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639609A - 一種咳痰管路 - Google Patents
一種咳痰管路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201639609A TW201639609A TW105113897A TW105113897A TW201639609A TW 201639609 A TW201639609 A TW 201639609A TW 105113897 A TW105113897 A TW 105113897A TW 105113897 A TW105113897 A TW 105113897A TW 201639609 A TW201639609 A TW 201639609A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coughing
- tube
- suction
- suction hole
- cover
- Prior art date
Links
- 206010036790 Productive cough Disease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9
- 238000005259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7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
- 206010011224 Cough Diseas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70
- 208000024794 sputum Diseas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4
- 210000003802 sputum Anatomy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4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Chemical compound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41000190070 Sarracenia purpurea Speci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0000001580 bacteri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0000005494 condens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833 condens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8000002347 inje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9000007924 injection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10000001747 pupil Anatomy 0.000 claims 2
- 230000003014 reinfor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2
- 210000003128 head Anatomy 0.000 claims 1
- 230000000452 restrain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1
- 230000029058 respiratory gaseous ex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4
- 239000007789 ga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2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8000005399 mechanical venti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0000028327 secre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06010002091 Anaesthesia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37005 anaesthesia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0241 respir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1360 synchronis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06010016717 Fistula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4698 Polyethyle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4743 Polypropyle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XECAHXYUAAWDEL-UHFFFAOYSA-N acrylonitrile butadiene styrene Chemical compound C=CC=C.C=CC#N.C=CC1=CC=CC=C1 XECAHXYUAAWDEL-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4676 acrylonitrile butadiene styre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20000122 acrylonitrile butadiene styr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4888 barrier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4140 clea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3890 fistula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12530 fl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1 polypropyl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4800 polyvinyl chlorid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20000915 polyvinyl chlorid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4
- 210000002345 respiratory system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9423 venti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08000028399 Critical Illness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2775 capsul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2627 tracheal intub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804 wi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00838 Al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41000894006 Bacteri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2
- 206010011409 Cross infection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2
- 206010029803 Nosocomial infection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677 Nyl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952 Polyamid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6793 arrhythmia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06010003119 arrhythmia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422 blas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1109 contamin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977 d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835 fib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434 inspir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7769 metal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1778 nylo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2647 polyamid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0573 polyethyl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861 polymer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1155 polypropyl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0935 stainless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1220 stainless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06010003497 Asphyxia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06010021143 Hypoxia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06010022773 Intracranial pressure increased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06010024119 Left ventricular failure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856 abnormal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154 acut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4081 cilia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295 complement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602 cont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20 cutt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47 decrea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826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65 energy consump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004 hemodynam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08000018875 hypoxemia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338 in vitro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08000015181 infectious disease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4072 lung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257 mal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465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4877 mucosa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213 oxygen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642 poly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685 pulmona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1514 reflex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6387 respiratory rat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717 retain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269 spontaneous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954 sterili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659 sterilization and disinf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704 transi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2258 transpor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022 ven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792 warm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7303 wrinkle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16/00—Devices for influencing the respiratory system of patients by gas treatment, e.g. ventilators; Tracheal tubes
- A61M16/0051—Devices for influencing the respiratory system of patients by gas treatment, e.g. ventilators; Tracheal tubes with alarm device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1/00—Suction or pumping devices for medical purposes; Devices for carrying-off, for treatment of, or for carrying-over, body-liquids; Drainage system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39/00—Tubes, tube connectors, tube couplings, valves, access sites or the like, specially adapted for medical use
- A61M39/02—Access site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Anesthesiology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Hematolog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Pulmonology (AREA)
- Vascular Medicine (AREA)
- Emergency Medicine (AREA)
- Orthopedics, Nursing, And Contraception (AREA)
- Respiratory Apparatuses And Protective Means (AREA)
Abstract
一種咳痰管路,包括三通閥(4),該三通閥(4)包括:內部具有一封閉空間的本體(15),其上設置有第一埠(17)、第二埠(18)和第三埠(19);能夠透過變形的方式封閉該第一埠(17)的彈性元件(16,23),彈性元件(16,23)設置在第一埠(17)與本體(15)的結合處;以及設置在本體(15)上的進排氣口(21),透過進排氣口(21)的進氣或排氣能夠使彈性元件(16,23)變形;測控管路(2),其用於將從三通閥(4)採集到的氣體壓力信號傳輸至咳痰機,並且,咳痰機透過測控管路(2)來控制該進排氣口(21)的進氣或排氣。本發明能夠實現病人、呼吸機和咳痰機之間的氣路連通。。
Description
本發明係關於醫用器械,更詳細地說係關於一種同時用於咳痰機和呼吸機的咳痰管路。
臨床上有很多病人部分或者全部喪失自主呼吸能力,醫護人員會根據具體情況為他們提供無創機械通氣或有創機械通氣,以此來幫助病人維持呼吸迴圈、改善氧合及恢復有效的自主呼吸。其中有創通氣是指需通過經口或經鼻氣管插管或通過氣管切開等方式建立人工氣道的機械通氣。危重病人建立人工氣道後,自身的咳嗽反射減弱,上呼吸道加溫加濕功能被剝奪,纖毛自潔作用減弱,氣道分泌物增多(見 “規範氣道管理模式對成人危重患者院內轉運品質的影響[J]”,唐貴榮、蔣仕銀,華夏醫學,2011,24(2):216-217),及時有效的清理呼吸道是保障有效機械通氣治療、挽救危重病人的關鍵因素之一。
目前醫護人員清理病人呼吸道分泌物的主要手段是用吸痰管進行手動吸痰操作。但是這種清理呼吸道分泌物方式有很多缺點。吸痰過於頻繁可能導致不必要的氣管黏膜損傷,增加肺部感染幾率,加重低氧血症和急性左心衰竭;吸痰不及時又可能造成呼吸道不通暢、通氣量降低、窒息甚至心律失常。有研究表明,吸痰可能導致下列併發症的發生,如心律失常、氣道損傷、顱內壓增高、血流動力學異常等,從而影響病人的康復。
現在有了與呼吸機聯合使用的全自動咳痰機,用於清除患者氣道分泌物的醫療設備,適用於使用呼吸機提供有創(invasive)機械通氣的病人。該全自動咳痰機的原理是利用模擬正常人的生理咳嗽機制,在呼吸機給病人施加一個吸氣流量後,快速地對病人施加一個突然地、短促的呼氣氣流,促使病人的氣道分泌物向外排出。咳痰機在工作時需要建立與呼吸機及病人有效連通的氣體通路,並且需要能夠控制呼吸機與病人之間的氣路的通斷,並且還能夠監測病人的機械通氣情況,如吸氣起止點、呼氣起止點、潮氣量、呼吸壓力等。因此,對於全自動咳痰機,需要一種配合其功能的咳痰管路。
現有技術中有呼吸管路。目前臨床上應用的呼吸管路主要有單管路型和雙管路型兩種。根據臨床需要呼吸管路結構和材質會有所不同,例如常見的還有雙管路加強筋型、雙管路可伸縮型、雙管路加強筋積水杯型、雙管路可伸縮積水杯型等。單管路是為麻醉機或呼吸機與面罩之間建立一個單向氣體通道,用於將麻醉機或呼吸機輸出的氣體通過呼吸閥輸送到面罩中,供病人吸入,病人呼出的氣體經面罩排除體外。圖1顯示了雙管路加強筋積水杯型呼吸管路。雙管路是用於麻醉機或呼吸機與病人之間建立一個呼吸連接通道。雙管路包括管路54和管路55,這兩個管路的埠透過Y形件52連接到一起,透過轉換接頭51與病人氣道連接。管路55是將麻醉機或呼吸機輸出的氣體輸送給病人,管路54是將病人呼出的氣體通過麻醉機或呼吸機排除體外。管路54上設置有積水杯53,積水杯53用於處理管路內的結露,並保持管路正常通氣,降低液體再通過管路進入呼吸機內部或病人呼吸道的風險。現有的呼吸管路均只能在呼吸機與病人之間建立氣路連接,無法將全自動同步咳痰機接入其中。
本發明的目的就是為全自動同步咳痰機提供一套咳痰管路,以滿足全自動同步咳痰機的建立與呼吸機和病人的氣路連接、控制呼吸機氣路通斷、監測病人機械通氣情況等方面的需求。
本發明的目的就是發明一種咳痰管路,該咳痰管路有三個氣路介面,其中第一個氣路介面通過氣管插管(病人管路)同病人連接,第二個氣路介面通過呼吸管路與呼吸機連接,第三個氣路介面與全自動同步咳痰機連接,從而建立起病人、呼吸機、全自動同步咳痰機之間的氣路連接,並能根據病人的呼吸情況以及咳痰設置適時的開啟或關閉氣路連接中的呼吸機氣路,從而為全自動同步咳痰機的正常工作提供氣路基礎。
具體地,本發明的咳痰管路包括三通閥,該三通閥包括:內部具有一封閉空間的本體,本體上設置有第一埠、第二埠和第三埠,其中,第一埠為與呼吸機連通的呼吸機埠,第二埠為與咳痰機連通的咳痰機埠,第三埠作為與病人氣道連通的病人埠;能夠透過變形的方式封閉所述第一埠的彈性元件,該彈性元件設置在本體內,在第一埠與本體的結合處;以及進排氣口,進排氣口設置在本體上,透過進排氣口的進氣或排氣能夠使彈性元件變形;
本發明的咳痰管路還包括測控管路,其用於將從三通閥和節流裝置採集到的氣體壓力信號傳輸至咳痰機,並且,咳痰機透過測控管路來控制所述進排氣口的進氣或排氣。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的優點包括:
1、能夠實現病人、呼吸機、咳痰機三者之間的氣路連通;
2、能夠為咳痰機監測病人吸氣起止時間、呼氣起止時間、潮氣量等呼吸參數提供資料獲取點;
3、能夠根據咳痰機給出的氣動信號控制通往呼吸機的氣路支路的通斷,回應速度快,密封性好。
4、採用國內國際通用介面形式和尺寸,能與醫院現有呼吸機、氣管插管、密閉式吸痰管等醫療設備及器具有效連接。
5、咳痰管路本身不需要供電,更安全、低耗能;
6、採用的結構形式和材料方便滅菌處理,批量生產能過做到以無菌狀態供應。
7、成本低,能夠實現大批量生產,能夠作為一次性用品使用,有效降低交叉感染的發生幾率。
下面參照附圖描述本發明的實施方式,其中相同的部件用相同的附圖標記表示。
咳痰管路的第一實施方式
圖2顯示了本發明的咳痰管路的一個實施例的結構圖。咳痰管路包括三通閥4、測控管路2和咳痰機軟管9。
三通閥4用於連接三個氣路:呼吸機氣路、咳痰機氣路和病人氣路。優選地,三通閥4分別透過呼吸機管路、咳痰機管路、病人管路分別與呼吸機、咳痰機、病人相連。咳痰機根據採集的病人呼吸的壓力和流量信號,監測病人呼吸情況、判斷病人呼吸是否滿足咳痰要求、確定咳痰起止時間。當病人正常呼吸時,咳痰機透過其內部閥門關閉咳痰機軟管9,使得呼吸機管路和病人氣路相通,由呼吸機向病人正常進行機械通氣。當咳痰機判斷病人需要咳痰時,透過測控管路2操作三通閥4關閉呼吸機管路,使得咳痰機軟管9與病人管路相通,並在咳痰機軟管9中產生負壓,輔助病人咳痰。
優選地,所述咳痰機管路還包括節流裝置20,節流裝置20、測控管路2和咳痰機內的壓力感測器構成一差壓式流量計。節流裝置20採用文丘裡管原理,節流裝置20上設置上、下(以圖2所示豎直方向而言)兩個壓力檢測口,檢測經過的氣體的壓力並透過測控管路2傳輸到咳痰機(未示出)。節流裝置20與呼吸機埠17相連接,節流裝置20再與呼吸機相連接(可透過軟管與呼吸機相連接)。
優選地,咳痰機軟管9為螺紋管,螺紋管內壁光滑,無褶皺或者凹槽,因而氣體流經螺紋管時阻力小,有利於保證咳痰效果。咳痰機軟管9還可以是波紋管或可伸縮式呼吸管等常用呼吸管結構形式。
本發明的咳痰管路是三通管路結構,分別與病人、呼吸機、咳痰機相連接;通過對球囊閥控制呼吸機氣路的通斷,在切斷呼吸機氣路的同時完成咳痰動作。而且,本發明的咳痰管路具有壓力和流量信號採集點,咳痰機能夠以此來監測病人的呼吸情況(包括呼氣起止點、吸氣起止點、潮氣量等參數),能夠在不中斷呼吸機機械通氣的情況下完成對病人的輔助排痰,而且能夠在不中斷呼吸機機械通氣的情況下完成開放式手動吸痰和密閉式手動吸痰。
下面參照圖3至圖9詳細描述三通閥4的結構。
三通閥的第一實施方式
圖3為的三通閥的第一實施方式的立體圖,其採用球囊作為彈性元件。圖4為圖3所示的三通閥處於第一狀態的剖視圖。圖5為圖3所示的三通閥處於第二狀態的剖視圖
三通閥包括本體15,本體15內部具有一封閉空間。本體15上設置有進排氣口21,本體15上還設置有三個氣道埠:第一埠(呼吸機埠)17、第二埠(咳痰機埠)18和第三埠(病人埠)19,從而可以連接三個氣路:呼吸機氣路、咳痰機氣路和病人氣路。具體而言,呼吸機埠17通過呼吸軟管(未示出)連接到呼吸機,形成呼吸機氣路。咳痰機埠18通過咳痰機軟管9連接到咳痰機,形成咳痰機氣路。病人埠19通過病人管路連接到病人的氣道,形成病人氣路,從而建立起病人、呼吸機、咳痰機之間的氣路連接。呼吸機埠17、咳痰機埠18、病人埠19為符合行業標準(《YY 1040.1-2003 麻醉和呼吸設備 圓錐接頭 第1部分:錐頭與錐套》)的內圓錐接頭或外圓錐接頭,可以是15mm尺寸的,也可以是22mm尺寸的。
本體15為一中空結構,在本體15內部,在本體15與呼吸機埠17的結合處,設置有彈性元件16,彈性元件16變形後能夠封閉所述第一埠17。圖中彈性元件16顯示為球囊16(見圖4),下面以球囊16為例描述本發明,但本發明的保護範圍不限制於此,具有相同工作原理的部件均可以應用在本發明中而涵蓋於本發明的
球囊16能夠被充氣和排氣。對球囊16的充氣和排氣通過進排氣口21實現。進排氣口21連接到球囊16。球囊16在充氣後可封閉呼吸機埠17,使得呼吸機管路關閉。在需進氣時,咳痰機經由進排氣口21向球囊16內充氣,使得球囊16膨脹並封閉呼吸機埠17。在需要排氣時,咳痰機打開進排氣口21,球囊16排氣,使得球囊16收縮至自然狀態並打開呼吸機埠17。一般來說,呼吸機正常工作時,球囊16是處於自然狀態的,即未膨脹的,呼吸機提供的氣體通過呼吸機埠17、病人埠19傳送至病人。在咳痰機向病人施加咳痰動作時,咳痰機向球囊16充氣,球囊16膨脹並封閉呼吸機埠17。
圖4顯示了三通閥4處於打開狀態下的剖視圖,此時呼吸機埠17是開放的,呼吸機提供的氣流可以通過呼吸機埠流經三通閥4輸送給病人。圖5顯示了三通閥4處於封閉狀態下的剖視圖,此時呼吸機埠17是被膨脹後的球囊16封閉的,咳痰機可以向病人施加咳痰動作。可選的,球囊16可以用其他開關或閥替代,只要其能夠受控打開或阻塞呼吸機埠17。
進一步,所述病人埠19上設置有病人氣道壓力檢測口22。測控管路2將採集自三通閥上的病人氣道壓力檢測口22和呼吸機埠17上的壓力信號傳遞給咳痰機,同時將咳痰機給出的氣動控制信號傳遞給球囊16。測控管路2為聯排管,根據實際需要可選用管路數更多或更少的聯排管作為測控管路2。檢測病人氣道壓力是為咳痰機判斷病人呼吸情況提供依據,如判斷病人呼吸頻率、呼吸起止時間、呼吸峰值壓力等資訊,同時為了能在呼吸機或球囊閥發生故障,導致呼吸機無法為病人提供持續有效的機械通氣,病人有窒息危險時,也就是病人氣道壓力維持在某一數值範圍(如15至30cmH2
O)一定時間(例如10秒)時,咳痰機可以發出警報。
在使用時,三通閥應保持圖3所示的豎直狀態,這樣可以避免痰液和其他分泌物污染球囊16,同時也避免痰液和其他分泌物污染堵塞病人氣道壓力檢測口22或球囊16。
三通閥的第二實施方式
圖6為三通閥的第二實施方式的爆破圖。圖7為圖6所示三通閥的剖視圖。
本體15包括第一本體構件15A、第二本體構件15B和第三本體構件15C,三者卡合組合成本體15。本體15設計為可拆卸的,是為了以方便更換相對容易損耗的球囊16。第一本體構件15A上設置有呼吸機埠17和咳痰機埠18。第二本體構件15B上設置有病人埠19。第二本體構件15B上具有開孔,該開孔與球囊16的囊口對齊,且大小一致。第三本體構件15C上設置有進排氣口21。一般來說,進排氣口21較小,球囊16的囊口比較大,所以第三本體構件15C具有蓋,該蓋可覆蓋第二本體構件15B上所述與球囊16的囊口對齊的開孔,且該蓋上具有小孔,該小孔與進排氣口21相通。
球囊16放置在靠近呼吸機埠17與本體15的介面處,與本體共同形成單獨封閉空間。優選地,在該介面處放置加強筋17A,當球囊充氣膨脹時,加強筋17A可以對球囊16進行限位,防止球囊16的底部過度變形。
在三通閥4的第一實施方式中,三通閥4的優選使用狀態為豎直的。在第二實施方式中,三通閥4的使用狀態可以是平放的(如圖6所示),水準放置時可能有冷凝水、痰液等流向三通閥並彙集在此處,為了防止這些液體影響三通閥,特別是影響球囊16。可在三通球囊閥殼體內部設置阻隔臺階17B。阻隔臺階17B設置在本體15內部,在呼吸機埠17和本體15的連介面、咳痰機埠18與本體15的連介面之間。阻隔臺階17B具有一定高度以阻擋所述冷凝水、痰液等。阻隔臺階17B不能將本體15分隔成密閉的兩個空間,因為本體15是三通管,需要呼吸機埠17、咳痰機埠18和病人埠19三方可通氣。阻隔臺階17B如圖6所示設置在第一本體構件15A及第二本體構件15B上。
本實施方式中,呼吸機埠、咳痰機埠、病人埠為符合行業標準(《YY 1040.1-2003 麻醉和呼吸設備 圓錐接頭 第1部分:錐頭與錐套》)的內圓錐接頭或外圓錐接頭,其中呼吸機埠和病人埠為15mm內圓錐接頭,咳痰機埠為15mm外圓錐介面。
呼吸機埠17和咳痰機埠18沿相反方向傾斜地與本體15連接,這是為了留出與呼吸機管路(未示出)和咳痰機軟管9連接的空間。
三通閥的第三實施方式
圖7至圖9顯示了三通閥4的第三實施方式,第三實施方式是在第一實施方式的基礎上,將球囊16替換為片式膜片23。同時改變第三本體構件15C的結構,使其適合固定片式膜片23,並能與之形成單獨封閉空間。片式膜片23同球囊一樣,能夠被壓縮氣體驅動變形以封閉呼吸機埠17。圖9顯示了一種片式膜片23的軸測剖視圖。圖8顯示了採用圖9所示片式膜片作為彈性元件的三通閥的剖面圖。
片式膜片23與球囊16相比,具有回應速度更快、密封效果更好的特點,但球囊16具有更高的可靠性。
三通閥4不僅可以用於氣路,也可以用於液體。
下面參照圖10和圖11詳細描述節流裝置20的結構。
圖10顯示了的節流裝置20的立體圖,圖11顯示了的節流裝置20的剖視圖。節流裝置20的為一段圓管,包括:第一穩流段20A、喉部20B和第二穩流段20C。喉部20B位於第一穩流段20A和第二穩流段20C之間。節流裝置20的內徑不是均勻的,喉部20B的內徑比第一穩流段20A和第二穩流段20C小。流體流經這個內徑變小的部位(喉部20B)時會因為流通截面變小導致流經喉部前與流經喉部後的流體的壓力出現不為零的差值,通過此差值即可推斷出流體的流量。
第一穩流段20A和第二穩流段20C的內徑不變或變化很小。如內徑是變化的,那麼變化趨勢是:越接近喉部20B內徑越小。
優選的,第一穩流段20A和第二穩流段20C與喉部20B的內表面通過圓弧過渡連接。
優選的,第一穩流段20A和第二穩流段20C的內徑比圓管兩端介面部的內徑小。
優選的,在喉部20B前後分別設置有一個壓力採集口31。
優選的,兩個壓力採集口31分別設置在第一穩流段20A和第二穩流段20C上。
優選的,節流裝置20是對稱結構,取垂直於節流裝置主體軸線的、與兩端距離相等的平面,節流裝置相對於該平面呈對稱結構。
優選的,節流裝置20的兩端採用符合呼吸管接頭行業標準尺寸,以便於接入呼吸管路,以及與三通閥4連接。優選的,採用15mm規格的行業標準錐形接頭尺寸。優選的,喉部20B最小內徑為8mm,喉部20B長度為2.5mm。優選的,第一穩流段20A和第二穩流段20C的內徑為分別10mm,長度分別為10mm。優選的,喉部20B兩側壓力採集口31的內徑為2.5mm。優選的,壓力採集口31距離喉部20B的中心6mm。
可選的,本節流裝置20可與其他管路或管路元件、管路接頭、管路閥門等結構做成一個整體。
節流裝置20的製造材料可以是PP(聚丙烯)、PE(聚乙烯)、ABS(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PVC(聚氯乙烯)、尼龍(聚醯胺纖維)等高分子材料,也可以是其他材料,如不銹鋼、鋁合金等金屬材料。
咳痰管路的第二實施方式
圖12顯示了本發明的咳痰管路的另一個優選實施方式。本實施方式,在本發明的咳痰管路的第一實施方式的基礎上,增加了更多的組成部分,以使其能夠更好的配合咳痰機工作。
其中,管卡1能夠使測控管路2更好的佈置。下面參照圖13至圖18來描述管卡1的結構。
管卡的第一實施方式
圖13至圖14顯示了管卡1的第一實施方式。管卡1用於通過卡接的方式將測控管路2固定在咳痰機軟管9外表面上。管卡1包括管卡主體41,管卡主體41為一個帶缺口圓環(第一帶缺口圓環),圓環的內徑比咳痰機軟管管9外徑略小,例如小2mm,以便將咳痰機軟管9比較緊地夾持住。
管卡的材料可以是PP(聚丙烯)、PE(聚乙烯)、ABS(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PVC(聚氯乙烯)、尼龍(聚醯胺纖維)等高分子材料。採用此類材料的優點是,安裝時,管卡主體41比較容易打開以裝入咳痰機軟管9。管卡的材料也可以是其他材料,如不銹鋼、鋁合金等金屬材料。採用此類材料在安裝時,需要採用柔軟的咳痰機軟管9,以便擠入管卡主體41中,但是管卡採用此材料會堅固耐用。
管卡主體41的圓心角優選地大於180°並小於360°,更優選地在240°至320°之間。管卡主體41的壁寬D(見圖13,即管卡主體41的圓環的前後兩平面之間的距離)可以大於等於0.5mm並小於等於10mm,推薦值為5mm。管卡主體41的壁厚H(見圖14,管卡主體41的圓環內圈壁至外圈壁之間的距離)可以大於等於0.5mm並小於等於5mm,推薦值為2mm~3mm。
管卡主體41的外圈表面上分佈有第二帶缺口圓環42,第二帶缺口圓環42最優位置為:與管卡主體41的圓環缺口相對的外圈上。更優選地,第二帶缺口圓環42的缺口與管卡主體41的圓環缺口開口方向相反,更優選地,兩個缺口中心在一條直線上。第二帶缺口圓環42用於將測控管路2通過卡接的方式固定在管卡1上,從而實現將測控管路2固定在咳痰機軟管9上的目的,使得測控管路2使用過程中的佈局、走向更合理,減少纏繞、打結、非預期的彎折等現象。
優選地,第二帶缺口圓環42的圓心角必須大於180°並小於360°,更優選地為240°至320°之間。第二帶缺口圓環42的壁寬d2(見圖13,即第二帶缺口圓環42的圓環的前後兩平面之間的距離)可以大於等於0.5mm並小於等於10mm,推薦值為5mm。第二帶缺口圓環42的壁厚h2(見圖14,第二帶缺口圓環42的圓環內圈壁至外圈壁之間的距離)可以大於等於0.5mm並小於等於3mm,推薦值為1.5mm。為了製造方便,第二帶缺口圓環42的壁寬d2可以等於管卡主體41的壁寬D。
優選地,可以在管卡主體41上增加更多的小尺寸帶缺口圓環,目的是可以固定更多的管路。
優選地,管卡主體41的末端分別設有兩個第三帶缺口圓環43。兩個第三帶缺口圓環43的圓心分佈在以管卡主體41的圓心為圓心的同心圓上,優選地,兩個第三帶缺口圓環43的圓心角必須大於180°並小於360°,更優選地為240°至320°之間。第三帶缺口圓環43的壁寬d3(第三帶缺口圓環43的圓環的前後兩平面之間的距離)可以大於等於0.5mm並小於等於10mm,推薦值為5mm。第三帶缺口圓環43的壁厚h3(第三帶缺口圓環43的內圈壁至外圈壁之間的距離)可以大於等於0.5mm並小於等於3mm,推薦值為1.5mm。為了製造方便,第三帶缺口圓環43的壁寬d3和壁厚h3均可以等於第二帶缺口圓環42的壁寬d2和壁厚h2。
管卡的第二實施方式
圖15至圖16顯示了管卡的第二實施方式。與第一實施方式不同的是,管卡主體41的外圈表面上分佈有兩個缺口相對的第二帶缺口圓環42,第二帶缺口圓環42最優位置為:與管卡主體41的圓環缺口相對的外圈上,且與管卡主體41的圓環缺口相對於管卡主體41的圓環圓心呈中心對稱。第二帶缺口圓環42用於將測控管路2透過卡接的方式固定在管卡1上,從而實現將測控管路2固定在咳痰機軟管9上的目的,使得測控管路2使用過程中的佈局、走向更合理,減少纏繞、打結、非預期的彎折等現象。
兩個第二帶缺口圓環42的缺口呈相對分佈。兩個第二帶缺口圓環42的圓心分佈在以管卡主體41的圓心為圓心的同心圓上,兩個第二帶缺口圓環42圓心之間的圓弧弧長,與測控管路2的聯排管路(見圖17和圖18)最外兩根管圓心之間的中心距E(見圖18)相等。兩個第二帶缺口圓環42的內徑與聯排管路的外徑相同。優選地,兩個第二帶缺口圓環42的圓心角必須大於180°並小於360°,更優選地為240°至320°之間。第二帶缺口圓環42的壁寬d2(第二帶缺口圓環42的圓環的兩平面之間的距離)可以大於等於0.5mm並小於等於10mm,推薦值為5mm。第二帶缺口圓環42的壁厚h2(第二帶缺口圓環42的圓環的內圈壁至外圈壁之間的距離)可以大於等於0.5mm並小於等於3mm,推薦值為1.5mm。或者,為了製造方便,第二帶缺口圓環42的壁寬d2可以等於管卡主體41的壁寬D。
優選地,在管卡主體41的兩個第二帶缺口圓環42之間的外表面上還設置有圓弧凹陷44,圓弧凹陷44的數量與聯排管路中除去兩端管路以外的管的數量相同。圓弧凹陷44的作用是使得聯排管路的每個管路都能卡到一個凹陷中。優選地,圓弧凹陷44的內徑與聯排管路的管的外徑相同。優選地,兩個相鄰圓弧凹陷44所在的圓環的中心之間的距離等於聯排管路的兩個相鄰管的中心之間的距離。
優選地,可以在管卡主體41的其他部位設置更多的小尺寸帶缺口圓環,可成對出現,也可以是單個出現,也可以是多個同時出現,尺寸特徵同上。增加更多的小尺寸帶缺口圓環的目的是可以將更多的聯排管路和單根管路固定在咳痰機軟管9上。在第二實施方式中也包括第三帶缺口圓環43,其結構與第一實施方式相同,在此不再贅述。
本實施方式針對現有管路固定架不便於固定聯排管路的缺點,並針對咳痰機軟管9為單管的性質,在固定架上設置適合尺寸的、開口相對的帶缺口圓環,使聯排管路能夠更方便、有效的固定在固定架上,從而使測控管路2和咳痰機軟管9能形成一束連接穩固、緊湊的管路組,使咳痰機軟管9和測控管路2的佈局更合理,並有效改善測控管路2纏繞、打結、非預期的彎折等現象,並提高安裝操作效率和便捷性。
進一步,咳痰機輔助病人排痰時病人咳出的痰液一般暫存在病人管路中,隨後由醫務人員進行清理。但是對於重症患者,呼吸管路、咳痰機管路和病人管路需要時刻連通,即使在清理痰時,也不能將病人管路拆下進行清理。為此,本實施方式的咳痰管路還包括儲痰接頭7(見圖12),儲痰接頭7安裝在病人埠19上。儲痰接頭7用於臨時儲存從病人體內排出的痰液和其他分泌物。
儲痰接頭7為三通接頭,為了能夠儲痰,儲痰接頭7設計為由一個水準管和一個豎直管連接而成(水準和豎直以圖12中所示方向為參考)。水準管和豎直管可以垂直地連接,從而儲痰接頭7具有一個豎直接口,兩個水準介面。豎直管的介面連接到三通閥4的病人埠。水準管的一個介面連接到病人連接軟管5,病人連接軟管5不安裝時,可以由密封蓋6密封。水準管的中間可以有向下凹陷以用來儲痰。水準管的另一個介面由吸痰蓋8遮蓋。儲痰接頭7連接到三通閥4的病人埠上。三通閥4的另外兩個埠,一個連接咳痰機軟管9,另一個透過節流裝置20連接到呼吸機管路(未示出),節流裝置20檢測到的氣體壓力通過測控管路2傳輸至咳痰機,咳痰機根據氣體壓力及預設程式來控制打開或關閉三通閥4。
下面參照圖19至圖24來描述咳痰蓋8的結構。
圖19為本發明的吸痰蓋的立體圖。圖20為本發明的吸痰蓋的另一個視角的立體圖,其中蓋的一部分被切除以清楚地顯示吸痰蓋的結構。圖21為圖19所示吸痰蓋的正視圖。圖22為沿圖21中的線B-B的剖視圖。圖23為圖19所示吸痰蓋展開後的俯視圖。圖24為沿圖23中的線A-A的剖視圖。
如圖19至圖24所示,吸痰蓋8具有蓋板和側封邊。側封邊用於包裹住儲痰接頭7的管口。蓋板上具有吸痰孔24和吸痰孔堵25,吸痰孔堵25用於將吸痰孔24密封。
在一個優選實施方式中,如圖20、圖22和圖24所示,吸痰蓋8還包括吸痰孔圍邊37,吸痰孔圍邊37從蓋板內側延伸而出,包圍吸痰孔24,與吸痰孔24同心。吸痰孔圍邊37為圓環狀並具有一定錐度,吸痰孔圍邊37與吸痰孔24接觸一側直徑較大,另一側直徑較小,直徑較小一側稱為吸痰孔圍邊口38,吸痰孔圍邊口38用於與吸痰孔堵25貼合以加強密封性。吸痰孔堵25包括堵頭27,堵頭27為圓柱體,堵頭27的頭部為圓錐狀以方便插入吸痰孔24中。在堵頭27的遠離頭部一定距離處設有凹槽,所述距離以能夠使頭部完全穿過蓋體厚度並與吸痰孔圍邊口38充分貼合為准,可以再適當加大該距離。所述凹槽的作用為,插入堵頭27的頭部到凹槽位置時即可。而且,凹槽的寬度為不小於吸痰孔24周圍的蓋板厚度,凹槽處的吸痰孔堵25的直徑大於吸痰孔24的直徑,以使得吸痰孔24和吸痰孔堵25之間的密封效果更好。
優選地,吸痰孔24的直徑略大於臨床上常用的吸痰管(未示出)的直徑,本實施方式中吸痰孔24的直徑為4.8mm。
優選地,吸痰孔24周圍的蓋厚度比其他位置的蓋厚度小,以利於吸痰孔堵25插入,以及不同尺寸吸痰管(未示出)的插入。
優選地,吸痰孔堵25還包括把手28。把手28為從堵頭27尾部凸出的凸起,方便插入和拔出堵頭27,圖中顯示了把手28的形狀為扇形,顯然把手28不限制為此形狀。
優選地,吸痰孔堵25還包括第一連接件29。第一連接件29一端位於堵頭27和把手28的結合處,可以與堵頭27和把手28一體形成。第一連接件29的另一端位於蓋的側封邊上,當然也可以設在蓋的其他位置。
優選地,吸痰孔堵25還包括第一連接件29。第一連接件29一端位於堵頭27和把手28的結合處,可以與堵頭27和把手28一體形成。第一連接件29的另一端位於蓋的側封邊上,當然也可以設在蓋的其他位置。
具體使用時,可先將吸痰孔堵25從吸痰孔24中拔出,並將吸痰管(未示出)從吸痰孔24中伸入儲痰接頭7中進行吸痰。此過程中無須終止呼吸機及咳痰機的工作。吸痰蓋8的另一種使用方法為:將吸痰蓋8從儲痰接頭7上取下,使儲痰接頭7上之前被吸痰蓋8封閉的介面完全開啟,僅保留固定環26套在儲痰接頭7上,以便於醫護人員進行吸痰及進行其他處置。此種用法因使氣路系統洩漏速度過大而導致呼吸機及咳痰機報警。
在圖12所示的咳痰管路中,兩個咳痰機軟管9之間可連接積水杯10,防止水蒸氣凝結後回流到病人體內。積水杯10具有杯體和杯蓋,杯蓋上連接有三通管,兩個埠分別左右連接咳痰機軟管9,第三個埠與杯體連接。
優選地,咳痰機軟管9的末端連接細菌篩檢程式14。細菌篩檢程式14用於過濾從病人肺內和氣道內抽出的氣體,防止病菌污染咳痰機。
進一步,咳痰機要連接測控管路2,測控管路2具有多條管線,如何能簡潔、正確的將多條管線進行連接,是非常必要的。而且對於醫療器械,也是非常重要的。在本發明中,測控管路2透過測控管路接頭12連接到咳痰機。優選地,可以透過螺母11將測控管路接頭12鎖緊在咳痰機上。優選地,測控管路接頭12和咳痰機之間加裝O型圈13,用於確保測控管路接頭12和咳痰機對應介面之間的密封性。
下面參照圖25至圖30來描述測控管路接頭12的結構。
測控管路接頭的第一實施方式
圖25顯示了本發明的用於防錯裝多個管線的測控管路接頭12的第一實施方式。圖26顯示了圖25所示的測控管路接頭12的正視圖。圖27顯示了沿圖26中的線A-A的剖視圖。
測控管路接頭12包括接頭主體33和防錯裝銷34。
接頭主體33可以根據需要設計為合適的形狀和厚度,圖25中顯示為盤狀。接頭主體33上具有2個防錯裝銷34,防錯裝銷34設置在接頭主體33一側,也就是說,防錯裝銷34不能對稱地設置在接頭主體33上。防錯裝銷34可以只位於接頭主體33一側,即不穿透接頭主體33。接頭主體33上開有多個孔,分別用於容納一根管線。
防錯裝銷34圖示為圓柱體,根據實際需要可以是其他形狀。防錯裝銷34的作用是配合測控管路接頭12所插入的配件的介面形狀,相應地,所述配件上應有容納所述防錯裝銷34的防錯裝孔(未示出)。從而,只有防錯裝銷34與所述防錯裝孔相對時,才能把測控管路接頭12連接到所述配件上。因此,當管線正確穿入接頭主體33的孔時,就能保證把測控管路接頭12與待插入的配件正確連接,不會把把管線連錯。
具體的,使用時,先將特定管線安裝於接頭主體33上的特定孔中,然後將測控管路接頭12安裝於預期要安裝的位置,在本實施方案中,安裝於咳痰機的測控管路安裝座(未示出)上。測控管路安裝座上設置有與防錯裝銷34相互補的防錯裝孔(未示出),及與各管線相對應的安裝孔(未示出)。因防錯裝銷34為非對稱設置,以錯誤安裝方式安裝測控管路接頭12時會導致防錯裝銷34不能進入對應的防錯裝孔中,防錯裝銷34將與測控管路安裝座發生干涉導致測控管路接頭12不能處於預期位置。因為這種錯誤非常容易被操作者注意到,從而實現了在同時連接多條管線的同時防止管線錯誤安裝。
本實施方式中,防錯裝銷34的數量為2個,但防錯裝銷34的數量不局限於2個,也可以為1個、3個或其他數量。防錯裝銷34具備有效防錯裝功能的關鍵在於其在測控管路接頭12上必須非對稱佈置。且防錯裝銷的長度不宜過短,否則會減弱防錯裝銷的功能。本實施方式中,防錯裝銷的長度為5mm。
測控管路接頭的第二實施方式
圖28顯示了本發明的測控管路接頭12的第二實施方式的立體圖。圖29為圖28所示測控管路接頭12的正視圖。圖30為圖28所示測控管路接頭12的側視圖。
在第一實施方式的基礎上,本實施方式的測控管路接頭12進一步包括管線引導管35,管線引導管35位於所述接頭主體33的所述孔中,管線引導管35可以與接頭主體33一體成形。管線引導管35插入管線中。管線引導管35為空心圓柱結構,外表面具有錐度,直徑較管線內徑大,本實施方案中,管線引導管35的直徑較管線內徑大1.5mm。管線引導管35利於管線的插接和固定。
本實施方式的測控管路接頭12的接頭主體33的中心還具有防變形孔36。當測控管路接頭12採用高分子材料注塑成型時,防變形孔36有助於測控管路接頭12的材料均勻分佈,從而降低了測控管路接頭12成型時發生非預期的收縮變形的幾率和程度。
咳痰管路的第三實施方式
圖31顯示了本發明的咳痰管路的又一個實施方式。與圖12所示的實施方式相比的區別是,儲痰接頭7由密閉式吸痰管23代替,從而進一步降低交叉感染的發生幾率。
惟以上所述者,僅為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但不能以此限定本發明實施之範圍;故,凡依本發明申請專利範圍及發明說明書內容所作之簡單的等效改變與修飾,皆仍屬本發明專利涵蓋之範圍內。
1‧‧‧管卡
2‧‧‧測控管路
4‧‧‧三通閥
5‧‧‧病人連接軟管
6‧‧‧密封塞
7‧‧‧儲痰接頭
8‧‧‧吸痰蓋
9‧‧‧咳痰機軟管
10‧‧‧積水杯
11‧‧‧螺母
12‧‧‧測控管路接頭
13‧‧‧O型圈
14‧‧‧細菌篩檢程式
15‧‧‧本體
15A‧‧‧第一本體構件
15B‧‧‧第二本體構件
15C‧‧‧第三本體構件
16‧‧‧球囊
17‧‧‧呼吸機埠
17A‧‧‧加強筋
17B‧‧‧阻隔臺階
18‧‧‧咳痰機埠
19‧‧‧病人埠
20‧‧‧節流裝置
20A‧‧‧第一穩流段
20B‧‧‧喉部
20C‧‧‧第二穩流段
21‧‧‧進排氣口
22‧‧‧病人氣道壓力檢測口
23‧‧‧密閉式吸痰管
24‧‧‧吸痰孔
25‧‧‧吸痰孔堵
26‧‧‧固定環
27‧‧‧堵頭
28‧‧‧把手
29‧‧‧第一連接件
30‧‧‧第二連接件
31‧‧‧壓力採集口
33‧‧‧接頭主體
34‧‧‧防錯裝銷
35‧‧‧管線引導管
36‧‧‧防變形孔
37‧‧‧吸痰孔圍邊
38‧‧‧吸痰孔圍邊口
41‧‧‧管卡主體
42‧‧‧第二帶缺口圓環
43‧‧‧第三帶缺口圓環
44‧‧‧圓弧凹陷
51‧‧‧轉換接頭
52‧‧‧Y形件
53‧‧‧積水杯
54‧‧‧管路
55‧‧‧管路
2‧‧‧測控管路
4‧‧‧三通閥
5‧‧‧病人連接軟管
6‧‧‧密封塞
7‧‧‧儲痰接頭
8‧‧‧吸痰蓋
9‧‧‧咳痰機軟管
10‧‧‧積水杯
11‧‧‧螺母
12‧‧‧測控管路接頭
13‧‧‧O型圈
14‧‧‧細菌篩檢程式
15‧‧‧本體
15A‧‧‧第一本體構件
15B‧‧‧第二本體構件
15C‧‧‧第三本體構件
16‧‧‧球囊
17‧‧‧呼吸機埠
17A‧‧‧加強筋
17B‧‧‧阻隔臺階
18‧‧‧咳痰機埠
19‧‧‧病人埠
20‧‧‧節流裝置
20A‧‧‧第一穩流段
20B‧‧‧喉部
20C‧‧‧第二穩流段
21‧‧‧進排氣口
22‧‧‧病人氣道壓力檢測口
23‧‧‧密閉式吸痰管
24‧‧‧吸痰孔
25‧‧‧吸痰孔堵
26‧‧‧固定環
27‧‧‧堵頭
28‧‧‧把手
29‧‧‧第一連接件
30‧‧‧第二連接件
31‧‧‧壓力採集口
33‧‧‧接頭主體
34‧‧‧防錯裝銷
35‧‧‧管線引導管
36‧‧‧防變形孔
37‧‧‧吸痰孔圍邊
38‧‧‧吸痰孔圍邊口
41‧‧‧管卡主體
42‧‧‧第二帶缺口圓環
43‧‧‧第三帶缺口圓環
44‧‧‧圓弧凹陷
51‧‧‧轉換接頭
52‧‧‧Y形件
53‧‧‧積水杯
54‧‧‧管路
55‧‧‧管路
圖1為現有技術的呼吸管路的結構。 圖2為本發明的咳痰管路的第一實施例的結構圖。 圖3為本發明的三通閥的第一實施方式的立體圖。 圖4為圖3所示的三通閥處於第一狀態的剖視圖。 圖5為圖3所示的三通閥處於第二狀態的剖視圖。 圖6為本發明的三通閥的第二實施方式的爆破圖。 圖7為圖6所示三通閥的剖視圖。 圖8為本發明的三通閥的第三實施方式的剖面圖。 圖9為圖8中的彈性元件的軸測剖視圖。 圖10為本發明的節流裝置的立體圖。 圖11為圖10所示的節流裝置的剖視圖。 圖12為本發明的咳痰管路的第二實施例的結構圖。 圖13為本發明的管卡的第一實施方式的立體圖。 圖14為圖13所示的管卡的正視圖。 圖15為本發明的管卡的第二實施方式的立體圖。 圖16為圖15所示的管卡的正視圖。 圖17為一種聯排管路的立體圖。 圖18為圖17中的聯排管路的正視圖。 圖19為本發明的吸痰蓋的立體圖。 圖20為本發明的吸痰蓋的另一視角的立體圖。 圖21為圖19所示吸痰蓋的正視圖。 圖22為沿圖21中的線B-B的剖視圖。 圖23為圖19所示吸痰蓋展開後的俯視圖。 圖24為沿圖23中的線A-A的剖視圖。 圖25為本發明的測控管路接頭的第一實施方式的立體圖。 圖26為圖25所示的測控管路接頭的正視圖。 圖27為沿圖26中的線A-A的剖視圖。 圖28為本發明的測控管路接頭的第二實施方式的立體圖。 圖29為圖28所示測控管路接頭的正視圖。 圖30為圖28所示測控管路接頭的側視圖。 圖31為本發明的咳痰管路的第三實施例的結構圖。
1‧‧‧管卡
2‧‧‧測控管路
4‧‧‧三通閥
5‧‧‧病人連接軟管
6‧‧‧密封塞
7‧‧‧儲痰接頭
8‧‧‧吸痰蓋
9‧‧‧咳痰機軟管
11‧‧‧螺母
12‧‧‧測控管路接頭
13‧‧‧O型圈
14‧‧‧細菌篩檢程式
20‧‧‧節流裝置
Claims (31)
- 一種咳痰管路,包括: 三通閥(4),該三通閥(4)包括: 內部具有一封閉空間的本體(15),本體(15)上設置有第一埠(17)、第二埠(18)和第三埠(19),其中,第一埠(17)為與呼吸機連通的呼吸機埠,第二埠(18)為與咳痰機連通的咳痰機埠,第三埠(19)作為與病人氣道連通的病人埠; 能夠透過變形的方式封閉該第一埠(17)的彈性元件(16,23),該彈性元件(16,23)設置在本體(15)內,在第一埠(17)與本體(15)的結合處;以及 進排氣口(21),進排氣口(21)設置在本體(15)上,透過進排氣口(21)的進氣或排氣能夠使彈性元件(16,23)變形; 測控管路(2),其用於將從三通閥(4)採集到的氣體壓力信號傳輸至咳痰機,並且,咳痰機透過測控管路(2)來控制該進排氣口(21)的進氣或排氣。
- 如請求項第1項所述之咳痰管路,其中該咳痰管路更包括用於採集第一埠(17)的氣體壓力信號的節流裝置(20),節流裝置(20)與呼吸機埠(17)相連接。
- 如請求項第1項所述之咳痰管路,其中本體(15)包括第一本體構件(15A)、第二本體構件(15B)和第三本體構件(15C),三者組合構成本體(15),第一埠(17)和第二埠(18)位於第一本體構件(15A)上,第三埠(19)位於第二本體構件(15B)上,進排氣口(21)位於第三本體構件(15C)上。
- 如請求項第1項所述之咳痰管路,其中該彈性元件(16,23)為球囊(16)或膜片(23)。
- 如請求項第3項所述之咳痰管路,其中該本體(15)還包括用於對膨脹的彈性元件(16,23)的底部進行限位的加強筋(17A),加強筋(17A)設置在本體(15)內,位於呼吸機埠(17)與本體(15)的介面處。
- 如請求項第1項所述之咳痰管路,其中該本體(15)還包括用於阻擋流入本體(15)內的液體的阻隔臺階(17B),阻隔臺階(17B)設置在本體(15)內部,在呼吸機埠(17)和本體(15)的連介面、咳痰機埠(18)與本體(15)的連介面之間。
- 如請求項第1項所述之咳痰管路,其中第二本體構件(15B)上具有開孔,彈性元件(16,23)與該開孔對齊,該第三本體構件(15C)具有蓋,該蓋具有與進排氣口(21)相通的孔,該蓋遮蓋第二本體構件(15B)的該開孔。
- 如請求項第1項所述之咳痰管路,其中呼吸機埠(17)和咳痰機埠(18)沿相反方向傾斜地與本體(15)連接。
- 如請求項第1項所述之咳痰管路,其中第三埠(19)上設置有用於檢測病人氣道壓力的病人氣道壓力檢測口(22)。
- 如請求項第2項所述之咳痰管路,其中節流裝置(20)為一段圓管,包括: 第一穩流段(20A)、喉部(20B)和第二穩流段(20C),喉部(20B)位於第一穩流段(20A)和第二穩流段(20C)之間,喉部(20B)的內徑比第一穩流段(20A)和第二穩流段(20C)小;以及 兩個壓力採集口(31),分別設置在喉部(20B)前後的圓管上。
- 如請求項第10項所述之咳痰管路,其中第一穩流段(20A)和第二穩流段(20C)的內徑不變,或者,第一穩流段(20A)和第二穩流段(20C)的內徑越接近喉部(20B)越小。
- 如請求項第11項所述之咳痰管路,其中第一穩流段(20A)和第二穩流段(20C)的內徑比圓管兩端介面的內徑小。
- 如請求項第10項所述之咳痰管路,其中兩個壓力採集口(31)分別設置在第一穩流段(20A)和第二穩流段(20C)上。
- 如請求項第1項所述之咳痰管路,其中該咳痰管路進一步包括管卡(1),管卡(1)包括: 管卡主體(41),管卡主體(41)為帶缺口圓環;和 第二帶缺口圓環(42),第二帶缺口圓環(42)設置在管卡主體(41)的外圈表面上。
- 如請求項第14項所述之咳痰管路,其中第二帶缺口圓環(42)的數量為一個,圓環缺口與管卡主體(41)的圓環缺口方向相反,且兩個缺口中心在一條直線上。
- 如請求項第14項所述之咳痰管路,其中第二帶缺口圓環(42)的數量為兩個,位於與管卡主體(41)的圓環缺口相對的外圈上,兩個第二帶缺口圓環(42)的缺口方向相對。
- 如請求項第16項所述之咳痰管路,其中管卡主體(41)包括用於容納聯排管路的圓弧凹陷(44),圓弧凹陷(44)設置在兩個第二帶缺口圓環(42)之間的管卡主體(41)的外圈表面上,該圓弧凹陷(44)的數量為兩個第二帶缺口圓環(42)所用於夾持的聯排管路中除去兩端管路以外的管的數量,且每一個圓弧凹陷(44)用於容納聯排管路中的一個管。
- 如請求項第14項所述之咳痰管路,其中該管卡還包括:兩個缺口相對的第三帶缺口圓環(43),第三帶缺口圓環(43)設置在管卡主體(41)的圓環缺口末端。
- 如請求項第14項所述之咳痰管路,其中兩個第二帶缺口圓環(42)的圓心和兩個第三帶缺口圓環(43)的圓心均位於以管卡主體(41)的圓心為圓心的同心圓上。
- 如請求項第14項所述之咳痰管路,其中管卡主體(41)的圓心角在180°~360°之間,管卡主體(41)的壁寬D在0.5mm~10mm之間,管卡主體(41)的壁厚H在0.5mm~5mm之間;第二帶缺口圓環(42)的圓心角在180°~360°之間,第二帶缺口圓環(42)的壁寬d2在0.5mm~10mm之間,第二帶缺口圓環(42)的壁厚h2在0.5mm~3mm之間。
- 如請求項第1項所述之咳痰管路,其中該咳痰管路進一步包括儲痰接頭(7),儲痰接頭(7)為一三通接頭,一端連接到第三埠(19)上,一端連接到病人氣道,一端連接有吸痰蓋(8),吸痰蓋(8)具有蓋板和側封邊,該吸痰蓋(8)還包括: 吸痰孔(24),吸痰孔(24)位於該吸痰蓋的蓋板上;和 能夠堵住該吸痰孔(24)的吸痰孔堵(25),吸痰孔堵(25)透過插入該吸痰孔(24)來密封該吸痰孔(24)。
- 如請求項第21項所述之咳痰管路,其中吸痰孔堵(25)包括:圓柱體狀的堵頭(27),堵頭(27)的頭部為圓錐狀,堵頭(27)的尾部具有用於卡住吸痰孔(24)周圍蓋板的凹槽。
- 如請求項第22項所述之咳痰管路,其中吸痰孔堵(25)還包括:把手(28),把手(28)為從堵頭(27)尾部凸出的凸起。
- 如請求項第23項所述之咳痰管路,其中該吸痰蓋還包括:圓環狀的吸痰孔圍邊(37),吸痰孔圍邊(37)從蓋板內側延伸而出,包圍吸痰孔(24)並與吸痰孔(24)同心。
- 如請求項第24項所述之咳痰管路,其中吸痰孔圍邊(37)具有錐度,吸痰孔圍邊(37)的遠離吸痰孔(24)一側的吸痰孔圍邊口(38)的直徑比接觸吸痰孔(24)一側的直徑小,從而吸痰孔圍邊口(38)能夠與吸痰孔堵(25)貼合。
- 如請求項第22項所述之咳痰管路,其中吸痰孔堵(25)還包括第一連接件(29),第一連接件(29)一端位於堵頭(27)和把手(28)的結合處,另一端位於該的側封邊上,該吸痰蓋還包括:用於將該吸痰蓋固定到一杆上的固定環(26);和第二連接件(30),第二連接件(30)一端位於固定環(26)上,另一端位於該蓋側封邊上。
- 如請求項第21項所述之咳痰管路,其中吸痰孔(24)周圍的蓋板厚度比其他位置的蓋厚度小,該凹槽處的吸痰孔堵(25)的直徑大於吸痰孔(24)的直徑。
- 如請求項第1項所述之咳痰管路,其中該咳痰管路更包括用於將測控管路(2)安裝到咳痰機的測控管路接頭(12),測控管路接頭(12)包括: 接頭主體(33),接頭主體(33)上具有多個供管線穿過的孔;和 防錯裝銷(34),防錯裝銷(34)非對稱地設置在接頭主體(33)上。
- 如請求項第28項所述之咳痰管路,其中更包括:用於供管線穿過的管線引導管(35),管線引導管(35)位於該接頭主體(33)的該孔中。
- 如請求項第28項所述之咳痰管路,其中該接頭主體(33)的中心設有在注塑成型接頭主體(33)時防止其變形的防變形孔(36)
- 如請求項第1項所述之咳痰管路,其中第二埠(18)透過咳痰機軟管(9)連接到咳痰機,咳痰機軟管(9)中間連接有防止水蒸氣凝結後回流到病人體內的積水杯(10),積水杯(10)具有杯體和杯蓋,杯蓋上連接有三通管,兩個埠分別左右連接咳痰機軟管(9),第三個埠插入到杯體中,而且,咳痰機軟管(9)末端連接有細菌篩檢程式(14)。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10232892.2A CN104784794B (zh) | 2015-05-08 | 2015-05-08 | 一种咳痰管路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639609A true TW201639609A (zh) | 2016-11-16 |
Family
ID=535502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5113897A TW201639609A (zh) | 2015-05-08 | 2016-05-05 | 一種咳痰管路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4784794B (zh) |
TW (1) | TW201639609A (zh) |
WO (1) | WO2016180243A1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797107B (zh) * | 2017-02-21 | 2023-04-01 | 紐西蘭商費雪派克保健有限公司 | 用於呼吸治療系統之流體捕集器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784794B (zh) * | 2015-05-08 | 2017-03-29 | 濡新(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一种咳痰管路 |
CN106563199B (zh) * | 2015-10-08 | 2020-02-04 | 北京谊安医疗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呼吸机的呼吸阀 |
CN105343944B (zh) * | 2015-10-12 | 2017-08-25 | 濡新(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咳痰系统 |
CN107837447A (zh) * | 2016-06-03 | 2018-03-27 | 周中南 | 用于辅助支气管镜吸痰的转换鞘装置 |
CN106110457B (zh) * | 2016-07-20 | 2019-03-15 | 蔡小奇 | 一种排痰机及其呼吸机系统 |
CN106139273A (zh) * | 2016-08-11 | 2016-11-23 | 成都润泰智通科技有限公司 | 导管不易缠绕的综合治疗器 |
CN109718400B (zh) * | 2019-01-14 | 2024-05-31 |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 | 智能自动吸痰器械 |
CN111009865B (zh) * | 2019-11-28 | 2021-06-25 | 烟台职业学院 | 一种防误爬电力线杆装置 |
CN111658939B (zh) * | 2020-05-19 | 2023-10-03 |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 一种用于拔管防喷溅智能化中央吸引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
CN111991631B (zh) * | 2020-09-09 | 2023-06-02 | 云南省阜外心血管病医院 | 一种医疗临床用吸痰装置 |
CN112023213A (zh) * | 2020-09-25 | 2020-12-04 |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 电控呼吸管路装置 |
CN112826991B (zh) * | 2020-12-31 | 2023-04-18 | 陇东学院 | 一种护理内科多功能吸痰装置 |
CN113018525B (zh) * | 2021-03-01 | 2022-05-27 |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 一种可计量多功能安全型密闭式吸痰装置 |
CN116688265B (zh) * | 2023-08-04 | 2023-10-17 | 中日友好医院(中日友好临床医学研究所) | 一种自动可调抽吸囊液装置 |
CN118576474B (zh) * | 2024-05-16 | 2024-12-31 | 河南翔宇医疗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排痰机工作的控制装置及排痰机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2939794A1 (de) * | 1979-10-01 | 1981-04-16 | Volker O. Prof. Dr.Med. 8012 Ottobrunn Lang | Sputum-schutzvorrichtung fuer die bronchialtoilette, vorzugsweise kuenstlich beatmeter patienten |
WO1999019013A1 (en) * | 1997-10-09 | 1999-04-22 | Paul Viranyi | Adaptor for use with a double lumen endobronchial tube |
US6612304B1 (en) * | 2000-10-05 | 2003-09-02 | Kimberly-Clark Worldwide, Inc. | Respiratory care multiple access port assembly and adapter |
JP2002177378A (ja) * | 2000-12-14 | 2002-06-25 | Chest M I Inc | 気道内の痰の吸引装置 |
WO2006009283A2 (ja) * | 2004-07-16 | 2006-01-26 | Shuichi Tokunaga | 気管内痰の吸引装置 |
CN200991505Y (zh) * | 2007-01-05 | 2007-12-19 | 太平洋医材股份有限公司 | 抽痰装置的输气管转接结构 |
US8215306B2 (en) * | 2008-12-12 | 2012-07-10 | Kimberly-Clark Worldwide, Inc. | Respiratory access port assembly with push button lock and method of use |
US8307829B2 (en) * | 2008-12-23 | 2012-11-13 | Kimberly-Clark Worldwide, Inc. | Respiratory access assembly with rotating lock and method |
US8256422B2 (en) * | 2009-05-15 | 2012-09-04 | Kimberly-Clark Worldwide, Inc | Respiratory access port assembly with passive lock and method of use |
CN201710715U (zh) * | 2010-08-04 | 2011-01-19 | 佘文智 | 一种密闭式吸痰装置 |
CN103372235B (zh) * | 2012-04-18 | 2015-08-12 | 太平洋医材股份有限公司 | 具旋转开关的抽痰装置 |
CN202620123U (zh) * | 2012-06-15 | 2012-12-26 | 兰州大学 | 一种咳痰机外接管 |
US9402969B2 (en) * | 2012-09-26 | 2016-08-02 | Ulvac Kiko, Inc. | Sputum aspirating apparatus, artificial ventilation system including a sputum aspirat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operating a sputum aspirating apparatus |
JP2014068691A (ja) * | 2012-09-27 | 2014-04-21 | Terumo Corp | 吸引システム |
CN103933648B (zh) * | 2014-03-26 | 2016-09-07 | 北京雅果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膈肌刺激吸排气系统 |
CN203898877U (zh) * | 2014-06-04 | 2014-10-29 |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 脱机患者专用气切三通 |
CN204744830U (zh) * | 2015-05-08 | 2015-11-11 | 濡新(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一种三通阀 |
CN104784794B (zh) * | 2015-05-08 | 2017-03-29 | 濡新(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一种咳痰管路 |
-
2015
- 2015-05-08 CN CN201510232892.2A patent/CN104784794B/zh active Active
-
2016
- 2016-04-28 WO PCT/CN2016/080548 patent/WO2016180243A1/zh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6-05-05 TW TW105113897A patent/TW201639609A/zh unknown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797107B (zh) * | 2017-02-21 | 2023-04-01 | 紐西蘭商費雪派克保健有限公司 | 用於呼吸治療系統之流體捕集器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784794A (zh) | 2015-07-22 |
CN104784794B (zh) | 2017-03-29 |
WO2016180243A1 (zh) | 2016-11-1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WO2016180243A1 (zh) | 一种咳痰管路 | |
US5720282A (en) | Universal respiratory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using same | |
EP2349424B1 (en) | Combination lung ventilation and mucus clearance apparatus | |
US8960195B2 (en) | Intubation-facilitating oxygen mask | |
US4320754A (en) | Controllable partial rebreathing anesthesia circuit and respiratory assist device | |
US8925549B2 (en) | Flow control adapter for performing spirometry and pulmonary function testing | |
JP2006521172A (ja) | ガス誘導チューブから液体を除去するための挿通部材を持つドレイン組立体 | |
CN206867491U (zh) | 多功能鼻咽管 | |
JP2004283329A (ja) | 人工呼吸システムおよび気管カニューレ | |
CN108159542B (zh) | 一种用于气管的封堵器及封堵组件 | |
JPS6245714Y2 (zh) | ||
CN206652069U (zh) | 呼吸监测吸氧面罩 | |
CN113694333A (zh) | 一种多功能气囊吸痰喉罩 | |
CN221491122U (zh) | 一种氧气湿化面罩 | |
CN213407356U (zh) | 带旋转接头的气管插管 | |
CN221618259U (zh) | 一种具有呼气末二氧化碳检测功能的吸氧面罩 | |
US20180326170A1 (en) | Medical device system including a tracheal tube and method | |
CN218304900U (zh) | 一种鼻咽喉通道 | |
CN212439633U (zh) | 一种具有冷凝水回收结构的呼吸机接头 | |
CN205127036U (zh) | 一种一次性使用的双腔喉罩气道导管 | |
CN221431846U (zh) | 一种氧气湿化装置 | |
CN215537518U (zh) | 一种气切堵管装置 | |
CN219148856U (zh) | 一种适用于人工气道脱机使用文丘里装置的三通保护管 | |
CN214512208U (zh) | 一次性使用气管切开插管 | |
CN215231253U (zh) | 一种带有三通连接管的输氧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