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632033A - 改良的射束導管 - Google Patents

改良的射束導管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632033A
TW201632033A TW105102942A TW105102942A TW201632033A TW 201632033 A TW201632033 A TW 201632033A TW 105102942 A TW105102942 A TW 105102942A TW 105102942 A TW105102942 A TW 105102942A TW 201632033 A TW201632033 A TW 201632033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radiation
electron
undulator
conductive layer
lay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510294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安得列 亞歷山卓維克 倪祺佩洛
艾瑞克 羅勒夫 洛卜史塔
凡丁 葉弗真葉米希 白尼
麥可 喬賽夫 瑪堤斯 瑞肯
漢 冠 尼恩休斯
Original Assignee
Asml荷蘭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sml荷蘭公司 filed Critical Asml荷蘭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63203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632033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HPLASMA TECHNIQUE; PRODUCTION OF ACCELERATED ELECTRICALLY-CHARGED PARTICLES OR OF NEUTRONS; PRODUCTION OR ACCELERATION OF NEUTRAL MOLECULAR OR ATOMIC BEAMS
    • H05H7/00Details of devices of the types covered by groups H05H9/00, H05H11/00, H05H13/00
    • H05H7/14Vacuum chamb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JELECTRIC DISCHARGE TUBES OR DISCHARGE LAMPS
    • H01J2237/00Discharge tubes exposing object to beam, e.g. for analysis treatment, etching, imaging
    • H01J2237/02Details
    • H01J2237/026Shields
    • H01J2237/0268Liner tube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HPLASMA TECHNIQUE; PRODUCTION OF ACCELERATED ELECTRICALLY-CHARGED PARTICLES OR OF NEUTRONS; PRODUCTION OR ACCELERATION OF NEUTRAL MOLECULAR OR ATOMIC BEAMS
    • H05H7/00Details of devices of the types covered by groups H05H9/00, H05H11/00, H05H13/00
    • H05H7/04Magnet systems, e.g. undulators, wigglers; Energisation thereof
    • H05H2007/041Magnet systems, e.g. undulators, wigglers; Energisation thereof for beam bunching, e.g. undulato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lasma & Fusion (AREA)
  • Spectroscopy & Molecular Physics (AREA)
  • Particle Accelerator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用於一電子射束之射束導管,該射束導管包含具有一內表面之一第一區段、提供於該內表面之一部分上的一真空層及一導電層。該真空層經配置以使得在使用期間將該導電層之至少一部分暴露於一電子射束且該導電層具有較該真空層低之一電阻。

Description

改良的射束導管
本發明係關於用於電子射束之射束導管。特定而言但並非排他地,本發明在併入有一或多個自由電子雷射之微影系統內具有應用。
微影系統包含輻射源及至少一個微影裝置。微影裝置為經建構以將所要圖案塗覆至基板上之機器。微影裝置可用於(例如)積體電路(IC)之製造中。微影裝置可(例如)將圖案自圖案化器件(例如,光罩)投影至提供於基板上之輻射敏感材料(抗蝕劑)層上。
由微影裝置使用以將圖案投影至基板上的輻射之波長判定可形成於彼基板上之特徵之最小大小。相比於習知微影裝置(其可(例如)使用具有193nm之波長的電磁輻射),使用為具有在4nm至20nm之範圍內之波長之電磁輻射的EUV輻射的微影裝置可用以在基板上形成較小特徵。
微影裝置可具備來自形成微影系統之部分的輻射源之輻射。複數個微影裝置可由單一輻射源供應。輻射源可包含發射EUV輻射之至少一個自由電子雷射。
需要提供適合於用於向一或多個工具提供輻射之輻射源且避免或減輕與已知射束遞送裝置或方法相關聯之問題中之一或多者的射束遞送裝置或方法。
根據第一態樣,提供一種用於電子射束之射束導管,其包含具有內表面之第一區段、提供於內表面之一部分上的真空層及導電層。真空層經配置以使得在使用期間將導電層之至少一部分暴露於電子射束。導電層具有較真空層低之電阻。
以此方式,可獲得真空層之益處同時避免由使用現有真空層配置導致的對射束導管內之導電性的嚴重有害影響。
導電層可由內表面提供。以此方式,導電層可由射束導管自身提供,以使得無需塗覆額外導電層。
替代地,導電層可經安置於內表面與真空層之間。以此方式,可將導電層塗覆於真空層頂上,此舉可提供更容易之塗覆及在選擇導電層時提供更多靈活性。
真空層可包含一或多個離散部分,該一或多個離散部分經提供於導電層上且經配置以使得該導電層之一或多個部分並不由真空層覆蓋。以此方式,可根據特定應用之需求定製真空層之表面積。舉例而言,在真空層於射束導管內提供表面泵送(surface pumping)之情況下,可選擇真空層之表面積以便提供所要量之表面泵送。
真空層可包含徑向安置於內表面周圍之複數個條帶。藉由在沈積製程期間使用光罩,此配置可特別易於製造。
離散部分中之至少一者可延伸達第一區段之大部分長度。以此方式,可沿射束導管之第一區段內之電子射束的大部分路徑提供真空層之表面泵送及/或防擴散性質。
導電層可包含提供於真空層之內表面上之一或多個部分以使得真空層處於內表面與導電層之間。
導電層可覆蓋真空層之大部分內表面。以此方式,可確保可針對射束導管之第一區段內之電子射束的大部分路徑傳導電流。
導電層可包含一或多個離散部分,該一或多個離散部分經提供 於真空層上且經配置以使得該真空層之一或多個部分並不由導電層覆蓋。
導電層包含一或多個導電材料條帶。可將導電材料條帶徑向安置於真空層之內表面周圍。
真空層可提供防擴散障壁。真空層可包含玻璃金屬材料。
真空層可在第一區段內提供表面泵送。真空層可包含非可蒸發集氣劑。
真空層可為已塗覆至射束導管之內表面的塗層。
導電層可包含塗覆至真空層之內表面的塗層。導電層可具有數十微米或以下之數量級的厚度。
射束導管可為單一通道射束導管。亦即,電子射束可行進穿過射束導管之單一通道,在單一通道中提供真空層及導電層兩者。
根據第二態樣,提供一種包含根據第一態樣之射束導管之用於自由電子雷射的波盪器。
根據第三態樣,提供一種包含根據第二態樣之波盪器的自由電子雷射。
根據第四態樣,提供一種微影系統,其包含根據第三態樣之自由電子雷射及至少一個微影裝置,該至少一個微影裝置中之每一者經配置以接收由自由電子雷射產生之至少一個輻射射束的至少一部分。
上文所描述之一或多個態樣之特徵可與上文所描述之態樣中之其他態樣之特徵組合。
8‧‧‧開口
10‧‧‧琢面化場鏡面器件
11‧‧‧琢面化光瞳鏡面器件
13‧‧‧鏡面
14‧‧‧鏡面
20‧‧‧工具/射束分裂裝置
21‧‧‧電子源
22‧‧‧線性加速器
23‧‧‧操控單元
24‧‧‧波盪器
25‧‧‧第二操控單元
26‧‧‧射束截止器
27‧‧‧射束導管
28‧‧‧區段
28a‧‧‧內表面
29‧‧‧中央管狀部分
30‧‧‧真空層/障壁層/NEG層
31‧‧‧架構
32‧‧‧真空層
32a‧‧‧離散部分/條帶
33‧‧‧間隙
35‧‧‧真空層/防擴散層
36‧‧‧導電層
37‧‧‧導電層
37a‧‧‧離散部分
現將參考隨附示意性圖式僅藉助於實例來描述本發明之實施例,其中:圖1為包含輻射源及複數個微影裝置之微影系統的示意性說明;圖2為可形成本文所描述之微影系統之部分的微影裝置的示意性 說明;圖3為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的包含射束導管之自由電子雷射的示意性說明;圖4為射束導管配置之示意性說明;圖5為替代射束導管配置之示意性說明;圖6為替代射束導管配置之示意性說明;及圖7為另一替代射束導管配置之示意性說明。
如本文中所使用,術語「射束遞送系統」可用以指代用以將由來源產生之射束提供至諸如微影裝置之工具的光學元件的任何組合。
圖1展示微影系統LS,其包含:輻射源SO、射束分裂裝置20及複數個工具。在圖1中,提供二十個工具LA1至LA20。該等工具中之每一者可為接收輻射射束之任何工具。工具LA1至LA20在本文中一般被稱作微影裝置,但應瞭解,該等工具不限於此。舉例而言,工具可包含微影裝置、光罩檢查裝置、空中影像量測系統(AIMS)。
輻射源SO包含至少一個自由電子雷射且經組態以產生遠紫外線(EUV)輻射射束B(其可被稱作主射束)。主輻射射束B由射束分裂裝置20分裂為複數個輻射射束B1至B20(其可被稱作分支射束),該等輻射射束中之每一者經導向至微影裝置LA1至LA20中之不同微影裝置。分支輻射射束B1至B20可自主輻射射束B連續地分裂,其中每一分支輻射射束自主輻射射束B自先前分支輻射射束之下游分裂。射束分裂裝置可(例如)包含一系列鏡面(未展示),該等鏡面各自經組態以將主輻射射束B之一部分分裂成分支輻射射束B1至B20。
分支輻射射束B1至B20在圖1中經描繪為自主輻射射束B分裂以使得分支輻射射束B1至B20在大致垂直於主輻射射束B之傳播方向的方向上傳播。然而,在一些實施例中,分支輻射射束B1至B20可替代地 自主輻射射束B分裂以使得每一分支輻射射束B1至B20之傳播方向與主輻射射束之傳播方向之間的角度實質上小於90度。此情形可允許射束分裂裝置之鏡面經配置以使得主輻射射束B以小於直角之入射角入射於鏡面上。此情形可有利地減少由鏡面吸收之輻射的量且因此增加自鏡面反射且經由分支輻射射束B1至B20提供至微影裝置LA1至LA20之輻射的量。另外,可能需要以相對於照明器之入口成一角度來導向一或多個分支輻射射束(如圖2所繪示)。此情形可允許以較少鏡面且因此以較低功率損耗/較高透射率將分支輻射射束供應至照明器。
如將自以下描述顯而易見,儘管在圖1中將分支射束B1至B20展示為直接起源於主輻射射束B,但應瞭解,主輻射射束B可分裂成一或多個子射束且該等子射束中之一或多者可隨後進一步至少再一次分裂以產生分支輻射射束B1至B20。
微影裝置LA1至LA20可皆定位於同一垂直層級上。供定位微影裝置LA1至LA20之垂直層級可為與供定位射束分裂裝置20且自輻射源SO接收主射束B之垂直層級實質上相同的垂直層級。替代地,射束分裂裝置20可將分支輻射射束B1至B20中之至少一些導向至供定位微影裝置LA1至LA20中之至少一些的一或多個不同垂直層級。舉例而言,主輻射射束B可由基底或底層垂直層級上之射束分裂裝置接收。射束分裂裝置20可將至少一些分支輻射射束B1至B20導向至經定位於該射束分裂裝置上方且供定位微影裝置LA1至LA20中之至少一些的垂直層級。微影裝置LA1至LA20可定位於多個垂直層級上,且因而射束分裂裝置20可將分支輻射射束B1至B20導向至不同垂直層級以便由微影裝置LA1至LA20接收。
輻射源SO、射束分裂裝置20及微影裝置LA1至LA20可皆經建構且經配置以使得其可與外部環境隔離。真空可提供於輻射源SO、射束分裂裝置20及微影裝置LA1至LA20中之至少部分中以最小化EUV輻 射之吸收。微影系統LS之不同部分可具備處於不同壓力(亦即,保持於低於大氣壓之不同壓力下)及不同氣體組成(其中將不同氣體混合物供應至SO及射束分裂裝置20內之不同位置)的真空。
圖2為圖1中所展示之微影系統LS之微影裝置LA1的示意性描繪。微影裝置LA1包含照明系統IL、經組態以支撐圖案化器件MA(例如,光罩)之支撐結構MT、投影系統PS及經組態以支撐基板W之基板台WT。照明系統IL經組態以調節由微影裝置LA1接收之分支輻射射束B1,之後該分支輻射射束B1入射於圖案化器件MA上。投影系統PS經組態以將分支輻射射束B1(現在藉由光罩MA而圖案化)投影至基板W上。基板W可包括先前形成之圖案。在此種情況下,微影裝置將經圖案化輻射射束B1與先前形成於基板W上之圖案對準。
由微影裝置LA1接收之分支輻射射束B1自射束分裂裝置20經由照明系統IL之圍封結構中之開口8而傳遞至照明系統IL中。視情況,可聚焦分支輻射射束B1以在開口8處或附近形成中間焦點。
照明系統IL可包括琢面化場鏡面器件10及琢面化光瞳鏡面器件11。琢面化場鏡面器件10及琢面化光瞳鏡面器件11一起為輻射射束B1提供所要橫截面形狀及所要角分佈。輻射射束B1自照明系統IL傳遞且入射於由支撐結構MT固持之圖案化器件MA上。圖案化器件MA反射且圖案化該輻射射束以形成經圖案化射束B1'。除了琢面化場鏡面器件10及琢面化光瞳鏡面器件11以外或代替琢面化場鏡面器件10及琢面化光瞳鏡面器件11,照明系統IL亦可包括其他鏡面或器件。舉例而言,照明系統IL可包括可獨立移動鏡面陣列。可獨立移動鏡面可(例如)量測為橫向小於1毫米。可獨立移動鏡面可(例如)為MEMS器件。
在自圖案化器件MA反射之後,經圖案化輻射射束B11進入投影系統PS。投影系統包含複數個鏡面13、14,該複數個鏡面經組態以將輻射射束B11投影至由基板台WT固持之基板W上。投影系統PS可將縮 減因數應用於輻射射束,從而形成特徵小於圖案化器件MA上之對應特徵之影像。舉例而言,可應用縮減因數4。儘管投影系統PS在圖2中具有兩個鏡面13、14,但投影系統可包括任何數目之鏡面。
在一些實施例中,微影系統LS可包括一或多個光罩檢查裝置(未展示)。光罩檢查裝置可包括經組態以自射束分裂裝置20接收分支輻射射束B1至B20且將分支輻射射束導向於光罩MA處之光學件(例如,鏡面)。光罩檢查裝置可進一步包括經組態以收集自光罩反射之輻射且在成像感測器處形成光罩之影像的光學件(例如,鏡面)。在成像感測器處接收之影像可用以判定光罩MA之一或多個性質。光罩檢查裝置可(例如)類似於圖2中所展示之微影裝置LA1,其中用成像感測器來替換基板台WT。
在一些實施例中,微影系統LS可包括可用以量測光罩MA之一或多個性質之一或多個空中影像量測系統(AIMS)。舉例而言,AIMS可經組態以自射束分裂裝置20接收分支輻射射束B1至B20且使用分支輻射射束B1至B20以判定光罩MA之一或多個性質。
輻射源SO可包含可操作以產生EUV輻射射束之自由電子雷射FEL。視情況,輻射源SO可包含一個以上自由電子雷射FEL。
自由電子雷射包含一電子源,該電子源可操作以產生聚束式相對論電子射束及該等相對論電子聚束經導向而穿過之週期性磁場。該週期性磁場由波盪器產生且使電子遵循圍繞中心軸線之振盪路徑。由於由磁場造成之加速,電子大體上在中心軸線之方向上自發地輻射電磁輻射。相對論電子與波盪器內之輻射相互作用。在某些條件下,此相互作用使電子一起聚束成微聚束,該等微聚束在波盪器內之輻射之波長下經調變,且刺激輻射沿著中心軸線之相干發射。
圖3為自由電子雷射FEL之示意性描繪,該自由電子雷射FEL包含電子源21、線性加速器22、操控單元23及波盪器24。電子源21可替代 地被稱作噴射器且波盪器24可替代地被稱作增頻磁鐵(wiggler)。
電子源21可操作以產生電子射束E。舉例而言,電子源21可包含光電陰極或熱離子陰極及加速電場。電子射束E為包含一系列電子聚束之聚束式電子射束E。射束E中之電子由線性加速器22進一步加速。在一實例中,線性加速器22可包含:複數個射頻空腔,其沿著共同軸線軸向地間隔;及一或多個射頻電源,其可操作以在電子聚束在電磁場之間傳遞時沿著該共同軸線控制電磁場以便使每一電子聚束加速。空腔可為超導射頻空腔。有利的是,此情形允許:以高作用區間循環施加相對大電磁場;較大射束孔徑,從而引起歸因於尾流場(wakefield)之較少損耗;且允許增加透射至射束(相對於通過空腔壁而耗散)之射頻之分率。替代地,空腔可為習知導電的(亦即,並非超導的),且可由(例如)銅形成。
可在若干加速步驟內達到射束E之最終能量。舉例而言,可經由複數個線性加速器模組來發送射束E,該複數個線性加速器模組由射束輸送元件(彎曲件、漂移空間等)分離。替代地或另外,可經由同一線性加速器模組反覆地發送射束E,其中射束E中之能量之增益及/或損耗對應於重複之數目。亦可使用其他類型之線性加速器。舉例而言,可使用雷射尾流場加速器或反向自由電子雷射加速器。
離開線性加速器22之相對論電子射束E進入操控單元23。操控單元23可操作以變更相對論電子射束E之軌跡以便將電子射束E自線性加速器22導向至波盪器24。操控單元23可(例如)包含經組態以在操控單元23中產生磁場的一或多個電磁鐵及/或永久磁鐵。磁場對電子射束E施加用以變更電子射束E之軌跡的力。電子射束E在離開線性加速器22時之軌跡由操控單元23變更以便將電子導向至波盪器24。
在操控單元23包含一或多個電磁鐵及/或永久磁鐵之實施例中,磁鐵可經配置以形成磁偶極、磁四極、磁六極及/或經組態以將力施 加至電子射束E之任何其他種類之多極磁場配置中的一或多者。另外或替代地,操控單元23可包含一或多個帶電板,該一或多個帶電板經組態以在操控單元23中產生電場,以使得將力施加至電子射束E。一般而言,操控單元23可包含可操作以將力施加至電子射束E以變更其軌跡之任何裝置。
操控單元23將相對論電子射束E導向至波盪器24。波盪器24可操作以沿著週期性路徑來導引相對論電子以使得電子射束E與波盪器24內之輻射相互作用以便刺激相干輻射之發射。通常,波盪器24包含複數個磁鐵,該複數個磁鐵可操作以產生使得電子射束E遵循週期性路徑之週期性磁場。因此,電子大體上在波盪器24之中心軸線之方向上發射電磁輻射。波盪器24可包含複數個區段(未展示),每一區段包含一週期性磁鐵結構。波盪器24可進一步包含用於重新聚焦電子射束E之機構,諸如,一或多對鄰近區段之間的四極磁鐵。用於重新聚焦電子射束E之機構可縮減電子聚束之大小,此可改良電子與波盪器24內之輻射之間的耦合,從而增加輻射之發射之刺激。
在電子移動穿過波盪器24時,該等電子與波盪器24中之電磁輻射之電場相互作用,從而與輻射交換能量。一般而言,除非條件接近於諧振條件,否則在電子與輻射之間交換之能量的量將快速振盪,該諧振條件係由如下方程式給出:
其中λem為輻射之波長、λu為波盪器週期、γ為電子之勞倫茲因數,且K為波盪器參數。A取決於波盪器24之幾何形狀:對於螺旋波盪器,A=1,而對於平面波盪器,A=2。對於產生未經圓形偏振但經橢圓形偏振之光的螺旋波盪器,A將在1至2之範圍內。實務上,每一電子聚束將具有一能量展度,但可儘可能地最小化此展度(藉由以低 發射率產生電子射束E)。波盪器參數K通常為大約1且係由如下方程式給出:
其中q及m分別為電荷及電子質量,B0為週期性磁場之振幅,且c為光速。
諧振波長λem等於由移動穿過波盪器24之電子自發地輻射之第一諧波波長。自由電子雷射FEL可在自放大自發發射(SASE)模式中操作。在SASE模式中之操作可要求在電子射束E進入波盪器24之前該電子射束E中之電子聚束之低能量展度。替代地,自由電子雷射FEL可包含可藉由波盪器24內之受刺激發射放大之種源輻射源。自由電子雷射FEL可作為再循環放大器自由電子雷射(RAFEL)而操作,其中由自由電子雷射FEL產生之輻射之部分用以催化輻射之進一步產生。
移動穿過波盪器24之電子可造成輻射之振幅增加,亦即,自由電子雷射FEL可具有非零增益。可在符合諧振條件時或在條件接近但稍微偏諧振時達成最大增益。
可將圍繞每一波盪器模組之中心軸線之區域視為「良好場區域」。良好場區域可為圍繞中心軸線之體積,其中對於沿著波盪器模組之中心軸線之給定位置,該體積內之磁場之量值及方向實質上恆定。在良好場區域內傳播之電子聚束可滿足方程式(1)之諧振條件且因此將放大輻射。此外,在良好場區域內傳播之電子射束E應不經歷歸因於未經補償磁場之顯著未預期破壞。
每一波盪器模組可具有可接受初始軌跡範圍。以在此可接受初始軌跡範圍內之初始軌跡進入波盪器模組之電子可滿足方程式(1)之諧振條件且與彼波盪器模組中之輻射相互作用以刺激相干輻射之發射。相反地,以其他軌跡進入波盪器模組之電子可能不刺激相干輻射 之顯著發射。
舉例而言,通常,對於螺旋波盪器模組,電子射束E應與波盪器模組之中心軸線實質上對準。電子射束E與波盪器模組之中心軸線之間的傾角或角度(以弧度為單位)一般應不超過ρ/10,其中ρ為FEL皮爾斯參數(Pierce parameter)。否則,波盪器模組之轉換效率(亦即,在彼模組中轉換為輻射的電子射束E之能量之部分)可降至低於所要量(或可幾乎下降為零)。在一實施例中,EUV螺旋波盪器模組之FEL皮爾斯參數可為約0.001,其指示電子射束E相對於波盪器模組之中心軸線之傾角應小於100微拉德。
對於平面波盪器模組,較大初始軌跡範圍可為可接受的。倘若電子射束E保持實質上垂直於平面波盪器模組之磁場且保持於該平面波盪器模組之良好場區域內,則可刺激輻射之相干發射。
在電子射束E之電子移動穿過每一波盪器模組之間的漂移空間時,該等電子並不遵循週期性路徑。因此,在此漂移空間中,儘管電子與輻射在空間上重疊,但其不與輻射交換任何顯著能量且因此有效地自輻射解耦。
聚束式電子射束E具有有限發射率,且因此,除非重新聚焦,否則其直徑將增加。因此,波盪器24進一步包含用於在一或多對鄰近模組之間重新聚焦電子射束E之機構。舉例而言,可在每一對鄰近模組之間提供四極磁體。四極磁體縮減電子聚束之大小且將電子射束E保持於波盪器24之良好場區域內。此情形改良電子與下一波盪器模組內之輻射之間的耦合,從而增加輻射之發射之刺激。
在進入波盪器24時符合諧振條件之電子將在其發射(或吸收)輻射時損失(或取得)能量以使得不再滿足諧振條件。因此,在一些實施例中,波盪器24可漸狹。亦即,週期性磁場之振幅及/或波盪器週期λu可沿著波盪器24之長度變化以便在電子聚束經導引穿過波盪器24時將 該等電子聚束保持處於或接近於諧振。應注意,電子與波盪器24內之輻射之間的相互作用產生電子聚束內之能量展度。波盪器24之漸狹可經配置以最大化處於或接近於諧振之電子之數目。舉例而言,電子聚束可具有在峰值能量下處於峰值之能量分佈,且漸狹可經配置以在具有此峰值能量之電子經導引穿過波盪器24時將該等電子保持處於或接近於諧振。
電子與波盪器24內之輻射之間的相互作用產生電子聚束內之能量展度。波盪器24之漸狹可經配置以最大化處於或接近於諧振之電子之數目。舉例而言,電子聚束可具有在峰值能量下處於峰值之能量分佈,且漸狹可經配置以在具有此峰值能量之電子經導引穿過波盪器24時將該等電子保持處於或接近於諧振。有利的是,波盪器24之漸狹具有顯著增加轉換效率之能力。舉例而言,使用漸狹波盪器24可將轉換效率增加達2倍以上。可藉由沿著波盪器24之長度縮減波盪器參數K來達成波盪器24之漸狹。此可藉由使沿著波盪器之軸線之波盪器週期λu及/或磁場強度B0與電子聚束能量匹配以確保電子聚束處於或接近於諧振條件來達成。以此方式符合諧振條件會增加發射輻射之頻寬。
在離開波盪器24之後,將電磁輻射作為輻射射束B'而發射。輻射射束B'包含EUV輻射且可形成提供至射束分裂裝置20(圖1中所描繪)且形成提供至微影裝置LA1至LA20之分支輻射射束B1至B20的輻射射束B之全部或部分。
在圖3所描繪之自由電子雷射之實施例中,離開波盪器24之電子射束E'進入第二操控單元25。第二操控單元25變更離開波盪器24之電子射束E'之軌跡以便導向該電子射束E'返回穿過線性加速器22。第二操控單元25可類似於操控單元23,且可(例如)包含一或多個電磁鐵及/或永久磁鐵。第二操控單元25不影響離開波盪器24之輻射射束B'之軌跡。因此,操控單元25自輻射射束B'解耦電子射束E'之軌跡。在一些 實施例中,可在到達第二操控單元25之前自輻射射束B'之軌跡解耦電子射束E'之軌跡(例如,使用一或多個磁鐵)。
第二操控單元25在電子射束E'離開波盪器24之後將電子射束E'導向至線性加速器22。已傳遞穿過波盪器24之電子聚束可以相對於線性加速器22中之加速場(例如,射頻場)成大約180度之相位差進入線性加速器22。電子聚束與線性加速器22中之加速場之間的相位差導致電子由該等場減速。減速電子E'將其能量中之一些傳遞回至線性加速器22中之場,藉此增加使來自電子源21之電子射束E加速之場的強度。因此,此配置恢復經提供至線性加速器22中之電子聚束之一些能量(當該等電子聚束係由線性加速器加速時)以便使來自電子源21之後續電子聚束加速。此配置可被稱為能量恢復LINAC。
由線性加速器22減速之電子E'由射束截止器26吸收。操控單元23可操作以自已藉由線性加速器22加速之電子射束E之軌跡解耦已藉由線性加速器22減速之電子射束E'之軌跡。此情形可允許在將經加速電子射束E導向至波盪器24時由射束截止器26吸收經減速電子射束E'。
自由電子雷射FEL可包含射束合併單元(未展示),該射束合併單元使來自源21之射束E之軌跡與來自操控單元25之射束E'之軌跡實質上重疊。該合併歸因於以下事實而可能:在由加速器22加速之前,射束E之能量顯著小於射束E'之能量。可藉由產生實質上恆定磁場而自經減速電子射束E'之軌跡解耦經加速電子射束E之軌跡。經加速電子射束E與經減速電子射束E'之間的能量差導致該兩個電子射束之軌跡由恆定磁場變更達不同量。因此,該兩個電子射束之軌跡將變得自彼此解耦。
替代地,操控單元23可(例如)可操作以產生具有與形成經加速電子射束E及經減速電子射束E'之電子聚束之實質上恆定相位關係的週期性磁場。舉例而言,在來自經加速電子射束E之電子聚束進入操控 單元23時,操控單元23可產生用以將電子導向至波盪器24之磁場。在來自經減速電子射束E'之電子聚束進入操控單元23時,操控單元23可產生用以將該等電子導向至射束截止器26之磁場。替代地,在來自經減速電子射束E'之電子聚束進入操控單元23時,操控單元23可產生極小的磁場或不產生磁場以使得電子自操控單元23傳遞出且傳遞至射束截止器26。
替代地,自由電子雷射FEL可包含射束分裂單元(未展示),該射束分裂單元與操控單元23分離且經組態以自操控單元23之上游的經減速電子射束E'之軌跡解耦經加速電子射束E之軌跡。射束分裂單元可(例如)可操作以產生具有與形成經加速電子射束E及經減速電子射束E'之電子聚束實質上恆定相位關係的週期性磁場。
射束截止器26可(例如)包括大量水或具有用於藉由高能量電子衝擊而進行放射性同位素產生的高臨限值的材料。舉例而言,射束截止器26可包括具有用於放射性同位素產生之為大約15MeV之臨限值的鋁。藉由使線性加速器22中之電子射束E'在其入射於射束截止器26上之前減速,當電子由射束截止器26吸收時該等電子所具有之能量之量得以縮減。此情形縮減誘發性輻射之層級及射束截止器26中所產生之次級粒子。此情形移除或至少縮減對自射束截止器26移除及處理掉放射性廢料之需要。此情形有利,此係因為放射性廢料之移除要求週期性地關閉自由電子雷射FEL且放射性廢料之處理可為昂貴的且可具有嚴重環境影響。
當作為減速器而操作時,線性加速器22可操作以將電子E'之能量縮減至低於臨限能量。低於此臨限能量之電子可能不在射束截止器26中誘發任何顯著放射性層級。
在一些實施例中,與線性加速器22分離之減速器(未展示)可用以使已傳遞穿過波盪器24之電子射束E'減速。除了由線性加速器22減速 以外或代替由線性加速器22減速,電子射束E'亦可由減速器減速。舉例而言,第二操控單元25可在電子射束E'由線性加速器22減速之前導向該電子射束E'穿過減速器。另外或替代地,電子射束E'可在已由線性加速器22減速之後且在由射束截止器26吸收之前傳遞穿過減速器。替代地,電子射束E'可在離開波盪器24之後不傳遞穿過線性加速器22且可在由射束截止器26吸收之前由一或多個減速器減速。
視情況,自由電子雷射FEL可包含一或多個聚束壓縮器。聚束壓縮器可經安置於線性加速器22之下游或上游。聚束壓縮器經組態以聚束電子射束E、E'中之電子且在空間上壓縮或拉伸電子射束E、E'中之現有電子聚束。壓縮可用以藉由提供高峰值電流而增加波盪器24中之轉換效率。聚束之拉伸可用以使得能夠以低峰值電流輸送聚束。
一種類型之聚束壓縮器包含橫向於電子射束E而導向之輻射場。電子射束E中之電子與輻射相互作用且與附近之其他電子聚束。另一類型之聚束壓縮器包含磁性軌道彎道,其中在電子傳遞穿過該軌道彎道時由該電子遵循之路徑之長度取決於該電子之能量。此類型之聚束壓縮器可用以壓縮已在線性加速器22中藉由電位在(例如)射頻下振盪之複數個導體而加速之電子聚束。
可需要使進入波盪器24之電子聚束緊密地聚束且因此相較於加速器內之其他位置中具有較高峰值電流。因此,可需要在電子聚束傳遞至波盪器24中之前使用一或多個聚束壓縮器來壓縮該等電子聚束。因此,可將分離聚束壓縮器(未展示)安置於操控單元23與波盪器24之間。替代地或另外,操控單元23自身可用以聚束電子射束E中之電子。藉由線性加速器22加速之電子聚束可具有相關能量展度,該相關能量展度為沿該聚束之長度的平均能量之梯度。舉例而言,電子聚束中之一些電子可具有高於該電子聚束之平均能量的能量,且該聚束中之一些電子可具有低於平均能量的能量。由操控單元23導致之電子之 軌跡之變更可取決於電子之能量(例如,在軌跡由磁場變更時)。因此,不同能量之電子可使其軌跡由操控單元23變更達不同量,該等軌跡之差異可受控制以引起電子聚束之壓縮。
相對於射束導管27'來定義射束E及射束E'之射束線(亦即,傳播路徑),電子射束傳播穿過該射束導管。一般而言,射束導管具有圓形橫截面。然而,應瞭解,射束導管27可採用任何適當之形式。射束導管27可包含複數個區段且不同區段可具有不同性質。射束導管27之特定區段之性質可取決於特定區段內之電子射束E、E'要求之條件。射束導管27可由(例如)不鏽鋼、鋁(Al)或銅(Cu)製成。
圖3所展示之自由電子雷射FEL容納於架構31內。架構31可包含壁,該等壁在自由電子雷射FEL處於操作中時實質上不發射產生於該自由電子雷射FEL中的輻射。舉例而言,架構31可包含厚混凝土壁(例如,大約4公尺厚之壁)。架構31之壁可進一步具備輻射屏蔽材料,諸如,鉛及/或經組態以吸收中子及/或其他輻射類型之其他材料。輻射屏蔽件可包含用以攔截電子及伽瑪光子之具有高密度及高重元素含量的材料(例如,具有高Z值之材料)及用以截取中子之具有高輕元素含量之材料(例如,具有低Z值之材料,諸如,氫或硼)兩者。為架構31之壁提供輻射吸收材料可有利地允許縮減架構31之壁的厚度。然而,將輻射吸收材料添加至壁可增加建構架構31之成本。可添加至架構31之壁以便吸收輻射之相對便宜的材料可(例如)為土或沙層。
除了提供架構31之具有輻射屏蔽性質之壁以外,架構31亦可經組態以防止由自由電子雷射FEL產生之輻射污染架構31下方之地下水。舉例而言,架構31之基底及/或基礎可具備輻射屏蔽材料或可足夠厚以防止輻射污染架構31下方之地下水。在一實施例中,架構31可經定位為至少部分在地下。在此實施例中,地下水可環繞架構31之外部之部分以及在架構31下方。因此,可圍繞架構31之外部提供輻射屏 蔽件以便防止輻射污染環繞架構31之地下水。
除了在架構31之外部屏蔽輻射以外或作為對在架構31之外部屏蔽輻射之替代,亦可在架構31之內部提供輻射屏蔽件。舉例而言,可在該架構31內部於接近發射大量輻射之自由電子雷射FEL之部分的位置處提供輻射屏蔽件。
應瞭解,雖然圖3展示具有特定佈局之FEL,但可以其他方式配置FEL。舉例而言,在其他實施例中,可串聯地配置加速器22及波盪器24。在其他實施例中,離開波盪器之電子射束可能未經導向回至加速器。因此,通常應理解,可以任何適當之方式來配置FEL。
需要在射束導管27內產生真空條件。因而,可不時地將一或多個真空泵(未展示)連接至射束導管27以便幫助在射束導管27內提供真空環境。在射束線之不同點處可能需要不同真空條件。亦即,射束導管27內可容許之氣體量可能在射束導管27內之不同位置處不同。
舉例而言,如上文所描述,在波盪器24內,需要電子射束E緊密地聚束且具有低發射率。在一項實施例中,為獲得電子射束E之能量至EUV輻射的足夠轉換效率(CE)(舉例而言,大於0.1%之CE),需要電子射束E在圖3中所描繪之笛卡爾座標之X方向及Y方向兩者上(在橫向於射束傳播方向之方向上)具有小於1mm豪拉德之發射率。
電子射束與波盪器24內之射束導管內的殘氣之間的相互相用可經由碰撞電離導致離子產生。所產生之離子由電子射束吸引且可干擾電子射束E內之電子的軌跡,從而導致非線性聚焦及電子射束E的發射率的增加超過所要參數。在一項實施例中,可能需要將殘氣壓維持為低於大約10Pa至6Pa以在射束導管內提供足夠低之離子穩態濃度。
考慮到除氣,僅使用外部泵可能難以達到獲得所要殘氣壓。提供用於波盪器24內之電子射束之指定壓力尤為困難,此係歸因於在相對長及窄之管道內可達成有限氣體傳導。用以提供指定壓力之一種方 式為自射束導管之塊狀材料減少除氣及/或經由將塗層至射束導管27之內表面上的塗覆引入「表面泵送」,該塗層由不同於製成射束導管27之材料製成。提供防擴散及/或表面泵送性質之塗層在本文中被稱作真空層。舉例而言,一種類型之真空層大體上被稱為「非可蒸發集氣劑」(NEG)層。
圖4示意性地以Y-Z平面內的橫截面繪示射束導管27之區段28。區段28為傳遞穿過波盪器24之射束導管27之區段。區段28包含在每一端處具有呈凸緣形式之兩個連接構件的中央管狀部分29以用於與FEL之其他部分連接(例如,連接至射束導管27之其他區段)。區段28可藉任何合適手段(諸如,擠塑)建構。區段28具有內徑D(其可為(例如)10mm)及長度L。
延伸達長度L1的區段28之內表面28a之一部分由單一連續真空層30完全覆蓋。在圖4中所繪示之實施例中,連續真空層30包含具有沿著沿長度L1的區段28之內表面28a之所有點大體上恆定之厚度的塗層。長度L1沿長度L之大部分延伸。雖然圖4中未展示,但可在區段28之內表面28a與真空層30之間提供界面層。藉由單一連續層,應理解,層30為不間斷的以使得在使用期間在真空層30之開端與末端之間區段28之內表面28a之部分不暴露於電子射束E。
真空層30可藉由提供擴散障壁(或防擴散層)而使得能夠在射束導管27內建立及維持真空條件,從而減少自射束導管27自身及經由表面泵送除氣。在射束導管27內之分子撞擊真空層30時,分子由真空層材料吸附。真空層30可(例如)由塗覆至區段28之內表面28a(例如,藉由濺鍍)的NEG層提供。不同NEG材料為此項技術中已知的,諸如由鈦(Ti)、釩(V)及錯(Zr)之共同沈積物製成的彼等材料及由Ti、V、Zr及鉿(Hf)之共同沈積物製成的彼等材料。
然而,真空層30之使用可產生額外困難。特定而言,具有真空 層30之射束導管可具有較不具有此層之射束導管高許多之電阻。此係由於,發送穿過射束導管27之經壓縮電子聚束(每一電子聚束具有使得每一電子聚束通過空間中之一點所花費的時間為大約100fs的長度)經由尾流場在射束導管27內誘發電流。電流侷限於接近於射束導管27之內表面的薄(1微米或以下)層中,此歸因於所謂之「集膚效應(skin-effect)」。舉例而言,NEG塗層尤其具有較通常用於射束管道之材料(諸如,鋁或銅)高的電阻。
電子射束E歸因於尾流場而損失之能量作為射束導管27之焦耳發熱耗散。舉例而言,在波盪器24內,對於僅由鋁建構之區段28,焦耳發熱可為約100W/m(假設區段28具有10mm之內徑且以約100MHz之頻率重複的大約100fs聚束之電子射束具有約10mA之平均電流)。相反地,在波盪器24內,對於由鋁建構且包含NEG層30之區段28,焦耳發熱可為約1kW/m至2kW/m(再次,假設區段28具有10mm之內徑且以約100MHz之頻率重複的大約100fs聚束之電子射束具有約10mA之平均電流)。冷卻其中提供真空層30之射束導管27因此較不具有此真空層30之射束導管27明顯更加困難。
此外,區段28內之真空層之存在可導致電子射束E內每一電子聚束中之高達一半之電子(特別是接近於每一電子聚束之頭部及尾部之電子)在波盪器24內脫離諧振,從而導致FEL之轉換效率的2×(或更大)降低。雖然上文描述波盪器24之漸狹可用以增加符合諧振條件之每一聚束內之電子的數目,但漸狹可能不足以克服由使用障壁層30產生之諧振問題。
圖5繪示波盪器24內之射束導管之區段28的替代配置。類似組件已具備類似參考數字。在圖5之配置中,真空層32經提供於區段28之內表面上。不同於真空層30,以障壁材料(諸如,NEG材料)之一或多個離散部分32a之形式提供圖5之真空層32。圖5之真空層32經提供為 藉由間隙33分離之三個條帶32a以使得將區段28之內表面28a暴露於電子射束E。應瞭解,雖然圖5中描繪障壁材料之條帶32a,但可使用使內表面28a之部分暴露的其他配置(例如,障壁材料之重複區塊)。
障壁材料之離散部分32a提供發生於區段28內的表面泵送,表面泵送量取決於離散部分32a之表面積。以此方式,藉由選擇真空層32之離散部分32a的適當之組合表面積,可提供足以在區段28內維持所要真空之表面泵送量。同時,儘管相同表面電流存在於射束導管之周界周圍,但在具有高電導率之離散部分32a中耗散較少以使得相比於圖4之配置減少區段28之焦耳發熱。
可藉由任何合適技術將離散部分32a塗覆至內表面28a,該等技術包括(例如)在用以塗覆離散部分32a之濺鍍沈積製程期間應用光罩。可隨後移除光罩以暴露區段28之內表面28a。
圖6中示意性地繪示波盪器24內之射束導管之區段的替代配置,其中類似特徵具有類似參考數字。在圖6之配置中,在區段28之內表面28a內沿長度L1提供真空層35。真空層35可為NEG層,但可由任何合適防擴散材料製成。舉例而言,真空層35可為非晶形金屬(亦被稱為金屬玻璃),或更一般而言,核大小具有顯著差異之兩種或兩種以上金屬的合金。
類似真空層30,真空層35為在沿L1之所有點處具有大體上恆定厚度的單一連續層。長度L1沿長度L之大部分延伸。雖然圖6中未展示,但可在區段28之內表面28a與真空層35之間提供界面層。
在真空層之內表面28a上沿長度L2提供導電層36。在圖6中,長度L2沿真空層35之長度L1及區段28之長度L的大部分延伸。導電層36經提供為沿長度L2覆蓋區段28之整個內表面28a的單一連續層。導電層36包含高度導電材料(諸如,鋁、銀、金、銅、其他合金等)。導電層36可具有(例如)數量級為數10微米或以下之厚度。較佳地,導電層 36具有至少約為高度導電材料之集膚深度的厚度,例如對於上述高度導電材料為約30nm。
雖然導電層36將除氣至區段28中,但導電層36結合真空層35之薄度使得可用產氣分子將在短暫使用時間週期之後耗盡。在耗盡之後,導電層36確保電流沿區段28充分傳導以降低冷卻要求至低於圖4之配置中需要的冷卻要求。
圖7示意性繪示波盪器24內之射束導管區段28的替代配置。圖7之配置大體上類似於圖6之配置,在於其包含真空層35。然而,在圖7之配置中,以一或多個離散部分37a之形式將導電層37提供於防擴散層35上。因此,相比於圖6之配置,導電層37中之間隙使得在使用期間將防擴散層35之部分暴露於電子射束E。在防擴散層包含(例如)NEG材料之情況下,防擴散層35可因此提供表面泵送。
圖7之配置的重要優點為真空層或防擴散層35覆蓋射束導管區段28之整個內表面,藉此阻礙自射束導管材料除氣,同時歸因於導電層37中之間隙而仍使得能夠部分進行真空層35之表面泵送。因此,圖7之配置在射束導管壁上結合相對高之泵速及相對減小之熱負荷。
在圖7中,離散部分37a呈三個條帶之形式(經配置類似於圖5之配置中之離散部分32a)。然而,應瞭解,可使用沿區段28提供導電路徑的任何合適配置。
因此,在圖5至圖7之配置中之每一者中,在射束導管內提供防擴散及/或表面泵送真空層連同包含一或多個導電部分之導電層,以使得可傳導電流。以此方式,可實現真空層在幫助建立及維持真空中之益處(提供防擴散及/或表面泵送作用),同時防止射束導管之過度焦耳發熱。
應瞭解,雖然參考形成波盪器24之一部分的射束導管之部分28描述圖5至圖7之配置,但本文中所描述之概念可更普遍使用。舉例而 言,可將上文所描述之概念應用於射束導管之任何合適部分。此外,雖然上文所描述之實施例大體上涉及FEL之射束導管,但技術人員將顯而易見利用射束導管之其他應用(諸如,同步加速器)可類似地受益於本文中所描述之概念。另外,應瞭解,本文中所描述之概念適用於需要提供真空層(諸如,NEG層),同時在將真空層塗覆至其上之材料內提供所要導電性的任何應用。
此外,儘管已在上文中將自由電子雷射之實施例描述為包含線性加速器22,但應瞭解,線性加速器22僅為可用以加速自由電子雷射中之電子的粒子加速器之類型之一實例。線性加速器22可特別有利,此係因為其允許使具有不同能量之電子沿著同一軌跡加速。然而,在自由電子雷射之替代實施例中,可使用其他類型之粒子加速器以將電子加速至相對論能量。
已描述自由電子雷射之實施例,其中電子射束沿著第一路徑且實質上在第一方向上傳播且沿著第二路徑且實質上在第二方向上傳播,其中第一路徑與第二路徑彼此垂直分離。雖然已描述並描繪第一路徑與第二路徑彼此實質上平行且實質上平行於水平方向之實施例,但可代替地使用其他配置。舉例而言,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路徑及/或第二路徑可以相對於水平線成非零角而安置,同時保持彼此垂直分離。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路徑及第二路徑可相對於水平線形成不同角度,且因此可相對於彼此成非零角而安置。
雖然已將輻射源SO之實施例描述並描繪為包含兩個自由電子雷射FEL,但應瞭解,輻射源可包含任何數目之自由電子雷射FEL。舉例而言,輻射源可包含單一自由電子雷射FEL或可包含數個自由電子雷射(例如,兩個或兩個以上)。
微影系統之實施例亦可包括一或多個光罩檢查裝置MIA及/或一或多個空中影像量測系統(AIMS)。在一些實施例中,為允許一些冗 餘,微影系統可包含兩個光罩檢查裝置。此情形可允許在一個光罩檢查裝置被修復或經歷維修時使用另一光罩檢查裝置。因此,一個光罩檢查裝置始終可供使用。光罩檢查裝置相比於微影裝置可使用較低功率輻射射束。此外,應瞭解,使用本文所描述之類型之自由電子雷射而產生之輻射可用於除了微影或微影相關應用以外的應用。
術語「相對論電子」應被解譯為意謂可經由藉由粒子加速器之加速而獲得的相對論能量之電子。可認為電子在其動能比得上或大於其靜止質量能量(511keV)時具有相對論能量。實務上,形成自由電子雷射之部分之粒子加速器可將電子加速至比其靜止質量能量大得多的能量。舉例而言,粒子加速器可將電子加速至>10MeV、>100MeV、>1GeV或更大之能量。
已在輸出EUV輻射射束之自由電子雷射之上下文中描述本發明之實施例。然而,自由電子雷射可經組態以輸出具有任何波長之輻射。因此,本發明之一些實施例可包含輸出不為EUV輻射射束之輻射射束的自由電子。
可認為術語「EUV輻射」涵蓋具有在4nm至20nm之範圍內(例如,在13nm至14nm之範圍內)之波長的電磁輻射。EUV輻射可具有小於10nm之波長,例如,在4nm至10nm之範圍內之波長,諸如6.7nm或6.8nm之波長。
本文所描述之微影裝置可用於IC之製造中。替代地,本文所描述之微影裝置可具有其他應用。可能之其他應用包括製造整合式光學系統、用於磁疇記憶體之導引及偵測圖案、平板顯示器、液晶顯示器(LCD)、薄膜磁頭等。
雖然上文已描述本發明之具體實施例,但應瞭解,可以與所描述不同之其他方式來實踐本發明。以上描述意欲為說明性而非限制性的。因此,對於熟習此項技術者將顯而易見,可在不脫離下文所闡明 之申請專利範圍之範疇的情況下對所描述之本發明進行修改。如以下經編號條項闡明本發明之其他態樣。
1.一種用於電子射束之射束導管,其包含:第一區段,其具有內表面;真空層,其經提供於內表面之一部分上;及導電層;其中真空層經配置以使得在使用期間將導電層之至少一部分暴露於電子射束。
其中導電層具有較真空層低之電阻。
2.如條項1之射束導管,其中導電層由內表面提供或經安置於內表面與真空層之間。
3.如條項2之射束導管,其中真空層包含一或多個離散部分,該一或多個離散部分經提供於導電層上且經配置以使得導電層之一或多個部分並不由真空層覆蓋。
4.如條項3之射束導管,其中真空層包含徑向安置於內表面周圍之複數個條帶。
5.如條項3或4之射束導管,其中離散部分中之至少一者延伸達第一區段之長度之大部分。
6.如條項1之射束導管,其中導電層包含一或多個部分,該一或多個部分經提供於真空層之內表面上以使得真空層位於內表面與導電層之間。
7.如條項6之射束導管,其中導電層覆蓋真空層之內表面之大部分。
8.如條項6之射束導管,其中導電層包含一或多個離散部分,該一或多個離散部分經提供於導電層上且經配置以使得真空層之一或多個部分並不由導電層覆蓋。
9.如條項6至8中之任一者之射束導管,其中導電層包含一或多個導電材料條帶。
10.如條項9之射束導管,其中將導電材料條帶徑向安置於真空層之內表面周圍。
11.如任何前述條項之射束導管,其中真空層提供防擴散障壁。
12.如任何前述條項之射束導管,其中真空層包含玻璃金屬材料。
13.如任何前述條項之射束導管,其中真空層在第一區段內提供表面泵送。
14.如任何前述條項之射束導管,其中真空層包含非可蒸發集氣劑。
15.如任何前述條項之射束導管,其中真空層為已塗覆至射束導管之內表面的塗層。
16.如條項6或依賴其之任何條項之射束導管,其中導電層包含塗覆至真空層之內表面且具有數十微米或以下之數量級之厚度的塗層。
17.如任何前述條項之射束導管,其中射束導管為單一通道射束導管。
18.一種用於自由電子雷射之波盪器,其包含根據任何前述條項之射束導管。
19.一種自由電子雷射,其包含根據條項18之波盪器。
20.一種微影系統,其包含:根據條項19之自由電子雷射;及至少一個微影裝置,至少一個微影裝置中之每一者經配置以接收由自由電子雷射產生之至少一個輻射射束之至少一部分。
28‧‧‧區段
28a‧‧‧內表面
29‧‧‧中央管狀部分
30‧‧‧真空層/障壁層/NEG層

Claims (15)

  1. 一種用於一電子射束之射束導管,其包含:一第一區段,其具有一內表面;一真空層,其經提供於該內表面之一部分上;及一導電層;其中該真空層經配置以使得在使用期間將該導電層之至少一部分暴露於一電子射束;其中該導電層具有較該真空層低之一電阻。
  2. 如請求項1之射束導管,其中該導電層由該內表面提供或經安置於該內表面與該真空層之間。
  3. 如請求項2之射束導管,其中該真空層包含一或多個離散部分,該一或多個離散部分經提供於該導電層上且經配置以使得該導電層之一或多個部分並不由該真空層覆蓋。
  4. 如請求項3之射束導管,其中該真空層包含徑向安置於該內表面周圍之複數個條帶。
  5. 如請求項3或4之射束導管,其中該等離散部分中之至少一者延伸達該第一區段之一長度的一大部分。
  6. 如請求項1之射束導管,其中該導電層包含一或多個部分,該一或多個部分提供於該真空層之一內表面上以使得該真空層位於該內表面與該導電層之間。
  7. 如請求項6之射束導管,其中該導電層覆蓋該真空層之該內表面的一大部分。
  8. 如請求項6之射束導管,其中該導電層包含一或多個離散部分,該一或多個離散部分經提供於該真空上且經配置以使得該真空層之一或多個部分並不由該導電層覆蓋。
  9. 如請求項6至8中任一項之射束導管,其中該導電層包含一或多個導電材料條帶。
  10. 如請求項9之射束導管,其中將該等導電材料條帶徑向安置於該真空層之一內表面周圍。
  11. 如請求項6至8中任一項之射束導管,其中該導電層包含塗覆至該真空層之該內表面且具有數十微米或以下之數量級之一厚度的一塗層。
  12. 如請求項1至4及6至8中任一項之射束導管,其中該射束導管為一單一通道射束導管。
  13. 一種用於一自由電子雷射之波盪器,其包含根據請求項1至12中任一項之一射束導管。
  14. 一種自由電子雷射,其包含根據請求項13之一波盪器。
  15. 一種微影系統,其包含:根據請求項14之一自由電子雷射;及至少一個微影裝置,該至少一個微影裝置中的每一者經配置以接收由該自由電子雷射產生之至少一個輻射光束之至少一部分。
TW105102942A 2015-02-17 2016-01-29 改良的射束導管 TW20163203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EP15155376 2015-02-17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632033A true TW201632033A (zh) 2016-09-01

Family

ID=524722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5102942A TW201632033A (zh) 2015-02-17 2016-01-29 改良的射束導管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NL (1) NL2016086A (zh)
TW (1) TW201632033A (zh)
WO (1) WO2016131569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45903B (zh) * 2019-03-29 2021-11-11 日商住友重機械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放射性同位素製造裝置用自屏蔽件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686844B2 (en) * 2015-04-13 2017-06-20 Los Alamos National Security, Llc Intense X-ray and EUV light source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852686A (en) * 1945-09-04 1958-09-16 Kenneth R Mackenzie Calutron receivers
US4712074A (en) * 1985-11-26 1987-12-08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s Represented By The Department Of Energy Vacuum chamber for containing particle beams
US5376792A (en) * 1993-04-26 1994-12-27 Rj Lee Group, Inc.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45903B (zh) * 2019-03-29 2021-11-11 日商住友重機械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放射性同位素製造裝置用自屏蔽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6131569A1 (en) 2016-08-25
NL2016086A (en) 2016-09-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884339B2 (en) Lithographic method
Wang et al. Power scaling for collimated γ-ray beams generated by structured laser-irradiated targets and its application to two-photon pair production
JP6774934B2 (ja) 放射源
JP6417418B2 (ja) 電子入射器、自由電子レーザ、リソグラフィシステム、電子ビーム生成方法、及び放射生成方法
Bracco et al. Beam studies and experimental facility for the AWAKE experiment at CERN
TW201524053A (zh) 自由電子雷射
TW201632033A (zh) 改良的射束導管
TWI704736B (zh) 自由電子雷射
Shiltsev Experience with crystals at Fermilab accelerators
Bennett et al. Design concept for a 100 GeV e+ e-storage ring (LEP)
TW201539151A (zh) 輻射源
US10736205B2 (en) Electron beam transport system
NL2017695A (en) Free electron laser
Adli et al. First results from the electron hose instability studies in FACET
Carlier et al. Probing the Forced Dynamic Aperture in the LHC at Top Energy Using AC Dipoles
RU2245588C2 (ru) Источник проникающего излучения
Bödewadt Transverse beam diagnostics for the XUV seeding experiment at FLASH
NL2017475A (en) Electron Source
Aryshev et al. A compact soft X-ray source based on thomson scattering of Coherent Diffraction Radiation
Tremaine MOOBN2 Inverse Free Electron Laser Accelerators for Driving Compact Light Sources and Detection Applications laser, undulator, acceleration, FEL
WO2017076696A1 (en) Electron beam chopper
Palmer MOP001 Charge Separation for Muon Collider Cooling 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