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725414A - 成像鏡頭 - Google Patents

成像鏡頭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725414A
TW201725414A TW105100778A TW105100778A TW201725414A TW 201725414 A TW201725414 A TW 201725414A TW 105100778 A TW105100778 A TW 105100778A TW 105100778 A TW105100778 A TW 105100778A TW 201725414 A TW201725414 A TW 201725414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object side
image side
imaging
optical axis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510077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陳建宏
張錫齡
Original Assignee
信泰光學(深圳)有限公司
亞洲光學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信泰光學(深圳)有限公司, 亞洲光學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信泰光學(深圳)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510077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201725414A/zh
Publication of TW20172541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725414A/zh

Links

Abstract

一種成像鏡頭沿著一光軸從一物側至一像側依序包括一第一透鏡、一第二透鏡、一第三透鏡及一第四透鏡。第一透鏡具有正屈光力。第二透鏡為彎月型透鏡具有正屈光力。第三透鏡具有負屈光力。第四透鏡具有屈光力。成像鏡頭滿足以下條件:CT1/CT2>0.6,f/f1>0.5,|f3/f|>1.34;其中,CT1為第一透鏡之物側面至第一透鏡之像側面於光軸上之間距,CT2為第二透鏡之物側面至第二透鏡之像側面於光軸上之間距,f為成像鏡頭之有效焦距,f1為第一透鏡之有效焦距,f3為第三透鏡之有效焦距。

Description

成像鏡頭
本發明係有關於一種成像鏡頭。
數位相機與手幾不斷的往高畫素與輕量化發展,使得小型化與具有高解析度的成像鏡頭需求大增。習知的四片透鏡組成的成像鏡頭之體積較大,已經無法滿足現今的需求,需要有另一種新架構的成像鏡頭,才能同時滿足小型化與高解析度需求。
有鑑於此,本發明之主要目的在於提供一種成像鏡頭,其鏡頭總長度短小,但是仍具有良好的光學性能,鏡頭解析度也能滿足要求。
本發明之成像鏡頭沿著一光軸從一物側至一像側依序包括一第一透鏡、一第二透鏡、一第三透鏡及一第四透鏡。第一透鏡具有正屈光力。第二透鏡為彎月型透鏡具有正屈光力。第三透鏡具有負屈光力。第四透鏡具有屈光力。成像鏡頭滿足以下條件:CT1/CT2>0.6,f/f1>0.5,|f3/f|>1.34;其中,CT1為第一透鏡之物側面至第一透鏡之像側面於光軸上之間距,CT2為第二透鏡之物側面至第二透鏡之像側面於光軸上之間距,f為成像鏡頭之有效焦距,f1為第一透鏡之有效焦距,f3為第三透鏡之有效焦距。
其中成像鏡頭滿足以下條件:f/f3<-0.2;其中,f為成像鏡 頭之有效焦距,f3為第三透鏡之有效焦距。
其中成像鏡頭滿足以下條件:f1/f2<3.0;其中,f1為第一透鏡之有效焦距,f2為第二透鏡之有效焦距。
本發明之成像鏡頭可更包括一光圈,設置於物側與第二透鏡之間。
本發明之成像鏡頭可更包括一第五透鏡,設置於第三透鏡與第四透鏡之間。
其中第五透鏡具有正屈光力且包括一凹面朝向物側及一凸面朝向像側。
其中第五透鏡具有負屈光力且包括一凹面朝向物側及一凸面朝向像側。
其中成像鏡頭滿足以下條件:3.80A/D6.60;其中,A為第一透鏡之物側面至第四透鏡之像側面於光軸上之間距,D為第四透鏡之物側面至第四透鏡之像側面於光軸上之間距。
本發明之成像鏡頭沿著一光軸從一物側至一像側依序包括一第一透鏡、一第二透鏡、一第三透鏡、一第五透鏡及一第四透鏡。第一透鏡具有正屈光力。第二透鏡為彎月型透鏡具有正屈光力。第三透鏡具有負屈光力。第五透鏡具有屈光力。第四透鏡具有屈光力。成像鏡頭滿足以下條件:CT1/CT2>0.6,f/f1>0.5,|f3/f|>1.34,f1/f2<3.0,3.80A/D6.60;其中,CT1為第一透鏡之物側面至第一透鏡之像側面於光軸上之間距,CT2為第二透鏡之物側面至第二透鏡之像側面於光軸上之間距,f為成像鏡頭之有效焦距,f1為第一透鏡之有效焦距,f2為第二透鏡之有效焦距,f3為第三 透鏡之有效焦距,A為第一透鏡之物側面至第四透鏡之像側面於光軸上之間距,D為第四透鏡之物側面至第四透鏡之像側面於光軸上之間距。
其中第五透鏡具有正屈光力且包括一凹面朝向物側及一凸面朝向像側。
其中第五透鏡具有負屈光力且包括一凹面朝向物側及一凸面朝向像側。
為使本發明之上述目的、特徵、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較佳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做詳細說明。
1、6、7、8‧‧‧成像鏡頭
L11、L61、L71、L81‧‧‧第一透鏡
L12、L62、L72、L82‧‧‧第二透鏡
L13、L63、L73、L83‧‧‧第三透鏡
L14、L64、L74、L84‧‧‧第四透鏡
L75、L85‧‧‧第五透鏡
ST1、ST6、ST7、ST8‧‧‧光圈
OF1、OF6、OF7、OF8‧‧‧濾光片
IMA1、IMA6、IMA7、IMA8‧‧‧成像面
OA1、OA6、OA7、OA8‧‧‧光軸
S11、S12、S13、S14、S15、S16、S17‧‧‧面
S18、S19、S110、S111‧‧‧面
S61、S62、S63、S64、S65、S66、S67‧‧‧面
S68、S69、S610、S611‧‧‧面
S71、S72、S73、S74、S75、S76、S77‧‧‧面
S78、S79、S710、S711、S712、S713‧‧‧面
S81、S82、S83、S84、S85、S86、S87‧‧‧面
S88、S89、S810、S811、S812、S813‧‧‧面
第1圖係依據本發明之成像鏡頭之第一實施例的透鏡配置示意圖。
第2A圖係第1圖之成像鏡頭之場曲圖。
第2B圖係第1圖之成像鏡頭之畸變圖。
第2C圖係第1圖之成像鏡頭之調變轉換函數圖。
第3圖係依據本發明之成像鏡頭之第六實施例的透鏡配置示意圖。
第4A圖係第3圖之成像鏡頭之場曲圖。
第4B圖係第3圖之成像鏡頭之畸變圖。
第4C圖係第3圖之成像鏡頭之調變轉換函數圖。
第5圖係依據本發明之成像鏡頭之第七實施例的透鏡配置示意圖。
第6A圖係第5圖之成像鏡頭之場曲圖。
第6B圖係第5圖之成像鏡頭之畸變圖。
第6C圖係第5圖之成像鏡頭之調變轉換函數圖。
第7圖係依據本發明之成像鏡頭之第八實施例的透鏡配置示意圖。
第8A圖係第7圖之成像鏡頭之場曲圖。
第8B圖係第7圖之成像鏡頭之畸變圖。
第8C圖係第7圖之成像鏡頭之調變轉換函數圖。
請參閱第1圖,第1圖係依據本發明之成像鏡頭之第一實施例的透鏡配置示意圖。成像鏡頭1沿著一光軸OA1從一物側至一像側依序包括一光圈ST1、一第一透鏡L11、一第二透鏡L12、一第三透鏡L13、一第四透鏡L14及一濾光片OF1。成像時,來自物側之光線最後成像於一成像面IMA1上。第一透鏡L11具有正屈光力由塑膠材質製成,其物側面S12為凸面像側面S13為凹面,物側面S12與像側面S13皆為非球面表面。第二透鏡L12具有正屈光力由塑膠材質製成,其物側面S14為凹面像側面S15為凸面,物側面S14與像側面S15皆為非球面表面。第三透鏡L13具有負屈光力由塑膠材質製成,其物側面S16為凹面像側面S17為凸面,物側面S16與像側面S17皆為非球面表面。第四透鏡L14具有負屈光力由塑膠材質製成,其物側面S18為凸面像側面S19為凹面,物側面S18與像側面S19皆為非球面表面。濾光片OF1之物側面S110與像側面S111皆為平面。
另外,為使本發明之成像鏡頭能保持良好的光學性能,第一實施例中的成像鏡頭1需滿足底下六條件:CT11/CT12>0.6 (1)
f1/f11>0.5 (2)
|f13/f1|>1.34 (3)
f1/f13<-0.2 (4)
f11/f12<3.0 (5)
其中,CT11為第一透鏡L11之物側面S12至第一透鏡L11之像側面S13於光軸OA1上之間距,CT12為第二透鏡L12之物側面S14至第二透鏡L12之像側面S15於光軸OA1上之間距,f1為成像鏡頭1之有效焦距,f11為第一透鏡L11之有效焦距,f12為第二透鏡L12之有效焦距,f13為第三透鏡L13之有效焦距,A1為第一透鏡L11之物側面S12至第四透鏡L14之像側面S19於光軸OA1上之間距,D1為第四透鏡L14之物側面S18至第四透鏡L14之像側面S19於光軸OA1上之間距。
利用上述透鏡與光圈ST1之設計,使得成像鏡頭1能有效的縮短鏡頭總長度、有效的修正像差、鏡頭解析度也能滿足要求。
表一為第1圖中成像鏡頭1之各透鏡之相關參數表,表一資料顯示第一實施例之成像鏡頭1之有效焦距等於3.05mm、光圈值等於2.2、鏡頭總長度等於4.1mm。
表一中各個透鏡之非球面表面凹陷度z由下列公式所得到:z=ch2/{1+[1-(k+1)c2h2]1/2}+Ah4+Bh6+Ch8+Dh10+Eh12+Fh14+Gh16
其中:c:曲率;h:透鏡表面任一點至光軸之垂直距離;k:圓錐係數;A~G:非球面係數。
表二為表一中各個透鏡之非球面表面之相關參數表,其中k為圓錐係數(Conic Constant)、A~G為非球面係數。
第一實施例之成像鏡頭1,其第一透鏡L11之物側面S12至第一透鏡L11之像側面S13於光軸OA1上之間距CT11=0.368665mm,第二透鏡L12之物側面S14至第二透鏡L12之像側面S15於光軸OA1上之間距CT12=0.595912mm,成像鏡頭1之有效焦距f1=3.05mm,第一透鏡L11之有效焦距f11=3.355mm,第二透鏡L12之有效焦距f12=2.527mm,第三透鏡L13之有效焦距f13=-6.01mm,第一透鏡L11之物側面S12至第四透鏡L14之像側面S19於光軸OA1上之間距A1=2.933726mm,第四透鏡L14之物側面S18至第四透鏡L14之像側面S19於光軸OA1上之間距D1=0.681916mm,由上述資料可得到CT11/CT12=0.619、f1/f11=0.909、|f13/f1|=1.970、f1/f13=-0.507、 f11/f12=1.328、A1/D1=4.302,皆能滿足上述條件(1)至條件(6)之要求。
另外,第一實施例之成像鏡頭1的光學性能也可達到要求,這可從第2A至第2C圖看出。第2A圖所示的,是第一實施例之成像鏡頭1的場曲(Field Curvature)圖。第2B圖所示的,是第一實施例之成像鏡頭1的畸變(Distortion)圖。第2C圖所示的,是第一實施例之成像鏡頭1的調變轉換函數(Modulation Transfer Function)圖。
由第2A圖可看出,第一實施例之成像鏡頭1對波長為0.470μm、0.510μm、0.555μm、0.610μm、0.650μm之光線所產生的子午(Tangential)方向與弧矢(Sagittal)方向場曲介於-0.03mm至0.035mm之間。由第2B圖可看出,第一實施例之成像鏡頭1對波長為0.470μm、0.510μm、0.555μm、0.610μm、0.650μm之光線所產生的畸變介於0%至2.5%之間。由第2C圖可看出,第一實施例之成像鏡頭1對波長範圍介於0.470μm至0.650μm之光線,分別於子午(Tangential)方向與弧矢(Sagittal)方向,視場高度分別為0.0000mm、0.4584mm、0.9168mm、1.3752mm、1.8336mm、2.2920mm,空間頻率介於0lp/mm至360lp/mm,其調變轉換函數值介於0.04至1.0之間。顯見第一實施例之成像鏡頭1之場曲、畸變都能被有效修正,鏡頭解析度也能滿足要求,從而得到較佳的光學性能。
第二實施例的成像鏡頭2、第三實施例的成像鏡頭3、第四實施例的成像鏡頭4及第五實施例的成像鏡頭5,因為其透鏡配置示意圖與第一實施例的成像鏡頭1之透鏡配置示意圖近似,因此省略第二實施例的成像鏡頭2、第三實施例的成像鏡頭3、第四實施例的成像鏡頭4及第五實施例的成像鏡頭5之透鏡配置示意圖,以下僅提供第二實施例的成像鏡頭 2、第三實施例的成像鏡頭3、第四實施例的成像鏡頭4及第五實施例的成像鏡頭5之相關鏡頭參數。另外,第二實施例的成像鏡頭2、第三實施例的成像鏡頭3、第四實施例的成像鏡頭4及第五實施例的成像鏡頭5之光學性能也可達到要求,其場曲、畸變及調變轉換函數圖等圖例與第2A圖、第2B圖及第2C圖近似,因此省略其圖例。
請參閱表三,表三係依據本發明之第二實施例的成像鏡頭2之各透鏡之相關參數表,表三資料顯示第二實施例之成像鏡頭2之有效焦距等於3.01mm、光圈值等於2.4、鏡頭總長度等於4.14mm。另外請再參考第1圖之圖示,由表三可知成像鏡頭2沿著一光軸OA2從一物側至一像側依序包括一第一透鏡L21、一光圈ST1、一第二透鏡L22、一第三透鏡L23、一第四透鏡L24及一濾光片OF2。成像時,來自物側之光線最後成像於一成像面IMA2上。第一透鏡L21具有正屈光力,其物側面S21為凸面像側面S22為凹面,物側面S21與像側面S22皆為非球面表面。第二透鏡L22具有正屈光力,其物側面S24為凹面像側面S25為凸面,物側面S24與像側面S25皆為非球面表面。第三透鏡L23具有負屈光力,其物側面S26為凹面像側面S27為凸面,物側面S26與像側面S27皆為非球面表面。第四透鏡L24具有負屈光力,其物側面S28為凸面像側面S29為凹面,物側面S28與像側面S29皆為非球面表面。濾光片OF2之物側面S210與像側面S211皆為平面。上述第一透鏡L21、第二透鏡L22、第三透鏡L23、第四透鏡L24皆由塑膠材質製成。
表三中各個透鏡之非球面表面凹陷度z由下列公式所得到:z=ch2/{1+[1-(k+1)c2h2]1/2}+Ah4+Bh6+Ch8+Dh10+Eh12+Fh14+Gh16
其中:c:曲率;h:透鏡表面任一點至光軸之垂直距離;k:圓錐係數; A~G:非球面係數。
表四為表三中各個透鏡之非球面表面之相關參數表,其中k為圓錐係數(Conic Constant)、A~G為非球面係數。
另外,為使本發明之成像鏡頭能保持良好的光學性能,第二實施例中的成像鏡頭2需滿足底下六條件: CT21/CT22>0.6 (7)
f2/f21>0.5 (8)
|f23/f2|>1.34 (9)
f2/f23<-0.2 (10)
f21/f22<3.0 (11)
其中,CT21為第一透鏡L21之物側面S21至第一透鏡L21之像側面S22於光軸OA2上之間距,CT22為第二透鏡L22之物側面S24至第二透鏡L22之像側面S25於光軸OA2上之間距,f2為成像鏡頭2之有效焦距,f21為第一透鏡L21之有效焦距,f22為第二透鏡L22之有效焦距,f23為第三透鏡L23之有效焦距,A2為第一透鏡L21之物側面S21至第四透鏡L24之像側面S29於光軸OA2上之間距,D2為第四透鏡L24之物側面S28至第四透鏡L24之像側面S29於光軸OA2上之間距。
利用上述透鏡與光圈ST2之設計,使得成像鏡頭2能有效的縮短鏡頭總長度、有效的修正像差、鏡頭解析度也能滿足要求。
第二實施例之成像鏡頭2,其第一透鏡L21之物側面S21至第一透鏡L21之像側面S22於光軸OA2上之間距CT21=0.418788mm,第二透鏡L22之物側面S24至第二透鏡L22之像側面S25於光軸OA2上之間距CT22=0.557254mm,成像鏡頭2之有效焦距f2=3.01mm,第一透鏡L21之有效焦距f21=3.2995mm,第二透鏡L22之有效焦距f22=2.5265mm,第三透鏡L23之有效焦距f23=-5.392mm,第一透鏡L21之物側面S21至第四透鏡L24之像側面S29於光軸OA2上之間距A2=2.94317mm,第四透鏡L24之物側 面S28至第四透鏡L24之像側面S29於光軸OA2上之間距D2=0.75312mm,由上述資料可得到CT21/CT22=0.752、f2/f21=0.912、|f23/f2|=1.791、f2/f23=-0.558、f21/f22=1.306、A2/D2=3.908,皆能滿足上述條件(7)至條件(12)之要求。
請參閱表五,表五係依據本發明之第三實施例的成像鏡頭3之各透鏡之相關參數表,表五資料顯示第三實施例之成像鏡頭3之有效焦距等於2.79mm、光圈值等於2.4、鏡頭總長度等於3.77mm。另外請再參考第1圖之圖示,由表五可知成像鏡頭3沿著一光軸OA3從一物側至一像側依序包括一光圈ST3、一第一透鏡L31、一第二透鏡L32、一第三透鏡L33、一第四透鏡L34及一濾光片OF3。成像時,來自物側之光線最後成像於一成像面IMA3上。第一透鏡L31具有正屈光力,其物側面S32為凸面像側面S33為凹面,物側面S32與像側面S33皆為非球面表面。第二透鏡L32具有正屈光力,其物側面S34為凹面像側面S35為凸面,物側面S34與像側面S35皆為非球面表面。第三透鏡L33具有負屈光力,其物側面S36為凹面像側面S37為凸面,物側面S36與像側面S37皆為非球面表面。第四透鏡L34具有負屈光力,其物側面S38為凸面像側面S39為凹面,物側面S38與像側面S39皆為非球面表面。濾光片OF3之物側面S310與像側面S311皆為平面。上述第一透鏡L31由玻璃材質製成,第二透鏡L32、第三透鏡L33、第四透鏡L34由塑膠材質製成。
表五中各個透鏡之非球面表面凹陷度z由下列公式所得到:z=ch2/{1+[1-(k+1)c2h2]1/2}+Ah4+Bh6+Ch8+Dh10+Eh12+Fh14+Gh16
其中:c:曲率;h:透鏡表面任一點至光軸之垂直距離;k:圓錐係數;A~G:非球面係數。
表六為表五中各個透鏡之非球面表面之相關參數表,其中k為圓錐係數(Conic Constant)、A~G為非球面係數。
另外,為使本發明之成像鏡頭能保持良好的光學性能,第三實施例中的成像鏡頭3需滿足底下六條件:CT31/CT32>0.6 (13)
f3/f31>0.5 (14)
|f33/f3|>1.34 (15)
f3/f33<-0.2 (16)
f31/f32<3.0 (17)
其中,CT31為第一透鏡L31之物側面S32至第一透鏡L31之像側面S33於光軸OA3上之間距,CT32為第二透鏡L32之物側面S34至第二透鏡L32之像側面S35於光軸OA3上之間距,f3為成像鏡頭3之有效焦距,f31為第一透鏡L31之有效焦距,f32為第二透鏡L32之有效焦距,f33為第三透鏡L33之有效焦距,A3為第一透鏡L31之物側面S32至第四透鏡L34之像側面S39於光軸OA3上之間距,D3為第四透鏡L34之物側面S38至第四透鏡L34之像側面S39於光軸OA3上之間距。
利用上述透鏡與光圈ST3之設計,使得成像鏡頭3能有效的縮短鏡頭總長度、有效的修正像差、鏡頭解析度也能滿足要求。
第三實施例之成像鏡頭3,其第一透鏡L31之物側面S32至第一透鏡L31之像側面S33於光軸OA3上之間距CT31=0.328055mm,第二透鏡L32之物側面S34至第二透鏡L32之像側面S35於光軸OA3上之間距CT32=0.544996mm,成像鏡頭3之有效焦距f3=2.79mm,第一透鏡L31之有效焦距f31=2.795mm,第二透鏡L32之有效焦距f32=2.251mm,第三透鏡L33之有效焦距f33=-4.308mm,第一透鏡L31之物側面S32至第四透鏡L34之像側面S39於光軸OA3上之間距A3=2.678672mm,第四透鏡L34之物側面S38至第四透鏡L34之像側面S39於光軸OA3上之間距D3=0.703885mm, 由上述資料可得到CT31/CT32=0.602、f3/f31=0.998、|f33/f3|=1.544、f3/f33=-0.648、f31/f32=1.242、A3/D3=3.806,皆能滿足上述條件(13)至條件(18)之要求。
請參閱表七,表七係依據本發明之第四實施例的成像鏡頭4之各透鏡之相關參數表,表七資料顯示第四實施例之成像鏡頭4之有效焦距等於2.65mm、光圈值等於2.4、鏡頭總長度等於3.76mm。另外請再參考第1圖之圖示,由表七可知成像鏡頭4沿著一光軸OA4從一物側至一像側依序包括一第一透鏡L41、一光圈ST4、一第二透鏡L42、一第三透鏡L43、一第四透鏡L44及一濾光片OF4。成像時,來自物側之光線最後成像於一成像面IMA4上。第一透鏡L41具有正屈光力,其物側面S41為凸面像側面S42為凹面,物側面S41與像側面S42皆為非球面表面。第二透鏡L42具有正屈光力,其物側面S44為凹面像側面S45為凸面,物側面S44與像側面S45皆為非球面表面。第三透鏡L43具有負屈光力,其物側面S46為凹面像側面S47為凸面,物側面S46與像側面S47皆為非球面表面。第四透鏡L44具有負屈光力,其物側面S48為凸面像側面S49為凹面,物側面S48與像側面S49皆為非球面表面。濾光片OF4之物側面S410與像側面S411皆為平面。上述第一透鏡L41、第二透鏡L42由玻璃材質製成,第三透鏡L43、第四透鏡L44由塑膠材質製成。
表七中各個透鏡之非球面表面凹陷度z由下列公式所得到:z=ch2/{1+[1-(k+1)c2h2]1/2}+Ah4+Bh6+Ch8+Dh10+Eh12+Fh14+Gh16
其中:c:曲率;h:透鏡表面任一點至光軸之垂直距離;k:圓錐係數;A~G:非球面係數。
表八為表七中各個透鏡之非球面表面之相關參數表,其中k 為圓錐係數(Conic Constant)、A~G為非球面係數。
另外,為使本發明之成像鏡頭能保持良好的光學性能,第四實施例中的成像鏡頭4需滿足底下六條件:CT41/CT42>0.6 (19)
f4/f41>0.5 (20)
|f43/f4|>1.34 (21)
f4/f43<-0.2 (22)
f41/f42<3.0 (23)
其中,CT41為第一透鏡L41之物側面S41至第一透鏡L41之像側面S42於光軸OA4上之間距,CT42為第二透鏡L42之物側面S44至第二透鏡L42之像側面S45於光軸OA4上之間距,f4為成像鏡頭4之有效焦距,f41為第一透鏡L41之有效焦距,f42為第二透鏡L42之有效焦距,f43為第三透鏡L43之有效焦距,A4為第一透鏡L41之物側面S41至第四透鏡L44之像側面S49於光軸OA4上之間距,D4為第四透鏡L44之物側面S48至第四透鏡L44之像側面S49於光軸OA4上之間距。
利用上述透鏡與光圈ST4之設計,使得成像鏡頭4能有效的縮短鏡頭總長度、有效的修正像差、鏡頭解析度也能滿足要求。
第四實施例之成像鏡頭4,其第一透鏡L41之物側面S41至第一透鏡L41之像側面S42於光軸OA4上之間距CT41=0.363611mm,第二透鏡L42之物側面S44至第二透鏡L42之像側面S45於光軸OA4上之間距CT42=0.501716mm,成像鏡頭4之有效焦距f4=2.65mm,第一透鏡L41之有效焦距f41=3.419mm,第二透鏡L42之有效焦距f42=2.181mm,第三透鏡L43之有效焦距f43=-4.528mm,第一透鏡L41之物側面S41至第四透鏡L44之像側面S49於光軸OA4上之間距A4=2.645663mm,第四透鏡L44之物側面S48至第四透鏡L44之像側面S49於光軸OA4上之間距D4=0.50298mm,由上述資料可得到CT41/CT42=0.725、f4/f41=0.775、|f43/f4|=1.709、f4/f43=-0.585、 f41/f42=1.568、A4/D4=5.260,皆能滿足上述條件(19)至條件(24)之要求。
請參閱表九,表九係依據本發明之第五實施例的成像鏡頭5之各透鏡之相關參數表,表九資料顯示第五實施例之成像鏡頭5之有效焦距等於3.2mm、光圈值等於2.4、鏡頭總長度等於4.13mm。另外請再參考第1圖之圖示,由表九可知成像鏡頭5沿著一光軸OA5從一物側至一像側依序包括一光圈ST5、一第一透鏡L51、一第二透鏡L52、一第三透鏡L53、一第四透鏡L54及一濾光片OF5。成像時,來自物側之光線最後成像於一成像面IMA5上。第一透鏡L51具有正屈光力,其物側面S52為凸面像側面S53為凹面,物側面S52與像側面S53皆為非球面表面。第二透鏡L52具有正屈光力,其物側面S54為凹面像側面S55為凸面,物側面S54與像側面S55皆為非球面表面。第三透鏡L53具有負屈光力,其物側面S56為凹面像側面S57為凸面,物側面S56與像側面S57皆為非球面表面。第四透鏡L54具有負屈光力,其物側面S58為凸面像側面S59為凹面,物側面S58與像側面S59皆為非球面表面。濾光片OF5之物側面S510與像側面S511皆為平面。上述第一透鏡L51、第二透鏡L52由玻璃材質製成,第三透鏡L53、第四透鏡L54由塑膠材質製成。
表九中各個透鏡之非球面表面凹陷度z由下列公式所得到:z=ch2/{1+[1-(k+1)c2h2]1/2}+Ah4+Bh6+Ch8+Dh10+Eh12+Fh14+Gh16
其中:c:曲率;h:透鏡表面任一點至光軸之垂直距離;k:圓錐係數;A~G:非球面係數。
表十為表九中各個透鏡之非球面表面之相關參數表,其中k為圓錐係數(Conic Constant)、A~G為非球面係數。
另外,為使本發明之成像鏡頭能保持良好的光學性能,第五實施例中的成像鏡頭5需滿足底下六條件:CT51/CT52>0.6 (25)
f5/f51>0.5 (26)
|f53/f5|>1.34 (27)
f5/f53<-0.2 (28)
f51/f52<3.0 (29)
其中,CT51為第一透鏡L51之物側面S52至第一透鏡L51之像側面S53於光軸OA5上之間距,CT52為第二透鏡L52之物側面S54至第二透鏡L52之像側面S55於光軸OA5上之間距,f5為成像鏡頭5之有效焦距,f51為第一透鏡L51之有效焦距,f52為第二透鏡L52之有效焦距,f53為第三透鏡L53之有效焦距,A5為第一透鏡L51之物側面S52至第四透鏡L54之像側面S59於光軸OA5上之間距,D5為第四透鏡L54之物側面S58至第四透鏡L54之像側面S59於光軸OA5上之間距。
利用上述透鏡與光圈ST5之設計,使得成像鏡頭5能有效的縮短鏡頭總長度、有效的修正像差、鏡頭解析度也能滿足要求。
第五實施例之成像鏡頭5,其第一透鏡L51之物側面S52至第一透鏡L51之像側面S53於光軸OA5上之間距CT51=0.361846mm,第二透鏡L52之物側面S54至第二透鏡L52之像側面S55於光軸OA5上之間距CT52=0.594214mm,成像鏡頭5之有效焦距f5=3.2mm,第一透鏡L51之有效焦距f51=3.3mm,第二透鏡L52之有效焦距f52=2.162mm,第三透鏡L53之有效焦距f53=-4.583mm,第一透鏡L51之物側面S52至第四透鏡L54之像側面S59於光軸OA5上之間距A5=3.011554mm,第四透鏡L54之物側面S58至第四透鏡L54之像側面S59於光軸OA5上之間距D5=0.653867mm,由上述資料可得到CT51/CT52=0.609、f5/f51=0.970、|f53/f5|=1.432、f5/f53=-0.698、f51/f52=1.526、A5/D5=4.606,皆能滿足上述條件(25)至條件(30)之要求。
請參閱第3圖,第3圖係依據本發明之成像鏡頭之第六實施例的透鏡配置示意圖。成像鏡頭6沿著一光軸OA6從一物側至一像側依序包括一第一透鏡L61、一光圈ST6、一第二透鏡L62、一第三透鏡L63、一第四透鏡L64及一濾光片OF6。成像時,來自物側之光線最後成像於一成像面IMA6上。第一透鏡L61具有正屈光力由塑膠材質製成,其物側面S61為凸面像側面S62為凹面,物側面S61與像側面S62皆為非球面表面。第二透鏡L62具有正屈光力由塑膠材質製成,其物側面S64為凹面像側面S65為凸面,物側面S64與像側面S65皆為非球面表面。第三透鏡L63具有負屈光力由塑膠材質製成,其物側面S66為凹面像側面S67為凸面,物側面S66與像側面S67皆為非球面表面。第四透鏡L64具有正屈光力由塑膠材質製成,其物側面S68為凸面像側面S69為凹面,物側面S68與像側面S69皆為非球面表面。濾光片OF6之物側面S610與像側面S611皆為平面。
另外,為使本發明之成像鏡頭能保持良好的光學性能,第六實施例中的成像鏡頭6需滿足底下六條件:CT61/CT62>0.6 (31)
f6/f61>0.5 (32)
|f63/f6|>1.34 (33)
f6/f63<-0.2 (34)
f61/f62<3.0 (35)
其中,CT61為第一透鏡L61之物側面S61至第一透鏡L61之像側面S62於光軸OA6上之間距,CT62為第二透鏡L62之物側面S64至 第二透鏡L62之像側面S65於光軸OA6上之間距,f6為成像鏡頭6之有效焦距,f61為第一透鏡L61之有效焦距,f62為第二透鏡L62之有效焦距,f63為第三透鏡L63之有效焦距,A6為第一透鏡L61之物側面S61至第四透鏡L64之像側面S69於光軸OA6上之間距,D6為第四透鏡L64之物側面S68至第四透鏡L64之像側面S69於光軸OA6上之間距。
利用上述透鏡與光圈ST6之設計,使得成像鏡頭6能有效的縮短鏡頭總長度、有效的修正像差、鏡頭解析度也能滿足要求。
表十一為第3圖中成像鏡頭6之各透鏡之相關參數表,表十一資料顯示第六實施例之成像鏡頭6之有效焦距等於2.07mm、光圈值等於1.4、鏡頭總長度等於3.149mm。
表十一中各個透鏡之非球面表面凹陷度z由下列公式所得到:z=ch2/{1+[1-(k+1)c2h2]1/2}+Ah4+Bh6+Ch8+Dh10+Eh12+Fh14+Gh16
其中:c:曲率;h:透鏡表面任一點至光軸之垂直距離;k:圓錐係數;A~G:非球面係數。
表十二為表十一中各個透鏡之非球面表面之相關參數表,其中k為圓錐係數(Conic Constant)、A~G為非球面係數。
第六實施例之成像鏡頭6,其第一透鏡L61之物側面S61至第一透鏡L61之像側面S62於光軸OA6上之間距CT61=0.493977mm,第二透鏡L62之物側面S64至第二透鏡L62之像側面S65於光軸OA6上之間距CT62=0.407247mm,成像鏡頭6之有效焦距f6=2.07mm,第一透鏡L61之有效焦距f61=3.255mm,第二透鏡L62之有效焦距f62=4.851mm,第三透鏡L63之有效焦距f63=-8.73mm,第一透鏡L61之物側面S61至第四透鏡L64之像側面S69於光軸OA6上之間距A6=2.059586mm,第四透鏡L64之物側面S68至第四透鏡L64之像側面S69於光軸OA6上之間距D6=0.36444mm,由上述資料可得到CT61/CT62=1.213、f6/f61=0.636、|f63/f6|=4.217、f6/f63=-0.237、f61/f62=0.671、A6/D6=5.651,皆能滿足上述條件(31)至條件(36)之要求。
另外,第六實施例之成像鏡頭6的光學性能也可達到要求,這可從第4A至第4C圖看出。第4A圖所示的,是第六實施例之成像鏡頭6的場曲(Field Curvature)圖。第4B圖所示的,是第六實施例之成像鏡頭6的 畸變(Distortion)圖。第4C圖所示的,是第六實施例之成像鏡頭6的調變轉換函數(Modulation Transfer Function)圖。
由第4A圖可看出,第六實施例之成像鏡頭6對波長為0.815μm、0.840μm、0.865μm之光線所產生的子午(Tangential)方向與弧矢(Sagittal)方向場曲介於-0.12mm至0.02mm之間。由第4B圖(圖中的三條線幾乎重合,以致於看起來只有一條線)可看出,第六實施例之成像鏡頭6對波長為0.815μm、0.840μm、0.865μm之光線所產生的畸變介於-4%至1.5%之間。由第4C圖可看出,第六實施例之成像鏡頭6對波長範圍介於0.8150μm至0.8650μm之光線,分別於子午(Tangential)方向與弧矢(Sagittal)方向,視場角度分別為0.00度、8.00度、16.00度、24.00度、32.00度、36.00度、40.00度、42.00度,空間頻率介於0lp/mm至40lp/mm,其調變轉換函數值介於0.28至1.0之間。顯見第六實施例之成像鏡頭6之場曲、畸變都能被有效修正,鏡頭解析度也能滿足要求,從而得到較佳的光學性能。
請參閱第5圖,第5圖係依據本發明之成像鏡頭之第七實施例的透鏡配置示意圖。成像鏡頭7沿著一光軸OA7從一物側至一像側依序包括一第一透鏡L71、一光圈ST7、一第二透鏡L72、一第三透鏡L73、一第五透鏡L75、一第四透鏡L74及一濾光片OF7。成像時,來自物側之光線最後成像於一成像面IMA7上。第一透鏡L71具有正屈光力由塑膠材質製成,其物側面S71為凸面像側面S72為凸面,物側面S71與像側面S72皆為非球面表面。第二透鏡L72具有正屈光力由塑膠材質製成,其物側面S74為凹面像側面S75為凸面,物側面S74與像側面S75皆為非球面表面。第三透鏡L73具有負屈光力由塑膠材質製成,其物側面S76為凹面像側面S77 為凹面,物側面S76與像側面S77皆為非球面表面。第五透鏡L75具有正屈光力由塑膠材質製成,其物側面S78為凹面像側面S79為凸面,物側面S78與像側面S79皆為非球面表面。第四透鏡L74具有負屈光力由塑膠材質製成,其物側面S710為凹面像側面S711為凹面,物側面S710與像側面S711皆為非球面表面。濾光片OF7之物側面S712與像側面S713皆為平面。
另外,為使本發明之成像鏡頭能保持良好的光學性能,第七實施例中的成像鏡頭7需滿足底下五條件:CT71/CT72>0.6 (37)
f7/f71>0.5 (38)
|f73/f7|>1.34 (39)
f71/f72<3.0 (40)
其中,CT71為第一透鏡L71之物側面S71至第一透鏡L71之像側面S72於光軸OA7上之間距,CT72為第二透鏡L72之物側面S74至第二透鏡L72之像側面S75於光軸OA7上之間距,f7為成像鏡頭7之有效焦距,f71為第一透鏡L71之有效焦距,f72為第二透鏡L72之有效焦距,f73為第三透鏡L73之有效焦距,A7為第一透鏡L71之物側面S71至第四透鏡L74之像側面S711於光軸OA7上之間距,D7為第四透鏡L74之物側面S710至第四透鏡L74之像側面S711於光軸OA7上之間距。
利用上述透鏡與光圈ST7之設計,使得成像鏡頭7能有效的縮短鏡頭總長度、有效的修正像差、鏡頭解析度也能滿足要求。
表十三為第5圖中成像鏡頭7之各透鏡之相關參數表, 表十三資料顯示第七實施例之成像鏡頭7之有效焦距等於2.92mm、光圈值等於2.4、鏡頭總長度等於3.895mm。
表十三中各個透鏡之非球面表面凹陷度z由下列公式所得 到:z=ch2/{1+[1-(k+1)c2h2]1/2}+Ah4+Bh6+Ch8+Dh10+Eh12+Fh14+Gh16+Hh18+Ih20
其中:c:曲率;h:透鏡表面任一點至光軸之垂直距離;k:圓錐係數;A~I:非球面係數。
表十四為表十三中各個透鏡之非球面表面之相關參數表,其中k為圓錐係數(Conic Constant)、A~I為非球面係數。
第七實施例之成像鏡頭7,其第一透鏡L71之物側面S71至第一透鏡L71之像側面S72於光軸OA7上之間距CT71=0.398919mm,第二透鏡L72之物側面S74至第二透鏡L72之像側面S75於光軸OA7上之間距CT72=0.279984mm,成像鏡頭7之有效焦距f7=2.92mm,第一透鏡L71之有效焦距f71=3.061mm,第二透鏡L72之有效焦距f72=5.74mm,第三透鏡L73之有效焦距f73=-3.934mm,第一透鏡L71之物側面S71至第四透鏡L74之像側面S711於光軸OA7上之間距A7=2.895154mm,第四透鏡L74之物側面S710至第四透鏡L74之像側面S711於光軸OA7上之間距D7=0.438716mm,由上述資料可得到CT71/CT72=1.425、f7/f71=0.954、|f73/f7|=1.347、f71/f72=0.533、A7/D7=6.599,皆能滿足上述條件(37)至條件(41)之要求。
另外,第七實施例之成像鏡頭7的光學性能也可達到要求,這可從第6A至第6C圖看出。第6A圖所示的,是第七實施例之成像鏡頭7的場曲(Field Curvature)圖。第6B圖所示的,是第七實施例之成像鏡頭7的畸變(Distortion)圖。第6C圖所示的,是第七實施例之成像鏡頭7的調變轉 換函數(Modulation Transfer Function)圖。
由第6A圖可看出,第七實施例之成像鏡頭7對波長為0.436μm、0.486μm、0.546μm、0.588μm、0.656μm之光線所產生的子午(Tangential)方向與弧矢(Sagittal)方向場曲介於-0.06mm至0.02mm之間。由第6B圖可看出,第七實施例之成像鏡頭7對波長為0.436μm、0.486μm、0.546μm、0.588μm、0.656μm之光線所產生的畸變介於-0.3%至0.8%之間。由第6C圖可看出,第七實施例之成像鏡頭7對波長範圍介於0.436μm至0.656μm之光線,分別於子午(Tangential)方向與弧矢(Sagittal)方向,視場高度分別為0.0000mm、0.4540mm、0.9080mm、1.3620mm、1.8160mm、2.0500mm、2.2700mm,空間頻率介於0lp/mm至360lp/mm,其調變轉換函數值介於0.01至1.0之間。顯見第七實施例之成像鏡頭7之場曲、畸變都能被有效修正,鏡頭解析度也能滿足要求,從而得到較佳的光學性能。
請參閱第7圖,第7圖係依據本發明之成像鏡頭之第八實施例的透鏡配置示意圖。成像鏡頭8沿著一光軸OA8從一物側至一像側依序包括一光圈ST8、一第一透鏡L81、一第二透鏡L82、一第三透鏡L83、一第五透鏡L85、一第四透鏡L84及一濾光片OF8。成像時,來自物側之光線最後成像於一成像面IMA8上。第一透鏡L81具有正屈光力由塑膠材質製成,其物側面S82為凸面像側面S83為凹面,物側面S82與像側面S83皆為非球面表面。第二透鏡L82具有正屈光力由塑膠材質製成,其物側面S84為凹面像側面S85為凸面,物側面S84與像側面S85皆為非球面表面。第三透鏡L83具有負屈光力由塑膠材質製成,其物側面S86為凹面像側面S87為凸面,物側面S86與像側面S87皆為非球面表面。第五透鏡L85具有負 屈光力由塑膠材質製成,其物側面S88為凹面像側面S89為凸面,物側面S88與像側面S89皆為非球面表面。第四透鏡L84具有正屈光力由塑膠材質製成,其物側面S810為凸面像側面S811為凹面,物側面S810與像側面S811皆為非球面表面。濾光片OF8之物側面S812與像側面S813皆為平面。
另外,為使本發明之成像鏡頭能保持良好的光學性能,第八實施例中的成像鏡頭8需滿足底下五條件:CT81/CT82>0.6 (42)
f8/f81>0.5 (43)
|f83/f8|>1.34 (44)
f81/f82<3.0 (45)
其中,CT81為第一透鏡L81之物側面S82至第一透鏡L81之像側面S83於光軸OA8上之間距,CT82為第二透鏡L82之物側面S84至第二透鏡L82之像側面S85於光軸OA8上之間距,f8為成像鏡頭8之有效焦距,f81為第一透鏡L81之有效焦距,f82為第二透鏡L82之有效焦距,f83為第三透鏡L83之有效焦距,A8為第一透鏡L81之物側面S82至第四透鏡L84之像側面S811於光軸OA8上之間距,D8為第四透鏡L84之物側面S810至第四透鏡L84之像側面S811於光軸OA8上之間距。
利用上述透鏡與光圈ST8之設計,使得成像鏡頭8能有效的縮短鏡頭總長度、有效的修正像差、鏡頭解析度也能滿足要求。
表十五為第7圖中成像鏡頭8之各透鏡之相關參數表,表十五資料顯示第八實施例之成像鏡頭8之有效焦距等於3.05mm、光圈 值等於2.4、鏡頭總長度等於3.83mm。
表十五中各個透鏡之非球面表面凹陷度z由下列公式所得到: z=ch2/{1+[1-(k+1)c2h2]1/2}+Ah4+Bh6+Ch8+Dh10+Eh12+Fh14+Gh16
其中:c:曲率;h:透鏡表面任一點至光軸之垂直距離;k:圓錐係數;A~G:非球面係數。
表十六為表十五中各個透鏡之非球面表面之相關參數表,其中k為圓錐係數(Conic Constant)、A~G為非球面係數。
第八實施例之成像鏡頭8,其第一透鏡L81之物側面S82至第一透鏡L81之像側面S83於光軸OA8上之間距CT81=0.43849mm,第二透鏡L82之物側面S84至第二透鏡L82之像側面S85於光軸OA8上之間距CT82=0.235902mm,成像鏡頭8之有效焦距f8=3.05mm,第一透鏡L81之有效焦距f81=2.656mm,第二透鏡L82之有效焦距f82=17.75mm,第三透鏡L83之有效焦距f83=-6.315mm,第一透鏡L81之物側面S82至第四透鏡L84之像側面S811於光軸OA8上之間距A8=2.607934mm,第四透鏡L84之物側面S810至第四透鏡L84之像側面S811於光軸OA8上之間距D8=0.618215mm,由上述資料可得到CT81/CT82=1.859、f8/f81=1.148、|f83/f8|=2.070、f81/f82=0.150、A8/D8=4.218,皆能滿足上述條件(42)至條件(46)之要求。
另外,第八實施例之成像鏡頭8的光學性能也可達到要求,這可從第8A至第8C圖看出。第8A圖所示的,是第八實施例之成像鏡頭8的場曲(Field Curvature)圖。第8B圖所示的,是第八實施例之成像鏡頭8的畸變(Distortion)圖。第8C圖所示的,是第八實施例之成像鏡頭8的調變轉換函數(Modulation Transfer Function)圖。
由第8A圖可看出,第八實施例之成像鏡頭八對波長為0.436 μm、0.486μm、0.546μm、0.588μm、0.656μm之光線所產生的子午(Tangential)方向與弧矢(Sagittal)方向場曲介於-0.04mm至0.17mm之間。由第8B圖可看出,第八實施例之成像鏡頭8對波長為0.436μm、0.486μm、0.546μm、0.588μm、0.656μm之光線所產生的畸變介於-0.6%至1.8%之間。由第8C圖可看出,第八實施例之成像鏡頭8對波長範圍介於0.436μm至0.656μm之光線,分別於子午(Tangential)方向與弧矢(Sagittal)方向,視場高度分別為0.0000mm、0.4584mm、0.9168mm、1.3752mm、1.8336mm、2.2920mm,空間頻率介於0lp/mm至360lp/mm,其調變轉換函數值介於0.02至1.0之間。顯見第八實施例之成像鏡頭8之場曲、畸變都能被有效修正,鏡頭解析度也能滿足要求,從而得到較佳的光學性能。
1‧‧‧成像鏡頭
L11‧‧‧第一透鏡
L12‧‧‧第二透鏡
L13‧‧‧第三透鏡
L14‧‧‧第四透鏡
ST1‧‧‧光圈
OF1‧‧‧濾光片
OA1‧‧‧光軸
IMA1‧‧‧成像面
S11、S12、S13、S14、S15、S16‧‧‧面
S17、S18、S19、S110、S111‧‧‧面

Claims (11)

  1. 一種成像鏡頭,沿著一光軸從一物側至一像側依序包括:一第一透鏡,該第一透鏡具有正屈光力;一第二透鏡,該第二透鏡為彎月型透鏡具有正屈光力;一第三透鏡,該第三透鏡具有負屈光力;以及一第四透鏡,該第四透鏡具有屈光力;其中該成像鏡頭滿足以下條件:CT1/CT2>0.6 f/f1>0.5 |f3/f|>1.34其中,CT1為該第一透鏡之物側面至該第一透鏡之像側面於該光軸上之間距,CT2為該第二透鏡之物側面至該第二透鏡之像側面於該光軸上之間距,f為該成像鏡頭之有效焦距,f1為該第一透鏡之有效焦距,f3為該第三透鏡之有效焦距。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成像鏡頭,其中該成像鏡頭滿足以下條件:f/f3<-0.2其中,f為該成像鏡頭之有效焦距,f3為該第三透鏡之有效焦距。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所述之成像鏡頭,其中該成像鏡頭滿足以下條件:f1/f2<3.0其中,f1為該第一透鏡之有效焦距,f2為該第二透鏡之有效焦距。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成像鏡頭,其更包括一光圈,設置於該物側與該第二透鏡之間。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成像鏡頭,其更包括一第五透鏡,設置於該第三透鏡與該第四透鏡之間。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成像鏡頭,其中該第五透鏡具有正屈光力且包括一凹面朝向該物側以及一凸面朝向該像側。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成像鏡頭,其中該第五透鏡具有負屈光力且包括一凹面朝向該物側以及一凸面朝向該像側。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5項所述之成像鏡頭,其中該成像鏡頭滿足以下條件:3.80A/D6.60其中,A為該第一透鏡之物側面至該第四透鏡之像側面於該光軸上之間距,D為該第四透鏡之物側面至該第四透鏡之像側面於該光軸上之間距。
  9. 一種成像鏡頭,沿著一光軸從一物側至一像側依序包括:一第一透鏡,該第一透鏡具有正屈光力;一第二透鏡,該第二透鏡為彎月型透鏡具有正屈光力;一第三透鏡,該第三透鏡具有負屈光力;一第五透鏡,該第五透鏡具有屈光力;以及一第四透鏡,該第四透鏡具有屈光力;其中該成像鏡頭滿足以下條件:CT1/CT2>0.6 f/f1>0.5 |f3/f|>1.4 f1/f2<3.0 3.80A/D6.60其中,CT1為該第一透鏡之物側面至該第一透鏡之像側面於該光軸上之間距,CT2為該第二透鏡之物側面至該第二透鏡之像側面於該光軸上之間距,f為該成像鏡頭之有效焦距,f1為該第一透鏡之有效焦距,f2為該第二透鏡之有效焦距,f3為該第三透鏡之有效焦距,A為該第一透鏡之物側面至該第四透鏡之像側面於該光軸上之間距,D為該第四透鏡之物側面至該第四透鏡之像側面於該光軸上之間距。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成像鏡頭,其中該第五透鏡具有正屈光力且包括一凹面朝向該物側以及一凸面朝向該像側。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成像鏡頭,其中該第五透鏡具有負屈光力且包括一凹面朝向該物側以及一凸面朝向該像側。
TW105100778A 2016-01-12 2016-01-12 成像鏡頭 TW20172541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5100778A TW201725414A (zh) 2016-01-12 2016-01-12 成像鏡頭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5100778A TW201725414A (zh) 2016-01-12 2016-01-12 成像鏡頭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725414A true TW201725414A (zh) 2017-07-16

Family

ID=600481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5100778A TW201725414A (zh) 2016-01-12 2016-01-12 成像鏡頭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201725414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698186B2 (en) 2016-12-15 2020-06-30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Optical photographing lens system, image capturing apparatus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10908391B2 (en) 2018-07-12 2021-02-02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Imaging optical lens assembly, image capturing unit and electronic device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698186B2 (en) 2016-12-15 2020-06-30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Optical photographing lens system, image capturing apparatus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10908391B2 (en) 2018-07-12 2021-02-02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Imaging optical lens assembly, image capturing unit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11822056B2 (en) 2018-07-12 2023-11-21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Imaging optical lens assembly, image capturing unit and electronic devic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959500B (zh) 成像镜头
CN110058385B (zh) 广角镜头
CN111487746B (zh) 成像镜头
US10345558B2 (en) Optical lens assembly
US9927595B2 (en) Lens assembly
TWI683149B (zh) 成像鏡頭(三十)
TW201939088A (zh) 成像鏡頭(二十四)
TWI704387B (zh) 成像鏡頭(四十四)
CN109459834A (zh) 成像镜头
TW201725414A (zh) 成像鏡頭
TWI668480B (zh) 成像鏡頭(二十七)
US11314043B2 (en) Lens assembly including six lenses of −−++−+ refractive powers
TWI677731B (zh) 成像鏡頭(二十六)
TWI743117B (zh) 成像鏡頭(十五)
TWI687730B (zh) 成像鏡頭(四十一)
TWI559030B (zh) 成像鏡頭
TWI808056B (zh) 廣角鏡頭(十四)
TWI745371B (zh) 廣角鏡頭(十三)
TWI808581B (zh) 成像鏡頭(六十四)
TWI801909B (zh) 成像鏡頭(六十)及其光學裝置
TWI504926B (zh) 微小型鏡頭
TWI790224B (zh) 成像鏡頭(二十五)
TW201910853A (zh) 廣角鏡頭
US20230108477A1 (en) Lens assembly
US20220252841A1 (en) Lens Assemb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