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Semiconductor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and display panel
TW202230777A (zh) * 2021-01-28 2022-08-01 日商半導體能源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 顯示裝置、以及顯示裝置的製造方法
US20240057422A1 (en) * 2021-01-28 2024-02-15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Display device
JPWO2022162496A1 (zh) * 2021-01-28 2022-08-04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79854A (zh) * 2007-05-30 2010-03-24 第一毛织株式会社 有机光电装置和其中所用的材料
US8455757B2 (en) * 2008-08-20 2013-06-04 Honeywell International Inc. Solar cell with electron inhibiting layer
US8860013B2 (en) * 2009-11-27 2014-10-14 Sharp Kabushiki Kaisha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ce element,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and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ce display device
US8604689B2 (en) * 2010-11-11 2013-12-10 Nitto Denko Corporation Hybrid composite emissive construct and light-emitting devices using the same
JP6062636B2 (ja) * 2011-03-10 2017-01-18 ローム株式会社 有機el装置
KR20130009619A (ko) 2011-07-06 2013-01-23 가부시키가이샤 한도오따이 에네루기 켄큐쇼 발광 소자, 발광 장치, 표시 장치, 조명 장치 및 전자 기기
KR102417945B1 (ko) 2012-03-14 2022-07-06 가부시키가이샤 한도오따이 에네루기 켄큐쇼 발광 소자
KR101419810B1 (ko) * 2012-04-10 2014-07-15 서울대학교산학협력단 엑시플렉스를 형성하는 공동 호스트를 포함하는 유기 발광 소자
JP6356124B2 (ja) * 2012-07-18 2018-07-11 エルジー ディスプレイ カンパニー リミテッド 有機発光素子
KR102089271B1 (ko) 2013-12-31 2020-03-16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 장치
KR102196082B1 (ko) * 2014-05-16 2020-12-29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 소자
CN109980114B (zh) 2014-09-30 2021-09-24 株式会社半导体能源研究所 发光元件、显示装置、电子设备以及照明装置
KR102242294B1 (ko) * 2016-05-06 2021-04-19 가부시키가이샤 한도오따이 에네루기 켄큐쇼 발광 소자, 표시 장치, 전자 기기, 및 조명 장치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134010B (zh) 2020-02-07
US10529939B2 (en) 2020-01-07
DE102017128304A1 (de) 2018-05-30
KR20180062290A (ko) 2018-06-08
TWI656670B (zh) 2019-04-11
CN108134010A (zh) 2018-06-08
US20180151819A1 (en) 2018-05-31
DE102017128304B4 (de) 2021-09-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56670B (zh) 有機發光裝置及使用該有機發光裝置的有機發光顯示裝置
CN108023023B (zh) 有机发光装置及使用该有机发光装置的有机发光显示装置
US9831291B2 (en)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EP3038178B1 (en)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and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isplay device
KR102016072B1 (ko)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및 그 제조 방법
US9065068B2 (en)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splay device
US10157966B2 (en)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splay device
US9088001B2 (en)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splay and method for fabricating the same
EP2889929B1 (en) White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evice
US9048447B2 (en)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splay device having auxiliary charge generation layer
KR20130007873A (ko) 유기발광소자
KR20130039671A (ko) 백색 유기 발광 소자
CN105514287A (zh) 有机发光二极管装置
US10014357B2 (en) 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 and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splay device using the same
CN112928218B (zh) 白色有机发光装置及使用其的显示装置
KR101715857B1 (ko) 백색 유기 발광 소자
KR102009804B1 (ko) 유기 발광 다이오드 표시 장치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KR102089331B1 (ko)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KR102081122B1 (ko)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