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803980A - 微流體裝置及其用途與使用方法 - Google Patents

微流體裝置及其用途與使用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803980A
TW201803980A TW105124078A TW105124078A TW201803980A TW 201803980 A TW201803980 A TW 201803980A TW 105124078 A TW105124078 A TW 105124078A TW 105124078 A TW105124078 A TW 105124078A TW 201803980 A TW201803980 A TW 201803980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cell
microfluidic device
culture
fluid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512407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608096B (zh
Inventor
蘇文弘
Original Assignee
蘇文弘
莊佩錦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蘇文弘, 莊佩錦 filed Critical 蘇文弘
Priority to TW10512407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608096B/zh
Priority to US15/379,928 priority patent/US10316285B2/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0809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08096B/zh
Publication of TW20180398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803980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NMICROORGANISMS OR ENZYMES; COMPOSITIONS THEREOF; PROPAGATING, PRESERVING, OR MAINTAINING MICROORGANISMS;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CULTURE MEDIA
    • C12N5/00Undifferentiated human, animal or plant cells, e.g. cell lines; Tissues; Cultivation or maintenance thereof; Culture media therefor
    • C12N5/0018Culture media for cell or tissue cultur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MAPPARATUS FOR ENZYMOLOGY OR MICROBIOLOGY; APPARATUS FOR CULTURING MICROORGANISMS FOR PRODUCING BIOMASS, FOR GROWING CELLS OR FOR OBTAINING FERMENTATION OR METABOLIC PRODUCTS, i.e. BIOREACTORS OR FERMENTERS
    • C12M23/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e.g. recesses, hinges
    • C12M23/02Form or structure of the vessel
    • C12M23/16Microfluidic devices; Capillary tub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MAPPARATUS FOR ENZYMOLOGY OR MICROBIOLOGY; APPARATUS FOR CULTURING MICROORGANISMS FOR PRODUCING BIOMASS, FOR GROWING CELLS OR FOR OBTAINING FERMENTATION OR METABOLIC PRODUCTS, i.e. BIOREACTORS OR FERMENTERS
    • C12M3/00Tissue, human, animal or plant cell, or virus culture apparatu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Bioinformatics & Cheminformatic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W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Zoology (AREA)
  • Biotechnology (AREA)
  • Genetics & Genomics (AREA)
  • Microbiology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ell Biology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Dispersion Chemistry (AREA)
  • Virology (AREA)
  • Clinical Laboratory Science (AREA)
  • Apparatus Associated With Microorganisms And Enzymes (AREA)
  • Immunology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Urology & Nephrology (AREA)
  • Hematology (AREA)
  • Hospice & Palliative Care (AREA)
  • Oncology (AREA)
  •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athology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微流體裝置包括至少一流體室、一曝氣槽、至少一連通管以及一蠕動幫浦,其中至少一流體室包含一蓋層、一流體層以及一培養層,該培養層包括一基底層以及一夾層,且夾層更設有至少一透孔,使得於該培養層形成至少一凹溝;該流體層包括一硬層、一軟層以及一透光層,其中該硬層設有兩通道,其中該軟層設有至少一透孔,至少一透孔之位置係對應於培養層之至少一凹溝之位置。其中至少一連通管係與至少一流體室之兩通道相連接,連通管再與曝氣槽及蠕動幫浦相連接。本發明可連續、長時間且完整地觀察細胞轉移、入侵或附著等活動過程。

Description

微流體裝置及其用途與使用方法
本發明關於一種微流體裝置,尤指一種可長時間模擬細胞活動之微流體裝置。本發明更關於一種前述之微流體裝置之用途,尤指一種可同時提供細胞培養、細胞觀察、細胞轉移、細胞入侵或細胞附著之用途。本發明更關於一種前述之微流體裝置之使用方法。
遠端轉移對癌症致病的機轉是一個很複雜並且很重要的過程,但是很不幸的,在體外系統用來評估癌細胞遠端轉移能力的方法及工具卻相對較少,而且評估的方法也並不全面。現有技術中,癌症研究中常見評估遠端轉移能力的方法有曠時轉移分析(time lapse migration assay)、傷口癒合分析(wound healing assay)、基質金屬蛋白酵素活性分析(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 MMPs activity assay)、細胞轉移分析(transwell migration assay)、細胞侵入分析(transwell invasion assay)、細胞附著分析(cell adhesion assay)、流體室滾動附著分析(flow chamber rolling-adhesion assay)或失巢凋亡分析(anoikis-assay),以前述遠端轉移的5個分期來區分,曠時轉移分析、傷口癒合分析、基質金屬蛋白酵素活性分析、細胞轉移分析以及細胞侵入分析皆只能評估癌細胞部分的局部入侵(local invasion)能力,失巢凋亡分析僅能評估癌細胞的於循環中的存活率(survival)能力;流體室滾動附著分析與細胞附著分析僅能評估癌細胞部分的遠端停滯(arrest)能力。現有技術中,用於評估跨內皮遷移及外滲(trans-endothelial migration and extravasation)較常用的是Transwell® [可用於評估癌細胞轉移時,癌細胞跨越內皮障礙(endothelial barrier)]。另外,現有技術中也有利用流體室系統觀察白血球的跨越內皮之轉移,但癌細胞移動速率太慢,現有技術利用流體室系統評估癌細胞跨越內皮轉移並不順利。
前述的現有技術都不是很好的遠端轉移評估系統,大部分只能評估單一個遠端轉移能力,例如轉移(migration)、蛋白酶(protease)活性、失巢(anoikis)等等,Transwell® 雖然可以評估多種遠端轉移能力,但是Transwell® 中間的多孔膜會嚴重干擾光線穿透,因此很難即時觀測活的癌細胞在內皮細胞及細胞外基質穿行的狀況,此外Transwell® 仍有無法模擬血液流動及實驗進行時間如果過長會有驅化物質(chemoattractant)濃度差降低等缺點。在現有技術的裝置中,只有流體室及類似的微流體裝置具有模擬血液流動的功能,並且具有良好的光學品質,但該類裝置的缺點是無法長期穩定維持驅化物質的濃度梯度,因此多只運用在滾動附著分析上。
利用以上的技術評估癌細胞遠端轉移能力,除了需要使用多種技術交互驗證之外,更無法持續觀察遠端轉移的過程,例如利用傷口癒合分析或Transwell® 評估癌細胞轉移能力時,很難排除細胞增生或存活率的干擾。更麻煩的是,不同器官的微環境,也會影響到癌細胞遠端轉移到不同器官的比率。以前列腺癌為例,幾乎大部分的病患的癌細胞都是轉移到骨組織,其他不同的癌症也有偏好轉移的器官,至今仍然沒有一套體外系統可以評估此一現象。
現有技術中的流體室包括以下兩類:1.細胞與培養液只留經流體室一次,剩餘的細胞與培養液就進入廢液桶,此類裝置不但不符合細胞在流動血液中的實際狀態,若需長時間運作需要耗費大量培養液。2.培養液可以循環使用,但是由於曝氣裝置或液體循環的設計,會使細胞堆積在系統某處,以德國ibidi公司的氣動式幫浦(ibidi pump system)流體系統為例,細胞會堆積在一側的針筒底部,可能造成細胞黏著在此處或是互相刺激活化,甚至可能造成細胞凝集,除了會增加細胞的用量,更會干擾實驗結果。
此外,為了吸引細胞在內皮細胞及細胞外基質間穿行,現有技術的裝置中大多使用以多孔膜或凝膠分隔不同濃度的單一種類驅化物質,以形成濃度差梯度,此類裝置在經過一段時間後兩邊驅化物質的濃度會趨於平衡而使濃度差梯度減弱甚至消失,如果要維持長時間驅化物質濃度差,只能靠縮小膜的面積或是增加膜兩側液體的體積,這兩種方式都有其極限,並且可能干擾實驗的操作及結果。再者,多孔膜會增加觀測的難度,而凝膠本身結構很脆弱,若藉由持續更換兩側溶液以維持長時間驅化物質濃度差也會影響到實驗結果,例如未貼附的細胞可能被沖走或兩側壓力差造成實驗誤差等,但最重要的是,此類裝置多只用單一種驅化物質去吸引細胞在內皮細胞及細胞外基質間穿行,而與一般生理狀況有極大的差異。在一般生理狀況下,組織細胞可能釋放多種物質,這些物質除了部分是吸引細胞穿行之外,另一部分可以直接作用到血管內皮細胞上,以改變內皮細胞的性質,增加特定細胞進入組織間。
因此不管是學術界或是醫療界,都亟需一套完整、可持續觀測而且可以客觀評估癌細胞經由血管遠端轉移到各器官能力的體外系統,以進行癌轉移相關研究及癌症病患預後的評估。
有鑒於現有技術之缺乏可完整並持續觀測評估癌細胞經由血管遠端轉移到各器官能力的體外系統,故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微流體裝置,藉由該微流體裝置,而達到連續、長時間且完整地觀察細胞轉移、入侵或附著等活動過程之目的。
爲達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一種微流體裝置,其包括:至少一流體室、一曝氣槽、至少一連通管以及一蠕動幫浦,其中流體室包含一蓋層、一流體層以及一介於蓋層與流體層之間的培養層,該蓋層其設有一孔洞,該培養層包括一基底層以及一疊置於基底層上之夾層,且夾層更設有至少一穿透於夾層之透孔,使得於該培養層形成至少一凹溝;該流體層包括一硬層、一與硬層疊置之軟層以及一置於硬層與軟層之間的透光層,其中該硬層設有兩通道及一貫孔,該貫孔貫穿硬層並設於兩通道之間,其中該軟層之一面設有至少一透孔,軟層之另一面設有一凹槽,該凹槽與至少一透孔相連通,且至少一透孔之相對兩側朝向遠離彼此方向延伸分別形成一溝槽,該等溝槽係分別與硬層之各通道相連通,至少一透孔之位置係對應於培養層之各凹溝之位置。其中至少一連通管之一端係分別插入流體室之兩通道,至少一連通管之另一端係與曝氣槽以及蠕動幫浦相連接。
較佳的,所述之該硬層之各通道係有一穿孔及一通孔相連通所形成,其中兩穿孔係分別形成於硬層之表面靠近兩端緣處,其中兩通孔係分別形成於硬層之相對兩側壁。
較佳的,所述之該流體層之透光層之外緣形狀大於軟層之透孔之外緣形狀,且透光層之外緣形狀等於軟層之凹槽之外緣形狀而使透光層可置於凹槽內。
較佳的,所述之該蓋層更包含有複數磁鐵,該等磁鐵係等間距並圍繞孔洞且設於蓋層中。
較佳的,所述之該流體層更包含複數磁鐵,該等複數磁鐵係等間距設於硬層中且圍繞軟層之透孔及凹槽。
更佳的,所述之該複數磁鐵之材質是釹鐵硼磁鐵。
較佳的,所述之該蓋層之材質與流體層之硬層之材質係硬性材質,包括,但不限於硬塑膠、壓克力、環氧樹酯、不鏽鋼或鋁。
較佳的,所述之該培養層之夾層之材質與流體層之軟層之材質係可塑形且具有彈性,包括,但不限於矽膠、乳膠、橡膠、氟矽橡膠(fluorosilicone,FVMQ)或順丁橡膠(butadiene rubber,BR)。
較佳的,所述之該軟層之各通道之內壁可塗覆抗細胞黏附物質包括,但不限於聚(甲基丙烯酸羥乙酯)[poly(2-hydroxyethyl methacrylate),poly(HEMA)]、有機矽、聚四氟乙烯聚合物(polytetrafluoroethene,PTFE)或矽油。
較佳的,所述之該曝氣槽與各連接管之內壁可塗覆抗細胞黏附物質包括,但不限於聚(甲基丙烯酸羥乙酯)、有機矽、聚四氟乙烯聚合物或矽油。
較佳的,所述之該培養層之基底層以及流體層之透光層之材料為可透光之材質,包括,但不限於透明玻片。
較佳的,所述之至少一凹溝可填入生物相容性凝膠,該生物相容性凝膠包括膠原蛋白(collagen)、明膠(gelatin)、玻尿酸(hyaluronic acid)、聚乳酸-羥基乙酸共聚物[poly(lactic-co-glycolic acid),PLGA]、基質膠(matrigelTM )或組織脫細胞細胞外間質(tissue decellularized extracellular matrix)。
較佳的,所述之該流體層之至少一透孔之數量為一個,培養層之至少一凹溝的數量為一個。
較佳的,所述之該流體層之至少一透孔之數量為一個,培養層之至少一凹溝的數量為兩個以上。
較佳的,所述之該蓋層、培養層以及流體層之間可藉由複數磁鐵、螺絲螺帽、夾具、真空吸引、黏膠或其他結合方式將蓋層、培養層以及流體層緊密相連接。
依據本發明較佳實施例中,係藉由分別設於蓋層與流體層之複數磁鐵相互吸引而使蓋層、培養層以及流體層緊密相連接。在其他的具體實施例中,可藉由夾具將蓋層、培養層以及流體層相夾固定,亦或可藉由黏膠塗佈在蓋層與培養層之間以及培養層與流體層之間,以達成蓋層、培養層以及流體層緊密連接之效果。熟悉該項技術者,可根據需求利用各種方式將本創作之蓋層、培養層以及流體層相連接,且蓋層、培養層以及流體層之間的結合方式不應被不當地限制於特定具體實施態樣。
較佳的,所述之該至少一流體室的數量為兩個以上。
本發明另提供一種如前述之微流體裝置之用途,該微流體裝置可同時提供細胞培養、細胞觀察、細胞轉移、細胞入侵或細胞附著之用途。
本發明再提供一種如前述之微流體裝置之使用方法,其步驟包括:齊備一細胞;將該細胞培養於至少一凹溝內,以及藉由顯微鏡透過蓋層之孔洞及培養層之基層觀察至少一凹溝內的細胞,或透過流體層之貫孔及透光層觀察至少一凹溝內的細胞。
較佳的,所述之齊備一細胞之步驟更包括將細胞與生物相容性凝膠混合後再培養於至少一凹溝內。
較佳的,所述之將該細胞培養於至少一凹溝內之步驟後,更包括添加藥物或具有移動特性之細胞株。
藉由本發明之微流體裝置之流體室的組合,本發明可在適於細胞培養的環境下(體外系統)進行組織3D培養並以穿透光或螢光連續、長時間(可超過24小時)且完整地觀察細胞轉移、入侵或附著等活動過程;此外,藉由本發明之流體室之至少一凹溝,可於同時檢驗多個項目,不僅可節省時間、人力及耗材成本,對於數量稀少的細胞[諸如從人體分離出之循環腫瘤細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s,CTCs)]而言,更能減少細胞用量。此外,細胞可在本發明之微流體裝置中重複循環,進以達成模擬在人體生理狀態下癌細胞在血液中遠端轉移的過程。再者,本發明之流體室之蓋層、培養層及流體層係可分離地相連接,以於流體實驗過程中方便組織細胞培養、藥物添加調控、細胞免疫染色等各式檢測,甚至可在無菌的環境由至少一凹溝分離出組織或細胞再繼續進行細胞培養。
本發明將進一步藉由下面的實施例來做說明,但應明瞭的是,該等實施例僅為說明之用,而不應被視為本發明的實施上的限制。
如圖1A與圖1B所示,本發明之微流體裝置包含一流體室10、一曝氣槽20、至少一連通管30以及一蠕動幫浦40。
如圖2所示,該流體室10包含一蓋層11、一培養層12及一流體層13,該蓋層11係與培養層12可分離地相連接,該培養層12相對於與蓋層11相連接之一面再與流體層13可分離地相連接,使得培養層12介於蓋層11與流體層13之間。
如圖3A及圖3B所示,該蓋層11中間設有一孔洞111,該孔洞111係穿透蓋層11並可供顯微鏡觀測。於具體的實施例中,蓋層11係硬性材質,其種類包括硬塑膠、壓克力、環氧樹酯、不鏽鋼或鋁。在另一具體實施例中,該蓋層11更包含有複數磁鐵112,該等磁鐵112係等間距並圍繞孔洞111且設於蓋層11中,且複數磁鐵112之材質是釹鐵硼磁鐵。
如圖4A及圖4B所示,培養層12包含一基底層121以及一夾層122,其中該夾層122係疊置於基底層121上,且該夾層122之材料為可塑形的材質例如矽膠,基底層121之材料為可透光之材質,包括透明玻片;夾層122設有至少一穿透於夾層122之透孔,使得於培養層12上形成至少一凹溝123。於具體的實施例中,至少一凹溝123的數量可為一個、兩個(如圖4B所示)或五個,且至少一凹溝123可填入生物相容性凝膠,該生物相容性凝膠可供細胞生長於其中或表面之物質包括膠原蛋白(collagen)、明膠(gelatin)、玻尿酸(hyaluronic acid)、聚乳酸-羥基乙酸共聚物[poly(lactic-co-glycolic acid),PLGA]、基質膠(matrigelTM )、組織脫細胞細胞外間質(tissue decellularized extracellular matrix)或其他凝膠等,以供模擬組織3D培養。在其他具體實施例中,生物相容性凝膠中可加入不同的癌細胞、癌組織、細胞株、單一種類的組織細胞、組織細胞群、小團的組織、組織薄片、藥物緩釋顆粒、微奈米顆粒、緩釋凝膠等等各類細胞、藥物或緩釋物質;或當生物相容性凝膠填入各凹溝123並凝固後,可於生物相容性凝膠表面培養組織細胞、幹細胞或細胞株。
如圖5A至圖6所示,流體層13包含一硬層131、一軟層132、一透光層133,其中硬層131之表面靠近兩端緣處分別形成穿孔1311,且硬層131之相對兩側壁亦分別形成通孔1312,各穿孔1311與各通孔1312相連通分別形成兩通道1313,且硬層131之中間更設有一貫孔1314,該貫孔1314貫穿硬層131並設於兩通道1313之間。該軟層132係疊置於硬層131上,且該軟層132之一面設有至少一透孔1321,且至少一透孔1321之相對兩側朝向遠離彼此方向延伸分別形成溝槽1322,該等溝槽1322係分別與硬層131之各通道1313相連通。至少一透孔1321之位置係對應於培養層12之各凹溝123之位置。軟層132之另一面更設有一凹槽1323,該凹槽1323與至少一透孔1321相連通,且該透光層133之外緣形狀大於透孔1321之外緣形狀,透光層133之外緣形狀等於凹槽1323之外緣形狀而使透光層133可置於凹槽1323內。於具體的實施例中,硬層131之材質包括硬塑膠、壓克力、環氧樹酯、不鏽鋼或鋁;軟層132之材質係矽膠;透光層133之材料為可透光之材質,包括透明玻片;各通道1313之內壁可塗覆抗細胞黏附物質包括聚(甲基丙烯酸羥乙酯)[poly(2-hydroxyethyl methacrylate),poly(HEMA)],進以防止細胞黏著或活化。再另一具體的實施例中,流體層13更包含複數磁鐵134,該等複數磁鐵134係等間距設於硬層131中且圍繞軟層132之透孔1321及凹槽1323,且複數磁鐵112之材質是釹鐵硼磁鐵。
如圖7所示,曝氣槽20之頂部設有一可透氣之防菌蓋21,且曝氣槽20之底部為圓錐尖底,以防止細胞堆積,並於曝氣槽20內壁塗覆抗細胞黏附物質包括聚(甲基丙烯酸羥乙酯)[poly(2-hydroxyethyl methacrylate),poly(HEMA)],進以防止細胞黏著。
如圖1A至圖2所示,至少一連接管30於較佳實施例中的數量為一個,其中連接管30之兩端分別插入流體室10之流體層13之硬層131之通道1313,又因軟層132之溝槽1322係與硬層131之各通道相連通,即各連接管30分別與硬層131之各通道1313以及軟層132之溝槽1322相連通。各連接管30之內壁可塗覆抗細胞黏附物質包括聚(甲基丙烯酸羥乙酯)[poly(2-hydroxyethyl methacrylate),poly(HEMA)],進以防止細胞黏著或活化。其中連接管30兩端之間則與曝氣槽20及蠕動幫浦40相連接。
本發明之微流體裝置於使用時,如圖1A至圖2所示,該流體室10之一端係藉由其中一連通管30與曝氣槽20相連接,曝氣槽20再與蠕動幫浦40相連接;流體室10之另一端係藉由另一連通管30與蠕動幫浦40相連接。其中流體室10由下至上依序疊置蓋層11、培養層12之基底層121、培養層12之夾層122、流體層13之軟層132及流體層13之硬層131,其中硬層131之各通道1313係與軟層132之溝槽1322相連通,並藉由分別設於蓋層11與流體層13之複數磁鐵112, 134相互吸引而使蓋層11、培養層12以及流體層13緊密相連接;在另一較佳的實施中,本發明之微流體裝置可藉由螺絲螺帽、夾具、真空吸引、黏膠或其他結合方式將蓋層11、培養層12以及流體層13緊密相連接。兩連接管30分別由硬層131之各通孔1312插入相連通之通道1313中,即兩連接管135分別與各通道1313以及軟層132之溝槽1322相連通。其中一連接管30與流體室10連接之相對一端係藉由曝氣槽20與蠕動幫浦40相連接,另一連接管30與流體室10連接之相對一端係與蠕動幫浦40相連接,故可藉由蠕動幫浦40將培養液流經曝氣槽20後,再經由流體室10之流體層13之硬層131之各通道1313以及軟層132之溝槽1322流入流體室10,並使流入流體室10之培養液從流體室10之另一溝槽1322及通道1313流出流體室10並再進入蠕動幫浦40重複循環。本發明之微流體裝置更可藉由顯微鏡、螢光顯微鏡或共軛交顯微鏡由下往上透過蓋層11之孔洞111及培養層12之基層121觀察培養層12之至少一凹溝123內的細胞,或是由上往下透過流體層13之貫孔1314及透光層133觀察培養層12之至少一凹溝123內的細胞。
在第一較佳的實施例中,如圖8所示,至少一透孔1321之數量為一個,且至少一凹溝123的數量為一個。在第二較佳的實施例中,如圖9所示,至少一透孔1321之數量為一個,且至少一凹溝123的數量為二個。在第三較佳的實施例中,如圖10所示,至少一透孔1321數量為五個、至少一凹溝123的數量為五個,並於各透孔1321之相對兩側朝向遠離彼此方向延伸分別形成兩溝槽1322,該等溝槽1322匯整再與硬層131之各通道1313相連通。
以下實施例請參考圖1A至圖2所示。
第一實施例:模擬器官微環境進以檢測癌細胞由血管進入組織的能力
本發明之微流體裝置之第一較佳實施例係於培養層13上設有兩凹溝123、且軟層132設有一透孔1321。
在無菌操作台內犧牲4週齡Balb/c小鼠,先將小鼠大腿骨取出後,浸泡在無菌4°C培養液中暫存,之後以無菌操作技術取出小鼠大腿骨中的骨髓細胞(mice bone marrow cells,MBM cells)進行培養(如圖11A所示)。接著將骨髓細胞混入膠原蛋白溶液中,以此含有骨髓細胞之膠原蛋白溶液注滿培養層12之其中一凹溝123,使其形成凝膠並作為3D培養組;培養層12之另一凹溝123則注滿不含骨髓細胞之膠原蛋白溶液,使其形成凝膠並作為對照組。並在3D培養組以及對照組分別覆滿以紅色螢光(living dye)預先染色的人類臍靜脈內皮細胞(HUVEC),將此含細胞的玻片以細胞培養液培養待用,如圖11B所示。
在無菌操作台將微流體裝置的管道注滿細胞培養液,之後依序將蓋層11、含細胞之培養層12及流體層13組裝成流體室10,接著將組裝好的流體室10分別與蠕動幫浦40及不殘留細胞的曝氣槽20以連接管30相連接,以形成在無菌環境下細胞培養液可以循環流動的管道,再將整個微流體裝置放入細胞培養箱中培養。由紅色螢光可確定內皮細胞仍然保持完整,將流體室10於37°C及5% CO2 細胞培養箱中培養24小時後,由曝氣槽20加入10000顆以綠色螢光預先活染色(living dye)的前列腺癌細胞株PC3或LNCaP(Naïve),隨時可以以螢光顯微鏡或共軛焦顯微鏡觀測癌細胞在內皮細胞上滾動、黏著、移動及穿過內皮細胞的過程、相位差、紅色螢光(內皮細胞)及綠色螢光(前列腺癌細胞)的影像,進以檢測本發明之微流體裝置用於評估癌細胞遠端轉移能力。其中PC3細胞株是由人類前列腺癌骨轉移癌細胞中取得,普遍被認為是比較惡性(aggressive)轉移(metastatic)能力較強的前列腺癌細胞株,LNCaP是由人類前列腺癌淋巴轉移癌細胞中取得,普遍被認為是比較良性(indolent)轉移能力較弱的前列腺癌細胞株。將PC3細胞注入小鼠的循環系統內,可以成功形成骨轉移,而原始的LNCaP細胞則無法形成遠端轉移。
如圖12A及圖13A所示,前列腺癌細胞加入24小時後,可觀察紅色螢光的內皮細胞影像以分別確定內皮細胞仍然保持完整;如圖12B及圖13B所示,由綠色螢光的前列腺癌細胞影像可分別比較控制組及實驗組之癌細胞黏著的數目及癌細胞外型變化。
分別觀察後,在各凹槽依序灌入磷酸緩衝溶液(Phosphate buffered saline,PBS)及5% 多聚甲醛(paraformaldehyde)各3分鐘,待細胞及膠原蛋白凝膠固定後,將3D培養組以及對照組之基底層121(即玻片)由流體室10取出進行免疫螢光染色,染色完成後使用共軛焦顯微鏡觀測內皮細胞與癌細胞,以確定癌細胞是否有穿過內皮細胞層。
結果顯示,利用骨髓組織細胞3D培養並在其上覆蓋一層血管內皮細胞,組成模擬骨髓組織間微血管類似的微環境(即3D培養組),與單純只有內皮細胞的控制組(如圖12B所示)比較,3D培養組成功的吸引了較多轉移能力較強前列腺癌細胞PC3貼附(如圖13B所示)。且控制組的前列腺癌細胞PC3之外型呈圓形顆粒狀,而3D培養組的前列腺癌細胞PC3之外型呈現不規則的變形蟲樣外型,故3D培養組的癌細胞明顯較為活化。如圖14A至圖14D係以共軛焦顯微鏡觀察活化的前列腺癌細胞PC3,其中係以圖14A之深度位置為基點[0 微米(μm)] 圖14B的深度是圖14A下方3 μm (即為-3 μm),圖14C的深度是圖14A下方5 μm (即為-5 μm),圖14D的深度是圖14A下方8 μm (即為-8 μm),該圖14A至圖14D之圖組顯示前列腺癌細胞PC3之位置在內皮細胞之下,發現大多數活化的癌細胞都已經穿過內皮細胞層。如圖15A與圖15B (皆為控制組)及圖15C與圖15D (皆為3D培養組)所示,以轉移能力較弱的LNCaP細胞進行相同的實驗,則3D培養組的LNCaP細胞貼附及活化都明顯比PC3細胞少。
經由本實施例可證實本發明所述之微流體裝置之流體室10具有以下幾個功效:
1.本發明可用於模擬器官微環境的3D組織培養,且可於其中一凹槽進行3D組織培養,且不影響控制組的細胞。
2.本發明所述之微流體裝置可在細胞仍然存活、培養液仍然持續循環流動的狀態下,不需要拆解即可在螢光顯微鏡下觀測到清楚的細胞螢光影像。
3.本發明可以模擬出組織與血管內細胞間的交互作用。在相同的條件下,比較3D培養組與控制組的前列腺癌細胞PC3在外型及黏著與穿過內皮細胞層數量有明顯的差異。且以前列腺癌細胞LNCaP進行相同的實驗,則發現與控制組比較3D培養組的貼附及活化的癌細胞都明顯比PC3細胞少。
4.流體室10之培養層12之基底層121(玻片)可在實驗後輕易拆卸,並可再次進行免疫染色及共軛焦顯微鏡觀察。
第二實施例:模擬器官微環境進以檢測癌細胞由組織進入血管的能力
在無菌操作台將兩種待測的癌細胞分別以紅色或綠色的螢光染色,分別將以染色的兩種癌細胞分別混入膠原蛋白溶液中,並將此膠原蛋白溶液分別注滿培養層12之兩凹溝123並使其形成凝膠,最後在3D培養玻片及凝膠上覆滿人類臍靜脈內皮細胞,將此含細胞的3D培養玻片以細胞培養液培養待用。
在無菌操作台將微流體裝置的管道注滿細胞培養液,之後依序將蓋層11、含細胞之培養層12及流體層13組裝成流體室10,接著將組裝好的流體室10分別與蠕動幫浦40及不會殘留細胞的曝氣槽20以連接管30相連接,以形成在無菌環境下細胞培養液可以循環流動的管道,再將整個微流體裝置放入細胞培養箱中培養24小時。24小時後收集此微流體裝置中的培養液,將培養液離心後在螢光顯微鏡下計算收集到的細胞,分別計算帶有紅色與綠色螢光細胞的數目及兩種細胞的比例,若在溶液中測得比例較高的癌細胞,代表該細胞由組織進入血管的能力也較高,藉以此結果預測不同癌細胞的遠端轉移能力。
第三實施例:模擬器官微環境進以檢測癌細胞由組織進入血管後再進入另一組織的能力
本實施例中,採用兩個流體室10,分別為第一流體室10A以及第二流體室10B,且各培養層13A, 13B上分別設有兩凹溝123A, 123B、軟層132A, 132B分別設有一透孔1321A, 1321B。
在無菌操作台將兩種待測的癌細胞分別以紅色及綠色的螢光染色,分別將這兩種癌細胞分別混入膠原蛋白溶液中,以此溶液分別注滿培養層12A之兩凹溝123A內並使其形成凝膠,並在3D培養玻片及凝膠上覆滿人類臍靜脈內皮細胞,將此含細胞的3D培養玻片以細胞培養液培養待用。
由動物特定器官組織分離出細胞,將此細胞混入另一膠原蛋白溶液,以此溶液注滿培養層12B之其中一凹溝123B,並使其形成凝膠;另一凹溝123B則注滿不含細胞之膠原蛋白溶液,同樣使其形成凝膠;並在3D培養玻片及凝膠上覆滿以人類臍靜脈內皮細胞,將此含細胞的3D培養玻片以細胞培養液培養待用。
在無菌操作台依序將蓋層11A、含細胞之培養層12A及流體層13A組裝成第一流體室10A,將蓋層11B、含細胞之培養層12B及流體層13B組裝成第二流體室10B,接著將組裝好的第一流體室10A、第二流體室10B、蠕動幫浦40及不殘留細胞的曝氣槽20以連接管30相連接(如圖16所示),以形成在無菌環境下細胞培養液可以循環流動的管道,再將整個微流體裝置放入細胞培養箱中培養24小時。原本位於第一流體室10A的癌細胞會由培養層12A的凝膠移動進入循環的培養液中,再沿連接管30流到第二流體室10B的培養層12B之內皮細胞上黏著,最終癌細胞轉移到第二流體室10B含細胞之膠原蛋白凝膠中(即模擬進入動物組織),如此得以一次完整在體外模擬癌細胞遠端轉的每個步驟,並進行觀測。在此同時,可依實驗需要,隨時以螢光顯微鏡或共軛焦顯微鏡觀測第二培養層12B細胞穿過內皮細胞的過程。48小時後將第二流體室10B放在螢光顯微鏡下分別觀察不含組織細胞的控制組培養層及3D培養側的相位差、紅色螢光及綠色螢光影像,比較癌細胞黏著的數目及癌細胞外型變化。
實驗結束後將含有組織細胞的培養層灌入磷酸緩衝溶液及5%多聚甲醛各3分鐘,等細胞及膠原蛋白凝膠固定後,將培養層12A, 12B分別由流體室10A, 10B取出進行免疫螢光染色,染色完成後使用共軛焦顯微鏡觀測內皮細胞與癌細胞,以確定癌細胞是否有穿過內皮細胞層。
10,10A,10B‧‧‧流體室
11,11A,11B‧‧‧蓋層
111‧‧‧孔洞
112‧‧‧磁鐵
12,12A,12B‧‧‧培養層
121‧‧‧基底層
122‧‧‧夾層
123,123A,123B‧‧‧凹溝
13,13A,13B‧‧‧流體層
131‧‧‧硬層
1311‧‧‧穿孔
1312‧‧‧通孔
1313‧‧‧通道
1314‧‧‧貫孔
132,132A,132B‧‧‧軟層
1321,1321A,1321B‧‧‧透孔
1322‧‧‧溝槽
1323‧‧‧凹槽
133‧‧‧透光層
134‧‧‧複數磁鐵
20‧‧‧曝氣槽
21‧‧‧防菌蓋
30‧‧‧連接管
40‧‧‧蠕動幫浦
圖1A是本發明之微流體裝置之外觀側視示意圖。 圖1B是本發明之微流體裝置之俯視示意圖。 圖2是本發明之微流體裝置之流體室與連接管之側視剖面圖。 圖3A是本發明之微流體裝置之蓋層之俯視圖。 圖3B是本發明之微流體裝置之蓋層之側視剖面圖。 圖4A是本發明之微流體裝置之培養層之側視剖面圖。 圖4B是本發明之微流體裝置之培養層之俯視圖。 圖4C是本發明之微流體裝置之培養層之另一較佳實施例之俯視圖。 圖5A是本發明之微流體裝置之流體層之側視剖面圖。 圖5B是本發明之微流體裝置之流體層之軟層之立體外觀圖。 圖5C是本發明之微流體裝置之流體層之軟層之俯視圖。 圖5D是本發明之微流體裝置之流體層之軟層之仰視圖。 圖5E是本發明之微流體裝置之流體層之軟層疊合於培養層之俯視圖。 圖6是本發明之微流體裝置之蓋層、培養層與流體層之立體分解圖。 圖7是本發明之微流體裝置之曝氣槽之側視圖。 圖8是本發明之微流體裝置之培養層設有單一凹槽、流體層設有單一透孔之俯視圖。 圖9是本發明之微流體裝置之培養層設有兩凹槽、流體層設有單一透孔之俯視圖。 圖10是本發明之微流體裝置之培養層設有五凹槽、流體層設有五透孔之俯視圖。 圖11A是本發明之微流體裝置之第一較佳實施例,其中培養層設有兩凹槽、流體層設有單一透孔,並將骨髓細胞培養於其中一凹槽之放大200倍細胞影像圖。 圖11B是本發明之微流體裝置之第一較佳實施例,其中培養層設有兩凹槽、流體層設有單一透孔,並將骨髓細胞3D培養於另一含有膠原蛋白凝膠之凹槽之放大200倍細胞影像圖。 圖12A是本發明之微流體裝置之第一較佳實施例之控制組之放大50倍細胞影像圖,其中紅色螢光顯示人類臍靜脈內皮細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 圖12B是本發明之微流體裝置之第一較佳實施例之控制組之放大50倍細胞影像圖,其中綠色螢光顯示前列腺癌細胞株PC3。 圖12C是本發明之微流體裝置之第一較佳實施例之控制組將圖12A與圖12B合併(merge)之放大50倍細胞影像圖,其中紅色螢光顯示人類臍靜脈內皮細胞、綠色螢光顯示前列腺癌細胞株PC3。 圖13A是本發明之微流體裝置之第一較佳實施例之3D培養組之放大50倍細胞影像圖,其中紅色螢光顯示人類臍靜脈內皮細胞。 圖13B是本發明之微流體裝置之第一較佳實施例之3D培養組之放大50倍細胞影像圖,其中綠色螢光顯示前列腺癌細胞株PC3。 圖13C是本發明之微流體裝置之第一較佳實施例之3D培養組將圖13A與圖13B合併之放大50倍細胞影像圖,其中紅色螢光顯示人類臍靜脈內皮細胞、綠色螢光顯示前列腺癌細胞株PC3。 圖14A至圖14D是本發明之微流體裝置之第一較佳實施例之放大600倍共軛焦顯微鏡螢光細胞影像圖,其中藍色螢光係以DAPI染劑呈現細胞核之位置、紅色螢光顯示人類臍靜脈內皮細胞之位置,以及綠色螢光顯示前列腺癌細胞株PC3之位置。以圖14A之深度位置為基點(0 μm) 圖14B的深度是圖14A下方3 μm (即為-3 μm),圖14C的深度是圖14A下方5 μm (即為-5 μm),圖14D的深度是圖14A下方8 μm (即為-8 μm),圖14A至圖14D圖組顯示前列腺癌細胞株PC3之位置在內皮細胞之下。 圖15A是本發明之微流體裝置之第一較佳實施例之控制組之放大50倍細胞影像圖,其中紅色螢光顯示人類臍靜脈內皮細胞之位置、以及綠色螢光顯示前列腺癌細胞株LNCaP之位置。 圖15B是本發明之微流體裝置之第一較佳實施例之控制組之放大50倍細胞影像圖,其中紅色螢光顯示人類臍靜脈內皮細胞之位置、以及綠色螢光顯示前列腺癌細胞株PC3之位置。 圖15C是本發明之微流體裝置之第一較佳實施例之3D培養組之放大50倍細胞影像圖,其中紅色螢光顯示人類臍靜脈內皮細胞之位置、以及綠色螢光顯示前列腺癌細胞株LNCaP之位置。 圖15D是本發明之微流體裝置之第一較佳實施例之3D培養組之放大50倍細胞影像圖,其中紅色螢光顯示人類臍靜脈內皮細胞之位置、以及綠色螢光顯示前列腺癌細胞株PC3之位置。 圖16是本發明之第三實施例之微流體裝置之外觀側視示意圖。
10‧‧‧流體室
20‧‧‧曝氣槽
30‧‧‧連接管
40‧‧‧蠕動幫浦

Claims (20)

  1. 一種微流體裝置,其包括: 至少一流體室,其包括: 一蓋層,其設有一孔洞; 一培養層,其係與蓋層可分離地相連接,該培養層包括: 一基底層; 一夾層,其係疊置於基底層上,該夾層更設有至少一穿透於夾層之透孔,使得於培養層形成至少一凹溝;以及, 一流體層,其係與培養層可分離地相連接,並使培養層介於蓋層與流體層之間,該流體層包括: 一硬層,其靠近兩端緣處分別形成一通道,且硬層更設有一貫孔,該貫孔係貫穿硬層並設於兩通道之間; 一軟層,該軟層之一面設有至少一透孔,另一面更設有一凹槽,該凹槽與至少一透孔相連通,且至少一透孔之相對兩側朝向遠離彼此方向延伸分別形成一溝槽,該等溝槽係分別與硬層之各通道相連通;至少一透孔之位置係對應於培養層之各凹溝之位置;以及 一透光層,其係可分離地置於軟層之凹槽內; 一曝氣槽,其頂部設有一可透氣之防菌蓋,該曝氣槽之底部為圓錐狀; 至少一連通管,該至少一連通管之兩端可分別插入流體室之流體層之硬層之各通道;以及, 一蠕動幫浦,其中一端係與曝氣槽相連接,另一端係藉由至少一連接管與流體室相連接。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微流體裝置,其中該硬層之各通道係有一穿孔及一通孔相連通所形成,其中兩穿孔係分別形成於硬層之表面靠近兩端緣處,其中兩通孔係分別形成於硬層之相對兩側壁。
  3. 如請求項1所述之微流體裝置,其中該流體層之透光層之外緣形狀大於軟層之透孔之外緣形狀,且透光層之外緣形狀等於軟層之凹槽之外緣形狀而使透光層可置於凹槽內。
  4. 如請求項1所述之微流體裝置,其中該蓋層更包含有複數磁鐵,該等磁鐵係等間距並圍繞孔洞且設於蓋層中。
  5. 如請求項1所述之微流體裝置,其中該流體層更包含複數磁鐵,該等複數磁鐵係等間距設於硬層中且圍繞軟層之透孔及凹槽。
  6. 如請求項4或5所述之微流體裝置,其中該複數磁鐵之材質是釹鐵硼磁鐵。
  7. 如請求項1所述之微流體裝置,其中該蓋層之材質與流體層之硬層之材質係硬性材質,包括硬塑膠、壓克力、環氧樹酯、不鏽鋼或鋁。
  8. 如請求項1所述之微流體裝置,其中該培養層之夾層之材質與流體層之軟層之材質係可塑形且具有彈性,包括矽膠、乳膠、橡膠、氟矽橡膠(fluorosilicone,FVMQ)或順丁橡膠(butadiene rubber,BR)。
  9. 如請求項1所述之微流體裝置,其中該軟層之各通道之內壁可塗覆抗細胞黏附物質包括聚(甲基丙烯酸羥乙酯)[poly(2-hydroxyethyl methacrylate),poly(HEMA)]、有機矽、聚四氟乙烯聚合物(polytetrafluoroethene,PTFE)或矽油。
  10. 如請求項1所述之微流體裝置,其中該曝氣槽與各連接管之內壁可塗覆抗細胞黏附物質包括聚(甲基丙烯酸羥乙酯)、有機矽、聚四氟乙烯聚合物或矽油。
  11. 如請求項1所述之微流體裝置,其中該培養層之基底層及流體層之透光層之材料為可透光之材質,包括透明玻片。
  12. 如請求項1所述之微流體裝置,其中該至少一凹溝可填入生物相容性凝膠,該生物相容性凝膠包括膠原蛋白(collagen)、明膠(gelatin)、玻尿酸(hyaluronic acid)、聚乳酸-羥基乙酸共聚物[poly(lactic-co-glycolic acid),PLGA]、基質膠(matrigelTM )或組織脫細胞細胞外間質(tissue decellularized extracellular matrix)。
  13. 4或5任一項中所述之微流體裝置,其中該蓋層、培養層以及流體層之間可藉由複數磁鐵、螺絲螺帽、夾具、真空吸引、黏膠或其他結合方式將蓋層、培養層以及流體層緊密相連接。
  14. 如請求項1所述之微流體裝置,其中該流體層之至少一透孔之數量為一個,培養層之至少一凹溝的數量為一個。
  15. 如請求項1所述之微流體裝置,其中該流體層之至少一透孔之數量為一個,培養層之至少一凹溝的數量為兩個。
  16. 如請求項1所述之微流體裝置,其中該至少一流體室的數量為兩個。
  17. 一種如前述請求項1至16任一項中所述之微流體裝置之用途,其中該微流體裝置可同時提供細胞培養、細胞觀察、細胞轉移、細胞入侵或細胞附著之用途。
  18. 一種如前述請求項1至16任一項中所述之微流體裝置之使用方法,其步驟包括: 齊備一細胞; 將該細胞培養於至少一凹溝內;以及, 藉由顯微鏡透過蓋層之孔洞及培養層之基層觀察至少一凹溝內的細胞,或透過流體層之貫孔及透光層觀察至少一凹溝內的細胞。
  19. 如請求項18所述之使用方法,其中齊備一細胞之步驟更包括將細胞與生物相容性凝膠混合後再培養於至少一凹溝內。
  20. 如請求項19所述之使用方法,其中將該細胞培養於至少一凹溝內之步驟後,更包括添加藥物或具有移動特性之細胞株。
TW105124078A 2016-07-29 2016-07-29 微流體裝置及其用途與使用方法 TWI60809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5124078A TWI608096B (zh) 2016-07-29 2016-07-29 微流體裝置及其用途與使用方法
US15/379,928 US10316285B2 (en) 2016-07-29 2016-12-15 Microfluidic devic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5124078A TWI608096B (zh) 2016-07-29 2016-07-29 微流體裝置及其用途與使用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608096B TWI608096B (zh) 2017-12-11
TW201803980A true TW201803980A (zh) 2018-02-01

Family

ID=610095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5124078A TWI608096B (zh) 2016-07-29 2016-07-29 微流體裝置及其用途與使用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10316285B2 (zh)
TW (1) TWI60809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9169060A1 (en) * 2018-03-02 2019-09-06 President And Fellows Of Harvard College Layered microfluidic devices and techniques
BR112021012804A2 (pt) * 2019-01-04 2021-11-03 Biotech Foods S L Biorreator e método para a produção de culturas celulares aderentes que emprega o dito biorreator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653124B1 (en) * 2000-11-10 2003-11-25 Cytoplex Biosciences Inc. Array-based microenvironment for cell culturing, cell monitoring and drug-target validation
US20060199260A1 (en) * 2002-05-01 2006-09-07 Zhiyu Zhang Microbioreactor for continuous cell culture
US20100151571A1 (en) * 2006-07-07 2010-06-17 Georgia Tech Research Corporation Centimeter-scale, integrated diagnostics incubator for biological culturing
WO2011014674A2 (en) * 2009-07-29 2011-02-03 Cornell University Microfluidic device for pharmacokinetic-pharmacodynamic study of drugs and uses thereof
US20130295551A1 (en) * 2012-03-29 2013-11-07 The Board Of Trustees Of The University Of Illinois Microfluidic device and method for modulating a gas environment of cell cultures and tissue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0316285B2 (en) 2019-06-11
TWI608096B (zh) 2017-12-11
US20180031564A1 (en) 2018-02-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40076595A1 (en) Devices for simulating a function of a tissue and methods of use and manufacturing thereof
CA2942491C (en) Ported parallel plate flow chamber and methods for use thereof
US11566224B2 (en) Dendritic cell generator
US10641761B2 (en) Synthetic microfluidic systems for tumor metastasis
CN102695804B (zh) 用于分离颗粒的方法和设备,包括分离和增殖胚胎及干细胞
De Gregorio et al. Immunoresponsive microbiota-gut-on-chip reproduces barrier dysfunction, stromal reshaping and probiotics translocation under inflammation
US20200270557A1 (en) Human in vitro orthotopic and metastatic models of cancer
JP2017501745A (ja) 体外での複雑な生体組織の再構成のための流体デバイスおよび灌流システム
US20160130543A1 (en) Modular Microtube Network for Vascularized Organ-On-A-Chip Models
TW201803980A (zh) 微流體裝置及其用途與使用方法
Ruiz‐Espigares et al. Evolution of Metastasis Study Models toward Metastasis‐On‐A‐Chip: The Ultimate Model?
Van Os et al. Integration of immune cells in organs-on-chips: a tutorial
JP6382938B2 (ja) 細胞培養治具およびこの細胞培養治具を用いた細胞培養方法
CN107922910B (zh) 微流体装置及其用途与使用方法
Akinnola et al. Engineering functional vasculature in decellularized lungs depends on comprehensive endothelial cell tropism
US20240062375A1 (en) Image analysis process of microphysiological systems
Greissinger Advancing T Cell Mediated Therapy Using 3D Tumor Organoids and Microfluidics
Zhang Organ-on-a-chip design for the small intestine modeling
Salminen Microvascular Mimetics for the Advanced Study of Endothelial Dysfunction and Leukocyte Extravasation in Inflammation
Mayo et al. Microfluidics, CTC Capture, Analysis and Expansion
Hassell Human Orthotopic and Metastatic Lung Cancer-On-Chip Models
CN116240108A (zh) 一种四通道器官芯片及其应用和使用方法
Wong Normalization of microvascular physiology in engineered microvessels via cyclic adenosine monophosphate supplementation and artificial lymphatic drainage
Maffettone et al. DEVELOPMENT AND FABRICATION OF MICROFLUIDIC DEVICES TO CONTROL CELL MICROENVIRONMENT
Perinetti Casoni Immune cell self-organization towards ongoing immune reactions on a tissue-mimicking microdev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