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701848A - 救難用擔架結構 - Google Patents

救難用擔架結構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701848A
TW201701848A TW104121641A TW104121641A TW201701848A TW 201701848 A TW201701848 A TW 201701848A TW 104121641 A TW104121641 A TW 104121641A TW 104121641 A TW104121641 A TW 104121641A TW 201701848 A TW201701848 A TW 201701848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patient
pedal
fixing
grip
rescu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412164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563997B (zh
Inventor
Mu-Chuan Su
zhi-ren Wang
Yi-Nong Huang
Wen-Jie Li
jia-xiu Zhu
Original Assignee
Oriental Inst Of Tech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Oriental Inst Of Tech filed Critical Oriental Inst Of Tech
Priority to TW10412164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563997B/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6399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63997B/zh
Publication of TW20170184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701848A/zh

Links

Landscapes

  • Invalid Beds And Related Equipment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救難用擔架結構,係供以將患者從災區現場轉移至安全區域,並交由救護車送往醫院,其包括:本體,其一側面上係設有複數第一固定帶,第一固定帶係由一中心扣連接在一起,以固定患者之上半身,本體之另一側面設有至少一凹槽;二腳架結構,其係設於本體上,腳架結構係具有複數管體,管體係收納於凹槽內;一踏板,踏板係與管體之一端相連接,於使用時係拉動踏板將管體從凹槽內伸出,以支撐患者之下半身,而踏板兩端各設有一主輪,且踏板上係設有至少一第二固定帶;及二握把結構,其係設於本體上,每一握把結構之一端設有一握持部。如此一來,本發明能使救難人員能輕鬆地將患者轉移至安全區域。

Description

救難用擔架結構
本發明係屬於救護器材的領域,特別是關於一種去除不必要之體積與重量,並縮減至個人可攜帶之尺寸與重量之救難用擔架結構。
按,擔架係為重要的急救醫療器材之一,特別是於戰場、山區或是發生重大災難之現場等交通不便地區,由於救護車不易行駛接近傷患,而且設於救護車上之擔架床無法在崎嶇之地形下運送病患,因此,擔架即可派上用場。
請參閱第一圖,其係為習知技術之示意圖。如圖1所示,一種習知擔架1,包含:兩支平行間隔的撐桿11,及一片連接在該等撐桿11之間的墊布12。各撐桿11皆具有二分別形成在前、後端部且凸伸出墊布12的握持部111。使用時,須將擔架1移至病患或傷患等行動不便之患者旁邊,並藉由至少兩名救難人員將患者抬起且搬移至墊布12放下,使其臥躺於墊布12上,而後兩名救難人員分列於擔架1之前、後方,且雙手分別握持於該等撐桿11之握持部111,再將擔架1連同患者抬起,以搬移至救護車所停靠之位置。
然而,當兩名救難人員合力抬起患者至救護車之路途中,可能會因為救難人員之身高不同或是因行走時之地形起伏而導致擔架時常會出現傾斜狀態,使患者可能會因傾斜而在擔架上滑動或甚至是從擔架上摔 下,進而造成更嚴重之傷害。又,當有突發性災難或是重大災難發生時,像是地震或土石流等,通常會出現大量傷患,但無法於第一時間投入大量的救難人力,並且受限於上述之擔架、現有之救難器材及地形的問題,因此須採取團隊救難的方式,但卻會形成救難人員與傷患人數不成比例的問題,而無法達到有效率之救難行動,造成錯過救難之黃金時間,並錯失許多搶救的機會。
有鑑於此,本發明人感其未臻完善而竭其心智苦心研究,並憑其從事該項產業多年之累積經驗,進而提供一種救難用擔架結構,以期可以改善上述習知技術之缺失。
有鑑於此,本發明之一目的,旨在提供一種救難用擔架結構,使本發明僅需一名救難人員即能使用,以改善以往必須要由兩名救難人員才能使用之缺點,並能固定患者避免因行走之晃動而使患者在擔架上滑動,增加移動時患者的穩固性且便於搬移,以提升救災效率。
為達上述目的,本發明之救難用擔架結構,係供以將患者從災區現場轉移至安全區域,其包括:一本體,其一側面上係設有複數第一固定帶,該等第一固定帶係由一中心扣連接在一起,以固定患者之上半身,該本體之另一側面設有至少一凹槽;二腳架結構,其係設於該本體上,該等腳架結構係具有複數管體,該等管體係收納於該凹槽內,在某些實施例中,每一該腳架結構係具有一對該管體,且每一對該管體係夾設形成有一支撐空間;一踏板,該踏板係與該等管體之一端相連接,於使用時係拉動該踏板將該等管體從該等凹槽內伸出,以支撐患者之下半身,而該踏板兩 端各設有一主輪,且該踏板上係設有至少一第二固定帶;及二握把結構,其係設於該本體上,每一該握把結構之一端設有一握持部,另一端設有一第一樞軸,以供該等握把結構能相對於該本體旋轉收納或展開。
其中,該本體設有該等第一固定帶之一側面上更設有一頭部固定件,其上係設有至少一第二樞軸以與該本體連接,該頭部固定件上係設有至少一固定部,該固定部上設有一第三固定帶,以固定患者之頭部。而該本體相對於設有該頭部固定件之一側面上設有一支撐板,其係具有至少一第三樞軸,以供該支撐板相對於該本體掀開,該支撐板上設有二副輪,以使該本體與地面形成傾斜狀態。
此外,每一該管體係由一主管體與一副管體組成,而每一對該主管體係透過一連接件與每一對該副管體連接,且該等副管體係分別部分收納於該等主管體內,該等副管體上係設有複數孔洞,以與該等連接件相卡合而調整該等副管體之長度,而每一該連接件上設有一第四固定帶,以將患者之腿部固定。
較佳者,該本體上係設有複數軟墊,以使患者不容易滑動,並且使患者較為舒適。
較佳者,每一該握把結構上更設有一拉提部,以供使用者將該等握把結構旋轉展開,以便於使用者較於輕易將該等握把結構拉開。
如此一來,本發明即能透過腳架結構之伸縮收納和握把結構之旋轉收納,以減少未使用時之體積,而且由於本體上設有固定帶,所以即使在運送過程中只有一名救難人員,患者也不會產生滑落或掉下之情形,並利用主輪與握把結構以使救難人員能輕鬆地將患者轉移至安全區 域,就算是在地形起伏較大之災區,對於使用本創作運送患者之救難人員來說,不管是運送速度或是體力消耗也不會受到太大的影響。
【習知技術】
1‧‧‧擔架
11‧‧‧撐桿
111‧‧‧握持部
12‧‧‧墊布
【本發明】
2‧‧‧救難用擔架結構
21‧‧‧本體
211‧‧‧第一固定帶
212‧‧‧凹槽
213‧‧‧中心扣
214‧‧‧軟墊
215‧‧‧容置部
22‧‧‧腳架結構
221‧‧‧管體
2211‧‧‧主管體
2212‧‧‧副管體
2213‧‧‧孔洞
222‧‧‧支撐空間
223‧‧‧連接件
224‧‧‧第四固定帶
23‧‧‧踏板
231‧‧‧主輪
232‧‧‧第二固定帶
24‧‧‧握把結構
241‧‧‧握持部
242‧‧‧第一樞軸
243‧‧‧拉提部
25‧‧‧頭部固定件
251‧‧‧第二樞軸
252‧‧‧固定部
253‧‧‧第三固定帶
26‧‧‧支撐板
261‧‧‧副輪
262‧‧‧第三樞軸
θ‧‧‧傾斜角度
第1圖,為習知技術之示意圖。
第2圖,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之展開示意圖。
第3圖,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之收納示意圖。
第4圖,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之使用示意圖(一)。
第5圖,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之使用示意圖(二)。
第6圖,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之使用示意圖(三)。
第7圖,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之使用示意圖(四)。
為使 貴審查委員能清楚了解本發明之內容,謹以下列說明搭配圖式,為使便於理解,下述實施例中之相同元件係以相同之符號標示來說明。
請參閱第2圖和第3圖,係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的展開示意圖和收納示意圖。如圖2和圖3所示,本發明之救難用擔架結構2,係供以將患者從災區現場轉移至安全區域,其包括:一本體21、二腳架結構22、一踏板23及二握把結構24。
該本體21之一側面上係設有複數第一固定帶211,該等第一固定帶211係分別設於該本體21上對應患者之肩部位置、腰部位置與鼠蹊部位置,而該等第一固定帶211係由一中心扣213連接在一起,以固定患者之上半身,該本體21之另一側面設有至少一凹槽212,以用於容置該 等腳架結構22。該等腳架結構22係具有複數管體221,而在本實施例中,每一該腳架結構22係具有一對該管體221,且每一對該管體221係夾設形成有一支撐空間222,以支撐患者之腿部。該踏板23係與該等管體221之一端相連接,而該踏板23兩端各設有一主輪231,以使本發明能更為輕易地於大部分之地形上移動,且該踏板23上係設有至少一第二固定帶232,以將患者之雙腳固定。該握把結構24係設於該本體21上,每一該握把結構24之一端設有一握持部241,以便於使用者拉動本發明,另一端設有一第一樞軸242,以供該等握把結構24能相對於該本體21旋轉收納或展開。
其中,該本體21設有該等第一固定帶211之一側面上更設有一頭部固定件25,其上係設有至少一第二樞軸251以與該本體21連接,使該頭部固定件25能相對於該本體21旋轉以方便收納。該頭部固定件25上係設有至少一固定部252,而在本實施例中,該等固定部252係為二個,而該等固定部252之其中之一上設有一第三固定帶253,該第三固定帶253係越過患者之額頭位置後固定於另一該固定部252上以固定患者之頭部,避免患者在頭部或腦部有可能受到創傷之情況下受到二次傷害。而該本體21相對於設有該頭部固定件25之一側面上設有一支撐板26,其係具有至少一第三樞軸262,以供該支撐板26相對於該本體21掀開,該支撐板26上設有二副輪262,以使該本體21與地面形成傾斜狀態,避免血塊回流至腦部的可能性。
此外,每一該管體221係由一主管體2211與一副管體2212組成,而每一對該主管體2211係透過一連接件223與每一對該副管體2212連接,且該等副管體2212係分別部分收納於該等主管體2211內,該等副 管體2212上係設有複數孔洞2213,以與該等連接件223相卡合而調整該等副管體2212之長度,而每一該連接件223上設有一第四固定帶224,以將患者之腿部固定。
請配合參閱第4圖至第7圖,係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的使用示意圖(一)、使用示意圖(二)、使用示意圖(三)及使用示意圖(四)。在重大災難像是地震、土石流等發生時,由於救護車無法深入災區,所以僅能靠人力並背著本發明進入救援,而該等第一固定帶211與該中心扣213相互扣合時亦能將本發明固定於救難人員之背上,以利於攜帶。當救難人員發現患者時,需要及時將患者轉移置具有救護車之安全區域,如圖4所示,救援時係先將本發明放置於地面,並初步確認患者之情況,如檢查是否有外傷等。若是沒有明顯外傷,再將患者稍微扶起,並將該本體21具有該等第一固定帶211之一面朝上置於患者背部下方後,利用該等第一固定帶211分別越過患者之肩部、腰部與鼠蹊部並扣於該中心扣213上,此時該等第一固定帶211會形成相互交叉之狀態,以將患者之軀幹與手臂皆固定於該第一固定帶211與該中心扣213相互扣合後所形成之空間內,如同圖5所示,且在本實施例中,該本體21上係設有複數軟墊214,像是背部與頸部之位置皆設有該等軟墊214,以使患者不容易滑動,並且使患者之上半身能夠以較為舒適之姿態固定於該本體21上。若是發現患者有外傷的話,該本體21上係設有一容置部215,該容置部215內能放有緊急包紮之物品,供以救難人員處理外傷之用,包紮完後再進行固定之處理。
固定完患者之軀幹與手臂後,再將該頭部固定件25旋轉展開,將患者之頭部置於該頭部固定件25上後,利用該固定部252與設於其 上之該第三固定帶253以將患者頭部固定,能夠避免後續之搬運過程中,頭部因搬運之晃動而隨之擺動。固定完患者之上半身後,再藉由向外拉動該踏板23以將該等腳架結構22伸長,並將患者之雙腿分別置放於該支撐空間222後,藉由該等連接件223與該等孔洞2213之間之卡合而調整該等副管體2212之長度,以符合患者之身高,並將該等連接件223調整至患者之膝蓋位置,再利用該等第四固定帶224將患者之膝蓋固定。此時,雙腳之位置應位於該踏板23上,再利用該踏板23上之該第二固定帶232將患者之雙腳固定於該踏板23上,如此便能將患者之下半身固定。最後,於本實施例中,該等握把結構24上更各設有一拉提部243,使使用者能夠較輕易地將該等握把結構24拉開並旋轉180度形成展開狀態,而形成如同圖6之狀態,並透過握持並拉動該等握持部241而帶動該等主輪231以開始移動患者。
當患者之全身都已被固定好後,救難人員係將該本體21背面之該支撐板26掀開與該本體21形成垂直狀態,如此本發明便會於地面形成傾斜狀態,如同圖7所示。該等副輪261與地面接觸時,相較於端點觸地更為平穩,不會因為因滑動產生之摩擦而將震動傳遞至該本體21使患者感到不適。此外,該支撐板26變為掀開之狀態會減少救難人員之體力耗費,在移動之過程中需要短暫停止時,不需與習知技術之擔架1一般將患者放平至地面,於繼續移動時再將患者抬起,以避免進行重複的動作而耗費救難人員之體力。並在本實施例中,本發明置於地面時之傾斜角度θ係經過設計而與地面形成15~20度。因為救難人員無法在第一時間由患者之外觀判斷使否有顱內出血之症狀,所以在短暫停止時,若是傾斜角度θ太 小則會使血塊回流腦部之可能性大增,而若是傾斜角度θ太大則可能會讓患者感到不適。
以上步驟皆完成後,救難人員即能獨自將患者帶離災區現場並轉移至安全區域,利用該等主輪231在地面上移動能大量地縮短移動至安全區域之時間,再交由救護車上之擔架床運送至醫院。相較於習知技術,本發明利用此種方式能夠確實減少救援單一患者所需之人力,並且還能減少移動患者之過程中發生危險或是二次創傷之可能性。本發明已突破現有救難擔架之侷限,即為需要最少兩個人之使用缺點,並改善個人之救難模式,讓救難兼具安全與速度,在救援之黃金時間內達到更高之救援比例。又,本發明藉由伸縮式之腳架結構22與旋轉式之握把結構24以捨去未使用狀態下之不必要空間,以減少裝備之體積而縮小至個人可攜帶之體積,使救難人員於攜帶本發明時較為輕鬆也不用耗費太多體力。
惟,以上所述者,僅為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而已,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實施之範圍,故該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或是熟悉此技術所作出等效或輕易的變化者,在不脫離本發明之精神與範圍下所作之均等變化與修飾,皆應涵蓋於本發明之專利範圍內。
2‧‧‧救難用擔架結構
21‧‧‧本體
211‧‧‧第一固定帶
213‧‧‧中心扣
214‧‧‧軟墊
22‧‧‧腳架結構
221‧‧‧管體
2211‧‧‧主管體
2212‧‧‧副管體
2213‧‧‧孔洞
222‧‧‧支撐空間
223‧‧‧連接件
224‧‧‧第四固定帶
23‧‧‧踏板
231‧‧‧主輪
232‧‧‧第二固定帶
24‧‧‧握把結構
241‧‧‧握持部
242‧‧‧第一樞軸
243‧‧‧拉提部
25‧‧‧頭部固定件
251‧‧‧第二樞軸
252‧‧‧固定部
253‧‧‧第三固定帶
26‧‧‧支撐板
261‧‧‧副輪
262‧‧‧第三樞軸

Claims (8)

  1. 一種救難用擔架結構,係供以將患者轉移至安全區,其包括:一本體,其一側面上係設有複數第一固定帶,以固定患者之上半身,該本體之另一側面設有至少一凹槽;二腳架結構,其係設於該本體上,該等腳架結構係具有複數管體,該等管體係收納於該凹槽內;一踏板,該踏板係與該等管體之一端相連接,於使用時係拉動該踏板將該等管體從該等凹槽內伸出,以支撐患者之下半身,而該踏板兩端各設有一主輪,且該踏板上係設有至少一第二固定帶;及二握把結構,其係設於該本體上,每一該握把結構之一端設有一握持部,另一端設有一第一樞軸,以供該等握把結構能相對於該本體旋轉收納或展開。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救難用擔架結構,其中,該本體設有該等第一固定帶之一側面上更設有一頭部固定件,其上係設有至少一第二樞軸以與該本體連接,該頭部固定件上係設有至少一固定部,該固定部上設有一第三固定帶。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救難用擔架結構,其中,每一該腳架結構係具有一對該管體,且每一對該管體係夾設形成有一支撐空間。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救難用擔架結構,其中,每一該管體係由一主管體與一副管體組成,而每一對該主管體係透過一連接件與每一對該副管體連接,且該等副管體係分別部分收納於該等主管體內,該等副管體上係設有複數孔洞,以與該等連接件相卡合而調整該等副管體之長 度,而每一該連接件上設有一第四固定帶。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救難用擔架結構,其中,該本體相對於設有該頭部固定件之一側面上設有一支撐板,其上設有二副輪,該支撐板係具有至少一第三樞軸,以供該支撐板相對於該本體掀開。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救難用擔架結構,其中,該等第一固定帶係由一中心扣連接在一起。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救難用擔架結構,其中,該本體上係設有複數軟墊。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救難用擔架結構,其中,每一該握把結構上更設有一拉提部,以供使用者將該等握把結構旋轉展開。
TW104121641A 2015-07-03 2015-07-03 Relief rack structure TWI56399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4121641A TWI563997B (zh) 2015-07-03 2015-07-03 Relief rack structur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4121641A TWI563997B (zh) 2015-07-03 2015-07-03 Relief rack structure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563997B TWI563997B (zh) 2017-01-01
TW201701848A true TW201701848A (zh) 2017-01-16

Family

ID=584008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4121641A TWI563997B (zh) 2015-07-03 2015-07-03 Relief rack structure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56399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955099B (zh) * 2017-03-27 2023-06-09 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 一种心电监护仪的双吸盘式固定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179746A (en) * 1991-09-23 1993-01-19 Rogers D Randall Stretcher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563997B (zh) 2017-01-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425625B2 (ja) 救助及び運搬装置
US6578594B1 (en) Mobile rehabilitative walker
US9655806B2 (en) Multiple use ambulatory device
US9452102B2 (en) Mobility walker with spring and exercise straps
US20150283006A1 (en) Transport devices and methods of use for transport of immobilized persons
CN114918900A (zh) 一种穿戴式外骨骼助力行走装置
US8887330B2 (en) Weight-stabilizing stretcher
TWI603728B (zh) 野外緊急救護擔架
US10959903B2 (en) Support harness
TWI563997B (zh) Relief rack structure
TWI631939B (zh) A shifting auxiliary chair that can quickly disassemble and adjust the width
KR102056498B1 (ko) 접이식 들것
US20170318976A1 (en) Knee Sling
US9925097B2 (en) Portable stretcher
US8590076B2 (en) Rapid emergency evacuation frame
WO2017128948A1 (zh) 一种适用运送不同卧姿患者的担架车
KR20180101293A (ko) 바퀴 달린 지지대가 부착된 배낭 받침대
WO2018023992A1 (zh) 乡村医疗救护车
KR101274411B1 (ko) 휠체어 기능을 갖는 들것
KR102024931B1 (ko) 환자 이송 및 휴식용 구조물로 변신가능한 가변형 구조체
WO2014033721A1 (en) Portable stretcher
CN215020657U (zh) 一种多功能便携急救担架
CN211561366U (zh) 一种医院护理输液架
CN210991610U (zh) 一种可拆卸康复训练步行车
CN211461088U (zh) 一种骨科康复用辅助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