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640533A - 磁性元件 - Google Patents
磁性元件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201640533A TW201640533A TW104114998A TW104114998A TW201640533A TW 201640533 A TW201640533 A TW 201640533A TW 104114998 A TW104114998 A TW 104114998A TW 104114998 A TW104114998 A TW 104114998A TW 201640533 A TW201640533 A TW 201640533A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winding
- area
- primary
- winding area
- magnetic component
- Prior art date
Links
Landscapes
- Coils Of Transformers For General Use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實施例提供一種磁性元件,其包含一繞線基座、一磁芯組、一第一繞線與一第二繞線。繞線基座具有一本體、一貫穿通道與一引腳座。本體具有一一次側繞線區與一二次側繞線區。貫穿通道貫穿本體。而引腳座則由本體之一側延伸而出。磁芯組之部分穿設於貫穿通道。第一繞線與第二繞線分別具有二出線端。第一繞線繞設於一次側繞線區,且第二繞線繞設於二次側繞線區。第一繞線之二出線端與第二繞線之二出線端係固設於引腳座。
Description
本發明提供一種磁性元件,特別係為關於一種具有初級繞線與次級繞線之出線端位置同側之磁性元件。
磁性元件為電器設備(如,電源供應器)運作時不可或缺的基本構件。一般來說,該磁性元件包含電器設備中的變壓器且係利用電能、磁能轉換感應的原理來調整不同之電壓,以達到電器設備能夠適用之範圍。
若電器設備欲輸出更高瓦數的電力,需多個該磁性元件並聯且次級繞線需採用分開繞組的方式,始可達到電器設備之輸出端所需的電流密度。然,由於該磁性元件生產製程與高度的限制,該些磁性元件將佔據大範圍之電路板面積。此外,該磁性元件需利用一隔板以隔離一次側與二次側以滿足安規需求(例如,磁性元件在高空5000米以上,一次側與二次側之間需要有一規範距離),但該隔板會產生一固定之漏感值。此漏感值越大,電力損耗越大;此漏感值越小,電力損耗越小。因此,為了降低該隔板所造成之漏感值以提高該磁性元件之轉換效率,該磁性元件之繞線通常使用更粗的線徑或是採用並繞堆疊的方式纏繞在對應繞線區。且需要在製程上提高焊錫溫度來確保焊錫良率,並增加套管或是增加防止短路的膠布以確保磁性元件的品質。
本發明在於提供一磁性元件,其可在不影響轉換效率下縮小整體磁性元件的體積。此外,該磁性元件不會受到生產製程與高度限制,且可同時達到電器設備之輸出端所需的電流密度。
本發明實施例提供一種磁性元件,該磁性元件包含一繞線基座、一磁芯組、一第一繞線與一第二繞線。該繞線基座具有一本體、一貫穿通道與一引腳座。該本體具有一一次側繞線區與一二次側繞線區,該貫穿通道貫穿該本體,且該引腳座由該本體之一側延伸而出。該磁芯組係部分穿設於該貫穿通道。以及該第一繞線與該第二繞線分別具有二出線端。該第一繞線繞設於該一次側繞線區,且該第二繞線繞設於該二次側繞線區。該第一繞線之該二出線端與該第二繞線之該二出線端固設於該引腳座。使得該第一繞線之該二出線端與該第二繞線之該二出線端同側。
本發明實施例更提供一種磁性元件,上述磁性元件包含一繞線基座、一磁芯組、一第一繞線與一第二繞線。繞線基座具有一本體、一貫穿通道、一第一引腳座與一第二引腳座。本體具有一一次側繞線區與一二次側繞線區,該貫穿通道貫穿該本體,該第一引腳座由該本體之一側延伸而出,且該第二引腳座由該本體之另一側延伸而出。該磁芯組之部分穿設於該貫穿通道。以及該第一繞線與該第二繞線分別具有二出線端。該第一繞線繞設於該一次側繞線區,且該第二繞線繞設於該二次側繞線區。該第一繞線之該二出線端其中之一固設於該第一引腳座且該第一繞線之該二出線端其中之另一固設於該第二引腳座,或者該第一繞線之該二出線端固設於該第一引腳座。而該第二繞線之該二出線端係固設於該第一引腳座。使得該第一繞線之至少一出線端與該第二繞線之該二出線端同側。
為使能更進一步瞭解本發明之特徵及技術內容,請參閱以下有關本發明之詳細說明與附圖,但是此等說明與所附圖式僅係用
來說明本發明,而非對本發明的權利範圍作任何的限制。
100、200‧‧‧磁性元件
112、112a、112b、212、212a‧‧‧本體
114、214‧‧‧貫穿通道
116、116a、116b‧‧‧引腳座
117、117a、117b、217、217a‧‧‧接腳
216、216a‧‧‧第一引腳座
218、218a‧‧‧第二引腳座
219、219a‧‧‧接腳
110、110a、110b、210、210a‧‧‧繞線基座
120、220‧‧‧磁芯組
121、221‧‧‧第一磁芯部
122、222‧‧‧第二磁芯部
121a、122a‧‧‧軸心部
121b、122b‧‧‧側柱
130、230‧‧‧蓋體
132、232‧‧‧中空部
A1、A1a、C1、A2、A2a、C2、B1、B1a、B1b、B2、B2a、B2b、D1a、D2a、D1b、D2b‧‧‧出線端
BD、BD1、BD2、BD3、BD4‧‧‧隔板
ML1、ML2‧‧‧第一繞線
SL1、SL1a、SL1b、SL2a、SL2b‧‧‧第二繞線
SBD1、SBD3‧‧‧第一子隔板
SBD2、SBD4‧‧‧第二子隔板
YN1、ZN1‧‧‧一次側繞線區
YN2、YN3、ZN2、ZN3‧‧‧二次側繞線區
圖1A是本發明一實施例之磁性元件的爆炸示意圖。
圖1B是本發明一實施例之磁性元件的組合示意圖。
圖1C是本發明一實施例之繞線基座的仰視示意圖。
圖1D是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繞線基座的仰視示意圖。
圖1E是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繞線基座的仰視示意圖。
圖2A是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磁性元件的爆炸示意圖。
圖2B是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磁性元件的組合示意圖。
圖2C是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繞線基座的仰視示意圖。
圖2D是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繞線基座的仰視示意圖。
圖2E是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繞線基座的仰視示意圖。
圖2F是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繞線基座的仰視示意圖。
圖2G是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繞線基座的仰視示意圖。
在下文中,將藉由圖式說明本發明之各種例示實施例來詳細描述本發明。然而,本發明概念可能以許多不同形式來體現,且不應解釋為限於本文中所闡述之例示性實施例。此外,在圖式中相同參考數字可用以表示類似的元件。
本發明揭露一磁性元件,具有初級繞線之至少一出線端與次級繞線之至少一出線端同側。且若設置有該磁性元件之電器設備欲輸出更高瓦數的電力,可於該磁性元件橫向增加二次側的線圈。換言之,相較於習知磁性元件,本發明揭露之該磁性元件不會受到生產製程與高度限制,且可達到該電器設備之輸出端所需的電流密度。以下將進一步介紹本發明揭露之該磁性元件。
首先,請參考圖1A與1B,其顯示本發明一實施例之磁性元
件的爆炸圖與組合圖。如圖1A所示,磁性元件100設置在電器設備(如電源供應器)中,且利用電能、磁能轉換的原理來調整電器設備所需之電壓,以達到電器設備能夠適用的範圍。磁性元件100包含一繞線基座110、一磁芯組120、一蓋體130、一第一繞線ML1與一第二繞線SL1。繞線基座110具有一本體112、一貫穿通道114與一引腳座116。
貫穿通道114係貫穿本體112,且本體112可為一長條狀結構。引腳座116由本體112之一側延伸而出,且設置有複數個接腳117,以與電路板(未繪於圖式)、第一繞線ML1與第二繞線SL1電性連接。在本實施例中,引腳座116由本體112之右側延伸而出,然亦可由本體112之左側延伸而出,本發明對此不作限制。
磁芯組120之部分穿設於貫穿通道114之中。更進一步來說,本實施例之磁芯組120為EE型,其包含第一磁芯部121與第二磁芯部122。第一磁芯部121具有軸心部121a與兩側柱121b,且第二磁芯部122具有軸心部122a與兩側柱122b。第一磁芯部121與第二磁芯部122之軸心部121a、122a穿設於本體112之貫穿通道114內,且其兩側柱121b、122b分別設置於繞線基座110之本體112兩側。本實施例之磁芯組120亦可選用UI型、UU型、EI型、EER型、EFD型與EED型等磁芯組,本發明對此不作限制。蓋體130與繞線基座110組接且具有一中空部132。中空部132係容置有繞線基座110與磁芯組120之軸心部121a與22a,以避免容置在中空部132的繞線基座110與磁芯組之間的磁能轉換受到外界干擾。而磁性元件100亦可根據實際狀況來決定是否設置有蓋體130,本發明對此不作限制。
本體112具有多個繞線區,且第一繞線ML1與第二繞線SL1分別繞設於多個繞線區之中。以下將進一步介紹第一繞線ML1與第二繞線SL1繞設在本體112之多個繞線區之狀況。
請同時參考圖1C,其顯示本發明一實施例之繞線基座的仰視圖。如圖1C所示,本體112具有一個一次側繞線區YN1與一個二次側繞線區YN2,第一繞線ML1繞設在較遠離引腳座116之一次側繞線區YN1且具有二出線端A1與A2。第二繞線SL1繞設在較靠近引腳座116之二次側繞線區YN2且具有二出線端B1與B2。值得注意的是,第一繞線ML1之二出線端A1與A2與第二繞線SL1之二出線端B1與B2係分別固設在引腳座116之多個接腳117其中之一,使得第一繞線ML1之出線端A1與A2與第二繞線SL1之出線端B1與B2同側。據此,蓋體130將蓋設繞線基座110、部分的磁芯組120、部分的第一繞線ML1與部分的第二繞線SL1,俾以組裝成本案之磁性元件100,如圖1B所示。在本實施例中,一次側繞線區YN1代表磁性元件100之初級繞線區,且二次側繞線區YN2代表磁性元件100之次級繞線驅區。而一次側繞線區YN1可設置在較靠近引腳座116的位置,且二次側繞線區YN2的位置可設置在較遠離引腳座116的位置,本發明對此不作限制。
在其他實施例中,磁性元件100可更包含一第三繞線,而第一繞線、第二繞線與第三繞線可交替地設置在對應的繞線區中。如圖1D所示,繞線基座110a之本體112a具有一個一次側繞線區YN1與二個二次側繞線區YN2、YN3。繞線區之間的順序由引腳座116a開始依序為二次側繞線區YN2、一次側繞線區YN1與二次側繞線區YN3(即二次側繞線區YN3設置在一次側繞線區YN1之一側)。第一繞線ML1、第二繞線SL1a與第三繞線SL1b係分別繞設在一次側繞線區YN1、二次側繞線區YN2與YN3,使得本體112a上的繞線順序由引腳座116a開始依序為第二繞線SL1a、第一繞線ML1與第三繞線SL1b。第一繞線ML1具有二出線端A1a與A2a,且第二繞線SL1a與SL1b具有二出線端B1a、B2a、B1b與B2b。值得注意的是,第一繞線ML1之出線端A1a
與A2a、第二繞線SL1a與SL1b之出線端B1a、B2a、B1b與B2b係分別固設在引腳座116a之多個接腳117a其中之一,使得第一繞線ML1之出線端A1a與A2a、第二繞線SL1a與SL1b之出線端B1a、B2a、B1b與B2b同側。
而本體上的繞線區之間的順序亦可任意更動,例如繞線區之間的順序由引腳座開始依序為一次側繞線區YN1、二次側繞線區YN2與YN3(即二次側繞線區YN3設置在二次側繞線區YN2之一側),本發明對此不作限制。此外,第三繞線SL1b對應繞設的繞線區亦可改為一次側繞線區(未繪於圖式),使得繞線基座110a之本體112a具有二個一次側繞線區與一個二次側繞線區。而同樣地,本體上的繞線區之間的順序亦可任意更動,本發明對此不作限制。
以第一繞線作為初級繞線且第二繞線作為次級繞線來說,若電器設備欲輸出更高瓦數的電力,本體112與112a可以橫向增加二次側繞線區,且在增加的二次側繞線區上繞設第二繞線(即橫向增加二次側的線圈),以增加磁能轉電能的量,進而達到電器設備之輸出端所需的電流密度。
此外,請參考圖1A、1C與1D,本體更具有至少一隔板,設置於任二相鄰之繞線區之交界處,以隔離作為一次側與二次側的繞線並滿足安規需求。如圖1C所示,本體112之一次側繞線區YN1與二次側繞線區YN2之交界處設置有隔板BD,以隔離第一繞線ML1(一次側)與第二繞線SL1(二次側)。如圖1D所示,本體112a之一次側繞線區YN1、二次側繞線區YN2與YN3之交界處分別設置有隔板BD1,以隔離第二繞線SL1a(二次側)、第一繞線ML1(一次側)與第二繞線SL1b(二次側)。
再來,請參考圖1E,其顯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繞線基座的仰視圖。在圖1E的繞線基座110b中,本體112b之隔板BD2不同於圖1A-1B的隔板BD與圖1C的隔板BD1。不同的地方在
於,隔板BD2具有一第一子隔板SBD1與一第二子隔板SBD2。第一子隔板SBD1高於第二子隔板SBD2且彼此組設在一起,以形成一階梯狀的結構,意即第一子隔板SBD1與第二子隔板SBD2之間具有一高低落差。而有關繞線基座110b之引腳座116b、多個接腳117b、第一繞線ML1與第二繞線SL1之間的結構與連結關係大致上與圖1C所示之繞線基座110之引腳座116與多個接腳117、第一繞線ML1與第二繞線SL1之間的結構與連結關係相同,故在此不再贅述。
由上述可知,第一子隔板SBD1與第二子隔板SBD2之間形成有階梯狀的結構,使得第一繞線ML1(一次側)與第二繞線SL1(二次側)之間的沿面距離(Creepage Distance)增加,故繞線基座110b可以在相同隔板BD2厚度下具有更高規格的安規需求。而若電器設備欲輸出更高瓦特數的電力,其在相同面積下必需降低電力損耗。此時,若電器設備需要操作在5000米以上的高空,且需滿足安規距離時,隔板之間的距離必需拉開,以達到安規所需之距離。上述方式會升高漏感值而增加變壓器之電力損耗,導製所需的電路板面積提高。因此,在本實施例之第一子隔板SBD1與第二子隔板SBD2之間具有高低落差的結構下,若繞線基座110b之隔板BD2厚度減小時,繞線基座110b仍然可以達到較高的安規需求,以供設置在5000米以上高空的高功率電器設備使用。
接下來,請參考圖2A與2B,其顯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磁性元件的爆炸圖與組合圖。如圖2A所示,磁性元件200係設置在電器設備(如電源供應器)中,且利用電能、磁能轉換的原理來調整電器設備所需之電壓,以達到電器設備能夠適用的範圍。磁性元件200包含一繞線基座210、一磁芯組220、一蓋體230、一第一繞線ML2、一第二繞線SL2a與一第三繞線SL2b。繞線基座210具有一本體212、一貫穿通道214、一第一引腳座216
與一第二引腳座218。磁芯組220具有一第一磁芯部221與一第二磁芯部222。蓋體230具有一中空部232。
本實施例之磁性元件200不同於前一實施例之磁性元件100的地方在於,本實施例的第一引腳座216由本體212之右側延伸,且第二引腳座218由本體212之左側延伸。本體212具有多個繞線區,且第一繞線ML2、第二繞線SL2a與第三繞線SL2b分別繞設於多個繞線區之中。以下將進一步介紹第一繞線ML2、第二繞線SL2a與第三繞線SL2b繞設在本體212之多個繞線區之狀況。
請同時參考圖2C,其顯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繞線基座的仰視圖。如圖2C之繞線基座210所示,本體212具有一個一次側繞線區ZN1、二個二次側繞線區ZN2與ZN3,第二繞線SL2a繞設在較靠近第一引腳座216之二次側繞線區ZN2且具有二出線端D1a與D2a。第三繞線SL2b繞設在較靠近第二引腳座218之二次側繞線區ZN3且具有二出線端D1b與D2b。而第一繞線ML2則繞設在第二繞線SL2a與第三繞線SL2b中間的一次側繞線區ZN1且具有二出線端C1與C2。
值得注意的是,第一繞線ML2之出線端C2與第二繞線SL2a之二出線端D1a與D2a係分別固設在第一引腳座216之多個接腳217其中之一,使得第一繞線ML2之出線端C2與第二繞線SL2a之出線端D1a與D2a同側。以及第一繞線ML2之出線端C1與第三繞線SL2b之二出線端D1b與D2b係分別固設在第二引腳座218之多個接腳219其中之一,使得第一繞線ML2之出線端C1與第三繞線SL2b之出線端D1b與D2b同側。據此,蓋體230將蓋設繞線基座210、部分的磁芯組220、部分的第一繞線ML2、部分的第二繞線SL2a與部分的第三繞線SL2b,俾以組裝成本案之磁性元件200,如圖2B所示。
在其他實施例中,第一繞線ML2之二出線端C1與C2亦可
固設在同一引腳座之多個接腳其中之一。請同時參考圖2D,第一繞線ML2之出線端C1改以固設在第一引腳座216之多個接腳217其中之一,使得第一繞線ML2之二出線端C1與C2與第二繞線SL2a之出線端D1a與D2a同側。而第三繞線SL2b之二出線端D1b與D2b則分別固設在第二引腳座218之多個接腳219其中之一,使得第三繞線SL2b之出線端D1b與D2b與第一繞線ML2之出線端C1與C2不同側。
而在另一實施例中,繞線基座210之本體212亦可省略第三繞線SL2b且保留第一繞線ML2與第二繞線SL2a。如圖2E所示,第一繞線ML2之出線端C2與第二繞線SL2a之二出線端D1a與D2a係分別固設在第一引腳座216之多個接腳217其中之一,使得第一繞線ML2之出線端C2與第二繞線SL2a之出線端D1a與D2a同側。以及第一繞線ML2之出線端C1固設在第二引腳座218之多個接腳219其中之一,使得第一繞線ML2之出線端C1與第一繞線ML2之出線端C2與第二繞線之出線端D1a與D2a不同側。
當然,第一繞線ML2之二出線端C1與C2亦可固設在與第二繞線SL2a之二出線端D1a與D2a同一引腳座之多個接腳其中之一。如圖2F所示,第一繞線ML2之出線端C1改以固設在第一引腳座216之多個接腳217其中之一,使得第一繞線ML2之二出線端C1與C2與第二繞線SL2a之出線端D1a與D2a同側。第二引腳座218之多個接腳219則不會繞設有第一繞線與第二繞線之出線端。
而本體212上的繞線區之間的順序亦可任意更動,例如繞線區之間的順序由第一引腳座216至第二引腳座218依序為一次側繞線區ZN1、二次側繞線區ZN2與ZN3(即二次側繞線區ZN3設置在二次側繞線區ZN2之一側),本發明對此不作限制。此外,第三繞線SL2b對應繞設的繞線區亦可改為一次側繞線區(未繪
於圖式),使得繞線基座210之本體212具有二個一次側繞線區與一個二次側繞線區。而同樣地,本體上的繞線區之間的順序亦可任意更動,本發明對此不作限制。
以第一繞線作為初級繞線、且第二繞線與第三繞線作為次級繞線來說,若電器設備欲輸出更高瓦數的電力,本體212可以橫向增加二次側繞線區,且在增加的二次側繞線區上繞設次級繞線(即橫向增加二次側的線圈),以增加磁能轉電能的量,進而達到電器設備之輸出端所需的電流密度。
此外,如圖2A、2C-2F所示,本體212更具有至少一隔板BD3,設置於任二相鄰之繞線區之交界處,以隔離作為一次側與二次側的繞線並滿足安規需求。以圖2C來說,本體212之一次側繞線區ZN1、二次側繞線區ZN2與ZN3之交界處設置有隔板BD3,以隔離第一繞線ML2(一次側)、第二繞線(二次側)SL2a與第三繞線SL2b(二次側)。
再來,請參考圖2G,其顯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繞線基座的仰視圖。在圖2G的繞線基座210a中,本體211A之隔板BD4不同於圖2A、2C-2F的隔板BD3。不同的地方在於,隔板BD4具有一第一子隔板SBD3與一第二子隔板SBD4。第一子隔板SBD3高於第二子隔板SBD4且彼此組設在一起,以形成一階梯狀的結構,意即第一子隔板SBD3與第二子隔板SBD4之間具有一高低落差。而有關繞線基座210a之第一引腳座216a與第二引腳座218a、多個接腳217a與219a、第一繞線ML2、第二繞線SL2a與第三繞線SL2b之間的結構與連結關係大致上與圖2C所示之繞線基座210之第一引腳座216與第二引腳座218、多個接腳217與219、第一繞線ML2、第二繞線SL2a與第三繞線SL2b之間的結構與連結關係相同,故在此不再贅述。
因此,第一子隔板SBD3與第二子隔板SBD4之間形成有階梯狀的結構,使得第一繞線ML2、第二繞線SL2a與第三繞線
SL2b(即初級繞線與次級繞線)之間的沿面距離(Creepage Distance)增加,故繞線基座210a可以在相同隔板BD4厚度下具有更高規格的安規需求。電器設備欲輸出更高瓦特數的電力,其在相同面積下必需降低電力損耗。此時,若電器設備需要操作在5000米以上的高空,且需滿足安規距離時,隔板之間的距離必需拉開,以達到安規所需之距離。上述方式會升高漏感值而增加變壓器之電力損耗,導致所需的電路板面積提高。因此,在本實施例之第一子隔板SBD3與第二子隔板SBD4之間具有高低落差的結構下,若繞線基座210a之隔板BD2厚度減小時,繞線基座210a仍然可以達到較高的安規需求,以供設置在5000米以上高空的高功率電器設備使用。
綜上所述,本發明實施例所提供的磁性元件,其透過配置初級繞線與次級繞線之出現端位置,使得初級繞線之至少一出線端與次級繞線之至少一出線端同側。藉此,磁性元件可在不影響轉換效率下縮小整體磁性元件的體積。此外,若電器設備欲輸出更高瓦數的電力,本發明之磁性元件可以橫向增加二次側的線圈,以增加磁能轉電能的量,使得磁性元件不會受到生產製程與高度限制,且可同時達到電器設備之輸出端所需的電流密度。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之實施例,其並非用以侷限本發明之專利範圍。
100‧‧‧磁性元件
112‧‧‧本體
114‧‧‧貫穿通道
116‧‧‧引腳座
117‧‧‧接腳
110‧‧‧繞線基座
120‧‧‧磁芯組
121‧‧‧第一磁芯部
122‧‧‧第二磁芯部
121a、122a‧‧‧軸心部
121b、122b‧‧‧側柱
130‧‧‧蓋體
132‧‧‧中空部
BD‧‧‧隔板
ML1‧‧‧第一繞線
SL1‧‧‧第二繞線
YN1‧‧‧一次側繞線區
YN2‧‧‧二次側繞線區
Claims (15)
- 一種磁性元件,包含:一繞線基座,具有一本體、一貫穿通道與一引腳座,該本體具有一一次側繞線區與一二次側繞線區,該貫穿通道貫穿該本體,且該引腳座由該本體之一側延伸而出;一磁芯組,部分穿設於該貫穿通道;以及一第一繞線與一第二繞線,分別具有二出線端,該第一繞線繞設於該一次側繞線區,且該第二繞線繞設於該二次側繞線區;其中,該第一繞線之該二出線端與該第二繞線之該二出線端固設於該引腳座。
- 如請求項第1項之磁性元件,其中,該一次側繞線區設置於該二次側繞線區之一側。
- 如請求項第1項之磁性元件,其更包含一第三繞線,且該本體更包含另一該一次側繞線區,該第三繞線繞設於另一該一次側繞線區,且具有二出線端,其中該第三繞線之該二出線端固設於該引腳座,且另一該一次側繞線區設置於該一次側繞線區或該二次側繞線區之一側。
- 如請求項第1項之磁性元件,其更包含一第三繞線,且該本體更包含另一該二次側繞線區,該第三繞線繞設於另一該二次側繞線區,且具有二出線端,其中該第三繞線之該二出線端固設於該引腳座,且另一該二次側繞線區設置於該一次側繞線區或該二次側繞線區之一側。
- 如請求項第1項之磁性元件,其中,該本體更具有至少一隔板,設置於該一次側繞線區與該二次側繞線區之交界處。
- 如請求項第5項之磁性元件,其中,該隔板具有一第一子隔板與一第二子隔板,該第一子隔板高於該第二子隔板且彼此組設在一起,以形成一階梯狀的結構。
- 一種磁性元件,包含:一繞線基座,具有一本體、一貫穿通道、一第一引腳座與一第二引腳座,該本體具有一一次側繞線區與一二次側繞線區,該貫穿通道貫穿該本體,該第一引腳座由該本體之一側延伸而出,且該第二引腳座由該本體之另一側延伸而出;一磁芯組,部分穿設於該貫穿通道;以及一第一繞線與一第二繞線,分別具有二出線端,該第一繞線繞設於該一次側繞線區,且該第二繞線繞設於該二次側繞線區;其中,該第一繞線之該二出線端其中之一固設於該第一引腳座且該第一繞線之該二出線端其中之另一固設於該第二引腳座;其中,該第二繞線之該二出線端固設於該第一引腳座。
- 如請求項第7項之磁性元件,其更包含一第三繞線,且該本體更包含另一該一次側繞線區,該第三繞線繞設於另一該一次側繞線區,且具有二出線端,其中該第三繞線之該二出線端固設於該第二引腳座,且另一該一次側繞線區設置於該一次側繞線區或該二次側繞線區之一側。
- 如請求項第7項之磁性元件,其更包含一第三繞線,且該本體更包含另一該二次側繞線區,該第三繞線繞設於另一該二次側繞線區,且具有二出線端,其中該第三繞線之該二出線端固設於該第二引腳座,且另一該二次側繞線區設置於該一次側繞線區或該二次側繞線區之一側。
- 如請求項第8項之磁性元件,其中,該本體更具有複數個隔板,設置於該一次側繞線區、該二次側繞線區與另一該一次側繞線區之間。
- 如請求項第9項之磁性元件,其中,該本體更具有複數個隔板,設置於該一次側繞線區、該二次側繞線區與另一該二次側繞線區之間。
- 如請求項第10或11項之磁性元件,其中,該些隔板具有一第一子隔板與一第二子隔板,該第一子隔板高於該第二子隔板且彼此組設在一起,以形成一階梯狀的結構。
- 一種磁性元件,包含:一繞線基座,具有一本體、一貫穿通道、一第一引腳座與一第二引腳座,該本體具有一一次側繞線區與一二次側繞線區,該貫穿通道貫穿該本體,該第一引腳座由該本體之一側延伸而出,且該第二引腳座由該本體之另一側延伸而出;一磁芯組,部分穿設於該貫穿通道;以及一第一繞線與一第二繞線,分別具有二出線端,該第一繞線繞設於該一次側繞線區,且該第二繞線繞設於該二次側繞線區;其中,該第一繞線之該二出線端固設於該第一引腳座;其中,該第二繞線之該二出線端固設於該第一引腳座。
- 如請求項第13項之磁性元件,其更包含一第三繞線,且該本體更包含另一該一次側繞線區,該第三繞線繞設於另一該一次側繞線區,且具有二出線端,其中該第三繞線之該二出線端固設於該第二引腳座,且另一該一次側繞線區設置於該一次側繞線區或 該二次側繞線區之一側。
- 如請求項第13項之磁性元件,其更包含一第三繞線,且該本體更包含另一該二次側繞線區,該第三繞線繞設於另一該二次側繞線區,且具有二出線端,其中該第三繞線之該二出線端固設於該第二引腳座,且另一該二次側繞線區設置於該一次側繞線區或該二次側繞線區之一側。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4114998A TWI635519B (zh) | 2015-05-12 | 2015-05-12 | 磁性元件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4114998A TWI635519B (zh) | 2015-05-12 | 2015-05-12 | 磁性元件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640533A true TW201640533A (zh) | 2016-11-16 |
TWI635519B TWI635519B (zh) | 2018-09-11 |
Family
ID=578507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4114998A TWI635519B (zh) | 2015-05-12 | 2015-05-12 | 磁性元件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TW (1) | TWI635519B (zh) |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571470B2 (ja) * | 1996-09-17 | 2004-09-29 | コーセル株式会社 | トランス及びチョークの巻線構造 |
JP4509544B2 (ja) * | 2003-01-21 | 2010-07-21 | 和夫 河野 | 巻線型トランス及びこの巻線型トランスを使用した電源装置 |
JP4522661B2 (ja) * | 2003-03-20 | 2010-08-11 | 田淵電機株式会社 | 1回巻線を有する電磁誘導器 |
JP4876767B2 (ja) * | 2006-08-11 | 2012-02-15 |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 トランス |
TWM359047U (en) * | 2008-12-22 | 2009-06-11 | Hipro Electronics Taiwan Co Ltd | Wire winding structure with segmented winding slot |
TWI435350B (zh) * | 2012-06-05 | 2014-04-21 | Delta Electronics Inc | 變壓器 |
-
2015
- 2015-05-12 TW TW104114998A patent/TWI635519B/zh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I635519B (zh) | 2018-09-1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0033178B2 (en) | Linear electromagnetic device | |
US9899139B2 (en) | Magnetic component | |
US8054152B2 (en) | Transformer | |
US10373754B2 (en) | Power supply module having two or more output voltages | |
EP3159903B1 (en) | Resonant high current density transformer | |
JP2015065413A (ja) | トランス | |
US8564396B2 (en) | Laminar transformer having double-face secondary winding | |
US9171665B2 (en) | Integrated inductor assemblies and methods of assembling same | |
TW201541481A (zh) | 具多氣隙之磁性組件 | |
US20130321114A1 (en) | Transformer | |
EP3026681B1 (en) | Compact twin-shaft bobbin structure | |
US8508323B2 (en) | Transformer | |
US20110102119A1 (en) | Resonant transformer | |
US8410885B2 (en) | Combined transformer | |
TWI635519B (zh) | 磁性元件 | |
JP2008205212A (ja) | トランス | |
CN210865834U (zh) | 变压器及其磁芯 | |
CN210722717U (zh) | 一种平板变压器 | |
US20120182115A1 (en) | Building-block-combined-type high power transformer | |
US12131858B2 (en) | Transformer | |
KR20130084342A (ko) | 트랜스포머 | |
US20240233994A1 (en) | Skeletonless winding and magnetic assembly | |
JP6564751B2 (ja) | 整流回路モジュール、及び、電源装置 | |
US20230298802A1 (en) | Choke assembly and electric conversion device | |
KR20150139851A (ko) | 통합된 접지 구조를 갖는 회로 기판 자성 구성요소 및 제조 방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