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723560A - 光學鏡片組 - Google Patents
光學鏡片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201723560A TW201723560A TW105137735A TW105137735A TW201723560A TW 201723560 A TW201723560 A TW 201723560A TW 105137735 A TW105137735 A TW 105137735A TW 105137735 A TW105137735 A TW 105137735A TW 201723560 A TW201723560 A TW 201723560A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lens
- optical axis
- optical
- air gap
- center thickness
- Prior art dat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1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 G02B13/002—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 G02B13/004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having five or more lense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5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employing a special optical element
- G02B13/006—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employing a special optical element at least one element being a compound optical element, e.g. cemented element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0025—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for optical correction, e.g. distorsion, aberration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05—Diaphragm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9/00—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 G02B9/62—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having six components only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enses (AREA)
Abstract
一種光學鏡片組,第一透鏡具有正屈光率、第二透鏡的像側面具有位於光軸區域的一凹面部、第三透鏡與第四透鏡間無空氣間隙、第五透鏡的物側面與像側面其中至少一者為非球面、第六透鏡的物側面及像側面皆為非球面。ALT為第一透鏡到第六透鏡在光軸上的六個透鏡之中心厚度總和、TL為第一透鏡的物側面到第六透鏡的像側面在光軸上的距離、AAG為第一透鏡到第六透鏡在光軸上的五個空氣間隙總和,並滿足ALT/AAG≦4.5或TL/AAG≦5.5。
Description
本發明大致上關於一種光學鏡片組。具體而言,本發明特別是指一種主要用於拍攝影像及錄影之光學鏡片組,並應用於可攜式電子產品中,例如:行動電話、相機、平板電腦、或是個人數位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 PDA)中。
可攜式電子產品的規格日新月異,其關鍵零組件-光學鏡片組也更加多樣化發展,不僅追求成像品質,更追求更大光圈與視場角的設計。在增加視場角與光圈的設計上,常有成像光線在經過前三片鏡片過程中而全反射產生眩光的問題。此外為了修正前二透鏡的球差與色差,在鏡頭設計也常有第三透鏡與第四透鏡厚度較薄或邊緣彎曲劇烈等射出成型的問題。
於是,本發明提出一種縮減光學鏡頭之系統長度、減少空氣間隙、減少眩光、具備良好光學性能以及技術上可行的六片式光學鏡片組。本發明六片式光學鏡片組從物側至像側,在光軸上依序安排有第一透鏡、第二透鏡、第三透鏡、第四透鏡、第五透鏡以及第六透鏡。第一透鏡、第二透鏡、第三透鏡、第四透鏡、第五透鏡以及第六透鏡都分別具有朝向物側的物側面以及朝向像側的像側面。
在本發明的一方面,第一透鏡具有正屈光率。第二透鏡的像側面具有位於光軸區域的一凹面部。第三透鏡與第四透鏡間無空氣間隙。第五透鏡的物側面與像側面其中至少一者為非球面。第六透鏡的物側面及像側面皆為非球面。
本發明的光學鏡片組,總共只有上述六片具有屈光率的透鏡。TL為第一透鏡的物側面到第六透鏡的像側面在光軸上的距離,AAG為第一透鏡到第六透鏡在光軸上的五個空氣間隙總和,並滿足TL/AAG≦5.5。
在本發明的另一方面,又提出一種縮減光學鏡頭之系統長度、減少空氣間隙、減少眩光、具備良好光學性能以及技術上可行的六片式光學鏡片組。本發明六片式光學鏡片組從物側至像側,在光軸上依序安排有第一透鏡、第二透鏡、第三透鏡、第四透鏡、第五透鏡以及第六透鏡。第一透鏡、第二透鏡、第三透鏡、第四透鏡、第五透鏡以及第六透鏡都分別具有朝向物側的物側面以及朝向像側的像側面。
第一透鏡具有正屈光率。第二透鏡的像側面具有位於光軸區域的一凹面部。第三透鏡與第四透鏡間無空氣間隙。第五透鏡的物側面與像側面其中至少一者為非球面。第六透鏡的物側面及像側面皆為非球面。光學鏡片組只有上述六片具有屈光率的透鏡,ALT為第一透鏡到第六透鏡在光軸上的六個透鏡之中心厚度總和、AAG為第一透鏡到第六透鏡在光軸上的五個空氣間隙總和,並滿足ALT/AAG≦4.5。
在本發明光學鏡片組中,υ3為第三透鏡的阿貝係數、υ4為第四透鏡的阿貝係數,並且滿足16≦υ3-υ4≦50。
在本發明光學鏡片組中,第一透鏡在光軸上的中心厚度為T1
、第二透鏡與第三透鏡之間在光軸上的一空氣間隙為G23
,並且滿足T1
/G23
≦2.4。
在本發明光學鏡片組中,第一透鏡與第二透鏡之間在光軸上的一空氣間隙為G12
、第四透鏡與第五透鏡之間在光軸上的一空氣間隙為G45
,並且滿足(T1
+G12
)/G45
≦2.15。
在本發明光學鏡片組中,第二透鏡在光軸上的中心厚度為T2
、第三透鏡在光軸上的中心厚度為T3
,並且滿足(T1
+G12
+T2
)/T3
≦2.75。
在本發明光學鏡片組中,第四透鏡在光軸上的中心厚度為T4
、第三透鏡與第四透鏡在光軸上的一空氣間隙為G34
、第五透鏡與第六透鏡之間在光軸上的一空氣間隙為G56
,並且滿足(T2
+T4
)/(G12
+G34
+G56
)≦3.8。
本發明光學鏡片組,滿足AAG/T1
≦3.45。
本發明光學鏡片組,滿足AAG/T4
≦4.8。
在本發明光學鏡片組中,光學鏡頭系統有效焦距為EFL、第六透鏡在光軸上的中心厚度為T6
,並且滿足EFL/(T1
+T6
)≦4.15。
在本發明光學鏡片組中,EPD為光圈之入瞳直徑,並且滿足ALT/EPD≦1.75。
在本發明光學鏡片組中,第一透鏡在光軸上的中心厚度為T1
、第四透鏡與第五透鏡之間在光軸上的空氣間隙為G45
,並且滿足T1
/G45
≦1.95。
在本發明光學鏡片組中,第一透鏡與第二透鏡之間在光軸上的空氣間隙為G12
、第二透鏡與第三透鏡之間在光軸上的空氣間隙為G23
,並且滿足(T1
+G12
)/G23
≦2.65。
在本發明光學鏡片組中,第二透鏡在光軸上的中心厚度為T2
、第五透鏡在光軸上的中心厚度為T5
,並且滿足(T1
+G12
+T2
)/T5
≦1.85。
在本發明光學鏡片組中,第三透鏡與第四透鏡在光軸上的空氣間隙為G34
、第五透鏡與第六透鏡之間在光軸上的空氣間隙為G56
,並且滿足T5
/(G12
+G34
+G56
)≦4。
本發明光學鏡片組,滿足(T2
+G23
)/(G12
+G34
+G56
)≦3.3。
本發明光學鏡片組,滿足AAG/T2
≦5.7。
在本發明光學鏡片組中,第六透鏡在光軸上的中心厚度為T6
,並且滿足AAG/T6
≦3.6。
在本發明光學鏡片組中,光學鏡頭系統有效焦距為EFL、第三透鏡在光軸上的中心厚度為T3
,並且滿足EFL/(T3
+T5
)≦5.15。
在本發明光學鏡片組中,EPD為光圈之入瞳直徑,並且滿足TL/EPD≦4.5。
在開始詳細描述本發明之前,首先要說明的是,在本發明圖式中,類似的元件是以相同的編號來表示。其中,本篇說明書所言之「一透鏡具有正屈光率(或負屈光率)」,是指所述透鏡以高斯光學理論計算出來之光軸上的屈光率為正(或為負)。該像側面、物側面定義為成像光線通過的範圍,其中成像光線包括了主光線(chief ray)Lc及邊緣光線(marginal ray)Lm,如圖1所示,I為光軸且此一透鏡是以該光軸I為對稱軸徑向地相互對稱,光線通過光軸上的區域為光軸附近區域A,邊緣光線通過的區域為圓周附近區域C,此外,該透鏡還包含一延伸部E(即圓周附近區域C徑向上向外的區域),用以供該透鏡組裝於一光學鏡片組內,理想的成像光線並不會通過該延伸部E,但該延伸部E之結構與形狀並不限於此,以下之實施例為求圖式簡潔均省略了部分的延伸部。更詳細的說,判定面形或光軸附近區域、圓周附近區域、或多個區域的範圍的方法如下:
請參照圖1,其係一透鏡徑向上的剖視圖。以該剖視圖觀之,在判斷前述區域的範圍時,定義一中心點為該透鏡表面上與光軸的一交點,而一轉換點是位於該透鏡表面上的一點,且通過該點的一切線與光軸垂直。如果徑向上向外有複數個轉換點,則依序為第一轉換點,第二轉換點,而有效半效徑上距光軸徑向上最遠的轉換點為第N轉換點。中心點和第一轉換點之間的範圍為光軸附近區域,第N轉換點徑向上向外的區域為圓周附近區域,中間可依各轉換點區分不同的區域。此外,有效半徑為邊緣光線Lm與透鏡表面交點到光軸I上的垂直距離。
如圖2所示,該區域的形狀凹凸係以平行通過該區域的光線(或光線延伸線)與光軸的交點在像側或物側來決定(光線焦點判定方式)。舉例言之,當光線通過該區域後,光線會朝像側聚焦,與光軸的焦點會位在像側,例如圖2中R點,則該區域為凸面部。反之,若光線通過該某區域後,光線會發散,其延伸線與光軸的焦點在物側,例如圖2中M點,則該區域為凹面部,所以中心點到第一轉換點間為凸面部,第一轉換點徑向上向外的區域為凹面部;由圖2可知,該轉換點即是凸面部轉凹面部的分界點,因此可定義該區域與徑向上相鄰該區域的內側的區域,係以該轉換點為分界具有不同的面形。另外,若是光軸附近區域的面形判斷可依該領域中通常知識者的判斷方式,以R值(指近軸的曲率半徑,通常指光學軟體中的透鏡資料庫(lens data)上的R值)正負判斷凹凸。以物側面來說,當R值為正時,判定為凸面部,當R值為負時,判定為凹面部;以像側面來說,當R值為正時,判定為凹面部,當R值為負時,判定為凸面部,此方法判定出的凹凸和光線焦點判定方式相同。若該透鏡表面上無轉換點,該光軸附近區域定義為有效半徑的0~50%,圓周附近區域定義為有效半徑的50~100%。
圖3範例一的透鏡像側表面在有效半徑上僅具有第一轉換點,則第一區為光軸附近區域,第二區為圓周附近區域。此透鏡像側面的R值為正,故判斷光軸附近區域具有一凹面部;圓周附近區域的面形和徑向上緊鄰該區域的內側區域不同。即,圓周附近區域和光軸附近區域的面形不同;該圓周附近區域係具有一凸面部。
圖4範例二的透鏡物側表面在有效半徑上具有第一及第二轉換點,則第一區為光軸附近區域,第三區為圓周附近區域。此透鏡物側面的R值為正,故判斷光軸附近區域為凸面部;第一轉換點與第二轉換點間的區域(第二區)具有一凹面部,圓周附近區域(第三區)具有一凸面部。
圖5範例三的透鏡物側表面在有效半徑上無轉換點,此時以有效半徑0%~50%為光軸附近區域,50%~100%為圓周附近區域。由於光軸附近區域的R值為正,故此物側面在光軸附近區域具有一凸面部;而圓周附近區域與光軸附近區域間無轉換點,故圓周附近區域具有一凸面部。
如圖6所示,本發明光學鏡片組1,從放置物體(圖未示)的物側2至成像的像側3,沿著光軸(optical axis)4,依序包含有光圈80、第一透鏡10、第二透鏡20、第三透鏡30、第四透鏡40、第五透鏡50、第六透鏡60、濾光片70及成像面(image plane)71。一般說來,第一透鏡10、第二透鏡20、第三透鏡30、第四透鏡40、第五透鏡50、第六透鏡60都可以是由透明的塑膠材質所製成,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各鏡片都有適當的屈光率。在本發明光學鏡片組1中,具有屈光率的鏡片總共只有第一透鏡10、第二透鏡20、第三透鏡30、第四透鏡40、第五透鏡50、第六透鏡60等這六片透鏡而已。光軸4為整個光學鏡片組1的光軸,所以每個透鏡的光軸和光學鏡片組1的光軸都是相同的。
此外,光學鏡片組1還包含光圈(aperture stop)80,而設置於適當之位置。在圖6中,光圈80是設置在物側2與第一透鏡10之間。當由位於物側2之待拍攝物(圖未示)所發出的光線(圖未示)進入本發明光學鏡片組1時,即會經由光圈80、第一透鏡10、第二透鏡20、第三透鏡30、第四透鏡40、第五透鏡50、第六透鏡60與濾光片70之後,會在像側3的成像面71上聚焦而形成清晰的影像。在本發明各實施例中,選擇性設置的濾光片70還可以是具各種合適功能之濾鏡,可濾除特定波長的光線(例如紅外線),設於第六透鏡60朝向像側的一面62與成像面71之間。
本發明光學鏡片組1中之各個透鏡,都分別具有朝向物側2的物側面,與朝向像側3的像側面。另外,本發明光學鏡片組1中之各個透鏡,亦都具有接近光軸4的光軸附近區域、與遠離光軸4的圓周附近區域。例如,第一透鏡10具有物側面11與像側面12;第二透鏡20具有物側面21與像側面22;第三透鏡30具有物側面31與像側面32;第四透鏡40具有物側面41與像側面42;第五透鏡50具有物側面51與像側面52;第六透鏡60具有物側面61與像側面62。各物側面與像側面又有接近光軸4的光軸附近區域以及遠離光軸4的圓周附近區域。
本發明光學鏡片組1中之各個透鏡,還都分別具有位在光軸4上的中心厚度T。例如,第一透鏡10具有第一透鏡厚度T1
、第二透鏡20具有第二透鏡厚度T2
、第三透鏡30具有第三透鏡厚度T3
、第四透鏡40具有第四透鏡厚度T4
、第五透鏡50具有第五透鏡厚度T5
、第六透鏡60具有第六透鏡厚度T6
。所以,在光軸4上光學鏡片組1中透鏡的中心厚度總和稱為ALT。亦即,ALT =T1
+ T2
+ T3
+ T4
+ T5
+ T6
。
另外,本發明光學鏡片組1中,在各個透鏡之間又分別具有位在光軸4上的空氣間隙(air gap)。例如,第一透鏡10到第二透鏡20之間空氣間隙寬度稱為G12
、第二透鏡20到第三透鏡30之間空氣間隙寬度稱為G23
、第三透鏡30到第四透鏡40沒有空氣間隙寬度,所以G34
為零、第四透鏡40到第五透鏡50之間空氣間隙寬度稱為G45
、第五透鏡50到第六透鏡60之間空氣間隙寬度稱為G56
。所以,第一透鏡10到第六透鏡60之間,位於光軸4上各透鏡間之四個空氣間隙寬度之總和即稱為AAG。亦即,AAG = G12
+G23
+ G45
+G56
。
另外,第一透鏡10的物側面11至成像面71在光軸上的長度為TTL。光學鏡片組的有效焦距為EFL,第六透鏡60的像側面62至成像面71在光軸4上的長度為BFL、TL為第一透鏡10的物側面11至第六透鏡60的像側面62在光軸4上的長度。EPD(Entrance pupil diameter)則為光圈80之入瞳直徑。
另外,再定義:f1為第一透鏡10的焦距;f2為第二透鏡20的焦距;f3為第三透鏡30的焦距;f4為第四透鏡40的焦距;f5為第五透鏡50的焦距;f6為第六透鏡60的焦距;n1為第一透鏡10的折射率;n2為第二透鏡20的折射率;n3為第三透鏡30的折射率;n4為第四透鏡40的折射率;n5為第五透鏡50的折射率;n6為第六透鏡60的折射率;υ1為第一透鏡10的阿貝係數(Abbe number);υ2為第二透鏡20的阿貝係數;υ3為第三透鏡30的阿貝係數;υ4為第四透鏡10的阿貝係數;υ5為第五透鏡50的阿貝係數;及υ6為第六透鏡60的阿貝係數。
第一實施例
請參閱圖6,例示本發明光學鏡片組1的第一實施例。第一實施例在成像面71上的縱向球差(longitudinal spherical aberration)請參考圖7A、弧矢(sagittal)方向的像散像差(astigmatic field aberration)請參考圖7B、子午(tangential)方向的像散像差請參考圖7C、以及畸變像差(distortion aberration)請參考圖7D。所有實施例中各球差圖之Y軸代表視場,其最高點均為1.0,實施例中各像散圖及畸變圖之Y軸代表像高,系統像高為3.528公厘。
第一實施例之光學鏡片組系統1主要由六枚具有屈光率之透鏡、濾光片70、光圈80、與成像面71所構成。光圈80是設置在物側2與第一透鏡10之間。濾光片70可以防止特定波長的光線(例如紅外線)投射至成像面而影響成像品質。
第一透鏡10具有正屈光率。朝向物側2的物側面11具有位於光軸附近區域的凸面部13以及位於圓周附近區域的凸面部14,朝向像側3的像側面12具有位於光軸附近區域的凹面部16以及位於圓周附近區域的凹面部17。第一透鏡之物側面11及像側面12均為非球面。
第二透鏡20的材質為塑膠,具有負屈光率。朝向物側2的物側面21具有位於光軸附近區域的凸面部23以及位於圓周附近區域的凸面部24,朝向像側3的像側面22具有位於光軸附近區域的凹面部26以及位於圓周附近區域的凹面部27。第二透鏡20之物側面21及像側面22均為非球面。
第三透鏡30具有負屈光率,朝向物側2的物側面31具有位於光軸附近區域的凹面部33以及位於圓周附近區域的凹面部34,而朝向像側3的像側面32具有位於光軸附近區域的凸面部36以及在圓周附近的凸面部37。第三透鏡30之物側面31為非球面。
第四透鏡40具有正屈光率,朝向物側2的物側面41具有位於光軸附近區域的凹面部43以及位於圓周附近區域的凹面部44,而朝向像側3的像側面42具有位於光軸附近區域的凸面部46以及在圓周附近的凸面部47。第四透鏡40之像側面42為非球面。第三透鏡30與第四透鏡40間可用膠或膜等物質充填,使得第三透鏡30與第四透鏡40間的像側面32與物側面41間無空氣間隙。
第五透鏡50具有正屈光率,朝向物側2的物側面51具有位於光軸附近區域的凹面部53以及位在圓周附近的凹面部54,朝向像側3的像側面52具有位於光軸附近區域的凸面部56以及位於圓周附近區域的凸面部57。另外,物側面51與像側面52至少一者為非球面。
第六透鏡60具有負屈光率,朝向物側2的物側面61具有位於光軸附近區域的凸面部63以及位於圓周附近區域的凹面部64,朝向像側3的像側面62具有位於光軸附近區域的凹面部66以及位於圓周附近區域的凸面部67。另外,物側面61與像側面62均為非球面。濾光片70位於第六透鏡60的像側面62以及成像面71之間。
在本發明光學鏡片組1中,從第一透鏡10到第六透鏡60中,所有物側面11/21/31/41/51/61與像側面12/22/32/42/52/62共計十二個曲面。若為非球面,則此等非球面係經由下列公式所定義:
其中:
R表示透鏡表面之曲率半徑;
Z表示非球面之深度(非球面上距離光軸為Y的點,其與相切於非球面光軸上頂點之切面,兩者間的垂直距離);
Y表示非球面曲面上的點與光軸的垂直距離;
K為圓錐係數(conic constant);
ai
為第i階非球面係數。
第一實施例光學透鏡系統的光學數據如圖24所示,非球面數據如圖25所示。在以下實施例之光學透鏡系統中,整體光學透鏡系統的光圈值(f-number)為Fno、有效焦距為(EFL)、半視角(Half Field of View,簡稱HFOV)為整體光學透鏡系統中最大視角(Field of View)的一半,又曲率半徑、厚度及焦距的單位均為公厘(mm)。而TTL為5.3323公厘,Fno為1.6740,系統像高為3.528公厘,HFOV為38.5720度。
第二實施例
請參閱圖8,例示本發明光學鏡片組1的第二實施例。請注意,從第二實施例開始,為簡化並清楚表達圖式,僅在圖上特別標示各透鏡與第一實施例不同之面型,而其餘與第一實施例的透鏡相同的面型,例如凹面部或是凸面部則不另外標示。第二實施例在成像面71上的縱向球差請參考圖9A、弧矢方向的像散像差請參考圖9B、子午方向的像散像差請參考圖9C、畸變像差請參考圖9D。第二實施例之設計與第一實施例類似,僅曲率半徑、透鏡屈光率、透鏡曲率半徑、透鏡厚度、透鏡非球面係數或是後焦距等相關參數有別,以及第三透鏡30具有正屈光率,物側面31具有位於光軸附近區域的凸面部33',第六透鏡60的物側面61具有位於光軸附近區域的凹面部63'。
第二實施例詳細的光學數據如圖26所示,非球面數據如圖27所示。TTL為5.0778公厘,系統像高為3.528公厘,Fno為1.6971,HFOV為42.2740度。特別是:1.第二實施例的鏡頭長度TTL比第一實施例短。2.第二實施例的HFOV比第一實施例佳。
第三實施例
請參閱圖10,例示本發明光學鏡片組1的第三實施例。第三實施例在成像面71上的縱向球差請參考圖11A、弧矢方向的像散像差請參考圖11B、子午方向的像散像差請參考圖11C、畸變像差請參考圖11D。第三實施例之設計與第一實施例類似,僅曲率半徑、透鏡屈光率、透鏡曲率半徑、透鏡厚度、透鏡非球面係數或是後焦距等相關參數有別,以及第三透鏡30的物側面31具有位於光軸附近區域的凸面部33',第六透鏡60的物側面61具有位於圓周附近區域的凸面部64’。
第三實施例詳細的光學數據如圖28所示,非球面數據如圖29所示,TTL為 5.5551公厘,系統像高為3.528公厘,Fno為1.8078,HFOV為43.1208度。特別是:1.第三實施例的半視場角大於第一實施例。
第四實施例
請參閱圖12,例示本發明光學鏡片組1的第四實施例。第四實施例在成像面71上的縱向球差請參考圖13A、弧矢方向的像散像差請參考圖13B、子午方向的像散像差請參考圖13C、畸變像差請參考圖13D。第四實施例之設計與第一實施例類似,僅曲率半徑、透鏡屈光率、透鏡曲率半徑、透鏡厚度、透鏡非球面係數或是後焦距等相關參數有別,以及第三透鏡30的物側面31具有位於光軸附近區域的凸面部33'以及位於圓周附近區域的凸面部34',第五透鏡50的物側面51具有位於光軸附近區域的凸面部53'。
第四實施例詳細的光學數據如圖30所示,非球面數據如圖31所示,TTL為5.4516公厘,系統像高為3.528公厘,Fno為1.7041,HFOV為41.6654度。特別是:1.第四實施例的半視場角大於第一實施例。
第五實施例
請參閱圖14,例示本發明光學鏡片組1的第五實施例。第五實施例在成像面71上的縱向球差請參考圖15A、弧矢方向的像散像差請參考圖15B、子午方向的像散像差請參考圖15C、畸變像差請參考圖15D。第五實施例之設計與第一實施例類似,僅曲率半徑、透鏡屈光率、透鏡曲率半徑、透鏡厚度、透鏡非球面係數或是後焦距等相關參數有別,以及第三透鏡30的物側面31具有位於光軸附近區域的凸面部33'。
第五實施例詳細的光學數據如圖32所示,非球面數據如圖33所示,TTL為4.9785公厘,系統像高為3.528公厘,Fno為1.7114,HFOV為 41.9604度。特別是:1.第五實施例的鏡頭長度TTL比第一實施例短,2.第五實施例的半視場角比第一實施例小,3.第五實施例的成像品質優於第一實施例。
第六實施例
請參閱圖16,例示本發明光學鏡片組1的第六實施例。第六實施例在成像面71上的縱向球差請參考圖17A、弧矢方向的像散像差請參考圖17B、子午方向的像散像差請參考圖17C、畸變像差請參考圖17D。第六實施例之設計與第一實施例類似,不同之處在於,僅曲率半徑、透鏡屈光率、透鏡曲率半徑、透鏡厚度、透鏡非球面係數或是後焦距等相關參數有別,以及第三透鏡30的物側面31具有位於光軸附近區域的凸面部33',第五透鏡50的物側面51具有位於光軸附近區域的凸面部53’,第六透鏡60的物側面61具有位於光軸附近區域的凹面部63'。
第六實施例詳細的光學數據如圖34所示,非球面數據如圖35所示,TTL為5.5487公厘,系統像高為3.528公厘,Fno為1.7123,HFOV為42.9492度。特別是:1.第六實施例的半視場角大於第一實施例。
第七實施例
請參閱圖18,例示本發明光學鏡片組1的第七實施例。第七實施例在成像面71上的縱向球差請參考圖19A、弧矢方向的像散像差請參考圖19B、子午方向的像散像差請參考圖19C、畸變像差請參考圖19D。第七實施例之設計與第一實施例類似,僅曲率半徑、透鏡屈光率、透鏡曲率半徑、透鏡厚度、透鏡非球面係數或是後焦距等相關參數有別,以及第三透鏡30的物側面31具有位於光軸附近區域的凸面部33',第五透鏡50的物側面51具有位於光軸附近區域的凸面部53’。
第七實施例詳細的光學數據如圖36所示,非球面數據如圖37所示,TTL為5.3528公厘,系統像高為3.528公厘,Fno為1.7167,HFOV為45.7400度。特別是:1.第七實施例的半視場角大於第一實施例。
第八實施例
請參閱圖20,例示本發明光學鏡片組1的第八實施例。第八實施例在成像面71上的縱向球差請參考圖21A、弧矢方向的像散像差請參考圖21B、子午方向的像散像差請參考圖21C、畸變像差請參考圖21D。第八實施例之設計與第一實施例類似,僅曲率半徑、透鏡屈光率、透鏡曲率半徑、透鏡厚度、透鏡非球面係數或是後焦距等相關參數有別,以及第三透鏡30具有正屈光率,物側面31具有位於光軸附近區域的凸面部33',第四透鏡40具有負屈光率,第四透鏡40的像側面42具有位於圓周附近的凹面部47’。
第八實施例詳細的光學數據如圖38所示,非球面數據如圖39所示,TTL為5.5135公厘,系統像高為3.528公厘,Fno為1.6862,HFOV為36.7581度。
第九實施例
請參閱圖22,例示本發明光學鏡片組1的第九實施例。第九實施例在成像面71上的縱向球差請參考圖23A、弧矢方向的像散像差請參考圖23B、子午方向的像散像差請參考圖23C、畸變像差請參考圖23D。第九實施例之設計與第一實施例類似,僅曲率半徑、透鏡屈光率、透鏡曲率半徑、透鏡厚度、透鏡非球面係數或是後焦距等相關參數有別,以及物側面31具有位於光軸附近區域的凸面部33',第六透鏡60的物側面61具有位於光軸附近區域的凹面部63'。
第九實施例詳細的光學數據如圖40所示,非球面數據如圖41所示,TTL為5.6143公厘,系統像高為3.528公厘,Fno為1.7124,HFOV為39.3455度。1.第九實施例的半視場角大於第一實施例。
另外,各實施例之重要參數則整理於圖42中。其中G6F代表第六透鏡60到濾光片70之間在光軸4上的間隙寬度、TF代表濾光片70在光軸4上的厚度、GFP代表濾光片70到成像面71之間在光軸4上的間隙寬度、BFL為第六透鏡60的像側面62到成像面71在光軸4上的距離、即BFL=G6F+TF+GFP。
申請人發現,本案的透鏡配置,具有以下的特徵,以及可以達成的對應功效:
1. 第三透鏡與第四透鏡間可用膠或膜等物質充填,使得第三透鏡與第四透鏡間的像側面32與物側面41間無空氣間隙;
2. 第一透鏡具有正屈光率有利於光線收聚;
3. 第二透鏡像側面位於光軸附近區域具有凹面部,有利於修正第一透鏡產生之球差;
4. 第三透鏡與第四透鏡間無空氣間隙,有利於大大降低成像光線在經過前三片鏡片過程中而全反射產生眩光的問題;
5. 搭配16≦υ3-υ4≦50條件式,使得第三透鏡與第四透鏡形狀較為平整,可解決為了修正前二透鏡的球差與色差,而產生之厚度較薄或邊緣彎曲劇烈等射出成型的問題;
6. 第四透鏡像側位於光軸附近區域具有凸面部,有利於修正前三鏡片產生之像差;
7. 第五透鏡的物側面與像側面至少其中之一為非球面,有利於調整前四透鏡產生之像差;
8. 第六透鏡物側表面及像側表面皆為非球面,易於修正高級像差。
此外,透過以下各參數之數值控制,可協助設計者設計出具備良好光學性能且技術上可行之光學鏡片組。不同參數之比例有較佳之範圍,例如:
1. 當鏡頭滿足TL/AAG≦5.5或ALT/AAG≦4.5條件式,有利於配合第三鏡片與第四鏡片修正縱向像差;較佳的限制為2.5≦TL/AAG≦5.5或1.5≦ALT/AAG≦4.5。
2. 對於EFL/(T1
+T6
)≦4.15、 EFL/(T3
+T5
)≦5.15以限制焦距與鏡片厚度的關係,搭配ALT/EPD≦1.75、TL/EPD≦4.5限制鏡片厚度與入瞳直徑的關係,以降低Fno的同時不至影響成像品質。較佳地為1.3≦EFL/(T1
+T6
)≦4.15、2.0≦EFL/(T3
+T5
)≦5.15、0.8≦ALT/EPD≦1.75、1.2≦TL/EPD≦4.5。
3. 對於T1
/G23
≦2.4、(T1
+G12
)/G45
≦2.15、(T1
+G12
+T2
)/T3
≦2.75、(T2
+T4
)/(G12
+G34
+G56
)≦3.8、AAG/T1
≦3.45、AAG/T4
≦4.8、ALT/AAG≦4.5、T1
/G45
≦1.95、(T1
+G12
)/G23
≦2.65、(T1
+G12
+T2
)/T5
≦1.85、T5
/(G12
+G34
+G56
)≦4、(T2
+G23
)/(G12
+G34
+G56
)≦3.3、AAG/T2
≦5.7、AAG/T6
≦3.6,其較佳地限制為1.2≦T1
/G23
≦2.4、0.7≦(T1
+G12
)/G45
≦2.15、1.15≦(T1
+G12
+T2
)/T3
≦2.75、0.5≦(T2
+T4
)/(G12
+G34
+G56
)≦3.8、0.7≦AAG/T1
≦3.45、1.4≦AAG/T4
≦4.8、1.5≦ALT/AAG≦4.5、0.65≦T1
/G45
≦1.95、1.4≦(T1
+G12
)/G23
≦2.65、0.8≦(T1
+G12
+T2
)/T5
≦1.85、0.5≦T5
/(G12
+G34
+G56
)≦4、0.5≦(T2
+G23
)/(G12
+G34
+G56
)≦3.3、2.2≦AAG/T2
≦5.7、1.5≦AAG/T6
≦3.6,目的為使各透鏡的厚度與間隔維持一適當值,避免任一參數過大而不利於光學鏡片組整體之薄型化,或是避免任一參數過小而影響組裝或是提高製造上之困難度。
此外,另可選擇實施例參數之任意組合關係增加鏡頭限制,以利於本發明相同架構的鏡頭設計。有鑑於光學系統設計的不可預測性,在本發明的架構之下,符合上述條件式能較佳地使本發明望遠鏡頭長度縮短、可用光圈增大、成像品質提升,或組裝良率提升而改善先前技術的缺點。
前述所列之示例性限定關係式,亦可任意選擇性地合併不等數量施用於本發明之實施態樣中,並不限於此。在實施本發明時,除了前述關係式之外,亦可針對單一透鏡或廣泛性地針對多個透鏡,額外設計出其他更多的透鏡的凹凸曲面排列等細部結構,以加強對系統性能及/或解析度的控制。舉例來說,第一透鏡的物側面上可選擇性地額外形成有一位於光軸附近區域的凸面部。須注意的是,此些細節需在無衝突之情況之下,選擇性地合併施用於本發明之其他實施例當中。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凡依本發明申請專利範圍所做之均等變化與修飾,皆應屬本發明之涵蓋範圍。
1‧‧‧光學鏡片組
2‧‧‧物側
3‧‧‧像側
4‧‧‧光軸
10‧‧‧第一透鏡
11‧‧‧物側面
12‧‧‧像側面
13‧‧‧凸面部
14‧‧‧凸面部
16‧‧‧凹面部
17‧‧‧凹面部
20‧‧‧第二透鏡
21‧‧‧物側面
22‧‧‧像側面
23‧‧‧凸面部
24‧‧‧凸面部
26‧‧‧凹面部
27‧‧‧凹面部
30‧‧‧第三透鏡
31‧‧‧物側面
32‧‧‧像側面
33‧‧‧凹面部
33'‧‧‧凸面部
34‧‧‧凹面部
34'‧‧‧凸面部
36‧‧‧凸面部
37‧‧‧凸面部
40‧‧‧第四透鏡
41‧‧‧物側面
42‧‧‧像側面
43‧‧‧凹面部
44‧‧‧凹面部
46‧‧‧凸面部
47‧‧‧凸面部
47’‧‧‧凹面部
50‧‧‧第五透鏡
51‧‧‧物側面
52‧‧‧像側面
53‧‧‧凹面部
53'‧‧‧凸面部
54‧‧‧凹面部
56‧‧‧凸面部
57‧‧‧凸面部
60‧‧‧第六透鏡
61‧‧‧物側面
62‧‧‧像側面
63‧‧‧凸面部
63'‧‧‧凹面部
64‧‧‧凹面部
64’‧‧‧凸面部
66‧‧‧凹面部
67‧‧‧凸面部
70‧‧‧濾光片
71‧‧‧成像面
80‧‧‧光圈
T1~T6‧‧‧各透鏡中心厚度
I‧‧‧光軸
A~C‧‧‧區域
E‧‧‧延伸部
Lc‧‧‧主光線
Lm‧‧‧邊緣光線
2‧‧‧物側
3‧‧‧像側
4‧‧‧光軸
10‧‧‧第一透鏡
11‧‧‧物側面
12‧‧‧像側面
13‧‧‧凸面部
14‧‧‧凸面部
16‧‧‧凹面部
17‧‧‧凹面部
20‧‧‧第二透鏡
21‧‧‧物側面
22‧‧‧像側面
23‧‧‧凸面部
24‧‧‧凸面部
26‧‧‧凹面部
27‧‧‧凹面部
30‧‧‧第三透鏡
31‧‧‧物側面
32‧‧‧像側面
33‧‧‧凹面部
33'‧‧‧凸面部
34‧‧‧凹面部
34'‧‧‧凸面部
36‧‧‧凸面部
37‧‧‧凸面部
40‧‧‧第四透鏡
41‧‧‧物側面
42‧‧‧像側面
43‧‧‧凹面部
44‧‧‧凹面部
46‧‧‧凸面部
47‧‧‧凸面部
47’‧‧‧凹面部
50‧‧‧第五透鏡
51‧‧‧物側面
52‧‧‧像側面
53‧‧‧凹面部
53'‧‧‧凸面部
54‧‧‧凹面部
56‧‧‧凸面部
57‧‧‧凸面部
60‧‧‧第六透鏡
61‧‧‧物側面
62‧‧‧像側面
63‧‧‧凸面部
63'‧‧‧凹面部
64‧‧‧凹面部
64’‧‧‧凸面部
66‧‧‧凹面部
67‧‧‧凸面部
70‧‧‧濾光片
71‧‧‧成像面
80‧‧‧光圈
T1~T6‧‧‧各透鏡中心厚度
I‧‧‧光軸
A~C‧‧‧區域
E‧‧‧延伸部
Lc‧‧‧主光線
Lm‧‧‧邊緣光線
圖1至圖5繪示本發明光學鏡片組判斷曲率形狀方法之示意圖。 第6圖繪示本發明五片式光學鏡片組的第一實施例之示意圖。 第7A圖繪示第一實施例在成像面上的縱向球差。 第7B圖繪示第一實施例在弧矢方向的像散像差。 第7C圖繪示第一實施例在子午方向的像散像差。 第7D圖繪示第一實施例的畸變像差。 第8圖繪示本發明五片式光學鏡片組的第二實施例之示意圖。 第9A圖繪示第二實施例在成像面上的縱向球差。 第9B圖繪示第二實施例在弧矢方向的像散像差。 第9C圖繪示第二實施例在子午方向的像散像差。 第9D圖繪示第二實施例的畸變像差。 第10圖繪示本發明五片式光學鏡片組的第三實施例之示意圖。 第11A圖繪示第三實施例在成像面上的縱向球差。 第11B圖繪示第三實施例在弧矢方向的像散像差。 第11C圖繪示第三實施例在子午方向的像散像差。 第11D圖繪示第三實施例的畸變像差。 第12圖繪示本發明五片式光學鏡片組的第四實施例之示意圖。 第13A圖繪示第四實施例在成像面上的縱向球差。 第13B圖繪示第四實施例在弧矢方向的像散像差。 第13C圖繪示第四實施例在子午方向的像散像差。 第13D圖繪示第四實施例的畸變像差。 第14圖繪示本發明五片式光學鏡片組的第五實施例之示意圖。 第15A圖繪示第五實施例在成像面上的縱向球差。 第15B圖繪示第五實施例在弧矢方向的像散像差。 第15C圖繪示第五實施例在子午方向的像散像差。 第15D圖繪示第五實施例的畸變像差。 第16圖繪示本發明五片式光學鏡片組的第六實施例之示意圖。 第17A圖繪示第六實施例在成像面上的縱向球差。 第17B圖繪示第六實施例在弧矢方向的像散像差。 第17C圖繪示第六實施例在子午方向的像散像差。 第17D圖繪示第六實施例的畸變像差。 第18圖繪示本發明五片式光學鏡片組的第七實施例之示意圖。 第19A圖繪示第七實施例在成像面上的縱向球差。 第19B圖繪示第七實施例在弧矢方向的像散像差。 第19C圖繪示第七實施例在子午方向的像散像差。 第19D圖繪示第七實施例的畸變像差。 第20圖繪示本發明五片式光學鏡片組的第八實施例之示意圖。 第21A圖繪示第八實施例在成像面上的縱向球差。 第21B圖繪示第八實施例在弧矢方向的像散像差。 第21C圖繪示第八實施例在子午方向的像散像差。 第21D圖繪示第八實施例的畸變像差。 第22圖繪示本發明五片式光學鏡片組的第九實施例之示意圖。 第23A圖繪示第九實施例在成像面上的縱向球差。 第23B圖繪示第九實施例在弧矢方向的像散像差。 第23C圖繪示第九實施例在子午方向的像散像差。 第23D圖繪示第九實施例的畸變像差。 第24圖表示第一實施例詳細的光學數據。 第25圖表示第一實施例詳細的非球面數據。 第26圖表示第二實施例詳細的光學數據。 第27圖表示第二實施例詳細的非球面數據。 第28圖表示第三實施例詳細的光學數據。 第29圖表示第三實施例詳細的非球面數據。 第30圖表示第四實施例詳細的光學數據。 第31圖表示第四實施例詳細的非球面數據。 第32圖表示第五實施例詳細的光學數據。 第33圖表示第五實施例詳細的非球面數據。 第34圖表示第六實施例詳細的光學數據。 第35圖表示第六實施例詳細的非球面數據。 第36圖表示第七實施例詳細的光學數據。 第37圖表示第七實施例詳細的非球面數據。 第38圖表示第八實施例詳細的光學數據。 第39圖表示第八實施例詳細的非球面數據。 第40圖表示第九實施例詳細的光學數據。 第41圖表示第九實施例詳細的非球面數據。 第42圖表示各實施例之重要參數。
1‧‧‧光學鏡片組
2‧‧‧物側
3‧‧‧像側
4‧‧‧光軸
10‧‧‧第一透鏡
11‧‧‧物側面
12‧‧‧像側面
13‧‧‧凸面部
14‧‧‧凸面部
16‧‧‧凹面部
17‧‧‧凹面部
20‧‧‧第二透鏡
21‧‧‧物側面
22‧‧‧像側面
23‧‧‧凸面部
24‧‧‧凸面部
26‧‧‧凹面部
27‧‧‧凹面部
30‧‧‧第三透鏡
31‧‧‧物側面
32‧‧‧像側面
33‧‧‧凹面部
34‧‧‧凹面部
36‧‧‧凸面部
37‧‧‧凸面部
40‧‧‧第四透鏡
41‧‧‧物側面
42‧‧‧像側面
43‧‧‧凹面部
44‧‧‧凹面部
46‧‧‧凸面部
47‧‧‧凸面部
50‧‧‧第五透鏡
51‧‧‧物側面
52‧‧‧像側面
53‧‧‧凹面部
54‧‧‧凹面部
56‧‧‧凸面部
57‧‧‧凸面部
60‧‧‧第六透鏡
61‧‧‧物側面
62‧‧‧像側面
63‧‧‧凸面部
64‧‧‧凹面部
66‧‧‧凹面部
67‧‧‧凸面部
70‧‧‧濾光片
71‧‧‧成像面
80‧‧‧光圈
T1~T6‧‧‧各透鏡中心厚度
Claims (20)
- 一種光學鏡片組,從一物側至一像側沿一光軸依序包含一第一透鏡、一第二透鏡、一第三透鏡、一第四透鏡、一第五透鏡以及一第六透鏡,各透鏡分別具有朝向該物側的一物側面以及朝向該像側的一像側面,該光學鏡片組包含: 該第一透鏡具有正屈光率; 該第二透鏡的該像側面具有位於光軸區域的一凹面部; 該第三透鏡與該第四透鏡間無空氣間隙; 該第五透鏡的該物側面與該像側面其中至少一者為非球面; 該第六透鏡的該物側面及該像側面皆為非球面; 其中,該光學鏡片組只有上述六片具有屈光率的透鏡,TL為該第一透鏡的該物側面到該第六透鏡的該像側面在該光軸上的距離,AAG為該第一透鏡到該第六透鏡在該光軸上的五個空氣間隙總和,並滿足TL/AAG≦5.5。
- 如請求項1之光學鏡片組,其中υ3為該第三透鏡的阿貝係數、υ4為該第四透鏡的阿貝係數,並且滿足16≦υ3-υ4≦50。
- 如請求項1之光學鏡片組,其中該第一透鏡在該光軸上的中心厚度為T1 、該第二透鏡與該第三透鏡之間在該光軸上的一空氣間隙為G23 ,並且滿足T1 /G23 ≦2.4。
- 如請求項1之光學鏡片組,其中該第一透鏡在該光軸上的中心厚度為T1 、該第一透鏡與該第二透鏡之間在該光軸上的一空氣間隙為G12 、該第四透鏡與該第五透鏡之間在該光軸上的一空氣間隙為G45 ,並且滿足(T1 +G12 )/G45 ≦2.15。
- 如請求項1之光學鏡片組,其中該第一透鏡在該光軸上的中心厚度為T1 、該第二透鏡在該光軸上的中心厚度為T2 、該第三透鏡在該光軸上的中心厚度為T3 、該第一透鏡與該第二透鏡之間在該光軸上的一空氣間隙為G12 ,並且滿足(T1 +G12 +T2 )/T3 ≦2.75。
- 如請求項1之光學鏡片組,其中該第二透鏡在該光軸上的中心厚度為T2 、該第四透鏡在該光軸上的中心厚度為T4 、該第一透鏡與該第二透鏡之間在該光軸上的一空氣間隙為G12 、該第三透鏡與該第四透鏡在該光軸上的一空氣間隙為G34 、該第五透鏡與該第六透鏡之間在該光軸上的一空氣間隙為G56 ,並且滿足(T2 +T4 )/(G12 +G34 +G56 )≦3.8。
- 如請求項1之光學鏡片組,其中該第一透鏡在該光軸上的中心厚度為T1 ,並且滿足AAG/T1 ≦3.45。
- 如請求項1之光學鏡片組,其中該第四透鏡在該光軸上的中心厚度為T4 ,並且滿足AAG/T4 ≦4.8。
- 如請求項1之光學鏡片組,其中該光學鏡頭系統有效焦距為EFL、該第一透鏡在該光軸上的中心厚度為T1 、該第六透鏡在該光軸上的中心厚度為T6 ,並且滿足EFL/(T1 +T6 )≦4.15。
- 如請求項1之光學鏡片組,其中ALT為該第一透鏡到該第六透鏡在該光軸上的六個透鏡之中心厚度總和、EPD為一光圈之入瞳直徑,並且滿足ALT/EPD≦1.75。
- 一種光學鏡片組,從一物側至一像側沿一光軸依序包含一第一透鏡、一第二透鏡、一第三透鏡、一第四透鏡、一第五透鏡以及一第六透鏡,各透鏡分別具有朝向該物側的一物側面以及朝向該像側的一像側面,該光學鏡片組包含: 該第一透鏡具有正屈光率; 該第二透鏡的該像側面具有位於光軸區域的一凹面部; 該第三透鏡與該第四透鏡間無空氣間隙; 該第五透鏡的該物側面與該像側面其中至少一者為非球面; 該第六透鏡的該物側面及該像側面皆為非球面; 其中,該光學鏡片組只有上述六片具有屈光率的透鏡,ALT為該第一透鏡到該第六透鏡在該光軸上的六個透鏡之中心厚度總和、AAG為該第一透鏡到該第六透鏡在該光軸上的五個空氣間隙總和,並滿足ALT/AAG≦4.5。
- 如請求項11之光學鏡片組,其中該第一透鏡在該光軸上的中心厚度為T1 、該第四透鏡與該第五透鏡之間在該光軸上的一空氣間隙為G45 ,並且滿足T1 /G45 ≦1.95。
- 如請求項11之光學鏡片組,其中該第一透鏡在該光軸上的中心厚度為T1 、該第一透鏡與該第二透鏡之間在該光軸上的一空氣間隙為G12 、該第二透鏡與該第三透鏡之間在該光軸上的一空氣間隙為G23 ,並且滿足(T1 +G12 )/G23 ≦2.65。
- 如請求項11之光學鏡片組,其中該第一透鏡在該光軸上的中心厚度為T1 、該第二透鏡在該光軸上的中心厚度為T2 、該第五透鏡在該光軸上的中心厚度為T5 、該第一透鏡與該第二透鏡之間在該光軸上的一空氣間隙為G12 ,並且滿足(T1 +G12 +T2 )/T5 ≦1.85。
- 如請求項11之光學鏡片組,其中該第五透鏡在該光軸上的中心厚度為T5 、該第一透鏡與該第二透鏡之間在該光軸上的一空氣間隙為G12 、該第三透鏡與該第四透鏡在該光軸上的一空氣間隙為G34 、該第五透鏡與該第六透鏡之間在該光軸上的一空氣間隙為G56 ,並且滿足T5 /(G12 +G34 +G56 )≦4。
- 如請求項11之光學鏡片組,其中該第二透鏡在該光軸上的中心厚度為T2 、該第一透鏡與該第二透鏡之間在該光軸上的一空氣間隙為G12 、該第二透鏡與該第三透鏡之間在該光軸上的一空氣間隙為G23 、該第三透鏡與該第四透鏡在該光軸上的一空氣間隙為G34 、該第五透鏡與該第六透鏡之間在該光軸上的一空氣間隙為G56 ,並且滿足(T2 +G23 )/(G12 +G34 +G56 )≦3.3。
- 如請求項11之光學鏡片組,其中該第二透鏡在該光軸上的中心厚度為T2 ,並且滿足AAG/T2 ≦5.7。
- 如請求項11之光學鏡片組,其中該第六透鏡在該光軸上的中心厚度為T6 ,並且滿足AAG/T6 ≦3.6。
- 如請求項11之光學鏡片組,其中該光學鏡頭系統有效焦距為EFL、該第三透鏡在該光軸上的中心厚度為T3 、該第五透鏡在該光軸上的中心厚度為T5 ,並且滿足EFL/(T3 +T5 )≦5.15。
- 如請求項11之光學鏡片組,其中TL為該第一透鏡的該物側面到該第六透鏡的該像側面在該光軸上的距離、EPD為一光圈之入瞳直徑,並且滿足TL/EPD≦4.5。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10948407.6A CN106772932B (zh) | 2016-11-02 | 2016-11-02 | 光学镜片组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723560A true TW201723560A (zh) | 2017-07-01 |
TWI598658B TWI598658B (zh) | 2017-09-11 |
Family
ID=589726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5137735A TWI598658B (zh) | 2016-11-02 | 2016-11-18 | 光學鏡片組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958650B1 (zh) |
EP (1) | EP3318910A1 (zh) |
CN (1) | CN106772932B (zh) |
TW (1) | TWI598658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101946261B1 (ko) | 2016-12-28 | 2019-02-11 | 삼성전기 주식회사 | 촬상 광학계 |
CN107153263B (zh) * | 2017-06-30 | 2023-08-15 | 东莞市宇瞳光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高分辨率大靶面机器视觉镜头 |
US10921558B2 (en) | 2017-10-26 | 2021-02-16 | Apple Inc. | Wide field of view five element lens system |
US10613293B2 (en) * | 2018-02-11 | 2020-04-07 | AAC Technologies Pte. Ltd. | Camera optical lens |
JP6526296B1 (ja) * | 2018-04-26 | 2019-06-05 | エーエーシー テクノロジーズ ピーティーイー リミテッド | 撮像光学レンズ |
JP6518364B1 (ja) * | 2018-04-26 | 2019-05-22 | エーエーシー テクノロジーズ ピーティーイー リミテッド | 撮像光学レンズ |
JP6556927B1 (ja) * | 2018-08-14 | 2019-08-07 | エーエーシー テクノロジーズ ピーティーイー リミテッド | 撮像光学レンズ |
CN109856779B (zh) * | 2018-12-31 | 2021-07-30 | 瑞声光学解决方案私人有限公司 | 摄像光学镜头 |
CN109828360B (zh) * | 2018-12-31 | 2021-09-21 | 瑞声光学解决方案私人有限公司 | 摄像光学镜头 |
CN109839728B (zh) * | 2018-12-31 | 2021-03-19 | 瑞声光学解决方案私人有限公司 | 摄像光学镜头 |
CN109870786B (zh) * | 2018-12-31 | 2021-03-02 | 瑞声光学解决方案私人有限公司 | 摄像光学镜头 |
CN109839727B (zh) * | 2018-12-31 | 2021-07-30 | 瑞声光学解决方案私人有限公司 | 摄像光学镜头 |
CN109856780B (zh) * | 2018-12-31 | 2021-07-30 | 瑞声光学解决方案私人有限公司 | 摄像光学镜头 |
CN110007432B (zh) * | 2018-12-31 | 2021-07-30 | 瑞声光学解决方案私人有限公司 | 摄像光学镜头 |
JP6859402B2 (ja) * | 2019-01-29 | 2021-04-14 | エーエーシー オプティックス ソリューションズ ピーティーイー リミテッド | 広角レンズ |
JP6796171B2 (ja) * | 2019-01-31 | 2020-12-02 | エーエーシー オプティックス ソリューションズ ピーティーイー リミテッド | 撮像光学レンズ |
CN110244436B (zh) * | 2019-06-29 | 2021-09-21 | 瑞声光学解决方案私人有限公司 | 摄像光学镜头 |
CN110262004B (zh) * | 2019-06-29 | 2021-09-17 | 瑞声光学解决方案私人有限公司 | 摄像光学镜头 |
CN110471163B (zh) * | 2019-06-29 | 2021-09-21 | 瑞声光学解决方案私人有限公司 | 摄像光学镜头 |
CN110412733B (zh) * | 2019-06-29 | 2021-09-17 | 瑞声光学解决方案私人有限公司 | 摄像光学镜头 |
CN110376711B (zh) * | 2019-06-29 | 2021-11-05 | 瑞声光学解决方案私人有限公司 | 摄像光学镜头 |
CN110262010B (zh) * | 2019-06-30 | 2021-09-24 | 瑞声光学解决方案私人有限公司 | 摄像光学镜头 |
JP7352023B2 (ja) * | 2019-10-17 | 2023-09-27 | 華為技術有限公司 | 光学レンズシステム、カメラ、端末 |
JP6964813B1 (ja) * | 2021-03-30 | 2021-11-10 | ジョウシュウシ レイテック オプトロニクス カンパニーリミテッド | 撮像レンズ |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6163075A (ja) * | 2004-12-08 | 2006-06-22 |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 変倍光学系、撮像レンズ装置及びデジタル機器 |
JP2015060005A (ja) * | 2013-09-17 | 2015-03-30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読取レンズ、画像読取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TWI484215B (zh) * | 2013-09-30 | 2015-05-11 |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 光學結像鏡片系統、取像裝置及可攜裝置 |
CN105334595B (zh) * | 2014-08-06 | 2017-12-01 |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 可携式电子装置与其光学成像镜头 |
JP5962744B2 (ja) * | 2014-12-03 | 2016-08-03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結像レンズおよびカメラおよび携帯情報端末装置 |
CN104820275B (zh) * | 2015-01-23 | 2017-07-11 |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 可携式电子装置与其光学成像镜头 |
KR101882990B1 (ko) * | 2015-03-11 | 2018-07-30 | 에이에이씨 어쿠스틱 테크놀로지스(심천)컴퍼니 리미티드 | 촬영 렌즈계 |
-
2016
- 2016-11-02 CN CN201610948407.6A patent/CN106772932B/zh active Active
- 2016-11-18 TW TW105137735A patent/TWI598658B/zh active
- 2016-12-13 US US15/377,949 patent/US9958650B1/en active Active
-
2017
- 2017-11-01 EP EP17199549.1A patent/EP3318910A1/en not_active Withdraw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3318910A1 (en) | 2018-05-09 |
US20180120539A1 (en) | 2018-05-03 |
CN106772932A (zh) | 2017-05-31 |
US9958650B1 (en) | 2018-05-01 |
CN106772932B (zh) | 2019-05-03 |
TWI598658B (zh) | 2017-09-1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I598658B (zh) | 光學鏡片組 | |
TWI598657B (zh) | 光學鏡片組 | |
TWI653482B (zh) | 光學成像鏡頭 | |
TWI611201B (zh) | 光學鏡片組 | |
TWI817621B (zh) | 光學成像鏡頭 | |
TWI617859B (zh) | 光學鏡片組 | |
TWI834362B (zh) | 光學成像鏡頭 | |
TWI682192B (zh) | 光學成像鏡頭 | |
TW201734543A (zh) | 光學鏡片組 | |
TWI681206B (zh) | 光學成像鏡頭 | |
CN108152923B (zh) | 光学成像镜头 | |
TW202334696A (zh) | 光學成像鏡頭 | |
TW201805676A (zh) | 光學成像鏡頭 | |
TWI692655B (zh) | 光學成像鏡頭 | |
TW202343068A (zh) | 光學成像鏡頭 | |
TWI638183B (zh) | 光學成像鏡頭 | |
TW201610468A (zh) | 光學成像鏡頭 | |
TW201734541A (zh) | 光學鏡片組 | |
TW201805680A (zh) | 光學成像鏡頭 | |
TWI614522B (zh) | 光學鏡片組 | |
TWI835232B (zh) | 光學成像鏡頭 | |
TWI722777B (zh) | 光學成像鏡頭 | |
TW201819978A (zh) | 光學成像鏡頭 | |
TWI727875B (zh) | 光學成像鏡頭 | |
TWI727556B (zh) | 光學成像鏡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