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726477A - 自行車前叉避震器鎖固裝置 - Google Patents

自行車前叉避震器鎖固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726477A
TW201726477A TW105102605A TW105102605A TW201726477A TW 201726477 A TW201726477 A TW 201726477A TW 105102605 A TW105102605 A TW 105102605A TW 105102605 A TW105102605 A TW 105102605A TW 201726477 A TW201726477 A TW 201726477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unit
front fork
locking device
moving
drive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510260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Cheng-Chung Chen
Original Assignee
Cheng-Chung Chen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eng-Chung Chen filed Critical Cheng-Chung Chen
Priority to TW10510260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201726477A/zh
Priority to EP16169760.2A priority patent/EP3202653A1/en
Publication of TW20172647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726477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25/00Axle suspensions
    • B62K25/04Axle suspensions for mounting axles resiliently on cycle frame or fork
    • B62K25/06Axle suspensions for mounting axles resiliently on cycle frame or fork with telescopic fork, e.g. including auxiliary rocking arm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25/00Axle suspensions
    • B62K25/04Axle suspensions for mounting axles resiliently on cycle frame or fork
    • B62K25/06Axle suspensions for mounting axles resiliently on cycle frame or fork with telescopic fork, e.g. including auxiliary rocking arms
    • B62K25/08Axle suspensions for mounting axles resiliently on cycle frame or fork with telescopic fork, e.g. including auxiliary rocking arms for front wheel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9/00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 F16F9/32Details
    • F16F9/56Means for adjusting the length of, or for locking, the spring or damper, e.g. at the end of the stroke

Abstract

一種自行車前叉避震過裝置,裝設於自行車的前叉,並包含:作動裝置、移動裝置以及鎖固裝置,作動裝置能進行旋轉運動,並套設於移動裝置,而鎖固裝置具有形變單元與固定單元,形變單元與固定單元兩者其中之一組裝於上述作動裝置,另一個裝設於移動裝置。當作動裝置進行轉動時,形變單元可選擇在受到固定單元擠壓的鎖固狀態與未受到固定單元擠壓的解鎖狀態之間進行切換,使作動裝置與移動裝置之間能設定成彼此可相互作動的移動狀態或是彼此不可相互作動的定位狀態。藉此,使自行車的前叉能選擇性開啟或關閉前叉的避震功能。

Description

自行車前叉避震器鎖固裝置
本發明有關於一種用於自行車的前叉避震器鎖固裝置,尤其是指一種透過進行不同方向的旋轉運動來選擇性開啟或關閉自行車避震功能的前叉避震器鎖固裝置。
隨著全球節能減碳及綠化環境的意識提升,自行車逐漸從交通工具轉變成休閒工具,目前一般自行車均會於自行車前叉安裝避震器,而避震器除了可以支撐車架的重量,並且可以吸收騎乘者騎乘自行車時經由路面所傳來的衝擊力,藉此,使騎乘者騎乘自行車時不會因為過大的震動而感到不舒適。
由於避震器內部主要係利用液壓油的流動而產生阻尼作用,使得避震器產生避震的效果,但液壓油長期使用下,會造成油質劣化而變稀薄,進而使阻尼作用變小,致使避震器會逐漸避震的效果。
此外,當騎乘者於上坡路段騎乘自行車時,必須耗費相當多的力氣,若此時任由避震器作動,將造成騎乘者需要以更大的力氣進行踩踏,來以克服上坡作用力與避震器所造成的衝擊力。
有鑑於此,當今現有自行車避震器在使用上仍有不足之處,實有改良之必要,藉由創造出一種能依照騎乘環境選擇性開啟或關閉自行車避震功能的鎖固裝置,進而來提高自行車避震器的壽命與實用性。
本發明的主要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自行車前叉避震器鎖固裝置,而騎乘者能依照騎乘環境,將自行車前叉避震器鎖固裝置透過不同的旋轉方向來選擇性開啟或關閉自行車的避震功效,進而能有效提高自行車避車器的使用壽命。
本發明之次要目的在於將自行車前叉避震器鎖固裝置透過旋轉而關閉自行車的避震功效,並且,當自行車前叉避震器鎖固裝置受到外力推抵時,鎖固裝置能恢復自行車的避震功能。
為實現前述目的,本發明有關於一種設置於一自行車的前叉的自行車前叉避震器鎖固裝置,並主要由一作動裝置、一移動裝置以及一鎖固樁置所構成。上述作動裝置設有一能進行順時針或逆時針旋轉的轉動單元以及一受到上述轉動單元帶動而沿著一移動方向進行直線運動的從動單元,而上述移動裝置套設於上述作動裝置。
於一較佳實施例中,上述轉動單元具有一定位管體以及一組裝於上述定位管體的固定座,上述固定座樞設一旋轉手柄,而上述從動單元具有一安裝於上述旋轉手柄的位移座以及一組裝於上述位移座的從動管體,又上述位移座與旋轉手柄之間分別設有可相互螺接的第一螺紋與第二螺紋。
於另一較佳實施例中,上述轉動單元具有一定位管體以及一組裝於上述定位管體的固定座,上述固定座樞設一旋轉手柄,而上述從動單元具有一同時安裝於上述旋轉手柄與固定座的位移座以及一組裝於上述位移座的從動管體,又上述位移座與固定座之間分別設有可相互螺接的內螺紋與外螺紋。
又一較佳實施例中,上述轉動單元具有一定位管體、一組裝於上述定位管體的固定座,上述固定座樞設一旋轉手柄,而上述從動單元具有一受到上述轉動單元旋轉而進行擺動的偏擺機構以及至少一連接於上述偏擺機構的從動桿。
上述偏擺機構主要由一抬升桿以及一擺動件所構成,於此實施例中,上述抬升桿連接於上述從動桿,上述擺動件具有一供抬升桿裝設的組裝空間,並於形成一樞接於上述固定座的樞接端以及一抵靠於上述旋轉手柄的擺動端,上述組裝空間具有一推抵部,而上述擺動端透過上述固定座與樞接端相互樞設而進行擺動,進而帶動上述推抵部選擇性牴觸或分離於上述抬升桿。
再一較佳實施例中,上述轉動單元具有一定位管體以及一組裝於上述定位管體的固定座,上述固定座樞設一旋轉手柄,而上述固定座與上述旋轉手柄之間的相鄰面分別設有構造成限制轉動角度的一導引軌道以及一滑動凸塊。
上述鎖固裝置具有一可形變的形變單元以及一無法形變的固定單元,上述形變單元與固定單元兩者其中之一組裝於上述作動裝置,另一個裝設於移動裝置,而上述形變單元與固定單元之間受到上述從動單元帶動而改變彼此之間的相對位置,使上述形變單元可選擇在一受到上述固定單元擠壓的鎖固狀態與一未受到上述固定單元擠壓的解鎖狀態之間進行切換,使上述作動裝置與移動裝置之間設定成一沿上述移動方向作動的移動狀態或是一沿上述移動方向不可作動的定位狀態。
其中,上述固定單元形成有一斜錐抵壓面,而上述形變單元形成有一對應上述斜錐抵壓面的斜錐受壓面,當上述鎖固裝置處於鎖固狀態時,上述形變單元將產生一相交於上述移動方向的擠壓作用力,並接觸於上述移動裝置。
於一較佳實施例中,上述形變單元裝設於固定單元內側,使上述擠壓作用力形成一由外向內擠壓的夾持力量,進而使上述形變單元夾固於上述移動裝置。於另一較佳實施例中,上述形變單元裝設於固定元件外側,使上述擠壓作用力形成一由內向外推擠的抵頂力量,進而使上述形變單元牴觸於上述移動裝置。
此外,上述鎖固裝置進一步具有一保持上述形變單元與固定單元之間相對位置的復歸裝置,使上述形變單元能持續呈現上述鎖固狀態與解鎖狀態兩者其中之一,並且,上述復歸裝置具有一止擋件以及一復歸彈簧,上述止擋件固定於上述作動裝置、移動裝置或固定單元三者其中之一,而上述復歸彈簧一端推抵於上述止擋件,而另一端推抵於上述形變單元與固定單元兩者其中之一。
本發明的特點在於作動裝置的轉動單元進行順時針或逆時針轉動時,從動單元受到轉動單元帶動而沿著移動方向進行直線移動,使形變單元與固定單元之間受到從動單元帶動而改變彼此之間的相對位置,進而使形變單元可選擇在鎖固狀態與解鎖狀態之間進行切換,致使作動裝置與移動裝置之間能設定成沿移動方向作動的移動狀態或是彼此不可作動的定位狀態,藉此,騎乘者能依照騎乘環境選擇性開啟或關閉於自行車前叉的避震功能。
此外,作動裝置的轉動單元以些許角度進行旋轉,使得形變單元受到固定單元擠壓而形成力量較小的擠壓作用力,並輕微接觸於移動裝置,且在形變單元未緊密接觸於移動裝置的情況下,作動裝置與移動裝置之間依然會呈現定位狀態,並且,當自行車前叉避震器鎖固裝置受到外力推抵時,會因為形變單元僅輕微接觸於移動裝置,而使得作動裝置與移動裝置之間能由定位狀態轉變為移動狀態。
茲為便於更進一步對本發明之構造、使用及其特徵有更深一層明確、詳實的認識與瞭解,爰舉出較佳實施例,配合圖式詳細說明如下:
請參閱圖1所示,本發明自行車前叉避震器鎖固裝置1配合一自行車前叉40使用,上述自行車前叉40具有一前叉肩部41以及兩樞接於一車輪(圖未示)的連接殼體42,而上述兩連接殼體42其中之一與上述前叉肩部41之間設有一避震裝置43,而另一個連接殼體42與上述前叉肩部41之間裝設上述自行車前叉避震器鎖固裝置1。
請參閱圖2及圖3所示,上述自行車前叉避震器鎖固裝置1於第一較佳實施例中,主要由一作動裝置10、一鎖固裝置20以及一移動裝置30所構成。
請參閱圖4所示,上述作動裝置10具有一轉動單元11以及一從動單元12,上述轉動單元11能進行順時針或是逆時針的旋轉運動,使上述從動單元12受到上述轉動單元11的旋轉運動而沿著一移動方向13進行直線運動,其中,上述轉動單元11上端部固定於上述自行車前叉40的前叉肩部41,而上述轉動單元11下端部套設於上述連接殼體42的內部,使上述轉動單元11下端部位於上述連接殼體42內部(如圖1所示)。
請參閱圖2及圖5所示,上述鎖固裝置20裝設於上述作動裝置10內部,並具有一無法形變的固定單元21、一可形變的形變單元22以及一保持上述形變單元22與固定單元21之間相對位置的復歸裝置23,上述固定單元21裝設於上述作動裝置10的從動單元12,而上述形變單元22套設於上述固定單元21內部,另外,上述復歸裝置23主要由一止擋件231以及一復歸彈簧232所構成,上述止擋件231裝設於上述轉動單元11,並接觸於上述鎖固裝置20的形變單元22,而上述復歸彈簧232一端推抵於上述止擋件231,而另一相對端推抵於上述鎖固裝置20的固定單元21,使得上述復歸彈簧232位於上述止擋件231與固定單元21之間。
請參閱圖2及圖6所示,上述移動裝置30位於上述作動裝置10的從動單元12內部,並同時穿設上述鎖固裝置20的固定單元21與上述鎖固裝置20的形變單元22,使上述鎖固裝置20介於上述作動裝置10與移動裝置30之間,其中,上述移動裝置30一側固定於上述自行車前叉40的連接殼體42底端,使得上述移動裝置30的局部區段位於上述連接殼體42內部。
其中,上述從動單元12受到上述轉動單元11的旋轉運動而進行直線運動,進而會改變上述形變單元22與固定單元21兩者之間相對位置,使上述形變單元22可選擇在一受到上述固定單元21擠壓的鎖固狀態221與一未受到上述固定單元21擠壓的解鎖狀態222之間進行切換,進而使上述作動裝置10與移動裝置30之間設定成一沿上述移動方向13作動的移動狀態50或是一沿上述移動方向13不可作動的定位狀態60,藉此,使上述避震裝置43(如圖1所示)能選擇性開啟或關閉避震功能。
請參閱圖2至圖6所示,於此較佳實施例中,上述作動裝置10的轉動單元11主要由一定位管體111、一固定座112、一旋轉手柄113以及一手把114所構成,上述定位管體111上端部固定於上述自行車前叉40的前叉肩部41,而上述定位管體111的下端部套設於上述自行車前叉40的連接殼體42內側,並且,上述定位管體111能選擇性在上述連接殼體42內部進行上下直線的往復運動。
上述固定座112固定於上述定位管體111上端部,並具有一連通於上述定位管體111內部的通道112a以及一於上述固定座112頂端的導引軌道112b,而上述通道112a具有一樞接部112c以及一容置部112d;上述旋轉手柄113具有一樞設於上述通道112a樞接部112c的轉動部113a、一外凸於上述通道112a的連接部113b以及一連接於上述導引軌道112b的滑動凸塊113c,而上述旋轉手把114的轉動部113a設有一第一螺紋113d,其中,上述手把114樞接於上述旋轉手柄113的連接部113b,並且如圖7A與圖7B所示,上述手把114位於一覆蓋於上述連接部113b的覆蓋位置114a,而上述手把114透過樞接於上述旋轉手柄113的連接部113b能翻掀至一未覆蓋於上述連接部113b的掀開位置114b,藉此,上述手把114能選擇性地於上述覆蓋位置114a與掀開位置114b之間來回往復擺動。
上述從動單元12由一從動管體121以及一位移座122所構成,上述從動管體121與位移座122兩者皆位於上述定位管體111內部,並且,上述位移座122具有一固定於上述從動管體121上端的固定部122a以及一組接部122b,而上述位移座122的組接部122b具有一對應於上述第一螺紋113d的第二螺紋122c,藉此,上述旋轉手柄113的轉動部113a與上述位移座122的組接部122b透過上述第一螺紋113d與第二螺紋122c相互螺旋嵌合,進而使上述位移座122的組接部122b位於上述通道112a的容置部112d。
上述鎖固裝置20的固定單元21設為一第一套筒211,而上述鎖固裝置20的形變單元22設為一第二套筒223,上述第一套筒211內部設有一連通上述第一套筒211相對兩端的第一穿設空間211a,並套設於上述從動管體121,而上述第一套筒211的第一穿設空間211a具有一斜錐抵壓面211b,然而,上述第二套筒223內部設有一連通上述第二套筒223相對兩端的第二穿設空間223a,而上述第二穿設空間223a的局部範圍朝向上述第二套筒223外表面開設形成複數個等距排設的凹槽223b,使得上述第二套筒223於上述凹槽223b與凹槽223b之間形成一爪部223c,而上述爪部223c外側各具有一對應於上述斜錐抵壓面211b的斜錐受壓面223d。
其中,上述第二套筒223的爪部223c位於上述第一套筒211的第一穿設空間211a,使得上述第一穿設空間211a連通於上述第二穿設空間223a,並且,上述第二套筒223的斜錐受壓面223d受到上述第一套筒211的斜錐抵壓面211b擠壓時,上述第二套筒223的爪部223c將產生一相交於上述移動方向13的擠壓作用力24。另外,上述復歸裝置23的止擋件231裝設於上述轉動單元11的定位管體111,而上述復歸彈簧232一端推抵於上述止擋件231,而另一相對端推抵於上述固定單元21的第一套筒211。
上述移動裝置30由一移動元件31以及一壓縮彈簧32所構成,上述移動元件31具有一第一端部311以及一第二端部312,而上述移動元件31的第一端部311由上述第二套筒223的第二穿設空間223a穿過上述第一套筒211的第一穿設空間211a,而上述移動元件31的第二端部312位於上述連接殼體42內部,並固定於上述連接殼體42底端,其中,上述移動元件31的第一端部311具有一位於上述第一套筒211上方的抵壓部311a,而上述壓縮彈簧32套設於上述移動元件31的外側,並且,上述壓縮彈簧32一端牴觸於上述移動元件31的抵壓部311a,而另一端牴觸上述鎖固裝置20的第二套筒223。
請參閱圖8及圖9所示,上述作動裝置10的轉動單元11以上述從動單元12的軸心進行順時針旋轉運動時,上述作動裝置10的從動單元12會進行旋轉運動,並受到上述轉動單元11旋轉帶動而沿著上述移動方向13向下進行直線運動,而上述從動單元12向下移動時會推抵上述鎖固裝置20的固定單元21,使上述鎖固裝置20的固定單元21擠壓於上述鎖固裝置20的形變單元22,進而使上述鎖固裝置20的形變單元22透過上述擠壓作用力24會由外向內夾持於上述移動裝置30,致使上述形變單元22由上述解鎖狀態222轉變為上述鎖固狀態221,藉此,上述移動裝置30無法在上述從動單元12內部進行直線移動,進而能固定上述作動裝置10與移動裝置30兩者之間的相對位置,此時,上述作動裝置10與移動裝置30之間設定成上述定位狀態60,而上述避震裝置43(如圖1所示)則會暫時失去避震功能。此外,上述從動單元12帶動上述固定單元21向下移動時,上述固定單元21推抵於上述復歸彈簧232,以改變上述復歸彈簧232的長度。
於此較佳實施例中,騎乘者先將上述手把114由上述覆蓋位置114a翻掀至上述掀開位置114b,再透過上述手把114以上述旋轉手柄113的軸心同時帶動上述旋轉手柄113、位移座122以及從動管體121三者同時以順時針方向進行旋轉,而上述滑動凸塊113c則沿著上述導引軌道112b進行滑動,藉此,透過上述滑動凸塊113c能沿著上述導引軌道112b進行滑動,來以限制上述旋轉手把114的轉轉角度。
由於上述旋轉手柄113透過上述第一螺紋113d與第二螺紋122c螺旋嵌合於上述位移座122,因而上述位移座122與從動管體121進行旋轉運動時,能將旋轉運動轉變成直線運動,進而使上述從動管體121以及位移座122兩者能同步沿著上述移動方向13向下進行直線運動。
當上述第一套筒211受到上述從動管體121帶動而向下進行直線移動時,上述第一套筒211的斜錐抵壓面211b會牴觸於上述爪部223c的斜錐受壓面223d,由於上述從動管體121會持續帶動上述第一套筒211持續向下移動,上述第二套筒223的複數個爪部223c會透過上述斜錐抵壓面211b接觸於上述斜錐受壓面223d而由上述解鎖狀態222轉變為上述鎖固狀態221,使得上述第二套筒223的複數個爪部223c同時由外向內而夾固於上述移動元件31。此外,當上述第二套筒223的爪部223c呈現上述鎖固狀態221時,上述從動管體121就無法再持續向下移動,並且,上述第二套筒223的爪部223c由上述解鎖狀態222轉變為上述鎖固狀態221時,上述夾持結構的固定單元21會持續接觸於上述鎖固裝置20的形變單元22。
請參閱圖10及圖11所示,接下來,騎乘者若要恢復上述避震裝置43(如圖1所示)的避震功能,需將上述作動裝置10的轉動單元11以上述從動單元12的軸心以逆時針方向進行旋轉運動,使上述從動單元12受到上述轉動單元11的旋轉帶動而以上述移動方向13向上移動,當上述從動單元12向上移動時,上述復歸彈簧232會向上推抵於上述固定單元21,使上述固定單元21沿著上述移動方向13向上移動,而上述壓縮彈簧32會向下推抵於上述形變單元22,使得上述固定單元21分離於上述形變單元22,進而在上述固定單元21向上移動的過程中,上述鎖固裝置20的形變單元22由內向外產生形變而擴張分離於上述移動裝置30,藉此,上述移動裝置30能選擇性地在上述從動單元12內部進行往復直線運動,進而能改變上述作動裝置10與移動裝置30兩者之間的相對位置,使上述作動裝置10與移動裝置30之間設定成上述移動狀態50,並且,當上述作動裝置10與移動裝置30之間呈現上述移動狀態50時,上述形變單元22透過上述復歸裝置23能持續呈現解鎖狀態222。
於此較佳實施例中,騎乘者藉由上述手把114帶動上述旋轉手柄113、位移座122以及從動管體121同時以逆時針方向進行旋轉運動,當上述位移座122開始進行旋轉運動時,會因為上述位移座122與上述旋轉手柄113之間透過上述第一螺紋113d與第二螺紋122c相互螺旋嵌合而開始沿著上述移動方向13向上進行直線移動,使得上述復歸彈簧232向上推抵上述第一套筒211,同時上述壓縮彈簧32向下推抵上述第二套筒223,使上述第二套筒223的爪部223c由上述鎖固狀態221轉變為上述解鎖狀態222。
藉此,騎乘者能依照騎乘環境將上述作動裝置10的轉動單元11進行順時針的旋轉運動或逆時針的旋轉運動,使上述從動單元12受到上述轉動單元11的帶動而向上或向下進行直線運動,進而使上述作動裝置10與移動裝置30能彼此固定或改變兩者之間的相對位置,致使能選擇性開啟或關閉於上述自行車前叉40的避震功能。
請參閱圖12所示,於第二較佳實施例中,與第一較佳實施例差別在於上述作動裝置10、鎖固裝置20與移動裝置30三者之間組接位置,至於上述作動裝置10的結構樣態與第一較佳實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贅述,並且,於第二較佳實施例中,上述鎖固裝置20並未具有上述復歸裝置23,而上述鎖固樁置的固定單元21固定於上述從動單元12,且上述移動裝置30的移動元件31未具有如第一較佳實施例的壓縮彈簧32與抵壓部311a。
如圖所示,上述移動裝置30套設於上述鎖固裝置20外側,使上述移動裝置30同時包覆於上述固定單元21與形變單元22,藉此,上述移動裝置30的局部區段介於上述作動裝置10與鎖固裝置20之間。
請參閱圖12與圖13所示,上述作動裝置10的轉動單元11以順時針方向進行旋轉運動,使上述作動裝置10的從動單元12受到上述轉動單元11的帶動而沿著上述移動方向13向下進行直線運動直到上述固定單元21牴觸於上述形變單元22,而上述形變單元22受到上述固定單元21推抵而產生由內向外的擠壓作用力24,使上述形變單元22由內向外產生形變而從上述解鎖狀態222轉變成上述鎖固狀態221,並擴張牴觸於上述移動裝置30,藉此,使上述移動裝置30無法在上述作動裝置10內部進行直線移動,進而能固定上述作動裝置10與移動裝置30兩者之間的相對位置,此時,上述作動裝置10與移動裝置30之間設定成上述定位狀態60,而上述避震裝置43(如圖1所示)則會暫時失去避震功能。
請參閱圖14與圖15所示,上述作動裝置10的轉動單元11以逆時針方向進行旋轉運動,使上述作動裝置10的從動單元12受到上述轉動單元11的帶動而向上進行直線移動,當上述從動單元12向上移動的過程中,上述形變單元22逐漸由外向內產生形變而閉合分離於上述移動裝置30,使上述形變單元22由鎖固狀態221而轉變為解鎖狀態222。藉此,上述移動裝置30能選擇性地在上述作動裝置10內部進行往復直線運動,進而能改變上述作動裝置10與移動裝置30兩者之間的相對位置,使上述作動裝置10與移動裝置30之間設定成上述移動狀態50。
請參閱圖16所示,於第三較佳實施例中,上述作動裝置10與鎖固裝置20兩者的結構樣態如同於第一較佳實施例,在此不加以贅述,而差異在於上述鎖固裝置20的組裝位置,以及上述移動裝置30的移動元件31未具有如第一較佳實施例的壓縮彈簧32與抵壓部311a。
如圖所示,上述鎖固裝置20的復歸裝置23位於上述固定單元21與形變單元22兩者上方,上述固定單元21固定於上述從動單元12,上述形變單元22位於上述固定單元21內側,而上述止擋件231固定於上述固定單元21,又上述復歸彈簧232一端推抵於上述止擋件231,而另一端推抵於上述形變單元22。
請參閱圖16與圖17所示,上述作動裝置10的轉動單元11以順時針方向進行旋轉運動,使上述作動裝置10的從動單元12受到上述轉動單元11的帶動而向下進行直線運動直到上述固定單元21牴觸於上述形變單元22,而上述形變單元22受到上述固定單元21推抵而透過上述擠壓作用力24由外向內夾持於上述移動裝置30,使上述形變單元22由上述解鎖狀態222轉變成上述鎖固狀態221,藉此,使上述移動裝置30無法在上述作動裝置10內部進行直線移動,進而能固定上述作動裝置10與移動裝置30兩者之間的相對位置,此時,上述作動裝置10與移動裝置30之間設定成上述定位狀態60,使上述避震裝置43(如圖1所示)則會暫時失去避震功能。
請參閱圖18及圖19所示,上述作動單元的轉動單元11以逆時針方向進行旋轉運動,使上述作動裝置10的從動單元12與固定單元21同時受到上述轉動單元11的帶動而向上進行直線移動,當上述從動單元12向上移動的過程中,上述復歸彈簧232會向下推抵上述形變單元22,使上述形變單元22逐漸由內向外產生形變而擴張分離於上述移動裝置30,使上述形變單元22由鎖固狀態221而轉變為解鎖狀態222。藉此,上述移動裝置30能選擇性地在上述作動裝置10內部進行往復直線運動,進而能改變上述作動裝置10與移動裝置30兩者之間的相對位置,使上述作動裝置10與移動裝置30之間設定成上述移動狀態50,並且,當上述作動裝置10與移動裝置30之間呈現上述移動狀態50時,上述形變單元22透過上述復歸裝置23能持續呈現解鎖狀態222。
請參閱圖20所示,於第四較佳實施例中,上述作動裝置10如同第一較佳實施例是由上述轉動單元11以及從動單元12所構成,並且,上述作動裝置10的轉動單元11如同第一較佳實施例是由上定位管體111、固定座112、旋轉手柄113以及手把114所構成,差別僅在於上述旋轉手柄113與手把114兩者的連接關係,如圖所示,上述手把114一體成形於上述旋轉手柄113。
上述從動單元12也同樣如同第一較佳實施例是由上述從動管體121與上述位移座122所構成,而差別在於上述位移座122同時安裝於上述旋轉手柄113與固定座112,其中,上述固定座112的容置部112d具有一內螺紋112e,而上述位移座122的組接部122b具有一外螺紋122d,藉此,上述固定座112與上述位移座122透過上述內螺紋112e與外螺紋122d相互螺旋嵌合。
至於上述復歸裝置23的固定單元21固定於上述轉動單元11的定位管體111,上述形變單元22與復歸裝置23兩者位於上述固定單元21內部,而上述復歸裝置23位於上述形變單元22下方,其中,上述復歸裝置23的止擋件231固定連接於上述固定單元21,而上述復歸彈簧232一端推抵於上述止擋件231,而另一端推抵於上述形變單元22。
此外,上述作動裝置10的從動單元12套設於上述固定單元21內側,而上述移動裝置30的移動元件31同時穿過上述固定單元21、形變單元22以及復歸裝置23。至於,上述移動裝置30僅由上述移動元件31所構成,而上述移動元件31並未設有如同第一較佳實施例中的上述抵壓部311a。
請參閱圖21與圖22所示,上述作動裝置10的轉動單元11以順時針方向進行旋轉運動時,上述作動裝置10的從動單元12受到上述轉動單元11帶動而進行旋轉,並透過上述內螺紋112e與外螺紋122d兩者相互螺旋嵌合,將旋轉運動轉變為向上移動的直線運動,當上述從動單元12沿著上述移動方向13向上移動,上述復歸彈簧232會推抵於上述形變單元22,使上述形變單元22同樣沿著上述移動方向13向上移動,而上形變單元22向上移動的過程中,上述形變單元22會持續接觸於上述從動單元12。當上述鎖固裝置20的形變單元22向上直線移動至上述形變單元22牴觸於上述固定單元21時,上述形變單元22受到上述固定單元21推抵而產生由外向內的擠壓作用力24,使上述形變單元22由外向內產生形變而從上述解鎖狀態222轉變成上述鎖固狀態221,並內縮牴觸於上述移動裝置30的移動元件31,藉此,使上述移動裝置30無法在上述作動裝置10內部進行直線移動,進而能固定上述作動裝置10與移動裝置30兩者之間的相對位置,此時,上述避震裝置43(如圖1所示)則會暫時失去避震功能。
請參閱圖23與圖24所示,上述作動裝置10的轉動單元11以逆時針方向旋轉運動時,上述作動裝置10的從動單元12受到上述轉動單元11帶動而進行旋轉,並透過上述內螺紋112e與外螺紋122d兩者相互螺旋嵌合,將旋轉運動轉變為向下移動的直線運動,由於上述從動單元12在向下移動的過程會持續接觸於上述形變單元22,因而上述從動單元12能帶動上述形變單元22向下沿著上述移動方向13進行直線移動,當上述從動單元12向下移動的過程中,上述形變單元22逐漸由內向外產生形變而擴張分離於上述移動裝置30的移動元件31,使上述形變單元22由上述鎖固狀態221轉變為解鎖狀態222,藉此,上述移動裝置30能選擇性地在上述作動裝置10內部進行往復直線運動,進而能改變上述作動裝置10與移動裝置30兩者之間的相對位置,使上述作動裝置10與移動裝置30之間設定成上述移動狀態50,則上述避震裝置43(如圖1所示)則會恢復避震功能,並且,當上述作動裝置10與移動裝置30之間呈現上述移動狀態50時,上述形變單元22透過上述復歸裝置23能持續呈現鎖固狀態221。其中,上述復歸彈簧232受到上述形變單元22的抵壓而能縮短上述復歸彈簧232的長度。
於此實施例中,由於上述位移座122同時組裝於旋轉手柄113與固定座112,因而上述從動單元12的從動管體121進行向上或向下移動時,上述旋轉手柄113與位移座122三者同步進行向上或向下的直線運動。
請參閱圖25與圖26所示,於第五較佳實施例中,與第一較佳實施例差別在於上述作動裝置10、鎖固裝置20與移動裝置30。上述作動裝置10的轉動單元11進一步具有一安裝於上述旋轉手柄113的推抵塊115,而上述手把114一體成形於上述旋轉手柄113,上述從動單元12具有一受到上述轉動單元11旋轉而進行擺動的偏擺機構123以及至少兩連接於上述偏擺機構123的從動桿124。
其中,上述推抵塊115具有一牴觸面115a,上述推抵塊115的牴觸面115a的相對兩側各設有一第一端115b以及一第二端115c,而上述偏擺機構123主要由一擺動件123a以及一抬升桿123b所構成,上述擺動件123a具有一組裝空間123c,並形成一樞接於上述固定座112的樞接端123d以及一抵靠於上述推抵塊115的擺動端123e,上述組裝空間123c具有一推抵部123f,而上述抬升桿123b位於上述組裝空間123c內部,並連接於上述兩從動桿124頂部,藉此,上述擺動件123a的擺動關透過上述固定座112與樞接端123d相互樞轉連接而進行擺動,進而帶動上述推抵部123f選擇性牴觸或分離於上述抬升桿123b,致使上述從動桿124能沿著上述移動方向13進行向上或向下的直線運動。
如圖所示,上述抬升桿123b裝設於上述組裝空間123c後,上述擺動件123a的推抵部123f位於上述抬升桿123b下方,然而,亦可上述抬升桿123b裝設於上述組裝空間123c後,上述擺動件123a的推抵部123f位於上述抬升桿123b上方。
於此實施例中,上述鎖固裝置20相較於第一較佳實施例進一步包含一連接板25,使得上述鎖固裝置20於此實施例中是由上述固定單元21、形變單元22、復歸裝置23以及一連接板25所構成。
上述鎖固裝置20的固定單元21固定於上述轉動單元11的定位管體111,上述形變單元22套設於上述固定單元21內部,而上述復歸裝置23的止擋件231位於上述形變單元22上方,並固定連接於上述固定單元21上方,而上述復歸彈簧232一端推抵於上述止擋件231,而另一端推抵於上述形變單元22,其中,上述連接板25位於上述形變單元22下方,並固定於上述從動單元12的從動桿124底部。至於,上述移動裝置30的結構樣態等同於第三較佳實施例中移動裝置30的結構樣態,而上述移動裝置30的移動元件31同時穿過上述固定單元21、形變單元22、復歸裝置23以及連接板25。
請參閱圖27至圖29所示,上述擺動件123a的擺動端123e接觸於上述抵觸面的第一端115b,上述作動裝置10的轉動單元11以上述順時針進行轉動,上述擺動件123a的擺動端123e由上述第一端115b沿著上述牴觸面115a而移動至上述第二端115c,使上述擺動件123a以上述樞接端123d為軸心進行逆時針擺動,進而使上述推抵部123f抵壓於上述抬升桿123b而帶動上述從動管體121向上進行直線運動。
當上述從動管體121向上移動時,上述連接板25會同時向上進行直線移動,使上述連接板25牴觸於上述形變單元22,進而使上述形變單元22向上移動而牴觸於上述固定單元21,致使上述形變單元22產生由外向內的擠壓作用力24,使上述形變單元22外向內產生形變而閉合夾固於上述移動裝置30,進而使上述形變單元22由上述解鎖狀態222轉變成上述鎖固狀態221,藉此,使上述移動裝置30無法在上述作動裝置10內部進行直線移動,進而能固定上述作動裝置10與移動裝置30兩者之間的相對位置,使得上述作動裝置10與移動裝置30之間設定成上述定位狀態60,此時,上述復歸彈簧232受到上述形變單元22的抵壓而能縮短上述復歸彈簧232的長度。
請參閱圖30至圖32所示,上述作動裝置10的轉動單元11以上述逆時針進行轉動,上述擺動件123a的擺動端123e由上述第二端115c沿著上述牴觸面115a而移動至上述第一端115b,使上述擺動件123a以上述樞接端123d為軸心進行順時針擺動,進而使上述從動單元12透過本身的重量而向下移動。
當上述從動單元12向下移動時,上述復歸彈簧232會推抵於上述形變單元22,使上述形變單元22向下移動,進而使上述形變單元22逐漸由內向外產生形變而擴張分離於上述移動裝置30的移動元件31,藉此,上述移動裝置30能選擇性地在上述作動裝置10內部進行往復直線運動,進而能改變上述作動裝置10與移動裝置30兩者之間的相對位置,使上述作動裝置10與移動裝置30之間設定成上述移動狀態50,並且,當上述作動裝置10與移動裝置30之間呈現上述移動狀態50時,上述形變單元22透過上述復歸裝置23能持續呈現解鎖狀態222。
然而,於第一至第五較佳實施例中,上述作動裝置10的轉動單元11以上述從動單元12的軸心進行順時針旋轉,使上述滑動凸塊113c僅沿著上述導引軌道112b的局部區段進行移動,藉此,上述從動單元12受到上述轉動單元11帶動而沿著上述移動方向13進行移動,使得上述固定單元21與形變單元22改變彼此之間的相對位置,進而使上述形變單元22受到上述固定單元21擠壓而形成力量較小的上述抵壓作用力24,並輕輕地牴觸於上述移動裝置30,致使上述作動裝置10與上述移動裝置30之間設定成上述定位狀態60。
騎乘者將自行車騎乘於顛頗的路段時,上述自行車前叉40可能因為路面顛頗而受到外力推抵,當上述自行車前叉40受到外力推抵於上述連接殼體42時,會因為上述鎖固裝置20的形變單元22輕輕抵觸於上述移動裝置30,使得上述作動裝置10與移動裝置30兩者能改變彼此之間的相對位置進而由上述定位狀態60轉變為上述移動狀態50,藉此,依照上述轉動單元11的轉動範圍能決定上述形變單元22產生不同力量大小的上述擠壓作用力24。
以上所舉實施例,僅用為方便說明本發明並非加以限制,在不離本發明精神範疇,熟悉此一行業技藝人士依本發明申請專利範圍及發明說明所作之各種簡易變形與修飾,均仍應含括於以下申請專利範圍中。
1‧‧‧自行車前叉避震器鎖固裝置
10‧‧‧作動裝置
11‧‧‧轉動單元
111‧‧‧定位管體
112‧‧‧固定座
112a‧‧‧通道
112b‧‧‧導引軌道
112c‧‧‧樞接部
112d‧‧‧容置部
112e‧‧‧內螺紋
113‧‧‧旋轉手柄
113a‧‧‧轉動部
113b‧‧‧連接部
113c‧‧‧滑動凸塊
113d‧‧‧第一螺紋
114‧‧‧手把
114a‧‧‧覆蓋位置
114b‧‧‧掀開位置
115‧‧‧推抵塊
115a‧‧‧牴觸面
115b‧‧‧第一端
115c‧‧‧第二端
12‧‧‧從動單元
121‧‧‧從動管體
122‧‧‧位移座
122a‧‧‧固定部
122b‧‧‧組接部
122c‧‧‧第二螺紋
122d‧‧‧外螺紋
123‧‧‧偏擺機構
123a‧‧‧擺動件
123b‧‧‧抬升桿
123c‧‧‧組裝空間
123d‧‧‧樞接端
123e‧‧‧擺動端
123f‧‧‧推抵部
124‧‧‧從動桿
13‧‧‧移動方向
20‧‧‧鎖固裝置
21‧‧‧固定單元
211‧‧‧第一套筒
211a‧‧‧第一穿設空間
211b‧‧‧斜錐抵壓面
22‧‧‧形變單元
221‧‧‧鎖固狀態
222‧‧‧解鎖狀態
223‧‧‧第二套筒
223a‧‧‧第二穿設空間
223b‧‧‧凹槽
223c‧‧‧爪部
223d‧‧‧斜錐受壓面
23‧‧‧復歸裝置
231‧‧‧止擋件
232‧‧‧復歸彈簧
24‧‧‧擠壓作用力
25‧‧‧連接板
30‧‧‧移動裝置
31‧‧‧移動元件
311‧‧‧第一端部
311a‧‧‧抵壓部
312‧‧‧第二端部
32‧‧‧壓縮彈簧
40‧‧‧自行車前叉
41‧‧‧前叉肩部
42‧‧‧連接殼體
43‧‧‧避震裝置
50‧‧‧移動狀態
60‧‧‧定位狀態
圖1為本發明自行車前叉避震器鎖固裝置裝設於自行車前叉的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自行車前叉避震器鎖固裝置第一較佳實施例的剖視圖; 圖3為本發明自行車前叉避震器鎖固裝置的分解圖; 圖4為作動裝置的分解圖; 圖5為鎖固裝置的分解圖; 圖6為移動裝置的示意圖; 圖7A為手把位於覆蓋位置的示意圖; 圖7B為手把位於掀開位置的示意圖; 圖8為轉動單元進行順時針轉動而帶動鎖固裝置夾固移動裝置的示意圖; 圖9為圖8爪部由解鎖狀態形變至鎖固狀態的示意圖; 圖10為轉動單元進行逆時針轉動而帶動鎖固裝置分開移動裝置的示意圖; 圖11為圖10 爪部由鎖固狀態形變至解鎖狀態的示意圖; 圖12為本發明自行車前叉避震器鎖固裝置第二較佳實施例的示意圖; 圖13為圖12爪部由解鎖狀態形變至鎖固狀態的示意圖; 圖14為圖12轉動單元進行逆時針轉動而帶動鎖固裝置分開移動裝置的示意圖; 圖15為圖14爪部由鎖固狀態形變至解鎖狀態的示意圖; 圖16為本發明自行車前叉避震器鎖固裝置第三較佳實施例的示意圖; 圖17為圖16爪部由解鎖狀態形變至鎖固狀態的示意圖; 圖18為圖16轉動單元進行逆時針轉動而帶動鎖固裝置分開移動裝置的示意圖; 圖19為圖16爪部由鎖固狀態形變至解鎖狀態的示意圖; 圖20為本發明自行車前叉避震器鎖固裝置第四較佳實施例的分解圖; 圖21為圖20轉動單元進行順時針轉動而帶動鎖固裝置夾固移動裝置的示意; 圖22為圖21爪部由解鎖狀態形變至鎖固狀態的示意圖; 圖23為圖20轉動單元進行逆時針轉動而帶動鎖固裝置分開移動裝置的示意圖; 圖24為圖23爪部由鎖固狀態形變至解鎖狀態的示意圖; 圖25為本發明自行車前叉避震器鎖固裝置第五較佳實施例的分解圖; 圖26為本發明自行車前叉避震器鎖固裝置第五較佳實施例的剖視圖; 圖27為圖25轉動單元進行順時針轉動而帶動鎖固裝置夾固移動裝置的示意圖; 圖28為圖27擺動件受到轉動漸進形逆時針轉動而進行擺動的示意圖; 圖29為圖27爪部由解鎖狀態形變至鎖固狀態的示意圖; 圖30為圖25轉動單元進行逆時針轉動而帶動鎖固裝置分開移動裝置的示意圖; 圖31為圖30擺動件受到轉動漸進形順時針轉動而進行擺動的示意圖;以及 圖32為圖30爪部由鎖固狀態形變至解鎖狀態的示意圖。
1‧‧‧自行車前叉避震器鎖固裝置
10‧‧‧作動裝置
11‧‧‧轉動單元
111‧‧‧定位管體
112‧‧‧固定座
113‧‧‧旋轉手柄
113d‧‧‧第一螺紋
114‧‧‧手把
12‧‧‧從動單元
121‧‧‧從動管體
122‧‧‧位移座
122a‧‧‧固定部
122b‧‧‧組接部
122c‧‧‧第二螺紋
20‧‧‧鎖固裝置
21‧‧‧固定單元
22‧‧‧形變單元
23‧‧‧復歸裝置
231‧‧‧止擋件
232‧‧‧復歸彈簧
30‧‧‧移動裝置
31‧‧‧移動元件
32‧‧‧壓縮彈簧

Claims (11)

  1. 一種自行車前叉避震器鎖固裝置,設置於一自行車的前叉,包含: 一作動裝置,設有一能進行順時針或逆時針旋轉的轉動單元以及一受到上述轉動單元帶動而沿著一移動方向進行直線運動的從動單元; 一移動裝置,套設於上述作動裝置;以及 一鎖固裝置,具有一可形變的形變單元以及一無法形變的固定單元,上述形變單元與固定單元兩者其中之一組裝於上述作動裝置,另一個裝設於移動裝置,而上述形變單元與固定單元之間受到上述從動單元帶動而改變彼此之間的相對位置,使上述形變單元可選擇在一受到上述固定單元擠壓的鎖固狀態與一未受到上述固定單元擠壓的解鎖狀態之間進行切換,進而使上述作動裝置與移動裝置之間設定成一沿上述移動方向作動的移動狀態或是一沿上述移動方向不可作動的定位狀態。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自行車前叉避震器鎖固裝置,其中,上述固定單元形成有一斜錐抵壓面,而上述形變單元形成有一對應上述斜錐抵壓面的斜錐受壓面,當上述鎖固裝置處於鎖固狀態時,上述形變單元將產生一相交於上述移動方向的擠壓作用力,並接觸於上述移動裝置。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自行車前叉避震器鎖固裝置,其中,上述形變單元裝設於固定單元內側,使上述擠壓作用力形成一由外向內擠壓的夾持力量,進而使上述形變單元夾固於上述移動裝置。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自行車前叉避震器鎖固裝置,其中,上述形變單元裝設於固定元件外側,使上述擠壓作用力形成一由內向外推擠的抵頂力量,進而使上述形變單元牴觸於上述移動裝置。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自行車前叉避震器鎖固裝置,其中,上述鎖固裝置進一步具有一保持上述形變單元與固定單元之間相對位置的復歸裝置,使上述形變單元能持續呈現上述鎖固狀態與解鎖狀態兩者其中之一。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自行車前叉避震器鎖固裝置,其中,上述復歸裝置具有一止擋件以及一復歸彈簧,上述止擋件固定於上述作動裝置、移動裝置或固定單元三者其中之一,而上述復歸彈簧一端推抵於上述止擋件,而另一端推抵於上述形變單元與固定單元兩者其中之一。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自行車前叉避震器鎖固裝置,其中,上述轉動單元具有一定位管體以及一組裝於上述定位管體的固定座,上述固定座樞設一旋轉手柄,而上述從動單元具有一安裝於上述旋轉手柄的位移座以及一組裝於上述位移座的從動管體,又上述位移座與旋轉手柄之間分別設有可相互螺接的第一螺紋與第二螺紋。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自行車前叉避震器鎖固裝置,其中,上述轉動單元具有一定位管體以及一組裝於上述定位管體的固定座,上述固定座樞設一旋轉手柄,而上述從動單元具有一同時安裝於上述旋轉手柄與固定座的位移座以及一組裝於上述位移座的從動管體,又上述位移座與固定座之間分別設有可相互螺接的內螺紋與外螺紋。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自行車前叉避震器鎖固裝置,其中,上述轉動單元具有一定位管體、一組裝於上述定位管體的固定座,上述固定座樞設一旋轉手柄,而上述從動單元具有一受到上述轉動單元旋轉而進行擺動的偏擺機構以及至少一連接於上述偏擺機構的從動桿。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自行車前叉避震器鎖固裝置,其中,上述偏擺機構,包含: 一抬升桿,連接於上述從動桿;以及 一擺動件,具有一供抬升桿裝設的組裝空間,並形成一樞接於上述固定座的樞接端以及一抵靠於上述旋轉手柄的擺動端,上述組裝空間具有一推抵部,而上述擺動端透過上述固定座與樞接端相互樞設而進行擺動,進而帶動上述推抵部選擇性牴觸或分離於上述抬升桿。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自行車前叉避震器鎖固裝置,其中,上述轉動單元具有一定位管體以及一組裝於上述定位管體的固定座,上述固定座樞設一旋轉手柄,而上述固定座與上述旋轉手柄之間的相鄰面分別設有構造成限制轉動角度的一導引軌道以及一滑動凸塊。
TW105102605A 2016-01-28 2016-01-28 自行車前叉避震器鎖固裝置 TW20172647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5102605A TW201726477A (zh) 2016-01-28 2016-01-28 自行車前叉避震器鎖固裝置
EP16169760.2A EP3202653A1 (en) 2016-01-28 2016-05-16 Lockout device for bicycle fork shock absorber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5102605A TW201726477A (zh) 2016-01-28 2016-01-28 自行車前叉避震器鎖固裝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726477A true TW201726477A (zh) 2017-08-01

Family

ID=560266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5102605A TW201726477A (zh) 2016-01-28 2016-01-28 自行車前叉避震器鎖固裝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EP (1) EP3202653A1 (zh)
TW (1) TW201726477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917482B (zh) * 2021-09-11 2022-06-21 湖北中图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一种激光雷达倾斜摄影测量装置及其测绘方法
USD1000321S1 (en) * 2022-04-22 2023-10-03 Newtton Bicycle or motorcycle fork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6167941A (en) * 1980-05-28 1981-12-23 Kayaba Ind Co Ltd Lockup device for gas spring
TWM250075U (en) * 2004-02-20 2004-11-11 Jin-Sung Tsai Fast stroke-adjusting shock absorber for bicycle front fork
US20060042893A1 (en) * 2004-08-25 2006-03-02 Jack Lin Mechanical lock-out device for front suspension system of bicycles
CN2767299Y (zh) * 2005-02-25 2006-03-29 深圳信隆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自行车避震前叉之锁掣构造
CN2830248Y (zh) * 2005-08-19 2006-10-25 蔡金松 自行车避震器机械式行程锁定装置
US8251376B2 (en) * 2009-07-17 2012-08-28 Shimano Inc. Bicycle suspension having stroke and damper adjustment
US8256787B2 (en) * 2009-10-08 2012-09-04 Shimano Inc. Adjustable bicycle suspension system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202653A1 (en) 2017-08-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097014B2 (en) Shock absorber
TWI252827B (en) Lockout mechanism for a suspension system
CN102673710B (zh) 用于自行车减震器的控制组件
JP5802654B2 (ja) ヒンジ組立体の改良
JP2012521500A (ja) 家具ヒンジ
CA2977784A1 (en) Adjustable seat tube structure and bicycle
TWI623676B (zh) 門把手單元
TW201726477A (zh) 自行車前叉避震器鎖固裝置
KR100558423B1 (ko) 스티어링 댐퍼 장치
JP2020505535A (ja) ダンパ・アセンブリの改良
TWM522173U (zh) 自行車前叉避震器鎖固裝置
CA2620963A1 (en) Flexible pedal
JP3153016U (ja) 可逆効果を有する可逆レンチ
CN205469586U (zh) 自行车前叉避震器锁固装置
CN103243993B (zh) 家具铰链阻尼力的控制装置
CN205706814U (zh) 婴儿伞车弹性收合关节机构
CN216508853U (zh) 摩托车后减震装置
TWI678308B (zh) 自行車的無段升降座管裝置
US20170241506A1 (en) Lockout device for bicycle fork shock absorber
CN210565981U (zh) 减震器以及调节旋钮组件
TWI805968B (zh) 衝擊裝置及其衝擊用連動組件
JP2006131109A (ja) 車両用パーキング装置
KR20060036516A (ko) 폭조절이 가능한 컴퓨터 마우스
JP2013122256A (ja) 懸架装置
JP6630214B2 (ja) 減衰力調整装置および油圧緩衝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