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739291A - 使用者終端、無線基地台及無線通訊方法 - Google Patents
使用者終端、無線基地台及無線通訊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201739291A TW201739291A TW106110579A TW106110579A TW201739291A TW 201739291 A TW201739291 A TW 201739291A TW 106110579 A TW106110579 A TW 106110579A TW 106110579 A TW106110579 A TW 106110579A TW 201739291 A TW201739291 A TW 201739291A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allocation
- user terminal
- resource
- transmission
- base station
- Prior art date
Links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description 53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description 39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91
- 238000013468 resource alloca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3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3
- 238000013507 mapp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0
- 238000005259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0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9
- 230000001413 cellular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08000036357 GUCY2D-related recessive retinopathy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9977 d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7274 generation of a signal involved in cell-cell signa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10295 mobile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3321 ampl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3199 nucleic acid amplific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7726 management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2776 aggreg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220 aggreg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880 explo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1228 spectru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384 transportation and deliver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1144 upstream manufactu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101000741965 Homo sapiens Inactive tyrosine-protein kinase PRAG1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2
- 102100038659 Inactive tyrosine-protein kinase PRAG1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2
- 101150071746 Pbsn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37 corr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125000004122 cyclic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774 longter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3307 optical fib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054 sign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364 calcul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969 carri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3256 coordination polym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66 deterio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835 fib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0354 integ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6249 magnetic particl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737 period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0 resear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595 spect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360 synchronis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607—Details of the supervisory signal
- H04L1/1614—Details of the supervisory signal using bitmap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5/00—Baseband systems
- H04L25/02—Details ; 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electrical power along data transmission lines
- H04L25/0202—Channel estimation
- H04L25/0224—Channel estimation using sounding signals
- H04L25/0226—Channel estimation using sounding signals sounding signals per se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44—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allocation of payload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48—Allocation of pilot signals, i.e. of signals known to the receiver
- H04L5/005—Allocation of pilot signals, i.e. of signals known to the receiver of common pilots, i.e. pilots destined for multiple users or terminal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91—Signaling for the administration of the divided path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6/00—Network planning, e.g. coverage or traffic planning tools; Network deployment, e.g. resource partitioning or cells structures
- H04W16/14—Spectrum sharing arrangements between different network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46—Resources in time domain, e.g. slots or frame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53—Resources in frequency domain, e.g. a carrier in FDMA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3—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down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a terminal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4/00—Wireless channel access
- H04W74/08—Non-scheduled access, e.g. ALOHA
- H04W74/0808—Non-scheduled access, e.g. ALOHA using carrier sensing, e.g. 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CSMA]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2—Terminal devices
- H04W88/06—Terminal devices adapted for operation in multiple networks or having at least two operational modes, e.g. multi-mode termina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Digital Transmission Methods That Use Modulated Carrier Waves (AREA)
Abstract
實現UL訊號的分配資訊之適切通知。使用者終端機係具有:收訊部,係將含有上行資源之分配資訊的下行控制資訊,予以接收;和控制部,係基於前記上行資源之分配資訊,來決定每所定數之資源區塊就被重複的資源區塊(RB)分配模態;和送訊部,係使用基於前記RB分配模態而被決定的複數個資源區塊,來發送UL訊號。
Description
本發明係有關於次世代移動通訊系統中的使用者終端、無線基地台及無線通訊方法。
於UMTS(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網路中,為了達到更高速的資料速率、低延遲等目的,長期演進技術(LTE:Long Term Evolution)已被規格化(非專利文獻1)。又,以LTE(亦稱LTE Rel.8或9)的更加寬頻化及高速化為目的,LTE-A(LTE進階版、亦稱LTE Rel.10、11或12)係被規格化,而LTE的後繼系統(例如FRA(Future Radio Access)、5G(5th 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亦稱LTE Rel.13等)也正被研討。
在Rel.8-12的LTE中,是想定在通訊事業者(運作者)所被授權的頻帶(亦稱授權頻帶(licensed band))中做排他性運用而進行規格化。作為授權頻帶係使用例如:800MHz、1.7GHz、2GHz等。
近年來,隨著智慧型手機或平板等之高機能化的使用者終端(UE:User Equipment)之普及,導致使用者流量急遽增加。為了吸收增加的使用者流量,而被要求追加更多的頻率頻帶,但授權頻帶之頻譜(licensed spectrum)係為有限。
因此,在Rel.13 LTE中正在研討,利用授權頻帶以外可利用的免執照頻譜(unlicensed spectrum)之頻帶(亦稱免執照頻帶(unlicensed band)),來擴充LTE系統之頻率(非專利文獻2)。作為免執照頻帶係為例如,可使用Wi-Fi(註冊商標)或Bluetooth(註冊商標)的2.4GHz帶或5GHz帶等之利用,正在研討。
具體而言,在Rel.13 LTE中係正在研討,在授權頻帶與免執照頻帶之間進行載波聚合(CA:Carrier Aggregation)。如此,使用授權頻帶連同免執照頻帶而進行的通訊,稱為LAA(License-Assisted Access)。此外,就將來而言,授權頻帶與免執照頻帶之雙連結(DC:Dual Connectivity)、或免執照頻帶的單獨運作(SA:Stand-Alone),也可能成為LAA的研討對象。
[非專利文獻1] 3GPP TS 36.300 V8.12.0 “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E-UTRA) and 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Network (E-UTRAN); Overall description; Stage 2 (Release 8)”,2010年4月
[非專利文獻2] AT&T, “Drivers, Benefits and Challenges for LTE in Unlicensed Spectrum,” 3GPP TSG RAN Meeting #62 RP-131701
在授權頻帶的上行(UL:Uplink)送訊中,以資源區塊(實體資源區塊(PRB:Physical Resource Block))為分配單位,將連續的1個以上之PRB也就是叢集分配給使用者終端的叢集化單載波分頻多元接取(SC-FDMA:Single Carrier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係被適用。在授權頻帶的叢集化SC-FDMA中係支援,分配單一叢集的單叢集分配(single cluster allocation)、和分配2叢集的雙叢集分配(dual cluster allocation)。
另一方面,在免執照頻帶的上行送訊中,使用者終端的最小送訊頻寬係被限制成所定之頻寬以上等,想定會具有與授權頻帶的上行送訊不同之特性。例如,作為免執照頻帶中的上行資源分配,正在研討分配複數個叢集的多叢集分配。可是,為了適切進行多叢集分配,必須要將上行資源的分配資訊,適切地通知給使用者終端。
又,在免執照頻帶中,為了與其他事業者的
LTE、Wi-Fi或其他系統之共存,而正被研討干擾控制機能之導入。在Wi-Fi中,作為同一頻率內的干擾控制機能,是利用基於CCA(Clear Channel Assessment)的LBT(Listen Before Talk)。
因此,在對LTE系統設定免執照頻帶的情況下也是,作為干擾控制機能是考慮適用聆聽(例如LBT)而分別控制UL送訊與DL送訊。作為免執照頻帶的UL送訊,是進行參照訊號(例如非週期SRS)送訊的情況下,考慮聆聽之設定及/或與上行資料訊號之多工等,要如何控制SRS的分配位置,會是個問題。此情況下,必須要將免執照頻帶中的參照訊號之分配方法及/或參照訊號之分配資訊,適切地通知給使用者終端。
本發明係有鑑於所述問題點而研發,其1個目係為,提供一種可實現UL訊號的分配資訊之適切通知的使用者終端、無線基地台及無線通訊方法。
本發明的一態樣所述之使用者終端,其特徵為,具有:收訊部,係將含有上行資源之分配資訊的下行控制資訊,予以接收;和控制部,係基於前記上行資源之分配資訊,來決定每所定數之資源區塊就被重複的資源區塊(RB)分配模態;和送訊部,係使用基於前記RB分配模態而被決定的複數個資源區塊,來發送UL訊號。
若依據本發明之一態樣,則可實現UL訊號的分配資訊之適切通知。
1‧‧‧無線通訊系統
10‧‧‧無線基地台
11‧‧‧無線基地台
12‧‧‧無線基地台
20‧‧‧使用者終端
30‧‧‧上位台裝置
40‧‧‧核心網路
101‧‧‧收送訊天線
102‧‧‧放大部
103‧‧‧收送訊部
104‧‧‧基頻訊號處理部
105‧‧‧呼叫處理部
106‧‧‧傳輸路介面
201‧‧‧收送訊天線
202‧‧‧放大部
203‧‧‧收送訊部
204‧‧‧基頻訊號處理部
205‧‧‧應用程式部
301‧‧‧控制部
302‧‧‧送訊訊號生成部
303‧‧‧對映部
304‧‧‧收訊訊號處理部
305‧‧‧測定部
401‧‧‧控制部
402‧‧‧送訊訊號生成部
403‧‧‧對映部
404‧‧‧收訊訊號處理部
405‧‧‧測定部
1001‧‧‧處理器
1002‧‧‧記憶體
1003‧‧‧儲存體
1004‧‧‧通訊裝置
1005‧‧‧輸入裝置
1006‧‧‧輸出裝置
1007‧‧‧匯流排
C1‧‧‧巨集蜂巢網
C2‧‧‧小型蜂巢網
[圖1]上行資源之分配之一例的圖示。
[圖2]交錯型多叢集分配之一例的圖示。
[圖3]圖3A及3B為係交錯型多叢集分配之另一例的圖示。
[圖4]構成各交錯的RB(叢集)之一例的圖示。
[圖5]使位元圖之位元值對應至各交錯之一例的圖示。
[圖6]圖6A及6B係為利用了位元圖的UL資源之分配方法之一例的圖示。
[圖7]事前定義的複數個RB對映模態之一例的圖示。
[圖8]規定了對RB對映模態的頻率偏置之表格之一例的圖示。
[圖9]圖9A及9B係為利用了RB對映模態與頻率偏置的UL資源之分配方法之一例的圖示。
[圖10]圖10A-10E係SRS的多工位置之一例的圖示。
[圖11]表示SRS的多工位置的表格之一例的圖示。
[圖12]SRS之分配方法之一例的圖示。
[圖13]SRS之分配方法之另一例的圖示。
[圖14]本實施形態所述之無線通訊系統之概略構成之一例的圖示。
[圖15]本實施形態所述之無線基地台之全體構成之一例的圖示。
[圖16]本實施形態所述之無線基地台之機能構成之一例的圖示。
[圖17]本實施形態所述之使用者終端之全體構成之一例的圖示。
[圖18]本實施形態所述之使用者終端之機能構成之一例的圖示。
[圖19]本實施形態所述之無線基地台及使用者終端的硬體構成之一例的圖示。
在免執照頻帶中運用LTE/LTE-A的系統(例如LAA系統)中,係為了與其他事業者的LTE、Wi-Fi或其他系統之共存,而被認為干擾控制機能是必須的。此外,在免執照頻帶中運用LTE/LTE-A的系統,係無論運用形態是CA、DC或SA之哪一種,都亦可被總稱為LAA、LAA-LTE、LTE-U、U-LTE等。
一般而言,使用免執照頻帶之載波(載波頻率或亦可簡稱為頻率)來進行通訊的送訊點(例如無線基
地台(eNB)、使用者終端(UE)等),係在該當免執照頻帶之載波中偵測到正在進行通訊的其他實體(例如其他使用者終端)的情況下,會被禁止使用該當載波進行送訊。
因此,送訊點,係在比送訊時序還早所定期間的時序上,執行聆聽(LBT:Listen Before Talk)。具體而言,執行LBT的送訊點,係在比送訊時序還早所定期間的時序上,搜尋身為對象的載波頻帶全體(例如1分量載波(CC:Component Carrier)),確認其他裝置(例如無線基地台、使用者終端、Wi-Fi裝置等)是否正在使用該當載波頻帶進行通訊。
此外,在本說明書中,所謂聆聽,係指某送訊點(例如無線基地台、使用者終端等)在進行訊號之送訊之前,偵測/測定是否有從其他送訊點等正在發送出超過所定位準(例如所定功率)之訊號的動作。又,無線基地台及/或使用者終端所進行的聆聽,係亦被稱為LBT、CCA(Clear Channel Assessment)、載波感測等。
送訊點,係在成功確認到其他裝置沒有進行通訊的情況下,就使用該當載波來進行送訊。例如,送訊點,係在以LBT所測定到的收訊功率(LBT期間中的收訊訊號功率)是所定之閾值以下的情況下,就判斷為頻道是處於閒置狀態(LBTidle)而進行送訊。所謂「頻道是處於閒置狀態」,換言之,係指對特定的系統而言,頻道未被佔用,亦稱作頻道係為閒置、頻道係為淨空、頻道係為
自由等等。
另一方面,送訊點,係在對象的載波頻帶之中,即使在一部分之頻帶中偵測到其他裝置是正在使用中,仍會中止自己的送訊處理。例如,送訊點係在偵測到,該當頻帶所涉及之來自其他裝置之訊號的收訊功率,是超過了所定之閾值的情況下,則判斷為頻道係處於忙碌狀態(LBTbusy),而不進行送訊。在LBTbusy的情況下,該當頻道,係必須要再次進行LBT而成功確認到是處於閒置狀態之後,才可以開始利用。此外,LBT所致之頻道的閒置狀態/忙碌狀態之判定方法,係不限於此。
在DL傳輸的情況下,無線基地台在DL送訊前所實施的聆聽(DL-LBT)之結果若為LBT-idle,則可設定省略了LBT的DL送訊(DL爆發送訊)是被容許的期間。聆聽後(LBT-idle的情況下)不實施LBT就容許送訊的期間,亦被稱為DL最大頻道佔用期間(DL MCOT:DL Maximum Channel Occupancy Time)、頻道佔用期間、爆發期間(爆發送訊期間、爆發長度、最大爆發長度、最大容許爆發長度、Maximum burst length)。
在UL傳輸的情況下,使用者終端在UL送訊前所實施的聆聽(UL-LBT)之結果若為LBT-idle,則可設定省略了LBT的UL送訊(UL爆發送訊)是被容許的期間。聆聽後(LBT-idle的情況下)不實施LBT就容許送訊的期間,亦被稱為UL最大頻道佔用期間(UL MCOT:UL Maximum Channel Occupancy Time)、頻道佔
用期間、爆發期間(爆發送訊期間、爆發長度、最大爆發長度、最大容許爆發長度、Maximum burst length)。
如以上所述,在LAA系統中,藉由對送訊點導入基於LBT機制的同一頻率內的干擾控制,就可避免LAA與Wi-Fi之間的干擾、LAA系統間的干擾等。又,即使在運用LAA系統的每一運作者獨立地進行送訊點之控制的情況下,仍可藉由LBT而不必掌握各自的控制內容就能降低干擾。
又,在LAA系統中係也想定,在LBT為成功(處於閒置狀態)的情況下,被送訊點所使用的最小的送訊頻寬,被限制成所定之頻寬(例如5MHz或4MHz)以上。
順便一提,在授權頻帶(例如既存的LTE系統之蜂巢網)的上行送訊中,以資源區塊(實體資源區塊(PRB:Physical Resource Block)、PRB配對等)為分配單位,將連續的1個以上之PRB也就是叢集分配給使用者終端的叢集化SC-FDMA,係被使用。叢集化SC-FDMA,係亦被稱為叢集化DFT展頻OFDM(Clustered DFT spread OFDM)、叢集化DFT-S-OFDM等。
具體而言,在授權頻帶的上行送訊中,係支援:對1使用者終端分配單一叢集的單叢集分配(亦稱為類型0、上行資源分配類型0、單叢集送訊等)、和對1
使用者終端分配2叢集的雙叢集分配(亦稱為類型1、上行資源分配類型1、雙叢集送訊等)。
圖1係授權頻帶的上行資源之分配之一例的圖示。在圖1A中係圖示了,單叢集分配(以下稱為類型0)所致之分配資源之一例。在圖1B中係圖示了,雙叢集分配(以下稱為類型1)所致之分配資源之一例。
如圖1A所示,在類型0中,對使用者終端的分配資源,係藉由開始資源區塊(RBSTART)和所被連續分配之資源區塊數(送訊頻寬)(LCRBs,LCRBs≧1)所對應之資源識別值(RIV:Resource Indication Value)來表示。該當RIV,係基於構成上行頻帶的資源區塊數(NUL RB)、上記RBSTART、上記LCRBs,而被算出,被配置在下行控制資訊(DCI)(亦稱上行排程允諾、UL允諾等)的資源分配欄位中。例如,若上行的系統頻帶係為20MHz,則資源分配欄位係由13位元所構成。
如圖1B所示,在類型1中,對使用者終端的分配資源裡,係含有2個叢集(資源區塊之集合,亦稱資源區塊集合)。各叢集係由連續的1個以上之資源區塊所構成。對使用者終端的分配資源,係藉由表示第1叢集之開始及最終位置的索引S0及S1、和表示第2叢集之開始及最終位置的索引S2及S3來表示。
表示上記索引S0、S1、S2、S3的索引r,係被配置在UL允諾的資源分配欄位中。例如,若上行的系統頻帶係為20MHz,則資源分配欄位係由14位元所構成。
此外,上記索引S0、S1、S2、S3,係亦可為資源區塊之索引,也可為資源區塊群組(RBG)之索引。
在如以上的授權頻帶的上行送訊中,藉由縮窄使用者終端的送訊頻寬(例如圖1A的LCRBs),就可使送訊功率集中在縮窄的送訊頻寬,藉此以確保上行的涵蓋範圍。
另一方面,在免執照頻帶的上行送訊中係想定,最小的送訊頻寬係被限制為例如4MHz等所定之頻寬以上。如此,最小的送訊頻寬是被設定成所定之頻寬以上的免執照頻帶中,恐怕不適用圖1所示的授權頻帶的上行資源之分配方式。
具體而言,在圖1A所示的類型0中,使用者終端的送訊頻寬LCRBs係被限制成,例如所定之頻寬(例如4MHz、20資源區塊)以上的情況下,送訊功率被分散至該當所定之頻寬以上的結果,恐怕會導致上行的涵蓋範圍劣化。又,送訊頻寬LCRBs被限制成所定之頻寬的情況下,由於所被想定的送訊頻寬LCRBs之種類會變少,因此也想定為,不必使用既存的資源分配欄位的全部位元數。
又,在圖1B所示的類型1中,使用者終端之全體的送訊頻寬(S3-S0)(亦稱為總送訊頻寬)是被限制成所定之頻寬(例如4MHz、20資源區塊)以上的情況下,則想定已經沒有必要將第1及第2叢集大小設計成可變更。亦即,想定沒有必要使用S0、S1、S2、S3之4個索引,來指定第1叢集之大小(S1-S0)與第2叢集之大小
(S3-S2)。
因此,適合於送訊頻寬(總送訊頻寬)是被限制成所定之頻寬(例如4MHz、20資源區塊)以上的免執照頻帶的上行資源之分配方式,係被需求。具體而言,即使在將使用者終端的送訊頻寬(總送訊頻寬)設成所定之頻寬(例如4MHz)以上的情況下,可能確保上行之涵蓋範圍的上行資源之分配方式,係被需求。
作為如此的上行資源之分配方式,例如,把在系統頻帶內被往頻率方向做均勻分散的複數個叢集視為送訊單位,將該送訊單位分配給使用者終端的多叢集分配,正被研討。在多叢集分配中,可分配給1使用者終端的最大叢集數,係不是如圖1所示的授權頻帶的上行資源之分配方式般地被限制成2。該當多叢集分配,係亦被稱為交錯型多叢集分配(interlaced multi-cluster allocation)、交錯型多叢集送訊等。
圖2係交錯型多叢集分配之一例的圖示。在圖2中,上行送訊中的送訊單位,係由在系統頻帶內往頻率方向以等間隔而被配置(spaced)的複數個叢集所構成。該當送訊單位,係亦可被稱為交錯。構成1交錯的各叢集,係由1個以上的連續之頻率單位(例如資源區塊、子載波等,例如,在圖2中係為1資源區塊)所構成。
例如,在圖2中,系統頻帶係為20MHz(100資源區塊),交錯#i,係由索引值為{i,i+10,i+20,…,i+90}的10資源區塊(叢集)所構成。於圖2中,各資
源區塊所被標示的號碼,係表示交錯之索引。
如圖2所示,上行系統頻帶是由20MHz(100資源區塊)所構成的情況下,可以設定10個交錯#0-#9。例如,在圖2中,對使用者終端#1係分配了交錯#0及#6。亦即,對使用者終端#1係分配了,構成交錯#0及#6的20叢集。
同樣地,對使用者終端#2係分配了,構成交錯#1、#4及#7的30叢集。又,對使用者終端#3係分配了,構成交錯#2的10叢集。又,對使用者終端#4係分配了,構成交錯#3的10叢集。又,對使用者終端#5係分配了,構成交錯#5及#9的20叢集。又,對使用者終端#6係分配了,構成交錯#8的10叢集。
此外,在圖2中,雖然1交錯內的1資源區塊是對應於1叢集,但不限於此。1叢集,係只要是由1個以上的連續之頻率單位(例如資源區塊(RB)、子載波、資源區塊群組等)所構成即可。又,在圖2中,雖然假設交錯(送訊單位)是由10叢集所構成,但構成1交錯的叢集數係不限於10。
在圖2所示的交錯型多叢集分配中,由於被分配給使用者終端的交錯(送訊單位)是由已被分散在系統頻帶內的複數個叢集所構成,因此可將使用者終端的總送訊頻寬,設成所定之頻寬(例如4MHz)以上。另一方面,各叢集係由例如1資源區塊等之窄頻帶所構成,因此藉由使送訊功率集中於該當窄頻帶,就可防止上行的涵蓋
範圍之劣化。
又,在多叢集分配中,考慮利用相鄰之交錯的分配方法、和無關於相鄰之交錯而分配複數個交錯的方法。圖3A係圖示了相鄰的交錯之分配(Allocation of adjacent interlaces)之一例。在圖3A中係圖示,交錯是由10叢集(此處係為10RB)所構成的情況下,將2以上之叢集大小以相鄰之交錯加以構成的情形。此情況下,可改善UL送訊的單載波特性。
圖3B係圖示了複數個交錯之分配(Allocation of multiple interlaces)之一例。在圖3B中係圖示了,在分配複數個交錯的情況下,至少利用不相鄰之交錯而對使用者終端分配叢集的情形。若考慮每1MHz的送訊功率之上限之限制也就是功率頻譜密度(PSD:Power Spectral Density),則即使在1MHz內分配許多的RB,仍無法使功率變大。因此,從PSD的觀點來看,在分配了複數個交錯的情況下,利用不相鄰之交錯來進行叢集(例如RB)之分配,較為理想。
如此一來,在多叢集分配中,圖3A與圖3B所示的分配方法係各有其特徵,基於通訊環境等來控制分配方法,較為理想。於是,本發明人等係著眼於,在交錯多叢集之分配方法中,基於通訊環境等,來適用相鄰之交錯分配(Allocation of adjacent interlaces)、及/或至少不相鄰之複數交錯分配(Allocation of multiple interlaces)。然後,本發明人等係發現了,在適用相鄰之
交錯分配、及/或不相鄰之複數交錯分配時,可將上行分配資源適切地通知給使用者終端的方法。
本實施形態之一態樣,係將含有頻率方向之每所定範圍(例如10RB)地會有同一資源(RB、或叢集)分配模態是被重複的上行資源之分配資訊的下行控制資訊,從無線基地台通知給使用者終端。上行資源之分配資訊係可設計成,表示從已被事前設定之複數個資源分配候補所選擇出來的所定之資源分配的位元資訊。
以下,參照圖式而詳細說明第1實施形態。此外,在本實施形態中,雖然將有被設定聆聽的載波(蜂巢網)假設為免執照頻帶來做說明,但不限於此。本實施形態,係只要是有被設定聆聽的頻率載波(蜂巢網),則無論是授權頻帶或免執照頻帶,都可適用。
又,在本實施形態中,雖然想定是,未被設定聆聽的載波(例如授權頻帶的首要蜂巢網(PCell))、與有被設定聆聽的載波(例如免執照頻帶的次級蜂巢網(SCell))的CA或DC係被適用的情況,但不限於此。例如,即使在有被設定聆聽的載波(蜂巢網)中,使用者終端是單獨地連接的情況等,仍可適用本實施形態。
又,在本實施形態中,係假設交錯型多叢集分配,是在免執照頻帶之蜂巢網中被適用,但不限於此。該當交錯型多叢集分配,係亦可在授權頻帶的蜂巢網中被適用。
在第1態樣中係說明,作為多叢集之分配資源的通知方法,是利用位元圖的情況。
圖4係圖示了,系統頻帶為20MHz(100資源區塊),10個交錯(1st Interlace-10th Interlace)是分別由不同的10RB(叢集)所構成的情況。例如係圖示了,第1個交錯(1st Interlace),係由索引值為{0,10,20,…,90}的10資源區塊(叢集)所構成的情況。又係圖示了,第2個交錯(2nd Interlace),係由索引值為{1,11,21,…,91}的10資源區塊(叢集)所構成的情況。第3個以後的交錯也是可像圖4所示般地同樣地構成。
此外,在圖4中,雖然1交錯內的1資源區塊是對應於1叢集,但不限於此。1叢集,係只要是由1個以上的連續之頻率單位(例如資源區塊(RB)、子載波、資源區塊群組等)所構成即可。又,在圖4中,雖然假設交錯(送訊單位)是由10叢集所構成,但構成1交錯的叢集數係不限於10。例如,交錯之數量,係亦可隨著系統頻帶來設定。
無線基地台,係在下行控制資訊(例如UL允諾)的所定欄位中,包含有從10個交錯之中表示1或複數個交錯的位元圖,而發送至使用者終端。作為所定欄位係可利用例如:既存系統的資源分配欄位(RA:Resource Allocation Field)。位元圖的構成,係可設定成,讓各位
元分別對應於不同的交錯(參照圖5)。例如,以對應於10個交錯的10位元來構成位元圖,設計成可將10個交錯分別以“1”或“0”來加以指定之構成。
在圖5中係圖示了,令10個交錯(1st Interlace-10th Interlace)分別對應於b0-b9的情況。例如,對應於位元值會是“0”之交錯的資源係不分配,而將對應於位元值會是“1”之交錯的資源,分配給使用者終端。此外,位元圖構成係不限於此。
無線基地台,係每使用者終端地選擇所定之交錯並通知位元圖。無線基地台,係藉由利用位元圖來通知上行資源分配,就可將相鄰之交錯分配、或不相鄰之複數交錯分配,加以適宜選擇並通知。使用者終端,係基於從無線基地台所被發送的下行控制資訊中所含之位元圖,來控制UL資源(例如上行共享頻道)之分配。
此外,無線基地台係可設定,以使得位元圖中用來通知交錯之資源分配的“1”的數量之合計,不會是7。例如,無線基地台,係和先前的LTE UL中的資源分配相同,可以使得分配RB數會是2、3或5之倍數的方式,來控制交錯之分配。藉此,可一面抑制UL送訊波形生成時的DFT之複雜度,一面實現有彈性的資源分配。
圖6A係圖示了,無線基地台是將b0-b9=(0100001001)作為位元圖而發送至某個使用者終端的情況。這是相當於,無線基地台係對某個使用者終端,分配
了第2個、第7個及第10個交錯(3個交錯)所對應之UL資源(RB、或叢集)的情況。使用者終端,係基於從無線基地台所被通知的位元圖,而對所定之UL資源(此處係為PRB#1、#6、#9、#11、#16、#19‧‧‧、#91、#96、#99),分配上行資料。
此情況下,頻率方向的每所定範圍(此處係為10RB)地,對同一資源區塊(此處係為第1個、第6個及第9個RB)的分配,係被重複。此外,亦可在頻率方向上的所定範圍(此處係為每10RB之範圍)之全部中不是同一模態,而是在至少複數個所定範圍中是同一模態的構成。
圖6B係圖示了,無線基地台是將b0-b9=(1000010000)作為位元圖而發送至某個使用者終端的情況。這是相當於,無線基地台係對某個使用者終端,分配了第1個及第6個交錯(2個交錯)所對應之UL資源的情況。使用者終端,係基於從無線基地台所被通知的位元圖,而對所定之UL資源(此處係為PRB#0、#5、#10、#15‧‧‧、#90、#95),分配上行資料。
亦即,頻率方向的每所定範圍(此處係為10RB)地,對同一資源區塊(此處係為第0個及第5個RB)的分配,係被重複。此外,亦可在頻率方向上的所定範圍(此處係為每10RB之範圍)之全部中不是同一模態,而是在至少複數個所定範圍中是同一模態的構成。
如此,從分別由不同RB(叢集)所構成的複
數個交錯之中選擇出所定之交錯而控制UL資源之分配,同時,將表示該當已選擇之交錯的位元資訊(位元圖),通知給使用者終端。藉此,無線基地台,係可對相鄰之交錯分配(Allocation of adjacent interlaces)、或不相鄰之複數交錯分配(Allocation of multiple interlaces)設定UL資源,並可向使用者終端以下行控制資訊進行通知。
在第2態樣中係說明,作為多叢集之分配資源的通知方法,是利用已被事前規定之所定模態所對應的位元資訊的情況。具體而言,事前將資源分配模態(對映模態)做複數定義,選擇所定之資源分配模態所對應之位元值而通知給使用者終端。
圖7係圖示了,將RB對映模態地亦了16個(4位元)時之一例。此處係表示,各位元值(x3、x2、x1、x0)所對應之RB對映模態是分別在頻率方向之每所定範圍(此處係為10RB)中為相同地設定的情況。例如,各位元值所對應之RB對映模態,係可為單一交錯或複數個交錯所組合的構成。
例如,圖7的位元值“0000”,係對應於圖4中的第1個交錯(1st Interlace-10th Interlace),位元值“0010”,係對應於圖4中的第1個與第6個交錯之組合(1st Interlace+6th Interlace)。又,在事前定義的RB對映模態中,係以相鄰之交錯分配(Allocation of adjacent
interlaces)、與不相鄰之複數交錯分配(Allocation of multiple interlaces)都會被包含的方式來定義,較為理想。當然亦可定義成只包含其中一方之構成。
又,表示事前定義之RB對映模態的位元數,係設定成小於所定值(例如10位元),較為理想。藉此,相較於利用位元圖的情況,可較為削減下行控制資訊之負擔。
又,亦可除了圖7所示的複數個RB對映模態以外,還設定表示對該當RB對映模態的頻率方向之偏置的位元欄位。圖8係圖示了,將對RB模態的頻率方向之偏置,以3位元(x6、x5、x4)加以規定的情況。此情況下,偏置,係可以從0(無偏置)到7做規定,因此關於圖7所示的各RB對映模態,係可在頻率方向平移最多達7個資源(RB、或子載波)。
又,表示RB對映模態的位元資訊、和表示頻率偏置的位元資訊之合計設定成是小於所定值(例如10位元),較為理想。例如,將下行控制資訊之所定欄位(例如RA欄位)設成X位元(例如X=7)的情況下,表示RB對映模態的位元資訊是以Y位元(例如Y=4),表示頻率偏置的位元資訊是以Z位元(例如Z=3(=X-Y))所構成。藉此,相較於利用位元圖的情況,可較為削減下行控制資訊之負擔。
圖9係圖示了,無線基地台將表示所定之RB對映模態、和對該當所定之RB對映模態所適用之頻率偏
置的位元資訊,發送至某個使用者終端時之一例。此處雖然圖示了,將RB對映模態以4位元(x3、x2、x1、x0)做定義,將頻率偏置以3位元(x6、x5、x4)做定義的情況,但不限於此。
圖9A係圖示了,無線基地台,作為表示所定之RB對映模態與頻率偏置的位元資訊(7位元),而將1000010(=x6、x5、x4、x3、x2、x1、x0)通知給使用者終端的情況。具體而言,對應於所定之RB對映模態的位元值(x3、x2、x1、x0)係為“0010”,在適用圖7所示的對映模態的情況下,係對應於第1個與第6個交錯之組合(1st Interlace+6th Interlace)。對應於頻率偏置的位元值(x6、x5、x4)係為“100”,在適用圖8所示的頻率偏置的情況下,偏置值係為4。
使用者終端,係基於從無線基地台所被通知的位元資訊,而對所定之UL資源(此處係為PRB#4、#9、#14、#19‧‧‧、#94、#99),分配上行資料。此情況下,頻率方向的每所定範圍(此處係為10RB)地,對同一資源區塊(此處係為第4個及第9個RB)的分配,係被重複。此外,亦可在頻率方向上的所定範圍(此處係為每10RB之範圍)之全部中不是同一模態,而是在至少複數個所定範圍中是同一模態的構成。
圖9B係圖示了,無線基地台,作為表示所定之RB對映模態與頻率偏置的位元資訊(7位元),而將1110000(=x6、x5、x4、x3、x2、x1、x0)通知給使用者
終端的情況。具體而言,對應於所定之RB對映模態的位元值(x3、x2、x1、x0)係為“0000”,在適用圖7所示的對映模態的情況下,係對應於第1個交錯(1st Interlace)。對應於頻率偏置的位元值(x6、x5、x4)係為“111”,在適用圖8所示的頻率偏置的情況下,偏置值係為7。
使用者終端,係基於從無線基地台所被通知的位元資訊,而對所定之UL資源(此處係為PRB#7、#17‧‧‧、#97),分配上行資料。此情況下,頻率方向的每所定範圍(此處係為10RB)地,對同一資源區塊(此處係為第7個RB)的分配,係被重複。此外,亦可在頻率方向上的所定範圍(此處係為每10RB之範圍)之全部中不是同一模態,而是在至少複數個所定範圍中是同一模態的構成。
如此,藉由使用小於所定值之位元而被事前定義的複數個RB對映模態與頻率偏置之組合來控制UL資源之分配,就可削減下行控制資訊之負擔。又,藉由在事前定義之複數個RB對映模態中包含有相鄰之交錯分配、和不相鄰之複數交錯分配,無線基地台就可適宜選擇任一構成來進行UL資源控制。
在第2實施形態中係說明,有適用聆聽的蜂巢網中的UL參照訊號(例如SRS)之送訊控制之一例。此外,第
2實施形態,係可單獨適用,也可和第1實施形態組合適用。
在未適用聆聽的蜂巢網(例如既存系統之授權頻帶蜂巢網)中,係支援從使用者終端以非週期所發送的SRS(A-SRS)。在既存系統中,無線基地台,一旦將觸發非週期SRS送訊的下行控制資訊通知給使用者終端,則使用者終端係基於該當觸發而將非週期SRS,與上行共享頻道(PUSCH)一併發送。
於利用免執照頻帶蜂巢網的LAA中也是,正在研討要支援非週期SRS送訊。另一方面,在免執照頻帶蜂巢網中,即使在沒有PUSCH送訊的情況下仍進行非週期SRS送訊,這件事情也正被研討。此情況下,在免執照頻帶蜂巢網中,關於PUSCH與SRS,考慮只進行PUSCH送訊的訊框構成(參照圖10A)、進行PUSCH送訊與SRS送訊之雙方的訊框構成(參照圖10B、10C)、只進行SRS送訊的訊框構成(參照圖10D、10E)之適用。此外,在圖10B、圖10D中係圖示了,將SRS配置在PUSCH之前(例如子訊框)之開頭,在圖10C、圖10E中係圖示了,將SRS配置在PUSCH之後(例如子訊框之末尾(若有聆聽用之間隙被形成則在間隙之前))的情況。
於某個子訊框中,將只進行SRS送訊的第1使用者終端、和進行SRS與PUSCH送訊的第2使用者終端予以多工的情況下,被認為要適用將SRS送訊配置在
子訊框開頭的圖10B、圖10D之構成。藉此,可抑制第1使用者終端的SRS送訊阻擋了第2使用者終端的PUSCH送訊、或第2使用者終端的UL送訊阻擋了第1使用者終端的SRS用的CCA間隙。
另一方面,將只進行PUSCH送訊的構成(例如第1使用者終端)、和進行SRS與PUSCH送訊的構成(例如第2使用者終端)予以多工的情況下,被認為要適用將SRS送訊配置在子訊框之末尾的圖10C之構成。藉此,可利用SRS而即時獲得正確的頻道推定。
如此,本發明人等係著眼於,在只進行PUSCH送訊的構成,進行PUSCH送訊與SRS送訊之雙方的構成,及只進行SRS送訊的構成被導入的情況下,若對複數個使用者終端適用不同的構成,則會隨著SRS之配置而導致發生阻擋等之問題的這點。於是,本發明人等係想出,考慮在各使用者終端中,利用只進行PUSCH送訊的構成、進行PUSCH送訊與SRS送訊之雙方的構成、及只進行SRS送訊的構成之任一者,而將SRS送訊之位置加以變更並控制。
例如,某個使用者終端是進行PUSCH送訊與SRS送訊之雙方的情況下,則將SRS的多工位置設計成可變更(configurable)之構成,並將SRS之位置資訊予以通知(第1態樣)。又,某個使用者終端是只發送SRS(不會與PUSCH送訊一起發送SRS)的情況下,則設計成將SRS的多工位置設定成所定位置(例如固定地設
定)之構成即可(第2態樣)。此外,在以下的說明中,雖然針對SRS加以說明,但本實施形態係不限於此,亦可利用於其他的UL訊號(例如其他的參照訊號等)。
無線基地台,係在將PUSCH送訊與SRS送訊之雙方對使用者終端做指示的情況下,則對該當使用者終端,通知SRS之位置(多工位置、對映位置)之相關資訊。使用者終端,係基於從無線基地台所接收到的SRS之位置之相關資訊,來控制SRS與PUSCH之送訊。
作為SRS的多工位置(SRS position)係可利用:發送PUSCH的UL子訊框之前一個子訊框中的UpPTS(Uplink Pilot TimeSlot)、第1個可利用的有效符元(1st available valid symbol)、或於UL子訊框中變成有效的最後之符元(end of the valid symbol)。
無線基地台,係可將SRS之位置之相關資訊包含在下行控制資訊中而通知給使用者終端。作為下行控制資訊,係可利用UL允諾及/或共通PDCCH(common PDCCH)。共通PDCCH,係為對複數個使用者終端共通地被發送的PDCCH,亦可為共通搜尋空間。
例如,無線基地台,係在觸發非週期SRS的位元欄位中,包含SRS之位置之相關資訊而通知給使用者終端。圖11中圖示了表示SRS之位置的資訊所被規定而成的表格之一例。
於圖11中,位元值“0”係相當於,用來指示對PUSCH所被發送之UL子訊框之前的子訊框中的UpPTS、及/或UL子訊框中第1個可利用的有效符元,對映SRS的位元資訊。至於是要利用哪種方法,係可事前定義,亦可藉由上層訊令等來做設定。或者可讓使用者終端來判斷而選擇之。
位元值“1”係相當於,用來指示對UL子訊框中PUSCH分配後之符元(例如UL子訊框中變成有效的最後之符元)對映SRS的位元資訊。例如可設成,分配PUSCH之符元的下一符元以後且為能夠分配的任一者(最後之符元)。
無線基地台,係考慮對各使用者終端做適用的SRS送訊之形態(SRS送訊有無、SRS送訊的情況、PUSCH送訊之有無等),至少向指示非週期SRS送訊的使用者終端,發送SRS之位置之相關資訊。
圖12、圖13係圖示,基於對各使用者終端做適用的SRS送訊之形態,來控制SRS的多工位置時之一例。此處係圖示,於SF#n-1~#n+2中,對UE1-UE3分別適宜進行非週期SRS之送訊指示的情況。
具體而言係圖示了,在SF#n中,係對UE1指示不進行PUSCH送訊的SRS送訊,對UE2、3指示PUSCH送訊與SRS送訊的情況。又圖示了,在SF#n+1中,係對UE1、2指示PUSCH送訊與SRS送訊,對UE3只指示PUSCH送訊的情況。又圖示了,在SF#n+2中,
對UE1-3只指示PUSCH送訊的情況。
於圖12、圖13中,無線基地台,係使用將SF#n予以排程的下行控制資訊,對UE2和UE3指示PUSCH送訊與SRS送訊,對UE1只指示SRS送訊。因此,於SF#n中,係由將SRS與PUSCH之雙方予以發送的使用者終端(UE2、UE3)、和不進行PUSCH送訊只進行SRS送訊的使用者終端(UE1)存在。
無線基地台,係對使用者終端下達指示,使其對SF#n之前的SF#n-1中的UpPTS,對映SRS(參照圖12)。或者,無線基地台係指示,對SF#n中第1個可利用之有效符元對映SRS(參照圖13)。例如,無線基地台,係基於圖11的表格,而將所定之位元資訊(此處係為“0”),包含在下行控制資訊中而發送給使用者終端。作為下行控制資訊,係可利用將SF#n予以排程的UL允諾、及/或共通PDCCH。
例如,無線基地台,係可在用來指示PUSCH之送訊的UL允諾中,包含有非週期SRS之觸發、和SRS之位置之相關資訊,而發送至使用者終端(例如UE2、UE3)。又,無線基地台,係可利用UL允諾或共通PDCCH,而向UE1,通知SRS之位置之相關資訊。使用者終端,係基於下行控制資訊中所含之SRS之位置之相關資訊,來進行錄製,以使得SRS送訊會在PUSCH送訊前進行。
又,無線基地台,係使用將SF#n+1予以排程
的下行控制資訊,對UE1和UE2指示PUSCH送訊與SRS送訊,並且,對UE3只指示PUSCH送訊。亦即,於SF#n+1中,係有發送SRS與PUSCH之雙方的使用者終端(UE1、UE2)、和不進行SRS送訊只進行PUSCH送訊的使用者終端(UE3)存在。如此,在SF#n+1中,只進行SRS送訊的使用者終端係不存在。
此情況下,無線基地台係指示,對SF#n+1中變成有效的最後之符元(例如CCA間隙的前一個符元),對映SRS(參照圖12、圖13)。例如,無線基地台,係基於圖11的表格,而將所定之位元資訊(此處係為“1”),包含在下行控制資訊中而發送給使用者終端(例如至少UE1和UE2)。作為下行控制資訊,係可利用將SF#n+1予以排程的UL允諾、及/或共通PDCCH。
例如,無線基地台,係可在用來指示PUSCH之送訊的UL允諾中,包含有非週期SRS之觸發、和SRS之位置之相關資訊,而發送至使用者終端(例如UE1、UE2)。又,無線基地台,係對不進行SRS送訊的UE3,可發送不含SRS之位置之相關資訊的UL允諾。當然,即使對UE3,也可發送含有其他使用者終端之SRS之位置之相關資訊的UL允諾。使用者終端,係基於下行控制資訊中所含之SRS之位置之相關資訊,來進行錄製,以使得SRS送訊會在PUSCH送訊後進行。
又,於圖12、圖13中圖示了,無線基地台,係使用將SF#n+2予以排程的下行控制資訊,對UE1-UE3
指示不進行SRS送訊而進行PUSCH送訊的情況。亦即,於SF#n+2中,發送SRS的使用者終端係不存在。
如此,隨應於對各使用者終端的SRS之送訊方法,來控制各子訊框中的SRS的多工位置,就可抑制在使用者終端間,資源發生碰撞。此外,亦可構成為,無線基地台,係隨應於在某個子訊框中,是否有只進行SRS送訊的使用者終端,來控制其他使用者終端的SRS之位置。
亦可構成為,在不進行PUSCH送訊而進行SRS送訊的情況下,總是將SRS分配至PUSCH送訊前。例如,在不進行PUSCH送訊而進行SRS送訊的情況下,使用者終端係進行控制,以使得對已被指示SRS送訊之子訊框之前的子訊框中的UpPTS、或於UL子訊框中第1個可利用之有效符元,對映SRS。
例如,在圖12、圖13所示的情況下,UE1,係位於於SF#n中只進行SRS送訊,而進行控制,以使得對SF#n之前的SF#n-1中的UpPTS、或是於SF#n中第1個可利用之有效符元,對映SRS。此情況下,亦可為,無線基地台係至少在對UE2、UE3的下行控制資訊中包含有SRS之位置之相關資訊,在對UE1的下行控制資訊中不包含有SRS之位置之相關資訊。
如此就構成為,在有某個子訊框中不進行
PUSCH送訊而進行SRS送訊的使用者終端存在的情況下,總是將SRS分配在PUSCH送訊前。藉此,就可抑制只進行SRS送訊的使用者終端的SRS、與從其他使用者終端所被發送的PUSCH之碰撞。
以下,說明本實施形態所述之無線通訊系統之構成。在此無線通訊系統中,上述的各實施形態所述之無線通訊方法會被適用。此外,各實施形態所述之無線通訊方法,係可單獨使用,也可組合使用。
圖14係本實施形態所述之無線通訊系統之概略構成之一例的圖示。在無線通訊系統1中係可適用,以LTE系統之系統頻寬為1單位的複數個基本頻率區塊(分量載波)所一體化而成的載波聚合(CA)及/或雙連結(DC)。又,無線通訊系統1係具有,可利用免執照頻帶的無線基地台(例如LTE-U基地台)。
此外,無線通訊系統1係亦可被稱為SUPER 3G、LTE-A(LTE-Advanced)、IMT-Advanced、4G(4th 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5G(5th 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FRA(Future Radio Access)等。
圖14所示的無線通訊系統1係具備:形成巨集蜂巢網C1的無線基地台11、被配置在巨集蜂巢網C1內,形成比巨集蜂巢網C1小的小型蜂巢網C2的無線基
地台12(12a-12c)。又,巨集蜂巢網C1及各小型蜂巢網C2中,係配置有使用者終端20。例如,考慮將巨集蜂巢網C1在授權頻帶做利用,將小型蜂巢網C2在免執照頻帶(LTE-U)中做利用的形態。又,考慮將小型蜂巢網之一部分在授權頻帶中做利用,將其他小型蜂巢網在免執照頻帶中做利用的形態。
使用者終端20,係可連接至無線基地台11及無線基地台12之雙方。想定使用者終端20,係將使用不同頻率的巨集蜂巢網C1與小型蜂巢網C2,藉由CA或DC而同時加以使用。例如,可從利用授權頻帶的無線基地台11對使用者終端20,發送利用免執照頻帶的無線基地台12(例如LTE-U基地台)所相關之協助資訊(例如下行訊號構成)。又,亦可構成為,在授權頻帶與免執照頻帶中進行CA的情況下,亦可由1個無線基地台(例如無線基地台11)來控制授權頻帶蜂巢網及免執照頻帶蜂巢網之時程。
此外,亦可構成為,使用者終端20,係不連接至無線基地台11,而連接至無線基地台12。例如,亦可構成為,使用免執照頻帶的無線基地台12是與使用者終端20單獨地連接。此情況下,是由無線基地台12來控制免執照頻帶蜂巢網之時程。
使用者終端20與無線基地台11之間,係可在相對較低的頻帶(例如2GHz)中使用頻寬較窄的載波(被稱為既存載波、Legacy carrier等)來進行通訊。另
一方面,使用者終端20與無線基地台12之間,係在相對較高的頻帶(例如3.5GHz、5GHz等)中使用頻寬較廣的載波,也可使用與無線基地台11之間相同的載波。此外,各無線基地台所利用的頻帶之構成係不限於此。
無線基地台11與無線基地台12之間(或2個無線基地台12間),係可為有線連接(例如符合CPRI(Common Public Radio Interface)的光纖、X2介面等)或無線連接之構成。
無線基地台11及各無線基地台12,係分別與上位台裝置30連接,透過上位台裝置30而連接至核心網路40。此外,上位台裝置30雖然包含有例如存取閘道裝置、無線網路控制器(RNC)、機動性管理實體(MME)等,但不限定於此。又,各無線基地台12,係亦可透過無線基地台11而連接至上位台裝置30。
此外,無線基地台11,係為具有相對較廣涵蓋範圍的無線基地台,亦可被稱為巨集基地台、集約節點、eNB(eNodeB)、收送訊點等。又,無線基地台12,係為具有局部性涵蓋範圍的無線基地台,亦可被稱為小型基地台、微基地台、微微基地台、毫微微基地台、HeNB(Home eNodeB)、RRH(Remote Radio Head)、收送訊點等。以下,在不區別無線基地台11及12時,則總稱為無線基地台10。又,將同一免執照頻帶加以共用而利用的各無線基地台10,係被構成為在時間上同步,較為理想。
各使用者終端20,係為支援LTE、LTE-A等之各種通訊方式的終端,不只包含移動通訊終端,也可包含固定通訊終端。
在無線通訊系統1中,作為無線存取方式,在下行鏈結係適用正交分頻多元接取(OFDMA: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在上行鏈結係適用單載波-分頻多元接取(SC-FDMA:Single-Carrier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OFDMA,係將頻帶分割成複數個窄頻帶(子載波),將資料對映至各子載波而進行通訊的多載波傳輸方式。SC-FDMA,係將系統頻寬對每台終端分割成1或連續的資源區塊所成之頻帶,藉由複數終端彼此使用不同頻帶,以降低終端間干擾的單載波傳輸方式。此外,上行及下行之無線存取方式,係不限於這些的組合。
在無線通訊系統1中,作為下行鏈結之頻道,係使用被各使用者終端20所共享的下行共享頻道(PDSCH:Physical Downlink Shared Channel)、報知頻道(PBCH:Physical Broadcast Channel)、下行L1/L2控制頻道等。PDSCH係亦被稱為下行資料頻道。藉由PDSCH而傳輸使用者資料或上層控制資訊、SIB(System Information Block)等。又,藉由PBCH而傳輸MIB(Master Information Block)。
下行L1/L2控制頻道係含有:PDCCH(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EPDCCH
(Enhanced 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PCFICH(Physical Control Format Indicator Channel)、PHICH(Physical Hybrid-ARQ Indicator Channel)等。藉由PDCCH而傳輸,含有PDSCH及PUSCH之排程資訊的下行控制資訊(DCI:Downlink Control Information)等。藉由PCFICH而傳輸,PDCCH中所使用的OFDM符元數也就是CFI(Control Format Indicator)。藉由PHICH而傳輸對PUSCH的HARQ之送達確認資訊(ACK/NACK)。EPDCCH,係與PDSCH被分頻多工,與PDCCH同樣地被使用於DCI等之傳輸。
在無線通訊系統1中,作為上行鏈結之頻道,係使用被各使用者終端20所共享的上行共享頻道(PUSCH:Physical Uplink Shared Channel)、上行L1/L2控制頻道(PUCCH: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隨機存取頻道(PRACH:Physical Random Access Channel)等。PUSCH係亦被稱為上行資料頻道。藉由PUSCH而傳輸使用者資料或上層控制資訊。又,藉由PUCCH而傳輸下行鏈結的無線品質資訊(CQI:Channel Quality Indicator)、送達確認資訊(ACK/NACK)等。藉由PRACH而傳輸,用來與蜂巢網建立連接所需之隨機存取前文。
在無線通訊系統1中,作為下行參照訊號,係傳輸:蜂巢網固有參照訊號(CRS:Cell-specific Reference Signal)、頻道狀態資訊參照訊號(CSI-RS: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Reference Signal)、解調用參照訊號(DMRS:DeModulation Reference Signal)、偵測及/或測定用參照訊號(DRS:Discovery Reference Signal)等。又,在無線通訊系統1中,作為上行參照訊號,係傳輸:測定用參照訊號(SRS:Sounding Reference Signal)、解調用參照訊號(DMRS)等。此外,DMRS係亦可被稱為使用者終端固有參照訊號(UE-specific Reference Signal)。又,所被傳輸的參照訊號,係不限於這些。
圖15係本實施形態所述之無線基地台之全體構成之一例的圖示。無線基地台10係具備:複數收送訊天線101、放大部102、收送訊部103、基頻訊號處理部104、呼叫處理部105、傳輸路介面106。此外,收送訊天線101、放大部102、收送訊部103,係分別只要含有1個以上而被構成即可。
藉由下行鏈結而從無線基地台10被發送至使用者終端20的使用者資料,係從上位台裝置30透過傳輸路介面106而被輸入至基頻訊號處理部104。
在基頻訊號處理部104中,關於使用者資料,係被進行:PDCP(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層之處理、使用者資料之分割‧結合、RLC(Radio Link Control)重送控制等之RLC層的送訊處
理、MAC(Medium Access Control)重送控制(例如HARQ(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的送訊處理)、排程、傳輸格式選擇、頻道編碼、逆高速傅立轉換(IFFT:Inverse Fast Fourier Transform)處理、預編碼處理等之送訊處理,而被傳輸至收送訊部103。又,關於下行控制訊號也是,會進行頻道編碼或逆高速傅立葉轉換等之送訊處理,然後被傳輸至收送訊部103。
收送訊部103,係將從基頻訊號處理部104對每一天線進行預編碼而輸出的基頻訊號,轉換成無線頻帶而發送。已被收送訊部103進行頻率轉換的無線頻率訊號,係被放大部102所增幅,從收送訊天線101被發送。
收送訊部103,係可在免執照頻帶中進行上行及/或下行(以下記作上行/下行)訊號之收送訊。此外,收送訊部103,係亦可在授權頻帶中進行上行/下行訊號之收送訊。收送訊部103,係可由基於本發明所述之技術領域中的共通認識而被說明的發射器/接收器、收送訊電路或收送訊裝置所構成。此外,收送訊部103係亦可以一體的收送訊部之方式而被構成,亦可由送訊部及收訊部所構成。
另一方面,關於上行訊號,已被收送訊天線101所接收之無線頻率訊號,係被放大部102所增幅。收送訊部103係將已被放大部102所增幅的上行訊號,予以接收。收送訊部103,係將收訊訊號予以頻率轉換成基頻訊號,輸出至基頻訊號處理部104。
在基頻訊號處理部104中,係對已被輸入之上行訊號中所含之使用者資料,進行高速傅立葉轉換(FFT:Fast Fourier Transform)處理、逆離散傅立葉轉換(IDFT:Inverse 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處理、錯誤訂正解碼、MAC重送控制的收訊處理、RLC層及PDCP層的收訊處理,然後透過傳輸路介面106而被傳輸至上位台裝置30。呼叫處理部105,係進行通訊頻道之設定或釋放等之呼叫處理、或無線基地台10的狀態管理、或無線資源之管理。
傳輸路介面106,係透過所定之介面,與上位台裝置30收送訊號。又,傳輸路介面106,係亦可透過符合基地台間介面(例如CPRI(Common Public Radio Interface)的光纖、X2介面)而與其他無線基地台10收送訊號(回程網路訊令)。
此外,收送訊部103,係至少使用免執照頻帶,向使用者終端20,發送下行訊號。例如,收送訊部103係發送,用來對使用者終端20分配PUSCH的DCI(UL允諾),對使用者終端20分配PDSCH的DCI(DL分配)。
具體而言,收送訊部103係可發送,含有在頻率方向之每所定範圍地會有同一資源區塊(RB)分配模態是被重複的上行資源之分配資訊的DCI。上行資源之分配資訊係可設計成,表示從已被事前設定之複數個RB分配候補所選擇出來的所定之RB分配的位元資訊。又,
表示所定之RB分配的位元資訊係可為,將從表示不同RB之分配的複數個交錯所選擇出來的1或複數個所定交錯加以指定的位元圖。
或者,表示所定之RB分配的位元資訊係可為,表示:從已被事前設定之複數個RB分配候補所選擇出來的所定之RB分配、與對所定之RB分配的頻率方向之偏置值的位元資訊。
又,收送訊部103,係至少使用免執照頻帶,從使用者終端20,接收上行訊號。例如,收送訊部103,係從使用者終端20接收,藉由上記DCI(UL允諾)而被分配的PUSCH。
又,收送訊部103,係亦可將對使用者終端20指示UL參照訊號(例如A-SRS)之送訊(觸發)、和該當A-SRS之位置之相關資訊,發送至使用者終端20。又,收送訊部103,係將從使用者終端20所被發送的A-SRS,予以接收。
圖16係為本實施形態所述之無線基地台之機能構成之一例的圖示。此外,在圖16中,主要圖示了本實施形態中的特徵部分之機能區塊,無線基地台10係亦具有無線通訊上所必須的其他機能區塊。如圖16所示,基頻訊號處理部104,係至少具備:控制部(排程器)301、送訊訊號生成部302、對映部303、收訊訊號處理部304、測定部305。
控制部(排程器)301,係實施無線基地台10
全體的控制。此外,對授權頻帶與免執照頻帶是以1個控制部(排程器)301進行排程的情況下,控制部301係控制授權頻帶蜂巢網及免執照頻帶蜂巢網之通訊。控制部301,係可為基於本發明所述之技術領域中的共通認識而被說明的控制器、控制電路或控制裝置。
控制部301係控制例如:送訊訊號生成部302所致之下行訊號之生成、或對映部303所致之下行訊號之分配。又,控制部301係控制收訊訊號處理部304所致之訊號之收訊處理、或測定部305所致之訊號之測定。
控制部301係控制:下行訊號(發送系統資訊、DCI的PDCCH/EPDCCH、PDSCH、下行參照訊號、同步訊號等)之排程、生成、對映、送訊等。又,控制部301,係控制測定部305所致之LBT(聆聽),依照LBT結果,對送訊訊號生成部302及對映部303,控制下行訊號之送訊。又,控制部301係控制上行訊號(PUSCH、PUCCH、PRACH、上行參照訊號等)之排程、收訊等。
具體而言,控制部301,係以使得頻率方向之每所定範圍地會有同一資源區塊(RB)分配模態被重複的方式,來控制上行資源之分配。又,控制部301,係控制送訊訊號生成部302、對映部303,而發送含有上記上行資源之分配資訊(例如所定之位元資訊)的DCI。此外,該當DCI,係亦可含有由分別對應於複數個交錯之位元所構成的位元圖,亦可含有已被事前定義之所定之RB對映模態所對應之位元資訊。又,控制部301係可將位元
圖所指定的所定交錯之數量,限制成所定值。
又,控制部301係可基於複數個使用者終端的SRS送訊形態(例如PUSCH+SRS、僅PUSCH、或僅SRS),來設定SRS多工位置而控制以將該當SRS的多工位置之相關資訊通知給使用者終端(第2實施形態)。
送訊訊號生成部302,係基於來自控制部301之指示,而生成下行訊號,並輸出至對映部303。送訊訊號生成部302,係可由基於本發明所述之技術領域中的共通認識而被說明的訊號生成器、訊號生成電路或訊號生成裝置所構成。
送訊訊號生成部302,係例如,基於來自控制部301之指示,生成下行資源之分配資訊(DL分配)及上行資源之分配資訊(UL允諾)。又,對下行資料訊號,係依照基於各使用者終端20上的CSI測定之結果等而被決定的編碼率、調變方式等而進行編碼處理、調變處理。又,送訊訊號生成部302係生成含有PSS、SSS、CRS、CSI-RS等的DRS。
對映部303,係基於來自控制部301之指示,將送訊訊號生成部302所生成的下行訊號,對映至所定之無線資源,輸出至收送訊部103。對映部303,係可由基於本發明所述之技術領域中的共通認識而被說明的對映器、對映電路或對映裝置所構成。
收訊訊號處理部304,係對從收送訊部103所被輸入的收訊訊號,進行收訊處理(例如解對映、解調、
解碼等)。此處,收訊訊號係為例如,從使用者終端20所被發送的上行訊號。收訊訊號處理部304,係可由基於本發明所述之技術領域中的共通認識而被說明的訊號處理器、訊號處理電路或訊號處理裝置所構成。
收訊訊號處理部304,係將藉由收訊處理而已被解碼的資訊,輸出至控制部301。例如,接收到含有HARQ-ACK的PUCCH時,將HARQ-ACK輸出至控制部301。又,收訊訊號處理部304,係將收訊訊號、或收訊處理後之訊號,輸出至測定部305。
測定部305,係實施有關於已接收之訊號的測定。測定部305,係可由基於本發明所述之技術領域中的共通認識而被說明的測定器,測定電路或測定裝置所構成。
測定部305,係基於來自控制部301之指示,在有被設定LBT(聆聽)的載波(例如免執照頻帶)中實施LBT,將LBT結果(例如頻道狀態是處於閒置還是忙碌之判定結果),輸出至控制部301。
又,測定部305係亦可針對例如,已接收之訊號之收訊功率(例如RSRP(Reference Signal Received Power))、收訊品質(例如RSRQ(Reference Signal Received Quality))或頻道狀態等,來做測定。測定結果,係亦可被輸出至控制部301。
圖17係本實施形態所述之使用者終端之全體構成之一例的圖示。使用者終端20係具備:複數收送訊天線201、放大部202、收送訊部203、基頻訊號處理部204、應用程式部205。此外,收送訊天線201、放大部202、收送訊部203,係分別只要含有1個以上而被構成即可。
已被收送訊天線201所接收的無線頻率訊號,係被放大部202所增幅。收送訊部203,係將已被放大部202所增幅的下行訊號,予以接收。收送訊部203,係將收訊訊號予以頻率轉換成基頻訊號,輸出至基頻訊號處理部204。收送訊部203,係可在免執照頻帶中,進行上行/下行訊號之收送訊。此外,收送訊部203,係亦可在授權頻帶中進行上行/下行訊號之收送訊。
收送訊部203,係可由基於本發明所述之技術領域中的共通認識而被說明的發射器/接收器、收送訊電路或收送訊裝置所構成。此外,收送訊部203係亦可以一體的收送訊部之方式而被構成,亦可由送訊部及收訊部所構成。
基頻訊號處理部204,係對已被輸入的基頻訊號,進行FFT處理、或錯誤訂正解碼、重送控制之收訊處理等。下行鏈結之使用者資料,係被傳輸至應用程式部205。應用程式部205,係進行有關於比實體層或MAC層更上位層的處理等。又,下行鏈結的資料當中,報知資訊也被傳輸至應用程式部205。
另一方面,關於上行鏈結的使用者資料,係
從應用程式部205輸入至基頻訊號處理部204。在基頻訊號處理部204中,係進行重送控制之送訊處理(例如HARQ的送訊處理)、頻道編碼、預編碼、離散傅立葉轉換(DFT: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處理、IFFT處理等,然後被傳輸至收送訊部203。收送訊部203,係將從基頻訊號處理部204所輸出的基頻訊號,轉換成無線頻帶而發送。已被收送訊部203進行頻率轉換的無線頻率訊號,係被放大部202所增幅,從收送訊天線201被發送。
此外,收送訊部203,係至少使用免執照頻帶,將從無線基地台10所被發送的下行訊號予以接收。例如,收送訊部203係可接收,含有在頻率方向之每所定範圍地會有同一資源區塊(RB)分配模態是被重複的上行資源之分配資訊的下行控制資訊。
上行資源之分配資訊係可設計成,表示從已被事前設定之複數個RB分配候補所選擇出來的所定之RB分配的位元資訊。又,表示所定之RB分配的位元資訊係可為,將從表示不同RB之分配的複數個交錯所選擇出來的1或複數個所定交錯加以指定的位元圖。
或者,表示所定之RB分配的位元資訊係可為,表示:從已被事前設定之複數個RB分配候補所選擇出來的所定之RB分配、與對所定之RB分配的頻率方向之偏置值的位元資訊。
又,收送訊部203,係至少使用免執照頻帶,向無線基地台10發送上行訊號。例如,收送訊部203,
係亦可使用被DCI(UL允諾)所分配的上行資源,來發送PUSCH。
又,收送訊部203,係將UL參照訊號(例如A-SRS)之送訊指示(觸發)、和該當A-SRS之位置之相關資訊,予以接收。又,收送訊部203,係可將藉由DCI(UL允諾)內的A-SRS觸發而被指示的A-SRS,在所定之位置上予以發送。
圖18係本實施形態所述之使用者終端之機能構成之一例的圖示。此外,於圖18中,主要圖示了本實施形態中的特徵部分之機能區塊,使用者終端20係亦具有無線通訊上所必須的其他機能區塊。如圖18所示,使用者終端20所具有的基頻訊號處理部204,係至少具備:控制部401、送訊訊號生成部402、對映部403、收訊訊號處理部404、測定部405。
控制部401,係實施使用者終端20全體之控制。控制部401,係可由基於本發明所述之技術領域中的共通認識而被說明的控制器、控制電路或控制裝置所構成。
控制部401係控制例如:送訊訊號生成部402所致之上行訊號之生成、或對映部403所致之上行訊號之分配。又,控制部401係控制收訊訊號處理部404所致之下行訊號之收訊處理、或測定部405所致之訊號之測定。
控制部401,係將從無線基地台10所被發送的下行訊號(PDCCH/EPDCCH、PDSCH、下行參照訊
號、同步訊號等),從收訊訊號處理部404加以取得。控制部401,係基於PDCCH/EPDCCH(下行控制訊號)中所含之DCI、或PDSCH(下行資料訊號)之解碼結果,來控制上行訊號(例如PUCCH,PUSCH等)之生成。
又,控制部401,係亦可依照藉由測定部405所得的LBT結果,而對送訊訊號生成部402及對映部403,控制上行訊號之送訊。
控制部401,係基於DCI內的分配資訊(例如上行資源分配資訊)而控制UL訊號之送訊。例如,控制部401,係基於從無線基地台所被發送的下行控制資訊中所含之位元圖,來控制UL資源(例如上行共享頻道)之分配(參照圖5、圖6)。
或者,控制部401,係基於從無線基地台所被發送的表示所定之RB對映模態與頻率偏置的位元資訊,來控制以對所定之UL資源分配上行資料(參照圖7-圖9)。
又,控制部401,係可基於從無線基地台所被發送的A-SRS之觸發、A-SRS之位置之相關資訊,來控制該當A-SRS之送訊(參照圖11-圖13)。
送訊訊號生成部402,係基於來自控制部401之指示,而生成上行訊號(PUSCH、PUCCH、上行參照訊號等),並輸出至對映部403。送訊訊號生成部402,係可由基於本發明所述之技術領域中的共通認識而被說明的訊號生成器、訊號生成電路或訊號生成裝置所構成。例
如,送訊訊號生成部402,係在來自無線基地台10之下行控制訊號中含有給使用者終端20收的DCI(UL允諾)的情況下,被從控制部401指示PUSCH之生成。
對映部403,係基於來自控制部401之指示,將送訊訊號生成部402所生成的上行訊號,對映至無線資源,輸出至收送訊部203。對映部403,係可由基於本發明所述之技術領域中的共通認識而被說明的對映器、對映電路或對映裝置所構成。
收訊訊號處理部404,係對從收送訊部203所被輸入的收訊訊號,進行收訊處理(例如解對映、解調、解碼等)。此處,收訊訊號係為例如,從無線基地台10所被發送的下行訊號。收訊訊號處理部404,係可由基於本發明所述之技術領域中的共通認識而被說明的訊號處理器、訊號處理電路或訊號處理裝置所構成。又,收訊訊號處理部404,係可構成本發明所述之收訊部。
收訊訊號處理部404,係將藉由收訊處理而已被解碼的資訊,輸出至控制部401。收訊訊號處理部404,係將例如、報知資訊、系統資訊、RRC訊令、DCI等,輸出至控制部401。又,收訊訊號處理部404,係將收訊訊號、或收訊處理後之訊號,輸出至測定部405。
測定部405,係實施有關於已接收之訊號的測定。測定部405,係可由基於本發明所述之技術領域中的共通認識而被說明的測定器,測定電路或測定裝置所構成。
測定部405,係基於來自控制部401之指示,在有被設定LBT的載波(例如免執照頻帶)中實施LBT。測定部405,係亦可將LBT結果(例如頻道狀態是處於閒置還是忙碌之判定結果),輸出至控制部401。
又,測定部405,係依照控制部401之指示,進行RRM測定及CSI測定。例如,測定部405,係使用測定用參照訊號(CRS、CSI-RS、DRS中所含之CRS、或DRS之送訊子訊框中所被配置的CSI測定用的CSI-RS之任一者),來進行CSI測定。測定結果,係被輸出至控制部401,使用PUSCH或PUCCH,被從收送訊部103發送。
此外,上記實施形態之說明中所使用的區塊圖,係表示機能單位之區塊。這些機能區塊(構成部),係可藉由硬體及/或軟體之任意之組合而被實現。又,各機能區塊的實現手段係沒有特別限定。亦即,各機能區塊,係亦可藉由實體上結合的1個裝置來實現,也可將實體上分離的2個以上的裝置以有線或無線做連接,藉由這些複數裝置來實現。
例如,本發明的一實施形態中的無線基地台、使用者終端等,係亦可以進行本發明的無線通訊方法之處理的電腦的方式來發揮機能。圖19係本發明的一實施形態所述之無線基地台及使用者終端之硬體構成之一例
的圖示。上述的無線基地台10及使用者終端20,實體上,係亦可被構成為,含有:處理器1001、記憶體1002、儲存體1003、通訊裝置1004、輸入裝置1005、輸出裝置1006、匯流排1007等的電腦裝置。
此外,以下的說明中,「裝置」此一用語,係可改讀成電路、元件、單元等。無線基地台10及使用者終端20的硬體構成,係可將圖所示的各裝置含有1或複數個而被構成,也可不含一部分之裝置而被構成。
無線基地台10及使用者終端20中的各機能,係藉由在處理器1001、記憶體1002等之硬體上讀入所定之軟體(程式),由處理器1001進行演算,控制通訊裝置1004所致之通訊、或記憶體1002及儲存體1003中的資料之讀出及/或寫入,而被實現。
處理器1001,係例如,使作業系統動作而控制電腦全體。處理器1001,係亦可由與周邊裝置之介面、控制裝置、演算裝置、含有暫存器等的中央處理裝置(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所構成。例如,上述的基頻訊號處理部104(204),呼處理部105等,係亦可由處理器1001來實現。
又,處理器1001,係將程式(程式碼)、軟體模組或資料,從儲存體1003及/或通訊裝置1004讀出至記憶體1002,依照它們而執行各種處理。作為程式係可使用,令電腦執行上述之實施形態所說明之動作的至少一部分的程式。例如,使用者終端20的控制部401,係
亦可藉由被儲存在記憶體1002中、在處理器1001上動作的控制程式而被實現,至於其他機能區塊也是亦可同樣地被實現。
記憶體1002,係為電腦可讀取之記錄媒體,亦可由例如:ROM(Read Only Memory)、EPROM(Erasable Programmable ROM)、RAM(Random Access Memory)等之至少1者來構成。記憶體1002,係亦可被稱為暫存器、快取、主記憶體(主記憶裝置)等。記憶體1002,係可將為了實施本發明的一實施形態所述之無線通訊方法而可執行的程式(程式碼)、軟體模組等,加以保存。
儲存體1003,係為電腦可讀取之記錄媒體,亦可由例如:CD-ROM(Compact Disc ROM)等之光碟、硬碟機、軟碟、光磁碟片、快閃記憶體等之至少1者來構成。儲存體1003,係亦可被稱為輔助記憶裝置。
通訊裝置1004,係為透過有線及/或無線網路而進行電腦間之通訊所需之硬體(收送訊裝置),亦稱為例如網路裝置、網路控制器、網路卡、通訊模組等。例如,上述的收送訊天線101(201)、放大部102(202)、收送訊部103(203)、傳輸路介面106等,係亦可由通訊裝置1004來實現。
輸入裝置1005,係為接受來自外部之輸入的輸入裝置(例如鍵盤、滑鼠等)。輸出裝置1006,係為實施對外部之輸出的輸出裝置(例如顯示器、揚聲器
等)。此外,輸入裝置1005及輸出裝置1006,係亦可為一體的構成(例如觸控面板)。
又,處理器1001或記憶體1002等之各裝置,係以用來通訊資訊所需之匯流排1007而被連接。匯流排1007,係亦可由單一匯流排所構成,亦可由在裝置間不同的匯流排所構成。
又,無線基地台10及使用者終端20,係亦可含有:微處理器、數位訊號處理器(DSP:Digital Signal Processor)、ASIC(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PLD(Programmable Logic Device)、FPGA(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等之硬體而被構成,藉由該當硬體,來實現各機能區塊的部分或全部。例如,處理器1001,係亦可藉由這些硬體之至少1者而被實作。
此外,關於本說明書中所說明的用語及/或本說明書之理解上所必須之用語,係亦可置換成具有相同或類似意義的用語。例如,頻道及/或符元係亦可為訊號(訊令)。又,訊號係亦可為訊息。又,分量載波(CC:Component Carrier),係亦可被稱為蜂巢網、頻率載波、載波頻率等。
又,無線訊框,係亦可於時間領域中由1個或複數個期間(訊框)所構成。構成無線訊框的該當1個或複數個各期間(訊框),係亦被稱為子訊框。再者,子訊框係亦可於時間領域中由1個或複數個時槽所構成。甚
至,時槽係亦可於時間領域中,由1個或複數個符元(OFDM符元、SC-FDMA符元等)所構成。
無線訊框、子訊框、時槽及符元,係皆用來表示訊號傳輸之際的時間單位。無線訊框、子訊框、時槽及符元,係亦可使用各自所對應的別的稱呼。例如,1子訊框亦可被稱為送訊時間間隔(TTI:Transmission Time Interval),複數個連續的子訊框亦可被稱為TTI,1時槽亦可被稱為TTI。亦即,子訊框或TTI,係可為既存之LTE中的子訊框(1ms),亦可為比1ms還短的期間(例如1-13符元),亦可為比1ms還長的期間。
此處,TTI係指例如,無線通訊中的排程之最小時間單位。例如,在LTE系統中,無線基地台係對各使用者終端,將無線資源(各使用者終端上所能使用的頻率頻寬或送訊功率等),以TTI單位進行分配排程。此外,TTI之定義係不限於此。
亦可將具有1ms之時間長度的TTI,稱為通常TTI(LTE Rel.8-12中的TTI)、正常TTI、長TTI、通常子訊框、正常子訊框、或長子訊框等。比通常TTI還短的TTI,係亦可被稱為縮短TTI、短TTI、縮短子訊框、或短子訊框等。
資源區塊(RB:Resource Block),係為時間領域及頻率領域的資源分配單位,在頻率領域中,亦可含有1個或複數個連續的副搬送波(子載波(subcarrier))。又,RB,係於時間領域中,亦可含有
1個或複數個符元,也可為1時槽、1子訊框或1TTI之長度。1TTI、1子訊框,係亦可分別由1個或複數個資源區塊所構成。此外,RB係亦可被稱為實體資源區塊(PRB:Physical RB)、PRB配對、RB配對等。
又,資源區塊,係亦可由1個或複數個資源元素(RE:Resource Element)所構成。例如,1RE,係亦可為1子載波及1符元之無線資源領域。
此外,上述的無線訊框、子訊框、時槽及符元等之結構係僅為例示。例如,無線訊框中所含之子訊框之數量、子訊框中所含之時槽之數量、時槽中所含之符元及RB之數量、RB中所含之子載波之數量、以及TTI內之符元數、符元長度、循環前綴(CP:Cyclic Prefix)長度等之構成,係可作各式各樣的變更。
又,本說明書中所說明的資訊、參數等,係可以用絕對值來表示,也可以用從所定之值起算之相對值來表示,亦可用所對應的別的資訊來表示。例如,無線資源,係亦可用所定之索引而被指示。
本說明書中所說明的資訊、訊號等,係可使用各式各樣不同之技術之任一者來表現。例如,遍及上記說明全體所可能言及的資料、命令、指令、資訊、訊號、位元、符元、碼片等,係可藉由電壓、電流、電磁波、磁場或是磁性粒子、光場或是光子,或這些任意之組合來表現。
又,軟體、命令、資訊等,係亦可透過傳輸
媒體而被收送訊。例如,軟體係使用有線技術(同軸纜線、光纖纜線、對繳線及數位訂閱者線路(DSL)等)及/或無線技術(紅外線、微波等)而從網站、伺服器、或其他遠端來源而被發送的情況下,這些有線技術及/或無線技術,係被包含在傳輸媒體之定義內。
又,本說明書中的無線基地台,係亦可改讀成使用者終端。例如,將無線基地台及使用者終端間之通訊,置換成複數個使用者終端間(D2D:Device-to-Device)之通訊構成,仍可適用本發明的各態樣/實施形態。此情況下,亦可使上述的無線基地台10所具有的機能,由使用者終端20來具有而構成。又,「上行」或「下行」等之用語,係亦可改讀成「旁(side)」。例如,上行頻道,係亦可改讀成旁道。
同樣地,本說明書中的使用者終端,係亦可改讀成無線基地台。此情況下,亦可使上述的使用者終端20所具有的機能,由無線基地台10來具有而構成。
本說明書中所說明的各態樣/實施形態係亦可單獨使用,也可組合使用,亦可伴隨著執行而做切換使用。又,所定之資訊之通知(例如「係為X」之通知),係不限於明示性進行者,亦可默認性(例如藉由不進行該當所定之資訊之通知這件事情本身)而被進行。
資訊的通知,係不限於本說明書中所說明的態樣/實施形態,亦可用其他方法來進行。例如,資訊的通知,係亦可藉由實體層訊令(例如DCI(Downlink
Control Information)、UCI(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上層訊令(例如RRC(Radio Resource Control)訊令、報知資訊(MIB(Master Information Block)、SIB(System Information Block)等)、MAC(Medium Access Control)訊令)、其他訊號或這些組合來實施。又,RRC訊令,係亦可被稱為RRC訊息,例如,亦可為RRC連接設定(RRC Connection Setup)訊息、RRC連接重新組態(RRC Connection Reconfiguration)訊息等。又,MAC訊令,係亦可用例如MAC控制要素(MAC CE(Control Element))而被通知。
本說明書中所說明的各態樣/實施形態,係亦可被適用於LTE(Long Term Evolution)、LTE-A(LTE-Advanced)、LTE-B(LTE-Beyond)、SUPER 3G、IMT-Advanced、4G(4th 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5G(5th 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FRA(Future Radio Access)、New-RAT(Radio Access Technology)、CDMA2000、UMB(Ultra Mobile Broadband)、IEEE 802.11(Wi-Fi(註冊商標))、IEEE 802.16(WiMAX(註冊商標))、IEEE 802.20、UWB(Ultra-WideBand)、Bluetooth(註冊商標)、其他利用適切的無線通訊方法的系統及/或基於這些而被擴充的次世代系統。
本說明書中所說明的各態樣/實施形態之處理程序、序列、流程圖等,係只要沒有矛盾,其順序亦可替
換。例如,關於本說明書中所說明的方法,係以例示性的順序來提示各式各樣之步驟的要素,並不限定於所提示的特定之順序。
以上,雖然針對本發明詳細說明,但對當業者而言,本發明並不限定於本說明書中所說明的實施形態,這是可自明之事項。例如,上述的各實施形態係可單獨使用,亦可組合使用。本發明係可在不脫離申請專利範圍之記載所定下之本發明主旨及範圍的情況下,以修正及變更樣態的方式加以實施。因此,本說明書的記載,係僅止於例示說明之目的,並不具有對本發明的任何形式之限制意思。
本申請是以2016年3月31日申請的日本特願2016-073411為基礎。其內容係全部被包含在此。
Claims (8)
- 一種使用者終端,其特徵為,具有:收訊部,係將含有上行資源之分配資訊的下行控制資訊,予以接收;和控制部,係基於前記上行資源之分配資訊,來決定每所定數之資源區塊就被重複的資源區塊(RB)分配模態;和送訊部,係使用基於前記RB分配模態而被決定的複數個資源區塊,來發送UL訊號。
-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使用者終端,其中,前記控制部,係基於前記上行資源之分配資訊,來決定對前記RB分配模態的頻率方向之偏置;前記複數個資源區塊,係基於前記RB分配模態及前記偏置而被決定。
- 如請求項1或2所記載之使用者終端,其中,前記每所定數之資源區塊就被重複的複數個RB分配模態是被預先決定;前記控制部,係基於前記上行資源之分配資訊,而從前記複數個RB分配模態之中,決定出前記RB分配模態。
- 如請求項3所記載之使用者終端,其中,前記複數個RB分配模態係含有:由不相鄰之複數個資源區塊所構成的RB分配模態、及含有相鄰之複數個資源區塊所構成的RB分配模態。
-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使用者終端,其中,前記上行資源之分配資訊係為,對應於前記所定數之資源區塊的位元圖。
- 如請求項1至請求項5之任一項所記載之使用者終端,其中,前記下行控制資訊,係於有被設定聆聽的蜂巢網中,被使用於UL訊號之排程。
- 一種無線基地台,其特徵為,具有:送訊部,係發送下行控制資訊,其中含有:基於每所定數之資源區塊就被重複的資源區塊之分配模態的,上行資源之分配資訊;和收訊部,係使用基於前記分配模態而被決定的複數個資源區塊,來接收UL訊號。
- 一種無線通訊方法,其特徵為,係於使用者終端中,具有:將含有上行資源之分配資訊的下行控制資訊予以接收之工程;和基於前記上行資源之分配資訊,來決定每所定數之資源區塊就被重複的資源區塊之分配模態之工程;和使用基於前記分配模態而被決定的複數個資源區塊來發送UL訊號之工程。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6073411A JP6205007B1 (ja) | 2016-03-31 | 2016-03-31 | ユーザ端末、無線基地局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739291A true TW201739291A (zh) | 2017-11-01 |
Family
ID=599659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6110579A TW201739291A (zh) | 2016-03-31 | 2017-03-29 | 使用者終端、無線基地台及無線通訊方法 |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0779316B2 (zh) |
EP (1) | EP3432664B1 (zh) |
JP (1) | JP6205007B1 (zh) |
CN (1) | CN109076525B (zh) |
AU (1) | AU2017245037A1 (zh) |
ES (1) | ES2873699T3 (zh) |
TW (1) | TW201739291A (zh) |
WO (1) | WO2017170887A1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385189A (zh) * | 2018-05-11 | 2021-02-19 |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 用户终端以及无线基站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024338B (zh) * | 2016-11-03 | 2022-12-02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子帧配置方法及装置 |
US10687359B2 (en) * | 2017-05-25 | 2020-06-16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System acquisition in a shared radio frequency spectrum band |
AU2018402168B2 (en) * | 2018-01-12 | 2022-12-01 | Ntt Docomo, Inc. | User terminal and radio communication method |
US20210368523A1 (en) * | 2018-03-01 | 2021-11-25 | Ntt Docomo, Inc. | User terminal and radio communication method |
WO2019203152A1 (ja) * | 2018-04-19 | 2019-10-24 |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 ユーザ端末及び無線基地局 |
US11582000B2 (en) * | 2018-05-11 | 2023-02-14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Front loaded sounding reference signal and physical random access channel signal |
JP7271097B2 (ja) | 2018-07-17 | 2023-05-11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基地局装置、端末装置、および、通信方法 |
WO2020031308A1 (ja) * | 2018-08-08 | 2020-02-13 |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 ユーザ端末 |
CA3109317C (en) * | 2018-09-18 | 2024-02-20 |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 Resource allocation method, terminal device, and network device |
CN113330797B (zh) * | 2019-01-11 | 2024-08-16 | 瑞典爱立信有限公司 | 用于免许可频谱中上行链路传输的资源分配 |
US11229050B2 (en) * | 2019-03-29 | 2022-01-18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frame based equipment operation of NR unlicensed |
US20200351668A1 (en) * | 2019-05-02 | 2020-11-05 | Apple Inc. | Enhancements of Frequency Domain Resource Allocation Schemes for Physical Uplink Shared channel in NR-Unlicensed |
KR20230061495A (ko) * | 2020-09-24 | 2023-05-08 | 애플 인크. | 인터레이싱된 ul 취소 표시의 ue 처리 |
US11943803B2 (en) | 2020-09-24 | 2024-03-26 | Apple Inc. |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network-side UL cancellation using interlaced frequency resource allocation |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175309A (zh) * | 2006-11-02 | 2008-05-07 | 北京三星通信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 传输随机接入响应消息的设备和方法 |
CN101478371B (zh) * | 2009-02-03 | 2014-07-23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南京分公司 | 上行半静态调度释放的反馈信息发送方法 |
JP2011151545A (ja) * | 2010-01-20 | 2011-08-04 | Nec Corp | 通信装置および受信方法、並びにプログラム |
US9544876B2 (en) * | 2012-03-16 | 2017-01-10 | Intel Corporation | Down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DCI) validation for enhanced 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 (ePDCCH) |
US9585161B2 (en) * | 2012-08-01 | 2017-02-28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 Method and arrangement for acquiring scheduling information |
WO2014142628A2 (en) * | 2013-03-15 | 2014-09-18 | Lg Electronics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erforming synchroniz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JP6388780B2 (ja) | 2014-03-19 | 2018-09-12 |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 ユーザ端末、無線基地局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
KR102467048B1 (ko) * | 2015-04-09 | 2022-11-14 |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 히든 노드 문제와 사용자 단말들의 채널 점유를 고려한 상향 링크 데이터 전송 방법 |
-
2016
- 2016-03-31 JP JP2016073411A patent/JP6205007B1/ja active Active
-
2017
- 2017-03-29 TW TW106110579A patent/TW201739291A/zh unknown
- 2017-03-30 AU AU2017245037A patent/AU2017245037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 2017-03-30 WO PCT/JP2017/013300 patent/WO2017170887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7-03-30 ES ES17775421T patent/ES2873699T3/es active Active
- 2017-03-30 CN CN201780021297.1A patent/CN109076525B/zh active Active
- 2017-03-30 US US16/089,152 patent/US10779316B2/en active Active
- 2017-03-30 EP EP17775421.5A patent/EP3432664B1/en active Activ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385189A (zh) * | 2018-05-11 | 2021-02-19 |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 用户终端以及无线基站 |
CN112385189B (zh) * | 2018-05-11 | 2024-05-14 |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 用户终端以及无线基站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3432664B1 (en) | 2021-05-05 |
US20190124678A1 (en) | 2019-04-25 |
JP6205007B1 (ja) | 2017-09-27 |
CN109076525B (zh) | 2023-06-13 |
EP3432664A1 (en) | 2019-01-23 |
JP2017184202A (ja) | 2017-10-05 |
WO2017170887A1 (ja) | 2017-10-05 |
US10779316B2 (en) | 2020-09-15 |
AU2017245037A1 (en) | 2018-10-25 |
ES2873699T3 (es) | 2021-11-03 |
CN109076525A (zh) | 2018-12-21 |
EP3432664A4 (en) | 2019-04-1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9076525B (zh) | 终端、基站、系统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 |
JP6917905B2 (ja) | 端末、無線通信方法、基地局及びシステム | |
JP6321068B2 (ja) | ユーザ端末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 |
JP6791485B2 (ja) | 端末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 |
JP2022009197A (ja) | 端末、無線通信方法、基地局及びシステム | |
CN108702629B (zh) | 用户终端、无线基站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 |
CN110431903B (zh) | 终端、无线通信方法以及系统 | |
WO2017150451A1 (ja) | ユーザ端末、無線基地局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 |
JP7054405B2 (ja) | 端末、無線通信方法、基地局及びシステム | |
CN110915175A (zh) | 发送装置、接收装置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 |
JP2017139665A (ja) | ユーザ端末、無線基地局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 |
CN108886706B (zh) | 用户终端、无线基站及无线通信方法 | |
JPWO2017142031A1 (ja) | ユーザ端末、無線基地局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 |
JP7111696B2 (ja) | 端末、無線通信方法、基地局及びシステム | |
JPWO2017135344A1 (ja) | ユーザ端末、無線基地局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 |
JP7264979B2 (ja) | 端末、無線通信方法、基地局及び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 |
WO2019215920A1 (ja) | ユーザ端末及び無線基地局 | |
WO2017135340A1 (ja) | ユーザ端末、無線基地局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