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817637A - 使用於助力腳踏車的曲柄傳動機構 - Google Patents

使用於助力腳踏車的曲柄傳動機構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817637A
TW201817637A TW105136952A TW105136952A TW201817637A TW 201817637 A TW201817637 A TW 201817637A TW 105136952 A TW105136952 A TW 105136952A TW 105136952 A TW105136952 A TW 105136952A TW 201817637 A TW201817637 A TW 201817637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entral axis
sensing
axis
power transmission
transmission devic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513695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613121B (zh
Inventor
高黃曉
陳飛雅
Original Assignee
達方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達方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達方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513695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613121B/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1312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13121B/zh
Publication of TW20181763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817637A/zh

Links

Landscapes

  • Force Measurement Appropriate To Specific Purpose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動力傳遞裝置,包含有中軸、扭矩反應盤、導磁區及感測裝置。扭矩反應盤與中軸軸向垂直地設置於中軸上,並隨中軸轉動。扭矩反應盤上具有一量測面橫切於中軸的軸向。導磁區係佈設於該量測面上,而感測裝置則相對導磁區設置。當中軸帶動扭矩反應盤旋轉時,扭矩反應盤因應扭矩連動導磁區產生形變。感測裝置感測導磁區因應形變而產生的導磁率變化,從而判斷中軸承受的扭力大小。

Description

使用於助力腳踏車的曲柄傳動機構
本發明係提供一種動力傳遞裝置;特別是一種可使用於人力驅動車輛的動力傳遞裝置。
長久以來,自行車及三輪車等各式人力驅動車輛一直廣為使用於世界各地的交通運輸系統中。除此之外,人力驅動車輛亦大量被使用於休閒娛樂及運動競技的用途中。然而在特定用途的人力驅動車輛上,為彌補人力的不足,可視情況加裝輔助動力,以提供額外的驅動力,節省人力的花費。
傳統的自行車,為了更適合高低起伏地形長距離騎乘或符合特定族群省力之使用需求,可在自行車上加設電池及電力馬達,以提供額外的輔助動力而成為電動輔助動力車(Pedelec)。異於一般電動機車(Electric Cycle)單純依據騎乘者轉動電門把手的角度來調整馬達輸出補助動力大小,電動輔助動力車係藉由偵測騎乘者踩踏腳踏車踏板扭力大小,進而來決定輔助動力提供輔輔助動力的大小和時機。
在傳統的設計中,可以人力踩踏的轉速、坡度、速度等因素來綜合判斷輔助動力介入的時機及量值的大小。此外,亦有設計在傳動機構中加設扭力判斷機制,以判斷當下人力踩踏產生的扭力,以判斷輔助動 力介入的時機及量值。然而在傳統的扭力判斷機制中,往往需在實際的動力傳輸流之外另外加設分支的機構,來達成扭力判斷的目的。此類設計往往造成動力的損耗,或者是與實際的扭力有所出入,而不夠準確。
本發明之一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動力傳遞裝置,可得知傳動軸所承受之扭力狀況。
本發明之另一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動力傳遞裝置,可提高在偵測扭力狀況時的精確度。
本發明之動力傳遞裝置可使用於動力輔助的人力自行車上,且包含有中軸、扭矩反應盤、導磁區及感測裝置。扭矩反應盤與中軸軸向垂直地設置於中軸上,並隨中軸轉動。扭矩反應盤上具有一量測面橫切於中軸的軸向。導磁區係佈設於該量測面上,而感測裝置則相對導磁區設置。當中軸帶動扭矩反應盤旋轉時,扭矩反應盤因應扭矩連動導磁區產生形變。由於逆磁致伸縮效應的關係,導磁區的形變將會影響其所產生的磁場及磁通量。感測裝置可感應到導磁區產生的磁場或磁通量變化並轉換為電壓、電流或電容的變化而輸出之微處理器進行判斷。藉由偵測到的磁場或磁通量變化,即可反推得知導磁區及扭矩反應盤上的形變,從而得知扭矩反應盤200所承受的扭力。根據所計算得到的扭力值,即可判斷是否提供輔助動力經由中軸或不經由中軸提供給自行車。
10‧‧‧動力傳遞裝置
11‧‧‧外殼體
20‧‧‧五通
30‧‧‧車輪
50‧‧‧齒盤
70‧‧‧齒輪
100‧‧‧中軸
101‧‧‧曲柄
102‧‧‧踏板
200‧‧‧扭矩反應盤
300‧‧‧驅動盤
301‧‧‧孔洞
310‧‧‧第一面
330‧‧‧第一卡塊
400‧‧‧量測面
410‧‧‧連接部
500‧‧‧從動盤
501‧‧‧孔洞
510‧‧‧第二面
530‧‧‧第二卡塊
550‧‧‧套管部
551‧‧‧突部
600‧‧‧導磁區
610‧‧‧內導磁環
611‧‧‧第一感應縫隙
630‧‧‧外導磁環
631‧‧‧第二感應縫隙
650‧‧‧間隙
700‧‧‧感測裝置
710‧‧‧內感應線圈
730‧‧‧外感應線圈
圖1為使用本發明動力傳遞裝置之人力自行車實施例示意 圖;圖2A及圖2B為本發明動力傳遞裝置之實施例元件爆炸圖;圖3為中軸帶動驅動盤進行旋轉之實施例示意圖;圖4為另一實施例中中軸帶動驅動盤進行旋轉之示意圖;圖5A為動力傳遞裝置之另一實施例示意圖;圖5B為圖5A實施例中導磁區之示意圖;圖6A為動力傳遞裝置之另一實施例示意圖;圖6B為圖6A實施例中導磁區之示意圖。
本發明係提供一種動力傳遞裝置。在較佳實施例中,本發明之動力傳遞裝置係用於車輛上,特別是人力驅動的車輛,例如動力輔助的人力自行車、人力三輪車以及其他需要動力輔助的人力車輛。
如圖1所示,動力傳遞裝置10可使用於動力輔助的人力自行車上,並設置於車架五通20內。動力傳遞裝置10具有外殼體11及中軸100,中軸100係設置於外殼體11內,且兩端較佳可各自分別連接不同曲柄101,而曲柄101再分別連接踏板102,以供使用者踩踏,而經由與中軸100連接之齒盤50與鏈條而驅動自行車的車輪30。然而在不同實施例中,中軸100亦可經由齒輪組及螺桿,或以其他方式來驅動車輪30。此外,中軸100亦可同時與動力源(圖未示)連接,以選擇性地接受動力源驅動而轉動,以帶動自行車的車輪30轉動。動力源較佳係為電動馬達,但不限於此。動力源係可以齒輪組、皮帶、鏈條、螺桿、其他機構或上述的組合將動力傳遞至中軸100或直接傳遞至車輪30上。
在圖2A及圖2B所示之實施例中,除了中軸100之外,動力傳遞裝置10包含有扭矩反應盤200、導磁區600及感測裝置700。中軸100之軸向之延伸方向係標示為X軸,而中軸100本身可繞X軸而以旋轉方向R轉動。扭矩反應盤200係設置於中軸100上,且較佳與中軸100之軸向垂直。扭矩反應盤200上具有量測面400,量測面400係橫切於中軸100的軸向,亦即X軸方向。例如以本實施例而言,量測面400係與X軸垂直,但不以此為限。
在本實施例中,扭矩反應盤200包含有驅動盤300及從動盤500。驅動盤300及從動盤500係平行並排地套合於中軸100;且驅動盤300藉由連接部410而與從動盤500相接,以進行動力傳遞。其中連接部410與中軸100軸心的距離大於中軸100本身的半徑。當中軸100帶動驅動盤300轉動時,驅動盤300則藉由連接部410帶動從動盤500旋轉。以動力傳遞的角度而言,驅動盤300與中軸100連接的部分即為力接收部,供承接自中軸100傳遞而來的扭力;而連接部410即為力輸出部,供將自中軸100承接的扭力向後先傳遞至從動盤500,進而再傳遞至後續的被驅動部,例如齒盤、鏈條、車輪或其他在動力流傳遞上可能被驅動的元件。量測面400中心,例如量測面400與中軸100軸心(即X軸)的交點,與力接收部的距離為R1;而與力輸出部的距離為R2。在本實施例中,R2係大於R1,但不以此為限。此外,力接收部與力輸出部可以但不限於設置於量測面400上,上述的距離R1及R2較佳係指在量測面400上的投影距離。
具體而言,如圖2A及圖2B所示,驅動盤300的中心可具有孔洞301供中軸100穿過,且中軸100會與孔洞301內壁卡合,使驅動盤300可隨中軸100繞著X軸同步轉動。換言之,與中軸100卡合的孔洞301內壁即形成 為前述之力接收部,以承接中軸100傳遞而來的扭力。另如圖2A及圖2B所示,驅動盤300上具有第一面310。第一面310較佳係垂直於中軸100,而前述的孔洞301可形成於第一面310的中心位置。此外,圖2A及圖2B上另標示有Y軸與Z軸,X軸、Y軸與Z軸係彼此互相垂直,而第一面310較佳係實質平行於Y軸與Z軸所張之平面;換言之,當驅動盤300相對於X軸旋轉時,第一面310的旋轉面係平行於Y軸與Z軸所張之平面。此外,第一面310上設置有至少一個第一卡塊330,以作為連接部410的一部分。第一卡塊330的數量可以為複數;例如在圖2A及圖2B所示實施例中,第一面310上係設有三個第一卡塊330,且彼此均以中軸100為中心而呈環形排列於第一面310上。換言之,每一第一卡塊330與中軸100的距離均相等,但並不以此為限。
從動盤500係套合於中軸100上,並可相對於中軸100旋轉。如圖2A及圖2B所示,從動盤500較佳在中央具有孔洞501供中軸100穿過。從動盤500較佳亦垂直於中軸100,並平行於驅動盤300。從動盤500上具有第二面510與第一面310相對。第二面510較佳係垂直於中軸100,而前述的孔洞501可形成於第二面510的中央位置。第二面510上設置有至少一第二卡塊530作為連接部410的另一部分,每一第二卡塊530係與一第一卡塊330相卡合。當驅動盤300旋轉時,第一卡塊330即可帶動第二卡塊530,而將動力輸出至從動盤500上,並藉由從動盤500而向後輸出至後方的被驅動部。第二卡塊530的數量可以為複數;例如在圖2A及圖2B所示實施例中,第二面510上係設有三個第二卡塊530,且彼此均以中軸100為中心而呈環形排列於第二面510上。換言之,每一第二卡塊530與中軸100的距離均相等,但並不以此為限。第一卡塊330係嵌合於相鄰的兩個第二卡塊530之間;相對地,第 二卡塊530亦嵌合於相鄰的兩個第一卡塊330之間。藉由此一設置,可進一步減少動力傳導上的損失,並使中軸100旋轉時產生的扭力更均勻地分佈於驅動盤300及從動盤500上。
量測面400係可選擇性地位於驅動盤300或從動盤500上。在本實施例中,量測面400則位於從動盤500上朝外的一面,亦即相反於第二面510的一面。然而在不同實施例中,量測面400亦可位於驅動盤300上朝外的一面。導磁區600係佈設於量測面400上;在此較佳實施例中,導磁區600係繞中軸100而呈環形分佈設置於量測面400上。此處所述之「環形分佈」較佳包含分佈區域形成為完整的連續封閉環形;然而在不同實施例中,「環形分佈」亦可包含分佈於數個不連續的數個區域中,但這些區域共同圍繞中軸100而形成非封閉的環形區域。此外,不論力接收部及力輸出部是否直接與量測面400連接,導磁區600較佳佈設於距離量測面400中心半徑R1至R2之間的範圍,以較佳地反映扭力產生的形變。導磁區600較佳係由磁性材料片狀材料所形成;然而亦可由本身不具磁性但具導磁效果的材料所形成,例如薄鐵片。
另如圖2A及圖2B所示,感測裝置700係相對於導磁區600。在本實施例中,感測裝置700係形成為感應線圈以套合於中軸100上,並位於量測面400之一側。較佳而言,形成感測裝置700的感應線圈可設置在外殼體11上,例如外殼體11的內壁面。因此在本實施例中,感應線圈並不會隨著導磁區600的轉動而轉動。藉由感測裝置700與導磁區600的位置對應關係,使感測裝置700得以感應到導磁區600的磁通量變化。此外,感測裝置700所形成的感應線圈較佳係與導磁區600的環狀分佈採同軸設計,以提高 感測裝置700對於導磁區600產生磁通量變化的敏感度。
如圖3所示,當騎乘者踩動踏板102,施加踩踏力使中軸100旋轉帶動扭矩反應盤200時,扭矩反應盤200即會進一步帶動後端的被驅動部旋轉,因此扭矩反應盤200本身亦會承受一定的扭力影響,從而產生形變。此時量測面400上的導磁區600會相應於扭矩反應盤200的形變而相應產生相當或相近的形變。由於逆磁致伸縮效應的關係,導磁區600的形變將會影響其所產生的磁場及磁通量。感測裝置700可感應到導磁區600產生的磁場或磁通量變化並轉換為電壓、電流或電容的變化而輸出之微處理器進行判斷。藉由偵測到的磁場或磁通量變化,即可反推得知導磁區600及扭矩反應盤200上的形變,從而得知扭矩反應盤200所承受的扭力。
在圖3所示的實施例中,驅動盤300係藉由包含第一卡塊330及第二卡塊530的連接部來進行力輸出,將扭力經由從動盤500再傳遞至後端其他被驅動的機構。從動盤500包含有套管部550朝向與驅動盤300相反的方向伸出;換言之,套管部550與第二面510分別位於從動盤500的相反兩側。套管部550上具有至少一個突部551沿中軸100的徑向突出,且較佳可沿中軸軸向及X軸方向延長。在不同實施例中,突部551亦可由滾珠或其他機構設計所替代。藉由套管部550之設置,可與動力流後端的齒輪組、皮帶、鏈條、螺桿、其他機構或上述之組合而與車輪耦合,以帶動車輪轉動。由於套管550距離中軸100軸心,亦即X軸的垂直距離r小於第一卡塊330與第二卡塊350中心位置與X軸的垂直距離R2,因此當扭力自第二卡塊350傳遞至套管550時,即會使兩者中間的部分會受扭矩之作用,因而產生應力σ及相應形變,其應力σ之分佈如圖3所示。量測面400及其上之導磁區600係佈設 於從動盤500相反於第二面510之一面,因此亦會受應力σ之作用而產生相異的形變。當導磁區600產生形變之時,即會使其產生的磁場或磁通量受影響,進而為感測裝置700所測得。
當感測裝置700測得磁場或磁通量變化時,即可據以計算扭矩反應盤200或中軸100當下承受的扭力值、相應的輸出電壓或其他物理量。以電動輔助動力車(Pedelec)或相關動力套件為例,設置於自行車、輔助動力源、外掛模組或其他位置的微處理器(Micro Controller),會根據所偵測到的扭力值、相應的輸出電壓或上述的其他物理量,來判斷馬達是否需要提供輔助動力給被驅動部,或所需要的輔助動力大小。此外,所計算得到的扭力值、相應的輸出電壓或上述的其他物理量亦可作為其他用途,例如作為運動員訓練數值記錄等等。在此較佳實施例中,由於驅動盤300及從動盤500係實際為動力傳遞路徑上的一部分且均垂直於X軸,因此可將應力及形變的方向導引Y-Z軸之平面上,有助於對扭力的量測。
圖4所示為本發明之另一實施例。在本實施例中,量測面400亦可位於驅動盤300上朝外的一面,亦即相反於第一面310之一面。驅動盤300的中心可具有孔洞301供中軸100穿過,且中軸100會與孔洞301內壁卡合,使驅動盤300可隨中軸100繞著X軸同步轉動。換言之,與中軸100卡合的孔洞301內壁即形成為前述之力接收部,以承接中軸100傳遞而來的扭力。孔洞301內壁與X軸的距離為R1,第一卡塊330中心與X軸的距離則為R2,而導磁區600則佈設於量測面400上距離量測面400中心半徑R1~R2範圍內。量測面400的中心位置可例如為X軸與量測面400相交的位置。
如圖4所示,當騎乘者踩動踏板102,施加踩踏力使中軸100 旋轉帶動扭矩反應盤200時,驅動盤300即藉由包含第一卡塊330及第二卡塊530的連接部來進行力輸出,將扭力經由從動盤500再傳遞至後端其他被驅動的機構。動力係自孔洞301內壁經由驅動盤300的本體傳遞至第一卡塊330,當第一卡塊330受到來自第二卡塊530的反力時,即會使驅動盤300的本體會受扭矩之作用,因而產生應力σ及相應形變,其應力σ之分佈如圖4所示。量測面400及其上之導磁區600係佈設於驅動盤300相反於第一面310之一面,因此亦會受應力σ之作用而產生相異的形變。當導磁區600產生形變之時,即會使其產生的磁場或磁通量受影響,進而為感測裝置700所測得。當感測裝置700測得磁場或磁通量變化時,即可據以計算扭矩反應盤200或中軸100當下承受的扭力值、相應的輸出電壓或其他物理量。
在圖5A及圖5B所示的實施例中,導磁區600包含有內導磁環610及外導磁環630。內導磁環610環繞中軸100/X軸分佈;外導磁環630則環繞內導磁環610外側分佈。在此實施例中,內導磁環610及外導磁環630係以X軸為共同的軸心同心佈設。在本實施例中,內導磁環610與外導磁環630在相鄰的一側上係彼此相接,兩者合成一寬度較寬的環。
此外,如圖5B所示,在本實施例中內導磁環610上形成有複數個第一感應縫隙611繞著中軸100分佈;外導磁環630上形成有複數第二感應縫隙631繞著中軸100/X軸分佈。因此第一感應縫隙611與第二感應縫隙631均在Y-Z軸平面上延伸。第一感應縫隙611與第二感應縫隙631分別朝向中軸100徑向的相異側傾斜。換言之,相對於同一條中軸100/X軸伸出的半徑而言,若附近的第一感應縫隙611若以順時針方向旋轉傾倒的話,則附近的第二感應縫隙631則以逆時針方向旋轉傾倒。此外,第一感應縫隙611及 第二感應縫隙631亦可順著傾倒方向微彎而形成為弧形。由於扭矩反應盤200承受扭力時主要會在內導磁環610及外導磁環630上產生拉伸或壓縮應力,因此第一感應縫隙611及第二感應縫隙631之延伸方向可較接近於扭矩反應盤200承受扭力時拉伸/壓縮應力主要作用的方向。藉由此一設計,可使內導磁環610及外導磁環630對於因扭力而產生的應力及形變反應更為明顯,進而使相應產生的磁場及磁通量變化較易被測得。進一步而言,由於第一感應縫隙611與第二感應縫隙631的傾斜方向相異,因此對於應力會有不同的形變反應。例如圖5C所示,第一感應縫隙611a與第二感應縫隙631a為受應力後產生形變之結果,兩者在同一方向上被拉寬的變形量會不同,進而對所產生的磁場產生不同的影響。當內導磁環610及外導磁環630的磁場變化分別被偵測時,即可進一步比較分析兩者磁場的變化而對扭力分佈有進一步的了解。
如圖5A及圖5B所示,感應線圈包含:內感應線圈710及外感應線圈730。內感應線圈710環繞中軸100分佈且與內導磁環610相對,以感應內導磁環610產生的磁場或磁通量變化。外感應線圈730環繞著內感應線圈710的外側分佈,因此亦會環繞中軸100。外感應線圈730並與外導磁環630相對,以感應外導磁環630產生的磁場或磁通量變化。在較佳實施例中,內感應線圈710與內導磁環610相對的關係包含但不限於內感應線圈710在量測面400上沿X軸方向的垂直投影區域與內導磁環610至少部分重疊。外感應線圈730與外導磁環630相對的關係包含但不限於外感應線圈730在量測面400上沿X軸方向的垂直投影區域與外導磁環630至少部分重疊。
此外,在圖5A及圖5B所示的實施例中,內感應線圈710及外 感應線圈730係分別用於感應內導磁環610及外導磁環630的磁場變化。然而在不同實施例中,如圖6A及圖6B所示,內感應線圈710及外感應線圈730其中之一可作為激磁線圈,而另一者則可作為接收線圈。此時內導磁環610及外導磁環630較佳為本身不具磁性的導磁性材料,且內導磁環610與外導磁環630之間夾有一間隙650。當以內感應線圈710為激磁線圈接收電壓時,作為鐵芯的內導磁環610則受激產生磁場,並在外導磁環630內產生磁通量,進而使作為接收線圈的外感應線圈730中產生電動勢。當量測面400受扭力而產生形變時,內導磁環610及外導磁環630則亦相應產生形變,進而使所形成的磁場產生變化。例如圖6C所示,第一感應縫隙611a與第二感應縫隙631a為承受應力後產生形變之結果,兩者在同一方向上被拉寬的變形量會不同,進而對所產生的磁場產生不同的影響。此時接收線圈則測得上述的磁場變化,即相應反應為電訊號而送至後端進行處理。
本發明已由上述實施例加以描述,然而上述實施例僅為例示目的而非用於限制。熟此技藝者當知在不悖離本發明精神下,於此特別說明的實施例可有例示實施例的其他修改。因此,本發明範疇亦涵蓋此類修改且僅由所附申請專利範圍限制。

Claims (22)

  1. 一種動力傳遞裝置,用於一人力驅動車輛,用以帶動一車輪,包含:一中軸;一扭矩反應盤,與該中軸軸向垂直地設置於該中軸上,並隨該中軸轉動;其中,該扭矩反應盤上具有一量測面橫切該中軸軸向;一導磁區,佈設於該量測面上;以及一感測裝置,相對該導磁區設置;其中,當該中軸帶動該扭矩反應盤旋轉時,該扭矩反應盤因應扭矩連動該導磁區產生形變,該感測裝置感測該導磁區因應形變而產生的一導磁率變化。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動力傳遞裝置,其中,該扭矩反應盤包含:一驅動盤,係設置於該中軸上,並隨該中軸轉動;以及一從動盤,係套合於該中軸上,並位於該驅動盤之一側;其中,該驅動盤藉由與該從動盤相接之一連接部帶動該從動盤旋轉,該連接部與該中軸軸心之距離大於該中軸之半徑。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動力傳遞裝置,其中,該驅動盤具有朝向該從動盤之一第一面,該從動盤包含朝向該第一面之一第二面;該連接部包含:一第一卡塊,設置於該第一面上;以及一第二卡塊,設置於該第二面上並與該第一卡塊至少部分抵觸;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動力傳遞裝置,其中該第二面上設置有複數個該第二卡塊相對該中軸呈同心分佈,該第一卡塊係嵌合於相鄰二該 第二卡塊之間。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動力傳遞裝置,其中該量測面係選擇性位於該驅動盤或該從動盤上。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動力傳遞裝置,其中該量測面係選擇性位於該驅動盤或該從動盤上朝外側之一面。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動力傳遞裝置,其中該導磁區係繞該中軸形成為環形,該感測裝置包含對應該導磁區且繞該中軸分佈之一感應線圈。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動力傳遞裝置,其中該導磁區包含:一內導磁環,環繞該中軸分佈;以及一外導磁環,環繞該內導磁環外側分佈;該感應線圈包含:一內感應線圈,環繞該中軸分佈且相對於該內導磁環;以及一外感應線圈,環繞該內感應線圈外側分佈,且相對於該外導磁環。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動力傳遞裝置,其中該內導磁環上形成有複數第一感應縫隙繞著該中軸分佈,該外導磁環上形成有複數第二感應縫隙繞著該中軸分佈;該些第一感應縫隙與該些第二感應縫隙分別朝向該中軸徑向的相異側傾斜。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動力傳遞裝置,其中該感應線圈包含:一激磁線圈,環繞該中軸分佈;以及一接收線圈,環繞該激磁線圈分佈。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之動力傳遞裝置,其中該導磁區包含: 複數第一感應縫隙,繞著該中軸呈環形分佈,並與該激磁線圈對應;以及複數第二感應縫隙,繞著該些第一感應縫隙分佈之區域外側呈環形分佈,並與該接收線圈對應;其中,該些第一感應縫隙與該些第二感應縫隙分別朝向該中軸徑向的相異側傾斜。
  12. 一種動力傳遞裝置,用於將一外力傳遞到一被驅動部,包含:一中軸,該中軸縱軸係沿著一X軸延伸,該外力可使該中軸繞著該X軸轉動;一扭矩反應盤,設置於該中軸上,該扭矩反應盤具有一量測面,一力接收部與一力輸出部,該中軸貫穿該量測面中心,該量測面實質平行於一Y軸-Z軸平面,該X軸,該Y軸與該Z軸彼此相互垂直,該扭矩反應盤透過該力接收部而連結於該中軸,該扭矩反應盤透過該力輸出部而連結於該被驅動部,該力接收部位於距離該量測面中心半徑R1處,該力輸出部位於距離該量測面中心半徑R2處;一環形導磁區,佈設於該量測面上且距離該量測面中心半徑R1~R2範圍內;以及一感測裝置,相對該環形導磁區設置;其中,當該中軸帶動該扭矩反應盤旋轉時,因應該外力自該力接收部傳遞到該力輸出部,該扭矩反應盤於距離該量測面中心半徑R1~R2範圍發生變形,進而使該環形導磁區產生形變,該感測裝置感測該環形導磁區因應形變而產生的一導磁率變化。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之動力傳遞裝置,其中,該扭矩反應盤包含:一驅動盤,係設置於該中軸上,並隨該中軸轉動;以及一從動盤,係套合於該中軸上,並位於該驅動盤之一側;其中該驅動盤藉由該力輸出部帶動該從動盤旋轉,以間接與該被驅動部連接。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之動力傳遞裝置,其中,該驅動盤具有朝向該從動盤之一第一面,該從動盤包含朝向該第一面之一第二面;該力輸出部包含:一第一卡塊,設置於該第一面上;以及一第二卡塊,設置於該第二面上並與該第一卡塊至少部分抵觸;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之動力傳遞裝置,其中該第二面上設置有複數個該第二卡塊相對該中軸呈同心分佈,該第一卡塊係嵌合於相鄰二該第二卡塊之間。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之動力傳遞裝置,其中該量測面係選擇性位於該驅動盤或該從動盤上。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所述之動力傳遞裝置,其中該量測面係選擇性位於該驅動盤或該從動盤上朝外側之一面。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之動力傳遞裝置,其中該環形導磁區包含:一內導磁環,環繞該X軸分佈;以及一外導磁環,環繞該內導磁環外側分佈;該感測裝置包含:一內感應線圈,環繞該X軸分佈且相對於該內導磁環;以及一外感應線圈,環繞該內感應線圈外側分佈,且相對於該外導磁環。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8項所述之動力傳遞裝置,其中該內導磁環上形成有複數第一感應縫隙繞著該X軸分佈,該外導磁環上形成有複數第二感應縫隙繞著該X軸分佈;該些第一感應縫隙與該些第二感應縫隙分別朝向該X軸的相異側傾斜。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之動力傳遞裝置,其中該感應裝置包含:一激磁線圈,環繞該X軸分佈;以及一接收線圈,環繞該激磁線圈分佈。
  2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0項所述之動力傳遞裝置,其中該環形導磁區包含:複數第一感應縫隙,繞著該X軸呈環形分佈,並與該激磁線圈對應;以及複數第二感應縫隙,繞著該些第一感應縫隙分佈之區域外側呈環形分佈,並與該接收線圈對應;其中,該些第一感應縫隙與該些第二感應縫隙分別朝向該X軸的相異側傾斜。
  22. 一種車輛,包含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18項中任一所述之動力傳遞裝置。
TW105136952A 2016-11-11 2016-11-11 使用於助力腳踏車的曲柄傳動機構 TWI61312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5136952A TWI613121B (zh) 2016-11-11 2016-11-11 使用於助力腳踏車的曲柄傳動機構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5136952A TWI613121B (zh) 2016-11-11 2016-11-11 使用於助力腳踏車的曲柄傳動機構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613121B TWI613121B (zh) 2018-02-01
TW201817637A true TW201817637A (zh) 2018-05-16

Family

ID=620147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5136952A TWI613121B (zh) 2016-11-11 2016-11-11 使用於助力腳踏車的曲柄傳動機構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61312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06958B (zh) * 2016-09-14 2017-12-01 達方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使用於助力腳踏車的曲柄傳動機構
CN114954768B (zh) * 2022-07-15 2023-12-05 淮阴工学院 一种脚踏式电动车防滑脚踏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642364B2 (ja) * 1996-03-29 2005-04-2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補助動力付き自転車の回生制御装置
CN101279629B (zh) * 2008-05-27 2011-06-22 谢炎民 一种非接触供电力矩测量的电动自行车轮盘
US20110198144A1 (en) * 2010-02-12 2011-08-18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Electric bicycle and motor thereof
TWM404140U (en) * 2010-12-07 2011-05-21 zhi-yu Li differential devic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613121B (zh) 2018-02-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043581B (zh) 驱动单元及电动辅助自行车
JP6126548B2 (ja) 磁気弾性センサを備える自由輪ハブ、および自由輪ハブを備える自転車、電動アシスト自転車、高速電動アシスト自転車、又は電動自転車
US8797027B2 (en) Bottom bracket with a torque sensor unit
US7568400B2 (en) Torque detecting apparatus
CN104276251B (zh) 一种电动车中轴力矩传感系统
US8170811B2 (en) Drive device comprising a drive shaft and a device for detecting torque
JP5563714B2 (ja) トルク測定装置及びこれを含む車両用操向装置
JP7149325B2 (ja) 乗物の運転パラメータの検出装置
TW201223823A (en) Torque sensing device for power assisting bicycle
US20130047723A1 (en) Input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System for a Bicycle
TWI613121B (zh) 使用於助力腳踏車的曲柄傳動機構
TW201321222A (zh) 腳踏車後輪轂
TW202104006A (zh) 輪轂、具有該輪轂之輔助驅動車輛及夾配置
NL2030660A (en) Electric Auxiliary Drive for a Bicycle
WO2018205713A1 (zh) 一种电动车力矩感应测量式电机及电动自行车
JP2006143216A (ja) 動力アシスト自転車
JP2023534538A (ja) トルクセンサを有するサイクル駆動装置
TWM589678U (zh) 電助力自行車的動力輸出機構
CN106515981B (zh) 动力传递装置和车辆
TWI638748B (zh) 馬達中置之電助腳踏車的踩踏扭力檢知裝置
US20230003592A1 (en) Torque Measurement at a Disk
CN112572683A (zh) 一种自行车力矩传动机构、系统及电助力自行车
TWM491626U (zh) 轉軸機構
TW202246116A (zh) 帶轉矩測量裝置的電動自行車驅動單元
JPWO2017090127A1 (ja) トルクセン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