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700120A - 安全醫用針具 - Google Patents

安全醫用針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700120A
TW201700120A TW104121200A TW104121200A TW201700120A TW 201700120 A TW201700120 A TW 201700120A TW 104121200 A TW104121200 A TW 104121200A TW 104121200 A TW104121200 A TW 104121200A TW 201700120 A TW201700120 A TW 201700120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needle
switch
base
seat
disposed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412120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xi-jin Cai
Original Assignee
xi-jin Ca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jin Cai filed Critical xi-jin Cai
Priority to TW10412120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201700120A/zh
Publication of TW20170012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700120A/zh

Links

Landscapes

  • Infusion, Injection, And Reservoir Apparatuses (AREA)

Abstract

一種安全醫用針具,包括基座、開關、針座、彈片及針頭。基座形成穿孔。開關可旋轉地設於基座頂面。針座可移動地設於開關。針頭設於針座且穿過穿孔。開關位於第一位置時,針座靠近基座頂面,彈片夾住針頭。開關位於第二位置時,開關第一端部插入針座底部與基座頂面間,且抵頂針座移動遠離基座,且針座帶動針頭移動。接著針座藉由滑塊沿開關的滑槽往開關第二端部移動,使針座遠離基座且針頭離開基座穿孔並脫離彈片而位於基座頂面上方。本發明藉由側面斜切的方式抬高針座,使被黏針的針頭脫離皮下組織的包覆,只要輕施力即可將針頭拔出。

Description

安全醫用針具
本發明係有關一種安全醫用針具,尤指一種配合人工血管使用的安全醫用針具。
人工血管(Port-A)又稱內植式輸液塞,包含中央靜脈植入座2及導管3,如圖1A所示。中央靜脈植入座2為新台幣十元硬幣大小的塑膠金屬圓盤,中間為封閉性矽質橡皮隔膜,旁邊連接該導管3。該導管3約可容納2毫升的液體。人工血管係藉由手術的方式植入病患體內,通常是置於病患鎖骨下方胸前平坦處。適用對象包含以下幾類患者:一、血管硬化或靜脈血管注射不易的患者;二、長期及重複靜脈給藥的患者;以及三、需要化學治療、營養靜脈輸液、輸血或抽血的患者。
醫護人員會使用蝶形針具插在中央靜脈植入座上,然後進行抽血或是輸送血液、營養物、靜脈輸液、化療藥物或其他藥物等進入病患體內。
習知的蝶形針具的針頭4進入中央靜脈植入座2之前,必須經過中央靜脈植入座2與皮膚1之間的皮下組織,如圖1所示。由於針頭4經過皮下組織時,會傷及皮下組織。一段時日之後,患者皮膚扎針處會癒合,針頭4被癒合的皮下組織緊緊地包覆而產生黏針的問題。醫護人員必須非常出力才能夠將針頭4從患者的皮膚1取出,十分不便,而且還會使患者感到疼痛。 況且,醫護人員大力拔針時,很容易發生手滑,而使針頭4脫手,並且刺傷患者或醫護人員,非常危險。
再者,在進行抽血或是輸送血液時,血液會凝結在該針頭4的表面及中央靜脈植入座2之間,增加針頭4拔除的困難度。因此同樣地,醫護人員必須非常出力才能夠將針頭4從患者的皮膚1取出,十分不便,而且還會使患者感到疼痛。況且,醫護人員大力拔針時,很容易發生手滑,而使針頭4脫手,並且刺傷患者或醫護人員,非常危險。
此外,醫護人員定期會對習知的蝶形針具的基座5下方的患者的皮膚1的扎針處進行消毒,以防感染。基座5因為在前次插針前塗抹消毒液的關係而黏著於皮膚1,因此,再次消毒時必須先以一工具7輔助進行分離,如圖1B所示。接著才能夠藉由沾有酒精或其他消毒用的藥劑的棉棒8進行消毒,如圖1C所示。然而,習知的蝶形針具的基座5與其他元件是分離的,在進行分離的動作時,若操作不當或是施力不當時,會造成其他元件(例如針座6)自中央靜脈植入座2脫離,但基座5仍黏在皮膚1上,如圖1D所示。而且,習知的蝶形針具的基座5內部本身設有防止二次插入使用的結構,造成仍應在使用壽命期間的針具必須提早報廢。此外,暴露於一般環境的針頭4亦會增加扎針傷害的風險。
又,習知的蝶形針具的基座5體積大。在扎針時,基座及翼片會擋到醫護人員的視線,無法清楚看見針頭扎刺於人工血管(Port-A)中間的封閉性矽質橡皮隔膜的位置,容易造成扎針位置的誤差。
本發明之主要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安全醫用針具,藉由側面斜切的方式抬高針座,使被黏針的針頭稍微移動,以破壞針頭與皮下組織之間的 鍵結力量,以脫離皮下組織的包覆,使醫護人員只要輕輕施力即可將針頭拔出,減少患者的疼痛感,並可降低針頭脫手的風險。
本發明之另一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安全醫用針具,藉由側面斜切的方式抬高針座,使被凝結的血液固定住的針頭稍微移動,以破壞針頭與血液之間的鍵結力量,以脫離凝結的血液的影響,使醫護人員只要輕輕施力即可將針頭拔出,減少患者的疼痛感,並可降低針頭脫手的風險。
本發明之又一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安全醫用針具,無須將其他元件分離即可將整個安全醫用針具一體拉起進行消毒,基座不會黏在皮膚上。
本發明之再一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安全醫用針具,基座體積小,且針座可相對基座移動。藉此,在扎針時,基座及翼片不會擋到醫護人員的視線。況且,基座的對準結構的第一、第二基準線及交叉點還能幫助醫護人員準確地將針扎入正確位置。
為了達成前述之目的,本發明將提供一種安全醫用針具,包括一基座、一開關、一針座以及一針頭。
該基座形成一穿過其頂、底面的穿孔。
該開關可旋轉地設於該基座的頂面且具有一第一端部及一第二端部。
該針座可移動地設於該開關。
該針頭設於該針座且穿過該基座的穿孔。
其中,該開關位於一第一位置時,該針座靠近該基座的頂面,該開關位於一第二位置時,該開關的第一端部插入該針座的底部與該基座的頂面之間,且移動該針座遠離該基座的頂面,且該針座帶動該針頭向上移動。
根據一較佳實施例,該基座包括一樞座,該樞座設於該基座的頂面且包括二側壁及二樞軸,該二樞軸設於該二側壁,該開關形成一中空槽,該針座可移動地設於該中空槽,該開關的二側分別形成一樞孔,該二樞軸分別設於該二樞孔中。其中該開關的二側分別形成一滑槽,各滑槽具有一彎曲段及一直線段,該二彎曲段靠近該開關的第一端部,該二直線段自該二彎曲段往該開關的第二端部的方向延伸,該針座的本體包括二滑塊,該二滑塊分別設於該二滑槽中,該開關位於第一位置時,該二滑塊位於該二彎曲段中,該開關自第一位置旋轉至第二位置的過程中,該二滑塊沿著該二彎曲段的輪廓移動至該二直線段,然後該二滑塊沿著該二直線段移動至靠近該開關的第二端部,使該針座遠離該基座,且該針頭離開該基座的穿孔而位於該基座的頂面的上方。其中各滑槽具有一定位段,各定位段包括一小徑部及一大徑部,該二定位段的小徑部連通於該二直線段遠離該二彎曲段的一端及該二定位段的大徑部之間,該二滑塊通過該二定位段的小徑部後,定位於該二定位段的大徑部。其中該開關的形成一長孔,該長孔設於該第一端部且沿著該第一端部的延伸方向延伸且貫穿該開關的第一端部的末端,該開關旋轉於第一、第二位置之間時,該針頭進出該開關的第一端部的長孔。其中該樞座包括二坡道,該二坡道設於該二側壁的內側,各坡道包括一第一弧形道、一直線道及一第二弧形道,該直線道設於該第一、第二弧形道之間,該開關的第一端部呈弧形,該開關於旋轉於第一、第二位置之間時,該開關的第一端部沿著該二坡道移動。其中該樞座包括一限位機構,該開關位於第二位置時,該開關抵頂於該限位機構。
根據一較佳實施例,該針座包括一本體及一翼片組,該本體可移動地設於該開關,該翼片組包括一結合部及二翼片,該結合部設於該本體,該二翼片分別設於該結合部的二側。
根據一較佳實施例,該基座包括一對準結構,該對準結構形成第一基準線及一第二基準線,該第一、第二基準線相交形成一交叉點,該針頭的軸線穿過該交叉點。
根據一較佳實施例,該安全醫用針具更包括一彈片,該彈片設於該基座且選擇性地夾住該針頭。
本發明的功效在於,藉由側面斜切的方式抬高針座,使被黏針及/或被凝結的血液固定住的針頭稍微移動,以破壞針頭與皮下組織之間的鍵結力量及/或針頭與血液之間的鍵結力量,以脫離皮下組織的包覆及/或凝結的血液的影響,使醫護人員只要輕輕施力即可將針頭拔出,減少患者的疼痛感,並可降低針頭脫手的風險。再者,無須將其他元件分離即可將整個安全醫用針具一體拉起進行消毒,基座不會黏在皮膚上。此外,基座體積小且針座可相對基座移動。藉此,在扎針時,基座及翼片不會擋到醫護人員的視線。況且,基座的對準結構的第一、第二基準線及交叉點還能幫助醫護人員準確地將針扎入正確位置。
1‧‧‧皮膚
2‧‧‧中央靜脈植入座
3‧‧‧導管
4‧‧‧針頭
5‧‧‧基座
6‧‧‧針座
7‧‧‧工具
8‧‧‧棉棒
10‧‧‧基座
11‧‧‧底座
111‧‧‧下穿孔
13‧‧‧頂座
131‧‧‧上穿孔
133‧‧‧容置槽
15‧‧‧樞座
151‧‧‧側壁
153‧‧‧連結壁
1531‧‧‧凹弧槽
155‧‧‧坡道
1551‧‧‧第一弧形道
1553‧‧‧直線道
1555‧‧‧第二弧形道
1571‧‧‧限位槽
1573‧‧‧擋塊
159‧‧‧樞軸
17‧‧‧穿孔
19‧‧‧對準結構
191‧‧‧底座剖槽
193‧‧‧對準槽
195‧‧‧頂座剖槽
197‧‧‧對準塊
20、20’‧‧‧開關
21、21’‧‧‧第一端部
22‧‧‧第二端部
221‧‧‧擋止部
2211‧‧‧通孔
23‧‧‧限位桿
24‧‧‧中空槽
25‧‧‧長孔
26‧‧‧樞孔
27‧‧‧滑槽
271‧‧‧彎曲段
273‧‧‧直線段
275‧‧‧定位段
2751‧‧‧小徑部
2753‧‧‧大徑部
30‧‧‧針座
31‧‧‧本體
311‧‧‧針頭組裝部
3111‧‧‧弧形轉角
3113‧‧‧組裝孔
313‧‧‧桿部
3131‧‧‧剖槽
3133‧‧‧凸塊
315‧‧‧滑塊
317‧‧‧延伸孔
33‧‧‧翼片組
331‧‧‧結合部
3311‧‧‧插孔
333‧‧‧翼片
40‧‧‧彈片
41‧‧‧第一夾片
411‧‧‧夾孔
43‧‧‧第二夾片
431‧‧‧夾板
45‧‧‧連板
47‧‧‧夾持空間
50‧‧‧針頭
51‧‧‧垂直段
53‧‧‧水平段
L1‧‧‧第一基準線
L2‧‧‧第二基準線
L3‧‧‧第一標記線
L4‧‧‧第二標記線
P1‧‧‧交叉點
P2‧‧‧插入點
圖1A是習知的蝶形針具的針頭扎入中央靜脈植入座之示意圖。
圖1B是藉由工具輔助分離習知的蝶形針具的基座之示意圖。
圖1C是棉棒對習知的蝶形針具的基座下方的患者的皮膚的扎針處進行消毒之示意圖。
圖1D是習知的蝶形針具的基座黏在皮膚上之示意圖。
圖2A是本發明之安全醫用針具之第一實施例之立體圖。
圖2B是本發明之安全醫用針具之第一實施例之另一視角立體圖。
圖3是本發明之安全醫用針具之第一實施例之分解圖。
圖4是本發明之安全醫用針具之第一實施例之彈片夾住針頭之示意圖。
圖5是本發明之安全醫用針具之第一實施例的基座的對準結構對準皮膚之扎針處之示意圖。
圖6是本發明之安全醫用針具之第一實施例扎入皮膚之示意圖。
圖7是本發明之安全醫用針具之第一實施例之開關旋轉至第二位置之示意圖。
圖8是本發明之安全醫用針具之第一實施例之針頭被拔出之示意圖。
圖9是本發明之安全醫用針具之第一實施例之彈片未夾住針頭之示意圖。
圖10是本發明之安全醫用針具之第二實施例之剖面圖。
以下配合圖式及元件符號對本發明之實施方式做更詳細的說明,俾使熟習該項技藝者在研讀本說明書後能據以實施。
請參閱圖2A至圖6,圖2A是本發明之安全醫用針具之第一實施例之立體圖;圖2B是本發明之安全醫用針具之第一實施例之另一視角立體圖;圖3是本發明之安全醫用針具之第一實施例之分解圖;圖4是本發明之安全醫用針具之第一實施例之彈片夾住針頭之示意圖;圖5是本發明之安全醫用針具之第一實施例的基座的對準結構對準皮膚之扎針處之示意圖;圖6是本發明之安全醫用針具之第一實施例扎入皮膚之示意圖。本發明係提供一種安全醫用針具,包括一基座10、一開關20、一針座30、一彈片40及一針頭50。
該基座10包括一底座11、一頂座13及一樞座15。該底座11形成一下穿孔111。該頂座13設於該底座11的頂面且形成一上穿孔131。該上、下穿孔111、131共同形成為穿過該基座10的頂、底面的穿孔17。該頂座13形成一容置槽133,該容置槽133與該上穿孔131相通。其中該底座11的形狀對應於該頂座13的形狀。本實施例的底座11的形狀概呈梯形,其中二個角為圓弧角,另外二個角向外凸出而形成二凸耳,而該頂座13也有相同的形狀。然該底座11及該頂座13的形狀並非以此為限,先予敘明。該樞座15設於該頂座13的頂面且包括二側壁151、一連結壁153、二坡道155、一限位機構及二樞軸159。該二側壁151各具有一第一端部及一第二端部。該連結壁153連接於該二側壁151的第二端部之間,且與該二側壁151圍構一樞轉空間。該連結壁153的頂部形成一凹弧槽1531。該二坡道155設於該二側壁151的內側且各包括一第一弧形道1551、一直線道1553及一第二弧形道1555。該二直線道1553設於該二第一、第二弧形道1551、1555之間。該二第一弧形道1551自該二直線道1553的一端向遠離該連結壁153的方向沿弧線朝上延伸。該二第二弧形道1555自該二直線道1553的另一端向該連結壁153的方向沿弧線朝上延伸至該連結壁153。該限位機構包括二限位槽1571及一擋塊1573。該二限位槽1573分別形成於該二側壁151的第一端部,且朝遠離該連結壁153的方向向上延伸,且對應於該二坡道155的第一弧形道1551。該擋塊1573突出該頂座13的頂面而位於該樞轉空間中,且介於該頂座13的上穿孔131與該樞座15的連結壁153之間。該二樞軸159分別設於該二側壁151的內側,也就是該二側壁151面向該樞轉空間的一側,且位於該二直線道1553上方。其中該基座10還包括一對準結構19。該對準結構19包括一底座剖槽191、二對準槽193、一頂座剖槽195及二對準塊197。該底座剖槽191設於該底座11前端的中間處,且延伸於該底座11的前後端的一中線上,且貫穿該 底座11的頂、底部。其中,該中線界定為一第一基準線L1。該二對準槽193設於該底座11的底部,且靠近該底座11的二側,且延伸於同一直線上,且貫穿該底座11的頂、底部。其中,該直線界定為一第二基準線L2。該第一、第二基準線L1、L2相交形成一交叉點P1。該頂座剖槽195設於該頂座13前端的中間處,且延伸於該頂座13的前後端的一中線上,且對應於該底座剖槽191。該二對準塊197設於該頂座13的底部,且靠近該頂座13的二側,且延伸於同一直線上,且位於該二對準槽193中。
該開關20包括一第一端部21、一第二端部22及一限位桿23,且形成一中空槽24。該開關20的第一端部21呈弧形。該開關20形成一長孔25。該長孔25設於該第一端部21,且沿著該第一端部21的延伸方向延伸,且貫穿該開關20的第一端部21的末端,且連通於該中空槽24。該開關20形成一橫槽,該橫槽設於該第一端部21,且延伸方向垂直於該第一端部21的延伸方向,且貫穿該第一端部21的二側。該開關20的第二端部22具有一擋止部221,該擋止部221形成一通孔2211,該通孔2211貫穿該擋止部221的其中一端且連通於該中空槽24。該限位桿23設於該橫槽,且突出於該橫槽的二端。該開關20的二側分別形成一樞孔26及一滑槽27。該二樞軸159分別設於該二樞孔26中,藉此,該開關20可相對該基座10旋轉於一第一位置與一第二位置之間。各滑槽27具有一彎曲段271、一直線段273及一定位段275。該二彎曲段271靠近該開關20的第一端部21,且沿著該第一端部21的延伸方向彎曲延伸,且繞過該二樞孔26,但是與該二樞孔26互不相通。該二直線段273自該二彎曲段271往該開關20的第二端部22的方向延伸。各定位段275包括一小徑部2751及一大徑部2753。該二定位段275的小徑部2751連通於該二直線段273遠離該二彎曲段271的一端及該二定位段275的大徑部2753之間。
該針座30包括一本體31及一翼片組33。該本體31包括一針頭組裝部311、一桿部313及二滑塊315。該針頭組裝部311包括一第一端部及一第二端部。該針頭組裝部311呈塊狀,且其第一端部與其底部的形成一弧形轉角3111。該針頭組裝部311形成一組裝孔3113,該組裝孔3113縱向延伸貫穿該針頭組裝部311的底部。在本實施例中,該針頭組裝部311的底部抵靠於該基座10的頂座13的頂部。該桿部313包括一第一端部及一第二端部。該桿部313的第一端部設於該針頭組裝部311的第二端部。該本體31形成一延伸孔317,該延伸孔317貫穿該桿部313的第一、第二端部,且延伸進入該針頭組裝部311,且連通於該組裝孔3113。該桿部313形成二剖槽3131,該二剖槽3131自該桿部313的第二端部往該桿部313的第一端部的方向延伸,且與該延伸孔317相通。該桿部313的頂端對應該二剖槽3131之處突出一凸塊3133。該二滑塊315設於該針頭組裝部311的第一端部,且突出於該針頭組裝部311的第一端部的二側,且分別設於該二滑槽27中。藉此,該針座30的本體31可藉由該二滑塊315沿著該二滑軌27移動而滑移於該開關20的中空槽24。該翼片組33包括一結合部331及二翼片333。該結合部331呈中空管狀而形成一插孔3311。該本體31的桿部313插設於該結合部331的插孔3311,且該結合部331的一端抵靠於該凸塊3133。該二翼片333分別設於該結合部331的二側。
該彈片40設於該基座10的頂座13的容置槽133中。該彈片40包括一第一夾片41、一第二夾片43及一連板45。該第一、第二夾片41、43之間保持一段距離而界定一夾持空間47。其中該第一夾片41面向該第二夾片43一側形成一夾孔411,該夾孔411與該夾持空間47相通。該第二夾片43面向該第一夾片41的一側的頂面突出一夾板431。該連板45設於該第一、第二夾片41、43的一端之間。其中該彈片40的材質為金屬。
該針頭50設於該針座30,且穿過該基座10的穿孔17。在本實施例中,該針頭50呈彎折狀而具有一垂直段51及一水平段53。該垂直段51的一端設於該針頭組裝部311的組裝孔3113,另端穿過該組裝孔3113、該第一夾片41的夾孔411及該基座10的穿孔17且末端為一尖頭端。其中該垂直段51的軸線穿過該交叉點P1。其中該垂直段51的直徑大於該第一夾片41的夾孔411。藉此,該彈片40的連板45提供一彈性力給予該第一、第二夾片41、43,該第一夾片41的夾孔411的孔璧夾住該針頭50的垂直段51的一邊,該第二夾片43的夾板431夾住該針頭50的垂直段51的另一邊,如圖4所示。該水平段53設於該針座30的本體31的延伸孔317。在其他實施例中,該針頭50亦可只有包含該垂直段51而呈直桿狀。
以下將說明本發明之安全醫用針具的扎針方式。
請參閱圖5,在使用者的皮膚上相對一中央靜脈植入座的位置標記出一第一標記線L3及一第二標記線L4,該第一、第二標記線L3、L4交會處為該針頭50的垂直段51的一插入點P2。該第一、第二基準線L、L2分別對準該第一、第二標記線L3、L4,使該交叉點P1對準該插入點P2。其中圖5是從俯視的角度觀之,所以所述第一、第二基準線L1、L2與所述第一、第二標記線L3、L4在圖5上是重疊的,所述交叉點P1與所述插入點P2在圖5上是重疊的,先予敘明。
請參閱圖2A及圖6,將該針頭50的垂直段51的尖頭端扎入皮膚1,並穿過皮下組織而進入該中央靜脈植入座2,該基座10的底座11的底面貼抵於皮膚表面。然後藉由本發明之安全醫用針具進行抽血或是輸送血液、營養物、靜脈輸液、化療藥物或其他藥物等從該針頭50經過該中央靜脈植入座2及一導管3後進入病患的靜脈中。此時,該開關20位於第一位置,該開關20的第一端部21遠離該針座30的本體31的針頭組裝部311的弧形轉 角3111,該二滑塊315位於該二彎曲段271中,該針座30整個位於該開關20的中空槽24中且靠近該基座10的頂座13的頂面,該桿部313位於該連結壁151的頂部的凹弧槽1531。其中該針頭50的垂直段51會被癒合的皮下組織包覆住及/或被凝結的血液固定在該中央靜脈植入座2中。
值得一提的是,本發明之安全醫用針具在使用的過程中,經常需要消毒。消毒的方式是將整個安全醫用針具一體向上拉起(圖未示)。此時,該底座11不會黏在皮膚1上,而與皮膚1保持一點縫隙,該縫隙足以讓沾有酒精或其他消毒用的藥劑的棉棒進入,以對該底座11下方的皮膚1消毒。
以下將說明本發明之安全醫用針具的拔針方式。
請參閱圖7,是本發明之安全醫用針具之第一實施例之開關旋轉至第二位置之示意圖。將該開關20自第一位置往第二位置的方向旋轉。該開關20自第一位置旋轉至第二位置的過程中,該開關20的第一端部21沿著該二坡道155移動,且沿著該針頭組裝部311的弧形轉角3111進入該針頭組裝部311的底部與該基座10的頂座13的頂面之間,該針頭50的垂直段51進入該開關20的第一端部21的長孔25,該二滑塊315沿著該二彎曲段271的輪廓移動至該二直線段273。當該開關20位於第二位置時,該開關20的第一端部21插入該針頭組裝部311的底部與該基座的頂座的頂面之間,且移動該針座30遠離該基座10的頂座13的頂面,而該限位桿23的二端位該二限位槽1571中。同時,該針座30帶動該針頭50向上移動。藉此,被黏針的針頭50的垂直段51稍微移動,以破壞該針頭50的垂直段51與皮下組織之間的鍵結力量及/或該針頭50的垂直段51與血液之間的鍵結力量,以脫離皮下組織的包覆及/或凝結的血液的影響。
然後,使用者可藉由其中一手的手指按壓住該基座10於皮膚表面,並藉由另一手的二手指抓握住該翼片組33的二翼片333。該針座30藉由 該二滑塊315沿著該二直線段273移動通過該二定位段275的小徑部2751後,定位於該二定位段275的大徑部2753,而該針座30的本體31也抵靠於該開關20的擋止部221。該針座30遠離該基座10,且該針頭50的垂直段51離開該基座10的穿孔17及該彈片40而位於該基座10的頂座13的頂面的上方,如圖8所示。藉此,該針頭50的垂直段51完全從皮膚被拔出。此時,該彈片40的第一、第二夾片41、43則藉由該連板45的彈性力而呈相互交錯狀,如圖9所示。
請參閱圖10,是本發明之安全醫用針具之第二實施例之剖面圖。本發明之安全醫用針具之第二實施例與第一實施例大致相同,差別在於,該開關20’的第一端部21’的末端延伸距離較第一實施例的開關20的第一端部21的末端延伸距離長。據此,該開關20’位於第一位置時,該開關20’的第一端部21’的末端抵靠於該針座30的本體31的針頭組裝部311的底部與該基座10的頂座13的頂面之間,而且該針頭組裝部311的底部與該基座10的頂座13的頂部保持一段距離。此外,第二實施例的操作方式及原理與第一實施例相同,故在此不予贅述。
以下為本發明所能達成的各種進步性功效:
一、本發明之安全醫用針具藉由側面斜切的方式以開關20將針座30向上抬高遠離該基座10,帶動該針頭50稍微移動,達到破壞該針頭50的垂直段51與皮下組織之間的鍵結力量及/或該針頭50的垂直段51與血液之間的鍵結力量,以脫離皮下組織的包覆及/或凝結的血液的影響,使醫護人員只要輕輕出力即可將該針頭50的垂直段51拔出,減少患者的疼痛感,並可降低針頭50脫手的風險。
二、該針座30藉由該二滑塊315沿著該二滑軌27的直線段273移動,使該針頭50的垂直段51從皮膚中拔除的手段相對傳統拔除手段較為和緩,可減少患者的疼痛感,並可降低針頭脫手的風險。
三、該針頭50的垂直段51從皮膚中被拔除後,該針座30可藉由二滑塊315定位在該二滑軌27的定位段275的大徑部2753而定位在該開關20上,達到防止針頭50滑落的功效。況且,該針頭50的垂直段51的尖頭端還可受到該開關20、該樞座15的二側壁151及該擋塊1573的保護,完全不會滑出扎傷醫護人員或患者。由於該針座30已可藉由二滑塊315定位於該二滑槽27的定位段275的大徑部2753。藉此,本發明之安全醫用針具亦可選擇不包括該彈片40。
四、本發明之安全醫用針具不用將任何元件從該基座10上分離,即可將整個安全醫用針具一體拉起進行消毒,該基座10的底座11不會黏在皮膚1上。
五、本發明之安全醫用針具的基座10體積小且該針座30可相對該基座10移動。藉此,在扎針時,該基座10及該針座30的翼片組33的二翼片333不會擋到醫護人員的視線。而且,該第一、第二基準線L1、L2分別對準使用者的皮膚1上的第一、第二標記線L3、L4,該交叉點P1對準使用者的皮膚1上的插入點P2,該針頭50的垂直段51的軸線穿過該交叉點P1,使醫護人員能夠準確地將針頭50扎入正確位置。
六、該彈片40在未夾持該針頭50的垂直段51時,該彈片40的第一、第二夾片41、43藉由該連板45的彈性力而呈相互交錯狀,使該夾孔411被第二夾片43擋住,如圖9所示。藉此,該彈片40除了原本夾住固定該針頭50的垂直段51,使其免於晃動的功效之外,還可達到當該彈片40不再夾住 該針頭50的垂直段51時,防止該針頭50的垂直段51再穿過該基座10的穿孔17之功效。
以上所述者僅為用以解釋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並非企圖據以對本發明做任何形式上之限制,是以,凡有在相同之創作精神下所作有關本發明之任何修飾或變更,皆仍應包括在本發明意圖保護之範疇。
10‧‧‧基座
11‧‧‧底座
13‧‧‧頂座
19‧‧‧對準結構
191‧‧‧底座剖槽
193‧‧‧對準槽
195‧‧‧頂座剖槽
197‧‧‧對準塊
20‧‧‧開關
21‧‧‧第一端部
271‧‧‧彎曲段
273‧‧‧直線段
315‧‧‧滑塊
333‧‧‧翼片
50‧‧‧針頭

Claims (10)

  1. 一種安全醫用針具,包括:一基座,形成一穿過其頂、底面的穿孔;一開關,可旋轉地設於該基座的頂面且具有一第一端部及一第二端部;一針座,可移動地設於該開關;以及一針頭,設於該針座且穿過該基座的穿孔,其中,該開關位於一第一位置時,該針座靠近該基座的頂面,該開關位於一第二位置時,該開關的第一端部插入該針座的底部與該基座的頂面之間,且移動該針座遠離該基座的頂面,且該針座帶動該針頭向上移動。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安全醫用針具,其中該基座包括一樞座,該樞座設於該基座的頂面且包括二側壁及二樞軸,該二樞軸設於該二側壁,該開關形成一中空槽,該針座可移動地設於該中空槽,該開關的二側分別形成一樞孔,該二樞軸分別設於該二樞孔中。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安全醫用針具,其中該開關的二側分別形成一滑槽,各滑槽具有一彎曲段及一直線段,該二彎曲段靠近該開關的第一端部,該二直線段自該二彎曲段往該開關的第二端部的方向延伸,該針座的本體包括二滑塊,該二滑塊分別設於該二滑槽中,該開關位於第一位置時,該二滑塊位於該二彎曲段中,該開關自第一位置旋轉至第二位置的過程中,該二滑塊沿著該二彎曲段的輪廓移動至該二直線段,然後該二滑塊沿著該二直線段移動至 靠近該開關的第二端部,使該針座遠離該基座,且該針頭離開該基座的穿孔而位於該基座的頂面的上方。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安全醫用針具,其中各滑槽具有一定位段,各定位段包括一小徑部及一大徑部,該二定位段的小徑部連通於該二直線段遠離該二彎曲段的一端及該二定位段的大徑部之間,該二滑塊通過該二定位段的小徑部後,定位於該二定位段的大徑部。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安全醫用針具,其中該開關的形成一長孔,該長孔設於該第一端部且沿著該第一端部的延伸方向延伸且貫穿該開關的第一端部的末端,該開關旋轉於第一、第二位置之間時,該針頭進出該開關的第一端部的長孔。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安全醫用針具,其中該樞座包括二坡道,該二坡道設於該二側壁的內側,各坡道包括一第一弧形道、一直線道及一第二弧形道,該直線道設於該第一、第二弧形道之間,該開關的第一端部呈弧形,該開關於旋轉於第一、第二位置之間時,該開關的第一端部沿著該二坡道移動。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安全醫用針具,其中該樞座包括一限位機構,該開關位於第二位置時,該開關抵頂於該限位機構。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安全醫用針具,其中該針座包括一本體及一翼片組,該本體可移動地設於該開關,該翼片 組包括一結合部及二翼片,該結合部設於該本體,該二翼片分別設於該結合部的二側。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安全醫用針具,其中該基座包括一對準結構,該對準結構形成第一基準線及一第二基準線,該第一、第二基準線相交形成一交叉點,該針頭的軸線穿過該交叉點。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安全醫用針具,更包括一彈片,該彈片設於該基座且選擇性地夾住該針頭。
TW104121200A 2015-06-30 2015-06-30 安全醫用針具 TW20170012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4121200A TW201700120A (zh) 2015-06-30 2015-06-30 安全醫用針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4121200A TW201700120A (zh) 2015-06-30 2015-06-30 安全醫用針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700120A true TW201700120A (zh) 2017-01-01

Family

ID=584006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4121200A TW201700120A (zh) 2015-06-30 2015-06-30 安全醫用針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201700120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694139B2 (en) Fluid flow control device with retractable cannula
ES2717472T3 (es) Sujeción de catéter integrada y dispositivo de acceso tipo "Luer"
US20120123386A1 (en) Intradermal injection adapter
BR102012031692A2 (pt) cateter intravenoso periférico de segurança com sistema de punção indolor e rápido
NZ589835A (en) Manually retracted safety needle with rigid wing structure
US20080154198A1 (en) Needle insertion assistance device
JPH05501071A (ja) 動脈/静脈への液体移送システム
CN106573103B (zh) 用于插入导管管子的方法和装置
KR20210057728A (ko) 카테터 안정화 플랫폼, 시스템 및 방법
BR112015017563B1 (pt) Dispositivo de acesso vascular para inserção reprodutível de uma cânula
TW201700120A (zh) 安全醫用針具
KR102118833B1 (ko) 수액주사용 카테터
US20190224470A1 (en) Catheter clamp
CN210521492U (zh) 一种无损伤针辅助拔针器
CN209361515U (zh) 输液港拔针保护器
CA2980536A1 (en) Device for int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a port in an umbilical vessel
Ball The early development of intravenous apparatus
CA3175190A1 (en) Devices,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subclavian vein catheter placement
KR20230135460A (ko) 정맥 카테터
Day Act FAST with intraosseous infusion
Lau Percutaneous Insertion of Hickman Central Venous Catheter: Jugular Approa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