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705737A - 一種建構於實體通訊協定中的虛擬通訊協定 - Google Patents

一種建構於實體通訊協定中的虛擬通訊協定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705737A
TW201705737A TW104133354A TW104133354A TW201705737A TW 201705737 A TW201705737 A TW 201705737A TW 104133354 A TW104133354 A TW 104133354A TW 104133354 A TW104133354 A TW 104133354A TW 201705737 A TW201705737 A TW 201705737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iot
communication protocol
host
iot device
targe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413335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631842B (zh
Inventor
Guang-Hong Zheng
Original Assignee
Trusted Solution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rusted Solutions Corp filed Critical Trusted Solutions Corp
Publication of TW20170573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70573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3184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31842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9/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independent of the application payload and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H04L69/30Definitions, standards or architectural aspects of layered protocol stacks
    • H04L69/32Architecture of 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 [OSI] 7-layer type protocol stacks, e.g. the interfaces between the data link level and the physical level
    • H04L69/322Intralayer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among peer entities or protocol data unit [PDU] definitions
    • H04L69/329Intralayer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among peer entities or protocol data unit [PDU] definitions in the application layer [OSI layer 7]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1/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for addressing or naming
    • H04L61/50Address allocation
    • H04L61/5038Address allocation for local use, e.g. in LAN or USB networks, or in a controller area network [CA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01Protocols
    • H04L67/12Protoc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oprietary or special-purpose networking environments, e.g. medical networks, sensor networks, networks in vehicles or remote metering network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9/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independent of the application payload and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H04L69/08Protocols for interworking; Protocol convers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9/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independent of the application payload and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H04L69/08Protocols for interworking; Protocol conversion
    • H04L69/085Protocols for interworking; Protocol convers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interworking of IP-based networks with other network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1/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for addressing or naming
    • H04L61/50Address allocation
    • H04L61/5007Internet protocol [IP] addresses
    • H04L61/5014Internet protocol [IP] addresses using dynamic host configuration protocol [DHCP] or bootstrap protocol [BOOTP]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omputing System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Computer And Data Communication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一種建構於實體通訊協定中的虛擬通訊協定,能解決目前各種IoT裝置因使用各自不同的實體通訊協定,彼此之間無法傳遞訊息的問題,本發明係在既成的實體通訊協定,相當於OSI模型第7層應用層之位置上設置一虛擬通訊協定,透過此虛擬通訊協定,任一IoT裝置可將IoT指令傳給IoT主控端,該IoT主控端再重新將IoT指令轉送到目標IoT裝置,使兩個具不同實體通訊協定的IoT裝置,能達到相互通訊,相互傳輸控制指令的目的。

Description

一種建構於實體通訊協定中的虛擬通訊協定
本發明關於一種建構於實體通訊協定中的虛擬通訊協定,特別是指一種在既成的實體通訊協定,相當於OSI模型第7層應用層之位置上設置一虛擬通訊協定的方法,可達到使兩個具不同實體通訊協定的IoT裝置,達到相互通訊的目的。
近年來物聯網及物聯網裝置的發展相當快速,其應用例如:在智慧電網之領域中,公用事業體以最佳化電量傳輸至家庭及商店;在家庭及建築物自動化之領域中,智慧家庭及建築物可具有對家庭或辦公室中之任一裝置進行集中式控制;在資產追蹤領域中,企業、醫院、工廠可準確地追蹤高價值設備、病人、車輛等之位置;但是各IoT裝置各有自己的通訊協定,而目前在不同通訊協定之間是無法相互通訊的,更無法相互傳輸控制指令,使物聯網的應用受到限制。
緣此,本發明人有鑑於習知物聯網上各IoT裝置在不同通訊協定之間無法相互通訊之困境,本案發明人即著手研發其解決方案,希望能開發出一種能使兩個不同通訊協定的IoT裝置,達到相互通訊的方法,以服務社會大眾及促進此業之發展,遂經多時之構思而有本發明之產生。
本發明之目的在提供一種建構於實體通訊協定中的虛擬通訊協定,係執行於一物聯網系統中,其可使兩個不同實體通訊協定的IoT裝置,達到相互通訊,相互傳輸控制指令的目的,並且可以快速並且以低成本即能達到IoT裝置相互通訊的成果。
本發明為達上述目的所採用之技術手段係包括:一種建構於實體通訊協定中的虛擬通訊協定,係執行於一物聯網系統中,該虛擬通訊協定有相當於OSI模型7層之結構;該物聯網系統包括至少一IoT主控端與複數個可與該IoT主控端連線的IoT裝置;該複數個IoT裝置各自有其隸屬的實體通訊協定,該虛擬通訊協定係各自設置於每一IoT裝置各自隸屬的實體通訊協定相當於OSI模型第7層應用層之位置上;該IoT主控端係支持多個實體通訊協定,並至少包括該等IoT裝置各自隸屬的實體通訊協定,該虛擬通訊協定並各自設置於該IoT主控端之多個實體通訊協定相當於OSI模型第7層應用層之位置上;該每一IoT裝置的虛擬通訊協定包括由該IoT主控端配發給該自身IoT裝置的一個獨特的動態IoT位址,使每一IoT裝置有與其他IoT裝置不同的動態IoT位址。
前述構成,其中該IoT裝置係以所隸屬的實體通訊協定與該IoT主控端連線,並發送一個索取IoT位址的資料給該IoT主控端,然後該IoT主控端配送一個獨特的動態IoT位址給該IoT裝置。
前述構成,其中該IoT主控端配送一個獨特的動態IoT位址給每一IoT裝置後,任一IoT裝置向該IoT主控端連線所傳送的資料為一第一訊息封包,該第一訊息封包,包括該IoT裝置隸屬的實體通訊協定與設於其相當於OSI模型第7層應用層之位置上之虛擬通訊協定,該虛擬通訊協定包括一IoT來源位址、一IoT目標位址及至少一IoT指令或請求;其中該IoT來源位址即該IoT裝置之動態IoT位址,該IoT裝置有一通訊目的地:一目標IoT裝置,該目標IoT裝置係為同屬該物聯網之另一IoT裝置,該IoT目標位址即該目標IoT裝置之動態IoT位址,該IoT指令或請求即該IoT裝置要該通訊目的地目標IoT裝置執行之指令或請求。
前述構成,該任一IoT裝置向該IoT主控端傳送該第一訊息封包後,該IoT主控端即收到該第一訊息封包,該IoT主控端並解析該第一訊息封包而發出一送往該目標IoT裝置之一第二訊息封包,該第二訊息封包,包括該目標IoT裝置隸屬的實體通訊協定與設於其相當於OSI模型第7層應用層 之位置上之虛擬通訊協定,該目標IoT裝置隸屬的實體通訊協定內包括符合其規格的來源位址與目標位址,使該第二訊息封包可正確發送到該目標IoT裝置,該第二訊息封包之虛擬通訊協定包括與第一訊息封包之虛擬通訊協定內相同的訊息:該IoT來源位址、該IoT目標位址及該IoT指令或請求。
前述構成,其中該IoT主控端發出送往該目標IoT裝置之第二訊息封包後,該目標IoT裝置即收到該第二訊息封包,該目標IoT裝置並解析該第二訊息封包,檢視其虛擬通訊協定內容,確認該IoT來源位址,並執行該IoT指令或請求。
前述構成,其中該實體通訊協定包括有:TCP/IP通訊協定、藍芽(Bluetooth)、紫蜂標準通訊協定(Zigbee)、RS-232、Wi-Fi、長期演進技術(LTE)、無線射頻識別(RFID)或近場通訊(NFC)。
前述構成,其中該IoT主控端為一閘道器、路由器、交換器或分享器。
前述構成,該IoT主控端為一行動裝置。
前述構成,其中該行動裝置為行動電話、筆記型電腦、平板電腦或個人數位助理。
前述構成,其中該IoT主控端所包括多個實體通訊協定係儲存於該IoT主控端之一記憶體內。
此外,本發明也可在多個物聯網中順利運作,其所採用之方法技術包括:一種建構於實體通訊協定中的虛擬通訊協定,執行於複數個物聯網中,該複數個物聯網包括至少一第一物聯網與一第二物聯網,該第一物聯網包括一第一IoT主控端與複數個可與該第一IoT主控端連線的第一IoT裝置,該第二物聯網包括一第二IoT主控端與複數個可與該第二IoT主控端連線的第二IoT裝置;該複數個第一IoT裝置各自有其隸屬的第一實體通訊協定,任一第一IoT裝置在各自隸屬的第一實體通訊協定相當於OSI模型第7層應用層之位置上設置有一第一虛擬通訊協定,該第一虛擬通訊協定有相當於OSI 模型7層之結構;該複數個第二IoT裝置各自有其隸屬的第二實體通訊協定,任一第二IoT裝置在各自隸屬的第二實體通訊協定相當於OSI模型第7層應用層之位置上設置有一第二虛擬通訊協定,該第二虛擬通訊協定有相當於OSI模型7層之結構;該第一IoT主控端係支持多個實體通訊協定,至少包括該等第一IoT裝置各自隸屬的第一實體通訊協定,該第一IoT主控端之多個第一實體通訊協定相當於OSI模型第7層應用層之位置上各自設置有該第一虛擬通訊協定;該第二IoT主控端係支持多個實體通訊協定,至少包括該等第二IoT裝置各自隸屬的第二實體通訊協定,該第二IoT主控端之多個第二實體通訊協定相當於OSI模型第7層應用層之位置上各自設置有該第二虛擬通訊協定;該任一第一Io·T裝置係以所隸屬的第一實體通訊協定與該第一IoT主控端連線,並發送一個索取IoT位址的資料給該第一IoT主控端,然後該第一IoT主控端配送一個獨特的第一主控端動態IoT位址給該第一IoT裝置,使該第一IoT裝置有與其他第一IoT裝置不同的第一主控端動態IoT位址;該任一第二IoT裝置係以所隸屬的第二實體通訊協定與該第二IoT主控端連線,並發送一個索取IoT位址的資料給該第二IoT主控端,然後該第二IoT主控端配送一個獨特的第二主控端動態IoT位址給該第二IoT裝置,使該第二IoT裝置有與其他第二IoT裝置不同的第二主控端動態IoT位址。
前述構成,其中該第一IoT主控端配送一個獨特的第一主控端動態IoT位址給該第一IoT裝置後,該第一IoT裝置向該第一IoT主控端連線所傳送的資料為一第三訊息封包,該第三訊息封包,包括該第一IoT裝置隸屬的第一實體通訊協定與設於該第一實體通訊協定相當於OSI模型第7層應用層之位置上之第一虛擬通訊協定,該第一虛擬通訊協定包括一第一主控端IoT來源位址、一第一主控端IoT目標位址及一第一主控端IoT指令或請 求;其中該第一主控端IoT來源位址即該第一IoT裝置之第一主控端動態IoT位址,該第一IoT裝置有一通訊目的地:一第一目標IoT裝置,該第一目標IoT裝置係為同屬該第一物聯網之另一第一IoT裝置,該第一主控端IoT目標位址即該第一目標IoT裝置之第一主控端動態IoT位址,該第一主控端IoT指令或請求即該第一IoT裝置要該第一目標IoT裝置執行之指令或請求;該第二IoT主控端配送一個獨特的第二主控端動態IoT位址給該第二IoT裝置後,該第二IoT裝置向該第二IoT主控端連線所傳送的資料為一第四訊息封包,該第四訊息封包,包括該第二IoT裝置隸屬的一第二實體通訊協定與設於該第二實體通訊協定相當於OSI模型第7層應用層之位置上之第二虛擬通訊協定,該第二虛擬通訊協定包括一第二主控端IoT來源位址、一第二主控端IoT目標位址及一第二主控端IoT指令或請求;其中該第二主控端IoT來源位址即該第二IoT裝置之第二主控端動態IoT位址,該第二IoT裝置有一通訊目的地:一第二目標IoT裝置,該第二目標IoT裝置係為同屬該第二物聯網之另一第二IoT裝置,該第二主控端IoT目標位址即該第二目標IoT裝置之第二主控端動態IoT位址,該第二主控端IoT指令或請求即該第二IoT裝置要該第二目標IoT裝置執行之指令或請求。
前述構成,其中該任一第一IoT裝置向該第一IoT主控端傳送該第三訊息封包後,該第一IoT主控端即收到該第三訊息封包,該第一IoT主控端並解析該第三訊息封包而發出一送往該第一目標IoT裝置之一第五訊息封包,該第五訊息封包,包括該第一目標IoT裝置隸屬的一第一實體通訊協定與設於該第一實體通訊協定相當於OSI模型第7層應用層之位置上之第一虛擬通訊協定,該第一目標IoT裝置隸屬的第一實體通訊協定內包括符合其規格的來源位址與目標位址,使該第五訊息封包可正確發送到該第一目標IoT裝置,該第五訊息封包之第一虛擬通訊協定包括與第三訊息封包之第一虛擬通訊協定內相同的訊息:該第一主控端IoT來源位址、該第一主控端IoT目標位址及該第一主控端IoT指令或請求; 包後,該第二IoT主控端即收到該第四訊息封包,該第二IoT主控端並解析該第四訊息封包而發出一送往該第二目標IoT裝置之一第六訊息封包,該第六訊息封包,包括該第二目標IoT裝置隸屬的一第二實體通訊協定與設於該第二實體通訊協定相當於OSI模型第7層應用層之位置上之第二虛擬通訊協定,該第二目標IoT裝置隸屬的第二實體通訊協定內包括符合其規格的來源位址與目標位址,使該第六訊息封包可正確發送到該第二目標IoT裝置,該第六訊息封包之第二虛擬通訊協定包括與第四訊息封包之第二虛擬通訊協定內相同的訊息:該第二主控端IoT來源位址、該第二主控端IoT目標位址及該第二主控端IoT指令或請求。
前述構成,其中該第一IoT主控端發出送往該第一目標IoT裝置之第五訊息封包後,該第一目標IoT裝置即收到該第五訊息封包,該第一目標IoT裝置並解析該第五訊息封包,檢視其第一虛擬通訊協定內容,確認該第一主控端IoT來源位址,並執行該第一主控端IoT指令或請求;該第二IoT主控端發出送往該第二目標IoT裝置之第六訊息封包後,該第二目標IoT裝置即收到該第六訊息封包,該第二目標IoT裝置並解析該第六訊息封包,檢視其第二虛擬通訊協定內容,確認該第二主控端IoT來源位址,並執行該第二主控端IoT指令或請求。
前述構成,其中該複數個物聯網中包括至少一多網IoT裝置,該多網IoT裝置同時有該第一IoT裝置的第一實體通訊協定與該第二IoT裝置的第二實體通訊協定,使得該多網IoT裝置能與該第一IoT主控端與該第二IoT主控端連線;該多網IoT裝置經由建構於該第一實體通訊協定的第一虛擬通訊協定,透過該第一IoT主控端與該第一物聯網的其他第一IoT裝置通訊與傳達指令;該多網IoT裝置經由建構於該第二實體通訊協定的第二虛擬通訊協定,透過該第二IoT主控端與該第二物聯網的其他第二IoT裝置通訊與傳達指令。
前述構成,其中該第一實體通訊協定或該第二實體通訊協定為:TCP/IP通訊協定、藍芽(Bluetooth)、紫蜂標準通訊協定(Zigboe)、RS-232、 Wi-Fi、長期演進技術(LTE)、無線射頻識別(RFID)或近場通訊(NFC)。
前述構成,其中該第一IoT主控端或該第二IoT主控端為一閘道器、路由器、交換器或分享器。
前述構成,其中該第一IoT主控端或該第二IoT主控端為一行動裝置。
前述構成,其中該行動裝置為行動電話、筆記型電腦、平板電腦或個人數位助理。
前述構成,其中該第一IoT主控端所包括多個第一實體通訊協定係儲存於該第一IoT主控端之一記憶體內,該第二IoT主控端所包括多個第二實體通訊協定係儲存於該第二IoT主控端之一記憶體內。
茲為使 貴審查委員對本發明之技術特徵及所達成之功效更有進一步之瞭解與認識,謹佐以較佳之實施例圖及配合詳細之說明,說明如後:
10‧‧‧虛擬通訊協定
12‧‧‧IoT裝置
14‧‧‧實體通訊協定
16‧‧‧相當於OSI模型第7層應用層之位置
18‧‧‧動態IoT位址
19‧‧‧IoT來源位址
20‧‧‧IoT目標位址
21‧‧‧IoT指令或請求
22‧‧‧TCP/IP通訊協定
23‧‧‧來源位址
24‧‧‧紫蜂標準通訊協定
25‧‧‧目標位址
32‧‧‧IoT裝置
50‧‧‧IoT主控端
60‧‧‧IoT主控端
72‧‧‧目標IoT裝置
73‧‧‧來源位址
74‧‧‧目標位址
800‧‧‧第一物聯網
810‧‧‧第一IoT主控端
820‧‧‧第一IoT裝置
822‧‧‧第一目標IoT裝置
830‧‧‧第一實體通訊協定
850‧‧‧第一虛擬通訊協定
851‧‧‧第一主控端IoT來源位址
852‧‧‧第一主控端IoT目標位址
853‧‧‧第一主控端IoT指令或請求
854‧‧‧來源位址
855‧‧‧目標位址
900‧‧‧第二物聯網
910‧‧‧第二IoT主控端
920‧‧‧第二IoT裝置
922‧‧‧第二目標IoT裝置
930‧‧‧第二實體通訊協定
950‧‧‧第二虛擬通訊協定
951‧‧‧第二主控端IoT來源位址
952‧‧‧第二主控端IoT目標位址
953‧‧‧第二主控端IoT指令或請求
954‧‧‧來源位址
955‧‧‧目標位址
970‧‧‧多網IoT裝置
第1圖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架構示意圖。
第2圖為本發明第二實施例之架構示意圖。
第3圖為本發明第三實施例之架構示意圖。
第4圖為本發明第四實施例之架構示意圖。
第5圖為本發明第五實施例之架構示意圖。
請參閱第1圖,為本發明一種建構於實體通訊協定中的虛擬通訊協定之第一實施例,該建構於實體通訊協定中的虛擬通訊協定10係執行於一物聯網(Intemet of Things,簡寫為IoT)系統中,該虛擬通訊協定10有相當於OSI模型7層之結構。
該物聯網系統包括至少一IoT主控端50與複數個IoT裝置12;該複數個IoT裝置12各自有其隸屬的實體通訊協定14,該虛 擬通訊協定10係各自設置於每一IoT裝置12各自隸屬的實體通訊協定14相當於OSI模型第7層應用層之位置16上;該IoT主控端50係支持多個實體通訊協定14,至少包括該等IoT裝置12各自隸屬的實體通訊協定14,該虛擬通訊協定10並各自設置於該IoT主控端50之多個實體通訊協定14相當於OSI模型第7層應用層之位置16上;每一IoT裝置12的虛擬通訊協定10包括由該IoT主控端50配發給該自身IoT裝置12的一個獨特的動態IoT位址18,使每一IoT裝置12有與其他IoT裝置12不同的動態IoT位址18。
其中,前述之IoT裝置12係指具有一可定址通訊介面(如近場通訊(NFC)ID、網際網路協定(IP)位址、藍芽識別符號(ID)等)且可經由一有線或無線連接傳輸資訊至一個或多個其他裝置之任何物件(如感應器、電器等);IoT裝置12可具有一被動通信介面(如NFC標籤、快速回應(QR)碼、無線射頻識別(RFID)標籤等),或一主動通信介面(如收發器、數據機等);因此,IoT裝置12可包括(但不限於)冰箱、烤箱、烘烤箱、微波爐、製冷器、洗碗機、餐具、手工工具、洗衣機、乾衣機、爐、冷暖氣機、電視、燈具、吸塵器、灑水器等,只要裝配有一與物聯網通信之可定址通信介面便可;當然,IoT裝置12亦可包括桌上型電腦、筆記型電腦、平板電腦、行動電話、個人數位助理(PDA)等。
其中,前述之IoT主控端50係指可與各IoT裝置12通訊之裝置,因此該IoT主控端50至少需包括該等IoT裝置12各自隸屬的實體通訊協定14,以便該IoT主控端50能以各IoT裝置12各自隸屬的實體通訊協定14與各IoT裝置12通訊,例如,某一IoT裝置12之實體通訊協定14為TCP/IP通訊協定,另一IoT裝置12之實體通訊協定14為紫蜂標準通訊協定(Zigbee),再一IoT裝置12之實體通訊協定14為Wi-Fi,則該IoT主控端50也應設有TCP/IP通訊協定、紫蜂標準通訊協定(Zigbee)與Wi-Fi等實體通訊協定14,以便該IoT主控端50能以各IoT裝置12各自隸屬的實體通訊協定14與各IoT裝置12通訊。
該IoT主控端50可為一閘道器、路由器、交換器或分享器,使該IoT主控端50可兼具其他裝置之功能。
其中,該IoT主控端50可為一行動裝置,該行動裝置可為行動電話、筆記型電腦、平板電腦或個人數位助理,使該IoT主控端50可兼具行動裝置之功能。
其中,該IoT主控端50所包括多個實體通訊協定14係儲存於該IoT主控端50之一記憶體內,該記憶體之型態並無限制,如快閃記憶體、韌體、電子抹除式可複寫唯讀記憶體(Electrically-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簡寫EEPROM)、隨機存取記憶體(Random Access Memory,簡寫RAM)、硬碟、磁片、光碟片等皆可。
其中,前述之OSI模型(OSI model),其係為開放式系統互聯通訊參考模型(Q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 Reference Model)之簡稱,其為一種概念模型,由國際標準化組織(ISO)提出,能使各種電腦在世界範圍內互連為網路的標準框架。該OSI模型之7層結構為:第1層實體層(Physical Layer)、第2層資料鏈結層(Data Link Layer)、第3層網路層(Network Layer)、第4層傳輸層(Transport Layer)、第5層會議層(Session Layer)、第6層表現層(Presentation Layer)、第7層應用層(Application Layer)。
其中,前述之該虛擬通訊協定10係各自設置於每一IoT裝置12各自隸屬的實體通訊協定14相當於OSI模型第7層應用層之位置16上,例如:某一IoT裝置12所隸屬的實體通訊協定14為TCP/IP通訊協定,TCP/IP通訊協定一般包括四層架構模型:第1層網絡接口層(相當於OSI模型第1和第2層)、第2層網絡互連層(相當於OSI模型第3層)、第3層傳輸層(相當於OSI模型第4層)、第4層應用層(相當於OSI模型第5到7層),該TCP/IP通訊協定相當於OSI模型第7層應用層之位置16即為其第4層應用層,因此該虛擬通訊協定10係設置在其第4層應用層上。
其中,前述之該虛擬通訊協定10各自設置於該IoT主控端50之多個實體通訊協定14相當於OSI模型第7層應用層之位置16上,例如該IoT 主控端50設有以下的實體通訊協定14,但不以下面所列為限:TCP/IP通訊協定、藍芽(Bluetooth)、紫蜂標準通訊協定(Zigbee)、RS-232、Wi-Fi、長期演進技術(LTE)、無線射頻識別(RFID,英文: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或近場通訊(NFC,英文:Near Field Communication)等,該TCP/IP通訊協定相當於OSI模型第7層應用層之位置16為其第4層應用層,該紫蜂標準通訊協定相當於OSI模型第7層應用層之位置16為其第4層應用層,其他實體通訊協定14也有相當於OSI模型第7層應用層之位置16,此為業界已知,不再詳細說明;如此在該IoT主控端50之每個實體通訊協定14上,都設有一該虛擬通訊協定10。
如此一來,各IoT裝置12不但能以各隸屬的實體通訊協定14與該IoT主控端50通訊,且各IoT裝置12都設有虛擬通訊協定10與各自的動態IoT位址18,故可以該動態IoT位址18代表該IoT裝置12之位址,透過該IoT主控端50為中介,以虛擬通訊協定10為橋樑,使隸屬不同的實體通訊協定14之各IoT裝置12能相互通訊。
請一併參閱第2圖,為本發明一種建構於實體通訊協定中的虛擬通訊協定之第二實施例,該實施例進一步說明本發明之IoT裝置以虛擬通訊協定10取得動態IoT位址18的方法。
該IoT主控端60設有TCP/IP通訊協定22;有一IoT裝置32,該IoT裝置32設有TCP/IP通訊協定22。在該IoT裝置32的虛擬通訊協定建立前,需先建立原先的TCP/IP通訊協定,以常見的DHCP(動態主機設定協定,英文為:Dynamic Host Configuration Protocol,簡稱DHCP)為例,該IoT裝置32需要向DHCP伺服器(網路上某主機或是該IoT主控端60)索取動態網路IP位址,對該IoT裝置32而言此動態網路IP位址,即為TCP/IP通訊協定22內的來源位址23,取得此動態網路IP位址後即可與該IoT主控端60進行通訊及資料交換。
在取得動態網路IP位址後,該IoT裝置32僅能與該IoT主控端60進行一般的TCP/IP通訊協定相關應用,若是該IoT裝置32想要以虛擬通訊 協定10與該IoT主控端60之IoT功能連線時,該IoT裝置32必須要以現有的TCP/IP通訊協定連線,發送一個索取動態IoT位址18(或代號)的資料給該IoT主控端60。此時,該IoT主控端60會再配發一個適用於該IoT裝置32的動態IoT位址18給該IoT裝置32。此後該IoT裝置32便能以此動態IoT位址18向該IoT主控端60發送及接收IoT相關指令或請求,該動態IoT位址18對該IoT裝置32而言,即為虛擬通訊協定10(IoT通訊協定)中的IoT來源位址19。
例如,一開始該IoT裝置32沒有IP,因此向整個網路廣播詢問誰可以指派IP給他,該IoT主控端60因具備DHCP動態配發IP的功能,所以傳送一組IP給該IoT裝置32使用,因此該IoT裝置32取得一個IP為192.168.1.2之動態IoT位址18(對該IoT裝置32而言,此動態網路IP位址即為TCP/IP通訊協定22內的來源位址23),且得知該IoT主控端60的IP為192.168.1.1對該IoT裝置32而言,此IP位址即為TCP/IP通訊協定22內的目標位址25)。
之後該IoT裝置32以192.168.1.2為來源位址23,並將一筆詢問自身IoT位址為何的資料給目標位址25為192.168.1.1的IoT主控端60。IoT主控端60收到此請求,以192.168.1.1的來源位址傳送給192.168.1.2的IoT裝置32一個名為enddevice01的IoT位址,此即為在該虛擬通訊協定中代表該IoT裝置32的IoT位址。
在本實施例中,此後,該IoT裝置32要發給該IoT主控端60的IoT指令,會載在192.168.x的網路封包上,裡面包含了該虛擬通訊協定10(IoT通訊協定)的內容,即包括發送位址(IoT來源位址19)為enddevice01的IoT指令,送達位址(IoT目標位址20)例如為manager01的IoT指令,以及針對送達位址之裝置要執行的IoT指令或請求21。
因此,一個以該虛擬通訊協定傳送,從該IoT裝置32要發給該IoT主控端60的封包,在此稱為第一訊息封包,該第一訊息封包至少包括以下架構:「虛擬通訊協定10(IoT通訊協定):
1.IoT來源位址19:enddevice01
2.IoT目標位址20:manager01
3.IoT指令或請求21:read temp
實體通訊協定(TCP/IP通訊協定22):
1.來源位址23:192.168.1.2
2.目標位址25:192.168.1.1」
以上的說明,換言之,即一IoT裝置32係以所隸屬的實體通訊協定與一IoT主控端60連線,並發送一個索取IoT位址的資料給該IoT主控端60,然後該IoT主控端60配送一個獨特的動態IoT位址18給該IoT裝置32。
該IoT主控端60配送一個獨特的動態IoT位址18給該IoT裝置32後,該IoT裝置32向該IoT主控端60連線所傳送的資料為一第一訊息封包,該第一訊息封包,包括該IoT裝置32隸屬的實體通訊協定與設於其相當於OSI模型第7層應用層之位置上之虛擬通訊協定10,該虛擬通訊協定10包括一IoT來源位址19、一IoT目標位址20及至少一IoT指令或請求21;其中該IoT來源位址19即該IoT裝置32之動態IoT位址18,該IoT目標位址20即該IoT裝置32通訊目的地目標IoT裝置32之動態IoT位址,該IoT指令或請求21即該IoT裝置32要該通訊目的地裝置執行之指令或請求。
前述之動態IoT位址18,是指該IoT主控端50可動態的對一IoT裝置12重新配置一新的位址或代號,該新的位址或代號即為該動態IoT位址18,當一IoT裝置12啟動後或進人該IoT主控端50的物聯網後,經由該IoT裝置12對該IoT主控端50的請求,該IoT主控端50即會配發一動態IoT位址18給該IoT裝置12,此方式對於一物聯網中頻繁的更動各個IoT裝置12是很實用的,可使該IoT主控端50完整的管控到該物聯網的每一IoT裝置12。
請參閱第3圖,為本發明一種建構於實體通訊協定中的虛擬通訊協定之第三實施例,該實施例進一步說明本發明應用虛擬通訊協定能跨越不同實體通訊協定,使隸屬不同的實體通訊協定14之各IoT裝置能相互通訊的方法。
該IoT主控端60設有TCP/IP通訊協定22與紫蜂標準通訊協定 24(Zigbee);有一IoT裝置32,該IoT裝置32設有TCP/IP通訊協定22;有一目標IoT裝置72,該目標IoT裝置72設有紫蜂標準通訊協定24;該IoT裝置32與該IoT主控端60係以TCP/IP通訊協定22進行通訊,該目標IoT裝置72與該IoT主控端60係以紫蜂標準通訊協定24進行通訊。
本實施例說明該IoT裝置32如何向該目標IoT裝置72通訊並傳送一IoT指令為關閉裝置。
在虛擬通訊協定10建立前,如同第2圖所示之方法,該IoT裝置32透過TCP/IP通訊協定22向該IoT主控端60取得IoT位址enddevice01,同樣的,該目標IoT裝置72透過紫蜂標準通訊協定24向該IoT主控端60取得其IoT位址enddevice02。
在虛擬通訊協定10建立後,當該IoT裝置32要傳送IoT指令給該目標IoT裝置72時,他會透過TCP/IP通訊協定22傳送一個封包(即第一訊息封包)給該IoT主控端60,該第一訊息封包除了原本的TCP/IP通訊協定22相關資料(來源位址、目標位址等)外,在TCP/IP通訊協定22之應用層的資料裡,還有標註此封包來自enddevice01,此封包接收者為enddevice02,此IoT指令為關閉裝置。
當該IoT主控端60收到這個由該IoT裝置32傳給自己的第一訊息封包後,檢視其TCP/IP通訊協定22之應用層的虛擬通訊協定10內之資料發現,該封包接收者為enddevice02。因此將此第一訊息封包扣除TCP/IP通訊協定的純應用層資料來源位址23,目標位址25,轉由紫蜂標準通訊協定24傳送。
傳送之前係在前面加上紫蜂標準通訊協定24之資料(來源位址73、目標位址74等),以便能讓該目標IoT裝置72能收到通訊訊息,經過此處理,透過該紫蜂標準通訊協定24傳送給目標IoT裝置72的封包,包括虛擬通訊協定10的內容,此封包在本實施例為一第二訊息封包。
當該目標IoT裝置72收到紫蜂標準通訊協定24所傳來的第二訊息封包,檢視其應用層的虛擬通訊資料發現,該封包發送自enddevice01, 指定接收者為enddevice02,確認此第二訊息封包是由某一名為enddevice01傳給自己的(但不知對方的TCP/IP位址),又發現此第二訊息封包虛擬通訊協定10內的指令為關閉裝置。在解析完封包後,該目標IoT裝置72即執行該虛擬通訊協定10內的指令,進行關機動作。
以本例而言,一個以該虛擬通訊協定傳送,從該IoT裝置32要發給該IoT主控端60的封包,在此稱為第一訊息封包,該第一訊息封包至少包括以下架構:「虛擬通訊協定10(IoT通訊協定):
1.IoT來源位址19:enddevice01
2.IoT目標位址20:enddevice02
3.IoT指令或請求21:關閉裝置
實體通訊協定(TCP/IP通訊協定22):
1.來源位址23:192.168.1.2
2.目標位址25:192.168.1.1」
類似的,一個以該虛擬通訊協定傳送,從該IoT主控端60要發給該目標IoT裝置72的封包,在此稱為第二訊息封包,該第二訊息封包至少包括以下架構:「虛擬通訊協定10(IoT通訊協定):
1.IoT來源位址19:enddevice01
2.IoT目標位址20:enddevice02
3.IoT指令或請求21:關閉裝置
實體通訊協定(紫蜂標準通訊協定24):
1.來源位址73 PAN ID:0x32
2.目標位址74 PAN ID:0x41」
以上的說明,換言之,即當該IoT裝置32向該IoT主控端60傳送該第一訊息封包後,該IoT主控端60即收到該第一訊息封包,該IoT主控端60並解析該第一訊息封包,然後轉發一送往該目標IoT裝置72之一第二訊息 封包,該第二訊息封包,包括該目標IoT裝置72隸屬的實體通訊協定14與設於其相當於OSI模型第7層應用層之位置16上之虛擬通訊協定10,該目標IoT裝置72隸屬的實體通訊協定14內包括符合其協定規格的來源位址73與目標位址74,使該第二訊息封包可正確發送到該目標IoT裝置72,該第二訊息封包之虛擬通訊協定10包括與第一訊息封包之虛擬通訊協定10內相同的訊息:該IoT來源位址19、該IoT目標位址20及該IoT指令或請求21。
並且,當該IoT主控端60轉發出送往該目標IoT裝置72之第二訊息封包後,該目標IoT裝置72即收到該第二訊息封包,該目標IoT裝置72並解析該第二訊息封包,檢視其虛擬通訊協定10內容,確認該IoT來源位址19,並執行該IoT指令或請求21。如此,即可完成兩個具不同實體通訊協定的IoT裝置,達到相互通訊的目的。
請參閱第4圖,為本發明一種建構於實體通訊協定中的虛擬通訊協定之第四實施例,該實施例進一步說明本發明應用於多個物聯網的方法,其係以前面運作於單一物聯網實施例為基礎的進一步延伸。
在本實施例中,本發明一種建構於實體通訊協定中的虛擬通訊協定,係執行於複數個物聯網中,該複數個物聯網包括至少一第一物聯網800與一第二物聯網900,該第一物聯網800包括一第一IoT主控端810與複數個可與該第一IoT主控端810連線的第一IoT裝置820,該第二物聯網900包括一第二IoT主控端910與複數個可與該第二IoT主控端910連線的第二IoT裝置920;該複數個第一IoT裝置820各自有其隸屬的第一實體通訊協定830,任一第一IoT裝置820在各自隸屬的第一實體通訊協定830相當於OSI模型第7層應用層之位置上設置有一第一虛擬通訊協定850,該第一虛擬通訊協定850有相當於OSI模型7層之結構;該複數個第二IoT裝置920各自有其隸屬的第二實體通訊協定930,任一第二IoT裝置920在各自隸屬的第二實體通訊協定930相當於OSI模型第7層應用層之位置上設置有一第二虛擬通訊協定950,該第二虛擬通訊 協定950有相當於OSI模型7層之結構;該第一IoT主控端810係支持多個實體通訊協定,至少包括該等第一IoT裝置820各自隸屬的第一實體通訊協定830,該第一IoT主控端810之多個第一實體通訊協定830相當於OSI模型第7層應用層之位置上各自設置有該第一虛擬通訊協定850;該第二IoT主控端910係支持多個實體通訊協定,至少包括該等第二IoT裝置920各自隸屬的第二實體通訊協定930,該第二IoT主控端910之多個第二實體通訊協定930相當於OSI模型第7層應用層之位置上各自設置有該第二虛擬通訊協定950;其中,該第一實體通訊協定830或該第二實體通訊協定930為:TCP/IP通訊協定、藍芽(Bluetooth)、紫蜂標準通訊協定(Zigbee)、RS-232、Wi-Fi、長期演進技術(LTE)、無線射頻識別(RFID)或近場通訊(NFC)。
其中,該第一IoT主控端810或該第二IoT主控端910為一閘道器、路由器、交換器或分享器,使該等IoT主控端可兼具其他裝置之功能。
其中,該第一IoT主控端810或該第二IoT主控端910為一行動裝置,該行動裝置可為行動電話、筆記型電腦、平板電腦或個人數位助理,使該等IoT主控端可兼具行動裝置之功能。
其中,該第一IoT主控端810所包括多個第一實體通訊協定830係儲存於該第一IoT主控端810之一記憶體內,該第二IoT主控端910所包括多個第二實體通訊協定930係儲存於該第二IoT主控端910之一記憶體內,該記憶體之型態並無限制,如快閃記憶體、韌體、電子抹除式可複寫唯讀記憶體(Electrically-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簡寫EEPROM)、隨機存取記憶體(Random Access Memory,簡寫RAM)、硬碟、磁片、光碟片等皆可。
下面說明本發明在2個物聯網中,其第一IoT裝置820與第二IoT裝置920以虛擬通訊協定取得動態IoT位址的方法。
該任一第一IoT裝置820係以所隸屬的第一實體通訊協定830 與該第一IoT主控端810連線,並發送一個索取IoT位址的資料給該第一IoT主控端810,然後該第一IoT主控端810配送一個獨特的第一主控端動態IoT位址給該第一IoT裝置820,使該第一IoT裝置820有與其他第一IoT裝置820不同的第一主控端動態IoT位址;該任一第二IoT裝置920係以所隸屬的第二實體通訊協定930與該第二IoT主控端910連線,並發送一個索取IoT位址的資料給該第二IoT主控端910,然後該第二IoT主控端910配送一個獨特的第二主控端動態IoT位址給該第二IoT裝置920,使該第二IoT裝置920有與其他第二IoT裝置920不同的第二主控端動態IoT位址。
下面說明本發明在2個物聯網中,其第一IoT裝置820與第二IoT裝置920與同一物聯網中其他IoT裝置通訊並傳遞與執行指令的方法。
該第一IoT主控端810配送一個獨特的第一主控端動態IoT位址給該第一IoT裝置820後,該第一IoT裝置820向該第一IoT主控端810連線所傳送的資料為一第三訊息封包,該第三訊息封包,包括該第一IoT裝置820隸屬的第一實體通訊協定830與設於該第一實體通訊協定830相當於OSI模型第7層應用層之位置上之第一虛擬通訊協定850,該第一虛擬通訊協定850包括一第一主控端IoT來源位址851、一第一主控端IoT目標位址852及一第一主控端IoT指令或請求853;其中該第一主控端IoT來源位址851即該第一IoT裝置820之第一主控端動態IoT位址,該第一IoT裝置820有一通訊目的地:一第一目標IoT裝置822,該第一目標IoT裝置822係為同屬該第一物聯網800之另一第一IoT裝置,該第一主控端IoT目標位址852即該第一目標IoT裝置822之第一主控端動態IoT位址,該第一主控端IoT指令或請求853即該第一IoT裝置820要該第一目標IoT裝置822執行之指令或請求;該第二IoT主控端910配送一個獨特的第二主控端動態IoT位址給該第二IoT裝置920後,該第二IoT裝置920向該第二IoT主控端910連線所傳送的資料為一第四訊息封包,該第四訊息封包,包括該第二IoT裝置920 隸屬的一第二實體通訊協定930與設於該第二實體通訊協定930相當於OSI模型第7層應用層之位置上之第二虛擬通訊協定950,該第二虛擬通訊協定950包括一第二主控端IoT來源位址951、一第二主控端IoT目標位址952及一第二主控端IoT指令或請求953;其中該第二主控端IoT來源位址951即該第二IoT裝置920之第二主控端動態IoT位址,該第二IoT裝置920有一通訊目的地:一第二目標IoT裝置922,該第二目標IoT裝置922係為同屬該第二物聯網900之另一第二IoT裝置,該第二主控端IoT目標位址952即該第二目標IoT裝置922之第二主控端動態IoT位址,該第二主控端IoT指令或請求953即該第二IoT裝置920要該第二目標IoT裝置922執行之指令或請求。
下面說明本發明在2個物聯網中,在第一物聯網800中其第一IoT裝置820如何藉由該第一IoT主控端810與該第一目標IoT裝置822溝通並傳達指令,以及在第二物聯網900中其第二IoT裝置920如何藉由該第二IoT主控端910與該第二目標IoT裝置922溝通並傳達指令的方法。
該任一第一IoT裝置820向該第一IoT主控端810傳送該第三訊息封包後,該第一IoT主控端810即收到該第三訊息封包,該第一IoT主控端810並解析該第三訊息封包而發出一送往該第一目標IoT裝置822之一第五訊息封包,該第五訊息封包,包括該第一目標IoT裝置822隸屬的一第一實體通訊協定830與設於該第一實體通訊協定830相當於OSI模型第7層應用層之位置上之第一虛擬通訊協定850,該第一目標IoT裝置822隸屬的第一實體通訊協定830內包括符合其規格的來源位址854與目標位址855,使該第五訊息封包可正確發送到該第一目標IoT裝置822,該第五訊息封包之第一虛擬通訊協定850包括與第三訊息封包之第一虛擬通訊協定850內相同的訊息:該第一主控端IoT來源位址851、該第一主控端IoT目標位址852及該第一主控端IoT指令或請求853;該任一第二IoT裝置920向該第二IoT主控端910傳送該第四訊息封包後,該第二IoT主控端910即收到該第四訊息封包,該第二IoT主控端910並解析該第四訊息封包而發出一送往該第二目標IoT裝置922之一第六訊 息封包,該第六訊息封包,包括該第二目標IoT裝置922隸屬的一第二實體通訊協定930與設於該第二實體通訊協定930相當於OSI模型第7層應用層之位置上之第二虛擬通訊協定950,該第二目標IoT裝置922隸屬的第二實體通訊協定930內包括符合其規格的來源位址954與目標位址955,使該第六訊息封包可正確發送到該第二目標IoT裝置922,該第六訊息封包之第二虛擬通訊協定950包括與第四訊息封包之第二虛擬通訊協定950內相同的訊息:該第二主控端IoT來源位址951、該第二主控端IoT目標位址952及該第二主控端IoT指令或請求953。
該第一IoT主控端810發出送往該第一目標IoT裝置822之第五訊息封包後,該第一目標IoT裝置822即收到該第五訊息封包,該第一目標IoT裝置822並解析該第五訊息封包,檢視其第一虛擬通訊協定850內容,確認該第一主控端IoT來源位址851,並執行該第一主控端IoT指令或請求853;該第二IoT主控端910發出送往該第二目標IoT裝置922之第六訊息封包後,該第二目標IoT裝置922即收到該第六訊息封包,該第二目標IoT裝置922並解析該第六訊息封包,檢視其第二虛擬通訊協定950內容,確認該第二主控端IoT來源位址951,並執行該第二主控端IoT指令或請求953。
一個IoT裝置同時在2個物聯網中運作的情況是很常見的,例如一使用瓦斯加熱的熱水器,該熱水器可在其內部設有的一瓦斯濃度偵測器,使該熱水器作為保全物聯網的一IoT裝置,另外該熱水器也可為家電物聯網的一IoT裝置,透過該家電物聯網可由另一IoT裝置控制該熱水器的啟動與其熱水溫度設定。
如同上面的例子,本發明可在多個物聯網中運作,即使是一個IoT裝置為同時連結多個物聯網,亦可順利運作,請參閱第5圖,為本發明一種建構於實體通訊協定中的虛擬通訊協定之第五實施例,該實施例進一步說明在2個物聯網中,在第一物聯網800中的一IoT裝置同時也是在第二物聯網900中的一IoT裝置時,本發明該IoT裝置如何同時在第一物聯網800與第二物聯網900運作的方法。
在本發明之第五實施例中,該複數個物聯網中包括一第一物聯網800、一第二物聯網900與至少一可與該第一物聯網與該第二物聯網溝通的多網IoT裝置970,該多網IoT裝置970同時在第四實施例中有該第一IoT裝置820的第一實體通訊協定830與在第四實施例中該第二IoT裝置920的第二實體通訊協定930,使得該多網IoT裝置970能與該第一IoT主控端810與該第二IoT主控端910連線;該多網IoT裝置970經由建構於該第一實體通訊協定830的第一虛擬通訊協定850,透過該第一IoT主控端810與該第一物聯網800的其他第一IoT裝置820通訊與傳達指令;該多網IoT裝置970經由建構於該第二實體通訊協定930的第二虛擬通訊協定950,透過該第二IoT主控端910與該第二物聯網900的其他第二IoT裝置920通訊與傳達指令,如此該多網IoT裝置970即可同時在第一物聯網800與第二物聯網900運作。
本發明建構於實體通訊協定中的虛擬通訊協定,能解決之前各種IoT裝置使用各自的實體通訊協定,彼此之間無法傳遞訊息的問題,本發明係在既成的實體通訊協定,相當於OSI模型第7層應用層之位置上設置一虛擬通訊協定,透過此虛擬通訊協定,任一IoT裝置可將IoT指令傳給IoT主控端,該IoT主控端再重新將IoT指令轉送到目標IoT裝置,使兩個具不同實體通訊協定的IoT裝置,達到相互通訊,相互傳輸控制指令的目的,本發明不需重新設計IoT裝置的通訊介面,可以快速並且低成本的達到IoT裝置相互通訊的成果,此外本發明也可在多個物聯網中運作,即使是一個IoT裝置為同時連結多個物聯網,亦可順利運作。
本發明已藉上述較佳具體實施例進行更詳細說明,惟本發明並不限定於上述所舉例之實施例,凡在本發明揭示之技術思想範圍內,對該等結構作各種變化及修飾仍屬本發明之範圍。
10‧‧‧虛擬通訊協定
19‧‧‧IoT來源位址
20‧‧‧IoT目標位址
21‧‧‧IoT指令或請求
22‧‧‧TCP/IP通訊協定
23‧‧‧來源位址
24‧‧‧紫蜂標準通訊協定
25‧‧‧目標位址
32‧‧‧IoT裝置
60‧‧‧IoT主控端
72‧‧‧目標IoT裝置
73‧‧‧來源位址
74‧‧‧目標位址

Claims (19)

  1. 一種建構於實體通訊協定中的虛擬通訊協定,執行於一物聯網系統中,該虛擬通訊協定有相當於OSI模型7層之結構;該物聯網系統包括至少一IoT主控端與複數個可與該IoT主控端連線的IoT裝置;該複數個IoT裝置各自有其隸屬的實體通訊協定,該虛擬通訊協定係各自設置於每一IoT裝置各自隸屬的實體通訊協定相當於OSI模型第7層應用層之位置上;該IoT主控端係支持多個實體通訊協定,至少包括該等IoT裝置各自隸屬的實體通訊協定,該虛擬通訊協定並各自設置於該IoT主控端之多個實體通訊協定相當於OSI模型第7層應用層之位置上;該每一IoT裝置的虛擬通訊協定,包括由該IoT主控端配發給該自身IoT裝置的一個獨特的動態IoT位址,使每一IoT裝置有與其他IoT裝置不同的動態IoT位址;該每一IoT裝置係以所隸屬的實體通訊協定與該IoT主控端連線,並發送一個索取IoT位址的資料給該IoT主控端,然後該IoT主控端配送一個獨特的動態IoT位址給該每一IoT裝置。
  2.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建構於實體通訊協定中的虛擬通訊協定,其中該IoT主控端配送一個獨特的動態IoT位址給該每一IoT裝置後,任一IoT裝置向該IoT主控端連線所傳送的資料為一第一訊息封包,該第一訊息封包,包括該IoT裝置隸屬的實體通訊協定與設於其相當於OSI模型第7層應用層之位置上之虛擬通訊協定,該虛擬通訊協定包括一IoT來源位址、一IoT目標位址及至少一IoT指令或請求;其中該IoT來源位址即該IoT裝置之動態IoT位址,該IoT裝置有一通訊目的地:一目標IoT裝置,該目標IoT裝置係為同屬該物聯網之另一IoT裝置,該IoT目標位址即該目標IoT裝置之動態IoT位址,該IoT指令或請求即該IoT裝置要 該目標IoT裝置執行之指令或請求。
  3.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建構於實體通訊協定中的虛擬通訊協定,其中該任一IoT裝置向該IoT主控端傳送該第一訊息封包後,該IoT主控端即收到該第一訊息封包,該IoT主控端並解析該第一訊息封包而發出一送往該目標IoT裝置之一第二訊息封包,該第二訊息封包,包括該目標IoT裝置隸屬的實體通訊協定與設於其相當於OSI模型第7層應用層之位置上之虛擬通訊協定,該目標IoT裝置隸屬的實體通訊協定內包括符合其規格的來源位址與目標位址,使該第二訊息封包可正確發送到該目標IoT裝置,該第二訊息封包之虛擬通訊協定包括與第一訊息封包之虛擬通訊協定內相同的訊息:該IoT來源位址、該IoT目標位址及該IoT指令或請求。
  4.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建構於實體通訊協定中的虛擬通訊協定,其中該IoT主控端發出送往該目標IoT裝置之第二訊息封包後,該目標IoT裝置即收到該第二訊息封包,該目標IoT裝置並解析該第二訊息封包,檢視其虛擬通訊協定內容,確認該IoT來源位址,並執行該IoT指令或請求。
  5.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建構於實體通訊協定中的虛擬通訊協定,其中該實體通訊協定包括有:TCP/IP通訊協定、藍芽(Bluetooth)、紫蜂標準通訊協定(Zigbee)、RS-232、Wi-Fi、長期演進技術(LTE)、無線射頻識別(RFID)或近場通訊(NFC)。
  6.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建構於實體通訊協定中的虛擬通訊協定,其中該IoT主控端為一閘道器、路由器、交換器或分享器。
  7.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建構於實體通訊協定中的虛擬通訊協定,其中該IoT主控端為一行動裝置。
  8.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建構於實體通訊協定中的虛擬通訊協定,其中該行動裝置為行動電話、筆記型電腦、平板電腦或個人數位助理。
  9.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建構於實體通訊協定中的虛擬通訊協定,其中該IoT主控端所包括多個實體通訊協定係儲存於該IoT主控端之一記憶體內。
  10. 一種建構於實體通訊協定中的虛擬通訊協定,執行於複數個物聯網中,該複數個物聯網包括至少一第一物聯網與一第二物聯網,該第一物聯網包括一第一IoT主控端與複數個可與該第一IoT主控端連線的第一IoT裝置,該第二物聯網包括一第二IoT主控端與複數個可與該第二IoT主控端連線的第二IoT裝置;該複數個第一IoT裝置各自有其隸屬的第一實體通訊協定,任一第一IoT裝置在各自隸屬的第一實體通訊協定相當於OSI模型第7層應用層之位置上設置有一第一虛擬通訊協定,該第一虛擬通訊協定有相當於OSI模型7層之結構;該複數個第二IoT裝置各自有其隸屬的第二實體通訊協定,任一第二IoT裝置在各自隸屬的第二實體通訊協定相當於OSI模型第7層應用層之位置上設置有一第二虛擬通訊協定,該第二虛擬通訊協定有相當於OSI模型7層之結構;該第一IoT主控端係支持多個實體通訊協定,至少包括該等第一IoT裝置各自隸屬的第一實體通訊協定,該第一IoT主控端之多個第一實體通訊協定相當於OSI模型第7層應用層之位置上各自設置有該第一虛擬通訊協定;該第二IoT主控端係支持多個實體通訊協定,至少包括該等第二IoT裝置各自隸屬的第二實體通訊協定,該第二IoT主控端之多個第二實體通訊協定相當於OSI模型第7層應用層之位置上各自設置有該第二虛擬通訊協定;該任一第一IoT裝置係以所隸屬的第一實體通訊協定與該第一IoT主控端連線,並發送一個索取IoT位址的資料給該第一IoT主控端,然後該第一IoT主控端配送一個獨特的第一主控端動態IoT位址給該第一IoT裝置, 使該第一IoT裝置有與其他第一IoT裝置不同的第一主控端動態IoT位址;該任一第二IoT裝置係以所隸屬的第二實體通訊協定與該第二IoT主控端連線,並發送一個索取IoT位址的資料給該第二IoT主控端,然後該第二IoT主控端配送一個獨特的第二主控端動態IoT位址給該第二IoT裝置,使該第二IoT裝置有與其他第二IoT裝置不同的第二主控端動態IoT位址。
  11.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之建構於實體通訊協定中的虛擬通訊協定,其中該第一IoT主控端配送一個獨特的第一主控端動態IoT位址給該第一IoT裝置後,該第一IoT裝置向該第一IoT主控端連線所傳送的資料為一第三訊息封包,該第三訊息封包,包括該第一IoT裝置隸屬的第一實體通訊協定與設於該第一實體通訊協定相當於OSI模型第7層應用層之位置上之第一虛擬通訊協定,該第一虛擬通訊協定包括一第一主控端IoT來源位址、一第一主控端IoT目標位址及一第一主控端IoT指令或請求;其中該第一主控端IoT來源位址即該第一IoT裝置之第一主控端動態IoT位址,該第一IoT裝置有一通訊目的地:一第一目標IoT裝置,該第一目標IoT裝置係為同屬該第一物聯網之另一第一IoT裝置,該第一主控端IoT目標位址即該第一目標IoT裝置之第一主控端動態IoT位址,該第一主控端IoT指令或請求即該第一IoT裝置要該第一目標IoT裝置執行之指令或請求;該第二IoT主控端配送一個獨特的第二主控端動態IoT位址給該第二IoT裝置後,該第二IoT裝置向該第二IoT主控端連線所傳送的資料為一第四訊息封包,該第四訊息封包,包括該第二IoT裝置隸屬的一第二實體通訊協定與設於該第二實體通訊協定相當於OSI模型第7層應用層之位置上之第二虛擬通訊協定,該第二虛擬通訊協定包括一第二主控端IoT來源位址、一第二主控端IoT目標位址及一第二主控端IoT指令或請求;其中該第二主控端IoT來源位址即該第二IoT裝置之第二主控端動態IoT位址,該第二IoT裝置有一通訊目的地:一第二目標IoT裝置,該第二目標IoT裝置係為同屬該第二物聯網之另一第二IoT裝置,該第二主控端IoT目標 位址即該第二目標IoT裝置之第二主控端動態IoT位址,該第二主控端IoT指令或請求即該第二IoT裝置要該第二目標IoT裝置執行之指令或請求。
  12.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之建構於實體通訊協定中的虛擬通訊協定,其中該任一第一IoT裝置向該第一IoT主控端傳送該第三訊息封包後,該第一IoT主控端即收到該第三訊息封包,該第一IoT主控端並解析該第三訊息封包而發出一送往該第一目標IoT裝置之一第五訊息封包,該第五訊息封包,包括該第一目標IoT裝置隸屬的一第一實體通訊協定與設於該第一實體通訊協定相當於OSI模型第7層應用層之位置上之第一虛擬通訊協定,該第一目標IoT裝置隸屬的第一實體通訊協定內包括符合其規格的來源位址與目標位址,使該第五訊息封包可正確發送到該第一目標IoT裝置,該第五訊息封包之第一虛擬通訊協定包括與第三訊息封包之第一虛擬通訊協定內相同的訊息:該第一主控端IoT來源位址、該第一主控端IoT目標位址及該第一主控端IoT指令或請求;該任一第二IoT裝置向該第二IoT主控端傳送該第四訊息封包後,該第二IoT主控端即收到該第四訊息封包,該第二IoT主控端並解析該第四訊息封包而發出一送往該第二目標IoT裝置之一第六訊息封包,該第六訊息封包,包括該第二目標IoT裝置隸屬的一第二實體通訊協定與設於該第二實體通訊協定相當於OSI模型第7層應用層之位置上之第二虛擬通訊協定,該第二目標IoT裝置隸屬的第二實體通訊協定內包括符合其規格的來源位址與目標位址,使該第六訊息封包可正確發送到該第二目標IoT裝置,該第六訊息封包之第二虛擬通訊協定包括與第四訊息封包之第二虛擬通訊協定內相同的訊息:該第二主控端IoT來源位址、該第二主控端IoT目標位址及該第二主控端IoT指令或請求。
  13.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之建構於實體通訊協定中的虛擬通訊協定,其中該第一IoT主控端發出送往該第一目標IoT裝置之第五訊息封包後,該第一目標IoT裝置即收到該第五訊息封包,該第一目標IoT裝置並解析該第五訊息封包,檢視其第一虛擬通訊協定內容,確認該第一主控 端IoT來源位址,並執行該第一主控端IoT指令或請求;該第二IoT主控端發出送往該第二目標IoT裝置之第六訊息封包後,該第二目標IoT裝置即收到該第六訊息封包,該第二目標IoT裝置並解析該第六訊息封包,檢視其第二虛擬通訊協定內容,確認該第二主控端IoT來源位址,並執行該第二主控端IoT指令或請求。
  14.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之建構於實體通訊協定中的虛擬通訊協定,其中該複數個物聯網中包括至少一多網IoT裝置,該多網IoT裝置同時有該第一IoT裝置的第一實體通訊協定與該第二IoT裝置的第二實體通訊協定,使得該多網IoT裝置能與該第一IoT主控端與該第二IoT主控端連線;該多網IoT裝置經由建構於該第一實體通訊協定的第一虛擬通訊協定,透過該第一IoT主控端與該第一物聯網的其他第一IoT裝置通訊與傳達指令;該多網IoT裝置經由建構於該第二實體通訊協定的第二虛擬通訊協定,透過該第二IoT主控端與該第二物聯網的其他第二IoT裝置通訊與傳達指令。
  15.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之建構於實體通訊協定中的虛擬通訊協定,其中該第一實體通訊協定或該第二實體通訊協定為:TCP/IP通訊協定、藍芽(Bluetooth)、紫蜂標準通訊協定(Zigbee)、RS-232、Wi-Fi、長期演進技術(LTE)、無線射頻識別(RFID)或近場通訊(NFC)。
  16.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之建構於實體通訊協定中的虛擬通訊協定,其中該第一IoT主控端或該第二IoT主控端為一閘道器、路由器、交換器或分享器。
  17.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所述之建構於實體通訊協定中的虛擬通訊協定,其中該第一IoT主控端或該第二IoT主控端為一行動裝置。
  18.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所述之建構於實體通訊協定中的虛擬通訊協定,其中該行動裝置為行動電話、筆記型電腦、平板電腦或個人數位助理。
  19.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之建構於實體通訊協定中的虛擬通訊協定,其中該第一IoT主控端所包括多個第一實體通訊協定係儲存於該第一IoT主控端之一記憶體內,該第二IoT主控端所包括多個第二實體通訊協定係儲存於該第二IoT主控端之一記憶體內。
TW104133354A 2015-07-31 2015-10-12 A virtual communication method constructed in a physical communication protocol TWI63184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104124855 2015-07-31
TW104124855 2015-07-3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705737A true TW201705737A (zh) 2017-02-01
TWI631842B TWI631842B (zh) 2018-08-01

Family

ID=578831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4133354A TWI631842B (zh) 2015-07-31 2015-10-12 A virtual communication method constructed in a physical communication protocol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9986071B2 (zh)
TW (1) TWI63184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942235B2 (en) * 2015-12-16 2018-04-10 Verizon Patent And Licensing Inc. Network access security for internet of things (IoT) devices
US10623274B2 (en) * 2016-12-12 2020-04-14 Arris Enterprises Llc Mechanism and apparatus for set-top box power off to internet of things device status display
GB2565129A (en) * 2017-08-03 2019-02-06 Sony Interactive Entertainment Inc Data communications
EP4029223A1 (en) * 2019-09-10 2022-07-20 ARRIS Enterprises LLC User interface for configuring device-specific iot applications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90004B (zh) * 2010-11-05 2013-03-13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 一种基于物联网家庭网关的虚拟id和虚拟ip分配方法
CN102694883A (zh) * 2012-06-08 2012-09-26 汕头市易普联科技有限公司 智能家居网络中的地址分配方法及设备
CN103986743A (zh) * 2013-02-07 2014-08-13 伊姆西公司 用于在物联网中采集数据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US9853826B2 (en) * 2013-02-25 2017-12-26 Qualcomm Incorporated Establishing groups of internet of things (IOT) devices and enabling communication among the groups of IOT devices
EP3005659B1 (en) * 2013-05-28 2019-07-10 Convida Wireless, LLC Load balancing in the internet of things
TWI538444B (zh) * 2013-09-14 2016-06-11 Chunghwa Telecom Co Ltd IPv6 CE standard automated test system
US20150156266A1 (en) * 2013-11-29 2015-06-04 Qualcomm Incorporated Discovering cloud-based services for iot devices in an iot network associated with a user
KR101964532B1 (ko) * 2014-07-18 2019-04-01 콘비다 와이어리스, 엘엘씨 복수의 디바이스들 상에서 복수의 명령들의 실행을 허용하는 것에 의해 강화되는, m2m 시스템에서의 서비스 레이어와 관리 레이어 사이의 동작들
US10887394B2 (en) * 2014-07-31 2021-01-05 Convida Wireless, Llc Mechanism and service for device naming
US11792872B2 (en) * 2015-02-24 2023-10-17 Intel Corporation Methods and apparatuses associated with reestablishment of a network connection with a child nod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70034116A1 (en) 2017-02-02
TWI631842B (zh) 2018-08-01
US9986071B2 (en) 2018-05-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751094B2 (ja) 無線通信をサポートする方法、機器およびシステム
KR101986922B1 (ko) 사물 인터넷 (iot) 디바이스들에 대한 연결성 모듈
US9596603B2 (en) Distributed bulk onboarding process
US8751614B2 (en) Providing virtualized visibility through routers
CN107113299B (zh) 向设备的租用的分配
CN107113892B (zh) 一种网关设备自动组网的方法及装置
TWI631842B (zh) A virtual communication method constructed in a physical communication protocol
EP3223498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nterconnection between networks
CA2941566C (en) An environment control device providing a wi-fi hotspot for accessing the internet
US10038634B2 (en) Method of addressing IoT device and applying such for IoT connection
US8832314B2 (en) Information synchronization method, apparatus and system
US11098914B2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operating a HVAC system by determining occupied state of a structure via IP address
JP5818362B2 (ja) ネットワークシステム、ネットワーク管理装置、ネットワーク管理プログラム及びネットワーク管理方法
EP3706373A1 (en) Establishing a vxlan between a wireless access point and a node
CN102006266B (zh) 服务质量参数的配置方法以及远程访问服务器和系统
CN102904978B (zh) 泛在网络内泛在设备实现通用即插即用的方法
CN105516121B (zh) 无线局域网中ac与ap通信的方法及系统
TWI626836B (zh) Method for addressing IoT device and its connection to Internet of Things
KR101885618B1 (ko) Ip기반의 디바이스 자동연결 방법 및 이를 지원하는 장치
Tanaka et al. Implementation of Secure End-to-End Remote Control System for Smart Home Appliances on Android
KR101809912B1 (ko) 아이피 주소 충돌 관리 장치 및 방법과 이를 포함하는 차량용 네트워크 장치 및 방법
CN111988349A (zh) 网络连接建立方法、装置及系统和显示系统
KR20130067735A (ko) 모바일 네트워크 시스템 및 그것의 모바일 네트워킹 방법
JP2009071866A (ja) 通信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