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806418A - 在一共用通信媒體上之上行鏈路程序 - Google Patents

在一共用通信媒體上之上行鏈路程序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806418A
TW201806418A TW106119237A TW106119237A TW201806418A TW 201806418 A TW201806418 A TW 201806418A TW 106119237 A TW106119237 A TW 106119237A TW 106119237 A TW106119237 A TW 106119237A TW 201806418 A TW201806418 A TW 201806418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uci
uplink
access terminal
channels
downlink subfram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611923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732883B (zh
Inventor
凱曼 阿魯穆格 加瑪利
希拉格 休爾舒比海 派特爾
濤 駱
塔曼 艾德 卡都斯
Original Assignee
高通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高通公司 filed Critical 高通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80641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80641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3288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32883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22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involving configuration of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ARQ] with parallel process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29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receiver end
    • H04L1/1854Scheduling and prioritising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29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receiver end
    • H04L1/1861Physical mapping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44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allocation of payloa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H04L5/0057Physical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CQI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46Resources in time domain, e.g. slots or fram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1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up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the network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3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down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a termi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50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 H04W72/54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quality criteria
    • H04W72/541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quality criteria using the level of interferenc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67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transmitter end
    • H04L1/1887Scheduling and prioritising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6/00Network planning, e.g. coverage or traffic planning tools; Network deployment, e.g. resource partitioning or cells structures
    • H04W16/14Spectrum sharing arrangements between different network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12Wireless traffic scheduling
    • H04W72/1215Wireless traffic scheduling for collaboration of different radio technolog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Communication Control (AREA)

Abstract

本發明大體上係關於在一共用通信媒體上之上行鏈路程序。在一態樣中,一存取終端自該共用通信媒體上之一存取點接收一下行鏈路子訊框,且回應於接收到該下行鏈路子訊框,在複數個UCI頻道中之一第一UCI頻道的一第一上行鏈路子訊框上傳輸用於該下行鏈路子訊框的上行鏈路控制資訊(UCI)。

Description

在一共用通信媒體上之上行鏈路程序
本發明之態樣大體上係關於電信,且更特定言之係關於在一共用通信媒體及類似者上之上行鏈路程序。
無線通信系統經廣泛部署以提供各種類型之通信內容,諸如話音、資料、多媒體等等。典型無線通信系統為多重存取系統,該等多重存取系統能夠經由共用可用系統資源(例如,頻寬、傳輸功率等)來支援與多個使用者之通信。此類多重存取系統之實例包括:分碼多重存取(CDMA)系統、分時多重存取(TDMA)系統、分頻多重存取(FDMA)系統、正交分頻多重存取(OFDMA)系統及其他系統。此等系統通常與諸如以下各者之規範一致地部署:由第三代合作夥伴計劃(3GPP)提供之長期演進(LTE)、由第三代合作夥伴計劃2 (3GPP2)提供之超行動寬頻帶(UMB)及演進資料最佳化(EV-DO)、由電機電子工程師學會(IEEE)提供之802.11等。 在蜂巢式網路中,「巨型小區」存取點向大量使用者提供某一地理區域內之連接性及覆蓋性。巨型網路部署經仔細地規劃、設計及實施以提供地理區域內的良好的覆蓋性。為改良室內或其他特定地理覆蓋性,諸如對於住宅及辦公建築而言,最近已開始部署通常為低功率存取點之額外「小型小區」以對習知巨型網路進行補充。小型小區存取點亦可提供增加之容量增長、更豐富之使用者體驗等等。 小型小區存取點蜂巢式網路操作(諸如LTE操作)已經擴展至未授權頻譜,諸如由無線區域網路(WLAN)技術使用之未授權國家資訊基礎建設(U-NII)頻帶。小型小區存取點LTE操作之此擴展經設計以提昇光譜效能且因此提昇LTE系統容量。然而,其亦可侵佔通常利用相同未授權頻帶之其他無線電存取技術(RAT) (最值得注意地通常稱作「Wi-Fi」之IEEE 802.11x WLAN技術)的操作。
下文呈現與本文所揭示之一或多個態樣有關的簡化發明內容。因此,以下發明內容不應被考慮為與所有預期態樣有關之廣泛綜述,以下發明內容亦不應被認為識別與所有預期態樣有關之關鍵或重要元素或劃定與任何特定態樣相關聯之範疇。因此,以下發明內容的唯一目的是:以簡化形式呈現和與本文中所揭示的機制相關的一或多個態樣相關的某些概念以先於下文呈現的詳細描述。 本發明大體上係關於在共用通信媒體上之上行鏈路程序。在一態樣中,一種在共用通信媒體上通信之方法包括在存取終端處自共用通信媒體上之存取點接收下行鏈路子訊框,且回應於接收到該下行鏈路子訊框,由存取終端在複數個UCI頻道中之第一UCI頻道的第一上行鏈路子訊框上傳輸用於下行鏈路子訊框的上行鏈路控制資訊(UCI)。 在一態樣中,一種用於在共用通信媒體上通信之裝置包括:存取終端之收發器,該收發器經組態以自共用通信媒體上之存取點接收下行鏈路子訊框,及存取終端之至少一個處理器,該等處理器經組態以使得收發器回應於接收到該下行鏈路子訊框而在複數個UCI頻道中之第一UCI頻道的第一上行鏈路子訊框上傳輸用於下行鏈路子訊框的上行鏈路控制資訊(UCI)。 在一態樣中,一種用於在共用通信媒體上通信之裝置包括:存取終端之通信構件,該通信構件經組態以自共用通信媒體上之存取點接收下行鏈路子訊框,及存取終端之處理構件,該處理構件經組態以使得該通信構件回應於接收到該下行鏈路子訊框而在複數個UCI頻道中之第一UCI頻道的第一上行鏈路子訊框上傳輸用於下行鏈路子訊框的上行鏈路控制資訊(UCI)。 在一態樣中,一種儲存電腦可執行指令的用於在共用通信媒體上通信之非暫時性電腦可讀媒體包括:電腦可執行指令,該等電腦可執行指令包含使得存取終端自共用通信媒體上之存取點接收下行鏈路子訊框的至少一個指令,及使得存取終端回應於接收到該下行鏈路子訊框而在複數個UCI頻道中之第一UCI頻道的第一上行鏈路子訊框上傳輸用於下行鏈路子訊框的上行鏈路控制資訊(UCI)的至少一個指令。 對於熟習此項技術者而言,基於隨附圖式及詳細描述,與本文中所揭示之態樣相關聯的其他目標及優勢將顯而易見。
相關申請案之交叉參考 本專利申請案主張2016年6月10日所申請之名為「ACKNOWLEDGMENT PROCEDURES ON A SHARED COMMUNICATION MEDIUM」的美國臨時申請案第62/348,715號、2016年6月13日所申請之名為「ACKNOWLEDGMENT PROCEDURES ON A SHARED COMMUNICATION MEDIUM」的美國臨時申請案第62/349,599號及2016年6月15日所申請之名為「ACKNOWLEDGMENT PROCEDURES ON A SHARED COMMUNICATION MEDIUM」的美國臨時申請案第62/350,698號之權益,每一申請案已讓與給其受讓人,且每一申請案以全文引用之方式明確地併入本文中。 本發明大體上係關於在共用通信媒體上之上行鏈路程序。存取終端可能需要執行各種上行鏈路操作以在共用通信媒體上支援與存取點通信。舉例而言,存取終端可將各種上行鏈路控制資訊(UCI)傳輸至存取點,諸如應答或非應答訊息(ACK/NACK)、頻道品質指示符(CQI)、排程請求(SR)、緩衝狀態報告(BSR)等。存取終端在給定上行鏈路子訊框期間傳輸UCI有效負載中之此等「UCI傳輸」,諸如經由實體上行鏈路控制頻道(PUCCH)或實體上行鏈路共用頻道(PUSCH)。PUCCH及PUSCH可進一步經歸類至短PUCCH (sPUCCH)、增強型PUCCH (ePUCCH)及/或增強型PUSCH (ePUSCH)。此等「UCI頻道」中之每一者可支援不同大小的UCI有效負載,具有不同先聽後說(LBT)需求,及/或具有不同時線(亦即,存取終端自下行鏈路上之存取點接收對UCI頻道之存取授與的時間與存取終端將ACK發送至上行鏈路上之存取點的時間之間的關係)。另外,特定於給定存取終端之資訊可經提供於基於授與之上行鏈路傳輸中,而僅廣播資訊可經由群組觸發傳信。 UCI有效負載之上行鏈路傳輸在「主要」RAT系統與一或多個「競爭」RAT系統共用一個通信媒體之無線網路環境中面臨多重挑戰。舉例而言,由於通信媒體之共用性質,存取終端處之來自競爭RAT系統的干擾可導致LBT故障。存取點處之來自競爭RAT系統的干擾可導致解碼故障。為了解決此等問題,存取終端可多次ACK/NACK同一下行鏈路子訊框。取決於在彼等頻道上可用之授與或資源,經由跨多個UCI頻道傳輸ACK/NACK可進一步增加此冗餘。然而,此冗餘可導致管理誤差事件(例如重複)將更具挑戰性。因此,本文提供各種技術以協調UCI有效負載以及與其相關的傳輸資源。 舉例而言,在一態樣中,存取終端自共用通信媒體上之存取點接收下行鏈路子訊框,且回應於接收到該下行鏈路子訊框,在複數個UCI頻道中之第一UCI頻道的第一上行鏈路子訊框上傳輸用於下行鏈路子訊框的UCI。在一態樣中,第一UCI頻道可為用於傳輸UCI之複數個UCI頻道中之第一可用UCI頻道,且存取終端可能不會在複數個UCI頻道中之另一頻道上重複傳輸UCI。在另一態樣中,存取終端可經組態以在第一UCI頻道上傳輸用於所有經接收下行鏈路訊框的所有UCI,與複數個UCI頻道中之其他UCI頻道之可用性無關。在又一態樣中,存取終端可回應於接收到該下行鏈路子訊框而在複數個UCI頻道中之第二UCI頻道的第二上行鏈路子訊框上傳輸UCI,其中UCI僅在一個經組態持續時間期滿之前在第二UCI頻道的第二上行鏈路子訊框上傳輸。在又一態樣中,存取終端可基於複數個UCI頻道之特性在無來自存取點之輸入的情況下選擇第一UCI頻道。 本發明之此等及其他態樣在以下描述內容及針對為了說明目的而提供之各種實例的相關圖式中提供。可在不脫離本發明之範疇的情況下設計出替代性態樣。另外,可不詳細地描述或可省略本發明之熟知態樣以免混淆更多相關細節。 熟習此項技術者將瞭解,下文所描述之資訊及信號可使用多種不同技藝及技術中之任一者來表示。舉例而言,部分取決於特定應用程式、部分取決於所要設計、部分取決於對應技藝等,貫穿以下描述參考之資料、指令、命令、資訊、信號、位元、符號及晶片可由電壓、電流、電磁波、磁場或磁粒子、光場或光粒子或其任何組合表示。 此外,就待由(例如)計算器件之元件執行之動作的序列而言描述許多態樣。將認識到,本文中所描述之各種動作可由特定電路(例如,特殊應用積體電路(ASIC))、由正由一或多個處理器執行之程式指令或由兩者之組合來執行。另外,對於本文所描述之態樣中的每一者,任何此態樣之對應形式可實施為例如「經組態以執行所描述動作之邏輯」。 圖1為說明借助於實例展示為包括「主要」無線電存取技術(RAT)系統100及「競爭」RAT系統150之實例無線網路環境的系統層級圖。每一系統可由大體上能夠經由無線鏈路接收及/或傳輸之不同無線節點構成,包括與各種類型的通信(例如,話音、資料、多媒體服務、相關控制傳信等)相關之資訊。主要RAT系統100展示為包括經由無線鏈路130彼此通信之存取點110及存取終端120。競爭RAT系統150展示為包括經由獨立無線鏈路132彼此通信之兩個競爭節點152,且可類似地包括一或多個存取點、存取終端或其他類型之無線節點。作為實例,主要RAT系統100之存取點110及存取終端120可根據長期演進(LTE)技術經由無線鏈路130通信,而競爭RAT系統150之競爭節點152可根據Wi-Fi技術經由無線鏈路132通信。將瞭解,每一系統可支援遍及地理區域分佈之任何數目個無線節點,所說明實體僅出於說明目的而展示。 除非另外說明,否則術語「存取終端」及「存取點」並非意欲為特定的或限於任何特定RAT。一般而言,存取終端可為允許使用者經由通信網路通信之任何無線通信器件(例如,行動電話、路由器、平板電腦、膝上型電腦、個人電腦、伺服器、娛樂器件、具備物聯網(IOT)/萬聯網(IOE)能力之器件、車載通信器件等),且可替代地在不同RAT環境中被稱作使用者器件(UD)、行動台(MS)、用戶台(STA)、使用者裝備(UE)等。類似地,存取點可根據取決於部署存取點之網路與存取終端通信的一或多個RAT來操作,且可被替代地稱作基地台(BS)、網路節點、NodeB、演進型NodeB (eNB)等。舉例而言,此存取點可對應於小型小區存取點。「小型小區」通常指可包括或以其他方式被稱作以下各者之分類之低功率存取點:超微型小區、微微型小區、微型小區、無線區域網路(WLAN)存取點、其他小型覆蓋區域存取點等。小型小區可經部署以補充可覆蓋在鄉村環境之鄰域或若干平方哩內之若干區塊之巨型小區覆蓋,藉此導致改良之傳信、增加之容量增長、更豐富之使用者體驗等等。 返回至圖1,由主要RAT系統100使用之無線鏈路130及由競爭RAT系統150使用之無線鏈路132可在共用通信媒體140上操作。此類型之通信媒體可由一或多個頻率、時間及/或空間通信資源構成(例如,涵蓋跨越一或多個載波之一或多個頻道)。作為實例,通信媒體140可對應於未授權頻帶之至少一部分。儘管不同之經授權頻帶已經保留以用於某些通信(例如,由諸如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FCC)之政府實體),但一些系統(特定言之使用小型小區存取點之彼等系統)具有擴展至諸如由WLAN技術(包括Wi-Fi及公民寬頻帶無線電服務(CBRS)頻帶)使用之未授權國家資訊基礎建設(U-NII)頻帶之未授權頻帶中的操作。 在一些情況下,共用光譜頻帶可指輕度授權之光譜,及/或其中不同RAT之通信當中可存在一些程度之協調或可存在給予特定RAT之通信一些程度之優先權,舉例而言,諸如現有RAT。在其他情況下,共用光譜頻帶通常可指其中不同RAT在相同RF光譜頻帶內共存或操作之光譜,該光譜可包括輕度授權/經協調光譜或(替代地)其中不同RAT可自由地使用各種頻道爭用技術來爭用對頻道媒體之存取的純粹未授權頻譜。本發明所描述之態樣可適用於各種共用或未授權頻譜方案。 由於通信媒體140之共用使用,存在針對在無線鏈路130與無線鏈路132之間的交叉鏈路干擾之可能。此外,一些RAT及一些管轄可需要爭用或LBT以用於對通信媒體140之存取。作為實例,可使用開敞通道評估(CCA)協定,在該協定中,每一器件在抓住(且在一些情況下保留)通信媒體以用於其自身傳輸之前經由媒體感測驗證共用通信媒體上不存在其他訊務。在一些設計中,CCA協定可包括用於分別產生至RAT內及RAT間訊務之通信媒體的獨特CCA前置碼偵測(CCA-PD)及CCA能量偵測(CCA-ED)機制。舉例而言,歐洲電信標準學會(ETSI)委託管理針對所有器件之爭用,與其在諸如未授權頻帶之某些通信媒體上的RAT無關。 如下文將較詳細地描述,存取點110及/或存取終端120可根據本文中之教示經不同地組態以提供或以其他方式支援上文簡要論述之共用通信媒體上之上行鏈路程序。舉例而言,存取點110可包括混合自動重複請求(HARQ)管理器112,且存取終端120可包括HARQ管理器122。在一態樣中,HARQ管理器112及/或HARQ管理器122可以不同方式經組態以管理應答資訊之傳輸及接收,如本文中進一步描述。 圖2說明可針對主要RAT系統100實施以促進對通信媒體140之基於爭用存取之實例訊框結構。 所說明之訊框結構包括可根據系統訊框編號(SFN)數字學(SFN N、N+1、N+2等)編號之一系列無線電訊框(RF),且被劃分成亦可為了參考而編號之各別子訊框(SF) (例如,SF0、SF1等)。每一各別子訊框可進一步劃分成時槽,且該等時槽可進一步劃分成符號週期(SP) (圖2中未展示)。作為實例,LTE訊框結構包括劃分成各自由10個子訊框構成之1024個編號之無線電訊框的系統訊框,該等子訊框一起構成SFN循環(例如,對於具有1 ms子訊框之10 ms無線電訊框持續10.24 s)。每一子訊框可包含兩個時槽,且每一時槽可包含六個或七個符號週期。訊框結構之使用相較於其他特用傳信技術可在器件之間提供更自然且更有效之協調。 圖2之實例訊框結構為分時雙工(TDD)訊框結構,原因在於,每一子訊框可在不同時間作為下行鏈路(D)、上行鏈路(U)、或專用(S)子訊框來不同地操作。一般而言,下行鏈路子訊框經保留以用於將下行鏈路資訊自存取點110傳輸至存取終端120,上行鏈路子訊框經保留以用於將上行鏈路資訊自存取終端120傳輸至存取點110,且專用子訊框可包括由保護週期分開之下行鏈路部分及上行鏈路部分。下行鏈路、上行鏈路及專用子訊框之不同配置可被稱作不同TDD組態。一些TDD組態可具有更多下行鏈路子訊框,且一些TDD組態可具有更多上行鏈路子訊框以適應不同訊務情境。 在一些設計中,圖2之訊框結構可為「固定的」,原因在於,每一子訊框之位置可關於絕對時間而預定,但由於用於存取通信媒體140之爭用程序而可由或可不由任何給定個例中之主要RAT傳信佔據。舉例而言,若存取點110或存取終端120未能贏得對於給定子訊框之爭用,則可使子訊框靜默。然而,在其他設計中,圖2之訊框結構可為「浮動的」,原因在於,每一子訊框之位置可關於確保存取通信媒體140所在的點而動態地判定。舉例而言,給定訊框(例如,SFN N)之開始可相對於絕對時間而延遲直至存取點110或存取終端120能夠贏得爭用為止。 如下文將較詳細地描述,存取終端120可能需要執行各種上行鏈路操作以支援在通信媒體140上與存取點110之通信。舉例而言,存取終端120可(自主地或基於請求)將各種UCI傳輸至存取點110,諸如ACK/NACK、CQI、SR、BSR等。因此本文提供各種技術以協調UCI有效負載以及與其相關的傳輸資源。 圖3為說明根據本發明之至少一個態樣的UCI有效負載協調之實例的時序圖。在此實例中,存取終端120在給定上行鏈路子訊框300期間(諸如)經由PUCCH或PUSCH傳輸由一或多個位元構成之UCI有效負載302。如上文所指出,PUCCH及PUSCH可進一步歸類至sPUCCH、ePUCCH及/或ePUSCH。在一些情況下,sPUCCH可為佔據少於14個符號之上行鏈路控制頻道。sPUCCH可(例如)包括於專用子訊框之上行鏈路部分中。如上文所論述,UCI有效負載302可經不同地組態以傳送ACK/NACK、CQI、SR、BSR等。UCI有效負載302中之ACK/NACK、CQI、SR、BSR等之傳輸可在本文中被稱作「UCI傳輸」。 如上文所指出,存取點110及/或存取終端120可分別包括HARQ管理器112及HARQ管理器122。HARQ管理器122可經組態以將UCI有效負載302傳輸或使得其傳輸至HARQ管理器112,該UCI有效負載302包括任何ACK/NACK、CQI、SR、BSR等。此HARQ反饋可在一或多個不同頻道上傳輸,諸如sPUCCH、ePUCCH及/或ePUSCH。 在sPUCC上之反饋(例如,UCI有效負載302中之ACK/NACK、CQI、SR、BSR等)可為基於觸發的。特定言之,反饋可由共同實體下行鏈路控制頻道(PDCCH)針對由存取點110服務之一組使用者,甚至可能針對所有使用者而觸發。在ePUCCH上之反饋可為如同sPUCCH之基於觸發的,或基於授與之上行鏈路。在ePUSCH上之反饋可為基於授與之上行鏈路。 如上文所指出,sPUCCH、ePUCCH及ePUSCH中之每一者(在本文中被稱作「UCI頻道」)可支援不同大小的有效負載(例如UCI有效負載302)。舉例而言,sPUCCH可支援約10位元至30位元之有效負載,而ePUCCH可支援約75位元至100位元之有效負載。另外,每一UCI頻道可具有不同LBT需求。舉例而言,在16 μs下行鏈路傳輸內,sPUCCH可攜載不具有LBT之ACK/NACK。此外,每一UCI頻道可具有不同時線(亦即,存取終端120自下行鏈路上之存取點110接收對UCI頻道之存取授與的時間與存取終端120將ACK發送至上行鏈路上之存取點110的時間之間的關係)。另外,特定於給定存取終端(例如,存取終端120)之資訊可提供於基於授與之上行鏈路傳輸中,而僅廣播資訊可經由群組觸發傳信。 UCI有效負載302之上行鏈路傳輸在圖1中所說明的具有「主要」RAT系統100及「競爭」RAT系統150之例示性無線網路環境中面臨多重挑戰。舉例而言,由於圖1之通信媒體140之共用性質,存取終端120處之來自競爭RAT系統150 (及/或另一競爭RAT系統)的干擾可導致LBT故障。存取點110處之來自競爭RAT系統150 (及/或另一競爭RAT系統)的干擾可導致解碼故障。 為了解決此問題,存取終端120可多次ACK/NACK同一下行鏈路子訊框。取決於彼等頻道上可用之授與或資源,經由跨多個UCI頻道傳輸ACK/NACK (在UCI有效負載302中)可進一步增加應答同一下行鏈路子訊框中之此冗餘。 圖4說明根據本發明之至少一個態樣的例示性HARQ時序圖400,其中存取終端(例如,存取終端120)在多個UCI頻道上之UCI有效負載302中傳輸ACK/NACK (亦即,UCI)。HARQ時序圖400說明五個下行鏈路(D)子訊框(SF0至SF4)、一個專用(S)子訊框(SF5)及四個上行鏈路(U)子訊框(SF6至SF9)之例示性圖案。然而,如將瞭解,可取決於實施方式而存在多於或少於五個下行鏈路子訊框及多於或少於四個上行鏈路子訊框。 在HARQ時序圖400中,存取終端120嘗試在最早上行鏈路子訊框處之sPUCCH上的UCI有效負載(例如,UCI有效負載302)中傳輸經排程下行鏈路子訊框之ACK/NACK,該最早上行鏈路子訊框為在經排程下行鏈路子訊框後之至少X個子訊框,如計數於存取點110之傳輸機會(TxOP)。應注意,若維持舊版LTE時差,則X將為四個子訊框。因此,在圖4之實例中,在下行鏈路子訊框SF1處排程或接收HARQ處理程序H0 (操作402)。四個子訊框後,在專用子訊框SF5處,存取終端120在sPUCCH上應答HARQ處理程序H0 (操作404)。 另外,為了提供冗餘程度,在下行鏈路子訊框SF4處,存取終端120針對上行鏈路子訊框SF8接收對ePUCCH之存取授與(操作406)。因此,在上行鏈路子訊框SF8處,存取終端120在ePUCCH上之UCI有效負載(例如,UCI有效負載302)中傳輸HARQ處理程序H0之ACK/NACK,該HARQ處理程序H0在下行鏈路子訊框SF1處經接收(操作408)。 此冗餘可導致管理誤差事件(例如,重複)將更具挑戰性。圖5說明根據本發明之至少一個態樣的例示性HARQ時序圖500,其中由於在UCI頻道上ACK/NACK重複而導致誤差事件發生。HARQ時序圖500說明第一存取點傳輸機會(TxOP N),該第一存取點傳輸機會具有五個下行鏈路(D)子訊框(SF0至SF4)、一個專用(S)子訊框(SF5)及四個上行鏈路(U)子訊框(SF6至SF9)之例示性圖案,及第二存取點傳輸機會(TxOP N+1),該第二存取點傳輸機會具有兩個下行鏈路(D)子訊框(SF0至SF1)、一個專用(S)子訊框(SF2)及三個上行鏈路(U)子訊框(SF3至SF5)之例示性圖案。然而,如將瞭解,可取決於實施方式而存在分別多於或少於五個及兩個下行鏈路子訊框且分別多於或少於四個及三個上行鏈路子訊框。 在HARQ時序圖500中,與HARQ時序圖400類似,存取終端(例如,存取終端120)嘗試在最早上行鏈路子訊框處之sPUCCH上的UCI有效負載(例如,UCI有效負載302)中傳輸經排程下行鏈路子訊框之ACK/NACK,該最早上行鏈路子訊框為在經排程下行鏈路子訊框後之至少X個子訊框(例如,在LTE中為4個)。因此,在圖5之實例中,在TxOP N之下行鏈路子訊框SF1處排程或接收HARQ處理程序H0 (操作502)。四個子訊框後,在專用子訊框SF5處,存取終端120在sPUCCH上應答HARQ處理程序H0 (操作504)。 在TxOP N+1之下行鏈路子訊框SF0處,存取點(例如,存取點110)再次排程或授與對HARQ處理程序H0之存取(操作506)。然而,在圖5之實例中,此授與丟失(例如,由於來自共用通信媒體中之其他器件的干擾)。在TxOP N+1之下行鏈路子訊框SF1處,存取終端120針對TxOP N+1之上行鏈路子訊框SF5接收對ePUCCH之存取授與(操作508)。如在圖4中,存取終端120可使用此授與以(冗餘地)應答先前經接收或經排程HARQ處理程序H0。 由於最末經排程HARQ處理程序H0在TxOP N+1之下行鏈路子訊框SF0處,因此存取點110將預期在TxOP N+1之上行鏈路子訊框SF5處接收的任何ACK/NACK係用於在TxOP N+1之下行鏈路子訊框SF0處之授與。然而,由於在TxOP N+1之下行鏈路子訊框SF0處之授與丟失,因此在TxOP N之下行鏈路子訊框SF1處的對HARQ處理程序H0的授與係存取終端120針對HARQ處理程序H0所接收的最末授與。因此,在TxOP N+1之上行鏈路子訊框SF5處,存取終端120將ACK/NACK在TxOP N之下行鏈路子訊框SF1處接收的HARQ處理程序H0 (操作510),而非在TxOP N+1之下行鏈路子訊框SF0處接收的HARQ處理程序H0 (此係誤差)。 存在若干解決此等類型之誤差之方式。第一解決方案為在第一發生UCI頻道(亦即,sPUCCH、ePUCCH或ePUSCH)上傳輸UCI傳輸(例如,UCI有效負載302中之ACK/NACK、CQI、SR、BSR等)。在此解決方案中,存取終端120以sPUCCH、ePUCCH或ePUSCH之第一機會傳輸UCI。一經傳輸,存取終端120不在該其他UCI頻道上重複傳輸UCI。特定HARQ處理程序(例如,HARQ處理程序H0)經設定以在任何UCI傳輸之後在HARQ緩衝區中NACK。此解決方案之優勢為其消除了由在多個UCI頻道上傳輸相同UCI產生之誤差事件。 另一解決方案為在預組態UCI頻道上傳輸UCI傳輸。在此解決方案中,每一存取終端120可預組態以在固定UCI頻道上傳輸UCI,無論該頻道為sPUCCH、ePUCCH抑或ePUSCH。舉例而言,存取終端120可經組態以選擇第一可用sPUCCH、ePUCCH或ePUSCH,且隨後繼續在彼頻道上傳輸UCI傳輸。此解決方案之優勢為其允許sPUCCH、ePUCCH及ePUSCH之受限制頻道資源在存取終端120中分配。 對於沒有接收此半靜態組態之存取終端120,可存在一些經駐存以用於UCI傳輸之額外資源,或可使用ePUSCH機制(由於其為基於授與的)。特定HARQ處理程序(例如,HARQ處理程序H0)經設定以在任何UCI傳輸之後在HARQ緩衝區中NACK。 第三解決方案為允許在時間限制下之UCI冗餘。在此解決方案中,存取終端120允許在某一固定持續時間內在多個UCI頻道上對給定HARQ處理程序重複UCI傳輸。此類固定時間限制有助於避免上文參看圖5所描述之誤差事件。舉例而言,在時間限制下,由於時間限制將逾期,在TxOP N+1之上行鏈路子訊框SF5處之ePUCCH上存取終端120將不應答對HARQ處理程序H0之授與,該HARQ處理程序H0在TxOP N之下行鏈路子訊框SF1處經接收。時間限制解決方案之優勢為經由允許重複來引入經增加之LBT分集且避免誤差事件。 作為時間限制之實例,在相同TxOP內,存取終端120可在sPUCCH、ePUSCH及/或ePUCCH上(如可用)對給定HARQ處理程序重複UCI傳輸。一旦當前TxOP終止,不允許對給定HARQ處理程序之UCI傳輸之其他重複。因此,已經由UCI頻道中任一者應答之HARQ處理程序經設定以在HARQ緩衝區中NACK。存取點110可組態存取終端120以使用此時間限制。 作為時間限制之另一實例,在特定時間「T」ms內,存取終端120可在sPUCCH、ePUSCH及/或ePUCCH上(如可用)重複UCI傳輸。一旦預組態持續時間終止,不允許對給定HARQ處理程序之UCI傳輸之其他重複。因此,已經由UCI頻道中任一者應答之HARQ處理程序經設定以在HARQ緩衝區中NACK。時間T ms可由存取點110組態。 另一解決方案為允許存取終端120自主地選擇UCI頻道,其應由存取點110與盲測耦合。更特定言之,存取終端120可取決於頻道、干擾及鏈路預算條件而在UCI頻道中任一者上傳輸HARQ反饋(亦即,UCI傳輸)。舉例而言,若UCI有效負載(例如,UCI有效負載302)較小,則存取終端120可選擇使用sPUCCH (其可支援約10位元至30位元之有效負載),且否則可選擇使用ePUCCH (其可支援約75位元至100位元之有效負載)。作為另一實例,若存取終端120處於小區邊緣(根據基於射頻(RF)量測而判定),則存取終端120可選擇使用ePUCCH且否則使用sPUCCH。此解決方案之優勢為其使額外負荷減至最小,且允許存取終端120選擇用於UCI傳輸之適合載具。 應注意存取終端120之自主UCI頻道選擇可與上文所論述之其他解決方案結合以避免誤差事件,或至少使誤差事件減至最少。舉例而言,在第二解決方案中,其中每一存取終端120可預組態以在固定UCI頻道上傳輸UCI,存取終端120可自主地選擇UCI頻道。類似地,在第三解決方案中,其中存取終端120允許在特定固定持續時間內在多個UCI頻道上對給定HARQ處理程序重複UCI傳輸,存取終端120可在時間限制內自主地選擇傳輸UCI之UCI頻道。 相關解決方案為不允許存取終端120在相同子訊框期間在ePUCCH及ePUSCH上同步傳輸。實際上,若授與可用於ePUSCH上,則自動跳過ePUCCH且將內容多工至ePUSCH上。 在一態樣中,上文所論述之存取終端120之組態可受HARQ管理器122控制及/或駐存於該管理器中。在一態樣中,基於受HARQ管理器112控制及/或駐存於該HARQ管理器中之資訊,此等組態可自存取點110接收於HARQ管理器122中。 在ePUCCH上存在與傳輸相關之時序考量。特定言之,ePUCCH及sPUCCH可具有不同HARQ時線。舉例而言,如圖4中所說明,sPUCCH上之UCI傳輸可發生在專用(S)子訊框上。相比之下,亦如圖4中所說明,ePUCCH上之UCI傳輸經觸發以發生在上行鏈路(U)子訊框上。 圖6為根據本發明之至少一個態樣的說明與ePUCCH及sPUCCH上之傳輸相關之時序考量的例示性HARQ時序圖600。HARQ時序圖600說明五個下行鏈路(D)子訊框(SF0至SF4)、一個專用(S)子訊框(SF5)及三個上行鏈路(U)子訊框(SF6至SF8)之例示性圖案。然而,如將瞭解,可取決於實施方式而存在多於或少於五個下行鏈路子訊框及多於或少於三個上行鏈路子訊框。 如圖6中所展示,在下行鏈路子訊框SF0至SF4處排程HARQ處理程序H0至H4 (操作602)。在下行鏈路子訊框SF4處,存取終端120接收授與,或觸發以在sPUCCH及ePUCCH上傳輸UCI傳輸(操作604)。與圖4中所說明的時線類似,存取終端120可在專用子訊框SF5處應答sPUCCH上之前兩個下行鏈路子訊框SF0及SF1 (操作606)。 然而,在下行鏈路子訊框SF4處接收之觸發可針對上行鏈路突發之第一子訊框(亦即,上行鏈路子訊框SF5)排程針對ePUCCH之UCI傳輸,其消除對於隨後子訊框之特定LBT間隙之需求。在此情況下,上行鏈路子訊框SF5處之UCI傳輸可應答下行鏈路子訊框SF0至SF2 (操作608) (其中存取終端120在該下行鏈路子訊框後之至少四個子訊框處應答下行鏈路子訊框,如舊版LTE中)。替代地,在下行鏈路子訊框SF4處接收之觸發可針對上行鏈路突發之最末子訊框(亦即,上行鏈路子訊框SF8)排程針對ePUCCH之UCI傳輸,其經由將TxOP N內額外子訊框併入至N+4時線來允許在相同TxOP內應答更多子訊框。在此情況下,上行鏈路子訊框SF8處之UCI傳輸可應答下行鏈路子訊框SF0至SF4 (操作610) (其中(同樣)存取終端120在該下行鏈路子訊框後之至少四個子訊框處應答下行鏈路子訊框,如舊版LTE中)。 本發明之另一考量為UCI頻道上之資源分配。用於UCI傳輸之「資源」定義為交錯索引及多工索引之組合。舉例而言,若sPUCCH之10個交錯為可用的且每一交錯可允許多達兩個存取終端120之多工,則此產生20個sPUCCH資源。多工索引可指循環位移索引或沃爾什碼(Walsh code)/正交涵蓋碼(Orthogonal Cover Code (OCC))索引。 圖7為說明根據本發明之至少一個態樣的跨存取終端之實例sPUCCH多工方案的資源映射。一般而言,sPUCCH可經由將不同交錯分配至不同存取終端而多工之分頻。在所說明之實例中,第一交錯(交錯#1)可分配至第一存取終端(例如,存取終端120)且第二交錯(交錯#2)可分配至第二存取終端。此外,在給定交錯內,多個存取終端可經由分碼多工來調節。分碼多工可在時域中、頻域中或兩者中實現(如所展示)。在時域中,沃爾什碼可跨符號週期使用。所使用之沃爾什碼的長度可取決於sPUCCH的長度(例如,在所說明之實例中兩個(2)之長度,其中N=4且P=2)。在頻域中,沃爾什碼可跨給定資源區塊(RB)內之資源元素(RE)使用。 在用於給定存取終端之sPUCCH/ePUCCH佔據多個交錯的情況下,sPUCCH/ePUCCH有效負載可經以下兩種方式中之一種形成:(a) sPUCCH/ePUCCH有效負載可總體跨所有經分配交錯繼之以編碼及資源映射而產生,或(b) sPUCCH/ePUCCH有效負載可基於將HARQ處理程序映射至交錯來產生。舉例而言,HARQ處理程序子集可映射至特定交錯且另一HARQ處理程序子集可映射至不同的交錯。存取終端120可判定哪些HARQ處理程序應基於針對其sPUCCH/ePUCCH傳輸分配單個交錯抑或多個交錯而應答。此分配可在用於基於授與之ePUCCH傳輸之授與中,或針對基於觸發之sPUCCH或ePUCCH傳輸而經半靜態地定義之映射規則中指示。 如上文所指出,ePUSCH為基於授與之上行鏈路,且因此資源分配於授與中經指定。類似地,在ePUCCH為基於授與之上行鏈路時,資源分配於授與中經指定。然而,對於基於觸發之ePUCCH及sPUCCH,資源分配需要以替代方式指定。 即將出現的TxOP內之ePUCCH傳輸的準確位置可在多個可能性中之一者處發生。ePUCCH可發生在TxOP內之即將出現的上行鏈路突發之第一子訊框上、TxOP內之即將出現的上行鏈路突發之最末子訊框上或即將出現的週期性上行鏈路錨定子訊框(錨定子訊框經預定義以適時地發生在某些位置處)。此可經指示為使用C-PDCCH之多個存取終端或為使用上行鏈路授與之存取終端子集。在一態樣中,可使用指示四種狀態中之一種的二位元圖案來作出此指示:(1)無ePUCCH;(2)在上行鏈路突發之第一子訊框上之ePUCCH;(3)在上行鏈路突發之最末子訊框上之ePUCCH;或(4)在週期性上行鏈路子訊框上之ePUCCH。 存取點排程機制應考慮即將出現的週期性上行鏈路錨定子訊框,且將其他上行鏈路傳輸組態成與此組態一致。舉例來說,存取點排程機制應將在錨定子訊框及用於相鄰子訊框之LBT組態之前和之後佔據子訊框的上行鏈路授與長度(於子訊框中量測)排程為與週期性上行鏈路錨定子訊框之位置一致。 對於基於觸發之sPUCCH及ePUCCH,有效負載大小可根據SR是否與HARQ反饋及/或頻道狀態資訊(CSI)反饋一起發生而變化。此可由存取點110藉助於對由存取終端120傳輸之有效負載執行盲測的方式來自主地判定。 在LTE中,PUCCH資源索引表用於識別導出為開始PDCCH之控制頻道要素(CCE)、PUCCH轉換及RB分配的函式之PUCCH資源。 PUCCH上之資源分配問題為每一UCI載具(例如,UCI有效負載302)可攜載多個下行鏈路子訊框之應答(ACK或NACK),因此基於對應的下行鏈路授與之映射可為不明確的。舉例而言,針對開始下行鏈路授與之CCE存在若干選擇(如在LTE中所使用),諸如特定子訊框(例如,第一下行鏈路子訊框)之下行鏈路授與或觸發sPUCCH之下行鏈路授與。然而,使用特定子訊框之下行鏈路授與可能不會起作用,因為存取終端120可失去授與中之一些,但應仍能夠在不具有不明確性的情況下識別PUCCH資源。使用觸發sPUCCH之下行鏈路授與為不可行的,因為其為群組觸發。 對於此問題之一個解決方案為半靜態地將PUCCH資源分配給存取終端120。 另一解決方案為在排程實體下行鏈路共用頻道(PDSCH)之每一下行鏈路授與中動態地分配PUCCH資源。此解決方案將適用於基於觸發之ePUCCH或sPUCCH。特定言之,存取點110可: (i)指示下行鏈路授與之sPUCCH資源及ePUCCH資源; (ii)半靜態地指示sPUCCH資源及ePUCCH資源; (iii)半靜態地指示下行鏈路授與之sPUCCH資源及ePUCCH資源;或 (iv)半靜態地指示下行鏈路授與之ePUCCH資源及sPUCCH資源。 另一解決方案為半靜態地將HARQ處理程序子集分配給每一UCI頻道,亦即sPUCCH、ePUCCH及PUSCH。此解決方案將由每一實體頻道攜載之UCI的有效負載大小減至最小,籍此提昇可靠性。若如此在UCI頻道中選擇HARQ處理程序子集,則此解決方案亦可避免多個頻道上之相同HARQ處理程序的應答或至少將該應答減至最少。 舉例而言,存取點110可排程較高優先級HARQ處理程序子集,該等處理程序以相對較快HARQ轉回時間映射至UCI頻道,且很可能由例如經觸發UCI頻道(諸如sPUCCH)較早地應答(但亦可在其他UCI頻道上重複)。其他HARQ處理程序(較低優先級HARQ處理程序)可以較慢HARQ回轉時間使用UCI頻道。 作為另一實例,存取點110可排程分配至基於觸發之UCI頻道(例如sPUCCH)之HARQ處理程序,該等HARQ處理程序亦可在其他UCI頻道上重複。若該或該等HARQ處理程序在特定時間內不應答,則存取點110可在待由其他UCI頻道應答之額外HARQ處理程序上排程存取終端120。 替代地,存取終端120可基於待應答的HARQ處理程序之數目的半靜態組態來選擇sPUCCH/ePUCCH之有效負載大小及PUSCH頻道上之UCI。 在一態樣中,若存取點110需要排除待使用sPUCCH/ePUCCH應答之特定下行鏈路傳輸,則存取點110亦可經允許以指示「空資源」。此允許存取點110執行較好資源管理。 應注意,sPUCCH在滿足N至N+4時線之相同TxOP (T)中攜載對應於下行鏈路子訊框之UCI傳輸(例如ACK/NACK),且在下一TxOP (T+1)中傳輸即將發生的UCI傳輸。解決方案為存取終端120可接收新的下行鏈路授與且因此接收TxOP (T+1)之新的sPUCCH資源。在此情況下,存取終端120使用TxOP (T+1)之新的資源以自前述TxOP傳輸即將發生的UCI傳輸。 然而,彼可出現之問題為來自即將發生的TxOP之sPUCCH可消耗資源,該等資源對其他存取終端120為不可用的。對於存取點110,解決方案為用具有替代sPUCCH資源或空資源的新的sPUCCH資源來處理空的下行鏈路授與以釋放由存取終端120使用之當前資源。 另一解決方案為對於攜載即將發生的UCI傳輸,sPUCCH經組態以具有「逾時」週期。此類逾時週期可在(例如) TxOP或絕對時間(例如,毫秒)中量測。逾時週期可靜態地或半靜態地組態或動態地指示。 探測參考信號(SRS)傳輸可由特定於存取終端120之上行鏈路授與或特定於多個存取終端之共同PDCCH觸發來組態。SRS可與ePUSCH一起發生,或SRS可與sPUCCH資源一起傳輸。對於每一SRS傳輸變體,傳輸位置可為不同的且對於每一SRS傳輸變體,LBT組態可為不同的。對於由上行鏈路授與觸發之SRS,可存在指示由存取終端120觸發SRS傳輸之一或多個指定位元。此等位元可經增強以指示SRS在sPUCCH資源上經傳輸,和與PUSCH一起傳輸相反。若其伴有空PUSCH授與,則此可伴有提供空PUSCH授與之存取點110與觸發待不同地解釋的位元「過載」之SRS。舉例來說,若SRS觸發伴有空PUSCH授與,則存取終端120可判定此為sPUCCH資源上之SRS,因此執行其傳輸且LBT與sPUCCH資源上之SRS一致。 上行鏈路控制資訊可經組態以經由PUSCH傳輸。對於一或多個分量載波,上行鏈路控制資訊可包括一或多個HARQ ACK/NACK、CSI、SR等。總體而言,包括所有經組態分量載波之UCI有效負載(例如UCI有效負載302)可為PUSCH上之顯著的額外負荷,且可限制用於PUSCH傳輸之調制寫碼方案(MCS)。在多子訊框授與中,PUSCH上之UCI傳輸可經由一或多個子訊框發生,且此應在不具有不明確性的情況下經指示至存取終端120。此等問題可使用以下方法解決。 在一態樣中,存取點110可使用多子訊框授與中之一或多個位元向存取終端120指示在其上用PUSCH多工UCI之一或多個子訊框。特定言之,存取點110可向存取終端120指示在其上由存取終端120用PUSCH多工HARQ ACK/NACK反饋之一或多個子訊框,及/或在其上由存取終端120用PUSCH多工CSI/SR反饋之一或多個子訊框。授與中之位元可指示用於經由位元映像之PUSCH/UCI多工的準確子訊框,或與PUSCH上無UCI多工之可能性一起經由使用位元子集指示第一、最末或週期性錨定子訊框中之一一者。 為限制UCI有效負載對PUSCH效能之影響,UCI可以下方式中之一種分佈於多子訊框:第一,UCI可經由多工HARQ ACK/NACK來分佈於多子訊框上,其中PUSCH在一或多個子訊框之第一集合上且CSI在可能或可能不會與子訊框之第一集合重疊之一或多個子訊框之第二集合上。可將攜載HARQ ACK/NACK之子訊框的位置明確指定於上行鏈路授與中,或其可由與攜載CSI或其他UCI之子訊框的內隱關係來推斷。 第二,UCI可經由多工HARQ ACK/NACK來分佈於多子訊框上,及/或一個分量載波子集之CSI在一個子訊框集合上,且其為第二子訊框集合上之不同分量載波集合。為分量載波子集攜載UCI之子訊框的位置可經由上行鏈路授與半靜態地預組態或動態地指示。 第三,UCI可經由多工跨越一或多個子訊框之一個集合上之一或多個分量載波的HARQ處理程序子集的HARQ ACK/NACK來分佈於多子訊框上方,且其為一或多個子訊框之另一集合上的不同HARQ處理程序之集合等。為HARQ處理程序子集攜載HARQ ACK/NACK之子訊框的位置可經由上行鏈路授與半靜態地預組態或動態地指示。 另外,若待在子訊框中攜載之UCI的有效負載大小大於某一臨限值,則其可較佳限制彼特定子訊框上之PUSCH之MCS。然而,在多子訊框授與中,PUSCH之MCS可能不會針對所有子訊框指示,且實際上指示可跨授與中之所有子訊框對應於共同MCS。在此情況下,存取點110可預組態替代的MCS,該MCS將由存取終端120根據UCI有效負載(例如UCI有效負載302)使用。可將替代MCS指定為作為UCI有效負載大小的函式之絕對MCS,或為相對於在授與中指示MCS的MCS中之差分。 在一態樣中,對於上文所論述之資源分配的組態必需品可由存取終端120上之HARQ管理器122控制,及/或駐存於該管理器中。在一態樣中,基於受HARQ管理器112控制及/或駐存於該HARQ管理器中之資訊,此等組態可自存取點110接收於HARQ管理器122中。 圖8為說明根據上文所描述之該等技術在共用通信媒體(諸如共用通信媒體140)上通信之實例方法800的流程圖。方法800可(例如,由存取終端120)執行。作為實例,通信媒體可包括在LTE技術器件與Wi-Fi技術器件之間共用之未授權射頻頻帶上的一或多個時間、頻率或空間資源。 在802處,存取終端120自共用通信媒體140上之存取點110接收下行鏈路子訊框。 在804處,回應於在802處接收到下行鏈路子訊框,存取終端120在複數個UCI頻道中之第一UCI頻道的第一上行鏈路子訊框上傳輸用於下行鏈路子訊框的UCI。在一態樣中,如上文所描述,第一UCI頻道可為複數個UCI頻道中之第一可用UCI頻道。在彼情況下,存取終端120不在複數個UCI頻道中之另一頻道上重複傳輸UCI。 在一態樣中,存取終端120可經組態以在第一UCI頻道上傳輸用於所有經接收下行鏈路訊框之所有UCI,與複數個UCI頻道中之其他UCI頻道之可用性無關。 在一態樣中,方法800可進一步包括存取終端120回應於接收到下行鏈路子訊框而在複數個UCI頻道中之第二UCI頻道的第二上行鏈路子訊框上傳輸UCI。在彼情況下,UCI可僅在經組態持續時間期滿之前在UCI頻道的第二上行鏈路子訊框上傳輸。另外,存取終端120在經組態持續時間期滿之後不在複數個UCI頻道中之另一頻道上重複傳輸UCI。經組態持續時間可由存取點110組態。 在一態樣中,存取終端120可基於複數個UCI頻道之特性在無來自存取點110之輸入的情況下選擇第一UCI頻道。在彼情況下,複數個UCI頻道之特性可包括複數個UCI頻道之有效負載能力、複數個UCI頻道上之干擾、複數個UCI頻道之鏈路預算條件或其任何組合。 在一態樣中,UCI可含於UCI有效負載中,且UCI有效負載可含有用於多重下行鏈路子訊框之UCI。在一態樣中,第一UCI頻道上之上行鏈路資源可半靜態地分配至存取終端120。替代地,第一UCI頻道上之上行鏈路資源可動態地分配在下行鏈路子訊框中。在彼情況下,上行鏈路資源之動態分配:指示第一基於授與之上行鏈路資源及下行鏈路子訊框中之第二基於授與之上行鏈路資源;半靜態地指示第一基於授與之上行鏈路資源及第二基於授與之資源;半靜態地指示下行鏈路子訊框中之第一基於授與之上行鏈路資源及第二基於授與之資源;或半靜態地指示下行鏈路子訊框中之第二基於授與之上行鏈路資源及第一基於授與之資源。 一般而言,存取點110及存取終端120僅在相關部分中在圖1中展示為分別包括HARQ管理器112及HARQ管理器122。然而,將瞭解,存取點110及存取終端120可以各種方式經組態以提供或以其他方式支援本文所論述之應答傳信技術。 圖9為更詳細地說明主要RAT系統100之存取點110及存取終端120之實例組件的器件層級圖。如所展示,存取點110及存取終端120各自通常可包括無線通信器件(由通信器件930及950表示)以供經由至少一個指定RAT與其他無線節點通信。通信器件930及950可經不同地組態用於傳輸及編碼信號,且相反地用於根據指定RAT接收及解碼信號(例如,訊息、指示、資訊、導頻等)。 舉例而言,通信器件930及950可包括諸如各別主要RAT收發器932及952之一或多個收發器,且在一些設計中分別包括(可選)共置次要RAT收發器934及954 (例如,對應於由競爭RAT系統150使用之RAT)。如本文所使用,「收發器」可包括傳輸器電路、接收器電路或其組合,但在所有設計中不需要提供傳輸功能性及接收功能性兩者。舉例而言,低功能性接收器電路在一些設計中可用以在提供充分通信並非必要時減少成本(例如,僅提供低層級監聽之射頻晶片或類似電路)。此外,如本文中所使用,術語「共置」(例如,無線電、存取點、收發器等)可指各種配置中之一者。舉例而言,同一殼體中之組件;由同一處理器主控之組件;在彼此之定義距離內之組件;及/或經由介面(例如,乙太網路交換器)連接之組件,其中該介面滿足任何所要求組件間通信(例如,傳訊)的潛時需求。 存取點110及存取終端120各自通常亦可包括通信控制器(由通信控制器940及960表示)以用於控制其各別通信器件930及950之操作(例如,引導、修改、啟用、禁用等)。通信控制器940及960可包括一個或多個處理器942及962,且包括分別耦接至處理器942及962之一或多個記憶體944及964。記憶體944及964可經組態以儲存資料、指令或其組合,如機載快取記憶體、如獨立組件、組合等。處理器942及962以及記憶體944及964可為獨立通信組件,或可為存取點110及存取終端120之各別主機系統功能性的部分。 將瞭解HARQ管理器112及HARQ管理器122可以不同方式實施。在一些設計中,與之相關聯的功能性中的一些或全部可由至少一個處理器(例如,處理器942中之一或多者及/或處理器962中之一或多者)及至少一個記憶體(例如,記憶體944中之一或多者及/或記憶體964中之一或多者)或以其他方式在其引導下實施。在其他設計中,與之相關聯之功能性中的一些或全部可實施為一系列相關功能模組。 圖10說明用於實施表示為一系列相關功能模組之HARQ管理器112及HARQ管理器122的實例存取終端裝置。在所說明之實例中,裝置1000包括用於接收之模組1002及用於傳輸之模組1004。用於接收之模組1002可經組態以在共用通信媒體上自存取點接收下行鏈路子訊框。用於傳輸之模組1004可經組態以回應於接收到下行鏈路子訊框而在複數個UCI頻道中之第一UCI頻道的第一上行鏈路子訊框上傳輸用於下行鏈路子訊框的上行鏈路控制資訊(UCI)。 圖10之該等模組的功能性可以與本文中之教示一致的各種方式實施。在一些設計中,此等模組之功能性可實施為一或多個電組件。在一些設計中,此等區塊之功能性可實施為包括一或多個處理器組件的處理系統。在一些設計中,此等模組之功能性可使用(例如)一或多個積體電路(例如,ASIC)之至少一部分來實施。如本文中所論述,積體電路可包括處理器、軟體、其他相關組件或其某種組合。因此,不同模組之功能性可實施為(例如)積體電路之不同子集、軟體模組集合之不同子集,或其組合。同樣,將瞭解,給定子集(例如,積體電路及/或軟體模組集合之給定子集)可為超過一個模組提供功能性之至少一部分。 此外,圖10所表示的組件及功能,以及本文所描述之其他組件及功能可使用任何適合的方式實施。亦可至少部分使用如本文中所教示之對應的結構來實施此類方式。舉例而言,上文所描述之組件結合圖10之「用於組件之模組」亦可對應於類似地指定之「用於功能性之構件」。因此,在一些態樣中,此類構件中之一或多者可使用處理器組件、積體電路或包括作為演算法的如本文中所教示之其他適合結構中之一或多者來實施。熟習此項技術者在本發明中將認識到在上文所描述之文章中、又在可由偽碼表示之動作序列中表示之演算法。舉例而言,由圖8表示之組件及功能可包括用於執行LOAD操作、COMPARE操作、RETURN操作、IF-THEN-ELSE循環等之程式碼。 應理解,本文中使用諸如「第一」、「第二」等指定之元件的任何參考通常不限制彼等元件之數量或次序。實情為,本文中可將此等指定用作區分兩個或更多個元件或元件之例項的便利方法。因此,對第一及第二元件之參考不意謂此處僅可使用兩個元件或第一元件必須以某一方式先於第二元件。此外,除非另外說明,否則元件集合可包含一或多個元件。另外,說明書或申請專利範圍中使用之形式「A、B或C中之至少一者」或「A、B或C中之一或多者」或「由A、B及C組成的群中之至少一者」之術語意謂「A或B或C或此等元素之任何組合」。舉例而言,此術語可包括A、或B、或C、或A及B、或A及C、或A及B及C、或2A、或2B、或2C等。 鑒於以上描述及解釋,熟習此項技術者將瞭解,結合本文中所揭示之態樣描述之各種說明性邏輯區塊、模組、電路及演算法步驟可實施為電子硬體、電腦軟體或兩者的組合。為了清楚地說明硬體與軟體之此可互換性,各種說明性組件、區塊、模組、電路及步驟已在上文大體按其功能性加以了描述。將此功能性實施為硬體抑或軟體取決於特定應用及強加於整個系統之設計約束。熟習此項技術者可針對每一特定應用以變化之方式實施所描述之功能性,但不應將此類實施決策解釋為導致脫離本發明之範疇。 因此,將瞭解,(例如)如本文中所教示,裝置或裝置之任何組件可經組態以(或可操作以或經調適以)提供功能性。舉例而言,可藉由以下方式達成上述內容:經由加工(例如製造)裝置或組件以使其將提供功能性;經由程式化裝置或組件以使其將提供功能性;或經由使用一些其他適合之實施技術。作為一個實例,積體電路可經製造以提供必需功能性。作為另一實例,積體電路可經製造以支援必需功能性且接著經組態(例如,經由程式化)以提供必需功能性。作為又一實例,處理器電路可執行寫碼以提供必需功能性。 此外,結合本文中所揭示之態樣所描述之方法、序列及/或演算法可以硬體、以由處理器執行之軟體模組或以兩者之組合直接體現。軟體模組可駐存於以下各者中:隨機存取記憶體(RAM)、快閃記憶體、唯讀記憶體(ROM)、可抹除可程式化唯讀記憶體(EPROM)、電可抹除可程式化唯讀記憶體(EEPROM)、暫存器、硬碟、可移除式磁碟、CD-ROM或此項技術中已知之任何其他形式的暫時性或非暫時性儲存媒體。例示性儲存媒體經耦接至處理器,使得處理器可自儲存媒體讀取資訊且將資訊寫入至儲存媒體。在替代例中,儲存媒體可與處理器(例如,快取記憶體)成一體。 因此,亦將瞭解,例如,本發明之某些態樣可包括體現用於通信之方法的暫時性或非暫時性電腦可讀媒體。 儘管前述揭示展示各種說明性態樣,但應注意,在不偏離由所附申請專利範圍所定義之範疇的情況下,可對所說明之實例作出各種改變及修改。本發明不意欲獨自限於特定所說明之實例。舉例而言,除非另外說明,否則根據本文中所描述之本發明態樣之方法請求項的功能、步驟及/或動作不必以任何特定次序執行。此外,儘管某些態樣可以單數形式描述或主張,除非明確陳述限制單數形式,否則涵蓋複數形式。
100‧‧‧主要RAT系統
110‧‧‧存取點
112‧‧‧HARQ管理器
120‧‧‧存取終端
122‧‧‧HARQ管理器
130‧‧‧無線鏈路
132‧‧‧無線鏈路
140‧‧‧共用通信媒體
150‧‧‧競爭RAT系統
152‧‧‧競爭節點
300‧‧‧上行鏈路子訊框
302‧‧‧UCI有效負載
400‧‧‧HARQ時序圖
402‧‧‧操作
404‧‧‧操作
406‧‧‧操作
408‧‧‧操作
500‧‧‧HARQ時序圖
502‧‧‧操作
504‧‧‧操作
506‧‧‧操作
508‧‧‧操作
510‧‧‧操作
600‧‧‧HARQ時序圖
602‧‧‧操作
604‧‧‧操作
606‧‧‧操作
608‧‧‧操作
610‧‧‧操作
800‧‧‧方法
802‧‧‧步驟
804‧‧‧步驟
930‧‧‧通信器件
932‧‧‧主要RAT收發器
934‧‧‧次要RAT收發器
940‧‧‧通信控制器
942‧‧‧處理器
944‧‧‧記憶體
950‧‧‧通信器件
952‧‧‧主要RAT收發器
954‧‧‧次要RAT收發器
960‧‧‧通信控制器
962‧‧‧處理器
964‧‧‧記憶體
1000‧‧‧裝置
1002‧‧‧模組
1004‧‧‧模組
呈現隨附圖式以輔助描述本發明之各種態樣,且提供該等附圖僅僅為了說明該等態樣而非對其加以限制。 圖1為說明根據本發明之至少一個態樣的實例無線網路環境之系統層級圖。 圖2說明根據本發明之至少一個態樣的實例訊框結構。 圖3為說明根據本發明之至少一個態樣的上行鏈路控制資訊(UCI)有效負載協調的實例之時序圖。 圖4說明根據本發明之至少一個態樣的存取終端在多個UCI頻道上傳輸UCI有效負載中之應答之例示性混合自動重複請求(HARQ)時序圖。 圖5說明根據本發明之至少一個態樣的由於在UCI頻道上的應答重複而發生誤差事件之例示性HARQ時序圖。 圖6為根據本發明之至少一個態樣的說明與某些頻道上之傳輸相關的時序考量之例示性HARQ時序圖。 圖7為說明根據本發明之至少一個態樣的跨存取終端的實例多工方案之資源映射。 圖8為說明根據本發明之至少一個態樣的根據本文所描述之技術的實例通信方法之流程圖。 圖9為較詳細地說明根據本發明之至少一個態樣的存取點及存取終端的實例組件之器件層級圖。 圖10說明根據本發明之至少一個態樣的表示為一系列相關功能模組之實例裝置。
800‧‧‧方法
802‧‧‧步驟
804‧‧‧步驟

Claims (28)

  1. 一種在一共用通信媒體上通信之方法,其包含: 在一存取終端處自該共用通信媒體上之一存取點接收一下行鏈路子訊框;及 回應於接收到該下行鏈路子訊框,由該存取終端在複數個UCI頻道中之一第一UCI頻道的一第一上行鏈路子訊框上傳輸用於該下行鏈路子訊框的上行鏈路控制資訊(UCI)。
  2. 如請求項1之方法,其中該第一UCI頻道為該複數個UCI頻道中之一第一可用UCI頻道。
  3. 如請求項2之方法,其中該存取終端不在該複數個UCI頻道中之另一頻道上重複傳輸該UCI。
  4. 如請求項1之方法,其中該存取終端經組態以在該第一UCI頻道上傳輸用於所有經接收下行鏈路子訊框之所有UCI,與該複數個UCI頻道中之其他UCI頻道之可用性無關。
  5. 如請求項1之方法,其進一步包含: 回應於接收到該下行鏈路子訊框,由該存取終端在該複數個UCI頻道中之一第二UCI頻道的一第二上行鏈路子訊框上傳輸該UCI, 其中該UCI僅在一經組態持續時間期滿之前在該第二UCI頻道的該第二上行鏈路子訊框上傳輸。
  6. 如請求項5之方法,其中該存取終端在該經組態持續時間期滿之後不在該複數個UCI頻道中之另一頻道上重複傳輸該UCI。
  7. 如請求項5之方法,其中該經組態持續時間由該存取點組態。
  8. 如請求項1之方法,其中該存取終端基於該複數個UCI頻道之特性在無來自該存取點之輸入的情況下選擇該第一UCI頻道。
  9. 如請求項8之方法,其中該複數個UCI頻道之該等特性包括該複數個UCI頻道之有效負載能力、該複數個UCI頻道上之干擾、該複數個UCI頻道之鏈路預算條件或其任何組合。
  10. 如請求項1之方法,其中該UCI含於一UCI有效負載中,且其中該UCI有效負載含有用於多個下行鏈路子訊框之UCI。
  11. 如請求項10之方法,其中該第一UCI頻道上之上行鏈路資源半靜態地分配至該存取終端。
  12. 如請求項10之方法,其中該第一UCI頻道上之上行鏈路資源動態地分配在該下行鏈路子訊框中。
  13. 如請求項12之方法,其中該等上行鏈路資源之該動態分配: 指示一第一基於授與之上行鏈路資源及該下行鏈路子訊框中之一第二基於授與之上行鏈路資源, 半靜態地指示該第一基於授與之上行鏈路資源及該第二基於授與之資源, 半靜態地指示該下行鏈路子訊框中之該第一基於授與之上行鏈路資源及該第二基於授與之資源,或 半靜態地指示該下行鏈路子訊框中之該第二基於授與之上行鏈路資源及該第一基於授與之資源。
  14. 一種用於在一共用通信媒體上通信之裝置,其包含: 一存取終端之一收發器,該收發器經組態以自該共用通信媒體上之一存取點接收一下行鏈路子訊框;及 該存取終端之至少一個處理器,該至少一個處理器經組態以使得該收發器回應於接收到該下行鏈路子訊框而在複數個UCI頻道中之一第一UCI頻道的一第一上行鏈路子訊框上傳輸用於該下行鏈路子訊框的上行鏈路控制資訊(UCI)。
  15. 如請求項14之裝置,其中該第一UCI頻道為該複數個UCI頻道中之一第一可用UCI頻道。
  16. 如請求項15之裝置,其中該存取終端不在該複數個UCI頻道中之另一頻道上重複傳輸該UCI。
  17. 如請求項14之裝置,其中該存取終端經組態以在該第一UCI頻道上傳輸用於所有經接收下行鏈路訊框之所有UCI,與該複數個UCI頻道中之其他UCI頻道之可用性無關。
  18. 如請求項14之裝置,其中該至少一個處理器經進一步組態以: 使得該收發器回應於接收到該下行鏈路子訊框而在該複數個UCI頻道中之一第二UCI頻道的一第二上行鏈路子訊框上傳輸該UCI, 其中該UCI僅在一經組態持續時間期滿之前在該第二UCI頻道的該第二上行鏈路子訊框上傳輸。
  19. 如請求項18之裝置,其中該存取終端不在該經組態持續時間期滿之後在該複數個UCI頻道中之另一頻道上重複傳輸該UCI。
  20. 如請求項18之裝置,其中該經組態持續時間由該存取點組態。
  21. 如請求項14之裝置,其中該存取終端基於該複數個UCI頻道之特性在無來自該存取點之輸入的情況下選擇該第一UCI頻道。
  22. 如請求項21之裝置,其中該複數個UCI頻道之該等特性包括該複數個UCI頻道之有效負載能力、該複數個UCI頻道上之干擾、該複數個UCI頻道之鏈路預算條件或其任何組合。
  23. 如請求項14之裝置,其中該UCI含於一UCI有效負載中,且其中該UCI有效負載含有用於多個下行鏈路子訊框之UCI。
  24. 如請求項23之裝置,其中該第一UCI頻道上之上行鏈路資源半靜態地分配至該存取終端。
  25. 如請求項23之裝置,其中該第一UCI頻道上之上行鏈路資源動態地分配在該下行鏈路子訊框中。
  26. 如請求項25之裝置,其中該等上行鏈路資源之該動態分配: 指示一第一基於授與之上行鏈路資源及該下行鏈路子訊框中之一第二基於授與之上行鏈路資源, 半靜態地指示該第一基於授與之上行鏈路資源及該第二基於授與之資源, 半靜態地指示該下行鏈路子訊框中之該第一基於授與之上行鏈路資源及該第二基於授與之資源,或 半靜態地指示該下行鏈路子訊框中之該第二基於授與之上行鏈路資源及該第一基於授與之資源。
  27. 一種用於在一共用通信媒體上通信之裝置,其包含: 一存取終端之一通信構件,該通信構件經組態以自該共用通信媒體上之一存取點接收一下行鏈路子訊框;及 該存取終端之一處理構件,該處理構件經組態以使得該通信構件回應於接收到該下行鏈路子訊框而在複數個UCI頻道中之一第一UCI頻道的一第一上行鏈路子訊框上傳輸用於該下行鏈路子訊框的上行鏈路控制資訊(UCI)。
  28. 一種儲存電腦可執行指令之用於在一共用通信媒體上通信之非暫時性電腦可讀媒體,該等電腦可執行指令包含: 使得一存取終端自該共用通信媒體上之一存取點接收一下行鏈路子訊框之至少一個指令;及 使得該存取終端回應於接收到該下行鏈路子訊框而在複數個UCI頻道中之一第一UCI頻道的一第一上行鏈路子訊框上傳輸用於該下行鏈路子訊框之上行鏈路控制資訊(UCI)之至少一個指令。
TW106119237A 2016-06-10 2017-06-09 在一共用通信媒體上之上行鏈路程序 TWI73288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8)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1662348715P 2016-06-10 2016-06-10
US62/348,715 2016-06-10
US201662349599P 2016-06-13 2016-06-13
US62/349,599 2016-06-13
US201662350698P 2016-06-15 2016-06-15
US62/350,698 2016-06-15
US15/617,697 US10477526B2 (en) 2016-06-10 2017-06-08 Uplink procedures on a shared communication medium
US15/617,697 2017-06-0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806418A true TW201806418A (zh) 2018-02-16
TWI732883B TWI732883B (zh) 2021-07-11

Family

ID=605741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6119237A TWI732883B (zh) 2016-06-10 2017-06-09 在一共用通信媒體上之上行鏈路程序

Country Status (9)

Country Link
US (1) US10477526B2 (zh)
EP (1) EP3469845A1 (zh)
JP (1) JP7088848B2 (zh)
KR (1) KR102503604B1 (zh)
CN (1) CN109314981B (zh)
AU (1) AU2017278292B2 (zh)
BR (1) BR112018074879A2 (zh)
TW (1) TWI732883B (zh)
WO (1) WO201721461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123358B2 (en) * 2016-12-22 2018-11-06 Qualcomm Incorporated Priority management for new radio-spectrum sharing (NR-SS)
US10595251B2 (en) 2018-01-17 2020-03-17 Charter Communications Operating, Llc Shared use of cellular networks to provide wireless services
EP3791501A2 (en) 2018-05-10 2021-03-17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Methods and apparatuses for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
US11139926B2 (en) * 2018-05-10 2021-10-05 FG Innovation Company Limited User equipments, base stations and methods for 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 monitoring in downlink
JP2021192466A (ja) * 2018-08-09 2021-12-16 ソニーグループ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装置、無線通信方法及び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TWI753305B (zh) * 2018-09-28 2022-01-21 聯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傳送ul訊號的方法及使用者設備
US10756860B2 (en) 2018-11-05 2020-08-25 XCOM Labs, Inc. Distributed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 downlink configuration
US10812216B2 (en) 2018-11-05 2020-10-20 XCOM Labs, Inc. Cooperative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 downlink scheduling
US10659112B1 (en) 2018-11-05 2020-05-19 XCOM Labs, Inc. User equipment assisted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 downlink configuration
US10432272B1 (en) 2018-11-05 2019-10-01 XCOM Labs, Inc. Variable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 downlink user equipment
CA3119325C (en) 2018-11-27 2023-07-04 XCOM Labs, Inc. Non-coherent cooperative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 communications
US10756795B2 (en) 2018-12-18 2020-08-25 XCOM Labs, Inc. User equipment with cellular link and peer-to-peer link
US11063645B2 (en) 2018-12-18 2021-07-13 XCOM Labs, Inc. Methods of wirelessly communicating with a group of devices
US11330649B2 (en) 2019-01-25 2022-05-10 XCOM Labs, Inc. Methods and systems of multi-link peer-to-peer communications
US10756767B1 (en) 2019-02-05 2020-08-25 XCOM Labs, Inc. User equipment for wirelessly communicating cellular signal with another user equipment
WO2020167879A1 (en) * 2019-02-12 2020-08-20 Google Llc System and method for reducing delays of timer-based transmissions on a shared carrier
US11032841B2 (en) 2019-04-26 2021-06-08 XCOM Labs, Inc. Downlink active set management for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 communications
US10756782B1 (en) 2019-04-26 2020-08-25 XCOM Labs, Inc. Uplink active set management for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 communications
US10686502B1 (en) 2019-04-29 2020-06-16 XCOM Labs, Inc. Downlink user equipment selection
US10735057B1 (en) 2019-04-29 2020-08-04 XCOM Labs, Inc. Uplink user equipment selection
US11411778B2 (en) 2019-07-12 2022-08-09 XCOM Labs, Inc. Time-division duplex 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 calibration
US11778617B2 (en) * 2019-08-27 2023-10-03 Qualcomm Incorporated Multiplexing 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on uplink shared channel transmissions
WO2021110109A1 (en) * 2019-12-04 2021-06-10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wireless communication
JP2021163996A (ja) * 2020-03-30 2021-10-11 Kddi株式会社 効率化された複合自動再送要求を実行するための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US11411779B2 (en) 2020-03-31 2022-08-09 XCOM Labs, Inc. Reference signal channel estimation
WO2021242574A1 (en) 2020-05-26 2021-12-02 XCOM Labs, Inc. Interference-aware beamforming
US20210391953A1 (en) * 2020-06-12 2021-12-16 Qualcomm Incorporated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feedback with multiple uplink channels
KR20230091910A (ko) 2020-10-19 2023-06-23 엑스콤 랩스 인코퍼레이티드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의 참조 신호
WO2022093988A1 (en) 2020-10-30 2022-05-05 XCOM Labs, Inc. Clustering and/or rate selection in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 communication systems
US11877288B2 (en) * 2021-07-29 2024-01-16 Nokia Technologies Oy Dynamic adaptation of PUCCH resources in the case of DMRS bundling

Family Cites Families (2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425880A (zh) * 2007-10-30 2009-05-0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应答信息跨子帧重复传输的方法及装置
JP5647253B2 (ja) * 2009-10-02 2014-12-24 インターデイジタル パテント ホールディング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ッド 複数のコンポーネントキャリア上の伝送の伝送電力を制御するための方法および装置
CN101795492B (zh) * 2010-01-15 2015-01-28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多载波系统中物理上行控制信道资源的确定方法
ES2681020T3 (es) * 2010-03-22 2018-09-11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Control de multiplexación e información de datos procedentes de un equipo de usuario en un canal físico de datos
CN102104972B (zh) * 2010-05-24 2014-01-29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Uci信息传输的配置方法和设备
WO2011159624A2 (en) 2010-06-18 2011-12-22 Brown, J., Robert, Jr. System and method for 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in carrier aggregation
CN101958777B (zh) * 2010-09-28 2015-07-22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正确/错误应答消息发送的处理方法及装置
KR101595676B1 (ko) * 2011-08-12 2016-02-18 인터디지탈 패튼 홀딩스, 인크 무선 시스템에서의 융통성있는 대역폭 동작을 위한 다운링크 리소스 할당
US20140226607A1 (en) 2011-09-21 2014-08-14 Nokia Solutions And Networks Oy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ommunication
KR101595198B1 (ko) * 2011-09-23 2016-02-17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상향링크 제어 정보 전송 방법 및 장치
US9584287B2 (en) * 2012-01-17 2017-02-28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3368709B (zh) * 2012-04-09 2018-08-14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确认应答信息发送方法及装置
US10313079B2 (en) * 2013-08-23 2019-06-04 Qualcomm Incorporated Common HARQ processes
US9949275B2 (en) 2013-10-01 2018-04-17 Qualcomm Incorporated Physical uplink control management in LTE/LTE-A systems with unlicensed spectrum
CN104811286B (zh) * 2014-01-27 2018-10-19 上海诺基亚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上行控制信道的资源分配的方法和设备
US10194462B2 (en) * 2014-07-11 2019-01-29 Apple Inc. Transmission of 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for link-budget-limited devices
US10225810B2 (en) * 2014-08-06 2019-03-05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receiving synchronization signal in device-to-device communication system
GB2530502A (en) * 2014-09-23 2016-03-30 Nec Corp Communication system
US10492216B2 (en) * 2014-09-24 2019-11-26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Method and BS for scheduling UE, and method and UE for transmitting HARQ
US9860897B2 (en) 2014-10-07 2018-01-02 Qualcomm Incorporated Techniques for transmitting 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for a component carrier
CN112073158B (zh) * 2015-01-28 2023-08-22 交互数字专利控股公司 用于操作大量载波的上行链路反馈方法
US10079665B2 (en) * 2015-01-29 2018-09-18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System and method for link adaptation for low cost user equipments
US11064467B2 (en) * 2015-04-02 2021-07-13 Ntt Docomo, Inc. User terminal, radio base station and radio communication method
ES2899945T3 (es) * 2015-08-10 2022-03-15 Huawei Tech Co Ltd Método y aparato de transmisión de información de control de enlace ascendente
EP3742850B1 (en) * 2015-08-12 2022-02-09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sending method, 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receiving method, apparatus, and system
EP3346783B1 (en) * 2015-09-25 2020-04-01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Uplink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method, base station and user equipment
WO2017105158A1 (ko) * 2015-12-18 2017-06-22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상향링크 제어 정보 전송 방법 및 이를 수행하는 사용자 장치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0477526B2 (en) 2019-11-12
WO2017214612A1 (en) 2017-12-14
BR112018074879A2 (pt) 2019-03-06
CN109314981B (zh) 2022-04-19
JP7088848B2 (ja) 2022-06-21
AU2017278292A1 (en) 2018-11-15
US20170359815A1 (en) 2017-12-14
CN109314981A (zh) 2019-02-05
AU2017278292B2 (en) 2021-12-02
JP2019517753A (ja) 2019-06-24
EP3469845A1 (en) 2019-04-17
TWI732883B (zh) 2021-07-11
KR102503604B1 (ko) 2023-02-23
KR20190017775A (ko) 2019-02-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32883B (zh) 在一共用通信媒體上之上行鏈路程序
US11616629B2 (en) Method for controlling sidelink HARQ feedback and device therefor
US11729826B2 (en) Multiple starting and ending positions for scheduled or autonomous uplink transmission in unlicensed spectrum
TWI654891B (zh) 在共享通信媒體上之上行鏈路控制傳信
US20220353871A1 (en) Uplink transmission cancellation
CN108029112B (zh) 共享通信介质中的控制信令
US11641262B2 (en) Strategic mapping of uplink resources
US11184924B2 (en) Multiple starting positions for uplink transmission on unlicensed spectrum
US9648500B2 (en) Techniques for enabling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using subframe structures having different subframe durations
EP3652873B1 (en) Uplink hopping pattern modes for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 transmissions
CN111615861B (zh) 多比特调度请求
US20230023538A1 (en) Non-dropping rule for mini-slot based repetition
US20230180232A1 (en) Multiple communication opportunities for semi-persistent scheduling occasion
WO2022257118A1 (en) Multiple transport block scheduling with down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and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ack/nack
CN116830500A (zh) 具有上行链路消息重复的在上行链路消息中复用的上行链路控制信息(u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