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704079A - 自行車纜線佈線系統 - Google Patents

自行車纜線佈線系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704079A
TW201704079A TW105118981A TW105118981A TW201704079A TW 201704079 A TW201704079 A TW 201704079A TW 105118981 A TW105118981 A TW 105118981A TW 105118981 A TW105118981 A TW 105118981A TW 201704079 A TW201704079 A TW 201704079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able
steering
assembly
housing
tub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511898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克理斯多福P 狄奧露西歐
傑佛瑞K 包爾斯
Original Assignee
特製自行車配件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US14/741,250 external-priority patent/US9701293B2/en
Application filed by 特製自行車配件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特製自行車配件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70407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704079A/zh

Links

Landscapes

  • Motorcycle And Bicycle Frame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揭示一種自行車,其包含:一車架;一前叉,其在該車架之一前管內可旋轉地耦合至該車架;及一車輪,其可旋轉地耦合至該前叉。該前叉具有一轉向管,且該自行車進一步包含耦合至該轉向管之一豎桿及耦合至該豎桿以使該車輪轉向之一手把。該手把支撐經調適以控制一自行車組件之一致動器。該自行車亦包含:一纜線外殼,其安置於該手把中;及一纜線,其耦合至該致動器且在該手把及該豎桿內朝向該前管內部佈線。使該手把內之該纜線之部分佈線穿過該纜線外殼,且曝露該豎桿內之該纜線之部分。

Description

自行車纜線佈線系統
本發明大體上係關於自行車,且特定言之,本發明係關於一種用於使纜線佈線穿過自行車之一手把及豎桿之系統。
自行車通常具有用以遠端致動各種自行車組件之撓性纜線。例如,纜線可用以將手把上之制動桿連結至遠端位置處之制動卡鉗以藉由擠壓手把上之制動桿來促進制動器之致動。纜線亦可用於其他組件(諸如換檔器)之遠端致動。
通常,使纜線佈線穿過促進纜線沿彎曲路徑佈線之纜線外殼。纜線及外殼通常沿自行車車架及組件之外部佈線,且因此係可見的且會降低自行車之氣動效率。
為減輕此顧慮,吾人已知使纜線及其外殼佈線於自行車車架內。例如,自美國專利第7,000,936號獲知使一纜線及外殼佈線穿過一手把豎桿,且自PCT申請案第WO2012/168781號獲知使一纜線及外殼佈線穿過一前叉轉向管與一上車頭碗組軸承之間的一前管。
一些先前技術內部纜線佈線之一問題係其難以改變手把豎桿之長度或高度。具體而言,豎桿之大小之此一改變通常需要調整纜線及外殼之長度。另外,對於使纜線及外殼佈線於轉向管與上車頭碗組軸承之間之該等先前技術系統,前管及對應軸承之上端之直徑需要為非常大的,藉此增加成本且降低自行車之氣動效率。
本發明提供一種自行車,其包含:一車架;一前叉,其可旋轉地耦合至該車架,該前叉位於該車架之一前管內;及一車輪,其可旋轉地耦合至該前叉。該前叉具有一轉向管,且該自行車進一步包含耦合至該轉向管之一豎桿及耦合至該豎桿以使該車輪轉向之一手把。該手把支撐經調適以控制一自行車組件之一致動器。該自行車亦包含:一纜線外殼,其安置於該手把中;及一纜線,其耦合至該致動器且在該手把及該豎桿內朝向該前管內部佈線。使該手把內之該纜線之部分佈線穿過該纜線外殼,且曝露該豎桿內之該纜線之部分。
本發明亦提供一種用於一自行車之轉向總成,該自行車具有含一前管之一車架。該轉向總成包含:一前叉,其具有一轉向管;一豎桿,其耦合至該轉向管;及一手把,其耦合至該豎桿且經構形以支撐一致動器。該轉向總成亦包含:一外殼止檔,其安置於該手把與該豎桿之間的界面處;及一纜線外殼,其定位於該手把內且終止於該外殼止檔處。一纜線經調適以耦合至該致動器來控制一自行車組件,且該纜線在該手把內佈線穿過該纜線外殼。該纜線亦佈線穿過該外殼止檔且在該豎桿內朝向該前管佈線,且曝露在該豎桿內自該外殼止檔延伸之該纜線之部分。
本發明亦提供一種使一纜線沿一自行車佈線於一手把安裝式致動器與耦合至車架之一自行車組件之間之方法。該方法包含:使一纜線在一第一纜線外殼內內部佈線穿過該自行車之一手把;使無一纜線外殼之該纜線佈線穿過該自行車之一豎桿;及使該纜線在一第二纜線外殼內佈線穿過該自行車之一前管。
將鑑於[實施方式]及附圖來明白本發明之其他態樣。
10‧‧‧自行車
15‧‧‧前輪
20‧‧‧後輪
25‧‧‧車架
30‧‧‧前管
35‧‧‧前叉
37‧‧‧下管
40‧‧‧上管
45‧‧‧車座
50‧‧‧後三角架
55‧‧‧傳動系
60‧‧‧曲軸
65‧‧‧踏板
70‧‧‧前變速器
75‧‧‧鏈條
80‧‧‧鏈環
85‧‧‧後嵌齒
90‧‧‧後變速器
95‧‧‧前制動器
100‧‧‧後制動器
105‧‧‧轉向總成
110‧‧‧手把
115‧‧‧豎桿
120‧‧‧轉向管
125‧‧‧車頭碗組
130‧‧‧槽孔
135‧‧‧前換檔致動器/後換檔致動器
135a‧‧‧換檔控制器/換檔致動器
135b‧‧‧換檔控制器/換檔致動器
140‧‧‧前制動致動器/後制動致動器
140a‧‧‧前制動控制器/前制動致動器
140b‧‧‧後制動控制器/後制動致動器
145‧‧‧第一端
150‧‧‧第二端
155‧‧‧中空頸部分
160‧‧‧開口
165‧‧‧緊固件柱
170‧‧‧螺紋孔
175‧‧‧夾板/面板
180‧‧‧緊固件
185‧‧‧第一部分
190‧‧‧通孔
195‧‧‧第二部分
205‧‧‧內壁
210‧‧‧凹入平台
215‧‧‧第一通道
220‧‧‧圓頂元件
225‧‧‧第二通道
230‧‧‧軸承總成
235‧‧‧預負載機構
240‧‧‧下軸承
245‧‧‧上軸承
250‧‧‧套管
255‧‧‧下錐形筒/第一錐形筒
260‧‧‧上錐形筒/第二錐形筒
265‧‧‧蓋墊圈
270‧‧‧預負載螺栓
275‧‧‧預負載螺母/支撐螺母
280‧‧‧壁
285‧‧‧唇緣
290‧‧‧圓柱形外表面
295‧‧‧內表面
300‧‧‧狹縫
305‧‧‧縱向軸
310‧‧‧中央區段
315‧‧‧間隙
320‧‧‧螺紋孔
325‧‧‧第一腔穴
330‧‧‧孔隙
335‧‧‧盲孔
340‧‧‧第二腔穴
345‧‧‧孔
350‧‧‧突出部分
355‧‧‧埋頭環緣
360‧‧‧凹穴
365‧‧‧第一端
370‧‧‧第二端
375‧‧‧凸肩
380‧‧‧圓周凸緣
385‧‧‧螺紋通道
390‧‧‧孔
395‧‧‧前制動纜線
400‧‧‧後制動纜線
405‧‧‧第一換檔纜線
410‧‧‧第二換檔纜線
415‧‧‧第一外殼止檔
420‧‧‧第二外殼止檔
425‧‧‧橫向延伸部
430‧‧‧孔
435‧‧‧凹壁
440‧‧‧腔穴
445‧‧‧纜線通道
450‧‧‧第一埋頭孔
455‧‧‧第一纜線外殼
460‧‧‧下部分
465‧‧‧倒角
470‧‧‧弧形壁
475‧‧‧第二纜線通道
480‧‧‧上表面
485‧‧‧第二埋頭孔
490‧‧‧第二纜線外殼
495‧‧‧捲線筒
500‧‧‧豎桿蓋
505‧‧‧環形壁
510‧‧‧中央軸向開口
515‧‧‧第一通道
520‧‧‧弓形通道
525‧‧‧入口點
530‧‧‧出口孔
535‧‧‧圓頂形上部分/圓頂元件
540‧‧‧第一纜線柱
545‧‧‧第二纜線柱
550‧‧‧第一溝槽
555‧‧‧第二溝槽
560a‧‧‧入口點
560b‧‧‧入口點
565‧‧‧鈍邊緣
570‧‧‧第一纜線端口
605‧‧‧轉向總成
610‧‧‧手把
615‧‧‧豎桿
620‧‧‧轉向管
625‧‧‧車頭碗組
645‧‧‧第一端
650‧‧‧第二端
655‧‧‧頸部分
703‧‧‧緊固件孔
705‧‧‧內壁
710‧‧‧平台
715‧‧‧第一通道
725‧‧‧第二通道
765‧‧‧蓋墊圈
860‧‧‧凹穴
915‧‧‧第一外殼止檔總成
917‧‧‧制動外殼止檔部分
918‧‧‧換檔外殼止檔部分/纜線外殼止檔部分
920‧‧‧第二外殼止檔
925‧‧‧附接特徵部
930‧‧‧孔/制動纜線通道
935‧‧‧孔
940‧‧‧第一埋頭孔
945‧‧‧第二埋頭孔
950‧‧‧第一纜線外殼
955‧‧‧纜線導管
957‧‧‧凹部
958‧‧‧孔
962‧‧‧緊固件
963‧‧‧延伸部
967‧‧‧換檔纜線通道
968‧‧‧第三埋頭孔
990‧‧‧第二纜線外殼
995‧‧‧捲線筒
1000‧‧‧豎桿蓋/轉向管
1002‧‧‧前管
1004‧‧‧自行車車架
1006‧‧‧上車頭碗組軸承
1008‧‧‧第二外殼止檔
1010‧‧‧捲線筒
1012‧‧‧套管
1014‧‧‧豎桿
1016‧‧‧手把
1018‧‧‧面板
1020‧‧‧第一外殼止檔/弓形通道
1022‧‧‧第一錐形筒/下錐形筒
1024‧‧‧第二錐形筒/上錐形筒
1026‧‧‧楔形螺栓
1028‧‧‧豎桿蓋
1030‧‧‧頂蓋
1032‧‧‧預負載螺釘
1034‧‧‧中央開口
1036‧‧‧下六角開口
1038‧‧‧下纜線開口
1040‧‧‧護圈通道
1042‧‧‧制動纜線
1044‧‧‧埋頭部分
1046‧‧‧制動纜線外殼
1048‧‧‧螺紋護圈
1050‧‧‧中央鑽孔
1052‧‧‧上纜線開口
1054‧‧‧上六角開口
1056‧‧‧頭部
1058‧‧‧六角承窩
1060‧‧‧螺紋承窩
1062‧‧‧上開口
圖1係體現本發明之一自行車之一側視圖。
圖2係圖1之自行車之一轉向總成及一車架之一部分之一放大透 視圖。
圖3係圖1之車架之一部分及轉向總成之一分解透視圖。
圖4係沿線4-4取得之圖2之轉向總成及車架之一截面圖。
圖5係繪示自手把穿過前管之一纜線佈線系統的轉向總成之一部分之一上透視圖。
圖6係繪示圖5之纜線佈線系統的轉向總成之一部分之另一透視圖。
圖7係繪示圖5之纜線佈線系統的轉向總成之一部分之另一透視圖。
圖8係繪示轉向總成之一車頭碗組之組件的轉向總成之一部分之一分解透視圖。
圖9係轉向總成之一豎桿之一前透視圖。
圖10係圖9之豎桿之一後透視圖。
圖11係纜線佈線系統之一後外殼止檔之一透視圖。
圖12係纜線佈線系統之一豎桿蓋之一透視圖。
圖13係纜線佈線系統之一捲線筒之一透視圖。
圖14係纜線佈線系統之一前外殼止檔之一透視圖。
圖15係車頭碗組之一套管之一前透視圖。
圖16係沿線16-16取得之圖15之套管之一截面圖。
圖17係車頭碗組之一第一錐形筒之一透視圖。
圖18係車頭碗組之一第二錐形筒之一透視圖。
圖19係車頭碗組之一預負載螺栓之一透視圖。
圖20係後外殼止檔及附接至後外殼止檔之纜線外殼之一透視圖。
圖21係圖1之自行車之一轉向總成之一第二實施例之一分解透視圖。
圖22係圖21之轉向總成及自行車車架之一截面圖。
圖23係繪示穿過豎桿之一纜線佈線系統的轉向總成之一部分之一部分截面圖。
圖24係圖23之纜線佈線系統之一第一外殼止檔部分之一透視圖。
圖25係圖23之纜線佈線系統之第一外殼止檔部分之另一透視圖。
圖26係圖23之纜線佈線系統之一第二外殼止檔部分之一透視圖。
圖27係圖23之纜線佈線系統之第二外殼止檔部分之另一透視圖。
圖28係圖1之自行車之一轉向總成之一第三實施例之一分解透視圖。
圖29係沿圖28中之線29-29取得之一縱向垂直截面圖,其中已將零件組裝在一起。
圖30係圖28之纜線佈線系統之一楔形總成之一分解透視圖。
圖31係圖28之纜線佈線系統之一上錐形筒之一透視圖。
圖32係圖28之纜線佈線系統之一下錐形筒之一上透視圖。
圖33係圖28之纜線佈線系統之楔形總成之一放大截面圖。
圖34係沿圖32中之線34-34取得之纜線佈線系統之下錐形筒之一放大截面圖。
在詳細解釋本發明之任何實施例之前,應瞭解本發明之其應用不受限於以下描述中所闡述或以下圖式中所繪示之組件之構造及配置之細節。本發明適用於其他實施例且能夠依各種方式實踐或實施本發明。
圖1繪示包含一前輪15、一後輪20及一車架25之一自行車10。車架25具有:一前管30;一前叉35,其由前管30可旋轉地支撐且將前輪15固定至車架25。車架25亦具有一下管37、一上管40、由車架25支撐之一車座45及支撐後輪20之一後三角架50。車架25支撐一傳動系55,其具有可旋轉地安裝至車架25之一曲軸60(在一底部托架(圖中未展示)內)。如圖1中所展示,曲軸60支撐可由一騎乘者接合以對自行車10提供動力之踏板65。傳動系55亦包含使一鏈條75換檔於不同鏈環80(圖中展示一個)之間的一前變速器70。複數個後嵌齒85安裝至後輪20且藉由鏈條75來連接至曲軸60。一後變速器90使鏈條換檔於不同後嵌齒85之間。自行車10亦包含安裝於前輪15上之一前制動器95及安裝於後輪20上之一後制動器100。
參考圖1至圖4,自行車10亦包含一轉向總成105,其具有一手把110及一豎桿115,豎桿115經由一車頭碗組125來將手把110固定至前叉35之一轉向管120,使得手把110之移動導致豎桿115及前叉35之移動。手把110具有在手把110之中間部分鄰近處彼此對準之槽孔130。槽孔130通至手把110之中空內部。前變速器70及後變速器90由附接至手把110之各自換檔控制器或致動器135a、135b致動。前制動器95及後制動器100由附接至手把110之各自前制動控制器或致動器140a及後制動控制器或致動器140b致動及控制。
如圖3及圖7至圖10中所繪示,豎桿115由一細長體界定,該細長體具有一第一端145、與第一端145相對置之一第二端150及安置於第一端145與第二端150之間的一中空頸部分155。如圖中所繪示,豎桿115之第一端145係呈凹形的且與手把110之曲面或形狀等形。第一端145亦具有與手把110中之向後槽孔130對準之一開口160。如圖中所繪示,具有螺紋孔170之緊固件柱165安置於開口160之橫向範圍上。手把110藉由一夾板或面板175來固定至豎桿115,夾板或面板175經由延 伸穿過夾板175中之孔且延伸至緊固件柱165中之緊固件180來附接至豎桿115。豎桿115及面板175將手把110夾於中間以將手把110固定至豎桿115。
將第二端150分成具有通孔190(參閱圖4及圖5)之一第一部分185及具有螺紋盲孔之一第二部分195。緊固件(圖中未展示)相對於轉向管120來固定或夾緊豎桿115。參考圖3、圖8及圖10,第二端150亦具有界定一中空橢圓形(例如卵形)管柱之一內壁205,當將轉向總成105組裝至車架25上時,轉向管120延伸穿過該中空橢圓形管柱。該管柱之上端自豎桿115之一上表面凹入,使得豎桿115具有位於該管柱之該上端周圍之一凹入平台210。豎桿115亦具有:一第一通道215(圖4),其自豎桿115之中空內部延伸穿過豎桿115本體之一圓頂元件220;及第二通道225(圖7、圖9及圖10),其等延伸穿過內壁205。第一通道215具有安置於平台210上方之一開口,且第二通道225具有透過壁205來連通之開口。
參考圖4,車頭碗組125包含一軸承總成及預負載軸承總成之一預負載機構235。更具體而言,軸承總成包含:一下軸承240,其定位於前管30之一下端鄰近處;及一上軸承245,其定位於前管30之一上端鄰近處。自行車技術之一般者應瞭解,軸承總成亦包含適合於將軸承支撐於前管中及轉向管周圍之軸承座圈及其他組件(例如壓縮環)。
參考圖4、圖8及圖15至圖19,預負載機構235包含一套管250、一下錐形筒或第一錐形筒255、一上錐形筒或第二錐形筒260、一蓋墊圈265、一預負載螺栓270及一預負載螺母275。參考圖15及圖16,套管250具有一壁280及位於壁280之一上端處之一唇緣285。壁280係分裂的且具有一圓柱形外表面290及可由第一錐形筒255及第二錐形筒260接合之一內表面295。裂縫由自上端延伸至一對置下端之一狹縫 300界定。狹縫300相對於由套管250界定之一縱向軸305偏斜。參考圖16,內表面295自第一端朝向套管250之一中央區段310向內漸縮,且內表面295自第二端朝向中央區段310向內漸縮。圖15及圖16展示:唇緣285經分段以形成圍繞套管250之周邊之間隙315。
圖3、圖4及圖17繪示:第一錐形筒255具有一錐形體或截頭圓錐體及自一第一端(如圖4中所繪示之上端)軸向延伸穿過該錐形體之一螺紋孔320。第一錐形筒255亦具有自與該第一端軸向相對置之一第二端(如圖4中所繪示之下端)延伸至該錐形體中之一第一腔穴325。如圖中所繪示,第一腔穴325自該第二端向內徑向漸縮,使得第一腔穴325之內端界定與螺紋孔320之內端對準之一孔隙330。另外,選用之盲孔335自該第一端延伸至該錐形體中(例如,為了減少重量)。
圖3、圖4及圖18展示:第二錐形筒260具有一錐形體或截頭圓錐體、及自一第一端(如圖4中所繪示之上端)延伸至該錐形體中之一第二腔穴340、及自與該第一端軸向相對置之該錐形體之一第二端(如圖4中所繪示之下端)延伸至該錐形體中之一孔345。如圖中所繪示,第二腔穴340自該第一端朝向該第二端向內徑向漸縮。腔穴340與孔345協作以界定第二錐形筒260之內部上之一突出部分350。
參考圖3、圖4及圖8,蓋墊圈265與豎桿115上之平台210接合且定位於管柱上方。圖8繪示:墊圈265由一開口環形體界定且具有安置於該環形體之內邊緣周圍之一埋頭環緣355。環緣355由安置成與墊圈265中之裂縫相對置之一凹穴360中斷。凹穴360自內邊緣朝向墊圈265之外邊緣向外徑向延伸。
參考圖3、圖4及圖19,預負載螺栓270具有一第一螺紋端365、一第二螺紋端370及位於螺紋端365、370之間的一凸肩375。第一螺紋端365延伸穿過第二錐形筒260中之孔345且螺合至第一錐形筒255中之孔335中,且凸肩375與突出部分350接合。如圖中所繪示,預負載螺 栓270係中空的且螺栓之上端之內部經塑形以可由一工具(例如一內六角扳手)接合。
圖8展示:預負載螺母275由一圓柱體界定,該圓柱體之一端處具有一圓周凸緣380且該圓柱體具有延伸穿過預負載螺母275之軸向中心之一螺紋通道385。預負載螺母275嵌套於蓋墊圈265中且擱置於環緣355上。預負載螺栓270之第一端365螺合至通道中且可由工具自預負載螺母275上方接達。孔390圍繞凸緣380彼此隔開,使得可由一扳手使支撐螺母275旋轉或保持於適當位置中(例如,同時轉動預負載螺栓270或使預負載螺栓270保持於適當位置中)。
參考圖5及圖6,前制動致動器140藉由一前制動纜線395來連接至前制動器95,且後制動致動器140藉由一後制動纜線400來連接至後制動器。此外,前換檔致動器135藉由一第一換檔纜線405來(例如,電或機械地)連接至前變速器70,且後換檔致動器135藉由一第二換檔纜線410來(例如,電或機械地)連接至後變速器90。儘管已將前制動纜線395及後制動纜線400繪示為一機械(例如導線)控制纜線,但纜線可為一液壓纜線。儘管已相對於前制動纜線395及後制動纜線400及第一換檔纜線405及第二換檔纜線410來詳細描述自行車10,但自行車10可包含額外纜線。
參考圖3至圖6,自行車10亦包含一纜線佈線系統,其形成轉向總成105之部分且使纜線自其各自致動器135、140佈線穿過轉向總成105而至其各自終點。更具體而言,該纜線佈線系統包含:一第一外殼止檔415,其安置於手把110與豎桿115之間的界面處;及一第二外殼止檔420,其耦合至轉向管120。
圖3至圖6及圖14繪示:第一外殼止檔415由一塊體界定,該塊體具有一橫向延伸部425且嵌套於豎桿115之第一端145中,使得延伸部425中之孔430與緊固件柱165中之螺紋孔170對準。該塊體亦具有一凹 壁435,其界定安置於延伸部425之間的一腔穴440。纜線通道445(例如,圖中繪示四個通道445)自凹壁435延伸穿過該塊體。如圖14中所繪示,各纜線通道445具有與至纜線通道445之開口同心之一第一埋頭孔450。在一些構造中,該塊體可具有在一或多個纜線通道鄰近處自凹壁延伸穿過該塊體之一孔(圖中未展示)(例如,用於容納液壓纜線)。返回參考圖3至圖6,第一纜線外殼455與第一埋頭孔450內之第一外殼止檔415接合且在手把110內佈線於各自致動器135、140與第一外殼止檔415之間。換言之,第一纜線外殼455在手把110之內部內延伸且終止於埋頭孔450內之第一外殼止檔415處。
參考圖3、圖6、圖11及圖20,第二外殼止檔420由包圍轉向管120之一壓縮環界定(即,第二外殼止檔420在該環之圓周體中具有一裂縫)。第二外殼止檔420包含一下部分460,其具有一倒角465且界定上軸承245之一軸承座圈。第二外殼止檔420亦具有在相對於倒角465徑向向內之一位置處自下部分460向外(如圖3及圖4中所繪示,向下)延伸之一弧形壁470。如參考圖11及圖20最佳所見,第二纜線通道475(圖中繪示三個通道)自一上表面480延伸穿過第二外殼止檔420、穿過弧形壁470,且各纜線通道475具有自壁470之一遠端延伸至弧形壁470中達一短距離之一第二埋頭孔485。如圖3、圖4、圖6及圖20中所展示,第二纜線外殼490在第二埋頭孔485內與第二外殼止檔420接合。第二纜線外殼490自前管30內之第二外殼止檔420之下端佈線至(例如)下管37及/或上管40中。即,第二纜線外殼490具有終止於第二外殼止檔420處之前向端。
圖3至圖6及圖13展示:纜線佈線系統亦包含耦合至第二外殼止檔420之上表面480及轉向管120之一捲線筒495及耦合至蓋墊圈265之一豎桿蓋500。捲線筒495由一開口環形壁505界定,當組裝轉向總成時,開口環形壁505夾於豎桿115(例如圖4中所繪示之平台之下端)與 第二外殼止檔420之間。如圖3、圖6及圖13中所展示,開口環形壁505具有一中央軸向開口510及軸向延伸穿過捲線筒495之一第一通道515。第一通道515安置成在裂縫相對處自軸向開口510徑向向外。當捲線筒495附接至轉向管120時,第一通道515與蓋墊圈265中之凹穴360對準。
捲線筒495亦具有延伸穿過環形壁505之弓形通道520。更具體而言,各通道520具有位於環形壁505之一上端鄰近處之一入口點525及位於環形壁505之一下端鄰近處之一出口孔530。如圖中所繪示,通道520大體上向下延伸且部分地圍繞捲線筒495之圓周延伸,使得入口點525之間的距離大於出口孔530之間的距離。儘管所繪示之捲線筒495亦包含重量減少特徵部(呈盲孔及環形通道之形式),但可提供不具有此等特徵部之捲線筒495。
參考圖3至圖6及圖12,豎桿蓋500定位於管柱及蓋墊圈265上方以圍封轉向管120之頂部。如圖中所繪示,豎桿蓋500具有一圓頂形上部分535,其提供一氣動輪廓且與豎桿115之圓頂元件對準。如圖中所繪示,當自上方觀看時,上部分353之周邊輪廓匹配蓋墊圈265之周邊輪廓。圖3、圖4及圖12展示:豎桿蓋500具有自上部分之一下表面向外延伸之一第一纜線柱540及在上部分之周邊或邊緣鄰近處自下表面向外延伸之一第二纜線柱545,第二纜線柱545與第一纜線柱540排成一行。
豎桿蓋500亦具有界定於圓頂形上部分535中以容納佈線穿過轉向總成105之兩個纜線(例如前制動纜線395及後制動纜線400,如下文將進一步描述)的第一溝槽550及第二溝槽555,但豎桿蓋500可包含更少或更多溝槽來容納對應數量纜線。圖4至圖6繪示:第一溝槽550及第二溝槽555具有與延伸穿過圓頂元件535之第一通道對準之入口點560a、560b。第一溝槽550自最靠近圓頂元件220之豎桿蓋500之一邊 緣朝向豎桿蓋500之中間延伸。如圖4中所展示,在過渡至延伸穿過第一纜線柱540之一第一纜線端口570之前,第一溝槽550大體上向下彎曲且更深延伸至上部分535中。第二溝槽555自鈍邊緣565延伸跨越圓頂形上部分535且如圖5中所觀看,略微彎曲使得當自上方觀看豎桿蓋500時,第二溝槽555之盲端與第一溝槽550之盲端排成一行(即,直接定位於第一溝槽550之盲端後方)。如圖4中所展示,在過渡至延伸穿過第二纜線柱545之一第二纜線端口575之前,第二溝槽555大體上向下彎曲且更深延伸至上部分中。
藉由使下軸承240(及相關組件,諸如軸承座圈)滑動至轉向管120上來將轉向總成105組裝至車架25上。接著,將轉向管120插入至前管30中,使得轉向管120之上端在前管30之頂部上方延伸。接著,將上軸承245(及前管軸承座圈)定位於前管30之上端鄰近處之轉向管120周圍。接著,將第二外殼止檔420(其中第二纜線外殼490附接至弧形壁470)耦合至轉向管120且將其部分嵌套於上軸承245中以界定內軸承座圈。第二外殼止檔420之開口環形形狀允許第二外殼止檔420之直徑基於上軸承245之尺寸來略微增大或減小。
當組裝轉向總成105時,使纜線395、400、405、410經由纜線佈線系統來佈線穿過轉向總成105之部分。在一實例中,使纜線395、400、405、410之前端(即,待附接至致動器之端)自第二端150至第一端145佈線穿過各自第一通道215及第二通道225而至豎桿115中。接著,使纜線395、400、405、410佈線穿過第一外殼止檔415而至第一纜線外殼455中。可在使纜線佈線穿過第一外殼止檔415之前或在使纜線佈線穿過第一外殼止檔415之後將第一纜線外殼455附接至第一外殼止檔415。若隨後安裝第一纜線外殼455,則使外殼455沿纜線395、400、405、410滑動以與第一外殼止檔415接合。第一纜線外殼455終止於第一外殼止檔415處且藉由纜線通道445與第一纜線外殼455之間 的同心對準來使纜線進一步佈線穿過第一外殼止檔415。
接著,將手把110定位於豎桿115鄰近處且使纜線395、400、405、410之前端及各自第一纜線外殼455內部佈線穿過手把110而至致動器135、140之接入點(圖中未展示)。可自此將纜線395、400、405、410可操作地耦合至各自致動器135、140。一般而言,可在將手把110附接至豎桿115之前或在將手把110附接至豎桿115之後使纜線395、400、405、410及第一纜線外殼455內部佈線穿過手把110。在後一情形中,拉動纜線395、400、405、410及第一纜線外殼455穿過手把110中之槽孔130。接著,藉由在將緊固件180固定至豎桿115之緊固件柱165中之孔170內之前使緊固件180延伸穿過夾板、手把110中之槽孔130及第一外殼止檔415上之延伸部425來將手把110及第一外殼止檔415附接至豎桿115。在將手把110固定至豎桿115之第一外殼止檔415上方之後,可使纜線395、400、405、410及各自外殼佈線至致動器接入點。
在使纜線395、400、405、410內部佈線穿過豎桿115及手把110之後,使換檔纜線405、410之另一端佈線穿過捲線筒495中之弓形通道,穿過第二外殼止檔420中之最外第二纜線通道475而至第二纜線外殼490中。第二纜線外殼490終止於第二外殼止檔420處且將換檔纜線405、410導引至前變速器70及後變速器90。
參考圖4至圖6,使前制動纜線395自豎桿115佈線穿過豎桿蓋500中之第一溝槽550及第一纜線柱540。使後制動纜線400自豎桿115佈線穿過豎桿蓋500中之第二溝槽555及第二纜線柱545,且接著在沿豎桿115管柱佈線且佈線穿過捲線筒495(在第一通道515內)之前佈線穿過蓋墊圈265中之凹穴360。自此將後制動纜線400插入至中央第二通道475中以被引導穿過第二外殼止檔420且將後制動纜線400插入至第二纜線外殼490之一者中以被導引至後制動器100。
此時,將捲線筒495附接至轉向管120,使得捲線筒495擱置於第二外殼止檔420之上表面480上。纜線395、400促進捲線筒495相對於第二外殼止檔420對準。在使捲線筒495處於適當位置中之後,將豎桿115鬆弛地耦合至捲線筒495周圍之轉向管120。使捲線筒495之頂部與平台210之底側接合,使得在將豎桿115放置於捲線筒495周圍之後,將捲線筒495夾於豎桿115與第二外殼止檔420之間。
參考圖3及圖4,在將豎桿115固定至轉向管120之後,將車頭碗組125之剩餘部分較佳地附接至轉向管120。更具體而言,將第一錐形筒255及第二錐形筒260插入至套管250之對置端中,且將預負載螺栓270插入穿過第二錐形筒260而至第一錐形筒255中。將此子總成插入至轉向管120之上端中且藉由緊固預負載螺栓270來將該子總成固定於適當位置中。接著,將豎桿115定位於轉向管120之上端上方,且將蓋墊圈265放置成與豎桿115之內壁205接合。接著,將預負載螺母275螺合於預負載螺栓270之上螺紋端上方且緊固預負載螺母275以在將豎桿115固定至轉向管120之前將一預負載施加於車頭碗組軸承,如此項技術中所知。
可在將豎桿115固定至轉向管120之前或在將豎桿115固定至轉向管120之後使前制動纜線395佈線穿過蓋墊圈265且在預負載螺栓270內穿過轉向管120而大體上向下佈線至前制動器95。在使豎桿115與轉向管120及前叉適當對準且已實現上軸承245上之適當預負載之後,藉由將緊固件180緊固於豎桿115之盲孔中來將豎桿115固定或夾緊至捲線筒495(且亦經由捲線筒495來固定或夾緊至轉向管120)。捲線筒495之開口設計允許捲線筒495回應於夾緊力來壓縮,使得捲線筒495及豎桿115固定地接合轉向管120,無相對移動。接著,可將豎桿蓋500附接至墊圈265(例如,卡扣配合)以覆蓋轉向管120及墊圈265中之開口。
當完全組裝轉向總成105時,使各纜線395、400、405、410自對應致動器135、140內部佈線穿過手把110內之第一纜線外殼455之一者而至第一外殼止檔415。如圖中所繪示,曝露自第一外殼止檔415、豎桿115、豎桿蓋500及預負載螺栓270延伸之前制動纜線395之部分。此外,曝露自第一外殼止檔415延伸至第二外殼止檔420之剩餘纜線400、405、410之部分。換言之,使第一外殼止檔415與轉向管120之間的前制動纜線395之至少部分及外殼止檔415、420之間的剩餘纜線400、405、410之部分佈線穿過無一纜線外殼(即,不由一外殼覆蓋)之轉向總成105。
在一些構造中,捲線筒495中之通道515、520或豎桿蓋500中之溝槽550、555可為選用的。在此等構造中,可使纜線395、400、405、410完全佈線穿過捲線筒495,完全佈線穿過豎桿蓋500、捲線筒495及豎桿蓋500之一組合,或佈線穿過另一結構或定位於轉向管120上或轉向管120鄰近處之結構之組合。
例如,圖21至圖27繪示自行車10之另一轉向總成。轉向總成605類似於相對於圖1至圖20所描述之轉向總成105。參考圖21至圖23,轉向總成605包含一手把610及一豎桿615,豎桿615經由一車頭碗組625來將手把610固定至前叉35之一轉向管620,使得手把610之移動導致豎桿615及前叉35之移動。手把610及轉向管620分別相同於手把110及轉向管120。因而,不再詳細描述此等組件。
豎桿615類似於豎桿115,且車頭碗組625類似於車頭碗組125。豎桿115與豎桿615之間的一差異包含延伸至(例如,穿過)一內壁705中之一緊固件孔703,內壁705界定配合於轉向管620之上端上方之橢圓形管柱。豎桿615之剩餘部分相同於豎桿115。
車頭碗組625與車頭碗組125之間的一差異包含一蓋墊圈765,其具有界定於一凹穴860之後邊緣處之一裂縫。蓋墊圈765亦具有相較於 蓋墊圈265之一扁平前向輪廓(即,面向豎桿615之前方)(例如,為了更易於插入至豎桿615之一平台710上)。
圖22及圖23繪示一纜線佈線系統,其形成轉向總成605之部分且使纜線395、400、405、410自其各自致動器135、140佈線穿過轉向總成605而其各自終點。該纜線佈線系統包含安置於豎桿615內之一第一外殼止檔總成915及耦合至轉向管620之一第二外殼止檔920。第二外殼止檔920相同於第二外殼止檔420。
參考圖23至圖25,第一外殼止檔總成915附接至豎桿615之內壁705且包含一制動外殼止檔部分917及一換檔外殼止檔部分918。如圖中所繪示,制動外殼止檔部分917具有經定向以垂直或近乎垂直地接合內壁705之一舌榫或附接特徵部925、及制動纜線通道930(例如,圖中繪示兩個通道)。附接特徵部925具有一孔935,其與內壁705中之孔703對準,使得制動外殼止檔部分917可內部固定至豎桿615。圖22及圖23展示:制動纜線通道930在一略微向上(幾乎水平)方向上延伸穿過制動外殼止檔部分917之一上部分。
更具體而言,制動纜線通道930與界定於內壁705中且與豎桿615之頸部分655連通之一第一通道715對準。各制動纜線通道930具有:一第一埋頭孔940,其安置於外殼止檔部分917之向前側上(相對於自行車10之向前行進方向);及一第二埋頭孔945,其與第一埋頭孔940相對置且安置於外殼止檔部分917之向後側上。在致動器140與制動外殼止檔部分917之間延伸之第一纜線外殼950與第一埋頭孔940內之制動外殼止檔部分917接合。換言之,第一纜線外殼950在手把610之內部內延伸且終止於外殼止檔部分917之手把側上之第一埋頭孔940內之制動外殼止檔部分917處。參考圖22及圖23,纜線導管955自第二埋頭孔945延伸穿過豎桿615中之第一通道715。纜線導管955可由相同於纜線外殼950之材料形成或由另一材料(例如一更撓性材料)形成。
圖26及圖27展示:換檔外殼止檔部分918具有界定於換檔外殼止檔部分918之一中央區域中之一通道或凹部957。凹部957經塑形使得換檔外殼止檔部分918配合於制動外殼止檔部分917之附接特徵部925周圍(例如,部分地囊封制動外殼止檔部分917之附接特徵部925)。即,附接特徵部925耦合至換檔外殼止檔部分918,使得附接特徵部925部分地嵌套於纜線外殼止檔部分918中或部分地由纜線外殼止檔部分918囊封。中央區域中之一孔958與附接特徵部中之孔930對準,且一緊固件962(圖22)延伸穿過外殼止檔部分917、918中之孔935、958而至豎桿615中之孔703中以使外殼止檔部分917、918彼此固定且將外殼止檔部分917、918固定至豎桿615。
換檔外殼止檔部分918亦具有相對於中央區域橫向安置之延伸部963。各延伸部963界定與界定於內壁705中之一第二通道725(其相同於第二通道225)對準之一換檔纜線通道967。各換檔纜線通道967具有安置於換檔外殼止檔部分918之向前側上(相對於自行車10之向前行進方向)之一第三埋頭孔968。在致動器135與換檔外殼止檔部分918之間延伸之額外第一纜線外殼950與第三埋頭孔968內之換檔外殼止檔部分918接合。換言之,額外第一纜線外殼950在手把610之內部內延伸且終止於換檔外殼止檔部分918之手把側上之換檔外殼止檔部分918處。
纜線佈線系統亦包含一第二外殼止檔920、一捲線筒995及一豎桿蓋1000。第二外殼止檔920及捲線筒995相同於相對於圖1至圖20所描述之第二外殼止檔420及捲線筒495,且此等組件之特徵部由相同元件符號+500識別。豎桿蓋1000與豎桿蓋500之差異在於:豎桿蓋1000在無需使纜線自豎桿615佈線至前管30之情況下卡扣配合至轉向管620上方之豎桿615上。相反地,豎桿蓋1000與蓋墊圈協作以界定一間隙纜線導管955可延伸穿過其之一間隙。纜線佈線系統之剩餘部分相同於相對於圖1至圖20所描述之纜線佈線系統。
當組裝轉向總成605時,使纜線395、400、405、410經由纜線佈線系統來佈線穿過轉向總成605之部分。在一實例中,在將第一外殼止檔總成915附接至豎桿615之後,使纜線395、400、405、410之前端(即,待附接至致動器之端)自第二端650至第一端645佈線穿過各自第一通道715及第二通道725而至豎桿615中。如圖中所繪示,使制動纜線395、400自第二端650佈線穿過纜線導管955,且接著穿過制動外殼止檔部分917。使換檔纜線405、410佈線穿過各自第二通道725且穿過換檔外殼止檔部分918。自此使纜線395、400、405、410佈線至第一纜線外殼950中且穿過第一纜線外殼950。可在使纜線佈線穿過第一外殼止檔總成915之前或在使纜線佈線穿過第一外殼止檔總成915之後將第一纜線外殼950附接至第一外殼止檔總成915。若隨後安裝第一纜線外殼950,則使外殼950沿纜線395、400、405、410滑動以與第一外殼止檔總成915接合。
接著,將手把610定位於豎桿615鄰近處且使纜線395、400、405、410之前端及各自第一纜線外殼950內部佈線穿過手把610而至致動器135、140之接入點(圖中未展示)。自此可將纜線395、400、405、410可操作地耦合至各自致動器135、140。將手把610附接至豎桿615,接著,可使纜線395、400、405、410及各自外殼950佈線至致動器接入點。
參考圖22及圖23,使制動纜線395、400佈線穿過捲線筒995之中央部分,且使換檔纜線405、410佈線穿過內壁705而至安置於捲線筒995之外側上之弓形通道1020中。纜線導管促進制動纜線395、400沿前管30佈線穿過豎桿615之第二端650(在轉向管620內或在轉向管620外)。後制動纜線400之纜線導管955終止於第二外殼止檔920處,且前制動纜線395之纜線導管955終止於轉向管620內之一位置處(例如,在轉向管620之底部處)。可在將豎桿615固定至轉向管620之前或在將豎 桿615固定至轉向管620之後使前制動纜線395及相關聯纜線導管955佈線穿過蓋墊圈765且在預負載螺栓270內大體上向下穿過轉向管620而佈線至前制動器95。佈線穿過轉向總成605之纜線之剩餘部分及轉向總成605之組件之總成之剩餘部分相同於相對於圖1至圖20所描述之纜線佈線及總成。
當完全組裝轉向總成605時,使各纜線395、400、405、410自對應致動器135、140內部佈線穿過手把610內之第一纜線外殼950之一者而至第一外殼止檔總成915。如圖中所繪示,自制動外殼止檔部分917延伸至前管30之前制動纜線395及後制動纜線400之部分被容置於纜線導管955中,而換檔外殼止檔部分918與第二外殼止檔920之間的換檔纜線405、410之區段被曝露(即,佈線穿過無一纜線外殼或纜線導管或未由一外殼覆蓋之轉向總成605)。
手把110、610及前管30中之纜線外殼促進纜線佈線穿過轉向總成105、605。纜線395、400、405、410之曝露部分(例如,在豎桿115中及在第一外殼止檔415與第二外殼止檔420之間)容許一使用者更改豎桿115之長度、轉向管120之長度或豎桿115及轉向管120兩者之長度以在無需修改纜線外殼455、490之長度之情況下適應一較佳騎乘者輪廓。換言之,相對於圖1至圖20所描述及所繪示之纜線佈線系統具有無需在改變纜線395、400、405、410時改變之纜線外殼455、490(即,纜線外殼455、490之長度保持相同)。外殼止檔415、420可一次性安裝纜線佈線系統且藉由僅改變受影響之纜線之長度來針對騎乘者設置作出改變。
類似地,相對於圖21至圖27所描述及所繪示之纜線佈線系統具有無需在調整豎桿615之高度時改變之第二纜線外殼990。即,可在無需更改纜線外殼990之長度(即,纜線外殼990之長度保持相同)之情況下僅藉由改變纜線395、400、405、410之長度來升高豎桿615(例 如,使用一較高轉向管)。若豎桿615由一較長豎桿替換,則第一纜線外殼950之長度將改變且第二纜線外殼990將保持相同長度。外殼止檔可一次性安裝纜線佈線系統之大多數(若非所有)且藉由僅改變受影響之纜線之長度來針對騎乘者設置作出改變。
圖28至圖34中繪示本發明之一第三實施例。在第三實施例中,使前制動纜線依不同於圖1至圖27中繪示之方式的一方式佈線穿過一轉向總成。更具體而言,不是使前制動纜線佈線穿過轉向管之中心,而是使前制動纜線穿過一偏移或非中心位置中之轉向管,如下文將更詳細描述。
參考圖28,第三實施例經設計以將一轉向管1000固定至一自行車車架1004之一前管1002。相同或類似於第一實施例之關鍵零件包含一上車頭碗組軸承1006、一第二外殼止檔1008、一捲線筒1010、一套管1012、一豎桿1014、手把1016、一面板1018及一第一外殼止檔1020。此第三實施例中不再詳細描述此等零件。主要差異係一第一錐形筒1022、一第二錐形筒1024、一楔形螺栓1026(先前指稱一預負載螺栓)、一豎桿蓋1028、一頂蓋1030及一預負載螺釘1032。
參考圖30至圖32,第一錐形筒或下錐形筒1022包含用於接納楔形螺栓1026之一中央螺紋開口1034、一偏移下六角開口1036、一偏移下纜線開口1038及一偏移螺紋護圈通道1040。下纜線開口1038之上端經設定大小以促進一制動纜線1042滑動穿過下纜線開口1038。下纜線開口1038之一下端包含具有一較大直徑之一埋頭部分1044,其經設定大小以接納一制動纜線外殼1046。據此而言,下錐形筒1022用作為一第三外殼止檔。護圈通道1040之一徑向外邊緣與下纜線開口1038之埋頭部分1044重疊。參考圖33至圖34,一螺紋護圈1048經設計以螺合至護圈通道1040中,使得螺紋護圈1048之螺紋與定位於下纜線開口1038之埋頭部分1044中之一制動纜線外殼1046接合以藉此將制動纜線外殼 1046固定於適當位置中且使制動纜線外殼1046與下錐形筒1022接合。
第二錐形筒或上錐形筒1024包含用於依一滑動關係接納楔形螺栓1026之一中央鑽孔1050、一偏移上纜線開口1052及一偏移上六角開口1054。上纜線開口1052經設定大小以促進一制動纜線1042滑動穿過上纜線開口1052。
楔形螺栓1026包含一頭部1056,其上端中具有一六角承窩1058以促進使用一六角扳手(圖中未展示)來轉動楔形螺栓1026。楔形螺栓1026進一步包含自六角承窩1058向內之一螺紋承窩1060。
在將上錐形筒1024及下錐形筒1022定位於套管1012之對置端中之後(且較佳地,在由螺紋護圈1048將制動纜線外殼1046固定於適當位置中(如上文所描述)之後),楔形螺栓1026經設計以插入穿過上錐形筒1024之中央鑽孔1050且螺合至下錐形筒1022之中央開口1038中以產生一楔形總成。該楔形總成經設計以插入至轉向管1000之一上端中且藉由緊固楔形螺栓1026來固定於適當位置中。可將一適當大小之六角扳手插入至上六角開口1054及下六角開口1036中以在緊固楔形螺栓1026時維持上纜線開口1052與下纜線開口1038之一所要對準。
在楔形總成處於適當位置中之後,將豎桿蓋1028定位於豎桿1014上方且可視需要佈線各種纜線。例如,將使前制動纜線1042自豎桿1014穿過豎桿蓋1028中之適當溝槽或通道,且向下穿過分別在上錐形筒1024及下錐形筒1022中之上纜線開口1052及下纜線開口1038。接著,將頂蓋1030放置於豎桿蓋1028上方且使頂蓋1030與豎桿1014接合。接著,使預負載螺釘1032插入穿過頂蓋1030中之一上開口1062且將預負載螺釘1032螺合至楔形螺栓1026中之螺紋承窩1060中。接著,使用預負載螺釘1032來設定車頭碗組軸承上之所要預負載,如此項技術中一般所知。
以下申請專利範圍中闡述本發明之各種特徵及優點。
110‧‧‧手把
115‧‧‧豎桿
175‧‧‧夾板/面板
395‧‧‧前制動纜線
400‧‧‧後制動纜線
405‧‧‧第一換檔纜線
410‧‧‧第二換檔纜線
415‧‧‧第一外殼止檔
425‧‧‧橫向延伸部
430‧‧‧孔
445‧‧‧纜線通道
455‧‧‧第一纜線外殼
500‧‧‧豎桿蓋
550‧‧‧第一溝槽
555‧‧‧第二溝槽

Claims (20)

  1. 一種用於一自行車之轉向總成,該自行車包含具有一前管之一車架及一車頭碗組軸承,該轉向總成包括:一前叉,其包含一轉向管;一豎桿,其耦合至該轉向管;一手把,其耦合至該豎桿且經構形以支撐一致動器;一外殼止檔,其定位於該豎桿或該轉向管中;一纜線外殼,其耦合至該外殼止檔;及一纜線,其經調適以耦合至該致動器來控制一自行車組件,該纜線佈線穿過該外殼止檔且佈線於該轉向管內,其中該外殼止檔之一側上之該纜線由該纜線外殼圍封,且其中曝露該外殼止檔之另一側上之該纜線之至少一部分。
  2. 如請求項1之轉向總成,其中該纜線進一步佈線於該手把及該豎桿之一者或兩者內。
  3. 如請求項1之轉向總成,其中該外殼止檔耦合至該轉向管,且其中該纜線外殼定位於該轉向管內且終止於該外殼止檔處。
  4. 如請求項1之轉向總成,其中該外殼止檔耦合至該豎桿,且其中該纜線外殼經構形以自該致動器延伸且終止於該外殼止檔處。
  5. 如請求項1之轉向總成,其進一步包括一預負載總成,該預負載總成定位於該轉向管中且經構形以與一預負載螺釘協作來加預負載於一車頭碗組軸承,其中該纜線延伸穿過該預負載總成。
  6. 如請求項1之轉向總成,其中該纜線外殼藉由一螺紋護圈來固定至該外殼止檔。
  7. 如請求項1之轉向總成,其中該纜線包含一制動纜線。
  8. 一種用於一自行車之轉向總成,該自行車包含具有一前管之一 車架及一車頭碗組軸承,該轉向總成包括:一前叉,其包含界定一轉向軸之一轉向管;一豎桿,其耦合至該轉向管;一手把,其耦合至該豎桿且經構形以支撐一致動器;一預負載總成,其定位於該轉向管中且經構形以加預負載於該車頭碗組軸承,該預負載總成界定該轉向軸上之一軸向開口;及一纜線,其耦合至該致動器來控制一自行車組件,該纜線佈線穿過該轉向管內之該預負載總成,其中曝露佈線穿過該預負載總成之該纜線之至少一部分。
  9. 如請求項8之轉向總成,其中該預負載總成包含:一第一錐形筒及一第二錐形筒,其等各界定形成該軸向開口之一部分的一中央鑽孔;及一楔形螺栓,其延伸穿過該第二錐形筒之該中央鑽孔而至該第一錐形筒之該中央鑽孔中以將該第一錐形筒及該第二錐形筒固定在一起;及一預負載螺釘,其耦合至該預負載總成以加預負載於該車頭碗組軸承。
  10. 如請求項9之轉向總成,其中該預負載總成界定自該軸向開口橫向偏移之一偏移開口,且其中該第一錐形筒界定一外殼止檔且該轉向總成進一步包含終止於該外殼止檔處且與該偏移開口對準之一纜線外殼。
  11. 如請求項10之轉向總成,其中該第一錐形筒進一步界定位於該偏移開口鄰近處之一護圈通道,且其中一護圈可螺合地接納於該護圈通道內且與該纜線外殼接合以將該纜線外殼固定至該第一錐形筒。
  12. 如請求項11之轉向總成,其中該護圈通道與該第一錐形筒之該偏移開口重疊。
  13. 如請求項9之轉向總成,其中該第一錐形筒界定一第一開口且該第二錐形筒界定一第二開口,且其中該第一開口及該第二開口經構形以接納一工具來使該第二錐形筒與該第一錐形筒對準。
  14. 一種自行車,其包括:一車架,其包含一前管;一車頭碗組軸承,其耦合至該前管;一前叉,其在該前管內可旋轉地耦合至該車架且包含一轉向管;一車輪,其可旋轉地耦合至該前叉;一豎桿,其耦合至該轉向管;一手把,其耦合至該豎桿以使該車輪轉向,該手把支撐經調適以控制一自行車組件之一致動器;一外殼止檔,其耦合至該轉向管且可與該轉向管一起旋轉;一纜線外殼,其安置於該前管中且終止於該外殼止檔處;及一纜線,其耦合至該致動器且內部佈線穿過該前管內之該纜線外殼。
  15. 如請求項14之自行車,其中該纜線進一步佈線於該手把及該豎桿之一者或兩者內。
  16. 如請求項14之自行車,其中該外殼止檔耦合至該前管之一上端且定位於該車頭碗組軸承與該轉向管之間,且其中該纜線沿該轉向管之一外部延伸穿過該纜線外殼。
  17. 如請求項14之自行車,其中該外殼止檔定位於該轉向管內,其中該纜線之至少一部分在該纜線外殼內延伸穿過該轉向管。
  18. 如請求項17之自行車,其中該轉向管內之該纜線之一部分延伸穿過該纜線外殼,且其中曝露該轉向管內之該纜線之一部分。
  19. 如請求項14之自行車,其進一步包括一預負載總成,該預負載 總成定位於該轉向管中且經構形以與一預負載螺釘協作來加預負載於該車頭碗組軸承,其中該纜線延伸穿過該預負載總成。
  20. 如請求項19之自行車,其中該預負載總成包含該外殼止檔,其中該外殼止檔包含一中央鑽孔及一偏移開口,且其中該纜線在該偏移開口內佈線穿過該外殼止檔。
TW105118981A 2015-06-16 2016-06-16 自行車纜線佈線系統 TW20170407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14/741,250 US9701293B2 (en) 2014-06-19 2015-06-16 Bicycle cable routing system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704079A true TW201704079A (zh) 2017-02-01

Family

ID=586088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5118981A TW201704079A (zh) 2015-06-16 2016-06-16 自行車纜線佈線系統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201704079A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23464B (zh) * 2017-07-04 2018-05-11 溫芫鋐 自行車導線器
TWI706884B (zh) * 2019-11-04 2020-10-11 銳聚動能股份有限公司 具充電孔的自行車架
WO2022167983A1 (en) * 2021-02-04 2022-08-11 Bemax Italia S.R.L Device for attaching a handlebar to a fork of a bicycle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23464B (zh) * 2017-07-04 2018-05-11 溫芫鋐 自行車導線器
TWI706884B (zh) * 2019-11-04 2020-10-11 銳聚動能股份有限公司 具充電孔的自行車架
WO2022167983A1 (en) * 2021-02-04 2022-08-11 Bemax Italia S.R.L Device for attaching a handlebar to a fork of a bicycl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197169B (zh) 自行车缆线布设系统
US9701293B2 (en) Bicycle cable routing system
US6983949B2 (en) Bicycle headset structure
US9457859B2 (en) Bicycle top cap
US7341269B2 (en) Bicycle headset structure
TW201704079A (zh) 自行車纜線佈線系統
US5791671A (en) Preloading and cable routing assembly and rotatable brake cable coupling system
US11685462B2 (en) Bicycle handlebar assembly with v-shaped stem
GB2494714A (en) Internal cable routing at headset
AU2011288258A1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routing bicycle control cables
CA2462068A1 (en) A bicycle having internally routed control cables
US20120210821A1 (en) Wire accessible handlebar with shield cover
EP1820666A1 (en) Bicycle disc brake hub
EP3812257B1 (en) Noncircular steerer tube and coupler
US10906605B2 (en) Dual crown steering assembly
US20130009379A1 (en) Head tube assembly for a bicycle with cable access routing in an open steerer configuration
CN100408420C (zh) 可伸展的自行车头部组件结构
TWI554425B (zh) 自行車的滾軸系統
US20110266320A1 (en) Mounting assembly for child's bicycle seat
US11731727B2 (en) Bicycle stem structure and bicycle
JP2006142947A (ja) 自転車用クランク軸組立体
US11433968B2 (en) Bicycle
US20030062229A1 (en) Hydraulic steering damper for motor vehicles
US10640168B2 (en) Split handlebar for a bicycle
IT202100001340A1 (it) Meccanismo di recupero giochi della serie sterzo di una biciclet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