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817217A - 相機模組 - Google Patents

相機模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817217A
TW201817217A TW105134511A TW105134511A TW201817217A TW 201817217 A TW201817217 A TW 201817217A TW 105134511 A TW105134511 A TW 105134511A TW 105134511 A TW105134511 A TW 105134511A TW 201817217 A TW201817217 A TW 201817217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group
lens
camera module
focus
distanc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513451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595781B (zh
Inventor
林宗瑜
Original Assignee
光寶電子(廣州)有限公司
光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光寶電子(廣州)有限公司, 光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光寶電子(廣州)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513451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595781B/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9578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95781B/zh
Priority to CN201710983375.8A priority patent/CN107995388B/zh
Publication of TW20181721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817217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4N23/55Optical par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Mounting thereof

Abstract

一種相機模組,包括鏡座、鏡筒、第一透鏡組、第二透鏡組、影像感測元件以及驅動元件。鏡筒設置於鏡座上。第一透鏡組設置於鏡筒中。第二透鏡組固設於鏡座中。第一透鏡組及第二透鏡組分別至少包括一透鏡。影像感測元件、第一透鏡組及第二透鏡組共用一光軸。影像感測元件設置於鏡座中。驅動元件用以驅動鏡筒以使第一透鏡組沿著平行於光軸的軸向的一方向移動。驅動元件調整第 透鏡組的位置以使第一透鏡組與第二透鏡組在光軸上形成間距。

Description

相機模組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相機模組。
隨著電子科技與製造技術的不斷演進與改良,資訊電子產品亦一直推陳出新。電腦、手機、相機模組等電子產品已經是現代人必備的工具。特別是相機模組滿足了使用者可以隨時隨地記錄生活點滴的需求,屬於熱門的電子產品之一。
一般而言,相機模組的架構為將透鏡組設置於鏡筒中,並且將紅外濾光片設置於影像感測元件與透鏡組之間。然而,這樣的設置方式,不易降低相機模組的體積以及生產成本。再者,當使用者透過相機模組拍攝物體時,是透過移動鏡筒中的透鏡組來進行對焦。但是,透過此種方式調整的影像品質有其極限,使用者無法再進一步調整影像的光學品質。並且,由於相機模組係透過移動鏡頭中的透鏡組來進行對焦,無法有效地減少對焦時所需移動的行程,因而其對焦速度較慢。
另一方面,由於製造或製程上的因素,相機模組中的影像感測元件的成像表面往往會有翹曲(Warpage)的情形。換言之,影像感測元件的成像表面並不是完美的水平面。一般而言,當外界光束入射於相機模組時,相機模組中的透鏡組會將外界光束成像於水平面上。如此一來,當影像感測元件的成像表面不是水平面時,習知技術的相機模組所感測的影像在影像感測元件的不同區域的影像品質會有落差,造成影像品質不佳。綜合以上,如何解決上述問題,實為目前本領域研發人員研發的重點之一。
本發明提供一種相機模組,其具有較小的體積以及較佳的近拍距離與可同時調整影像感測元件成像與對焦的光學品質。
本發明的一實施例提出一種相機模組,包括鏡座、鏡筒、第一透鏡組、第二透鏡組、影像感測元件以及驅動元件。鏡筒設置於鏡座上。第一透鏡組設置於鏡筒中。第二透鏡組固設於鏡座中。第一透鏡組及第二透鏡組分別至少包括一透鏡。影像感測元件與第一透鏡組及第二透鏡組共用光軸。影像感測元件設置於鏡座中。驅動元件用以驅動鏡筒以使第一透鏡組沿著平行於光軸的軸向的方向移動。驅動元件調整第 透鏡組的位置以使第一透鏡組與第二透鏡組在光軸上形成間距。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影像感測元件具有彎曲的成像表面。相機模組更包括控制器。控制器電性連接於驅動元件。控制器根據影像感測元件控制驅動元件調整第一透鏡組的位置,以使第一透鏡組相對於第二透鏡組移動第一距離,藉以調整間距。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外界光束經過第一透鏡組以及第二透鏡組後成像於成像表面以使影像感測元件感測到影像。控制器依據影像的光學特徵與第一透鏡組以及第二透鏡組對應於成像表面的對焦焦點定義出光學特徵函數。控制器依據光學特徵函數對應於成像表面的第一位置測得的局部影像所計算的曲線為第一光學特徵函數曲線。第一光學特徵函數曲線的峰值所對應的對焦焦點為第一對焦焦點。控制器依據光學特徵函數對應於成像表面的第二位置測得的局部影像所計算的曲線為第二光學特徵函數曲線。第二光學特徵函數的峰值所對應的對焦焦點為第二對焦焦點。控制器根據影像感測元件控制驅動元件調整第 透鏡組相對於第二透鏡組移動第一距離,以使第一對焦焦點與第二對焦焦點不同。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控制器根據影像感測元件的成像表面的第一位置與成像表面的第二位置之間的高度差來調整間距。第一位置不同於第二位置。第一對焦焦點與第二對焦焦點之間具有差值。差值實質上等於高度差。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光學特徵函數為調製轉換函數。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控制器更根據待拍攝物體至相機模組的距離控制驅動元件調整第一透鏡組的位置,以使第一透鏡組相對於第二透鏡組移動第二距離。第二距離包括第一距離。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相機模組更包括保護蓋板。鏡筒位於保護蓋板與鏡座之間。保護蓋板具有彼此相對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第二表面面對鏡筒。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相機模組更包括紅外濾光膜。保護蓋板具有彼此相對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第二表面面對鏡筒。紅外濾光膜設置於第一透鏡組以及第二透鏡組中的任一透鏡的表面或設置於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的至少其中之一。
為讓本發明的上述特徵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作詳細說明如下。
圖1A為本發明一實施例的相機模組在調整間距前的剖面示意圖。圖1B為圖1A的相機模組在調整間距後的剖面示意圖。
請參照圖1A以及圖1B,在本實施例中,相機模組100包括鏡座110、鏡筒120、第一透鏡組130、第二透鏡組140、影像感測元件150以及驅動元件160。鏡筒120設置於鏡座110上。第一透鏡組130設置於鏡筒120中。第二透鏡組140固設於鏡座110中。在本實施例中,第二透鏡組140固設於鏡座110與電路板105所構成的容置空間115中。在其他的實施例中,第二透鏡組140可以是例如固設於容置空間115上方的開口112,本發明並不以此為限。第一透鏡組130及第二透鏡組140分別至少包括一透鏡。影像感測元件150與第一透鏡組130及第二透鏡組140共用一光軸OA。影像感測元件150設置於電路板105上,並與電路板105電性連接。驅動元件160用以驅動鏡筒120以使第一透鏡組130沿著平行於光軸OA的軸向的一方向(此方向例如是方向D或者是方向D的反方向)移動。請先參照圖1A,在驅動元件160未調整第一透鏡組130的位置之前,第二透鏡組140與第一透鏡組130在光軸OA上具有一初始間隙G0 。在其他的實施例中,在驅動元件160未調整第一透鏡組130的位置之前,第二透鏡組140與第一透鏡組130在光軸OA上可以例如是貼合的(即初始間隙G0 為零),本發明並不以第一透鏡組130與第二透鏡組140初始的相對位置為限。請再參照圖1B,驅動元件160調整第一透鏡組130的位置以使第一透鏡組130與第二透鏡組140在光軸OA上形成間距G。具體而言,驅動元件160例如是驅動鏡筒130沿著方向D移動一距離ΔG,間距G例如是初始間隙G0 加上距離ΔG。第二透鏡組140覆蓋容置空間115的開口112而進一步具有防塵效果。
更詳細來說,在本實施例中,驅動元件160例如是滾珠式馬達。驅動元件160的殼體162具有導引通道GT。鏡筒120設置於導引通道GT中。驅動元件160更包括球型引導元件164,球型引導元件164設置於殼體162與鏡筒120之間。更詳細來說,當驅動元件160驅動鏡筒120沿著平行於光軸OA的軸向的D方向移動時,可由球型引導元件164來引導鏡筒120在導引通道GT中移動。在其他的實施例中,驅動元件160也可以是音圈馬達(Voice Coil Motor, VCM)、步進馬達(Stepper Motor),本發明並不以此為限。此外,在本實施例中,影像感測元件150例如是互補式金屬氧化半導體(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 CMOS)或電荷耦合元件(Charge Coupled Devices, CCD),本發明並不以此為限。
於此段落中舉出一種第一透鏡組130以及第二透鏡組140的一種實施態樣,但本發明並不以此為限。在本實施例中,第一透鏡組130例如是沿著光軸OA從物側OS到像側IS包括四個透鏡(即四片式的透鏡組)。第二透鏡組140例如是一片式的透鏡組。在其他的實施例中,第一透鏡組130中的透鏡數量也可以是一片,第二透鏡組140中的透鏡數量也可以是至少二片,換言之,本實施例的第一透鏡組130以及第二透鏡組140的透鏡數量只要至少各有一片即可,並不以圖1A與圖1B中的透鏡數量為限,可視需求設計。
承上述,相對於習知技術的相機模組,本實施例的相機模組100將第一透鏡組130設置於鏡筒120中並且將第二透鏡組140固設於鏡座110中,因此本實施例的相機模組100可使鏡筒120的體積減小並藉由利用鏡座110中的空間,而使相機模組100整體的體積較小。並且,相對於習知技術的相機模組,由於上述的配置,當本實施例的相機模組100進行對焦時只需要移動第一透鏡組130以進行對焦,因此其對焦所需的行程可以有效地減少而可加快對焦速度,並且在一樣的對焦行程下,本實施例的相機模組100可以獲得較佳的近拍距離。
在本實施例中,相機模組100更包括紅外濾光膜(IR cut filter,未示出)。紅外濾光膜例如是以設置於第一透鏡組130以及第二透鏡組140中任一透鏡的表面,例如以鍍膜方式設置,本發明並不以此為限。因此,相對於習知技術的相機模組來說,本實施例的相機模組100節省紅外濾光片而降低生產成本。
圖2A為習知技術的不具有如本發明設置於鏡筒120中的可移動的第一透鏡組130與固設於鏡座110中的第二透鏡組140的相機模組於其影像感測元件的表面的光學成像的放大示意圖。圖2B為該習知技術的相機模組在成像表面的中央處以及邊緣處的調制轉換函數(Modulation Transfer Function, MTF)曲線圖。圖2C為圖1B的相機模組於其影像感測元件的成像表面的光學成像的放大示意圖。圖2D為圖1B的相機模組在成像表面的中央處以及邊緣處的調制轉換函數曲線圖。圖2B以及圖2D的橫軸為焦點位移(Focus Shift),縱軸為調制轉換函數的模數(Modulus of the Modulate Transfer Function)。
請同時參照圖2A以及圖2C,在習知技術的相機模組10或者是本發明實施例的相機模組100中,影像感測元件150’、150的成像表面152’、152並不是完美的水平面。實際上,因影像感測元件150’、150材料本身、影像感測元件150’、150與基板間的黏膠收縮或基板不平等因素,影像感測元件150’、150的成像表面152’、152會呈現若干程度的翹曲,而不是完美的水平面。因此,成像表面152’、 152的中央處CR相對於影像感測元件150’、150的底面與成像表面152’、152的邊緣處ER相對於影像感測元件150’、150的底面之間具有一高度差H。由於習知技術的相機模組10無法處理影像感測元件150’的表面152’翹曲的問題,在一般對焦的狀況下,當外界光束OB入射於相機模組10時,使得相機模組10中的透鏡組LS會將外界光束OB成像於水平面HS上。換言之,在習知技術的相機模組10中,一部分的外界光束OB例如是在表面152’的中央處CR成像,而一部分的外界光束OB例如是在遠離表面152’的邊緣處ER往上移一高度差H的一處成像。
請再參照圖2B,習知技術的相機模組10更包括控制器(未示出),控制器依據影像感測元件150’所感測的影像、影像的光學特徵與透鏡組LS對於表面152’的對焦焦點定義出調製轉換函數。控制器依據調製轉換函數並對應於表面152’的中央處CR測得的局部影像所計算的曲線為第一調製轉換函數曲線C1’,第一調製轉換函數曲線C1’的峰值P1’所對應的對焦焦點為對焦焦點D1’。控制器依據調製轉換函數並對應於表面152’的邊緣處ER測得的局部影像所計算的曲線為第二調製轉換函數曲線C2’,第二調製轉換函數C2’的峰值P2’所對應的對焦焦點為對焦焦點D2’。由於習知技術的相機模組10係使外界光束OB在成像於水平面HS上,因此,在圖2B中,對焦焦點D1’與對焦焦點D2’例如是實質上相等。由此觀之,對於習知技術的相機模組10來說,外界光束OB是無法成功地對焦於表面152’的邊緣處ER,而造成其在不同區域上所感測影像的品質有落差。
相對而言,請參照圖1B、圖2C以及圖2D,在本實施例中,驅動元件160調整第一透鏡組130的位置以使第一透鏡組130與第二透鏡組140在光軸OA上形成間距G,因而可以調整相機模組100所感測的影像的光學品質或者是進行對焦。具體來說,在固定的物距時,使用者可以透過驅動元件160改變間距G的大小而調整影像的光學品質,光學品質例如離焦(Through Focus)或場曲(Field Curvature)等,本發明並不以此為限。當物距變化時,使用者可以透過驅動元件160調整間距G的大小以進行對焦,並同時也調整對焦後的影像光學品質。
詳言之,如圖1A以及圖1B所示,影像感測元件150的成像表面152是彎曲的。請再參照圖1B、圖2C以及圖2D,相機模組100包括控制器(未示出)。控制器電性連接於驅動元件160以及影像感測元件150。控制器根據影像感測元件150的成像表面152的彎曲程度控制驅動元件160調整第一透鏡組130的位置,以使第一透鏡組130相對於140第二透鏡組移動第一距離,藉以調整間距G。具體而言,外界光束OB經過第一透鏡組130以及第二透鏡組140後成像於成像表面152以使影像感測元件150感測到影像。更詳細來說,在本實施例中,外界光束OB入射鏡筒120,並依序通過第一透鏡組130、進入鏡座110,通過第二透鏡組140後成像於影像感測元件150的成像表面152上以使影像感測元件150感測到影像。控制器依據影像的光學特徵與第一透鏡組130以及第二透鏡組140對於成像表面152的對焦焦點定義出光學特徵的光學特徵函數,而光學特徵函數的一種實施態樣例如是調製轉換函數,本發明並不以此為限。在本實施例中,影像的光學特徵例如是離焦。在其他的實施例中,影像的光學特徵例如是場曲,本發明並不以此為限。控制器依據調製轉換函數並對應於成像表面152的第一位置(例如是中央處CR)測得的局部影像所計算的曲線為第一光學特徵函數曲線C1,第一光學特徵函數曲線C1的峰值P1所對應的對焦焦點為第一對焦焦點D1。控制器依據光學特徵函數並對應於成像表面152的第二位置(例如是邊緣處ER)測得的局部影像所計算的曲線為第二光學特徵函數曲線C2,第二光學特徵函數C2的峰值P2所對應的對焦焦點為第二對焦焦點D2。在其他的實施例中,第一位置也可以是除了中央處CR以外的位置,第二位置也可以是除了邊緣處ER以外的位置,本發明並不以此為限。
接著,請再參照圖2C以及圖2D,控制器調整間距G以使第一對焦焦點D1與第二對焦焦點D2不同。更具體來說,控制器依據成像表面152的第一位置(例如是中央處CR)至成像表面152的第二位置(例如是邊緣處ER)的高度差H來調整間距G,以使第一對焦焦點D1與第二對焦焦點D2的差值X為或幾近為成像表面152的中央處CR至成像表面152的邊緣處ER的高度差H。由圖2C可看出,間距G經過調整後,在邊緣處ER的外界光束OB可以聚焦於成像表面152上,因此對應於邊緣處ER感測的影像品質經調整間距G後可以提升。如此一來,相對於習知技術的相機模組10,本實施例的相機模組100透過調整第一透鏡組130以及第二透鏡組140之間的間距G,可以解決由於各種原因造成影像感測元件150成像表面152翹曲問題而進一步調整影像的光學品質,增加光學品質可調性。並且,本實施例的相機模組100的控制器調整間距G以使第一對焦焦點D1與第二對焦焦點D2不同,因此其所感測的影像在成像表面152不同區域的影像品質較為一致,影像品質良好。
承上述,請先參照下方的表一: 上表一為舉例說明相機模組100要對焦至不同距離處的待拍攝物體時,第一透鏡組130總共所需移動的距離(即圖1B中的距離ΔG,或為第二距離)。具體來說,第一透鏡組130總共所需移動的距離等於第一透鏡組130因相機模組100自動對焦至待拍攝物體而所需移動的距離與第一透鏡組130因影像感測元件150的成像表面152彎曲所需移動的距離(即第一距離)兩者相加。第一透鏡組130因相機模組100自動對焦至待拍攝物體而所需移動的距離係根據待拍攝物體與相機模組100之間的距離所決定。而第一透鏡組130因成像表面152彎曲所需移動的距離則是根據影像感測元件150的成像表面152的彎曲程度所決定。請同時參照圖2C、圖2D以及上方的表一,詳細來說,於第一種情況下,第一透鏡組130因相機模組100自動對焦至待拍攝物體而所需移動的距離為零,此時第一透鏡組130因成像表面152彎曲所需移動的距離(即第一距離)為10微米。因此,在第一種情況下,控制器根據影像感測元件152的成像表面152的彎曲程度控制驅動元件160調整第一透鏡組130的位置,以使第一透鏡組130相對於第二透鏡組140移動第一距離ΔG1 (即形成間距G,藉以調整影像感測元件本身成像的光學品質。也就是說,在第一種情況下,第一透鏡組130所需移動的距離為10微米(即圖1B中的距離ΔG或表一的ΔG1 )。另一方面,於第二種情況以及第三種情況下,控制器更根據待拍攝物體至相機模組100的不同距離控制驅動元件160調整第一透鏡組130的位置。第一透鏡組130因相機模組100自動對焦至待拍攝物體而所需移動的距離分別為100微米以及150微米,而第一透鏡組130因成像表面152彎曲所需移動的距離(即第一距離)皆為10微米,第一透鏡組130總共所需移動的距離(即圖1B中的距離ΔG或為第二距離)分別為110微米(即表一的ΔG )以及160微米(即表一的ΔG )。此第一透鏡組130因成像表面152彎曲所需移動的距離則可被相機模組100中的控制器所記憶。並且,當使用者要透過本實施例的相機模組100拍攝不同距離的待拍攝物體時,控制器則可將第一透鏡組130因相機模組100自動對焦至待拍攝物體而所需移動的距離自動加入第一透鏡組130因成像表面152彎曲所需移動的距離,控制器並根據第一透鏡組130總共所需移動的距離來控制驅動元件160調整第一透鏡組130的位置。如此一來,本實施例的相機模組100可以透過上述的控制方式,使控制器一次調整第一透鏡組130的位置到定位,而可同時達到對焦且調整影像的光學品質的效果。相對於習知技術的相機模組10,由於其架構並未也無法考量成像表面152’的翹曲因素,因此其影像品質大大受限。再者,當影像感測元件150的成像表面152彎曲程度有改變時,第一透鏡組130所需移動的距離可再進行調整。
在此必須說明的是,下述實施例沿用前述實施例的部分內容,省略了相同技術內容的說明,關於相同的元件名稱可以參考前述實施例的部分內容,下述實施例不再重複贅述。
圖3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的相機模組的剖面示意圖。
請參照圖3,圖3的相機模組100a類似於圖1A以及圖1B的相機模組100,其主要差異在於:相機模組100a更包括保護蓋板170(Cover Glass)。保護蓋板170的材料例如是玻璃(Glass)。鏡筒120位於保護蓋板170與鏡座110之間。保護蓋板170用以保護第一透鏡組130以及第二透鏡組140中的任一透鏡,以避免外界的灰塵落於透鏡的表面上,影響相機模組100a的影像品質。保護蓋板170具有彼此相對的第一表面172以及第二表面174。第一表面172面向外界,第二表面174面對鏡筒120。在本實施例中,相機模組100a更包括紅外濾光膜(未示出)。紅外濾光膜例如是設置於第一表面172及第二表面174的至少其中之一,本發明並不以此為限。
綜上所述,本發明實施例的相機模組將第一透鏡組設置於鏡筒中,並且第二透鏡組固設於鏡座中,因此本發明實施例的相機模組可以有效地利用鏡座中的空間,其整體的體積較小。再者,由於上述的配置,當本發明實施例的相機模組進行對焦時只需要移動第一透鏡組以進行對焦,因此其對焦所需移動的行程可以有效地減少,可以獲得較佳的近拍距離。並且,本發明實施例的相機模組透過調整第一透鏡組以及第二透鏡組之間的間距,可以調整影像的光學品質,其光學品質可調性較佳。此外,本發明實施例的相機模組的控制器調整間距以使第一對焦焦點與第二對焦焦點不同,因此其所感測的影像在影像感測元件成像表面不同區域的影像品質較為一致,影像品質良好。
雖然本發明已以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些許的更動與潤飾,故本發明的保護範圍當視後附的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0、100、100a‧‧‧相機模組
105‧‧‧電路板
110‧‧‧鏡座
112‧‧‧開口
115‧‧‧容置空間
120‧‧‧鏡筒
130‧‧‧第一透鏡組
140‧‧‧第二透鏡組
150、150’‧‧‧影像感測元件
152、152’‧‧‧成像表面
160‧‧‧驅動元件
162‧‧‧殼體
164‧‧‧球型引導元件
170‧‧‧保護蓋板
172‧‧‧第一表面
174‧‧‧第二表面
CR‧‧‧中央處
C1‧‧‧第一光學特徵函數曲線
C2‧‧‧第二光學特徵函數曲線
C1’‧‧‧第一調製轉換函數曲線
C2’‧‧‧第二調製轉換函數曲線
D‧‧‧方向
D1’、D2’‧‧‧對焦焦點
D1‧‧‧第一對焦焦點
D2‧‧‧第二對焦焦點
ER‧‧‧邊緣處
G0 ‧‧‧初始間隙
G‧‧‧間距
ΔG‧‧‧距離
GT‧‧‧導引通道
H‧‧‧高度差
HS‧‧‧水平面
IS‧‧‧像側
LS‧‧‧透鏡組
OA‧‧‧光軸
OS‧‧‧物側
OB‧‧‧外界光束
P1、P1’、P2、P2’‧‧‧峰值
X‧‧‧差值
圖1A為本發明一實施例的相機模組在調整間距前的剖面示意圖。 圖1B為圖1A的相機模組在調整間距後的剖面示意圖。 圖2A為習知技術的相機模組於其影像感測元件的表面的光學成像的放大示意圖。 圖2B為圖2A該習知技術的相機模組在成像表面的中央處以及邊緣處的調制轉換函數曲線圖。 圖2C為圖1B的相機模組於其影像感測元件的表面的光學成像的放大示意圖。 圖2D為圖1B的相機模組在成像表面的中央處以及邊緣處的調制轉換函數曲線圖。 圖3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的相機模組的剖面示意圖。

Claims (8)

  1. 一種相機模組,包括: 一鏡座; 一鏡筒,設置該鏡座上; 一第一透鏡組,設置於該鏡筒中; 一第二透鏡組,固設於該鏡座中,其中該第一透鏡組及該第二透鏡組分別至少包括一透鏡; 一影像感測元件,與該第一透鏡組及該第二透鏡組共用一光軸,該影像感測元件設置於一電路板上;以及 一驅動元件,用以驅動該鏡筒以使該第一透鏡組沿著平行於該光軸的軸向的一方向移動, 其中,該驅動元件調整該第 透鏡組的位置以使在該第一透鏡組與該第二透鏡組之間在該光軸上形成一間距。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相機模組,其中該相機模組更包括一控制器,該控制器電性連接於該驅動元件, 該控制器根據該影像感測元件控制該驅動元件調整該第一透鏡組的位置,以使該第一透鏡組相對於該第二透鏡組移動一第一距離,藉以調整該間距。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相機模組,其中一外界光束經過該第一透鏡組以及該第二透鏡組後成像於該影像感測元件的一成像表面以使該影像感測元件感測到一影像,該控制器依據該影像的光學特徵與該第一透鏡組以及該第二透鏡組對應於該成像表面的對焦焦點定義出一光學特徵函數, 該控制器依據該光學特徵函數對應於該成像表面的一第一位置測得的局部影像所計算的曲線為一第一光學特徵函數曲線,該第一光學特徵函數曲線的峰值所對應的對焦焦點為一第一對焦焦點, 該控制器依據該光學特徵函數對應於該成像表面的一第二位置測得的局部影像所計算的曲線為一第二光學特徵函數曲線,該第二光學特徵函數的峰值所對應的對焦焦點為一第二對焦焦點, 其中,該控制器根據該影像感測元件控制該驅動元件調整該第 透鏡組相對於該第二透鏡組移動該第一距離,以使該第一對焦焦點與該第二對焦焦點不同。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的相機模組,其中該控制器根據該影像感測元件的該成像表面的一第一位置與該成像表面的一第二位置之間的高度差來調整該間距,該第一位置不同於該第二位置,其中該第一對焦焦點與該第二對焦焦點之間具有一差值,該差值實質上等於該高度差。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的相機模組,其中該光學特徵函數為一調製轉換函數。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相機模組,其中該控制器更根據一待拍攝物體至該相機模組的距離控制該驅動元件調整該第一透鏡組的位置,以使該第一透鏡組相對於該第二透鏡組移動一第二距離,其中該第二距離包括該第一距離。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相機模組,更包括一保護蓋板,其中該鏡筒位於該保護蓋板與該鏡座之間,該保護蓋板具有彼此相對的一第一表面及一第二表面,該第二表面面對該鏡筒。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的相機模組,更包括一紅外濾光膜,該紅外濾光膜設置於該第一透鏡組以及該第二透鏡組中的任一透鏡的表面或設置於該保護蓋板的該第一表面及該第二表面的至少其中之一。
TW105134511A 2016-10-26 2016-10-26 相機模組 TWI59578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5134511A TWI595781B (zh) 2016-10-26 2016-10-26 相機模組
CN201710983375.8A CN107995388B (zh) 2016-10-26 2017-10-20 相机模块及其组装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5134511A TWI595781B (zh) 2016-10-26 2016-10-26 相機模組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595781B TWI595781B (zh) 2017-08-11
TW201817217A true TW201817217A (zh) 2018-05-01

Family

ID=601891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5134511A TWI595781B (zh) 2016-10-26 2016-10-26 相機模組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7995388B (zh)
TW (1) TWI59578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387921A (zh) * 2017-08-11 2019-02-26 宁波舜宇光电信息有限公司 光学镜头、摄像模组及其组装方法
CN111385444A (zh) * 2018-12-28 2020-07-07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摄像模组及其所在的显示模组和终端器件
CN110187463A (zh) * 2019-04-26 2019-08-3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自动聚焦驱动组件、镜头及电子设备
TWI747017B (zh) * 2019-07-31 2021-11-21 廣州立景創新科技有限公司 攝影裝置
EP4043954A4 (en) * 2019-10-08 2023-11-01 LG Innotek Co., Ltd. CAMERA ACTUATOR AND CAMERA DEVICE THEREFROM
CN112946853A (zh) * 2019-12-10 2021-06-1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30054A (zh) * 2008-07-15 2010-01-20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相机模组及其制造方法
CN101738696A (zh) * 2008-11-19 2010-06-16 菱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圆片级相机模块及其制作方法
CN102565989A (zh) * 2010-12-10 2012-07-11 佳能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光学镜头机构
WO2015076056A1 (ja) * 2013-11-20 2015-05-28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撮像モジュー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KR101725442B1 (ko) * 2014-03-07 2017-04-11 자화전자(주) 카메라 렌즈 모듈
KR20230014854A (ko) * 2014-09-15 2023-01-30 리모트리얼리티 코포레이션 컴팩트 파노라마 카메라: 광학 시스템, 장치, 이미지 형성 방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995388A (zh) 2018-05-04
CN107995388B (zh) 2021-03-16
TWI595781B (zh) 2017-08-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995386B (zh) 相机模块
US10670828B2 (en) Optical image capturing system with thin mounting components
TW201817217A (zh) 相機模組
US9383550B2 (en) Auto-focus in low-profile folded optics multi-camera system
TWI528049B (zh) 定焦鏡頭
US9389397B2 (en) Optical image capturing system
US10514523B2 (en) Optical image capturing system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7729603B2 (en) Resolution adjustment for miniature camera
US10816765B2 (en) Six lens optical image capturing system having visible and infrared image planes
US10502929B2 (en) Optical image capturing system
US11650430B2 (en) Method of adjusting optical system
JP2010048993A (ja) 積層型カメラ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および積層型カメラモジュール並びに撮像装置。
US10558009B2 (en) Optical image capturing system and electronic device
TWI629498B (zh) 光學成像系統(二)
US10139593B2 (en) Optical image capturing system
TWI774845B (zh) 光學成像模組
US10642003B2 (en) Optical image capturing module
US11048066B2 (en) Optical image capturing module
US20200057265A1 (en) Optical image capturing module
US20190361229A1 (en) Optical image capturing system
TW202009542A (zh) 光學成像模組
US11480761B2 (en) Optical image capturing module
US10948692B2 (en) Optical image capturing module
US10901186B2 (en) Optical image capturing module
TW202013041A (zh) 光學成像模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