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26836B - Method for addressing IoT device and its connection to Internet of Things - Google Patents

Method for addressing IoT device and its connection to Internet of Things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26836B
TWI626836B TW105107319A TW105107319A TWI626836B TW I626836 B TWI626836 B TW I626836B TW 105107319 A TW105107319 A TW 105107319A TW 105107319 A TW105107319 A TW 105107319A TW I626836 B TWI626836 B TW I626836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iot
address
communication protocol
host
interne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510731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733309A (zh
Inventor
Guang-Hong Zhen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filed Critical
Priority to TW10510731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626836B/zh
Publication of TW20173330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73330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2683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26836B/zh

Links

Landscapes

  • Computer And Data Communication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一種IoT裝置定址與其運用於物聯網連線的方法,藉由具有階層式結構之全域IoT位址設計,並且將虛擬通訊協定置入實體通訊協定相當於OSI模型第7層應用層之位置上,使該虛擬通訊協定隨著該實體通訊協定被連線運作,讓有多階層樹狀結構之物聯網上之兩個不同實體通訊協定的IoT裝置,達到相互通訊,相互傳輸控制指令的目的,並且可以快速以及以低成本即能達到IoT裝置相互通訊的成果。

Description

一種IoT裝置定址與其運用於物聯網連線的方法
本發明關於一種IoT裝置定址與其運用於物聯網連線的方法,特別是指一種藉由具有階層式結構之全域IoT位址之設計,可達到使兩個具不同實體通訊協定的IoT裝置,達到相互通訊的目的。
近年來物聯網及物聯網裝置的發展相當快速,其應用例如:在智慧電網之領域中,公用事業體以最佳化電量傳輸至家庭及商店;在家庭及建築物自動化之領域中,智慧家庭及建築物可具有對家庭或辦公室中之任一裝置進行集中式控制;在資產追蹤領域中,企業、醫院、工廠可準確地追蹤高價值設備、病人、車輛等之位置;但是各IoT裝置各有自己的通訊協定,而目前在不同通訊協定之間相互通訊是很複雜的,尤其是在具有多層結構之物聯網上之相互傳輸控制指令,更是困難重重。
緣此,本發明人有鑑於習知物聯網上通訊之困境,本案發明人即著手研發其解決方案,希望能開發出一種能使兩個不同通訊協定的IoT裝置,在具有多層結構之物聯網上,能輕易的相互通訊,相互傳輸控制指令,以服務社會大眾及促進此業之發展,遂經多時之構思而有本發明之產生。
本發明之目的在提供一種IoT裝置定址與其運用於物聯網連線的方法,係執行於至少一物聯網中,該物聯網具有一多階層的樹狀結構,藉由具有階層式結構之全域IoT位址設計,讓有多階層樹狀結構之物聯網上之兩個不同實體通訊協定的IoT裝置,達到相互通訊,相互傳輸控制指令的 目的。
本發明為達上述目的所採用之技術手段係包括:該物聯網之樹狀結構包含:設於葉節點的複數個IoT裝置,設於根節點的一IoT主控端,以及設於中間層的複數個IoT主控端;該設於根節點的IoT主控端有一獨特的IoT位址;該每一IoT裝置與設於中間層的複數個IoT主控端各自有其獨特的IoT位址,並各自由其父節點的IoT主控端所配發;該每一IoT裝置各自有其全域IoT位址,其係由該IoT裝置的IoT位址,與該IoT裝置之祖先節點的IoT主控端的IoT位址所組成,該全域IoT位址並具有一階層式結構;該每一IoT主控端各自有其全域IoT位址,其係由該IoT主控端的IoT位址,與該IoT主控端之祖先節點的IoT主控端的IoT位址所組成,該全域IoT位址並具有一階層式結構。
前述構成,其中該全域IoT位址,係由該等多個IoT位址排成一列,且由在每一IoT位址之間以頓號隔開的方式所組成。
前述構成,其中該全域IoT位址由該等多個IoT位址排成一列,係在最左邊排根節點的IoT位址,然後在其右邊續排其子節點的IoT位址,如此持續排列,直到排到葉節點的IoT位址為止。
前述構成,其中該全域IoT位址由該等多個IoT位址排成一列,係在最左邊排葉節點的IoT位址,然後在其右邊續排其父節點的IoT位址,如此持續排列,直到排到根節點的IoT位址為止。
前述構成,其中該複數個IoT裝置各自有其隸屬的實體通訊協定,該等實體通訊協定相當於OSI模型第7層應用層之位置上並各自設有一虛擬通訊協定,每一IoT裝置之全域IoT位址係設置於各自的虛擬通訊協定;每一IoT裝置之祖先節點的IoT主控端,係包括多個實體通訊協定,至少包括其子節點之IoT裝置或IoT主控端各自隸屬的實體通訊協定, 該等實體通訊協定相當於OSI模型第7層應用層之位置上並各自設有一虛擬通訊協定,每一IoT主控端之全域IoT位址係設置於各自的虛擬通訊協定;該每一IoT裝置係以所隸屬的實體通訊協定與其父節點之IoT主控端連線,並發送一個索取IoT位址的資料給其父節點之IoT主控端,然後該父節點之IoT主控端配送一個獨特的IoT位址給該發送索取資料的IoT裝置;該等非設於根節點的IoT主控端係以所隸屬的實體通訊協定與其父節點之IoT主控端連線,並發送一個索取IoT位址的資料給其父節點之IoT主控端,然後該父節點之IoT主控端配送一個獨特的IoT位址給該發送索取資料的IoT主控端。
前述構成,其中該父節點之IoT主控端配送一個獨特的IoT位址給該發送索取資料的IoT裝置後,該IoT裝置向該IoT主控端連線所傳送的資料為一第一訊息封包,該第一訊息封包,包括該IoT裝置隸屬的實體通訊協定與設於其相當於OSI模型第7層應用層之位置上之虛擬通訊協定,該虛擬通訊協定包括一IoT來源位址、一IoT目標位址及至少一IoT指令或請求;其中該IoT來源位址即該IoT裝置之全域IoT位址,該IoT裝置有一通訊目的地:一目標IoT裝置,該目標IoT裝置係為同屬該物聯網之另一IoT裝置,該IoT目標位址即該目標IoT裝置之全域IoT位址,該IoT指令或請求即該IoT裝置要該目標IoT裝置執行之指令或請求。
前述構成,更包括一物聯網連線的方法,該物聯網連線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步驟1:該IoT裝置向該父節點之IoT主控端傳送一第一訊息封包,然後進行步驟2;步驟2:該IoT主控端檢查該第一訊息封包之目標IoT裝置之全域IoT位址是否包含該IoT主控端之IoT位址,若是,則進行步驟4;若否,則進行步驟3;步驟3:先將該第一訊息封包之實體通訊協定改為與其父節 點之IoT主控端相同的實體通訊協定,但是其虛擬通訊協定仍不變,然後將該第一訊息封包傳送到該IoT主控端之父節點之IoT主控端,然後進行步驟2;步驟4:該IoT主控端解析出該第一訊息封包,並提取該第一訊息封包內之虛擬通訊協定,將該虛擬通訊協定置入一第二訊息封包,然後將該第二訊息封包傳送到該目標IoT裝置,然後進行步驟5;步驟5:該目標IoT裝置解析出該第二訊息封包,並執行該第二訊息封包內虛擬通訊協定之IoT指令或請求。
前述構成,其中步驟4之第二訊息封包,係包括該IoT主控端之子節點IoT主控端隸屬的實體通訊協定,此實體通訊協定包括符合其本身規格的來源位址與目標位址,使該第二訊息封包可依該實體通訊協定被傳送到該子節點IoT主控端;並且步驟4之提取該第一訊息封包內之虛擬通訊協定,將該虛擬通訊協定置入一第二訊息封包,係將該虛擬通訊協定置入該第二訊息封包之實體通訊協定相當於OSI模型第7層應用層之位置上,使該虛擬通訊協定隨著該實體通訊協定被傳送到該子節點IoT主控端;藉由該虛擬通訊協定之目標IoT裝置之全域IoT位址之階層式結構,得出該第二訊息封包被傳送到目標IoT裝置之路徑,該子節點IoT主控端並藉由將第二訊息封包之實體通訊協定逐層更換為路徑上各子節點之IoT主控端的實體通訊協定,但是其虛擬通訊協定仍不變,如此逐層傳送該第二訊息封包到各節點,最後將該第二訊息封包傳送到該目標IoT裝置。
前述構成,其中該實體通訊協定包括有:TCP/IP通訊協定、藍芽(Bluetooth)、紫蜂標準通訊協定(Zigbee)、RS-232、Wi-Fi、長期演進技術(LTE)、無線射頻識別(RFID)或近場通訊(NFC)。
前述構成,其中該IoT主控端為一閘道器、路由器、交換器或分享器。
前述構成,該IoT主控端為一行動裝置。
前述構成,其中該行動裝置為行動電話、筆記型電腦、平板 電腦或個人數位助理。
前述構成,其中該IoT主控端所包括多個實體通訊協定係儲存於該IoT主控端之一記憶體內。
茲為使 貴審查委員對本發明之技術特徵及所達成之功效更具進一步之瞭解與認識,謹佐以較佳之實施例圖及配合詳細之說明,說明如後:
10‧‧‧虛擬通訊協定
12‧‧‧IoT裝置
13‧‧‧IoT位址
14‧‧‧實體通訊協定
16‧‧‧相當於OSI模型第7層應用層之位置
17‧‧‧全域IoT位址
50‧‧‧IoT主控端
80‧‧‧物聯網
S1~S5‧‧‧方法步驟
第1圖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架構示意圖。
第2圖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另一架構示意圖。
第3圖為本發明IoT主控端配送一個獨特的IoT位址給IoT裝置的方法。
第4圖為本發明運用於物聯網連線的方法步驟。
第5圖為本發明運用於物聯網連線的方法之實施例。
請參閱第1圖與第2圖,為本發明一種IoT裝置(device of Internet of Things)定址的方法之第一實施例,該IoT裝置係執行於至少一物聯網80(Internet of Things,簡寫為IoT)中,該物聯網80具有一多階層的樹狀結構(trees structure),該樹狀結構包含:設於葉節點(Leaf Node)的複數個IoT裝置12,一設於根節點(Root Node)的IoT主控端50,以及設於中間層的複數個IoT主控端50;該設於根節點的IoT主控端50有一獨特的IoT位址13;該每一IoT裝置12與設於中間層的複數個IoT主控端50各自有其獨特的IoT位址13,並各自由其父節點(Perent node)的IoT主控端50所配發;該每一IoT裝置12各自有其全域IoT位址17,其係由該IoT裝置12的IoT位址13,與該IoT裝置12之祖先節點(Ancestor Node)的IoT主控端50的 IoT位址13所組成,該全域IoT位址17並具有一階層式結構;該每一IoT主控端50各自有其全域IoT位址17,其係由該IoT主控端50的IoT位址13,與該IoT主控端50之祖先節點的IoT主控端50的IoT位址13所組成,該全域IoT位址17並具有一階層式結構。
如第2圖所舉的例子,設於根節點的IoT主控端50之獨特的IoT位址13為:[最高閘道器],其全域IoT位址17亦為:[最高閘道器],該根節點的IoT主控端50係為該中間層的複數個IoT主控端50之父節點(Perent node),由該設於根節點的IoT主控端50配發給其子節點(children node)獨特的IoT位址13,分別為:[1號閘道器]與[2號閘道器],使得該[1號閘道器]之全域IoT位址17為:[最高閘道器.1號閘道器],該[2號閘道器]之全域IoT位址17為:[最高閘道器.2號閘道器];該[1號閘道器]之IoT主控端50並配發給其子節點(children node)獨特的IoT位址13,分別為:[1號手機]與[1號燈泡],使得該[1號手機]之全域IoT位址17為:[最高閘道器.1號閘道器.1號手機],該[1號燈泡]之全域IoT位址17為:[最高閘道器.1號閘道器.1號燈泡];該[2號閘道器]之IoT主控端50並配發給其子節點(children node)獨特的IoT位址13,分別為:[1號手機]與[1號溫度計],使得該[1號手機]之全域IoT位址17為:[最高閘道器.2號閘道器.1號手機],該[1號溫度計]之全域IoT位址17為:[最高閘道器.2號閘道器.1號溫度計];其中,該全域IoT位址17之表示式並無限定,只要能呈現出該IoT裝置12或該IoT主控端50之階層式關係即可,例如可將多個IoT位址13排成一列,且由在每一IoT位址13之間以頓號隔開的方式所組成,然後在最左邊排根節點的IoT位址,在其右邊續排其子節點的IoT位址,如此持續排列,直到排到葉節點的IoT位址為止,如[最高閘道器.2號閘道器.1號溫度計];或是該全域IoT位址由該等多個IoT位址排成一列,在最左邊排葉節點的IoT位址,然後在其右邊續排其父節點的IoT位址,如此持續排列,直到排到根節點的IoT位址為止,如[1號溫度計.2號閘道器.最高閘道器];或是[1號 溫度計of 2號閘道器of最高閘道器]等皆可。
本發明藉由上述之IoT裝置12定址的方法,可讓物聯網80上之每一IoT裝置12擁有一獨一無二的全域IoT位址17,並且藉由該全域IoT位址17具有之階層式結構,使得該全域IoT位址17可顯示出該IoT裝置12在該物聯網80中的路徑位置,讓該物聯網80上之任兩個IoT裝置12可藉由其各自的全域IoT位址17,在進行訊號傳送或指令傳送時,獲得正確的傳送路徑。
請參閱第3圖,係進一步說明本發明IoT主控端50配送一個獨特的IoT位址13給IoT裝置12的方法,該複數個IoT裝置12各自有其隸屬的實體通訊協定14,該等實體通訊協定14相當於OSI模型第7層應用層之位置16上並各自設有一虛擬通訊協定10,每一IoT裝置12之全域IoT位址17係設置於各自的虛擬通訊協定10;每一IoT裝置12之祖先節點的IoT主控端50,係包括多個實體通訊協定14,至少包括其子節點之IoT裝置12或IoT主控端50各自隸屬的實體通訊協定14,該等實體通訊協定14相當於OSI模型第7層應用層之位置16上並各自設有一虛擬通訊協定10,每一IoT主控端50之全域IoT位址17係設置於各自的虛擬通訊協定10;該每一IoT裝置12係以所隸屬的實體通訊協定14與其父節點之IoT主控端50連線,並發送一個索取IoT位址13的資料給其父節點之IoT主控端50,然後該父節點之IoT主控端50配送一個獨特的IoT位址13給該發送索取資料的IoT裝置12;該等非設於根節點的IoT主控端50係以所隸屬的實體通訊協定14與其父節點之IoT主控端50連線,並發送一個索取IoT位址13的資料給其父節點之IoT主控端50,然後該父節點之IoT主控端50配送一個獨特的IoT位址13給該發送索取資料的IoT主控端50。
其中,前述之IoT裝置12係指具有一可定址通訊介面(如近場通訊(NFC)ID、網際網路協定(IP)位址、藍芽識別符號(ID)等)且可經由一有線或無線連接傳輸資訊至一個或多個其他裝置之任何物件(如感應器、電器 等);IoT裝置12可具有一被動通信介面(如NFC標籤、快速回應(QR)碼、無線射頻識別(RFID)標籤等),或一主動通信介面(如收發器、數據機等);因此,IoT裝置12可包括(但不限於)冰箱、烤箱、烘箱、微波爐、製冷器、洗碗機、餐具、手工工具、洗衣機、乾衣機、爐、冷暖氣機、電視、燈具、吸塵器、灑水器等,只要裝配有一與物聯網通信之可定址通信介面便可;當然,IoT裝置12亦可包括桌上型電腦、筆記型電腦、平板電腦、行動電話、個人數位助理(PDA)等。
其中,前述之IoT主控端50係指可與各IoT裝置12或其他IoT主控端50通訊之裝置,因此該IoT主控端50至少需包括該等IoT裝置12或其他IoT主控端50各自隸屬的實體通訊協定14,以便該IoT主控端50能以各IoT裝置12各自隸屬的實體通訊協定14與各IoT裝置12通訊,或是該IoT主控端50能以其他IoT主控端50各自隸屬的實體通訊協定14與其他IoT主控端50通訊,例如,某一IoT裝置12之實體通訊協定14為TCP/IP通訊協定,另一IoT裝置12之實體通訊協定14為紫蜂標準通訊協定(Zigbee),再一IoT裝置12之實體通訊協定14為Wi-Fi,則該IoT主控端50也應設有TCP/IP通訊協定、紫蜂標準通訊協定(Zigbee)與Wi-Fi等實體通訊協定14,以便該IoT主控端50能以各IoT裝置12各自隸屬的實體通訊協定14與各IoT裝置12通訊。
該IoT主控端50可為一閘道器、路由器、交換器或分享器,使該IoT主控端50可兼具其他裝置之功能。
其中,該IoT主控端50可為一行動裝置,該行動裝置可為行動電話、筆記型電腦、平板電腦或個人數位助理,使該IoT主控端50可兼具行動裝置之功能。
其中,該IoT主控端50所包括多個實體通訊協定14係儲存於該IoT主控端50之一記憶體內,該記憶體之型態並無限制,如快閃記憶體、韌體、電子抹除式可複寫唯讀記憶體(Electrically-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簡寫EEPROM)、隨機存取記憶體(Random Access Memory,簡寫RAM)、硬碟、磁片、光碟片等皆可。
其中,前述之OSI模型(OSI model),其係為開放式系統互聯通訊參考模型(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 Reference Model)之簡稱,其為一種概念模型,由國際標準化組織(ISO)提出,能使各種電腦在世界範圍內互連為網路的標準框架。該OSI模型之7層結構為:第1層實體層(Physical Layer)、第2層資料鏈結層(Data Link Layer)、第3層網路層(Network Layer)、第4層傳輸層(Transport Layer)、第5層會議層(Session Layer)、第6層表現層(Presentation Layer)、第7層應用層(Application Layer)。
其中,前述之該虛擬通訊協定10係各自設置於每一IoT裝置12各自隸屬的實體通訊協定14相當於OSI模型第7層應用層之位置16上,例如:某一IoT裝置12所隸屬的實體通訊協定14為TCP/IP通訊協定,TCP/IP通訊協定一般包括四層架構模型:第1層網路接口層(相當於OSI模型第1和第2層)、第2層網路互連層(相當於OSI模型第3層)、第3層傳輸層(相當於OSI模型第4層)、第4層應用層(相當於OSI模型第5到7層),該TCP/IP通訊協定相當於OSI模型第7層應用層之位置16即為其第4層應用層,因此該虛擬通訊協定10係設置在其第4層應用層上。
其中,前述之該虛擬通訊協定10各自設置於該IoT主控端50之多個實體通訊協定14相當於OSI模型第7層應用層之位置16上,例如該IoT主控端50設有以下的實體通訊協定14,但不以下面所列為限:TCP/IP通訊協定、藍芽(Bluetooth)、紫蜂標準通訊協定(Zigbee)、RS-232、Wi-Fi、長期演進技術(LTE)、無線射頻識別(RFID,英文: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或近場通訊(NFC,英文:Near Field Communication)等,該TCP/IP通訊協定相當於OSI模型第7層應用層之位置16為其第4層應用層,該紫蜂標準通訊協定相當於OSI模型第7層應用層之位置16為其第4層應用層,其他實體通訊協定14也有相當於OSI模型第7層應用層之位置16,此為業界已知,不再詳細說明;如此在該IoT主控端50之每個實體通訊協定14上,都設有一該虛擬通訊協定10。
如此一來,各IoT裝置12不但能以各隸屬的實體通訊協定14 與該IoT主控端50通訊,且各IoT裝置12都設有虛擬通訊協定10與各自的全域IoT位址17,故可以該全域IoT位址17代表該IoT裝置12之位址,透過該IoT主控端50為中介,以虛擬通訊協定10為橋樑,使隸屬不同的實體通訊協定14之各IoT裝置12能相互通訊。
進一步的說明,在前述該父節點之IoT主控端50配送一個獨特的IoT位址13給該發送索取資料的IoT裝置12後,該IoT裝置12向該IoT主控端50連線所傳送的資料為一第一訊息封包,該第一訊息封包,包括該IoT裝置12隸屬的實體通訊協定14與設於其相當於OSI模型第7層應用層之位置16上之虛擬通訊協定10,該虛擬通訊協定10包括一IoT來源位址、一IoT目標位址及至少一IoT指令或請求;其中該IoT來源位址即該IoT裝置12之全域IoT位址17,該IoT裝置12有一通訊目的地:一目標IoT裝置,該目標IoT裝置係為同屬該物聯網之另一IoT裝置12,該IoT目標位址即該目標IoT裝置之全域IoT位址17,該IoT指令或請求即該IoT裝置要該目標IoT裝置執行之指令或請求。
因此,一個以該虛擬通訊協定10傳送,從該IoT裝置12要發給該IoT主控端50的封包,在此稱為第一訊息封包,該第一訊息封包至少包括以下架構:
「虛擬通訊協定10:
1.IoT來源位址:enddevice01
2.IoT目標位址:manager01
3.IoT指令或請求:read temp
實體通訊協定14(如TCP/IP通訊協定):
1.來源位址:192.168.1.2
2.目標位址:192.168.1.1」
請參閱第4圖,為本發明運用於物聯網連線的方法,該物聯網連線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步驟1(S1):該IoT裝置12向該父節點之IoT主控端50傳送一第一訊息封包,然後進行步驟2; 步驟2(S2):該IoT主控端50檢查該第一訊息封包之目標IoT裝置之全域IoT位址17是否包含該IoT主控端50之IoT位址13,若是,則進行步驟4;若否,則進行步驟3;步驟3(S3):先將該第一訊息封包之實體通訊協定14改為與其父節點之IoT主控端50相同的實體通訊協定14,但是其虛擬通訊協定10仍不變,然後將該第一訊息封包傳送到該IoT主控端50之父節點之IoT主控端50,然後進行步驟2;步驟4(S4):該IoT主控端50解析出該第一訊息封包,並提取該第一訊息封包內之虛擬通訊協定10,將該虛擬通訊協定10置入一第二訊息封包,然後將該第二訊息封包傳送到該目標IoT裝置,然後進行步驟5;步驟5(S5):該目標IoT裝置解析出該第二訊息封包,並執行該第二訊息封包內虛擬通訊協定10之IoT指令或請求。
其中,步驟4之第二訊息封包,係包括該IoT主控端50之子節點IoT主控端50隸屬的實體通訊協定14,此實體通訊協定14包括符合其本身規格的來源位址與目標位址,使該第二訊息封包可依該實體通訊協定14被傳送到該子節點IoT主控端50;並且步驟4之提取該第一訊息封包內之虛擬通訊協定10,將該虛擬通訊協定10置入一第二訊息封包,係將該虛擬通訊協定10置入該第二訊息封包之實體通訊協定相當於OSI模型第7層應用層之位置16上,使該虛擬通訊協定10隨著該實體通訊協定14被傳送到該子節點IoT主控端50;藉由該虛擬通訊協定10之目標IoT裝置之全域IoT位址17之階層式結構,得出該第二訊息封包被傳送到目標IoT裝置之路徑,該子節點IoT主控端50並藉由將第二訊息封包之實體通訊協定14逐層更換為路徑上各子節點之IoT主控端50的實體通訊協定14,但是其虛擬通訊協定10仍不變,如此逐層傳送該第二訊息封包到各節點,最後將該第二訊息封包傳送到該目標IoT裝置。
請參閱第5圖,為本發明運用於物聯網連線的方法之實施 例,一個出差日本的主管打開紅色的手機(IoT裝置12),手機向分公司中閘道器(IoT主控端50,其IoT位址:Japan)取得一個IoT位址:User03,而這台手機要向IoT位址為Japan的閘道器送出指令要求,目標是發送給全域IoT位址17為[Portwell.Taiwan.light01]之另一IoT裝置12一指令,該指令舉例為[打開電源],而當位址為Japan的IoT主控端50收到後,因為它所管理的裝置並沒有包括[Portwell.Taiwan.light01]之IoT裝置12,所以Japan將這個請求向上送給其父節點之IoT主控端50:[Portwell],藉由該全域IoT位址17:[Portwell.Taiwan.light01]具有階層式結構,Portwell知道將請求轉送給其子節點之IoT主控端50[Taiwan],而IoT主控端50[Taiwan]則以Zigbee之實體通訊協定14傳遞這個指令給其子節點之IoT裝置12:[light01],該IoT裝置12:[light01]收到[打開電源]之指令後,即執行[打開電源]之動作。
由上述可知,本發明運用於物聯網連線時,該連線之種類並沒限制,藉由將虛擬通訊協定10置入實體通訊協定相當於OSI模型第7層應用層之位置16上,使該虛擬通訊協定10隨著該實體通訊協定14被連線運作,使物聯網係架構在既有的網路上,並且藉由具有階層式結構之全域IoT位址17設計,使有多階層樹狀結構之物聯網80上兩個不同實體通訊協定的IoT裝置,達到相互通訊,相互傳輸控制指令的目的,並且可以快速並且以低成本即能達到IoT裝置相互通訊的成果。
本發明同一IoT裝置可同時連接多個物聯網,並不受物聯網數目限制,本發明並已藉上述較佳具體實施例進行更詳細說明,惟本發明並不限定於上述所舉例之實施例,凡在本發明揭示之技術思想範圍內,對該等結構作各種變化及修飾仍屬本發明之範圍。

Claims (12)

  1. 一種IoT(物聯網)裝置定址與其運用於物聯網連線的方法,該IoT裝置係執行於至少一物聯網中,該物聯網具有一多階層的樹狀結構,該樹狀結構包含:設於葉節點的複數個IoT裝置,設於根節點的一IoT主控端,以及設於中間層的複數個IoT主控端;該設於根節點的IoT主控端有一獨特的IoT位址;該每一IoT裝置與設於中間層的複數個IoT主控端各自有其獨特的IoT位址,並各自由其父節點的IoT主控端所配發;該每一IoT裝置各自有其全域IoT位址,其係由該IoT裝置的IoT位址,與該IoT裝置之祖先節點的IoT主控端的IoT位址所組成,該全域IoT位址並具有一階層式結構;該每一IoT主控端各自有其全域IoT位址,其係由該IoT主控端的IoT位址,與該IoT主控端之祖先節點的IoT主控端的IoT位址所組成,該全域IoT位址並具有一階層式結構;其中,該複數個IoT裝置各自有其隸屬的實體通訊協定,該等實體通訊協定相當於OSI模型第7層應用層之位置上並各自設有一虛擬通訊協定,每一IoT裝置之全域IoT位址係設置於各自的虛擬通訊協定;每一IoT裝置之祖先節點的IoT主控端,係包括多個實體通訊協定,至少包括其子節點之IoT裝置或IoT主控端各自隸屬的實體通訊協定,該等實體通訊協定相當於OSI模型第7層應用層之位置上並各自設有一虛擬通訊協定,每一IoT主控端之全域IoT位址係設置於各自的虛擬通訊協定;該每一IoT裝置係以所隸屬的實體通訊協定與其父節點之IoT主控端連線,並發送一個索取IoT位址的資料給其父節點之IoT主控端,然後該父節點之IoT主控端配送一個獨特的IoT位址給該發送索取資料的IoT 裝置;該等非設於該根節點的IoT主控端係以所隸屬的實體通訊協定與其父節點之IoT主控端連線,並發送一個索取IoT位址的資料給其父節點之IoT主控端,然後該父節點之IoT主控端配送一個獨特的IoT位址給該發送索取資料的IoT主控端。
  2.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IoT裝置定址與其運用於物聯網連線的方法,其中該全域IoT位址,係由該等多個IoT位址排成一列,且由在每一IoT位址之間以頓號隔開的方式所組成。
  3.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IoT裝置定址與其運用於物聯網連線的方法,其中該全域IoT位址由該等多個IoT位址排成一列,係在最左邊排根節點的IoT位址,然後在其右邊續排其子節點的IoT位址,如此持續排列,直到排到葉節點的IoT位址為止。
  4.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IoT裝置定址與其運用於物聯網連線的方法,其中該全域IoT位址由該等多個IoT位址排成一列,係在最左邊排葉節點的IoT位址,然後在其右邊續排其父節點的IoT位址,如此持續排列,直到排到根節點的IoT位址為止。
  5.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IoT裝置定址與其運用於物聯網連線的方法,其中該父節點之IoT主控端配送一個獨特的IoT位址給該發送索取資料的IoT裝置後,該IoT裝置向該IoT主控端連線所傳送的資料為一第一訊息封包,該第一訊息封包,包括該IoT裝置隸屬的實體通訊協定與設於其相當於OSI模型第7層應用層之位置上之虛擬通訊協定,該虛擬通訊協定包括一IoT來源位址、一IoT目標位址及至少一IoT指令或請求;其中該IoT來源位址即該IoT裝置之全域IoT位址,該IoT裝置有一通訊目的地:一目標IoT裝置,該目標IoT裝置係為同屬該物聯網之另一IoT裝置,該IoT目標位址即該目標IoT裝置之全域IoT位址,該IoT指令或請求即該IoT裝置要該目標IoT裝置執行之指令或請求。
  6.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IoT裝置定址與其運用於物聯網連線的方法,其中更包括一物聯網連線的方法,該物聯網連線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步驟1:該IoT裝置向該父節點之IoT主控端傳送一第一訊息封包,然後進行步驟2;步驟2:該IoT主控端檢查該第一訊息封包之目標IoT裝置之全域IoT位址是否包含該IoT主控端之IoT位址,若是,則進行步驟4;若否,則進行步驟3;步驟3:先將該第一訊息封包之實體通訊協定改為與其父節點之IoT主控端相同的實體通訊協定,但是其虛擬通訊協定仍不變,然後將該第一訊息封包傳送到該IoT主控端之父節點之IoT主控端,然後進行步驟2;步驟4:該IoT主控端解析出該第一訊息封包,並提取該第一訊息封包內之虛擬通訊協定,將該虛擬通訊協定置入一第二訊息封包,然後將該第二訊息封包傳送到該目標IoT裝置,然後進行步驟5;步驟5:該目標IoT裝置解析出該第二訊息封包,並執行該第二訊息封包內虛擬通訊協定之IoT指令或請求。
  7.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IoT裝置定址與其運用於物聯網連線的方法,其中步驟4之第二訊息封包,係包括該IoT主控端之子節點IoT主控端隸屬的實體通訊協定,此實體通訊協定包括符合其本身規格的來源位址與目標位址,使該第二訊息封包可依該實體通訊協定被傳送到該子節點IoT主控端;並且步驟4之提取該第一訊息封包內之虛擬通訊協定,將該虛擬通訊協定置入一第二訊息封包,係將該虛擬通訊協定置入該第二訊息封包之實體通訊協定相當於OSI模型第7層應用層之位置上,使該虛擬通訊協定隨著該實體通訊協定被傳送到該子節點IoT主控端;藉由該虛擬通訊協定之目標IoT裝置之全域IoT位址之階層式結構,得出該第二訊息封包被傳送到目標IoT裝置之路徑,該子節點IoT主控端 並藉由將第二訊息封包之實體通訊協定逐層更換為路徑上各子節點之IoT主控端的實體通訊協定,但是其虛擬通訊協定仍不變,如此逐層傳送該第二訊息封包到各節點,最後將該第二訊息封包傳送到該目標IoT裝置。
  8.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IoT裝置定址與其運用於物聯網連線的方法,其中該實體通訊協定包括有:TCP/IP通訊協定、藍芽(Bluetooth)、紫蜂標準通訊協定(Zigbee)、RS-232、Wi-Fi、長期演進技術(LTE)、無線射頻識別(RFID)或近場通訊(NFC)。
  9.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IoT裝置定址與其運用於物聯網連線的方法,其中該IoT主控端為一閘道器、路由器、交換器或分享器。
  10.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IoT裝置定址與其運用於物聯網連線的方法,其中該IoT主控端為一行動裝置。
  11.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之IoT裝置定址與其運用於物聯網連線的方法,其中該行動裝置為行動電話、筆記型電腦、平板電腦或個人數位助理。
  12.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IoT裝置定址與其運用於物聯網連線的方法,其中該IoT主控端所包括多個實體通訊協定係儲存於該IoT主控端之一記憶體內。
TW105107319A 2016-03-10 2016-03-10 Method for addressing IoT device and its connection to Internet of Things TWI62683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5107319A TWI626836B (zh) 2016-03-10 2016-03-10 Method for addressing IoT device and its connection to Internet of Things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5107319A TWI626836B (zh) 2016-03-10 2016-03-10 Method for addressing IoT device and its connection to Internet of Things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733309A TW201733309A (zh) 2017-09-16
TWI626836B true TWI626836B (zh) 2018-06-11

Family

ID=604798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5107319A TWI626836B (zh) 2016-03-10 2016-03-10 Method for addressing IoT device and its connection to Internet of Things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62683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77224B (zh) * 2018-07-13 2019-11-11 陳明宗 雲端藍芽裝置管理系統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29520A (zh) * 2003-09-29 2004-09-15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多链路点到点协议链路协商方法
TWI254527B (en) * 2003-02-19 2006-05-01 Nec Corp Network system, spanning tree configuration method and spanning tree configuration node
US20140222813A1 (en) * 2013-02-07 2014-08-07 Emc Corporation Collecting data in internet of things
TWI452875B (zh) * 2012-03-23 2014-09-11 Ind Tech Res Inst 調整對等串流網路之樹狀覆蓋網的方法與系統
US20140359131A1 (en) * 2013-05-28 2014-12-04 Convida Wireless, Llc Load balancing in the internet of things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254527B (en) * 2003-02-19 2006-05-01 Nec Corp Network system, spanning tree configuration method and spanning tree configuration node
CN1529520A (zh) * 2003-09-29 2004-09-15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多链路点到点协议链路协商方法
TWI452875B (zh) * 2012-03-23 2014-09-11 Ind Tech Res Inst 調整對等串流網路之樹狀覆蓋網的方法與系統
US20140222813A1 (en) * 2013-02-07 2014-08-07 Emc Corporation Collecting data in internet of things
US20140359131A1 (en) * 2013-05-28 2014-12-04 Convida Wireless, Llc Load balancing in the internet of thing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733309A (zh) 2017-09-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043303B2 (ja) 産業用フィールド機器を産業用無線ネットワークに結合するためのアダプタ装置、および関連するシステムおよび方法
JP6803779B2 (ja) ドメインにわたるサービス層リソース伝搬
CN102594711B (zh) 一种在边缘设备上的报文转发方法和边缘设备
US10038634B2 (en) Method of addressing IoT device and applying such for IoT connection
TW201904234A (zh) 用於虛擬網路鏈路檢測的方法及裝置
EP3175602A2 (en) Server for device location registration in an internet of things (iot)
US20180063879A1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interoperation between internet-of-things devices
EP3223498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nterconnection between networks
BR112015032501B1 (pt) Meio legível em computador não transitório, método para enviar e receber mensagens entre dispositivos em uma rede em malha e dispositivo eletrônico
CN103997414A (zh) 生成配置信息的方法和网络控制单元
KR101937736B1 (ko) 차세대 네트워크를 위한 객체 식별자 기반의 이종 식별자 노드간 상호연동 식별 장치 및 방법
CN106256105A (zh) 用于设置用户偏好或设备配置的方法和装置
CN107113892A (zh) 一种网关设备自动组网的方法及装置
EP2432194B1 (en) Method, device and system for information synchronization
TWI631842B (zh) A virtual communication method constructed in a physical communication protocol
CN104243427A (zh) 虚拟机在线迁移方法、数据包传输方法和设备
CN105389278A (zh) 一种基于can总线的主从机串行通信方法
CN115486038B (zh) 物联网配置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US20150213138A1 (en) Thing device based on thing searching browser, and mashup method between things
Mynzhasova et al. Drivers, standards and platforms for the IoT: Towards a digital VICINITY
TWI626836B (zh) Method for addressing IoT device and its connection to Internet of Things
CN110326262A (zh) 将无线设备抽象为虚拟以太网接口
US10489055B2 (en) Z-wave controller shift in thermostats
CN106209637A (zh) 从虚拟可扩展局域网至虚拟局域网的报文转发方法和设备
CN106559503B (zh) 一种基于物联网的通信方法及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