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617486A - 控制在熔體成長的結晶片的厚度的裝置、方法及系統 - Google Patents

控制在熔體成長的結晶片的厚度的裝置、方法及系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617486A
TW201617486A TW104133787A TW104133787A TW201617486A TW 201617486 A TW201617486 A TW 201617486A TW 104133787 A TW104133787 A TW 104133787A TW 104133787 A TW104133787 A TW 104133787A TW 201617486 A TW201617486 A TW 201617486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melt
thickness
heating elements
heat flux
profil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413378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689637B (zh
Inventor
彼德 L. 凱勒曼
菲德梨克 M. 卡爾森
大衛 莫雷爾
布萊恩 梅克英特許
南帝斯 德塞
Original Assignee
瓦里安半導體設備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瓦里安半導體設備公司 filed Critical 瓦里安半導體設備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61748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61748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8963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89637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30CRYSTAL GROWTH
    • C30BSINGLE-CRYSTAL GROWTH; UNIDIRECTIONAL SOLIDIFICATION OF EUTECTIC MATERIAL OR UNIDIRECTIONAL DEMIXING OF EUTECTOID MATERIAL; REFINING BY ZONE-MELTING OF MATERIAL; PRODUCTION OF A HOMOGENEOUS POLYCRYSTALLINE MATERIAL WITH DEFINED STRUCTURE; SINGLE CRYSTALS OR HOMOGENEOUS POLYCRYSTALLINE MATERIAL WITH DEFINED STRUCTURE; AFTER-TREATMENT OF SINGLE CRYSTALS OR A HOMOGENEOUS POLYCRYSTALLINE MATERIAL WITH DEFINED STRUCTURE; APPARATUS THEREFOR
    • C30B11/00Single-crystal growth by normal freezing or freezing under temperature gradient, e.g. Bridgman-Stockbarger method
    • C30B11/006Controlling or regulating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30CRYSTAL GROWTH
    • C30BSINGLE-CRYSTAL GROWTH; UNIDIRECTIONAL SOLIDIFICATION OF EUTECTIC MATERIAL OR UNIDIRECTIONAL DEMIXING OF EUTECTOID MATERIAL; REFINING BY ZONE-MELTING OF MATERIAL; PRODUCTION OF A HOMOGENEOUS POLYCRYSTALLINE MATERIAL WITH DEFINED STRUCTURE; SINGLE CRYSTALS OR HOMOGENEOUS POLYCRYSTALLINE MATERIAL WITH DEFINED STRUCTURE; AFTER-TREATMENT OF SINGLE CRYSTALS OR A HOMOGENEOUS POLYCRYSTALLINE MATERIAL WITH DEFINED STRUCTURE; APPARATUS THEREFOR
    • C30B15/00Single-crystal growth by pulling from a melt, e.g. Czochralski method
    • C30B15/06Non-vertical pulling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30CRYSTAL GROWTH
    • C30BSINGLE-CRYSTAL GROWTH; UNIDIRECTIONAL SOLIDIFICATION OF EUTECTIC MATERIAL OR UNIDIRECTIONAL DEMIXING OF EUTECTOID MATERIAL; REFINING BY ZONE-MELTING OF MATERIAL; PRODUCTION OF A HOMOGENEOUS POLYCRYSTALLINE MATERIAL WITH DEFINED STRUCTURE; SINGLE CRYSTALS OR HOMOGENEOUS POLYCRYSTALLINE MATERIAL WITH DEFINED STRUCTURE; AFTER-TREATMENT OF SINGLE CRYSTALS OR A HOMOGENEOUS POLYCRYSTALLINE MATERIAL WITH DEFINED STRUCTURE; APPARATUS THEREFOR
    • C30B11/00Single-crystal growth by normal freezing or freezing under temperature gradient, e.g. Bridgman-Stockbarger method
    • C30B11/001Continuous growth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30CRYSTAL GROWTH
    • C30BSINGLE-CRYSTAL GROWTH; UNIDIRECTIONAL SOLIDIFICATION OF EUTECTIC MATERIAL OR UNIDIRECTIONAL DEMIXING OF EUTECTOID MATERIAL; REFINING BY ZONE-MELTING OF MATERIAL; PRODUCTION OF A HOMOGENEOUS POLYCRYSTALLINE MATERIAL WITH DEFINED STRUCTURE; SINGLE CRYSTALS OR HOMOGENEOUS POLYCRYSTALLINE MATERIAL WITH DEFINED STRUCTURE; AFTER-TREATMENT OF SINGLE CRYSTALS OR A HOMOGENEOUS POLYCRYSTALLINE MATERIAL WITH DEFINED STRUCTURE; APPARATUS THEREFOR
    • C30B11/00Single-crystal growth by normal freezing or freezing under temperature gradient, e.g. Bridgman-Stockbarger method
    • C30B11/003Heating or cooling of the melt or the crystallised material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30CRYSTAL GROWTH
    • C30BSINGLE-CRYSTAL GROWTH; UNIDIRECTIONAL SOLIDIFICATION OF EUTECTIC MATERIAL OR UNIDIRECTIONAL DEMIXING OF EUTECTOID MATERIAL; REFINING BY ZONE-MELTING OF MATERIAL; PRODUCTION OF A HOMOGENEOUS POLYCRYSTALLINE MATERIAL WITH DEFINED STRUCTURE; SINGLE CRYSTALS OR HOMOGENEOUS POLYCRYSTALLINE MATERIAL WITH DEFINED STRUCTURE; AFTER-TREATMENT OF SINGLE CRYSTALS OR A HOMOGENEOUS POLYCRYSTALLINE MATERIAL WITH DEFINED STRUCTURE; APPARATUS THEREFOR
    • C30B15/00Single-crystal growth by pulling from a melt, e.g. Czochralski method
    • C30B15/002Continuous growth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30CRYSTAL GROWTH
    • C30BSINGLE-CRYSTAL GROWTH; UNIDIRECTIONAL SOLIDIFICATION OF EUTECTIC MATERIAL OR UNIDIRECTIONAL DEMIXING OF EUTECTOID MATERIAL; REFINING BY ZONE-MELTING OF MATERIAL; PRODUCTION OF A HOMOGENEOUS POLYCRYSTALLINE MATERIAL WITH DEFINED STRUCTURE; SINGLE CRYSTALS OR HOMOGENEOUS POLYCRYSTALLINE MATERIAL WITH DEFINED STRUCTURE; AFTER-TREATMENT OF SINGLE CRYSTALS OR A HOMOGENEOUS POLYCRYSTALLINE MATERIAL WITH DEFINED STRUCTURE; APPARATUS THEREFOR
    • C30B15/00Single-crystal growth by pulling from a melt, e.g. Czochralski method
    • C30B15/14Heating of the melt or the crystallised material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30CRYSTAL GROWTH
    • C30BSINGLE-CRYSTAL GROWTH; UNIDIRECTIONAL SOLIDIFICATION OF EUTECTIC MATERIAL OR UNIDIRECTIONAL DEMIXING OF EUTECTOID MATERIAL; REFINING BY ZONE-MELTING OF MATERIAL; PRODUCTION OF A HOMOGENEOUS POLYCRYSTALLINE MATERIAL WITH DEFINED STRUCTURE; SINGLE CRYSTALS OR HOMOGENEOUS POLYCRYSTALLINE MATERIAL WITH DEFINED STRUCTURE; AFTER-TREATMENT OF SINGLE CRYSTALS OR A HOMOGENEOUS POLYCRYSTALLINE MATERIAL WITH DEFINED STRUCTURE; APPARATUS THEREFOR
    • C30B15/00Single-crystal growth by pulling from a melt, e.g. Czochralski method
    • C30B15/20Controlling or regulating
    • C30B15/22Stabilisation or shape controlling of the molten zone near the pulled crystal; Controlling the section of the crystal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30CRYSTAL GROWTH
    • C30BSINGLE-CRYSTAL GROWTH; UNIDIRECTIONAL SOLIDIFICATION OF EUTECTIC MATERIAL OR UNIDIRECTIONAL DEMIXING OF EUTECTOID MATERIAL; REFINING BY ZONE-MELTING OF MATERIAL; PRODUCTION OF A HOMOGENEOUS POLYCRYSTALLINE MATERIAL WITH DEFINED STRUCTURE; SINGLE CRYSTALS OR HOMOGENEOUS POLYCRYSTALLINE MATERIAL WITH DEFINED STRUCTURE; AFTER-TREATMENT OF SINGLE CRYSTALS OR A HOMOGENEOUS POLYCRYSTALLINE MATERIAL WITH DEFINED STRUCTURE; APPARATUS THEREFOR
    • C30B15/00Single-crystal growth by pulling from a melt, e.g. Czochralski method
    • C30B15/20Controlling or regulating
    • C30B15/22Stabilisation or shape controlling of the molten zone near the pulled crystal; Controlling the section of the crystal
    • C30B15/26Stabilisation or shape controlling of the molten zone near the pulled crystal; Controlling the section of the crystal using television detectors; using photo or X-ray detector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30CRYSTAL GROWTH
    • C30BSINGLE-CRYSTAL GROWTH; UNIDIRECTIONAL SOLIDIFICATION OF EUTECTIC MATERIAL OR UNIDIRECTIONAL DEMIXING OF EUTECTOID MATERIAL; REFINING BY ZONE-MELTING OF MATERIAL; PRODUCTION OF A HOMOGENEOUS POLYCRYSTALLINE MATERIAL WITH DEFINED STRUCTURE; SINGLE CRYSTALS OR HOMOGENEOUS POLYCRYSTALLINE MATERIAL WITH DEFINED STRUCTURE; AFTER-TREATMENT OF SINGLE CRYSTALS OR A HOMOGENEOUS POLYCRYSTALLINE MATERIAL WITH DEFINED STRUCTURE; APPARATUS THEREFOR
    • C30B29/00Single crystals or homogeneous polycrystalline material with defined structure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r by their shape
    • C30B29/02Elements
    • C30B29/06Silico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30CRYSTAL GROWTH
    • C30BSINGLE-CRYSTAL GROWTH; UNIDIRECTIONAL SOLIDIFICATION OF EUTECTIC MATERIAL OR UNIDIRECTIONAL DEMIXING OF EUTECTOID MATERIAL; REFINING BY ZONE-MELTING OF MATERIAL; PRODUCTION OF A HOMOGENEOUS POLYCRYSTALLINE MATERIAL WITH DEFINED STRUCTURE; SINGLE CRYSTALS OR HOMOGENEOUS POLYCRYSTALLINE MATERIAL WITH DEFINED STRUCTURE; AFTER-TREATMENT OF SINGLE CRYSTALS OR A HOMOGENEOUS POLYCRYSTALLINE MATERIAL WITH DEFINED STRUCTURE; APPARATUS THEREFOR
    • C30B29/00Single crystals or homogeneous polycrystalline material with defined structure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r by their shape
    • C30B29/60Single crystals or homogeneous polycrystalline material with defined structure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r by their shape characterised by shape
    • C30B29/64Flat crystals, e.g. plates, strips or disc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117/00Single-crystal, oriented-crystal, and epitaxy growth processes; non-coating apparatus therefor
    • Y10T117/10Apparatus
    • Y10T117/1024Apparatus for crystallization from liquid or supercritical state
    • Y10T117/1032Seed pulling
    • Y10T117/1036Seed pulling including solid member shaping means other than seed or product [e.g., EDFG die]
    • Y10T117/1044Seed pulling including solid member shaping means other than seed or product [e.g., EDFG die] including means forming a flat shape [e.g., ribbon]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117/00Single-crystal, oriented-crystal, and epitaxy growth processes; non-coating apparatus therefor
    • Y10T117/10Apparatus
    • Y10T117/1024Apparatus for crystallization from liquid or supercritical state
    • Y10T117/1032Seed pulling
    • Y10T117/1036Seed pulling including solid member shaping means other than seed or product [e.g., EDFG die]
    • Y10T117/1044Seed pulling including solid member shaping means other than seed or product [e.g., EDFG die] including means forming a flat shape [e.g., ribbon]
    • Y10T117/1048Pulling includes a horizontal component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117/00Single-crystal, oriented-crystal, and epitaxy growth processes; non-coating apparatus therefor
    • Y10T117/10Apparatus
    • Y10T117/1024Apparatus for crystallization from liquid or supercritical state
    • Y10T117/1032Seed pulling
    • Y10T117/1068Seed pulling including heating or cooling details [e.g., shield configuration]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Metallurgy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Crystals, And After-Treatments Of Crystal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控制在熔體成長的結晶片的厚度的裝置及其方法。所述裝置可包括:坩堝,用以容納熔體,所述熔體具有與坩堝的底面相隔第一距離的暴露表面;殼體,包含不對熔體造成污染的材料,所述殼體包括多個側壁及頂部,用以接觸熔體;以及多個加熱元件,與熔體隔絕並沿與結晶片的拉動方向垂直的橫向方向安置,所述多個加熱元件被各別地供電,其中所述多個加熱元件相對於熔體的暴露表面安置於第二組距離處,第二組距離小於第一距離,且其中所述多個加熱元件用以在所述多個加熱元件被各別地供應電力時改變沿橫向方向的熱通量輪廓。

Description

控制在熔體成長的結晶片的厚度的裝置及其方法
本發明實施例涉及單晶基板形成,且更具體而言,涉及控制自熔體成長的結晶材料的厚度的裝置及技術。
目前,已開發出自給定材料(例如矽)的熔體成長單結晶(單晶)片的技術。此是通過使給定材料的薄固體層在由給定材料構成的熔體表面上的給定位置處結晶並沿拉動方向拉動所述薄固體層來實現。當沿給定方向牽拉單晶材料時,單晶材料帶可形成其中所述帶的一端在給定位置處保持固定或其中發生結晶的結晶區。此結晶區可在單晶片與熔體之間界定結晶前部(前緣),所述結晶前部(前緣)是由在所述前緣處形成的小晶界面(crystal facet)界定。
為了維持此有小平面的前緣在穩態條件下的成長以使成長速度匹配單晶片(monocrystalline sheet)或“帶(ribbon)”的拉動速度,可由結晶器在結晶區中應用強烈的冷卻。此可導致形成其初始厚度與所應用的冷卻的強度相稱的單晶片,在矽帶成長的情況下,所述初始厚度常常大約為1 mm至2 mm。然而,對於欲自單晶片或帶形成的例如太陽電池等應用而言,目標厚度可大約為200 μm或200 μm以下。此需要初始形成的帶的厚度減小,此可通過在沿拉動方向拉動帶時在容納熔體的坩堝的區上方加熱所述帶來實現。當在帶接觸熔體的同時穿過所述區牽拉所述帶時,可回熔給定厚度的帶,從而將帶的厚度減小至目標厚度。此回熔方法尤其非常適合於所謂的浮矽法(Floating Silicon Method,FSM),所述浮矽法根據以上大體闡述的程式而在矽熔體的表面上形成矽片。
然而,在利用例如浮矽法等方法成長單晶片期間,片厚度可在單晶片的整個寬度上(即,沿垂直於拉動方向的橫向方向)而變化。片厚度可在每一段之間或甚至在一段內變化,其中段對應於由單晶材料生產單個帶的過程。此外,由於帶的最終目標厚度可比初始厚度薄10倍,因此厚度均勻性的精確控制可特別重要。舉例而言,元件應用可規定基板厚度為200 μm +/- 20 μm。如果單晶片被結晶成在結晶器附近具有2 mm的初始厚度及5%(或100 μm)的初始厚度變化,在不對此初始厚度變化進行校正的情況下,在通過將帶牽拉穿過回熔區而使帶變薄為200 μm之後,100 μm的厚度變化此時會構成50%的厚度變化,從而可使得所述帶無法用於其預期應用。此外,帶的厚度可以不容易通過利用傳統加熱器將帶回熔而進行校正的方式沿橫向方向變化。
鑒於這些及其他考慮因素,一直需要進行本發明所作的改良。
提供此發明內容是為了以簡化形式介紹對下文在具體實施方式中進一步闡述的一系列概念。此發明內容並非旨在識別所主張主題的關鍵特徵或本質特徵,也並非旨在説明確定所主張主題的範圍。
在本發明的一個實施例中,一種控制自熔體成長的結晶片(crystalline sheet)的厚度的裝置可包括:坩堝,用以容納所述熔體,所述熔體具有與所述坩堝的底面相隔第一距離的暴露表面;殼體,包含不對所述熔體造成污染的材料,所述殼體包括多個側壁及頂部,所述多個側壁及所述頂部用以接觸所述熔體;以及多個加熱元件,與所述熔體隔絕並沿與所述結晶片的拉動方向垂直的橫向方向安置,所述多個加熱元件被各別地供電,其中所述多個加熱元件相對於所述熔體的所述暴露表面安置於第二組距離處,所述第二組距離小於所述第一距離,且其中所述多個加熱元件用以在所述多個加熱元件被各別地供應電力時改變沿所述橫向方向的熱通量輪廓。
在本發明的另一實施例中,一種用於自熔體成長結晶片的系統可包括:坩堝,用以容納所述熔體,所述熔體具有與所述坩堝的底面相隔第一距離的暴露表面;結晶器,用以沿所述熔體的表面在第一位置產生所述結晶片的結晶前部;以及拉晶機,用以沿拉動方向拉動所述結晶片,其中在所述結晶器下游的第二位置,所述結晶片沿垂直於所述拉動方向的橫向方向具有初始厚度輪廓。所述系統還可包括位於所述第二位置下游的分段式加熱器,所述分段式加熱器包括:殼體;以及多個加熱元件,沿所述橫向方向安置,其中所述殼體安置於所述多個加熱元件與所述熔體之間,其中所述多個加熱元件相對於所述熔體的所述暴露表面安置於小於所述第一距離的第二組距離處,且其中所述多個加熱元件用以改變沿所述橫向方向的熱通量輪廓,以將所述結晶片回熔而在所述第二位置下游的第三位置產生比所述初始厚度輪廓更均勻的沿所述橫向方向的最終厚度輪廓。
在本發明的再一實施例中,一種用於控制結晶片的厚度的方法可包括:利用結晶器在熔體的表面產生所述結晶片的結晶前部;沿拉動方向遠離所述結晶前部拉動所述結晶片,其中在所述結晶前部下游的第一位置處,所述結晶片沿垂直於所述拉動方向的橫向方向具有初始厚度輪廓;以及利用鄰近所述結晶片而沿所述橫向方向安置於不同位置的多個加熱元件在回熔區上方回熔所述結晶片,其中所述多個加熱元件安置於距所述熔體的所述表面為一組距離處,所述一組距離小於容納所述熔體的坩堝的熔體深度。所述多個加熱元件可用以改變沿所述橫向方向的熱通量輪廓,以將所述結晶片回熔而在所述回熔區下游的位置在所述結晶片中產生比所述初始厚度輪廓更均勻的沿所述橫向方向的最終厚度輪廓。
現在將參照示出某些實施例的附圖在下文中更充分地闡述本發明實施例。然而,本發明的主題可實施為諸多不同形式而不應被視為限制於本文所述的實施例。相反,提供這些實施例是為了使本發明將透徹及完整,並將向所屬領域的技術人員充分傳達所述主題的範圍。在附圖中,相同編號自始至終指代相同元件。
本發明實施例對於結晶片的成長提供在傳統技術中未發現的多個優點。舉例而言,實施例提供一種回熔加熱器,所述回熔加熱器的回熔熱輪廓可原位微調以匹配當結晶片在熔體表面上結晶時可能產生的厚度非均勻性。然後可通過在沿熔體表面牽拉結晶片期間對所述結晶片應用所述回熔熱輪廓而不引入任何進一步的非均勻性來選擇性地減小片厚度,從而產生具有均勻厚度的最終片。特定實施例利用與常見結晶片非均勻性相稱的空間解析度在結晶片的選擇部分上方提供對結晶片的回熔。
本發明的實施例提供的其他優點在於,回熔裝置可對結晶片的厚度輪廓的所有方面進行定制以匹配目標應用(例如太陽能基板)的確切形狀因數要求。這些方面可包括結晶片的厚度、厚度均勻性、及寬度。這樣,在回熔裝置中進行處理之後,可僅通過將結晶片切割成所需長度而將所述結晶片直接處理成單結晶基板產品。
各種實施例提供一種用於為常常遭受在單結晶片的側邊或邊緣處產生的不期望的晶體效應(crystallographic effect)的單結晶基板提供高品質邊緣的便捷方式。此種缺陷的寬度可以用於使結晶片在熔體表面上結晶的氣體冷卻元件(結晶器)的端部輪廓來衡量,所述端部輪廓一般可大約為1 cm至2 cm。如下文所詳述,某些實施例提供完全回熔這些“側邊效應(side effect)”的裝置及方法,從而在沿熔體表面牽拉(或拉動)單結晶片時產生單結晶片的無缺陷邊緣。由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其他優點包括不會對正在製作的結晶片造成污染的回熔加熱器的堅固及實用的構造。
圖1繪示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自熔體成長結晶片的處理系統100。除非另外指明,否則在本文中可使用用語“帶”來指代結晶片,且具體而言可指代通過沿熔體的表面拉動單晶片而形成的單晶片形式。處理系統100可包括可如所屬領域中所知進行排列的坩堝座(crucible holder)102及坩堝104。處理系統100可例如用於如下文所詳述來成長矽帶。坩堝104可容納欲自用以提取出帶的熔體106。提供加熱器112以產生朝向熔體106的上表面流動的熱通量,所述熱通量大體由垂直箭頭表示。提供結晶器108以產生局部冷卻而啟動結晶片110的結晶。此也通過垂直箭頭示出,所述垂直箭頭表示自熔體106表面的一部分快速移除熱量。結晶器108可如所屬領域中所知進行排列,例如具有自鄰近結晶器108的熔體的一部分快速移除熱量的冷卻氣體噴嘴。
結晶片110可通過拉晶機117沿拉動方向114牽拉,其中拉動方向平行於所示笛卡爾座標系中的Z軸。可由處理系統100來建立穩態條件,以在熔體106的表面上形成固定的且可鄰近結晶器108的前緣115。當材料自熔體106結晶時,沿拉動方向114拉動結晶片110以使自結晶片110形成的帶的總長度(大體沿Z軸)隨時間而增加。在某些例子中,結晶片110的初始厚度可在結晶器108附近介於一毫米至三毫米的範圍。然而,實施例在此上下文中不受限制。在某些例子中,結晶片(例如根據本發明實施例成長的結晶片)的寬度可介於100 mm至200 mm範圍內。實施例在此上下文中不受限制。片寬度W可指結晶片沿與拉動方向垂直的方向(例如如圖2B中所示沿平行於X軸的方向)的寬度。
如圖1中進一步所示,當沿拉動方向114拉動結晶片110時,結晶片110可自熔體106分離。此外,可通過回熔結晶片110的厚度的一部分而使所述結晶片變薄,以使結晶片110的最終厚度(平行於Y軸)實質上薄於在前緣115附近形成的初始厚度。根據結晶片110的目標應用而定,最終厚度可小於一毫米,例如半毫米、200 μm或更薄。此種厚度可適用於成長由單晶矽構成的帶。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處理系統100包括在熔體106的一部分下方沿Z-軸延伸的分段式加熱器116。分段式加熱器116可用於向結晶片110提供足夠的熱通量密度,以在沿拉動方向114拉動結晶片110時逐漸回熔結晶片110。然而,不同於傳統加熱器,分段式加熱器116可提供沿拉動方向114的橫向方向(換言之,垂直於拉動方向114且平行於X軸)的定制熱通量輪廓。如下文所詳述,此定制熱輪廓可提供沿橫向方向的可變熱通量,所述可變熱通量被安排成產生沿所述橫向方向具有所需厚度及厚度均勻性的較薄結晶片。定制熱輪廓可補償在由分段式加熱器116執行回熔之前結晶片110的初始厚度的變化。
具體而言,如下文所詳述,在各種配置中,分段式加熱器(例如,分段式加熱器116)可包括多個加熱元件,所述多個加熱元件被各別地供電以產生沿橫向方向的熱通量的變化。沿橫向方向的熱通量的變化可被結晶片沿橫向方向的不同區段接收,從而使一個區段相對於另一區段以不同的熔融速率選擇性地回熔。此使得結晶片的給定區段的厚度的總體減小被增強或者變慢,從而補償結晶片在沿橫向方向的不同區段的厚度差異。
圖2A及圖2B分別繪示根據本發明其他實施例的另一處理系統200的側視圖及端視圖。在此例子中,處理系統200可包括與處理系統100中所示者類似或相同的部件,這些部件以類似方式進行標記。處理系統200包括可為分段式加熱器116的變型的分段式加熱器210。具體而言,圖2B呈現在結晶器108的下游由圖2A所示虛線表示的位置的分段式加熱器210的端視剖面圖。如圖2B中所示,分段式加熱器210包括多個加熱元件222,所述多個加熱元件222可沿橫向方向(即,沿X軸)排列,其中Z軸平行於拉動方向114。
再次參照圖2A,當結晶片204形成於結晶器108之下時,結晶片204可沿拉動方向114如圖所示朝右側牽拉。可形成鄰近結晶器108而穩定地定位的前緣218。隨著結晶材料自熔體202形成,結晶片204可沿Y軸成長至給定厚度,所述給定厚度取決於由結晶器108提供的冷卻速率以及結晶片204的拉動速率及來自熔體202的熱流動速率。如圖2A及圖2B所示,結晶片204的區208對應於靠近分段式加熱器210的左邊緣(上游邊緣)的位置。分段式加熱器210包括殼體220,殼體220可由例如熔凝石英等材料構成,其中殼體不對熔體202造成污染。舉例而言,熔凝石英殼體可以緩慢速率與矽熔體發生反應,但在發生反應時僅向熔體提供矽及氧,氧可自熔體去除。殼體220可包括頂部224及側邊226。頂部224可在坩堝104的下表面228上方高度h1處延伸,使得所述頂部更接近熔體106的暴露表面230。殼體220可通過形成接觸坩堝104或與坩堝104成一體的完整屏障而使加熱元件222與熔體隔絕。
如圖2B所示,殼體220的頂部224可安置於暴露表面230下方的高度h2處,其中h1 + h2等於熔體深度d,其中熔體深度是指自下表面228至暴露表面230的熔體的深度。在某些例子中,h2可介於自1 mm至5 mm的範圍。在某些實施例中,高度h2可為3 mm,此可在如下文所詳述將頂部224放置成足夠接近暴露表面以提供局部加熱的同時容置具有2 mm初始厚度的結晶片。
圖2A中及圖2B的橫截面中所示的結晶片204的區208代表結晶片204可經歷足以回熔結晶片204的增大的熱通量的點。如圖2A所表明,加熱元件222可沿分段式加熱器210的長度延伸,以在沿拉動方向114拉動結晶片204時結晶片204在分段式加熱器210上方延伸的同時產生足以回熔結晶片204的熱通量。此可造成結晶片204逐漸變薄,從而在某些實例中產生小於500 µm的結晶片204的最終厚度。
返回圖2B,其示出由多個加熱元件構成的分段式加熱器總成,所述多個加熱元件被標記為沿拉動方向114的橫向方向並排排列的加熱元件222。在各種實施例中,加熱元件222可為被各別供電的電阻式加熱元件,此使得每一加熱元件遞送與另一加熱元件不同水平的熱通量。如下文所更詳細示出,加熱元件222可平行於Z軸或拉動方向114延伸,以使給定加熱元件向相對於沿X軸佈置的橫向方向所規定的結晶片204的同一區段供應熱通量。舉例而言,加熱元件222a被安置成更接近代表結晶片204的左周邊的區段231。因此,在某些條件下,所述加熱元件可比其他加熱元件向區段231供應更大部分的熱通量;類似地,被安置成比其他加熱元件更接近區段232的加熱元件222b可比其他加熱元件向區段232供應更大部分的熱通量;加熱元件222c可比其他加熱元件向區段234供應更大部分的熱通量;加熱元件222d可比其他加熱元件向區段236供應更大部分的熱通量,而加熱元件222e可比其他加熱元件向區段238供應更大部分的熱通量。通過各別地調整被供應至給定加熱元件的電流或電力,全部加熱元件222可產生在不同區段之間展現出變化的熱通量的沿橫向方向(X軸)的熱通量輪廓。
如圖2B中所示,結晶片204的區208可由展現出變化的厚度的沿X軸的厚度輪廓來表徵,且可由不同類型的粗糙度部件來表徵。根據各種實施例,加熱元件222可被各別地供電以產生其中熱通量也沿X軸變化的熱通量輪廓,從而當在分段式加熱器210上方牽拉結晶片204時在結晶片204的不同區段中將所述結晶片回熔至不同程度。此可在結晶片204已完成回熔處理且不再安置於分段式加熱器210上方之後使結晶片204的厚度更均勻。
圖2C呈現分段式加熱器及結晶片204的另一端視剖面圖,在本例中,結晶片204位於靠近分段式加熱器210的右邊緣(下游邊緣)的區214中。此時,分段式加熱器210所提供的回熔處理產生另外展現出比在區208中更均勻厚度的更薄結晶片。
如圖2B及圖2C中所進一步表明,加熱元件222可被安置成接近殼體220的頂部224,以將局部熱通量更有效地引導至結晶片204。舉例而言,在某些實施例中,加熱元件222可被安置於距頂部224一組距離處,所述一組距離為5 mm或小於5 mm。在某些實施例中,各加熱元件222可安置於距暴露表面230共用距離h3處,共用距離h3可等於5 mm或小於5 mm。然而,實施例在此上下文中不受限制。在某些例子中,分段式加熱器210沿平行於X軸的橫向方向的寬度可處於100 mm至200 mm範圍內,且加熱元件的數目可處於10至25範圍內。因此,相鄰加熱元件之間沿橫向方向的間距可介於4 mm至20 mm範圍內。此外,為將加熱元件222彼此隔絕以使得可將熱通量可直接朝結晶片204引導,可在分段式加熱器210內設置絕緣體總成240。在某些實施例中,絕緣體總成240可由多個絕緣體部分構成。
還如圖2A所示,處理系統200可包括厚度測量系統206,厚度測量系統206用以測量結晶片204沿橫向方向的當前厚度輪廓。在圖2A的例子中,厚度測量系統206鄰近區208安置,以恰好在分段式加熱器210上方牽拉結晶片之前測量結晶片204的厚度。在此例子中,當前厚度輪廓因此可代表在恰好發生回熔之前結晶片沿橫向方向的所接收厚度輪廓。
處理系統200還可包括用以控制被供應至所述多個加熱元件222的電力的加熱器控制系統216,加熱器控制系統216可用於產生經調整熱通量輪廓。當在分段式加熱器210上方牽拉結晶片時,經調整熱通量輪廓可以沿橫向方向產生與當前厚度輪廓相比厚度均勻性得到改善的經調整厚度輪廓的方式來有效地回熔結晶片。在某些例子中,可在結晶片204被暴露至分段式加熱器210之前的位置處測量當前厚度輪廓,且可將包含厚度輪廓的信號轉發至加熱器控制系統216。繼而,加熱器控制系統216可發送控制信號以各別地調整被供應至加熱元件222的電力,進而產生適當的熱通量輪廓以提供對結晶片204的定制回熔處理。參照以下各圖提供測量及控制部件的細節。
在各種實施例中,分段式加熱器在靠近加熱元件及殼體頂部的區中的結構被設計成使熱傳遞速率適合於分段式加熱器上方的熔體。此區的結構可利用傳導及輻射的熱傳遞機制。分段式加熱器所採用的材料的例子包括半透明的熔凝石英。根據各種實施例的分段式加熱器的其他部件包含例如石墨等高導熱性的不透明材料及例如多孔陶瓷等具有中等導熱性的不透明材料。在為石墨的情形中,此材料可適合用作安置於分段式加熱器的加熱元件與殼體頂部之間的導體總成。導體總成可被設計成在更垂直的方向或更側向(水平)的方向上引導熱量以定制熔體表面處的熱通量輪廓。多孔陶瓷可例如用作熱屏(heat shield)以限制在高溫下在側向方向上的熱傳遞(此是用於熔融矽的材料所特有的)。在示例性分段式加熱器中使用的其他材料包括例如氬氣等惰性氣體,所述惰性氣體可填充分段式加熱器內的空腔並提供高透明性及低導熱性。
在各種實施例中,這些部件可被設計成充分地增加側向熱擴散(在X-Z平面中),以減少各別加熱元件在安置有結晶片的熔體表面處的殘留特徵(residual signature)。舉例而言,熔體表面處熱通量輪廓的擺動或波動的幅度(擺動幅度)可相對於熱通量的總水平而言小於1%。同時,分段式加熱器的部件可被設計成提供局部增加的熱流,所述局部增加的熱流被限制至大約為相鄰加熱元件之間間距的橫向長度上,例如是加熱元件間距的一倍至三倍。這樣,在可有意地產生沿橫向方向的熱通量的局部變化的同時,可在熔體表面處減少或消除熱通量的不期望的起伏。
圖3A繪示根據本發明其他實施例的另一處理系統300的端視剖面圖。為清楚起見,僅示出處理系統300的一部分。處理系統300可包括一個或多個坩堝加熱器(被示出為坩堝加熱器304),所述加熱器可通過坩堝座306向坩堝308供應熱通量。此熱通量可用於使熔體320保持熔融狀態。處理系統300還包括由絕緣體總成310及加熱元件312構成的分段式加熱器302。此外,分段式加熱器302包括導體總成314,導體總成314可包括例如與絕緣體總成310的熱傳遞速率相比具有相對高的熱傳遞速率的至少一個導體部。如圖所示,導體總成314安置於分段式加熱器302的加熱元件312與殼體317的頂部316之間。
在各種實施例中,可對導體總成(例如導體總成314)的設計進行定制以調整由分段式加熱器產生的熱通量輪廓。當熱量通過熔體320傳導至結晶片318時,根據初始厚度輪廓而定,可能期望提供更均勻的熱通量輪廓或可在小的長度範圍內變化的熱通量輪廓。
圖3B繪示分段式加熱器330的一個實施例,分段式加熱器330設置有由多個隔絕導體(被示出為導體334)構成的導體總成,所述多個隔絕導體鄰近相應加熱元件332定位以如圖所示沿平行於Y軸的方向引導熱量。導體334也定位於空腔337內,在一個例子中空腔337可被填充以氬氣。加熱元件332及導體334被絕緣體總成335圍繞,以抑制相鄰加熱元件332與相鄰導體334之間的熱傳導。因此,沿Y軸產生熱通量的最大分量。分段式加熱器330所產生的此集中熱通量可在加熱元件332正上方的位置處在熔體表面產生集中熱通量。
圖3C繪示分段式加熱器330可產生的熱通量(q”)。具體而言,曲線336繪示隨著沿X軸的位置變化而變化的由每一加熱元件332產生的各別熱通量。可假定每一加熱元件332的電力被設定成輸出相同的熱量,以使每一曲線336的幅度均相同。曲線338代表由分段式加熱器330在可安置於分段式加熱器330的頂面上方2 mm至5 mm的熔體表面處產生的熱通量的和。如圖所示,熱通量的強度有所變化,其中在與沿加熱元件332的X軸的位置對應的位置處觀察到最大幅度。因此,儘管此配置可在熔體表面提供熱通量的高的局部化,但具有顯著幅度的波紋可能是無法避免的。
圖3D繪示分段式加熱器340的另一實施例,分段式加熱器340設置有由空腔347及可用作散熱器的平面導體344構成的導體總成。平面導體344定位於分段式加熱器340的加熱元件332與殼體的頂部345之間。由於平面導體344具有高的導熱性,因此由加熱元件332輸出的熱量也可在X-Z平面內沿側向方向流動。此可產生減小熱通量隨著熔體表面處的位置變化而變化的效果。圖3E繪示分段式加熱器340可產生的熱通量。具體而言,曲線346繪示隨著沿X軸的位置變化而變化的由每一加熱元件332產生的各別熱通量。也可假定每一加熱元件332的電力被設定成輸出相同的熱量,以使每一曲線346的幅度均相同。曲線348代表由分段式加熱器340在熔體表面處產生的熱通量的和。如圖所示,熱通量的強度有所變化,但表面處的熱通量的變化幅度小於曲線338的熱通量變化幅度。
圖3F繪示分段式加熱器350的另一實施例,分段式加熱器350設置有由空腔357及導體354構成的導體總成,空腔357及導體354定位於分段式加熱器350的加熱元件332與殼體的頂部355之間。在此例子中,導體354的橫截面如圖所示在X-Y平面中具有鋸齒狀橫截面。導體354在相鄰加熱元件332之間中間的X的位置處自頂部355延伸最遠。此可具有進一步減小熱通量隨著在熔體表面處的位置變化而變化的效果。圖3G繪示分段式加熱器350可產生的熱通量。具體而言,曲線356繪示隨著沿X軸的位置變化而變化的由每一加熱元件332產生的各別熱通量。也可假定每一加熱元件332的電力被設定成輸出相同的熱量,以使每一曲線356的幅度均相同。曲線358代表由分段式加熱器350在熔體表面處產生的熱通量的和。如圖所示,熱通量的強度沿X軸為均勻的。當然,可採用能夠在熔體表面提供均勻熱通量的加熱器(例如分段式加熱器350)通過在不同加熱元件之間改變所供應的電流或電力而提供可沿X軸變化的熱通量。
儘管分段式加熱器350可如圖G所示輸出均勻的熱通量,但分段式加熱器350也可提供使熱通量沿X方向在與加熱器間距相當的長度範圍上刻意變化的能力。換言之,在某些條件下,分段式加熱器350可能夠在熔體表面產生均勻的熱通量,而在某些條件下,可產生刻意不均勻的熱通量輪廓。圖3I繪示當如圖3H所表明以比其他加熱元件332高的電力對單個加熱元件332b供電時分段式加熱器350可產生的熱通量。具體而言,曲線366繪示由具有產生第一幅度的第一電力的每一加熱元件332產生的各別熱通量,而曲線367繪示由具有產生比第一幅度大的第二幅度的第二電力的加熱元件332b產生的熱通量(圖3I中加熱元件332b的增大的尺寸並不表示物理尺寸,而是電力輸出)。曲線368代表由分段式加熱器350在熔體表面產生的熱通量的和。如圖所示,除了展現出峰值的沿與加熱元件332b的X位置對應的部分370之外,熱通量的強度是均勻的。在其他實施方式中,分段式加熱器可產生其他類型的非均勻熱通量輪廓(例如單調增大的熱通量輪廓、凹形熱通量輪廓、凸形熱通量輪廓、或任何所需形狀的熱通量輪廓),且不存在任何不期望擺動的重疊(例如圖3C所示)。
圖4A繪示處理裝置400的另一實施例的頂部透視圖。所述處理裝置包括分段式加熱器402,分段式加熱器402可用於在沿平行於Z軸的拉動方向牽拉結晶片412時回熔結晶片412。分段式加熱器402包括多個加熱元件404及絕緣體總成406。加熱元件404具有“髮夾”配置,其中電流通過所述髮夾來傳導,從而可產生電阻式加熱。每一加熱元件404包括平行於Z軸且平行於拉動方向對齊的頂部414。因此,當在分段式加熱器414a上方牽拉結晶片412時,參照圖2B所界定的結晶片412的給定區段可在結晶片412被暴露至分段式加熱器402的整個時間期間保持處於加熱元件404的相同一加熱元件上方。換言之,結晶片412的第一外側區段(未示出)可如圖4B所示保持於第一外側加熱元件404a上方;結晶片412的第二外側區段(未示出)可保持於第二外側加熱元件404b上方;結晶片412的中間區段(未示出)可保持於中間加熱元件404c上方,等等。此外,加熱元件404可沿橫向方向(平行於X軸)及沿拉動方向(平行於Z軸)安置於距熔體408的表面恆定距離處。此使得由分段式加熱器402施加至結晶片412的積分熱通量能夠針對任意給定區段(沿著結晶片412的X軸)進行更精確地的定制,因為相同加熱元件保持鄰近於結晶片412的對應區段且保持距熔體表面恆定的距離。
在其他實施例中,由分段式加熱器輸出的熱通量輪廓可通過調整安置於加熱元件周圍的絕緣體總成的配置來進行定制。圖5A以示意圖形式繪示分段式加熱器500的橫截面的一部分。熔體502安置於在導體506上方安置的殼體504上方。示出一組三個加熱元件,其中加熱元件508是由兩個部分構成,所述兩個部分可如圖4所示為髮夾型加熱元件的第一彎折部及第二彎折部。加熱元件508可安置於空腔510內,空腔510被提供例如惰性氣體等氣氛。絕緣體總成512包括在相鄰加熱元件之間延伸的一系列熱障514(插塞)。為定制由分段式加熱器500在熔體502的表面產生的熱通量輪廓,可對熱障514的高度進行調整。在某些例子中,熱障514的高度可使得熱障514的頂部與由加熱元件508的頂部界定的表面516重合。在其他例子中,熱障的高度可使得熱障514的頂部相對於表面516凹陷或在表面516上方延伸。
圖5B繪示當熱障的高度如圖5A大體所示在分段式加熱器中改變時所產生的一系列所計算熱通量輪廓。在此例子中,熱障材料為對包括與矽熔體的高溫相當的高溫的熱傳遞提供堅強屏障的多孔陶瓷材料。熱障沿X軸具有4 mm的寬度。曲線522代表在其中熱障在表面516上方2 mm延伸的配置中由各別加熱元件產生的熱通量曲線;曲線524代表其中熱障的頂部與表面516重合的配置;曲線526代表其中熱障的頂部低於表面516 3mm的配置;曲線528代表其中熱障的頂部低於表面516 6 mm的配置;且曲線530代表其中熱障的頂部低於表面516 9 mm的配置。如圖所示,當熱障的高度減小時,熱通量的峰值幅度減小,且熱通量峰值的半峰全寬(full width at half maximum,FWHM)增加。
圖5C說明自與用於產生圖5B所示曲線的配置對應的由多個加熱元件形成的陣列產生的一系列熱通量曲線。曲線532代表其中熱障在表面516以上2 mm延伸的配置的熱通量曲線;曲線534代表其中熱障的頂部與表面516重合的配置;曲線536代表其中熱障的頂部低於表面516 3 mm的配置;曲線538代表其中熱障的頂部低於表面516 6 mm的配置;且曲線540代表其中熱障的頂部低於表面516 9 mm的配置。如圖所示,當熱障的高度減小時,表面處熱通量的變化(擺動)減弱,使得在曲線532中觀察到的波蕩在曲線536、曲線538及曲線540中不再存在。
圖5D基於圖5C所示結果繪製隨著熱障514(插塞)的高度相對於表面516的變化而變化的熱通量起伏(擺動)的幅度。如圖所示,幅度為零,直至熱障延伸成與表面516齊平(0)或超過表面516(+2 mm)。圖5E繪製隨著熱障高度變化而變化的來自各別加熱元件的熱通量輪廓的半峰全寬。如圖所示,半峰全寬在熱障高度增加時單調地減小。可在設計分段式加熱器時將圖5D及圖5E所示資料考慮在內。舉例而言,半峰全寬越小表示對隨著沿X方向的位置變化而變化的變化熱通量的控制越精密。然而,隨著半峰全寬隨著熱障高度的增加而減小,熔體表面的熱通量的起伏幅度增大。因此,對應於-3 mm的熱障高度可有利地實現最小的半峰全寬,且因此可實現最精密的控制而不會經歷熱通量的任何表面起伏。
在其他實施例中,分段式加熱器可用以在熔體表面產生非均勻性可控熱通量輪廓。圖6A繪示分段式加熱器600的實施例,圖中示出了朝向分段式加熱器600的一個邊緣的外側區段。分段式加熱器600可被配置成除下文所詳述差異之外大體相同於上述分段式加熱器500。分段式加熱器600可包括例如如圖4大體所示沿X軸緊鄰彼此排列的20個加熱元件508。加熱元件508可被延伸至低於表面516 3 mm的高度的熱障隔開。然而,距分段式加熱器600沿X軸的邊緣最近的兩個外側加熱元件508可被高熱阻熱障總成(被示出為熱障總成604)隔開。在所示例子中,熱障總成604包括高度延伸超過表面516 2 mm的熱障606,且還包括取代導體506的一部分並可填充以惰性氣體的空腔510a。熱障總成604用於增強外側加熱元件508a與其他加熱元件之間的熱隔絕。這樣,由外側加熱元件508a產生的熱沿Y軸向上朝安置於外側加熱元件508a正上方的熔體502的一部分更強地輸送。在某些實施例中,分段式加熱器可包括如圖所示被配置用於熱障總成604的一對外側熱障。
圖6B針對分段式加熱器600繪示模擬熱流動,其說明相對於沿X軸的其他位置,沿平行於Y軸的方向的熱通量610在外側加熱元件508a上方更為集中。
具有此種非均勻熱通量輪廓的分段式加熱器(例如分段式加熱器600)可用於以更高的速率選擇性地回熔結晶片的邊緣。此可用於有利於對結晶片的邊緣進行修剪,所述邊緣常常是非均勻性、粗糙特徵、及其他缺陷的來源。圖6C繪示根據分段式加熱器600大體排列的分段式加熱器的所計算回熔輪廓620,所計算回熔輪廓620被示出為隨著沿X軸的位置變化而變化的熔融結晶片的厚度。回熔輪廓620是沿X軸(拉動方向的橫向方向)具有175 mm的寬度的分段式加熱器所特有的。如圖所示,在分段式加熱器所跨越的區的大部分內回熔厚度是恆定的,具有1.08 mm的值。在任一邊緣上,觀察到峰值為1.35 mm及半峰全寬為幾mm的回熔厚度峰值630。因此,在此例子中,可以大於內部區約25%的速率選擇性地熔融結晶片的兩個邊緣區,其中所述邊緣區具有幾毫米的寬度。此種類型的尖峰輪廓可用於回熔結晶片的邊緣並移除邊緣處的任何缺陷或突起。舉例而言,由峰值630代表的熱通量尖峰可用於減少或移除尺寸為大約1 mm至2 mm的結晶片上的側邊缺陷。
在各種實施例中,可在處理結晶片期間原位地調整分段式加熱器的操作。此允許根據結晶片的實際即時特性、具體而言根據結晶片的厚度輪廓來定制分段式加熱器的設置。圖7A繪示根據本發明的各種實施例的處理系統700。處理系統700能夠因應於對結晶片708的厚度的即時測量而調整施加至結晶片708的熱量。在所示配置中,處理系統700包括用於保持熔體704的坩堝702。結晶器706用以產生可如上所詳述沿平行於Z軸的拉動方向牽拉的結晶片708。處理系統700包括分段式加熱器710,分段式加熱器710的結構可例如類似於圖3A至圖6A的實施例中任一者的結構。處理系統700還包括厚度控制系統712,厚度控制系統712包括厚度測量系統714及加熱器控制系統716。厚度測量系統714可為所習知的部件或一組部件(例如超聲波厚度測量系統)。厚度測量系統714用以跨越橫向方向(即,平行於X軸)產生結晶片708的厚度輪廓。在所示例子中,厚度測量系統714定位於分段式加熱器710正上游的位置P1。厚度測量系統714所測量的厚度輪廓因此可構成恰好在發生回熔之前的結晶片708的輪廓。厚度測量系統可產生構成由加熱器控制系統716所接收的厚度測量輪廓的信號718或一系列信號。加熱器控制系統716可用以控制被供應至分段式加熱器710的加熱元件的電力,從而以沿橫向方向產生結晶片708的經調整厚度輪廓的方式產生有效地回熔結晶片708的經調整熱通量輪廓,其中經調整厚度輪廓具有與在位置P1處測量的當前厚度輪廓的厚度均勻性相比得到改善的厚度均勻性。換言之,加熱器控制系統716可發送信號720以基於結晶片沿X軸的不同區段的所測量厚度而調整分段式加熱器710的不同加熱元件(未示出)中的電流或電力,其中給定區段對應於給定加熱元件。加熱器控制系統716可包括分別向各加熱元件發送電力的多個電源(未單獨示出)。由該實例在電流被調整之後由不同加熱元件產生的合成熱通量可使得結晶片的每一區段的目標厚度的回熔達到使變薄的結晶片721顯露在位置P2處自分段式加熱器710上方。
圖7B繪示處理系統730的另一實施例。在此例子中,厚度控制系統732由位於分段式加熱器710下游的位置P3處的厚度測量系統734構成。厚度控制系統732的一個例子是所屬領域中所知的鐳射厚度監測器。厚度控制系統732可輸出厚度輪廓736,厚度輪廓736使加熱器控制系統716產生控制信號738以調整分段式加熱器710中的加熱元件。
由於在對結晶片708進行回熔處理之後執行處理系統730中的厚度測量,因此可能的是,位置P3處的變薄的結晶片(示出為結晶片708a)的測量值可能會表明結晶片708a的厚度輪廓不滿足目標輪廓。舉例而言,名義上200 m的帶的厚度變化可被測量為40 m,此可超出太陽電池應用的公差。因此,在此種情況下,可確定結晶片708的區740是不可修復的,這或者是因為回熔已完成,或者是因為沒有對所述帶留出足夠的時間來回熔以充分地減小所測量厚度變化。為解決這一問題,其他實施例提供具有多個厚度測量系統的處理系統。舉例而言,第一厚度測量系統可位於位置P1,而第二厚度測量系統位於位置P3。在不同實施例中,可連續地、週期性地、或間斷地執行對位置P1或位置P3、或對位置P1及位置P3二者的厚度的監測。可將在位置P1及位置P3兩者處確定的厚度輪廓轉發至加熱器控制系統716,加熱器控制系統716可確定適當的經調整熱通量輪廓以將結晶片回熔至滿足目標厚度輪廓。加熱器控制系統716可接著將控制信號轉發至分段式加熱器710以利用多個加熱元件產生經調整熱通量輪廓。
圖8A至圖8C提供根據本發明實施例的一個結晶片厚度控制實施方案的細節。在圖8A中,示出可由將經受回熔的結晶片展現出的初始厚度輪廓802。從由熔體結晶而成的結晶矽帶測得初始厚度輪廓802。初始厚度輪廓802是橫向厚度輪廓,因為厚度是沿X軸測得,而X軸橫向於(垂直於)沿Z軸的拉動方向。初始厚度輪廓802表示結晶矽帶具有在2 mm範圍內的初始平均厚度。然而,厚度在200 mm的所測量X-範圍內實質上自1 mm至2.4 mm變化。在圖8A所示例子中,對回熔後的結晶矽帶設定300 m的目標厚度。為實現此目標厚度,可如圖8B所示提供分段式加熱器810。分段式加熱器810可包括16個內部加熱元件以及2個外側加熱元件,在一個例子中,所述16個內部加熱元件可由內側熱障間隔開,所述2個外側加熱元件是通過外側熱障而與內側加熱元件間隔開並用於修剪結晶片的邊緣。在圖8A及圖8B的例子中,在給定結晶片的所測量初始厚度輪廓802及目標厚度的條件下,可使用初始厚度輪廓802來計算為回熔結晶片的區段而被供應至分段式加熱器810的每一加熱元件的所需回熔電力。可根據以下方程式1來確定給定橫向位置(X)處的回熔電力Pmb (x):(方程式1), 其中Vp 是帶拉動速度,Hf 是熔解潛熱(latent heat of fusion),ρ是結晶密度,是給定橫向位置(X)處的回熔厚度,且Δx是結晶片的區段的寬度。在各種實施例中,可以反覆運算方式執行施加電力的程式以獲得目標厚度均勻性。
圖8A也繪示所計算熱通量輪廓804,所述所計算熱通量輪廓804將施加至結晶片以回熔結晶矽帶從而在回熔後獲得300 m的均勻目標厚度。在一個例子中,可利用計算流體動力學(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模型來確定所計算熱通量輪廓。在圖8C中,還示出將施加至16個不同加熱元件812以及兩個外側修剪加熱元件(示出為加熱元件O1及O2)的所計算電力值(以W為單位示出)的表格,以產生所計算熱通量輪廓。如圖所示,被施加至朝向圖右側的加熱元件的電力水平顯著高於被施加至其中初始厚度小得多的圖左側的加熱元件的電力水平。此外,被施加至周邊位置的加熱元件O1及O2的電力實質上高於其他位置,從而導致朝向周邊位置的結晶片的熱流量較高。此可導致對這些位置的材料進行完全回熔。一般而言,分段式加熱器810可被配置成在與殼體頂部的一對外側部分鄰近之處遞送第一熱通量密度,所述第一熱通量密度大於在與安置於所述一對外側部分之間的殼體頂部的內側部分鄰近之處的第二熱通量密度。所述配置可導致在安置於外側部分上方的結晶片的部分處以較快速率進行目標回熔。
具體而言,被施加至加熱元件O1及O2的較高電力產生所計算熱通量輪廓804,所計算熱通量輪廓804在所述輪廓的兩端上展現出尖峰。如所述,此尖峰輪廓可由於分段式加熱器810的結構而產生,在所述結構中以參照圖6A至圖6C所述的方式向加熱元件O1及O2提供熱隔絕。此熱隔絕與被施加至加熱元件O1及O2的增大的電力相結合,會導致能夠產生如由熱通量輪廓804所例證的此種尖峰熱通量輪廓。曲線806代表在應用所計算熱通量輪廓804之後結晶矽片的所得最終厚度輪廓,所述結晶矽片的初始厚度輪廓802由上部曲線代表。曲線部分805是類比偽影。如圖所示,最終厚度輪廓806比初始厚度輪廓均勻得多。
再次參照圖8B,應注意,分段式加熱器810的加熱元件812彼此間隔開約1 cm。因此,分段式加熱器810可用於通過對給定波蕩鄰近之處的加熱元件812選擇性地施加不同的電流量而移除可跨結晶片橫向方向發生的大約1 cm或1 cm以上的厚度波蕩。在其他實施例中,相鄰加熱器之間沿X軸的間隔可更大或更小,以根據結晶片內由方程式1指定的厚度變化或缺陷的特徵長度範圍而沿X軸的適當長度範圍(ΔX)提供對回熔厚度的控制。
在其他實施例中,可採用分段式加熱器的精確3維計算流體動力學模型來獲得回熔回應曲線。將變薄的結晶片可由熔體表面上的隔熱邊界代表,可評估所述隔熱邊界處的熱通量(來自電力為Pi 的特定分段加熱元件)。接著可對此熱通量進行積分(沿拉動方向z)以獲得各別分段回熔回應曲線。這些曲線接著可跨越可獲得的回熔輪廓的空間,且可通過下文所提供的方程式2及3對各別回應(例如,對16個元件)進行求和而獲得淨回熔輪廓 :
(方程式2)(方程式3)
可對產生最接近於帶的理想形式(厚度及均勻性)的回熔輪廓的最佳電力執行電腦化搜索。此方法的一個例子在圖9A及圖9B中以圖形方式示出。在圖9A中,示出包括代表熔體頂部的熱通量的層902的熱通量三維模型。圖9B繪示一系列分段式加熱器回熔響應曲線904。回熔響應曲線904中的每一各別響應曲線代表可由分段式加熱器的加熱元件產生的熱通量輪廓,其中熱通量輪廓在加熱元件沿Z方向的長度上進行積分。通過向各別加熱元件增加電力,可更改回應曲線的形狀。分段式加熱器中的多個加熱元件的所有各別回應曲線的和形成整個分段式加熱器的熱通量輪廓。
本發明的範圍不受本文所述具體實施例的限制。事實上,除了本文所述者之外,通過前述說明及附圖,本發明的其他各種實施例及修改將對所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顯而易見。因此,此種其他實施例及修改旨在落於本發明的範圍內。此外,儘管本文中已在用於特定用途的特定環境中的特定實施方式的上下文中闡述了本發明,但所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將認識到,其適用性並不僅限於此,而是本發明可在用於任何數量的用途的任何數量的環境中有利地實施。因此,應慮及本文所述本發明的全部範圍及精神來解釋所附申請專利範圍。
100‧‧‧處理系統
102‧‧‧坩堝座
104‧‧‧坩堝
106‧‧‧熔體
108‧‧‧結晶器
110‧‧‧結晶片
112‧‧‧加熱器
114‧‧‧拉動方向
115‧‧‧前緣
116‧‧‧分段式加熱器
200‧‧‧處理系統
202‧‧‧熔體
204‧‧‧結晶片
206‧‧‧厚度測量系統
208‧‧‧區
210‧‧‧分段式加熱器
214‧‧‧區
216‧‧‧加熱器控制系統
218‧‧‧前緣
220‧‧‧殼體
222‧‧‧加熱元件
222a、222b、222c、222d、222e‧‧‧加熱元件
224‧‧‧頂部
226‧‧‧側邊
228‧‧‧下表面
230‧‧‧暴露表面
231、232、234、236、238‧‧‧區段
240‧‧‧絕緣體總成
300‧‧‧處理系統
302‧‧‧分段式加熱器
304‧‧‧坩堝加熱器
306‧‧‧坩堝座
308‧‧‧坩堝
310‧‧‧絕緣體總成
312‧‧‧加熱元件
314‧‧‧導體總成
316‧‧‧頂部
317‧‧‧殼體
318‧‧‧結晶片
320‧‧‧熔體
330‧‧‧分段式加熱器
332‧‧‧加熱元件
332b‧‧‧加熱元件
334‧‧‧導體
335‧‧‧絕緣體總成
336‧‧‧曲線
337‧‧‧空腔
338‧‧‧曲線
340‧‧‧分段式加熱器
344‧‧‧平面導體
345‧‧‧頂部
346‧‧‧曲線
347‧‧‧空腔
348‧‧‧曲線
350‧‧‧分段式加熱器
354‧‧‧導體
355‧‧‧頂部
356‧‧‧曲線
357‧‧‧空腔
358‧‧‧曲線
366‧‧‧曲線
367‧‧‧曲線
368‧‧‧曲線
370‧‧‧部分
400‧‧‧處理裝置
402‧‧‧分段式加熱器
404‧‧‧加熱元件
404a‧‧‧第一外側加熱元件
404b‧‧‧第二外側加熱元件
404c‧‧‧中間加熱元件
406‧‧‧絕緣體總成
408‧‧‧熔體
412‧‧‧結晶片
414‧‧‧頂部
500‧‧‧分段式加熱器
502‧‧‧熔體
504‧‧‧殼體
506‧‧‧導體
508‧‧‧加熱元件
508a‧‧‧外側加熱元件
510‧‧‧空腔
510a‧‧‧空腔
512‧‧‧絕緣體總成
514‧‧‧熱障
516‧‧‧表面
522‧‧‧曲線
524‧‧‧曲線
526‧‧‧曲線
528‧‧‧曲線
530‧‧‧曲線
532‧‧‧曲線
534‧‧‧曲線
536‧‧‧曲線
538‧‧‧曲線
540‧‧‧曲線
600‧‧‧分段式加熱器
604‧‧‧熱障總成
606‧‧‧熱障
610‧‧‧熱通量
620‧‧‧回熔輪廓
630‧‧‧峰值
700‧‧‧處理系統
702‧‧‧坩堝
704‧‧‧熔體
706‧‧‧結晶器
708‧‧‧結晶片
708a‧‧‧結晶片
710‧‧‧分段式加熱器
712‧‧‧厚度控制系統
714‧‧‧厚度測量系統
716‧‧‧加熱器控制系統
718‧‧‧信號
720‧‧‧信號
721‧‧‧變薄結晶片
730‧‧‧處理系統
732‧‧‧厚度控制系統
734‧‧‧厚度測量系統
736‧‧‧厚度輪廓
738‧‧‧控制信號
740‧‧‧區
802‧‧‧初始厚度輪廓
804‧‧‧的熱通量輪廓
805‧‧‧曲線部分
806‧‧‧最終厚度輪廓
810‧‧‧分段式加熱器
812‧‧‧加熱元件
902‧‧‧層
904‧‧‧回熔回應曲線
d‧‧‧熔體深度
h1‧‧‧高度
h2‧‧‧高度
h3‧‧‧共用距離
P1‧‧‧位置
P2‧‧‧位置
P3‧‧‧位置
q”‧‧‧熱通量
W‧‧‧片寬度
X‧‧‧軸
Y‧‧‧軸
Z‧‧‧軸
圖1繪示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自熔體成長結晶片的處理系統。 圖2A及圖2B分別繪示根據本發明的其他實施例,另一處理系統的側視圖及端視圖。 圖2C呈現圖2A所示分段式加熱器的另一端視剖面圖。 圖3A繪示根據本發明的其他實施例,另一處理系統的端視剖面圖。 圖3B繪示分段式加熱器的一個實施例。 圖3C繪示可由圖3B所示分段式加熱器產生的熱通量。 圖3D繪示分段式加熱器的另一實施例。 圖3E繪示可由圖3D所示分段式加熱器產生的熱通量。 圖3F繪示分段式加熱器的再一實施例。 圖3G繪示可由圖3F所示分段式加熱器產生的熱通量。 圖3H繪示圖3F所示分段式加熱器的操作的一個實例。 圖3I繪示可由圖3H中的分段式加熱器產生的熱通量。 圖4A繪示處理裝置的另一實施例的頂部透視圖。 圖4B繪示圖4A所示裝置的分段式加熱器的一部分的透視剖面圖。 圖5A以示意圖形式繪示示例性分段式加熱器的橫截面的一部分。 圖5B繪示當在圖5A中所示分段式加熱器中熱障的高度發生改變時產生的熱通量輪廓。 圖5C說明自與用於產生圖5B所示曲線的配置對應的由多個加熱元件形成的陣列產生的熱通量曲線。 圖5D基於圖5C所示結果來繪製隨著熱障高度變化而變化的熱通量起伏的幅度。 圖5E繪製隨著熱障高度變化而變化的各別加熱元件的熱通量輪廓的半峰全寬(FWHM)。 圖6A繪示另一分段式加熱器的實施例,在圖中示出朝向分段式加熱器的一個邊緣的外側區段。 圖6B繪示圖6A的分段式加熱器的模擬熱流動。 圖6C繪示大體根據分段式加熱器600進行排列的分段式加熱器的所計算回熔輪廓620,所計算回熔輪廓620被示出為熔融結晶片的厚度相對於沿X軸的位置的變化。 圖7A繪示根據本發明的各種實施例的處理系統。 圖7B繪示處理系統的另一實施例。 圖8A至圖8C提供根據本發明實施例的一個結晶片厚度控制實施方案的細節。 圖9A示出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包括層的熱通量三維模型。 圖9B繪示一系列分段式加熱器回熔響應曲線。
200‧‧‧處理系統
202‧‧‧熔體
210‧‧‧分段式加熱器
214‧‧‧區
220‧‧‧殼體
222‧‧‧加熱元件
224‧‧‧頂部
X‧‧‧軸
Y‧‧‧軸
Z‧‧‧軸

Claims (15)

  1. 一種控制自熔體成長的結晶片的厚度的裝置,包括: 坩堝,用以容納所述熔體,所述熔體具有與所述坩堝的底面相隔第一距離的暴露表面; 殼體,包含不對所述熔體造成污染的材料,所述殼體包括多個側壁及頂部,所述多個側壁及所述頂部用以接觸所述熔體;以及 多個加熱元件,與所述熔體隔絕並沿與所述結晶片的拉動方向垂直的橫向方向安置,所述多個加熱元件被各別地供電, 其中所述多個加熱元件相對於所述熔體的所述暴露表面安置於第二組距離處,所述第二組距離小於所述第一距離,且其中所述多個加熱元件用以在所述多個加熱元件被各別地供應電力時改變沿所述橫向方向的熱通量輪廓。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控制自熔體成長的結晶片的厚度的裝置,其中所述多個加熱元件沿所述橫向方向及沿所述拉動方向安置於距所述熔體的表面恆定的距離處。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控制自熔體成長的結晶片的厚度的裝置,更包括: 絕緣體總成,安置於相鄰的加熱元件之間,且包含用以提供第一熱傳遞速率的材料; 導體總成,安置於所述多個加熱元件與所述殼體的所述頂部之間,且具有大於所述第一熱傳遞速率的第二熱傳遞速率;以及 空腔,安置於所述加熱元件與所述殼體的所述頂部之間, 其中所述絕緣體總成、所述導體總成及所述空腔能夠交交互操作以產生具有相對於由所述多個加熱元件在所述暴露表面處產生的熱通量總水平而言小於1%的擺動幅度的熱通量輪廓。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控制自熔體成長的結晶片的厚度的裝置,更包括加熱器控制系統,所述加熱器控制系統用以將電力各別地引導至所述多個加熱元件,其中所述加熱器控制系統用以因應於沿所述橫向方向的所述結晶片的所接收厚度輪廓而產生如下熱通量輪廓:所述熱通量輪廓在所述結晶片中形成比所述所接收厚度輪廓更均勻的經調整厚度輪廓。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控制自熔體成長的結晶片的厚度的裝置,其中所述多個加熱元件沿所述拉動方向伸長。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的控制自熔體成長的結晶片的厚度的裝置,其中所述絕緣體總成包括安置於相鄰的加熱元件之間的多個熱障,其中所述熱障的頂面相對於靠近所述殼體的所述頂部的由所述多個加熱元件界定的頂面而凹陷。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的控制自熔體成長的結晶片的厚度的裝置,其中所述絕緣體總成包括安置於相鄰的加熱元件之間的多個熱障,其中一對外側熱障的第一頂面被安置成比安置於所述外側熱障之間的內側熱障的第二頂面更接近所述殼體的所述頂部。
  8. 一種用於自熔體成長結晶片的系統,包括: 坩堝,用以容納所述熔體,所述熔體具有與所述坩堝的底面相隔第一距離的暴露表面; 結晶器,用以沿所述熔體的表面在第一位置產生所述結晶片的結晶前部; 拉晶機,用以沿拉動方向拉動所述結晶片,其中在所述結晶器下游的第二位置,所述結晶片沿垂直於所述拉動方向的橫向方向具有初始厚度輪廓;以及 位於所述第二位置下游的分段式加熱器,所述分段式加熱器包括:   殼體;以及   多個加熱元件,沿所述橫向方向安置,其中所述殼體安置於所述多個加熱元件與所述熔體之間,其中所述多個加熱元件相對於所述熔體的所述暴露表面安置於小於所述第一距離的第二組距離處,且   其中所述多個加熱元件用以改變沿所述橫向方向的熱通量輪廓,以將所述結晶片回熔而在所述第二位置下游的第三位置產生比所述初始厚度輪廓更均勻的沿所述橫向方向的最終厚度輪廓。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的用於自熔體成長結晶片的系統,更包括厚度控制系統,所述厚度控制系統包括: 厚度測量系統,用以測量所述結晶片沿所述橫向方向的當前厚度輪廓;以及 加熱器控制系統,用以控制被供應至所述多個加熱元件的電力,以產生能夠有效地回熔所述結晶片的經調整熱通量輪廓,進而沿所述橫向方向產生與所述當前厚度輪廓相比厚度均勻性得到改善的經調整厚度輪廓。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的用於自熔體成長結晶片的系統,其中所述厚度測量系統包括超聲波厚度測量系統或鐳射厚度監測器。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的用於自熔體成長結晶片的系統,其中所述加熱器控制系統包括: 多個電源,用以分別向所述多個加熱元件各別地供應電力;以及 用以基於所述當前厚度輪廓來計算所述經調整熱通量輪廓的組件。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的用於自熔體成長結晶片的系統,其中所述分段式加熱器更包括: 絕緣體總成,安置於相鄰的加熱元件之間,且包含用以提供第一熱傳遞速率的材料; 導體總成,安置於所述多個加熱元件與所述殼體的頂部之間,且具有大於所述第一熱傳遞速率的第二熱傳遞速率;以及 空腔,安置於所述加熱元件與所述殼體的所述頂部之間, 其中所述絕緣體總成、所述導體總成及所述空腔能夠交交互操作以產生具有相對於由所述分段式加熱器在所述暴露表面處產生的熱通量總水平而言小於1%的擺動幅度的熱通量輪廓。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的用於自熔體成長結晶片的系統,其中所述絕緣體總成及所述導體總成被配置成在與所述殼體的所述頂部的一對外側部分鄰近之處遞送第一熱通量密度,所述第一熱通量密度大於在與安置於所述一對外側部分之間的所述殼體的所述頂部的內側部分鄰近之處的第二熱通量密度。
  14. 一種用於控制結晶片的厚度的方法,包括: 利用結晶器在熔體的表面產生所述結晶片的結晶前部; 沿拉動方向遠離所述結晶前部拉動所述結晶片,其中在所述結晶前部下游的第一位置處,所述結晶片沿垂直於所述拉動方向的橫向方向具有初始厚度輪廓;以及 利用鄰近所述結晶片而沿所述橫向方向安置於不同位置的多個加熱元件在回熔區上方回熔所述結晶片,其中所述多個加熱元件安置於距所述熔體的所述表面為一組距離處,所述一組距離小於容納所述熔體的坩堝的熔體深度; 其中所述多個加熱元件用以改變沿所述橫向方向的熱通量輪廓,以將所述結晶片回熔而在所述回熔區下游的位置在所述結晶片中產生比所述初始厚度輪廓更均勻的沿所述橫向方向的最終厚度輪廓。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的用於控制結晶片的厚度的方法,更包括: 測量所述結晶片沿所述橫向方向的當前厚度輪廓;以及 控制被各別地供應至所述多個加熱元件的電力,以產生能夠有效地回熔所述結晶片的經調整熱通量輪廓,進而沿所述橫向方向產生與所述當前厚度輪廓相比厚度均勻性得到改善的經調整厚度輪廓。
TW104133787A 2014-10-17 2015-10-15 控制在熔體成長的結晶片的厚度的裝置、方法及系統 TWI68963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14/517,217 US10030317B2 (en) 2014-10-17 2014-10-17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thickness of a crystalline sheet grown on a melt
US14/517,217 2014-10-1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617486A true TW201617486A (zh) 2016-05-16
TWI689637B TWI689637B (zh) 2020-04-01

Family

ID=557471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4133787A TWI689637B (zh) 2014-10-17 2015-10-15 控制在熔體成長的結晶片的厚度的裝置、方法及系統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10030317B2 (zh)
JP (2) JP6615875B2 (zh)
KR (1) KR20170071530A (zh)
CN (1) CN107075715B (zh)
TW (1) TWI689637B (zh)
WO (1) WO201606080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0033419A1 (en) * 2018-08-06 2020-02-13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Method for producing a sheet from a melt by imposing a periodic change in the rate of pull
AU2020328504A1 (en) * 2019-08-09 2022-02-17 Leading Edge Equipment Technologies, Inc. Producing a ribbon or wafer with regions of low oxygen concentration
JP2023514607A (ja) * 2020-02-19 2023-04-06 リーディング エッジ イクウィップメント テクノロジーズ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ッド 表面冷却と溶融加熱を組み合わせて用いる、溶融物の表面上に形成された結晶シートの厚さ及び幅の制御
TW202136597A (zh) * 2020-02-19 2021-10-01 美商先鋒設備科技公司 在熔體表面形成之結晶片材的主動邊緣控制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261180A (en) * 1975-11-14 1977-05-20 Toyo Shirikon Kk Horizontal growth of crystal ribbons
US4289571A (en) * 1979-06-25 1981-09-15 Energy Materials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crystalline ribbons
US4971652A (en) * 1989-12-18 1990-11-20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rystal growth control
US7635414B2 (en) 2003-11-03 2009-12-22 Solaicx, Inc. System for continuous growing of monocrystalline silicon
JP5080971B2 (ja) * 2004-06-18 2012-11-21 エムイーエムシー・エレクトロニック・マテリアルズ・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ッド 結晶製造装置に溶融ソース材料を装入する方法および溶融装置アッセンブリ
US8262797B1 (en) 2007-03-13 2012-09-11 Solaicx, Inc. Weir design providing optimal purge gas flow, melt control, and temperature stabilization for improved single crystal growth in a continuous Czochralski process
US8475591B2 (en) * 2008-08-15 2013-07-02 Varian Semiconductor Equipment Associates, Inc. Method of controlling a thickness of a sheet formed from a melt
US7998224B2 (en) * 2008-10-21 2011-08-16 Varian Semiconductor Equipment Associates, Inc. Removal of a sheet from a production apparatus
JP5339350B2 (ja) * 2009-01-23 2013-11-13 サンアロマー株式会社 結晶性樹脂フィルムまたはシートの製造方法および製造装置
CN102713027A (zh) * 2009-10-22 2012-10-03 先进再生能源有限责任公司 晶体生长方法和系统
KR101281033B1 (ko) 2011-05-19 2013-07-09 한국에너지기술연구원 온도 조절이 용이한 연속주조법을 이용한 태양전지용 실리콘 기판 제조 장치 및 이를 이용한 실리콘 기판 제조 방법
US9464364B2 (en) * 2011-11-09 2016-10-11 Varian Semiconductor Equipment Associates, Inc. Thermal load leveling during silicon crystal growth from a melt using anisotropic materials
US9315917B2 (en) * 2012-07-30 2016-04-19 Solar World Industries America Inc.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the production of ingots
CN103966657B (zh) 2014-04-17 2017-04-19 江苏盎华光伏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一种多晶硅和准单晶硅铸锭炉及其使用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6060808A1 (en) 2016-04-21
JP2017533165A (ja) 2017-11-09
CN107075715B (zh) 2020-07-28
TWI689637B (zh) 2020-04-01
CN107075715A (zh) 2017-08-18
KR20170071530A (ko) 2017-06-23
US10030317B2 (en) 2018-07-24
US20160108549A1 (en) 2016-04-21
JP2020040874A (ja) 2020-03-19
JP6615875B2 (ja) 2019-12-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89637B (zh) 控制在熔體成長的結晶片的厚度的裝置、方法及系統
JP2008522446A5 (zh)
KR102335646B1 (ko) 온도 조정 장치
EP3123523B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crystalline sheet growth using a cold block and gas jet
JP2017533165A5 (ja) 融液上に成長した結晶シートの厚さを制御する装置、方法およびシステム
JP6553089B2 (ja) 融液を処理する装置、融液内で熱流を制御するシステム及び融液を処理する方法
JP6613243B2 (ja) シリコン融液内の熱流を制御する装置
KR102138121B1 (ko) 실리콘 단결정 잉곳 제조 장치 및 제조 방법
JP6488649B2 (ja) 炭化珪素単結晶の製造装置および炭化珪素単結晶の製造方法
JP6279930B2 (ja) 結晶製造装置および結晶の製造方法
JP2017512739A5 (zh)
JP2021070600A (ja) 結晶成長装置及び結晶成長方法
JP2004288775A (ja) 半導体製造装置
JPS5912631B2 (ja) 横引きリボン結晶成長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