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732854A - 按鍵及其鍵盤 - Google Patents

按鍵及其鍵盤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732854A
TW201732854A TW105126174A TW105126174A TW201732854A TW 201732854 A TW201732854 A TW 201732854A TW 105126174 A TW105126174 A TW 105126174A TW 105126174 A TW105126174 A TW 105126174A TW 201732854 A TW201732854 A TW 201732854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upport member
triggering
arm
end portion
keycap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512617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623007B (zh
Inventor
張立德
趙令溪
廖瑞銘
顏志仲
Original Assignee
達方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達方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達方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73285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73285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2300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23007B/zh

Links

Landscapes

  • Push-Button Switches (AREA)

Abstract

一種按鍵包含底板、鍵帽、支撐裝置及回彈裝置。底板具有觸發彈臂及觸發開關。支撐裝置包含第一及第二支撐件,第一支撐件樞接於鍵帽及可滑動地連接於底板,第二支撐件樞接於底板及可滑動地連接於鍵帽且與第一支撐件交叉樞接,第一及第二支撐件之其中之一抵接觸發彈臂。回彈裝置設置於鍵帽及底板之間以驅動鍵帽回位。當鍵帽被外力按壓時,第一及第二支撐件之其中之一相對向外滑動以使觸發彈臂觸發觸發開關;當外力釋放時,回彈裝置驅動鍵帽移動回未按壓位置,第一及第二支撐件之其中之一相對向內滑動,以使觸發彈臂與觸發開關分離。

Description

按鍵及其鍵盤
本發明關於一種按鍵及其鍵盤,尤指一種利用在底板上之觸發彈臂隨著支撐件之滑動以與觸發開關分離或觸發觸發開關之按鍵及其鍵盤。
就目前個人電腦的使用習慣而言,鍵盤為不可或缺的輸入設備之一,用以輸入文字、符號或數字。不僅如此,舉凡日常生活所接觸的消費性電子產品或是工業界使用的大型加工設備,皆需設有按鍵結構作為輸入裝置,以操作上述之電子產品與加工設備。
請參閱第1圖,其為先前技術之按鍵1的剖面圖。如第1圖所示,按鍵1包含底板10、鍵帽12、電路板14、升降支撐裝置16以及彈性件18。電路板14設置於底板10上。升降支撐裝置16設置於鍵帽12與底板10之間,用以支撐鍵帽12。彈性件18亦設置於鍵帽12與底板10之間,如此一來,在鍵帽12被使用者按壓後,彈性件18之觸發部19會觸發電路板14上的開關15,進而執行使用者所欲輸入的功能。
然而,由於電路板14上之開關15係利用按壓鍵帽12以使彈性件18之觸發部19下壓之方式觸發,因此電路板14以及彈性件18就會相對地承受較大之壓應力,從而導致按鍵1之按壓手感不夠靈敏以及彈性件18之使用壽命受影響的問題,更進一步地,若是使用者按壓不當而使得電路板14承受過大的壓應力,則電路板14就有可能會出現永久變形,致使電路損壞或是開關15出現持續觸發等問題。
本發明之目的之一在於提供一種利用在底板上之觸發彈臂隨著支撐件之滑動以與觸發開關分離或觸發觸發開關之按鍵及其鍵盤,以解決上述之問題。
根據一實施例,本發明之按鍵包含一底板、一鍵帽、一支撐裝置,以及一回彈裝置。該底板具有一觸發彈臂以及一觸發開關,該觸發彈臂與該觸發開關彼此相對。該支撐裝置設置於該底板以及該鍵帽之間且包含一第一支撐件以及一第二支撐件,該第一支撐件樞接於該鍵帽以及可滑動地連接於該底板,該第二支撐件樞接於該底板以及可滑動地連接於該鍵帽且與該第一支撐件彼此交叉樞接,以使該鍵帽伴隨該第一支撐件以及該第二支撐件之樞轉於一未按壓位置與一按壓位置之間上下移動,該第一支撐件以及該第二支撐件之其中之一抵接該觸發彈臂。該回彈裝置設置於該鍵帽以及該底板之間,用來驅動該鍵帽從該按壓位置回位至該未按壓位置。當該鍵帽被一外力按壓而伴隨該第一支撐件以及該第二支撐件之樞轉由該未按壓位置移動至該按壓位置時,該第一支撐件以及該第二支撐件之該其中之一相對向外滑動以使該觸發彈臂觸發該觸發開關。當該外力釋放時,該回彈裝置驅動該鍵帽由該按壓位置移動回該未按壓位置,該第一支撐件以及該第二支撐件之該其中之一相對向內滑動,以使該觸發彈臂與該觸發開關分離。
根據另一實施例,本發明之鍵盤包含一底板以及複數個按鍵。該底板具有一觸發彈臂以及一觸發開關,該觸發彈臂與該觸發開關彼此相對。該複數個按鍵設置於該底板上,該複數個按鍵之至少其中之一包含一鍵帽、一支撐裝置,以及一回彈裝置。該支撐裝置設置於該底板以及該鍵帽之間且包含一第一支撐件以及一第二支撐件,該第一支撐件樞接於該鍵帽以及可滑動地連接於該底板,該第二支撐件樞接於該底板以及可滑動地連接於該鍵帽且與該第一支撐件彼此交叉樞接,以使該鍵帽伴隨該第一支撐件以及該第二支撐件之樞轉於一未按壓位置與一按壓位置之間上下移動,該第一支撐件以及該第二支撐件之其中之一抵接該觸發彈臂。該回彈裝置設置於該鍵帽以及該底板之間,用來驅動該鍵帽從該按壓位置回位至該未按壓位置。當該鍵帽被一外力按壓而伴隨該第一支撐件以及該第二支撐件之樞轉由該未按壓位置移動至該按壓位置時,該第一支撐件以及該第二支撐件之該其中之一相對向外滑動以使該觸發彈臂觸發該觸發開關。當該外力釋放時,該回彈裝置驅動該鍵帽由該按壓位置移動回該未按壓位置,該第一支撐件以及該第二支撐件之該其中之一相對向內滑動,以使該觸發彈臂與該觸發開關分離。
根據另一實施例,本發明之按鍵包含一底板、一鍵帽、一支撐裝置,以及一回彈裝置。該底板具有一觸發彈臂以及一觸發開關,該觸發彈臂之一外形可於一未觸發外形與一觸發外形間變化。該支撐裝置設置於該底板以及該鍵帽之間且包含一第一支撐件以及一第二支撐件,該第一支撐件樞接於該第二支撐件,該第一支撐件之一上端與該第二支撐件之一上端可活動地連接於該鍵帽,該第一支撐件之一下端與該第二支撐件之一下端可活動地連接於該底板,該第一支撐件與該第二支撐件之一支撐件樞接軸係平行於一Y軸。該回彈裝置設置於該鍵帽以及該底板之間。當該鍵帽被一外力按壓而朝向一Z軸負方向運動,由一未按壓位置移動至一按壓位置時,該鍵帽帶動該第一支撐件之該下端以及該第二支撐件之該上端朝向一X軸正方向滑動,該第一支撐件以及該第二支撐件之其中之一使該觸發彈臂之該外形變成該觸發外形,使該觸發彈臂抵接該觸發開關,該X軸,Y軸與該Z軸三者係彼此垂直。當該外力釋放時,該回彈裝置驅動該鍵帽朝向該Z軸正方向由該按壓位置移動回該未按壓位置,該第一支撐件之該下端以及該第二支撐件之該上端朝向該X軸負方向滑動,該第一支撐件以及該第二支撐件之該其中之一使該觸發彈臂之該外形變成該未觸發外形,使該觸發彈臂與該觸發開關分離。
綜上所述,透過在底板上之觸發彈臂隨著支撐件之滑動而移動至觸發觸發開關或是移動至與觸發開關分離之機械式觸發設計以取代先前技術利用彈性件直接向下觸發之彈性觸發設計,本發明不僅可大幅地提升按鍵之觸發靈敏度與按壓手感,同時也可使按鍵之電路板所承受之壓應力相對應地降低,從而解決在先前技術中所提及之按鍵按壓手感以及彈性件之使用壽命受影響之問題,並且避免因使用者按壓不當而使電路損壞或開關出現持續觸發等情況發生。
關於本發明之優點與精神可以藉由以下的實施方式及所附圖式得到進一步的瞭解。
請參閱第2圖、第3圖,以及第4圖,第2圖為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所提出之鍵盤100的部分放大示意圖,第3圖為第2圖之按鍵102之內部示意圖,第4圖為第3圖之按鍵102之上視圖。如第2圖、第3圖,以及第4圖所示,鍵盤100包含複數個按鍵102(為求清楚地顯示鍵盤100之按鍵結構設計,在第2圖中僅繪示出單一按鍵102)、底板104,以及回彈裝置106。按鍵102包含鍵帽108(於第3圖以及第4圖中以虛線簡示之)以及支撐裝置110,且設置於底板104上以供使用者按壓而執行使用者所欲輸入之功能,底板104具有觸發彈臂112以及與觸發彈臂112彼此相對之觸發開關114,其中觸發彈臂112係可由可撓性材料(如金屬等)所組成而具有彈性回復特性。回彈裝置106係可較佳地為彈簧(但不受此限,其亦可改採用其他鍵帽回位設計,例如磁吸回位設計等,其相關描述常見於先前技術中,於此不再贅述)且設置於鍵帽108以及底板104之間以用來驅動鍵帽108回位。本發明所提出之利用支撐件之滑動以進行觸發開關之觸發的設計係可應用於複數個按鍵102之至少其中之一上,其數量多寡端視鍵盤100之實際應用而定,以下係針對如第2圖所示之按鍵102進行描述,至於其他具有相同設計之按鍵102的結構設計,其係可以此類推。
由第3圖以及第4圖可知,支撐裝置110設置於底板104以及鍵帽108之間且包含第一支撐件116以及第二支撐件118,第一支撐件116係樞接於鍵帽108以及可滑動地連接於底板104,第二支撐件118係樞接於底板104以及可滑動地連接於鍵帽108且與第一支撐件116彼此交叉樞接,更詳細地說,第一支撐件116具有樞接端部120以及滑動端部122,樞接端部120係樞接於鍵帽108,滑動端部122係可滑動地連接於底板104,藉此,鍵帽108即可伴隨第一支撐件116以及第二支撐件118之樞轉於未按壓位置與按壓位置之間上下移動。在此實施例中,觸發彈臂112係設置於支撐裝置110下且具有固定端部124、抵接部126,以及自由端部128,固定端部124係固定於底板104,抵接部126係位於固定端部124以及自由端部128之間。另外,為了使第一支撐件116可確實地抵接到觸發彈臂112,在此實施例中,第一支撐件116可另具有驅動端部130,驅動端部130往抵接部126延伸形成,抵接部126係可為一彎曲臂部且往驅動端部130彎曲以抵接驅動端部130。
於此係針對按鍵102之觸發設計進行說明,請參閱第3圖、第4圖、第5圖,以及第6圖,第5圖為第3圖之鍵帽108被按壓至按壓位置之立體示意圖,第6圖為第5圖之鍵盤100之上視圖。當鍵帽108從如第3圖所示之未按壓位置被外力按壓而向下(即往如第3圖所示之Z軸負方向,Z軸與X軸以及Y軸三者係彼此垂直)移動至如第5圖所示之按壓位置時,第一支撐件110就會以樞接端部120為樞軸而相對鍵帽108樞轉以使滑動端部122相對底板104向外滑動(即第一支撐件110之下端往如第3圖所示之X軸正方向滑動),於此同時,驅動端部130即可隨著滑動端部122之向外滑動而從如第4圖所示之位置向外移動至如第6圖所示之位置,藉此,受到驅動端部130之抵接偏壓的抵接部126就會隨著滑動端部130之相對向外滑動,使觸發彈臂112從如第4圖所示之使自由端部128與觸發開關114分離(此時,觸發彈臂112之外形係為如第4圖所示之未觸發外形)之位置彈性回復至如第6圖所示之使自由端部128觸發觸發開關114之位置(此時,觸發彈臂112之外形係為第6圖所示之觸發外形),以確保觸發開關114可以在鍵帽108移動至如第5圖所示之按壓位置時被觸發彈臂112之自由端部128所觸發,從而使鍵盤100可據以執行使用者所欲輸入之功能。
另一方面,當上述外力釋放時,回彈裝置106即可驅動鍵帽108由如第5圖所示之按壓位置向上回位(即往如第3圖所示之Z軸正方向)至如第3圖所示之未按壓位置而產生自動回位的功效。在上述過程中,第一支撐件110就會以樞接端部120為樞軸而相對鍵帽108樞轉以使滑動端部122相對底板104向內滑動(即第一支撐件110之下端往如第3圖所示之X軸負方向滑動),於此同時,驅動端部130即可隨著滑動端部122之向內滑動而從如第6圖所示之位置向內移動至如第4圖所示之位置,以偏壓抵接部126從如第6圖所示之使自由端部128觸發觸發開關114之位置移動至如第4圖所示之使自由端部128與觸發開關114分離之位置。
如此一來,透過在底板上之觸發彈臂隨著第一支撐件相對底板之滑動而移動至使自由端部觸發觸發開關或是移動至使自由端部與觸發開關分離之機械式觸發設計以取代先前技術利用彈性件直接向下觸發之彈性觸發設計,本發明不僅可大幅地提升按鍵之觸發靈敏度與按壓手感,同時也可使按鍵之電路板所承受之壓應力相對應地降低,從而解決在先前技術中所提及之按鍵按壓手感以及彈性件之使用壽命受影響之問題,並且避免因使用者按壓不當而使電路損壞或開關出現持續觸發等情況發生。除此之外,透過第一支撐件抵接於觸發彈臂上位於固定端部以及自由端部之間的抵接部以使自由端部觸發觸發開關或與觸發開關分離之設計,本發明係可產生支撐裝置僅需較短之支撐件滑動行程即可完成觸發開關之觸發的功效。
在實際應用中,第一支撐件與觸發彈臂之抵接設計係可不限於上述實施例,換句話說,第一支撐件與觸發彈臂之間的相對抵接位置係可選擇性地根據支撐件滑動行程與按鍵按壓力道之實際應用需求而有所變化,以針對按鍵之觸發靈敏度與按壓手感進行最佳化調整。舉例來說,請參閱第7圖以及第8圖,第7圖為根據本發明另一實施例所提出之驅動端部130抵接觸發彈臂112’之自由端部132以使觸發部134與觸發開關114分離之簡示圖,第8圖為第7圖之觸發彈臂112’彈性回復至使觸發部134觸發觸發開關114之簡示圖,此實施例與上述實施例所述之元件具有相同編號者,代表其具有相同的結構或功能,其相關描述於此不再贅述。如第7圖以及第8圖所示,觸發彈臂112’具有固定端部124、自由端部132,以及觸發部134,觸發部134位於固定端部124以及自由端部132之間,驅動端部130抵接於自由端部132(但不受此限,其亦可採用以第一支撐件116之滑動端部122直接抵接於自由端部132之設計以簡化支撐裝置110之機構設計),藉此,當驅動端部130隨著第一支撐件110之相對向外滑動而從如第7圖所示之位置移動至如第8圖所示之位置時,受到驅動端部130之抵接偏壓的自由端部132隨著驅動端部130相對向外滑動,以使觸發彈臂112’從如第7圖所示之使觸發部134與觸發開關114分離之位置彈性回復至如第8圖所示之使觸發部134觸發觸發開關114之位置,以確保觸發開關114可以在鍵帽108被外力按壓時被觸發彈臂112’之觸發部134所觸發,從而據以執行使用者所欲輸入之功能。另一方面,在上述外力釋放以使回彈裝置106驅動鍵帽108自動回位的過程中,驅動端部130可隨著第一支撐件110之相對向內滑動而從如第8圖所示之位置回位至如第7圖所示之位置,以偏壓自由端部132從如第8圖所示之使觸發部134觸發觸發開關114之位置移動至如第7圖所示之使觸發部134與觸發開關114分離之位置。透過上述第一支撐件直接抵接於自由端部以使位於自由端部與固定端部之間的觸發部觸發觸發開關或與觸發開關分離之設計,本發明係可產生支撐裝置僅需較小之按鍵按壓力道即可完成觸發開關之觸發的功效。
除此之外,請參閱第9圖以及第10圖,第9圖為根據本發明另一實施例所提出之驅動端部130抵接觸發彈臂112”之抵接端部136以使自由端部140與觸發開關114分離之簡示圖,第10圖為第9圖之觸發彈臂112”彈性回復至使自由端部140觸發觸發開關114之簡示圖,此實施例與上述實施例所述之元件具有相同編號者,代表其具有相同的結構或功能,其相關描述於此不再贅述。如第9圖以及第10圖所示,觸發彈臂112”具有抵接端部136、樞接部138,以及自由端部140,樞接部138樞接於底板104且位於抵接端部136以及自由端部140之間以使觸發彈臂112”形成一類似翹翹板結構,驅動端部130抵接於抵接端部136(但不受此限,其亦可採用以第一支撐件116之滑動端部122直接抵接於抵接端部136之設計以簡化支撐裝置110之機構設計),藉此,當驅動端部130隨著第一支撐件110之相對向外滑動而從如第9圖所示之位置移動至如第10圖所示之位置時,受到驅動端部130之抵接偏壓的抵接端部136隨著驅動端部130相對向外滑動,以使觸發彈臂112”從如第9圖所示之使自由端部140與觸發開關114分離之位置彈性回復至如第10圖所示之使自由端部140觸發觸發開關114之位置,以確保觸發開關114可以在鍵帽108被外力按壓時被觸發彈臂112”之自由端部140所觸發,從而據以執行使用者所欲輸入之功能。另一方面,在上述外力釋放以使回彈裝置106驅動鍵帽108自動回位的過程中,驅動端部130可隨著第一支撐件110之相對向內滑動而從如第10圖所示之位置回位至如第9圖所示之位置,以偏壓抵接端部136從如第10圖所示之使自由端部140觸發觸發開關114之位置移動至如第9圖所示之使自由端部140與觸發開關114分離之位置。透過上述第一支撐件抵接於抵接端部以使自由端部相對樞接部樞轉而觸發觸發開關或與觸發開關分離之設計,本發明係可根據按鍵之支撐件滑動行程與按鍵按壓力道之實際應用需求適當地調整抵接端部以及自由端部相對於樞接部之力臂比例(例如1:1等)以針對按鍵之觸發靈敏度與按壓手感進行最佳化設計。
值得一提的是,本發明亦可採用第二支撐件驅動觸發彈臂以進行觸發開關之觸發的設計,請參閱第11圖以及第12圖,第11圖為根據本發明另一實施例所提出之鍵盤200之立體示意圖,第12圖為第11圖之按鍵202被按壓之立體示意圖,此實施例與上述實施例所述之元件具有相同編號者,代表其具有相同的結構或功能,其相關描述於此不再贅述。如第11圖以及第12圖所示,鍵盤200包含複數個按鍵202(為求清楚地顯示鍵盤200之按鍵結構設計,在第11圖以及第12圖中僅繪示出單一按鍵202)、底板104,以及回彈裝置106。按鍵202包含鍵帽108(於第11圖以及第12圖中以虛線簡示之)以及支撐裝置204,且設置於底板104上以供使用者按壓而執行使用者所欲輸入之功能,底板104具有觸發彈臂206以及與觸發彈臂206彼此相對之觸發開關208,支撐裝置204設置於底板104以及鍵帽108之間且包含第一支撐件116以及第二支撐件210,第一支撐件116係樞接於鍵帽108以及可滑動地連接於底板104,第二支撐件210係樞接於底板104以及可滑動地連接於鍵帽108且與第一支撐件116彼此交叉樞接,更詳細地說,在此實施例中,觸發彈臂206設置於第二支撐件210之外側且具有固定端部212、抵接部214,以及自由端部216,固定端部212固定於底板104,抵接部214位於固定端部212以及自由端部216之間,第二支撐件210具有樞接端部218以及滑動端部220,樞接端部218樞接於底板104,滑動端部220可滑動地連接於鍵帽108,藉此,鍵帽108即可伴隨第一支撐件116以及第二支撐件210之樞轉於如第11圖所示之未按壓位置與如第12圖所示之按壓位置之間上下移動。
於此係針對按鍵202之觸發設計進行說明,由第11圖以及第12圖可知,當鍵帽108從如第11圖所示之未按壓位置被外力按壓而向下(即往如第11圖所示之Z軸負方向)移動至如第12圖所示之按壓位置時,第二支撐件210就會以樞接端部218為樞軸而相對底板104樞轉,以使滑動端部220相對鍵帽108向外滑動(即第二支撐件210之上端往如第11圖所示之X軸正方向滑動)以偏壓抵接部214(例如利用形成於滑動端部220上之凸點221偏壓抵接部214,但不受此限)移動至如第12圖所示之使自由端部216觸發觸發開關208(此時,觸發彈臂206之外形係為如第12圖所示之觸發外形)之位置,從而使鍵盤200可據以執行使用者所欲輸入之功能。另一方面,在上述外力釋放以使回彈裝置106驅動鍵帽108從如第12圖所示之按壓位置向上(即往如第12圖所示之Z軸正方向)自動回位至如第11圖所示之未按壓位置的過程中,第二支撐件210就會以樞接端部218為樞軸而相對底板104樞轉以使滑動端部220相對鍵帽108向內滑動(即第二支撐件210之上端往如第11圖所示之X軸負方向滑動),藉此,抵接部214可隨著滑動端部220相對向內滑動,以使觸發彈臂206彈性回復至如第11圖所示之使自由端部216與觸發開關208分離(此時,觸發彈臂206之外形係為如第11圖所示之未觸發外形)之位置。
如此一來,透過在底板上之觸發彈臂隨著第二支撐件相對鍵帽之滑動而移動至使自由端部觸發觸發開關或是移動至使自由端部與觸發開關分離之機械式觸發設計以取代先前技術利用彈性件直接向下觸發之彈性觸發設計,本發明不僅可大幅地提升按鍵之觸發靈敏度與按壓手感,同時也可使按鍵之電路板所承受之壓應力相對應地降低,從而解決在先前技術中所提及之按鍵按壓手感以及彈性件之使用壽命受影響之問題,並且避免因使用者按壓不當而使電路損壞或開關出現持續觸發等情況發生。需注意的是,第二支撐件與觸發彈臂之抵接設計係可不限於第11圖以及第12圖,舉例來說,上述實施例所提及之第一支撐件與觸發彈臂之抵接設計(如第7圖至第10圖所示)亦可應用在第二支撐件與觸發彈臂之抵接設計中,其相關描述可參照上述實施例類推,於此不再贅述。
除此之外,本發明亦可採用第二支撐件可另具有側臂以利用樞接於側臂之一側的連動塊驅動觸發彈臂以進行觸發開關之觸發的設計,舉例來說,請參閱第13圖、第14圖以及第15圖,第13圖為根據本發明另一實施例所提出之鍵盤300之部分爆炸示意圖,第14圖為第13圖之鍵盤300之側視圖,第15圖為第14圖之按鍵302被按壓之側視圖,此實施例與上述實施例所述之元件具有相同編號者,代表其具有相同的結構或功能,其相關描述於此不再贅述。如第13圖以及第14圖所示,鍵盤300包含複數個按鍵302(為求清楚地顯示鍵盤300之按鍵結構設計,在第13圖以及第14圖中僅繪示出單一按鍵302且鍵帽108在第14圖中以虛線簡示)、底板104,以及回彈裝置304(例如第13圖所示之橡膠彈性體,但不受此限,其亦可為其他可提供回彈力之元件,如彈簧等)。按鍵302包含鍵帽108以及支撐裝置306,且設置於底板104上以供使用者按壓而執行使用者所欲輸入之功能,底板104具有觸發彈臂308以及與觸發彈臂308彼此相對之觸發開關310,支撐裝置306設置於底板104以及鍵帽108之間且包含第一支撐件116以及第二支撐件312,第一支撐件116之上端P1 與第二支撐件312之上端P2 係可活動地連接於鍵帽108,第一支撐件116之下端P3 與第二支撐件312之下端P4 可活動地連接於底板104,其中,在此實施例中,第一支撐件116之上端P1 係可樞接於鍵帽108以及第一支撐件116之下端P3 係可滑動地連接於底板104,第二支撐件312之下端P4 係可樞接於底板104以及第二支撐件312之上端P2 係可滑動地連接於鍵帽108,且第二支撐件312與第一支撐件116彼此交叉樞接(如第13圖所示,第一支撐件116與第二支撐件312之支撐件樞接軸A係平行於Y軸)。
更詳細地說,由第13圖以及第14圖可知,第二支撐件312可具有側臂314、連動塊樞接軸C1 以及連動塊316,連動塊316係透過連動塊樞接軸C1 而樞接於側臂314之一側;且連動塊樞接軸C1 與支撐件樞接軸A皆平行於Y軸。觸發彈臂308鄰近於第二支撐件312樞接底板104之位置,連動塊316的上端P5 具有樞接部318以樞接於鍵帽108之卡槽320,如此使得連動塊316之上端P5 係鄰近第二支撐件312樞接底板104之位置,且同時可轉動地連接於鍵帽108;而連動塊316之下端P6 具有滑動部322以可滑動地插設於底板104之滑槽324,如此使得連動塊316之下端P6 係可滑動地連接於底板104上。連動塊316在X軸-Z軸平面上具有作動輪廓O,作動輪廓O上具有上凸緣部326以及下凸緣部328,上凸緣326部在Z軸上係高於下凸緣部328,其中如第13圖所示,在X軸上,當鍵帽108位於未按壓位置時,上凸緣部326具有第一X軸座標X1 ,下凸緣部328具有第二X軸座標X2 ,第一支撐件116之上端P1 具有第三X軸座標X3 ,第一支撐件116之下端P3 具有第四X軸座標X4 ,第一X軸座標X1 與第二X軸座標X2 係介於第三X軸座標X3 與第四X軸座標X4 之間;在Y軸上,鍵帽108具有鍵帽中心C2 ,鍵帽中心C2 具有第一Y軸座標Y1 ,側臂314具有第二Y軸座標Y2 ,觸發彈臂308和觸發開關310具有相同的第三Y軸座標Y3 ,第二Y軸座標Y2 係可介於第一Y軸座標Y1 與第三Y軸座標Y3 之間。
如第13圖、第14圖以及第15圖所示,當鍵帽108位於如第14圖所示之未按壓位置時,連動塊316之下凸緣部328偏壓觸發彈臂308,以使觸發彈臂308與觸發開關310分離,此時,觸發彈臂308之外形為如第14圖所示之未觸發外形S1
如第15圖所示,當鍵帽108被外力按壓朝向Z軸負方向運動時,第一支撐件116以及第二支撐件312會相對應地樞轉,而從如第14圖所示之未按壓位置向下移動至如第15圖所示之按壓位置;如此鍵帽108會帶動第二支撐件312之上端P2 朝向X軸正方向滑動且高度降低,可視為第二支撐件312之上端P2 朝遠離鍵帽中心C2 而向外滑動,連動塊316之下端P6 隨著第二支撐件312連動而朝向X軸正方向滑動。此時,隨著連動塊316之下端P6 朝向X軸正方向滑動,連動塊316之上端P5 會朝Z軸負方向移動而同步降低高度,以使觸發彈臂308從第14圖所示之抵接於下凸緣部328之狀態,沿著作動輪廓O逐漸滑動而承靠於上凸緣部326上;如此使得觸發彈臂308外形從第14圖所示之"未觸發外形S1 "變成如第15圖所示之"觸發外形S2 ",進而使觸發彈臂308抵接觸發開關310,藉此,鍵盤300即可據以執行使用者所欲輸入之功能。
另一方面,在上述外力釋放以使回彈裝置304驅動鍵帽108朝向Z軸正方向從如第15圖所示之按壓位置自動回位至如第14圖所示之未按壓位置的過程中,鍵帽108帶動第二支撐件312之上端P2 朝向如第15圖所示之X軸負方向滑動(可視為第二支撐件312相對向內滑動),連動塊316之下端P6 隨著第二支撐件312連動而朝向X軸負方向滑動(此時,隨著連動塊316之下端P6 朝X軸負方向之滑動,連動塊316之上端P5 會朝Z軸正方向移動而同步增加高度),以使觸發彈臂308從如第15圖所示之承靠於上凸緣部326之狀態,沿著作動輪廓O逐漸滑動而抵接於下凸緣部328;如此使得觸發彈臂308外形從第15圖所示之"觸發外形S2 "恢復成如第14圖所示之"未觸發外形S1 ",進而使觸發彈臂308與觸發開關310分離。
如此一來,透過在底板上之觸發彈臂隨著位於第二支撐件之側臂上之連動塊之偏轉而在觸發外形與未觸發外形之間變化之機械式觸發設計以取代先前技術利用彈性件直接向下觸發之彈性觸發設計,本發明不僅可大幅地提升按鍵之觸發靈敏度與按壓手感,同時也可使按鍵之電路板所承受之壓應力相對應地降低,從而解決在先前技術中所提及之按鍵按壓手感以及彈性件之使用壽命受影響之問題,並且避免因使用者按壓不當而使電路損壞或開關出現持續觸發等情況發生。
需注意的是,上述連動塊316之上端P5 可轉動地連接於鍵帽108之設計(例如連動塊316之上端P5 具有樞接部318以樞接於鍵帽108之卡槽320)以及連動塊316之下端P6 可滑動地連接於底板104之設計(例如連動塊316之下端P6 可具有滑動部322以可滑動地插設於底板104之滑槽324)係為可擇一省略之配置,藉以簡化連動塊之結構設計。
此外,連動塊與觸發彈臂以及觸發開關之配置係可不限於上述實施例,舉例來說,請參閱第16圖、第17圖,以及第18圖,第16圖為根據本發明另一實施例所提出之鍵盤300’之部分爆炸示意圖,第17圖為第16圖之鍵盤300’之側視圖,第18圖為第17圖之按鍵302被按壓之側視圖,此實施例與上述實施例所述之元件具有相同編號者,代表其具有相同的結構或功能,其相關描述於此不再贅述,此實施例與上述實施例主要不同之處在於觸發彈臂以及觸發開關之配置位置。如第16圖以及第17圖所示,鍵盤300’包含複數個按鍵302(為求清楚地顯示鍵盤300’之按鍵結構設計,在第16圖以及第17圖中僅繪示出單一按鍵302且鍵帽108在第17圖中以虛線簡示)、底板104、連動塊316,以及回彈裝置304。按鍵302包含鍵帽108以及支撐裝置306,且設置於底板104上以供使用者按壓而執行使用者所欲輸入之功能,底板104具有觸發彈臂308’以及與觸發彈臂308’彼此相對之觸發開關310’,觸發彈臂308’鄰近於第二支撐件312可滑動地連接於鍵帽108之位置。
透過上述設計,由第17圖以及第18圖可知,當鍵帽108位於如第17圖所示之未按壓位置時,連動塊316之下端P6 與觸發彈臂308’間隔一段距離,且觸發彈臂308’與觸發開關310’分離,此時,觸發彈臂308’之外形為如第17圖所示之未觸發外形S3 ;當鍵帽108被外力按壓朝向如第17圖所示之Z軸負方向運動而伴隨第一支撐件116以及第二支撐件312之樞轉從如第17圖所示之未按壓位置向下移動至如第18圖所示之按壓位置時,鍵帽108帶動第二支撐件312之上端P2 朝向如第17圖所示之X軸正方向滑動,連動塊316之下端P6 隨著第二支撐件312連動而朝向X軸正方向滑動,也就是朝接近觸發彈臂308’之方向滑動以偏壓觸發彈臂308’,以使觸發彈臂308’之外形從如第17圖所示之未觸發外形S3 變成如第18圖所示之觸發外形S4 ,進而使觸發彈臂308’抵接觸發開關310’,藉此,鍵盤300’即可據以執行使用者所欲輸入之功能。
另一方面,在上述外力釋放以使回彈裝置304驅動鍵帽108朝向Z軸正方向從如第18圖所示之按壓位置自動回位至如第17圖所示之未按壓位置的過程中,鍵帽108帶動第二支撐件312之上端P2 朝向如第18圖所示之X軸負方向滑動,連動塊316之下端P6 隨著第二支撐件312連動而朝向X軸負方向滑動,也就是朝遠離觸發彈臂308’之方向滑動以與觸發彈臂308’分離,以使觸發彈臂308’之外形從如第18圖所示之觸發外形S4 變成如第17圖所示之未觸發外形S3 ,進而使觸發彈臂308’與觸發開關310’分離。至於針對鍵盤300’之其他相關描述,其係可參照上述實施例類推,於此不再贅述。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凡依本發明申請專利範圍所做之均等變化與修飾,皆應屬本發明之涵蓋範圍。
1、102、202、302‧‧‧按鍵
10、104‧‧‧底板
12、108‧‧‧鍵帽
14‧‧‧電路板
15‧‧‧開關
16‧‧‧升降支撐裝置
18‧‧‧彈性件
19、134‧‧‧觸發部
106、304‧‧‧回彈裝置
110、204、306‧‧‧支撐裝置
116‧‧‧第一支撐件
118、210、312‧‧‧第二支撐件
120、218‧‧‧樞接端部
122、220‧‧‧滑動端部
124、212‧‧‧固定端部
126、214‧‧‧抵接部
128、132、140、216‧‧‧自由端部
130‧‧‧驅動端部
136‧‧‧抵接端部
138、318‧‧‧樞接部
221‧‧‧凸點
314‧‧‧側臂
316‧‧‧連動塊
320‧‧‧卡槽
322‧‧‧滑動部
324‧‧‧滑槽
326‧‧‧上凸緣部
328‧‧‧下凸緣部
P1、P2、P5‧‧‧上端
P3、P4、P6‧‧‧下端
C1‧‧‧連動塊樞接軸
A‧‧‧支撐件樞接軸
C2‧‧‧鍵帽中心
O‧‧‧作動輪廓
S1、S3‧‧‧未觸發外形
S2、S4‧‧‧觸發外形
X1‧‧‧第一X軸座標
X2‧‧‧第二X軸座標
X3‧‧‧第三X軸座標
X4‧‧‧第四X軸座標
Y1‧‧‧第一Y軸座標
Y2‧‧‧第二Y軸座標
Y3‧‧‧第三Y軸座標
100、200、300、300’‧‧‧鍵盤
112、112’、112’’、206、308、308’‧‧‧觸發彈臂
114、208、310、310’‧‧‧觸發開關
第1圖為先前技術之按鍵的剖面圖。 第2圖為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所提出之鍵盤的部分放大示意圖。 第3圖為第2圖之按鍵之內部示意圖。 第4圖為第3圖之按鍵之上視圖。 第5圖為第3圖之鍵帽被按壓至按壓位置之立體示意圖。 第6圖為第5圖之鍵盤之上視圖。 第7圖為根據本發明另一實施例所提出之驅動端部抵接觸發彈臂之自由端部以使觸發部與觸發開關分離之簡示圖。 第8圖為第7圖之觸發彈臂彈性回復至使觸發部觸發觸發開關之簡示圖。 第9圖為根據本發明另一實施例所提出之驅動端部抵接觸發彈臂之抵接端部以使自由端部與觸發開關分離之簡示圖。 第10圖為第9圖之觸發彈臂彈性回復至使自由端部觸發觸發開關之簡示圖。 第11圖為根據本發明另一實施例所提出之鍵盤之立體示意圖。 第12圖為第11圖之按鍵被按壓之立體示意圖。 第13圖為根據本發明另一實施例所提出之鍵盤之部分爆炸示意圖。 第14圖為第13圖之鍵盤之側視圖。 第15圖為第14圖之按鍵被按壓之側視圖。 第16圖為根據本發明另一實施例所提出之鍵盤之部分爆炸示意圖。 第17圖為第16圖之鍵盤之側視圖。 第18圖為第17圖之按鍵被按壓之側視圖。
100‧‧‧鍵盤
102‧‧‧按鍵
104‧‧‧底板
106‧‧‧回彈裝置
108‧‧‧鍵帽
110‧‧‧支撐裝置
112‧‧‧觸發彈臂
114‧‧‧觸發開關
116‧‧‧第一支撐件
118‧‧‧第二支撐件
120‧‧‧樞接端部
122‧‧‧滑動端部
124‧‧‧固定端部
126‧‧‧抵接部
128‧‧‧自由端部
130‧‧‧驅動端部

Claims (31)

  1. 一種按鍵,其包含: 一底板,其具有一觸發彈臂以及一觸發開關,該觸發彈臂與該觸發開關彼此相對; 一鍵帽; 一支撐裝置,其設置於該底板以及該鍵帽之間且包含一第一支撐件以及一第二支撐件,該第一支撐件樞接於該鍵帽以及可滑動地連接於該底板,該第二支撐件樞接於該底板以及可滑動地連接於該鍵帽且與該第一支撐件彼此交叉樞接,以使該鍵帽伴隨該第一支撐件以及該第二支撐件之樞轉於一未按壓位置與一按壓位置之間上下移動,該第一支撐件以及該第二支撐件之其中之一用來抵接該觸發彈臂;以及 一回彈裝置,其設置於該鍵帽以及該底板之間,用來驅動該鍵帽從該按壓位置回位至該未按壓位置; 其中當該鍵帽被一外力按壓而伴隨該第一支撐件以及該第二支撐件之樞轉由該未按壓位置移動至該按壓位置時,該第一支撐件以及該第二支撐件之該其中之一相對向外滑動以使該觸發彈臂觸發該觸發開關;當該外力釋放時,該回彈裝置驅動該鍵帽由該按壓位置移動回該未按壓位置,該第一支撐件以及該第二支撐件之該其中之一相對向內滑動,以使該觸發彈臂與該觸發開關分離。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按鍵,其中該觸發彈臂選擇性地設置於該支撐裝置下以於該鍵帽由該未按壓位置移動至該按壓位置時隨著該第一支撐件之向外滑動而彈性回復至觸發該觸發開關,或是設置於該第二支撐件之一外側以於該鍵帽由該未按壓位置移動至該按壓位置時隨著該第二支撐件之向外滑動被偏壓至觸發該觸發開關。
  3. 如請求項2所述之按鍵,其中該觸發彈臂設置於該支撐裝置下且具有一固定端部、一抵接部,以及一自由端部,該固定端部固定於該底板,該抵接部位於該固定端部以及該自由端部之間,該第一支撐件具有一樞接端部以及一滑動端部,該樞接端部樞接於該鍵帽,該滑動端部可滑動地連接於該底板,當該鍵帽由該按壓位置回位至該未按壓位置時,該滑動端部相對向內滑動以偏壓該抵接部移動至使該自由端部與該觸發開關分離之位置,當該鍵帽由該未按壓位置移動至該按壓位置時,該抵接部隨著該滑動端部相對向外滑動,以使該觸發彈臂彈性回復至使該自由端部觸發該觸發開關之位置。
  4. 如請求項3所述之按鍵,其中該第一支撐件另具有往該抵接部延伸形成之一驅動端部,該抵接部係為一彎曲臂部且往該驅動端部彎曲以抵接該驅動端部。
  5. 如請求項2所述之按鍵,其中該觸發彈臂設置於該支撐裝置下且具有一固定端部、一觸發部,以及一自由端部,該固定端部固定於該底板,該觸發部位於該固定端部以及該自由端部之間,該第一支撐件具有一樞接端部以及一滑動端部,該樞接端部樞接於該鍵帽,該滑動端部可滑動地連接於該底板,當該鍵帽由該按壓位置回位至該未按壓位置時,該滑動端部相對向內滑動以偏壓該自由端部移動至使該觸發部與該觸發開關分離之位置,當該鍵帽由該未按壓位置移動至該按壓位置時,該自由端部隨著該滑動端部相對向外滑動,以使該觸發彈臂彈性回復至使該觸發部觸發該觸發開關之位置。
  6. 如請求項2所述之按鍵,其中該觸發彈臂設置於該支撐裝置下且具有一抵接端部、一樞接部,以及一自由端部,該樞接部樞接於該底板且位於該抵接端部以及該自由端部之間,該第一支撐件具有一樞接端部以及一滑動端部,該樞接端部樞接於該鍵帽,該滑動端部可滑動地連接於該底板,當該鍵帽由該按壓位置回位至該未按壓位置時,該滑動端部相對向內滑動以偏壓該抵接端部相對該樞接部樞轉至使該自由端部與該觸發開關分離之位置,當該鍵帽由該未按壓位置移動至該按壓位置時,該抵接端部隨著該滑動端部之向外滑動而相對該樞接部樞轉,以使該觸發彈臂彈性回復至使該自由端部觸發該觸發開關之位置。
  7. 如請求項2所述之按鍵,其中該觸發彈臂設置於該第二支撐件之該外側且具有一固定端部、一抵接部,以及一自由端部,該固定端部固定於該底板,該抵接部位於該固定端部以及該自由端部之間,該第二支撐件具有一樞接端部以及一滑動端部,該樞接端部樞接於該底板,該滑動端部可滑動地連接於該鍵帽,當該鍵帽由該按壓位置回位至該未按壓位置時,該抵接部隨著該滑動端部相對向內滑動,以使該觸發彈臂彈性回復至使該自由端部與該觸發開關分離之位置,當該鍵帽由該未按壓位置移動至該按壓位置時,該滑動端部相對向外滑動以偏壓該抵接部移動至使該自由端部觸發該觸發開關之位置。
  8. 如請求項1所述之按鍵,其中該第二支撐件具有一側臂以及一連動塊,該連動塊樞接於該側臂之一側,該連動塊可活動地連接於該鍵帽以及該底板之至少其中之一; 其中,當該鍵帽被該外力按壓而伴隨該第一支撐件以及該第二支撐件之樞轉由該未按壓位置移動至該按壓位置時,該連動塊隨著該第二支撐件之向外滑動,使該觸發彈臂觸發該觸發開關; 其中,當該外力釋放時,該回彈裝置驅動該鍵帽由該按壓位置移動回該未按壓位置,該連動塊隨著該第二支撐件之向內滑動,使該觸發彈臂與該觸發開關分離。
  9. 如請求項8所述之按鍵,其中該觸發彈臂鄰近於該第二支撐件樞接該底板之位置,該連動塊鄰近該第二支撐件樞接該底板之位置的一端可轉動地連接於該鍵帽且具有一上凸緣部以及一下凸緣部; 其中,當該鍵帽位於該未按壓位置時,該連動塊之該下凸緣部偏壓該觸發彈臂以使該觸發彈臂與該觸發開關分離; 其中,當該鍵帽被該外力按壓而伴隨該第一支撐件以及該第二支撐件之樞轉由該未按壓位置移動至該按壓位置時,該連動塊之該端隨著該第二支撐件之向外滑動往遠離該觸發彈臂之方向偏轉,以使該觸發彈臂從側向抵接該下凸緣部之位置移動至承靠於該上凸緣部上之位置而觸發該觸發開關; 其中,當該外力釋放時,該回彈裝置驅動該鍵帽由該按壓位置移動回該未按壓位置,該連動塊之該端隨著該第二支撐件之向內滑動往接近該觸發彈臂之方向偏轉,使該觸發彈臂從承靠於該上凸緣部上之位置移動至側向抵接該下凸緣部之位置而與該觸發開關分離。
  10. 如請求項9所述之按鍵,其中該連動塊之另一端可滑動地連接於該底板。
  11. 如請求項8所述之按鍵,其中該觸發彈臂鄰近於該第二支撐件可滑動地連接於該鍵帽之位置,該連動塊鄰近該第二支撐件可滑動地連接於該鍵帽之位置的一端可滑動地連接於該底板; 其中,當該鍵帽位於該未按壓位置時,該連動塊之該端與該觸發彈臂分離,且該觸發彈臂與該觸發開關分離; 其中,當該鍵帽被該外力按壓而伴隨該第一支撐件以及該第二支撐件之樞轉由該未按壓位置移動至該按壓位置時,該連動塊之該端隨著該第二支撐件之向外滑動往接近該觸發彈臂之方向滑動以偏壓該觸發彈臂觸發該觸發開關; 其中,當該外力釋放時,該回彈裝置驅動該鍵帽由該按壓位置移動回該未按壓位置,該連動塊之該端隨著該第二支撐件之向內滑動往遠離該觸發彈臂之方向滑動而與該觸發彈臂分離,以使該觸發彈臂與該觸發開關分離。
  12. 如請求項11所述之按鍵,其中該連動塊之另一端可轉動地連接於該鍵帽。
  13. 如請求項1所述之按鍵,其中該回彈裝置係為一彈簧或一橡膠彈性體。
  14. 一種鍵盤,其包含: 一底板,其具有一觸發彈臂以及一觸發開關,該觸發彈臂與該觸發開關彼此相對;以及 複數個按鍵,其設置於該底板上,該複數個按鍵之至少其中之一包含: 一鍵帽; 一支撐裝置,其設置於該底板以及該鍵帽之間且包含一第一支撐件以及一第二支撐件,該第一支撐件樞接於該鍵帽以及可滑動地連接於該底板,該第二支撐件樞接於該底板以及可滑動地連接於該鍵帽且與該第一支撐件彼此交叉樞接,以使該鍵帽伴隨該第一支撐件以及該第二支撐件之樞轉於一未按壓位置與一按壓位置之間上下移動,該第一支撐件以及該第二支撐件之其中之一抵接該觸發彈臂;以及 一回彈裝置,其設置於該鍵帽以及該底板之間,用來驅動該鍵帽從該按壓位置回位至該未按壓位置; 其中當該鍵帽被一外力按壓而伴隨該第一支撐件以及該第二支撐件之樞轉由該未按壓位置移動至該按壓位置時,該第一支撐件以及該第二支撐件之該其中之一相對向外滑動以使該觸發彈臂觸發該觸發開關;當該外力釋放時,該回彈裝置驅動該鍵帽由該按壓位置移動回該未按壓位置,該第一支撐件以及該第二支撐件之該其中之一相對向內滑動,以使該觸發彈臂與該觸發開關分離。
  15. 如請求項14所述之鍵盤,其中該觸發彈臂選擇性地設置於該支撐裝置下以於該鍵帽由該未按壓位置移動至該按壓位置時隨著該第一支撐件之向外滑動而彈性回復至觸發該觸發開關,或是設置於該第二支撐件之一外側以於該鍵帽由該未按壓位置移動至該按壓位置時隨著該第二支撐件之向外滑動被偏壓至觸發該觸發開關。
  16. 如請求項15所述之鍵盤,其中該觸發彈臂設置於該支撐裝置下且具有一固定端部、一抵接部,以及一自由端部,該固定端部固定於該底板,該抵接部位於該固定端部以及該自由端部之間,該第一支撐件具有一樞接端部以及一滑動端部,該樞接端部樞接於該鍵帽,該滑動端部可滑動地連接於該底板,當該鍵帽由該按壓位置回位至該未按壓位置時,該滑動端部相對向內滑動以偏壓該抵接部移動至使該自由端部與該觸發開關分離之位置,當該鍵帽由該未按壓位置移動至該按壓位置時,該抵接部隨著該滑動端部相對向外滑動,以使該觸發彈臂彈性回復至使該自由端部觸發該觸發開關之位置。
  17. 如請求項16所述之鍵盤,其中該第一支撐件另具有往該抵接部延伸形成之一驅動端部,該抵接部係為一彎曲臂部且往該驅動端部彎曲以抵接該驅動端部。
  18. 如請求項15所述之鍵盤,其中該觸發彈臂設置於該支撐裝置下且具有一固定端部、一觸發部,以及一自由端部,該固定端部固定於該底板,該觸發部位於該固定端部以及該自由端部之間,該第一支撐件具有一樞接端部以及一滑動端部,該樞接端部樞接於該鍵帽,該滑動端部可滑動地連接於該底板,當該鍵帽由該按壓位置回位至該未按壓位置時,該滑動端部相對向內滑動以偏壓該自由端部移動至使該觸發部與該觸發開關分離之位置,當該鍵帽由該未按壓位置移動至該按壓位置時,該自由端部隨著該滑動端部相對向外滑動,以使該觸發彈臂彈性回復至使該觸發部觸發該觸發開關之位置。
  19. 如請求項15所述之鍵盤,其中該觸發彈臂設置於該支撐裝置下且具有一抵接端部、一樞接部,以及一自由端部,該樞接部樞接於該底板且位於該抵接端部以及該自由端部之間,該第一支撐件具有一樞接端部以及一滑動端部,該樞接端部樞接於該鍵帽,該滑動端部可滑動地連接於該底板,當該鍵帽由該按壓位置回位至該未按壓位置時,該滑動端部相對向內滑動以偏壓該抵接端部相對該樞接部樞轉至使該自由端部與該觸發開關分離之位置,當該鍵帽由該未按壓位置移動至該按壓位置時,該抵接端部隨著該滑動端部之向外滑動而相對該樞接部樞轉,以使該觸發彈臂彈性回復至使該自由端部觸發該觸發開關之位置。
  20. 如請求項15所述之鍵盤,其中該觸發彈臂設置於該第二支撐件之該外側且具有一固定端部、一抵接部,以及一自由端部,該固定端部固定於該底板,該抵接部位於該固定端部以及該自由端部之間,該第二支撐件具有一樞接端部以及一滑動端部,該樞接端部樞接於該底板,該滑動端部可滑動地連接於該鍵帽,當該鍵帽由該按壓位置回位至該未按壓位置時,該抵接部隨著該滑動端部相對向內滑動,以使該觸發彈臂彈性回復至使該自由端部與該觸發開關分離之位置,當該鍵帽由該未按壓位置移動至該按壓位置時,該滑動端部相對向外滑動以偏壓該抵接部移動至使該自由端部觸發該觸發開關之位置。
  21. 如請求項14所述之鍵盤,其中該第二支撐件具有一側臂以及一連動塊,該連動塊樞接於該側臂之一側,該連動塊可活動地連接於該鍵帽以及該底板之至少其中之一; 其中,當該鍵帽被該外力按壓而伴隨該第一支撐件以及該第二支撐件之樞轉由該未按壓位置移動至該按壓位置時,該連動塊隨著該第二支撐件之向外滑動,使該觸發彈臂觸發該觸發開關; 其中,當該外力釋放時,該回彈裝置驅動該鍵帽由該按壓位置移動回該未按壓位置,該連動塊隨著該第二支撐件之向內滑動,使該觸發彈臂與該觸發開關分離。
  22. 如請求項21所述之鍵盤,其中該觸發彈臂鄰近於該第二支撐件樞接該底板之位置,該連動塊鄰近該第二支撐件樞接該底板之位置的一端可轉動地連接於該鍵帽且具有一上凸緣部以及一下凸緣部; 其中,當該鍵帽位於該未按壓位置時,該連動塊之該下凸緣部偏壓該觸發彈臂以使該觸發彈臂與該觸發開關分離; 其中,當該鍵帽被該外力按壓而伴隨該第一支撐件以及該第二支撐件之樞轉由該未按壓位置移動至該按壓位置時,該連動塊之該端隨著該第二支撐件之向外滑動往遠離該觸發彈臂之方向偏轉,以使該觸發彈臂從側向抵接該下凸緣部之位置移動至承靠於該上凸緣部上之位置而觸發該觸發開關; 其中,當該外力釋放時,該回彈裝置驅動該鍵帽由該按壓位置移動回該未按壓位置,該連動塊之該端隨著該第二支撐件之向內滑動往接近該觸發彈臂之方向偏轉,使該觸發彈臂從承靠於該上凸緣部上之位置移動至側向抵接該下凸緣部之位置而與該觸發開關分離。
  23. 如請求項22所述之鍵盤,其中該連動塊之另一端可滑動地連接於該底板。
  24. 如請求項21所述之鍵盤,其中該觸發彈臂鄰近於該第二支撐件可滑動地連接於該鍵帽之位置,該連動塊鄰近該第二支撐件可滑動地連接於該鍵帽之位置的一端可滑動地連接於該底板; 其中,當該鍵帽位於該未按壓位置時,該連動塊之該端與該觸發彈臂分離,且該觸發彈臂與該觸發開關分離; 其中,當該鍵帽被該外力按壓而伴隨該第一支撐件以及該第二支撐件之樞轉由該未按壓位置移動至該按壓位置時,該連動塊之該端隨著該第二支撐件之向外滑動往接近該觸發彈臂之方向滑動以偏壓該觸發彈臂觸發該觸發開關; 其中,當該外力釋放時,該回彈裝置驅動該鍵帽由該按壓位置移動回該未按壓位置,該連動塊之該端隨著該第二支撐件之向內滑動往遠離該觸發彈臂之方向滑動而與該觸發彈臂分離,以使該觸發彈臂與該觸發開關分離。
  25. 如請求項24所述之鍵盤,其中該連動塊之另一端可轉動地連接於該鍵帽。
  26. 如請求項14所述之鍵盤,其中該回彈裝置係為一彈簧或一橡膠彈性體。
  27. 一種按鍵,其包含: 一底板,其具有一觸發彈臂以及一觸發開關,該觸發彈臂之一外形可於一未觸發外形與一觸發外形間變化; 一鍵帽; 一支撐裝置,其設置於該底板以及該鍵帽之間且包含一第一支撐件以及一第二支撐件,該第一支撐件樞接於該第二支撐件,該第一支撐件之一上端與該第二支撐件之一上端可活動地連接於該鍵帽,該第一支撐件之一下端與該第二支撐件之一下端可活動地連接於該底板,該第一支撐件與該第二支撐件之一支撐件樞接軸係平行於一Y軸;以及 一回彈裝置,其設置於該鍵帽以及該底板之間; 其中當該鍵帽被一外力按壓而朝向一Z軸負方向運動,由一未按壓位置移動至一按壓位置時,該鍵帽帶動該第一支撐件之該下端以及該第二支撐件之該上端朝向一X軸正方向滑動,該第一支撐件以及該第二支撐件之其中之一使該觸發彈臂之該外形變成該觸發外形,使該觸發彈臂抵接該觸發開關,該X軸,Y軸與該Z軸三者係彼此垂直; 其中當該外力釋放時,該回彈裝置驅動該鍵帽朝向該Z軸正方向由該按壓位置移動回該未按壓位置,該第一支撐件之該下端以及該第二支撐件之該上端朝向該X軸負方向滑動,該第一支撐件以及該第二支撐件之該其中之一使該觸發彈臂之該外形變成該未觸發外形,使該觸發彈臂與該觸發開關分離。
  28. 如請求項27所述之按鍵,其中該第二支撐件具有一側臂、一連動塊樞接軸以及一連動塊,該連動塊透過該連動塊樞接軸而樞接於該側臂之一側,該連動塊樞接軸係平行於該Y軸,且(a)該連動塊之一上端可活動地連接於該鍵帽以及(b)該連動塊之一下端可活動地連接於該底板至少其中之一成立; 其中,當該鍵帽被該外力按壓而由該未按壓位置移動至該按壓位置時,該連動塊之該下端隨著該第二支撐件連動而朝向該X軸正方向滑動,該連動塊使該觸發彈臂之該外形變成該觸發外形,使該觸發彈臂抵接該觸發開關; 其中,當該外力釋放時,該回彈裝置驅動該鍵帽由該按壓位置移動回該未按壓位置,該連動塊之該下端隨著該第二支撐件連動而朝向該X軸負方向滑動,使該觸發彈臂之該外形變成該未觸發外形,使該觸發彈臂與該觸發開關分離。
  29. 如請求項28所述之按鍵,其中該連動塊在該X軸-Z軸平面上具有一作動輪廓,該作動輪廓上具有一上凸緣部以及一下凸緣部,該上凸緣部係高於該下凸緣部; 其中,當該鍵帽位於該未按壓位置時,該連動塊之該下凸緣部偏壓該觸發彈臂以使該觸發彈臂與該觸發開關分離; 其中,當該鍵帽被該外力按壓而由該未按壓位置移動至該按壓位置時,該連動塊之該下端隨著該第二支撐件連動而朝向該X軸正方向滑動,以使該觸發彈臂之該外形從側向抵接該下凸緣部之該未觸發外形變成承靠於該上凸緣部上之該觸發外形,使該觸發彈臂觸發該觸發開關; 其中,當該外力釋放時,該回彈裝置驅動該鍵帽由該按壓位置移動回該未按壓位置,該連動塊之該下端隨著該第二支撐件連動而朝向該X軸負方向滑動,使該觸發彈臂之該外形變成側向抵接該下凸緣部之該未觸發外形,使該觸發彈臂該觸發開關分離。
  30. 如請求項29所述之按鍵,其中在該X軸上,當該鍵帽位於該未按壓位置時,該上凸緣部具有一第一X軸座標,該下凸緣部具有一第二X軸座標,該第一支撐件之該上端具有一第三X軸座標,該第一支撐件之該下端具有一第四X軸座標,該第一X軸座標與該第二X軸座標係介於該第三X軸座標與該第四X軸座標之間。
  31. 如請求項28所述之按鍵,其中在該Y軸上,該鍵帽具有一鍵帽中心,該鍵帽中心具有一第一Y軸座標,該側臂具有一第二Y軸座標,該觸發彈臂和該觸發開關具有相同的一第三Y軸座標,該第二Y軸座標係介於該第一Y軸座標與該第三Y軸座標之間。
TW105126174A 2016-03-04 2016-08-17 按鍵 TWI62300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105106641 2016-03-04
TW105106641 2016-03-0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732854A true TW201732854A (zh) 2017-09-16
TWI623007B TWI623007B (zh) 2018-05-01

Family

ID=604798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5126174A TWI623007B (zh) 2016-03-04 2016-08-17 按鍵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623007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751458A (zh) * 2019-10-21 2021-05-04 德能森智能科技(成都)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自发电装置的自发电方法及装置
CN113764218A (zh) * 2020-06-01 2021-12-07 精元电脑股份有限公司 薄型化字键
TWI802498B (zh) * 2021-12-16 2023-05-11 達方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按鍵結構及其升降機構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767468A (en) * 1996-07-19 1998-06-16 Tsai; Huo-Lu Key switch asembly for a computer keyboard
TW519291U (en) * 2001-09-21 2003-01-21 Ying-Lung Jau Improved keyboard button structure
TWM302109U (en) * 2006-05-10 2006-12-01 Can Technology Co Ltd The improved structure of the key of keyboard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751458A (zh) * 2019-10-21 2021-05-04 德能森智能科技(成都)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自发电装置的自发电方法及装置
CN112751458B (zh) * 2019-10-21 2022-08-12 德能森智能科技(成都)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自发电装置的自发电方法及装置
CN113764218A (zh) * 2020-06-01 2021-12-07 精元电脑股份有限公司 薄型化字键
CN113764218B (zh) * 2020-06-01 2024-01-12 精元电脑股份有限公司 薄型化字键
TWI802498B (zh) * 2021-12-16 2023-05-11 達方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按鍵結構及其升降機構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623007B (zh) 2018-05-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23055B (zh) 按鍵
TWI587337B (zh) 按鍵及其鍵盤
TW201740412A (zh) 按鍵
TWI623007B (zh) 按鍵
TW201705171A (zh) 按鍵及其鍵盤
TWI691983B (zh) 鍵盤
TW201804493A (zh) 按鍵、鍵盤及其按鍵製造方法
WO2017091901A1 (en) Thin keyboard, keyboard overlay and keyswitch
CN106057533A (zh) 按键及键盘
TWI601172B (zh) 鍵盤
TWI564922B (zh) 按鍵連接模組
TWI615872B (zh) 按鍵結構
TWI609396B (zh) 按鍵結構
TWI669734B (zh) 具靜音功能之鍵盤及其按鍵結構
US10410805B1 (en) Key structure
CN108305806B (zh) 按键及其按键开关
TWI653649B (zh) 鍵盤裝置
TW201935508A (zh) 鍵盤裝置
CN106229172B (zh) 按键及其键盘
TW201730909A (zh) 按鍵結構
TWI606477B (zh) 具有按鍵收納功能的鍵盤
CN104992866B (zh) 一种键盘按键及键盘
TW201908927A (zh) 鍵盤
CN108807056A (zh) 按键结构
US20170200571A1 (en) Key struc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