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701119A - 觸控裝置與其操作方法 - Google Patents

觸控裝置與其操作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701119A
TW201701119A TW105100479A TW105100479A TW201701119A TW 201701119 A TW201701119 A TW 201701119A TW 105100479 A TW105100479 A TW 105100479A TW 105100479 A TW105100479 A TW 105100479A TW 201701119 A TW201701119 A TW 201701119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finger position
state
system circuit
period
fing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510047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602086B (zh
Inventor
陳雅婷
林宏益
王一鷗
Original Assignee
華碩電腦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華碩電腦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華碩電腦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US15/191,538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US10088943B2/en
Publication of TW20170111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70111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0208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02086B/zh

Links

Abstract

一種觸控裝置與其操作方法。觸控裝置包括觸控板、驅動電路以及系統電路。驅動電路耦接至觸控板。驅動電路可以驅動觸控板,以偵測在觸控板上的觸碰事件的感測值幀。系統電路耦接至驅動電路。系統電路可以分析驅動電路所提供的感測值幀,以辨識第一手指位置、第二手指位置與至少一第三手指位置。系統電路可以依據第一手指位置、第二手指位置與所述至少一第三手指位置的彼此位置關係,而將第一手指位置定義為虛擬滑鼠的左鍵位置,且將第二手指位置定義為虛擬滑鼠的右鍵位置。

Description

觸控裝置與其操作方法
本案是有關於一種觸控裝置,且特別是有關於一種觸控板裝置與其操作方法。
目前的可攜式電腦一般都配備有多點觸控板,可用來感測多種手勢,以輔助使用者完成各項操作。然而,在一些特定的操作情境/需求下,使用者可能需要滑鼠來完成此特定操作,在這種情況下,多點觸控板在使用上則無法完全取代滑鼠的操作方式,因此使用者就會需要再另外攜帶滑鼠,而造成外出攜帶的不簡便。
本案的實施例提供一種觸控裝置。一種觸控裝置,包括一觸控板;一第一驅動電路,耦接至觸控板,用以驅動觸控板以偵測在觸控板上的觸碰事件的一感測值幀;以及一系統電路,耦接至第一驅動電路,用以分析第一驅動電路所提供的感測值幀以辨識一第一手指位置、一第二手指位置與至少一第三手指位置,以及依據第一手指位置、第二手指位置與至少一第三手指位置的彼此位置關係,而將第一手指位置定義為一虛擬滑鼠的一左鍵位置,且將第二手指位置定義為虛擬滑鼠的一右鍵位置。
本案更提供一種觸控裝置的操作方法,包括配置一觸控板;由一第一驅動電路驅動觸控板,以偵測在觸控板上的觸碰事件的一感測值幀;由一系統電路分析感測值幀,以辨識一第一手指位置、一第二手指位置與至少一第三手指位置;以及依據第一手指位置、第二手指位置與至少一第三手指位置的彼此位置關係,由系統電路將第一手指位置定義為一虛擬滑鼠的一左鍵位置,且將第二手指位置定義為虛擬滑鼠的一右鍵位置。
基於上述,本案實施例提供一種觸控裝置與其操作方法,其可以辨識操作滑鼠手勢的第一手指位置、第二手指位置與至少一第三手指位置,並追蹤第一手指位置、第二手指位置與所述至少一第三手指位置的狀態。所述操作滑鼠手勢的第一手指位置可以對應於虛擬滑鼠的左鍵位置,而所述操作滑鼠手勢的第二手指位置可以對應於虛擬滑鼠的右鍵位置。
為讓本案的上述特徵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作詳細說明如下。
在本案說明書全文(包括申請專利範圍)中所使用的「耦接(或連接)」一詞可指任何直接或間接的連接手段。舉例而言,若文中描述第一裝置耦接(或連接)於第二裝置,則應該被解釋成第一裝置可以直接連接於第二裝置,或者第一裝置可以透過其他裝置或某種連接手段而間接地連接至第二裝置。另外,凡可能之處,在圖式及實施方式中使用相同標號的元件/構件/步驟代表相同或類似部分。不同實施例中使用相同標號或使用相同用語的元件/構件/步驟可以相互參照相關說明。
圖1是依照本案實施例說明一種觸控裝置100的電路方塊示意圖。在一實施例中,觸控裝置100可以是筆記型電腦、其他類型的電子計算裝置或是電腦的外接週邊裝置,例如外接式觸控板等。
請參照圖1,觸控裝置100包括系統電路110、驅動電路120以及觸控板130。於一實施例中,觸控板130可以是自容式(self-capacitance)觸控面板、互容式(mutual-capacitance)觸控面板或是其他類型的觸控感測裝置。驅動電路120耦接至觸控板130與系統電路110。在一些實施例中,系統電路110可以是具有特定功能的電路,以辨識在觸控板130上的「操作滑鼠手勢」。在另一些實施例中,系統電路110包含可以運行軟體及/或韌體的電路,於一實施例中可以是中央處理單元、微控制器、微處理器及/或是其他系統電路。
圖2是依照本案實施例說明一種觸控裝置的操作方法的流程示意圖。請參照圖1與圖2,觸控板130被配置在觸控裝置100。驅動電路120可以驅動觸控板130,以偵測在觸控板130上的觸碰事件的感測值幀(frame)(步驟S210)。系統電路110可以分析驅動電路120所提供的感測值幀121,以辨識在觸控板130上的操作滑鼠手勢(步驟S220)。其中,操作滑鼠手勢包括第一手指位置、第二手指位置與至少一個第三手指位置。於一實施例中,系統電路110可以分析驅動電路120所提供的感測值幀121,以辨識第一手指位置、第二手指位置與至少一個第三手指位置。依據第一手指位置、第二手指位置與至少一第三手指位置的彼此位置關係,系統電路110可以將第一手指位置定義為虛擬滑鼠的左鍵位置,且將第二手指位置定義為虛擬滑鼠的右鍵位置。依據在觸控板130上的操作滑鼠手勢,系統電路110可以觸發對應的滑鼠事件,例如移動事件、右鍵單擊事件、左鍵單擊事件、左鍵雙擊事件等。
圖3是依照本案一實施例說明圖1所示觸控板130的使用情境示意圖。其動作手勢相似於在觸控板130上,當右手300握著一個滑鼠時的手勢(稱為虛擬滑鼠,實際不存在)。當使用者的右手300握著虛擬滑鼠在觸控板130上時,拇指、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指與/或部份手掌會碰觸觸控板130。驅動電路120可以驅動觸控板130,以偵測在觸控板130上的觸碰事件,並輸出對應的感測值幀121。
圖4是依照本案一實施例說明在圖3所示使用情境下,圖1所示驅動電路120所提供的感測值幀121的範例示意圖。圖4所示每一個小方格表示觸控板130的一個感測單元的感測值。無網底的小方格表示感測值小於感測門檻值,也就是未發生觸碰事件。具有網底的小方格表示感測值大於感測門檻值,也就是發生了觸碰事件。藉由感測值與感測門檻值的比較,可以實現誤觸偵測及/或無效點偵測。
系統電路110可以分析驅動電路120所提供的感測值幀121,以辨識在觸控板130上的操作滑鼠手勢。其中,操作滑鼠手勢包括第一手指位置(例如食指位置320)、第二手指位置(例如中指位置330)、與至少一個第三手指位置(例如拇指位置310、無名指位置340及/或小指位置350)。依照使用者的習慣,操作滑鼠手勢可能還會包括手掌位置360。
系統電路110可以辨識感測值幀中的手掌位置360。在一些實施例中,系統電路110可以將手掌位置360定義為虛擬滑鼠的位置。當系統電路110分析感測值幀而判斷手掌位置360與感測值幀中的所有經偵測手指位置(例如310、320、330、340及/或350)集體以相似向量移動時,系統電路110可以依據相似向量觸發「游標移動」事件(相當於滑鼠移動),亦即,當各個手指位置分別從第一位置移動置第二位置的累積位移量達預設門檻值時,即辨識為游標移動,於一實施例中,當五個手指分別的累積位移量為 (-10,2), (-18,3), (-15,-1), (-10,0) , (-7, 1)時,則游標會水平向左方移動。在另一些實施例中,感測值幀121可能只有手指位置(例如310、320、330、340及/或350)而沒有手掌位置360(例如使用者習慣以手腕懸空方式操作虛擬滑鼠)。在感測值幀121沒有手掌位置360的情況下,系統電路110可以利用手指位置310、320、330、340及/或350去計算出多個手指之間的一個重心位置(稱為手指重心)。手指重心可以是五指(或四指,或三指)座標的幾何中心點。於一實施例中,假設感測值幀121只有手指位置310與320,則所述手指重心可以是介於手指位置310與手指位置320之間連線的中心點。假設感測值幀121只有手指位置310、320與330,則所述手指重心可以是手指位置310、320與330所形成三角形內的幾何中心點。在感測值幀121沒有手掌位置360的情況下,此手指重心可以對應於虛擬滑鼠的位置。當所有經偵測手指位置,於一實施例中可以是拇指位置310、食指位置320、中指位置330、無名指位置340及/或小指位置350,集體以相似向量同時移動時,此手指重心亦以此相似向量移動,故系統電路110可以觸發「游標移動」事件(相當於滑鼠移動)。
當於第一期間經辨識的一個或多個手指位置(例如拇指位置310、食指位置320、中指位置330、無名指位置340及/或小指位置350),在第二期間不存在於感測值幀中時,系統電路110可以判斷一個或多個手指位置在第二期間的狀態為「抬起狀態」。當系統電路分析感測值幀而判斷食指位置320的狀態發生抬起又放下時,系統電路110可以觸發「滑鼠左鍵按壓」事件。當中指位置330的狀態發生抬起又放下時,系統電路110可以觸發「滑鼠右鍵按壓」事件。當食指位置320及中指位置330同時發生前後滑動時,系統電路110可以觸發「滑鼠滾輪滾動」事件。
圖5是依照本案實施例說明圖2所示步驟S220的詳細流程示意圖。於圖5所示實施例中,步驟S220包括子步驟S221~S224。於步驟S221中,感測值幀121被輸入至系統電路110。於步驟S222中,系統電路110可以分析驅動電路120所提供的感測值幀121,以進行誤觸偵測及/或無效點偵測。上述感測值幀121除了具有感測值(於一實施例中可以是互容值)外,還可能具有觸控點資訊。於一實施例中,觸控點資訊可以包括觸控點的座標、觸控點的狀態(例如抬起狀態或放下狀態)、觸控點的編號及/或其他資訊。於一實施例中,所述觸控點資訊可以用觸控點序列{Pi }表示,其中Pi = (PIi , PXi , PYi , PSi , PVi , PPi ),PIi 表示第i個觸控點的編號,PXi 表示第i個觸控點的X座標,PYi 表示第i個觸控點的Y座標,PSi 表示第i個觸控點的觸控狀態,PVi 表示第i個觸控點是否有效,PPi 表示第i個觸控點的手掌旗標(palm flag)。系統電路110可以記錄目前幀的觸控點序列{CurPi }與先前楨的觸控點序列{PrePi }。比較{CurPi }與{PrePi }可以判斷觸控點的觸控狀態為抬起狀態或放下狀態。
於步驟S223中,系統電路110可以進行手指的配對辨識。於一實施例中,系統電路110可以分析驅動電路120所提供的感測值幀121,以計算觸碰面積。系統電路110可以找出具有觸碰面積大於面積門檻值的感測位置,並將此感測位置定義為手掌位置360。此手掌位置360可以視為軸心位置,以便在後續步驟中計算出軸心位置至手指位置(於一實施例中可以是拇指位置310、食指位置320、中指位置330、無名指位置340及/或小指位置350)的向量。手掌位置360的最小非旋轉矩形可以視為軸心包圍盒(axis_bounding)。於一實施例中,可以將此感測位置(手掌位置360)的手掌旗標更新為「1」。當手掌旗標為1時,下一個幀的相同感測位置(相同編號的觸控點)會持續保留此手掌旗標,直到此編號之觸控點的狀態從「放下」改變為「抬起」,其手掌旗標才清除為0。
找出手掌位置360後,系統電路110可以在手掌位置360附近找出經偵測的手指位置,於一實施例中為姆指位置310、食指位置320、中指位置330、無名指位置340及/或小指位置350,並進行手指的配對。於一實施例中,系統電路110可以計算手掌位置360(軸心位置)至拇指位置310的向量,計算手掌位置360至食指位置320的向量,計算手掌位置360至中指位置330的向量,計算手掌位置360至無名指位置340的向量,以及計算手掌位置360至小指位置350的向量。利用向量轉換成角度,於一實施例中可以是手指向量至X軸的角度。以右手為例,角度由大到小排序所偵測到的手指向量,進而將經排序的手指向量依序定義為拇指、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指。在將手指向量與手指配對時,同時會記錄每隻指頭的觸控點編號、二維座標、角度、觸控點狀態。於一實施例中配對後的手指向量序列可以表示為{Vi },其中Vi = {VTi , VIi , VXi , VYi , VSi , VAi },VTi 表示第i個手指向量所對應的手指名(例如拇指、食指、中指、無名指或小指),VIi 表示第i個手指向量所對應的觸控編號,VXi 表示第i個手指向量的X座標,VYi 表示第i個手指向量的Y座標,VSi 表示第i個手指向量的觸控狀態,VAi 表示第i個手指向量與軸的角度。系統電路110可以記錄目前楨的配對後手指向量序列{CurVi }與先前楨的配對後手指向量序列{PreVi }。比較{CurVi }與{PreVi }可以判斷手指向量的觸控狀態為抬起狀態或放下狀態。
於步驟S224中,系統電路110可以依據手指的配對結果去進行手勢的偵測與辨識。手勢可以依照設計需求來決定。於一實施例中,當系統電路110分析感測值幀而判斷第一手指位置(例如食指位置320)與第二手指位置(例如中指位置330)保持於「抬起」狀態,其他手指位置(第三手指位置,例如拇指位置310、無名指位置340與/或小指位置350)的狀態保持於「放下」狀態,且這(或這些)第三手指位置集體以相似向量移動時,系統電路110可以依據相似向量對應地觸發「游標移動」事件。在另一實施例中,當第一手指位置(例如食指位置320)、第二手指位置(例如中指位置330)與第三手指位置(例如拇指位置310、無名指位置340與/或小指位置350)的狀態保持於「放下」狀態,且第一手指位置、第二手指位置與第三手指位置集體以相似向量移動時,系統電路110可以對應地觸發「游標移動」事件。
在一些實施例中,當系統電路110分析感測值幀而判斷第一手指位置(例如食指位置320)與第三手指位置的狀態保持於「放下」狀態,且第二手指位置(例如中指位置330)從「放下」狀態(DOWN1)改變至「抬起」狀態(UP1)再回到「放下」狀態(DOWN2)時(其中DOWN2與UP1的時間差小於時間門檻值),系統電路110可以觸發「滑鼠右鍵單擊」事件。當系統電路110分析感測值幀而判斷第二手指位置(例如中指位置330)與第三手指位置的狀態保持於「放下」狀態,且第一手指位置(例如食指位置320)從「放下」狀態(DOWN1)改變至「抬起」狀態(UP1)再回到「放下」狀態(DOWN2)時(其中DOWN2與UP1的時間差小於時間門檻值),系統電路110可以觸發「滑鼠左鍵單擊」事件。當系統電路110分析感測值幀而判斷第二手指位置(例如中指位置330)與第三手指位置的狀態保持於「放下」狀態,且第一手指位置(例如食指位置320)從「放下」狀態(DOWN1)改變至「抬起」狀態(UP1)再回到「放下」狀態(DOWN2)再改變至「抬起」狀態(UP2)再回到「放下」狀態(DOWN3)時(其中DOWN2與UP1的時間差小於時間門檻值,且UP2與DOWN3的時間差小於時間門檻值),系統電路110可以觸發「滑鼠左鍵雙擊」事件。
在另一些實施例中,當系統電路110分析感測值幀而判斷第一手指位置(例如食指位置320)與第三手指位置的狀態保持於「放下」狀態,且第二手指位置(例如中指位置330)從「放下」狀態(DOWN1)改變至「抬起」狀態(UP1)再回到「放下」狀態(DOWN2)後再改變至「抬起」狀態(UP2)時(其中DOWN2與UP1的時間差小於時間門檻值),系統電路110可以觸發「滑鼠右鍵單擊」事件。當系統電路110分析感測值幀而判斷第二手指位置(例如中指位置330)與第三手指位置的狀態保持於「放下」狀態,且第一手指位置(例如食指位置320)從「放下」狀態(DOWN1)改變至「抬起」狀態(UP1)再回到「放下」狀態(DOWN2)後再改變至「抬起」狀態(UP2)時(其中DOWN2與UP1的時間差小於時間門檻值),系統電路110可以觸發「滑鼠左鍵單擊」事件。
當系統電路110分析感測值幀而判斷第二手指位置(例如中指位置330)與第三手指位置的狀態保持於「放下」狀態,且第一手指位置(例如食指位置320)從「放下」狀態(DOWN1)改變至「抬起」狀態(UP1)再回到「放下」狀態(DOWN2)再改變至「抬起」狀態(UP2)再回到「放下」狀態(DOWN3)後再改變至「抬起」狀態(UP3)時(其中DOWN2與UP1的時間差小於時間門檻值,且UP2與DOWN3的時間差小於時間門檻值),系統電路110可以觸發「滑鼠左鍵雙擊」事件。
當系統電路110分析感測值幀而判斷第二手指位置(例如中指位置330)與第三手指位置的狀態保持於「放下」狀態,且第一手指位置(例如食指位置320)從「放下」狀態改變至「抬起」狀態再回到「放下」狀態,且第一手指位置、第二手指位置與第三手指位置集體以相似向量移動時,系統電路110可以依據相似向量觸發拖曳事件。
圖6是依照本案實施例繪示觸控裝置的應用範例示意圖。圖6所示筆記型電腦600可以是圖1所示觸控裝置100,也可以是圖7所示觸控裝置700(容後詳述)。筆記型電腦600包括本體610與本體620。本體620樞設於本體610的一側。顯示面板621設置於本體620。系統電路110、驅動電路120、觸控板130以及鍵盤611設置於本體610,其中觸控板130可以設置於本體610的觸控板區612。
圖7是依照本案另一實施例說明一種觸控裝置700的電路方塊示意圖。觸控裝置700包括系統電路110、驅動電路120、觸控板130、驅動電路710、第一感測器720、驅動電路730以及第二感測器740。圖7所示系統電路110、驅動電路120與觸控板130可以參照圖1所示系統電路110、驅動電路120與觸控板130的相關說明,以及參照圖2至圖5的相關說明,故不再贅述。第一感測器720的數量以及第二感測器740的數量可以視設計需求來決定。第一感測器720以及第二感測器740可以是自容式觸控感測器、互容式觸控感測器或是其他類型的觸控感測裝置。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感測器720以及/或是第二感測器740可以是非接觸式感測裝置,例如近接感測器、自容式觸控感測器等。
圖8是依照本案實施例說明圖6所示筆記型電腦600側視剖面示意圖。請參照圖7與圖8,第一感測器720配置於觸控板130的第一側,而第二感測器740配置於觸控板130的第二側。圖9是依照本案一實施例說明圖8所示觸控板區612的俯視示意圖。第一感測器720以及第二感測器740是長條狀感測器。第一感測器720以及第二感測器740分別被配置於觸控板130的相對二側。
驅動電路710耦接至第一感測器720與系統電路110。驅動電路710可以驅動第一感測器720,以偵測在第一感測器720上的觸碰事件。當系統電路110經由驅動電路710感測到在第一感測器720上的觸碰事件時,系統電路110忽略觸控板130的觸碰事件做回應,以避免發生誤觸。驅動電路730耦接至第二感測器740與系統電路110。驅動電路730可以驅動第二感測器740,以偵測在第二感測器740上的觸碰事件。當系統電路110經由驅動電路730感測到在第二感測器740上的觸碰事件時,系統電路110以第二感測器740的位置作為操作滑鼠手勢的手掌位置(例如,取代/作為圖4所示手掌位置360)。
圖10是依照本案另一實施例說明圖8所示觸控板區612的俯視示意圖。第一感測器720包含二個感測器721與722,以及第二感測器740包含二個感測器741與742。於一實施例中,感測器721、722、741與742是長條狀感測器,感測器721、722、741與742可以是自容式觸控感測器、互容式觸控感測器或是其他類型的觸控感測裝置。在一些實施例中,感測器721、722、741與742可以是非接觸式感測裝置,例如近接感測器、自容式觸控感測器等。感測器721與722被配置於觸控板130的一側,以及感測器741與742被配置於觸控板130的相對側,如圖10所示。當系統電路110經由驅動電路710感測到在第一感測器720上的觸碰事件時,系統電路110忽略(不處理)對應於第一感測器710的觸控板130的對應區域的觸碰事件。於一實施例中,當系統電路110經由驅動電路710感測到在感測器721上的觸碰事件時,系統電路110忽略(不處理)對應於感測器721的觸控板130的對應區域131的觸碰事件。因此,當使用者左手操作鍵盤611而右手操作觸控板130時,放在觸控板130上的左手腕不會誤觸發觸控板130的對應區域131。同理,當系統電路110經由驅動電路710感測到在感測器722上的觸碰事件時,系統電路110可以忽略(不處理)對應於感測器722的觸控板130的對應區域132的觸碰事件。
當系統電路110經由驅動電路730感測到在第二感測器740上的觸碰事件時,系統電路110以第二感測器740的位置作為操作滑鼠手勢的手掌位置(例如,取代/作為圖4所示手掌位置360)。於一實施例中,當系統電路110經由驅動電路730感測到在感測器741上的觸碰事件時,系統電路110以感測器741的位置作為操作滑鼠手勢的手掌位置(例如,取代/作為圖4所示手掌位置360)。同理,當系統電路110經由驅動電路730感測到在感測器742上的觸碰事件時,系統電路110以感測器742的位置作為操作滑鼠手勢的手掌位置。
圖11是依照本案又一實施例說明圖8所示觸控板區612的俯視示意圖。第一感測器720包含六個感測器723、724、725、726、727與728,以及第二感測器740包含六個感測器743、744、745、746、747與748。感測器723~728與743~748是長條狀感測器。感測器723~728與743~748可以是自容式觸控感測器、互容式觸控感測器或是其他類型的觸控感測裝置。在一些實施例中感測器723~728與743~748可以是非接觸式感測裝置,例如近接感測器、自容式觸控感測器等。感測器723~728被配置於觸控板130的一側,以及感測器743~748被配置於觸控板130的相對側,如圖11所示。當系統電路110經由驅動電路710感測到在感測器723~728上的觸碰事件時,系統電路110可以忽略(不處理)對應於感測器723~728的觸控板130的對應區域的觸碰事件。舉例來說,當使用者左手1110操作鍵盤611而右手1120操作觸控板130時,感測器723與724可以感測到左手1110,使得觸控板130對應區域133與134的觸碰事件被忽略。因此,放在觸控板130上的左手腕不會誤觸發觸控板130的對應區域133與134。
當系統電路110經由驅動電路730感測到在感測器743~748上的觸碰事件時,系統電路110以感測器743~748的位置作為操作滑鼠手勢的手掌位置。於一實施例中,當系統電路110經由驅動電路730感測到在感測器747上的觸碰事件時,系統電路110以感測器747的位置作為操作滑鼠手勢的手掌位置(例如,取代/作為圖4所示手掌位置360)。
在不同的應用情境中,系統電路110的相關功能可以利用一般的編程語言(programming languages,例如C或C++)、硬體描述語言(hardware description languages,例如Verilog HDL或VHDL)或其他合適的編程語言來實現為軟體、韌體或硬體。可執行相關功能的軟體(或韌體)可以被佈置為任何已知的計算機可存取媒體(computer-accessible medias),例如磁帶(magnetic tapes)、半導體(semiconductors)記憶體、磁盤(magnetic disks)或光盤(compact disks,例如CD-ROM或DVD-ROM),或者可通過互聯網(Internet)、有線通信(wired communication)、無線通信(wireless communication)或其它通信介質傳送軟體(或韌體)。軟體(或韌體)可以被存放在計算機的可存取媒體中,以便於由計算機的處理器來存取/執行軟體(或韌體)的編程碼(programming codes)。另外,本案的裝置和方法可以通過硬體和軟體的組合來實現。
雖然本案已以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案,本案的保護範圍當視後附的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00、700‧‧‧觸控裝置
110‧‧‧系統電路
120‧‧‧驅動電路
121‧‧‧感測值幀
130‧‧‧觸控板
131~134‧‧‧對應區域
300、1120‧‧‧右手
310‧‧‧拇指位置
320‧‧‧食指位置
330‧‧‧中指位置
340‧‧‧無名指位置
350‧‧‧小指位置
360‧‧‧手掌位置
600‧‧‧筆記型電腦
610‧‧‧本體
611‧‧‧鍵盤
612‧‧‧觸控板區
620‧‧‧本體
621‧‧‧顯示面板
710、730‧‧‧驅動電路
720‧‧‧第一感測器
721~728、741~748‧‧‧感測器
740‧‧‧第二感測器
1110‧‧‧左手
S210~S220、S221~S224‧‧‧步驟
圖1是依照本案實施例說明一種觸控裝置的電路方塊示意圖。 圖2是依照本案實施例說明一種觸控裝置的操作方法的流程示意圖。 圖3是依照本案一實施例說明圖1所示觸控板的使用情境示意圖。 圖4是依照本案一實施例說明在圖3所示使用情境下,圖1所示驅動電路所提供的感測值幀的範例示意圖。 圖5是依照本案實施例說明圖2所示步驟S220的詳細流程示意圖。 圖6是依照本案實施例繪示觸控裝置的應用範例示意圖。 圖7是依照本案另一實施例說明一種觸控裝置的電路方塊示意圖。 圖8是依照本案實施例說明圖6所示筆記型電腦側視剖面示意圖。 圖9是依照本案一實施例說明圖8所示觸控板區的俯視示意圖。 圖10是依照本案另一實施例說明圖8所示觸控板區的俯視示意圖。 圖11是依照本案又一實施例說明圖8所示觸控板區的俯視示意圖。
130‧‧‧觸控板
133、134‧‧‧對應區域
610‧‧‧本體
611‧‧‧鍵盤
612‧‧‧觸控板區
620‧‧‧本體
621‧‧‧顯示面板
720‧‧‧第一感測器
723~728、743~748‧‧‧感測器
740‧‧‧第二感測器
1110‧‧‧左手
1120‧‧‧右手

Claims (24)

  1. 一種觸控裝置,包括: 一觸控板; 一第一驅動電路,耦接至該觸控板,用以驅動該觸控板以偵測在該觸控板上的觸碰事件的一感測值幀;以及 一系統電路,耦接至該第一驅動電路,用以分析該第一驅動電路所提供的該感測值幀以辨識一第一手指位置、一第二手指位置與至少一第三手指位置,以及依據該第一手指位置、該第二手指位置與所述至少一第三手指位置的彼此位置關係,而將該第一手指位置定義為一虛擬滑鼠的一左鍵位置,且將該第二手指位置定義為該虛擬滑鼠的一右鍵位置。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觸控裝置,其中該系統電路還辨識該感測值幀中的一手掌位置,以及將該手掌位置定義為該虛擬滑鼠的位置,當該系統電路分析該感測值幀而判斷該手掌位置與該感測值幀中的所有手指的位置集體以一相似向量移動時,該系統電路觸發一游標移動事件。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觸控裝置,其中當於一第一期間經辨識的該第一手指位置與該第二手指位置在一第二期間不存在於該感測值幀中時,該系統電路判斷該第一手指位置與該第二手指位置在該第二期間的狀態為一抬起狀態;當該系統電路分析該感測值幀而判斷該第一手指位置與該第二手指位置保持於該抬起狀態,所述至少一第三手指位置的狀態保持於一放下狀態,且所述至少一第三手指位置集體以一相似向量移動時,該系統電路觸發一游標移動事件。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觸控裝置,其中當於一第一期間經辨識的該第二手指位置在一第二期間不存在於該感測值幀中時,該系統電路判斷該第二手指位置在該第二期間的狀態為一抬起狀態;當該系統電路分析該感測值幀而判斷該第一手指位置與所述至少一第三手指位置的狀態保持於一放下狀態,且該第二手指位置從該放下狀態改變至該抬起狀態再回到該放下狀態時,該系統電路觸發一滑鼠右鍵單擊事件。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觸控裝置,其中當於一第一期間經辨識的該第二手指位置在一第二期間不存在於該感測值幀中時,該系統電路判斷該第二手指位置在該第二期間的狀態為一抬起狀態;當該系統電路分析該感測值幀而判斷該第一手指位置與所述至少一第三手指位置的狀態保持於一放下狀態,且該第二手指位置從該放下狀態改變至該抬起狀態再回到該放下狀態後再改變至該抬起狀態時,該系統電路觸發一滑鼠右鍵單擊事件。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觸控裝置,其中當於一第一期間經辨識的該第一手指位置在一第二期間不存在於該感測值幀中時,該系統電路判斷該第一手指位置在該第二期間的狀態為一抬起狀態;當該系統電路分析該感測值幀而判斷該第二手指位置與所述至少一第三手指位置的狀態保持於一放下狀態,且該第一手指位置從該放下狀態改變至該抬起狀態再回到該放下狀態時,該系統電路觸發一滑鼠左鍵單擊事件。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觸控裝置,其中當於一第一期間經辨識的該第一手指位置在一第二期間不存在於該感測值幀中時,該系統電路判斷該第一手指位置在該第二期間的狀態為一抬起狀態;當該系統電路分析該感測值幀而判斷該第二手指位置與所述至少一第三手指位置的狀態保持於一放下狀態,且該第一手指位置從該放下狀態改變至該抬起狀態再回到該放下狀態後再改變至該抬起狀態時,該系統電路觸發一滑鼠左鍵單擊事件。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觸控裝置,其中當於一第一期間經辨識的該第一手指位置在一第二期間不存在於該感測值幀中時,該系統電路判斷該第一手指位置在該第二期間的狀態為一抬起狀態;當該系統電路分析該感測值幀而判斷該第二手指位置與所述至少一第三手指位置的狀態保持於一放下狀態,且該第一手指位置從該放下狀態改變至該抬起狀態再回到該放下狀態再改變至該抬起狀態再回到該放下狀態時,該系統電路觸發一滑鼠左鍵雙擊事件。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觸控裝置,其中當於一第一期間經辨識的該第一手指位置在一第二期間不存在於該感測值幀中時,該系統電路判斷該第一手指位置在該第二期間的狀態為一抬起狀態;當該系統電路分析該感測值幀而判斷該第二手指位置與所述至少一第三手指位置的狀態保持於一放下狀態,且該第一手指位置從該放下狀態改變至該抬起狀態再回到該放下狀態再改變至該抬起狀態再回到該放下狀態後再改變至該抬起狀態時,該系統電路觸發一滑鼠左鍵雙擊事件。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觸控裝置,其中當於一第一期間經辨識的該第一手指位置在一第二期間不存在於該感測值幀中時,該系統電路判斷該第一手指位置在該第二期間的狀態為一抬起狀態;當該系統電路分析該感測值幀而判斷該第二手指位置與所述至少一第三手指位置的狀態保持於一放下狀態,且該第一手指位置從該放下狀態改變至該抬起狀態再回到該放下狀態,且該第一手指位置、該第二手指位置與所述至少一第三手指位置集體以一相似向量移動時,該系統電路觸發一拖曳事件。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觸控裝置,更包括: 至少一第一感測器,配置於該觸控板的一第一側;以及 一第二驅動電路,耦接至所述至少一第一感測器與該系統電路,用以驅動所述至少一第一感測器以偵測在所述至少一第一感測器上的觸碰事件; 其中當該系統電路經由該第二驅動電路感測到在所述至少一第一感測器上的該觸碰事件時,該系統電路忽略對應於所述至少一第一感測器的該觸控板的一對應區域的觸碰事件。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的觸控裝置,更包括: 至少一第二感測器,配置於該觸控板的一第二側;以及 一第三驅動電路,耦接至所述至少一第二感測器與該系統電路,用以驅動所述至少一第二感測器以偵測在所述至少一第二感測器上的觸碰事件; 其中當該系統電路經由該第三驅動電路感測到在所述至少一第二感測器上的該觸碰事件時,該系統電路以所述至少一第二感測器的位置作為一手掌位置。
  13. 一種觸控裝置的操作方法,包括: 配置一觸控板; 由一第一驅動電路驅動該觸控板,以偵測在該觸控板上的觸碰事件的一感測值幀; 由一系統電路分析該感測值幀,以辨識一第一手指位置、一第二手指位置與至少一第三手指位置;以及 依據該第一手指位置、該第二手指位置與所述至少一第三手指位置的彼此位置關係,由該系統電路將該第一手指位置定義為一虛擬滑鼠的一左鍵位置,且將該第二手指位置定義為該虛擬滑鼠的一右鍵位置。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的觸控裝置的操作方法,其中該系統電路還辨識該感測值幀中的一手掌位置,以及將該手掌位置定義為該虛擬滑鼠的位置,所述操作方法還包括: 當該系統電路分析該感測值幀而判斷該手掌位置與該感測值幀中的所有手指的位置集體以一相似向量移動時,由該系統電路觸發一游標移動事件。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的觸控裝置的操作方法,其中當於一第一期間經辨識的該第一手指位置與該第二手指位置在一第二期間不存在於該感測值幀中時,該系統電路判斷該第一手指位置與該第二手指位置在該第二期間的狀態為一抬起狀態,而所述操作方法還包括: 當該系統電路分析該感測值幀而判斷該第一手指位置與該第二手指位置保持於該抬起狀態,所述至少一第三手指位置的狀態保持於一放下狀態,且所述至少一第三手指位置集體以一相似向量移動時,由該系統電路觸發一游標移動事件。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的觸控裝置的操作方法,其中當於一第一期間經辨識的該第二手指位置在一第二期間不存在於該感測值幀中時,該系統電路判斷該第二手指位置在該第二期間的狀態為一抬起狀態,而所述操作方法還包括: 當該系統電路分析該感測值幀而判斷該第一手指位置與所述至少一第三手指位置的狀態保持於一放下狀態,且該第二手指位置從該放下狀態改變至該抬起狀態再回到該放下狀態時,由該系統電路觸發一滑鼠右鍵單擊事件。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的觸控裝置的操作方法,其中當於一第一期間經辨識的該第二手指位置在一第二期間不存在於該感測值幀中時,該系統電路判斷該第二手指位置在該第二期間的狀態為一抬起狀態,而所述操作方法還包括: 當該第一手指位置與所述至少一第三手指位置的狀態保持於一放下狀態,且該第二手指位置從該放下狀態改變至該抬起狀態再回到該放下狀態後再改變至該抬起狀態時,由該系統電路觸發一滑鼠右鍵單擊事件。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的觸控裝置的操作方法,其中當於一第一期間經辨識的該第一手指位置在一第二期間不存在於該感測值幀中時,該系統電路判斷該第一手指位置在該第二期間的狀態為一抬起狀態,而所述操作方法還包括: 當該系統電路分析該感測值幀而判斷該第二手指位置與所述至少一第三手指位置的狀態保持於一放下狀態,且該第一手指位置從該放下狀態改變至該抬起狀態再回到該放下狀態時,由該系統電路觸發一滑鼠左鍵單擊事件。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的觸控裝置的操作方法,其中當於一第一期間經辨識的該第一手指位置在一第二期間不存在於該感測值幀中時,該系統電路判斷該第一手指位置在該第二期間的狀態為一抬起狀態,而所述操作方法還包括: 當該系統電路分析該感測值幀而判斷該第二手指位置與所述至少一第三手指位置的狀態保持於一放下狀態,且該第一手指位置從該放下狀態改變至該抬起狀態再回到該放下狀態後再改變至該抬起狀態時,由該系統電路觸發一滑鼠左鍵單擊事件。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的觸控裝置的操作方法,其中當於一第一期間經辨識的該第一手指位置在一第二期間不存在於該感測值幀中時,該系統電路判斷該第一手指位置在該第二期間的狀態為一抬起狀態,而所述操作方法還包括: 當該系統電路分析該感測值幀而判斷該第二手指位置與所述至少一第三手指位置的狀態保持於一放下狀態,且該第一手指位置從該放下狀態改變至該抬起狀態再回到該放下狀態再改變至該抬起狀態再回到該放下狀態時,由該系統電路觸發一滑鼠左鍵雙擊事件。
  2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的觸控裝置的操作方法,其中當於一第一期間經辨識的該第一手指位置在一第二期間不存在於該感測值幀中時,該系統電路判斷該第一手指位置在該第二期間的狀態為一抬起狀態,而所述操作方法還包括: 當該系統電路分析該感測值幀而判斷該第二手指位置與所述至少一第三手指位置的狀態保持於一放下狀態,且該第一手指位置從該放下狀態改變至該抬起狀態再回到該放下狀態再改變至該抬起狀態再回到該放下狀態後再改變至該抬起狀態時,由該系統電路觸發一滑鼠左鍵雙擊事件。
  2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的觸控裝置的操作方法,其中當於一第一期間經辨識的該第一手指位置在一第二期間不存在於該感測值幀中時,該系統電路判斷該第一手指位置在該第二期間的狀態為一抬起狀態,而所述操作方法還包括: 當該系統電路分析該感測值幀而判斷該第二手指位置與所述至少一第三手指位置的狀態保持於一放下狀態,且該第一手指位置從該放下狀態改變至該抬起狀態再回到該放下狀態,且該第一手指位置、該第二手指位置與所述至少一第三手指位置集體以一相似向量移動時,由該系統電路依據該相似向量觸發一拖曳事件。
  2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的觸控裝置的操作方法,更包括: 配置至少一第一感測器於該觸控板的一第一側; 由一第二驅動電路驅動所述至少一第一感測器,以偵測在所述至少一第一感測器上的觸碰事件;以及 當感測到在所述至少一第一感測器上的該觸碰事件時,忽略對應於所述至少一第一感測器的該觸控板的一對應區域的觸碰事件。
  2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3項所述的觸控裝置的操作方法,更包括: 配置至少一第二感測器於該觸控板的一第二側; 由一第三驅動電路驅動所述至少一第二感測器,以偵測在所述至少一第二感測器上的觸碰事件;以及 當感測到在所述至少一第二感測器上的該觸碰事件時,以所述至少一第二感測器的位置作為一手掌位置。
TW105100479A 2015-06-30 2016-01-08 觸控裝置與其操作方法 TWI60208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15/191,538 US10088943B2 (en) 2015-06-30 2016-06-24 Touch control device and operating method thereof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1562186381P 2015-06-30 2015-06-3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701119A true TW201701119A (zh) 2017-01-01
TWI602086B TWI602086B (zh) 2017-10-11

Family

ID=584007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5100479A TWI602086B (zh) 2015-06-30 2016-01-08 觸控裝置與其操作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602086B (zh)

Cited B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656714B2 (en) 2017-03-29 2020-05-19 Apple Inc. Device having integrated interface system
US10705570B2 (en) 2018-08-30 2020-07-07 Apple Inc. Electronic device housing with integrated antenna
US10915151B2 (en) 2017-09-29 2021-02-09 Apple Inc. Multi-part device enclosure
US11133572B2 (en) 2018-08-30 2021-09-28 Apple Inc. Electronic device with segmented housing having molded splits
US11175769B2 (en) 2018-08-16 2021-11-16 Apple Inc. Electronic device with glass enclosure
US11189909B2 (en) 2018-08-30 2021-11-30 Apple Inc. Housing and antenna architecture for mobile device
US11258163B2 (en) 2018-08-30 2022-02-22 Apple Inc. Housing and antenna architecture for mobile device
TWI772945B (zh) * 2020-10-29 2022-08-01 華碩電腦股份有限公司 觸控板裝置
US11678445B2 (en) 2017-01-25 2023-06-13 Apple Inc. Spatial composites
US11812842B2 (en) 2019-04-17 2023-11-14 Apple Inc. Enclosure for a wirelessly locatable tag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824723B (zh) * 2022-09-16 2023-12-01 大陸商北京集創北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手指跟蹤校正方法、電子晶片以及資訊處理裝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7066488A1 (ja) * 2005-12-09 2007-06-14 Pioneer Corporation 表示装置及びタッチパネル操作制御方法
US9285980B2 (en) * 2012-03-19 2016-03-15 Htc Corporation Method, apparatus an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for operating items with multiple fingers
CN105431810A (zh) * 2013-09-13 2016-03-23 英特尔公司 多点触摸虚拟鼠标

Cited By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678445B2 (en) 2017-01-25 2023-06-13 Apple Inc. Spatial composites
US11366523B2 (en) 2017-03-29 2022-06-21 Apple Inc. Device having integrated interface system
US11720176B2 (en) 2017-03-29 2023-08-08 Apple Inc. Device having integrated interface system
US10871828B2 (en) 2017-03-29 2020-12-22 Apple Inc Device having integrated interface system
TWI725297B (zh) * 2017-03-29 2021-04-21 美商蘋果公司 具有整合式介面系統之裝置
US11099649B2 (en) 2017-03-29 2021-08-24 Apple Inc. Device having integrated interface system
US10656714B2 (en) 2017-03-29 2020-05-19 Apple Inc. Device having integrated interface system
US10915151B2 (en) 2017-09-29 2021-02-09 Apple Inc. Multi-part device enclosure
US11550369B2 (en) 2017-09-29 2023-01-10 Apple Inc. Multi-part device enclosure
US11175769B2 (en) 2018-08-16 2021-11-16 Apple Inc. Electronic device with glass enclosure
US11189909B2 (en) 2018-08-30 2021-11-30 Apple Inc. Housing and antenna architecture for mobile device
US11379010B2 (en) 2018-08-30 2022-07-05 Apple Inc. Electronic device housing with integrated antenna
US11258163B2 (en) 2018-08-30 2022-02-22 Apple Inc. Housing and antenna architecture for mobile device
US11133572B2 (en) 2018-08-30 2021-09-28 Apple Inc. Electronic device with segmented housing having molded splits
US10705570B2 (en) 2018-08-30 2020-07-07 Apple Inc. Electronic device housing with integrated antenna
US11720149B2 (en) 2018-08-30 2023-08-08 Apple Inc. Electronic device housing with integrated antenna
US11955696B2 (en) 2018-08-30 2024-04-09 Apple Inc. Housing and antenna architecture for mobile device
US11812842B2 (en) 2019-04-17 2023-11-14 Apple Inc. Enclosure for a wirelessly locatable tag
TWI772945B (zh) * 2020-10-29 2022-08-01 華碩電腦股份有限公司 觸控板裝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602086B (zh) 2017-10-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02086B (zh) 觸控裝置與其操作方法
EP1892605B1 (en) Apparatus, method, and medium of sensing movement of multi-touch point and mobile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US10444820B2 (en) Low power touch detection
US10642418B2 (en) Finger tracking in wet environment
TWI478041B (zh) 於觸控面板上識別手掌區域方法及其更新方法
US9589538B2 (en) Controlling virtual objects
US9092125B2 (en) Multi-mode touchscreen user interface for a multi-state touchscreen device
TWI514229B (zh) 圖形編輯方法以及電子裝置
US9864507B2 (en)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click detection on a force pad using dynamic thresholds
US20070268269A1 (en) Apparatus, method, and medium for sensing movement of fingers using multi-touch sensor array
US20130335358A1 (en) Gesture Recognition
US20130120282A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Evaluating Gesture Usability
US10088943B2 (en) Touch control device and operating method thereof
WO2013039544A1 (en) Methods and apparatus to detect a presence of a conductive object
KR102404549B1 (ko) 터치 감응형 표면 상의 의도하지 않은 터치 입력을 처리하기 위한 기술
JP2008525906A (ja) 携帯式電子装置の情報入力装置及び制御方法
CN104885051A (zh) 锚拖动触摸符号辨识
US8970498B2 (en) Touch-enabled input device
US20130293477A1 (en) Electronic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operating the same
US9360961B2 (en) Methods and apparatus to associate a detected presence of a conductive object
TWI666574B (zh) 判斷觸控裝置上之觸控物件力道及觸控事件的方法
KR101395259B1 (ko) 터치패드 및 그 입력 감지방법
TWI478017B (zh) 觸控裝置及其觸控方法
US20190113999A1 (en) Touch motion tracking and reporting technique for slow touch movements
US10831296B1 (en) Touch rejection for wet fabr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